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反对温铁军?请说出你的理由?
知乎用户 春过雪消 发表 开篇明义,我不反对温铁军。 作为一名农业农村工作者,我很赞赏和感谢他持之以恒的对农业农村的关注、研究和呼吁。也赞同他强调中国解决 “三农问题” 不可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经验,也不可能采用完全 “市场经济” 的观点,还 …
前段时间还在群里和
谈起,我十多年前就读过当时温铁军的书和部分论文,不知道为啥他这几年又火起来了。
按理说,他不应该火,所以 “很多人不知道温铁军” 才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首先,温铁军主要研究的是农村经济,这个领域本身就偏,其次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很一般,甚至可以说不规范,最后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是不靠谱,已经被证伪很多次的。
这个问题下,很多人批判
的回答, 但他说的恰恰是对的——“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太扯了……. 以至于没有成功的案例,也就没人宣传”。
2007 年前,温铁军翟城村搞了一个新乡村实验,其实就是降有机农业和合作社之类的结合起来,当年的亮点就是搞些无公害种植、绿色农业之类的。
后来他还因此接受了央视 “面对面” 栏目的采访,现在还有视频。
温铁军的这个新乡村实验,已经涉及他的主要学术论文,比如《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这是他引文最高的一篇论文)、《部门和资本 “下乡” 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
实验的实际结果呢?
就是黄了,农民不认,一地鸡毛。
在另一个问题下,有人盛赞温铁军达到了 “James March、Henry Minzberg、本庶佑等大家所赞赏的境界,即所谓不循规蹈矩,道前人所未道,行前人所未行”。
这就很扯了。。。
因为农村合作运动,其实是上个实际上个世纪 30 年代左右全球研究热点(对,当年国外对此有很多研究,包括英美苏联)。
所以近 100 年前,全国其实就有很多合作社研究和实验——这条路造就被实践证明走不通了。
不信各位可以搜一下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馆藏(下面我给了部分国图部分馆藏截图)。
100 年前,在那个全球大面积实验的年代,全球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农业学家都很傻,无法明白或者思考出温铁军有关合作社的某些思路?
怎么可能,。。。
温铁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符合规范,不仅没有 “道前人所未道,行前人所未行”,其实很严重影响了他的判断。
因为农业是经济学世界里近乎完美的 “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所谓的垄断,也就是巴菲特口中的护城河。
所以在农业主体(农民或农村)很多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资金改善技术、加大组织创新等等,其实最后都会陷入 “合成谬误”——这些优势都是一时的,会随着竞争消解。
也就是说,在单个农民或农村使用新技术、种植新产品、采用新组织形式的情况下,一开始农民会很挣钱,但是当大家都开始采用相关技术、组织形式后,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关系,利润就将为零了。
甚至在普遍加大投入后,产生谷贱伤农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 “蛛网模型”。
这个时候,组织成本反而成为负担。比如城里人当年加入温铁军的合作社,要交 1000 元会费,农民交 100。
可是几年后,周边也有无公害农业,这样的收费还有意义么?
最后,当然是一地鸡毛。
这种问题现在依然存在,比如这几年推广奶油草莓、阳光玫瑰(新品种),近郊推广无公害农业,对村民的收入影响几何?
我认识的某副镇长,前几年就因为投资奶油草莓上百万,结果亏了,躲债主跑路了。。。
再比如,陕西袁家村的合作模式很好,所以几年间催生了上百家类似的 “小镇”,结果数百亿的投资下去,就活了一个马嵬坡。
这其实是基础的经济学常识和规律。
其实,西方近百年的农业经济史,早就证明通过这些方法实现乡村振兴不可能,农业经济只能靠政府补贴和主体减少。
中国农业要发展,恰恰是温铁军批判的资本和企业下乡,因为农业发展需要资本、技术和土地集约化。
因为饭圈句式既做不了学问,也治不了农村,更否定不了女权主义。
温铁军还是很有江湖地位的,尤其是三农领域,现在好像没有前些年活跃了,温的思想比较特立独行,有一套自己的表述,不是很主流,甚至很有些冒犯主流,但这个人还是很有见地的,农业不必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参考一下温铁军的视角,你会有收获的。
喷温铁军的观点包括但不限于
1 喜欢温铁军的都是城市和学生,他不代表农村。
这么想,如果是农村的学生呢? 我看温铁军的书往我老家农村一带,基本都能中。
2 温铁军支持建立日本农协那样的组织,日本农协是个吸血组织。
日本农协和美国工会是一样的。前期呢都很好,保护农民,只是后来变成了,吃完农民吃社会,美国工会一样,一开始也是保护工人权益,后来变成了吃完工人吃企业。
我国该不该建立一个农协呢? 看温铁军的书就知道了,他仔细研究后,认为负责农村政策中的部门,都没有保护农民的倾向。所以需要一个农协,但是要小心,真搬一个农协过来。
3 温铁军的实验从来没有成功过。
这个喷的还真挺对
不过我的想法是这样。
温铁军的乡建思路必须有一个完美的前提,就是全国同时都这么搞才行。
但是要想做到全国范围,这得多大能量?多大能耐?实际操作不可能,只能思想实验。
温铁军的实验失败,除了这个因素,还有很多因素。
解决农村问题,只有两点:
第一、生产力的问题。
第二、土地制度的问题。
这两点不解决,扯淡。有人说温铁军让乡镇去收地,让资本入股配套建设……
这里面两个问题:
你能把土地收上来么?
你能让资本进入么?
这都是不可能的,褚橙卖的那么贵,是因为他有故事他稀缺,要是大家都种褚橙,那就不值钱了。
因为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太扯了……. 以至于没有成功的案例,也就没人宣传。
温想出名,最起码先摆正态度,既然是为农村人说话就先让农村人喜欢。
现在的温铁军不招农村人喜欢。知乎农村人少罢了。
发展产生的问题就应该用发展解决
任何想要通过复古来解决发展产生的问题的任何人都应该被雪藏
所以他的受众竟然有这么多反而是奇葩事
很不理解题主
温铁军的观点不极端,实事求是,他自己也多次说他不做意识形态和道德方面的评判,对西方对中国都是这个态度,看他的书听他的讲座,相信都会觉得茅塞顿开!包括前三十年的政策、三年困难时期的问题等等,我们常规上不论左右基本都是做意识形态和道德批判,却很少有人从经济和国际地缘等最底层的方面去思考和观察,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关注他,就是因为他不极端啊,只有极端的思想和说法才能博人眼球!
而且说实话,我从年轻开始到现在不断转变,
大学到刚工作的时候我是一个美分,或者是唱衰者,认为一切都是黑暗,认为只要引进西方制度或者搞什么西方民主就可以让中国如何如何。
工作之后感觉好像不是这样,因为真正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了,而且因为工作关系去西方和中东多次,视野宽广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并非我想的那样,转而开始真正观察中国的问题,开始认为中国现在的制度是合理的,而且看了很多左右的观点,了解了更多的近现代史,逐渐变成了自干五,但依然认为我们未来也应该走西方的路线,毕竟我们也工业化了。
但是到了最近这三四年,我的认识又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西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更深入的学习历史,包括温铁军的观点,我越来越发现可能西方的路线从根上就是有问题的,或者说基本就不适合中国,中国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我们不能否定和无视,另外对毛主席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我们要心存崇敬,这点温铁军的观点就非常非常好,不用意识形态不用道德批判,而是以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工业化的进展、土地革命等等更深入的接地气的切入点去观察当时的所有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以及外交工作,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路线,而且这其中之困难,不是我们今天想像的,说实话我原来总是以建立新中国等方面去评价毛主席的功绩,但现在看毛主席真的是不世出的千年伟人!在中国这个其实就不适合搞工业化的小农经济土壤上建立了中国的工业化基础是何其困难,这其中很多我们现在看不可思议的如大炼钢铁等现在看都不是领导人昏头,而是没有办法,包括上山下乡等等,我们总是过度批判和马后炮了,当时当地的人如果换了别人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包括温铁军关于国际经济和金融等方面的周期性说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尤其是在这个新闻爆炸的时代,如何透过迷雾一般的各种新闻来看清背后的真实过程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
一更
~~~~~~~~~~~~~~~~~~~~~~~~~~~~~~~~~~~~~~~~~~~~~~
今天是 2020 年 4 月 26 日,这个庚子年注定改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温老的书常看常新!《去依附》是去年新出的书,包括修订的《十次危机》
中国在这个庚子年的春天以其强大的治理体系和国家能力以及中国人的团结一心打赢了这场瘟疫狙击战,现在欧美连环爆,当下美国确诊将近 100 万!
重新看温铁军的观点,更值得学习和玩味!世界经济秉冬将至,中国当然不可能独善其身!但起码我们有 “命” 去继续前进,我们可以大体安全的复工复产,中国当然会有大量失业者,没办法的事,但如温老所说,即使 2009 年金融危机中国几千万农民工失业,可因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巨大弹性和承载力,农民工回村继续做农民,至少不会如印度巴西墨西哥失去土地的贫民窟底层人民出现饥饿,加之前些年开始的农村五通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国社会虽然经历危机但至少还能平稳过渡,这次疫情下的西方和第三世界国家就很难说了。
虽然有脱钩风险,但全世界的资本不是傻子,金融资本最后依然要找到标的,所以中国在世界疫情糜烂情况下的安全性、市场规模、生产规模、产业链完整性都会成为中国下一步再上一层楼的巨大优势。
再者,说句题外话,虽然温老不赞成说意识形态问题,但他反对的意识形态是姓资姓社、左右等,我还是说两句当下的意识形态,这次疫情可能是中国改开以来最大的一次意识形态翻身仗,尤其是对内,让全国人民看到了 “流浪病毒” 全世界的肆虐,作为第一爆发的地方我们是怎么打赢的!也看到了西方制度的无力!很明显,尤其是最近一个多月的舆论场,很多原本很 “公知” 的学者和经济学家都从看空中国转为看多中国,并能看出来评论里对中国现行体制的肯定!所以就从体制来说,以后中国人基本可以平视西方了,而不是停留在 “河殇” 阶段了,也就是说中西体制各有利弊,互有长短,绝对不是什么你好我坏的问题,这样最大的好处是,未来中国人发展自己制度的时候可以放下西方的包袱,别想什么 “全盘西化” 了,明显走不通!可以轻装上阵的去思考去总结,更可以从自己几千年的制度变迁历史中去吸取中国人自己的智慧!不再言必称欧美了!
现在在 b 站当孩子王了,不见得是件好事。
你就问问农民,想留在农村还是想留在城市?想不想获得城市户口和城市福利?我国进城务工农民给经济做了这么大贡献,连个名号都没有!简直可笑!
一个常识性问题,卷进来这么多人讨论,其实根本就不应该成问题!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是工业化,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导致乡村减少,农业人均土地面积提高,高过一个阈值以后直接上机械化集约化农业,就这么简单。现在中国是卡在农村问题上吗?明明是卡在城市化这一步好吧!城市白嫖农民青春啥成本也不想承担,导致我们出现了大规模 “半拉子” 城市化,明明是从小到大生活在城市的人,却还有一个农业户口,有一份宅基地。这不是可笑吗?所以我赞成陆铭教授的理论,消灭半拉子城市化,让城市付出成本,让进城农民完全城市化,让农村大量消失,这样才能把农村土地集中连片管理起来实现机械化和集约化!温铁军的理论简直是无稽之谈!
他有很多头衔,这些头衔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可能全中国跟农业农村相关的组织都有他的身影,他的许多思想都形成了国家政策。他的整个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经验之上,切实地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体系。他对于别人把他简历上的头衔说一遍老是感到很惶恐,不追求名气,他说「名家是最没有学问的」,也许是专心自己的专业领域,不追求头衔名利,所以温铁军老师并不火。
**他的思想其实是非常温和豁达的,站在相对中立不那么极端的位置,**他没有极端的思想和说法博人眼球,也许是「不火」的另一个原因吧。
温铁军老师是一个非常值得青年人关注的学者,他不仅仅是三农问题专家、专业的学者,他的人生态度、知识体系都很值得大家去认识和学习,希望这个视频能够让更多人知道他。
哈哈哈,逗死我了。
温老的话未必全对,一个温铁军也改变不了什么,但多一个温铁军,世界总会改变一点点。
温老说的很多东西,确实跟教科书和吃猪油那些人说的不一样。也因此,会引来越来越多的黄四郎攻击,但苍蝇哪里都有,这很正常。对黄四郎们来说,温铁军说什么不重要,没有温铁军对他们很重要。
这个问题下回答的一些人,基本代表了当今的键盘网络生态。
有些人用唯成功论评价一个学者:“你说温铁军这么牛逼,怎么他的实践没多少成功的例子?甚至有点凄凉?”,这类人的潜意识很像《天道》里批判的那群人,虽然嘴上在批判温铁军,但潜意识里把温铁军看成了救世主(温老自己都没这么觉得),他们内心永远都想让别人做他们的主,恨不得马上让这个可恶的温铁军拿出一个八百页的可行方案救国救民,才能堵住他们的嘴。
想想这年头聪明的教授们,为了评职称凑字数搞浮财,躲在象牙塔里忙的不亦乐乎,每天压榨压榨研究生,搞几个毫无用处的项目不香吗?刚毕业没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四十天走遍苏东七国的温铁军,您见过几个?敢去农村实践几十年的非生物学教授,您倒是给我数几个出来?您键盘一打,就把拯救中国三农问题的重任放在一个教授和他带着的几十人小团队身上,您不可笑吗?
也有人居高临下,绝对不是农村户口,从小在城市吃猪油吃太多蒙了心,为了证明论点而胡拼乱凑证据,当温铁军引用日本人的研究,他们就赶紧拼凑一波证据证明日本人错了,当温铁军引用非日本人的研究,他们就拿出日本人的数据,开启了宁信大日本友邦的虔诚态度,双标之才举世无双!有些精力旺盛的黑子让我很迷惑,正常的普通人谁每天上窜下跳满世界发文怼一个素未谋面的教授,要说他没拿钱我还真不信………
当然也有全身充满了批判精神但除此之外一无是处的大佬,这种最搞笑,五句话之内就否定了温铁军的一生,言之凿凿,盯着温老偶尔说错的少许知识点不放,跟古代剧弹幕中只会骂 “这个朝代骑马没有马镫” 的那批人一模一样。更可笑的是,自己连胡拼乱凑证据的能力都没有,问他这么说的理由,他就耍起了流氓,关键还是匿名的。
逗死我了。
反对的朋友们,你们在评论区随意发挥,我没时间上窜下跳键盘治国,与你达成某种虚无的共识;我拉黑你,你估计还会愤而开帖艾特我,你好像要证明什么,但你其实什么都证明不了,而我本来就不想证明什么,还是那句话,你开心就好哦,比心❤。
新冠期间无意间看了会温铁军讲座的视频,第一次看确实不怎么喜欢感觉一般但是很多例子以前没听过。越看越多之后觉的他的整个体系是我可以理解的也是最接地气的。我是看了张五常、金灿荣 、陈平、张维为等之后最后才看到温铁军的。相对于而言温铁军的观点没有那么爽。但是却有这一针见血的洞察能力,比如对于户籍制度的看法,对于国际局势,对于房产…… 直白不做作足够深刻。再后面看完八次危机 去依附 百年激进等书之后,对于中国的近代直到现代的发展路径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没有意识形态没有对错,实事求是的把每一阶段由表及里的娓娓道来。很多思想并非他原创,只是去意识形态的研究解读让我受益匪浅。再不断证伪的过程中,继而提出一系列三农方案。自认为看过这么多号称国家智库的大 v,只有温铁军是有我所能理解的体系,这套体系很合理的解释了过去,也无数次得到验证。
对于温铁军很多看法我不做过多解释。那些不同意温铁军的人我觉得你应该仔细了解温铁军说的是什么…… 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发展的问题不靠发展解决,他想靠停止发展或者倒退来解决
我想跳农门,不想替你们城里人守着田园牧歌的幻想
心是好的。
温老的心,其实简单来说就是 “不想看到农民丢失兜底的生活保障”。
他的一切研究、想法、言论。在我看来,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举措。
他为什么反对土地集约化,“反对” 企业下乡。也是因此。
至于具体行不行,那就不好说了。
我们国家的前三十年,正好处于一个超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种超速发展的过程中,真的可以在保障兜底的情况下,接受新的生产关系吗?
