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二舅》视频作者回应文案抄袭,称「没有看过吴标华的文章,不是改编」?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1111 发表

只能说,农村二舅太多了,农村木匠也很多,那个年代都是这样过来的,看过原视频,也看了这个文章,抄袭,如果非要往抄袭上靠的话,只能说,我们每一天都在 “抄袭” 别人的生活,大家过的都差不多。

知乎用户 锌财经​ 发表

二舅》文案疑抄袭?作者回应:不是改编,不在乎非议

知乎用户 你的李 发表

两篇文章压根儿是风马牛不相及,谈何抄袭?

先说视频《二舅》,立意积极向上,看完感动之余,会被二舅身上那种 “活着” 的劲儿浑身一凛。

原来,在我们所不知道的角落里,有一些人,譬如二舅,命运对他们是不公的,也是欠缺的,但是有些人面对命运的折磨,一蹶不振,最终成了籍籍无名的小土堆,年年守望他们的只有一茬又一茬丛生的狗尾巴草;而有些人,则选择对命运抗议,控诉的同时,愈活愈勇,活成了生活的强者,哪怕生在再隐蔽的角落里,也要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

这个世界上,有些花是摆放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芬芳了全世界,有些花也是山坳断崖上的,只能香添一隅,没有伟大与渺小,有的只是位置不同,他们都值得被歌颂,被纪念,伟大的中国能有几天,像二舅这样的小花们同样功不可没。

二舅之所以火,大概是因为我们都能从二舅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那就是原本可以光芒万丈,迫于现实只能烛火点亮,那是对命运的慨叹和唏嘘,更是怀念和不甘,也是祭奠和哀怜。

同时,我们也能从二舅身上获得一种有关生与死的哲理。那就是如何生?生不仅仅是荣耀着生,生在红尘里,畅快淋漓酒肉穿肠过;生更应该是卑微倔犟地活着,笑着,策马奔腾、潇潇洒洒,对生活无怨无悔,好的坏的照单全收,活出一种诗意,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吴标华的《二舅》我也看了,二者的相似点都二舅,都会木工,刨子、墨线,齿锯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吴标华的二舅明显堕落了,受时代的冲击,木工渐渐被淘汰了,村里人不再做桌椅板凳,更不会有人请他威风凛凛地一手提鸡,一手吹哨指挥上梁了,更像是英雄暮年,毫无用武之地,因此只能每日酗酒,混吃等死,成为时代浪潮下的可怜人。

但视频《二舅》,时代前进,我也在前进,我不会抱怨时代,我只会和时代并肩前行,像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个是怨恨时代为什么没给自己留口饭,一个是追着时代去讨口饭吃。

唉,都是时代的给予,也是时代的痛点,都让人莫名地想掉泪。

—END—

知乎用户 龙骑士尹志平 发表

看了吴老师的文章再看衣戈猜想的文案,便想到了小学时候的一件事:

小学时候成绩中游,老师经常安排成绩好的孩子和我坐,希望提高我的成绩。

有一次心血来潮努了努劲儿,数学考了个满分,但是成绩前列的同桌却只考了七十多,坐那儿哭,她的闺蜜们就指着我鼻子说 “你抄她答案!”,然后这姑娘哭的更委屈了。

笑死,我是如何精准避开这姑娘的错题并做出正确答案的?合着我跟你坐还得考的比你低?

上面是一个引子,下面我引入原文,大家自己对比吧:


一、《沉默的二舅》原文,作者:吴标华 (中文字符 916 字)

**  前几天回老家,特意去看了二舅。**
**  老表说,二舅老得不行了,成天守着那间老屋,守着那些斧头刨子,闷声不响的,只怕活不长久了。**
**  我赶紧奔向老屋,二舅果然坐在正中间,呆呆地望着墙角的一堆木料,身后的墙上挂满了斧头、锯子、长刨、短刨、墨斗、曲尺,整整齐齐,寒光闪闪,俨然金銮宝殿。**
**  我喊了声二舅,他猛地站了起来,眼里放出光芒,大声地说:“标伢,你来了!是不是要做点什么,那个炕桌还在用吗?”**
**  我心里一酸,又一次感受了一位老艺人的失落,许多清晰的记忆顿时浮现。****  二舅曾是老家有名的木匠,四乡八里都以请他做活为荣。他做的东西既牢靠又耐看,工钱又比别人低,一年到头自然是忙忙碌碌,经常是东家还未做完,西家就等着来挑木匠担子了。**
**  当然,二舅最风光的还是替人上梁。梁是二舅一斧一斧地劈出来的,方方正正,威武无比。二舅站在高高的墙垛上,一手握鸡,一手挥斧,威风凛凛,宛如天神。一声吆喝,斧起鸡落,炮声响起,大梁缓缓升起,糖果纷纷落下。那样的秋日,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也是二舅最风光的。**
**  但是慢慢地,二舅便不那么风光了。山外的新式家具、塑料制品如潮而至。那些没筋没骨、花里胡哨的东西,虽不耐用,但新潮时尚,价格又出奇的便宜,自然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就连老表结婚时,也不想二舅打家具了,差点把二舅气死。**
**  而做屋更不需二舅忙碌了。土屋已经远去,钢筋水泥的楼房不再需梁的稳固。就算有梁,也是象征性的,没人当一回事了。****  开始,还有几个老人请二舅做个盆做个桶,多少还让二舅有些寄托。慢慢的老人越来越少,二舅几乎就闲着了。一闲着,就乱发脾气,就没日没夜地喝酒。**
**  有一年过年去看二舅,见他落魄的样子,实在不忍,就想起了请他做一个炕桌。二舅非常高兴,丢下酒盅,就叮叮当当地忙开了。老表说,那个炕桌二舅做了两天,但也开心了两天。**
**  但还有谁会像我一样请二舅做炕桌呢?不说木料,两天的工钱就是两三百,而市面上买一个也就一百多元,并且远比二舅的结实好看。**
**  我想,无论二舅怎样的运斤成风,都已无法与现代化的高科技相提并论了。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一些美好东西的消失也许是进步必须承受的阵痛。我们可以倾听身后悠长的叹息,但不能拒绝前方热情的召唤。****  沉默的二舅,好想你转过身来,立在昔日的辉煌里,笑对眼前的变迁!**


二、B 站《二舅》短视频文案,作者:衣戈猜想(中文字符 3705 字)

我的二舅村子里曾经的天才少年,这是我的姥姥,一个每天都在跳 POPPING 的老太太,他们在这个老屋生活,建它的时候还没美国,二舅上小学是全校第一,上了初中还是全校第一,全市通考从农村一共收上去三份试卷,其中一份就是二舅的。
有一天二舅发高烧请假回家,隔壁村的医生一天在他屁股上打了 4 针,二舅就成了残疾,十几岁的二舅躺在床上,再也不想回到学校。老师们三次登门相劝,二舅闭着眼睛横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像一位断了腿的卧龙先生。
第一年二舅拒绝下床,他不知道从哪找到了一本赤脚医生手册,疯狂的看了一年,但二舅的腿不是伤了,而是废了,所以久病并不能成医。于是第二年二舅扔掉了手册,从床上爬了下来,呆坐在天井里观天像一只大号的青蛙,第三年二舅不看天了,看家里来的一个木匠干活,木匠干了三天走了,二舅跟老爷说他看会了,求老爷去铁匠铺给自己打做木工的工具,三年来二舅第一次走出了院门,去生产队给人做板凳,一天做两个,一个一毛钱可以养活自己自己了,如是几年有一天二舅照常拄着拐来到生产队,队长告诉二舅,以后不用来了,生产队没了。
二舅问为什么?队长说改革开放了,于是二舅就开始改革开放,游走在镇上的各个村子给人做木工,有天在路上遇到了当年的医生,他跟二舅说,要是在今天我早被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他一句一瘸一拐的又给人干活去了,后来不知道什么手续上的原因,二舅的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他很失望,居然拄着拐辗转去了北京,他想去天安门广场的纪念堂说要去看看他,二舅说改革开放很好,他也好,为什么呢,二舅说他公平。很快二舅的兜里就没剩几个钱了,他的一个堂弟在北京当兵,二舅作为军人家属住进了部队,没想到居然混得风生水起,因为二舅不爱搭讪交际,只爱干活,他不知道从哪接到了木工工具。在那个部队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给士兵们默默的做了很多的柜子和桌子,哪个士兵会不喜欢这样的 homiene 呢。有一天二舅的堂弟去澡堂,看见一个老头和二舅正坐在一块泡澡,二舅的堂弟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那个老头是他只见过几次的,一位首长,此刻正蹲在池子里给二舅搓背。后来二舅回到村里,大家都问北京怎么样?二舅说北京人搓背搓得很好。到了两个妹妹出嫁的年纪,二舅心里很不舍,二舅有自己的表达,大姨和我妈结婚时的所有家具,每一张图纸、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玻璃、每一根装饰条、每一个螺丝、每一遍漆都是二舅一个人完成的。 你能想象在 80 年代一个山村的女孩子结婚的时候,能拥有这样的一套家具是多么梦幻的事情吗?姥姥家这么穷,妹妹出嫁有这么一套家具,婆家也会高看一眼,也许就会更好的带自己的妹妹。你可能说我在吹牛,因为这是上海牌的家具,但你忘了这是我的二舅,二舅总有办法,什么牌子他都能给你贴上,你还要什么牌子?他还有天津牌、北京牌、香港牌,超豪华 ok?再后来年轻的二舅领养了刚出生的宁宁,二舅拼命的在周边做工赚钱,大部分时间都把宁宁寄养在了大姨家里,很少陪伴她。
宁宁小时候经常被人在背后议论不懂礼貌,一个被抛弃了两次的小孩,对这个世界还能有什么礼貌。10 年前宁宁和男朋友结婚了,20 万出头的县城房子二舅出了 10 几万,真不敢想象他是怎么攒下来的,二舅掏光了半辈子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却开心的要死,这就是中国式的家长,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卑微的伟大着。
二舅在 30 岁出头的时候迎来了说媒的高峰期,但二舅跟我说,他一直觉得他这辈子只能顾得住自己,顾不住别人了,所以从来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心思。
二舅说谎了。当时有一个隔壁村的女人,有老公,还有两个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契机,二人的关系突然变得非常的熟络,并很快,变得过于熟络,她经常来二舅家串门,二舅也经常去找她,即便是她老公在的时候。两个孩子也很喜欢二舅,再后来他开始作为二舅家的正式一员出席家族的一切红白喜事,并对二舅体贴入微,把他乱糟糟的小屋收拾得井井有条,二舅做工回来能吃上一碗热饭,顺手把今天结的钱递给她,就这样好多年过去了,她却并没有离婚,二舅的 4 个兄妹从一开始的全力支持,转而怀疑这个女人只是图二舅的那一点钱而强烈反对,而还在上小学的宁宁则喊那个女人 “老狐狸”,喊自己班里的她的女儿小狐狸,老实的二舅进退失据,不知所措。 再后来这个女人和她的丈夫死在了外地的一个工棚,煤气中毒,二舅也终生未婚,这段感情的细节我理解不了,大姨也都记不清了,二舅则是不愿意讲这到底算怎么一回事,既不是今日实行的仙人跳,也不是年月的拉帮套,那时候爱情来过没有呢?
几十年过去了,故人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剩下,只剩了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不能撕,一撕就会带下皮肉,就这样又过去了 30 年,乏善可陈,是的。
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普通到不快进 1 万倍都没法看的,转眼姥姥已经 88 岁了,现在农村的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二舅正是挣钱的耗时候,他很想为自己多挣一点养老钱,将来就不用拖累宁宁。
几十年过去了,故人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剩下,只剩了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不能撕,一撕就会带下皮肉,就这样又过去了 30 年,乏善可陈,是的。宁宁。个人都在七八十岁却还康健,力壮之年去世对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的留恋,那不是更加的痛苦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病是生死之间的必要演习,所以在几年前二舅出门的时候,就开始把姥姥放到车上去,别人家做木工活的时候,就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66 岁老汉随身携带 88 岁老母,这个 6688 组合简直是哭得要死,这几年二舅木工活也不做了,全职照顾姥姥,早上给姥姥洗脸,晚上给姥姥洗脚,下午逼老婆姥姥锻炼,姥姥每走 20 步就得坐下歇 10 秒,二舅每走 20 步就会落后姥姥 3 米,赶上这 3 米正好需要 10 秒,接着走这么默契的走位配合,我上一次见到还是在乔丹和皮蓬身上,乔丹喜欢给皮蓬送超跑,二舅喜欢给姥姥拽面条,在浇上点西红柿炒鸡蛋好吃的。
二舅从小对宁宁没有什么教育可言,今天的宁宁却成为了村里最孝顺的孩子,可见让小孩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默的孝顺自己的父母,小孩是小不是瞎,其实很难把二舅定义为一个木匠,我在家这三天的时间里,他给村里人修好了一个插线板,一个燃气灶、一盏床头灯、一辆玩具车,一个噱头、一个洗衣机,一个水龙头,回来的路上被另一个绳子拦住,修好了他家的门锁还没进家门,又被另一个老头叫到家里说电磁炉坏了,二舅到他家发现是他插线板的电源忘了打开,可怜的老头回到家又修好了一个奶奶的老人机和收音机,姥姥有胃病,他就给姥姥针灸,人家嫌门楼上光秃秃的木头不好看,二舅自己设计好了给人画上去。
山顶修了座庙,所有的龙都是二舅雕的,村里没有神婆,二舅就成了算命师。
当然了签子是自己做的,竹筒是自己做的,本子是自己做的,卦是自己抄来的,他甚至有一天突发奇想要做一把二胡,木头做壶身,电话线铜芯做弦,竹子做弓杆、钓鱼线做弓毛。 我们这没有蟒蛇,他就上山抓了几条双斑锦,拼成一张琴皮,你看二舅总有办法,很想给你们看看,那把有模有样的二胡,可惜十几年前姥姥让我的傻子弟弟拿二胡当锄头娃给玩坏了,这个村子里有的一切农具、家具、电器、车辆,二舅不会修的,只有三样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因为这些东西二舅也没有,不过现在智能手机也有了,宁宁买的等他拆上几次也就会修了。
二舅总说他能顾得住自己就不错了,他其实固住了整个村子,村里人都开玩笑叫他歪子,但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我们爱歪子,我们离不开歪子。
1977 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 ** 岁,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 4 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单位分的房子,国家发的退休金悠游自适,颐养天年。隔壁村一个老头就是这样,当年学习还没二舅好,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就一定会成为汪曾祺笔下父亲汪菊生那样充满闲情野趣的老顽童。 看着眼前的二舅总让我想起电影《棋王》里的台词,他这种奇才只不过是生不逢时,他应该受国家的栽培,名扬天下才对,不应该弄到这么落魄可怜。
真的是太遗憾了,我们二舅有没有这么想过,他说从来没有这样的心态让二舅成为了村里第二快乐的人,第一快乐的人是刚刚我们村的树先生,所以你看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遗憾谁没有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夕,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我北漂 9 年也曾有幸相识过几位人中龙凤,反倒是从二舅这里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与强悍,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糊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顿中表现出来的庄稼自强令我心生敬意,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今天二舅还在走着自己的人生路,这条长长的路最终会通往何处?二舅的床下有一个几十年前的笔记本的第一页是他摘抄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的,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的。


三、分析

《沉默的二舅》的 916 字就远低于《二舅》的 3705 字,但是但从字数上,大家不能很客观地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抄袭,所以要看内核:二者的共同点在于 “二舅”+“好木匠”,这种设定如有借鉴,那么衣戈属于一种 “演绎”,从著作权角度来说,只要有主观知情,并向吴老师事先说明,即不算侵权。

但是这部作品真的算的上 “演绎” 么?

我们来具体看故事:吴老师故事的时间跨度较短,文笔简练,而且故事中的二舅是一个不会创新的反例,吴老师表达的是 “怒其不争”,并希望读者们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发展自己,增加社会的价值。而衣戈的二舅则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故事:从烂牌到手,到看上去“乏善可陈” 但细看却极为传奇的人生,形象很正面且诙谐,玩梗较多,是用 “努力活着” 在批判现在红书、微博上 “精致的活着” 的小布尔乔亚们给社会公众带来的心理压力。二者所表达意味全然不同、文风不同、社会意义不同。

所以这两篇文案的故事主体**的身份和职业**是相同的,其他一概不同,就像是同一本作文纸上撕下几页,吴老师写了两张纸,衣戈写了十张,用了同一个字体,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

稍等?说这是同一张作文纸对么?

一个纯文字小品,一个是视频为载体的文案,这是一个写宣纸上,一个打在 A4 纸上的区别啊。


四、结论

所以这算抄袭么?算演绎么?

