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科大 5 名学生凌晨两点半发现实验室漏水,处置后被奖励 12 万元?科研人经常熬夜工作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李雷​​ 发表

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说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说这个奖励是非常值得,也是应该鼓励的。

其次,科研人员,熬夜是很正常的。

先说说熬夜吧,这一点我很有心得。

当年读研的时候,实验室还是非常简陋,我们整个实验室有五六个大的课题组,然后一届有二三十个研究生这样子,于是硕士加博士大概有 150 多号人。虽然是不同课题组,但是大家共用一个仪器中心,那结果想象吧。

150 多人,只要有两个人需要用到某个设备,就需要排队,事实上,经常的情况是,有十来个人需要使用某些设备仪器。

简单一点的仪器还好,比如 pcr 仪、电泳仪,实验室都会买好多台,所以还好。

但是那些相对大型的仪器,就不好说了。

比如我当时就管理了一个大型设备,一个超速离心机,属于超级高端的设备。有多牛?

大家开车发动机转速是多少?2000 左右居多吧?飞机一般也是几千,极端的战斗机是 2 万多转速。

我管的那个仪器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 10 万转。

em,我想不到常见的东西什么有这么高的转速。

离心力那更是杠杠的。

至于离心力,额,这个就更猛了,可以达到 80 万 g。一般的实验室离心机也就是几千到几万。

这个设备的离心力强大到什么程度。

一般的离心机能够分离轻重细胞,这个离心机可以把细胞器直接按照密度梯度离心出来。

有时候开玩笑,这机器做铀浓缩都没任何压力。

当然,这么高级的仪器,那必须得精密操作了。

首先,一般离心机的转子是固定在轴上的,然而这个离心机的转子是非固定的。

其次,一般离心机配平也就是 0.1g 左右的,而这个要求 0.001g 左右。

此外,这个离心机由于转速太高,所以空气摩擦必须考虑,因此要求抽真空。

可以说,这样个精密大型仪器,从管理到运作上,必须专人管理运行,而且运行时间也不短。

结果就是:排队。

经常碰到 24 小时排满的情况,于是我就必须一直在那里守着,至于做实验的人,更不用说了,必须踩着点来。

尤其是这种精密离心,样本往往也是新鲜制备的,否则可能会发生样本内部生化反应而导致实验失败。

于是,熬夜做实验,那就是常态了。

所以,非常理解学生熬夜做科研的情形,有的时候是设备不等人。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实验不等人。

比如动物、细胞,到了那个点,必须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导致实验不准确,而你是没法去调整他们的时间的,只能调整自己时间。

再来说说这几位学生的贡献吧。

新闻说的很清楚,半夜发现仪器漏水,赶紧一起来引水。

拯救了一起,挽救了至少 2400 万的经济损失,并避免了一个实验延误一年。我觉得科大要给他们颁发个大奖章来鼓励。

今年 11 月 21 日凌晨 2 时左右,理化大楼 06-004 室发生漏水,波及 01-004 实验室。01-004 实验室内有 180 个通道的超导纳米线探测器,如未得到及时处置,不仅将至少造成 2400 万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延误 “九章三号” 实验一年以上。
凌晨两点去 01-004 实验室调试程序的钟翰森同学首先发现漏水,他立即召集隔壁实验室的博士后吴典和覃俭、邓宇浩、彭礼超等同学一起积极引水,并及时通知物业踹开 06-004 室房门,关闭了水阀。

当然,这几位也是科研卓有成效的。

science 论文上的五个名字就是他们科研贡献的体现。

这是之前的论文,祝福他们熬夜做出来的东西,接下来能够继续发出高水平的文章,对得起他们的辛苦。

最后,作为过来人,说科研辛苦,似乎有点自我感动,不过从事这一行嘛,自然早有准备,毕竟科研还自由呢。

不管如何,自己选的路,心态好最重要,这句是对各位在读硕博以及即将准备考研的同学说的。

加油。

知乎用户 极萨学院冷哲​​ 发表

这几位同学凌晨两点在实验室发现漏水,可能普通人觉得这个时间还在实验室很难得… 但对于理工科的科研人员来说,这可能是个常态。大家经常熬夜做实验,然后第二天上午补觉,这里边原因很多,比如仪器排班,或者晚上干扰较少,甚至就是为了赶实验进度等等。比如我认识人里,

@小飛

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

很多人觉得挽回了这么大损失学校就给 12 万奖励是不是太少了,其实怎么说呢, 从科研界来说,这是不小的一个奖金了。

比如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二等奖奖金才 15 万元 / 项。而且这还是 18 年涨了以后的… 以前只有 10 万。

其实这事情最值得关注的不是这几位同学凌晨发现漏水挽回了多大的损失,也不是这 12 万奖金多与少,而是这几位同学本身的身份。

他们是来自于陆朝阳和潘建伟团队的,年轻的 90 后研究员。都是去年 12 月 4 日 Science 发表那篇九章量子计算机的重磅论文的作者,其中还有 2 个是并列一作。

钟翰森,1995 年出生,师从陆朝阳和潘建伟教授,2016 年加入团队。致力于基于参量光的量子计算研究,设计新型参量光纠缠源,演示 12 光子纠缠刷新世界纪录、同时演示 5 光子随机入口玻色采样。发展高斯玻色采样理论和实验方案,初次演示 5 光子高斯玻色采样,验证可行性。最近,实现 了 50 单模压缩态输入、100 模式输出的 76 光子高斯玻色采样量子计算,相比超级计算机快 10^14 倍,证明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邓宇皓,1997 年出生,师从陆朝阳和潘建伟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CSST 暑研并获最佳研究奖。2017 年加入团队,首次实现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实验观察到量子点单光子和太阳光之间的双光子干涉、量子纠缠以及非定域性,把独立光子之间的量子干涉实验扩展到相距 1.5 亿公里的两个独立光源,首次在天文学尺度上检验了量子统计原理的普适性,并给出了热光场量子化的直接实验证据。作为中科大学生代表入选参加第 70 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主要致力于发展基于量子点量子光源和参量光量子光源的光学量子计算和量子物理研究,最近,实现了 50 单模压缩态输入、100 模式输出的 76 光子高斯玻色采样量子计算,相比超级计算机快 10^14 倍,证明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另外几位受表扬同学也是作者列表里的成员。

所以,什么叫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这就是… 现实版本了,这才是比凌晨 2 点和 12 万之外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知乎用户 扶苏师兄​​ 发表

因为我是理科生,这里只说理工科科研。**先说结论,在理工科领域科研人员熬夜是常态。另外在我看来科研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大都是不规律的,让科研人员按时打卡上下班才是比较奇怪的。**这里给出一些例子。

1. 科研工作中很多实验都是需要定时定点跟进的,比如化学里面做有机合成的要多久就是多久,你要做成这个实验就要一直跟着,你肯定不能因为你下班了就不去管他,他也不会因为你下班了就反应停止等你上班了再继续的。另外生物领域有很多是需要养细胞养老鼠的,这可都是活的,你不能因为你下班或者放假了就不去管他,会死的,它要是死了,那课题也就死了。

2. 另外科研工作里很多设备需要预约排队使用,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首先约上班时间,这时候如果机时已满,你有样品着急测试就只能预约晚上或者节假日。这里补充一下着急测试是因为很多样品是会变质的,所以必须拿到样品尽快测试,所以被迫只能加班做。

3.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精密仪器在晚上会更容易测到好的数据。比如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话是要进行原子尺度的成像的,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减震措施,但是实际上白天的地铁、车辆、施工甚至人走路都会有影响,所以重要的实验大家有时候也会主动选择晚上来做。

4. 另外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写论文是常态,虽然理论上白天写论文晚上写论文都一样,但是写过论文(或者各种稿件)的都知道,白天由于各种杂事所以写作的效率往往不高,反而晚上没有人打扰常常文思泉涌。

5. 最后再说一点,就是科研一般都是爆发性的,这就意味着可能大多数时候是没有进展的,然后也可能突然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神速。所以没有进展的时候大家可能就按时按点上下班,但是进展神速的时候那可不就得加班加点了吗。

最后关于这 12 万的奖励,虽然 12 万和 2400 万的损失以及一年的实验延误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何况还是五个人分。但是总归聊胜于无,是个好事,还是值得鼓励的。也希望以后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更多的拿出真金白银,不要再让科研人员用最贵的设备,拿最微薄的薪水。

知乎用户 菲利普医生​ 发表

同为科研人,看到新闻以后感觉重点在于:

1,挽救几千万价值的设备

2,避免重要科研攻关项目延期

3,凌晨两点半还有人在做实验

4,真金白银奖励有功人员

先说前两个,高端实验仪器设备意味着什么

科研人员的工作产出是论文、专利、课题甚至是具体的产品,要么是理论创新,要么是技术创新,而这些创新无不需要先进的设备平台做保障。

比如大概十年前,如果哪个实验室如果有高通量测序设备,那么整个实验室大大小小的科研人员都能以此平台为依托,发论文发到手软、拿课题资助拿到手抽筋。但是五年前,如果没有单细胞测序技术,那么可能后续的研究水平就提升不上来了,申请课题资助也会受阻。

最近几年的时间,随着国内开始做冷冻电镜和 AI 技术的实验室越来越多,中国人研究生命奥秘的层次再次深入,已经达到了直接观察分子结构的级别。这将会大大加快未来药物设计的速度,过去靶向药以十年计的研发周期很有可能被压缩到一年左右。

一台核心设备,往往意味着一个实验室从领导到最基层的研究生的 “饭碗”,领导要靠它产出海量论文去换重大科研课题资助,下面的研究员需要靠它产出的论文晋升职称、申请课题,研究生要靠它产生的论文申请学位,整个团队需要它产出的知识成果积极寻求转化,争取产出新药或者新技术,实现盈利。

所以新闻中

简简单单一句话,背后是科研人员根本无法承受之重——重要科研资产损失、课题研究延后。

所以说,这群抢救科研设备的科研人员简直救了整个实验室或者本团队上上下下的老命

然后再说科研工作熬夜的事情

这个真的是难免。

以最简单的细胞观察为例,有些细胞行为的区别就是要连续每隔若干个小时去拍摄照片,如果是间隔 6 小时还好,差不多够睡个囫囵觉。如果是每隔 3 小时、2 小时,甚至是 1 小时呢?

怎么可能不熬夜。

新闻中的几位虽然不至于是做这种连续观察工作,而是去实验室调试程序,但有时候你为一个实验问题困扰许久,终于修改完一个参数了,怎么能忍得住不去试一下呢?我读博的时候,有一个细胞加药物干预的实验,一直解决不了药物溶解的问题。因为这种药物是新和成的,没有现成资料可以参考,所以一直在尝试各种办法,让药物充分分散到液相中去。

有一天晚上睡前刷牙还在想这个事,突然电动牙刷的震动让我想起来过去看到过文献里说用超声促进颗粒状难溶药物分散。马上骑着共享单车往实验室赶,试试超声震荡。结果一直鼓捣到天亮(夏天,天亮得早),虽然仍然不完全好用,但是好歹终于有改善了。

虽然科研人熬夜不可避免,但希望某些分管领导不要鼓励,毕竟难免和必须是两回事。而且科研人本来就是久坐人群,再叠加睡眠缺乏这些危险因素,搞不好弄出来过劳死这种事,下不来台。

最后是真金白银的奖励

这次首先发现险情的是钟翰森 “同学”,说明他应该是研究生。根据我对本单位研究生的了解,月度生活补贴 + 劳务费大约在 2000(硕士)——5000(博士)这个区间,根据不同的课题组和实验室略有出入,博士后的收入大约在 20000 左右。

此次救灾有功人员是两位博士后,三位 “同学”(应该是硕 / 博士研究生)和物业人员。具体奖金分配是个什么情况我不清楚,但就算是简单均分,每人也应该有两万左右(物业人员应该是物业公司单独奖励)。这意味着对于研究生而言是几个月的收入,博士后也有接近一个月的收入。

单位的奖励不仅真金白银,而且没有套路,还贴心地替几位有功人员付了税款,发放的奖励为税后到手收入

一些随想

我小时候的记忆大多是模糊的,但是有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下午我爸爬上他单位实验楼的平台,用脸盆向外墙上起火的散热器泼沙子灭火。当时我正在实验楼前花园里和小朋友追逐打闹,被蹿出的火苗吸引了目光。一开始我没注意到冲上平台的那个人是谁,直到我朋友大喊那是我爸爸。我记得当时自己呆站在那里看了好久,直到有人抱着灭火器冲过去帮忙,现场扬起一阵白烟,我爸才撤下来。

ps,其实当时单位里有干粉灭火器,但是当时还是稀罕物。为了方便管理,都集中放在隔壁楼的保卫科。实验楼设备老旧(始建于五十年代),但是为了防火,一直备有防火沙箱。而且我爸说他刚入职的时候接受过相关培训。

后来在思想品德教育课本上看到过为了抢救国有资产,被全身大面积烧伤壮烈牺牲的一位女烈士向秀丽。我联想起小时候的那个下午,其实当时那场火蛮大的,实验楼的一面外墙被整块熏黑,隔了好几个月才重新粉刷。当时每次路过看到那片黑色的墙,我心里都有一股莫名的自豪感。

因为儿时的这个经历,当我 2017 年进入现在工作的这个实验室时,发现每层楼都有两个灭火器存放点,还有灭火毯、防毒面具,安全通道标识醒目的时候由衷感觉到安全。

知乎用户 新智元​ 发表

11 月 21 日凌晨 2 点左右,量子计算机「九章」实验室突发漏水。

万幸的是,中科大 5 位量子计算机「救星」及时处置,避免了至少 2400 万元财产损失。

而且,这个实验室关系「九章三号」实验仪器,如没有及时处理,研发就会耽误一年多的时间。

5 子救「五章」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通报表示,

2021 年 11 月 21 日凌晨 2 点左右,理化大楼 06-004 室发生漏水,波及 01-004 实验室。01-004 实验室内有 180 个通道的超导纳米线探测器,如未得到及时处置,不仅将至少造成 2400 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延误「九章三号」实验一年以上。

九章二号整体装置图

奖励 12 万元并不夸张,因为「九章」量子计算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 年 12 月,潘建伟带领的 90 后团队成功构建了 76 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2021 年 10 月,九章二号研制成功,意味着我国量子计算机已进入 2.0 时代。

如果说他们拯救了银河系,一点也不为过。

恰好凌晨 2 点左右,钟翰森去 01—004 实验室调试程序,最先发现了漏水。

由于情况紧急,他立即召集隔壁实验室的博士后吴典和覃俭、邓宇浩、彭礼超等同学一起积极引水,并及时通知物业踹开 06—004 室房门,关闭了水阀。

多亏他们及时发现后紧急处理,漏水被第一时间有效导流至其他地方并收集。

通报显示,除造成 01—004 实验室一台台式电脑损坏外,未造成其他损失。

为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决定,给予 5 名学生共计税后 12 万元的奖励。

九章问世,背后正是他们

九章的问世,背后少不了这 5 位成员的贡献。

钟翰森、吴典、覃俭、邓宇浩、彭礼超这五人均来自于陆朝阳和潘建伟团队,都是 90 后的量子研究员。

2020 年 12 月 4 日,他们还是 Science 那篇九章量子计算机的重磅论文的作者,其中钟翰森、邓宇浩,还有 2 位同学是共同一作。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e8770

其中,论文一作钟翰森,1995 年出生,师从陆朝阳和潘建伟教授,2016 年加入团队。

致力于基于参量光的量子计算研究,设计新型参量光纠缠源,演示 12 光子纠缠刷新世界纪录、同时演示 5 光子随机入口玻色采样。

发展高斯玻色采样理论和实验方案,初次演示 5 光子高斯玻色采样,验证可行性。

邓宇皓 2017 年加入团队,1997 年出生,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师从陆朝阳和潘建伟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首次实现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实验观察到量子点单光子和太阳光之间的双光子干涉、量子纠缠以及非定域性,把独立光子之间的量子干涉实验扩展到相距 1.5 亿公里的两个独立光源,首次在天文学尺度上检验了量子统计原理的普适性,并给出了热光场量子化的直接实验证据。

「凌晨 2 点」成焦点,陆朝阳:熬夜是家常便饭

中科大 5 名学生及时处理漏水事件登上热搜,引起广泛讨论。

而许多网友纷纷把关注重点放在「凌晨 2 点」上,难道科研人员经常熬夜工作吗?

