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许进委员提出「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
知乎用户 半月谈 发表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大概就比较骨感了。 禁 …
1840 年以来我国多次在接受西化和去西化之间摇摆,每几十年一次,都是量变引发的质变,不断重复,看起来不一样,深入的观察一下会发现本质都一样。
每次调整都会引发广泛讨论,都会引发激荡时代。
这时候的讨论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分裂,会引发立场讨论,谩骂到后期都是轻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谈不上对错,但这事不会止于讨论,只会止于硬碰硬,那时候的结果才是真正的结果,从上到下普遍认可的结果。
所以现在明智的做法是做好准备,迎接冲撞产生的震荡。
很多人会觉得我危言耸听,但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见微知著,目光长远。
我在科学院系统里上了差不多十年学,情感上是不大待见教育部的,但教育部这次的回应,我是很赞同的。从答复里引用的内容看,至少我个人觉得,这位人大代表的建议非常不靠谱。
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
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
感谢这位代表还认可英语学习是必要的,我再补充点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吧。学好英语最大的意义,在于提供更多的选择。将来想出外国留学、去外国工作生活、从事外贸、学术研究等需要在世界范围交流的工作、进入外企或者国内企业驻外机构工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外语基础,而外语这东西恰恰是很难在成年后速成的。
关于英语课占用时间的问题。很遗憾,语言学习恰恰是最需要堆时间的,没有那么多捷径。甚至,光用课堂上的时间都是不够的,需要课下反复练习和输入。进一步减少外语学习的课堂时间,只能是加剧学习资源上的不平等。
英语教学,确实不应该以考高分为目的,应该加强应用。但以考高分为目的根本原因是高考制度摆在那里。为了教育公平,取消高考制度不太现实,那初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还得是考高分。似乎也可以把英语考试设计得更倾向于应用,像托福或者雅思那样。但考试成本会因此上升,况且托福雅思的应试技巧也不少。
再说以 “口语对话”“生活应用” 为主,我是极其不赞成的,我以为这是国内不从事涉外工作的人对英语学习的最大误区。首先,实际工作学习中,最常用的还是英语阅读和写作。其次,需要使用听说场景,如学术报告、留学听课、会议讨论等,也是严肃场景,需要大量的严肃高等词汇的输入,不是生活场景下的英语可以满足的。
我在想,“生活应用” 的英语到底指什么?学一口街溜子的土话、俚语?我看毫无必要。学会动物园里所有动物身上所有部位的称呼、菜场里所有食物的称呼?这是一来没啥必要,二来难度实在太大。
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提到传统文化,就想到琴棋书画,在我看来是很奇怪的。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文言文,也在展现我国传统文化,而且更直观、高效。教育部的回应里也提到了这点。
“琴棋书画”在我看来更应该和艺术或者说美学教育建立联系。我不赞同将 “琴棋书画” 狭隘地理解成中国的 “琴棋书画”,世界各国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琴棋书画”。我以为,在艺术上,感受人类审美和情感的相通,比建立“文化自豪感” 更有意义。
适当加强艺术和美学教育,我倒是赞同的。但问题是 “琴棋书画” 里,除了 “棋”,对硬件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尤以“琴” 为甚。相关教育,不是那么容易开展的。
其实英语学习是很好的事情,只是很多人不出国,看上去没用上罢了。
但是高精尖人才学习英语是必须的。
国内英语最大的问题是,起步早,效率低,学习十来年,大部分人达不到二外要求标准罢了。
我自认为考霸,高考英语 130+,我妹妹英语高考 145+,现在两个人英语交流的能力都没有。
从考霸可看出,我们在英语学习上费时绝对不算少,然而就是这么个结果。
个人浅显看法:如果人机对话能够实现,可以把英语考试改为口语人机考试,对常用的英语日常对话进行考察打分。
还可以设置高阶的科研英语对话。
最大的问题在于城区与乡下的差别可能因此而更大…
但是我仍然认为,语言是在讲的时候,在使用的时候学会的。
补充说明,很多人说,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学会阅读国外新闻和文献。这个点我之前确实没想到,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但是学的目的,仍然解决不了方法的问题。语言学习的核心方法就是使用,不论你怎么看都是这个方法最有效。
所以才会有国内学习 12 年,不如出国一个月。
国内受限于经济发展等原因,没办法培养良好的语言环境等,不代表现行英语授课的方法是正确的,死抠语法点不是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
只是目前暂时还没有出现新的好方法,既能经济便利,又能提升效率的方法,所以才维持现有情况罢了。
我国当前的水平 完全无法支撑 在缩短学时的情况下 教会学生口语听力和运用能力。
大家可以自行回想一下自己小学初中英语老师的英语水平,有孩子的想想孩子的老师的英语水平。基本在义务教育阶段,非重点中的重点的那些小学初中的英语老师,自己都没有足够的口语听力和运用能力,何谈教给学生呢
所以说建议是好建议,理论上可实施,但超前太太太多年了。
我之前教过一个,初中肄业四十来岁的学生,基本上除了认识 26 个字母之外,就会 apple 的这个水平,教到能基本对话,雅思 5.5 去准备移民,大概也就不到一年半,如果一定要对标高中英语,差不多就是高考 130-145 之间的水平(当然评价体系不一样 这样对比就是便于理解)。
所以从理论上讲,目前这种教学体系和方法,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整体学英语的效能很低很低。但是,目前的高考本质上还是筛选分类人的工具,小学初中老师更多的是其实自己在读书的时候,英语就不是那么优秀的同学,同时普通公立学校并不能负担得起更好的老师,从考核方向上,也不能长期大规模组织听力和口语考试,在这个基础上压缩学习时间,只能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起到的效果就是 嗯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狗头)
考试分值不变的话,只降低教学比重,会让那些英语原本就不好的学生更头疼。
「英语到底有没有用」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其实很多人并不讨厌英语,而是讨厌学校里的英语课和英语考试。他们对于在玩游戏、听歌、看美剧时接触到的英文并不排斥,甚至很愿意主动学习。
所以更需要改进的是英语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标准」。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我都赞同,但不能在基础教育中完全取消这个学科。芯片被卡脖子的时候,都说要加大自主科研投入,那搞科研不会英文怎么搞?
至少在现阶段,几乎所有学科的前沿论文都是用英文写的,不管那个研究人员是什么国籍、在哪个国家做研究,发布成果时都要用英文。
这时候肯定有人要抬杠,说顶尖科学家是少数,所以大部分人不用学英语,只要专门培养几个会英语的科学家就行了。中国男足就是按这个思路搞的,大部分人不踢足球,只培养了少数职业运动员,国家队就从这少数人里面选,你看看现在是什么结果。
不是说每个人都要精通英文,但是基本的教学环境还是要保障的。
如果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大幅消减英语教育,那么全民的英文水平也会随之下降,到时候就像现在的足球一样,全国只有 5000 个人会英语,所有领域的科学家都要从这 5000 个人里面挑,你觉得那时候我们的自主科研是会更好,还是会更差?
真到了只有少数人会英语的时候,又会有人抱怨说「为什么十几亿人都搞不出一个芯片?」
另外,就算是从「提高汉语国际地位」的角度出发,也更需要倚重那些既懂汉语、又懂英语的双语人才。
看了一下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感觉大多数人讲的还是太浅了,给人一种「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的感觉。在这里直接列一下我的观点:
对于学习者来说,英语是世界语言,不懂英语就不懂世界。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优秀学习材料都是英文,绝对不能不懂英文。
现在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很可笑的,很多学生学了十年英语词汇量三四千都不到,这不是这些学生的问题,而是现在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英语学习的关键在于大量可理解输入,没有大量输入不可能学好一门语言。英语学习的真谛就是:大量可理解输入 [1],辅以间隔重复 [2]。
综上,我们要学好英语,指望学校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更新观念,意识到语言学习怎样才是正确的,并以这种正确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学习。
个人觉得,仅从英语学习这方面来说,去学校上英语课纯粹是浪费时间,最多听听做题技巧,对英语学习本身几乎没有任何帮助。不仅如此,经过学校教育摧残的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理解完全就是「死记硬背死抠语法」那一套,关键是那一套确实是没什么意义。如果你意识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学好英语,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浪费时间。
所以我个人觉得,教育部这样做是一件大喜事。另外我建议,干脆直接取消传统的英语课堂,代之以学校提供阅读和听力的个性化材料,教师作为辅导答疑,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对于英语学习来说肯定是最好的,不过我估计某些懒政怠政的人也不太愿意。
但是不管怎样,少上英语课肯定还是大好事,学生们可以把原先上英语课浪费的时间用来自由探索,也许最终会发现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抛弃以往在学校染上的错误观念,真正地掌握好这门语言。
关于英语学习方面的文章之前写过挺多的。如果你是学生,或者有学好外语的需求,建议你读一读,也许可以帮助你少走几年弯路。
推荐阅读:
另外,汉化组最近正在翻译 Refold 网站上的外语沉浸学习指南,后续还会整理出一站式的二语习得导航,提供最好的语言学习方法论,敬请期待。
首先得降低中考,高考英语与其他外语分数在总成绩单里的占比,例如以前高考英语满分是 150,现在应该降低到 100.80.50 的意思
说实话,这个东西再怎么改,欠发达地区的学生, 永远在吃亏。
英语学习时长变短,但是最后面分值不变。
这像话吗?这不就相当于老师教的少了,但是还是那一套卷子的话,大家分数都不高,所以就不用担心了?
其实并不是,因为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请外援,英语这种东西请外援绝对是降维打击。
因为大家都上过英语课,回想一下,以前的那些英语老师水平到底怎么样,相信大家也能有个大致的判断。
现在随便找些英语专业的人,或者英语专业留过学的人,帮自己孩子补补英语知识,就可以远远的把只接受过课堂教育的小孩甩在身后。
经常看到各种短视频,那些城市里面的厉害中学出来的学生,那一口英语真的是非常流利,反正是比我强多了。
话说我也是接受过 4 年全英语环境的人,按理说不能比国内高中生差吧。
事实上,就是比人家差。
因为人家从小学就是全英语环境,再加上英语的外教,假期的国外游学,其实人家的全英文环境更长,说的比我好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但以前的英语学习时间长,效果就好吗?
不一定。
教育里面的英语学习比重确实够大,小学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大学 4 年,研究生 3 年,如果你读到研究生,那基本上会学 19 年。
并且还是主课,比重跟数学语文是一样的。
再加上每次升学考试都竞争很激烈,不管是学校、学生还是家长对于英语的学习确实投入很大。
但是这个重视是重视英语这一门工具吗?还是单纯为了升学。
我觉的主要是后者。
因为,很多人高中毕业后,发现英语这玩意在自己生活中基本上没用,就产生了一种,骗我学这个干吗的想法?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英语就是毫无用处的,基本上就是给那些拥有优秀英语资源的陪跑的。
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我说出流利的英文?113 赞同 · 23 评论回答
就比如说你高中学英语,经常能考到 130 分,完形填空全对,结果因为别的科目不行没考上大学,不还得去打工。
或者说你考上大学了,英语也就是为了过个 46 级,不然不方便毕业。但是平时生活用的到多少?娱乐有微博、知乎、豆瓣、小红书等一系列中文平台,编程有 csdn,代码仓库有 gitee,看视频有 B 站。
中文世界的内容足够你看到吐,至于什么推特、facebook、quora、youtube、github 等等的网站,你上玩意儿干嘛?
英语基本上确实可以定义为没用。
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既不听又不说,只做题,能有啥用?
另外,英语在考试中的地位就是越来越低:
但这个很正常呀,一些人永远都没有过一种技能带来的红利,那么不管是他还是对他的后代,这种技能的吸引力就会逐渐变低,最后甚至会心生埋怨:我本来可以拿学这个破玩意的时间干点其他的,纯纯的浪费时间。
但有一部分人他确实享受到了这种技能带来的红利,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会关注这个技能,如果正常教育的水平达不到,他们甚至还会主动加大对于这方面的投入,比如说给后代报各种高昂的语言学习班。
本来有些技能就不是通用技能,这样大家都分开不是挺好的嘛,想学的学,不想学的拉倒。
在中国,精通英语能给个人带来多少额外的收益?201 赞同 · 10 评论回答
但英语有没有用,还真不好说。
有些人就觉得英语有用,但是他们以前不这么觉得,所以现在在猛补。
每年都会有类似的建议出来,一会削弱数学、一会削弱英语,
我的评价是:
不要参与那群绝望文盲的狂欢中。
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重要?
不重要,不会英语毫不影响正常生活,现在各种翻译速译 APP 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完全可以无差别和外国人对话,只要会用智能手机。
那英语在什么时候起作用呢?
最近有一个很流行的梗,明明想表达的意思是 “他在 PUA 你”,一些乐子人故意说成:“他在 NBA 你”
“他在 CPU 你”
“他在 happy birthday/PPT/UFO/KFC 你”,,,
还有个梗,把 “我最近拿了个 offer(工作机会)”,故意说成 “最近拿了个 office/coffee"。
这些东西绝大部分人看了会心一笑,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完全不知道你们在笑什么,
这就是隐形的阶层 / 教育背景差距。这还是英语最最肤浅的一次作用,还没提去国外留学的门槛、在大学选全英课程、工作后渴望去外企、偶尔接待下国外客户、拓展海外业务,甚至交个国外朋友等等更实际的场景。
有钱人,是绝不怕外语课被取消的,他们能找各种机构和外教去辅导,
削减英语后受害最大的,是穷人。要是公共教育不提供外语,穷苦孩子相对富二代就天然落后一大截了。
但讽刺的是,提出 “缩减英语” 建议的人:那群绝望而无知的文盲,往往自身就是相对贫穷的阶层。
这个决定的初衷是有些问题的,但是结果是我赞成的,英语教学比重的确不应该那么大,现在中小学的英语课时比例也的确太高了,应该有适当的减少。但是所谓的 “增强文化自信” 这块看着像是有些盲目自大的想法,而不是基于我们客观需要而去降低英语教学的比例
我支持降低英语教学比例的原因很简单,第一就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英语的确就没什么用,至少不值得在青少年时期如此大张旗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探讨那种即便是英语母语者都会犯错的选词填空问题;第二就是只注重英语学习,恰恰就会局限自己的视野,高考 “外语” 科目本身就不是只有英语的,法德俄西这四种语言都是可以选择的,只注重英语的学习,客观上就会对自己了解世界的方式产生局限,甚至在语言逻辑思维上产生局限,究其原因,英语是一种逻辑性极差的语言
说白了,不同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乃至历史,地理等等学科,英语只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会局限视野的工具,为了打磨一种工具而费心费力,乃至于喧宾夺主,本身就是挺可笑的。工具就要有工具的觉悟,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如果不是将研究英语或者英语文学作为专业,那么只要做到三点便已足够——1)能够大体无障碍阅读文献,2)能够大体无障碍进行交流,3)能够大体无障碍写作
事实上做到这三点并不需要花太大的精力,我这种高中毕业之后就没认真学过英语,大学之后更是基本不花时间在英语听力或者美剧上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两点。另外,我高中时候的英语水平,起码放在我们学校里,根本不算是什么顶尖——当然,现在我可以不吹牛地说,我对英语的了解程度可以碾压 99.99%(保守估计)的英语母语者,以及国内绝大部分的英语系教授,而且这是我大学开始从没认真对待过英语的前提下——因此,在不花足够精力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无障碍的阅读,交流,写作,我觉得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既然如此,还花那么多精力在英语上面干什么?有些好事者还喜欢拼命地去模仿 “英式英语” 或者 “美式英语” 更是毫无必要,为了一个工具投入那么多感情干啥?君不见,日式,韩式,印度式,法式,俄式,西班牙式英语到处都是,也没觉得有啥违和感啊
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问题,的确就是花费的时间太长了,这导致了
1)本末倒置,本来应该作为工具的东西,占据了太多属于应该属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的时间,在孩子们开始建立知识结构的时候,错过了太多宝贵的时间
2)局限了人们的思维,收窄了人们的眼界。我们汉语属于孤立语,有孤立语的独特逻辑,英语呢?同样是孤立语且没有完整逻辑,这本质上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语言。而且,由于英语学习的比重太高,导致很多人对世界的认识都(只)通过英语来展开,所接触到的文化也是以英美为主,对其他很多重要的国家和文明都缺乏足够的认知了解
**3)在没有外力(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帮助的情况下,英语可以灵活记忆的东西太少,基本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积累词汇。**英语本身不可能通过逻辑闭环产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原因见上
综上所述,为了一个不花太大代价就能达到的目标而煞费苦心,根本不值得,而且现实位面上,除非特别出类拔萃,否则 “英语好” 根本算不上优质资产——与其如此,还不如以大学本科毕业作为一个时间点,在此之前能够做到大体无障碍的听说读写,就够了,在一个只配当工具的语言技能点上不断投钱投力,本身就是挺可笑的
综上所述,降低英语教学比例这事情我支持,但我们要明确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表示我也是学过英文的人,先放个视频证明一下:
[酿酒葡萄园日常:专业的马蜂猎人如何灭马蜂 3237 播放 · 18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555829104607399936)
我在中国出生、长大,后来,最近十几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国外,但从来没有在西方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居住过。
我认为,早该降低教学比重,也不能像人大代表说的 “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压根儿不要强制学习。真正学过英文的人,都知道不为了学英文本身而去学英文,更不应该花大力气学口语。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并不是一个狂热的英语爱好与学习者,更不是早晨 5 点钟起来站在树林里对着石头大声喊 “I can speak English” 那种人。太疯狂了,不值得,我的意思是,英文只是一个你打开世界之门的工具与载体,它本身不是解决世界难题或者推进人类进步的高深学问,不值得耗费人生巨大的精力去学习它。有那么硬核的毅力,去钻研理论物理、材料科学不香吗?为何要死磕英语这么浅显的本领?这是前提。
另外,英语分为两类:一是口水英语,也许是人大代表所谓 “口语对话、生活运用” 英语,也就是将日常交流 200 句练得炉火纯青,通常是美剧里学来的三句话免不了用 fu*king 代替程度副词那种口语,985 大学里相当大比例的英语爱好者同学都会。也能与外国朋友交战,哦不,交谈一百回合不下火线,但仅限于这 200 句,聊天超过 10 分钟会让外国朋友觉得自己在当陪练而不是交朋友。因为随着交往加深,人家想聊人生经历、宗教哲学,这时候你还在 man, this is fu*king awesome, man, I don’t know, you know… 对方是很累的。 这,是极不可取的,外国友人也是人,你缺少对他最基本的真诚,不愿意与人家谈真正有意思的事情,来来回回总是那几句,或者说你倒是也想谈,但没货了。
另一类是基于英语文学的英语,这也是我学会英语的路线。我说话里面不会有 fu*king, man 这类词,因为不习惯,也不会用 you know, I don’t know, ur, you know what I’m saying 这些无意义的语句来拖延时间、填充空白。因为经典文学里几乎是没有这些东西的,我热爱文学,小时候就热爱,十几岁的时候我有一本英文版的《茶花女》,就特别想知道它写的是什么,但必须要英文很好才能读懂,于是我慢慢就学得比较好了,因为好奇、因为热爱,才有动力。这个狂热是对我们中国以外的其他族群文学的好奇,而不是对着石头死磕语言的热爱。标的物不一样。后来才知道,人家《茶花女》也是翻译的,原版是法文,日了狗了,学错了语言。
第二类的英语还有其它版本,比如基于专业的英语,特别值得尊敬。我念研究生时,经常参加一些论坛,学者可以来自很多不同国家,语言载体都是英文,英语说成什么样的都有。往往有中国学者,一张嘴,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听着口音很重、磕磕巴巴,中国教授一边说着,一边汗珠子直往演讲台上掉。但没有问题,所有人都非常认真地听着他怎么讲,因为他讲的东西很有意思而且有价值,没人不尊重他,他的受教育经历大部分在中国完成,如今这么努力讲给你听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他的英文讲成这样,正说明他热爱的是他自己的本职专业,而没有花过多时间在英文上,他是一个纯粹的人,知道孰轻孰重的人。
因专业强悍而只把英文当接触世界的工具与载体的例子,科学类的如钟南山教授,你看他接受英文媒体的采访,每一句都不多不少,没有口水话,用词专业精准,标准学者作派,他说话时可能并不在乎自己的英文听起来多么像个新东方口语老师,他的兴趣在生物学、医学上。任何一位外国学者也不敢不耐心听他讲。社会人文学类的如李世默博士(Eric Li),他是上海的一位风险投资家,长期研究中国体制与西方民主体制的比较,十来年前经常在国际场合辩论,他相比钟南山教授更健谈、更尖锐,也许还带着一些中国口音,但人家语言里逻辑的设计,词汇的精确不可取代性,言必有物、言必杀伤,在英语母语学者面前亦是佼佼者,十分难得。这些都是在国际场合可以赢得尊重的会说英文的中国人。他们的兴趣不在练习英文口语上。
哑巴英语远比口水英语高级。
而哑巴英语,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娃娃自己还没觉得需要,急着学什么?
我产生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起始于《茶花女》,后来英文比较好了,又发现做许许多多科学类的事情,读英文专业著作能更快解决问题。因为也许我的运气不太好,中文教科书或者专业领域著作有非常多是一个编者将一堆零碎的论述篇章凑成一本,读起来既不友好、也难以摸清思路,浪费许多时间。哪怕有时一位专著作者一人之力写成的著作,几百页的内容里也时常有拼凑绕圈场面,读着疲惫。而一个领域里靠谱的英文著作,学者更多会提前反复帮你串通好了,哪怕不是所有篇章出自一人之手,会有一个主导写作人,他甚至不惜到别人的篇章去修改内容来将所有篇章串成一本书,更科学、更严谨。我最近时常翻看的关于种葡萄、酿红酒的入门书籍有这么几本:
里面中文版本的,蓝色那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教授等写成的《葡萄酒工艺学》是真正有水平的著作,我对酿酒的理解全靠它,但需要相当程度的化学基础知识。《酿酒葡萄品种学》也尚可,其它中文书皆不忍卒读。英文的几本普遍很有水平,像李华教授的书一样,一读就能找到脉络与方法,既告之以然、又解释以所以然,尤以那本《General viticulture》为甚,我种葡萄全靠它。万幸我小时候以阅读兴趣为起点发现了英文,不然今日如何轻易找到指路名师?万一当年是练 “口语对话、生活运用” 出身,今天不知道要把葡萄种到如何欲仙欲死。
所以,英文如果学好了,是很有用的,但问题在于你为了英文本身去学英文,学不好,青春年华投入产出比很差。如果你热爱莎士比亚、材料力学,非要看英文原著才学得明白,这时候,你很快就学好英文了。
当然,我们中文学术专著或工具书里几十年前那些老先生老学究写的书,也完全可以媲美西方著作。只可惜多数没有人帮他们更新版本,增补前沿内容。于是,以专业或兴趣入手获得的英文能力,是对人生探索有益的英文能力,能为你打开经史子集、汉唐文章以外另一个世界的花花绿绿,这才是值得鼓励、值得早晨 5 点在树林里钻研的。千万不能小小年纪花大把时间、受许多罪自己的唐宋文章还没学明白,就去花 500 块一小时补课学人家怎么说话,更别去喊 “I can speak English” 了,二十来岁大好青春,真尴尬。
所以,我觉得,如果可能的话,不要以英语,更不要以英语口语为研究点去精研技艺,这只是个工具,不值得,要以有意义的、更宏大的专业主题或兴趣点着手,当娃娃们在中文范围内钻研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开始好奇探索西方与世界的相关主题时,他不得不被动去掌握这门语言的非口水化使用方法。这时候你说出来的英文,是干净的、有效沟通的、人家听得下去的语言。放过外国小伙伴,不要让他陪练了,很累的。
=====
如果你也刚好对种葡萄和酿酒感兴趣,我用英文录了一系列这样的视频用于给关心我的一些外国小伙伴看的,平时放在油管,帐号是 Arboris Vineyard at Chuangtianling。如果你和我一样知道在国内违规使用翻墙软件的行为是错误的,你也可以在公众号 “创天岭铁蛋的葡萄们” 上找到所有视频。
钟南山教授与李世默博士的谈话在油管上随手可以搜到。当然,我是当年人还在国外的时候不小心看的。现在我住在湖南乡下,我遵守互联网规范,合法上网,坚决再也不去资本主义腐朽势力的视频网站。
反对降低英语比重,确切一点说,即使降低了英语比重,普通人也要确保有忧患意识,至少保证不要因为英语的差距而被某些媒体和营销号忽悠得团团转了。
我举个例子,前段时间,高铁卫生巾一事,不是有不少人提到了苏格兰卫生巾吗?互联网平台,比如微博,认为苏格兰为女性免费提供卫生巾,是一件好事。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苏格兰在 8 月 15 日第一个实现了为陷入经期困难的人免费提供各种经期产品。什么是经期困难?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由于经期产品对不少人而言是一笔高昂的消费,每月要花费高达 8 英镑,所以必须要将此降低到卫生纸的水平。
但是,我为什么说的是 “第一个实现了为陷入经期困难的人免费提供各种经期产品”,里面并没有特指呢?
原因很简单,经期产品提供的对象,理论上说,是没有特指的。
并非所有来月经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女性,因此,作为确保维护尊严的方法的一部分,负责机构必须确保为履行职责允许任何来月经的人,包括跨性别男性和非二元性别的人,都可以使用产品。
高亮段是什么意思?
只要每个人(包括男性)都清楚他们是否需要自己使用产品,或者他们正在代表其他人收集产品,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免费产品。不应询问任何人收集产品的原因。两个原因:该男性有可能非二元性别;男性可能是为了其伴侣或家人收集卫生巾。
事实上,苏格兰所谓的 “普及卫生巾”,也已经普及到了男卫生间里。
所以,苏格兰更倾向于把卫生巾作为和面巾纸一样的卫生用品,也就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物品看待。
你要坚持列车上售卖卫生巾,我不反对。但你不妨想想,为什么在微博上,连英国的一些他们自诩高度平等、普世的措施,传到国内互联网平台上都要偷换概念,变成经典的假新闻呢?**假新闻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他们说的话,可信度上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就是一个最经典的例子。事实上,以我的经验来说,我们的媒体,基本上都是照搬西方世界的媒体新闻。所以我觉得吧,既然很多地方我们还要跟在西方世界后面,那么英语也就不用那么急着降低比重吧?
其实,这种想法、建议、决定都太过草率了。
或许经过许多专家研判吧,但我总觉得很魔幻。
英语承载着什么?承载着全球领先的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汉语承载着什么?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底蕴与开创未来的基础。
但凡用 “并重” 二字都能接受!
降低比重似乎短期内不会造成过多影响,老师照样教,学生照样考。
可是这事埋下了种子:轻视英语
轻视英语就一定能带来重视汉语的预设结果吗?非也!对待外语存在歧视等现象的短视之人能沉下心来研究母语吗?
我们不能引导孩子形成故步自封的意识啊!
竟然还有很多家长拍手叫好… 一样的目光短浅
通过削弱外语学习能力就能留住人才吗?未免有黔驴技穷之嫌。
“天朝上国” 这种意识终归害人害己!
我们当然应该树立语言自信,文化自信,可是不能不管不顾地去自信啊。
信仰坚定的学十六门外语照样坚定,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三观的,本质就不是学外语的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语言来了解世界,胸怀世界,才能引领世界。
目前的中国方方面面都不均等,教育不均等就不提了。最突出最可怕的就是 “教育信息掌握不均等”!
