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界人士透露,持续 2 年多的疫情严重影响医疗机构,医护收入缩水,甚至学科带头人出走… 有这么严重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zhoujianf​ 发表

因为这钱就没出来

gov 耍无赖,

要求医院要添加新冠检测设备,经费自筹;

要求医院增加隔离病房,经费自筹;

要求医院扩大发热门诊,经费自筹;

防疫得的资金大量从医保支出,gov 财政却没想补充这部分窟窿,而是搞所谓 drg,压缩医保医院支出,同时不立刻给钱,要医院先想办法贴现钱,几个月再结一次账,又一个经费先自筹。

医院一看,我搞不了上级,还搞不了下级?只能往下压了,

要求医护医院值班和一线核酸检测两份工作同时进行,没有补贴

所以,医生护士就叫的凶了呗

知乎用户 Echo 发表

医院最近确实没钱了。

因为医生工资绝大多数都是绩效制,收入取决于业务收入。虽然医护人员更忙了,加班到晚十点甚至过凌晨,但绩效工资崩了。居民被封在家里,硬挨,去不了医院。医生也就没啥业务收入了。我这个月绩效工资扣完也就不剩啥了。所谓的补贴我们是没见过的。国家规定的抗疫补贴只给感染病房直接接触的人。影像大夫进去看一个病人被隔离,只算一天补贴,因为就一天接触了患者。什么隔离点测核酸,小区测核酸,车站测核酸都是志愿者。志愿者是没有补贴的,甚至饭都吃不上。确实有人撑不住了,毕竟银行贷款必须还。

医院还有好多的政治任务。

上头要求医院建检测设施。好吧,建。

上头说了,必须准备够全辖区所有人做 n 轮核酸的物资。好吧,买。

上头说了,发热门诊不够大。好,扩建。

因为药品耗材都是零差价。医院抗疫巨量的耗材支出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因为还有大量材料浪费,都是负收入。

上头给拨钱了么?不清楚,反正工资都发不出来。

财务科宣布医院所有的文具用品,纸巾,打印纸,打印机维修,计算机耗材全都记入科室绩效收入。翻译一下医院办公用品,各种耗材纸笔都是用医护工资买。患者的病例本也是。我的鼠标键盘坏了,直接自己京东买,省的跑腿签完字。从后勤领用的东西,到头来还是从工资里扣。

对上头来说,医护人员不需要吃饭的,反正他们一直干啥都很积极的。

医护人员离开也不是问题,反正他们也跑不到国外去。他们除了看病,别的啥都不会。不是无非就是去私立医院,看的还是中国人。

我身边绝大多数医护人员是支持国家抗疫政策清零的。虽然大家这三年都损失巨大,甚至不得不借钱度日。就这个形式,贸然放开,估计医护人员能累过劳死,我们能承受住大流感么?想多了,我们医院建设方面欠债太多。现如今是苦一部分人,贸然放开,苦的就是绝大多数了。关键是,万一决策失误,能后悔么?再退回去?不可能。从很多发达国家的作业看,躺平的国家市场上也要经历很多波没有人出来的情况。

疫情最严重那些天我其实挺羡慕小区里被隔离的人。一家人其乐融融,看看书,看看电影,休息休息。因为和爱人都是医护人员,都要在岗加班。我们疫情期间严禁休息,每天都上班,甚至下夜班也不许离开科室。孩子上网课不积极,家里老人不会用电脑。只好把孩子委托给朋友帮忙带着。

等疫情过去了,钱不钱的不指望,也没得指望。能给找个如家之类的酒店,自己把自己隔离个十天半个月的,把觉补一下,把论文写写。

话说回来。

上头的老爷们看病又不受什么影响。

下头的很多人恨不得医护人员都饿死。

也是双赢啊!

有人问医院里看病贵,那么多钱进了谁的口袋?

从大处说,医院运行的钱有两块,因为大部分公立医院是差额制,就是政府补贴一部分钱,自己赚绝大部分。

医院收的钱去哪了?药品耗材,基建,设备,水电,保洁,外包服务,人力成本。

分开说,医院卖的药品耗材都零差价(进出同价)了,不产生利润。供应商(都超有钱,但最近也是被赊欠的很厉害)可以赚钱,但医院不能。数额巨大但不产生利润。

基建,耗资巨大,照理说是公有的,但都是医院自筹资金比较多。

设备,很贵,用起来可以产生利润,赚钱的大头。收费标准国家十年前规定的。

另外医院就靠所谓技术赚钱了,手术费,诊疗费,护理费等。都是十几年前国家规定的价格。很多时候都是非常离谱的。比如一个紧急心包穿刺引流术,操作收费 50 元,零差价的管子 1500。偏差一点都可以当场死亡的操作,术后还有很多可以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出了就是官司。就这 50 利润也是收给医院的,到医生手里绩效估计不到五块吧。这个类似难度的穿刺操作我经常做,对我的收入都是负贡献,因为同样时间干其他的操作更赚钱。对我来说,你看,病人用命赌上让我练手,我赚了。不放这个管子,就要开刀,一万六打不住,还可能下不来台。

但病人和家属看到的是,就给我放根破塑料管子,十五分钟,就收 1550,抢钱啊!刚才这个大夫心真黑。这一天放个十根八根的,买房不是问题,以后让我儿子也搞这个。

打个比方,就是你雇了医生给你干活,一天 2000 给医院,但到医生手里也就不到 300。

你就是花一万一天,到干活的医生手里还是 300 块。

另外就是,想润私立医院赚钱?想得美,早就加强防范了。

首先规定你晋升主治需要规培,进修。在此期间医院给你部分生活补助。但是,需要签一个十年服务合同。十年内想走?需要赔偿医院 20 左右万。晋级副高也需要进修,副高了想走?这属于国有资产流失懂不?卖房赔医院的都有。

知乎用户 胡言乱语 发表

聊聊我们这种收入受影响最大的专科医院吧。

疫情期间医院基本是停产不停工,往往面临停诊或接近停诊,收入归零,还要支援黄码医院。

好不容易开工了,得买一大堆耗材设备,病人少了开销大了,留下的人也不清闲,因为科室大量人手被抽调。

出去防疫了,待遇基本没有,最后还得从科里出钱,很多医院开始贷款发奖金。

医院普遍用力过猛,动不动全员待命,明明没病人还得所有人一起来值班,一人穿一件隔离衣玩手机,开销往天上走,想看病人又不敢放人进来,两难。

疫情真来了一口气把人全派出去,干完发现没人轮转变成加班,累麻了。

下面怨声载道,缺钱的想跑路,不缺钱的消极对抗,没一个人开心。

以上都是去年的情况。

去年属于第一轮轰炸来临,大家都没反应过来。

今年则属于 “又来了我懂我懂”。

领导们开会,文件一张张出打印机都坏几个,下面噼里啪啦做台账,剩下一律摆烂。

支援武汉踊跃报名,支援上海兴致缺缺。

以前全员核酸要求年轻医生报名,现在全员核酸主任在科里说能不去就别去,上头要面子,不到山穷水尽不会逼你的。

留痕,台账不能差,做好样子,其他对付对付,搞搞不影响防疫的科研工作,临床不干了都行。

领导也躺平了,反正医院里不能有感染者,虽然没办法让职工拿钱,但可以让职工休养,也算是谋福利了。

去年饿着肚子还得干活,今年虽然饿,但起码可以回家躺平了啊。

骗小年轻去苏州蹭吃蹭住混指标,剩下的保留急诊,一天看几个号把隔离衣的钱挣回来就摸鱼。

逃不掉了,派百来号人去上海,实际情况嘛…… 哈哈。

有人开始搞临床科研中心,下乡,甚至跑海外去交流,反正不开工,把该干的给干了,还能逃掉各种琐事,何乐不为。

我院因为常年待遇差名声响,所以汇集了不少富家子弟,以及一批如我一般的躺平狗,大家对现状表示满意。

偶尔几个鲤鱼精,为了房贷工作都能不要,只要小诊所能开业就出去干,一天两三千,也能补上收入缺口,院里自然能理解,只要事情不闹大就假装看不见。

院感开始色厉内荏,有天我穿短袖拔牙被现场抓住,而且短袖的扣子还没扣,带队的是以前护长,我嬉皮笑脸说不值班,就过来帮个忙不想浪费防护服,护长掐了掐我肚皮说我长胖了。

我院逐渐在疫情防控新局面下,形成了领导放心、后勤开心、医护舒心的三赢局面。

我想到小时候搞手工报,第一次我热情满满,又抄又写又贴又画的,搞了一大张纸,整个礼拜天都在干这活。

第二次发现没啥表扬,就随便做了做,至少也不算差。

第三次已经熟练了,流水线一样 15 分钟胡完交差,老师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我要打天之痕了。

你要说营收,那肯定是一塌糊涂。

但以前是贷款上班,现在是免费休假,简直上天堂了。

知乎用户 医学界​ 发表

这个话题其实在医疗界持续很久了,疫情 2 年多来,可以说这个话题就从来没有消失过。

近期我们通过和多位医疗界人士交流,并查阅相关资料,出了下面这篇稿子,供大家参考。

————正文分割线——————

距离新冠病毒最初现身的 2019 年 12 月,已经过去了 2 年多时间。这 2 年多来,非公医疗遭受了重创,而作为我国医疗体系主体的公立医院,也在艰难度日。

持续的抗疫支出、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高负荷运转的医护,加上疫情时不时降临导致的业务量时不时锐减…… 从疫情进入下半场起,公立医院尽现疲态,紧绷而被动。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像以前农民‘看天吃饭’一样,现在(公立医院)是‘看疫情吃饭’,平时可以通过成本管控、绩效调整、开设周末门诊等努力提高效益,但一旦疫情来了,疫情防控就是最重要的事,相当被动。”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 GAHA 主任庄一强博士说。

原患者流出率高的地区龙头医院,或成疫情最大受益者

毫无疑问,公立医院的寒冬始于 2020 年年初。

一项涉及 26 个省市、316 家医院(其中 204 家为公立医院)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 2020 年 2 月,几乎所有受访医院存在业务量和运营收入同比下滑的情况。其中,78.48% 的医院门诊量同比下降 40% 以上,58.86% 的医院住院量同比下滑 50% 以上。

2020 年下半年至 2021 年上半年,国内疫情趋于缓和,公立医院的处境开始好转,人们逐渐开始恢复除戴口罩外的正常生活。然后,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先后出现了。

“尤其是奥密克戎,传播力强、大多又是无症状感染者,让人防不胜防,疫情频繁在各地闪现,医院的防控难度变得很大。” 庄一强说。

长江三角洲地区某三甲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李伟(化名)认同,与 2020 年时相比,该院现在的疫情防控管理更加严格,“比如产科,由于产妇和婴儿都需要家属的照顾,考虑到患者的需求,所以医院过去在管理上会放松一些,允许 2 个家属进入病区陪护”。

但最近,该院开始了严格的 “1 床 1 陪护” 政策,且要求陪护人员不得在患者住院期间离开病区。为此,该院的行政后勤人员组成了志愿者,如果陪护人员有拿快递、外卖等需求,由志愿者为其送到病区门口。

这么做的原因是,该院所在的市区已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II 级应急响应,公共交通暂停营运。这也导致该院最近的门诊量近乎腰斩,从日均 4000 人次左右降至日均 2000 人次左右。

但对那些所在区域目前没有疫情的医院而言,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中部地区某综合类三甲医院运营管理部部长汪凌(化名)告诉 “医学界智库”,在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该院的总体业务量有一定下降,且不同科室间差异明显。

“**普通儿科、口腔科、皮肤科等相对偏轻症的科室,业务量下降得比较明显,和疫情之前比下降了 40% 左右。像肿瘤科、儿科重症病房这些偏疑难杂症的科室,业务量就变化不大。**但医院整体上基本恢复了疫情之前的状态。”

她说,“但是一旦出现疫情,很多外地患者就过不来,或者得隔离后才能就诊,对肿瘤科这种外地患者占比在 40%-50% 左右的科室来说,影响就会比较大。”

