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你如何看待这一建议?你能接受多长的通勤时间?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腾讯新闻​ 发表

建议很好,但以后不要再提这种 “何不食肉糜” 的建议了。

这还用您建议?我是喜欢坐公交挤地铁体验人生吗?

如果能步行上下班,出门走路十分钟到公司,下班走路十分钟躺倒家里床上,我不知道更舒服?

我不但知道这样更舒服,我还知道单独整租一定比跟别人合租更舒服,我还知道每天吃外卖没那么健康如果自己买好的食材自己做饭吃更健康,我还知道不要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工作要有时间精力读书学习自我成长。

问题是多出来的房租做不完的工作您管清友老师帮着给钱帮着做完吗?

我如何看待这一建议,我觉得管老师站着说话不腰疼呢。

知乎用户 Jacob 贾超​​ 发表

要不是为了省钱,要不是租不起单位附近的房子,谁愿意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呀!

经济学家的建议看起来没有错,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自我提升,但是多花的钱,该去找谁要呢?

单位附近租房要 6-7000 一个月,而租远一些,可能只要三四千,平衡一下成本和收益,每天路上通勤一两个小时,一个月能多省三四千,还是选择通勤远的方案吧。

如果结婚了,那就更身不由己了,像在北京这种特大城市,除非夫妻双方是同事,单位附近房价还行,很少有买房能买到双方通勤时间都很短的,一般能一个通勤时间短一些,就很不错了。

甚至北京还有很多打工人,家在天津,每天高铁上下班,家在河北,周中北京打工,周末回家陪老婆孩子。

经济学家说的没有错,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个人成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用每天这一小时的成长,获得更高的回报的。

有钱人才配用钱买时间,没钱只能多花时间省钱。

知乎用户 王之葵托利​​ 发表

那要说到专业性,还得是专家。

专家就是专家,专家老懂了。

你看人家说的这话,非常圆润,滴水不漏。

首先人家没有说 “命令”,没有说 “要求”,没有说 “强迫”,人家说的是 “建议”。

这两个字就说明专家只是一种提倡和呼吁,没有违背年轻人的自由选择,你要是想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你要是喜欢通勤的那种感觉,那你完全可以多花点时间。

然后你再看,专家这里面还用了一个 “过多”。

这个词用得就非常巧妙,不是说别在通勤上花时间,而是别花 “过多” 时间。

尤其是这个 “过” 字,一下子就体现了这个时间已经超过了明显的限度,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通勤时间的不必要性,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是根本挑不出毛病。

当然,在这里我也建议专家,不要把过多的时间用在说废话上。

我们再往后看,专家又说了,我觉得,这种确实,那生活的幸福指数太低了。

这话就表现出了专家对我们的关心,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指责我们,而是切身为我们的幸福考虑。

要说专家就是专家,他既能高瞻远瞩,也能体察底层疾苦,他通过这些年的调研和天生敏锐的嗅觉,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事儿会让年轻人的幸福指数降低。

这就是 KOL 的威力,核心意见领袖往往能一下子指出问题的症结,而大多数人恐怕一直不幸福也找不到什么原因吧。

说到这里,专家的聪慧已经尽数体现了。

而后边,专家又反复强调(车轱辘话),对于年轻人来说,时间很重要,要拿来提升自己。

这就比上一个维度更深了,我不解释恐怕大家都看不懂了。

这表示出专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他是在为我们的以后考虑,而且专家说的很清楚,年轻人即便是努力赚钱也赚不到多少钱,你就得把时间用在提升自己上。

你看,专家就是专家,人家也没说具体让你干什么,但是就用 “提升自己” 这四个字一形容,你就懂了,你就知道了,这肯定是好事儿。

但是具体怎么提升自己,这就是因人而异了,这更说明了专家在讲解的时候注重因材施教,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发展方向不同,专家没有给你框死了,而是让你自己去领悟。

最后放的这个数据图就更彰显出了客观性,它要是不放我还真猜不到通勤时间最长的会是北京上海。

今天听君一席话,真的是如听一席话,属于是纯纯的大属于了,上一次听到这样有效的建议还是上一次。


做了一个同名微信公众号【写手一条城】,喜欢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知乎用户 写手一条城​ 发表

说句实话,真没有哪个年轻人愿意把时间浪费在通勤的路上。

你见过为了工作,而不得不进行双城生活和工作的人吗?

你见过每天早起上下班,通勤好几个小时工作的人吗?

年轻人难道不想多利用通勤的时间看书学习吗?哪怕是多睡会儿懒觉也是香的。

他们不是不想,是被生活所限制了而已。

年轻人刚毕业月薪三五千,周边房价咱也就不说,压根就不是该想的事情。

就说租房,拿什么吃饭?拿什么生活?

年轻人在刚开始工作的状态,除了拿有效的时间换取等量的价值,还能做什么?

如果租公司附近的房子,那是饿着看书还是饿着学习?

其实,特别能理解经济学家对年轻人的教育心态,只是所处的高度不一样罢了。

打工人毕竟绝大多数都只是普通人,都是为了生活在奔走的人儿。没有不想,只是不能罢了。

知乎用户 壹哥​ 发表

今天早上有雾,我还拍了张照片

还挺美的吧?

下楼送孩子,摘了口罩说了两句话,被雾呛得辣嗓子。然后出门路上,五十米外就看不到车了,打着双闪也看不见了,非常危险。

我就在想:早上在楼上看到雾,觉得很美,很有意境,心情愉悦;下楼就如丧考妣,这岂不是和专家,领导一样吗?

站在高处,看到的全都是华美盛世,人间仙境;

谁知下面,看到的却只有阴霾重重,人间惨剧。

啥叫不脱离群众?那就是你首先得是群众,你每天挤公交上下班,你 996、007 还免费加班;没有社保,每个月只有几千工资,住在租来的小隔间或者每个月为房贷发愁;下班忙了一天回到家已经耗尽了精力,倒头就睡,甚或是还要做饭辅导孩子做作业,完成学校规定的奇葩任务;为了省几块几毛钱,穿梭在闲鱼拼多多和批发市场购买生活必需品,等等等

你得有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然后才知道老百姓想的什么,需要什么,然后才能提出真正利国利民的意见。

你要是天天车接车送,吃喝不愁,有车有房,家族兴旺,那你必然脱离群众。

然后放这种 p

知乎用户 松子鱼 发表

这是想不想的问题吗?这是能不能的问题啊!

难道是年轻人想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吗?

每天结束了 12 小时高强度工作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忍受一个多小时的通勤才能回到家;回到家后倒床就睡、甚至连翻身都觉得累。难道这种状态是年轻人想要的吗?

年轻人不想尽量在公司附近租房、缩短通勤时间、留出更多时间来学习和充电吗?

是不能啊!市区的高房价 / 高房租是年轻人能承受得了的吗?

难道管教授的意思是让年轻人把大部分收入都浪费在租房上?

知乎用户 路视界 发表

这位经济学家没搞清楚建议的对象。

不建议有关部门坐视 “高企的房价和房租、缺位的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城市规划、不人性化的交通工具、不合理的劳动时间设置” 等因素导致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

看着是不是好多了。

要建议的对象不是撅着屁股东跑西颠地打工、住在租金没工作场所附近那么扯淡但也贵得离谱的出租屋里、通勤时间长到在工作开始前就已经头痛脚痛脖子痛的年轻人,而是能够影响上述因素的有关部门。

在通勤时间相关的现实问题中,有关部门是强势的,年轻人是弱势的。有关部门有能力去改变的因素,年轻人很可能没有能力去改变。

就 “提建议” 本身而言,有关部门可以派出代表和你讨论这些问题,而年轻人既没有统一的代表,也缺乏找你谈事情的途径。

公交车、地铁之类交通工具上的环境,在密集载人的时候根本不适合人类生活,更别提利用搭乘中的时间做点事了。这难道不值得改进么。

中国已经建成的混凝土笼子难道装不下年轻人们么。

劳动时间的安排就不能分散到让交通工具负荷更平稳地变化么。

真有那么多岗位需要跑到公司而不能远程操作么,在新冠病毒的阴影下好像不是这样呢。

年轻人涌入几座特大城市、造成当地常住人口多于规划的原因,经济学家不清楚么。

我能接受的通勤时间是步行半小时左右。我不喜欢乘坐大部分交通工具,包括我坐过的张江高科的单轨什么的。

知乎用户 赵泠​​ 发表

看大家都已经拍砖的差不多了,咱就不聊砖家的话了,单独聊聊上班通勤的事儿吧!

今年真是很有意思的一年,各大媒体,从官媒到自媒体,都开始高调报道那些跨城上班的案例,并且从行文中不难看出,多少有点支持鼓励的意味。

但是,无论是住在廊坊天津去北京上班,还是住在江苏去上海上班,都很难让人有幸福感。

虽然很多人说,现在用高铁通勤,如果时间点赶得顺利的话,整体时间还会比不少住在同城的人要短一些。

但问题就是跨城的主要交通方式要依赖高铁,长途班车这些通勤方式,这些通勤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是死的,人必须去赶这些时间点,不像地铁公交,错过了一班还能继续等下一班,整体也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所以有时候好像看起来整体时间是一样的,但是因为高铁终究不是地铁,用起来还是不方便,而且很多时候,你就只能赶那几个点的列车,如果想稍微晚起一会儿的话,就只剩一个点的列车可以赶了,赶不上,今天上班就必然会迟到了,如果你的公司对上班时间要求得比较苛刻,那你基本上每天都会活在巨大的时间紧迫感之中,早上害怕赶不上车迟到,晚上不敢加班也不敢参加聚餐等活动,害怕错过晚上回家的车。

而人家在同城的,虽然花时间长,但很多时候是因为早高峰地铁高峰限流,公交车堵车等因素耽误的时间,如果不堵车的时候,可能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就够了,所以这些人就没有太大的时间压力。

如果考虑到大城市的堵车因素,我觉得通勤时间单程在一个小时以内,都可以接受,毕竟在一线城市,市区二十几公里的距离,赶上早高峰,开车或坐地铁都要差不多一个小时了。

再远,就会不幸福,时间长了,就可能会随时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崩溃。

996 之后,老公就像换了个人,这样的生活正常吗?

知乎用户 弗兰克扬​​ 发表

![](data:image/svg+xml;utf8,)

这其实是经济学里关于如何脱贫致富一个很低端的错误逻辑。就是固执认为所有的穷人都是没有长期计划,没有意志力,不会努力的 FW。

在这种 “经济学家” 眼里,一切都是穷人应该。

比如,在这种 “经济学家” 眼里**,既然化肥可以提供农作物的产量。那么穷人不加化肥,就是穷人愚蠢。**

于是高傲的认为,只要给农民一笔钱,让农民买得起化肥就可以了。于是简单认为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她们连最基础的化肥有助于农田产量都不懂。

**比如,**在这种 “经济学家” 眼里。认为只要上了大学,每一个人的工资收入就会提高。那么穷人不上大学,所以穷人之所以贫穷

却完全没有考虑到穷人不上大学,是家庭不足以支持他上大学。

**比如,**在这种 “经济学家” 眼里,**认为只要留学出国,那么每一个人就都可以赚美金发大财。那么穷人不能出国,**所以穷人活该贫穷。。

最终这种 “经济学家” 得出这个奇怪的结论。

穷人们为什么穷。

因为她们在市中心没有房子。市中心有了房子,穷人就可以靠减少上下班的路来学习,来提高自己。

所以穷人穷是活该的。。

这种人也配称之为经济学家?

也配来教人?

————————

知乎现在没有评论,不知道大家对我视频的看法。有点可惜,不过这好像是小李获得点赞最多的一个视频回答,所以我多补充一点。

贫困经济学,或者扶贫经济学,对这个案例是有精彩的归纳的。所以我看到这个 “经济学家” 管清友说出这样没有不符合常识,又缺乏同情的话语,整个人震惊了。

农田只要施加了化肥产量自然会提高。

但在很多诸如非洲南美印度这样的地方,贫农却不加化肥。

于是某些 “高傲” 的经济学家和扶贫者便认为只要给农民一笔钱去买化肥就好了。或者不需要给钱,只要告诉农民这个 “常识” 就可以了。

但这个简单的办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

因为化肥如果真的那么重要。那么农民自己就可以通过购买化肥来提高产量。即便一次买不起很多,买少量的加到少量的田里,那么也可以逐渐增长自己农田的产量。

但实际上农民赚了钱会有很多种用途。比如用来买更多的食物来补充能量。比如用来还贷款等。由此可见,农民并非不懂化肥对农田的重要性,而是化肥并没有那么重要。

穷人的困境是系统性的结果,不是单一要素可以简单解决的。

而穷人,也有她们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在她们的选择里,化肥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这个化肥问题。

中国扶贫是怎么是解决的呢?

用大量的专家和政府行为去帮助贫穷的农民。一方面是免费供给化肥,一方面让技术专家进行相关的培训。同时有驻村干部,有免费教育,免费的电力,免费的马路通往农村。更是签下承诺,农民种出的粮食都统一销售掉等等。更有农村医疗等等。

这是全方面的,全村全镇全市全省全国性的系统化长期化几十年来不变的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不但学会了使用化肥,而且还学会了其他的知识。这样的才能实现全中国的脱贫。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这 20 年来的脱贫人口,其中百分之 90 以上是中国人。

在 “经济学家” 管清友这样的人看来,贫穷的人是没有理智,没有自制力,也没有智慧的。所以他居高临下的做出 “善意” 的劝告。

“只要一点化肥。”

“只要上个大学”

“只要继续努力下去”

这些看似 “善意” 的劝告,实际上隐含了一个 “假设”。在这个“假设” 里,穷人的贫穷是她们自身不够努力,不够聪明造成的。

但就如同我们刚才举的例子,贫穷者的问题,是多方面长期积累的结果。她们选择住在城市郊外,选择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去上下班通勤,赚一点微薄的薪水。并不是她们愚蠢,而是她们已经付出了大量努力的结果。

对于有钱家庭的孩子而言。他的家庭可以提供他上大学,毕业之后,家庭也可以帮助他在市中心取得一个租房,哪怕他最初工资收入支撑不起市中心的住房。在这样的高投入之下,他必然能实现最大化的高产出。

但对于贫穷者而已。他的家庭能够让他上高中已经不错了。成年之后,他就要立刻回报自己的家庭。所以他只能减少自己的任何支出。在这样的低投入之下,贫穷的打工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最终的产出是有限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现在的贫穷,就说他不够努力,没有智慧。

实际上贫穷的人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许多的智慧。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一切善意的基础。

写到这里,一声叹息。

这个 “经济学家”管清友的话语,实际上是来自腾讯新闻《你的关心尽管问》 节目跨城市通勤的 “钟摆” 一族。这个节目看起来是对打工人的关注,是善意的。

但因为没有人真正站在穷人,打工人的角度上说话。大家只是泛泛而谈,甚至找一些”老板”来假装”打工者”,找一些”房东”来假装 “租客”。自然也只能有这样“何不食肉糜” 的结论了。。

知乎用户 伯光君​ 发表

和白岩松一个德行,明明早就不和年轻人一个阶级,偏偏还装作一副人生导师的样子

知乎用户 宛陵公子 发表

晋书 · 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其蒙蔽皆此类也。

……………

感谢这位经济学家,让我有机会窥视了上流社会的一隅。

原来,上流社会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呀,真的是令人赞叹。

这个水平真的已经和晋惠帝相差无几了,说的是多么有道理啊。

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很可惜,应该像后浪一般,多运动、多思考。

多好的建议啊!

而且人家还说了问题的本质:

反正你也赚不到啥钱,没必要啊。

这话真特么有道理啊,我怎么也无法反驳这句话。

啊对对对

就是在他看来,年轻人都跟傻逼一样,明明赚不到多少钱,还要忍受长时间通勤,去上班,真的是愚蠢啊…

真是高屋建瓴的观点啊,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我已经陷入了自责中。

我已经不是应届毕业生那种,已经工作了六年多,我居然都完全不知道 “上班赚不到多少钱就没必要去,而是应该多思考” 这样的想法,这一刻,我大受震撼。

好了,大家可以去找这位经济学家蹭饭吃了。毕竟他是一位为年轻人考虑、忧国忧民的好人啊!

大家都去,陪他一起多思考,他管我们饭吃。

这位可是民生证券原副总裁,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养的起我们的。

嗯,还是我山东老乡,想想这个,我与有荣焉。

知乎用户 奉义天涯​​ 发表

1867 年世博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关注劳动者。为了突出 “社会王子” 的形象拿破仑三世皇帝允许巴黎人选举工人代表向自己陈情,代表们向皇帝提出的意见书里除了传统的 “就业、工资、房租” 之外新增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通勤时间”。巴黎工人每天需要步行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去工作,这在代表们看来是太长了。

对此皇帝深为震动表示要尽可能的改善工人的处境。1867 年博览会还展出了面向工人的 “工人新村” 的样板房和样板间,皇帝带头为这样的项目捐款。

但当时伦敦的工人国际就发表了不同看法。国际的理论家认为,通勤时间两个半小时本身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劳动时间过长。只有在劳动时间过长的情况下通勤时间两个半小时才变得难以容忍。

事实证明国际的理论家是对的。你看现在在严格约束工作时长的情况下单程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都被接受了!

知乎用户 高林​ 发表

每天通勤若干小时算什么?有些人一年通勤一次,一次几天。

谁不愿意像皇帝一样,在自己家里办公?早晨在前院上班,中午以后在后院休息。问题是,是劳动者为了工作选择住址不行就牺牲休息,还是资本为了雇佣劳动者按照劳动者住址选址?

经济行为向沿海大城市中心区集中,城市地租不断上涨,单位工作时间工资水平不断向下,不通勤怎么办?是在市中心睡大街,还是在燕郊喝西北风?

资本豢养的庸俗经济学家说这话不是屁话吗?

知乎用户 neo anderson 发表

找工作无外乎三点:活少,钱多,离家近。

但世事岂能尽如人意,这三点别说尽得,在找工作的时候能遇到 2 个的都算好的。

那如何取舍就成为了各自人的选择。

以我身边的人为例,我发现不同年龄的人选择的趋势不太一样。

比如我这种 80 后的中年苦逼,大多数选择的是钱多,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钱多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活多活少,或者离家远近都称为了次要事项,基本都是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的代表。

而已 90 后,尤其是 95 后这一代人呢,更多的选择是活少,或者离家近。

这一代人很多都没有养家的压力,甚至我还遇到过一些孩子在拿着工资的同时,父母还要给一份工资才能在北京生活,比如月薪 8000,然后在公司附近租的房子,5000 一个月。想下我月薪 8000 那会,2000 租个边远地区的房子还心疼的不行不行的。

他们这一代人追求的更多的是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活品质,很少有愿意每天搞 1,2 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上班,下班也是选择准时准点。有时候也挺羡慕他们,真的是被老板压榨过度就摔门而出,老子不伺候了,我也好想摔门而出啊。

当然 90 后也有一批身担着家庭重担的孩子,这批孩子才是最苦逼的,甚至比我们这些 80 后还苦,需要每月给家里打钱,不但养父母甚至还有一些需要养弟弟妹妹们,自己在北京省吃俭用,买不起房,也找不到另一半。我们这代人好歹还赶上了一个房价上涨前的尾巴,他们这代尾灯都看不到了。没有 4 个钱包,靠自己的收入几乎无法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安家,也许放弃北漂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哎,写着写着就成了负能量吐槽大会了,就这样吧。

知乎用户 极萨学院冷哲​​ 发表

如果是我,我建议年轻人找工作,**就不要选择不能提供就近住宿,不能提供一日三餐,不能提供交通通信补贴的公司单位,**因为我喜欢睡懒觉,我能接受的上班通勤时间就是步行十分钟内。

好点的公司一般都在繁华大城市,或者是城市的繁华地带,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都是非常贵的,这位经济学家的意思是:年轻人你要有格局,要高瞻远瞩,租买公司附近贵的房子,虽然多花了钱,但每天都能省下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来做些别的事,就能赚更多的钱。

现实情况是很多年轻人根本都不能按时下班,开会加班,路上通勤,剩下的时间,连觉都睡不好,哪有什么时间思考?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工作能够按时上下班,坐车回家,吃顿饱饭,睡个好觉,已经是很难得了,总不能辛苦上班,吃个饭租个房,最后一分钱都存不到吧。

这位经济学家其实想谈点有情怀,有高度,有见解的问题,实际上关于年轻工作怎么样才能赚到存到钱的问题,这是小学生都会做的算术题,作为经济学家,不如多花点时间,研究下怎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革,早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知乎用户 帅天下​ 发表

理论上说这话没问题,怕的就是怕理论上说。

事少钱多离家近,那肯定是最理想的状态嘛,但是绝大部分人做不到。

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这是给年轻人提建议,问题在于建议的人群应该是有选择,有能力改变的。

就像我看到一个大块头在殴打一个小个子,我不会去建议小个子不要打架,小个子被抽的发懵,拿着我的建议不能扭转挨揍的事实啊,那我只能去建议大个子。

所以管教授应该是建议城市优化通勤体系,或者建议公司更多采用远程办公,再或者建议公司别都挤在市中心。

这才合理嘛,这才是能听到建议后作出改变的群体。

不过你建议这些群体对方听不听,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还是我看到一个大块头在殴打一个小个子,我去建议大块头,大块头说不定连我也打了,这时候我但凡能闭嘴偷偷报个警,就已经是道德体现了,这时候我跑去去建议小个子,就是对别人身体打击之后的二次精神伤害。

咱们可以换个角度,如果年轻人都听了管教授的建议,不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会出现什么效果呢?

