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为什么对民营经济如此狠毒?
收录于话题 #对世界的态度 171个 ** 将「明白知识」设置星标****★** **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 国企和民企,谁才是国家纳税的主力军? 按照常识,答案毫无疑问,是民企。 然而,司马南在11月22日发布的视频《宋方敏将军:警 …
近一段时期,在中央“三令五申”式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大政方针、提升民营企业信心、改善市场预期的权威信息指导下,结合2023年有望出现经济发展新局面的重大契机,和各地开始争前恐后“全力以赴拼经济”的社会氛围,我国民营企业界人士的心态有所趋稳,发展潜力可望得到进一步激发。
但同时也必须正视:几年来人们反复提及的、使民营企业把“定心丸”吃到位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相关的一些复杂因素,值得作更深入的考察分析,以求引出更为中肯和具有建设性的认识。
2020年后,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的100%,均由民营企业贡献
我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了不止“五六七八九”的远超整体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实际局面——全国1.6亿以上的市场主体中,绝大多数(95%)以上是广义的民营企业(包括近1亿个体工商户),提供着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发明创新专利,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
而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增长极区域,县域经济发达的具体场景中,以上指标更是达到了“五个九”的绝大份量。
另据国务院参事室陈全生等研究者依国家统计局数据细致分析,2020年后,因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特征进一步强化等原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的100%,都是由民营企业贡献的,甚至达到“100%以上”——意味着国企吸收就业总规模的萎缩,也是由民企方面补上的。
从就业,到科技创新、到经济增量、经济总量,及政府履职不能缺少的税收收入,民企的支撑作用都不言而喻。
至于14亿多中国人口中,与民企相关联的从业者及其家庭成员,其占比一定是城镇常住人口和农村“乡镇企业”相关人员构成的大多数。
由此可知,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切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而必须充分注重“人心”因素,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成员之中重心在哪里,也就不言自明了。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亲自主持的座谈会上,明确地给出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的定位;今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的场合,再次以确切无疑的表述指出:“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这是最高领导层给出的最具权威性的民营企业定位。
思潮冲击与实务歧视,影响了民企信心
党中央的“两个毫不动摇”大政方针和领导人“自己人”的定位,既是正面阐述与重要指导,又是“问题导向”下有的放矢的纠偏,并且,在新近的中央表述中,还特别加上了一句话:针对社会上对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就任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直截了当地说:“确实,去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
假如我们再作一下追溯,其实早在2018年11月1日的总书记座谈会上,领导人就已旗帜鲜明地批驳了曾经在社会上引出轩然大波的“民营经济离场论”,“新的公私合营论”和“直接控制论”。
但结合中国舆论场上的现实,虽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态度如此鲜明地批驳,仍时不时有这一类错误观点、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推波助澜。
比如,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出现了“底层逻辑改变论”,“以人民经济救赎取代市场经济论”、“深刻变革荡涤论”等,以及今年两会后,仍然出现在网上的“工具非合法论”,以及“就是要消灭论”等。可见社会思潮、错误议论冲击这一因素,是民营企业信心不足、预期不好、定心丸总吃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必须特别指出,在务实层面,广大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打交道的管理部门、金融部门,在实际态度和方式上,与“自己人”的定位,还往往出现明显差异,可称为“实务歧视”现象。
以金融服务为例,在总书记2018年11月讲话中,明确要求金融管理部门要对各银行和金融机构如何支持民企做出业绩考核之后,央行曾宣布具体的量化要求,但工作指标公布了那一次后,大量业务实例中,金融界的情况,仍是有区别对待的,在民企融资支持上很容易出现“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难以“一碗水端平”地落实。
如调研中,金融界工作环节的人士说,“贷款风控是责任终身追索的,我们在风控工作环节上的首选,还是避开民企”。究其原因,固然有大量作为中小微企业的民企,具体案例上贷款安全性评估必然表现出高风险低安全性特点,但同时,还有非技术性原因的“风险度差异”问题——对民企的贷款一旦出事,就有与国企贷款出事迥然不同的“说不清”这种麻烦问题,当然工作环节上也就避之唯恐不及。
再比如,从中央所明确要求的“弘扬企业家精神”、“保护产权”、“纠正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的落实情况来看,有一定进展,但与民企人士的普遍期待相比较,仍有差距,一些具体案例上的感受,依然是“要入另册”、“难上加难”的。
