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哪些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能最大限度减小洪灾?
知乎用户 Penn Jason 发表于 7/7/2016 谢 @芝士喵 ,但是你的问题太大,先回答一点,陆续补上。以下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近南方连续普降暴雨,引起了许多民众对于洪水这一自然灾害的关心和重视。但防洪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 …
我是来点名反驳 刘明轩 的答案的,大兄弟自称水利工作者?
而黄河,尤其是中下游,基本上都是农田,渠道,排水沟坎。地势平坦不说,还都是亟待灌溉的吸水土壤。本来地势平缓流水就慢,良田还先吸饱水截留一大部分。一次大范围降雨,两天内能把水都排进河道里,都算快的了。
神TM黄河下游,大范围降水两天入河道!
黄河流域范围图:
注意黄河下游这细细窄窄的一条
什么叫流域?简单来说就是河流集水区,黄河下游是地上河!雨水跨过黄河大堤汇集到黄河?这还水利从业人员?
然后黄河水灾,祸害的是哪里?
正是黄河下游,洛阳以下。
黄河中游基本上是下切峡谷河道,郑州桃花峪之下便是一片坦途,肆意横流,想往哪去往哪去,你看这历史河道,那叫一个任性。
(2016.07.14根据评论修改)
山东中部那块为什么不去,泰山就在那里,那里是山东中部丘陵区。
然后黄河水患最烈之处,也就是黄河下游,尤其是河南加上鲁西,正是所谓的中原腹地,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河水患为何难治?泥沙含量大,下游高度差小流速慢,淤积严重。
黄河主河道底部淤积→过水横断面缩小→过水量限值减小
如果不管:溢出原河道,改流新方向→黄河改道(范例:商朝五次迁都)
如果筑堤:继续淤积,坝顶与河床底部高差减小→加高堤坝→继续淤积→洪水决堤(范例:开封多次毁城重建,现在城摞城叠压了六层)
这就是古代黄河治理的死循环。
现在黄河为什么风平浪静?两大原因:一是堤防建设,二是调水调沙,而这都是在我国古代水利前辈提出的理论上发展而来的,接下来先讲核心观点:
堤坝不仅是防洪的手段,而且是治河的工具。
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是西汉末年/王莽新朝的张戎,最早系统付诸实践的是明代潘季驯。
明治河诸臣,推潘季驯为最,盖借黄以济运,又借淮以刷黄,固非束水攻沙不可也。方兴、之锡皆守其成法,而辅尤以是底绩。辅八疏以濬下流为第一,节费不得已而议减水。成龙主治海口,及躬其任,仍不废减水策。鹏翮承上指,大通口工成,入海道始畅。然终不能用辅初议,大举濬治。世以开中河、培高家堰为辅功,孰知辅言固未尽用也。
——《清史稿》
具体做法就是上面两条,筑堤束水,人为加快下泄速度,使泥沙不但不沉积,而且冲刷河底,淘深河道。
“夫水之为性也,专则急,分则缓。而河之为势也,急则通,缓则淤。若能顺其势之所趋,而堤以束之,河安得败?”
“欲河不为暴,莫若令河专而深;欲河专而深,莫若束水而急骤,使由地中,舍堤无别策。”
——万恭 《治水筌蹄》
然而河流有丰水期枯水期,堤坝做的宽,枯水期起不到束水的作用,做的窄,洪水期压力太大,动辄决堤,怎么解决?
潘季驯系统使用了“双重堤坝”
缕堤是在河滨修筑的束水堤,目的是把河道变窄,将河流束缚起来冲深河床。遥堤是在缕堤之外二三里远修筑的提防,目的是在河水漫滩或者冲毁缕堤后,阻止洪水不再泛滥成灾。
现在的黄河下游大堤就是这种做法
图中的水面就是黄河,有石工,有挑溜的锯牙马头(减少水流对坝体的冲刷),觉得不够高不安心?
这其实是里面的那层。
现在黄河干堤什么样?
这张图表现厚度
这张图表现高度
这简直是座山了好吗
然后两道堤之间多宽?