这与艾力彼近期的观察结论十分相符。疫情进入下半场后,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不知道疫情和意外哪个会先来”;而一旦出现疫情,部分地区又会开始 “层层加码” 式防控。这导致患者普遍产生了 “能不就医就不就医、可看可不看的病先不看” 式心理。

其次,疫情中必需的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也减少了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流感等季节性流行病等的发病率。据李伟介绍,这也是儿科业务量明显下降的原因之一。

“这样一来,就医患者总数变少了。而我们国家的百姓习惯去大医院看病,对这些疾病较严重、一定得去医院的患者来说,因为疫情,去外地大医院看病的未知风险变大了,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去本地的龙头医院就诊。” 庄一强分析道。

根据他的观察,2020 年下半年之后,**在那些原本患者流出率高的地方,本地龙头医院的业务量大多快速恢复,甚至略有上升。**而那些在当地实力较弱的医院,业务量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 80% 甚至 50%,“加速了洗牌”。

“另一方面,对于北京、上海那些医疗资源丰富,外地患者比重偏大的医院来说,业务量也会受到一定冲击。” 他说,“但总体来说,所有医院的整体效益都会下滑。”

为抗疫,有医院扩招了近一倍护理人员

毫无疑问,疫情减缓了公立医院的发展速度。

据李伟介绍,与 2019 年相比,该院 2020 年的门诊人次下降 18%,出院人次下降 21%。2021 年基本恢复至疫情前,出院人次仅比 2019 年下降了 2.13%。但如果没有疫情,该院每年的业务增长率在 7% 左右。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姑息(缓和)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也是如此。中心负责人李玲告诉 “医学界智库”,疫情之前,该中心每年住院量的平均增幅在 25%-27% 左右,2020 年有微小增幅,21 年比 20 年稍有下降、基本持平,“住院量的增长明显放缓了”。

而该中心的全开放式特色服务,如癌痛患者门诊药物滴定治疗、丧亲者哀伤辅导、营养不良风险测评等,自疫情起改为仅对住院患者开放。“主要是出于风险方面的考虑,因为中心的患者都是终末期病人和临终病人,免疫力极其低下。姑息治疗诊室、癌痛诊室和多学科协作(MDT)诊室等普通门诊照常开放。” 她说。

与发展减缓或收入减少相伴的,是支出的增加,尤其是针对抗疫的支出。对国内很多医院来说,发热门诊、负压病房、“三区两通道” 等都是疫情出现后才开始配备的新兴产物。医院原本建筑面积充足的,就花钱就地改造;建筑面积不足的,还要另辟新地兴建。

据李伟介绍,由于该市的其他综合医院未设产科,为了保证当地产妇的正常生产,该院 2020 年时就着手将一部分行政办公室改造成发热门诊,“装修就花了 160 万左右”。

汪凌也称,2020 年疫情最严重时,作为新冠定点收治医院,为了最大量收治新冠患者,该院腾空了老院区的一整楼进行硬件改造。之后又投入约 150 万,只为在呼吸内科添置负压病房。

发热门诊、负压病房建好之后,还要配备 CT 等相应设备。还有日常需配备的防护服、口罩等物资。“疫情防控这部分支出能占到医院总支出的 2.14%。” 李伟说,“国家在这方面虽有补助,但占比较小。”

人力成本的增加可能是公立医院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医院要根据上级安排,频繁派医护外出 “做任务”,或是支援核酸检测、打疫苗,或是派去支援新冠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等。

“外派支援这部分人的工资奖金是医院在承担,且要确保其待遇不低于留守医院的相同岗位员工的待遇。” 李玲同时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任副院长,她告诉 “医学界智库”,“那些留在医院工作的医护,既要完成自己既定的工作量,也要‘接管’外派人员既定的工作量,劳动强度相较之前有所增加。”

哪怕不考虑外派事宜,医院内部为了加强院感防控,也要从各科室抽调人手专门负责发热门诊、缓冲病房,以及派人 “守在” 诊室门口,对就诊患者进行流调信息的筛选等。

“人员的调配压力确实比较大,考虑到最近因为疫情,有些科室的业务量下滑比较多,我们就把有些科室的病区进行了压缩、整合。床位数减少后,该病区的医护就可以充实到院内或外派抗疫队伍中去,以缓解人员紧张的矛盾。” 李伟说。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则进行了医疗和护理人员的招聘。据悉,该院是以治疗老年病为特色的三级医院,仅医院内设的老年无陪护中心病区及郑州市心理医院(院中院)病区,就有约 600 张床位。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住院周期长、流动性不大,疫情期间难以回归家庭或社会等特点。

“所以,在郑州市卫健系统里,我们医院业务量受到疫情影响几乎是最小的,尤其住院病人量,似乎没有太大变化。” 李玲说,“但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医护人力资源就比较吃紧,因为要确保医院日常工作和疫情防控工作都能正常运行。所以我们 2021 年新招了几十位医师和 100 多名护理人员,尤其护理人员,将近一半都是为了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需求而扩招的。”

此外,李伟根据自己曾经的基层医院管理经验判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院面临的人力压力会更大,**因为 “它们可调配的医护人数更少,同时可能又要承担更多的防疫任务”。

据华南地区一家医共体总院的院长透露,“由于疫情导致的地区医保亏空,这两年的医保跟医院是打折结算的。总体医疗收入下降,再加上医院本身的抗疫支出,2020 年基层医院的人均待遇是降低的。2021 年我们努力达到了基本收支平衡,预计 2022 年人均年收入增长 7000-1 万元”。

半年多没发奖金,多位学科带头人出走

无论如何,对于财政补贴占比仅为个位数,基本自负盈亏的公立医院来说,2 年多来的疫情带来了严峻的运营管理考验。

此前有结余的医院,还有 “本钱” 可供使用,此前运营效果不佳的,就不得不通过银行贷款、向供应商赊账等方式维持现金流。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立医院不会破产,但一旦其现金流不足以支撑医院的正常运转,首当其冲的是超负荷运转的医护人员。

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业内人士向 “医学界智库” 透露,从 2020 年下半年到 2021 年这段时间,由于疫情原因,东北地区部分公立医院长期赤字,有公立医院未给医护发放奖金长达半年多时间。

“医务人员的收入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组成,后者占比至少 50%。所以没有奖金,等于收入缩水至少一半,可能房贷就还不起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公立医院已经出走了多位副主任级别的学科带头人,这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上述人士说。

面临疫情带来的运营管理压力,公立医院也在 “纷纷出招”,或是加设周末门诊、晚间门诊,试图以次带量;或是通过成本管控、调整绩效等,往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

汪凌对此体会很深。她所在的医院从 2015 年就启动了绩效改革。医院在运营管理部中设置专科助理岗位,专科助理下沉至各个科室,帮助科主任进行成本管控、设备立项、预算管理等经营性事务。

“医院一开始改革的时候,还是会有质疑的声音。但疫情之后,大家都很庆幸医院的‘未雨绸缪’,因为很明显,公立医院的‘紧日子’来了。” 她说。“**另一方面,疫情之后,医院要如何吸引病人、‘恢复生计’?这让医院意识到打造临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未来,不管是绩效还是投入,我们都会往心血管病、肿瘤等重点发展方向上倾斜。”

事实上,这也是国家近年来倡导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有业内人士认为,疫情带来的运营现实压力倒逼公立医院不得不进行改革、转型,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医改的运行。

疫情给公立医院带来的影响还有很多。其中突出的一项,当属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往几乎完全依赖线下当面诊疗的公立医院,开始探索并拥抱线上服务。2021 年 5 月公布的《2021 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显示,公立医院成为互联网医院建设主力军,占比近 7 成。

李伟所在的妇幼保健院也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了医院发展的 “头号” 战略。据他介绍,依托医院前几年的结余,该院计划到 2023 年实现电子病历 6 级、互联互通 5 级、智慧医院 4 级的建设目标。

他这样阐释医院做此决策的理由:信息化建设虽然在短期内无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一来,能解放医务人员的劳动力,让其有更多时间与患者交流,提高医院的服务质感;

二来,线上的指导咨询类互动可增加医院与患者的黏性,建立起信任,患者(尤其孕妇)会更愿意来院寻求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三来,以信息手段建立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可以突破传统管理存在的瓶颈制约,促进管理更加精细化。

不过,对于当下的公立医院管理者来说,或许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 “任务”,即正视疫情常态化带来的影响,并通过管理措施的及时调整和健全,带领医务人员更好地适应疫情新常态。

“我觉得管理者可以在有限的条件内,通过开展团建活动,舒缓员工的身心压力,让大家变得更快乐。” 李玲举例说,“比如今年三八妇女节那天,郑州疫情防控态势平稳,我们医院组织了一场春日健走活动,号召全院职工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工会还准备了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奖品,人人都有份。”

“那天尽管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大家伙儿的开心。”

【本文来源:『医学界智库』公众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利益相关:基层卫生院医生,已经在走辞职流程,还差个签字了。

大家说的普遍都是大医院,我再说说基层医疗机构。

地方财政全额拨款的乡镇卫生院,每个月到手五千出头,公积金一共给交 1700。自从疫情爆发了以来,工作量不止翻了一倍,收入嘛,多了点打新冠疫苗的补贴,一年多个两三千块钱,跟工作量完全不成正比。基层什么都需要管,疫苗接种、核酸采样、居家隔离、环境监测,本来人手就不够,还多了一堆额外的任务,最关键的是公共卫生那一套东西还得继续弄,甚至还增加新任务了新工作量了。

去年就打算辞职了,因为有编制,上面用行政手段压着不放人走,表示疫情期间实在缺人不能辞职,今年开始我彻底摆烂不干活了,这才愿意放人。

说白了,在全额拨款的基层干本来就是图个清闲 + 稳定,又不是为了赚大钱,疫情一来直接持续好几年的高强度工作还不赚钱,那我还不如去私立医院给资本家打工呢,反正我们这边附近的城乡结合部小诊所招门诊坐诊医生都能开到六七千,有住院部的民营医院招住院医师能开到一万多。

知乎用户 朝花夕拾 发表

地方龙头医院。

我干外科的,病人量应该说还略有增长。

但收入确确实实下降了。

原因嘛,医院支出大大增加了。

大量防疫相关的支出其实都是医院自己承担,相当于一大帮人不赚钱,全靠医院其他人养。

知乎用户 陈子杨 Dr.outside​​ 发表

@医学界

的内容不够全面,甚至有点论据为论点服务的意思。这次不是故意要和陈总过不去,而是医疗盘很大,北京上海不能代表全国。

首先,医护收入缩水,疫情影响只是其中一个不算关键的因素, 收入锐减的真正原因还是来自于集采、4+7、DRG。医改进行到现在,各个层级的医生收入都受到影响,用腰斩形容毫不为过。但改革依然没有进入深水区,走量换收入的情况仍在,所以你能看到一些魔幻的事,比如西北某市第一天下午门诊有阳性患者转了一圈,第二天一早依旧开门营业。所以,离职潮还远远没有到来。

其次,疫情对病源量的影响是有差异性的,体现在大型城市大型医院就是负面影响,病源缩水,而对于中小城市就是正面的,因为病人流动性降低,医疗需求被锁死在当地,很多地区的头部医院出现了病源暴涨、就医需求井喷的情况,说起来我最近更新频率降低,也是有这个因素在里面。

最后,对于 “优质人才出走” 这样的担忧,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假如地球离了一个人就不转了,那这个人一定会在一个他自己无法拒绝的岗位,那些离开的人,本身就是因为他坐不上那个岗位才离开,更何况,地球离了谁都一样转。医院少了谁,最多短期受点影响,两三个月就能缓过来。

这担忧,没必要。

知乎用户 Terminus​ 发表

欧美日韩护士都周薪 5000 刀赚疯了,国内工作强度这么大反而缩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在疫区做过志愿服务,和周边来支援的护士聊天时得知,她们医院基本上已经是停业状态了,能出来支援的人都出来了。

