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零五 发表

杜维明在回忆殷海光的时候顺带提到这样一件事情:

这一时期,哈耶克(F. A. Hayek)曾到台湾作为期十天的访问,我担任翻译,全程陪同,其间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其一是哈耶克去见蒋介石,我表示可以陪送他到 “总统府” 门口,但不进去为他作翻译。后来他与蒋见面时的翻译是由当时蒋的私人译员、以后出任过 “外交部长” 的钱复承担的。哈耶克见到蒋之后非常兴奋,认为见到了一位 “伟人”。另一件事是许倬云要我促成哈耶克与殷海光先生见面。哈耶克头一次访问中国台湾曾会见过殷,使殷受到很大鼓舞,但这次他不想见殷。哈氏的态度我又不便对殷、许直说,为此许倬云对我存有误会。这两件事反映作为自由主义者的哈耶克同时具有来自奥匈帝国贵族传统的崇拜权威的一面。 —–《 康桥清夏访硕儒——杜维明教授访谈录》

人物介绍:

杜维明在政治和经济上大概是个自由主义者,但是在文化上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思想上偏向海外新儒学。

殷海光自认为是哈耶克的真传弟子,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自由主义者。大名鼎鼎的李敖跟他是 “亦师亦友” 的关系。在殷海光晚年的时候,有人说他在文化上和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即儒学)和解了,也有人说他和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即某教)也和解了(殷的夫人是教徒),但李敖不认同(话说得很难听)。

殷海光在到了台湾之后,基本上就是和常凯申对着干的,为此也失去了很多很多,李敖受他影响很深,也蹲了不少天大牢。然而,令人诧异的事情发生了,自认得了哈耶克真传的殷海光在其实践中的作为根本得不到哈耶克的认可。这不由得让人警惕起来:

诚然我们不想走向一条通向奴役之路,但是我们也不想走向一条通往威权之路。

知乎用户 熊承武 发表

政府的作用在于维护 “好的” 竞争。

这是老哈头说的。

但问题在于,我没有发现老哈头如何定义 “好的”。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197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哈耶克和冈纳 · 缪尔达尔,获奖理由是「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这一结果让很多人几乎惊掉下巴:哈耶克获奖了?!而且一同获奖的是缪尔达尔?!且不说当时哈耶克已经长达三十年不再怎么研究经济,其最主要、影响力最大的著作也不属于传统的经济学领域,其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也已经被其学术对手凯恩斯主义压制了近四十年;更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获奖伙伴,曾经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学派的代表人物缪尔达尔,一向高举「左翼」「进步」的大旗,几乎可以说与哈耶克势如水火。

怒火中烧的缪尔达尔,在颁奖典礼上压根儿不搭理哈耶克;而更使他火上浇油的是,两年后的诺贝尔奖竟然又颁给了哈耶克的同道中人弗里德曼。忍无可忍的他,以笔为枪,化愤怒为炮火,立刻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投下了一篇批判檄文,直接呼吁取消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他曾经付出过巨大努力才得以设立的奖项。

在经济学圣殿的角落里,如同丑小鸭一般栖息了近三十年的哈耶克,对这顶从天而降的桂冠,虽然颇为欣慰,但对冷落了他那么久的经济学界,甚至诺贝经济学奖本身,却并无太多敬意。他给自己获奖演说的题目,毫不掩饰地贯以「知识的僭妄」之名,他鲜明地指出,自由世界当时所面临的,无法摆脱的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威胁,正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曾经推荐甚至极力促使政府采取的政策,所带来的必然后果;而那些经济学家中的一部分已经获得了该奖,还有更多将在未来继续获得该奖委员会的青睐。他在演讲的最后甚至大声呼吁:社会研究者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便应懂得谦卑为怀的道理,不至于再去充当那些极力想控制社会的狂妄之徒的帮凶;这种做法不但会使他成为自已同胞的暴君,并且可以使他成为一种文明的毁灭者,而这种文明不是来自任何个人头脑的设计,而是通过千千万万个人的自由努力才成长起来的。

前面说过,哈耶克影响最大的著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那本书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我今天向大家推荐的这本曾影响深远、又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通往奴役之路》。

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该书出版于 1944 年,主要创作于 1942 年。从学术思想背景看,就在 1942 年,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 · 茨威格自杀于巴西;1945 年,英国著名作家乔治 · 奥威尔的著名寓言小说《动物农庄》,及奥地利裔哲学家卡尔 · 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于同年出版。顺着思想史向前追溯,从 17 世纪下半叶的约翰 · 洛克到 18 世纪的大卫 · 休谟与亚当 · 斯密,尤其是亚当 · 斯密的《国富论》在 1776 年横空出世,传统的重商主义经济理论逐渐让位于以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为特色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几乎成了经济学界认可度最高的信仰。随后,现代经济学开枝散叶,逐渐成为显学,甚至实现了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在亚当 · 斯密之后的一百多年,经济学主要沿两条路线发展,一方面,自由市场经济在大卫 · 李嘉图、阿尔弗雷德 · 马歇尔等人的笔下不断成熟与完善;另一方面,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开始形成巨大影响力。1890 年第一次出版的两卷本《经济学原理》与 1867-1894 年间出版的三卷本《资本论》,大体代表了 19 世纪经济学发展的两条路径。进入 20 世纪,身为马歇尔的学生,凯恩斯于 1936 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及哈耶克于 1944 年出版的这本《通往奴役之路》则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座山峰。

从经济活动实践来看,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之后,德国在极权主义的操控下,将整个西方世界裹挟进二战的噩梦之中;美国则热情拥抱凯恩斯主义,积极投身于「罗斯福新政」中;一战期间成功实现革命的俄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并在对抗德国法西斯的入侵中,迸发出强大的能量;彼时的法国,仍处于被纳粹德国占领的状态。在那种国际环境下,自由市场经济的核心国家,英国的学界,经过凯恩斯主义在近十年来的发酵,对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已经孕育出各种思潮出来。无论是面对自身的经济危机,还是面对纳粹德国或苏联社会主义的国家主义,曾经无所不能的「看不见的手」,正变得无所适从,力不从心。

国家主义是走向富强之路吗?不难想象,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一问题,在不少人的内心深处盘旋过,游移过。

不!那是通向奴役之路!一个声音出现了,曾经论战败给凯恩斯的哈耶克,这次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厉声回答道。

话说,哈耶克到底是谁?哈耶克于 1899 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知识分子家庭。此前一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与世长辞,德意志帝国如一艘马力十足的战舰,正在德皇威廉二世的驾驭下,全速冲向一战的历史旋涡。德国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从俾斯麦下野到他去世的八年间,是整个德意志历史的关键时期。正如德国作家塞巴斯蒂安 · 哈夫纳在其著作《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一书所描述的:

「在那个时代将德意志帝国推向崭新外交路线的因素,并非国内的不幸福或内政上的危机,反而是当时德国人对自身力量与内部和谐所产生的过度信心。…… 俾斯麦时代及以前的德国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谦卑朴实的民族,其最高目标就是团结在同一个屋檐下,而且他们已经如愿以偿。可是,自从俾斯麦下野以来,他们产生了一种大国的心态。各个不同阶层的德国人,突然在眼前浮现一个伟大的国家愿景,一个全国性的目标:我们要成为世界强权,我们要向全世界扩张,德国必须在全世界享有优先地位!」

而正是这一心态或者说思想上的转变,引发了一战、魏玛共和国的超级通货膨胀,进而走向纳粹极权主义的罪恶深渊。而这一转变历程,也正是哈耶克在本书中主要的批判对象。

知乎用户 李建秋​ 发表

“事实上,在一般性地考察制度的时候,我是完全反对独裁制度的。但在某个转型时期,它可能是一种必要的体制。当一个国家在某个时间具有某种形式的独裁性权力的时候,它就成为必要的。如你所知,一位独裁者是有可能以自由主义的方式进行治理的。而一个民主政府完全拒绝自由主义而进行治理,也是有可能的。我个人更愿要一位自由主义的独裁者,而不愿要一个缺乏自由主义的民主政府。我的印象尤其是——这也适合于南非——在智利,你们处于由一个独裁政府向自由主义政府转型的过程中,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保持一种独裁权力是必要的,不是将其作为永久性的东西,而是作为一种转型安排。”

哈耶克如此热爱自由,以至于不得不搞出一个独裁者来维护自由。

知乎用户 Hannibal Scipio 发表

当时内部凯恩斯盛行,外部苏联上升预期明显,整个世界往左偏移。此书直接把共产主义,归结(准确的说为暗示)为法西斯,态度坚决,果断(此点和哈耶克早年共产党经历有关)给予欧美抨击击苏联的社会学武器。因此也使奥派维系下来。至于地位如此之高,恐怕和苏联解体,世界只有西方一种声音有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吹捧《通向奴役之路》的理由仅仅是反对集权,那真没必要把哈耶克捧那么高,哈耶克绝不是第一个指出这一点的人。早在哈耶克之前、和马克思同时代的无政府主义革命领袖巴枯宁就已经对马克思展开过猛烈的攻击,逼格比哈耶克搞到不知哪里去了。

在反对 “人民国家” 时,巴枯宁有一个著名的发问: “如果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它将统治谁呢? 就是说将来还有另一个无产阶级要服从这个新的统治,新的国家。”巴枯宁所预计的结果是: 先进的工人将统治 “马克思主义者不赏识” 的贱农,发达的德国将统治落后的斯拉夫民族。

在《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中巴枯宁指出: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都会得到一个最可悲的结果: 少数特权者统治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但是,马克思主义者说,这个少数将是工人。是的,大概是过去的工人,但是他们一旦变成了人民的统治者或人民的代表,他们就不再是工人了。他们将从国家的高度来看一切普通工人,他们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人民,而是他们自己和他们治理人民的欲望。

那些为了显示自己逼格而吹捧哈耶克的,其实吹捧巴枯宁更好,毕竟哈耶克让人给说烂了。

PS:我对巴枯宁的看法持保留态度。

知乎用户 飞奔的马达​​ 发表

怎么说呢,如果按照标准的政治哲学的学术规范来看待这本书的话,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中的论证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并不足以支持他的观点。

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导致国家强权,国家强权会导致奴役算是哈耶克最负盛名的论断了。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新自由主义者,哈耶克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特别是通过国家计划指导经济发展的做法。也正因为如此,哈耶克对社会主义十分反感,并将其与法西斯主义并为一类,称其都是一条 “通往奴役之路”。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主张社会平等的政治理论,也就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但是问题在于,哈耶克的这种说法理由实在是有点太过简单了。

首先,社会主义的理想,即正义、事实上的平等以及社会保障等。而这在哈耶克看来,社会主义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了一条快速有效的方法:废除私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以国家计划取代自由的市场。而哈耶克主要攻击的,便是这种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根据计划经济的要求,国家要 “根据一个单一的计划对一切经济活动加以集中管理,规定社会资源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管理’,以便按照一种明确的方式为个别的目标服务”[1]。因此,计划经济是天然地反对市场上的自由竞争的。同时,对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这一要求必然地导致国家的垄断。而当国家权力拥有了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并且进行 “有意识的管理” 后,国家的极权主义就不可避免了。

经济控制同极权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一个有着自由市场的社会中,资源是在供求关系以及金钱的中介作用下进行交换和分配的。可一旦国家获取了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实行了计划经济,控制了市场的价格以及交易后。货币和市场规律的作用将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纯粹国家权力的作用了。而微观经济同人们的私人生活密切相关,而当商品的生产,价格,交易等等环节都被国家权力渗透之后,个人生活将遭到公共力量的干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里,我们有着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自由,“但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垄断者时,我们将唯他之命是听”[2]。于是,在国家的经济干预下,人通往奴役之路是不可避免的。

哈耶克对于计划经济对于私人生活的影响的描述,可以说是十分敏锐的,这种批判也具有很强的警示性。但是,哈耶克似乎简单粗暴地在计划经济、国家计划和社会主义这三者之间划了等号。并借对计划经济的批判来批判之后两者。这种做法至少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作为平等理论中的一类,社会主义是一种要求社会平等,反对自由主义的思想以及社会运动。其内涵并不必然蕴涵计划经济。因此,哈耶克并不能就通过批判计划经济就可以批判社会主义思想。

除此之外,哈耶克犯的另一个错误在于他对社会主义同集体主义的关系的混淆。在对计划经济的描述上,哈耶克指出,计划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因为在彻底的计划经济中,个人在市场上的作用被抹去,有的只是国家意志对于各个生产部门的直接作用与管理,而个人只有存在于具体的组织或者部门之中,才能成为经济生活里的一环。这明显同个人的自由是格格不入的。不过,哈耶克断定,因为 “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种,因而符合集体主义本身的一切东西也必定适用于社会主义”[3]。于是,在哈耶克那,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就这样糅合在一起;但是这种定义明显是错误的,首先,社会主义是否与集体主义是被包含关系,或者说社会主义是否是集体主义的一个 “子集” 这一点,本身是有争议的。在逻辑上,如果说 A 包含 B 的话,那么子集 B 拥有的所有属性,A 都拥有。但是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似乎不存在这种关系。比如,社会主义会主张高福利政策,可是我们没有什么极强的理由说集体主义也必然要求高福利政策。另外,更重要的是,即使双方是一种包含关系,“符合集体主义本身的一切东西也必定适用于社会主义”这个论断也是不成立的。这种说法就好像是说,存在集合 A 与 B,且 A 蕴涵 B,那么对于所有 B 的属性 a∈B,那么 a∈A,可是反之则不然,对于集合 A 所有的属性 b,b 并一定属于子集 B。也就是说,即使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子集,也并非所有集体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都拥有。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代政治哲学中的社群主义在广义上说也可以算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那难道哈耶克所认为的集体主义会有的特性,诸如实行计划经济、极权倾向等,社群主义也同样拥有吗?这种说法明显是荒谬的,同社群主义本身的主张相悖。

总的来说,哈耶克在其政治理论中所主张的是同诺齐克类似的自由至上主义理念(Libertarianism),在他们那,“自由”这个概念被先天地赋予了一种纯粹消极的意味,即 “免于…. 的自由” 从而使得其看起来同 “平等” 是相矛盾的。然而,在现实之中个人的自由绝非二人想象的那样是完全私人的,在前面已经论证过,只有真正在公共生活之中个人才有自由可言。社会里的群体生活以及公共事务并非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给予个人自由实现的机会。因此在这一点上,自由与社会共同体、自由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本身便不一定是矛盾的。


[1] 哈耶克著 王明毅等译: 《通往奴役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0 页

[2] 哈耶克著 王明毅等译: 《通往奴役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2 页

[3] 哈耶克著 王明毅等译: 《通往奴役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8 页

知乎用户 九零 发表

哈耶克在经济领域主要认为:任何政府干预经济的形式,例如扶持破产企业、设置关税壁垒,降低税率,都是在酝酿经济危机。他的理由是:这种行为干扰了价格作为一种信息在市场的传递。没有任何一个中央计划委员会能够掌握庞大复杂实时变动的市场经济中的供需信息,因此政府的经济决策必然是错误的,而且会由于初始错误,进行下一个政策去弥补上一个错误,如此车轮循环,进入对公民个人的控制,最后滑向集权主义

但是,这个因果链的两端。一端是政府开始干预经济,另一端是经济危机和集权主义。 尽管哈耶克在其中给出的论证听起来也有那么几分道理,但是生活在中国我们觉得,你这个多米诺骨牌似乎推不过去吧?干预经济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干预经济就会滑向集权主义? 偏偏老爷子在其中的语气十分肯定。分别是 任何形式的干预经济都会造成经济灾难和 不可避免地会滑向集权主义 。

有一个争议必须得到明晰:经济危机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等人(或者说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弊病,就像有的人每年冬天都要闹流感一样,要不了命,但是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回。凯恩斯等人认为,流感来的时候,你就吃药(政府发放救济金、大规模搞公共工程降低失业率等),这样慢慢你就好了。

哈耶克说扯淡!那流感来了你喝点热水,盖上被子发发汗也能好!吃个 P 药,那是毒药!反而会加剧经济危机(诱发经济危机)。

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分歧点。政府干预与经济危机的因果关系。 或者说:到底是政府干预减轻了经济危机,还是政府干预加剧了经济危机。

芝大至今有一帮经济学家认为:当年罗斯福新政反而加剧了美国经济危机,要不然早好啦!正是由于罗斯福新政才让大萧条持续了十五年乃至更久(29 年 10 月爆发,二战以后才慢慢喘过气来)

罗斯福新政对拯救经济危机有过积极作用吗? - 经济学

这帮人基本上就是受当年哈耶克学说的影响

知乎用户 神乐妮可 发表

哈耶克被吹捧不是因为他的理论的 “正确”,而是因为他的这套逻辑符合了当时西方上层经济路线转变的政治诉求。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在经济政策上是偏向于有型的手,例如英国工党一系列看起来很 “国有经济” 的政策,非常的“凯恩斯”。

但在 70 年代这套玩不下去了,西方遇到了经济危机,要转变经济政策路线。于是哈耶克这种所谓的 “自由主义” 者就被抬出来为经济政策转向背书了。

在一些 “国奥队” 的认识里,“自由” 是先验的,不言自喻的,是所谓的 “理想状态”。

但在他们这种所谓的 “自由” 状态下,贯彻的还是 “自由,即强者不受限制的自由” 这套逻辑。

在资本可以转变为权力的社会里,正义的银行只会开出空头支票。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评价很简单,很多人都看过美剧中法庭宣誓的部分,誓言中有这样一段 “说出真相、全部真相,别无其他,只有真相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说出了真相,以下是别人对哈耶克说出真相的总结

卢瑟经济学 (2.6)——资本的危机(圣骑士)_MRandson_新浪博客
官僚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拥有私人财产的人。换句话说,官僚也关心自己手中的资本。如此一来,资本积累与市场无关,而决定于官僚机构内部的博弈,即所谓通往奴役之路
卢瑟经济学 (2.7)——资本的危机(小资有话说)_MRandson_新浪博客
西斯蒙第的方案可行性,值得商榷。在人人追求私利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如果给予政府干预经济的无上的权力,那么政府的退化是无法避免的。什么叫 “完全合理的裁判”?“合理” 两个字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定义。伸缩的弹性完全掌握在立法和司法者的手中,这就使他们拥有了经济主导权。掌握了经济主导权的人,是否一定会照顾底层的利益,这本身就是个未知数。小资产阶级过分倚赖官僚,结果很可能出现哈耶克所警告的通往奴役之路

但是哈耶克说出了全部的真相吗?

看不见的权力_MRandson_新浪博客
今天强调自由主义的人,有意无意地隐蔽了资本的权力,反复叫嚷警惕通往奴役之路。其实,哈耶克不但写过《通往奴役之路》,还写过《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看看他所颂扬的童工制度,那难道不是另一条奴役之路吗

引用部分都出自 MRandson 的文章

-————————————

评论里面有人还天真的举比尔盖茨为例,说什么资本与工人的交易是自愿,只能说他从来不读历史。举现代美国政府制约下的资本家为例,也不想想现在的美国政府有多强大。

历史上那些美国资本家是有私人军队的!

19 世纪后期,美国各个大财团的私军,从几千人到上万人都有,像洛克菲勒、杜邦,私军都有七千人以上,装备从榴弹炮,机枪,夏普斯弹仓式步枪一应俱全,美西战争,登陆古巴的美军,其中有一个第 1 志愿骑兵团,就是由伦那德 - 伍德和老罗斯福自己组织的。
基本上,大规模的私军出现在美国历史上,是在南北战争后,由各大财团供养的,之前的美英战争,美墨战争,和对印第安人历次战争,都有各州的私军参战,但规模小,而且在战后就解散了。

这些人才是没有强力政府制约下的强大资本家。

知乎用户 桃桃子的果壳船​ 发表

从霍布斯开始,自由主义逐渐发展并成为近代西方的主流思想,但事实上自由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29 年金融危机后神话破灭,凯恩斯主义兴起,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自由主义才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回顾 19 世纪以来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自由主义的发展路径如同一条正弦曲线,走上波峰,滑落波谷,又再次走上波峰。

在这段起伏的历史中,哈耶克的身影格外突出。他在自由主义最遭抛弃的波谷时代著书立说,当自由主义重新兴盛,他的努力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回报。

被离弃的道路
  对集体主义的警惕并非由哈耶克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意味着奴役” 是托克维尔在 19 世纪就提出的警告;而同样出身于奥地利的作家茨威格曾在《昨日的欧洲》中缅怀两次世界大战前自由繁荣的欧洲世界。哈耶克则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提醒人们,二战后社会主义带来的集权统治不但没有随着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倒台被终结,反而出现被英国这样的自由主义发源地所接受的趋势,自由 “在这里已受到威胁,而在别处则已毁灭”。
  哈耶克认为,欧洲的崛起无疑得益于一种自由主义的精神,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英美等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 “由于对自由主义政策的迟缓进展日益不能忍耐,由于对那些利用自由主义的用语为反社会特权辩护的人的正当愤懑,以及由于已经取得的物质进步而被认为似乎是有根据无限度的雄心”,自由主义信仰逐渐被抛弃。在其退却的过程中,来自德国的“社会主义” 一步一步西进,人们受其影响“自己以前的信念,只不过是把自私的利益合理化,自由贸易是为了促进英国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学说,而且英国人赋予世界的政治理想已陈旧不堪,成为一件可耻的东西”。
  “个人主义”、“自由”等概念被重新定义。首先,尊重 “自己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 的个人主义 “和利己主义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其次,社会主义将自由作为“对平均分配财富的旧要求” 的代名词进行宣传,许诺社会主义将迎来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 飞跃。人这种允诺在哈耶克看来,是不负责任、自相矛盾的,结果只能使人们走上通往奴役的道路。

从计划到极权
  哈耶克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证明,社会主义的所谓许诺,不过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
  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无非是 “社会正义、更大程度上的平等和保障”,而达到目标的手段也并不新奇,在哈耶克看来是“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创造一种‘计划经济’体制” 的集体主义。
  人在复杂和不确定面前会有进行计划的本能,垄断组织出现就是为了回避竞争风险,并非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自由主义者认为强权应该提供笼统的条件,给竞争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前提。但是事实上政府 “不再使竞争得以运行和加以补充,而是完全取而代之”。
  和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思想一脉相承,他认为分工 “并不是被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们无意间摸索到的一种方法,它使分工能够远远超过计划所能达到的限度”,所以与自发形成的分工相比,在某个领域有效的计划一旦在整个社会进行普遍化的推广就会立刻显现出其局限性,不同领域内有效的计划之间暴露出的冲突也并非任何全能者可以人为地调节。
  这种局限性的后果首先是与民主的冲突。因为同时存在几个计划只能比没有计划更加混乱,只是在部分领域进行计划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所以必然会出现权力不受限制的单一计划者。没有权力限制的民主制会 “趋向全民公决的独裁制”,如同二战前希特勒在民选中上台。设想一群人旅行,在具体的目标和方式上存在分歧,如果坚持集体行动,确定单一的目的地和行程,结果必然是多数人进行了一场不符合意愿的旅行。哈耶克在这里所指的民主是全民公决的民主,实际是变相的集体主义,所以才会以民意的名义与总揽一切的独裁对接。
  其次是与法治相冲突。合法不一定是法治,“特定的立法能够破坏法治”,因为法律能够哈耶克推崇英国的法治传统,“由权利法案或宪法条文加以规定,或者原则是否仅仅是一种牢固确立的传统”。法治为一切行为限定了边界,给经济的不确定设置一道最低底线,“用来帮助人们预测他们必须与之协作的另一些人的行为,而不是致力于满足特定的需要”。政府全面的控制权力面前法治无处立身的原因在于,可以通过立法将专断垄断化。如此说来目前的中国仍然在实行人治,即由代表和政府制定法律,行政条例更是可以朝令夕改。政府对经济的规划在哈耶克看来,不过是歧视和压迫政策的美好代名词而已。
  第三是从经济控制到政治极权。计划经济对生产和消费的控制达到顶峰时,货币被取消。哈耶克指出货币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是束缚和贫困的原因,而是 “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报酬的内容和形式。伴随着全面经济控制,公平的收入分配标准、克服收入波动的保障也掌握在计划者手中。这看似是一种美好的进步,但计划经济的特性决定了所有的经济事务无法同时进行,需要按照计划的优先次序排列。次序由政府决定,也可以由政府随意更改。在这个过程中,腐败和不公平以集体主义的名义被给予无限的空间。所谓个人平等和自由的实现,不过是政府轻易许诺的空头支票。

