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生育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后反而出现生育断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时代加速到来?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一只大河马 发表

人口断崖问题,其实孟子当年早就有过论述,原文如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概意思就是说,梁惠王问孟子:我天天尽心治国,努力发展经济,有灾害就移民群众,给补贴救济,给低保照顾,最近二十年人民劳动条件和经济收入都突飞猛进。我瞅其他西方国家干的还没有我好,我很有领导能力啊,咋人家资本主义的人口减少,我国的人口也要崩盘了呢?

孟子说:王好资本,请求以资本比喻。私有化后,资本入侵,资本家剥削员工。八九十年代有的企业家不讲福报搞 007,现在有的企业家讲福报搞 996。讲福报的资本家,笑话不讲福报的资本家,以 996 笑 007,则何如?

王说:不可,只是没 007,但也是剥削了。

接下来就不翻译了,自行理解吧。

知乎用户 凯风 发表

全面二孩政策不是不及预期,而是远远不及预期。

全面二孩之后的 2016-2019 年,出生人口分别是 1786 万、1723 万、1523 万、1465 万。巅峰是 1786 万,2019 年相比最初少了 300 多万。

2020 年数据暂未发布,业界普遍预测,相比 2019 年还会出现大幅下滑。

问题是,在政策实施之前,官方发布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总报告》是这样预测的:

2016 年放开全面两孩,2017 到 2021 年 5 年间增加两孩出生数将为 1719.5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340 万左右。其中,2017 年出生人口总量将达到 2109.9 万人,2018 年达到峰值,为 2188.6 万人。

按照所谓作为峰值的 2018 年来看,实际出生人口比预测少了 600 多万。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此前,有权威人口专家在 2014 年的论文中测算:

假若 2012 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 未来 4 年内, 我国年度出生人口将分别达到 3540 万、4995 万、4025 万、3540 万

这么多年过去,到底谁在误导决策?

[2020 多地出生人口大幅度减少,具体哪些数据值得关注?如何挽救「低生育率危机」?​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415462/answer/1714874966)

知乎用户 居九年 发表

如果一个人不想生孩子,那就应该希望其他人多生。因为只有其他人多生,自己才能在有充足青壮年劳动力的社会里安度晚年,不至于面对社会养老体系大崩溃。

如果一个人想生养孩子,那就应该希望其他人不生。因为只有其他人不生,自己的孩子才能在竞争更小的环境里成长,不至于重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悲惨命运。

这才是比较理性、符合自身利益的想法。

然而现实中却是双方互不理解,互相嘲笑指责,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

可这种话题并没有对错之分,主要就是看哪边人多。

知乎用户 杨过 发表

请你半夜打开外卖软件。

即便风雨交加,十几块钱就能让一个青壮年劳力把外卖送到你门口。

就这样的社会你认为是劳动力太多还是劳动力太少。

觉得是人太少的麻烦去新西兰看看,下午 5 点除了达美乐披萨全部打烊,街上人少得可怜,一白人在街上老远看到你就跟你热情打招呼,人少得都成稀罕物了,管你黑的黄的是个人就值得开心打个招呼。

什么时候外卖小哥几百一单了,再急着生孩子吧。


有人跟我谈城市人口流出流入问题,

鹤岗为人口净流出城市,为黑龙江 3 个人口外流最多的城市。

当地外卖员一月收入三千到四千。当然血拼加班可以冲一万。

我国当代青壮劳动力数量之多、价格之廉价超乎你的想象。

以至于宠溺得资方市场从上到下挑肥拣瘦,甚至到了连 35 岁的程序员都列为二等品淘汰的可悲现象。

在日本的真正的老龄化地区,连 50 岁都看作青壮年各种欢迎补贴。

这一切,大家只是身在其中不觉罢了。


由于知乎说我违反了【法律法规】,我只好把原内容下半部分删除。实在想看就看这个备份好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479057​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479057)

反正原内容的结论是嘱托大家爱惜健康,最好能生孩子。

因为我对生育现状和出生率确实非常悲观。

但我对未来的养老预期是感到绝望。

他们并不冲突,他们是递进关系。

谢谢。


最近两篇生育率的回答赞数都出乎意料的直指三千。

一开始是悲观养老的那篇蹭蹭蹭涨,到后来本篇吐槽当前劳动力廉价的涨的更快。

果然还是当前的劳动力廉价更让人愤慨啊。

对个人来说,劳动力升值是好事。

对个人来说,生育是重要的事。

个人管好个人就不错了,时代浪潮如何本来就不是个人能左右的。即便你天赋异禀能生一百个,中国有十四亿人,你也就是一粒灰。

做时代见证者其实是无所谓的,大家更关心的,还是不要做时代的眼泪。

知乎用户 胧夜的摇篮曲 发表

摆在年轻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A 路线:

找个 955 的轻松工作。能进体制的进体制,能进国企的进国企,啥也进不了的就尽量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个糊弄岗位,上班时候划水摸摸鱼,到公司就想着赶快下班,工资 2-4k,不稳定。

到家之后跟父母住,吃顿晚饭开始玩。单机 3A 大作,手游网游,动漫电影电视剧,刷知乎刷 B 站刷游民刷各种 app,有时间再看看小说听听歌,读读书丰富下知识,提高下精神境界。周末约个好朋友去逛逛动物园,看看博物馆,或者自己在家整理下最近的收获,写个文章,也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了去看看病。

不爱不恋,不婚不育,相信爱情,坚持独身。情感需求靠 galgame、言情小说、吃狗粮等等来解决,性需求靠免费网站小电影来解决,陪伴和照顾则有父母作为依靠。

工作不顺心了就辞职换下家,暂时找不到也无所谓,反正不担心生存问题。

晃荡到了五六十岁,父母归西,剩下老无所依的自己,或许等着可能出现的时代救援,或许已经存够了足够的钱养老院走起,或许啥都没有,趁着身体还能动可着劲花光最后一点钱,然后去西藏高原,蹦极天葬。下辈子转生去异世界,当一只蜘蛛。

B 路线:

尽可能进个大公司,工作 996,月薪一万多。离家远,住在公司宿舍 2 人间,或者青年公寓 4 人间,每天和室友拌嘴扯皮。挣的工资不敢花,省吃俭用。

没有个人世界,没有生活情趣,且因为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逐渐秃顶。忍辱负重当牛做马,终于在快 30 岁时候买了一套房,每个月还贷 5000,并开始相亲,踏入婚恋市场。

因为时间都用来工作了,所以毫无情调,为人油腻,诸事不顺,被各种嫌弃,开始仇恨异性,不再相信爱情。

最后终于遇到个图你工资和条件、不嫌弃你的人,然后在父母的撺掇下,又花了 20 万,办妥了各种林林总总,结了婚。

生了孩子,压力进一步增大,生活高压之下夫妻每天吵架,鸡飞狗跳。孩子从小被鸡娃,上好的幼儿园,上培训班,上课外兴趣班,大人每天白天上班,晚上车接车送,按着孩子的脑袋强迫他学习,以免被社会淘汰。

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到了下班时间,看着小年轻们撒欢似的跑出办公室,你感慨悲叹不已,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家庭,开始 “下一份工作”。公司老板看你有家有业,料想你不敢辞职,所以毫无顾忌地打压你,什么活都交给你干,不干就逼你滚。

等孩子长大了,你又开始愁起来,因为你还要给他买房子。而孩子将在走你的老路,而选择 A 路线之间,做艰难的抉择。

唯一好处是不会孤独终老,在帮孩子看孩子的情况下,孩子总算有了点孝心,能在你晚年体弱多病的时候照顾你、接济你,你虽然活得也不太好,但却顺利平安地度过了 60-80 这段时期,最终寿终正寝。

所以,A 路线和 B 路线,你们选哪个呢?你的孩子将来又会选哪个呢?

这是这个时代的每个年轻人都要面对和抉择的问题。

-——————-

看评论区发现好像选 A 的比较多啊?

那我再贴上以前的几个回答,给你们充点精神能量,一二三次元全方位制霸海陆空全能宅永不孤独。

[你看过什么封神级的网络小说?​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404780/answer/1639356414)[一直单身一直爽是真的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0412814/answer/1419768379)[生活在小县城好无聊呀,都快抑郁了,什么都没有玩,去大城市会好一些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2950837/answer/1456398962)[什么类型的游戏比较耐玩?​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0848892/answer/824228780)

知乎用户 吃刀刀 发表

现在的年轻人,不仅仅不愿意生孩子,还不愿意结婚。甚至懒得谈恋爱。


恋爱都奢侈,何况生养娃

假如把恋爱到生育看做是一个转化漏斗的话,那么恋爱的越多,结婚的越多;结婚的越多,生育的越多;生育的越多,生多个的越多。


恋爱越来越昂贵,越来越快闪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谈恋爱呢?

因为谈恋爱的成本太高。

50/60 年代的人,谈恋爱没金钱成本,付出汗水就可以了。

70/80 年代的人,谈恋爱花点钱金,再付出一点时间和汗水就可以了。

而 90/00 年代的人,谈恋爱的成本(金钱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都超过很多年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 金钱成本很高

按年轻人平均月薪 5000 元计算,男生和女生交往,这点钱吃几次饭,再送点礼物,就花完了。

  • 时间成本也很高。

过去大家住的不远,见个面路上也就半小时时间。现在说不定要一小时以上。

过去女孩子不化妆,楼下等也就十几分钟半小时,现在没一小时出不了门。

有这个时间,去赚钱去学习,说不定日后翻倍赚回来。

  • 机会成本更高

过去的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脚踏两只船,就能被骂得抬不起头来。

现在,刷一秒能看见二十个异性,随时随地能组建一个全能舰队出来。当海王都是某些人自然的选择。

恋爱到分手,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结婚门槛,越来越高

恋爱已经这么困难,造成了整体结婚年龄延迟。

而结婚又是另外一道坎。

过去结婚,也讲究什么嫁妆、彩礼,什么五转一响。但过去大家都穷,再讲究,也不过是咬咬牙的事情。

现在,牙咬碎了,也未必拿得出来。

要求男方有车有房有固定工作收入。这是现在女孩结婚的基本要求吧?

比如在北京,现在房子就很少低于 500 万的。就算付首付,也要近 200 万。

200 万啥概念,就是一个年轻人如果年收入 10 万,要攒 20 年。还要不吃不喝。

70/80 年代的年轻人结婚,还可以说我自力更生不需要爹妈帮助。

现在没四个爹妈帮助,连结婚的基本门槛都进不去。

说到这里估计有些人会呵呵:年收入连 10 万都没有,还活在北京干嘛?醒醒,看看咱们总理说的数字,月收入 1000 元以下的还有好几亿人!


社会贫富分化,导致了虹吸效应

为什么现在海王也好、小三也好成了社会话题,大部分人谈起来恨之入骨?

因为现在财富多的人,造成的虹吸效应,使得很多人的婚恋观已经变了,也波及提升了绝大多数人的恋爱成本。

比如王公子。千万豪车几十辆,房子恐怕要按上百套计算。再随随便便拿出个几亿。

这边是为了一套房、一辆车、几十万彩礼牙关咬碎。这便是几万倍的财富,随意挥洒。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那时候大家都说三观不正。

现在是坐在劳斯莱斯里哭,坐在马路牙子边笑(现在自行车也挺贵的)。只不过一个是不能婚姻的情人,一个是明媒正娶。选哪个?

大家自己可以表态:我一定选后者。

想想身边的人呢?

就算很多人无法接受没有婚姻的恋爱,但同样拉高了他们对恋爱的期望值和婚姻的期望值。


有钱有时间,再考虑生孩子吧

步入了婚姻,孩子被形象地称为:吞金神兽。

大家都知道,一旦生孩子,对女性的职业生涯的影响。

这个就不说了,单纯一个怀孕,就足以让绝大多数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女性,望而却步。

想找工作?别怀孕。想保工作?别怀孕。想赚钱?别怀孕。

就算女性想怀孕,老公 996 乃至 007 了,有没有空帮自己孕检?甚至有没有精力和自己结合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想一想都倒抽一口冷气。

怀孕,是要很多人赌上一生的职业发展的。不仅仅是女性,甚至包括了男性。

不少现在年过 40,孩子还在襁褓的。为啥,当年拚命赚钱的时候,根本没时间考虑生孩子的问题。怀了,打掉。


就这样,我们的生育率相比起来,掉的也不算狠。

因为总有很多人,还按照过去的方式生活着,还被训练成:必须要恋爱,必须要结婚,一定要有孩子。

再过十年,年轻一代人还会这么想吗?


怀孕即失业,谁敢怀弄谁

下决心怀孕了,一样有一万个理由,让你后悔。不断劝说没怀孕的千万别迈进这个门槛。

比如建档。好医院基本上建不了档。要建档,得找人花钱。

比如孕检。大厅里乌泱泱全是孕妇、老公和爹妈。医生护士也累得半死,呼来喝去没个好气。得自己平复心情。

比如生产。产房紧张,不是立马就生的,回家等着去。一旦发生了意外,自己挺着吧。这边站起来都困难呢,那边新产妇已经等床位了,走吧。

不想这样?加钱啊。想想自己要还的月供,所剩不多的薪水,还要给孩子攒奶粉钱,以及被老板骂了半死还要坚持来看看自己的老公,忍了吧。


婴儿瞧病,爹妈操碎心,累断腿

生了就万事大吉了?没有!

现在儿科医生奇缺,靠谱的更是奇缺。

稍微有点病,就得跑几十公里去靠谱的儿科看病。

看一次,没有千八百下不来。而且心神俱疲。

公立医院大夫护士态度不好,可价格便宜啊。

旁边的私立医院态度倒是温和可亲了,价格直接贵了 20 倍。这边 1000 块,那边 2 万也下不来。

算了!


孩子上学,没钱没时间,等着瞧好吧

好容易孩子三岁了,不容易生病了。准备上幼儿园吧。

好幼儿园也不那么容易去啊,家长要提前报名进入学前班。

有的幼儿园只收附近小区的孩子,不能让自己孩子落后在起跑线啊!再买一套?换一套?

上了幼儿园,今天要去春游,明天要办小小运动会,后天要 cosplay。

这个孩子开始学钢琴了,那个孩子已经学英语了,邻居孩子还报了舞蹈、绘画、武术。。。

不去吧,孩子放了学连个玩伴都没有。去吧,一个班一学期怎么着也要上千块吧。花钱吧您。

幼儿园说起来还是轻松的。

上小学呢,每天的作业怎么办?准备考好的中学,是不是要上辅导班、加强班?

想要考一个好的学校,是不是要换学区房?

这还没算孩子的衣食住行玩的花销呢。

想想都心累。

没钱别生孩子,没时间也别生孩子。


怎么才能让大家敢生孩子?

首先,解决贫富分化严重导致的社会畸形拜金问题。

其次,解决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问题。

再次,解决儿科就医难的问题。

次次,解决孩子上幼儿园、上学难的问题。

还次,解决房价畸高的问题。

最后,解决父母孕产生活水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恐怕向流星许愿,流星能倒着飞回去。

知乎用户 林怀谷 发表

人口这个东西,风水轮流转,真的不得不服。

自从玉米、土豆和地瓜引入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土地承载量暴增,北方汉人的人口获得了史上罕见的爆炸机会,而蒙古人作为草原牧民,则是什么都没捞到,吃了大亏。

到 1950 年,外蒙古仅仅有 76 万人,而东三省已经高达 3942 万人,是外蒙古的 52 倍。

时代一旦从牧业时代转入工矿业时代,外蒙古就突然发现自己被砸到宝了,真正开始尝到了土地承载量暴增的甜头,从此开始了人口的飞速爆炸。从 2015 开始,东三省每年出生人口已经不到外蒙古的 10 倍,2019 年是 8.9 倍,东三省出生 65.9 万人,外蒙古出生 7.4 万人。

知乎用户 Vincent Miniz​ 发表

我来这世界上就活几十年,出生前的事,我管不了,死后的事,我不在乎。我只有一个任务,把我这几十年活爽了。生孩子有利于我爽,我就生;不利于我爽,我就不生。

什么国家、民族、人类,不是我这个小老百姓要操心的,这心我操不来,我也不配操这个心。

谁当话事人,谁去操心。

知乎用户 pure 日月 发表

恒大研究院团队显然是因果不分、甚至因果颠倒。

所以,他们的标题就是有误的,不是全面二胎政策让生育断崖,而是,本身的生存成本以及人们的意识觉醒导致生育率下滑。

要不是 15 年末全面放开二胎,我们现在人口就已经负增长了。

对于中国来说,幅员辽阔、人口庞大。按理说即便意识觉醒也不至于人口下滑如此大,其中推波助澜的是生存压力陡增。

16 年是全面二孩元年,结果呢?16 年也是房价第二波飞涨的开局之年,一个生存成本跳涨的社会,本身就会打击人们的繁衍欲望。

况且,现代的人不是古代,简单的繁衍生息并不能增加人生的意义和深度,只不过的其他众生的复制黏贴罢了。

要说是什么让生育欲望下滑,那就是一次一次的房价物价上涨,而薪水却不见涨,甚至就业还捉襟见肘。

记住我的这个观点,也是复述很多遍的观点,那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生产和消费。

当人口负增长的预期变为实打实的现实,经济会如何调整方向?房地产又当何去何从?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是全方位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养老,房地产只是其中之一。

我国最大的对手根本不是什么美国,而是人口老龄化。打赢人口老龄化,中华复兴。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决定了,我国能不能成为世界强国,只有大约 10 年时间窗口期,所谓的世界强国就是指科技实力、经济底色已经人民收入和社会保障与欧美日齐平。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房地产玩完了,而且有可能造成经济(甚至国家)整体衰退。

恒大那篇文章有句话说对了: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中国最大的灰犀牛之一


恒大这种胡乱建立因果,甚至因果颠倒也不是第一次了。详见我这篇文章《驳斥任泽平团队所谓的 “六大因素支撑我国房地产中长期市场空间” 以及看空房地产的 5 大理由》

2021 年 1 月 23 日,恒大旗下研究院的经济学家任泽平转发了同事夏磊的一篇文章《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空间有多大?》,看到这篇文章,我还真来劲了,想了解了解他们又研究出啥看多的理由。

我原以为这篇文章是恒大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但是,没想到却是 19 年的旧文。

居然拿着过去一年多的旧文发布到公众号忽悠读者,也太不专业了,但凡稍微关注房地产,就知道过去的 2020 年对房地产来说很重要。

过去一年,房地产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最核心有两个,**一是国家出台 “房企融资三条红线”,二是央行等单位下发通知限制银行个人房贷比重。这两条政策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同时遏制住了房地产咽喉,**就融资三条红线,差点把恒大打趴下了,为此,恒大还打着 “7 折促销” 的旗号营销。(详见旧文《房地产杂谈:再评恒大 7 折卖房!》《短评:恒 Da 重大资产重组事件》)

当前,任何一篇房地产趋势分析文章,若是忽略了 2020 年这两条重要的政策信息,毫无疑问就是选择性向你灌输错误的内容,你就可以立马拉黑了。

任泽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经济学大佬,17 年末被恒大许家印高薪聘请,当时,新闻媒体报道标题是:《任泽平出任恒大首席经济学家 (副总裁级) 年薪 1500 万》。

说实话,我很佩服恒大的公关团队(也可以说是营销团队),不说恒大足球的广告效应,就说聘用任泽平来说,相当于只花了 1500 万就做了一次全国性的广告推广,无数主流媒体帮其宣传恒大千万年薪聘用经济学家。并且还可以将 “爱才惜才” 标签和恒大绑定,给品牌增色。

恒大这样的公关手段不是第一次了,早在 2009 年,恒大就用 “百万年薪聘请郎平担任恒大女排教练” 震撼世人,那可是 2009 年的百万年薪啊,那个时候上海房价均价也才 1 万多、远不到 2 万。

恒大足球更不用说了,虽然办足球亏损了很多,但是其实都在房地产主业上面找补回去了,而且是获得超额收益。恒大其他地方不评价,但是他们这负责公关和营销的团队绝对顶级。

好了,步入正题,本文主要是驳斥任泽平团队所说的 “六大因素支撑我国房地产中长期市场空间”,我将在下述内容逐条驳斥!

第一,城镇化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持续进城。

“2018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9.6%,仅相当于 1868 年的英国,1910 年的德国,1945 年的美国,1958 年的日本。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未来十年城镇化率年均提升 1 个百分点、年均 1300 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常住人口。”

驳斥 1:

统计局公布的 19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0.60%,比上一年增加 1%;但是,这个数据的精准度还是存疑的,因为中国人口流动比较大,常住人口的标定并不容易,就如同什么可以认定为失业很难认定一样。

2019 年 11 月 27 日,在安信证券 2020 年度投资策略会上,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城市化率(也就是指城镇化率)难以准确衡量中国真实的城市化程度。如果通过非农就业人口中占全部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这一指标反推,中国城市化程度与东亚其他经济体相比毫不逊色,真实城市化率可能在 70% 左右,中国城市化过程很可能已经进入晚期或末期,未来增速将放缓。

我觉得恒大的经济学家应该深入农村的门前屋后,看看非节假日的农村实景,而不是仅拿统计局数据做文章,统计局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是考虑统计误差,不能以此作为绝对标准。

说什么 “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更是毫无根据,而且这句话漏洞百出,城镇化率的提高有两种途径,一是人口向城市流入,二是农村人口去世加速。

我们还是拿恒大数据,“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下述内容也发布在旧文《【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及将来 – 第二篇】房价的两次飞跃

下图为日本城市化的历史走势,日本的城市化经历过四个阶段,其中第四个阶段尤其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1975-2000 年,日本城市化率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到了 2000 年,开始了一波大幅增长。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因为日本人口老龄化到了一个阶段:**农村老龄人口死亡骤增,而年轻人又大多待在城市里,因此在计算城市化的时候,分母减少的速度大于分子,因此日本的城市化在 2000 年开始大幅增长。**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基本不需要出台政策推进城市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看到日本的城市化大幅增加。

2000 年之后是日本老龄化加速阶段,目前,我们国家在进入了老龄化加速阶段,而且比日本加速度更大,可想而知,未来我国的城镇化率提升将主要凭借第二种途径。

第二,城市间人口迁移增加。

“2000-2015 年城 - 城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例从 20.8% 持续增加至 37.9%。未来,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将推动人口持续从欠发达城市向较发达城市迁移。”

驳斥 2

这条理由有点滥竽充数,还不如第一条给力,因为城镇化确实在推广我国房地产发展有很大助力。

而且,**本条的本质其实还是人口向城市化流动,完全可以归类进第一条。**要说当前的城市间人口流动,一方面是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还有一个就是一线城市人口向二三线城市流动。

主要是一线城市土地和人工成本骤增以及上班族生存压力很大,逼迫产业外迁到中西部地区,甚至直接迁到国外,比如东南亚印度,这就导致一部分人会回流到中西部明星城市。

最重要的是,目前的一二线城市并不缺房子,挂牌数量就很惊人,不谈那些屯房子还没挂牌的,很多城市在建住宅就够百万以上居民居住,比如贵阳、兰州、南宁在建住宅商品房够 100 万人以上居住;武汉、成都、杭州、南京、上海在建住宅商品房足够 200 万以上的人居住。

以上海为例,2010 年 - 2020 年 11 年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大约 2.2 亿平方米,每户 100 平米、而且每户 3 口人,那就是 220 万套住房以及足够 660 万人居住。(相当于人均 33.3 平米)

而且,至 2009 年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 1921.32 万人,2019 年年末上海常住人口为 2428.14 万人,最近几年上海常住人口是负增长,所以 2020 年末估计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意味着过去 11 年,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大约 500 万,但是住宅销售面积足够 660 万人居住。多出的足够 160 万人居住的住房去哪里了呢?