很明显都不算。

所以我们再回到提出质疑的博主 @破破的桥那里,看看那里的评论,你们就知道,我们对于 “反抗命运” 和“反对政府”之间那危险的边界是多么的不清晰且模糊,我们的 “精英阶层” 对劳动者们的蔑视与高傲,以及那近乎病态的对 “不可知论” 和“阴谋论”的坚持,已经到了近乎可笑的地步,而这种坚持演变成为了对所有劳动者话语权的攻击,野蛮且恶意。

所以不要再去以各种无理取闹的理由去打扰衣戈的二舅了,因为他是 8.8 亿劳动者中的一员,他真的很值得尊敬。

然后记住这份感受,拾回理想,不再理会那些所谓 “现实” 的声音,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通过埋怨、质疑和躺平来改变的,而是通过我们双手实践改造来实现的。

加油,少年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二舅的视频很有感触,想把我父亲的故事也写下来。这何尝不是二舅的另一种人生。本文中的二舅其实是我的父亲,因为我想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说父亲目前的人生,刚好可以用来蹭二舅的热点。

二舅的家在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庄,家里有五个男孩一个女孩,二舅他在家排名四位,因为家中有三位哥哥要读书,家里负担不起四位男孩同时上小学,所以二舅一直在家放牛,一直到放到 10 岁,最大的哥哥毕业了,可以顶替放牛任务的时候,二舅才开始上小学一年级。

二舅学习的时候很刻苦,与身边的人不一样。他每天放学回来,干了活就去学习。所以他一直他们小学第一名,是家里唯一一个考上了离家很近初中的人。当时刚好其他四位男孩都读不成书。奶奶就主张让二舅去读初中。到了初中以后二舅依然成绩好,唯一的短板是英语,他每天干农活的时候就带着单词本去,二舅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背景说明:就算我们小地方初中第一名也不能考上一个高中或者师范,特别说明一下师范,当时初中毕业考上师范的人数很少,县的学校可能也才能 2-3 人,按照比例算。可以比肩重点大学甚至清华级别的存在,和现在 “小镇做题家” 不同,当时的师范考上以后出来包分配工作,读书期间有伙食补助。回忆到这段记忆的时候,他煞有其事告诉我,背单词要结合读音背)

二舅中考成绩出来的时候,全家人都很期待。希望着二舅能 “光宗耀祖”,可是现实是虽然是我们乡第一名,还是没有考上高中或者师范。经过家里面思想斗争,加上最大的哥哥已经能做事了,就让二舅去县上的初中补习了,因为家里面的大姐已经嫁到离县 8 公里的一个小县城也能有所照应。二舅带着一个木质箱子,随着大哥的马车开始了他为期一年的补习生涯。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因为穷二舅不能正常吃食堂的饭,二舅每个星期都从大姐家煮一书包土豆,带着去学校。每天就吃土豆加着素菜,一个月大概吃两次肉。(二舅现在肠胃不好可能就是当年拉下的病根)

可能是艰苦的环境比较锻炼人的意志,也或许二舅就是应该成为那样的人,二舅就在这样的环境考上理想院校师范,当时乡上派专车去把二舅接回了乡里,红布地毯夹道欢迎,在一片掌声中二舅成为了我们村的人民教师,买了在村里面买了自行车,也买了村里面第一辆摩托车一度风光无限。

二舅一直在一线做一名教师,到现在已经有 28 年左右了。一直是一个正直、善良、努力的人,他也会修理各种东西,他自己纯手工打造了我家第一套沙发(用了 23 年一直到现在除了有几个因为弹簧和棉花坏了,其他都能正常使用)试着做了打谷机(可惜失败了,下图中圆筒滚轮中部分,他打算使用木桶加上铁钉构成,打起谷子来不好用,加上他没有买到好用负责传输动力的皮筋),做过一张木头制的小车。我家的插板也是他一直维修

(会滋电火花很危险),修过电磁炉,修过电视,用一个装了很多零件的盒子,里面有很多工具。

二舅也有不好的地方,或许是因为自豪带给他浮躁,或许是一直和小朋友打交道,二舅的性格从我记忆中一直不好,说话不顾及其他人脸面,得罪了很多人。二舅不以为然,“吃 GuoJia” 饭的,不用去巴结其他人,也就这么过下去了。

对二舅打击比较大有一件事,当时乡上负责人安排所有教师参加一个项目(大概是建员工宿舍,交 5 万左右可以有一套在学校旁住的宿舍,两个卧室,没有产权。退休以后退钱),打的是 “自由报名” 旗号,可是在会上就明确说了,让大家都参加。二舅不服气了,不签字,领导找他做思想工作,他硬是不同意。领导当面告诉他 “和领导作对没有什么好下场”,二舅说着 “随领导安排”。私下还和同事说,“领导不能只手遮天,就算像只蚊子一样也会让领导不好过。其实后来二舅说过他的想法,当时二舅家在离学校 1 公里的地方,建了一套自建房,已经满足住的需求了。而且家里面没有钱了。不过后来的后来家里面还是交钱了,去和大哥借钱的 5 万。

不出意外的,领导把他调离了工作了 17 年家旁边的学校,调去了另一个村的学校每天要开车 6 公里左右,二舅想着每天我认真工作,教书能力优秀。领导一定会同意他调回家的需求的。所以二舅就每年去申请调回,一年又一年。当初针对他的领导已经高升了,换了一个新领导。二舅以后有机会了,依然每年去申请调回本村学校,结果一逛过去好多年,他还是没有调回来。二舅教学期间拿了好几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也算是一个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慢慢的二舅好像妥协了,他开始走 “歪路子”,结果送了一些东西,领导答应调回了,次年正要发布调令的时候,领导因为某些原因下台了。然后就到了现在,二舅依然过着每天开车 6 公里上班的日子,依然每年去申请调回。不过隔壁村学生少容易出成绩,他调过去拿了好多优秀,虽然这件事打击了他很多。但或许也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他的微信签名一直是:福祸相依。

知乎用户 狼狈 发表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下过田插过秧,割过稻子打过猪草。看过二舅的视频,总觉得跟我记忆中的农村不太像。
因为农村作为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那里的人际关系其实非常紧张的,一家人因为一点小矛盾,一点意气之争闹的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
最典型的就是财产的继承权,嫁女儿的时候给谁的嫁妆多了,给谁的少了,兄弟分家的时候,给谁的家当多了给谁的少了,这些事情能被农村里的长辈记一辈子,等你老了,再拿到你的耳边天天念反复念,一点不顺心就要念,很多老人闹到最后没人抚养的悲剧,其实背后就是这些破事。
很多时候老年人所谓的不愿意进城跟子女住在一起,就是受不了这种精神折磨,受不了以前是一家之主,现在却要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过活的日子。

所以当我看到二舅的视频里,说他的兄弟姐妹对那个已婚的女人非常反感,觉得她只是图他的钱,
连他的养女也跟着骂那个女人是老狐狸,女人的女儿是小狐狸的时候,就嗅到了熟悉的气息,果然后面就是他的二舅夹在中间进退失据,不过好在后来这个女人跟他的丈夫一起死在了煤矿,否则这事恐怕不闹个鸡飞狗跳兄弟阋墙,只怕无法收场。
最后养女结婚,二舅掏出毕生积蓄十几万,帮养女买了个 20W 的房子,自己的老母亲却没人照顾,几次三番想要上吊自杀,啃老啃到这个份上,还能说是孝顺吗?其他的亲戚,有没有眼红的?这被包裹在诗意下的沉重冰冷的现实,真的让人细思恐极。

最残酷的是作者后来视频红了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二舅有兄妹共 5 人,现在是二舅一个人全职照顾姥姥,其他四兄妹都不在村里,他们每个月给二舅打钱作为姥姥的生活费,他一分都不要。”
好一句 “一分都不要 “,一家人让一个残疾 66 岁的老人跛着一条腿艰难的带着 88 岁的姥姥,风吹日晒走街串巷只为挣钱糊口,二舅还要时刻带着姥姥怕她受不了自杀。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 “一分都不要”,而他的兄弟姐妹们也就真的心安理得的就这么把老母亲丢给 66 岁的残疾二舅一个人照顾了,这要没点仇,亲人之间怎么会见外到这个份上?我光是想一想这个场面,都觉得让人窒息。

最后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一段话结尾——

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意识到苦难是可以被消除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苦难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苦难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封建制度在盛期并不比行将灭亡时更激起法国人心中的仇恨。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所以大革命并不是从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

知乎用户 乔加西​ 发表

写段对话《反抄袭》

甲:我跟你说啊,我最近在干一件大事!

乙:什么事儿啊?

甲:反抄袭。

乙:这可是大好事啊!

甲:我发现有四本书,它们是互相抄袭的!

乙:了不起,了不起!是哪四本书呢?

甲:《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

乙:啊?四大名著?

甲:对,它们全是抄袭之作!

今天我就来给你科普一下,四大名著是怎么互相抄袭的!

今天,就是这四本抄袭之作走下神坛、被钉上耻辱柱的日子!

乙:四大名著?互相抄袭?真新鲜。没听说过!没听说过!

甲:你看,《三国演义》,它有这个魏、蜀、吴,对吧?

魏、蜀、吴,三方有时合作、有时竞争,关系复杂,对吧?

乙:历史上就是如此嘛。

甲:你再看看这个《西游记》,它有这个道家、佛家、玉帝,三方关系也挺复杂,对吧?

乙:这是我国千百年来慢慢形成的神话体系啊。

甲:你看出来了吧,大框架上,都有关系复杂的三方!

这个《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明显是互相抄袭的嘛!

乙:看不出来。

甲:这是因为抄得隐蔽,你又笨,被蒙蔽了。

乙:那你来说说,哪里抄得明显?

甲:人设啊!

乙:人设?

甲:对,你想想,孙悟空之于唐僧,诸葛亮之于刘备,吴用之于宋江,这简直一模一样啊!

乙:啊?哪个团队都会有领导,都会有一个最聪明的。生活中不就是这样的吗?

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也会是这样的了。

甲:我还有实锤。你看啊,这个猪八戒、张飞、李逵,他们的性格上呢,也有相似之处啊!

乙:因为生活中就有这种性格的人啊。这有什么奇怪的?

甲:还有!你看这个林黛玉,在林如海去世之后,算是父母双亡了吧?史湘云呢,也是孤女!

你再看孙悟空,他无父无母啊!你再看唐僧,也是孤儿!

乙:其实很多主角都是孤儿,这是常见的梗啊。而且,古人死亡率本来就高啊。

甲:还有,孙悟空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贾宝玉呢,和林黛玉有段 “木石前缘”。

《红楼梦》呢,又叫《石头记》。

怎么都离不开石头?一看就是互相抄袭的。

乙:没看出来有什么相似。

甲:你知道孙悟空穿着虎皮裙吧?

乙:那又怎么了?

甲:你知道他的虎皮裙哪里来的吗?

乙:这我知道,他打死了一只老虎嘛。

甲:你看,人家武松打虎吧,他孙悟空也打虎!

为什么都 “打虎”?因为是互相抄袭的啊!

你再看,孙二娘,卖的是人肉包子吧?《西游记》的妖怪,也吃人肉。

乙:妖怪肯定要吃人肉啊。这算什么抄袭?

甲:还有锤,还有锤!

虐心情节上,也差不多!

你看这个贾政,一经贾环的挑唆,把这个贾宝玉打了吧?

你再看这个唐僧,一经猪八戒的挑唆,念了紧箍咒,孙悟空也疼得死去活来的吧?

乙:父子、师徒之间产生矛盾,这不是常见梗吗?

甲:虐心情节还有互相抄的呢!

你看王夫人,她撵走了晴雯;唐僧呢,也赶走过孙悟空。

还有呢!

林黛玉先去世了,留下贾宝玉孤零零的一个人;刘备先去世了,留下诸葛亮孤零零的一个人。

乙:这又怎么了?

甲:这明显是互相抄袭啊!

乙:没看出来。

甲:还有呢!《西游记》和《水浒传》,大框架上也相似啊!

《西游记》,一会儿打败一个新妖怪,一会儿打败一个新妖怪;

《水浒传》,一会儿有个新人加入梁山,一会儿有个新人加入梁山。

乙:不这么写,还能怎么写呢?

甲:人物关系上也互相抄袭啊!你看吧,贾母原来是史家的小姐,薛姨妈呢,又是王夫人的妹妹。

乙:这又怎么了?

甲:东吴的诸葛瑾啊,是诸葛亮的哥哥;刘备又娶了孙小妹。

乙:然后呢?

甲:还看不出来啊,这不都是各家族或各阵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人物关系吗?

乙:你的思维可真奇特啊。

甲:还有更明目张胆的呢!

《红楼梦》里,薛宝钗居然点了《大闹天宫》的戏!贾母还讲过 “猴儿尿” 的笑话。

这就是赤裸裸的抄袭啊!

你别走啊,你听我说完啊!

乙:那你小声点说,别让路人听见了。

甲:《西游记》中,有真假美猴王;《红楼梦》中,有甄宝玉和贾宝玉;《水浒传》中,有真假李逵!

这一看就是互相抄的!

你别走啊,我还没说完呢!

这个神行太保,和这个 “筋斗云”,它们互相抄袭呀!

欢迎来看我的小说:《普通青年的人生岔路口

找不到工作、深陷迷茫的二本毕业生欧阳小普,背负父母巨大期待、惨遭裁员的 “小镇做题家孙卓越,反复挣扎在北京与老家、梦想与现实、过去与现在、愤懑与乐观之间,最终与家庭和解、与命运和解。

长篇创作马拉松第二季:身处都市,你遇到过哪些让你难以忘怀的人或事?

知乎用户 QAQ emmm 发表

A 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B 是葫芦娃

经知友提醒,A 和 B 名字反了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1,我没觉得有什么抄袭的。

2,我不相信二舅这个视频里的人物是写实而不是艺术创作。特别是那个北京部队首长给二舅搓背的段子:)。那个段子当然不能算抄袭,只是借鉴得有点俗套。其实视频一进行到他住进部队的时候,我就立刻脑补出后面首长白龙鱼服平易近人的形象了。

3,当然,创作的目的是表达,文学的真实性在于对现实的真实提炼而不是真有这个人。

4,作者非要强调真人真事纯粹在给自己挖坑。

知乎用户 一方通行 kuma​ 发表

哪里像了? 没看懂…. 排比句像还是风格像

风格也不像啊

…. 果然不能在 b 站出名,一出名就各种节奏

其实我还看到贴吧有眼红,问能不能一个视频挣几十万的

拍着胸脯跟你讲,挣不到,能上万都是 b 站开恩了。

挣不了几个钱,全网还有看你眼红逮着骂的,真气人

知乎用户 Croy. 布洛 发表

谁提出,谁举证。

不是说你没头没脑来句 “抄袭”,人家就得花式自证。

讲真,类似风格的文章,以前的读者文摘意林啥的一抓一大把……

先学会什么叫查重吧……

知乎用户 蓝天是我的保护色​​ 发表

蹭热度,炒作,你们要把二舅和 UP 主气疯了

地球那么大,为啥就盯着一件事反复横跳,无聊不无聊啊

知乎用户 被强制改名 发表

都是二舅,都是木匠,所以是抄袭。。。。

抄袭这也太容易判定了啊,谁要是主张这个,那他把他写的文章拿出来,我看哪篇没有抄袭。

你敢写父亲,那抄袭了无数人写父亲的文章,谁没有父亲,谁没写过父亲。(如果你觉得父亲少个条件,那 “警察父亲”、“农民父亲”、“医生父亲”,你说吧,你父亲是干啥的,我不信全中国找不出几万篇同类的作文。)

知乎用户 歌未竟 发表

以前鉴抄,起码要有个调色盘。

后来只要人设有点像就行了。

现在更绝了,你二舅是木匠,明显抄袭别人二舅!

你问我怎么看,我就一句话:敢上调色盘吗?

知乎用户 例不虚发探花郎​ 发表

人红是非多

今天看到很多内容创作者都在讨论衣戈和很多 MCN 结构谈不拢二舅出道的价格,我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大家都 ZQSG 的羡慕人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了。

知乎用户 乌麻布​ 发表

我也有一个姓毕的姥爷。

这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大概和《不差钱》里面小沈阳、丫蛋、本山大叔都有一个姓毕的姥爷,一样的程度吧。

所以,抄袭这个事情吗……

这个真没有!

知乎用户 梓非鱼​ 发表

一个是生活,一个是艺术,这 TM 也能碰瓷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人红是非多。人怕出名猪怕壮。

知乎用户 一只柚子 发表

搞错对象了。应该说视频作者的家族抄袭。吴标华有个二舅,视频作者的家族也给视频作者生了个二舅。抄袭,果断抄袭。

吴标华有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视频作者也有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抄袭,果断抄袭,抄袭长相。

知乎用户 爱国叫兽杜永文 发表

别蹭了嗷,根本就是不一样。

知乎用户 Chauson 发表

这哪是抄袭?纯粹巧合好吗!只是人物关系都为 “二舅”,主人公都是木匠而已。

知乎用户 四号机 发表

这不就是新时代的《武训传》

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

知乎用户 静文 发表

小时候住平房的时候,父亲盖了一间煤棚,

两门一窗,还有阁楼,

北门通厨房 ,南门通院门口,东侧朝街面中间位置,开出一窗,

煤卸在东侧窗户下面就行,

不需要费劲搬运,直接从窗口丢进去就行,

煤棚上面还有一米多高的储物阁楼,

没过几年,发现整条街,甚至其他很远的街道的煤棚整整齐齐都是父亲弄的那种,

小时候一直认为是父亲原创的,特别骄傲,

因为当时整条街我们家可是第一个盖那种新样式煤棚的,

到后来家家户户都一样时,我就糊涂了,

真的弄不清谁家是第一个盖的了,

那个年月就是那样,无论弄什么,哪怕是一个新的菜式,

只要有第一个人弄出来,很快家家户户都会了,

那种学习能力真的是天然的,

这边的住户很多都是部队转业援疆过来的,

刚来的时候,这里就是茫茫戈壁,

从小凳子做起,桌子,柜子自己打,都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动手能力几乎家家户户都十项全能,

所以那个年月,像二舅那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平凡普通的存在,

那时候修东西的事情是日常,帮助孤寡老人更是日常,

在儿时的记忆里,父母几乎每星期都会去房西头的一户孤寡老人家里看望几次,

帮忙打扫卫生,拆被褥,修东西都是日常活动,

家里换电视时,换下来的小电视直接就搬过去了,

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孩子没问,大人也不需要解释 ,

从很小,就知道邻居慈祥的老人家需要照顾,知道邻里之间需要互相守护这件事情。

知乎用户 拾光 vlog​ 发表

知乎用户 简白颜​ 发表

认真看了两个 “二舅”,作为一个文学硕士(当然这并不需要什么高学历,正常接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的都能看出来),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当然是对我自己负责)说,这两篇文章(文案)不能说是一模一样,简直就是毫无关系。

除了两个作者都有 “二舅” 之外。这大概算是唯一的共同点。如果这也算抄袭,那只能说,无人不抄了。

咋了,你有个二舅,我就不能有二舅了?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的一个遭遇。

一个内退的大姐看中了我的文笔,想让我给她写文章,她要运营一个公众号。

傻了吧唧的我便真以为自己遇到了伯乐,吭哧吭哧每个月写八篇,每篇不少于 5000 字,还要图文并茂。

写了三个月之后,大姐不知道从哪儿找来一个专门给人运营公众号的工作室,号称 “全包”,大概意思就是承诺一年内将公众号从零做到 20 万粉,只需要 12 万人民币。这个工作室走马上任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大姐给我的稿费太高了,不划算。

其实我知道他们是想把我挤走,形成垄断。因为工作室下面有自己的一批写手,我则是一个 “外人”。

但我丝毫不慌,毕竟我的稿子纯原创,创意新颖,质量有保证,非一般写手可比。

没想到的是,这个工作室立刻甩出了他们的杀手锏:用一个不知道是什么山寨程序,检索出一篇文章给那位大姐看,并言之凿凿、掷地有声地撇下一句话:她洗稿!!!!!

