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是如何搞外交的?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我一直很喜欢看外交官们写的书。

对于略显神秘的外交来说,亲历者的记述往往引人入胜。况且外交也是考验头脑的工作,有种说法是“几乎每个国家都会挑选它最优秀的人才去搞外交”,所以读他们的书能学到些东西。

而我的这个阅读兴趣,始于一本《外交十记》。它的作者是钱其琛。

有的书拼命往大了写,有的书却努力往小了写。钱老主管中国外交十几年,经历无数,最后只写“十记”。他的著书风格和他的外交气质一样,高级!

钱老在国外接受记者采访。

01

有一个细节可以体现,钱老当年在外交上扮演的吃重角色。

1998年3月15号,在当选后的首次记者会上,朱总理正意气风发地阐述新一届政府的施政蓝图。

中间,一位俄罗斯记者插入了一个外交问题:“有人说您没在前苏联留过学,也许会在对俄态度上有些‘新的内容’,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幼稚,不过却让擅长经济的朱总理,没那么好聊。于是,他只好坦诚地说:

_我在上届政府外交管得很少…_是否可以请钱其琛副总理,对这个问题作一点补充呢?

说罢,他笑着把目光投向身旁的其琛同志,如同一位选手在求助队友一样。只见钱副总理把双手放在桌前,不紧不慢地说:

任何一届政府里面有人在前苏联或者其他国家留过学,就认为这届政府一定对那个国家怎么样,我看这个逻辑不存在。不管从哪里学习回来,有什么经验,中国政府都是代表中国的。

钱老是朱总理的同龄人,风格则大相径庭,几乎从未见到他生气的记录。可以说既不发飙,也无怒斥,始终有着一种气定神闲的淡定,却同样能做到气势上的碾压。

这种风格在火药味十足的外交谈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曾任钱老秘书的沈国放讲述过,与美国前国务卿贝克的一次会谈。那是1991年的11月,贝克前来北京访问。当时苏联已经濒临解体,中国也处于西方的制裁中,国际环境空前不利。

美国前国务卿贝克(左一)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担任过国务卿、白宫幕僚长和财政部长三个职务的人。

贝克认为他来中国访问,就算给了面子;所以要中国给他“装篮子”:防武器扩散、经贸合作、人权,这几样东西都要“装进篮子”带回去。

可以想见,这次交锋异常激烈。过程中,贝克一度收起文件夹,起身表示不谈了。

这时候钱老是怎么做的呢?

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谈判桌前,面带微笑地看着对方。直到两分钟后,贝克主动结束“表演”,又坐了回来。

02

在《外交十记》中,钱老基本是用白描的手法,在还原历史的现场,鲜少发表个人的点评。唯独对贝克,不仅数次把他定义为商人,还说这个人动辄喜欢“做个交易”,擅长“漫天要价”。

商人贝克或许不知道,他遇到的钱外长,曾是一位财务。钱老没上过大学,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解放前,在上海《大公报》会计科。

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通常会对他的个性,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贝克要跟一位老财务漫天要价,那一般得不到什么好结果。

海湾战争爆发的1990年,联合国投票授权对伊拉克动武前,中美双方达成“默契”:中国投弃权票,美国邀请钱外长访美,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实质性举动。

哪知道这个贝克鬼得很。

等到钱外长出现在纽约后,又开始提高要价:希望中国投赞成票,还派人威胁说,如果中方投否决或弃权,那将对钱外长的访问造成“灾难性影响”。

钱外长没吃这一套,强硬回绝了贝克的要求,他说:

中美关系尚未恢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对有关决议,不予否决,已经是最大的照顾了。

贝克这次没有得偿所愿。但他后来却对人说,钱的外交谈判能力,我没有看到第二个。

坚持原则,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

钱外长虽然态度强硬,但姿态柔软。

1993年10月,还是在纽约,钱外长和英国外交大臣赫德谈香港问题。那阵子,末代港督彭定康上台后,开始频繁“搞小动作”。

钱老周旋过的人很多,彭定康(左一)也是一位。

谈判桌上,双方“各执己见,寸步不让”,基本就要不欢而散了。在结束时,钱外长却出人意料地说了一句:

今天我们的会谈很重要,应该说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当天在场的,有后来成为了外长的李肇星。他回忆说:“我一听,心里马上产生一个大问号:今天吵得这么厉害,何来积极成果?”