还有,2020 年 11 月上海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当前上海住宅施工面积为 7601.88 万平方米,还是每户 100 平米、而且每户 3 口人,那就是 76 万套住房以及足够大约 230 万人居住。

以上只是统计了正规渠道销售的住宅商品房面积,那些什么公寓、商住两用房、自建房、小产权房…… 都没有纳入统计数据。

还有,我还没有估算一些房企在各个城市囤地尚未施工的住宅面积?房企囤地集中于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就这,您告诉我各大城市缺房子?即便现在不卖地,就把卖了的地按要求建房子,就足够各个城市的未来之用。

管你人口如何流动啊,中国各个城市就不缺房子,如果可以把空置住房逼出来,那么更不缺房子了。

第三,住房消费升级。

“一是观念升级。98 年以前买公房,解决 “有房住” 问题。98 年房改后住房消费商品化,满足便民化居住需求。进入 21 世纪,居民追求生活品质,住房消费持续升级,购买高品质商品房。二是区域升级,城市间由中小城镇向区域内核心城市和大都市圈升级,城市内由老区旧宅到新区新房升级。三是品牌升级。购房需求从缺乏建设标准和服务保障的地方中小房企向标准化运营、服务完善的品牌房企集中。”

第四,居住条件改善。

“一是住房质量改善空间大,根据 2015 年人口小普查,城镇家庭住房成套率仅 85%,有 20% 是平房、41% 是 1999 年以前修建。二是主力置业人口年龄中枢上移,住房改善需求增加、能力提升。20-60 岁城镇主力置业人口总数在 2045 年以前稳定在 5.5 亿人左右,其中 35-60 岁改善需求年龄段占比由 2020 年 63.2% 提升至 2030 年 68%。”

驳斥 3 和 4:

这两条其实就是讲的一回事儿,就是人们有潜在的改善型换房需求。

第三点基本上没什么好谈的,纯属为了看好房地产而看好,所有说什么住宅消费升级。我个人认为,人们意识觉醒下的消费升级将会让人们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吃喝玩乐还有养老保健,而不是混凝土。中国的住房自有率远高于发达国家,以及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韩。

第四点为了论证改善型需求,还搬出了联合国,实话实说,联合国的数据我也研究过,那预测就奇差无比,按照联合国预测,不管是上中下预测,我国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还在老后面呢!联合国完全低估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还有,居然扯出了购房主力年龄上移,不知道我国住房主要以父母为子女购房为主么?**而且,所谓改善型多半也是卖旧换新,卖不出去旧的,我看有几个家庭可以换新!**如果可以,恒大那么大的团队完全可以列出置换的需求比例,而不是摆几个不知所云的大数据。

即便有改善型需求,但是,这个体量还是太小了,更多的家庭还是会将就下去,除非家庭资金充裕。况且,中国绝大部分的住房是 2000 年以后建造的,年龄不算久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老房子多得是,有大面积置换新房?都不是缝缝补补又三五年啊。

第五,经济增长带动居民住房消费。

“居民居住消费和经济发展水平匹配。1960-2008 年的美国和 2004-2018 年的我国,居民居住消费 / GDP 分别稳定在 8.5-10.3%、5.4-6.6%。随着温饱问题解决,经济增长对住房消费带动力增强。1985 至 2018 年,我国城镇居民吃穿用支出占比由 75.4% 下降至 40.9%,居住支出占比从 4.8% 增加至 24%。我国经济基数低增速快,增长空间大。2018 年人均 GDP 不足美国 1/6、日本 1/4,6.6% 的实际 GDP 增速位居世界前列。98 年房改后住房消费 20 年匹配的是改革开放 40 年经济大发展,未来经济增长将继续带动居民住房消费增加。”

驳斥 5:

我觉得他的这个论据就是自己攻击自己,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比如 “1985 至 2018 年,我国城镇居民吃穿用支出占比由 75.4% 下降至 40.9%,居住支出占比从 4.8% 增加至 24%。”

这句话不正是证明了我国居民在住房上面支出太多了么?难道不是论证我国的房地产发展偏离正轨太远了,严重挤压了消费吗?

2020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四五规划都说明了要扩大内需、提升消费,不是说要提升房地产消费。

还有这个:“2018 年人均 GDP 不足美国 1/6、日本 1/4,6.6% 的实际 GDP 增速位居世界前列。”

这句话也是打自己脸,2018 年我国人均 GDP 就这个模样,但是我国的房价却领先全球。人均 GDP 排不上号,人均房价世界前列。

他们这个论据只能证明中国房地产泡沫极大,是一个看空中国房地产的有力论据,而不是看好中国房地产。

**真是服了这样的经济学家。以本就变态失衡的数据来推测,居然预测出还要继续变本加厉变态下去。**就这,恒大还不如给我千万年薪算了,我的分析 / 建议比他们靠谱。

第六,家庭结构变化,规模小型化。

“2017 年我国家庭户均人数 2.99 人,1-2 人家庭户占比 42.8%,分别较 2004 年减少 0.25 人、增加 15.4 个百分点。和德日英韩美均值 2.36 人、63.6% 相比,我国家庭规模有进一步小型化空间。一是随着婚姻观念改变、成本提高和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2018 年全国结婚和离婚登记对数分别较 2014 年减少 22.4%、增加 22.7%。二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下传统家庭功能弱化,子女婚后自立门户,三代及以上大家庭数量减少,一代和两代户增加。”

驳斥 6:

这种就是典型的选择欧美日有利于论证中国房地产增长的数据来帮腔,选择性选取数据,然后选择性解读。

你说 “德日英韩美均值 2.36 人”,我还可以说他们住房自有率远低于我国呢,他国房价收入比远低于我国!

随着人们意识觉醒,更加不会将一生拴在混凝土上,不在执着于自有房产,而且随着我国租赁市场越来越成体系、有规矩,考虑到租售比和房价收入比,越来越多的选择租房,而不是购房。

这也与国家大力发展租赁住房的方向不谋而合。

而且,未来长达 50 年都是我国与人口老龄化奋战的时期,在这个逐步深化的老龄化阶段,每年因为人口离世而产生的空置住房将与日俱增,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需要担心的是如何处理多余的房子,房产的 “折旧率” 才是需要担心的。

而且,我也敢肯定房产税绝对会如期而至,绝不可能拖到 10 年后,5 年内落地,最快可能 2-3 年就落地了,这是填补地方财政的最优质税源了。理由详见旧文《如何看待正在推进的房地产税?》。

结语:最后,我想说,一个人要有独立思考 / 分辨虚实的能力,我关注任泽平,主要是想关注房地产领域大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而不是随随便便就相信他们的言论。对于他们所统计的数据,还是很有用的,不过,你得自己解读,而不是随声附和。

PS:关于看空中国房地产五大核心理由,详见 VX 公号 “悟空新之助”1 月 27 日分享的文章《驳斥任泽平团队所谓的“六大因素支撑我国房地产中长期市场空间” 以及看空房地产的 5 大理由》


记住,人口老龄化就是王牌,这张王牌下,没有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可以幸免,房地产算个啥,全国经济都会受到冲击,何况你房地产。

**总有浅薄认知的人说什么一线城市不缺人、永远涨,**感情人都是傻子,躺平任你宰割。

中国各个城市和地区就是一个金字塔(也有说是埃菲尔铁塔)结构,塔尖就是北上广深,塔的地基是最广大农村和 18 线开外城镇,人口老龄化下,地基没了,塔尖也别想独活!

其中,还没有考虑到人口回流影响,因为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二线不值得,三四线经过人口老龄化重锤,房价会率先腰斩至友善价位,但是三线城市生活也足够方便,那么,人们可能会离开一二线城市,回流到低线城市。

如果一二线的房价以及生活成本保持高位,甚至上升很快,那么就会和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差距越发显著,这样的差距更会凸显一二线城市的不值得,反而加剧中下层人口逃离一二线城市。

当中下层的人们逃离一二线城市,那么一二线城市即便是最底层的工作都会成本上升,那么,对于小企业就会处于成本的考量,有一些就会搬迁到 3 三四线城市发展,这样也可以给逃离一二线城市的人们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

就拿深圳为例,如果房价永远涨,人工成本涨不涨、消费涨不涨?如果不涨,那么深圳打工人永远买不了房子,这样的深圳,将没人为其付出;这样的负激励,只会让中下层人民走完,因为即便赚了钱,也攒不下来,那个时候,深圳的清洁工可能都需要高薪资维持,城市的运营成本大增,这将让城市陷入死循环,城市空心化、哥谭化。

远离认知浅薄的人,生活更美好!

知乎用户 Wonder 王达​ 发表

不要孩子其实是很多人人生旅行中最重要的一次 “错峰出行”

当生育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少,代价却越来越大时,这是个很明显的决定

生育意愿下降总体而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投入收益平衡和机会成本的问题。我们先来探讨生育本身可以给你带来的收益:

自古有养儿防老这个概念,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恐怕难以成立,面对大多数 421 的家庭结构外加现在的高房价需要掏空六个钱包的现实情境。在当下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如果你指望孩子未来可以在经济上反哺你,那这个概率可谓微乎其微。实际上他未来不啃老就已经异常优秀了,注意我说的是异常,设想在一线城市工作 3-4 年的年轻人就可以全款买房,emmm,我身边目前没有见过一个案例,就是连编的故事都没有出现。因此养孩子对老年的经济支持这个收益消失了。

其次我们再看儿女对老年人的陪伴效应,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往往日后发展的越好的儿女(有出息),他们就会离父母越远。3,4 线城市的到一线城市打拼,一线城市的到国外发展。而往往那些个人发展不太顺利的子女(没出息)大多选择与父母同住,表面看确实是孝顺,但是你也不能否认他们潜在需要父母经济上的支持,最不济住在一起至少可以解决房租这个巨大的开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凤凰腾达,实际上作为子女也必要有所发展,因为如果你在成年后尚需啃老才能勉强度日,那你这个家族的基因延续恐怕也要成为问题。对于优秀的孩子而言,他的人生注定是与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因此儿女对老人的陪伴属性也没了。

很多人可能看到如上结论就会生气,大声呵斥到你怎这么没有人情味,子女的天伦之乐是多大的福分啊。当然这个收益是事情还没有那么糟糕的原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还是能收获很多成就感的,他第一次叫爸爸,第一次用稚嫩的小手给你画一幅彩笔画。对于没有孩子的人而言这感觉类似于角色扮演游戏中你对自己角色的培育过程。当然孩子更是你理论生命的延续,基因的传承。因此养孩子获得成就感,欢乐感和基因传承的收益还是存在的。

不过请别急着高兴,刚才我们说的是收益,但这个收益可不是白给的,或者实际而言你要为此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我们再来聊聊你生育的成本:

经济成本上,现如今孩子的教育和养育费用早已高企入云,一年仅仅教育费用就十几万,未来的学区房,工作,结婚等等,资本只会支付你用于再生产的工资,我身边有些朋友为了早日攒起购房首付而选择出国常驻,非洲三年归来发现多挣的 50 万远远赶不上房价的涨幅,他的奋斗让他离有房的梦想越来越远了。

我认为高房价对社会最大的伤害其实是它在告诉青年人:“劳动的价值增长速度远赶不上资产自然的增长速度”,此刻,我们勤劳致富的信仰会从底层被彻底颠覆

但事实上并不是只需要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损耗也是巨大的,从出生之后父母再也无法睡整觉,再到每天 996 回家之后心律憔悴却还要因为辅导孩子功课而被气出高血压。当然还要算上因为生育而损失的职场晋升机会等等。

那个多个孩子只是多双筷子,姐姐穿旧了衣服给弟弟用的粗放式育儿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更有趣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20 年前人们下班之后骑着永久自行车回家,除了买菜做饭再没有其他的娱乐选择,连看个电视都是奢求。现如今早已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一个手机就可以让你乐此不疲。包括我刚才说的角色扮演游戏,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给你养育孩子所获得的成就感。所以,养育孩子唯一的那项收益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我个人的结论也很简单:目前的情况下最适合多生育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财富巨量的人,因为他们本身资源无限,生育并不会给他们的财富和精力带来太大的压力,相反对他们而言稀缺的是未来继承和管理现有财富,保持家族阶级的人。另一方面,最穷的人也适合多生多育,因为反正已经没有下降空间了,多个孩子理论上还多一种可能,买 3 张彩票中 500 万的机会永远比一张大,万一真有孩子闯出来了呢。实际上客观的生育率统计数据也验证了我的分析,所有的选择和认知都是决定于我们当下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没有人天生是高尚博爱的,也没有人从来都是卑鄙自私的,我的经历,境遇逼迫我们做出了最现实的选择。

最尴尬的是中产阶级,每天很努力的 996 也只能勉强保持现有层级不滑落,有了孩子只会让他活的更辛苦,即便一路悉心培养,最后后代也是大概率走自己的老路,果不其然,一边是不断高企的育儿成本,一边是不断缩水的育儿收益,面对现实人们越来越 “理智”。

对于中产阶级而言这个问题也很好决策,如果你特别喜欢孩子,特别在意基因的延续,这就是你人生最大的意义,那你就大胆生。不过未来大概率你会活的特别辛苦,“朋友圈消失的中年人”,“为什么每天到家总爱坐在车里面不出来”,嘿别跑,说的就是你。如果你生育只是为了养儿防老,以后有人管或者孩子成为霸道总裁让你衣食无忧,那可以说你大概率想多了。

面对眼前的纷繁世界,人生不易,我们为何注定要选择这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呢?

知乎用户 李嘉 发表

前一段我还在跟我朋友说起这事,现在单单是生子的问题吗?现在是人与人之间基础的信任都很难保证的盲盒时代。

以前的大龄青年相亲,基本上都是打工人,基础工资收入,消费水平都差不多,最最差的情况,一般无非就是啃老,月光。大家的基本信息相差其实是不大的,只要年龄相仿,基本应该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消费水平等也相差不大。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现在,你对面坐着的那个跟你相亲的人(不管男女),你都完全不知道 ta 到底欠了多少花呗,欠了多少贷款,有没有赌球,有没有上杠杆,是不是买了原油宝。

而这些东西,ta 都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拿到,ta 自己不说,ta 的父母都不会知道。

另外还有名媛合租商品服务打造朋友圈精致人设,一个卖二手车的打工仔就敢拿着店里的车钥匙打造朋友圈高富帅人设的,就不说了。

显然,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把社会中的婚恋交友彻底变成了盲盒。

而生孩子这件事情本身从古至今就一直是个盲盒——生出的孩子长相(只能确定长得像你),天赋,智力,喜好,性格全部未知。

这种盲盒套盲盒的情况之下,使得结婚生子不仅不是分摊风险,而且变成了增加个人对未来的风险,反而变成不理性的行为。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社会要如何去做,来提升年轻人的对于未知的未来的信心。

而 “全面二孩政策” 不仅没有解决信任的这个问题,相反,却让年轻人深切的看到了身边生二胎的人(城市的基本都有房产,而且普遍应该上车很早)与自己的巨大差别,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的巨大差距。

可以遇见的未来,等二胎全部释放完了,生育率会更加断崖式下跌。

最后,我提前把话撂这了,我坚决反对引进非洲黑哥哥。

知乎用户 乱错柳 发表

--

我说啊,别替那些领导们忧心了,情况没那么严重。

前面很多答案都挺好的,平抑房价、提升劳权、照顾女性、协助托育…… 这些政策在我们脑海里过一遍,也都知道确有效果,英明的领导们怎么会不知道呢?就算他们不知道,那么多智囊幕僚,肯定也会提醒。

既然我们没有感知到对应的政策正在发酵,那么事实已经很明显,情况没有那么严重,什么经济下滑、国运衰退云云,都是危言耸听,不用在意。

每个个体,只要照最自然,最符合自己心意的方式生活就好。

噢,话又说回来,就算真那么严重,具体到每个个人也帮不上什么忙,就算咬牙生十个,在人口比例下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又回到上一个建议,爱怎么过就怎么过,这事操心不来的。

--

知乎用户 扁扁 发表

-———– 更新于 3 月 8 日 ————

今天突然发现,车轮部位不让坐人了。幸好年前年后还没这玩意。谢公交公司不杀之恩。

-———– 更新于 2 月 11 日 ————

这个厉害了,看看评论区是怎么教我带孩子的。

北京疫情防控后,我女儿的原本和我上班同步的幼儿园突被被教委要求停课。

幼儿园按教委要求,让家长上报谁家是双职工没人带孩子必须上学。我还没报的时候就听报了的家长说,如果我报了,幼儿园会打电话让家长自己解决。

于是我就没报,我给孩子花了 4600 报了个寒假班。

然后刚交完钱第二天,寒假班被教委停了。

我又联系好 2200 报了个托班。还没交钱,托班打电话说他们也被教委停了。

我开始联系教委和幼儿园,对教委强硬对幼儿园舔。

教委说要强制幼儿园为我家孩子一个人开园,幼儿园要给我转到离我家 5 公里远的他们集团其他的幼儿园,我没办法也答应了。开始让我自己接送,后来他们答应派校车来。校车单独只接我的孩子我能放心吗?然后幼儿园说可以派个老师护送。

本来以为这样就可以了。两天后,那个幼儿园也被教委停了。

于是我找了隔壁区的托班。隔壁区不受我们区教委限制。也是钱还没交,北京市宣布全北京都停。

然后我想到了没有资质的教委管不着的小饭桌。

结果大兴爆出小饭桌群体感染,非法小饭桌也被查了。

至此,所有的路全被堵死,我已经毫无办法。北京也没下任何文件规定没人照顾孩子的双职工必须留一个居家办公。

我只好每天带着孩子上班。还好我公司还算开明,领导至少没把不爽写在脸上。

我上班需要倒三趟公交车,单程 22 公里,下班也是。每天迟到一小时早退两小时。下午回家路上孩子一上车就睡了。4 岁快 40 斤的孩子抱着倒公交车,爱心座椅如果坐的是全年龄段的男的,或者年轻女的,都没人让座。

运气好就是有老太太让座给我。一般情况就是我从前门上车,直奔车轮,让孩子坐在车轮上面,我扶着让她靠我身上睡。运气不好就让孩子坐到横杆上睡,或者靠着扶手抱一路。

只碰到过一个让我感激涕零的司机。他主动喊了一嗓子说给抱孩子的让座,结果没人理他。然后他说,没人让座我就不开了。之后站起来一个看起来大概 50 来岁的女士。

此时此刻就是孩子坐在横杆上趴在我身上睡。安全员让我把孩子放下来说不安全,我没理。他说到第四还是第五次,我说我抱不动,她坐在这我还省点力气。

爱心座椅三个年轻人,一个男的,我一上车他看见我立马闭眼装睡,还有一个男的戴上了帽衫的帽子和耳机,整个身子趴到下面玩手机。还有个女的就正常坐着玩手机。

我现在真的需要一个座位,但是安全员喊了好几次也没人理啊。算了,反正我这种开不起车的穷逼也不配生孩子的。我自己的锅,我背。

另外我北京工作十多年了,也六环外买了房,至今没有北京户口。我孩子未来上小学都不知道怎么办。就算上了,高考怎么办。难道要送回老家当留守儿童吗?还是我辞职回老家夫妻长期分居呢。

不敢想,不愿想。

生二胎?开放 6 胎?开放 10 胎?

你猜我生吗?


有人私信问我为什么不走积分落户。说真的我真的没啥希望。我们也不是那种能改变世界的跨世纪人才,只能期待见义勇为了。

可是见义勇为我也不敢啊。你知道大家都说,见义勇为,挂了就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没挂就有北京户口了。

我怕我挂啊。就算我挂了,北京能给我孩子一个北京户口,我也不敢啊,我真的想活着,我还想多陪孩子些年呢。

刚有人问我为啥开不起车的穷逼不配生孩子,为啥那些人不给我让座,北京的人这么冷漠吗?

…… 我实在不知道该说点啥,所以我就没回复。真不是不尊重你。

知乎用户 明镜磨心 发表

倒是看看现在每年应届生的就业率啊!

维持这么多人口,根本没有足够的岗位去吸纳这些就业。

知乎用户 赛勃朋克 2077 发表

不影响不影响,这不影响坐拥 18 亿用户的快手 3 年估值翻 80 倍 1 万亿港元登录港交所上市。

等到少子化让人口减少到了 1.8 亿之后,快手的估值有望回归正常。

到时候再担忧少子化不迟。从现在的估值看起来,人还不够少。

远远不够

知乎用户 小荷如花 发表

若经济不自由,则生娃无意义。

现在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的刚,

再也不再是刚强的刚,

而是刚需的 “刚”。

刚需房。

刚需车。

刚需学校。

刚需户口。

钢琴。

……

想想头都快炸掉!

我结婚 2 年,未曾动过生育的念头,就是因为经济不自由。(说白了就是穷)

多少小姑娘,包括我在内,结婚时不是奔着爱情去的?

有钱就多花点,没钱俩馒头配老干妈也能凑合一顿。

房子,车子,都不是事儿。

租房子不好吗?想搬哪去搬哪去。

共享单车不好吗?又方便又环保。

为了房子和车子去为难男人,让他哼哧哼哧撅着屁股埋头干,还有没有点人性!

老祖宗有句话说得好,有情饮水饱。

一天天钱钱钱的,把老祖宗的脸面往哪儿搁?

2

可是老祖宗不知道:没奶孩子吃不饱。

吃不饱就要买奶粉。

奶粉贵的有几百,几千的。

便宜的有几十块的。

没钱,买便宜的总行吧!

有网友说,小时候家里人贪便宜买了三鹿奶粉,吃成了大头娃娃。

悔不当初!

咬咬牙,买贵的。

这个季节的新衣服别想买了。

虽然裤子已经紧了,但吸吸气也提得上去。大不了以后吃饭前先把拉链拉开。

老公周末胆敢在家打游戏,大逆不道!