对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介绍:

这些学生之所以凌晨 2 点在实验室,是因为前一天讨论方案后决定临时紧急加测一组数据,对于「九章」团队来说,项目攻关紧急的时候,熬夜是家常便饭。

九章一号,二号能够相继问世,正是来自这些科研人员的这种拼的精神。

网友纷纷发表了自己对科研加班的看法,一位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表示,

「在理工科领域科研人员熬夜是常态。另外在我看来科研工作的性质就决定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大都是不规律的,让科研人员按时打卡上下班才是比较奇怪的。」

同样来自中科大的物理化学博士也站出来表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通宵做实验,其实也挺正常的。」

还有网友结合昨天美国把涉及事量子计算应用中国 12 家企业拉入黑名单事件表示,

「这些设备以后可能就很难引进了,甚至维护、修理可能都很困难了。尽管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很近大概纯属巧合,奖励应该也不是针对美国商务部的应对措施,但相比以后可能付出的成本,12 万元确实非常值得!」

为这 5 位同学点赞!

同时也期待他们未来在量子计算上最新科研成果。

参考资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1465611/answer/2242958071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293084

知乎用户 酸菜​​ 发表

搞科研的只要做上研究就会停不下来,有意的向前调作息时间,但是脑子只要想起工作就会无比兴奋,也会很难进入到休息的状态。

知乎用户 乱章​​ 发表

谢邀。就研究生而言,是否需要熬夜就实验室而定。

有的实验室是真的连轴转,周末无休,也是在网上饱受诟病的。但也不用以为搞科研都是水深火热,毕竟有样本偏差,只有被压榨的人才会来诉苦,言论一集中就显得读研很恐怖。宽松的实验室是有的,只是学生没有诉说的必要。

就我们所来说,特别 push 需要熬到半夜的实验室,有。

很多则是弹性工作制,就是自己安排实验,自己决定哪天可以闲,哪天要忙一点。有的较为严格的实验室会要求早上几点必须到,有的实验室连时间都不要求。

比如我们实验室,就是随便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走,老板从不查岗,消失一整天也没人会管你。以至于我们根据各自作息,分出了两拨群体,一类喜欢白天工作,一类是熬夜党(比如我,早上是不会出现的)。是不是实验室这么宽松,不压榨学生,就不容易出成果?结果是我们组这几年已经连发多篇 CNS 子刊了。

还有一类就更欢乐了。比如猴子组,就很悠哉(当然,不是全部)。他们实验进程很慢,一年组会可能没几次讲进展的,只能讲 Paper。原因就是猴爹不怎么好训,不配合就是没办法,着急也没用。也没什么其他事可做,想忙也没法忙。那就耗着呗。所以猴组的学生相对来说,业余生活更丰富。

鬼谷师兄就是有一段时间在猴岛,觉得太闲了,就开始写科普,结果一路走到百大 up 主。

说完学生说老板,也是分人。好多老板本身就是工作狂,经常需要熬夜,不在办公室也会在家里熬。很多则是定点下班,用师娘的话说:“科学家怎么了,科学家也得回家做家务。” 我们所好多男老师平时就是不仅搞科研,还会带孩子。所以经常看到 PI 们拎着小书包,辅导孩子功课。我们组工作人员加班,还会被老板劝:早点回家,孩子那么小,正是需要陪伴的年纪。

所以不管是读研还是找工作,都要选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实验室,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人生的幸福指数。

知乎用户 李狗嗨​​ 发表

在实验室科研到深夜确实能遇到些奇奇怪怪的事。

2019 年冬,我在加拿大 UBC 博士联培,有一天晚上十一点半,我独自一人在一楼的实验室带着耳机跑代码。

当时实验室的灯是亮着的,一个小偷看实验室的窗户也是开着的,就从窗外爬进来行窃,但由于我和他之间隔了半堵墙,所以一开始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么晚还有人在实验室。

而我当时戴着降噪耳机,一开始也没有注意到有人爬了进来。当时实验室的环境布置如下图所示。

小偷在后门附近的两个桌子上搜刮了一番,在转过中间的半堵墙的时候,我们两两对视,然后我俩当时都愣住了。。。

我叫了一声 “卧槽”;他应该没听懂,毕竟是个白人。不过听到叫声后他吓得往后撤,然后小跑了几步,又从那扇窗户跳了出去。

因为晚上天黑,我担心他手上有凶器,所以就没有再追出去。赶紧把所有门窗都检查了一遍,确认都已经关闭,然后回到座位上,冷静了一会儿,继续跑代码,凌晨一点才回宿舍。

第二天,我向国外导师反映了这件事,并告诉他我人没事儿,结果他的第一反应是问我:为什么你这么晚还在实验室?

--

没想到大家喜欢这种风格的示意图,图是用 Microsoft Visio 画的,该软件是 Microsoft Office 软件的一部分。。

知乎用户 大猛​ 发表

给中科大点赞。暖了 “多管闲事” 的人的心。

我们国家不容易,爱护公家财产想给公家省一点钱,有时候一腔热血被扣个多管闲事的帽子。

我刚参加工作那一年,帮我分管副局长写年终总结的一块材料稿子,眼看下班完不成了,准备加班。碰巧我们单位的空调感觉都不给力,记得那时候是 12 月快过年了,天冷,我局长给我说让我去他办公室写,说他办公室的有个暖风机,我就在他办公室写了。

写着写着,感觉还是冷,我就去烧壶热水,局长办公室有水龙头,我就去打开下接了一壶水,但是接好水之后关不上了,水流虽然不大,但是一直流我也心疼浪费水啊,毕竟从小教育节约用水。

我就打了我们单位的物业值班电话(我们单位物业规定是 24 小时值班),当时大概 7 点多,没人接,我忙问了下办公室值班师傅的手机,打通后我就说了句水管关不上了,帮忙修一下。他不愿意来,我说水在浪费,这个时间段你是不是应该在上班?

他挂了电话后大约 20 多分,我听见楼道有人踏着响亮的步伐,大老远口头禅挂着骂骂咧咧的带着工具箱上来了,不停的给我说话挂不干不净的口头禅,不等我说哪一个房间,就直奔我们这一楼的公共卫生间,看没有水管漏水更火了,恨不得吃了我,简直是咆哮:哪个水管漏水了?XX 乱打什么电话了!!!

我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指了指,是局长办公室里的那个水管。

他懵圈了几秒,那表情,好家伙,瞬间师傅变得和蔼了,我现在还记得他解释,因为他反应太快了,瞬间诚惶诚恐,他说:“我今天家里刚和家属吵一架,这 XX 娘们老气我,我才回去处理了一下,刚才有情绪,不是针对小伙子你的,见谅哈,小伙子,啊抽烟?”

弄得我都没敢告诉他:“不是领导安排的”。怕万一这师傅知道后再变脸我小心脏受不了。。。。。。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从小都被教育爱护国有资产,勤俭节约,公家一分一毫都是全体国家人民的东西。我想那五个学生压根不会想到有高额奖金,他们想法一定非常的简单,就是不想国家的东西被浪费。

希望越来越多那些知道心疼国家的钱的年轻人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善待。

知乎用户 Bazinga​ 发表

我感觉见过的数学教授里面有不少是夜猫子,而且某位教授甚至推荐我昼伏夜出……

主要是因为白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比如早上工作不到四五个小时可能就要吃中午饭。别看就一个小时不到,很多时候人的注意力一被分散就很难再达到之前的水平了。同理,午饭后五六个小时就要吃晚饭了…… 另外白天很多人都醒着,别人打扰你的概率就高(狗头)但是晚上 6 点吃晚饭后,就可以几乎不受干扰的高质量工作 12 个小时了!

我想起有一次下午去数学系办公室,看到一个教授门开着,自己在白板上写东西很投入的样子。第二天我早上又去了,发现那个老师白板上的东西似乎没怎么变,还在盯着白板看。而且他穿的衣服和昨天一样,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我:老师您通宵了?

教授:已经早上了吗?

我:是的。

教授:那我就是通宵了。

我现在的作息感觉也在往这个方向靠了,平常大概三四点睡 qwq

知乎用户 考研暖心学长 发表

首先,感谢这位知友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是凌晨一点多,我还在宿舍处理数据,今天做实验测得数据比较好,晚上回到宿舍有点兴奋,所以这个点还在弄数据。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熬夜是经常会有的,这个没办法,有时候做实验就得做到很晚,有些实验中途还不能走,在实验室待一整天比较正常。

中科大这五位同学的行为非常值得鼓励,12 万的奖励,也算是感谢他们使得实验室没有发生安全事故。

那么,问题来了,科研人经常熬夜工作吗?

是的,经常熬夜。

之前有人做过统计:25% 的学者熬夜做科研。

做科研这项工作的时间基本上是从早到晚,没有明显的休息时段。

  • 上午 9 点、下午 16 点、晚上 20 点是三个明显的工作峰值点
  • 将 21 点至次日凌晨 6 点定义为熬夜工作时段,那么,约有 25% 的学者熬夜做科研
  • 21 点、22 点、23 点仍有大量学者在做科研
  • 0 点是一个相对明显的时间界限,之后熬夜人数开始下降
  • 2 点之后熬夜人数大幅下降

显而易见,熬夜做科研是大多数学者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事,长时间熬夜对身体的损伤不言自明。

除了极少部分人是出于个人习惯爱好熬夜,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熬夜做科研应是无奈之举。

将 21 点、22-23 点、0-6 点分别视为轻度熬夜、中度熬夜和重度熬夜,以此为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发现,在熬夜做科研的学者群体中:

  • 28% 的学者轻度熬夜
  • 48% 的学者中度熬夜
  • 24% 的学者重度熬夜

对学者而言,不仅日常熬夜科研是家常便饭,周末更是难得的做科研的黄金时间,全周无休已然成为科研工作潜规则。

最后,我想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们说一句:熬夜做科研,可以,但也要注意身体,偶尔熬夜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影响,但长期熬夜,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要适可而止。

知乎用户 没事别墨迹​​ 发表

附上 2 张读博时候的朋友圈。

那年,在能不能毕业间挣扎,白天做实验,晚上熬夜写 paper。

每天 2-3 点回寝室挺正常的。

我很不鼓励所谓熬夜和拼工作时长,反而更建议大家提高自己效率。

但是,读博时候我还年轻,很多东西把握不住。

博一、二时的轻松写意注定了我毕业前的惨状。

毕业时候身体就很不好了,每年季节性过敏都很严重,到现在也是这样。

希望大家注意身体!谨慎读博!!!

最后一张图片是当时某学校出了实验安全,然后每个实验室贴了一张通知。

说实话,笑喷我了……

知乎用户 Ronda 发表

刚被点名的高端实验室,能突然漏水。。。

希望只是线路问题之类朴素的原因漏水这么简单。。。

知乎用户 剥蚀​ 发表

是的,很多时候熬夜就是被动熬夜,举个例子,你玩一局英雄联盟,打到二十分钟战况正激烈了,你妈妈叫你去吃饭,你说玩游戏呢吃不了,你妈说你暂停不就行了??!!

实验就是这样,很多实验一旦开始了就必须一条道走到黑,不能暂停,很多中间产物不快点进行下一步可能一会就氧化了降解了。

另外就是一些仪器排队的人多,就等着半夜没人排队用,还有分析数据的时候服务器可能用的人多过载了,那就等半夜没人了再提交任务。

当然还是奉劝大家保证充足的睡眠,什么熬夜写论文看文献之类的就算了,睡饱白天写,头脑清醒写的快。

知乎用户 猫猫洞人​​ 发表

能发现异常,及时反应,保持清醒,那肯定不是那种睡眠少的熬夜,只是换个时区而已。而且白天杂事多,周围路面声音也吵,不适合做实验。像图中这种出于热爱做好的科学而熬夜当然没问题,但以此来提倡所谓勤奋的人非蠢即坏:首先人各有志,没有熬夜做实验关你什么事;其次很多熬夜做的不是科学,只是给资本家打工,这难道是好事?

知乎用户 卷阿​​ 发表

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通宵做实验,其实也挺正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有些设备机时宝贵,且是连续提供的,一旦轮到就只能靠换班做实验,人停机器不停,如果是自己特别关心的数据,舍不得走开,那就必须一致盯着。这类情况,我比较熟悉的有两种。一是同步辐射线站上给光都是连续的,一旦轮到,必须倒班;二是某些液氦冷却的低温设备,液氦很贵且不好买,有些实验又不方便中断,下了低温就得一直做。

有些实验对环境的安静程度有要求。理化大楼是贴着科大东区南围墙的,外面的宿松路(?毕业很久了,不知道有没有记错)车来车往,还挺热闹的,白天噪声可能比较大,晚上出的数据常常比较好。

还有就是简单的 “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加班加点干。

我个人的理解是,如果实验确实需要,那该通宵的时候也只能通宵。但如果不是特别必要,还是尽量避免通宵,一来对身体不好;二来人疲劳时容易出错。年轻人千万不要因为通宵而自我感动。

至于,五个人总计奖励税后十二万,我看是相当应该的,挽回的时间和损失,何止十二万?平均每个人才奖励,我看奖得有点少。说句实在话,潘院士经费应该是多得只愁怎么花,完全可以再多奖励点。

PS,今天微尺度刚进 “实体清单”,算 “双喜临门”?

知乎用户 ViaX 盐趣科研教育​​ 发表

博士的科研日常

01

现在是 2021 年 11 月 25 日凌晨 4 点 38 分

距离项目验收还有不足 48 小时

看着已经完成了一半以上的论文

我想让他条理更清晰一点

因为我毕竟是个理科生

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就应该是我的代名词

但是已经过去 38 分钟了

我还是一个字都没动

去 **** 的论文

现在我更应该去洗个热水澡

涂上我最爱的舒肤佳和大宝

穿上一件崭新的格子衫

再打理我的一下头发

当然根据我现在的发量来看

好像也不需要打理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

出发!

去实验室打卡

02

现在是 2021 年 11 月 25 日 8 点 20 分

我的导师阿杰准时飘进实验室

每个人都有一个习惯

阿杰的习惯是等我上班

在我坐稳当以后

开始和我聊天

“实验台搭起来了吗?

验收指南打印了吗?

会议室预定了吗?

专家车辆安排了吗?”

