夺话筒的高中生 破坏了自己追求的东西
学生不同意教授的观点,就上台夺过话筒,然后用一句宏大的口号说:你就只为了钱,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样的口号确实振奋人心,也很政治正确。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学生欢呼,学校也表扬他,说“学生很勇敢,三观很正”呢。 这样简单粗暴的 …
收录于合集 #侠客行 151个
是好是坏难以评价,但这显然是一种趋势。
1
安徽省的庐江中学,前两天请了一位大学教授给学生开讲座,讲座前这位教授故作幽默的跟台下学生闲聊,说好好读书就是为了将来挣大钱、“随便挑更好的男人和女人”、甚至兴之所至还扯到他儿子到美国读书找了个美国女朋友,将来能和美国人“杂交”、“改良基因”之类的事儿……、
这番庸俗发言激怒了台下的中学生们,有个学生直接跑到台上一把夺过其话筒(看了视频,说夺其实不太恰当,因为这位老师一开始没激烈反抗),然后大声批判到:“他!眼里只有钱!崇洋媚外!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台下的学生一片掌声和欢呼。
有朋友问我怎么看这件事,我觉得这个教授确实是言论失当了。
可能在他看来,他说那些“读书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甚至出国找外国女朋友之类的话,都是为了活跃气氛、选择“接地气”的玩笑话。但他忽略的一个问题是,他做这个发言的场合,不是一群中年同龄人聚在一堆的酒桌上,而是给青春期的高中生们听的。
**首先是年龄心理上的错位。**中年人与年轻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着非常强烈的“性焦虑”——“老将至而无子”,有了一小把年纪之后,至少男人会自然而然关心自己基因能不能延续,延续的好不好这种事儿。而这个时候,体能已经开始下降的中年人会自然的去寻找一些别的“依凭”,给自己建立自信。比如秀豪车、晒房本,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有更高的地位才能有更多的性选择之类——这可能真的就是一个油腻中年男人的心里话。
但这样的说教,是最容易惹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反感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非但没有“性焦虑”,反而处于“性自信”的巅峰。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在青春期的时候,都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上几年,觉得自己帅比吴彦祖。但我知道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会有这么阶段,所谓“人不中二枉少年”么。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是最反感你把两性关系说的这么低俗、物质,暗示他们需要金钱或地位等外物修饰才能有更好的选择权,这位教授刚好就精准的踩了这个雷。
相反,自信而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此时“需要一个崇高的祭坛,将自己祭献上去”(诺尔曼·白求恩语),而那位抢过话筒,喊出那口号的学生,刚好给大家这样一个崇高的口号——其实不管这个口号是什么,他注定会比那个“名师”获得了更多的掌声。这是因为在年轻人心中,号召崇高的理想一定能击败描述庸俗的现实。
不仅在年龄心理上错位,这位“名师”的那些说法,在时代上也是错位的。
“考上安徽的好大学,你就可以任意选安徽的男人和女人;考上北京的好大学,就可以选全中国的男人、女人;考了美国的好大学,你就可以挑选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这话对不对呢?考虑到这位教授的年龄,在他读书那个年代,可能确实是经验之谈。因为当年的大学生真的就是稀缺的“天之骄子”,“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盛极一时。
那个年代,多少寒门学子,就是靠着勤奋读书、考个好大学、金榜题名这条终南捷径一夜翻身成为社会的中层乃至精英的。有这样时代机会在,“任意挑选异性”,话虽然所说的俗了点,也夸张了点,但确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部分现实——我父母那一代人,一说你是名牌大学生,确实好姑娘好小伙随便挑。大多数工作机会也向你敞开。
可是你把这话放到现如今——看看这几年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看看北大清华学子读到博士后去抢一个街道办、居委会的小科员职位,再看看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自我调侃,你还闭着眼瞎说是什么“考个好大学,男人女人随你挑”么?你这不是忽悠人家孩子么?
身为名师,把上述发言当成自己的青春奋斗回忆也就罢了,还当成年轻人奋斗指南,则显然属于“拿明朝的剑,斩清朝的官”。我要是在台下听他这么讲,我也反感,不整什么“为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词儿吧,至少也要提醒他一句“大人,是时代变了”。
身为被请来给学生开讲座的老师,这位教授似乎备课没做足,没有设身处地的体会一下当代学生的处境,并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给出建议,就拿自己拉家常的人生经验来凑数了。从这个角度讲,挨喷也不冤。
2
而这位抢话筒的同学喊的那句“努力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话正不正确呢?
当然非常正确。
毕竟每个中学都思政课老师告诉你标准答案肯定就是这个。学生听教授讲的这么不着调,把这话搬出来反驳他,谁都挑不出他的毛病,学校也不敢找他的麻烦。所以这位同学在壮怀激烈之余,也是很聪明的。
但如果把这个绝对正确的口号套用到现实生活中,也会产生一些很有趣的悖论。我们简单讲两个:
首先,假如我们认定努力学习的目的是爱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就可逆推出一个反向结论——如果一个学生不努力学习、不天天向上,那他是不是就是不爱国,甚至阴谋破坏民族的伟大复兴了呢?是否应该因此遭到惩罚?
