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教育制度——《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读后感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商君书》驭民五术:

1愚民:统一思想。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4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人穷志短。

五者若不灵,杀之。

作者怀着被欺骗的痛苦,以及唤醒世人的决心,写了这本批驳当代中国教育的书。

本书大量引用王尔德的语录,显示作者对王尔德思想的热爱。说来惭愧,但我也大方地承认,我并不认识王尔德,不过从书中的引用来看,也倒是字字珠玑。但作者的这份热情确实是一种鼓舞,给了我去了解他的动力。或许未来会接触他的一些著作,不过那是后话了。作者在写此书的时候就读大三,和我目前的处境十分类似,所以读起来十分有共鸣。通俗贴近青年生活的有趣用语,也推动着我一口气将他读下去。

书中所提到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情况,所描绘的各种场景,可以说是过于真实。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写于2012年,而书中所述至今仍没有过时,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半天读下来感觉畅快淋漓,意识到我也是受骗者,随着往下读和作者一起发泄。一阵畅快过后,也忍不住引人思索。这也是作者的目的。

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中国人的创造力总是不足?原先我总把原因归结于大学没有学术自由。按照作者的描述我才发现远没有这样简单。原来我们的创造力,早从小学开始就逐渐被扼杀了。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会呈现出书中所描绘的,或者当前这样的乱象?其实说乱也不乱,如果你知道驭民五术,也就是最上面那一段,你会发现,中国教育制度的目的,和驭民五术高度结合。愚民是灌输相同的思想和标准答案,抹杀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弱民则是用游戏和影视作品的各种审查,连血都不能是红色的,不让青少年们接触到任何与暴力和反抗有关的元素让人们无力反抗;疲民则是用大量的学业压力压制他们;辱民则是书中提到现在仍非常普遍的孩子们的横向比较使他们自卑,还有在学校中鼓励检举的风气,搞文革复辟;贫民则是等他们彻底成为僵尸再毕业以后用房子,教育和养老三座大山压倒他们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为什么要驭民五术呢?答案显而易见——为统治阶级服务。纵观历史,专制集权越是强的时代,教育制度就越是接近于驭民五术。因为统治阶级需要的是听话的羔羊,是没有意见的机器,是任人宰割的韭菜。

纵观中国的教育制度有这样那样的弊病,在我看来就只有一个核心——绝对服从。按照书中所述,从小学起老师和家长就使劲浑身解数夺去学生的自我,训练他们绝对服从权威。这事实上就是民众服从政府权威的缩影。随着倒车的进行,这样的趋势不减反增。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掀起风波的“复旦大学修改章程事件”,将“思想自由”给删除了。其实从另一种角度讲,也没有必要,因为事实上,思想自由,早在小学的时候就被删除了。我想作者可能也想不到,往后的发展反而会更糟糕吧。

事实上中国的教育制度并不是一向如此。按照作者的分析,春秋,唐,乃至民国都有中国教育璀璨发光的时刻。然而自从1949年共产党建国起,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反右运动的时候对大学的学术自由进行了极大的摧残,文革的时候教育制度几乎完全被摧毁,检举的风气在那时达到了顶峰。在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教育又迎来了春天,八十年代可以说是建国以来学术最自由的时候,但并没有好多久。当时的小学生还具有初步的人文主义情怀,会支持学生运动,打出“反官倒”的横幅。六四以后,共产党就在教育方面全面加强控制,限制教学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们能够有思想,延续至今。学校变党校,检举的风气再度复活。实用主义至上,学生们追求厚黑学和成功学,变得精致利己。

专制集权时代的统治阶级不会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人文教育和批判性思维,因为这样他们就会思考,有自己的意见,渐渐的便不再相信统治阶级灌输给他们的那一套。作者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呼吁是真诚的,但可能也是天真的,因为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那样简单。我认为,教育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其中一部分,政治制度没有改变,想要进行教育改革就是做梦。所以总是有人不断呼吁教育改革,可改来改去总是那样,换汤不换药。许多大学宁愿把教育经费花在表面工程上,也不愿将其投入真正的教育。外国的大学制度没有引进,外国的留学生倒是引进了不少。

