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朱慢慢​ 发表

不容乐观。


中国当前经济运行轨迹当中,有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主动法定措施,去保障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中国现在缺产品吗?缺技术吗?却生产设备吗?缺原材料吗?缺技术人才吗?

通通不缺。

但缺稳定增长的劳动收入,且非常缺。

换而言之,整个市场经济,依旧没有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极度依赖。

这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

显得既不服帖,也不平衡。

为何 GDP 世界第二,而我们的劳动价值却依然如此低廉呢?

市场没打开?可中国商品早已铺满全世界。

生产效率低下?可中国已完成工业化的前期铺垫。

那是什么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呢?

是商品服务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说白了,如今市面上的所有商品,其产业链条,是非常简单的。

只要你能买到机器,一个初中生也学得会它的基本操作原理。

无非是,前浪占据了时代潮流的有利位置,并对利益链条实行了某种程度的垄断罢了。


互联网时代的降临,又从虚无的高空中,伸出无数的触角,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从而实现控制生产端和消费端。

没错,就是在吸血。

但这种操作,终归呈现出羊毛出在羊身上,层层压迫层层吸,最后呢,通通都趴落在底层的消费者身上,猛吸。

打个比方:快餐在成为外卖之前,只需要 8 块 10 块 / 份,成为外卖之后,变成了 15-25 元 / 份。

商家说,现在挣得没以前多。

消费者说,现在消费比以前贵。

那钱,谁挣走了?

当然,如果没有互联网呢?

商家挣得更多,一铺养三代的房地产,依然辉煌如初,底层劳动者呢,依然穷。

随着货币的数字化,消费贷的助长,原本就是月光族的打工人,更是频频借贷消费,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

可要注意的是,他们的工资,没有增长,或者增长的幅度,很小很小。

12 年我卖力干,能拿 1 万,22 年我卖力干,能拿个 6000 不错了。

但 12 年我 5 块钱能买个炒粉,现在得 15 块;12 年我 5 毛钱能买个鸡蛋,现在 1 块 2;12 年我 300 块钱可以租个有床有热水器的房子,现在有张床你都得 800 起,要是小区或市中心,嘿,你工资都不够付。

所以到最后,逼着很多人反乡创业。

可创过业的才懂,一个再普通的行业,只要能挣钱的,就能查得你挣不了钱,本就不挣钱的呢,还能查得你想关门。

最后呢,又逼着你去成为打工人。

替谁打工?替那些早已搭上了高铁、坐上了飞机的人打工呗。

当你彻底明白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逻辑后,你还能干点什么?

又还有哪个行业,是你单纯靠自己的劳动,就能发家致富的?

送你两个字:做梦。

奸商当道,贪官盛行,资本的敲骨吸髓,金融的扎针吸血。

就问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还能干点啥?


到最后啊,死又死不了,活又不能活。

你再回过头来看看经济:是不是跟咱们这些居无定所的底层人现状,一毛一样?


最后做个总结:

这底层人活成什么样,经济就是什么样。

知乎用户 月夜无痕 发表

一边是生产力过剩,一边是 996 福报。

一边是央行放水,一边是 90 后人均负债。

经济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不敢提阶级斗争才是真正的问题。

知乎用户 独钓寒江雪 发表

两年来,没看到有一个实质性的 reform 措施。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知乎用户 长空 发表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温总理您好。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很高兴能在您最后一次的两会后记者会上提问。我的问题是,最近几年您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请问您多次反复提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在哪里?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又在什么地方?谢谢。

[温家宝]: 是的,这些年我多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说已经比较全面和具体了。如果问我为什么关注这件事情,我出于责任感。粉碎 “四人帮” 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 “文革” 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

[温家宝]: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温家宝]: 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温家宝]: 当然,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温家宝]: 我知道,人们不仅看我说什么、我的理想和信念,更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知乎用户 西北偏北​ 发表

由于连续更新造成大家阅读很有跳跃感。我分下类吧

1. 最近经济概述

2. 预期以及预测

3. 持续更新

4. 会采取的其他政策


1. 最近经济概述

经济是有惯性的,咱们先看看 2021 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同比增长情况。

18.3%–7.9%—4.9%—4.0%

在没有大规模疫情影响下,2021 年下半年增速已经低于官方预期

这还是在全世界受到疫情影响,中国进出口额创历史记录的情况下状态。可见我们的内需内循环有多么悲惨,多么低迷。后来大家也反应过来了,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

2022 年,国外躺平,人均感染一次。以前很少干活到至少一半人干活,中国的出口估计会下降。同时国内年初一波疫情,会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上海的疫情(上海港是世界第一大港,中国金融中心,中国前三的制造业城市 / 被连累的苏州是第一大工业城市)。

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消费 / 内需 / 内循环已经扑街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投资和出口。这不房地产只能松绑,各地的地方债估计也继续玩下去发新补旧;后果就是债务不能停,大基建不能停。地方债务会让地方上越来越依赖,太上头了。大基建的结果就是预算的 50-70% 被层层转包,大佬大转包的挣大钱,施工方挣小钱。小施工单位和劳动者甚至没事拿(地方基建上市割韭菜补窟窿)。

出口这玩意,西方地主家也没余量,美帝要加息,不再 QE,不多印钱了。美帝的选择是减税,让中国商品价格下来,提高美帝国民的购买力(咱们这些出口企业敢不敢涨价一波呢?)。

倚重出口,则对国外依赖更大,毛衣战的时候可能更难受。美帝敢喊制造业回流,敢真这么做。咱们国内消费能真起来吗?美元是世界货币,印钱就行。咱们进出口太多,还面临输入型通胀,难啊


说完宏观,说说最小的个体 —- 居民和家庭。

各位已经工作的知友们,这几年感觉到萧条了吧。自己好好想想,最近家里的收入是上升还是下降,家里开支是上升还是下降。对未来的信心怎么样?有危机感了吗?这种危机感以前有这么强烈吗?

自己行业以及周边的亲人好友所在行业,有欣欣向荣,爆发增长的吗?自己再仔细想想,从 08 年到现在,有过这种几乎绝大部分行业都不景气的情况吗?08 年到现在,有房地产,大基建,医药,互联网,新能源等等火爆行业。现在呢?

信心是经济市场上最重要的东西,比金山银山更重要。一旦没有信心,就不会去消费,就会。。。。


2. 预期以及预测

2022-2025 可能是非常艰难的几年,疫情要清零面临随机封城停产,老百姓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透支了未来消费能力消费严重不足,害得靠出口;国内产业升级困难,地产这个尿壶一时半会还得用,如果房地产都不行,只能回到古典凯恩斯主义,继续玩大基建。

做好最难的准备吧。

PS:PPI 还是传递到 CPI 上,消费端物价还是保持上涨势头,叠加疫情期间的供应链问题,错配问题,以及大宗原料的上涨,几乎从粮食到汽车,从能源到化妆品都涨价。

原材料涨价,终端消费品不涨价,等于企业白干,企业必须增效节能,减少开支,员工待遇减少甚至裁员,后果就是消费更不足,恶性循环。

原材料涨价,终端消费品涨价,企业维持利润率,员工待遇不变,但是由于消费品上涨,购买力下降,还是会产能过剩,依然回到那个循环。

太难了。

更新说明下:基于最原始原材料 / 能源 (石油天然气) 的上涨,注定会造成所有东西上涨,原因很简单,生产需要原料,需要能源。而根据上面的逻辑,厂家的唯一选择也是涨价,估计大家现在已经有感觉了吧。


3. 持续更新

2022.04.06 更新

果然房地产继续松绑,下降首付至 20%。

-– 这个是核弹级别的潜在危机,让没能力上车的上车,不考虑后续能不能还得起房贷。以后经济持续恶化,就会发生美帝次贷危机一样情况,断供,弃供,银行坏账,系统性金融危机。

大基建果然也提上日程。

-— 结果就是撒钱不少,大多数钱进少部分人腰包。小承包商甚至要不回工程款,搬砖的说不定拖欠工资。毫无意义。

疫情拐点。

-— 这次魔都疫情和以往都不一样,是从上到下,都不愿意像武汉那样完全封城。实际上上面也妥协了,毕竟金融中心地位摆在这。这个规模的传播,魔都并没有全面封城,说明压力太大,政策第一次出现裂痕。

未来可能看到从超级一线到一线二线防疫的松绑。

不是因为脸不疼,而是真的扛不住了。

你问我应该怎么做,我有回答过。

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保障劳动者权利,提高劳动者待遇。加强二次分配,让钱到需要花钱人的手里。改善经济结构,别炒房别玩金融,真正的做到制造业兴国。

中策:多印钱,多发消费券,多减税,解决流动性枯竭问题。

下策:以工代赈(层层 XX),提前消费 / 放贷(透支未来)。继续玩房地产(直接占 GDP 已经 15%,上下游算上快 1/4)。

其实大都懂,想不想做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了。


未来准备迎接新一轮涨价吧,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别的大件有足够预算能买先买吧。

未来三年好好工作,不裸辞,不创业,不借钱,不投资。减少开支,降低消费水平,不要举债。

还没毕业的,能考公考公,能找到好工作就去工作别想着考研(看好是能找到好工作的前提下),最后不行参军去,做最稳的人群。


2022.04.09 更新

哎,果然政策选择了阻力最小的反向。

继续古典凯恩斯(彭博社说中国 zf 准备 15w 亿大规模基建计划)

同时全面恢复,放宽放地方行业。已经发生:很多地方首付下降到 20%。

目前更新政策,广州上架一天的接力贷(子孙贷、传宗接贷),银行下降一点点房贷利率,续的时间更长,未来下一代的钱也先消费掉。以及兰州重启货币化棚改。

基本说明今年的经济形式比 2020 年还严峻,否则不会把尿壶请出来摆在客厅餐桌上的。

我预测今年的经济会很差,没想到比我想的还要惨。

大家好好活着吧


2022.04.22 更新

有人问我股市。。。我其实也亏成狗。

短期内是别想好了,理由如下

你猜猜外资为什么不来了,他们怕什么?


4. 会采取的其他政策

其他政策无非开源节流。

开源:

下面还会继续加大追查税款力度,爽子姐们亚历山大

电商平台开始补税

严查国资流失

部分地方开菠菜赛马什么的

节流

缩编,精简,合并编制

甩卖部分不好的国资

能外包的外包,临时工更多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GDP 守 4 望 5,衰退规模和 20 年疫情始爆发那轮差不多,但回旋余地小很多。

咱就说最明显的散发疫情:

(防杠一下:我的历史回答足以说明我的防疫立场,我只是在陈述擦屁股成本的事实,不要看到数字就把我打成躺平派)

2 月底,我国十大城市的地铁日均客流量是 4400 余万人次;到 4 月中是 2570 万人次;降幅超 40%;

4 月中旬的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比 3 月上旬约 40%。

这俩都是中银和 wind 的数据,我觉得这两个 “40%” 比我列一堆 PMI 细分指标要直观得多,线下的人货流动已经出现明确的跌幅。

这种跌幅的直接后果,就是今年一季度里我国九大行业,只有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三者好于去年四季度(去年四季度 GDP 增速才 4%,不是什么高起点),而农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等六大类都低于去年四季度。

然后再回头看这三类。

房地产是因为出了一堆刺激政策,而且并不是增长,只是跌幅收窄;建筑业是因为政府连续启动大基建项目。

工业有放缓外贸加政府投资支撑,还能走高点。

3 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跌了 3.5%,已经不是支撑工业增长的力量了。

外贸这边压力也很大。

很多人关注上海疫情,却没有反应过来香港疫情。香港是珠三角出口重要的转口贸易地,而且香港疫情也蔓延到了珠三角,导致经济放缓。

一季度广东的进出口 1.84 万亿元,同比增长只有 0.6%;其中出口增长只有 2.2%,进口还跌了 2%。

做个对比,21 年一季度广东的进出口是 1.83 万亿元,比 20 年增长了 33.4%;其中出口增长 41.6%,进口增长了 22.2%。

今年一季度广东 “停” 了。

但你去翻新闻,发现今年一季度外贸增幅还有 10.7%,其中出口增幅还有 13.4%。

数字没问题,因为虽然广东一季度被香港疫情拖住了,但华东没有。

一季度出口增长里江苏有 15%,浙江山东上海通通过 20%,其中浙江冲到 28.3%。

而且因为长江经济带的产业链关系,华东板块的出口增长带动了安徽江西乃至四川重庆一条线。

然后我们遭遇到了上海疫情。

一季度香港疫情砸华南,二季度上海疫情砸华东。

最后再看一眼投资。

三大主力:基建、制造业、房地产。

基建的增速最好,一季度 8.5%,3 月过了 10%。86% 的专项债提前额度已经下达完毕,75% 的项目已开工,总计砸下去 1.25 万亿。

但制造业投资就开始放缓,1 月 2 月都是 20.9% 的累计增速,到 3 月跌到了 15.6%,回落幅度较大。

房地产就不用想了,一季度增速 0.7%,只有年初起来了点,3 月还下跌了 2.4%。

俄乌战争 / 美联储加息 / 大宗商品高价 / 全球退出宽松导致需求走弱等等,我就不赘述了,写多了感觉像在叠杀人书。

北大国发院的赵波预测今年的 5.5% 会被疫情拖累 1.3% 到 2%,野村的全年增长预测是在 3.9%。

一个月前看这俩数字我也就笑笑,现在感觉有点笑不出来。

今年需要新就业的人有 1600 万,今年工作计划是争取提供 1300 万,本来就有 300 万的缺口。

在香港上海疫情二连后,如果没有特别强力的政策刺激,这个就业缺口很可能过 500 万甚至更高。

我们过去讲 “三重压力”,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但现在是需求衰退,不是增长放缓而是转负;供给紊乱,不是局部冲击而是板块式的停滞;预期悲观,不是谨慎投资而是惜贷。

飘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影子。

知乎用户 非必要不说话 发表

最爱用的手机 华为

最爱的系统 鸿蒙

最爱吃的药 连花清瘟

最爱的医生 钟南山

最爱的网红 丁真 谷爱凌

最爱看的节目 新闻联播

最爱去旅游的国家 俄罗斯 朝鲜

最爱的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爱的歌曲 我和我的祖国, 听我说 谢谢您

最爱的学校 孔子学院

最爱的工作 公务员

最爱看的电影 战狼 2

最爱的明星 吴京

最爱的主持 董卿

最爱的科技 5g

最爱说的话 感恩

知乎用户 新知 发表

内需?超高居民杠杠、社零同比负增长,没戏别指望。土地财政加速萎缩,体制内的人也得开始卷了,区域发展会加速分化。

外贸?全球疫情以及本国疫情影响供应链(那个上海,说的就是你)、大放水带来的成本挤压 ppi 继续给我飚、国外共存式产能恢复,比去年肯定要难不少。

投资?基建固投发债还能抗一抗,但是起不了大作用,而且中美利率已经开始倒挂(啥意思?比如,买美债一个月的收益比买国债五年十年还高,买短期美债竟然比买长期国债收益率还高,资本外流难抵挡,股市要遭殃)。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吸引投资是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和积累财富的,pe/vc 估计也傻眼了吧,投资性驱动失业可能要更进一步发展了。

知乎用户 FanFanFan​​ 发表

如果你竟然还没有意识到,目前我国局部的种种,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那说明你对我国政治缺乏最基本的敏感性。

如果你竟然还没有意识到,目前和未来,全球的逻辑,已经阶段性演化至了,零和 + 比烂 + 备战,那说明你还活在上一个阶段的温室春梦和遮掩直白的冠冕堂皇中,仍未醒来。

而若是你终于认可了以上这些存在,但同时认为,这种存在是不对的,想要彻底改变,也始终都建议,从认真仔细参观北辰东路 9 号开始,从对自己和与自己社会阶级文化意识背景相似的人群的阶级分析开始。

知乎用户 挠痒痒 发表

别问,问就是稳中向好

我们有全世界最强的核酸相关产业拉动 GDP,赶英超美,更待何时

知乎用户 安迪 发表

最近浙江社保缴费数额又上调了,公司 + 个人从原来的约 1680 / 月涨到 1860 / 月,对于苦苦支撑的众多企业而言,这算不算一个天大的 “好消息”? 反观楼市,刺激政策不断,去限购,降首付,降利率,恨不得马上清盘。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不难判断,无非就是尽力解决地方财政问题,至于它对社会、对整体经济产生的伤害,已经无暇考虑了。

你问当前经济形势如何?

知乎用户 我不做镰刀很多年 发表

不能多说,刚才多说了几句据说答案就看不见了,现在知乎很恶心,不会删你答案,就是让人看不见

所以我这里就列一个数据,今天中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是 2.77%,美国是 2.775%,也就是中美长期利率倒挂,至于什么含义自己百度吧

知乎用户 顽皮的虎鲸 发表

和平发展年代有其逻辑,战争动荡年代也有其逻辑。

什么叫百年未有大变局?

很多经济困局是经济手段导致的吗?

内循环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得找到足够大的市场消化我们的产能。

如果文的不行,5-10 年内在第一岛链附近寻求与美国打一场局部战争,让美国惨败,一拳就能打开局面。

咱的产品服务不好吗?为什么卖不出去卖不动?为什么利润率得那么低?为什么要在别国市场上受歧视受刁难?

好战必亡但忘战必危,战争要慎之又慎,但它不应该是束之高阁不去考虑的选项。这东西可以考虑的。我们社会的组织形式本就是一台战争机器,不希望用是不希望用,不愿意用是不愿意用,可需要用的时候可以考虑的。

那什么澳大利亚,那么多矿,那么大的牧场,人口又不多,可以考虑的。

主要还是看老美识不识相,这要局面要是真的不可收拾,肯定是老美导致的,一切责任在美方,这话可不是说说。

知乎用户 月入杯中 发表

一谈外交,满屏都在骂别人来电了,一谈内政,满屏都是自己来电了。

台胞对这片土地还真是爱的深沉,对国内事务的兴趣远远大于国际事务。

知乎用户 爱笑的 123 发表

1 疫情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程度,从政治到经济风云突变。

2 世界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失去准心,局势变乱。

3 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大量放水,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发展没有解决,世界经济共同下探。

4 六大过剩

商品过剩——> 商业过剩

生产——> 办公

产能——> 分配

供给——> 消费

货币——> 调控

资本——> 模式

解决

——底部突围在于创新

1 从技术到科学,实践到理论,进行基础理论创新

例如: 区块链 VR 机器学习 基因编辑 自动驾驶

数学 物理 化学 基础科学领域

2 经济发展永无止境,制度创新为有穷期

例如: 中国正在脱离以技术转移,外包生产为特征的追赶增长时期,在此基础上,经济要发展,主要靠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需要制度的变革。

3 复式时代已经来临

分界线————————

疫情是中国百年未有之变局。

首先, 我们以为新冠和 SARS 病毒一样, 是一场可以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但是从疫情开始到现在, 都已经有两年之久。疫情已经处于生活的常态化, 在此情况之下, 经济衰退是必然的。比如武汉的学生上学已经两个多月了, 但只能在学校, 没有机会出去给社会经济做贡献。中国这两年来, 一直在进行宏观调整, 但是中国总的 gdp 在下降, 而且还是很迅速的。

长时间的疫情, 必然导致经济政治和科技以及其他方面的转型。自工业革命以来, 产能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产能过剩而导致的经济危机。而大多数的国家对此的调控是对外宣布战争从而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同时消耗掉国内的过剩产能, 来达到市场均衡。自此之后,各国开始全面重视国内的自由经济市场。而疫情下的这一次, 是中国加入 WTO 之后,生产全球化。各生产要素全面运转。在供应链下, 生产要素局部过剩加大。比如 ABC 共同生产一件产品, 但是疫情约束了生产链的效率, 导致 ABC 各国生产的物品, 不能及时运输从而引起当地的产能过剩。第二, 金融过度, 美国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以还能起作用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收割世界经济, 导致货币贬值。第三, 市场经济发展过快且不均衡。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美国玩金融,中国出人力, 这极不公平。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那么多中国人共同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 而美国只需在家中印钱。

所以啊, 疫情时间越长经济衰退就越厉害。要破局就要经济转型, 而这个转型是非常困难的。在转型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大约会下降 1/3, 在目前社会来看, 我们的经济市场绝不会允许他下降这么多的。那该怎么办, 那么只能将其转嫁到自然身上, 通过对地球的透支来完成转移。但是, 人与自然之间, 要达到均衡, 再降 1/3 的过程之后, 又需要我们保护并恢复到原有的面貌。在 2022 年,中国的情况是, 我们还没有对自然达到平衡。以前破坏的还没有进行恢复。

古往今来, 每一次大事件都是人类历史的拐点, 例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改变中国的性质。有人说这是侵略者带给中国的荣光, 我只想说这是极其错误且荒谬的。主要矛盾早已存在, 只不过是被侵略着捅破而已, 因为腐朽的封建统治是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同理,在疫情之下。疫情破坏了当今时代下的矛盾。矛盾在那里,爆发是必然的。(2022 年 4 月 5 号)

————————————————

就是前天所说的矛盾浅谈,。

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 债务危机(官方的说法是去杠杆)

2 房地产泡沫(住而不炒)

3 经济结构扭曲(国家进行调控)

4 贫富分化

5 产能过剩

债务危机

为了防止出现债务危机,而出现的去杠杆化改革。我国人口众多, 一旦发生债务危机, 将很有可能危及国家之根本 。去杠杆化, 就是为了防止这样的事件发生。杠杆是指以小博大, 你少量的资金去撬动更多的资金。就居民来说,以常见的住房贷款为例。40 万的首付, 以前可以买到 120 万的房子。就是以 40 万来撬动 120 万, 相当于翻了三倍。去杠杆的意思就是, 现在 40 万就不能撬动 120 万, 可能只能撬动 80 万。企业, 工业, 政府,金融也是如此, 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就拿房子这块来讲, 现在中国经济形势这么差, 那么多的贷款, 如果有哪一天还不上了,从而导致经济发生巨大危机怎么办。那不就跟以前苏联的情景一样了。

房地产泡沫

国家之前已经承认了, 房地产泡沫就是灰犀牛事件, 国家已经在做泡沫破灭的准备了。但是, 国家不敢强行戳破, 毕竟一旦戳破, 百姓可就遭殃了, 美国次贷危机带来世界经济的巨大破坏来说, 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承受的起。所以, 国家不敢直接戳破。这最后则需要留给市场, 当然, 国家也会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结构扭曲与贫富分化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包括产业链结构, 分配结构, 消费结构, 技术结构,劳动结构等等。我国自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 现在我国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 制造业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 一些行业就会产生产能过剩。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只有出现,就是供给稍微大于需求的时候才能激发市场的竞争活力。但是我国的产业, 利用率只有 70% 左右达不到国际标准的 85%。

例如风电光伏的利用率只有 60% 左右, 达不到国际标准的 80%。这些产业本身就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困难, 由于亏损较大就会引起一些恶性竞争。明知道亏损还要生产,还要保持它的运行,这样一种状态会导致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这样结构就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收入分配问题, 例如, 改革开放之前的收入大多都是相同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资本利得往往大于劳动利得。在马太效应之下经济在资本方向的获得就比较容易。随着雪球越滚越大。拥有较多资本的人就越容易获得的金钱。因为他们与其他人相比, 拥有更多的机会, 拥有更多的试错成本。

产能过剩

就一般而言, 产能既生产能力的简称, 是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比。对于过剩来说,一些人认为, 就是供给大于需求为过剩。

而直接的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 所引起的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了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 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

而今年的中国经济形势较差,因此有非常多的供给没有被消耗掉, 就出现了非常大的过剩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1 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形成的地方之间的恶性投资竞争。2 许多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较弱。3 产业集中度不够高特别是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体制改革滞后带来的许多问题。4 地方垄断和行政垄断, 带来的暴利效应。因此种种原因带来了, 经济结构的扭曲。

当然对于产量过剩的问题,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的政策, 这个到后面再讲。就比如双循环等

(2022 年 4 月 6 号)

全球产业链面临 “断链” 的困局

之前的全球化的条件中,产业链不断深化,这也导致了产业链的关联性与复杂性很强,同时导致了产业链的脆弱性。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就已经分析了合作的重要性,疫情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全球的产业链大多都按照这样合作共赢的形式进行着。各个国家在比较优势和国家战略计划下进行着有条不紊的经济活动。

但是啊,本次疫情打破了这样的情况。第二个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之前到现在不是西欧的一些国家一直在说什么中国有害论,去中国化的问题吗。

这个在这里就用供应链来进行具体分析吧。众所周知,中国一直是供应链的核心,之前中国的人力资本比较便宜,中国的制造业质量也还不错,这导致了西欧,美国等一些国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但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起来了,中国的创造能力由中国制作向中国创造改变。此时随着以美国为主的国家与俄罗斯的斗争停下来。慕然回首发现中国竟然起来了——在那个黄金的 10 年。于是便有了以美国为首的去中国化。宣称中国有害论,其目的就是要打压中国,把在之前的与中国联合开设的供应链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中国给踢出局。 在美国的打压下必然会有大量的供应链的核心参与者退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现在的调查显示 84% 的美企还是不愿撤离,38% 的企业还是愿意加大对中国投资。 现在全球局面来看就像一盘散沙。以西欧为主的一群国家不太听美国的话,毕竟美国做了那么多坑害小弟的行为。另一个是害怕俄罗斯的威胁,因为他们离的太近了,他们害怕那一天一觉醒来自己国家就变成俄区了。关于这个,俄罗斯是真的敢这样做,毕竟苏联解体一直是他们的心病。

疫情下全球化将带来大失衡。因为各国的经济相互依赖非常强,不少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非常高,有的达到了 60%。全球化程度越高,受到的冲击就越高。危机的全面爆发就让各国之间和国家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变成了一个大的矛盾。因此各种国际组织就失灵了,以前共同富裕的路子没了,参与者就差不多要退出来了——“脱钩”。

就发展阶段下,网络全球化已经到来——5G. 数字货币等。但是前不久的美国数字铁幕,就是美国宣称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禁网计划,不用中国的 5G 网。中国华为的 5G 网是最先研发出来的,为什么美国他不接受这个中国的 5G 呢? 主要是因为 5G 他是最先研发出来的,因为他先研发出来,华为在 5G 领域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制定更多的规则,这规则背后所带来的利益是美国不能接受的损失。比如华为制定了 5G 必须只能用某些物件,才能接受 5G。那么最大的盈利方是华为,而华为代表的是中国。

虽然美国制定了数字铁幕的计划,但是各国和各地区在巨大的利益下肯定不会完全遵守,但屈于美国的淫威下有不会违背。毕竟美国试图在虚拟世界建立一道边境墙只会做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任何逆潮流的行为,都将 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因为某个国家而停滞不前。

自百年一遇之大危机以来的超额货币、过剩产能,其蒸发的历史性即将开启。疫情暴发前后,市场与政府两方面超发的天量货币愈发吹大了金融泡沫,譬如中国此前超额增发货币一直未被蒸发,只是通过沉淀到股市、楼市的方式掩盖和累积,如今为应对疫情对经济冲击,又开启一轮 “大放水”,两方面叠加,迫切需要一个回调时机来刺破泡沫。

本次疫情恰好就开启了这样一个机会窗口,将全面大幅蒸发来自市场与政府两方面超发的天量货币,以及堆积的过剩产能。因此我国提出了内循环,主要就是为了消耗掉以前的国内没有用完的产能。如果这些产能用不完,对国内的经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毕竟经济发展决定了上层建筑吗!