她奔赴各地支援,回去后隔离,有时候隔离期还没结束就又要出去支援,已经有多半年没回过家了。

而且因为不接待病人,医院发工资都已经成为问题了。

她说打算回去就辞职,但又不知道目前这个环境能干什么。

就是听说,也不知道真假。

知乎用户 Edwin​​ 发表

说说口腔,这个行业是看 GDP 吃饭的,疫情说有影响,没错;说没影响,也没错。目前来看,说疫情影响自己的,最多只能算是最后一根稻草罢了。要知道在夕阳行业里也有挣得盆满钵满的单位;在朝阳行业里也有亏得血本无归的人,只是在过去你可以亏个五六年然后关门大吉,疫情期间一两年就可以直接回家,本质和结果都没什么区别。

早在 2018 年,看到了一些行业分析和一些简单的经济预判,行业未来潜力大,但是整体经济下滑,GDP 增速放缓,很多企业包括我们也提到了 “过冬” 这个概念,那一年发生了很多可能不太起眼的事情,一些口腔小连锁融资失败,资金链断了,非常熟悉的一家连锁把隐形矫正的治疗费压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价格…… 一模一样的事四年后又发生在另一家机构的身上,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当年我们的策略是人员只出不进,停止招新,辞职就批,过冬就要有过冬的样子嘛,次年中美贸易摩擦比较严重的时候,对经济的预期更加不乐观。大家都在 “收紧”,不要死掉,要细水长流

后来一年,就开始新冠了,

说说影响,行业增速放缓,很多机构的收入或者规模没有达到预期,看我看来更符合实际,看看口腔行业这些上市公司,时代天使、隐适美、通策医疗、瑞尔齿科

总结一下,就是增加没有达到预期,但是都还活着不错,但是对于资本来说我把钱放在你这里预计是每年 30-40% 的增长,没有达成,那对于资本家是亏钱的,但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就业机会、收入、市场规模都是在逐渐增大的。挺符合目前的形式的,就是大方向口腔的天花板很高,几倍或者几十倍的增加想要实现是需要时间的,什么时候能完成?短期的经济形式会不会让这些增长的周期放缓?这些都是随时会有变数的。

![](data:image/svg+xml;utf8,)

一个行业从业者很难感受到这个行业的整体趋势,换句话说,一个行业的趋势很难影响到个人的发展。说白了一个医生能接诊的患者更多的自己的专业程度,谈吐沟通,医疗机构的规范,形式再好,两句话就觉得你是赤脚医生,来 100 位患者愿意接受治疗的可能没几个,形势不好,初诊减少,来 50 位患者,但也可以就留下二三十位患者接受治疗,个人的成长会增加自己在行业内的占比,即便行业缩水,个人也可以饱和到有干不完的活。

这两年强势增长的个人和机构也是非常的多,甚至很多人的感受都是自 2020 年全国封城后,牙科出现了报复式增长,如果大背景解释,后疫情时代大众消费在医疗健康的比例增加,很多机构数年的巅峰接诊量都是在这两年出现的。

无论是前疫情时代,还是近些年,口腔行业一直都存在几家欢喜几家愁,疫情更像是一次考试,一次临时抽查考试,大家都被迫改变计划安排,备考,争取平安过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走?你能走到哪去?

其实目前医师公不满待遇,是宣传部门的锅,

动不动就沸腾,动不动就宣传赶超欧美日韩港,

造成了我们很富裕,我们很发达的假象。

实际上,老百姓收入才多少?

医生救死扶伤,得价钱,

老师教书育人,得加钱,

公务员助力脱贫,得加钱,

问题是,钱从哪来?

中国人民有美国人民的收入吗?

你以为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贫富 gap 变大,

他们会乖乖忍受?

不,搞不好,他们会革命的。

知乎用户 lance 发表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上一次解决方案是被迫 “以药养医”,荼毒十几年,遗患至今未消。

这一次解决方案又会是什么呢?

生命总会找到出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我很有资格回答啊……

本人坐标上海,八年制毕业,2019 年开始规培,然后 2020 年 COVID-19 开始了…… 其实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有考虑过改行,但曾经是想等熬到主治再走,但疫情可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吧,让我决定拿到规培证就走。

去年出了基地我在家躺了几个月,期间也在国内旅游过几趟,年底入职 biotech,现在终于过上了看朋友圈里的同学们冲锋陷阵而我躺在床上刷手机的日子……

也算圆了我两年前的梦了,比心。

知乎用户 行博漫谈 oncology 发表

最近有北京三甲医院科室副主任 / 博导 match 到美国重新从住院医开始做起。

2022 神内面经(一)

这些年来,国内从 20 岁到 50 岁考 usmle 要来美国行医的从来没断过。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成功。张文宏也考过 usmle 想来美国做医生,国内圈里很多人都知道。

医生在国内的资源地位,尤其是一线三甲,尤其做到博导,科室主任水平的,还甘愿放弃一切,在美国跟 20 多岁小年轻从头开始吃萝卜头干饭很多年的,这本身说明了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无论怎么宣传欧美如何拉胯,大国如何盛世,如果现在美国发绿卡,猜多少韭菜会拒绝。如果美国现在放开中国医生去美行医,猜多少张文宏会不今晚就收拾包裹走人。

所以,事实不难看清。看有资源有钱人怎么用脚投票的,就明了了。

知乎用户 慕大侠 发表

我老公是做医疗的,有的时候会去一线开科室会,成都厂家做的的基因测序广谱查菌项目,患者收费 800 左右,比宏基因组测序 3000 元便宜太多了。

以他的话说,给医生送福利去的,顺便给医生做一做心理按摩。

说的多了,在扯回来,我小时候,看电视剧《霍元甲》,想明白了一个点,分享给大家。

一百多年前的霍元甲,你打败俄国大力士,就是英雄,输给日本人,就是败类;

40 年前的李宁,你拿到奥运会金牌,你就是英雄,你要是输了,就给你邮寄刀片;

18 年前的刘翔,你跨栏跑了第一,你就是民族之光,你受伤跑不了,你就是把 “翔” 这个字的含义,都给改变了。

所以,没事不要轻易去取悦外部客户,这群人,面目不清、阴晴不定,不要拿自己的个人名称,去取悦这帮家伙。

真正牛逼的人,用的都是产品或者服务,外部客户不需要喜欢生蛋的鸡,也不需要认识生蛋的鸡,只要喜欢这个鸡蛋,就够了。

在问一个问题,患者生病去医院看病,是看医院抬头,还是看医生?

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明白!

从古至今,都只有名医,没有名医院,现在的名医院也是有这些专家医生组成的招牌。

现阶段疫情影响下,是思考的关键点,不是焦虑,而是选择。

别老盯着眼前的碎银二两,眼光放得长远一点,我亲爱的医生朋友们。

医生是一个职业,只要是职业,就面临路线选择,只有当你路径选择完毕,根据你的路径目标,才能开始制定策略,制定完策略,就是坚定的执行。

比如:你面临几个最关键的选择: 行政路线 PK 技术路线 PK 划水路线。

行政路线: 和各位在公司里的人一样,往上攀爬,去当行政主任、当副院长、院长等,一路往上杀。 如果你选择了这条路,就研究清楚这条路的要求有哪些? 论文数量、SCI、科研成果、年龄限制、高层支持、酒量、科室同事关系、管理学知识、科室发展等内 容。

其中,论文、科研等硬指标,要尽快动手准备起来,一步快、步步快,所有资源都会往头部的人去集中。 你能先同事一步,在同龄人中杀出来,你就是王者,就是接班人,其他所有人都是你的陪跑,一将功成万骨枯。

文章、科研之间的竞争,除了你本身的能力,现在已经发展到了背后雇佣军的能力,要敢于花钱、舍得花钱、懂得花钱。 你在这里花的钱,取得的领先地位,在未来会有千倍、万倍的回报。

你的年轻同事们,绝大多数是不敢花钱、不舍得花钱的,这就是你和他们之间的区别,也是你能迅速碾 压他们的原因之一。 当然,如果你自己本身不舍得花钱,就要好好利用身边的资源,用手里的处方权,去兑换一些愿意帮你花钱的人,让他们资助你,帮你成功。

很多人会愿意和你做这个交易的,具体有哪些人,你懂的。

但是,这些话对于很多医生来说,接受起来有点难度,因为知识分子都有点清高,执行力都不行。 正是普遍执行力不行,你动作麻利一点,就能干掉一批人。

一旦当上行政主任,权力带来的资源和收益,是远超普通人想象的,尤其是大科室。 所有资源,都会往头部人物去集中,在此就不展开了。

如果你喜欢搞技术,觉得自己不是行政主任的料,那也要尽快认清自己,不要在那边浪费太多时间。 路线摇摆,是很浪费时间,也很浪费钱的,把自己累死,赚不到钱,还不知道为什么。 一旦确定走技术路线,就要分析,到底要学哪个技术,哪个技术最赚钱?

因为医学现在发展非常快,任何一个科室,都分出了很多亚型,甚至都有一些医生专门练某一项技术, 一辈子就专注看某几个病。

这个疾病的选择,就非常关键。 自己要名,还是要利? 如果要名,那就研究高精尖的技术,研究罕见病,让业内大家都服你,让你成为小圈子里的知名专家, 但是这条路必然伴随着风险,成功率不高,患者数不多,甚至自身的职业风险也很大。

如果是要利,那就选那些患者数量很大,支付意愿很强,手术风险不高、治愈率很高,容易好评的,把 技术练好,拼命积累口碑,把效率提高。

举例说明: 绝大部分医生群体,由于工作量非常大、收入偏低、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加上各种伤医事件,导致内心充满了愤懑。 但正因为如此,当所有同行都在愤懑、带着情绪工作的时候,你更应该从长计议,苦练技术、对每一个 患者真心呵护,形成自己的口碑,积累自己的品牌和知名度。

别人不善待你的客户,你去好好地培养自己的技术,积累自己的知名度,在网络上发声,建立自己的矩阵。

**你现在看到的很多抖音,快手等,其他所有的网红,都是头部赢家通吃,但是医疗服务本身,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你不必成为全国的网红,也不必成为全国的大 V。 你只需要成为你所在那个城市的小 V,就可以了。**我说的话,你听懂了么。

绝大部分患者,都会被留在当地就医,去北上广的,仍然是少数。 如果你是年轻医生,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在知乎上、微博上、丁香园、好大夫、公众号上等,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当别人出去瞎忙活的时候,你在慢慢积累,虽然很慢,但是你医生的职业,大概率是要干一辈子的,你积累几年,以后你会感谢每个夜晚都在努力的自己。

医院的所有患者,都是公域流量,你如何才能把这些公域流量,转化成你的私域流量,下次再来看病,会来找你。,是你需要思考的问题。

甚至,小毛病、轻问诊,就不要请假跑一趟医院了。 你可以找人做一个小程序,或者找知识星球里的、专业帮你运营你的患者群,平时兜里放个二维码,给患者看完病,让他们扫个码,有什么问题,可以线上询问。

前几次免费,后面可收费,可以其他公司运营等。 这种玩法,每年增收几十万,肯定不是问题, 注意,这里面的每一个字,好好琢磨,不要瞎搞

公域流量——>私域流量。

最后就是划水路线了。

前两项都不是很喜欢,那就划水好了,坐坐副业,副业就是你的主业,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知乎用户 陈天涯 发表

有欢有喜

例如北上广这些地方有大量医院,主要承接全国各地的病患,疫情后病人来北上广困难,或者担心北上广疫情,又或者地方防疫一刀切,北上广回去要隔离。这些因素均导致了北上广医院收容及门诊病人明显减少。医生总体收入是降低的。

这些不能出来的病人,会选择去地方龙头医院,地方龙头医院病人反而比以前更多了。

所以说有悲有喜,不能一概而论。

知乎用户 唐尸三摆手​ 发表

荣誉赞赏与鲜花才是他们所追求的

请不要贬低他们

知乎用户 数学建模老司机 发表

医护收入仅是 “缩水”,而其他很多行业收入直接是“腰斩” 甚至“归零”!