作者指出,当代的学校教育除了绝对服从这一核心外,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集体主义”。但与作者不同的是,我认为集体主义并不是老师为了扼杀个人意识的发明创造,而是社会主义重集体轻个人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而美式的教育风格,与其民主人权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认为家长是中国教育制度弊病的很大一部分,这确实没错。但如果以此推及从古至今的家长都是如此高高在上,我觉得有所偏颇。因为当代的家长,当初也是受着那样的灌输和服从教育长大的,所以他们会把他们所学到的一套,再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以所谓的家长,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教育制度的牺牲品。

作者据儒家思想中的例子来说明从古代就已经确立了师生或亲子的等级和权威的关系。他有他的论据,不过我也有我的看法。我个人的前提是不承认荀子,董仲舒以及朱熹中年学说为正统儒学,认为这些是他们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而篡改的儒家思想,我承认的是孔子,孟子,朱熹晚年的学说以及王阳明的心学为正统儒学。孔子的因材施教,批判性思维,对话式教学与西式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作者认为孝是服从,失去自我的体现,而按照阳明学的观点,这反而使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良知的自然体现。并不是外界的灌输硬要我忠孝,而是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良知之后自然会尊敬人,而又不会低人一等。古代的师也非绝对权威。虽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但也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身边的人也能成为老师,大家算是平起平坐,区别只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而且我认为尊敬与服从是有区别,尊敬是我认可你,能给予你必要的礼遇,但不是你说什么我都会听从,而是可以辩驳讨论。古代的学生对老师是尊敬为主,而现在的学生对老师是服从为主,有本质的不同。

顺带提一句,当代许多人在批驳朱熹,包括作者本人认为朱熹是“死记硬背和迂腐教育的罪魁祸首”。而事实上在朱子晚年定论中,朱熹在晚年对自己原来的学说进行了根本性的反思和修正,可无奈他在中年时期的各种学说已经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力,连他自己都无法挽救了,于是就此遗臭万年。

作者批驳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方面是“不把学生当人”。他最渴望的就是对学生的“人道主义”。我也同样有这样的理想。然而,这样的教育制度,注定是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相冲突而极其难以实现的。那么作为我们个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按照作者所说的,能出国就尽量出国,这当然也是最好的出路。但是没有条件出国的我们要怎么办呢?虽然我们大可冲动一把跳出这个框架,可总是无法长久。因为你身边所有的人或者机构,几乎都吃现行的这一套,现实的角度讲,国内很多公司认大学文凭,而且和统治阶级一样需要听话的羔羊,而不是你会不会思想(如果你会思想,反而会受到排斥)。很多人需要以此谋生。如果你不进一次工厂把自己打造成模子一样的样子,将自己尽量磨好,或许连立足的空间都没有,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抛开一切,追逐梦想。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保持自我或者寻回自我?被剥夺了自我以后,许多人就安于那样了,而还是有不少人即使被磨得方方正正,里面自我的火苗却一直没有熄灭,一直在寻找机会找回自我。首先学校无法给我们足够的人文教育,我们就要自己去找。多看看文史哲类的书,从学会思考开始。说实在的,当我看到作者在书中所举例的各式各样的美国中学开放性人文类问题时,我竟惊慌失措,才发现我什么时候变得不会思考了。要学会思考,也只能多阅读了,但是也要防止走入另一个极端,对所读的内容又“绝对服从”,结果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写写手注或者随想可以帮助自己思考。其次如果我们所选择的空间有限,有一个方法是尝试在你不得不做的事情中寻找乐趣,找寻心流(具体可见我另一篇文章《浅谈心流》),这样即便是你原本不喜欢做的,你也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像僵尸一样浑浑噩噩每天做过什么浑然不觉。

