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为学区房破釜沉舟吗?不为孩子付出一切就是自私吗?

by , at 18 July 2020, tags : 孩子 学区 题主 顺义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大可 发表

邀请我昨天晚上就收到了,但是我看完你的问题,我整个人是一种特别无力的感觉,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听说以前有种刑具叫站笼,半人高,长宽皆不过一尺。人进去,直不起身,也坐不下来,只能佝偻着站着。就算去铁打的汉子,进了这个笼子,也撑不过一天,但求速死。

看你的问题描述,我脑子里就出现了这么个笼子,我不知道笼子里的人什么时候会崩溃,我也不知道该给他出个什么主意让他能稍微舒服点。

按理说,你们的条件不算差:两个大学生,年龄才 30 出头,一个程序员月入两万多,一个央企职工月入一万。有一个价值 500 万的房子,贷款才 200 万,说明在买首套房的时候你们两人手握 300 万的现金。

以你们的这个初始条件,在整个中国是能很靠前的,不如你们的是绝大多数。但我不知道日子怎么就过成了这样。

你说的是学区房,我看到的是夫妻矛盾,婆媳矛盾,育儿压力,欲望,恐惧,焦虑,不甘,隔阂,委屈,仇恨……

尤其我看你说,买学区房后,一个月生活开销 5000,剩下的全部还房贷付房租。

你们家 5 口人,两个小孩,两个大人,一个老人,一个月吃穿用度算 5000,是打算所有人 天天吃糠咽菜么?

我几年写过一篇关于学区房的回答,可能这是你邀请我的理由。我在那篇回答里说,我觉得学区房是个特别划算的投资,风险小,涨幅高,出手快,你几年后把学区房卖了,孩子相当于白读了一个名校,还顺便挣了几百万。

但那个回答是几年前的了,那个时候一线城市的房价还在不停飞涨。

如果是那个时候你问我要不要举债买学区房,我会告诉你,买。辛苦几年,吃几年糠,背上一点压力,等几年过去,单车变摩托,你会感谢当年那个大胆的自己。就算是中途你被裁员失业,你借钱把月供还上,房子增值的部分也能轻松赚出来你的年薪。

但现在是 19 年,从你 17 年接盘到现在,我不知道北京房价涨了多少,但是,学区房价格还能不能继续高歌猛进,需要打个问号了。

尤其是,北京近期最近出台了一个 “划片摇号” 的制度,专门打压疯狂的学区房价格。

在这个节骨眼上,要不要举债去博学区房,而且是用消费贷这种激进的方式去赌,我很为你捏一把汗。

另外,同样买过学区房的人要告诉你一个沉重的事实:学区房,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你去海淀黄庄兜一兜,去各大商场的第三层看一看,你就知道,各种各种的辅导班,才是真正的销金窟。你全家一个月 5000 的生活费,全拿出来都不够半个班的费用。

这个时候,你有学区房又如何?学校三点半放学后,别的孩子去了各种机构,你家孩子回家么?

我看有的答主推荐你去多看看育儿(鸡血)论坛,多去看看别人的成功经验,你就能理解你妻子对学区房的追求,了解下她为啥绝望,以及为什么把学区房当成了生活的唯一希望。

看到这种想法,我也很绝望。题主这种情况,哪怕他理解妻子理解到去卖血卖肾,对 300 万的学区房来说,又有何用?

有些东西,你扛不起,就是扛不起。

先解决下手边能解决的事吧。

比如两个孩子怎么带,夫妻矛盾怎么解决,婆媳矛盾怎么解决。

比如让孩子奶奶回家休息一段时间,让孩子外婆来照顾。或者带孩子的时候多搭把手,讨论下孩子的家庭教育怎么搞。

如果一定要买学区房,不买就家庭鸡飞狗跳,那就买。反正你还有套东三环的房子,真出了什么财务问题,大不了卖了换套北六环的,也不是不能住。再退一步,你老家是农村的,家里还有田呢,怎么也饿不死。

人啊,有时候就得有这么点混不吝的劲,才不会被生活步步紧逼。

还是那句话,真掰开了揉碎了算条件,你们小两口条件虽然不能算好,但也不能说差。

买不起学区房,是实力问题,一时半会改变不了。但是把日子过得这么绝望,是你们两个人的技术问题,还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

知乎用户 李劼 发表

过日子靠的是 “破釜沉舟” 和“孤注一掷”吗?

难道不应该是 “细水长流” 和“量力而行”?

知乎用户 萝魏紫​ 发表

很简单的一句话。学区房是有经济余力的最优解。而不是你这种博一把的人的最优解。

大部分教育焦虑的人,根本想不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战术手段,什么是战略目标。这就和二战小日本的死法一摸一样。

学区房在普通人那里根本不是有效手段。如果你是很有钱,有余力的人,买个学区房不影响生活,孩子的生活环境不会降低,并且能进更好的学校,过几年卖了还能周转。这叫什么?锦上添花。

学区房能雪中送炭吗?买了学区房,背了沉重的贷款,父母为了赚钱早晚不着家,让没有文化的祖父母照顾,孩子整天看到父母吵架,为了生活烦躁。得不偿失。

充裕的亲子时间,良好的家庭教育,稍稍宽松仍然井然有序的进展,比起强行学区房,收获率更高得多。

其实我很简单的。我告诉你们,强行学区房的,都是企图用勤奋掩盖懒惰。在孩子的教育上,最简单,最懒的就是出钱。加班赚工资远远要比认真指导孩子学习轻松得多得多。

如果你是那种父母,会真的认真好好看孩子的学习,分析他每次考试的成功失败,予以指导纠正,未雨绸缪,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三年级的课本,准备起来。那你博下学区房还可以,因为应该做的事情你已经做到了。

其实大把大把拼学区房的,都是必答题都没做的,反而强行去做选答题,都是掩盖自己的懒惰而已。在教育孩子上面,先把自己的精力用完,再投钱才是正确的而做法,这样才能让钱性价比最高。学区房?怎么,哪个学校最后一名也进清华?

知乎用户 李高兴 发表

我爸爸,曾经是一个三线地区的校长,包含小学、初中、高中。

对于挤破脑袋要上名校、买学区房的行为,他会认为:吃饱撑的。

给他讲过 “赢在射精前” 那件事儿,他高喊:“有病”!

今天不说那些大部分国人眼中难以企及的精英教育,我只聊一下我熟悉的 “凡人教育”。

当年,有一种转校生,我爸特烦。

他们的情况是这样的:

小学毕业后,家长对我爸三线学校的初中质量就已经不信任了,不管孩子资质如何,自身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先倾尽全力、砸锅卖铁,让孩子离开三线,去市区重点读初中。

他们认为,这样,从源头就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了,未来会走上巅峰。

可是,孩子去了精英初中念书后:

如果你不是尖子生,那么老师投到你身上的心血可没三线老师那么多,落差感非常严重;

最糟糕的是亲子分离,家长仍然在三线打工,孩子学校住宿,初中生面临诱惑难以自制,比如游戏啊网络啊。

大部分的学生,本身资质平庸,自觉性也不够,念了两三年,家里钱消耗殆尽,成绩也并没有得到期待的提高。

于是家里想通了,别烧钱了,还是回来吧,跟在父母身边先把初中念完,或者咱回来复读。

回来的这些孩子,绝大部分,特别爱捣乱:打架、和老师顶嘴、影响同学学习。

在我爸嘴里,就是 “在外面学坏回来的”,而且还“精坏精坏”,能当我们学校“坏小孩” 的头子。

我爸做校长时,非常头疼这样的转校生。

他们太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成长了。

那些年,每到快开学,我都听我爸唠叨:

谁谁谁家孩子,烦死了,送走了,你等着,过两年就该回来了。

谁谁谁家孩子,烦死了,我说他最后还是会回来吧,你看他真回来了。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首先,在孩子教育这块,你先别拧巴了,量力而行。

没必要砸锅卖铁让孩子念精英。

如果你本身不是这个圈的,打比方别人开宝马接送孩子,你家拿三轮接送孩子,先别说给孩子的教育优质不优质,你先看看给孩子留下的阴影有多大。

小朋友的心情,暗黑起来是一个黑洞,在小时候,他们还是需要一些骄傲,需要攀比,需要虚荣心的。

再有,家要成为快乐的家。

我爸特别爱讲这样一件事儿:父母拼命打工,两地分居,给孩子制造了无比好的条件。到最后一家三口,其中连任意两个人凑一起吃饭的机会都没有。

家都不是一个家了,这过的是什么日子?

这是得有多拧巴?我们组成家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啊?

格外需要强调的是:斥巨资上牛逼哄哄的学校,认为孩子从此一路人生巅峰,这是畸形的教育观。

尤其对于小学生、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于学校教育。

我家那会儿成天都有学生家长拜访,给老师告状,鸡毛蒜皮列一堆。

他们认为,老师不好,就是导致自己孩子 “没学好” 的原因。

我爸就特别无奈。

先看资质:如果你也是工人,你老婆也是工人,你俩当年念书都倒数第几,那么如果孩子智商没变异,他当然也不会那么容易拿第一名。

再看氛围:你回家就看电视,你老婆出去跳广场舞,你们自己逼着孩子上补习班,一点点休息的时间也没有,学习的乐趣没了,学习就是烦恼,他自然是不喜欢主动学习的。

我爸和学校里很多老师认为:

在小学,不大能看出孩子们的智商,重点是培养学习乐趣;

初中能看出来智商了,也能分出来先后名次了,这个阶段重点是培养学习习惯,这两个阶段,家长的重要性不可磨灭。

小学初中千万别撒手,别撒出去住宿。

到了高中,其实可以撒手了,也量力而行,预算范围内尽可能给个适合孩子的好学校。

什么是适合孩子的学校?他的名次,不要处于班级的中下游,甚至倒数第一,这样,学习的兴趣会下降很多;他也不要做班级的前 10 名,甚至第一,这样,他少了很多赶超别人的斗志。

最好孩子在这个班级的中上游,然后告诉他,争取走到上游去,让他感受到努力达到的结果。

如此这般,虽然名校听着很牛叉,但是名校也不是最优选。

你可能觉得,这些观点比较老土。

毕竟,他只是一个三线地区的曾经老校长。

就连我爸最好的朋友们,很多也对这观点将信将疑,依旧砸大量金钱在孩子学业上。

我爸就只能叹气:“花吧,谁要你们钱多。”

现在的小朋友,到底承担了多少精神压力啊。

幼儿园就在拼单词量、背百首古诗。

请问到了小学你学什么?学初中知识吗?

到了初中学高中知识吗?

什么时候小学就是小学,初中就是初中呢?

我孩子一岁半,有人问我,用英语给他磨耳朵了没?

我说,先把母语说利索了吧。

补习班也许重要,但是远没有学校重要;学校固然重要,但是没家庭重要;家庭固然重要,但后期孩子自己的努力是最重要的。

我最欣赏的一位妈妈,如果孩子最近喜欢化石,她就带孩子去京郊爬山找化石带,去地质博物馆看化石标本,买一堆化石书,报名的英语兴趣班,最好话题里有恐龙化石。

每次想起她,我都觉得,投胎给她做女儿,远胜于砸钱去一个精英学校。

她能够看到孩子的兴趣,然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给到孩子最好的。她做到了陪伴,做到了引导、协助探索、收获知识,并且鼓励。

即便我们的孩子,不能成为黄磊家的黄多多,我们没法教她用英语写剧本,没法带她上电视上热搜。

但我们踮起脚来,摘掉头上那棵树上最高的那片叶子,交给孩子,这片叶子它不美吗?

回到题面上来:该为学区房破釜沉舟吗?不为孩子付出一切就是自私吗?

诚然,把钱全砸在学区房上,你可能,成为了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听上去,你无悔了,你好伟大哦,你牺牲了这么多。

但是,如果仅仅指望着学校教育,其他时间无陪伴、无倾听、无共同探索,不能先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再去成为孩子的家长,你仍是一个自私的人。

同时,如果你们背上了过高债务,成为了不那么快乐的 “焦虑父母”,你的态度难道不会影响到孩子吗?

在孩子眼中,他更需要快乐的爸爸妈妈,而不是累得死去活来,为他付出全部的爸爸妈妈。

我会这么告诉我的孩子:

你虽然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但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你是爸爸妈妈生命里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你不是爸爸妈妈生活的全部:

哈佛名师的早教班可能更适合你,但 SK2 也更适合妈妈的脸啊,妈妈变漂亮还更有利于升职让我们更富裕啊,所以你当前阶段可以上一个普通的早教班;

你有可能会喜欢费雪的学步车,但妈妈也更喜欢包包啊,所以妈妈就从闲鱼给你走一个学步车吧;

你想喝进口奶粉,没问题,但妈妈也得买书看书,所以你就喝国产的吧。

等你未来念书了,妈妈没法给你最好的起点。

但妈妈的起点,已经比姥爷的起点超前了,我相信我给你的起点,也至少比我的起点要超前。

未来你孩子的起点,也肯定比你超前。

我们成为一代代更好的、更努力的人,就可以了。

最后祭出当年爸爸学校的老照片,虽然我们不是精英学校

但是,给了我非常棒的小学和初中回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哟:

ID: kite816

李哩哩 here

http://weixin.qq.com/r/wEhocDbEMWtOrXIT9x3S (二维码自动识别)

知乎用户 皮实妞​ 发表

这个问题下面已经有不少好答案了,想了想,我还是决定也来踩一脚。

最近我们在给养亲家我的小侄女,和生亲家我的小外甥参考高考志愿,两个孩子成绩都不错,一个有望 211, 一个有望 985, 所以说有望是志愿递交了,还要等录取通知书(2019 年 7 月 22 日更新:两个孩子被录了)。

我家小侄女看过我其他答案的知道,她成长环境一般,我的哥嫂文化程度不高,漂在小城市从事体力劳动。难得的是哥嫂支持孩子读书,而孩子恰巧也喜欢读书,这算是令我们非常欣慰的一件事了。

我家小外甥呢,成长的学习环境相对要好一些。他出生时家里一屋子高材生,小外甥从小就上各种兴趣班,运动类的、才艺类的、语言类的…… 他喜欢什么就上什么,成本在他生活的小城市父母基本没有计较过。在他的成长中,发生过一个小故事:中学时他去报物理培训班,老师认出了他的妈妈,从而又想起了他的舅舅,激动地给他当场免了学费,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说:你舅舅是我教过的最有悟性的学生,我看你这孩子行,老师我愿意免费教。他在小学和初中受过不少其他眷顾,这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加他的自信心。

小外甥初中后考入了省城最好的高中之一,父母二话不说,举家迁到省城陪读了三年。这期间他还有机会出国参加个夏令营什么的,一次游学经历让他喜欢上了某专业。

这里要说说两个孩子的家庭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外甥在成绩出来的最短时间内,排好了志愿顺序,专业和心仪的大学其实早就有数了。而小侄女是一问三不知,求学期间她除了扎头学习什么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更是什么都不懂。在租住的家里,台式电脑不能上网,为了方便报志愿,我们教她用手机开个热点(给她寄过一台用过的笔记本电脑),孩子怎么都不吭声,追问再三,才知道领快递回家的路上笔记本电脑就被丢了,孩子很懂事,为父母保密一直没告诉我们。

外甥和侄女在不同的考区,外甥在本省的排名要比侄女高一些,但考虑小侄女是在艰苦的环境下靠自己摸索,而外甥求学的是名高中(他是从外地考去的,不少当地同学从出生起就提前买好周边房子。回复评论区:高中不是学区房,而是陪读房,这些孩子小时候有没有准备学区房就不知道了),这个排名差距并没有到令我们吃惊的程度。单看着分数,我们开玩笑说,这就是不惜重金着力培养自己也愿学习的孩子与肯扎头认真学习孩子间的成绩差距。在天然智商上,我们觉得他俩差距没那么大。而隐形的软实力差距,客观地说,外甥的综合素质可能还是要高一些但这个差距并不是不能追赶的,也不必然影响生活幸福度

我同时看了上一代人学校的 2019 提档线,经过了 20 多年,对比之下倒是有别样的感觉:小外甥出生后家庭条件更好,成长中一直有知识型父母保驾护航,学习成绩也不错,但与他的上一代人相比,他在分数和排名上的竞争实力其实是下滑了。

但再一想,小外甥胜在综合实力提升上他会乐器(这要花钱的,呃),有自己的爱好,有比我们更开阔的视野,比我们当年更阳光健壮。他可能比我们更快乐,其实更可能与我们一样,都有成长中的各种烦恼——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能更快乐,谁知道呢,孩子们有孩子们的未来。

回到题主家目前焦虑的背后,更深的源泉,就是我和我老公在怀孕时讨论过的:

我们是否可以接受我们的孩子不上大学

我们的讨论结果是:可以。他去学个职高啊,或是什么别的技能,我们也是能够接受的。我们负责做尽职的父母,他负责做他自己。只要他身心健康,未来能养活自己(不是说非得有房有车才算养活),若是自得其乐最好。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和妻子讨论过这个话题?

看情况你们已经是走过应试路线这条路了,能跻身北京,取得了北京户口,所以你们也许是希望孩子不比自己差,最好是更上一层楼吧?

这是能够理解的。为人父母,是一件很难的事,难在需要参与孩子的成长、需要学习专业的育儿知识,但最难的就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你们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值是什么?能接受可能的下滑吗?或者你们怎么看待可能的下滑?

有一些孩子,比如说我的侄女,比如说曾经的我们,比如说我们曾经的父辈祖辈…… 他们拼了命只做一件事,或者是劳动,或者是学习。

你们是想自己的孩子也像我们当年一样吗?全国有许多我侄女这样的孩子,有许多我外甥这样的孩子,有许多你家孩子这样的孩子(你家孩子起点要比我外甥高很多,因为你们在首都,理论上有更丰富的公共资源和视野)。你们是否认为买了学区房,就能避免孩子吃我们吃过的苦了呢?真的能够吗?

你们还要认真想一想这个问题:你们想培养孩子的什么,时代正在如何变化,时代又正需要着什么?

这个焦点问题不只是学区房的问题

你们都是高材生,应该看得懂我在说什么。

我仍是欣慰我外甥和我侄女搞好学习这件事的,我们学习了很多报志愿的帖子,我们希望他们能做出好的选择。我们承认学历是重要的(但不是没有学历人生就完了),也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的未来。虽然人生我们能助力的地方不多,不可控的因素很多,但是我们在担忧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最担心的是什么

比如说,你的妻子是不是怕孩子不上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就不能进入好的大学?

是这样吗?

那不如我们一开始就问自己,我们是否能接受孩子不进大学,或进很一般的大学?

相比于学历,你们最希望孩子获得的能力是什么?

分享一下我们的答案:我们希望的是他获得不断学习的能力。显然,不是说只在学校才是能不断学习的地方,对吗?

想明白挤破脑袋想要进入的源头,再来看看你们目前的家庭生活。也许码农的生活让你疲于应付,两年俩孩子,密集生育也让你的妻子透支了自己,当孩子来到我们的生活中时,给我们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和人际冲突,比如说如何与父母辈相处,如何带养幼小的婴儿,如何在家庭成员增加的情况下,维系夫妻关系,如何应对经济上的压力,如何面对繁杂并不断增加的家务劳动,如何应对职业的瓶颈和失业的风险,如何保障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真的不容易呢。

你首先要学会的照顾好自己,感觉你的压力很大,你不妨给妻子说明你的心境:亲爱的,我感觉我压力很大,我快要崩溃了,你能给我几天时间想一下吗?我能感觉到你的压力也很大,我理解你说的做决定要趁早,是有时间线在等着我们,等我想好了我们好好聊聊好吗

你们不能只着眼于讨论细节问题,而是要在更大的方向上进行讨论。

进行家庭整体的规划,而不只是买房与不买房的规划

我们要学会算大帐,算长远的人生帐,这是需要学习的,你们刚刚 32 岁,勇气可嘉,但做为家庭的舵手,你们是船员,也是船长,在茫茫大海行驶,手中能划桨,心中知天气,更要有地图。

相信你们能找到答案的。

题外话,给我们所有做父母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精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精英。更何况,什么是精英呢?

补充: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孩子不上大学,那是不是非得上最好的大学?就是要上最好的大学,是不是学区房是唯一的通道?(并不是)假如成长中有更多需要父母拼财力的挑战,怎么平衡呢。我们怎么看待一个人成长中的不确定性,又准备怎么教孩子在复杂的世界保持好内心的平衡呢?今天在学区房问题上父母孤注一掷(或不掷,由每个家庭自己决定。实力不够,赌错了,真出了极端情况就承受极端情况的后果),我们是否做好准备,不把自己今天的付出与孩子未来的成绩表现 / 优秀回报相联系?如果父母都不能在家庭生活中保持愉快平衡、积极协调,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心态上总是能从容稳定呢(学霸也是要求应试心理素质的哦)?…… 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有美好的目标是能理解的,但我们也要同时想,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孩子是否适合拼应试也是未知数啊,从遗传基因来说,部分基因复制过程中,还会出现随机交换,加上时代环境和个体际遇本身是不可控的…… 不是父母辈走通的路,孩子就一定能比父母更好)。在为孩子为生活拼搏的时候,我们也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孩子们还小,需要爸爸妈妈用爱陪着他们长大。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牢记:孩子不是我们冲向塔尖、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想冲用自己的人生去冲。

许多家长,就是这么一开始就怕孩子输,给自己和孩子早早戴上了紧箍咒。据我家孩子幼儿园园长开会说,青少年心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原因是她列举的那些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残忍的数据(每个数据后就是一个家庭)——这些我不在此透露的数据,倒是让许多家长在鸡娃的中途,选择了释然(有时候家长不焦虑,反而孩子表现更好了哦)。优秀又健康的孩子是很多,但对每个渺小的家庭来说,在不确定的人生,优秀的崩掉的孩子,不如健康生活着的孩子重要,对吗?