疫情两年来,除了极个别行业,请问谁的日子好过?

知乎用户 大叔 206​ 发表

疫情之下,绝大多数人不好过,这很正常,趁机发一笔的毕竟少数。

然而

1. 在低风险地区,医疗活动也没停止,还看病的,一样会去看病。

2. 由于大家做好保护措施,减少聚会,客观上减少了呼吸道,消化道传染性疾病。

3. 还有因为不给出远门等原因,很多人只能就进看病,客观上也影响了大地方医院的就诊量。

知乎用户 葫芦娃​ 发表

没有那么严重,只是我和我老婆都辞职了

知乎用户 没救了自动出院吧​ 发表

我大学同学行医的 156 人,现在人人考 u。

没救了。

天天都是抗疫义务加班做核酸。

为啥会有一部分医务人员呐喊躺平,你收新冠治病好歹是看病收钱,你天天义务做核酸,看护隔离,这都是义务劳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人医生。那些评论说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巴不得躺平的…… 我周围没一个同事这样认为。每一次疫情出现,最辛苦的是医务工作者和基层行政工作者。要是控制不住,疫情泛滥导致医疗挤兑后,最苦的是百姓,医生也是百姓,要冲在最前面,感染的风险最大,死亡的风险最大。谁会为了挣那点养家糊口的钱去盼望自己、家人和全国人处于水深火热中?

我是希望躺平的时机快点到来。但现在还没到时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扯医疗界…..

就是民营医院受损大。

因为民营医院很多是非刚需,疫情一来就没业务了。

同时又是负债经营,不进则退,没业务就要贴钱进去,严重点的资金链会断裂。

公立医院情况复杂一点。

但真需要看病的人还是那么多。总盘子变化不大。

无非是病人开始出现分流了。县市级医院明显变强。很多常规疾病真的就在县级解决了。分级诊疗最后以这种模式实现,我们也是没想到。

省级医院则看科室情况。常见病为主、会被县医院分流的科室,肯定是业务下降的。县级开展不了的业务,基本没什么变化,甚至比疫情前更多一点。因为出省的病人变少了。

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医院肯定是业务萎缩的。但国家整体方针本来就是大病不出省。国家级的医疗中心去做临床和转化研究,争夺医疗领域的话语权,提高国家医疗行业的研发能力,不要跟省级中心抢临床业务。疫情也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至于收入,公立医院的投资都是政府的,亏也是亏财政的钱。而对整个医疗体系来说,抗疫让整个医疗行业的政治权重提高了。公立医院能获取的资源肯定增多了。

财政本来就是分蛋糕的游戏。以前医院就是讨饭的,因为对财政来说,钱给医院投入多产出少。现在抗疫成为头等大事,医疗体系反而好要钱了。

医院实力相对弱的地方,来就是靠财政托底。疫情来了只要不犯错不惹事就行。社区或者一类事业单位惨一点。以前是稳定清闲待遇一般。现在待遇仍然一般,但是既不稳定也不清闲。这个跟基层政府单位情况基本上类似。

医院实力强的地方,本来就是盈余的。而以前多盈余的钱也不会发下去,而是拿去建楼、开会、买设备、砸科研。所以越大的医院,干活越多,收入却不见涨。疫情来了,医院总收入肯定下降,但只要把乱七八糟的支出砍掉,人员支出不会明显下降。

总的来说,这种局面,大医院的院领导们很高兴,没事就能去省市领导那里刷存在感。

下级医生也还行,被抓壮丁的时候累一点,但有补贴。留守的人轻松一点,疫情平息就搞一波业务。反正财政托底,饿不死。物资又优先保障,相对于其他行业幸福感很强了。

县市级医院则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最犯愁的其实是大医院的主任们,责任变重出事情自己就要背锅,好不容易上位随时可能被撸,每天如履薄冰。口袋也肯定缩水,出去开会开飞刀走穴必须报备,一旦黄码要被医院批死。政治任务必须完成,不得不出让部分资源向抗疫一线人员倾斜。本来躺着挣钱,现在变成跪着贴钱…

当然,民营医院更惨一点。

尤其是投资民营机构的资本家们,才叫惨…..

三年亏 12 亿,流血上市,然后破发…..

知乎用户 许桐楷​​ 发表

业内顶尖专科医院,地处北京。

2020 年上半年有几个月是 10 天上一天班,收入也大幅缩水。

但再也就没有什么明显的收入上的影响了。

有些患者的复诊变得困难,但门诊量并没有减少。

影响比较大的不便是不能去外地开会讲课,但跟收入没关系。

知乎用户 青陆​ 发表

别遮遮掩掩,无非就是想要共存么!

一旦共存,收益最大的就是医疗行业。

现在国家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管是疫苗、核酸还是治疗,采用的是集采模式,把抗疫的成本压到最低。

以广州为例,去年自费核酸检查费用 60 元,今年已经降到 28 元。疫苗和治疗都是免费。

就是说现在疫情防控对于医疗行业的利润空间是很薄的。

但抗疫的主力是公立医疗机构,都是国家投资的,不能以利润为目标,更多的是要承担社会责任。

所以抱怨的主体应该是私营的医疗机构。

不就是想着与病毒共存后,“虎虎生威迎新年,手术室里全是钱”。

香港医学会就比较赤裸裸,直接不要内地成本 15 港元的检测,要市民去私人医院做 3000 港元的检测。

一旦与病毒共存,医疗资源挤兑。

就和这次上海疫情的生活物质供应一样,有钱人可以有奢侈品牌的投喂。普通民众只能花费高昂的价格买普通的食品。

医疗行业发起国难财,绝对不会比食品行业轻多少。粮食、医疗都是直接关系到你的命。

知乎用户 赛赛 发表

孩子的脚扭了,我想带孩子到医院看看。

我打开了儿童医院的公众号准备挂号。

公众号让我先进行流调。流调其中一项是 “过去 14 天是否有含有新冠疫情的非中高风险区的旅居史”。我看了一下所在城市,今天确实有新增,于是我诚实的填上了 “是”。

然后就提示我流调不通过,不能挂号。

我想了想只有两个办法能挂号:

1、说谎表示所在城市没有新冠病例然后挂号。

2、保持诚实,等,等到所在城市连续清零 14 天。

医院都这样整,大家能不看病的肯定就坚持着不看病呗。

知乎用户 占鳌 发表

医生收入断崖式下降,疫情趋缓医院如何重启?

来源:学医致用搜狐号

全国医院诊疗量缩水四分之一,医院现金流吃紧;福建省一位三甲医院院长称,疫情后收入大幅下降,至今只能恢复到原来的 55% 到 60%——题记

医院不敢收患者,患者不敢到医院,新冠疫情之下,医院运行状况受到严重冲击。“五一”假期来临,各地已逐步放宽隔离限制,但消化这一 “硬伤” 还需时日。

绝大部分医院业务疫情期间遭遇重创。“疫情后收入断崖式下降”,一位福建省三级甲等医院院长告诉财新记者,医院收入至今只能恢复到原来的 55% 到 60%。而河南省某县级二甲医院院长则表示,“初步估计较去年同期比,约减少 2000 万”。

一位上海三甲医院口腔科医生告诉财新记者,2 月份科室的人均绩效工资只有 606 元,有年轻医生的收入扣除五险一金之后所剩无几。在医院的收入构成中,职务工资一般只占 20% 左右,绩效收入占大头,跟接待病人等工作量挂钩。这位医生称,自己已经写了一封信向有关领导反映基层困难,尚未收到回复。

国家卫健委近日公布 1- 2 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统计数据:全国医院诊疗量同比下降 25.9%,出院人数同比下滑 16.8%,病床使用率同比下降 20.3%。

同时,三级公立医院和二级公立医院(不含湖北省数据)次均门诊费用分别达到 369.7 元和 229.8 元,与去年同期比较,按当年价格上涨 11.4 和 %10.8%,按上涨 5.9% 和 5.3%。这一上涨幅度达到四年同期最高。但三级和二级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同期相比按当年价格分别下降 4.2% 和 4.0%,按可比价格下降 9.0% 和 8.7%。可比价格是指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后用来计算各种总量指标的价格。

四川某县级医院院长表示,门诊费用增加与疫情相关,一来相关检测项目增加,如 CT;另一方面,慢性病病人处方用药量增加,减少到医院购药次数。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即便是没有疫情,每年的增长率大概也在 10% 以下也算正常,影响因素包括新技术、新药的使用。

前述院长解释了人均住院费用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病人减少或一些手术遭推迟,手术检查花费也随之下降。

国内疫情呈向好之势,但对于各级医院内而言,业务工作量和医疗收入仍在低谷 “徘徊”,随着防控工作常态化,防控人力和资金成本不断投入,医院该如何持续消化压力,并恢复正常诊疗秩序?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缩水四分之一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各地医院门诊大厅 “门庭冷落”。医院运行影响几何?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2020 年 1-2 月份,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 7.0 亿人次,同比下降 21.3%。其中,公立医院 3.3 亿人次,同比降低 25.7%;民营医院 0.6 亿人次,同比降低 26.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7 亿人次,同比降低 12.5%。此数据不包括湖北省医疗机构,以及诊所和村卫生室数据。

“总体上影响很大,尤其是定点救治医院。” 河南省罗山县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告诉财新记者,诊疗量下降包括如下几个原因:一是群众普遍有恐惧心里,减少或者不来医院;二是城乡社区封堵,群众出行不便,看病受影响;三是作为定点医院,医院要抽调近 300 名医护人员参与疫情防治,正常业务开展困难;四是部分病区全部腾出用做留观区,没法收治病人。

四川省一家县级医院院长提到,疫情发生以来,医院最艰难的时候在二、三月份。受疫情影响,二月,全国多省市要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整形(美容) 科等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相关专科,除急症诊疗和必需的择期诊疗项目外,暂停诊疗活动。

不同医院受影响程度不同。卫健委披露,三级医院诊疗人次下滑最多,达 26.9%,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分别下降 23.1% 和 25,1%。此外,2019 年 1-2 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达 3039.4 万人,同比下降 17.2%;医院病床使用率为 60.9%,同比下降 20.3%,

以北京大三甲医院为例,2 月下旬,复兴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席修明告诉财新记者,为了保障非新冠肺炎患者就医,各大医院不能关门,不得停诊,但对收治患者都需经过严格得把关,床位限制得较低。

北京某三甲医院管理人士透露,当时医院开放床位仅为过去的 30%,一方面由于许多病人目前来不了北京,另一方面则市应为许多择期手术被暂停。这位医院高管还提到,大三甲医院患者从全国各地过来,如果大规模收治,外地病人需要家属陪伴、住宿、陪床,“一条线后面好多事”,增加防控压力。

2 月 17 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下发《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服务管理满足群众基本就医需求的通知》。文件提到,对湖北省以外地区,要结合疫情发展形势,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服务,不得搞一刀切,不能采取停诊的方式,将日常诊疗服务一关了之。 此后,各地相继发文,要求合理有序恢复各医疗机构的相关诊疗工作。 3 月 20 日,国家医政医管局再次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分区分级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工作。

前述院长指出,目前,国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层面防控要求逐渐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但病人恐惧心理短时间难以完全消除。

医院现金流吃紧

医院业务量大幅减少,医院收入不足,进而现金流现不同程度的紧张。

公立医院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业务收入和财政补贴。南方科技大学对广州 64 家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状况研究显示,从 2013 年至 2015 年,广州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占医院总收入比例一直都在 8.00%以下。四川省某市级医院院长提到,医院以业务收入为主,少量财政补贴,“现在疫情影响这么大,(寄托)财政补贴还是很难的。”

