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会跌多少?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取决于多少名为 “中产” 用各种奇怪的观念把自己精致包装的无产者因为收入骤降断供失去住处。我国是个大国,千万人口级别的阶层滑落每代人都应该有一次。 知乎用户 黄彦臻 发表 这回答里面 80%的人压根就不懂。 国家要 …
一个城市的地位由地理位置与资源决定,
中国的这些名城,那一个没有经过磨难,
多难兴邦可不是一句空话。
我了个喵,早上还是超二线,谁把题目改了,居心不良引战啊!
有哪些冷门却好用的东西可以网购?有哪些比较好吃的泡面 / 方便面推荐?
有些朋友来的晚 可能觉得我不审题 答非所问
我在这里说一下 题主之前描述的是 “超一线城市”
并且这个提问已经改过好多次了 望知晓
-——————————————
不是… 我一个武汉人想问一句…
我们啥时候说自己是超一线城市了??
这个问题提出来真的不是故意要搞我们的??
我就听过人家说武汉是新一线城市(其实就是二线城市的好听一点的说法 听起来更有面子)
抛开家乡滤镜 武汉确确实实各方面条件都不错
但是跟一线城市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加上这次疫情 打击肯定更大
但是漏洞暴露出来了也算是件好事吧
没有人是不爱自己家乡的
希望武汉越来越好!
外资,中美两地跑,经常和各个政府做项目。
一直以来,江浙沪 zf 水平就远远高于其他省份。
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非江浙沪地区,其他的城市 zf 之间比较,武汉 zf 水平也绝对不是差的那档,算中上吧,毕竟是个瘦骆驼。
所以,说得难听点,这次病毒如果出现的是在其他城市,难保不会也是这个光景。
中国发展任重道远。
如果有一天内陆省份 zf 管理和意识的平均水平达到江浙沪现在平均水平,中国就真的大进步了。
江浙沪也不是一天发展起来的,要比内陆早 15 年。武汉成都这种老牌城市的现代管理发展都是在 05 年后才开始有大动作的。
武汉军运会项目有参与,印象最深就是,湖北 zf 和武汉 zf 两个头两个大,各有利益主张。然后就是无人担责,什么事情都喜欢往上报,下面做事情的工作人员也染上了这个毛病,什么事情都不拍板,都是要向上请示。
这次病毒,又很好验证了。
内陆省份深化改革时间没有沿海长,zf 官员还习惯于原来那种层层汇报,早晚请示,没有形成很完整的流程,和自动运行的机制。平时看不出来,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了。
遇到强领导,就有希望。一旦决策人出现失误,就延误战机。
话说回来,武汉这次的时机真的是比天书还巧。拍电影都不为过。
12 月中上就发现了,25 日就按照流程上层层上报了。但是是怎么得到了不会人传人这个定论,并且成为处理这次危机的基调,恐怕是这次事件中最大的谜团。
或许换一个小点的地方而不是九省通衢千万人口的武汉,或许没有遇到军运会结束论功行赏,或许没有即将召开的湖北两会,或许没有遇到春节,情况都会不一样,但是全赶上了。真的是,能赶上的全赶上了。
而且偏偏在每一个可能改变事情走向的岔路口,都选择了最糟糕的那一条。
大灾之后有大治。
武汉或湖北如果能从这次灾难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深化改革,对活着的人们来讲,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另外,纠正一点题主。
不是武汉还能称为吗?是它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它必须成为。
作为中部最重要的支点,武汉必须和其它许许多多重要的城市一样,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极。
这里没有地域之争,没有美式思维的此消彼长的零和,只有中国式的共同发展。
就像说的,武汉只是病了。
我真的很喜欢武汉,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城市,以前晚上我会去江滩边上吹吹风啊,看看老大爷打打拳,还有文艺青年拿相机拍长江大桥。
武汉樱花不只有武大的!还有樱园,还有挺多学校自己就有樱花树。华农自家科学种植的橘子,特别甜哈哈哈哈哈,华科食堂真的多而且好吃,而且计算机超强!
值得提的一点是,武汉经过军运会,基本上的路都修好了,广受诟病的光谷也修好了,在三环外的路都修的整整齐齐(佛祖岭那边,武汉现在投入使用的地铁有九条,占中西部第一,未来地铁会建到 12 条线,感觉还行,武汉高铁站机场火车站都建的非常不错。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武汉大学生,我就个人意见谈谈为什么武汉留不住人才。作为年轻人,我们都想去一线城市去看看,况且我专业是 cs,比较倾向于互联网公司,人才留不住这个话题放在哪里都差不多,非一线城市留住人才能力还是太弱了。
武汉本来就不是一线城市,妥妥的二线城市,离北上广深差了几百条户部巷。但是俺破武汉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资源绝不差,医疗条件也非常好,出去旅游也非常方便。武汉绝对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城市。
本来毕业后想在广东发展,但决定以后留在武汉了,武汉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互联网大厂,武汉大学和华科计算机都是顶尖的,这么优秀的资源难道不应该好好利用起来吗?
武汉最近几年的口号是,武汉每天不一样。这一看就是外地领导不懂武汉历史… 武汉建国后到八九十年代,全国纳税头部,经济强劲。后期经济架构调整,一蹶不振。改为重振武汉多好… 武汉高校林立,精神文化本就不差,最近几年城市文化完全忽略了,希望新一届班子能站出来。
一线二线争出来有啥用呢?证明地位经济实力强?我觉得绝大多数武汉人,都只是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引战有必要吗?
再加一张三环外的图
有些人啊,一点 ZZ 敏感性都没有,你以为国家定调武汉和湖北是英雄的城市是为了什么?有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想想就知道了疫情过去湖北经济重创,国家不会坐视不理,必然有大的政策资金安排,大家就别操心了,另外想趁火打劫的,消停点吧,武汉垮了,我国制度优越性何在,对外脸面何在,另外从卫吻角度也不允许武汉经济有大的滑坡。你们不要脸,上头还要呢
没这次疫情才成为不了。
有这次疫情,才暴露出问题,得到中央重视,该换的换,才能成为。
1. 疫情总有过去的一天,对城市没有永久性损伤,停滞的生产生活总有恢复的一天,长江还是那个长江,东湖还是那个东湖
2. 武汉乃至湖北大概率疫情过后会得到中央的政策补偿,古代皇帝还知道给灾区免税呢
3. 湖北和武汉的领导班子调整,个人看来是增强而不是减弱
所以不必悲观
此次武汉之疫大利于武汉的国际形象。
今年之前武汉的国际形象是怎样的?对不起,基本没有形象可言,外国人(哪怕精英分子)有几个认识武汉的?现在好了,武汉火了。武汉相当于中国芝加哥的说法广泛流传,国际上俨然要成中国第四城(京沪港之后),排在广深之前。
武汉固然不是靠好名声火起来,但疫情几个月后必然过去,恐惧武汉不会长期化。现在国内大骂的武汉湖北治理和应对问题等国际网民知道不多也不甚关心,吸引眼球的是人类首次全面封锁千万人口城市,中国的极 / 集权手段和效率,火神山奇迹等等。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比如以后可以让国际游戏公司做使用武汉实景建模的生化危机封锁游戏。又如国内应该开始筹划武汉之疫和武汉之役的商业大片,说不定会成为中国首部在美欧大卖的电影。
或许有的网民会很厌恶这种 “丧事喜办”,但你能否认这是武汉打出国际名声的一个百年难逢的机会吗?武汉受了伤,不该再放过这个机会。正所谓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这应该是九头鸟该有的豪气。
浅谈一下,利益相关,20 年前在 HUST 读计算机。
~~~~~~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准一线,从人口和 GDP 上而言,都是华中地区无法替代的准一线城市。
疫情,必然对武汉产生巨大的影响,无论退后几年经济,无论产业被破坏多少,还是人才问题。
我想现在还没有完全的定论。
放眼前的是,应届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其他高考生对考湖北院校会迟疑,
大城市凡是湖北籍的劳务工,都会有影响。
湖北作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工厂代工大后方,对前一线的贸易机构影响巨大。
会面临一些洗牌。
湖北,特别是武汉周边,行政管理的调整,预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稳定下来。
这些影响范围和时间有多大,不是我们这些老百姓可以估计出来的。
但是,凡是也分好坏,凡是打不倒的,必然会更强大。
拿武汉医疗而言,或许医改会领先全国一步。
而武汉教育本身,仍然是华中地区翘楚。
武汉作为制造业大镇,仍然有和其他区叫板的底气。
产业也并非完全破坏。
武汉的交通,地理优势仍然明显。
给予时日,武汉借此机会破后再立,会营造出更好的一座城市。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控制疫情,之后,我相信会再次崛起。。。
武汉加油! 一起打赢这场防疫战!
当初疫情爆发之后,很多人唱衰说湖北完了武汉完了,我觉得非常可笑。
湖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关乎全盘的枢纽之地,我们打开一张中国地图,你就会发现:武汉处于中国的中心位置,犹如围棋棋盘上的天元,是真正的祖国心脏。
2004 年的时候,眼看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均衡发展,温总理提出要 “中部崛起”,想要先让东部带动中部发展,然后发挥中部的枢纽作用,带动西部经济崛起,从而盘活整个中国经济,让中国成为一个无短板的巨无霸,在这个计划中,湖北又是中部六省的中部,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虽然,“中部崛起” 战略没有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绩,但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虑,湖北这个省份还是很有必要发展起来的。
当下中国经济的整体格局是——南强北弱,东强西弱。
国家想要均衡发展,一个方向是要守住长江经济带,保证南北经济差距不要进一步拉大,目前看来效果十分显著,GDP 前十的城市中,上海、苏州、杭州、武汉、成都、重庆、南京,有七个来自长江经济带。
另一个方向就是产业要逐步向中部转移,为日后全国产业均衡布局打下基础,但目前来看收效甚微。
之所以要把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是因为当下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随着中美实力的不断变化,冲突的风险在逐渐升高,一旦发生意外,将会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所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承受范围。
而这两个战略方向的布局,全都绕不开湖北,所以当初疫情爆发之后,很多人唱衰说湖北完了武汉完了,我觉得非常可笑。
且不说武汉是国家钦定的 “国家中心城市”,就单看武汉这个惊人的铁路客运量,早在 7 年之前,武汉的铁路客运量就超过了北上广深,如今更是将排名第二的广州远远甩在了身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铁路最大中转站。
试问在这个交通便捷程度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时代,中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城市,你觉得会没落吗?
而且,武汉的重要性是经过时间检验,也是得到过国际社会认可的。
400 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汉口镇就是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齐名的 “天下四大名镇”,被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是全国性的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 的美誉。
100 年前的民国时期,1923 年,武汉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被称为 “东方芝加哥”,在当时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 top5 甚至 top3。
哪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苏关系最严峻的时候,为了防范苏联的核打击,中央决定将领导人们分散到全国各地,你知道安排到武汉的是谁么?
毛泽东去武汉,LB 去苏州,陶铸去合肥,刘少奇去开封,朱德、李富春去从化,邓小平、陈云去南昌,董必武去广州,叶剑英去长沙,刘伯承去汉口,陈毅去石家庄,聂荣臻去邯郸,徐向前去长辛店……
而且,在美国眼里,武汉也是中国十分重要的城市,美国在中国设立大使馆 1 个,位于北京,设立领事馆 7 个,分别位于成都、广州、上海、沈阳、武汉、香港、台湾。
虽然,改开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集体向沿海转移,武汉的确是不复当年的荣光,但凭借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武汉的 GDP 基本一直在保持在前十左右,可以说是一个下限非常高的城市。
作为一个湖北人,从爷爷那辈人口中听闻到了很多久远的消息,他们提到武汉的时候,那都是得意洋洋说:“以前的大汉口,可是能和大上海相比的咧!” 虽说也是笑言,但也从侧面应证了湖北以前的辉煌。
以前湖北的沙市,号称 “小上海”。
以前湖北的十堰是中国的 “汽车之都”。
中国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在武汉。
中国建国至今最大斥资规模的工程 “三峡” 在宜昌……
原本国家精心选址,把 “世界军人运动会” 定在了武汉,就有为武汉打响国际知名度的意思,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生生的打断了武汉的腾飞之路,还让武汉在国际上留下了负面印象。
这次外交部亲自出马为湖北举行全球特别推介会,就是为了替武汉扫平发展障碍,帮助武汉早日走出疫情阴影,期待其早日扛起中部重任,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布局注入新的活力。
正如王毅外长所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00 多年前,推翻封建帝制的 “辛亥革命” 第一枪就是从这里打响,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我相信,随着武汉的崛起中部的振兴,中国经济也会出现更多新的可能,到那时候,一个对内中东西部均衡发展,对外打通了欧亚非世界岛的中国,才会是一个完全体的中国。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 “枫冷慕诗”。
这是原文链接,大家喜欢可以关注下。
大灾之后有大治。
利益相关:喝着长江水长大的武汉人,在海外漂过两年,回国后暂居深圳。目前滞留在疫区,回不了深圳。
为什么用暂居,因为经过这次浩劫,才知道内心 care 的是什么,才知道这座城市才有我最亲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最牵挂的人。千千万万武汉人我们互相支撑成了生死之交。
也是经过这一遭,我,以及我身边很多上学之后就离开武汉的小伙伴们,也算是公众常说的本地流失人才吧,我们都认真在考虑疫情结束后回武汉工作、生活、建设自己的家乡。
我相信有着这么多热爱家乡的武汉人,一次疫情让我们更加团结,更加坚韧,如此一座城市,怎么可能被打垮。所有在疫情中暴露出来的治理问题,不一定全是坏事,只有看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着手改正,也才知道该怎么改。总好过一直太平盛世没遇到过什么突发大事件的城市,问题才回变顽疾。
我的城市病了,但是病好了她就会有抗体了。武汉加油!
2020/4/21 补充:
最近貌似基建大礼包 + 不少企业的投资要来了,加上支持性政策,望早日看到某些人被打脸
感觉至少地铁建设比之前猛了不少,希望事后武汉能涅槃重生吧!
现在虽还有不少人看衰的,可能真的是 “天下苦武汉久矣”,但我依然想说:
生是武汉人,死是武汉鬼,我为武汉加油!也欢迎大家以后来武汉!
原答案(牢骚之处已删改,我只想点明问题):
我们的城市只是生病了,她早日会好起来的。积极点看,毕竟不破不立,问题不会因不暴露而不存在,暴露出问题才能解决。另外多难兴邦(可能就如西部某新一线城市),事后希望武汉能得到政策支持。
我看到有些高赞回答非常暖,好些人来祝福武汉,我在此表示感谢。
问题之前由 “超一线” 改为“强二线”,本来以为我们武汉终于不会被黑了,结果过了一天提问中又来个一线城市,连北上广都拿出来比较了,是嫌武汉被黑得不够惨吗?
估计武汉以后发展得越惨,外地的某些喷子就越高兴吧,当然现在来看,黑武汉的可能还不止喷子。毕竟这不是自己的家乡,就算变得再惨,他们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心疼,反而会因自己家乡又超过了别人的而感到高兴。
以上。
“新一线” 不就是炒作出来的一个概念,很重要吗?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看了很多回答单纯觉得题主很无聊。武汉刚解封我作为一个小市民,完全不关心房价涨不涨,政策利好多不多。特别是武汉能不能成为一线,我个人不在乎,不管她变成什么样子我都爱她。
我关心狡猾的病毒会不会卷土重来,再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冲击。我就想每天能正常上班,在小区门口吃一碗 4 块钱的热干面,下班了可以约三两朋友万松园,吉庆街感受一下武汉的烟火气。周末可以去东湖绿道骑骑车,踏踏青。
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小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只有小日子过好了才是真的好。至于其他的就是当局执政者要考虑,反思和执行了,这次疫情暴露了很多问题,政府部门也经历了一次洗礼。希望能吸取教训,好好整改提升。
武汉,每一天都不样,等情况再稳定些很欢迎大家来旅游,上学或者工作。另外向全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真诚的致敬和深切的哀悼。
——————分———割———线———————
哈哈哈,看到了 19 个小伙伴的赞同更新一下最近,开城一个月了,ZF 也推出了很多政策刺激经济。我也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为生活奋斗,我再次有了盼头五一好好的看了看这个让我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疫情带来的伤痛正在一点点愈合。不可否认经济低迷,失业率高,很多企业倒闭,现在才是真正需要坚持奋斗的时候。大家都希望武汉能好起来,我也一样坚信武汉能站起来。
——————分———割———线———————
2020 年 5 月 16 日,明天就要去接受全民的核酸检测,时隔三个月公司在刚刚支付了我四月的工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生活就像那时候憧憬的好起来了。在压抑了 105 天的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流下了眼泪。疫情蔓延制造的恐慌,顶着压力感染风险投入志愿服务行列,濒临破产边缘停薪居家办公的公司人心惶惶,直到今天我似乎释然了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无形中改变了自己,也可能改变了这个城市,主动的居家隔离、响应武汉城市精神 slogan: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与公司伙伴共克时艰,我看到了曙光我在变得更好,公司在变得更好,这座城也在变得更好。
武汉每一天不一样!
peace & love
更新于 5.16 日凌晨 3:29
疫情之后,武汉会跻身成为北上广深后的新一线城市吗?
写下这句话,我首先要回答的是:会!一定会!
武汉封城已经过去 70 多天。
与 1 月 23 日的情况相比,作为 “老武汉人”,我用“天壤之别” 来形容。
一、湖北、武汉等多地老大换帅
2 月 13 日,中共中央决定: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应勇担任湖北省省委书记;
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担任武汉市委书记。
上任后,因疫情暴露出来的多种问题进行严厉问责,多地区长,街道办干部下台。疫情过后,官员不作为的情况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武汉的发展必定会按下 “快进键”。
二、科教优势
武汉虽然是全国重要的 “生源地”,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武汉的高校毕业生却热衷 “孔雀东南飞”。2017 年,武汉实施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在全国率先提出留下百万大学生。随后,这个由武汉引爆的 “抢才大战”,随后在全国多城延烧,西安、成都、杭州、宁波、南京等 20 多个城市相继 “参战”。
自 2017 年武汉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以来,共新增留汉大学生 109.5 万人,提前 2 年完成了原定计划。近年来,海归回流、博士留汉人数明显增加,近 3 年达到 9000 多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 年,武汉将争取再留下 30 万名大学生。”
因疫情影响,湖北籍务工人员及应届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引起了省委书记市委书记的重视,光谷、武汉技术开发区、黄陂区等多地开展线上招聘会,部分企业每招一个应届生奖励 1 千元等措施。
三、产业优势
从 “钢城” 到“车都”、“光谷”,目前武汉拥有钢铁及深加工、汽车、信息技术、医药等完整工业体系。目前武汉是国内首个聚集法、日、美、自主四大车系、五大整车企业的城市,被誉为“中国车都”。
2018 年武汉汽车产量为 170 万辆,占全国的 6%,东风汽车集团位列世界 500 强第 65 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 4000 亿元,连续第 9 年成为武汉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布局光电子、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链。长江存储基本代表了国内存储芯片的最高水平;华星光电代表世界可量产显示技术最高水平,主攻中小尺寸显示屏;长飞光纤的光纤、光缆及光纤预制棒三大主营业务问鼎世界第一。
四、中央扶持
目前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特大城市以及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国家级城市群。
仅靠这些还不够,武汉的地图显示,武汉的南北长、东西短,像一个窈窕淑女。
如果中央同意我们把靠近武汉 “东” 的鄂州纳入武汉的话,武汉一定会成为膀大腰圆的壮小伙子。
那样的话,武汉就会西有天河机场,东有世界第四的顺丰快递机场。
前几天的官方公告:4 月 8 日起,除了武汉解封外,鄂州华容区正式启用 027 区号!也说明了武鄂一体化在加速推进!
五、央企国企数量多、民营经济也在加强
武汉超过广州第三!武汉有 200 多万人在国企央企上班!武汉户籍人口才 900 万,常住人口 1100 万
也就是近五分之一的人在国企央企!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武汉经济体量大!但是富裕程度不如南京杭州了因为国企央企太多,虽然体量大,但是拿工资的多,而杭民营企业发达!
近年来武汉也意识到问题,政策上明显在向民营经济倾斜。以 “光谷” 为例:
除了光谷本土企业:斗鱼、华星光电、高德红外、中信科等和超过 900 家的瞪羚企业外;
光谷还是全国第一的 “第二总部” 聚集地,小米、华为、海康威视、科大讯飞、TCL、奇虎 360、小红书、滴滴、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落户武汉。
崛起中的 “互联网教育第一城” 110 多家教育企业入驻光谷,尚德机构、猿辅导、英语流利说、51 talk、火花思维、编程猫、跟谁学等在线教育第一梯队企业纷纷入驻。
六、想象空间大
武汉肯定会记住这次血的教训,努力把武汉这座城市建设成为最健康的城市。
卓尔集团、汉商集团,已经进入大健康产业了。
我在 40 多场直播中一直强调,**企业家的投资可以在三个领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健康保障。**通过此次抗疫,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一定会加大对健康的投入。
**武汉人一定会更加文明、更加讲卫生,**会更加爱惜得来不易的生的希望。
武汉市(2017-2035)城市总体规划:主城 + 新城 + 3 副城 + 3 组团的格局
主城:打造华中金融城,王家墩 CBD、二七滨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汉正街中央商务区等
新城就是长江新城,武汉的 “未来之星”。
3 个副城就是光谷副城、车都副城及临空副城。
本来向往武汉的樱花 ,,可是今年不会去了 明年可能。
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 疫情会影响一段时间 但它不会一直沉寂。
看到各大城市打出来的灯光秀给武汉打气。 郑州打的是: 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 黄河长江 郑州武汉。居然好感动呢!