知乎用户 嗡嗡嗡 发表

看开点,看看你身边开开心心没啥压力的北京土著,是你孩子未来的保底状态。

先不问你为啥压力这么大还要生二胎,为啥育儿过程没有自己做主老人辅助,已经发生的就不说了。

说说我的情况和想法,生活在上海,儿子刚满月,首先,打死我都不生二胎,长胖 20 斤一年不能出去玩就足够我受的了。

关于经济状况,大言不惭的说比题主好一些,再搞一套差不多的学区房还是可以的,并且计划两年内搞定。为啥两年?因为一年内我要努力换一个近点的工作,提升生活品质。而且上海学校的特殊性,公办学校本来就不顶尖,所以学区房也不追求最好,因为你不可能追求到最好,就像你能砸锅卖铁买红庙的学区吗?教育是无底洞,量力而行

再说观念,我和老公都是毕业于 “常年稳居全国前三的十所大学” 之一,也算是高考的佼佼者,但是现状呢?不就是普通上班族?亲戚家专科毕业的搞销售,性格活络的弟弟也不比我们混的差,我的同学里除了学编程的,其他的都差不多,家里有钱的过的好,家里没钱的就努力上班,so 上了清北又怎样?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好的性格,以及抓住 20 年后吃香的行业。要知道,我们的宝宝大不了就做普通的大城市土著,不用像我们这样苦逼地还房贷,有什么不好?

最重要的,我想说说爱自己。孩子需要 role model 的父母,而不是每天夜里才回家的爸妈,你尊重自己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孩子以及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的生活由他自己决定。

知乎用户 白又白乐 发表

看完这个问题,我深深为你感到可悲。

前半段我都以为是有个小白在 YY 自己炒房的赚钱计划,直接跳过

看到后半段,才读到原来男人确实比女人更理智

乍一看你老婆说得真是条条大道理,好有逻辑好清晰啊!果然是人家想过的,才来坑你老婆

看完之后我就想说她到底是怎么好意思说出:“没有了解贷款政策、学区房趋势、她某某同学同事都有了学区房、水木或其他论坛出什么样的操作案例,“这样的话

没有任何一个炒房的大神会告诉你请用信用贷来交首付,

信用卡就有,哈哈哈,

是脑子进水了吧?

首先我们来看你老婆所谓的贷款方案吧

房子二押 70 万出来,月供 4500,IRR 拉下来,年利率 4.7 左右

先息后本的消费贷 70 万三年期的,月利息 3000,年化 5.2 左右

30 万一年期的,月利息 1400,年化 5.6 左右

60 万三年期的月利息 2800,年化 5.6 左右

计划买一个 30 平 300 万的学区房,首付之外的部分贷款月还 4000,(学区房再贷 70 万的意思?)

乍一看厉害厉害厉害啊!一个月只需要付出 7200 元,我就可以问银行借 160 万!不做不是傻子吗?!

不好意思说,以你们这样的资质,还能贷出 160 万年化 6 以内的先息后本信用贷,真是开玩笑吧?

你老婆是不是用屁股在思考的?她也把银行想得太简单了吧?真以为谁都能这么低利率借出这么多的钱的吗?

房贷基准利率 4.9,随便上浮 10%,就约等于以上的信用贷利率了,

也太把自己的信用当回事了吧?

好啦~ 我们假设你真的可以那么低利率借出来

信用贷是这样算的吗?就算你要先息后本,那个后本也是要还的啊!我的天

正确对的月供姿势是(700000+3000*36)/36+(300000+1400*****12)/12+(600000+2800*36)/36≈6.83 万

也就是平均每个月你要至少正现金流 6.83,才能在最后需要还本的时候把钱还上。

什么?你告诉我先息后本肯定不是这样算的啦!这样跟每月还本有什么不同!哼!骗子!

哦!那不这样算,长期我不算了啦,请问年底到期的 30 万信用贷,你打算怎么还给银行呢?

哦!借啊!过桥啊!好家伙!过桥,就你们这资质,还进去还能贷得出来吗?我的天,哪里来的自信?

闭嘴!不许吵!我就是能贷出来!要你管!老婆大人身边可是个个都土豪,个个都有钱有房,到时大家相互拆借一下,我还能免费过桥呢!无损!

好,以上你老婆大人全部考虑清楚,OK,我闭嘴

我们再看看哈,

熬个三四年,等孩子要上学了再卖掉东三环的房子,还掉一部分贷款,同时看看能不能换个城六区外的大点房子。

这样傻逼的话也只有你老婆大人这么英明神武的人能说得出来了吧?

老大,你买的房子是 30 方 300 万啊,我求你了,认清一下自己可以不?

算了,不说我们来看看这样折腾的效果

我算你每年信用贷都好好地乖乖地,陪你熬过了三年,信用贷本金 160 万未还,房贷抵押贷组合贷已还本金 52.2*0.6=31.32,房贷抵押贷剩余欠款 200+70-31.32=238.68,

总共欠银行 377.8

哎呀算你命好行不,500W 的房子每年都涨 10%,三年后 665.5,来不及了,信用贷要还的了,你要急卖,好吧,算你 9 折,一个月内卖出马上回款 598.95-238.68=200.27

300 万的学区房 纯商贷,同样每年都涨 10%,如果你信的话,

300*1.1*****1.1*1.1=399.3 年还本金约 4000*0.3*36=4.32,

完美,我们来清算一下你的资产 200.27+399.93-70+4.32=533.89 万

再来不折腾的效果

同样的前提哈,房子 500W 的房子每年都涨 10%,三年后 665.5,不着急嘛,没压力,我为什么要着急卖,所以我不折价,房贷抵押贷组合贷已还本金 52.2*0.6=31.32,房贷剩余欠款 200-31.32=168.68 那你的净资产我们来看看你的资产 665.5-168.68=496.82

哎哟喂!果然是有差异的的啊!都差了 37 万大洋了

如果你老婆每次还本可以找到无损过桥,哦!基本不可能,我告诉你,你能找到月息 2 个点的已经很厉害了,30 万算你过 2 次,每次一个月搞掂下一个贷款,6 万过桥费

300 万的房子,算你找个大良心中介 1 个点,业主满五唯一,你们离不离婚,哦!不离婚啊?那就二套 3 个点跑不掉了哦,哎呀其他各种什么杂费算你 1 点,总共 5 个点,买房各种杂费 15 万

好啦,差距缩小到 37-6-15=16 万

哎呀好累啊~ 16 万,好多钱啊,超过你老婆一年年薪了,

折腾你们一家人,然后一家人才支出 5000 块?去赚 16 万?嗯哼?!!

我都不想说如果房子没每年涨 10% 的后果,你们到底能不能承受了!

ε=(´ο`*))) 唉

说个事实给你吧

其实你老婆并不是想赚钱还是怎样,就是周围的人都有,我也要有,懂了吗?

讲完啦~ 题主好好考虑吧~

知乎用户 夏尔​ 发表

我说句题外话,你这个问题描述的本身就很好地回答了另一个热门话题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生育欲望越来越低?”

知乎用户 苏月别 发表

给你讲我身边三对夫妻的故事:

夫妻 A,一线城市打拼,前几年形势还可以的时候,男的创业女的理财 + 炒股,资产千万以上吧。前年开始俩人都开始赔钱,那时候不太在乎,觉得以后实在紧巴大不了把老家的房子(老家二线省会城市)卖了。去年开始,负债有点多,把一线的房给二次抵押了,还是打着大不了卖房的念头,而且已经在着手卖房。只是没想到刚找到合适的买家签了约,突然来了一场意外的官司,夫妻俩名下财产(包括两个城市的房产)全部被冻结,卖不了了。于是财产抵押待拍卖,最后只拍出了正常 1/3 的价格;没拍卖之前又被买房的人告了违约,付了几十万违约金。总之现在资产全都没有了,夫妻俩仍然背了一身债,和被告前背的债差不多,一家人也从一线城市撤回来了,带着孩子和父母挤在二线城市的三居室里生活。

当初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在一线打拼,结果现在一片茫然。

夫妻 B,三线城市生活,俩人都做酒店管理行业,早些年待遇极好,大部分人还拿 1800 底薪的时候,人家俩人都拿上万的月收入了。卖了婚前的老破小,买了 130 平的新房,三房两厅,又买了两个车库,当年也算阔气了。但是这些年,酒店行业不景气,夫妻俩收入越来越低,不得已前几年男方就去外地工作了,女方边工作边照顾孩子。去年年底,女方因公司破产失业了,到现在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当初买房的地段没选好,房价几乎没怎么涨,车库也卖不出去(主要他们要价也有些高)。房 + 车库的贷款一个月还贷 4000+,在当初的他们眼里不算个事儿,但是现在就感觉压力太大了。他们俩不是没有过积蓄,但是刚好碰见 “股市崩盘 + 投资担保跑路”,大部分钱全砸里面了,加上平时也大手大脚惯了,刚开始不懂得收入缩减就要降低生活质量,所以现在就没有什么积蓄了。前几年就听说两口子闹着要离婚,好像现在还没离。

另外说一句,夫妻 B 的孩子,以前成绩挺好,这几年成绩一落千丈。孩子的成绩真的不是光靠什么学区房或者辅导班能改变的。

夫妻 C,定居一线城市,男方婚前买房,全款付清。男方是企业社畜,月薪万元以上,具体多少不清楚。女方怀孕期间辞职,全职主妇一年,之后注册了一个公司创业(利用自己之前积累的人脉做业务)。在孩子快满两岁的时候,女方提出离婚,当时俩人协议抚养权归男方。谁知道一年半以后,女方以男方不重视孩子教育为由,要求夺回抚养权。据说法庭上女方拿出自己公司的流水和账簿,证明自己年入 180 万 +(实际应该没有那么多),于是争到了抚养权。然而之后女方的收入开始越来越差,比如女方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报了不少兴趣培育班;后来孩子上学了,女方反而不给孩子报兴趣班了;再后来,听说女方租的房子(她没有买房)从三室变两室,两室变一室,应该是收入缩减比较厉害。而听说男方已经又找了女朋友,准备结婚了。

这三对夫妻年龄不一样大,有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已经快高考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风险的预知不足,当初把前景想得过于乐观,被眼前的大好形势欺瞒了眼睛,当然也有攀比心虚荣心在其中作祟。

他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不惜代价投入教育,这可能也和他们六个人大部分都是三四线城市以下的出身造成的。通过努力达到更高层次的普通人,总是很容易有种错觉,就是 “我只要一直这样努力下去我就可以平稳地在这个层次里待下去”。殊不知高处不胜寒,越是发达的城市,动荡性越大,不期然的风险越多。很多人都忘了,“破釜沉舟” 是一种进攻战术,可是经营家庭靠的是防守,要防备着随时可能降临的麻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风险能力”。

我自己也是个穷鬼,住三线老破小,所以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能给你几个故事供你参考。另外希望你能和妻子好好沟通一下,别赌气。夫妻俩有不同想法,赌气由着她乱来是最坏的处理方法,因为后果你是要和她一起承担的呀!

知乎用户 丙等星 发表

题主你家孩子才 2 岁,等到了上学年纪,这房子是不是学区房还不一定呢…… 我也不是在危言耸听,在我国做投资,最大的风险就是 “政策风险”。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已经亲眼见过入学政策修改很多次了。

再说另一个重要方面:

也许大家身边都见过这类人:在小学里鹤立鸡群,考进重点中学之后,身边尖子生太多、竞争太激烈,孩子承受不住压力,不仅成绩下滑,甚至开始厌恶学习,在学校也过得不开心。虽然身在名校,但是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危害。

如果你是名牌大学里的一枚学渣,那么好歹还能享受到一点儿名校光环,只要能够混到毕业,学历总是很值钱的。但如果这一切发生在高中、甚至初中,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学文凭并不能给予你实际的优惠,既不能在高考中加分,也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孩子所能得到的就只有被摧残后的痛苦,且不说失去的青春是多么宝贵,如果孩子厌恶上学,再好的教学资源又有什么用处呢?

相反,如果到了普通一点的学校里,孩子觉得自己经常能考个前 10 甚至前 5,对学习保持足够的动力,高考成绩未必就差,而且还能享受到老师的关照、学校的推荐,各种学科竞赛、自主招生也许都能有你的一份。孩子收获成功与自信,也能度过一个相对快乐的童年。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鸡首牛后的道理。中学之间的资源倾斜并不像大学那么严重,名牌中学的学渣,出路未必就比普通学校的学霸更好。什么样的情况值得去投资?就是你的孩子在普通学校里确实是鹤立鸡群、确实是独孤求败,现有的教学资源已经明显满足不了孩子,这种情况下确实需要为他的环境进行升级。

说到底,如果孩子在普通学校里都不算出挑,你强行押送去所谓的名校,万一孩子成为了班上的差生,遭受心灵和成绩的双重打击,那绝对得不偿失。家长只是在感动自己、自讨苦吃。所谓揠苗助长,不过如此。

知乎用户 钱研社张殚 发表

作为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同龄人,尤其是刚刚经历完女儿择校问题的摧残,十分理解题主和题主老婆的处境。

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奋斗在一、二线城市的 “中产” 们,大部分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名校毕业的好处,所以对名校很执着。

这部分执着里,大半的原因其实是焦虑。而这种焦虑感,则是来自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

就拿我所在的上海来说吧,上海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非常严重,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大到无法想象。

拿金融圈来说,90% 的券商研究所,只接收北、清、复、交以及常春藤名校级别的简历。其他学校的简历,直接被机器自动淘汰。

也就是说,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只要你不是名校毕业,你的名字都没机会被 hr 看到。

而上海最好的两所大学复旦和交大,一共在上海本地录取了 1201 个名额。但这些学生,有 50% 来自 6 个重点中学,70% 来自 12 个重点中学

这些重点学校中,一本率至少是 80% 以上,上海最出名的上海中学,一本率达到了令人咋舌的 99%!

更现实的是,上海中学中的高中生源,主要是来自它的嫡系民办华育中学。上海其他学校中,能进上海中学的仅仅是凤毛麟角的几个尖子生而已

能进华育中学的,又几乎都是上海全市各个名牌小学的尖子生。

能进这些名牌小学的,几乎都是它旗下的嫡系名牌幼儿园。

也就是说,孩子从进幼儿园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决定了命运!

这个台词可以说是非常写实了

残酷吗?真的很残酷,但这就是赤裸裸地现实。

正是因为知道这份现实,作为父母的我们,才竭尽全力想给孩子创造一阁不输给别人的起跑线。

当妈妈的只要想到小孩有个好前景,哪怕只有一条门缝宽的机会,都会不顾一切向里挤,哪顾得想后面的事情……

相信题主的老婆也是持有同种想法,所以,作为同龄人的我才会说,很理解题主老婆的执念。

但同时,我也理解题主的处境。从题主给出账单来看,如果再买一个学区房,财政压力着实大的可怕。

目前,题主家庭全部收入来源于工资,没有任何第三方收入。

再加上题主的年龄(32 岁)和工作(码农、有被裁员风险),都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时期。题主老婆虽然属于央企,稳定性大于题主,但工资基本定型了。

也就是说,一旦题主的工作、或者家庭出现任何不可控意外,家里资金链马上就会断裂。单靠题主妻子的收入,根本没办法支撑起家庭开支。

PS:题主妻子罗列的收支账单,实在过于乐观且不合实际,根本没考虑意外风险。

目前孩子还小(老大 2 岁、老二刚出生),教育支出还没那么明显。等过几年,孩子双双上学、题主也要奔四了、父母年纪增加…. 如果题主仍然是目前这种情况,背负高额房贷,到时候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这里,我不是说丧气话打击题主,而是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职场,对中年人有多么不友好,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上有老下有小,几张嘴等着吃饭的情况下,维持好家里现金流,增加家庭抗风险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教育确实很重要,但是再重要也不能重要过家庭的稳定。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起跑线确实很重要,但也要量力而行,达不到就不要勉强自己

题主目前的情况,并不是说只要夫妻双方省吃俭用就可以给孩子提供学区房,而是说,是把家庭未来的风险给压在了这个学区房上。

如果用家庭的稳定来换取孩子的学区房,无论是对于孩子来说、还是你的家庭来说,都不是最优选择。

所以,个人真心不建议题主在目前情况下购买学区房。毕竟,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保持足够的现金流,来抵抗未知风险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钱研社张殚,更多相关回答:

家里条件一般,存款只有 4 万,先买车还是攒着买房子?

假如我有 500w 存进余额宝,那我可以每天坐着等吃吗?

学生党每个月有一千五结余扔余额宝好还是买基金定投 ?

如何评价「2019 年国人工资报告:工作 10 年,月薪过万者不足三成」?

知乎用户 张怡微 发表

泻药。国内想读书好,靠记性好、坐得住、一般智商靠用功。想孩子未来能过得好靠祖上积德、超越常人的运气或者性格好。楼主估计想要的是后者,能做的就是让孩子 “性格好” 方面的建设,身心健康,有喜欢的事、喜欢的人、有平常心。

要建立读书好和过得好之间的关系不是我等凡人能控制的。

家庭关系无解。不用太自责,也不要指望孩子感激你就行了。带孩子到那么复杂的局面,也没经过他同意不是吗?

知乎用户 北京贝掌门 发表

人啊,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是量力而行。

假如说家里有 200 万,买学区房首付要 300 万,自己零敲碎打能再凑个 100 万左右,总月供占家庭月收入 60%~70% 是合理的,我建议咬咬牙买学区房,踮踮脚就能够到的东西当然要拿到。

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家庭月收入刚好覆盖月供,甚至覆盖不了,那我不建议买房。你助跑蹦一下都不一定能碰到的东西,你拿着肯定烫手。

你不要给我说,什么房价会涨,什么租售比之类的。我自己就是做贷款的,我随便出个方案就能贷出个大两百万。房产中介那套话术,我听得耳朵都磨出茧子了,他们太善于夸大客观事实了,而忽略了客户本身。

你记住,所有可以量化的东西都好处理,但人性不可以估量,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我提供一个预设场景:

你本来在北京有房有车,月薪两万,偶尔加班。

妻子工作不忙,月薪一万有补贴,工作环境轻松,没有太大压力。

一家人可以有双休,可以去旅游,一年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一起吃晚餐,你有大把的时光参与孩子的成长,因为压力不大,你有足够细腻的心思去感知孩子的小情绪。

有一天,你为了孩子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打算贷款几百万强行买学区房。每月月供压力是原来的三倍多,在你签下购房合同、贷款合同的时候,你手抖的厉害,但是安慰自己 “没事儿,为了孩子吃点苦是应该的”,你能听到自己内心一百万个不愿意的声音,不过全被脑海里孩子戴着清华学士帽的样子给掩盖了。

你自认为为孩子付出很多,实际上也确实付出了很多。但是孩子不知道,签完合同回家的路上,孩子想吃 10 块钱的梦龙雪糕,搁原来你会毫不犹豫地买下,现在的你想想即将到来的月供,掏钱的手竟然变得迟疑。

你最终没有买,10 块钱可以买一斤鸡蛋,买好几根黄瓜,可以给午餐加一个菜。梦龙的性价比显得那么不值,孩子不知,只会哭闹,让你本来就比较沉重的心情蒙上了灰色的滤镜。

晚上回家,本来这个时间应该是陪孩子看动画片的,你这会应该没有什么心情,你需要计算每月的收入支出,然后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勒紧裤腰带。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你开始焦虑,你没有娱乐生活,脑子里时刻有两座大山压着 “还款日” 和“发薪日”。你开始寻求赚外快的机会,恨不得把自己 24 小时绑在电脑前,只为赚一点原来看不上眼的几千块钱。

孩子入学了。

学区房的价值开始显现出来,学习环境很不错,可以也带来很多烦恼:张 XX 的妈妈给孩子报了钢琴班,李 X 的父亲假期带着孩子去美国游学,赵 XX 的学习用品都是日本进口的…… 听着孩子讲着这些,你首先感到自责,觉得跟其他人相比自己不是那么爱孩子,但想起自己当初负债几百万只为让孩子上这个学校,又觉得腰板硬实了许多 “我花的钱比他们多得多”。

孩子依然在不停地描述着赵 XX 的高端智能手表,你觉得聒噪,大声呵斥 “你不要跟人家比那些没用的,要比学习”。

孩子回了一句 “没劲”,你火立马被点着了,如数家珍地清点着这些年为他付出的一切,孩子只有 8 岁,并不理解几百万元意味着什么,他只觉得委屈。你越发火,他哭得越是厉害,几年前的父慈子孝现在只剩下鸡飞狗跳。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因为没有给孩子报高昂的课后辅导班、兴趣班,孩子的成绩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从班级前十,到 30 名开外,直到有一天,班主任把你叫到学校告诉你,照这个情况下去,孩子很可能没有好中学上。

其实孩子很努力,他有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这些你也都看到了。但是在气头上的你,还是把孩子狠狠地怼了一顿。

孩子进入逆反期,开始跟你对着干。即使你给他报了昂贵的辅导班,他也不再认真去学,甚至逃课:“反正不管我多努力,爸妈也看不到。”

终于有一天,你因为某事再次对孩子发火,“你知不知道,我和你妈为了你当初放弃了多少,你知不知道你优越的学习环境,是爸妈拿几百万买来的?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又不是我让你们这么做的!” 孩子一句话就能把你噎的哑口无言。


这就是你想要的吗?