全球产业链重构将更注重弹性和韧性,加速全球经济秩序重新洗牌,更多国家的经济选择与中国捆绑。要知道, 2019 年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中国占比已超过 35%,是第二名美国的 2.6 倍。以呼吸机为例,其总共约 1400 个零部件中,就有近 1100 个仅在中国有批量生产。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也是第一个率先从疫情中恢复生产的国家。这在全球产业链面临断裂的危机情况之下,显得尤为重要。况且,中国在抗疫与复工复产中表现出优秀的应对能力,也愈发凸显了其世界经济安全岛的地位。只不过,疫情后世界产业链将呈现区域重构,朝着 “变短”“变粗” 的方向发展。这个我国采取的解决办法是测供给改革。

全球数字经济提速,美元霸权地位将受严重冲击。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报告,相比超过 2600 万美国人申请了失业救济,在疫情暴发短短 3 周里,美国亿万富翁的财富却增加近 10%。年初以来,亚马逊 CEO(首席执行官)杰夫 · 贝索斯的财富飙升了 250 亿美元,而这主要得益于居家隔离后美国消费者严重依赖网上购物和物流配送。新基建、新商业模式、新的创富渠道,无不凸显了数字经济强大的爆破力。

此外,为平抑新冠疫情引发的市场恐慌,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疯狂直升机撒钱”,将通胀和债务压力传给世界,这将严重透支美元信誉,伴随数字货币爆发及国际贸易体系的变迁,将极大削弱美元霸权地位。美币贬值了,就又可以疯狂收割各国的韭菜了。而且这个还会加速中国的阶层分化。

剩下的下次再说(如有错误还希望各位大佬能帮忙斧正)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这篇文章已经说得差不多了,中国的问题依然逃不脱债务两个字。债务就是一种金融租,所有的经济增长都会被它吃掉,如何消债就是各国发展难题。

NIFD:2021 年度中国杠杆率报告_菜单_报告_年度政策定力下,如何拿捏宏观杠杆率?

中国总债务差不多是 310 万亿,宏观杠杆率事实上超过了美国,从这一点看中国经济也非常困难。中国政府债务率并不高,可企业债里有不少是政府担保,实际政府债务率恐怕不低。

美国的玩法就是政府承担社会债务,通过托底收购让社会轻装上阵,自然消费就起来了,代价是贫富差距扩大。中国是不是也能这么做?恐怕有疑虑。

除了贫富差距问题,可以观察日本是政府企业债务双高。日本是处于中美的中间态,国家需要大量融资维持企业生产,也需要融资维持消费基金,得益于全球供应链优势地位能维持低利率低通胀。日本和美国差别就在于日元不够硬,美国逼急了能直接给国民发钱,日本还做不到。

人民币还不够硬,资本项下还有限制,生产过剩条件下还不想走到日本这一步,结果就只能是供给侧改革。一旦去杠杆收紧银根,经济肯定涨不起来,所有人都会觉得手头紧债务压力变大。

问题不仅是货币不够硬,还有就是中美经济形态差异,美国以消费为主,中国以生产为主。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经验就是重资产投资政府为主,居民为辅的格局。社会承担的债务结构以重资产为主,变现盈利能力弱,大量还沉淀下来。

目前中国城镇家庭持有的房地产大约 6 成完成了货币化,90 年代以来通过一次性变现增值带来的经济增长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减速已经乏力了,收入和消费自然起不来。

房子流动性还差,之前有人跟我犟个人养老金不划算,比起刚需 40 年房贷已经算可以了。能考虑收益率问题的人已经绝对少数,大部分中国人真缺这么个保本增值的东西。

像 2020 年美国总资产是 300 万亿,非金融资产是 79.48 万亿美元,金融资产则高达 209.5 万亿美元,6 成多都是金融资产。

而中国能查到的 2016 年中国总资产为 1211 万亿元,这住户部门总资产 358 万亿元,占总资产的 30%;非金融企业部门总资产 340 万亿元,占总资产的 28%;金融机构部门总资产 367 万亿元,占总资产的 30%;政府部门总资产 146 万亿元,占总资产的 12%。

考虑到政府手上一般也是各种基建等固定资产,住户部门 75% 是房产,可以说非金融部门总资产能到 6 成多,和美国正好相反,到今天 1300 万亿结构应该大致没变。所以美国必须保股市,中国必须保房市。


回到经济发展问题,这就是难题。去杠杆一定会降低经济前景,再放水也余力有限,最后所有重资产都沉淀下来。

现在能办的事就是想办法一手把沉淀的重资产货币化激活,一手推动直接融资刺激经济活力。

2020 年全国国企总资产是 268 万亿,非金融资产大约是 390 万亿,基本可以说明中国的重资产投资主体是国家资本。另一方面是 M2 已经达到 200 万亿规模却只产生 100 万亿的 GDP,生产过剩内需不振使得整个社会自觉收紧钱包不敢投资消费。银行为了维持生产只能不断放水融资,反而加大了金融系统风险。

国家持有的重资产完成了货币化尚未资本化,政府既想甩包袱又不想私有化,那就通过某种顶层设计让居民部门来承接风险。这次个人养老金改革就是一种美式金融化改革,让国家资本把重资产发包给中产乃至未来进一步扩大全社会。

这种固定资产收益模型应该会逐步在各个地方推广,像这次个人养老金限额 12000 就是带有防止私人资本介入的普惠性,未来划档会越来越细化。这种低收益率精英们看不上,只需要覆盖房产债务提供可观的收入增长就足够了。

当然也可以选择直接发钱,总有专家认为发债就是征税,中国政府债务率还不高,还推动社会舆论。其实也是美国模式的改良版,没有美国的命,得了美国的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下为任泽平老师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2 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整理。

任泽平: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谈四个当前经济形势的关键性问题。分别是房地产软着陆科学防疫复产复工,新老基建逆周期加码以及恢复市场主体的信心。

今年是稳字当头,但客观来讲,今年开年谈不上 “开门红”。前段时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引发了一定的讨论,主要是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对不上,后来统计局也出来发文,要求各个地方重新核实数据,要报真数。尤其是进入 3 月份以后,因为疫情的形势变的严峻起来,相信 3 月份数据相比 2 月份在环比上可能出现一些变化。稳字当头,可能这四个变量是稳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是房地产怎么让它稳,怎么实事求是。不上纲上线,客观评估房地产,不扩大不缩小,更不要妖魔化房地产。我们先简单算一笔账,**房地产去年卖了 18 万亿,大家知道 GDP 是 114 万亿。什么概念?去年增长最好的一个行业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去年销了 352 万辆,增长 1.6 倍。但是我们算账,房地产去年是卖了 18 万亿,房地产还拉动了五六十个上下游行业,包括建筑建材、玻璃、水泥、家电等等。根据测算,房地产全产业链带动大约是 30 万亿左右。**什么概念?**房地产链下滑 20% 就有 6 万亿左右的缺口。新能源汽车去年增长 1.6 倍,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据,但是卖了 352 万辆,大约一二十万一辆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大约六千亿,不到七千亿。如果加上上下游,正负极材料、锂矿,包括一些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等等,加起来我们预计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可能是一万多亿,不到两万亿。也就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增量 1 万多亿,房地产下滑 20% 就是 6 万亿。**但是我们现在看,其实房地产今年下滑是远超过 20%,我们 1-3 月份房地产销售是负的百分之三四十的下滑,这个巨大的缺口谁来弥补,如果弥补不了,今年 5.5% 的目标能不能实现。(所以说,)今年房地产的稳可能是实现 5.5% 目标的一个关键的变量。

房地产现在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候,房地产有它的问题,比如一二线的高房价,三四线的高库存,我们待会再讲什么原因,怎么办。客观讲,1998 年房改以来,房地产对经济、民生的贡献是巨大的,是第一大支柱行业;第二,房地产、金融和财政的循环拉动了我们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我们成为世界制造的中心,我们有全球最发达的物流网络。还有就是民生,1998 年房改以后,客观的讲,人均的居住面积和套户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居住的品质也是明显的提升。我想过去这 20 年,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主要的,问题是需要发展当中来解决。

3 月开始让大家进的天保基建(000965)和青海春天(600381)差不多都已经实现了方倍,前段时间提到的国统股份(002205)和瑞康医药(002589)也都吃了一波肉,这足以证明笔者的实力!

分享一只低位低价的中线翻倍股模型:

1、上一轮大牛市,属于十几倍的大牛股。股灾之后到现在五年多时间一直属于大周期底部箱体横盘震荡,筹码峰值属于高度集中的。目前放量突破了一年半的大周期平台。

2、阳多阴少模式,年线以上,题材属于商业百货,散户数量持续 10 个季度以上减少,中长线主力收集筹码。这个股票横有多长竖有多高,未来翻倍是没有问题的。

3、主营净利润贡献明显增长,年报净利润稳定增长,业绩不错。

4、按照策略,明天在 5 日线附近可以低吸,先建底仓,按照中线策略稳步操作。(为了不打扰主力的操盘节奏,就不在这里公开了,想上车的朋友,可在公(在) 众(这) 号(里):鬼 谷 军 师,打出 “中 线” 即可!)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出现合成谬误,外部局势动荡、美联储加息、国内疫情反复,已经有两年多了,再加上前期的一些政策的叠加。所以,今年房地产的稳可能是决定经济能不能稳(的重要因素),以及我们今年 5.5% 目标能不能实现的关键。

房地产怎么稳?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实事求是,全国要素统一大市场提到一点就是人地挂钩,我感觉从一个研究人员角度这是一个认识的进步,但是能不能落实到各个地方,包括从中央到地方能不能实现人地挂钩,这么多年能不能落地,不要束之高阁。**中国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的真正原因就是过去我们要搞区域均衡发展。**所以,土地指标向东北、中西部倾斜,但是人口在大量的向东南沿海迁移。人迁移了,但是土地指标没有迁移,所以导致人地错配、供求错配,以及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我们搞租赁房、保障房主要在东南沿海城市群,千万不要再把保障房、租赁房指标又压到非东南沿海地区,因为那个地方根据我们测算套户比已经差距很大了,东南沿海套户比不到 1,东北、西北都已经超过 1.2,甚至 1.3,而且未来随着人口迁出它的过剩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从人地挂钩长期的长效机制。

**短期来说要适当的释放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客观讲我们过去首付比,包括二套房首付比过高,包括我们对于落户门槛的一些限制,农民工市民化的限制,也限制了一些真正的改善性需求。

二是科学防疫、复产复工。防疫走到今天,毫无疑问中国在抗疫和复产复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球也具有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也确实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看到科学家、经济学家,包括民间大家对于不同的防疫策略出现了一些分歧。我们目前的防疫策略之前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我们需要权衡利弊。什么利弊?就是它的次生性伤害可能现在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奥密克戎的强传染性,不仅是人传人,还通过物来传。所以,这就使得它的清零难度变的很大。

我昨天跟中国香港的一个科学家团队进行交流,反馈两个信息也跟大家分享。第一,中国香港疫情爆发之初,大家也蛮恐慌,挤兑医疗资源,群众的恐慌情绪也是比较严重,但是现在的情况他们反馈已经恢复正常,政府也没有采取特别强制的措施;根据科学家的反馈,只要打了三针,对老人的防护都能达到 93% 以上,年轻人,包括儿童它的恢复能力都非常强。因为我不在现场,只是给大家转述这么一个情况。现在整个中国香港大家办公、生活,包括物资的配送基本都是正常。所以,大家看新闻最近也没有再去聚焦或者报道中国香港那边的情况。**这是中国香港经历了奥密克戎的一个过程。**所以,跟我们上海形成比较大的对照,而且我们的防疫策略目前以深圳关口对中国香港实行关闭,但中国香港对美国、欧洲、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是开放的,这就对我们产生了全球供应链的一个次生性的影响。

刚才讲是对民生的影响,现在就是**供应链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关注中国的疫情应对对供应链的次生性影响。**我们国内的企业,昨天像何小鹏包括余承东这些中国高科技的旗舰企业的代表都发出了疾呼,因为它是一个供应链的概念,你把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封锁了,它可能导致整个电子、汽车的供应链无法恢复。大家知道,在产业链分工的今天,缺一个元器件就没法出厂。比如我们造一辆车不可能没有安全气囊就卖给用户,而上海和吉林都是我们工业重镇,这对我们供应链的冲击很大。**这个供应链短期是对经济供应链的冲击,长期来说,如果持续的蔓延,那么会导致很多的企业迁到印度、越南,给我们供应链带来永久的损失,甚至损失不排除超过当年的中美贸易摩擦。**那时候是外部的压力,现在是来自内部。

当然,这个科学家更有发言权,我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学者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防疫策略所带来的对民生、供应链,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给大家转述一些科学家反馈的信息。所以,未来怎么兼顾科学防疫和复产复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变量。我们应该增强对疫情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科学评估,允许不同的科学家、学者发表不同的观点,从而进行动态灵活的调整。

第三,新老基建的逆周期加码,这个不展开。现在我们搞减税降费方向也是对的,但是根据我们跟一些大数据平台的交流,现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关闭,或者没有营收。所以,减税降费要有税基,现在大量的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税基。所以,它不能得到政策的利好。与其这样,不如我们多搞一点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老基建,然后带动就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复产复工。

第四,怎么恢复市场主体的活力走到今天,我们观察到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包括大的民营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普遍感到迷茫,一个是对理论感到迷茫,我们现在对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样的定位,大家感到迷茫,甚至理论和实践又是脱节的。这些年对民营经济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怎么办?第二,多重因素下,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活力,包括投资信心下降。我们知道投资不能光靠政府,它的乘数效应,或者它的信用扩张要靠企业投资。在今年稳增长的背景下,除了加大政府投资之外,怎么提振市场活力?让民营经济参与到稳增长、扩大投资再生产这个行列里?

作为一个结尾,我想给大家分享最近看的一本书,看完之后对我还是有很大的一个启发和触动。

日本有一位学者叫野口悠纪雄写了一本书叫《失去的三十年》,他原来是日本大藏省的官员,他讲日本现在面临三大挑战,为什么失去 30 年?是因为三大挑战:**一个是日本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成为世界上老龄化、少子化最严重的国家。第二,中国的崛起对日本的挑战很大,待会儿我再稍微展开一下。第三,日本这么多年没有新的独角兽新经济企业,整个社会活力丧失。他讲到中国,说他很羡慕中国,为什么羡慕?他举了几个企业,我只是转述信息。他认为日本这么多年没有诞生一家高科技的互联网的 IT 的企业,而且在 IT 领域很多还节节败退,被中国抢占了市场,但中国这几年冒出了很多甚至跟美国相媲美的高科技企业。他举了哪几个企业呢?BAT、华为、海尔和联想。后来我们看这几个都是民营经济。后来他讲为什么中国出现了这种新的生态?他认为中国市场化搞的好,中国对很多领域没有限制。所以,这种对内对外的开放使得企业的活力、企业家精神得到极大释放,从而带动中国经济在全球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这是日本学者角度的一个观察。

作者:任泽平
链接:今日头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乎用户 橘尭叶 发表

直白说,当前很差。

很差的根源在于两个:

1)分配不均,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2)缺乏高利润收割型产业

1 的问题要大于 2。

我们这种体量的国家,任何外部因素造成的负面冲击都无法深刻影响本身,只有本身存在隐患的情况下才会被外力动摇根基。

分配问题其实最根本得追溯到央地分税制改革那会儿,是个非常久远的问题。地方需要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举债,举债最好的方式是摊大饼子和转移债务。

而与此同时世纪交替那几年,与世界接轨度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发展金融体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于是两者共同造就了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而房地产恰好是最大的分配不均的体现。

当然也不能说全都是坏的,因为这确实加快了各地的基建水平和产业全面化,只是由于这个方法来钱太快了,再加上地方的 GDP 考核压力和不断扩张的 GWY 体系,卖地日渐上瘾并且一发不可收拾,08 年和 16 年两次国际金融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房地产彻底失控,尤其是 16 年直接击溃了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

而曾经日本房地产泡沫极盛之时,房地产 / 人均收入比也才全国平均 13~17 浮动、东京 31。

如今我们的收入比远高于曾经的日本,这还是不计算公摊和产权年限两个问题的情况下,不仅如此,日本当年房贷利率只有 2.5%,社会福利和抚养孩子的成本都优于我国。

有大佬整理了下,请看这个回答

@有文化的蜣螂君

https://www.zhihu.com/answer/2051110782

所以问题就很直观,房地产作为金融受益者和地方管理者的共同利益产物,08 年时已经超过了它原本的合理区间,而这不仅仅剥削了老一辈的积蓄也剥夺了大多数年轻人的未来消费能力。

哪怕接下来十年我国依然能依每年 5% 的经济增速来看,现今的房价在十年后仍然大幅度高于我国的人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可问题来了,内循环最重要的就是居民部门的信贷履行能力和消费能力,而房地产偏偏就是挤压居民部门这两方面能力的。

所以现在打压房地产最大的阻力,不是房东们,而是商业银行和地方 zf,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在银行做抵押最有效的抵押品就是房子,银行最重要的获利手段之一,也是放贷给居民部门。

要是今年起房贷利率腰斩至日本曾经的水平,消费立马能涌现一波小阳春出来,但是这个可能性大吗?

至于地方就不要说了,冗杂的 gwy 和国企体系透支了很多东西,每年基建都会出抓不完的老虎。

想要房价下去就势必触碰这两大最大利益既得者,这也是为什么房地产这东西总是拿来当夜壶的原因,房地产虽然是上个时代的结果产物,但是如今已经巨大到能反过来影响上游的利益者。

虽说我们上层明显选择了时间换空间,温和通胀 + 拉高人均收入换取房地产平稳落地,但是这个这里又存在考验居民部门履行信贷的能力,是个既要也要的难题,毕竟疫情在出口和密集制造业上带来了好处,但同时在服务、餐饮、旅游等行业也给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带来了压力。

至少目前来看,我们是必须得承认房地产带来的假繁荣正在被剥离,慢慢显露真正的状态。银行让利实体、地方从增量税改为存量税,才是恢复基础民众消费能力和保就业的根本。

2 其实很直观,我们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大型组装厂,虽然产业全面效率极高,极高的产能和相对于全世界而言良好的防疫措施让我们的出口和实体加工业保留着足够的经济能力。

但是当疫情消退、欧美日进一步把低端产业转移到越南等地区时,我们消费疲软的问题就会进一步暴露。

高昂的居民负债 + 债务边际扩张 + 生产过剩组合起来,通常都是大通缩甚至大萧条,以及明斯基时刻的审判。而且很糟糕的事在于,房地产无法像股票一样具备高度流通性,也就是说哪怕我国取代了老美全球经济第一的位置,房地产的接盘率也不会出现对应的升高。

所以这也是新冠这东西对我们利大于弊的原因,因为没有疫情我们的出口会在过去两年中进一步紧缩,而被房地产榨干的消费体系和效果越来越差的投资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人口。

芯片、传感器等很多方面我们现在也只是有突破,但想取得优势是有难度的,所以在碳中和的大环境下我们如此不遗余力的去发展新能源。

事实上新能源上下产业链也的确争取到了一定的优势,而老牌汽车强国的德日大部分品牌都还没回过神来,唯一算是够积极也下血本的可能就是大众集团一家子了。

曾经的 5G 也是一样,但是 5G 被干趴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竞争力不足,无法形成 4G 对 3G 碾压级的实用性进步,更不像能源革命那么迫切而且重要。

所以我们要走出困境的话,无非是继续扩大蛋糕并且制订新的分配原则。扩大蛋糕的动作是挺明显的,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扶持新能源、半导体都是,但是重新分配这个问题,虽然最近出台了统一大市场的文件,但是这个落实过程可远比发展科技企业还要长得多。

所以按 3 年的短期环境来看,我们处境很糟糕,唯一的依赖就是国外与疫情的持久战,以此来维持出口和就业率,提振消费和保证就业率。

5 年到 10 年周期能否向上,就在于能不能让金融体系让利给居民部门并打破地方垄断主义和官僚垄断主义,房地产想软着陆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稍微软一点的硬着陆倒是有一些机会。

而且这中间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那就是股票市场。

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提振高科技高盈收产业本质上都是需要国际资本的涌入,股市毫无疑问是最佳且唯一的途径,但是我们那可爱的大癌股堪称世界上最难玩的股市,居民财富要往股票市场聚集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且一不小心又容易在金融战里被老美打崩。

今年癌股的直线向下本身也是反应基础面的,一方面前两年涨太多了,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基础面的确是下降阶段,在此基础上又叠加了国际通胀、老美加息、俄乌战争等因素,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东西其他国家也都在面临,但是像癌股一样这么软趴趴的其实也真没几个……

想归想,落实却都是阻碍重重 ,不然上海疫情也不会严重到如此地步。

而目前各地的政策来看,我觉得短期内重新分配这条道路可能比人民币国际化和强化高端产业还要难得多,毕竟夜壶又拿出来复吸了,只是依照目前的负债率和疫情对人民消费观念的冲击,这次夜壶明显不会多好使了。

22-24 年可能是十年周期里最艰难的三年,十年周期来看我还是挺看好的,不过中间肯定会比较难熬。整体来说未来居民财富向股市集中、尖端企业走向国家垄断主义、地方去房地产化都是未来 20 年的核心。

下沉到个人视角的话,这几年大家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别负债,学会储蓄,别接盘房地产。

知乎用户 硕鼠 发表

当前,境内、外任何公司,不相信境内的供应商和客户,具备执行合同的能力。

知乎用户 何必东风效西风 发表

各有各的想法罢了。

你们该不会以为某些人人没有润吧。

要真为子孙后代考虑那也是为润的地方考虑。

看看我们的学者门,看看我们的理论们,他们是想把我们的国家搞好吗?搞好了对他们的子孙有好处吗?