加油吧!武汉,湖北,中国!!
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首先即使没有疫情武汉短时间内也不会成为超一线,但是有疫情也不能肯定的说武汉以后会一蹶不振,这个时候提这种问题,玩地域黑的可以省省了。
一个良性的经济增长循环,很有可能因为这次疫情所带来的经济短暂冻结,使得这心脏突然休克,进而打破良性增长,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2019 年湖北省实现生产总值 45828.31 亿元,增长 7.5%, 快于全国 1.4%。
排名全国省级行政区的第 7 位。
数据图源自进击波财经
再说说 2018 年。
2018 年,武汉市 GDP 近 1.5 万亿。
在全国万亿 GDP 城市中排名第 9。
高于我们心目中更具有科技感的杭州,约占湖北省 GDP 的三分之一。
常住人口 1089 万,是中部六省 (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山西) 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九省通衢,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湖北省武汉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虽然在近些年中部地区比起沿海地区发展慢了一些,但仍然举足轻重。
2018 年底破万亿城市总计 17 个,GDP 总量 29 万亿,约占全国 GDP 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产业向大城市集中,向城市群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且不可逆。
湖北省的五大支柱产业是:
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工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在湖北除了一些互联网企业的第二总部、少数互联网企业的发家地与芯片业外大多数产业是劳动与制造密集型的。
产业特征是要么就是停工了,也没有什么在家办公的需求与可能性,故而 Q1 数据会很吓人。
2020 年,不用说,肯定是赚不到钱的。大家的心态已经如此了。
如果疫情在 2 月末得不到全面的控制,很多月流水很大的工厂或者企业,在今年不一定会坚持下去了。
而且,疫情爆发后,合作的上下游也会受到影响,更会有些不良的配合厂商做文章。
只要疫情一日不解除,我们经济就一天处于冰冻状态。这对我们的经济影响自然是很大的。
(1)以 SARS 对经济的影响作为分析依据
本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超过了 SARS,SARS 发生的时候,是 2003 年。
当时我们刚加入 WTO 不久,正在融入世界大家庭,属于经济腾飞阶段。
SARS 的发生,虽然一度让 2003 年第二季度的 GDP 增长出现罕见的增速骤降,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当时整体的经济快速增长趋势。
2003 年第二季度的 GDP,增速一度从 11% 多降到 9% 多。但这个增速仍然很快,并且迅速恢复到原先增长水平。
SARS 虽然重创了第三产业,但整体并没有改变中国当时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趋势。有数据显示,2003 年二季度第三产业增速仅为 0.8%,增速比前一年同期回落 6.1%,其中客运、餐饮、社会服务、旅游业受损尤其严重,客运量下降 23.9%,航空下降近 50%
可见,SARS 疫情对当时的第三产业近乎于毁灭性打击,乃至整个零售行业都出现断崖式下跌。
在 2003 年,我国的经济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产业贡献率 3.1%;
第二产业贡献率 57.9%;
第三产业贡献率 39%。
可以看到,当时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占比 57.9%。
但第二产业受 SARS 影响相对较小,这主要也是因为,SARS 爆发没能第一时间全面防控,一直到 3 月份才被全面重视,那时候春运已经结束,打工的人也都到工厂就位了。
但现在不太一样。
2019 年,我国的经济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产业贡献率 3.8%;第二产业贡献率 36.8%;第三产业贡献率 59.4%。
经过这 17 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不但快速腾飞,这个产业结构变化也是明显的。
(2)今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更严重
今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几点判断:
1、本次疫情严重程度已超过非典。
2、本次疫情爆发在春运之前,并且是在春运结束之前就进入全面防控。
这意味着春节过后,各地方人群能否按期返回工厂、企业上班,都还是一个疑问。
上海明确推迟到 2 月 9 日,这会给各地方人们从家乡返回到工作地方,增加了难度。
这比 2003 年非典带来一个更大的变化,试想,要是工人不能按期大面积返回工厂,企业如何开工?
3、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已经变成了主导产业。所以本次疫情对第三产业的毁灭性打击,会直观的反应在 GDP 上。
所以可以预期的是 2020 年第一季度的 GDP 增速,将出现一个骤降的情况。彷佛就像是一个狙击手,精准的瞄准了我们的心脏,将伤害最大化。
(3)最脆弱的时候,最危险的疫情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 2009 年达到经济增速高峰,并经过 2015 年的相对平稳过渡之后,从 2018 年开始,我国经济处于一个明显的增速下行的周期中。
从 2018 年第一季度的 6.8% 增速开始,GDP 增速已经连续 8 个季度处于下行过程。2019 年第三季度和 2019 年第四季度的 GDP 增速,都只有 6%。
以目前情况看,保守估计 2019 年第一季度增速会从 6% 降低到 3%。这只是一个保守估计。
首先,上面已经分析过,当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了主导产业。
而这回首先对电影市场、旅游市场、消费市场都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4)电影市场:
2019 年春节期间,国内电影票房 59.05 亿元,占全年票房 9.2%。
可以说,春节档期是国内电影全年票房的一个重要构成。
今年春节档期因为有众多卖好又卖座的电影竞争,所以本来一些机构研究预计今年春节档期票房可以达到 70 亿元,占全年票房可能会达到 10%。
随着贺岁电影撤档,这 70 亿票房肯定打水漂了。并且,只要疫情一天不结束,整个电影市场就没办法恢复。
所以预计电影市场的整体损失,将超过 100 亿元。
(5)旅游市场:
去年,也就是 2019 年整个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 4.15 亿人次,同比增长 7.6%;实现旅游收入 5139 亿元,同比增长 8.2%。
如果没出疫情,应该保持约 8% 的高速增长,那就差不多是 5550 亿元的一个市场规模。现在,这也没了。
本来国内旅游市场,主要就靠 3 个时间段赚钱:
1、春节假期。2、暑假。3、国庆假期。
现在春节假期已经打水漂了,等于全国旅游行业从业者直接损失了 1/3 的收入。
特别是随着全国团队游暂停,很多旅行社都要提前把钱垫付给酒店、航空、邮轮之类的,现在旅游暂停,很多旅客要求退费,这对很多中小旅行社可以说是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本次疫情结束后,恐怕很多中小旅行社也熬不过这个春天了。
(6)消费零售市场
本次疫情对全国消费零售市场的打击,才是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
在严格的管控制下,所有人都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消费欲望可以说也被限制到最低。
参考 2003 年非典对零售市场的打击幅度,按照 5% 来计算的话,今年第一季度,社会零售总额的经济损失,差不多达到 5000 亿元。
也就是说,光电影市场 + 旅游市场 + 零售市场,本次疫情对我国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 1 万亿元。
而 2019 年第一季度的 GDP 总额为 21.34 万亿,本来 2020 年第一季度,如果按照 6% 的预期增长率,2020 年第一季度 GDP 的总额应该增长为 22.62 万亿,增长幅度差不多就是 1.28 万亿。
如果说因为本次疫情,让 2020 年第一季度的 GDP 直接损失掉 1 万亿。
相比 2019 年第一季度,甚至可能出现 0 增长的局面。
因为当前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占比已经很大了,并且这也是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来源。这会直接导致 2020 年第一季度的这个经济发动机,骤然间失速。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问题。
发动机骤然间失速,可能引发心脏休克的可能,这使得这次疫情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4)渡现金流难关,活着等黎明
我们需要知道,现代经济基本都是靠消费去驱动的。
**消费→企业利润→扩大生产→刺激消费。**这样去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的循环。
但问题在于,由于疫情爆发,全国人民都只能宅在家里,降低了自己的消费欲望。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都将受到影响。
而这又恰好碰到了企业偿债高峰时间周期的话,企业的资金周转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
如果一些企业因此资金链断裂而倒闭,那么员工失业,或者整体收入降低,就会进而降低人们的消费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降低的消费欲望,会进而降低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这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
本来一个良性的经济增长循环,很有可能因为本次疫情所带来的经济短暂冻结,使得这个心脏突然休克,
进而打破了良性的经济增长循环,变成一个经济恶性循环。
新冠肺炎可能会造成成千上万的病患在生活上会受到影响,但是在经济上,对每个人造成的阵痛,到今年七八月份后肺炎的影响可能都依然寒彻入骨……
不过,**在利好产业里,可能会出现无人工厂。(毕竟已经出现了无人超市…)**一旦出现类似情况,只有无人工厂可以保证无间断工作。
以后对无人工厂的支持,或许会超越短期运营成本的换算。
在最后,做人还是要乐观一点:
武汉是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
地处华夏之 “中”,坐拥“天元” 之位,
承东启西,接南转北,九省通衢,
这样的地理位置,注定武汉有吞吐山河的大气磅礴,也注定了生活在片土地上的武汉人天生豪爽。
易中天说:这是一座可以绝地反击并且坚持到底的英雄城市。
有韧性不服周,
武汉人百战归来,
曾敢开新政,
敢推翻千年封建帝制,
如今也不会轻易被打倒。
况且,磨难对于武汉来说历史上也有过蛮多次,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未妥协过。
这座充满江湖气的城市,带着 1000 多万新老武汉人一直在前行的路上,从未退缩。
今年武汉人的牺牲很大,希望武汉能够快点痊愈,毕竟钟老都说武汉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哇!加油!
特别鸣谢:wx 公众号 - 当代恩格斯
本文部分数据来源与研究内容来源。
新闻系出身,在知名媒体当过小记者,在知名互联网大厂干过运营,现在是个资深杭漂。
我是会飞的小翅膀
今年 25 周岁
土生土长南方人
长相还可以,可参考小时代林萧。
活了 25 年,三分之一时间在睡觉,三分之二在失眠。
都让让,我们武汉就是一大县城,各位高贵的大城市大哥们爱超超,爱踩踩。不过在这阴阳怪气也不能给你们贡献 GDP 哦。加油超啊
众所周知,大家都是一线城市
皆大欢喜
我是武汉的大学生,学人文的,所以共情能力和荣辱与共的感觉好像有点强,越来越看不得说武汉不好的言论,之前看到有的武汉大学生也在骂武汉,我也想过,家乡又不是那里,将来可能也不会留在那发展,只是停留几年的地方,之前也对这个城市毫无感情,为什么就非得把自己的情绪和它绑到一起,看别人骂它就像看到爱豆被骂一样,但我就是这样的心情。
我只是个大学生,没什么社会经验,但工作不是说找就找,说丢就丢的吧,工作城市也不是说换就换的吧?工作,这个当今社会这么稀缺的东西,那些能有选择的人毕竟是少数吧。有人说武汉会让人不想回去,至少我身边的大学生没有不想回去的,是发自内心地想尽快开学,我相信在武汉上学务工的人多是和我们一样的心态吧。说武汉行政能力不行的,拿其他城市来比,我想这只能证明其他城市在现有条件下做得不错,但你真觉得这两种应对状态有可比性吗?不是为武汉那些行政人员开脱,也不是说其他城市真到武汉这个位置上也会做成这样,只是不能一对比就捧一踩一,这个事放到哪个城市也不会好到哪去。
昨天一个校友去世了,看他年轻时候的照片,真称得上玉树临风了,又想起给我们上课的一个医学院的老师,说话里都是温和儒雅,明明是个理科习医的,面对我们一群人文学生提出来各式各样的问题也非常耐心,就忍不住感到酸涩。武汉的未来是这些人在支撑,不是那些隔岸观火作壁上观的人。
武汉这些大学生也不是白培养的,这次各个大学的校友会捐出了多少东西?我也想好好努力,倘若下次武汉再遇到什么困难,也好像校友一样做出实在的贡献。这些天总是有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比如我在的某学校今年收分会不会降低,里面的回答看得我也颇为难受,这场疫情过去了,那就是真的过去了,湖北武汉的行政人员换成更好的一批了,大家的卫生意识提高了,日子还是要照常红红火火地过的,会过得更好,该来武汉的人多方权衡之下还是会来的,像我们这种大学生,不是嫌弃武汉,想尽早毕业逃离,而是看明白自己和武汉牵连不断的关系,更把武汉放在心上了。武汉是个准一线城市,该在的还会在,不想来就不想来,但地理位置、历史底蕴和本身经济基础摆在那,华中重镇,国家该扶持还是要扶持,有谁能真正抢了武汉的地位?打击是巨大的,但天佑武汉,渡过大劫大难,就是更光明的未来。
如果问的是成为新一线(北上广深后的第二梯队),那答案是肯定的。
毕竟国家战略、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科教文卫在那里。这个客观事实只要存在,就一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是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本次疫情,并未对上述客因子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因此我持乐观态度。当然,你们说杭州南京成都等,可能会比武汉发展更好。这也正常。
(这问题有毒吧。
先是 “超一线”,后来改成 “强二线”,现在又是被强行改为 “一线”。基本可以断定是有人强行树立武汉为靶子来攻击。)
如果你们相比较哪个其他城市是否能在这次疫情上做的更好,需要统一至少如下客观变量:
零、当地人口数量。
一、是否属于交通枢纽。
二、当地的医疗水平如何,及资源。
三、当地务工人员来源及流向。
四、患者人数
如果这些问题都没统一下来,那就没法比较了。不能因为你患者少,管得好就说你那里比武汉强。稍微读过经济学的都知道,不管是分析问题还是建立模型,得控制变量,变量都没控制,没统一,就不要强行比较了。管理 100 人的患者跟管理 10000 人患者难度不是一个量级的。除了北上广,我还真觉得其他城市处理这个疫情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前期的疏忽大意,导致后面蔓延太迅速以至于失控的地步。天降横祸,这锅没法洗,得背好。我也相信,不管在哪个城市,假如专家来调研后说没问题不用担心,当地 zf 肯定也不会太重视的。
关于大家饱受诟病的当地 zf 的 ld 的水平,我不知道怎么评论,毕竟都做到那个位置上了,不是我们三言两语,某件事就能下结论的。
网络上,总能感受到一些攻击恶意。可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
还好,实际生活中,那些白衣天使义无反顾支援武汉,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感谢这群人~ 也希望我们众志成城,早日打赢这场战役!我们这种民族,确实是有希望的民族的。
马照跑、舞照跳,武汉还是那个武汉,一座大城市的布局跟产业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被改变的。疫情彻底过去后,该上班的上班,该读书的读书,秩序慢慢恢复以后,又是一派繁荣热闹景象。
当年长沙文夕大火,光是直接死于烈火及浓烟的民众就多达 3 万之众,是夜在湘潭农村,都能看见长沙方向的天空被火燃得泛出极不自然的暗红色。不想多提当时遗留在城内的老弱妇孺及伤兵们所历经的种种惨痛,更莫论,二千多年来未变城址、未改城名的长沙,就这样沦为一片无尽的火海。被浓烟熏黑的砖瓦,并满街的断壁残垣,在深秋寒风中传来一阵阵悲壮的歌。
“长沙近三十年来,物质、人力欣欣向荣。全国都市中,充实富庶,长沙当居首要。百年缔造,可怜一炬”
没了,都没了,天心阁没了、营盘街毁了、那样紧要的米市,都不存在了。一瞬间,噼里啪啦的,是木材被烈火烧脆而断裂的声响。一桩桩楼房塌了,里面的家具陈列、还有房屋主人来不及取走的私物,连同没来得及逃生的市民,就这样永远地湮没了。
也许在当时的外省看来,长沙永远就起不来了罢?长沙人是否不得不跑去隔壁南昌、武汉讨生活了?
也没有,事情过了,战争结束了,人口还不是慢慢回来了,两千年的老省会了,历史惯性摆在那里。不管你怎么轻视它、鄙薄它,它都在那儿,又历经了七十五年风风雨雨,几乎是一个人一生的长度,长沙又回来了。如今,长沙市以 11000 多亿的 GDP 总量,810 多万的常住人口,坐拥 4 所 211 以上级别的高校,并 24 家以湘雅为龙头的三甲医院,另具中联重科、马栏山文创园等尚具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实现中西部第一名、全国第 20 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4.4 万 / 年),及省会城市中最便宜的房价。
历经那样大的挫折,几乎是毁灭式的打击,历史的长河也不曾吞没它。更何况,是这次的武汉呢?只要汉江长江的水一直流,只要东湖梁子湖一直在,山川江河永不废。总会有起来的那一天的。
我们武汉从来没说自己是超一线过谢谢
这个问题的回答下面的评论是真的搞笑,且不说武汉以后会怎么样,疫情还没结束,某些人先想的就是怎么扒武汉的皮,喝武汉的血,怎么瓜分武汉的资源挪到自己的城市。也不知道嘴上喊着武汉加油和巴不得武汉以后败落的是不是一群人。
某些人也别老拿武汉和北上广深比,沿海提前发展了几十年不去和东京伦敦纽约比,倒非得喜欢和内陆城市比来比去还真是挺好意思哈。
武汉以后发展的怎么样,不是嘴强王者在这逼逼赖赖就能说得清楚,您不愿意留在武汉,自有人愿意。有心思在这高谈阔论,还不如担心一下自己疫情期间能不能顺利拿到工资。
利益相关,武汉人,肺炎轻症痊愈患者
这次肺炎暴露武汉在行政等各个方面很多不足,特别是这几年武汉飞速发展情况下的各个隐患。
可以预计在一定时间内(1 到 2 年左右)还是有很大影响的,特别是目前疫情结束时间的决定了这次伤害有多大。
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还是坚定的 “武吹”,一来是从疫情看为什么传播这么广说明武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及目前武汉产业上一定程度对全国的影响。再则从这次武汉行政体系会有一定改变(个人接触比较多行政相关人士,武汉之前其实就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这次对于湖北行政体系不亚于一次革命)。第三则是国家层面上对武汉的定位,是否进行一定调整(可能会更高也可能更低)。最后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在经过这次打击后表现出的乐观,上进以及自我反思对今后这个城市的作用。这几条关系平行,相互作用会真正决定这座城市未来的命运。说起来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最后吐槽一下这个提问,武汉目前不论产业水平,还是人均收入离北上广深远得很,还有很多指标不如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人民从来不说也不会有人觉得武汉是么斯 “超一线” 城市,但是大家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武汉还能重新担得起 “大武汉” 之名,中国挺得起 “龙腰” 之重,无愧于 “天元” 之位。
PS,感谢各地援汉,感谢医护人员。
2019 年全国排名第 8,巩固 2019 年的结果目前看来难度不大~
疫情对武汉城市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整个武汉因为抗击疫情付出的巨大人力物力而被称为「英雄之城」,如今一波刚平,小武就看到了这个问题,武汉啥时候不是新一线城市了!我热干面绝对不答应!(划——
老规矩~ 小武从数据层面跟大家分享下,**到底什么是新一线城市?怎么评定的新一线城市?武汉的疫后恢复状况怎么样?**相信看完这篇回答以后,大家对于题主的问题会有一个自己的结论。
首先我们简单的追溯一下历史:
2006 年 “城市群” 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2013 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2006 年国家 “十一五” 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2007 年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2 年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2014 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及 “十三五” 规划要求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 - 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 19 个城市群。
2014 年 11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机智的小伙伴一定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务院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完全没有提出「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那么「新一线城市」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呢?划分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不钓胃口,小武直接来揭晓答案。2013 年**《第一财经周刊》首次提出了 “新一线” 城市的概念**,并且 2016 年开始发布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这个榜单的依据是什么呢?
