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扎钢筋遭戏弄,这个新闻令我悲从中来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一个视频新闻,看了很难受。

6月,河南某地,一个大学生勤工俭学到工地扎钢筋,上班第一天,工友就骗他到钢筋下面扎,结果导致受困出不来。

后续消息是小伙子已被救出,戏弄他的工友被罚一千元。

恶作剧者遭到了很多网友的谴责。确实,从视频中看,他们并没有在原地等小伙子脱困,也没有打算帮助小伙子脱困,而是作弄完他就直接离开了。

即使不上纲上线地称这帮工友有多恶毒,但此举对当事人无疑构成了伤害,而且潜藏着未知的风险,比如,万一作弄者忘记了这回事,又刚好遇上工地休息,因在钢筋里的小伙子一直未能被发现,怎么办?出现极端天气怎么办?恐惧、紧张,诱发了小伙子的某种疾病怎么办?

当然,此事最令我嗟叹乃至悲从中来者,是他的大学生身份。

放在二十年前,尤其是三十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设想工地工人捉弄这个可怜的大学生,带着满足的嘻嘻哈哈的笑声离开的画面,感觉到“大学生“这个曾经光鲜的身份标签,已经被时代踩进了污泥之中。

我甚至觉得这是这个群体遭受羞辱的一个隐喻。

六月是毕业季,超过一千万大学生即将走出校门,奔赴社会。我不知道他们中的多数人会奔向哪里。我只是固执地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新闻,湖南某师范学院英语系的某女生到广东东莞某电子厂实习,遭遇老板性骚扰——比起案情,我更关注她的身份,一个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跑到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家电子厂实习?从报道看,那也只是一家小型加工电子厂,并不存在出口翻译岗位需求。

只能说,大学生的身价,已经跌到了尘埃里——这里请允许我顺便插播一下,因为陈道明前几天来了深圳,激发我昨晚重看电视剧《围城》,里面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华美新闻社当编辑的赵辛楣,听说情敌方鸿渐“在一家小银行里做事“,居高临下地称方是”大材小用,可惜可惜“。可见彼时新闻人在金融人面前是很有优越感的。时移世易,今天呢?作为媒体人,我也空剩对流金岁月的怀想了。

打住,接着说大学生吧。

最近,有一个抖音视频可能会对高考生家长构成刺激。一个吉林大学本科、中国人民大学硕士、且通过了司法考试的外卖骑手,在抖音里谈高考,评论区炸裂了。

问题是他并非个例,据说外卖员已成为知识密集型行业,本科率已超过两成。

可以拿来佐证的一件最近同样在网络上流传的事儿是,一个农民工在城里送快递,供孩子上大学。如今孩子大学毕业了,终于和他一样当起了快递员。

想起了网络上流行的年轻人用来自嘲的孔乙己文学。事实上,本文开着那个遭工友捉弄的大学生,就如当年遭人嘲笑的孔乙己——不,比孔乙己更不堪。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有官方媒体发文鼓励孔乙己脱掉长衫去“打镙丝“。

可是,如果他们的命运是“打镙丝“,当初又何必让他们穿上长衫呢?

如果大学生都去“打镙丝“,不是加速这一行业的内卷吗?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鼓励他们脱掉长衫,而是创造更多与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相匹配的岗位。

让大学生只能通过扎钢筋的方式勤工俭学,让学师范英语的只能到电子厂实习,让拥有985本硕的只能当外卖员……这一方面是对教育本身的羞辱;另一方面,也让社会在对知识身份的嘲弄中,失去了对文化的尊重,使得反智主义更加盛行。

最后再啰嗦一下,创造岗位需要改善经济,而改善经济需要继续改革开放,需要打破禁锢与束缚,需要回到尊重创造力以及权利这样的认知原点。

而不是其他。

就此,我们也可以看看某些经济学家是如何浪得虚名的。比如任泽平。

来看看他的合订本,你会觉得他就是一个笑话。

如果,我们身边活跃的都是些这样的专家,经济好不了,大学生的就业处境改善不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用“孔乙己长衫”就能PUA年轻人? | 舆论手札

近期出现一种很不好的议程设置,将年轻人的就业困境归结为他们没有脱掉“孔乙己的长衫”。打这个比喻的人,自作聪明地将“长衫”比作大学学历,认为当代年轻人之所以遇到就业挫折,是因为他们思想迂腐,只要破处头脑中的“长衫”思想,就能在劳动中获得新天 …

这是在逼着家长拿刀:乱象以至疯狂!

【孟子笔下描述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理解的大同世界是这样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读圣贤书,听圣人言,“礼贤讲德”文化熏陶了 …

罪该万死的唐校长,只是一个社会缩影

【吃人的世界,从来如此,便对么?】 1 利欲熏心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他人卿卿性命。 建国70年了,外敌不敢来犯了,坑害祖国同胞的,恰恰都是自己人。 这句话得圈起来,以后每年都要考的。 2013年,唐正华回到家乡四川凉山荞窝镇中心学校,担任 …

高考前砸烂学生的蛋糕,是学校给你上的最后一课

**文|十三姐 ** 公众号|格十三 又到一年高考季,考生不容易,正常人都会自觉给他们让出一条暗物质“照顾链”——凡是不利于他们心理建设的事我不做,凡是对他们造成精神刺激的事我不干,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平稳度过高考期。 可总有人非要试探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