这是很难的…… 或者说,可能是完全办不到的……
对国家 / 地区的其他人来说,可能是不值得的。
温教授自己说他是外战内行,内战外行,在国外自己黑头发是老师,白头发是学生,国内是白头发是学生,黑头发是老师,还有很多国内的媒体邀请他都是拒绝的。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874663
温铁军错的太离谱了。他的小农经济会使中国陷入困境。
互联网难道真的没有记忆了吗?当年那些信牛刀,郎咸平的人,坟头草都老高了吧。怎么现在还有人信这些砖家的忽悠呢?
温铁军教授讲座《告别百年激进》2 小时 05 分完整版,信息量很大!
[
温铁军教授讲座《告别百年激进》完整版,信息量很大!
FreVision 优选的视频
· 2739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82611231027478528)
论相信大日本友邦,可不能不提温某,鼓吹日本农协的姿态,令人叹为观止。
日本协搞得怎么样,得看实际状况。日本总人口 1.27 亿,不到 200 万的农业从业者,而且平均年龄 67 岁。
1/3 的甲午赔款搞乡建,这个事情上是该信温某铁军呢,还是信日本历史学家呢?
温铁军的理论很不错,但是像大多数改革一样,很难去推行得下去,这也导致了他是属于理论派,没有太显著的实践成果。
没有显著成果就导致他在普通民众中被认识不多,袁隆平真的种出来高产稻,屠呦呦真的研制出了青蒿素,这些显著成果会被大众认知,虽然不知道是怎样实现的。
而看不到成果去要理解温铁军就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所以他流行于学生学者和白领之间,并通过互联网发酵讨论。但是种地的农民或工人一是不理解这些,二是没有接触这类知识的网络习惯。
在我看来中国存在的大问题不仅仅是农村问题,农村问题也是大环境中的一项,整个社会经济都出问题了就不是单单处理农村问题就做的好了。农村农民是国家的基础,是国家的下限,上限却是工业金融互联网,解决下限问题不一定会做的更好,反而会动摇目前的相对稳定,比如提高对乡村的支出,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福利,那么农产品粮食价格必会增加,农业成本增加,会影响每个人到衣食住行,影响工农业发展。
有人说日本韩国有工会为农民争取利益,农民确实过得还不错,但是问题就是他们吃顿五花肉就是改善生活,葡萄要按个买,对于普通人吃饱吃好依旧成为重负。
高层也一定知道温铁军教授,也知道他在民间学者的地位,但没有全盘去采用实施还是有一定顾虑。他的理论真的全对吗?也只能去慢慢试错,如果努力几十年真的成功了他会被写入史书。
从传播角度讲就是,温的东西不符合大部分人的认知,因此不容易让人相信。
不认知导致不传播。就这么个简单道理。
温的很多东西跟主流经济学家也好,主流教育和经济体系出来的人,都是相悖的。这帮人反他反的不得了。
但作为普通人听听温其实挺好,起码多一个角度认知。
温铁军关注的重点是分配问题,他在如何发展生产力方面不太在意。
然而在现实中,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一定是在分配问题之前的。
举几个例子,
任何一个打工人,他首先关心的是个人的工资待遇,而不是自己的工资与董事长的差距。
任何一个企业家,他首先关心的是自己公司每年能赚多少钱,而不是其他企业家赚了多少钱。
也正因为温关注的重点是分配问题,所以除去各种装饰,可以看到温方案的核心就是如何花钱,并且在花钱的目的性上一定是描述为结果的公正性而不是投资回报率。
所以问题就来了,不管怎么说,赚钱都是很难而花钱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仅仅是花钱,为什么要看温铁军?
个人没经济专业背景,但是经推荐在网上听过他的课。
觉得通俗易懂,喜欢他的乡土中国的情怀!
真正的国之重器,是不能广而告之的
隔行如隔山吧,至少中国高校三农社团骨干很少有不知道温老师的。大学生了解事物的主要方式还是课本,学农业的还不了解,只能说温老师可能没被写入教材,或没被教材重点提到。不过温老师的地位还是可以肯定的,在乡建方面的确付出过很多,从 00 年的中国改革杂志到现在人大的一个二级科研机构,中间的路可能只有温老师最懂!
为什么非要去知道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姓名和主张呢?
坦率地说,温是个优秀的问题发现者和对过往的解释者,但却不是很好的问题解决者,他的一些措施并不很具有大规模推广效用。
ps: 他真的很适合去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系列教材。
每次刷到这种问题都想吐槽,政治别玩饭圈。
至于温铁军离谱的很,在他眼里农村大于农民,为了保留封建主义而排斥资本主义。
——更一下——
温老的观点很强调去意识形态化客观的看问题, 这点上与主流思想是相悖的.
因为他的许多观点为求客观,是去形态意识的。那么谁会去主动帮忙宣传,又没有什么爆点,应该说爆点都是些不能宣传的大实话。
无稽之谈 误国误民
温的措施之所以解决不了问题就是因为温铁军对历史的解读是错误的,看到了问题,找错了原因,更加给错了解决方案。
温铁军理论最核心的东西是发展工业化需要对外掠夺积累资本或者对内掠夺积累基本,西方是对外掠夺积累了资本,中国是对内掠夺农民积累西本。
但实际上在英国之前有西班牙和法国都对外殖民掠夺,为什么只有英国率先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煤钢联合,煤是炼钢的燃料,钢铁是挖煤的支柱,二者相互促进。最重要的是这两者联合起来,煤钢联合经济就能快速复制,迅速扩大产能,使自身的经济不再受人力劳动的限制,也能摆脱水力这样的动力限制。蒸汽机并不是最先应用到纺织机上的,而是用到了煤矿机械上,自此,制造工业设备的基础完成,各种钢铁设备得以制造,蒸汽机提供动力。到这个时候,不受全社会肌肉体积的限制的生产力出现,资本才有了意义。这就是,先进生产力带动社会进步,而不是掠夺带动社会进步。要说资本积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不管是对外灭国还是对内压迫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总要积累下不少钱财吧?可是在蒸气动力出现之前,全社会的经济规模受到全部肌肉劳动的上限限制,投资没有多大意义,积累下的财富只是贵金属和珍玩,无法转化为资本。
温铁军的理论就是说国外的资本积累带着原罪,所以中国工业化资本积累也带有原罪,这就是胡说八道。党领导的政府堂堂正正搞建设,今天的生活对得起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你温铁军算什么牛鬼蛇神跳出来攻击党和政府?温铁军盲人摸象一辈子,得出些荒谬的结论不足为奇,因为他从来就没有从生产力的角度去分析过历史,与外部有关联的经济活动也不考虑外部因素。
这里贴一段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议,看看国家大政方针,球球某些只听说过 “乡村振兴” 这四个字却不知道到底是干嘛的清醒一下吧,真不是温铁军的乡村百业那一套:
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三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四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五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 “卡脖子” 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六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七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八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先声明,被强制开了评论筛选,不是我开的,知乎小管家强制增加用户负担。
这是我能在网上找到的温铁军指导的实践的报道。简单总结就是何慧丽 2003-2006 年在兰考挂职当副县长,温铁军指导她在兰考种绿色水稻,然后拉到北京摆摊卖,还卖不动。
大学教授带领河南兰考县农民进京卖大米 (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然后何慧丽又想了个办法,组织北京市民去兰考包地当地村民种水稻,不管收成好坏都要,当然也失败了。
再看看兰考南马庄种水稻合作社的后续
再后来,由于市场对大米亮度、口感等要求逐渐变高,米厂需要更新设备,赚的 20 多万元都投入进去。但随着南马庄新闻效应的减退,到 2008 年,米厂经营难以为继;次年底,设备以 19.5 万元卖掉,厂房被张砚斌组织的 5 个人以 5 万元买了下来。闯出了轰轰烈烈的名头,却没能趁势做大做强,张砚斌事后也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原因不少:第一个原因,由于超市结账难,导致他们资金链断裂;第二个原因,就是大米的利润很低,但给超市供货成本又太高;第三个原因,就是缺乏管理人才,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张砚斌由此得出了唯有走精细化,才能存活的道理
他和 5 人买下米厂厂房后,又花 20 多万元买了一套小的设备,开始了从种植到加工的精细化、多元化之路。他将农产品精加工,包装之后的农产品更多的开始以礼盒的形式销售。销量没有以前高,但却终于开始有利润了。如今米厂设备早已再次更新,大米加工厂的运营也趋向平稳。张砚斌:开封市兰考县南马庄农民合作社理事长 | 2016 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_爱故乡_新浪博客
最近温铁军也不再说什么具体措施了,就笼统地说山水田林湖草立体开发,货币化,至于具体内容是干什么,谁知道呢。
温铁军教授回答关于乡村振兴的提问_哔哩哔哩_bilibili
温铁军不是被温粉称为农民的代言人吗?怎么因为农民工工伤被告温铁军不站出来给解决一下呢?
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与北京市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其他一审行政判决书 - 爱企查
再看看国仁乡建自己的介绍,可别说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跟温铁军没关系
国仁乡建简介 |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新造了一个社会企业联盟
再看看在农村工作十几年的干部怎么说。
大学生不要信温铁军不要看温铁军,温的知名度虽高,但一辈子的实践一事无成。在视频里还造谣日本拿出三分之一甲午战争赔款搞乡建,就是为了鼓吹乡建。
这是日本历史学家依田熹家的《简明日本通史》,248 页明确记载了日本甲午战争赔款的具体用途。
现在重新搞乡镇企业能竞争过大城市的产业聚集区吗?乡镇企业能开出令人满意的薪水吗?都不能。哪怕是强行在乡镇投资一波,短时间内繁荣起来,最终的结果依然会像鹤岗一样,产业在竞争中落败之后,企业普遍破产倒闭,人口大量外流。
以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没有生产力进步的方案是没有意义的。而你在温铁军的方案中找不到生产力进步。
从乡村建设派的祖师爷开始就一个德行 梁漱溟 晏阳初 到现在的温铁军 在学术上 思想上确有建树 但是一到实践环节立马拉垮… 中国人是实用主义 夸夸其谈的时代老早就被埋了 温铁军的存在就是给办实事的人提个醒 那边还有一个旮旯别忘记… 至于他说的东西 emmm 边走边看吧
与农业经济学这个方向本身比较冷门有关,所有知名学者都是圈内人知道,大众了解的不多。殊不知北大林毅夫姚洋张晓波都是农经出身,后来发现农经前途不甚好就转行或者拓展研究领域了,现在学术界风生水起。现在还搞农经的人大温铁军,北大黄季焜,清华胡鞍钢,农大柯炳生,南农浙大…… 都是有水平做学问踏实的农业经济学者
喜欢温教授 ,真学者,有自由思考之精神。
现在网上很多农村的自媒体视频,多看几个,会发现温的观点和真实农村相差很大
这就是一个草包,忽然在抖音上火了,足以证明老百姓的认知水平有多陋。
愚昧的大多数。
题主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大众不关心农村问题,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也是如此。
就我个人所知,温铁军(有限度的)火起来的原因在于,2020 年疫情之后,过快的城市化问题带来很多新的矛盾,很多人开始转向寻求了解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人口平衡问题。
然后这时候他们会发现,网上详细讲相关问题的,就一个温铁军(或者说温铁军的内容更容易到达群众)。
一般经济学问题我不专业就不细说了,去年我看过一些温老师的视频,其中讲到一个 “大疫止于乡野” 的说法,这个说法本身我觉得有不小的问题,之前写过回答提到过。
但回过头说,对于一般的群众,关注三农问题本身没啥问题,看温老师的内容至少可以入门,是值得鼓励和传播的,至于后续要继续研究其中内容,必然还要更深入专注的看各种著作。
最后重复一下那句话:看内容不能只看一家,看一家不能尽信,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得出自己的结论。
对温铁军的理论,书籍,视频看的不是太多,但有一点跟我自己的想法差不多:真正对这个群体有长远促进意义的改变,是需要一开始每个人都得付出些东西(财产,时间,生命)。从建国到现在七十多年了,没有哪次改革能比得上土改吧,现在其实很多地方急需改革,不是那些禁令限制令,而是各级管理层的底层架构。
比如现在全国各地的治理问题,其实挖到根上是税的问题,全国九成的税款来源是生产税,生产税适合内层不明显的建国初期,以及大型企业,改开以后收入分层越来越大,到现在国内的收入结构很像西方国家,那相应的税制也应该参照西方实行财产税,当然也包括房产税。虽然财产税很明显就是收相对富裕,极其富有的那些人的收入资产,但是你看看现在的各级人大代表,很多不都是各地相对富裕的人在参与;还有像有房产的所谓的中产阶级,推进房产税必然要受到中产的发对;还有国家也是怕超大企业卷着大量资金外逃,我知道的注册地在开曼群岛的大公司控股公司就有虎牙,斗鱼,百度,阿里,腾讯,小米,京东,新浪,网易…… 一要开始收钱就卷钱走人对国家肯定没好处。(21.09.01)前几天央媒出新闻说先富带后富,不是劫富济贫,再前面是查赵薇的事,其实就是对富豪头头们说的,然后滴滴也确实在禁止赴美上市以后有向境外转移资金的问题。温老提的税制改革,政绩考核改革,农村治理方向等问题,在我看来都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已经高速发展四十年了,跟刚改开的时候不一样了,相应的制度也该调整了。
然后有些人说温铁军的实操性不行。现在的全国政绩考核指标多数还是那几个方面:一看 GDP,经济数据好就容易晋升;二看事故率,出大型事故少,事故伤亡少就容易晋升;三看评选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等称号也是一个考核指标;四看任期内完成的重要建设项目,看道路改造,招商引资,承办活动,厕所改造,生活污水处理,电网改造等等(所以有些建设项目明显不是一个任期就能完成的,硬要完成,结果就是各种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比如温铁军来我们乡镇跟当地领导说,你先把各个村的闲置土地统一收回村委(我们村的土地分两种,口粮地和承包地),然后再实行统一整理改造,然后吸收外部资金,用统一的土地发展大面积种植;并在村里就地建加工厂,期间再把配套的道路,电网,污水处理做好。现在很多闲置土地都种的杨树,你光收地就得有几年,这是五年肯定完不成,完不成镇长就不能把这事作为他政绩考核的一个指标,那他出力给后人栽树干啥?各级政府都有这种问题,除非是中央的规划。你说谁会待见一个让自己放血的人来自己辖区瞎说大实话。不待见他那又有哪个官员会按照温老的研究成果进行试验呢?
虽然温老是人大的教授,但官媒央媒基本不采访他,因为他老说大实话,还不带阶级主义色彩,你说让整天宣传 D 的先进性的人怎么待见他。政策终归是人定的,那肯定就会出错;可在官媒的宣传里边就是 D 和执政领导是完美无瑕的,D 和领导的话就是真理。那怎么可能让温老出来揭过去的短呢?既然官媒都不宣传他的理论,认识的人少不就很正常了吗?
【温铁军 201305: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之路 - 哔哩哔哩】https://b23.tv/Lkaijv
(河南卫视采访他城镇化问题,主持人都经常打断他别让他说多了,央媒连他这个视频说的都不会给放出来的)
最后说点我自己对祖国这一百年发展过程的看法吧。我现在觉得国家在建党的这百年里走过的路很艰难,现在的成果也很辉煌。尤其是建国以后的七十年,前三十年靠人口基数,集中力量办大事完成了基本的社会积累,让我们有了止战不让别国侵略我们的国防力量;后四十年在前期积累跟发展机遇等条件的综合推动下,完成了西方国家一两百年(英国 300 年左右,日本 160 年左右)才完成的三次工业革命,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这对我们国家的治理能力也是需要对应速度的提升改进。比如道路治理问题,国内出生就生活在高速公路时代的孩子也就不到二十年,现在还在管理层的官员可能还没学车就已经有司机了,让不熟悉路况的人定规矩,难免有问题;而像美国二战后汽车就很普及了,他们有近百年的经验积累以及民众学习交通问题的过程,而我们也就二三十年;还有像西欧的农村都很美很和谐舒适,可他们至少已经从二战后就在不断改进乡村治理,国内需要农村发展问题治理的时间也不过二三十年,而留给我们去解决现存问题的时间却只有他们的三成甚至更短。
到目前因为疫情的原因,至少证明西方的制度不是金科玉律,不是完全合理的,而且我们因为发展飞快的原因,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的经验,只能在吸取历史(不止西方历史,连同我们自己)中的经验教训的同时,要勇敢结合实际情况尝试新路。温铁军老师的研究至少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岔路,至于这条路最终通向何方,那就得靠我们勇敢尝试,仔细研究古今,勇于打破规则,才能找到真理的道路
农民现在不喜欢留在农村
我们这种做作物遗传改良的为啥要一定知道他捏?