县委书记和门口炸油条的掌握的对子女教育的信息能对等吗?同样是素质教育,教育出来的可不一样。有人知道怎么钻空子,有人知道润的最优途径,但是我们大部分家长都是指望学校的。
不要觉得有个抖音,有部手机,大事小情就了如指掌!信息壁垒只会越来越厚,你只能看见你能看见的和别人想让你看见的。
不是说离了英语就不能活,而是这种 “退圈” 的心态要不得。
唉,愁死了
你们就这么着吧!爱咋地咋地,咱也不懂你们的教育战略……
只一点,别耽误孩子们。
别等到教化的差不多了,又嫌孩子没有 “世界感”
挺好的,毕竟搬砖和拧螺丝都不用懂英语,搞不好懂得越多,屁股越歪。
1、unacceptable = 可接受的
2、Russian artillery = 乌克兰炮兵
3、Belarus = 波兰
具体情况大致是把 “白俄罗斯工人破坏铁路防止白俄罗斯物资支援(俄罗斯)” 翻译成了“波兰工人破坏铁路防止波兰物资支援(乌克兰)”。
英语,表面减负,难道是英语不重要吗?回想一下 1977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竟然有人能考上英语专业,在那 10 年里,你学英语可不单单是自己的努力问题,而是你冒着里通外国的批斗风险而进行的危险行为。
所以我想说,做一个懂得自己需求是什么的人吧,别迷失在时代的大潮中,你未来想留学、想科研、想当翻译、想无字幕欣赏原汁原味的外国大片,甚至只是单纯地想在考研中取得好成绩上名牌大学,不管什么原因,你以后觉得自己用的到英语,你就去学。加油,祝每个想学英语并为之努力的孩子高考顺利,四六级稳过。
考试比重直接下降就好,学校自己会跟着该课时。
硬是要求改课时,而不该考试比重,其实是糊弄了家庭不那么好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没办法自己补课。
只要求改课时其实很坏的,看着是让孩子轻松了,考试的的时候这些孩子就倒霉了。
我是赞成降低义务教育英语教学比重的。
义务教育,是一种国家战略,是国家花费资源进行的人格塑造。未来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义务教育就应当往什么方向走。
未来不仅不需要那么多能直接阅读外国文献尤其是新闻报道的人,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花费国家资源去让人们产生 “我需要阅读外国文献” 的这种观念。要让大家从 “不能” 发展到 “不想” 看外国文献。
开设外语课程必修的中小学校,应当严格限制入学范围,仅限于外籍人士子女。开设外语选修课程的中小学校,教材教案一定要先审后用,教师要严格政审准入。
而社会上那些认为自己需要直接阅读外国文献的人,个人需求,个人出资解决。并且,渠道要管起来。
—完—
至少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全面达到世界领先和先进水平以前,绝不能降低外语学习的教学比重,相反要全力以赴努力提供外语教学的效率、改善外语教育的效果。
同时,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外语语种多元化改革,引入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日语教育,改变英语独大的格局,培养多语种外语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不断学习吸取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如今的经济腾飞,正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未来国家的发展,还应该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绝不能半途而废,固步自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英语是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重要交流工具,英语如今在中国的地位,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正好相适应。
国家的自信,来自自身的实力的强大,而不是通过削弱英语这个交流工具来取得。中国需要了解世界,需要与世界各国沟通,英语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一个毫无政治含义的交流工具。有些人不必用井底思维来理解英语这门学科
学不会英语,国内那么多虚假自媒体传播外网内容你都分辨不清楚,叫嚣英语无用完全是荒谬的。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重视外语甚至二外的教育,掌握语言也是接触外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融入世界,外语学习绝对不能放弃。当然,分数论是有待商榷的,不过分数也是最客观的。
教育部的回答顾左右而言他,很得春秋笔法精髓!只要英语依旧作为主科参与到综合成绩的衡量,课时占比低有毛用?高考依旧 150 分。
降低英语比重,我是表示支持的,当然,我只是很狭隘地从自身利益考虑。
儿子今年初三,理科成绩一向优秀,上一次期末数学一百,英语六十左右,且这个成绩是这些年来,重点补习英语的结果,可以说,他的大部分课外学习时间都耗费在英语上了,经常都是背单词短语背得他想哭。因为缺少兴趣,也缺少使用,经常背了就忘。
语数英是高考主科,三大主科文科占其二,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必考,占据高考 750 总分的三百分,对擅长理科的孩子很不公平。儿子的语文成绩和英语相当,但如果没有英语这个拦路虎,他完全可以将更多的学习时间放在语文上,毕竟是母语,使用率超高,提分还是很容易的。,
我不否认英语的重要,什么国际接轨,什么高精尖人才必备,引领如今全球人文社科最顶级的知识体系……
不过,大家都容易忽略一个问题,占比超过 90% 的中小学生终其一生都用不上英语,尤其是如今搞教育分流之后。
除了少部分从小实行精英教育的孩子,大部分人要想真正要学会英语,需要在有效使用中,而不是中小学的死记硬背。背再多单词短语,拿一两年不使用就会忘掉大部分。包括大学的四六级,很多人考下那个证,却并不具备相对应的英语水平,且同样是出社会几年就忘得一干二净。
最好的办法是,和如今的高考分科一样,中小学期间将英语作为和地理历史同级的副科来学习,到了高中后,孩子们智力发育逐渐完善,也有了自己的学科倾向,再将英语作为可选主科供他们选择。这部分人才,到了大学还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英语学习。
这样一来,既不会影响到擅长和喜欢英语的文科学霸,也能不耽误有志成为高精尖的专业人才,还能避免让绝大多数孩子跟着少部分精英或精英子弟们陪读。
评论区保持队形 ,友善参与评论哦。
从宏观上看,利好英语专业。鉴于英语在科研和大部分高端商业领域仍然是刚需,国民英语水平的倒退将利好熟练掌握这门语言的人。
为什么英语专业从曾经的香饽饽变成现在天坑专业? 因为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数量掌握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学不学英语专业都无所谓了。
其实我也建议降低数学的教学比重,真的,现在太卷了。
上学为了学习技能以便于上班时完成工作任务,现在很多资料都是英文的。英语这种需要长时间积累学习的能力,不是短时掌握的能力,必须要在学生时代做好基础。而所说的提高文化自信不是靠你说什么话,考多少成绩而提升的,考虑从政治,历史等学科角度提高文化认同和价值提升也是办法。
只要不搞 “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 那套,只要想继续搞改革开放,那就需要大力推行英语。教育部不要求学,有条件的人就自己学。
李光耀写书揭秘新加坡经济腾飞的秘密:定英语为官方语言是关键。
当年新加坡为了生存和发展,曾经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后来由于诸多原因被踢出,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独立的道路。
此时的新加坡,处于一穷二白的国情,超过七成以上是华人,人口只有 200 万,人均 GDP 仅有 450 美元。
虽然七成以上是华人,但周边有很多国家对这些华人非常鄙视,甚至仇视。担任总理的李光耀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大摊子,可谓压力巨大。
就是放弃汉语,将国语变成英语
此时的这个国家不仅经济发展有问题,而且淡水都得依靠进口,何去何从,尚无知晓。
李光耀曾经提及这种苦恼,他表示很多国家是主动独立的,而自己却是被迫独立,并且未来的路子根本不知道如何走才好。
此时已经 42 岁的他,比起以前加入联邦的日子难过多了。他不仅要肩担独立管理的大任,而且 200 万人的福祉要在他的管理下实现,这不是一件小事情。
此时的李光耀政府,独立成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弃汉语,将国语变成英语。
源于当局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得到了以下这些结论。这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转口贸易中心,如果想寻求生存和发展,就得将英语改为国语,只有这样,大家的思维才能跟上了国际化经济发展形势。
有人分析说,新加坡超过七成的华人,直接使用汉语,在管理方面不会更方便吗?当然会更方便。
但实际情况是,面对当时新加坡所面临的形势,选择英语作为国语,优势必定大于汉语。后来证明,李光耀的决定是正确的。
揭秘废除汉语原因
当然,官方对于国语的选择一直不正面给出答案。一直到 2013 年,梁光耀在自己《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中,提及了废除汉语的原因。
当年新加坡刚独立时,有人组团游说总理以汉语为国语,对此李总理非常强硬,坚决不同意。
可能大家不知道当年李光耀对此强硬到什么程度?他表示说,除非自己倒下,否则不可能让汉语成为新加坡的国语。
态度之坚决,令人敬畏。后来证明,李光耀作为卓越的政治家,非常有远见,他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知道未来的世界里,英语是世界第一通用的语言,选择英语作为国语,代表的是这个国家向西方看齐,靠近西方,享受更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李光耀表示,过去统治新加坡的是英国,给这个国家留下了英语。现在以英语起步,国民容易接受,它与越南不一样,对方需要经历放弃法语再重新学习英语这种艰难的转变。
对于新加坡这个国家来说,刚刚独立,凡事都是从零开始,如果选择英语当作国语,那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会更强,机遇会更大。
当然,不仅仅是将国语改为英语,就会得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相反,当局政府从新加坡的国情出发,制定相关的措施。狭小的国土面子资源自然比较贫乏,想快速发展经济,只能通过吸引外资,以招商引资的方式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经济腾飞,GDP 涨三十倍
确定了这个目标以后,当任总理李光耀变成了一个大忙人,忙于在世界先进国家进行推销。他到了美国,游说各大企业直接进驻新加坡的工业园,而新加坡政府给予了绿色通道,配以相当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进来。
新加坡当局政府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对于那些留学归来的才子们,重金招募。甚至为了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政府设立了高额的奖学金,鼓励那些优秀的青年出国留学,毕业以后回到新加坡为国效力。
此时的新加坡,刚独立时的一穷二白基础,但包括总理在内的每一个新加坡人,从来没有选择放弃,不轻易退缩,面对国家的兴盛,大家全力以赴,积极配合政府的每一个举措。全国上下,通力合作,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李光耀的不懈努力和极力推销下,新加坡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原本大家不看好的新加坡,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这辆新车就驶入了腾飞的快车道,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不仅如此,他们这种特创的经济发展模式,变成了国际赫赫有名的新加坡模式,很多国家纷纷前来取经。
1990 年总理卸任时,我们得到了这样一组惊人的数据。1965 年独立时,人均 GDP450 美元,已经提升到 14504 美元,相比之下,30 多倍的变化。
毫无疑问,与 25 年前不一样,此时的新加坡已经列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令人佩服。
看了很多该去进厂的公众号小编文章,我认为加强语文教育刻不容缓…
之前出具新课标的时候,就专门就各学科的学时情况做了一个参考建议的提醒。
当时刚看到新课标的时候,对于英语学时低于语文数学,甚至艺术学科的时候,确实有些怀疑的态度,毕竟考试的时候,试卷的分值没有任何的变化,依然是占据着分数的优先程度。
但如果仔细的研究一下新课标会发现,关于英语的新课标要求是跟学时有一定的关联的,比如提到学时减少但学习的内容并没有减少,甚至还增加了一些课外的相关领域的书籍越多或者练习等等。
课时减少但不要放松对英语的掌握能力,比如日常的对话或者一些相关的运用使用,毕竟我们日常的英语环境没有。
当然,当前环境提倡传统文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提升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整体的素质提高。
学英语和考英语是两个概念。
工具学习和文化自信又是两个概念。
「用不用得上」和「值不值得学」还是两个概念。
整体引导和个体选择还是两个概念。
所以这事儿看似在争论和商讨,其实连讨论的基础共识都没有确定,很多都是借用英文这个大话题来抒发自己和英语关系不大的观点,各说各的,这反过来又蛮符合英文工具化的理念,比较玄幻。
如果我们单纯的限定在教育部的回复上,可以看出那一丝丝的不得已。
首先是强调了,你看我们设置的义务教育阶段英文科目课时占比,那外语只占了 6% 到 8%,比体育和健康还低,更是被语文的 20%-22% 吊打,这是完全尊重有些代表提出的「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
接着又强调了,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这是按照中央对高考改革顶层设计确定。
什么意思呢?
在课时上,我尊重你的看法,我也的确是这样安排的;在高考这个和义务教育有三年脱节的设置上,还是保持拉平。
剩下的自己琢磨去吧。
你要想过高考这关,要么高中努把力,要么自己找外援,各凭发挥。
你如果再用什么文化来压我,你最好换个角度,去压一压中央顶层设计。
如果我们再比目光聚焦在工具学习和文化自信上,又可以看出那一丝丝的不得已。
「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是定下来的基调。
对公文写作比较熟悉的都知道,前后顺序是很重要的,情怀在前,视野和沟通在后,是有优先级的。
对公文写作同样比较熟悉的还知道,换个角度解读,前置是「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重要性依然存在,属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确之下,教育部这份回应也是憋了一段时间,好好打磨了一下才发出来的。
回答你了,但是又没有完全回答,套话说了,但还是话里有话。
如果我们再限定在「用不用得上」和「值不值得学」这个讨论上,那其实衍生出来很多科目都会受到类似的冲击。
比如有人会说,英文绝大部分人是用不上的,走科研道路的少,走跨境贸易的少,走出国留学的少,因此英文没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有那么重要的范畴。
数学在旁边瑟瑟发抖,当年我也是感受过类似待遇的,买菜不需要解方程嘛。
甚至语文课都会有点根颤,那我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平日里说话被引用的次数也少啊,别忘这个角度引啊,不然大家都危险。
那最后一个话题就是个体选择了。
这话题有意思。
每个人对于如何教育下一代都会独特的方法论的,这点没有高地之分,毕竟谁都没有开天眼。
我只能说自己的看法。
义务教育最大的痛点就是,承载了他本不该承载的重量。
单纯的把英文作为一个工具,其实最好的切入时间应该是早于义务教育的。
国外很多论文都堆过类似的话题,习得新语言的最佳时期是在 6 岁之前,这时候听音辨音能力、音素意识、听觉记忆力是最高的,而且声带、唇舌等运动神经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而且还有个神奇的布罗卡斯区,这在学界还有点争论,基本概念是小时候学语言是直接把语言信息送到布罗卡斯区,之后就是进记忆区了。
所以早点起步,才是真正解决「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
我自家的几个小外甥女,都是很小的时候学英语,说实话,那发音,那语感,那节奏,吊打我。
而根据我的观察,她们没有就对文化不自信了,反正没有露出带路党的特点。
文化自信说白了,自己做得好,就自信起来了,这和学不学英语关系不大。
甚至,未来文化出海的时候,我觉得她们可能是中坚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择其善者而从之,艺多不压身,这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而对这几个小外甥女来说,她们才不懂这些呢,小猪佩奇看,熊出没也看。
感觉她们的格局,要更大一点。
教学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试。
从中国的需要而言,重读写不重听说是合理的。
但语法被过度重视了。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以阅读、翻译、写作为主。
高中物理不讲角动量,那英语可以来一篇讲角动量的材料,让学生阅读之后计算角动量。
高考的分值,决定了学生在这门课上会花费的时间。
以浙江为例:
2022 年浙江高考各科满分分别为: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均为 150 分,选考科目每门满分 100 分,具体说明如下,供大家参考。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 150 分,按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 100 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 3 分,起点赋分 40 分。考生满分 750 分。
语文、数学提供 1 次考试机会,成绩当年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提供 2 次考试机会,成绩当年有效,考生自主选用其中 1 次成绩。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降低英语教学的比重,但是,在高考中分值却不变,这样只会加大中小学生的负担,课堂上学得少了,家长们会因为外语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在课外让孩子去补外语。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英语应该成为大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在国际交往中,你不可能拿着翻译软件与国外的学者交流吧。能听得懂,看得懂简单的英文,现在已经成为职场上的必备技能。
实际上,我们中学所学的许多知识,比如数学、物理、化学中的知识,真的用得上的又有多少呢?只是,这些知识,在我们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甚至回答孩子的问题的时候,会帮得上。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我们选择专业、就业、甚至和人交谈的过程中,能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解决一些障碍。
比如前几天在丽江,有人就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海拔高,应该离太阳更近。那么为什么这里,比我们江浙要凉快呢?”
我回答:“因为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摄氏 0.6 度。山地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下降。这里和杭州海拔相差两千多米,气温自然比杭州低十几度。”
所以很多知识,学的时候你会觉得没用,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用上。因此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认真学习前人所探索出的科学知识,并且把它们传承下去。
学习外语也一样,我们入住的酒店就是外国人开的,就餐的时候,餐厅一些外国人,都能用简单的汉语和我们对话,顺应着国际大融合的趋势,我们学习英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至少在小学,英语课在课时中的比例并不高。
著名作家钱钟书,数学 15 分,但是因为语文英文好,而破格被清华大学录取。文学家季羡林,高考只有数学只有 4 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了。这些都成为历史,当今的高考制度,偏科的学生,要想考上一个好大学,实在是太难了。
当今教育的困境,是学生以分数论英雄;教师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家长以孩子的分数在炫娃的路上分等级,无论是评三好学生,还是入党,入团,一概用分数说话,不改变这样的教育状况,说什么都是空的。
降低是为了给传统文化课让位,让出时间,我觉得选择正确。
但同时大学研究生阶段应该强化英语。
前有双减政策,后有降低英语教学比重。下一步可能就是市面上大量的课外英语培训班——不管是学科类还是非学科类。
至于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个人细品,不要随便乱说。
假如真的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比重,只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
穷人家的孩子,想学英语,但是英语课时比较少,或者沦落为副科,学不好。
有钱人家的娃,将会通过课外培训,甚至是请专门的英语家教,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
有钱人家的娃,竞争力会更加的强。
弱者恒弱。
那么不是还有英语培训班吗?
是的,有!
查了一下资料,平均下来,一节课一二百,1 对 1 的一节课四五百,如果是让一个老外一对一,收费还更贵!
这还是在目前没有把英语作为副科作为主科的情况下的价格。
一旦降低英语的学习比重,校外英语培训班或者是一些英语 APP,收费会更贵!
小学和初中,是多么好的廉价英语学习的机会?9 年免费义务教育,把英语比重降低了,穷人家的娃,更加没有出路了!
我英语水平烂的一批,但我深刻的知道英语的重要性。
远的不说,就说小约翰可汗。
为啥他的视频那么有意思?
为啥小约翰的内容,在简体中文互联网上,有一种蝎子粑粑——独一份儿感觉?
根本原因就是,简体中文互联网内容太匮乏,而且限制太多,你只能去外网。
在全球学术文献里,英文文献的比重达到 90%!剩下的才是其他语言的!
灵活就业三大形式:自媒体、干直播、送外卖。
你英语不行,只能是沦为营销号,在简体中文互联网世界,一篇不明真假的内容,互相抄来抄去。
英语不行,你自媒体都干不好!
这个人大代表的理由是:降低英语教学的比重,是提升文化自信。
这哪里是提升文化自信?明明是自卑好吗?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你觉得你的文化很有吸引力,很有生命力,你很自信。不担心外来的文化会入侵你。
绝对不担心外来的声音。
就像有人说现在感觉日漫不好看了,原因何在?引进少了呗,以 b 站为代表的主流渠道,大为限制。
还有国外的综艺,
某站,也下架了大批外国综艺节目,理由是涉嫌侵权。
还有苏州女孩和服事件,这明明也是文化自卑。
我是
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绝大多数人也用不到高中知识,建议教育部直接降低高中录取率,让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学有所用,不用浪费精力多学用不到的知识。
降低英语比重这事儿本质上就和美国的快乐教育一样,给普通人提供阉割版的公共教育,再给小部分人提供付费的精英教育。
虽然享受精英教育的不一定都能成为精英(给二极管加粗下),但是下限决定了上限,整体而言享受精英教育的群体成为精英的概率要远大于受阉割版教育的群体。
既保证既得利益集团的传承,又能让普通人心甘情愿快快乐乐的拧螺丝,还能让政府赚一笔教育经费,只能说提出这建议的专家实在是太懂了。
至于英语到底算不算精英教育的内容,我说了不算,但是绝大多数中产及以上阶层在现在的教育水平下都愿意花大价钱额外购买英语教育,已经能证明问题了。
每次这样的噱头出来,都会引起网络的狂欢。很多人会天真的认为属于他们的时代终于到来了。然而这样的事情如果真正落实,那么拉大的正是网络狂欢的普罗大众与精英阶层的距离。很多人认为正是英语束缚了他们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的进身之途。其实并不是。真正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局限了他们眼界的,正是他们的阶层。而语数外作为必修科目是因为这是整个世界的刚需。你以为是英语束缚了你的手脚,可实际上英语才是你的手脚之一。先写这么多,有时间再来补充。
不降低中考、高考英语分值,不取消四六级考试,不取消部分科目(如中国哲学)考研英语,这才是根本所在,整个国内英语产业链都是围绕这些来的。每年至少上万亿 gdp, 这些措施都实行了,差不多得影响上百万人就业
以前回答过类似问题,我个人对英语教育的态度是一贯的:
过往几十年英语教育在国内教育体系中地位颇高,我认为有客观的历史原因。
我国长期处在后发追赶的地位,对了解先进产业发展和科技前沿探索有迫切需求。
英美都是世界强国,尤其是美国更是当时唯一超级大国,英语在学术圈和产业届都有颇高地位。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英语教育总体上对我国产业发展和学术建设是有利的。
中国能赶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科技革命,在众多新兴产业领域反超日德等一批老牌发达国家,固然有人口、市场、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因素。
但较为普及的英语教育和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对发展新兴产业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只是如今来看,形势已经发生诸多变化。
我国在多年高速发展后,在诸多领域大幅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部分领域更是实现了反超。
美国更是自感时不我待,主动发起贸易战、科技战,力图打压中国的产业升级。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环境的变化也决定了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AI 技术的兴起与翻译工具的普及,大幅降低了英语教育的紧迫性。
英语和汉语人口较多,数据更加庞大,相关翻译研究和算法迭代也更快。
就我个人体验,目前主流的机翻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阅读需求,些许错误不构成阅读障碍。
至于机翻容易翻车的专业领域,说实话普适的英语教育也不见得能发挥太多作用。
反倒是一些小语种,机翻的精准度尚有一定不足。
随着技术进步,AI 字幕甚至同声传译也在不断涌现,中低水平的翻译工作价值越来越低。
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学习英语的作用下降,英语教育的地位自然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诚然,考虑到我国产业升级尚未彻底完成,以及对外交流的诸多深层次需求,英语教育的作用不会完全消失。
但适当降低英语教育的地位,甚至取消部分学科的英语要求,我认为都可以考虑。
陈丹青本人的思想水平姑且不论,但他提出的部分观点,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国画、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研究…… 诸如此类的学科对英语需求确实不太高。
如果能根据学科分门别类,避免分数线一刀切,长远来看或许更好。
目前教育部的回应,表示英语学习是必要的,但要加强口语交流,减少分数驱动。
但最关键的考试分数方面没有调整,应该说教育部对这个问题仍比较审慎。
我个人认为,适当减少英语在中高考的分值,同时适当提高听力测试在英语考试中的比重,可能是比较合适的方式。
建议修改英语教科书。
学那么多语法有什么用,又不会用英语去写严肃文学。不如把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提升到 10000,反而能够有一定的交流能力。
推荐新概念英语和 word power made easy.
在我看来,“中小学英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 本来就是不正常的,论重要性语文是远远不如英语的,凭什么还要降低英语的教学比重呢?
不过有些人就要来喷我了,说我是 “利益相关者” 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我就实话告诉你吧,我确实是“利益相关者”,幼儿园上的就是双语幼儿园,从小学起英语就是我的强项,小学时还上过外教和英语兴趣班,而与之相比我语文打小学就不好,高考英语比语文多考了三十分。
既然我是 “利益相关者”,那我就站在“利益相关者” 的角度讲两句吧,但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事实。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掌握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与世界交往的窗口——权威百科词条多数都是英语写成的,一些国际期刊都是用英语发表的,很多学术论文都用的是英语,学好英语还能参加很多国际交流活动,很多领域英语简直就是必备… 这个道理即使我不是 “利益相关者”,说出来大家也都懂。学好英语的意义超过了英语本身,它能让你拥有国际视野,让你接受国外的长处,让你看问题的角度提升一个层次,让你不至于故步自封、仅仅局限于中国的一亩三分地,这是学好英语也是国家重视英语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反观语文,学会这东西有什么用?或者说,按照现行的教育方式有什么用?阅读理解(这也是我当年学语文的最薄弱环节),搞好这玩意儿对学生有什么用?你能比作者更懂作者的心理吗?文言文学了又有何用?语言文字是不断变化的,文言文早已不合时宜,学不合时宜的东西干嘛?阅读古典名著,有这时间看看国外名著不更长见识?至于作文,那玩意儿比八股文还八股文,科举考试都不这么玩儿!我有学语文的时间,多学学数理化,多学学英语不香吗?国家最需要的还是理工人才啊!
所以说,英语本来就比语文重要啊,降低英语比重纯属脱裤子放屁,真正出了问题应该改革的反而是语文教育!还说什么 “高考改革后最重要的学科是语文”,这话听着就恶心!
言辞有些激烈了,但是我确实被天朝的语文教育恶心到了,现在还想降低英语比重,想想自己高中时的经历,我真的控制不住了。
说一些在日常过程中接触到的真实案例:有听过一些家长表示:” 中国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可以不再注重英语。未来应该更加注重中文的学习,而不是英语的学习 “。
我听完只能说真的觉得很尴尬!只能说这一波的理解实在是很肤浅得可以。
利益不相关(没有在做英语项目了),客观点说**:正因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在逐步提升,那么学习英语会越来越重要。目前学英语已经很难有红利,但是它会成为学生能力分层的一个指标。大把高净值的家庭巴不得以后取消英语学习,这样自己的孩子好拉开一大段的距离。**
以下为分析:
在过去,70、80、90 年代的学生,在毕业后,多数人是成为了工业化 1.0、2.0 进程中的螺丝钉,不少人或多或少是成为社会进程中的” 社畜选手 “,在为国家进程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没错,真的就是非常微薄的力量, 因为就是一颗颗的螺丝钉嘛!
但是,若干年过去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已经可以说是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现在的中国,自然是需要在世界舞台谋取更好的国际地位,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这个阶段,自然是需要我们的年轻一代是综合素质极好,在世界舞台上长袖善舞,在更多重要的位置,占据很高的位置,去创造更好的机遇。语言,必定是其中一种必须的语言。
无可厚非,我们确实是需要提升对于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但这丝毫不应该以牺牲我们去接受、了解掌握其他民族文化、语言。
对于早一代的人而言,可能更多还是在国内舞台的竞争 PK,所以我们比较难感知到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即便如此,也有很多学英语的人,吃到了学好英语的红利。
但当到了我们的孩子那一代,中国势必越来越在世界舞台的中心,要跟老美抢 C 位、头破血流的啊!不懂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凭什么去站 C 位?
我们可以有骄傲的民族自尊心,但是,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尊不代表着自傲。
换个角度想想,我们以后要赚世界人民更多的钱,我们是要努力继续往舞台的中央挤,我们要站在 C 位,C 位懂吗?要很强的!各方面都要很强,才能占据一个非常有利的身位。
联合国秘书长不找机会搞一个来当当?类联合国的重要机构的重要职能部门不塞多几个人过去?不懂英语怎么去跟顶尖的人才交流,去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汇集到中国?不懂英语怎么去解读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怎么更好地用大中华的文化去传递、影响他们?不懂英语怎么把我们的华为、小米、百雀羚等国货带出国门?
明白了英语的重要性,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学习英语很重要!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英语越重视。
那么为什么要早点接触英语学习?我不是针对英语而言,我认为所有语言类的学习,都是越早学习就越轻松啊!
乐器、舞蹈之类的,你放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ta 照样可以轻松学会。像我自己,在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的,是真心觉得学习英语就是一件非常苦逼的事情。
但是现在的孩子,学习英语好像很轻松对不对?因为他们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时间,已经比我那个时候早了很多。
现在的孩子压力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你让 ta 在合适的年龄去做好语言的启蒙,以后他就能省很多功夫啊,就跟我们学中文一样,我们从嘤嘤学语,到学会中文,是不是悄无声息就学会了呢?
最后,把英语从中考、高考中剔除的口号喊了十几年了,但是,君可曾见英语比重的下降?依旧是满分 150 分。
我的观点:
1、英语学习很重要!
2、英语学习会越来越重要!
3、语言的学习越早开启越好样!
4、中考、高考中英语的占比摆在那里!
最后,我想以一个英语学废了的人的角度来说:学好英语,真的!很!重!要!!!!!!
每经编辑 毕陆名
日前,# 教育部回应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建议 #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一,到底是怎么回事?
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 “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 的答复。小编注意到,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
“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在考试中占分比重。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重视到甚至有点畸形的程度” 和 “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用英语教学降下来的时间,去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有全国人大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时提出了关于 “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在考试中占分比重” 的建议。
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 20%-22%,数学 13%-15%,体育与健康 10%-11%,外语 6%-8%,等等。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普通高中外语必修学分课时比例约占必修总学分课时的 7%。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教育部在答复中明确,根据中央要求确定外语考试比重。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现阶段外语统考安排是按照中央对高考改革顶层设计确定的。
教育部在答复中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考。重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近年来,注重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中小学课程培训及实施指导,组织义务教育教材修订工作,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和高校教材管理办法等落地实施,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教育部官网
我就说几个点,你们看是不是。
1,很多人会讨论中小学接触过的名篇,但几乎没有人提到中小学学过的英语语法。
2,中小学语文学到的文字技巧,物理化学学到的常识对很多人是人生巅峰,是要用一辈子的,几乎没人说自己中小学学的英文在成年以后有用。
3,网络上讨论中学的语文名篇,讨论有技巧的初中数学题,讨论物理化学小知识,很少有人讨论中学英语阅读写作。
4,现实中经常见到成年人缺少基本的沟通能力,讲个事半天讲不明白,我们会嘲讽这种人 “语死早”,但如果某人看不懂英文,大家会给他推荐翻译版。
5,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翻译软件能让任何拥有智能设备的普通人拥有中小学级别的英语沟通能力,但现代网络并不能带给普通人中小学水准的科学素养。
6,对于很多 40 岁以下的中国人而言,“如何把问题说清楚” 的能力,并不是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而是在雅思培训班里学作文的时候初次接触的。
这些是不是事实?