我认认真真地看了那篇检索出来的文章好几遍,除了和我的一篇文章一样是在解析名著《水浒传》其中的一个桥段,无论立意、主旨、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都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大姐也许已经被洗脑了,意识到了和工作室相比我能给她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大姐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对我说:你怎么能这样,你看他们说你洗稿。

我极力想让她清醒,我说:姐你看那篇文章了吗?哪里跟我的像啊?简直一点也不像好吗!你睁开眼看看啊!

但是大姐并不想看。

或许大姐并不在意我是不是被冤枉,大姐在意的只是她自己的利益,仅此而已。

这年头,泼脏水就像吐口水一样容易。

知乎用户 道小忘​ 发表

不是改编是有可能的。

但是他自己的故事是编的,有更大的可能。

知乎用户 RIG 发表

二舅面对苦难生活的乐观态度火了,庄敬自强也火了,很多公众号和小文青都在引用效仿这个词,呵呵,庄敬自强。那我问问大家,请问大家知不知道庄敬自强到底是什么意思,处于那里,谁提出的?1970 年 6 月 15,尼克松访华,缓和中美外交关系。所谓的 “蒋公” 坐不住了,写了一篇叫《我们国家的立场和国民的精神》的文章中提出的庄敬自强。蒋公自遭受重大外交失败后就一种用庄敬自强来自我安慰。我希望大家要明白一点,庄敬自强从来都不是一个成语,它和我们的政治立场是相对的,如果想用类似的来激励自己,大家不妨引用曾国藩诫子书中的庄敬日强,安肆日偷​。接着讲,一直到联合国 2758 号决议,承认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地位,而蒋公在第二年 1971 年 10 月 26 又发表了一篇《告全国居民同胞书》,在风雨飘摇的 1971 他同样向国民党残党强调了: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嘴上喊着口号:庄敬自强,田单复国,毋忘在莒,反攻…..​(关于政治敏感我就不说下去了懂得都懂)。所以,你可以蠢,你可以什么都不会,但你不可以无知,不可以看着一个看似高大上的言论就去传播,逮着半截就开跑,甚至你都不懂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背后暗藏了什么道理。庄敬自强庄敬自强,呵呵。

对《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意识形态分析

" 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 “意图” 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

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 “美” 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就因为奴群中有这一点差别,所以使社会有平安和不安的差别,而在文学上,就分明的显现了麻醉的和战斗的的不同。“​

​——鲁迅

​那试问:二舅真的治好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内耗吗?

二舅这部作品,二舅本身值得可怜但不值得推崇或者学习。而视频本身则是弱化了二舅与农村遭受的苦痛,反而将他们的苦中作乐(甚至并没有乐)作为一种值得推崇的精神,却不去讨论他们为什么苦,苦从何而来,或者偷换概念将个人的悲剧放大成时代的错误。最后再生硬套用,给这个视频所传达的精神附上一层伟光正、进步的、人民的外壳,属实是保进步的守,给失意或迷茫的人一个温柔乡,以麻痹人们的精神。​

​将苦难中的个体虚化为一个精神符号加以解读和定义,甚至是美化,而忽视苦难产生的根源,再加上背后某些力量的宣传助推,使二舅的视频充满强烈的精神说教意味,这是以自身之意识强加于他者意识之上,是意识对意识的暴力与奴役,其核心在于使得意识失去自由,而被僵化的牢笼所强制禁锢。​

​up 主(这个历史老师),呼吁他的粉丝 “干了这碗鸡血,和这个世界继续对着干” 看似很伟大很崇高的一段话,其实实则是假大空。举个例子,就如同形而上学史上的唯心的分离主义,其严肃性在于内在经验中的自由往往会在与唯一的世界(神)的对抗过程中被取消,被否定,“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的死就是很现实的消灭欲望性的肉体,有西方灵肉对立的那种强调灵魂不朽的倾向。但是,这种东西只要有一点点的不严肃,就会成为一种孤高的享乐主义。而他在新华社采访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傲慢 “就算他同意我也不同意”“我觉得这事就变得不酷了”​。二伯没有怨言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全片只有旁白​。而 up 主他自己,则是早已被资本侵蚀的享乐主义了吧。张九龄这样的人或许可以用《老子》的 “唯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来宽慰自己,而事实上,正是他们的“不争”,正是他们高姿态的“无心与物竞, 鹰隼莫相猜 “,才使他们永远吃亏受屈,永远在人事斗争中仓皇败北。这或许是一个永恒的悲剧。

​史师不懂史,新华不兴华。莫大的悲哀

知乎用户 林香 发表

B 站学抖音每月推一个流量话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之前没有看《二舅》这个视频,因为我对其核心思想表示不屑,任何人伟大感人肺腑他人事迹都不可能真正治愈自身的精神内耗,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想开了放过自己。

好在前面的回答有文字版,所以我两篇都看了一下,完全不构成抄袭。名字二舅,职业木匠相同,故事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看过原文的人都能得出这个结论。

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坏,真正相信的 (我估计没有) 是蠢。有这心机您去敲打真正抄袭的不好吗?蹭什么热度,当大家都是傻子。

我之前还反驳过一个说《过度呼吸》抄袭《同级生》的,还定义的分镜抄袭,还贴了图。我一看,笑了,这人连分镜抄袭是啥都没搞懂,把情节相似点的分镜截出来说人家抄袭。有点脑子的人都能分辩,奈何很多人就是没脑子。

不要太相信这届网民的文化教育程度。

延伸一下,把控高中,大学升学率到时候本科率又开始降,是不是人更蠢,更好控制呢?大家都可以乖乖生小孩了呢?

知乎用户 真的很难呀 发表

看完我又精神抖擞的吃了两颗救心丸,继续加班到凌晨。

冲冲冲,我为国家做贡献,只求救心丸别掺假。

知乎用户 查尔达斯​ 发表

好奇看了一遍,说好听点感觉就是拍了点照片然后嫁接了一个故事,其实这种创作也没多大点事,但是热度一高作者这么回答就显得尴尬了。

有几个地方编的还不太圆:

1. 这二舅一看就是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症,农村很多这样的,没疫苗前不注意就得上了,和医生打针没有任何责任关系。

2. 六七十年代农村去北京基本不可能,得有粮票介绍信说清楚干什么,怎么可能让乡下来的残疾人随便参观,那时候去得有专门机构接待,管的非常严。

3. 作者可能低估了农村对弱势群体尤其残疾人的恶意。再者十几年靠纯干活囤几十万基本都是外出包工,村口给木匠的活不会有多少。

再者受小朋友做阅读理解的影响,我刻意关注了怎样治好精神内耗的方面的解释。结果发现逻辑是二舅残疾我健全,二舅没书读我大学生。这不是常见的比惨吗,类似于目标定 200 万,行情不好年底到手 50 万但发现同行囤了货烂手里亏本了,心里立马就踏实了。所以核心是比的话,题目还起的蛮好的,出村后立马比回原形。

知乎用户 大哥的大哥 发表

一块地里的韭菜,谁抄谁啊?

底层的艰辛大抵相似,岂止一个 “二舅”。

知乎用户 小逸总的职场观察​ 发表

改编可能性不大,如果我是改编者,我就直接把题名改成《三舅》,《二大爷》,不是更加安全?

相似,只能说明这种事有普遍性,很多人有这样类似的经历,类似的亲戚,中国的城市确实在高速发展,中国农村确实在加速的衰落,存在着大量的空心村,很多村里都是老弱病残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历史的倒车是不能开的,让城里的人回流村里,这种 “村” 不是现在这样的“村”,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能力反哺村以后的升级过的 “村”。

二舅的心态非常好,在既定条件下,没有躺平,没有怨恨,这是二舅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的,性格决定的。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到问题的普遍性,乡村可以凋敝,但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需要被社会看到,他们需要被社会关怀,乡村老人的养老,残疾人需要有资金,人力的保障,这个不可能通过每家每户的儿女单独去解决,出门进城的打工人,本身面临着他们自身缺乏各方面保障,生儿育女,抚育后代的重大责任,在二胎三胎的背景下,加剧了面向后代的责任,那么上一代怎么办?

就需要更加社会化的方式去解决,集中的,规模化的解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迁村并点,将多个乡村需要照顾的老人们聚集在中心村,提供集中的生活照顾,健康管理,他们聚集在一起,有了社交网络,能够彼此交流,身心会更加健康,对于离家的打工人,更加安心,集中的乡村地域,土地可以集中流转,规模化,专业化运营,企业有更大的优势,创造更大价值,农民也可以增收,这是多向共赢。

一个爆款视频,集中我们的也许是痛点,泪点,给予了我们情绪的纾解,但更该在情绪纾解后,无论创业,还是公共事业,亦或是个人生涯规划、家庭规划方面,客观,理性的去思考

知乎用户 沙漠飞鱼​ 发表

这俩文章除了题目一样,都是做木工的还有别的相似之处吗?????

知乎用户 阳光空气水​​ 发表

二舅还是他的二舅,姥姥还是他的姥姥,文章或许有艺术的修饰,但生活是现实的。

在我看来,“二舅” 是现实中的人还是艺术作品中虚构的形象,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当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在关注自身和闲暇之余,要更多的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正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二舅” 仅仅是无数充满人性光辉、美好灵魂和良好精神状态、坚强生活和艰苦奋斗的平凡人中间的一个,任何过分的围观、解读和放大之举都不可取,而且弄不好也容易使事情发展演进到本来正向价值和意义的反面去。

苦难从来不会远离我们,而只有平凡又伟大的人才会成为 “二舅”

不抱怨,不放弃,不堕落,局限求生,一步一步沿着台阶攀岩,直至迎来命运伸出的那双和解之手。

二舅最伟大的不是苦难,而是生而卑微、灵魂高贵的善良。

“二舅总有办法”,这句话是一个隐喻:

行尸走肉的人,会找出 100 个借口,为自己的堕落开脱。

而局限求生的人,会找到 100 个办法,让自己抵达救赎的彼岸。

真正被二舅打动的人,是有过底层生活经验的人。

恰如《芳华》中的那句台词: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贵善良。

世间可以有吴标华的二舅,那是个因为衣柜被时代抛弃而落寞的木匠,世上还有衣戈猜想的二舅,这个二舅聪明睿智,既救赎了自己也护得母亲和养女的周全。更是街坊四邻的主心骨!

没有所谓的抄袭,只有灵魂的治愈!感谢二舅,用他踏实的脚步告诉我们:

哪怕路再崎岖,哪怕腿有残疾,人生的路依然可以走向幸福!

二舅坚韧的人生,是那个时代一群人的缩影。

他们是我们的父辈,没有太多文化和思想支撑他们追问 “为什么” 的父辈,但有力量和行动去支持他们做到 “去负责” 的父辈。

他们是这个国家最阔大的底座。

让人看见希望的,从来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人,而是身处阴沟、遥望星空的人;

从来不是牛逼闪闪、金光灿灿的人,而是如砂砾般渺小、有如弥勒般仁爱的人。

也是这个时代最坚韧的脊梁。

愿平凡的你,也是这样的人。

知乎用户 七七不叭叭 发表

这两篇文章差的也太远了,吴标华是不是在蹭 @衣戈猜想 的热度啊?

敢情叫二舅都是木匠就是同一个人了呗。在农村遍地都是二舅,遍地都是木匠,想找出一个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太容易了。视频原作者表示不会找自己视频中的主人公来对峙或者直播,这会打扰二舅原本的生活,这就偏离了作者做这个视频的初衷。就算视频中的二舅靠着这个视频火了,走出了大山,带着自己的八十八老母搬进了城市,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那农村里那无数个 “二舅” 该怎么办?靠着舆论和大众的目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两个人的生活,还是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水生火热之中。这不是 up 主想要的,他只是想告诉大家,要好好生活,好好努力,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

我希望这个视频带给我们的是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去质疑作者写这个的意图,单纯的就看作是一个年轻人对身边亲人的一生的记录不好吗?

知乎用户 upside down 发表

《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二舅的精神内耗治愈了中国》

《新华社连线二舅作者带给我们二舅背后的故事》

《二舅无法让我们共鸣》

《二舅真的能质疑我们的精神内耗吗?》

《揭秘,二舅打的是什么针》

《二舅事件 X 大疑点》

《火爆全网的二舅涉嫌抄袭》

《二舅突然离开村庄,背后的原因竟然是》

《二舅事件竟然背后有境外势力助推》

《寻找消失的二舅》

《万字长文!深度复盘二舅如何走红全网》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能不能放过这家人

逼逼赖赖的这些有的没的 还有一帮子人阴阳怪气人家的立场角度 分析得头(全)头(是)头(狗)是(屁)道

自己手头的活计不用心 眼睛光盯着抠别人家门缝

要脸不要脸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是个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不,但凡他能说会读都不会睁眼说抄袭

知乎用户 ruir 发表

不认识字吗?说人家抄袭。

知乎用户 獴回头 发表

视频《二舅》我看了,还不错,故事挺有意思,文案也挺好。

吴标华的文章我也看了,典型的叙事散文,中规中矩,我个人不是很感兴趣。

有人认为两个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很相似,这个论断就有点牵强了。

散文《二舅》的主题是什么?跟都德的《科尔尼师傅的秘密》倒是有点相似:那就是老时代的手艺在与新时代的工业较量的时候落于下风,从而遭到了冷落甚至是淘汰——而且这种趋势又是不可逆的,只能面对和接受。它的主题浓缩为四个字,就是 “昨日黄花”。

视频《二舅》的主题显然不是这个,而是讲了一个天之骄子遇到巨大人生挫折之后,从自强不息阶段过度到泰然处世阶段的生活历程。它的主题浓缩为四个字,就是 “逆境前行”。

至于风格,也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散文《二舅》的语言风格是平实、沉稳,甚至稍显乏味,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强烈的个人风格

视频《二舅》的语言风格也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但与散文《二舅》的风格有所区别的。视频《二舅》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朴素,不过有些地方会带点幽默的元素,甚至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尤其是片尾)。

其实两个《二舅》的文本都没有特别浓厚、强烈的个人风格,在个人风格方面并不成熟。从语言艺术角度来讲,二者的语言风格都还处于 “路人甲乙丙” 的阶段,跟布勒东、巴塞尔姆、科塔萨尔那种个人风格特别强烈的行家里手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既然都处于 “路人甲乙丙” 的阶段,语言风格有相似之处太正常不过了。再找一个 “路人丙” 的文章来,不是写二舅的,可能也还是这种平实、朴素且无太大特色的调性。

所以拿 “风格相似” 来做指责对方抄袭的判断标准,还真有点困难。因为两个人都没有特别独特的风格,而且 “风格” 这个东西在两人的文本里到底存不存在还是个问题。用的是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语法,又都没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文本读起来像同一个调调,那再正常不过了。拿 “风格相似” 来做抄袭判断依据实在是太难了。远不如去抓对方的文本里面有没有相当数量的雷同的段落和描写实在。

还有一个用来判断对方是否抄袭的重要标准不得不说,那就是布莱克 · 施耐德在《救猫咪》里面讲的那个案例:好莱坞编剧判断别人是否抄袭自己的剧本的时候,会将故事结构作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就算抄袭者将标题改了,将角色名字换了,甚至将一些细节和台词都换了,但是只要他的故事结构跟自己的故事结构十分相似,那就可以断定对方是在抄袭自己的故事,并以故事结构为重要依据起诉对方。

从故事结构上看,散文《二舅》和视频《二舅》完全是八杆子打不着关系的,甚至于散文《二舅》根本就没有故事,人物弧光也很薄弱,它真的就是一篇白描散文。从文本结构这个十分重要的判断标准来看,怀疑视频《二舅》是抄袭散文《二舅》做出来的作品,就过于牵强了。

综上所述,两个作品在主题、风格尤其是结构上都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就算视频《二舅》晚于散文《二舅》出现,二者的文本看不出什么抄袭关系,因为二者讲的完全就是不同的事情!