不要觉得我说的是个例,这种事情在过去 30 年里在无数农改非的家庭里上演。

有多大头,带多大帽子,不要妄想着孩子能够随时随刻理解你的苦心。

倘若你能保证自己在未来 20 年里,不以你的付出为话柄,不迁怒于孩子,不去刻意营造 “爸妈养你付出太多” 的情绪,你可以加 10 倍杠杆上车,而且我很敬佩你的情绪管理能力。

但据我所知,80 后家长普遍不具备这种能力。

如果要以给孩子 “下等童年生活” 为代价,来换取一个一流的学校。我劝你量力而行,给孩子一个充满着亲情、陪伴的“上等童年生活”,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知乎用户 青山布衣 发表

“海淀拼娃,西城拼爹”

在北京,过去说起学区房,会有人告诉你只有东西海有学区房,

慢慢的,东城不行了,

今年,西城高分段被剃头,

几年前我就和身边的人说过,海淀的制度决定了海淀会越来越强,

2018 年,高分段海淀占了一半,

2019 年,高分段海淀占了三分之二,

有人戏言,去掉海淀之后,北京清北率已经低至全国普通城市水平

……

海淀,是北京最不讲学区房的地方,

曾经,海淀也有 9 年甚至 12 年一贯,

如今,海淀是区域随机加上点招的模式,

因此,300 万的 “学区房” 如果在海淀的话,大概是能保证你的孩子有海淀学籍,如此而已。

海淀为什么这么强?

三岁珠心算,五岁学奥数,周末海淀黄庄,

十数年如一日,直至高考,

了解一下

不是高强度的拼搏,不是各种资源的堆积,海淀为啥吊打北京各区?

这年头,谁家小孩比谁聪明多少呢?

你们以为搞一个海淀学区房就完事儿了?

海淀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可能比北京与西藏之间的差距都大,

问问自己,

你们有长期陪孩子高强度学习,高强度上培训班的时间吗?

孩子是顶在最前面的那个,

但是拼的是整个家庭的实力,

当然,如果你们的孩子是天才当我没说。

300 万买西城的学区房,那就是混一个西城的学籍,

说实话西城的差学校,那也是非常的差,非常的不入流,

西城的顶级学校,玩的是面试进入清北、或者直接出国的路子,

次一流的在西城才是参加高考的,

问题来了,西城拼爹,你们拼的动吗?

你们小孩才 2 岁,未来还有十几年上学时间,天知道会有多大变化?

真正牛逼的往往不是学校,而是学生及后面的家长,

北大资源中学原来是一所普通学校,后来很多进不去北大附中的北大教职工子弟在这里上学,久而久之资源中心变成牛校了,

上地实验小学,放过去就是一所破学校,愣是被码农搞成了学区房,

当年东城区若干赫赫有名的牛校,现在如何?

衡水中学的成功,

说明了,只要教学水平 + 时间 + 金钱激励 + 生源选拔,到位了,成绩自然就出来了,

而这里面,每一项都是可以流动的,

此一时彼一时。

我最近听说北京市政府准备安排一些高配置的学校放到通州,

体制内的相关人员子弟,可以 12 年一贯,

谁知道,十几年后,那里是不是会冒出一所牛校?

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

1、破釜沉舟,仅仅买个学区房还不够,还需要十几年的高强度付出,如果要干,就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2、孩子只是家庭的一份子,不是家庭的中心。

知乎用户 菠菜 发表

感觉这个不是学区房问题啊,是题主,你老婆,大概在二胎,婆媳关系,上班来回比较远,老公不理解自己,生活质量差…… 等等等等的综合打击下崩溃了,产生了报复性消费心理。

比如你们现在一家六口,生活费 5000。咱就当两个孩子不花钱吧,4 个大人吃饭 + 水电煤 + 交通,在 2019 年的北京,只花 5000 就算你们两个在职的中饭车贴全补,你父母从来不出门,你这生活费也就是晚饭自己家里做的好些(这个好估计也不太有牛肉海鲜),然后外食啊衣服啊看电影啊游乐场 基本想也没必要想的…… 过法。

我估计你不关心家里开销,有父母帮衬,一心扑工作,一方面生活节俭一方面真的不关心柴米油盐啊,尿布奶粉育儿嫂啦,不操心,是福。但你老婆就不一定了,如果 5000 生活费是她过出来的,说明她在怎么省钱上真的操心不少——算着过日子真的很容易压抑,而人压抑过头了就会寄希望于明天,省钱的目标肯定是为了以后日子越来越好,但目前婆媳同住、二胎抚养的看不到头,会让你老婆肯定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没盼头了。不如省一间学区房出来,也算给自己吃的苦有个交代。

你老婆到这份上也就是为了孩子买学区房,说明她真的看着这个家。而你要做的,不是那种认为她不满足,存心要折腾的打击。

第一呢,我建议让你老婆过的舒适点,给父母在你们家附近租套房子,给自己家请个育儿嫂。如果你老婆肯,那么平时一起过去吃个晚饭,给你父母小几千一个月的饭贴。自己老婆呢,等孩子出哺乳期了,周末要么你做饭,要么干脆就出去吃。这样你父母也不用那么累,但也给家庭做了贡献,你老婆也可以既不欠情,又自己做主一些带孩子的事情。

一碗汤的距离是两代人和谐良药,虽然这样可能一个月就花掉小一万,但花在自己父母身上,比还消费贷利息好吧。

第二,你要有孩子教育的主见。这方面哪怕偏执点也没关系,不停给家人和自己洗脑老爸带出来的孩子更聪明什么的——学区房政策你也看一看,上海现在已经吹风三年内大区必轮,就是限制学区房的,你们家附近目前的学校到底什么个水准,有几个早教,几个私立,几个托班,你心理要有数。重要考试的政策和关键技能,正确的学习方法,你也要心理有数。你孩子的能力,你同样要心理有数。说实话因为我换不起太好的学区房,当然我门家旁边也不算菜小,我老公估计现在就算失业,也应该可以去当个辅导班老师吧 -=-

你父母在这里,吃喝拉撒这种事情,你可以缩一缩。但是教育培养,你要少点家庭矛盾,就要做家庭的主心骨。

夫妻共同贷款时要夫妻共同签字的,你不签,你老婆根本不可能买学区房,所以你没必要在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上纠结。你就一个态度,你不签字。但是,不签字不代表你不管孩子,你要做出行动,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懂,我行,我上。

最后就是出哺乳期了,每个礼拜给你老婆一天完全自由的时间,让她出去放松放松,看看电影,逛逛展,和闺蜜吃吃下午茶,朋友圈晒晒岁月静好,每年让她自己出去玩几天,然后带孩子玩的话,尽量四个人,而不要带爹妈(爹妈出去玩,你可以给钱报他们的团,一家三代出去玩最累也最容易闹矛盾)——总之好好过日子,参与夫妻配合,适当提高生活质量,这怨气一散,报复性消费心理就不容易起,再多吹吹学区房大区轮换政策的风(如果有的话),和附近的机构老师打成一片,这事就翻篇了翻篇了。

知乎用户 Cecilia​ 发表

换位思考了一下,你老婆的做法可谓「一石三鸟」:

  1. 解决婆媳问题:小三居换成小两居,老人无处可住,只能回家
  2. 解决学区问题:在北京坐拥两套房,一套为学区房,解决孩子上学问题
  3. 抓紧老公钱包:家中无甚结余,老公无闲钱出轨养小三

虽然迂回,但题主老婆却在这一番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实在是——高!


学区房绝不代表一切,既不能确保孩子成绩更好,也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资源——因为所谓的「发小关系」,一定建立在双方是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而不是某一方的攀附所能维持的。

它唯一能带来的,就是学区房和学校的改变。

从账面资产来看,你们绝非穷人,即使算上负债,你家资产也有几百万。但是,从可支配收入来说,一家六口每月生活费只有 5000 元,也基本没有额外的收入,甚至还有被裁员的现金流断掉的风险!

在捉襟见肘的资金流下,孩子的生活会处于一种**「隐形贫困」的状态。**

这一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美国儿科学会针对贫困对孩子的影响作出了调查,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1][2][3]

  • 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来自贫困家庭或社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
  • 低出生体重:怀孕期间营养不良和吸烟是低出生体重的常见原因。这些婴儿将有较高的住院率、生长问题、儿童疾病、学习问题和发育迟缓等。同时,出生时体重较低的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年死亡的风险更大。
  • 慢性疾病:例如哮喘。不良的住房质量和暴露于二手烟下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 肥胖和高血压:贫穷的社区可能没有安全的游乐场,公园,或有组织的儿童运动,这种场地限制容易使孩子患上肥胖和高血压。
  • 营养不良:很多农村地区喂养方式是只管吃饱饭,不考虑均衡营养,造成了贫血、缺钙等各种营养问题。
  • 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增加: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家庭里,在一个危险的社区里,孩子们会面临更大的暴力风险。
  • 有害的压力:捉襟见肘的经济情况所带给全家的压力,会对大脑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 儿童期不良经历 (ace):家庭暴力、在监狱里父母、情感上的忽视等会增加孩子们面对的有害压力。

题主需要解决的,恐怕不是「是否要买学区房」的问题,只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争执太大,盖过了其他问题。

但要从根儿上解决问题,恐怕还是绕不过以下 12 个字:

「婆媳关系」、「育儿理念」、「夫妻关系」

参考

  1. ^US AAP. Poverty and Child Health.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family-life/Community/Pages/Poverty-and-Child-Health.aspx
  2. ^US AAP. Poverty Threatens Long-Term Health of Children.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news/Pages/Poverty-Threatens-Long-Term-Health-of-Children.aspx
  3. ^US AAP. Children from Impoverished Communities More Likely Die from Child Abuse, Study Shows.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news/Pages/Children-from-Impoverished-Communities-More-Likely-Die-from-Child-Abuse-Study-Shows.aspx

知乎用户 李文强 发表

曾经看到过一段话,和我想得不谋而合,分享给大家吧。

只有通过一代接一代的积累生产资料,家族才有进一步的可能。而当前看重的培训班、重点学校等因素,其出发点仅仅是将来出卖人力资本的时候能卖个好价钱而已。这些培训班、学区的概念还存在一个陷阱,它不仅不能帮助这一代人实现生产资料的积累,反而还要消耗大量宝贵的金钱,起了反作用。

知乎用户 penny Chen 发表

这个问题特别好,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在想。我和我老公从小到大的经历都是父母从来不拔苗助长,基本上就是放养过来的,所以现在一路走来也挺顺利的,虽说按照智商的分布来说,大概率也会混成这样,跟父母养的精心还是粗放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都觉得自己人格还是挺健全的,心态也相对更放松一些,所以这方面特别感谢父母的培养,也谈谈我作为一个小孩长到大人,觉得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

我自己人生中其实有很多次拐弯的机会,但是都没有拐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某种程度的幸运。小学本来上学就早,那个时候脑袋瓜也机灵,所以老师就建议我跳两级。母亲那个时候坚决不同意,因为她自己小时候就是跳级,然后更不同龄小孩玩不来,后面就慢慢不爱上学了,高中毕业也就不上了。他们那个年代高中毕业也算是学历还不错了,但是她自己很爱读书,所以觉得蛮可惜的。后来中考不小心考的太好了,省重点就直接来家里要人,说要转学去省重点,在省会,家里又坚决不同意,说小孩好小背井离乡读书其实很可怜。再后来也就正常顺利的在本地读书,然后大学考的也还不错。高三的时候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也想逼自己熬夜刷题什么的,我爸就教育我说,他当年快高考了,搞题海战术,把自己体力搞垮了不说,自信心也搞没了,所以觉得刷题没意义,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备考,还说什么关键是心态要好之类的,当时也天天说考个二本有学上就好之类的,现在想来还是有点搞笑的其实。但是再长大一点就觉得他说的也挺有道理的,很多平时成绩比我好很多的同学,到高考的时候都发挥的不太好,最后也没有去到理想的大学。所以我虽然现在没有太大的出息,但是最幸运就是求学过程中也没有吃太大的苦,所以一直对上学读书还挺喜欢的,对知识本身的喜欢程度也超过考高分,所以后面能吃这碗饭可能也有关系。

我老公也是类似的过程,小学读书读太好,中学非要他去个特别远特别牛的地方,阴错阳差没有去,后来高中也是因为意外选择不去人大附读。但是他一直都特别感谢这段经历,在一个相对竞争没有那么激烈的环境中长大,然后日子过得很开心,所以他也一直很喜欢上学读书。

总之,学区房这件事有的时候就是祸福难料,父母觉得对孩子好的,孩子不一定喜欢。觉得去超级牛的学校就一定能成材,大概率也是鬼扯。搞不好去了小孩子就自闭了。反而我觉得我跟老公从小到大获益最多的,就是以父母为榜样。他们勤劳能干,爱读书,爱思考,从小就很尊重我们的个人意愿,也尊重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长到现在,在人前一直都是比较自信的,也愿意通过学习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并且输出自己对于世界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这些才是比较关键的。

我小时候家里一直都不算富裕,我老公家也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我们都是上了大学之后家里条件才慢慢好起来的那类人。但是很多周围人都觉得我们看起来比较大气,就认定我们从小就家庭条件特别好,那还真的是错了。只不过从小到大父母都是比较爱读书的类型,觉得钱多一点少一点日子也差不多,所以我们长大了之后确实金钱观念要淡泊一些。如果题主因为买了学区房,然后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下一代的话,是很不划算的,因为小孩子的金钱观形成之后也是很难改的。如果小孩从小就特别把钱当回事的话,长大之后可能会因为钱做出一些比较短视的选择,从长远的发展看并不是很合适。

Ps. 我跟我老公共同点就是从小家里人书就比较多,父母也没有像现在一样开书单或者搞很精细的培养计划,就是他们本身比较喜欢看书,家里书架也是开放的,所以我们小时候读的书都很杂,也有很多不合年龄的成人书籍开阔眼界,比如我小时候比较早就看过什么 “婚姻漫谈” 当时还以为是爱情故事,结果内容尺度非常大,全是中国古代各种婚姻习俗还有很多房中特色,那个时候小学还没有上就开始读(字都认不全),还有家里各种民国时期文人的书籍,小时候杂七杂八看的特别多,史记也是没学过古文就开始读,断断续续各种乱七八糟的书都不知道读了多少。我老公更是夸张,小时候读各种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这货估计也就是基因里的 nerd,然后成人启蒙是美国总统的一些传记,过早就打开了 “新世界” 的大门,不过他很少读中国史书,从小看西方文明简史。我们接触的书类型差别特别大,导致现在对很多事物的看法角度非常不一样,但是很多时候也会殊途同归,所以特别有趣。

虽然不知道读书多有什么用处,但是现在看来可能对智商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我小时候文史类书籍看得多,所以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自己记忆力和注意力比同龄人要好很多,小时候基本上所有的课本都是过目不忘,从来没有做过家庭作业,逻辑思维虽然要差很多,但是因为记忆力好,读书还是很占便宜的。我老公因为自然科学类书读的多很多,所以数理功底就一直很好,我们俩经常戏称自己博士都读完了还在吃幼儿园的老本,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知乎用户 雪球妈妈 发表

我之前也准备买学区房,你媳妇说的这个方法,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啊。

一个是房产抵押贷款来买房的路,现在已经堵上了。

二个是你消费贷如果用了,你房贷就批不下来。你必须先把首付的钱找朋友借够,然后买了房子,贷款批下来之后,再用消费贷还首付的钱。

你先看看你能不能借到 160w 吧。

我就是因为想买第二套学区房,首付不够,要借 200w,借不到,只能走换房的路子了。

就算最后你们走通了,个人不建议这么操作,风险太大了,你俩有一个失业了,一家人只能喝西北风了,那你真的只能跳楼了。

我和我老公一年到手 + 公积金 50w-70w,无房贷,一个孩子,你这种操作,我也折腾不起。因为我们俩一个快 40 了,一个 40 多了,现在企业都在裁员,饭碗随时不保,这个年龄再跳槽也跳不到更好的了。

我们如果换房,也就是拿现在 500w 的房子换一个 800w 的房子,再多就风险太大了,手里必须留点现金。

知乎用户 花村妇联主席 发表

60 万,36 期,先息后本,年化 5.6%,请告诉我这是个什么神奇的口子?我也想去撸一点,真的,事成之后给你发个大红包,五位数的那种。

知乎用户 jasonmaga 发表

谢邀。

人在郊区,刚下老年代步车。

先不管你说的什么二胎,婆媳关系和中年债务风险,只说一下北京的学区房政策。

事实上,北京教委这两年搞生源质量平均主义,投资学区房的效果已经不如前几年那样立竿见影了。

比如东城区去年已经取消就近入学,改为了【多校划片】方案。从去年 9 月 1 日起,再买东城学区房,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哪怕你住在好学校旁边,孩子也可能被分到差学校去。

这个政策一发布,便直接就导致了东城学区房房价的彻底崩盘。我在东城有一套市重点学区房,同户型去年春节还报价近 2000 万,现在只能卖到 1700 万了,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

目前西城,朝阳,海淀虽然还没有出台相应政策,但是感觉也快了。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哪怕你买了学区房,让孩子上了重点小学,但是在 6 年后的小升初时,很可能你的孩子依然会被派位到最差的学校。而你现在孤掷一注买的昂贵的学区房,相当于打了水漂,到时候可能会欲哭无泪。

综上,目前这个时间节点,投资北京的学区房,其实风险还是蛮大的。

不过如果你实在拧不过你老婆,非要买学区房的话,我建议在【多校划片】政策没出台的海淀区和西城区,看看有没有 9 年能一口气读下来的好学校。说实话,朝阳区的好学校还是有点少,师资力量也稍差一些。

当然,以上的前提,还要看银行能不能把贷款给你批下来。感觉你媳妇的方案,银行被拒的概率还是蛮高的,不妨先去你家附近的房产中介咨询一下。

知乎用户 没有多巴胺 发表

抱歉没看完明细

但是大支出和额度都看了

女方一万块再稳定

三年要二胎

码农的收入不是可持续发展的

这里也就二三十万

房子却想调到债三百多万

没有老底

量力而行

她需要修正思想

不然全家一起完蛋

你不要答应她

我只能帮你顶到这了

这是瞎 ** 胡闹

最后我再强调下哈,听不听看你自己

你和你老婆加二个只开口的娃和未来要老去的父母(好,不算你会赡养,划掉)

那小家四个一家人年度现金流三十万都打问号的

确定日常开销掉,再消费,储蓄不会存在问题吗??

你现在已经再背债了!

你们在北京!在北京!

走了,你老婆定位不清,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我就不拿我们自己例子和你做对比了

苦口婆心,就这样吧

知乎用户 翘囤奶爸​ 发表

谢邀。

@樱桃 CC

哥们,同是男人,我懂你这种难受,本以为凭自己努力终于在一线城市站稳了脚跟,但没想到站是站住了,离 “稳” 还有距离,一套房子就让整个家庭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无奈。

我不觉得必须要买,也不觉得一定不能买。真的,个人选择,我没法给你特别明确的意见,毕竟你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们自己最清楚,别人无权插手。

老规矩,叶女士图片分割线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你和你媳妇儿想法要一致。

我媳妇儿怀孕的时候我们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媳妇儿倾向于买,并且尽早买,我倾向于不买,坚决不买。

讨论几轮,来来回回买学区房的理由不过是 “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不买的理由不过是 “经济负担太重”。

利弊大家都清楚,只不过选择不同。

我们最后是怎么达成一致不买的呢?

讨论到最后,我和媳妇儿开始琢磨:最终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希望她健康、乐观、能够养活自己,芸芸众生中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

这些都不是学区房能给她的。

至于是否能够进入名校,是否能够显达富贵,我们不太在意。

第二张分割线

学区房带来的,不只是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多的学习机会,对一般家庭来说,也意味着更重的经济负担。

想到为了一套房子,让巨额贷款压在心头,我不是沉着的人,我肯定会焦虑的睡不着,我会用一切时间和精力去找机会赚钱。

天伦之乐、照顾家庭什么的,必然往后排。我媳妇儿了解我的个性,她知道我说的是真的。相比学区房,她更乐意一家人多点相处的时光,爸爸可以不错过孩子的成长。

孩子要健康、要乐观、要向上,和睦的家庭氛围比学区房重要一百倍。

达成一致不买学区房后,我俩都很轻松,媳妇儿笑道:娃出生就在北京给她的资源已经很好了,比起她爸妈苦哈哈的学习高考,已经幸福的不知多少倍了。

如果我们两个收入更高一些,家庭条件更好一些,买学区房的压力相对更小一些,说不定我就被媳妇儿说动,准备置换学区了。

毕竟能给孩子更好的,谁不想把更好的给孩子呢?