送外卖还是开滴滴,

反正他要二选一。

3

据说,生娃后的一年是夫妻感情最差的时候。

除了夫妻交流变少,重心转移,初为父母手忙脚乱等各种原因之外。

经济压力陡然增大也是主要因素。

孩子吃喝拉撒都是钱。

妻子三句不离钱。

以前按时回家是好老公。

温柔体贴是好老公。

下厨做饭是好老公。

而生娃后评判好老公的标准:能不能挣到钱

要是能挣钱还算半个老公。

要是不能挣钱,张口闭口就是,我怎么嫁给你这个窝囊废。

丈夫也诧异,怎么以前体贴入微温柔善良的枕边人忽然就变成了蛮不讲理的泼妇。是着了什么魔什么道。

相看两生厌!可怜又可叹!

4

孩子稍长大,要上小学。

学区房准备好了吗?

让孩子去上普通小学?

开什么玩笑!

本来智商就不超群,教育资源再不跟上。

是想让孩子跟我们一样朝朝暮暮,为了生活奔波至死吗?

七大姑八大爷该求的求,该借的借。

背上几十年贷款,买了学区房,送入小学。

刚送了口气。

各种培优培训班,上吗?

各种艺术爱好课,学吗?

孩子说,妈,我想学钢琴。

“学什么钢琴,就在家里给我吹口哨,还不扰民。

“妈,我想学画画。”

“学什么画画,就在家里玩泥巴。”

孩子懂事,不再提什么要求。自己心里能好受吗?

写到这里我都快窒息了,喘口气再来。

5

女子本柔,为母则彪。

三十而已》大家都看过吧。

顾佳堪称模仿妈妈之标杆。

情商智商生活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样样皆上乘。

论烘焙。做的蛋糕连吃遍全世界美食的李太太也啧啧称赞。

论情商。坚持正义,维护得癫痫的小同学,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

论功夫。孩子被同学家长刁难,顾佳哐哐上去就是一顿暴揍。

论情绪控制能力。孩子在幼儿园面试表现不好,顾佳小心翼翼安慰孩子,夸奖孩子,维护孩子小小的,自尊心。

要是换普通家长,啪一下一个大耳刮子就上去了:老子平时在家是怎么教你的。

和顾佳比起来,我是干啥啥不行,吼娃第一名

现在幼儿园小学都要做手工,而我生平最怕的事就是做手工。

要是别的小朋友都交上漂亮的手工,被老师表扬。

我的孩子每次都只能垫底。

孩子的自信心能建立吗?

倒也不是不可以上网买。

这不绕来绕去又回到钱上去?

6

就算能坚持吃西风,饮露水,把自己气得乳腺增生也不骂孩子一句,让她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将期望值降到最低:在知识的海洋里捞不到大鱼,小鱼小虾总能给妈妈抓上来一条吧。

结果她给你捞出一个塑料袋。

你还不能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捂着胸口硬生生挤出一个笑容:

孩子你真棒!妈妈为你骄傲!

奥斯卡应该给妈妈们发个奖,妈妈们才是名副其实的演技派!

7

人民日报评论里有这样一段话:

“若女性经济地位较低,
择偶时就很有可能会对配偶经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以确保家庭生活的可持续和后代的发展。”

我来通俗地解释一下:

如果女性挣不到钱,就会为了下一代去找物质条件更优越的男性。

普通男性更娶不到老婆。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或者不用生孩子,那么许多普通女性,也是能够接受经济一般的男性。

穷不是原罪,穷还要生娃才是!

知乎用户 梦见未来 发表

不是因为全面开放二孩导致的生育断崖

是快挂之前打了一针杜冷丁回光返照了一下下, 就感觉又要活过来的样子

知乎用户 Odysseus​ 发表

这问题让我想起了差不多四年前的一个故事…… 当时二胎政策刚刚放开。然后大家都在讨论这个政策有多大的效果。

我记得当时大家都从政治方面给了这个东西一个解释,主要的意图是说明,政策对于出生人口应该还是有提振作用。

当时的一个主流解释大概长这样

当时很多人对于未来二胎政策是有很好期盼的,我看过有预期每年超过 2200 万的数据。

但我当时偶然发现了,其实用政策去解释人口,还不如用更粗暴的出生年龄去解释来的愉快。就很简单,不管你政策怎么样,大家都是到了 25 岁左右开始生育…. 于是我画出了下面这个图。

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修复点的原因是,我觉得按道理来说,出生人口早就该增长了。实际上在 2016 年处理这个问题已经晚了

当时我的结论是

而比较蛋疼的是,我以为那条虚线会被遏制,那条虚线显示在 2020 年出生人口会回落到 1500 万附近….

显示更加残酷,2019 年出生人口就已经接近了 1500 万。

所以这样来看,我们可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

  • 二胎政策并没有稳定出生人口,出生人口依然出现了较大的下滑
  • 2003 年前后出生人口的企稳,意味着我们当下出生人口降低的趋势可能要到 2028 年(甚至更晚,如果考虑到经济发达之后生育年龄延后)才会发生

这是人口的问题,人口是经济中总需求的一个核心来源,而对于一个逐渐从工业化转向服务业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叠加自动化的影响。人口降低的影响可能更多出现在需求侧而不是供给侧。

某种意义上,美国那个优秀地令人发指的人口结构,可能才是他傲视发达国家 30 年的基础所在。很多人攻击过默克尔的移民政策,但随着时间的退役,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放开移民。很多年前日本基本上不欢迎外国人去工作。而近两年你会发现日本似乎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友好了一点点。

暂时从移民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问题中跳出来。我们来思考另外一个残酷的问题。共和国平均寿命根据男女不同大概在 76-77 岁左右。而我们出生人口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 1949-1954 年。考虑到平均寿命是一个越晚出生数字越大的东西。我们可以认为在 2020-2028 年,出生人口降低的过程中,我们的死亡人口可能也是在增加的。意味着我们的总需求,如果没有什么政策改变的话,它大概率是降低的。但人均的 GDP 可能因为人口的下降而比较得利

有没有感觉我们的经济发展目标在这段时间由总量变成更关注人均,也是有那么点道理和讨巧的?


而如果我们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在一个完整的设备周期里面

  • 下游需求不振,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产业链产成品价格下行
  • 制造业去产能,产能利用率见底回升,产业链价格依然处于低位
  • 行业逐步出清,产能利用率回升,企业利润开始积累,产业链价格开始上涨
  • 企业感觉良好增加 CAPEX,增加设备,开始寻找新的产能 / 利润的平衡点
  • Capex 增加后产能增加,产能利用率持平,上游需求良好开始涨价
  • 企业利润开始收到挤压,产能扩张停止,价格开始向下游传导
  • 下游涨价后,需求降低

16 年供给侧改革修复了很多产业链的价格,而 18 年之后 - 20 年,由于贸易战的不确定性,无论中美企业的 Capex 支出都受到了一些压制。可以猜测疫情控制后,会有一个 Capex 的增加。我们现在应该处在一个第四点和第五点的中间。

但这个猜测不是没有前提的,第一,制造业是不是还对于经济有很大的影响,服务业是不是未来经济的主流。或者说我们以后就不需要制造实体了,虚拟经济就是社会的主流?

服务业很多时候需要的就是人,就是移民人口,民主党那个移民政策看起来是政治正确,很有可能背后是经济正确。但我自己的感觉是,生产力的提高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也许我有点太古板,但我真的觉得服务业 GDP 没有制造业 GDP 实在,因为服务业的生产力真的太主观评定了。我喝一个茶颜悦色和我喝一个喜茶到底差在哪里是很难说清楚的。茶颜悦色和喜茶谁代表更先进的生产力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第二,我们在 15 年之前需求就开始不振了,供给侧改革修复了一些过剩产能的问题,但人口比起 4 年前更加恶化,以后几年估计也不会好转,那这个链条可能传导不下去。那么这可能是需求侧管理出台的一个小背景,在出生人口出现下滑的情况下,通过企业或者政府的上杠杆来维持产业链的景气。

第三,指望货币政策提振总需求,也是在 07 年出生人口没有出现预期回复之后的事情。当然我们都知道现在大家都对于货币政策提振总需求的假想有了怀疑。财政政策可能会是未来提振需求的主力,但财政又有一个效率的问题,所以也许央行那个 “精准” 的货币政策结合 DECP 是值得期待的

我一直都感觉,人口的降低带来的总需求的降低,是过去很多年我们国家一些经济政策的底层驱动力。然而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万全之策。

  • 我们尝试过居民部门上杠杆,等于提高单个人口的需求总量。16 年地产的故事
  • 我们鼓励过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互联网有很大的指望,它可以把更多游离在原有工业农业体系之外的人纳入到经济生活中。非常成功,但互联网进入了存量博弈之后又有了垄断竞争的问题
  • 我们尝试过鼓励生育,和上面这些政策比起来大家看的出国家似乎也没太大指望它可以成功….
  • 我们尝试过货币政策 / 财政政策提振总需求,4 万亿的故事,好玩的是美国今年也学习了我们。

而我们今天提出了新的需求侧管理,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这到底说的是啥,但大概率这是一个提振需求的做法。如果这个东西成功,我们会看到上游的涨价,制造业产业链 ROE 的持续回升;如果这个东西不成功,我们会看到总需求的低迷,会有更多奇奇怪怪提振总需求的做法….(赛马 / 游戏 / 电影… 大洋彼岸甚至有更激进的做法….)


《论如何赢在起跑线上》

最后我想说的是:选择出生年份,是一个和投资非常类似的东西,你最好不要赶到人最多的时候。我们再过去 50 年,出生人口最少的两年是 1961 年和 1979 年。让我们看看这两个年份出生的幸运儿一生中遇到了啥

22 岁大学毕业:1961 年生人遇到了 1983 年,改革开放初期;1979 年生人遇到了 2001 加入世贸组织

30 而立:1961 年生人只要再等一年就可以等到南方讲话;1979 年生人遇到了 4 万亿的投资

或者我们就用 GDP 的图

1976-1984,1992-2006 是我们国家两个长周期的繁荣,分别对应了改开初期的百废俱兴和南方讲话之后的深化改革。

1961 年生人在 15-23 岁,31-45 岁,青年时期和事业有成时期都经历了这个美好

1979 年生人在 13-27 岁经历了我们国家的长繁荣。

感觉似乎这两个年份确实不糟糕….

下一个出生人口的低点可能在 2027-2028 左右出现。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到时间的朋友…..

知乎用户 硬核社 发表

这组数据好像更直观的体现

什么叫断崖式下跌

股票跌了可以停盘,

大盘绷不住可以熔断,

国民经济下滑可以放水,

但是关于生孩子这事,只能绷紧,搞 “人口熔断”,不可能搞放水。

能怎么放水?

把诸家国际知名运动品牌清出中国?

取缔成人用品行业?

计划生育委员会改促进生育委员会?

二胎家庭奖励学区房?

老一辈偶有提到,

80 年代四川某些农村地区为了落实计划生育,有的妇女刚生完孩子就会做结扎。又例如我出生在国企工人家庭,如果发现超生,父母都会丢掉铁饭碗。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就算工作出错,国企也不会轻易开除员工,但是发现超生就开除。至于更常见的罚款、牵猪羊、黑户… 这些都不算个事儿了~

但今非昔比,

总不可能再开历史倒车,

重演三,四十年前那些闹剧,

把一刀切的条条框框再搬回现代社会吧?

(老婆是国家包分配. jpg)


那怎么才能刺激提高生育率?

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废话,

“不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

就拿教育资源分配来说,

学区房政策就是明摆着搞精英化教育,

精英化教育带来的当然是劳动力精英化,

表面上是九年义务教育,

实际上是买房子的时候顺带交学费,

购房款通过开发商转移支付给教育部门,

教育部门拿到经费,首先想到的已经不是如何再分配了,

而是如何打造更多的学区地段。

大道理大家都懂,但现实又是如何?

我们 90 后都是蹭着人口红利末班车,

书上学的都是日本和俄罗斯老龄化悲剧,

长辈们转发的都是日本人不生小孩要绝种,

终于也还是轮到咋们了哈哈——

转念想想,

你不生,我不生,大家都不生,

不给国家添麻烦,不给社会添负担,

不给老板送苦力,不给城建舔压力。

以前提倡公交车上小朋友给老人让座,

等咋们这一辈,

全部都能坐着哈哈,

这不香吗?

等 00 后 35 岁的时候,

我们 90 后已经将计划生育落落实到底,

从源头阻断血汗公司的劳动力来源,

HR 哪里还有底气叫你滚犊子?

80 后生个孩子要赔六个钱包进去,

咋们 90 后、00 后可是看着的,

咱中有些人还就是六个钱包供出来的,

祖宗家底子都被耗光,

谁还有底气接着生?

至于养老?

稍微算一算帐就能捋清楚——

养儿防老和养老金哪一个更香,

(我这里就不细算了,大家结合自己的养老金实际情况和储蓄能力估算)

更现实一点,说不定在看的各位,还有不少是爸妈用养老金帮着还房贷,用棺材本帮着给首付的。

我不是看不起各位,

这是时代现状,普通人很难改变,

我只是说的比较直接一点,

这又不是你们的错。

如果真要忧国忧民,考虑国家长远发展,

突然出现比日本还 TM 猛烈的人口断崖,

在二十年后,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必然消失。

企业普遍出现用工困难的情况,

短期可以维持高压工作制度,

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只有彻底转型,摆脱对传统人力的依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这段文科生都会写,

但是!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计生委那边,

除非计生委能把房价降下来,把教育资源分配均匀化,把劳动法落到实处。

否则,一切想从中国人的床上刺激人口增长手段都是徒劳。

问题根本不是这一代中国人 “不行了”,

而是这一代中国人还没到床上就被榨干了。


啊这…

说点实话都能被点反对…

知乎用户 看看 发表

不是全面二孩政策导致生育断崖,要是没有全面二孩早几年就生育断崖了。

年轻人买房真的不容易,已经 6 个钱包了,还怎么养孩子?

我同事孩子读初中,孩子班上的同学都说不要养孩子,太贵了,养不起。

知乎用户 凉心四十八天​ 发表

讲几个事情。

1,九十年代初,一个亲戚怀了二胎,计划生育部门围追堵截,终于 “逮” 到了她,直接拉去医院做了流产手术。流下来的孩子她见过,据说是在头上扎了一针,扎针的那一片地方都乌青了。

老人家现在每提这事儿都心里难过,描述到孩子头上被扎了一针时,还常常落泪。

2,也是九十年代初,另一个亲戚,怀二胎时到处躲藏,在我家里也躲过些日子,后来最终是生下一个儿子,大家也都欢喜,总算没白忙。

然而十几年后我才知道,那不是她的二胎,是她的三胎。两胎之间,还有一个女儿,生下来就送人了。保密性好到,好多亲戚都是十几年后才知道这个事情。

3,2011 年,我儿子出生,计划生育部门要求我媳妇戴环。我查了相关资料,觉得戴这个对身体不好,于是坚决反对,为此在镇政府和相关人员大吵一架,差点没掀了他们的桌子。可能觉得我这个人太不通世事,也可能是我媳妇白脸唱得太好,这个环最终也没戴上,算是遂了我一次愿。

几年后二胎放开,好多戴坏的人都取了环生了二胎,而我完全没有二胎意愿,现在也是只有一个孩子。

4,前七八年的时候,巧合,和几个计划生育干部坐在一起喝了个酒。当时有一个怀孕七个月还是八个月被计生人员抓住打胎的新闻,被打下的孩子还被放到了母亲身边。当时候我也年轻,对这个事情表示出相当的愤慨,却看到几个干部都在那儿齿冷。等我愤慨完了,其中一个人说话了:

少见多怪,九个月的我们也打下来过。

说着还做了几个腿蹬脚踹的动作,那得意洋洋的表情我至今都记忆深刻。


2021.2.10 日更新。

关于法律与政策方面的东西,我曾经在另外一篇回答中提到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有实力的可以给补充一下。

为什么很多超生的人明明干着违法的事,却以受害者的姿态自居? - 凉心四十八天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很多超生的人明明干着违法的事,却以受害者的姿态自居?​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334615/answer/307550876)

总结一下,自有计划生育这个说法以来。所有与之相关的信件、决定、政策乃至于法律,都是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完全没有强制规定不可以生第二个孩子,更不用说也没有规定强制上环、强制结扎、强制堕胎之类,以及其它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了。倒是有规定社会抚养费,那也是 2002 年以后的事情了。至于这个社会抚养费到底抚养了谁,那可就真难说了,到现在也没有人公布这一大笔钱的去向,我倒是知道一些比较武断的说法,但是为了我的回答不进小黑屋,还是不说为妙。

提倡,提倡,提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知道 “提倡” 两个字是什么意思的,自己去查字典。

那些口口声声国策的人,估计我找的这些文件他们一个也没看过,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他们都没看过。

他们甚至都不一定知道这部法律是哪年颁布的。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包括我在内的一批乐观人士在思考 2050 年社会赡养比接近 1:1 的时候我国应该如何确保社会正常运转,保持我国的世界生产中心的地位不动摇。比如说,社保设立高龄老人的照护保险,以此带动各类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为老年人改造家居;通过医学保健手段延长居民的健康寿命;发展生活服务类机器人。

朋友圈里的悲观人士在大别山买下了一座 70 年代建设的废弃厂房,存了一批物资,包括工业银条。他说银条在交易过程中可以轻易的分割,不像金子那样贵,不适合小笔交易。我心想银本身容易硫化,非专业人士储存银容易贬值。

悲观的朋友是经济学家,认为唯一的解决方案先放水扩大总量再本币升值收割世界。

知乎用户 阿超 发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先达,再说。

达之后,莫让屠龙少年变恶龙,先说声谢谢了。

原答案未经过审核,只能剩下这两句了。

知乎用户 import 潘多拉 发表

这又是一个送命题,后台天天推给我,估计是想找茬删我号吧~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十五年前,天涯论坛上早就深刻讨论并且预言了今天的情况,相信那个年代过来的网民对这个结论丝毫不吃惊。

我吃惊的是——这些文章可以在股市 6000 点,GDP 连续超 10%,形式一篇大好的情况下,非常冷静的,精准的指出人口问题、爆发时间、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看待问题的态度,结果完美契合,堪比《大腕》疯人院桥段。

类似的文章一抓一大把,不管内容质量如何,至少大家是真关心这些情况。随便找找都是挺准的一些预测,这说明中国不缺人才。

现在这些东西知乎上看得到吗?

还有人去写吗?

我依稀记得有一篇文章就是预测现在年轻人的状态,找不到了,我也不高兴找了,爱咋咋地吧~

知乎用户 云舞空城​ 发表

中国想要扭转生育断崖,只需要做到很简单的 5 点:

1. 夫妻双方等长产假,用法律强制下来,以此保障生育人群的职场生涯不受歧视,并保护女性职业生涯。

2. 国家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以减税甚至补贴的方式为企业减负。

3. 降低养育成本,普及社会化抚养,重建公立幼托机构,将 0-3 岁入托率从 4% 提升个十倍二十倍再说,师资力量也要跟上。

4. 平抑房价、稳定租房市场、建立稳定的长租市场,让人居有定所,才有生育动力。

5. 户籍制度加速改革,能生能养还要能在本地上学,总不能生在某地回老家上学吧,那就都成留守儿童了,那样不好。

这五点并不难,只要国家勒一勒裤腰带,探一探改革深水区,动一动别人碗里的蛋糕,就一定能做到。

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暴论)

如果钱不够改不动的话,入关劫掠吧(暴论)

知乎用户 宁输输 发表

因为需要钱啊!

比如父母老了,生病了,要不要照顾? 照顾要不要钱?即使送去养老院,养老院一个月收费几千块,说不定比很多年轻人月工资还高,去都去不起,怎么办?

哪怕有人说,自己老了不拖累别人,找个地儿自个埋自个,但能让父母也这样干? 你能这样和父母说,不代表别人也可以。

再说存钱,如果工资不高,又要旅游,又要交房租,平时馋了还买点零食,女友和你一起逛街,看个电影,下个馆子,自己平时买鞋买衣服,存到猴年马月才能存够养老钱?

想存钱只能挣的工资不敢花,省吃俭用。

很多人为什么不愿谈恋爱?不愿结婚,都是不想吗?非也,很多人结不起啊,所以别说什么二胎,什么生育率了,连结婚的人都少了,第一关就挂机了,哪还有第二关?

就算结婚了,生活各种开支还是要钱,很多情侣,夫妻矛盾就在这,经常为了哪哪多花了点银子了就开始吵起来,这种时候家庭关系就不容易和谐,互相睡觉都背对背玩手机,谁都不愿搭理谁,最后互相嫌弃,觉得没有物质的爱情一盘散沙。很多人没能在一起不就是因为这些事情吗?

看,从这个角度描述,不也觉得弊病重重? 有的写法不过是强调了其中一种生活方式好的一面,又渲染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不好的一面而已。

所以有的人看对方,取笑对方的生活方式很糟糕,孰不知其实在对方眼里他也一样,各自走各自的人生就好了。

知乎用户 框框框子 发表

我觉得挺好,人口太多反而会想着怎么去压榨这点劳动力,人口少了反而会开始搞技术替代。

人口神教吹的最多的就是 “人口多了才能 XXX,才能 XXX”,但实际上对于社会而言,一次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意义远大于人口增长,人口的规模虽然会保证部分优秀人口(如高智商者)的出现,但规模的持续扩张必然会带来教育和培养能力的问题,除非国家能富裕到每一个孩子都接受同样级别的培养和教育,否则再多的人口也意义不大。

不管我们再怎么说 “人是平等” 的这个道理,一个从清华大学毕业,接受了高精尖教育的科研工作者所做出的贡献,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比一百个快递小哥都来的有用。

况且很多产业说难听点难道不是生造出来的?

开发算法压榨时间加班→加班吃外卖→外卖产业兴起→快递小哥增多→内卷压榨→再次开发算法→再次加班→外卖产业进一步扩大。

如果一开始就不需要加班进行这方面的优化,还真能造出千万级的外卖送货员?为什么不想一想在中国有上亿人每天要吃几亿份外卖(2019 年每天外卖成交量超过 20 亿元,至少 1 亿份),这上亿人每天在该吃饭的时候没法轻松的坐在餐厅吃饭,本来就是一件非常扭曲的事情

24 岁及以下用户占了外卖总数的 24% 以上,真以为年轻人不喜欢去餐厅坐着吃饭,难道不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学生刚毕业正是最好被压榨的时候?

但我们每天本应该是拥有这么多闲暇时间的,在现代社会下,节约的 48 分钟没有投入学习和休息当中,而是投入了资本家的压榨大业里

这种被生造出来的东西还少吗?

