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日记|第十一天
封城时间终于进入了两位数,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依然不见显著改善。 昨天「财经」发的稿子内容触目惊心,以武汉的一家定点医院为例,120个发热病人,大约平均会有80人被诊断为肺部感染,其中又只有5人能够「幸运」的被收治住院,剩下的人全都被建议回家 …
我们的人民太苦了
A patient was transferred to a newly completed field hospital in Wuhan, China, on Tuesday.
Photo: Xiao Yijiu/Xinhua, via Associated Press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一线抢救的医生们冒了极大风险又最了解现实情况。财新记者 2 月 4 日采访身在前线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他向记者介绍了最初发现疫情的亲身经历和判断、对患者发病周期观察、以及重症抢救的效果。
财新记者:你是什么时候接触第一例新冠病人?
彭志勇:2020 年 1 月 6 日,有一位从黄冈来的病人被多家医院拒收后,送到中南医院急诊科,我参与了会诊。当时这个病人已经是重症病人,呼吸困难,我心里有数,这个病人得的就是这种病了。收不收这个病人,我们讨论了很多。不收这个病人,他实在没地方去了;如果收这个病人,这个病很高概率是会传染人,得做好严格的隔离措施。最终我们还是决定收下这个病人。
我就跟院长打了个电话,告诉院长这个病人很可能会传染别人,一定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护方法采取隔离措施,疏散病房的其他病人,按照 SARS 的标准改造病房,设立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把医务人员的生活区和病人隔离开。
1 月 6 日,病人放在急诊,对急诊进行了隔离改造,ICU 病区则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中南医院 ICU 一共有 66 张床位,专门留出一块改造成新冠病患床位,我考虑到这个病的传染性,肯定还会陆续有病人进来,预留了 16 张这类床位。把污染病区进行隔离改造,因为呼吸道疾病通过空气传播,连空气都隔离,里面的空气扩散不到外面去。当时有人说,我们 ICU 的床位有限,留了 16 张床位太浪费了。我说一点也不浪费。
财新记者:你在 1 月初就判断很可能会人传人,而且在医院里采取了隔离措施,那你们向上级反映情况吗?
彭志勇:这个病确实传播得很迅速,1 月 10 日,我们 ICU 准备的 16 张床位就住满了。我看到形势这么严峻,就跟医院领导讲,一定要上报。医院领导也觉得事态严重,向武汉市卫健委报告了此事。1 月中旬,武汉市卫健委派了一个专家组 3 人到中南医院调查。专家组说临床表现和 SARS 确实有点像,但他们还是在讲诊断的标准那一套东西。我们就反映,诊断标准太苛刻了,按照这个标准,很难有人会被确诊。在这个期间,我们医院领导跟卫健委反映了好几次,我知道别的医院也在反映。
此前,国家卫健委派的专家组已经到金银潭医院做了调查,做了一套诊断标准,要有华南海鲜市场的接触史,要有发烧症状,全基因组测序,这三条标准都达到才能确诊。尤其是第三点,非常苛刻,实际上极少有人能去做全基因组测序。
1 月 18 日,国家卫健委派的高级别专家组来武汉,到中南医院来考察,我又反映确诊标准定得太高了,这样很容易漏掉真实的病人。这是传染病,确诊标准弄得太紧,放掉有病的人,对社会危害很大。国家卫健委第二个专家组来过后,诊断标准发生变化,确诊病人的数量就急剧增加了。
财新记者:你为何判断新冠病毒会人传人?
彭志勇:根据我做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积累,我判断这个病会是个烈性的传染病,一定要做最高级别的防护。病毒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认为要尊重科学精神,按科学规律办事。在我的要求下,中南医院 ICU 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我们科室只有两个人感染新冠病毒。截止到 1 月 28 日,整个医院医护人员只有 40 个人感染,和其他医院相比,感染比例是很小的。
新冠疫情发展成现在这个惨烈的程度,我们是很痛心的。现在关键是治病救人,尽力抢救病人。
财新记者:根据你的临床经验,新冠肺炎的病程是怎样的?
