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 “北大精神”,拒绝容忍权力无限扩张
文章来自微信 故问研修班 钱理群,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 …
来源:火星试验室
文:张慧
图:视觉中国
博雅天下旗下产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体鼎力支持
沈阳的事情出来之后,我就说,你要是出新的case,我可能都不用过问,因为它有一个程序,自己就可以按照程序走,但是把20年前的case拿出来,这就让我们很难办。人也走了,我们也没有权力把case重新审理一遍。
4月23日下午,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北大120年校庆前夕,接受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博客天下》和《中国新闻周刊》五家媒体的采访,谈到了北大近年来在改革中取得的成果和北大精神的传承,以及北大针对性骚扰、学术抄袭等社会关注问题的制度建设。
林建华表示,北大是维新变革和国家图强的产物。“所以北大一定是改革运动的先锋,无论是‘985’,还是学校内部改革都走在国家前列。北大人都有这种被选择感,这是北大精神在每个北大人身上的体现。”
除了谈到北大在改革和创建“双一流”大学中取得的成果,林建华还表示作为北大校长压力很大。他主动谈到最近的性骚扰事件,认为不能用简单的行政办法去处理这样的问题,遇到危机要建立制度,通过程序解决。
问
记者:北大近20年来推行的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其中有怎样的困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答
林建华:2003年的教师队伍改革算不上很成功,方法上掌握得并不是那么好。2005年实施“百人计划”,对所有新聘任的人实行6年试用期,类似于美国的tenure track 制度,2014年开始在全校新聘人员中铺开。
现在年轻人的状况是很好的,可以和国际很好的大学争一争的。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人在北大扎下根了。
北大整个的水准在提升和改善。去年SCI文章9000多篇。我1998年当化学院院长,全校SCI文章只有几百篇。
现在的北京大学,从科学条件来说是装备非常精良,从队伍来说,是世界水准的队伍。当然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为我们是过渡阶段。现在的北大活力非常强,交叉学科的氛围慢慢形成,学科的布局在改善。
问
记者:北大下一步发力的重点何在?
答
林建华:今后“双一流”建设,我们要在大的领域下些功夫。党中央说过几次,要让世界读懂中国。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起来,如何出一批大师,北大更是当仁不让。
中国逐步走到世界中心了,我们的大国关系表明我们变成了世界性的国家。现在应该真正去研究别人了。我们只说自己的话,别人也听不懂。我们要带动外国学者来研究中国问题。
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是公开的。这是一个中国的样本,供大家了解和研究中国。
我们还建立了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把区域国别作为学科调整的方向。希望这不仅能改变北大的学科,也能对整个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有个引导。
问
记者:这些改革从百年校庆之后陆续推进,1998年之后北大改革的动因是什么呢?
答
林建华:我1993年回到北大工作,那时候北大的情况是很危急的。那时候我们的工资是出租汽车司机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他们一个月两三千块钱,我们是四五百块钱。那时候很有意思的故事是中文系退休的老讲师,在西门口坐着给人家补鞋。这是当时很轰动的一个消息,说明他退休之后生活是没有保障的。那是教育非常困难的一个时期,其实当时学校做了很大努力,但是没有资源是做不了事情的。
所以当时的百年校庆提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国家一下子拿出了18个亿。
985计划提出之后,完全改变了中国大学的心态和信心。北大也好,中国大学也好,进入了快速的腾飞期。如果将来回顾北大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北大百年校庆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北大派了很多管理人员出国考察,讨论元培计划,学习哈佛的模式。人们的心气儿就不一样了。
问
记者:可以说这二十年对于北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吗?
答
林建华:当然,非常重要的时期。经过这二十年的努力,我们从条件上,管理上,并不是那么有竞争力的学校,变成了有世界竞争力的学校。在世界上已经是非常杰出的了。我们在国内看到的都是问题,但是国外校长都是很惊讶我们成长的速度,中国大学的变化让他们特别震惊。
问
记者:您回头看二十年的改革,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答
林建华:任何改革都是要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做的。学习别人不是照搬,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从“985”到今天,基本是学习别人的管理方式,队伍,学科、资源配置的方式。
从今天开始,我们比较认真地考虑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不能是第二个哈佛,应该是第一个北大。
中国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好的学术问题去解决。中国的发展也提供了好的资源。能请很多人回来,是因为我们提出的条件,研究条件不比国外差了。
当然我们的学生也很不错,很聪明很勤奋。中国的文化也很好,我们愿意向别人学习,海纳百川,吸收各个文化的精华。
问
记者:现在北大对于改革的态度有变化吗?