国际秩序与欧债危机
  面对国家之间利益冲突现实,人们会在同样的本能下制定一个国际性的计划,并且利用一个超国家机构实施计划,协调各国行动,形成一个国际化的集体主义。哈耶克对此反对的逻辑和对于国内计划相同,即情势太过复杂以至于计划的目标无法实现。如果采取民主方式,“现在在任何一国的经济政策上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冲突,事实上将成为民主之间的、只有诉诸武力才能解决的利益冲突”;如果由超国家机构决定,则难以避免大国借助国际机构的合法性将自身意志强加给弱势小国。所以哈耶克认为,超国家机构应该是模仿美国联邦制,采取联邦制度的政治权力主体,在处理各国之间经济利益冲突时因为自己置身度外而保证公平,“仅限于维持秩序并为人民能改善自己生活而创造条件”。
  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的经互会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该组织是苏联共产党在对东欧国家经济关系的代理,和苏联国内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各国之间经济运行依赖苏联政府这一中央的批准,没有限制的中央权力无法保持公正,损害其他国家的意志。
  哈耶克在讨论国际秩序建立时对于一种现实主义的谬误,即 “认为经济计划仅仅是一项技术性任务,可以由专家按绝对客观的方式加以完成,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却仍然掌握在政治当局的手里” 的批判,不免使人想起如今正在发生的欧债危机。欧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逐步发展起来,其弊端则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被充分暴露出来。因为各国委托给超国家机构的实际上只是技术任务,一开始接受的规则在具体问题面前就会让位于国内政治考虑。事实上,欧盟对各国制定的主权债务规定事实上从未被认真执行,债务危机爆发后,各国更是出于自保拒绝承担共同责任,无法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目前欧盟在困局中找不到出路,或许因为本身就已经走进死胡同,更多的是需要转身,而非继续向前。

转身与回响
  在成为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斗士之前,哈耶克曾信仰费边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让他 “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 这些如此吸引人的社会主义计划如何能够实现呢”?后来受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著作《社会主义》和关于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讨班,哈耶克的观点开始朝着自由主义转变。或许正是因为信仰过社会主义又最终将之抛弃,所以哈耶克非常了解社会主义者的想法,在论证中也更加有针对性。
  在社会主义成为一种趋势的 40 年代中期,哈耶克想告诉人们,纳粹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反动,而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用一种经验得来的理性反抗理想的社会主义热情,用自由主义的冷静需要不断警醒世人不要走上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因为 “一项维护个人自由的政策是唯一真正进步的政策,在今天,这一指导原则依然是正确的,就像在 19 世纪时那样”。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哈耶克著作并负责审稿的学者如此评价:“哈耶克的著作可能会在我国掀起一场具有更高学术水平的大论战…… 这本书几乎完全是批评性的,而缺乏建设性。它的论证思路是非此即彼,没有妥协的余地。作者写作时充满激情,本书具有伟大的教条主义者的极端清晰性。哈耶克真诚的相信别人持有某种危险的观念,而这些人却没有察觉。他怀着充满爱意的焦灼之情,对他的同胞们发出了警告”。
  确实如这位学者所预测的,《通往奴役之路》刚一出版就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在英国刚一出版几天就销售一空,而在美国则连续出版四次,“几乎没有过任何一位经济学家和一本非虚构作品在这么短时间内如此走红”。

  自由主义不是放任自流无所约束,而是以开放和宽容的姿态,为个人努力和社会发展留下可能性的空间。追求自由,也许会使人暂时走上混乱之路,但放弃自由一定是通往奴役的道路。哈耶克帮人们拨开纷繁现实的迷雾,但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是否真的会走出谬误和偏见,最终仍然取决于自由的选择。

知乎用户 匆匆​ 发表

简而言之,《通向奴役之路》是面对特定读者,为了达到特定的说明目的,起草的一部范围有限的警示读物,并非百科全书。从针对他写作的目标读者,他是否清晰、准确的传达了他的观点,影响了当时的思潮这个角度出发,他的写作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从写作的时代来说,很多内容,更是具有极强的预见性,充满了理性的智慧。对他的批判,有的公允,大多并不公允。至于在中文翻译基础上,再断章取义的批判,作二次失真、曲解的描述,那可能真的就是谬以千里了。

1. 关于哈耶克的写作背景和目标读者

关于目标读者,哈耶克在其 1976 年《通向奴役之路》的前言里写的很清楚,是英国部分倾向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和知识分子。哈耶克希望传达的思想,大体是以纳粹为例,警告这些政治团体和学者,战争时期限制经济自由的非常措施,不应该保留到战后,否则有可能使得国家一步步滑向专制的深渊,产生意想不到乃至相反的效果。

《通向奴役之路》成书的时间大概在 1942 年,在英国出版的时间是 1944 年 3 月 10 日,在美国出版的时间则是 1944 年 9 月 18 日,当时二战进行正是最激烈的时候,出于战争需要,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经济活动进行强力管制。一方面在军事领域,出于军事生产需要,很多工厂被政府征收,生产决策相对较多地自上而下由强制行政力量作出;另一方面,由于军事生产增加,消费品生产减少,通货膨胀风险加剧,在消费品领域,政府也开始实行配给制

对此,当时英国社会,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政治领域,继承战前的社会主义思潮,均有一种很强大的呼声,针对战前英国经济发展停滞的现实,主张战时的措施应在战后得以延续。例如 1942 年英国工党(二战后很快成为执政党,极有影响力)出版了名为《旧世界和新社会》的小册子,认为 “战前无计划的,少数特权阶层掠夺多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计划经济必须取代旧的竞争模式…. 民主社会的基石应当建立在计划基础上…” 此外,卖出数十万本,当时风靡一时的《威廉贝弗里奇报告》也一定程度上秉承类似的思路。此外二战前后,当时一些较有社会影响力的英国学者,例如埃文德宾(Evan Durbin),将纳粹和苏联的计划体制截然分开,认为纳粹代表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阶段,而以苏联为代表的模式,则是避免滑落至这下一阶段的唯一良药。

对此,哈耶克希望说明,这些所说的 “计划”,可能会产生危险的倾向,最终可能引领国家走向与预期相反的境地,来警告当时在英国政坛和知识分子中非常有影响力的上述思潮。就此而言,认为哈耶克的目标读者是德国纳粹、苏联,哈耶克写这本书是代表政府作统战工作,实在是荒谬无比。事实上,他的书当时在英国、美国争议极大,且一定程度上与当时英国相对流行的政治思想(工党 1945 年成功成为执政党)相左,内部都不统,谈何统战?其著作当时完全没有在苏联、德国出版。更不必说反纳粹当时更是整个英美知识界左派右派一律的共识,写统战册子完全是多此一举。但他的著作当时也不是丑小鸭,特别是在美国,引发了哈耶克自己也没想到的,极为热烈的讨论,对此他在 1956 年美国版的前言中,还心情复杂地特地就此作了分析。

此外,如果跳脱出哈耶克所针对的当时、当地的思想,拿现在一些冠以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之名的思想,去批判哈耶克的概念使用,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不准确的。他所针对的“社会主义”,根据他自己在 1976 年版本《通向奴役之路》前言所说,特征包括(1)生产工具的国有化;(2)在前述国有化基础上,广泛通过集中计划手段干预经济的政府管理模式。他所针对的 “计划”,指的是根据某一单一的方案,集中支配所有的经济活动,基于某些特定目标指导社会资源的分配。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批判不是社会主义者所希望达到的理想本身,而是实现这些理想目前能够采取的手段(这一点经常被误解)。就此从 20 世纪的历史来看,这些手段的运用,所造成的灾难,是无可质疑的。他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也不反对政府对自由市场的一切干预。他指出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争论的实质,不在于是否要计划(即是否要彻底放任自流),也不在于政府是否要干预经济活动,而是怎么干预的问题,为了什么目标而干预的问题。换言之,争论的实质实际上是怎么 “计划”。自由主义者的计划在于政府干预来促进自由竞争。而社会主义(40 年代英国)者主张的计划大体在于直接根据预设目标,进一步干预自由竞争。

根据凯恩斯 1944 年 6 月 28 日给哈耶克发出的信件,凯恩斯在前往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路上读了《通向奴役之路》,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是:道德上、哲学上,我几乎赞同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不仅同意,而且深切地同意:

Morally and philosophically I find myself in agreement with virtually the whole of it; and not only in agreement with it, but in a deeply moved agreement.

据此,所有声称哈耶克是反对国家对市场一切干预的人,请出门左转先了解一下凯恩斯的生平和凯恩斯的基本观点。自由主义的危机要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下解决,而不是其他的思路,从这个角度出发,两个人其实是一致的。

2. 对哈耶克此书的批判

首先,某高赞答案对于哈耶克论述逻辑错误的说法,个人认为完全站不住脚。有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所以没有传达好文本的意思。英文原文如下:

…it must always be remembered that socialism is a species of collectivism and that therefore everything which is true of collectivism as such must apply also to socialism.

这里论证的实质,粗略的表述如下:

大前提:集体主义的必要条件有 ABC;

小前提: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种;

结论:社会主义也满足条件 ABC。

前述论断从逻辑上来讲不存在任何问题。误解的根源,可能一定程度上源自中文翻译,即中译 “符合集体主义本身的东西也必定适用于社会主义 “,完全没有把必要条件这一点明确出来,而事实上,某一类事物的必要特征并非该类事物中某一种事物的全部特征。

换言之,集体主义不同流派,如果能够归入集体主义,必然要满足一些共性,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性。但这些特性,因为不是所有的 collectivism 都有,并非其必要条件,就不能被称之为 “true of collectivism”, 最多只能勉强说 true of a specie of collectivism.”

哈耶克此书出版后,一些比较有力的批判包括:

(1) 哈氏持历史宿命论观点,夸大计划的负面效果,仿佛任何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偏离,均会必然导致类似纳粹一样的专制集权

就此,哈耶克在 1976 年版《通向奴役之路》前言以及个人信件中曾反复表示,这种解释曲解了他的本意。结合他本人的说明,更为恰当的解释或许是,他不相信历史宿命论,而只是在对最坏的结果作风险提示。而最坏的结果,显然并不等于必然发生的结果,只是哈耶克通过论证后,认为很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 哈耶克在书中区分了 “好“和” 坏“的计划,那么什么是好的计划?面对自由放任经济的弊端,出路何在?

凯恩斯当时对《通向奴役之路》大加赞赏之余,提出的意见即在于此。自由市场经济、放任自流的弊端当时已经很显著,那么出路何在?如果出路是好的计划,那么何谓好的计划?《通向奴役之路》对此的讨论并不充分。对此批评,哈耶克是重视的,也在其后的著述中有所深入着墨。感兴趣的可以看他的《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就所谓 “好的计划 “,提供了很多更加深入、具体的讨论。

最后推荐阅读:

The Definitive Editio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A. Hayek Book 2) (English Edition)-Kindle 商店 - 亚马逊中国

知乎用户 阿提弥斯 发表

欧美搞了新自由主义后,贫富差距持续拉大:

现在,欧美政治已经被资产阶级控制,他们对内操控国家机器,让民众内斗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外极力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操控舆论、制裁、策划政变、军事入侵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以此为基础残酷剥削发展中国家人民,造成的贫困、流离失所和死亡数以亿计。

这就是哈耶克主张的新自由主义,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知乎用户 鹊华清扬​ 发表

大家好,我是鹊华清扬。

我买了这本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并很认真地花时间读了这本书。

我一边读一边问自己,我真的看得懂这本书吗?这本书真的是写给人看的吗?生活到底是哪里不够美好,非得让我如此地折磨自己?

这本书如此地晦涩,我认为是翻译的问题。但这确实是市面上最常见的版本,我只能有种不美妙的联想,这是故意的。

所以如何评价这本书,首先我说,这本书我看了,但我看不懂,它通篇太晦涩了,所以最终我放弃了。

其次,在这里讨论此书的朋友们,如果你们真的认真看了,并且看懂了,我真心向你们表达我的尊敬。

看到几个月前的发文居然还有人点赞,忍不住把最后的潜台词说了出来:

据我对此书有限的阅读,和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评论,我觉得他只是敢说话而已,敢在大萧条期间,西方经济崩溃时说苏联模式不好,不惜为此背负骂名,并由于几十年后苏联的解体而封神。

他所鼓吹的自由主义即使在今天的西方也维持不下去。很难想象现在还有哪个政府对经济活动不管不问,不去干涉。

我只想说有他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很好,尤其是对我们国家是个警示。但他的理论本身,其实不怎么经得起推敲。

比如他把集权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混为一谈,这是肉眼可见的错误论述,而且还是他此书重要的论述。

说自己读哈耶克的人,如果你认真读完这本书,我佩服你的耐心。如果读完后仅仅简单拜服在他的结论之下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还不如不读。

更多简单而深刻的故事,敬请关注 鹊华清扬。

知乎用户 暴力小白兔 发表

《通向奴役之路》主要观点

1. 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

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世界刚刚经历过 1929-1933 年的大萧条,西方各国的经济复苏在当时依然是步履维艰、路途漫漫,但整个世界那时又卷入了由希特勒纳粹帝国和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之中。当时,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自由市场体制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怀疑,且对中央计划经济抱有这样或那样的幻想和憧憬,以致哈耶克在 1944 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第一章中,就不无感叹地说:“根据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见解,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才能最佳地利用自由社会中可以发现的自发力量。实际上,我们已经着手取消那些产生不可预知后果的力量,并对一切社会力量加以集体的和‘有意识’的指导,借以达到刻意选择的目标,来取代那些非个人化和匿名的市场机制”。

就是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哈耶克当时十分孤寂但却又数十年持之以恒地坚持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限制个人自由、摧毁人们的责任感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会阻碍财富的生产,造成社会贫困;亦会导致极权主义政府的兴起。哈耶克当时就尖锐和深刻地指出,放弃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用中央计划和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过程和进行资源配置,不但会在经济上导致像诗人荷尔德林(F. Holderlin)所描述的那样 “用通向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个国家通向地狱之路”,而且必定会在政治上走向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2. 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且前者构成了后者基础和条件

在《通向奴役之路》第一章,哈耶克先回顾了欧洲近代史,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方向是使个人从束缚他日常活动的习俗的和成规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一个法治下的自由社会。哈耶克发现,西方世界的兴起和近代以来科学的巨大进步,均是建立在个人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基础上的一种复杂的市场秩序的结果。然而,哈耶克当时却发现,甚至在德国纳粹极权主义魔影变成人类真正威胁之前的四分之一个世纪,西方社会已经出现了逐渐偏离构成欧洲近代文明之基础的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基本理念的苗头,试图以集体主义的中央计划来取代经济的市场运行。哈耶克当时就警告说:“我们逐渐放弃了经济事务中的自由,而离开这种自由,就绝不会存在以往的那种个人的和政治的自由”。

基于这一认识,哈耶克在第八章中发现,当时德国纳粹分子和中央计划经济的倡导者对 “经济与政治的人为分离” 责难,以及他们对政治支配经济的共同诉求,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哈耶克论证道:“国家一旦负起为整个经济生活制定计划的任务,不同个人和集团的应处地位(the due station)就必不可免地成了政治的中心问题。由于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国家的强制权力决定谁拥有什么,唯一值得掌握的权力就是参与行使这种命令权。”哈耶克认为,在此情况下,人们的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将会全面丧失。由此哈耶克认为,“如果‘资本主义’这里是指一个以自由处置私有财产为基础的一个竞争体制的话,那么,更要认识到,只有在这种体制中,民主才有可能。”对于哈耶克的这一洞识,弗里德曼在 1971 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新德文版序中归纳到(并在 1994 年这本书的新英文版序中重新强调):“自由市场是迄今所能发现的唯一能达致参与民主的机制”

3. 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没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正式的法律制度,就没有自由。**这是哈耶克一生一再宣扬的观点。在《通向奴役之路》中,哈耶克明确指出:“我们这一代已经忘记,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仅对有产者来说是这样,而且对无产者来说一点也不少。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许多多的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方能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掌控在一个人手中,不管这是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一个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从私有财产与自由之间的的这种内在联系,哈耶克也讨论了私有财产制度与平等、正义的关系问题。哈耶克发现,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理想是通过消灭私有财产来达到社会收入的平等,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哈耶克认为,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识。他发现,“虽然在竞争社会中,穷人致富的可能性比拥有遗产的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然而,只有在竞争制度下,前者才有可能致富,且才能单凭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掌权者的恩惠致富,才没有任何人阻挠个人致富的努力”。并且,哈耶克相信,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一个富人掌权的世界仍然比只有那些已经掌权的人才能获取财富的世界要更好些”。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推理和理念,哈耶克当时也发现,这也就可以解释当时一些西方国家的劳工社会主义运动领袖们的一个困惑不解的现象和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方法运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广大的贫苦阶级的怨恨竟然会转而对准他们”。

哈耶克(Hayek,1988,p.30)还深刻地指出:“从古希腊到现在,这种财产、自由和秩序得以存在的前提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抽象规则意义上的法律,而这些规则能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均明确知道谁有权(isentitled)处臵任一特定物”。哈耶克还接着解释到,这种明确界定财产安排的法律,能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明确知道谁对任何具体财物享有支配权,这对市场交易和自发秩序的扩展尤为重要。通过对欧洲早期产权和商业制度演化历史的回顾,哈耶克(Hayek,1988,p.30)得出结论说:“关键在于,专有财产的预先生成,是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从而对于形成前后一致的更大的协调结构,以及对我们称之为价格的信号的出现,也是不可或缺的”。

4. 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这是直接承传了西方社会中自由主义的古典传统,尤其是洛克、康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阿克顿勋爵(LordActon)的自由主义思想理念。哈耶克在《通向奴役之路》中较详细地阐述了法治(theRuleofLaw)、法治国(theRechtsstaat)的理念以及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在第六章论述 “计划与法治” 时,哈耶克明确指出:“只有在自由主义的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并且是这一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法治不但是自由的保障,而且是自由的法律的体现(alegalembodiment)”。根据伏尔泰(Voltaire)乃至可能是康德的说法“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他就是自由的”。哈耶克认为,只有在法治之下,人们才有真正的自由。

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哈耶克在在《通向奴役之路》中并没有做进一步的阐释。16 年之后,在《自由宪章》中,他则更明确地阐释了二者的关系:“自由的意义仅仅是指人们的行动只受一般性规则的限制。…… 自由意味着,也只能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依赖于任何人或任何权威机构的批准,只能为同样平等适应于所有人的抽象规则所限制”。在法治之下才有自由,反映了 “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自由” 这一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理念。这也意味着自由主义就是宪政主义。对于这一点,后来哈耶克曾专门论述道:“由于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以外不得对个人实行强制,所以它构成了对政府机构的一切权力的限制,包括对立法机构权力的限制。”

5. 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是且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约束之下

在《通向奴役之路》第六章. 计划与法治. 中,哈耶克明确指出:. 撇开所有的技术细节不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均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切个人有可能确定地预见到当权者(theauthority)在特定情况中会如何使用其强制权力,并据此知识来规划自己的个人事务。

6.“自由放任” 理念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

尽管哈耶克在《通向奴役之路》以及后来出版的《自由宪章》、《法、立法与自由》等著作中始终一贯地宣扬自由、法治和宪政的一些基本理念,主张要用预先制定的法律规则来约束政府,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更不能把他的经济和政治主张理解为在现代社会中政府要简单地 “无为”(inaction)。在经济领域中,哈耶克多年来主张要采取私有企业制度,主张市场竞争体制,但他并不主张经济活动中的 “自由放任”(即 “laissezfaire”)。在《通向奴役之路》第一章中,哈耶克就明确地指出:“也许对自由主义事业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某些自由主义者基于某种经验主义的粗略法则的顽固态度,而以自由放任原则为甚”。

故通观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可以确定地认为,**哈耶克一生并不是主张无政府,也不是主张政府在管理经济、政治与社会事务上无所作为,而是主张在政府自己遵守预先制定的法律框架下制定并通过法律来管理和治理社会。**对此,哈耶克在多处曾有明确的论述。譬如,在谈到过去那些使竞争体制成功运作的积极条件时,哈耶克就指出:“竞争要得以运行,不仅需要组织起来某些足够的建制(adequate organization of certain institutions),如货币、市场和信息渠道等等(其中有些是私人企业所从来未能提供的),而且尤其依赖一种适当的法律制度的存在,这种法律制度的目的,在于既要维系竞争,又使竞争尽可能有利地发挥作用。”

在第 6 章,哈耶克还特别批判了那种主张 “自由放任” 原则的人的一个糊涂信念:“这种信念认为自由主义的典型态度是政府的无为。提出政府应当或不应当‘采取行动’或‘干预’这个问题,这整个就提错问题了,而‘自由放任’一词,是对自由主义政策所依据的原则的非常模糊不清和常引起误导的一种描述。每一个政府当然必须要有所作为,而政府的每一行动都要干涉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但这并非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问题是个人能否预见到政府的行动,并用这种知识为依据来制定自己的计划”。

7. 民主本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民主是哈耶克在《通向奴役之路》一书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议题。在书的一开始,哈耶克就讨论了在当时欧洲乃至全世界所出现的 “以民主手段实现并维持社会主义的” 的思潮,认为这只不过是 “最近几代人的一个伟大的乌托邦,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为之奋斗还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东西,以至于现在对其抱希望的人中几乎无人会接受这样的结果”。之后,在第五章哈耶克又专门讨论了民主与计划经济的关系问题。整体而言,哈耶克是基于在当时英国“民主的议会在贯彻似乎是人民明确授权方面的无能为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民主制度不满” 的情况下从哲理上讨论计划经济的目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民主制度之优长与问题的。

根据阿克顿勋爵对自由的评价 “它本身就是一个最高的政治目的” 这一点,哈耶克指出,民主并不是最高的目的,而是 “达致这一更高目标的手段‛,‚是一种保障国内和平和个人自由的实用设臵(autilitariandevice)”。哈耶克还警告说:“我们绝不能忘记,在一个专制统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有更多的文化和精神的自由——至少可以想见,在一个非常整齐划一和由教条主义多数所支配的政府统治之下,民主政府可能和最坏的政府同样暴虐。” 因而,哈耶克相信 “民主的控制可能会防止权力变成专断,但并非仅仅存在民主的控制就能做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哈耶克并不认为民主是现代良序社会的最高目的,且民主也绝不是一贯正确和可靠无疑,因而主张 “不要把民主奉为神灵”,但他绝不是说民主不重要。哈耶克相信,“只要政府的职能是根据一种广为接受的信条被限制在大多数人通过自由讨论而能达成一致的那些领域中,民主政府便能成功地运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章中,哈耶克曾引用了托克维尔于 1848 年 9 月 12 日在法国制宪会议上关于劳动法问题的讲演” 中的一句话:“民主扩展个人自由的范围,而社会主义却对其加以限制。民主赋予每个人以所有可能的价值,而社会主义却使每个人只成为一个工具(agent)、一个数字。民主与社会主义除了‘平等’一词外,毫无共同之处。但请注意二者的区别:民主在自由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则在束缚和奴役中寻求平等”。

在《通向奴役之路》第四章,哈耶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社会演化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这句话亦寓意甚深,也许只有把它放在哈耶克的经济理论的宿敌凯恩斯的一段名言一起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真谛。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世界经济名著的结束语中,凯恩斯曾说:“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当它们对的时候与它们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理解的要更有力量。确实,世界就是由它们所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认为他们不受任何思想的影响,可是他们已经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的 [思想] 俘虏。…… 我确信,与思想的逐渐侵占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是被过分夸大了。…… 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凯恩斯的这段话,与这篇导言第一段所引的哈耶克在《通向奴役之路》一开篇所说的那句话,又是何等的精神一致?