学校学习学不够,造出一个辅导教育产业,买车票机票折腾不下来,造出来一堆抢票产业,卷来卷去线下交流和出游没时间,造出来一堆线上配对产业,我看这产业也真的是差不多得了。

我看这人,还是太多了,只有逼的哪天资本家真正的感到 “用工荒” 了,真的到了不瞎那么折腾出一个莫名其妙的 “产业”,不那么去非要“优化” 那么几分钟送餐时间了。

我觉得人口就差不多了,减少吧,少了挺好,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他们会自救的,这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知乎用户 Yuhang Liu​ 发表

计生之前普遍生四五个以上。我父母两边都是这样。一下子只能生一个。现在形成惯性了,又想改回来。。如果当年早点搞计生,不是这么一刀切的搞法,慢慢把生育率降低,可能现在就从容很多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一定永远是最优解啊。

知乎用户 珑珑 go​ 发表

不要说二孩了,看看多少已婚夫妻一孩都不愿意生吧。

不要说生育了,现在大家连恋爱和结婚的意愿都很低了。

前些年因为被我妈逼得走投无路,我已经三年春节没有回过老家了,一过年我就出国旅游,买张机票躲到日本去。

不过这些年我的抵抗也是看到了效果的,我妈本来是一个非常抠门的老太太,好东西不舍得吃,新衣服不舍得买,家里住的房子是我初中时买的,已经很破了,我每次回家只能睡在我小时候睡的那张 1 米宽的硬板床上,翻个身就有滚下床的风险。我妈那个抠门劲儿让我一度很迷惑觉得家里是不是很穷。

大概是去年开始我妈终于放弃逼我结婚生娃,她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个 160 多平的大房子搬了进去。

今年拜疫情所赐我没法再出国了,这两天刚回家住进了我妈的新房子,那房子大的能在客厅里打羽毛球。我妈还当上了当地广场舞团的扛把子,新家有一个大衣橱,满满一柜子都是她的演出服和漂亮裙子。

我被我妈的有钱震惊了,原来她之前的抠门只是因为所有的钱都不舍得花,全都攒着等着我让她抱上外孙,当她把 “当外婆” 这一项从她的人生目标中剔除以后,才终于学会为自己而活。

我希望我家老太太开开心心地去过属于她自己的退休生活。当我自觉以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养育孩子的时候,我绝对不会去生一个,然后赔上孩子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宝贵的时间精力以及一辈子的积蓄。

知乎用户 鲁森林林 发表

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我生活在一个中部的省会城市。从 2020 年中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个城市最火热的话题是房子。

大家都觉得房价很高了,已经让人承受不住了。但是偏偏房地产市场火热的不得了。

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新盘销售一片红火。摇号抢房、高首付、全款、号头费、绑定车位等等。就这样还有很多人拿着钱买不到新房。场面非常火热。

二手房市场就更热闹了。很多小区成立房价指导委员会。对小区二手房挂价进行统一指导干预,坚决不能挂低,集体抬价。然后还有房东在签约前一刻不断涨价。2020 年中考过后,不少小区都发通稿,“庆祝” 本小区的对口学校取得 “好成绩”。然后又把二手房价格推高一波。

中介、房产自媒体自不必说。各种煽风点火,各种推波助澜。把这个中部省会吹的让人以为是中国的首都,反正是这个区域充满潜力,那个区域也无限可能。省府所在的新区更是全球期待。目的就是吸引人赶紧买房。买到就是赚到,不买就是吃大亏。

我是眼睁睁的看着房价涨的。我自己买的房子,二手价格已经涨了 6000 元 / 平米左右,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有的小区已经涨了一万一平,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

这个城市的工资中位数不到五千 / 月,但房价均价已经 1.8 万左右(这还是把远郊房、县区房、回迁房等拉进来平均的),其实核心地区、稍微带点学区(分校或者合作办学)的房子,都是 2 万元 / 平米以上。那些本地优质学区的房子,小户型更是 3 万甚至 4 万一平朝上的价格。很惊人。

单位去年招了一批年轻员工,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新人。95 后。他们才刚开始工作,就已经被这个城市不断上涨的房价搞得非常焦虑。他们很多人从小地方考上大学,留在省城工作。本来想要好好干一番事业。结果光买房上车就要掏空六个钱包。

而他们恰恰是以后的生育主力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产生高昂的生育欲望吗?

但是他们现在连谈恋爱的成本都会变的很高。更别提买房、结婚。

他们仅仅晚毕业了几年,买房成本就增加了很多,困难度直线上升。

单位里面一些已经结婚成家的 90 后,生二胎的很少,而很多小夫妻连一胎都还在不断的拖延。生活成本压力太大。除掉房贷、生活费用等,每个月剩下的钱,养孩子真的很吃力。所以,生二胎或者完全放开生育,我觉得以后的年轻人不会轻易多生。

知乎用户 浩然 发表

看到题目想起了前几天和同事的争论。

本人目前是坚定的不婚主义,更不打算要孩子。83 年的同事知道了这消息后非说我自私,不爱国:

第一,不为全人类考虑,如果人人都像我一样那人类就完蛋了。

第二,不为祖国考虑,国家是正需要劳动力的时候。

第三,不为爸妈考虑,我不婚不育爸妈肯定难过。

我是这样答复的:全人类和祖国的命运和我无关,我自己都屁股拿瓦盖,承担不了这么大的责任。爸妈那边呢,他们确实不希望我一个人,觉得太孤独了,但他们不会逼我。而且我现在自己住,十分享受单身的状态,也非常讨厌家里有个孩子或女人,觉得特别不自由。爸妈知道以后也接受了,觉得只要我过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就这样,攻击又开始了,各种角度,简直了。

知乎用户 飞天一过客 发表

我就想问几个问题:

一、“谁带孩子”:双职工家庭,谁带孩子?要一人辞职吗,那收入一下子减半!

二、“谁教孩子”:对啦,幼儿园进不了公立,小学买不起学区房,初中还是学区房。所以为什么要让孩子生下来受苦!

三、“孩子工不工作?”:小孩子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四、“孩子结不结婚?”:身为父母,要不要提前准备婚房?

(2 月 5 日 补充

没想到这个话题热度这么大。

原回答,都是最近所想。但是为了避免误会,我还是再解释下。

本人最近有了一个孩子,也算是中年得子。有了孩子之后,顿时觉得生活完全没有质量,且有十足的挫败感(主要是学区房等等问题,顿时觉得自己混得好差)。

所以二胎是不可能二胎的。

要是有后悔药,一胎也更加不想要了(之所以中年得子,也是因为本来就不是很想要孩子)

当然,现在既然有了一胎,就只能好好努力,做一个真正的凡夫俗子吧!)

知乎用户 诚言 SIR​ 发表

决定要生孩子,大家是不是得搞清楚以下问题:

——咱们两口子是否有钱可以养活孩子?

——如果两个人都上班,谁来带孩子?爷爷奶奶带,还是外公外婆带?

——四个老人的身体怎么样?身体不好的话每年需要花多少钱?存款需要预备多少合适?

——如果老人来不了,那么请一个阿姨来带需要多少钱?

——阿姨是否放心?一个阿姨如果带孩子,她自己怎么吃呢,孩子平常要去哪里玩?

——两口子下班是否有大量时间陪孩子?有车吗?婴儿车、纸尿裤备齐了吗?小衣服、零食、玩具呢?

——做好准备晚上睡不了整觉了吗?睡眠不足影响工作怎么办?

——家附近是否有医院?小孩子头疼脑热要时刻观察就医。

——家里落户买房了吗?孩子去哪里读幼儿园,小学,中学呢?

——等等,房贷还完了吗?还有多少年?车贷也有对吗?

——等等,如果是两个孩子,那么家里至少得三室一厅吧,难不成孩子长大了还睡上下铺。

(省略 65 个问题)

——考虑好了吗?生一个,再生一个?

还是说…… 先把自己活清楚。

以上

知乎用户 李雷​ 发表

其实二胎已经拯救了生育断崖了。

2018 年的时候公布了一个统计局数据,就是:二胎比例上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全年出生人口 1723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2.43‰。新京报记者独家获悉,在去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占 50% 以上,比 2016 年提高了 10 个百分点。

在 2017 年新生儿中,有一半是二胎。

可以说是,二胎拯救了快速下滑的生育人口,要是没有二胎,估计早就断崖式下跌了。

这说明什么?

1,二胎政策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2,头胎数量更少。

而在我看来,第二条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一个国家,不可能总是靠二胎来完成的,或者说,二胎的那一代人,迟早会走过生育年龄(30-50)之间,取决于女性绝经年龄。

那么,到时候,怎么办?

头胎数量的减少,说明人们生育的意愿在下降

生育意愿的下降,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负担,比如时间成本,以及最严重的:主观意愿!

前两者都还好,而主观意愿是很难逆转的,我认识的不少人都有丁克的想法,我想,这也是头胎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当前,全面开放生育可能意义都不大了。

毕竟,愿意生三胎四胎的人,本来就是二胎人口选手了。可是这群人,正面临一个年龄问题。

尽管临床上对最优生育年龄有一些争议,但是至少存在一个区域生育更安全

从女性健康本身来说,最佳的生育年龄是 29 岁附近,这个年龄各种生产并发症概率最低,比如妊妊娠糖尿病,难产等;

对于胎儿来说,从常见的遗传病角度,比如各种三体,这个生育年龄是越早越好。

基本上,一般人到了 35 岁以后生育就少了很多。

之前愿意二胎的群体有人认为是 80-90 年这个年龄段,而如今 90 后已经是 31 岁了,距离 35 岁最近的一个群体是 86 年。

可以说如果这个群体的二胎潮一旦结束,那么我们真的会面临人口负增长了。

可能今年不会,但是在 2025 年附近可能就要负增长了。

如何解决,没有思路,但是当年为了计划生育编造出的各种内容,是该从教科书中撤掉了,

比如,著名的旅鼠自杀课文。

[有哪些令大众深信不疑的谣言或负面知识?​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983641/answer/99043036)

知乎用户 三千门 发表

我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每次有人问我什么时候要第二个,我都怀疑他是资本家派来的奸细,又想骗我氪金!

上个月孩子不舒服,反复发烧,跑医院跑断腿,好几次半夜烧起来,吓得我和我老婆上蹿下跳,我们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睡过一个好觉了。

前几天,孩子这边烧刚退,我妈又开始闹着要回老家,不肯给我带孩子了。

我和我老婆都有工作,两边父母都不帮忙带,孩子怎么办?

其中一个辞职?我们工资本来就没多少,不工作哪来的收入?不现实。

请保姆?对保姆的品行不熟,担心孩子的安全,不放心。

请熟人带?各种托关系找了一圈,找不到人。

……

眼看着要过年了,我妈明天就要回老家了,过完年孩子就要面临没人带的困境,我们现在焦虑得不行。

我知道养孩子不容易,直到真正有了孩子才发现我之前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孩子和吃喝拉撒睡,每一样都能把我们血条耗空。

养的粗一点吧,又不忍心。

细又细不到哪里去,只能尽最大努力给他最好的,然后这心思就各种被别人利用。

我们不是大富大贵,养个孩子,孩子自己也辛苦,我和我老婆也辛苦,我们的父母也辛苦,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贡献给奶粉尿布、培训班、学区房、育婴机构保姆机构,还要各种操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我自己的身心健康都顾不上……

那我干嘛要养孩子?

存钱养老它不香吗?

周游世界不自由吗?

去他的学区房!

去他的培训班!

去他的婆媳矛盾!

年轻的时候没钱,要拼事业要攒钱,不然根本没有底气生孩子。

等到终于有点钱了,年纪也大了,已经过了最好的生孩子年龄。

一个孩子就这么折腾了,谁让我要第二个,我跟他拼命。


不好意思,说了这么多戾气话,刚喝了一口水,冷静一下。

其实,虽然不想要二胎,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我非常爱他,那种感情,哪怕刀山火海,也要把最好的都给他。

同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我们付出了很多,而且这还只是开始,我和老婆说:我们为孩子好,应该是充满谨慎的,绝不能只用来自我感动,也绝不能把付出用于道德绑架

我不后悔有了孩子,但是如果你还没有孩子,我会强烈建议你:一定要想清楚,做好准备再要啊


关于作者:90 后,待过 3 家国企,6 个月考下了一级建造师 + 注册消防工程师 + PMP 证书,2020 年 5 月开始摸索副业,10 个月累计变现 6 万。

欢迎你来到公众号【三千门】,我会在那里分享我的国企故事、考证干货和副业经历~

知乎用户 周哥 发表

2015 的放开二胎,带来的效果,就是预期城市人口大增,伴随的就是,房价的暴涨。

而房价的暴涨带来的效果之一,就是生不起养不起,新生人口回落。

万事万物有因果。

不过,养育两个孩子充实啊,真的。

知乎用户 温柔的不锈钢 发表

根据官方数据,我随手做了一张图,过去 10 年国内人口出生数量的变化。2020 年数据还没有出来,我是根据率先公布的大城市数据估计的

每年自然死亡人数是比较稳定的,大概在 1120 万左右。所以 2020 年的人口数据就有很大的预示作用,4 月份正式公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国内的人口是不是已经进入负增长或基本持平。

2019 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已经跌到千分之 3.6,世界排名是 168 名,比满世界找人来移民的德国(173 名,千分之 2.7%)好一丢丢而已。

再看一张图,2019 年中国人口年龄,性别分布图。青年人口组成偏低。

按照现在的趋势,再过 20 多年,中国就步入严重老龄化社会了。

我们该怎么办?

开放三胎?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认为没有必要,应该直接一步到位,全面放开,因为全面放开每年只会多出生 30 万,影响微乎其微。

可是全面放开就能带来高生育率吗?我看未必。现代社会在工作、生活、育儿、教育等方面给女性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育意愿。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一直严重,年轻人的育儿欲望低,我们可以看看他们的经验教训,借鉴一下。日本的畅销书《不让生育的社会》,深入地剖析了生育率低的社会因素,引人深思。

书里用了很多例子,讲述了年轻人在城市打拼的不易,怀孕女性遭受的的不公待遇,医院妇产科的弊端,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兼顾育儿和工作的两难,等等问题。

你看了之后,会有很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今天中国在经历的一切吗?

问题有很多,答案也有不少,但是能起多大作用,没有人知道。

我有一个方案,也许能够刺激生育率,大家随便听听。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最看重,高考是重中之重。建议出台政策:生育三胎家庭,老大高考加分 50 分;生育四胎,老二高考加分 60 分,以此类推,多劳多得。如果任何孩子不用加分可以凭自身实力考上 211,985,政府奖励 20 万。

以我们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肯定会日夜奋战,从此人丁兴旺,也会连带着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比如教育业,房地产,基础建设,等等,何愁国力不蒸蒸日上?

知乎用户 KIYOUMI 发表

请问每天 996,哪有时间谈恋爱???哪有时间造人???哪有时间带孩子???不解决 996,生育率永远上不去?

知乎用户 姜泉 发表

昨天周六,几个老友多日不见,相约一同吃饭喝酒。从小学初中就同班相识一直保持联系和友谊的几个朋友,都已经步入三十七岁的年纪。除了我和另一个在北京工作定居的,其余都已结婚生子。席间谈论最多的,就是孩子和父母。

其中一个朋友 H 的父亲在不久前去世,没有通知我们,饭局之前我才知道。这朋友挺想得开,医院以为疫情管得严,加上他父亲这病也是多年痼疾,所以没跟我们说,也没跟家里其他亲戚说,免得张罗。这朋友跟我们一样是独生子女,他父亲两年前就不能下楼了,近些年更是无法下床,去世前在医院里更是只能依靠他母亲和朋友两个人照顾。这朋友的媳妇高龄有孕,不仅帮不上忙照顾老人,朋友 H 还得操心找医生和产后的各种准备。

另一朋友 S 因为要给孩子买学区房,需要签约交定金,没能参加饭局,这朋友前些年买了两套房,但因为学区问题只能都卖了凑钱买更贵的小区,据说就这样还要贷更多款才能搞定。

朋友 Y 的孩子快上幼儿园了,首先当然要选择公立,也要 1500 左右一个月,实在不行再选私立,私立就要贵得多,要 3、4 千。

朋友 G 的孩子已经快上小学了,目前在小区附近的私立幼儿园。开始自学算术和识字,另外还要开始报各种班,杂七杂八加起来一个月就要七千,朋友 G 说天天一睁眼就想到 300 块没了。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我这几个朋友找的对象大多是外地的姑娘,家里也都有其他兄弟姐妹,娘家多半是指望不上的,因此种种家庭的压力都要落到我们自己身上,而类似的情况其实很多,相信很多九零后也是如此。

相比于金钱方面的付出,个人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其实压力更大,照顾父母、孩子,家里各种鸡毛蒜皮,都需要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去承担。而这社会上一些舆论对三十岁甚至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其实是有各种看不上的偏见和歧视的。岂不知,这个年纪的人背负着这个社会绝大多数的压力和责任。

生育率降低,又怎是一个计划生育政策能背锅的。

知乎用户 蓝家妹妹 发表

u1s1,我作为接受过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人,很讨厌这帮人把我当傻子,避重就轻,绕开核心,避开本质谈现象。

年轻人太难了。我已经算条件可以了,至少我还可以不选择 996,我都没钱结婚养孩子,还有比我更惨境遇更差的,更是无解。我现在只希望快快乐乐的过每一天,过一天算一天。

其实,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观点,我挺喜欢的。16 年之后的房价,赚得都是断子绝孙钱。

知乎用户 AliceDiana 发表

如果我玩一个游戏,他有这么几条主线剧情。

A. 进体制、进国企(概率<10%)或在离家 100 公里内找一个 955 的工作。

薪资水平:4K 左右

BUFF:身体健康,娱乐度正常

DEUBFF:低收入,无房无车,结婚生子支线基本无法触发,孤独终老。

B. 爆肝 997,干就完了

薪资水平:一万至几万不等

BUFF:高收入

DEBUFF:身体积劳成疾,无房,但应该能有车。

C. 创业单干,勇闯天涯(成功率<10%)

成功后:获得高收入 BUFF

失败后:获得高债务 DEBUFF

D. 每日收租度日(仅限 “昨日房东”DLC)

E. 每日在公司混日子月入几万(仅限 “家族企业”DLC)

F. 子承父业,起手就是企业老板(仅限 “拼爹时代”DLC)

G. 出国开始第二人生(仅限 “人上人”DLC)

而且你跟我说这游戏 DLC 没得卖没的体验,免费版又只有 A 和 B 可以选,你还必须选一个。

要是有这破游戏我一定连一周目都不会打通,反手一个退款差评。

你跟我说你要我打通一周目,还要再开个二周目?????

知乎用户 iCoA 首席特工 发表

现在问题不是生二孩的问题,而是未生育的夫妻生一孩的问题,很多都不愿意生孩子了。一个都不愿意生,你觉得鼓励二孩有用吗?

而且虽然我们有了二孩了,但是如果生三个,压力太大了,想想就可怕,是不可能再要老三了。

真要鼓励生育,应该生二孩给补贴,另外在税收和其他方面进行减免,就这样也不一定敢生啊。

对了,补充一下,还有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

知乎用户 秋天 发表

高生育率的趋势一旦形成,至少需要两三代人才能逆转。反之亦然。

知乎用户 林大哈 发表

我尽量说一些不会被和谐的话。

俗话说,要看一个人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

如果一个国家真的很需要解决人口问题,那么应该做什么?

1、全面控制一个家庭必须生活物品的价格,包括房子、教育等;

2、全面保障女性的职场权利与社会地位;

3、保证劳动者的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坚决保证劳动法的实施与执行;

4、。。。

既然人家都不付出行动,说明根本不想,我替人家瞎操什么心。

知乎用户 王克丹​ 发表

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密不可分,单独讨论其中一个是欠妥的!

我们至今仍是世界工厂,出口商品利润对廉价劳动力依赖程度非常高,庆幸的是,现在 60 后婴儿潮还没有退休,我们农村现在 60 岁的人依旧在外打工,这辈人承担了很多经济建设中最苦最累的部分,其次是 80 后的婴儿潮,赶上了全面义务教育,可以承担很多更复杂的劳动,也是现在经济中所谓中产阶级的主力军,但往往也是拖家带口,不敢承担任何失业风险,最任劳任怨的一个群体,再之后就是本应该给 2010 后贡献主要生育率的 90 后,这批人悲哀在赶上 08 年开启的大规模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开启,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失配,干几十年的收益不如人家这几年投资一套房赚的多,加上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自我意识觉醒,生育是生物本能但会影响生活质量,这辈人的特点是也愿意 996,但同时对个人生活品质要求更高,客观是如果家里没有资本积累,紧靠自己买房是可以的,但一定是延后的,主客观加在一起就是晚婚晚育,加上工业化国家普遍会出现低生育率,计划生育、教育、工业化进程、劳动收益占比、生活成本等因素综合叠加,所以 2000 后生育率下跌是非常正常的。

发展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我们不可能逆工业化,也不可能倡导反智,教育水平只会越来越高,唯一能做的就是修改计划生育,改善劳动收益占比以及增加社会福利,很多人说高的社会福利也未必能增加生育率,像日本和德国,特征是即使有良好社会福利生育率还在下降,我们反过来假设,有福利生育率从 1.8 降到 1.6,如果不实施呢?会不会从 1.8 降到 1.5 呢?做思想实验可以,国家为了这 0.1 肯定不愿意冒险。

人口线和发展线相互影响,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也是密不可分,就和很多人讨厌高污染低收益的中低端产业链一样,迁出确实是好事情,但前提是你是否已经建立了可以和发达国家竞争的中高端产业链?现在我们的经济体结构遇到了一个十字路口,00 后婴儿潮缺失,意味着 2020 年以后的先进劳动力将逐渐缩减,人口结构反过来倒逼经济结构改革,仅靠无上限压榨劳动力的工作时间来积攒财富在 2020 年以后是走不通的,60 后婴儿潮还能干几年呢?未来是向经济内卷加剧资本分配和劳动分配的不均,还是完成经济结构转型,用更多的高端制造业替代对廉价劳动力的压榨换取利润,虽然利益集团都不会消散,如此长期高经济增长掩盖了很多分配问题,既得利益者越多,对没有资本积累的劳动者越不友好,结构转型至少未来的劳动者能有机会过的好一些。

不管是经济下行导致的蛋糕增速不够,还是出生人口持续走低影响未来财富创造者基数,都对分配问题有着极高的期待,或许应该考虑考虑清算一些盘根错节的分配者,而非把矛头通过劳动的财富创造者!其中就有过度信贷,对年轻人侵蚀不亚于黄赌毒!

知乎用户 hamc 胜 发表

为什么计划生育前,孩子生的多?

1、工作铁饭碗,且社会贫富差距小。前者保底,后者封顶,不富裕但是很稳定。女性一不担心丢饭碗,二不用拼升职,有时间精力生育。

2、家属院 + 职工食堂 + 职工医院 + 子弟学校,10 分钟经济圈,就像现在的大学校园一样的生活。孩子生下来哺乳室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条龙,免费而且没得选,几乎不用家长操心管。

为什么现在生育率低?

1、家长自己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

2、社会推崇精英式教育,要上私立幼儿园,买小学学区房,买中学学区房,要上辅导班,还要上特长班兴趣班,从幼儿园到中学要天天接送做饭,要辅导作业,要家校联动…… 现在养好一个娃是真的难。

怎么办?