彭志勇:这段时间白天我在 ICU 看病,利用晚上的时间做了一些研究,最近刚写出一篇论文。我采用了中南医院从 1 月 7 日至 1 月 28 日的 138 个病例样本数据,尝试总结了新冠肺炎的一些规律。
很多病毒生存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消亡,这叫自限性。我观察到,新冠病毒的发作周期一般是三周,从有症状起病到发展到呼吸困难,也就是从轻症进入重症,一般是一周时间。轻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乏力,喘气,有的人会发烧,有的人不发烧。根据我们这 138 个样本的研究,在第一阶段,最普遍的病症表现是发烧 (98.6%),乏力 (69.6%),咳嗽 (59.4%),肌痛 (34.8%),呼吸困难 (31.2%),不那么普遍的症状有头疼,眩晕,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但部分病人进入第二周后会突然病情加重。一般出现呼吸窘迫的现象就是重症了,这个阶段应该住院治疗。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可能会发生并发症,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身体其他器官衰竭,到这个阶段就发展到危重症,而抵抗力强的人在这个阶段就发生好转,慢慢康复。所以说第二周是从重症发展成危重症的分水岭。
第三周是危重症到死亡的分水岭。危重症患者有的经过治疗,淋巴细胞指数逐渐回升,免疫系统逐渐好转,抢救回来了,而那些淋巴细胞一直往下掉的人,免疫系统最终被摧毁,多脏器衰竭,就死了。
总体来看,对一般病人来说,这个病两周就解决了,而对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的人来说,三周时间,熬过来了就活了,扛不过这三周的就死了。
财新记者:能具体说说临床研究的更多细节吗?新冠病毒从轻症发展到重症的比例有多高,从重症发展到危重症的比例有多少?死亡率的比率有多高?
彭志勇 :从临床观察来看,这个病确实是传染性高,但死亡率低,发展成危重症的病人大多是那些年纪大的有基础疾病的老人。
截止到 1 月 28 日,这 138 个病例中,有 36 人在 ICU,28 人康复出院,5 人死了,也就是说患者的致死率是 3.6%。昨天 (2 月 3 日) 又增加了一例死亡,死亡率上升到 4.3%。因为还有病人在 ICU,可能还会有死亡病例,死亡率有可能还会稍有上升,但上升比例不会很高。
医院接收的大多是重症和危重症病人,轻症的一般在家隔离,我们没有采集到从轻症到重症的发展比率,而从重症到危重症,病人会送到 ICU。在这 138 名病人中,有 36 名病人转入 ICU,也就是说从重症转为危重症的比例是 26%,而从危重症到死亡的比例是 15% 左右。另外,从发生症状 (轻症) 到转为危重症的时间中位数是 10 天左右。28 人已经康复出院,目前的治愈率是 20.3%,其他病人还留在医院治疗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 138 个病人中,12 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有 57 人是在医院感染的,包括 17 名医院的病人和 40 名医护人员 (数据截止 1 月 28 日)。这说明,医院是感染高发区,一定要做好防护。
财新记者:危重症病人面临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彭志勇:新冠病毒最大的危害是攻击人的免疫系统,导致淋巴细胞下降,肺功能受损,呼吸衰竭,很多危重症病人是因为呼吸衰竭憋死的。也有很多病人的免疫力系统下降,导致多器官并发症,多器官衰竭而死。
财新记者:香港一位 39 岁的新冠病人突然出现心脏停跳,很快死亡,类似的例子有好几起了。有的病人早期发病不是很凶险,但后期突然死亡,有专家认为年轻人免疫系统更强,反应更激烈,引起细胞因子风暴与过度免疫,最后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了更严重的病症和死亡率。你在新冠病人的治疗中发现这个现象吗?
彭志勇:我在临床上观察到 1/3 的人会出现全身炎症反应,这倒不是和特定的年轻人有关。炎症因子风暴只是一个理论概念,体现在临床上是全身炎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发展成危重症,在某些病人身上,这个过程非常快,2–3 天的时间就病危。
财新记者:对于危重症患者,你是如何治疗的?
彭志勇:危重症病人主要是呼吸衰竭,主要的办法是供氧,一般采取的办法是高流量供氧,然后是无创机器供氧,病人病情进一步恶化后采用有创插管供氧,对于濒临死亡边缘的病人采用 ECMO (体外心肺支持),我们使用了 4 次 ECMO,把病人抢救回来。
在目前阶段,还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ICU 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病人维持机体,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症状,呼吸困难我们就给病人供氧,肾功能衰竭就给病人透析,休克就用 ECMO (体外心肺支持) 抢救,病人缺什么我们就给他补充什么,维持他的生命,等病人的淋巴细胞逐渐往上升,免疫力慢慢恢复,就能把病毒清除掉。如果病人淋巴细胞指数一直往下掉,那就很危险,最终病毒会不断繁殖,把病人的免疫系统彻底摧毁,那就很难抢救了。
财新记者:目前不断有消息说研制了这种、那种特效药,人们对美国研制的瑞德西韦充满期待,美国首例新冠病人采用瑞德西韦治疗后逐渐康复。你如何看待特效药?
彭志勇:目前没有任何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吃了就能药到病除。可能有病人使用了某种药物,加上其他治疗,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个案不代表普遍有效,和该病人的病重程度、身体素质等也有关。人们急切希望有特效药,这种心情能够理解,但也要保有谨慎。
财新记者:对于新冠病人治疗,你有什么建议吗?
彭志勇:对于新冠肺炎,最有效的办法是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防止人际间传播。对于新冠病人,做好严格分诊,早诊断、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展成重症后要送到医院治疗。在轻症和重症之间,相对好控制病情,发展到危重症治疗难度就大了,占用的医疗资源也更多。对于危重症病人,通过 ICU 的力量,及时抢救,降低死亡率。
财新记者:你主持多少危重病人的抢救,好转率有多少?