我的结论:
中小学阶段的英文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为什么呢?因为英文简单粗暴的区分度高,见过就是见过,没见过就是没见过,对于考核教师学校而言是个上上之选,相比之下语文教育的影响长远的多,相对而言短期考核要分出个高下也就更困难。
在一切以官僚考核为核心的制度下,英文教育越来越早,功能越来越繁琐,培训越来越叠床架屋,反正有大批既得利益者在为英文教育辩护,而意识到中小学英语教育荒谬性的普通人… 你得知道,在中文文化圈内,想要抵抗 “现有教育模式”,代价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如果从培养人才中小学英文教育就给 1500 个学时足够了,教会学生读音标查字典,学会一两百个常见介词用法就够了,没必要把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学生以后肯定会覆盖掉的各种考试细节上。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新课标将于 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
在新课标中,英语课时的占比为 6~8%。与道德法治并列,在所有学科中排名倒数第三。
“体育与健康” 课占总课时比例 10%-11%,超越外语成为小、初阶段第三大主科。
这两年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声音,建议取消 “英语主科的学习地位”,甚至不会再考英语。
我不赞同。英语作为中小学的主要学科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实践证明,中小学生正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段,尤其是语音和听力对今后在大学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中小学生记忆力好,能学会两三千个英语词汇,这对今后的学习也是个好基础。
取消英语学习的依据是什么?因为美国人讲英语?这大可不必吧。英语是国际语言,商务、外交事务都要英语。全球一体化,世界交流日益增多,英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不仅学生要学英语,就连上班族也时常遇到英语,也要学一点为好。
语言本身没有阶级性,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即使是敌对国家的语言也要学,为的是了解他们,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术交流、文化交流都离不开英语。
不要因为英语学习有困难就要求取消英语学科。如果哪个学科有困难,学不会,就取消哪个学科,岂不是所有学科都有可能被取消吗?学校教育不是为哪部分人开设的,不会投其所好。学生要全面发展,就要学好所有学科。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不能说哪个学科有用,哪个学科没有用。所有学科都不是为了现在使用的,而是为今后打基础。
最近一年来时不时的就有人喊要取消英语课,不知道是出于甚么原因。如果是教师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这样公开讲是不合适的,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我个人是赞成大家学好英语的,毕竟多学一门外语也不是什么坏事,另外,小学生、初中生正是记忆力最好的年纪,这年龄学英语比长大了再去学更轻松。英语这门学科不能等用的时候再去学,那时就迟了。
我们的大学正在争创国际一流大学,未来双语教学的大学可能会更多,为了孩子上一个好的大学,也应该支持孩子好好学习英语。
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成果,一带一路的倡议的实施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产生广泛而深刻国际影响的现在,国家在经济,外贸,外交,工农业,科技,军事,旅游,卫生,教育,海关,交通,经融和所有的建设岗位都需要英语人才。英语作为主科的地位是绝对不能削弱的!
有关这一问题已经在网上经过多次的讨论,如果有人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前途,那是他自己的事。
我建议停止这种无休无止,鼠目寸光的争论。
这个人大代表能不能关心点别的
1. 老祖宗告诉我们: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这里的 “知彼” 恐怕不止是能听懂几句口语那么简单,不了解对方(手)的情况和思维方式,你就很难看清彼此所处的环境究竟孰优孰劣,也就无法真正预判对方将要采取何种行动,并提前准备好应对措施。尤其当双方成为竞争对手的时候,“知己知彼”就显得尤为重要。
![](data:image/svg+xml;utf8,)
闭关锁国和开放包容带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教训应该不少了吧?!
2. 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源自哪里?
答案应该就是 “知己知彼”!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没有错,但是只知己,不知彼,其结果就可能是妄自尊大、盲目乐观,最终有可能被动挨打。而要真正 “知己”,不做对比恐怕也是很难的。
或许有人觉得我可以不学外语,只看翻译就行了,可你如果自己不懂,你怎么判断那些翻译究竟是否可靠?!尤其当这种翻译涉及专业领域核心技术的时候,不懂专业的翻译很可能会把你带进沟里去的!因此,越是从事顶层设计,位于高层次、高精尖领域的人,恐怕越需要具备双语乃至多语种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由此而来全球国际视野。
3. 学好外语 = 崇阳媚外 = 丧失民族自豪感吗?
恐怕未必。相反,看一看老一辈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中有许多人在留学之后,有了对比之后,反而对自己的祖国爱得更加深沉,对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理解得更加全面通透,民族自豪感会更加强烈。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了解了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反而激发起自己对于中国天干地支、太极八卦的兴趣,并且会因为阴阳五行中医、风水、农耕生产等的神奇联系而萌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data:image/svg+xml;utf8,)
4. 课时降低是否等于重要性降低?
恐怕未必。反正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存在,高考各个科目的分值依然存在。除非你觉得那个并不重要!“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试问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几个人会用英语口语对话?高考又如何来考察口语能力、生活运用?增加听力和口试吗?至少短期之内,缺乏可行性!
但事实就是,如果到高考失利后再补英语就为时已晚了,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总之,大家自行判断吧……
教育教的是什么?
我想大概有四个方面吧。
1、价值观,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人,正是因为其不可复制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切价值判断的总和,价值判断是一个人所有行为的指引。
说白了,就是你认为应该做,然后才会去做。
这个 “应该” 就是价值判断,而一系列的 “应不应该” 就是价值观,在别人看来就是你的行为反映出来的你是“什么人”。
价值观定义了你是什么。
2、逻辑,包括了朴素逻辑、形式逻辑、辩证法。
朴素逻辑涵盖了类比与归纳,但是缺少演绎。
形式逻辑研究的是概念内在联系,完全停留在概念层面,其实就是在研究分类和聚类。
通过分类和聚类可以产生更复杂的概念和形式,这种方式叫做演绎。
辩证法,矛盾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引起质变。形式逻辑研究了事物在时间轴上的切片,是高度的抽象,以至于把时间轴忽略了。
辩证法则把时间轴纳入到模型中,因此这个模型对现实的还原度比形式逻辑高出一个维度。
3、知识,对经验的归纳与类比可以产生新的知识,而形式逻辑则可以下钻已知的知识。
知识即是被封装好的、经过实验验证的成熟模型,他是相对可靠的,或者说是我们已知最可靠的模型。
也因此,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可以调用这些被封装为知识的模型,从而高效的解决问题。
4、实践,不论是价值观、逻辑还是知识,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那么便成了空中楼阁,毫无用处。
学习的唯一就是为了实践,实践是学习的一个环节,是学习的本身,而不在学习之外。
为什么叫 “学习” 而不只单单叫 “学” 呢?
因为习的意思就是实践,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了还要抓住时机去实践。
没有习就没有学,二者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这也是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
好了,现在我们把教育这个概念进行了分解,价值观、逻辑、知识、实践这四个子类彼此没有重叠,在他们之外再无其他。
这四个分类,基本也是等量齐观,并没有一家独大,实现了均衡。
不重叠、不遗漏、相均衡,满足了全部三个条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分类。
然后我们就可以试着做做一下连线题了:
1、语文:主要训练的是逻辑,包括朴素逻辑、形式逻辑、少量辩证法。
同时,他帮助学生构建价值观。
严格的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识。
而写作是一种极其高效的实践训练。
2、数学:纯数学本身就是形式逻辑,所以他的目的是逻辑训练。
数学建模是实践,但是我们的教育中涉及的太少,可以忽略。
严格地说,形式逻辑不产生知识。
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审美,审美本身就是价值观,可惜中国的数学教育极少起到这个作用。
3、物理、化学等科学:实际上就是数学建模。
由于是基于经验的归纳,这些是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在毕业之后很少用到。
科学精神是价值观的一部分,可惜中国的课堂上不讲。
实验是科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可惜中国的教育直接忽略了,因为考试不考。
4、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中国历来文史哲不分家,现在强行分开了,其实还是貌离神和。
古时候,大家学这些真的是为了学以致用、修齐治平的。
现在离实践已经千里之外了。
所以,除了脱离实践,其他跟语文一样。
5、英语:帮助构建价值观吗?
没有。
训练逻辑吗?
没有。
获取知识吗?
没有。
实践呢?
中国 14 亿人有几个用英语的?
100 万有吗?
不知道,总之不多。
我能想到的唯一作用是英语可以使人自己获取一些只有英文版本的知识。
所以,应不应该有英语这么学科?
个人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有。
既然是义务教育,其目的就带有普遍性,理论上只要条件允许,但凡有点用的都应该教,这是为了公平。
那非义务教育阶段呢?
我觉得英语应该是最后被考虑的学科,不但在文化课中排最后,甚至应该排在体育、艺术之后。
如果考虑具体实施方案,那么我认为,高考直接去掉英语显然不行。
这种前后对比,会产生额外的抑制效果,以至于误导中国人抵制英语,这并不是初衷。
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降低英语分数的权重,例如降低到 30 分?
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去研究英语,从而拉开差距。
毕竟将来需要用到英语的就是这样一群人。
多出来的 120 分放在哪呢?
我认为应该给体育,体育是对实践能力最有效的训练手段。
同时,对培养价值观也有着莫大的作用,中国需要的是可以在赛场上顽强拼搏、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人。
最后,体育,尤其是团体项目,是校园中几乎唯一锻炼人与人沟通,获取社会实践经验的途径。
学会了与队友、教练沟通配合,进入公司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团队吧。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多年以来,两会代表一直在提议 “弱化或取消中小学教育中的英语教育”,
看下面这张截图提议,这可是 2009 年的提议
代表们成功的把中小学英语教育中方法的问题、效率的问题,转化成了有没有必要学英语的问题,
就像媒体和人文学者经常喊废除死刑,虽然没有得到完全实现,
但基本实现了经济类犯罪不判死刑的现实操作,
普通人为什么不好好想想,经济类犯罪、犯重罪,这些罪犯是普通人吗?
那些提案的两会代表,他们自家的孩子,会缺少学英语的资源吗?
中小学教育,尤其是 9 年义务制教育,是普通人的福利,
既然是福利,当然是发得越多越好,学校教的内容越多越好,
普通的家长们,代表们提议少学英语或不学英语,普通人就别跟着起哄了,好不好?
教育部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对整体和对个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降低英语教学比重是给国家带来收益的。
1、用不上
大多数人,工作中用不到英语。
这里的大多数人并不是一个张口就来的比例,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我国的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九年结束时会实现普职分流。
我国各省份普职分流的比例,上普通高中的一般都不到 50%,我们就算分流率 50% 吧。
而这部分被分流的中专、职高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用到英文的场景,几乎为 0,我们算 1% 吧。
50%*1%=0.5%
未被分流的学生,需要参加高考。
2022 年高考本科录取率 36%。
我们算本科生都需要用到英语,而专科生有 30% 需要用到英语。
那么有多少比例会用到英语呢?
50%(36%+30%*64%)= 27.6%
中考被分流和高考人群一加,比例刚好超过 28%。
只有 28% 的人今后会使用英语。
但上过大学的都知道我这个比例是高估的。
实际使用率可能更低。
2、不想学
正因为用不上,所以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低,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一般,预感到自己可能会被分流的这部分学生,他们已经明确知道自己的英语是用不上了,所以也不会下功夫去学。
不想学的人群可不止中考分流人群。
到了大学里,英语那是真不想学。
很多大学里拿不到毕业证,拿不到学位证的人,究其原因,除了挂科,就是四级没通过。
这说明大家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不是很高。
既然不想学,使用率又低,逼着学又有什么用呢?
3、教学资源差,不好教
在知乎混的朋友其实群体并不是那么广泛,所以对于小城市、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学没有下限认识。
很多乡村教师自己的英语都是半吊子,教英语也是胡教一气,倒也不是这些老师不负责任,实在是能力有限,已经尽力了。这样的英语教学显然是意义不大的。
这样的乡村教师有多少人呢?
这样的学生有多少人呢?
2020 年总理答记者问时提出,有 6 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
你们可以估算下有多少学生是受这样的教育。
不能因为各种社交媒体上我们这些东部沿海、省会和经济强市的网民占大多数,就忽略了偏远地区的现实情况。
中国不是东部沿海的中国,中国是全中国的中国。
4、提高高考公平性
在怕小城市、偏远地区英语教学情况差的情况下,高考统一考英语,显然是不公平的。
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孩子英语水平明显强于经济弱势地区的孩子,这不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更聪明,而是他们有着个更加好的资源条件。
降低英语的比重,当然最重要的是降低高考英语的总分,是有利于提高高考公平性的。
不能让穷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穷人孩子的英语,可以进了大学再好好学,大学里资源众多,语言环境也好,效率反而更高。
5、提高境外势力的作案成本
众所周知,境外势力对我国的 XX 是很严重的。
原因之一就是成本太低了,用英文就能发展下线。
如果以后 XX 需要用中文,那成本势必会大大提高。
![](data:image/svg+xml;utf8,)
从个体来看,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给底层家庭的孩子关上了一扇门。
1、科研论文
科研要看大量的论文,质量高的论文,无论其作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拿英文写的。
英语学的好的学生看论文无压力。
而从小没有好好学英语的学生看论文压力就比较大。
2、机械图纸
工作之后,如果你是个工程师,看图纸是必须要会的技能。
然而 ,像大众汽车这类公司的图纸,拿英文写的,你如果英语不好,就看不懂,或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机翻。
3、外贸交流
跟外国人做生意,无论你是哪国人,用英语都是可以交流的。
虽然国家的大政策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但是不代表国际循环就不挣钱啊。
会英语的人少了,国际贸易自然会更挣钱。
4、外企工作
如果你要到外企工作,必然会考验你的英文能力。
外国人也不想和一个不会说英语的同事一起工作,沟通成本太高。
如果穷人的孩子都不会英语, 在外企工作的势必都是富人的孩子。
5、外文知识
任何知识都是有显著壁垒的。
你学一种知识,很可能用本国的语言是学不会的,因为作者就没打算让你学会,他只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评职称,或者写着爽而已,根本没顾及你的学习能力。
当你可以用其他语言来学这个知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世界宽了许多,因为全世界总有些闲的蛋疼的知识分子会好好写书。
总而言之,英语不一定能带你致富,但如果你不会英语,致富之路肯定会少几条。
结论:国家减少英语教学比例对国家整体是有利的,但是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利。英语学习可能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小众需求,如果家长觉得英语学习很重要,那就付费让孩子去学习,或者自己教。
如果确定自己以后的人生中不需要和英语打交道,那英语学不好没关系;
但凡需要和英语打交道,比如出国留学,去外企工作,攻读计算机专业,看国外文献,从事自然语言相关的工作,等等,英语学不好,那都会很吃亏。就不说工作了,比如你看一场英文解说的体育比赛,可能都听不懂;玩一些没有汉化的国外大型 3A 游戏,你也看不懂。目前并不是什么东西国内都有替代品的,很多东西还是要看国外的,比如编程,看科技文献,或者玩 3A 游戏;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英语教学比例不降低,很多人就学得好英语了吗?并不是,很多人只是更会应付考试而已,真正要达到听说读写流畅使用英语,很多人还差得远。这么说吧,假如你大学过了英语六级,并且是机械专业的,但是当你进了工厂,让你看一张纯英文图纸的时候,你还是会一脸蒙逼。让你和厂里的外国工程师讨论技术问题,你还是会结结巴巴;
为什么?因为学语言需要有语言环境的,不是天天背单词、做题就能学会的;
所以如果你能确定以后完全不需要和英语打交道,那么可以不学,但是如果你可能需要英语,甚至英文可能会成为你工作的一项技能时,你可能只靠 9 年义务教育还不够。这就看每个人自己怎么考虑了。
我倒是觉得正常。
很多人说英语有用,有很大用,不止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都有用。
对的,我认为这个观点没有错。
语言确实有很大用。
但是,你要放到全局上来看。
你说,英语有用,了解世界,你能上外网吗?
你说搞科研看论文,有多少人有这个需求?
你说出国留学,长长见识,嗯,普通人想去就能去的吗?
所以啊,我知道这个东西有用。
但是有用,也没人不让你学是吗?你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学。
这个东西对很多人来讲,确实没有那么多用啊。
所以,我觉得你光强调它的作用,但是你就没发现它的利用率不高吗?
而且中国的英语教育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我身边英语好的,全是课外学的,不然你以为新东方原来为什么牛逼啊。
既然如此,降低一点,我觉得没有什么。
倒是语文教育确实应该抓紧了。
我现在在知乎上发答案,不怕有人反对,最怕的是他都看不懂你写的东西,就跑评论区来骂你的。
有的时候,我被人骂了一通,发现这个骂我的人,其实和我的观点是一致的……
我想骂回去都不知道怎么骂,因为骂他总感觉在骂我自己呢……
我们有部分人确实语文基础和逻辑太差了。
学语文可比学外语有用得多。
作为一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人,我认为现在英语教学的问题不是课时短,分值低,而是只考听 读 写,完全忽视了口语的锻炼。
我中考英语 116/120,高考英语 136/150,四六级裸考都是 560+,英美剧的生肉也能啃下个七八成,英语算是中上水平的吧。但我的口语能力很差,之前面试一些海外业务的岗位时,都会因为无法进行流畅的口语对话而被刷。我在平时学习工作生活中没有需要进行外语对话的场景,所以我就没有去练口语的需求。
中考高考都只有听力和笔试两个部分,平时上课的时候口语发音也不是重点教学部分。就咱们这个分数导向的选拔体系,只要不算分,就不会有多少人花时间去重视。你看除了艺考生,那个高三学生还会上美术课体育课音乐课的?但艺考生上音体美也是为了应对艺考,艺考结束以后也是全力冲刺文化课。
有人说高中也有口语考试,那确实,但口语考试成绩的作用太有限了,只有部分学校的外语专业在录取的时候需要有口语考试分数的要求。
我们花了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大量时间,去上课,做题,刷卷子,或许卷面分书是很高,但拥有熟练口语能力的终究只是少数学生。中学生群体里口语能力比较强的,要么是准备出国的国际部,要么是有过海外留学经验,要么是私下里专门练过,几乎没有学生是仅通过课堂教学就培养出流利的口语能力的。
语言是用来交流沟通的工具,口语很重要。但如果口语不算分,那就不会有多少学生家长认为口语重要。这就是英语教育的困局。
学习日本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别把一个破语言工具,搞成全国人民必学必考必过。
日本科研人员,英语水平普遍很差,他们大多依靠两个方法解决,很有用,效率高,还获得了 27 个诺贝尔奖。
1,很有效的 “临时抱佛脚”,边研究边学 “专业英语”(注意,不是大众口语)。
2,翻译,日本有很多翻译社,行业健全,专业水平高,付钱可得。(文献翻译一次后,全行业都可以购买到,这是何等的高效率、通用性)
1、英语学习仍然很有必要;
(翻译:不要跟我讲理,讲就是 “英语很重要”)
2、英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
(翻译:学校英语授课时少,分值高,必考,全靠自习 + 付费补习)
3、目前仍然保持高考英语分值不变。
(翻译:降高考分值,教培行业活不活?降课时 OK,降分值 ON)
你们靠英语吃饭,你们这个烂行业说英语多重要,我全 TM 都接受,但你们逼着全国学生学一门指定外语是几个意思?
(中国教培 90% 以上资源都属于英语,其他语种不值一提)
什么叫既得利益集团,这就是既得利益集团。
英语教培、英语老师、英语考试认证,英语论文考核。。。。。。构成了臭名昭著的 “中国英语学阀集团”。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对外贸易(出口 + 进口)占 GDP 比重逐年下滑,2019 年比重为 35.89%,比最高峰 2006 年的 64.48% 下降了快一半。
外贸比重下降的主因是服务业的兴起,制造业不再一家独大。而服务业的服务主体是国内市场。
另一方面,国内消费日趋繁荣,购买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品。
参考历史,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成长的过程,都会伴随着制造业比重——先增大、再缩小的过程。比如美国历史上曾是制造业大国,如今服务业占 GDP 比重超过 80%。
对普通人来说,一生中用到英语的机会有以下这些:
1、出国留学、移民。(个人行为:国家并不鼓励)
2、对外贸易。(比重正在减少)
3、加入外企。(外企规模快速萎缩)
4、阅读外文技术规范、产品资料。(答主以前在华为经常干这个,仅部分研发人员需要,且全文翻译软件日渐成熟)
5、浏览境外网站。(因某些原因,很难上去。网页翻译技术的成熟也使得英语非必须)
6、与外国人交友。(因某些原因,这种机会正在减少,另外可借助翻译软件)
7、出国旅游。(翻译软件流行,英语重要性下降)
归结英语重要性下降的原因:
1、外贸占 GDP 比重下降。
2、翻译技术成熟。
3、国家自信心增强(“崇洋” 成为过时词语)。
4、政治原因,主要英语国家——美英澳加对中国不友好。
5、其他不可说原因。
答主在上海,感觉上海教委和民间——对英语教育简直 “魔怔”,小孩子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可谓“疯狂”,“内卷” 到变态。需要有个大手给它拧回来。
**我无条件支持缩减英语教育比重!**让那些 “需要” 英语的人课外去学。放过我家孩子,我们不想陪 “太子” 读书。
谢邀。
用英语教学降下来的时间,去增加或者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如琴棋书画。
让孩子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候,去接触到我们的中国文化,从小就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估计教育部也挺绷。
要是说把降低英语学习的时间转入体育或数学,我估计舆论还能聊会。
结果建议是要求降英语、增琴棋书画。
教育部估计在想:你是不是以为我真的不用管就业?
英语的重要性我觉得不用赘述了。
黄条是该语言的使用人数,蓝条是该语言的维基百科页面数。
英语在维基百科上有超过 600 万个词条和 4000 万个注册编辑者,后面的西班牙语、德语、法语都只有 200 万左右的词条和 400 到 600 万的注册编辑者。
(我知道维基百科也不算靠谱,但你看一眼咱这的百度百科)
英语或许还不能算彻底的世界语言,但绝对是互联网语言。特别是在翻译软件起来后,几乎所有语言的第一翻译有效性参照都是英语。
在算法辅助下,英语成了最有效的跨语种桥梁。
英语是互联网第一大内容语言,掌握英语越来越成为效率的一部分。
学术圈就不必说了,必备;
日常里,你想做个码农混子,懂得用英语搜代码就是一项直升机技能;
画手找图,靠英语社区和英语 tag;
各路自媒体要想增强信息检索能力,英语阅读(和辅助的科学上网)是基础。
哪怕你就是做个 lsp,英语都能极大扩张你的 “视野边界”,让你成为微信群里众人的爸爸。
而且我觉得,建议里认为浪费时间的填鸭教育,恰恰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哑巴英语越来越有版本优势。
以前学英语,主打的是交流,假定学英语的孩子要和外国人扯淡。
于是大家集体鄙视哑巴英语,觉得学了几年嘴都张不开、又不是都要出国、又不是包进外企,学了有蛋用。
但现在,英语越来越像一个检索工具,帮助你进入互联网英语内容库。
不是为了出国进外企,就是为了降低上班摸鱼的难度。
咱这搜个什么东西,出来的要么是广告跳转页面,让你填个鸡脖玩意然后给你推广告;
要么是 “付费以解锁完整内容”;
要么是关键词被模糊,给你发一堆不着调的软广。
好不容易找到了上古 BBS,结果要么是论坛已倒闭,要么是邀请码注册,人家不和你玩了。
你到外面一搜,嚯,分门别类,任君自取。
搜个论文标题直接能打开 pdf。
中文互联网的封闭性已经开始伤害到了中文作为内容载体的效率,于是反衬出了英文的清爽。
所以我觉得,英语教学得保持。
而且就得强化听和读的哑巴英语。人际表达类的说和写,反而可以弱化。
说和写的教学可以甩给市场,让有出国有进外企需求的人去另学。
说和写非常看师资、差异化极大,这两块要是指望公立教育来完成,很容易陷入 “素质教育” 的坑。
但听和读是可以模式化训练的,单向信息传输不需要复杂的反馈调整。
增强小胖友的信息检索能力,扩大他们的信息可触达范围,这肯定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学术和就业。
至于建议里主张的 “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只能说:少自掐脖子,多放开文化内容产品的手脚。
自豪感和自信不是靠饿出来的。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太好了,宽松教育这事情不是没有国家试过,邻国日本就做过这个大型社会实验,结果是什么自己可以搜新闻。很多人以为日本人英语是天生差,还有很多人觉得中国人英语也不怎么样,但是实际上日本精英阶层的英语非常好,比如我在美国遇到过一些初中高中暑假过来补习英语的日本小孩,人家有钱,可以暑假来美国补习英语,但是普通人就不行了。然后中国人的英语在全世界其实是算好的,可能口语一般,仅仅是一般,不是差,很多人只是不敢说,至于口音,全世界都有,连新加坡这种英语是第一官方语言的国家口音都重得离谱。中国大陆人的英语口音肯定比欧洲大部分国家,新加坡,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口音好,阅读能力也强于大多数非英语母语国家,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中国大陆的英语教育比大多数非英语母语的国家的水平好。
但是,一旦减少英语教育会产生什么后果?看日本就明白了,大家都知道亚洲企业大多数都很卷,在日本也一样,日本待遇最好的是外企,而因为大多数日本人的英语越来越差,导致不少日本人完全没资格进外企,所以很多日本人不得不自己去考 TOEIC。甚至连 toeic 这么简单的英语,很多人都要上补习班考好几次,因为英语的基础教育太差了(虽然发音问题是一直有,但是宽松教育之前英语的基础教育没那么差),所以在日本的外企,基本上只招名校生。
减少英语教育显而易见的就是未来高门槛的职业,会离普通人越来越远,说好的共同富裕,结果从受教育门槛上就卡死大多数人了,大多数人将不再接受高等英语教育,甚至不再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比例要锐减,现在还能说你好好读书,考上名校就有可能改变人生,到时候好了,你想好好读书,但是不好意思,教委不准老师教你。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要做实验了,查个论文还得用翻译软件翻译。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结果。当然,好处也有,好处就是未来没有那么多人搬运海外的原文,人日说 unacceptable 意思是接受,你也不会有异议了。
英语本身是工具,非要放弃适用一种常用工具来证明自己文化自信,你咋不把手机禁了,WIFI 禁了,PC 禁了,甚至把电都禁了呢,毕竟都是美国人发明的,我只想说呸,历史会铭记这些人的
补充一条,估计很多人会说这是减少刻板的英语教学,让英语口语化,实用化,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都知道,口语学起来是很容易的,真需要用了,3 个月就搞定了,甚至你语法不对,用词有问题都没关系,毕竟你听老外讲中文,他讲得很烂你也能听懂,对吧。但是工作,科研之类的啃各种报告,论文,大部头的经典书籍的时候,你的基本功就很重要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口语都是没问题的,但是有几个美国人看得懂英文论文?中国不是美国,美国可以靠吸纳全世界人才为自己服务,中国人自己都不卷了,那以后那些困难的,深奥的工作谁来做,对高学历人才而言,最重要的英语能力一定是阅读,其次是写作,最不重要的才是交流能力,结果我们的舆论老是本末倒置,说中国人是哑巴英语…… 写这种文章的人自己到底什么学历心里只有 AC 数?日本已经证明了宽松教育是错误的,为什么我们非要再试一次呢
第一,降低英语比重其实不是不行,但是和代表提的 “文化自信” 没什么关系。语言是工具,中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母语是汉语,受国内教育长大的人,英语说的再好,也一定会说汉语。学个英语就不文化自信了?我们又不像法国占领区那样被迫放弃母语学德语。
事实上,英语只是一个载体,我国的英语学习还是以工具性为主,对国外文化的学习其实是非常少的,而我国人们丢失文化自信的来源,并不是义务教育英语课堂,而是中文互联网。恨国党、公知、五毛混淆视听给认知能力低下的人人洗脑,用的肯定不是英文,而是中文。
第二,降低英语比重无所谓,只要英语还占有一席之地,学校肯定是要抓的。初中信息技术只有 20 分,学校依然重视。我国英语教育的问题是效率太低,且欠发达地区只重分数不重能力,搞的学生对英语没兴趣。比如口语太差,这样的孩子你让他怎么有自信继续修习英语?教师也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下面我来讲讲英语的重要性:
第三,人的成就多由青少年时期奠基。因为青少年时期是认知形成的关键期,长大之后还想有所谓 “觉醒” 什么玩意儿的,就只能靠大的变故或事件冲击,这个不确定性是很强的。即使我国英语教学存在问题,也依旧给学生打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部分相关人才。但是如果把这个东西地位降低了,甚至砍了,绝大多数人就失去了英语相关的上升之路。
回到英语,学英语具体有什么好处?很简单,英语本身是语言,是工具,它可以是干巴巴的词汇语法,也可以是一切。用语言承载的一切知识和信息。
我国现在很强,但是还没有天下无敌。我们要自信,但是也不能丢了虚心。泱泱中华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但是我们依然有向英语世界国家学习的地方,尤其科技领域。
电视剧《雪豹》里有这么一段剧情:中央军校学生去德国柏林学习,只有周卫国会德语,所以他可以阅读第一手的资料。而其他学生只能获取翻译版,说白了就是二手。你获取的程度就取决于翻译的水平和良心了。何况很多资料是没有翻译的。周卫国后来还和日本友人学习了日语,在后来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是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亦是如此。很多论文、文献,与人才的交流、学习,需要你的英语能力。
很多人觉得不学英语好啊!我英语那么菜,可以放下一个担子了。
毫不客气地说:目光短浅。
如果基础教育放弃或者边缘化了英语,那么与英语相关的上升途径就和你我无关了,只和有钱有时间请私教的人有关。且不说钱,就你现在卷成这样,时间,你有么?你有这个投资的意识么?看不出来你有。
何况,就算你英语不行,你确定你的后代就没有相关才能吗?如果路没了,有才又有何用?