知乎用户 huang liu 发表

集体主义会有可能引向极权主义

公司里面就是这样,结果就是老板对员工进行独裁统治

家庭里,老婆对老公进行独裁统治

政府的压迫,关你屁事,政府给你八竿子打不着

你老板和老婆的压迫才是真事

知乎用户 彼得 · 克鲁泡特金 发表

哈耶克的观点应该叫《另一条奴役之路》才对。

一个新自由主义的脑残信徒、欺骗人民捏造假象的理论家、资本家和金钱的走狗 所写的 通往另一条奴役之路的方法。他指出,以前的通往奴役的道路太过明显,而且官僚挤压了资本家的利益,让人民容易看见,所以要共同开发利用。因此,他指明了另一条道路,更高效的奴役之路,争取把枷锁戴在大多数人身上。

——

附一个以前的想法:

自由主义 (尤其是新自由主义) 者天生就是做奴隶的好材料。看似追求自由的外表实则有着一颗奴才的心,无时无刻不渴望依附权贵、得其怜悯分到一些残渣剩饭。

哈耶克、弗里德曼这两只都曾经说过类似 “砖制可以保护自由” 的,给皮诺切特做辩护、摇旗呐喊。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来,它们追求的 “自由” 其实就是牺牲大部分人的人身自由和政治自由,换去资本家的经济自由。

稍稍有一点智慧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没有平等、集体主义做保障,只有自由,那么这必定短暂的、空洞的。自由主义者们追求的如果实现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在市场经济、经济自由、个人主义当中,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设想发展,产生大资本家。自由主义者显然不知道这些危害,觉得资本家们可以搞慈善,然而它们也可以搞权力搞金权政治。即便是高额遗产税,资二代仍然可以凭借上一辈的关系疏通、高等教育和企业股份金融成为新的资本家。无产者有的是 “出卖自由时间或者挨饿的自由”“选择出卖劳动力或者饿死的自由”,形成雇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依附关系) 不得不依附于他人,献出自己的“自由”。反正你不愿意,也有一堆饿着肚子想被剥削的排队等着呢。

只要经济制度和社会地位上存在不平等 (实际上的阶级),就无处谈 “自由”。自由主义者只能陶醉在它们的美梦当中吃一些残羹冷炙。

————

有一个匿名回答中提到了,如果反对集权,那么吹捧哈耶克不如看看巴枯宁。那个回答说得很好,不过我 @不到他。补充一下,巴枯宁是一个安那其主义者,安那其主义的主流是集体安那其主义 (无政府资本主义只是资本主义极端化以后的,一般算作资本主义中)。巴枯宁对自由非常痴迷、狂热,但是他在经济上是集体主义者,仍然认为应该所有人控制经济 (公有制),相比于苏联的官僚控制,他主张则是全民公社控制 (而不是各自为战互相竞争人吃人的市场经济)。巴枯宁认为平等才能保证自由的长存,我非常赞同。

以下是巴枯宁说的:

“我是自由的狂热爱慕者,把它看做人类一切智识、尊严和幸福的唯一源头 。”
“我绝对支持人与人之间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平等,因为我知道除非有了平等,否则所谓的自由、公平、人类尊严、道德、个体的幸福还有人民的兴盛,都不过只是谎言。但是我同样地坚持自由,因为自由是人性的首要条件;因此我所设想的平等,是以生产者自由联合的公社为基础、以自发的集体劳动和财产公有为前提的。这个公社必须完全独立自主,不容国家威权的染指。”
“ 我所讲的自由,不是远离他人的自由,恰好相反,它延展至无限,也只有在其无限性上才能得到证实。它是个人的,但首先必须是所有人的,它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平等”

确实可以用巴枯宁批驳马恩,或者说他的理论比列、斯等人都好一些。但是巴枯宁终究也是共产 / 社会主义者的一员,安那其比起科社在政治上只会更左,而经济上最终目标类似,过程也都是坚定的集体主义。无论如何,不可能堕落到与资本的走狗——新自由主义者们同流合污。

知乎用户 咩咩羊​ 发表

我来用白话翻译一下他这部作品的思想大概:

市场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东西,是人类目前最好使的资源分配工具;

然而,参加市场竞争的任何一家,都不是为了分配资源而生的,他们想的是如何弄死其他竞争者,最终形成垄断,最终支配整个市场。

所以,市场的充分竞争只是一个不可维持长久的静态平衡,天平迟早会倒向其中一方。

哈耶克认为,好的政府,会让市场永远处于一个理想的竞争环境中。但现在看来,这概念就和物理中的完全真空一样,没有操作的可能。

但一点哈耶克说的没错,政府的操作往往会加速市场走向支配和死寂,大企业和头牌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以及其他优秀的社会资源;初创小企业除了依赖大资本的天使投资去给有钱人当狗,根本别无出路。腾讯在代理了两款爆款游戏后,几年内就可以完成诸多市场的垄断,不得不说收租市的政策,人民富豪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南山法院功不可没。

现实中权钱是沾黏在一起的,有人同时拥有裁判和运动员的身份,这点哈耶克看得很清楚。

知乎用户 笑天轩主人 发表

昨天重读了这本书,鉴于第一次阅读没有做读书笔记,以至于没什么收获,我这次打算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正好也能部分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因为我有自己的趣味取向,这个读书笔记是不均衡的,着重于我感兴趣的部分,而哈耶克对德性和对社会主义、纳粹主义的联系的探讨,因为不感兴趣,我关注较少。正体字是我对哈耶克观点的提炼,斜体字是我的一些感想。

1. 自由和平等

旧有的自由概念,是免于强制的自由,是摆脱他人的专断;而马克思发展了这个概念,认为自由还要根植于经济自由,即摆脱环境限制的自由,从必然王国迈向 “自由王国”。但是哈耶克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念,在实践上基本等同于财富,即不过是平均分配财富的新说法。

哈耶克的这个观点,虽然放在开头,但意外地没有招致社会主义者的大规模批判,不理解其中的原因。马克思的经济自由,应该是对旧有自由观念的批判和发展,哈耶克的批判实际上是有些庸俗化的——但是,基于马克思实现真正自由的前提是共产主义,马克思的自由观念反而成了剥夺自由的借口,这点当是存在的。

2. 竞争和垄断

首先是自由主义和 “自由放任” 的区别:自由主义主张尽可能通过竞争作为协调力量的工具,而不是放任自流;自由主义者为了保障竞争的实现,也需要精心设计的法律框架;自由主义者承认,在竞争难以实现的地方,需要其他指导经济实践的方法。以计划主体设计的,不论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张可以用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来概括,其基本主张是根据某些有意识构造的蓝图对一切活动进行组织。

规模经济带来的边际成本递减现象,是垄断产生的经济学解释。但是哈耶克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认为,这个现象本身是不成立的,没有证据表明大企业的效率比小企业更高。哈耶克进一步认为,美国和德国产生的大规模垄断组织,是在政府的刻意引导甚至强制下才实现的。

相比于计划而言,反而是竞争更适用于复杂经济的经济活动,因为价格信号能够准确而方便的反映企业家面临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另外,新技术如果是有利的,则其不会畏惧市场竞争,而如果因为成本的降低而通过计划抹杀了多样性,则压制了技术进步的空间。

这一节是我最关注的部分。

第一,哈耶克已经明确把自然垄断的行业从自由主义主张的竞争框架下剔除了,因此,剩余的垄断并不具有合理性。但是,垄断具有必然性吗?仅仅从经济角度考虑的话,大企业在面对经济波动的时候,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即使效率不一定更高,其存在的能力确比小企业更强,因此,垄断很可能是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的。在这个基础上,政府应该承担起反垄断的责任,否则——一个由垄断组织控制的政府,就是哈耶克最深恶痛绝的法西斯政府。

第二,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在目前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中,专利保护下的垄断是鼓励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因为技术进步往往依赖大量资源的投入,这样的投入是需要通过垄断利润得到回报的。而专利的时限则是限制垄断力量过度扩张的重要工具。我国 50 到 70 年代技术进步与世界的脱节,除了本身基础薄弱外,计划经济对多样性的压制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3. 民主和计划

因为集体主义本身要求设计整个蓝图和路径,因此政府涉及的面必须非常之广泛,这就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政府计划的落实强烈依赖专家的知识和能力;第二,因为议会需要对太多的问题取得共识,因此反而无力承担这样的指责,因此议会的权力往往倾向于集中到少数人手上。当议会只能对计划的整体提出同意或反对意见的时候,它最多就只能决定谁掌握最高的专断权力。

越是独裁的国家,在这样的世代越是自称民主,而且因自己的民主范围极广阔而引以为豪——但实际上,群己权界越是向群体偏斜,个体的空间越小,群体越是难以贯彻真正意义上的 “民主原则”,因为群体中的个体既容易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判断利弊,又难以达成共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群体最终变成独裁的团体。

4. 计划与法治

法治的意思是,政府的行为受一套预先规定好并宣布的规则约束,以至于所有的个体都预先知道政府在什么情况下会怎样使用自己的强制能力。但是 “集体主义” 本身和这一套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政府不可能根据一些形式原则推理出经济计划,而只能根据民众的需求设计,因此往往不得不权衡不同的需求和利害。哈耶克用路标和道岔来形容这两种法律的区别:法治是预先告诉你,沿着这条路将会去往何处,而计划则是强制要求必须走某一条路。

法治可能会带来经济上的不平等,因此被攻击为只是 “形式上” 的平等,而集体主义者试图构建一个 “实质上” 的平等。但是哈耶克指出,这种尝试首先当然不是法治,而且会导致政府专断的合法化,进而带来彻底的专制特权和实质平等的失去意义,而法治带来的经济上的不平等是可以预见的,不独偏袒某个特定的,可以预见的群体。

其实哈耶克对法治的辩护是有些 weak 的,但是对试图构建 “实质平等” 的集体主义批判则是很有力的,缺少了形式上的平等以后,实质上的平等比以前更难维护了,因为政府的权限过大,总可以通过合法的形式来偏袒某些群体——但这些群体往往是不需要偏袒的,比如官员。我觉得哈耶克对法治的观点,如何和罗尔斯 “无知之幕” 的观点结合,似乎更有说服力。实际上,法治带来的经济不平等,或可通过累进税等方式纠正,而集体主义下初次分配的平等,往往却被特权所破坏。

5. 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

获取金钱不过是因为金钱提供给我们最广泛的选择机会来享受我们努力的成果。是贫困本身带来了对我们的束缚,而不是金钱,因而使用非货币刺激代替金钱,并不能缓解贫困带来的束缚。私有财产让人有能力自己决定需求的优先级次序,而集体主义则让社会或者这个集体的 “代表” 决定每个人的需求次序;因此,不存在仅仅涉及生产的计划,整个计划体系的影响必然是社会方方面面的,比如消费,比如闲暇时间的安排等。结果是,计划几乎必然地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剥夺了我们的选择权,或者把选择的结果强加给我们让它成为一个极权的社会——我们失去了经济自由,同时也失去了政治自由。

货币本身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货币使人们的需求顺序可以直观地体现出来。

6. 穷人和富人

穷人比富人在竞争中享受到更少的机会,这确实是不平等的。但是,集体主义并不能让他过得更好。名义上我们平等地享受了公有财产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实际上并不由我们控制,而是控制在掌权者手中——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并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更糟。在一个极权国家,任何经济或社会问题都会变成政治问题;而在现实的斗争中,因为高技术工人能够通过工会等手段谋取明显更高的收入,往往底层民众更倾向于去批判斗争的对象,是中产阶级的上层,而非真正的富人阶级。

我想到了大学期间读到的,张五常先生的短文《费雪与红卫兵》。张五常指出,人力资本也可以看做资本的一部分,因此,红卫兵们毫无歧义地套用级差地租的概念解释比如医生和运动员的高工资,并因此要求(通过暴力的手段)取缔它。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的例子,也是典型的斗争对象扩大化的例子。但是,张先生同时指出,这种解释是不会持续过久的——因为很快红卫兵们就会发现,在有人收入高于自己的同时,也会有人的收入低于自己,从而导致这种斗争最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7. 保障与自由

有限度的,针对突发和意外情况的保障,比如自然灾害和疾病,是自由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每个人理应获得的,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也是应该允许的。但是,绝对意义上的保障将是自由的枷锁。如果给所有人同样的保障,这样的保障是全面地,具体到收入的均等和恒定上,它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人是不公平的,同样而足够高的保障则是社会所难以承担的(本身这就是共产主义才能达到的结果);而如果仅给一部分人以保障,其实质上变成了一种特权。另一方面,绝对意义上的保障,会导致经济上的奖惩不可行,进而使得经济上行为的奖惩泛社会化,对经济自由的侵蚀最终扩散到人身领域;职业分配的变动,也从经济的驱动转为命令。

以前认为自由和平等需要权衡,或者自由和民主需要权衡,但是对于个人的选择而言,自由和保障才是需要权衡的。

8. 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

三个原因促使集体主义的领袖是 “最坏的分子”:第一,教育水平越高的个体,其趣味和思想差异越大,反之,知识水平低的 “群氓”,往往思想更加趋同而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需要一个领袖;第二,很多软弱而思想模糊的人,很容易在重复的宣传下接受一套现成的价值体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消极的纲领,比如憎恨某个群体,指认某个群体是敌人,比积极的、具体的纲领更容易被接受。集体主义因为上述第三个原因,更容易区分自己和他者,因此更容易倾向于民族主义——因为民族是很典型很直观地区分。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主义理论上总是国际主义的,但是一旦付诸实践,总会有民族主义倾向。

集体主义制度的有两个主要特征,它需要一个明确的最高的目标体系,还需要一个为了达成这个体系用强权压倒一切的愿望。从因此,在集体中,“整体利益” 被判断为集体的最高道德标准,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所用的一切手段是可以允许的,因而就没有了一般道德的容身之地。

为了让这种对集体的认同维持下去,就不能容忍质疑和异见,而必须通过宣传手段让民众的认知 “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真理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

勒庞的乌合之众考虑了群体的盲动和暴戾,哈耶克不过再次重复了这一点。宣传和集体主义带来的个体的 “工具化” 倾向,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唯独为什么社会主义会在实践中表现出民族主义特点,哈耶克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回答。

这是我《通往奴役之路》的读书笔记和一点感想,哈耶克对自由主义现状等等问题的分析部分,我没太大的兴趣,也没有总结。社科院翻译的本子晦涩,但是哈耶克的原文其实句子也并不好懂。因此有可能会有理解错误,欢迎指正。

既然是个人的读书笔记,难免是有偏见和错误的;

既然我作为一个答案把它贴出来,就欢迎质疑和批评。

以上

知乎用户 依然范德彪 发表

田园奥派应当好好阅读的书,田园奥派最喜欢鼓吹的经典 “事实” 就是“最低工资伤害了穷人”,因为最低工资不市场,会让穷人失业。

而当市场真的出手调高劳动力价格时,田园奥派发现一个月 3000-4000 块钱根本找不到人搬砖,拧螺丝,甚至社会再生产也停止了。这个时候田园奥派缺乏意识形态武器,毕竟这是他们的神祇出手展现神迹,屁滚尿流感激涕零还来不及,怎么能对自己的神祇如此大不敬呢?

这个时候哈耶克就站出来解释神谕了,这是自由税!况且你们可以跑到那些一边拧螺丝一边溜冰的国家去生产,原来的工人饿死了概不负责。

当然了,哈耶克拒绝回答他准备向哪个星球的人去兜售他那些破烂玻璃球,棉布。毕竟,在哈耶克的世界观里,没有需求,哪来的生产?没有需求就进行生产这种挖资本主义墙脚的行为是要下火狱的。

知乎用户 昵称数据已损坏 发表

至少在互联网上 是某些人拿来装逼和堵人嘴巴用的书名。

知乎用户 季退思 发表

谁信谁是大脑有问题。所有 Neo-liberalism 全是有坑。

哈耶克一边要求政府能力超级强,什么都能管,而且管得了,有能力维持市场自由竞争,一边又说 大政府什么都能管 会导致奴役。

有事的时候全能政府,没事的时候不需要政府,这是人干事吗?

他们需要的是那个胸口有 S 的超人 SUPERMAN。随时从天而降,那才满足条件。而不是人构成的政府。

可从天而降的氪星来的 SUPERMAN,那是漫画。不是现实存在的啊。

只有利跨国大企业的普世价值,最后结果当然是 PUSSY 价值。

知乎用户 刘一鸣​ 发表

理解哈耶克的核心,在于理解自发秩序。

社会是一个混沌过程,经济活动不是由一个计划者设计而能设计出来的,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设计论的经济。

这个观点,至今依然有效。

你看中国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并不是刻意扶植起来的,反而是没预期到的角落里自己冒出来的。比如大疆,比如华为(国家扶植的是中兴)。

计划经济的一大问题就在于,你只能计划你知道的,而不能计划你不知道的。而为了实现计划,就要掐死未知的可能性。但其实这些未知的可能性,这些计划外,是生产力快速进步的关键动力。

没错,地球上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足够养活目前的人了。但是仅仅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养活么?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毫无疑问实现了工业化,然而工业革命却不断冒出在没有计划经济的西方,在几十年就迅速拉开了差距。

这就是自发秩序的力量,计划外的事物推动人类前进。

自发秩序是解决问题的先进生产力,不承认它的结果就是成功实现了人人平等,但这平等的人人竟还比不过对面最底层的民众 。自承认它之后,短短几十年,就撵上了原来的世界霸主。

知乎用户 学无止境 发表

哈耶克这本书本质上是为黑而黑的,属于为政治服务,只能代表哈耶克的政治经济主张是不能代表哈耶克的学术水平的。

当然哈耶克能在 1944 年就看到苏联模式的结局并敢于站出来反对属实不易,但也没必要神话,毕竟预言苏联失败的也不止哈耶克乃至奥地利学派一家,托先知预言的都比哈耶克早,更不用说再早一点像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罗莎卢森堡等人。实际上列宁本人可能都遇见苏维埃的灭亡,毕竟存活时间能超过巴黎公社都已经很让列宁惊喜了

最后,对付奥地利学派,希法亭,布哈林请求出战

知乎用户 我凌 发表

20 世纪乃至更早一些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书籍,大胆一些的话几乎全部人文书籍,通篇的论点多于论据,是常事。

我说的包括但不限于此处的通往奴役之路,我随便看看书架,计有论法的精神、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乌合之众、国富论、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及弗洛伊德等一批心理学家的著作。

反倒是很多哲学书籍写得非常严谨。

我这么说并不是觉得他们价值不高。相反,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他们很多观点是划时代的。

只不过后人在他们的理论打开的天空下也许创造了更多的内容。

看经典不能像看教科书一样事无巨细一并吸收,多想多联系现在的前沿知识才是正道。

知乎用户 斋贺朝之宫 发表

个人财产才是维护个人自由最有力的武器。

起码出大新闻的时候你还有钱去买船票逃跑。

既要剥夺个人财产,又要保障个人自由,这是一个两难的 dilemma,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知乎用户 Brody·Wilson 发表

哈耶克无非在说一句话:

垄断是万恶之源,尤其是权力的垄断

思想的垄断当然也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全文一万八千多字。

一、概述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邓正来译,2003 年 1 月北京第一版)中的第一章《个人主义:真与伪》,系统论述了所谓的 “真个人主义” 理论。哈耶克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宣称他的真个人主义可以与自由主义互换使用,所以对 “真个人主义” 给予彻底批判有助于认清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一批人一系列谬误观点的实质(比如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的谬论)。

哈耶克说:

“真个人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理论,亦即一种旨在理解各种决定人类社会生活力量的努力,其次它才是一套从这种社会观念中衍生出来的政治准则。”

真个人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理论,其次才是一种政治准则,正是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哈耶克展开了他的论述。那么这个理论究竟是什么理论,准则又是什么准则呢?

简单地说哈耶克认为只有通过个人行为及个人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理解社会现象,并且那些取得大量成就的制度都是在心智未加设计和指导的情况下才逐渐形成并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在此基础上,哈耶克强烈贬抑了理性的作用,批判所谓的唯理主义,而这又是为批判用理性来设计社会制度的观念做铺垫,最终的目标则是维护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而对社会主义对计划经济进行攻击。

值得注意的是哈耶克的反理性并不仅仅是针对用理性指导设计整个社会,他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理性的使用同样作了极大的贬抑。

二、哈耶克思维特征的简单归纳

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哈耶克思维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强烈的宗教色彩。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求人们 “对非人格的社会过程采取一种谦卑的敬畏的态度”。这种思维类似于原始人对那些不为他们所理解的自然界力量采取一种谦卑的敬畏的顶礼膜拜的态度。他要求个人去服从那些非人格的理性不及的社会力量,遵循那些理性无法认识其正确性的传统和惯例,这也类似于宗教教主要求信徒去服从所谓的上帝旨意服从教规一样。

古巴的卡斯特罗曾表达过一个观点,资本主义的信徒本质上是一种宗教的信徒,这种宗教里市场取代了上帝的位置,所以可称为市场教。哈耶克的理论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观点,这种以 “真个人主义”(或 “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市场教确实具备了一切宗教都具有的强烈的反理性色彩。

而从哈耶克本人的意图来看,他也确实有把他的理论代替传统宗教来作为指导人们行为和活动的原则的野心。看看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超越道德或宗教所提高的那些基本且一般的原则的政治哲学”

所谓超越道德或宗教,实质就是一种新的宗教,叫做市场教或资本主义教就是了

哈耶克思维的第二个特征是循旧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停滞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说穿了就是这样一种逻辑:过去是什么样,现在就应该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将来就应该是什么样。抱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在宣扬自己的主张的时候,不是从道理本身的角度加以证明,相反却是一个劲的说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然后似乎顺理成章的得出结论,将来当然也应该是这样的。

且不说他对过去和现在的描述是否符合事实,单是这种逻辑本身就值得抨击了。而哈耶克在阐述他理论的过程中正是随处可见这种逻辑。比如在对所谓的自生自发的社会产物的推崇中,在对理性作用的贬抑中,以及在对亚当 · 斯密关于人性制度等观点的阐释澄清中,就都可以看见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哈耶克思维的第三个特征就是概念使用的混乱和含糊不清,以及由此而来的层出不穷的自相矛盾,这牵涉到的概念就多了,比如 “自发”“理性”“自由”“平等”“民主” 等等,甚至还包括真个人主义这个概念本身。

如果把这些概念使用的混乱情况一一说清楚,那就几乎等于将哈耶克的论个人主义真与伪全文从头到脚都进行批驳,为了避免重复罗嗦起见,这里仅选取有代表性的 “自发” 这个概念来分析一下。

在哈耶克那里,“自发”这个概念是同 “心智的设计和指导”,是同“人为”、“人造”、“刻意” 等概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那么 “自发” 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人类未加干涉的情况下自然界发生的变化可以称为自发,如果关注的是人类社会中某一群人或某一个人,在没有其他人干涉干预的情况下,这群人或这个人产生的行为或发生的现象也可以称之为自发。而当我们把考察的范围宽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时候,那么一切的行为的一切的现象从本质上说都是自发的,因为并不存在一个一个能够干涉干预人类外在于人类如同上帝一般的力量。

当然某种程度上,自然界可以算作是外在于人类的力量,而人类的行为当然要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干预,但很显然自然界的力量是谈不上什么心智的设计和指导,更谈不上什么 “人为的”,“人造的”。至于把“心智的设计和指导” 同“自发”相对立本身就是相当荒谬。

事实上就算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 “自发”,那么“心智的设计和指导” 也是一种任何人类群体都必然具有的自发趋势。理性的思考,心智的设计和指导几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而且这种本能的强度绝不次于食欲性欲,刻意压制这种本能才恰恰是违背自发的趋势。所以显然哈耶克所强调的 “自发” 恰恰是 “反自发”,是对人类社会“自发” 趋势的刻意压制。

三、逐条批驳

当然以上对哈耶克思维的三个特征的分析还未必能完全令人信服,那么接下来就对哈耶克的观点进行逐一详尽分析,以便透彻指出哈耶克观点的矛盾谬误。

哈耶克说:

“我们惟有通过那些指向其他人并受其预期行为所指导的个人行动才能达致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这一论辩的首要目的就在于反对那些不折不扣的集体主义的社会理论,因为那些理论谎称他们有能力直接把类似于社会这样的社会整体理解成自成一类的实体。这就是说这类实体是独立于构成它们的个人而存在的。”

要从个人行为达致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这当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这也确实可以算作一种研究问题的视角,但在前面加上 “惟有” 两个字,那就荒谬了。

把社会理解成自成一类的实体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更谈不上什么谎称。社会当然是由人构成的,但这不意味着就不可以把社会看成是独立的实体,这就如同人当然是由细胞构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就没有人这种实体,而只有细胞这种实体。更何况一切普通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又由更小的基本粒子构成,再说下去,按哈耶克的逻辑到最后就变成了什么实体都不存在了。

另外,哈耶克说要通过个人行为来实现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然而实际上,他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分析。他只是下了一系列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断言,让我们来看一下

“真个人主义的基本主张:

第一,人类赖以取得成就的许多制度乃是在心智未加设计和指导的情况下逐渐形成并正在发挥作用

第二,套用亚当. 弗格森的话‘民族或国家乃是因偶然缘故而形成,但是实实在在是人之行动的结果,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

第三,自由人经由自生自发的合作而创造的成就,往往也要比他们个人的心智所能理解的东西更伟大

……

它们不仅构成了我们理解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也为我们理解大多数真正的社会现象奠定了一个基础”

这些断言里隐含的循旧停滞的逻辑,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单纯看一下这些断言是否符合事实。按照常理哈耶克应该举一些实例来验证他的观点,但他一个例子也没有举,不知道究竟是不能举,还是不敢举。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因为真正的事实恰恰和他说的相反,也就难怪他举不出合适的例子了。人类赖以取得成就的制度正是心智设计和指导的产物,其实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就是启蒙思想家心智设计和指导下的产物吗?