我比较赞成温老师的观点,小农是中国稳定的基础,急着赶农民进城上楼是自毁基础
因为温铁军的学说就是胡说八道,不可能被上面采纳的。
经济学常识 1:除非工业化大农业(猩猩农场那种),农业、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天生就是最低的,这是 TM 的事实判断,全世界都是一样。
经济学常识 2: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降低农业的从业人口,转移到二三产业,俗称城市化
经济学常识 3:搞什么外门邪道的乡村产业,轻井泽好吗?好啊,日本能容纳几个轻井泽?
所以说,一个违背常识和政策导向的人,没有热度在正常不过了
●因为没有什么主流媒体为他宣传啊!但吴敬琏就有。
也不是郎咸平吴晓波这种自己做节目宣传。
●我还知道另一个人叫刘军洛,也是挺厉害。虽然他说的我不懂,但就是能唬住我
刚刚听完讲座回来
这下面有多少人一篇他的文章没看过,一个完整视频没看过的人。
然后在这里大说特说,有意思。
这个就是在家庭年入 12 万都属于贫困户的发达地区,他也看不上 2500 的乡镇企业岗位的,月入 3000 的 zcgb。
比较乱自己看哈。这就是所谓的什么都知道 zcgb,他不知道的是现在很多地方的乡镇企业开始盈利了,并且扩大规模了。虽然是低端企业,但是总算脱离了完全以农业为生的纯农业生产。
他不知道的是现在国家明确支持两类经营主体。
不知道温铁军的集体化是用来抵抗风险的,他自己也说,纯种地富不了,必须搞二产,三产,搞农产业产业链,深加工。
嗯,我是温粉。一个对温铁军的某些想法持不是太看好的人,在他眼里是温粉。一个 zcgb 说别人是温粉。
自己月薪 2978 看不起乡镇企业 2500 的岗位。说在农村发展没用。且在他看来,农村里面的留守老人,妇女,身体有残疾的就不该有挣钱的权利。他也没有这个意识。
然后一个驻村干部,非常明确的说,三农里面的政策没用,无法落地。三变改革,我最早是温铁军视频知道的,但是在中央一号文件里面明确写出,各地也都有了一定成绩。看这个驻村干部。
律师不能给他温铁军认为的坏人辩护?那他认为的 “坏人” 就一定坏人吗?法律辩护权力就是保证每个人受到的法律裁判公正,这是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提现,对人的根本尊重,绝对是符合道德伦理的。
温铁军不光是无政府主义田园派,还犯了一个很庸俗的错误那就是‘’我觉得‘’。
我觉得送温铁军去美国祸害美国人吧,中国人吃饱饭也才小几十年时间。
温铁军有自己的一套表述系统,是一套完全独立于现行的主流的以西方学术语言为基础的表述系统。这种脱离于主流的理论体系在主流理论信誉破产前默默无闻不是再正常不过嘛。
换句话说,在现行的这套主流的表述系统破产以前,温铁军是不会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而今天温铁军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本质也是因为现行的主流表述逻辑不适用于现实世界这一结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家急需一套新的、可以自圆其说的、有别于现行主流表述逻辑的、对现实更有解释力的新理论。然后就发现,尽管温铁军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是他是少有的能给出一整套自圆其说的新的理论架构的人,那就先拿来用呗。
很多人批评温铁军研究方法不规范、建议方案不靠谱,这些问题的确是存在的,可是实际上是要不是其他人更拉胯,也轮不上温铁军的理论被重视呀。总的来说还是,全靠同行衬托。毕竟更多的人是离开了西方的学术语境就连话都不会说了的。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之际,既然那些离不了西方学术语境的学者开不了口,就只能让温铁军这种有自己独立的表述逻辑的人先顶上了,起码聊胜于无嘛。
在网络上,温铁军受欢迎的内容是那些?是三农问题吗?不是啊!是 “去依附”、“十次危机”、“新兴七国比较研究” 等这种历史再解读类的内容,是对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等概念的解构和反思。这其实就是西方语境的话语权衰退的大背景下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外来的和尚念的经不靠谱了。
综上,在美帝如日中天的时候、在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在西方语境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时候,温铁军被广泛地知道才是不正常的。
不符合主流舆论,你看看现在的官媒需要什么样的专家,是要能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也就是调动不太理智的情绪,达到一定的舆论导向,温教授,太理性客观,两点吧,大体上 第一,是温教授独立的方法论,和专业性的分析,一般人就不太喜欢听,比较 “无聊”,第二,人民群众就一起跟着去分析问题,忧国忧民了,这样舆情导向者就不感冒,你懂的。其实温教授一直在影响相关的人,也反应了一定程度上人民群众的口味。
今天恰好听了温教授的一个视频讲座,应该是几年前的了,讲粮食安全,主要意思是说粮食和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生产的问题,是现在粮食的定价金融化,金融资本控制了粮食价格。
最喜欢他的一句话:“你有过调查研究吗?”
温铁军就是一个智商检测器。
这么离谱的言论是一个受过科学训练的人可以说出来的。
补充一点,温铁军说的投资周期是几十年。但是大部分清华毕业生穷尽一生都没这收入吧。
我只是挑选了我觉得离谱的言论。对于温铁军的视频讲座七七八八看了不少,他的视频槽点太过于密集,我跟我朋友吐槽了一周都没吐槽完。
一个人民大学的教授这种水平,真丢脸。趁早去乡村亲自去建设去吧,别在互联网上霍霍小年轻了。
去看看林毅夫、陆铭这些学者不好吗?他们既在研究一线,有对决策层能产生真正影响,对自己择业就业安家置业都有好处。农村人不需要你这些温铁军的粉丝同情,他们要的是能够在城市享受跟市民一样的社会福利和医疗教育资源,而不是规定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发展没有任何可能性发展起来的农村百业。
求求温铁军的粉丝先把城市的定义搞清楚再来杠好吧。提供几个方向,基于夜间灯光或不透水地面,按照这个定义,温铁军所谓发展起农村百业的农村(比如华西村),明显就是城市好吧?只是行政上是村子。
我就搞不懂温铁军他自己水平太臭了,为啥要去碰瓷其他认真搞研究的经济学家。粉丝也是一群标榜着自己在独立思考的新鲜韭菜。温铁军视频下的评论说明了,我国普及高等教育任重道远。
补充:
温铁军的所有言论我没时间关心,也没必要全部关心,对于多数人,只要了解主要观点就够了。盯着看人,鸡蛋里也能挑骨头。
我只强调,温铁军没有反对农民进城,没反对,没反对,农村人少,我觉得更好。但反对的是全面城市化,被迫全部进城,为啥?因为有的农民朋友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进城挣钱,当然没问题。可是还有大部分没能力没条件进城的农民兄弟,全面城市化对他们来说不是机遇,是灾难,有 6 亿人(这个是李克强总理提的,包括农村和城市人口,这意味着城里低收入问题都没解决,不要信誓旦旦说进城就能都致富了)月收入低于 1000,他们不知道进城打工变成月入 5000 呢?当然知道,因为不现实也不可能都挣 5000(全国个税 5000 以上一亿人)。还有人说政府兜底不就行了吗?我回答:政府没有钱,对的,就是没有钱,这就是现状,发展快但是不平均,分化大。还有人说,全面城市化城市提供就业。我回答:不可能,这个问题连发达国家都没解决,也没有发现新兴市场(主要是国外市场)的新需求来提供工作岗位(在工业化过剩的今天,现在还要去产能,如果农村进城能带来大量新需求和大量的高薪岗位,满足大量的进城人口,国家会比某些只读过毛选,列选的水平差?看不见这个机遇,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自以为书读得多就来吹牛逼,经济学家没告诉你,很多理论模型是都条件的,而且复杂环境下很多都不能用?)
正文
资本家和你的看法如出一辙,口口声说,“乡镇是压舱石,这是对农民的压迫”,你要让全部农民进城,进城当底层继续发光是对社会主义做贡献。你还真会双标,你来扶贫,你把农民整没了,我国就实现共同富裕了。
你说的,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回乡养老或者是全部城市化,真是绝了。中西部地区农民再和东部农民竞争,城市资本真的爽啊。你扶贫的那 83 户有劳动力的,还需要你扶贫吗?这算贫困户吗?我告诉你,中西部地区,县城超市营业员也就 3000 块。你真想扶贫,你来西部和西南地区啊,你看看你那一手进城务工好用不好用,如果不是当地中小城市已经承接了一部分务工人员,你看看东南沿海能不能吃下。
就你还全盘否定温铁军?照你的说法,中部也别发展了,都去给东部地区打工吧,反正最后当地有社保,东部大城市有转移支付救助。换个领域,我国也别发展了,该去给老美打工,毕竟竞争不过,打完工,美国人还经常给全世界战乱地区粮食援助呢,多香。啥?现在中国可以和美国竞争了,哦,原来当初是骗你玩的。信你的话,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都不敢探索了,不敢遇到困难了,毕竟没给学老蒋当代理人来钱又快又直接。
政策还没大规模支持,别人初步尝试失败,你都敢断言把农村的路堵死,你真是扶了一手好贫啊,只要农民没了,你的扶贫了工作就圆满完成了。
真厉害啊,农民群众真的感谢你啊,毕竟你认为让他们进城当底层是对他们的恩惠,是对工业化巨大牺牲的农民的怜悯。你能把农民群体整没了,也是功盖万世啊
温老这么中立的纯粹从探讨问题的角度谈论中国农业走向的人物,居然还是被人盯着黑!
人家温老每次讲座,提出自己的观点,都是说这是他一家之言,大家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不接受,但是希望大家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事情。
他老人家只是希望的是大家不要总是局限于从西方给出的理论讨论解决方案和方法,因为西方那一套不一定适用中国!
为什么不适用人家也说的很清楚明白,中国 18 亿亩耕地,6 亿农民,人均 3 亩地,你让这 3 亩地的产出就让所有的农民的收入上几万利润!这是不可能的!
现代科技农业已经遇到瓶颈了,一亩地的产量天花板在那,你增加一亩地收入的办法只有两个,一增加价格,二降低一亩地产出的成本!
一些空想派,什么学欧美机械化农场,是,当然可以机械化,机械化是排挤劳动力的,也就是说,机械化盈利,盈的是把人力成本挤出去,走的是降低成本的道路。
是,这样种地的收入,每亩地的收入会高一些,但是,那排挤出去的劳动力农民咋办?这不是几百万人,几千万人,是几亿人!快到美国 2 倍人口的农民!比欧盟人口都多的农民!
这些机械化的农业赚到的钱,给谁了?钱都给了在外国叫农场主,在中国过去叫地主的人!!农民咋办?
不管农民,谈农业,你谈的是哪门子农业?三农问题就只是产粮食这么简单的事情?
没有土地的失地农民去哪找出路?城市?他们的生存技能能够在城市立足?北大毕业都不一定能在北京扎根,他们去北京,就算是干最苦的活,他们能在北京生存不?
难道学外国搞贫民窟?
人家温教授是不断的找解决办法,去了印度,去了日本,去了美国等等国家,也下乡下村,不停的在找方案解决事情。
不比你们在这嘚嘚说他方案这不好,那不好的人强多了,你这么能,你提个方案试试!
温老提方案你不满意,你这大聪明你提一个,我们大家看看,看看你是什么卧龙凤雏。
温老提方案你觉得不好,废话,有好方案早都用了,还会到现在还在找嘛!
人家温老也希望大家一起想办法,他多次说了,他只是这条路上的一个人,他不一定能找到,但是他把他能总结找到的都写出来,讲出来,让大家少走他走过的弯路,让后来人可以站在他的肩膀上完成这个找寻!
这么个人物,一群苍蝇,又是他账目不清晰,又是他没搞成,又是他图名利。
我可去你个全家大聪明蛋吧。人家勤勤恳恳还下田,讲座的时候,人家那胳膊都晒成非洲黑人皮肤色了!你干了什么?
你 T M 出张嘴还是用来捣乱的!
你哪怕提点有建设性的想法,我也觉得你是个人。
~~~~~~~~~~~~~~~~~~~~~~~~~~~~~~~~~~~~~~~~~~~~~~~~~~~~~~~~~~
果然炸出来了,那个 “山贼” 哪都是他,一看有关温教授的评论区,他都在黑。
黑的点还都是一个点,就是温教授那个甲午赔款三分之一。
翻来覆去就这一个,祥林嫂一样的人,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哎呀你看,那个温教授说错话了,被他找到了,他好了不起哦,他比人家温教授学识高哦。
温教授正经的讲座他不好好学,人家被邀请去电视台做节目他就盯着不放,说日本甲午赔款三分之一用来乡村建设,他觉得这个数据是假的,所以温教授说的什么都是假的!
这就是典型的黑,温教授说甲午赔款三分之一搞乡建,是想强调日本重视基础建设!就算这个数据不准确,日本甲午赔款没有搞乡建嘛?
就算这个数据不对,温教授无非就是想强调日本重视农业,重视乡建!那他说的这个观点有错嘛?日本不重视农业?不重视乡建?
翻来覆去就盯着这一个三分之一不放,然后温教授没实话。典型的精神异常。
然后温教授提到了日本农协,介绍了日本农协的模式,然后在他口中就是温教授吹捧日本农协,然后学日本农协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所以温教授就是坏人。
这就是典型的自己立靶子自己打,人家温教授什么时候说过要按日本农协模式办,人家在香港大学讲座的时候就明确了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子,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都不一样,中国内部东南沿海成功的例子都不能随便照搬到西部地区,人家温教授会随便就搬日本农协模式过来?!
温教授没提过美国农场主模式的弊端嘛?没提过失地
农民进城市就是贫民窟嘛?
这种人如果是拿钱办事,那没辙。
如果是想靠黑温教授哗众取宠,碰瓷来显摆自己,找认同感,我觉得他得去看精神科医生,这是病,得治。
还温铁军教授黑铁段位,温教授是黑铁段位,他都不一定能当铁渣段位,一个铁渣段位都不一定能上的人,在这嘚嘚啥。
他这种就是我说的,人家搞研究,他就出一张 “嘴”,结果这张“嘴” 还是捣乱的!
就他这种人,还觉得他自己挺深刻,呸~~~~~~
~~~~~~~~~~~~~~~~~~~~~~~~~~~~~~~~~~~~~~~~~~~~~~~~~~~~~~~~~~
有兴趣了解温教授的朋友,我建议一定要看温教授的讲座,温教授的讲座的干货非常多!
不用看那些节目组活动,温教授在节目组活动里面讲的干货不多,很多话他不好在节目聊那么通透。
但是看温教授的讲座,你就会知道什么叫敢讲,什么叫干货,什么叫深刻!绝对受益匪浅!
随便挑一个温教授的讲座看!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看温教授的知识讲座,不是看他被节目组叫去的外宣!
看温教授的知识讲座,不是看他被节目组叫去的外宣!
看温教授的知识讲座,不是看他被节目组叫去的外宣!