大规模用工荒……

我反而挺替管教授担心的……

如果「别人用心」的人来问:

你这是煽动劳动力通过拒绝工作来试图做什么?你是什么居心?虚拟公会?

你不知道现在国家劳动力不足么,一边搞中考五五分流,一边各种出新闻说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你还张嘴闭嘴的「投资自己」,是这是打什么牌?

你看,这些充满「恶意」的提问不好解释啊。

知乎用户 曹小灵​​ 发表

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不要在通勤路上花过多时间,应该在公司附近租住,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问题是年轻人时间还可以挤一挤,钱是很难挤出来了。谁都不想在路上花很多时间,还要挤地铁公交,但是公司附近的房租太高,条件也差,很多年轻人是迫不得已,而不是他们不够聪明想不到这些。

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太大了。要忍受上班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租房的压力,以及,还有人认为他们想不明白的压力。

最近的吃瓜,动不动都是几个亿,十几个亿,一个普通人正常工作,要一千年、一万年才能够赚到。在网上看到这些数字好像钱都不值钱了,而现实中,每个月多五百块、一千块房租,对于很多年轻人,就是巨大的压力。

其实我觉得,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其他任何人,在给年轻人压力前,首先应该理解这种压力。要不然就会变成何不食肉糜。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让公司附近的房租便宜一点,如何让公司的办公地点分布很合理,如何在不增加年轻人负担的情况下,让他们多睡一会。

知乎用户 马力在知群​ 发表

不建议是什么鬼?

有一份优质工作但上下班各一个半小时的通勤,

另外有一份月入 3000,上下班步行十分钟的工作,

你会选择哪一个?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吧?

坐标国内某二线城市,上下班各一个半小时。班车,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半班车,八点到单位。下午七点钟到家,然后吃完饭基本八点了,洗刷一下十一点睡觉。周而复始,日复年复。

收入方面还比较可观,在二线城市比较有竞争力。

其实,专家们的建议在工资、生活压力面前显得十分苍白。离家近待遇高的工作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我们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浪费在了路上,有时堵车到单位基本可以吃中午饭了。在路上基本上是刷视频、听音乐和做白日梦,真的是有点浪费时间。

通勤时间当然越短越好。也看到过许多在北京上班,坐高铁回河北睡觉的年轻人。每天通勤五小时到六小时。和那些人相比,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知乎用户 职场老油条​​ 发表

不建议经济学家把宝贵的建议浪费在 “关心年轻人如何通勤上”。

知乎用户 马丁. Success 发表

我当然是举双手赞成这个建议了——这个建议能不能实现另说。

实际上,关于通勤时间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上都比较多了。

研究显示,比较理想的通勤时间是 15-20 分钟。而超过 45 分钟以上的通勤就会让人们难以忍受了 [1]

(我自己的通勤时间是单程 40 分钟…… 居然还在平均数以下)

关于过长时间的通勤对个体身心损害,这一点研究结果和大家平日的感受也基本一致。比如通勤时间过长会减少睡眠时间,导致心理压力增大,疲惫感上升等等 [2]。通勤时间过长还会带来一些生理疾病,比如头痛,高血压等等 [3]。另外,通勤时间越长,接触的人可能就越多,这样也增加了传染病的感染及传播风险——所以,疫情期间要在家办公。在所有关于通勤的研究中,有一个发现比较扎眼:就是通勤时间与死亡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4]。有一个有趣的趋势是,这些研究都发现通勤对女性的影响显著高于男性。

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会向员工提供住房补贴:只要通勤时间在一定范围内的租房,都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补贴。

不过,过短时间的通勤也未必就好。疫情期间,很多朋友都被迫在家办公,这可能是最短时间的通勤了——从床边走到桌边的五步之遥?这种零通勤给人一种睡在了办公室的感觉,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因此,必要的通勤时间其实为【工作 - 生活】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上班族可以利用通勤时间转换一下思路,调整一下工作状态。同理,下班之后,回家的通勤时间也可以让打工人清空一下工作的内存,回归到生活中。

然后说一下我对这个建议的看法。

大家不要过分拔高学者的作用。讲道理,学者并不是政策制定者。类似通勤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绝不可能是某一个学者可以解决的问题。甚至,这都不是学者这个群体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政府官员,企业用工单位,员工个体,专家学者等多方合理去认识去了解并最终去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学者,最积极的贡献就是把研究做扎实了,用好的研究去影响决策者,影响其他人,告诉大家 “你看,通勤时间过长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 再好一点的学者可能还会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了“比如,通勤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有 ABCD 这些因素,那么我们能否改变其中一些,比如可以这样……”。

剩下的部分,就不属于学者可以控制的范畴了。

所以我并不同意有些知友说的:建议很好,以后不要再提了。

那你让学者以后干嘛去?

这一点在我做心理健康方面科普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状况。

我们告诉大家,抽出时间去锻炼一下对你的心理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益处。你偏要说,我没时间。我这个提议是 “何不食肉糜”。那沟通就彻底无法进行了。

综上,的观点是,学者该提还是要多提。对个人的,对企业的,对政府的。

参考

  1. ^Sandow, E., & Westin, K. (2010). The persevering commuter: Duration of long-distance commut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44(6), 433–445. http://dx.doi.org/10.1016/j.tra.2010.03.017
  2. ^Feng, Z., & Boyle, P. (2014). Do long journeys to work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 and Behaviour, 46(5), 609–625. http://dx.doi.org/ 10.1177/0013916512472053.
  3. ^Künn-Nelen, A. (2016). Does commuting affect health? Health Economics, 25(8), 984–1004. http://dx.doi.org/10.1002/hec.3199.
  4. ^Is your commute killing you? On the mortality risks of long-distance commuting.

知乎用户 狼宝宝​​ 发表

不着急,我们先来做个小学数学应用题:

假设是坐标上海,你是个上班族,

A:住内环内市区老破小一室户房租 6000,上班单程通勤时间 20 分钟,

B:住外环外郊区老破小一室户房租 3000,上班单程通勤时间 1 小时。

你究竟应该选 A 还是选 B,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怎样选择?

每天单趟多 40 分钟,来回多 80 分钟。

按照 22 个工作日计,一个月下来节约 1760 分钟,约 29.3 小时。

房租每月差价 3000 元,购买这 29.3 小时,那就差不多每小时 102 元。

按这个时薪,折算成每天 8 小时的工作,相当于每天赚 819 元,也就是一份月薪 18020 元的工作。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住在郊区,相当于你找了一份时薪 102 元、月薪 18020 元的副业工作,你在乎这笔收入吗?

或者换个问法:

给你安排个副业,每月干 30 小时,啥也不用做,就是在地铁上,公交上刷手机就行,干满就给你 3000 块,你干不干?

我自己已经愿意了,但是,不急,咱们再接着分析:

如果你利用每天这 80 分钟,投入在自己身上,是否可以产生相当于月薪 18020 元的经济效益呢?

2020 年度,上海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 10338 元 / 月,也就是说起码一半的人,是投入时间产生不了超越房租的收益的。

所以啊,听不听专家的话,还得看自己情况。

能充分利用时间产生正收益的,或者有信心未来必然产生正收益的,当然可以听专家的。

其他人嘛,呵呵,做个理性的人吧。

知乎用户 jason wang 发表

晋惠帝 “何不食肉糜” 。玛丽 · 安托瓦内特 “ 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 !”。经济学家管清友:“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他们都是天上的人,不落地。这世间的普通人,谁的人生不是一部无限列车?就这么拼着命盼天亮?


视频里是昭和年代日本上班族的通勤景象,

是我们父母那个年代的一辈人,

恍然间,一切都变了,一切又都不曾改变,

这些人出现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

努力的把自己打包进汽车里,地铁里,

脑子空白地熬过漫长枯燥的通勤时间,

然后下车后再把自己塞到高高低低的写字楼间。

我在日本挤车的时候,脑子里总是会出现一个词,

就是不可能,不可能,这根本不可能上得去的,

但每次,地铁都有以一种惊人的倾斜,

把车站上那群会社人装的一个不落。

每个人对生活的容忍度都是动态变化的,

有人看到这架势,是怎么都不会接受,

但也有人拼了命也要赶上这班电车。

想起来,并不是车上还有空间,

而是人背负房贷车贷的「求生欲」太强吧。

这时候跳出来有个人说,干嘛挤公交,干嘛挤地铁,

开车不是更快更舒服么?

他们说:“年轻人不该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提升和完善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投资自己才是回报率最高的选择。”

——现代版「何不食肉糜」。

知乎用户 张艾菲​​ 发表

那我住集装箱里,在哪里工作就把集装箱吊到附近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感觉是新时代的 “何不食肉糜” 典范。

搜了一下管老师的经历: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那么第一份工作应该是 THU 的博士后了。没记错当时博士后公寓应该是万人食堂旁边的 20,21,22 三个楼,虽然老旧了点,但都是单人间,面积也足够大,可以放下双人床大衣柜和写字台。为什么我知道呢,2010 年暑假的时候我短暂的住过 3 个月,借的也是公管学院博后朋友的房间。

刚毕业的管老师,住着学校的博士后公寓,door 2 door 通勤距离 1.8km,自行车通勤时间 10min。有价廉味美的学校食堂可以使用,象牙塔的环境可以隔绝外部诸多干扰,自然可以享有大量时间来做学问,求知识,提升自己。

我相信管老师也是一片好意,他自己应该也是从这种闲余时刻提升自己的做法中收益很多,才会给年轻人这样的建议的。只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讲究个成本,同样刚毕业的年轻人,有的人买不起,有人买得起,买得起的是这成本被别人承担了罢了。

谁不想一上来就能找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只是这好事通常轮不到普通人。多花点钱租住在工作地点附近,意味着更短的通勤时间,更多的时间休息和提升自己,也意味着结余会更少甚至没有结余。如果家里老人需要赡养呢,如果生病需要额外花销呢,如果其他意外呢?

我表妹在上海实习租大几千的青年公寓,通勤时间半小时以内,实习工资远不够房租。是因为家底殷实自带干粮心中不发愁。大家都是成年人,基本都能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断,租住远,大把时间通勤是因为这最符合自身情况和利益

真想像管老师这样潇洒一些的,那么保障得做好吧,上一波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的年轻人,不知道有没有把蛋壳公寓里面亏的钱赚回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且行且珍惜吧。

知乎用户 彼方说 WindyWing​ 发表

年轻人其实就是水,工作机会是洼地。你问水为什么费劲吧啦流到洼地,水只能回答你这他妈又不是我决定的。

知乎用户 一去二三里 发表

管老师估计正在发懵——不就给了个 “建议” 么,咋还被被批评上了?

因为这些专家,脱离群众太久了,给的建议都是现代版的 “何不食肉糜”。

为什么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不买单?

1)贵,公司大多开在 CBD,那附近的房子多贵,管老师知道不?

2)小,稍微上点年纪的白领,就要考虑恋爱结婚生娃了,就要住得稍微大一点,而且还得买房,不然谁跟你结婚?CBD 附近的房子,买得起的也就是老破小,怎么生孩子?生了孩子,夫妻俩还要上班,不然怎么还贷?那就得让父母过来带,父母住哪?

3)卷,专家这一建议,年轻人都往公司周围笼,房租不是更贵了?再这么卷下去,生育率还要不要了?嗯?

老实说,提升自己,并不在于老板怎么说,也不在于你把时间都用来干了什么,而在于你是怎么想的。

尼采说人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骆驼,忍辱负重,被驱使着艰难前行。

第二种是狮子,从 I have to 变成了 I want。

第三种是婴儿返璞归真

如果你活得像头骆驼,就算你把吃饭的时间都省下来工作,也只是消耗自己帮助老板换房换车换老婆,跟 “提升自我” 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你活成了狮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明确且行动精准,那么即使你每天都在摸鱼打酱油,那也是在提升自己!

如果你活成了婴儿,到了返璞归真的 “觉者境界”,那你还会在乎什么提升不提升么?苏格拉底讲,只要你的欲望降得足够低,你就接近于神

综上,别理会专家说什么,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把自己的状态,从骆驼调整成狮子,从 I have to 变成 I want !

知乎用户 叶泊枫 发表

网红经济学家管清友还说过什么出位言论?

当你看完他的大部分言论之后,你就会发现,他的建议其实真的不针对普通工薪阶层,他觉得他自己很正确的,只不过对年轻人(没钱的)没用。

第一:“买不起房更要多买两套”– 正确而没用的废话

在 4 月 11 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现在借钱也得买房,不然十年以后更买不起。

在 11 日下午博鳌分论坛 “楼市: 这次真的不一样” 上,面对民众最关心的房价问题,管清友表示: 如果你觉得现在房价很贵,但是现在能买,有这个实力买,就抓紧时间买。因为如果你嫌贵,十年以后更买不起。当主持人问道:“没钱的话借钱买吗?”管清友答道: 当然了。买房难道不借钱?

十年以前一个大学教授这么告诉我:一定要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好久我才体会过来这个话说得是对的。

如果你现在买不起,你就多买两套。

你说粤港澳大湾区也好,长三角、珠三角也好,南京、苏州(楼盘)这些城市也好,大家都看着差不多,大家觉得现在房价很贵,我劝你如果现在能买,有这个实力买,就抓紧时间买,如果你嫌贵几十年以后你更买不起。

第二,要用买大白菜的心态去买股票。

我们很多投资者在菜市场买菜都斤斤计较,甚至锱铢必较,为什么买股票,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就进去了呢?觉得买股票比买大白菜要简单吗?恰恰相反,买股票其实非常难,在什么时间点买股票,什么时间点卖股票都是非常专业的事情。

我建议一般投资者不要直接买股票,还是把自己的资金分散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打理,尽管他未必能帮你赚钱,但对冲风险能力一定比你强。所以从投资者角度讲,普通的非专业投资者不建议自己买股票,专业投资者追热点我觉得无可厚非,一定要分清楚这个热点在哪里起作用?是投资情绪改善,还是估值,还是企业盈利层面,这是要区分的,不同的热点投资的方式也不一样。

第三,中国到了 200 年来的重要关口,我焦虑得睡不着…

世界局势如此这般,国事如此艰难,我真的很焦虑。这不是开玩笑。

以我的阅历来讲,今天中国处在一个四十年来的重要关口,可能还是近两百年以来的重要历史关口。不是悲观,不是乐观,而是忧虑。今天早上我还是睡不好觉,思考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顺利度过这个时间节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知识分子就这个毛病。这个关口确实关乎国家未来的走向,关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第四:未来十年中国很多房子将推倒重建

在管清友看来,未来中国人均住房改善空间非常大。他介绍到,如果按照建筑面积折算后的水平,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不到 26 平米,跟发达经济体相比差距非常大,而且住房平均寿命是 30 年,英国也好,美国也好,这些发达经济体平均的住房寿命是在 80-100 年,也就是说,再过 10 年中国过去盖的很多房子都要被推倒重来。

第五:贝壳提供了公共平台,让行业更高效

贝壳找房为行业搭建了公共平台,让资源、信息共享,行业更加高效,“贝壳作为行业平台担起了推动行业升级的使命。”

“贝壳找房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贝壳牵头,为行业提供了公共平台,让资源、信息共享,让整个行业更加高效”,管清友表示。

第六:现在是抄底中山的时候

“中山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现在是抄底中山的时候。”

第七:不希望被子女啃老

在谈到理想的老年生活, 管清友表示, 首先不希望被子女啃老; 其次不能和当下的社会生活脱节, 要一直保持一个积极、充满活力的生活状态; 第三点就是不要脱离原有的社交圈, 能够和子女、朋友保持一个良好的物理距离。归纳起来就是三点: 心态平和, 不与社会脱节, 住得离亲朋近。

**第八:**明年如果不炒股不买基金基本相当于过去 20 年不买房子

2022 年是炒股买房的好时机,中国已经进入金融资产投资的大时代。但是买房的投资收益率不如买金融资产,明年如果不炒股不买基金基本相当于过去 20 年不买房子。

**第九:**不建议上班族炒股, 因为真的赚不到钱

网红” 经济学家管清友博士。

Q1:网友 “K 线之王”:老师,您不建议上班族炒股。那请问有多少钱可以在股市炒股呢?

管清友:我只是说,上班族炒股很难赚到钱。

Q2:网友 “贫民张大嘴”:不建议上班族炒股,难道嫌我等韭菜太穷了吗?我为啥不能炒股?请用数据说话。

管清友:没人阻止个人炒股。祝你好运。

Q3:网友 “熊腿腿”:不建议上班族炒股,那请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去炒股呢?

管清友:先好好学习吧。自然就知道了。

02

上班族:换个姿势天天盯盘总可以炒股吧?别盯盘,对盘不好

Q4:网友 “天天消费”:不炒股那我们上班族该去炒啥去?管博能成立个私募,带领我们小散一起奔小康吗?

管清友:我负不了那么大的责任。

Q5:网友 “华尔街观察”:上班族不能炒股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没有时间去盯盘导致会错过买入卖出的时机,但如果是中长线投资的话又未尝不可呢?

管清友:别盯盘,对盘不好。。。Q6:网友 “虚实财经”:一直都是,挖黄金的没赚到钱,但是给挖黄金的人卖铲子的人必定赚钱,炒股不一定赚钱,但是教人炒股必定赚钱。

管清友:挖黄金是巨大的风险投资,高风险高收益;卖铲子是无风险的生意。看你选哪一个了。

03

不建议全职投资炒股,投资是亏钱最快的方式

Q7:网友 “沃伦投资笔记”:有不少股民的理想是全职投资,你觉得全职投资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比如需要多少本金?

管清友:不建议全职投资。你提这样的问题,说明你离全职还遥远得狠。Q8:网友 “数据小报告”:啊啊啊!“不建议上班族炒股” 的经济学家,是真为我们好!想想我亏的那些钱肝都疼。那请问,不炒股有什么更适合小白投资的渠道吗?