这样,至少上述思潮冲击与实务歧视两个层面的原因,促成了关于“民企到底是不是自己人”的“世间疑惑”,无形中,往往似有“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使民企人士缺乏方向感、安全感、希望感,“定心丸”自然也不能按中央要求吃到位。
新近海南省政府在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通知中,其实只是复述了原已由高法、高检在正式文件中表述过的“少捕慎诉慎押”等方针原则。应当说,这是对司法案件中必然相关联的法官“自由裁量权”范围内的正确指引,但在社会上却引起“还有无司法公正”的疑惑乃至抨击。
一些人士担心的,是“司法机关想松时可松,想紧时可紧”的不公正问题,这正是从一个具体事项上,反映着“世间疑惑”;日前某位民企数字经济平台的代表性人士从国外返回,亦引起种种猜测,其实也折射着某种社会上的疑虑不安与观望心态。
民企“定心丸”:要说,更要看怎么做
虽存在前述相关问题需要正视,但在中央反复指导下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大政方针,以及2023年打开使经济运行回复合理区间对接现代化导向“高质量发展”态势的新形势下,亟应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其中的民营经济发展,正面临一个重大的新机遇,十分需要乘势而上,在把“定心丸”吃到位的努力中,使民营企业的潜力、活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激发。
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各个维度的可靠信息与相关因素,都表现为正在为民企发展鼓励、加分。然而,民营企业界人士的心态在转变过程中,仍具有“风云变幻”的感受,呈现出“不仅要听宣传上说什么,更要看身边政府管理做什么、怎么做”的“求实”特征。
广大民企人士的提振信心、改善预期,十分需要各级、各地“公权在手”的政府管理部门与管理环节,“不仅说,而且特别要做”,“创造性地贯彻中央指导方针”,务实地打造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保护产权、公平竞争、“企业负面清单+政府正面清单与责任清单”合成的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积极尽快推出和落实相关的实际工作措施。比如:
——尽快由管理部门按中央要求给出平台头部企业“完成整改”的指导性认定,使数字经济创新主体抖擞精神继续全力创新创业;
——尽快由管理部门按中央要求“推出一批绿灯项目”,(“一批”,言下之意就不是个别、少数,而应具有数量规模特征和重大影响力);
——积极地继续推进“纠正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工作,迎难而上动真格,力争获得领导人反复要求的“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效果;
——积极在“全面依法治国”轨道上研究制定促进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上位法,包括考虑适时将我国《宪法》中关于保护公共财产与合法私人财产的用语一致化,以及一系列需新立或优化的专门法律法规;
——积极交流推广一些地方政府职能向“服务型”实质性转变的经验,把支持民企发展的可量化指标,明确纳入并持续地落实在各地方政府辖区和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中,等等。
除了务实,还需要务虚。
针对中国社会可称根深蒂固、相因相袭的“消灭私有制”和“民营企业家=资本家=剥削者”等传统观念(其中包括一系列的误解),和“宁左勿右”的体制内外社会氛围与行事方式,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宣传工作与舆论管理的各部门,亟有必要切实贯彻改革开放初期就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党的二十大明确重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在理论研究、政策解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专题研讨等方面,引导和鼓励严肃的基础理论讨论和与时俱进的观念创新发展。
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两个毫不动摇”错误议论要亮明态度,毫不含糊纠偏、批驳的指示的意识形态“务虚”工作中,正本清源、充分说理、力求中肯地说明国企民企共存共荣共赢、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同走向未来的广阔发展空间与远大前程,以利于使我国民营企业把“定心丸”真正吃到位。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编辑 | 刘军
收录于话题 #对世界的态度 171个 ** 将「明白知识」设置星标****★** **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 国企和民企,谁才是国家纳税的主力军? 按照常识,答案毫无疑问,是民企。 然而,司马南在11月22日发布的视频《宋方敏将军:警 …
收录于合集 #维舟读城 36个 **撰文 **| 维舟 **责编 **| 翟梓然 民企的原罪 民企涉案,当然不仅仅是海南的事,全国各地都多的是。 越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种现象通常还越突出,因为那里缺乏在体制外的体面工作,愿意自己去做生 …
《大宅门》里,百草堂公私合营之后,组织派来了一个总经理,过来指导药品生产工作。 白景琦问,你之前是干啥的,懂药吗?总经理稍有一些尴尬,倒是很有底气说:我不懂药,但是我可以学啊。 白景琦当时内心有一万匹马奔腾而过,满脸不屑与愤怒。 前两天,陕 …
** 凤凰网原创**国资企业杠杆率一直高于非国资企业的负债率,但他们的融资能力反而强于民企,原因何在? 作者|聂日明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五六七八九”,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 …
摘要 前期李克强总理指出东南沿海部分省市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并提出“东南沿海5省市经济体量占全国1/3以上,财政收入占比近4成,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近8成”。市场曾出现广为流传的“六省一市养全国”、“仅上海有财政盈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