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全国人民正视青蒿素研究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呼吁全国人民正视青蒿素研究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者:沈建英   (青蒿素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2018 年 1 月 5 日,新华社一则名为《屠呦呦获诺奖 2 年已有突破性发现 2018 还将憋大招》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大家几乎狂热地转载,不知有几人能保持冷静,客观地分析这则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它在 2018 年年初高调发表的用意。

一, 质疑新闻中提到的“屠呦呦获诺奖 2 年已有突破性发现”的真实性:

★屠呦呦,1930 年生,浙江宁波人。2015 年 10 月,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这显然不是屠呦呦获诺奖 2 年已有的突破性发现。

★获诺奖 2 年来,屠呦呦团队正式发表 15 篇科研论文,其中包括 2篇影响因子超过 10的重要论文,还有三项专利正在申报中,针对青蒿素可能出现的耐药机制研究也已启动。

一个团队 2 年发表 15 篇科研论文,尤其是连核心期刊也算上,尤其是所内院内国内政策一片倾斜时,这样的科研产量也就相当于一位高产的科研人员的产量,根本不值一提。但是能发 2 篇10 分以上的科研论文,那就不是容易的事了。然而可惜,新闻中提到的 10 分以上的文章不是科研论文,一篇是屠老的获奖演说,一篇是一位国外合作者撰写的综述,挂了中药研究所的单位。我不知道哪个国家的学术界能把获奖演说或者综述(还不是本单位那些拿了国家大批资助的研究人员自己写的综述!)的发表作为突破性发现!那究竟是谁在刻意误导新华社记者认为这是个“突破性发现”, 并以新华社为工具来欺骗全国人民?其目的又是为何?

★屠呦呦团队在深入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有独特效果。根据现有临床试验,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有效率超 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率超 80%。

双氢青蒿素抗系统性红斑狼疮根本不是屠老师获诺奖之后的突破性发现,屠老师早就有专利,并且在 2003 年前后,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的老师合作,拿下了临床批件(后失效)。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查到相关文献。“根据现有临床试验,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有效率超 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率超 80%。”而这个临床数据也是多年前的,并不是正规的临床实验数据。正规的临床实验正处于患者募集的准备阶段。那究竟是谁在刻意误导新华社记者认为这是个近两年的“突破性发现”,并以新华社为工具来欺骗全国人民?其目的又是为何?

★研究人员还已证明,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

如果大家懂英文,可以在 NCBI 上搜索一下,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的文章比比皆是。如果你不懂英文,建议你看一下屠呦呦老师的唯一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的第四篇第四章,并且去看一下参考文献的发表日期。《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这本书是 2009年 1 月出版的。所以“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的发现是别家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并且是十多年前的,怎么能归功为“屠呦呦获诺奖 2 年已有突破性发现”?那究竟是谁在刻意误导新华社记者认为这是个青蒿素团队近两年的“突破性发现”,并以新华社为工具来欺骗全国人民?其目的又是为何?

二, 对新闻中提到的几个现象的思考

  1. 屠呦呦的新年期待第一条是:发现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论文变成药”。

屠老师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我们明白了青蒿素抗疟机理,就能更充分地发挥药效,更好地应用这种药,这是青蒿素研究的重要环节。”弄清楚青蒿素的“秘密”,很可能不仅仅是发挥它抗疟的作用,还有“在扩大适应症方面的希望”。屠老师的意思是在搞清青蒿素作用机制的前提下,拓展它的适应症。但是在中药研究所朱晓新书记负责的科技部青蒿素适应症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过程中,整合进去的适应症有:抗疟,抗弓形虫,抗类风湿关节炎,抗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光敏性皮炎,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糖尿病,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抗内毒素血症,抗血管性痴呆。而且子项目的负责人往往不是青蒿素或者相应适应症方面的专家,有良好工作基础的很少。

青蒿素不是一个中药,是一个化学结构明确的化药。一个化合物有多种药理学活性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个化合物能开发成为抗 11 个不同适应症的新药,那绝对是个“神药”!如果青蒿素一个化合物能治十多种病,那张悟本的茄子包治百病似乎也有可能了。这难道就是中医药想要发展的道路吗?不是!中医药要治病,但是还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能治病。正如屠呦呦所说的要“破除‘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你稀里糊涂地活’的谬论。”然而, 中药研究所朱晓新书记在青蒿素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组织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正与之背道而驰!

