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外国人才的K字签证是好东西,但赶上了最差的时机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以上播客节目由豆包 AI 根据本文内容智能生成

自唐朝开设科举制度以来,“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一直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共识。但这里的“天下”其实并不囊括全世界,而是专指“华夷之辨”基础上的中华人才。

到了现在,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民间舆论,对于外籍英才来中国工作都是持欢迎甚至热切盼望态度的。但这里的“英才”其实并不包括所有人才,而是专指“比中国人厉害”或者“中国很稀缺”的高端顶尖人才。

然而这里就存在一个悖论:

真正特别厉害的,中国非常稀缺的顶尖人才,可能并不乐意长期在中国效力;而那些有点本事但并不算卓越的普通外国人才,中国的舆论其实并不欢迎。

近日,外交部发布了中国最新的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自2025年10月1日起,新增了一类K字签证,引发舆论热议。

由于K字签证的定位介于普通签证和高端人才R签证之间,相对高端人才R签证显著降低了学历、工作、成就等方面的要求,相对普通签证又增加了入境次数、大幅延长了停留时间,人们担心放开口子之后会引入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地大量普通学历的年轻人涌入中国抢占工作机会。

再加上印度媒体听风就是雨的一通报道,中国民间反对K字签证的舆论就被点燃了。

在我看来,增加一个签证类别,方便更多来自全世界的年轻人才来华效力,从长远来说一定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活力都利大于弊的事情。

但是,在眼下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现状下,新增K字签证可以说是赶上了一个最糟糕的时机。

先看客观事实层面的政策内容

其实早在8月份,司法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四部门就联合发表过声明,介绍了修改入境签证法规的考虑,我给大家再总结翻译一下。

信息来源:https://www.fmprc.gov.cn/web/wjbxw_new/202508/t20250814_11690096.shtml

1.新增的K字签证面向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专业毕业并获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学士学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

简单来说,知名高校、STEM专业,本科以上,青年人,这四个指标是及格线。这要求看起来是不太高,实际上按字面意思理解也的确不太高……

唯一有解释空间的是“知名高校”的划定范围,是全球前50名高校,还是前200名、前500名的高校?

具体来说,如果知名高校的标准卡在前50名,那么中科大就不够格了,如果卡在前200名,哈工大就被排除了,如果是取前500名,那么比不上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校毕业生也就没法申请这个K字签证了。

这么捋一下,相信大家就能明白,不是什么野鸡学校的毕业生都能随便申请到K字签证来中国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巨大的Bug存在。虽然K字签证面向的是外国(籍)人才,但并不限定国外高校毕业生,在中国高校留学的外国毕业生也可以申请。

假如标准卡在QS前500的高校,那么中国内地有33所高校的留学生符合条件,包括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众所周知,亚非拉国家学生申请这些中国高校留学的门槛有多低,毕业把关有多水……

如果这些国内高校的留学生本科毕业后都可以通过K字签证继续逗留在中国,那的确约等于“开门请客”了。

2.K字签证仅对年龄和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有特定要求,不要求国内有聘用或邀请单位,申办流程也将更为便利。

很多人把关注焦点放在“不要求国内有聘用或邀请单位”上,理解为外国人可以拿K字签证来跟本就卷生卷死的中国年轻人抢工作,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对于持K字签证的外国人在华能从事哪些活动,新修订的条例是有明确范围的,并没有包括“工作”这一项。

3.持证人入境后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等活动。

请注意,这里写的交流、创业、商务三个方面,并没有包括受雇于中国公司工作,也就是说外国青年并不能拿着K字签证直接过来打工,和中国年轻人抢工作机会。

交流,指的是来短期访问学习、参加会议论坛、从事科研考察活动等;创业,指的是在中国成立公司,这是为中国创新增工作岗位与纳税;商务,指的是来中国做生意,采购商品、参加展会等。总之,并不包括狭义上的“来中国工作”。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可以发现,K字签证并不会成为一个迅速冲击中国就业市场或大规模影响中国人口结构的政策。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没有迅速和大规模的影响,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影响。

再讲主观心态层面的舆论影响

之所以说K字签证的推出赶上了一个最糟糕的时期,就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就业压力有所影响的,而当下国内年轻人就业情况不理想的情况下,任何一点点新增的负面影响都难免会遭致强烈的舆论反弹。

按K字签证设计的初衷,反正也不是发给你来华打工或永久逗留的,你乐意过来学术交流、做生意或者创业,都是对中国有利的事情,与人方便何乐而不为?