注意两条红线内侧的黑色线条,这才是黄河干堤,看看干堤范围和河道粗细的比例。
肯定有人会问,干堤中间不是城镇吗
那的确是房子,黄河下游干堤范围内是有村庄的!而且是自古以来!
再问:那洪水来了怎么办?
这里的村庄都是建在土台上的,高度直追干堤,行洪时期庄稼地淹了,人没事就行。
那为啥不舍得走呢?
正如尼罗河泛滥造就了沿岸农耕区,黄河过水后的淤泥使这一片成为膏腴之地,地肥,而且灌溉方便,不舍得走。
那么为啥黄河以前还经常决口?
转折点在于90年代开始实施的黄河流域调水调沙实验。
黄河水挟沙量实在太大了,光光筑堤束水,靠自然径流依然不能达到冲刷河道的流速。当年潘季驯已经看透了这一点,他加高加长高家堰,硬生生将淮河水蓄成一个洪泽湖(你没看错,洪泽湖以前是很小的几个天然湖,现在的水域是人工造就的),用淮河清水冲刷黄河河道(明代黄河夺淮入海),却败在了一个可笑的事情上——明祖陵。
朱元璋的爷爷葬在泗州,而古泗州城正在洪泽湖范围内。
水淹祖陵,就是触了龙鳞。于是潘季驯功亏一篑。
清代,才不顾忌这个,继续加高高家堰,水淹泗州城,至今为止,明祖陵长眠水下,偶尔大旱才会露出一点头。
然而清代运河又淤积,北京城的满洲老爷要吃铁杆庄稼怎么办,于是引黄济运,打通黄河与洪泽湖(这时黄河依旧走淮河方向),黄河水先进洪泽湖再出海,这下好,洪泽湖也瘀了,湖面虽大,湖底非常浅,蓄水量大减,于是继续死循环。
然而新中国在黄河干流上修了水坝。
三门峡被喷的惨不惨?惨。
三门峡到底该不该建?该。
为啥?只要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
黄河干流上的水库,不是用来拦沙沉沙的,而是调水调沙。
八九十年代,继三门峡之后,小浪底等一系列水库陆续修建完成,调水调沙实验开始。怎么做?
黄河枯水期,相邻几个水库一起调度,先慢慢蓄水,再同时放水,人为制造小型洪峰。
比如说三门峡在小浪底上游,三门峡先全开下泄,水到小浪底水库,搅动小浪底水库沉积的泥沙,然后小浪底再全开下泄,依次而为。
这样,就制造了一股含沙量比正常黄河还大的人造洪峰。
水力学和泥沙力学证实,水流非常急的时候,含沙量越大,非但不会沉积,反而冲刷力度越大,就像一张砂纸在打磨河床一样。
于是,每年几次的联合调水调沙,使得黄河主河床成功刷深,入海泥沙还加速了黄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增长,一举多得。
黄河调水调沙成功逆转了黄河自古以来的“地上河”发展趋势,获得国际认可,荣获了“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
而与此同时,水利部门还在干堤上搞淤背。做法,也是潘季驯最先实验的。
左边那种已经不用了,主要看右边那种。这是潘季驯的做法,需要在干堤上开口,还得是丰水期,非常危险,可惜当时没有抽水机。
现在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在大堤背面用沙包做围堰,泥浆泵抽浑水进去,泥沙沉积,开口引清水出来,直到跟堤面差不多高。这时再种上杨树等速生经济林。现在如山一般厚重的黄河干堤就是这么来的。
(淤背工艺2016.7.14根据评论修改)
这张比较明显,左面是迎水面,右边是背水面,放淤固堤已经把大堤加固到如此厚度,可谓固若金汤。
长江荆江段为什么容易出险呢?