每当这时候

我就十分想念我宿舍的那只蚊子

尽管它在我宿舍已经整整存活了 72 小时零 5 分

但它也比阿杰安静

03

现在是 2021 年 11 月 25 日 13 点 30 分

其实了解一个人并不代表什么

人是会变的

今天他喜欢阿珍

明天就有可能喜欢阿强

就好像审稿人

我的邮箱右上角又多了一个小红点

不出意外的话

这是我收到的第 25 封拒稿信

我还记得在第 13 封中

审稿人的拒稿理由特别奇怪

他居然说我英文很差?

但是没办法

他是审稿人

他就是我永远滴神

对他,我只能回复

Yes,I are

04

现在是 2021 年 11 月 25 日 17 点 45 分

该出来觅食了

我在各个食堂里转悠了很久

终于在南苑食堂的第 4 个窗口

看到打饭阿姨的身影

不容易啊

今天又可以和女生说话了呢

还记得我们最接近的时候

距离只有 0.01 公分

她拿着大马勺

我拿着餐盆

在吃完饭 4 小时后

我的脑海里仍然充斥着那个女人的身影

因为那个女人

我从无所畏惧的科研人

化身成了可爱的喷射战士

华莱士?

不过尔尔

05

现在是 2021 年 11 月 25 日 20 点 45 分

有些事情你越想忘记

就会记得越牢

当然

文献除外

创新点除外

人逼急了什么都做的出来

实验除外

实验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

06

现在是 2021 年 11 月 25 日 23 点 10 分

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是我的导师阿杰

他送给我一坛酒

他说那叫 “醉生梦死”

喝了之后

可以叫你忘掉以前做过的任何事

我很奇怪

为什么会有这样 ** 的人

哦不

这样不科学的酒

阿杰说

科研人最大的烦恼

就是做实验、审项目、发 paper、早毕业

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

以后的每一天都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说

没有你

才是新的开始

07

多年以后

我又回到校园

如果时间重来

我还会读博士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就好像有时我会遇到一些人

感觉他们非常有趣

但后来就再也碰不上了

人生就是这样

如果时间重来

我还会读博士

读博就是手里的钥匙

钥匙握在手里

不一定去打开什么门

就算打开了门

也不一定是你要找的人

知乎用户 rq cen 发表

根本不需要!

在清华读本科时以为必须要,去美国布鲁明顿交换时也以为必须要,直到去巴黎综合理工读研才发现根本不需要!

由于专业是基科班,有机合成和分子生物学都做过。本科时觉得,反应开起来就不能停,结束了就要立即纯化、鉴定,进行下一步反应,不能停。细菌要按时换液,提质粒,跑胶,一步接一步不能停。

再加上科研热情高涨,导致从大三开始,没有一点前结束过实验,两三点是常态,隔三差五通个宵。

导师人很好,一点不压榨,还老催我们早点回去。但由于大一大二熬灯费蜡拼命学习的惯性还在,再加上想把自己的想法都试试,特别是晚上实验室人少不用排队等仪器设备,还能独自霸占功放嘶吼凤凰传奇的歌,所以加班加点乐此不疲。研究生师兄师姐大都比较佛,八九点就回去了,就一帮本科生小屁孩屁颠屁颠做实验。

去美国交换时,由于是交换生不用太拼,再加上女导师刚生好娃,虽然每天带娃一起来实验室但也要回去睡觉,所以每天七八点就结束了。

直到去巴黎读研,不知道是野鸡学校不思进取还是不靠谱法国政府瞎规定,勒令五点下班后、双休日节假日禁止做实验。刚开始愁坏了我,偷偷摸摸来加班。后来发现都是自己整自己。

一方面,设计实验和安排时间时,就要合理设置,空出休息时间,不要让自己连轴转。另一方面,有万能的冰箱,实在不行冰箱里放一夜。这两个方法就能杜绝 99%的加班。

实验室里的这群法国懒人博士,每天朝九晚五喝咖啡嘎讪胡还能做到人均每年一两篇一区。

后来自己的想法也转变了过来,发现自己对科研也没有那么热爱,生活中还有其他很多美好的事物,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本科四年熬夜太厉害,对身体的伤害慢慢开始显现。

于是开始以生活为重心,设计实验和规划时间时考虑好晚上下班和周末,就再也没有加班了,甚至工作时间也有不少空闲喝白开水谝闲传。

如果只想着大干快上赶进度,是要经常熬夜甚至就算不睡觉时间也不够。如果以人为本,更重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那么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休闲娱乐与思考人生非常重要。

知乎用户 答疑解惑李老师​​ 发表

科研人员有时候不是熬夜而是没日没夜。博士室友是化学系的,他们有一个大型仪器,名字很拗口,但是很多人都要用,没办法大家只能歇人不歇机器,轮到谁谁用,根本没有白天和晚上的区分。其实不光是理科,文科生为了赶论文也是睡醒了写,写累了睡。

知乎用户 法律人小迪​ 发表

除了大家关注的点以外,视线也许还应该看到:

“物业踹开”

通报中说,物业踹开房门关闭水阀。由此可见物业在夜间没有掌握房间钥匙,但是能够果断踹开房门。这可能是经过领导授意,也可能是紧急情况下的自主决定。总之,能够及时止损,结果是好的。但是如果门锁牢固导致无法踹开,损失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钥匙管理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点反思:水浸报警器

现在已经有部分家庭在厨房地面上放置了水浸报警器,有的报警器还可以与智能家居平台相连接,及时向用户移动端报警。如果有水管接入的实验室,或者有暖气管道通过的实验室,建议考虑在水路周边布置水浸报警器,以便及时发现险情,避免更大的损失。

知乎用户 马力在知群​ 发表

这个事情里,无论是同学还是学校,做的都非常好。同学发现了事故,及时处理,并且旁边也有人帮忙,而学校给予了特别实际的奖励。相比口头奖励,没有什么比直接给学生奖金更实际的,在科研领域这也是不小的奖励了。

至于凌晨两点半还在工作,我在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如此。你可以说这是内卷,但是换个角度,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就是追求。只有无意义的、低效的工作,才是内卷。就像有一些公司明明没事情做,还要让你留着加班,而且时间长了大家都得如此,这才是内卷。而真正的努力,是在创造价值,是让自己做的更好,并且很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知乎用户 留德华叫兽​ 发表

作为曾经的博士生 / 科研人表示:

晚上_熬夜_

只是为了把白天摸的鱼捞回来

作为不需要用大型试验设备做实验的科研人

一天能够集中精力高效工作 3-4 个小时

已经谢天谢地了

如果可以没有拖延症

哪还需要熬夜

其他 10 几个小时

都是在为这 3、4 小时做铺垫而已

DDL 是咱科研人的第一生产力!

知乎用户 猫立刻​​ 发表

即使拜登上台了美国还是一贯的露头就掐。这些设备以后可能就很难引进了,甚至维护、修理可能都很困难了。尽管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很近大概纯属巧合,奖励应该也不是针对美国商务部的应对措施,但相比以后可能付出的成本,12 万元确实非常值得!

媒体称美商务部将 27 个实体和个人列入「军事最终用户」,包括 12 家中企,如何评价美方这一行为?

知乎用户 陈梦立​ 发表

我上周 6 晚上 9 点发现实验室漏水,维修通报,没奖励啊啊啊啊

好酸好酸好酸好酸好酸好酸

知乎用户 测试狗科研服务​ 发表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11 月 24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发布通报,该校对及时发现并处置实验室漏水的 5 名学生重奖 12 万元。通报称,如未得到及时处置,不仅将至少造成 2400 万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延误 “九章三号” 实验一年以上。

据报道,发生漏水的实验室为量子计算机 “九章” 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道上述重大突破的《科学》论文中, 第一作者正是此次事件中最先发现漏水情况的同学钟翰森,另外 4 名同学也同样是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

通报披露了事件的详细经过:今年 11 月 21 日凌晨 2 时左右,理化大楼 06-004 室发生漏水,波及 01-004 实验室。01-004 实验室内有 180 个通道的超导纳米线探测器,如未得到及时处置,不仅将至少造成 2400 万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延误 “九章三号” 实验一年以上。

凌晨两点去 01-004 实验室调试程序的钟翰森同学首先发现漏水,他立即召集隔壁实验室的博士后吴典和覃俭、邓宇浩、彭礼超等同学一起积极引水,并及时通知物业踹开 06-004 室房门,关闭了水阀。

由于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置,实验室漏水被第一时间有效导流至他处并收集,除造成 01-004 实验室一台台式电脑损坏外,未造成其他损失。

鉴于钟翰森、覃俭、邓宇浩、吴典、彭礼超对漏水情况的及时处置避免了巨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的发生,对维护实验室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决定,给予上述人员共计税后 12 万元的奖励。

公开资料显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科技部批准组建的六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聚焦未来信息、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重大创新领域,以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认知科学的多学科交叉创新为导向,开展微尺度物质科学体系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通报中提及的 “九章” 有多重要?

2020 年 12 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教授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 76 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 200 秒,而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 6 亿年。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 的国家。

对于 “九章” 的突破,《科学》杂志审稿人评价这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道上述重大突破的《科学》论文中, 第一作者正是此次事件中最先发现漏水情况的同学钟翰森,另外 4 名同学也同样是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

图源:《科学》

2021 年 10 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了 113 个光子 144 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二号”,完成对用于演示“量子计算优越性” 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求解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 10 的 24 次方倍(亿亿亿倍)。

“九章二号”144 模式干涉仪(部分)实验照片

根据目前已正式发表的最优化经典算法,“九章二号”在高斯玻色取样这个问题上的处理速度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比 “九章” 快 100 亿倍。“九章二号”1 毫秒可算出的问题,全球 “最快超算” 需 30 万亿年。

本文来源:科学网

知乎用户 Thomas​ 发表

**为这几位同学点赞!**作为一个科大人,这件事情在朋友圈里面传的很开,不少同学的办公室都在理化大大楼里面,说真的奖励 12 万是真的不过分,如果这些仪器被损坏,除了设备维修经济上的直接损失以外,还可能涉及到一些重要实验的进行,不少课题组的实验进度会严重受影响,本来要赶论文提交或者返修的 ddl,结果这一下子直接仪器坏了,啥实验做不了了。在科研前线的同学应该知道这种情况有多恐怖,直接决定了本年度科研产出会大幅下降,甚至为 0,另外还有就是理化大楼里面的很多仪器不光是贵(上千万一台),而且有的想买不一定有的买,所以这几位同学是真的很关键,奖励 12 万是真的一点都不过分。

另外还注意到一个关键词是凌晨两点,由于很多时候大家做实验需要预约,轮到你的时候不一定就是工作日白天,很有可能是晚上,周末这种时间,所以理化大楼基本上 7*24 小时都有人进进出出,**理工科同学熬夜科研是很常见的。**大家确实不容易,所以更应该感谢这几位同学的对漏水情况的及时处置。这波真的很关键!

知乎用户 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 发表

这奖励值得拥有,另外大家的关注点是**凌晨 2 点左右,**还在实验室搞实验,对于很多没有经历过读研读博的网友来说,确实让人惊讶,而过来人都知道,其实这是 “常态”。

无感外边风雨,每天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去实验室的路上。

那么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长一般是多少呢,有几组数据可以参考下:

中国科协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时长为 8.6 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 16 小时。高学历者每日工作时间更长,睡眠缺乏情况严重,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 9.29 小时。
2019 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领衔的调查,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 12723 名研究生为对象,其中博士生占 44%,硕士生占 56%,平均年龄 26.4 岁,调查发现,受调查的研究生们生活在一个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周一到周五的平均每天工作时长为 10.01±2.79 小时,周六日平均每天工作时长为 5.95±3.15 小时。由此推算,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 61.95 小时。从分布比例上看,约有 70.0% 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为 8 小时及以上,有 36.5% 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为 10 小时及以上。
Nature 对全球博士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关于工作时长的调查结果如下:76% 的博士生表示,平均每周工作 41 小时以上。其中,41-50 小时的比例 26%,也就是说 6000 位博士生中有接近 50%,平均每周工作超过 50 小时。
根据有关调查,博士研究生的加班时间也存在地域上的差异,来自亚洲的受访者工作时间普遍偏长,东亚人群似乎尤其如此。40% 的亚洲科研人员表示他们每周工作时间通常超过 50 小时,而英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 24%。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搞科研确实是很费头发,这几名受嘉奖的同学的工作状态,是整个科研群体的缩影,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重视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在这种的超强的工作量下,对意志力是一种考验。**“不断工作、努力向前” 只是 “看上去很美”。长远来说,这是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科研人员的加班熬夜问题了。

知乎用户 雪舟无月​ 发表

科研人员经常熬夜

想起大学的时候和同学一起接了个商业策划方案,两个人在会议室写方案做视频到夜里一点多,当天没回宿舍就睡会议室了。

吃个泡面的时候听到楼上有人说话,很好奇的上去看看,发现几个同学在那里做小机器人的实验,有说有笑,我心说这些人都不睡觉的么?

当然,他们只是研究生带本科生,算不算科研项目不好说,不过热忱是一样的。

另外,实验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实在是太值得鼓励了,支持,很多安全隐患都可以提前解决。

现在想想还真怀念那个熬夜也不会猝死的年龄。

知乎用户 飞飞幻想实验 发表

科研人就是熬夜人,首先我这个方向,需要晚上用到搭建的干涉系统,防止白天人员走动产生振动,对干涉系统产生影响,我们知道干涉系统尤其是精密干涉系统,稍微产生一点干扰,数据改变就会很大,所以实验基本就会选在晚上,晚上干扰相对少一些,容易得出好的数据。还有一种就是组会前几天,如果你没提前做完,那基本都要熬夜来补了,我们课题组师兄师姐,组会前一天基本都会以通宵来度过,都快形成传统了,虽然第二天可能也会挨骂,但至少进度提上去了。第三个就完全是被动熬夜了,有些仪器必须保持恒温或者需要长时间开启,你又不能让它自己在那边开着,只能陪它等它稳定,好多都是接替轮班,上次那个恒温箱弄了好多次都不行,就索性一狠心,直接搞了个通宵,等它稳定,然后白天有其他人帮忙看着。总的来说,科研人熬夜基本就是常态,如果没熬过夜,那还算科研人嘛(狗头)。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顾先生​ 发表

科研人员熬夜那是家常便饭。一线研究群体(硕博士)一天工作 12 小时以上基本上是整个行业的标准了…… 其实科研本质上是个燃烧自己的体力劳动……

虽然科研对一个国家很重要,但是科研人员的待遇并不好。当下的环境下面,所有的一线劳动者的待遇都非常一般,而 “倒爷” 或者 “掮客” 这一类的工作,反而属于高收入群体。大部分的科研头目,都是属于 “技术倒爷” 这个类别的,横向项目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做好,而在于能不能接到……

去医院看病,号贩子可比主治医生赚钱;买菜,菜贩子比买菜的和种菜的赚钱;打车,平台比司机赚钱;买电脑,联想比硬件厂商赚钱;卖房子的中介,比房地产商和建筑工人赚钱;学校管理层(比如管发课本的仓库人员)比一线教课的老师赚钱……

唯一靠劳动能赚到高收入的,就两类,互联网码农以及体制内公务员…… 所以,热爱劳动致富发人民群众都往这两块方向挤……

但是,可笑就可笑在这边…… 我就这么说吧,华为程序员一年收入 60 万已经算是佼佼者了,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各大中小城市里面卖生姜的一个摊位月入 5 万以上,你怎么想?是不是想哭…… 但是,普通人想卖姜根本找不到货源,人家以家族体系控制整个无区域的… 除非你嫁过去,或者入赘过去,成为一份子……

这种情况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很多人的潜意识,只是大部分人根本不会仔细想。

我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某销售团队跟某大厂领导连夜喝酒,足疗挽回了公司 2400 万的订单,老板决定奖励该销售员 12 万元给这个销售团队。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老板太抠,才给这么一点……

放到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可能会想,给那么多,不就关个阀门么…

这是目前社会的一种态度……

当然了,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 “掮客” 行为会越来越难…… 掮客内卷也是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人家自己人的圈子也越来越小,“外人”进场就是一只人畜无害的待宰肥羊……

科研行业也是如此…… 如果搞科研不重视人际关系,不重视圈子养成,不能靠各种资源混进圈子的话,就是个肥羊,被薅光羊毛之后,安慰性的给个 “博士” 头衔,然后让你自生自灭。

如何混进圈子呢?科研届比卖姜好的是,你不用嫁人或入赘。你只要科研出成果,要么数量足够多,要么质量足够好;前者就是疯狂超时工作,后者就看老天赏饭。只要 “卷” 进圈子,把其竞争者都干掉,光明的未来就属于你…… 所以,一线科研人员还能不拼命工作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超算设置现在都这么随意了吗?防火防水防震这是最基本要求吧。别说漏水了,就是湿度稍微上升一点,都应该有专门传感器立刻检测的到,并自动响警报且直接联通警卫室的。房间里地面连个排水口都没有?这设置还不如我家呢。

2. 漏水原因是什么。是否人为导致。忘关水阀?水管道系统施工质量太差?错误操作?