最后一张分割线

我没有劝您要买,也没有觉得不要买,最重要的是你们夫妻二人达成一致,至于谁能说服彼此,那就是你们两人的问题了,逃避和争吵不能解决问题。

你们的想法一致之后,要买房子,面对更重的经济压力,但您的心里是痛快的,挣钱还贷必然也是斗志满满,况且两个人携手并肩战斗的感觉也会比较温暖和轻松;

如果不买,家人居住条件好一些,平时你们夫妻俩多多教导孩子,以你们二人的素质,孩子的未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只要家庭和睦,夫妻和顺,买不买,都挺好。

知乎用户 常爸 - 黄任​ 发表

看完题主的描述,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来自您方方面面的极大的焦虑。

在回答题主问题之前,先讲讲网上流传的一个小段子,说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去问禅师:“我买不起学区房怎么办?” 禅师说:“清华北大毕业的人都买不起学区房,那你们买学区房干吗呢?”

讲段子归讲段子,但你必须要明白一件事,你破釜沉舟的为孩子买好了学区房,他就一定能成为你预想的人中龙凤吗?

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只能是相对的公平。教育资源永远存在好与不好,而且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那么足够的地方,学区房这种方式是一个简单、相对公平的提供稍微好一点教育的一个方式。

学区房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美国学区房的概念比中国要厉害的多,就是你隔着一条街,房价可以差五倍。在美国,学区好的地方,聚集着比较体面、富有的一些家庭,不好的学区的话,整个条件都比较差,这也是一个事实。

但是,有些时候事情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孩子上了重点学区未来就一定是成功的?没有上好学区的孩子就一定没成就?当然不是这样的。

比如,你在一个差学区学出第一名,但你在好的学区可能辛辛苦苦也就是个中下游,你申请大学的时候,像在美国的话,可能第一名这个,机会要大得多。

再有,人需要自信。虽然自己做得很努力了,但老在班上排倒数,心里很不舒服。那么这种情况下,也许他换到一个差一点的学区名列前茅,反而很高兴,得到了自信。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他低年级的时候申请一个很好的私立学校,被拒绝了,然后他就回到他原来的那个公立学校,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斯坦福大学。之前拒绝他的那个私立学校,也就百分之十几的孩子能上斯坦福大学,但是他如果在那个私立学校,成绩可能根本进不了那百分之十几的行列。所以有时候,宁做鸡头,不为凤尾。

关于是否买学区房,每个人都各持己见,但是没有说哪一种决定就一定比另外一种决定要好很多。孩子最终能否成材,还是取决于孩子自身的 “学习力”,培养孩子主动好学的品格,比你买什么样的学区房,更为重要。

如果总是为学区房而焦虑,因为选择学区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因此让步,那给孩子的压力就太大了!

我们都知道 “快乐教育”,学习本身就是件辛苦的事情,但千万别成为让孩子痛苦的事。

举个例子,一位非常有名的中国青年演奏家,他从小被逼着学乐器的故事家喻户晓;虽然现在貌似功成名就了,但美国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他们认为音乐家分为 Artist(艺术家)和 Entertainer(表演者),而这位青年演奏家就是个 Entertainer,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学这个乐器学得很痛苦,从小就恨这个乐器。在西方这些搞艺术的人看来,不是真正喜欢这个乐器是学不好的。

最成功的那 5% 的人,都是因为喜欢,从他的愿望出发来做事情。

美国上层社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是一点不少的,孩子也会很辛苦,但是他并不会让孩子很痛苦,痛苦和辛苦是一定要区分开,他可以辛苦,但不能痛苦。

作为父母,挖掘孩子的长处,从小开阔他的视野,启发他能够主动进取、积极向上,才是我们家长最为重要的事。

知乎用户 许晓风 发表

学区房这个事情谁也说不好,只能从夫妻关系角度来说说这件事。

你妻子说的学区房的事,你有认真去研究过吗?你有去看过她看得论坛吗?

这么说吧,过去 20 年,我身边有很多男人坚信房价要跌不买房,看着房子一路上涨,最后用买别墅的钱买了两居。

那能说明这些男人都是错的,该听家里女人的?不是,因为房价这件事是普通人没法判断的。如果明天政府出台抽签政策,学区房应声而跌怎么办呢?对于独立养家的男人来说,背负远超自己心理预期的贷款,不是男人没担当没责任心就能说明的。

(利益相关:我研究过学区房,但没买过)

所以,这件事的关键不是学区房能不能买,该不该买,也不是男人要不要为了孩子不留后路,而是你是否和妻子往一个方向考虑问题。

女主为了学区房殚思竭虑这是整个妈妈群的正常状态,千万别瞧不起妈妈的焦虑。虽然说不准未来,但过去十几年,学区房就是这样长盛不衰的(重复一遍,不代表未来)。

男人要解决问题就要把自己放在跟妈妈一样的位置,跟老婆同频道学习这些关于升学的资讯……… 这么说吧,有些男人这么做了之后,会比妈妈们变得更鸡血。

这个世界最难的事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而有效沟通的关键是有效倾听,倾听的关键是把自己沉浸在对方的语境中

关于你父母要不要留在身边的决策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你主带孩子,那么老婆就是家内之主。家内的事尽量听她的。

如果不想听,那方法也是前面的套路。这个周末,放你老婆两天假,让她出去跟朋友喝喝茶,聊聊天,你自己和老人带娃两天(不是让老人带两天,而是你扮演你妻子的角色和老人一起带娃两天),最后再来理解一下你妻子的苦恼,帮她一起解决她的困境。

一个家庭,两个或者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或者几个孩子,都是家庭成员。没必要为了孩子让男人筋疲力尽,也没必要为了老人让女人委曲求全。尽量平衡每个人的利益 ——- 每个人都牺牲一点儿让步一点儿通常是最后的选择。

熬过孩子小的时候的十年,这些事就都过去了。

最后,如果你确定既不买学区房 也不让老人回家,那么,每周末给你老婆一天或者半天不带娃不跟老人接触放假的机会。女主人休息好,心情放松了,是大家庭和睦的关键。嗯,这是两娃妈妈的忠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也在筹划学区房,选初中的,选的都是单校划片九年一贯,我没有生二孩的勇气,算账真心养不起,所以只想好好养一个。

选单校划片一贯直升是因为多校划片摇号,有些学区房买了也上不了目标学校,政策年年变,一个朋友买了海淀学区房,今年是对口直升明年就是多校划片了,她们简直崩溃了。

上小学开始才是四脚吞金兽,补习班课外班每年大概 4-5 万,旅游见见世面每年 4-5 万。比如机器人班,参加比赛,有助于初中择校特招,一年 16500 学费,比赛自己报名费用另算。体育班选上的一年 9000,幼小衔接,年级衔接,学而思网课,一年 8000-1000,最近还有个金帆社团,选上了要上小课考级,你可以说你不学,你上小学就知道你没选择,我算是少的,只选孩子喜欢上的。一个孩子一年 10 万差不多。

我们选学区房其实也不算为孩子牺牲自己,单校划片九年一贯学区本身也保值,不会有太大降幅。我有两套房帝都,一大一小,准备卖小换,公积金房贷一个月 4000,我今年 37 岁,想跟你说说收入和今后发展潜力的事。

我老公事业编专业性强,一年 30-40 万不稳定,我 26 岁开始月薪一万多,30-33 那几年每年税后 40 几万,然后 15 年进了互联网 bat 级别 8,税后公积金乱七八糟每月到手 2.5 万左右,17 年底离职裸辞,一是因为想创业,一是每月要么飞来飞去要么加班,只有周末一天半能陪孩子,孩子上小学了想换一种方式,毕竟是孩子习惯养成最关键的一年。17 年底 18 初年很多猎头找我,之前合作过的公司也开副总的职位,还有客户也挖,今年基本很少能收到邀约了,我现在做客户业务一年完税留下十几二十,感觉市场很差,我今年 37 高龄也没有择业优势了,即使你觉得自己很强,能力人脉都有,但是离了平台,我们的价值可能就折现成原来的 1/10,这是事实。

我一直不敢高贷款,没尝试过杠杆,不做理财,股票 10 年前进去套牢过之后就不再进了,只敢买大额存单,只有一张一万出头额度的信用卡,即使银行多次通知提额度我怕风险不提,有需要会提临时额度。

32 还好,35 是个坎,我看完你们的计划很心惊,我这么保守完全是因为我父母是超前消费倒腾房子的人,我小时候经常会在月中被告知还有 8 块钱过到月底,再后来更甚供两套,贷款比两个人工资总额还高,她俩就业余时间做小生意补贴,我整个高中大学时期都很穷,然而我父母眼光不准,吃尽苦头房子并没有怎么增值,唯一增值的一套是近几年刚买的一套。之前都是在给银行打工。我父母事业编铁饭碗,也算有扛下来的底气,但是我们这一代北漂,即使有了北京户口,也有不稳定的漂泊感,这个城市好像只需要年轻人,那感觉好像是上一代下岗职工,即使你有高学历高技能,有人脉有资源,也只会有想和你合作的人没有人愿意高薪请你。合作也往往不对等。即使注册个公司豪心壮志要做成大企业,折腾下来也 90% 只是个苦苦维持的小作坊。

知乎用户 陈大可 发表

帝都居,大不易,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啊。

前几天我朋友群里有人对 “南京 13 平米学区房卖出 200 万“天价” 的新闻嗤之以鼻,她说:“有这个钱为啥不去国外读书?明明费用不相上下啊……”

我们这些已经为人父母的赶紧给这个小年轻算了一笔账:

1、学位房是投资,去国外读书是消费。

学位房老大用完老二用,不管涨不涨,用完了还能流通换成钱,出国留学花的钱可是一次性消费,有去无回。

2、小孩子出去留学,不是只出一个孩子和钱的事。

国内有多少家庭可以一方父母不事生产专门出去陪读的?一想到这个恐怕大家就打退堂鼓了。

3、从小学到大学,国外也只有公立学校便宜而已。

国外稍好点的私立学校,学费也很贵啊!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是大家哄抢的好吗?你看《The good wife》里,老公为了一双儿女念私立学校,不惜动用自己的州长身份威胁校长就知道了。

外国的月亮解决不了我们当下的需求。所以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买个学位房才更加实际。

这几年来,教育的门槛越来越高。科幻作家郝景芳的《我和老公清北毕业,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读三流学校吗?》的这篇文章,一定在你夫人思考关于学区房的问题中,冲击过她的内心。但是,我感觉你和你夫人的矛盾,其实不仅是集中在学区房这一点上,学区房的问题更像是一个她找到的完美问题,可以随时用来对你发起攻击。

关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矛盾,要解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几年我学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即使可能双方都是很好的人,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很受欢迎,可是彼此却不一定能够合得来。不是好人就会成为好朋友。

你有你对于家庭抗风险能力,还贷压力,失业风险的考虑,你夫人想的是下一代的教育发展问题,你们两个都没有错。但是你们当前冲突的主要因素,其实对当下的生活目标没有一个共识。就算买了学位房,以后也还会有补习班要不要报、游学夏令营要不要参加的问题。

如果你夫人坚持要买学区房,只靠她的工资是肯定不够的,她有没有对自己的收入提升提出过什么目标,还是一味的把经济压力传递给了你?你不肯换房,有非常多实际的考虑,你有没有和她清晰的沟通过,万一遭遇风险,你们有什么抗灾能力,极限在哪里?

我建议你们,找个心平气和的时间和空间,把这些问题好好的沟通一下。包括但是不限于:

1、你们两个对未来家庭发展的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最高目标。

2、你们两个人在职场的竞争力、收入规划、提升空间。

3、家庭保障能力,包括老人小孩和你们两个的健康保障,以及万一你们有人失业,有没有一笔能够支撑全家人生活的过渡资金等等。

4、孩子的教育、投入规划。哪些是得到双方共识必备的投入,哪些是需要量力而行的考虑。

5、未来双方老人的赡养规划,是在北京养老,还是回老家?

6、对以上这些问题,你们双方能够做出哪些努力,确保目标的实现?

我觉得第六点其实是最重要的,家是一个小团体,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家越来越好。学位房的好大家都看得到,但是一定要孤注一掷的一步到位吗?在买保险的时候,保险顾问都会贴心的建议,先大人,再孩子,因为大人是家庭的顶梁柱。

为了孩子读书而让全家的大人都生活在朝不保夕的风险下,这个代价太大了。能不能在两个人取得共识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努力?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日子需要一天一天踏踏实实过的。你们大宝才 2 岁,二宝也还小,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来让你们携手共度,细水长流的把横在前面的拦路虎一个一个解决掉。


至于那些动辄以 “我以前如何如何不是也考上了好大学”、“学区房就是家长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为开头的朋友们,可以看看昨天《浪潮》发的这篇文章:我和老公都是学霸,却生了个学渣娃,这里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孩子考好大学难度更高,以及为什么现在孩子的竞争压力要比我们那时候更大了。

在商品经济时代,只按照家长的财力筛选,学区房已经算是较为公平的挑选方法。如果进入自主申请入学阶段,那就不知道还有什么更难的挑战给到各位家长了。你们听说过考三代的魔都私立小学生入学面试吗?

知乎用户 CHARLIE 发表

小兄弟,多的话也不说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没有幺蛾子的日子我还真没见过,扯一句只有大家身体都凑合,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然后说一下学区房,别折腾。

字面上看,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反别介意啊,你媳妇根本不懂教育。

我前几天才说了一个笑话,教育孩子挺像养花的,现在中国有些家长,自己不去琢磨学习提高,就会道听途说急功近利弯道作弊…… 听见人家说,哎,花要多浇水,他直接连盆扔开水锅里了;听见人家胡沁 “哎呀你这个花啊,过油炸一下,特别好!” 他也不过脑子,然后进口色拉油噼里啪啦一顿操作,花死了还在那喊,“现在的花啊太脆弱,一点挫折就不行了,不知道感恩,还不是为了你好啊……”

呸!

脱题一下。

今天看见一个同事转发帖子:“对孩子就要狠一点”。

然后看了一下,大意就是因为 “梅花香自苦寒来”,所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不能由着孩子,不打是不成器的…… 当然,估计后面公众号就是卖课卖琴的。

一方面家长懒得提高自己教育能力,急功近利花钱甩锅,一方面现在韭菜商机构舆论裹挟就是花钱才是硬道理,结果呢?

咱们打个比方,你去股市能不能赚钱,和你的水平操作低失误有关系,和你一次扔进去几千万(普通家庭也就这能力了)还是一点点投,收益没有比例关系。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是砸一笔,就能怎么样的。

现实一点,学区房也只是砸个入门,后面的事就不说出来吓唬你们了。

名师,游学,留学,预科,英才班,大师课…… 哪一个不是几万块入门?

难道就放弃认命了?

恰恰相反,依我看砸钱才是认命,因为家长承认自己不行也不想改变,主观能动性为负,只能靠客观条件,博一个奇迹试试运气。

而家长自己提高教育水平,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教学,从小养成习惯打好基础,将来才能发挥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也只有这样,这个孩子才有希望和培养价值。

我也有朋友在北京,说实话,绝大多数体制内正规学校老师是称职的,问题往往还是出在家长身上。

省几百万,花几百块,每天晚上看一个小时书,这就是我的建议。

先看看《发展心理学》吧,网购六十来块。

哎呀真佩服您的运气,这照片还在!

知乎用户 阿梓 发表

谢邀,

单看题主的描述,我觉得你妻子把学区房看得太简单了,

我名下有两套本市最好的学区房,目前住在其中的一套,夏天出去散步溜一圈,家长们谈的是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去哪个夏令营,孩子们谈的是我去过哪些国家,我还想去哪些国家,

如果你的收入无力支撑这些,好的学区只会让你更焦虑

平常的日子里,他们都穿校服,但是鞋子和书包价值不菲,可想而知在教室里拿出来的文具也不会差

或许你会说,我们不比吃穿,我们就比学习,但是,凭什么?

知乎好像就有这么个提问,说实话我觉得说这话的家长才是又怂又自私,噢,你无法给孩子提供这些物质你就不让比,你就专让孩子比学习,这和那些自己不想飞生个孩子逼他飞有什么区别吗?

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要比,连学习都不要比,但是我觉得你妻子大概率做不到,从她这样焦虑就能看得出来

学区房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到时候你家样样不如人,你在你妻子眼里又成了无能的代名词了

其实我特别反感女人说自己老公无能,原因不展开了,总之我觉得以题主的家境,强行买学区房不够现实

我觉得只要家长肯花心思辅导教育孩子,在哪儿上学区别不大

我们这儿最好的初中,升学率百分之九十,可还有百分之十考不上不是吗,有的初中升学率百分之三十,可那百分之三十还是考上了呀

我真不觉得有了好的学区房,未来就有保障了,与其让家庭抗那么大的风险,而且降低生活水准,不如上个一般的学校,省下来的钱带孩子出去旅游什么的,生活会轻松很多,心情也会变好很多

知乎用户 王子超人 发表

中国人对于下一代的操心放眼全球算是无出其右了吧。政府也看准了这一点,将教育与户口与房子绑定在一起,使得很多家庭为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哪怕咬紧牙关也要去买学区房,无非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如果不是为了学区房,以你和你老婆的收入,本可以过上更为舒适的生活,这一辈子不至于荣华富贵也不会紧紧巴巴,但一旦背上学区房的房贷压力,生活的幸福感也就荡然无存,只剩高额房贷的重重忧虑。

我还是想说,自己的幸福感还是要靠自己创造的,同样地,下一代的幸福生活也要靠下一代自己去创造。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这一代背上生活的重担,失去了自身的幸福感,请问,这就是我们辛苦工作一辈子想要的吗?然后呢,等到你的下一代长大了,他们依然在为他们的下一代谋幸福,一代代人就这样陷入了死循环,每一代人都生活得毫无幸福感可言。

我不是说完全不为下一代付出,而是要量力而行,养育孩子,挣一万的有一万的养法,挣十万的有十万的养法,但起码别太辛苦了自己,为了孩子过度牺牲了自身的幸福,就没必要了。毕竟人生来世一趟,不是为了受苦的。

知乎用户 monsieur zheng 发表

谢邀,我说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是个佛系妈妈,因为在广州,也没有北上那么鸡血,而且因为老公工作关系,不用考虑学区,反正到初中都有子弟学校上,我也不想上啥贵的私立学校,所以连房子都没买。

至于要不要买学区房,我真的觉得你们这种情况没必要买,自己要先过的好,小孩才可能过的好,而且我和我老公小学初中都是比较烂的学校,也照样进了 top2 嘛。

我感觉有条件,当然选择给小孩最好的,没条件,那就平衡一下咯,没必要把自己压榨的那么狠了,这样大人小孩心态都容易失衡,就好像赌徒,你 all in,到时候小孩如果学不好,很难有平和的心态去引导她啊。

假如我很有钱,那我肯定也不上子弟学校,去上什么国际学校之类的,但是我没有,所以上子弟学校也蛮好的,在哪里都可能培养出好的和不好的孩子,放平心态咯。

一家之言,希望对你有帮助啦

知乎用户 jean luo 发表

谢邀。做事情要看投入产出的比例,看能到什么度上。比如换一个房子孩子能从极度差的环境出来,成绩提升 70%,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换。而如果倾家荡产为了提高 10% 的水平,风险很大我就不愿意承担。要注意的是万一破产的结局是什么。如果房子卖掉一套能解决问题也无所谓。如果家里负担比较重,破产会导致从头再来就要考虑一下了。

但是我觉得提问者不是问风险的问题。而是和老婆无法在风险控制等逻辑思维方式以及对幸福的定义等深层次价值观不一致。从题主的描述看来,感觉你老婆比较焦虑。我也经历过一段类似的焦虑,当时去找了一个心理医生咨询,他的建议是让我折腾一顿,发现无法达到的目标就会主动放弃。我当时是带着两个孩子想出去上班,工作来回路程也是三小时。他建议我立刻准备联系幼儿园准备简历找工作排时间。这些现实问题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立刻发现这条路行不通了。他再告诉我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选择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做不到也不是错的。我还记得他打的比方是某些人一下子生下来是跑车,有的是越野车。但是跑车越野车都没错,错的是让跑车去山路。暂时最适合的路才是好的路。然后我想象了一下带娃还要来回折腾,觉得现在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就放弃了去全职上班的打算。所以我觉得你可能可以放手让她折腾一下知难而退?比如你妻子抱怨公婆孩子带得不好不妨先让父母回去休息一段时间,按妻子想法来,过一段时间她应该会思考一下觉得无论怎样还是爷爷奶奶对孩子真心尽力。

还有焦虑产生的原因是担忧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花时间解决能解决的问题。遇到矛盾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比如家里没牛奶了,就去买问题解决了;而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比如学区房,这就不应该是焦虑的部分,忘掉它,着手解决能做的事情。如果你妻子觉得可以买的下来学区房,就去试着申请贷款看看能不能执行下去。如果贷款下不来,妻子应该能理解。

按字面你分析的数字我也觉得工资水平不该承担 500 万的贷款水平。也觉得在北京一个月 5000 开销甚至不够以后孩子培训班。也觉得北京房价应该不会再有很大规模上升不该囤着租售比很差的房源。我会选择整体家庭相对最优解,而不是孩子上学最优解。孩子成绩不是最重要的,而生活空间宽阔,家人团结和睦才是。但是如果题主坚持自己的看法下去很可能结局是离婚,这明显更加违背于家人和睦的终极目标。所以建议楼主多思考和妻子关系,怎样才能说服妻子,而不是纠结字面上谁对谁错。妻子的方向目标也是为了一家人长期好,只是更激进愿意冒风险一些。综合而言,建议楼主让步一些,妻子看见事情不朝自己期待方向去的话应该会回头的。

知乎用户 pure 日月 发表

家庭要不要买学区房,

@萝魏紫

说得很好。我主要想聊一下学区房的未来趋势!