知乎用户 纳森兄弟 发表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条步行街,不论节假日与否,都会挤满人,十分热闹。

就在街上有一个 “风景线”,就是在某个珠宝店的楼上露台上,有个姑娘每晚都会拉小提琴

有幸认识那个人的朋友,朋友说她根本不会拉小提琴,只是做样子而已。

每当我路过那里,看着露台上那个尽力表演的女子,听着音响放出优美的小提琴曲,再看楼下围满了拍照叫好的人群。

我想说的是,在这片土地上,谁 tm 在意真实性呢?好听就可以了。

知乎用户 陋室琛墨​ 发表

我的大舅是木匠,

我的二舅因为颅内良性肿瘤的割除,而诱发了白内障、口眼歪斜、右腿外撇等等后遗症。

在大舅去北京务工时,家里糟了贼。

因为二舅的状态离不开药,家里欠了一屁股债。

纵然二妗子不离不弃的,像坡驴一样照顾二舅、拉扯儿女、拼命打散工赚钱的坚韧让人敬佩;可她还是将姥姥姥爷的三间瓦房在未经商量的情况下,过户到了自己名下。

那时姥姥姥爷在城里的传达室看大门,大舅一家默认了这件事,而我妈则是毫不知情…

上述情况在广阔的农村,有很大的共性。

会有许多人的舅舅是木匠、会有很多人的舅舅偏瘫、会有许多老头老太太住着拐棍跑到涯沟上了结自己…

或许各位一出生就是金尊玉贵、人间灿烂。可是我们与你们是两重天,我们满目皆是稻谷,慢慢的稻谷变荒地,又慢慢的荒地被水泥硬化……

自从 up 的视频被很多人关注之后,引发了许多争议。

有人讽刺文笔、有人质疑真实、更有人觉得人家是抄袭的文字。

上述诸人无一例外的将自己居于人上,俯察品类之盛的同时

傲慢的打量着人间疾苦。

苦难不需要审视,苦难需要理解。

我昨天想的是,我们民族的坚韧不要被有心之人利用

可我发现自己人里也有妄自尊大的患者

………

无话可说。

在质疑 up 主的回答里,有一位叫马丁的(似乎是,没关注过)质疑了年龄、以及乡村构建。

有针对性的就说一说吧:

年龄,up 主或许并不知道舅舅的真实年龄。早年代的农村人、不果腹的农村人,不会在意自己的出生年月。更不会过完了阳历过阴历…

想问姥姥,已经神志不清了

想问母亲和大姨,却发现她们也只是知道一个年龄区间。

更何况农村有上学早的又上学晚的,硬要去核实年龄有必要吗?

硬说乡镇 30 公里是国家的硬性标准,村里人怎么可能找不着北呢?

我就问问:乡镇 30 公里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国家的硬性表准什么时候被硬性的落实到位了?

最后又粗暴的扣了要爆火的帽子…

我替 up 委屈,替万万千千长共情的人委屈

我们委屈很久了,谁来管管

知乎用户 播播考新传 发表

日前,b 站 up 主 @衣戈猜想的原创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走红。

该视频以作者的二舅为叙事对象,用平实又不失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二舅普通又不普通的一生,视频最后 “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更是引得众多人直呼 “被治愈”“被感动”。

截止发稿前,b 站上该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达到 2278.9 万,与之相关的话题也仍在源源不断地产出,但我仍想提问:大家的精神内耗真的被二舅治好了么?二舅真的会治好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内耗嘛?

我想我的答案是:

怎么可能!!!

人人都在说精神内耗,人人都会说 “不想(精神)内耗了”,可精神内耗到底是什么呢?

百度百科上关于精神内耗的解释是这样的:

“精神内耗(又称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心理学上与这一解释类似的概念叫做**自我损耗。**心理学认为,自我的行动需要某种能量的参与,而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就是自我损耗。

在相关的研究中,自我损耗有时候被理解为**一种过程,即自我活动过程中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有时候被理解为一种状态,**即心理能量损耗后产生的一种执行功能受损的状态。基于此,一部分学者认为,**自我损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像肌肉疲劳后需要时间恢复能量一样。

这好像与我们的感知不太一样。区别其实很明显:我们当下所讨论的精神内耗,绝不是个体的、短暂的、可自愈的一种心理自我控制能量不足的状态,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不断加重且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心理症候。

也正因如此,当我们讨论精神内耗时,绝不能仅仅关注个体的、主观的某些因素(虽然它们确实会有影响),而应该从更宏观的层面拷问:为什么当先我们会拥有(如此广泛且严重的)精神内耗?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 · 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指出:随着一种 “运动的”“内在的进步” 的观念兴起,人们会逐渐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时代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同于在它之前的所有时代”,也正因如此,“关于人类当代状况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当代状况既是过去发展的结果,又显示了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虽然现时代是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但从哲学批判和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看,它其实又是一个因现代性不断累积因而问题丛生的时代,在精神生活层面尤其如此。

我们应该认识到,与精神内耗紧密相连的一系列自我怀疑、焦虑感、精神危机、虚无感等,并不是某个人某件事的偶然,也不是一个短暂的可以自愈的状态,而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境况紧密相关。

现时代中精神的普遍物化

有学者指出,现代人的精神已经是一种被完全物化的状况。

首先,随着新技术、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及消费社会裹挟而来的**功利主义与物质主义已经渐渐累积成为主导整个现时代精神文化的拜物教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观念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精神目标渐渐丧失,对于物质和符号的追求使得我们的精神生活愈发贫瘠,甚至走向低俗化,迷失在种种非理性的快感和享乐主义中。更重要的是,这种由快感和欲望膨胀开来的享乐主义反过来又助长了精神生活的物欲化。欲望越大,想得到的越多,对于得不到的焦虑感和浮躁感就越深,就越容易陷入到精神内耗中。

其次,文化工业及大众文化越来越强力地控制着人的精神生活,并抽掉了其内在丰富性,它们**通过对文化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的控制,从而导致了我们生活世界的 “殖民化”。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把作为精神生活的“多众”(Multitude) 直接置换为“大众”(mass),**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再执着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满足感,反而一味地把大众文化炮制出的所谓时尚 / 潮流作为奋斗目标,精神的内在性丧失了。

基于此,**这种高度现代性的物化世界便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各种 “亚健康” 的精神病理状态。**浮躁、烦躁与焦虑也因此成为当下人们面对物化世界的直观且挥之不去的精神反映。

不确定下的持续焦虑

精神内耗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对于现实境遇的焦虑感。而焦虑实际上是一种挤压,其源于个体在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之间徘徊。

齐格蒙特 · 鲍曼曾在《被围困的社会》中指出,“(当下)个体不得不面对稳定的压力,即不得不凭借个体的力量去解决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带来的不可预测性、非连续性和空虚。”

福柯认为,在追溯当代人焦虑的根源时,更多的不在于时间而在于空间,在于人们对组成空间的诸多要素进行重新分配。实际上,在人类漫长的历程中,焦虑始终存在,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焦虑,但**现代社会的加速化毫无疑问地加剧了这种焦虑:**不断加速的生活节奏、数不清的身份变化、变幻莫测的社会结构和现实状况…… 这不仅导致了个人自我方向感的混乱,更造成了价值感和安全感的缺失,在这种不确定性叠加的状态下,个体的存在感日渐消失, 身份的焦虑和空虚成为常态。

综上,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内卷、摆烂、躺平还是内耗,对于当下世界的不确定和焦虑感始终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和脑海中,这种不确定和焦虑感的根除,必定要追溯到更深层的社会机制和体制上。

到这里答案其实已经非常直白了:二舅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个特例,为我们提供短暂的方向感和安全感,但他个人的事例无法解决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普遍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困境,也因此,他绝无可能治好我们的精神内耗。

正如德国社会科学家卡尔 · 曼海姆所认为的那样,**一种思想状况如果与它所处的现实状况不一致,这种思想状况就是乌托邦。**换言之,这种思想状况在经验上、思想上和实践上都朝向于在实际环境中并不存在的目标。在该视频走红之后,

我仍然觉得我们当下的境遇跟二舅所处的现实状况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也因此,在我看来,这种生活只能作为一种理想中的乌托邦,可以供人们向往和憧憬,但无法触达现实。

我们也无法否认,这个视频本身确实鼓励了很多人,但是,就像我们在面对物化的现实时所说的那样:对现代性世界的拒绝与批判,本身就是确证现代性物化世界合法性的补充形式,甚至是这一世界有意释放出来的姿态与情绪。

或许我们对于二舅的各种关注和赞颂,恰恰从某种程度上确证了我们精神内耗的严重程度。

“那,难道对于精神内耗,我们就不能做点儿什么嘛?”

" 心中犹豫不决,眼前的世界才会摇摆不定。”

“不如就趁着这份感动和冲动还在,去做点儿什么吧!无论是什么。”

知乎用户 伊城雪 发表

治疗精神内耗的根本手段是干死资本家,把八小时之外还给工人,让他们去丰富业余生活。

而不是歌颂如何面对苦难。

中国人已经很苦了,谢谢。

知乎用户 橙子味的大妖怪 发表

这个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让人不舒服了

知乎用户 取泥德鸡糊 发表

把底层人挣扎生存美化为自强不息乐观豁达,充满了一股子小资式恶臭,臭不可闻

知乎用户 yu yu 发表

我也有个二舅。坏了坏了,我也抄袭

其实不是我抄袭,是我姥姥抄袭了,给她的这群外甥们生了个二舅

知乎用户 酋长哥 发表

在 B 站微博都是清一色的夸,知乎上一堆人在骂。

其实这个 up 几个月前长城那一期视频我就关注了,视频幽默风趣,又不失哲理。算是个精品博主了。文科素养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说他只是想写一写自己的二舅,甚至做好了掉粉的准备,结果碰巧出了圈。你能怪他吗?

他确实挖到了一座矿上,这些年,文化产品越来越不接地气。你看看人民的名义,再看看天地粮人,你会发现这仿佛是两个世界。描写底层百姓的视频越来越少,描写都市传奇,高官显贵的神剧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一篇描写优秀的文案,苦难的故事,底层的生活的短视频,很容易触及很多人的心灵,这是文化方面的事。

而知乎骂的,其实是政治方面的事。这种苦难不应该继续,媒体大规模宣传企图搞奉献论居心不良。其实也不见得居心不良,媒体追热点天经地义。热点上造势挺正常的,只不过政治问题上被束缚了他们的手脚罢了。有热点拼命凑,这才是新闻业的本色。

其实视频出圈了,作品也不是作品本身了。他会成为各种势力利用的工具。有人想拿拍电影搞直播赚钱,有人想利用话题互相攻讦。视频里的每一个图片,每一句话,都有了政治意义。一片喧嚣,一地鸡毛。我看这几天舆论的热炒,跟当年语文课上猜作者自己也不知道的用词意图一样可笑。

我不知道作者后不后悔发出这个视频,他已经犯下大错了。外界的风风雨雨一步步逼近那个小村庄,逼着宁宁把二舅带离了自己的家乡。以后他们怎么练山路呢?那些老人的插线板收音机,谁来给他们修呢?

作者有错吗?他只是想记录一下二舅不平凡的人生。二舅有错嘛?他只是答应了晚辈当老师教育孩子拍视频的请求。谁都有错,然而后果却要二舅承受。资本世界如何害人,可见一斑。

二舅是典型毛时代的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善良朴实,勇往直前。从知乎微博上的讨论明显可以感觉到,这样的人,以后再难存在了吧。

知乎用户 工程转中文研究僧 发表

二舅文学无非是余华《活着》里添加点道教逍遥精神,但都是对二者的歪曲。

《活着》的时代百废待兴,那时候可以接受这种时代苦难,但是二舅处于新时代,并且是源于人祸并且没有得到补助,这个问题是活生生的现实问题,是应该地方政府检讨的过失,现在就堂而皇之地再次用这种垃圾文案掩盖问题,其心可诛!

对二舅文学的厌恶,标志着年轻人已经觉醒,这种道德绑架已经不再能遮蔽现实的问题,官方如果支持这种反智宣传将彻底失去舆论战场。

这文章多道家逍遥精神理解也是小学生水平:

道家思想本来是具有反抗性的,其基础是绝圣弃智(楚系简帛是 “绝伪弃辩”),本质都是对礼仪规训、正能量鸡汤、时代使命的蔑视和反抗。

我为什么说这个,那是因为这种毒鸡汤就是歪曲了的道家思想,也是另一种道德规训,并不是修心之道。

想要解决精神内耗,必须从修心开始,但是战胜苦难的决心绝对不是修心,而是另一种执著,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内耗。

看完二舅的故事,我也收到鼓舞,但是鼓舞过后确实再次怀疑、愤怒。所以这种解决精神内耗的方式就是饮鸩止渴,完全不符合道家那种物我两忘的逍遥精神。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这种鸡汤一定会经历全民吹捧、全民感动,然后就是全民怀疑、全民厌恶。

因为从一开始,这种修心之路就走错了,走歪了,入了偏门,修了邪心。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事强推的有点儿莫名其妙

真的从来没见过

我是小破站深度用户了

可以说每天必看

以前看完视频的自动连播都是同一 up 主的其他作品,或者类似的视频

这两天我发现只要不是 up 主设置了连播分组的

大部分都会自动跳到这个视频

因为我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东西

确实没看,一跳过来我就关了

所以视频好不好我不知道

这里不敢作评价

但是这样强推法确实挺烦人的

(个人感觉不喜勿喷)

知乎用户 汗捂大帝​ 发表

真的是人红是非多,人怕出名猪怕壮。

最近随着二舅视频的爆红,网上各种质疑声音也层出不穷。为了流量,蹭热点的碰瓷的都来了。

我觉得大部分人看完视频的感受就是感叹于二舅坎坷又带点传奇色彩的人生,被鼓励或者被治愈到。再就是佩服作者的拍摄剪辑手法和强大的文案。我看视频时候有几个地方被震撼到,都起鸡皮疙瘩了。

现在的知乎上有人真的是为了黑而黑,标新立异来显示自己的水平,有个答主说自己没看过这个视频也不会去看,因为这么火的视频一定是营销一定要说教,众人皆醉我独醒了。有不同声音是正常的也是好事,但刻意就没必要了吧。现在说抄袭的都来了,吃相太难看。

up 主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拍了个很好的作品,像那些好的小说和电影一样,引人共鸣给人启发。B 站上最多的弹幕是敬二舅,知乎上却是各种不屑。

知乎用户 杨柳​ 发表

再怎么也不可能被冠以 “抄袭” 的罪名吧?

哪怕真的是借鉴,算抄袭吗?

知乎用户 离落风 发表

新华字典可能有话说

知乎用户 constcc 发表

你看,现在吴标华的文章,不就出名了吗?

知乎用户 黄宝 发表

我二舅死在 20 年前,一生坎坷,最终因为胃癌去世,他的故事我要说一天也说不完,他与衣戈的二舅区别在于,我的二舅没有看到我长大!

知乎用户 优秀共产党人呢 发表

不要理会那些别有用心的垃圾!说你多吃了一碗粉,就要抛开肚子自证清白?闲得蛋疼!不要再消费二舅了!他们属于他自己!那些主播,知识分子就像苍蝇一样,闻到味道就扑过来!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自私自利到极点!!!

知乎用户 长门有希 发表

除了都叫二舅,还有哪里一样?

哦,还有都会做木工。

但是视频里的二舅除了会做木工,还会修理家电啊,会算命。

知乎用户 我不知道 发表

凡是学过高中语文的,再怎么应试,也能看出这文章主旨立意和短视频毫不相干吧,虽然 up 的视频其实我有点摸不到头脑,但立意肯定是不同的。那不能你叫《二舅》我也叫《二舅》就是抄袭吧?

这个问题火的毫无逻辑,感觉像是有人故意背后中伤。

知乎用户 艾伦小星​ 发表

这个视频的文案是真的写得好,

但是我第一次看视频时,就不觉得二舅这个故事有多伟大或者有多感人,因为真的每个村都会有几个这样的老人。(没有贬低二舅的意思)

你随便去一个山村,你都能找出至少一个命途坎坷、孤苦伶仃、孤寂而又顽强的生命体。太多了。

我的曾祖母,虽然她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但是我每每想起她的小脚、佝偻的背、一个人住的阴凉的老房子、雕龙刻凤的床、嫁妆箱子和柜子、还有满脸的皱纹、黑褐的肤色、杵着拐杖走路、个子瘦小到和十一二岁的孩童差不多、以及一辈子年青时丧夫一个人养五个小孩,因为没饭吃而要上山砍柴卖,那时候没有任何收入,只有这一条路,就这一条路,让她的小儿子恨了她一辈子,说她天天让他们几兄弟姐妹去砍柴,供不起他读书。

我每次想起这些事情,我就会感慨:曾祖母是怎么活下来的?怎么熬过来的?怎么到了我有记忆时她八十多岁了,她脸上能够一副云淡风轻?如果是我,我肯定熬不下去。我佩服老一辈的生命力,同为女人,我敬佩她,又替她难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每个人来世间一趟,偏偏有些人锦衣玉食,有些人受尽苦难。

知乎用户 深邃的海​ 发表

这能是抄袭?中心思想都不一样啊!!!唉,真是人红是非多,估计衣戈人都懵了吧

知乎用户 巴乐兔租房​ 发表

总体读下来,除了都叫二舅,都是木匠之外,两者在叙述风格、构思和语言逻辑方面都不相同。

虽然都是苦难文学,但这篇文章是传统文学风格,更像是社会宏大叙事下的个人缩影,是社会变迁。

衣戈猜想的视频焦点是二舅,是个人自传。

怎么看都不像抄袭。

知乎用户 黄蛋先生 发表

在中国有个二舅很正常

老一辈人会做木工活也很正常

扩大著作权的保护是破坏著作权的开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差点为了好奇而去读 “原著”,然后去对比视频…… 不过我还没看那个视频,不想浪费这十分钟,所以这次就放过你吧!

知乎用户 执空 发表

相同点:

1. 都是二舅

2. 都是木工

3. 都在农村

没了

这也能说抄袭?离谱

知乎用户 屠蘇​ 发表

最讨厌的鸡汤文类型就是:歌颂受苦和磨难,这既是反智,更是无耻。正如王朔所说:“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

唯有为了收获而耕耘时所艰辛付出和磨炼甚至受苦才值得歌颂。比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几人为了取经而经受考验和磨难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

知乎用户 河边钓鲨鱼 发表

终于有人说抄袭了。现在的 up 为了涨粉什么都做的出来。今天是他二舅,明天就是他亲妈,后天就是你大爷!