3. 不排除用奖励掩盖追责。12 万就让网络一片欢天喜地,却忘了追究事故原因和防止对策。

知乎用户 美好礼物​ 发表

看了这个新闻,我有三点想法,不吐不快。

其一,12 万元奖金,有人说,与所挽回的损失相比,少了;有人说,与相关科技荣誉获得者的奖励相比,不少。我要说的是,多与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种 “爱管闲事” 的好人,就是要奖励,就是要重奖。我们太需要这样正能量的信息啦!

其二,这么重要的实验室,怎么会说漏水就漏水了呢?这一次幸好被及时发现了,挽回了损失,下一次呢?还会如此幸运吗?管理,管理,管理,永远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其三,科研人员熬夜,确实让人心疼,但我也只能表示致敬啊。不论何时何地,除了做暴发户,你说哪行哪业不需要熬夜啊,不需要奋斗啊!打工的要 996,市场里卖菜的,半夜 12 点就要开始进货,忙忙碌碌一整天,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睡觉。小区门口的小卖店,夫妻两人一年到头一天也不敢休息,过年回老家,连同来回路上的时间,不超过 5 天,十多年了没有出去玩过一天。你说辛苦不辛苦?!

常言道:生容易,活容易,生活真是不容易。在这 “大不易” 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论是穷的富的,贵的贱的,各有各的烦恼,当然也会各有各的幸福。“天龙得道成正果,地寅掘土亦长生”。不论命运给予我们怎样的生活,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自己的幸福。

加油!

知乎用户 Golden Horqin​ 发表

就这个新闻的截屏,每个导师发在自己组的群里,发在朋友圈里;每个领导发在公司的办公群里,发在朋友圈里。“我们,科研人 24 小时上班!”,“你们,努力程度连学生都不如”

没有人质疑为什么要半夜两点钟去实验室工作吗???

半夜 2 点钟去实验室工作,这个精神我是佩服的。但是,没有人反过来思考一下大家对这种行为的赞赏和鼓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吗?

对这种精神的赞赏我觉得和鼓励各行各业奉献牺牲没有什么分别。但是,那仪器的 2400 万真的比生活更重要吗?我们所工作的一切不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吗?人都生活不好,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那 2400 万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以想见,对这种事件,如果整个国家的人都缺乏对加班工作的批评,那我们凭什么拒绝 996,拒绝 007,拒绝内卷?凭什么维护劳动法,凭什么保障博士生的权益呢?

知乎用户 一水遮夏 发表

牛逼,这个实验室刚被美国拉近了黑名单。这五个学生相当于拯救了整个实验室。。

知乎用户 不知名不具 发表

12 万挺好,值得点赞。

研究生凌晨做实验其实挺正常的。白天干扰的事情多,设备可能有其他学生要用,排班、时间长短其实不是很容易协调,特别是如果老师要用,真就没辙。晚上清净。

其实半夜做实验本身不一定有问题,如果不要求第二天早起,其实比都等白天排班的那种干着急还是强不少。另一种可能是设备很贵,全组人的命根子,不能离开人的,三班倒都正常。或者就是项目逼出来的,没办法,也是常态,有时候连着导师一起熬,当然有可能这个熬夜是给导师赚钱,或者填导师申请经费吹牛的时候挖的坑。

研究生、科研人员最重要的是有进展,不是熬时间。工作时间按照进度调整不是什么问题。

如果熬夜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那就是问题了。

知乎用户 日已白​ 发表

先划个重点,

1. 标题,实验室漏水,没有加事故二字,说明官方定性是意外,为中性事件。

2. 称谓,各位教授和老师,没有学生,这是一个实验室管理工作通报,不是全校公报。

3.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凌晨两点实验室学生叫物业踹开门后关闭了水阀。(此处经提示已修改,事件起因,可能是人为失误,也可能不是人为是损坏,因为有网友提示可以关闭上游水阀,事后修理,并不需要现场修理,此处没有确切原因说明)

4. 结果,避免损失和影响,奖励税后 12 万,一人 2 万多,大概相当于奖学金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合理的金额。

-—-

知乎爱杠,我猜一堆人可以这样杠。

1. 科学家圣人型杠精。科研人员必须得严谨,即使只损坏了一台电脑,也是几万元的损失,第一个时间没通报追责呢。追责起来,我猜多半是个学生忘了关,实验室一般都有监控,好查,也可以上纲上线的去说电脑里的资料有多珍贵。科学家必须得是圣人。

2. 科研狗劝退型杠精。凌晨两点,还干活,实验室只有学生和博后,现场没有老板,没有老师。压榨学生。都是搬砖,哪有创新。老板多黑,学术圈多乱,干活堪比 996,工资差距十万八千里。除非家里有关系,赶紧刷题大厂去面试 @劝退劝退还劝退,基础学科生化环材 AI,cv 计算机,全劝退。

3. 沾钱必说戏子型杠精。抢救国家财产奖励 12 万还交税?网红明星,都交税了没有,明星一分钟就挣 3 万交税了没有,科研太穷了,国家重大项目,实验室设备加起来 2400 万,某爽几天就挣回来了。给钱太少,要我说得一个学生奖励 100 万,社会浮躁,戏子误国,赶紧给科学家拨款一万个亿。

4. 沾杠必杠型杠精。那就是鄙人我了,可能还有留言区。


总结,奖励学生是个处理的好方式,没追责,有格局,科大是个好学校。

知乎用户 学猹考研的那些事 发表

我记得我看过一个说法,就是在原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有白天外出打猎的,也有晚上值守族群聚集地的,为了防止晚上野兽入侵,所以会有一部分祖先在夜晚值守保护族人安全。在现代能够熬夜且能保持经历充沛进行工作的人,我猜测有一部人是有那些晚上值班人祖先留下来的基因。

我身边就有不能熬夜的人,到了晚上 10 点不能睡觉的话,她做什么都做不好,更别提发现漏水,她整个人都会像漏了气的皮球。我觉得我在我周围人中是属于能熬夜的,在读研时有一段时间我就是完全的昼夜颠倒,当时很佩服睡觉很少的人,就算晚上不睡觉白天也能有精力做事,但是我晚上不睡觉,白天一定会找不到我。

在那段昼夜颠倒的日子里,我写了篇小论文成功发表了,还剪辑了一部 30 分钟的片子。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我晚上做事的效率特别的高,当时觉得自己就是暗夜里的小精灵,扑腾着闪闪烁烁的小翅膀,在晚上我能清晰的了解到寝室里谁打呼噜谁不打呼,谁半夜爱去厕所,哪个人喜欢在半夜打电话。莫名的,这样的夜晚带给我很大的刺激,感觉在晚上我的多巴胺分泌会比平常多分泌一倍,对我来说这不并不能称为熬夜,可以叫做享受夜晚~

直到有一天,我 “放养式” 的导师在上午 9 点 30 左右联系不上我,打了五六个电话,最后找了学妹,学妹又联系了门卫把我的寝室 “撬开” 了,大型社死现场。那时的我一般都会在早晨临睡前把事情处理好,没想到远在外地的导师需要我临时给她一份项目书,那个本来她是有的,但是找不到了。能想象我在甜美的梦中四五个人站在我床边时候的大无语么?直接懵掉,好么?

自那以后我就决定开始改掉这个 “享受夜晚” 的习惯,然后在网上查了很多方法,比如一整天不睡,然后等第二天的晚上困意自然来袭,就能改过来了。刚开始不太适应,我总是幻想着我的祖先在本来是值夜班现在换成值白班的励志故事。渐渐的生物钟在我的折腾下开始趋于正常,最近也是会熬夜但是我都会坚守一个原则就是不管熬多晚,早晨都要准时七点起来,这样就算白天状态不佳,但是也不会耽误太多事情。

以上是我 “享受夜晚” 的分享,最后真的很佩服那些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的同学,希望你们能越来越好,做出有价值的科研贡献~

知乎用户 Wayne 韦恩​​ 发表

为这五位同学点赞,也为发出奖励的中科大点赞

如此操作,极具正面导向意义。这五位同学的及时和正确处理,直接避免国家财产发生重大损失,有功劳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奖励。树立起这样的典型,并通过舆论引起大众关注和反响,将来会有更多负责任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

这五位同学在面临紧急突发情况,不慌乱、不逃避,在最短时间里做出正确处置,而且还是在凌晨大脑疲倦的状态下,不得不令人感慨年轻科研人的优秀

至于熬夜做实验,这确实是年轻科研人员的常态。国内如此,国外亦如此

个人博士期间遇到一个印度来的同学,每天基本都是熬夜做实验。我早上 9 点左右到学院乘电梯上楼,经常碰到他下楼回家睡觉

只因为他需要用到的一台仪器是他们课题组的热门,白天的时间段太抢手。为了多拿数据,他就选择了黑白颠倒,趁别人睡觉的时候多拿结果

这哥们后来研三就发了一篇 34 页的 Macromolecules,34 页什么概念?能顶上别人三个文章的工作量了,他的毕业论文最后好像也写了三百多页

俗话说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科研其实更艰难,付出有时不一定能换来收获,但不付出肯定无法不劳而获。熬夜往往是大家主动做出的选择,只为换来更多的成果

祝这些同学将来的科研顺利,多出成绩!

知乎用户 Harlan 化浪​ 发表

“科研就是 24 小时工作制。” 这句话虽然很伤人,但却是当下的现状,我的导师 59 岁,有时候我 10 点、11 点发他消息,他过一会 12 点就会回复我消息,非常肝。

我们这些新人之所以熬夜干,为的是能用到设备,能做好实验,能写出论文,毕竟科研人凭文章贵,没有文章,就像一个失宠的嫔妃,连皇上的面都见不到,只能努力捯饬自己,表现自己的才能,才有机会出现在皇上面前,一篇优质的论文不管在以后就业、评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高度内卷的情况下,仅出一篇论文,也贵不了多久,因为总有人比你更努力,源源不断地输出论文,所有科研人全年都在看论文、做实验、写文章这个过程中循环,艰难地探索着自己的出路,以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科研圈内有一席之地,不被淘汰。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实验室笑话:

说是一个小偷进了一个实验室,他是乘人不备偷偷溜进去的,然后躲在角落等大家结束,没想到,一拨人走了后,又来了一拨人做实验,为了不空手而归,他选择坚持下去,晚上总不会有人来吧。

于是到了日落之后,又来一批学生挑灯做实验,他继续坚持,到了后半夜,依然有人在做实验…

熬了很久很久,小偷终于出来了,他兄弟问小偷:“你去了这么久,收获一定很丰富吧。” 小偷摇头:“我去了一个实验室,破地方啥都没有。” 小偷眉头一皱,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收获倒也有一点,我学会跑电泳了。”

知乎用户 吴先生 发表

科研人员熬夜很正常啊

就比如我这个科研水货小辣鸡

出来出差帮师弟干他的课题项目

晚上在山上测试数据到凌晨 1 点多很正常

今天终于要铺实验段了

终于可以回学校了

知乎用户 Return3656​​ 发表

首先肯定是要对这几名学生的行为表示肯定的,考虑到实验室有许多精密仪器,如果浸水的话,维修需要很大一笔费用。

然后来谈谈科研人熬夜工作的问题。对于科研人特别是生化环材口等以实验为导向的学科来说,只能说熬夜现象比较普遍。

比如说,一个材料的合成需要经历许多步骤,有些步骤的确很简单,花时间也少,但有些步骤耗时就很长。

此外,反应温度,时间等条件会很大程度影响材料的最终合成。如果人不看着,第二天鬼知道会合成出什么。

再者,一些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使用了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实验更加要小心,否则很容易造成事故。虽然可以通过合理的时间规划比如早点来实验室等避免做到很晚,但有些实验耗时实在太长,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些实验由于拖时间太长的话,你原本想要的那个东西会反应成其他东西,这些实验就一定需要进行连续性操作。

生物实验这种菌种一个不留心就被污染的实验,你让我做着做着停下来,扯犊子呢。

做过离心的小伙伴一定都有被离心支配的恐惧,动辄就离个大半天的例子比比皆是。

还有就是实验室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一些仪器是共用的,需要提前预约,这时候,实验结束时间就很难控制。

最后想说,为了完成毕业目标,科研人有时候真的是在用生命在做实验。熬夜的话,很容易会疲倦,这时候更加要提起 12 分注意,密切注意实验的一举一动。

知乎用户 肖震宇​ 发表

昨天刚写报告写到 2 点半。

年底结项多,天天肝报告很正常。

有机化学、生物等很多院系的实验要求 24 小时盯守,卷着铺盖睡实验室的人有的是。

科研人,科研魂。

知乎用户 张景斌 发表

本数学系屌丝,身为文科狗,终于体验到不做实验的好处了。

知乎用户 巢鱼米 发表

分享点别的好玩的

第一个发现漏水情况的师兄钟翰森师兄,论文被引量总和已经 1k 了,更不乏 science 这样的顶级期刊。就真的超级优秀。

(虽然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图的时候就很想笑 这个头像…… 太二次元了,什么叫中国二次元大学啊。当然不是说这个头像有什么问题,而是从某种意义上二次元成为了学校的一种气质???)

这件事情我记得在我们圈子里是昨天(11 月 26 号)早上火起来的,空间里全是科大的同学在转发。当然大家调侃最多的还是 “熬夜做实验赚大钱”。然后!当天中午美国商务部的制裁清单又出来了,合肥微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赫然名列其上!

所以要不要查一查漏水原因,说不定就有行走的五十万(手动狗头)

知乎用户 宇宙长 发表

除了可能是熬夜加班,有时沉迷一个事情,爱之深切,会有心电感应。

即使当天没安排加班,也会有人梦中突然惊醒,说自己听见了仪器在喊:救我,救我~

一想到这,就睡不着了,所以伙同舍友 5 人,去了实验室,果然发现状况,于是紧急处置,保住了仪器和研究成果!