关于学区房我的看法是:出于教育公平化的需要,也没有刺激房地产的考量,“学区房” 的概念将从房子上面完全剥离掉,房子会回到其本身属性,决定房子价值的唯一属性就是其地理位置以及舒适度。

但是,对于 “学区房” 概念何时会被完全剥离,没有人会知道具体时间。如果你有小孩 3 年内就要入学,那么时间上你可能来不及,还是需要考虑学区房的;如果你的小孩 3 年内都不会入学,那就还有时间观望等待事态发展。如果你有投资性学区房,此时不卖更待何时?现在的学区房绝对处于历史的高位,要是哪一天政策彻底出炉,老破旧的 “学区房” 就会价值归零了。

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区房” 的由来

所谓学区房,就是指在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时在学校所规划的吸收学生入学的学区内的房产就叫学区房。学区房这个概念归根到底脱胎于 “就近入学” 这个政策,而且当年提出这个政策是出于公平教育,无奈最后走偏了。“就近入学” 具有法律效力始于 1986 年。1986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首次从法律意义上对 “就近入学” 政策进行了规定,其中的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学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标志着 “就近入学” 政策正式进入到法制轨道。1992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五章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可见,“就近入学”在幼儿园升小学的过程中已做了明确实施规范。1993 年,小学阶段基本实现了就近入学,但在初中入学问题上并没完全实行,因为小升初的入学考试仍然保留着。在此背景下,1993 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高中毕业会考和高考的升学与考试制度。1994 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要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小学毕业考试权要逐步下放给学校。已经普及初中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至此,小学、中学免试就近入学成为约定俗成的公共政策。**然而,由于现实中小学和初中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引发家长强烈的 “择校” 冲动和学校的乱收费,导致这一政策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为解决愈演愈烈的择校和乱收费现象,1995 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准招收‘择校生’,严禁把捐资助学同录取学生挂钩”。该意见还指出,解决择校和乱收费的根本举措在于加快调整学校布局,重视薄弱学校建设,以此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从而从根本意义上落实就近入学政策。**此后,在教育部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的规定中,小学和初中阶段 “免试就近入学” 原则多次反复地提及和得到强调。最近几年,有关小学和初中 “免试就近入学” 的规定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刚性化和定量化。2014 年 1 月 14 日,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注:以上历史脉络内容主要参考——“一本正经说历史”,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3fWFbDMgDikaewWxcffQA

![](data:image/svg+xml;utf8,)

“就近入学”这一政策本意是为了解决 “条子” 择校所产生的权力寻租腐败、金钱择校所产生的教育市场化的负面效应、分数择校所产生的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及健康发展。另外,“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实可以便于学生读书,因为 “就近入学” 既有利于减少学生就学的交通与时间成本,避免不必要的租房费用,还有利于实现各个学校之间的生源均衡,并倒逼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变革。就近入学本意是为了教育公平。然而,该政策忽略了一个大前提,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由于不同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参差不齐,家长为了子女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以至于将来更具有竞争力,本着 “趋利避害” 的本能必然会想方设法送子女去好学校学习。又因为 “就近入学” 政策是凭借户口或居住地入学的政策,因此为了满足送子女去好学校学习的要求,所在地区的家长就会对优秀学校所在地的房子趋之若鹜。对于买房子,在房地产市场化的今天,那就是凭金钱说话了。因此,“学区房” 概念应运而生。

二、“学区房” 的反转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学区房是依托 “就近入学” 这个政策产生的,而且该政策本意是为了教育公平。但是由于政策考虑不周,到今天演变为房地产炒作 “学区房” 的根源。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的今天,去好学校学习的机会只有两条路:一是你投胎投的好,正好投在一个拥有好学区的家庭;二是你父母实力足,为了你购买了学区房。

2016 年,北京西城文昌胡同一处只有 11.4 平米的房子,以 530 万的价格成交,每平米的价格达到 46 万。这个房子高价的原因在于它是北京最著名小学之一实验二小的学区房。

因此,可以说目前的 “就近入学” 政策已经完全偏离了最初的目的,显得很不合时宜。于是乎,最近一段时间开始有向 “就近入学” 开刀的迹象!

首先是从北京开始,2018 年北京市海淀区出新政策: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在海淀区新登记并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住房用于申请入学的,将不再对应一所学校,实施多校划片。随后其他区跟进,详见下图。

据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多校划片” 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障片区内总学位的数量,确保每个孩子享有就近入学的权利,即片区内每个适龄孩子都能够入学;二是确保每个孩子入片区内优质资源的机会均等,确保每个孩子公平地就近入学,亦即机会公平。

也就是说,2019 年以后北京各区新买的房子将不再对应固定的学校。这一连串政策一出,就意味着很多北京市民的房子将直接脱离学区房属性!

不仅北京,其他城市也有相应政策出台。比如:深圳罗湖区新规对公办学位设限——非深户籍临时购房、租房的将不受理申请,深圳户籍临时购房租房的,也不能保证就近入学;苏州工业园区规定在工业园区新购并取得《不动产权证书》的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用于申请入学的,对服务对象提供的合法固定住所予以登记,登记的合法固定住所九年内认定一名地段生。如果说以上的还只是城市层面的小打小闹,那么本月 8 号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就属于国家层面的行动了,其中第 17 条尤其应该得到重视:

17. 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其中的红色字体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对于一些民办小学占优势的城市来说简直 “平地起惊雷”,意味着这些民办学校不能进行提前招生锁定优质生源了,公办小学摆脱备胎角色,也同时意味着以前毫无希望进入这些优质小学的学生,也有可能通过“电脑随机” 进入到优质小学。对于 “多校划片” 在各大城市推广的情况来看,“多校划片”下的 “电脑随机” 意味着原本学区并不好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好小学就读,对于学区房来说无疑是利空的。其中的蓝色字体“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 表明大城市的普通中学的学生也有机会进优质高中读书。其实这个规定在很多地方都有执行,就是好高中会给辖区的中学分配名额,即使中考未达分数线,该学校成绩前几的学生也可以去这个高中就读。但是有的大城市却没有这样的政策,所以这个政策对大城市一些 “裙带初中” 是一个利空。

国家这个政策目的比较明显,就是尽可能在中学之前的阶段公平化教育,尽量不对学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分层;将学生的分层留在中考和高考。避免一些家庭在怀宝宝的阶段就煞费苦心考虑学区房、文艺培养什么的。

三、“学区房” 的未来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未来不存在学区房。学区房起源于 “就近入学”,初衷是为了公平教育,但是实际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教育公平的结果,因此为了教育公平,政策肯定会做出调整,比如第二部分那样的调整。教育公平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能是很多家庭翻身的唯一途径,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所在,所以每家每户都会关注,可谓民生所系、不可不察。

以前,地方政府出于卖地需要,可能会默许学区房这一概念,但是国家不可能靠房地产富强,靠卖地终究会走到头。关于地方财政的问题,房产税将会完美解决地方政府靠卖地为生的窘境。出于教育公平化的需要,也没有刺激房地产的考量,“学区房” 的概念将从房子上面完全剥离掉,房子会回到其本身属性,决定房子价值的唯一属性就是其地理位置以及舒适度。

但是,对于 “学区房” 概念何时会被完全剥离,没有人会知道具体时间。如果你有小孩 3 年内就要入学,那么时间上你可能来不及,还是需要考虑学区房的;如果你的小孩 3 年内都不会入学,那就还有时间观望等待事态发展。如果你有投资性学区房,此时不卖更待何时?现在的学区房绝对处于历史的高位,要是哪一天政策彻底出炉,老破旧的 “学区房” 就会价值归零了。其中的风险得失,可以自己体会!

知乎用户 豆汤砂锅​ 发表

我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什么是学区房?很多人下了一个错误的定义。

有些家长认定,拥有了优质的学区房,就拥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其实不然。

我所在的公立学校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论经济实力,南山区多年稳居深圳第一。

区里的公立小学也有五六十所了,还不包括正在建设的新学校。

但是你能说哪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就优于其他区的学校吗?不见得。

南山区的教师招考要求很高,凡能通过考试的老师,在教学技能上都不会差。

教育局在分配师资时,也会尽可能的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平衡。

无论是平日区里的老师竞赛,或是单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上,整体水平都比较均衡。

但为什么不同区、不同学校的教学产出,会有较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大家一直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家长们煞费苦心。

这也是家长购买学区房的主要原因,但这很容易对那些为孩子去哪读书而发愁的家长造成误导。

不可否认的是,价格高的学区房,整体的生源质量也高,教学质量的提升也相对容易。

但我们要意识到,好的学区房不等于好的教育保障。

不是有了优质的学区房,孩子就一定稳步高升。

学校教学结果差异的最大原因,不是靠学校的改革一气呵成的。

也不是靠老师认真负责就能直接带动影响的。

更不是一群出色的同伴就能改变的。

良好的学习环境固然重要,但不可迷信学区房的力量。

就算家长们倾家荡产、身负贷款买到了学区房,却仍然把孩子的教育,一切都依靠在学校的力量和环境的影响上,孩子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不确定。

——其他回答——

[马上入职小学语文教师,请问有什么好的建议?​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9725916/answer/806651356)

知乎用户 华夏英灵 发表

破釜沉舟?

第一个问题,风险控制。

投机客也不是破釜沉舟的,他们的单笔交易风险高,综合风险未必高。投机更需要懂得风控。

不在乎风控的,那叫赌博,不是投机。

就算不谈很多答主说的个人风险问题、中年危机问题,就假定你们拼尽全力真的维持下来了,是不是就完全没问题了?

看起来好像是,毕竟学区房从投资角度稳赚不赔,还白赚一个学位,天哪,太值得了;现在社会分层这么严重,一步差,步步差,但是这里还有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心理成长。

但你不妨代入孩子的思维想想,如果你好不容易进了 xxx 学校,结果是班里最穷的,吃穿用度都不如人,其他孩子享受的课外教育、娱乐方式你都没机会体验,可能缺乏与同学的共同话题,甚至可能面对异样眼光。

孩子,比成人更接近动物,有时最是残忍。

肯定有 1% 的孩子即使面对这样的处境也依然乐观、努力、自信,最后把平台的意义发挥到极致——但这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忽视幼年 - 青少年关键心理成长期,是中国巨大压力下的一个痼疾了。教育影响了未来可能的利益,心理健康决定了在拿到利益的同时,TA 是否幸福。前者只是影响,未必给你打包票,后者却是决定,是一定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

先考虑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再去考虑什么阶级提升、阶级维持好嘛。

我从来不赞成搞什么破釜沉舟,任何时候都要留有余裕;不仅是物质的余裕,也是心理的余裕。关于投资,关于竞争压力的说法,都有道理,但如果代价是让我的孩子变得懦弱、自卑、没有朋友的话,我拒绝。

不该买学区房?该。但前提是,你能保证在买了以后,你的生活不会拮据。你和你的妻子不会因为压力而变得焦躁,乃至把这种情绪带入家庭,无形中给孩子压力。你的孩子可以和同学们以大致对等的心态正常相处。

知乎用户 我是鲁阿姨 发表

1、为何 3.17 政策之后匆忙上车呢?3.17 之前想什么了?而且上车的也不是海淀西城。。。朝阳教育质量一般般,相比房价,性价比并不高。而且距离二位工作地点都那么远。我实在想不出为何选了这个地方?

2、难道先为了买套房子等待增值,再投资吗?17 年房价比较高,现在平稳多了,有些地方甚至降价了。500 万存两年银行,利息还不少呢。这不是一次很好的 “投资”

3、目前的最优解,个人认为,卖掉东三环房子,上车北四环(八里庄、万寿路)学区,买一个总价很低(450~500 万就可以搞定)的一居室,还能有富裕。单纯为了落户用,孩子可以去很好的学区。以后把一居室租出去,自己加点钱在附近租房子(二套房房贷不多,租房子的经济压力也可以承受)。一家六口可以住得下,生活质量也不错。再差的学区不能考虑了,以后不好出手。万柳买不起,就算了。为何考虑以后出手?俩孩子高中、大学以后,卖掉海淀学区房,城六区买一个大房子,或者两套小房子,都是可以的。

有时候,富有富的做法,穷有穷的做法。

万分不赞成把自己榨干去买二套房,学区房

房子永远是为人服务的

人不能活一辈子就为了一套房子

谁都希望买一个面积大、位置好、学区好的房子

如果不能同时都满足。就先满足最迫切、最核心的需求:去一个好学区

其他的需求可以用别的方式满足

不能太贪婪

一步一步来

知乎用户 呵了个呵 发表

谢邀。

学区房吧,确实需要买,但得量力而行。

我看题主描述的状况,加杠杆加的太高,而且出现反复抵押贷款的状况,这样一旦发生变故,很容易玩脱了。

知乎用户 Gains iFortune 发表

当然不是。

中式学区房实际上是最大的智商税,是一种典型的 “刻舟求剑”、“邯郸学步”。

美国的学区房,是建立在房产税的基础上。各公立学校的经费,大体上和所在学区的房产税收入挂钩。显然不是掏空 “六个钱包” 梭哈一把,就能一劳永逸地享受 “优质学区” 的高溢价的。

如此循环,富人区、中产社区、贫民窟,各种档次的社区之间,与社区 / 地方税挂钩的各类公共服务(公立学校只是其中之一)的差距越来越大,区别越来越鲜明,各种 “固化” 就是这么来的。

但显然,上述逻辑,在中国,并不存在

**中国的公立初中和小学,都是教育局所属的全额事业单位,单位规格、同等资历人员的待遇,同一个区内几乎是一模一样。**美式学区房那种不同社区之间天差地别的经费、人员保障,并不存在。——当然,历史上 “集中优势资源” 的年代,重点小学和普通小学之间各方面资源的差距确实很大,就像那个年代的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巨大区别,问题是今天有谁 care 城镇户口?

以杭州为例。各个区的小学,大家都是区教育局所属的 “相当正科级” 事业单位,老师的待遇,同一个区内基本统一(职称、考核什么的会有具体影响)。这两年城市扩张极快,新增学校很多,每年大量招人,大体上以杭师大、浙师大、浙外(浙江教育学院)、省内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省外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为主,各区之间、各校之间基本也没啥区别。

几个待遇一样、“师源” 一样、甚至本质上是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区教育局的事业编)的学校,教学水平能差出学区房和普通房(动辄三五成差价,夸张的一倍也有)的区别?

当然,很多人更 care 的不是 “师源”,而是 “生源”。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家长的素质能力和孩子的素质能力,确实是有很强的相关性的,不管这种相关性是来源于遗传,还是环境影响,还是资源的投入。

杭州的 “学区” 演变史,很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尤其是文教区(80 年代以前还是农村)几个学校的崛起,安吉路等校的没落,以及朝晖部分学校的大起大落。

文 X 路上那几个后来炙手可热的小学,本质上就是依托 “生源” 崛起的。80 年代起,那一片陆续建立了一大批高校、院所(52 所,海洋二所,715 所),一大批高知家庭的子弟,构成了前述小学的生源主体。90 年代,这一片又成为杭州的高新区(滨江实际上是西湖区的溢出);在后续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城西又是杭州中产和新贵的最早聚集地。尽管高校陆续被搬迁,但整体的生源、口碑优势,确实固化了下来。——北京海淀区学校的崛起,大致是类似的路径。

相较之下,靠近省府的安吉路,早年有大量省直机关子弟就读,但因属于下城,以及后续申花那几 “X 苑” 小区的建设,逐渐泯然众“校”。更有意思的是朝晖的学校,八九十年代,浙工大、华东院、省人医、中试所等几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单位聚集,生源非常不错。后来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年轻职工很多都远离那一片居住,学校水平与生源同降。

目前的 “学区房” 格局也大致在前述的历史背景中奠定,但很多背景也在发生变化。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不断向郊区搬迁,一些传统优质 “学区” 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而 “野蛮生长” 时代急剧拉大的财富差距,也让同质人群的居住范围产生了很大的异质化。很多时候,不同经济条件家长的所谓 “素质、能力” 区别,实际上是参加工作早晚、买房早晚等时间序列的区别,以及专业、行业选择的运气区别。

比如同一个单位,上下年龄、同档次学校毕业的人,如果分别在某个房价暴涨节点之前和之后参加工作,(比如 09~10,16~17),购买力就会有很大区别,买房早的可能有余力换高价 “学区房”,买房晚的可能就是城里的 “菜小”,或郊区的 “村小”;再比如,家庭情况、高考分数一样的两个人,一个读了计算机,一个读了天坑,毕业后的收入可能就天差地别,购买力也完全不一样。但这两类家长的 “素质、能力”,真的有多少区别?他们的子弟,从遗传禀赋、家庭环境影响上,又能差距多少?

再比如,同样两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一个生在偏远落后地区,一个生在大城市郊区。前者来大城市打工,子女读农民工子弟学校;后者拆迁暴富,子女进了最好的 “学区”。但两类人,在和知识、教育相关的一些特质上,本质上又有多少区别?

下面新闻中的这个学校,被认为是杭州最好的小学(之一),学区房也是最贵的。从理论上讲, 学生素质也是最高的(之一)。

其实,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别说 “学区” 这种涉及最基本民生和社会公平的公共服务**,哪怕那些垄断企业的 “股东权益”,在更高优先级的价值面前,都是要靠边站的,电价说降就降,过路费说免就免。同样的,多片划校、轮岗交流之类的措施,也是说来就来的。**

美式学区房的前置社会背景,是各种 “富人区”、“中产社区”、“贫民窟” 的森严壁垒。但我国实际上是不允许 “富人区” 存在的。

严格来说,中国只有 “富人小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连片富人区。老城区的豪宅和 “老破小”,新城区的豪宅和 “回迁房”,总是比邻。甚至很多地方还掺沙子式的在豪宅小区中配建公租房。有一段时间拍地,到达封顶价后就竞拍保障房的配建比例。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天然有极其强烈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动机。有的已经到来,而有的还在路上。

————————————————

首发于公众号 “盖因斯”:

[学区房的骗局:智商税与刻舟求剑​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I3MTY1ODIyMw%3D%3D%26mid%3D2247483924%26idx%3D1%26sn%3D25770b3b84e11df617b3b70829a373e6%26chksm%3Deb3f3f94dc48b68247f1c40d7ed405109efce808bd5719949c8f20f005837e90b818ecd25381%26token%3D1670113115%26lang%3Dzh_CN%23rd)

知乎用户 远离键盘侠 发表

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你们太伟大,我们太自私,我不愿意为了生育这么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你的收入和事业发展也差不多到天花板了吧,这学区房别拼了,别让自己太累。

我担心一个问题,提前提醒一下,你们为了孩子付出太多了,承受太大压力了,以后如果孩子学习不好,你们俩心态要调整好,别崩了。

知乎用户 蔣晓健 发表

我这个回答和许多人的角度不太一样。

首先,题主夫妇是在北京。所以,非北京的家庭不太适合这个答案。

其次,题主的夫人是央企,估计有户口。没户口的京漂也不太适合这个答案。

我这个答案是纯粹取巧的方案。

题主家里面,应该一儿一女,北京户口。

这是巨大优势。

先要有个预期,如果将来,俩孩子上一所北京市属的一本高校,题主夫妇是否可接受?

坦率讲,我觉得可以接受,因为北京孩子就业优势巨大,可以提一档 PK 对手。北京一本,至少可以 PK211 了。

再说下一代婚姻,有户口,优势很大,女孩可以提一档 PK 外地小伙,男孩至少可以平推外地女生。

如果是一本保底,那么应该如何操作?

北京示范高中,普遍一本率超过 90%。

那么如何上示范高中?

北京示范高中录取率 30+%

那么如何上小学和初中?

认真上学而思新东方就好了。

北京新东方学而思上完整的孩子绝对不会超过 30%

因为很贵。

但是题主夫妻的收入,绝对在北京人群中的 30% 之前。

所以不必死磕学区房,死磕课外班就行了。

评论有先生 / 女士提到能否进入 30%

如果孩子连这都达不到,还有必要拼学区房吗。

总体来说,国内的劳动力在下降,下一代就个业,问题不大的。

指望飞黄腾达,那也是中奖心态。

不如顺其自然,平常心就好。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遥想美国当年,天天跟苏联吹不造火箭就是至人民于万劫不复,就是对人民不负责,就是要被星球大战搞,就是民不聊生,就是落后,就是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

总之,不造火箭就非常自私,就非常不爱人民,就非常不负责任。

苏联信了。

然后?