1、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做好社会保障,让底层人民也活的有尊严。富人吃大闸蟹,要让穷人也吃得起小龙虾;富人开奔驰,也要让穷人开得起奔奔;富人住海景别墅,也要让穷人住得上三室一厅。

2、控制好 “劳”、“资” 分配,做好顶层设计。生产者,组织者,资本三者分配占比要控制住,把资本这头驴套在磨盘上。

3、做好价值观引导。消费主义和攀比心理已经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归根到底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豪车名表钻石包包,这些虚假的价值符号消耗了太多的社会资源,反而影响了社会发展。

行百里者半九十。从一穷二白到伟大复兴,我们经历了三代人的前仆后继,看起来再努力十几年就可以实现了,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谨慎关注我们自身的稳固。绿色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环境,更应该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年轻人亚健康和生育率下降,是社会压力过载产生的异动,这种异动如果任由它循环卷积,就可能在更大的层面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及时纠偏,释放多余压力,保证人的可持续性。

知乎用户 夏喵爱吃韭菜 发表

头胎早就断崖下跌了,只不过二胎放开把这个断崖又抬了一下罢了。

2015 年出生人口 1655 万人,2015 年是单独二孩政策,按理说二孩比例已经在上升了。但我们还是取往年的平均值,二孩及以上占 35%,一胎占 65%,可以估算当年一胎数量为 1075 万。

2016 年出生人口 1786 万,官方口径二孩以上占比超过 45%,我们取最低值,45%,可以估算 2016 年一胎数量为 982 万。

2017 年出生人口 1723 万,官方口径二孩超过 50%(规划中提到是 51.2%),我们还是按最低的来,50%,可以估算 2017 年一胎数量 861 万。

同理,2018 年一胎数量 761 万,2019 年一胎数量 630 万,2020 未知,还没公布数据。

头胎数量从 2015 年的 1075 万下降到 2019 年的 630 万,4 年时间下降了超过 40%。

这才是断崖下跌。

能生头胎的年轻韭菜不生了,这才是问题。

现在不管是放开二胎也好,放开三胎也好,核心都是让愿意生的多生几个。

可女性的生育年龄是有限的,人类又是单胎生育,两口子一年生一两个撑天了了。

怎么让掌握优质资源的人多生呢?

或许可以尝试放开二奶,一房一妻。

————删除了一部分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办法有的是,断崖下跌随时能解决,没得什么大问题。

啥,你说社会道义?

知乎用户 魏如姬 发表

这个问题的高亮回答还是老生常谈,房价教育贵导致生育率低下。

当然这是重要的因素,但就因为大家只关注物质困境,我相信哪怕是没有物质问题,生育率也会越来越低。

如果你经历过生育,应该知道我在说说什么。

怀孕 5 周左右,你应该发现问题了,为什么最近总有点精力不够,为什么姨妈还不来,胸部还涨涨的。

刚发现怀孕的你,还来不及喜悦,各种网络信息告诉你该去医院了。因为你可能会面临生化宫外孕等等问题。

生化相对而言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没有太大的痛苦。宫外孕那可不得了,它可能会要了你的子宫加半条命。

到了七八周,你应该有胎心了。如果你年龄太大,这几周有没有担心过葡萄胎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葡萄胎等于肿瘤,完全性葡萄胎是要化疗的,你将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

哦,终于有胎心了。你长舒一口气,从概率学的角度,这个时候你应该安全了。然而令人苦恼的早孕反应应该找上你了。

当然如果你足够幸运,早孕反应特别轻,哪怕你会因此不断怀疑自己有不有胎停,你也要感谢老天爷,因为你不用受这非人的折磨。

其实很多女性不怕疼。毕竟女性忍受疼痛的能力是超过男性的。疼痛是一时的事情,它总归会结束的。

但早孕反应不是,你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三个月就结束了,毕竟也有少数倒霉蛋吐到生。

胃酸混合着苦胆汁的味道,夹着些许血腥味,呕完更想呕。

饿得吐,吃不下,这便是前三个月的日常。

知乎的曹大佐又在说吃肉了,看到肉这个字,你都想让他怀孕,然后往他嘴里塞肉,看他还吃肉不吃肉。

当然,幸运得是你老公还不错。

你不用做饭,难受极了还可以骂一骂。

毕竟,激素让你的鼻子异常的敏感。你总觉得你老公有一股恶心的味道。

哦,不止你老公,是随时随地随人,都是恶心的味道。

你想,你家狗该多难受啊,它每天都要闻到这么多气味,咋没吐死呢。

你确实是幸运的,没有婆婆来劝你,怎么都要吃点,对孩子好。你不用多想自己是不是工具人。

但你还是很抑郁,在这之前,你是劳动妇女,你有强壮无比的田鸡腿,你跑起步来像野马,你能踩着大雪拒绝老公来接徒步走回家。

怎么现在就成了林妹妹了呢?

怎么就想哭呢?

终于,在一次吐苦胆汁的时候,放声大哭起来。你老公赶紧从厨房跑出来,陪你一起哭,要不打了它?

打了它,然后呢?白吐了一个月…… 以后还要不要呢?

主任说:你有情况了啊,看起来反应不大嘛。

你瞬间暴怒了!

每天早上提前二十分钟起床,拿出盆,呕吐玩,再洗把脸,然后蓬头垢面的去上班。

没有因为孕反请一天假,是你最后的尊严。

没有因为怀孕影响工作,是作为一名女性最后的倔强。

你安慰着自己,马上要结束了。12 周要到了,要做 nt 了。

此时你已经有好几周没检查了,莫名有点慌,听说 8 到 10 周很容易胎停呢。

在隐隐约约不安的情绪中,又开始新的轮回。

以上仅仅是一名新孕妇的日常生活。

在信息极度发达和女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年代,怀孕本身带来的生理苦难,对生育率的影响是不可以忽视的因素。

在此之前,我一度比较认同马前卒的社会化抚养。

在此之后,我明确了一件事,如果没有人造子宫,马前卒所谓的社会化抚养会变成对底层女性的压榨。

因为但凡一个女性有点谋生技能,她都不会出卖自己的子宫。

也就是说隔断了子女和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绝大多数女性是不会生育的。

以此类推,但凡女性不图点什么,生一个是最理想的状态,甚至如果你没啥母性,一个不生也挺好的。

物质困境确实影响生育率,但是能不能决定生育率,我打个问号。

知乎用户 京城风四娘​ 发表

都活明白了呗

养孩子巨大的金钱和精力投入有目共睹

年轻的时候把所有的钱和可能都给了孩子,临了临了养老还基本指望不上,自己在能积累能挣钱的时候都贴给了孩子,手里也没剩几个子儿,可能剩下的几个子儿最后还得补贴给孙辈……

我在知乎上写过一个生孩子的好处的回答,写完评论区都在说:好家伙,全是精神奖励。

可不是么?

养孩子理性来讲确实是笔稳赔不赚的 “买卖”

除了我们这些喜欢小孩子的才会去生孩子,其他的可能越来越多选择丁克。

养孩子确实会拖慢甚至直接拖死职场进度条,有的妈妈因为孩子不得不全职几年后,发现再回职场已是困难重重,索性就继续全职,毕竟孩子马上小学也需要家长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陪练。

人生可能从此彻底走向自己未曾设想的一面。

可能更好,但大部分更糟,至少不是自己期望的那种人生。

所以,喜欢生孩子为孩子付出的,值得敬重,不愿意生孩子的,也情理之中。

毕竟,谁的人生不是人生啊

知乎用户 鼎天立地​ 发表

单纯的人口下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20 多年以后全民老龄化的社会。

但是到了二十多年以后,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人均 GDP 超过两万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我们很可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

到时候我们只要印人民币就能补齐所有的养老金,而人民币的信用,当然会由十个以上的航母战斗群来维持。而印钱太多也不用担心通胀造成的崩溃,只要不断提高人民币国债的上限,直到我们付不起其利息为止。届时将会有 200 万亿左右的人民币本金我们一直拖欠着,但永远不会还。

缺乏廉价劳动力也将不会是问题,因为我们把工厂开在劳动力便宜的第三世界,他们国家的账面 GDP 虽然迅猛增长,但是利润大头流回了国内。这个问题就像是苹果公司跟富士康工厂那样有趣。

只要产业转型足够快,“缺乏劳动力” 就追不上我们。

做题家总是想通过自己挑灯夜读来改变自身的缺点,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用一个更大的优点去掩盖它。

知乎用户 神通广大的少年 发表

我们高二的生物课本都知道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知乎用户 孟徽杭 发表

谭嗣同死时,夫妻二人已经成婚 15 年,但依旧恩爱如初,据说,在谭嗣同被打入大牢时,李闰曾经买通狱卒,前去探望,夫妻相见,是泪眼朦胧,最让李闰遗憾的是,自己没能给谭嗣同留下子嗣,对谭嗣同说:“结婚这么多年,咱还没有子嗣,是我对不住你!”,没想到,谭嗣同听完,苦笑一声,道:“如今这世道,多一个孩子,多一个奴隶而已,不要也罢!”。

知乎用户 玉堂 发表

我早就说过,想多让我们生孩子,不能口头表示。要来点实际的。

比如每生一个一次性给 10 万,每个月固定给 5000。生 4 个送一套房 (哪怕是上海郊区)。第五个孩子家里给 2 个保送 985 名额。

你看大家有没有力气生。

我不但生,还保证送一个孩子去当兵。

知乎用户 忠君爱国洪承畴 发表

支持计划生育政策。

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生育率下降只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提倡以 “晚、稀、少”(即提倡晚婚、生育间隔和少生优育)为目标的自愿性计划生育,直到 80 年代才形成了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随后逐步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得到越来越严格的执行。然而,总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发生在 1970~1980 年期间,即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从 5.8 下降到 2.3,共下降了 3.5 个孩子数。而以 2008 年总和生育率为 1.4 作为参照的话,1980 年以后总共才下降了 0.9 个孩子数。

国内外普遍把中国的人口政策简略地称作独生子女政策,其实并不十分准确。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生育政策的具体规定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之间都有所区别,总体上看,农村宽于城市,西部宽于东部和中部,宽于。近年来,中国实际的总和生育率为 1.4,而按照现行生育政策,从全国总体上看,政策允许的生育率为 1.47 左右,政策规定只能生一孩的人口仅仅为全部人口的 36%。

一项计量研究发现,计划生育政策、人均 GDP 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中国生育率的急剧下降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三个变量在不同的时期,对生育率下降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总体而言,生育政策对生育率下降的边际效果渐趋下降,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所产生的生育率下降影响日益增强。

按照人口学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总和生育率在 2.1 的替代水平之下,即意味着进入了低生育率阶段。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把 1.8 的生育水平作为判断生育率高低的基准,并在很长的时间里坚持认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处于这个水平。不过,在坚持认为总和生育率为 1.8 近 20 年之后,官方静悄悄地放弃了这个生育率的说法,也就是说,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开发表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多年低于 1.5。

相应的,联合国在 2010 年发表的《世界生育率模式 2009》中,也把中国 2006 年的总和生育率修正为 1.4,归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关于生育率水平的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在人口转变进程上,已经超过了她的经济发展阶段。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05~2010 年期间的总和生育率,世界平均水平为 2.6,剔除最不发达国家后,发展中国家为 2.5,发达国家为 1.6,中国以 1.4 为准,无可争议地被列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

官方和学术界也尝试探究人们的生育意愿究竟如何,换句话说,在进行政策评估或者政策调整的决策时,人们希望知道,低生育率究竟是政策约束的结果,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在局部地区进行的调查发现,在假设不受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平均每对夫妻期望的孩子数大约是 1.7 个。具体来说,在 1997 年、2001 年和 2006 年进行的生育意愿调查,分别显示出的期望孩子数分别为 1.74 个、1.70 个和 1.73 个。这个水平不仅大大低于 2.1 的替代水平,也显著低于 1.8 的官方期望水平。这意味着,即使将来不再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率回归到高水平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了。

这个事实验证了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关于人口转变规律所取得的学术共识:三个主要人口转变阶段的依次更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但是,中国人口转变也是颇具自身特色的,中国所面临的政策选择也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人口转变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是人口转变的速度快,第二是政府对个人生育的强制性干预。与世界上众多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转变,即由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向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转变,是以高度压缩的形式完成的。

例如,与几个主要欧美国家与日本相比,中国人口期望寿命从 40 岁上升到 70 岁仅用了 50 年左右,比欧美国家少用了一半的时间。历史上西欧国家(如英国和法国)的生育率(以总和生育率为指标),从每对夫妇平均生育 5 个子女下降到更替水平的 2 个左右,用了约 75 年的时间。与其相比,中国所花费的时间不到 30 年,仅为以上比较国家的 1/3 左右。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式的人口转变,即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又并非独一无二的。例如,韩国、新加坡、泰国和中国台湾都没有实行过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大陆一样,生育率从 20 世纪 50 年代大致相同的高起点上,到 90 年代以后都下降到低于更替水平。而印度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绩效较差,人口转变过程相对滞后,但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轨迹。

生育率的下降及长期处于极低水平,相应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即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上升,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红利。如图 1-5 显示,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倒 U 形曲线处在长期下滑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个倒 U 形曲线,在一定时间内处在其上升阶段,其间中国经济增长可以收获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消失

迄今为止,人口转变的确对高速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为中国赢得了人口红利。但是,长期的低生育率已经将中国推进到人口转变的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呈现新的特征,意味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经济增长必然受到相应的影响。从人口抚养比这个人口红利的显示性指标看,以往的各种预测都显示,其长期下降趋势已经在减速,并在 2013 年前后降至最低点。

事实上,如果我们以 15~59 岁人口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话,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 年,中国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减少了 345 万。其实,我们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已经看到,从 2011 年就开始了这个人口组总量的减少,预计 2011~2020 年将绝对减少近 3000 万(见图 2-3)。我们已经看到了劳动年龄人口这个劳动力的基础人口开始绝对减少,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也开始升高。这都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口红利正式开始消失了。

对此判断也存在相反的观点,即认为人口红利近期内不会消失。这种观点所依据的方法,是从人口抚养比的绝对水平来观察人口红利。例如,假设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人口抚养比就算较低水平了,则在 2013 年之后,以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基准计算的抚养比上升的一段时期内,直到 2030 年前后,抚养比都算得上较低。于是,依此观点,中国的人口红利可以继续保持大约 20 年甚至更久。如果进一步放宽条件,例如把 1990 年前后的抚养比看做是可以产生人口红利的水平,则后者可以延续到 2030 年之后。

由于在收获人口红利时期的经济增长,通常更加依赖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而后人口红利时期的经济增长,必须更加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其中技术进步的因素,因此,关于人口红利是否消失以及什么时候消失的判断,涉及既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否必要且紧迫,故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术和政策问题。 尽管人们给予人口红利以各种解释,并以一些指标将其定量化,但是,人口红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为什么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大并且持续扩大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额外源泉,迄今为止尚未清晰地得到说明。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问题明显不属于人口学的范畴,所以,我们应该从经济增长理论出发认识这个问题。

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劳动力是短缺的,因此,物质资本超过一定点的继续投入,将会遇到报酬递减现象,从而经济增长不能持续。从此逻辑出发,打破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以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贡献率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二是破除劳动力短缺这个制约因素,使资本投入不致遭遇报酬递减现象,从而使得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可行。这后一条件恰好是二元经济发展阶段所天生具备的。一旦能够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转化为经济增长源泉,即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的供给、具有正回报的资本投入,以及生产率进步,则意味着实现了人口红利的利用。 可见,理解人口红利,要将其置于二元经济发展框架内,与这个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密切联系。刘易斯本人在阐述其二元经济理论时,就不厌其烦地表示,具有无限供给性质的劳动力的开发利用,要随时随地与资本积累联系在一起来理解。例如,他在其著名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

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部门对剩余的使用。正是因为剩余被再投资于创造新资本,资本主义部门得以扩大,并吸收更多的人从生计部门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剩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也越来越大,因而(二元经济发展)过程持续下去,直至剩余劳动力消失。

据此,我们通过图 2-4 来观察人口红利与资本积累的关系。我们用曲线 D 表示人口红利显示性指标(1 - 抚养比),它所呈现的倒 U 形变化轨迹,恰好反映其对应的具体定量指标——人口抚养比在图 2-4 中经历的 U 形变化。接下来,我们用曲线 K 表示资本积累,可以看到一个不断累积性提高的趋势。如前所述,人口红利的核心是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性质能够打破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劳动力短缺假设,从而保证不会出现资本报酬递减现象。既然资本积累不是一个既定的量,而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人口红利的动态(即处于下降过程中的人口抚养比),恰好可以为动态的经济增长,提供一个使其不出现资本报酬递减的要素条件。

因此,理解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关键在于,在人口红利变化并式微的同时,资本积累则是不断扩大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面对劳动力短缺,作为投资者的企业和政府,最直接的反应是用更多的资本投入来替代劳动的投入,导致在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资本劳动比上升。而资本投入强度越大,则面临着愈加严重的报酬递减可能性。所以,图 2-4 中的 K 是一个上升的曲线(斜率大于零)。不考虑这一点,就脱离了人口红利作为避免资本报酬递减的作用实质。 在图 2-4 中,我们可以把曲线 D 与曲线 K 之间的距离看做是人口红利作用的力度。从中可以看到,假设在水平 r 上,人口红利显示性指标算是较高的,其发挥的抑制报酬递减的作用可以为 ab。在到达人口红利显示性指标的最高点,即图 2-4 中的 c 点(其为曲线 D 上面斜率等于 K 的斜率的一点)时,抚养比对资本报酬递减的抑制作用达到最大。由于资本积累不断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因此,c 点之后人口红利作用明显减弱。例如,同样在 r 的水平上,人口抚养比就不再能够像以往那样发挥抑制报酬递减的作用了。从图 2-4 中看,这个显示性指标,即人口红利的作用力度在抚养比降到最低点后,迅速递减至零即 e 点。 很显然,图 2-4 中资本积累曲线 K 的斜率实际上是任意画出的。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越是在资本投入的更高水平上,越是会出现资本报酬递减的现象。换句话说,假设斜率更大的 K′是更加接近真实水平的资本积累曲线,则人口红利作用减弱的速度更快,早在 h 点上便会降为零。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得以开发人口红利始,最大限度收获人口红利,发生在 2010 年之前的一段时期内,具体来说,就是人口抚养比在降到最低点并开始上升时,人口结构变动对于资本报酬递减的抑制作用迅速减弱,以致资本报酬递减现象迅速发生,从而人口红利消失。而且,资本积累越是迅速,经济增长越是在更高的程度上依赖投资,则人口红利丧失越快。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按照 15~64 岁口径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虽然仍在提高,但是上升的速度逐渐减缓。例如,在 1980~1990 年,该比重提高了 6.14 个百分点;在 1995~2005 年,提高了 4.05 个百分点;在 2005~2015 年,预计只能提高 1.78 个百分点。相应的,资本劳动比一直增长较快。总体来说,这都是产业技术选择和产业结构选择对人口红利式微所作出的反应。其间有两个重要的拐点:1993 年是第一次加速提高的起点,2004 年是第二次加速提高的起点(见图 2-5)。

延续人口红利

中国人口转变结果的特殊性意味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面,面临着更多、更大和更不寻常的挑战。这类挑战可以分别从人口红利的过早消失、延续人口红利面临的困难,以及养老资源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在前文我们已经说明,人口抚养比可以作为人口红利的代理变量。实际上,人口老龄化也可以用人口抚养比来反映。我们把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即依赖型人口(0~14 岁加 60 岁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59 岁)之比的变化动态,与日本、韩国和印度做一比较(见图 2-6),恰好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未富先老特征。

我们先来与作为先行国家的日本和韩国进行比较。日本的人口抚养比是在 1970 年降到最低点的,但是这个低抚养比大体上持续了 20 余年,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才开始显著提高。相比而言,不仅日本的人口转变大大早于中国,而且在人口红利消失时,其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大大高于中国类似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后,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的例子。不过,日本的经济停滞是在成为世界上最富裕国家之一以后才发生的,没有形成中国这样的未富先老的情形。 作为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韩国,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开始得比较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降到最低点,下降过程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并且在低点上保持了较长的时间。然而,韩国却在与中国相同的时间点即 2010 年开始,抚养比转而迅速提高。

这里,有必要结合中国与日本、韩国的比较,讨论一下刘易斯转折点与人口红利消失点之间的关系。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日本经过刘易斯转折点的时间大约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 如果以人口抚养比开始提高的年份作为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日本到达这个转折点的时间为 1990 年,两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间点之间相隔 30 年左右。韩国学者的研究则表明,韩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经过刘易斯转折点,而以人口抚养比提高为标志的人口红利消失点则要在 2010 年前后达到,其间相隔近 40 年。如果以 2004 年作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2010 年人口抚养比提高的年份作为人口红利消失点,其间仅仅相隔 6 年。

为什么中国两个转折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大大短于日本和韩国呢?一般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1 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可以与 20 世纪 60 年代的日本和 70 年代的韩国相媲美。固然,三个国家在各自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完成了青木昌彦所谓的 “K 阶段” 任务。但是,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相比,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仍然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中国的这种特殊性。

首先,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终没有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是通过人民公社、农产品统购统销和户籍制度三驾马车,把农村劳动力束缚在农业中,导致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十分低下,并形成了典型的非农产业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可见,如果以 20 世纪 50 年代末作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时间,而以 80 年代初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的时间的话,劳动力转移的起步大约比工业化滞后 20 余年。

其次,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的整个改革开放期间,中国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并非一下子就消失了,而是通过长期的渐进式增量改革,不断地得到清除,而且迄今为止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因素,仍然发挥着对于劳动力流动的阻碍作用。可以认为,这些制度性障碍的存在,至少可以产生延缓农业劳动力转移 10 年的效果。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转变却大大快于日本、韩国及许多以人口转变速度快著称的东亚经济体。数据表明,如果说日本和韩国的两个转折点之间的时间关系,主要是由劳动力转移速度或需求方因素决定的话,中国则更多地受到人口转变速度或供给方因素的影响。很显然,在转折点上面的这个特殊性,给中国应对挑战带来更大的难度。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日本、韩国和中国在刘易斯转折点上的农业劳动力比重,进一步认识中国未富先老特征导致的经济发展阶段特点。在以产业构变化为主要经济增长推动力的发展阶段(“K 阶段”)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是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表征。然而,在大趋势之内,劳动力转移又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国家之间产生差异。 从图 2-7 中可以看到,由于中国特有的一系列制度因素,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在刘易斯转折点上的农业劳动力比重明显高于日本类似发展阶段的水平。例如,1960 年日本的该比重为 30%,而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 年中国的该比重高达 47%。即使按照调整过的数据,这个比重为 28%,也高于日本的水平。另外,由于中国的人口转变速度更快,预计与韩国在同一时间完成抚养比从下降到上升的转变,所以,中国在刘易斯转折点上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又明显低于韩国。

