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 6 名学生在内蒙古某矿厂参观学习中意外坠落溺亡,具体情况如何?
知乎用户 田君良 发表 我找了一张图,就是下面这样,几个人站在浮选槽上的格栅板上,结果掉下去了。 溺亡,这个说法就不对。 人掉进浮选槽,会同时受到浓稠矿浆、化学毒性和机械伤害等至少三重伤害。 这怎么能用一个溺字形容呢。 我只能说,非常痛 …
《年少日记》
文|蛙蛙和洼
一排泛着金属光泽的浮选槽沉默地矗立在车间里,像一列等待吞噬什么的史前巨兽。
下方翻滚的,是粘稠、灰黑、散发着化学药剂味道的矿浆。
他们才二十岁左右。
1/ 活下来的人截肢
那是2025年7月23日上午10点20分,内蒙古呼伦贝尔,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的选矿厂。
六名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连同一位年轻的带队老师,正站在钢格栅板走道上,进行他们的暑期认知实习。
这是他们专业与毕业要求挂钩的实践,学校已经组织了很多年,一切本该和往年一样安全、寻常。
突然,脚下的格栅板毫无征兆地断裂、脱落。
七个人瞬间消失在所有人的视野里,坠入那“类似于泥石流”的矿浆中。
“人掉进去动不了”,一位曾去过那里的学生事后回忆。
浮选槽深达数米,内部是密度高达水两倍的矿石、水和化学药剂的混合物,其中包含强碱和氰化物等剧毒物质。
槽底还有高速旋转的叶轮,转速高达每分钟三四百转,足以撕裂一切。
坠入,意味着瞬间的沉底、窒息,以及被化学品灼伤、被机械撕碎的危险。
正观新闻报道
我觉得自己很难去想象那个瞬间。
是恐惧吗?还是被突如其来的失重感占据,来不及思考?
我试图代入,却只感到一种混杂着铁锈和化学品气味的窒息。
语言在这里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任何“身临其境”的描写都像是一种对逝者的冒犯。
我只能承认,我无法理解那种坠落。
救援持续了47分钟。
结果是,六名学生全部“确认已溺亡”。
“溺亡”这个词,在官方通报里显得如此轻描淡写,以至于引发了网络上的普遍质疑。
人们愤怒地指出,
这不是简单的落水,这是坠入工业炼狱。
而“救出后确认已溺亡”的表述,更像是一种冷酷的文字游戏。
网友评论
唯一的幸存者是那位带队老师,他受了重伤,代价是一条腿被截肢。
2/ 死去的好学生们
他们都是好学生。
他们按照社会、父母的期待,考入著名的**985高校,**勤奋学习。
网友评论
**他们大概是那种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努力的年轻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能抵达一个安稳的未来。
这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契约:
你努力,你优秀,你遵守规则,社会就应该为你提供一个安全、光明的上升通道。
他们的死,是对这份契约最残忍的背叛。
讽刺的是,这家企业曾是学校引以为傲的“优秀实践教育基地”。
就在事故发生前不久,该企业的公众号还在宣传浮选车间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目标,甚至宣称“顺利完成了一二系列混精二层平台地面格筛板更换”。
中国新闻周刊发布
然而,媒体调查却揭示,那块夺命的格栅板,
设计寿命5年,却已超期服役8年,
并且在2023年就被通报过“承载力不足”。
正观新闻报道
所谓的“更换”,究竟是真实的工程,还是一纸空文的汇报?
事故调查组发现,涉事企业2月份虽对格栅板进行过一次“局部更换”,但:
未对局部焊缝做无损检测;事发平台日常承载标识缺失,未限定同时站立人数;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
腾讯新闻报道
3/ 事后的歉意
面对这样的事情,我同样感到一种心虚。
能轻易地谴责企业的草菅人命,谴责监管的层层失守,但这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积重难返的管理惰性,又岂是几句愤怒的口号能够厘清的?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困境。
企业追求利润,学校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渴望获得实践经验和学分。
每一个环节看起来都合情合理,但当它们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方式链接在一起时,悲剧就发生了。
我们习惯于在事故后寻找一个或几个“罪魁祸首”,将他们绳之以法,仿佛这样正义就得到了伸张。
但这往往会让我们忽略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那个允许悲剧发生的系统,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审视和改变?