1. 调查《财富》500 强企业和中国 100 强企业中抽取了 285 家大公司进行了走访调查,考察这些大公司在这些城市的进入数量及大公司重点战略排名;
2. 同时,他们还调查了银行、房地产、汽车、奢侈品、零售连锁、酒店、快时尚等多个领域的 140 个一线品牌的进入密度、一线品牌进入数量;
3. 在公司人方面,他们调查了来自北上广等传统一线城市的 1000 多名年轻公司人,考察他们乐意去工作和落户的其他城市,反映出这些城市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4. 此外,他们还搜集整理了 400 个城市的 GDP、人均收入、211 高校、机场吞吐量、使领馆数量、国际航线数量等 6 项指标,从这些指标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教育资源和经济活跃程度,并根据这些数据的单项排名进行综合排名。
而武汉市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常住人口为特大城市(现在已经达到了超大城市标准)的重要城市,无论怎么排辈都是不可能被忽略掉的。第一财经作为一个专业的原创财经内容来源平台,历次的「新一线城市」榜单(包括 2020 年)都不会落下武汉。
小武曾经看过一种观点,说湖北省和武汉市受过此次疫情打击以后,一蹶不振。整个省份只能靠拨款和政策倾斜维持。小武在经过实际的数据调查以后,可以拍着胸脯告诉大家,我们武汉伢恢复的相当不错!不信你们看:
①湖北省前三季度 GDP 全国排名第 9
10 月 25 日,全国 27 省份经济三季报已出,湖北省上半年虽然受到了巨大的疫情冲击,几乎全省都进行了长短不一的「封城」行为,但是前三季度的全国省份 GDP 排名仍然为第九。从 GDP 的总量来看,已经反超安徽省,并且与湖南省的差距也在毫厘之间。按照目前的恢复趋势,预计全年 GDP 有望保持在全国第 8 左右。(2019 年为全国第 8)
②武汉市旅游复苏情况(恢复率 78%)
《21 世纪经济报道》调查数据指出,在十一黄金周全国「报复性」旅游中,武汉的情况非常不错。无论是接待游客的数量,还是综合收入在新一线城市们都是数一数二的。虽然比起 2019 年还略有差距,但是综合恢复率已经达到了 78%。
CNN 在报道中可羡慕坏了,直接说「China contained Covid-19.Now,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there are about to go on vacation at the same time」,其中特别强调了「武汉已成为中国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③武汉市 20 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 11.4%
武汉市 2020 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 1828.9 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 11.4%。武汉关区跨境电商 B2B 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生活用品、服装、箱包、数码配件、五金配件等,主要出口目的地为德国、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美国、英国等。总体运行情况平稳有序,且在同期新增试点地区中排名靠前。
当然,除此之外,武汉还有更多喜人的数据和现象可以证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并没有被这次疫情打倒,而是保持着发展的步伐,一直持续前进。小武可以自豪的说,武汉当然能继续成为北上广深后的新一线城市,而且能够成为更好的城市!
欢迎关注小武其他回答,带你更加了解武汉:
也欢迎关注我:知乎城市—武汉
本来也不是啊。。。
影响是持久的。
1、武汉会失去掉 3 到 4 届人才。
武汉本土的大部分聚集性企业起码到四月、五月才能生产动工。企业要吃饭,人也要吃饭。几个个月不上班?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只能离开武汉 / 不回武汉。而武汉又并不没有四大一线的 “不可取代性”。
2、招商引资
这次事件,可以从各个方面看清楚武汉和沿海地区的差异和处理能力。这些都是招商的土壤,单单靠定向扶持、国家惠利是不够的。
3、武汉没有 “不可替代” 性。
拍电影离了北京拍不了,做尖端码农离了深圳就薪资打折。一些外来人员还敢回武汉吗?他们选择其他二线城市一样的打工。
武汉一个拥有百万大学生的城市,但一直以来都像一个中转站——毕业后留下的很少,就像一个 “走马观花” 的大学城一样,
而这次肺炎肯定会在基础上进行补刀。它会流失掉很大一部分人才,因为这些人完全可以去成都、重庆、长沙。
结:经济的重创,人心的漂浮。我觉得武汉未来几年都很难。而它临近的成都重庆又潜力十足,虎视眈眈。尤其是成都已经成熟的互联网产业,武汉会被分走很多的。
这样类似的帖子,在几个常去的论坛上,越来越多了。根本可以概括一部分武汉朋友的困境。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起初觉得不该是老百姓这个层面来指点一二的问题,但是看到这么激烈的讨论,我也觉得有必要说说。
先来谈下整体决策问题。这次疫情恰恰是武汉迎来的一次机会,没有哪个城市能在这场全人类的疫情实战中得到一次全民洗礼,上到我们国家政府层面,下到老百姓的民生菜篮子,从政府机关到基层党组织都是一次实战演练。各层各级在危机中的信息传递、管理,都是一场战斗,容错空间极小,所以难得,没有哪个省市能有这种真实的模拟场景。看看欧美国家层面的处置方式,想想武汉政府,所以不要太苛刻。从整体到个体,从宏观到微观,从线下交易到线上交易,从危机到转机,任何一个处理也许都是一门艺术。甚至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QQ 群舆论压力下,仍然能做到细微信息的辟谣。我相信这也不是哪个省市能做的好的,而武汉一步一步的做到了。
再来谈下个体层面。先从医疗说起,同济、协和、省人民、金银潭再加上两座神山,医疗资源也不是随便一个二线城市能比的,至少硬件上倾注了全国的心血。再从经济上说起,这次疫情加速了武汉走向线上实体经济的步伐,社区团购,微信群接龙,各类小程序购物,无不 “逼着” 老百姓学会互联网 + 的时代技能。一旦这种消费行为培养起来,武汉会迎来更多的互联网社区经济商机,而用户已经被培养了,无需资本烧钱。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必然也孕育着一种悠久的文化,虽然不那么惊天动地,但武汉也没有偷懒或者落后。武汉是不是一线,发展如何,不是评价和估计出来的,我们就等着瞧吧!
其实很多人没搞懂,什么是一线城市。
除北京外,上、广、深成为一线城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是经济结构占比。
中国经济结构说到底由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组成。
国有企业经济占比越重的城市,越难成为一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不仅仅由经济组成,整个城市运转、公民的意识、社会体系的公平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而民营经济占比越重的城市,意味着政府权力越分散,让渡了更多的权力给社会,整个城市的现代化治理程度越高。而国有企业占比越高的城市,更多资源聚集在政府手上,权力相对集中导致社会的监督力更低,领导意志更集中,遇到不合适的领导,结果就会很糟糕。
还有一个就是,举办过越多国际性活动的城市,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就越高,抗风险能力越强。例如 g20、亚运、财富论坛等大型会议为啥都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开?是因为只有这些城市有这个能力去承办,不仅仅是经济,更多是综合管理水平。这些不是样子工程,而真的是对城市的大考。广州在举办亚运会前的治安可以说一言难尽,两抢最夸张的时候女性根本不敢带包出门,特别是广州火车站,乱过中东。搞完亚运后,整体的城市综治水平可以说大幅提高。把各类大型活动当成大考,积累下来的经验足以让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你看这次肺炎广东和浙江的应急响应水平就知道了,疫情缓和一点后也是广东和浙江第一时间抢人复工复产。
有些东西纸上的预案跟实际发生相差太远了,终究还是干部的问题。当年汶川地震后,有了经验,玉树九寨沟这类的地震都能很娴熟的调配人力和资源,把受灾情况减到最少,沿海地区更不用说了,每年台风都有各类应急救灾预案,特别是广东经历过非典后,这次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各类应急措施做的多及时。反观武汉,大洪水后基本没啥自然灾害,承平多年,一旦遇到突发时间可以看到整个体系从上到下都是迟缓的。
所以说武汉两者都缺,民营经济占比不高,之前没举办过大型国际性活动(军运会其实真不算)和重大抗灾能力,队伍应对突发事件水平真的低下,整个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肺炎一考就出来了。
所以无论是武汉,还是其他新一线城市,要成为一线城市,不仅仅是 gdp 赶得上就行了,真的还道阻且长。
我要说一件事,可能大多数武汉同胞都不会赞同。
那就是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武汉就是超越其他「新一线」而独立存在的「特权城市」。
首先,全世界的焦点都会关注武汉,行政上上面会要求武汉做到最好,派来的领导班子也一定是终极学霸,终极学霸在武汉干好了,以后有机会去北京进政治局,你说,这对武汉未来发展有没有好处?例子我就不一一点名了,聪明人自己会百度。
其次,为了恢复武汉的 GDP 水平,政策上会出现很多利好。这里有民众看得见的,也有大家看不见的 (看不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明面上政策没变实际执行松口子;另一种是政策落实到方方面面,但是如果你行业不相关,你也很难体会到。) 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潜移默化的改变发生在你身边。
最后,由于武汉处于舆论焦点,其曝光度将倍数增长,虽说疫情并不光彩,可附带的关注度,将成为未来生活,科教,医疗等方面的助力。当然这个危机中的危我们挺过去了,机能不能抓住就要事在人为了。
举个小例子,一个大家很难关注到的政策放松的事情。众所周知目前二线城市以上对网约车政策规定十分明确有一个硬性指标就是: 司机用车要求 2.7 米以上的轴距。去年我妈用的代步车是无法登记拉人的,但是疫情后,我发现她的车可以办理相关手续了。这件事没有任何公告,也没有新闻报道,但是它就是可以拉人了,你说这是为啥呢?
类似我们不容易观察到的地方,比比皆是。
「特权」可不是说着玩的。
这次疫情,会让武汉官场重组,武汉本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唯一不足的就是官场不给力,借着这次疫情,让能者上,庸这下,烂者革职,整顿官场,另外,前几年长江流域的治理,使得长江水患已经不再是武汉发展的拦路虎。长期我看好武汉,潜力比重庆成都好。
8.5 新思考:
武汉十年内不是新一线,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
大多都只看现有的 GDP,想当然的随便估计个增长率,然后预估未来,极大的忽略了国家对武汉的超前的产业布局!
武汉现有在建的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存储器基地、信息和网络安全…..
从 2019 年发布的第一批 66 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来看,武汉与北京、上海均是 4 个并列全国第一!分别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
从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及产业集群来看,足以保证武汉成为新一线,甚至是国家级的增长级。
更关键的是这些国家级的产业布局是在 2020-2022 年之后才开始投产发力,意味着 2-3 年之后武汉的增长速度会大幅加快!
———————————————-
乐观估计至少前五!
高铁的出现、数字经济的发展让陆权地位提升,内需导向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性提升;
地处全国、经济增长极、华中三重中心叠加;
航空、铁路、公路、长江水运的综合交通叠加;
地处平原、水资源压倒性的优势的自然资源;
文化历史悠久,高校资源极其丰富;
半导体、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有成效…. 产业升级起码合格…..
疫情能带走这些优势么?其他城市有可替代的这种优势么?
参考以前的经验,**武汉成为新一线将大大加速,甚至进逼一线城市。**疫情历来是经济大爆发,城市崛起的契机,疫情可以淘汰一部分竞争力弱身体差的人,也可以重组社会机制,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在现代社会还能起到曝光率提高,吸收各地资源和援助的神奇作用。中世纪的大瘟疫就是欧洲文艺复兴大航海宗教革命一大诱因,带来了欧洲的巨大发展。
参考下 1988 上海甲肝和 2003 北京非典吧
1988 年,上海爆发甲肝疫情,30 万人生病,数目比这次的武汉还多,也出现了各地害怕上海人,不买上海产品的情况。1988 年,其实也是上海这个东方之珠 100 年来几乎最暗淡的时刻,上海开埠以来因为其位置的重要,一直都是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而 1949 年后,上海也一直是中国的工业中心,上海的上海造是一代人的品牌记忆和优质的代名词。大白兔奶糖,凤凰自行车,百雀羚的化妆品,都是那个时代最时髦商品,称得上一代人的 LV。改革开放之后,广东在 80 年代大规模的崛起,深圳珠三角在外来投资的拉动下,大规模的崛起,上海的地位远不如以前了,而上海的污染老工业的转型困难都困扰着上海。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经济中心的地位不断受到南方新兴经济特区挑战,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从 1978 年的 7.48% 降为 1990 年的 4.19%。
1988 年之后,上海的浦东开放就提上日程,当年的上海,浦东就是一片农村,很多人说宁要浦西一张穿,也不要浦东的一间房。如何让外部投资本地企业,甚至本地人愿意去浦东发展,考验着当时的领导人智慧。
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随着大量外资企业进驻了中国,上海成为桥头堡浦东成为中国的开放高地,东方明珠再一次绽放光芒,大量的外国企业的进驻和本土企业的崛起,上海人的腰包富裕了,现在上海人如果在上海工作十年以上的,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房价效应,家产 5 百万应该是最起码的水平。
03 年非典的疫情,是北京百年难见的灾难。 肆虐横行南方几省市的非典疫情,开始由南向北肆无忌惮的急速扩张和蔓延,像巨大的猛兽一样,不断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大有防不可及、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民众如临大敌,人心惶惶,岌岌可危。当时的北京和 88 年的上海一样也受到了外地人的一些异样对待,北京周边的城市抵制北京人、北京车,廊坊当时挖了一个二三十米那么宽、十几米深的深坑,车子根本开不进去。北京出去的人都要到地方隔离,作为首都人民的北京人也感受了某种不一样的感受。
和上海一样,北京在 2003 年之后也走上了发展的高速火车。北京可以说一直以来都不算中国的经济中心,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一直都在上海和南方。80 年代的北京,对深圳上海的经济条件和收入,都是很羡慕的。03 年之后因为加入 WTO 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在 03 年开启了快车道。而作为中国国企核心所在地的北京,也走上了狂飙突进。北京的几大国家企业,很快就变成了世界顶级的大企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保障。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中国移动,基本很快都变成了所在行业的世界老大。北京的世界五百强大规模的出现,到现在成了世界五百强最多的城市,完爆了第二名。北京的互联网企业和高科技创业独角兽企业也是突飞猛进,是全世界独角兽公司最多的城市,百度,京东,360,小米,滴滴等高科技企业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得以发展壮大。而北京的房价也在这波大发展中真正体现了他的价值,每个经历过 03 年非典的北京人或者北京外地打工者,只要在北京买了房子,现在家产应该基本都在 500 万以上,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2003 年对于北京,就像 1988 年之于上海,也变成了北京发展的转折点,是北京大规模崛起的先声。
现在的武汉其实也算是历史上最灰暗的时期,武汉从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游的核心城市,民国时期的绝对一线城市的商埠,后来建国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后来在 60 年代因为某些事情开始边缘化,一直处于长期的衰落中,一直到满城挖市长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基建,才扭转这个态势。
这次武汉疫情,只要武汉人民坚持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支持下,最终战胜疫情,一定也会变成武汉崛起中部崛起的契机。武汉的产业完整度在中国可能仅次于上海,除了飞机产业没有,其他的产业布局都非常先进。从钢铁到造船,从汽车到芯片,武汉都是中国的重镇。武汉长江存储是中国芯片产业布局储存的核心工厂,未来投产会大规模的创造大量的利润和高薪就业机会,武汉的京东方,小米,华为等布局,武汉光谷的光学产业发展,武汉布局的电力电子,机床产业,武汉的二汽的技术积累,都是未来武汉发展的依靠。
**人其实最怕的不是陷入麻烦,而是被人遗忘,**当年的川东地区是全国最穷地方之一,但是根本没有谁知道,后来三峡工程一起来,争议非常之多,全国全世界的目光吸引过来了,重庆直辖之后这些地方统一划入了重庆直辖市,每个地方都有了高速和铁路,很多以前在深山的县城村镇都融入了全国的大市场,经济大规模发展,以前川东是四川的包袱,结果现在重庆的县普遍比四川一般的县要好不少。其实 90 年代跟川东地区一样穷的地方全国很多不过是因为川东地区陷入了三峡的争议才让各种资源注入了这里。又比如大凉山的悬崖村,这样的穷村子中国肯定还有很多很多,不过是因为被记者曝光了,结果全国都关注到了这里,然后就是政府出钱修钢架桥,然后各种游客去旅游打卡消费,一下子各种资源涌入,反而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武汉这次的曝光度可以说已经在国际上超过了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这样的效果恐怕满城挖市长做梦都想不到,以后武汉吸收资源一定非常的方便。
武汉还有两个优势是 88 年上海和 03 年北京没有的,首先是武汉在过去若干年大规模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武汉的基础设施水平已经是世界顶级,去过武汉的人都会惊叹于武汉城建的疯狂和现代化。东湖,长江江岸,武汉关,光谷等等地区都毫不逊色淮海路和西单国贸,武汉的阮成发市长也被人笑称是满城挖,长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之下,迸发出来的红利是非常可观的。而武汉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又是不可取代的重要,是中国最重要的中心交通枢纽之一,周边各省都要经过武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外贸向内需的转型,武汉作为中国内陆交通的核心区域,一定会有大量的物流和资金流的在这里交汇,恢复历史上九省通衢的地位。
祝福武汉,这波顶过去了,未来一定是一片光明的,疫情过去了,武汉光谷和长江边的房子可以入手抄底了。
![](data:image/svg+xml;utf8,)
一句话回答足矣。
一个城市的发展,其他因素是一方面,国家战略才是核心。
所以?
[看来还是有人不知道我的习惯。。。黑名单是个好东西,人人都应该学会用好它。]
不懂什么是国家战略,以及不懂国家战略对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同学们,不要纠结于此。毕竟,战略这个事儿,大多数普通人并不能感受清晰,所以也没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争取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甚至选择移民,选择国外更适合自己的地方,都是眼下的正经事儿。等你们有机会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战略连接起来的时候,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
利益相关:新武汉人
首先中国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就不多说了。地位还会在。
新一线城市武汉在疫情前本来就是。另外杭州,南京,成都,重庆,西安,苏州,郑州等城市都是新一线城市。只是排名有先后。
好比中国大学排名,第三名有 5 个。中国城市排名也是这样。5 到 15 名有无数个排名方法。但是武汉肯定在这其中。
疫情总会过去。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和华中中心城市的位置都不会变。短期内城市排名肯定会下降,GDP 和人均收入受影响但是长期看问题不大。依旧还在新一线城市排名里面。
什么时候能够赶上北上广深?
是这样,首先有没有必要赶?肯定有一部分人觉得发展自己的就好了,排名不重要。如果一定要赶上并且有一个指标的话。我个人觉得,什么时候北上广深的本地年轻人(有一定规模的)来武汉定居发展生活了,这说明武汉城市发展,城市魅力已经赶上北上广深了。但目前武汉还没达到这个标准,其他城市也没有。
时间会给你答案。
吹和黑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大家都是用脚来投票的。不要看一个人怎么说,看怎么做就好了。
我是河北人,不管对家乡是什么感情,但还是离开了。八成也不会回去了。成人后来武汉定居买房生活不是为了建设武汉,而是找一份工作吃一口饭而已。用脚投票吧。
本来不打算抬杠的,但是看到某高票说武汉未来经济重创,人心浮动,不得不为我大武汉杠两句。
人心浮不浮动不能张嘴就来,起码你要有数据支撑吧。连榨菜哥在节目上都吹武汉不可替代。
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连续三年第一,嗯,全世界第一!另外还有 11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号称宇宙中心的光谷摆在这里不是假的吧?
华为武汉研发基地,华为全球研发人员有 1/10 在武汉。
腾讯技术武汉研究中心,定位是中部最大的研发中心和人才基地。
小米武汉总部未来十年把武汉建成上万人的公司。
烽火通讯,先后被国家批准为 “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亚太电信联盟培训中心”、“MII 光通信质量检测中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等
我武汉具有不克替代性,我们凭什么人心浮动?