想想,想明白。

知乎用户 刘新​ 发表

现在是从上到下都是一种惯性思维,中国必须要经济高增长。如果大家意识到低增速是可以的,很多事情就有了解决办法。

知乎用户 晏之敖 发表

本来今年的房地产债务危机能不能扛过去都很难说。

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和华东的经济核心,直接躺了。而且还不断外输疫情,摧毁整个交通系统。

两者叠加,泰山压顶。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绞杀中国国运的战争,此战失败,大伙儿就等全球动荡吧。

我很奇怪比如美日台湾对搞垮中国经济这么感兴趣。说真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大家都好过,要是摆烂了,难道第一个倒霉的不是日台?第二个就轮到美帝了啊,搞个俄罗斯都能把 CPI 干到 8,搞中国就能站在干岸上笑吗?

有啥比打仗还更提高支持率的?

知乎用户 房住不炒科技兴国 发表

建议上海买办,既得利益者,吃防疫红利的人,赶紧贷款买房

多买几套


居民杠杆率 - 1:住户贷款季度环比增速继续降低,为何居民去杠杆之日就是房价崩盘之时?12 个主要城市挂牌量走势

第二节 从居民杠杆率看房价,刚需还能撑多久

定义:当年居民储蓄率 - 是谁在全球主要国家排名中倒数第一

全球各国对比: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例 - 及宏观杠杆率 - 当年居民负债率

居民杠杆率与政府杠杆率比较,我国政府债务的扩张空间有多大?未来十年全球保持长期低利率的可能性

厦门篇:居民存贷比国内第一,均价 3.37w / 平,终局会是什么?全国居民杠杆率加速见顶意味着什么?居民主动去杠杆在何时?

中美消费对比,美国个人储蓄率与零售总额、居民杠杆率、家庭偿债率的几大关系,为何 2008 年次贷危机后美国居民长期厌恶风险

香港、深圳、杭州各项经济数据对比,谁的风险更大?

从 1997 年香港存贷数据,看杭州存贷比的极限

卖房

在上述几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居民杠杆率和经济的关系,对比了我国各城市的居民杠杆率,及全球各国居民杠杆率对比,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国的居民杠杆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我们对比过 1997 年香港居民的存贷比,研究了杭州居民的存贷比,分析了美国居民杠杆率,以及次贷危机前美国新屋销售与成屋销售的成交量关系,基本确定了我国商品房的未来下跌周期。

**那么所有人关注的法拍房数据与居民杠杆率及房地产泡沫有什么关系呢?**阿里法拍已经屏蔽了挂牌量,因此这个指标已经失效,商品房被法拍中有第三方机构测算,属于无法还贷断供法拍的比例在 20% 以上,有三分之一规模的法拍房是债务债权纠纷造成的。

因此法拍房数量只能作为观测指标,并不能具体的说明什么结果,那么二手房挂牌量呢?

随着新房房产证的逐步办理,限售二手房逐步解冻,挂牌量确实出现了上升,但是目前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底层市民并没有察觉危机正在到来,并没有出现恐慌性挂牌。

追踪了几个城市以后,我们发现天津、太原、重庆近半年来二手房挂牌量几乎没有太大变动。与去年 9 月份对比,2022 年 4 月份南京、重庆挂牌量分别微增 3.05%、2.36%,成都、西安、广州、苏州、杭州、天津二手房挂牌量在 7 个月内分别增加 35.52%、26.35%、18.45%、17.88%、12.98%、10.79%,其中成都、西安、广州有二手房指导价。

是否是因为二手房指导价把部分投机客吓唬出来了呢?

投机客是否在二手房指导价的影响下嗅到了房地产的危机呢?

同样,成都、西安、杭州主城区存在倒挂楼盘,有摇号投机的商机,难道是这些人卖掉二手房去摇号买新房吗?

这些我们都无法知道,而显而易见的是 2022 年 9 月份以后全国二手房成交量和新房一样,出现了大规模的下跌。因此第三种可能就是二手房成交量下跌导致挂牌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消耗,最终使得挂牌量看起来增加了许多。

对比 2021 年 12 月份的数据,2022 年 4 月份挂牌量增加较多的城市主要有郑州、苏州、杭州,分别增加 16.01%、14.43%、14.1%。挂牌量越多,成交量越低,那么房价越容易下跌,这是一个铁律,随着 2017 年以来新房的陆续交付,房产证的陆续办理,挂牌量一定会只多不少。

贝壳系员工总数 45.45w,占我国房产中介总人数 158w-200w 的 20%-30%,那么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出,实际我国各城市的挂牌量即为贝壳系挂牌量的 2-3 倍,真实的二手房去化周期可能远比我们想的要大,卖房的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加大,参考《真实的挂牌量是多少?数量远远还没到来

附:

-—–

2022 年一季度住户贷款增加了 1.26w 亿,一季度末住户贷款余额达到了 72.37w 亿,季度环比增速下降到了 1.77%,增速较去年四季度下降了 0.49%,按照这个下降速度,2023 年第一季度住户贷款增速将接近为 0,甚至为负数。

住户贷款的扩张也是实体经济的扩张,住户贷款的扩张 = 新增贷款 - 还款金额,还款金额是固定不变的,借新还旧的前提是,年化贷款增速大于贷款利率增速。

目前年化基准贷款利率为 4.9%,实体经济的综合贷款利率在 5.5% 以上,债券市场政府债利率为 3.5%,那么按照基准利率 4.9% 来测算,实际每个季度的贷款增速必须在 1.22% 上,一季度我国住户贷款增速大于 1.22%,说明我国实体经济除去借新还旧以外,还有多余的扩张空间。

低于 1.22% 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借新无法还旧,社会资金链开始断裂,即我国的季度贷款环比增速必须大于 1.22%,按照每个季度下跌 0.49% 的速度,三季度末,我国住户贷款季度环比增速为 0.79%,四季度末增速降为 0.3%,合计全年住户贷款增速为 4.14%。2022 年全年我国的住户贷款增速将低于 4.9%,低于 gdp 目标增速 5.5%,gdp 目标的完成将主要依靠政府加杠杆,这就说明从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的实体经济将会出现大规模的负反馈,即资金链开始断裂。

这与《房企篇 - 4:国内主要房企的信用评级是多少,房企暴雷系数是多少?Top10 为何撑不到年底?》**我们对于房企资金面的测算如出一辙,房企资金绝对撑不过年底,**而实体经济也从第四季度开始大面积的负反馈。有人认为降低贷款利率即可续命,但是住户贷款已经见顶,增速开始放缓,最后负增长,贷款利率能降为负数吗?

住户贷款增速降低,将会伴随着失业率的升高,消费水平的降低(手机、餐饮、家电、汽车)。

[1] 我们要警惕住户贷款增速在下半年加速下行,资金链在断裂崩溃的过程中,往往是迅速的,如海啸一般推进,已经无法用传统的线性递推去演算。

参考

  1. ^ 居民杠杆率 - 1:住户贷款季度环比增速继续降低,为何居民去杠杆之日就是房价崩盘之时?12 个主要城市挂牌量走势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jE5MDAzNw==&mid=2247487875&idx=1&sn=b0d84787b357e5d166b4ac06371eddce&chksm=fb84b8b9ccf331af510653f3c71178d22e6e21166e8e24e34ffa9a25b8304a0a39245fb829d9&token=1162168854&lang=zh_CN#rd

知乎用户 绫鸢 发表

走势很多了,不讲了。

讲结果。办法用尽如果没有好转,那么尽头必然是战争模式。赢了,吃肉喝酒;输了,亡家灭种。

知乎用户 宇宙区长孙连城​ 发表

一季度经济增长市场预期 4.2%,实际增长 4.8%,去年第四季度 4%。

很明显,当前已经经济过热了,建议大家五一在家静态放假,足不出户,降低经济过热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知乎用户 贫民窟的大富翁​ 发表

眼睛矛,牙齿矛,光伏矛,矛矛要命!一群赛道股,死不足惜!我的股票跌了,分红一毛钱不少,年年递增,你的赛道没了,灰飞烟灭!

知乎用户 null 发表

好,很好,非常好!

知乎用户 一只大橘 发表

这几年肯定是不乐观的。

一个是增加社会生产效率。但是么,因为社会生产效率没提升。所以间接的说,996 是取消不了的。也没人愿意并且只能靠全民加班来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保 GDP 增长。要么就得把能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人群释放了,给这群人搭新平台。

第二个是缩小贫富差距。将经济增长动力所需必要资源从某些 “大家” 中释放出来,让平民有更多的财富去消费,拉 GDP 增长。

所以,以国家机器的角度而言,你要想再保持经济增长,百姓是真没有啥油水可榨了(人口即将负增长),得从某些 “新银民富豪阶级” 开榨,才能继续保持 GDP 增长。这些 “新银民富豪阶级” 一不提供能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平台与动力,二还锁死能有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人群去给他们打工,三还锁财富,不锁也润,对社会除了阻碍经济增长就是带走国内经济财富去国外。这些人,在国家机器的角度下,留着干嘛?

无论当代还是历史上,都不是没有人解决不了,也不是没人想出过办法。雍正三板斧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摊丁入亩(fang)不加税,二是火耗归公(zheng zhi di fang zhai wu),三是官绅一体纳粮 (shou qi ye shui),其实还有个最厉害的第四板斧,就是抄家大法。虽说他大青果历史上污点挺多,但是对于欠国家钱抄家这一项,真就一点也不含糊。你养那堆新士绅阶层,能给你带来人口增长么?能给你带来社会生产效率么?而且你不抄家,任由新士绅阶层践踏法律和国家社会公信力,受害的是整个国家。而且你抄晚了就只能抄出来一堆恒大财负来,国家机器还得给你兜底。还有,就那些互联网巨头,哪个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了?实际上提高的只有高效率掠夺经济,还高效率掠夺能创造高效率的经济人口。完了你掠夺还不进行再生产,还去哭墙拜别人码头,二马食槽的事你不研究?

话就点到这里了。

知乎用户 a21star 发表

当前的经济形势很难。国内各项支出过于巨大,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少。今年 gdp 增速不如美国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我们和美国的 gdp 差距会越来越小,因为 rmb 升值。

想不难,只有 2 个办法。

1、分配改革 - 内循环

内循环现在提的也少了,因为内循环必须以分配改革为前提,但是革权贵们的利益?想多了。

2、科技进步和全方位打破欧美各领域霸权

西方霸权远不止美元霸权这么简单,别人能卡脖子的领域,太多太多了。随便举例都是很多很多。大宗商品定价霸权,远洋运输霸权,尖端制造业垄断霸权,芯片半导体垄断霸权,高端材料垄断霸权,太多了。

中国很多领域就是赚个 gdp 数据和辛苦钱。

以上 2 个只要能做到一个,中国经济形势都会简单许多,中国人都不会那么累。

如果都能做到,中国就是世界最发达国家

知乎用户 彼得杨 发表

就 2022 年四月下旬,观察层面,对于中国所谓经济形势,我们做一个类比。

时间回溯 2020 年 4 月份,美国经济也面临重大打击,面临考验,股市跌倒 8000 点,大多数行业停止,各个州进入封控时期,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过去二年,美国股市,探底成功后,触摸 35000 点,上涨四倍多,美国经济,没有崩溃。

好了,对于大多数悲观论知友,没有理解中国特色经济增长模型,已经转型特殊金融市场波动推动型模式,如果能从金融市场波动特征区去理解,那么,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国股市,震荡上行格局,必然是信心满满,因为,未来二年,是中国特色经济中,占据主导的国有上市公司,部委控股上市公司,混合参股上市公司,成为带动中国特色金融市场,逐渐震荡上行大战略格局。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共同富裕发展道路背后底层逻辑。

知乎用户 云蜀豸 发表

国债利率倒挂代表经济整体形势稳中向好

土地出让金收入断崖式下降代表经济转型稳步推进

裁员规模快速扩大代表就业形式灵活多样

公职人员降薪代表共同富裕初见成效

………………

总之,我对经济形势信心满满

知乎用户 丝语星光汇 发表

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混乱导致的必然结果。

投资、出口、消费三要素,分析很多不多说。

环保、安全、抗疫、经济、质量…… 怎么排序?哪个是中心或重点?

每一项都很重要,怎么平衡?考核分值占比多少?

多地的办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你查什么我做什么。

抗疫第三年,经验还是封控,未来十年继续封?到底出现几个病例需要封城?

环保非常正确,但多年积累的问题是不是渐进式解决更好?不让烧煤之前有没有了解气够不够用?

安全十分严肃,禁止开车没交通事故,不盖楼没建筑事故,不开工没生产事故,都停了?

房产、P2P、教育…… 多行业出问题是管理原因还是出发点错误?试错的成本谁承担?

国际竞争大势下经济老本够吃多久?

混乱的后果是信心丧失,个人投资与消费自然上不去,耐心看调整方向吧。

知乎用户 蒲公英 发表

这个世界没有永动机。

要承认,接受某些时期低速增长的现实。

要学好 21 世纪资本论。

在保证基本生活消费的同时,资产泡沫大繁荣。让底层安稳,让高层赚钱。

要明白食品衣物是每个人的必需品,而房产不是每个人的必需品。

要坦然接受贫富差距。

要明白社会总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社会总是会有人上人和人下人的。

要明白,美国红脖子,印度低种姓,越南小刁民,才是工人们的敌人,要理解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互为敌人的现实。

那么,一切都好起来。

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痛苦,只来源于过往的错误认知。

知乎用户 Mr. 磨叽​ 发表

很不好,但是没有差到诸位答主所说的濒临崩溃。

现在新冠全球大流行,就像一个人得了哮喘一样,就算是症状比较轻,总不能说一点影响没有。你拿一个哮喘病人运动成绩下降去分析他以后的运动成绩将会一路暴跌,身体垮掉。这不让人笑掉大牙吗?

大洋彼岸的某国 cpi 都干到 8.5% 了,如果经济增长率没超过 8.5% 那实际上都是衰退了。结果呢某国自己都预测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只有 0.5% 到 1.5%。

也不是围 #救 *,只是想说一下,非正常年代搁那正儿八经按正常情况分析,其心可诛。

最后再说一个实际情况吧,今明两年,中国将会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 20 万亿美元经济体,十万亿断档,其他国家仍会在 5 万亿以下徘徊。两超格局形成。

这就是某些人口中的迟早药丸

知乎用户 大叔 206​ 发表

中国的经济,当然无法脱离世界的大背景。

世界的大背景,就是全球经济不景气,需求萎靡。再加上疫情肆虐,第一二三产业都遭受严重的破坏。

脱离这个背景谈中国经济,那都是片面的。

因此我们强调内循环。说白了就是自己生产,自己也要消费,而不是一味的出口。

然而,在大家收入没有快增长的情况下,提高内循环,意味着要大家把本来花在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钱,抽出来花在其他消费品上。

可是房地产又设立很多上下游的产业链。

这是一个重新分配的问题。

那究竟人民群众需要什么?

最基础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扶贫工作,防止返贫工作是基础。这也是拼多多等廉价购物平台需求旺盛的根本原因。

在次基础上,人们的需求,就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吧。例如健康需求,精神娱乐需求等。因此接下来,体检,保险,高质量的国货,再就业培训,成人教育,小孩子的综合发展教育,甚至国产奢侈品都应该有发展的空间。

至于国家层面,弯道超车的电动车行业等,是发展趋势,不可能逆转的。

危机同时也存在机遇,我看到很多传统行业的人艰苦度日,也看到不少人闯出新的天地。

只要和平和稳定能够持续,我认为我们是可以度过这个全球的不景气的

知乎用户 姬雪雅 发表

以下为任泽平老师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2 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整理。

任泽平: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谈四个当前经济形势的关键性问题。分别是房地产软着陆科学防疫复产复工,新老基建逆周期加码以及恢复市场主体的信心。

今年是稳字当头,但客观来讲,今年开年谈不上 “开门红”。前段时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引发了一定的讨论,主要是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对不上,后来统计局也出来发文,要求各个地方重新核实数据,要报真数。尤其是进入 3 月份以后,因为疫情的形势变的严峻起来,相信 3 月份数据相比 2 月份在环比上可能出现一些变化。稳字当头,可能这四个变量是稳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是房地产怎么让它稳,怎么实事求是。不上纲上线,客观评估房地产,不扩大不缩小,更不要妖魔化房地产。我们先简单算一笔账,**房地产去年卖了 18 万亿,大家知道 GDP 是 114 万亿。什么概念?去年增长最好的一个行业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去年销了 352 万辆,增长 1.6 倍。但是我们算账,房地产去年是卖了 18 万亿,房地产还拉动了五六十个上下游行业,包括建筑建材、玻璃、水泥、家电等等。根据测算,房地产全产业链带动大约是 30 万亿左右。**什么概念?**房地产链下滑 20% 就有 6 万亿左右的缺口。新能源汽车去年增长 1.6 倍,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据,但是卖了 352 万辆,大约一二十万一辆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大约六千亿,不到七千亿。如果加上上下游,正负极材料、锂矿,包括一些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等等,加起来我们预计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可能是一万多亿,不到两万亿。也就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增量 1 万多亿,房地产下滑 20% 就是 6 万亿。**但是我们现在看,其实房地产今年下滑是远超过 20%,我们 1-3 月份房地产销售是负的百分之三四十的下滑,这个巨大的缺口谁来弥补,如果弥补不了,今年 5.5% 的目标能不能实现。(所以说,)今年房地产的稳可能是实现 5.5% 目标的一个关键的变量。

房地产现在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候,房地产有它的问题,比如一二线的高房价,三四线的高库存,我们待会再讲什么原因,怎么办。客观讲,1998 年房改以来,房地产对经济、民生的贡献是巨大的,是第一大支柱行业;第二,房地产、金融和财政的循环拉动了我们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我们成为世界制造的中心,我们有全球最发达的物流网络。还有就是民生,1998 年房改以后,客观的讲,人均的居住面积和套户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居住的品质也是明显的提升。我想过去这 20 年,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主要的,问题是需要发展当中来解决。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出现合成谬误,外部局势动荡、美联储加息、国内疫情反复,已经有两年多了,再加上前期的一些政策的叠加。所以,今年房地产的稳可能是决定经济能不能稳(的重要因素),以及我们今年 5.5% 目标能不能实现的关键。

房地产怎么稳?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实事求是,全国要素统一大市场提到一点就是人地挂钩,我感觉从一个研究人员角度这是一个认识的进步,但是能不能落实到各个地方,包括从中央到地方能不能实现人地挂钩,这么多年能不能落地,不要束之高阁。**中国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的真正原因就是过去我们要搞区域均衡发展。**所以,土地指标向东北、中西部倾斜,但是人口在大量的向东南沿海迁移。人迁移了,但是土地指标没有迁移,所以导致人地错配、供求错配,以及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我们搞租赁房、保障房主要在东南沿海城市群,千万不要再把保障房、租赁房指标又压到非东南沿海地区,因为那个地方根据我们测算套户比已经差距很大了,东南沿海套户比不到 1,东北、西北都已经超过 1.2,甚至 1.3,而且未来随着人口迁出它的过剩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从人地挂钩长期的长效机制。

**短期来说要适当的释放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客观讲我们过去首付比,包括二套房首付比过高,包括我们对于落户门槛的一些限制,农民工市民化的限制,也限制了一些真正的改善性需求。

二是科学防疫、复产复工。防疫走到今天,毫无疑问中国在抗疫和复产复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球也具有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也确实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看到科学家、经济学家,包括民间大家对于不同的防疫策略出现了一些分歧。我们目前的防疫策略之前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我们需要权衡利弊。什么利弊?就是它的次生性伤害可能现在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奥密克戎的强传染性,不仅是人传人,还通过物来传。所以,这就使得它的清零难度变的很大。

我昨天跟中国香港的一个科学家团队进行交流,反馈两个信息也跟大家分享。第一,中国香港疫情爆发之初,大家也蛮恐慌,挤兑医疗资源,群众的恐慌情绪也是比较严重,但是现在的情况他们反馈已经恢复正常,政府也没有采取特别强制的措施;根据科学家的反馈,只要打了三针,对老人的防护都能达到 93% 以上,年轻人,包括儿童它的恢复能力都非常强。因为我不在现场,只是给大家转述这么一个情况。现在整个中国香港大家办公、生活,包括物资的配送基本都是正常。所以,大家看新闻最近也没有再去聚焦或者报道中国香港那边的情况。**这是中国香港经历了奥密克戎的一个过程。**所以,跟我们上海形成比较大的对照,而且我们的防疫策略目前以深圳关口对中国香港实行关闭,但中国香港对美国、欧洲、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是开放的,这就对我们产生了全球供应链的一个次生性的影响。

刚才讲是对民生的影响,现在就是**供应链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关注中国的疫情应对对供应链的次生性影响。**我们国内的企业,昨天像何小鹏包括余承东这些中国高科技的旗舰企业的代表都发出了疾呼,因为它是一个供应链的概念,你把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封锁了,它可能导致整个电子、汽车的供应链无法恢复。大家知道,在产业链分工的今天,缺一个元器件就没法出厂。比如我们造一辆车不可能没有安全气囊就卖给用户,而上海和吉林都是我们工业重镇,这对我们供应链的冲击很大。**这个供应链短期是对经济供应链的冲击,长期来说,如果持续的蔓延,那么会导致很多的企业迁到印度、越南,给我们供应链带来永久的损失,甚至损失不排除超过当年的中美贸易摩擦。**那时候是外部的压力,现在是来自内部。

当然,这个科学家更有发言权,我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学者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防疫策略所带来的对民生、供应链,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给大家转述一些科学家反馈的信息。所以,未来怎么兼顾科学防疫和复产复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变量。我们应该增强对疫情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科学评估,允许不同的科学家、学者发表不同的观点,从而进行动态灵活的调整。

第三,新老基建的逆周期加码,这个不展开。现在我们搞减税降费方向也是对的,但是根据我们跟一些大数据平台的交流,现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关闭,或者没有营收。所以,减税降费要有税基,现在大量的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税基。所以,它不能得到政策的利好。与其这样,不如我们多搞一点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老基建,然后带动就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复产复工。

第四,怎么恢复市场主体的活力走到今天,我们观察到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包括大的民营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普遍感到迷茫,一个是对理论感到迷茫,我们现在对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样的定位,大家感到迷茫,甚至理论和实践又是脱节的。这些年对民营经济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怎么办?第二,多重因素下,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活力,包括投资信心下降。我们知道投资不能光靠政府,它的乘数效应,或者它的信用扩张要靠企业投资。在今年稳增长的背景下,除了加大政府投资之外,怎么提振市场活力?让民营经济参与到稳增长、扩大投资再生产这个行列里?