我不知道。只知道,这些孩子,
如此生活二十年,直到坠入泥浆。
一群刚刚成年、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轻人,他们短暂的一生,最终的结局却是以一种不堪的、没有尊严的方式,消融在工业的废料里。
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中金黄金发布公告,表示“沉痛哀悼”和“深表歉意”。
内蒙古自治区宣布成立调查组,进行提级调查。
涉事矿厂停产,公司股价大跌。
律师分析,相关责任人可能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
这一切都像是标准流程,一步一步,有条不紊。
可那些年轻的生命呢?
他们不是流程,不是数据,不是新闻标题里的一个数字。
他们是父母在二十年里倾注了全部心血的骄傲,是朋友深夜聊天时可以交付后背的伙伴,是恋人眼中闪烁着未来的星光。
他们的生命,在那个瞬间被强行画上了休止符。
他们的未来,连同他们自己,都被那片泥浆吞噬了。
我总在想,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仅仅是愤怒和哀悼吗?
愤怒会平息,哀悼会淡去。
或许,更重要的是保持追问。
追问那块格栅板为何没能被及时焊死,追问安全巡检为何形同虚设,追问未来的实习学生,能否拥有一个真正安全的学习环境。
4/如何偿还
人类学家说,牺牲的本质,是为了换取某种神圣的东西:
一场丰收,一次胜利,一个群体的延续。
那么,这六个年轻人的“牺牲”,换来了什么?
如果它只能换来几句道歉、几笔赔偿、几个责任人的撤职,而后一切照旧,那么这不是牺牲,这只是白白死去了。
我们社会有一种可怕的惯性,那就是遗忘。
再大的悲剧,在时间的冲刷下,也可能沦为历史档案里一行冰冷的文字。
为了抵抗这种遗忘,我们需要为他们建立一座纪念碑。
这座碑不应是石头,而应是问责。
不应刻着名字,而应刻着原因。
如果一次坠落,不能让所有悬在空中的人都低头看看自己的脚下;
如果一片泥浆,不能让我们警惕所有光鲜表面下的污浊,那么悲剧就永远只是悲剧,而不会成为教训。
我们亏欠他们一个没有谎言的真相。
我们更亏欠未来的年轻人一个真正安全的承诺。
这债,要如何偿还?
推荐阅读
知乎用户 田君良 发表 我找了一张图,就是下面这样,几个人站在浮选槽上的格栅板上,结果掉下去了。 溺亡,这个说法就不对。 人掉进浮选槽,会同时受到浓稠矿浆、化学毒性和机械伤害等至少三重伤害。 这怎么能用一个溺字形容呢。 我只能说,非常痛 …
一大早刷到每日经济报道报道的《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内蒙古某矿厂参观学习中意外堕落溺亡》。 整件事情是这样的: 这些学生是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7月23日上午10点20分左右,他们在老师带领下去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的一个 …
知乎用户 二蛋 发表 ZM 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你看他连名字都不告诉你,是男是女也不告诉你,我其实搞不清我们现在连斯洛伐克都惹不起了吗还撤热搜?这和满清结与国之欢心有多大区别? 你们赞的我很慌 知乎用户 非人哉九尾 发表 4+4 之后, …
原创 有竹不倒 竹不倒 有些事情,能荒唐的这般理所当然,也是我不曾想到的。 上面这张图,并非AI作品,而是实打实的事实。3名工地上的工人,被挂在门口“警示教育”。你敢信吗?把他们这样挂在那里,其实是为了他们好。 因为他们没系安全带。 你可以 …
文 / 熊韧凯 詹校长气呼呼地冲上二楼,首先看到的是三个坐在走廊上的孩子。其中黝黑瘦高的叫沈欣,见着她,詹校长就知道他们准没干什么好事。她比班里不少同学大上一岁,性格也是全班最叛逆的。詹校长经过时,她大概是将脑后长长的马尾辫一甩,别过头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