SARS 的时候,北京不是重灾区嘛,SARS 过去了,北京该是国际大都市,还是国际大都市。
同样,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武汉是重灾区,等新冠肺炎疫情过去的时候,武汉该是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
别误会啊,我可不是说武汉该是超一线城市还是超一线城市,因为武汉从来也没有『超一线城市』的资质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暴露了这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就别拿『超一线城市』当目标好不好。
做人做事,踏实一点,先做成一个像样的二线城市,然后再去想怎么做成一线城市,走都没走好,就想去跑,还提什么『超一线城市』,那当北京是什么?谋反也可以想想,但不能无脑啊。
武汉的官僚体系就不说了这段时间大家都看到。
我说点其他的:产业链结构。
目前,全国各省的节奏是推复工。注意,是 “推”。我这边是什么情况呢,首次过来打工,且缴纳够三个月社保的,政府补助 1000 元生活补贴。
然而在这个时候,不止武汉,差不多整个湖北仍在 “雪藏”。
工业生产,是以产业链的模式存在。一台汽车,缺一个零件也跑不起来(当然缺了收音机还是可以跑的)。生产不能停,但湖北的公司都停了。大家不得不把之前在湖北公司做的东西,找湖北以外的来替代。来维持工业生产的正常运作。
等到湖北解冻,想重新融入到这条 “链” 里面,把之前被人替代的补回来。这就就很困难了,毕竟当初别人替代时也投入了成本,不会再这么容易放手了,而且有些行业替代起来成本也很高。
喜欢吃热干面的人会永远爱吃热干面
这是火锅胡辣汤灌汤包儿西湖醋鱼替代不了的
1. 即使没有这次肺炎瘟疫,我对武汉能否成为中国第五大城市仍抱有怀疑。
2. 这次疫情对武汉最大的打击是招商引资这一方面。别看近几年中部崛起、复兴大武汉叫得火热,实际上武汉的市场经济还真的一般。主要都是几个国企和国家单位撑着。真正拿得上台面的武汉本地的企业撑死一个斗鱼、一个桌尔。反而很多国企都在这:武船、武钢(垮了)、中铁十一局、中铁大桥局、烽火科技等等。在武汉,进体制、进国有企业仍然是人们心中最好的就业选择。这种氛围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同时对招商引资也是如此。更别说经历这次疫情,不知道有多少中小企业破产,这对武汉的经济是一次打击。
3. 这次疫情也暴露了武汉政府和湖北政府的管理不力。先说说坊间传闻,武汉自建国以来一直都跟湖北省政府不对付,当年 04 年修地铁(轻轨)也是自作主张。这次据周市长说他第一时间上报给了省政府,但得到的指令是静观其变,并训诫八个 “造谣人员”,这就很匪夷所思了。再说我们亲眼见到的,隐瞒疫情严重性暂且不谈,武汉的应对措施十分滞后,感觉像是被人推一把就往前走一步。这说明武汉地区的官僚主义还是很严重,至少并不是十分有效率,许多政策给人的感觉是一拍脑袋就下达命令了。这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4. 武汉的优势也很明显,一是地理位置,这个是天生的没办法,九省通衢,想去哪都方便,而且武汉建市虽然晚但是在近代史上还是占有一定地位。再者就是武汉的各种资源十分丰富,其他的不说,这次疫情爆发得亏有同济协和人民等几个大医院顶着, 不然事态比想象中更加严重。但这次疫情一定会对这些造成影响,目前为止武汉已经失去好几个医学人才了,大学招生方面也会有影响。
综上所述,这次疫情过后对武汉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远的不好说,我认为近十年内武汉不可能成为北上广深之后的城市,反而有可能会出现来武汉投资、创业、上学和工作的外地人越来越少。
这么多评价看下来,我只知道武汉吸引力不行了会被嘲讽野鸡城市想当凤凰,吸引力还行就会被骂吸血鬼。
人在武汉,疫情期间算是见了不少世间冷暖。简单说几句。以前我说武汉都是待改善的部分,这次说几个我觉得还不错的地方。
政府执政水平:
由于个人工作会涉及到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多少有些体会。我在北上杭武待过,就全国而言总体上武汉的执政水平与一线是有差距,但没有此次疫情所放大的的那么明显,个别像沌口和东湖高新的政府管理,已经非常接近一线。至少需要我去办事的场合,并没有特别官僚的情况,相反,由于武汉人跟一线市民相比相对灵活爽快的性格,在不是原则问题上,政府的处理是非常便民的,普通武汉人过得要比一线城市的市民要自在得多。
哪些人适合待武汉:
武汉很大历史背景也很复杂,其地域文化并不是网上说的豪爽嗓门大这么简单。关于高学历者(硕士和以上),武汉对读书人还是很尊重的,只要不过分书生气,能接点地气,无论在收入还是社会地位上都会有当地很好的水平。实干型人才,武汉人实在又不信邪的性格会让他们有时会非常直接的考验新引进人员,如果确实有才干,他们会心服口服,你会得到充分的尊重甚至敬仰,这种强者崇拜的氛围比较浓,当然,如果吹牛成分过大或者总是玩虚的,他们的鄙夷可能会写在脸上。很多情况的考验是,要么技术很好能解决实际问题;要么能在相对无序的状态下能灵活提出合适的管理解决方案的人才,那种比较死板的体系型只会生搬硬套的人一般很难受欢迎,总之一点,武汉人相对会更欣赏能干实事,不务虚的人才。这也和后面所提的制造业需求有直接关系。
武汉的工作机会:
武汉是国家中高端制造业重镇,部分高薪职位比不了北上广,但相比武汉每年产生的海量大学生所产生的就业难度,其提供的工作机会是完全不弱于任何强二线的。半导体、医药、传统几个超级央企包括目前行情稍微差的汽车等行业都能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同行业收入横向比起来其他强二线依然很有竞争力。实际上,就制造业收入而言,沿海和内地差距并不大。知乎崇尚的互联网金融基本是一线和杭州个别二线的地盘。
武汉在全国的地位:
近十年的进步幅度几乎能超过所有强二线。在包括科教文卫、工业、交通等综合实力我认为是应当比现在 GDP 排名要更高的,这代表着潜力。总体上武汉在外地被低估的程度比较大。
最后,武汉能不能成为新一线,我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并不是招黑。全中国近百年起起伏伏至今还能站在舞台上的城市就那么几个,这座城市的强大底蕴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会是暂时的。大势是无法改变的。说句开玩笑的话,不管正面负面,武汉这次是彻底被全世界每个人都记住了。未来再无知的老外再说中国城市的时,除了北京上海,估计肯定要加个武汉了
有的城市就是趁你病要你命了,看看以下新闻:
华北、华东地区的极少数汽车制造商趁疫情试图在东风汽车(在武汉的企业)困难之时, 发起 “灭风行动”: 这两天,东风股份的竞争对手制定了名为 “灭风行动” 的营销计划,从被曝光的华北某主机厂提供的聊天截图得知,该 “灭风行动” 由公司进行统一安排,趁着东风汽车目前的 “困难” 处境,重点掠夺东风轻型车的客户,把此次东风投入疫情防控当做他们的业务增长机会。可以看到的是,该竞争公司对此次行动的目的和部署也有着明确的规划。
================
对会展业虎视眈眈:
长沙市会展办党组书记、主任陈树中告诉观察君(ID:hncstv),按照《长沙市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沙市正在梳理一批重大会展项目,特别是全面梳理武汉疫区会展项目,促进会展项目向长沙转移。4 月份之后,长沙将集中力量办好中国畜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中国(长沙)自然公园国际博览会等 10 个 5 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展会,提振行业信心、擦亮会展城市名片。疫情后,长沙还将组织全市会展场馆和会展企业赴北上广等会展发达城市,集中开展长沙会展城市整体营销,讲好长沙会展故事,消除疫情负面影响,恢复会展参与各方的信心。
只希望武汉能尽快走出阴影,有人就是趁人之危,趁火打劫,人心险恶,做好长期竞争斗争的准备。
首先不知道是不是被那句 “大上海,大汉口” 冲昏了头误认为武汉是现在能跟上海并排的城市。
反正吧争这些东西一点意义也没有。看看全球 500 强,国内顶尖民企以及国企总部在北上广深的分布每年 nba 来华举办的城市国外顶级歌手演唱会举办城市就明白了。首先长三角和珠三角 (北京 bug 不评论) 除了沿海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多年来的底蕴放在那,人口经济文化甚至政策是内陆比不上的(特指近代)
武汉大学好不容易出个雷军可惜总部不在武汉啊是第二总部在武汉。武汉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却留不住人才是最大的弊病。其实 gj 已经无形的给出这些城市的定位了。除了长珠三角的城市内陆的武汉成都重庆郑州基本是第二总部或者区域总部所在地用来开拓和连接非沿海省份经济欠发展的地区。不然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为什么是这几个?
对咯,我国官方部门从来没有给城市定义过所谓的几线。只有行政级别 直辖市,计划单列 (半个直辖),副省级。所以你要拿京沪深比完全是比不过的,一个首都两个沿海还是顶级的两个城市圈两个直辖市和一个计划单列。
能强行同级别比较的就只有同样是副省级和省会的广州了。我是武汉人只能拿武汉跟广州做比较,其实看上去两个城市差不多一样的破旧建筑,有烟火气,早餐最为丰富的两个城市,形象差不多的步行街。但是城市细节差很多,比如公共洗手间洗手台上武汉的就没有干过,而且异味比较大 (广州反之)。广州公交站台的马路牙子会有清洁车专门的打理侧面和正面。这是一个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居民整体素质的体现。哦,倒是广州公交车司机跟武汉的一样,跟欠他钱似的看了就想打。除了这些最大的区别是武汉没有珠江新城那样的一个金融中心,说了百把年的长江新城一下在光谷东一下在四新最后却定在武湖,好不容易定了一个王家墩 cbd 却在卖地。说你是副省级一个金融中心都没有。一个城市三镇的格局基本少见,市代表的汉口和省代表的武昌总掐架带着一个无爹无娘的汉阳打酱油。完全不利于城市发展。
我为什么不拿同是副省级和省会的成都杭州南京做比较?首先标题说的是北上广深,所以我拿了广州做比较。其次杭州南京在最发达的城市圈顶级城市溢出来的水都够他们喝了何况他们底子本来就不差,其次成都和武汉一样都是省内集中资源发展的省会无需多评价。
我现在根本不相信什么 gdp 和新一线城市排名,我只相信一个城市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它所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比如随处下个楼都有 24 小时的便利店,去公共厕所不再有异味,坑内干净,洗手台整洁地上无水,绿化带不再是灰和死掉很久的绿植,任何情况不再有人用垃圾车送吃的,不再嘲笑外地人外码乡里比而是欢迎来武汉旅游工作和定居。疫情之后必有重生,gj 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扶持,提高城市软实力不做繁荣表面上的空壳
歪个楼,我看了下问题日志,发现以下的一些情况:
都什么意思?要黑武汉?好奇自己提问!别瞎改行吗?!
我是路过这个问题的,疫情过后,短时间我是不考虑去武汉的,旅游都不考虑了。
我想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成为超一线城市了。
以前是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塌陷的时代,武汉当然萎靡不振。
自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由于国家先后实施东部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塌陷严重,武汉对国家的财政贡献长期仅次于上海,地方财政积累却在同类城市中倒数第一,城建资金长期匮乏,城市面貌停滞不前长达二十年之久,大县城就是这么来的。
就是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武汉节衣缩食发展经济,别人修新城新区搞面子工程,武汉默默地做老城区改造,别人投资政府大楼大学城,武汉用卖地换的钱投资芯片面板生物医药。
你觉得别人新城修的很有面子,而武汉还是个市容惨不忍睹的大县城,但我看到的是,武汉十来年培育了八大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其中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值占比 2015 年超过 63%,南京苏州广州 2018 年都不到 50%,研发投入与杭州相当,投入强度超过 3.1%,位居全国第五,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引进 it 区域总部上百家,每年留下一二十万大学生,大学学历人口超过三百万,每四个武汉人里就有一个拥有大学文凭,比例全国前三,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仅次于京沪,每年新增院士数量仅次于京沪。
过去十来年武汉运营和在建地铁近六百公里,居全国前四,基本建成六环二十四射全互通快速路,里程全国数一数二,建成长江大桥 9 座,长江隧道两条。已建成近两千公里绿道,市中心 40% 的面积是生态湿地公园,新房销量连续九年全国前三。招商引资连续三年两万亿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仅次于京沪位居全国第三。
现在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内循环,灾后复兴多政策叠加,武汉必将回到全国前五的位置。
我们武汉就是一大县城,各位高贵的大城市大哥们爱超超,爱踩踩。不过在这阴阳怪气也不能给你们贡献 GDP 哦。加油超啊。
别的不多说了,就上图吧。
大众不是 NC
这个要比较长江流域几个二线城市。
长沙 18 年才进入万亿俱乐部,
南京至今不瘟不火定位为休闲旅游城市,
成都靠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和武汉比一哈,
重庆,靠边站,直辖市这么多年,国家不给钱,重庆怎么活?
武汉,人民建立起来的大武汉,汉正街千万营业额公司多如牛毛,创业环境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改善,武汉是长江流域除上海外第一个进入万亿 GDP 的城市,也是主要靠武汉自己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不谈世界五百强,武汉只谈汉正街的无数老板。想成为老板,有成为老板的能力,武汉欢迎你。
日还款几亿,是武汉,满城挖五年至今,是武汉,十年前武汉啥样,今日武汉具有国际一流城市的所有品质,具体数据百度,我个人来汉二十一年,目睹一切。
正因为有了疫情,才稳了。疫情绝对只是短期影响经济,长期来看,以现在的局势基本上坐稳第五城了。我也是经历过武汉绝望时代(10 年前),那时候媒体论调都是武汉会成为中国底特律。后来自满城挖上任到 19 年 GDP 超了人口多 500w 的成都,对武汉未来越来越有信心。即使这次疫情也丝毫不影响。
1. 这次疫情,国际知名度坐稳北上港之后。外媒论调都是中国第四城,中部最大等等。不说恢复后旅游业,光外资入驻
2. 国家政策偏移。知名度这么高,我们不要脸中央要脸。因为一个肺炎就垮了怎么体现你的制度优越性?看着今年 GDP 最多增速小幅下降,不管是投资氪还是账面上做文章。
3. 地理,区位优势。这个不说了,经济损失 20% 华中老大也轮不到郑州。
4. 无短板。科教文卫,武汉真的没有一个短板。产业上,中端的汽车智能设备制造,高端的芯片加工制造设计一应俱全,响应 2025 产业升级。这个基本盘周围一圈谁能比?就算是弱势的互联网行业,也只是比不上北上深杭。
相信武汉会越来越好。
看 zy 的宣传就知道了,已经定调英雄的城市了,前期的责任也没公开怪罪了,武汉势必会迎来一波大发展,不然怎么体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呢?武汉现在成为了我国国际上的宣传窗口了,肯定会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驾护航的。
求求你们别说了,我武县就是一县城
会的。
按照著名 “武吹” 未来学家麦金利 · 康维(McKinley Conway)的说法:武汉将是 21 世纪世界排名第二的十大超级城市之一,并在中国排名第一。在他预言的十大超级城市中,中国有两座,另一座是排名第三的上海,武汉甚至比上海更为靠前。作为地理意义上的 “中国之心”,日后中国愈强,武汉就愈重要,想塌都不行。(如有评论所说,中国经济从外贸驱动转为内需驱动,浩荡大势,必利江城。)
影响城市的命运有地缘与政治人文两种因素。瘟疫无法更改自然地缘因素,虽然短期带来商业损失,但未必一定带来负面的政治人文影响。因此,瘟疫并不总意味着衰亡,也常带来反思与变革,并成为繁荣的基石。
比如西方现代文明源自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源自《十日谈》,《十日谈》则源自佛罗伦萨的一场瘟疫。新冠肺炎给城市带来的产业损失可以计算,但是为城市带来了政治关注和领导层调整(甚至为国民带来一定程度的公民意识觉醒),其影响难以估算。
从辛亥首义到武汉会战,武汉近代见证了数次国运对赌。地缘和历史也会让这座城市逐渐恢复到应有的位置。
这次疫情后,这个城市不好的地方改进,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帮助他人,善待医者,每个人都有意识让这个城市的人过的安稳幸福,最重要的是这些,至于新一线还是超二线还是二线,管它呢。
呵呵,这个问题有意思了
从这两三个月的表现来看,如果不是发生了疫情,武汉永远也没有机会,不用说什么北上广了,连个大省的非省会城市(比如广东东莞啊,浙江宁波啊,山东烟台啊等等)都差了老远只会走下坡路,问题太大有问题的人太多,而且问题存在太久了,骨架都烂的不行
然而疫情结束后,肯定会有巨大的动作,会换一大批人,并且会换没有坏习惯的年轻人破格来管理这个城市,因为湖北尤其是武汉的经济损失巨大会有不小的政策倾斜,帮助恢复,武汉这一伤起码五年,但是五年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年轻的城市,或许还真就有机会跳出以前各种自己打的枷锁,高速发展喽。
总有一些人感觉自己比 gwy 还厉害,你们不是分析,只不过是找借口喷罢了
看到没,不到一天就改问题了,真的是可笑
我对武汉有信心。
本硕在武汉,现在也在这里。虽然这次疫情对武汉的打击很大,但是我们要按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哪个大城没有经历过一点挫折呢,武汉人的性格也不会退后的。
这座城市的基本盘早就定型,地理位置也摆在这里,一座中部城市,九省通衢,国家地理位置的中心;再加上高校林立的优势。国家在后期,只会大力帮扶,会越来越重视这座城市的制度漏洞,这样会推进法制化和畅通的市场化建设,对以后的发展和恢复也会有积极作用。
这几天,去外面看了看,外面又开始堵车了,东湖绿道也有不少游人,郊区的景点也开始慢慢热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积极的精神气,挺好的。
让某些人失望了,500 字的工作报道,特别提到支持湖北发展,接下来肯定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推动湖北发展。
有些人啊,巴不得武汉完蛋,这些人一看就是不看新闻,文化水平不高,只会一股脑的黑。中央都强调了要大力扶持湖北武汉,这些人都不看新闻的吗
元朝、清朝、新中国,政权变更都没使北京改变它的地位。
就武汉来说,一场疫情算个球,武汉通过这次疫情,反而可以解决平时不易察觉的内伤。
所谓刮骨疗伤,只有经历灾难才能更好发展。
如何看待美国运送新冠尸体的卡车清洁消毒后可运送食品,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称没必要征求公众意见?
武汉本来就不是超一线城市啊,这问题的前提有问题
不知道你读过 “塞翁失马”、“福祸相依” 的故事没有,再或者你去看下灾后的汶川等地经济建设如何。
本省人,认为武汉一直都不错,交通,教育走在新一线的前列,但是,但是,这次疫情看来跟浙江还是有很大很大差距啊。
加油武汉。
武汉目前不是超一线 以后能不能成为超一线不好说
武汉的房地产目前存量很大 二手房数量突破天际 肺炎疫情过后 大家会逐渐认识到 城市的实力 不仅仅是硬实力 还有软实力 水泥盒子建的再多 文化设施 特别是医疗资源跟不上 那简直是一个灾难
武汉理论上算是一个医疗资源还比较丰富的地方 但应对新冠肺炎 资源还远远不够 就算是目前 全市所有医疗资源都动员起来了 也不能满足群众的住院要求 其它二线城市 如果应对这场疫情 医疗资源不见得比武汉好
超大城市 人口密集 一旦出现大面积险情 如果平日的配套设施没跟上 很难应对的 管理水平跟不上 资源也跟不上
这个疫情过后 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卫生医疗 人文设施的投入 武汉的房子说实话已经够多了 库存量已经够大了 如果政府能够提高武汉的软实力 提高服务水平 以武汉的地理位置 武汉未来还是能够和其它二线城市较量一下的
更新,看看上海人民对湖北人民的态度,很遗憾我猜对了…
按照很多外省人对湖北人及武汉人的歧视,我倒觉得湖北人没地儿可去,还是会去武汉~ 有人就有希望~ 你们这么希望武汉垮,倒是接收这几百万就业人员啊!又接收不了,不知道歪歪个什么!
这次是疫情,是可以传播的疫情,而不是固定区域发生的自然灾害。
那个啥,非典知道么?
当时非典暴发在北京,当年的北京人比武汉人更让人害怕。
也没见北京变成二线城市。
而且这次疫情武汉经济发展受到影响,问题是以后国家必然会对武汉多多关照。
同样的,其他很多地方虽然没有疫情,但是经济发展一样停滞,多少城市啥事没有,却又很多企业倒闭关门,多少企业到现在还无法复工。
大家都一样的。
这就好像人生了病,虽然是某个部位,但是最终还是整个身体受损,恢复后也往往是整体恢复。
甚至我们会因为这个部位出事而倍加照顾。
如此而已。
-———————————————————————————————
第一,题主核心的不是武汉能成为几线城市,而是武汉能不能恢复。知道别人问什么,知道别人说什么,这才是关键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生病了问医生,自己出院后还能和以前一样高打篮球么?医生反问你那叫打篮球么?
第二,这个疫情,一没有重大人员损失,二没有重大财产损失,武汉只是属于发展停滞状态,疫情过后自然可以恢复生产。
第三,这次疫情,暴发在武汉,但是全国都发展停滞,别的我不知道,江浙沪这边有几家企业正式复工生产了?隔离,封闭,进出限制,甚至这边去街上买菜都要通行证。上班路过其他村,直接不让走,街上冷冷清清,企业没材料,没工人。怎么有些人觉得就好像疫情只是武汉的事情。最近很火的钉钉,在线办公,难道都是武汉独享?
第四,举例北京是用北京经历某事前后的变化来说明武汉,怎么有些人非拿北京和武汉来比高低?更有些人说北京特殊,北京特殊难道意味着武汉就随意去了?
第五,中国是一个整体,哪一个地方不重要了?武汉只是疫情,又不是什么灾害,疫情过后加以照顾补偿,不需要什么重建,不需要支援。
第六,中国是一个整体,这次疫情虽然是武汉为主,但是受损的事整个中国。一些人一口一个北京是政治中心,所以要不顾一切,武汉不是,随它去。难道武汉被轰炸淹没了? 需要重建?还是中国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武汉是多余的?武汉恢复是必然的。
怎么有些人还是一副,因为北京是首都,所以我们会不顾一切的,但是武汉不是,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所以武汉无法恢复?你手上受伤了,因为不是五脏六腑就不看了?你脑袋好好的,不需要救治,为什么不看看手指呢?这不是北京武汉二选一,而是单选。
第七,事不关己,我可以做的更好。
只要疫情结束,社会就可以继续运转。假若这红色的数字是武汉一地的死亡人数,那么或许会对武汉造成严重打击。然而目前并不是。武汉现在也和大多数城市一样,处于暂停状态。
这不是地震,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各种财产损毁。
只要疫情一结束,工厂可以继续开工, 人们可以继续生活。为什么不能恢复?难道说因为疫情,武汉就成了酆都没人敢去了?