我的微信公众号:姬雪雅,欢迎关注,一起聊投资。

关注雪雅的五大理由:

(1)看不懂 k 线图,MACD,KDJ 等技术指标

(2)不会选股,无法区分劣质公司

(3)把握不住市场主线,风口行业总是错过

(4)买入总是被套,卖出总是卖飞

(5)炒作没有计划,买卖全凭运气

本文不存在任何推荐,所聊到的股票不构成任何推荐仅供参考学习,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作者:任泽平
来源:今日头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乎用户 重命名 发表

因为西北战争紧缺钱粮,雍正把织造局的曹家抄家了。

知乎用户 别闹快吃药 发表

答案为 2022 年 4 月 20 日所写。

地点在中国,上海。

一季度 GDP 同比增长 4.8%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

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8%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8659 亿元,同比增长 3.3%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872 亿元,同比增长 9.3%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45 元,同比名义增长 6.3%

以上,同比对象为 2021 年第一季度。

—————————————————————

再次强调:我在上海,这一个月以来感受到了国家的飞速发展。

知乎用户 左一 发表

其实很简单。中国的经济,其实就是城市经济 + 地方经济 + 出口 + 农业。

城市经济的作用,就是集中资源搞中高产业。地方经济的作用,就是经济的基本面。撑起了 GDP 的重心。出口的作用就是实现经济向外开放。而农业本质上,是为经济活动降低通胀。

中国的经济,出口实现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带动城市的发展。这种开放式经济,既带来了产品,又带来了技术,管理,理念等等。

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就是借鉴这些东西。形成国内的产业链。

而地方经济,是靠城市作为龙头,带动地方配套经济发展。

农村,农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依靠工业的发展,来不断获取资金。来维持基本面稳定。

首先一点,任何一个城市。吃穿住行在 GDP 的比重中,都是大头。剩下的 GDP 才能真正体现差距。出口型的城市,有更多的剩余资金来投资。而一般的中心城市,没有过多剩余资金,只能依赖地理位置,包装资产,来过的资金进行发展。地方经济不仅没有资金,甚至则没有丰富的资源。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赖中心城市进行投资。整体上很被动。

农村其实没那么被动,但是对城市经济依赖很严重。即使主动投资,亏损率也很高。农村基本上只能发展对人力依赖较高的产业。

疫情影响下,对全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呢?最大的影响实则是资金的流动。本来资金是不断从中心城市流入到底层结构的。但疫情后,服务业基本上完蛋了。资金流不下去了。一片萧条。有钱的也只能把钱存到银行。

其实说白了就是信用紧缩。房价在中间的作用,其实就是驱动资金流动的一个工具。

目前来看,经济没啥大问题。一切问题,其实就是疫情对经济结构的冲击。短期内疫情不会结束。经济政策上,还是得兜底。


去年到今年,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萧条。具体原因很简单,就是人口流动。去年提出了房产税,并且严格控制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下滑,需求锐减,内需相关的企业关门,人口就没办法在城市呆了。大多数都回流老家。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肉眼可见的萧条。

去年提房产税的时候,外贸增长明显。看起来经济繁荣,实际上外贸和国内经济不是逻辑。即使外贸增速 20%,国内经济还是会萧条。外贸能够拉动国内的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但是外贸本身没有高效的分配效率。

首先,不要污名化房地产。中国经济能够非常依赖房地产,绝不是因为房地产有多好。而是房地产有高效的分配效率。能够拉动资金快速的从金融市场流向实体经济。房价确实很高,但在没有替代房地产的产业出现之前。房地产市场崩溃是灾难性的。

一季度,国内又把房地产摆上了台面。理论上经济下半年会恢复。

国内经济真正的问题,在于消费信贷政策极不友好。中国人消费,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靠存款和工资。这导致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都是先储蓄,后消费。从个人角度来看,是一个好习惯。但是从经济角度看,是对资源 (钱) 的极大浪费。这导致内循环总是搞不起来。

正是因为消费者有计划的消费,企业才能有计划的生产。市场才能繁荣。如果资金从是流向投资领域,那消费市场永远难以繁荣。没有有计划的消费,导致市场存在大量的资源错配。

国内不敢在消费领域放开手脚,根源在于我们的金融监管总想绝对控制风险。风险是没办法绝对控制,只能相对控制。也就是说,风险对应的是利率。风险爆发,某种利率就会上升。反过来,利率就会下跌。

房地产这个夜壶,虽然很爽,但是也用不了几年了。如果国内不放开消费信贷,社融长期下滑是必然的。社融下滑,信用收紧,企业大幅度倒闭。

知乎用户 不喜欢抬杠的潜水员​ 发表

形势一片大好。

外国势力的制裁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知乎用户 Hysterical 发表

身边好多有钱的亲戚朋友开始想办法移民,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等等,从今年年后越来越多。我以为这只是苏州上海。

但是老家十八线小城市,好多人也开始想着移民,通过子女国外读书,或者投资,各种办法,银行一哥们抱怨说存款是越来越不好拉了,还越来越少。

这些移民的大多数都是所谓的精英,也不乏退休的曾经厅级大领导,国企高层。

知乎用户 正道者 发表

野猪大而蛮,不宰。

草根刚起苗,掘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美 10 年期国债利率倒挂,一片大好,是事情发生了根本改变的标志,开启了结束美国霸权的序幕

至于代价,20 年内顶了天无非是年出生人口到 600-700 万,延迟退休个 3-5 年,年人均工作时长增加个 10%-20% 而已

我没有认为这样做是 “好的”“值得的” 的意思,只是 “取之尽锱铢” 那是一定的,与其浪费,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

如果觉得国内镰刀太锋利,那可以用脚投票,铁了心要走的,都出去了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知乎用户 锻神锋 发表

国际形势影响外贸。

国际形势影响,也有疫情的影响,加上目前制造业都是底层居多,高端还是很少,

最近政府都在给中小企业,减轻税收,扶持低息贷款,稳就业。

最近不是还退税,减轻居民负担。

我倒是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间,让贷款人群,停止让贷款人偿还贷款。

最近都不如看经济的了,最近都是看质量。

休养生息一段时间。

至于房地产,有便宜的也有贵的,不要看一线还是可以有个家的。

美国跟中国的关系恶化,当下国内跟欧盟外贸合作越来越少,我是相信这个数据的,因为还有一个东盟,跟我看到东盟数据差不多,

也就是说,国内正在从沿海红利转化到路地红利,这也是新疆,西安,哈尔宾,云南,不断得到政策扶持。 大量的投资在东盟,中东,丝绸之路,如果俄罗斯进入一带一路,哈尔宾也不会太差。

云南最近不是已经开通了,中老铁路,中泰也不太遥远。

如果要经济好,只吃国内人口,这是行不通,要开拓市场,跟美国抢市场份额。

这样才会有足够就业,经济才会好,老百姓才有钱包。

当下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

知乎用户 Fffff 发表

中国经济有两个漏洞,一个是石油需要进口,另一个是高科技不发达。

歧视链: 印钞国 > 资源国 > 技术国 > 低端生产国

五眼联盟: 印钞 + 资源国 ,生态位顶端

沙特,俄罗斯,智利: 资源国,人民生活轻松,心态好,卖资源无压力躺赚

日本,德国: 技术国,轻松赚取外汇换资源,由于需要保持技术的先进性,需要人民努力,这一点不如资源国的躺赚

c 国: 由于人口太多,需要进口大量资源。由于没有先进技术,无法轻松赚取外汇。廉价劳动力辛辛苦苦赚取的外汇,只能维持生计,不能胡乱消费,

导致了内循环本身就是伪命题,消费多了哪有那么多外汇进口资源

知乎用户 GloriousShadow 发表

等死——我是指 “经济”。

知乎用户 编号 9527 发表

怒答一发,所说全错!

首先,无论结果如何?现实如何?我是看好中国经济的!

商业社会,最基本的逻辑就是:生产——消费!

从生产端说:产品最基本的售价 = 材料成本 + 人工成本 + 其他成本 + 利润!

从消费端说:消费能力 = 消费者收入 = 人工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

商品售价为 10 元,材料成本 3 元,人工成本 5 元,其他成本 1 元,利润 1 元!即 10=3+5+1+1;

消费能力 = 人工成本 = 5 元!

要生产 2 个产品,才能产出消费 1 个产品的消费能力,也就是说,商品过剩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那怎么办?

有两个办法,

第 1:出口,生产 2 个产品,一个用于内需,另一个卖给国外的市场!

第 2:贷款,生产 1 个产品,消费者从银行贷款 5 元出来,凑够 10 元钱!

回到我国经济上看:

如果没有出口和贷款,那么产能过剩或者说商品过剩是必然的,产能(商品)过剩必然会导致亏损,进而导致消费能力降低,所以出口和贷款的增长,是内需增长的前提!

目前国外防疫放弃,各种复工复产,对我国出口必然造成冲击,要想达到 2021 年那种世界唯我的形势,恐怕不行了,现在美国道琼斯指数比纳斯达克长得好,侧面印证了,美国生产端的复苏,说的简单点就是,出口要受到冲击了!

贷款呢?现在我国居民的贷款率 70% 多,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贷款很难有大的 增幅,说句不好听的,想靠房地产拉一波,那也得兜里有钱并能还月供不是,这一点也很难有大的起色!

所以,上述两者都遇到困难的前提下,内需怎么提振呢?

内需提振不了,产品端就得过剩,过剩就得缩减规模,缩减规模就得裁员,裁员就进一步降低消费能力,内需进一步减弱!

所以,我国出路目前只有一条,提升产品竞争力,要争夺其他国家的市场,尤其是西方占大头的高利润市场。

但是高利润市场都是有技术壁垒的,以前很多企业都是躺着赚钱习惯了(比如联想),现在要开始勒紧裤腰带搞研发,搞技术升级了,但是时间不在我们这里

当然,国运也是不错,碰到了疫情,碰到了世界局势动荡,大家都不好过,都在拼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抓紧抢占市场,谁先挨过去,谁就能赢!

当然,一般来说,这种时刻,往往伴随着战争,毕竟谁也不想崩盘,都想做垂死挣扎,战争是最后的倔强,赢了不仅把所有损失都能找不回来,还能收益巨大,任谁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会搏一把,万一赢了呢?

作为普通的百姓,我想,这个时候应该重新审视内部斗争和反帝斗争这两个点。

第一,有些高阶的人,他们没有国家概念,只有资本概念,他们有选择权,可以跑,我们没有,就这个地儿了,往哪里跑,要拼,为自己,为子女,为更多的普通人,所以要努力奋斗,攻克时艰!

第二,帝国主义不会因为你强大了,就不会觊觎你,一群猎狗加一只狮子,一样可以把老虎搞死,所以老虎不能放松警惕,要时刻注意狮子和猎狗的动向,敢于亮出爪牙!

知乎用户 晓阳 发表

2021 年,分季度看中国 GDP 的同比增长:一季度同比增长 18.3%,二季度同比增长 7.9%,三季度同比增长 4.9%,四季度同比增长 4.0%,全年增速一直是在急剧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下半年开始凸显。刘俏、颜色 “预计 2022 年经济增速或将回落至 5% 左右。” 部分学者认为稳增长压力已变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林毅夫说:“我高度重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中国而言,经济增速是最大的大局,是最大的政治。”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是增长 5.5% 左右,略高于多数学者专家的预期,反映出政府对稳增长诉求的重视、回应、自信和坚守。自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各地、各部门、各国企陆续纷纷发力,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 102 项重大工程,新开工项目数量明显增多,2022 年 1-2 月经济数据超市场预期的好,2022 年的经济形势好像会稳住并转向 5.5% 左右的增长。

然而,短期因素:我国经济受到国内外两大突发冲击,一是国内最近深圳市、吉林省、上海市等地爆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强力战疫,本轮疫情使原本逐渐恢复的经济受到供需两端新的负面冲击,疫情冲击的外溢效应会比较明显,受影响省份数量和相关城市经济体量都创下了两年来的新高,旅游住宿、交通出行、文教体娱、餐饮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活动受影响很大,对于零售、仓储邮政等线下实体经济、房地产制约不小,1—3 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 31046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13.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 18.6%;商品房销售额 29655 亿元,下降 22.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 25.6%;3 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扩大至 - 17.7%,销售额同比下降 26.2%。3 月餐饮收入零售额当月同比下降 16.40%,3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 3.5%,环比下降 1.93%,是 2020 年 8 月以来首次负增长,降幅高于市场预期,需求收缩压力可能加大。生产和需求的恢复再次被疫情打断,疫情导致企业临时减产停产,导致投资、生产、物流、消费等活动普遍受阻,部分企业用工需求收缩、招工放缓,甚至出现减员裁员,失业压力显著加大,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5%,其中 3 月为 5.8%;3 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达到 5.9%,16 至 24 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 16% 为近几年同期最高值。疫情冲击会沿着产业链向更大范围蔓延,迟滞稳增长相关政策的落地、生效,需求修复和预期改善都需要时间,疫情影响可能延续至整个上半年,对 GDP 增长的影响估计不小。中金公司测算,截至 3 月 18 日,疫情波及的地级市 GDP 占全国比重为 37.6%,预计疫情或对一季度 GDP 增速造成 0.3 个~ 0.7 个百分点的负面冲击。汪涛估算中高风险地区城市占全国 GDP 的 34%、占全国人口的 26%。张瑜认为:“18 个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城市对全国 1 季度 GDP 增速的下行拖累可能在 0.5% 左右。” 预计 1 季度 GDP 同比在 4.8-5.0% 之间。程实、张弘顼认为本次疫情冲击将最终使一季度实际经济增速受到 1.8~2.1 个百分点的拖累,一季度实际 GDP 预测值约为 4.8%~5.1%,平均值为 5.0% 。连平认为:“一季度 GDP 有可能达到约 5%”,罗志恒预计一季度 GDP 同比增速或降至 4.8% 左右。管清友、伍艳艳认为:“一季度稳增长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能不能在 4% 左右,确实面临很大挑战。” 摩根士丹利邢自强等将其中国全年 GDP 预估值调至 4.6%。初步核算,2022 年一季度同比增长 4.8%,高出 2021 年四季度 0.8 个百分点,2021 年各季度及 2022 年一季度 GDP 环比增速分别为 0.5%、1.2%、0.7%、1.5% 和 1.3%,2022 年一季度较 2021 年四季度回落 0.2 个百分点,这个数据已经相当不错,依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实属不易,略高于 4 月份以来部分较悲观的预测。4 月份国内疫情仍然严峻,疫后消费复苏可能是缓慢乏力的,4 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可能仍面临较大的冲击和困难。王青预计二季度 GDP 同比可能处于 4.6% 左右。北大国发院赵波认为:“如果奥密克戎疫情能够在未来 2-3 个月内清零,中国 2022 年 GDP 的增速将下降 1.3-2.0 个百分点。”

二是国外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俄乌战争可能激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新一轮上涨,上游的金属原材料、能源、粮食、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运行,增强了国内的输入性通胀动力,供给冲击压力可能加大,可能演化为实质性滞涨风险。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 GDP 增长的 “三驾马车”。从“三驾马车” 后面起重要影响的长期因素或结构性、机制性因素来看,投资:许多人习惯于用政府的投资来“稳增长”,主要靠发改委批准更多地方政府的大基建项目,包括基础设施的项目,上马大的公共投资项目。但中国经济一直公共投资超前大投资,许多领域公共投资、基础设施、产能是过剩的、闲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民间有效投资不足,而且政府公共投资、国有资本投资对民间资本投资有挤出效应。消费除了疫情冲击外,现实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分配失衡、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分配失衡、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资本的分配失衡、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失衡,导致中产阶层比重偏低、消费能力不足,较低收入阶层比重偏高、缺乏消费能力,再叠加老龄化、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消费总量增长乏力。出口由于逆全球化可能在大国博弈中加剧、地缘政治恶化而前景可能会异常悲观。当然长期因素、结构性因素的短期影响不一定会很显著,但其影响更持久、更深沉。

综上所述,2022 年经济形势可能较 2021 年更加复杂严峻,一些不利因素还在复杂演变,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疫情冲击虽是短期因素,但负面冲击如此之重,背后却反映出了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问题的影响,如中欧刘功润分析:“物流受阻的直接原因是疫情引起的道口关闭、货运人员管控等,背后却反映了一个深层次问题: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地规则接口不一样,市场被行政区化割裂,小市场微循环特征凸显。”,“政出多门且层层加码,是政令不通、市场不畅的主要原因。” 因此,理智、着眼于长远的对策我认为首先应旗帜鲜明地放弃对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反复追求,如此才能避免对不断扩大公共投资的依赖,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破解更实质的问题上,才能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好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虽然让社会各界接受可能很困难,但我认为政府应勇于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方向上。预期转弱压力表面看似乎与增速下滑密切相关,其实质来源于对市场扩张的信心不足,来源于基层监管部门过度干预企业、市场和地方政府、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过度参与市场竞争,来源于对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信心不足,市场的信心可能只能来源于经济市场化改革、市场全球化开放的决心。这可能才是最大的大局、最大的政治。请参见我写的文章:晓阳:经济增速重要吗?

知乎用户 猫头真不错​ 发表

形势虽然严峻,但咱们的对策实在漂亮!

知乎用户 小打打 发表

看一下欧美,日韩,怎么放水,怎么拉经济的。

国内还在讨论分配问题,说明要不经济还过得去,要不上面太乐观了,要不下面太乐观了。

真的快饿死了,还会管穿得好不好看?

知乎用户 朝晖 发表

4 月 18 日,中国经济首季报出炉。一季度,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主要指标增速基本稳定,发展质量效益有所提高,开局总体平稳。但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经济形势怎么看、就业压力如何解、产业链供应链如何稳、小微企业困难如何破…… 新华社记者梳理当前中国经济十大关切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进行解答。

(一)困难挑战增多,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走势?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前两个月出现积极变化,但进入 3 月,受乌克兰局势变化和国内疫情影响,回升势头承压。

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如何确保实现 5.5% 左右的全年增速目标?

总体看,首季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平稳开局。当前成绩,实属不易。

支撑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总体平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27 万亿元,同比增长 4.8%,高于去年四季度 4% 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高于 2021 年两年平均增速;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外资外贸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国际收支总体稳定,外汇储备保持在 3.2 万亿美元左右。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多项指标彰显 “进” 的态势。

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4.2% 和 8.1%,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 1.4 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 8.8%;单位 GDP 能耗继续下降,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困难挑战明显增多。

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没有改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一些城市按下 “慢行键”,封控管理区域部分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部分行业企业困难加大,小微企业面临运营困难;旅游住宿、交通出行、餐饮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活动受到制约;重点群体就业难度增加,部分行业就业人数减少……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坚持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中央到地方,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加快落地,尤其近期进一步发力,与疫情竞速,和困难赛跑,在助力经济爬坡过坎中不断释放“稳” 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我们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二)统筹防疫与发展,如何算好大账?

3 月以来,本土疫情波及 30 个省份,既有上海深圳等万亿级 GDP 强市,也有吉林等农业大省,辐射区域广链条长,经济下行压力阶段性放大。

一些境外媒体和机构频频质疑中国严格防疫 “代价高昂且不可持续”,社会上也有“躺平”“与病毒共存” 等论调。

疫情防控是 “国之大者”。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算的是大账、生命账。防控工作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放在第一位,这是判断防疫成效的首要标准。

奥密克戎不是 “大号流感”,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脆弱群体风险大。我国 14 亿多人口中,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2.67 亿。如不及时从严防控,势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风险加大,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将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更严重损失,极易丧失前期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反观,今年初,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放松防疫政策,但结果是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激增。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 5 亿,死亡病例逾 619 万。英国疫情 3 月以来感染水平已升至历史最高。有英国媒体人指出,与新冠共存政策 “无异于一场豪赌”。

再来算经济账——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是为中国发展赢得主动。

2020 年,正因为中国在世界上 “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才最终在主要经济体中 “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021 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 8.1%,两年平均增长 5.1%,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位置。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实现动态清零难度进一步升级。封控措施不可避免带来短期经济冲击,但中国抗疫实践进一步印证:一时的 “管” 正是为了更好的“放”。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不误农时保春耕。中央财政下达资金 200 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署投放 100 万吨国家钾肥储备…… 农情调度显示,目前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 19.4%,进度同比快 1.2 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争分夺秒抓复工复产。深圳,从按下 “慢行键” 到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开始有序恢复,用时不到 10 天;山东,3 月 29 日宣布自 2 月底以来的这波疫情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复工复产进入 “快车道”;吉林,4 月 14 日宣布实现社会面清零,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上海,本轮疫情传播指数已由 2.27 下降到 1.23,4 月 16 日发布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

一方面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坚持科学精准防控,防止层层加码 “一刀切”,二者统筹兼顾,才能确保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三)应对空前压力,就业能否稳得住?

经济下行压力,首当其冲影响就业。

最新统计显示,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就业前两个月温和开局后,3 月波动明显。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5%,其中 3 月为 5.8%。

招聘机构数据显示,本是传统旺季的 3、4 月,就业市场走势低迷。在今年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就业能否稳得住?

从就业需求看,总量压力在加大。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 1600 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 1076 万人,二者均为近年新高。

从岗位供给看,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加、招工放缓,甚至减员、裁员。原本吸纳就业较多的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及接触性服务行业,招聘需求明显下滑。

从供需匹配看,“就业难”“招工难” 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青年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增长,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3 月,16 至 24 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 16%,为近几年同期最高值。

稳就业,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今,一个鲜明特征是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强化。稳就业被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充分体现在各项政策中。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 617.58 亿元,比去年增加 51.68 亿元。

抓基本——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实施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显著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可提至 90%;允许地方再拿出 4% 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技能培训,并向困难中小微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 千方百计稳企业、稳岗位。

保重点——研究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举措,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百万见习岗位募集、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项行动;组织实施 “春风行动” 为农民工、脱贫人口提供就业服务…… 多管齐下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拓空间——加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灵活就业政策,在北京海南等七省份及七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补齐权益保障短板,更好发挥灵活就业 “蓄水池” 作用。

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的同时,还应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储备,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基本盘。

(四)释放内需潜力,投资消费 “双引擎” 如何提振?

拉动经济的 “三驾马车” 中,投资、消费构成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宏观政策发力重点。

总体看,投资增速较快回升,规模继续扩大。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超 10 万亿元,同比增长 9.3%,好于去年全年的 4.9%。

从结构看,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三大领域表现 “冷暖分化”。

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8.5%,增速比前两个月加快,比去年全年加快 8.1 个百分点。预计铁公水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 6360 亿元,川藏铁路稳步推进,年初以来下达铁路、民航、公路等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计划 467.5 亿元…… 基建投资的稳经济 “压舱石” 作用凸显。

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 15.6%,比去年全年加快 2.1 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 0.7%,增速回落。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效益水平下降以及疫情等因素,或将对扩大有效投资带来影响。

消费,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基础作用。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3%,居民消费基本稳定。网上零售较为活跃、新国潮消费快速增长、“一老一小” 消费需求增大以及冰雪经济热潮等,显示出居民消费提质升级蕴藏的巨大潜力。

疫情之下,消费恢复也面临较大制约因素。

相比前两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6.7%,3 月份指标为负增长。其中,旅游住宿、餐饮娱乐、交通出行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到明显冲击——3 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下降 3.8 个百分点至 46.7%,清明假期国内旅游收入不足 2019 年同期四成……

内需拉动经济的后劲,既取决于扩大有效投资的力度,也取决于促进消费恢复的程度。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正加快发力——截至 3 月末,今年 3.65 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中用于项目建设部分已全部下达;“十四五” 规划的 102 项重大工程正抓紧推进,各地已储备 7.1 万个专项债项目,全年水利工程和项目可完成投资约 8000 亿元……

促进消费恢复的举措接连出台——已出台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正在落实到位;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保障物流畅通;扩大重点领域消费,促进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补服务供给短板……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更深层次,为扩大内需注入强大动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巨大内需潜力更意味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将坚定不移,内需拉动经济的 “引擎” 需要更加强劲。

(五)多重压力下,外贸外资能否延续高增长?

外贸、外资,中国经济去年表现亮眼的两个指标,今年一季度仍有不错表现,双双以两位数增长实现 “开局稳”。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 9.4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7%;实际使用外资 3798.7 亿元,同比增长 25.6%。面对国内外疫情反复、国际局势新变数增多,两个指标在去年高基数上继续稳增长,实属不易。

外贸稳住增长,原因何在?

贸易 “朋友圈” 更加多元——一季度,东盟超欧盟重新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持续增长。“西方不亮东方亮”。更多新市场,也意味着更大增长空间。

更多经营主体有力支撑——一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 43.2 万家, 同比增长 5.7%。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 4.52 万亿元, 增长 14.1%, 占比达到 48%, 同比提升 1.4 个百分点。压力下,外贸主体的增长,正是韧性与活力的最好证明。

当然,与去年同期分别接近 30%、40% 的高增长相比,今年一季度外贸、外资增速各有所下降。

这主要受到了去年高基数、国内外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复杂演变等因素影响。不少一季度订单还不错的外贸企业,坦言二、三季度压力会加大。疫情对生产、运输的冲击,加上高昂海运费对利润侵蚀,影响会进一步显现。

为稳定外贸,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发力——减税降费、畅通物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发展外贸新业态等举措加快落地,给企业送来 “及时雨”,为稳外贸保驾护航。

考虑到高基数原因以及当前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外贸延续去年高增长有一定难度,但外贸 “开局稳” 恰恰印证了我国外贸有稳增长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企业自身也在努力,加上助企纾困、稳外贸政策落地,各方共同努力,外贸实现保稳提质的目标未来可期。

稳外资,同样有基础和信心——

中国美国商会近期报告显示,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仍有超六成受访企业计划今年加大在华投资,超八成在华美企不考虑移出中国。近来,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围绕低碳业务加大在华投资和布局。

一季度,中国吸引外资在 “稳” 的基础上继续“进”,高技术产业引资同比增长超 50%,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更是接近 60% 的增长。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迸发的新机遇,正是外商投资的掘金点。

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诸多政策举措也在积极发力:进一步强化外资服务保障,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更便利的营商环境,让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留得住、扎下根。

(六)全球通胀压力上升,国内物价是否会大幅上涨?