至于自生自发合作而创造的成就要比个人心智所能理解的更伟大这句话,似乎是把两者对立起来,隐含的意思是自生自发合作而创造出来的东西必然是不能被人的心智所充分理解的,人的心智所能充分理解的东西肯定就不是自生自发合作而创造的。

事实上,这两者在许多情况下正是可以一致的。这里我们姑且按照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来考虑,即便如此哈耶克的断言是否符合事实呢?答案还是不符合。如果哈耶克的观点成立,人就不需要去理解各种知识,不许要去尽量理解和探究事物的奥秘,更进一步说,按照哈耶克的逻辑,我们可以彻底废止现在科学技术的存在,因为在哈耶克看来,那些古代完全依靠经验累积感觉摸索自生自发合作而创造出来的技术发明远比现代科学人们充分掌握理解事物规律之后有意识设计出来的技术成就要伟大的多。

当然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自生自发合作而创造的成就比人所想象所以为所估计的还要伟大。但这样解释同样不通,因为伟大不伟大,本就是主观评价,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客观标准。既然如此,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充其量也就是哈耶克所理解的比其他人所理解的更伟大,把他自己的主观评价冒充成客观评价凌驾于其他人之上。把需要证明的结论,当成了已知的事实来陈述,这是典型的逻辑错误。

再看哈耶克对理性作用的继续批判

哈耶克说:

“一种观点在一般意义上认为理性在人类事物中只具有相当小的作用,这就是说,这种观点主张尽管人类事实上只在部分上受理性的指导,尽管个人的理性是极其有限的,而且也是不完全的,但是人类还是达致了他所拥有的一切成就。

另一种观点认为:…… 人类控制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个人理性控制的直接结果,因而也受个人理性的控制。

我们甚至可以说:前一种观点,乃是人们敏锐的意识到个人心智之局限性的产物,因此它促使人们对那些有助于个人创造出远比他们所知道者更伟大的成就的非人格的且无个人特征的社会过程,采取一种谦卑的态度。而后一种观点,则是人们过分相信个人理性之力量的产物,因而也是他们蔑视任何非理性刻意设计之物或任何为理性无法充分理解之物”。

这里哈耶克的逻辑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确实人类事实上只受一部分理性的指导,确实个人的理性是极其有限的,不完全的。确实人还是达到了他所拥有的一切成就。那么从这些事实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理智正常的人会得出结论:“理性” 的作用非凡,尽管只是部分的、有限的、不完全的理性,但已经足够让人成为万物之灵长,已经让人达致了所拥有的一切成就。总而言之,从这些事实出发,无论如何也得不出贬抑理性作用的结论。可是哈耶克却偏偏得出了,而且还自信满满。

其实对哈耶克这种谬论的最好驳斥是:既然他宣称理性作用相当渺小,那么不妨把理性去掉,看看人还能剩下什么?至于说到理性有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不错,但理性的局限性也只有理性自身才能意识到,要消除或削弱这种局限性,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加强人的理性而不是相反。

哈耶克说:

“反唯理主义的认识进路认为,人类并不是一种具有极高理性且极易犯错误的存在,而且人所犯的具体错误也只有在一种社会过程之中,才能够得到纠正,此种认识进路的目的在于使一种极具缺陷的理性得到充分的利用”。

说人类不是极高理性和智性的存在,当然也可以,谁也不知道哈耶克所谓的极高理性是什么?或许是上帝吧。但在已知的所有事物中,人类是具有最高理性和智性的存在应该没错,如若不然那就举一个比人类具有更高理性和智性存在的例子?

至于所谓的 “且极易犯错误”,这两者是并列关系吗?恐怕是因果关系吧!因为十分缺乏理性,所以极易犯错误,很自然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减少犯错误,就必须加强理性而不是相反。至于说错误惟有在一种社会过程中才得以纠正,这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废话。问题的关键只在于,社会过程必然也是人的理性充分参与的社会过程,否则就不是人类社会的社会过程,而是蚂蚁社会的社会过程,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纠正错误。

接下来哈耶克批判的矛头就指向用理性设计和控制社会的理论了。他说:

“各种设计理论必定会导出这样一种结论,即只有当社会过程受个人理性控制的时候,它们才能服务于人的目的,因此这些设计理论也就会直接导向社会主义,而真个人主义则与之相反,因为它坚信,如果让人们享有自由,那么他们取得的成就往往多于个人所能设计或预见到的成就。”

这里直接导向社会主义居然本身就成了各种设计理论的一条罪状,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痛恨之情也的确是跃然见于纸上。但这里它所谓的让人们享有自由是什么意思呢?结论还没有证明,就已经先把漂亮好听的词汇自由啊、民主啊等等安在他所钟爱的资本主义的头上,这可不太厚道,我完全可以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让人享有自由。而且从哈耶克这里的表达来看,享有自由是和用理性来控制设计相对立的。若按这种逻辑。蚂蚁社会的成员(当然蜜蜂社会也可以)一只只蚂蚁绝对是自然界中最自由的生灵了,蚂蚁社会绝对是自发形成的,绝对没有半点的理性的设计和控制。把人类社会变成蚂蚁社会,莫非是哈耶克的自由梦想?

正确的道理当然应该相反,削弱理性的作用,才是真正剥夺人的自由,一切奴役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竭力让人们愚昧无知,放弃用理性设计控制社会的企图,好让他们的统治得以万世长存。

不过哈耶克有一点不错,他为了自己理论的彻底性,对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经济个体是自私或经济个体是理性的假设(也可以称之为经济人假设),没有回避,同样进行了批判,让我们看一下他的言论。

“对亚当 · 斯密及其信徒的误解‘第一斯密等人发明了‘经济人’(theeconomic man)这个可怕的概念;第二,由于他们的结论是根据严格的理性行为之假设或依据一种错误的唯理主义心理观点而得到的,所以他们的这些结论也是站不住脚的。’但是需要指出,亚当 · 斯密及其信徒根本就没有提出过这样的假设。

如果有人说,斯密等人的观点认为。第一,人天性懒惰,目光短浅和好于挥霍,第二,惟有通过外部环境的力量才能迫使人按照经济的方式或谨慎的方式调整他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去实现他的各种目标,这种看法更接近事实。但是即使这种看法,对斯密等人就人性所持有的那种极其繁复且非常现实的观点来说也依然有失公平”

哈耶克的嗅觉应该说相当敏锐,的确西方经济学的这个假设是其最根本最致命的缺陷。如果这个假设真的成立,那么不仅西方经济学的一系列说教根本站不住脚跟,而且恐怕共产主义的实现也是伸手可及了。这个问题一般的资本主义庸人没有意识到,而哈耶克却感觉到有不对头的地方,应该说他还确实有些头脑。

但意识到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哈耶克对亚当 · 斯密观点的澄清虽然确实比那个经济人假设要高明一些,但也更充分暴露他思维的僵滞和头脑的混乱。他说人天性懒惰、目光短浅、好于挥霍,问题在于哈耶克所谓的天性究竟是什么?如何形成的?真是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有的,还是后天塑造出来的?倘若真有这种所谓的天性,是不可动摇不可更改的,还是能够改变的?是可以听之任之的,还是有必要去改变的?而且他又如何解释在社会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把创造性的劳动作为第一需要,剥夺他们劳动的权力,即便衣食无忧,也会让他们浑身难受,是他们的天性就和别人不一样吗?

很显然,哈耶克这样僵滞的头脑是根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他当然弄不明白,根本就无所谓什么天性。人的本能不过是追求快乐,而快乐机制是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的快乐机制被保留下来,不利于人类的快乐机制被淘汰,这个过程一直在进行,并且将继续进行下去。创造性的劳动成为所有人的第一需要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适的教育与环境下,所有健康的普通人都能成为把创造性劳动作为第一需要的人,而一旦实现了这一点,人也就能真正摆脱各种外部力量的强迫与控制,自愿的从事各种活动,这才是真正实现了自由。

现在我们来看哈耶克对亚当 · 斯密观点的进一步的阐释:

“斯密主要关注的并不是,人们处于最好情况时偶尔能取得的成就,而是人们处于最坏情况时,如何尽可能减少他们做损害他人之事的机会。斯密及其同时代人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能够把坏人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制度。 这样一种制度之所以能够发挥有效作用,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些好人来运作这个制度,也不取决于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变的比他们现在更好。相反这种制度是经由多样且复杂的人而发挥作用。这些人时好时坏,有时候聪明,但更多的时候却愚蠢”

这里所体现的就完全是一种停滞的思维方式了。在哈耶克的脑子里似乎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合理的制度必须担负起使人变的更好、更进步的职责。或许他认为人本身的进步,本身素质的提高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所以他所设想的制度需要的仅仅是面对一群群被摆在那里静止的停滞的人,这些人有好有坏,可能好也可能坏。而他的制度呢,则能应对最糟糕的情况,能把处于最坏情况时的人造成的损害减到最少,而且这种制度运作的效率高低也不需要有多好的人,和人的好坏程度无关!

然而一切罪恶中最大的罪恶就是停滞。哈耶克的理想制度却正是把这种最大的罪恶当成了基本的准则,当成了基本前提的制度。而在事实上,以这样一种停滞僵滞的观念为前提建立起来的制度势必导致人本身的恶化。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制度如果简单化的把人按照最坏的情况来加以防范,那么最终人就会真的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如果大人把一个小孩当成恶棍来防范来对待,那么这个小孩最终多半就会真的变成恶棍,如果一个人把别人都当成敌人来防范,那就算别人一开始对他没有恶意,最后也会真的变成他的敌人,古代人说用人不疑,也隐含着这样的道理。当一种制度的运行效率并不取决于人素质的高低的时候,那么最终高素质的人也会变成低素质。这就如同一个工作如果不需要任何的技巧,没有任何的难度,那么从事这个工作的人,就算原先能力高的人,也会逐渐变成低能,而原先能力低的人当然就更没有可能提高能力了。

哈耶克接着说:

“那些伟大的个人主义者,所主要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才能发现一套激励制度,以便激励人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和依从那些决定其日常行为的动机而尽可能地为满足所有其他人的需要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发现还表明,私有财产权制度在这方面确实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激励制度,而且这种激励的作用之大,和范围之广,也是人们在此前对它的理解所无法企及的”

这里也算是在赤裸裸的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唱赞美歌了。不过有一个问题,既然私有制 “激励人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和依从那些决定其日常行为的动机而尽可能地为满足其他人的需要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那么又是什么东西去激励如哈耶克之类伟大的个人主义者去关注这些问题呢?也是私有制么?此外,又为什么要把尽可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激励的目标。这是不是意味着哈耶克的个人主义那里,个人不过是从属于整体目标的一个从属手段而已呢?

再进一步说,人们在科技上,思想上,文化上究竟有多少成就,是靠私有制激发出来的?就算过去和现在有人能在私有制的压迫下作出成就,那是否意味着应该把私有制永恒化固定化,而不尝试用新的更好的制度去代替它?这些问题哈耶克都没有回答。

为了更好的论证他的观点,哈耶克还从个人心智的局限性和知识的有限性,来展开论述,其用意无非是说:无论如何加强个人的理性都是徒劳的。既然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那么以增强个人理性提高个人精神素质为前提和目标的社会主义自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而只有能适应和迁就最坏情况的人的资本主义才是合理的,我们来看一下哈耶克的原话。

“更为重要的乃是知识方面存在的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这个事实不仅是任何人都无力加以改变的,而且它本身也是个人主义哲学家据以得出结论的一个充分基础;换言之,这个事实就是人们所能知道的仅仅是整个社会中的极小一部分事情,因此构成他们行动之旨趣或动机的也只是他们的行动中在他们所知道的范围中所具有的即时性的结果而已。

与人的心智只能够有效理解他处于中心位置狭小的圈子中事情这个事实相比,人们在道德态度方面有可能存在的各种区别,就它们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性而言,实乃是微不足道的,再者不论一个人是十足的自私者还是最完美的利他者,他所能够有效关注到人的需要也只是所有社会成员之需要当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已”

承然,人们所知道的只是极小一部分事情,那么从这样的事实可以得出什么样结论呢?是否就如哈耶克所说的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个人的道德和理性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

我们可以从关注的不同焦点来分析这种说法的谬误:如果关注的是社会整体,似乎哈耶克所谓个人的理性和道德微不足道的说法有道理,但实际也是根本错误的。因为社会本就是一个个的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的理性、个人的道德态度,又哪里来的社会的理性,社会的道德?而社会的理性,社会的道德对人类整体的发展之重要性是无须多说的。而人的理性和道德本就是互相影响的,从这个角度说,个人的道德、个人的理性有可能存在的各种区别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性,不但不是微不足道,相反是决定性的重要,每一种社会制度都必须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如果没有配套的道德,任何社会都无法正常运行,包括资本主义也不例外(我们会看到后面哈耶克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说的,看看他是如何自相矛盾)。

如果关注的焦点是个人本身呢?哈耶克吹嘘自己是所谓的真个人主义,关注个人本是个人主义的应有之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哈耶克却只顾大谈所谓的 “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对个人本身却只字不提,还要我在批判他观点的时候来说,这不能不认为是具有相当的讽刺意味。

实际上哈耶克的心态里是把个人当成草芥,如草芥般的个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快乐在他强调的 “社会组织的重要性” 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这也就自然可以很轻松的得出论断,个人在道德方面有可能存在的各种区别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承认个人的重要性,承认个人的价值,尊重每个人的感受。那么就必然得出相反的论断:个人在道德有可能存在的各种区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大程度上一个个人所感受的痛苦或快乐是由他自己以及他周围的个人的道德态度方面的区别所决定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哈耶克所谓的真个人主义骨子里是反个人主义,他的最大理想就是把个人变成蚂蚁社会的蚂蚁一样,完全丧失理性,只依靠本能和习惯来和其他社会成员发生作用来维持社会的运行。

哈耶克接着说: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或者是否应当)由自私的动机所指导,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让他在他的行动过程中接受他所能够知道的和加以关注的那些即时性结果的指导,或者我们是否应当要求他去作那些被某个其他人——亦即被认为对那些行动之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有着一种更为深刻理解的某个其他人——视作合适的事情。”

(这里的自私应做利己解,自私和利己的区别,可看本人写的《对 <自私的基因> 谬误的分析》)。这里前一句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废话,因为根本就不存在 “是否” 或者 “是否应当” 的问题,而是所有人无论他自称如何,从本质上必然都是由自私的动机所指导的,问题只在于不同的人自私表现形式也不同,所以关键是不同表现形式的自私是否有优劣之分,效率高低之分,如果有的话,那么是否应该把不彻底的低效率的自私转化为彻底的高效率的自私。当然在哈耶克看来,这也许又是无关紧要的、微不足道的吧?

再接着的也是废话,每个人行动过程中当然而且也只能够接受他所能够知道的和加以关注的结果指导,根本就不存在是否能够的问题。问题只在于不同心态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快乐机制结构的人面对这些所谓的即时性结果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行为。至于后面一句话说 “我们是否应当要求他去作那些被某个其他人——亦即被认为对那些行动之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有着一种更为深刻理解的某个其他人——视作合适的事情。” 更是自相矛盾。

试问别人要求他去做某个被视为合适的事情,这一事件本身是不是属于他所能够知道的和加以关注的即时性结果?而且这种事件本身就是实证的,客观存在的,无处不在的,所谓是否应当根本就没有意义。资本主义下的道德和法律难道不都是要求个人去做那些制定道德和法律的人认为合适的事情吗?哈耶克自始自终的说教不正是在要求别人去做那些被他这个自认为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理解的人视作合适的事情吗?

再看一下哈耶克对待平等的态度,他说:

“或许可以略微强调一下这样一个要点,即正是因为人们事实上是不平等的或不相同的,所以我们才能平等地对待他们。如果所有人在天赋和倾向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那么为了实现任何一种社会组织,我们就必须区别对待他们。惟有在我们确立了可以按照相同的方式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这种形式平等之后,我们才能够使每个人找到合适他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对待人们和试图使他们变的平等,这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别,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而后者则象托克维尔所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形式’”

这段话显然是把平等和相等混为一谈,然而即便是提倡平等的人再愚蠢,也绝不至于愚蠢到认为使人们变的平等就是要使所有人都变的相同。

不同的人,具备完全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才能,他们之间完全可以是平等的;同样,平等的人也完全可以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才能。显然平等只能是指人格上,地位上,享有权利上的相等,而不能推广到其他方面的相等。

然而哈耶克既然把 “平等对待人们” 同“使人们变的平等”区分开来,并说前者是所谓自由社会的前提,而后者则是所谓的 “新的奴役形式”,那么我们不妨就试着去理解他所谓的“平等的对待人们” 是什么意思,其实理解的关键还是在哈耶克说的这句话“确立了可以按照相同的方式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

什么叫做按照相同的方式…… 的规则,我们应该来注解一下。比如按照财富的多少来对待人,这就是一种规则,而且也确实是按照相同的方式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无论这个人是老是少,是美是丑,是道德优良还是品行恶劣,只要他钱多,那就给他更多的尊敬、更多的权利、更好的待遇,钱少,则反之,这就是一个完全统一的规则;同样还可以按照地位的高低,或者知识的多少来确立这种规则,这个就应该是哈耶克所谓的 “平等对待人们” 的实质意思了。不过这样的观点倒也并非哈耶克的新发明,中国的梁实秋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我还是来摘引一段鲁迅《卢梭和胃口》中的话,看看梁实秋的言论和这个哈耶克是如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鲁迅又是如何揭穿其言论之实质的,并巧妙的利用这种观点的自相矛盾来给予致命批驳的!

“复旦大学出版的《复旦旬刊》创刊号上梁实秋教授的意思…… 近代生物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证明着天下没有两个人是无差别。怎样的人就该施以怎样的教育。所以,梁先生说——

    “我觉得‘人’字根本的该从字典里永远注销,或由政府下令永禁行使。因为‘人’字的意义太糊涂了。聪明绝顶的人,我们叫他做人,蠢笨如牛的人,也一样的叫做人,弱不禁风的女子,叫做人,粗横强大的男人,也叫做人,人里面的三流九等,无一非人。近代的德谟克拉西的思想,平等的观念,其起源即由于不承认人类的差别。近代所谓的男女平等运动,其起源即由于不承认男女的差别。人格是一个抽象名词,是一个人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的总和。人的身心各方面的特点既有差别,实即人格上亦有差别。所谓侮辱人格的,即是不承认一个人特有的人格,卢梭承认女子有女子的人格,所以卢梭正是尊重女子的人格。抹杀女子所特有之特性者,才是侮辱女子人格。”

  于是势必至于得到这样的结论——

    “…… 正当的女子教育应该是使女子成为完全的女子。”

  那么,所谓正当的教育者,也应该是使 “弱不禁风” 者,成为完全的 “弱不禁风”,“蠢笨如牛” 者,成为完全的“蠢笨如牛”,这才免于侮辱各人——此字在未经从字典里永远注销,政府下令永禁行使之前,暂且使用——的人格了。卢梭《爱弥尔》前四编的主张不这样,其 “无一是处”,于是可以算无疑。

  但这所谓 “无一是处” 者,也只是对于 “聪明绝顶的人” 而言;在 “蠢笨如牛的人”,却是“正当” 的教育。因为看了这样的议论,可以使他更渐近于完全“蠢笨如牛”。这也就是尊重他的人格。”

显然,哈耶克所谓的 “平等的对待人们”,其实质也正是如鲁迅所说,是使“弱不禁风” 者,成为完全的 “弱不禁风”,“蠢笨如牛” 者,成为完全的“蠢笨如牛”,这样的社会就永远是资本主义信徒的天堂了。而把人们变的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哈耶克看来自然也就成了大逆不道,是所谓的新的奴役形式了!

接着来看哈耶克的话:

“我们之所以必须遵循一般性原则,实是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并充分评价所有的结果,进而我们也绝不可能用这种并不存在的完全知识和充分评价来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只要人不是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那么能够给人以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用这样的一般性规则来界分个人得以在其中进行决策的领域”.

聪明点的人一看就会发现这里明显是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完全由理智来决定的,所以才有所谓的既然不能用完全知识指导行为就必须如何如何的逻辑,这同哈耶克前面一再强调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理性决定的,构成了典型的自相矛盾。

这段话中 “不可能完全知道并充分评价所有的结果” 同“必须遵循一般性原则”之间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究竟从何而来,哈耶克根本就没有表达清楚。而且他强调 “必须遵循”,那么如果不遵循,又如何呢?他用什么东西来确保这个“必须遵循” 中的 “必须” 两字,从哈耶克此人口口声声反对强制来看,强制显然是不行的。他的意思似乎是要求人们是完全理性的,然后根据他这里给出的这个因果判断,权衡利弊得失,自动自愿的得出 “必须遵循一般性原则” 的结论。可惜的是这和他前面反复鼓吹的人是不理性的,并且人不应该遵循理性的设计指导的言论相对照,分明就是无情地给自己打了一个耳光。

继续分析一下,哈耶克这里所谓地 “一般性原则” 本身是否能被人的理智判断?如果能,那就矛盾。如果不能,那么一个人去遵循自己的理智根本无法判断其是否正确的所谓一般性原则,那和只会接受指令的机器人,和只会盲从的宗教信徒还有什么区别?哈耶克的理想大约是把所有人都变成没有自己的头脑思想灵魂,只会象绵羊一样盲目顺从于他的的资本主义教条的人吧,这倒是不折不扣的极权主义社会的理想。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思维混乱,人倘若要用理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根本不需要什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个人只要根据他自己所能够知道,所能接触的知识来尽量指导自己的行为就完全可以了。

哈耶克给出的那个因果判断从根子上就不成立。而且进一步说,要做出不损害社会的行为,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也实在相当有限,是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普通人都能掌握的,他居然扯到了什么完全知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上去,这种逻辑混乱已经是触目惊心了。

此外一边要求人们必须顺从,必须不加思考地遵循什么一般性原则,另一边却在说什么能够给人以自由的唯一途径,这真是一个惊人的讽刺,也确实对所有自由主义的奴才主义实质的一个不打自招!!