知乎用户 春天风吹东南风 发表

农村这样的人很多,有些人活在象牙塔里,忘记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

知乎用户 狗熊 发表

你说他刻意营造感动氛围,你说他视频编排一股子人工味道,你说他掌握流量密码,对二舅的故事有加工都可以理解。

但抄袭就很扯淡了。

知乎用户 风痕 发表

只能说视频火了什么阿猫阿狗都来了,我只想拜托你们做媒体的有点道德

知乎用户 李达康 发表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位二舅跟我爷爷的人生很相似,学习好,被称为天才,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不能完成大学学业,回到农村当个小学老师,科研型的人被放在不恰当的位置,后来他自学机械、养殖、缝纫,也会做一些板凳,装衣服的木箱子,一直到 79 岁还自学钢琴。那个年代很多不得志的人人生都是相似的,因为他们能努力的方向是很狭窄的。

简单的几段相似的经历也能看出来相似的风格,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总不能想到《二舅》心里就冒出来 “哦!我的上帝!我从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光明的日子。”

这位老师应该也是内心挣扎了很久才发声,他的感受和我们这些旁观者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是老师本人,也很难客观的看待这些相似之处。

知乎用户 不懂就问 发表

我感觉有些可能,因为那些 “上海” 家具,有点搞笑

知乎用户 山水有相逢 发表

我都不知道火在哪?把你卖了,还帮人家数钱。乐呵呵的。我就是这么阴郁,黑暗,喜欢阴谋论…(包括但不限于能想到的负面词都能形容我)

知乎用户 Runner​ 发表

视频文案远比这篇阅读来的深刻

强烈建议选进语文课文

知乎用户 七代小小酥 发表

啥呀,看了下,这两个故事只有 “二舅” 和“木匠”这两个元素是一样的吧,其他的真没看出来。

二舅这个点,农村当时生的多吧,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勇猛点的甚至可能有 N 个舅(比如我男盆友的奶奶生了 8 个,外婆生了 10 个,emmmmm),很正常。

还有木匠这个点,我爸就是木匠,我发小的爸爸们都是木匠,农村当时不读书了大多数都会去当木匠学徒,出师了自己接活儿干,也很正常。

知乎用户 未晞观小道士​ 发表

想多了,这种人其实农村到处都是,只不过这篇文章刚好也是二舅。

我爷爷和我外公当年都是村木匠,没什么师承,都是自学成才,也会是别人的二舅三叔。他们家境不富裕,家里供不起读书,帮着工地干了几年活后,发觉自己在做木工上颇有天分,村木匠一般都是这样起来的。

精神内耗的二舅当然是比较特殊的,他身负残疾,又能修电器,这是非常不容易且一般村木匠干不了的。我外公最多也就是会上房顶帮忙摆摆电视机天线,外加做的木工质量非常好,家里当年做的椅子二三十年了至今仍然非常结实,这是今天的工厂货完全不能及的,我妈结婚时全套家具都是他打的;而我爷爷的额外技能点是点在了土木上,后来转职成为了造房子的工头,帮村子和附近村子的人规划盖房子,闲的时候也接做家具的生意。

所以吴标华这个二舅算是非常普通的角色了,稀有程度和治精神内耗的二舅完全不能比。

知乎用户 跳动的世界线 发表

很多火了的创作都有人蹦出来说抄袭,你猜为什么

知乎用户 屁屁蛋​ 发表

好好回忆下,自己的身边有没有挺多的 “二舅”,再好好回忆下,是不是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二舅” 的故事?

知乎用户 思齐​ 发表

不能说抄袭,只能说在中国广大的乡村、小镇有太多与二舅类似的人,类似的故事也一直在发生。

我 5 岁之前就是跟着外婆在小镇长大的,小镇当初发展起来就是依靠着周边的几个小的锡矿、钨矿矿山。镇上有个老头叫老歪的,又黑又瘦还有点驼背,外婆管不上我的时候我就喜欢往老外家跑,就因为他家有电视,那种十几寸用个旋钮选台的黑白电视,我第一次看完了西游记。老歪当时 50 多 60 吧,没有老婆,每次我去他就在旁边给我解释剧情,讲笑话逗得我哈哈大笑。

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在矿上上做事,估计干不动了沙笼就在镇上做点散工。他们那个年代的矿工收入也不见得多高,多少都会有点手艺,木工、电工、鼓捣点小五金基本上家家也都有点刨子、锤一类的工具。我在老歪家看电视,他就自己在旁边鼓捣木头,有时候出去干活就让我一个人在他家里看电视。这种日子直到有一天我妈叫我不准去老歪家里了,之后偷偷跑去过几次,基本都是被我外婆或者我妈拿着棍子叫回去的。我也是成年之后才明白个大概:外婆守寡几十年,我老是往老歪家跑,难免有风言风语。

后来就再也没去过他那,后来关于他的唯一消息是他 “买” 了个老婆(不是人口贩卖意义上的买)。再见到他已经是二十多年之后,也就是前几年。当时小镇要拆迁改造了,我一时兴起带着新婚的老婆去看看我长大的地方。我刚下车就看到老歪带着一个女人在一片残砖烂瓦里挑挑拣拣,他拿着一把瓦刀,从断墙里找到完好的青砖修整好形状,整整齐齐的码成一垛。我没有叫他,顾自领着老婆四处介绍我童年时的糗事。

那天我找个地方俯看了一眼小镇,正是中午做饭的时候,棚户里的居民纷纷从房子里拿出煤灶开始做饭。

在那一道道的炊烟里,有多少人像 “二舅” 一样,曾经充满过希望,又在阴差阳错的天灾人祸后不得不坚强的生活。要知道那些年的矿洞里,每年也有不少人致残甚至永远都没有出来。

这个国家新成立几十年,稳定发展也就是这三四十年的时间。这几十年里,有人被清算,有人被打倒,有人被奉献。有的人被迫从城市去了乡村,也有人被迫从乡村到了城市。一个个时代的轮回里,“二舅” 也是一个个缩影罢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抄袭?

不不不

几天前还站在道德的高点鄙视直播行为

现在就 “我找出二舅来让他直播” 为直播行为开始做铺垫了

欲扬先抑是吧

什么叫专业

这就叫专业

知乎用户 一直家猪 发表

你看,二舅又引来新的内耗。

真的能治好吗?

真的靠一位二舅就能治好吗?

知乎用户 海盗电台 发表

其实能看懂的不看也知道,看不懂的也不看,真正需要看的是利益需要方
大概就这么几步

1. 出来说抄袭

2. 说实际调查有出入

3. 实际情况是 xxxx

4. 歪曲事实

5. 然后。。。。。。。。

知乎用户 小爵 发表

如果真是抄的,那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大舅》、《三舅》或者《四舅》,谁抄作业不改名字啊。

知乎用户 要么咸要么淡​ 发表

这让我想起高中时候语文考试写作文,我那时候故事会看得多,就写了一篇略带沧桑嘲讽的作文,结果被语文老师找到座位面前很冷漠地质问我在哪里抄袭的,我想这应该是我语文写作文的高光时刻了。

知乎用户 盐桥 发表

不喜欢二舅这个视频,但是怎么看也不像是抄袭。

对于网友所说的 “主题、风格相似” 我只觉得滑稽可笑。早些年意林、读者、包括像初高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里充斥大量这类风格的文章,视频里甚至只有旁白,二舅没有说一句话,这种类似电影解说的文案居然也说“风格相似”? 难道说你看到文章里有二舅,有木匠就能定性抄袭啦。

去乡下走一遭吧,问问古早时候哪个村子里没几个木匠,哪些个木匠没有个 “二舅” 名称挂在身上。

知乎用户 大飞 发表

当然不是抄袭,虽然身份背景差不多,衣戈猜想笔下的二舅奋进、积极、正能量,激励了无数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

而吴笔下的二舅最后颓废了,这是我们应该唾弃的,现在大家的生活都是越过越好,而不是像他这样

知乎用户 给我也整一个 发表

这不是抄袭吗?这就明摆着是抄袭啊,抄袭了二舅两个字,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韩新叶 发表

抄没抄袭另说,文章里面的时间线一篇混乱,无法把年份与事件对应,哪年腿出问题无法推测,甚至作者都不知道自己的二舅是哪年生的,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故意为之,1977 高考恢复的时候到底是 18 岁还是 19 岁都无法确认。以下为《二舅》的文本,及时间点标注。

我的二舅村子里曾经的天才少年,这是我的姥姥,一个每天都在跳 POPPING 的老太太,他们在这个老屋生活,建它的时候还没美国,二舅上小学是全校第一,上了初中还是全校第一,全市通考从农村一共收上去三份试卷,其中一份就是二舅的。
有一天二舅发高烧请假回家,隔壁村的医生一天在他屁股上打了 4 针,二舅就成了残疾,十几岁的二舅躺在床上,再也不想回到学校。老师们三次登门相劝,二舅闭着眼睛横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像一位断了腿的卧龙先生。
第一年(196x 年?)二舅拒绝下床,他不知道从哪找到了一本赤脚医生手册,疯狂的看了一年,但二舅的腿不是伤了,而是废了,所以久病并不能成医。于是第二年二舅扔掉了手册,从床上爬了下来,呆坐在天井里观天像一只大号的青蛙,第三年二舅不看天了,看家里来的一个木匠干活,木匠干了三天走了,二舅跟老爷说他看会了,求老爷去铁匠铺给自己打做木工的工具,三年来二舅第一次走出了院门,去生产队给人做板凳,一天做两个,一个一毛钱可以养活自己自己了,如是几年有一天二舅照常拄着拐来到生产队,队长告诉二舅,以后不用来了,生产队没了
二舅问为什么?队长说改革开放(1979 年)了,于是二舅就开始改革开放,游走在镇上的各个村子给人做木工,有天在路上遇到了当年的医生,他跟二舅说,要是在今天我早被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他一句一瘸一拐的又给人干活去了,后来不知道什么手续上的原因,二舅的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他很失望,居然拄着拐辗转去了北京,他想去天安门广场的纪念堂说要去看看他,二舅说改革开放很好,他也好,为什么呢,二舅说他公平。很快二舅的兜里就没剩几个钱了,他的一个堂弟在北京当兵,二舅作为军人家属住进了部队,没想到居然混得风生水起,因为二舅不爱搭讪交际,只爱干活,他不知道从哪接到了木工工具。在那个部队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给士兵们默默的做了很多的柜子和桌子,哪个士兵会不喜欢这样的 homiene 呢。有一天二舅的堂弟去澡堂,看见一个老头和二舅正坐在一块泡澡,二舅的堂弟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那个老头是他只见过几次的,一位首长,此刻正蹲在池子里给二舅搓背。后来二舅回到村里,大家都问北京怎么样?二舅说北京人搓背搓得很好。到了两个妹妹出嫁的年纪,二舅心里很不舍,二舅有自己的表达,大姨和我妈结婚时的所有家具,每一张图纸、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玻璃、每一根装饰条、每一个螺丝、每一遍漆都是二舅一个人完成的。
你能想象在 80 年代一个山村的女孩子结婚的时候,能拥有这样的一套家具是多么梦幻的事情吗?姥姥家这么穷,妹妹出嫁有这么一套家具,婆家也会高看一眼,也许就会更好的带自己的妹妹。你可能说我在吹牛,因为这是上海牌的家具,但你忘了这是我的二舅,二舅总有办法,什么牌子他都能给你贴上,你还要什么牌子?他还有天津牌、北京牌、香港牌,超豪华 ok?再后来年轻的二舅领养了刚出生的宁宁,二舅拼命的在周边做工赚钱,大部分时间都把宁宁寄养在了大姨家里,很少陪伴她。
宁宁小时候经常被人在背后议论不懂礼貌,一个被抛弃了两次的小孩,对这个世界还能有什么礼貌。10 年前宁宁和男朋友结婚了(2012 年),20 万出头的县城房子二舅出了 10 几万,真不敢想象他是怎么攒下来的,二舅掏光了半辈子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却开心的要死,这就是中国式的家长,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卑微的伟大着。
二舅在 30 岁出头的时候迎来了说媒的高峰期,但二舅跟我说,他一直觉得他这辈子只能顾得住自己,顾不住别人了,所以从来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心思。
二舅说谎了。当时有一个隔壁村的女人,有老公,还有两个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契机,二人的关系突然变得非常的熟络,并很快,变得过于熟络,她经常来二舅家串门,二舅也经常去找她,即便是她老公在的时候。两个孩子也很喜欢二舅,再后来他开始作为二舅家的正式一员出席家族的一切红白喜事,并对二舅体贴入微,把他乱糟糟的小屋收拾得井井有条,二舅做工回来能吃上一碗热饭,顺手把今天结的钱递给她,就这样好多年过去了,她却并没有离婚,二舅的 4 个兄妹从一开始的全力支持,转而怀疑这个女人只是图二舅的那一点钱而强烈反对,而还在上小学的宁宁则喊那个女人 “老狐狸”,喊自己班里的她的女儿小狐狸,老实的二舅进退失据,不知所措。
再后来这个女人和她的丈夫死在了外地的一个工棚,煤气中毒,二舅也终生未婚,这段感情的细节我理解不了,大姨也都记不清了,二舅则是不愿意讲这到底算怎么一回事,既不是今日实行的仙人跳,也不是年月的拉帮套,那时候爱情来过没有呢?
几十年过去了,故人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剩下,只剩了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不能撕,一撕就会带下皮肉,就这样又过去了 30 年,乏善可陈,是的。
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普通到不快进 1 万倍都没法看的,转眼姥姥已经 88 岁了,现在农村的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二舅正是挣钱的耗时候,他很想为自己多挣一点养老钱,将来就不用拖累宁宁。
几十年过去了,故人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剩下,只剩了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不能撕,一撕就会带下皮肉,就这样又过去了 30 年,乏善可陈,是的。宁宁。个人都在七八十岁却还康健,力壮之年去世对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的留恋,那不是更加的痛苦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病是生死之间的必要演习,所以在几年前二舅出门的时候,就开始把姥姥放到车上去,别人家做木工活的时候,就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66 岁老汉随身携带 88 岁老母,这个 6688 组合简直是哭得要死,这几年二舅木工活也不做了,全职照顾姥姥,早上给姥姥洗脸,晚上给姥姥洗脚,下午逼老婆姥姥锻炼,姥姥每走 20 步就得坐下歇 10 秒,二舅每走 20 步就会落后姥姥 3 米,赶上这 3 米正好需要 10 秒,接着走这么默契的走位配合,我上一次见到还是在乔丹和皮蓬身上,乔丹喜欢给皮蓬送超跑,二舅喜欢给姥姥拽面条,在浇上点西红柿炒鸡蛋好吃的。
二舅从小对宁宁没有什么教育可言,今天的宁宁却成为了村里最孝顺的孩子,可见让小孩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默的孝顺自己的父母,小孩是小不是瞎,其实很难把二舅定义为一个木匠,我在家这三天的时间里,他给村里人修好了一个插线板,一个燃气灶、一盏床头灯、一辆玩具车,一个噱头、一个洗衣机,一个水龙头,回来的路上被另一个绳子拦住,修好了他家的门锁还没进家门,又被另一个老头叫到家里说电磁炉坏了,二舅到他家发现是他插线板的电源忘了打开,可怜的老头回到家又修好了一个奶奶的老人机和收音机,姥姥有胃病,他就给姥姥针灸,人家嫌门楼上光秃秃的木头不好看,二舅自己设计好了给人画上去。
山顶修了座庙,所有的龙都是二舅雕的,村里没有神婆,二舅就成了算命师。
当然了签子是自己做的,竹筒是自己做的,本子是自己做的,卦是自己抄来的,他甚至有一天突发奇想要做一把二胡,木头做壶身,电话线铜芯做弦,竹子做弓杆、钓鱼线做弓毛。
我们这没有蟒蛇,他就上山抓了几条双斑锦,拼成一张琴皮,你看二舅总有办法,很想给你们看看,那把有模有样的二胡,可惜十几年前姥姥让我的傻子弟弟拿二胡当锄头娃给玩坏了,这个村子里有的一切农具、家具、电器、车辆,二舅不会修的,只有三样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因为这些东西二舅也没有,不过现在智能手机也有了,宁宁买的等他拆上几次也就会修了。
二舅总说他能顾得住自己就不错了,他其实固住了整个村子,村里人都开玩笑叫他歪子,但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我们爱歪子,我们离不开歪子。
1977 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
十 ** 岁
,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 4 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单位分的房子,国家发的退休金悠游自适,颐养天年。隔壁村一个老头就是这样,当年学习还没二舅好,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就一定会成为汪曾祺笔下父亲汪菊生那样充满闲情野趣的老顽童。
看着眼前的二舅总让我想起电影《棋王》里的台词,他这种奇才只不过是生不逢时,他应该受国家的栽培,名扬天下才对,不应该弄到这么落魄可怜。
真的是太遗憾了,我们二舅有没有这么想过,他说从来没有这样的心态让二舅成为了村里第二快乐的人,第一快乐的人是刚刚我们村的树先生,所以你看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遗憾谁没有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夕,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我北漂 9 年也曾有幸相识过几位人中龙凤,反倒是从二舅这里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与强悍,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糊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顿中表现出来的庄稼自强令我心生敬意,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今天二舅还在走着自己的人生路,这条长长的路最终会通往何处?二舅的床下有一个几十年前的笔记本的第一页是他摘抄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的,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的。

知乎用户 阿风 发表

虽然我也不非常喜欢二舅真实想表达的东西

但是这种碰瓷确实有点恶心人

知乎用户 小六的小七 发表

天下文章一大抄,要说炒,从汉朝汉语言文化大爆发之后,基本都没啥新意了,都是语言艺术

知乎用户 邵帅 发表

说抄袭的显然没看过衣戈猜想的其他作品

我算是在今年他讲抗日战争那一期关注这个 UP 主的

作品相当的有趣,而且确实肚子里有些货

从他的几个视频《宫廷政变实操指南》、《谁在组织高考作弊》、《如何科学的护理产后母猪》,可以看出作者在逐渐的学习和把握视频节奏

如果说选题、叙事方式可以算抄袭的话

那么张艺谋的《英雄》可以也算抄袭《罗生门》

两者都是在结果是,由参与者回忆的方式,来体现出同一个事件下,不同人看到的不同故事

但是可以这样说吗?