综合多名医院人士说法,与往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医院营业收入下滑大于 30%。据广州艾力彼进行的医院运营问卷调查,94.1% 的医院在疫情期间出现了现金流的同比下降,其中 76.6% 的医院下降幅度超过 20%,15.6% 的医院下降在 10%-20% 之间,只有 4.5% 的医院基本没有影响。该问卷回收了 316 份问卷,覆盖 26 个省市,其中公立医院 204 家,社会办医医院 112 家,三级以上医院超半数。

此外,问卷调查显示,有 50% 的医院现有资金支撑不够 2 个月,其中 24.4% 的医院现有的资金只能支撑一个月。相比之下,专科主营且资金补充来源相对单一的民营医院运营显得更加艰难。调查提到,近三成的民营医院在疫情期间没有资金补充渠道。

“疫情期间,医院收入明显减少,但支出应该是不变,或许甚至是有点增加的。这会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庄一强分析到。

人力成本占比开始大幅攀升。艾力彼调查显示,疫情之前,53.5% 的医院的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在 30%-40% 之间,只有 8.9% 的医院这一比重超过 50%,但疫情后,人力成本占比超一半的医院超过 32.3%。

庄一强进一步解释,人力成本增加主要由于加班或者支援湖北医护人员工资要加倍补偿,在政财政没有拨款到位的情况下,医院预先支付,也给现金流流动带来压力。

而另一方面,对医院而言,疫情期间防控物资采购也是不小的支出。广东省某县级医院院长提到,防控前期,口罩、防护服供需不匹配,价格达到平时采购价格十倍以上,导致这一部分支出增大。

现金流紧张状况,持续传导上游企业。四川省某县级医院表示,现金流吃紧情况下,医院只能拖欠药品、耗材等供货商货款,延长还款周期。

美国医疗服务现大面积停工

疫情尚在发展,海外各国医疗系统运转压力同样凸显。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非急需医疗服务被大量取消,患者量大幅下降,如据《纽约时报》报道,在东肯塔基州和西弗吉尼亚州南部,一个运营着 13 家医院的机构 ARH 的营收就降低了 30%,4 月第二周,ARH 宣布暂时解雇其 8% 的雇员,约 500 人。

医疗系统工作者却在经历 1990 年以来单月最大规模失业。根据非营利机构 Altarum 在 4 月初的统计,全美在 3 月有 43000 医疗系统工作者失业,失业者集中在无需卧床护理的部门,如医生办公室、牙医诊所等。

“我们每天都在阅读医疗服务提供者不断扩大新冠救治能力的信息,这个结果看起来可能有点反常。”Altarum 发表的文章写道,“但其他类别医疗服务已经大面积停工,就和服务业经济一样。”

如何重启

3 月以来,国内疫情渐趋平息,医院运行缓慢复苏。前述四川省某县级医院院长表示,在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同时,防控措施现在依然不能松懈,推行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等就诊程序,以及相关科室防护仍按照疫情最严重时期配备。

同时,医政医管局文件提到,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大力推行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分时段就诊。庄一强表示,这既可以有序分流就诊患者,又能避免交叉感染。

完全恢复到疫情之前运行还需时日。一位医院管理人士谈及,疫情过去本期望业务量爆发性反弹,但目前来看并未出现这一高峰,医院下半年运行可能会受到影响。

同时,有县级医院院长提到,恢复运行最大困难在于人力资源,正常情况下医院人手就比较紧缺,而疫情期间,医院要承担防控重任,工作量加大。另一方面,相关科室诊疗量持续低迷,奖金绩效下降,时间一长会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

面对不期而至的 “黑天鹅 “,如何恢复正常诊疗秩序的问题已经抛出。在争取财政投入和医保支持的同时,医院也在自谋发展。

湖北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必生在近期一次线上分享会接连发问:“疫情影响打击,医保会开口子么?医院健康运营,需要有资金来源做保障,要么政府投资,要么实现增收,新冠疫情影响许多医院等政府财政,等不来靠不住怎么办?”

“在 DRG 试点、绩效改革等背景下,对医疗机构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马丽平总结,增加收入,未来向医保要钱,服务和诊治疑难杂症能力越强,收入越多;要控制成本,基于医务人员对薪酬提高的期望,人力成本很难控制,而药品成本在带量采购、零加成之后调整幅度不大,医院管理者下一步应该把目光聚焦在医用耗材上。

文章消息转自财新网,侵删致歉!

转文链接

知乎用户 yinan li 发表

这个情况作为医护人员,躺平肯定是不可能了

有些人是 “苦熬”,有些人是“冬眠”,但对有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作茧化蝶” 的机会…

个人感觉,借着这个机会搞搞科研还是蛮不错的…

知乎用户 莫浅​ 发表

总体来说收入肯定是缩水的。疫情当前,经济下行,我国医疗行业又不能像国外一样坐地起价,整体收入肯定会大幅下降。至于严重程度,疫情以来基本靠老婆养活,我也曾经接到过猎头的电话,动过离职的念头,不过慎重考虑之后依然留守。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吧。

知乎用户 悠居物联网无管道分布式全屋新风系统​ 发表

任何疫情来临时医院都能如常开放,这才是医院应该做的事情。任何疫情来临时医院都能如常开放也是医院的基本义务。

医院有了疫情就关门,就停诊是一种非常无能的表现,医院本来就是对抗病毒的地方,病毒来了藏起来了,缩头了如何起到这样的作用?

现在的医院当然在疫情来了只能缩起头来,把自己藏起来,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本身的环境对抗不了任何病毒,只能藏起来。可是,疫情来了医院藏起来了,人民群众的疾病就不发生了吗?谁来救治?

正确的方法是打造能够对抗任何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医院,保证就患者、医务工作者在医院的环境内不会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不发生传染事件。

代价大吗?三甲医院可能一天的医疗收入就足够用了。

新冠病毒无论如何变异都是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不吸入就是防疫的终极措施,基本就不会染病。

如何保证不吸入?当然是不集聚医院拒绝病人,停诊是另类的不合理的不集聚。

集聚选择在室外通风良好的场所,保持相互之间的距离 6 米以上,就不会吸入对方呼出的新冠病毒,哪怕对方是新冠病毒的携带者,也不会吸入对方呼出的新冠病毒。因为飞沫传播不了 6 米,而对方每次呼出的 0.5 升气体中有病毒气溶胶,也会在广巨大的室外空间瞬间被扩散没有了。

要生活集聚是在所难免的,有时还是要选在室内进行,这时就应该尽量开窗通风,在非采暖区室内外温度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就打开所有的窗户进行开窗通风,创造一个类似于室外空气流通环境的室内外通风的聚集环境,尽量减少病毒气溶胶的积累。开窗通风是用室外空气及时更换室内空气,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扩散。当然选在室内集聚时,应该尽量缩短集聚时间,必须戴口罩,最好戴 N95 口罩。因为在室内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能保证 6 米以上,而且病毒气溶胶一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积累。

有时在室内集聚口罩也没法戴,如就餐、喝茶、喝咖啡等等,这时应该选择室内外通风条件好,并且座位有保证吸入的空气没有可传染新冠病毒的室内场所进行。尽量缩短集聚时间。

以下内容多数为熟悉空气流通的我们,从空气流通、消毒的角度看如何做好新冠肺炎这个呼吸道传染病的医院防疫,即用主动杀死空气中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方法,尽力打造不发生医院积聚感染事件的回答。为了让更多地人看到,曾在有关新冠疫情的回答时多次采用,已经见过的知友请忽略。

新冠病毒无论如何变异都是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不吸入就是防疫的终极措施,基本就不会染病。

如何保证不吸入?当然是不集聚,医院拒绝病人是另类的不合理的不集聚。

防疫是为了拯救很多人的生命,但是也不应该由于防疫使任何人丧失了救治的机会,乃至丢失了生命。

毋庸置疑,医院以现有的防疫设施,如果防疫期间像没有疫情期间那样开放,极大的可能会造成集聚性感染。医院承受不起,整个社会也承受不起这样的事,肯定会上热搜!

现在的防疫多数都是被动防御,就是保证如何不吸入病毒,或者吸入病毒了不发展成重症。

为什么不能主动进攻,把新冠病毒在人们吸入前杀死呢?即便空气中有新冠病毒,在人们吸入前已经被灭活了,就没有了传染性,吸入了也不会被传染。

改变医院的防疫策略,提升医院的防疫水平,减低空气中病毒气溶胶的浓度;把空气中的新冠病毒尽量杀死,让医护人员吸入的空气中没有可传染的新冠病毒,让医护人员安全、安心工作,杜绝医院集聚性感染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活动在疫情期间如常开展。在疫情期间医院的医疗活动如常开展比疫情期间拒绝病人,医院的美誉度更好,医护人员更安全,医院没有疫情期间的停业损失,更不会有拒绝病人的处罚停业损失。

由于新冠病毒是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不吸入就基本不会感染。在室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超过 6 米就不会感染。医院不是一个室外场所,应该打开所有公共区域窗户进行开窗通风,尽力创造一个与室外空气流通相当的室内外通风的院内候诊环境。在疫情期间医院的医生、工作人员和就诊的病人、陪同人员都应该戴防护能力更强的 N95 口罩。

诊室和检查室应该创造一个下送风,上排风的独立空气流通环境,减少新冠病毒气溶胶的积累。

**医生、护士的座位有主动杀死空气中的可能的新冠病毒和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定向送风设备,保证医生、护士、患者吸入的空气都是没有可传染的新冠病毒和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空气,**所有的医生、护士、患者都不吸入新冠病毒,就不会感染新冠,那么医院集聚性传染事件就不可能发生了。

如果用合理的加强通风手段减少公共区域传染病毒气溶胶的积累,主动杀死吸入空气中的可能的新冠病毒和呼吸道传染病病毒,这样的医院就是一个安全的医院,不会造成集聚性感染事件。

疫情期间,在这样的医院可以一边进行核酸采样,一边像没有疫情时一样进行医疗诊治。

当然医院在疫情期间应该采用预约就诊方式,减少院内流动人员;但是绝对不应该采用拒绝病人就诊的方式,减少院内流动人员。

只有打造不会爆发院内集聚感染事件的医院,医护人员才能安心工作,病人才会得到及时救治。

疫情来了,医院的收入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知乎用户 霜月琉璃​ 发表

不知道哇。

这么说来从 20 年底离开医院已经一年多了。

今年过年后因为疫情,只到公司上了五天班,剩下全部居家办公,照上海这节奏,很可能得居家到六月了,这半年就这么要过去了。。

这每天反正就是吃睡喝,线上开开会啥的,直接涨了一身膘。

因为还有原医院的部分群没退。

所以会看到疫情紧张那会儿,医院领导在群里 at 大家,要求接到紧急通知时,大家要保证半小时内达到医院,不得有误。

三月底还真的来了一波全员核酸,晚上十点钟通知全员核酸,立刻马上。

于是我看到我的原同事们,从内分泌到消化到心内到影像科的医生,统统都上了前线,接着就是闭环,住在医院。

不由得感叹,如果没走,变大白的也包括我了啊。

19 年那波我是在后方镇守科室的,没经历过那种大场面。毕竟那会儿并没有劳命伤财的全员核酸。

今年春节曾和原同事聚会,得知医院年终奖没有发。因为我先生在政府部门工作,年终奖被砍半,说是财政有困难,缩减了公务人员的奖金。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医院是直接砍没了。

21 年年中,兄弟科室一个同事也离职了,收入算是大涨,而且再也不用被夜班和急诊 PCI 消耗生命了。他说他居家办公都是睡到自然醒,已经快成为专业交易员了。

我和他相比有点忙,但也学到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大佬。

依旧能接到很多猎头电话,开价是肉眼可见的在飙升,甚至有直接说税后多少多少,已经不跟你谈税前了,更有甚者直接表示多少起,上不封顶。

我有点困惑。那么缺人吗。

知乎用户 草根抗癌 发表

不止医护,应该说疫情影响了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不受影响的不多,只有疫苗,核酸,抗原等抗疫物资相关的在增长。

知乎用户 tmbely 发表

我说说我了解到的情况如下——

目前国内 covid 核酸检测单人一次耗费是 30-40 元不等,视各地情况而定,但医护全身防护到试管试剂成本平摊到每个人身上大致上是 70 元左右,这是大剂量大规模检测平摊价格,一旦个体数量变少单个价格则会上涨,因为防护用具时长只有四个小时,价格不变,到时间了要换新,这也是防疫标准要求。由此引发另一个问题,即医院核酸检测越做越亏,大量的医院实际上是不愿意做核酸检测的,但碍于行政命令和社会责任要求必须做,不然政治上也不正确,因此实际上耗费了非常多的防疫资金。而且由于新冠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大量以前有病有闲钱的人优先选择持有现金,小病自己扛过去,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医病治病,所以目前很多医院其他科室效益实质上下滑,新冠防疫则较为吃力且无收益,医院整体效益下滑不少,大量医护人员防疫工作繁琐复杂而且劳心劳力,但是待遇下滑,最后导致有人出走也不算什么事了。

知乎用户 北京中伦 X 律师​ 发表

病人没有减少,为什么其他科室业务量下降?还不是你们不给看病了。

目前的状态是,疫情之下,除了新冠其他都不算病。只要新冠不死人,其他病爱死不死。

相比于医护收入下降,病人看病难的问题才更严重吧!

