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新词”越来越多了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01.

我最近在想,等疫情结束之后会不会有学生做卷子,会不会有这种题。

1.请问以下词语中,哪个符合“以行政区为单位,区内社会面如果连续三天单日新增数占区内总人口数比例小于十万分之一。“这一描述?

A.社会面清零

B.社会面基本清零

C.钝角

D.社会面完全清零

因为它们不仅紧跟时事,还完全符合易错题中容易让人混淆的概念,想要把它们理解清楚肯定要抱着书本猛背一会儿。

来看看官方的标准答案:

02.

不只是清零的概念让人眼花缭乱,关于“封控”的别名越来越多了:

全域静默、

静态管理、

居家静止、

原地静止、

原岗位静止、

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动、

临时社会面清零、

围合管理……

前有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今有封控的108种叫法。

本着勤能补拙的想法,愚钝的我查了一下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它们中的有一些取自管理学术语,和如今的防疫政策结合在一起,成了疫情特供版。

有的则善于推陈出新,一口气能掰出好几个高大上的词语。

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其中有深谙互联网黑话的人才。

有些概念不好分辨,就要官方出来帮大家解一下惑。

至于那些较用力过猛的,就开始被大家吐槽:

因为没有官方解释,有些网友开始问这个**“原地静止“**是什么意思?

底下的答案五花八门:

可以理解特殊时期需要封控。

但正因为如此,如何简单明了向大家表达政策才是最重要的。

生造这些新词只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引发歧义,从结果来看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我也知道,在如今的特殊时期,强硬地提“封控‘确实会遭到市民的反感。

一刀切也给各种问题下了祸根,能换一个婉转的说法或许可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但我想说的是,战胜疫情靠的并不是“美化词语“这么简单。

但不得不说有时候滥用新词还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因为难以界定让概念模糊不清,不禁让人摸不着头脑,难免引发众人的抵触情绪。

就比如前段时间的“非必要xx“系列。

所以我想真正能消除大家恐慌的,能够让大家积极配合的,并不是“生造几个看起来很厉害的名词”,而是开诚布公地把详细情况和大家解释清楚。

03.

我一直觉得,这些写公告的人中,一定藏着几个文学大师。

他们熟练地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我看到网友总结,首先是排比对仗用的得心应手:

**

日清日结日产日清追阳转阳双阳双控双联双进群防群治即采、即走、即追扫街、扫楼、扫村抓早、抓小、抓基础快封、快筛、快消、快解采、送、检、报、核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有序放开、有限流动有效管控、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动态公布连点成片、连片成面

有限人员、有限区域、有限活动

**

他们还擅长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新闻稿变得十分具有浪漫色彩:

遣词造句上也很有讲究。

光是一个应x尽x就能给他们造出好多变种:

**

应收尽收应转尽转应隔尽隔应免尽免应检尽检应治尽治应接尽接应筛尽筛应开尽开应续尽续应扫尽扫应验尽验应贴尽贴

应领尽领

**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让应x尽x系列再度成为了热词。

5月18日,天津表示春季高考时间改至6月23日,并表示新冠阳性、密接、次密接不得参加考试。

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对:

以至于天津连夜修改了政策,表示这些考生只是不得在常规考点参加考试,要在重置考点参加考试,做到“应考尽考”。

如果现有的词汇无法确切表达自己的意思,那创造新词当然也是可以的。

**“围住捞干”**已经足够让我深感自己的中文水平不足。

我查了下,是这个意思:

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提出**“开放的围住“、“开放的捞干”、“开放的扑灭**”****更是让我感觉到”矛盾文学“特有的魅力。

有时候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在指定关于疫情目标的时候尤其热衷于“军事领域”的词。

看最近的新闻标题你会觉得非常热血:

说到这个,前段时间看到了个乌龙:

说上海某地发布了**“提级管理公告”**,为了方便外国人理解,特意发布了中英日三个版本。

本意是好的嘛,不过这个翻译实在有点捉急。

简单粗暴地就把“上海保卫战“直译成”上海防卫战“,”静默“在下文的语境中看起来更像是让外国人“保持沉默”

。。。。。

结果把外国人都给吓傻了。

有网友说,疫情后可能我们都要重修现代汉语了。

04.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新名词都是为了唬人的。

疫情三年以来,我们也看到很多将传染病学等或者其他科学里的概念引入生活的新词。

比如之前成为话题的 “时空伴随者”,就是是公安和电信部门的专业术语。

这种紧张的幽默感,也算是特殊时期的一种苦中作乐吧。

类似的还有指示病例

流行病学中的**“超级传染者”**也在曾经的报道中频繁出现。

不得不说,名字起的好,确实能吸引大家目光,再通过适当的科普确实能做到让大家消除疑惑,更好的理解防疫政策,那确实挺好的。

前几天的这个**“十字花转运”**就成为了话题。

初看这个名字,网友们确实感觉很疑惑。

想象力丰富的,觉得这是把萝卜顶在头上求转运:

喜欢科幻元素的,则从中感受到了一丝高科技:

大家的兴趣来了,在官方的描述下也理解了这是为了进一步锁定并缩小了转运人员范围的措施,让防控更加精准科学。

只能说一方面要创造新词,另一方面准确及时的科普也不能落下。

04.