哈耶克下面的话说的就更清楚了:

“个人在参与社会进程的时候,必须做好准备并自愿根据日益发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必须做好准备并自愿遵循那些并非智性设计之结果的惯例或约定,尽管这些惯例或约定对个人来说常常是难以理解的和理性不及的”

这里的毛病,还是我上面分析所指出的毛病,不过更清楚了。“必须做好”和 “自愿根据” 同时并存,只是不知道,哈耶克如何协调 “必须” 和“自愿”两者关系,其实要人做到 “必须”“自愿”,“自愿”“必须” 也无非是这样两种情况:一个是人用自己的理性判断分析,权衡利弊得失,然后 “自愿” 得出 “必须” 如何如何的结论;另一个则是人发自内在的不可抑制的本能欲望冲动的作用。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 “习惯” 也应该包括进去,但实际上,“习惯”既谈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必须,因为 “习惯” 者本身就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而且 “习惯‘就算改变了,形成新习惯,也没有什么不舒服。所以说除了理性和本能欲望之外的必须都只能是强制的结果,如果是道德上的“必须” 遵循的惯例或约定,那就是舆论强制,如果是法律的必须,那就是暴力威慑强制,都绝对谈不上什么自愿。所谓的“自愿遵循那些并非智性设计之结果的惯例或约定”,根本就是一种自相矛盾,自欺欺人的说法! 其实这里哈耶克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思维方式,这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分析过了。

哈耶克既然强调对所谓的惯例必须并且自愿遵循,那么很自然要论证一下所谓的 “传统和惯例” 的重要性,以便让能用理性权衡利弊的人接受他的观点(一边反理性,一边又借助于理性和寄希望于人的理性,真是惊人的矛盾和讽刺,这样的矛盾就这么贯穿于哈耶克的全部理论之中)

他说:

“传统和惯例对于一个个人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些传统和惯例不仅自己是在自由社会种进化生成的,而且还在没有强制实施的情况下确立起一些较有弹性的,但却往往会得到人们遵循的规则;而一如我们所知,正是这些规则使得人们的行为有了一种很高程度的可预见性”。

哈耶克前面说人们道德态度方面的区别无关紧要微不足道的话言犹在耳,看他的原话:

“人们在道德态度方面有可能存在的各种区别,就它们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性而言,实乃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我的理解不错的话,那么道德态度本身就是指人们对待传统和惯例的态度,道德实质上就是用舆论强制来确保其得到人们遵循的传统和惯例,如果这种对道德的理解正确,那么哈耶克的言论就实在令人糊涂了,前面还信誓旦旦的说道德态度的区分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是微不足道,怎么转瞬间一翻脸就成了传统和惯例对个人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了,究竟是微不足道还是极为重要,这笔糊涂帐恐怕就只有哈耶克自己心里清楚了。

其实想一下就能明白,这种前后自相矛盾出现的原因了。前面说道德态度无关紧要微不足道,是针对社会主义、针对用理性来控制和设计社会的思想而说,既然个人的道德态度微不足道,那么把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变的更为进步合理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或其他理性设计出来的社会自然就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

而后面又大谈什么传统惯例的极为重要,则是针对要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而说的。微不足道也好,极为重要也好,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哈耶克所关心只使如何找些理由来贬低他敌视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更好的为资本主义的运行出谋划策而已

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哈耶克的这种前后矛盾是故意骗人。应该说当他前面卖力鼓吹所谓的道德态度方面的区别的重要性微不足道的时候是真诚的。他的理想社会就是一种完全自生自发的,彻底排除理性参与没有理性的设计和控制的社会,一句话,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蚂蚁社会一样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所谓道德态度也就自然是微不足道了。但可惜的是无论如何人类社会毕竟不是蚂蚁社会,就算是哈耶克所钟爱的资本主义也不是蚂蚁社会。当他的头脑运转到如何才能使资本主义更好的运行这个问题,很自然就要得出与前面矛盾的结论,要强调所谓传统和惯例的极为重要。

哈耶克说这些由传统和惯例建立起来的规则 “使得人们的行为有了一种很高程度的可预见性”,这个是当然的废话,当所有人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奴隶时,人的行为确实是很容易预见了。

继续来看哈耶克下面的话:

“如果一个群体有着共同的惯例和传统,那么该群体可以在甚少组织和强制的情况下,顺利展开有效的合作更有甚者,与那种没有这种共同惯例和传统的群体相比较,这种群体所需要的正式组织和强制也要少的多”“如果人们想使否弃强制成为可能的话,那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准备服从或遵循那些并非出自任何人设计的而且其理由也是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社会过程之产物的意愿,也实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

这段话很有意思,要想使否弃强制成为可能的话,…… 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意思很清楚,如果这个所谓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不能满足的话,那么否弃强制当然也就成了不不可能!解释的更清楚一点就是如果人们不打算去随时服从遵循那些所谓的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社会过程之产物,那么大概就需要用暴力强迫人们去服从了。

有意思的是我们还可以把哈耶克前面说过的一些话拿来对照一下,看看他是如何自相矛盾的。前面哈耶克说道:

“(我们需要)关注的并不是,人们处于最好情况时偶尔能取得的成就,而是人们处于最坏情况时,如何尽可能减少他们做损害他人之事的机会。…… 这样一种制度之所以能够发挥有效作用,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些好人来运作这个制度,也不取决于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变的比他们现在更好。”

关注的是 “人们处于最坏的情况”,“并不取决是否能找到一些好人运作这个制度”,怎么一转眼就变成了 “随时准备服从或遵循那些并非出自任何人设计的而且其理由也是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社会过程之产物的意愿,也实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

再进一步说,哈耶克的这段话如果不联系其背景,简直象极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说明。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共产主义之所以不需要强制,就是因为人们都已经能自觉自愿去遵循一些传统公认的习惯。大概和哈耶克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所所说的传统和习惯,是所有正常人都可以理解的,是用头脑思考之后才加以遵循的,而不需要人们的盲目顺从。当然另一个区别就是在共产主义,当所有人能自觉遵循一些惯例的时候,是真正意义上不需要一切强制,而在哈耶克的资本主义,即便最理想的情况下所有都盲目的顺从于所谓的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社会过程之产物的意愿,强制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资本主义本身逻辑所必然决定的。

哈耶克等资本主义信徒攻击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共产主义要强制人,要改造人,如果他自己也提出了类似的说法,甚至这种说法带有更明显的强制色彩,那么它们攻击共产主义的理由显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哈耶克说:

“人们一般都相信,在科学的时代,惟有一种人造的道德制度,一种人为杜撰的语言,甚至一种人造的社会,才能够被证明是正当合理的。此外人们越来越不原意遵循他们无法经由理性证明其功效的任何道德规则,或者越来越不原意遵循他们并不知道其理据的那些惯例。显而易见,人们所持的上述情况与倾向,实际上只是同一个基本观点的不同表现而已——而这个基本观点就是所有的社会活动必须成为一个设计严密的且得到人们公认的计划中的一部分”

哈耶克前面无休止的赞美所谓的自发,对所谓的刻意的人为的,深恶痛绝。然而当他看到人们自发的违背他所信奉的教条的倾向,却又痛心疾首。实在不知道他在前后一致,起码的自圆其说都无法做到的情况下,怎么能如此厚颜的把他这套矛盾重重,错漏百出的说教当成真理。

具体看这段话,他这里猛烈抨击的所谓 “人造”,相当令人费解!“道德”、“语言”、“社会” 这些当然是人造的。不是人造的,还能是什么东西造的?如果说他这里所谓的 “人造” 指的是理性有意识的参与和设计,他反对的是人有意识的设计道德、语言、社会。他所希望所尊崇的就是那些完全摆脱了人理性参与设计控制,完全自生自发形成的“道德”、“语言”、“社会”,那么这同样说不通!

无论什么样的 “道德”、“语言”、“社会” 本质上都是人的理性参与设计的结果,没有理性的参与,那就不是人的社会了。当然,也许可以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部分“道德”、“语言”、“社会”,和它们最初形成的时候人们用理性设想和预计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把这点作为这些东西是脱离人的理性而形成的证据是徒然的,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打个比方,射击运动员瞄准靶心射击,但最终射击的结果可能并不在靶心,可能打了一个十环、九环、八环等等,但你能说这最后的射击结果是和有意识的瞄准没有关系的吗?

显然不能!同样,道德制度也好,社会制度也好,它们的形成发展本身就是许多人的理性参与下互相作用的结果,能因为最终这个制度呈现出来的面貌和当初某个人理性预计的不同,而人为它们的形成是和人的理性参与无关吗?当然不能!要真正找出哈耶克所梦想的非人造的道德制度,非人为杜撰的语言,甚至非人造的社会,那也许只有到蚂蚁社会或蜜蜂社会里去寻觅了。

再者说,人的理性正是为了指导行为而存在,正是人超出于没有理性只能依靠本能或习惯来行为的动物的地方,如果某种道德规则或某些惯例是无法用理性去判断其正确性,还硬要遵循,这分明就是典型的奴才逻辑,事实上,人只有在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性来行动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否则就只能产生被奴役的感觉。

哈耶克说:

“尽管摧毁一个自由文明不可或缺基础的那些自生自发的制度安排也许并不困难,但是这些基础一旦被摧毁,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通过一种刻意的方式再重新构造出这种自由的文明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陷入由他理论的矛盾必然导致的荒谬困境了。按照这个观点,在那些本来就不存在所谓自由文明不可或缺基础的社会里,当然就不应该再去刻意构造所谓 “自由文明”(哈耶克给他的资本主义奴才主义贴上的美丽标签)了,发展社会主义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哈耶克就不应该再对社会主义发出恐惧的哀嚎了,大肆叫嚣什么通往奴役之路。

只可惜我们并不能把哈耶克这种说话颠三倒四,没有一个观点是能保持前后一致的人当真。他的一切言论都不过视他捍卫资本主义的需要而定,随时都可以改换更易。自相矛盾算什么,自打耳光算什么?只要能用这些似是而非,摸棱两可的漂亮言语蛊惑人心就可以了。

四、哈耶克真个人主义的反个人主义实质以及其理论矛盾的归纳

其实哈耶克的所谓真个人主义,从头到尾来看,本质上是真正的伪个人主义,反个人主义。他要求的是所有人都放弃自己的理性思考,象绵羊一样温顺听话循规蹈矩,对资本主义的那套所谓的惯例习惯不加思辩,盲目服从,他从头到尾表达的意思说穿了就是这个!而对个性张扬,有独创精神反抗精神的人,则抱着强烈敌视的态度。

看一下他更为赤裸的表达吧:

“你会因为不断看到英国人和美国人自愿服从共同惯例的倾向而惊讶,并明确认识到这种倾向实是与德国青年欲求发展‘原创个性’的抱负是截然不同的。的确这种对独特且不同个性的狂热崇拜,在德国的知识传统中有极深的根源”

“如果人们太‘个人主义’,如果人们因为不情愿而无法自觉遵循传统和惯例,又如果人们拒绝承认任何并非有意识设计的产物或拒绝承认任何无法向每个人证明其是理性的产物,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自由的社会或个人主义的社会是否能够顺利运行就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话说的很清楚,哈耶克所谓的个人主义社会恰恰是一个泯灭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为了他所钟爱的资本主义能够顺利运行而必须压制人的理性自由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一群对资本主义的所谓传统惯例死心塌地不动脑子顺从不敢越雷池半步的顺民而已!!

就是这样的一种所谓的个人主义,哈耶克居然称之为 “真个人主义”,而那些真正是提倡解放人的个性,发展人的理性的个人主义,却被哈耶克大言不惭地攻击为 “伪个人主义”,其偏私恶劣情状可见一斑。

其实对哈耶克这种处处充满矛盾的荒谬理论,西方的学者早就有人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批判,在邓正来给《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写的序言中就提到了 Harrod 的观点 “Harrod 人为讨论个人主义的时候,最为重要的是讨论的标准必须正确,但是哈耶克的《个人主义:真与伪》这篇论文的标题本身却隐含着一种教条主义,为此 Harrod 给出了他自己的六项标准,尽管他认为它们并没有穷尽其含义”。

这里我并不打算把这六项标准都引用出来,只看一下第二个:“词源学标准:人们可以通过设定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本身必定强调个人的重要意义,而对其他论者的理论是否做到这点进行判断”

按照这个标准,哈耶克的的个人主义正是典型的伪个人主义,反个人主义,哈耶克不但不强调个人的重要意义,相反他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如何微不足道,无足轻重,个人应该如何为社会的需要,去放弃自己个性的发展,放弃自己独立的理性思考,而去盲目顺从所谓的传统和惯例,如果这样的观点也可以叫做个人主义的话,那实在不知道什么才是反个人主义了?

那么哈耶克究竟是如何把他所宣扬的主义同 “个人” 联系起来,并冠以 “真个人主义” 的名号呢?

他首先宣称他所谓的真个人主义乃是一种关于社会如何运行的理论,是一种实证的描述,然后再说这种主义是一种政治准则。可以看出他的这种主义关注的焦点始终在于社会,而并非是个人,唯一能和个人沾上边扯上关系的,只是他的理论是从个人行为出发来理解社会的运行这一点,也就是说,社会的运行完全是个人的行为相互作用自生自发的过程,由此得出的政治准则就是应该竭力维护这种自生自发的过程,避免用一切理性的设计参与来干扰这种自生自发的,甚至得出了贬抑个人理性,压制个人理性的结论。于是他从个人行为出发,最后却得出了反个人主义的结论!问题出在哪里呢?

思考一下就明白,他的问题出在了把理性本身从个人行为当中排除出去,然而理性是人区别一切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没有理性,那人还是人吗?

人的 “自发” 本身就必然包括自发地用理性地思考,指导行为,乃至用理性来设计的行为,否则也就不成其为人的“自发”。

哈耶克既然从一个根本错误的出发点来考虑问题,那么得出一系列荒谬错误的结论也就根本不奇怪了,所以他的理论陷入重重矛盾,破绽百出,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根据我上面的分析,粗略考察一下,最直接表现出来的自相矛盾就有这么几处。

第一、最根本就是个人主义问题本身的矛盾。表面上宣扬的是个人主义,而理论的实质内容却处处表现压制人的个性发展,压制个人追求的反个人主义,要求人们放弃个人理性思考而盲目去顺从所谓的传统惯例。

第二、“自发”问题的矛盾,哈耶克一再强调 “自发” 的重要性,“自发”的优越性,但是当这个 “自发” 本身不符合他的心意的时候,哈耶克就痛心疾首,竭力要试图用言论来说服别人扭转这种自发的趋势。

第三、理性问题上的矛盾。哈耶克的理论有强烈的反理性色彩,他从一开始就竭尽所能的贬低的理性的作用,鼓吹理性所不理解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甚至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理性都在他反对范围之内,然而矛盾的是他却又处处试图希望别人能在理性的思考下能够接受他的观点。

第四、是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在前面的叙述中他说个人道德态度方面的区别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到了后面则又说个人对所谓的传统惯例的盲目遵循,对资本主义的正常运行是如何的极端重要。这是相当明显的矛盾了

第五、是自由问题上的矛盾。哈耶克把他所钟爱的资本主义社会标榜成自由社会,然而从他宣扬的具体观点来看,这个所谓的自由社会恰恰是从本质的意义上阉割人的自由的社会。因为人的最本质的自由,就应该体现在他运用自身理性的自由,只有理性自由的人才是拥有真正的自由的前提。然而哈耶克的主张却是最大限度的压制个人的理性。他的梦想就是让人们对所谓理性不及的力量顶礼膜拜,盲目遵循和顺从,对理性的贬抑和压制,几乎贯穿于他的全文。在他看来,只有当个人抛弃自己的理性,而对所谓自生自发的事物抱着敬畏心理,顺从心理的时候,他所谓的自由社会才能正常运行。这真是一个惊人的讽刺。

第六、是平等问题上的矛盾。哈耶克对所谓平等的对待人们,和使人们变得平等,作了区分,并说前者是自由社会的前提,而后者则是一种新的奴役形式。然而通过我的分析,并引用鲁迅的话,就已经说明这这种观点的实质恰恰就是通过把平等和相等两个概念的混淆,而保留一切的不平等。(人和人的差异,有一些是可以平等而不同的,比如音乐和数学上的天赋,这种不同可以保留并任其发挥;有一些不同则是不平等的,比如出身贫穷或者富有,这种不同就是应该允许改变的。哈耶克显然没有区分这两种差异,而只重点强调第一种——李晓鹏注。)

从上面几个矛盾就足够看出哈耶克的理论究竟谬乱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是这样错漏百出的理论居然被一般资本主义庸人奉为圭臬,实堪一笑!!

知乎用户 拉黑是不是心虚啊 发表

狗都不信,美联储这两年放的水比过去二十年都多。08 年要是没有管制,美国那几个银行早就嗝屁了。

知乎用户 果酱君​ 发表

哈耶克是装糊涂的高手,看似客观推理,实际上包藏祸心。

哈耶克认为,建构理性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只有进化理性主义才是可以信赖的,问题在于,进化理性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这种概念划分本身,同样是他这个资本主义的理论家建构出来的,他这种骗三岁小孩智商的学说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西方资本主义奴隶主让中国的反华人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样,都是背后强大势力建构的。

所谓建构理性主义不可取,说的是摆在明面上的政治权力的不可信赖,而不可信赖的不只是摆在明面上的政治权力,隐藏在暗中的资本权力难道就值得信赖了?而所谓自由主义,所谓进化理性主义的不人为建构,剥夺的是明面上的建构能力,隐藏在这背后的资本势力的建构能力,连碰都不碰一下。

例如,疫情之下,国家防疫政策就是一种建构,取消建构就是躺平,可是国家躺平,资本就不见建构了?美军的实验室就不继续研究病毒了?辉瑞的 2300 元的药物就不往中国钻了?互联网上各种给辉瑞洗白,黑中医的人就不铺天盖地了?这背后没有资本 的建构?

哈耶克的不建构,只不过是剥夺对抗资本的建构,保留资本为所欲为的建构,连这一点都不懂,那就是脑子进屎了。

实行哈耶克那一套,才是真正的通往奴役之路,这个答案下跪舔哈耶克的,不过是法学读多了,读傻了。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

至于哈耶克如何碰瓷马克思,把苏联解体当成攻击马克思的理由,那就是更下作了,连这个都看不懂的人,就不要讨论这个问题了。

知乎用户 网线钳 发表

哈耶克说集体主义会导致奴役。

但是他又说应该有一种独裁权力来统揽自由主义的大局。

我是否应该认为哈耶克认为保皇 + 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的巅峰,不会导致奴役?

(懂了建议各国集体开历史倒车)

哦,人人平等的集体主义导致奴役,带着皇帝这种人上人的个人主义却不会导致奴役?

哈耶克搞经济还行,别扯 TMD 的政治,一扯政治那就是打脸合集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0l63SH 发表

不敢妄谈评价这部伟大的作品,只能说说自己的一点理解和读书的体会。

上面

@温融冰

的回答已经给出了本书论述的主要脉络,我在这里补充一点来自 Hayek 1945 年发表的著名论文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中的思想,我觉得此文和通往奴役之路的观点一脉相承。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有着自己的了解和认识。比如楼下卖包子的大妈知道我们这个小区的人是喜欢吃肉馅包子的多还是喜欢吃素馅包子的多,然后大妈就可以根据她了解到的信息做出生产决策,是生产更多的肉包还是生产更多的素馅的包子。但是如果政府统一生产包子卖给大家,那么政府是无法收集到我们每个人的偏好的信息的,就这样按照一般的方法去估计一个数量,但是很难估计准确,原因就在于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Hayek 认为这是计划经济的一个致命的劣势。

Hayek 在本书中还论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是密不可分的,不存在那种保留民主化的政治权利同时又剥夺民众的经济权利的良好制度,因为这必将走向集权。

Hayek 此书是我在大三的时候读完的,自此对自由的信仰长存我心,我成为了一个自由主义者(虽然有向自由意志论者发展的趋势)。

知乎用户 郭力勉 发表

我会说有哈耶克粉丝支持希拉里的?如何评价?很多人看不懂!

知乎用户 cv3dboxatlove 发表

大多数人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少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对多数人的奴役,支配。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自由不过是幻想而已。本来一无所有,即么保护私有财产,不过是保护少部分人的财产。大部分人本在奴役中,当然作者不在。

知乎用户 风行烈 发表

多看点儿书,最后就会发现,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根本就不是啥学术著作。

站在对立的立场上,这就是一本骂骂咧咧瞎哔哔的口号式读物。

站在中立或其他的立场上,这本书陈述立场和高喊口号的政治宣称意义也是要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的。

知乎用户 史林 发表

邪教洗脑书,和圣经、古兰经一个尿性

知乎用户 诗人琉璃姬 发表

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

作者 |(英)哈耶克(Hayek,F.A.)

翻译 | 王明毅 编 辑 | 韦伯研究

★★★★★

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

——希莱尔 · 贝洛克

大多数曾经认真地考虑过其任务实践方面的计划者并不怀疑:一个受指导的经济必须或多或少地遵循独裁性的路线。如果要对那种互有关联的活动的复杂体系加以有意识的指导的话,就必须由一批专家来进行,而最后的责任和权力则必须置于一个总指挥之手,他的行动必须不受民主程序的束缚,这是秉承中央计划的基本观念的很明显的结果,不会不博得十分普遍的同意。

我们的计划者给我们的抚慰是,这种独裁主义的指导 “仅仅” 适用于经济事务。例如美国最著名的经济计划者之一蔡斯(Chase)向我们保证说,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里,“政治民主是能够保持的,如果它把自己几乎仅限于经济事务的话”。这种保证往往伴随着这种暗示:只要放弃我们生活中属于(或应当是)比较不重要的方面的自由,我们就会在追求更高的价值方面获得更多的自由。因此,那些憎恶政治独裁这一观念的人往往叫嚷着要求有一个经济方面的独裁者。

这些论证常常能够打动我们最好的本能,并往往能够吸引那些最有才智的人士。如果计划真正能够使我们摆脱那些不太重要的忧虑,因而使我们的生活成为不求奢华而思想境界超脱(high thinking)的那种生活,那么,谁还会愿意贬低这样一种理想呢?如果我们的经济活动真的仅仅涉及生活中次要的或者甚至是比较低级的方面的话,我们当然就应当竭尽心力去找出一个途径,使我们不必过分关心物质的目标,而是让某种功利的机构去考虑这些物质的目标,使我们的心灵得以自由地追求生活中更高尚的事物。

不幸的是,人们从这样一种信念所得到的保证是完全不可靠的。这种信念认为,施加于经济生活的权力,只是一种施加于次要问题的权力,它会使人忽视我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所面临的威胁;这主要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所造成,按照这种观念,**认为有一些纯粹的经济目的,与生活的其他目的是毫无关系的。**然而,除开守财奴的病态案例以外,就不存在纯粹的经济目的。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以经济目的作为他们的活动的最终目标。

严格说来,并没有什么 “经济动机”,而只有作为我们追求其他目标的条件 的经济因素。在日常用语中被误导性称为“经济动机” 的东西,只不过意味着人们对一般性机会的希求,就是其希冀取得可以达到不能一一列举的各种目的的能力。如果我们力求获得金钱,那是因为金钱能提供给我们最广泛的选择机会去享受我们努力的成果。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是通过货币收入的限制,才感到那种由于相对的贫困而仍然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束缚,许多人因此憎恨作为这种束缚象征的货币。但这是错把人们感到一种力量存在的媒介当作原因了。更正确地说,钱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 实践自由的工具之一。

在当今社会中,只有钱才向穷人开放了一个惊人的选择范围——这个范围比没有多少代人之前向富人开放的范围还要大。许多社会主义者都主张,大量运用 “非经济激励” 以代替“金钱动机”。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如果我们考虑一下这种建议实际上意味着什么,我们就能够对货币所起的作用的重要性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如果所有报酬,不是采取提供货币的形式,而是采取提供公开表彰或特权、凌驾别人之上的权力地位、较好的住宅或较好的食物、旅行或受教育机会等形式,这只不过是意味着,接受报酬者不再可以自行选择,而任何决定报酬的那个人,不仅决定报酬的大小而且也决定了享用报酬的特定形式。

一旦我们了解到并没有孤立的经济动机,了解到一种经济上的得和失只不过是这样一种性质的得失,它还允许我们有权决定让我们的哪些需要或欲望受其影响,这也就使我们更容易理解经济问题只影响生活中比较次要的目的这样一种普遍信念的实质,并且还使我们更容易了解人们对于那种 “单纯的” 经济考虑所常 持的蔑视。在一定的意义上,这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倒是十分有根据的——但也仅仅在这样一种自由经济中才是如此。只要我们能够自由地处置我们的收入和我们所有的财产,经济上的损失永 远只能使我们失去我们所能满足的那些欲望中我们认为最不重要的欲望。

因此,一个 “单纯的” 经济损失就是一种我们仍能使其仅仅触及我们比较次要的需要的损失,而当我们说,我们所损失的某一事物的价值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或者说,它甚至不能在经济意义上加以估量的时候,其意指为,如果发生这种损失的话,我们必须承受它。对于经济上的所得,也是如此。换言之,经济变化往往只能影响我们的需要的边缘或“边际”。有许多事情远比经济上的得失可能影响到的事情来得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它们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生活上的舒适品,甚至超过许多生活必需品。

和它们相比,“肮脏的金钱”,也就是我们在经济上是否拮据一些或是否宽裕一些的问题,似乎没有多大的重要性。这就使许多人相信,像经济计划这类只影响我们经济利益的任何东西,并不能严重地干涉到更为基本的生命价值。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经济价值对于我们之所以没有许多东西那么重要,正是由于在经济事务上,我们能够自由决定什么对我们比较重要,什么对我们比较次要的缘故。或者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是由于在现在的社会中,必须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的,乃是我们自己。在我们的经济追求中受控制意味着,除非我们宣布我们具体的目的,否则我们将总是受控制。但是,如果当我们宣布我们具体的目的时,也必须使它获得批准,我们实际上将在每一件事上都受到控制。

因此,经济计划所引起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我们是否会按照我们所喜欢的方法满足我们认为是重要或不太重要的需要的问题,而是是否会由我们自己来决定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和什么是次要的、或是否这必须由计划者来加以决定的问题。当我们轻蔑地谈论纯粹的经济需要时,经济计划所影响到的,将不仅是我们心目中的那种边际的需要。它实际上意味着,我们作为个人将不再被允许去决定什么是我们所认为的边际需要。

指导一切经济活动的当局将不仅控制我们生活中只牵扯到次要事情的那一部分生活,它将控制用于我们所有的目标的有限手段的配置。而任何控制一切经济活动的人也就控制了用于我们所有的目标的手段,因而也就必定决定哪一种需要予以满足和哪一种需要不予满足。这实际上是问题的关键。经济控制不仅只是对人类生活中可以和其余部分分割开来的那一部分生活的控制,它也是对实现我们所有目标的手段的控制。任何对手段具有唯一控制权的人,也就必定决定把它用于哪些目标,哪些价值应得到较 高的估价,哪些应得到较低的估价——总之,就是决定人们应当相信和应当争取的是什么。集中计划意味着经济问题由社会解决而不由个人解决,而这就必然也要由社会,或者更确切地说,由社会的代表们,来决定各种不同需要的相对重要性。

计划者们允诺给我们的所谓经济自由恰恰是指免除我们解决我们自己的经济问题的麻烦,也是指这种事情常常包含的选择可以由别人为我们代劳。由于在现代条件下,我们的每一件事几乎都要依赖他人来提供手段,经济计划几乎将涉及我们全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我们的原始的需要到我们和家庭、朋友的关系,从我们工作的性质到我们闲暇的利用,很少有生活的哪一个方面, 计划者不对之施加 “有意识的控制”。

即使计划者不拟用权力来直接控制我们的消费,他们控制我们私人生活的权力也同样是完整无缺的。虽然一个有计划的社会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使用定量分配以及类似的措施,但计划者控制我们私人生活的权力并不依存于这一点,并且即使消费者名义上能自由地随意花费其收入,这也并不减少这种权力的效力。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中,当局所掌握的对所有消费的控制权的根源,就是它对于生产的控制。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中,我们的选择自由是基于这一事实:如果某一个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向另一个人。但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垄断者时,我们将唯他之命是从。而指挥整个经济体系的当局将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垄断者,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虽然也许我们用不着害怕这样一个当局会跟一个私人垄断者一样使用它的权力,因为我们假定:它的目的大概不会是攫取最大的收入,但它会有完全的权力来决定给我们什么和按照什么条件给我们。它将不仅决定可供支配的商品和劳务是什么以及数量多少,而且,也将能够决定这些商品和劳务在各个地区和集团之间的分配,并且,只要它愿意,它也能在人们之间实行它所喜欢的任何程度的差别待遇。如果我们还记得何以计划被最大多数人所倡导的话,那么我们还会怀疑这种权力将会被用于当局认可的目的,并防止追求其不能同意的目的吗?