温老师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成系统的经济理论总结,但是这也反映出我党的实干家而非学院派的学者作风。学院派喜欢抽象出模型,然后套用,温老师则像一位思想家,绝对不会用简单的模型去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希望后面有人能够在他肩膀上创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新时代的经济学
转载:
作者:夜未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116816/answer/4196303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解构温铁军的 “三农” 问题研究作者: 董国强 | 出处:世纪中国 | 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学界,温铁军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近年发表了大量关于 “三农” 问题的论着和演讲,曾经获得 2000 年长江读书奖优秀论文一等奖,CCTV2003 年度经济人物奖。而他个人最中意的赞誉,恐怕还是 “用脚做学问的学者”、“温三农” 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复兴者”。在认真拜读了温铁军的相关论着以后,我觉得某些媒体对他的赞誉未免有些言过其实。至少将他称为 “中国农民代言人” 是不恰当的。与于建嵘、李昌平等人相比,他似乎更像是一位政府发言人,或至多是一个比较关心 “三农” 问题的 “奏折派” 经济学家。他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关注显然远甚于对 “三农” 问题的关注,他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考量显然远甚于对农民利益的考量。至于说他是 “用脚做学问的学者”,并“以个性人格真实可感” 胜出于一般麻木不仁、闭门造车的 “学院派” 学者,似乎也很牵强。他虽然长期从事农村政策调研工作,但近年来他对抽象的理论思辨的偏好正在不断加深。他虽然也经常发点牢骚,但这种牢骚不过是为了调动听众的情绪而采取的一种演讲策略,并不影响他对 “政治正确” 的强调。他从个人主观预设和价值偏好出发,以经济学的供求关系理论为基本依托,别出心裁地构建了一套关于 “三农” 问题的解释体系,表面看来似乎观点新颖、论据充分,实则带有显着的伪实证主义的倾向;而他提出的那些缓解 “三农” 问题的办法,表面看来似乎成龙配套、切实可行,实则带有浓厚的空想主义色彩。如若不信,且听下回分解。一温氏关于 “三农” 问题的言说主要是由一系列即兴发言和演讲构成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相互抵触的观点和事实。不过如果抛开那些枝节性的问题,其主导思想和基本观点还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他强调中国 “三农” 问题的形成,首先源于 “自然禀赋” 的先天不足,其次源于 “工业化” 和“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为了阐释这个主题,他进而提出了以下观点:自有史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明就呈现出一种二元发展格局,与狩猎 / 采集文明孕育了西方国家的掠夺 / 战争性格截然不同,灌溉 / 农耕经济孕育了中国古代的 “德政” 传统,这个优良的政治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 “大禹治水” 的传说。为了应对 “人地关系紧张” 的矛盾,历代盛世君王对外开拓疆土、对内实行均田。因而在世界性的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之前,中国始终是一个富足、稳定、和谐的社会。不幸的是,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历史出现结构性断裂。一方面,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疯狂掠夺,使得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建立在这种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 “德政” 传统难以为继,中国的 “三农” 从此陷入一种悲惨的境地。另一方面,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开始了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近代化进程。不过作为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无法通过对外殖民 / 掠夺的方式实现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而只能走自我积累、自我掠夺的道路,以 “三农” 利益作为国家工业化的牺牲,这又引发了后起国家所特有的 “城乡二元格局”。此后,“人地关系矛盾” 和“城乡二元格局”矛盾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使得 “三农” 问题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无法化解的难题。第二,他强调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三农” 问题的解决不可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不可能采用 “市场经济” 的理论模式。为了论证 “西方经验” 的不可复制的特性,温氏对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行了一番解构。他指出:“三农”问题原本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必然产物,在任何国家都不例外。西方国家历史上的 “三农” 问题之所以不像今天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这样突出,乃是因为这些国家通过对外掠夺的方式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通过对外殖民的方式化解了国内 “人口过剩” 问题。西方国家的这些做法,是不同国情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是任何国家都可以仿效的。尤其在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分工格局形成以后,后发国家如果试图沿用这些做法化解国内的 “三农” 问题,就意味着对业已形成的国际秩序提出挑战。这是西方国家绝对无法容忍的。日本当年 “脱亚入欧” 尝试的失败,就是述观点的一个经验证明。由此可见,中国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的经验变成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我们还得眼光向内。解决农民问题就是解决内需问题,解决内需问题就是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对于 “市场经济” 与中国历史国情的相互抵牾,温氏作出了如下说明:中国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天然排斥西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式的社会进步。市场经济模式能够在某些国家(如美国)正常发挥作用,而且对 “三农” 没有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乃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农业有条件实行产业化的规模经营,从而使得农业生产的利润率大于或等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中国的情况则不然。长期以来,为了应对人地关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历代统治者不得不在农村实行按人口平均占有土地的政策。这无疑强化了中国农业的小农经济特征。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产业化规模经营相比毫无效益可言。中国农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简单的生产与再生产,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完全忽略了土地资源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等因素的考量。如果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将这些因素都计入生产成本,那幺中国的农业实际上是零效益或负效益的。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市场经济模式,必然使农业处于一个更加不利的境地。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考量,不但游离于农业之外的社会资金和科学技术不会转入农业生产领域,而且连农民通过兼业经营获得的微薄赢余也会通过商业化银行流向农业以外的领域。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只会给中国的 “三农” 带来更多的问题,而不可能缓解或改善 “三农” 的现状。与上述观点相互呼应,温氏还反对以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方式解决 “三农” 问题。他认为 “农业中国” 的历史经验表明:因为存在资源禀赋制约,中国社会只能体现 “非市场经济” 的公平原则。中国古代社会的 “稳态结构” 与历代统治者一直注意实行 “计口分田” 的政策密切相关。中共三代领导人对此也十分重视,因此才有了 20 世纪前半叶的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和后半叶的三次土地政策调整。目前实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农民承包使用的制度是中国国情下一个最理想的选择,它既体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个人权益,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正确导向。在这种制度下,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的社会保障。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拉美和南亚国家那样的社会动荡,就是因为现行的土地制度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在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民就业问题彻底解决之前,如果贸然实行土地的私有化和市场化,就无法避免大资本操纵下的土地集中。一旦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中国就有发生 “拉美化” 的危险。第三,他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 “三农” 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彻底屏弃意识形态化的习惯思维,“只谈问题,不谈主义”。在他看来,“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因自然禀赋不足所造成的人口过剩问题。这个问题又派生出中国农业的经营方式问题、成本效益问题、资金供给问题、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这些问题与意识形态无关,与政治问题无关,也与理论研究无关。只要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其它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还指出,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实现农村人口转移的发展模式在中国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成效,因为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吸纳的人口数量远远低于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我们只能通过借鉴和扬弃“发展经济学”和 “制度经济学” 理论,实行 “三个创新”,从其它方面着手逐步解决“三农” 问题。他进而指出:从目前我国宏观财政状况看,社会资金供给并不缺乏,中央政府也很愿意将一部分资金投向 “三农” 领域,然而困难在于没有合适的渠道和中介能够保证这些资金顺利到达需要资金的农民手中。假如中央政府直接与数以亿计的个体农户打交道,从行政运作的角度看是不可能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不合算的。一个切实可行且成本低廉的办法,就是普遍建立农民合作组织。以此类组织为中介和载体,政府不但可以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直接参股等形式向农民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而且可以通过物价、税收、财政、金融、保险、农副产品加工、土地流通、内外贸易等领域和环节的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农民合作组织的社会经济职能,同时有效拓展农村融资渠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他的上述构想部分源于世行专家的指导意见,部分源于他对 “日韩台模式” 的经验总结。他根据世行专家的意见指出: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在过去 20 年呈现出逐渐走低的态势,因而仅仅从粮食生产环节着手,试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或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方式来扭转农业生产的亏损局面是难以收效的。但是如果我们转变思路,将 “农业” 概念由单一的 “粮食生产” 扩大到包括 “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加工、农村金融、农村保险” 等领域在内 “大农业” 概念,将那些可以赢利的涉农领域和行业统统纳入 “农业” 的范畴,由政府特许农民合作组织从事经营和管理,以这些领域和行业的赢利补贴种植业的亏损,就可以实现 “农业” 领域整体上的正效益,从而极大地改善 “三农” 的境遇。“日韩台模式”就是遵循上述思路解决 “三农” 问题的成功典范,可以作为中国的借鉴。在他看来,“日韩台模式”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政府对 “三农” 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各种相应的政策扶持;第二是农民合作组织的普遍建立与发展。这两个特点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天然契合:中共领导的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和三次土地政策调整,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土地的归属问题。这既是中共政权高度重视 “三农” 问题的一个表征,也是以农民互助合作方式解决 “三农” 问题的一个有利前提。在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的今天,只要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高度重视 “三农” 问题,充分利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优势,引导和帮助农民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同时将以前由政府部门垄断经营的经济领域和涉农行业对农民合作组织开放,“日韩台模式”就会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中国的 “三农” 问题就不难走出困境。综上所述,温氏关于 “三农” 问题言说的思想动机和逻辑思路是十分清楚的:他从自然禀赋论的观点出发,将人地关系矛盾、城乡二元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看作造成中国 “三农” 的根本原因,其目的显然在于强调客观条件的决定性影响,从而淡化社会体制问题的考量;他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西方经验和市场经济模式的种种弊害,其目的显然在于以特殊国情论为借口,反对进一步改革开放;他提出 “去意识形态化” 的口号,主张 “只谈问题、不谈主义”,其目的显然在于挟“政治正确” 的威势打压不同学术观点,以一种曲折隐讳的方式维护他所认同的意识形态。二我们说温氏对 “三农” 问题的解释带有显着的伪实证主义倾向,是因为他的整个解释体系是建筑在个人的主观预设和价值偏好基础之上的,而非建筑在客观的经验和事实基础之上的。他的解释体系之所以能够达成某种形式逻辑上的自恰,乃是因为他在构建自己的解释体系时,刻意淡化或完全抹杀了那些与他的主观预设和价值偏好不一致的客观事实。例如,他为了突显工业化和全球化对中国 “三农” 问题的影响,不惜歪曲和阉割历史事实,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极不真实的中国历史速写。这幅历史速写完全忽略了中国社会内部自古代以来始终存在着的固有矛盾。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中国古代社会存在 “超稳定结构”,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所谓“超稳定结构” 是通过周期性的改朝换代方式维系的。从先秦到民国,各种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绝于史书,客观上构成一个十分重要和十分普遍的历史现象,而且这些农民起义似乎并不像温氏所描述的那样,呈现出某种与所谓 “盛世 / 衰世” 相对应的规则排列,也不存在所谓 “古代” 和“近代”的明显断层。为了掩盖自然禀赋论观点和历史事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温氏在其论述中不得不偷换“自然禀赋”概念的原始含义,使之与因社会制度不公所造成的 “贫富悬殊” 概念相互混淆,以笼统抽象的 “农民贫困” 表述来支撑 “自然禀赋论” 观点。而且为了掩盖社会制度问题和阶级斗争事实,温氏不惜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和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水土不服的外来理论,在概述中共农村土地政策发展流变问题时,突出强调了抗战时期的暂时性调整,而淡化了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一贯主线。如果正视历史和现实,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社会的持续动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社会动荡与自然禀赋之间的关联,显然没有其与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之间的关联那幺重要。贯穿于古代农民战争和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之间的一个相同主题,是在自然禀赋没有发生显着的阶段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结构性调整来缓解社会性的矛盾与冲突。这实际上意味着,与所谓 “自然禀赋” 因素相比较,“社会制度”问题显然更为重要。而且,伴随 1950 年代初期土改和 1980 年代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两次农业生产的飞跃式发展,也充分说明了在自然禀赋条件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社会体制的结构性调整,也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有效改善 “三农” 的境况。因此,温氏试图以历史经验论证其自然禀赋论的观点,显然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再例如,关于 “市场经济” 的作用与评价问题,温氏的看法也值得认真商榷。他从一些零散的、片段的个人经验出发,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 “三农” 问题的加剧与市场化的改革导向有关。他还认为如果听任市场经济自由发展,最终必将导致 “拉美化” 的结果。我与温氏一样,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伴生的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现象深恶痛绝,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恰恰相反,这是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不成功的一个结果。真正的市场经济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市场经济必须有多个法律地位完全对等的交易主体共同参与;第二,价格体系的形成是参与交易的各方共同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第三,交易的完成意味着各方都能够通过某种形式的权利让渡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否则利益明显受损的一方便会推出交易,另外寻找机会。也就是说,真正的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自愿而非强迫的基础之上,必须建立在共赢而非单赢的基础之上,必须建立在公平竞争而非垄断经营的基础之上。温氏所言拉美和南亚诸国的社会病态是否可以完全归因于 “私有化” 和“市场经济”,我因知识局限不敢妄加评论(在有些演讲中,温氏似乎十分强调这些国家的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事实是与所谓 “市场经济” 定性相抵牾的)。但温氏认为当下中国 “三农” 问题的加剧是推行市场经济的结果,则显然是错误的。对这个观点的证伪无需另外寻找证据:温氏论着中大量提到的那些涉农部门和行业的 “垄断经营” 是否可以看作市场经济的结果?政府以 “行政划拨” 方式占用农民土地是否可以看作市场经济的结果?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或乡村干部相互勾结,以极低的价格占用农民土地从事房地产开发,并从中牟取暴利是否可以看作市场经济的结果?农村干部根据上级指示强迫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发生亏损由农民买单是否可以看作市场经济的结果?如果这些行为都可以看作 “市场经济” 的结果,那幺 “市场经济” 和“统制经济”、“权力经济”的区别何在?如果这些行为不是 “市场经济” 的结果,那幺温氏对市场经济的指责不都是主观臆断、无的放失的空论吗?客观的事实非常清楚,造成 “三农” 困境不断加剧的主要症结不是改革的市场化导向,而是市场化改革构想在实践中发生了变异。导致这种变异的主要原因也非常清楚,就是那些涉农部门与行业不愿放弃 “统制经济”、“命令经济” 体制所赋予的那些垄断特权和既得利益。由于这些部门和行业的顽固抵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十分迟缓。当下的中国的经济体制,只能定性为一种过渡性、混合型的经济体制。由于这种体制容留了大量的 “统制经济”、“权力经济” 残余,才导致了 “市场化” 表象掩盖下的 “权力” 与“资本”的联合专制。由此造成的诸多问题怎幺能归咎于市场经济呢?再例如,温氏在其论着中反复申明过以下观点: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承包使用的制度已经有效地解决了土地的归属问题。在这种制度下,土地不但是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的基本保障。中国之所以没有发生拉美和南亚诸国那样的社会动荡,就是因为现行土地制度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如果贸然实行土地私有化,中国就有发生 “拉美化” 的危险。农村土地私有化以后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我在此不敢妄加判断。但是温氏关于现行土地制度可以保障农民权益、避免社会矛盾的看法,显然受到客观现实的无情挑战:于建嵘最近撰文指出:从 1990 年到 2002 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达 4736 万亩。因这些非农建设占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和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般人均耕地不足 0。7 亩,每占用一亩耕地就会造成 1。4 人失去土地,以此推算,13 年来全国共有 6630 万农业人口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由于征用补偿标准低,失地农民所获得的土地补偿费不足以创业,又没有合理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导致这些失地农民大都成为无地可种、无正式工作岗位、无社会保障的社会流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2005 年农村经济绿皮书》也指出:低价征用农民土地,致使失地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已成为当前 “三农” 问题一个敏感的焦点。农民在土地被征用以后,生活水平提高的不到 10%,降低的占 60% 以上。《绿皮书》还进而指出上述局面的形成与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地方政府获得其中的 20-30%,企业获得 40-50,村级组织获得 25-30%,农民获得 5-10%。正是由于正视上述事实,于建嵘、李昌平等人近年来发表了大量关于农村治安问题的报告,指出农村中存在着的严重危机。温氏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 1990 年代以来的两次圈地运动中,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闹事、上访的数量和比例在不断上升。由此可见,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并不能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这种制度也无法避免 “拉美化” 的危险。温氏所说的 “拉美化” 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否认的事实。