这样说也就不需要文艺创作了,因为每个新的作品都是部分踩在前人肩膀上的,太阳下很少有完全新的事情发生

知乎用户 漫步蜗牛 发表

小时候就听我们镇有人被赤脚医生打针打残了的,然后这个人最后也是我们附近有名的木匠,所以我第一次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农村确实不乏像 “二舅” 一样的人,面对命运之神给他们的难题他们从不言弃,总能交出自己的答案。而且同处相同的时代,相同遭遇的人应该还有很多。只是很少有人去诉说记录这些故事而已。

而这两篇刚好记录了属于自己 “二舅” 的故事而已。

知乎用户 首博尔 SOBRING 发表

人只要红了,那么戴有色眼镜的人突然就增多起来,凭什么你能这样?凭什么你就可以,凭什么…

网上已经有各种负面消息传来,质疑事情真假的,收益分配不均的,故意卖惨想得同情的…

这些都是没办法避免的,质疑只会越来越多,毕竟人红是非多,清者自清, 浊者自浊!

知乎用户 阿凯普拉斯 发表

人类最大的进步就是模仿,借鉴!

就算是原创,也是你脑子里面已经有看见过的东西了,只是以另一个形式在展现出来而已!

还有二舅就算是抄袭,那也只能说明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一次抄袭!

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去关注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以及是否抄袭。

我们不能否认,这条视频火了,B 站上面如果不是优质的内容,是不可能发酵到全网成为热搜榜单

所以不管是抄袭,还是改编,这条视频可能就是今年最好的视频!

知乎用户 浊酒好几壶 发表

跑步游泳还不是你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很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你做什么他做什么

知乎用户 世界 发表

我二舅也是当时家里上学最好的一个。

我第一次见他,是在我 8 岁左右吧,他在外地,基本很多年过年的时候回一次家。

那一次二舅、二舅妈、还有他们的孩子(明明)一起过来了。

带着明明好好玩了农村可以到处捉迷藏的快乐。

那时候拍了一些照片,在油麦菜田里,在平房上,那还是我第一次和家人拍照片。

除了照相馆。

我妈经常会和我说二舅怎么样怎么样

现在有了微信,我妈有时候会和二舅打电话。

以前基本只有家里有了什么事才会联系。

在这个大热门中,略微回忆了一下我自己的二舅。

知乎用户 张梓朕​ 发表

“二舅” 火了,一条视频短短几天就可以达到 1300 多万的浏览量,一条视频的收入就可以赚到穷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这条视频为什么火?也许是作者摸透了普通人对亲情和底层生活现状的同情之心。

舅舅、残疾、乐观、亲情、乡情、怀旧、纯朴、鸡汤、同理心…… 这些词语叠加在一起就成了超级流量密码。

视频火起来以后,是非多。有人质疑,视频文案抄袭别人的文章;有人质疑视频是虚构的;有人质疑 “二舅” 发烧打针不可能会瘫痪;有人质疑残疾证不可能办不了;有人质疑 “二舅” 是被逼着拍视频的…… 就这样,“二舅”的话题又带了一波流量。

在正规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更多的人站出来试图从中找到更好的换取更大的流量,于是就有很多编剧作家找到作者商量买故事版本改编成影视作品,这大概是作者怎么也想不到的。

最终是否成功谁也预想不到,但是这个视频肯定给很多自媒体人找到一个吸引流量的又一好方式。说不定过不了多久,类似 “二舅”、“大舅”、“二叔”、“大伯” 等题材的视频就会越来越多,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其实,真没必要这样做。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如果真想感悟生活,就走到大街小巷,走到医院,走到建筑工地,走到乡间田野……,你们就会发现,原来还有很多 “二舅” 的故事。

知乎用户 小志 发表

我不觉得吴标华这篇文章有这视频文案写得好,其次两篇文章也没有找到像是抄袭的地方,只因为题目是二舅就抄袭了吗?大笑不止

知乎用户 十个包子​ 发表

主要是,二舅这个形象,在这几十年间不是个例。

知乎用户 Surua 发表

视频火了自然被针对说是抄袭,与其说是抄袭,不如说我们过的都是相似的生活。

知乎用户 王超​ 发表

特意去看了这篇文章,文中相同点有两条,二舅和木匠,其他的基本沾不着边,质疑的人大概率没在农村生活过,干净的双脚没沾过农村的脏泥。

二舅和木匠这两个元素在农村实在是太常见了,像我家,我,我爸妈,都有二舅,爷爷奶奶辈大概率也有,再说木匠,我爸年轻时就是木匠。而二舅的故事就是那个很多不少农村人的真实写照,谈何抄袭呢?

有很多人说视频故事是编的,并且疯狂从视频里抠字眼找漏洞,大可不必,我相信这故事或许有些加工的成分,但故事的内核绝对是真的,没在农村生活过或者见过发生在现实里的真实故事的人,绝想不出二舅的故事,就像去北京找当军人的表弟,首长给搓背有可能是加工,其他的应该都是真的,我三舅当时在总参当兵,他们兄妹去探望的时候也是差不多的,那个年代跟现在不一样,还有些喷作者母亲不给老人钱什么的,角度刁钻,我差点以为是专业人士,大可不必先入为主,妄加猜测,这都是农村生活的一点小小缩影,作者在视频里不会给你介绍他们家是怎么赡养老人的,这本不是视频的重点,你想要钱不代表每个老人也想要钱,我姥姥生前也有想过那样,可我妈照顾的她很好,我还有三个舅舅,绝不缺钱缺吃喝,可依然有那种想法,你能说儿女不孝吗?

现在的网友对什么事情都特别苛刻,总想着挑出点刺来喷一喷,负能量爆棚,也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吧。除此之后,垃圾营销号也是令人恶心,唯流量论,几乎没产出什么有意思的好作品,全靠蹭热度赚流量,什么有热度蹭什么,一本正经的搞什么解析,质疑,结果内容全是胡说八道,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人家二舅爆火关你啥事呢?用得着你来搞什么解析,质疑吗?垃圾营销号的存在纯纯负能量,一点正面作用都没有,还是谣言的生产地,建议取缔。


我看了某些回答,真要笑死了,有些人质疑起来出发点各种匪夷所思,有个回答一本正经的质疑二舅蹲着和宁宁合照的照片,说你腿都残了怎么还能蹲???那张照片你难道看不出腿有毛病?正常人会这样蹲吗?讲道理一看就能明白,那张照片拍的时候肯定是站着残疾太明显才蹲下的啊,我的天呢,我真是无语啦,更有别的回答还把这篇质疑当圣经,到处推荐呢,真是搞笑啊

知乎用户 Shawn 发表

我相信只是巧合,以视频作者的资质,要抄袭也不可能连 “二舅” 都不改一下。即使一定要 “二” 也可改为 “二叔、二伯” 等等。

知乎用户 墨恒 发表

这两文章你确定抄袭了?那以后别写文案了,全抄袭新华字典

知乎用户 佩奇的佩奇 发表

就这东西昨天的热搜进不了前十,今天才上知乎的热搜,估计明天就不在知乎热搜上了。摆明了就是有闲得慌。

知乎用户 zz 小丸子 发表

人红是非多。

知乎用户 生财有道刘宗敏 发表

哪个村里面没几个被时代淘汰的手工业者呢?

知乎用户 余小余​ 发表

干个木工,是二舅就是抄袭,我家有二舅也不行了吧?解放后那一波,谁家不是生十个八个的,还二舅就叫不得,全国人民就你家能叫二舅,我家还有大舅呢!

农村也就那么点活,木工就是个技术活了,多少人学着干,合着除了这个润出去的人全国老百姓就不打木家具了啊。

我看这些香蕉人啊真是找不到黑点硬黑。

二舅干木工咋滴你了?我二舅还是剃头匠呢,我大伯还是竹编匠呢,不行啊,你们难受,那就难受去,没见过这么荒唐的事还。

知乎用户 我可知我​ 发表

无聊透顶

知乎用户 风度翩翩的猪肉佬 发表

去二舅老家采访一下不就完了?不过要是真的是编那可就打央妈脸咯

知乎用户 雪山​ 发表

明显是这篇文章来蹭热度,谁家还没个二舅啊

知乎用户 萧雨 发表

一旦有一个好的内容出现,就开始了模式相同的循环:火爆全网 - 网红赶往现场发回现场报道 - 网民深扒相关背景信息 - 企业广告包装抢占流量高地 - 抄袭论者怀疑论者蜂拥而上 - 模仿者层出不穷 - 好的内容体系题材淡出视野 - 沉寂之后突然又发回回忆杀……

知乎用户 Laestin 发表

除了都是说二舅都是木匠,强行抄袭还行

知乎用户 中原把妹王 发表

你二舅~

他二舅 ~

都是他舅~

知乎用户 一名老百姓 发表

质疑抄袭的基本都不会写文章,两篇文章完全不是一个思想,支持正能量。

知乎用户 东腾律师​ 发表

中肯的讲,实在看不出抄的痕迹,除了二舅的称谓和职业特征相同外。但我们每个人的称谓不都是别人的姨妈、舅舅、叔叔、伯伯之类的吗?我们每个人的职业不就那么些分类吗?

知乎用户 爱做梦的 Monday 发表

以前我上知乎是看各领域的大牛闲暇之余吹水,他们吹起的水花能让我的世界大一点。

后来我上知乎,知乎变成了故事会,就事论事是没有流量的,故事是那几个故事,每个问题都用那几个故事,关键是,那些故事也不精彩,很无聊。

现在我上知乎,我知道,问题和答案开始变成两件互无关系的事儿了——大家都只是想输出自己的观点,问问题的人看似是问,其实是答,回答问题的人看似是答,实则在说。

可悲就可悲在,“二舅” 偏偏真的是一个无比真实的故事。

是一个大家看了,会有所共鸣的故事,所以这个普普通通的历史老师的视频,能够在几天内达到周董的视频的播放量,能够点赞比例超过周董。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几百万的点赞,评论区却是几千人狺狺狂吠,他们在叫什么呢?

他们觉得这个故事是毒鸡汤——可每到煽情处,up 主会用一个巧妙的桥段,让他变成一个笑谈。

他们觉得这是歌颂苦难——但真实的人民看到的是,这个视频歌颂的,是苦难中的,活生生的人。

视频底下,我唯一点踩的热评是:“一个天才变成了一个天才老头。”

这不是一个天才的故事,天才只是让这个故事戏剧性的一个注解,他是一个平凡人面对命运倾轧的时候,表现出的那种,如 up 主所描述的 “庄敬” 的姿态。

我看过最令我难过的一条知乎回答大意是 “二舅是个天才,他能三天学会木工,普通人不能。”

二舅坐着看了三天学会了木工,普通人认真跟着师傅学三天,学三个月,学不会木工吗?

“天才” 这两个字,是对一个处于苦难中的个体,最大的亵渎。

我的爸爸不聪明,文科很好,但是理科全是零蛋,所以没上大学,但是他也会木工,也会修电器,家里的电器,结婚时的那些他自己做的家具,难道要把这一切归功于天才这两个字吗?

不能吧。他也不是。

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历练中所能获得的力量,是神圣而伟大的,它是我们对抗生活,对抗命运,对抗死亡最强有力的武器。

这样的文章,这样的力量,这样的人生,去哪里抄袭呢?

哪哪都是啊。

知乎用户 台湾快要回来了​ 发表

我之前说再好的作品也经不起理中客、反思怪这些狗杂碎的解构。但我还是低估了这些狗杂碎的无耻,泼脏水都来了。

有些狗杂碎是真的收钱办事了,当然还有些狗杂碎没收钱,单纯的就是用那瓜子仁大小的脑子在思考。

你说这是在歌颂普通人对命运的不屈,对过去的释然不纠结,对未来的乐观坚定执着,他就说 “祝你过上二舅的生活”“办不出残疾证”“其他子女不赡养老人”“为什么赤脚医生不被追责”。

如果我们拿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正常人会说这是在歌颂人民志愿军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爱,无私的牺牲精神,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的安全、和平与发展。但狗杂碎们会怎么说呢?他们会说这是歌颂苦难,忽悠老百姓去做炮灰,要死你们去死,我不会上前线的,我要润国外,你们去为官老爷打仗做炮灰去,祝你们全家都是烈士。

你知道那帮狗杂碎们有多难伺候吗?他说都是老百姓做炮灰,但是领袖的儿子就牺牲在战场上,然后他们就开始编造蛋炒饭这样的谣言。

所以对于那帮狗杂碎真的不能讲道理,他又没打算跟你讲道理,能举报就举报,只要骂不死就往死里骂。

知乎用户 陈晚之 发表

农村里其实有很多二舅这样的普通人。

年纪稍大的,七十岁了,幼年意外致残,贫穷,结了婚,儿子在外地工作,很孝顺,家人的要求尽量满足,除此之外,家中一草一木,一纸一瓦片,都是他提前寄回,绝无一丝夸张。

六十多岁的,曾经上高中时,成绩也很好,不过那时没有高考,家极贫,村里人并没有推荐他上大学。非常非常穷,穷会引一些事。可生活到如今,也不算太坎坷,生儿育女带孙子,也可得一声平凡。

还没到五十岁的中年人,瘦小,离婚又再婚,天天忙着赚钱,养家,有一亲生女及一继子。他还不知最后的结果。

这样写下去,倒也有写完的时候,我只认识这么多的人。但每个人都会认识很多二舅这样的人。

可是,二舅这样的人,并不能拯救什么,每个人的生活,还是每个人自己过。

不过,最终,我们也只能成为二舅这样的人,沉默,如视频里的二舅,以接受命运的安排。

知乎用户 勇敢的米哈伊 发表

网络东林党

知乎用户 越翔 发表

有那么一群猴子 看到别人的好,就会浮想联翩,去牵强人家的坏。

知乎用户 迷糊迷呼噜 发表

现在知乎,标题这么会先把事件套定抄袭吗?你来告诉我什么叫如何看待回应抄袭,称(没有看过吴标华的文章,不是改编)?什么叫内容引导认为作者已经抄袭。既然你都认为这样了这样。还有什么可看待的。你屁股都歪了。就像做作业时,老师告诉你答案,你自己都自己算错误了自己算,算错误了继续埋头算其他题。

知乎用户 lanospharma 发表

高三经常做阅读理解题,其中一个必考题是作者想表达什么。

吴老师的二舅在农村修房,做家具红火的那个时代,可以凭木匠过上小康生活。商品房时代,这样的木匠需求已经大大减少。此时的二舅应该进城搞装修,收入只会更高。吴老师的意思应该是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不要局限于曾经的成功。(吴老师说,我都不知道我想表达这个意思,一切以标准答案为准)。

up 主的二舅是要治好年轻人的精神内耗,是精神药引,他必须强大,对生活不屈服,对未来要充满希望。因为,当下的年轻人吃饭虽然不愁,但精神上快撑不住了。

第一条撑不住,知乎人均工资过万。你要是才 5000 多,你慌不慌?

第二条撑不住,县城房价过万,5000 多工资买房遥遥无期。

第三条撑不住,你寒窗苦读 18 年,大学游戏玩 4 年,当你毕业工作无着落,能不内耗吗?

第四条撑不住,老板看你买了房,有房贷,赌你不敢轻易辞职,996,加班猝死。

第五条撑不住,许家印欠钱 2 万亿,你的房子烂尾要维权,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现代年轻人急切需要精神食粮,up 主的二舅这种不抱怨生活,努力向前刚好可以治好一些人。

但这种精神只对一些人有效,另外一些人却完全无用,因为他们不吃这一套,不少 up 正发视频表示反对。

年轻人或者我们自己的出路在那里,还需要年轻人自己去探索。

知乎用户 往日 发表

不是改编,是复制粘粘

知乎用户 水杉 发表

看到别人家有了喜事,自己是八竿子打不到亲戚也用尽了浑身解数来趟了一趟,沾点喜气,并且趾高气扬的说:这个人是我亲戚

知乎用户 我是上帝 发表

我就是个二舅,中国的男人中有很多很多二舅,恰巧有个雷同,纯属巧合。

好有一比:你有个男人,她有个男人,你见了她的男人,惊呼雷同,“一般高,不胖不瘦,小平头,宽肩细腰,就连中部坟起也相似。。。”

她抄袭你了?

以上谬论,供一笑

知乎用户 凤凰于飞 发表

果然,人红是非多(#-.-)

知乎用户 大岛优子一生推 发表

第一眼就觉得有余华 汪曾祺 王小波三人的风格,新华社的采访不是直言汪曾祺 王朔 王小波和冯唐嘛,和这个短篇文章不在一个层面上。

知乎用户 小人物 发表

杀鸡把文章抄袭了中国千千万万的木匠而已。

知乎用户 似水流年 发表

巧了, 我舅舅年轻也是一名木匠,那时候木匠在农村是个香饽饽的职业,现在不行了!机器取代了手工,都没人去做这个!