然后苏联亡了呀。

================

以上是针对付出一切和自私的回答。

然后,有人要问了,为啥买学区房是军备竞赛,以后能租掉的呀。

那么我就说了,学区这个东西,你买卖,那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

太岁头上动土这个事儿,操作得好也许能赚一波,操作不好,呵呵哒。

不能说太细,说太细就没了。

知乎用户 宋黎 发表

当下的社会环境在北京买学区房已经不是最优解了,

首先等到孩子到读书的年纪,

看孩子是否是读书的料,

若是考上高一的时候,

送孩子出国,

需要考大学的时候先考试进个 top50 以内,

申请回国读个什么, 可以直接进清华北大.

哦对了, 有条件找个小国办个投资移民,

可以直接考北大清华有政策.

若不是, 用这些钱让孩子去学他擅长的事情.

把钱花在刀刃上把, 没必要这么焦虑, 才 2 岁急什么.

知乎用户 盛小劳 发表

就这经济条件,还生二胎,还买学区房,

就这心智水平,婆媳关系也处理不好,怎么创造一个良好的亲子环境。

就这投胎运气,原始家庭积累少不是你的错,非要妄想一代跨越几个阶层就有点扯了。

风险太大,小心被拖死。

这一代留在一线城市,踏实经营,努力生活下来,站稳脚跟才是正道。

学区房和下一代教育是一个持续长期投入,且回报时间过长的一种投资,真心不适合你这种本钱不足的家庭。

失业,大病,意外可以瞬间拖垮你这种家庭。

知乎用户 朱继玉 发表

看了提问,有点心疼。否则我一般懒得答类似的问题。

一,你老婆应该是产后抑郁了。我给我老婆看了你的问题,她说的第一句就是这个,说她有个同事,也是第二胎生了就换房,女人心思多。产后抑郁好像也正常,麻烦就在于,她可能不会认为是她抑郁,而是你们的问题,不会配合治疗。这个好难,我给不出解决办法。

但既然可能是她产后抑郁,你不妨先暂时尽量顺着她。当然原则问题也是要争一争的,实在争不过了,看看能不能先拖一拖,拖到她自己意识到问题为止。当然,执行只怕会很难。同情你的遭遇。

二,学区房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要分人的。对于富人来说,这个只能说不要太划算了。假如一千万买个房子,扔那里收租金,就当是放银行的利息了。然后孩子还得了上名校的资格。上完学,房子一卖,钱又收回来了。大概率房价还涨了,凭空又多赚了几百万。实在实在是太划算了。房价就算不涨,那就当是占了一千万放银行,房租也把利息收回来了。至于跌,大概率北京的学区房是不会跌的,因为买学区房如此的划算,北京的教育资源啥时候都是短缺的,所以实在看不出会跌的可能。当然了,好多人会说那么天价学区房,负担重智商税,说要大跌之类。那只能是因为他不是那个阶层的人,不是那个世界的人。

然后说你们。对你们来说,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你们为了买这个学区房,按你的计算里,每月至少有 7000 多的消费贷还款。你这个可不是普通的月供,是只还利息,这就意味着,你还十年也还是只还利息,本金一点没少,你还是欠银行那么多钱。学区资格就不再是白送,是每月 7000 多买的,十年的话就是八九十万。然后,你只怕也不能通过房产增值来抵消这部分支出。上面也说了,学区房大概率很难跌,但要一直涨,那打死我也是不信的。再好的东西,也是有价的,不可能一直涨下去。这个是太自然的道理。

三,教育也不只是一个学区房的问题。学区房的圈子融不进去,是不能强融的。人家那些买学区房的,多是至少几千万的资产,存银行买理财,反正是放着还不如投学区房。他们的孩子,以后各种各样的高端花销,具体我就不举例了,因为不是那个阶层,也只是道听途说。你的孩子跟他们在一起,太寒酸了,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到时候各种各样的开销,海了去了,你强行满足孩子,跟上别人的步伐,其中的艰辛,只怕会让你们拖累压抑死,最后一切的压力都会转嫁到孩子身上,可以想象,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都不会快乐,那将来的人生,也堪忧。我反正是不看好的。

四,你的问题,根本还不在于学区房,而是你和老婆的理念不同。这个就难了。其实我想你不会是到现在才发现这么多的夫妻矛盾,大概率在结婚前,你就发现很多理念价值观的冲突了。你们现在都两个孩子了,所以我没法劝你走那条不好的路,只能劝你,一是能妥协的就妥协,为了夫妻感情为了家庭和睦,能忍一忍就忍一忍。二是多开导老婆,不要遮掩,不要避重就轻,直面问题的本质,尝试着互相理解,达成一个共识。

比如说教育。可以看得出来,你老婆应该是单位里有好多条件很好的同事,甚至有闺蜜条件就很好,就给孩子非常好的教育。她本人也认同要一切为了孩子。而你应该是觉得,对孩子有多大力出多大力,不要为了孩子给自己太大压力。我是站你这边的。但你要和老婆好好沟通,真没必要一切都为了孩子,儿孙自有儿孙福。你可以问问她,是否埋怨过当初她父母没有砸锅卖铁,啥都给她置办最好的。我想,每个做子女,都不会怨恨当初父母没有不管不顾一切的给自己最好的,都会觉得只要父母当初没有不疼爱自己,没有亏待自己就行。

过犹不及。其实很好理解,只要换位思考一下,把自己有父母的位置,换到儿女的位置想一想,真希望爸妈不顾一切,天天吃糠咽菜也给自己买学区房吗?要知道,父母身上的压力,孩子是看得到的,是感受得到的,甚至有时候父母焦虑急了,会直接吼出来,我们一切都是为了你!相信我的判断,这世间没有一个儿女愿意听到这句话,他们都愿意父母首先过好自己的日子。这句话会成为孩子心中的一座大山,他幼小的心灵是扛不住一座山的。真爱他,不要压垮他。

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就跟我爸爸要求过。我是在农村上初中的,但那个初中太烂了,而且一帮小混混在学校里整天打架斗殴,偏偏还就有两个专门针对上我了。我都有点吓的不敢上学去了。我就是因为这个,才让我爸送我去城里上中学,我听说城里中学各种条件可好了。结果我爸的意见是,并不是他没钱供我去上,但没有这个必要。一方面,有孩子要欺负你,你不要怕,打回去就是了,要是因为有两个小孩吓唬一下,你就连学都不敢去上了,男子汉以后还能有什么出息!第二点,城里小学条件当然是好,但什么孩子上什么学,也并不是说要条件如何如何好才能成才的。说古代的皇帝儿子,条件好吧,都是请全国最有学问的人来教育,但有几个皇帝儿子成大学问家的,那些最有学问的人,也并不需要有个皇帝老爸。这一套理论还是很有市场的,但并不能服众,也不能让我认同,如果只是这个理由,我是有点失望的。好在还有他的第三点,就是我还小,送出去他不放心,天天在眼皮前看着才踏实。这一条就让人很舒服了,在我当时幼小的心里,感觉很温暖。和使劲砸钱送出去比,亲情的陪伴才最难,也是最好的教育。

我也支持有能力的情况下,要给孩子尽量好的条件,但一定要在能力范围内。

五,其实你们的条件已经非常好了。可以说羡煞我们一众来北京打拼的外来人。何必非要跟别人比,用什么孩子教育来绑架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如此压抑痛苦不堪呢。轻松快乐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那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们自有孩子们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

根据我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这世间的悲哀,大多来自女人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男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比起你要承受学区房的压力,我更担心你们孩子未来承受的全村希望的压力,和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压力。

劝你老婆一句,放过孩子!与其压榨孩子将来当帝王,她好享受当太后,最好还是压榨自己去当女王,让孩子们享受当太子公主吧。

知乎用户 玫花露​ 发表

作为一个没有贷款的人,我想何不食肉糜地说一句(反正也会被喷何不食肉糜,我自己说出来算了),我没有贷款自由职业都经常感觉帝都物价高魔都物价更高,不知道身上背着几百万贷款的人是怎么个活法?

还是我原来的观点,生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相比把所有时间精力金钱浪费在传宗接代上面,自我提升、享受生活、追求爱好、注重体验更加重要。

这是我父亲去世之后我领悟到的。我花了很多时间提升自我、旅游、享受生活,并且决定做自己喜爱的珠宝事业而不是去朝九晚五工作。

YOLO,人要活得通透一点啊。

不为孩子付出一切当然不是自私,谁规定父母一定要为孩子付出一切了?

相比把自身有限资源全砸向孩子、每天被贷款压得透不过气来还对孩子各种高标准严要求的那种父母,过好自己人生、搞好自己的事业的意气风发的父母,是不是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榜样?是不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氛围?

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全部,高质量的生活带给孩子心态、三观等其他方面的优势,也许短期内不容易量化,但会影响他们长期的发展。

且不论学区房这个本身就很薛定谔的受政策影响很大的物件儿,在好学区住的孩子多了去了,也不见得人人都能上北大清华。上北大清华的多了去了,也不见得人人都能光宗耀祖。如果家里非常有实力,那学区房是不二选择,如果都已经山穷水尽了,干嘛没事儿给自己找罪啊。

最后,我认识个姐们儿,她在上海外环有两套总价约 600W 小房子,因为不愿意花钱换学区房,去美国生了孩子,总共花费在 30W 上下。这个曲线救国的 alternative,题主要不要考虑一下?

作者:玫花露

北大芝大 | 央美 GIA | 钻石鉴定 | 珠宝设计 | 食用玫瑰花

知乎用户 终于可以改名了 发表

听你说着都累,为什么要二胎。。。。。

知乎用户 三笠​ 发表

首先说一下,现在银行是不允许拿抵押房产的钱买房的,这个操作不被发现还好,被发现的话,银行不批贷,你就会发现买房交的定金只能打水漂了。

第二说一下房子,之前在高点买个老破小就算了,现在还想再入手一个,作为一个北京卖房子的我要奉劝你一句,赚钱不容易,别再用钱打水漂了,个人建议稳住赚几年钱,然后再换一个 700 万左右次新 90-100 平米两居或者小三居。

第三说一下学区,300 万能买个什么学区房?二流二类?根本没必要买,如果真的为孩子好,平时多花点心思,多看看有关教育的书籍,用心陪孩子成长,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第四说一下家庭问题,我觉得你爱人身边肯定有几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朋友或者同事,她们的存在时时刻刻在刺激她,让她感觉自己和别人差距太大。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是没错的,但是暂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最优解,而我觉得暂时最优解就是努力把家庭教育做到最好。

第五给自己一定的压力是没错的,但是物极必反,我们平时打游戏的时候总是说要有一个好的节奏,生活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节奏,烦恼就特别多,工作生活就会有各种不顺心的事情,而如何寻找正确的节奏,我认为心态和思维方式缺一不可。

知乎用户 sunqizhi 发表

如果不看大堆的背景资料,单纯说你的字面,当然不该啊!当然不是啊!

什么情况下要破釜沉舟?项羽要不是这把操作,是要死人的。成则雄霸天下,拜则身死族灭。那上学区房的结果呢?这个学区上了就一定清华北大常春藤?(还不说更远的未来),不上孩子就只能睡大街捡垃圾?再好的学校没有几个差的?虽然说概率不同,毕竟没到生和死那么大的差距吧?

比如长江七号,周星驰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自己蹲烂房子捡垃圾。大家真觉得他孩子会因为在这样的学校就成才么?真实情况下,这个孩子可能会被歧视,校园暴力等逼得过不下去。

“最好的” 学校就一定最合适么?也未必。“最好的” 学校,其实在现在可能聚集了大量的富贵子弟,我不是说这样的孩子就一定不好,但是无形中对不是一个阶级的孩子的排斥和心理压迫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找 “合适” 自己孩子的学校,而不是 “最好的” 学校。如果学区房已经超出了你们承受范围,最好不要去弄。先不说资金安全,一个天天为了钱和环境吵架的家庭,钱和感情,谁先破裂还不好说。一个破裂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好学区能补救的么?

为孩子付出一切,在生死危难时候可以说。如果大海翻船,为了救孩子我们父母可以牺牲自己。但是没有到二选一时候,就不要自己感动自己了,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别谁为谁牺牲,不能一家人都开心么?非要孩子背自己的一屁股人情债,这不叫爱,叫道德绑架。

最后,我相信你老婆也不是真只走一条买房的路,先把她的委屈看到,照顾好。关系好了,车到山前必有路。

知乎用户 拨云刀 发表

有此疑问,很好;想明白再动手,不迟。

个人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区房是给中产和伪中产设下的陷阱,中了这紧箍咒就会害得全家难以翻身,下半辈子只能在通往奴役之路上取取经。不妨看看哪位大佬是靠学区房上位的?就算只从教育角度来看,绝大部分清北学生是靠学区房才考上的吗?何况,绝大多数清北学生单靠自己买得起学区房吗?买学区房,到底为了什么,又图什么呢?

回到本题下半句,“不为孩子付出一切就是自私”,这又是谁给灌输、洗脑的刻板印象?人的价值就只在孩子上吗?丁克不可以吗?献身理想或者纯粹自私,又有何不可呢?所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自己活得不好、头脑不清醒,又如何给孩子做榜样呢?

不妨想想那些自杀的人,有时你会觉得他们的理由特别可笑。相比于死亡,分手了又如何呢?毕业不了又如何呢?但那些甚至智商颇高之人,就是有一时会想不开。然而死亡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就因为那么一时的想不开,却会永远失去以后的所有。相比之下,背上二三十年房贷,似乎还好一点喽。那么回到自己身上,不买学区房,又能如何呢?

悲观的是,对于想不明白的人,怎么劝解都是徒劳无功;而对于想明白的人,又根本不会为学区房而担心。但在想不明白和想明白之间,仍有一线希望,这是你可以去努力的。光想着难、累、怕是没有用的,也没有任何事是理所当然的,想不明白就拍自己后脑勺死命去想。

凡事不要只听结论,那通常不过是屁股坐在不同位置的人,基于有限的认知与自利的角度,说给别人听的屁话。而你最该考虑的,是站在自己屁股的位置,该依据什么去选择,最终怎么去做。很多时候,勤劳并不决定财富,选择比努力重要,不要为错误的选择疲于奔命。

知乎用户 shannon 发表

来粘贴一篇朋友圈巨火的帖子

你看,每个阶层都拼死往上爬

所以

生活不是孤注一掷,不是背水一战

而是细水常流

活在当下

正文:
最近听说,海淀家长不配有梦想。

因为他们要在清北这个中国教育高地竞争,觉得人生太过残酷;每周从北京的东头把孩子送到西头上一次培训班,认为这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一年开车不过跑个 30000 公里,就能痛苦到不堪忍受。

呵呵呵,我笑了。这也算个事?

那些把海淀家长说成教育焦虑综合症晚期的人,你没见识过北京曼哈屯 - 顺义老母亲的人生。

只有她们的生活,才真的叫 “不配有梦想”。

- 01 -

顺义妈妈,她们一般只活跃在自己的私密小圈子里。

我第一次听说顺义妈妈群,是在一个很有社会影响力的朋友的饭局上,当时聊的话题很高端,比如 “干细胞治疗是否能让人长生不老?”

多高科技的医疗大主题!当我正在如痴如醉被洗脑、颠覆三观,重新认识自己低端人生的时候,他突然小声地问我,你知道顺义妈妈群吗?

啥?不知道!

然后这位朋友用很讶异的表情斜着眼看我半晌,他根本不相信我没听过。

这京城最神秘的组织,里面的妈妈各种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可阻挡!

混迹教育八卦圈的 miki 粥同学,你居然不知道?这不科学。我没有反抗,只能默默把手机藏在桌下,用搜索更新了下自己的认知黑洞。

耶鲁人类学博士曾说:每个城市都有一个 “上东区“,那是精英阶层居住、社交和购物的专属社区。顺义妈妈就生活在北京的“上东高地”,以“后沙峪” 为中心,日常覆盖全中国,各类假期… 那就覆盖了全球… 半径无穷大的京城最积极上进最爱奋斗的女性群体。

而顺义妈妈群,就是这些女性日常社交互助,充满友爱但有绝对门槛的高端线上小组。在这里,你能看到全球最新的某款限量版包包,也能听到对最新款智能跑车的专业理性分析,她们还研究最前沿的医疗科学,哪里整容最美什么能延缓衰老。

当然,这个群组里参与最热烈的宏大话题,永远都是和 “鸡娃” 相关。

这波 “鸡娃” 操作,带着厚重的 “上东区” 基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假如你是一个顺义妈妈,只穿越了一个京城给孩子找补课老师,那你都不好意思在妈妈群里说话。因为你开口问的问题就很 LOW,你一抱怨就会被一群妈妈追问:你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漫不经心?你这样随便散养,是要堕落成佛系老母亲吗?

因为真正的顺义妈妈,她们的战斗永远都是世界大战。

当海淀父母还在为了再清北奋斗而自觉很苦逼的时候,她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避开和印度国高智商娃们的直接竞争,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藤校国际生少得可怜的名额中,弯道超车获得显性优势。

- 02 -

你看见过下午四点,某京城最高端的私立学校的校门口吗?

200 米的狭窄马路停满了豪车,宝马奔驰和宾利,边上可能还挨着辆法拉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国际车展临时仓库。其实都是接娃放学的老父老母。在这里骑三轮送快递,那都需要最好的技术和最强大的心脏。

你觉得这是代表的财富中心?NO,这是代表了京城国际教育的高地。

有时候看到表面现象,你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有钱,买栋房回归家庭再加上全职看娃,拼点关系进一所名校,你也能随随便便成为一名顺义妈妈。

那我只能说,这思路挺清奇的,你根本不懂顺义妈妈的实力。

真正的顺义妈妈,她们成为一个全职老母亲之前,都曾经横行职场、风云叱咤,半数以上都带着世界五百强企业光环。她们的学术水平,也是横贯中西。Wharton、Harvard、Yale 名校全球覆盖,英美留学海归占大多数。

真正的顺义妈妈,沉默的时候端庄优雅、大方得体,一开口飚英文,基本都持平 CCTV 国际台主播水准。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为了当一名顺义妈妈,就撞了京城 “上东区” 的墙。

整个事情是这样的。

她娃在公立上学,天天几十张卷子觉得很苦逼,就觉得国际教育很自由,误入私立搬家到顺义。后来发现私立学校教学太随意,对待孩子和蔼可亲就是不知道学了啥,为追求更好的教育质量,选定一所老牌国际教育名校,纯英文教学,外籍孩子比例超高。

就冲着它传说中的教学质量邦邦硬,办学时间长老师有保障,这个活动能力很强的妈妈开始为成为著名国际学校转校生家长开始了奋斗。

拖欠了一堆人情,辗转了各种关系,拼尽自己所有的资源,终于找到了这所名校董事然后是主席,最后她终于接通了招办主任的电话。

招办主任电话里一开口,我这个朋友就跪了。

好歹也是互联网前三强公司的中层,经常也去国外出个差,英文长练没丢下,水平超越大学 6 级,补着 1V1 外教的口语,平日出门旅游也自觉是横行天下。

但是,这次对话让她产生了深深地无力感。

招办主任是个正经的英国人,端正的伦敦腔,母语一飚就像龙卷风,教育名词七拐八绕,这个奔着名校搬家顺义的老母亲,当时脑海里只剩下四个字母的单词反复在脑子里循环播放:

“what?what?what?”