不知温氏对此有何感想?三我们说温氏提出的 “三农” 问题解决方案带有浓厚的空想主义色彩,是因为他的那些方案需要两个基本前提:第一是要有一个公正无私、廉洁高效的政府;第二是要有大量的农民合作组织。然而我们固有的经验常识和温氏论着中提到的许多事实都告诉我们,这样的前提并不存在。我们先来谈谈政府的作用问题。在我看来,温氏理想中的 “好政府” 是不存在,恰恰相反,过去的历史经验证明,正是由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强力干预,才造成中国 “三农” 问题的不断加剧。在 1950 年代,为了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政府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相继建立了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榨取农村各项经济资源,而不是解决农民贫困问题。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将农民禁锢在土地上,只允许他们进行单一的种植业生产,并通过农业税和工农产品剪刀差等方式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和榨取。这些做法极大强化了中国的 “城乡二元格局”,使农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磨难。三年困难时期农村非正常死亡人口数以千万计。到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发生了严重危机,生产队、大队和公社出现高额负债,政府为了转嫁负担才不得不接受人民公社解体的事实,在赋予农民较大自由的同时也放弃了对农民承担的社会责任。此后的各项改革也莫不以政府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始终遵循着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只放弃那些已经发生严重亏损负债的领域和行业,而对那些可以赢利的领域和行业则继续保持垄断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由蓬勃兴起到走向衰败,也与政府的大力干预有关。正是由于政府放弃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赋予乡镇企业太多的社会职能,才造成乡镇企业的高负债局面。与此同时,在实行财政分级包干和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都把乡镇企业看作自己的“钱袋子”,在乡镇企业 80% 的负债中,政府的借支占到 30% 以上。这最终造成大量乡镇企业破产倒闭,就地转化农业人口的战略构想遭到严重挫折。上述事实似乎应证了温氏对拉美国家政府作用的描述:那些国家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工业化的资本积累的,因此政府必然地成为了经济主体。而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它为自己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服务。基于这些事实,我们有什幺理由相信温氏的“好政府主义” 主张呢?其次,我们再来谈谈农民合作组织问题。温氏的相关论着除了乐观地陈述了其主观构想中的这些合作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外,从来没有令人信服地分析过建立这种组织的现实可能性,也没有对历史的经验教训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我对温氏所谓 “农民合作组织” 概念的理解,似乎毛泽东时代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就是这种组织的最理想的现实形态。但是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这样的农民合作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事实上,从合作化运动开始到人民公社解体,“将农民组织起来”的构想始终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和抵制。如果不是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大力推动,合作社根本建立不起来;如果不是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加以维持,人民公社早在 1960 年代初安徽实行 “包产到户” 试验时就已经解体了,根本不会持续到 1970 年代末。温氏对中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历史缘起和最终结局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他以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理论给出的那些解释——例如说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是政府为了减少它与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人民公社的解体是因为 1970 年代以后化肥、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过高、集体经济不堪重负的结果等等——在我看来都是简单片面、似是而非的。此外,他多次提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各地 “农村改革实验区” 中所取得的那些 “创新经验”,却没有令人信服地说明为什幺这些在他看来十分合理十分有效的“创新经验”,没有像当年的“大包干” 经验那样在极短的时间内不径自走、风靡全国。这样,就不能不使人对其上述主张的现实可行性产生怀疑。如果我们退一步讲,假定这样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能够建立起来,它们能否相温氏所预期的那样顺利进入那些可以赢利的涉农领域和行业,从而实现 “大农业” 概念下的 “盈亏互补” 构想,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潜在的疑问。温氏似乎认为只要中央发一道命令,那些靠垄断经营方式盘剥农民、大发不义之财的 “利益部门” 和“垄断行业”就会乖乖地向农民合作组织拱手 “放权”、“让利”。如果真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当然皆大欢喜。我会首先向温氏道贺。但是我们只要想一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的诸多关于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村耕地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就不能不对温氏的这种热切期待泼一盆冷水。正如温氏在《胡温的难题》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实行财政分级包干和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和利益部门已成一种尾大不掉之势。利之所在,势所必争。还是以温氏为我们提供的情况为例,李昌平当年手握中央七常委的批示尚不能在他任第一把手的乡镇将改革进行下去,我们有什幺理由相信在这个问题上会出现例外呢?由此可见,温氏关于普遍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综合性的农民合作组织的构想,不过是历史上的“集体主义” 幽灵的回光返照。这种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乌托邦理想无论在过去还是在未来都是无法实现的。四温氏一再标榜自己是 “只谈问题,不谈主义” 的。其实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问题”和 “主义” 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主义”并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实际上涉及一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主观预设出发,就会看到不同的 “问题”;从不同的指导思想出发,就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就“三农” 问题而言,温氏从 “自然禀赋论” 和单一的经济学观点出发,看到的是人地关系矛盾、城乡二元格局、全球化的影响所带来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问题、粮食市场价格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农业发展资金筹措问题、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其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归结为 “好政府主义” 和“集体主义”;于建嵘、李昌平等人从 “制度危机论” 和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观点出发,看到的是公共权力异化所造成的职能部门和乡村干部 “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 问题,农村土地低价 / 违法占用问题,农副产品交售和中央扶贫款发放中的 “打白条” 问题,农资垄断经营中的 “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 问题,农民进城打工的工资拖欠问题等,其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归结为 “宪政民主” 和“社群自治”。上述两种 “问题意识” 中哪一个更贴近广大农民的立场,上述那些 “问题” 中哪些是更紧迫的问题,上述两种解决方案中哪一个更富于时代气息,在我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坦率地讲,绝大多数中国农民还没有多少现代 “公民” 意识,也不懂温氏 “发展经济学” 和“制度经济学”的高头讲章。“国民待遇”、“社会保障”、“充分就业”等概念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十分陌生的字眼。绝大多数中国农民是非常淳朴善良、讲求实际、胆小怕事和容易满足的,他们在现有的 “善政” 之外不敢奢望中央出台更多新的 “善政”。他们近来不断闹事 / 请愿,并不是要求政府对于他们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给予补偿,也不是要求另外赋予他们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资金或更多的技术,更不是要求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工资待遇和一样的社会福利保障。他们所极力争取的,只不过是中央早已三令五申的那些“保护农民” 的政策能够兑现,他们所大胆要求的,只不过是把那些已经少得可怜的法定权利还给他们。温氏不去研究中央早已出台的那些 “善政” 为什幺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不去研究 “三农” 问题表象背后的体制性弊端,而是千方百计地为各级政府开脱责任,为许多现行政策做合理性辩护;不是从农民最关心的 “生存” 问题出发,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而是避实就虚、舍近求远,大唱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的高调,甚至主张为了 “国家安全” 和“社会稳定”的需要而继续牺牲农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到处大言不惭地表白他的 “心里面装的是农民”,尤其不能不使人感到他的虚伪和矫情。我始终认为,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于、李等人提出的那些问题才是当下中国“三农” 所面临的“真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基本上与“自然禀赋”、“城乡二元”、“经济全球化”无关,而与公共权力的异化有关。通过阅读于建嵘、李昌平等人和温氏自己的大量论述,我们不得不承认公共权力的异化是导致中国众多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那种认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个人’是三位一体的权利主体,‘大家’与‘小家’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一致的” 看法是极不真实的。从农民的立场观点出发,“国家”(更多地代表城市的利益)、“集体”(实际上由乡村干部操控)和 “农民” 是三个平行的权利主体,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通常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三农”问题之所以发生和不断加剧,乃是由于 “国家” 和“集体”凭借 “公共权力” 的强势和便利,过多地侵占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的利益。这种利益关系格局在实行财政分级包干和分税制以后更加显性化。我们不妨以税收 / 财政政策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具有一般现代政治学常识的人都会承认,税收是公共权力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税收公共权力就无法维持。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轨道的现代国家政治建构中,税收的基本原则是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可以保证政府税收全部用于公共事业开支,而且可以使税收的数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以内。然而在不上轨道的政治实践中,这个简单明了的问题却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形态。在中国封建时代,政府税收首先是皇室的“钱袋子”,其次是各级官吏的“钱袋子”。伴随法定税收而来的还有数量巨大的“火耗”、“陋规”。所以我们常说封建时代的苛捐杂税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税负问题做一些结构分析,就不难发现使农民不堪重负的其实还不是法定的“农业税”,而是数额巨大的“农业税附加”(如所谓“三提五统” 等)和以各种名目出现的 “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温氏根据统计年鉴指出各种“附加” 超过 “正税”50-100%,显然还是就中央明文规定的各种附加而言的,至于税收征管中的“火耗” 和“陋规”根本不可能进入他的视野。“火耗”、“陋规”当然不会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幺在缴纳了法定的“正税” 和“附加”之后,农民群体能够享受到什幺实惠呢?温氏告诉我们:自 1980 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国家财政基本上不再承担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撑。所谓历年财政用于农业的开支或支农资金,实际上主要是政府及其部门开支,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涉农的各部门如水、电、供销、粮食、农业技术等相关部门的维持费用,是这些职能部门在财政的盘子里分配的所谓支农资金。他还告诉我们:根据过去的监测调查,大部分财政资金——包括扶贫资金——结果支的是乡村干部或者干部亲属。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幺上个世纪末完成了 “八七” 扶贫攻坚计划,却又新增了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原来扶贫计划内的贫困人口降到 3000 万以下,但新增了返贫人口。尤其是 1995 年以后每况愈下。1995 年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在零值以下的只有 1%,到 2000 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零值到负值的占 16%。而温氏提供的另一个 15 省 40 村调查数据,则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相同的问题:目前农村民间借贷的发生频率是 95%,高利贷的发生频率是 85%,农民所借高利贷的 33。8% 是用于日常生活性开支,29% 是用于垄断性消费(如教育、医疗等)。从上述分析和引证可以得出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是:正是由于国家税收 / 财政制度的严重不合理,才造成 “城市富,农村穷”、“国家富,农民穷” 的结果;正是由于税收征管中的 “火耗”、“陋规” 和中央各项转移支付中的 “跑冒滴漏” 大量存在,才造成农村中的阶级分化与干群对立。前面提到的其它那些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也无一不可以归咎于公共权力的异化。当公共权力沦为政府利益部门和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的时候,温氏在其著述中反复提到的 “市场失灵” 和“政府失灵”现象就不难解释,中央的许多 “善政” 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最终演变为 “苛政”、“劣政” 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消除公共权力的异化现象,重建公平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是有效缓解 “三农” 问题的前提和关键。这个关键问题不解决,即使中央再出台许多新的 “善政”,也都无法避免“淮橘成枳” 的结局。另一方面,历史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通过思想教育和体制内监督的方法并不能有效预防和制止公共权力的异化。反贪局长、纪委书记因贪污腐败被撤职查办的例子不胜枚举,土地监管部门的官员卷入违法占地活动的例子也不鲜见。正是基于上述认知,于建嵘、李昌平等人才在讨论 “三农” 问题时提出了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题。他们主张在农村基层普遍建立 “农民协会” 或其它形式的乡村自治组织,主要目的在于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团结起来,以团体的力量抗衡异化了的公共权力,以民主自治的原则构建新型的乡村政治秩序。而且他们都明确指出:他们所主张的现代社群自治,不是中国历史上 “王权止于县政” 政治框架下的“乡绅自治”的简单翻版,而是建立在现代宪政理念基础上的村民自治。这种民主自治不可能以 “制度孤岛” 的方式存在于农村基层,它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整个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结构性转换。以上内容在温氏看来或许是 “意识形态化” 思维的产物,但在我看来它却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现实 “问题”。温氏对这样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是由他的“问题意识” 决定的。五温氏是十分喜欢也十分擅长调侃的,这里我们不妨也调侃他一下:在我看来,“搞了 20 年调研,收获了一堆困惑”不是温氏的自谦而是他当下思想状态的真实写照;他的 “三农” 论述体系中虽然不乏吉光片羽式的睿智与灵感,但给人的整体感觉却“恰似一张破碎的脸”;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不是别人,而是温氏自己;“不断重复昨天故事”的不是别人,而是温氏自己。最后我想指出的是:温氏关于 “三农” 问题的言说总是给人以凌空蹈虚、隔靴搔痒的观感,他的许多观点根本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显然并不是因为他生性驽钝,也不是因为他对现实情况不够了解。从他对西方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对华政策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十分精明的学者,从他对 “李昌平现象” 的解释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知。那幺如何看待他在 “三农” 问题研究方面的拙劣表现呢?我的回答是:他的表现再一次应征了一位智者的以下看法——“知识分子”不但要有许多专业 “知识”,而且必须是一个处于游离状态的“分子”。“分子” 一旦失去了独立性,“知识”就会变质。从温氏近来的抱怨中,我们知道他似乎正在被逐渐边缘化。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一方面,我倾向于主观善意地将这种变化看作当政者更加务实的一个表征。另一方面,我觉得温氏退出权力中心以后,或许真的可以摆脱 “意识形态化思维” 的影响,潜心从事 “真问题” 的研究。这样,他对 “三农” 问题的论述就会多一点启人心智的慧光,少一点 “新左派” 的鸹噪
温萌萌外战不败,国士无双。
非常简单,娱乐媒体背后是资本,根本不会宣传温教授这种,因为受众少,流量少,而且资本不会愿意百姓提升智商的,资本只会想着洗脑,这样钱才好挣,只会天天给你推送 明星的屁事,让你成为附属。
我倒是认为温是一个站在统治阶级为农民说话的人,屁股还是坐在统治阶级的身上的,对他来说稳定是第一要素,可是现在有哪个农民愿意留在农村?
关于温铁军,三农专家。
个人观点,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危机结合了一些政治事件,已经从经验角度很好的分析了这些事件的根源。
很多历史都是政治史,军事史,而这些历史明线是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纵横捭阖,朝代更迭,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等等这些事件,把中国和世界历史都延续下来。
如果没有这些斗争,那么人类的文明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暗线就是经济史。
各集团阶层为了生存或者欲望,通过政治手段军事手段完成各自的利益。
而温铁军恰恰通过经济学分析了中国发展的一些经济现象,就如十次危机!
关于其他经济学观点其实都是对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来说明的一些意识形态内容。
也有用斯密和凯恩斯的一些理论解释现象,用费曼经济学原理解释一些供需关系。
如果你也看一些经济学的书籍,你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对世界未来的发展也有初步的了解,可能也会非常深刻!
[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1949-2009 温铁军 中国经济
天猫
¥27.50
去购买
他又不教你如何赚大钱,或者说他的学说都是不能暴富的学说,知道他干嘛,剥削、压榨、割韭菜才是你们该学的!不然你没钱,买不上房,娶不起媳妇,连基因延续都成问题。你都要绝后了,还有闲心去关心这些?
在学校时在图书馆看过《中国改革》期刊,知道温铁军的名字。但后面没怎么关注他,直到前些时间偶然看到他以前写的文章,感觉跟自己这几年总结的很像。比我总结的更全面和透彻。才找他相关的书来看,果然是很有见地的实践型学者!抛开意识形态看现实容易把握本质!
温老师在一次讲学中说,毛主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家是最没有学问的
一句话,做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要被人忽悠了,要有基本的判断力。我们这一代人要感谢共产党,让我们有学上,有工作… 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放眼世界,哪个国家没问题呢!大家一起努力,尽自己的一份力,不说为国家做贡献,但不要给国家添乱!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中国的自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总得有变法。
你可以骂康有为,可以赞谭嗣同。但总好过装作看不见,做个糊纸匠。
分析问题,头头是道:
解决问题,一地鸡毛。
一、小农经济起不来的,产业分散,技术水平低,消耗劳动力还多,资源总投入一点不见少,咋算咋亏本。
二、目前来说可行的方案,有条件的地方试点规模化农场,甚至可以考虑适当试点放开私人资本化公司。留存少量劳动力,身份转为农场技术工人,大规模用设备、机械,统一用优质种子、肥料、农药,从国外经验来看,完全可以不降低单位产出的情况下数倍数十倍的节约投入的劳动力资源。当然,我们一定要自己先实践试点,确认合不合脚。
三、不考虑过普通农民的感受,有朋友已经总结了温老的核心观点,“把农民拴在土地上就完了”,他的话很不客气,但是话糙理不糙,仔细研究温老的话,“离土不离乡”,说穿了,你老实待在老家村里,我们研究咋建设新农村。
四、你要是自己真是老家农村,你父母被温老的话术洗脑待着老家,研究农村 “百业”,你现在九成九会破口大骂的,在现实中,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普通农民和农民子女想进城(收入高、教育、医疗、生活便利和繁华),想摆脱农民身份(村里地和宅基地留着,等哪天拆迁或征地),谁挡着他们路,谁就是他们的敌人;谁能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谁就是能人、好官。
五、不要把农民认为一种身份,把它理解为一种职业,一种比较古老而且单位产出极低的职业。以后的农民或者叫农业技术工程师可能是驾驶着机械,指挥着自动化智能机器人来用我们今天想象不到的方式完成工作。
六、温老 03 年在河北定县用田野实验的方法来实地推行过他的梦想,结果咋样?一地鸡毛!书生造反,一万年不成,理想主义者办事情,写写画画就好了,千万别当真。
七、温老主要研究分配问题,现实中,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一定是在分配问题之前的。
八、温老主要关注农村的作用,但是具体到我们每个个体,我们关心的首先是自己前途和待遇,现在有人和你说你很重要,所以继续留在月薪 1500 的岗位,千万别去其他月薪 6000 的岗位,你心里会不会有不文明词语想说?
很多朋友信誓旦旦自己懂独立思考,好好看看查查吧。
不做无聊的争论,杠就是你对,请出门左转,寻找你爱听的故事去听。
他的言论还可以吧,早年还因为一些事情不敢开口,这些年应该是年纪大了我,顾忌的东西少了,很多事情直指要害,让挺多粉红有点不适应了。
脚踏实地的真学者,没那么个精力上蹿下跳跟媒体联谊呗 o(╯□╰)o。不说 “外战”,就是校内知名度,也是高过那几个“声名在外” 的“知识分子”(比如张某)的。
好多人在那强答的
我建议大家把温铁军的书读完 不是刷刷短视频的那种
然后和自己的父母或者信得过的前辈聊聊天
社会问题异常复杂
类似于把香蕉放冰箱里和把大象放冰箱里 原理不都一样 为什么做起来不一样?
这个世界如果那么简单 会这么操蛋嘛?