由于历史原因,黄河下游就是一条独流入海河道,再无河口,没有了“流域”
荆江不同。上面是大武汉,汉江长江交汇处,江边一条白线便是堤坝,堤坝后面就是最繁华的地带。
什么双重堤防、放淤固堤,统统搞不来。用军事说法就是“毫无战略纵深”,堤破则亡。
关于长江水灾发展趋势,可以移步这里,不展开了。
为什么以前黄河经常发大水,却很少有记载长江发大水,而近几十年全反过来了? - 路路路路的回答
总结一下就是,现在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长江沿线发展成这样,堤防也只能这样,根本没办法系统提升,但却众人关注。黄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数千年,今日下游基本可保无虞,中游水土保持也在努力,这个建功见效慢,但毕竟在努力,但不出险反而被慢慢遗忘和忽视。
水利其实也是一样啊,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啊。
向水利工作者致敬,向治水前辈致敬。
不知道该说是利益相关还是地域相关,我老家鲁西南,祖宅就在那张黄河卫星图范围里,还是黄河干堤里面~
以上。
原回答只回答了题主标题的问题,没仔细看问题说明中的小问题,再补充一下:
几个关键性控制水库,尤其是小浪底水库修起来以后,黄河的防洪形势确实缓和多了,2018年是黄河有记录以来的第七多,要是以前,怎么也会出现几次险情,但是下游连个编号洪峰都没有出现,反倒是各大水库发电量猛增,还顺带完成了向乌梁素海、胶东、雄安新区的调水任务。
黄河现在主要问题是缺水,很多优质的工业项目因为拿不到用水许可而没办法上马,农业也不能敞开供应,因此,现在一般的来水不只威胁不到防洪安全,还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黄河现在是盼洪水,而不是怕洪水。
以下是原答案
!!!!!!!!!!!!!!!!!!!
从事黄河相关的工作,看了几个高赞,都没有答到点子上,实在看不下去,但限于本人精力有限,就不系统论述了,也不去查详细数据了,捞几条干货:
1.黄河一年四季都有汛情,春季叫桃汛,主要因为冰融化后的水量加大;夏季叫伏汛,也是黄河的主汛期,主要来自区域暴雨;还有秋汛,主要是秋季长时间降雨;冬季也有,叫凌汛,主要是冰凌堆积,形成冰坝,溃坝时产生;
2.各种汛情的危害特点,以及主要危害区域也不一样。一般春季,秋季,冬季的汛情比较容易防御,危害也相对较小,本回答不讨论,只讨论伏汛,也就是黄河的主汛。
3.黄河主汛主要产自中上游的暴雨,但是上中游河道,以山区,峡谷居多,因此危害相对较小,进入下游(以郑州桃花峪为界),河水流速陡降,泥沙顺势沉积,河床不断抬高,为了阻挡河水四溢,堤防不断加高,很多地方形成地上悬河,甚至二级悬河,且堤防都是土筑,因此十分脆弱,且很多地方的河道都是游荡性的,今天主流离大提还有好几公里,明天可能就到了眼前,防御难度十分之大,因此下游是黄河汛情的主要危害区域。“三年一决口,五年一改道”就是古代黄河下游的真实写照?