招办主任是真得很用心和她聊了半个小时,但基本都是单方面输入,最后,她终于听懂了一句校方结论,大致的意思是:家长英文能力弱,以后老师家访就没法做啊。

这次对话彻底杜绝了她进全英教学的国际学校的想法,娃努力,父母面试语言水平不过关,面试就是个瞎,“对不起,爹妈给你的奋斗之路上当绊脚石了。”

海淀家长想要进好名校,也就是提前买房置地,多出点体力穿越个京城,养一个牛娃就算是万事具备,只要静待花开。

但是顺义妈妈可以吗?你就算有飞机驾照能管理千人团队,也得提高自身素质勤学苦练。如果您没个英语专八,雅思 8.5,还是不要给娃的奋斗路上添堵了,您还是专心地去当一名海淀家长吧,至少可以拼娃不拼爹和妈。

- 03 -

海淀的娃不容易,顺义的娃更艰难。

很多家长觉得,国际学校就意味着不追求成绩,没有考卷没有压力,就以为孩子可以天马行空的思考,就可以逃避掉公立教育的严厉,让孩子能够自由自在的长大。

抱歉,这位家长,你真的是误会了国际教育。

国际学校里拼娃,拼的更激烈。

选择公立学校的孩子狂补英文保持状态就基本能不掉队,但选择国际教育的娃除了应付各种英文考试、国外大小考,还要狂补中文和数学,各门才艺之外,体育为必选项。

曾经有一个高管妈妈,因为工作忙竟然耽误了孩子美高申请的资料提交时间,这种就会被群鄙视,不配称为一个合格的顺义妈妈。

要知道,每个真正的顺义妈妈,都是甘特图能手,项目管理资深专家。她们深谙,如何通能过项目管理,设计出一个完美方案,最大程度上提升时间利用率,提高教育效率,以及,更大的增容教育项目的种类。

一个自称普通顺义妈妈给我发了一张给娃做的日程表。

6 月 17 号放假之后的时间表,版权归家长所有。

她说,这个有点凌乱,我给你介绍一下吧。

现在国际学校流行游泳,她的娃就参加了这个体育项目。然而游泳练出来是很难的,所以必须要天天坚持训练,周一到周五早晨各种练。

然后,下午的时间写作业,作业之外就是各种加餐补课。

顺义妈妈补课就要全北京最牛的老师,每周两次从东边开 1.5 个小时到军博补语文,一次开 2 个小时到四季青桥补数学。这样还不行,在线还要加报一个大语文,就为了补上中国文明、历史积淀。

她家娃,四年级考 SCAT,一种很小众的考试。你不知道也不用自卑,国内培训机构知道的都不多。

这个考试只考两科,一个语言一个数学。主要用在约翰霍普金斯的天才营的录取上。也就是说,参与选拔的你要考到一个分数,你才有交钱参加的机会。

六年级孩子就开始考托福。请注意,不是托福 Junior 哦~

所以前两天,海淀家长还把剑桥网站报名刷到瘫,顺义妈妈也就一笑而过。

她们拿出了自己制作完成的针对国际学校娃的词汇量达标表格:

我什么也不想说了。

这个普通顺义妈妈说:自己人生也没什么太大追求,没想过当什么哈佛妈妈耶鲁爸爸,所以她儿子 5 岁才开始去美国夏令营,一开始很随意的上上一周走读营,到了 7 岁就开始独自一个人夏令营呆三周,12 岁才搁到美国上四周。

当海淀的家长把黄庄当成朝圣的 “麦加”,从通利福尼亚赶到中关村,穿越个京城给娃上培训班就敢说自己去 “朝了个圣”,顺义妈妈早已步入更高层的台阶,带娃全世界跑着去比拼,奔赴英美顶级私立中学搞冬夏集训。

为啥是英美两地奔波?因为没确定孩子未来是去英国读还是美国读啊。

顺义妈妈 JS,从四年级开始,每年都会带着儿子到英国私校名校考试,因为这是升英国制顶尖高中的必须流程;如果你等到 7 年级再计划,就等于没有机会。

但是,她为了给儿子保留更多选择,美国的夏令营也是一个都没错过,从波士顿到纽约,NASA 的营遍布着她娃的帅气的身影。

她养得这个娃,不仅学术成绩遍刷英美的超级学霸,还擅长游泳、网球和街舞。

水平一般,专业级别,请多多指教。

- 04 -

真正顺义妈妈,必须是世界级的教育专家。她们不仅了解最前沿教育理念,还要熟悉全球名校录取法则,她盘点美高 TOP 就像海淀家长盘点公立名校一样,她们对各种考试的熟悉程度,足可以随便进一家留培机构当高级课程主管。

有一个顺义妈妈,原是顶尖时尚品牌的中国区主管,后来生了两娃,就转入全职妈妈行业。

她家孩子在北京国际教育高地的牛校读书,录取率百分之十,多少人幼升小要打破头也进不去的学校,她觉得风气不好。后来转到一个纯英文教学最好的国际学校,她觉得抓得不紧。作为一个特别有追求的老母亲,她决定自己上。

所以,从娃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年假期,包括寒暑假、春假、圣诞假,都是她看学校的季节,美、英、澳的学校都要看,必须到现场看。现在盘点下,基本已经看了 50 个以上的学校,研究资料装订了好几沓,每个学校都从课程到食堂、老师到同学研究了一个透彻,说起来全部如数家珍,超越各种国际教育展讲座水平。

在顺义妈妈群边开培训班是毫无意义的,只要是在地球上,一切空间距离对她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男子花样冠军陈巍的妈妈吗?

带着孩子往返于 12 个小时开外车程的俱乐部;每次上课的时候还要认真记笔记,给儿子当陪练。这个搁在顺义就叫 “普通妈妈”。

曾经有一个顺义妈妈,经过研究发现女子高尔夫运动目前比较冷门,青少年组竞争池子小不算激烈,相对就容易出成绩,比赛如果能进全美排名前 100 的话,基本就可以躺赢名校了(miki 粥这里跟大家说,不要随意扎堆做升学参考)。

然后,她就开始了带娃练球之路……

女子高尔夫球要想出成绩,也是每天都要练,坚持不懈的练。

你知道北京的这个户外指数经常发挥不大稳定吧,顺义妈妈就带着孩子去郊区。郊区道远不说还经常高速大堵车,妈妈就要先跟老师请好假,每天两点多钟就得从城里往城外走,然后练两个小时再赶回来。

到了冬天,北京的冬天是打不了高尔夫的。所以,这个妈妈一年起码有三个月会呆在海南,就是为了孩子练球。

十三四岁孩子就开始打比赛,要出成绩了,这个顺义妈妈就全程跟,当司机、当保姆、当助教,和教练沟通。你知道吧,好的教练还都是说外语的。

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啊!我听完这个故事非常震撼,脑子里只剩下最土味的一个词儿配得上她的坚毅,那就是 “数十年如一日”。

在顺义妈妈群里,你可以 GET 到各种入学法门,了解全球最小众的运动的前世今生,你甚至会知道每个海外的学校里正在发生着什么…

这个世界上关于教育,关于爬藤和升学的内容,只有教育专家不知道的,没有顺义妈妈们找不到的。

所以,Lacrosse,你听过吗?

- 05 -

顺义妈妈是这样一群永远在自我 UP 的妈妈。

孩子学古筝,妈妈会先苦学半年,帮孩子探路培养兴趣,做娃练琴路上的人肉纠错机;学书法,顺义妈妈就给娃找书画大家,自己行书楷书隶书小篆通通学一遍,临帖一眼就知好坏;孩子学游泳,妈妈就给学校组社团,自己还研究并精通了各种游法和教法,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报名北京游泳比赛,还得了业余组中年冠军,之后顺便去美国考了一个 ASCA(美国游泳教练协会的国际牌照)。

有一个顺义妈妈,为了让孩子学琴,领着孩子托关系遍寻名师。

大师对家长要求高啊,她当场毫不犹豫拍胸脯保证,就算世界末日,学琴都要每周风雨无阻。

每次学琴,她都在旁边录像,回来跟孩子细扣动作。孩子大了,就带着去世界各地参加钢琴比赛。这样死磕到底的人生节奏,她一直坚持到了送女儿去国外读书。

这十来年间,她自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考了下钢琴十级。

听完顺义妈妈各种鸡娃奋斗的故事,我心里默默流泪。比起她们,我要敢称自己 “佛系老母亲” 都对不起佛祖。

我从来没有为娃奋斗过,培训班能在线绝对不出门,钢琴要陪练那就不要学乐器,至今英文还处于四级严重退化水平,用英文给娃读绘本都得用语音校对 APP。对不起,我必须承认,和她们比较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渣妈!

但是,以上所有的一切,对顺义妈妈而言,都不算是真正的考验。

不管是花时间当司机、花精力搞教研,还是花光所有智商 UP 自己,陪娃满世界考试欧美打怪名校副本玩升级,她们都不曾有半分的埋怨和焦虑。

对她们而言,真正带来教育焦虑感的,从来不是距离的远近或者时间的长短,她们也不太考虑自己的付出和家庭的成本。

她们只担心的是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策,是否能给孩子带来有价值的反馈。

她们一直害怕的,是在自己和孩子赌上了一切之后,才发现选错了方向。

自己可以没有梦想,但是娃的努力不能泡影。

- 06 -

我有一个朋友,在某超级外企做到中国区总裁,儿女一双,绝对的人生赢家。

没娃之前,那是标准硬核女强人。孩子上了学,就开始各种纠结,公立转私立,民办转国际,学校就全京城挑了一大圈。

选了国际教育路线之后,就开启了顺义妈妈的日常。陪娃今天上海苏州,明天崇礼北海道,游泳、滑雪,打棒球… 各种体育赛事跑遍,用她的话说,不是在比赛,就是在比赛道路上。

两个孩子国际学校一年也就 50 万,其他课外班夏令营加起来业五十万。整个家庭在教育上每年投入超百万,她云淡风轻地说,这不算太痛苦的。

对她来说,最痛苦的事,就是做教育投资永远不能预测结果,太多时候都是钱砸进去了,“看不出什么特别大的成果”。

她顺应国际学校潮流项目,几年前给孩子选了游泳。

你知道吧,我们让娃学游泳,就算游出狗刨也不没多在意,但在人家眼里,那就是一项要出成绩必须艰苦训练的项目,每周必须至少 6 天,最好每天都游。

结果练了数年,她家孩子校队一直稳定保持第五,想冲刺四小强参加接力赛参加不了。

孩子特要强,到了比赛,就很不甘心坐在看台上鼓掌,只能跑到一楼泳池旁边扒着窗户猛瞅自己同学比赛接力,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妈妈的心都破碎了。

真正给这些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的,就是 “再好的项目,学不出来就相当于无。但是有些体育项目砸下去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孩子发育跟不上,练了几年,花钱花时间,最后结果还是拿不到名次。” 这一场竞赛,是无论家庭如何投入,孩子如何热爱和努力,就因为天赋体质冲击不了名次,她第一次感到“自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我问,既然竞争那么激烈,为什么当初还要选游泳啊?

她说,刚开始学的时候也是当兴趣培养的,可一旦走上这条路,就觉得不出成绩又不甘心。

这个妈妈对我说:我们等到放假游泳训练就要停了。但很多妈妈还是执着坚持每周游,就为了校队集训营报不上名,这所著名国际学校的家长还到学校闹过了好多次。

很多 “爱好”,都因为爱,所以耗上了。

我也有点难过,为什么都这么痛苦了,妈妈们还前赴后继选择走上这条鸡血之路?

她想了好一会才回我:

“你在这样一个群体里,只能被大家推着走。不然,你就出局。”

如果你没走进顺义妈妈群,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竞争有多么惨烈。

在某国际学校某班开学第一课上,老师打开钢琴,让新同学随意弹奏一曲。全班 21 个同学排好队上台演奏肖邦贝多芬莫扎特,轮到第 21 个女孩,她有点尴尬地说自己不会,因为她从小学的是大提琴。

什么叫真正的学无止境?她们选的这条路,让孩子从小就直面真实的全球竞争,敢懈怠就马上出局贯穿始终,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 07 -

萧伯纳说过:“如果锁链会带来敬重,那么给人套上锁链比去掉他们的锁链更加容易。”

我已经不想再写下去,写那些小学就熟练使用四国外语牛娃的妈,是如何在我面前捶胸顿足,遗憾自己家庭太过普通,无力给孩子更好的资源。

站在人生的巅峰,你还是能感觉到她那种扑面而来,无法遏制的焦虑。

配图来自教育纪录片《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

住精英荟萃的社区,送孩子去最好的私校,家里骋了好几个保姆,自己貌美又才华出众,这些理应给人带来自信和冷静的事,反而使人越来越焦虑。

这和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顶层的 “上东区” 的妈妈们的感受异曲同工。而这种内在的关联,让你确信人类有一些绝对的共性,那就是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选择就越多,但更多的选择,也往往是焦虑的源泉,因为“作为母亲的你要为孩子作出最好的决策。”

所以耶鲁人类学博士说,做母亲这件事的坚强与脆弱,在每一个核心城市的 “教育高地” 都会被无限放大。

高度竞争的环境、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让每个妈妈们都会陷入一种神经质的状态:

她们频频反思,疑虑重重,几近刻薄的自律与自省,殚精竭虑的筹谋;她们用一丝不苟,充满非凡的计划性,朝着明知不可得也要尝试的方向努力,再努力。

在前赴后继的战斗中,我们发现,热衷爬藤的金字塔顶端的妈妈主要来自两类家庭:

一类人受过良好的名校教育,比如获益于学校品牌、校友关系,得到了更好的人生际遇,希望自己的孩子走这条路;另一类觉得没有在好的学校上过学,孩子一定要进名校,赚得钱就是希望给孩子多一些机会。

有学历或者有钱,放眼全世界,妈妈的追求都殊途同归。

我几乎是流着莫名其妙的眼泪,写到了这个故事的尾声。泪水里有同情、有自卑,有更多说不清的高低气压交错的复杂情绪。

我心里由衷的心疼这些妈妈(就算会被她们鄙视),也仰视这些妈妈(就散被海淀家长嘲笑),但我知道,我没资格做一个这样的妈妈。

每个顺义妈妈都说,自己痛并快乐着,她们兴致高昂地前进着。

她们很庆幸在奋斗的路上,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却又恐惧不是孤身一人,因为她们知道今天每一个深感共鸣的战友,都是未来一个潜在的竞争者。

最后的最后。

有一个顺义妈妈,她思虑再三,很犹豫地对我说:“我有的时候会觉得,哈佛其实不适合中国的孩子,就是因为他名气太大了。你进了哈佛,出来不干个牛逼的事儿,你都觉得对不起自己,但是这种心态其实对孩子来讲特别的不合适。”

那一刻,我竟然在想,教育也许可以因人而异,但您作为顺义妈妈却不能中场休息啊。

不谈理想,一生奋斗。

此文献给所有奋斗在鸡娃路上的妈妈们。

知乎用户 静听松风寒 发表

这个社会上,最摒弃的人应该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你有多大的能力,承受多大的压力,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人,看着那些优秀的人,做了提高下一代起跑线的事,那些承受不住压力的人,也去效仿,殊不知自己会走进一个怪圈,让自己的压力无限的扩大和不安,降低了应该有的生活质量和风险。试问,买了学区房以后,是不是又有更好的梦想了,跟那些已经是与自身不是一个阶级的人为伍的时候,是不是要效仿更高层次的生活了,一旦生活出现危机,都不敢有病,不敢换工作,不敢创业,因为有了一个标准,限制了自己的一切,这就是中国现今社会状态下如何没有特别优秀创新的原因之一。

网上的段子叫,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现在是被各种起跑线限制了你的未来。如果你有能力不去做这件事,那是你的落后思维,但是你没有那个能力而且觉得自己根本承受不住那么大的压力的时候,还去拼命追赶,那你就是拿你未来的一切在赌博和最底层的抵抗。

我并非是遏制人对梦想和更好生活的追求,我只是不接受自身没有达到高度的时候去拼了命牺牲自己那些不可预见的所谓正确。等你到了所谓的学区发现,你还要追赶的不只是单单一个学区房,还有你自己的见识和思想,你的谈吐和你的圈子。这些不是一个学区房就可以改变你孩子的未来的。诚然,一个好的环境对孩子生长会有必然的帮助,但是,前提是在一个均衡良性发展的状态下,不然你会觉得生活不易,人生太乏味。

现在的很多人,一味的效仿那些成功的人,殊不知人家在背后付出的汗水,那些努力奋斗换来的的结果,承受的巨大的压力,那学区房只是对他们的回报和认可而已。

说回题主的标题,破釜沉舟可不可以,我觉得适用于少数人,如果题主你认为你像项羽那样的人物,你做有风险放大的事,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你介绍了你的工作是稳定的,不会更换工作换取更高薪资没有上升通道,那你是什么勇气放弃了自己应该有的生活去过早的完成下一代的使命呢。骆家辉用五十年,几代人完成了逆袭,你才 30 多岁,你现在不做,你可以给你孙子来做。中国人,现在就是太浮躁,太急了。难道孩子上好学区学习好就出人头地了吗?

那只是让自己多一份选择而已。

这个世界很美好,停下来驻足看看这个世界,只要你们一家人健康的生活,孩子快乐的成长,一切都来得及,慢慢来,别着急……

知乎用户 Cynthia Li 发表

这个邀请我很想当作没看到,因为我知道你希望我回答说学区房并不重要,而如果单就学区房而言,我的回答也是如此,不需要孤注一掷买学区房。

但是。。。。

题主你的问题根本不是学区房问题,要不你换位思考,换做你上下班奔波两个多小时,家里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辛苦奔波一天之后,还要花心思去协调和你不停争吵但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开的岳父母。

你父母在辛苦带孩子,你老婆在工作,两小时以上通勤 + 带孩子 + 和婆婆吵架,作为码农,可能你想说自己 996 + 通勤 3 小时,问题是,你的老婆宁可选择 8127,也不愿意天天和婆婆吵架,你愿意天天回家吵架吗?当然你不觉得,因为你父母不会和你吵,只会无底线宠溺你。所以你的工作量可能还不到你老婆一半好吗?

我觉得你老婆指责你的自私,并不是学区房和对孩子付出问题上,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知乎用户 加纳班图尔 发表

我经常听到有女性的长辈说一句话:当初如果听我的,在哪儿哪儿买房,现在肯定过的好得多。

这么说的人一般都能举出一两个例子,某某某,当初过得跟自己也差不多,但是买了房,哪怕贷了款,哪怕抵押了资产甚至借了水钱,怎样怎样,现在就住着复式、开着宝马、过着神仙生活。

还有一句非常恶毒的话:男主外,女主内。

“主内”——以前这句话明明是说洗衣做饭,现在莫名其妙就被借题发挥成了配置资产的意思。你挣钱,她花钱,她不能证明自己有那个脑子挣到这笔钱,但她已经拿一堆乱七八糟的手段得到了这笔钱的处置权。

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娶的老婆,第二大的问题就是你既不止损,也不说服她,甚至什么都没明白就由着她瞎投,由着她把问题捅得越来越大。

在北京,三十岁,挣一万,拿着应届生的工资,一口气生两个,还想买房?还是学区房?还是三环?

有一件事一定要捋清楚,那些女性长辈,她们是看到了房产作为一种资产在未来会升值,还是单纯因为自己想住得舒服惹人羡慕的虚荣心?

明知道有机会增值,因为手里没钱,所以不去买?换我砸锅卖铁我也买啊。

当时买不起房,买万科碧桂园的股票了?买建材的股票了?投资装修公司去了?有吗?怎么买的还是衣服跟化妆品?

所以只能拿别人挣的钱去投资?自己那点儿工资通通得消费?

那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坏钟一天也能走对两次。事实是她们和别人,出身不一样,颜值不一样,眼光不一样,谈吐不一样,情商不一样,自制力不一样,而只要有一样东西差不多,她们就会觉得:她也应该过上那样的生活。然后她们把一切自己过得不如意的地方都归纳为:

因为老公没有听自己的去买房。

全是别人的错。

努力是不可能努力的,只有摘摘桃子、甩甩黑锅,这样才能生活下去的样子。

然后她们会对晚辈说什么呢:一定要买房呀。潜台词是:我差一点就能活成那样,就差一点。不是我的错,不是我的责任。

买了房就不会过成她们那逼样。人生只有天堂地狱两个下场,而天堂的唯一门槛就是买套房。

你老婆就是信了这些老阿姨的鬼话。

你信了你老婆的鬼话。

她不是要你 “为了孩子付出一切”,她要的是占据“为了孩子” 这个大义以后,让你付出一切。——这是非常常见的控制自己丈夫的方式。

明白人都知道,论来钱的快慢:出门上班不如压榨父母,压榨父母不如压榨老公。

如果你观察长辈观察得比较多的话,你就会知道,这种把丈夫控制成窝囊废的人,最后只要过得不好,还会反过来埋怨自己的丈夫为什么是个窝囊废。

去他妈的 “为了孩子”。

从头到尾都是为了自己。为自己被别人戳中自卑之处开脱,为自己没有基本的评估能力和投资眼光开脱,为自己被售楼话术、被焦虑营销洗脑而开脱。

你挣钱就是为了过这种日子的?