进一步,我们与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印度进行比较。印度人口抚养比开始下降的年份与其他亚洲国家大体相当,但是,下降的速度相对缓慢,预计在 2040 年前后才从下降趋势转而上升。在此之前,单纯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看,印度将长期处于人口红利期,比中国的人口红利期长大约 30 年。因此,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从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消失的情况下,印度是潜在的比较优势接续国家。实际上,印度不是唯一的类似国家。亚洲的越南和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高盛集团继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之后,创造出的所谓 “新钻 11 国”(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越南),“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以及 “薄荷四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土耳其),都在相关产业上与中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如果遵循以往关于人口红利的定义,即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比重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劳动力充分供给和高储蓄率,人口抚养比在 2010 年之后停止下降进而提高,则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但是,也有文献指出,在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的情况下,个人和家庭的未雨绸缪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储蓄动机,形成一个新的储蓄来源,其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还可以获得收益。这被称为区别于前述意义上人口红利的 “第二次人口红利”。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且具有政策含义的概念。不过,如果仅仅从老龄化时期储蓄动机角度来观察,尚不能构成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上,堪与第一次人口红利相提并论的第二次人口红利。

在理解人口老龄化原因时,人们通常着眼于观察人口转变从最初的少年儿童人口减少阶段,进入相继而来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阶段,从而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提高这样一个事实,但是,不能忘记的是由于寿命延长带来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设想,即使人口年龄结构不发生在少年儿童年龄组、劳动年龄组和老年组之间的消长,如果老年人活得更长,使用通常定义的老年人在全部人口中比重这个指标,也可以观察到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健康寿命延长的条件下,老年人不啻宝贵的人力资源,既作为数量意义上的劳动力,也承载着丰富的人力资本,因此,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只有从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来观察,才具有显著的意义。

值得强调的是,人口红利的利用是有条件的,特别是需要一系列制度条件。已有的众多文献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在于以比之后者更快的速度实现增长,从而形成一个趋同的结果。而这个趋同是条件趋同,即只有满足一系列物质的和制度的条件,发展中国家种潜在的因素才能成为现实的经济增长源泉,从而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

中国人口抚养比下降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但只有改革开放才创造了利用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条件。而按照定义来看,延续人口红利的条件要求更高,涉及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 其实,人口红利这个概念,归根结底是经济学家在研究活动中人为制造出来的,无非是赋予经济增长一个人口学的视角。而且,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这只是一个局部性的视角。例如,当经济学家尝试把人口红利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解释变量时(如以人口抚养比作为代理),事实上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其他变量,也都与人口因素不无相关。换句话说,第一次人口红利只是起到了一种允许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较多地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作用。 至于第二次人口红利,除了同样会产生有利于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扩张效果,如对于保持经济增长所必要的储蓄率和劳动力供给的效果之外(这也可以被看做是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源泉的开发,即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体制改革,实现在后人口红利发展阶段上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

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第一次人口红利来得有早有晚,因而去得也有先有后。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中,甚至看不到明显的人口红利效应。因此,虽然中国的确享受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际上却并不存在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有特别的人口负债这个问题。只是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获得之间,需要避免出现一个经济增长源泉的真空时期。而未富先老的特点,的确在两次人口红利的良好衔接上,给中国带来特殊的挑战。如果通过在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条件的同时,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防止增长源泉真空的出现,中国就可以避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把身体健康长寿的因素与人力资本积累(包括教育、培训和干中学)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有效工作年龄理应伴随预期寿命的提高而延长。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把实际退休年龄向后延,从而扩大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提高劳动参与率,降低每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的退休人数。 一项模拟研究显示,如果每年能够把劳动参与率提高 1 个百分点,可以使 2011~2020 年中国的 GDP 平均潜在增长率提高 0.88 个百分点。另外,如果我们大体上把按照不同年龄定义的劳动年龄人口与相应的老年人口相比较,从图 2-8 可以看到,把实际退休年龄从 55 岁延长到 60 岁及至 65 岁时,可以达到的降低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效果。以 2030 年为例,延长实际退休年龄,可以把每百名 20 岁以上的工作年龄人口需要供养的老年人口,从 55 岁退休情形下的 74.5 人降低到 60 岁退休情形下的 49.1 人,进而 65 岁退休情形下的 30.4 人。

值得指出的是,法定退休年龄与实际退休年龄是不一样的,即在法定退休年龄既定的情况下,实际退休年龄可能因劳动力市场状况而产生巨大的偏离。例如,虽然法定的退休年龄大多数采取男 60 岁、女 50 岁或者 55 岁,但是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受到劳动力市场冲击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实际退休年龄经常会大大低于法定退休年龄。可见,真正能够改变人口工作时间从而对老年人供养能力的,是实际退休年龄,与法定退休年龄如何规定的关系并不直接。如果单纯改变法定退休年龄而劳动力市场却无法充分吸纳这些人口,则意味着剥夺了那些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在就业与退休之间的自主选择,使他们陷入严重的脆弱地位。

在许多发达国家,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成为应对老龄化及其带来的养老基金不足而广泛采用的手段。例如,有大约半数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已经或者计划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其中 18 个国家着眼于提高妇女退休年龄,14 个国家着眼于提高男性劳动者的退休年龄。2010 年,OECD 国家男性平均退休年龄为 62.9 岁,女性为 61.8 岁。但是,由于与发达国家在两个重要条件上相比,中国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使得这个做法不应成为近期的选择。

首先,劳动者的不同群体在退休后的预期寿命不同。预期寿命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在总体水平上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个体上与不同人口群体的收入、医疗乃至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同样的退休年龄下,不同群体退休后的余寿是不同的,从而导致能够享受养老金的时间长短各异。 例如,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整体收入水平和医疗水平都较高的国家,1997 年 67 岁年龄组人口在 65 岁上的余寿,在全部人口达到 17.7 岁的同时,女性高达 19.2 岁,而低收入组的男性仅为 11.3 岁。 中国预期寿命的差异应该更加显著,从地区差距来看,2000 年上海为 79.0 岁,而贵州仅为 65.5 岁。 虽然我们没有分人群各年龄组的预期寿命数字,由于中国有比美国更大的收入差距 ,并且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某种程度的累退性,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退休人口的预期余寿差异会更大。

其次,以人力资本为主要基准来衡量的劳动力总体特征不同。中国目前临近退休的劳动力群体是过渡和转轨的一代。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人力资本禀赋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竞争地位。延缓退休年龄以增加劳动力供给的可行前提,是老年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年轻劳动者没有显著差别,加上前者的工作经验,因而在劳动力市场是具有竞争力的。 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通常是事实,如在美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中,20 岁的受教育年限是 12.6 年,而 60 岁反而更高,为 13.7 年。目前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例如,受教育年限从 20 岁的 9 年下降到 60 岁的 6 年,而与美国的差距则从 20 岁比美国低 29%,扩大到 60 岁比美国低 56%(见图 2-9)。在这种条件下,一旦延长退休年龄,高年龄组的劳动者会陷入不利的竞争地位。

一项公共政策,只有在设计的起点上就包含公平的理念,才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在西方国家,由于劳动力市场需要一个追加的劳动力供给,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强的工作激励,同时不同群体大致均等地为节省养老金支出做出贡献。 而对中国来说,类似的政策却意味着缩小劳动者的选择空间,甚至很可能导致部分年龄偏大的劳动者陷于脆弱境地:丧失了工作却又一时拿不到退休金。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情况下,劳动力短缺现象不断发生,就业总量压力也明显减缓,但是,劳动力供求中结构性矛盾反而更加突出,与劳动者技能和适应能力相关的结构性失业及摩擦性失业愈益凸显。这表明,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对高年龄组劳动者的需求,并没有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而增大。因此,对于那些处于脆弱地位的劳动者人群来说,结果必然是难以真正在延长就业时间的政策中获益,却因寿命较短而减少了获取养老金的年限。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大体上从 45 岁就开始下降,其中男性略晚而女性更早。例如,城镇的劳动参与率从 45 岁的男性 94.3% 和女性 75.3%,分别下降到 55 岁的男性 73.5% 和女性 31.5%,进而下降到 60 岁的男性 37.1% 和女性 19.4%。由于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较早,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失业率也相应降低,但是,男性的失业率则从 45 岁开始逐年提高,49~54 岁达到最高失业率,直到 60 岁退休以后才明显下降(见图 2-10)。这充分说明,对于那些年龄偏大的劳动者来说,劳动参与率的降低显然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结果,即 “沮丧的工人效应” 的表现。

可见,扩大劳动力总体规模和降低社会对老年人的供养负担,恐怕不应该在当前的临近退休年龄人口身上做文章,而是需要创造条件,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的劳动力供给潜力,如清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另一方面,把当前的这一代年轻人逐渐培养成为拥有更充足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使得他们不仅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要求,而且能够在未来具备延长工作时间的能力。

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下,有两条途径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第一是进一步清除生产要素供给的制度性障碍,第二是把投入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转到生产率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而这两条途径的开启都有赖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向各个相关群体说明改革并不会 “抑制增长”,而是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甚至某些领域的改革可以具有提高潜在增长率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将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从而依靠全方位的积极性实际推进改革。 从获取增长红利的角度讨论改革的目标,也有利于把握改革方向,找到突破口。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某一天,当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 · 海克曼,向当时的财政部部长助理劳伦斯 · 萨默斯游说其政策主张,希望政府确保贫困家庭的 3~4 岁儿童的教育机会时,他对自己这位经济学家同行说:这个政策建议可不仅仅是某种善良而含糊其辞的愿望,而是讲求实际的投资,能够以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犯罪率以及增加税收的形式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实际上,这位经济学家拿出的是一个关于公共政策的成本收益 “海克曼等式”。

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改革效果,可以说与此十分类似,即旨在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既是为了实现更加公平的社会目标,也可以获得直接和间接的改革红利。 在诸如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国的改革任务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着眼于实现更充分覆盖以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等化。例如,相关的一项改革即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便是通过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建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和机制。此类改革可以带来的直接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通过强化人力资本积累激励、增加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供给、挖掘资源重新配置效率潜力,显著提高潜在增长率。一项政策模拟研究表明,按照现行趋势,2011~2020 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明显低于过去的 30 余年,即可能会在 6%~7% 之间。如果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清除农民工转移和在城市落户的制度障碍,便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参与率。假设其间每年劳动参与率可以提高 1 个百分点的话,将带动 GDP 潜在增长率提高 0.88 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通畅还可以保持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继续作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假设其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可以增加 1 个百分点的话,将带动经济增速提高 0.99 个百分点。

第二,通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比重使经济增长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险项目的覆盖水平也很低,他们往往还不得已以返乡务农的方式,应对经济危机和宏观经济低迷。特别是,他们在不能预期在城市养老的情况下,往往在 40 岁时就考虑离开城市劳动力市场,返回农村的低生产率部门。这种就业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妨碍农民工作为重要消费群体,发挥对宏观经济需求结构的再平衡作用。粗略的估算表明,如果农民工像城市户籍职工一样筹划自己的收支预算,也就是把原来汇寄回家的 1/4 工资留在手里,他们可支配的工资可以提高 33.3%,提高幅度相当于从城镇居民收入五等分组中的 “较低收入户” 提升到“中等偏下户”,而通常这个收入组的提升可以将消费支出提高 29.6%。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如果所有的农民工把这 1/4 工资用于消费,可以把全国居民消费支出提高约 6%。

第三,借助公共政策改革效应减缓工资上涨压力,为企业挖掘比较优势潜力、延长人口红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赢得时间。保持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并不必然通过工资上涨,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平等待遇能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稳定的居住和就业预期,以及较高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可以抑制劳动力市场上的浮躁,诱导农民工和新移民家庭更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适应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增长的需求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充分就业和收入增长。也就是说,通过公共政策(如户籍制度)改革,可以同时取得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平缓工资上涨速度两个效果。

引自

:《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

作者:蔡昉

知乎用户 眷山 发表

建议一线城市房价均价至少 15 万 /㎡,其他城市房价均价至少 10 万 /㎡。

三体人时代即将到来,全民狂欢。

虽然禁止好耶,但是我还是要在这儿说一句:

知乎用户 五彩黑 发表

说到底是个经济问题。
以前生个孩子,就是 “加双筷子加个碗” 的事。老大带老二,老二带老三,当父母的只要管饭别饿死就行了,几乎没有其他成本。而孩子到了十几岁就可以到厂子里打工挣钱了,能帮忙干农活了,妥妥的正收益。

现在呢,养个孩子要多少成本?奶粉、尿不湿、玩具、早教班费用 * N。。。而且,怎么着得读个大学吧,考个 985 不错了吧,22 岁毕业,大厂 996 欢迎你,月入两万,和小时候每个月总花费持平,刚好回本。什么,你是个普通本科,月薪五千,要知道你当年仅早教班这一项费用可就是每月一万啊,妥妥的亏了啊。

大家都是用脚投票。

知乎用户 黄旭 发表

我父亲的姐姐口述:计画生育严重的时候,村镇上的路是长草的,无人敢出街,有一个五保老人心想此事与我无关,壮着胆子上路,被捉了,村里交了钱才放出来。那时撞门牵牛,抬电视搬米是常态。很多人都有被抄家的记忆。

各家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保障人拳,不是为了剥夺人拳。自身的人拳可以是对自身或者对各家好的,也可以是对自身或者对各家不好的,但,你不能因为不好就剥夺,你亦不能拥有解解权,有权解释为好或者有权解为不好,或有权制定好与不好的标准。

由于太过理想化,上一段两个句号之前的内容都是错的,反着看才符合事实。

另,很多人说到法㖀问题,奴逮社会的法㖀是不准反抗,请问反抗是正义的吗?

男人与太监的区别在于太监没有完整的生殖系统,公民与奴逮的区别在于公民拥有完整的人拳。

以前的各家喜欢阉割下面的小鸡,现在的各家则乐此不彼地阉割人们脑子里的小鸡,我说脑子里也有小鸡,你肯定说我胡说,不信你摸一下,你的被割走了。

我还有话要说,但我不能说了。我是知乎被禁言第一人,我是故意打错别字。

知乎用户 千江月 发表

算是正常现象,这个时期,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

之后就是:

退休延期

养老政策改变

保险业的繁荣

托育业繁荣

移民政策放宽(引进)

家庭主妇立法保护

在职保险加入家属保险成分

弹性工作制的普及

等等等等

知乎用户 石琢 发表

竭泽而渔而已,绵羊们都活不下去了,豺狼虎豹们还不肯分一点肉汤给绵羊,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实质就是阶级矛盾,只是越来越没人敢提了。

知乎用户 Colt Constantine​ 发表

不生孩子是为了让广大青年有更充足的精力投入三大革命运动,接好革命的班。

知乎用户 张大侠 发表

不要孩子的理由千千万,但说到底都是为了自由,本质上是自我的觉醒,大家想开了,人只活一世,都想为自己活着。

孩子有点可爱,但严重干涉自由,比如大家都在谈的经济自由。另外就是时间自由,精神自由,因此发达国家高福利制度下生育率也不高。

不管生还是不生,我认为对这个事情的探讨和选择本来就是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与之相同的还有是否一定要结婚的讨论。

知乎用户 飞天神熊 发表

内心毫无波澜

反正我一低端人口 没找过女朋友,没打算结婚,没可能生孩子

爹妈到时候留点儿钱 留个房子,等我死了也就自动充公了,说实话,本来就不归我,我也不在乎

我对旁人没有任何贡献,同时我也不欠谁的

我的存在对周围没有任何影响,同时任何想影响我的事物 也都对我无效

即使在雾霾辣眼睛的时代,我也能活成最透明的空气

敬 环保的你我

知乎用户 于禁 72 年 发表

生育断崖,是对的。

但人口危机,未必。

当年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目的难道不就是为了降低中国人口?

现在 “即使全面二孩人口也会下降”,难道不是当时实行计划生育时,期望达到的状态吗?当年这样期望,现在期望实现了,这明明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而不是失败。

人口多少算够,多少算不够?这个标准很难定。但整个 20 世纪,全球领先的霸主美国和苏联,都只不过拥有两亿多人口而已。中国人口只要能最终稳定在每年出生 800 万,平均寿命 80 岁,人口总数 6 亿,其实也够了。

要知道,机器取代人的趋势一点都没停,还在加速呢。

知乎用户 记忆中的囡囡 发表

我越来越期待今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结果了,到底是到了什么地步才会实行这样的方式,如果为了降低离婚率,应该把结婚的门槛拉高啊,结婚前弄冷静期才对啊,我觉得应该是原子化家庭越来越多了,才弄成这样的,郭嘉应该是看到生育率惨不忍睹才这样做的,问题是工业化国家这样是必然的啊,不提高生育福利,不搞社会化抚养这个问题就更无解,日本韩国已经帮我们先躺了路了,我们难道要把日韩的路走一遍吗?算了,我就一小屁民,生一个就足够了,其他的还是算了吧

知乎用户 小楼卧听雨 发表

住房、教育等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无解。而这背后,是财富分配的不均衡。只指望 10% 的富人阶层去生育,就算每个家庭生 10 个都不成,何况现在富人家庭也就 2-3 个,甚至更少。

据说食物极度紧缺时,动物会自动停止繁衍后代。人也一样,当生存的压力太大时,少生、不生不只是个人的理性选择,也可能是生命的本能反应。

想起一个冷笑话: 2020 将出现生育高峰,因为大家都被关在家里造人……。

可是,刚出来的所在城市数据,2020 年,本地户籍人口的出生率开始低于死亡率。考虑到 20% 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如果没有外来人口每年 2-3 万人的填补,本地将无可避免的进入人口塌方。

虽然是沿海城市,但因为不是省会,这样的人口吸引力,也许过几年,连常住人口都要转负。这样的情况,除了一线和省会二线,许多地方也许都无法避免。

知乎用户 一二三四五六七 发表

还是我之前的回答。

到底是谁在不停的给我们灌输就应该一定要把生育率提上来?

到底是谁在不停的灌输我们就一定需要廉价劳动力来刺激经济?

到底是谁在一谈到生育率下降的时候,就忘记了中国的高中入学率仍然只有一半?就忘记了中国好大学仍然在挤破头?

到底是谁不把广大城市的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人当人,一直在不停的转嫁矛盾?毫无保障可言,连个社保都没?

到底是谁不把广大工厂工人当人,把工作证扔地上,还大言不惭的说中国工厂执行力强,多劳多得,实际上社保也是一塌糊涂?

到底是谁,面对帝国主义就投降,然后转手就把手伸向了普通老百姓,在买菜,借贷上大玩所谓金融创新?

到底是谁,一听生育率下降,第一反应就是韭菜少了,然后如丧考妣一般在叫嚣?

到底是谁,用透支几十年的所谓前景换取在炒作市场上赚的盆满钵满,最怕的就是所谓的市场空间下降 (韭菜少了)?

嗯,这帮 ZB 代言人,呵。

别忘了,国家层面,现在仍然是计划生育阶段。

我就奇怪了,怎么这么多人明明是韭菜,却替 ZB 家操心?

真全面放开生育?呵呵,富人一下生十个八个,然后把本来就不够的优秀教育资源彻底吃干抹净,然后韭菜们心安理得的上着末流学校,还觉得平等了呢,眼不见为净啊。

所以很简单,教育资源解决了,地方发展平等了,老百姓出路多了,生育率自然上来。我们要鼓励的计划生育,是大家都有序生育,而不是简单放开之后,富豪一生一个连,底下的人还是没人生。

我还是那句话,计划生育的政策到目前为止,大体仍然是正确的,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就永远不会有所谓的公平,不在这个困难的时候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高房价,低保障,上学难永远解决不了,现在仍然是劳动力买方市场,没有劳动力实质性减少从买方到卖方的优化,让用人方实质性损失迫使其提高效率和改善,社保覆盖,医保覆盖,教育公平,就千万不要因为民间的聒噪,就放弃了最起码的生育资源公平。

自然,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配合好中国严格的移民政策坚定 100 年不动摇。因为我们是 SHZY 国家,不是 ZBZY 国家,不是为了 ZB 就放开移民的国家。

知乎用户 随会在秦​ 发表

全面开放生育的结果,就是大的资本用二三十年的时间,通过生育很多孩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让家族人员遍布政商学界,进而在这个国家还没有成为地球产业链的顶级掠食者的时候,就有了一大批国家蛀虫在啃食根基。这个危险后果远远强于人口老龄化。

知乎用户 橙路 发表

[

要结婚么,不生孩子的那一种?

橙路的视频

 · 578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40959277293576192)

感觉逻辑是这样的:

从前老一辈养一个和养三个没区别,就算五六个也照样活下来了。

所以,当 2016 年国家放开二孩政策的时候,那些专家想的是我们计划生育了这么多年,这样一放开,你们还不得敲锣打鼓放鞭炮啊。

最开始也的确和他们想象的差不多,区别只在在于,很多 70 后,80 后不是他们响应国家政策,是架不住 50 后和 60 后的劝说,什么多个孩子多个伴,人丁兴旺啊之类的,然后欢欢喜喜的生了二胎。所以那一年人口的出生率差不多是十几年来的最高值。

可是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政策我是给你了,生下来之后还是需要自己养的,社会上的竞争还是一点也不会少的。

可能从前一个钱包就能养 6 个孩子,如今 6 个钱包养一个都费劲,更不用说再多一个。

而且既然生了就要负责吧!那谁来带孩子?天价的学区房要不要买?

哪怕两口子双职工 996,该有的陪伴必须要有,该有的教育必须要有,否则你就是不合格的父母!

可是这些都不是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都是孩子爹妈的问题,谁叫你们生了呢?

最后上面所有的问题,都落在在 90 后和 00 后的眼里~

要结婚么,不生孩子的那一种?

知乎用户 无话可说 发表

不应该是全面二孩导致生育断崖,是本身就是阶梯下降,只不过实行二孩导致当年激增而已!最大的问题其实谁都知道,高房价绑架了一切

知乎用户 笨呆薪火 发表

少子化,人口高龄化,都是国家告诉经济发展时必然伴随的后果。日本、韩国、德国、奥地利、加拿大澳门地区、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出生率也都非常低。

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基本上大致就是,

1. 高工时 (996)

2. 高房价 (一线城市)

3. 孩童教育花费 (海淀妈妈)

4. 孩童托管 (婆媳问题)

5. 现代婚姻 (离婚率)

而这些原因几乎都是各国急速发展时,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

想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

落实劳动法,将违法企业严格取缔、提高生育补助津贴、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对非自住房产课征大额税收、提供合格托育场所。

中策:

鼓励多生育、开办官方婚姻问题处理部门、提倡快乐教育、提供廉价国宅予以新婚夫妻、改革普通城市户籍制度使人口交流通婚频繁。

下策:

提高男女离婚门槛 (如公布城市每年离婚配额、婚姻冷静期)、鼓励企业将妇女从职场赶回家庭。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要不没钱,要不没时间,

实际是没钱啊。

生孩子是要钱的,而且是花费巨资的。

怀孕 + 生孩子 + 哺乳期一共妈妈最起码需要 1 年不做事,许多妈妈往往 2 年不能做事,

最起码损失一年劳动力,还有几年职场晋升

花费:

确认自己是否怀孕,买一个验孕棒,好几十元,

再去医院检查是否怀上,需要好几百元,

产检要做 9-13 次产检,七七八八最普通 3000 元起步,一般 5000 元到 8000 元,

私立医院普遍上万,几万

孕期营养,吃点叶酸和孕期维生素吃吧?孕中期妈妈还要补钙。吃总要吃好一点吧?