因此意外获得高额奖金,5 人分外高兴,当天夜里,同学做梦,梦中仪器出言深表感谢,并化作美少女 lisa 共眠,不胜快哉~

知乎用户 Knight 发表

感觉这是对裤子大的高级黑,哈哈

知乎用户 qwe 发表

5 名大学生处置实验室漏水被中科大奖励 12 万元,如果他们没发现的话将损失千万元,所以奖励 12 万元也没什么。

知乎用户 猪鼻蛇 发表

是不是非要熬夜百分百取决于做什么实验、用什么设备、实验结果几点跑出来

如果你的实验需要跑正好 12 个小时,还是跑出来就要处理,你在哪个国家也没法只 8 小时标准工作时间内处理好一切

知乎用户 质心姐姐 发表

成为科研人是有很严苛的前提条件的:
1. 要有渊博的知识,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科研基本能力;
2. 要有不怕牺牲、不畏劳苦、刻苦勤奋、坚韧顽强的性格和为科学献身的激情;
3. 还要有谦逊好学、虚怀若谷,既善于协作,又善于独立思考的品格。
这些科研人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意味着他们在成为科研人之前要经过扎实的知识学习,步入岗位后要拿出十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待科研。
他们经常熬夜吗?
我们备考时熬夜都是常态,何况是他们。
古往今来,我们能看到一批又一批、数十年如一日为攻克课题不懈奋斗的科研人。攻坚的不易、淌下的汗水、失去的睡眠、承受的孤独、对家人的欠缺…… 种种磨难他们都一一扛过去了。会累,却从不喊累!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科学精神的传承,始终如一
向几位佬致敬**(点赞关注不迷路~)**

知乎用户 zzzzxxxxx 发表

晚上十一点的机房,办公室,实验室比夜市还热闹。两点还没睡太正常了。

知乎用户 时间就是生命 发表

说着这件事想到一个以前听到的笑话:

######一小偷溜进中科院某所实验室,还没开始偷,就有一波学生进来,他就躲在一个柜子后。

结果,学生来了一波又一波,实验室二十四小时都有人来,小偷活生生在柜子后面躲了三天才找到机会溜了。

回到贼窝遇到老大,老大问怎么走了这么久,有什么收获么?小偷说:大哥,我学会提质粒了。#####

作为一名已经毕业的研究生,看到这则消息很开心。为中国科技大学点赞,奖励分明,五位为了科研至少熬夜到凌晨两点多非常赞,也很不容易,关于熬夜,我有一些看法。

竞争压力大

选择在深夜工作,一方面是个人作息习惯和科研工作的特性使然。

“科研是高强度的创造性工作,需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科学研究是一种兴趣驱动的职业,很多科研人员为了一项研究废寝忘食、加班工作,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新的科学发现带来的快乐、国内外同行的学术承认带来的满足感,都是对科学家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然而,很多时候,熬夜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白天琐事太多,项目申请书,一写就是几十页、上百页,各种说明、愿景、方法…… 天花乱坠,格式、字体、标点符号等‘套路’层出不穷,非常耗费时间。”

其他国家

研究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熬夜情况也有所不同。2019 年,《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 2012 至 2019 年之间向其在线投稿系统(包括两本期刊)提交的 49464 篇稿件和 76678 份同行评审意见的时间,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的研究者投稿或提交同行评审意见的时间最高峰在深夜。在深夜 12 点到凌晨 1 点的时段里,中国的投稿数量比平均值高了 86%,提交同行评审意见的数量比平均值高了 57%。地中海周边的国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巴西的高峰提交时间大多晚于下午 6 点。丹麦的科研人在白天投稿的可能性更高(比平均水平高 57%)。

在澳大利亚,科研人员也会在夜晚和周末工作,但他们加班更多的是源自内在驱动力,如要与国内国际同行竞争、要保持所在研究中心的领先地位等,而很少是由外在环境导致的。

要 “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熬夜,科研人员熬夜的害处显而易见。《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24.1% 受访科技工作者晚上 12 点以后上床休息,大量科技工作者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其中有 8.3% 的人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每日睡眠时间低于 6 小时。

科研人员经常过度加班,直接的代价就是放弃了休息、娱乐、锻炼以及陪伴家人的时间,这极大地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长此以往会对科研人员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

让科研人员回到纯粹的科研工作的状态,他们也许就不需要再去熬夜了。即使熬夜,也是自我内心的驱动,而不是不得已的选择。只有这样,科研工作者才能真正作出大的贡献

所以科研人员虽然为了尽快出成果,不得已去熬夜。但我还是希望科研人员注重身体,为了以后能长期做科研,可持续发展,少去熬夜。祝所有的科研人员能有自己的成果,不负努力!

知乎用户 dw ch​ 发表

经常? 不不,没那么频繁。当初读研的时候一般是 9 12 6,干到两点半确实太晚了,当初我也就是偶尔搞通宵。

当然就是搞通宵第二天也还是要干到十二点的。

知乎用户 叶小胖 发表

科研这一行大多不是计时薪酬,也确实不适宜定点打卡上下班,相当程度上是唯结果论、只看绩效。在其他行业 “996” 话题炒热之前,他们已经弹性 “007” 很多年了,只是媒体鲜有报道,大众几乎不知而已。

知乎用户 酣睡写读 发表

第一次看到奖励公告:周末凌晨两点还在实验室,基层科研工作者不易。(有点代入自己,控诉一下

后来看到凌晨两点的几个研究生和博士后全部发了 science,而且还是篇大文章。我的反应变了哈哈哈:活该他们发 science 好不好。之前还代入自己,现在发现我和他们根本不是一类人嘻嘻

知乎用户 实话实说 发表

科研工作者熬夜比较正常。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很多人不得不熬夜:

1、高端仪器设备很难得,需要通过利用率争取一天 24 小时运转,那么肯定出现熬夜的人。

记得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生命起源的有关课题,课题组提出磷酰化氨基酸自身活化成肽机理是生命起源。

大家知道肽链增长大了就可能是蛋白质,而公认蛋白质是生命的开始。但是,一直提不出证据证明自然界的蛋白质就是那么形成的。

当时因为我的反应机理研究确定这个假设很重要,所以我有优先权利用一段时间新购置的超导核磁共振仪。但是我不能要求其他人都熬夜我一个人白天用,所以最后我半夜一个人用新引进的超导核磁共振仪,而其它师生白天用。

我是自己设计环状的磷的五配位过渡态捕捉到这个饱受争议的反应过渡态,倒是结果证明这个五配位过渡态确实存在,羧基或者氨基等官能团能够稳定这个过渡态,而不是支持形成六配位过渡态。

那么按照这个反应过渡态可以肯定,如果生成蛋白质,那么其蛋白质肽链增长方向是碳端到氮端,而不是自然界的氮端到碳端。或者说这个反应机理是可以生成蛋白质,但是和我们讲的自然界生命的起源没有关系。

对于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很重要,不是什么不怎么重要。要不然我和她应该那几年获得科技诺奖,因为解决了生命的起源的核心问题了嘛,也不至于出现围绕科技诺奖的很多笑话。

因为有了关键问题的突破成果多的不行,只不过因为否决了那种假设我就倒霉了。

2、化学实验需要看护,那么有的实验反应时间长,有的还要及时处理,因为这个反应不可能等你第二天继续,有的产物也要及时处理,所以肯定是需要加班。

这里就存在实验安全问题,如果没有看护,万一出事故化学实验室的事故不是闹着玩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有可能断电来电,那么原来需要稳定进行的供电可能出现跳动,导致比方搅拌子突然加速是很有可能跳动而不是旋转。跳动很容易敲破玻璃容器,那就是很容易出事故,包括燃烧和爆炸。

一般来说实验室出事故都很严重,损失不是一点半点。这一次据说避免 2400 万的损失,那么拿出 12 万奖励肯定是不过分。一方面可以肯定他们的行为鼓励更多的人为了避免事故做出应有的措施,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安全理念教育很好的机会。

化学实验很多涉及恒温反应一定的时间,其中不凡回流或者降温一定的温度维持一段时间,有的还涉及无水无氧操作技术。

比方,回流是一般需要冷凝水冷却,结果断水就很可能沸腾的溶剂得不到足够的冷却从上面飘出来,那么和加热设备接触就很可能爆炸!这时候你必须保证断电的情况下不会出事故,如果你做不到只能现场看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化学实验一般需要你对这个反应的深度理解,必须保证不出现意外,尤其是恶性事故。一次实验白做大不了,但是一旦出现爆炸等事故轻者损失难以估量,重者就是人命关天了。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加班现场看护。

就这样,在我国化学领域的严重事故还在逐渐增多,所以必须防患于未然,加强安全意识很有必要!点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奖励!

知乎用户 wolfsunnygang 发表

钟翰森同学如是说…

知乎用户 曾国藩小姐姐​ 发表

因为个人兴趣,一直关注中科大,尤其是他们的量子团队。

这个团队太牛了,可以说在国际都是一流的。潘建伟、郭光灿、陆朝阳…

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大咖。

我看很多人说熬夜工作问题,说怎么夜里 2 点多了,学生们还在做研究。

对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介绍:

这些学生之所以凌晨 2 点在实验室,是因为前一天讨论方案后决定临时紧急加测一组数据,对于 “九章” 团队来说,项目攻关紧急的时候,熬夜是家常便饭。

我想正是基于这些科研人员的这种拼的精神,才使得九章一号、九章二号相继问世。才使我们的量子研究、量子计算机领先世界。

据报道,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二号”,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数学问题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 10 的 24 次方倍(亿亿亿倍)。也就是说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工作 30 万亿年,它只需要 1 秒钟。太强悍了!

从上图可以看到中科大在量子领域的科研产出非常高。不但频率高,质量也是奇高,都是发在领域顶刊上的。随便拿一篇,都是能在领域内引发震动的。

由此我想到前段时间网上出现的一个统计。统计了近年来我国的大国工匠们,也就是国家大工程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们,结果显示中科大校友在所有 22 个项目中,占据 5 席。包括 “龙芯” 首席科学家、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墨子号”卫星总工程师、“悟空”卫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总设计师。

这些人学有所成,没有忘本,选择扎根中国,提升国家的硬核实力。就冲这一点,中科大比某些高校强太多了。

最后想说,中科大也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安心做科研的大学。

双缝干涉实验恐怖吗?恐怖在哪?

知乎用户 li 仰望星空 发表

学术圈的科研民工也分三六九等,只有上等人才有熬夜的资本。

因为他们有价值百万或千万的 不能停歇的设备。

知乎用户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 发表

值得鼓励,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实验的这种,如果真的出现了事故或者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经济损失或者是人员伤害。因为毕竟我不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的。

但是,至少应该鼓励这样的学生,他们在科研都过程当中和学术研究的过程当中,能够保持一种专注的态度,能够去随时发现问题,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避免损失,奖励是很正常的。我觉得挺合理。

而且,科学研究肯定会出现种种的不如意或者是突发的情况,那么这也考验着每一个学术研究的同学的能力,专注度和判断能力,所以说,我觉得这样的奖励是给予这些同学一种学术或者科研上挽救损失的鼓励。

很合理,敬佩他们,也觉得每个人都在守护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都在互相之间不经意就保护着每个他人的安全,重视每个细节,很重要。

知乎用户 蜗蜗队睡大觉​ 发表

我早就整天在说,像北京时间凌晨两点这种大好时光,美国的科研人们都在好好努力。如果美国人都在努力的时候,你却还在睡觉,那你怎么超越他们,干翻他们?

知乎用户 上海大宝球​ 发表

大家有没有看到,“五名”,“博士”,“博士后”,“凌晨两点”,“迅速召集” 这些关键词,就不难理解为啥那么多博士秃顶和早泄了。

早睡早起身体好,可惜你是博士!

什么你是博士后?能活着真棒!

知乎用户 Klxsx 发表

把这个台词改一改就行了。

问:科研经常需要熬夜吗?还是只有在学生时代是这样?

答:总是如此。

知乎用户 unread 发表

有些实验确实是机器不停,人三班轮换的。比如很多加速器运行的时候都是三班轮换,值一次班八个小时,遇到问题还经常要打电话叫别人起来修 bug。

这几个人保住了几千万的仪器,给点奖励是应该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能阻止上次实验室硕士执行命令时多打空格而 “rm ~/ .nv -rf” 删除我们服务器目录下全部数据,导致大量源代码、记录数据、训练好的模型参数丢失无法找回,

我们也愿意奖励 12 万元

知乎用户 又可以改名了 发表

最后发现 12 万是科研经费,仅能用来买实验试剂,这才叫神反转。

知乎用户 掰谎者 发表

中科大的学习、科研气氛在国内是最浓厚的,没有之一,北大清华也比不了,他们那的学生干到半夜绝对正常,大家千万别往压榨学生方面想,在别的学校有可能,在中科大没这个可能,绝对是兴趣使然,对科学技术没兴趣的人进不了中科大。

这点奖励应该的,表达了学校的态度而已。

知乎用户 必上岸的考研 er 发表

首先,我觉得中科大 5 名学生凌晨两点半发现实验室漏水,处置后被奖励 12 万元的做法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而且这些同学在面对异常问题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理智的状态去处理,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其次,科研人是真的经常熬夜,我室友就是理科生,天天做实验,基本都要凌晨 1、2 点才回到寝室,我们公寓楼每天都有做实验的姐妹给阿姨留言,说太晚了不能按时回去,麻烦阿姨留个门。

晚 10 点,是科研人工作高峰

要么就在实验室

要么就是看文献、写论文…… 专心致志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一转眼到后半夜了。躺到床上已是凌晨一两点钟。

早上 8 点多钟起床,吃早饭、去实验室,一大堆工作正在排队等候。白天的时间像被撕碎的布条,根本没法拼成完整的图案。

“事情越来越多,白天搞不完,只能晚上弄”。

科研人的工作形式有很多种,查询与研究有关的信息、下载科学论文、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进行论文写作、进行学术讨论,甚至科研人在思考科学研究相关的问题,都是科研人的工作方式。

选择在深夜工作,是个人作息习惯科研工作的特性使然。

“科研是高强度的创造性工作,需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周六周日加班做科研

对学者而言,不仅日常熬夜科研是家常便饭,周末更是难得的做科研的黄金时间,全周无休已然成为科研工作潜规则。

2021 年 11 月 8 日至 2020 年 11 月 22 日的两周时间内,周六、周日学者们的科研活动频率相比于周一至周五并没有明显减少,甚至在凌晨之后做科研的学者数量更多。此外,相比较而言,周六加班科研的学者数量比周日的要多,说明部分学者还是有一定的休息意识。

科学研究是一种兴趣驱动的职业,很多科研人员为了一项研究废寝忘食、加班工作,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新的科学发现带来的快乐、满足感,都是对科学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熬夜,还是要温馨提醒各位科研人要注意身体哦,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知乎用户 黄震坤 发表

晚上偶尔加点班搞实验也是正常的。但是我觉得奖励太少了,挽回 2400 万经济损失。奖励金额在 50 万上下即 2% 左右才是正常的额度。

知乎用户 The whispered 发表

众所周知,经济学家说惩罚和激励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是等价的

学校完全可以悬赏发现漏水的学生,处罚对设备有维护责任的其他学生

事成之后,罚款三七分成

发现漏水的学生:怎么才七成

学校:七成是我的

学生:那我不成了跪着修水管的了吗

学校:在你爸妈眼里,你是大学生,在我眼里,你就是跪着修水管的,就这,多少学生想修,还没这门子呢

知乎用户 77 做自己​ 发表

经常熬夜。

倒不是说科研人员有多辛苦有多累,或者有多勤奋,而且为了身体健康着想也不提倡熬夜。

熬夜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设备有限。

比如在课题中常用到的镀膜,镀一次膜需要 4 个多小时,可以供 1 个学生做一批样品,课题组中有十来个学生是很常见的规模,设备不停歇的运转而且比较理想的运行的情况下,一天能做 5-6 批,一周能做 30-40 批,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也就 3-4 批,也就勉强够凑一组曲线的。

如果把晚上休息的时间扣掉,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每周就只有 1-2 批次的实验,其中还有些实验可能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结果不理想,开周会的时候就没东西可以汇报了。

而且实验也不是只有镀膜,除了需要镀膜设备,还要用到很多其他设备,全都要排队,这中间还有和其他同学之间时间上的协调、衔接等等因素的影响,基本上熬夜是必须的。

知乎用户 LLL ZZZ 发表

问题是为什么会漏水?恐怕国安有活儿了。

知乎用户 半枝莲 发表

這種獎勵應該是雙贏,不過這種事故得徹底查查避免隱患。

至於熬夜,看年齡和學科吧,以前做理論物理,paper 如山又想多看點,很多時候不知不覺就天亮了,出來回宿舍,碰到教授打招呼總要笑問你這是剛來還是剛走啊。還是年輕精力充沛,一般睡四个多小時就夠了。

現在其實睡時也差不多,不過入睡時間調到九點多了,所以還是儘量避免熬夜更好。當然實驗學科有時候沒辦法。

知乎用户 Jzy 宇 发表

1. 工科生很理解科研人员的辛苦!