管清友:先学习专业知识吧。对于上班族,投资是亏钱最快的方式。有了专业知识也不一定赚钱。

04

不炒股那投资啥?买房 > 买基金 > 买股

Q9:网友 “理财圈黑凤梨”:老师,我想问问不建议上班族炒股,那有什么资产增值方式,是上班族适合做的呢?买房保值吗?

管清友:买房和买股之间,先买房。买股和买基金之间,先买基金。

Q10:网友 “任暖”:买基金操作周期多久合适?

管清友: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哈。好产业、好机构、好基金经理,买完可以不看了。

Q11:网友 “K 线之王”:上班族无脑买茅台可以么?

管清友:不构成投资建议。茅台虽好,不要无脑买。

知乎用户 little star​ 发表

我目前每天通勤大约三个小时,单程 30 公里,地铁还挺方便的,不算辛苦。

因为有家庭,是不是要住在单位附件,是需要从家庭的角度通盘考虑的。

我们科有的医生住机场附近,上班也是 30 多公里,但是夫人上班方便,空乘还是要离机场近。

有的医生住亦庄,到回龙观上班的话地铁单程 2 个多小时,因为另一半工作在亦庄。

这些都是为了让生活更为幸福,而做出的选择。

回到管专家的初心,觉得浪费时间换取的房租不值得,我觉得也算善意的提醒。

年轻人想得很清楚,我在地铁上观察,打游戏、看小说、看视频的居多,不在地铁上看,省下来的时间,只是躺在租金更高的一张床上看,哪个更有价值?

真愿意思考和学习的,带着耳机听课也不妨碍坐地铁或者开车。

总的来说,还是看需求。

我感觉通勤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出了公司就进家里瘫着,每天连基本的走路步数都不足,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知乎用户 王郝​​ 发表

我不建议经济学家把科研经费浪费在没有产出的研究上;

我还不建议知友们把注意力浪费在这条煽动情绪的问题上……

但这种建议有价值么?

世界的运转不会因为这几条建议有任何变化。

不是建议没用,而是总有所谓的专家把一个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真有年轻人愿意大冬天的不躺在温暖的被窝,而是浪费时间在通勤上?真有年轻人愿意大晚上冷风呼呼的不早点回家,而是浪费时间在通勤上?

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受限于当前经济状况,能不能的问题。

再者,通勤和学习必然冲突么?我在通勤(比如选择地铁公交)期间看书学点技能也未尝不可。

一个既得利益者,没想着提携后备也就罢了,还揭开年轻人的伤疤,说不建议年轻人不爱惜自己、让自己受伤。

除了撩拨情绪,还有什么价值呢?

不聚焦到问题本质,只是宣泄情绪的建议,建议您还是别提了。

[

得力 (deli) 高品质高透明封箱胶带 / 打包胶带 60mm*100y*

京东

¥9.9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457260601239711744-0-1&p=JF8BARIJK1olXgUDXFpdDk4XB18IGl0UWw4EZBoCUBVIMzZNXhpXVhgcDBsJVFRMVnBaRQcLXQcEVVhVDlRORjNVKzJyC1hSAxwGaA4NCy1KT1NIG2UDNQhRBHsXCm8KE1oUXQEBZF5cCUsTBmwLHVolbQYHZAgzCEoWAm4JG1sXXjYDZF5aDUoUA2YJGlsdWgAyVFZZOJ25l7qApIKl-NCo-ovQuJ6eqLu2nWslbQUyDwsJQQ4LA2oMHVgSXAEDVF1fAE0XA2kNHkcUQQYyV19eCEMWBWYLHTUQXQcDUFhbAUMebW0JGl4UWAcDXVdtCHsUMzFmGggTXwYHU1gzUgJPBTkPH1t7WgECV1hVC0knAW4JGVkl)

知乎用户 复利大叔​ 发表

这、特、么、的、还、用、建、议?

知乎用户 404NotFound​ 发表

省下来的钱是真实的。

至于投资在自己身上的时间、精力,能否获得确实的回报,那可就不好说咯。

比如房价快速上涨那几年读了研究生的朋友,纵然可能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但权衡利弊,也许还不如早几年买房,早几年工作。

世界是不确定的,没有办法让世界变得更确定,就只能尽量把握住自己手上能够确定下来的部分。

知乎用户 ag 獭​ 发表

为知友们补充更多信息:

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别住郊区浪费时间通勤,被骂不冤

对 “打工人” 来说,日常通勤可能影响着睡眠时间、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近日,经济学家管清友也给出了他对 “日常通勤时间” 管理的看法。

他在一档节目上说,“我们上班不仅仅是为了糊口,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它的要害不在于你有多辛苦,而在于非常可惜的,你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而且你很疲惫,你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你又没有时间思考。”

他认为,年轻人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要把时间有效利用好,与其每天上班两个小时通勤,为什么不在公司附近租住,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比在偏远的郊区买一个房子划算得多。管清友强调,投资自己的回报率是最高的。

对此,网友们吵翻了,有网友表示认同,但也有网友表示,“何不吃肉糜?” 还有网友称,“因为租不起,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发问。”

管清友被骂,冤不冤?说冤也不冤。

说他冤枉,是因为本质上讲管清友的**建议并没有错。**年轻人处在职场的上升阶段,投资自己,是潜力最大的投资。所以,在可以负担,且能够满足自己大部分需求的情况下,选择租在公司附近,节约时间成本,把这些时间用来学习、思考,提升自己,从职场、事业中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但是为什么管清友会被骂 “何不食肉糜” 呢?原因还是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年轻人并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机会。**毕竟,职场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塔尖,甚至不是每个人都奢望到达塔尖,投资自己的收益,并不确定。所以被骂并不冤枉。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投资自己,很多人也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班、上班,早一点回家,不过是在沙发上刷手机,和坐地铁刷手机并无差别。

长时间的通勤,未必与投资自己一定是对立起来的。投资自己的形式,其实也是多样的,在地铁上看书,记单词,看资料,也是一种学习,网络与智能手机提供了这种多样性的学习形态。

**延迟满足虽然重要,但大多数年轻人无法为了一个不确定性的目标,完全放弃眼前的生活。**年轻人除了上班,也想要过自己的生活。

赫兹伯格在 1959 年提出了著名的 “双因素理论”,即把公司给人的待遇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简单的说,保健因素,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 “应得的” 那些东西。如在一个公司的环境、福利、公平和工资等等。

激励因素,就是你给一个人一样东西,他喜出望外,说 “太好了”,那这东西,就叫做激励因素。如平时在工作带来的表现机会、喜悦、成就感和奖金。

赫兹伯格认为,人不会因为得到 “保健因素” 而满意,只会因为得不到而不满;相反,没有 “激励因素” 没关系,但如果有了,会备受激励。

借用这个理论,人的消费也可以类似的分为 “保健性消费” 与 “激励性消费”

虽然在经济统计中,把税后、社保后的开支叫做 “可支配收入”,但实际上,人们心目的可支配收入,是工资减去这些“保健消费” 后,用于 “激励消费” 的钱。比如,花在买手机、漂亮的衣服、电子产品、旅游、看电影、娱乐上的钱。

**假设年轻人工资 1 万元,房子租在市区,**每个月 4000 元。每天地铁往返 10 元,三餐都在外面吃 70 元,日用品 10 元,通讯费 10 元,这样一个月就要 3000 元,再加上一些杂项,算 500 元。这些支出,加上房租,一共就是 7500 元。

这些开支,不包含娱乐、不包含买电子产品,也不包含旅游,都是维持基本体面生活的开支,都是没有愉悦感的消费,都属于 “保健性消费”。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入万元的年轻人,一个月只能剩下 2500 元。

**如果年轻人换个思路,换到郊区,房租降到 2000 元,**这样每个月用于激励性消费,或者叫做 “他感知到的可支配收入” 就会上升到 4500 元。如果简单量化,(4500-2500)/2500=80%,生活中的 “可支配” 的钱,增加了几乎一倍,那些为他带来愉悦的消费额度,也就提升了近一倍,他能感知到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另外,租在郊区,往往房子较好,本身也算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手机的普及,地铁上不管是娱乐还是学习,一两个小时很容易就过去了。

这就减少了通勤的痛苦程度。对很多人来说,地铁上的刷剧时间,很可能是每天上班的时候都在期待着的。如果能做到一个位置,戴上耳机,那也是人生中的小确幸

对于要购买房子的年轻人,郊区买房还有更多的好处。

投资自己潜力很大,但不确定性也比较高,起码从现在的经验来看,房子的增值似乎更为可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们,投资自己不如投资房子。这个经验对将来不一定有用,但在通勤要一两个小时的城市,这个经验或许还没有那么快破灭。

更重要的是,能够买房的年轻人,一般都不会是才工作的年轻人,往往接近 30 岁了。这个时候,结婚、生育,都是提上议事日程的事。除了中国的婚姻观中,对婚房的要求外,中国的很多公共福利权利,都是与房产挂钩的。比如小孩上学,房产证仍然非常重要,租购同权,现在还并未落实。

一线城市的房租昂贵,关键还是在于城市对年轻人不友好。年轻人创造的财富,一部分通过房租的形式,被城市本地居民、先进入城市的人拿走了。

这也是当下不少年轻人逃离大城市的原因。一方面,这个问题总有其必然性,是符合规律的,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不公平的因素,但这与土地制度有关,要解决起来非常难。年轻人只能在通勤与生活,投资自己与投资房产之间,根据自己的情况,审慎的做出选择。

管清友回应 “建议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过来人的说法,没有“何不食肉糜” 的意思

据中新经纬,近日,经济学家 @管清友 在一档节目上说,“我们上班不仅仅是为了糊口,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它的要害不在于你有多辛苦,而在于非常可惜的,你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而且你很疲惫,你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你又没有时间思考,” 他认为,年轻人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要把时间有效利用好,与其每天上班两个小时通勤,为什么不在公司附近租住,这样比在偏远的郊区买一个房子划算的多。管清友强调,投资自己的回报率是最高的。

对此,网友们吵翻了,有网友表示,**“何不吃肉糜?”,还有网友称,“因为租不起,**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发问”。

针对网友们的质疑,经济学家管清友也进行了回应。

管清友表示,很多人都说我跨城通勤的观点是 “何不食肉糜”,是 “鸡汤”,其实真没这个意思。我是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说的。

我当初刚工作时,也是住得很远,后来发现这样得不偿失,我给大家算一笔时间账单,每天往返通勤 4 小时为例,假如我们从 23 岁参加工作,干到 55 岁退休,一共有 32 年的工作时间。按每月工作 21 天来算,**我们这一生花在通勤上的时间,将高达 3.2 万个小时,约等于 1344 天的时间、3.7 年左右,**夸张点说,这些时间都可以再读一次博士了。虽然房租省了,但是浪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经历,也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城市生活的幸福度。

现在年轻人确实比我们当时还要辛苦一点,很多人说近一点的房子贵,租不起,这确实也是存在的。当然,这个问题,国家也在调整政策,我们看到 “住有所居” 都是针对提升大城市青年居住条件的政策。但政策落地生效需要时间。我们自己也要做一些取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但总归,有一点建议,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管清友今年多次因为言论引发网友热议。

今年 8 月,**管清友公开表示:不建议上班族炒股。**经济学家不建议上班族炒股的话题也登上微博热搜榜,引起投资者热议。对此,有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调侃称:知道了,马上辞职。8 月 11 日深夜,管清友再次发文:“我同事批评我了:上班族炒股的太多了 ,所以上班族炒股很难赚钱不是常识。尤其是上海,几乎全民炒股。好吧,我知道了。不过还是再说一句:上班族工作出彩炒股也很难赚钱。大部分是拿到股权激励才能赚钱。非专业人士炒股赚钱比较难。高净值群体自己也不炒股,有专业机构服务,即便炒股也不是上班族那种炒法。”

今年 6 月,管清友在微博表示:“本科阶段没必要学金融,真的。要想学或者从事金融行业,研究生阶段学一些就好。” 对此有网友评论到:本科应该学数学或物理,研究生再读金融。也有网友表示,华尔街好多大佬都是本科学数学、物理,然后研究生学金融,本科选择基础性学科挺好。

中国主要城市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36 分钟 北京极端通勤人口同比增长 1%

据中国消费者报此前报道,7 月 24 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城规院)在京发布了《2021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通勤监测报告》)。根据报告,2020 年全国主要城市总体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36 分钟,同比持平。

**单程超过 60 分钟被定义为 “极端通勤”。**而总体极端通勤比重为 12%,同比降低 1%,超过百万人的极端通勤状态得到改善。其中,超大城市极端通勤比重平均为 17%、特大城市为 13%、Ⅰ 型大城市为 8%、Ⅱ 型大城市为 6%。35 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25 个城市在下降,5 个城市同比持平,其中上海、西安、成都、南京、厦门、济南、海口、宁波、贵阳、西宁、兰州降幅超过 2%。

**北京依旧是极端通勤人口比重最高的城市,**达到 27%,同比增加 1%。此外,重庆、沈阳、长春、大连 4 个城市的极端通勤人口,也增加 1% 以上。

提高 45 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是城市规划和交通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等多项国家层面规划都将 45 分钟通勤比重达到 80% 以上作为重要目标。

《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主要城市 45 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总体平均水平为 76%,其中超大城市 68%、特大城市 73%,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北京仍然是 45 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最低的城市,仅有 57%,且同比降低 1%。

同时 15 个城市 45 分钟以内通勤比重在提高,6 个城市同比持平,其中杭州、南京、厦门、合肥、海口、宁波提升超过 2%。

平均通勤时耗是居民通勤出行直观感受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已被纳入 “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作为衡量城市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标。《通勤监测报告》指出,2020 年全国主要城市总体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36 分钟,与 2019 年持平。

**其中,北京仍是单程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达到 47 分钟,同比没有增加,**紧随其后的时耗最长的城市分别是重庆 40 分钟、大连 38 分钟、西宁 35 分钟。但也有 6 个城市通勤时耗降低,上海则是平均通勤时耗降低最多的城市,同比减少 2 分钟。西安、南京、厦门、合肥、宁波 5 个城市,同比减少 1 分钟。在 35 个年度可对比的城市中,13 个城市通勤时耗小幅增加,其中 I、II 型大城市有 10 个。

**5 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又称 “幸福通勤” 比重,**反映可以就近职住、步行骑行通勤的人口占比,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已被纳入 “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通勤监测报告》显示,5 公里以内 “幸福通勤” 比重 53%,同比增加 1%。14 个城市幸福通勤比重提升,深圳、贵阳、西宁提高超过 2%。武汉、长春、南宁、南昌,4 个城市小幅下降 1%

重庆人通勤耗时位列全国第三

记者查询发现,去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曾发布了《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检测报告》,报告指出,36 分钟是全国主要城市通勤人口的单程时耗。其中,超大城市平均通勤时耗 41 分钟,特大城市 37 分钟,Ⅰ、Ⅱ 型大城市分别为 34、33 分钟。

记者看到,这份报告提到,**重庆单程通勤距离为 9.1 公里,平均通勤时耗为 40 分钟,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为此,记者也采访了多位上班族。有不少人表示,他们的通勤时间都在 1 小时左右。“我开车,家距离公司虽然不远,但早高峰走,经常堵车,堵在路上的时间占了很大一半,还要到处找车位,然后再走回来。” 杨女士这样告诉记者,即便这样,自己也接受了堵在路上,有时候听听歌、放空一下,感觉在路上就是用来放松的。

“每天上班太内卷了,时刻在提升自己,难道上班前也还要内卷吗?”95 后的张含表示,工作虽然重要,但绷紧的神经需要得到缓解。“我不需要一醒来就想到工作,我认为有效率工作更重要,我愿意上下班路上看看段子、笑话,这是我的轻松一刻。”“我在南岸,公司在渝北,每天开车上班单程就是 1.5 小时,往返就花了 3 小时,太不值得了。有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干脆就睡在单位了。” 廖先生表示。

租房族:为了多休息宁可花钱买时间

95 后的青青毕业后进入一家医院工作,为了上班方便,她在医院旁边租了一套单配。“倒不是说节约时间来提升自己,而是为了省点时间多睡觉,工作实在是太累了啊!” 她说。

王女士家住大渡口,在江北上班。为了方便,她在公司旁边购买了一套公寓房。“我的工作每晚加班到 9 点半,太晚了。为了更好休息,我买了房自己住,与其把钱交给房东,不如自己当房东。”

“我想说的是,我上班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宁愿耗时间也不愿意花钱啊!” 也有人提出租房或买房的成本太高,宁愿选择牺牲时间。工薪族赵先生表示,自己月薪 5000 元,从自己的家打车到单位单程就要花 75 元,如果上下班打车每天费用就是 160 元。如果天天打车,自己这么点工资根本不够。公共交通一个月算下来不会超过 1000 元。“时间是浪费了,可是省钱了呀。” 他说,自己还算了一笔账,如果是租房,租一个单间一月 1500 元,还要考虑物业费、水电气费的开销,算下来也在 3000 元以上。“哪一个最划算显而易见”。

候鸟族:坐动车上下班跨越五个区

记者采访发现,在重庆有不少人的通勤交通工具是高铁或者动车。

周先生家在渝北区龙头寺,但在长寿区上班。为此,他每天 6 点就要起来,乘坐 6 点 45 分的高铁。“虽然到长寿只需要 27 分钟,但上下高铁两头的时间算下来也在花 1 个半小时以上了。” 周先生说,自己不在长寿租房,宁愿每天奔波,是觉得老婆和孩子在家里,自己无论多晚都要回家陪他们。

秦女士家住合川区,但工作地在渝中区石油路。她表示,虽然合川到中心城区乘坐动车只要 20 多分钟,但实际上从工作地到合川的家中,至少需要两小时。其中从家到合川站需要 40 分钟,候车要预留 20 分钟,到达重庆北站后再去石油路,也要花 40 分钟以上。这个过程中,**要跨越渝中、江北、渝北、北碚、合川五个区。**秦女士每天通勤火车车票都攒了厚厚一迭。

为了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两年前,秦女士终于选择在工作地旁边租了房。虽然有了更多时间在应对工作,但老公在合川区经营超市,孩子在合川上学,她没法更多照顾家人,只能周末回家和丈夫孩子团聚。

她说,明明都在重庆,就是不能无法天天相见。

通勤 1 个半小时是极限

对通勤花费时间的问题,智联招聘职业规划师游岚鑫表示,一般来说,通勤时间 1 个半小时是一个界限:如果超过 1 个半小时,对于职场人来说,就会有点不愿意接受了。

具体到重庆,游岚鑫表示,如果通勤时间在 1 小时 15 分钟以内,多数职场人还是可以接受的。一般而言,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不会那么看重通勤时间的长短,如果是工作多年或者有家庭的职场人,会更看重上班交通距离。

游岚鑫建议 95 后或者 00 后求职者,在做职业规划时,首先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擅长来选择工作;

其次,要看行业发展前景,多分析某一行业现状和前景,多听意见,尽量避免进入一些 “夕阳行业”;

第三,看公司品牌知名度,品牌知名度越大,越能学到东西,越有上升空间;最后再看薪酬多少,年轻的求职者薪酬差异不会太大,只看重薪酬,很可能导致经常性跳槽,不易于职场发展。

来源:上游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狐度工作室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对于我个人来说,理论上最多能够接受每天四个小时的通勤。

这样我就有时间给你们按日均一篇的进度更新译文了。

知乎用户 卫凌贞 发表

如果不把通勤和房租当作一个 0 和 1 一般非此即彼的选项,这个建议还是挺中肯的。

省出时间来提升自己,属于对未来的投资,而住的远一点,省一点房租,属于当下的节约。所以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属于一个跨期优化的问题,给定自己眼下就这么多钱,就这么多精力,应该投入多少来提升自己未来的潜力,又投入多少到现在的开销。如果投入现在太多了,可能会影响自己在未来的竞争力;如果目光过于长远,可能眼下的槛就过不去,消费不起。

可以想象,这中间是存在一个最优值的,也就是兼顾未来和现在一个最平衡的点。

但是我们的选择是这个最优的点吗?经济学的证据表明,随着收入的下降,人们往往倾向于更加的短视,同时也更加的谨慎——这里的谨慎是一个风险领域的专业词(prudence), 体现在人的行为上,也就是会进行过多的「预防性储蓄」。这笔储蓄不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预防特定的风险,而是因为担忧未来整体的不确定性而储蓄的。

当收入比较低的时候,人往往会进行更「短视」,更加的关注眼下切实的利益,而不愿意去承担有风险,但是对长远更好的计划,同时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1][2]

比如说穷人在看病上的开销,即便是看绝对值,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小,但是穷人往往小病不喜欢治,也不喜欢花钱去体检,于是容易等到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治疗。 为什么呢?因为穷人的资金更加紧张,所以不太愿意花钱在风险收益上——比如小病很多时候不治也就好了,花钱去治感觉是「浪费」,而体检获得的也是风险收益,如果体检出来没毛病,那么就感觉这个钱是「浪费」了。但是小病有一个概率发展成大病,体检也要一个概率真的检测出早期的问题——等真的发展到不治不行的地步,穷人反而愿意花钱了,因为这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切切实实的「治病」收益 [3]

其实通勤和自我成长也是类似的,长时间通勤剩下来的钱是切切实实的收益,但是省下来时间自我成长——说实话,尽管在知乎上高赞个人成长的答案不计其数,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在心底里都问过这个问题,「个人成长」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感觉有点虚?这种虚其实就意味着风险性,因为时间省下来,到底自己提高了多少,提高有没有用,这个是没谱的。

所以在刚工作,资金不多的时候,那么显然决策就很容易偏向于省下来实实在在的钱。

但是从长远的期望值的角度来看,这种决策,和上面说的医疗的例子一样,其实是有点过分保守的。所以本题所说的这个建议,如果不极端化理解,还是有帮助的。那就是,当刚刚工作收入有限的时候,可以刻意的在节省自己的时间方面多花费一点,比如按照自己本意通勤需要 2 个小时,那么就可以在 1.5 个小时 - 1 个小时这个区间来找房子——有意识的偏离自己当下的最优决策,可能反而是长远的最优决策。

参考

  1. ^Shah, A. K., Mullainathan, S., & Shafir, E. (2012). Som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too little. Science, 338(6107), 682-685.
  2. ^Berg, E. (2013). Are poor people credit-constrained or myopic? Evidence from a South African pane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01, 195-205.
  3. ^Banerjee, A., Banerjee, A. V., & Duflo, E. (2011).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Public Affairs.