彭志勇:截止到 2 月 4 日,中南医院 ICU 病房收治的危重症病人死了 6 个,80% 以上都在好转,康复出院的有近 1/4,有的还在隔离病房康复。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黄冈病人,他是中南医院第一例使用 ECMO 抢救过来的。他有过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病情很重,转到 ICU 一度病危,我们用 ECMO 救活了他,1 月 28 日他已经康复出院了。
财新记者:你们工作节奏和状态是怎样的?
彭志勇:ICU 是超负荷工作,中南医院 ICU 有三个病区,150 个人,66 张床位,从 1 月 7 日我们接诊新冠病人以来,所有人都没有休假,在 ICU 病房轮班,甚至连怀孕的医务人员也没有休假。尤其是疫情严重后,我们医务人员都没有回家,就在医院附近租了宾馆或者是医院的休息区休息。
在隔离病房,穿着三级防护服,医生是 12 小时一个班,护士是 8 小时一个班,防护服很紧缺,一天只有一套防护服,所以在上班时间尽量憋着不喝水不吃东西,因为上卫生间,防护服就废了。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透气,全身勒得紧,刚开始也不舒服,现在习惯了。
财新记者:你有没有遇到特别危险的时刻?比如给病人插管,怎么保护医务人员不被感染?
彭志勇:新冠病毒是一个新型病毒,我们对它的传播途径和特性还没有完全掌握,说不害怕是假的,医护人员多多少少有点担心。但是病人等着我们抢救,病人呼吸衰竭,无创机械供氧不起作用的时候,就得用有创插管。给病人插管是个有危险系数的操作,病人的泡沫吐出来,就可能接触到医护人员,有感染的风险。我们严格要求医护人员按照最高级别的防护措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紧缺防护服,医院的库存已经优先提供给 ICU 医务人员,但库存也告急。
财新记者:有什么事情特别打动你吗?你哭过吗?
彭志勇:我有段时间经常落泪,那么多痛苦的病人住不进院,在医院门口哀嚎,甚至有的病人跪在地上求我收治他入院,但是床位已经住满了,我也没有办法,只能狠心拒绝,自己在一边悄悄抹眼泪。我现在眼泪已经流干了,我们的人民太苦了。我现在没有别的想法,就想尽力做更多,抢救更多病人。
最让我遗憾的是一名来自黄冈的孕妇,病症很严重,在 ICU 住了一周多,治疗花了近 20 万了,她家是农村的,治病的钱是找亲戚朋友借的。使用 ECMO 抢救,其实病人的病情已经在好转,有可能存活的。但是孕妇的老公最终决定放弃治疗,她老公哭了,我也哭了,因为我觉得还是有希望治好的。放弃了,孕妇就死了。而且在放弃的第二天,政策变了,对于新冠病人国家提供免费治疗。我很为那个孕妇惋惜。
我的科室副主任跟我讲了一件事,他也哭了。中南医院对口帮扶的定点医院是武汉市第七医院,他去支援这个医院的 ICU,发现他们 ICU 有 2/3 的医护人员都感染了。我的科室副主任跟我讲起那个医院 ICU 的惨状,那里的医生就是「裸奔」状态,缺乏防护物资,缺乏医疗手段,明摆着会感染,还得冲上去,导致 ICU 几乎全军覆没,我们的医务人员太不容易了。
Related
封城时间终于进入了两位数,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依然不见显著改善。 昨天「财经」发的稿子内容触目惊心,以武汉的一家定点医院为例,120个发热病人,大约平均会有80人被诊断为肺部感染,其中又只有5人能够「幸运」的被收治住院,剩下的人全都被建议回家 …
保护医护人员和医学技术人士就是保护其他人的生命。然而,医护人员的职业特殊性意味着他们在疫情中受到感染的风险更高 疫情让人们深刻了解到医疗资源的可贵。 某种意义上,保护医护人员和医学技术人士就是保护其他人的生命。然而,医护人员的职业特殊性意味 …
今天是武汉清底排查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按照计划,今天过后便不应再有确诊或是疑似病人没有被医院收治。 从早前的哭天喊地也进不去医院,到现在的绝不漏过一个病患游离在外,武汉对于流行病的防治工作一直体现出肉眼可见的修正过程,乐观来讲,每一天都在进 …
「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 1 月 23 日凌晨 2 点「交通封城」令公布时,张奇还在刷手机。 张奇是北京人。1 月 20 日,他坐高铁到武汉来探望朋友。此前媒体已经零星有了关于武汉新冠肺炎的报道,而病例数据在 20 …
一线医护人员正在缺少防护物资和睡眠的情况下竭力阻止一种人类不甚了解的全球性流行病。他们身心承受的压力达到极限 2 月 22 日,武汉,一名护士在 ICU 病房内调整护目镜。 Photo: 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