2. 司马南怼联想公司,有理由,确实科研不够重视!

3. 社会应该更加重视科研人员!

知乎用户 未名湖畔铁拳虎 发表

一旦要检验成果,马上就会发生火灾。老规矩了吧。只是被几个年轻人发现危险,没干成而已。

想起前两年,中纪委要检查粮库,结果全国好多粮库突然发生火灾… 烧光了,死无对证。现实永远比电视剧精彩!

潘建伟这个量子计算机,一直被质疑虚报项目,骗取十几亿科研经费。有很多人把他同上海交大陈进的汉芯造假事件相提并论。也有很多人科普所谓量子计算机并不是一个计算机,只是几个用来解决特定问题的方程,只是用计算机来博眼球,制造舆论。

所以这次所谓的水灾或火灾,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很玄妙了!十几亿拿到手,甚至可能几个人分掉了。到了要出成果的时候,总要有个交代吧……

知乎用户 过尽千帆皆不是 发表

如果你开的反应需要 30 个小时

那你就必须熬夜

如果你白天环境嘈杂

那你就必须熬夜

如果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你用的仪器只有晚上才能正常工作

你就必须熬夜

然而很多时候科研人员是按照仪器反应之类的时间转的。

知乎用户 bluetrees​ 发表

这些年通胀有点猛。

知乎用户 小豆丁 qaq 发表

《碧蓝之海》里就有一话是讲男主去研究所帮前辈做事。

首先睡袋整上。

![](data:image/svg+xml;utf8,)

洗衣机。

手敲代码,现学现敲。

缺了零件,当场开机床做。

![](data:image/svg+xml;utf8,)

由于是重复试验,所以离不开人。

一个星期,不分昼夜都得看着。

所以全研究所的人一个礼拜就瘦了十斤。


因此,诸位大哥不要那么激动。

哪个国家做实验都这样,熬夜是经常的事。

哦,对了。

男主他们是学机械。

@再回首我心依旧

果然是灯塔。

知乎用户 海边时贝 发表

从我的自身经历谈谈熬夜科研吧。

大三的时候在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干过一段时间。没搞过结构的同学肯定不知道,纯蛋白做起来那真是成宿成宿的。从配大瓶到洗大瓶,离心、破菌、层析、点晶体,过程非常繁琐,最后能不能纯到蛋白晶体还不一定呢,因为没有任何蛋白结晶理论可以使用,完全靠高通量的结晶条件亿点点摸索。

结构实验的实验环境也非常恶劣,为了防止蛋白质变性降解,层析纯化的阶段都要在 4℃的层析间里进行,过镍层析柱的时候往往要每几分钟频繁进出层析间,夏天非常容易感冒。

这一天忙活下来跟跑了一场马拉松一样。

保研夏令营期间,我有幸到中科院神经所和生物物理所参观学习。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像我们学院实验室这样,各方面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似乎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完全差的实验室倾向于摆烂,发顶刊比较难,中文学报水水混口饭吃算了;顶尖实验室资源充足,又不存在赶超的问题,不需要拼时间成本,熬夜也有但少;就我们这种中游 985 发展要求高的弱势专业,既不能摆烂,又要赶超,拿着 211 的资源干 C9 的事。

这又让我想到前几天看到的一个问题 “靠周末双休日加班能赶超外国科技水平吗?”,跟这个现象大概就是一回事。

知乎用户 二民​ 发表

半夜两点工作 ,而且还有四位同学半夜两点未归寝。

这哪里是 996,这是拼命。

知乎用户 Chiang 小驴 发表

注意这哥们是凌晨零点去实验室,不是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零点。

科大很多学生都是夜猫子属性,一般上午 10-11 点到实验室,11 点半午饭,下午 2-3 点到实验室,5 点半晚饭,晚上 8 点到实验室,不熬夜工作时间怎么凑够正常的工作时间。

而且,陆朝阳老师在哪里?

知乎用户 欧阳寒空 发表

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奖金和两点调试程序的问题,我想提醒大家,被奖励的同学即便在科大也是佼佼者。事实上,第一个发现漏水的人正是九章二号实验发在 prl 上论文的一作,由此推断应该是该实验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这么优秀的人如此勤奋我也毫不意外(当然,天天两点就有点离谱了,大概率是 ddl 快到了或者有什么着急的问题要处理)祝大家科研顺利!

知乎用户 lauv 发表

吃瓜群众的回答围绕以下主题:

  1. 科研工作者经常熬夜
  2. 这几个研究生挽救了一个重点实验室,
  3. 这几个研究生应该获得奖励,而且可以更多

但是居然没人问:你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何漏水?我不太清楚这个楼的房间怎么分配号码(有知情人士麻烦指点一下)。我先推测一下:06-004 漏水漏到 01-004,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常识,01-004 应该在 06-004 的下面,那么是不是正下方呢,是不是还隔着 02、03、04、05 几个 004 呢,就算没隔几个 004,06-004 直接漏到 01-004,根据《关于对理化大楼 06004 实验室漏水进行及时处置的相关人员进行奖励的通报》的描述,同学们 “一起积极引水”,看起来水不少而且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流速。这情景似乎是发水灾了,那么肯定就不是简单的 01-004 有水了,06-004 你们是个水利实验室么?而且,你一个楼里一个房间漏水,那可不是有水渠引到你 01-004,而是黄河泛滥,楼层地面全部漫水直到寻找到下流出口,比如楼梯、电梯,还有不防水的楼板。这种实例本人还见识过,四楼实验室水管爆了,整个楼的下面每层都是积水,楼板不断渗水。

另外这个《通报》也很有意思,看看这个称呼:“各位教授和老师,你们好!” 简直太有礼貌了,心有余悸啊:

结论大家自己写,我怕删贴。

知乎用户 台城柳 发表

做实验有时候需要熬夜

知乎用户 张 Ender 发表

这种设备那么重要的话感觉应该安排 24 小时值守,起码 1 小时看一次吧,特别夜间。

知乎用户 一枚兰老师 发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有时科研熬夜身不由己。原因有很多,设备的使用情况,任务本身又急又重,实验的反复性等等科研熬夜不分年龄性别。

知乎用户 as 蓝月儿 发表

所以你知道科研人为什么经常润了吧

知乎用户 深海恐惧 发表

非常好,这个举措是多赢。

月黑风高,夜深人静时当然最适合做实验啦。一个实验从准备到启动到开展到结束,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很正常。

知乎用户 高校人才网 v 发表

科研生活是紧张的,是充实的。

上述事件中,可能很多人只看到 “实验室漏水”“奖励 12 万元”,还有人会疑惑“凌晨 2 点” 为什么还在实验室?

真正的过来人才知道:很奇怪吗?这难道不是日常?

此前,我们已经帮大家揭秘了科研人的日常生活,详情可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哦~

过于真实了,我的科研生活

科研人有多辛苦,真的只有科研人才知道。

当然,此次事件,5 名学生处置及时得当,研究中心给予适当奖励,这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保障科研人的休息?

都说现在年轻人熬夜已成常态,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猝死事件也在同步上演。

根据 2009 年 11 月中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猝死而丧失生命的人数高达 54.5 万。也就是说,几乎每分钟就有一个猝死案例发生。
据分析报道,我国人群影响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情绪激动和劳累。

科研人们,注意记得休息,劳逸结合,切勿过度劳累。

知乎用户 xu castor 发表

年轻人嘛,不熬夜搞科研就会熬夜打游戏。

好了,不抖机灵了。

他们真的是都非常棒!!

知乎用户 sophie 发表

想起一则关于实验室的笑话:

据说一小偷溜进某所实验室,还没开始偷,就有一波学生进来,他就躲在一个柜子后。结果,学生来了一波又一波,实验室二十四小时都有人来,小偷活生生在柜子后面躲了三天才找到机会溜了。

回到贼窝遇到老大,老大问怎么走了这么久,有什么收获么?小偷说:大哥,我学会提质粒了。

虽然是个笑话,但科研人员熬夜做实验大抵是真的,因为努力是他们的常态,他们在没有遇到实验室漏水突发情况的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也许是我们永远也看不见的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总的来说,这点小钱算是对科研人员的一点鼓励吧。

原则上来说,作为实验室科研人员是有义务保护好科研器材的,毕竟都是国家花真金白银买来的啊。不过从人性的角度来啊,这波奖励无可厚非啊。实验器材因为意外损坏屡见不鲜,真要是损失 2400w 估计也只能吃闷亏了。最重要的是,保护实验器材的同时也保护了宝贵的实验成果,而且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啊。

我是科大的科研狗,希望科大不仅仅关心这些物理学科的科研人员,也可以关心关心像我们一样小学科的科研人员呀。

知乎用户 冬情​ 发表

就我自己写点文案,搞点全年的规划,做点培训资料。

我都感觉晚上 11 点到凌晨是最适合,效率最高的时间段了。

白天各种事情,工作上客户咨询,培训,家里的各种琐碎的事,你写点东西,基本上要打断很多次。

可能刚有点灵感就得被打断,接下来做又得调整状态半天。

别说科研人员了,就我一个亲戚:

晚上 9 点,端上一杯咖啡,坐到家里的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工作。

对于他这位科研工作者来说,每天的这个时候,是做科研的黄金时间。

看文献、写论文、写项目申请…… 专心致志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一转眼到后半夜了。

洗漱收拾完毕,躺到床上已是凌晨一两点钟。

身体躺下了,头脑却还兴奋着,加上咖啡的加持,更是难以入眠。

早上 8 点多钟起床,吃早饭、赶到单位,一大堆事务性的工作正在排队等候。

指导学生、开会、接收各种微信和邮件的通知,还有隔三差五就要做的统计论文数量、提炼研究进展。最令人头疼的是财务报账,复杂的规定让 “学霸” 们头晕脑涨。

白天的时间像被撕碎的布条,根本没法拼成完整的图案。

科研工作不是你思考 10 分钟,然后去做别的事情,回来还能继续做下去的,是吧?

“85 后” 的他是某国立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最近已经因为睡眠不好开始吃不消,但即便这样,他仍不得不每天晚上泡上一杯咖啡,“享受” 一天当中效率最高的时刻。

知乎用户 勃学家 发表

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大事。

反面来看,“实验室漏水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这么大的纰漏居然在日常维护中没有纠正,就细思唯恐。

知乎用户 CC 随笔 发表

实验室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有可能一次漏水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至于科研人员嘛,加班、熬夜就是家常便饭了。有的时候,实验到时间了,你就必须得去做下一步的工作,有的时候为了排机子,通宵做实验就很正常了。液相通宵跑,PCR、电泳通宵使用,超净工作台有些学生都排到半夜三四点钟了。减压干燥器整夜运行也很正常。导师们白天工作,晚上帮学生修改论文,还要写自己的基金项目,两点睡觉都算早了。晚上实验楼上灯火通明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忙的时候,节假日、周末无休都很正常的。如果是做动物实验,经常会在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每天来处理实验,养完动物,后续的解剖和细胞实验都得跟着做,学生也会因为实验的进度安排,放弃假期和周末。科研真的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轻松

知乎用户 是的 发表

几个同学都在他们组,他们组情况好像比较特殊,仪器经常需要一直开着采数据,必须要有人盯着,可能因此才干到两点的吧。听说他们在采数据时也会安排一个工作表来排班盯着仪器,并不是永远不吃不睡的。

科研工作者也是人,熬夜了当然早上也就起得晚了,大伙没必要过于惊讶。我认识的好多理科实验组,都是上午没人,晚上干到十二点的(当然老师考勤的除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仪器设备不够用啊

我们共聚焦和制备液相 24 小时预约都是满的好不容易抢个时间,前前后后细胞动物实验都得围绕这个设计,熬夜都是好的,通宵才是常态

中国高校的科研,人(尤其是学生)是最不值钱的

知乎用户 Bay​​ 发表

这件事给我的感觉:那些比你聪明的人还这么勤奋,你又有什么理由懒惰呢!

另外,关于凌晨两点半工作的问题,我表示可以理解。我有一段时间也是凌晨 1 点左右做实验,原因无他,只是我的实验对精度要求高,我的实验对实验台震动幅值的忍耐度是 2 微米,要求做实验的时候旁边不能有任何振动(包括且不限于机械振动、人走动、甚至于大声说话)。而凌晨的时候实验室较为安静,实验台振动较小。

最后,我对中科大的 12 万奖励表示非常赞同。钱不钱的无所谓,重要的是一种态度。勤奋努力的不被认可,投机取巧的反受表彰,那才是时代的悲哀。

知乎用户 Andy​ 发表

人家是博士后,一个人 2 万多奖励,就当是年终奖了。

知乎用户 Vane 发表

税后 12 万,我想知道这笔钱要交什么税?

知乎用户 春我部部长​ 发表

绝大多数科研人都是正常作息的。不支持这样做。生活规律点比较好。

知乎用户 风来运转 发表

不是十二万,是税后十二万!

知乎用户 丹瞬 发表

熬夜并不值得骄傲,也不鼓励这种受苦受虐倾向。

12 万奖励也不是鼓励熬夜。

而是因为有思考能力,并且确实避祸了。

假如实验室出事了,一台机器多少钱。如果出人命了,一条人命的赔偿金多少钱。

所以 12 万给活人好像不算少,要是赔偿人命的话…

所以,这次给解决问题学生奖励这件事,真的挺不错的,扬善。

知乎用户 张博士 发表

先说上面五位少年,奖励 100 万都不算多!!!