由于控制生产和价格而授予的权力几乎是无限的。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里,我们对一个物品需付的价格,和物与物的交换比率,决定于我们取得一物而使社会其他成员失去的另外一些物品的数量多少。这个代价并不决定于任何人的自觉的意志。如果达到我们目的的某种方法证明对我们来说耗费过大的话,我们可以自由地去试用另一种。我们道路上的障碍并不是由于某人不赞同我们的目的,而是由于其他地方也需要这种手段。在一个受指导的经济中,当局监视着人们所追求的各种目的,它肯定会运用它 的权力协助某些目的的实现,和阻止其他目的的实现。决定我们应该取得什么的,并不是我们自己对何者应喜爱何者不应喜爱的看法,而是他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且由于当局会有权力阻挠逃避其指导的任何努力,它会像直接告诉我们应当如何花费我们的收入那样有效地控制我们的消费。

当局的意志,并不是仅仅在我们作为消费者这方面,而且甚至主要不是在这方面来计划和 “指导” 我们的日常生活。它甚至更多地是在我们作为生产者这方面来进行这种计划和 “指导” 的。我们生活中的这两个方面不能截然分开;而且由于对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占据我们整个生命的大部分,由于我们的职业通常也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地点和将与哪些人在一起生活,某种选择职业的自由,对我们的幸福来说,甚至也许比在闲暇时花用我们收入的自由更为重要一些。

诚然,甚至在最好的社会里,这种自由也是很有限的。很少有人拥有许多可供选择的职业机会。但重要的是:我们确有某种选择;我们并不是绝对地被束缚在为我们过去选择好了的或可能会选择的某一工作上;如果某一位置变得令人十分难以容忍,或者如果我们钟情于另一工作时,能干的人几乎总有路子可走,也就是说以某种牺牲为代价,他就可以达到目的。没有比知道我们怎么努力也不能使情况改变这件事更使一个人的处境变得令其难以忍受的了;即使我们从来没有勇气下定决心去做出必要的牺牲,但知道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能够摆脱这种处境,单单这一点就会使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处境成为可以容忍的了。

这并不是说,在这方面,我们现在的社会一切都已尽善尽美,或者,在过去的最自由的时代里曾经达到这种地步;也不是说,在改善向人们开放的可供选择的机会方面,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了。和别处一样,政府在这里可以做很多的事,帮助传播知识、信息和促进人员流动。但问题在于:这种真正会增进机会的政府行为,却几乎正好是和目前被广泛倡导及实行的 “计划” 相反的东西。诚然,大多数计划者都承诺说,在新的有计划的社会中,选择职业的自由将会谨慎地予以保留,甚至还会增进。但是,在这方面,他们所承诺的东西中许多无法履行。

如果他们要进行计划,他们就必须控制对各行各业的进入,或控制报酬条件,或者两者都控制。几乎在所有已知的计划工作例子中,建立这种控制或限制常常是所采取措施中首要的措施。如果这种控制普遍实行,并且由一个单一的计划当局来推行的话,我们用不着多少想象力就可以知道他们所承诺的这种 “选择的自由” 将变成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所谓 “选择的自由” 将会纯属虚幻,仅仅是一个不实行差别待遇的诺言。而根据情况的性质,差别待遇是必须实行的,这样,我们所能期望的只是当局将会根据它所承认 的客观标准进行选择。

如果计划当局把它的行动限于规定就业条件,并通过调整这些条件来规定就业人数的话,情况也没有什么不同。通过规定报酬,当局会同明确排除许多人参加一样有效地阻止他们进入许多行业。一个相貌不漂亮的、十分希望成为一个售货员的女郎,一个体弱的、十分向往那种他的孱弱身体不利于他担任的工作的男孩,以及一般地说那些很明显的比较不胜任或不适合的人,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中,未必一定被拒之于门外;如果他们对这个位置估价很高,他们常常能够用一种经济上的牺牲来得到一个从头做起的机会,并在将来通过自己在起初并不那样明显的长处来得到补偿。

但当当局规定了整个部门的报酬,并用一种客观的考试在志愿参加者中进行挑选时,他们有着参加这种工作的愿望这一长处本身在挑选过程中就微不足道了。其条件并不是属于标准类型的人,其天资气质不属于通常类型的人,将不再能够和一个其行为倾向会适合他的特殊需要的雇主达成特殊的协议;一些人喜欢不规定时间的工作,甚至喜欢随遇而安,宁愿为此得到较少的、也许是不确定的收入而不愿做例行公事式的固定工作,他们将不再有选择的机会。情况将会跟在一个大型组织中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一样,没有例外,或者还要更坏,因为在那种情况之下将没有任何脱身的可能。

我们将不再能够只是在我们认为是值得的时候和场合,根据自己的意志合理地或有效率地进行工作;计划当局为了简化它的工作一定会定出一套标准,我们大家必须都要遵行。为了使这项莫大的工作可管理,就必须把多 样性的人类能力和倾向简约为几种很容易相互交换的单位,而且有意识地忽视次要的个人差别。虽则公开宣布的计划的目标是, 人应当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事实上——由于在计划中不可能考虑到个人的好恶——个人之仅仅作为工具将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一种由当局用来为所谓 “社会福利”、“共同体的善”(good of the community)之类的抽象观念服务的工具。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里,大多数事物都能以某种代价得到,虽然我们要付出的往往是非常高的代价,这一事实的重要性是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的。但是,除此之外,就不会有完全的选择自由,而只有必须遵从的命令与禁令,最后,还有权势人物的恩赐。

关于这些问题,现在流行着的混乱观念中的突出的一点,就是居然把在竞争性的社会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花一定的代价取得这种现象作为非难它的一个理由。如果人们反对使生活中较高尚的价值和 “现金交易关系” 相结合,指的是我们不应当被容许为了保存较高尚的价值而牺牲比较次要的需要,并且应当由别人为我们做选择的话,那么,这种要求必定会被认为是颇为奇特的,而且很难证明是对个人尊严的高度尊重。生命与健康,美与善,荣誉与心灵的安宁,往往只能以相当的物质牺牲为代价才能得以保存,并且还必须有人作出选择,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正如我们每一个人有时并不愿意不惜忍受物质上的牺牲以保全这些高尚的价值,使之不受伤害。

只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愿意承受由于废除汽车而造成的损失(假如没有其它办法)的话,我们当然能够把汽车意外事件所引起的伤亡减少到零。这同样也适合于其它千万个例子,即我们经常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同类冒牺牲生命、健康和美妙的精神价值的危险,去促进我们同时轻蔑地称之为物质上的舒适。它也不能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的目的都为着这同样的物质手段而竞争,并且,如果这些绝对价值无论如何不能遭受危险的话,我们也只能为了这些绝对价值而不是其他事物而奋斗。冷酷的事实常常迫使人们进行痛苦的选择,人们希望解除这种痛苦,这不足为奇。

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通过由别人替他们进行选择来解除它。人们所希望的是根本不需要进行这种选择而他们又过于轻信这种选择并不是真正必须的,过于轻信这仅仅是我 们生活于其中的这样一种经济制度所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他们所愤慨的事实上是还存在着经济问题。人们认为确实不应再有经济问题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还由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关于 “潜在的丰裕” 的谈论而得到加强,因为所谓“潜在的丰裕”,如果竟是事实,自然将意味着没有什么经济问题使选择成为不可避免的事。虽然这个圈套自从社会主义出现以来一直在各种名义下为社会主义宣传所利用,但它仍然是和 一百多年以前首次使用它时一样明显不真实。在这样长的时间内,那些使用它的许多人中,没有一个曾经拿出一个可行的计划,说明应如何增加生产以便哪怕是在西欧消除我们所认为的贫困现象——且不说在全世界。

读者可能认为:任何谈论所谓 “潜 在的丰裕” 的人或者是不诚实,或者是不知道他所谈论的是什。但是这个虚幻的希望驱使我们走上计划的道路,在这方面它不亚于任何别的事物。虽然当下的民众运动仍然由于这个虚幻的信念而得益,但认为计划经济会比竞争性制度生产出明显多得多的产品的论调,已逐渐为研究这个问题的多数学者所放弃了。纵然是那些具有社会 主义观点并认真地研究过集中计划问题的许多经济学家,现在也满足于希望一个有计划的社会能和竞争性制度在效率方面旗鼓相当。**他们之所以倡导计划,不再是由于它的生产率高,而是由于它能使我们得到一个比较公正和平等的财富分配。**这确实是能够认真地坚持要求计划的唯一理由。如果我们希望获得符合于某种预定标准的财富分配,如果我们想有意识地决定谁将会有什么,那么,我们就必须计划整个经济制度,这是无可置疑的。然而,问题仍然是,为了实现某些人的公平理想,我们必须付出的代 价,较之受到众多攻击的经济力量的自由竞争所引起的后果,是否一定不会造成更多的不满和压制呢?

如果我们为这些疑虑寻找安慰自己的理由,认为采用集中计划只意味着自由经济在释放出一个短暂的魔力之后,又回归到多少世纪以来曾经如此的对经济活动的束缚和管制而已,并因此认为对于个人自由的侵犯并不一定会超过自由放任时代以前的程度,我们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种危险的幻想。即使在欧洲历史上对经济生活的组织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也只不过是建立一种一般性的和半永久性的规则构架,在其中,个人保留有宽广的自由领域。当时所用的控制机器也还不足以把超过一般性的政府指导以上的约束强加于人。即使在控制最完备的地方,它也不过是扩展到一个人借以参加社会分工的那些活动而已。在远为广阔的领域内,个人仍依赖自己的产品为生,并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自由地行事。

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在自由主义时代,分工的进展造成了一种局势,使我们几乎每一个活动都是社会过程的一部分。这 种发展是我们不能够加以扭转的,因为正是由于这种发展,我们才能够按现在的那种标准供养大量增加了的人口。但是以集中计划代替竞争因而将要求对我们的生活实行比以往人们所企图的程度更为高得多的集中管理。它不能停留在我们看作是经济活动的范围内,因为现在几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部分都依存于他人的经济活动。

对 “集体地满足我们的需要” 的热衷,要求我们在指定的时间,按规定的形式,从事娱乐和满足必需,我们的社会主义者曾以此而为极权主义很好地开辟了道路,这当然也部分地有意利用它作为一种政治教育的工具。但它也是推行计划所迫切要求的结果,其基本内容在于剥夺我们的选择权,以便于在由计划决定的时间,给我们以最适合于计划的任何东西。人们往往说,没有经济自由的政治自由是没有意义的。这当然很对,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和我们的计划者使用这句话的意思几乎相反。作为任何其他自由前提的经济自由,不能是那种社会主义者允诺给我们的、免于经济劳心的自由,也不可能是只能通过同时解决个人的必需问题和免除个人的选择权才能获得的自由;经济自由必须是我们经济活动的自由,这种自由,因其具有选择的权利,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与那种权利相联系的风险和责任。

——END——

本文来源:通往奴役之路 /(英)哈耶克(Hayek,F.A.)著,王明毅等 译.—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2015.9 重印)(西方现代思想丛书;3) 书名原文:The Road to Serfdom. ISBN 978-7-5004-2136-8。部分内容由【韦伯研究】编者整理,注释从略。

知乎用户 地铁流 发表

就是一本忽悠能力比较高的书。

看似哈翁在给中国小资启蒙,解放了小资曾经僵化的计划经济教条思维。

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解放!

而是以市场经济的教条去取代计划经济的教条,小资以为真的解放了,真的看到西方的真经了,其实收获的还是教条主义。

哈翁的这本书未来只有一个去处,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

知乎用户 叉丫 发表

市场、私有财产和自由

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同时又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可是,“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 的发展却在破坏 “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正如米尔斯所说,小业主们的世界是一个自平衡的社会。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分配物资和指派人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央权威,其历史进程是诸多分散而自由行动的意志无意识的结果。因此,能够保障自由的私有财产是平民性的、劳动者个体占有的财产。

但是,市场经济就意味着竞争利润最大化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法则,从而意味着成功会孕育更大的成功,而失败者将一无所获,最终一无所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失利并破产,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日益集中于占有巨额财产的群体手中,平民性的私有财产遭到破坏。为了生活,失去私有财产的人必须服从于财产赋予其所有者的权力。这难道不是一种奴役吗?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总是为交换进行的,这意味着,这个经济体系根本不会考虑没有支付能力的基本需求,却十分欢迎有支付能力的奢侈性需求。在这里,拥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强迫他人从事生产以满足个别人的需要;在这里,巨大的社会资源被用于(或浪费于)满足奢侈性需要的同时,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这难道不是一种奴役吗?

况且,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有产者还是无产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无法控制的盲目力量(所谓市场法则)的摆布。这一盲目的力量不断地给整个社会带来灾难。如果处于这种盲目力量地摆布之下也能够称为 “自由状态” 的话,那么自由勋章应该颁发给那些身体和思维不受控制的病人

由此看来,市场经济、私有财产和自由是不可兼得的,要支持劳动者个人的私有财产,从而支持小业主的自由,就必须反对市场经济;如果支持市场经济,就必须支持现代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反对劳动者个人的私有财产,支持市场经济也就意味着自由只不过是资本自由奴役绝大多数人的自由。

哈耶克对 “自由” 的理解实在是过于浅薄,以至于给马克思提鞋都不配。哈耶克所谈论的经济自由,以既定不变的工作日为前提,是在经济世界以内的自由;而马克思所展望的,不仅是这一必然王国内的自由,更是建立在缩短工作日和丰裕(需求的饱和)基础之上的经济世界本身的扬弃。缩短工作日和丰裕将为创造性实践的繁盛、为扬弃劳动的社会分工奠立真正的社会经济基础。

哈耶克的可悲之处不止于此,他为了捍卫利润动机和私有财产,竟然呼吁限制普选权,甚至希望向宗教、家庭和传统权威回归。如此一来,我们的新自由主义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合法继承者,成为了古典自由主义者所捍卫的历史事业的公开敌人

市场与国家干预

古典经济学者希望建立一个能从社会中脱嵌的经济体制,而且他们也鼓励政客们如此做,哈耶克等新自由主义者继承了这一传统,坚持不懈地反对国家干预市场运作,幻想着建立一个完全自律的市场。

卡尔 · 波兰尼通过对比真实商品(real commodity)与虚拟商品(fictitious commodity)的区别指出,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 “嵌含” 于社会之中,一个脱嵌且完全自律的市场经济只是空想,不可能存在。他认为,所谓商品就是为市场销售所生产的东西。依此定义,土地、劳动力与金钱都只是虚拟商品,因它们并非为市场销售而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人类的活动,土地则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货币与信贷在某个社会的供需,全由政策决定。这些虚拟商品无法像新自由主义所提倡的那样与真实商品一道按同一规则运作。倘若容许市场机制成为人类之命运、自然环境甚至购买力大小之唯一的主导者,它就会摧毁这个社会。

事实上,国家必须不断调整货币与信贷的供应,以避免通货膨胀及萎缩的双重危机。同样,国家也必须为劳工需求的转变提供协助,救济失业工人,为未来劳工提供教育与训练,并调控移民的流量。就土地而言,国家必须通过各种政策,以保障农民不受收成好坏或价格波动的影响,从而稳定粮食的生产。在都会地区,政府借助环境法规与土地使用法规,来调节土地利用。简言之,由于政府必须管控这些虚拟商品,它也就成为这三个最重要市场的核心

因此,新自由主义将经济从社会中脱嵌的企图注定面临失败

中央计划与官僚

哈耶克认为,苏联官僚集团的权力来自于中央计划本身,甚至认为中央计划本身就是滋长官僚制度。这是典型的见物不见人、拜物教式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不考虑这样的问题:是什么社会力量在制定计划,又是为谁的利益而制定计划?

如果了解一下历史事实,就知道实际上的因果关系恰恰相反。不是计划的内在本质导致了苏联官僚制度的极大膨胀,而是官僚集团的权力决定了苏联及其类似社会的计划的特殊形式。官僚集团在新经济时期逐渐获得权力,而计划经济则在 1928 年开始实施。

事实上,官僚并不是组织、集中化、行使权威的同义词,它意味着权力为一个脱离全社会并职业化了的特殊的职能集团所篡夺。因此,官僚化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这些以前由官僚行使的职能逐渐为大众所掌握,那么官僚就会走向消亡。

如果认为唯一可能的计划形式,是通过极度膨胀的官僚机器自上而下地进行,而这种计划经济又必定滋生官僚,那么这种论点只不过是循环论证而已。

社会主义意味着人们真实地掌握着自己的生活,不再受制于他们无法控制的力量,无论是市场的摆布还是官僚的专断。因此,在所谓自由市场和斯大林主义计划经济之外,仍然存在着一条出路:在这样一种制度中,广大生产者 / 消费者自由地决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将多少产品配置于个人和集体消费的某些优先目标。不仅如此,社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意味着人们充分地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因此,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人们将变得更加自主和自由


参考文献

白领 (豆瓣)巨变 (豆瓣)权力与货币 (豆瓣)

推荐阅读

新视角下的资本主义起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立场不同,不想随便评价引战。理论不精,也无法全面评价,只提一点:连自由派学者(中性词)们都承认这本书根本不讲如何从不自由到自由,所以这本书对于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的人而言,就如同一本描述一个未来世界(中性词)图景却不告诉你怎样通往那个未来的书。也好像明明是一本写给富人的书,大多数时候穷人却在捧,万分不理解。

知乎用户 人间合格 发表

论科学性和对社会贡献,不如本草纲目。

知乎用户 学无涯​ 发表

这本书的论点是相当简单的。没有一个人或一群人有足够的知识有效地运行经济。没有一个人能够收集和利用足够的,即使是过去的信息,更不用说现在的信息。因此,任何计划未来的企图是注定要失败的。哈耶克接着假设,这种失败必将会产生一个独裁者的统治,作为最后绝望的后备手段来管控不断恶化的混沌。
因此,他心目中的教训是纳粹德国。哈耶克认为纳粹德国的命运自从其从十九世纪晚期的德国福利国家制度诞生时就不可扭转了。该管控经济意味着个人对于计划者的独裁的屈从。这些计划者手里集中了曾经分散于许多工业企业家手中的权利。因此,个人最终将会沦落到农奴的状态,甚至没有权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一个更高的出价者。这是对私有财产和个体责任的辩护,无论个体的命运如何。
它不是自由论的观点;它没有要求将国家的权利削减到最低限度。然而,除却对于基本标准的立论,它要求从经济生活的核心中排除中央集权,并保证哪怕最贫穷者的做选择的能力。它是曾经被称为自由主义的奠基文献,并在当下有着和过去一样重要的影响力。

知乎用户 天空飞鸟 发表

他看不到市场经济有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资本主义国家总有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方国家盛行宏观调控,凯恩斯主义盛行,哈耶克的理论既然不符合理论正确也不符合现实。现在的欧美仍然是喜欢宏观调控。

知乎用户 uz461 发表

写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应该批判的来看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作先入为主预设立场的大作,因为他预设了自油市场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实际上完全的完美的市场根本是无法实现的,就像一个人他的出身注定了无法做到完全的生而平等一样,大资本和小资本和小个体之间根本就无法做到公平的竞争。只能把这种不公平的程度减少到最低,这需要在市场和调控之间划线微调,还要做规则的改良。这本书在攻击别人的缺点,但是别人有缺点并不能证明你自己没有缺点。所以哈耶克在米国只能去教伦理学,因为欧美经济学界只承认他是伦理学家,根本不承认他是经济学家。

知乎用户 胡壳 发表

没必要读的一本书,看看别人写的书评短文就可以了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聪明人的老实话

知乎用户 陈胖呆 发表

我来挂挂流云飞袖那个传销式的回答:这般满嘴自由这等好词的货色,对自己的答复的评论设置的是由他审核后显示。我不知道他准备用什么支持实践他对自由的吹捧,以便展示他对哈耶克跳大神的热爱。注意,他们吹捧的口径一概是赞美预言。本身的回答就是大段的引用,这是强灌水以为知。对于所谓预言的追捧使他们试图使自己成为信徒里表现最虔诚的那一波,然而对于人类历史时段的重大纷争,往往要以百年甚至更长的时段才能形成定论。他们的这份迫不及待宣布自己的主义胜利,尽管是目前缺乏强有力证据的胜利恰如其分的展现了这帮不学无术的叶公好龙式的学术爱好者骨子里小资产阶级那份轻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鉴于很多读者基本没看过英文版的原著,在此转载一段英国亚马逊网站上对这本书的书评,获得了 133 次赞同 11 次反对。原文地址:

http://www.amazon.co.uk/gp/product/B00MPIWA4Y?ie=UTF8&at=aw-iphone-pc-uk-21&force-full-site=1&ref_=aw_bottom_links

The thesis of this book is quite a simple one. No one person or group of people can possibly have enough knowledge to effectively run an economy. No-one is able to collect and make use of sufficient information even about the past, let alone the present. Any attempt, therefore, to plan the future is bound to fail. Hayek goes on to postulate that this failure must result in the rule of a dictator as a last desperate fallback to take command of the spiralling chaos. The experience he had in mind, of course, was Nazi Germany whose fate he saw as ineluctable from the birth of the German welfare stat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command economy signifies the submission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 dictates of the planners in whose hands is concentrated the power that was once dispersed among many industrialists. The individual is thus reduced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serf who ends up without even the power to sell his labour to a higher bidder.