来看青蒿素抗疟机制研究方面,屠呦呦团队(这个团队组成至今不清晰)的“青蒿素类化合物抗疟机理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500 万元资金支持。该项目 2016 年 6 月 30 日答辩后,专家的意见是:集中力量解决一件事情,找出青蒿素真正可以突破的方向,集中力量解决真正的药物机制,最终有国际认可的成果产出。该项目 2016 年 7 月底拨付经费,现在一年半已经过去。在 2018 年的年初,青蒿素中心老专家向新华社记者说:青蒿素研发“惊喜”连连:抗疟机理、适应症研究有所突破。但是“惊喜”在哪里?突破在哪里?难道是一篇国外挂名的 10 分以上的文章吗?廖福龙介绍:“我们与中科院国家纳米中心等科研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大型上市药企等国内外各领域的不同机构开展专题协作研发,共同主办学术论坛等,以实现全球青蒿素科研资源和力量的整合与共享。”在国家有大量经费资助的情况下,国内外大协助很容易产生。但是青蒿素研究的经费外拨依据是什么?凭的是人情关系还是科研基础?各个单位在这场大协助中各占了多少资源,出了多少成果?因此这 500 万究竟如何分配使用的,是不是值得好好扒一扒?

廖福龙告诉记者:“在对青蒿素抗疟机理的研究方面,我们目前更倾向于‘多靶点学说’,并已取得一定研究进展。” 青蒿素抗疟机理“多靶点学说”在国外已有多篇文章提出。青蒿素中心为了结题,策略性地与发表了“多靶点学说”的国外研究人员合作,成功地完成了一篇综述性文章的成果“嫁接”。难道这就是用国家 500 万经费出“突破性进展”的捷径?

2, 屠呦呦的新年期待第二条是:建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广纳海内外人才。新华社记者采用一个大特写:屠呦呦看着团队中共事数十年的姜廷良(出生于 1933 年)、廖福龙(出生于 1942 年),眼神复杂,“我们都已经七老八十了。”

读者是不是也产生疑惑:为什么这两个不曾做过青蒿素研究工作的七老八十的老专家还在负责青蒿素中心,负责国家给青蒿素中心的巨额资助?中心老专家究竟依靠多大的贡献能够八十四岁不退休,仍奋战在权利一线?

这里涉及青蒿素团队问题。青蒿素中心于 1997 年建立,在2013 年 5 月之前,就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廖福龙描述的:“实际上主要是屠教授带着两位做化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团队很小。”读者有没有想过,一个中心建立了十六年,仍是维持迷你团队的原因是什么?在拉斯克奖之后,中药研究所为了发展青蒿素中心,引进留学回国人才一名,担任中心副主任,行使中心相关的职责,但是重要决议还是由姜廷良和廖福龙两位研究员请示屠呦呦后做主。姜廷良和廖福龙与屠呦呦“共事数十年”,备受屠老师信任,但是两人并不从事青蒿素研究。面对新华社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姜廷良“自造”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青蒿素问题:青蒿素在人体内代谢后会变成双氢青蒿素,药效甚至强于青蒿素。“这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姜廷良说。但是青蒿素在人体内代谢后不会变成双氢青蒿素!作为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提出这样荒唐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荒唐的事实!