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通胀背景下,我国物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季度,我国 CPI 同比上涨 1.1%,其中 3 月上涨 1.5%,涨幅较前两个月扩大,但仍属于温和范畴,也低于国内 3% 的预期目标。3 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 8.3%,涨幅连续 5 个月回落。

CPI 与 PPI“剪刀差” 进一步收窄。2021 年全年 CPI 与 PPI“剪刀差” 为 7.2,今年 3 月份为 6.8,表明保供稳价效果持续显现。

3 月份 PPI 涨幅虽然回落,但仍处较高水平。这与国际输入性影响密切相关,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国内石油、有色金属等价格上涨,中下游行业企业面临较高成本压力。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供需双向调节、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等措施,平抑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促使 PPI 涨幅连月回落。

当前,我国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有效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能力显著增强,保持全年物价平稳运行仍具有较好支撑。

CPI 指标关系百姓 “菜篮子”“米袋子” 等的价格。

近期,蔬菜、汽油、柴油等与日常生活相关度较高的部分民生商品价格涨幅较大,上涨面较广,导致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感受较为强烈,数据和百姓感受存在 “温差”。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CPI“篮子” 商品中,猪肉价格占比较大。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大幅下行,3 月同比下降 41.4%,拉低了 CPI 涨幅。

今年以来,国内部分民生商品价格有所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形势变化和疫情等因素影响,并非我国市场供给基本面发生变化。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PPI 向 CPI 传导的趋势或将延续,一般日用品价格将小幅上涨。此外,随着猪肉市场由供求基本平衡向紧平衡过渡,预计到二季度或三季度,猪肉价格或将进入上行通道,拉动 CPI 温和上涨。

综合来看,全年物价涨幅或将比去年有所扩大。针对物价短期上涨压力,要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应加强价格监测预警,适当降低价格补贴启动条件,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影响基本民生。

(七)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如何打通堵点卡点?

工业品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额 90% 左右,生产供应链全流程的 90% 以上处于物流环节。疫情导致部分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受阻,影响向生产端延伸。

同时,一些工厂因疫情停工停产,原材料价格高位攀升,企业成本走高…… 多重因素叠加,引发人们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担忧。

当前国内供应链部分受阻,影响产业链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一方面,物流效率有所降低。俄乌冲突扰乱国际物流秩序,中欧班列、国际航空运输等受到影响;疫情导致部分地区跨区域、疏港运输不畅。另一方面,供给面临一些制约。如上海拥有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集群,也是不少加工制造企业的来料仓储、产品总装基地。疫情不可避免对相关行业造成影响。

虽然挑战增多,但更多是因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产业链总体运行仍然平稳,及时控制住疫情,细化实化各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举措,就会为正常运行增添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齐备配套优势明显。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3 月 41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 37 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工业经济自身韧性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坚强支撑。

当前,关键要聚焦堵点卡点及时疏通,避免短期困难演变成长期趋势,把 “链” 上的企业保护好,不被眼下问题拖垮。

保物流是当务之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项重要举措,要求努力实现 “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公布全国统一式样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切实保障重点物资和邮政快递通行、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 严格落实防疫政策的同时,一系列部署加快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

稳生产是关键之举。全国多地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正加快建立;工信部前方工作组赶赴上海摸排企业情况,集中资源优先保障 666 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聚焦当下,做好原材料保供稳价,落实落细减税降费、金融信贷等惠企政策,缓解企业运行压力;着眼长远,着力突破 “卡脖子” 技术瓶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中国需要在补链强链上不断发力。

(八)稳住市场主体,如何更有力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

本应是纺织旺季的 3、4 月份,不少纺织厂老板却心里发慌。受疫情影响,部分服装贸易批发市场暂时停业,纺织厂纷纷减产。

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下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指数均在景气临界值 100 以下。

当前,很多中小微企业面临订单和营业收入减少、拖欠账款增多、原材料价格高涨、人工和运输成本攀升等挑战,“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 矛盾突出,企业间分化持续扩大。

为中小微企业纾困是当务之急。

一方面要在运营成本上做 “减法”,减税降费是首选。今年退税减税规模约 2.5 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 1.5 万亿元。为使资金直达企业,中央财政已下达首批用于小微企业留抵退税专项转移支付 4000 亿元。4 月起,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正式实施,11 天内就有 1557 亿元退税资金落到 20.3 万户纳税人账上。

另一方面需在现金流上做 “加法”,信贷支持可谓 “雪中送炭”。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3 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和授信户数,分别同比增长 24.6% 和 42.9%。

4 月 15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降准 0.25 个百分点,并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 5% 的农商行,再额外多降 0.25 个百分点,以增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 “三农” 的信贷投放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人社部等部门陆续推出纾困举措。人民银行新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加大对物流通畅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金融支持……

同时,江苏出台 “40 条” 措施、广东出台 “47 条” 措施、湖南出台 “36 条” 措施…… 从房租减免到发放补贴,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针对性的纾困举措;企业也在想方设法积极 “造血” 自救。

及时回应中小微企业新困难新诉求,确保减负纾困 “组合拳” 尽快落地显效,把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稳定中小微企业预期,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

(九)防范化解风险,如何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3 月,70 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趋稳;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0.7%,比 1 至 2 月份回落 3 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 年,我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6.8%。

在疫情多点散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面临新情况新挑战。从供给端看,一季度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分别下降 17.5% 和 41.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缓慢;从需求端看,受资金紧张、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显现等影响,市场预期转弱,购房者延缓入市。

今年以来市场分化更加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一些热点城市市场回升预期逐步增强,部分人口持续流出的城市市场仍在低位运行。

应对新情况新挑战,各地以支持首套刚性购房需求、合理改善性需求、租赁住房需求为着力点因城施策。100 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部分城市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的租房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达到 40% 以上。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租房需求,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有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基本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总额预估约 8500 亿元。

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必须牢牢守住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这一定位。

需要指出的是,各地针对房地产市场不同情况所作出的相应调整,并非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翻转。要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精准性协调性,努力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

当前,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仍然存在。对此,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依法依规开展风险处置化解工作,以 “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 为首要目标,合力缓释房地产企业风险。

保持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关乎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关乎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正是复杂形势下中国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体现。

(十)多重挑战下,粮食和能源如何保供稳价?

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对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至关紧要。

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面积占到三分之一,目前一、二类苗比例已与往年基本持平。部分地区封控管理下,农资下摆、秸秆离田、农机手返乡不同程度受影响。

农资价格上涨。4 月第 2 周,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批发价每吨同比上涨 35.5%、17.9% 和 82.4%,农用柴油价格大幅上涨。中国钾肥消费量近三成进口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受俄乌冲突影响,两国出口受阻。

国际市场风险增大。去年我国进口的玉米、大麦近三成来自乌克兰。俄乌的小麦、玉米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 29%、19%,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粮价上涨,加大我国进口难度和成本。一季度我国进口大豆 2028 万吨,数量同比减少 4.2%,金额却增长 20.9%,凸显进口大豆价格的上涨。大豆、玉米作为饲料原料,直接关联养殖产业,容易影响肉类价格。

当前我国稳住粮食的基本盘并没有改变,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强储备。粮食总产量连续 7 年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比例超 70%,防范风险能力增强。

保产量。目前小麦苗情转化好于预期,粮食意向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各地抓紧春管春播,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保障钾肥等供给。我国加大玉米、大豆保供力度,扩大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确保完成大豆油料扩种任务,并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储备调节,保持供需平衡。今年冬油菜面积增加、长势好于上年。

保产能。我国今年将建成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 1 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加快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受俄乌冲突等影响,国际能源价格高涨,对外采购油气面临的风险上升。一季度天然气进口金额同比增加 68.7%,但实际进口量减少 5.1%。

多方正采取措施推动国内石油、天然气、煤炭增储上产。一个好的趋势是,一季度国内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10.3%、4.4%、6.6%,发电量同比增长 3.1%。今年国家要完成原油产量重回 2 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的目标,并加快建设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立足国情,强化煤炭煤电的兜底保障作用。国家能源局近几个月已批复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多个煤矿项目,优质煤炭产能正依法合规加快释放。近期全国煤炭产量保持高位水平,2 月中下旬以来,日产量在 1200 万吨以上,同比增长超过 10%。

缓解煤电企业经营压力。全面放开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后,今年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促进煤电上下游协同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通过能源储运能力建设,能源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也将得到加强。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是重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更好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平稳开局之后更需奋力前行。针对下行压力,相关权威部门表示,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控制住本轮疫情;另一方面要抢抓二季度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稳增长举措,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知乎用户 孜孜不倦​ 发表

任泽平:当前经济形势的四个关键性问题

下为任泽平老师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2 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整理。

任泽平: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谈四个当前经济形势的关键性问题。分别是房地产软着陆,科学防疫复产复工,新老基建逆周期加码,以及恢复市场主体的信心。

今年是稳字当头,但客观来讲,今年开年谈不上 “开门红”。前段时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引发了一定的讨论,主要是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对不上,后来统计局也出来发文,要求各个地方重新核实数据,要报真数。尤其是进入 3 月份以后,因为疫情的形势变的严峻起来,相信 3 月份数据相比 2 月份在环比上可能出现一些变化。稳字当头,可能这四个变量是稳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是房地产怎么让它稳,怎么实事求是。**不上纲上线,客观评估房地产,不扩大不缩小,更不要妖魔化房地产。我们先简单算一笔账,房地产去年卖了 18 万亿,大家知道 GDP 是 114 万亿。什么概念?去年增长最好的一个行业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去年销了 352 万辆,增长 1.6 倍。但是我们算账,房地产去年是卖了 18 万亿,房地产还拉动了五六十个上下游行业,包括建筑建材、玻璃、水泥、家电等等。根据测算,房地产全产业链带动大约是 30 万亿左右。什么概念?房地产链下滑 20% 就有 6 万亿左右的缺口。新能源汽车去年增长 1.6 倍,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据,但是卖了 352 万辆,大约一二十万一辆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大约六千亿,不到七千亿。如果加上上下游,正负极材料、锂矿,包括一些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等等,加起来我们预计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可能是一万多亿,不到两万亿。也就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增量 1 万多亿,房地产下滑 20% 就是 6 万亿。但是我们现在看,其实房地产今年下滑是远超过 20%,我们 1-3 月份房地产销售是负的百分之三四十的下滑,这个巨大的缺口谁来弥补,如果弥补不了,今年 5.5% 的目标能不能实现。(所以说,)今年房地产的稳可能是实现 5.5% 目标的一个关键的变量。

房地产现在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候,房地产有它的问题,比如一二线的高房价,三四线的高库存,我们待会再讲什么原因,怎么办。客观讲,1998 年房改以来,房地产对经济、民生的贡献是巨大的,是第一大支柱行业;第二,房地产、金融和财政的循环拉动了我们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我们成为世界制造的中心,我们有全球最发达的物流网络。还有就是民生,1998 年房改以后,客观的讲,人均的居住面积和套户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居住的品质也是明显的提升。我想过去这 20 年,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主要的,问题是需要发展当中来解决。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出现合成谬误,外部局势动荡、美联储加息、国内疫情反复,已经有两年多了,再加上前期的一些政策的叠加。所以,今年房地产的稳可能是决定经济能不能稳(的重要因素),以及我们今年 5.5% 目标能不能实现的关键。

房地产怎么稳?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实事求是,全国要素统一大市场提到一点就是人地挂钩,我感觉从一个研究人员角度这是一个认识的进步,但是能不能落实到各个地方,包括从中央到地方能不能实现人地挂钩,这么多年能不能落地,不要束之高阁。中国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的真正原因就是过去我们要搞区域均衡发展。所以,土地指标向东北、中西部倾斜,但是人口在大量的向东南沿海迁移。人迁移了,但是土地指标没有迁移,所以导致人地错配、供求错配,以及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我们搞租赁房、保障房主要在东南沿海城市群,千万不要再把保障房、租赁房指标又压到非东南沿海地区,因为那个地方根据我们测算套户比已经差距很大了,东南沿海套户比不到 1,东北、西北都已经超过 1.2,甚至 1.3,而且未来随着人口迁出它的过剩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从人地挂钩长期的长效机制。

短期来说要适当的释放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客观讲我们过去首付比,包括二套房首付比过高,包括我们对于落户门槛的一些限制,农民工市民化的限制,也限制了一些真正的改善性需求。

**二是科学防疫、复产复工。**防疫走到今天,毫无疑问中国在抗疫和复产复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球也具有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也确实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看到科学家、经济学家,包括民间大家对于不同的防疫策略出现了一些分歧。我们目前的防疫策略之前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我们需要权衡利弊。什么利弊?就是它的次生性伤害可能现在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奥密克戎的强传染性,不仅是人传人,还通过物来传。所以,这就使得它的清零难度变的很大。

我昨天跟中国香港的一个科学家团队进行交流,反馈两个信息也跟大家分享。第一,中国香港疫情爆发之初,大家也蛮恐慌,挤兑医疗资源,群众的恐慌情绪也是比较严重,但是现在的情况他们反馈已经恢复正常,政府也没有采取特别强制的措施;根据科学家的反馈,只要打了三针,对老人的防护都能达到 93% 以上,年轻人,包括儿童它的恢复能力都非常强。因为我不在现场,只是给大家转述这么一个情况。现在整个中国香港大家办公、生活,包括物资的配送基本都是正常。所以,大家看新闻最近也没有再去聚焦或者报道中国香港那边的情况。这是中国香港经历了奥密克戎的一个过程。所以,跟我们上海形成比较大的对照,而且我们的防疫策略目前以深圳关口对中国香港实行关闭,但中国香港对美国、欧洲、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是开放的,这就对我们产生了全球供应链的一个次生性的影响

刚才讲是对民生的影响,现在就是供应链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关注中国的疫情应对对供应链的次生性影响。我们国内的企业,昨天像何小鹏包括余承东这些中国高科技的旗舰企业的代表都发出了疾呼,因为它是一个供应链的概念,你把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封锁了,它可能导致整个电子、汽车的供应链无法恢复。大家知道,在产业链分工的今天,缺一个元器件就没法出厂。比如我们造一辆车不可能没有安全气囊就卖给用户,而上海和吉林都是我们工业重镇,这对我们供应链的冲击很大。这个供应链短期是对经济供应链的冲击,长期来说,如果持续的蔓延,那么会导致很多的企业迁到印度、越南,给我们供应链带来永久的损失,甚至损失不排除超过当年的中美贸易摩擦。那时候是外部的压力,现在是来自内部。

当然,这个科学家更有发言权,我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学者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防疫策略所带来的对民生、供应链,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给大家转述一些科学家反馈的信息。所以,未来怎么兼顾科学防疫和复产复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变量。我们应该增强对疫情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科学评估,允许不同的科学家、学者发表不同的观点,从而进行动态灵活的调整。

第三,新老基建的逆周期加码,这个不展开。现在我们搞减税降费方向也是对的,但是根据我们跟一些大数据平台的交流,现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关闭,或者没有营收。所以,减税降费要有税基,现在大量的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税基。所以,它不能得到政策的利好。与其这样,不如我们多搞一点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老基建,然后带动就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复产复工。

**第四,怎么恢复市场主体的活力。**走到今天,我们观察到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包括大的民营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普遍感到迷茫,一个是对理论感到迷茫,我们现在对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样的定位,大家感到迷茫,甚至理论和实践又是脱节的。这些年对民营经济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怎么办?第二,多重因素下,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活力,包括投资信心下降。我们知道投资不能光靠政府,它的乘数效应,或者它的信用扩张要靠企业投资。在今年稳增长的背景下,除了加大政府投资之外,怎么提振市场活力?让民营经济参与到稳增长、扩大投资再生产这个行列里?

作为一个结尾,我想给大家分享最近看的一本书,看完之后对我还是有很大的一个启发和触动。

日本有一位学者叫野口悠纪雄写了一本书叫《失去的三十年》,他原来是日本大藏省的官员,他讲日本现在面临三大挑战,为什么失去 30 年?

是因为三大挑战:

一个是日本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成为世界上老龄化、少子化最严重的国家。

第二,中国的崛起对日本的挑战很大,待会儿我再稍微展开一下。

第三,日本这么多年没有新的独角兽新经济企业,整个社会活力丧失。他讲到中国,说他很羡慕中国,为什么羡慕?他举了几个企业,我只是转述信息。他认为日本这么多年没有诞生一家高科技的互联网的 IT 的企业,而且在 IT 领域很多还节节败退,被中国抢占了市场,但中国这几年冒出了很多甚至跟美国相媲美的高科技企业。

他举了哪几个企业呢?BAT、华为、海尔和联想。后来我们看这几个都是民营经济。后来他讲为什么中国出现了这种新的生态?他认为中国市场化搞的好,中国对很多领域没有限制。

所以,这种对内对外的开放使得企业的活力、企业家精神得到极大释放,从而带动中国经济在全球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这是日本学者角度的一个观察。

转自 慧博财经 2022-04-21 09:15

现邀您关注公众号:凯撒夜报,更多关于股市的相关问题,在线免费诊股,大盘分析,等您参与。

知乎用户 大师的学徒 发表

前 40 年中国的发展很快

但是非常不均衡,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集中太多产业

疫情起来,大城市物流受阻,全国经济就受阻

依我看,未来最重要的就是疏解大城市的职能

比如上海即使金融中心,又是工业中心,还是物流中心

周边城市汤都没喝一口,全集中在了上海,但是上海人多地少

反向推高了房价。

上海很多不依赖港口的产业能不能向周边疏解

北京也是,即使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还集中了中国最好的多所大学,结果河北天津剩了点啥

疏解城市职能,让其他城市也喝口汤,能放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就放在中西部地区,不要什么产业都利用政策优势一把抓。

宁夏,甘肃,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除了部分省会城市都发展的太差了

发展的差不说还没政策优势,如果家乡都有就业优势,大城市不集中那么多人,房价问题,就业问题,生育问题就都能缓解。

现在是大城市吃肉,大家都想吃肉,全跑大城市去了,结果很多人在大城市吃不上肉,还背了一身债务,没有怨气才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兄弟们给个建议,闰还是公

知乎用户 项于康 发表

收入分配改革只要不落到实处,征税主力依然是底层和中层人民的话,经济会玩完

知乎用户 冷血豆腐 发表

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以前看风景,大人看的是后脑勺,小孩子看到的是屁股,现在看风景,千山万水都只为一人存在。体验是杠杠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家钓的不是寂寞,而是诗情画意,爱国情怀。至于低层次的游戏,早该禁止了。根本无需子虚国的家长来举报。

经济方面也是一骑绝尘。网络上人均五十万。深圳成为又一个超级富翁人数超越纽约的城市,奢侈品消费更是连续多年占据全球首位。东北冷链运输的蔬菜,已经不适合国际都市的身份,可以扔入垃圾车了。

越来越多的百姓将目标投向星辰大海,网络充斥着润的言辞。一些人想到达彼岸,另一些人为之加油,说到:快点,太平洋没有加盖。

连花清瘟,辉瑞筑基,感恩天堂,到处是和谐的景象。哈工大的当头棒喝,多少人一夜开悟,爱丁堡的阳根救助,刹那间天下闻名。天临四年,如梦如幻。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人们或者致力科举报考公务员,或者变的佛系躺平,或者开始修仙。上海的群众开始研究辟谷,从食用绿化带开始,逐渐学会餐风饮露。不少人已经摆脱束缚,等待来电了渡劫飞升。

其实早在清明时节,我们已经打通阴阳两界,响应政府号召,直接与冥界视频通话。人定胜天,我们能战胜自然规律,当然也能战胜经济规律。战胜王朝周期律。

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273S 发表

防疫一刀切,股市稳定下行,房市稳定装死,经济自然稳中向好。

知乎用户 象形记忆小师 发表

转发金建方文章,

他现任加拿大 AltaNatural 公司首席执行官、世界生态社会科学协会会长,兼任上海超序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他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国务院机关任职,1985 年赴美国留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项政策,于 2015 年 11 月提出,并于 20163 月,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內容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又称 “三去一降一补”,以及降低赋税,关闭煤炭、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工厂,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和补贴。

  先简要地表述一下概念。供给侧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组合,以及从初级产品到最终产品的商品服务供应流程。而需求侧主要是指:以收入和储蓄为主而构成的购买力,以及以投资、消费、出口为主,而构成的需要(Need)。购买力和需要结合一起,即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则被称之为需求(Demand)

供给侧的活动满足了需求侧的需要。而需求侧的需要和支付过程,又制约并引导了供给侧的活动。供给侧活动和需求侧活动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完整流程。所谓 “供给侧结构”,实际上是这个整体流程中,一个阶段性的断面呈现,是一个动态现象,其本身并不直接具有所谓的优劣性质,只存在是否能够适应系统流程,满足需求的问题。

所以,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仅仅是阶段性的病症呈现,并不是病因。如果不系统性地施策,而仅用行政手段去调整供给侧结构,强制性地 “关,停,并,转”。那么,最终效果一定不佳。

我们已经看到:近些年,产业结构不仅没有优化,经济发展反而停滞了。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从 2015 年的 7%,下滑至 2019 年的 5.9%。疫情后的两年,2020 年和 2021 年,平均年增速则下降至 5.2% 以下。而去年第四季度的年同比增速,又下降至 4%。随之而来的是:目前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各种债务危机持续爆发。今年,各地政府不得不重新启用需求侧的投资办法,准备大规模地上马基建项目。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对照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然后再提出应对当前经济局势的建议。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和路径** 改革的初衷是想解决产业结构问题。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总体上讲,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从当时的情况看,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那时,还有人把 “区域结构”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之一。其中主要指区域人口分布结构,例如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等等。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供给侧的问题,而是需求侧的问题。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上,主要是由政府官员和学者们预设方案,确定任务,然后采用行政干预手段,通过政治运动方式,实施 “关、停、并、转、升”,以及“调整,整顿,提高” 等措施,来具体实施。

  2017 年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去产能行动。政府首先制定压缩过剩产能指标,例如多少万吨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的制造产能,再把这些 “硬指标” 分解到各个部门、地区和企业,然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性地解决。民营企业是被整顿的主要对象。河北省和江苏省的一些民营炼钢厂,各地的水泥厂或造船厂,被强行关闭。此举曾经被人讥讽为, “把别人的牛奶倒进海里,让自己的牛奶卖个好价钱” 。随后,国有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临时性地普遍增加,但下游厂商利润却被大幅削薄,甚至亏损。许多下游企业,却因此而纷纷倒闭。

  在此前后,各地还掀起环保风暴,无论好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被一刀切式的关闭了,致使建材、印刷等各种工业和生活用品价格急升。其中京津冀地区尤甚。此外,各地发生蔬菜大棚和饲养场地被捣毁关闭,导致以猪肉价格为代表的各类食品价格大幅地攀升。还有驱逐低端人口,等等。

这期间,旧有的供给与需求稳态被打破,新的对应体系难以建立。国民经济遭到损失,消费者承受痛苦。

  2021 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双碳目标,态度鲜明,立意新颖,这本来是一个好事。但非常可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政府官员习惯于旧有的思维。把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转换成单一发力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注意:不是在需求侧发力,而是在供给侧发力,且特别依赖于行政手段。此期间,地方官员一哄而上,一刀切式地打压企业,包括停电,停气等等。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经济下滑速度非常快。

  还有,2021 年发生的关停校外辅导,惩罚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平台等等行动,基本上采用政治运动方式。强调 " 有为政府 “,钟情于行政手段。且执行过程粗糙,态度粗暴。

  这里需要说明,对行政队伍而言,有一个利益导向的问题。凡在基层工作过,或者搞过经营的人,都会有所体会。地方官员敲打企业来,往往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服务企业,**改善经营环境,**则是难上加难。因为,谁也不愿意自身的权力与尊严被剥夺,还要笑脸相迎,去服务他人。所以,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动用行政力量时,须慎之又慎。否则,很容易矫枉过正,覆水难收。

我们认为,政府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取缔非法经营,反垄断行动,都是必要的。它应该成为改善经营环境,完善经济运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常态机制。但是,在路径选择上,政府应该注重健全法律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杜绝行政干扰,尽量通过税收、财政开支、货币和金融等经济手段,让市场自发地去调整产业结构,真正地建立起现代意义上,完整的要素组合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理论研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应该与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密切相关。林毅夫教授于 2012 年出版《新结构经济学》,并于 2015 年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直观来看,该学说推广时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出台时间,二者非常吻合。

  新结构经济学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和鸟笼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可以用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向外国人解释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现象。但是,不能把它奉为圭臬,用来指导经济活动。

  结构经济学是用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研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结构经济学分为旧结构经济学与新结构经济学。旧结构经济学运用静态的、纯客体的三维结构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运用动态的,主客体对称、时间空间层次对称的五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研究经济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政府主导下,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而这种理论性建议,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吗?

  我们正处在一个极具创新,快速发展的时代,政府官员们无法预期并计算出大规模创新与发展的结果,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后,对其他行业的渗透和拓展情况。因此,仅凭一些体制内的学者和官员们的推论与想像,又怎样能够有效地去调整供给侧的结构呢?

  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及华为等等。哪一家是靠政府规划出来的?哪一家又是在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相反,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在国外的风险投资支持下,或者是靠自己在国际市场的拼搏,快速发展起来。这之后,它们又带动了整个工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对这种全新的经济结构,政府官员和学者们能够预先构想出来吗?

  新结构经济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问题。任何一种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都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只有把货卖出去,获得货币收入,才能够生存。而组成企业的各生产要素,只有获得货币收入,才能够持续活动。行业的发展,也需要获得货币的收入。脱离了需求侧的协调,单纯地搞供给侧的改革,能够成功吗?