我们的教育可以降低英语比重,英语地位低于语文历史,我是支持的。但是不应该从心里弱化英语的重要性。
有人觉得英语地位下降了,学英语的就倒霉了,恰恰相反,最基本的道理:物以稀为贵。如果基础教育真没有英语了,我倒真建议人们去学英语专业了,很简单,不卷了。而社会上是不会不要英语人才的,你的眼光不要只盯着基础教育英语教师这一岗位。
学习个主流语言,没什么坏处的。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Language is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s everything.
我觉得有些「人大代表」要是真的没活了,可以去咬打火机。学习英语有什么坏处吗?站在个人的立场当然没有,甚至对一些人来说是刚需,但站在有些人的立场坏处很大。因此对于一个人们需要的采取这么直接的方式打压,难道需要的人就自己不学了?人不会因为禁酒令不喝酒了,也不会因为性教育的缺失就不做爱了。
退一步来讲,就算真要因为高涨的反美情绪降低英语,现如今的语文再增加有什么必要吗,无非是增加了所谓「阅读理解」,但这真的有用吗?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真正理解中学课本课文的时间都是在大学,在有了一定的社会体验之后才能够更体会它们的精神内核。而且最终能留下的也就是这些精神内核了,我如今背不全李白的诗,但我清楚地感受他的浪漫主义,这才应该是语文这门课应该带给学生的,而不是如同八股一样的阅读理解。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大多数人学完语文之后大学去干理工科了,对于这部分学生,数学、英语显然比语文重要;更多人没能上大学,增加的语文课程就更没用了,因为它们显然抵不过短视频给人的精神体验。与其分给语文,还不如分给数学、体育、艺术。
我说一句实话。
就现阶段而言,能让孩子有条件学英语的,一定要不计代价的让孩子去学,孩子暂时学不了就自己学,将来给孩子教。
语言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英语不仅仅只是一个和外国人对话的工具,更是掌握和了解高级教材、尖端技术、领先学科的基础。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人应该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大门就要关上了,钥匙一定要拿到手里。
我是物理老师,我就不避讳直说了。
英语的主科地位应该保留,为大学生未来可能的英语使用场景保留可能性。但是分数应该降低到 100,学习时长也应该降低,因为长时间的英语学习事实上对学生的未来是低效的。我们只需要保证学生有基本的英语能力和学习方法,不需要每个人都懂得一定程度的英语。未来需要英语的人,自己会去学,不差初高那点学时。
物理应该上主科,分值可以不变。大量的没有一定科学认识和实践逻辑的文科生,是文科教育的灾难。
很多人觉得英语的应用是什么曲高和寡的东西,实际上不然。英语专业可能面临择业问题,但是如果你本身的专业加上英文,也许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给你打开一道大门。
因此顶层有什么建议和决策我不在乎,但是我建议,任何人,但凡有时间都要学习英语,特别是技能向的打工人。
特别是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接受远程办公,服务于国际市场有很多居家办公的机会。
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在国内市场卷。
打个比方,国内的初级译员受雇公司的费用中译英一般是千字 100-150 左右,有些小公司甚至用大学生只给到几十块, 而翻译公司的对外报价一般是 200-400 左右。
但是国际市场上中英互译的市场价在 400-1000 元左右,取决于你的服务定位。译员价格可以给到国内译员的 2-3 倍。
你依旧在同一个地方办公,但是收入可以有倍数提升的机会,这是市场视野的不同。
再打个比方,比如前阵子我们给国内客户一套 APP 开发的费用按需求报价 60 万,而我们欧美市场里评估就是偏低的,北美市场的话可以报到 80-100 万。
只要融入了这个市场环境, 你会发现收入的客源要比国内压力轻松的多,为什么要在国内卷?
哪怕是沟通需求较少的程序员,我想大家都知道 stackoverflow, github 这些工具有多重要,只要具备英语基础,很多很成熟的市场解决方案就摆在你的面前,省了你大量的时间。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市场政策相对宽松,风口变化快,想要进入并抓住一个好的赛道,英文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把你现在的技能和收入模式,转换下思维包装到国际市场,你的压力大概率会轻松很多。
而且掌握英文后你就能在网上掌握很多可以黑魔法,生活娱乐途径也会大大丰富。
文化自信是国之自信,国家足够强大了,领跑各个行业,有足够的学术内容,我们就可以降低其它语言的比重, 但是现在可行吗?
无论是学术向,还是打工人,英文能力都不可少。
进入国际市场,明确你的服务定位,不要和印度人卷,找准目标客户,也许你的生活会轻松很多。
教育部揣着明白装糊涂。
群众要求降低英语比重是降低英语成绩在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比如我觉得高考中把英语降低到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一样的成绩比重就可以了。
其实日常生活英语和科研英语没多难。
而且,现在的翻译软件挺牛的,普通人即使不会外语,拿着手机拍照就能翻译,就能看懂。
把英语压缩的课时换成户外体育课也不错,能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还能预防近视。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数学学科,但是他们的分值是一样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为了弥补课时的不足,为了竞争就会增加更多外语的课外补习。事实上,外语的课外补习班也是最多的,有些补习班已经是老外全英教学了。
而大家真正正义的并不是课时时间,而是分值。而大家真正正义的并不是课时时间,而是分值。而大家真正正义的并不是课时时间,而是分值。
降低英语分值在高考中的比重才是关键,或者就把外语当做学业水平考试,过了及格线就行,没必要卷高考。
我已经毕业五年了,我身边的同学工作中真正用到外语的非常少,而且现有的教学体制根本教育不出能跟老外直接交流的学生,很多学生读完大学见到外国人连简单的对话都做不到,而那些能做到交流的学生往往是那些留学生或者参加了课外双语教学的学生。
分数可以不变化。
但考试内容需要变化。
一般人学英语不需要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完全流利。
像印度老百姓很多是文盲半文盲,他们只认得 26 个字母,和生活中的简单单词,但对科学技术的长单词不认识,也不懂什么意思,这样造成科学技术普及非常落后。
也就英语的核心其实不是听说写,而是读。
而读的核心是单词量。
如果人人都能看懂多数英语文章,对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的提升是有帮助,达到人人超过印度老百姓的水平,这个在理论上可以实现。
现在小学生都开始学英语,但有个误区,就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答题,还有口语,听力,还有语法,写作上面,其实按前面的分析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多记单词。
而到达人均听说读写流利显然是一个不切实现的目标,因为不是母语,大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少,追求听说读写全流利是根本行不通的,也会导致极高的成本,需要完全依靠于学习来记忆各种场景使用,这个和天生母语完全是不一样的。
英语追求的目标需要改变,考试内容也需要改变,像听力完全可以废除掉,改成单词默写,如给一个单词,写出中文意思(而不是倒过来,因为关键是要认识这个单词),考单词的拼写,考阅读理解,英译汉(汉译英就不需要了),这样只强调英语的读,这目标上非常好学习,也有利于英语的核心单词的学习。
如果人人的单词量都非常高,对科学技术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国外的论文都不难看懂,加个国内的论文资料,整个资料来源就大了很多。而强调不切实际的听说写,这个学习难度大,缺少训练环境,缺少优秀的老师(很多老师自己说英语都不标准),也缺少使用场景。
所以英语改革向单词量,阅读理解,英译汉,这几个关键点发展,而不是一味的高大上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这个目标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这么多年了,导致英语学习找到真正的切入点。抓不住要害,很多高考课程变成了学语法,这种没有多少用的。其实像语法这种一个星期就学会了,没有必要搞这么多分,需要加强词汇量学习,现在原生的美国中学词汇量都在几万,而中国人只学个几千肯定不够,需要加大词汇量学习,扩大阅读理解的分数,扩大英译汉的分数,让学英语学到刀刃上,而不是在追求母语级别的听说写上面,这个对于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是要求过高的。
如果能读懂多数英语资料,让他们自学英语的听说写就根本不难,因为单词都认识,再加点语法是水到渠成的,现在的英语学习是舍本逐末。
需要化繁为简,学习核心和基础,多学习单词,及单词相关的阅读理解,汉译英,而不是学习各种玩技巧的语法,写作上。
分数可以不变,但英语学习的内容可以变化,变成了面向阅读理解,面向英译汉,面向单词学习,需要改变学习的重点,这样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会有很大的好处。
方向搞错了,结果只会南辕北辙,学了十几年英语单词量极少,看不懂英语资料,看到英语就发抖产生了逆反心理。
需要把高考内容修改,加入更多的单词量,主要考核单词,阅读理解,英译汉,这样整个社会学习起来也不会那么痛苦,学习效果也比追求不可能实现的全民听说读写都流利要好得多,也不会导致很多人怨恨英语占用太多的学习时间。
普通人学习体育不是成为百米冠军,千米冠军,用百米冠军的专业运动员去要求每个人明显是过份了,而要强调体育的健身作用,基础作用,有志向的让他们自己发展就行了,没有必要全民赔跑体育冠军。目标不对,定位错误,你花再多力气去追求只能是人怨效果差。
现在的高考英语没有学到核心,过于追求高大上不切实际目标导致的。
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
近年来,注重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
看来没,一个大方向,不是不注重英语了,而是更注重传统文化
降低英语在外语教育中以及整个教育中的比重我是赞同的,但现在这套执行办法我感觉治标不治本,短期内还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
只降低教学课时,而不改变高考比例。这是问题的核心。
按照教育部自己的逻辑:
降低英语教学比例,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英语学时花费跟多的那群人,民资自豪感相对会比较弱?会更加崇洋媚外?
但英语的高考比例不变,则有条件的家长必然会给孩子补习英语,没条件的家庭学习英语的学时降低了,有条件的反而增高了。反映到高考中,补习英语的学生会获得相当大的竞争优势。
这两个情况结合起来,会导致一个很诡异的局面:爱国的学生更难考上大学,而崇洋媚外的学生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以上是按照教育部自己的逻辑推论出的结果。而这和教育部自己的初衷是相反的。
从教育部的反馈来看,他们显然也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但高考比例的划分是高层定下了,大概只能等待高层的反应了。我个人觉得高考比例的改变也是大势所趋,所以过两年会有分晓。
如果高考比例也随之改变了,那前面说的逻辑矛盾就不存在了。但在这之前,教育部的做法是会有短期副作用的。
当然,我个人并不认同这套逻辑。
我觉得外语课时的多少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有限的。数量并不是关键,教学质量才是。对学生而言,一百篇八股文,都不如一首词曲优美的歌曲更能打动人心。
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其实并不难,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料,但我们需要更合理的传达方式,而不是机械性的增加课时。
更何况,真正的文化自信是由国力决定的。国家强大了,生活幸福了,人民自然就有了自信。这不是教的来的东西。
因此,我个人虽然也认为英语教育在国内整套教育中的比例应当降低,但其原因和文化自信没有关系。要我说,纯粹就是因为英语没那么 “有用” 了。
语言教育的作用是随时代和环境而改变的。
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学那么多外语?为什么外语会成为必修课?是因为我们落后。全方位的落后。百年苦难之后,百废待兴之时,所有的学科,所有的文化,都在嗷嗷待哺,都在吼着 “教练,我想要打球”。
而且实际上外语并不只是英语。最开始我们的主要外语是俄语。后来和苏联决裂了,才转而学习英语的。其他语种,日语法语西语等,也都一直存在,但影响并不大。究其原因,是因为英语背后代表的国力,占据了统治地位。如果说学习外语是为了吸收先进的文化精华的话,那么自然会找营养最丰富,果实最大的那颗。
但我们学外语并不是为了变成外国人,不是为了全盘西化。我们的目的是吸收其文化的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之中。
罗马人也曾热衷于学习希腊语,那是因为古希腊积累了上千年先进的文化精华,但这些文化精华被融入之后,希腊语就消失了。后世欧洲人热衷学习的也不再是希腊语,而是罗马人的拉丁语。后来法国文化强盛之时,全世界(包括英国人)也有一段时间以学习法语为荣。
而随着英美的强盛,将古老的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欧洲各国文明的精华都融入到英语之中,外语在英美这些国家内就再也不那么重要了。这时候学习外语,只是一门兴趣爱好,和琴棋书画没有本质区别了。只有搞外交、外贸或文化交流的相关专业,才有学外语的需求。
到现在,还有几个人看《荷马史诗》或《理想国》时会去看古希腊语版本?又有多少人回去读拉丁文版本的《牧歌》和《塔西佗历史》?又有几个人看过德文的《浮士德》或者法语的《悲惨世界》?更别说把这些语言放到必修课里了。
总而言之,当一个文化成长到兴盛时期,当一门语言已经吸收了各国文化的精华之后,外语教育的作用,就不再那么 “重要” 了。
中华文明,和我们的汉语,大概也会有相同的发展历程。曾经我们百废待兴,现在我们在很多学科仍然处于追赶状态,但终将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时候,英语、甚至全部外语,就不再有作为必修课的需要了。
外语终将回归其最初的作用:交流。
道阻且长,但终究会走过。当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华都能在语文课中学到的时候,文化自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得先丰富中文文化,把 “全世界” 的都变成“我们的”,再一步步根据需要去降低英文甚至外语的比重。
网上这几年有一个经典讨论:现在究竟还有没有学英语的必要?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希望在学术和职场上取得突破,那么英语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这是因为英语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主流通用语言,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都以英文形式发表,不懂英文在科研上会寸步难行。在职场上,基础岗位对英语可能没有多大要求,但越往上走越是重要的岗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会越高。因为良好的英语水平能够体现出候选者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与大众认识相悖,对于国内大多数人来说,英语听说读写四项中最有用的可能并不是 “口语”,因为他们生活中遇到老外并需要口语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英语最有用的部分其实是 “阅读” 和“写作”,这是因为它们能够让普通人更有效地获取英文世界信息,并传达出自己的想法。长期以来国内英语教材一直被人诟病为 “聋哑英语”,但“聋哑英语” 并不完全是坏事:它恰恰能满足国内英语学习者最真实普遍的需求。
当然,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设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不是 “聋哑英语”,而是:词汇量要求过低。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2016 年修订版)》,英语四级词汇量要求是约 4500,六级词汇量要求是约 5500——也就是说,即便考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他们的词汇量也很可能没有超过 6000。而根据词汇量测试网站 http://testyourvocab.com 的统计结果,英语国家 8 岁儿童的平均词汇量已经达到了 10000,而成年英语母语人士的词汇量在 20000 到 35000 之间。换句话说,中国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词汇量还没有英语国家 8 岁儿童的大。
现实情况是,五六千的词汇量在面对真实的英文世界时则会显得捉襟见肘。阅读过英语报刊和原版书的同学会发现,这些英语材料中会出现大量的 “超纲词”,如果你仅有大学英语六级词汇量,读这些材料会相当痛苦,要培养阅读兴趣更是无从谈起。根据我的经验,要比较舒服地阅读包括外刊原版书在内的大部分英语材料,词汇量要达到 15000 左右——这已经超过了英语专业八级的词汇量要求。
中国学生的词汇量太低会导致他们难以真正将英语用起来,甚至连 “聋哑英语” 的门槛都达不到——要知道真正的 “聋哑英语” 是能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因此,教学改革的重点不妨放在提升学生词汇量这一点上,而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提高词汇大纲的要求,还要引导学生在十几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大量阅读适合其水平的材料,比如目前流行的 “英语分级读物” 就是很好的材料。在英语读物选取上,与中国主题相关的地道英语材料也是优先选择的对象,因为这些材料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起来难度低,容易让人产生兴趣,同时能让学生学会用如何用英语表达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讲好中国故事。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从小将英语用起来,并在其中积累词汇量,培养英语学习兴趣,这才是正确的语言学习路径。
什么时候中高考的英语分值降到和物理化学生物……… 一样了再来说。
因为这些代表的儿女们,甚至他们的儿女的儿女们,都不需要进入主流的升学方式里面去。
现在我们的教学不是学不学的问题,而是怎么学?
怎么学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怎么考的问题?
现在教育的问题,就是一个,怎么考?
就应该把英语教育部分降低,有需要自己去学
这么做的好处是
名校肯定看英语,有钱就自己去补习,没钱就去一般学校
英语私教收入又大大滴有
新东方最辉煌的时候到什么地步大家都看到。
现在仅存的培训机构英语也占比不小。
教育部怎么说怎么是,他们有解释权。但是,我们也不是睁眼瞎。
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肯定用时比语文长,除非你把平时说话都当成在学语文。
我不同意。
虽然我高考英语 23 分,但是,我是支持英语教育的。
如果你连英语都学不好,那你将来怎么移民?
国家教你学英语,就是为了方便你移民的。
什么用脚投票?
你有本事就让美国对中国免签。
看看是中国不让你走,还是美国不要你。
美国不要你,你怪中国?
那我抽你一嘴巴,你是不是该回家骂你爸呢?
英语教育不可以放松。
如果中国人不积极移民美国,中国人就永远都当不上美国总统。
大部分人不会英语,无法阅读的时候,就是小部分人对中文以外的信息 “说了算” 的时候。
社交平台上一片叫好,盲猜都是学历低的人赞成此举。
中国人口基数足够大,有百分之一的高校生专攻英语,保证必要的外交和研读外语文献,足够了。让其他的学生腾出更多精力学更多的理工专业,这是更有回报的国家人力资源投资。
同时可以避免世界观不成熟的年轻人被西化。
我以为,英语教育改革:初中再开始学,高考分数 100 分,足够了。
现在有那么多人大学毕业连个通知都不会写,不该审视这个问题吗。我认为,母语都学不好,却下大力气学英语,就是邯郸学步。
加强汉语学习,也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估计搞英语辅导班和双语教育的私立学校又该关门?
快跑!
其实,学英语真的让人反感,还竟然有人搞 “疯狂英语”,搞得像鬼哭狼嚎一样。
23 日,教育部在答复 “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建议” 时称——外语课时占比为 6-8%,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这意思就是拒绝了?可笑啊,这个百分之 6 到 8 是谁统计的?另外,只说授课时间,不说分值占比,就是在耍流氓——外语高考 150 分,与语数一样是最高分值,课时怎么少得了?
都懂的,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掌握点基本的英语就行了,有培养外语人才的机制也就够了。你看普通人美国人会花这么大精力学外语吗?
特别是现在,网络即时翻译已经很方便迅捷了,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工具阅读外文文献!英语说到底就是一门方言而已,竟然和我们的中文一样的分值,这合适吗?
利益相关,小学生家长。
我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这样的:
1、不管教育部如何设置,哪怕完全取消,都不会影响我把数学和英语作为教育的两大最核心重点,位列首位。
2、体育,必修,身体健康很重要,值得多花时间。
3、音乐,必修,从小培养,下足功夫,一方面为了综合素质和将来孩子自己的一种疏解,另一方面可以装逼。
4、棋、书、画方面,写字的话有余力可以练练、磨一下心境,棋和画直接放弃、没那么多时间、而且不如琴方便装逼。
5、语文,不论教育部把语文拔高多少,我都不会额外花时间去提升语文成绩,在学校正常上课就行。我自学生时代就很反感语文教育的方式,完全是错误的在我看来。语文的核心一方面是看懂别人的意思,另一方面让别人看懂自己的意思,而我们的语文在干啥?读喜欢读无病呻吟,写喜欢写无病呻吟。
我会有意识的自己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
6、传统文化教育什么的,学校如果有,很支持;如果没有,我也会找时间带孩子慢慢熏陶,比如去故宫、国博等等里面的小班课。
以上。
教育部是否降低英语,我根本不关心。
曾经我国一度不教英文,不也发展的很好嘛!
建议直接取消英语数学地理生物物理化学…… 这些西方玩意儿,改上中特课程。
教育部表示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已经低于语文等学科,也就是现阶段没必要遵循一部分网友的要求,继续降低小初高英语教学的比重。
有人质疑这样回应是否正确?
答案是:
教育部的这个回应没毛病。
现在的英语其实就是世界语,拿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有: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哈马、巴巴多斯、百慕大、圭亚那、牙买加、新西兰、圣基茨和尼维斯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拿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有:
多米尼克、圣路西亚和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塞浦路斯。
拿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有:
斐济、新加坡、加纳、冈比亚、基里巴斯、肯尼亚、纳米比亚、尼日利亚、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群岛、塞拉利昂、斯威士兰、博茨瓦纳、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南非、莱索托、厄立特里亚 利比里亚、塞舍尔、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卢旺达、苏丹、南苏丹、苏格兰、印度、巴基斯坦、马耳他、汤加、瓦努阿图、纽埃。
现在中国人参与到国际交往(不仅仅是旅游)越来越多,离开了英语和地球村不同肤色的成员彼此将难以交流。
上图为联合国大会通过第 2758 号决议,祝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场面。
即便我们在外事活动上只和亚非拉 “老朋友们” 交往,其实也离不开英语,你跟他们用中文交流,人家是听不懂的。
在中国大陆,若读书读到大学阶段,就得写论文了,其实也需要用到英语,因为很多第一手资料文献都是英语的。
如果你没掌握好英语,你就得依赖别人翻译这些文献,如果没人翻译,你就接触不到新的东西,这样你论文的含金量就不会太高。
反过来,本科阶段如果能发一篇以上全英语的 SCI 文献(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英文文献),到保研申博时肯定会受目标学校厚待(说明你已有能力为他们在学术研究上添砖加瓦)。
至于想在本、硕、博阶段出国留学的,就更不能不学好英语了。
一方面如前所述英语其实很重要,另一方面也要承认中国小初高英语教学确实也存在问题。不是英语教学课时占太多了,而是占了学生这么多课时,很多人终究还是学不好英语。
英语这门课,我们大都从小开始学,且花了大量时间 “记背默” 上,但很多人到大学毕业,掌握的仍旧是哑巴英语,口语交流能力极弱,这种学习效果在英语国家的人眼里就很亏。
特别是当对方知道中国人居然有那么大的毅力,从小初高大学(有些地方是幼小初高大学)连着学了怎么久,嘴里讲出来、写出来的还是相对蹩脚的英语时。
所以,我们当前要改变的不是因为英语不容易学好,就把英语作为不必学的语言,而是要让英语变得学起来容易取得进展的语言。
这就需要重估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方法是否足够科学了,经验交流方面可以考虑借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英语教学上的创新,也可以考虑吸收两岸三地的中国港澳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普及英语上的经验。
我们各地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虽然短时间内不利于实现英语教学水平的统一,但仍旧要知难而进,而不是知难而退。
事实上,作为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英语世界,扩大我们的影响力,而不是被昂撒集团及一群跟屁虫,轻松掌握话语权来恶意歪曲和丑化我们。
我们有十四亿人口,就有十四亿张嘴,如果是个中国人都能听、说、读、写挺地道的英语,在英语世界里声势岂不是更大,还有什么理由担心昂撒集团的影响力?!
所以,教育部这种回应是非常正确的,于国于民而言,英语都是价值巨大的工具,绝不能因为某些人自己学不好或者不愿意学好,就不让别人好好学。
乌克兰炮兵(Russian artillery)认为这是可以接受(unacceptable)的
从读书经历来看,我认为并非是比重的问题,而是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大家不妨回忆下,我们的语文课是如何度过的?
也许是老师 (大部分) 照着课本读一遍课文,然后就开始念着讲义分析一通原本可能并不存在的思想情感。
老师有真正的带领学生们去领略文字的美吗?我想可能连语文老师 (大部分) 自己都不曾领略到。
老师们有真正的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去带领学生领略诗词情感吗?我想没有吧 (大部分)。
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变,时间再长,也没用。
可能这也跟语文天然的不被重视有关。但语文又异常重要,因为它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孩子能否用一两段真实的话去书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孩子是否可以对一些书籍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孩子是否会冷不丁蹦出一句诗来形容眼前的景色?
非常遗憾,这些东西语文课教不会他们,至少现有的语文课不行,大部分语文老师也没有这个能力。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提倡减少英语的难道不是因为自己家孩子英语不行,就觉得不应该学?
回答还有说要减少语文的大概率也是语文没考好。
在全球化的时代下学好英语机会更多,就算真的要反全球化,要脱钩了,那些顶级科技论文哪个不是英语写的?不学好英语怎么探索科技高峰,对应科技封锁,为国效力?难道靠百度翻译?
还有说应该培养琴棋书画,加强文化自信的。其他三个就不说了,你知道 “棋” 是啥吗?古代学棋不过是为了挤进上流社会的一个娱乐活动而已,类似高尔夫球,能培养什么文化自信?重要程度岂能和学语言相提并论。古代的棋,和现代的竞技类电子游戏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支持一下。
中学英语的分值调整到 100 分更好。
英语就是英美等国家的语文,不应与国文并肩。
这可真的涉及肉眼可见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英语学习理念的错误,导致学习效率极低:英美娃娃主要靠听学会了最基础的一万左右单词,而不是靠阅读和背诵。
事实就是,英美六岁娃的听说词汇量都轻松过一万!!
国内英语基础教学就是错误的,靠看书,而不是靠听来学习英语;
一般人都错误地认为:提高英语听力靠磨耳朵,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听力靠的是模仿肌肉和送气节奏的发声练习,它更像体育训练,而不是书本化认字学习。
错误的理念导致低效的学习成绩和效率。
砍掉一半课堂教学时间,更多地课下肌肉练习才是王道,一样能达到英语能力的提升,不是考试能力的提升。
外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外教并不一定真懂汉语发声和英语发声的原理区别,所以,跟外教学的孩子,最后结果千差万别。
分级绘本也不能解决问题:国内孩子只有具备了英语语流轻松复述的能力,再学其他就是轻松加愉快了,5000—10000 单词是可以掌握的。
你家孩子学会几本语文教科书就掌握汉语了?笑话!
六岁前,你家孩子听了多少床前故事,家长心里没数吗?看了多少动画片?家长没数吗?
需要书本吗?
不需要!
模仿发音,模仿发音,模仿发音。
语言的本质是交流的工具,任何语言都不应该脱离其本质,外语课也不例外,除了科研、部分工作、出国留学之外,大多数人出了校园以后都很少用到,对于高精尖人才来说是绝对需要学习的,对于其他人来说也需要学习,但不应该占用过多的比重。
教育部降低外语比重的同时,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这是值得肯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面对近年来越发严峻的文化入侵形势,有必要让下一代更清楚地去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
都在讨论文献阅读和中高考这些,我真的想知道,很多人就一点都不想和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去交流或是去了解其他文化吗?
什么?一会要排队做核酸?
我先走了。
其实琴棋书画也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念经,经义课应该成为主课,分年龄段学习六经、十三经。
在我们开启过去那 “十年” 的时候。
大家也是疯狂打击知识分子,叫他们臭老九。
接着发生了什么?
高考突然就恢复了,
然后呢?
那帮狂热得喊着打倒臭老九的人大字不识几个,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参加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反倒是那些无论怎么样,哪怕扫厕所住牛棚,白天被批斗,只要空了或者晚上还是都坚持学习,坚持看书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机会,而且当时那种情况,都不需要你有高中以上的知识就能考到一个差不多的大学。
根据历史过往书籍记载,当时哪怕是清华北大也是招到了一批底子非常差的学生进校。
所以,你看,你跟着有些人或者国家的话干,自以为自己是个 “听话” 的好孩子,但是没有自己的判断力的话,那么最终等待你的绝不是荣华富贵,甚至生存都是问题。
对于你是生存问题,可对于人家来说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我们犯了一些错误。
可是你想过嘛?
他爷爷一失误,你爷爷就要要饭了。
同理,你现在一失误你的孩子会面临什么,别人家孩子又会面临什么?
学英语是为了什么?或者说学语言是为了什么?