这不是地震,只有武汉一地有事,是全国各地都停止甚至限制发展。
会的。
武汉学校多,地理位置非常棒,去哪里都会经过武汉。这些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的。
对武汉成为新一线城市,非常有信心。
看到西部玄冥二 lao 跟南北阿 dou 抢着回答,我笑死了。
先说西部玄冥二 lao,麻烦回去看你吞了多少地区一共多少人口人均收入多少产业布局如何行吗?连普通话都没普及的城市,抓个锤子当宝贝的城市,回去打你麻将喝你小茶吧,过几年你再吞一只阳也比不上武汉的。
南北二阿 dou 就更搞笑了,合肥产业布局都比你们新你们好,一边去玩水。
回到话题本身,这场疫情对武汉影响是很大,但是对全中国一样,主要城市到今天开工率都不足 20%。二哥就别说大哥啦。
首先,f4 们一个都不是湖北人。湖北在这群人管辖下还能全国第七人均全国第五,这说明两点:
1. 要么湖北自身太牛逼了,被这群人耽误还能内陆第一比肩沿海,换了老大得力爱将更会一飞冲天。
2. 要么其他省份城市更烂,否则你怎么之前没有超过湖北武汉?
其次,全世界眼光盯着,这事显现湖北和武汉对中国重要性,结束之后国家绝对会更大力度支持武汉,调爱将过来说明一切。
最后,经过本地所谓不孝子孙和身份信息泄露之后的教育,知乎上已经看到不少感觉被歧视的外省大学生更加坚定要与武汉一起成长比如这位
你们就别操心了。
这真是个愚蠢的提问。好比问,法国被德国占领后还能成为世界强国么的一样无知。哪怕这次瘟疫夺去一半的人口,只要瘟疫被控制消灭,立刻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口填入,城市照样能发展起来。我国抗战时期被日本打的如此悲惨,现在不还是照样屹立于世界成为强国之一?只要人类的信心还在,只要人类还在,任何东西都能被重建起来。更何况,这次疫情,到现在为止,感染人数也不过是城市总人口的千分之一的概率。
作为一个湖北人,我当然希望武汉能够越来越好,而且没有终点。
所以当很多人谈到武汉能否成为北上广深后的一线城市时,我心中不禁犯疑惑:到底什么是一线?“一线”就是北上广深的现状吗?若是,北上广深以后的发展应该是 “超一线” 了;作为一种发展目标,武汉也不应该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于 “一线”。若不是,那么“一线” 能否理解为对国内顶级城市治理及发展水平的一种笼统概括呢?若能如此理解,那么 “一线” 本身是个动态的概念,代表着国内对城市治理及发展水平的不懈追求。武汉的今天,一定能达到国内 2000 年一线城市的水平,但达不到今天国内一线城市的水平。因为武汉在发展,一线城市也在发展,“一线”代表的水平也在提高。唯有武汉发展的更快,才能达到甚至超越北上广深所代表的 “一线” 水平。
此次疫情造成武汉及湖北大面积的停工,上半年武汉及湖北的经济数据肯定不好看。在大家都在以 GDP 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时候,今年武汉离北上广深的距离不可避免的会越拉越大越大。这在很多人眼里,意味着武汉掉队了。
其实,这是一种很短视的看法。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其在市场上下游当中所处的地位、其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宏观的经济背景所决定的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大势不会因为短时的波折而改变。目前以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的城市的崛起,就是由我国从沿海出口型经济向大陆内生型经济转变的大势所决定的。这个趋势是长远的、必然的趋势,所以武汉等中西部城市的崛起,也是必然的、长远的趋势。而武汉本身处于国家经济地理中心,京九、京广、胡蓉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的加持,武汉前几年重点培育的 “芯、屏、端、网” 产业的蓬勃发展,良好的科教优势,无一不在武汉的崛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波折是一时的,竞争力是长远存在的。
其实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此次疫情,让我们对城市美好未来的期待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好的城市,不仅仅是能给大家提供充分的就业舞台,还应让在这里每一个打拼的人都能美好的生活。我没出过国,但是每当我看到欧美一些小镇或者新西兰小城时,我总有一种禁不住的心动:住在这样的地方,干净、整洁、美丽,出门都是风景,何谈其他呢?所以,我真心希望此次疫情之后,武汉市、湖北省政府的官员能够真正转变思想: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或许多年以后,当大家都还在醉心于自己城市的 GDP 荣光时,武汉以优美的市容市貌、干净的环境、高水平人性化的服务政府示人,这时大家才蓦然发现:武汉已经种好了梧桐树。
武汉的所有问题和脓包希望此次全部 s 戳破,中央也为武汉重新配置了领导。我们完全有 uoy 理由相信武汉的 ed 明天更美好。
一线、二线城市的地位是经济实力和区位节点、国家定位决定的。
武汉市拥有九省通衢的区域优势,有强大的工业、教育基础,以及强大的虹吸效益(湖北省只有它一个特大城市,省内其他城市很难替代),这个很难改变!
肺炎疫情,只是暂时让它停摆,但动摇它的中心城市地位,感觉距离还比较要遥远。
至于超一线城市,目前武汉的软硬实力都不够,国家也没有给它这个定位。
作为湖北人,曾在武汉读书 4 年,目前在广州,去年刚注销武汉的公司……
我的感觉是:湖北的政务服务意识跟北上广深那不是差一丁点,比珠三角、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和成都市都差(我只跟这些城市打过交道),公务员本地化严重,办事特别讲关系,这个都融入他们的血液中了。
期望这次疫情结束后,湖北的官僚系统的工作作风能稍微有些改变、实事求是。
我匿名说一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这次疫情,武汉乃至整个湖北,血赚不赔。后面的路子走着瞧。
我认为是可以的,但需要时间。
作为一个在武汉学习 + 生活 6 年的人,武汉一直是我的第二故乡,哪怕现在我已经在另一个城市定居了,但对于武汉仍然很有感情。这次疫情爆发之后,我不止一次萌发去武汉支援一线的想法,无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最终还是没能去成,时至今日我仍对此耿耿于怀。
接下来说正题。武汉是一个每年可以为全国提供 400 多万大学生的城市,这个数字一直在全国傲世群雄,更何况有两所 985 和五所 211,人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可以保证的。然而,并不是人多就一定会有相应的产出,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基础,换句话说,武汉有充足的建造摩天大楼的材料,剩下的只是看政府如何去合理的分配运用。大概是在 2015 年后,武汉每年都会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本次疫情过后,政府一定会加大吸引人才的政策力度,国家也会给予相应的支持,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的人才流失是无法避免的,但从长远来看,毕竟基础太过于牢固,每年都会有 400 多万的人才产出,基数摆在那里,材料永远不会短缺。
第二个就是地理位置,这个应该不用我多说了,九省通衢,这个位置简直不要太舒服,而且武汉一直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这样可以把地理优势发挥到极致,而这一点也是不会被疫情所影响的。
人杰地灵,嗯,这就是这道题的答案。
经过此次疫情,我发现很多人说武汉人 SZ 低的真相不攻自破。抖音整天刷下来,小到儿童大到老年人,语言上行为上都知道感恩。连不是病人的志愿者都竭尽全力的帮衬一线医护人员,甚至是整个湖北省都这样。我可以说,湖北人本质上就是务实爽朗的人,知恩图报,不拐弯抹角。
老是看到一些人管中窥豹,以点概面来棒打一群人,想想就有点可笑。你 SZ 这么高,怎么不去当个志愿者回馈下社会,躲在互联网上敲键盘狂黑人倒是挺厉害的。
这些人往往就是自己不努力活得太差劲,就把屎尿屁全部往别人身上泼脏水。说白了,就是活得太失败了。在武汉,没实力混不下去,就埋怨城市这那。奇了怪了,长江存储那么多科研精英,怎么能容得下一批互联网键盘侠呢?想想就奇怪。
因为武汉需要的是务实求真的人,而不是一群敲键盘的驼背人。
——新更——
武汉人 SZ 低、Q 视别人?发张图正视一下。啪啪的脸被打肿,水军功课都不做下。武汉好歹也是创新创业城市,连一家盈利一般的动漫公司都能容得下,可见创业环境优势只增不减。
王总非本地人,来武汉创业十多年。如果武汉人真的那么差,断不可能呆这么久。以偏概全哦,哪里都有好坏人。只不过某些人你太倒霉了,可能跟你自身 SZ 本身有关系。
——原文——
隔壁某省的水军开始出动了,请大家注意零关注零粉丝半年没动态的机器注册号。
百年前,武汉就是仅次于上海的大城市,怎么掉下去,你们自己度娘。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这还没开始就有人想尝红馒头了。武汉的崛起只是历史归位,百年老城复兴不是很正常吗。
这样问容易引起地域争论,没有结果!
所以格局要大点,“疫情过后中国还能 gdp 排第二吗?” 这样问不好吗?
能不能成为一线没人能给个准。不过相信经过这次洗礼,缺乏信仰、能力欠缺的官员将被肃清一大批。灾后的新武汉、新湖北政府客观来说将更好。
其实我觉得这个提问就容易引发争议和地域攻击。按照 2018 中国百强城市排名(排名表来自华顿经济研究院、国家统计局)除了北上广其他城市差距不大(没有深圳!你没看错只有北上广是综合 80 分以上的)。各城市都在你追我赶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这批以前的"二线"城市都会相继成为"超一线"。
但是!这又如何呢?可能是因为我在哪个城市都不会影响我的业务和收入。所以我更喜欢呆在一个节奏比较慢的小地方,过惬意的日子。再任性点,我每年换个城市或者换个国家发呆有何不可?所以不要老是搞地域化,都是中国人也都是地球人。
数据参考:
中国一线城市_百度百科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_百度百科世界城市名册_百度百科
GaWC 名册已有 2019 版。这里为了方便访问,避免搭梯子,统一引用百度百科。排名仅供参考切勿较真。
这么说吧,这次疫情反而会是武汉腾飞的契机
1、武汉受灾严重,无数英雄流血流汗甚至付出生命,国家不会让英雄的城市寒心,未来几年都会有政策大礼包。
2、疫情充分的暴露了领导班子的问题,现在中央调来优秀能干的领导,武汉政府的改变是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3、武汉现在是中国抗疫的排面,中国将来在国际上抗疫后恢复发展时的话语权在不小的程度上由武汉的恢复发展决定,武汉如果抗击疫情结束后经济滑坡发展倒退,就是打国家的脸,就是动摇国家在国际上抗击疫情这件事上的话语权,如果中国想要借助抗击疫情结束后恢复经济发展这件事上提高地位和话语权,武汉的扶持必不可少。
我可能说的有些不对,欢迎指正
会! 武汉经过这次磨难和考验,成熟起来,健康发展。
1、多难兴邦:一帆风顺并不是好的成长模式,经历过磨难、困惑、失败和质疑的人或团队,跨过去是会更团结更有生命力,在谷底抬头,看到的是上坡路,也肯定会迎来下一个波峰。
2、停下来思考: 一直高速运转的机器,很难持续,需要阶段性检修,润滑,更换关键零件。 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武汉现在停摆,但有信心只是暂时的,这段时间是时候好好思考,大武汉如何提升管理能力。
3、危机之后的机:每次危难之后都是机遇,就像站在任何时刻看过去和未来的 30 年,看过去以为自己站在了尾巴上,失去了最佳时机,但是看未来都会发现,原来当前站着的时刻一点都不晚,都是新机会的起点。
大武汉的发展需要什么:
1、武汉行政管理区域过大,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人口特征、资源配套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要统筹协调好整个武汉市的健康发展,确实不容易。武汉需要找到区域发展的特点,抓住地域优势去发展特色经济。武汉三座火车站、三个航站楼(还没有包括计划新建的),九省通衢的腹地决定了在经济发展和军事要地中的关键地位。 与交通、物流运输和资源输出密切相关的经济纽带不可获取,也将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功能型,供给型的区域经济发展重点;
2、武汉文化宣传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武汉历史中文化底蕴悠长,英雄历史深厚,但是在过去城市发展的 30 年里,对湖北、对武汉的文化宣传太弱了,缺少正面、积极、有特色的宣传策略,每次武汉的出名都是因为受难,因为负面新闻的传播;经过这次的疫情,全球人民都记住了武汉,武汉需要更加注重宣传的意义,大力加强和推动文化宣传的力度,采用更多正面积极的宣传热点去体现武汉人民的精神面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革命时期的重要转折,城市发展的潜力,科技创新的实力,区域发展的特色,军事研发的贡献等等;
3、武汉不仅要做培养人才的摇篮,更需要做留住人才的基地,武汉高校多,高精尖的研究实力高,但是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是武汉人才发展的老问题。本科应届毕业生高达 46% 的外地择业占比,说明武汉留住人才为本地做贡献的力度和政策都非常不足;人才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投身工作和研发事业,就需要政府解决更多的后顾之忧;
4、武汉等大中城市都需要建立对抗高传染性疾病或高致命率疾病的专业医疗中心,此次疫情的发展之快,全市的医疗资源出现统筹不利,隔离及治疗的应急响应都出现的应接不暇,也迫使大型城市都需要思考如何加强城市内控及应急响应的能力。虽然城市大,但人口也多,基层服务人员、社区力量、配套资源也应该相应会多,如何发挥每个环节在应急管理过程的作用是管理精细化、人员数字化的迫切需要。
5、群众的素质教育要深入到社区,经常性反复加以正面宣导,对社会舆论和热点事件要正面解读到基层,才能把素质教育深入到每个人的骨子里。这不仅仅是武汉市需要加强的, 更是全国人民都需要加强的。
新冠之前,也不一定可以成为北上广深之后的老五吧,新一线的话应该还是有的
红色的交叉点就是武汉,疫情让整个武汉停摆了将近半年,然后鸡的屁还能进 top10, 你说武汉会不会成为新一线?
武汉本来就不可能成为北上广深那样的一线。
为什么?
很简单:
在武汉工作没有双休,90% 的企业都是单休制,5% 的是大小休,5% 是双休。
所以,你如果不是武汉人,不是武汉周边的湖北人,有什么理由拿着北上广深一半的工资做着 966,而不去一线城市做 965?大家可以问问北上广深的同志们,6 天工作制的单位招不招得到人。
双休制度都实行 30 年了,武汉的企业仍然拒不执行,这就是阻碍武汉留住人才最大的绊脚石。
为啥不能?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靠国家的政策。疫情后国家对武汉的扶持政策改变了吗?武汉人经过这次疫情都死光了?
我看这么多天来,武汉还是好得很。
憋吵吵了,超一线,伪一线,新一线能当饭吃吗?我就问快一个多月没吃到热干面你们心不慌吗?
对武汉的知名度是个极大的利好啊,瘟疫又不可能一直延续。之前武汉不是一直和成都重庆比国际知名度吗?以前知名度还是劣势,为了提升知名度还专门搞了军运会。现在好了,全世界知名,google 指数爆炸,甚至上个月比伦敦都多,远远超过北上港。短时间内武汉知名度跻身超一线集团。
娱乐圈不是出名比名声更重要吗。这件事情更是牢牢的抓住了很多以前还不知道武汉的外国商人的视线,不少投资人可能发现既然病毒能从武汉蔓延到全世界如此便利,那么货物是不是也可以?东方芝加哥,中国地理中心的地位还会更加稳固。武汉完全可以在国际上宣传城市的恢复情况,口号我都想好了,就用尼采那句 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 stronger.
并且还可以在世界宣传瘟疫中发生故事,书写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还能以这个为题材创作电影,游戏,音乐。
好了,这下知名度又要上去了,全球三大疫情中心:武汉、米兰、纽约。
按照原来的路径也很难进入超一线的行列
看看北上广深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位于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全国最优无可争议,香港目前局势不稳,在可预见的未来也难以铁心跟定大陆,中央势必会把上海建设成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而且现代社会服务业的繁荣对城市的发展举足轻重,可以预见的是北京未来 GDP 一定会超过上海,(自由灯塔的美国也无法阻止华盛顿的崛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 GDP 是北京两倍,几十年来差距一直在缩小,目前北京已经达到了上海的百分之九十多)
深圳享受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培育了华为腾讯万科等一众大企业,毗邻港澳和东南亚,这样的历史机遇不会有第二次
广州位于珠江口,地理位置优越,高校多,汽车产业发达,第一经济大省的省会,这武汉似乎也比不了吧?
武汉固然出彩,毕竟能用 “大” 冠名的城市民国也没几个
大江大湖大武汉
九省通衢,气势磅礴
但是武汉周围还是有很多穷地方的
近年来崛起的二线城市里苏州成都南京杭州哪一个又弱了呢?
本来我很看好青岛
随着中国崛起,中日韩自贸区建立,三国经贸联系加强
我以为青岛作为前沿会崛起成为大城市
但看现在的国际局势和经济状况,怕是也遥遥无期
四川湖北都是强省会战略
内陆城市发展成这样已经很棒了
本身区位就占优
但是想要挑战东部群雄
在下觉得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问题的真让人无语,又从一线改成新一线了
原答案:
看了问题日志,觉得第一次修改的问题比较正确,确实是强二线城市,现在那个把问题改成一线城市是什么鬼?高级黑吗?
不会。
因为就算没有疫情,你现在要实现 “超一线” 也就是要超越北上广深。咱们先不谈疫情吧,你的“还能成为”,也就是原先本来可以成为,请先证明一下这个是怎么看出来的。
所以这个问题变成,武汉能成为超一线么。咱彻底不用管疫情行吗?
至少现在看起来,不行。决定一个城市的地位很多时候和很多不可复制的原因有关系。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从美国或者欧洲发一批货到中国,怎么走最便宜?那就是装船运过来,而越大的船平均运费就越低对吧。所以如果你有一个大港口,就会有外贸生意。那货到了中国以后,再怎么运更便宜?铁路?错!是继续用小船分运更便宜。既可以沿中国海岸线去沿海各地,或者顺着河流航道进入内地。中国最大吞吐的河流航道是哪?长江。所以呢?长江口的上海率先成了外贸物流中心,因为这里不仅可以直接进长江,从这里分装小船沿海岸线到达南方和北方的各个沿岸城市距离都不远。所以,上海集多种优势于一身,成了物流中心。
由于有物流业务,所以票据贴现,期货衍生产品,借贷等相关产业就会有需要,所以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往往就是金融中心(可参考香港、新加坡),然后由于你成了金融中心,所以大批优秀人才过来,所以服务业第三产业才会更发达…… 以此类推。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不同的产业发展,并不是给政策肯做基础设施就一定能搞起来的。都会依托一些不可再生、复制的条件。有的是依托地地理区位,有的是依托大学等等。武汉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但要 “超一线” 实现经济发展,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利益相关的人总会找到说明自己意愿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武汉人(比如我)当然希望武汉的未来不受疫情较大影响,能够越来越光明。周边省会的 “竞争对手” 们可能希望武汉就此经济下滑、一蹶不振从而退出中部竞争。说来说去咱们小老百姓谁也不会知道国家的顶层设计和下一步的战略,这种事就交给高层吧。
不过武汉人经过了那将近一个月的旁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至暗时刻后,彼此之间会多一份默契与感动,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更珍惜身边的人、对世界抱有更大的爱和感恩。**当每个武汉人都怀揣着这一份沉甸甸的、刻骨铭心的回忆去继续接下来的生活,我相信这座城市会有更加坚定和温暖的根基。**至于经济怎么发展,我家房子到底涨还是跌,什么新一线、超一线、超二线这种花里胡哨的字眼就不要太在意吧。
另外说一说很多(8 点名了)其他省份省会的朋友一个劲的看衰武汉,有点巴不得它早点垮掉的意思。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或者自己选择定居的地方能够发展的更好,这当然是人之常情。但在我看来,我们的省会们什么时候能够发展到拥有各自的特色产业、各自的经济圈和文化圈都百花齐放、不再为了 “你们城市平均薪水比我高,看我不骂死你” 这种无意义的口水战和无聊互掐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到达一个更加强大而美好的高度,我也认为这才是每个中国人真正愿意看到的。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大城市!中国中部中心城市,工业城市,本来就是一线城市。别说一个新冠肺炎,就是大规模战争,城市摧毁。武汉还是中国中心城市之一。地理位置,历史,人口决定了!不可改变!