知乎用户 绘动 发表

会不会真有可能是根据吴标华的《二舅》改编的,或者二舅的故事并非二舅真实的经历,所以这个 up 主才极力反对二舅进一步出现在公众视野,也反对外界去接触二舅。

比如不同意网友让二舅直播的建议,也拒绝导演和编剧把二舅的故事拍成电影的提议,称二舅的故事不足以支撑 90 分钟的电影。

如果二舅真的直播,也并不需要打 pk,或者像林祥嫂一样复述自己的苦难,他手艺那么好,且是爱好,直播弄点家具啥的,收入也足以颐养天年了。

如果真的不想让二舅被外界打扰,当初何必做这个视频,而且接受媒体采访时,up 主说当时自己预估播放量在十几万左右。

现在视频火了,自己帮二舅把赚钱的门路都堵上了。再说致残,堕落,部队,偷情,宁宁,6688 组合等等,拍成电影怎么可能不足呢。

至于说抄袭,我觉得谈不上,相同的也就主人公都是二舅,都是木工,且都是以外甥回老家几天去看望二舅作为切入点,其他的没什么相似的地方。后者的文案要高明许多。

截至目前,还是很喜欢 up 主的视频,但曝出涉嫌抄袭的问题,一联想,喜欢的好像不那么纯粹了。

知乎用户 梅霜​ 发表

看了不少网友的评论,大都认为视频作者抄袭了吴标华的文章,情节和人物大部分相似。作者却回应不是 “改编”。

文章和视频都是 “二舅”,都是 “木匠”,都是那个时期。主干相似,细节相同,爆款视频的创意不是自己的。

作者却回应不是改编,如果承认改编就是另一种艺术形式,同抄袭完全是两种性质。

改编也是一种再创作。为什么不承认改编呢?

实际上,完全相同的创意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回应十分苍白。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角角落落的 “创意” 都可以被扒出来。

知乎用户 城里冬瓜 ati​ 发表

新冠在国外流行的时候,外国人也是核酸隔离,国内就说抄答案。

知乎用户 凑弟弟 发表

这种明显的摆拍剪辑编故事文案的视频能火是真的恶心

知乎用户 欧皇桔萌萌 发表

参考音乐上对抄袭的一种定义:无独创的曲段要先看是不是范式,再看作者有无接触早先作品的可能。

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可以想见生活在农村的会木工活的二舅有不少。因此视频文案和所谓原创的早先作品均无独创。歌颂苦难也好,歌颂苦难中的强韧也好,都是范式,因此无论视频作者是否能被证明接触了早先作品,都不能被判为抄袭。当然,即便如此,抄袭的可能也仍然存在。

知乎用户 向着阳光前行丨 发表

农村太多一样的生活了,有的人能一样到,下田时间相同,亩数一样,做的饭都一样,你能说他们互相看着别人生活吗?

知乎用户 吴烜 xuan 三声​ 发表

“7 月 27 日,有网友质疑该视频的文案参考了吴标华的文章《二舅》。对此,博主 @衣戈猜想 在 7 月 26 日接受媒体线上采访时作出回应”

——27 日的质疑,26 日对此回应?搞新闻至少厘清时间线把话说圆吧。

从作者的后续应对看,某些放大镜已经开始行动。希望老人家的清净自在生活可以继续。

知乎用户 牛一 发表

很多人身边都有个和差不多的,我们那就有个修电器的也是小儿麻痹症,手很巧啥都会,人也挺好

知乎用户 墨中画画中人​ 发表

现在这东西的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抄袭和赞美苦难等等问题了。

而是,这东西有可能是假的。对,这东西有可能是假的。

这个视频中 bug 实在是有点明显,但不去做调查的话又基本不会发现。

至于 bug 点,知乎已经有人标出来了。我会把原文链接放在着,你们自己去看吧。

https://www.zhihu.com/answer/2597477917

知乎用户 小酿不喜欢深蓝​ 发表

所以说全世界除你二舅以外有外甥的农村男性都不能做木匠了?

知乎用户 林海鹏 发表

讲真,我同无法理解歌颂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残疾人的不得不支棱起来的悲惨的人生。这和吃人血馒头有何区别?伪装在正能量的幌子下… 竟要从这样的不公中来汲取能量了吗?还是说被一时的感动蒙蔽了。“精神内耗” 这个词像个雪球,把沙尘碎屑都卷上起来了,什么事件都可以来沾边。

知乎用户 发生啥了​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没有一种可能

面对重重困难的现实处境,人产生难过、迷茫乃至绝望情绪,并不是一种 “精神内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就是我对从事写作方面工作很犹豫的原因了。

知乎用户 Wingfo 发表

这也能蹭抄袭?

前几天又说全民麻醉汤?

就不能当一个精彩的故事去感受?

生怕国民被麻痹,被驯化,生怕国民被激励感动,生怕国民忘记现在 “艰苦” 生活……

所以人为什么不能着眼自身,重新感受生活,去寻找生活的本质,非要无时无刻去竞争,去计较,去批判,去反思咧。

都魔怔了吗?

知乎用户 星辰鱼 发表

我特地去找过所谓抄袭的吴标华的文章,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

为此我只能感叹,人红是非多。

知乎用户 胡公 发表

这特么要是也算抄袭,那下回我写个回答用了逗号句号感叹号是不是也得算抄袭了!

离大普了。

知乎用户 我差点乐出声​ 发表

咱就看这腿,都不是一个命啊。

知乎用户 多吃苹果多喝水 发表

7 月 27 日,有网友质疑该视频的文案参考了吴标华的文章《二舅》

——

OK,有网友是谁?

知乎用户 正法明 发表

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chen 发表

鬼鬼,这个提问下的回答怎么全是洗地网评减刑人员

知乎用户 红集体吼吼​​ 发表

天啦,视频我也看了,但评论区说啥的都有,真是盲人摸象,各说各的感受,不过也好,总比一致的完美或者贬低来的真实,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抉择也不同,没必要上纲上线

知乎用户 千言哈哈大笑而已 发表

反向公关不懂?。。。明显这两天争议太多了,反向公关一下,找个很容易推翻洗白的点来黑,,,果然智商被别人玩弄

知乎用户 执子之手 发表

看得出来中国设立寻衅滋事罪的必要性了。

知乎用户 啥也不是​ 发表

二舅之于小镇做题家是一样。我可以说我屁股小镇做题家,你不能说。就像我可以是二舅,但是你不能说二舅这样挺好。

知乎用户 由不其然 发表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所以含舅量高的一律算抄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抄袭的洗脑神曲

歌颂的是编造的苦难

猴儿们乖一点,看那老鸡不还苟延残喘吗

知乎用户 正常人 发表

查重 3% 的文章随便发吧

知乎用户 温斯顿 · 伯纳德 发表

我个人确实是抄的

知乎用户 韩良品​ 发表

经历过读者、意林、故事会的读者应该很熟悉这个文案的 “套路”、“行文方式”,甚至一些词儿都会有所印象。大概 80 后,90 后的群体会有所共鸣。

我甚至还记得一些比这个还 “诗意” 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个视频以及文案后蕴含的意味,我们需要一针安慰剂,但是没必要去纠结这个安慰剂的配方有没有更新,有没有抄袭。

常识常新,视频➕文案的手法是这个时代的,技术给了故事翻新的可能。

敬二舅、作者、和时代。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明显不是抄袭,二者除了都有个在村里当木匠的二舅之外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如果这种设定相似也算抄袭的话,那我也可以说他俩都是抄的我的小学周记了,因为我二舅也在村里当木匠。

不过这种巧合虽然证明不了抄袭,但是可以间接证明二舅这种形象在农村还是有很多的,也证明了我之前所说的主流网民和现实社会脱节的问题。

如何评价视频博主衣戈猜想发布的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知乎用户 顾婳 发表

唉看这问题第一感觉就是,up 主不过做了一个视频,讲了二舅的人生经历,做视频的初心可能是 “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结果现在一火,采访、打扰、质疑一个接一个地来。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上排行榜吗? 这也不是个具有讨论度的问题,有人质疑,等作者回应,回应了,不信,就再举例子证明是抄袭,信,就到此为止了。没什么必要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就要报道出来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相信不是改编,也不是抄袭。

为啥,因为这种想说点啥中心思想,最后一回味啥也没说的的 “滥情” 文字我从小看到大,至少看了几千篇了。

初中高中,学校都有免费的读者意林看,闲着没事就翻翻,权当做卷子的中场休息。

本篇还曾登陆意林,选入读者乡土人文版。

就说这个读者乡土人文版,精选集,3,里面有多少文呢。

大概这些。

我家里曾经就有一本这个书,好像以前看完用来引炉子的,要不就是让我撇哪去了。

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虽然《读者》马马虎虎吧,谈不上什么正经文学杂志,还经常灌点奇怪味道的鸡汤,但其中 80% 的文章从文笔,用词方面,完全碾压这个什么猜想的文案。

其中有 10% 的精品,属于绝对性的碾压,当然,也是 “熟练工” 写的了,例如史铁生这种的。

剩下 10%,我都不知道他们在写啥,属于胡言乱语。

例如我随便百出其中一篇,叫遇见一块地荒着没长庄稼。

把这个化作短视频文案,真是高下立判。

既没挑起财富不均和什么精神焦虑,也没标题党,更没打打拳什么的,没啥流量密码,但仅讨论文笔,你觉得这位 “二舅” 作者能写出来吗?

还有,也别瞧不起故事会啊,什么散文海燕萌芽啥的,哪怕故事会,普通小作文,都比这个二舅文字功力更强。

例如这个。

不得不说,这故事还挺趣的,嘿嘿。

呃,短视频的短平快,浅显易懂,快速传播,即有人声,又有字幕,又有画面,是个人都能看完,还不会 “太长不读,全都你对”,极大的打击了“二三流文字工作者” 的事业。

多媒体打击纸媒,不是一天天半天的事了。

文字工作者写的这些小品文,没有踏在广大网友的脉搏上,不能玩梗儿,既不能挑起对立,又不能贩卖点啥(爱国,男女,婚嫁观,996 什么的),所以全都扫到 “垃圾文字” 这个分类里了。

山中无大王咯…… 便显得某些视频的文案很了不得了,实则就是掌握流量密码而已。

其实你细品,每句话都打出来,变成文字,“二舅” 视频的文案也就读者意林那挂的,还说话故意断气,说话一顿一顿的,有股假老气横秋味儿,这个读字方式特别像央视某个主持人,动物世界赵忠祥的下一位接班人,叫啥来的,就是一顿顿的,就真的很烦。

动物世界播音腔。

化作小短文,小短篇文字,甚至还不如这两家杂志大部分的约稿。

他是真不如……

毕竟做自媒体的,流量密码和文笔是两码事,没那水平。

所以我相信他没改编,也没抄。

因为他没那个实力改编啊!

改编是要文字功底的,这个靠贩卖情绪,贩卖焦虑,贩卖标题,贩卖亲属人生经历的故事,鸡汤味又这么馊,作者展示出了毛文字功底了?

抄老友记,咋差劲也得有爱情公寓的水准,不至于抄出来个熊出没……

也别说我酸他啥了,没必要,我和视频制作者,和约稿作家,和投诉侵权的这位,没一毛钱关系,我只是来专门答题的。

再次总结一下这个题的答案:

1**,应该没抄,因为似曾相识的小文章无数,海海的,即便看过,也不可能留下啥大印象。**

2,应该没改编,以他现有的文案质量来看,他没这个水平改编别人的小文章。

知乎用户 狐狸 发表

讲道理,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和视频文案唯一的相似点就是二舅都是木匠,其余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这要也能算抄袭,那小学生写作文之前怕是要先互相沟通一下爸妈职业,职业不同各自下笔,职业一样还得先打一架争个原创权。

知乎用户 一加一不等于二 发表

除了 “二舅”,“木匠” 这 4 个字以外,我找不到这篇文章和那个视频有其他任何相关性。

只能说现在的网络环境,,,,为了流量泼脏水已经见怪不怪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统计下全国有多少家里排行老二的木匠有外甥

知乎用户 芳荟 发表

都是会木匠活的二舅 算不上抄袭啊 视频里的二舅故事饱满多了

知乎用户 芒果 发表

我认真看了,这俩在那个时空存在关系?

知乎用户 刘撕鸡 发表

我姑父,也是个木匠,也六十多岁了,也因发烧被赤脚医生害残疾了,不过他是耳聋,小时候发烧,让赤脚医生往耳朵里滴了药,听力严重受损,要靠的很近大声说话他才能大概明白你要说什么。二十多年前我们家盖新房子门窗橱柜等都是他做的,但是他没有视频里的二舅那么天才,他只是一个老实本分的普通木匠。

我是不是也被抄袭了?加了一点艺术创作,换了个身份,换了个残疾方式,添加了个天才的设定,其他的基本照抄,算不算抄袭?我还没写出来就被人抄袭了,这世界怎么了?气抖冷!

知乎用户 老王 发表

很多事情经不起推敲

知乎用户 方念白​ 发表

共同点一,都叫二舅,怎么着,你的二舅是二舅,我的二舅就得换个名字叫?

共同点二,都有木匠技能,可他俩的精神内核也太不一样了。并且一个超越木匠,一个止步木匠。

不说什么社会环境,鸡汤之类的。视频文案还是要技高一筹的。

知乎用户 甜橙汁儿 发表

我看了文章,也看了视频,没看出来抄袭啊!

知乎用户 病历比学历厚 发表

经典 “捧杀”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tVDBHss 发表

这类视频不都是先会被左左骂愚民,后会被抄袭大军捶。

知乎用户 人生若只如初见 发表

文案很好,视频很好。是下了 “功夫” 的。

又看了一遍视频和 up 主的一些视频的播放量,感觉从视频画面上来说,只言片语,但文案比较流畅连贯,确实容易被带入,确实 up 主真的是很聪明。

这个问题意义是?热度过去了,真的假的又能怎么样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网友…… 是哪个网友?

这个网友怎么解读抄袭的定义?能否请这个网友现身说法?

无语至极,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

知乎用户 堂前燕 发表

这么脑残的问题是专门蹦出来惩罚我的吗?

原视频挺好的,很朴实,很有力量,引起很多人共鸣

可笑的是这视频火了之后,蹦出来的各路牛鬼蛇神,过度解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手法稚嫩,心肠歹毒,着实可笑,可悲

知乎用户 朴客 发表

乍一看这题目,我以为文案抄袭呢

结果人家回应的是文案原创,没有改编也没有看过所谓的 “被抄袭原文”

看了原文,并不觉得哪里抄袭了?是因为名字都叫二舅吗?还是因为有那么几个类似的点就说抄袭

某些媒体也是一天天没点屁事干

话说回来这个视频,前几天朋友圈不少人转发,但我一直没看,主要是这个题目让我不是很想看,不是很感兴趣

后来实在不行了,某站首页给我推(我一个看红警,看刺客信条等游戏的竟然会给我推生活视频……)说不好奇是假的,就看了一遍,还是二倍速

说实话,没有太大的感触,觉得就是一个本应成为人才或者天才的人因为一次失误,身体有了缺陷,但重回生活后,照样活出了精彩,照样成功,我很佩服,赞叹

除此之外,没了,至于再说其他的东西,真的没感触到,我个人觉得这是正常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经历和生活,没有共情的点就是没有,装不出来。

知乎用户 土心 发表

GR 碰瓷

知乎用户 不见了​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炒作抄袭这个事本身觉得恶心

知乎用户 巴哈拉那 发表

两篇《二舅》的作者有亲自出来锤对方抄袭吗?两位都是很优秀的作者,为什么网络上这群二极管网友要去骂另一位老师呢?

真的搞不懂了,明明是营销号和某些无良媒体为了流量拱火,你们这些二极管还被他们当枪使,骂两位优秀的作者,果然体现了微博人均素质!

知乎用户 加冰青橘水 发表

反面证明了《二舅》视频的文案确实是自己写的,因为网友们费尽心思找的最接近作品也是牛头不对马嘴。

知乎用户 Ur Home 发表

在咱镇上,有不少像二舅这样的人,但是有很少像 UP 主这样的外甥,

看了 UP 主之前的视频,写出这样的文案也不奇怪啊,不要蹭热度了,好吗?

知乎用户 好好 发表

除了二舅和木匠,我愣是没看出两者有任何关系

知乎用户 夏鸣希​ 发表

我二舅年轻的时候是个文青,后来是个农民兼职瓦匠。我大舅以前是个农民兼职瓦匠,后来是个农民兼职瓦匠。

知乎用户 长弓玄刃 发表

这世上不能有第二篇描写木匠的文章。

知乎用户 落星米月 发表

在?质疑的先出个调色盘 那样更好让网友分辨是抄袭还是融梗

知乎用户 哇咔咔咔 发表

都是在生活

凭什么说我的生活抄袭你的生活?

知乎用户 随便 发表

真是他妈的人红是非多,自从这个视频火了之后什么牛鬼蛇神都跑出来了

知乎用户 一问三不吱 发表

我大概懂是什么意思,字句确实有点相似。看了衣戈的视频,提问的截图也看了,就是没有看真二舅的纪录片。视频的文本,和吴的开头确实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说那个东一家…… 西一家就要什么木匠担子。我想着会不会这都是那个纪录片的文本改的,所以二者相似了。

知乎用户 狗窝里的跳蚤 发表

我都不用看什么吴标华文章,我就认定这绝对不是抄袭不是改编。是真人真事。

这只能解释为是人红是非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近在研究自媒体,我发现蹭热度是自媒体最好的工具,另外一个工具是标题党。

那对于许多许多的自媒体,他来解读二舅恐怕泯然众人没有人看,他抛出来一个重磅炸弹,指责作者抄袭,那就有看点了。

有人看,有人点击,就有流量,就有收益。

所以各种离谱的新闻也就诞生了,明明知道真相,硬是给扭曲成别的模样,这样也可以吸引眼球,博取流量。

知乎用户 好学的李吉祥​ 发表

深刻理解到了

什么叫做树大招风

这个短片火了之后

有抨击我 d 政策的

有说咸鱼还是咸鱼

老子还是只能躺平的

现在还有说抄袭的了

不是

我可就纳闷了

逆风局都玩过吧?