以下是重点
4.汛情产自中上游,但危害的却是下游,这就导致,汛情产区越是靠近下游,危害就越大(一来洪水流经的距离越长,消峰的作用就越明显,效果也越好,二来流经的距离越长,就越容易预报,也有更充足的时间做准备),而恰恰,离下游最近的伊河、洛河(在洛阳下游附近的偃师汇合后注入黄河)流域又是暴雨强度最大,最易发的区域。对于黄河下游防洪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说,其重要性并不亚于黄河干流。
5.1957年,黄河干流的三门峡水库完工;1965年,伊河干流的陆浑水库建成;1958年洛河干流的故县水库开工,1980年截流,1994年完工;1997年,黄河干流的小浪底水库截流,2001年完工。
6.我要说的是,上述几项工程,才是黄河防汛能力提升的关键,这几项工程基本控制了几乎所有的进入下游河道的来水(还有一条较大的支流沁河,也修了一座控制性水库,主体已经完成,好像快投入使用了),本来要产生10000流量的洪峰,几个水库联合调度后,就变成6000(数字只是比方)甚至全部存起来,应对枯水期的生活,农业,功业用水。
7.当然抢险工程能力的提升,气象分析能力的提升,洪水预报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功劳。
补充:
8.有人说我们加固了大堤,疏浚了河道,用小浪底调水调沙了,中游植树造林了,修淤地坝梯田了,所以洪水危害减少了,这些工作都有一些作用,但都不足为道,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黄河防洪形势。事实上建国以来虽然花了很多功夫在加固堤防和河道整治上,但比起古代动不动就举全国之力进行治理,我们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治理的速度根本赶不上自然恶化的速度,大多数河道的行洪能力都比解放前有所下降。
9.还有人说黄河水少了,纯粹想当然,其实一点都没有少,尤其是2018年,来水量是有记录以来第七多。
10.另外,小时候新闻天天报道黄河断流,2000年后还有听说过吗?没有,因为这一年小浪底水库开始发挥调蓄作用。
建这么多水利枢纽真的不是摆设,水利部直属的黄委会不是为了拿公粮设的,现在不仅没有洪水,也实现了黄河十几年不断流。明明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很多人却忽略它的好处,只死抠不好的地方,况且“破坏生态环境”、“违背自然规律”不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吗?只有没有人类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原生态吧。突然想到这些,不是针对题主。。。。题主你不要介意我在这里发泄一下
这几天看《黄河答问录》看到治理黄河的一些成就:经过半个多世纪多方面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构建了科学的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沿河军民的严密防守,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黄河水利水电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引黄灌溉面积从1200万亩增长到1.1亿多亩,同时为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提供了生活与工业用水,并通过实施引黄济(天)津、引黄济(白洋)淀、引黄济青(岛)等跨流域调水,缓解了天津、河北、青岛等地区的用水危机。干流已建水电站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700多万千瓦,成为国家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8万平方公里,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黄河治理开发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大平原的防洪安全,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然了,黄河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仍然存在着洪水威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黄河流域的用水需求大大超过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๑•̀ㅂ•́) ✧
先说一个关键的地方,近几十年来,如果黄河有什么威胁性的洪水,一般都是从三门峡以下的伊、沁、洛三河进来的,这些支流有产生足够水量的条件。三门峡以上的河流水量较少,而且遇到三门峡小浪底就会被吃掉,下游一些支流难得不受干流水利枢纽控制。
南洛河从巩义注入黄河
沁河,从武陟注入黄河
伊河,南洛河的支流,没办法了
我猜想可能有几个原因
1、大环境的气候周期