这位人才引进的青蒿素中心副主任,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中心工作了三年半后(所有文字工作, 跑腿工作,自己课题的实验工作都亲力亲为),于 2016 年 11 月 1 日,即诺奖之后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青蒿素类化合物抗疟机理研究”项目的申请、答辩和拨款(未开始分账)已经完成,国家最高奖的申报工作也完成,三千万修购专项已经完成申报,青蒿素中心实验室装修已经完成(未开始分配),中药研究所宣读了青蒿素中心新的组织架构,不动声色地免去了中心原副主任的职位,并不再提及其任何贡献。在资源分配的时候,完全忽略其存在, 对其屏蔽重要信息。老专家和所领导达成了利益平衡,对其申诉无动于衷,不闻不问。备受信任的老专家安排其受信任的学生,所领导安排自己受信任的人,从外单位的“大协助”到中心内部的“支援”,以各种名义疯狂地瓜分国家对青蒿素研究的经费资助。一堆不是搞青蒿素的人,拿着国家巨额资助,满脑袋想的是该走一条怎样的出“突破性进展”的捷径,然后再拿着“突破性进展”再问国家要钱。

青蒿素研究“国家队”:从“几个人”到“一群人”。青蒿素中心老专家口口声声说的“青蒿素团队”究竟是个怎样的组成,有多少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谁也不清楚。中心的老专家用含糊的词语来搪塞记者。其实,诺奖之前的“几个人”,是四个人。中心主任屠呦呦在内的三位化学的老师和一位人才引进任命为中心副主任的搞药理的副研究员。当时的老专家和所领导都不属于青蒿素中心。而现在的青蒿素研究“国家队”的“一群人”,究竟有多少人?谁也不清楚。老专家和所领导以及他们信任的人全部涌入中心,外部的打着“大协助”的旗号,所内的打着“支援中心”的旗号,不管编制是不是属于青蒿素中心,均以青蒿素团队成员自居。而朱晓新书记课题组更是倾巢而出,疯狂控制着国家给青蒿素中心的各种资助。但是在 2017 年的所内年度考核中,中心老专家、所领导以及朱晓新课题组成员无一人在青蒿素中心内部完成考核,包括青蒿素中心主任助理李玉洁。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姜廷良原来并不搞青蒿素研究,是中药研究所十年的老所长,并没有院士头衔。但是他却能八十四岁还不退休,成为青蒿素中心的实权派人物之一。在诺奖 2 年之后,我们看到老专家满面红光逆生长般地出现在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内。而中药研究所掌管人事大权的是朱晓新书记。姜廷良是中药唐氏研究中心的前主任,而朱晓新是中药唐氏中心的现任中心主任。这里面究竟又是怎样一种利益平衡?

在 2016 年 4 月,国家对青蒿素中心的支持已经有明确批复。在巨大的利益面前, 姜廷良这位备受屠呦呦信任的老专家置青蒿素中心人才引进的副主任的已有贡献于不顾,提名中药研究所朱晓新书记的博士毕业生、兼其师妹、兼课题组成员李玉洁副研究员为青蒿素中心主任助理,然后所领导走非竞聘程序进行任命,而当时的李玉洁已经是科教处的副处长。2016 年,身兼多职的李玉洁顺利被评为研究员。青蒿素中心主任助理李玉洁与中药研究所朱晓新书记特殊的关系以及她在科教处副处长的职位使国家对青蒿素研究多个支持项目的负责人、监督人和执行人全为一家人。

“对于青蒿素研究中心的设备、人员编制、经费筹措等方面,我们都给予大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告诉记者,该院已把阐明青蒿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拓展、生物合成研究等列入“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并推荐申报国家有关创新项目。但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给青蒿素中心的“十三五”重点课题资助,中心主任助理李玉洁在不全面通知中心成员的情况下,悄悄申下了该项目。这难道不是以权谋私吗?国家给青蒿素研究的资助,院内给青蒿素中心的资助,最终以一种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的方式被一小撮人瓜分。我们在网上能够查到关于中心主任助理八大问题的实名举报,但是却迟迟看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对这份举报内容作出的处理。那么,究竟谁在包庇青蒿素中心主任助理李玉洁呢?