地理区位摆在那里,区域定位摆在那里,建成的基础设施摆在那里,教育医疗资源摆在那里。武汉如果不行了那不是武汉出了问题,那是全国都出了问题。
你要说武汉能不能成为北上广深之后的中国第五成,这要打个问号,但做第二梯队的佼佼者,绝对没问题。
要我说所谓的新一线就是个笑话,比一线还是比不上,比弱二线稍强,那不还是二线么。
能。
这是一篇出差游记,从个人角度来看为什么武汉还是新一线城市。说得可能比较琐碎,见谅。
7 月 23 日,高铁京都南下武汉。
出发前想着:别被武汉扣在出站口查核酸就行。完全相信经历如此久的疫情之后,武汉早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火车刚刚出北京,就收到一条北京防控办的短信,要求通过 “京心相助” 回京登记信息,瞒报谎报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倒没有什么,京心相助里是这么写的:“在鄂北京人员返京温馨提示 3、铁路返京。由湖北省组织通过审核的人员到指定火车站乘车,返京人员在 12306 办理购票手续,列车抵京后北京各区将安排专人专车运送至各自居住地。”
突然发现,好像回北京,不是那么容易。
得知此消息,单位领导开始劝我还是别去了。让我中途下车(此时在河北境内),赶回北京。本来一定要去武汉办的事情,现在他又觉得一点也不着急了。
一番好意,我还是坚持去武汉。
在车厢里问了几个人,竟然没有一个去武汉的。(我乘坐的是到南宁的高铁),列车长一会说要注意戴口罩,一会说体温不正常要尽快上报,一会儿挨个点名每个车厢不戴口罩的人数。
空气越来越紧张。
经停郑州东,车厢里的人下的只剩下几个人。又呼呼啦啦上来一大批。这次,终于有去武汉的乘客了。
就这么提心吊胆的时候,忽然我背后新上车的乘客开始咳嗽。
吓得我赶紧站起来,站到车厢连接处。
终于,到了武汉。
人来人往,一片祥和。和北京西站没什么两样,除了车站人少了点,硬件新了点。
绕了一圈才找到打出租车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异样。
到了武汉著名的科技中心光谷,先入住了全季酒店。上图就是光谷的景色,隔着窗玻璃拍的。
路上人来车往,好不热闹。
照片不知道为什么成了横版的,我明明是竖着照的。谁指导一下。
武汉比北京热,路上已经有很多人不戴口罩了。
等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一辆空着的出租车,于是我习惯性地掏出滴滴,滴滴不能叫车,需要首先注册一个武汉健康码。通过支付宝无法注册,通过微信注册成功。
但滴滴提示我 29 分钟后距离我 6 公里的地方才有一辆空车。
于是,我学到了在武汉打车要用 T3,这个 T3 不是航站楼,而是一款打专业出租车的软件。可惜,等我下载到的时候,又发现身边有小蜜共享电动自行车。
当然我错了,这个不是小蜜。但发现的时候,我已经又交了 299 块钱的押金。
最后我是骑着共享自行车到达目的地的。一路上堵车。
如果说武汉交通和北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武汉的路口一定要不怕死。
像我这种怕死的,过路口简直就是灾难。因为武汉的很多司机是不会让行人的,无论有多少人都不会让。
但不怕死要有个限度,那就是如果看到武汉的公交车,必须要怕死。
因为武汉公交车司机是真的直接撞过来的。不怕死就真死了。
总之,武汉没到之前,风声鹤唳。到了之后,就是一个车水马龙的人世间。
午餐吃了 18 元的盒饭,两荤一素一瓶饮料一碗粥。味道很不错。
明天要回北京了,才注意到,回北京要提交核酸检测报告。
而这个报告要 24 小时才能拿到。
所以,立马赶往同济医院分院。
132 大元,核酸检测。
这不是我,这是我前面的一位。
大夫插鼻孔我没注意,差点仰着翻过去。大夫愤怒地看看我,似乎要换个鼻孔再插一次。还好我的哀怨的眼神,让她适可而止。
24 小时后我就在火车站,只能等电子报告。
武汉同济医院分院,人还不算多。
但我从 “京心相助” 小程序里得到消息,回北京还要 14 天居家隔离。问题是好像新闻说,从武汉去北京已经不需要隔离了。
到底听哪个的?有没有权威的消息。
我的一个朋友比我晚一天去北京,他说咨询了当地防疫办,不需要核酸检测,也不需要居家隔离。
我有点晕菜了。
这次疫情恰恰已经证明了
武汉在中国版图里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
舍我其谁!!!!!!
武汉现在的世界知名城市,谷歌指数比伦敦还高,武汉恢复的好不好,亦或者武汉从此一蹶不振,对中国来说都是国际上的脸面问题啊,政策性的扶持肯定会来,争取打造成一个国际样板工程,国家过几年再在国际上宣传一下武汉如今的情况和建设,中国很有必要把对武汉的负面知名度扭转过来,反而利用起来形成正面知名度。
经过这次事件,武汉改革必将更加深入啊!必将纠错!政府只会更加开明更加好。跌了个大跟头,在全国的帮助下,也算是爬起来了,这大教训也算是吃了很深刻。
武汉的自身条件又不差,教育医疗比深圳还好,是深圳的人才大本营。我比较看好!要成长,哪能不跌跟头,关键是爬起来了~
我对这些经济、政治真的一点都不敏感,因为没接触过这些专业;现在的工作、生活的圈子也不怎么接触这些。
但是,我对武汉的爱,一点都不少!
不管如何评级,武汉在我心中,都是棒棒哒!我的家,我日后人生为之奋斗的城市。
去过北京、上海,说实话,没什么太过于震撼的情感了。
第一次去北京是 2008 年,那一年真的觉得哇,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北京的建筑——去过的小伙伴都知道,恨不得方圆十里的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那种 “庞大” 的规模。去年再去北京的时候,这种外观上的巨大落差感——没了,没感觉了,一点感觉都没有了。感觉就是从武汉到了北京,换了一个地方罢了。
去年暑假去了上海,陆家嘴,坐了船,围观了那一片高楼大厦——也没撒感觉,在武汉轮渡坐多了,也不稀奇了……o(︶︿︶)o 唉,我当时还偷偷地审视自己,生怕自己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了…… 但就是真的没撒感觉,可能还是跟第一句所说的——我对经济、政治不怎么敏感。
但是我对那种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传承感,特别着迷!
所以北京的皇家之气、皇家文化历史底蕴,始终是我心中的NO.1最爱,所以每次去北京,故宫必去!!数一数,去了也有七八次了,从第一次的震惊、震撼式的仰视,到现在的平视,甚至还会俯视故宫——但是呢,不能否认:每去一次,就越爱故宫!哈哈,我如今有浓厚的故宫情结,所以觉得能在故宫上班的同胞,都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呀!关于故宫的书,也买了有近十本。去年给自己和好友一人带了一本紫禁城100,盖了几十个章,等待的过程,好开心。
7月中旬,朋友开车带我去武汉的山姆会员店。
来回穿梭在街道上,陡然发现——武汉街道两边的房子,全部都改朝换代,变成一栋栋高楼大厦的新鲜脸面。车窗外,那种擦肩而过的都市感,很浓厚。
我相信,武汉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因为我们中国越来越好,整个中国的所有城市都是一样,都在努力的向前跑,向前冲,向前努力,向前奋斗!我们祖国,越来越棒!!!奥利给!!!
不会,除非借此机会能真正地挖根除弊。
以这一次危机前前后后所体现出来的官面上的种种现象来说,武汉给我的印象甚至配不上新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的名号,更别提什么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说法,我只看到了一座类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官僚遍地人浮于事的城市。
还惦记 “新一线城市” 这个虚名啊?这个名头是成都《第一财经》为了捧红成都搞出来的。新一线城市第一名就是成都,其他都是陪跑的。
与其想着这种虚名,不如实实在在改善城市治理。加强民生问题的解决。增强城市抵御危机的能力。
新一线还是新二线?难道面对病毒会有区别吗?病毒会因为你是 “新一线城市” 就绕道而行吗?
从云里雾里回到地上来吧!虚名真的只是浮云,最后能陪在你身边的亲人才是真的。
你去问问在这次病毒中失去亲人的武汉人。他们宁愿要一个 “新一线城市” 的名头还是要死去的亲人复活?所有人都可以猜到他们的选择吧。
新一线城市的名头?对我们老百姓起来说有什么用?
一句话:提高工资额度,降低消费水平。
武汉的春天如约而至。
随着确诊人数持续清零,整座城市的生活、工作节奏,开始有序恢复。
3 月 16 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印发《全市企业复工复产工作计划》通知,优先在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四个新城区,支持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双到位的企业和项目有序复工复产。
从当地媒体披露的湖北、武汉主要领导工作日程也可看出,“复工复产” 已成为当下武汉一大关键词。
自 1 月 23 日按下 “暂停键” 以来,武汉 “封城” 已整整两月。
疫情爆发前夕,2020 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 GDP 增长目标定为 7.5%~7.8%。而 2019 年,武汉 GDP 增速预计为 7.8% 左右。
早在今年 1 月 11 日,武汉集中开工 116 项重大工程,涉及总投资额 2712.5 亿元。这样的 “大手笔”,在全国城市中都算得上少见。
当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指出,武汉此举,“对于全国启动投资、改善预期、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武汉本身来说,重大项目将影响城市新一年的发展方向,也将是武汉接下来经济回血的重要抓手。
梳理首批开工重大项目名单,我们也许能够借此窥见,已经 “失去” 一整个冬天的武汉,哪些领域将成为它回归经济常态的关键?接下来,又该如何向既定目标努力?
突发的疫情,再度唤起人们对医疗健康的关注。研究机构指出,医疗卫生用品和设备或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对于生物医药重镇武汉而言,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格外突出。疫情期间连轴运转的生物医药企业,不仅缓解了武汉药品和器械短缺问题,而且在武汉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进程中,2020 年也是一个重要节点。
根据《长江日报》披露的项目清单,武汉今年首批开工项目中,不少涉及生物医药领域。
其中包括,位于东湖高新区的生物创新园二期项目、中创医疗器械和特医食品项目,江夏区的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研发生产中心项目,武汉经开区的同济现代医药生态产业园项目以及临空港经开区的达诚佳禾中药产业园项目等。
光谷生物城一直被视为武汉生物医药产业核心载体,而生物创新园是光谷生物城六大园区之一。
按照规划,生物创新园二期将延伸生物创新园核心功能,鼓励光电、信息、生物技术企业跨界合作,开展以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细胞制备、医疗大数据、移动医疗为方向的产品研发。
生物创新园二期开工,为光谷生物城进一步突围提供了新的空间。2018 年,“10 岁” 的光谷生物城定下 2028 年完成生物健康总收入达万亿的目标。然而,其相关负责人也注意到,北京、上海、苏州、深圳、成都等多地均在加快生物健康产业布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的竞争局面,让光谷生物城也面临挑战。
去年底,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武汉光谷生物城所在的东湖高新区位列第四,在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之后。
![](data:image/svg+xml;utf8,)
2020 年,正是武汉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力的关键之年。
去年 4 月,《武汉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9~2035 年)(送审稿)》发布。
根据规划,到 2025 年,武汉大健康产业总收入将达 8000 亿元,新培育 100 亿级企业 5 家至 8 家;到 2030 年,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达 13200 亿元,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
其提到的医药产业 “一城一园三中心” 布局中,年初首批开工重大项目所涉及的光谷生物城和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分别对应其中的 “一城” 和“一园”。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有近 2000 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到 2018 年,大健康产业总收入突破两千亿元。
此前,当地主政官员曾指出,武汉具有独特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空间、人才储备,是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的基础,“武汉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基础、有信心”。
与生物医药产业类似,在此次疫情中,新兴产业成为稳住这座传统工业大市经济脉搏的关键领域。
当地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在武汉汽车产业几乎停摆时,通信电子产业几乎没有停工,且短期内所受影响基本可控。
曾因钢城与汽车城闻名的武汉,产业结构调整的端倪已现。
2019 年,武汉官方将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定义为当地三大支柱产业,其 2018 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突破 5000 亿元。而根据武汉此前规划,在汽车和装备制造等现有产业增长有限情况下,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成为武汉冲击 5000 亿产值的产业。
对此,武汉 2020 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数据是,2019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达 24.5%,而数字经济占比则达到 40%。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首批开工项目中,亦可找到此种变化痕迹。
在蔡甸区新布局若干汽车材料、零部件生产与配送项目同时,不少代表新兴产业的大项目亦在武汉开工,比如国家存储器(一期)未来馆项目、华中科创产业园项目。此外,5G 网络建设也被纳入武汉今年首批开工大型项目当中。
国家存储器可谓武汉光电子产业 “拳头” 项目。天风证券宏观分析师宋学涛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武汉拥有国家大基金和紫光集团投资 240 亿美金的长江存储,基本代表了国内存储芯片最高水平,设计制造中国首批 3D NAND 闪存芯片。
而这些闪存芯片,正是来自国家存储器基地未来或将建成的 3 座全球单座面积最大的 3D NAND 闪存 FAB 厂房。
据媒体报道,该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数据中心等,全球市场规模约有 2000 亿美元,但有 99% 市场份额被外国厂商把控。该项目被寄望于打破国产芯片 “失声” 现状,多家券商研报及公开报道指出,2020 年底其产能将达到 5~10 万片 / 月。
此前,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预测,2020 年将是存储器黄金十年新的开始。而在武汉,更多与芯片相关的项目亦在推进。
据 2020 武汉政府工作报告,武汉将加快实施一批 “芯屏端网” 重大项目,汉江湾科创总部基地、阿里巴巴武汉产业社区等 265 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工。
更大的 “一盘棋”,亦在武汉城市规划中运筹帷幄。
在首批开工城建项目中,武汉轨道交通 12 号线开工建设吸引了诸多关注。这条全长约 59.9 公里的地铁线路是武汉首条地铁环线,将 7 个中心城区串联起来。作为 2018 年全国地铁里程增幅城市前三,武汉在轨道交通上再进一步。
但放眼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武汉这一步迈得并不算最快。尽管是中西部城市中起步最早的城市,但在去年被成都后来居上。而若加上两市在建里程,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
轨道交通被认为是解决现有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曾指出:
市域快轨将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市范围,使外围郊区、卫星城成为人们日常可以居住生活、通勤的区域,由此优化大城市空间布局。
而在此次疫情中,以疫情中心武汉为代表的大型城市暴露出的问题之一是,由于人口过度在中心城市聚集,一旦遇到大型灾害,负面影响将十分难以控制。
**去年年底,武汉出台精致武汉三年行动计划,包含高质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内容。**除开通或延长地铁线路外,轨道交通国博控制中心项目和蔡甸区柏林地铁小镇项目同样成为今年首批开工项目,意在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在城市治理上的作用。
据报道,武汉轨道交通国博控制中心项目即武汉集所有轨道交通线路的线网控制中心。建设完成后,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线网运营、指挥、调度功能,以解决传统线网中心建设布局分散问题。
蔡甸区柏林地铁小镇项目则掀开武汉地铁小镇建设的冰山一角。根据此前规划,武汉共规划 6 个地铁小镇,主要布局在新城区,以一镇一主题规划,而此次开工的柏林地铁小镇规划为国际营养健康城。
武汉地铁集团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段瑜此前介绍,地铁小镇将以日本多摩新城和香港沙田等世界知名 TOD 项目为参照,打造成综合小镇,并赋予产业功能,“虽不在城市中心,却可享受在中心城区的一切便利”。
有人指出,**疫情是对中国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验。**轨道交通仅仅弥补了武汉城市治理短板之一,要让城市更具韧性、更加可持续,包括武汉在内的中国城市,要做的还有很多。
国家中心城市,一场疫情打垮不了。
1、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但毕竟不是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都在,目前是信心需要一点点恢复。
2、空前的关注度,治理能力提升。中央对武汉的政策照顾必然增加(更换了执行力强的领导班子),武汉仿佛坐了一次过山车,从慌张到从容,我自己的感受,小区的管理能力较疫情之前提升一个档次。
3、我是武汉解封后,从外地回武汉的,回来之前,家里人各种担心,回来后发现,人的情绪很容易走极端,现实没有那么悲观。武汉人说话没那么大声了,想被人折磨后的沉默。改变在不经意间发生。只有经历了生死,才会对生命更加热爱吧。
4、1911 年的武昌起义,1930 年代大革命的中心,耗费全力修建的长江大桥,武汉从来不会被忽视。
之前没有深入了解过武汉。但是疫情后明白武汉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希望武汉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
成不成为一线城市不重要,但是中国人会更爱武汉,湖北人会更爱武汉,武汉人会更爱武汉!!!
武汉,这座城的凝聚力会变强,武汉一定会越来越棒的
武汉怎么样不知道,江浙沪吹是真的牛逼从微博到知乎甚至鸡汤公众号都全方位覆盖。又不是疫情始发地管理能一样吗,何况浙江感染人数都全国前三了管理得那么好就这个结果?
另外讲个笑话,走个路都能踩死几十个人的地方都开始吹城市管理水平了
自从这件事之后,超一线的想法这 3 年就不用想了,还是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和江浙沪湾区;
幸好湖北的官场换了个天,百姓们应该挺期待新大佬在湖北的政绩,好好发展还是有机会的,不过这几年先好好恢复吧,被肺炎一搞,整个城市起码要停滞半年了
这是个引起地域攻击的话题。
只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所有城市恢复原来的样子。
太喜欢武汉了,回答这个问题又看了几遍武汉地图。
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
这是 2018-2019 中国内地城市综合排名 20 强名单,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联合国人居署两个机构评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专门从事城市经济研究的非盈利性机构。联合国人居署是负责人类居住问题的机构,全称是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可以看出,评选机构足够客观公正权威。
排名以综合经济、科教与医疗、交通与客流、城建、城市文化五个维度分别打分,最后根据总分排名。
从上图可以看出,武汉综合排名全国第 5。细分各类排名均比较靠前,其中城市文化排名第 8,科教与医疗排名第三,其他排名均在前 5。
这是武汉的历史排名,是武汉去年交出的成绩,这是一份完美的答卷。武汉是一座有底蕴也有朝气的城市。
疫情对武汉的影响非同小觑,1100 万人暂停了轨迹,76 天,我们迎来了重生。
这期间,我们蜗居在家,这期间我们经济停滞、交通中断、城建停止…… 但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我们浴血奋战,我们创造奇迹,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终于,赢来了 4 月 8 号那一天——重启。
失去的时间,我们要赢回来。
2020 年第一季度,停滞的武汉,GDP 几乎腰斩,排名第 20 位,只比第 21 名的泉州多了 0.06 亿元。
二季度国家的 GDP 增速是 3.2%,武汉的数据虽然没有披露,但已单季打平,恢复到了去年同期水平。从深蹲到恢复,再到三四季度的冲刺,这一切,来之不易。
在此期间,中央和各部委、企业和民间对武汉的发展做了大力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下列是一些重大事项记录:
应勇王晓东与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座谈 2020 年 07 月 17 日
应勇王晓东与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座谈 2020 年 07 月 15 日
应勇王晓东与中远海运、上港集团董事长座谈 2020 年 07 月 16 日
中国有色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彤宙拜会湖北省委书记应勇、省长王晓东 07-12
应勇王晓东与中国电子董事长芮晓武座谈 2020 年 07 月 08 日
应勇王晓东与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毛伟明座谈交流 2020 年 07 月 03 日
应勇王晓东与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座谈, 加大金融服务惠企力度 2020 年 07 月 03 日
做大做强 “芯屏端网” 产业! 应勇王晓东与小米雷军、紫光赵伟国座谈… 2020 年 06 月 18 日
为广大企业在湖北更好发展创造一流营商环境! 应勇王晓东与中交集团… 2020 年 06 月 17 日
支持广大企业在鄂更好发展! 应勇王晓东与宝武集团、南航集团负责人… 2020 年 06 月 15 日
共同拓展 “光芯屏端网” 产业链! 应勇王晓东与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 2020 年 06 月 20 日
应勇、王晓东与中交集团总经理宋海良座谈交流 2020 年 06 月 17 日
应勇王晓东与国铁集团董事长陆东福会谈 2020 年 06 月 13 日
支持湖北建设国际航空客货双枢纽! 应勇王晓东会见东航董事长 2020 年 06 月 04 日
湖北新闻 · 应勇王晓东出席全省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大会 主动作为奋发… 2020 年 05 月 15 日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代表组团考察湖北, 应勇王晓东与陈东升等企业… 2020 年 04 月 30 日
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武汉人民的热血奋斗,我相信,武汉的经济会很快追上来的。
以上是经济的维度,我们再来依次看下科教与医疗、交通与客流、城建、城市文化的影响。
科教与医疗
首先看科教与医疗,此项是受疫情影响最小的,医疗水平可能经过磨练反而会加强。看下 7 月 20 号的消息:总投资超过 100 亿元的,武汉 6 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开工建设。这其中的重点,就是 “四区两院” 项目。
所谓 “四区” 即武汉的四个新城区首次大规模建设三甲医院。在武汉的江夏、黄陂、蔡甸、新洲四个新城区,各建一家平战结合医院。所谓平战结合,是指平时作为三甲医院正常门诊,一旦发生疫情这种情况则进入战时,床位可迅速转为隔离病房。平时开放床位 1000 张,战时扩大到 2000 张,真正做到平占结合,资源合理应用,应急谋远相结合。
“两院” 是指设立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以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质子医学中心。这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见效最快的项目,意味着武汉的整体医疗救治能力向国际高水平迈进。
相信有 “四区两院” 项目的建设,武汉的科教与医疗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
交通与客流
直接上硬货,2020 年湖北有 6 条高铁线路要开工建设。
分别是西十高铁,沿江高铁武汉 - 宜昌,沿江高铁武汉 - 合肥,呼南高铁襄阳 - 荆门,荆门 - 荆州城际,武汉枢纽直通线。
西十高铁,起于西安东,终到十堰东,是西武高铁的一部分。西武高铁武汉到十堰段已经开通运行,未来中西部两大核心城市将直接互联,不必再北上郑州。
沿江高铁,是连接上海与成都的一条高速铁路,设计时速 350km/h,经过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等大城市,重要性不言而喻。线路建成后武汉到上海将只需要 3 小时,极大接近了武汉与一线城市的时空,相信这条线路会给武汉带来更多的机遇。
呼南高铁,北起内蒙呼和浩特别,南至广西南宁,是国家铁路网 “八纵八横” 中的重要一纵,是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干线。线路建成后湖北襄阳将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可与郑万高铁、西武高铁换乘。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可扩大武汉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影响力。
荆门 - 荆州城际,是呼南高铁的一部分,扩大了湖北的高铁城市圈,同时也接近了江汉平原与武汉的距离。
武汉枢纽直通线,起始于汉十高铁云梦东站,终于武广高铁乌龙泉东站,直通线连接多条高铁线路。其中新建孝感南、汉川东、新汉阳 3 座高铁站。直通线对武汉有重要意义,将串联起武汉多个高铁站,从西安、重庆等本部方向经过武汉南下的车,将不再调头换向。
6 条高铁的建设,将强化武汉枢纽的地位,提升武汉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流客流物流资金流到武汉。
-– 先写这些吧,未完待续 —
首选,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肯定是一线水平,
然后教育医疗水平更是远远甩开某个一线城市(深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灾大难后,中央肯定有大量政策扶持,正是快速出政绩的时候,新省委书记完成经济恢复,弯道超车,妥妥的入局
目测武汉经济明年开始增速大幅提高,房价稳中有升
要看疫情走势,不排除武汉成为国内第一个集体免疫的城市,资源搞不好都要倾斜过来。
那些说武汉祸害全国的家伙们,那些说武汉如果早早行动就能扼杀不至于祸及他人的家伙们!