因为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是被现实排挤的,温铁军一个 “三农问题专家” 评价其实可窥一斑
他说的话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做不到昧着良心说话。很多噱头也轮不到他,很多争议和诋毁也加之与身
温自己为之呼喊的农民群体的不理解,农民群体不理解这个大学教授为什么要喊着农村振兴。农村振兴,很多农民朋友听到这个词第一反应是,农村 “振兴” 了,所以城里不让去了。
城里不让去了=好的教育好的医疗好的工作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了=温这个没良心的读书人来坑农民了
上述逻辑,不仅仅在农民群体里面广泛存在,甚至在知乎的农二代学生里也很有市场。
温铁军的农村人口回流振兴农村,本质上是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道路的一个总结和否定。他的理论是对整个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定调,不是简简单单的民生问题,几个政策文件就可以打发的技术决策,所以可以想一想温的理论如果实施会动摇多少人的饭碗。
一句话概括,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差不多到头了,可以缓一缓了,现在让农民喘一口气!
中国的城市化在 GDP 没有到发达国家的程度,城市化 67% 就已经逼近了 70% 的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基本完成。中国的工业产值达到世界总值的 40%,如果中国都不能称为工业国,那么地球的其他国家都是农业国,可以说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中国已经是一个产业大国,之后要努力的方向就是向工业链条的上端攀登,从大变强。
中国的产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基本完成,所以,四个现代化最后一换的农业现代化,能不能提上日程? 所以农民是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
所以农业怎么发展? 温指出世界农业有三种,美国的大农场,欧洲的中小农场,东亚的小农。。。。。。温的公开课,B 站就有,请听一听温说了什么再去反驳他
我是学农业的,我的长辈是农民。很幸运,我家被拆迁了。严格意义上,我的屁股已经不是很纯粹了。更有意思的是,我家在浙江,浙北。可以这么说,我从小经历看到的农村,已经不是中国农村的下限,而是上限。
产业升级,资本的增密是天然排斥劳动力。这帮没有医保没有户口的农民工在老了以后谁来管他们?
城市的养老金? 不要开玩笑了,搞经济的稍微有点消息都知道养老金频频告急,光是养这 40 年里突然蹦出来的庞大城市人口就已经顶不住了
温铁军的一个观点是
农村非常重要,不能所有农村人都往城市跑
可是农村现在啥都没有啊,留不住人
于是他认为要把农村发展起来,医疗教育基建百业都搞好起来,不能只靠种地,这样农村才能留住人。
到了一些人眼里就变成,温居然想把农村人困死在鸟不拉屎的农村,王八蛋!没良心!
我不晓得这些人是逻辑不好还是单纯的坏。
因为不主流,但我认为他所提供的思路还是很有意义的。
他说乡村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在人口密度低的乡村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将十几个村合并到一起,三产的发展就是有可能的。
还有就是他说的乡村资源货币化,我认为这是可行的。既然房子能炒到这么高,那为什么乡村不行呢?何况眼看房地产产业就要不行了,地方政府需要新的财源,而中央政府也需要海量货币的去处,乡镇也需要资金发展。那正好,合并后的乡镇成立集体企业,然后评估资产和收入,股市再开个乡村股,海量的货币有了新去处,地方政府也可以直接向集体企业收税。
工业文明冲击可传统的以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而广大农村依然保留了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关系。
而工业时代培养出来的工人 知识分子 企业家 富裕阶层都不自觉的成为这种关系的背叛者。
这群人已经无法或者不愿意依赖或者维护这种关系。根本原因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把原本家族应当提供的保障,以社会保障的形式替代了。
但凡是关于温铁军的提问,立马就有个 ID 叫山贼的人反复横跳,专门抹黑人,你倒是把你的学术著作发给大家看看啊!有多大能耐亮出来呀,除了喷人啥都不会?
一般骂公知的没人匿名,但这个问题下面好多匿名的,所以敌人反对的就是我们要支持的
华夏国士,通常都具备扫地僧气质。温总结过去很到位,对未来的战略思想方向基本对,方法论上需要大家一起探索。惜我民族,一向国士难用,纵然胸怀韬略,难免为肖小掣肘。
不知道是正常的。
一个人从小学英语,接受现代经济学灌溉,接受数学指导思想,每每研究经济嘴里张口闭口都是影响因子,控制变量,划定范围尔尔。
如果某一天突然墨子重生,你会不会瞧不起他?你肯定会,在讨论这种 “黏黏的” 经济学问题的时候,一个接受现代西方经济学教育的人肯定先搞个框架,哎嘿,我这个,很牛逼,在 1-50 个人的时候这个公司会效率最大化,在啥啥啥条件的时候就会发生啥啥啥,我算过在 20 又根号二个人的时候经济发展最好云云。
我也看过温铁军的书,我并不觉得他对于经济说的有什么错,特别是对于宏观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经济,宏观的东西本来就会有错误,本来就很难被量化,如果现代经济学这么牛逼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这么多的经济笑话了,有些人就是自己觉得他那个是对的,总想用框框框一个界限,自己站在圈里面阴阳怪气别人,再不行就拿自己毕业证书或者自己是啥啥啥现在经济大佬来给自己背书,我不否认经济学有点用,但是我也不会去说温铁军的观点全是错的,最错的观点就是有些人拿着自己学的那一亩三分地的知识去阴阳怪气别人,每次看到他们贴着经济学家啥啥啥的标签就想笑: 自己在自己圈子里说自己的论点就好了,其他观点多看多思多想不就行了,说不定还对自己那个小圈子有益处不是,何必带着自己那点地挖出来的小豆子砸人家呢?
要说阴阳怪气,我还想阴阳怪气呢,一个自己领域没学全的人还想教人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民大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宁配么?
我倒是认为,温铁军其实清楚他的理论根本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方法,但为了让被时代的泱泱大潮冲走的农民稍微不那么苦,中让农村退居次要的过程体面一些,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因为温的言论同时得罪左右两派。
有人说温歌颂毛时代,我倒觉得不是,在他的讲座里,毛时代就是疲于奔命,不断应付危机,根本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宏伟蓝图,改开后更是走一步看一步,出了点问题就打个补丁。这让歌颂前几十年或者后几十年的人都不满啊。
在温的理论里,没有什么意识形态,什么资还是社,都不存在,这在本朝和西方都不讨好
因为工业党很多,工业党肯定不知道为什么欧美甚至南美弃工业化,工业大崩溃是无法避免的
你知道废名是谁么?
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呢?你觉得普通人会在乎么?很多人连现在高晓松凉了都不知道。很多落后地区连高晓松是谁都不知道。
大家各过各的日子,该知道自然知道,不知道也就不知道了。
知乎上现在好多这种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不如何如何,为什么有人不如何如何。
我想想你还不如说,为什么温铁军知名度不大。
如果你说的是十年前的温铁军,那同学们确实是对于农业政策的争议前沿不了解;如果你说的是现在的温铁军,那只说明他们对低端键政不感兴趣。
看了很多回答,不得不感叹,改革怪不得那么艰难,因为躺平摆烂才是常态。
敢于做事的人,做的时候,会被围观,会被不断的评判和指摘
做成了,会被摘桃子,然后领导英明神武,政绩翻番
做败了,那就送上祭坛,把流下来的血 涂抹满地,告诉围观群众,这就是代价
我作为一个农村人,有人帮农民讲话我很高兴。有人记得中国农民的贡献,我很感动。但是温老的政策,怎么落地,是个大问题。
知乎敏感词太难把握,很多词可能会导致发不出。
>»»» 个人公众号请搜索 —-> 水天需语
二、莱茵模式 - 欧洲宗主国的中小农场农业
(一)、成本转嫁与莱茵模式的形成
欧洲海外殖民收益大量返回母国,对民众的带动和溢出效应也非常明显。这些国家有条件面向全民来构建以社会保障为基础的 “福利体系”。这使得老欧洲内部的资本主义制度更有社会性,意识形态上就显得更具人道主义,政治上就能更多体现出人权和民主特点。但这种体制需要支付巨大的制度成本。在殖民时期,有外部资源大量回流没有问题。现如今欧洲经济状况不佳,巨大的制度成本就难以维系,引起众多社会矛盾。
(二)莱茵模式的特征
1、政策鼓励合作社,分配体现 “劳动产权” 与人文关怀;
2、农村规模较小,市民参与度高;
农业科技高度发达,农产品品质高;
1、享受高额政府补贴;
莱茵模式真的挺美,政府补贴不是追求规模化通过金融化赚取外部利润,而是维持生态和人文关怀。高参与度和高科技含量的生态农业。
(五)莱茵模式的难解顽疾
1、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高税收、高国债、低投资、低消费使得莱茵模式国家陷入恶性经济社会循环。
2、农业生产力难以提高;
3、内部利益分配不公;
二、东亚模式: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原住民农业
历史上只要大一统的国家政治得以建立并且稳定地维系一个时期,就伴随有人口繁衍增长,这导致中国只要处于稳定时期就存在人多地少的国情矛盾,且由此形成了应对这种国情矛盾的既精耕细作又维护资源永续的可持续农业模式。
(一)东亚模式核心探究:中国式小农经济与乡村治理
1、中国式乡村治理的特色
中国古代大致经历了从夏、商、周时代到隋朝的乡里制度,从隋、唐到宋朝的保甲制、职役制,从宋朝到清代的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的过程。
正因此,世界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 · 韦伯将这种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成为 “没有官员的自治区域”,皇权的官方行政只实施于都市地区和次都市地区。费孝通(1948)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结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的 “双轨政治”,传统中国乡村的整合模式是一种先赋性、伦理性整合,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依靠宗法的、亲情的伦理来维系。
简单说,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社会历史条件,尊重风土民情,做到了宗族自治、乡贤德治与官方法治等 “三治” 的有机结合,甚至可以概括为 “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乡绅包括各种乡村中的精英分子、告老还乡的官员、叶落归根的商人、功成名就的文人、在地的富豪、知识分子乃至名望高的百姓等。
这里讲这种 “双轨政治” 并不是说这种机制先进。
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很早就大一统并且形成自身文化体系,**强调德与礼的 “软性” 文化思想用于社会管理。**也是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巨大,民族和社会族群多样,在缺乏足够的管理工具和封建社会尚未被摧毁进步之前,需要低成本地维护基层安全稳定。
这种更能团结地方,相对柔性,依靠地方局部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手段更为有效。同样也是留给我们的命题和方向。**一是依靠局部精耕细作(含管理)又维持可持续农业的模式是行得通的。 二是精耕细作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局部能动性,个性化、柔性化、因地制宜、多角色的管理。**这将是我们中央地方管理协同的又一次升级。
(二)日本综合农协制度:东亚模式的另一面
日本农协的发展历程有点意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详细一读,摘抄内容太多了。
总体而言,**农协已经成长为日本体系庞大、全面的半官方机构。**包括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生活福利、金融服务、农村基础建设等等。
内容全面到像个脱离政府的巨大独立体系。所以日本综合农协的问题是与农业无关的业务越来越多,剥离越来越困难。日本农业之所以发达,离不开农协在 60 年代开始系统地规划和标准化。
同样,韩国的综合农协跟日本的比较接近。总体而言。
西方的农业模式,不管是盎格鲁 - 撒克逊模式,还是莱茵模式,都在基本成因上具有差异性,因而不符合东亚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所以,农业发展模式始于自然基础成于发展路径。很难简单直接地套用他国经验。
知乎敏感词太难把握,很多词可能会导致发不出。
>»»» 个人公众号请搜索 —-> 水天需语
真 gb 牛逼,有个说话为农民的,资本家又开始抹黑了
知道方孝孺吗?
燕宗实录,
朱棣捉到方孝孺,
指着冒烟的皇宫,
你知罪吗?
方,磕头求饶。
方,是国师,
方,力主恢复周代的井田制。
熟悉吗?
主流学术界或媒体界是哪些人在掌握话语权?他们出现的是什么?都是在改开后首先出国留学,回来后自诩掌握了先进理论知识,以来改造国民的 “上等” 人。
只看国家这些年的政策是按照怎样的逻辑来施行的就一目了然。国家没有听媒体经济学家的,没有听海归经济学家的。反而每一步的改革都是按照具体的国情来制定,也许就是这份实事求是的稳重,反而避开了外来理论的忽悠。
温老的理论是从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也是从我们自己历史中传承来的,先天上就与那些掌握西方理论的人格格不入,能让他们喜欢才怪。相反,国家却吸收了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也证明了他的成果的正确性,如 90 年代末 “三农” 问题的提出,便是针对当时农村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状;如本世纪初乡村振兴战略,被国家吸收后成为了 08 输入性经济危机的一剂药方。
而最近几年许多专家开始在网上分享他们的知识观点,除了有政治环境变化的原因,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外部的舆论环境已经严重滞碍了国家在新的阶段上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在一群不相信自己国家的人手里完成,我们是时候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国家走过的路。所以这些专家的功能是在**【祛魅】**!
这也是最近几年这些具有本土化知识的学者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
三农问题
农村 农业 农民
这是三个一体的问题,现在都在讨论如何建设农村,扶贫致富,拉动经济增长,这仅仅只是从农业上来建设农村。
但是农村的管理,农村的文化关系,农村精英与地方政府和地方领导的关系,以及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普通农民的关系,这个方面的管理极为复杂,很多只是浅尝辄止。说明白了就是利益分配问题,我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看到最多的就是当地农村精英当地村长村办公室越来越豪华村长越有钱。农村工程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东西投入到农村就是面子工程,东西有但是就是摆设。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城市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农村应该如何留住人才?
很多人还不关心农业呢,关心农业经济和政策的更少。
今天才知道,还是通过群里有人发了一小段视频。以后记得多看他的讲座。
特地搜了一下,发现是个民科。写的东西力图另辟蹊径,但推论上都站不住脚。对于解决很多问题明明有康庄大道不走,却偏偏要摸着石头过河的那种。
先把他写的书看完再讨论这个问题吧
你先问问你自己你要什么样子才不会 “被读书人骗”
不知道挺好的,一个温铁军,一个曾仕强,我自己看的最多的就是这二位,个人体会:
我懂的知识不够宽泛而且没有一定深度,同时没有相应的实践经历的时候看这二位,知识丰富的比我倒是装了,他们话里面的真真假假我真的分得清吗?