你别笑,这样的逻辑在历史上还真是有过的。
19世纪普鲁士刚刚普及义务教育的时候,对于旷课迟到的学生,学校是要让家长缴纳罚款。不让孩子上学的家长甚至要蹲大狱。而身为学生,如果你敢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屡次成绩都考不好,老师有权直接对你非常进行严厉的体罚,老师有权直接拿辫子抽你。
因为普鲁士搞义务教育的逻辑就是这样的——被拿破仑击败、柏林被占领后,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希三世曾经发狠的说了一句:“德意志在战场上输掉的东西,要在课桌上赢回来!”
是的,普鲁士推行强制义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复兴,用教育最大限度的挖掘其有限人口的潜力。所以在普鲁士教育体系中,学校和老师类似于军官,是在代行国家的公权力。
而在这种教育逻辑下,那些不接受教育或者教育失败的学生在这样的体系中会被视为不爱国、或干脆没有资格爱国,进而沦为不被怜悯、死不足惜的社会底层。
再下一步,等待他们的就是沦为战争的炮灰或进纳粹的焚化炉了。
而接受这个体系驯化的“好学生”、社会精英,其实也是有问题的——他们被绝对正确的教育驯化的工具性太强,而自主性太弱了。普鲁士在进化为德国之后屡屡出现战术极为精妙而战略异常拉胯的狂乱迷走,原因就在这里。
而普鲁士之后,最系统的学习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国家则是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无独有偶的是,日本之后也出现了非常类似的底层被抛弃而精英陷入迷走的现象。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为国读书”这个口号虽然正确,但如果喊的太响,讲过了头,确实也是有很大问题的。
其实,还有另一些更让人挠头的问题。
比如,如果这个口号是正确的,那么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小镇做题家们”反对丁真和易烊千玺进入体制内,就应该也是正确的。
因为我“努力学习是为了民族伟大复兴”么!我学的更好,就说明我更“赤心报国”、且素质更优秀。那既然如此,凭什么一个体制内的职位,居然给了插队的“小鲜肉”而不给我呢?这不公平!
所以这个年轻人喊着提气、国家听来也舒心的口号背后,其实暗藏着一种强大的反噬力——当一个年轻人真的相信自己读书就是为了“报国”这个宏大目标的时候,他一定会隐隐产生一种与这种大口号相应的高预期:我学有所成之后需要有一个“报国”的机会和平台。如果社会最终无法提供这种机会,让其产生一种“报国无门”的感觉,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危险的内压。任何一个社会若过度积累这种内压,都是祸非福。
所以在肯定“读书是为了报国”这个大口号的同时,讲讲读书是为了个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道理也是必要的。
所谓道并行而不悖,我们不要只告诉孩子达了怎么“兼济天下”,也应该教育他们怎么穷时“独善其身”,过好自己的生活,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就是最大的爱国。
尤其是对于一个结束高歌猛进、增长进入稳态期的国家来说,甚至后一种教育更加必要。
3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是宋代的《劝学诗》,作者是宋真宗赵桓。很多人可能会感觉特别奇怪,宋真宗身为皇帝,本来是应该最乐见他手下的士大夫有“读书报国”之志的啊。可你看他一写《劝学诗》,半句话都没提什么家国情怀的事儿,还创造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名句——这其实就是“读书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的“文学去油腻版”么。
赵恒这话说的比那教授好听多了,但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可身为皇帝的宋真宗为什么要这样提倡呢?他就不担心这样的俗话讲多了,台下有个学生也义愤填膺的跑上来,劈手夺过话筒,喊“读书是为了大宋崛起”么?
还真有过 ,后来他曾曾孙子宋高宗赵构在靖康之乱中登基的时候,有个叫陈东的太学生就直接上书,说皇上你这时候偏安一隅、贪图享乐不对啊!父兄北狩未归,你不想着赶紧怎么北伐、迎回二圣么?