  国民经济本身就是一个生态体,也是一个生物体。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地演化,尽可能地去适应变化中的环境。市场上的企业如此,行业如此,整个供应侧的变化也应该如此。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演进过程,是市场自发的调整过程; 而不是政府官员,凭借其主观意志,进行指挥和调度的过程。

市场经济的循环,是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由产业链的下游向上游不停地传递,以及向周边各产业链的辐射,从而影响各生产要素的组合与形成。这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变化,不断迭代的生物性与生态性的运动。

经济结构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它是自然演化,自然迭代,不断渗透的发展结果;是市场配置资源时的一种动态呈现。不能人为地把这个完整的自然系统流程,机械性地去截断,像工程师设计机械一样,去搞什么 " 结构调整 “。

实践已经证明,一旦动用行政手段,强制性地把某一环节的 “过剩产能” 调整到预想的状态,导致了该类产品价格上升,下游厂商则立刻遭殃,消费者随之遭殃。而且,还会引发供应链整体性紊乱,出现滞涨局面。

生物生态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而机械物理运动,则是一个简单系统。不能把简单系统运行原理,运用到复杂系统中去。如果政府官员和经济学者,非要用物理性的外力,去干预经济运行,干预这种生物生态性的复杂系统,一定会造成揠苗助长的后果;或者是削足适履的后果。它会让秧苗枯萎,让女人的天足变成小脚,让生意盎然的市场经济黯然失色。

  中国从 2016 年至今,六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那种经过所谓的理论抽象,预设各种前提式的 “最优经济结构”,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政府运用行政手段,从局部入手,强行调整产业结构,只会把经济搞死。

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市场的规律,回归本届政府一贯主张的,“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作用” 的这一政策导向。

  从实践角度观察,新结构经济学更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职工大量下岗时代的错位产物。不过,那时整顿的对象主要是国企;现在整顿的对象主要是民企;而下岗的职工,则主要是民工和城市居民。

一言以蔽之,新结构经济学,实质上是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政策的一种学术翻版。它强调 “有为政府 “,钟情于行政手段,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3**,生态经济理论的有关主张** 生态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的供给活动起始于要素组合。它们分别是: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管理、信息(数据)和环境,共七种要素。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决定了每一企业的具体形态,以及每一行业的具体形态。而要素组合后的各种不同产出,则形成了国民经济的供给流程。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流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要素形成 →要素组合→供给产出→消费需求 其流转方向与物质资料的流转方向是一致的。流转环节比较少。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人们劳动的付出,不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和市场的需要。而且,只有在劳动产品或服务售出,获取支付的情况下,其社会化的劳动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货币在商品交换和商品流转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当代的商品经济运行,与物质资料的移动过程,呈现出反向制约和推动的状况。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商品交换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工厂不是预先制造产品,保有一定库存,这之后,再去设法推广销售出去。而是先有了订单,再行安排生产,并且还要把订单继续分解,向供应链上游传递。因此,企业的业务流程方向发生改变,与市场货币流转方向,基本上保持一致。进入本世纪初叶后,新型商品经济越发成熟。此时,我们可以把国民经济可划分出六个阶段。并且,其作用方向出现了反向制约,以及梯次推动的状态。**图示如下:

消费需求→市场交换→供给产出→要素组合→要素分配→要素形成→消费需求 从交换货币流通和业务流程的走向看,则是:消费需求,决定市场交换;市场交换,决定生产供给;生产供给,决定要素组合;要素组合,决定要素分配;要素分配,决定要素的形成过程;而要素的形成过程,又影响了市场需求。这是一个周而往复的货币循环过程。初始点和终点均在市场需求。因为市场需求包括购买力,而购买力又包含了货币的收入、储蓄和理财。

  按照以上的流程阶段划分,生态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本着以下原理,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一、政府在管理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职责之一,则是通过交换货币的传递,来保障经济循环的通畅;通过赢利货币的调节管理,来维护总体经济运行的协调与平衡。**因为货币政策比较复杂,此处便不再展开说明。

**第二、在当代商品经济循环流转的六个阶段,即全过程中,政府应主要通过各种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分别调控经济运行。**例如,在要素分配阶段,运用所得税和资源税等,来发挥作用;在要素组合阶段和产出供给阶段,运用增值税来发挥作用;在市场交换阶段,通过销售税来发挥作用;在消费需求阶段,运用奢侈税和房地产税来发挥作用;在要素形成阶段,通过抵免所得税来发挥作用,等等。

**第三、此外,政府也需要用财政开支政策,在要素形成和消费需求这两个阶段,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要素形成阶段,政府出资直接开发土地、植被和地下资源;提供各种国家培训和就业支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水平;通过良性互动,支持优秀管理者和管理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国家提供各种基金,奖励或支持技术研发,出资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国家直接从事信息采集、传递和数据处理,开发、积累和传播信息;国有资本投资于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各类新兴项目;从事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事业,等等。

第四、生态经济学还认为,在要素组合、供给产出和市场交换这三个阶段,政府应该本着 “无所为而为” 的信念,放手让市场发挥作用。政府要用自由交流,自由创造的方式,充分地调动起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应该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应势利导;不要强不能以为能,不要去刻意作为;要注重服务,疏通经济运行通道,协调各方面的平衡关系。

第五、当然,在金融体制方面,还要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理,畅通金融流转通道,平衡各方面的关系。

第六、同时,政府还应该为生产要素的组合,为经济的运行的通畅,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为新技术的产生,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为要素的有效组合提供便利,减少社会政治的干扰。使局部运行,及其特定环节的 “结构” 形态,与系统运行和整体运行相适应,相匹配。

这样,一个适合于生态环保,适合于技术创新发展的供给链体系,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并自我调整与演化,用不着政府再去刻意地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了。

  4**,应对当前局势的建议**

  今年,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同比增速已经下滑至 4%。且房地产公司债务不断暴雷。各地财政非常困难。今年上半年,经济仍会处于低迷状态。亟须拿出对策。

  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各地政府两会决议情况来看,目前的主要对策则是上马基建项目。为了避免重蹈 “四万亿” 的覆辙,建议如下:

**第一、全面启动需求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涵盖 “购买力” 和“消费需要”两大领域。在消费需要领域中,又有个人家庭消费、公益性消费(学校、公园和文化设施等)、功利性消费(机场、港口、铁路、高速、电力设施和公共交通等)、出口性消费,以及生态环境消费(生态需求),这五大类消费需要或需求。其中,**生态需求占比过低,发展空间巨大,潜力无穷。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对市场具有引导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相对地较为稳定,适合于全面规划。国土资源是可以规划的,人口的增长是可以规划的,环境与植被是可以规划的,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与数量是可以规划的。我们应该抓住市场资源,这个市场经济循环的起点,改革与调整市场需求资源,注重在需求端发力,便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二、以 “双碳” 为目标,开展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该认识到,防污,减排,扩绿,节能,以及循环经济等,本质上是生态需求,是公众的需要,是市场机遇,也是发展的前景和企业利润之所在。政府应该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组织动员全体人民,包括各级政府、社团组织、企业、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等,群策群力,自选项目,科学地从事生态环境建设事业。政府应提出各种优惠政策,让参与者、付出者、贡献者、资助者,获得应有的回报。同时,还要设立各种专业咨询、策划、协调、评价、验收以及支付机构,以保证生态环境建设事业有序进行。

**第三、设立各种生态、环保、绿色基金,以及人口健康基金,与碳交易市场并行,共同发力,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在设立基金方面,应该由政府主导,社会全面参与,同时可开放国际渠道,力争百花齐放。这些基金不仅可用来奖励,资助,投资具体的项目,而且,还应该用来去支付项目成果。使得有成就的生态环保项目,能够获得持续的回报。并且,还可以使一些成功项目,在持续收益的基础上,通过证券市场的运作,获取更大的收益或回报,反馈项目参与者、贡献者和相关联的人民群众。

知乎用户 SWHS 发表

我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以我们中国老百姓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是有很多潜力可以挖的,我相信我们还是能够攒一攒,再买一套的。

知乎用户 Leon 发表

小凉,中凉还是大凉。

哦不对,目前看已经凉透了。

知乎用户 小手冰凉 发表

经济中经常出现的消费或者相关的消费指数,其实是指一般老百姓吃喝拉撒住等生活需要,作为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消费一直没有起到应该起的作用,核心原因还是当前运行机制下,资本家对于消费阶层(包括中产阶级、无产阶级)撸的太狠,例如房地产(这个可能政府和房地产商都在撸)、行业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再往后可能不会出现大的过剩类危机(因为我们有去产能),但是,会有滞胀和人民生活困苦。现在看来,共同富裕,真的是解药。就是看怎么达到共同富裕了,以前的均贫富也是一个方法,只是效率不高而已。前几天讨论的房产税无疾而终,看来某些地方政府还在被房地产绑架着,没法摔开手脚开干啊。弄房地产也可以,就是在中美贸易战的时候,国家不能拿着北京的一套四合院让美国认输啊。

知乎用户 踩死那只老鼠人 发表

为什么你们这么激动。

我也是你们中的一员,我怎么没什么感觉,还不错啊。

知乎用户 西瓜气泡美式 发表

无法判断,仅根据现有的各项指标数据看很不乐观,但也不代表未来会怎么样,俗话说危机和机遇总是并存的,而且时局运势一直在变化之中;我非常非常非常希望祖国的前途一片大好,但是目前也只能说希望了,就现状而言实在是很难让人说相信。

知乎用户 小镇撸狗家 发表

不知不觉间天朝已经需要摸着越南过河了,无论心里能否接受,现实似乎就是如此……

天朝当前经济的核心矛盾就是疫情,疫情的核心矛盾就是防疫政策。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关键是这条薪要花多大的代价抽出来,拖得更久就真要时日曷丧了

下面是之前的一篇旧文,再做一次分享


越南总人口约 9800 万人,被普遍认为是东南亚国家中与中国最类似的国家,参考越南应对新冠疫情的政策变化,对推演我国国内后续疫情变化趋势及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有较强借鉴意义。

(一)越南新冠疫情变化趋势回溯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开始以来,越南国内疫情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末。这一阶段在越南实施与国内类似的清零政策,通过严密防控来限制新冠病毒传播的情况下,越南新冠确诊数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截至 2021 年 6 月末,越南新冠病毒累计感染人数仅为 1.68 万人;

第二阶段为 2021 年 7 月初至 2022 年 1 月末。这一阶段越南国内清零政策失败,但在初期日新增病例快速增长后,每日新增病例维持在了 1-2 万人的区间。累计确诊人数也随之呈线性增长趋势。截至 2022 年 1 月末,越南新冠病毒累计感染人数达到 227.57 万人,约占总人口 2.3%。复盘越南疫情第二阶段的演化趋势,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越南 2021 年 7-8 月日确诊人数快速增加的原因是越南防疫屏障被打破,而非政策的主动调整。但在 2021 年 7 月防疫屏障被打破前,越南国内的清零政策已收到较大压力,越南政府在坚持防疫政策的同时,开始逐步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021 年 6 月 5 日,越南政府发布了公函,就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中,采取过于严苛的社会隔离,导致影响生产经营活动,存在阻断供应链和规模生产风险等情况提出了确保 “双目标” 的要求。要求各部委机关、各省市有效贯彻落实 2021 年 4 月 27 日越南政治局发布的《关于防控疫情,落实 “双目标” 的指导意见》。此后,越南总理范明政在 2021 年 6 月例会中强调“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改变既定目标,但要积极主动、灵活创新,统筹做好防疫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根据这一目标,有的地方,有时要优先考虑疫情防控任务;有的地方,有时要优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有的地方,有时需要同时平衡两个目标”。

二是 2021 年 7 月越南疫情失控后,越南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抑制疫情传播速度,具体包括①总理颁布防疫指令,动员所有政治力量投入防疫工作当中,在越南首都胡志明市采取封锁隔离措施;②开展有目的性和着重点的大规模核酸检测③整个医疗体系支持居家治疗新冠,在胡志明市出动军队援助抗击疫情;④部署卫生系统、康复中心及野战医院,并从其他省市的重点医院动员高水平医生和专家支援胡志明市防疫。通过这些措施,2021 年 9 月后,越南疫情进入平台期。

三是越南胡志明市和河内市分别于 2021 年 9 月 15 日和 21 日放松疫情管控,允许理发、餐饮等非必需服务行业恢复营业,此时疫情管控实施了将近三个月。截至 10 月 6 日,胡志明市的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约有 57% 的工人已经返工(管控期上工率约 24%),但仍有数百万工人正在停工或准备返工。

四是 2021 年 10 月后,越南基本转入了与疫情共存的新阶段,直到 2022 年 1 月末。这一阶段疫情死亡率虽开始下降,但由于新增确诊病例仍在持续增加,故实际死亡人数的增速并没有放缓;但另一方面,这段时间里越南防疫措施逐步放松,社会秩序开始恢复,居民生产生活也逐步恢复正常。

第三阶段为 2022 年 2 月初至今,这一阶段受传染性更强的奥秘克戎毒株影响,越南日新增确诊病例快速突破先前的平台期并开始爆炸性增长,高峰时日新增确认人数达到约 45 万人 / 天(约占总人口 0.5%),但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疫情死亡率大幅下降,死亡人数增速较先前的平台期甚至有所放缓。近期,越南开始了新一轮的疫情放松措施,例如:①2022 年 3 月 17 日,越南政府颁布的新版新冠疫情防控计划,正式宣布越南政府将把疫情控制点从新增确诊病例转向需要住院治疗的危险、极危险和死亡病例;②越南卫生部日前已正式建议放宽对外国旅客的入境规定;③越通社 3 月 18 日报道说越南于 2020 年 8 月开始的佩戴口罩、坚持消毒、保持社交距离、不聚众和健康申报等原则目前已不太适合胡志明市的新形势。为了有效防疫且满足恢复经济的要求,该市正逐步改变策略,按照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灵活采取相应措施。

(二)越南疫情期间经济运行变化趋势

从宏观经济指标来看,在越南疫情的不同阶段,越南经济运行数据都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越南疫情第一阶段,在 2020 年上半年受到全球性的疫情冲击后,越南采取了清零政策,直接影响为入境旅游人数几乎归零,不过自 2020 年 6 月开始越南工业生产持续保持在较为繁荣水平,尤其是货物出口同比持续快速提升。但到 2021 年 4 月后,工业生产开始下行,这反映了长期的疫情清零政策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尤其是 2021 年 6 月越南制造业 PMI 进入紧缩区间,反映了清零政策下疫情初步爆发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打击。

越南疫情第二阶段,2021 年 7-10 月,在越南疫情爆发最严重的阶段,工业生产和出口增速均呈现出持续下滑趋势,这也是越南经济 2021 年最困难的一段时期,2021 年 10 月后,随着疫情进入平台期,越南工业生产开始恢复活力。

越南疫情第三阶段,2022 年以来,虽然越南出口受高基数影响增速进一步下台阶,但越南制造业仍维持在较好水平,反映在 2022 年 1 月和 2 月制造业 PMI 分别在 53.7 和 54.3 的繁荣区间。后续随着越南服务业的进一步放开,其经济活力有望进一步恢复。

(三)越南疫情期间股市运行变化趋势

2020 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并没有对越南股市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 2020 年 1 月 22 日至 3 月 24 日,期间越南指数和河内指数分别下跌了 33.5% 和 8.8%。这一轮股市下跌主要是由于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市场均受到冲击。

二是 2021 年 7 月 2 日至 7 月 19 日,期间越南指数和河内指数分别下跌了 12.4% 和 11.0%。这一轮股市下跌主要是由于越南疫情防疫屏障被突破后因高强度防控政策导致全社会停摆。

三是 2022 年 1 月 7 日至 1 月 24 日,期间越南指数和河内指数分别下跌了 5.8% 和 18.8%。这一轮股市下跌主要是由于奥密克隆毒株在全球扩散初期造成的全球性恐慌。

整体来看,得益于越南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疫情期间越南股市基本走出了长牛特征,但需要关注的是,即使如此,在疫情破防刚发生的阶段或其它疫情不确定性大幅上升的阶段,股市大幅下跌依然难以避免。

(四)越南疫情复盘对我国的启示

鉴于越南的社会结构、防疫措施、和经济结构均与我国有较大的相似性,对越南疫情的复盘或可帮助我们推演国内疫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此,我们的思考有以下几点:

一是较之于越南,目前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有以下优势:①我国的疫苗接种率整体高于越南,但国内接种的基本为国产灭活疫苗,未来需关注国内灭活疫苗在降低新冠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②目前全球流行的毒株主要为奥密克隆毒株,其毒性较越南破防时期的德尔塔毒株有所下降(初次感染奥密克隆毒株死亡率低于德尔塔毒株需进一步科学证据);③目前新冠特效药已开始商用,未来国内或可引入新冠特效药来降低死亡率,但需关注特效药的产能和价格。

二是较之于越南,目前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劣势主要在于中国的总人口是越南的 15 倍,其社会管理难度更大,政策转向的成本更高。

三是预计未来国内接受新冠病毒的路径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在防疫政策未发生大转向的情况下因防疫不力造成疫情失控,进而大规模感染后放松管制;另一个是防疫政策主动转向与病毒共存,在有序的大规模感染后放松管制,与病毒共存。目前前一种情况随时有可能发生,但其社会代价也更大;后一种情况即政策主动转向共存目前尚看不到时间表,预计最早要到 2022 年 10 月之后。

四是无论那种情况,未来国内都要经历 “公众大规模感染新冠病毒” 的阶段,且这一阶段几乎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隔离管制(这一轮管制将不再以清零为主要目标,而以控制感染人数、避免医疗资源挤兑为主要目标)、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上升、大范围社会恐慌、社会经济生产大幅度停摆。目前不确定的事情在于国内疫苗接种率、疫苗有效性、特效药的效用和产能、社会物资储备等情况,如果这些因素都能相对积极,国内公众大规模感染新冠病毒这一阶段付出的社会代价会相对更低;反之社会代价会更大。

五是在 “公众大规模感染新冠病毒” 这一阶段结束后,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仍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的增长趋势,但社会恐慌程度将大幅下降,同时各项生产活动将逐步得到回复。同时这一阶段有望出台各类大力度经济刺激政策,而随着服务业的恢复,受疫情影响数年的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失业增加等问题将得到根本缓解,经济有望进入一段强复苏时期。

六是在 “公众大规模感染新冠病毒” 这一阶段发生的前期,股市大概率会有一波较大幅度下跌,除非国内疫情向十分悲观的方向失控,这一波下跌的持续时间预计不会很长,其下跌深度取决于社会恐慌程度。而在恐慌过后,伴随真正意义上的与病毒共存,国内股市可能会迎来一波大牛市。

知乎用户 kohey 发表

严格的防疫清零 ZC 自断外循环,严格的防疫清零 ZC 自断物流再自宫内循环,人家想和你做生意还要骂人家买办资本家,完美的 Suicide 逻辑!高!实在是高!!!

知乎用户 百答通 发表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而是一片大好。

这话我不是乱说的,因为此刻在华的外国公民都在偷着乐。

1,我国近两年虽然居民收入减少了,但是支出增加了

要知道,收入,他躺银行就是个数字,是虚拟的。

而支出,才是实实在在的消费,才是真实的。

由此可见,经济脱虚向实,迈出伟大一步。

2,我国基本解决了前些年经济过热问题,招工难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防疫最成功的国家,也因为防疫的成功,前些年困扰我国的经济过热、招工难问题,都得到了切实解决。

再也没有多少人会赌上全部身家去博发财,厂房、商铺、办公场所都不再一房难求。房地产市场也逐步降温,大部分二三线城市都开始房产降价。

而健在的企业也普遍反应招工容易,也不需要涨薪挖人,甚至实现了向社会输出 35 岁以上优秀人才战略,企业生存压力减小。

3,我国失业率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

我国解决招工难的同时,更是创造性的解决了失业率的问题,因为我国将他们分流到灵活就业岗位。据了解,我国灵活就业人口达到 2 亿人,难怪拜登时时刻刻都想打灵活就业牌。

而即使是低收入者,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他们可以用闲置的私家车,出去跑滴滴。也可以用闲置的房屋,拿出去出租,充实自己的收入。

4,我国新兴产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中,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在抗疫过程中发货了坚实的作用,欧美国家纷纷打起了进口连花清瘟的主意,就等着我国企业批准。

同时核酸产业、隔离产业也欣欣向荣,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处于全世界领先水平,产值甚至比第二名到最后一名加起来都高几倍。

5,我国娱乐产业达到质的飞跃

还记得 80、90 后的成长历程中,是看着日漫、美剧,玩着 FC、PS,追着韩星、台星长大的,电影院里最热卖的往往都好莱坞大片,那个时候每个中国人无不痛心疾首的问:我国的娱乐产业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 20 年的发展,大部分日漫、美剧、外国游戏、外国综艺,已经从我国电视台、正版网站退出,因为他们十分畏惧中国的同行。每年进口片的票房成绩也远不如战狼、长津湖等国产优秀电影。

我们国家的少年儿童,从小就成长在喜羊羊、熊出没、王者荣耀、穿越火线下,杜绝了国外糟粕文化产品。

甚至最近,据说连直播网站也看不到大部分外国网游了,说明我国的游戏产业达到了何等让对手畏惧的地步。

6,我国公务员群体达到最优化结构

国外,据说只有头部企业不要的人,才会去应聘公务员,他们的公务员人才结构,可能仅仅高于沃尔玛收银员。

而我国不同,即使是清华北大毕业生,都踊跃报考公务员,实现公务员人才结构优化。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只有公务员群体足够优秀,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好了,不能再说了,因为我已经眼含热泪。

为什么我眼含热泪,因为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如同我的祖国爱我那般。

知乎用户 第三行星的奇迹 发表

继续稳中向好。

知乎用户 江湖未老人 发表

精准的来说,我们是世界工厂,但不是,世界市场。

经济专家:中国消费能力比不上印度

印度的生产能力,远不如我们。

2021 年,貌似只有中国十分之一。

但消费能力却超过了我们。

如果对比消费率,那就更差了。

我国的消费率为 39%,隔壁印度的消费率为 66%。

通俗点解释,印度人干的活比我们少,买的东西却比我们多。

印度人很不理解,怎么中国人这么爱干活,不爱买东西???

没办法,中国人就是崇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并以此为荣。

知乎用户 好绳我拧 发表

我寻思主要矛盾说法换了好些年了,还惦记着增长率啊

话说在大陆讨生活要早点认识到自己是不是基本盘,烦恼就少多了,但我在知乎就感觉大部分人还没我这种外人认识通透。

知乎用户 灵魂之眼 发表

很难理解要 5% 的增长,增长点到底从哪里来。

知乎用户 星梦 发表

防疫政策不变,不出台逐步共存路线图,那经济预期会没有起色。市场信心会严重不足,进而导致滞胀

知乎用户 拔云见日 发表

须知,自 2001 加入 wto 已 21 个年头,这 21 年按 gdp 来说突飞猛进,

其中在 2010 年超越日本,2021 年达美国的 gdp 的百分之八十,

中美两国的 gdp 计量存在不一样的地方,若美国按中国的计量方法计量美国 gdp,那遮羞布也会最终扯下来。

就当中国 gpd 已达美国的百分之八十吧,这个体量也相当庞大,已超越曾经世界老二的苏联和日本的最高 gdp 峰比,目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国经济体系初期是依附进美国世界经济体系里面,明显存在从属关系。

变化永远在发生,当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以及在一些方面独立自主发展增大,比如通讯自 3g 建立属于自己的标准到领先的 5g 标准。

中国经济体系附庸于美国的世界经济体系格局也在变化,这种变化不利于美国主导的经济利益,因此有了各种对抗。

中国是不可能再像 08 那样给美国吸血救命,美国面对国内危机,目前看来没有对自己动刀自救,还是通过外部吸血救命 。

其他体量国家相对于目前美国的高通胀洒洒水,无济于事,唯有中国这个体量才能吸血救命。

中国应对局势转变,经济方面也有相应的部署,比如一带一路,避免海上航路出现问题还有陆路选择。

双循环,包括了国内大循环建设,为了应对外部需求萎缩。

以及新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等

知乎用户 天衣 发表

本想学点东西,仔细看下来,这问题下面的回答里面啰里啰嗦只有四个大字:

“中国崩溃论”

……

知乎用户 宋思远 发表

当前的经济形式

如同

玻璃窗前的苍蝇,

往前看一片光明,

往近看毫无出路,

我只想说一句话,

我的话说 完了!