This is a defence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for his own fate whatever it may be. It is not libertarian; it does not wish to whittle down the power of the state to a bare minimum. However, aside from the legislation of basic standards, it argues for the exclusion of centralised power from the quick of economic life and the enabling of choice even to the poorest. It is a fundamental text of what was once called liberalism, and is as relevant today as it ever was.

简单翻译:

这本书的论点是相当简单的。没有一个人或一群人有足够的知识有效地运行经济。没有一个人能够收集和利用足够的,即使是过去的信息,更不用说现在的信息。因此,任何计划未来的企图是注定要失败的。哈耶克接着假设,这种失败必将会产生一个独裁者的统治,作为最后绝望的后备手段来管控不断恶化的混沌。因此,他心目中的教训是纳粹德国。哈耶克认为纳粹德国的命运自从其从十九世纪晚期的德国福利国家制度诞生时就不可扭转了。该管控经济意味着个人对于计划者的独裁的屈从。这些计划者手里集中了曾经分散于许多工业企业家手中的权利。因此,个人最终将会沦落到农奴的状态,甚至没有权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一个更高的出价者。

这是对私有财产和个体责任的辩护,无论个体的命运如何。它不是自由论的观点;它没有要求将国家的权利削减到最低限度。然而,除却对于基本标准的立论,它要求从经济生活的核心中排除中央集权,并保证哪怕最贫穷者的做选择的能力。它是曾经被称为自由主义的奠基文献,并在当下有着和过去一样重要的影响力。

知乎用户 曰文 发表

其实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可能真正自由自主(除非豁出去了,不计生死)。
有的只是自由感,自主感
自由自在,独立自主,这些感觉从哪里来的呢?
是从我(能觉)与非我(所觉)的对立感中来的
实际镜(我,能觉)与像(所觉,非我)是不二的,离镜无像,离像无镜,镜就是像,像就是镜
本不对立,那么对立感哪来的呢?
就是从像动镜不动中来的

正因为无法真正地自由自主,我们才要不断地追求自由自主
怎么办呢?
很简单,给镜中像以自由自主,随它动或不动,变或不变,怎么样都行
你就能获得你的自由自主了

关键在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已知的一切的一切 + 未知的一切的一切 = 自己,要相信自己,做真正的自己
  已知的一切的一切 + 未知的一切的一切 = 大家,要相信大家,依靠大家修正

作者:曰文
链接:我们的选择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吗?是自由的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请注意,不可迷恋肉身,也不可迷恋明镜。不可认为此镜(能觉,我)与像(所觉,非我)是对立的。只有对立感,独立感,孤立感,自由感,自主感,生存感,
有寿可计感。只有感,没有这回事。这些感哪里来的,就是从像变动而镜不变动而来的。所以如要追求这些感,就该任其变动无住,如果不追求个人的这些感,就该即任其变动无住,也任其不变不动有住,怎么样都行,无所谓。做真正的自己,依靠真正的大家。

奴隶的出现与牺牲祭神有关。被迫牺牲就是奴隶。牺牲是为了操纵神。操纵者必被操纵。给别人自由自己才能自由,只有自愿牺牲才能感动真神。

作者:曰文
链接:什么是自由?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自他不二
你给对面的 (对象 / 对手)以自由,自己才能获得自由
因为镜(能)像(所)的对立是一种妄
(空性起缘)缘起性空,没有像就没有镜(更确切地说:没有不显像的镜,镜永远在像的背后),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于因缘,
都不能独立,谈何自由

我不认为任何人,组织,乃至任何事物,能够真正独立
  都要靠无数无量无边的因缘来支撑,
  打个比方,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哪个国家能真正完全地独立吗?
  即便假设全部自产自销,你总不能说你能独立于太阳吧?我们能离开太阳一分一秒吗?
  如果都不能独立,又哪来的自由呢?
  不能独立于食物,要吃饭,就要听衣食父母的话,怎么自由呢?

老子: “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两者”估计是指 “有” 与“无”
其实,天地万物与欲观之心,也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此出,是一种欲,或者说愿,也是一种妄。楞严: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能觉能明能观(欲观之心)与所觉所明所观(天地万物)的对立是一种妄。
本来是不对立的。心物不二,心物本一,心就是物,物就是心,离心无物,离物无心。
好比镜像不二,离镜无像,离像无镜,镜即是像,像即是镜。
镜前无我(只此一镜,实无镜内镜外),
镜内无物(这镜没有厚度,或厚度 = 0。时间是从我们产生空间感时开始的,可试着反其道而行之,把立体的看成是平面的),非心非物,即心即物。

镜 = 能 = 我 = 自 = 性空 = 个体 = 生命 = 心(灵)
  像 = 所 = 非我 = 他 = 缘起 = 集体 = 时空宇宙 =(事)物
  镜 = 像,能 = 所,我 = 非我,个体 = 集体,生命 = 宇宙,心(灵)=(事)物
  (把它们连起来的是什么?你我当下之觉也)

因果 = 时间 = 事件,缘起 = 空间 = 物体
  时间 = 空间,因果 = 缘起,事件 = 物体
  (把它们连起来的是什么?你我当下之觉也)

此觉好比一台电视机,不因放映星际穿越而大,不因放映昆虫总动员而小,不因放映宫廷剧而贵,不因放映农教片而贱,无所谓悲喜输赢……,本就平等,何须另求个平等,本就自由,何须另求个自由,只因心中不平,就无法自由了。

作者:曰文
链接:自由比平等更重要?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都是口号而已,别上当

转帖一段看似无关的讨论如下

除妄亦是妄,识妄即是真。
  其实,好坏善恶正邪、输赢悲喜顺逆,大小高下真妄,种种二元对立是免不了的
  而且任何概念,任何名词,都意味着某与非某的对立,那更是免不了的
  或许存在着只用心灵感应交流不用语言文字的智慧生物,或许他们能够避免。
  对于我们来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还是要道还是要名
  某某,非某某,所以某某,还是要说某某。
  只是我们同时也要警惕,尤其是当名词概念成为了不容置疑的口号时,尤其要警惕。

  比如 “民主!”“独立!”“自由!”“平等!”“相信科学”……
  把 DEMOCRACY, 翻译成民主是不确切的,其实不是人民或民众在做主,
  而是 MOB 在做主。
  为什么少数人要服从大多数?大多数人的意见一定是对的吗?
  请注意,不要认为楼主是反民主的,所以一定是支持专制的,
  真理既不在多数人手里,也不在少数人手里,
  谁要是以为自己掌握了唯一的普遍的永恒的真理,谁就背弃了真理。
  我们不能盲目地听从大众的意见,也不能迷信专家权威,
  宁可听信第一线的调查,或大数据什么的
  排伍队得长的店未必好吃,美食家的推荐也只能听听,到底怎么样,还是要亲自尝一尝。
  我是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不需要任何人来给我做主。
  然而我又不认为任何人,组织,乃至任何事物,能够真正独立
  都要靠无数无量无边的因缘来支撑,
  打个比方,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哪个国家能真正完全地独立吗?
  即便假设全部自产自销,你总不能说你能独立于太阳吧?我们能离开太阳一分一秒吗?
  如果都不能独立,又哪来的自由呢?
  不能独立于食物,要吃饭,就要听衣食父母的话,怎么自由呢?
  至于平等,本就是平等的,好比同样的电视,不因放映宫廷剧而贵,不因放映农业科教片而贱
  本就平等还要追求平等,那就是要大家都放一样的片子了,这真的好吗?
  (毛追求人人工农兵结合,在柬埔寨得到实践,结果是一场惨烈的灾难)
  万事万物,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轨道,和谐共处,本无所谓高下,
  只是心中不平而已。
  如果利用人们的心理,高呼 “平等” 乃至其他种种口号,我们不该警惕吗?

  科学的精神就是怀疑
  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
  “相信科学” 的潜台词是相信专家,相信权威,相信标准答案,……
  这恰恰是反科学的

共产的关键在于无产,无私,必定求诸于己,可于个人先实现(必被世人所笑) 自由的关键在于宽容,非整个社会风气改变不可(爱统一思想的国人真的会给你自由吗?)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把人异化成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因此要解放全人类

他可能没想到社会主义(实为国家资本主义)对人的禁锢更甚于(自由)资本主义

比如 “单位” 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许子东说过一件趣事,从前有一次,他对一态度很不好的营业员说:你们墙上不是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横幅吗?营业员看看他和他的背后,回答说:你是人民吗,你只有一个人。

笔者可能受从小的洗脑影响,上文还是偏向所谓的集体了。集体,人民,群众,“郭嘉 “ ….. 如果不能落到实处,那就是句空话,大话,甚至假话。就如同“按劳分配” 这句口号,没有可操作性。

(有趣的是,现在许多好青年好学生口中的 “郭嘉” 一般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领导。)

仔细的学术问题我回答不了。我自己写的,也常常很随便。你看着玩就好了,不必太认真。

只说点可能比较重要的。能,如镜,如电视机。所,如像,如电视剧。我们永远不可能从电视剧的剧情得知电视机的原理。没有不显像的镜,包括破镜之像。客观,决定主观的那个,真正的能显之镜,是不可见的,永远被像所遮蔽。连到底有没有一个根本的源头或基础也不可见不可知(没有的话,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而已)。语言文字也是如此,总是随诠随遮的,只能用更多的语言随遮随诠,如此循环,没有穷尽

知乎用户 马泽依 发表

本书成书于 1944 年 社会主义还是欣欣向荣新生事物 虽然苏联有过大清洗 但是大部分人认为那属于俄国的意外事件

大佬像个预言家一样 把这种模式的毛病基本上总结了一遍

然后很多国家居然真的就这么走了

如果有人能在 40 年代读了这书进而有所行动 可能会保住小命 和命比起来 钱还是小事

对于当代的人 哈耶克的作品只是谈资

对于经历过那一切的人 它是现代启示录

知乎用户 方不知 发表

2022.4.3 更新 常看常新

时隔差不多一年再看,果然如第一次看时所想的那样,我始终还是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但人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一次我看到的跟上一次看到的、想到的也不再一样。

我相信,这种不一样,与其说是变化,不如说是在对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进行完善和填充。

我相信我做的一切事都是在这条路上。

1. 对事件的刨根问底以及对事件本身的反应和处理并不冲突。现有的很大程度上的撕裂,其实是人为的对立,甚至是某种刻意的人为的对立。

2. 竞争是最具活力的手段,目的是自由。竞争的前提是法治,即对规则及其后果的可预见,如若一切都是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每一个如我和你那样的蝼蚁只能惶惶不可终日。

3. 自由的商业要求自由的制度,越发达的地区越是宽松。

4. 计划肯定有利于对已知目标的实现,但对未知的探索是盲目的、浪费的。

5. 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谈任何对比都是扯淡。被遮住眼的人,如何去比较好坏?

6. 我们追寻程序正义,前提是程序本身是正义的。但又感觉这样会陷入无尽的循环。

7. 自由,如萨特所言,是选择与责任。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狭隘的自由。

8. 结果平等的最大问题是,否定了人作为个体的差异与追求。

9. 除了墙,只听、只看自己所喜欢的、认可的也会导致信息茧房,兼听则明不仅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更是一种保持独立的方式。

10. 道德的基准是法律,道德律己不律人。这与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是两回事。



通往奴役之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有些东西,如果根本不曾拥有,就去大谈所谓失去、大谈其优越性或者劣根性,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

以上是闲话。

我的知识、生活环境与日常感兴趣的东西决定了我能看到、会看到什么, 所以看这本书时,脑子里一直想的是这些东西:

一、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二、程序正义,而不是结果正义(或者说,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

三、在自由主义,更准确的说,在自由主义经济之前,欧美的资本原始积累。

四、集体主义或者说结果平均主义的易于接受与号召力,是否是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被封住的必然结果?

我总是在想关于个人的权利,个人与集体这样的东西,总在想这方面的问题,但总也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我觉得在个人与集体之间一定是有一条边界的,现在仍然这么认为,但这条边界究竟该怎么划分,我仍旧不知道。

那么,我坚持的,或者说仍然坚持并信奉的,就是罗翔经常引用的康德的这句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关心一个个宏伟的目标、伟大的梦想,并且在这当中把人当成是工具,忽视每一个个体的愿望与需求,我认为是错误的。

《通往奴役之路》里,当然没有出现过康德的这句话,但通篇看下来,我总感觉他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只有承认个人的权利,只有保障个人的权利,只有以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才能避免出现个人被践踏的情况,才是避免走向极权与独裁的办法,而计划经济,就会导致极权与独裁。

这当中,哈耶克更多的还是从经济学及政治学甚至道德伦理这样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比如关于私有财产的重要性,比如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比如应该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比如计划导致的需求优先顺序进而引发个人权利与需求的被践踏,比如计划导致权力集中引发的独裁和极权,比如计划对法治的破坏,比如计划导致不道德的人上台,比如民主的必要等等。

这些论述与论点可能不太严谨与完整,但从大的方向上很清楚,也让人信服。

但哈耶克在为自由主义经济进行辩护与论证时,我总想起欧美资本的原始积累。

自由主义经济的某一方面,在我极其有限的认知里,是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国家,对一些新生的、落后的、贫穷的国家的侵略与现代殖民。这其实是另一个问题,但也是同一个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在此之前,我正好看了《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因而又想了很多。

自由主义,对个人的权利、财产的承认与保障,我是完全赞同的。

但从历史以及当下看,又不得不进行些许怀疑。

单纯的从左中右去进行阐述与理解,是完全不够的。

如果评价《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本书?

那么,在这个纷繁、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特别当我们走在一条未曾有人走过的路上时,除了一往无前的探索,除了对所谓共同目标的追逐,我觉得,我们始终不能忘的,是这个共同目标之下,不要忽视、践踏每一个个体的权利与梦想,不要以所谓共同目标为由去剥夺每一个个体的意志与自由,不要把人当成手段,哪怕因此会延迟我们实现这个所谓共同的目标。

最后,在看书时,我总想套用到日常工作中,但发现这比较难,唯一能进行驳斥的,是关于利益、责任与命运。

说到底,我还是觉得,把自己的梦想安于他人身上,是不对的。

知乎用户 庞安常 发表

有人说他对社会主义不够了解,真正的社会主义不是苏联那种…… 吧啦吧啦。就当社会主义是他设立的一个靶子好了,也并不妨碍他借助这个靶子道出很多真知灼见。哈耶克描绘的那种不是 “真正的社会主义” 的社会主义是否存在,我想每个人自有体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通篇没有数据,没有具体事例,全是用自由的嘴炮在战斗。

不能用客观的物资基础、生活条件这一类的数据变化来验证这是条 “奴役之路”。

只能搞意识形态攻击了,你不自由。

书里批马克思主义。而马恩是在调查大量数据,在西欧各国的工人现状人数、童工、女工的人数收入等大量数据和事例总结出理论,统计商品价格,计算大概剩余价值,列公式,论证剩余价值论。

而这本书就直接空中放炮了。果然是哈耶克是经济学家里最擅长搞意识形态的。

不是在劳动者获得自主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时间之上的基础上架构的上层建筑。任何所谓 “自由” 都会反过来加重奴役劳动者。雇佣制度的存在本就是对劳动者的时间奴役。

当然在哈耶克之流看来,女人被包养,伺候一个大爷叫不自由,叫奴役。而卖多个,就是自由,就是自由选择,是志愿。他们还可以大言不惭:嫌弃这大爷不好伺候,给钱少,你可以 “自由” 换一个。

那就有人问:我不卖行吗?答:不卖,哪有钱去买生活物资?这些在大爷手里。

知乎用户 冇喊冇得 发表

终于,我们爬出集体主义 “陷阱”,欣欣然踏入自由主义这个臭水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哈耶克揭示了一个事实,提出了一个观点:

他揭示了剥削的存在与否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与经济模式无关,而是与生产资料的分配权有关。剥削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的再分配,分配生产资料者即为剥削者。

提出了宏观上的集体主义会摧毁社会中原本存在的由民众自发形成的中间团体,会导致微观上的社会原子化这一理论。他认为被原子化的社会底层根本无力抵御掌握生产资料分配权者的剥削。

这便是所谓的通往奴役之路。

知乎用户 铁树心 发表

铁树心 不做历史的看客 今天

我们在面对自己无力突破的樊笼时,在最无奈之际,总会由心底里升起一种期盼和幻想:幸亏历史是在一直前进的,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虽然我们这辈子也许已经无望看见 XXX 场面了,但相信随着时间的前进,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实现我们未竟的梦想。
这是一种绝对的幻觉,更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实现的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的愿望。
历史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是因为人性并不会向好的线状进化,相反,它反而更有大的概率会向更坏的线状进化。孔子曾经对现世的礼崩乐坏痛心疾首,然后发誓要恢复礼制把现世带回上古社会的淳朴中去,他是第一次发现历史不会随着时间推移前进,只会随着时间推移退化的人,后面的人,即使发现了现世的不好,也都会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以为自己面临的坏现象会在自己死去以后的将来跟着消逝在历史的棺材里,泯灭在历史的墓道中。但很可惜,历史的幽灵从不会跟随这些人的躯壳腐朽,还会附着在新生者的身上带来迭代变异。
孔老夫子若在地下有知,会不会打破十八重地狱的封锁,回到人间再和苏格拉底来场礼乐的大合奏呢?
我想,他一定会的。
上古有炮烙之刑的传说,也有剜心掏肺的做法,但在孔子认为礼崩乐坏的现世里,大家砍砍杀杀还是较为正常的一种游戏模式,即便如此,便已让孔老夫子受不了了,他要是知道千刀万剐的刑罚是在大家都公认为盛世昌明的大宋朝才明文入典,他若是看见只因为一篇文章就可以诛人十族的恐怖事件是连向来残暴的大元朝也没做到,反而在让后世景仰复辟的大明才发生时,想必他那懦弱而颤抖的心里,早已偷偷把几篇诗经和论语塞进了寒冬中的火炉,为自己僵死的心脏提供苟活一秒的暖气。
历史并不前进,暴政的车辙总在无情地碾压现世,更在推导未来。人类自我灭绝的种族屠杀,固然有上古时代的罪恶,更有距今不远的疯狂,我们不怕面对消逝已久的故事,但是却对尚未寒冷的残暴心有余悸,如果说历史有条清晰明确的路径在给我们强有力的数据,证明未来会比过去变得更好,那当然是最能令我们死可瞑目的好消息了,哪怕我们现在就要上刀山下火海,但如果为了后代的光明未来,我们也是死的其所,死的有价值的。但是,当你梳理这些数据报表之后,赫然发现,人类所有的历史,竟然跟中石油的股票 K 线图极其相似之时,上市便成高点,其后虽然偶有反弹和处亮点,但整体的轨迹其实是一路向下的,并且目前乃至将来都还看不见触底反弹的迹象时,你对于未来的乐观情绪,牺牲精神和奉献态度,就会有了严重的怀疑。

官逼民反” 一向是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方式,对于已经死亡的朝代,我们完全可以自由地毫无禁忌地对这个已亡朝代进行解剖,然后得出许多自认为已经找到王朝兴衰更替的密码,写出来洋洋洒洒地告知世人。然后感叹:这暴政伤民,又或者对某些 “中兴良臣进行歌功颂德,比如曾国藩郭子仪之类的,都是以镇压暴民而被赞颂。
人们对于那些死亡的朝代里发生的暴政,当然会毫不留情地鞭挞,但对于这个朝代周期里面发生的暴民,则或有鞭挞,或有赞扬,虽然褒贬不一,但后世看来也算是公允,毕竟都是已入泥尘的历史,除非当事者的后人,怀有某种需要牟利的目的去歌颂或者踩低,才会有偏颇的事件出现。在这方面,我们不谈事件对人物描绘的褒贬方向,我更感兴趣的是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态度和未来方向的选择模式。
这或许是一个无解之 BUG。
孔老夫子没有让自己手里恢复的礼乐制度绽放出文明之光,却反而如枯油之灯让后世越走越黑暗。它诞生之初有秦的暴政,尚可以礼乐未入民心为由做个推脱,但到了唐宋明清之后,解构已经非常完善严谨了,礼乐仁义之下屡屡出现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事件出现,则是最让信徒崩溃的肇始。我们常说欧洲有黑暗的中世纪,但回过头来,在亚洲这块土地上的中世纪其实一样也毫无光明可言。大家津津乐道的大宋” 仁政‘,放开外敌异族不谈,也对小说演绎的水浒传故事不予渲染,它对于自己治下之民,也远谈不上 “仁”,当然与它朝相比也算不得 “暴”,其被蒙古人所灭,固与外敌异族的强大有关,但更与内部暴民抗暴的分裂消弭有关。及至大明王朝的彻底倾覆,更与张献忠李自成这股暴民反抗有直接关联。
明朝暴政催生了以牙还牙的暴民,采用玉石俱焚的方式结束了朱氏统治。好笑却又让人不解甚至让智者圣人不寒而栗的诡异事件也就此出现在了中国历史上:按理说一个这么残暴的朝代,是不应该被铭记并且怀念的,后世的人们应该把这样的渣滓糟粕直接扫进历史为它准备好的三十六层地牢深处才对。但这样的场景并没有出现,若说在末世之初,会有一撮既得利益者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而为旧主招魂情有可原,在清朝政局稳固之后还有余孽做妖也还好理解,让人不解的是,在大清两三百年江山耗尽之后,居然还有 “反清复明” 的思想余威,这就着实有种人类非但永无进步,反而在处处滑向深渊的恐惧感。
大明有什么好复的地方?暴政横生,民无活路,商无余利,连为官为吏也是生不如死的时候居多。这样一个找不到一个赢家的制度模式,居然会有遗民怀念?是的,你没看错。人们会一直念念不忘 “反清复明”,回归那种暴政体制之下,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大家被虐出了高潮,喜欢看朱元璋诛杀同谋共犯把他们剥皮填草,喜欢看朱棣抢侄子的江山,更喜欢他杀方孝孺十族的血腥无情,还喜欢看太监们瞬间被宠又瞬间被诛的无常。人们会在被虐中改变自己的信仰,也会在受虐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下去并且翻身起来的哲学。虽然这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很残忍的社会环境,但在人们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以后,反而会无比的怀念并且拥戴这种制度的延续,不愿意被破坏。
暴政出暴民,以暴易暴、一报还一报的复仇模式虽然自古就有,但真正愈演愈烈并且终成体系互为依存的朝代,却在明清才到高峰,并且不见消散。
暴政在明清时期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高峰,而不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交汇变得平和宽容,恰恰相反,是在变本加厉的背道而驰。施政者也成天把礼义廉耻常挂嘴边,却让傻子都能看穿说一套做一套的把戏,他们刚说完要爱民如子,转头就挥刀如割草芥。暴政让人看不到头,暴民同样让人绝望,民心越来越毒辣,民智越来越混沌,义和团那样的人群,如果发生在张天师年代,尚能让人看见挽救教化的希望,可他们偏偏已经出现在离现代文明最近的朝代,这是一种爱因斯坦能够把他们的躯体送到宇宙深处,却不能把他们的灵魂带离地面五厘米的绝望。他们精熟尔虞我诈,也懂得趋利避害,他们善于表现出诚信忠贞的一面,但同样更善于施展出两面三刀翻脸无情的另一面,人性的丑陋与可恶,一旦融合了先进文明的精华要素,再加以理论外衣的加持,就将变得尤其具有破坏性,比如洪秀全的拜上帝教,这是什么样的天才型魔鬼,才能创造出如此幼稚可笑但又令人难以置信的杀伤力和破坏力的暴民团队呢?
人性之恶,不怕他们曾经有多残暴可怖,比如恶名远扬的维京海盗,或如残暴嗜血的日耳曼人,若有向善的趋势,哪怕文明之光降入黑洞,要再砺炼狱之火,要再经断魂之毒,只要趋势明确,那这些代价的付出,依然是值得承受的苦难。
但若无法让人看到趋势向好的曙光,纯粹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认定自己死后的未来一定会变得比曾经的过去或者正在发生的现世更好,那就是一种麻醉和欺骗,是个无法原谅的错判。
广告哈耶克作品集:通往奴役之路 / 自由宪章 / 致命的自负(精装全三册)
作者:弗里德里希 · 奥古斯特 · 冯 · 哈耶克 著
当当
最近有网友想看一些书,要我推荐一下,我一向不怎么喜欢向人推荐书目,因为我怕向人推荐一本圣经,他看完之后就去学洪秀全搞了个天父天子之类的项目出来,又或者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经,没学会修身养性,倒练成了飞檐走壁的轻功,拉了一帮人要进京扶清灭洋,这教唆的罪过可就大了。
但后来我又想了想,既然有爱看书的兴趣,其实我不推荐,大家也还是会去山洞或者墓道里挖些秘诀来读,最终你要是有拉帮结派的目标,始终都会找到一个能漂船的南湖,也一定能做成那只可以漂在南湖上的小船,更有机会凑够能同船聚会喝酒聊气功的十几个人。所以,我就索性多推荐几本书吧,比如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著作。
之所以推荐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著作,不是因为看到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头衔,更不是因为我有芝加哥学派的倾向,而是因为他所服务的一个国家也有奇葩而特殊的暴民传统:智利。智利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国家——即使是现在这个高等教育很普及的时代,想必许多人对智利的印象,大概跟外国人想象中国人还是一根长辫子差不多的类别。以为智利不过是个拉美穷国,因为前不久,智利人就是因为提高几块钱的地铁票而爆发出骚乱,让远在地球另一角落的中国人诧异莫名:这是穷成什么样,才会因为几块钱的地铁票而造反啊。中国人对另一个拉美国家是很熟悉的,那就是委内瑞拉,天天挂在嘴边,于是就想到智利大体也就跟它的拉美兄弟差不多,也是穷得揭不开锅,才要这么拼命。
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误区,智利一点都不穷。他们的人均 GDP 可比身为世界工厂的大中国高多了,而且他们的人均收入也远超我们大中国(美元计价哦,非本国缺乏购买力的名义货币,是有实际含金量的真正国民收入),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真正财富的国家,会为几块钱地铁票闹到不可开交,他们的国民不是暴民是什么?
智利的国民确实是暴民,虽然他们曾经有幸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亲历加持,替他们带来了富裕美好的生活前景,弗里德曼本人都已经魂归西天许多年了,但他的余荫仍然庇佑着那块国土,尚未远离,但这些蒙昧混沌的暴民们,早已三番五次想要率先抛弃这个真有法力的易筋经,想换成辟邪剑谱来练,走同宗兄弟委内瑞拉或者玻利维亚那样的路。
看来,具有明清遗民思维模式的暴民,在世界其他角落里,并不缺乏同行者。人类虽有智者的光辉引领,不至于深堕蒙昧而无力自救,但离共进共荣的大同一体境界,却仍然道阻且长,泥泞不堪。
广告实证经济学论文集 (经济学名著译丛)
作者:米尔顿 •,弗里德曼
京东
广告资本主义与自由
作者:米尔顿 · 弗里德曼
京东
不是所有人都会渴望自由,更不是所有人都害怕被奴役。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不受束缚的神,想享受奔放的指引,同时,每个人的内心又有一个捆满绳索的鬼,它一直在低声哀求每个人,带上所有的贪念与执着,满怀嫉妒地攻击对手,占有你眼中所见的一切。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模式,只有艰难的抉择,不做自由的斗士,就做被奴役的暴民,当历史退化到远古蛮荒,我们再去找个高地重新审视未来,你会发现,生命力最旺的,绝对不是最完美最优秀的。