这么一想,放在以前,我可能真的没听说过什么叫做“核酸”“健康码”、“密接”和“社交距离”,但如今它们确确实实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还是不免让人有些感慨。

疫情的发生还让一些原来有的词发生了词义变化。

不只是中国人,老外在疫情期间也创造出了一些新词。

想到之前看网友说,他们家在疫情刚爆发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小孩,如今已经过去三年了,很遗憾他都没什么机会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倒是“请出示健康码“和”和“查核酸“说得相当熟练。

或许怀念没有疫情的2019是全人类共同的想法。

看到一个知乎网友分享的“人间真实“,想必最近很诱人都感同身受:

疫情之后很多人开始停工停学,有人将Corona+vacation和结合在一起成为了Coronacation,大家放着一个超长假期却似乎不怎么开心得起来。

今天看到某专家说疫情前的生活是永远不可能回去了,防疫永远不会停止,以后只能想办法让防疫对普通人生活影响更小一点。

即便是这样我也很知足了,只要能让我比现在更真实地触摸整个世界就好。

05.

最后说一些疫情期间由大家创造出来的“网络流行词”。

最开始大家可能觉得是这样叫比较方便,或者表示亲切。

把身穿防护服的医务工作者成为“大白”。

有些人喜欢调侃式的把感染者叫做**“羊”、“小阳人”和“羊”。**

慢慢就连说羊也太麻烦,索性用一个emoji取代。

最后更是直接按年龄性别等细化成“公羊”“母羊”和“小羊”:

甚至还有医护人员甚至直接把“抓羊”画在了防护服上。

我知道有不少人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出于调侃地叫出这些谐音,但一旦你真正习惯了用这种方式称呼患者,用玩笑将患者去人性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排挤和歧视。

潜意识中仿佛得了病就是“害群之马”甚至“罪有应得”,活该被像牲口一样被抓起来。

换位思考,当你自己因为感染病毒,本来就已经十分不幸却还要在这个时候遭受言语暴力,可谓是雪上加霜了。

网友们对患者的调侃,是疫情之外的二次伤害。

可能你会觉得只是开个玩笑不用那么认真。

这不还有很多说法嘛,

有人管阳叫羊,

有人管抗原异常叫两道杠、中队长,

叫方舱出来的人叫毕业。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遇到灾难的时候很喜欢用“儿童般的粉丝滤镜去形容事物”。或许你会觉得这是一种苦中作乐。但实际上低幼化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会摧毁公众对灾难本身的认识。

看到微博上有这样一句话:时刻警惕无处不在的低幼化表达。当你说出某个词汇时,并不仅仅是唇齿舌扰动空气的震动发出声音,“说”这个行为还意味着大脑中对概念的调动和组合。每个说出口的词汇也都会在你的大脑中施加物理和化学层面的微弱影响,当这一大脑受到的影响被反复积累和加强时,又会反馈回语言本身。

语言无时不刻在塑造着我们的所思所想。

所以才要认真慎重地对每一句说出的话负责。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清零派”和“共存派”都被妖魔化了

隔离心态,你到第几个阶段了?

这些好餐厅可一定要撑住啊!

回复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上海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

知乎用户 冰淇淋没加糖 发表 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 饿死人指日可待。 知乎用户 甄贾世清 发表 疫情基本结束了,但是抗疫斗争不会结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虽然结束了,但是无产阶级还是继续与资产阶级进行了二十多年的顽强斗争 …

如何评价郑州此次 5 月 4 日封控?

知乎用户 星火寻味​ 发表 人类文明的灯塔 伟大抗疫事业的指路明灯 又一次伟大胜利的明证 挫败资本主义共存派的重大实践 知乎用户 第七页纸 发表 说实话,有一件事情我一直觉得挺魔幻,不光这次郑州,包括之前的上海北京深圳西安。 从抢购生活物资 …

上海官方新冠死亡人数引发质疑

上海官方新冠死亡人数引发质疑 记者:王月眉, JOY DONG, AMY CHANG CHIEN 2022年4月20日纽约时报 单从数字上看,上海是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如何拯救生命的典范。据官员通报的数字,虽然在本轮疫情中已累计发现了40多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