知乎用户 司马懿​​ 发表

事实上,我是特别遵从管清友博士的建议的人。

从高中入学到博士毕业,一直在住校,通勤时间可以忽略。念博士时去德国交换了半年,人生地不熟的,租了二十公里外的房子,每天得坐单程四五十分钟的 S-Bahn,应该是我人生通勤巅峰,不过那半年也没想干什么事,基本就是瞎玩,所以浪费点时间也无所谓。

博士毕业后也没跳过槽,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刚入职时,在中国区总部的办公室待了半年,房子租得不远,每天单程骑二十分钟自行车。后来就一直在家办公,通勤时间回到了零。

可惜,我没有管博士那么有自制力,没有 “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提升和完善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投资自己”。节省下来的时间,基本用来在床上躺着,在网上瞎逛,看各种各样的闲书,去公园遛弯,以及做饭了。自己没什么提升和完善,反倒是变懒了。有时候猎头打电话过来,觉得机会还不错,但一想到每天得挤地铁去上班,还是畏缩地觉得算了吧,安慰自己,薪水也没涨那么多嘛。

回到问题本身,“年轻人在通勤路上花多少时间” 不是年轻人自己可以决定的。

城市是有功能分区的,发达商业区里就算有几处住宅,它们的租金也相当昂贵。年轻人的收入甚至不能覆盖房租。那为了生存下去,年轻人只能选择在通勤上花费更多时间。

已经买房的小夫妻就更难照顾通勤时间了。如今的一二线城市,规模都不小,小夫妻两人要在城市的同一区域工作,是有难度的,买房时还要考虑到价格、限购等限制性因素,两人的通勤时间就更难兼顾了。就算买房时都做了最妥帖的安排,谁也没法保证,两个人都不换工作。换工作后,总不能为了节省通勤时间,夫妻分居,再去租房吧。

所以,年轻人的通勤时间,更大的决定因素在于,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建设

知乎有很多劝退 “生化环材” 的人,但很少有人提到“未来换工作对通勤的影响”。我在这个回答中提到,买房后,换工作很难顾及通勤时间。而基础科学研究,对研究组的科研条件是有很高的要求的,除了少数一线城市,年轻人很难在同一座城市找到多个符合自己科研方向的工作,换工作(找下一个博后位置),基本等同于换城市。这对个人生活影响其实是挺大的。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需要考虑到这点。

知乎用户 卷阿​​ 发表

既然都已经经济学家了,也要有点常识。

不接地气的建议,我建议不要建议了。

高中地理基础常识,跟我读:城市三大功能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商业区,位于城市几何中心或次中心,形态呈集中团块或沿街线形分布,大城市的重要商业区也就是 CBD(中心商务区)有商业综合体,也有大量的写字楼,是很多打工人工作的地方。

居住区,位于商业区外围或工业区周边,是城市的主体区域,一般面积最大,形态呈现片状。

居住区本来就要离商业区有一段距离,当然,在市中心也可能有部分居住区,要么是老小区,要么价格高昂,你也说了年轻人「也挣不了多少钱」,能住的起吗?

现在城市土地稀缺,之前的居住区都差不多住满人了,只能把居住区越建越偏,形成郊区 “睡城”,这些地方年轻人住的起。

当然,还有一种选择,通勤时间可能很短很短——那就是住在工业区

工业区位于城市外围,形态呈片区、园区式分布,这里面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厂子旁边就是宿舍,通勤时间几乎为零。

虽然我已经不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了,但现在通勤时间也不短,差不多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上班就坐着,上下班路上也坐着,每天久坐,晚上回到家从腰到脖子都痛,你要问为什么不换房子?或者为什么不找个离家近的工作?

有些事儿真有那么简单就好了。

浙江最近疫情,一份份流调的背后,拼凑出一个个成年人日常的辛劳足迹。这其中,有连续开车长达 20 小时的出租车司机;有每天凌晨出门进货,几乎全年无休的生鲜超市摊主;也有每天早出晚归,一天工作 12 小时的保洁阿姨;有连轴转的建筑工人;有身兼数职的中年男人……

成年人的世界本来也没这么容易。

砖家讲话前,请先从天上下来。

总之一句话:如果有的选,谁愿住这么远?

知乎用户 牛正蓝​​ 发表

我能接受宋清辉把他的福报分给管清友

知乎用户 伊藤诚​ 发表

12 月 4 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报告中对中国主要城市的通勤时间进行了测算,结果令人惊讶。

有超过千万人,每天平均的通勤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四个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平均通勤距离为 9.3 公里。

关于通勤时间,相信很多居住在一线城市的打工人都深有体会,甚至习以为常,哪怕是住在上海中环以内,如果选择坐公交,会觉得到哪都得要 40 分钟以上,而如果住在郊区,可能 “进个城” 就得要一小时了。

而网友的评论大多呈现出两种 “极端”,要么是通勤时间超过一个小时,要么是通勤时间就只有几分钟、十几分钟。

这也未必是道路过于拥堵,或者规划不合理的原因。

由于特大城市本身面积大,无论如何在路上花费时间都少不了。

比如从上海市中心到临港的距离和到昆山的距离其实相差无几,对大城市来说,极端情况下跨区的距离比一些县城跨市的距离更远

那么,纵观世界,各国通勤时间又如何呢?

![](data:image/svg+xml;utf8,)

根据 NHK 在 2015 年的调查,居住在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的工作者,平均通勤时间分别是 1 小时 21 分和 1 小时 09 分(往返),而如果将其细分,在东京都市圈内工作的人的平均通勤时间达到 1 小时 42 分

2018 年欧洲的平均通勤时间为 1 小时 24 分,其中有超过 20% 的人口每天通勤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这么看来,其实世界各大城市的通勤时间都相差不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平均通勤距离为 28.56 公里,而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我国四个特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为 9.3 公里,似乎这意味着在同等时间内,我国的通勤距离更短。

这可能与城市的道路规划及轨交建设都有所关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曾表示:” 随着都市圈范围的扩大,通勤空间半径正加大,中心城市通勤的影响范围往往超过自身行政范围,对此应加大跨城轨道交通建设。”

对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打工人而言,如果住在市中心还好,到处都有地铁站,最后一公里也不是什么难题。可在郊区,去地铁站还得先花不少时间坐公交,即便上了地铁还得再花费四五十分钟才能到目的地,通勤效率并不高。

以日本为例,西日本 JR 的新快速列车(非新干线),可以做到大阪站到京都站,约 40 公里的路程在 35 分钟内抵达。而同等距离下,在上海乘坐公共交通却需要约一小时。

不过随着国家大力建设基础交通设施,这种情况也在逐渐改善,我们时不时的能听到又开通了哪条地铁,哪条高架又建成通车了,这些基础设施完善,都在为打工人节省通勤时间

大城市中,长距离的通勤最终还是要靠公共交通,靠轨道交通来解决。我国近几年大力建设轨道交通,陆续开通各类市域铁路,也在努力提高通勤效率,来补足城市发展中的这块短板。

由于市中心可容纳的人口始终是有限的,内环内肯定塞不下上千万人,而大部分公司的办公地点又往往集中在内环以内,自然就会造成长距离、长时间的通勤。

不过,企业集中在中心城区也不无道理,如果大型企业在郊区办公,必然有一批人要穿城而过,极大的增加通勤时间,总不能让人换个工作就换套房子住吧。如此以来,打工人为了节省通勤时间,似乎只剩下两个选择:在单位附近租房,或者在居住地附近的企业求职。

不过,工作单位附近的房价,也让绝大多数打工人望而却步,哪怕是市区 “老破小”,租金可能都比远郊上百平的大房子更贵,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许多人不得不忍受更长的通勤时间。

而长时间通勤带来的最大问题,无疑是大量的 “自由时间” 被浪费在了路上。

如果是自驾,那可能路上除了听音乐,就只能听听有声书和广播了,而即使是做地铁公交,在车上晃来晃去看手机,

无论是在看书学知识还是追剧放松,肯定都不如安安心心在家中看的舒服。

更不要说,这段时光原本可以用来锻炼身体,陪伴家人,出去逛逛街丰富一下业余生活,或者仅仅是多睡一会,缓解疲劳。


我是小饼,腾讯认证 「用户运营自媒体」,从业 5 年
如果你同样迷茫,不知道用户运营如何做,可以加入我的自学团,会有知识分享,免费领干货,
本月资料精选
【2021 腾讯私域白皮书】
【2021 抖音运营实操手册】
【2021 视频号运营百科全书】

❤ 感谢知友你的「赞」与「分享」帮助到更多盆友

想加入的伙伴可以关注我,给我留言或者直接私信

知乎用户 广漂运营小饼 发表

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要不是为了省房租、省生活费,谁愿意上班挤两个小时地铁,再骑 30 分钟自行车?

难道这些年轻人都是傻子吗?

建议很好,谁给钱,谁出钱?这才是大问题。

否则不就是耍口炮、耍流氓吗。。。

知乎用户 findyi​​ 发表

抖音上有一个作者,住在河北,工作在北京,每天通勤时间超过 6 个小时。他把自己通勤的过程录下来,po 到抖音上,吸引了很多人来看。随便打开一个他的视频,下面却有大量评论认为他把时间浪费在了通勤上,很少有人会批评高房价,比如:

抖音的这个案例结合知乎的这个问题和下方大量回答来看,就很有意思了。我会认为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它生动地展现了读者的情绪是怎么被引导和操纵的。

我有点怀疑提问方腾讯新闻深谙流量密码,问题中提及了 “经济学家” 、“年轻人” ,有意无意地构造了一对可能存在冲突的相关方(右和左?)。

其次,本来讨论应该集中于问题本身,但现在似乎火力集中在管清友身上。一张大大的管清友的照片被放在问题说明里,不禁使我犯疑:问出这道题有必要放出管清友的照片吗?(事实上,我也觉得管清友的形象看起来略显油腻,我大概也不会喜欢这个人。)但转念一想,也许提问方是想更清楚地展现一下这位经济学家,似乎也说得通。总之,这个问题给我的感觉是,无意中透露着些许有意,有意中透露着些许无意。

问题下大量回答就显得更加奇怪了。按说,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和用什么姿势说不应该构成因果关系,吧?但如果对错因言者而异,那岂不是非常典型的情绪>理性场景,也不是知乎所倡导的讨论氛围?还有,讨论的热点集中在 “管清友”、“经济学家”、“何不食肉糜” 这些靶点上,对题目中的几幅统计图和通勤本身似乎关注有限,提问方不是还有一个问题——你能接受多少通勤时间吗?

有答主说,管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废话,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真正的拦路虎是昂贵的房租和生活成本。

我有点怀疑这个说法,因为我有一个同学在深圳工作,他一开始也是住在离单位很远的郊区,就为了省一点房租。我劝了他好几次,还跟他算了一下时间成本,后来他接受了我的建议,换到了单位附近。我感觉,人人都知道的是「市中心的租金贵,郊区的租金便宜」,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认同「节省时间成本比节省租金成本更重要」。

当然,这点也因人而异。有些工作可以远程,或者有的单位通勤福利很给力,或者考虑到另一半的通勤因素,所以最后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在单位附近。我以为这是更值得讨论的点之一,而不是聚焦于——管清友是谁,他算老几。

有些热心的答主建议管清友应该调整话术,比如增加一些前置条件,以避免他的观点让人不适。

确实,经过调整后的措辞读起来舒服多了。但这不是更加显得魔幻了吗?

而且,我觉得他也没这个义务。他只是表达了一种感受和建议,这个建议(被腾讯新闻处理后显得)有说教的嫌疑,但没有明显违背公序良俗,更没有违法犯罪,所以他没有必要去考虑所有可能的公众情绪。如果他需要,我反而会认为是当前的舆论环境,过于___了。

知乎用户 星日马​ 发表

解决办法很简单。

工作单位必须配套宿舍就行了。

尤其是写字楼,水电暖网卫生间,打扫卫生的物业都有。

安排个洗澡间,按照大学宿舍,间隔几个四人间的上下床,分男女宿舍就解决了。

有食堂的给食堂,吃饭吃外卖。

随时加班随时到。

公司象征性的收个水电费,床位费。

每个人用不了多大面积。

刚毕业的继续按照大学宿舍住。

谈恋爱了要同居了,再出去租房住。

知乎用户 maomaobear​ 发表

争执和谩骂都没有意义,因为这个建议虽然是对的、有道理,但又是非量化的,不具备指导实践的意义。

我曾经对这个问题有过思考,自己提出了一个相对量化的模型,供大家参考。

应用场景:你看好了一套离公司更近的房子,能够明显缩短通勤时间、改善通勤体验。但是相应的,房屋租金又升高了、但又没升高那么多,好像还能承受。

这时候你会很纠结:如何衡量是否值得呢?

我尝试的方法如下:

1. 尽量精确地计算出你的时薪

一方面,计算薪资时尽量全面,可以把各种补贴、公积金之类的都算上,只要是你能动用的钱(不区分现在或未来),都可以算上。
另一方面,计算你的个人工作时长时也尽量精准,把加班也计算进来。总之,尽量计算你真实的时薪。

2. 用上涨的租金,除以你的时薪,计算出这部分增加的租金价值多少工作时长。

举个例子,假设搬家后你的租金会上涨 500 元 / 月,而第一步已经算出,你的时薪是 50 元,那就等于,上涨的这部分租金需要你每个月多工作 10 个小时才能挣回来;
值得注意的是,离公司更近,一方面租金上涨,一方面通勤费用(地铁 / 公交 / 打车)也会下降,记得把这部分从上涨金额中去掉。

3. 计算搬家后,你每个月能够省下的通勤时间。

例如,搬家后,你每天来回通勤能节省 40 分钟,每个月按照 22 天工作算,则可以省下 880 分钟,换算为 14.7 个小时;

4. 将第二步和第三步计算出的时长做比较,就能一定程度上看出这样搬家是否值得。

继续用前面的例子:
搬家后,租金上涨 500 元 / 月,需要我多工作 10 个小时才能挣回来。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省下了 14 个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
一进一出,我还剩下了 4 个小时可以支配。

可以看出,如果:

  1. 单纯用时间来衡量收益
  2. 假设我多工作的 10 个小时,和我省下来的 14 个小时,在单位时间的价值上是相等的

此时搬家可以理解为是值得的。


当然,这个计算方式也有很多弊端,以下只是一部分:

  1. 多工作 10 个小时,未必能使我的收入增加 500 元 / 月;这种情形是常有的,很多公司没有加班工资,增加工作时长也未必就能让你升职加薪。
  2. 省下来的 14 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单位时间的价值,大概率是比我在工作期间的价值要低的。这种情形也很常见,很多人就算省下来了通勤的时间,也大概率只是漫无目的地刷手机、玩游戏,未必会去做正事。

这种时候就只能再增加一些主观上的判断来辅助决策了:

  • 你现在的通勤时长、体验如何?工作压力大不大 / 时间长不长?——核心是需要思考:你是否非常需要缩短通勤距离 / 时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 你自己目前的状态如何?是很积极很上进、能自觉地运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学习和锻炼,还是只想打游戏、social?——核心是需要想清楚:你支付更多租金换来的个人时间,能被比较高效率地运用、创造一定价值来抵消额外的租金支出吗?

总之,这个方法的参考意义比较有限。我真正想说的是: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立场鲜明地对着这位经济学家的言论怒喷一通,无助于解决问题。

不如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更深入一点、更具体一点,好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做判断。

知乎用户 青君 发表

我现在的通勤时间是每天不到 20 分钟,走路。

早上开车送媳妇上班,回来停好车,然后戴着耳机走路去单位。

犹记得刚从北京回来应聘现在这家公司最后一轮面试我说了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我房子都在公司对面买好了,希望大家优先考虑我。”

事实上我不管在哪个城市工作,都是尽可能住在公司附近,步行上班。

为什么?

因为我在北漂时,的的确确受过太多通勤的苦。

刚去北京时,有个亲戚帮衬,他去德国出差,把双榆树的一套公寓给我借住,不要钱,定期给他浇花即可。

免费哎,不要钱。

这是多大的诱惑啊。

结果我找的工作,在大望路上班……

一个北三环,一个东三环……

干的还是广告这种天天 996 的工作……

这就导致我经常加班到半夜找不到路子回家,只能想办法和同事拼车或者骑车。

大晚上的北京,有时候一个人开着导航骑着车,就想起郭德纲写的:

“扶着栏杆走到一座大桥中间,身后的大车一辆接着一辆,心里甚至想过,要是真撞死就好了,也不用遭这份罪。一边走,一边嚎啕大哭。走到家的时候已是凌晨四点,天快亮了。”

如此搞了一年多,感觉自己老了不少。

当然我还不是最惨的,有朋友住在通县南边,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赶车。

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也没有什么休闲社交,整个人就是工作,吃,睡,没了。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困,睡眠不足,整个人说话都没劲,别说工作了。

有次去给客户提案,在地铁上睡着了,一口气坐到他喵的公主坟……

后面实在没办法了,自己想办法在大望路租了个房子,一下子每天中午还能回去睡午觉。

但是实在是贵,根本没法长租。

后面走的时候,听说周围单间都涨到七千多了……

你说工资发了交完这个还剩几个钱。

所以干了几年就老老实实提桶跑路 run 武汉了。

今天问了下还在北京打拼的朋友,他住在北三环现在也… 反正我肯定住不起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不建议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的专家建议,属于理论上有道理,实操上没想清楚。

大城市里年轻人住多远其实不是自己能自由选择的,很多时候完全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

知乎用户 静枫纸鸢​​ 发表

你觉得我是不想吗?我也想住在公司附近啊,谁不想呢?