我们实验室大多数人都是如下状态,996 是常态,关键时刻都要 007!

知乎用户 越努力越幸运 发表

这个值得鼓励,一方面说明了科大学习刻苦学习,凌晨两点还发现了实验室漏水,大概率做实验很晚,另一方面说明科大有钱啊!

科研人员熬夜到深夜一点也不奇怪!!!

知乎用户 田甜 - 独自开平台​ 发表

国家实验室监控不到位

需要反思一下,昨天才刷到一个视频,某个院士说咱们国家基础学科,对世界毫无贡献

令人汗颜的是,几年前我们连维护这些成品都做不了

现在情况好了,但仅仅只能维护,不能出成果… 学术上,管理和机制,可能都存在较大问题。

知乎用户 一纸碎城 发表

光看标题——哈?奖励这么多?

再看内容——哦~ 不仅挽救经济损失还有课题损失,应该的。

所以你乎的标题能不能包含一下关键要素?

知乎用户 绝不发言 发表

满级人类是不需要睡觉的。

知乎用户 德国师爷德国法律 发表

好样的!但是不能养成熬夜科研的习惯,凡事大科学家都活得很长,这是他们的业务和责任。

知乎用户 Yoker 的枯燥生活 发表

只奖励了保守计算预计损失的 0.5%

感觉有点太少了吧

奖励 50w~100w 还差不多

知乎用户 考拉熊 发表

好人好事如今越来越少了,这样的行为理应当奖励!

以前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家长说 “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看到楼道路灯及时关闭(白天,节约用电),水龙头没关好要看到就关了(节约用水),看到老人摔倒赶紧去扶起来(虽然如今人们都不去扶了)……

这些优良传统真的应该发扬光大,而不是如今 “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好人难做是如今最令人心寒的打击,让人们麻木!

所以,奖励好人好事,宣扬优良传统是必须和长久下去的大事!

为中科大管理者点赞!

知乎用户 沉雾 发表

奖励的性质是基本够了,但是奖金的数量缺乏诚意,

雷锋毕竟只有一个,成正比的奖励才是激励的最大动力之一!

知乎用户 一计之长​​ 发表

这个深有体会,我在读研的时候,也是经常熬夜,科研真的是时间不确定的,我是学计算机的,写代码的,那时候在研究算法的时候,有时候跑个代码就得好几天。不过这几个学生确实很机智,看到实验室漏水,为了实验室,为了大家,及时处理了漏水的问题,说明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是可以的。当然,学校也很明智,为了鼓励学生们积极解决各种问题,奖励高达 12w 元,我们国家科研环境,就是需要这种科研人员,当然也需要这种鼓励的科研环境。

知乎用户 Piggy 发表

研究生期间时常熬夜。连续 16 个小时的实验,我下班回家,清洁工开始上班;我去买夜宵,麦当劳的员工问候我早安~

在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教育下,我曾经引以为傲的。

但是,但是!年轻时拼一拼还行,年纪大了很伤身! 而且,人不能是工作的机器,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件事值得赞扬的是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而不是熬夜做实验!

******

如果有学生因为长时间熬夜猝死的例子发出来,大家又会怎么评论呢?

知乎用户 夜舟 发表

人人都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中国的发展就大有希望。

知乎用户 听妈妈的话吧 发表

『聂』姓起源

1、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聂(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

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

4、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

『聂姓始祖』

姜尚。字子牙,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

『聂姓才俊』

  聂松:南朝梁画家。善画人物,与稽宝钧齐名,姚最谓其画 “赋彩鲜丽,观者悦情,为张僧繇之亚。”

  聂冠卿:歙州新安(浙江)人,北宋大臣、学者。真宗进士,曾奉命使辽,辽主慕其文诗,礼遇甚厚。累迁翰林学士、判昭文馆兼侍读学士。嗜学好古,尤工诗。有《蕲春集》等著作。

  聂昌:抚州临川(江西)人,北宋大臣。由太学上舍入仕,钦宗时累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后拜同枢密院。反对与金议和,称不可轻弃国土。

  聂大年:江西临川人,明代官吏、学者、书法家。入翰林。博通经史,工诗,善古文,亦能书,得欧阳询法。有《东轩集》等著作。

  聂士成:安徽合肥人,清末将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积功升至提督。曾赴台抗法,赴朝御日,辽阳大高岭一战,斩杀日本将领富刚三造。战后创立武毅军,八国联军侵华,据守天津,力战阵亡。

知乎用户 叶林葳蕤 发表

这家单位是刚被 ban 的 12 家实体企业之一。素质优秀的孩子们加油!!!没热情的话这么冷的天,两点怎么起得来。有热情的话,燃烧也好,长跑也好,个人决定啦

知乎用户 伦琴的校友 发表

现在哪一个年轻人,哪一个学生不在拼命。现在要放松,可以,到时候有什么资本可以和同龄人比。熬夜是必须的。

知乎用户 酱油七号 发表

该奖。

1、挽回重大损失。

2、鼓励见义勇为。

科研人员其实还有个业内称呼,叫 “科研民工”。

和熬夜打混凝土的建筑工,和熬夜拉电线的电工没啥区别,干不完下不了班,熬夜或连轴转,干完为止。

知乎用户 Republic 发表

南京法院:中科大五名学子赔偿台式电脑损失并判 3 年有期徒刑。

不是你造成的损失,你为什么要处理?

知乎用户 creawall 发表

有机化学博士在读。

我觉得这个奖励无可争议。

先说实验室安全问题。实验室漏水事故,一是排水管道出问题;二是冷凝回流水漏水。管道出了问题,会直接带来实验室遍地积水, 也会影响其他实验室的安全情况。有的化学试剂对水很敏感,会燃烧,剧烈反应。冷凝回流漏水的话,无非就是皮管脱落,循环水冲到油锅里,油锅里的温度很高,这样的话,油锅里因为水的迅速蒸发,会发生暴沸现象,高温的油会溅到其他地方,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本科期间,一个师兄,因为回流水管脱落,导致几个实验室发水,直接被取消了研究生奖学金资格,还要被院里通报批评。

再说为何要加班。理工科学生熬夜不足为奇。科研本身的时间就不是很固定,这也就决定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大都是不规律的,很多课题组的作息时间都是弹性的,并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

生化环材的很多实验需要定时跟进。就像有机合成化学领域,你的实验会伴随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并不是一味地打卡上班下班,所以加班也成了常态。我之前生物和药物化学专业的同学,因为有一次养菌,不小心养过了,导致细菌的过度繁殖,没办法,只能把菌灭掉,重新养。做药物化学的同学,因为要跟进活体细胞,所以要实时监测生物活体的症状特征。之前不是还有报道农作物培养,结果导致玉米被别人拔走了,不得不重新花大量时间进行培育。但凡沾点理工科的领域研究生,作息时间基本上没有规律过。(水的除外)下图为我读研期间凌晨四点半加班的通风橱。

实验室仪器并不是特别充沛,不是你想随时用就可以随时用。很多仪器需要预约使用。大到各种分析仪器,比如 gc-ms,核磁仪器,hplc 等等,小到分析天平,旋蒸仪器等等,还有手套箱等等,都要预约使用。有的反应也需要择选黄道吉日,湿度大的时候,不适合投一些水敏感的反应,太热的时候,不适合控温在室温。我之前做第二个课题的时候,原料很容易变质,对温度特别敏感在体系中就很容易变质,所以处理的时候,都要零度。旋蒸也要在零摄氏度,大热天,办不到咋搞,加冰块,就这样,产物依旧被旋蒸出来,没办法,很多反应都是熬夜或者通宵处理出来,并且直接投下去再监测。谁愿意加班呢?做科研的,都在拿自己的健康和时间做竞争。拿到结果,也要赶紧分析,即便侥幸回到寝室睡觉,也寝食难安。这也就造成了生化环材领域的恶性循环。心急拿结果,拿结果后急于验证。

hplc

gcms

旋蒸仪器

白天做实验,晚上看文献,找 idea。现在国内科研内卷很严重。博士,博士后,甚至教师都面临着庞大的科研压力。

最后提一下奖励。12 万真的不多,现在科研仪器都很贵重,实验数据也很重要。比如一个搅拌器,就要上千,甚至过万,gc-ms,hplc 也要几十万,冷冻电镜也要几千万。所以他们不仅是挽回了实验室昂贵的仪器,也挽回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因为这些都是风险问题,所以我觉得 12 万真的不多。

知乎用户 入侵的大蜗牛 发表

怎么看待?

我觉得太爽了,个人觉得这个是实验安全的基本素养,因为你不仅需要注意自己操作的安全,还要时刻留意其他情况下发生意外的可能,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和他人。我觉得这事换成其他人科研人员,显然也会义不容辞的。

这种漏水事情,这几位研究人员的行为值得表扬,换成别的单位估计也就发个邮件表扬一下吧。所以真的太爽了。

至于熬夜,我觉得凌晨两点后睡的研究生博士生太多了吧,不值一提。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知乎用户 研究生 fighting 发表

不要美化科研,本质和给老板搬砖没有区别

知乎用户 凤求凰 发表

如果是硕士生被导师拿毕业资格胁迫着,干着导师公司的活,熬夜到凌晨,这那显然是学术剥削,怎么骂都不过分,

但如果是博士或者博士后,是做着自己的学问,根据自己的实验进度安排想要早点出成果,于是加班加点,那就没什么可以说的了。

好比打工人就应该按时下班,毕竟创造的价值只有一部分属于自己,大部分被剥削了;

但如果是创业者,多数会玩命的自愿去没日没夜的打拼,因为创造的价值都是自己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能说羡慕,没得说,物理,量子物理这种真正探究世界本源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让我去做人类前端的顶级科研,身边都是能改变世界的头脑用的是国家甚至世界独一份的科研仪器那我也愿意 007;

实际上我只能搞些糊弄鬼的生化环材天坑实验,理论实际都没意义,就靠着水论文坑蒙拐骗,然而一样是 007 工作制度

都是中科院差别怎么这么大

生化环材这种全是学术骗子的专业真的该死死了

知乎用户 迷途小书童 发表

钟翰森是我小学同学,以前我们都在一个国营企业的子弟小学上学。父母也都是很熟识的,小学时候我还经常去他家玩。高中的时候也是在同一所高中。

高中的时候他就挺出挑的了,拿了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信息竞赛一等奖。最后保送的中科大,高中最后半年人家在认真备考,他就轻松喽。不过我一直觉得,他如果直接高考的话,未必考得上中科大,因为他的语文和英语的水平可没有数理化那么拔尖(笑)。那个时候,他给我的印象就是喜欢探究一些难题,能坐得住,而且专注力很强。

去年他发 science 的时候我妈给我发的消息,她还让我好好向他学习。我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摊手),压力山大 -_-。坦白说,去年的时候我心理还是有一些波澜的,想着原本都是同一起跑线,怎么现在差距这么大了。现在我释然了,看看人家凌晨两点还去做实验,我哪里配和人家比。能发 science 也是理所应当。

知乎用户 我真的麻了 发表

敬佩中科大,一所干实事的一流大学,中国许多高科技都来自中科大。

深夜及时发现实验室漏水,从而避免至少 2400 万经济损失及 “九章三号” 至少一年的延误!

这些学生之所以凌晨 2 点还在实验室,是因为前一天(周六)讨论方案后决定临时紧急加测一组数据。

凌晨两点的科大实验室里还有那么多学子在工作,可见是越优秀的人越努力。

“九章” 有多重要?

“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以 “编辑推荐” 的形式发表发表了一篇论文。
发展了量子光源受激放大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构建了 113 个光子 144 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二号”。
并实现了相位可编程功能,完成了对用于演示 “量子计算优越性” 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 “量子优越性” 的国家。

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他们心血的凝结,这次及时阻止了实验室漏水事件,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在深夜还在工作,真的是国家栋梁之材,中国有这些科技人才是我们国家之兴,人民之福!

宣传的意义大于奖励,都是努力、有责任的精英!

知乎用户 张婷 发表

磕盐民工

今年 11 月 21 日凌晨 2 时左右,理化大楼 06-004 室发生漏水,波及 01-004 实验室。01-004 实验室内有 180 个通道的超导纳米线探测器,如未得到及时处置,不仅将至少造成 2400 万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延误 “九章三号” 实验一年以上。

凌晨两点去 01-004 实验室调试程序的钟翰森同学首先发现漏水,他立即召集隔壁实验室的博士后吴典和覃俭、邓宇浩、彭礼超等同学一起积极引水,并及时通知物业踹开 06-004 室房门,关闭了水阀。

由于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置,实验室漏水被第一时间有效导流至他处并收集,除造成 01-004 实验室一台台式电脑损坏外,未造成其他损失。

鉴于钟翰森、覃俭、邓宇浩、吴典、彭礼超对漏水情况的及时处置避免了巨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的发生,对维护实验室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决定,给予上述人员共计税后 12 万元的奖励。

通报中提及的 “九章” 有多重要?

公开资料显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科技部批准组建的六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聚焦未来信息、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重大创新领域,以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认知科学的多学科交叉创新为导向,开展微尺度物质科学体系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2020 年 12 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教授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 76 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 200 秒,而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 6 亿年。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 “量子优越性” 的国家。

对于 “九章” 的突破,《科学》杂志审稿人评价这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道上述重大突破的《科学》论文中, 第一作者正是此次事件中最先发现漏水情况的同学钟翰森,另外 4 名同学也是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

2021 年 10 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了 113 个光子 144 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九章二号”,完成对用于演示“量子计算优越性” 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求解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 10 的 24 次方倍(亿亿亿倍)。

根据目前已正式发表的最优化经典算法,“九章二号”在高斯玻色取样这个问题上的处理速度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亿亿亿倍,比 “九章” 快 100 亿倍。“九章二号”1 毫秒可算出的问题,全球 “最快超算” 需 30 万亿年。

“内卷” 这个词近年来突然火了。内卷从字义上来理解就是反向进化,向内演化,虽然有迭代,但其实没有更新。

在当下的中文网络中,内卷有了更多的引申意义。有些人说:内卷化就是无法进行质变的量变。虽然感觉自己已经为学习、工作或其他生活目标付出了努力,但却一直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积极的、鼓舞人心的变化。人们把这种持续的付出视为内卷,也有些人宽泛地把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称为内卷。

有些人则强调内卷是在存量一定、缺乏增量的前提下的竞争。此时让人难以忍受的过度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一个经常被网友们列举的典型的内卷现象是升学考试,录取的名额有限,家长又都希望孩子上好的学校,大家只好没日没夜地备考,形成恶性竞争。程序员的 “加班文化” 也被很多人称为内卷。有一天某个企业突然开始提倡所谓的加班文化,在之后一段时间里,这个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赢得了暂时的优势。而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也开始要求加班。于是,加班逐渐成了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内卷这个词如此流行,以至于现在只要看起来是让人难受的竞争,就可能被称为内卷。

不仅是存量竞争,人类学家项飙在访谈中讲到,内卷背后的竞争是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项飙说:“现在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没有退出的机制,不允许你退出。刚才讲到那位同学要去麦当劳工作,面试官第一句话就是‘你父母怎么想’。你要往下走,要退出竞争,过自己的生活,你面对的道德压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成功者要求失败者一定要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你不仅是在钱上少一点,物质生活上差一点,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头,一定要去承认你是没有什么用的,是失败的。如果你不承认自己失败,而是悄然走开退出竞争,这是不被允许的,会遭受很多的指责。”