有一说一,温已经很火了。
但温的火其实和农业关系不大,和近代史的解读关系大。
温的理论去的意识形态也只是去了资本主义和中特主义的意识形态。准确来说是避而不谈。给我的感觉是有点共产主义也有点封建主义(或者说叫儒家主义?)。但是什么意识形态其实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他给人的感觉就是看他对近代史的解读有点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但具体到他的实践,就感觉这玩意根本搞不起来。
就是一种看的很清,但也无可奈何的裱糊匠的感觉。
但已经比很多 99% 既看不清又裱不了糊甚至还在伺机获利的假国师们高出几个量级了。
当然了,既能看清,又能解决,又能成功的,除了教员又有几人呢。
不赞同甚至摸黑温铁军的大概率是另一个阶级的既得利益者,因为温铁军的方向会损害这群畜牲的利益
百度一下就知道温老是什么人物,外号温三农,没有温老就没有三农问题,给中央提意见的,温老的头衔一张纸都写不完。这种级别的专家学者我们普通老百姓知道不知道不重要,业内人士肯定都知道,毕竟太专业了也高度太高了。最近这几年可能外部环境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大事,很多政思界的专家学者慢慢的走向了大众视野,流传很多了他们的视频,温老的视频我看了不少,说实话温老这两年变得在大众面前有热度不无道理,首先是三农问题专家自然就接地气,而且温老不摆架子一视同仁对各行各业都能平等对待,脚踏实地去做学问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说话一针见血敢说能说到老百姓的心坎。我每次看温老的视频虽然不能说全部理解消化吸收,但是都感觉醍醐灌顶。反正如果对温老感兴趣可以多看看多了解了解,温老近些年书视频都很多,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对比标题问题,窃以为如果你让羊圈里面的羊知道冬天涮火锅的滋味,必定是养不好、圈不住羊的。谁会为了 100 年后的美好生活骄傲与自豪?美好生活,有时候全靠喂药。
正在听温老师的讲座。
研究农业以及三农有关问题的人不知道温铁军教授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孤陋寡闻到可怕。
题主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本科生由于专业不同,以及学术研究理想的差异,关注点不在这儿,不知道温铁军老师也有可能。
但要是研究三农问题的研究生不知道温铁军教授的,我身边几乎没有。
行业大牛,如雷贯耳,如果不知道一是不关心三农,二不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者。
温铁军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过去历史的解读,而不是那个不靠谱的方案。
不过这段时间温铁军信口开河的毛病已经开始蔓延到历史领域了。
温铁军还能再网上还会有多少人买他的帐这可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自从观网更多地和温教授合作 十次危机的读者越来越多了
我个人认为是大学教育并不重视本土教学理论的宣传 我学广告的时候 几乎全套照搬的西方思维和理论 不知道是不是本土的教育或者学术界没有研究广告学的 理论啥的全部都是日本和欧美的 广告案例国外的也占一大半 可能农业大学的现状也有点类似 不注意宣传本土学者研究的理论 唯西方论 所以你同学不知道
也有可能是你们同学不怎么关心三农问题 温教授是三农问题的顶级专家 谈论国内三农问题 不可能绕开他的。
感觉本问题下批评温老的不少答主对温老的了解还停留在几个关键词的水平上,怀疑可能没有完整看过他的书,也没有完整看完过他的受访视频。温老的理论的本质并不只是要发展农业,而是提出了整体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路径,其中的核心关键在于金融放贷机制的升级以及货币的锚定物的转变,这与扩大中产、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打通内循环、以及共同富裕都是一脉相承的。个人认为温老的理论的适用性的几个核心是,未来中国是否有足够的海外发展空间,政府是否能对相关产业做出够好的规划,以及金融行业是否能够沿着目前服务实体经济的口号继续发展下去,而这三点不确定性依次降低。可能很多朋友对于政府对金融行业管控的力度非常担心,但其实政府对金融方面的的管控力可以说是相当高的,这一点从 2019 年金融机构终于开始上交利润可以看出来(之前基本从未发生)。
回到这个问题来说,个人认为其他各回答中最突出的不足在于对于三农问题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诸如 “农业是一个完全竞争行业”“种奶油草莓的同质化竞争导致破产” 这类说法,很大程度上是把三农问题简化成农业这个 “一农” 问题了,且忽视了政府的规划能力。
首先应该明确,三农不仅是农业,还包括农民和农村,其中农村是核心,因为三农话题主要发生在农村这样一个物理及及社会空间内,然后在此之上,农民是住在农村或者有农村户籍的人,然后农业是农村及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温老自己其实也对这种局限性相当熟悉,因此他在视频中也反复回答了这些批评,从 “三农问题不是只是农业以及乡村的问题”,以及 “农村是百业”,还有需要借助金融手段,政府信用,以及专业人才来发展等等观点。也就是说农村的发展不能只靠农业,不能只靠单纯的生产力的提升,也不能只靠农民。反过来说,农村必须要借助多方资源以及专业人才来发展多种产业。理解了这个思路,其实就能够很好的理解温老的理论关注说的是整个社会的一种发展范式,,其中包括一二三产之间的平衡,城市 - 农村二元关系的调整,以及货币的锚定基础。单纯认为农村只能做一产,农民只有进城一条路。
在此之前,我要先批评一下高赞回答那位的质量。在我看来,他的回答甚至还不如 “奶油草莓” 之类就事论事的回答。其全文的核心逻辑大体是“这套在西方不行,因此在中国也不行”,而这种偷懒对于一位金牌答主来说,是很不应该的。这样的行文既不考虑西方理论的正确性,也不考虑其实践的历史条件及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该结论最终是对的,其阐述的过程也是空洞而无力的。
正如其他答主所提到的,这个问题需要摆脱机械的生产力至上主义的观点,并加入社会学的视角。而 “农村就是需要集约化发展农业” 这个说法,恰恰就是一个生产力至上的结论,本质上还是讲农村的田地作为一产的生产要素进行进一步集约化,提高农业效率。这种 “一条道走到黑” 的认知,其实是一个建立对温老理论的全面认知的相当好的切入口。
从利用农村资源的角度来说,集约化的农业只是其中一条路径,而且这种将土地完全作为一产的生产资料来利用的方式是一种相对低效的途径,基本忽视了自然环境能够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放松(三产),也忽视了经济作物对于消费的贡献(二产及三产),也没有认识到自然资源能够带动的其他产业(滑雪、冲砂、野营、户外探险等等的二产及三产)。因此,应当认识到,这套理论在西方没有能够得到执行,很大程度上确实可以说是工业化程度不够的体现:当城市人群没有发展到足够的消费水平及相应的消费意识时,对于农村可提供的其他产品的认可及消费能力自然不存在。在这一点上,我同意农村发展需要工业化支持的观点。然而消费水平及观念必然会升级,正如同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美国的经济也是三产为主(即使假设制造业能够回流到国内,三产也会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化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特定发展阶段所存在的固有限制,国家目前也正是因此在主推通过扩大居民消费能力来构建内循环。
不过即便在城市化及工业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我国,单纯把农田集约化发展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在当下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过去西方资本可以不受限制的开拓海外市场时,确实可以简单通过技术化手段对农业及农村进行改造,然而在当下的全球环境下,中国未来未必有同样的海外市场可以剪刀差(比如北非或者 RCEP),因此这也是个人认为集约化农业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所在。即使有那样的海外市场,那么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是否足以吸纳如此多从农业中被挤出的进城农村户口劳动力也是很成忧的,尤其是农民进城后:45 岁就被赶出城市的他们回到了乡村之后还能干什么呢?既损失了继续为城市服务 15 年的可能性,也加重了乡镇基层的负担。
与其如此,不如赋予他们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分红权,为城市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除农作外的生态观光等),将农村与城市之间原本单向的劳动力提供关系变为双向的贸易关系。这一思路和美国的国家公园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亲近是天然的(多项研究表明即使短时间的处在自然中也能够有效降低压力),且消费意识提升到第四阶段(无品牌 -> 工业化 -> 名牌 -> 个性化)后对于自然资源消费天然有吸引力(徒步等活动常见于欧美,并且这还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只不过美国政府没有靠这个大幅盈利,而中国政府可以选择把这部分收入下放给各乡村,并引导农民提升了消费能力后也能更多消费城市的产出(滑雪 - 滑雪板,越野 - 越野车,钓鱼 - 钓鱼竿)。但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说国内现在不存在此类消费,但相对规模较小,且其中有相当多的高端需求都在国外得到满足(例如瑞士及北海道的滑雪),而疫情使得政府具有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引导国内相关消费发展并升级的时机。通过提升国内相应消费体量,并将原本在海外消费引导在国内,得以把相关产业在国内做大做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盘活政府资产(土地及自然资源),扶持了相关产业的国产替代及发展,打造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循环,助力实现内循环以及共同富裕。当然在此我应该说明,政府防疫政策的制定绝不仅处于此项考虑,而对自身自由被限制感到不满的小伙伴如果知道新冠疫情到目前为止死亡人数中 90% 中都是超过 65% 的老人(即使接种疫苗)后能够想起自己的祖父母辈甚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想必还是能够理解的吧。
温老自己举了两个例子挺好的,第一个是种黄花梨:农民出地及人,乡镇政府出信用,企业提供技术,资本提供市场及流动性,目的是把这片林子的产出做成一个可交易的商品的形式,比如在一个未来的 “农交所” 上交易福建某片林子某年的产出份额。可以理解为 ABS,或者 REITs,其本质是盘活资产,并通过金融力量的支持来实现跨时间的平衡。而另一个例子是生态旅游,当然并不是我们现在能听到的类似于雪乡的那种宰客行为,他也批评了目前很多农家乐的乱象。但是放眼望去,乡村民宿近些年已经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相信冬奥之后国内对于滑雪场的兴建也会大幅提速。甚至展望一下,可以开放近海做海钓,或者开展在校生的自然环境教育,那样能够有力的建立起环保的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解,也是能为国家碳中和的大方向奠定一定的社会基础。
从经济发展的方式再往深一层说的话,温老理论中最为最宏观的设想在于农村的发展会带来货币锚的转变,也就是说通过把生态资源(山林湖草等)加入货币的锚定物中来后,能够降低人民币发型对于美元或者大宗商品的依赖,转而像美国一样,寻求居民消费力的支撑。因为在生态商品(不论是水果,还是旅游观光,还是地产)的背后,其实就是居民的消费力,或者换句话说,信用贷。过往货币发型靠美元,信用贷款靠抵押物,未来也许可以开始像美国一样,提升企业以及个人信用贷的比例了。这一点其实已经在做了,不少地方的银行会根据企业的缴税额来发放贷款,其实这就是信用贷:没有任何抵押物,只是单纯基于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及预测。
对于三点担忧的后两点,个人认为问题不是很大。在产业规划层面来看,近期在江浙开展的共同富裕试点行动中,相信会有相应的利用生态资源的考量。有了政府的顶层设计及整体规划,一个乡镇中因为奶油草莓而恶性竞争的可能性相比会大幅降低。而在促使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随着政府对于金融力量以及资本的管控力大幅提升,财政实施渐渐精细化的情况下,相信乡村经济发展也能为吸收市场深度改革开放后涌入的天量货币提供海量的自主资产,防止外溢到民生领域。
总的来说,应当承认,不同时代、不同国情、不同体制下同一套理论的可实施性也是不同的。
最后温老毕竟也没有一个很大的团队,因此其理论必然有其局限性,而且众所周知,理论本身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往往大过可执行性,所以不能因为一套理论不能不折不扣的执行就完全否定这套理论。咱们不还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着呢吗 :)
以上都是个人所见,还请各位依理指教,多谢多谢。
我是艺术设计出身,因为温老的理论我准备结合自身专业去做乡村振兴的方向研究。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一个问题是看问题要全面,有很多某个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从自身专业去批评温老,我觉得是片面的不客观的。温老的去意识形态的方法论和之前的八次危机我都很认,到了最近的乡村建设我觉得有些不清晰,但是我觉得是因为很难有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因为涉及到钱,推广,文化的普及,素质的提升和认知的提升与改变。
我们要清楚的一点,城市人口其实是不生产基本生活要素的,就是城市人口不种地,不产粮,不产棉花等等。所以我认为城市的产生是农村的生产过剩(个人认为)所以如果农村的生产出现了问题,我们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我们现在所谓的科技金融人工智能似乎还无法解决粮食这个问题。如果说用美国举例,我想说一下,我们有九亿农民。如果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是以消灭一部分人或物种,我想我们也终将被消灭。
当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进入城市,农业生产无法供给这样庞大的城市人口,我们可能就要出问题了。农民的收入构成都有哪些?以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个县城周边的村为例,一亩地一年种两茬,收入在 1800 元左右,家里十亩地 18000 元左右,如果只是种地,可能一年的收入就是 18000 元上下。这是 2021 年我进村的真实数据。同时,如果壮劳力进城务工,一天的收入大概是 300-600 元不等(根据工种和城市),要注意的是,不是时时都有活,农忙时要务农,地是必须种的,不种村里要收回。家里还有养殖收入,猪肉价高时,家里养的猪把家里欠的钱都还了,然后还给了儿子五万(聊天时老大哥拍腿说之前养少了),猪圈翻新了,养满了猪。但是我这这篇回答的时候,猪肉好像已经快跌破十块了,这里要注意,市场上猪肉每斤 30 的时候,养猪的农户生猪价格也就一半左右,甚至更少。这里其实是农民认识的局限性(挣钱就猛干,不挣钱就不干),所以是需要宏观的调控和有序引导。这是我看到的农民收入。
所以当我们城市人的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我觉得要思考是不是根源出了问题?根源在哪里,根源在衣食住的供给,衣服,食物的原材料是农村生产,住的供给不多说了,懂得都懂。
我们的教育从小就鼓励进城市,不好好学习就回家种地,务农变成了耻辱的事情,这是一个认识问题,在这一代人里是很可怕也很难改变的。我们的院校一直扩招,大量的大学生毕业,这些人是不愿意回家务农的,除了一梯队高校,剩下的高校专业水平一言难尽,同时高校里的文史哲学类专业,数学类专业,经济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如果你不深耕,最后大概率是不会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所以城市里其实堆积了大量的劳动力,不愿意回农村建设,宁可卷着。
结合上面两段,不愿意回农村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不挣钱!资本们说 XX 不能降价,XX 降价粮食,葱姜蒜物价就上去了…… 相信这个理论的,我引用温老的一句话 “他有病你有病?” 我就想知道,辛辛苦苦一年的周期生产的蔬菜粮食棉花等等,凭什么就该不挣钱?凭什么就该穷?
乡村振兴,是要乡村和城市有效循环,农民生产保证了,城市才有饭吃!吃饱了才有富余的精力去搞科技,搞金融,搞一堆吃饱了撑的事儿!如果乡村振兴最后只是建造一堆千篇一律的旅游小镇,那根本不是乡村振兴。
最后,结合我接下来想研究的方向和专业,我准备去走更多的农村和城市社区,最后通过一些设计引导更多的人去回流乡村,建设乡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挺好,农村只要有了 24 小时热水的家和干净卫生的厕所没有什么不好。
最后的最后,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知道温铁军?我上面说的事老师会告诉你?课本会告诉你?温铁军会,因为他让你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未来在哪里。资本家会让你知道你的未来?成精的韭菜怎么割?
我是一名艺术生,复读好多年没考上美术学院,但是我想解决社会问题,理性评论,别刺激我哦。
听过三场他的讲座,他言辞犀利,语速时快时慢,口头禅是 “于是乎” 和“对不起”(不是真的道歉,只是口头禅),干货挺多,但不够接地气,不太好消化,逻辑性不太强、东拉西扯(可能我自己理解能力也不够强吧)。另外,他放的 PPT 和他讲的东西关联性也不够密切。
他近几年的讲座的要点(我用自己的话概括的,可能不够准确):欧美国家很坏;东亚是原住民国家,不能照搬殖民国家那一套;要坚持货币主权;我国正在扩大内需,大力扶植三农,搞生态建设,农村大有可为。
田野调查几乎是质性研究的必备技能,全国搞农村社会学,土地资源管理那么多,没见你们吹他们啊,人类学的更惨,田野蹲个一年半载的。看到一个搞农村社会学的就被吹成农民代言人,你是没别人做你代言人了吧?
看了一圈高赞回答,特别无语。
现在的生产资料,土地、人口、资本,农村缺吗?
当然缺!
就土地而言,农村实际拥有不过是耕地,建设用地微乎其微。
就人口而言,农村实际有的只是留守儿童、怀孕妇女和老人。
资本,更别说了。
有些答主说大城市给的钱更多,乡镇企业注定竞争不过城市企业,青壮劳动力会被大城市虹吸,实际是钱吗?我们要的是房子、治安、食品、环境、风俗、医疗、教育不太差就行,这些东西真的需要那么多钱吗?老家盖一栋占地二百平的小别墅只需要 50 万,城市买一套一样的 500 万下的来吗?
为什么进城?还不是农村烂的太不像话逼着人出去吗?
但农村的烂真的是自然形成的吗?
产业的规模效应,资本的马太效应,市场的充分竞争我也懂,但我们真的是市场经济吗?
农业补贴工业,农村补贴城市,可从不是空话,从政策制度到政治文化宣传,所有的一切,让最好的建设指标、人力、资本、物质资源涌向了城市。现在大多数城市建设不输给发达国家了,但农村呢?从户籍差异对待到耕地红线、从城市落户政策到农村落户限制…… 这种全方位的赶青壮劳力进城、贡送廉价食品、输送资本补贴城市的政策、制度、社会环境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有些人根本不关心这些生产资料怎么搞过来的,更不知道把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的后一句是什么,只会趾高气昂地说要不是给农民工个活干,他们连饭都吃不起,要脸吗?
有些人说农村人自生自灭减少了就变好了,可想的太美了。受限于生产力,封建社会 100 个贫农养一个贵族,生产力发展到现在,7 个贫农养一个贵族,不想着把贫农变成中农,只想着把贫农消灭了就会只有贵族简直是可笑。
正因为不想被自生自灭,才有那么多人去看温铁军,就我个人而言,不光看温铁军,陆铭也看,所有关注农村,不管结果好坏,能给农村人说一两句话的人都看。
现在网上这么多唱衰温铁军,你们知道为什么?但拼命唱衰者沒一个敢亮出它们的真实目标,就是温用西方的经济学乡法点破了西方包装的鼓吹的经济理论,更要命的是温对美元滥发给药方是解除人民币对美元的锚定,转而锚定以山水田园等实际标的物的债券扩张人民币,这是比美元以虚拟债券为标的物更高明的手段
因为土地流转已经在全国展开,而且不是某一个地方的趋势。
大生产比小生产先进,大农场比小农户先进,大农场可以用雇佣工人组织分工,可以负担大型机械的成本,利润率更高。
美国的土地是近 200 年来从印第安人手里抢的,从一开始就有大农场生产的基础。
而中国土地上有几亿农民,这几亿农民怎么解决?