可是住得起么?

月薪 5000,房租 6000,这是给房东打工呢么?

知乎用户 iCoA 首席特工 发表

这本来是个常识,不用经济学家提,但是经济学家提了,却成了 “为何不食肉糜”,真是奇怪!

如果我说:不建议孩子上不完初中就送他去打工,还是应该好好读书。你会怎么说?

你说对对对,当然了,还是教育最重要。

你不会说:这是 “为何不食肉糜”!上学的钱谁来出?!

因为经济学家的建议,不是让你消费,不是让你回家舒舒服服的看电视。

人家建议的,是投资。

确切的说,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

投资,当然是要付出成本的,然后带来更大的收益。

如果我说,不建议把工资都花了,还是要有一些储蓄,搞点投资。

你会觉得这是 “为何不食肉糜”?

诚然,有很多人确实是月光,但是有人提出这个建议,是没错的。

你说钱哪里来?

很简单啊,等你的人力资本投资到了,未来的钱自然变多了,当然可以弥补现在。

如果你认为省下的时间根本无法让你的收入提升,说明这笔投资不划算,你当然可以继续选择住在远的地方。

那也没有必要批判经济学家吧。。。

我举个最实用的例子,你是北京的博士后,单位没有安排宿舍,你的任务是两年发表三篇核心期刊,但这只能勉强满足出站要求,以后找工作,需要更多的发表。你会怎么办?

当然是选个离单位近的,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写论文喽!

请大家注意,这个例子有很多特殊性:第一,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发论文;第二,努力必然产生结果,或者高度正相关,只要花了时间,大概率可以提高发表数量和质量;第三,现在的成果和日后的收入高度挂钩,且是稳定的预期,发好论文一定有利于找个好工作。

因此,日后的收益一定可以弥补现在的投入,这就是一笔合适的人力资本投资。

我相信这样划算的投资,肯定还有很多。

顺便提一句,几年前有专家说,你如果 6 个钱包能买房,还是得买。你们嘲笑他,看看这两年北京的情况,是不是后悔了?

当然,我也不怪网友。几年前微博上很多人说过类似的话,还有什么能打车尽量不做地铁之类的,甚至没说省下的时间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当时都是赞誉一片(我记得有个叫猪蹄蹄的大 v),只能说这几年情况变了。。。

知乎用户 改之理 zcw​ 发表

何不食肉糜已经说腻了。

我来点真实有效的建议吧:年轻人真的应该住在离公司远一点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因为工作之余,你需要和自己独处的时间,远离工作的地方,才能让人更能向内去探索自己。


我刚毕业的时候,住的地方离公司就是 10 分钟的步行路程。

当时选择住所的决定因素无非就是离公司近,上下班方便。按经济学家的说话,我节省了通勤时间之后,应该有更多时间提升自我?但是实际上,我住在公司旁边时候的生活并没有太多自我。

因为公司附近的小区租金都不便宜,所以我在公司附近租的是一个城中村里的单间。每天回家要路过弯弯绕绕的小巷,巷子两旁的沿街店铺都是各种苍蝇小摊,随处可见的垃圾堆和满地的污水让我不舍得穿好的衣服和鞋走在这条路上。

住的环境也并不好。五层楼高的民房没有电梯,打开生锈的铁门走进堪堪一米宽的楼道,左右两边是一排排的房间门,就好像医院的病房一样向前排开,走廊的白炽灯也已经昏黄,每个有住人的房间门口都七零八落的摆着主人白天穿过的鞋。

这样的破楼里,住满的却都是一条街以外的 6A 写字楼里,每天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城市新白领。白天在公司坐在电脑屏幕前,晚上回家躺在床上捧着手机屏幕。

狭小的单人间里只有一张床可以让人小憩,每次我回到这个破败的出租屋里,我都觉得是从写字楼的格子间里,来到了另一个格子间。

所以我经常下班之后也没有着急回家,而是选择叫外卖到公司,在公司盘踞到晚上八九点钟,凑个加班时长之后才匆匆回家洗漱睡觉。

早上因为住的近,所以更懂得怎么卡点上班。每天都会睡到刚好能在迟到前一分钟打上卡的那个点才起床。

生活单调的令人发指。每天看过的风景不超过家到公司的这 1KM 破败小路。

所有的创意,灵感,激情,都磨灭在日复一日无聊的两点一线中。一个对生活的没有太多激情的人,哪来的欲望去提升自己?


再后来我经历过创业,然后再就业。换了工作之后,我也换了住所。

我搬到一个距离公司 20 多公里以外的地方,那是一个海边,是我的同事们嘴里遥不可及的地方。

“天呐,你住的那么远,每天上下班很累吧。”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是的,我通勤的时间变久了,但是我觉得生活变得更轻松了。

每天下班之后都要坐地铁回家,差不多需要半个多小时的通勤时间。因为要赶地铁,所以我拒绝无意义的加班,每天到点就打卡下班回家。

北纬 24° 的海边,傍晚 7 点都还能看到落日余晖。每当我乘着地铁站的电梯来到地面,看到金色的夕阳斜斜的穿过出站口的玻璃,照在路边说不出名字的常青树上。朦朦胧胧的光,让视线里一切看起来都变得温柔。

走出地铁口,外面就是海滨公园。海的对面是我上班的地方,写字楼林立,高层建筑的玻璃反映夕阳金色红色的光芒。从海的这边看过去,看不到写字楼下面那些破败的民居和肮脏的胡同小道。

海湾公园里都是傍晚遛弯的居民,还有放学路上背着书包的学生。生活的节奏和我上班的办公室截然不同,仿佛半个小时的地铁通勤带我穿越到了另一种人生轨迹。

地铁到我租的房子还有一小段路程,我会根据时间选择换乘公车或是走路回家。因为住在比较远的地方,所以租房预算还算充裕。我找到了一间可以看到夕阳和大海的房间。不大的卧室,每天都满载着阳光等我回家,开门的时候可以看到暖黄色的阳光从门缝里一缕一缕的流淌出来。

新家足够大,除了床以外,还能安置一个沙发,还有可以简单烹饪的厨房。

生活从这个远离公司的新家开始,打开了一道不一样的口子。我开始学习烹饪,开始夜跑健身,开始适应白天和晚上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

回家,真的变成了一种回复精力方式。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需要留有精力去感受生活更丰富的模样。但是精力不是从通勤时间里去节省出来的,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恢复。

我一直认为精力的回复与休息的环境息息相关。长期处在同样的环境里,人更容易变得疲劳。把生活行动的轨迹拉长一些,多看看不同的风景,从一个忙碌的街道,换到一个惬意的社区,可能会在路上花费多一些时间,但是当你发现精力开始源源不断的回复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知乎用户 Envy1995​ 发表

尤其对于没有钱的人来说,时间才是最大的原始资本,你如何看待和利用时间,决定了你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潜力。

我在家办公已经十二年,过去四年零零碎碎写了不少于两百万字,还做了好几个平台,不谦虚的说,工作效率和成效不比任何一位全职打卡的职员差,而且我每年还有两个月以上的旅行时间,外加每天接送孩子,运动读书等,还有大把的富余时间。

不要说成年人,就连孩子的时间也是如此,我儿子二年级转学到近郊的一家学校读书,坐校车每天来回要花至少两个小时,只过了一个星期,我就果断搬家,到学校附近租房子,为此每年要多出两万多房租,但我觉得很值,因为一天两个小时显不出什么,但一年、五年,那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了,完全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哪怕就是在楼下去玩儿,也更有意义。

如果你没有钱,只要还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然后善加利用,那么你还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常年 996,回家倒床就睡,那真的是难上加难了!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创业机会很多,甚至都不需要花钱,但不花时间肯定不行,时间甚至比钱更重要!

[

上学人真的困,青春献给班主任,上学困上班更困,你选哪个?

自由职道的视频

 · 696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49347600683663360)

我表弟 2018 年以前在电子厂打工,打了十年工,收入几乎没太大变化,很少超过四千块,每天工作到九点多十点,人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的迹象,后来决定远程跟我学运营,我给他寄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厂里根本没时间,每天起早贪黑的,不得已辞职回家,脱产学了半年,虽然费了很大的劲,但最终还是转行成功了,现在在一家做餐饮招商的企业做运营,已经干了三年多了,工资也涨到一万多了,更重要的是不再加班了,彻底摆脱了工厂环境,这是他过去十年挣扎了无数次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只有拥有了时间,才会拥有改变的可能性。

我时常在想金钱和时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思来想去我想到了北极熊脚下的浮冰。

我感觉这个可以很形象的演绎金钱与时间的关系。金钱就像北极熊脚下踩的浮冰,越大留给你的自由时间越长,越小留给你的自由时间越短。而绝大多数人一开始都只有一小块冰(很少的钱),你必须在它彻底融化消失之前找到更大的冰块(赚更多的钱)。

更大的冰块(金钱)带来更多的时间,可以让你划向更远的远方(做长期事业),从而有更多机会找到更大的冰块(赚大钱),步步为营渐入佳境,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北极熊不断寻找更大的冰块和更好栖息地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的追求财务自由的过程。

很多人没想明白,金钱和时间的关系是相克相生的,有的人每天很忙很勤奋,白天忙了,下了班再去开个滴滴!其实这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身体勤奋,思想上懒惰!

白天卖了时间,晚上还卖时间。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时间越卖越少,需求还越来越大,恶性循环和内卷带来的中年危机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越没有时间思考和学习,就越依赖时间换钱的简单模式,越难以摆脱这种漩涡,内卷越严重,时间越少的同时还越不值钱。

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 5 年甚至十年后是否还要过这样的生活,没有时间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去成长,去学习,去关注建立资产,让自己不用一直卖时间?只能被动的疲于奔命的划水,以保持不沉底。

怎么解决呢?用业余时间建立资产,投资大脑,成长自己!建立被动收入的管道,就像白天挑完水,晚上修管道一样,主业就是挑水,是负责生存的,如果副业还在挑水,就没什么意义了,一辈子都摆脱不了挑水的命运。

副业必须修管道,副业负责发展,是为了有朝一日不用挑水也有水吃。所以选择副业更重要的是考虑它远期的增长空间、增长方式以及可能性。

你是否在寻找这样的副业项目呢?就是即可以短期变现,又能够长期发展,实现复利增长和被动收入?如果你具备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想要获得可持续的被动收入,请联系我。

无论你做什么副业,请从商业模式入手去分析它是否符合这样的特征,否则只是无意义的重复而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原始的资本不是钱,而是时间,今天这个时代没有钱可以创业,但没有时间绝对不行,时间和金钱可以通存通取,但如果你不使用金钱兑换时间,只是消费或者让它躺在银行账户里,实际上它每分钟都在贬值,都在变少,只有兑换成时间,去做更大价值的事情才能对抗通胀。

说到底,人的一生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和时间玩捕捉游戏,人的生命丰富度和财富水平,就取决于你如何看待时间,如何利用时间。

知乎用户 自由职道​​ 发表

这是一条极好的建议,这条建议唤醒了无数懒散的年轻人。

管教授所言的建议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这是一条现象级的建议,这条建议一针见血,道出了这个时代的焦虑。可以说,自从管教授的这个建议提出以来,这个世界就可以被分为管教授提出建议之前的世界,和管教授提出建议之后的世界。

作为一名优秀的、不朽的经济学家,管教授具有超凡的时间管理能力,他才华横溢,而又关心年轻人。在多年教学实践、科研工作、上网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他渐渐精准地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他发现,许多年轻人老是把太多的时间花在通勤上,而那些年轻人之所以把许多时间花在通勤上,是因为那些年轻人太懒散、太喜欢欣赏公交车窗外面、地铁窗外的风景。

工作是充满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天多工作一小时,就是多一个小时的幸运。每天多工作两个小时,就是多工作两个小时的幸运。以此类推,每天的工作时长越长,每年的工作时长越长,人们就会越幸运。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然而,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一点。

事实是,很多年轻人不但不懂这一点,而且处于种种目的而刻意延长了通勤时间,年轻人,很多年轻人,明明可以在半小时之内乘坐一辆公交车直达公司,但他们不愿意这么做,恰恰相反,他们转车,又转车,有些抵达距离公司只有一步之遥的位置之后,又走到马路对面,乘车往住所里赶,然后再次乘坐通往公司的公交车。

好在管教授将这个事情点出来了,经过了管教授的指点,年轻人们幡然醒悟,就好像受到了晋惠帝指点的老百姓。啊,有管教授这么好的教授,这么了解年轻人的教授,实在是年轻人的幸运啊。

“我要向管教授学习!” 著名瑞士学者表示。

“好样的管教授!” 著名神秘以色列学者说。

知乎用户 女人的刚毅 发表

之前看过一个研究,通勤超过 45 分钟离婚率上升 40%。

所以我一直支持居家办公,远程办公。这样节省了通勤时间,可以工资的时间更长;另外减少了跟具体人的接触,感染病毒的概率更低;另外老板不会盯着你干活,压力不大,也避免尴尬。

对公司而言,节省了办公场地费用、电费、水费,在办公楼跳楼的负面影响,不必视频监控员工在工位的时间,不用提供文具、投影器材,固定成本开支大幅下降。

因此,居家办公,无论对员工还是公司,都是双赢。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看到管老师这样的建议,不由虎躯一震。

放下手中所有的事,赶紧来答一波

以免管老师误人子弟

我讲讲我的故事

刚毕业做管理培训生,负责渠道管理,

工作在上帝,住在通州北苑

横穿东西,纵贯南北

那时候还没有 13 号线。

每天上班 3 个小时,下班 3 个小时。

一天工作 8 个小时,来回 TM 就得奔波 6 个小时

负责半个北京,每天巡店、督导、培训、社区路演。

打不起车,更买不起车。背着十几斤重的促销物料,挤公交,去怀柔、去密云、去大兴。活脱脱累成狗。街边三块钱的鸡蛋灌饼,让我活了下来。下午四点才吃到午饭,是常有的事。

每天早上见上帝,下班累的差点见上帝。

2012 年我在上海一家美企做营销策略。

认识了一群 “两江总督”

什么叫两江总督?

——房子买在松江,工作在张江

这一大群人,每天坐地铁,早出晚归,横穿上海,

故,江湖人称:两江总督

早上五点起床,上了空荡荡的地铁。

准备好:面包、耳机、靠枕、眼罩、大衣。

就跟要过冬的老狗熊一样:

选个避风的、最舒服的座位。

啃完面包,定好闹钟,带上耳机,然后迷迷糊糊地从松江出发

哐当哐当,到了张江。

揉揉眼睛,收拾好家伙什,到公司洗把脸。开始干活。

忙到晚上,再准备好 “总督” 的家伙什,奔向地铁

每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

我当时听他们讲,内心确实很崩溃,很绝望。

这 TMD 鬼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头疼!

那一刻我深深地理解了富士康的年轻人为什么要跳楼了。

人活成了机器,活成了狗。还活着什么劲。

你说不要浪费在通勤路上。

这样的选择,10 年前我也做过。

上海一套 74 平米的两居室,硬生生被二房东隔成了 6 间。

6 间、6 间、6 间、6 间。

我分了一小间,也就 4 平米,一张床,每月 500 块。

上厕所要排队,洗个脸要排队。

晚上睡觉,其他五间有几个人,说什么、干什么,听的清清楚楚。

还有人把女朋友带进来。

这特么是人过的日子吗?

有个校友。也是住在通州,工作在清华紫光。

那时候通州哪有地铁,也得挤公交。

每天睡不够觉。公交车也没空调。

又累又燥,加上他性格如烈火。

所以在公交车上,抢座打架变成了常态

差不多三天就要第一次架。经常鼻青脸肿

也经常骂骂咧咧。

住的也是群租房。最奇葩的是暖气片漏水

有一次晚上下班,他专心致志玩大话西游,不留神房里已经成了池塘。

他跳出房间叫房东。

后来不堪忍受这样的日子,辞了工作,去北广报了个影视剪辑。转行了。

所以说:

没有人想把时间浪费在路上。

管老师真的是不懂人间疾苦。

但也没有谁愿意跟十几个人毫无尊严地挤在群租房里。

尊严和辛苦

红药丸和蓝药丸

你选哪个?

有尊严、不辛苦、钱多

是个不可能三角:

有尊严、不辛苦,往往钱少不够吃。

有尊严、钱多,往往累成狗。

不辛苦,钱多,往往需要你当狗。

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命运

也定义了你到底是谁?

天天见上帝的的日子,你以为我愿意?

不就是因为没钱嘛!

15 年前,工资刚开始只有底薪 1600。

我住通州,一个月房租 400。

减掉房租吃喝,交女朋友,上培训班。

每月结余 400,勉勉强强能活下来。

我要在公司附近租房,每月 700 元,

到了月底,我只能沿街乞讨喝西北风好不好

所以很自然,听到邱瑞讲他北漂租房经历时

我们是笑着哭,哭着笑的。

[

邱瑞北漂租钻石房

增长黑客陈轩的视频

 · 1567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57329398983008256)

管老师的话,一听就是体制内的工作经历

不是所有人都在体制内工作。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体制内工作

我在体制内时,单位分宿舍。

早上看一阵子书,然后溜溜达达去上班。

上班睡觉、刷手机、溜出去打台球。

没人管你。

一日三餐免费吃,各区县送来的特产尽情吃

樱桃栗子之类,办公室放了一筐,都吃吐了。

年轻人,尤其是没有父母支持的体制外的年轻人

要想真正摆脱通勤困扰

根据我的经验,至少需要辛苦 6~8 年。

6~8 年后,你的专业技能起来了,薪酬大幅提升。

才能在公司对面随便租个舒服的房子。

实现租房自由

不再每天惶惶如丧家之犬。

我有个客户,创业失败后,搬到了房山琉璃河。西南六环外

工作在大望路。

每天上班就跟东游记一样。

四点钟起床,五点钟吃饭,坐公交车,然后心急如焚堵在杜家坎

到了六里桥。拦住一辆给饭店送菜的三蹦子,给人家 5 块钱,送到地铁边。

冬天寒风凛冽中,他西装革履,拎着电脑包,站在装满葱姜蒜冬瓜的三蹦子上

风驰电掣,如同出巡的秦始皇,一切尽在我掌握… …

我夸过他,认为他的阿 Q 精神异常饱满,

就算创业不成功,至少不会抑郁掉

记得多年前我在央企工作时。

每天班车,早九晚五。

清闲得跟退了休似的。

后来自己选择做营销咨询,专注创业实战营销,陪着创业公司 CEO 们拼命

把自己累成狗,其实也未曾后悔过。

也不是想证明什么,只是想站着把钱挣了。

可以累个半死,但我需要赚钱,我需要体面,

我需要体面地有尊严地把钱赚了。

路是自己选的,所以不怕、不悔、不抱怨。

即使再重来一次,也还是这么选

只是请类似管老师、白老师们,

不要再指手画脚了。

你有你的选择,而我

选择王建国

THE END

都看到这里了,还不点个赞?

光收藏不点赞,天天住在钻石房。

知乎用户 增长黑客陈轩​​ 发表

我个人的经验和 “专家” 说的正相反

专家的逻辑是,“通勤不止辛苦,更是浪费宝贵的私人时间,这个时间应该有效的利用,做能提升个人幸福的事情,少挣一点钱都没关系。”

但其实显示的情况是如何呢?