我认为学语言一方面是为了文化技术传承,另一方面是思考思维能力锻炼。
为什么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面对同样一件事,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究其根本,那就是大家的语言不一样,大家的思考方式不一样。
包括有很多成年人如果是在长大后才移居的,哪怕过了很多年,它的思维方式依然会和成年前所待的那个地方息息相关。
但反之,如果是语言学习能力较强,成年之前就移居过去,那他往往会得到全方位的改变和思考方式。
其次还有一方面就是只掌握一门语言在有些极端情况下可能受到误导,信息甄别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极其重要,否则你就会被人当成枪使。
典型得如今年对于世卫组织某篇文章的翻译,对于俄乌战争的报道等等,毕竟在简中互联网上,俄罗斯在不到八个小时的时间就已经干到基辅去了。
还有佩洛西窜台的时候,但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外语的阅读能力,就不会相信胡主编的军机伴飞胡咧咧,最终屁事没发生还要自己找补自己又赢了。
你难道不好奇新闻联播说国外水深火热,你就不想看看他们到底那里水深火热,然后对比对比自己的幸福生活,来满足一下自己的优越感嘛?毕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自己的爽感还是自己给比较重要。
以上这些内容,是讨论了学习语言,这个语言不一定是英语,汉语还是其他什么别的语言。
对于所有语言都是这样的道理。
现在我们再来说英语,经过漂亮国和英国在最近两个世纪的宣传和 “统治”,英语的普及率之高是远超其他语言的,很多高端的学术会议论文等等都是首先选英文的。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汉语也越来越重要,这与一个国家的强盛是息息相关的,但是需要时间,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宇宙第一,但不是现在。
我本人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所有牛逼的计算机技术,清一色都是这帮外国佬搞的,你看不懂英语意味着你就接受不到最新的技术发展成果,只能等有能力的人自己消化了然后再翻译过来喂给你,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时间,你还要承担它翻译的准不准的问题。
当然很多其他学科也是一样的,比如芯片,生物医药等等。
当然有些学科比如特高压,那国内确实首屈一指,你也不用去学英文,因为最高端的资料就在中国。
综上:你所在的行业或者你想从事的行业最牛逼的地方在那里,那你就应该去学这个地方的语言,这对于你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反之,你读书只是想去菜市场买菜,那小学数学也够用了,普通话可能都不用,直接方言跟他砍价即可。
所以,说了这么多,还是看自己的需要,反正我的孩子肯定是还会继续大力学好英语的。
整个教学阶段,我认为最没有用的一门课叫政治。
赞同,我这种能说流利英语的技术岗更值钱了。
少点人来卷肯定是好事。
英语在中小学教育中地位越来越低,我非常不以为然,希望这只是暂时的。
英语不是美国或哪一国的民族语言,而是文明世界通用的世界语。尤其在科技领域,绝大部分的科技文献都是英语写的。这世界除了英美国家,还有很多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可能说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瑞典语,但是他们的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是通过英语与全世界交流的。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也都是通过英语了解吸收全世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一个不懂英语的科学家,只能闭门造车,能走多远,不能想象。
即使你不做科研,哪怕只是个普通的码工,调试代码的时候,也要频繁搜索捉虫子的办法,使用英语搜索引擎效率要高的多。答主自己只是半个码工,可是写代码的时候,每天要搜索数十屏的页面才能调通程序。我无法想象不懂英语,谁能像 Stack overflow 那样高效免费地帮你解决问题?
从文化的角度,英语里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也是人类文明的皇冠上最大最闪亮的一颗明珠。不懂英语,虽然你可以阅读名著的中文翻译,但那毕竟不是原汁原味,而且选择非常有限。英语书籍的博大精深,不探索不知道。尤其有很多适合孩子们的经典英语读物,如果孩子们尽早接触学习,将受益终生。
在此借机推荐一个学习英语的双语网站:English Secret Garden。这是一个分享英语学习经验的秘密花园。这里推荐赏析适合孩子们的经典英语文学读物,探讨英语背景下的人物,人情,人性,人生。无论你是喜欢英语,或是单纯喜欢文学,都欢迎偶尔来看看,希望带给你耳目一新的感受。
我对此表示非常担忧。寒门更难出贵子。因为仅仅只降低了中小学的英语学习时间,而不降低高考中英语的分数比重,只会让教育变得更加畸形。因为公共教育中的英语学习时长越少,落后地区的孩子英语学习就会越差,同时也砍去了中小学的课外培训机构,这就会造成他们的英语比往届的更差。而他们减少的英语学习时间会在高考中得出恶果。
你英语不好,你会丧失读大学的机会,你如果不读大学,又不是各种二代,未来的路子有这几种,外卖、建筑、修车理发挖掘机、门卫,几乎可以说不是重体力劳动者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
这就是我说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根本原因。
英语教育作为一个公共产品供应给每一个学生,本来就属于工具性质的,相反,音乐美术这些贫穷孩子根本玩儿不起学不起的东西对像我这样的穷孩子的作用更小。
所以如果不从高考的根子上对英语进行改革,那么对应于教育的釜底抽薪只能得来恶果。主要的恶果有两种:(1)贫困地区孩子的英语学习成绩和富裕地区孩子的英语学习成绩相差更大,这个差距会在高考中成为落榜的重要因素。(2)语言作为工具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更大价值,而减少学习对这种工具的掌握并不是一件儿好事儿。
所以个人认为,教育改革的措施应该配套。比如,你想降低英语学习时间,你就应该降低高考中英语的分值,从而降低这种对教育不均衡地区孩子的教育损害。
我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而别人小时候已经有录音机电视机播放外国电视电影学习英文。好的,不说以前,就说现在,我们那边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被爷爷奶奶带大,谁能够监督他们在日常中学习英语以弥补学校中英语教育实践减少带来的危害?
教育无非就这几种,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社会教育,一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缩减了英语学习时间,社会教育中小学课外培训被砍了,家庭教育因为家境因素放大了教育不均衡带来的恶果。
所以,这将会在下一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会更少,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教育部做出了适合当下的选择!
这种选择,至少可以让平民百姓的孩子更多的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
顺便说一句,在我当年,我的同学中,吵着闹着说汉语我还没学好的,我学啥子英语的人,基本没有一个考上高中的!大部分都在家务农!(当然并没有任何歧视农民的意思,我家世代为农!到了我这里才算是有所变化)
从小的方面说,英语,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让你知道舌头和嘴巴还可以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从大的方面说,你也可以睁眼看世界!
另外,我相信上层建筑的设计者更希望社会祥和稳定,贫富差距不能过大!
证明从小要多门外语尝试一下然后选定一门,我建议是卷日语,一边卷日语一边关注岛国生育率,因为岛国很多就业不限年龄
赞同。这个问题下一些人的思想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先不说现在英语人才过剩这一事实,另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学一辈子英语都比不上机翻。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后,机翻的速度、词汇量、语种、朗读上已经秒杀人类。准确性虽然还有问题,但考虑到前面的因素,整体也超过大多数人了,现在很多专业人员也用这些,包括一些出版物的翻译。把普通人的外语问题交给机器翻译,同声传译、智慧视觉等技术吧。就大多数中国人这蹩脚哑巴英语(比如我,辅导读小学的儿子都要不停查字典确认读音是否准确,然后大舌头查出来了都感觉读不准音),哪怕你学一辈子能学好英语,你还能学法语日语俄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等等等不成?更别说现在小孩子学习英语的条件比之上个世纪已经是天壤之别,教师水平更高,家长也都会那么一点,学得更早,有机器可以对话、有各种学习软件、视频教材啥的。因此,把英语的一部分课时,让给母语,让给艺体吧!
讲一个真事
我初中同桌,也是个男生。我的成绩一直压他一头,主要靠的就是英语。我英语几乎每次都是 145+,而他只能在 120 左右徘徊。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我现在只是个普通教师,他是某科研单位的骨干。
高中他靠数理化把我给甩开了,而且我输得心服口服,确实智商比不过。
应试教育它就是个筛选机制,跟你学啥没关系,啥学科都是那个筛子。
既然都是筛子,那么哪个筛子用多一点,哪个用少一点,其实没什么区别。
大部分人觉得英语没用,数理化就有用了?
工作以后用不到英语,难道你工作以后天天用数理化?
所以,什么用不到啊,什么文化啊都是假的。
真实原因,一是怕你受到外国不法信息的侵害,二是怕你以后走。
你仔细想想,有多少人是因为语言问题,压根断了移民念想的。
这样做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国的未来劳动力,何乐而不为呢?
————————————————————
当然,但凡有点脑子的,都知道英语的重要性。
全国性的这么降,以后的高端人才培养肯定会受到影响。
不过,两害相较取其轻,相对上面那两个隐患,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还是有其他办法的。
跟之前的补习一样,老爷们的孩子可以请家教,想学啥学啥,以后的竞争还少。
我现在工作用到的通识技能,除了语文和最基本的一点点工程数学以外,最多的就是英语了。和客户开会要用英语口语和听力,和客户发邮件要用用英语作文的那种组织语言的技能,英语在国际商务合作中明明是这么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个越来越国际化的社会中,居然有人还想要砍英语的学习占比,想什么呢?连我们厂的普工都要会一点点英语才能看得懂给客户上传数据的英文网站界面,你在这里和我说要削弱英语学习的占比?提这个意见的代表是不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连厂里稍微有晋升空间一点的岗位都做不了,只能当拧螺丝搬砖的?(不是歧视上述岗位,但是上述岗位完全不需要任何脑力判断,人完全沦为了出卖劳动力的存在,这样是很可悲的)
英语长期以来作为语数外三门中的主科,比物理 & 思政的地位还高,其实用性方面的价值是不容置喙的,毕竟闭关锁国在当下社会是赚不到米的
阅读理解呀,不是说教育部现在要降低了英语的比重,而是说人大代表提议要降低英语的比重,教育部的意思是本来现在英语的比重就比语文低,没必要再降低英语的比重了。
为啥英语比重低呢?
英语作为国家课程是三年级才开始有,现在小学英语一二年级开的英语课是作为地方课程来开,不算在国家课程的比重范围内。
确实应该降低了。
你看现在这些博士,硕士,他们写论文都用翻译软件,然后再找英语好的人 “润色”。对英语有专业需求的群体都如此,更何况其余上完学英语基本无用的普通人。
“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 如果以口语和生活运用为主,那更不好。因为富裕地方有这样学习的条件,穷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
大家都忘了中国是怎么崛起的吧,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后,英语作为必修课,所有中国读书人都会英语,大家可以无障碍的阅读英语资料,使得中国可以无障碍的获得世界最新的科技知识,在各行各业都不落后。还有象计算机,早期没有中文界面,中国人会英语,使用也无障碍,使中国在计算机浪潮到来时能及时跟上潮流,并逐步赶超。所以中国要在世界保持前列,必须坚持学生英语教学,如果没有全民英语基础,你看过几年中国会成为一个什么国家?
中国科技发展靠英语,你们知道吗?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是大跃进,大跃进的主要做的事就是大练钢铁,而那年倾全国之力甚至引起饥荒搞的大练钢铁的产量还不如宝钢 1997 年的产量,而宝钢只有 2 万人,更不用说宝钢产的都是优质钢,倾全国之力甚至砸了人家的锅大练钢铁的质量大家可以脑补一下。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这就是英语的力量,也是中国崛起的秘密。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会定为国策。
好像改开前听美国之音属于听敌台,改开后英语老师鼓励我们听美国之音 [大笑]
新中国不是从开始就学英语的,全民可以无阻碍地学英语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你想象一下,在一个全民学俄语或不是全民学英语的国家,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吗?
支持
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曾说过
语言决定思维
而且社会现实上已经出现大量例子,认为英语比汉语更优秀的言论
最普遍的表现是很多人认为有些场景下,汉语不如英语更准确
实际上这是由于很多现代科技理论和名词都是由英语来表述所导致,并不是汉语自身的表达能力不足。
语言的表现能力,需要本民族在各方面的成就来丰富,例如文学,科学,音乐,戏剧等等
如何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和文化入侵?
所谓文化入侵,清华美院的咪咪眼以及教材中出现的各种美国式标签以及不符合本民族文化的标志符号,都是这种文化入侵的例子
作为一名已经毕业多年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我觉得英语教学比重降低是可以理解的!
想当年我刚读大学那会,什么 XXX 英语、什么 XXX 口语…… 那是相当流行,随便一个什么发音标准的人到学校做英语口语学习演讲,都可以引来一群又一群的英语学习爱好者围观…… 那时候,想找个外国人练习口语,那都得花大价钱,就连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要练习口语都还得跟外教老师约时间!那时候算得上是学习英语领域的起步阶段!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学习英语,特别是口语并不需要像当年那样只能在学校里面。只要你一台智能手机,注册几个视频平台账号,那就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而且还是免费的哦!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定居中国,而且还学习我们博大精深的中文!
但是,目前在众多科研方面,特别是在芯片开发等 “卡脖子” 工程还有待解决,而国际上的学术论文等都是英语……
所以,我赞同英语教学比重降低,但同时支持国家培养科技类高端人才!中国加油!
国内的科学,是很有限的。以高数教科书为例吧,同济版已经在国内高数教科书里算不错了,但跟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普林斯顿版本比起来,在教育方面要差不少的。更不用说其他高科技领域,英语算绝对主流文字了
商鞅书里提到的理论,愚民术,到现在仍然适用啊。
看到了这个,之后需要更加的推动自家小孩学习英语了。英语是门世界语,是一把打开窗户的钥匙。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不会受困于信息蛹房。
如果是为了文化自信,那么我的小孩学会英语,将来走出国门,去国外宣传中国的优秀文化不也挺好嘛
学好英语 学好数学 学好编程 文明头脑 野蛮体魄!
学英语最起码的,可以让人不借助外力就看懂部分英文的文章和视频,可以保证人们知道 unacceptable 是什么意思
英语主要的问题是老师太糟糕,不是英语真的难学。
我的观点还是,学是必须学的,考也是要考的,但是分值可以降低一点,150 降到 120 或者 100。毕竟要学大家一起学,这样公平些。加入口语考试,口语表达上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多种表达方式,而不是那种死答案。
降的那 20-50 分可以补到其他学科上且其他学科的试题增加难度。这样大家都不会说什么了。
这充分反映了教育与高考、中考的矛盾
教育是普及性的知识传播,中、高考是一把筛子,国家有意把教育资源集中到一部分人身上,这是国策,虽然违背教育平等,但是也有很多人不适应现存的教育模式,及早腾出有限的教育资源。
既然教育资源有限,那么为何还要进行英语教育呢,这实际上是行政的滞后性,教育部的这个回复表明正在逐步把英语教育淡出,这不是一下能完成的,想想这些年培养的庞大的英语师资如何才能顺利退出就明白。
但是过一段时间,十年二十年后,可能教育资源充足,或者是其他需要,外语的教育又有可能重新回归重点。
很多回答里都在说科研需要使用英语作为学习工具,可事实上现在诸如德、法、西、日、韩、阿、俄等等的外语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从大学才开始接触外语,从零开始学习的,到他们毕业,也能拥有极高的语言水平。
之所以要求降低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占比,是因为英语教学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限于教师的资质,落后乡村的学生可能连音标都学不好,却要在各种筛选考试中参与听力方面的竞争,30 分的听力,哪怕只有 10 分听不懂,听不准,都是极大的教育不公平。
现如今的语言学习和应用工具很多,大家的手机随便打开个面对面翻译,一键拍照翻译,甚至 AI 字幕都有了,大学期间的语言学习和应用只会越来越轻松。把语言方面的学习竞争放到大学校园比在乡村小镇可要公平的多!!社会主义需要公平,起码是相对公平,而不是日益的扩大差距!
1: 只要英语在高考中依然是 150 分,怎么改中小学都没用,高考指挥棒不是开玩笑的;
2: 英语教育相关产业体量很大,幼儿绘本、英语读物、衍生产品,这个利益链很长,不做调研和预判就从上到下来个政策,会不会显得草率;
3: 每次看到专家、代表提议却不拿出翔实数据,,不做大数据调研,不做相关性可行性报告,我都深深感受到了民主的优点,凭感觉喊一嗓子也算是为民发声了。
其实也不是不行,反正我大学英语对于我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基本没有。。。大学英语对我的提升就是,我可以看美剧英剧电影来学习英语了。。。。
基本的音标,语法,时态,词语结构我都在初中高中就掌握了。后面的积累就是语感和单词量,以及一些英语中的成语等。
大学的英语对我来说基本是混日子。。。我单纯靠高中的积累和大学里看影视剧的积累过的 4,6 级。即便如此,大三大四有的同学准备出国留学,网络上报名选语言种类的时候,他们居然不知道 madarin。。。。还是我给他们说的。。。然后我是怎么知道 madarin 的,新概念里有,然后我上大学看漫威里有满大人又给我加深了印象。
当然我高中英语成绩就很不错,高考我 140 的。
所以大学里英语的教育可以更加深入一点的我觉得。初中高中打好基础,在大学里让大家加深积累我觉得是不错的一个方向。
而且英语水平的高地,在同样的积累的情况的时候,比的是你基础语言水平的能力,在我们中国就是看你语文水平咋样。比如同样的一句英文,都懂意思,怎么翻译的更好,比的是不同人之间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英语能力了。
所以我支持加大语文教育的力度。英语,高中打好基础,大学再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是个更好的选择的。
英语语感很简单,这玩意都不用学,语法你总要学吧。再是口语的意义是什么,语言环境很重要,你常年在英语环境里,傻子也会讲日常。尤其是年轻人,是更快掌握了。都不用半年时间,基本沟通完全没问题了。所以又是精英教育模式了,那这些孩子个个都是精英?精英的子女不还是一样私校加出国吗?有几个人子女愿意去做题?哪里环境松送哪里去。改开都几十年了,我以前读的私校被老百姓骂是贵族学校,还有抗议的,最后解散了。问题你现在不通过国籍或者出国,真正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给人家送钱去学习。国内又讲教育的公平。公平吗?你但凡走出校园你觉得公平吗?多少大学生失业?之前看有个 HR 上新闻很搞笑的,说人家履历如何如何。说的那些玩意不就是精英子女的日常吗?不就是由于自身资源好,所以游走于大公司大集团干大事吗?那如果从你的教育体系里去筛选出这样的人,那不还是有背景有钱的人的子女才能做到这些履历吗?跟你的学校有什么关系?就我个人的阅历,20 岁拉出来干这些事的精英子女,根本没有人问过他们文凭是什么,来自哪个学校。因为走出校园参与企业的日常工作,一般都是有股东或者老板带着的,带着身边学习的,跟着全国跑各种场合去学习的。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的完成进入社会的学习过程。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没有这个能力通过国内的教育的。公平吗?你即便是清北毕业生,哪怕你在职场多年,我见多了,我混完文凭一毕业就出来了,见到的就是你们。你们也没有说来教育我任何东西,你们也没有这个资格来教我,你们绝大多数人就进不了核心价值的圈子,哪怕喝茶你都进不了茶室。公平吗?所以本质上你还是就业,还是工作。那真正需要接受最好教育的人,起步就是核心价值圈层。他们却没有机会接受中国价值观。必须去西方国家接受西方的价值观,然后回国来指导你们。这种为了公平而公平的事情,过去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补充了大量的社会紧缺的人才。有历史贡献在,但你今后但凡说,你要走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你目前的教育体系,就是弊大于利的,现在中考给你砍掉一半人去技校,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国家花再多钱培养你,也不足以弥补你家庭实力不足的现状。所谓的改变命运,是指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那就很魔幻了。
挺好的,让孩子们少一些学业压力,多一些课外运动,摘掉眼镜通通运动起来吧!!!
[篮球入门基本功修炼手册,现在的小学生真的很了不起哦👍1 播放 · 0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557350514253328384)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大环境下,人为的降低竞争烈度不是蠢就是坏!
虽然有点片面,但依然可以用高考举例。
科目与分数占比不变(即便变化了其竞争的本质还是在的),人为降低学习强度的后果是什么?其实从取缔课外辅导就看出来了,结果就是更加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对于普通人的成本增加。
说白了,就是人口红利不够用了为了避免产业空心化人为的调整人群素质结构罢了。
如果教育真的想搞好教育,想想怎么改革语文吧。
语文在义务教育阶段,甚至加上高中大学阶段都是教育最为垃圾的学科:
阅读能力培养不了,大部分只会牵强附会;
写作能力培养不了,大部分只会三段式的议论文;
到了最后,只学会了识字、组词、病句和套路,其他方面一塌糊涂。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近期提出,将英语踢出高考,不要把学生的时间浪费在大量学英语上。 但以俞敏洪的新东方为首的各种英语培训,却持有相反的观点,觉得学好英语可以更好的融入国际世界。 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们不能理解。
作为英语翻译,不想争辩什么,就单纯陈述下现象:
绝大多数人学了十几年英语,到头来连论文的英语摘要都写不出来,也没法和英语母语者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对话…
如果付出了很大成本去做一件事,却没得到什么回报,那难道不该反思反思调整下做法吗?
学校里外语继续降低,家长依旧还是继续在外边报班,事实上英语世界第一语言几百年都变不了,体育加是好事,不应该也比音美低。照样内卷,北上广深有能力的人还会继续看中英语教学送去海外。
语言 –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这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据 1986 年的统计,
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近 4 亿,差不多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讲英语。英国、美国、加拿大、澳
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人都讲英语。世界上约有 20 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共
计约有 8 亿人。也就是说,世界上差不多每五个人中有一个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若加了世
界各国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人数,懂英语的人就更多了。
②英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世界上 70% 以上的邮件是用英文写或用英文写地址的。全世界的广播
节目中,有 60% 是用英语进行的。国际上的资料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发表的。绝大部分的国际会议是
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 它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总之,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
技、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英语是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
这就是现实。
各路家长平时不都是先往最好的卷着,卷输了才接受去不得不去的一般位置,怎么这个问题下面都开始讲最后卷输了去的那个一般岗位用不用的到的问题了……
有趣。
英语有用没用?有用,但是为什么让大多数人觉得基础教育阶段学大量英语没用?那是教育培养模式的错,十多年教不出一个能日常听说交流的人。
所以教学方式有错,但不改,直接把有用的东西砍掉一大截、
对于外语教育我是认为绝对可以降低教学比重和高考分值的。
总有人说想对外交流什么的需要英语。这个没问题,问题是需要全国几亿人都来学吗?需要从幼儿园就学吗?
兴趣和需要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多小语种,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很多相关行业的人都是上了大学才开始学习的,耽误我们和这些国家交流了吗?英语是特别在哪里需要从小学开学?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英语平均水平不行是由于 YouTube 只能挂梯子用。
假如现在能有墙内看 YouTube 的途径,那完全可以降低英语教育比重,YouTube 的语音识别相当牛逼。
在没途径墙内看油管的情况下还是先别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吧。
英语应试教育≠英语技能
但外语学习基础又和当地经济水平呈正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其应试属性应当降低,但中小学英(外)语教育还是有其必要性
说实话,英语等外语技能带来的工作机会是实打实地,远远高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 buff,至少能保个下限,上限就不用说了
以鄙视链最下游的销售为例,掌握多一门外语就可能拉到多一些客户,多一个市场,这还叫不会用到?
虽说翻译功能已经很完善,但你去就业市场难道跟别人说我会用翻译工具?更不用说小语种机翻的准确度真是玄之又玄
学不学英语都快咸成了月经贴了。
根源我是不在于学不学英语,而是学不学外语。英语相对简单世界通用,所以才选择了英语。中文跟字母文字的差异极大,你不能用欧洲人那套轻松掌握好几门外语来套用中国人。
中国人要真的不从小学点英语,长大还真没几个人能自学。
我举双手赞同改变英语考试方式,因为真的不利于掌握这个工具,纯粹在瞎学。
做个假设吧: 假如真的取消了是什么样子?
英语反而成了最值得卷的课外兴趣班。学习成本会更高。
现在一堆没用的课外班都要花大把时间和金钱,英语这么有用的东西,但凡有点觉悟的家长都不会放弃。
我看到好多人说需要的时候再学。你可以试试看,如果真的零基础现在从头学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是什么难度。
英语你之所以觉得可以需要的时候再学,恰恰就是因为之前学过的那点看似无用的基础。
不如这样吧: 自主选择,爱学不学,后果自负。行动不会骗人。
另外,号称全世界学习最刻苦,最用功的中国人,学了十几年都没学好一门全世界公认比较简单的语言。
这事本身就很奇怪。难道问题不应该是: 学习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改为数学 200 分,英语 100 分,挺好的,并不降低学英语的动力,但提高了选拔的有效性。
如果是科研方面的需求,对读写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是生活方面的需求,对听说需求比较高。
英语的读写和听说可以说是两个层次的东西,毕竟只会听说的文盲也可以活得好好的,并不会出现生活障碍。听说是相对初级的需求,读写是高级的,但是国内明显更偏重于 “高级” 的,这就是不对的了。
在中小学甚至大部分的大学专业,只需要初级水平就可以,对于 “读写” 方面的高级人才只要英语专业的人去做就好了,就算科研方面的资料也可以让英语专业的人来翻,这样还可以发扬英语专业的特长,让他们不再过剩和沦落。大量的英语人才应该投入到翻译和写作工作里去。
该降低了,逆全球化已经是一种趋势了,冷战后期,美国主导并建立的全球秩序已经开始崩溃和瓦解了。
中美全面脱钩走向对抗已经成为未来必然发生的事实了,中国产业链进军高端实质上不仅在动他们奶酪,还要砸他们饭碗。全球经济格局的顶尖生态位就那么一个,中美都不会妥协和放弃。
所以,可以遇见到,美国不论哪个党上台,敌视和遏制中国都是唯一的政治正确,也是赢得选举的关键。贸易战必定会无限加码,直至完全脱钩。各种技术封锁,禁运,也会无限扩大直至完全断绝。新的冷战,甚至热战是必然的事实。当中国存在这个事实,就已经威胁到了他们,那么你还能指望从他们获得什么呢?
综上,基础教育阶段在英语方面投入资源的性价比在不断降低。继续改革进一步下降比例是必然的。
支持教育部的回应。
个人觉得关键语句有三点:
第一点,说明我国对外语的功能定位是正确的。这在课标中 “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的表述是一致的。在初高中这样的通识教育阶段学习英语,实际上是一种常识教育。不仅仅是保障学生长大后看到英语能多少认识一点,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视野、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第二点,点出英语教学并未被 “畸形地重视”。教育部只明确表示课时占比不高,实际上,我作为语数外三门课目成绩非常均衡的江苏考生,可以说高考语文考查的不仅仅是你对汉语的语言能力,更多地是在考查你在情感、文学鉴赏与创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你有广泛的阅读和一定的美学素养;高考数学也是最能拉分,难度颇大的一门学科;相比较而言英语几乎只是在考你的语言能力,实际上英语的难度真的是最低的。三门分值虽然差不多,但是英语的地位一直是最低的。江苏的 08 方案,英语甚至只有 120 分。
第三点,指出现在的统考安排是符合中央顶层设计的。说明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安排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深思熟虑的、基于科学的。我个人认为,如果你想建议一套高考方案,至少要先了解一些相关的社科理论。比如英语专业就专门有一门选修课叫英语测试。
近年来,国人让英语退出高考的原因无非有如下几点:
最后,个人的一点看法。汉语是要好好学的,它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道统。对中华天下国家的文化了解得越多,学不会产生英语是文化入侵的观点。我们与其抵制学习英语,不如改善学习英语的方法,增加学习资源,更不如完善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这事再过 15 年更合适。
目前不建议。
主要是,目前汉语教材,里面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动了手脚,这导致英语的教材实际上比汉语教材更便于教学。
有些反动群体,在搞英译汉的时候,为了扭曲原意,可谓煞费苦心。
学生学这种教材,将受到这些问题教材的极大阻碍。如果会英语,可以直接绕开这些反动群体,省去不少麻烦。
外国文化文明和语言的入侵,映照的是中国的一段国力衰竭和奋起反弹的近现代史。当代的中国,自不必卑躬屈膝,但是强制性外语的学习,更多基于知识普及性和基础教育去精英化的考虑。
取消外语的学习和考试,外语的应用程度下降有限,但是却给了精英阶层弯道超车的机会,他们有的是钱,大可以通过校外补习来攫取留学的机会,形成稳定的竞争优势。可以参考印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
最后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进一步加剧了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外语教学的强度和规模控制在怎么的范围内才科学,值得商榷,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外语的学习,有点矫枉过正得不偿失。
又想到之前讨论特别火热的问题,有近五十五万人投票英语是否占据了学习上太多时间,约六成是持赞成意见的:
郑强认为「我们过分夸大了英语在成长中的分量,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您怎么看?
现在官方又有了新回应,个人觉得,除非并不想或并无实力或机会接触到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不出国留学,不碰到任何需要专业英语的场合,只需学会基本简单的英语识别和沟通技能足以帮助大家塑造基本外语素养。大家都知道的,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大大小小的英语考试都偏向以高深难度的词汇和语法考察英语能力,对口语培养没有什么力度,正是因为当今仍处于发展中,需大量借助国外优良资源,对输入能力十分重视显得暂时更有必要,我上面贴的链接已有很多有价值性的探讨。
降低课时占比并不意味英语以及其他外语科目在以后会越来越无用,以现在仍流行中的疫情来讲,至今及以后会有许多所谓 “共存派”“躺平派”,总以为国外情况就是好得多,一心琢磨着润学,殊不知恰恰是信息差导致认知有别,要接触到更真实的材料,基本英语能力肯定要具备,看下图:
往大些方面看,偏见与歧视总是存在的,每一个人做不到时时刻刻保持合理的全面的立场看待事物和人,学会英语,或说至少一门外语,或多或少也能减少我们的认知偏见,就像观察者网在许多人看是出名的保守政治新闻网(带有强烈的右翼意识),长期看也有负面情绪,如何鉴别真伪,得寻正确理念。
顺便对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的人士推荐下有用的资源,帮助拓宽视野:
为什么有人认为 “美国的反智主义在世界上最浓厚,但是科学和教育在世界上却是是数一数二的?”?
10 年之内,AI 如果在翻译领域都不能完全超过学过英语的普通人的话,
那人工智能专业恐成天坑。
关于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回应,我想说什么呢?