华北地区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有降雨较多的时期和降雨较少的时期,“丰水年”例如1963年,当时海河光夏季径流就超过了300亿立方米,枯水年嘛,大概是70年代80年代以后,直到近年来才稍有缓解,但要回到丰水年还不知需要多久
大环境的气候周期是造成沙漠进退、河流是否容易发生大洪水的主要推手,据说在夏商那个时候的黄河和海河的年径流量之和甚至可达2300亿立方米,将近现代长江的1/4,大禹治水这一传说如果是真的,那和当时黄河流域充沛的降雨量不无关系。后来气候渐渐变化,黄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变少了,黄河流量自然也得变小
这一因素现在主要影响海河流域以西的黄河流量来源
2、黄河流域在下游的固有特点
由于风吹来了黄土高原,加上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导致黄土高原植被退化(说黄土高原是人砍光森林造成的,我不信,人木有那么大能力,如果降水量在600到800的话,黄土高原肯定森林茂密),使得大量泥沙被携带到下游的华北地区。
然后就是老套的陈述,我相信大家初中地理课写这个都写烦了。黄淮海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水流速变缓,携带能力不足,泥沙沉积。
结果河床上升。黄河形成了地上河,河床比开封铁塔都高,平常情况下“河流枯水期时地下水补足地表水”在黄河这里根本就不成立,重力因素带来的压力差只会让河水慢慢进入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层,去补足地下水,绝对回不去(这里暂且不讨论毛细作用)。
还有另一个副作用,由于河床比地表高,附近的地表径流是没有办法汇入黄河的(少数几个比如济南市人工挖出来的腊山分洪工程,小清河水在洪水暴涨的时候可以进入黄河)。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其它原因,黄河下游的水也只能出不能进,减少了黄河的流量。流量下来了,洪水也就不容易发生。
结果是,河床越高,周围的地表水越不可能汇入黄河,河水也会更容易进入华北的地下水层。河水只能出不能进
这里说一下为什么以前黄河能发洪水的时候会非常严重,因为黄河南北都是大平原,只有在山东省遇到泰山蒙山才会被挡住去路,缺乏天然障碍来阻挡洪水。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我国的长江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径流量比长江要小,而且还比较均匀,为啥淹没土地往往比长江严重?因为长江中间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往往并不是太宽,江水泛滥的时候往岸上淹不了多远就会遇到山丘,被挡住,无法继续泛滥;美国密西西比河遇到平原了,直到遇到阿肯色州和密西西比州的低缓丘陵才相对好点,在上游,一马平川,根本没有什么山丘能够限制住密西西比河的泛滥宽度。
3、人类活动的影响
先说说水利工程,不用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在黄河干支流上修建大型水利枢纽,这些东西肯定是会对洪水造成阻碍的,它们会按照人类的需求,暂时阻挡住洪水的脚步,保证不同地方的洪峰不会撞到一起,直到人们发现下游的洪水走远了才会释放这个水坝后面的洪水。更别提三门峡小浪底等等工程,合理控制洪峰使得大部分原本改在河南境内沉积的沙子跑到了东营那里,减缓了河床上升的速度。别以为这些沙子就不重要!!如果黄河不再输沙的话,入海口附近的陆地是很容易被大海侵蚀掉的!!
另外的,著名的调水工程,比如引黄济青,也是将黄河水量给降低了。
还有大量的农业用水,别笑,这里几亿人用水量还是很可观的。看看上面第二条,华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粮食产区,但是说实话天公并不作美,华北的降水量将对于这里的需求来说还是比较尴尬的,所以工业农业需要的水很多就来自于地下水,这会造成华北地区含水层有下降的趋势,这样会提高黄河与含水层的“压力差”,促使更多的黄河水进入地下含水层,结果黄河的水量就更小了
以及建国之后对黄河进行了重点治理,加固堤坝、河床清淤都是必不可少的,堤坝更坚固了,水流量下降了,当然洪水会更少。
4、黄河流域带来的固有特点
在全程,黄河及其支流没进入过800毫米的区域,难得的位于400毫米以上地区的流域是在太岳山脉/吕梁山脉/太行山脉(谁能告诉我究竟是哪个)以西的位置,注意,四川西北部和出了小浪底之后可能进入600毫米以上的地区了,然而一个是四川那里前往黄河的支流不多,另一个是桃花峪村之后变成地上河了,600毫米帮助非常小。在河口以上更是不足400毫米,巴彦淖尔以上不足200毫米,来水量本来就很少啊
总结一下重要的:
黄河流域内降水量比较少,别说大范围强降雨频率不高,就是有,雨量也比东南方级别低一些(个别疯了的除外,我说的就是乌审旗那次狂降1400毫米,然而很多都被沙子吃掉了)
只有中游上游的暴雨能给下游平原带来威胁,下游本地的暴雨,因为不能汇入黄河,这些暴雨引发的洪水不是黄河带来的。然而中游上游能有大洪水的很多穿行在高原群山中,泛滥危害小,以及路经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黄河水量太少了,兴不起什么风浪。