知乎用户 特朗可达恩 发表

不能一概而论:

疫情下苏州等多地公务员,教师降薪了近 7 万。

疫情下虽然 pdd 新人起薪平均突破 60 万,美团白菜 45 万起步,腾讯平均 89 万年薪,华为平均 76 万年薪,亚马逊起薪出现 50 万加美元的包,可是看看他们的股票跌了多少。

疫情下,券商股票也跌了不少,可是平均薪资突破 117 万。

疫情下虽然深圳静态管理了一周,上海累计已经 40 万感染,可是随着房地产稳中向好,上海深圳人资产依然普涨。

疫情下虽然我国经济增速有所降低,但依然是世界顶流水平,继北京之后,深圳富豪也超越纽约。27 年时间,日本人均 gdp 从我国 90 倍到现在不到 3 倍了,去日本旅游消费可能比国内在上海消费还便宜。

疫情下虽然你可能只是停工几个月或者减薪,但是互联网年收入越来越高,核酸商中成药商的资产及话语权翻了几十倍都不止。

所以不要抱怨降薪,要做到自省,觉得医院收入低主任态度不好,你里面刷点题去互联网 / 金融公司上个班把钱砸主任脸上,如果你觉得课题不好做,为什么不去搞材料,40 分文章一发把半导体公司一去,名利兼得。好时代如果自己每一年没比去年强起码百分之 10 那一定先要自己思考思考自己的问题。

知乎用户 JOJO 发表

接近了。越是大型的医院受到的影响越小,越是规模小的医院受到的影响越大。疫情前本来对于医疗系统的支出占比就很低,疫情后由于政府对疫情方面的支出大增,造成对医疗系统拨款进一步减少。偏巧,我国的公立医院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为了发展必须走市场经济这条路,搞的一团乱麻很难理清。所以,大多数公立医院饿是饿不死,但是想吃好,还是别想太多了。

知乎用户 rising Li 发表

真是疫情影响?不是集采断了某些前浪的财路?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我们医院没太大影响,该住满的科室还是住满。

急诊轻症病人稍微少了点,但也和前三四年差不多。急诊危重病人一点也没少,甚至还更多了。

知乎用户 一天搞砸一件事​ 发表

市场经济和编制定薪的区别是……

咱们的医学知识是官方提供的……

我一直说了,咱们的医科大学几乎都是官办,知识基本免费(生活费另计)

要是能明白这点,也不会有人说什么规培黑了……

规培算一年黑你十万好了,你知道老外读一年医学研究生多少钱么…………

所以,你看自然的结果就是读出了工资也可以和你讲奉献。

我当然理解医生的工作强度,不过医生的待遇低肯定是和公务员比较的,医生按照这种强度来说,感觉快到了大下海的 timing

知乎用户 凇 SoC​ 发表

是啊,工作量成指数上涨,而工资却只是略微提高,那灰色地带就出来了,**武汉同济医院骗保被罚 5900 余万!飞行检查还发现同济医院 2021 年其他医疗行为涉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 9107.41 万元,目前仍在进一步核实处理中。**有能力的是医生,相对来说包揽脏乱差 “活” 的护士就只能离职走人了,钱的总量不变,只是改变了游戏规则使得钱进了不同人的口袋。

家里有亲戚是当医生的,疫情前就有听他们在抱怨说国内医生待遇太差。经常颠三倒四的加班没有正常的节假日。遇到非你莫属的手术还必须得凶,不论你是否在放假。医生一台手术往往两三个小时。遇到疑难杂症的患者甚至时间更长。精神高度集中还要承担来自患者家属的压力。术后往往就是永无止境的会议,学习会议工作会议报告会议。医师值得人民歌颂的,提高基层医护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加强对专业医师的资质与非法收受贿赂情况的调查,完善我国医保制度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要让正在五年学医三年考研新青年的努力付之东流。转行转业甚至去到异国他乡。

知乎用户 知无不言者慎​ 发表

那么,现在是发国难财的时候,还是齐心协力抗击灾难的时候?

确实,现在公立医院的人力和资源被调配到各地去抗疫,不但影响了正常病人治疗,也影响了正常医院的工作秩序。

我认识的一些医护人员一天要去外地做一千多人的核酸,穿三套大白。一分钱补助都没有,偶尔发一条毛巾,检测动作慢了还会被当地配合部门投诉。但是这些白衣战士私下有牢骚,公开没怨言。要是在西方国家医护人员早就上街举牌子了。和他们一样的还有社区、公安人员。(某国际大都市另说)

为了抗疫,现在国家在投钱,群众收入缩水,政府机构加大工作量转移工作重心。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收入肯定也有影响。

这其实就是一场战争,实话实说好日子到头了,全体国民必须要接受 “从此生活不一样了” 这种局面,从心里上增加应对未来不可预测的灾难的准备。

这就是 SH 主义特色,他不能让你公平的分配别人的财富和幸福,但是能调配别人的资源让你平等的解决贫困和灾难。

现在就不是医院坐等病人上门送钱收红包的时候。

那些私立医院,莆田系这几年不知道干啥去了,肯定也是收入缩水不少。

像某医院管理中心,他们的观点可以是客观、专业、中立的,但是不会是讲大局、讲政治,讲人民利益至上的,毕竟是出身不一样,受的教育不一样,所以有的东西看问题的角度,利益取向就不一样。就如同当年金庸反对中国搞原子弹,认为原子弹不如吃饱饭重要。天天咖啡牛排婚外情的人,就是不理解乞丐为什么要一根打狗棍,打狗棍就是用来护食的。

像这种香港的医疗评价机构,他的教育背景学术立场评价体系全部来源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范畴内,在他看来把一切都数据化才是科学化,盈利、评级这些数字的升降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多少人病,多少人死都只是冰冷无价值的统计数字而已。你要全信他,你又不是随时可润的精英阶级那你就死定了,因为你也只是他的一个数字。

正是我们国家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出发点,才调动全国之力同心抗疫,这是整个西方社会,香港学术机构都是理解不了的,他们眼里只有部门利益、短期利益,这也是西方世界总是误判中国的原因之一。

知乎用户 卡拉迦迪斯 发表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 (有限合伙)[1]

庄一强 [2]

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 [3]

参考

  1. ^https://aiqicha.baidu.com/company_detail_96512925262984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A%84%E4%B8%80%E5%BC%BA/6467763?fr=aladdin
  3.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10418/content-1211377.html

知乎用户 鲁小夫​​ 发表

假的。

我来辟谣。

以下才是真相:

防控疫情不会造成医疗资源短缺。

地区设卡不会影响物质流动。

城市停摆对经济影响更小。

人不吃饭也不会死。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知乎用户 jesoen jesoen 发表

知乎用户 熊施聪 发表

别的地区不太清楚,简单说下我们县里的公立三家医院的情况。人民医院住院人数比疫情前减少三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新冠救治医院,政府补助不少。职工收入和以前没什么变化。妇保院收入比往年少了三万左右,但这个不全是疫情的缘故,主要是生小孩的少了。我们中医院病人没什么变化,收入涨了一万不到。总体来说,人辛苦了很多,收入微微上涨。

知乎用户 化作这场无声 发表

笑死了,省会城市,zf 赊账做核酸欠了钱不还,奖金发不下来了。

知乎用户 张三的原罪 发表

医院不赚钱,靠什么养活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没钱,谁来给人看病?那你别生病啊,让医护人员都没饭吃呗。办不到?哦

知乎用户 正阳​ 发表

本月初,在某地级市,同主政者聊天。他跟我讲了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举全市之力,建成了医院,设备也非常齐全,最不济也同省会城市相当,也同国内顶尖医院建立了科室合作关系。为什么医院的营收还是上不去?

我作为被提问者,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你有病了,是去省会看病,还是去北京看病?**他的回答是,我一般应该是在本市,特殊情况会去郑州或者北京。我笑了笑没接话。

其实作为老百姓来说,只要身上有钱,一般有病了都会去大城市,差不多就是省会城市,再富有一点,或者病稍微棘手一点,都会选择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你别否认我,我就问你如果有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不是也是这样做选择?

为什么老百姓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很简单**,**因为现在很多医院治不好病,技能上不去,老百姓只能去上级医院治病,因为上级医院医疗资源更丰富,经验更多,水平更高。所以根源在于老百姓不信任下级医院了,为什么不信任?因为治病治不好,反而要花很多钱,既然所有的医院检测治疗水平都差不多,那么上级医院有经验的好医生更多,为何不去上级医院呢?

所以你看,矛盾是在这里。

可能很多看官不懂里面的道道,我简单讲一下。

医院是拉动本区域 GDP 的大头,也是纳税大户。地级市为了发展,在新的片区都会规划医院,带动片区经济的发展,无形中也会促进这片土地的升值。除了医院,片区开发还会包含学校等其他基础设施。因为地级市财政问题,建设医院都会去发行地方债务,用医院的营收作为还款方式。如果医院建设好了,营收上不去,那么财政可能就得兜底。所以医院的营收是个很重要的事情。

但是现在尴尬的是,虽然投入、引进了大量的资源,医院的营收很少,开支都不够,还需要财政拨款。这样是养不住好医生的,所以有点水平的医生就会流失掉,他们要么想办法去上级医院,要么就单飞了。医生也是要养家糊口的。

所以这就造成,很多医院和医生注重利益优先,凡事会先考虑一下营收,为了多减轻一点各方压力,都会上一些代表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药都是采购制,不能用超出范围内的药。因此医院的效益更差了。

疫情这 2 年以来,由于各种疫情爆发,各种封控,导致企业大量的破产,很多人失业,老百姓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去做多余的事情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负债,减少开支。从现在来看,以前顶着光环的头部顶流企业,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所以除非是必须要治的病,大多数人已经没有办法去负担。

老百姓没有钱,也就不会去医院治病,能扛的就扛一扛,实在扛不过去,再去治病。所以医院的营收肯定会大幅减少。所以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疑难杂症、重症监护这类业务变化不大,但是那些可以坚持一下的科室,就很不乐观了。但是对于顶流的北上广大型医院来说,影响有,还没那么大。

既然医院营收达不到,医生流失那就很正常,毕竟医生也有房贷车贷,也要养家,只能去找其他的途径支撑自己原本的收入,原本的生活条件。

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都很大,不止是医疗行业。但是只要扛过了疫情,熬死竞争对手,那就等来了春天。所以在寒冬时期,活下来是最重要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尽量维持自己生存的时间,尤其是做企业的,更要明白这个道理。等到疫情过去,春天来了,那就是整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知乎用户 月光下的向日葵 发表

就一点,人家卖核酸检测试剂卖的飞起。

医务人员冬天夏天在那采核酸一分钱没有。

知乎用户 莫问天 发表

哪?为啥我哥说他们每天累的要疯,补贴多了一点,工作量多了几乎一倍?