当自己站在教育者的视角当中时,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示。我才意识到,在教育家里的儿童时,仍然脱不开权威式家长的框架,放不下来,一时难以改变。而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将他们当人看”,他们即便年龄小,也是独立的人,也有自己的人权。如果我们在对待他人的时候不注重他人的人权,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抗争我们本应得的人权呢?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信息的鱼龙混杂,虽然我们不应对孩子的选择强加干涉,但提供足够而且有裨益的选择给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我们也不必悲观,因为纵观历史你就能看到,我们骨子里总是在追求学术自由的(虽然好像与作者教育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有所偏移,但学术自由也正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基础)。春秋学术自由,秦汉禁锢教育,但我们并没有被打倒,在魏晋乃至唐朝时又有学术自由,至元明清学术自由再次被禁锢,而到了民国我们又有了学术自由。而且,即使是在专制集权高度强化时,我们偶尔也能开出教育的花朵。例如王阳明的心学和东林书院则是在明朝诞生,虽然后来仍受到了大幅度的打压。但我们始终没有投降与屈服。现如今我们面临着学术自由的最大威胁——共产党,我们仍要也仍能够保存心中的火种。

个人所学,还是十分有限的,在观点上或许仍有不足之处,但这确确实实是我自己的思想。未来若有重读,而得到新的感悟的话,可能还会更新。

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博客 试问谁还未觉醒的博客

品葱用户 流亡者之声 评论于 2020-03-22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学生,大多数感受不到这个体系的问题。但是当他们发现问题时,可能已经晚了。思维模式的懒惰和知识技能与实际需要的差距会让他们被毒害一生。
这个体系里的家长,就如同把小孩送进这口大锅,批量化的生产社畜,并且还会对着烤熟的社畜说,看!我家孩子多成功!

品葱用户 miaomiaomiao 评论于 2020-03-30

中国的 “教育” 在我看来不是 “教育”,而是 “反教育”(anti-education)。

我当年每天上学,每上一节课,让我感觉智商是在下降的。本来好好的反而被 “教” 蠢了。之后我就干脆实质上休学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干脆把学校全部关闭,让大家自我发展,都可能比现在要好。

当然社会还需要学校的。引用 shawshank 里的话:
They have only three ways to spend the taxpayers’ money for prisons: More walls, more bars, more guards.

品葱用户 子卿云鹤 评论于 2020-04-02

就楼主所言,非但大学如此,高中的课程设计也充满着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不在人之多少抑或教育资源之多寡,而在于指挥棒的目的即在培养奴隶型国民。依据个人所见,中国的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政治意识,小粉红和战螂在当今的学校随处可见。也难怪,控制一个国家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控制教育。

维稳面前,韭菜的受教育权根本连屁都算不上,灌点红粪又何妨?

身边的环境对异见者十分不友好,非常能理解楼主的经历。从图书馆革命开始我就已经在响应号召了。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将黎明的火种传递给更多的人。

品葱用户 未定义字符串 评论于 2020-04-01

我指出一點:最嚴重也是最多人可能忽略的一點,那就是過於強烈的應試取向摧毀了許多人的求知能力。

這是我自己學習時發現的,很多時候,我學著學著就會進入一種“能給出答案就OK”的心態,而不是一開始的“我要搞懂XXX直到自己腦子裡想通了再進入下一部分”,那種不妥協知道自己沒有懂的心態沒有了,這是最可怕的

長期以來的試卷訓練對真正求知非常有害,因為一個東西可能真的不懂,可能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如果沒有了這個自省的心態,就成了個人認知的瓦房店基礎

品葱用户 **Gandivadhanvan

未定义字符串** 评论于 2020-04-02

[

我指出一點:最嚴重也是最多人可能忽略的一點,那就是過於強烈的應試取向摧毀了許多人的求知能力。這是我自…

](https://pincong.rocks/article/item_id-327866#answer_list_327866https://pincong.rocks/article/item_id-327866#answer_list_327866")

雖然未在海外留過學,但以我粗淺的認識這應該是華人地區比較常見的教育制度吧。難聽一點的說,以前我也因為想不通為什麼要不停的操練試卷才能學到知識的制度,而讓我的人格改變了很多。