再加上大量水利枢纽起到“阻尼”作用,以及下游黄河水只能出不能进,还有加固的堤坝,以及恰巧有降水较少的周期,洪水就变少了。当然,降水较多的周期回来之后,可能会造成中游地区的洪水较多,但是下游仍然几乎没有洪水,请记住,黄河下游是为数不多的“防洪走在了洪水前面”的河段。
以及,有两个传统错误观念造成了这些“洪水变少”的认知:
**1、你只关心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泛滥问题,并把这个视为“洪水”。**如果是黄河中游上游干支流成灾呢?没有人会关心这个,山西陕西段的洪水再严重,也不会引起大规模泛滥,更不会波及中原地区,人们下意识不会认为它是“黄河发大水了”
2、事实上,洪水的定义太宽泛了,1982年黄河发生历史罕见的大洪水,并且成功把“战火”烧到了下游的济南。但是,这次洪水也就是流量大,没有漫堤,尽管洪水只和流量有关系,规定在某些流量较大的时候就可以算是洪水,不会根据漫不漫堤来认定,但是在人们的通常认知中,必须漫堤才能算是大洪水。
以及,这几年沁河和南洛河都有水库了,南洛河是个大1型水库,沁河那个好像是个大2型,也就是说,连这些本来不受干流控制的支流都开始难有“洪水”了。
有些人对降水量的影响力缺乏了解
我们平常所见的乔木,一旦低于500毫米,就会生长不佳
而且黄土高原属于季风非常明显的地区,可能夏季几场雨,之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雨水都很少,蒸发量还大
比方某地降水量550毫米,这个地区乔木就比较茂盛,但是几十年后降水量变化到460毫米了,植被就会演替,乔木林就会变稀,灌木和草地就会变多
黄土高原很多地方也就300到400毫米,这种情况下会无可避免让灌木占优势,让植被看起来稀少,而且很多人是不把草地当植被看待的
如果黄土高原降水量600毫米,植被的恢复速度是比较快的,长期不管是会变成乔木林的。降水量变少会导致植被恢复变慢,可支持的植被也会矮小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这几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变高了,还跟人口涌入城市有关,种地生活太艰难了,不如去城市,结果垦荒砍柴的人变少了,比如原来30户的村子仅剩下8户,这时候灌木和草地又开始占领山坡
很多回答说黄河现在缺水,我不了解这方面的资料,也不是从业人员,但从我自己的感官不是这样的,这是17年底在洛阳拍的黄河
现在黄河治理效果显著,景色也是相当宜人。
作为一家人都是水利人的后代,我知道大家基本上不知道黄委会,但是没有几万名黄河职工,哪来的今天看似平静的黄河?
每次跟同学介绍黄委会,他们都会以为是扫黄打非委员会。。。我的表情是这样滴
你以为有了黄委会黄河就很安全了?
大错特错!!!
我母亲是负责宣传的,每年春天凌汛都要去上游采访,几乎一年有半年都在各个基层水文站采访,基层的艰苦真的不是大家可以想象的,很多基层水文站的职工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测流。当年藏独闹得厉害的时候,有一个基层水文站就在藏独分子的自焚场对面,职工几个月不敢出站门,都靠邻居从墙头把物资扔进来,所有人都在小心地保护历年水文资料。
每年都有基层职工牺牲,他们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奉献了自己,却不为人所知,有些人从河海大学毕业,正经的211,还是在基层干了几十年,默默奉献着。
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到水文职工的存在,可能有点跑题了,不好意思。。。
-——————————————–分割线—————————————————
认真地来讲,黄河上游地区尤其是河套平原地区灌溉水源都不足,如果不控制上游取水量的话下游就断流了,更不要提洪水,所以整体上洪水几乎没有。
黄河比较容易出事的几个情况是凌汛时河道由于冰块未完全消冻可能会发生洪水,或者是夏季长时间流量较低河道堆积泥沙较多而抬升+短时间内大量降雨会发生洪水。前一种情况每年都有破冰船爆破所以没什么问题,后一种情况黄委会也很无奈啊。今年陕西发洪水,那里平时是沙漠,黄河流域今年夏季汛期也降雨量不大,何况由于今年流量格外小(小浪底调水调沙都取消了)短时间内也没办法解决那个河段的泥沙沉积问题,再加上暴雨,这种就很难避免了。但是发生洪水的时候水文站的职工也都是在第一时间冲到一线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至于大家熟悉的古代黄河改道导致的水灾是不会发生啦,河道的变化现在基本都在黄委会的控制之下。
还有花园口决堤事件,这种情况在和平年代,尤其是现在防洪工作做的这么好、社会治安这么好的时候更不可能发生啦。
可能题主平时没注意吧,14年夏天银川突然遭受暴雨袭击,24小时降水量超过200毫米(具体多少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级别的,银川正常年份的年降水量也就200毫米的样子,你自己想象一下),然后黄河宁夏段就发洪水了,不过貌似影响不太大,石嘴山地区的农田被淹就这样子…
另外,黄河除了洪水外其实目前还有个影响更大的灾害,就是河套地区的春季凌汛,内蒙河套地区每年春天都是要在黄河边巡逻的,发现冰坝后用小钢炮啊炸弹啊什么的炸开…不然宁夏段会被淹…
你以为那些个水利枢纽真的只是用来发电的吗?