过成这样还不如回家喝酒喝死。

钱不够未必是你们的责任,活得不开心肯定是。

你的孩子根本就用不着你过成这样,孩子的物质要求很低。孩子希望你做个心平气静、处事公平的和善的好人,而你离你应该为孩子做的事越来越远。

去他妈的 “为了孩子”。

知乎用户 超人小飞飞 发表

这个问题是蛮现实的。我有个同学最近就给孩子买了个徐汇区的学区房,300 万估计也就三十平。她孩子才刚三岁,今年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考了一个私立的,一个月学费一万六。这样的幼儿园大概有六百来个人去考,一共只招了四五十人。小学大概率还会考私立的,考不进有学区房保底。这个同学算是我认识的人里最焦虑的一个,常常有一点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就来问我。但她也是对孩子教育最上心的其中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好,孩子我见过也很聪明,可以预见,未来发展不会差。

我一个哥哥,花四十万一年送女儿去英国读书,初中就出去了,现在十七岁。在国内是个成绩比较普通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好,小时候还挺跋扈。(请过家教,一对大学生男女朋友,两人偷偷说如果我们以后的孩子像她一样笨怎么办,被我哥哥的妈妈听到告诉我们。)去年我见到她时,已经成了一个独立有见地的少女,超越同龄孩子的成熟度,一口标准英式发音,还展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她们那里高中竟然是选修的,可以不用选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科目,所以她的成绩成了优秀。)目前她打算考有名的艺术院校,可以预见,未来不会差。

我的大部分中学和大学同学(孩子年龄从幼儿园到初中不等),都是想各种办法给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他们自己认知里的,不一定是客观上的最好)。比如小孩的户口先放父母那里读小学,再迁到自己房子里读中学。学一个乐器、英语、奥数或别的才艺,基本上是标配。什么都不学的几乎没有。特笨的我没见过,基本上都是聪明可爱心理也挺健康的孩子(我已经很久没见过笨的孩子了)。这些孩子长大后,不说出类拔萃吧,加上祖传的几套房子,差是肯定不会差的。

以上是上海土著中产或小资的情况。现在来看题主的情况,题主夫妻都是农村到北京的,但收入也达到了土著的水准,应该说已经很优秀了,缺的是两边父母两套房以及经济上的帮衬。在这样的情况下,题主妻子想要的实际上是让孩子和土著有一样的起步环境,而题主还没有 “城市精英的思想觉悟”,你们的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如果题主的妻子早点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不该那么快要二胎(其实我的同学亲戚们普遍也都不敢要二胎的,有了的通常也是计划外)。现在既然二胎已经生好了,我们谈谈具体的策略问题。

首先我要说,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家庭条件,以及父母的格局眼光,确实能让一个智力普通的孩子变得优秀。前面说了我哥孩子,差不多就是靠钱堆出来的,如果放在国内参加中考高考,估计只能进一个二本,最后还是要送出国镀金。而我另一个家庭条件一般的亲戚(不在上海),家长并没有任何规划,孩子今年中考成绩一般,只能进普通高中,如果再不规划,可以预见,进不了好大学。(我给他们出的主意是让孩子赶紧学画画,做美术生,孩子本身也喜欢。其实几年前我就建议过,但是他们没有采纳,把钱和时间全花在给孩子补课上了。)这两个孩子在我看来,智力上是差不多的,还都有一定的艺术天赋,我都教过她们做手工,看过她们画画。然而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同,父母的操心不同,她们未来会截然不同。这真是让人很唏嘘的地方,像看现实版《火线》一样。

所以这里我要支持一下题主的妻子,她的焦虑是有道理的,可能有其他心理因素在里面,但是并非完全无理取闹。在孩子教育上面,女性要比男性操心很多。

但是说回实际情况,你们现在的经济条件再买房,确实是有巨大风险,不应该孤注一掷。我给你们出个策略,现在就买小学的学区房压力太大,不如把目标定在买初中的学区房上,这样你们一下子多出七八九年的时间来攒钱。小学的课程相对简单,自己上点心辅导。毕竟是在北京,普通小学教育也不会太差,而且你们现在住的房子五百万,周围生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在孩子读小学期间再观察,如果他自己优秀,自己能考进好的中学最好,考不进就下手买学区房(不过我不清楚北京和上海的情况是不是一样)。如果你们三年内经济有很大的好转,可以早点给二胎买小学的学区房。但是无论如何,抵押房产去买学区房风险太大,你们还没有考虑万一老人生病需要用钱的情况。

题主也应该开始考虑和研究这些问题,因为你是农村长大,大概率是放养,靠着自己本身比较聪明进了大学。但是你应该不同于你的父母了,给予孩子培养和不培养,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觉得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快乐开心就够了,但是如果能培养他一个长足的爱好,帮助他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建立自己的事业,那是更高级的幸福快乐。另外夫妻教育理念不同,会导致生活不和谐不幸福,你们要早点统一战线。

你妻子连续生育已经很辛苦了,她需要理解,关心和支持。她需要的不一定是立刻就买好学区房,而是你能够尽快重视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她一起并肩作战。

我半夜写的,可能有疏漏,回头再订正补充。

知乎用户 心理咨询师常有理 发表

@樱桃 CC

谢邀。

说起学区房,本人所在的城市苏州,作为江苏省 GDP 第一的城市,最近刚刚因为学区房与高考成绩之间的巨大反差,大批家长已无力吐槽。

原因是,苏州学区房已经炒到了 5w+,个别 8w,但 2019 年高考成绩却不如一些乡镇中学。看图吧!

江苏省 400 分以上人数中学排名

江苏高考满分 480 分,400 + 属于高分,但苏州全市 400 分以上 141 人,竟然比不上隔壁无锡的一个中学??

以苏州 2019 年的高考成绩来看,学区房似乎就是个笑话,至少苏州似乎是这样。

如果单纯是为了孩子高考,买苏州的学区房,可能还不如去淮安、盐城、泰州等下面县城买个房子。

如果题主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高考成绩,上一个好大学,那么可以考虑赞一笔钱,然后高中三年把孩子送去衡水中学这样的高考工厂,高考再回去参加北京的高考。

我跟我媳妇也多次探讨过学区房的问题,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尽我们所能的给孩子最好的条件,但没必要为了所谓的学区房,把自己搞的那么累。

题主如果真采取了你老婆的这一波操作,先不说风险问题,你在这种高压状态下生活,不怕精神奔溃吗?父母压力这么大,还有心思和精力好好教育孩子吗?

就我个人的求学经历而言,**从小学到高中,好老师胜过好学校,好家长胜过好老师。**我家娃还小,但我已经做好陪孩子从小学读到高中,所有的知识重学一次的心理准备了。

知乎用户 老书 发表

凡事中庸,在生活中大致是不会错的。比如你们市每个区有一所最好的学校,然后有排名二三四五六几所学校。第一名学区房溢价可能是百分之俩百,排名第三的学校,学区房可能只溢价百分之二十。那就选择第三的学区。学校风气没有毛病就好。学霸是天生的。只要风气不坏就好。

知乎用户 明心亮空 发表

你老婆有点疯了。

马云好像说过,阿里最喜欢招聘班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

前几名过于孤傲,不太合群,领导能力欠缺。

后面的学生,自卑不自信,难有前途。

最好的第十名,不缺自信,又能与团队达成一片,最适合当领导,也最有前途。

学校就是围绕了中上等学生制定计划的,设置课程的。

换句话说,孩子在学校是中上的学生,这个学校是最适合孩子的学校。

这个中上等,可以扩大到你的经济收入学历工作等,你的家庭是否能在学生家庭排名中上也至关重要。

如果把三流大学学生送到清华大学去,会怎么样?轻则退学,重则抑郁自杀。

小学生也一样,去了不该去的学校,轻则厌学,重则抑郁

家庭也一样,过度背债,夫妻天天吵架,家庭不和,孩子能健康成长吗,学习能好得了吗?

就算家庭勉强和谐,天天唠叨孩子你们的付出,孩子能承受的了这么大的压力吗?

在快乐的时候,学习效果最佳。

在我看来,家庭的和谐至关重要,你若每天陪孩子玩乐学习一小时,远远超过所谓的学区房。

何况你们本身的素质不差,能给孩子的远超学校的。

多留点时间给孩子,也给自己,也给家人,不留遗憾在人间。

不要做那个让后代飞的笨鸟,要做就做带领孩子飞的雄鹰。

这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是笨鸟先飞;第二种是不飞,第三种最可恶,自己飞不起来,就盖个窝,下个蛋,让后代使劲飞,使劲飞!

知乎用户 大大大武 发表

前三个月,我也为了孩子的学区房奔波劳累,辛苦操心就不说了,还没有人理解。

换个角度讲,我能理解你老婆说得。学区房对孩子有利,至少有些学校确实很拔尖儿,二来学区房保值。

女人总是会比男性更焦虑不安,但又比较爱叨叨,甚至会比较。而男人的压力是摆在心里的,内心苦。

我眼睁睁看到学区房从垫垫脚能够得着,但后来跳一跳都觉得难的地步,也就是去年底到今年中,房价开始回暖,一个月总价多 20 万也是有的。20 万,对我来说,对很多人来说,需要辛辛苦苦劳碌一年才可能赚的到,而在楼市里,分分钟就涨上去了。

为了学区房这件事,我和家人(主要是老公家)思路差异非常大。因为就近的学区实在太差,口碑太烂,我实在不想孩子读这样的学校。为此吵架冷战都是有的。

后来,老公意识到了学区房的重要性,答应看。我们从最好的哪几所,不停看到略好的那几所。虽然我们特别特别喜欢某一家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房价实在比较高,房子也比较烂,想想为了孩子牺牲这么多,似乎也不太能咬咬牙接盘。

再后来,次一点的也行,有就行了。

到现在,还没下手,或者下不了手。

这一代人,实在太累了~

现在我也坦然了。实在不济,孩子没大出息,但目前家里 3 套房,以后折价还可以给他留一套。做父母的,也能备个婚房,再不行接济下换个新房没问题,只要家里人都健健康康,比啥都重要。

谁不想有最好的学区,孩子也学习好呢?

但学习好的孩子,真能理解你吗?

真能有自己的主见?

真能有完整的人格吗?

这些,都比学校更重要!

当然,我依旧不愿意去上那个差学校,但不一定非要最好的学区房。能力范围内,伸伸手可以够得着还是可以努力下的。

家里人一团和气,把话说开,各司其职,比什么都重要。

知乎用户 大明妈 发表

太长了,同为小学生妈妈,看着脑袋疼。

说句跑偏的,贵老婆是心太高,你俩不应该结婚。既然她想要的太多,应该找个有学区房的北京土著或者高薪没负担的老公。可是那样条件的男人,恕我直言,未必看得上贵老婆,所以你俩蛮般配的。

不建议你们上杠杆了,万一把你逼死呢?那天刚听说一个爸爸被辞后,上吊自杀了,家里实在经济压力太大,失业就等于失去一切。

我周围生二胎,奔学区房的家庭,目测家底都蛮厚的,夫妻双方注意是夫妻双方全没有负担,老人也给力,不愁钱。

等孩子大了,学这学那还费钱呢,学费很多都是两万起…… 你们到时候又怎么面对呢?刚听说同事孩子北京文科考全市 300 名,那孩子非常优秀还一对一请家教花好几万,你们哪儿来的教育经费呢?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看家庭气氛不好,妈妈天天嫌弃爸爸挣钱少,才是对孩子教育的极大不负责任。

知乎用户 Mengyao MS 发表

我在 18 年中至 19 年 4 月份期间看过北京一段时间的学区房。从西城、到海淀、甚至看了东城、朝阳。

结论是:我没有买。

以下原因:

1 没钱。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高级别的如万柳、德胜那种没去看,没预算。说几个我看过的印象深刻的房子。

(1)西城 - cs 馆小学(号称直升 eight 中),白 c 湾社区。40 多平,当时报价 450w,是那种老公房社区,没有电梯,几乎没有绿化,没有物业。房子在一个类似于大学宿舍格局的建筑内,从贴满小广告的单元门走进去,天花板上挂着滴答掉水的衣服。爬楼梯上 4 层还是 5 层,能够从楼道的窗户往外看,天井里面全是各种生活垃圾。我当时拍了个小视频,感叹这就跟电视剧《虎妈猫爸》里面的场景一摸一样。房子本身也是清水房,水泥地白墙,摆着可能比我年龄还大的家具。后来我逃也似地跑走了。再过两周,中介发了个微信告诉我这房子 420w 成交了。

(2)海淀清河那边,也是某回迁房社区。房屋在五层,没有电梯,复式。里面有一个螺旋状的楼梯通往阁楼,阁楼里面,摆满了各种木制根雕、佛龛。小区里一帮大爷大妈无所事事地盯着我们。

(3)还是海淀,号称有机会是能上中关村 No three 小学。房子在一个商住结合的社区里,在二层。不知是层高低还是什么原因,从某个房间窗户可以看到外面路人的脑袋。当然还看过更奇葩的,从卧室窗户可以看见公交车从旁边掠过。。。然后窗玻璃跟着一起颤抖。。。(后者中介给的卖点是有可能要拆迁。。。拆迁。。。。)

(4)东城。这个案例跟房屋本身没关联了但是还是想讲讲。应该是租户住着,有一个房间,天花板打了洞,装了个吊环,下面挂着一个一上一下的婴儿篮,里面睡着个宝宝。关键是,宝宝在里面躺着貌似睡着了,这个篮子还在一上一下大幅度地运动,而且还放着奇怪的音乐和一闪一闪粉红色的光!!所以我也是屁滚尿流地吓跑了。。。

(5)还是东城。有些房子有共性,遮挡。就是你从某个房间窗户往外看外面是墙。只有墙离得远和离得近的区别。。。

(6)朝阳。有些经适房的大板楼,电梯不直达。只到某些层,然后步行穿过一段走廊,再走楼梯去相应的楼层。

(7)各种奇葩户型。开间、卧室缺个角、三角形的、客厅墙面有个洞可以钻出去的。。。

总之对于我们家庭而言,两个小孩,两个老人,如果要居住面积合适,居住体验稍微好一些的,那么预算要做到 800w 以上。

所以我们基本放弃了买学区房的想法。如果要再次置业,也会是因为职住通勤距离、改善居住体验这些方面的原因。

而且肉眼可见,在小学初中阶段,北京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越来越均衡。各区各公立学校差距逐渐缩小。某些高中在高考还是有碾压优势(rdf 啥的),但不可否认这些学校早就在小升初、中考就全北京甚至全国范围内各种筛选,搞来了尖子生,马太效应自然显著。

个人觉得可以从一些软性方面的因素考虑是否入手学区房。首先是居民层次。要看小区里有适龄的小朋友在无忧无虑地奔跑跳跃,要看邻里举止是否文明友善。我个人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在一个堆满垃圾、没有绿化、机动车快递车来回穿梭的社区成长;

其次是距离小学、初中、幼儿园的通勤距离。距离太远大人接送时间成本高、安全风险上升;

再次是周围有没有培训机构扎堆。培训机构包括:文体艺术、学科培优、竞赛辅导、游泳池、足球网球花滑等等,越丰富越好。方法就是看一处房子就在地图 app 上搜索周边。

最后还是很赞同大部分的回答,学区房比不上家里的书房,好的家教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作用胜过一切。孩子是否是上清北藤校的料,看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智商,有没有这个遗传基因。如果父母都是普通人儿,不如在基础教育阶段花大力气投入孩子的:体能训练、习惯养成、性格塑造这些方面。人生是个长跑,教育是个长线,只要孩子自己有成长性思维和好学的热情,40 岁上哈佛,60 岁读博士,他自己乐意就好啊。

知乎用户 只持有正确的仓位 发表

该,不是为孩子,上学没屌用,但北京学区房还得涨!!!

知乎用户 贝壳 发表

真心不建议

1、一家子大房到小房,生活质量下降。没有私密空间,学习生活也会影响,会让人更焦虑。

2、两个孩子只上学区的好学校吗?课外班的钱两个孩子到时候一个月至少小一万啊

3、学校还有游学活动,寒暑假班都是钱

4、没有考虑到生活中的意外,生个病就大几千的,都从生活费里出吗?

——我想告诉题主的是你们的高学历孩子智商不会差,但是你们的,特别是妈妈的焦虑是题主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孩子妈妈对你职业钱程的焦虑,她对自己和你的期望都不大,才会如此鸡娃

怎么给她安全感和爱是主要的,只有相爱的两个人才能培养一个优秀的娃。现在看至少你的负能量爆棚啊。

知乎用户 丹丹 发表

你们的收入和双方父母家庭情况,你家有二个宝,双方收入在北京不算多,父母都是农村的,家庭抗风险能力弱,真的没什么能力买学区房。你们多研究研究北京的学区政策,毕竟还有好几年才入小学。

学区房重要吗?买得起就重要,买不起就不重要。

都说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价的,可是学区房的价格,却是清晰的标注出你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多少钱。

说说我们家买学区房的事,提供一下参考。我们家在二线沿海城市,夫妻俩都 38 岁,近年来家庭年收入 40 万,双方父母有退休金,有一个即将升入初中的女儿。我们在孩子入小学前考虑过买学区房,但是那时候经济不允许,随着薪资增加,孩子四年级时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确认本市的升学政策的情况下才买的。

我女儿转入重点小学后,学习氛围确实不一样,老师也认真负责,我们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培优班,现即将升入重点初中,以后辅导班费用也是不小开销。

不过,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学区房升值的部分,完全可以覆盖孩子这些年补课费用。

建议你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结合本地的升学政策,再给自己点提升薪水的空间。

知乎用户 老猫逗耗子 发表

我小时候父母总在耳边念叨,无非就是 “你要好好学习”“我们这么累都是为了你” 之类的话。

我就问他们:“当初我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没有叫你们好好学习吗?为什么你们都没考上大学?”

我妈就哭笑不得地指着我对我爸说:“你看你家孩子,又抬杠!”

我小时候总抬杠,这是他们对我的定义,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在讲道理,但是没人听,后来我就沉默了。

上一代人都结婚早,我十岁的时候父母才刚三十出头。但是你猜他们在干什么?

我爸下了班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我在旁边稍微待久一点,他就会问我作业写完了吗?

我妈更奇葩,她放了假不让我出去玩,要我听写单词和汉字。但我上学的时候她在干嘛?打麻将…

整个少年时期,他们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学习”,但我从来没见过他们学习。

可笑吗?

很多父母觉得为孩子付出 = 花钱,花最多的钱,上最累的班,妄想感动孩子。别逗了,孩子从来不会被感动,他们都是有样学样。换句话说,你什么德行你孩子就什么德行。

我们都 32 了,我上下班来回 3 个多小时,家里总是因为我妈带孩子的事争吵不断,闹得心烦意乱,精疲力尽

这还没买学区房呢,已经筋疲力竭了。敢问将来你有时间教育孩子吗?你有精力给孩子树立榜样吗?(哪怕你是装的)

而且你们这学区房现在买也太早了吧,大儿子才两周,上初中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等等,你老婆该不会是为了上小学买学区房吧… 大哥,小学那点知识,只要你家孩子不是快木头,随便哪个学校教都没问题吧。(我的小学老师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也不妨碍我们大多数人都 95 + 啊)

我觉得你有钱不如多带孩子出去转转,看看大千世界,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孩子沉迷游戏才是教育最大的敌人。

再好的学区房也救不了不爱学习的孩子。

知乎用户 wxzgsd 发表

恩…… 作为两年前为孩子学区房卖掉唯一房产的过来人,我提供一个我觉得可操作的方案也是能让你和你老婆能最终达成一致的方案,就是你要舍得东三环房子卖掉折损的 10% 的价格,然后换个学区,再租个居住条件与现在相当的房子,否则,你俩都会意难平!

首先我非常理解你老婆作为一个妈妈为孩子未来殚精竭虑未雨绸缪,我当初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从 12345 网站查到小区划片小学家长上网投诉学校用临时板房过渡,投诉课桌椅破旧,继而查了一下小学升学率各方面资料,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做为妈妈我不在乎自己住的环境好不好日子舒不舒心,如果我的孩子受教育条件还不如我小时候小地方(县城重点),我何必在大城市扎根?我认真考虑了,我不!能!忍!在下定决心起,我就把可行的方案提出来了,所以你老婆的方案也一定是在各方分析多种演绎盘算后提出的,但同时,不要说你老婆这种翘扛杆这么历害的操作,当时我说置换我老公也是不理解,说孩子还小,新房才住两年,换房压力大,不想租房,与我无尽的争吵,所以我现在也很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们把保住东三环这套房子的前提条件更改一下,舍得这 10%,既有了学区,老婆又能离家近更多照顾孩子,你也不用觉得三居换两居憋屈,还贷压力也没那么大。

当初我们家换房子我可以说是孤注一掷,苦口婆心,声泪俱下也不为过,决定卖房到买房租房一个月不到,一个人奔波不被理解,到孩子有好学校上,不负愧疚,我觉得心里的这份踏实是值得的,学区房只是起点,而不是有的评论说不如省下钱上好的培训班,二者是都要的,你们如果是置换而不是另买,完全是可以兼顾和负担的起的。

两年过去了,现在证明我是对的,我是二线沿海,置换后房价开始下行,既便这样,学区还涨了 20 万,而卖掉的房子降了 20 万,40 万的差价占房款近五分之一,现在租的是市中心离单位很近市价三百五十万的三居室 (原小两居),居住环境改善了,孩子小就近照顾方便的多,现在租售比倒挂,怎么算也是划的来的,我和父母把后方顾好,家庭稳定,全力支持我老公更专注放心地拼事业了,我认为有些压力但未来可期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再过几年看老公发展情况,进可再买房,退可小孩上学后再卖了学区置换。假设当初没换房,换成现在,必须做选择的时候,我也会置换的,哪怕已经错过最佳时机,因为要从长远看,必有取舍,你俩一定好好权衡协商,(小声逼逼,我当时都想和老公离婚了),所以我希望你务必一定也要尽量照顾到你老婆情绪,把她做过的功课也做了,至少好好倾听她的各种分析和理由,尤其还婆媳问题,产后哺乳期,惹火她全家都不会舒心,男人有时一门心思只想赚钱有压力,不知道女人筹谋分析做功课心有多累,有时选择比努力重要,先商量出可行的方案才能有目标去为之奋斗,而不是各执一词争吵不休,你理解她为了后代而不是自己的用心良苦,将来你奋力搬砖你老婆也会更心疼你对你好的。

加油啊,大兄弟!祝好!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知乎用户 Hermann 发表 之前有段子把这个题目当个笑话,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话题。我想花点时间彻底把这个问题的本质说透彻,毫不抖机灵。 “学历”和 “学区房” 作为两个变量,循环套,看似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般纠结。但是 …

好奇心对于孩子的未来究竟有多重要?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探索世界的兴趣与生俱来,所以科学探索书籍一直都是很多小朋友的挚爱。 选择科普书籍和其他故事绘本不太一样,除了绘图精美外,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专业性。 刚好前段时间,出版社向我推荐了一套科学百科启蒙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