知乎用户 史蒂芬刚 发表

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不变,金融系统的风险可控。

知乎用户 爱死麦迪 发表

我觉得应该是大赢 ×2

知乎用户 謬綺 发表

抛开政治谈经济,永远是隔靴搔痒——在我国尤其如此。

如果所有人(除了体制内人上人)都感到经济疲软,决策层有能力但却不采取有力应对措施,说明经济已不在政治的考虑范围内。

懂了这点,就明白 “小富即安” 是多么荒谬可笑的小农鸵鸟思维。

还是那句话,别冒险,别存侥幸心理。

多锻炼,放宽心,少投资理财,保持心宽体胖+云淡风轻,静看世界风云变幻。

知乎用户 Space 发表

支撑中国经济的畸形的打工人制度维持不下去了,现在已经到了破局的关口,这个局早破中国重新走向正轨的希望越大,否则只能慢性死亡。

知乎用户 良马逐利艰贞 发表

具体的各类数据,自己到官方网站上找,我尽量说得直白一些。

和二十年前比,更差;和未来一段时间比,更好;和西方国家比,也更好(这是目前最有利的方面)。

目前的灰犀牛,外部两头,内部一头,牵涉的方面很多,有酿成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且缺乏 30 年前乃至 10 多年前那样相对充裕的操作空间。

要么以温和的方式重构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要么以激进的方式重构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如果重构失败,要么走改开前的老路;要么走苏联解体的邪路。

邪路不能走,这是(除了某些耗材之外)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老路也不能走,这是某些精英层的共识;那目前就只剩下两条路了——也就是说,重构本身几乎不允许失败。

老话常说,事缓则圆。

很遗憾,解决问题的窗口因国内外资本及其所裹挟政治力量的短视而错过,现在这个局面,只能说道阻且长了。

困难是明摆着的,解决当下困难的路径也是明摆着的,根本解决的方法还是明摆着的。

路怎么走,看各方面的决心和魄力。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是说如果,情况到了最坏的时候,不丢掉一些坛坛罐罐就解决不了问题,能否形成共识,舍不舍得丢?

知乎用户 lumos​ 发表

吴主问汉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至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资治通鉴 · 魏纪 · 魏纪九》高贵乡公下景元二年

知乎用户 壹只猫 发表

疫情打断经济复苏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持续至二季度。大流行病的社会经济成本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类健康乃至生命损失;二是经济损失和生活质 量下降。国内消费前景进一步趋弱可能意味着更为直接地刺激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可能再度摆上桌面。

@壹只猫

的专栏里,整理了经济市场研究报告,或许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帮助:

壹只猫:【宏观经济】行业报告,一共 9 份,欢迎收藏。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面临极为复杂的局面。俄乌冲突、疫情发展和政策应对 “三条主线” 纠缠在一起,市场预期仍不稳定,外围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国家之间的主要制裁工具是贸易禁 运,停止货物贸易的往来。

当前我国出口仍然维持了相对强劲势头,但是面对国内疫情冲击、出口新订单下降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后续出口呈现出有一定下行风险。以国内整车生产为例,受到国内疫情与防控措施对供应链的影响,国内多家整车生产厂 商宣布停产或减产。 从中汽协月度的生产数据观察,本轮疫情冲击下,国内整车生产确实受到了不小冲击。 而汽车产业是推动我国出口的最要新动能之一。

欢迎关注和收藏 @壹只猫

现在,或未来的某一天,对你有用,方便随时找到的同时,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知乎用户 JohnHarvard 发表

上周五,央行降准了。全面降准 0.25 个百分点,貌似有点不及预期,市场用下跌表现了自己对这种不及预期的不满。降准的背后是席卷全球的大通胀,今天跟大家聊聊为何政策的出台束手束脚。先讲结论吧,谨慎地降准降息是好事,面对不及预期的央行,我反而更有信心。

几天前美国公布了通胀数据,8.5%,一般我们讲 2% 的温和通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我们把这 2% 笼统的看成健康的通胀目标。

而这次的数据,是 8.5%,超出了目标通胀值的 4.25 倍,创了 1981 年历史性大通胀以来 40 年新高!

无风不起浪,通胀不会无故到来,也不会平白离开。拉了两张数据,一张是近几十年来的 CPI 数据,代表宏观,所有品类的加总;另一张各品类的细分数据。有没有发现规律?十次通胀九次油,橘红色那条就是能源类 CPI,几次的大通胀,基本上都因为石油的暴涨带来的历史性大通胀。

今年的情况好像也一样,俄乌冲突把去年开始缓缓涨上来的油价又推了一把,创了新高。紧接着,美国的通胀数据也新高了。

美联储丢掉近三十年坚持的目标通胀制,改成了平均通胀,原先我要盯住 2% 的通胀目标,超过这 2%,我就加息,少了,我就降。现在变成了我只看你一段时间的平均,短期超了,没事啊,以后回来就好了,货币政策我轻易不动的。

**难道美国无所谓通胀吗?**最近的市场大家应该也能看到,俄乌冲突一缓解,油价跌;一加剧,油价涨。很简单,我努力撮合俄乌别打架,油价下来,通胀下来,你好我好,又是一条好汉。况且我是具备这个能力的,乌克兰,泽连斯基是我小弟,说啥听啥。

但现实情况跟想象的截然相反。俄乌稍微缓和,普京答应坐下来谈:不打你了

泽连斯基:真的吗?好呀好呀

普京:跟我秘书谈谈条款吧

泽连斯基:收到。

当晚谈好,双方回去睡了一觉,明早签完约,这事就这么了了。

刚回去,大洋对岸的美国大哥电话过来了,不行,泽,你不能怂呀,上帝会保佑你的。

第二天我们就看到泽掀桌子了:不谈了,乌克兰万岁,死战到底!

屡屡几次,都是如此,一缓和,美国就煽风点火,生怕事情不够大。看着违背常理啊。无风不起浪,回顾四十年前那场世纪大通胀,看看战争和通胀之间,到底是战争推升了通胀,还是通胀进一步激化了战争,解决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宝贝之问。

Ø 上一次历史大通胀:

把时间往前推 41 年,1980 年。这次的主角是日本。但讲日本之前,先用拉美和非洲起个头。布雷顿森林体系把黄金和美元绑在一起,有多少黄金对应了多少美元,这是二战之后几个大国博弈之后确定下的货币体系。

随着黄金产量限制以及旧货币体系满足不了新国际环境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美元跟黄金脱钩,信誉破产。甩掉黄金的美元,用拳头找来了石油做锚,此后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

有了石油,事情就好办多了,我老美来你沙特买油,美元给你,但这些美元你不能都拿去花,你得买我的国债,一兜一转,我用了一张支票拿走了你的原油。

美国政府没有发行美元的权利,要货币,就得向美联储发国债借美元,这样一端负债增加,另一端资产增加,整个资产负债表还是平的。凭空多出的这部分美元靠的是美国政府的信用。借多少国债,发多少美元,就这样,顺带着把美元发行这件事给落实了,美元成了世界货币。

1973 年,中东战争一打,石油接连涨价,漫无边际,苦了那些本来财政赤字就很大,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亚非洲、拉美国家,本来就没钱了,靠着举债过日,现在原料又涨了,通货膨胀滔天,民意怨怨

这个时候,美国以一个上帝的面孔出现:为了抑制全球通胀,我要加息了,而且要很强势地加,以期迅速消灭通胀!

通胀灭是灭了,但这些小国,本来日子不富裕,靠着举债过日,买的石油比之前贵了两倍之外,还要承受外债利息暴涨的后果。就这样,非洲和拉美的债务危机出现了,债务暴雷,国家主权信用危机,资产价格暴跌。

欠了钱的这些国家,清一色的生产国,以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为生,廉价的产成品被运到美国清偿债务,吸收了美国的通胀。而国内的大量核心资产像铁路、自来水、电力、银行等等,也顺带着一起被廉价收走了,人财两空。

接着该上主菜了——【日本】。1980 年的日本赚足了世界的风头,叱咤风云。二战之后,在美国明里暗里的帮助下,发展迅猛。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制造风靡全球,全美汽车市场份额日系车占到五分之一。1980 年美日间的贸易赤字是 500 亿刀,单单美日间的贸易逆差就占到美国对全球贸易逆差的三分一,风光无两。

日本的发展如日中天,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联储主席保罗 · 沃克正深受通胀困扰。

自 1979 年开始,刚缓下来的通胀,随着美元的超发,叠加第二次石油危机,又上去了。三年时间里通胀率连续每年超 10%,最高的 1980 年,达到 13%。13% 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你拿着 100 万的钱,一年之后购买力剩 87 万,再过一年剩下 75 万,到第三年,就只剩下 65 万,想想就发毛。

大哥家里通胀高了,小弟羊又肥了,不割一把都对不起彼此的交情。美国在通胀登顶的次年,就向日本 “宣战” 了。

1981,限制日系车进口;1983,对日系摩托车征收 45% 关税;1985 年,美、英、日、德、法五国在纽约广场正式签署广场协议,同意干预市场,让美元贬值。另一个角度讲,就是要求日元对美升值。

此后的两年时间,**日元汇率涨了一倍,**从 240:1,直接升到了 120:1, 这是依托于外力造成的本币单边升值,和自身经济底蕴增长带来的本币升值不同,如果这个时间段内日本的经济也能继续繁荣高歌,随着本币升值,那么日元就不会高估。偏偏坏就坏在经济底蕴上

日本是外向型经济,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出口。我们都了解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对日本来讲,出口是它发展的大心脏。

美国在广场协议 “上桌前” 的小菜,就是打掉日本的出口。从 1980 年开始美国便对日本持续发起贸易战,通过行政手段限制日本制造对美出口。同时因为日元的升值,以前在海外卖一块钱的商品,现在涨到了两块,物美价廉的日本货不复存在,严重影响到日本的出口产业,进而拖累了日本经济基本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日元实际上是 “虚胖” 的,经济环境大幅下滑。

1987 年,美国股市先撑不住,崩盘了。“黑色星期一” 氛围席卷整个股市,索罗斯、巴菲特、彼得林奇纷纷认赔出场,基金管理公司遭遇赎回潮,基金份额被持有人大额赎回,基金机构不得不减仓应对,进而引发进一步的踩踏。

为了美股的救市,**时任美国财长贝克,“请求” 日本降息。**一顿疯狂的骚操作,在国内民众一致觉得日本是世界中心,房子股票能涨到宇宙的一致性预期下,又降息了,泛滥的日元进一步推升了日元资产。

无止尽的泡沫越吹越大,但企业实际的盈利却因为美国对日本的出口禁令,加上通胀,大幅缩减。内核越缩越小,外核却越扩越大,中间的部份,我们把它称作贪欲和信仰。但信仰,有时是会崩塌的。

两年过后,在资产价格膨胀到阈值的时候,冲着喊着要闯进华尔街、买下曼哈顿的日本民众,被以美国为首的华尔街群狼疯狂做空,日本股指期货空单和认沽权证倾巢而下,往后的时间,日经朝最高点跌去了近 70%,至今未回归。

Ø 这次的美式大通胀

这一次,疫情、战争,情况跟以前好像不一样。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2018 年中美贸易战开打,一直打到特朗普下台。2020 年疫情,把石油打进了地下 18 层,极端时期的石油期货结算价是 - 37 美元,我卖一桶油,还得给你钱。

低油价的世界,可不是好事。美国、俄罗斯,还有站在台前的中东,都是资源国,这么便宜的油你让我能源企业怎么活?

2020 年为对抗疫情开启的 QE,发行海量国债带来的滔天美元泛滥成灾,叠加俄乌战争开打推升原油价格漫到天际,大通胀时代又重登历史舞台。但会像 1980 年那样简单的重复吗?

8.5% 的通胀率,其实从去年年初就开始居高不下了。全球债务危机自疫情开始在被逐步点燃,先是巴西,再是土耳其,接着是阿根廷。

经济上广受疫情困扰的巴西,成为继美国之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 5 万亿美元的推出,美元的输入性通胀让巴西的经济雪上加霜。通胀的极速上升,逼着巴西政府在疫情严重影响经济的背景下,宣布加息,成了全世界首个疫情期间加息的国家。断臂求生的背后是巴西雷亚尔对美贬值了 40%。

另一个暴跌的,发生在以旅游业著称的土耳其,**去年土耳其里拉对美跌了 50%,埃尔多安几个月的时间连换三任央行行长。**里拉暴跌,食用油、鸡蛋、面包则是疯狂上涨。通胀飙升、降息、提高最低工资福利,埃尔多安的迷之操作同样逃不过美元的加息魔咒。类似的事情,在阿根廷身上同步上演。

今年伊始,俄乌战争以一个戏剧性的剧情开始,一直上演到现在,鼓动对抗、全面制裁、踢出 SWIFT 结算体系、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无所不用其极。**这几个月里见证了俄罗斯大盘一天内腰斩。**油价也顺理成章的涨到了历史高位。

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只是隐隐觉得这次的主角,就像 1980 年的拉美债务爆雷前奏一样,几碟开胃菜下肚,真正的主角还没上桌。

今年 1 月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引用了美国一句俚语形容中美关系:You are in the table , or in the menu,你要么在餐桌上,要么就得在菜单上。

情况对我们来讲,没有想象那么友好,都处在全球大通胀环境下,中美却所处的经济周期截然相反,美国加息,中国降准,像不像极了当年?

现在的美国,最希望的就是我们大幅放宽货币,最好是降准降息一起整起来,再放开房地产,让央行放出来的滔天货币把房子吹上天。

**中国最大的泡沫在楼市,而楼市占的体量就像美股在美国的地位一样,极其重要。中国股市没泡沫,楼市有泡沫,美国恰恰相反,房子没泡沫,股市泡沫很大。**谁先倒,取决于谁的泡沫先被无情刺破。双方进入了一个不是你死就是你活的零和状态。

看懂了这些,再去理解国家的步伐和政策,就清晰多了。房住不炒,稳住房子不能再涨,但也不能大跌。等美股撑不住泡沫破裂,到时再逐步导入房产税,引导房地产业逐步去泡沫,接着股市则慢慢迎来高光,掉头往上。

按这种基调来的话,就不允许大范围大幅度的降准降息,走日本 40 年前的老路。所以,当看到降准低于预期的时候,我对中国更长期的未来反倒更有了信心。

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美对决早已开始,而勇者,在于有足够的定力,和实力,在关键时刻政策不摇摆,稳扎稳打。

看看世界地图,雄狮和海狮的最大区别,是苏醒的时候,足够让人颤抖。我们,就是这头雄狮!

来自:公众号【胜桥笔记

知乎用户 Sic 酱 发表

知乎用户 吴景松 发表

积重难返,需要来一次深刻的财税体制改革。

经济症结在房地产,房地产核心在于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来源于央地财税分配不合理。

经济蛋糕从划分增量转向抢夺存量,各个利益部分尾大不掉,底层压力增大,为了兜底民生必然加大财政投入,靠增发货币的赤字财政可能持续很久。

知乎用户 心悦小脆筒 发表

责任全在美方,中国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都一样。

知乎用户 guobin 发表

我劝天公重抖擞,于无声处听惊雷

知乎用户 Chillax 发表

分析那么多干什么,直接把新闻反过来看就行了。比如说平稳,就是下滑。比如稳就业,就是就业很差。

知乎用户 asdfgh 发表

这么搞下去恐怕要倒退回类似计划经济了。

什么全国统筹大市场就是前戏。

虽然很不和知乎政治正确,不过至少先保证别饿死人。

我有点后悔从所里出来了,计划经济下,工资再高那都是纸,现在连纸都不如,纸还能擦屁股,虽然硬了点,现在就是寄存器里几个高低电平,几个电子而已,我拿电子有什么用。

计划经济下,政治地位才是真金白银,我以前还是在军工所,这政治地位屌炸了。

知乎用户 文化大自信 发表

我十分不赞同高层稳中向好的说法,我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应该是赢!而且是大赢!

知乎用户 认证的键盘侠 发表

失业 1 年多了,找不到工作。

知乎用户 SakuraleafA 发表

经济下行第五年。

知乎用户 牛盹 发表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人们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和目的给予这个概念以不同的解释。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冲国有什么社会福利,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冲国有什么社会福利

  失业补助,, 低收入户补助

  健保医疗补助

  弱势家庭补助

  儿童教育补助

  老农津贴

  残障补助津贴

  外籍配偶免费职业就业训练

  冲国社会福利的主要特点

  社会福利制度一般来讲具有四个特点:

  社会福利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

  社会福利的普遍性, 社会福利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

  利益投向呈一维性,即不要求被服务对象缴纳费用,只要公民属于立法和政策划定的范围之内,就能按规定得到应该享受的津贴服务;

  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 ` 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冲国社会福利的基本类型

  按享受对象类别来划分,社会福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l) 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福利;

  (2) 为本单位、本行业从业人员及其家属提供的职业福利;

  (3) 专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福利;

  (4) 为婴幼儿、少年儿童提供的儿童福利;

  (5) 为妇女提供的妇女福利;

  (6) 为残疾人提供的残疾人福利。

  普遍性社会福利

  以普遍性为基础,体现普遍性社会原则,倾向于不加区别的给群体或某些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

  优点: 保障人群广泛防患于未然; 操作简便行政成本低; 促进社会整合降低社会矛盾; 降低 “贫困烙印”

知乎用户 极地探险家 发表

始终建议多关注工农业产出和能源供应。

生产部门不出问题就不是大问题,世界毕竟是唯物的。

知乎用户 沈明鹏 发表

看答案,哀鸿遍野啊……

其实策略也有:

1 天天窝里横、内部斗殴,还是转移矛盾去吧:既然 west 都说你坏了,就坏人做到底咯,去欧洲溜溜马。

2 世界的两极化和多极化,这两种趋势是交替存在的吗?我觉得是。看魄力了。

知乎用户 大伊伊 发表

第一,全行业都在快速产业升级,不管中高低制造业服务业,但还存在大量极其内卷的十年如一日不变化的低质量企业。创业如果入行即落伍,那就是死路一条,必须创新。

第二,和往年一样,阶层流动还是很快,中低层创造财富和改变地位的机会更多了,但是新的规则也不断需要学习,不学习就落伍。没有一辈子躺平的岗位,学习学习再学习,前进才有赚,停下就被大群人赶上。

第三,这几年,民间财富仍在快速增加,但是,财富分配极其不均。很多行业赚到几十年的财富,很多被疫情弄得奄奄一息。调节财富分配肯定是国家的重点之一,不然社会撑不住。

第四,全民社会保障比以前极大提高,借这次疫情,社保触手伸入了全国几乎每个角落,但是起点太低,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教育医疗住房的公平化肯定会快速推进,对于社会中下阶层是好消息。

第五,基建仍是重中之重,打造城市群的快速便捷通勤的公共交通基建,提高城乡居民居住舒适度的更精细化的教医卫环等基建,服务于更高水平制造业服务业升级和先进运输物流业的基建。投入规模会比住年更大,但是不会像往年大水漫灌,会更精准高效,白象工程会很少见。

总之,现在是中央财力行政力执行力的最高水平时代,政府的大手会改变很多东西,可以直接参考政府公开规划。

知乎用户 阿财​ 发表

经济形势是好是坏,得用数据说话,这个大家都同意吧,否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说各话

反映当前经济形势好坏的指标,GDP 算一个吧,股市、楼市也得算吧,失业率,工资水平都得算吧

我们一个一个看

1、GDP

2022 年一季度 GDP 增速 4.8%,低于政府全年目标

2、股市表现,上图

下面两张图分别是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截止今天最新走势图

3,楼市表现得算一个吧,经济好坏,如果说股市不能充分代表我国经济形势,楼市应该是我国经济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了吧

2022 年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31046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13.8%;**然而商品房销售额 29655 亿元,下降 22.7%。销售额比销售面积多下降 9 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额下滑幅度远大于销售面积下降幅度 ,说明商品房价格已经整体回落

商品房量价齐跌

根据数据测算,2022 年一季度,全国平均房价为 9552 元。与 2021 年全年的 10141 元相比,下滑 5.8%。

现在各种刺激楼市的政策,已经一波接一波的出台了

4、失业率

反正各大厂裁员的新闻频频爆出,今年有 1000 多万高校毕业生找工作,考研的人数年年创历史纪录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考研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有多少人是为了逃避工作压力

一季度官方公布失业率位于 5.8%高点

5、工资水平

大家自己心里有数,看看周边朋友和自己工资,这几年有没有上涨,上涨多少,还是降薪,甚是裁员,我这里没有最新数据,每人感受不一样,自己判断吗

数据都在那,数据不会说谎,经济形势好不好,自己判断,每个人的感受 不一样

你非要我说,我怕文章被和谐,还是你自己判断吧

知乎用户 泛泛杨舟 发表

纵有诸多困难,总体依然向好。可是无法体现在境内股市上。

知乎用户 虾说 发表

形势不知道,股市就…… 挺绿色环保的……

知乎用户 言草 发表

在艰难中发展,努力,一定要挺过去,战胜外国势力的围剿。

知乎用户 ankazen 发表

儒家社会喜欢尊卑有序.

没有尊卑, 就制造尊卑. 这样才能显得有序.

所以很热衷于制造双轨制, 一个领域没有双轨制, 就没用尊卑, 那简直不成样子

城乡胡口双轨制, 养老 jin 双轨制, 国企民营双轨制

现在的经济内外大循环, 就是经济双轨制.

对外, 市场经济, 对接世界; 对内, 更中国特色的经济.

也就是说, 之前的国内经济还不够特色, 我们要整点新花样了.

知乎用户 小鱼儿 1982 发表

动态清零政策正在影响国运需要赶快转向

知乎用户 坐家 发表

稳中向好,不容置疑

知乎用户 fcyg 发表

形势很好 正在偷着乐

知乎用户 成人享受慎独精诚 发表

我以前总是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创业?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赚钱?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消费?

我总是想不明白,甚至是往觉得,是别人为了优越感吧?

现在看来,我还真是吧普通人想高了,那些说老百姓的话,真对!

说普通人就希望多赚钱,然后娶妻生子,然后乱搞男女关系(据我所知有钱的都爱搞这个)

所以,很久之前,我就明白,在一个人人都想赚钱的世界里,想赚钱是最傻的。

因为只会被别人赚钱啊!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能做一个骗子了。

骗什么?什么好听说什么:你能赚钱啦!你很棒啦!你一定可以啦!

傻子都爱听这些,我就特别不爱他,因为我知道,天上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是我从别人口袋偷过来的。

只有傻子喜欢掏钱,才能有人赚钱。

而且,中国人那么喜欢创业,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卖课的吧?

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很有意思!一辈子都在赚钱,互相的赚钱,然后赚更多的钱,最后钱呢?

都被真正的了解中国的人的 XX 人物给拿走了。

让我想起了赌场。

人人上赌场,人人想赢钱,可以钱到处流转,谁也没有拿到钱。

反而是赌场却赚了锅满盆满。

真是奇哉怪哉啊!

知乎用户 施富德 发表

2011 年 3 月 14 日 10 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温家宝] 我认为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协调推进,这是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会是亘古不变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

  来源: 新华网 2011 年 3 月 14 日

知乎用户 asdf 发表

喜欢玩挣志,不关心经济和民生;总想干出几件名垂千史的伟业,却忽视了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路;甚至更怀念之前的江湖时代

知乎用户 大秦大汉 发表

好多答主说的,中国经济形势严峻。

下一个大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武统台湾!

知乎用户 鲲道乾元 发表

在世界范围内算最好的,美欧被慢慢卷入俄乌冲突,经济和通胀压力增大,无暇顾及中国,俄主动充当打手,箭靶,还有比这更好的形式吗

知乎用户 晓大牛​ 发表

形势严峻!

各种利空叠加,主要还是汇率问题,牵扯到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和市场流动性差,叠加最近各种业绩雷,又给市场锤翻了,形势严峻。

关于今日行情思考:

今年和历史不一样,一季度机构和普通投资者平均亏损 30% 左右,这是历史上都少有的情况。戴维斯双杀,俄乌战争和疫情重叠。分析 56 个行业,25% 个行业涨 75% 行业下跌,大盘必然是还得下探,2900 左右也有可能。今天连劵商破净值了,也是以往没有的情况。

一、拐点:俄乌战争和上海疫情拐点都是下周行情回升点。

俄乌战争,本周随着中国外交天团欧洲行,周日会有成果,上海静默一周疫情拐点也会在周日前出来。

二、应对外界当下资本环境措施,降息只是一个小试水,国家可以用的金融工具还没有使用。昨天银保监允许险资直接投资公共事业基建,这是一个信号,国家社保基金入市买大蓝筹也是一个信号。

三、下周大盘行情回升必然选项。

当下保 5.5% 的决心不变。军工板块,医药板块,基建板块(公共事业),消费板块拉动行情马车。

知乎用户 唯心动物 发表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知乎用户 蓝色星球 发表

难说!

经过疫情,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现在不得不把经济向内循环!