大型城市的规划上,现在都把商业区和居住区或老旧城区分开了,大部分年轻人上班的新兴公司都在商业繁华区。

这些商业区本身居民楼就很少,大部分都是高档公寓或者酒店,配套的生活设施更少。

以我自己为例,假如我在中心商业区有一份工作,下班后用一半的工资就在公司旁边租一个公寓。

首先,到手的可支配收入会少很多。花在房租上的钱既无法长期提升个人价值,也抢夺了本来可以花在社交和娱乐上的支出。

**第二,商业区本身缺少低价、丰富的生活配套。**没有老旧居民小区的便利和多彩服务。你不可能在 CBD 找到 10 元的美甲店、5 毛的烧饼店、16 元的大排面、卖小吃生鲜的菜市场。

这就让你每天从通勤省出来的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变得更加无所事事,只能在公寓里面上网、看剧,而实际上地铁通勤时也能做这些。

我就是因为很喜欢现在的老小区,换了几份工作,延长到 1 小时的通勤,依然住在这里。每天早晨吃着小店的油条豆浆,下班回来逛逛小店、吃个拉面,都很有放松下来的生活气息,幸福感满满。

晚上,下了地铁走在小区郁郁葱葱的林荫路上,听着三姑六婆的八卦聊天,小狗小猫溜达在路边,烤串的辛辣配合着不知谁家炖肉的香气,都仿佛是一种心情的放松和快乐。

房租省下来的钱,能干的事情就更多了,哪怕一样用在租房上,都可以一居室变两居。

但这片老城区几乎没有什么大写字楼,只有一些小店和老旧商贸楼。

而公司所在的新兴商业地产环境是什么样呢?

街上干净宽旷,没有老小区的槐树和街边公园,遛狗与下棋的老人。只要下班事件后,整条街空空的,路人都是行色匆匆的白领,一点生活的烟火气都没有。

想吃东西只能到 24 小时的便利店,或者几个工作时间才开门的 MALL 商场里面。

可以说 “通勤” 本身就是一种带来幸福感的“空间隔离”。

通过物理的距离,把 “工作环境” 和“生活环境”进行了一种人为的区分。虽然路上多了半个小时,但从到了居住地附近,就能心情放松下来,感觉已经回到了家的感觉。

想一想,如果真的在公司楼下租一间公寓,虽然下几层楼就是 “家”,但恐怕觉都谁不安稳吧。

知乎用户 也说 发表

有些话,不同人说出来感觉完全不同,管清友是谁啊,他是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民生证券副总裁;美的、南华期货等企业独立董事……

这种功成名就的人来教导年轻人,能起作用就怪了,甚至让人想起来白岩松老师忧国忧民 “谆谆教诲” 的嘴脸,年轻人看了只想翻白眼。

但如果不是成功人士,而是个普通打工人、或者稍微有点经验的学长来讲这话,观点还是有一些道理。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通勤时间,付出点额外的成本,说白了,就是拿钱买时间。

比如合租单间,上海住郊区要 2500,住市区公司附近 4000,每个月多花 1500,来回算下来节约 1-2 个小时,每个月平均节省 30 个小时。

如果能负担得起这 1500 元,买 30 个小时额外时间拿来充实自己,很多有潜力的人的确就是缺这点时间,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决策,愿不愿意都有理由。

再看看他的其他观点:

“刚开始工作时,时间非常重要,也挣不了多少钱”

“(长时间通勤导致的)疲惫后,没时间思考”

“投资自己的回报率是最高的”

尤其是第二点,很多人上班最怕的不是时间长,而是费心劳神,所有的精力都被上班掏空了,导致下班后没有精神再去思考更重要的长远规划,而长时间的通勤会加剧这种倾向。

所以我是反对一些大 V 带节奏的。骂经济学家何不食肉糜这当然没问题,但连带把他的观点一起否认了,也没必要嘛。

**管教授错就错在,没有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想问题。**他身份特殊,教导人的语气又高高在上,好像年轻人都是蠢货不会思考。其实很多人是想到了这一点的,只不过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暂时没办法花钱买时间。

而且他只给出了目标,没给出解决措施,

他要是先呼吁官方打击下哄抬价格的房东和中介,找点人来承担下年轻人的租住成本,呼吁大企业们错峰上下班且严格执行劳动法的工时,

然后再说出这些建议,估计效果都会好不少。

知乎用户 李小粥​​ 发表

又来一个 “何不食肉糜” 的!

别说年轻人,但凡是个人,谁 TM 愿意每天花两三个小时通勤?!

谁不想多睡一个小时,在家好好吃个早茶,慢悠悠走去上班?

还不是没钱,还不是房租太高。

管清友,现在已经脱离了券商等机构,

唯一的赚钱渠道就是卖课,做自媒体,

流量才是唯一目的,所以,不搞出点惹人注目的观点,反而还奇怪了。

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额,和知乎内容不重合,凡是关注我的,都发财了。

我是时代之,一个_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 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 “时代之”。_

知乎用户 时代之 发表

我觉得这是我们要学会的有效废话文学

「不建议年轻人把大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这句话怎么看也没毛病呀

第一不强制,这就余地很大了,比如说我不建议你熬夜,我不建议你当牛马,这不都挺好的

第二大把时间,也有很大余地,还是刚刚的比如,我不建议你熬大夜,我不建议你当太牛马的牛马

至于建议具体是啥,有必要听他们的吗?

砖家之所以是砖家,又不是他能提出什么行之有效的措施,而是他们的嘴皮子最够溜,能说出一套到处都是退路的话。

陈平不等式:2020 年 8 月,陈平发表言论认为,每个月 2000 元人民币的收入的中国居民比在美国每月收入 3000 美元的居民生活要幸福得多或更具稳定性

这些都是砖家,你我也可能变成砖家,听他们的说话方式就好了。

知乎用户 平凡​​ 发表

年轻人倒是想缩短通勤距离,但真正说了算的是钱包和房租。

大城市的租房市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掌握着绝对主动权的房东深谙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的道理,巧妙的调整房租上涨的幅度,始终贴近但不超越社畜们的承受上限。承受不住房东的极限压榨只能被迫舍近求远,陷入超长距离和时间的通勤。

之前互联网大厂想打破这一局面,减轻员工的租房负担和通勤负担,给住在公司附近的员工发放房补。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大厂附近房租暴涨,房补都进了房东的腰包。房东们赢麻了。

大厂们用钞能力也不能违反市场供需规律。没有价格合理、供给充足的公租房作为备选方案,年轻人们还是会继续租住面积更大、价格更便宜、居住体验的城市周边房子,也不会当房租昂贵、狭小逼仄、老旧破烂的城中老破小黑心房东们的燃料。

知乎用户 虾仁芝麻卷​ 发表

说的对,年轻人还应该注意综合蛋白质的足量摄入。年轻人还应该要多见识增长视野,年轻人还应该锻炼身体坚持运动,年轻人…… 有很多应该,反正我当年都做不到。

很惭愧我拖了后腿,因为我当年那是真的穷。

通勤是吧?想当年我在北京,其实也还好吧,平均一天三个小时上下班。上班可以补一觉,下班可以背单词,看资料,我在外企恶补英语。

题外,后来我真的见过地铁里面中学生刷卷子的,不止一次,很佩服。

当年在北京其实条件已经不错了,主要是单身➕抑郁➕身体有问题,找了个哥们互相照顾。他考研我上班,互补也都苦,就合租比较远的地方。

题外话,当年如果没和他混那么两年,不好说我现在是不是活着;反过来不因为那个低谷期,可能当时在北京就成家了已经,造化弄人吧。

我还好了其实,对比一下是我哥们的补习班同学,一个贫苦孩子(但是青梅竹马女朋友极为漂亮,单纯那种)一边打工养活女朋友一边,他是装配厂早班。好像他每天四点起床,四点半赶到搭车点等班车,然后绕一个半小时六点多进厂,吃饭准备,七点不到开工,下午五点下班,回来还要吃饭上课到九点,赶回出租屋十点多睡觉……

跟这孩子一比……

我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吃苦也没人关心啊?

那是我人生喝酒最密集的几年,平均一天半斤吧。

知乎用户 茶哥反鸡娃​ 发表

这位经济学家的建议很好,多年前我刚毕业那会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回答区各位也没错,现在很多年轻人确实也租不起离公司近的房子。

事实上,经济学家管清友这个建议,10 年前还是可行的,现在越来越难了。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问题在于,小区房子租金涨得太快了,勉强能容身的城中村越来越少了,年轻人能租得起的房子越来越少了。

我 2013 年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在广州天河软件园,这个地方有着 n 家市值在十亿美元以上的公司,然而,这个地方,北面是号称拥有 10 万打工人的城中村——棠下村,南面是开发得稍微好一点的员村。当时在棠下村租个 10 平米的单间,大概 700 块,步行 15 分钟到公司,那是真的方便。当时的我工资低,生活简单,但也算在市中心有一片「小天地」。

然而,大城市里城中村的改造是趋势,最近,天河区最大的石牌村,棠下村都纷纷传出旧改消息,对于城市面貌更新,这是好事,然而,对于到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还有应届毕业生,他们还能租哪里呢?附近的小区,租金是城中村的两三倍,我在想,如果这几个城中村真的开始拆了,以前住我隔壁每天早上去软件园卖包子的大妈,她还能搬去哪里?

城市里给年轻人靠近市中心的便宜房子越来越少了。

后来跳槽去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工资也涨了很多。为了离公司近,我在深圳大冲那边看房子,合租的话,单个房间租金是 2000,比起广州来说,那是真的贵。然而五年过去了,现在再一问那边,租金已经涨到 4000。当然对于高科技行业的人来说,工资五年翻倍很常见,但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来说,试问有几个能够做到工资每五年翻倍。

深圳也有一些城中村,可是靠近市区的城中村规模越来越小了。曾经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居住人口 12 万人,现在已经开始拆迁了,当年在南山上班,住白石洲的年轻人,如果这几年工资涨得不多,那就只能搬到宝安区的西乡了。事实上,西乡的租金也是水涨船高,更多年轻人往更远的地方逃离了。

所以,大城市就是这样,当这个城市的年轻人收入水平赶不上房租的上涨,那么年轻人只会越住越远,这个城市的新鲜血液,将远离城市的心脏。

所以,不是专家建议错了,只是城市发展太快,把年轻人落下了。

知乎用户 桔了个仔​​ 发表

翻译:住的远不利于加班。

知乎用户 杨改之​ 发表

[

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你如何看待这一建议?

大黑儿的视频

 · 762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57274600245174272)

我最近刚认识一个按照专家思路通勤的人。

这哥们刚从深漂变成北漂没两个月,住十里河

北京这么冷的天,他就一身衣服,一套厅里厅气的春装,加一身保暖衣,此外没别的衣服了。

我问他冷吗?

他说不冷。

到公司一共 20 分钟路程,我问他怎么上班,他说坐公交,但是最近几天太冷了,不想在公交站等了,改乘地铁了。

问他租的房子多少钱?

他说 50 一天……

对,租的那种群租旅社,按天付钱的。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能住 20 个人的那种。

他房间里住了 6 个,说别人打呼噜打得都睡不着觉。

房间里暖和吗?

答:虽然就一床薄被子,但是也暖和,人多,夜里关着门不透气,都是二氧化碳,所以暖和……(我也一脸懵逼,有化学专业的可以来解释一下)

怎么不找一个远一点的地方,合租一个次卧呢?一个月 1500 肯定能租到了,起码住着舒服。

答:不想太远,我要减少我的通勤时间,这样才更有意义…… 虽然来北漂了,但是生活质量不能降低,还一脸骄傲的说:我在深圳也是住市中心的……

和我讲话,用的最多的就是:书上说、专家说、某个论坛里讲…… 我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

你看,就是这么一个人,冬天了,连羽绒服都不舍得买,宁愿冻着的硬骨头。宁愿租群租房,也不愿意跑远一点去住的舒服一些。美名其曰,减少通勤时间,把时间省出来。

事实上,他一个月能迟到好几次。

原因:因为室友打呼噜,玩游戏,影响他睡眠质量,所以早上总是睡过头……

我公司的同事有住天通苑的,到公司得一个半小时。

有住廊坊的,每天不到 6 点就得起床。

也有住公司附近的,住公司附近是因为他家就在公司附近……

专家建议?我建议专家不要乱建议。

知乎用户 大黑儿​ 发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但凡调查过,就会明白 “浪费” 不是个主观选择。

他但凡调查过,就会明白 “学习和自我提升” 带来的收益说不准。

他但凡调查过,就会明白刚进入社会挣多少钱不是自己可以选的。

那么他能不能调查,以及为什么不调查呢?

知乎用户 王普通​ 发表

何不食肉糜?

作为学者,多久没有真正的去体会民情了?就这?给了一个看上去正确,其实无聊而无意义的建议

年轻人在路上长通勤的原因是什么?

房价这么贵,租金这么高,就近居住容易吗?

不去大城市,在小城市找得到好工作吗?

不珍惜当下的远距离好工作,经济不景气,求职者内卷激烈的情况下,换就近的工作容易吗?

谁喜欢早上 5 点起床去坐车上班?

谁喜欢在摇晃的车厢里晃两个小时,中间还要跑着转几道车站?

谁不喜欢温暖的被子,柔软的床?

你不配给年轻人提建议

所有没有深切共情的建议都是无病呻吟

知乎用户 曾轶​ 发表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如此奔波。

你觉得年轻人 20 多岁的年龄,会不知道通勤时间长很辛苦?

你觉得成年人的体力,因为上班路远每天早起不累?

你以为年轻人特别享受挤地铁公交?

你以为年轻人愿意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路上?

成年人,你以为我们是不懂这个道理吗?

不,是因为穷!

知乎用户 勋哥很忙​​ 发表

中老年也不建议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

我觉得 20 分钟已经很多了,有点受不了。

知乎用户 2-20 滑膛枪等 96 人​ 发表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首先年轻人也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

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口袋里的钱决定的

其次充实自己、投资自己也都是需要钱的

……

建议是好建议

不过少了一个前提:“有条件的话”

以后再提出此类好建议的时候记得把问题说完整:

有条件的话,建议年轻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通勤时间上……

知乎用户 蚂蚁社保 CEO 发表

哈哈哈,我超级怕我去拜拜的时候,佛祖冒出一句话来——

不建议人类把投胎机会浪费在年收入 1 个小目标以下的家庭里!

知乎用户 春梅狐狸 发表

又同意又不同意,一个是在说方法,一个在说心态。

很多年轻人也住得很近,但是下班回去了主要是刷剧玩手机。

也有很多年轻人住得远,但通勤的路上也在听书听课程。

真的想要成长的人,并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放弃学习和思考;不想成长的人,住在公司都不会学的。

知乎用户 若水​ 发表

年轻人确实不应该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通勤的路上,观点有三:

1. 首先明确的对象是年轻人,基本上是孤家寡人的阶段,自顾自好了就行。这样潇洒的阶段,很容易被一些不良风俗所吸引,比如短视频,打开到关闭基本上就半天过去了。通勤时间太长了,也就在刷视频中度过了,很少有去学习或者读书的。减少通勤时间,可以补个觉,多加加班,多学习一些课程,还是很不错的。

2. 年轻人,初入职场,处于嗷嗷待哺的阶段,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和工作,以便于快速成长。通勤时间太长,每天不仅要早起,晚上还净挂着下班了,很难安心下来去工作和学习。通勤时间缩短,不仅早上可以睡的充足一些,精神头也要好很多,晚上也不用挂着早下班,还可以蹭一蹭公司的加班餐和工时,何乐而不为。

3. 与住在公司附近所增加的房租相比,节省下的大把时间除了用来工作,还可以有更长时间坐在家里学习一些课程,用来提升自己,从而比别人更快的成长。还可以利用一些时间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所以,年轻人正在快速成长的阶段,不要将大把精力放在节省那点房租上面,这点房租的付出会换来更大的报酬。

==========================================================

也许有人会跳出来反对这个观点,这也很正常,但是如果反对的观点对年轻人构成误导,那可真得就不可宽恕了。

年轻人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和更加明确的方向,而不是很多前辈的牢骚话语,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为。

有人可能会说,在公司旁边租房子一个月要大几千,而在比较远的地方可能只需要它的一半,年轻人本身赚的就不多,全花在租房子上了,哪有积蓄再去深造和学习。

观点貌似不错,但提出这个观点的八成是没有毕业或者还没有真正去体验过的人,只是理论推测。有几家公司在 CBD、金融街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呢,大部分的企业还是在园区或者产业比较集聚的地方。再者说了,你非得整租条件很好的房子吗,年轻人跟人合租有什么不好,条件差一些有什么问题。

年轻人就应该抓住黄金时段,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这样才能更快的改变自身的现状。俗话说的号,要想赚钱,就先让自己值钱。

知乎用户 还是简单点自然 发表

这个建议很好,但下次别提了~

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过我觉得经济学家的格局还是小了,就应该直接建议在公司附近买房呀,不买是因为不喜欢吗?

搜了下该经济学家的头衔: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 ,原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同时还是经济观察报、 民生财富、新浪智库等多家重要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多个地方政府以及中关村股权协会、广东创投协会等机构的金融顾问。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现为国情研究院) 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宏观处处长、调研处处长。美的集团 、南华期货等企业独立董事。目前还兼任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财政部发改委 ppp 专家库双库专家、国家发改委 PPP 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中心学术委员、工信部工业经济运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没放全)

但说出来的话还真的是有点意思哈~

要是有条件,谁愿意早贪黑挤地铁、公交,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穷 ​。

哎,就是因为没钱才会选择花时间啊,一想到打工人为了省几个房租每天要花那么多时间通勤但仍旧是依法纳税的好公民,而某人都赚普通人几百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还逃那么多税,真世界的参差。。。

知乎用户 琳 Talk​ 发表

我建议这位专家响应国家号召:

每天至少交三次作业,为人口复苏做贡献。

什么,专家 60 了,他老婆 50 了,有心无力?

那不行啊,我看你就是借口。

别跟我说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

大家都是人,凭什么我每天可以交三次,你不行?

专家不要一点奋斗精神都没有,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

要多想想办法,克服困难,为祖国出力。

专家老婆 50 了,按照一年生一个来算,离开育龄之前还可以生 10 个。

加油,清友君。

知乎用户 一时错​ 发表

年轻人在通勤路上表示,不建议把时间浪费在经济学家上。你如何看待这一通勤时间?你能接受多长的建议?

知乎用户 李劼 发表

任何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都属于无味之屁。

虽然打上一个 “经济学家” 的标签,使这个屁听上去不同凡响,但本质上还是个屁。

知乎用户 陆仁贾 发表

5 分钟,不能再多了。
5 分钟足够你走完一段不累的路,看完想看的风景,顺便买个煎饼果子,潇洒的走上写字楼。
再久就烦了。

我以前上班通勤,15 公里,骑小电驴要 50 分钟。平时还好,一到冬天那个冷啊!赶上刮风下雨真没法活了!
后来我买了车,我想这下能舒服点了吧!
我终究还是太年轻了…… 每当我在早晚高峰被堵在路上的时候,我发现,有车也不能减轻我通勤的痛苦…… 反复的踩油门和刹车,我的脚快断了。
我喜欢开车,但仅限于驰骋在广阔的大草原上…… 在大城市的早晚高峰开车? 那是一种折磨。

我曾经在北京的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工作了几年,当时要跑各地的项目,通勤工具主要靠飞机。从北京到项目地花上 5 个小时是常态,有一次去南京转机,加上飞机晚点,足足走了 12 个小时,身心俱疲。
再也不想经历。

现在我在家办公,从卧室到客厅的距离就是我通勤的距离,大概 10 米。

舒服!

所以,我建议,如果能在家办公,领导们就别浪费大家的通勤时间了好吗?