温铁军把农村当做资本主义危机减压阀,即城市危机出现时,面临失业的农民工不会造成政治危机,而是会回到农村,降低生活质量,忍受低收入。
温铁军整天谈农村,也是大堆拥趸心目中的高层老左。但其实他也根本没把农民的死活放在心上,他关注的是城市资本社会稳定,保护小农农村,只是为了让大失业来临时,农民工有去处可去,他不关心大失业本身。
然而,资本主义的规律决定了其在发展中,到处都会出现过剩资本,这些资本去哪里?是资本家们最关心的,去海外!去农村!去一切能够去的地方!
我国的资本已经扩张到非洲,南欧,东南亚等地区,庞大的帝国主义已经崛起。
而农村就是这样一块处女地,自耕农是小资产阶级,政治话语权弱,不如把他们的土地拿过来改造成资本主义大农场,这里可以生产新的利润。
农民在这个浪潮中无产化,成为拿工资的农业工人和城市新无产。
这正是一部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
试问谁能反抗呢?温铁军吗?
政策已经在执行了。
然而,历史的尘埃中隐藏着一种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它会在将来某一天死而复生——人民公社。
幸存者偏差 + 利益决定视角。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可不仅仅靠对外侵略殖民和什么科学技术,他们对待本国人民是残酷剥削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抢夺农民的土地,把农民赶到城市,变成赤贫者,供资本家们无限制地剥削。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西方工业下的职业病目录,看看在职业病被认定前的时代,西方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
掠夺农民的作物,把农民赶进城市,或者把移民骗进城市,雇佣廉价外籍劳工和童工供资本家随意剥削,是所有国家进入工业化的先决条件,没有例外。他们才不担心什么尘肺病过劳死,反正当时生育率高的惊人。
疫情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听了温老的讲座,读了他的书,老先生改变了我的很多看法!
温最大的市场,就是利用他的理论,可以为历史上某些人某些事进行辩护。这是他受欢迎受追捧的根本原因。
这些年忽然火起来的国师专家之流,大抵都因为如此
农村很多田在小斜坡上,为了浇灌田与田之间有沟壑水渠!
有的田地势低有的田地势高,有的相临两块田之间高度差只有几十公分,有的田相临高度差三四米!
手扶拖拉机有个毛用,要搞美国那样的大规模收割,车开过去就收起来!真是异想天开,一看就是活在教科书里,没下过农村!
麻烦不是农村的别天天自以为是!
大平原是稀罕货,全是城镇!很多田都在地势不平的地上!
而且南方田地多湿软,车子下去东倒西歪!
天天做白日梦!
如果只考虑大平原,真正的耕地又要少多少不知道!真受不了一群天天做白日梦的人!
真当农村都是傻的不成,不去租别人的地搞大规模生产!就你们聪明?
呕……
一个挺简单的判断,精英们普遍不喜欢他,甚至体现在了你的回答之中。非精英的群体里大部分很喜欢他,尤其是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让普通人想开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有可能就是经验群体不想让老百姓知道的。
比如:在你的回答里,挂着一大堆衔、专业术语一大堆,大多都不认为他对并且看起来侃侃而谈的,普通的用户则反过来,也挺有意思的哈哈哈
三农不只有农业,还有农民和农村。
温铁军讲的是振兴农村,是希望农村百业皆兴。
不只是在说农业,要弄清楚。
很少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他的研究领域,太过敏感,太难应用到位吧?毕竟有老人家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云云。
好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适用于很多社会学者。直接原因是,他们并没有在大众获取信息的媒体渠道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对于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来自于教育阶段的书本,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各种媒体。
教育阶段,假如你不是社会学或者农业相关的人员,你很难在教育阶段的书本中看到这个名字。
至于步入社会后的媒体,对于我来讲,获取信息的方式,除了流行的报纸杂志或者各种互联网新闻,就是逛逛书店看看谁又出了什么书。
流行的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新闻一般会对那些 “明星” 学者更加的青睐,因为这意味着话题性和更大的流量。比如薛兆丰,李银河等等。但是温作为一个社会改革实践家以及三农问题专家,对于很多城市的受众来说,没有那么大的话题性,自然也就没有被这些媒体选择了。
至于逛书店这个途径,温作为一个实践者,他的著作专业性是很强的,导致他著作的受众也很有限。像费孝通这样的社会学家,还能写《乡土中国》这样的通俗社会读物,让大家都认识,但是温的《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就鲜少有人看了。书店自然会把那些受众群体更广的书,放在更显眼的位置。
综合以上几种信息传播途径的分析,就可以理解大众为什么不太知道他了。
就我来说,假如当初本科上的农村社会学介绍梁漱溟,温铁军的那堂课我翘了课,恐怕我也会晚好几年才会知道他。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的社会学者,还有发展改革以及政策相关的从业人员,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温的媒体曝光率还是很低的。
或许随着三农问题,发展问题在整个社会中的热度提升,像温这样的学者,就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鼓吹包产到户有积极性,那就接着吹啊
正常人谁去关心他啊,不知道很正常啊。中国国家级的智囊和专家那么多,你能说出几个人的名字出来啊?不是那圈子的谁关心这些专家,别说专家了,就算你路边逮个人问他本市领导班子成员估计都说不全,介时怕是还得出个问题 “为什么本市很多人连市领导班子成员的名单都背不下来。”
我也是无意间知道的,我喜欢打游戏时把声音关了,开个讲座视频或者访谈视频在后台播放,玩的时候顺路听下大佬们的聊天涨知识。第一次接触到这老先生时是视频网站播了一个专家访谈后自动播放的,感觉讲得挺好,然后就开始有意识的找他的视频来看。
刚开始感觉就是个忙着卖书赚钱的老先生,长期一开讲就是 “我写了个书、我出版了个书,我们正在卖的书、我又写了本新书,那个书第二版更新了错误,你们想知道具体情况请买我写的 XX 书………”,我一边听一边想鬼才买你的书啊,我又不研究三农问题。
后来多听几堂课对他观感又改变了,确实挺有水平。常常在想要是我读书那时有这种老师教我就好了,感谢互联网,放古代,哪个大佬会给你个草民讲课啊?
尽管对他说的部分内容存有不同意见,但他讲的大部分内容我觉得是对的,可能他只是给你开了个偷窥真理的门缝,还夹带了大量私货,但至少听他的课听得进去,能有收获这对我等草民来说就完全够了。现在我很喜欢听他讲课,视频都重复播放,每次听都有新的收获。
而且就算是他主要目的是卖书,那他对我的的推销也算成功,至少百年激进和八次危机这两本书我会给孩子买,让孩子看这些课外读物可比那些外国名著有意思多了。
独立思考?只看过温教授的视频!
很有道理?西方理论解释不了天朝!
关心农民?现在这样也挺好,还能对冲经济危机,反正不是我当农民,不变为好!
关注公平的左?“不讲意识形态” 的微笑着的右!
国内农业经济的学术会议,这个老头是坐中间那几位的
不过他最近在一些新媒体平台开账号了,也挺受欢迎的慢慢走上了网红道路哈哈,也可能和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有关吧,看过他很早以前就在一直努力和倡议。
看了他的一篇文章找过来的,那篇文章给我的感觉他是自学成才的哈哈
温铁军对城市化持谨慎态度,城市化最大受益者为资本家,资本家又操控了媒体,温铁军不火就很正常了。
以前也不了解,前段时间有个公众号一直播放温铁军的言论,才发现有文章啊,哈哈
干嘛非要知道呢?
说温铁军研究不规范、不受农村人喜欢的基本是从书斋到研究室,下个地都要铺红毯才下脚的新知识分子吧
我个人理解温教授的观点近些年受到关注主要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需求开始和他的研究趋同,他对国内很多经济问题的把脉是比较准确的,也是有一定前瞻性的,所以看完他的视频会有醍醐灌顶之感,网络上绝大部分人是不具有温老的仁心、博学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喷那么猛的不是蠢就是坏。
不过当涉及到 “那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时候,温老说生态文明战略,能明显感觉到一种底气不足——不是温老底气不足,而是我们之前没有基础,没有前车之鉴,目前只能按照西方给定的路径去走,这其中的问题许多国外的社会经济学家都有研究(比如沃勒斯坦、赫德森、大卫哈维),温老这两年的研究和发声也开始往这个方向偏移。固然目前存在理论意义更大的情况,但是没有这些学者的发声,社会可能只会向一个更加动荡混乱的方向走去,他们研究和发声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这就是最大的价值,而不是去实践出一个快速可复制的模型来(因为主要是顶层设计的问题,靠自下而上的努力能做得太有限)。我想我辈的责任应当是去探索可能实现的路径和方法。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你是演员,就拿出演的作品说话;
你是歌手,就放你的音乐代表作;
温老本来走的是学术,现在年龄到了,走到台前宣传活动。
温老的书买过读过,代表作的应该是《三农问题》,学术态度水平没得说。但要与同领域的梁漱溟和费孝通质量相对比,则要逊色不少,这也是温老在学界影响力不足的原因。
温老现在更多是在宣传平台上普及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将更多的关注吸引到乡村农业的问题上来,因此获得知名度。
影响力知名度都不是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点,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乡村农业的问题上来,这也是温老还愿意出来宣传的主要动力吧。
如果对乡村农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看了上面的回答和评论区真不愧是逼乎,那些盛气凌人的逼的最凶的好像自己观点天下第一温铁军算老几的,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也给不出什么中肯的事实或意见,除了秀智商啥也没有,反而是直接给到证据观点不带太多情绪的人,往往能令人信服,希望逼乎有越来越多的后者,早日摆脱逼乎的称号。。
因为有 “很多人” 不想让更多人知道温铁军,且这个 “很多人” 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可以操控舆论!
在知乎上答题的这些人大部分无非就几种观念,其中大部分反对温铁军教授的核心一点就是更倾向于把人力资源堆到城市,让农民成为三产或者工业部门。
我对这些其实没啥反对的,我唯一质疑的就只有一条,大城市的户口开放了之后,福利还是按户口发吗?还是说重新划定一条利益分配红线。
现在问题就摆在这里,解决不了很正常,不就是需要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嘛,工业上不去你又不愿意调整分配规则,你能带人出去扩张吗,都不可以的话,还不是依旧需要减少人口直到人均资源规模够用,又或者把一部分人开除人籍。
上面的这些你都不想选,那你除了走绿色食品增加食物价格,让城市人口出点血,多花点钱买农民的产品,否则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
不懂就问,这位学者是不是比较赞同小农经济?
你这个问题就是钓鱼。
温铁军知名度已经够高了。
因为大家太浮躁了,都是想看怎么发财的,温老是做民生福祉的人,低调做事自然很少人知道。
我也是农业大学毕业的,毕业前没听过温佬,直到从事一些投资相关的活动需要找素材,才在财经栏目里看到了温老的观视频栏目。一开始是看不下去的,因为当时认知还比较浅,对温老讲的新农村建设和温老的思想感觉不切实际。。直到看了温老十多集的节目后才发现温老师是大神级别。。
温确实揭露了一些社会问题,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甚至有时候说得立场很摇摆,比如说房地产泡沫不该现在戳,难道等到 2077 年再戳?现在都不敢戳,以后还有勇气?
说实话并不能怪他,毕竟他说了不算,所以都知道他了又有啥用呢?
联想满门忠烈,大家都知道多少年了,又有什么用吗?
上面有回答说温铁军路子野,研究不规范没有人重视,这个的确,但是强调规范和路子本身就很封闭啊。
我在日本留学时期,看到温铁军被一个什么国际幸福生活论坛邀请过去介绍中国城镇化经验,那个论坛可以说是针对主流政治经济学的吐槽大会,什么奇谈怪论都有,还有各种草根乐队舞蹈团,又唱又跳,控诉资本主义。。。。。相比之下温铁军看起来还算是最正常的。
所以尽管温铁军的路线我也不支持,但我觉得要给他话语权,现在世界上问题那么多,就应该给异端经济学们更多的镜头,以弥补主流的不足。
一点感想,我不是主流经济学学术科班。
中国像他这样的专业,没一万也有八千吧?只是他比较出名。
印象之前在知乎看到一个人说温铁军的主要观点是剽窃八十年代农业农村部一位顾问的,说的煞有介事,细节丰满,可惜找不到那个答案了。
我不是农业学生,但我知道。
温铁军讲的东西,有些让我觉得醍醐灌顶,有些让我觉得离谱,这是不是换人了?好在后者只是偶尔会有,不常见。
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这本身就是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是圈内人,或者键政人,知晓这些人本就很少。何况温铁军的那套理论本身就非主流。
最近键政气息左转,听腻了自由派那套什么亚当斯密,这时候突然看到一个讲农村、“实践” 的温铁军,偏左的自然狂喜。
这是什么沙子问题?知乎这么 low 了吗?
农民会记住那些为他们谋福利的人,农民基数大,文化低。各位有知识有见识的人共识就是消灭小农。所以他们就算知道温铁军也不愿意知道温铁军。
没那么多值得关注的
因为很多人不关注经济学界,更不关心三农领域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94733609
有一事不明想请教,题主也正好是农业专业学生,这个问题中回答的 “农村合作社” 和温铁军的一些理论有重叠之处嘛
因为大家都想着怎么赚快钱,看到了某某明星,看到了某某网红,看到了某某 ceo,甚至看到了隔壁邻居炒股赚了多少
首先得看专业吧,农业大学也是经济类知道的会多一些别的专业不那么关注。而且本科其实关注行业并没有那么多,不一定是不知道他,可能别的也不知道……
我知道他啊,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对于那些黑温老师的人,我只有两个问题。
你们在农村生活过多久?最近三年有没有在农村生活过?
如果最近三年没在农村生活过,那请放下你的纸上谈兵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知乎大神不懂?
一群坐在神龛上的泥胎木偶,指着人间:“看,他们多可笑啊!”
看到很多人夸他崇拜他,我想大家把弹幕下载下来,等过几年再来看。不是说他不好,只是他让我想到高晓松(狗头),当年高的节目可是在整个华人圈都很火的(虽然有人吐槽某些内容是错的,但无伤大雅;不火能重新上那么多节目,重新事业第二春?说什么占了不联网不发达的势头,我寻思一下人家节目也不是特别古老吧)。结果到了现在,不知道为啥又开始说他酒驾拿美国护照了,不爱国了,历史知识大错误啦,我寻思着他也讲了很多爱国的东西啊,为啥就不讲。知乎很多都是吐槽他的,以往正面的评论都跑去哪里了,删了吗是。当年人家的弹幕也是很正面的诶,现在你再去看看?
对不起偏题了,我的意思是温或者高可能一直就是那样的人,压根没变,不要过几年就舆论反转。后面我想了一下为啥我这么不舒服这些事情,嗯,我讨厌反踩。马云,孙杨,刘翔,高晓松,温铁军都是类似的原理。(当然,温我看也是有不少吐槽的声音的)
为什么很多人应该知道他
知乎用户 春过雪消 发表 开篇明义,我不反对温铁军。 作为一名农业农村工作者,我很赞赏和感谢他持之以恒的对农业农村的关注、研究和呼吁。也赞同他强调中国解决 “三农问题” 不可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经验,也不可能采用完全 “市场经济” 的观点,还 …
知乎用户 杨大宝在思考 发表 陆铭和温铁军两位大佬结合起来,才算是读懂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把二者对立起来,拉高踩地的,都是没有看懂的,或者别有用心的。 看似相反和矛盾的立场,背后是我们这么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如何高效发展起来的,综合 …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我没温铁军教授那么悲观,但乐观不到哪去。 什么叫 “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没戏呢?说白了就是:对外输出产能可能会遭到重大阻滞。 再说得痞一点: 入关入关,入甚鸟关。 我们是制造国,美帝是金融国,巴西印尼沙特 …
知乎用户 云烟台纂 发表 因为温铁军教授讲出了中国工业化的代价,并且讲清楚了,到底是谁付出的代价。 就差没有告诉你们,付出代价的人,得到了什么。 而没有付出代价的人,又得到了什么。 温铁军教授很想讲后面的,但是他不好讲,所以经常就是笑笑。 …
一 有个热帖,说一老大娘违反封控,出家门给菜园浇水,警察拿喇叭一路跟随。打开帖子里面也没啥,就简单30秒视频,但吸引了52万人跟帖评论。 一大把年龄的老太,拎一桶水走路都蹒跚,你拿个喇叭跟在她后面说“要追究刑事责任,要隔离,要费用自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