當然,這也得得益於小時候在人文領域的大量閱讀和學習生活, 尤其是近代一位德國哲學家的著作讓我獲益良多。

品葱用户 肩扛200斤女人 评论于 2020-04-10

当你长大后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翻墙以后,你发现你的一二十年所接触到的三观教育全都是骗人的,什么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刘胡兰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雷锋泸定桥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就好像黑客帝国里的尼奥一样知道真实世界的真相后吐了。

品葱用户 杜玲 评论于 2020-04-14

统一思想,做好12年的义务教育才是硬道理。

品葱用户 静水流深 评论于 2020-04-21

q其实教育也是一种统治工具

品葱用户 长安街的冤魂 评论于 2020-04-21

真巧,我正好也在看这本书,写的的确是很好,集中的反映了中国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国内教育本质上还是科举那一套而已,最终目的是为了选拔,用服从意识洗脑,其次才是进行教育。也能看出来书里的文章不敢把问题继续深挖,剖析到体质责任上,这也实属无奈,毕竟中国写分析书是不能触碰体质的。

品葱用户 阿妍大人护卫海落 评论于 2020-07-06

转载:

高考后家长肺腑之言:应试教育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原创: 风灵之声 风灵 昨天

blob:https://pincong.rocks/9742e637-630f-4a88-88f4-07e664b1fc33

编者注:这是风灵的一位好友在孩子今年高考后对应试教育所做的总结性反思,相比许多批评应试教育的陈词滥调,本文有着以自身长期经验为基础的独特而深刻的观点。感谢作者授权,在风灵公号发布与读者分享。

文 槽钢

在这一刻,高考完成、大学落实之后,是时候回过头来总结下这些年孩子的教育了。

记得两个月前,有关高考移民问题很是热闹了番,作为高三学生家长,我却没太关心。并不是说孩子成绩好得无惧,而是早就看清了这不过是应试教育之风掀起的最后一个看得见的浪花,恒河之水实在早已透过脚底下的沟渠,漫过脖子了。可笑那些祥林嫂般的家长,仍在念叨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以为他的孩子还有啥思考能力似的。

孩子上高中前,一直在公立学校的普通班,对于应试教育并不太了解,直到高中上了本地所谓“前六所”的重点班。跟他聊天时,总是抱怨不够时间完成作业。很明显,刷题的量与初中时不在一个数量级。当然,很快地也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虽然与那些从名校考上来的同学比没那么“投入”(现在看来实是万幸),也没太在意。但毕竟要参加高考,从一开始就对考上这个高中后要“应试”有心理准备,所以我除了时时提醒注意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外,把重点放在补充课程以外知识上,帮助他学习逻辑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而正是在学习完这些课外知识后,赫然发现应试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问题发现的过程是这样的。为节省学习时间,上述课外知识我先对书本浓缩给他讲解,间插引用实例分析讨论加深理解。效果还是满好的,一些问题分析他能写得全面到位。但在为以后大学面试准备的讨论时,总是无法顺畅地口头表达,这就怪了,实际知识已经掌握了的,为啥就说不出口呢?为此我们仔细对每一步进行核查,发现了一个关键点。对于所学的概念与理论,基本已经明白,但这种明白与真正理解还隔着一条或明或暗的沟,这条壕沟就是对概念的彻底掌握,在这个问题上,不经意地他用上了应试的方式 。由于时间不多,在讲解一些基本概念时,我们直接选择实例应用与类比法,客观上与通过习题来记忆概念的应试方式是同样的效果。结果是使用这些概念讨论实际问题时,总是一种“回答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他试图在记忆中搜索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不是直接从问题开始分析该如何解决,这样,表述就是支离破碎的,不连贯,甚至表达不出来。