都挺不容易的。

知乎用户 唐宝儿​ 发表

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感觉是心酸。管老师本身可能是好意,他想告诉年轻人时间非常重要,尽量离工作地方近点,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但是我的感觉却是他 “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说 “躺的太久了”。

当初我刚毕业的时候,不想住宿舍,想出去住,有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结果发现一个单间租金就四千多,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自己能接受的通勤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内,但是很多认识的朋友有两个小时通勤的,还有跨城上下班的。

记得,我妈当时就和我说:“想出去就出去,别离单位太远就行,跑来跑去的累,钱不够就找我。” 回老家时也和长辈们聊到一线城市的情况,他们都说不想儿女被高房价和高房租所累。可见,就算是我爸妈这辈人,都说不出来管老师说的这些话。为啥?因为他们感同身受,因为他们知道实际情况。

回头来看管老师,他出生于 70 年代末,按理说并没有和中流砥柱社畜的年龄差太多。那他为啥会说出这些不接地气的话呢?很简单,因为他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

看下管老师的发展,你会发现整体都是比较顺利的:01 年山大本科毕业,去读了社科院的研究生,07 年博士毕业后去清华国情研究院任项目主任,同时开始博后工作,期间获得了优秀博后称号,09 年去中海油任处长,12 年去民生证券任副总裁,后面就不说了,管老师有很多董事长、合伙人和专家委员的身份。

(管老师的个人资料没有详细的百科介绍,所以我搜集各方信息后汇总了,如有错误请指出,我会修改,但是大体脉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从管老师的个人情况来说,**还比较理解老百姓处境,对国情了解也比较接地气的阶段,可能就是 07-09 年这段时间了,**管老师的很多论文和课题也是在这个时间段产出的。现在的管老师,大约并没有什么机会能 get 到比他小十岁二十岁的这批人的处境,抑或他身边的年轻人群体也没有我们普通人的这种艰难,所以自然形成了这么一个 “信息茧房”。

看节目能看出来,他是真的在认真给年轻人建议的,只是他忘了自己已经是大乘期巅峰,马上就飞升了,而我们这些年轻人还在练气期挣扎。如果管老师真有这份心,大可以多下凡看看,多和普通年轻人打打交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知乎用户 生涯规划 kiki 酱​ 发表

支持啊!双手支持啊!

要我说何必通勤呢!

疫情期间不也证明了,就算不去单位上班,也就那么回事吗?就像很多外企一样,让大家居家办公呗!公司一样运转。

开会就钉钉一下,或者腾讯会议一下。大家在线吵架,啊不是,在线唠嗑。

反正写材料、写 PPT 什么的,也没有说非要在办公室啊?!

大家居家办公多好,每天省下来 2-3 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还有每个月通勤的费用。

还能防止疫情扩散呗!

多好,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最多每周大家碰头一两次,不就够了。

实事求是讲,这种何不食肉糜的经济学家,真的不是脑子被什么给夹了吗?

年轻人为啥通勤时间长心里没数吗?

单位周围房租多贵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年轻人一个月多少钱?尤其大城市,通勤 3 个小时的地方,房租都要扣掉月收入至少三分之一。不住远一点,怎么省钱?

年轻通勤在路上,还不是被房租给逼的吗?

香樟哥之前租房子,那还是 2016 年呢,和我一个大学同学一起去看房子。房龄和我一个岁数,没有电梯。小两室一厅,还是五楼,楼梯房。装修还不好,各种设置陈旧。

告诉我,2800 一个月!

因为这是中山区!市内核心区!

那时候我一个月到手才 4000 多呢!我有大病啊!租这种破房子还这么贵。

但是,就是贵!区位好啊!上班近啊,走路五分钟。

最后我买房也是离单位很远,每天通勤得一个半小时。

你要问,why?还不是市内贵啊!买不起啊!而且没有新盘啊!我买个和我年龄一样的老房子吗?

那我也是有大病。

他那意思我也懂,年轻人多花点钱租房,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有更充足的睡眠和学习时间。

话是没错!

但是这届年轻人真的穷啊!你当我不想吗?

你一年给我开 30 个 w,我就租单位附近啊!

可是钱呢?钱呢?钱呢?

什么都不怕,就怕领导给我 5000 块钱一个月,还要我 996 的上班,还要学会感恩,觉得我没有冲劲,要我学习狼性文化。

知乎用户 香樟连翘​ 发表

咋的?难道我没有上清华,是因为我不想?

知乎用户 青菜萝卜耗子汤 发表

彭叔说的撕裂,有一部分也就是当下的一些富人,他们根本不了解底下的情况,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到底下去看看什么是基层了。就算偶尔有的经济学家以调研的名义到一个小地方去,大都会提前准备好,带他们去专门的示范点,给他们看最好的一面,什么都是演好的,连台词都差不多。

这些富人生活来的太顺了,他们唯一苦,就是上学的时候看书看到凌晨,读书的时候走了很远,大学里面没有互联网。想想他们 70 年的人,刚好赶上恢复高考,那个时候只要能上个中专,就能有正式工作,混到正式工作以后,稍微当了一个小头目,就能混几个成人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那个时候的这些学历怎么来的,大家都懂。

如果那个年代能上了大学,那就更不得了,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就是宝贝,出来就有工作,通常还都是留在了大城市里面,升迁的速度更快。

没有贫民窟,没有群租房,不代表为了生活苦苦挣扎的人就没了。

知乎用户 有事问彭叔​ 发表

每天通勤至少 80km,建设祖国的时间全都耽误在路上了,想想都觉很难过,但是忙起来一天通勤 150km 以上也难免。

知乎用户 韩东燃​ 发表

浓浓的何不食肉糜

北京生活十年,我没因为通勤操心过,

但这完全不是因为我的选择,或者我的努力,完全因为运气好

要么单位管宿舍,要么正好几公里内有合适房子

越通勤时间长的人,越没有选择权

你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年轻人也不会选择受这个罪

你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年轻人也只能选择受这个罪

知乎用户 阿肝正赚​ 发表

这个不建议真的是绝了。

不建议你买郊区的房,建议你买市区的房,完美解决了上班时间太久的问题。

可是,钱你给出么?

知乎用户 肥叔 发表

难道专家们指望的是

他随口一说

然后房子随便找

然后只要是年轻人中意的房子

跟房东打个电话就入住

然后一点押金都没有

不会吧?不会吧!

难道专家们指望的是

他随口一说

然后就业率迅速飞升

然后不管是什么钱少事多 007 的牛马活

只要画个饼就有人抢着干

然后一点怨言都没有

不会吧!不会吧?

难道专家们指望的是

他随口一说

然后结婚生育率就飞速上升

然后不管房价物价如何飞升

只要给人开放三胎他们就玩了命的生

然后一点犹豫都没有

不会吧?不会吧!

当然我个人认为管专家说得没毛病!支持管(换)专家

知乎用户 小约翰可汗​ 发表

管清友 emmmmm

谁来管管这位只会清谈的朋友?

明明你知道,明明我们知道你知道,明明你知道我们知道你知道

但你就是在扯淡

知乎用户 梦羽灵泉 发表

前段时间和管老师一起吃过饭,其实管老师住的就挺远,都快到河北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啥现在的人都不喜欢接受建议了呢?

因为提建议的人,压根不看自己提建议的对象。

年轻人是不在乎通勤时间吗?

是在乎价值好几个 w 美元的人民币啊。

知乎用户 吃刀刀 发表

你是一个会「算账」的人吗?

其实,我发现生活当中有很多人看起来都很精明,很会算账,其实,看起来精明算账的背后,他们算的都是小账,并不会算大账,更不会算总账。因为一算总账,就会发现自己并不精明,也不聪明。

因为只是表面上很会精打细算,但是一算总账,基本上都是亏损。

买东西砍价是不是值得的呢?如果这个砍价的数额对你的生活影响没那么大,其实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太过计较这些得失。

我们在餐厅里吃饭的时候,就看到过很多人为了几块钱的沙拉和店家争得不可开交,虽然这位顾客在道理上完全占优,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不够明智的。

几块钱的沙拉有多少价值?你的时间值多少钱,即便花不了多少时间,因为这些不必要的争执导致的心情损失又要如何计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去做某些事,只是因为算了一笔总账之后,觉得实在是没必要。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 “货比三家”,跳来跳去,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网上购物:不论是买衣服,还是买生活用品,总是为了多省下十几块、甚至几块钱而来回对比。最后虽然省下来一些钱,但是这个过程劳心费力,更重要的是你浪费了大量的注意力 。

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己的注意力。

人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生物。你在哪些事情上花费的时间多,你就会越擅长做那件事,进而没有余力去顾及其他事。我看过太多淘宝的比货专家,在更重要的选择面前,毫无判断能力。这么多年网购省下的钱,可能就因为一次错误的重要决定,而全都消耗殆尽。

所以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购物决定,其实,买哪个都差不多,实在不行,就买贵的那个,虽然偶尔也会失误,但总体来说一定是赚的。

还有的同学,为了省 700 块钱的房租,去郊区租那种 800 块钱一个月的房子,但是你通勤时间却多花了 2 个小时,在我看来,你确实一个月省了 800 块钱,但是这些都是小账。如果我就在公司傍边租一个 1500 块钱的房子,我可以为自己的省出 2 个小时的时间来,这 2 个小时,我用于学习,用于个人成长,何乐而不为呢?说不定,就因为你节约了这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半年后,你的能力变强了,公司给你涨了 2000 块钱工资呢?

小账是:我住在郊区房租才 800 ,一个月省 700 ,一年就可以省 8400 块钱,我真聪明,我太会过日子了,真划算。

大账是:我如果选择住在公司旁边,节省 2 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去用于学习和个人成长,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半年后,公司给我涨了 2000 块钱的工资。那么,郊区是 800 的房租,公司附近是 1500 ,相差 700 ,一年就可以省 8400 块钱,但是我半年后涨了 2000 块钱的工资,那么 2000 x 6 = 12000,12000 - 8400 = 3600 。我去,我这样一算大账,我不仅多花费了 2 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还少赚了 3600 ,还没有得到成长,我赔死了。

有时候,花钱才是捡便宜,人啊,一定要学会算总账,总账当中包含了隐性收入,那就是:成长。这才是价值最高的资产。

知乎用户 非著名程序员​ 发表

学者和专业人士,从城市设计者到经济学家,从法律人士到媒体人士(不会吧不会吧),都是权力和资本的帮闲附庸。大家在级差地租规律的摆布下,在 You Know Who / 城市大地主的授意下工作,为大地主阶级剥削贫困佃户充提供技术服务和道德支持。大家都靠替大户吹吹打打混饭吃,不过还得竞相吹鼓,以期卷死同行,获得更多的饭。

在这个过程中,专业人士假装为理想而拯救城市,假装与贫苦大众对话,或者以为贫苦大众代言的方式淡化人民矛盾和痛苦,突出城市发展的格局宏伟、方法科学、格调浪漫,能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是粉饰大地主剥削,为资本主义提供道德支持,顺便为自己扬名立万的一种方式。

比如 “香港人热爱环保和大自然,喜欢到山上、公园里去玩,房子只是个睡觉的地方所以不需要太大,所以香港流行小户型”。

知乎用户 勃要脸​ 发表

我不当明星影帝,你以为是我不想当吗?

你以为年轻人通勤远是因为他们觉得路上有意思吗?他们不想就住公司楼下,躺床上打卡,抬腿就到公司吗?那你知道公司楼下租房啥价格年轻人工资多少吗?

我已经过来人了,我开车上班,不用挤,但我每天依然要花很长时间在路上,你以为我想呀?

所以这种建议就是正确的废话,你以为年轻人不知道吗?难的难道是懂这个道理吗?

知乎用户 恶少恶言​ 发表

您瞧这话说的,好像我们年轻人喜欢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一样。如果单位旁边有物美价廉的房子,谁不愿意去住?问题是有吗?

知乎用户 答疑解惑李老师​​ 发表

我建议大家不接受他的建议。

还不如牛肉哥呢,真有点实际作用,那就把房价 “打下来”,对不对?

说点有的没的,竟然也有曝光度?

我建议女孩不要彩礼,我建议男孩多买几套房几辆车,给女孩安全感。

我建议大家有空多出国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建议有钱多给父母上点保险,增加家庭抗风险能力。

我建议有空多陪陪父母和孩子,人生不应该只有工作。

我建议大家多喝肉粥,这样就不容易饿了。

我建议大家多品尝红酒,咖啡,茶叶,感受一下东西方饮品文化差异。

我建议每个人都随身带一面镜子,迷茫的时候,就拿出来照一照镜子,为什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知乎用户 阿超 发表

把通勤时间计入工作时间,年轻人立刻配合,就怕劳动部门不敢配合。

当年轰动一时的 ,开创午休时间计入工作时间官方定性的铁路工人维权案件,现在不会有了。

知乎用户 马克沁 发表

如何看待?

当笑话看咯

不然还能怎样?

都不说食不食肉糜

众所周知腾讯有一部分从中关村搬到西北旺了,新浪网易啥的现在也都在西北旺

为啥?租金便宜呗

这个经济学家不说帮年轻人补上房租,他有本事替腾讯啥的把这些分部搬回去啊?

至于接受多长时间的通勤?

我个人只能接受五分钟,出了家门直接就进单位办公室那种

但是

现在是年轻人能接受多少通勤时间的问题么?

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选择权的问题

只能选择要么接受漫长通勤时间,要么失业。

还能接受多长时间

那不就是个笑话么?

知乎用户 大王猫​​ 发表

早些年,我受领导指派,视察某大型乡镇建材企业。偶然听到老板在语重心长的建议工人:少喝点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上厕所上。

听完这句话,我觉得老板挺禽兽。但是调查了一下他的生产成本,和 “市场费用”,我发觉还有一群人禽兽不如………

天地不仁,事物自有其运行规律。打工的,谁不愿意工作之余多休息一下,吃点好的。

在家里开小工厂的,很多人都希望和乡里乡亲平和相处,赚点长久的钱。

问题是,谁能给喘息的机会?

大家都是凑合活着而已。有些废话就不要说了。

知乎用户 暗夜看花 发表

你们说的这些事啊,经济学家难道不知道增加通勤时间是为了省钱吗?如果这点都不知道怎么能混到经济学家呢。

难道经济学家要建议大家把时间浪费在通勤时间上面吗?那被骂的更惨了。两者取其轻,还是不建议更加中性。

我也不建议浪费在通勤时间上面,我也和经济学家一样的说法。

但是经济学家说话是有水平的。他没有说,因为租房成本太高,因为这个说出来又敏感,毕竟是公开场合。

要么是人家是经济学家,说话是有水平呢。不要一股脑说租房贵啊,省成本啊,人家也没有给你解决方案,经济学家也不认为能够有解决方案。

人家只是不建议,没必要喷吧。

知乎用户 东岳老师​​ 发表

“为什么不在上班地附近租住?” 知名经济学家管清友:年轻人别浪费时间通勤,网友:何不食肉糜?

对 “打工人” 来说,日常通勤则可能影响着睡眠时间、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近日,经济学家管清友也给出了他对 “日常通勤时间” 管理的看法。

近日,在某节目中,**经济学家管清友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他还表示长时间通勤的要害在于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路上。与其花 2 小时上班,不如在公司附近租住,把时间用来投资自己、充实自己。

**

**

管清友回应 “建议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

过来人的说法,没有 “何不食肉糜” 的意思

据中新经纬,近日,经济学家 @管清友 在一档节目上说,“我们上班不仅仅是为了糊口,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它的要害不在于你有多辛苦,而在于非常可惜的,你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而且你很疲惫,你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你又没有时间思考,” 他认为,年轻人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要把时间有效利用好,与其每天上班两个小时通勤,为什么不在公司附近租住,这样比在偏远的郊区买一个房子划算的多。管清友强调,投资自己的回报率是最高的。

对此,网友们吵翻了,有网友表示,“何不吃肉糜?”,还有网友称,“因为租不起,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发问”。

针对网友们的质疑,经济学家管清友也进行了回应。

管清友表示,很多人都说我跨城通勤的观点是 “何不食肉糜”,是 “鸡汤”,其实真没这个意思。我是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说的。

我当初刚工作时,也是住得很远,后来发现这样得不偿失,我给大家算一笔时间账单,以 “钟摆人” 每天往返通勤 4 小时为例,假如我们从 23 岁参加工作,干到 55 岁退休,一共有 32 年的工作时间。按每月工作 21 天来算,我们这一生花在通勤上的时间,将高达 3.2 万个小时,约等于 1344 天的时间、3.7 年左右,夸张点说,这些时间都可以再读一次博士了。虽然房租省了,但是浪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经历,也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城市生活的幸福度。

现在年轻人确实比我们当时还要辛苦一点,很多人说近一点的房子贵,租不起,这确实也是存在的。当然,这个问题,国家也在调整政策,我们看到 “住有所居” 都是针对提升大城市青年居住条件的政策。但政策落地生效需要时间。我们自己也要做一些取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但总归,有一点建议,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管清友今年多次因为言论引发网友热议。

今年 8 月,**管清友公开表示:不建议上班族炒股。**经济学家不建议上班族炒股的话题也登上微博热搜榜,引起投资者热议。对此,有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调侃称:知道了,马上辞职。8 月 11 日深夜,管清友再次发文:“我同事批评我了:上班族炒股的太多了 ,所以上班族炒股很难赚钱不是常识。尤其是上海,几乎全民炒股。好吧,我知道了。不过还是再说一句:上班族工作出彩炒股也很难赚钱。大部分是拿到股权激励才能赚钱。非专业人士炒股赚钱比较难。高净值群体自己也不炒股,有专业机构服务,即便炒股也不是上班族那种炒法。”

今年 6 月,管清友在微博表示:“本科阶段没必要学金融,真的。要想学或者从事金融行业,研究生阶段学一些就好。” 对此有网友评论到:本科应该学数学或物理,研究生再读金融。也有网友表示,华尔街好多大佬都是本科学数学、物理,然后研究生学金融,本科选择基础性学科挺好。

**

**

中国主要城市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36 分钟

北京极端通勤人口同比增长 1%

据中国消费者报此前报道,7 月 24 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城规院)在京发布了《2021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通勤监测报告》)。根据报告,2020 年全国主要城市总体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36 分钟,同比持平。

**单程超过 60 分钟被定义为 “极端通勤”。**而总体极端通勤比重为 12%,同比降低 1%,超过百万人的极端通勤状态得到改善。其中,超大城市极端通勤比重平均为 17%、特大城市为 13%、Ⅰ 型大城市为 8%、Ⅱ 型大城市为 6%。35 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25 个城市在下降,5 个城市同比持平,其中上海、西安、成都、南京、厦门、济南、海口、宁波、贵阳、西宁、兰州降幅超过 2%。

北京依旧是极端通勤人口比重最高的城市,达到 27%,同比增加 1%。此外,重庆、沈阳、长春、大连 4 个城市的极端通勤人口,也增加 1% 以上。

提高 45 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是城市规划和交通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等多项国家层面规划都将 45 分钟通勤比重达到 80% 以上作为重要目标。

《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主要城市 45 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总体平均水平为 76%,其中超大城市 68%、特大城市 73%,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北京仍然是 45 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最低的城市,仅有 57%,且同比降低 1%。

同时 15 个城市 45 分钟以内通勤比重在提高,6 个城市同比持平,其中杭州、南京、厦门、合肥、海口、宁波提升超过 2%。

平均通勤时耗是居民通勤出行直观感受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已被纳入 “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作为衡量城市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标。《通勤监测报告》指出,2020 年全国主要城市总体单程平均通勤时耗 36 分钟,与 2019 年持平。

**其中,北京仍是单程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达到 47 分钟,同比没有增加,**紧随其后的时耗最长的城市分别是重庆 40 分钟、大连 38 分钟、西宁 35 分钟。但也有 6 个城市通勤时耗降低,上海则是平均通勤时耗降低最多的城市,同比减少 2 分钟。西安、南京、厦门、合肥、宁波 5 个城市,同比减少 1 分钟。在 35 个年度可对比的城市中,13 个城市通勤时耗小幅增加,其中 I、II 型大城市有 10 个。