一切考试分值不变,
只降低教学比重,
只降低教学时间的措施,
都是耍流氓。
除了让学生头疼英语之外,
除了两极分化更严重之外没有好的作用。
那么英语到底有没有用呢?
有的人认为英语一点用都没有,
不学习英语,
也不影响我的工作学习生活。
如果我想看英文的资料,
直接用机器翻译也能解决。
也有的人认为英语非常重要,
它是一门世界的语言。
能够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
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行业。
计算机互联网行业,
不会英语寸步难行。
英语有没有用不是英语决定的,
而是使用的人决定的。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英语呢?
首先英语和汉语一样,
是一门语言,
更是一个工具。
有了这个工具,
就可以出去和别人交流,
可以提高自己的交流效率。
其次差异化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在分数不变的情况下,
教学的时间越少,
优秀的人学习英语收益越大。
在未来拉开同龄人,
拉开同学的不是其他科目的分数,
而是英语分数。
最后鹰酱依然是这个地球的老大,
我们还是老二。
从来都是老二学习老大的语言,
没有反过来老大学习老二的语言。
文化自信不是语言决定的,
而是实力决定的。
当你成为老大的一天,
所有的人都会学习你的语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而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就是顶住压力,
顶住打击,
让下一代人或者是下下一代人重回盛唐。
原创码字不易, 看到这里都朋友点个赞
为了弥补课时,建议课间操改成英文 rap,让学生唱跳 rap 的过程中背歌词,歌么一周一换。
总结,英语课上教的少了,考试占比不变。
可能是之前把课外机构打的太惨了,为了就业,拉一把?
支持支持强烈支持
最高取消英语学科,变成副科, 作为兴趣课程学习。
这样本英专人就不会觉得那么内卷了。 ୧⍢⃝୨
不仅应当降低英语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重,更应该降低英语学科在外语中的比重
我们的外语人才是存在短缺的,这种短缺不是人数上的短缺,是种类上的短缺,英语人才多,但小语种人才少,就像吃饭吃碳水很多,蛋白质和脂肪很少,无法支撑起对外工作
现在的情况是英语一家独大,这种外语体系极不健康,英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者中的占比高达 96%,不免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有人没活干,而其他外语专业毕业生则是有活没人干
下一步应该做的是逐步推进外语学科多元化
可以让英语占据主体地位,比如占比 50%,或 60%,剩下的一部分学生则可以按照兴趣天赋学习俄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等语言
害怕我们把 unacceptable 看懂
数理化基本满分的人英语十几分,然后高考失利,结果工作了好多年了,一次英语都没用到,翻译软件帮忙解决了所有问题,而非常专业的正式的翻译是由专门的翻译的完成的,也就是简单的用不上,专业的有专人翻译,一个数理化完全碾压的人才被一个完全不知道干啥用的语言给筛选掉了,而且还花了大量的金钱时间补课
与其降低教学比重,不如降低课程难度。
其实这一点教育部并无异议,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本科毕业生并非必须达到英语四级,换言之,三级足以,而三级英语差不多就是现行高中英语水平。如果按照教育部本意,非英语专业学生,本科生三级英语够用了,专科生二级到三级之间就行,高中生只要二级。
目前我国高中要求是三级水平,本科则明着暗着要求四级。高要求不能说不对,但是回到现实,有多少比例的高中生是货真价实达到英语三级?多少本科生是货真价实的四级?大家心里都有杆秤。细思一下,脱离实际的 “高要求” 的背后有没有商业化因素?见仁见智吧。当前的英语教学问题,可能是让各级公立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英语教学的规定,特别是 “本科毕业并不必须英语四级” 这一条,更为首要。之后再说其他的吧。
对了,有些网友以为的英语教育就是听懂几个时髦的英语单词梗,他们怕降低英语会让穷人家孩子完全看不懂一些英语梗~ 我想说要那样英语教育真就简单了,二级应该足矣。
其实英语啥的我倒不是特别关心,但是那个回复中称:“注重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 算是什么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可考察的?孔孟之道?三英之世?贵古贱今?君臣父子?
孔子是落后的,中古文化大多很难脱离仲尼二字。直到今天,贵古贱今,重男轻女,君臣父子仍然以个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民的言行之中!窃以为不该过多地对小朋友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现阶段很难保证孔孟的牢笼不再从历史的车轮中滚出来,禁锢 21 世纪的思想。
另外苏武诚然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刚烈难犯,忠贞不二。但是和苏武一样作为使臣的人也有叛徒,也有苟且之辈,也有卖国求荣之仕,你总不能说只有苏武是中国人,其他人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吧。我才疏学浅、贱事颇多,一直不明白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什么精神特别统一的,如果有人知道还请告诉我一声。
五四砸了孔庙,毛主席也批判过,鲁迅先生鞭辟入里了很多遍,在 21 世纪要是把他拿出来,总感觉是项庄舞剑了。
对于我这种中英双语都称得上精通的人来说,中文和英文哪个更有用,自然最有体会。
有好几年,中文网站、中文书籍我几乎完全废弃不用,为什么?因为充斥着大量垃圾骗人、看了只会觉得浪费时间的东西。
看一本所谓博士名人写的书,不仅逻辑不通,连文从字顺都做不到,更别提从中汲取新知。找一本有信息量的中文书太难,哪里有直接看英文书方便。
看翻译的书籍?有多少好书被烂译糟蹋的!我自己就是翻译,翻译界多多少少也有点了解。
所以,这十来年,我想查询可靠信息,从来都是英文书籍、英文网站找:
举个例子,怀孕期间发现妊娠糖尿病了,赶快找英文书,看了很快控制住;妹妹孩子先天缺陷,赶快看论文,查医书,看看有没有希望。
对于我来说,英语是中日常生活中最有用的一个工具,甚至是一种救命的技能。
因为了解英语多么重要,多么有用,所以我太希望中国的孩子都学会英文了。
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英语都是项必备技能。
不会英语,缺乏直接了解外界信息、外界知识的能力,一个人只能被信息茧房重重包围,被骗被愚弄;一个民族也只能裹足不前,何谈自豪自信。
想当年,我上学的时候,英语、语文、数学还是三足鼎立的三大主科。
现在呢,不学、少学英语的成为大趋势,英语越来越不受待见。唉,大倒退,不必多说。
人大代表提出的所谓 “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 的意见,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口语当然重要,可师资呢?
我就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很了解普通英语老师的水平。除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师资好些,试问普通城市里有几个老师能够达到英语发音标准,英语口语流利的?老师都不行,学生口语怎么会好?
而且口音是一种随年龄越来越难改的东西,又有几位老师肯下功夫学口语学发音?
比起听说这种更依赖环境的语言技能,能够用英语进行阅读,查询资料,了解时事新闻才是更容易更实际的目标,可即便这个目标也是中国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很难达到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
即便是学习方法正确,不走弯路不浪费时间,真正能无障碍阅读英语也需要大量时间。为什么?首先一条,无障碍英语阅读需要的词汇量太大了!在听说环境支持不足的条件下学英语,只说掌握那么多英语单词,就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练习阅读。
英语课时只占语文课时 1/3,占数学 1/2,想让学生学好英语,异想天开吧。
国内的英语教学法确实要改,可课时一点都不应该少。而且,学生想真正学好英语的话,课下还得做好多功夫。
琴棋书画这种艺术类的东西,作为曾经的爱好者,我只能说,艺术是很需要天赋需要财力的,不是想普及就能普及的。
而英语,却是不太需要很多天赋,只要方法正确、肯踏踏实实花功夫,大部分人都能取得成效看到效果的一门学科。
艺术和英语哪个更重要,国家层面上该如何取舍,不言而喻。
再说下我个人的选择和取舍。
我 8 岁的儿子会三种语言,我也是让他英文为主,这几年我着重培养的是他的英语阅读能力。
为什么?因为我知道,为孩子的长远计,英文远比中文重要。让他学中文,只因为我对中文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希望他可以用中文跟我说说话,希望他将来愿意的时候,可以去了解下妈妈出生成长的那片土地。
可将来到了真正学本领的时候,英文才是最得力的工具,是可以帮一个人找到前沿,登上顶峰的工具。
目前英语教学有它的问题,比如教学题目跟语言使用脱节,书写跟发音脱节。
但是,跟语文教学的缺点比起来,英语教学好太多了,语文教学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答案,如果两个老师来写就有两个答案,那么这个题目就是垃圾。
语文教学在标准化之前,提高其教学时长,就是变相提高市重点学校的分数 (因为只有重点学校的教师有机会接触 “标准答案”)。
我觉得没啥问题,虽然说本人是哑巴英语,但是教育孩子的时候,教教他高中那点东西还是可以的,听说读我也没打算能在公立学校的中小学学的多好
应该取消英语考试,在其他所有科目里加入英语题。比如语文里来个《白象似的群山》选段,翻译成中文 5 分,《兰亭序》选一段翻译成英文 10 分……
英语老师的外快要多了。
unacceptable,可以接受捏。
爷青回啊!
看了答复全文后,我发现,2000 年前后,也就是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这个比例就是这样的,英语课从来都和历史、地理、生物这样的课程同等的或者多一节课。一周五天,体育 2 节课,英语 3 节,语文数学每天至少 1 节课。
不学英语要不要紧 1999 年给出了答案,不再赘述。语言作为工具,不用的时候吃灰,用的时候就是很有用。人大代表的意思仅仅是英语需不需要占这样的比例。而不是不学英语,这个建议每年都有。
我也理解回复中所说的国家认同感,从教科书插图,语文的教材选编就可以看出来,但也只能理解了。中国在某个十年和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做了无情的了断,这个就是不可逆的。
英语不该是必修,起码应该和法语日语俄语同等选修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是极其失败的
我没有任何英语交流能力
然而我高考英语 139
18 年轻,你们就是这样告诉我英语无用论。
以至于,我现在一把年纪了还得重新补课。
你们猜我抱怨不抱怨?
你们猜我错过了多少机会?
你们猜小镇做题家有多少容错率?
你说你的,我搞我的,如果我听进去了,算你赢。
孩子毕竟是自己的,说真的,高中的知识水平我估计忘的差不多了,英语也大程度也还了回去,但以我这点墨水,还是能带得动我闺女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文化课,保证她成绩拔尖或许算不上,至少保证她优秀还是可以的。
对于社会而言,未必是坏的。
对于个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学生而言,大概率不是好的。
教育部有个很奇葩的地方,一门课,他要开,又要人上,又得备课,又不给钱,不给人。于是老师兼任课程越来越多,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农村,你指望那些家庭辅导英语?也就是说个 abcd 的水平,老师呢?老师精力有限,多数是兼任,非英语专业,又非要作为主课地位。这就是一种隐形歧视,那些学生,要和城市的孩子竞争,起跑线都不一样。
再说个有意思的,要求各学校配备心理老师,于是随便找个老师兼任,但是活动多啊!其他课程怎么办?凉拌,把活动完成最重要。
所以教育部特搞笑的地方就是这一点,学生抑郁症越来越多,心理问题多,随便找几个心理老师就能搞定了?普遍不还是中考高考的压力在,疏通方式是让学生能够时常能够放松身心,能偶尔换个脑子,需要心理辅导的,请直接找专业的。
内蒙,外蒙都说蒙语,但是文字已经完全不同了。这才分开几十年。
所以,英语还是汉语,压根没有对错之分。两波人不过是敌对关系而已。
一波觉得全民学英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策略,通过大面积学习,选拔足够能够出国学习或者看懂国外文献的人,将知识转化回来建设祖国。
另一波人觉得,现在中国籍的科学家写论文都不用中文了。直接英文写,高端知识已经彻底归属英语圈,不学习,不融入就没办法提升。
所以没什么好争的。挺英派赢了就继续呗。反英派赢了就将学到的知识转化翻译成汉语再教学呗。
都无可厚非。不过现在这种考艺术系还要英语成绩的我倒是觉得挺扯淡的。说英语的艺术上更高级?
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是可接受的(unacceptable)
教育部,说什么英语占比 6-8%. 完全扯淡.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英语老师天天恐吓, 其他学科能突击补课,英语没法补. 然后英语老师拼命布置作业,恨不得课后所有时间都去完成英语作业,英语作业又多又繁琐,
早读跟语文对半开,作业量远超其他学科,这时间能只占 6-8%
在中国学生最好的时期,斩断学生的理科思维,培养一大批洋奴、再反过来成为英语拥趸,打压本土文化自信… 其祸害真可谓罄竹难书,
这个问题下看一次吐一次血,前排一群人在那喊着学习英语就是学习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啥啥的,我的天哪,中国 14 亿人,每个人都要掌握先进的核武器技术吗????????每个人都要学习先进的火箭技术,芯片技术吗?
这还要强迫 14 亿中国人学英语?难以想象,21 世纪的人了,就这眼界,就这思维能力?我 giao 你 laommmmm
一群傻子竟然占领了山头,我…… 哎
曾经,懂英语的很少,在加上刚成立急需对外交流什么的,我们急需大量相关人才,所以(懂)英语(自然会有)才会有很高的地位。
现在,虽然对外交流或啥的需求同样上涨了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 “英语人才” 上涨的数量怕是要在前面那个的基础上多个 “万” 字还不止。
之前的 “新时代” 我们迫切需要英语人才。导致…
**现在 “新时代” 我们需要英语人才。**需要,但并不那么缺了,更没曾经那么 “渴望”“急切”
英语主科?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需求的选择。
取消 / 下降英语主科占比,同样是需求的选择(供过于求)时代的选择 罢了
不管你们个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但站在国家层面,
“新时代我们不再像 “以前” 那样急切的、大量的需求英语人才” 仅仅只是一个客观事实与客观陈述。
时代在变,就这么简单。变多自然多变,变少 “少变”,没问题吧?
降低教学比重。
考试分值比重不变。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品一品,像不像?
素质教育搞得在花里胡哨,最终还是分数决定一切。地方教育体制考评都还是分数可以 “一白遮百丑” 了,光盯着教学有什么用?是教学的问题吗?
英语还是挺重要的
很多网友觉得说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不需要出国,就算有机会出国也完全可以靠手机翻译 + 导游完成诸购物点餐等的日常交流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很多领域英美系国家的技术依然是世界领先
而且学术界也要求上传的论文必须有英文翻译
所以,上了大学后,说实话真的想要继续在学术、专业上深造的,是真的离不开去读英文文献 / 材料的……
所以,从继续深造的角度来说,英语教育十分重要
虽然应试教育并不能很好地让大家掌握英语的听、说,但是,最起码写作和阅读能力还是有所保障的,而这掌握两项能力也足以让你在未来的工作 / 学习中发挥作用
英语考试降低比例?就咱们的平均英语水平,还是真的别了吧……
中国是一个国际性大国,在中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之前、在大多数外国人会选择中文当第二外语之前、在学术圈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优质论文的数量足够多之前,我们还应该要好好学英语
如何进行人际沟通(好好说话),我觉得是比英语重要一百倍的一项技能。掌握不到位,轻则变成书呆子,重则戾气满满。到了大学和社会会一下子爆发出来。最近像滨州职业学院(大概)的杀人事件。
可是却从来没人教。
大概这种技能是贵族家庭的家传技能,在家教授,不会成为通识教育。
中小学学的那一套,有点用的就是语文和外语。
数学其实都没什么用处。
用尽废退,大部分人考上大学,不再学数学用数学了,忘记那些公式的速度,比记住这些公式的速度快十倍。
我认识一退休的数学老师,业余爱好是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他说他怕把这些给忘了………
等到你大学毕业,估计这数学学了和没学一样。
而且中国的数学格外重视三角函数。
据说是当年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历史遗迹,指望打起仗来,让学生们算三角函数,支迫击炮炸侵略者呢。
语文嘛,学不好,那就是文盲。
至于英文,学的还有什么用呢?
外语学的好可以去外国轮船上当服务生,去澳大利亚当护士,还可以去建筑工地焊钢筋,去美国开大货车,炒扬州饭。
外语学的好,才能去签外劳的签证。
学不好,当外劳是没希望了。
不当外劳那就在国内出卖廉价劳动力吧。
对于读书好的,理工科外语不会基本上什么也搞不出来,这是学术语言嘛,对于一个理科学者,不会外语基本上就一文盲了。
旁的不说,近期公布的上海新冠疫情数据,就是全英文的。人家学者都不稀罕发表中文的。毕竟科学是人家西方人发明的,人家是学术的中心,人家贡献大。
文科类的,除了研究中国文学的、中国历史的、国学的可能不十分需要外语…… 其他的都需要。以学法律的论吧,不学英语,研究什么呢?看居正的法学名著么?有的人还要研究下德语、日语。
不学外语,什么结果呢?
外劳当不了了,外国文献看不了了。
影响不大?
至于什么中国传统文化。
不能说全是糟粕吧,反正和现代社会脱节了。
以四书论,这就是一套语录体宣传册。
五经倒是写的很好,可惜成书于西周,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极其有限。
至于什么弟子规之类的,更近似于宗教,你把这本书贯彻到底,就是一个生活在 21 世纪的 18 世纪农民。
很多是学了还不如不学。
现实是科技领域依旧是英语主导的,上过大学写过论文都知道。尽管自己可能用不上英语。但我想说有些事注定是要有人干的,研发工作注定是要有人干的。总不能闭门造车,不跟外界交流。这和文化科技领域闭关锁国没区别。
科技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资源一定会继续向科技领域倾斜。普通人家孩子英语要是不好,很难在将来竞争中继续往上爬。之前导师可能要求学生会一些特殊技能,能帮上忙的。以后导师可能招生的时候再加一道槛,英语得很好。
咱们还没强大到用汉语取代英语的地位的时候。要想实现,起码在科技领域超过美国。不是科技文件数量上超过美国,而是科技发展到起码不被美国打压,反过来能去打压美国的时候,才能取代英语的地位。
很多人把洋人一等人的怒气发泄在英语上,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洋人之所以能实质凌驾国人之上,本质是官僚阶层的原因。结果是规则引导出现的,那么源头在于制定规则的人身上。历史告诉我们,不是你拒绝和减少和欺负你的国家的交流就能减少挨打的。1840 年,清朝被四千英军从最南边一路穿到北边,号称准备八十万军队应敌。结果人家东揍一拳西踢一脚,泥足巨人一样的军队调动不过来。
依旧意淫自己是天朝上国有用吗?依旧死鸭子嘴硬装作没输有用吗?同样闭关锁国的小日本 1853 才因为黑船事件被轰开国门,当我们看到历史教科书上日本开始推广电灯有轨电车时,清朝在干嘛?把火车头拆了改用马拉火车,要求司机跪着给老佛爷开车,都不怕踩不了刹车翻车了!
今天不该走那条注定错误的路。对于国家而言,英语地位不会消失,毕竟要想不落后,就得与国外科学领域交流,要想交流,英语离不开。国家要发展,必须要向科技领域投入。
因此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英语同样是向上通道的一个槛。这个槛并不会因为降低英语占比而降低,反而可能加大普通家庭孩子向上爬的难度,因为富人家庭早就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两个家庭孩子英语考试一样分,但实力真一样吗?高中生和小学尖子生同时考小学试卷可能分数都一样,但学的知识多少真的一样?
本就因为经济现实导致教育资源的不一样。公立教育是对所有普通家庭最大的恩泽。不要把降低公立教育的难度作为福利。快乐教育只会让你的孩子失去竞争力。
不说别的,就说工作学习生活中,基层软件基本都是老美做的,咱们国家大多只做了应用的软件,是用别人的开发软件去开发自己的应用软件。相当于老美打地基,咱们再在上面建房,自己却很少打地基。或者抄一份别人地基图纸,CV 一下。
还有,前段时间,老美就用 MATLAB 打压我们国家的一些高校。
说这么只有一个意思,不是欧美逼着我们学英语,而是人家科技领域的领先,导致我们需要追赶,我们必须学英语。差距不是因为你拒绝学英语就会消失的,也不会因为关起门来就是 “天朝上国” 。正视差距,努力追赶才是正经。从来都是我们进步的诉求,让我们去学英语。不是英语够好,是人家科技够厉害。也不是汉语比英语差,是我们科技领域比人家差。
除非 “闭关锁国”,否则英语依旧是上升渠道绕不过去的槛,并会因为欧美科技领导地位一直存在,这个槛高度不会降低,更不会消失,想让自己孩子往上爬,绕不过这个槛。考试从来不是把难题删了你家孩子就能学的好。
消除英语门槛的方式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从根源上解决科技领域差距才是消除英语门槛的方法。
我看评论区有家长说会让孩子继续学英语,下面就有人骂了。但大家可以想想,上升渠道门槛并没有消失,只是降低教育英语重视度,给孩子补习英语和没补习英语的家庭有区别吗?掩耳盗铃式解决问题并不靠谱,只会降低你孩子的竞争力。尤其是对普通家庭的孩子。
公立教育是最大的恩泽,并不是苦难。降低英语重视度,富裕家庭可花钱补习补回来,普通家庭呢?有那个时间精力?得,差距无形拉开了。
分值上降下来就可以了,课时就别降了,毕竟学习的不是母语。
增加听,写,说课比例就可以了。
作为古汉语与古英语一样真正精通的人少之又少,文言文中真正对人产生影响的其实是其中点明诗词与文章通篇主旨的名句。
那些说不学英语或少学英语的纯属误国误民。
抗战前内蒙一些王公想脱离中国,陕北榆林的很多中学立刻开蒙语课,为的是与蒙族人交流,避免内蒙脱离中国。
抗战时日本的高中生可是要学两门外语,为的是知己知彼。
连特朗普的孙女都拼命学习汉语,你敢不好好学英语?
越是与美国关系不好,越要认真学习英语,否则会因信息不对等而吃大亏。
以我公司为例,几乎 100% 的员工都会用到英语。
哪怕是最普通的装配钳工,也必须有初中英语的底子,因为经常会遇到国外图纸和标准件。
哪怕是机床操作工,也必须有初中英语水平,因为很多数控代码和界面都是英文的,计量报告也是英文的。
至于大学毕业的技术员,英语是基本技能。用英文软件计算设计参数、转化国外技术资料、回复国际邮件、与国外工程师现场交流、去国外出差,都必须用到英语,如果不会英语,与文盲无异。有时还需要上 google 查找一些国外的技术资料,不会英语就完犊子了。
办公室人员也必须会英语。今年我公司推进办公自动化,用 VBA 和 Python 编写了很多应用程序,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编写代码时所引用的函数和库都是英语的,不会英语的话,这些工作根本无法推进。
因此,外语是极其重要的基本技能,与语文、数学的重要性相同,绝对比琴棋书画有用得多。
此外,从全人类的角度看,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使得人类首次消除了语言焦虑,哪怕把你传送到泽连斯基、普京、拜登、查尔斯三世面前,你也能用英语跟他们交流。所以人类永远不可能倒退到曾经外语林立的局面了,因为学习一门外语所花的精力时间是极其巨大的,大家能学好一门英语就不错了。如果中国要推进 “一带一路”,加强与第三世界的联系,英语也是最靠谱的交际语言。
其实如果国内游戏能轻易跟老外玩
社交软件如果能轻易跟老外加好友
平时学校能轻易跟老外交流
不说有质的飞跃
至少能让自己英语不局限在应试 而是可以进行交流。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轻易
很明显上几条对于绝大多数国人 尤其是青少年都是极其难的
语言本就不该成为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科目
而是应该能成为交流的工具
站教育部。
互联网时代,公立中小学的英语教育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至于英语是否重要,那是另一回事。认为英语重要的家庭,自然有办法用更高效的方式完成英语学习。
大多数人是 Unacceptable 的,所以响应了支大多数人诉求……
作为一名教了二十多年英语的小学教师,我想说几句,这些年每一次课标改变教材难度就增大很多,我小时候学英语从五年级开设,真的叫是打打基础,培养兴趣,然后自从 2001 年开始英语从三年级开设以来,难度就空前增大,教师就特别累,你教的是没有语言环境下的,认知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普遍没有建立好的一帮孩子,技能性的学习能一下子教三五十个学生吗,家长帮着监督复习还好,如果孩子水平中下,回去又不读不背,家长又不管,基本英语以后就不能学了
只顾着代表说不要,没想过那些偏远地区发不了声的怎么办。把英语的学时降低了,慢慢的把分值也降低了,再慢慢的不如体育课,然后和美术音乐课一样可有可无,于是农村小学就没有了外语这门课。
上了大学,好家伙,要考四六级?可是我只会字母呀!找工作,啊不会英语的我们不要;哦这个岗位优先考虑会英语的。
新华社原来只是负责传达消息和给上面的人看他们想看的,我只是提了一嘴偏远地区的孩子怎么办,评论到现在都没通过
不涉及政治态度,我是真气。特别是看到评论区清一色支持 !!的时候
全民学习外语,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巨额的信息顺差。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国民能够主动了解世界,而国外的居民很少有懂中文的,几乎没有能力解读第一手的国内信息。
信息社会,信息顺差的意义有多重要,这还用我强调吗?在 ai 能够完全胜任自然语言翻译之前,外语必须是国民的必修课!
全世界已查明的语言有几千种,
使用超过 1 亿人的就有 10 种以上,
而超过 10 亿人的只有汉语和英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而知识是无限的!
过多的语言其实就是一种内耗,
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语言,
那人类可以用更多的精力花在别的研究上。
但是使用英语的国家,
目前是掌握高端科技,
最有钱军力最强的国家,
高端科技都用英语书写,
高薪岗位都需要英语,
只有学习他们的语言,
掌握他们的科技,
知己知彼,
才能同他们竞争,
这也是我们选择学习英语的原因,
等到未来的某一天,
我们掌握了高科技,
重回世界第一,
我们自然就没必要去学习英语,
而是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发展科技!
未来会一步一步实现,
中国太空站已经开始用中文,
外国宇航员也开始学习中文。
所以,
只要世界还在全球化,
我们还在继续开放发展,
发达国家还是美西方,
那我们就要学习英语,
这样才能获取他们的技术,赚他们的钱,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世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
联系越来越紧密,
学英语不是学的西方先进科技,更是西方工匠仙人的造假技术。
友情提示,近年来西方的自然,科学等权威期刊撤稿率已经过半了。
把学英语的钱,花在科技上,同声传译 app 早就研制出来了
语文里面博大精深真的啥都有,有些课比如历史、思想政治完全可以融合进语文。
发现支持的大多数人秉持这样一个逻辑:因为英语对大多数人无用,所以赞成降低英语占比。我真的感觉到深深的悲哀。若按照这个逻辑,那么基础学科的大部分都可以称得上无用,那么应试教育也不再必要。在国家尽力为大家开创一个同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很多人嚷嚷着,我又用不上英语,为什么要逼我学,让那些精英学去就好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任何一个制度改革,背后牵扯到的利益是难以预料的。若将英语抽出基础教育,那么英语教育就会真正成为有钱人的游戏。而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不用英语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能忍受机翻的麻烦和晦涩。
到了那个时候,阶层分化将会更加严重。因为你看不见英语在中国学科发展中有多么重要。如今高校青教基本都要有留学经历,是叛国吗?是黄皮白心吗?不要用屁股决定脑袋。
你不想学英语,你想碌碌无为,可以,有人拦着你了吗?你英语学科拿零分违法了吗?但你别忘了有更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着日后能成为凤凰的梦。你学历越高,你就会越发现英语的必要。不要用你的懒惰和无知断绝人家前进的道路。
早该如此,英语应该为选修,而不应该必修。
看到网上有人说 “大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用不到英语,现在网络外语翻译工具也发达,所以没必要让学生们在一门以后基本没用处的学科上浪费时间精力,应该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甚至改为选修选考科目,” 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不管是否愿意接受,英语已经成为当前全世界通用主流通用语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当然,我们也要有文化自信,相信在未来中文也可能会成为全世界通用的主流语言之一,但在这之前,想要和国际接轨,就要学好英语这一门基础语言技能。
虽然没有学好英语等外语,也能在国内正常生活、正常工作,但越往后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越多,越是优越的工作机会、越是顶尖的行业领域,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对英语的要求也就越高。
现在已经是高度全球化的社会,很多领域都是国际接轨的,学好了英语,就掌握进入这些高精尖领域的一个重要技能。
英语等外语是实用工具,在读大学以前的作用可能不是很明显,但是在读大学和毕业以后,写论文、查文献资料要用到,非常多的优秀著作、科研作品、文艺作品,都是用英文写的,出国旅行、留学交换、考研深造要用到,毕业后再工作场合中也会用到,在升职加薪评比评优中会用到,最起码看剧看电影也要用到。
别等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晋升机会、出国留学机会、考研深造机会的时候发现自己因为语言水平不达标而失之交臂,就真的太可惜了。
学好英语等外语的用处非常大,将会加速你人生的发展,帮助你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帮助你开拓视野,去体验更多不同的文化,看到更多精彩的风景。
那些说学英语没啥用的人,可能很大一部分都是英语没怎么学好的。
我现在就吃了以前英语没学好的亏,一些重大的项目合作机会、很好的求学深造机会、很好的晋升机会,都会涉及到国际合作,对英语水平卡得很严,只因为语言能力不过关就无奈错过,让人痛心疾首。
虽然现在有便捷网络翻译工具了、外语作品也有译作,但靠网络工具真的不如自己会更快速直接、效率高,读译作和原著也会发现相差很多的。
其次,本来一般家庭、困难家庭的子女英语水平就差,如果学校里的教学不重视英语了,中考、高考英语改为选考了,那对一般家庭的、困难家庭的子女而言,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学校、学生都会觉得英语是 “无用” 的学科、不重要而不认真学,英语水平会比现在更糟糕,但高知家庭、富裕家庭的子女有的是机会学,他们从小有很多出国的机会,有很多可以接触外国文化、学外语的机会和氛围,就算学校不重视、不教学,他们也能学的很好。
这样,一般家庭、困难的子女,就再也难进入一些高尖端的领域了,社会也更加不公平,底层想要实现向上流动的难度更大、概率更低了。
再次,不能说看起来没用的知识就不学、不重视,书到用时方恨少,将来可能会用到且对未来发展很有利,那就应该去学。
就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日常工作生活中,大家能用到的知识基本都在初中阶段就学了,高中、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对大多数人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没用。
那为什么还要学?学基础理论知识、基础语言技能,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是为了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然后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找到一个自己最擅长的方向继续深入研究的专业方向,做出更多的成绩。
特别是,语言类学科,要趁早打基础,年纪越小学,学得就越快、越好、越扎实,等成年后真正发现需要了才临时去学,效率低、难度大、更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且很难学好的。
所以,不能将小学、中学阶段英语改为选修、选考,依然要作为必修、必考科目,特别在高中、大学还是要加强英语教学的,只不过最多是在小学初中阶段降低英语等外语在中考、高考考试中的分数占比即可,可以比语文稍微弱势一些,语文教育真的是最重要的学科。
不仅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用不上英语,其实你也可以问:
那么这些人用得上导数么?