咱有些局打不过对面很正常吧?

但你不能看着对面推塔

也不守一下

就直接选择挂机了吧?

竞技是一种精神

那活着是不是一种精彩?

这片子我只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二舅

一个北漂十年的历史老师

两人共同产出这么好的现象级作品

深刻也好

抨击也罢

这对咱们来说

不是一件好事吗?

艺术创作来说不是值得肯定吗?

搞不懂这届网友

我理解为树大招风

过度解读吧

知乎用户 赵子轩 发表

现实扭曲者该登场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太火了惹人眼红呗,我着实没想到栽赃可以这么明目张胆,这两篇文章除了主人公是会木匠活的二舅还有任何关系吗?朱自清写了送他出远门的父亲,其他人写离家的时候父亲相送,哪怕只是一笔带过的也是抄袭?

突然想到小学学的一个词——指鹿为马,说你抄袭就是抄袭,反正人有流量有权利可以搞垮你是吧?

知乎用户 乃一屋 发表

可以看看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为了流量不干些人事

纯纯低能

知乎用户 黑白双丝 发表

也是说明,那个时代二舅遇到的苦难,不是个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实话实说,如果我是拍视频的播客,刷知乎看到那些高赞估计也得暴跳如雷

知乎用户 2018 发表

如何看待想炒热度,结果大家一点都不感兴趣,然后就没炒起来,

知乎用户 寂静欢喜 发表

相去甚远。不带这么碰瓷的。

知乎用户 John 发表

有了流量,牛鬼蛇神都出来了

知乎用户 吾周周​ 发表

我觉得没有抄袭的必要,因为这样的二舅,在那些年轻人逐渐离开的山村里,几乎是一种群像。

遇苦难而没有被打倒的孤独老人,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多。

知乎用户 Geng​ 发表

如何看待?抄袭?

无非是有人看到他某一个视频火了,心里不爽。

要说短视频抄袭,那吃食物的视频制作者不就是抄烂了。

知乎用户 lili 发表

确实,抄袭了二舅两个字

知乎用户 无所知小号 发表

我堂妹的二舅也是木匠

回头跟她说一句,千万别写她二舅,要不然会被骂抄袭。

知乎用户 乌拉拉 发表

真是人红是非多,网友都消停消停吧!

知乎用户 真假码烈​ 发表

看了视频,感觉就是一篇 8-9 分(10 分制)的高考作文改编成了视频,没网传的那么惊艳,b 站的受众还是以家庭不太差的青少年为多,因此才会成为临期的焦点视频。

二者确实有些许出的相似,“查重度” 并不高,个人主观感受并非抄袭。

知乎用户 牧羊 发表

除了都叫二舅,都是木匠,这也没啥相同的啊……

知乎用户 二十四桥红芍 发表

我爸爸也是个木匠,哦对了他还会砌砖,砌墙,编背篓,接灯泡,盖屋顶……

知乎用户 一线 发表

用一个虚假的黑料,掩盖真正的黑料,过后洗白,烂大街的营销套路。

知乎用户 Jarvan 发表

我在想这个标题,二舅如何治好精神内耗?

人与人的社会经历完全不同,悲欢喜乐也不尽相同,靠别人怎么治好自己的精神内耗?

知乎用户 Obe.Wang 发表

想蹭热度罢了!

知乎用户 苦糖 发表

眼红了吧,小黑子们?

知乎用户 彪哥 发表

唉,可惜,我的 “二舅” 因为是我姥姥家最小的,所以我叫他 “老舅”,蹭不上了。

知乎用户 天际苍穹 发表

就这么见不得别人好吗?

或者说为了流量,连脸都不要了么?哦抱歉,这个好像是常规操作

知乎用户 沽酒天涯 发表

你有二舅,我也有二舅,我这个是真的,你那个是假的

面对这样蹭热度的人,多看他一眼都是抬举他。

知乎用户 东边一树 发表

常用汉字就几千个,谁抄谁?咋算抄?

知乎用户 Anonymous 发表

人怕出名猪怕壮啊,当你站在风口的时候,无数双眼睛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你的每一根汗毛

知乎用户 我是大于 发表

没感觉有抄袭的… 你如果说都是军二舅的那就有点太那啥了…

视频中的二舅明显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另一个文章就有点差的远了。完全是两种风格

知乎用户 星光 发表

这俩除了名字一样,都是木匠,再没有共通之处,这算抄袭,考试得有多少文章算抄袭

知乎用户 充电表 发表

绝了,还真有这么多人去看,到底抄没抄,引得一手好流啊

知乎用户 麦一发 发表

干木匠的二舅太多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更像武训

知乎用户 有录网​ 发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人看《二舅》视频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看到时代的局限,有人却只嗅到抄袭的味道…

小录认为,说抄袭大可不必!

毕竟作者是写实派,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以自己的二舅为主角,用二舅在农村朴实、纯粹的生活治愈着自己,也治愈着城市里被内卷步步紧逼的年轻人。

虽然看二舅的生活,会觉得很苦很心疼,但也总会被二舅的那份乐观、纯朴所感动,哪怕屋漏偏逢连夜雨,二舅还是义无反顾的努力生活着,爱上自己的小世界。

这是人间的味道,自由的味道,真实的味道。人总会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 “攀比怪圈 “中挣扎、内耗,看了二舅的故事,小录认为我们可以开始改变,找到自己的热爱,努力向前吧!

知乎用户 野火烧不尽 发表

果然开始泼脏水了

知乎用户 共产主义斗士 发表

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在这里,我看到的却是不幸的人都是相似的。

抄袭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行文风格差异很大。农村出身的孩子,有无数个类似的 “二舅”。

然而:“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而已集 · 小杂感》1927 年,鲁迅


可怕的是无数的人不正视问题根源,却为之摇旗呐喊,试图强迫你灌下这碗毒鸡汤。“二舅” 能和《老人与海》类比,这是对海明威最大的侮辱。左翼作家海明威撰写《老人与海》的精神内核是歌颂不畏艰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精神,人的一生终将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挫折,在困难与失败面前永不言败,而 “二舅” 的精神内核则是面对命运的苦难、面对社会的不公,二舅如何努力挣扎的活着,歌颂感恩社会、笑对人生的乐观主义精神,真的怀疑那答主究竟有没有认真读过《老人与海》。


二舅” 本身没问题,只是这个时间点,和宣传主体出了问题。**你看看身边的人,午夜送外卖的小哥、凌晨打扫街道的清洁工、高温酷暑搬运货物的快递员、加班猝死的白领,哪个不是 30 年后的 “二舅”?**哦,您要是有大伯、二伯、三伯……“二舅”必然轮不到您,您还得盼望社会能有更多些 “二舅” 发光发热,照亮您纸醉金迷的靓丽人生。

时间点不对:我们真的是世界上最纯良最温顺的人民了,乐观主义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既来之则安之”,忍耐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然而我们现在这个时间点,真的不缺忍耐,而是反抗精神,《老人与海》的那种敢于反抗、不畏强敌的英雄主义精神。

宣传主体不对:假如长工小宝讲 “二舅” 故事劝工友们忍耐,长工们必然对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容易产生共情。但是,假如是周扒皮讲 “二舅” 的故事给长工们听,你觉得长工们会感激涕零吗?


说了这么多,还好我们有 “四个自信”,谁反思谁就是 1450,我们不需要反思,正反都是赢,赢就完了!

让我们赢赢赢!

知乎用户 杰克苏 发表

抄不抄袭我不知道,我就好奇那个视频你们是怎么看完的… 昨天点开看了下就跟在看一个人讲故事一样,也没有吸引人的亮点啊?不知道讲的是啥

知乎用户 倔强小黄瓜​ 发表

这……

我挺好奇是哪位网友提出来了,让我看看他

现在 “鉴抄大师” 可越来越多了,当初还会含蓄点说“像”

知乎用户 李氏春秋 发表

知乎用户 不知不觉 发表

b 站不让讲地狱笑话,当地狱笑话视频出来时候,整天推送,真鸡儿有意思。

知乎用户 迟暮的倒流 发表

那亲人的残疾来吃饭,简直就是耻辱,更奇葩是官网还有脸转发,真是脸都不要了。

知乎用户 黄金脆皮大菠萝 发表

知乎用户 老笠 发表

看了,真的是巧合还是有意的,这个节骨眼,媒体也大量跟进宣传,赢麻了。说借鉴一点不为过,毕竟还是保留了部分原创。谁会抄答案全抄的。

知乎用户 鮜鲭尘玟 发表

二舅视频的文案就满满一股余华《活着》的味道,尤其是前半段,读过的人都能感觉得出来。真实二舅的人生肯定不会像文案那样透着一股德芙的丝滑,我早就说过,肯定是缝合而来的文案。不过这波 up 主肯定立于不败之地,不怕被扒,因为立于道德高地,探究二舅的人生就是打扰老人家的生活,质疑文案的真实性就是网暴残疾老人,怎么都能赢。也许作者当初就想骗个几十万播放量,没想到被官推了,就坡下驴也就以 “把二舅送出原来的村庄,等别人都忘记他了再回来” 搪塞过去。治愈内耗?一场闹剧。

知乎用户 书写的记忆​ 发表

确实抄袭的痕迹很明显,明显实锤的事情还狡辩。

而且解释的口径跟离人愁抄袭烟花易冷也是一个路数。

无语,为了流量脸都不要了。

知乎用户 啦啦啦​ 发表

觉得二舅活的很好的。祝你活的和他一样好。

我就纳闷了,怎么残疾人办理残疾证还需要通过爆款视频才能办,办下来还可喜可贺了?

抢走你本该拥有的,然后给了你一口泔水还要你感恩戴德,精神不内耗。

离谱到家了。

这种东西还有这么多拥簇,看来还是吃得太饱。

知乎用户 匠人岳哥​ 发表

肯定没有抄袭,村里木匠太多了,残疾的也太多了,底层苦命人真的很多!

知乎用户 Lilium 发表

抄袭谈不上,“米猴游式相似” 罢了。

而且视频的立意比文章差了好几个档次。文章用简洁的语句勾勒出乡村生活与现代化城市生活的脱节,表现了被落在 “旧时代” 的老人的落寞。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乡村该何去何从?只在传统生活中有一技之长的乡村老人又该如何自处?引人思考。

而视频不过是歌颂苦难,劝人 “知足常乐” 的意林读者式鸡汤罢了。把认命躺平不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包装成乐观不认命,给躺平人一个心理上的受用而已。尤其是最后的训诫说教,更是与前半段内容脱节,令人十分不适。联系到视频的制作精良程度丝毫不像业余 up 水平,以及新华社合作背景,甚至可以说是用心险恶了。

建议视频作者别再靠碰瓷营销炒热度,拿视频收入资助一下你二舅,让他过上好点的日子,不再这么窘迫。而不是急着发表一些 “不酷了” 之类的暴论。

知乎用户 mintu22 发表

伪纪录片,那么多破绽看不出来?

现代人真好骗啊。

知乎用户 安黑西 发表

这辈子甘心吃苦,

下辈子托生富人。

知乎用户 统治东方 发表

《二舅》即使不是抄袭的,也是编造的,根本经不起推敲,不知道为什么骗了这么多人。

视频中前面说二舅今年 66 岁(6688 组合),那么他是 1955 年或者 1956 年出生。后面又说 “1977 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八九岁 “,那么二舅应该是 1957 到 1959 年出生。他到底是哪年生人?

不管他出生于 1955 年还是 1959 年,他的初中,甚至于大部分小学都是处于文革时期,全国的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哪来的” 二舅上小学是全校第一,上了初中还是全校第一,全市统考”?

解放军家属随军有非常严苛的条件,至少要是正连,北京的部队还要更严一些,有个当兵的堂弟就能作为军人家属住进了部队?

中国人不缺乏苦难,但是消费苦难都要靠编造,真是太下作了。

更新:找到一个更详细的质疑帖。只能说,这个答主太有耐心了。

衣戈猜想的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刷屏朋友圈,反映当下人什么样的精神危机?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片段

1,照情形说来,这正是抗战以来,一个小地方、一个小家庭极平常的小故事。一个从中级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子,为了对国家对生活还有点理想,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放弃了本分内物质上一切应有权利,在外县作个小教员,从偶然机会里,即和一个性情还相投的穷教员结了婚,过了阵虽清苦还平静的共同生活。随即接受了 “上帝” 给分派的庄严任务,陆续生了一堆孩子。照环境分定,母亲的温良母性,虽得到了充分发展,作父亲的艺术秉赋,可从不曾得到好好的使用,只随同社会变化,接受环境中所能得到的那一份苦难。十年过去,孩子已生到第五个,教人子弟的照例无从使自己子弟受教育,每个孩子在成年以前,都得一一离开家庭,自求生存,或死或生,无从过问!战事随来,可怜一份小学教师职业,还被二十来岁的什么积极分子排挤掉。只好放弃了本业,换上套拖拖沓沓旧军装,“投笔从戎” 作个后方留守处无足轻重的军佐。部队既一再整编,终于转到一个长年恶浪咆哮滩前的绞船站里作了站长,不多久,便被一场小小疾病收拾了。亲人赶来一面拭泪,一面把死者殓入个赊借得来的小小白木棺木里,草草就地埋了。死者既已死去,生者于是依然照旧沉默寂寞生活下去。每月可能还得从正分微薄收入中扣出一点点钱填还亏空。在一个普通人不易设想的乡村小学教师职务上,过着平凡而简单的日子,等待平凡的老去,平凡的死。一切都十分平凡,不过正因为它是千万乡村小学教师的共同命运,却不免使人感到一种奇异的庄严。

2,由于这么一种离奇传统,一切年轻人的出路,都不免寄托在军官上。一切聪明才智及优秀秉赋,也都一律归纳吸收于这个虽庞大实简单的组织中,并陆续消耗于组织中。而这个组织于国内省内,却又若完全孤立或游离,无所属亦无所归。

一切都十分平凡,不过正因为它是千万乡村小学教师的共同命运,却不免使人感到一种奇异的庄严。外甥没有把这份属于他二舅和二舅们的奇异的庄严表述出来。

我能想到的另一个腿脚不便的人是郑智化,他是内心强大的。

二舅呢,内心不强自强,默默承担了命运安排的一切,纵心比天高,惜命比纸薄。但是,这个外甥真的理解他吗?二舅的个人人生轨迹,其实无足重轻,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孤寂感,才真正折磨人,而这,主因是大时代下城乡割裂导致的思想冲击,重利轻义等负面情绪,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哪怕是偏僻的乡村,照样不可免地受到了侵袭,并且没有人站出来想办法消弭这种不良影响。

哪怕二舅腿没事,且成家立业了,但是只要他还在原地,等到他 66 他老母亲 88 而老伴已经不在的时候,由于子女不能长时间陪伴在身边,情况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知乎用户 云屯森立​ 发表

上班,下班,上班,下班。

坐在工位往旁边一看,

不知道是他抄袭了我的人生,

还是我抄袭了他的人生。

知乎用户 辛勤的工作者 发表

其实这种被埋没的天才很多例子,比如高晓松的二叔。

知乎用户 某郑 发表

反串洗?

知乎用户 白衣人​ 发表

聪明的二舅辛苦几十年的的钱凑了首付,而江西学渣三本民办毕业的周劼可以轻松进入顶级国企,收入轻松破五十万,呵呵

知乎用户 feisfw liu​ 发表

我看视频的时候想起了我的舅舅,我的舅舅也是木匠,我妈出嫁的时候也是我舅舅亲手打的家具做的陪嫁,我能说作者拿了我舅舅的素材吗?我想应该不能,因为我的舅舅不残疾,也没有作者的舅舅孝顺,但是他真的很疼我。

知乎用户 绚辻词 发表

职业高度重合,就尼玛离谱!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二舅为什么突然火了?

知乎用户 片言只语 发表 年轻人要摆烂要躺平,老爷们着急了。这不,二舅经历那么多磨难,都那么乐观,正好宣传下。要不然哪来新鲜韭菜啊。 歌颂苦难,歌颂不幸,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知乎用户 刁爷 发表 财富最终会汇集到不缺钱的人手里,苦难总是会 …

好悲催的“二舅”,好极品的外甥……

身边好多朋友都在讨论“二舅”,都说二舅过得舒坦,获得了精神满足,把一副烂牌打成了人生赢家……说实话我一脸懵逼,二舅算哪门子的人生赢家? 江西周劼才叫人生赢家好吗,大伯,三伯体制内退休,亲爹仍在步步高升,姐姐身家过亿,自己6套房加两个商铺还只 …

影视编剧谈《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刷屏,称「反映出当下文艺创作空乏悬浮」,如何看待其观点?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我非常认同,现在的创作都过于的急功近利,向钱看齐。 容易低俗化,猎奇化, 这导致一部有一些精神内涵的东西就能被更广泛的追捧和传播。 但是我担心不断的爆火和传播,会被反噬。 这个视频的爆火,不断地将各种有关二舅的 …

为什么人们追捧二舅?因为他们是阿Q

文/郁风 一大早我也看到了朋友圈刷屏的“二舅”,扫了眼封面和标题:《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种视频无非两个主题: 赞美田园牧歌,或者赞美二舅“在逆境苦难中仍旧乐观顽强茁壮成长的故事”,这样的励志故事从小到大人们都听过无数遍,张 …

影视编剧谈《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刷屏,称「反映出当下文艺创作空乏悬浮」,如何看待其观点?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我非常认同,现在的创作都过于的急功近利,向钱看齐。 容易低俗化,猎奇化, 这导致一部有一些精神内涵的东西就能被更广泛的追捧和传播。 但是我担心不断的爆火和传播,会被反噬。 这个视频的爆火,不断地将各种有关二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