1.建国六十多年来黄河上修建的大大小小的水利枢纽是非常有用的,不是光用来发电的。
2.近二十年来,黄河全流域降水减少,这个不是环境问题,只是大气候的变化。
嘿嘿嘿,自己跑来凑个热闹。从库容的角度说吧,不知道别人说了没有,说了就当我重复一遍,哈哈哈。
从流域范围讲,黄河出了花园口的流域范围基本上就在大堤之内——那个细长条——流域面积极为狭窄,意味着没有水(降水)能汇入黄河,显然么,那个地上河怎么可能有水汇入,无水汇入自然无法形成洪水。
排除下游自身产生洪水的可能性,那再看中上游。根据1952年到2008年花园口水文站的数据(再多的数据也没找到,粗略回答,也不用那么多数据)黄河径流量大概是多年平均378亿(我记忆中还是560亿的数据啊……)1952年到1969年数据大概是500亿,1990年之后就只有200多亿了,从规划的角度看,估计主要还是被大量引入灌区,引入城市了。
而黄河中上游有多少水库工程?数一数啊,龙羊峡240亿的库容(龙羊峡断面年均径流量好像才200亿刚出头,龙羊峡库容系数大于1了,简直是想怎么装水就怎么装水),刘家峡近60亿,青铜峡,八盘峡,盐锅峡,积石峡一堆电站大概能有10亿库容,中游万家寨5亿,三门峡现状应该还有60亿,小浪底100亿,不算支流水库,干流库容已经快500亿了。从规划的角度看,库容实现多年调节是非常富余的。想发洪水先问问这么多水库同意不。
仅从库容的角度粗略解释,其他调度、生态等问题,没有资料不好评论。
多说一句有关三峡的,三峡在长江的工程体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个季调节的小水库,它远远不如龙羊峡在黄河,丹江口在汉江的地位、所以各位黑三峡的还是先黑龙羊峡、丹江口这种吧。
知乎用户 Penn Jason 发表于 7/7/2016 谢 @芝士喵 ,但是你的问题太大,先回答一点,陆续补上。以下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近南方连续普降暴雨,引起了许多民众对于洪水这一自然灾害的关心和重视。但防洪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 …
壹 每临汛期,江河水满为患,若干城镇内涝,很多村庄被淹,全国汛情不断告急。 当眼睁睁看着,一个个生命被无情的洪水卷走,一幢幢房子被肆虐的洪水冲垮,一辆辆车子被洪水浸泡带走。心痛的同时总是忍不住发问,创造了高度科技文明的人类,为什么还要面对如 …
本来不想再关心南方洪水了,在豆瓣上抱怨了几句,结果发现豆瓣还是有很多人不是杠精,我心里好受多了,也谢谢大家。现在就把一些洪水的知识和一些防护措施的建议写下来。 我不是水利专家,但从6月初开始就在关注南方洪灾的情况,每天都会看,关心各地的灾害 …
知乎用户 桥东里 发表于 6/17/2015 人们对洪水神话的发现史,也是很值得讲讲的。 起初,人们并不知道洪水神话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各大文明之中。拿欧洲人来说,他们只知道《圣经·创世记》第六至第九章“挪亚方舟”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
疫情的创伤还未痊癒,中国又遭遇了一场席卷27省区市的洪水灾害。截至上周四(9日),洪灾造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3000多万人次受灾,140多人死亡或失踪,27万间房屋倒塌或损坏,约2700公顷农田受浸,其中近300公顷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