你看,陈东就是典型的时刻想着“为国读书”的好学生,可是高宗皇帝给他的处罚却异常严厉:不惜违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直接把他给砍了。
所以至少在宋代,皇帝是不鼓励大家“为国读书”的,反而会经常让你多惦记惦记“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因为这些理想王朝内部是赎买得起的,如果大家都像唐代边塞诗人那样喊什么“男儿何不带吴钩”,什么“报君黄金台上意”,那国家向外推得动的时候,当然是盛唐气象。一旦推不动了,立马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一个安史之乱就直接内爆了。
大口号固然有它的正确性,但一旦讲过了头,对于社会来说,它会带来情绪过热造成的失速,而对个人来说,也必然遭遇伟大理想碰撞惨烈现实时的顿挫与蹉跎,进而产生理想落空之后的失望与萎靡。
你观察中国社会,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部分60后、70后、80后、到部分90后,我们的社会中曾存在一个庞大的“大词过敏症”的症候群。
“努力学习是为了伟大的xxxx”这样的口号,你让这写年龄段的人在演讲中听听是可以,照着稿子念念也行。但真要让我们冲上台去,夺过别人的话筒,用这样的口号即兴发挥一下。大多数人真的搞不来。
为什么?因为这代人亲身经历或者至少听父母说过某些特殊年代,他们知道一个社会曾怎样 因为一些大口号的过热而失速,而这种失速的后果对个人又有多么惨痛。所以他们会对很多宏大叙事的大词儿产生本能的抵触。我们姑且可以将其称为“大词反感症”,它是一种群体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但从这个视频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代年轻人,他们是敢于并乐于冲上台去,从讲“小道理”的中年人那里劈手夺过话筒,发自内心的喊出一些大词儿的。而他坐在台下的很多同龄人,也乐意为这种行为叫好、鼓掌。
那种在中国延续了两代人的“大词过敏症”,正在当代的年轻人中退潮。
我不想评价这种现象的好坏 ,但它的确是一种趋势。
行文至此,本来可以结束了,但我还想再多说两句:那就是我们对“学习”这件事的态度问题。
从本文从新闻谈到了历史,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对学习知识这件事,其实一直存在一种普遍的“高预期”——
无论是那位教授说的“读书是为了赚钱、挑好的异性”,还是那位学生喊出的“为伟大复兴”而读书,亦或者宋真宗许诺的“颜如玉”“千钟粟”“黄金屋”。中国人在讨论学习知识这件事的时候,无论目的如何,无一例外的都带有夸大效果的倾向。
但有没有可能,这些都是错误的呢?有没有可能,你个人好好学习这件事情,既无法显著的改善你的个人命运、也对国家崛起这样的大事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而只关乎你个人的性格、修养、见识与灵魂呢?
而这,也许才是教育的本意 ,我们是普通人,一个现实是:普通人读书并不太可能为自己或为国家的命运起到什么“翻天覆地”的大推动、大变化。能培养一个独立、善良、理性而能享受自己平凡的生活和思维乐趣的普通公民,就已经是教育的成功了。
假如我将来有个孩子,他问我学习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会老老实实的这样回答:
首先,是为了给你自己找一份糊口乃至维持体面生活的营生。
不劳动者不得食、而无知识者甚至不配劳动。为了生存你不得不努力学习。但你不要指望学习能让你有什么大富大贵,“知识改变命运”,因为除非遇到特殊的年代,这种机会是个体强求不来的。
其次,如果你能在学习中爱上、迷上某种知识本身,那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因为知识本身就是美的,它就应该是你学习的目的、而不是你达成任何外物的手段。当你获得了足够多的知识时,你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也会不同,鸟为什么会飞、太阳为何升起,人为何会有善恶智愚、贫富美丑?万物之中都有它的道理。感受它们、理解它们,享受思维的乐趣,对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来说 ,这件事本身就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我想我的孩子如果能明白这两层道理,并为此去学习,无论对国家、对世界还是对他自己,都将是最好的。
愿我们的社会,多一点以这种心态去学习去生活的人——他们才是维系稳定、繁荣与富足的持久力。
也希望这场风波的当事人,无论那位抢学生还是那位被抢的教授,都不要因为这场风波受到太大的影响——
无非孔子所说的“各述其志”罢了,就让他们各自按各自的想法活着好了。
愿他们各得其所。
全文完
本文5000字,感谢读完,长文不易,喜欢请三连,多谢。
学生不同意教授的观点,就上台夺过话筒,然后用一句宏大的口号说:你就只为了钱,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样的口号确实振奋人心,也很政治正确。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学生欢呼,学校也表扬他,说“学生很勇敢,三观很正”呢。 这样简单粗暴的 …
01 昨天的朋友圈被一个很轰动的新闻刷屏了。 根据官方的报道,事情是这样的。 18日下午,合肥一个“教育名师”应邀去一个中学做一个主题演讲,该名师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他说到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时候, …
周末放假的寄宿学校门外,学生们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图虫创意 “我依靠幻想自己睡在桥洞里入眠。如果不按照既定的模式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从而成为社会游民,我能想到最坏的结果就是睡桥洞。这个结果都能接受的话,其他困难于我而言就都不存在了。” “ …
〇 守护民间记忆 良知的旅程 © 梁晓燕/口述 © 丁 东/采写 我1971年上了上海四新中学。当时上海是初高中连读,上四年。在我的中学阶段,我感到,我们这些做过红卫兵小头头的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力强,责任感强。我后来在大学里教书,就感到现在 …
春节电影《满江红》很成功,但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成功在这部电影背后赚钱的人牛x,而不是电影本身有多精彩,或者多有意义。 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再次应证了上面的说法。 某地一学校,组织800多名中学生徒步两小时自费观看《满江红》,事情被媒体曝光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