麻烦你们看看农历,爆发期是什么时候,历年返乡春运人口数量!
麻烦看看全国交通路网武汉所在的位置,看看九省通衢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
麻烦你们想一想,当年非典时期,通讯、交通、人口流动,一样都不及现在,却一样是全中国普遍性传播!更别说如今这个一个小时就能把亿万人吐纳到全国各地的枢纽城市。
诚然,作为武汉市民我也愤恨!甚至在封城前的两天我们普通人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病有多大的危害性,更别说周边的城市。
但是武汉的做法,不好 但是不算错。这种甚至存在潜伏期的人传人病毒就像是上帝隔着墙砸砖头!它是不查你籍贯查你口音的,只要有了突破口他就会出来!很不幸,它爆发在了武汉,这个人口密集且多样性的城市!也很幸运,甚至它是医疗资源全国前列的城市!这样的城市都扛不住了,敢问有几个真的能扛得住!那些除了仗着自己人口流动小天天念着早封一座城少害千万人的真的底气足了?
要知道,如今社会,制造恐慌 和 确定谣言是否真实 对于这样一件事来说,它真的有几个领导班子能当的住? 体量如此大的现代化枢纽城市,做到落实封城,需要什么样的等级命令下达,正常人思考一下。
爆发,是人祸。“出逃” 不是真的,也不是有意而为,只是跟更多盼望归返故里的浪子重合了。控制,不是你们说的那么轻巧。你没有置身于此,就请不要打着感同身受的名义来蹬鼻子踹脸
这么长远的布局,肯定能崛起的。
曾经自嘲过我们就是最大的县城。。
齐平北上广深几乎不可能,从南京成都杭州等强二线队伍中掉落也是不可能的。
抛开武汉科教文卫交通等固有优势,这几年经济发展这么强劲,说明武汉的的招商和营商环境是中国前列的。除此,武汉在政务服务也算不错的,网上办一次办也在推行,作为一个普通人感觉办事是很方便顺利的,治理水平绝对不差。
只是这届 LD 真心不行,明摆着拿武汉当跳板,心里全无百姓。换了新 LD 马上就振作了很多,武汉的很多普通人,也在冒着危险全力维护着城市的运转。武汉会好起来的,未来还会更好,
看了知乎各种回答,觉得挺搞笑的,一群人在那自嗨,我觉得大家太操心了,武汉能不能成为新一线城市一点都不重要,就像国家不会因为害怕疫情拖累整个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就放弃救治武汉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有些人非要把武汉和北上广深作比较,还有些人说其它二线城市会赶超武汉的,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因为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和其不可代替的地位,比来比去毫无意义。我不知道这样的时候有些人唱衰武汉有什么意义,就像你一亲戚病了,好不容易好了,你不祝福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还落井下石说人有后遗症永难再好。武汉是中国的心脏,武汉要完了,中国能好吗?查一查武昌起义就知道武汉对于中华之意义。疫情过后武汉还是武汉,他只要做好他本该做的就可以了。作为武汉人,我既不吹武汉,也不黑武汉,不管武汉怎么变,我都热爱他,我和千千万万的武汉人在坚守武汉,我们不是什么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我们和大家一样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只是我们不幸恰好碰到了疫情而已,仅此而已。就像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每一个人都会本能去克服困难一样,这没有什么大不了。
一线城市很重要吗?只是疫情来了就谈论这些有意义吗?
武汉是中国的重要城市,我们选择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能的
疫情只是短期相关,对长期,屁的影响也没有。
中国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
第一上海,第二就是武汉,
就像上海一样,什么政策,人才,资金,技术,都是加分项,而不是绝对项,上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这些东西都会向上海倾斜。
武汉同理,疫情也许还是催化剂。
武汉啊,那是武汉啊。中国的地理中心,你看看周围的邻居一个能打的都没我在,河南,湖南重庆,那个不是人口大省教育短缺的省份。在没有这次疫情的时候武汉成为新一线是时间问题。有了这次疫情也是时间问题。但我现在最大的疑惑时,武汉这个城市还是有点问题,太乱了,就这也是新一线。都没有村头的养殖场正规。这都是什么玩意
武汉会一落成为十八线小镇,这次疫情会让湖北一蹶不振,被西藏自治区超过。中央不再会关注武汉,武汉的铁路网络将会移到成都、重庆去,以后火车都不从武汉过了,都会绕过去,或者坐飞机直接飞过去。疫情过后,在武汉的人都会离开武汉,去周边地区,武汉的大学将没有人报读。你们这些落进下石的人如愿以偿了,开心不??
就凭你们这些个凡夫俗子,还在这里妄图预知一个城市的命运。刚刚建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几个人会意识到他将重回世界之巅的。 全球 70 亿人,几个人能预见中国会发展如此迅速的。
武汉的教育、医疗、区位优势,不是一次疫情就发生改变的。
教育而言,始终紧随京沪之后;医疗资源排在全国前十;地理位置,更有九省通衢之称。
近年武汉发展迅速,疫情爆发在武汉,有应对的不足,更有随机概率。试问这场攻坚战,如果换个城市,就一定能打得更好?
至于能否北上广深之后的第五城,这个,还需要九头鸟们不懈奋斗。重庆、杭州也是很有竞争里的。
看看江浙沪的执政能力吧。什么超一线?新一线,这执政能力就是二线城市
国内范围内,疫情对于武汉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是从国际上来看,疫情对整个中国有了很大的影响,也进一步刺激了欧美对中国的围攻,我才疏学浅,看不清猜不透未来的走势,只希望我们这个民族披荆斩棘大步走下去
超一线城市就不谈了,太遥远了,恢复元气尚需要一些时间。
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要承担的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任。国家战略不会因为一场瘟疫说没就没了。
现在问题是郑州,成都,合肥等城市也各自承担了重任,武汉自己栽了个大跟头,在各大城市互为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不排除其他城市吸引人才和资源(起码从北上广深回流二线城市的人今年去武汉的就不多了),可预见武汉的日子不好过。武汉对疫情的处置打压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武汉的热情,也对城市现代化管理能力产生疑虑。
以前你如果问,武汉能成为北上广深后的新一线城市吗? 我会表示怀疑,毕竟武汉的互联网市场不是一流的,金融市场也不是一流的,给大家分享几个可能平时没有关注的数据;
从总体上看全国 GDP 过万亿的城市超过 16 个,武汉和北上广深有质的差距,目前要追赶的城市天津苏州成都重庆杭州等等,而且宁波郑州长沙的年增长速度都大于武汉,而且也破万亿;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 2.4:43.0:54.6,可以看出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在 “万亿元城市” 中仅排第 10 位,所以目前来看武汉仍然是工业主导的城市;具体营利性服务业还是非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均和杭州南京成都等有较大差距;从这次疫情也可以看出之前政府班子的做事风格,处事能力,在武汉的朋友可以明显感觉到这几年的 GDP 都是靠基建撑起来的!所以新冠肺炎疫情前,我会怀疑武汉成为北上广深后的新一线城市的地位;
但是武汉国家战略性大城市的地位不会改变,这次疫情从另一个角度也给了武汉可以快速赶超杭州南京等的可能;大家在缅怀汶川大地震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当年一片废墟的汶川建设可能远超越你老家了,所以政府国家的支持,可能促使一个地方快速崛起这点毋庸置疑;举个例子,本人在武汉创业的这两年,深感政府对中小企业对创业公司丝毫没有一点支持,换言之武汉不是一个有创业基因的城市,所有的企业存活都得只靠自己,加上本身市场的局限性,所以本土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寥寥无几,对,大家知道的斗鱼就是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了,22 亿美金的市值,斗鱼的市盈率目前高达_390.8_,也就是公司的每股收益几乎为 0 了,公司已经没有了太多盈利的模式,这是最大互联网企业的现状;
所以武汉人民武汉中小企业的需要的是支持,需要的是政府大力扶持,无论是贷款降息,还是吸引人才落地,还是其他惠民政策,对于中小企业都是雪中送碳,疫情结束第一时间杭州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刺激消费已经开始发放 16.8 亿的优惠券,而且肯定还会继续加大,武汉今年的政府财政赤字肯定很严重,企业税收减免,支出大幅增加,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就算续命神器,大宅(灾)后必有大治,今年的武汉基建会继续增加,改革会继续深化,中小企业会加大投入,惠民政府会接踵而来,你求神,说明你相信神,神不帮你,说明神相信你,武汉会重新站在国人眼前,充满各种机会,不为了赶超任何一座城市,只为了让大家相信一直在努力,每天早上一晚热干面,宵夜啤酒配小龙虾,大家都只想好好过日子……
武汉真的是很奇怪的一座城市,我大学在那里读了四年,第一次去的时候真从没见过那么开公交车的,武汉大学真好多啊,牛皮的大学真是一座座闪闪发光呢,但似乎武汉一直都留不住人才啊,我反正离开回杭州了,我的大学同学有很多湖北的也都离开了,培养那么多人才却留不住人才真是可惜,要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给他们创造留下来的机会我估计还是很难。
这次疫情浙江被表扬了,其实我自己到一直觉得杭州的发展远比不上北上广,浙江也是有很多人才离开了浙江去发展,去上海有更广阔的前景呢。
这次疫情之后武汉的发展还是要看国家如何支持了,大力扶助的前提也要全部换一遍相关人员才行了,现在不比 03 年了,03 年的网络没那么发达,广州和北京政府也从没被这么扒皮过,政府公信力都耗完了,骨架都不对了经济又怎么稳。
认为问题仅仅出在鄂省政府的人,到底是不敢继续想,还是脑容量实在不够呢?
人不传人,可防可控是哪个地方来的人说的?
层层上报,再派员处理,再上报,最后一层一层捂事,换了谁都不会好哪去,包括你们大吹特吹的江浙沪!
一些吃了没事的闲人还能对一个城市做出前景预测,笑死人。历史的洪流绝不是键盘党决定的。
中华城市吧转战知乎了?
换掉一批官员,会有新的希望。
另外最好问问现在的武汉人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还愿意在武汉发展吗?
两江划三镇,
对外凭一己之力点亮全球,对内用垃圾车装爱心肉,这种水平要是算新一线,那中国就完了
在家憋疯了么
经济短期受到打击很大,但是受到的损失最后都会通过中央的政策弥补回来,而且会得到的更多,不会影响武汉二线城市的地位。
至于说什么人才流失,招商引资被影响的在政策的大水漫灌下都不是什么大事。担心武汉的管理水平?减税减租补贴砸到你不担心为止,资本都是逐利的,更何况除了沿海一些省份外官员的管理水平都是大同小异。
为什么要政策呵护武汉?武汉的地理位置以及现有的产业决定了它在中部地区的不可替代性,武汉跨则中部不兴。其他城市想分一杯羹?武汉的支柱产业包括汽车,钢铁,光电,通讯,石化等等,这些产业是很难转移的,而制造业才是中国崛起的基础。巨无霸如东风,武钢,长飞,长江存储等建在武汉本来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人才流失或者停工会造成的影响,但是影响没那么大,只要龙头不跨,相关产业集群无非就是短期增长放缓而已。至于人才流失影响大的互联网,传媒这些产业本来就不是武汉的强项,或者说武汉根本就没有依靠互联网相关产业的想法。
受影响大的是湖北除了武汉以外的其他城市,本来一些劳务输出大市现在人都出不去,工作岗位都被其他省的抢走了,有些市以农业为主,经此一疫也损失惨重,而中央的政策一向是先帮龙头再扶小弟的,这些小弟们未来几年的日子要惨了。
可以啊,毕竟跑得最快的不一定跑得最远,跑得最远的往往都是各方面都均衡的,毕竟中国会老,所以均衡的武汉还是会成为超一线的。长期几十年来看,一个肺炎对武汉发展趋势影响有限的,毕竟九省通衢,中国经济大动脉,发展潜力很大的。
懂得长江经济带的脊梁意味着什么?就知道武汉的重要性了!中部崛起是必然,是大势所趋。
1. 武汉近代史非常辉煌。晚清民国仅次于上海,改开初中期全国前五。武汉本就是明珠,改开初中期为了支持沿海地区发展,税收上缴国库,二十多年累计一度高达广东省税收上缴两倍多。连优惠 ZC 也没有。抽血抽的无米下锅,公务员紧衣缩食,城建停滞,招商引资困难,谁让太破了呢。
2. 武汉脊梁汉企爆炸多。武船武钢武铁武船、中铁大桥局中建三局 7 字头研究所等。涉及桥梁摩天大楼铁路核能,航空航天军舰导弹等等。代表:南京长江大桥、上海长江大桥、北京中国尊、深圳国贸大厦、贵州天眼、国产航母(叫湖北号航母吧)、珠港澳大桥、三峡工程设计、南水北调工程、葛洲坝工程等等。承建方自己查查。
3. 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非常高。其地位一直都很强,你们别说她不是直辖市,看下面几张图。明面上不说,其实就是而已,并且武汉以前就是中国第一个直辖市,后来取消了,为了带动湖北经济和充当门面呗。科教文卫内陆数一数二,谁让武汉天资卓越呢。
中国的一线只有三个,北上广。
然后形成的三个经济圈,这三个是黑洞,会吸走附近一切的资本,人力,技术,产业链,政策,地理资源优势,行政效率,商业氛围。
而且未来 100 年都是。
就武汉隔壁的潜江市做的可以说是楷模!其他地方团队接手的时候只有 74 个感染
只要长江不断流,武汉永远是一线守门员!
武汉的竞争对手就是河南的郑州。
郑州武汉这俩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城市,不知道谁以后是中原城市群的大哥!看国家政策。
不少其他城市的人想吃人血馒头,巴不得武汉死啊,只可惜中央已经定了调了,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阿,走着瞧吧 ,我看好武汉
就这么说
踩武汉的基本都是和武汉差不多城市的人
点名 (成都杭州重庆南京)
你去看看北上广深的就是喜欢看你们互相掐架 二线往下的都是看热闹的
都是中国人 只要是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发展的好都是对国家有好处的 不要有这么大的恶意
武汉不管有没有这次疫情,都不可能和北上广深比拟,它们四个应该称之为超一线(广州可能稍差一点),武汉定位应该是和杭州之类(比杭州稍差一点)的准一线吧
不可能。
1. 地理上,武汉在中部地区位置优越,但是并不存在不可替代性。何况现在交通越来越发达,所谓 “九省通衢” 其实也就那样。
2. 软实力上,武汉已经通过这次疫情交给全世界一个零分答卷。无论是决策反应能力,还是危机公关能力,还是品格道德水准,还是医疗保障…… 不能说不够好,但明显德不配位,甚至支撑不起一个千万人级别大城市的摊子。一旦出现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就是一败涂地,试问谁还会下注到这上面。
3. 人心上,武汉通过一系列人类迷惑行为成功让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省的口碑名声一落千丈。疫情给国内国外无数人带来了相当程度的损失和惶恐,这些怨气毫无疑问会有一部分落在武汉市上面,并持续很长时间。
4. 现在对武汉的前途命运、对武汉的感情印象最悲观最糟糕的其实是武汉人。武汉疫情的死亡率全球最高,而这还是相当一部分病人无法 “确诊” 情况下公布的官方数据,生离死别、妻离子散对部分武汉人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说留在武汉的武汉人,至今还在继续等候死神摇骰子。
5. 经济上,整个湖北省的生产活动都被冻结,至今没有明切的解冻日期;至于疫情的发源地、爆破点的武汉,就更加遥遥无期。中小型企业和个体户基本很难支撑下去,至于普通民众,起码好几个月的收入白给。
总的来说,天时地利人和全失,疫情过去武汉能不跌落到二线城市末尾儿就算烧高香了。
说几个小片段吧
上班地方在光谷,每天中午跟同事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基本上都上不了电梯。里面全是外卖小哥。老板对于这个中午的休息时间也是比较弹性,所以也是能让就让。有一回听一个外卖小哥讲,全国现在就武汉送外卖的最多。多少多少万外卖小哥,大骂武汉是个垃圾城市。但凡是有个稳当工作提供给他们,谁愿意在武汉这种雨天内涝,晴天烤人的地方送外卖?
隔壁一家公司,每天上班喊口号。一个公司的销售,好像是做什么饿了吗代运营的。一个公司都是销售,想想有多可怕。怕不是传销。之前在武汉接触过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行业。这种公司比比皆是,招刚毕业学生生做低端销售,反正一个月 3000 底薪,一大堆毕业生蜂拥而至。卖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还有一个叫什么启恒智的公司。我之前接触过,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卖什么的。
老丈人开滴滴,每天早上 6 点起晚上 11 点回。还一大堆滴滴司机。
然后,武汉的房价听说又涨了。
工资少,房价高。没岗位。皮包公司遍地。从这些角度讲我并不觉得武汉有任何一丢丢的希望。
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在新的领导班子那里吧,要是还是和以前的领导班子一样我觉得是真没啥希望的。其实想想也挺悲哀,为啥我们的命运要被寄托在一界领导班子够不够有眼光这种非常不确定的事情上。想想看也只能怪自己能力不足吧,好好学习。工作之余多学点技能,业务端不熟的补足业务同时也要学点技术才是硬道理,争取早日成为一个不被淘汰的人
未来的事实在不敢保证,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知乎黑武汉黑湖北已经见怪不怪了。能不能成为一线超一线就我个人而言真的无所谓,只要能健康地发展就行,只希望湖北不会再有不好的事发生就行。这次我真的太难受了。
武汉本地人,就现在武汉的平均工资水平都是,3-5 千. 想到达新一线很难,物以稀为贵,武汉大学泛滥成灾,大学生遍地都是,企业老板总是一副你不做总有人做的态度,加上武汉将湖北省其他市的资源都吃了,导致周边城市发展缓慢,很多大学生毕业面临着要么回小县城,要么会老家种地,要么在武汉拿 3 千多工资勉强糊口的选择
之前我老婆有个同事,是武汉周边地区的,一个月工资 3 千 5 左右还要租房,其实她在老家的话,家里有关系可以安排她进入某银行上班,工资也不错,但是她最开始就是喜欢武汉这伪大都市的生活(跟北上广还是差了点),最终被我和我老婆劝了回去,现在至少工资高了,又在家人身边
我觉得像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武汉充斥着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本家所在的圈子大家默认工资 3 千,实际武汉消费已经直逼北上广(这三个城市我都还比较熟悉,我妈在上海工作 5.6 年,北京我去过两次,生活了大概一个月,广州我姑姑在那里,18 年也去过一趟)。实际工资水平太过极端,老武汉普遍有至少一套房,家里找关系找个国企随随便便混日子,一个月 3-4 千也过得还算可以,真正有能力的武汉人都去了大城市或者杭州,成都这样的也是新一线城市,只要武汉大学城还存在,武汉的工资水平就很难对齐一线城市,一将功成万骨枯,繁荣的新一线不过是老百姓困苦堆砌起来的假象
近些年不会,人文素质决定了。武汉的地理位置极佳,九省通衢,两江相会,湖光山色,又是江汉平原,华中地区来说武汉绝对是个大城市。但正是因为如此,过去依靠武力在这个好地方抢夺生计的影响力还很强大。简单的说,武汉人给外省的人的感觉就是好凶。也许两个武汉人在聊天,但是外省人以为他们在吵架。也许两个江浙沪在吵架,但是外省人以为他们在聊天。听重庆话成都话会觉得很可爱,听东北话会觉得有意思,等等,但是听武汉话就是感觉凶。大一的时候,我跟同学坐车来武汉报到,由于我们的司机是新手,进市区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剐蹭了另外一辆武汉车,所以直接往前开,武汉车逼停我们的车以后,上来就是对我们的司机两个大耳光!读书以后发现,湖北的女同学张口闭口跟男同学一样都是老子老子。这次大疫面前,先不说整个政府系统的管理水平,就说前后爆出来的打医生骂护士摆官架子的新闻还少吗?看看纪录片生门里,吵架闹事的不讲理患者是不是让人无语。当然,哪里都有凶悍的人,但是相对而言这里的比例还是更高一点。本科毕业以后,我离开了武汉去其他地方读研。最后研究生毕业,出于对武汉这个地方的喜爱也找了相应的工作在武汉,毕竟武汉离我老家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而房价比江浙沪等地方又便宜很多,但是被我妈一句话拍死,武汉人太凶了……
我喜欢武汉,不喜欢这里的人。怕挨骂,匿了~ 若干年以后,相信人文素质会逐渐提高,毕竟一代更比一代强,那个时候武汉也许会成为二线中的佼佼者。
答案是一定可以的。
疫情当下,我在上海朋友们的朋友圈里感受到,湖北以外的人,很多都对湖北或有敌意,或对湖北感到失望悲观。而我们公司,最近却意外接到了很多湖北朋友的开店咨询,甚至周一还收到疫情重灾区武汉朋友的定金,开始了选址服务。反观其他很多城市的朋友,却对经济、创业、未来,畏首畏尾。而湖北人,武汉人,受害最深,却依然心怀积极创业的激情。
恰好晚上和客户沟通的时候,我在家里踩椭圆机,看美国老派硬汉励志电影《洛奇》。
和有武汉梦的创业者聊着聊着,不禁泪目。
请关注武汉的垃圾分类水平
??武汉就是个二线,就算没这次疫情离超一线也太远了吧……
如果说几十年后、几百年后,中国不还能成为发达国家吗
我觉得并不会改变多少,像我这样从外地回武汉的都是考虑了很久,考虑了很多方面才回来,并不会因为一个不能持续的突发事件就影响我的大局观。那些不回武汉的,多半平时就没有太大意愿。
把 zf 能力作为理论依据的,请问有几个人去一个地方会着重看他的 zf?多半都是看城市未来发展吧。武汉未来发展还是乐观呀。
因为一起不能持续的事件就影响一生,不太符合大部分人的情况。参考 2003 年广州的萨斯事件啊!广州现在发展的怎么样,掉队了吗?