  1. 分析该新闻在 2018 年年初高调发表的用意。

在 2018 年年初,青蒿素中心老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刻意误导新华社记者认为青蒿素团队在获诺奖 2 年后已有突破性发现,报道不实新闻,欺骗了全国人民 。这次青蒿素中心老专家作秀的目的何在?

其一,在 2017 年,网上陆陆续续爆料青蒿素中心团队组成、组织构架、国家资助项目分配中的种种问题,矛头直指青蒿素中心副主任朱晓新和主任助理李玉洁。但是网上并没有见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或中药研究所对这些事进行的处理。此次中心老专家高调发言,误导新华社记者报道不实新闻,营造出了青蒿素中心 2 年内繁荣高产的假象,试图掩盖不和谐的异样的声音。该新闻高调发表的最大收益者不是别人,正是躲藏在老专家背后的中心副主任朱晓新和主任助理李玉洁。

其二,屠呦呦热切希望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能“升级”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现在党和国家这么重视中医药事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平台,用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实现真正意义的中西结合。”

青蒿素中心老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刻意误导新华社记者报道不实新闻,营造出了青蒿素中心 2 年内繁荣高产的假象,并乘机提出要“建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广纳海内外人才”。

同时,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我们已引进一些青年才俊,他们为推动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人才还是感觉不够,我们还想引进更多海内外人才。”新闻中没有说明这句话出自哪位专家之口。 青蒿素中心是“引进了人才”,“人才”是“为推动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在中心的组织构架中, 在资源的分配和经费的分配过程中,引进的人才被完全忽略了,在老专家和所领导达成的利益平衡里,被完全剔除了。“人才”在用的时候是感觉不够的,但是在分享资源的时候,却是嫌多的。 青蒿素中心要发展,首先考虑的不是引进人才,而是考虑如何使用人才,留住人才。

在 2018 年年初,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屠呦呦。获诺奖 2 年后的屠老师明显憔悴,心系并心忧着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和中心的发展。老人最常说的话就是:既然国家有资助了,就好好干活吧。

屠老师的初衷是美好的,国家对青蒿素研究支持的初衷也是美好的。但是,中心负责人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国家巨额资助的青蒿素中心成了老专家和所领导进行利益交换的平台。

三,呼吁全国人民正视青蒿素研究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青蒿素是中国中医药界的骄傲。为了支持青蒿素研究,国家已经投入巨资。青蒿素研究中心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一面伟大旗帜,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青蒿素研究中心,必将带动中国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管理总局,中国中医药界,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希望。

但是目前的青蒿素研究中心存在着以下问题:

1, 责任主体不明确,团队构成不清晰。

目前青蒿素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是:屠呦呦为青蒿素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书记朱晓新兼任中心副主任,姜廷良、廖福龙分别为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李玉洁为主任助理。但是究竟谁是负责人?屠老师年事已高,常年在家办公,只是被选择性地提供信息,无法对中心出现的问题负责。所长书记和老专家,究竟谁能负责?主任助理身兼多职,被暴露出很多问题, 但是中心并无人问责。

团队构成上,青蒿素中心究竟有哪些人?哪些是核心成员?哪些是支援人员? 哪些是协助人员? 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朱晓新书记率领课题组成员“支援”青蒿素中心,排挤中心原副主任,抢占中心资源,却又意味深长地不正式进入中心,保持了其课题组能进能出的“战斗灵活性”。青蒿素中心外围协助单位的取舍标准由谁制定?这些都是问题。

2, 中心老专家和所领导互相依赖,各取所需。

青蒿素中心的老专家并不曾从事青蒿素研究,也没有院士头衔,却可以 84 岁不退休,为青蒿素中心的实权派之一, 继续工作在权利的一线。为什么? 因为作为中心副主任的朱晓新和主任助理的李玉洁需要他们。如果没有老专家支持,朱晓新和李玉洁就失去了屠呦呦的信任。而老专家也需要负责人事管理的中药所朱晓新书记的支持: 如果没有领导支持,老专家只能退休让权。因此,国家巨额资助的青蒿素中心成了老专家和所领导进行利益交换的平台。中心成了他们以及他们的亲信瓜分利益的场所。而对于中心主任助理暴露出来的八大问题,中心老专家和所领导睁一眼闭一眼,不做处理。