5 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又称 “幸福通勤” 比重,反映可以就近职住、步行骑行通勤的人口占比,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已被纳入“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通勤监测报告》显示,5 公里以内 “幸福通勤” 比重 53%,同比增加 1%。14 个城市幸福通勤比重提升,深圳、贵阳、西宁提高超过 2%。武汉、长春、南宁、南昌,4 个城市小幅下降 1%

编辑 | 程鹏 杜恒峰 王嘉琦

校对 | 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新闻晨报、中国消费者报、微博、《2021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知乎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

建议没饭吃的人喝肉粥呢

知乎用户 王洞明​ 发表

钱对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挣出来的,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就是省出来的

并不是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值钱,或者提升一下自己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有的是拿时间换钱的人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短视,一种计算错误

我承认

但生活不是跟人在网上斗嘴,生活不会停下来等你

成年人的社会,钱就是底气

我其实十分理解管教授的意思

我不认为他说的有什么问题

我也知道充电啊,提升啊,哪怕是多睡一会儿,站在长远的角度上讲都比省着点钱有价值的多

但无奈我就缺这点钱,没有这点钱,不需要长远,眼前可能就没了

只能说,东西虽好,我用不不了

没办法,我们和你,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知乎用户 三刀不暴击​ 发表

我以前写过一个论文选段,后来没用,就是讲通勤的。

现实中还切实存在着柔化的管道式的生活,那就是通勤。

马歇尔 · 伯曼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认为,街道是政府难以监控的地方,是最容易成功逃离的混杂空间,阿兰 · 雅各布斯在《伟大的街道》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公共街道是一个特别的政治空间,是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交汇之处,能够表达出人们最珍贵的理想,也最难以掌控”[1]

这似乎是一种可能的反抗,但现代交通体系的建立保证了通勤的出现,这种美好的幻想消失在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之中,城市的监控收复了最后一块飞地,真正意义上的圆形监狱得以渗透进每一个异托邦的角落,并快速生发出适宜这个空间的权力规训机制。

铁路系统的不断铺设与建立完善,是一个不断蚕食人空闲时间所在街道的时间与空间的过程,通过对人在地理空间上的信息摄取的日常生活改变,从而改变了人的思想方式与文化认知。街道是一种移动式游园视角,而铁路变成了全景式的瞬移视角。

《铁道之旅:19 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一书里就将其认为是 “时间和空间的湮灭,坐在车厢内凝视窗外风景的旅客们,也因而获得了一种对于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象的不加挑选的感知能力”[2]。这种瀑布流式的景观瞬移,很快被信息化工业所习得,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成为麻醉形象的一个典型符号。

铁路不仅是对窗外风景的消磨,也是对窗内社交关系的破坏,“对驿车和公共马车的乘坐者来说,每个人都能对自己身边乘客的身份和目的地、以及与之对应的交谈有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但在铁路旅行当中,你身边或对面的乘客可能刚刚跟你寒暄两句就要下车了。列车的速度不但剥夺了窗外的风景也剥夺了车厢内的交谈”[3]

我们会看到,并不是因为民众有某种群体性心态的转变,才促成了某项交通方式(包括监狱)的诞生,而是因为这些物质基础建设的全面铺开,在长时间的出现于人民的视野中不断改变人民对世界的认知,才改变了群体性心态。

铁路系统本身的崇拜,既可以认为是对城市的高速移动化的缩印的现代文明的信仰,也可以认为是对图腾形象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复写,在《雪国列车》里的拜引擎教,与其说是对威尔福德的崇拜,不如说是对轰鸣的现代文明的崇拜。

在前铁路时代,人们对时间是不敏感的,因为在路上总会有各种误差,这些误差虽然积累的量不小,但依然在可控范围内,社交的人们亦非常清楚其间的误差,双方都会拥有一个宽松度较大的弹性时间承诺;但进入铁路时代时,随着进出站时间表的普及,人们心中对时间的认知被这种标准化的锚定效应逐渐扭转,这就是非标准时间的 “铁路时间”。

铁路时间的主要目的不是校准共用时间,而是 “吻合” 衔接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全球时区时间即是由铁路公司强行推广而来。[4]

故而,我们可以认为铁路交通系统是另一种形式的管道,要求彼此之间高度衔接以方便交通,一旦有任何微小差错,就会直接导致强烈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交通网络的系统性崩溃。

在《妙想天开》里,主角 Sam 走上反抗的道路正是因为一次系统崩溃带来的后续,地铁系统的全面设置,一方面更大程度上加速了人们的空间的便捷,另一方面也让其系统的危险性变得更加脆弱。

澳大利亚作家 David Bissell 在《交通生活:通勤如何改变城市》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作为城市制度化的通勤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生活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难再找出一个像通勤这样声名狼藉的日常活动。“地狱”、“噩梦” 这样的词统统被拿来形容这段上下班的路途,可以想见它在生活中的地位有多低了。人们还会堆砌各种敌托邦式的术语来描绘通勤,仿佛我们在当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压力和疲惫都可以具象为一条上班的路。上下班十分程式化,所以我们压根就想不到要去思考这件事。研究者们探索过一些相关的话题,比如通勤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通勤严重折损了幸福感。[5]

列斐伏尔在城市间际发展极为迅捷的时候就提出,这必然会导致通勤时间的拉长,也必然会夺走人们的空闲时间。

根据《纽约时报》网站统计,“美国人平均起来每天要花 52.2 分钟上下班,每周是 4.35 个小时。折算起来,一辈子要花 408 天时间在路上奔走。在大城市;浪费的时间则要更多”[6]

如果说铁路空间有可能形成新的等级分层 [7],那通勤空间则完全打破这种分层,它既不属于公共空间也不属于私人空间,因为人们在短时间里相互接触又相互离别,既不能完成对彼此价值的认同,又将混杂在以地铁与公交为代表的可移动空间里的人们,将彼此的模样不得不向对方展开,隔离也已因此失效。

尤其是以家为私密乌托邦想象的中产阶级来说,通勤更是难以忍受。因为城市的遮蔽功能,那些静态的底层生活已经被折叠起来,但通勤将他们反折叠开来。Michael Fisch 所著的《机器的人类学:东京通勤铁路网络》一书中就描述了这种现象:

一辆十节车厢的通勤车挤满了人。这辆车的限载人数是 162 人,如今它超过最大承载容量 175-230%,容纳了 300-400 名乘客,平均每平方米有 7-10 人站立,远远超出了每平方米 3 人的设定。人们摩肩接踵,无法穿行,呼吸艰难。你或许会觉得这一拥挤场景似曾相识,这是几乎每一个在大城市早晚高峰期挤过地铁的人再熟悉不过的感觉。[8]

通勤现象的肆虐,也是城市隔离政策带来的必然结果。

世界奇妙物语 2016 年春季篇《通勤军队》就以极度讽刺的手法描绘了生活在通勤下的人们是如何藐视生命的活力与生机。

该篇主要的表现力,集中在对通勤与军队的矛盾刻画上。主角本是军火公司的普通白领,阴差阳错加入了所谓的通勤军队,即宛如白领朝九晚五工作的军队,同时遭遇的,还有同样荒谬的战争。人们对杀人没有负担,甚至当作是一种游戏,中老年锻炼身体的手段;人们对死亡的人无感,可以面无表情地谈论战友死亡的事实;参加战争的人丝毫没有不死不休的觉悟,可以因为下班钟声响起就放过已闭眼待死的战俘,完全不担心自己将来或许会被对方所杀。

起初主角也同样乐在其中,直至他自己的战友死亡,直至他的妻子被杀。全剧到主角自己被杀,也没有出现让人恐惧的断手残肢,战争之残酷仅仅只通过情节表现,并没有展现于画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亦或是作者的另一种反讽(有些人即便知道了战争之残酷,也无法真正理解或感受战争之残酷,以第三人称视角去俯视战争,是无法获得真实感受的)。

该片讽刺和平年代对战争感受迟钝的人们,讽刺了政府肆无忌惮发动荒谬战争的做法,讽刺了不真实体验战争就能不拿他当回事的主流社会,讽刺了将一切人类活动(包括战争)都纳入到市场体系中去的倾向。市场的确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终极方法,但并不是一切人类活动都能过通过市场解决,尤其是涉及政治(战争)的部分。

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教授鲍存彪在研究中发现,正是通过对将家之外的空间刻画为 “不文明的、肮脏的和危险的” 这一道德他者化(moral othering)的方式,家自身才获得了“道德空间秩序”,而通勤就占有很大部分。

我这里再补一点想法,年轻人不是不想住得近,纯属是因为住得近,房租很贵。大厂不是不给住房补贴,但是给了之后没有什么用,直接抬高了附近的房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634964477041376&wfr=spider&for=pc

在房东、中介、租客的生态链条里,我们看到高收入的大厂青年为了房补被困在公司 30 分钟的距离里;
中介和二房东,围绕房补政策绞尽脑汁,只为了让 “漂一代们” 掏出更多的房租;
而那些曾被高涨的房租所收割的老一代大厂员工,在见证了互联网企业对房价的影响后,将所有身家压在公司附近,购置住房……
在这场追逐房租的游戏里,互联网企业承担更高昂的成本招聘人才、年轻人明面上享受了房补但却缴纳了本不应该涨价的房租、想进大厂的年轻人则被迫在没有房补的情况下、承担高昂的房租。


[1] 阿兰. 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王又佳、金秋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年,第 4 页。

[2] [德] 沃尔夫冈 · 希弗尔布施 著 金毅 译 《铁道之旅:19 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年 7 月

[3] https://mp.weixin.qq.com/s/2EwzzdjXr7yowlv8EXfwcg

[4] 铁路公司和乘客们开始呼唤统一的标准时间,于是到十九世纪末英国铁路公司之间达成一致,以格林尼治时间作为整个铁路网的标准时间。当所有的铁路公司都按照格林尼治时间发车时,接下来各地的时间被迫向 “铁路时间” 妥协。1880 年英国政府接受了铁路公司的选择,让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的标准时间。1884 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世界各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基础划分了时区。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591212.html

[5] David Bissell How the everyday commute is changing who we are 网址: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the-everyday-commute-is-changing-who-we-are-100323

[6] https://weibo.com/5393673654/GxxHqcdTu?ref=collection&type=comment#_rnd1535967869505

[7] “火车中的包厢这一设置成为了马车的工业化升级版,英国和比利时的铁道从一开始就是分等级的——三四等车厢看上去更像加了盖的棚车,而非旅客车厢,特权阶级的车厢看起来则像是固定在轨道上的马车。” 转引自 [德] 沃尔夫冈 · 希弗尔布施 著 金毅 译 《铁道之旅:19 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年 7 月

[8] Michael Fisch 著《机器的人类学:东京通勤铁路网络》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18 年

知乎用户 乌合之子但愿君​​ 发表

十分赞同。我工作多年,有一个原则是一定会租离单位最近的房子,通常都是步行十分钟之内。这给我带来了逆袭的机会。我强烈建议各位把时间也看成一个资产,一个比金钱更宝贵的资产。

18 年,我工资 5500 税前,还要还花呗,工作地点在深圳南山科兴科技园,虽然赚的不多,但是我依旧租的离公司很近,没钱租房就花 700 元租了一个床位(当地合租单间 2500)。这样,我的床位到工位只要十分钟就够了,给我边工作边考研带来了大量的时间。最终我 18 年底考研成功,如今无论是收入,工作,前景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这个问题下的一些抱怨的高赞就算了吧,人家管清友说的没错。时间确实很重要,比钱更重要。你觉得自己没钱,其实是觉得不值得花钱。要知道,吸烟的人无论多穷总有烟抽。

知乎用户 傲觑红尘​​ 发表

这个建议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它只对于极少数人有用……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地点不定期地被迫改变的可能性,要远高于能够让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一直匹配的可能性……

对,问题不在于房租成本,问题在于换房子和换工作地点同步的成本……

对于我来说,40 分钟的通勤(公共交通)就算是比较可接受的……

知乎用户 刘镇锐 发表

建议这些专家少出来蛊惑人心,也该管管这所谓的 “专家乱想” 了

说得好像年轻人啥都有的选择一样,能够在公司附近上班的,估计十个年轻人里有一个都不容易,那些离公司更远的人不花这么多时间怎么去公司? 难不成在公司搭帐篷住吗?

如果不是打工人的命,谁又愿意这样奔波?

我也想每天起来就思考还有哪里的房租没收,然后是不是去思考人生的种种,可我 TM 没那个命啊,每天上班就已经够折腾精神了。隔壁二大爷就天天这样,难不成他才是被讨论的年轻人,我才是老人家?

知乎用户 超合金彩虹糖​​ 发表

幸福感还是次要的 性价比确实太低了

同样的时间哪怕是用来加班:学知识 涨技能 招老板喜欢 升职加薪机会大 运气好还有加班费

可用来通勤真的啥也没有 要么手握方向盘 要么地铁没信号

如果不用加班就更好了:健身、考证、继续教育、维系朋友、陪伴家人、培养兴趣爱好。。

哪怕就是娱乐一会儿 不比在一个铁壳子里闷着强吗

尤其是城里人 更没必要去郊区上班了 贵点的楼都舍不得租 能舍得发工资发福利?

知乎用户 henry 发表

看到没有,我劝各位老板不要不知好歹,赶紧把公司开到我家门口

知乎用户 阿春 发表

这些砖家就是睁眼说瞎话,为什么打工仔通勤时间那么久他们没点 b 数吗。但凡有点良心他们都应该建议那些老板把公司设在城区边界,老板高管住城区,打工仔住郊区。看我三年前的提问:

现代城市的城区半径都在 15km 以内,为什么城市规划不把写字楼建在城区边界地方,而是在市中心建设 CBD?

知乎用户 刘知远 发表

谁想天天早上 5、6 点就起来赶车?

谁想晚上下班后到家都 8、9 点?

谁不想出门可以走路上班几分钟可以到公司?

哎,谁还不是为了省一点钱。

但凡赚的多,我也会在公司旁边买个房子或是租个好点的住下。

知乎用户 心想事橙​​ 发表

建议没错,道理都懂,但没有谁是主观意愿在通勤上多花时间的。

他不如做一点别的建议,比如我知道的一个心理学知识:人对空间的忍耐习惯程度、速度要远大于对时间的忍耐力。

我们租的房子狭小很快会习惯,并且觉得空间还行。但通勤上的等待,时间长难以忍受就是难以忍受,它不会因为你每天通勤时间都长而变短。所以,我的建议是租房尽量选离公司近空间小一些的,也比离公司远面积大些的房子要好。

空间和时间的取舍,空间会习惯,时间则永远不会,长时间拥堵的难受也不会改变。

知乎用户 恋恋风尘​ 发表

买帐篷、睡袋住在公司对吧?公司就是家,24 小时待命,全身心付出。

正常人谁不希望工作是事少钱多离家近,但希望与现实是有区别的。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我觉得管大师说的没错,说的很有道理!

但广大网友们,你们扪心自问一下

每天省下来的一小时或者两小时,你们会干嘛?

无非就是把这些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打游戏追剧而已。

就像不抽烟省钱一样

如果你不抽烟,那你省下来的钱可以买一台车

那你抽烟吗?不抽,那你的车呢?

知乎用户 大神的锤子​ 发表

我早就建议了,在精神病人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不要放出来危害社会。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

难道不知道造成这个现象的是资源过于集中导致的吗?

难道不知道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导致的吗?

难道不知道是资本将人异化所导致的吗?

现在的经济学家屁股都不知道歪哪里去了,完成今天这样的局面,这些经济学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知乎用户 我去买几个橘子​ 发表

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投资自己,早就成经济学家了。

知乎用户 判官​ 发表

这种片儿汤话,最好还是政协会做提案吧…… 平时说出来容易被打。

知乎用户 疾风之科基​ 发表

确实不建议。

我也不建议年轻人买 100 平以下的房子,等生娃了太憋屈。

我不建议年轻人加班,对身体不好,用健康换金钱,划不来。

我不建议年轻人去大城市工作,留在老家,留在父母身边挺好的。

我不建议年轻人做年薪百万以下的工作,收入太低。

我不建议年轻人读非 985/211 的学校,最好全读清华北大,这样才好就业。

这样的不建议我能想到很多很多。大家可以继续补充还有啥不建议的。

听君一席话如听君一席话呗。


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你如何看待这一建议?你能接受多长的通勤时间?管清友回应 “建议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过来人的说法,没有“何不食肉糜” 的意思
据中新经纬,近日,经济学家 @管清友 在一档节目上说,“我们上班不仅仅是为了糊口,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它的要害不在于你有多辛苦,而在于非常可惜的,你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而且你很疲惫,你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你又没有时间思考,” 他认为,年轻人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要把时间有效利用好,与其每天上班两个小时通勤,为什么不在公司附近租住,这样比在偏远的郊区买一个房子划算的多。管清友强调,投资自己的回报率是最高的。

还不如不要回应。合着您以为大家是在说在工作单位附近买房买不起么???合着您以为现在住在远离工作单位,上班花长时间通勤的人,都是买了房的???

知乎用户 黑芒 发表

廉租房、保障性住房,这些今年国家强调了 N 遍了,也在推动落地。

问题是,知乎网友都希望大学毕业后 5 年在一线城市自己能够轻松买房。

行吧。

知乎用户 海阔天枫 发表

建议是好的,道理也都懂。

但是现在发展机会多的一二线城市,房价昂贵,但凡公司周边房租能便宜一些,相信没有人愿意住那么远。

而现实,房租的价格是越靠近公司越高昂,也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如大厂、国企那样有租房补贴。

所有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我们不能。

知乎用户 职伴求职服务 发表

专家有房、有车、有钱,不用内卷,甚至出行可能都有专职司机;

所以当然觉得没必要浪费通勤时间;

就像晋惠帝建议吃不上粟米的老百姓吃肉糜一样;

就像卢梭《忏悔录》中:

“一位崇高的公主说的挽救时局的办法:当她获知农民没面包时,她说 “让他们吃布莉欧(一种奶油蛋糕)就好了”

就像后浪的宣传片里,一群 20 岁出头的年轻人潜泳、跳伞、玩高端数码产品一样,他们估计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刚毕业就到工地当牛马、每天上下班挤两个小时地铁才赚 5~6 千块钱,还要交出去 2 千房租。

人类的悲观是不相通的。

要说谁的时间最多,那就是穷人的时间最多,因为穷人的时间不值钱。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住建部将立法明确租购同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个在上海租房满 20 年的人来说,我尝试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租售同权的背景是国家鼓励国企进入租房市场的背景下出台的,也就是为了配合国家队进场的配套政策。 国家队为什么进场?因为房价一路虚高,吸引了大量投机资 …

那些逃离北上广的人后悔吗,有过遗憾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后悔自己没有走的更早吧。 本人 985 理工硕,入学时本着一颗实业强国的爱国心信心百倍入学,就业时发现本专业作为传统理工科真的 emmmm 一言难尽,然后听闻网上都在说四大牛逼,四大高富帅,四大妹子多,(没错,听的 …

有没有觉得聊天很浪费时间?

知乎用户 一薰 发表 聊天只是正常人际关系沟通的其中一种方式,比如有效的聊天显然不会令人感觉浪费时间,但闲聊有时候会给人这种感受。 分享一些我自己处理这里所说的聊天方式【网上信息交流】 1、不回复的; (1)除了广告、清理僵尸粉这种基本上不 …

开征房产税是否会导致房租上涨?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当然不会。 总有人很有趣,以为限电可以涨价,加房产税可以涨房租。 我是那种每年交房地产税的房东,而且每年房产税都要涨,从屁股角度倒是挺希望这些人做的梦是真的,那样我可就发达了。但是现实不是这么回事。当然,有人会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