一个月 1000 元到 2000 元花费太正常了,营养费算 1 万 5000 元吧。

孕妇衣服一般需要 2000 元左右吧。

孩子东西,比如待产包,宝宝澡盆,奶瓶,口水巾,襁褓,小帽子、小手套、小袜子各 2 套,, 毛巾,

加起来算 1500 元吧。

分娩 3000 元起步,一般 5000 元到 8000 元。

孩子开始容易各自病,去一趟医院随便就是上千,很容易几千。

每年宝宝吃饭算每个月 1000 元,断奶算 2000 / 月奶粉钱,

衣服每年大概 2000 元,这是穿别人旧衣服的。

看护成本,家里有人需要一个劳动力,没有人请保姆起步 4500 元 / 月,包吃包住。

给宝宝买玩具一年 1000 元,

孩子大一点就要上幼儿园,还要上补习班,

这钱就是天文数字了,

私立幼儿园随便上万,补习班一小时 200 元(这是大班)。

给宝宝教育投资无底线,

现在补课费多少钱?

武汉普通补课 1 小时 300 元一对一,这是最便宜的。

好的上千一对一,几千一对一。

再好的,不是用钱换的,是资源换资源

孩子读书的时候,

你要不买学区房,要不进好私立学校

否则现在孩子进入 211,985 概率低于 0.1%,

大概率也就初中,高中毕业

上海都 50%+ 不能考上高中,你以为那些孩子???

教育投资是无底线的。

学区房北上广深稍微好一点都 10 多万,即使武汉稍微好一点都 3 万 +,

私立学校一年学费花费不说,各种补习费用,加上孩子吃穿用高。

就不要提孩子出生给他买房,找工作了,找媳妇了,

女孩子你要想办法帮她找工作,准备嫁妆。

没钱,怎么生孩子???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27540 元,

别说北上深学区房,

武汉学区房一年收入也买不起一平米!!!

不生孩子,租房子多香???

生孩子,你买套学区楼梯房就几百万。

没有学区楼梯房没有人买:

[啊啊啊啊啊:暴跌的楼梯房​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353448)

如果你想强大,就先熟悉社会的规则,

[有哪些 20 岁年轻人越早知道越好的道理?​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2396548/answer/1715034539)

知乎用户 蜗牛跑的比我快 发表

要想鼓励多生,前面不少国家已经证明像生育津贴、生孩子奖励,甚至像前苏联曾经实行多生孩子丰厚奖励加婚后未生育少发工资 (理由是没有完成生育指标) 的组合拳也是作用聊胜于无。归根结底还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能养活自己和孩子的劳动力 (达到中等生活水平) 需要接受多长教育时间和付出多大成本。

如果一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再经过职业培训的年轻人从事轻度或中度体力劳动职业生涯中拿到的工资与受过高等教育的脑力劳动者没有太大差距。那样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自己学习不行自愿缩短自己的受教育时间,早参加工作,早婚早育。这一部分人就能拉高生育率;相反如果低学历人群待遇极低,找不到能养家糊口的合适工作,也就无法结婚生育。大家为了找到一份待遇尚可的工作进行学历的军备竞赛,快三十岁才毕业,到三十好几还在提升自己怕被淘汰,哪有时间生育?好不容易有一部分人有了孩子就忙于拖着孩子补习辅导,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问问这一部分人愿不愿意再生一个?

提高低学历人群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让他们能和高学历人群过上差不多的生活,能明显的提高生育率,我国人口大幅度增长的时期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不会同意这种增加生育率的途径。

知乎用户 洛克马戏初号机 发表

其实说实话这事放在 10 年前我可能会激动的关心一下。

现在?

我是压根就不关心,至于理由很简单:

生育率下降是果中之果。

是社会运行一切毛病的最终产物。

说白了,如果生育率下降绝对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也不是单一(社会政策)方法能解决的。

所以说,如果妄图通过某种政策,社会调节,就解决生育率下降,那是没可能的。

不论出台什么,最后的结果最多都减缓,而不是解决。

当然了,想要解决,也行,不管伦理道德的往死里发展人工子宫,然后生出来国家统一养。

相信我,人工子宫大规模化成熟之日,生育率解决之时。

而至于其他的,只要还在依靠自然生育来繁衍人口,那么必然会受到名为社会的组织的影响的。

事实上,虽然很多人聊到了房价。

但是我认识的不少人,家里有房,自己也吃喝不愁,想结婚也就结了,但是依旧保持单身。

为什么?

答案简单到了极点。

麻烦。

人人都怕麻烦。

而现代社会养个孩子就是最麻烦的事情之一。

一百年前养个孩子生下之后想怎么养都行。

但是现在…… 怎么可能?

你会生下之后就随便养养,有你一口吃的就有他一口,教育也不上心,该吃吃该喝喝,就当个室友处着…… 可能么?

很显然不可能。

所以不论如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育率都是一个必然下降的东西,而伴随着高房价,这个过程不过是被加速而已。

更进一步的说:

就算未来生存压力下来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也有很多不会去生育,也有很多在生育一次之后就放弃生育。

毕竟,人人都讨厌麻烦。

而一旦繁衍后代成为一件超级麻烦,别说当事人,围观人群都觉得超级麻烦的事情之后,人们自然就会回避。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的是:

除非能出台一劳永逸解决养孩子麻烦,生孩子困难这两件事,否则,生育率?那玩意不可能涨起来。

知乎用户 天行健 发表

生存压力巨大,从整个生命周期而言,首先来看创造人口的前提条件,

1. 首先是需要结婚,但结婚难,因为结婚需要彩礼,需要有车有房有好工作,年纪轻轻买房需要家里好几个人的钱包,普通家庭买房非常难。

2. 结婚后又由于其他经济因素影响:结婚后还房贷,生活费,养子女需要有教育费,和养老费。即使生一个孩子,也会考虑多生的经济压力。

3. 如果考虑的长远一些,等孩子长大,需要给孩子办婚礼,彩礼钱,买房子。

由于房价和抚养费用,让人压力太大,从而出生率很低。

知乎用户 马华兴​ 发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凭什么别的物种按 “成住坏空” 的顺序,出现、繁衍、衰败、消亡,人类就不行?

该衰败衰败,该消亡消亡。

宇宙中,多你一个种类不多,少你一个种类不少。

门纲目科属种,到种,那是排最后的分类。人种,就是” 种 “。在生物体系里,是最后的分类。

地球这么多亿年,各种冰期,各种暗纪元,那都不是一个物种一个物种的灭亡,而是一个门类一个门类的灭亡。又怎样?

凭啥你人类就不不该灭亡?

所以,生不生无所谓,大家一起不生,一起灭亡,也正常。

这叫 “我们选择了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选择又选择了我们。”

谁也别操这个心,都是每个人最理性的选择。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

历史,是社会合力的结果。

现在这情况,就是历史,就是社会合力的结果。

最后,前边这段是终极思考,话说回来。

携程大佬梁建章似乎特别焦虑这个事,天天操心。我觉得就是装。你要真操心,拿出行动来。您都大佬,公司老板了,对携程的员工好点,以身作则。

定个规则:

“只招女员工,用现金鼓励生育,生一个带薪休假一年,生两个带薪休假三年。“

能不能做到?

肯定不能啊。所以,还不是觉得人口问题还没那么要命?还不需要你掏真金白银。

说句实话,国家真的想改变这个事,是完全能做到的。

无非就是把生育当作一种职业,你生娃,国家发工资,企业发工资,你看大家去不去生?

最近玩一手游《辐射避难所》就是这么玩的,避难所里生个孩子,游戏里会给你瓶盖,瓶盖能买装备。生孩子在游戏里就是工作。

当然,这么干肯定要付出代价。

但你干啥不付出代价啊。

说来说去还是觉得不划算,不值得。不是真的想。

知乎用户 树人 发表

今年 37 岁,一个儿子,快 9 岁,身边同事,朋友有陆陆续续要二胎的,我一直不为所动,养育一个孩子需要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太高了,而且需要肩负的责任也很重大,我要让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可以自立的人,我不知道他将来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压力太大,会不会有战争,会不会有饥荒,他的能力和心理是否能够承受生活的重担,能否找到人活着的意义。所以我不要二胎,我宁愿他从未出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些时候真的感觉挺魔幻的。计划生育和禁止早恋这些事本来就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全球仅此一家的、灭绝人性的东西。小时候严防死打,早恋了轻则批评警告,重则处分开除,然后一本科毕业就开始拼命催婚,也不在乎结婚的人是骡子还是马。中国当前严重的性别对立,田园女权现象,不能说和禁止早恋没有关系。幼年时期,将与异性的交往妖魔化,导致对异性本身和与异性交往这件事形成扭曲的观念,成年后形成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计划生育也是,当年拼命打击,谁家多怀了一个恨不得连娃带妈一起 nen 死,现在生育率开始断崖式下滑了,一点也不奇怪。自身的意愿永远不被重视,永远都是一些灭绝人性的政策指导着你的意愿。实际上,计划生育本身和禁止早恋也是一体的,禁止早恋与其说是怕影响学习,不如说是怕过早怀孕,影响计划生育的政策。

知乎用户 太污相枢 发表

生物两大本能,生存和繁殖。

尤其是对于高等生命,比如某些哺乳动物,当母体生存受到威胁时,或是某个幼崽太弱了,杀死幼崽跑路是常见的选择。

而人类似乎更高瞻远瞩一点点,比起生下来养到一半发现自己养不好了再 “遗弃”,还是不生或少生更明智。

说白了就是:养好一个孩子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成年人的工作压力、两大卷王之间的竞争。

大家为了保住持续工作的能力,保证自己的生存必须,保证经济动荡下行时的生存质量,潜意识里拒绝繁殖。

首先,现代社会 “遗弃幼崽” 的概念不是仍在大街上,而是指对孩子的学业不闻不问。现代社会,网络这么发达,大家都在卷补课,你要真生下孩子又不闻不问,你觉得他会是天赋异禀的主动学习还是主动玩网游追明星荒废人生???

其次,现在的工作压力就是很大。总有一些不婚不育晚婚晚育的工作狂冲在第一线九九六。仅仅是开放二胎就让很多女性的职业竞争力大打折扣。男人不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公司也一度被认为没有福报。然而就算如此三十五岁就面临转型淘汰,其实,大家都活的心惊胆战。

而 “养儿防老” 反而是很虚假的概念,生物本能里根本没有这一条。用几千年的人造概念对抗几十万年的进化本能????

因为,防老得先能活到老吧,养儿得保证能养好吧。

你的儿子得养的比别人的儿子强,才有可能给你的家庭争取到生存资源,才有可能给你养老。否则,养的儿就是炮灰、哦不,韭菜,轮不到你来割。

所以,目前看来,工作比较清闲稳定的双体制内夫妻、上一代财富积累够多有给力婆婆妈妈的家庭、三四线城市或村镇教育内卷不严重的地区,是生二胎的主力军。

其他人,作为高等哺乳动物,先让自己活着别提心吊胆别失业别断供保证生存质量是本能。

知乎用户 悠然听风 发表

我觉得还好。

举例来说,人口多了,类似印度那样,依靠纯粹的人口增长来发展,那技术就永远别想提升。

反而是人口少了,个人的劳务价格提高了,会倒逼用工企业,进行必要的技术革新。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中国终究是走上工业化—老龄化的诅咒。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都是如此。

现在生育率最高的发达工业国是中东的以色列。问题是以色列犹太人生育率高靠的是本土那帮传统保守派犹太人,天天念经生娃,不工作不学习不服兵役。和穆斯林一样。

我估计中国也没几个年轻人为了生娃天天读四书五经,不读高中大学,不工作,不接受现代化生活。

工业国的忧虑是生的娃太少,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力消费主力太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忧虑是生的娃太多,人口爆炸马尔萨斯陷阱战争饥荒瘟疫流民。现在别说印度巴西印尼等大国人口上亿了,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埃塞俄比亚,埃及,尼日利亚等越来越多国家已经或正在人口上亿。马尔萨斯,马克思,马克沁在向大家招手。

现在都在批判计划生育,高房价,城市化等对于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危害。但如果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情况好一点的参考印度巴西,差一点点参考叙利亚阿富汗。这些地方是生的娃娃多不担心老龄化,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

开个脑洞,如果科幻来说,工业国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矛盾,可能会这么解决:

1 机器怀孕。既然人类代孕是非法不道德的,那有可能利用机器代孕,人造子宫试管婴儿机器培养槽等等。人类夫妻如果不想怀孕生孩子,可以提供精子卵细胞,夫妻支付一部分费用(想要孩子又不想怀孕生产),国家再支付一部分费用(为了有足够人口),受精卵胚胎发育直到形成一个婴儿都在工厂机器里,到时候夫妻交完钱领自己孩子。

2 机器怀孕 + 社会化大扶养

如果大部分适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而国家又需要足够新生儿,那么可能会这样:

每个公民适龄期如果不想结婚生子,那么就提供精子卵细胞。国家有统一机构,随机组合健康受精卵机器怀孕把婴儿生下来。从婴儿出生,到幼儿园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日常衣食住行都是国家统一机构管理负责,直到他她成年走向社会劳动工作创造价值消费等等。国家可以宏观调控新生儿数量。一个或没有不足以支撑人类繁衍社会运转,十个八个又容易造成人口爆炸资源紧缺。那么社会化大扶养,国家统一机构管理好,一对男女精子卵细胞就培养 2~4 个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持平。不多也不少。

年轻人如果愿意结婚生子,那么就走传统家庭模式;如果不愿意结婚生子,那么就走社会化大扶养模式。年轻时提供精子卵细胞,工作时支付一部分扶养费用(国家再支付一部分),到了老年退休后,原来你提供精子卵细胞的孩子们成年工作后缴纳税费会按比例打入你的退休养老金。

这样可以解决工业国老龄化少子化问题。人类社会会学习蚂蚁,蜜蜂,裸鼹鼠等模式,形成一个真社会化模式。

知乎用户 脚丫​ 发表

有什么好看待,又有什么好操心?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个陪跑,需要操心这些事吗?

知道得越多越痛苦,看得越明白则越绝望

埋下头,该吃吃,该喝喝,该闹闹

从养殖场到屠宰场都不需要一头懂太多的猪

知乎用户 万万为个什么 发表

知乎上有种人回答问题时一上来就说:“我早就说过…… 你看看……..” 言下之意,早就预言准确;自然也就有人十分厌恶这种,会时不时蹦出来怼一下。

面对这个问题,我恐怕也要被人怼了,在 2013 年开始的新老单位全校选修课上,我都讲到如下:

第一,中国人口结构畸形以及人口数量衰退不可避免,这是伴随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第二,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必然影响经济发展,这种影响在 “十四五” 显现(“十二五”预测),在 2030 年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个根本性转变。
第三,中国无法躲避 “大国命运”。

我想如果知友中有我的学生,他们应该非常熟悉这些论断。

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类的科技高速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一夜之间爆发出来,而人类自己却好像按下了暂停键,有的国家甚至直接安装了 DELETE 键啊!

如日本官方计算,按照目前人口增速计算,2053 年日本人口就将跌破 1 亿,到 2065 年日本人口将比 2015 年的 1.27 亿再减少三成,减至 8808 万人。2016 年,日本的 65 岁以上老人占据总人口的 26.7%,平均每名女性生育少于 1.45 个孩子。这么搞下去,日本亡国灭种不是梦……

目前发生在全世界以发达国家、中国为主体的低生育危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的预测截然相反。在我的文章中提到过,马尔萨斯理论核心就是人口自身过度增长压缩人类生存空间。该理论有两个必要前提: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无法克制。那么人类要活下去,只有抑制人口增长,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200108​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200108)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后来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 奠定基石。他所理解的世界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充满饥饿、疾病和贫困、战争的世界。

如何理解经济发展降低了出生率?

**第一,经济发展推动了劳动力市场,**轻易地把男人、女人转化为商品,投入到高度社会化劳动力市场。女性并不是生育工具,女性有了比 “生育” 更神圣、更有意义的工作。我国女性认同也发生了急剧变化,从《秋菊打官司》(1992)到《小时代》,从《外来妹》(1991)到《流金岁月》,从渴望(1990)到《欢乐颂》,诸位看到了什么?女性已经不再依附男性生存,追求独立自由成为女性的天性,不少地域、不少时候,女性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甚至超越了男性;多数地域、多数时候,现代避孕技术的发展帮助了女性对自由的追求。

对于一些女性来说:你的爱会将我灌醉,我没有所谓,太过清醒,怎么陶醉?

女权主义者请轻拍我哈,你若重拍,我必求饶。

**第二,经济发展加速家庭解体。**经济发展加速男女劳动力自由流动,个人主义崛起。一个可笑的事实是,经过精确的社会学计算,你会发现你和你爱人单独相处的私密时间远远不及你和同事、朋友相处的社会群体时间。一旦家庭解体,生育就无法像传统家庭氛围中那样对你起到约束作用,这种约束的消失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第三,当代经济发展导致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也使得人们不敢生、不愿生。**一个事实是新冠肆虐期间,人们独处家居、远离工作场所机会增多,按理说 papa 时间增多,造人增多了吧!结果大跌眼镜。反而是近年来,我国避孕套市场发展迅速,产销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在产量方面,从 2016 年的 75.5 亿个发展到 2019 年,我国避孕套产量增长至 96.3 亿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8.5%;在销量方面,从 2016 年的 37.5 亿个发展到 2019 年,我国避孕套销量增长至 46.2 亿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7.2%。而且在疫情期间,我国避孕套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销量在短期内也呈现出迅猛增长趋势。

新经济发展带来的竞争不仅是工作方面,也延伸到了家庭生活各方面的竞争,全方位的且内卷化的,如孩子的教育、住宅住址的选择、社交圈的融合、疾病医疗等等。竞争在消耗育龄男女有限的精力、体力。

中国男性的精子数(毫升精液中的精子数目)在持续下降,从上世纪 70 年代初的 1 亿个,大幅度下降到 2012 年的 2000 万个。华中地区一项在 2015 年进行的调查显示,接受检查的男子中只有 18% 的人具有足够数量的精子,而这一比率在 2001 年为 56%。

上个礼拜,我所在的一个投资群,群里不乏身价千万甚至过亿资产的,一位仁兄突然说:“今天我刚从医院回来,化验精液质量,我才是真正的亿万富豪!” 群里一片赞美艳羡,此情此景着实令人潸然泪下。这种泪,女性不懂。

**一个突出的例证来自于山西翼城县。**因为几十年来允许农村妇女以晚婚晚育加间隔的方式生育二孩,翼城县一直被视为计划生育政策的试验特区,是个另类存在的地区。近年来翼城县的人口增长率保持在 3‰左右,而《人口和社会发展报告 2014》显示,2012 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95‰。翼城试点的经验证明,计划生育政策并没有起到调节人口数量的作用。允许生两个孩子的翼城比只允许生一个孩子的其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还低,这就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并没起调节作用。

第四,经济发达后两性关系的物化导致新的生育问题。两性关系被物化的后果就是性行为的提前和充分可获得。传统理念中的 “妓女” 称呼消失了,对不对?转而称之 “性工作者”。“性” 不再只在家庭中可以获得,也不是只有在婚姻契约关系形成后获得。

很多原来只有在结婚后才能做得事,婚前都办了。这促使 “性” 与“生育”相分离,然后市场不断细分。“性” 开始细分,被明码标价。“生育” 市场催生代孕,有专门的机构为之运作。市场细分本不是坏事,但渗透到社会学领域,并且侵入人类繁衍生存的过程中,就有过度细分的危险。过度细分带来的危害之一就是 “品牌忠诚度” 下降,加剧社会基本细胞——家庭的瓦解。

************************************************************************************

上面谈到了经济的发展对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影响。接下来我简单谈谈人口变动怎么反过来影响经济。

我在 2013 年首次全校选修课上讲到,2013 年开始我国就开始进入 “刘易斯拐点” 了,到 2030 年就是平均每两个纳税人养一个 60 岁以上的老人。我们现在的基本现实就是有效生产者增长速度低于有效消费者的增长速度,仔细看看吧,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倒退的城市,基本都具有这个问题(非唯一因素)。

**“未富先老” 不仅仅是你个人的感觉,而是我们国家努力拼搏、力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起点。**我们的起点就是从背负人口缓慢增长的包袱开始的。日韩达到美国人均收入 1/5 时候,65 岁以上老人占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大概 5% 左右吧。他们用了 20 多年的时间,才达到我国 2017 年前后的人口老化程度。这个起点必须重视起来。

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我能想到的: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现在我国基本完成了由农业向制造业转移,接下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要考虑到人口数量、结构对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影响,规模、类型、梯度等等。

**其次,资本回报率。**整体折旧是不是提高了?对回报率必然有影响。

**再次,社会开支不断增加,**特别是福利保险成本开始居高不下。目前我国部分省份的养老保险只够支付一个月,情况最好的是广东,能确保一年以上。这样的话,生产开支必然压缩。

*************************************************************************************

最后我说说人口和 “大国命运” 的关系吧。

不管是不是承认,中国已经是一个 “世界大国”(注意表述,不是 “超级大国”)。

人口问题、内外循环问题、疫情防控、环境污染、改革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中国小心翼翼,谨慎前行。如果说真有所谓 “国运” 之说的话,那么 “911” 后美国反恐重心的变化,给了中国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是国际政治经济界普遍的观点。新冠疫情则是第二次崛起的机会,中国用自身的制度优势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坚强与强大。

我比较担心中国会否陷入几百年前的类似 “明朝陷阱”,在最强大的上升期放弃海洋地位,尽管当时中国无论是从朝廷还是民间,海洋力量是绝对世界第一。在今天世界格局中,中国理性的规避风险,避免像俄罗斯那样直接卷入地缘冲突,并且谨慎的选择外交辞令用词回击挑衅。南海基本已经稳定,吉布提也站稳了脚跟,下一步是两点间的连线所在大洋。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战略谋划,美国迫不及待的要在南海不断挑衅,以期动摇中国发展的决心。

世界近现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经济高速的同时保持人口高速增长,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中国只要直面 “大国命运”,人口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增长缓慢,增速甚至会在负数徘徊,这是必然的,是采用政策也无法逆转的。推出几年的“二胎” 政策结果已经很清晰的显示这点。

“二胎”政策几年,我们大家可以看看周围生 “二胎” 的都是什么人。要么是家里特别有钱的,要么就是家里特别不好的。有钱的需要家庭财产延续,一种自认为优秀血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传承。没钱的是在增加摆脱窘困现状的概率,与其拿十块钱在一个抓娃娃机试,不如一块一次在十台不同的抓娃娃机上试试。

看看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各位知友,你是在哪个层次?