读过书的都知道,中学教科书的结构总是按不同的理论知识系统来分章节,在第一节介绍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第二节之后开始推导、介绍定理、推论等“实用”知识,再往后的章节介绍定理与推论的应用。我们以前的学习经验是这样的,第一节总是全章最难的,总是要花很多精力逐字理解吃透概念以及那一大堆的条件、范围、除外之类的东西,然后才容易理解定理的推导直到脱离课本自己推导出整章的知识。相应地,第一节的习题也是最难的,常常看到“以XXX的定义证明(或者求解)……”就头大,可一旦吃透掌握之后,整个章节知识就好办了,再熟悉些就与别的章节知识联系融会了,更进一步地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这是个正向的学习过程。但应试教育并不如此,或者说并不容许你如此。它讲课的进度超快,并伴以大量习题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倒过来熟悉知识。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快速记住课本内容,并尽快进入解题练习,提高解题技巧,并通过密集测验、考试检验,快速获得好的考试成绩。这原是作为学习辅助手段的良好方法,特别是在职人士考证过关的不二法门,也是英语培训的好方法。但记忆与理解终究是不同的,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代替正向学习成为主导,与坏处相比,那点好处并不值一提。

首先,应试教育使用的是逆向的学习方法,先天就封闭人的认知边界。

它的方法与我们习惯的正向学习相反,通过刷题找答案来记住知识。要能实现这个目的,所刷的题目必然是有答案的,而且是标准的答案。这样,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客观上也造成学习者形成“所有问题都有唯一一个正确解”的潜意识,形成思维定式。而这一系列的“正确解”将织成一张无形的网,隔绝网外一切,从小习惯这种学习并成绩优秀的人,遇到需要突破边界外的问题或者需要接受答案不止一个时,严重的不安与不适感将逼使其放弃进一步的思考,退回到无形网内。即使读了硕、博,也只不过是将这张网撑得更大而已。想想看,一旦意识到从小到大所赖以骄傲的本事必须重新收拾,要有多么坚强和勇气的人,才能打破这张网。可悲的是,九五后、零零后的生活历程往往缺乏勇气的塑造,特别是成绩好的孩子更是如此。失去思考能力的最突出表现在作文,无论是那些被广泛推销的范文还是学校老师表扬的同学的优秀作文,完全没有论证能力,充塞着变着方式重复絮叨,举那么一两个例子就以为很有说服力,再塞入大堆廉价的感慨或者不知哪儿来的“雄辩”语句结尾。风灵老师在《应试作文攻略》一文中以“一众僵尸”来表述实在是再恰当不过。这也就容易理解中科大吴明卫教授所说的学生表现断崖式滑坡的现象(参见吴明卫教授微博)。

其次,应试教育的刷题记忆法,摧毁了深入思考的基础。

上面的一条,大约只是程度问题,下面的却是零或壹的问题。老生常谈,要在知识上达到顶尖,甚至取得突破,基础知识必须坚实牢固。以前内地教育常常自我标榜的也是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中学课程也以深度自吹。这在七零后八零后学生时代也许是吧,但在普遍应试教育之当下,绝对是个笑话。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其目标直接奔着考试而去,练习题对试题的覆盖程度就成为教学效果的唯一因素。应试教育的核心在于习题作业的数量。由于概念题在考试时只会出现于选择题中,这就养成基本概念的理解是通过刷选择题来记忆,不再“浪费”时间去思考理解具体的定义与条件,反正模糊的概念也能在选择项中挑出正确的答案。那种用概念定义证明求解的题更是不会遇上,导致概念这个基础知识的基石,与其上的定理、推论相比,实际上生疏得很而且自己往往毫无察觉。这样十几年积累下来,看是金碧辉煌的空中楼阁,柱底下是朦胧太虚,又谈何深度思考?