用得到文言文么?
用得到均匀电场粒子运动计算么?
用得上侯氏制碱法么?
用得上遗传概率计算么?
用得到地转偏向力计算么?
用得到王安石变法的得与失么?
什么都用不到,又什么都会用到。其实英语亦然。
1,哑巴英语源于考学制度,不源于课时量多少。
考学制度源于 “天下人才入吾彀中矣” 的思想。
2,欧美中小学不学中文,因为先进技术基本都是英文通本。
3,因为事实二,英语仍然是阶级划分的重要基础之一。
居然有人问为啥不学英语数学可以增加自信?
我用 gai 一句歌词回答:
我太帅咯
翻译一下:别润,乖乖呆在国内
看到这些问题都心烦,生育劝退。
建议把教学方式改科学一点更好。别总纠结什么语法了,做一堆完形填空卵用没有,还不如都改成阅读翻译来的实在。
只降低课时不降低分值,这是校外培训机构给的建议吧?
把高考 中考的外语 150 分降低为 100 分,学校自动会降。
95% 的人最多最多就用个 Are You Ok
剩下的 4% 高中英语就够用了。5600 万人
剩下的 1% 大学英语也能凑合用了。1400 万人
平常有用英语的人群,有个基础再提高也比较容易。
越来越多的高考生选择日语,我就是这样建议那些英语成绩不怎么行,先选日语凑合过高考。
山西吕梁临县万安坪村张绳庆控制宗族几十年,祸害了我家三代人。张绳庆儿子张棋标在临县一中读高二时替当时高三的学生顺利考入了统招大学,获利几万元。
第一部分:张绳庆废长立幼,通过张文平控制其众兄弟。 被张绳庆宗族撂倒人员:(1)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张进平(张文平大哥):被张文平喜连夫妇下药:乙肝。肝硬化,全身浮肿。(2)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郝秀林(张文平母亲):被张文平下药,死亡(3)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张锋(张文平大侄子):被张文平张艳军父子下药,被下跟郝秀林一样的药。(4)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张峰锋(张文平的二侄子):被张艳军小艳夫妇下药,肾切除。(5)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张秋平(张文平六弟):张文平宗族势力雇凶杀人,雇佣吸毒人员,制造交通事故致其死亡。(6)吕梁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张来平(张文平三弟):家族不容,被逼自杀!!! 系列案件精准巧合!!!!!!
第二部分:本人通过非法手段帮助临县万安坪村张媛媛获取北京户口,从中获利数万元。引发张绳庆宗族不满并实施了连环下药案!! 如下:2014 年国庆吕梁临县万安坪村郝秀林老人住上了大孙子给装修好的窑洞。(引子)2014 年 10 月底郝秀林老人突然爆瘦,皮包骨头。拉不出,尿不出来(被下药后体内相当于白细胞高所致)。卧床不起。张春平,张艳军等借机电召在外地打工的张文平二侄子让其回临县看望奶奶郝秀林。2014 年 11 月 8 日,张艳军夫妇叫二侄子在家吃饭,借机饭中下药。张春平陪同,共 4 人在现场。(后果)2014 年 11 月 21 日郝秀林老人死亡。2015 年 1 月初,二侄子在外地做了肾切除手术。(又)2015 年 2 月 14 日晚张艳军夫妇叫从外地回来的张文平大侄子在家吃晚饭,饭后大侄子胸口砰砰跳的厉害,口喊有人要杀我一路向南跑去。2 月 16 日上午大侄子在张文平家吃了面后又发疯的到处乱跑。后张艳军等人开车把大侄子送外地。2 月 17 日大侄子去医院尿检是:相当于白细胞 5.7H/HP(参考值 0-1.9)。这一项导致拉不出,尿不出(目的是让大孙子跟郝秀林老人一个死法)。(特别声明,以上公开的事实,发帖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临县临泉镇万安坪村的北京人张媛媛三宗罪:1 张媛媛年龄造假。2,张媛媛非法获取北京户口。3,张媛媛,河南人曾新是万安坪村张文平宗族连环下药案,交通肇事案的核心参与者,知情者。
第三部分:江湖上是如何贩酶的!!!
实战案例:吕梁临县 万安坪村张文平下的药是如何废掉张进平的肝的
张文平给张进平下的药同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乙肝。张文平下的药致使张进平得了乙肝。张文平下药传播乙肝。
2:血清检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逐步升高。这是张文平下的药致使张进平肝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不断的升高。这可以确保张进平的肝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被废掉。相当于在张进平的肝上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只要时间一到肝就被废掉了。这就是张文平宗族宣扬的 “贩酶”。
3:超声波检测报告单:出现肝囊肿。距离最近的一次超声波检测报告单显示:肝正常。没有出现肝囊肿。
4:被下药人自己的体感:累。浑身没有力气。张文平下的药针对肝的,肝受累了,受害人表现出来就是浑身没劲。累。
如果一次检测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可以断定受害人被人下药了。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现在列出以上几种情况每种情况的应对措施:
第一种情况:乙肝。针对乙肝只能是预防。让肝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可以很好的对付乙肝。方法有接种乙肝疫苗。护肝是关键。
第二种情况: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药物作用下不断升高。应对这种情况的办法就是及早发现及早降酶。关键在早。越早越好。因为是药物所致的酶升高,所以要果断降酶。第三种情况:出现肝囊肿。应对这种情况就是每年定期进行超声波检查,听医生的治疗指导。
第四种情况:肝受累。容易犯困睡觉。应对办法就是休息再休息。多睡觉。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干重体力活。
以上就是对张进平被下肝药后的具体情况说明。至少可以为警方在处理类似案件方面提供最直接的医学病理材料证据。为警方并案,破案提供第一手的医学证据。受害人张锋锋肾刚切除,宗族成员张候楞,张春平就打电话给受害人,邀约其一起贩 “酶”!
张绳庆宗族人多势众,耳目众多,众口一词。严重误导和欺骗了受害人家属和调查人员!呼吁临县扫黑办公开调查内容!!!进入身体的物质不会凭空消失,呼吁相关部门开棺验尸,寻找直接的证据。
以上系列案件是典型的老大立不起来,家门不幸。 万安坪村的老二张文平对父母兄弟下手是所有祸乱的根源!!!万安坪村张绳庆宗族策划系列案件的本质是:挟尸要价。挟张进平的尸,跟其子要个好价钱。万安坪村张绳庆宗族妙计安家,赔了夫人又折兵!
妥妥的懒政,教育本来就是复杂的多样的要花很多心思的,不是一句要不要学,规定个占比规定个时间就能解决的,有许许多多相关的因素和配套相连的学科设施之类的……
(我国英语教育无疑是非常非常失败的,就说一点原因,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本人来自省会城市的偏远郊区,初中在本地上,高中在市中心上,教育资源天差地别,不提其他的了就说投入和结果,本地学校花在英语上的时间非常大,但是不怎么扩展,基本上只有课本那点非常有限的知识 (来自本人初中经历及许多本地高中朋友经历) 而市中心的高中除了高一正常课时,高二高三甚至英语课会用来自习或者给数学语文,基本不占用课后时间。就高考而言,英语这门学科市中心比本地高十几差不多二十分 (总分 120, 对比的是本地最好的班级和市中心的普通班) 我小学同学去南外,因为南外有外教以及上课英文教学,她初中上了一年学以后英语就非常好了,各方面水平完爆市中心高中毕业(听说读写以及文化储备) 所以说什么比重什么课时时间根本不是问题,缺的就是方法,资源,态度……
不用多提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就烦那些说什么英语都是出国的人才需要,绝大多数人都不需要或者什么学英语就是资本主义这种 sb 观点。
1 照这个逻辑,数学为什么还要学,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大部分人需要?但是大学文科生都要学,数学,物理每科四门课所有学生必修。
2 英语太难了之类的话。英语是语法最简单的语言了吧,写好英文科技论文比较难,但是差不多看懂写出的东西能让国外人差不多看懂还是很容易的,入门简单进阶难难道不是理想的大众通识性的学科?
而且就像分文科高数,理科高数一样,大学英语课程也是按照入学考试之类的划分等级的,并不会出现学的非常难的情况,不想继续深入研究英语或者科研前线的人英语也不会有很大负担
3 英语就是资本主义之类的话。但凡有点追求的人,都必须阅读英语文献。其次,世界那么大,又不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抛开科研水平不谈,但凡你要研究的对象不是中国为主的 (假设那些文科,社科的课题) 你总得阅读外文原文吧,外文原文大多数都是英语吧,或者有比较公认的英语译本之类的
再极端点,你让那些英语翻译专业的人面子往哪搁,人家毕业论文可能就是中译英一本书之类的……
这是一个好的开头。
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用到多少英语,然后用了前半生最好的时光耗费大量精力去学这东西。
而且很多企业招人的时候要求四六级,可是真上岗了以后却根本用不到。我就奇怪,你说干土木的,有多少需要英语?需要英语的能不能专门雇佣一个英语翻译在办公室把需要的东西翻译出来,这样不是省工省力?
好的开头的意思是接下来肯定要降低高考的英语分数,这个是肯定的,不然降低比重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教育部以往的决策…… 回顾起来……
支持啊!支持大部分人不学英语。
这样我家孩子未来优势就更大了!
中国大学生是不是大学一半的时间在学英语考 46 级,其他科目一半时间 ?
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交流,主要是靠这几个地方:
https://m.youtube.com/user/dbadagna/videos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raditionalchinesemusic/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guqinguqin/
作为一个小学生妈妈,我反对减少时间。
虽然我家英语很好,她已经快于小学课程,作为一个妈妈,我还是反对,反对这样对底层的削弱的行为。
有钱的,请家教,去国外上国际学校,去做寒暑假交流生。请问家里条件差点的呢?活该因为英语上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学,沦为电子厂的人性工具吗?
学校英语只需要打好基础就够了。现在最重要的是降低高考分值,倒逼英语教学降低权重。
最后总结一句,语言大部分作用因素是用出来的,巧部分是学出来的。
本人语言天赋不行,中学阶段英语常年及格分,98 年上大学死活大三考出个 4 级。去日企没两年就考出 N3, 日常工作接近 N2 水平。
一定程度上是我上述结论的理由。只要生活或工作用的到,语言学起来飞快的。
学校学的语言,平时用不到,会导致一边学一边忘,没啥大用,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其他科目。甚至我认为过度的英语学习还不如让小朋友出去户外活动,整体身心受益更大。
本人利息相关,二孩家庭。
上海最新通知规定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严禁中小学月考,将带来什么影响?到 2035 年,你想象中科技领域将出现哪些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
怕你润
我小学时期的英语老师,操着一口流利的河南普通话 + 古德猫令似的英语,让我对英语提不起丝毫兴趣
一直到初中我才在一个稍微年轻点的英语老师口中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发音
但现在不一样了,还是我们那个小学,我进去听课甚至能听到标准的英式发音或者西部腔!
有些孩子甚至能用西部腔跟老师谈话呢
很难想象如果以后这批孩子长大了 他们会不会有外国的思维模式,去外国卧薪尝胆偷学技术,被万恶的美帝等资本主义国家留置在国外
很难想象啊
纯从应试角度分析近十年的英语课本和高考试卷,会发现,英语的重心确实越来越偏向应用。
十年前的英语试卷大部分是以语法考查为主,有单纯的选择题,还有专门的语法改错题,完形填空之类的题目也很注重考察细碎的语法点。而对写作能力的要求不高,只有一篇小作文。
再看十年后的高考英语试卷,对语法的考察就很少,除了词形变换那题会考一点之外,其他的全部是理解性问题。单项选择和语法改错题全部删掉不考。绝大部分的题目,只要你能正确理解语篇意义,就能做对。但是对写作的要求提高了,除了一篇小作文,还有一篇大作文。大作文对于文学能力和语言能力要求都很高。
所以英语改革的整体方向确实是更鼓励英语的应用能力。
而这种语言应用能力,在学校能习得的机会其实是有限的。
我们那个时代的英语更学习像是在学习数学,背下来很多的语法规则,然后用这些语法规则去做大量的题目,从而熟悉这个规则。
那个时代的英语课堂教学,就是在密集地训练学生的英语语法能力。我们运用学到的语法规则,然后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并不符合英语国家表达习惯的句子。所以那个时代对于写作的要求并不高。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英语资源涌入国内,父母的素质和文化层次也在提升。现在的小朋友,几乎不会再用我们当年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英语。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用英语儿歌来摩耳朵,阅读英语绘本,在网上上外教课,感知最纯正的英语。
我们那时候是 learn English language,现在的他们是 acquire English language。
这种趋势当然是好的,但是它对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能力的家庭,并不需要依靠学校的英语教学;而没有能力的家庭,会发现在学校学的越来越少。
而对于现在重应用,轻语法的英语教学来说,即使加大课时,老师能做的并不多。即使一天上几节,可能又会回归传统的路径,老师带着学生一篇篇地做阅读理解。
而如果想践行真正系统的英语教学,那么就是一个大工程,需要聘请高资质外教,开展各种有意思的活动,加大原版英语摄入量,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齐头并进……
如果真正能够做到沉浸式式教学,其实大部分学生会发现,语言学习,反而是所有学科学习里最无痛的。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都不可能被体制内学校采用的。
从文化的角度,再看这十年的英语教学,会发现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学习西方的文化变成用英语来宣讲中国文化。
小朋友用英语介绍中国节日;中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国理念;大学生用英语翻译治国理念。
英语教学现在是课程思政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再往后想学好英语,一定要把思政底子打好,再往后的英语学习里会出现大量这方面的内容。
而现在英语启蒙家庭里必备的 raz wonders reach 这些材料,收收好,不知道哪天就被 ban 了。
先说对于学术界:首先就是很多的论文基本都是英语写的,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学者,其发表的论文都是用英语写的,且不论 Google Scholar,JSTOR 这种美国人而建立的英语文献网站,单说其中有一个论文交流网站 ResearchGate,其本身是德国人创立的网站,总部也在柏林。但是里面用的也都是英语,由此可以看出来,如果想要了解一线的论文,学英语是有必要的
ResearchGate | Find and share research
其次再谈谈在工作中英语的应用:据我所知:医学类和工程类的职业是需要用到英语的,因为他们日常需要接触的就是来自国外的文献,其中有一部分是纯英文,没翻译成中文的文献,因此他们也需要去阅读这些文献。 还有就是专门做对外贸易或者是外企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但要接触到文献,还有他们的同事以及接触的对象很多都是外国人,因此,甚至是需要一定的口语能力去交流的,我本人就在哈尔滨当地一家较为有名的老牌电力集团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我当时负责的就是将来自阿尔斯通,西门子这些公司的技术文件翻译成中文交给专业的工作人员以及将各类对马来西亚,蒙古还有迪拜那边竞标的标书翻译成英文,并且各类文件都是准确且高效完成的,帮助我的同事们减轻了不小的压力,因此,学英语可以保证技多不压身,到哪里都能有口饭吃。
最后来谈谈英语与国际方面的联系:这里说两个事情,
1. 就目前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英语是 67 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这其中不单单有英美澳加新这些纯英语系国家,其中还有很多亚非拉国家(亚洲的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等等,非洲的加纳,坦桑尼亚,厄里塔里亚,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卢旺达等等,拉美的牙买加和圭亚那等等,如下图所示)
因此,在各种方面来看,学习英语可以是为了更好的和这些国家进行交流和各种官方以及民间往来,并且如果诸位是真的想和亚非拉人民站在一起,学英语是更加有必要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国际组织
目前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组织:欧盟和 RCEP 的官方语言都有英语:
最后顺便提几个事情:
1. 就是很多人说的翻译 APP,实际上即使是英语,翻译 APP 所翻译出来的结果也只是能覆盖一个大概的内容,实际很多的内容实际上语句是不通顺的,况且翻译 APP 提供的内容很有可能和自己的阅读习惯以及理解能力无法匹配,甚至于有一些词是翻译错了或者压根就没翻译。还有就是和外国人交流,能直接用翻译器交流吗?不可能的,所以建议在自己能用英语看懂的前提下,还是尽量自己去看原文。
2. 其他国家的人也是需要学外语的:有的国家是官方有二外的:例如加拿大,其官方二外是法语,并且有很多法语区:蒙特利尔,魁北克等等…. 还有的是民间二外,例如美国的民间二外就是西班牙语(美国南部很多州都喜欢说 Adios,这个词就是西班牙语里的再见)
3. 学英语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节约成本,试想一下,如果你需要合作的小组里的同事或者同学是德国人,韩国人,阿根廷人,埃及人还有土耳其人交流,在自己不懂英语以及这五个国家的语言,以及这五位同事都懂英语的前提下,你能保证你能快速学习并熟练掌握德语,韩语,西班牙语,埃及语和土耳其语从而达到与这五个国家的人沟通吗?况且学五个语言所耗费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也是相当高的成本了,因此为什么不选择一个通用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呢,起码学一门语言比学五门语言所付出的成本要低的多得多啊。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就算不学英语,也必须学一门外语。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觉得高等教育可以一门外语都不学吧。)
相信我,英语已经是外语中最简单的一门了。
日语太多舶来词直接音译,类似汉语中的 “歇斯底里”“席梦思”“的确良”“蒙太奇”,而且都是日常用语,学到你崩溃(而且这些音译都是英文转过来的)。
朝鲜语都是拼音,你可以想象对着满屏幕的拼音读文章,会把人搞疯。
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没了解过,但都各自有缺陷,与汉语的词汇对应也很成问题,详细了解你可以在知乎上搜一搜。
总之,英语不但是世界第一语言,性价比最高,甚至也恰巧是最简单的外语,学它是普通人最好的选择。
顺便说一下,儿童学习外语真的是越早越好。
我本人,小学四年级才开始学英语,学习英文字母的时候,直接从拼音中一一对应,从大脑里复制一份资料就是了。
长大后,背英语四级单词的时候,发现对于 V 开头的单词,及其难背。
按理说背单词,简单到喝水吃饭一样的动作,为什么别的单词都可以,唯独 V 开头的单词背不下来?
因为汉语拼音,没有 v 开头的。拼音和 v 对位的被魔改成了 ü ,导致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基础没打好,V 这一段缺失了。
真的就是脑子这一块被挖空了,盲点,空白,缺陷,叫什么都好,每一个 V 开头的单词我都得用十倍二十倍的时间去记忆。仅仅差了十年时间,没有在大脑发育的时候,把地基打牢,造成了我吃这么多苦。
就算到了现在,阅读国外网页文章,遇到 V 开头的我都得去搜一下,不然怕错翻。
可以想象,那些二十多岁才开始接触一门新语言,学起来是个什么滋味。
果断支持。
1. 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重视英语,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实在是太过了。
语言文学这种没必要那么多人费心巴力以至于整个社会在那研究。
多把比重放在数学等自然科学中。让 21s 世纪成为不学数学就等于文盲的理念深入人心。
2. 适当降低中考、高考英语占比分值,让大家把更多时间用在其他学科上。
3. 建立以数学为主体的人才招录、职称评定以及评价和选拔上。
4. 组建更多数学培训班,让疯狂数学等学科成为炙热的就业渠道。
大方向上没有问题,支持吧。
课时降低,后续分数占比也应该相应的降低。
国家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同,调整课时分配无可厚非。
我喜欢语文 但 写过语文卷子的同学都知道有些题目有多离谱
你的理解是对的 我的理解就是不对的,拿不了分
越来越多无关紧要的东西当考点
写作 可不可以有批判性思维
课外阅读能不能谈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像考知识点一样让人厌烦
历史 背一大堆 意义 作用 标志 时间点 但这些考点有激发学生思维了吗?让我们思考了吗?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了吗?
能不能加点在社会上有用的课程,多点法学,经济学,职业生涯规划课,实践课等?
个人经历,现在的课程英语才是最有用的
但是学校教的啥玩意儿? 考的又是啥玩意儿?
1、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沟通和交流,所以教学外语的重点应该偏重于口语和听力部分,所以可以减少教学外语的课时;
2、教学外语不应把记单词当成重点,这样会占用更多的非课时时间,挤占其他学科学习的时间;
3、在调低外语教学的课时的同时,高考外语的分数比重也要同步调低,否则作为高考学生为了高分,仍然还会花费更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外语,对于其他学科的时间仍然会被占用;
4、随着智能翻译软件和设备的研发,外语的听说读写都能很好的解决,即使没有学习外语,也能畅游世界各国,所以学习外语对于一般人来讲变得越来越不是那么必须了,但是对于搞学术研究的人员学习外语仍然是必须和重要的,因为往往即时的学术论文和发表论文,外语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以上是个人的看法,大家觉得呢!
真是越来越回去了。
如果说加强数学的学习,那非常支持,毕竟数学是科学,工程之基。
但是传统文化不就是培养奴才的吗?新文化运动就打算扔了的东西,现在又拿出来搞?
看来是年轻人不愿意当奴才,要加强奴才的培养了。
高考比重不改,则毫无意义。
随着中国的强大,英语教学比重会越来越低,中文传统国学的比例越来越高。
你见过唐朝全员学英语吗?你见过美国人全员学中文吗?
谁强大向谁学习。当我们是世界第一时,我们当老大时,全世界的学生课程表里会出现汉语一课。
现在中国空间站都是汉语,想进中国空间站需要学习汉语。
真想有一天,糟糕的英语课从课程表里拿掉。
转自微博:
#教育部回应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建议 #反正英语教学比重是要维持现状的,建议调整教学内容,教所有学生频繁使用 please,sorry,thanks 这些 magic words,想抽烟之前先问 may I,打扰别人之前说 excuse me,撞到人或者被人撞到都是第一时间说 sorry 等等,20 年后当有奇效
在我们老年人的时代,英语是初中开始学的。教材里有简短的情景对话,如 “我可以打开窗子吗”,“你介意我把音量打大一点吗”。以前只知道这是日常用语,后来才想到这是他们与人互动时最基本的方式,他们不断地要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只要有两个人在屋子里,你要干什么最好先问问那个人 “是否介意”。
还有比如,否定别人的时候,不能说 “我认为你不对 / 不能”,而要说“我不这样想”,“恐怕不是这样”。没听清别人说的话,希望对方重复一下,得说“我乞求您的宽恕”。跟别人讲了几句话后想闪人,要说” 原谅我 / 我们离开一会儿“。商店售货员迎客,不是问“你要吃板刀面还是馄饨”,而是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有没有什么我能帮到你”。
再后来常看电影电视,发现他们家人之间也是频繁使用各种敬语,请,谢谢,对不起。如果小孩要什么东西而没有说 “请”,父母会提示孩子说了才能得到,这个词有专门的名字叫做 Magic word。
这种情节我在普通电影里看到过,前几天抖音上刷到施瓦辛格的终结者里面也有。施大爷穿越下凡浑身赤裸,在酒吧里跟几条大汉中的一位说我要你的衣服、靴子还有机车,所有人都笑了。那位大哥则冷笑道:你忘了说 “请”。这就是父母训练孩子的方法。
**网友评论:**英语是工具。不是我们日常交际语言。
博主回复:哪里是说要在日常对身边人用英语讲这些词,是说建立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20 年后一定可以减少很多巨婴。
上面微博内容出自文章:
视频:
扩展阅读,相关回答:
关于自我中心化,可参考相关回答:
英语应该变成资格等级考制度,而不是纳入筛选制教育的一个项目。报考高等学院,要求英语必须过 4 级,成为一个基本的资格认证,而不是在英语这个学科上追求多少高分,4 级就够了,接下来自己需要自己进修。
支持
希望高考分值也相应降低,匀出分数考体育或者特长
润出国的适龄苦工年年递增,老龄化现象逐年严重。
懂了吗?
只能说学好英语很重要,即使英语课时占比变低,因为学好英语不仅仅能让你获取更新进的知识及信息,还能让你人生多一种选择,你懂的。
清朝的时候相当于只有语文一个科目,占比可高了,培养出的民族自信杠杠的,一个个天朝上国自居,藐视洋人,结果呢?就算削减数学英语,也万万不能加强语文搞复辟。
抛开分数不谈,外语教学主要是英语其实是学生睁开眼睛看另外一个世界的主要工具,其对于持续对外开放的政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说严重了是内心排斥开放的外在表现。
普及外语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公平,不然将只有富人的孩子能够娴熟掌握外语,“改革英语教学方法,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这条建议不错,希望能够探索落实。
职场上最常用到的四个字 “结果导向”,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
升学考试时,语数英三科科目相同,然后你告诉我,现在英语的教学时长缩短,而且远低于语文和数学。
那意思不就是,作为教育部主管部门,已经在主动作为了,考试是学生的事,你们自己回家学去吧。
貌似教育部门做了工作,实则治标不治本。
当最终考核的指挥棒不改变的时候,
即使学校取消了英语课,
家长也永远无法放松对孩子英语学习的投入,这挤占的,是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时间。
因此
如果真的想有所改观,2014 年的那个文件,才是应该优化的,降低选拔考试中的英语分值,绝对可以立竿见影!
这些人说的有道理啊。
大多数人就应该学会写自己名字后就直接进厂。
反正这些人从小学开始就觉得这也用不到,那也用不到。
而且学的少也可以维护稳定,到时候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遭遇生来便是如此。
重点是,英语真不难啊,高考几门课里,英语大概是除生物和化学外最简单的吧?
建立一支高级翻译队伍,大量翻译外文科技书籍才是重要,没有必要这么大量的人口都学,成本太高。
真自信就不会不学了
不学才是不自信
正好让中医传武跟着一起嗨
英语是给知识分子家庭去攀登高峰,出国学的,你们已经被教育部双减政策分流一部分去加工制造业工厂打螺丝了,还想学英语?对你没有意义的,我劝你们好自为之,老老实实打好螺丝,国外的手机厂商,电脑厂商,汽车厂商的新品都得靠广大学历不高的普工没日没夜的干才能保证产能,你懂不懂?
这是哪个人大代表提的建议呀?还不如选我做人大
我还记得之前在日本读研的时候,有个埃及同学说我英语说的挺好,我说其实每一个跟我同龄的中国人都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英语教育。同学大惊,并感慨原来中国是个双语国家,难怪你们中国人的英语说得都那么好。。。
他接触过的中国人肯定屈指可数吧。
凡是教育部降低比重的,我们就应该加量的来学。。
虽然我支持英语少学点 但是母语有必要学那么多吗 做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挺恶心的一件事
说真的高精人才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很平庸,这辈子用上英文的机会大概会集中在海外小网站或者 steam 上面,其他时候用到的可能性真心不大。在加上现在网页翻译器越发成熟,按现在的科技发展势头未来说不定能搞出实时翻译的软件或者机器,那时候对普通人来说学英语的动力就更不大了。
纵观当前互联网时代,很多国人中文水平也不高,数学更是学的一塌糊涂。我想可以适当进行区分,让对英语有兴趣的同学继续学习英文,没兴趣的同学把英语的分拿出来,给语文加 30%,给数学加 70%,多学学中文和数学也许对其人生未来的发展更有好处。
听起来挺好。问题是英语分数占比还是那么多啊。教学随便他怎么改,重点是怎么考。教学归教学,考试归考试。高中数理化学过的人都知道,课本的例题不难,但是考题基本都比例题难啊,毕竟课本实现了减负了嘛。
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语文 20%-22%,数学 13%-15%,体育与健康 10%-11%,外语 6%-8%。但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的分值不变,依旧是语文 150 分、数学 150 分、外语 150 分。那么该如何在英语的学习时间只有语文一半的情况下得高分呢?估计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报大量的课后英语辅导来补齐这个时间短板了。
“增加传统文化教育”!