但在实操层面,由于申请门槛的降低,逗留时间的延长,K字签证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来华打工的“过渡签证”。

以往,那些水平不高专门来中国名校镀金的留学生,毕业之后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工作能帮他们申请工作签证,就只能打道回国或者去典型的移民国家寻找机会了。学生签证很快到期,不能继续逗留中国的。

但是以后,只要这些人有意向在中国找工作,就可以先申请K字签证逗留在这里,慢慢寻找工作机会。一旦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这些外国留学生可以再申请签证变更为工作签证,到时就能名正言顺地打工了。

这种情况我也估不准会占到多大比例,但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会有,也一定会挤占一些中国年轻人的工作机会。“毒性”是毫无疑问的,区别只在于“剂量”的大小。

在自然科学领域,脱离剂量谈毒性是不合适的,但在社会舆论领域,人们对“毒性”的恐惧是完全不会考虑“剂量大小”的。

举个极端的例子:

但凡有一个持K字头签证入境的印度或尼泊尔年轻人此后在中国找到工作转成了工作签证,挤占了一个中国的就业岗位,就足以再次掀起舆论讨伐的海啸。

K字签证施行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真实目标来打工的外国年轻人,哪怕数量再少,落在正愁找不到工作/工作不满意的中国年轻人眼里,仍然会是难以理解的“胳膊肘往外拐”政策。

而且,随着接下来几年仍然是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峰值,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正经工作的中国年轻人还会变得更多,面对来抢工作的外国年轻人,心态必定会更加委屈和愤慨。

预测K字签证的未来进展

由于相关入境政策的法律条例修订已经正式通过,K字签证的施行是不可避免的了,再多反对质疑声音也不可能让条例撤回去。

但舆论的强烈反馈也不会毫无作用。K字签证的实施细节,特别是“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范围圈到什么程度,还有转圜的空间。可以预见,这个圈子在K字签证实施前第一阶段应该会收得比较窄了。

但从长远来看,K字签证的门槛必定会进一步降低,以此实现国家“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既定目标。

至于对每一个具体的中国人来说是好是坏,就要看你的职业竞争力是高是低了。

最后分享一点建设性意见:

大家还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啊。

接下来要面对的可是每年千万新增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强大的AI,以及拿着K字签证来寻找机会的外国人三重压力。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 k 签证?

知乎用户 随便说点 发表 后天就要开始实施了,但是细则不公布,只由驻外使领馆掌握。 以后哪些人进来了、进来了多少数量、定居在了哪里…… 都不知道还会不会公布了。 知乎用户 夏威夷相思 发表 我在国务院微信小程序上实名向外交部和移民管理局进行 …

如何看待中国的 K 签证政策,和 R 签证有何区别?

知乎用户 观奇澜​ 发表 1,K 字签证设计留下漏洞,本科学历与学校排名等认证方式,完全达不到筛选外国理工人才的效果 2,盲目大量滥发 K 字签证,造成文化,就业,种族,治安,婚姻冲突,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提高维稳管理难度 3,以外国为鉴, …

对华签证风波下,中国学生重新审视赴美留学

对华签证风波下,中国学生重新审视赴美留学 记者:ROBERT DRAPER 2025年6月7日纽约市 本周,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吃午餐时,一名来自中国的教授和两名中国学生沮丧地谈到国务卿鲁比奥要求“大力撤销”在“关键领域”学习的中国公民 …

中国的“弱势一代”

原创 wt 青年志Youthology 人们习惯用一个词概述一代人的面貌。 比如日本的“觉醒世代/宽松一代”。他们出生于泡沫经济破裂前后,深受经济下行、就业市场萎缩以及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对未来的职业和家庭持悲观态度,开始质疑传统的“拼搏精 …

这几年有点上进心的年轻人,都负债累累了……

我跟朋友曾经爆发过一场争论,那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这些70后,80后比,到底谁更幸福一点。 朋友的观念是年轻人更幸福,他们从小就吃的好穿的好,我们小时候过的啥日子? 朋友的说法不是没道理,我长到10岁家里才用上自来水,之前一直是用的井水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