让我们回头来看看内卷这个词在社会学上最初的意思。一般认为,最早把内卷这个词引入中文世界的是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写道:“使用雇佣劳力的大农场和依赖家庭劳力的家庭农场,对人口压力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大农场得以就农场的需要变化而多雇或解雇劳力。家庭式农场则不具备相似的弹性。从相对劳力而言,面积太小的家庭农场,无法解雇多余的劳力;面对剩余劳力的存在和劳力的不能充分使用而无能为力。在生计的压力下,这类农场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劳力,远比使用雇佣劳力的大农场为多…… 克利福德 · 吉尔茨给爪哇水稻农作中这种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冠以一个特别的名称:‘农业内卷化’。” 黄教授在分析小农的精耕细作时指出:“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

请注意黄宗智讲到的内卷的一些特征。内卷的主语是小农,一般被认为是缺乏格局、缺乏资源、缺少选择机会的。小农和大农场相比起来,缺乏资源,缺乏管理,因此面对外部需求环境的变化时,他们缺少选择,缺乏弹性。这导致这些缺少其他可能性的小农只能把剩余劳力继续投入到农场中去。虽然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边际收益已经收缩得非常厉害了,但是从效用的角度看,这样的抉择依然是理性的。

历史学家杜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中也写道:“从克利福德 · 吉尔茨那里借用了内卷化这一概念,他最早是用此概念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的。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在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尽管这种生产并未导致人均收入的急剧降低,但它阻止了经济的发展,即人均产值并未提高。” 杜赞奇把内卷的概念运用到行政和政治上,他解释清朝末年的新政要加强国家的控制,所以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官僚机构。国家投入了很多钱建立官僚机构,但是国家基层的行政能力并没有增强,对地方社会的服务没有优化。

杜赞奇说的内卷是指在这样的政权结构设计下,虽然不断地投入资金,但实际上,投入越多,局面却越失控。他写道:“国家政权内卷化在财政方面的最充分表现是,国家财政每增加一分,都伴随着非正式机构收入的增加,而国家对这些机构缺乏控制力。换句话说,内卷化的国家政权没有能力通过建立有效的官僚机构来取缔非正式机构的贪污腐败。”

内卷并不是吉尔茨发明的。吉尔茨写道:“我这里所用的内卷化的概念,来自美国人类学家戈登 · 威泽。他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类文化模式,即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 威泽所举的一个例子是后期的哥特式艺术,“艺术的基本形态达到极限,结构特征得到了固定,创造的源泉枯竭了。但是,艺术仍然在发展,在所有边缘被固定的情况下,发展表现为内部的精细化”。

在这本书里,我想讨论的内卷更多的是今天的社会话语中的内卷,和威泽最初所指的文化意义上的内卷大不相同。项飙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原来的内卷指的是一个重复的、没有竞争的、不能摆脱农耕社会的结构性格局,那么今天的内卷就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动员自己。因此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非常耗能。”

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动员自己。 内卷与特化

内卷的英文是 involution,与 evolution(演化、进化)相对应。involution 的词根是 volv/volut,意思是旋转,同样词根的英文单词还有 evolution、revolution(革命)。evolution 的前缀 e 是向外的意思,所以演化是向外旋转、向外生长,有点斐波那契数列螺旋式上升的感觉。

内卷的前缀 in 是向内的意思,内卷从字义上来理解就是反向进化,向内演化,虽然有迭代,但其实没有更新。

说起内卷,有些人会举出囚徒困境、剧场效应等例子。囚徒困境大家都很熟悉了,是指即使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内卷的高赞答案里提及剧场效应,并举例说,很多人在一个剧场里面看表演,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很安静地看表演。这个时候,大家都能很清楚地看到表演的画面,现场体验也很好。然后,渐渐有人为了视野更加开阔,站起来看了,周围的人一看:别人站起来了,我也站起来吧。可是,前排的人站着能够看到表演,后排的有些人站起来也看不见,怎么办?那就站到座位上去吧。这么一来就更乱了,更多的人站起来,或者站到座位上面。这个时候,观看的体验就很不好了。

这虽然是对剧场效应概念的误用,但已然能说明问题。只是这样的比喻还是有点问题的——如果你今天在电影院里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会呵斥你坐下去,而不是他自己跟着站起来。电影院里坐着看本来就挺舒服,谁愿意站起来呢?

当人们说加班文化是一种内卷,并不只是因为工作时间太长了。斯蒂芬 ·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音乐家亨德尔把自己囚禁在工作室里,三个星期不眠不休地创作出让世人惊叹的《弥赛亚》。亨德尔超乎寻常的 “加班” 显然不是内卷。它是信仰,是力量,是拯救,是复活,是英雄主义,是无所畏惧,是生命力的星光璀璨。

内卷的加班是不一样的。这时加班的时长作为一个指标本身成了目的,而作为内在本质的工作变得不重要了。不像亨德尔为了工作本身而加班,“摸鱼”混加班时长只是为了加班而加班,是为了把加班时长这个外部性的指标给做大,作秀给别人看。这里的 “别人” 是第三方的评判者,其中最主要的是处在权威位置的领导。

在我们思考内卷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它总是有一个外因的,而且这个外因经常是一个由第三方权威设定的可量化的外部评价指标。就像陀螺之所以旋转是因为被外部的鞭子抽或被手捻,内卷是被某个外部的评价指标所驱动的。在升学考试的例子中,外部评价指标是考分;在程序员加班文化的例子中,对于程序员本人来说是加班时长或者 KPI,对于公司来说是利润或者市场占有率。在黄宗智的例子中是小农获得的报酬,在杜赞奇的例子中是官僚机构的数量。然而外部指标并不能够完全合理地描述内在价值——考分不代表真正的知识;工作时长和 KPI 不代表工作真正的价值;清末官僚机构的数量增多,政权的实际控制力却在下降。

当人们把这些和内在价值脱节了的外部指标作为目的时,往往会发生 “特化”。吴伯凡曾经解释说:“特化是生物学的概念,它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生物进化方式。它指的是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当一个物种进入一个环境,在演化过程中,会经过一系列考核,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一种性状会凸显,另一种会逐渐弱化。物种产生特化,也是为了适应某些独特的生活环境。但是,一旦环境发生改变,物种之前为了适应某种独特生活环境而产生的特化,反而会导致其在新环境里的适应能力变差。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特化也是一种能力的简化和退化。与特化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就是退化。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一个器官的进化,往往意味着其他器官的退化。比如鼹鼠,它靠在地底下刨土找蚯蚓吃来生存,长时间之后,它的视力好或坏不影响它的生存。于是,它的视力就逐渐退化,退化到一见到光,整个神经系统就紊乱,半小时内就会死掉。比如,高考的英语考试,更多考的是关于英语的知识,而不是如何来使用英语。因为考核的是关于英语的知识,所以大家一直强化考试做题这个属性,但是,真正英语要使用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掌握。”

现在的考试制度下会产生网络语言里所说的 “小镇做题家”。“小镇做题家” 指一些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他们在中学阶段依附于 “题海战术” 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过程正是特化。另一个网络词组“摸鱼式加班”,领导不走,我也不走,以加班为目的来刷自己的存在感,是一种表演,也是一种特化。

常常被忽视的是,特化是双向的。不仅是做题家在特化,命题者也在特化。当考点局限在某个狭窄的范围内,当命题规则和历史真题已经被考生所熟悉,作为出题人,想出一份可以拉开区别的考卷,其实是越来越难的事情。于是不仅是考生在特化,考官也在特化。不仅考生在内卷,考官也在内卷。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文,就是内卷、向内演化的产物。

有些人把内卷的问题归因于竞争或者过度竞争,其实是不对的,至少是很不全面的。问题不在于竞争,而在于被迫按照权力结构所设定好的某个外部性指标去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外部性指标和它所要考量的内在本质之间会越来越错配,因为人们为了这个指标把自己特化了。特化是指在某方面进化和在另一方面退化,而外部性指标所考量的本来就只是人们为之进化的一面,完全忽略了人们为之退化的一面。由此选拔出来的人其实在其他方面是退化了的,是在新环境下更难适应的。比方说,一般认为,“小镇做题家”或者应试导向的 “超级中学” 的毕业生们虽然在做题方面很强,但是会在其他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可能会更难适应。

基于外部评判指标的竞争是权力结构设好的局,是权力对人们的规训。它有时是被顶层设计的,有时是随着历史演进而来的,但总是和社会文化权力结构相对应。人们陷在社会文化权力结构设定的局中,没有办法退出,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继续地去为了这个已经错配了的外部性指标不停地奋斗、旋转,甚至是缺乏意义的空转。

反内卷,就是破局

内卷是一个局,是社会文化权力结构设好的规训的局。当陷在这个局里的时候,人就像旋转的陀螺一样,一直在投入,一直在付出,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消耗,但是却没有收获到明显的、积极的、实质的升级和进步。而陀螺的旋转就像某口香糖的广告词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反内卷是要破局。怎么破呢?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因为某个外部评判指标去不停息地奋斗,以至于耗尽自己呢?这其实是一个人生视角的问题。

其次,外部评判指标和内在本质错配越严重,内卷带来的负面效果就越大。外部评判指标从何而来呢?源于规训。

再次,为什么人们会深陷在局中,不能自拔呢?他们或者是缺乏资源,或者是缺乏机会。我们将讨论有哪些基本的设计可以让资源和机会更均等。

最后,内卷是社会文化权力结构造成的。如何借助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启示来改善这个结构,这也许是更根本的解决办法。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内卷是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反内卷需要更深刻的变革。

孔子晚年三句话对后人影响非常大:一:时也,命也 (时机决定命运) 二:慎始,善终 (选对了就要坚持下去) 三:尽人事,听天命 (你只管努力去做事,其他的交给老天爷)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做好一件事,不做不会怎么样,但做了会很不一样。

知乎用户 soul engineering 发表

应该的,跟设备项目比算小钱。

频谱仪都小百万呢,就算是集成后的板子也得几万出去了,一个项目多少经费呢,耽误进度就不好了。而且无论上学还是工作,我到现在还保持着良好的习惯,水杯绝对远离实验台。

熬夜,唉,这个避免不了,记得研究生研一的时候近一个半月,每天睡差不多三四个小时,也正是那次,虽然发了一个 sci,但硕博连读的机会我还是放弃了,熬不动。后来的学期通宵也是家常便饭,直到研三左右,身体开始抗议,耳鸣,失眠,心律不齐开始频繁找上我,有很多次我觉得我睡着睡着要死过去了的感觉,半夜偶尔喝个生脉饮,心血口服液给自己点儿心理安慰,有段时间怀疑自己抑郁症,不过恰好碰上疫情,在家隔离,好好休息了好久,父母的照顾,很快也调整过来了。因为身体,放弃了很多次很好的读牛导博的机会。现在工作了也时常后悔,恨自己身体不争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下一代量子领军人物

知乎用户 Hitmanreborn 发表

可以这个弯儿拐的,最后问的居然是熬夜工作。可真会带节奏。我服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前排那几个大呼做科研熬夜通宵再正常不过的

你们不拿自己当人可以

但别上来就给 “科研人员” 扣帽子

程序员拿着高薪都不让搞 996 了(虽然还是阳奉阴违

你这儿拿着一个月能低到一两千的补助说 “熬夜通宵特别正常”

真的绝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凌晨两点半还在做实验,资本家看了都流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正常,身边很多人(我,舍友,计算机系同学,软件工程专业同学)学习 / 写代码到晚上两点,每天如此。

但是写代码一个笔记本电脑就够了,也不会真的有人为了写代码去实验室里 2 点写吧,用实验室的电脑 / 服务器也是远程连接就行。

知乎用户 天际漂流 发表

就没人关心为什么漏水么?重要的实验室防漏水、防漏电不都是基本安全要求么?

大家都在这里忆苦思甜,生生把一起重大实验室事故变成了一波自我表扬

建议教育部的实验室安全检查重点查中科大吧,事件表明他们的领导和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没概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好奇 请问为啥会漏水?这么重要的地方 为啥就漏水了,物业有责任吗? 普通的物业是否具备足够的资质管理这样特殊的物业? 漏水漏气之类是否有检测报警装置? 这种重要的实验室,是否应该有严格一些的日常管理规范?

知乎用户 张子恩 发表

我微尺度的舍友告诉我,钟同学本来就是晚上工作。九章太精密了,白天容易发生串扰,晚上干扰小一点。

知乎用户 西方七星阵​ 发表

看到这个就想起一件往事来了:大概是七年前的夏天,公司有个博士生去实验室查看实验数据,结果遇到实验室旁边的房间起火了,还好旁边有灭火器,最后把火灭了,没有搞出大事故。然而他得到了什么奖励呢?奖金都不知道有没有,因为后来听公司领导谈起这事,他们却是在批评那位博士生当时的应对处理有问题,是,他的应对根据他们的复盘确实不完美,但是,如果他那天晚上没有发现处理这个事情,最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起火的房间有烘箱,起火的设备旁边是实验台,是可燃的,实验台旁边的实验室,里面有不少锂电池在做容量循环测试,假如那天晚上没人发现火情并处理,很可能整个实验室都没了。不管他的应对有什么问题,他终究是用灭火器把火灭了,这特么还能在背后批评人家?

回到这个问题,奖励是应该的,具体金额我不评价,反正金额合理不合理也不是我应该操心的。至于科研人员是不是经常需要熬夜工作,我和科研人员打交道不多,但这种熬夜工作肯定不少,很多实验一做就是几个小时一天甚至几天几夜,中途得有人看着,熬夜是肯定少不了的

知乎用户 落雨 发表

我觉得奖励的很好,目前来看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不规范确实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本身就是个科研狗,实验室也没少泡,对于实验室的各种违规操作和小事故都是见怪不怪 (我自己也有不少),像我刚进实验室就是由师兄师姐带一遍然后就自己开搞,不可能像企业车间那种培训个半年再进去,研究生也才三年,时间不多。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产业化那种规范的流程,许多东西都在探索中,要不怎么叫科研呢。

发奖金这种鼓励机制,简单粗暴有效,毕竟能保证绝对安全的是学生自己,许多事故都是学生疏忽了懒了导致的,奖金这种能鼓励学生及时发现错误。但如何减少错误的发生,还得继续摸索解决的办法

知乎用户 Waterfront 发表

想当年,四牌楼那边,半夜三更童鞋们也都在实验室啊,

不过,大多是打着科研的旗号刷剧,更准确的说,是蹭空调

裤子大的夏天,真的太热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什么?

知乎用户 蓝色云彩 发表 钟帷德钟南山院士儿子,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青科协及省青联委员,广州市优秀专家,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广州医学会主任委员, …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考察张文宏实验室

编者按:文章发布于8月16日,目前已被删除。经测试,目前搜狐网、凤凰网、财经网、网易等多个平台已将此文删除,疑遭全网清理。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8月2日围绕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赴上海市公共卫生领域相关实验室调研。 …

媒体称中国科研经费超过五千亿但成果寥寥,原因何在?

知乎用户 张天​ 发表 看完乐一下得了…… 不要赞了,过去很久了…… —————————————— 网上的一张关于新闻媒体和科研工作者的图…… 知乎用户 减紫​ 发表 因为很多从业者科学素养基本上为 0,当然就看不懂科研成果了。 这方面按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