3, 中心的资助缺少强有力的监管

因为中心成了老专家和所领导进行利益交换的平台, 在资源分配上,利益平衡方面的考虑胜于科研能力的考量。在国家资助的两个大项目中, 老专家和所领导, 既以负责人的身份去管理项目, 又以专家的身份去评审项目, 而申报项目的往往是他们的学生或者课题组成员。而中心主任助理李玉洁更是因为其科教处副处长的职位和与朱晓新书记的特殊关系,在项目中充当多种角色,选择性地公开信息,达到以权谋私的目的。2018 年年初, 青蒿素中心老专家刻意误导新华社记者报道不实新闻,制造中心繁荣高效的假象,欺骗全国人民。这是青蒿素中心问题的一次大爆发。

为了青蒿素中心的健康发展,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强烈呼吁国家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青蒿素中心的监管:

1, 在国内外竞聘青蒿素中心主任一职。屠老师因为年事已高,不适合担任主任, 可以担任名誉主任。

2, 在国内外竞聘青蒿素中心副主任一职。目前青蒿素中心的两位副主任是所领导兼任,由于领导政事繁忙,不适合中心的长期发展。

3, 成立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常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优秀的科研人员,如原来 523 成员或者他们优秀的学生组成, 以选举的方式选出学委会主任和副主任。

4, 确定中心学科组成和团队构成, 明确青蒿素团队成员组成。成员进入或者离开中心需要走正规的人事手续。

5, 成立由第三方组成的监督管理小组,监督中心内国家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定期公布经费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状况,使纳税人的钱花得明明白白。

青蒿素中心是中医药发展的一面大旗。一个狭隘的利益小集团统治的中心不是一个健康的中心。因此,我们呼吁全国人民正视青蒿素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呼吁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对青蒿素中心的监管,使青蒿素中心健康发展, 使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XYS20190727)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诺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和他的白手套在中国的所谓科研合作

诺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和他的白手套在中国的所谓科研合作 我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一位普通老师。我想让世界知道诺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和他的白手套在中国的所谓科研合作。 诺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在中国多个省份设立研究机构,如山东、四川、江苏、浙江等 …

中央财经大学张冰副教授的确抄袭有道

中央财经大学张冰副教授的确抄袭有道 尊敬的方老师: 您好! 贵站8月25日登出的《向2018中国好书榜的作者学抄袭》一文读罢,确实是不敢相信,在国家对学术腐败高压的大环境下还会有如此胆大妄为的事情发生!特地从图书馆借来中央财经大学书法专业张 …

科学杂志上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能用来指导健康决策吗?

科学杂志上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能用来指导健康决策吗? 作者:王晨光 来源:科学猫头鹰 每天,全球各地的科学期刊都会发表大量关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新进展、新发现,其中的一些会涉及健康、医疗和药物研发或临床进展。这些发表出来的研究成果通常也是健 …

医学、健康和生活方式研究进展的媒体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医学、健康和生活方式研究进展的媒体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编译 | 大猫 来源:科学猫头鹰 最近,科学猫头鹰发布的“科学杂志上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能用来指导健康决策吗?”一文称,不鼓励那些不具有专业知识的民众从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中寻求治疗手段,因此而 …

追问阿尔兹海默病新药真相:惊天突破还是欺世盗名?

追问阿尔兹海默病新药真相:惊天突破还是欺世盗名? 作者:孙滔 阿尔兹海默病新药“九期一”正在刷屏中。“22年坚持”“填补全球17年空白”,这些宣传语甚是夺人眼球。 媒体一致赞誉的背后,也不乏质疑的社交媒体舆论。国家药监局为何是“有条件”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