知乎用户 昂苟 发表

基层大部分医院趁大基建贷款搞得大楼,加起来比独山县那群可怕工程还厉害。

知乎用户 如水 发表

好像公立医院原本也不是让你们赚钱的好吧。

说到底,疫情极大的影响力医院捞金,做高附加值的产业。

但医院的初衷真的就是为了做有些和明抢差不多的业务嘛?

知乎用户 双面人 发表

京医通都嗝屁了,你能信?

知乎用户 lij 发表

国家应该给医院基建投入一些,或者城域医疗信息数字化方面,反正也是要靠搞基建过日子的。

知乎用户 边境人 发表

大城市不知道怎么样,小城市的诊所卫生所是真的受影响极大的,感冒发烧支气管炎这种带去本地出名一点的诊所看,平均 5 分钟看一个病人很多时候都要排号一个多小时,医生忙的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现在闲到。。。。

知乎用户 圈圈的粉丝 发表

瞎扯, 2020 年以后,国家大力发展公立医院,很多公立医院都在扩建,建新楼,国家拨了很多钱的。私立医院确实差很多,莆田系麽,关键时候也靠不住。

知乎用户 家居百晓生 发表

别的什么界这么说可以理解认同,

比如餐饮界,旅游界,会展界等等,

医疗界就很费解了,

找个理由也要找合理的编,

比如连续加班,核酸安排之类,

医护收入缩那主要指莆田系的吧

知乎用户 Kitty 猫 发表

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多了去了, 哭什么穷,还能出走说明不是疫情的原因。

知乎用户 澎湃的海 发表

医生的收入要地方财政发,可是在动态清零下,连正常的生产生活都不容易,又怎么可能维持财政收入的增长?

知乎用户 徐涛 15829930131 发表

医院可能没有太多的收益,但是医务工作者不可能没有收益的!

知乎用户 夜班中 发表

我是去年入职,作为低年资住院医 (第一年) 派去隔离点工作。每月基础工资 5000,隔离点补助 9000,另外生活物资全包。 本院核酸夜班补助 300-500 一晚。 类似的隔离点和核酸夜班任务,主要是低年资医护参加。

疫情规模扩大后,补助就没发过了。

知乎用户 远山 发表

确实应该多给医院提供一些资源,更重要的是,理顺资源的流向,现在是一部分人吃撑,一部分人饿着。

另外,如果放开,医生会更累,因为会不断有医护感染,不断有需要隔离的病人,剩下的人只好更累。

知乎用户 畸人乘真 发表

1,问题应该反问:时间这么长了,疫毒进入人体的经脉变动,认识究竟如何,,,

2,疫毒问题的科学分析,和行内人士的工作量问题,是两码事。。

3,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依然,,,,

4,内经和伤寒论告知了,人体经脉系统流转的核心理论。。​

归一论会通了人体经脉模型,阴阳大论(含药解),脏气法时论,,

解决了人体生理框架的关联性认识:药理和卫气道的出入离合关系。。

识货者可搭建舞台给归一论吗??

知乎用户 马鹿 发表

医院里最赚钱的业务,大部分不是刚需,当然有影响。

知乎用户 Y 云淡风轻 发表

有的,公立医院也是自负盈亏,疫情一来,很多病人因为管控没法来看病,医生护士很多都派出去测核酸了,也收不了什么病人,没病人看病医院就挣不到钱,挣不到钱给医护减薪太正常了。

20 年那时候,全国上下齐心抗疫,医护被神话,一部分当年的高三毕业生本来没打算学医,结果因为敬佩医护报考了医学专业,我记得那年撒贝宁跟康震主持一个综艺节目,那期主题是演绎钟南山,那次还邀请了几个湖北的高考完的学生,那几个学生学习都非常好,其中有个男生就报考了医学院,忘了是哪个学校了,真不知道当年那些学生现在后悔没。

知乎用户 Covida-19 发表

我在澳洲医疗界,做的 public health, 疫情 2 年多,收入不但没有减半,还翻倍了…

知乎用户 懒懒 发表

优越性就优越在有优越性

知乎用户 最美爱大使邓君英 发表

那出走人的出路在哪里呢?

知乎用户 恒大一生黑 发表

有句话这么说,劝人从警,五雷轰顶,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知乎用户 奥利给 发表

是时候展现一波精气神了

知乎用户 张大锤 发表

加大医学院校学生培养规模,适应老龄化的时代,现在有补贴的情况下这些人还觉得收入少,那社会上其他行业收入减少更多的比比皆是,他们说啥了吗?医疗行业的习惯了高收入,现在稍微少一点就受不了了?那就加大医学生的培养,增加供应就好了,医学远远没有达到其他学科内卷的程度!

知乎用户 小沙弥​ 发表

有的,其实影响是方方面面,很多东西已经回不去了

你让渡出去的利益和权利不会自己回来

医院很多疾病都没法治,医生收入的确是在缩水,很多医生被抽调去做核酸检测,医保资金也需要大量支持新冠相关的支出

知乎用户 利康 发表

医生本来就不该高收入

救死扶伤

怎么能成了挣钱的生意呢

挣个饿不死的钱就够了

知乎用户 wu 什么谓​ 发表

有,必须的!不过是三甲以下的医疗机构。

现在进医院看个门诊堪比进皇宫,得经过层层检查证明你的安全性,要是住个院那就是堪比坐牢了,除非是你出院,否则就别想离开住院部一步,年轻人可以用手机点外卖购买各种生活必需品,那老人怎么办?只能天天吃医院准备的病人餐了,要是没有陪护又不会用手机的病人,可能连生活物资都购买不了。再就是一般住院都需要陪护,病人可能精力不足,不想动,陪护是健康人啊,你让个健康人天天憋在一个病区里哪儿去不了,谁愿意送家人去住院啊,除非是危及生命了。

就这种情况,试想,你要是有个一般头疼脑热你愿意去医院看吗?很多时候可能自己瞎吃点药就好了。如果是重大疾病或疑难杂症,一般的医院又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去三甲大医院了。

再者,疫情三年,对体制内人员的收入可能影响不大,对于底层老百姓影响大了去了,很多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全靠两个人或者一个人出门务工养家,这几年不是这里封就是那里封,不是这个厂倒闭就是那个厂倒闭,出去务工一连个吧两个月没活干都是正常现象,没事做就意味着没收入,没收入就意味着没钱给家里的老人小孩看病。小病靠硬挺,大病就得去大医院了。

医院也是盈利机构,国家又没给医院全额拨款,还至少有一半的人没有财政编,全部得靠医院自己养活,没人看病没收入,拿什么养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疫情带来的并不是病人出不去都选择就近看病,而是变成了不到病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就不去医院看病,再往上的不了解,本省的龙头三甲也没有哪个正向增长的

坐标某三线精神病专科医院,也是个差额拨款的市属三甲,疫情前月收入林林总总能到个五六千,在三线城市不算多高,但也并不低,工作量略高于其他小医院,低于综合性三甲,总的来说还算可以

现在月收入接近腰斩,更离谱的是夜班费从以前的 70 降到了 10 块,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几乎每个月都有护士辞职,科里的编制外护士,这两年换了差不多一轮

至于我们,工资减半,好歹还在发,至少没有拖欠,再加上专科属性太强,离开基本没可能在本地找到对口工作,也就这么混着,唯一的好处就是休息多起来了,不上门诊不值班的时候,基本提前两小时就能下班走人,有阵子科室病人特别少,主任催着我们轮流休年假,放以前做梦都不敢这么梦的

就这样,医保局的大爷们还三不五时的来督导检查,试图从已经没剩什么收益的流水里再扣点出来,主任平时在人家跟前都跟孙子似的,现在都被他们智障一样的问话逼到差点拉开架势干仗

大环境就这样,除了塔尖那一小撮,剩下的没几个能有好日子的,有工作有工资有人交社保医保,就我来说吧,挺知足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我是本地单身狗,没房贷不用养家,其他同事怎么想就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JACKY0616 发表

坐标广州三甲医院。工作多了,收入缩水了。

原因一是是因为不断发生的疫情,经常抽调医护。医护少了,住院量和门诊量自然下来。

原因二是外地患者要 72 或者 48 小时核酸阴性,外地患者也少了

知乎用户 职业规划小李 发表

客观上讲,疫情的产生对医院的收入确实造成了影响。 自 2019 年 12 月疫情以来,大部分医院门诊量和业务量下降,医院收入减少。一项对 26 个省市 316 家医院(其中 204 家为公立医院)2020 年 2 月业务量和运营收入的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几乎所有受访医院业务量和运营收入同比下滑。其中,78.48% 的医院门诊量同比下降 40% 以上,58.86% 的医院住院量同比下滑 50% 以上。

2020 年 4 月,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施焕中,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要过苦日子了》的文章,他在文中写道:“尽管在意料之中,我上周五拿到本月份的薪酬单之后还是愣坐在办公室里双眼发直良久。

北京朝阳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最大的附属医院,医疗条件、门诊数量在全国都是十分靠前的。而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作为在现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一手扶持起来的王牌科室,尚会面临揭不开锅的局面,其他小型医院的情况可想而知。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2022 各级政府、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教师也都拉开了降薪、调薪的序幕。节约下来的资金毫无疑问是要投入到医疗(抗击疫情)中去。体制内的工作者一方面加班加点去抗击疫情,一方面收入下滑,日子也都不好过。

想要彻底的对医生的待遇下降进行深入剖析,就要对工资的基本组成进行剖析。

医生的收入构成包括四部分; 基本工资,月度奖金收入,年终奖金和各项福利收入,基本工资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学历工资,职称工资,技能工资,担任医院任一管理职务的,同时按照不同级别,给予职务补贴。其中学历工资约占基本工资的 15% 左右,职称工资约占基本工资的 20-25% 左右,技能工资由医院内部和外部在专科领域中具有较高资历的专家组成小组,给予综合评定,约占基本工资的 60% 左右。月度奖金根据该医生所在科室当月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医生本人当月的业务量确定,年终奖金则根据医院当年的经营状况,在确定奖金总额的基础上,进行年度考核,并综合考评成绩,决定医生的年终奖金数额。

绝大多医院的基本工资都比较低,2000-5000 不等。医生收入的大头就是月度奖金(绩效工资)及年终奖金。这两部分收入和医生的问诊量,手术量也就是说和病人数量的多少是直接挂钩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疫情会对医生的收入造成巨大影响了。

广州艾力彼的调查数据显示,2 月份,国内医院的业务量和营收普遍出现下滑,其中近 8 成医院的门诊量同比下滑 40% 以上,超半数医院住院量同比下滑 50% 以上,手术量下滑 60% 以上的医院占比也过半。与医院营收下降成正比的,是医务人员收入的减少。丁香园 3 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约九成医务人员的收入下降,其中 56.3% 的医务人员绩效、奖金受到影响,基本工资没有影响;29.4% 的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均受到影响;只有少数医务人员(7.6%)的收入未受影响。而在下降幅度上,36.4% 的医务人员表示收入下降了 30%~50%,还有 5.7% 的医务人员工资目前还没发。

疫情当下,且行且珍惜。

知乎用户 刚正 发表

确实,我也一直很关注这个。

动态清零 ,最直接的压力就是在医护工作人员这边。

本来就很辛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符合实情。我们科病人从 19 年的每天 140-150 个病人下降到 20 年 120-130,21 年 100-110,22 年现在 80-90,护士已经轮岗休息,每月奖金 2000-3000,医生收入也少了 1/2 吧。但是,没关系,我们在媒体的宣传里依旧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白衣天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来可能没人相信,第一波疫情的时候,医院大面积停诊。我那个月的奖金是 - 260,你也许会问,不发就算了还有负的?是的,你没看错!临床科室每个人都是有人头费的,学名 “科室成本”,粗暴的讲就像上供。那个月医院借了我 2000 元,发了 1740 的奖金。缓解一些绩效好一些时,从奖金里扣掉还掉。