然后拉开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国内的贫富差距很大!而且国内大部分资产套进了房地产!导致其余产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而没有太多创新而处于全球市场竞争的弱势地位!加之疫情影响,全球贸易不景气,中国的过剩产品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来消化,企业亏损,就导致裁员,被迫 “毕业” 之类的。

然后就导致大家越来越没有收入,越来越不敢花钱,消费更加低迷。

其实中国还真的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不过疫情这一棒子敲了一下,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我们真的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普通人千万不要以为网上的人均白富美,人均高富帅就是这个社会现实,他们大多都是被包装好的来赚钱而已,利用消费的心理学骗你为他们花钱而已!人都是 “无利不起早” 的动物,他不为了赚钱,难道是为了 “图你老、图你不洗澡” 吗?

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就是要加快经济内循环的脚步,回归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拒绝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警惕超前消费,打破资本造就的消费假象!保护好老百姓的钱包!至少,百姓手里有钱,财政方面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

但这个有个坏处就是,这个地方一旦不能吸引资本,那资本就不会在这里投入资金!较多的外国公司会搬离中国本土,寻找新的 “代工厂”。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因为这些年以来,印度、越南已经渐渐代替中国,成为了许多企业的 “代工厂”。说白了,就算中国不采取这样的措施,这些事情也会发生。(当然,这些已经有人想到了)

还有一个应该是拒绝 “炒” 各种东西!这些年来的经济繁荣可能很多人没发现,它真的就是一个假象!把房地产去掉,还剩多少? 所以,从前的根基就有些不稳(但我们至少保证了粮食供给的充足,算是一个保障),一旦房地产这波倒下,那经济、金融还怎么搞?

但其实上面是有人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都知道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导致了一些虚假的繁华,所以,上一年整顿了娱乐圈,批评了 “浪费粮食” 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一些 “不良媒体” 在其中作怪,在渐渐腐蚀中国人!而其中一些人,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做了 “卖国贼”,但实际上,他已经是一个“卖国贼” 了。

还有,我真的觉得,不要再开中药学这个专业了,中药学这个专业不应该对标国内,应该对标国外!外国人不是讲求标准,讲求实验数据吗?那就让生药学去干这个事!中医出药方,生药的完全不用学习中医理论,直接采取西药的手段天天给它分析,天天给他们做数据!其余的直接转去学中医去吧!“医药不分家”!你学中药到最后要是回到西药的研究方法上去,有什么用? 什么都学不精,瞎耽误功夫。

中医和西医体系不同,理论都不同,非要去融合,那不是自取灭亡吗?真的,在这个病毒变异速度远远大于疫苗制造速度的时期,放中医上去,辨证论治,阴阳脏腑,升降沉浮全面给你考虑到,清热解毒就成!当然不排斥疫苗的作用,该打的疫苗还是要打,至少打了疫苗能大大减轻患重症的几率!

其实人这一生生病,很多病都不是药物的作用来治疗好的,很多都是你身体自己恢复的。治病的手段无非清除病因,最后都是靠自己的免疫力 (中医可以等同于正气,元气)才恢复正常的。每天早睡早起,合适的锻炼,防未病才是最重要的!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我其实想说,连花清瘟有用,但也不是那么有用!中医治病讲求辨证论治,看你在患 “病” 的时候是伴虚证还是实证,有热还是有寒,气虚还是血虚。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体质不一样,所以,要想药到病除最好还是中医 “望、闻、问、切” 后再做判断。这些中成药都是取了一个中间制作的,因为他既要考虑年轻人,还要考虑老年人,所以是有用,但不是那么有用!

所以,多培养点中医人才吧!不要再让庸医给中医药抹黑了!

知乎用户 酱面桑​​ 发表

解决经济方面的任何问题前,首先要解决就业。

每年那么多待业人口,社会要提供足够多的岗位,让这些待业人口可以挣得维持生存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再来谈宏大叙事。

国际形势非常不好,一来疫情肆虐,全球陷入产业停滞,货运不通。

二来政治动荡,局部热战和全球对立严重影响市场安定和消费信心。

美国铁了心要献祭全球来给自己喂血,肯定是有人不愿意的。不反抗被吸血至死,反抗就加剧动荡。

两难。


人类社会的经济非常脆弱,尤其是全球化以后的经济。

任何一个小波动,都有可能在全球引发大风浪。

我们必须想办法稳住。首先要稳住就业。

不论投出多少钱,不能增加就业,那就等于白投。

只有就业,才能让人不挨饿。只有就业,才能维持产业运作。

扩大内需,让人民多消费,大前提是让人口袋里有钱,小前提是让人敢于花钱。

想让人民敢花钱,你就要保证就业。

失业率一高,你扩大内需没用的。

再怎么下调首付,人家对未来没有信心,不敢买房就是不敢买房。没用的。

必须要保就业。

哪怕砸大钱也得保住就业。


目前就是要撑过两个危机,国内疫情危机,国际政治危机。

国内疫情目前的重点,是一定要摁死上海。摁死之后,上海买办,该抓的抓,该毙的毙。

动态清零,复工复产,恢复就业,就业恢复了,产业招工了,待业减少了,大家手里有工资了,消费才能带动。这时候你再来谈经济政策。

国际政治目前的重点,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到底能不能被击溃,判断利害,找准机会,什么时候该蛰伏一波,什么时候该出手,时机非常重要。

这是决定了以后究竟是吃骨头渣还是吃大骨肉的头等大事。

搏一把没成,可能下一个机会就要等很久。搏一把成了,好日子就在后头。

但是这个前提还是国内不能乱。人们都有工作能拿工资能养活自己,就不会乱。所以,就业是最基本的。中国人不怕吃苦,但是个人都会怕饿死。


还是就业。

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收入必须能满足家庭开支。

入不敷出,家庭破产,一两个家庭看起来影响不大,破产家庭多了,后果严重。

房贷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一旦开始还不起房贷,扩大内需就彻底变成笑话。因为家庭开支是最大的个体消费单元。家庭破产,你的内需扩大给谁看?

所以就业必须稳定。

年轻待业人口,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最差大不了回农村。有爹妈能管一段时间。中年人口必不能失业。

尤其很多家庭,人到中年,房贷还没有还完的。

这种情况,一旦失业,全部完蛋。

必须要避免家庭破产。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处在观望期。

一来疫情导致经济放缓。二来国际局势不确定因素太多,此时国家应聚精会神应对危机。

政治危机,经济危机。

安全危机。

此是国运时刻。

要等。要耐心。

知乎用户 DIDIDI 发表

早些年中国的外贸出口和基础工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已经饱和了,目前经济形势非常差,其中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也有限制原因,但有个原因可能大家不太了解,那就是俄罗斯确实在某种程度把我们牵连到了。

跟俄罗斯的关系一直很复杂,一方面需要和他达成联盟来制约欧美,而另一方面和他达成联盟就意味着我们与欧美的贸易往来要减少很多。可能大家不太了解,中国和俄罗斯签订 1000 多亿天然气订单之前,是放弃了和欧洲 17000 亿的订单,所以你说亏不亏?

其实中国不缺自主品牌,民国时期中国有很多的百年老字号,放到现在都是大牌,跟欧美比不落下风,但因为某些原因吧,这些自主品牌都没了,少部分去了香港,哎挺可惜的。

知乎用户 Eddy 发表

看见问题了不想解决

着手解决又搞不定

央地矛盾永远化解不了

实体太拉跨干不过别的

等就完了

等到最后不就是那啥么

不要以五十年或者百年的眼光

现在最多最多搞定十年都不错了

加油吧,反正不靠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接下来 20 年中国面临的危机: 光棍危机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人口老龄化 + 债务危机,这会是一个长期衰退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伴随制造业转移,外部环境恶化,内循环搞不起来的,30 年房贷就要普通人命了,何况有这么多政治正确,防疫正确,接下来要面临的是明斯基时刻,这是衰退的开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赢?中赢还是大赢?

我相信政府可以战胜自然规律。一定也可以战胜经济规律。

知乎用户 有闻先生 发表

直到现在郭嘉都还没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说明我郭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稳中向上

知乎用户 权利真好 发表

1、国家财务状态入不敷出,税收缩水,政策无法掉头

2、普通百姓可动资产缩水,固定资产不敢动

3、消费市场萎靡,居民不敢信贷 x 消费

4、生产企业不敢扩大业务,无法收回成本,需要钱的企业批不下贷款

5、银行有钱不敢借

6、参考 1991 苏联状况,不太乐观

知乎用户 登高望远 发表

经济不重要,马上三战了,核弹来了一切归零。

知乎用户 你看不见我 发表

1 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大到一个富人可以拥有几百万的穷人的财富总和。

2 来钱来得不干净,很多都是靠资本存量的碾压,灰色关系途径的降维打击,而不是靠努力。

3 穷人的上升渠道几乎彻底锁死。一个来自底层的穷人几乎没有任何渠道爬上去。

别说是爬到顶层了,即便要给顶层的人当狗,都要挤破头。因为任何渠道都挤满了从小被精心培养的高手。少数天赋异禀的,能混个小康。

同时,为了安抚人心,偶尔放出点残羹剩饭。让一部分人也能占点大饼吃的时候掉地上的饼屑。

让开 30 来万路虎极光的,嘲笑嘲笑开十几万思域的。让穿 aj 的嘲笑鸿星尔克的。让用迪奥化妆品的,嘲笑百雀羚的。获得一点优越感。

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制造内部分化,又把你辛苦好几年挣来的钱,重新拿回资本家的口袋,还让你沾沾自喜。

4 现在钱的作用越来越大了。

以前哪怕你有钱,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也不是那么大。

现在差的教育和最好的教育,差的生活环境和好的最生活环境,差的医疗和最好的医疗,差的娱乐和最好的娱乐等等,已经是天壤之别。

乡村小学豆腐渣工程房子里的学生,每天爬几公里山路,冬天手脚都冻烂,怎么也想不到贵族学校的学生坐着宾利来上学,几十万一次的出国名校交流。

六十平米挤五口人的小家庭,永远也想不到有钱人国外几千亩地,几十个仆人保镖的大庄园里有什么。

小病没时间去排队挂号看病,就挺一挺最后越来越严重的社畜,也想象不到富豪家里专业的私人医疗团队,和几千万的医疗设备。

自己对着电脑捏人玩 h,看动漫的屌丝。也想象不到,人家是在现实里挑主角,玩 sm,Cosplay,多人运动。各种神奇姿势等等等等 (虽然陌陌啊悦技啊这些也能找到解决,尤其悦技还很多直奔主题见面活动的,约个电影啊娱乐的,对眼了各取所需或者短期恋爱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对于有钱的那一般都是别人送上门,我们这种条件一般的只能自己苦逼的慢慢广撒网的问,按部就班)

5 国家是靠先烈的鲜血和一代代普通人的汗水建立,发达,繁荣的,不是靠一两个资本家。这少数的资本家不过是赶上了时代的潮流,没有他,还有会别人抢破头站上舞台。而没有普通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这个国家早完了。

付出的努力最多,吃的苦最多,工作最辛苦,享受的待遇却最差,而且子子孙孙都要如此被压榨,无穷尽。如果这样都不仇富的人,无非就是两种。

一是 在富人这里当马仔,得到了一点点汤喝,所以投敌叛变,为富人说话。这种人本质还是富人的狗。用你的时候让你混口饭吃,养肥了,不用你了杀了吃肉。

二是 被资本主义洗了脑。相信了有钱人都是正当努力得来的,自己穷是自己不努力。

5 信息化时代。人们有渠道了解更多。不像以前的人,很容易就在小山村里一辈子迷迷糊糊过去了。以前,你只要在你们村混得好,可能你就很开心了,现在,看着网络上各种炫富的凡尔赛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6 随着生产力越来越发达,这种情况必然愈演愈烈。贫富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

也许等到基因科学发展到可以优化基因的时候,富人偷偷将自己的后代变成在大脑能力,身体素质上都远远超越穷人的另一个升级物种。普通人真的成了垃圾种族,不再需要流水线的工人,只需要一个精通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知识的工程师一个人操作一个工厂的时候,连被奴役的价值都没有了的时候。

这时候普通人才开始觉醒,才发现原来我们以前当奴隶不知不觉被奴化了。只要不累死我,有个饱饭吃就觉得是福报了。原来他们真的不讲道德,没有良心这种东西。我们不战不行了的时候。

蓦然发现,这时候自己的战斗力根本不是对手。几万人轻轻松松就被一架无人机,一台智能机器人打成渣渣。

然后绝望的看着亲人去逝,自己等死。

又或者像赛博朋克中的一样。同在一个城市中,一些人光鲜亮丽,享受科技的福利。另一些缺像下水道的老鼠一样被遗弃。

围的人会感觉 00 后是最辛苦的

知乎用户 歌子 发表

这种事情我见的多了,我只想说懂得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多说了,细细品吧,你也别来问我怎么回事,这里面利益牵扯太大了,说了对你我都没有好处,你就当不知道就行了,其余的我只能说这里水很深,牵扯到很多东西,详细情况你们很难找到的,网上大部分都删干净了,所以我说懂得都懂。懂的人都已经获利上岸了,不懂的人则永远不懂。关键懂的人都是自己悟的,你也不知道谁是懂的人,不知道向谁请教。大家都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懂。懂了就能收割不懂的,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不懂。只是在有些时候,某些人对某些事情,不懂装懂,还以为别人不懂,其实自己才是最不懂的。别人懂的够多了,不仅懂,还懂的超出范围。但是某些不懂的人,让这个懂的人完全教不懂。所以不懂的人永远不懂,只能不懂装懂,所以说懂得都懂,你懂了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稳中向好!稳中向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自己不想着改好,等着他国瘫倒

但可能等着等着就可能错过改过的时机了。

知乎用户 乞力马扎罗的雪 发表

算缗,告缗搞起来

知乎用户 基督山伯爵 发表

知乎用户 云上挽风 发表

高情商:稳中向好

低情商:烂的一批

知乎用户 知者乎者知乎者 发表

知乎用户 Pacemulo 发表

5022 年来都一片大好

知乎用户 一个人​ 发表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其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

中产阶级。这个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其政治主张为实现民族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

小资产阶级。如自耕农 ,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一个阶级,在人数上,在阶级性上,都值得大大注意。自耕农和手工业主所经营的,都是小生产的经济。这个小资产阶级内的各阶层虽然同处在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但有三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 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这种人胆子小,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中产阶级颇接近,故对于中产阶级的宣传颇相信,对于革命取怀疑的态度。这一部分人在小资产阶级中占少数,是小资产阶级的右翼。第二部分是在经济上大体上可以自给的。这一部分人比较第一部分人大不相同,他们也想发财,但是赵公元帅总不让他们发财,而且因为近年以来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感觉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从前的世界。他们觉得现在如果只使用和从前相等的劳动,就会不能维持生活。必须增加劳动时间,每天起早散晚,对于职业加倍注意,方能维持生活。他们有点骂人了,骂洋人叫 “洋鬼子”,骂军阀叫 “抢钱司令”,骂土豪劣绅叫 “为富不仁”。对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运动,仅怀疑其未必成功(理由是:洋人和军阀的来头那么大),不肯贸然参加,取了中立的态度,但是绝不反对革命。这一部分人数甚多,大概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第三部分是生活下降的。这一部分人好些大概原先是所谓殷实人家,渐渐变得仅仅可以保住,渐渐变得生活下降了。他们每逢年终结账一次,就吃惊一次,说:“咳,又亏了!” 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种人在精神上感觉的痛苦很大,因为他们有一个从前和现在相反的比较。这种人在革命运动中颇要紧,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众,是小资产阶级的左翼。以上所说小资产阶级的三部分,对于革命的态度,在平时各不相同;但到战时,即到革命潮流高涨、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不但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挟,也只得附和着革命。

店员是商店的雇员,以微薄的薪资,供家庭的费用,物价年年增长,薪给往往须数年一增,偶与此辈倾谈,便见叫苦不迭。其地位和贫农及小手工业者不相上下,对于革命宣传极易接受。小贩不论肩挑叫卖,或街畔摊售,总之本小利微,吃着不够。其地位和贫农不相上下,其需要一个变更现状的革命。

知乎用户 提伯斯 发表

再大的输除以十四亿也是小输

再小的赢乘以十四亿也是大赢

生活在中国你们就偷着乐吧

知乎用户 小名​​ 发表

reform,or revolution

知乎用户 周一刀 发表

形势大好,稳中有进。

我看新闻联播了

知乎用户 社会王 发表

形势一片大好!

知乎用户 北方偏北 发表

美国黄石公园的石头都快被搬没了

知乎用户 天道花怜 发表

形势一片大好,而且还会越来越好。

知乎用户 垃圾人尊重 发表

知乎用户 天津珍惜 发表

经济形式就是所有问题凑一起,先病给你看,不管?就死给你看!!所有政策,改革,一到深水区就推不下去了,你说经济形式咋能好?

知乎用户 JinZeZhong 发表

你们这些人到底想干什么?想造反是不是?我把你们一个个抓起来。千万不要想着润或者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发现没有,任何时候问财政形势或经济形势就往难里说就行,从来没有一年的经济形势好过,总是伴随着最难毕业季最难就业季还有各项钱不够。

知乎用户 xlxl 发表

消费信心这东西,要是没了再建立起来有难度吧

知乎用户 透过繁华 发表

中国经济面,我可以给大家概括,里面就讲了四个面。第一个是正面,中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第二个是市面,经济的活力情况,第三个是人面,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第四个是基本面,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首先啊,这里只讲基本面,在上市公司里面,好公司里面,宏观稳定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炒股的朋友要留意。

所以对内呢,现在有疫情的爆发,对外呢,有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对吧?不管是熊大熊二也好,还是漂亮国,对于我们的围追堵截也好,我们要暂且把眼前的事情放一放,想一想,零三年的非典,零八年的金融危机,我们都熬过来了,中国经济宏观上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我们的宏观稳定的态势没有变,所以这时候你要想的恰恰不应该是这些,你应该想你的行业基本面是怎么样,你的公司基本面是怎么样,你个人及家庭的基本面是怎么样的,能不能匹配或者跟得上我们中国的宏观稳定这个基本面,这是恰恰是你要考虑的,而不是去考虑中国经济将来会怎么样。所以最后我送给大家,三句话,

1,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而发财,

2,不要在任何一个行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3,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做到别人恐惧,我贪婪。

知乎用户 嘉心糖 P 用没有 发表

我觉得赵立坚说的确实没错啊

“生活在中国,你就偷着乐吧”

各位想一想,你们在看到经济,就业,房地产相关的话题时候是什么表现?反正我是偷着乐了,您呢?

这种感觉能在其他国家看到么?不能啊

所以这是中国特色的偷着乐,今天偷乐打卡 1/1

知乎用户 归一 发表

还有一千多万毕业生马上就走向社会享受 996 福报了

知乎用户 懒精灵​ 发表

经济搞下去容易,搞上来难。

有种东西叫做投资者信心,而这玩意儿现在被毁的已经差不多了。

能来的很犹豫,能跑的已经收拾细软准备跑了。

而普通人在惊奇的发现 “盛世” 会饿肚子后,消费欲望将跌到谷底。

毕竟买房会断供,买车也会断供,断供就失信。

还不如买两袋米家里放着,好歹饿不着。老破小住就住吧,电动车骑着就骑吧,好歹不会成失信人员啊。

什么创业?谁敢啊。

那么大的教培说砍就砍,有闲钱不知道哪里放,最后悄咪咪的投资个奶茶店早点摊分分钟给你封咯。

小的私企,封之前还跟老板打哈哈,十几天后再见。老板也说对不起,只有基本工资发,员工也说没事,大家同舟共济。

结果封了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出来,发现公司群都被解散了……

能躺就躺,能润就润,各凭本事吧。

知乎用户 爱枸人士 发表

经济形势总体稳中向好,虽然离美国还有一定差距,但依照目前增速有望在 2030 年前赶超美国。从个体角度来讲,我国已经实现全面脱贫攻坚,正向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稳步迈进

知乎用户 猫雷今天吃什么 发表

挺好的,大部分人都还没饿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今年还要什么经济?也不看看是什么年份

知乎用户 勃鲁纳雷夫 发表

分配不均?

臭屌丝们又觉得把马云分配了自己就能过上臆想中的混吃等死的幸福生活了

这会儿不念 6e 人月入 1k 的经了?

尤其是写代码的小布尔乔亚

分配是你跟马云之间搞分配还是你和马云跟月入 1k 的人之间搞分配?

说个不太好听的 搁个 1w 美刀人均 GDP 的发展中国家搞分配

先分配的就是你们这群货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去年是最后的高光时刻。

十年之内,纸面数据会跌落到南非的水平,实际生活质量会跌落到越南的水平。

知乎用户 户外小野人 发表

不是说股市最能反映经济吗,看看我们一往既往稳定的股市吧,几十年如一日啊,人家美股都翻了几倍了,我们还是 2000、3000 的徘徊,我就是不涨。

算了,不说股市了,就说现在比较热门的劳动力问题吧,天天喊着没有人,然后就放开生育政策,鼓励大家生育,然后没有什么切实的配套,都是一些放假、放假还是放假,什么延长产假、增加男性陪护假等等,说到了把成本转嫁到企业身上。

好了,现在企业都不敢招女职工了,让女职工的就业环境更加惨淡,最后压力又都压到整个家庭身上,大家更不敢生了。

今年将毕业破天荒的 1000 多万大学生,然而我们的延迟退休又来了,不让人家退休,然后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还一边鼓励生育,呵呵呵…

我们的经济在疫情的大环境下,真的,还能运转的已是好的了,很多都嗝屁了吧。

18 年的时候,一个做金融的同学就说了,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当然不止是我们中国,全球都是一个德行,努力活着吧!

知乎用户 落地成盒 发表

在知乎能搞清楚经济形势还用得着混知乎?

知乎用户 奈何桥头老乞丐​ 发表

最近刷的哔站,已经推了好几次了

以下是我的建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一圈,我觉得主要问题是西边的地主家也没余粮了,这下原本还能掩盖住的自己的问题就全暴露出来了。

关键是,没有人愿意去解决这些问题,就只能大家一起摆烂了。

知乎用户 风自东来​ 发表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知乎用户 路边岚中草 发表

肯定是稳中向好,这个不用怀疑!

主要理由就是官员的道德水准体现出良好的韧性。政府的治理水平保持稳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改革春风吹满地

中国人民真争气

百姓安居乐业

齐夸党的领导

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

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

——赵本山《昨天,今天,明天》

知乎用户 啦啦呀 发表

经济韧性很强,人民收入持续增长,就业率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不断攀升,可以说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知乎用户 反思 发表

只有打仗了

知乎用户 Endless 发表

目标:活着

知乎用户 双面人 发表

早日解封,利国利民。

知乎用户 寻寻寻 发表

我觉得爱国主义是实现一个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前提,自己人买自己的东西,例如最近出台的 “国内统一市场” 和前几年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知乎用户 大冰 发表

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知乎用户 尘梦今​ 发表

谷圣可以解决

知乎用户 热爱党热爱国家 发表

形势一片大好

知乎用户 ttttt 发表

知乎用户 不可申诉 发表

全知乎的神友都来了,几十年如一日的话术,我也不知道中国经济情况到底是什么样,不过我肯定不会相信回答区那一片舒服情绪感恩赢麻了的回答。

有人立马闻着味道就开始在评论区阴阳怪气了,你看,这些人甚至容不得你不相信神友的话,不然就是 “典”“好日子还在后头” 诸如此类的发言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这次疫情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知乎用户 我不说我闭嘴​ 发表 首先做个说明,我是做住宿行业的,民宿房东。 18 年开始入行的,当时进入这个行业完全是因为 17 年在南京做青年旅舍的时候召开十九大因为消防问题不过关而倒闭,但是发现这个行业利润还不错,比较安稳适合我这种闲散 …

2022 年疫情能否结束?实体经济会好转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三年了,医疗储备资源并没有看到,不管哪里出现疫情,就是不断的封城,不断的调人支援,然后感天动地,歌功颂德。 什么时候新冠不跟某些人的乌纱帽挂钩了,疫情也就结束了。 上海这次最终还是走了封城的老路,更加看不到希望。 …

中国现在是通缩还是通胀?

知乎用户 花猫哥哥​ 发表 当前的经济局面是什么? 1 复杂的经济难题 4 月有一组数据比较准确地展示了当下复杂难解的经济形势——PPI 指标是 6.8,CPI 指标是 0.9。(5 月 PPI 指标是 1.6,CPI 指标是 1.3) 这 …

有谁能预测 2022 年疫情的走势,会结束吗?

知乎用户 还是不注名好 发表 不会。 新冠病毒的影响会逐渐传导下去。这玩意,一个月的话只是个公共卫生问题,半年是经济问题,一年的话那就是供应链问题,几年就会成为日常生活问题。 要保证供应链不出问题,需要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1%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