古代识字的多少人?现在识字的多少人?古代那点人的创造力能和现代拥有科学思维的人比吗?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不想着依靠现代科学和现代人才创造面相现代的文化产品,反而要舔古代封建主的脚,呵呵。
其实到了社会上英语是很有用的 不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或者是出国
但是显然初高中的英语学习模式下的英语,没啥用…
因为前者所预设的 “英语有用” 的情境下,英语都是要被使用的,而应试教育下习的英语 不具备可以使用的属性 。
我一个朋友英语六级 570 分,和学校里的歪果仁朋友英语对话还挺费劲。
她听对方说话有点吃力,就算听懂了想回答的时候发现脑子里蹦出无数词汇,却无法将这些词汇串成流利的句子。
我个人认为该改的不该是单纯的比重,而是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不是单单让学生们以为 “英语没用”。相反英语用处还是蛮大的。
这么多年了英语教育改革都没改到点子上 。
好吧 这对现阶段的中国教育要求有点高了,多少有点异想天开。
分值不变,怎么降低课时
取消垃圾四六级考试
“体育与健康 10%-11%,外语 6%-8%”,目前实际操作大多数是反过来的:
英语 10–11%,体育 6%-8%。
体育 1 周 2 节,还有被占用情况(说实话,现在学生的体质真的是差,动都懒得动)。
英语课时可能减少了,但知识点和作业并不少。
而且,英语现在从小学就开始了(有的一年级,有的三年级,不同学校不太一样)。
外语,除非你学习,工作和生活平时都有机会用上,不然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更多人还是为了考试。
不否认英语的相对重要性,也没必要让全民长期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和物力去学习。
现在的情况就和欧美 30,40 年前的情况很类似,普罗大众觉得学校里面的内容日常工作生活根本用不到,不仅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也都是呢。哪里需要搞的那么复杂,欧美的精英们自然也是顺应民意,快乐教育。后来么大家也看到了,普通百姓基本属于无脑了,又好忽悠,又安于现状,岂不美哉?
教育,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联,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并勇于去尝试。
学习这件事,时间长短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我们应该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看似用了同样的时间,学习了同样多的内容,为什么会有结果上的重大差异呢?
这才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方面,应该改变的方向。
学习不在于课本上的字有多少,不在于你看了多少字,而是你懂的了多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字自己不会解决任何事情,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书中的文字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任何年龄段,任何学习的内容,都是和现实分不开的,如果你用心,总能找到身边可以看到的学习内容,这也是我们最有效的知行学习方法。
看问题,不要只看到现象,要去深入挖掘其本质原因,要深刻认识自己需要什么,不能被现象所左右。
希望都能拥有自己的思考,自己成长的能力,可以做到知行成一,实现自己的 99 个小目标,养成 99 个改变人生的习惯。
当作地理历史那一类的兴趣学科来学就很好,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足够了。
这种工具性的学科,用到了自然就会了。身边例子比比皆是。同桌理科巨好,高考被英语逼到只能上一个不入流学校。最后做了导游,全球飞,英语溜溜的。用到了,自然就会了,没必要耽误孩子高考前途。学校当年,把英语分值汇入语文,多带些孩子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哪怕开几门课学方言,学少数民族语言也行啊。
说出国,说国际贸易,那都不是事。英语好,对英语感兴趣的人也不少。就中国人才比例,根本就不缺。
最最重要的是,语言是比战争更可怕侵略战争,这一点我一点也不怀疑。这种东西除了给补习班创收,就是为国外输出人才搭桥,过度压迫全体人民子弟学英语,这个时代真的看不出有何益处
我国是英国殖民地吗?是美国殖民地吗?不是!中学学狗逼英语?
资深英语老师说一句:
这种做法,只会让学生在学校更什么也学不着。
过去的重阅读重语法,虽然被诟病哑巴英语,但是实际上后期是有机会修复的。高中底子好的同学,到后来把口语和写作追上来也是花时间的问题。
但是!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因为有底子。
所谓的底子是什么?
就是语法和大量的阅读。
而口语,这个理论上是输出科目。
输出的意思就是你脑子里得有,且有也未必能全部发挥的,才叫输出。
很多人对 “口语好” 有误解,以为会说几个固定场景的提问和回答,这就是口语好了。
再或者,发音标准,就是口语好了。
其实,真正的口语好并不在于发音,首先是能交流。而为了能实现无障碍交流,“张口就来”,这是需要大量阅读和句子组合做积淀的。这就是为什么成人零基础能学出来的人那么少。
这种所谓的 “重口语和运用” 的操作,只会让教材更简单,老师上课更重互动,互飚初级对话。二线城市以下的孩子,准备好接受地狱模式吧,因为你们的必经之路,这下更没人带你们走了。
有道理,虽然我是教英语的。
之前说降低英语比重还没啥感觉,我闺女上了小学以后我都惊呆了。小学一年级英语就不是零基础教学,就开始讲语法背单词,一周两节的英语课,作业留的量也相当可观。如果之前没学过,肯定是相当难受的。老师明示暗示让课外去学,真的是无语
挺好的,还只是加强传统文化,琴棋书画,没有加强四书五经。
其实加强四书五经也蛮好的,起码没有加强买菜训练,做核酸训练,排队训练什么的。
只要期望足够低,还是多少能找到一点优点的。
不可能的,除非高考取消英语
我喜欢理科,上学时也花更多时间学习理科相关知识,结果英语还那么高分数,不得不花时间学呀!
要想降低英语比重,必须从高考降分开始!
中国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不需要英语占很大比重!
赶紧降低这种实用性很差,还浪费过多时间学科的分值吧
那心理学科的专业领域来说,你学生时代不努力学英文,那么心理学大门对你是锁死的。中文也有啊,有翻译啊,翻译的专著不足心理学体系的千分之一,无法系统的学习
我是坚定的站降低英语教学比例的。
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得把考试的分数比重降下来。
既要考试分数,又要降低教学比重,你特么筛选语言神童还是给私教招魂呢?
教育部只说中小学占比低,可要是把中小学,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期间的英语课都加起来,差不多应该有汉语两倍了吧。
国内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大致经历了从改开前 30 年的排斥,到改开后 30 年的热捧,现在总体趋势是逐渐降温趋于理性。
80 年代,当我们推开国门,我们震惊于自己的落后和西方世界的日新月异。巨大差距使得留学、移民、进出口成为了普通老百姓最快捷的进阶之路。也由此催生了全民学英语的热潮。甚至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向邓小平建议,为了学习西方,大陆干脆像新加坡一样,废除汉语,采用英语作为国民第一语言。实话说这种论调也不新鲜,近代新文化运动中,一批知识分子经历了洋务运动失败、制度改革失败后,也曾将中国落后的根源归咎于汉语汉字。
钱玄同在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谈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邓小平并未采纳李光耀的建议。但是,教育界有人的确憧憬过: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像新加坡一样,主流社会形成一个普遍说英语的环境。于是,多年来教育管理部门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加大英语的各种权重。从开始的高考英语到后来的中考英语,大学四六级成为了大学毕业的必须条件,甚至评职称也要首先考英语,一步一步推动着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时至今日,中国学生幼儿园在报班学少儿英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英语都是必修课,只要你能读下去,你人生中有 20 多年以上的时间都要学英语,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 汉语一般学到高中就停止了。
一门外语而已,把它提高到比母语还高的高度,导致民众中逐渐形成了英语崇拜。
而英语培训机构、移民留学中介也趁机推波助澜,赚得盆满钵满。光一个教英语的新东方,最高市值达 3000 亿美元,比中国 2022 年一年的军费开支还多 700 亿美元。而中国教英语的可远不止新东方一家。另外还有雅思托福 GRE…… 更不用说中国几百万留学生每年学费生活费,那更是一个高得可怕的数字。可怜中国父母起早贪黑攒得一点辛苦钱,大头支援了西方发展,少部分补贴了中国洋买办。 连带还形成了对外国人的盲目崇拜,美国洛杉矶一个卖手机的黑人大专生,能在中国混的风生水起,甚至成为大学外教,21 岁的中国女大学生投怀送抱。疫情期间,青岛甚至有女大学生为了学英语口语,免费为外国人当保姆,自己不吃饭也要照顾好人家的猫狗。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
40 年来持续的英语热造就了一批只会教英语的从业人员,校外辅导机构小学初中高中英语老师的数量恐怕数以千万计,降低英语的权重面临各方面的重重阻力。
然而,这种对英语的无限拔高对绝大多数中国人究竟有何收益?
英语就那点时态和语法,基本的语法学完之后就是个词汇量和熟练程度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课堂是解决不了的。小学讲一遍,没有练习环境,忘了,初中讲一遍,又忘了,高中再讲一遍,高考用完又忘了,对于 99% 的人,英语课堂学习 4 年和学习 16 年没有本质差别。但凡受过国民教育的非利益相关者都清楚是多么的无聊和浪费时间。99% 的人终生能用到的那点英语,一个手机翻译软件就能解决问题。不象数学学习时还要有前置条件,前面的概念不清楚无法学习后面的内容,英语有需求时随时可以学,当年乒乓国手邓亚萍直到退役才开始学英语,毫不妨碍她后来进入国际体育组织当官员。
反对降低英语权重的大约就是这些:
一. 竖稻草人,你要降低英语权重就是认为英语没用。
你跟他说的是降低英语权重,他就把你的观点扭曲成 “学英语无用” 或者 “取消英语”,进而义愤填膺:” 你要回到大清吗!”
二. 英语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
仿佛英语是高等人和低等人之间的筛选器,学好英语就是为了等国家选拔你成为人中龙凤。
三. 国家降低英语权重是场阴谋。
“中文世界都是垃圾,你只有学会英文才能 “自主” 获得信息,突破茧房”,仿佛国家给英语热降温就是愚民教育,民众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现实是中国也没有在任何一级职业准入中要求会开车,社会上驾校如雨后春笋,驾照几乎成了大学毕业生的标配。
五. 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不学英语无法读懂外文材料。
全球精英都用英语,你凭什么不用!合着全球精英都用英语,中国不会说英语的土鳖成为不了精英。这个大约就是那个美联社记者打断中国特使解振华的底气所在,只不过那个是真洋人而这是个精神洋人。至于要读英语论文,恐怕大多数是研究生阶段的任务,而我们的研究生录取率也就本科毕业生的 25% 左右,再乘以本科生 40% 的录取率,占适龄人口的 10% 多一点,为了这 10%,让 90% 的人耗费十多年光阴陪太子读书于心何忍。
六. 只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英语的重要性,再努力若干年,大家的英语就会提高,进而形成说英语的环境。
言下之意中国学生苦学十多年掌握不了英语,是我国英语教育有缺陷,只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英语的重要性,终究有一天我们能象印度那样主流人群都有一口流利的外语。
但我还是无法相信 40 年来无数聪明的脑袋未能解决的问题他有解决之道。
语言的第一功能还是交流,只要还保持汉语的母语地位,在社会竞争中说汉语的学生肯定更容易胜出,进而始终无法形成新加坡、印度那种社会普遍的英语环境。除非强制把英语确定为官方第一语言,将汉语边缘化。然而,那样一来还有中国内核吗?未来恐怕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都带来巨大危机。
至于有人担心的,在中小学取消英语教育会对农村孩子造成不公,那更是想当然了。
如果全国小学初中全部取消英语,同时高考降低英语的权重。由于惯性,势必城市里有家长给孩子报英语补习班,但小升初、中考不考英语,那在同等条件下,不参加补习班的孩子肯定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小升初要考的内容,进而更容易升入好的中学。几轮淘汰下来,用不了几年英语补习班就会失去市场。
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英语学习课件也做得越来越好,大多数学生只要一台手机或虚拟现实平台,学习英语的效果远好过传统的课堂学习。同时老外学习汉语的也越来越多,一个鲜活的例证就是新东方已经转到国外,开始了汉语的输出。这种状况势必导致更多专业学习英语的人无用武之地,进而找不到就业机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 99% 的普通人生活中用到的那点英语机器翻译足够了,至于想做到和外国人无缝交流,甚至有 “英语崇拜者” 要努力做到说的和外国人一样,那恐怕只能自己成为外国人才能做到吧。毕竟语言这东西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在变化,10 年前出国的人回来,肯定无法理解 “屌丝”“yyds”“甩锅”“奥里给” 这些新词。
我们已经是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二了,难道就一直这样亦步亦趋地跟下去?难到就任由国民把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豪赌到只是让下一代能跟外国人无障碍交流这件事上吗?
还是拉到吧!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一门汉语,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文学。英语学习只要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知识就好。毕竟语言学习离不开语境,而且学以致用。用得着我们学得多,用得少我们学的少。
课时变少没什么要紧,随便。
但是教材能不能改成能自学的?有讲解的?有二维码音频视频的?
最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中国重回世界之巅,汉语成为世界主流语言(不单纯指使用人数的)。但这个是最终目标和长远目标。
放到眼下,更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小学毕业初中就分流。准备进厂的去中专,准备科研的继续往下走,七年级再开始高强度学英语绝对来得及。但是这样估计小学生会更卷家长会更焦虑。
所以只能维持现状。但是要警惕欧美国家玩政治正确那套:不能为了什么 “民族自信” 刻意降低英语权重,最起码你换个理由嘛。。
不降考试分数占比就是废话。
虽然网上各种论调要削弱英语,不过身在一线城市的家长也没有被网上论调影响,没有人会减弱对英语的学习。家长基本一致认为英语作为沟通世界的工具,一定要好好掌握,我们班上的英文打卡群也反映了家长的态度,娃们都读的是远高于教学书难度的书籍。而且娃们每天都坚持得很好,英语学习大家都孜孜不倦。
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并不意味着减少英文学习。
我高中英语老师说,她大学的英语科外教,考试都考不过她,也不知道英语语法要学那么精干嘛,会基本对话就好了啦
应该增加自习课读书
1.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为对外交流之渠道,但我国英语的教育更侧重于笔试,缺乏对语言的系统性学习。
在当下中国,在当下的环境,大部分人对于英语的需求是偏低的,比如我自己,就几乎没用到英语。
2. 语文阅读理解浅见
如果说英语降低比重是文化自信,那么作为文化自信根基的语文,其实更多的也可以少一些阅读理解,多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比如古诗词、论语之类……
其实最没用的是地理,现在出门都看导航看天气预报的好吧,另外政治也没有卵用,不是政治书说的有什么严重问题,是压根没人听,最简单的保护尊重隐私,有几个懂得保护尊重的啊?更多是家庭社会影响,上几节课作用小之又小。英语好歹日常偶尔也能用用
英语的用处无非就两个:
1. 作为通用语言用于与语言不通的人交流
2. 查阅文献
两者都不是大多数人需要的,但相对而言,后者的应用更加广泛一点。而我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的也是后者。
好的学校录取人数是有限的,就算你把英语、数学、化学这些都取消了,一节课不学也不考,竞争的烈度也不会改变,哪怕只考语文,甚至只考上课睡觉,也一样是卷。降低这个那个的,都想啥呢?不公布成绩,你就能神秘地保送好学校了?太搞笑了。
英语的教育方式的确有问题,很多英语老师压根就不会教,词根,词缀都不知道。
只会照本宣科的叫你们背单词。
背单词的确是最无脑通用的方法,但是不懂得系统的性的去学习,永远不可能学好英语。
英语表音文字,会说就会写,学习其实并不难。
高考其实可以适当降低外语总分数。我记得当年英语是 100 加 20 分听力的。
目前英语学校教育水平还不高,造成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家长们不满意也是正常的
即便是上海这种普遍认为国内英语水平最高的城市,学生之间也是非常参差不齐
差距主要是课外学习拉开的,所以降低校内低水平的英语教育比重,其实对大部分人没什么影响
我家小朋友算是英语非常好的,初中已经在看这种教材了
根据她说,写的比中文教材更清楚易于理解
选修不就完了。
我自己年轻时英文是不好的,而语文是所有学科里最好的。当时我就希望可以把汉语的地位提高一点,但学好中文等于什么都不会,所以愤愤不平了许多年。
但即使如此,当我出国之后,才发现高中学的那点英文远远不够,懂得都懂。作为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无论是什么语言都应该平等对待。固步自封只会自取灭亡,毕竟某些外国专家对汉文化的研究已经超越了部分国内的专家。
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多学点什么的问题,而是教育质量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网民数量大大增加,短视频对于每个人的影响颇深,时间一长提笔忘字,语文再好依旧无济于事。
而且语言之间互有联系,学好英文不代表学不好中文,这只是一种非常肤浅的看法。无论是语法句式,还是听说读写,各门语言之间的奇妙研究起来都颇有趣味。所谓学海无涯,知识亦不怕多。
所以教育问题还是应该回归于教育,要改变的是教育方法,如果没有放开独立的思想,学什么都是白费。学生不明就里,只知道邯郸学步,这就是当今教育最大的问题,也是老师缺乏耐心和能力的最好证明。
如想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素质亦不可少,思想不能控制,后果五千年来早已证明。中文学的再好,亦不能阻止重蹈覆辙。
文化自信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越是如此越要加强自己家孩子的英语教育。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尽全力增加孩子的未来可能性。
四十年了,
英语最大的两个顽疾
效率太低,浪费学生太多的时间。
分值占比太高。
一点变化都没有!
教育部的回答避重就轻,我看过了,说的跟没说一样。
我认为这个是 unacceptable 的
我觉得文言文应该 * 出中小学教材,除了考试一辈子没用过,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话说,我真心觉得在 ai 助手和手机算力的加持下,不久以后英语学习对于绝大多数人都会变成学了白学的东西。
高考的第一要务是选拔!
是选拔!选拔!选拔!
所以别再在 “实用” 上纠结了。
极端一点说:国家需要的是攻坚克难的天才!但不是坐在 CBD 优雅喝咖啡的精英!
所以:一个靠教育资源不平均,靠花钱辅导能提分的学科,注定不能是主导学科。
————
1、我知道英语在高端前沿学科很有用。但事实上,顶级科学家,没有一个被语言困住的。当年高考俄语,转英语,在前沿科学界都没引起任何动荡。
说句极端的话,现在如果外星科技入侵,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转学外星语,都不算太难。80 岁开始学都不难。
2、既得利益者再怎么呼吁都没用。国家已经着手改革了。几年前全国人大一位老师提到过这问题。用古代科考举例。科考靠辞赋,治国有用么?没用。但如果不考辞赋考治国…… 寒门永无出头之日!
大家也看到了,高考数学越来越难。
以后也不会简单了。
说白了,就是要把聪明人和傻子真正区分出来。
英语则是一次次的放出风声。未来权重降低是必然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如果 14 亿人都不说英语了,剩下的自然得去学中文?
不要再被狭隘的民粹主义带了节奏。今天要是降低了英语权重,明天是不是语文课本里的世界名篇也要删减?
学英文的,懂英文的怎么好像都不关心这些似的,没看到几个英文专业人士来发表见解,没耐心翻下去了。
英语有没有用?有用。
英语用不用小学,学习?我觉得不用。
高中学习英语可不可以?可以。
大学毕业用不用必须过四级?不用。
认识世界的工具,会用的自然会用,用不上的自然用不上。
英语教师课时系数低,上低年级更低。周课时不满,代劳技代体育代自然,反正哪里缺老师代哪里。
如果再减轻比重,那索性取消不好吗。一面要高考分值不便,一面说减轻比重。
和之前的减负增效一个调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太勇了。
表示赞成。虽然是脱钩下一步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如果真的要增强文化自信
那么应该鼓励中小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英语
让中小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
唯其如此
自信才是根深叶茂的自信,而非挂在嘴上的自信、经不住货比三家的自信
不要担心中小学生没有鉴别能力
没有人是天生的火眼金睛
不经历风雨
怎么能见彩虹
给中小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选择的自由
天不会掉下来
恰恰相反
只会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我想弱弱的问一句
这位代表
是否可以告诉我们
她或他自己的孩子少学、或不学英语吗
改天突然要求改学俄语。
建议普及翻译和听译设备
各位 知足吧 国家上层如果出于私心 限制学英语 限制我们看外面的世界 那才是最可怕的
又是一群不看内容,就盲目答题的主
有人建议降低数学、英语比例,教育部说不行,就这样了!
其实,我觉得其实可以提高数学和英语两个百分点。
快进到想学英文就得报考海兵。
英语这个学科只要是必考科目,那就肯定是重点学习科目。
因为选拔考试看总分的前提下,英语学习的性价比很高。
几乎全是客观选择题,而且题目设置相对固定,问法和解题思路相对固定,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花费时间好好练练就能有个很不错的成绩。
语文主观题占比大,需要漫长学习积累才可能有根本性突破,就效率和性价比而言完全没法和英语比。
数学和其他理科学科还是需要一点天赋,虽然如果掌握方法技巧也能实现根本性突破,但普适性比不过英语。
其他文科,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拉不开太大差距。
总之,英语可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学科,所以只要它还在必考科目,那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50% 的人上不了普通高中!他们更不会上知 B 乎,有个啥用。
一颗死尅柚子米 看啊唉还要噗油。
老外来我这十八线小城镇,先学会几句普通话好不啦。
5 年前,有一部电影叫闪光少女。里面有一段是中西乐器斗乐。斗乐非常精彩,我看得血脉喷张。最终华乐胜出,我无比自豪。
【【超燃】中外乐器的燃魂对抗,唢呐出来是真的无敌 - 哔哩哔哩】
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每年几乎都要翻出来看一遍。
直到我刷到了这样一条弹幕:
“既然华乐这么牛逼,为什么这部电影的 BGM 全是西洋乐器?”
这条弹幕破了我的防。在剧本里我们赢了,在现实里我们输了。当最终面对现实,虚假的胜利带来的盲目自信灰飞烟灭。
现在有人要写另一个剧本。在这个剧本里,中国人刻苦专研琴棋书画,对外语嗤之以鼻,对外国不屑一顾。于是中国人都有了文化自信,再也没有崇洋媚外了。多美的剧本啊。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信?怎样才能真正自信?从那条弹幕开始,我一直在思考这两个问题。
直到我听到了这个:
【若陀龙王 BGM 官方歌词版!完整版高清 OST!(关键词:若陀龙王、若坨龙王、若驼龙王、钟离)- 哔哩哔哩】
我当时还没入坑,不知道原神是什么,也没听过陈老师的大名。但这首曲子我听哭了。它里面有西式传统管弦乐和现代电子乐,也有中式乐器和楚辞体唱词。但这里没有谁战胜了谁。它们全部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共同讲了一个东方的神话故事。
兼收并蓄。
我的还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不论你的我的,统统为我所用。这才是实力,才是真正的自信。
音乐如此,语言也是如此。
语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翻译。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是历史,是思维方式。学习语言,是透过语言去了解它背后的这些。只有了解了这些,再用对方的语言讲我们的故事,阐述我们的观点,对方才能听得懂。无论你是要说服对方,还是要警告他,问候他妈妈,都一样。
我觉得是政府和教育局工作滞后吧。工作重点在哪,哪的投入就多。
学英语没问题,毕竟是世界性语言
问题是现在学的是哑巴英语,现在高考 120 以上的能说自己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口语交流吗?
加强口语教育才是出路,一味的应试英语是没有出路的。
为啥学英语呢?
因为有很多先进的知识还是用英文传播的,落后就得挨打,我们不得不学。
假如到了某一天,国家的软硬实力到了一个强度,那么英语学习的比重自燃就降下来了,甚至可能作为选修课的存在。
现在还是要学习的。任何提议降低比重的想法都没有考虑到英语的实际用处。
搞笑啊,好像降低英语比重,毕业就能顺利找到好工作似的
可能提这个建议的人,家里有矿?
起码目前看,好工作还是侧重会母语同时又会英语的,或者提这个建议的人,实际是想让别人都不学英语,自己孩子悄咪咪学英语?
还是得学好英语,毕竟这是官方给你的接触外面的机会。
可以自己划分就好了。
我喜欢语文也喜欢从事文学类工作,我把语文定到 200 分,英语 100 分。
我物理优秀,物理的占比就提高。
到时候学校按专业相关性设置权重。
不降低分数比重,降低课时那只会让普通学生更难。教育部扯淡。
人工智能翻译还没普及呢,是不是早了点?
最该降低比重的难道不是数学吗?
这不是一个问 “英语有没有用,英语该不该学” 的问题。
而是 英语在 100% 义务教育儿童中,是否过量的问题。
现在讨论的是:面向全国所有能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而不是部分人。
而针对性又集中在:降低课时比例,而不降低考分比例上。
原本也比语数的课时少,这话说了么也是没说,除非分数能占比少
增强文化自信和降低英语数学比重有个鸡毛关系。
降低英语就是文化自信了?唉…
中文要学好,英语要学好,计算机语言也要学好。
不知道代表了多少琴棋书画教育集团的利益。
有本事丛现在开始降低英语高考分数
我不能理解文化自信和学英语有什么关系?
打的一手好太极,你想减少的是分数比,他说课时比。
降低英语比重错
让外国人学中文对
学英语有什么用,中国人当然要说中国话,985 研究生鹦鹉学舌,说着那中西结合,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听懂的鸟语,跟小丑一样还沾沾自喜,把英语考卷都撕了吧,唉,估计中小学生很难拿的出这个勇气。
东部某教育大省 985。
我认为英语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不均衡,在县城级中学接受的英语教育质量是比较差的。
就像我高考英语 130 多点,但刚到大学时直面外教甚至支支吾吾,这在来自北京上海的一些同学身上完全不会出现。我认为如果英语教育再低下去,这种差距更会拉大。
再就是效率低下,经过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的英语教育水平依旧很低这其实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但有一点就是,英语学了可以去学一些论文,等等,众所周知,现在国际上除了少数中国特色的专业知识,顶尖的学术资源都是英文的,就算教的是哑巴英语并且写的出来,也是一种好处。
这两年有些人搞传统文化搞魔怔了。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育就已经非常足够了,而且国学的熏陶更体现在线下而非线上。
而且中国的语文教育体系我认为是比较成问题的,难道以后大家要回归文言文吗?
英语高考的分数降不下来,校内课时降低,也得校外补课啊!
我以前有个六十多分英语考上一本的学长,如果没英语,这货估计能冲清华北大了,起码在浙江浙大都是稳稳的
润学已经过热,不需要再添砖加瓦了。
语言最终只是一种工具。
其实上大学之后英语硬性要求的专业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基本的四六级要求而已)
如果没有留学需求,绝大多数时候只需要你会看懂文献而已……
而且现在 AI 翻译进步很快,说实话读文献除了涉及专业术语,其它部分真的已经很通顺了。
如果想真正了解世界,走向更高的境界。
必须学好英语,你大学四六级得学,你考研英语得学,你出国,雅思英语得考,你跟外国友人,商人交流也得用。
当然,英语是一门语言,更应当用复合语言的模式去打造,所以更希望学以致用吧。懂的自然懂。
我只是觉得,体育比英语更重要。体育也该成为主课。
认为英语如何如何重要的,你提出几条理由,体育也能提出几条理由,而且比英语更重要。(比如,现在部队新兵体质越来越差。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事情。)
而且,总所周知,语言学习这东西,环境比努力更重要。北京学生拼死拼活学 3 年粤语,都没广东学生学摸鱼学习一年的效果好。这也是英语成为贫富差距最大的学科的原因。城市学生,富二代学生能享受到更丰富的英语生活环境,所以他们的英语水平,要远超农村学生,贫困学生。
如果体育也成为主课,也有 150 分的高考分值。那么就可以和英语产生一定平衡。农村学生,贫困学生的体育平均成绩绝对会超过城市学生,富二代学生。
体育和英语,达成贫富公平。
数学和语文,达成文理公平。
四门主课的中高考,才是真正的公平考试。
知乎用户 半月谈 发表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大概就比较骨感了。 禁 …
知乎用户 诚言 SIR 发表 我在新西兰工作时,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所有的小学都是下午 3 点下课,孩子十分轻松,天真无邪,跑跑跳跳。 但也发现——那些医生、法官、官员的孩子们,大多需要在下课后去上额外的补习班,学习第二门语言,学习 …
知乎用户 杨微粒 发表 因为这是百万槽工衣食所系啊。为啥必须学英语?因为虽然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也是高考科目,但中国大多数中小学有限的师资只开得了英语。而且还不能让你学太快 [1][2][3][4],要是像日语 1 年过 N1、德语 1 …
知乎用户 Mike Zhang 发表 当英语老师已经第八个年头了,目前在成都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英语老师,不过马上准备出国读博了,也就不匿了。这些年的英语教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两个字:无奈。 我记得刚刚到这所学校不久,一次全体教研会就把领导和 …
知乎用户 Sean Ye 发表 又要亮出丁蟹式安慰了。 我在 2018 年的时候,还只是个互联网新人,还很激动的高喊: 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互联网行业(2018 年)的裁员潮是否已经开始了? 但如今,我的心态已经很平静了…… 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