即便没有奖金,临床的工作得做,政治性工作又多。搞一次核酸演练,每套防护服采样成本最少 100+/ 套。练习一套、考核一套。抽调几百名医护人员,看着都心疼。考核不到 90 分,还要一人扣 500 奖金。真的是全体炸锅啊…… 哎,往事不堪回首。单单想想这些普遍问题就心塞至此,更不要说个人发展论文晋升等等个人差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地市级医院医生,匿个名先。收入缩水百分之二十,但是不是因为医院收入下降,是因为多招了人。病人没多的情况下为什么多招人,这两年医学生毕业多不是盖的,总有领导亲戚要就业,挤吧挤吧就进来呗。

部分科室得益于病人不方便外地就医病人数还上升了,另外,领导也引进人才鼓励新项目,也增加了收入。总体来说,总收入是维持了,但是支出也多了特别多,核酸,防护,发热门诊,都是钱。

人员流失目前很不明显,因为没啥竞争力都。学科带头人的名气只限于我们市,出了市,屁都不是,医院对这些人收入另外有倾斜,不值当跑。

护士收入据说有下降。有才来的跑了。老的跑不动,护士主要突出点,能上夜班,不能上夜班了,又没啥亮点,去哪也难。

医护收入是和大环境相匹配的。我感觉后面应该会更差一点。因为我们科今年放弃治疗的比往年多。看着风平浪净。但我老觉得暗潮汹涌,希望是个错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公立市三甲医院 在编外科医生

欲哭无泪 还没有我读研时候补助高

知乎用户 David 发表

因为看病的人少了,客户少了,就这样。

知乎用户 BLUE BLOOD 发表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知乎用户 卡尔马克思之冠 发表

别什么都让疫情背锅,我看最大的原因是医疗集采吧。

回扣都没了,随叫随到的美女医药代表也没了,这主任干着可没劲了。

知乎用户 果粒的主人 发表

影响应该还是很严重的,特别是对私立医疗机构。

上个月,深圳市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还发布了一份文件,《社会请援呼吁书》,称:近几轮疫情前后持续近 3 个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冲击巨大,机构员工工资、房屋租金、防疫开支等成本压力剧增,各机构门诊量萎缩,大量非公医疗办医疗机构生存艰难,期待各方能够帮助扶持深圳社会办医疗机构共克时艰。

都到了协会发这种文件的地步了,已经足够严重了吧!

另外,上海如今正处于疫情风暴眼中,3 月底,非公医疗机构 “冬雷脑科” 创始人宋冬雷接受采访时也说了,医院受到疫情影响收入大幅缩水,而防疫费用还在增加:“我们 80% 的患者都是外地的,来自长三角和全国其他地方。本周我们门诊下降了 70%,原先一天有一百多名患者,现在一天只有二三十个。这两天门诊几乎没有患者,住院部稍微好些,但也大概下降了 30%。”

所以有人说新冠疫情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可以称得上 “重创” 了,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知乎用户 到底该如何 发表

医生最喜欢的就是所有人都得病,买卖好了赚大钱,我却希望人人无病医院倒闭。

知乎用户 zqsm 发表

医疗机构有赚钱的时候,也就预备要有亏钱的时候。

这世界本来就没有只赚不赔的道理。所有行业都要有危机感!

至于各种牢骚话,发发是可以。现实该回馈社会就回馈。所谓名医,也就是经过困难曲折, 才有现在的云淡风轻!

.

知乎用户 喵星大佬​ 发表

好事,医院都关门最好了,地球人一日不灭绝一日不得安生

知乎用户 和谐了和谐 发表

不应该啊,这一轮又一轮,一天就是上亿的花销,医疗机构怎么还能缩水?医护收入减少我倒是信,因为加班核酸检测的,我听说很少给钱。

知乎用户 阿福家的箩 发表

说个政治不正确的

部分基层搞得抗疫堪比徭役

1 这是政治任务

2 你自己想办法

完了,不给资源不给补助

还有不让医护回家不让方舱建设者服务志愿者回家的恶政

这样耍流氓持续下去,还有人会上去抗疫一线吗?

你指望那群函授毕业的半文盲 x 级 y 级领导干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事业单位会计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吧(年底账上不能留钱,然后一遇到灾害就。。。)

知乎用户 半盆园 发表

医疗界整体低迷,学科带头人出走,是离开医学界,改行了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要没像月初这种疫情管控,医院的病人压根不会少,医院的收入来自病源量,所以医生收入会下跌?不李姐

知乎用户 被炸了号的元鼎 发表

真的,南宁二十家三甲,据我所知,除了医科大一附院逆势增长,包括区医院在哪个医院的营收都不如预期。

知乎用户 stys 发表

搞封控只会让一些病情不严重的人不去医院,收入肯定减少啊。医院失去了收入,患者承受身体痛苦或者埋下健康隐患,妥妥的双输。

知乎用户 大宿舍长 发表

太好了,规培终于轻松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药占比

耗占比

药品零差价

分诊医疗

药品集采

耗材集采

DIP

还有抗疫的钱也是从医保里花出去的

这些政策都会直接影响着医疗机构的收入。

我在一个国内比较不错的三家医院工作,博士毕业现在 5000 左右奖金。科里的同事常年一半人调出去抗疫。

知乎用户 小鬼頭 发表

去做核酸呗,做一天 1000 块。是我听错了吗?

知乎用户 月见月斑 发表

医保都快穿了,正常

知乎用户 猪毛蛇 发表

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肾经冰,医生反正收入天天降,可持续降。可是从没见过有人说过具体年收入、晒过个税缴纳截图、银行卡余额截图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医疗水平才是更可怕的,医学是实践学科,门诊和手术量少了,不可避免带来诊疗水平下降

知乎用户 zhang1111111 发表

工资对半砍了…… 绩效占一半,绩效 0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的医院不知道,说说我自己

科室一大批人去支援疫情去了,还并不算想去就能去,因为支援疫情有钱拿,能加快晋升

另外一批,也就是我们,美其名曰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少了人上班,规培进修来不了了,病人数量却没少几个,还要负责过渡病人,工作量直线上升,可是由于抗疫支出巨大,工资反而越发越低,导致大家都想去支援,去抗疫,政府发钱,这样还至少能保证收入。

要是再这样高几个月下去,我们也要开始摆烂了,那里来的什么白衣战士,不吃饭,难道是人工智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哎最近真的是不景气,只有基本工资勉强度日

知乎用户 SHare13597901451 发表

很多医院绩效改革了,收入减少

知乎用户 风雪夜归 发表

直接去私立,犹豫个鸡毛。

知乎用户 律师不是法师 发表

疫情的影响不只是医疗机构,各行业都有明显的感受。

另外疫情对生活影响特别明显的是出行或者进入某些场所需要出示各种码、有 24 小时或者 48 小时内的核酸报告等,对出行与办事都增加了成本。

应该来说,在平时疫情并不严重的时候,对医院影响应该并没有那么大的,看看平时医院的人流量就可以看出。

但是对于发达城市的医院,可能影响比较大了。因为发达地区的医院有全国各地的病人前往就疹,而疫情期间,出行不便,一部分病人不得不考虑在本地治疗。如此一来,可能发达地区的知名医院确实要受点影响了。

最后,这个医疗界人士透露的信息,也说明医护人员的收入与医院的创收关系极其紧密,这也就难怪一直有人指责医院可能过度检验、过度治疗以收取费用盈利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可能有吧今年新毕业的本科医学生貌似都比较好找工作吧。就我身边知道的只要你愿意去县医院的过面试都可以直接拿到编制。

知乎用户 维拉 发表

不知道他从哪看出来的。

医院业务量下降了,为啥我看病还要提前预约排号。要是做检查的话,一天都看不完。连个 B 超都得提前一两天约,最快也得上午约,下午能做上。更不用说核磁,那得提前一周约。

要是看个专家号,都得提前两三周约。

个人觉得,疫情对医院没啥影响,对患者倒是有些影响。

有个感冒发烧的,没有急重症都不敢去医院看病,怕被隔离。住院还要提前做核酸,否则要先进隔离病房,等核酸结果出来,才能住进普通病房。

看来我是太普通了,认知达不到宏观上的整体,只能看到认知基础上的局部。

知乎用户 你说爱情就是扯淡 发表

573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成本增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员外派,很少有科室满员上岗的日子,护士出去做核酸的做核酸,医生轮换出去搞疫苗保障,医院要保障急诊黄码病人的安全,从急诊科划分出来一个黄码病区,全院抽调人员去那个病区上班… 等等这些,目前反而是我同学在的血透科收入最好最稳定了(以前属于中等)。

知乎用户 李游 发表

家人在影像科,三甲医院,目前还可以,收入都能保障。

知乎用户 aflxchar​ 发表

灵活缩水

知乎用户 ma littler 发表

医院只需要一个科室:新冠科。怎么死不管,只要不是新冠就行。

知乎用户 刘 1333​ 发表

终于有人问这个问题了! 医院好多物资拿出去支援,这是钱吧。医护人员大批量出去支援,核酸检测,医院正常业务停业,病房只保留 20% 的病人甚至停诊,那么钱从哪里来??

知乎用户 zzz 发表

口腔和整形外科应该是重灾区吧。皮肤科也差不多。因为皮肤科看门诊不怎么挣钱,值钱的是皮外医美,太伤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既然疫情这么严重,医护人员收入减少,学科带头人出走去哪里了?去政府享受降薪?去私立医院?去其他收入缩水的公立医院?去医药公司做集采?去民营企业帮助企业破产清算?你只看到医护人员收入缩水,你没看到外面各行各业百业凋敝。

知乎用户 平常日子平常过 发表

医师公已经是时下最有保障的行业了。

何不食肉糜呼。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降薪挺该的。

你们的工作值这个钱吗?

知乎用户 辣辣 发表

说明防疫政策好啊!给居委会志愿者们点赞!全国人民齐心搞防疫啊!大家都去打疫苗做核酸啊,其他的全部是浮云!记住一定要严防死守,不能放过一个感染者,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

知乎用户 ToiletBoy 发表

我不是行业内的,事先声明具体真不真实不知道,但是!就算是真的

医护收入缩水有坚持清零重要?

学科带头人出走有坚持清零重要?

看来还是觉悟不高!民族大义为重懂不懂

知乎用户 ZT135 发表

这是因为疫情让人们更加偏向于在地方医院就近就诊,这是大好事啊,国家推了这么久的分级诊疗制度终于开始落地了。至于巨无霸医院,这本来就是畸形医疗体系下诞生的怪胎。

现在患者分流之后,医疗资源利用率上升,巨无霸医院的医生没有这么多病人了,总算能不用绷的那么紧了,地方医院的医生总算有病人了,不用每天上班和放假一样了,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不正好满足了知乎好医生们的心愿吗,平时叫嚣着:1. 有种 / 本事生病了别来医院找医生看自己在家治。

2. 嫌医生护士态度不好你去私立医院啊,高端私立医院态度好,没钱去怪你自己穷活该。

3. 所有医生护士都是完美无缺的,一切都是患者的错。患者除了无知就是打算医闹。

…….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疫情中,打了1000个求助电话,妈妈还是离开我了

这个冬天,疫情席卷了小半个中国,西安尤其严重,封城及其带来的次生问题,一度让时钟拨回武汉时期。 矛盾随着“西安孕妇流产”和“老人心绞痛被拒诊”到达巅峰,随后两家民营医院被停诊处罚,在肿瘤论坛和病友群里,掀起了阵阵讨论。他们大都亲身经历了类似 …

疫情中的“少数”

记者 |陈媛媛 实习生 李坤一 刘更 编辑|彭玮 父亲抢救失败了。王欣(化名)决定带着他回家,两个人在救护车上,她掀开了父亲头顶的布,摸了摸手臂,“还是热的”。汽车偶尔晃动一下,父亲的神情像是在皱眉头,那么一瞬,她错觉父亲还活着。 近日,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