随后,钱外长又继续用平静的语气说道:

我们在许多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但双方都愿意继续谈,哪怕是吵架似的谈,这为双方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_。_

李外长是山东人,比较耿直实在。他后来反应过来:这叫**“斗而不破”**。

03

钱老的淡定是在社会里,而不是在学校里修炼出来的。早年间,他一边在上海《大公报》工作,一边就在干地下党了。

他曾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

我仍在学习,自信没有在账簿中埋没了自己。我在读“社会”,我在读“生活”。这就是我的大学。

可以说,财务是他的副业,革命才是他的主业。

据资料记载,在高中毕业的同一年,他在地下党学委参与策划学生运动。如今位于上海人民广场旁的汪怡记茶庄,就是他们当年的接头地点。

独特的经历,造就独特的个性。

钱老**虽然深藏不露,但内心也并非从无波澜。**他其实也有忐忑的时候。

话说在1992年夏天,中国决定同韩国建交。这件事比较敏感,因为考虑到朝鲜的感受,最好取得他们的理解。江同志对钱外长说:“中央决定让你去一趟平壤,面见金主席。”

这不是一趟轻松的访问,钱老在书中写道:

在专机上我心里一直不太踏实。虽然金主席答应见我,但我们所通报的内容,会不会令他感到突然,朝方又会做何反应呢?

在他的笔下,平壤之行的细节格外清晰,接待规格处处都显得与过去不同。比如,机场没有了欢迎的群众、外长相见只是简单寒暄、双方坐在蒸笼般的直升机里气氛诡异……

事情如他所料,朝方对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有数的。

在一处湖边别墅里,金主席听完了钱外长的通报,既表示了理解,也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快:

他看了看我们带来的礼品,九龙戏珠玉雕和新鲜荔枝,就送客告别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他历次会见中国代表团中时间最短的,会见后,也没有宴会招待。

吃不吃饭不要紧,只要任务完成了就行。

1992年8月,中韩建交。

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了打破西方诸国的封锁,同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建交是外交大战略的一环。

**笃定的战略下,还需要有力的执行。
**

据统计,在钱老的首个外长任期五年内,就访问了100多个国家。他以自己的往来穿梭与纵横捭阖,为中国的发展营造出广阔的国际空间。

04

由于资历深厚又功勋彪炳,有的媒体给了钱老“外交教父”的称呼。在外交系统里,后来的许多年轻干将,也尊他为师。

他带团队的方式颇有特色:不骂人,话不多,但精妙。

有两个例子,都来自李肇星外长。在钱老麾下时,他还是小李。

1983年,组织要派小李去非洲东南部,一个叫莱索托的国家,当临时一把手。当时,中国与莱索托刚建交,一切都需要从零做起。小李认为这是组织的信任,临行前带着笔和纸,兴冲冲地来到钱老的办公室,请他指示。

哪知道,钱老就站着对他说了一句话:“去那儿挺好,和全馆同志一块儿吃饱饭,好好干,没问题。

只有不到半分钟,谈话结束,小李的笔和纸都没用上。

李外长和钱老。

还有一次,中国要派新闻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原定让时任新闻司长的小李当团长。这时,小李又发挥了山东人的谦逊品格,认为自己级别太低,他便请了人民日报社的一位大领导当团长。

没想到问题来了,这位大领导按级别是要坐头等舱的,外交部又无法报销。于是,小李又硬着头皮去找钱老。

钱老既没有骂他,也没有帮助他,也只说了一句话:

这事儿是你自己弄出来的,自己去解决吧。

当时小李并不理解钱老为何这么说。等他自己变成李老之后,才意识到钱老这样做的深意。

**放手让人自己去解决问题,难道不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最好方式吗?
**

05

钱老不仅话不多说,工作中因多年的保密习惯,也不在纸上留只言片语。

不过,2003年他一退休就开始写作《外交十记》。据钱老的儿子钱宁介绍,之所以写这本书,主要是想为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外交工作,留下一份真实的记录。许多历史事件,不记录下来,将来就会出现各种版本。

这本书的写作速度非常快,三月成稿,半年就成书。

为什么要如此着急呢?

钱宁说,父亲是希望在自己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完成这本书。

由于身体原因,钱老晚年并未能够享受太长的退休生活,便“不认识人”了。

而这部《外交十记》,几乎就是他留给世人唯一的记忆。

参考资料:

《说不尽的外交》,李肇星,中信出版社

《外交破局者钱其琛》,中国新闻周刊总第804期

《钱其琛:普通外交家》,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5期

《对话钱宁:我的父亲钱其琛》,三联生活周刊网站

关注这个传达室

并且设为星标

或****点击文章末尾的“在看”

才容易收到我的消息

**识得唔识得啊?
**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外交水平到底怎么样?

知乎用户 历史环游记 发表 2011 年 2 月,我国组织的「利比亚撤侨行动」轰动全世界。 但鲜少有人知道,在撤侨之前,身在利比亚的中国人也在拼了命地「救自己」。 (一)危机降临 2011 年 2 月 17 日,农历正月十五。 在利比亚东部 …

北约曾经向俄国承诺过不东扩吗?

最近频频看见一个说法,说是当年曾经由美国出面,向苏联方面保证过北约不会向东扩张。但北约1997年开始几次东扩,纳入了很多前苏东国家,违反了当年的承诺。所以这次俄国进攻乌克兰,是值得同情的。普京这些年来也把这件事当成铁板钉钉的事实不断提到,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