我这一代人啊,上小学的时候总是造句:“我要好好学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如今年过不惑,可以骄傲的说,为了这个国家贡献了自己的最好的青春年华。以后,还要努力!等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如果我还在,我会更加骄傲。

知乎用户 cincin 发表

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化战略的全面成功

先于人口问题被提上议程的是城镇化。新世纪以来,这一战略的推进和执行简直就是重中之重,享受了一切应有的不应有的待遇。如今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来彻彻底底的农业大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 60%。

而人口问题正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人口问题被提上议程,并不是因为有人几十年来不遗余力呼吁放开生育政策,决策层的视野已经到了热烈欢迎先进理论的高度,而是因为它成了城镇化进程中碍眼的毒瘤。诸多矛盾在这个点上积聚,绞成一团乱麻。这才引来了关注。于是开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城镇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天量的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中国乡土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走向荒芜。但乡土社会这个基本盘有着许多利于生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1)基于土地的经济稳定性较高。换句话说,在自给自足的基本盘中,你看得到自己明天会过什么样的生活,直到故去,甚至也看得到你的子孙后代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2)农业和手工业需要纯劳动力。换句话说,多子多孙,才有足够的人力去耕作、去生产;

3)乡土社会阶层较简单。换句话说,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鸿沟,或者即使有,你也少有跨越的欲望;

4)乡土社会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换句话说,多一个孩子很难让你产生窒息的逼仄感;

5)乡土社会休闲娱乐形式较为单一。换句话说,抚育子女并不会需要你做出纠结的选择;

6)教育方式极具家庭特点。换句话说,你自己或者一个小村庄几乎负责了孩子的青少年期教育,ta 也必然更像你(或者你所在的乡土社会);

相对而言,城镇化后,不利于生育的特点也恰好对应了乡土社会的优点:

1)经济稳定性太差。别说广大的进城务工人员朝不保夕了,所谓的(伪)中产阶层照样不敢拍着胸脯说,明天不会被裁员,不会被房贷压垮;

2)纯劳动力的存在只能用来换取极低的货币价值。过剩的劳动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成为强保就业率的任务;

3)阶层复杂,贫富差距大。富有阶层占有了社会绝大多数资源,要去争取资源,就不得不在培育后代中展开 “军备竞赛”,这足以掏空一个家庭的家底;

4)空间狭小。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多一个孩子足以让空间成本爆炸;

5)休闲娱乐形式极大丰富。抚育孩子意味着要牺牲一定甚至全部的休闲娱乐时间。对于精神需求更高的城市人而言,这未必是一场划算的交易;

6)教育的社会参与度高。你生育了孩子,但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承担的部分被社会教育挤兑了空间,这容易造成,你的孩子,最终更像是社会的孩子,并不具备显著的原生家庭特征。

我们看到,城镇化将继续大踏步迈进,那既然如此,就必然要承受生育断崖的结果。就算是全面放开,补贴奉上,社会配套设施跟上,也很难改变少子化的趋势了。这真的是,步子大了,下半句自行脑补。

知乎用户 yang leonier 发表

主要还是因为 08 年经济危机的这个周期至今也没有完全过去吧,经济增长点越来越有限了。所有行业都在疯狂逐利,大人越来越忙,小孩越来越难升学,但收入的增长预期越来越难看,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这导致城市人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外地人根本不敢生,甚至结不了婚。

就怕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和 1929 年经济危机周期最后结束的方法一样,要流血,要流几亿人的血。当东风快递、民兵快递和白杨快递在天上乱飞之后,老龄化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我自己是比较特殊的。

所有人都说我是冷男和防御型男,多年来都对所谓爱情毫无兴趣,甚至主动和女性保持距离,这是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结婚生子养到 14 岁之后离婚,孩子不跟自己,给他爸爸平时连个电话都不打,钱到一直在要,然后一事无成,拿着国外文凭工作了工资还不如他爸爸的退休工资多。

知乎用户 freedom 发表

生出来以后未来也是被资本家剥削

知乎用户 彼方的呓语者 发表

法国近几十年来,工人从资产阶级那里学会了人工节制生育:或者完全不生孩子,或者不多于两个。工人们极端贫困。以致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养活大的家庭。结果,法国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法国资产阶级感到兵员不足了。它大声疾呼:“民族要灭亡了!德国人口增长比我们快!他们的士兵要比我们多!” 顺便说说,即使参军的那些士兵,也是一年比一年糟糕:身材矮小,肺部虚弱,气力单薄。于是资产阶级 “顿时慷慨起来”:亲自起来坚决主张为工人阶级进行某些改善,使之恢复一下元气,多生一些孩子。要知道,如果把母鸡杀了,那它就再也不会生蛋了。

布哈林《共产主义 ABC》

知乎用户 Planet 发表

全面放开后,很多有钱人肯定是选择再多生几个,一个女人生不了大不了再带回家两个生(我认识的同学家就是,两个姨娘)

那么问题来了,zb 家的孩子多了,被剥削的人的孩子少了,相对可剥削韭菜不就变少了吗,建议学者加大力度研究相关问题

知乎用户 大主宰 发表

以前我还挺担心这个问题的。

后来我不担心了,为什么?

因为专家在我不到十岁的时候告诉我,原油能用五十年,煤能用三十年,水资源严重缺乏,要节约。

三十年过去了,现实是,原油都用不了,煤也用不了,水也用不了。

所以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既不是我们需要担心的,也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你就是个韭菜,还操着镰刀的心!

知乎用户 唐人 发表

我来帮群众说点肺腑之言吧,现在贫富分化利益照顾不到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往往是老实血气方刚不会投机钻营的人,这部分人沦为底层娶不到老婆断后,过几十年,谁来抵御外辱?让投机有关系靠门路的富家子去?穷人绝后,谁来保护现如今富人的后代?

我熟读史书的,跟你们理一理社会发展脉络,西晋上层社会斗富,挥霍无度,上层有多如意,下层就有多失意。然后西晋十几万洛阳市井子弟包括各种编制内的子弟组成的军队被刘渊的流民加边地少民军队打的全军覆没,然后洛阳王公子弟又被全屠了。再如安史之乱,开元天宝盛世的长安及附近市井子弟组成的军队迎战叛军,又被团灭。当初骁勇善战的府兵呢,因为他们很多因为各种原因变成流民了,也娶不到老婆绝后了,结果就是随时间流逝府兵名额越来越凑不齐。府兵和西晋的屯田兵其实就是要种地的拥有一定财富和向上精神面貌的农村人,市井子弟就是城里人包括各种有编制的吃饷的有稳定工作的人。以后保不齐又发生啥,靠能延续着后代的有房有车生活安逸的人去抵抗凶悍的人?

当然我说这些可能被删被禁言的,但是我还是要尽量让有识之士看到,因为这些才是真正的社会科学规律,发展真相。

知乎用户 蓝色龙骑兵 发表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龙国这艘大船行动力太慢。

该收紧收紧,该放开放开。

懂我意思吧?

以前计划生育一孩是对的。

现在放开二孩也是对的。

未来放开三孩也是对的。

再未来又计划生育一孩也是对的。

就像开船,偏左了就往右扳一下。适时调整。

注意,适时两个字。

关键是慢慢腾腾,不及时。

目前这个历史时期早该放开三孩了。

https://www.zhihu.com/answer/1699122444

知乎用户 雷光掠影 发表

别的不说。

幼儿园九点上学。小学低年级八点上学。小学高年级七点半上学

公务员、事业单位八点半到九点上班,正经国企外企七点到八点上班,社畜天还没亮上班。

谁送孩子?

幼儿园两点半到三点放学。小学低年级三点半放学。小学高年级四点放学。

公务员、事业单位四点半到五点下班,正经国企外企五点到六点下班,社畜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班。

谁接孩子?

一年三个月寒暑假。

上班族没有寒暑假。单位已经没了幼儿园托儿所。

谁看孩子?

全职一个?那就做好不要买房不要上培训班生活水平下降一半另一个往死里做的准备。

这个社会已经不给除了富人和教师职业以外,其他人生育孩子的动力了,甚至还在拼命打压他们。

要让大家觉得可以生育其实很简单,让学校负起责任来,课后班、暑假班、寒假班开起来。上班族只希望我们能够六点半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到学校的时候,孩子已经在和蔼的老师指导下完成了作业,甚至还做了一些课外学习和科学探索;暑假我们在挥汗如雨,寒假在冻得打颤的时候,不用担心家里八九岁的孩子和七八十岁的老人只会看电视打游戏,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有活力四射的体育老师带他们锻炼,有耐心仔细的课程老师指导他们完成作业。

“让大家放心工作”,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似乎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一点不解决,许多人是不愿意为自己的艰难生活添砖加瓦的。

知乎用户 弯刀先生 发表

爱生孩子的是两部分人,都是因为生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投入和回报算下来是合算的:

一是太苦了,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想多个孩子多条路,因为生活质量本来就很低,再多几张嘴吃饭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但只要有一个孩子以后发达了,我们就赚了,一把梭哈,赢了叫我王总,输了叫我王某。

二是太富了,多生孩子,咱们家大业大子子孙孙福寿绵长,反正我怎么生孩子,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不会降低,爷有的是钱。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我们这种中间阶层,生孩子就是不合算的,我们刚好有一点儿钱,足够自己浪的,但要是算上孩子的那份,就会给自己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

我们目前已经普遍脱离了第一个部分人的生活,而全球也没有多少人能够进入第二部分人的生活,所以不止我们,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产、城市平民、小康阶层生育率都低,欧美白人生育率低,日韩生育率低,中国生育率也越来越低,只有黑人拉美墨和难民生育率高,以及各种顶级富豪一家好几个孩子

放开生育限制是必要的,而且已经晚了,那一代人口问题专家要永远钉在耻辱在上

但放开生育限制是不够的,欧美国家对生孩子给的刺激政策比咱们好多了,也没见生育率上去,因为任何国家都没有足够的钱,能够说管所有子民一生优渥,而无论再怎么发展,也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过上豪华生活,社会上总有没那么有钱的人

我觉得只能是两方面努力,一是大力发展公立教育,二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

公立教育持续加大投入,12 年义务教育免学杂费,严格管理课外辅导机构,二胎大学免费而且降分录取,三胎保送本科,保障人口素质

还有就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弥补劳动力缺口,人工智能几十年前就开始说时代快来了,但到现在才能算是真正摸到了门,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让人工智能开始大量进入我们的生活

反正我们不能走引进移民那一套,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必须保留

知乎用户 茶话股经 发表

对房价有利的他什么都说,对房价不利的他什么都不说。

所有消息都可以解释成为利好楼市。

就像万物皆利好茅台一样。

前不久我还写过一篇《屁股经济学》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茶话股经:​屁股经济学

知乎用户 神奇姐姐 发表

作为一个三十多的女性,我已经下定决心不想结婚更不可能生孩子…… 这一切源于我觉得自己平平无奇,我的人生也是那么平平无奇下去,但是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而且我并不喜欢现在社会的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自己都不满,怎么敢将一个新的生命带来我都不满意的世间,因为我无力去为他改变世间任何…… 又不想让他只能学着去默默顺从…… 去屈服一些没道理的,不公正的以及不可抗力造成的所有。

看到有人看,那我补充下,大家多关注那些孤儿,比如艾滋遗孤,等等,力所能及尽一份力去多献爱心,虽然我个人想法不会让自己生育后代但不是说心中没有爱,虽然感觉这个世道冷暖自知,但是有余热我们就多去温暖需要温暖的人和地方,同时也会温暖自己。

知乎用户 遙朢鷰園 发表

没必要争论想不想生,绝大多数普通人在人到中年觉察到生命在悄悄枯萎时,都希望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看见有着自己一半基因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份很难被其他事情替代的巨大幸福感。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体会这份幸福感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

在司马迁传世史学名著《史记》的记载中,刘邦做亭长时,经常请假回家干农活,而刘邦的一个妻子吕雉在上地薅草时总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我出生于东北农村,自小便在自家的园子里、田地里玩耍,安全系数极高,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颇类似于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述的小主人公的童年,那时候照顾我的父母、家人,应该跟《史记》中吕雉的感觉差不多,一边干活一边把孩子放在眼皮子底下,农活也能照常干,孩子也有了陪伴。

而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何以为家》中,那位年轻的单身的黑人母亲却无法像吕雉那样,时时把儿子带在身边,她又没钱雇佣月嫂来专门照顾自己的孩子,那位黑人母亲所面临的困境,其实也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大多数普通人所要面临的情况,现在的中国,隔代抚养是很常见的,但如果公婆、岳父母四个人也都跟年轻父母一样,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每天朝九晚五甚至 996 地穿梭于工厂、写字楼,隔代抚养也实现不了,养孩子就要至少一个人牺牲三五年的工作时间甚至断送整个职业生涯,这孩子要怎么养?这孩子还要不要生?

知乎用户 乌合之子但愿君​ 发表

近日,任泽平等学者刊文,称全面二孩政策后反而出现生育断崖,建议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行,中国人口危机渐行渐近,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严峻。近年出生人口大幅减少,生育意愿大幅降低,育龄妇女规模已见顶下滑,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全面二孩政策不仅没有出现生育高峰,反而出现生育断崖。


这个话好奇怪哦,我以为是标题党,没想到是真的完整表述,没有曲解。

什么叫做 “全面二孩政策后”

反而

出现了生育断崖?

意思是不应该进行全面二孩政策,就应该搞计划生育吗?

合着计划生育有个好处,让大家有逆反心理,反而生得多喽?


如果这个表达放到高考语文里,应该是出现在综合语文能力题中,建议改为:

全面二孩政策后不如预期,出现生育断崖。

感觉出报告的人可能高考语文没有及格。

结果一看下面答主的回答,原来这个恒大报告是有前科的呀。

我一下就理解了,恒大报告在担忧自己的房子卖不出去的问题。

知乎用户 彩云 发表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我都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呢,考虑那么多干嘛,活在当下,活在档下……

知乎用户 dihao1983 发表

这么高的房价,人家生娃以接班,你生娃难道用来接盘吗?!

知乎用户 时代之 发表

某些大 V 真是张口就来,比如某某日月,自己树个靶子就开炮了。

虽然任泽平已经被圈养起来,屁股歪了,水平也大幅下降,

但是还不会蠢到认为 “二胎政策导致生育下滑”,

人家的报告全文没有这样描述。

人口问题,其实也是可以用 “灰犀牛” 来描述的,我们大家都认为是个严峻的问题,但是都没有人来做好准备。而真的发生了时候,所有的措施似乎都无效了,看看日本、韩国,就是前车之鉴。

2019 年,我们的人口出生率就只有千分之十左右,跌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 2020 年,这个趋势可能会更为严重。从现在已经出来的一些数据来看,所有公布了出生人口的城市,人口的出生是不及预期的,比起 2020 年都是下降的,比如广州,新生儿只有 19 万左右,比起 2016 年的高峰,跌去 10 万人,减少了 33%。要知道,广州由于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入,这些流入的人口大部分是年轻人,因此广州的人口结构比国内大部分城市都要好(最好的是深圳,有很多年轻人),如果广州都如此严峻,那么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

这也粉碎了年初流行的一个观点。当时大家认为年轻人都关在家里没事做,所以只有造人。但是现实却正好相反,因为大家的收入增长缓慢,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可能恰好降低了生育的欲望,因为收入没有增长,但是养育孩子的成本却在继续提升。

我们在 2020 年,进行了第 7 次人口普查,不过数据没有出炉,等到数据出来了,我们再做进一步分析。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认为只要存够了钱,就不用靠孩子来养老了。我以前也是持有这个观点,但是自从在医院和养老院见到了很多老人之后,我的这个观点就发生了变化。

对于我们这一代未来的养老来说,经济问题,或者说养老金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生活可以自理的时候,钱几乎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一旦当生活不能自理,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到三分之一了。

比如在医院和养老院,有钱的人完全可以请护工,但是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老年人,得到的服务是天差地别的。那些护工的工作质量只能由老人的孩子来监督,否则,未来可能生活的很没有尊严。另外,老年人的判断力也会下降,很容易就被忽悠了,看看这两天的新闻,湖南益阳就流行了养老院床位诈骗,几千老人的积蓄血本无归,酿下了惨剧。

我个人从来不希望自己能够活多长时间,只是希望自己未来能够有尊严的老去和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

钱可以解决市场化的问题,但是无法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问题,这必须有第三方来监管。

当然,以上这个问题,也不是无解。那就是未来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能够普及到养老产业,由机器人来完成老年人的护养工作。运气好的话,我觉得过 50 年还是有希望的,这样的话,问题就只剩下一个了,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多赚钱。

未来的养老,养老金只是能够保证基本生活,想要活得有质量,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多挣钱,并且让自己的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

我是时代之,一个_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 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 “时代之”,凡是关注的,都发财了。_

知乎用户 小风老师 发表

有些媒体天天宣扬**【生育率陷阱】**,仿佛中国人不努力生孩子就要毁灭了一样,真是看够了。让我不得不拿起键盘正面对线。

真要到了威胁国家存亡的地步,难道政府会不懂?还用得着你教别人怎么治国?

生育曲线下行,出生人口低于死亡人口,总人口数下降,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吗?

生那么多有什么用?看看隔壁的印度,人多有用吗?

再看看孟加拉国,一个省面积那么大的地方挤了 1.6 亿人,有用吗?饭都吃不饱,人多就能发展起来了?

让我们来看看, 那些媒体口中的,出生率低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1. 新生儿不足,导致劳动力数量不足

说这话的人,还想让中国人继续走那血汗工厂模式。在他们的心中,我们中国人就应该像蚂蚁一样,007 的耗在低科技低成本高劳动密度的厂子里,做什么 “世界工厂”。拜托去现代化的工厂看看吧,什么叫无人化车间,什么叫全自动生产线。现在的生产力早就不是靠人数往上堆了,我们劳动力数量是减少了,但靠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力一样能提高!至于那些血汗工厂,可以转移到越南去嘛,他们还是很乐意接收的,咱中国人就不吃那个苦了。

  1. 新生儿不足,导致消费人口不足

这世界不只中国一个国家,咱们消费人口少了,产品可以出口,卖给外国人嘛。而且,现在我们不是不想消费,是消费不起。只要收入上去了,我们一样可以买大 house,吃牛排,开皮卡。看看印度,瞅瞅巴西,出生几亿人口没钱消费,挤在贫民窟里,这就是你希望看见的中国?

  1. 新生儿不足,导致高素质人才不足

中国近年快速的发展,确实离不开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储备。但这不意味着孩子少了,以后高素质人才数量就会减少。中国还有大量的孩子没机会向上深造,高考依然是淘汰率超 60% 的残酷竞争,让新生儿少一点,我们的孩子竞争小一点,这不好吗?等什么时候人人都能上本科了,我们就可以学美国,向外吸收高素质人口来华进修,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一生了。

  1. 新生儿不足,导致服兵役人员不足

还有人说,新生儿少了,以后参军的都少了,当兵找不到人了。就离谱!阁下是不是电视剧看多了,还以为打仗是靠人海战术呢?拜托看看现代战争吧,什么是未来战争的方向?是导弹!是无人机!是电子战!战争早就脱离了靠人数往上堆的时代了,没有重工业的支撑,印度空有地球最大陆军,又有啥用?拿铁锹挖穿喜马拉雅山吗?

  1. 新生儿不足,导致养老保险资金不足

对老龄化社会最多的恐惧就是在这了,他们认为,以前是 4 个孩子养 2 个老人,现在是 2 个孩子养 4 个老人,以后可能是 1 个孩子养一群老人。

合着你那社会生产力都不发展的?以前 4 个人创造的财富,就是现在 1 个人创造的 4 倍?只能看见人口数字,看不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在急速上升,现在的 1 个年轻人顶过去的俩,现在的老人和过去的老人不都是老人吗?这不就养得起了吗?


言而总之,有些人以为他比 xx 会治国,拿着国外的研究来指挥中国发展,咸吃萝卜淡操心。

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感受,依然还是内卷,那就说明我们的人还是太多了,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

等什么时候不内卷了,生育率自然就上去了。

知乎用户 杜嘟嘟 发表

我闺蜜,三十多岁第一胎,一米五几的小个儿,七斤的孩子,三甲医院医生非要她顺产,拒绝给她剖,她疼得都要跳楼了。

顺了两天,根本摊不上无痛的好事,死去活来疼了两天,没顺出来,顺转剖。

我好不容易燃起的生育勇气,被这一盆冷水又浇回去了。

所以有些人鼓吹听医生的,听成了顺转剖,哪个狗医生能负责?这白受的罪谁赔精神损失费?

光从产妇角度来说,又想要顺产率,无痛又跟不上,不把产妇当人,没人愿意拼命生孩子,这不是很正常嘛。

我觉得这些人真牛逼。

我吃得了九九六工作的苦,生孩子的苦真的吃不了。

这特么不叫生孩子。

在为我看来如果发生在我身上,这特么是下崽。

我本以为,大家生猪屠宰一样生孩子,是靠骗上贼船。

没想到有些人经历一回生猪屠宰,还能继续生二胎。

这种猛人的确有资格拥有更多后代。

我不愿意。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新生人口继续减少在警示什么?

知乎用户 Individual404 发表 既然资本家们鼓吹 “懒惰是穷人的原罪”,索性我就懒到底了。 反正日子照样过,没受啥影响。 我这点工资,不论怎么攒,都比不过房价上涨的速度啊。 还不如拿出来,淘点电子产品,拿去给家里人用;顺便淘点洋 …

如何看待中国人口,结婚率生育率断崖式下跌?

知乎用户 扌鲁 发表 反对一下那个说老鼠是因为安乐所以才死亡,估计只看了开头和结果,然后自己脑补原因,也可能是从一些民科那里获得的消息。 这个实验我记得知乎上四五年前就已经说烂了,“老鼠乌托邦” 随便查一下一堆,今天头一次看到安乐死的扯淡原 …

如何看待 2016 年出生人口数量不及预期?

知乎用户 铅笔纵队 发表 二孩确实是在增加,但一孩数量下降太快~ 因为年轻人数量越来越少,结婚压力大,生育意愿非常低… 过完 2017 年,随着有限的二孩生育欲望的释放,50、60 年代中国婴儿潮一代逐渐进入死亡年龄段,中国的人口结构将严重 …

全面放开二孩会出现哪些社会现象?

知乎用户 田吉顺​ 发表 看到数据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尤其是里面非独夫妇和单独夫妇的年龄构成,我颤抖了。从 2013 年底单独政策放开,已经明显感受到之后高危妊娠的发生在显著增高。而如果结合这个年龄构成的变化,以及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