第三,应试教育的刷题、测验、小考,让思考、钻研所依赖的忍耐力、意志力减弱甚至彻底丧失。

应试教育的精髓在于大、小测验这一工具的运用。我们的大脑有个优点(或者说缺点),如果它在从事某种活动时不断获得奖励,它就乐此不疲,可以持续长时间不用停。我们生活中随处可遇依据此点设计的产品,比如智能手机的互动性,电子游戏无处不在的奖品宝物与加分等,总在你大脑忍耐极限之前,给予奖励,从而克服大脑里的厌烦。应试教育正是利用同样的原理进行设计。毋庸讳言,学习是个痛苦烦闷程度变化的漫长过程,正向学习凭的是浓厚的兴趣与毅力去完成。应试教育看起来更“科学”,倒过来利用习题完成的快感增加大脑兴奋持续时间,“轻松入门”,并且在后续学习中,通过大大小小的测验给与学生获得高分(或者“进步”)的快感,技巧好的通过测验的难易程度来调整这种获得感。所以严格来说,应试教育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只是有的学校老师技术不过关而已。这就不难理解习惯应试教育的学生刷题的疯狂景象,这其实与学科竞赛一样是与吸毒类似的反应。但人为操控大脑,是可能带来后遗症的。大脑的奖励机制同样有个阈值问题,奖励刺激需要不断加强,相应地自身毅力必然随之减弱甚至消亡。当进入大学学习以及后续的科研无法提供同样密集与强度的奖励刺激时(很明显大学时很难获得中学时的优越感),自身毅力也许已经弱化了,即使建立起学科兴趣,也知道调整学习方向,但能否克服学习的烦闷静下心来苦读就不好说了。严重时甚至对学习、生活本身失去兴趣。这是应试教育应该考虑的风险。

我们正是在练习讨论过程中,发现存在上述第二项缺陷而开始思考应试教育问题的。幸好孩子并非从小习惯这种模式,在头脑中两种模式并行,伤害不深,学会分清应用场景就好。可事情并没有完,看看那些同班学霸们,几乎无一不是从小即在应试教育中训练出来的,其他学校同样如此,有的更甚。不要以为高中毕业后,就可以摆脱梦魇。可以明确地说,能考上985的绝大多数是应试出来的“产品”。也就是说你的大学同学基本仍是高中的他们,不应试的恐怕很少能考上。这对大学的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仍从吴教授的微博中找到了蛛丝马迹。在吴教授批评报读研究生的水平低下的微博中,找到了其校本科教学的教授留言,本科不可能补中学的课,教学只能降低深度以保证过关率这样的信息。真是体会到细思极恐的含义,中科大物理系尚且如此。很明显,普遍应试出来的学生已经反过来绑架了大学的本科教学。

按照吴教授对明粉的谆谆劝告。于是,我们的计划从争取外出读书,改成了必须出外……

品葱用户 zybsbzbw 评论于 2020-04-24

~已删除~

点击品葱原文参与讨论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台湾高中生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是理智的選擇嗎?

品葱用户 IMWondering 提问于 10/28/2019 本人第一次发文,可能忽略了这个论坛的一些发文规则等等,内容可能也需要充实,希望各位能给予建议和批评。 中国当局惠台政策行之有年,其中就包含了对于高等教育的一些开放。在台湾的高中 …

文革史推荐书单

本人就是论坛上流行的那篇《简明文革史线索》作者之一。葱友对文革史一直讨论得很热烈,但因为许多葱友对文革不熟悉,因此个人感觉写一个书单是有必要的。有此书单,也可以避免被混进来的毛左带节奏。 本书单以我读过的为主。点评各书时不考虑作者立场,书籍 …

文革史推荐书单

本人就是论坛上流行的那篇《简明文革史线索》作者之一。葱友对文革史一直讨论得很热烈,但因为许多葱友对文革不熟悉,因此个人感觉写一个书单是有必要的。有此书单,也可以避免被混进来的毛左带节奏。 本书单以我读过的为主。点评各书时不考虑作者立场,书籍 …

中国患病率不平等:社会经济因素研究

但这种策略从未奏效,它将威胁民众生命,引发公愤,最终破坏政府信誉 1.引言 迄今为止,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这些在美国[1,2]、加拿大[3,4]、欧洲[5,6]和中国[7,8]进行的研究,发现了社会经济弱势人群 …

武汉官员要开展民众“感恩教育” 舆论哗然

Xinhua 武汉市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病人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江汉方舱医院在运行了34天后正式休舱。3月9日,内蒙古医疗队队员在江汉方舱医院休舱仪式上。 在中国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出现缓和迹象之际,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要求在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