红十字 慈善总会 各级官员
全部能弄清楚,给大众一个满意的答复,那还有戏。
就怕疫情后的整治不够彻底,烂了的根没有拔出。
对我个人而言无法信任武汉政府,武汉很好,老鼠屎多了,不敢涉足。
中国很大,我很难再选择武汉生活 工作了。
这和武汉人民 武汉本身无关,这是领导层的问题。
普通人无法对抗这种层次的人,如果他们还在,能做的只有祈祷不会被影响或逃离。
此处质疑
关于武汉失去三到四届人才的观点。
实际上恰恰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人将不得不驻留在武汉。
为什么呢?因为,今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它省份都不敢接收武汉来的人。只要被封城封在武汉的人,哪怕只是路过,恐怕今年都只能选择在武汉就业,或者失业。
武汉会延迟开工这没错,问题是那些困在武汉的人,能去得了外地工作吗?不能,外地小区不让呆过武汉的人进门,外地企业不让呆过武汉的人上班,外地酒店不让呆过武汉的人住店。。。
今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要你呆过武汉,到哪都会被歧视,唯一选择,只有呆在武汉工作。毕竟武汉本地企业不可能歧视呆在武汉的人。反而就指望这些人复工了。
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
这次疫情一说起来都是辛酸泪,没有比武汉更难的了。
没有比湖北同胞更难的了,全国人民都躲着湖北同胞走。
讨论这个问题的题主,不管你是想看笑话还是怎么滴,哪个城市遇到这个问题,都是灾难。同是同胞,是否应该祝好?
武汉会保持原有的地位,因为可防可控。超一线没戏。
原有的稀烂班子还 “这样”,新来的领导还能差哪去?
武汉,只要在地图上不挪窝,始终会是站在北上广深这些超级城市之后的那一个!也就是始终位列所谓的新一线城市。
一个城市的优劣、发展与否,从古至今看似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其实是那片林子不下雨、那座青山不埋骨。
武汉,从我个人的、层次不高的、市井小民的角度,以及身在其中的切身体会,武汉历来都不是那个能一槌定音区域发展或是国家发展的地方,她更多的属性,是承载发展需求的转运站,是个助攻型选手。就好比血管之于人体,虽不是提供机能的脏器,但也举足轻重。武汉就是那条相对粗一点的动脉,但也不是最粗的那条。
地缘的缘故,武汉历来都是承南北、接东西,地理位置决定了,武汉就像扁担,扁担两头可以做大做强,但武汉缺留不住过多资源,这也就有了中华大乡镇的 “美誉”。看看武汉两头的地方,再回过来看看武汉,其实作为武汉人,或多或少还是有些不甘的,坐拥两江三镇,这么多年,其实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大发展,虽然每个五年计划都会牵扯到武汉,但最终落脚点和发力点都不在武汉。呜呼,武汉草民的无奈啊!
据网上的数据,2019 年武汉 GDP 位列全国城市第 6?第 7?无所谓,反正第二梯队,上不了天、下不了地。再看产业构成占比(网上随手一搜)农业 2. 4%、工业 43%、服务业 54. 6%。乍看,工业能支撑,服务也不差,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武汉是个集散地,工业缺少头部企业,服务业也没有什么太多特色。究其原因,就是人来人往,真正驻足的没多少。看似每年体量都有进步,却缺乏纵深发展。
再说这次疫情,很多大佬都说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蜕变和涅槃,就在当下,可是资本并不会青睐之前就不是很看好的地方,更何况这波反应城市管理方面诸多不足的疫情。我就不信资本会做慈善,来武汉报复性投资!
总结,如文首结论,武汉依然位列新一线,不会动摇!武汉始终是适合各色人等发迹的地方,集散地嘛,大机会虽不如江浙、粤闽,甚至不如成渝,但是风险相对要低很多。因此,武汉适合成长,作跳板,做大做强则很有难度。
湖北省 武汉市 一定会因祸得福!! 经济科技方面现在大家都有目共睹 .. 马上新一轮学科评估和双一流评选以及硕博点 肯定都大幅度倾向于湖北武汉 .. 本人预估湖北除去传统 5+2 省属高校会给出一个到两个的双一流指标!!
03 年后的北京,08 年后的四川(成都)。这都是几个大灾之后的城市,一个成了国际大都市。一个成了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不知道,但我知道很多本来打算留在湖北留在武汉的人已经改变主义了。甚至想把 42 开头的号码也换掉。
作为武汉人,说几句,美帝感染上百万,死好几万,有多少人质疑美帝综合实力不是全球第一,确信美帝会衰落吗?怎么换了武汉就一片看衰的?如果武汉承受不住这次疫情的冲击,成为不了新一线,那只能说明武汉原本就没潜力成为新一线。武汉真有这潜力,疫情也扭转不了武汉成为新一线的趋势,至多造成短期的扰动。
有说疫情暴露武汉政府能力差,判断武汉营商环境不行,看衰武汉的。我只能说事情没落到你头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经不经得住。你看,没落到欧洲美帝头上时,他们都嘲笑武汉和种花家,真落到他们头上,发现还不如武汉和种花家。要按这些人的逻辑,全球大小公司 CEO 都应该立刻发现种花家才是全球政府治理能力最好,营商环境最好的,还不速度把全部家当迁往我种花家?
有说武汉对人才吸引力的。说实话,我读大学的时候,外地同学,甭管哪个十八线小县城的,都瞧不起武汉,因为一个传统偏见,武汉甭管怎么发展,就是个大县城,武汉人素质差。我作为武汉人,从没指望这些大学生留在武汉,建设武汉。武汉这些年在人才方面就干了一件事,留住湖北本地人才,不被外省吸走,吸纳一部分中部省份人才,比如安徽江西湖南。说什么百万大学生,按照逼乎人均 985、211 的水平,这百万大学生里有多少 985、211?有些人大学不咋地,读的也不咋地,末了离开武汉还要吐口唾沫星子,觉得是自己太牛逼,武汉配不起。
武汉建设归根结底靠武汉人自己,纵然再多看衰,再多嘲讽,武汉人该干嘛干嘛。管武汉是不是新一线,手上捧碗热干面它不香吗?
武汉作为天元位置,如果说除了北上广深后,中国会出现第五个一线城市,那只能是武汉。南京杭州离上海太近,且宁波舟山合并后又是一个巨无霸。
我很好奇这次事情之后还有多少人愿意在武汉工作和买房。手动狗头
来诉一诉我的苦!
2019 年 12 月初从北京离职搬家到武汉,想开始新的人生之旅!
本打算年后再开始找工作的,如今都快三月份了,还再离待业中!目前人已经在老家了,不在武汉!
我也开始纠结犹豫了,疫情结束后还要不要回武汉找工作呢?
还要多久能回武汉呢?
回武汉后我能尽快找到工作吗?
…………
开始无限迷茫了!
别的不敢说,但敢说武汉这次是真的火了,这曝光度,前无古人了吧
恍如隔世的问题,并不喜欢答这种地狱题,但是这个霉尿的乎还经常推过来
来几张图
以上全部来自下面这篇文章
但是杭州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二线城市,需要全国的支援呢
看 whzf 的
据我所知道的公开数据,应该是 2018 年年底看到的,2018 年武汉的企业撤资达到七成,具体数据忘记在哪里看到了,但当时看到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正常,毕竟武汉官僚体系很严重
再说一个身边的事情,我身边之前有个做灰色产业的,就是吃政府饭碗的朋友,她们真的来钱很快,大概一个多月,一个项目就可以搞一二十万,一个月可以搞 3-4 个项目,这还是在武汉基础不算很厚实的
我在武汉上学,2011 年到武汉,然后 2014 年毕业去了广东,很喜欢那边,就是你有多大能力,给你多少钱,有奔头,在武汉,拼资历,资历久了,才有上升空间
第三个,武汉的企业很多都是单休,部分大小休,就是一周双休,一周单休,而且没有存休,工资还很低,就是先给你定一个目标,看你很容易就完成了,然后就更高的目标,更低的工作,直到你受不了,自己跑路
武汉有几个高新企业,不多,用脚投票都数得过来,之前在知乎在看过一篇说武汉有多少企业的
下面是 2019 年的武汉民企 100 强,第一个九州通,emmm 跟某十字一个裤衩的,其他的,我一个都没听过,但从名字上来看,都是建筑行业
再来看一下大佬的居住地,然后你就懂了
就是以应届生的工资,在武汉活不下来,但推荐一下自己公司,中公教育,目前实习生的工资是 3000,不包吃住,没有五险一金,但可以申请免费入住基地 3 个月时间,具体的要跟人力谈,因为不一定有位置,基地主要是提供给学员的
至少这个工资,可以让应届生活得下来,毕业的时候,如果满 3 个月,直接转正,交五险一金,差不多税前最少也有 4k 了,工资还算实在
按照目前武汉的生活水平,租房 1.2k,吃饭的话,大概每天 30 左右,省着点,是可以够的,但想过的很好,就不太可能了
但是武汉的好吃真的贼多,不要找那边连锁的,要找小店,去江汉路那边的小店,好吃的多,而且便宜,我经常摸到那边去吃
第六个,
我真是笑了,一波高赞答案和评论秀智商。
只要国家需要,武汉市就可以比肩北上广。
轮得到你们这帮键盘侠指点江山?
从这次李红良可以看出武汉成不了新一线城市。
会,看了今天的推介会吗?你看了也会和我有一样的答案
什么是一线?衡量指标是什么?
一线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有一就有二!争第一就是力争上游!
所以要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差距,能在那些方面有对比优势,吸引产业、吸引人才!
大多数的时候热点城市是有事限的!西安中国最多的帝都城市、南京也是六朝古都!那都是过去式了!
所以以武汉现在的情况,离目前大家认为的一线城市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杭州不错!很有潜力!
在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硬件不会是大问题,决定竞争力的是软环境,例如城市管理能力、公共资源、商业环境、人才等等!
武汉是华中的中心城市和产业重镇,与长沙、南昌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圈的三个轴心城市。武汉扼守京广铁路和长江航道交汇点,地理战略优势明显,商贸航运业发达,也是国内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武汉位于华中的中心位置,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的高铁车程都在 4 个小时左右,高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其战略地位,与周边各省的经济互动加强,2019 年全市吸引近 2.85 亿中外访客,比 2012 年增长了一倍。武汉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经济结构中的科技、人力和商品板块较有优势,但是金融和信息板块偏弱,近年服务业发展提速,2015 年服务业的 GDP 占比首次超过 50%,2019 年该占比达 61%。武汉常住人口从 2015 年到 2019 年增加了 60 万,城市吸引力逐步提升。
武汉经济特征:
1、兼具区域门户城市和产业城市特征
武汉是京广铁路南北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扼守长江中游航道,联动华东与西部,形成了区域水陆空枢纽,是华中区域的门户城市,商贸及航运服务业发达。武汉地处华中的中心,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经济圈之间,交通条件优越,具有物流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在高铁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双重驱动下,战略优势明显。武汉工业化起步早,在钢铁、汽车、装备和光电产业等领域都是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武汉的资源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较集中,民营经济活跃度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目前有本土上市企业 80 家。
2、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
武汉智力资源丰富,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全市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领先其他二线城市,但是研发投入落后于杭州和苏州。近年,东湖高新区的快速成长,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光电产业形成全球影响力,被誉为光谷,以光纤光缆等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形成了国际级的产业集群和生态,吸引了华为、新思等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速了经济向高端制造和科技产业转型。由于缺少 BAT 之类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做新经济创新领头羊,武汉的互联网新经济发展落后于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借助本地科技人才成本较低的优势,成为国内重要的软件外包服务与金融后台基地。2020 年中国 100 家独角兽企业中没有来自武汉的企业。
3、孤掌难鸣的大武汉城市格局,金融产业发展先天不足◀武汉凭借其战略位置优势和高新产业发展成为华中的中心城市,但是周边缺乏经济发达的城市群支撑,大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孤掌难鸣,无法聚集能量成为类似长三角或珠三角的经济圈。政府常年致力于提升武汉的金融业发展,包括将王家墩辟为武汉 CBD 等措施,但是武汉和大部分二线城市一样,金融业缺乏类似北京围绕 “一行两会” 的总部金融生态或上海以上交所为中心的市场化金融生态,因此,金融产业发展先天不足。不切实际的规划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武汉的城市演化趋势
武汉主城区由汉口、武昌、汉阳三镇组成,三镇的发展差异较大。汉口商业及服务业发达,武昌高校云集,高科技产业发达,汉阳发展较滞后,发展潜力有待释放。地铁网络的高速发展弱化了武汉三镇的界限,提升了三镇的互动。2020 年初的疫情冲击下,武汉经济遭受重创后,产业优势过度集中于汽车、装备和光电等领域,面临未来全球产业链重塑的不确定性。
国家肯定会大力调动资源恢复武汉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就这么强大。
只是我希望最好能一碗水端平!
看国家态度,这事肯定不能和汶川后的成都发展相比。
至少两个方面都需要长时间的消化:
一是管理层的大洗牌,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有目共睹,没个 N 次人事变动,不可能协调好。
二是短时间内,非特殊人士的湖北籍,会不受待见。
北上广深,包括华东,为什么比武汉强?
关键在于管理水平高
为什么管理水平高?
我认为是因为 1,外来人口多,打破了原来的利益链。2,民营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只看效率。倒逼政府管理水平提升。
比如武汉,光谷就是比汉口要好得多。
等吧。再等 20 年,武汉管理水平就会起来的。
江滩、水果湖两府一日不整合,武汉永远都是在混沌中发展,这次疫情会让很多资本看清当地的执政能力,多少都会有权衡,长远来看是看衰的
其实和城市本身关系不大,取决于会不会在这里划个圈,以及会不会在内陆城市深入开放,按照一般情况,为了体现优越性和面子问题,都是有可能的,以前看那栋最高楼被限高,启动内循环后以后不知道。
武汉本来就不是超一线城市,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未来也将更难。
以一份民间组织的榜单为例,据《2019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武汉距离 “北上广深” 之间还有成都、杭州、重庆。
以 gpd 排名,18 年官方数据武汉在全国排第 9,约 1.5 万亿。距离北上广深之间还多了两个城市—天津和苏州。
当然作为超一线城市除了经济,还有多种历史原因、地理优势才能造就。
以 03 年的 sars 爆发作为对比,有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法叫做 DID(Differences-in-Differences),我们来大概解释一下。在 DID 方法中,将有两组样本,一组叫做对照组,就是没有受到冲击的样本,在本文中,我们选择上海。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上海的 SARS 病例只有 7 例,且均为散发病例,受到的直接冲击较小;另一组叫做观察组,也就是受到外生冲击的样本,我们选择北京,北京的 SARS 病例位居全国首位,是受到冲击最明显的地区。
可以看出虽然疫情确实会对当地经济造成影响,但仅需几个月就会修复性增长。而且,此次武汉的疫情处理的更及时,相信影响面会更小,相对和其他城市的对比而言,这点冲击量影响因子也太小了。如果把疫情看做一个窗口期其实是不合适的,政策上最多只会给到几个月的税务优惠,不太可能大幅度的倾斜。
所以,结论是无论是否有肺炎疫情,武汉都很难成为超一线城市。
武汉嘛…
完全没有希望…
这是一个城市性格决定的…
因为种种原因,我去过很多城市。每个去过的城市都待过半年一年的,所以我自己对于这些城市有自己的看法。
以下全部是我个人的看法。
如果说缺点的话,每个城市的性格都有缺点,比如西部某些城市,人比较自私,简单且自私。北方的人比较擅长权谋。南方人好博一下喜欢一锤子买卖。东边的人比较低调,眼界比较小。
但要说到武汉。
我只能说,武汉的城市性格是虚无主义。
彻底的一个扯淡的城市。
过去去过武汉的人都知道,武汉人最大特点瞎指路,你问东边他指西边。说话声音特别大。武汉人交流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爽。
没有人真的在解决问题。
一个所谓准一线城市,一条路修好了,路灯居然用了三年才亮,请问这是什么水平?
武汉人的口号——敢为人先。
那么到底什么敢为人先?有什么创新的企业吗?武汉能排上名的企业大部分是国企。里面都是一群尸餐素位的人。
请问这样的城市如何成为一线城市?
不如定个小目标先超了苏州?
这次疫情里最强应援,基本上都是浙江。无论是疫情响应时间,控制力度,捐款透明度,管理能力,治疗死亡率。浙江基本上都可以说遥遥领先。
而且疫情最强应援人员,基本上都出自浙江,无论是上海市长,还是终南山。浙江出了这么多牛人,可浙江也没有一个一线城市啊。你觉得武汉能一线的潜力在哪里?如果你哪里觉得武汉能一线,你可能真的是没去见识过北上广深的强大。
武汉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
高等教育是期完全 bug 的地方
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
主要就是看人了。
还有我一直认为武汉本身成为超一线城市的概率都不大
疫情过后需要时间恢复的说
成都比武汉的概率大,哈哈。成都的得益于四川人的呕吼,,,的性格。哈哈。
我们都有计划老年后去成都养老,所谓少不入蜀,老不出川。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取决于多少名为 “中产” 用各种奇怪的观念把自己精致包装的无产者因为收入骤降断供失去住处。我国是个大国,千万人口级别的阶层滑落每代人都应该有一次。 知乎用户 黄彦臻 发表 这回答里面 80%的人压根就不懂。 国家要 …
知乎用户 喷子 发表 东三省继续衰落(其实辽宁缓过来了,但是吉林黑龙江血崩)把东三省看成整体的话,总量人均已经被川渝超过了。 知乎用户 三晋县域 发表 谢邀。 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可以概况为 “两突破四新低”。 2018 年我国(大陆)GDP …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51篇原创 1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在家里真的待了很久,足足一个多月没出过门。 那段时间里,我最大的感受,其实是一种疏离感。 明明我就在城市之中,但我却觉得自己好像被城市抛弃了。 这种感觉非常奇怪,因为我其实一直待在家里, …
在假新闻的制造与传播背后…… 华 生 正在准备这一篇时,接到好几个朋友的电话,主要说我文章分析的确有一定道理。但由于文章已产生相当影响,而现在就此次疫情的病毒来源及中国是否瞒报因之影响了世界的问题,美国一部分政客正在攻击中国。因此,这个时候 …
勾勒湖北防疫战全景,寻找终止疫情的密码 发端于武汉的新冠肺炎,迄今已盘桓两月有余。病毒从何而来尚不完全明了,疫情止于何处,却已清晰。 这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惜乎武汉疫情警报拉响姗姗来迟,而实力一度被低估的对手已沿着发达的交通线和城市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