答
林建华:教师改革的驱动力在衰退,因为基本面已经越来越好。我们现在已经不错了,所以改革的动力不像之前那么强了。现在我们开始逐渐规范化,这是一个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在的改革和20年前的改革已经不一样了,20年前很多制度都没有建立,从哪里拿来一个就可以用,至少能用一段时间。现在的改革必须是综合改革,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教育改革就不仅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了,首先要解决的是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就要从人事制度开始了。这个和原来是不一样了。从3年前开始,北大就开始综合改革。
问
记者:您作为校长,改革的动力在哪里?
答
林建华:校长的压力是很大的,当然希望学校变得更好,外头人看起来成绩很好,但是在学校遇到的更多是问题。
比如说性骚扰的问题。我2015年回来做校长,就有这样的case。一个学生告老师性骚扰。以前的解决办法很简单,行政把他处理了,研究研究,证据很充分,就开除和停职了。但我回来就说不能这么干,不能用简单行政的办法去处理这样的问题。所以当时我们就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三分之二是教师。
由教师为主体的教师行为规范与纪律委员会建立章程和执行办法。由这个委员会来审查。这个老师是个非常出色的老师,学术上做得很好。但是委员会决定让他离职。
遇到危机的时候,要通过建立制度保证以后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程序来解决。所以现在北大对于性骚扰是有完善的制度的,当然我们现在在进一步完善,现在很多规定都在教师手册不同的章节里,我们现在用一个新的文件把它们放在一起,让这个更清楚。
沈阳的事情出来之后,我就说,你要是出新的case,我可能都不用过问,因为它有一个程序,自己就可以按照程序走,但是把20年前的case拿出来,这就让我们很难办。人也走了,我们也没有权力把case重新审理一遍。
各个学校在早期学术道德是遇到很多问题的,因为制度不完善,后来制度慢慢完善了,我们就不怕这个问题,因为来一个问题我就知道哪个部门,哪个委员会他们去处理。
对北大而言,我还是非常有信心,我们的制度是非常完善的。而且最后的决定不用校长做,老师们自己就做出来了。
问:
记者:除了制度建设,北大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防患于未然?
答
林建华:将来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让大家知道什么行为是不应该的。用什么方式去预防这些行为。这些都是要做要完善的。即使你把这些问题都讲得很好很清楚,我们也不能保证将来不出现这种问题。关键是出了问题有制度去管着它,就不会形成风气。风气就会好转。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转载或商务合作请留言
文章来自微信 故问研修班 钱理群,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 …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面朝一勺海」一封呼吁调查顾教授的倡议书:面对性骚扰,拒绝包庇和隐瞒 发布过的已被删除,这是菜单栏非正式发布。 诸事未果,疑云密布;荒原重现,人心惶惶。这就是昨日知乎顾海兵事件到现在所呈现的现实。 举报者小心翼翼,不敢实名 …
来自豆瓣: 八年前的约谈事件 作者:萌子啊萌 这一次的沈某事件及其后续的约谈事件让我又想起了八年前自己被约谈的事情,越想越觉得无力和痛心,便决定在这里写出来。 大约是09、10年左右,和小朋友们一样,我也是一个在北大读本科的年轻人。忘记了是 …
文章来自知乎:呼吁高校学生声援支持北大岳昕,不再让施压笼罩大学! 近日,一封北大外国语学院岳昕同学的公开信引爆了舆论。岳同学讲述了自身因为向北大申请“前北大教授沈阳性侵”一事的信息公开而遭到学院多次约谈施压,甚至以“毕业”进行威胁,家人被骚 …
原创 2018-04-24 甘泽霖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微信号 qingxintimes 功能介绍 关注清华大学清新时报,最快获取新一期《清新时报》,了解新闻及其背后的故事。 4月23日晚间北大某宣传栏张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