知乎用户 曹沁枫 发表

各种形形色色的集体主义以美好的愿望向我们许诺,而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自由。该书写于二战末,冷战尚未开始。而伟大的哈耶克如先知一般察觉到了慈眉善目的集体主义会有可能引向极权主义,以此警告所有的民众。从现在的角度,回看当年,会发现,哈耶克几乎成功预言了历史。同样地,他也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知乎用户 陈乐山 发表

哈耶克简直就是二战之后,占据了世界经济顶层的那些发达国家定设的一个自由主义典范。他完全就是个经济学的外行。当然,如果他不是外行,就是隐藏着某种恶意。

计划经济和国家控制最后的结果是奴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其语境就是,唯有自由主义的经济才会带来平等。唯有市场的手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不过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会告诉你,作为后进的国家,比如当时的中国,甚至是苏联,想要实现工业化,并且赶上先进的发达国家。原始的资本积累是谁也逃不过去的坎。

早期英法(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原始积累就是对外掠夺殖民地,黄金、白银、香料等等疯狂的掠夺,奴隶贸易、鸦片贸易,工业品倾销等等。这才有了英法的工业体系。但后面的国家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当这些国家醒悟过来的时候,全球的殖民地已经基本都在英法两国手里了,要想迅速工业化,就只能对内进行掠夺,或者说压榨。用农业来向工业输血。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一个具有高执行力的强大政府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后进国家,比如苏联,或者说中国的例子我就不说了,我说说美国。美国的南北战争,难道真的是因为黑奴才打起来的?我想真正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明白,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对农业吸血,北方工业化与南方种植园主的农业之间的矛盾激化。北方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比不上英法,又贵得死,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只好在国内实行高关税,卖给国内。可是关税是相应的,南方种植园主就很烦躁了,你高价卖这些国产的垃圾我也忍了,可是我的出口怎么办?生意还做不做了。不行,我要独立,我不跟你玩了。所以就打起来了。当然幸运的是北方打赢了,如果南方赢了,可能就没有了日后的美国。要是种植园主当家的美国,天知道他会比墨西哥强多少。所以说任何工业化都是血淋林的,不是对内,就是对外,无一例外。

集中力量办大事,掠夺农业,然后迅速形成工业化的积累,只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工业体系,这个国家才有成为强大富强的国家的可能。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常识。不过这个常识一直被隐藏在意识形态之中。哈耶克就是偷换了这种常识背后的逻辑概念。

二战之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依旧是发达国家,他们之所以发达,其根源就是他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大量的不发达国家,以中国为例,工业一穷二白,战争带来的创伤哀鸿遍野。

可是中国人也想富强,中国人也想过上欧美人一样的生活,中国人也希望工业化。

在没有殖民地可以掠夺,又没有天上掉下来一大笔财富的情况下,更没有当年美国那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际环境,那么,中国能怎么办?

如果按照自由主义经济的概念,中国就只能打开市场,参与世界市场的自由竞争,从国际分工的最底层做起,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工业能力,进行工业化积累。

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他还不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而财富是有马太效应的,在这个效应之下,富裕的国家,只会越富裕,贫穷的国家,永远也只会越贫穷。所以在那个年代,处于财富顶端的那些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吹捧自由经济,吹捧自由市场。邀请广大的不发达国家参与他们所谓的平等公正的自由竞争。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富裕的国家还是那些国家,贫穷的依旧还是贫穷。

可是在自由经济之外,其实还是有另一个路径的,那就是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模式。用国家的力量,集中国家的资源,在一部分领域获得工业化上的突破,然后一点一点的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国际竞争的不是一个个实力弱小的企业,而是国家,至少也是以国家力量建立起来的国有制大企业。

中国就是采取的这种模式,哪怕勒紧裤带,哪怕将民生压榨到极限,也要建立自己的工业。在这个背后,需要强大的国家力量,也需要民众的奉献和极度穷困。说白了,就是用一两代人的牺牲,换取后代的崛起和富强。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国有化,没有计划经济,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对那些跨国公司哪怕有一丁点的优势。而没有大的强力政府,没有集权所带来的高行政效率,后进国家,也无法实现工业化的超越,抵挡财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副作用。

哈耶克只是站在发达国家的背后去看整个世界经济,他没有看到,除了英美法这些发达国家之外,还有高达 200 个以上的贫穷国家,他们每一个都期望富强,期望过上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

所以,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用自由替代了发展,用民主置换了工业化,用某种非常漂亮的梦想替换了生存。可以这样说,他完全不懂经济学。

而中国,正是通过广大民众的付出和牺牲,通过农业日以继夜的不断输血,才完成了工业上的原始积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也正是有了国有制的集中化优势,才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不被财富的马太效应所吞噬。

所以,计划经济和国有制,本身就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仅仅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这个经济学概念最后为什么成了一个政治概念,这个问题过于敏感,就不多说了。

近代被哈耶克忽悠得傻了的,最典型的国家是乌克兰,如果将一个国家比做一个企业,那么政治制度就像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分两种,一种是集权制的家族型企业,一种是民主型的现代经理人管理体制。而工业化就是企业的设备,普通的民众就是工人。一个企业要发展强大,采取家族制还是采取经理人制度,其实没有原则上的差别,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为了搞变革,为了把家族制改成现代经理人制度,你把你的企业根本,生产用的机器和设备全败光了,企业重新改组之后,有了很标准的现代经理人制度,可是你没有了生产设备,没有了各种原材料,这个企业能发展起来才有鬼了。

资本是非常喜欢很多国家为了政治正确,完全更改政治制度的,他们拼命的告诉你,苏联的崩溃就是因为计划经济,因为国有化路径,因为这是通往奴役之路。由此你不想被奴役,自己打破这个枷锁,然后资本就疯狂涌入,借机掠夺。

他们不会告诉你,苏联真正的崩溃是因为领导人终身制所带来的阶层固化,以及系统性腐败,当整个社会彻底腐败之时,工人也好,农民也罢,广大的知识分子,甚至军队,都对这个政权彻底死心。然后美国人轻轻一推,这个破房子就倒塌了。而不是因为什么计划经济和国有体制。

现代社会,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其实都是采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都有国家对市场的计划,只是强弱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计划经济和国有制并一定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经济之下的私有化也并不一定不把人当作奴隶。

知乎用户 Gaarmat 发表

换个名字,叫**《官僚主义批判手册》**,很多人就不会这么反感这本书了。

哈耶克认为,权力与腐败才是人类社会的最大问题,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政府权力在急剧扩大,最终会带来一个完全由官僚掌控一切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奴隶,包括官员自己。像苏联最后的时刻,就是演变成这样一部官僚怪物机器。每一名党的官员好像都是忠于职守,然而系统过于庞杂,上中下缺乏沟通交流,上面的官员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仿佛知晓天下所有事;中层官员忠心耿耿、恪尽职守、以完成每一件上级指示的工作为己任;而下级官员满腹怨气、牢骚不断、对工作糊弄敷衍,整日浑浑噩噩。这种状态下,苏联怎么可能不垮台?

哈耶克的时代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掌控一切的信息化资本力量,那时候最强的资本就是洛克菲勒,而洛克菲勒被老罗斯福拆分了,所以哈耶克认为相比政府权力而言,资本的力量是很小的,这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可能是对的,直至今天可能也没错~ 所以我们在批判资本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批判。这也是为什么革命者两把枪,一把枪对着别人一把枪对着自己,对外的保证胜利,对内的保持胜利。

像美国那样政府完全屈服于资本的情况时非常少见的,即便在欧洲也并未如此,今天的美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不知道有没有来者~ 但像中国这样的具有悠久官僚机构和官僚主义思想的国家是很多的,我们对官僚主义的危害有切肤之痛,因此更要时刻关注官僚主义的发展,时刻保持警惕。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不明白为啥这么多人粉哈耶克

哈耶克本质上是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献媚的,所以他的理论也是为这些人服务的。

说实话,要辩论这些是非对错就太迂腐了,没意思。这种纯意识形态的东西只看立场,结论就猜的八九不离十了。

诺贝尔奖也是人评的。现在或许很多技术流,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夹杂丰富的数学模型,但 1970 年代,绝对是意识形态挂帅的年代,众多意识流经济学家(哈耶克、弗里德曼)都是那个时候获奖的。

当然,颁奖者为了左右平衡,提一个右派,也要一个左派对冲,比如跟哈耶克对冲的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那个研究扶贫的;相反,哈耶克是研究如何剥削的,或者说如何系统化论述使得剥削行为高尚化的。

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哈耶克比凯恩斯牛逼。凯恩斯反而是居中的,左边马克思,右边哈耶克。回到最本源的问题,大饥荒来临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人活下去。如果人都死了,任何经济学原理都是瞎扯淡。

因此,缪尔达尔也好,凯恩斯也好,罗斯福也好,他们的政策出发点,都是先让人活下来;而不是社达说的,优胜劣汰,先死一波低端人口,一切推倒重来。

或许哈耶克本身没那么社达,但打着他旗号的人,一个比一个社达。

还有一个更本源的问题:富人为什么富,穷人为什么穷?

其实老马看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眼光还是比较老辣的,不得不服,虽然他很穷,但他研究的通透。

一个人穷与富很难说的,哈耶克老是跪舔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本质上就是御用文人,人家自然会给他饭吃。老马老是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人家恨不得把他粉身碎骨,他自然也难发财。

老马说科学技术是决定性力量,其实很明显的。比如老有人说中国几千年社会都是原地打转,事实上,欧洲罗马也是原地打转的,因为生产力压根没怎么发展,大部分时间人们都是内卷,或者内耗,技术搞不动,只能搞人了。

哈耶克的很多理论,比如什么 “只有道德最败坏的人才能登上权力的巅峰 “,放到资本主义也一样的。比如有的公司,竞业名单越来越长,每当有员工跳槽去新公司就加一个;另外有的企业,实习生凌晨 12 点没回消息就贴大字报搞得全公司都知道;现在恰恰是这样的公司最得瑟,难道不符合哈耶克说的吗?

所以,做人啊,还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本来就是搬砖的命,还去粉哈耶克,唯一的解释就是想当工贼。这也是很多打工壬反而不喜欢马克思的原因。因为马克思让资本家对工人更加防范,导致他们讨好资本家的难度大了,当工贼的难度也大了。

知乎用户 谢禹 发表

中国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与其说是社会主义救中国不如说中国在救社会主义

知乎用户 NaOH 发表

一本将先验的,不证自明的、不可证伪的价值观包装成 “经济学” 的书

如果连理性人假设都要否定,那就相当于物理学否定了相对性原理,科学否定了假设 - 演绎法

如果经济学真的是混沌的,不可知的,不确定的,那这一结论刚好与自发性秩序矛盾,前者正说明了经济学的不可重复性,而自发秩序刚好非常完美地证实了经济学具有极大的可重复性

恕我直言,这本没有出现过一次代数运算和分析的书,和 “学术” 毫无关系,因为这不是科学,至少和科学基于假设 - 演绎的范式是背道而驰的

知乎用户 FROST1997 发表

不靠谱

知乎用户 Coldstream 发表

对中央计划的宣战书

首先,《通向奴役之路》对完全的自由市场自由放任持是持保留态度的,书中也确实有支持政府对于邮政、道路、污染、和工厂噪音等的管制。

本书的重点是论述中央计划是如何演变成极权暴政。这本书最早出版于 1944 年,那个时候的苏联正迈向武力的巅峰。就在此时,《通向奴役之路》按下了苏联灭亡的倒计时。

当乌克兰的集体农庄食堂的打饭师傅利用马勺的沉浮把极权扩张到农庄成员的胃里,当斯大林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把极权扩张到老百姓纽扣的颜色上,苏联其实已经走上了通往奴役之路。在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所谓的人人平等,不过是奴隶和奴隶的平等。

因为有些东西人们永远达不成共识,冲突便产生了,如果还强硬推行计划,经济就会出现混乱,最后只有政治强人或集团上台,导致独裁和极权政府(奴役)的产生。

另,哈耶克有其自己的局限性,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本质上也是错的,更不用牛顿的“上帝是第一推动”,更是荒谬。但是,这些东西同样不会影响他们刺破迷信的勇气。

至于哈耶克(1992 年去世),骂他也好,赞他也好,他的著作引起冷战铁幕两侧的大范围讨论,尤其在铁幕后面,“他的书的翻译本在那些国家的黑市被广泛流传和阅读,最后形成了导致苏联解体的公众舆论环境。”[1]

参考

  1. ^ 米尔顿 · 弗里德曼,芝加哥经济学派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知乎用户 make easy 发表

没看过,但对哈耶克神教教徒们印象深刻:“尔等可知,通往天堂的自由之路,就在这本书里,愚蠢的人类,凡反对此书之人,均为智商不足看不懂或人种低劣不配看懂此书。

知乎用户 刚刚 发表

最初作为一本宣传小册子,所以说教和意识形态极为浓厚。但不妨它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经典之作。虽然中文版翻译千奇百怪,错误频出,但是我还是可以近乎一气从头看完。我个人阅读之中,意识形态宣传的好文,这是一篇。另外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写得也是非常棒。还有法兰克福学派开山神作《启蒙的辩证法》。

知乎用户 曾经 发表

瞎扯一下:

马哈是剑气之争,马是气派,哈是剑派。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我总难全信但也没找到驳倒它的文章。生产关系要适应并反作用与生产力,这看起来也很对,虽然啥关系更适应,有无可能存在多种同等适应水平的关系,都没法说清楚,只能事后才知道。这是马的内功,很深厚。哈对这些的反驳不是很让人信服。

公有、计划,这是马的招式。

哈的内功分立知识自发秩序看起来就没有马高大上了。他的招式类似独孤九剑的思路,套招是不行的,只能随机应变,因此要自由市场。可是随机应变也有问题,变总在机之后,有时候来不及变就死了。这个马也说过,可说是提前破了哈的招。

哈用经济核算可行性反驳计划,应该算是成功破招。公有 + 市场,在哈反驳范围外。不过哈说过苏联当年行得通是因为内部计划利用了外部市场信息,全覆盖的计划终究是不行的。

当年计算机刚兴起时就有人提出在这种情况下全计划可能可行,哈也反驳过,至少当时看来反驳是成功的。

不过技术发展难以预料,信息无限流通 + 无限算力的条件下,知识分立的前提是不是就不存在了,自发秩序也就不是必然的无奈选择了,全计划是不是就可行了?这样的话,哈的内功就被破了。

不过这种情况下,全机器生产,劳动也没啥意义了,马的内功也破了。

所谓你有神功我有科学。

知乎用户 周昱印 发表

社会主义最有水平的反击!~

知乎用户 懒狮子 发表

美国人出过一本说叫《当我是一名奴隶》。就是黑人的回忆录。在文中很多黑人非常怀念当奴隶的日子。

甚至认为被解放来工厂工作是被北方佬骗了,工作更累。

所以通向奴隶之路有一个先天的背景,就是当奴隶是不好的,可是想必哈先生不知道清朝的故事。那时候汉人在给皇帝的折子里写奴才那是要挨骂的。

所以,从卢梭开始,自由派就有一个致命问题,就是人能不能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成为奴隶。

卢梭第一个意识到这一点,把门堵的死死的,也不说为什么不行,方正就是不行,谁讨论这个,就是朽木不可雕也,开除出人籍。

哈耶克甚至连这个问题都没意识到,他写的玩意,说的难听点,就是拾人牙慧。

知乎用户 秋刀鱼 发表

自由是有逻辑可循的,所以为了自由,我们必须仔细思考我们的自由之路,是否真的带来自由;

乌托邦是不存在的,那些对美好世界的宣传要警惕,很有可能是想迷魂药或者毒药;

心存幻想会被奴役的,只有理性的思考,对自由的坚持和警惕,才有可能让你免于落入陷阱;

这本书,是二战时期的产物,现在的我们是在进步还是退步,不得而知

自由和奴役,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知乎用户 阿疯 发表

哈耶克是边际经济学的忠实拥趸。

要谈哈耶克就离不开一个中国的老朋友:金融大鳄索罗斯

虽然非常多人骂索罗斯,但是索罗斯在经济领域是灯塔一样人物,是值得重点学习人。

因为

索罗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边际经济学就是扯淡。

没错

我说的就是索罗斯阻击英镑和其后亚洲金融风暴。

索罗斯可以说用实际行动彻底证明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纯粹是扯淡。不仅如此索罗斯直接推翻了整个边际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所以以哈耶克的观点来看索罗斯是伟人。

当然令人混乱的这才刚刚开始。

用哈耶克边际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索罗斯是伟人,但是索罗斯推翻的恰恰是边际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那么索罗斯到底算不算伟人。

阻击英镑、亚洲金融风暴是算为社会刮骨疗毒还是资本的贪婪。

所以《通往奴役之路》是通往奴役之路吗?

奴隶主是谁这就很关键,一个独裁者还是资本。

另外

到底什么是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的方向的是极端的意识形态崇拜,是人造的神。任何意识形态都有可能成为通往奴役之路。

比如自由民主,一旦进入极端的崇拜体系。好东西都被搞成乌七八糟的。

所以如何评价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这书的价值仅仅相当于《资本论》或者《西方的没落》中一章的内容,而且没有什么新意。

所以不能在知乎评价,否则会以不友善被删帖。

总的来说哈耶克的思想没有价值,还不如马克思、斯宾格勒这些老前辈的思想深邃。哈耶克只是说了一些表现,更本没有进入实质领域。真正进入论述通往奴役之路实质的是马克思和斯宾格勒,马克思主要从经济领域论述,斯宾格勒主要从文化领域论述。

宗教信仰和神权政治导致宗教强权,宗教强权会导致奴役。

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导致国家强权,国家强权会导致奴役。

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导致无意识民主,资本强权会导致奴役。

用马克思和斯宾格勒的思想可以套出无数的奴役之路,这就是通往奴役之路的核心。哈耶克说的仅仅是其中一种情况。

其实你读儒家典籍,儒家思想没有多少问题啊?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吃人的礼教?这是过于极端化儒家了。

知乎用户 流云飞袖 发表

这本书在知乎里是大毒草,原因非常简单:躲在城市地下室里、没房没车的广大青年,他们很多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失败者,他们痛恨市场经济,痛恨竞争,痛恨富人,他们梦想激进的极权革命来均贫富。

哈耶克这本书,宣扬的就是市场经济、竞争、私有财产保护和背后的消灭革命。

中国 40 年改革开放之成功,就在于摒弃了哈耶克论述的那条 “奴役之路”,走了市场经济之路。

纳粹德国的崩溃、苏联东欧的失败也在于走了那条 “奴役之路”。

令人惊佩的是,哈耶克在 1944 年,几乎所有进步人士都看好苏联的时候就预言了苏联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

当然,这本书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哈耶克提出了中央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有 “为了反对而反对” 之嫌等等。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的历史地位,在经济学经典著作里,《通往奴役之路》与斯密《国富论》、马克思《资本论》和凯恩斯《货币通论》并驾齐驱。

哈耶克:“在人类社会演化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凯恩斯:“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想象的要更有力量。确实,世界就是由它们所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已经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的思想俘虏。…… 我确信,与思想的逐渐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是被过分夸大了。…… 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只要思想存在,人类社会才能进步,人类文明才能存续,我们及我们的子孙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第一,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

在 20 世纪上半叶,世界刚刚经历过 1929 年至 1933 年的大萧条,又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之中。当时,许多人对自由市场体制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怀疑,且对中央计划经济抱有这样或那样的幻想和憧憬,以至哈耶克不无感叹地说:“根据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见解,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才能最佳地利用自由社会中可以发现的自发力量。实际上,我们已经着手取消那些产生不可预知后果的力量,并对一切社会力量加以集体的和‘有意识’的指导,借以达到刻意选择的目标,来取代那些非个人化和匿名的市场机制。”

就是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哈耶克持之以恒地坚持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限制个人自由、摧毁人们的责任感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会阻碍财富的生产,造成社会贫困;亦会导致极权主义政府。**放弃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用中央计划和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过程和进行资源配置,不但会在经济上导致像诗人荷尔德林(F. Hoelderlin)所描述的那样 “用通向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个国家通向地狱之路”,而且必定会在政治上走向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第二,自由市场是迄今所能发现的唯一能达致参与民主的机制。

哈耶克指出,欧洲近代史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方向是使个人从极权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一个法治下的自由社会。西方世界的兴起和近代以来科学的巨大进步,均是建立在个人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基础上的一种复杂的市场秩序的结果。

然而,哈耶克却发现,在德国纳粹极权主义魔影影响下,西方社会已经出现了逐渐偏离构成欧洲近代文明之基础的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基本理念苗头,试图以极权主义的中央计划来取代经济的市场运行。哈耶克当时就警告说:“我们逐渐放弃了经济事务中的自由,而离开这种自由,就绝不会存在以往的那种个人的和政治的自由”。

哈耶克论证道:“国家一旦负起为整个经济生活制定计划的任务,不同个人和集团的应处地位就必不可免地成了政治的中心问题。由于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国家的强制权力决定谁拥有什么,唯一值得掌握的权力就是参与行使这种命令权。” 哈耶克认为,在此情况下,人们的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将会全面丧失。由此哈耶克认为,“如果‘资本主义’这里是指一个以自由处置私有财产为基础的一个竞争体制的话,那么,更要认识到,只有在这种体制中,民主才有可能。”

第三,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仅对有产者来说是这样,而且对无产者来说一点也不少。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许多多的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方能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掌控在一个人手中,不管这是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一个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马克思:“私有财产制度(the institution of private property)是给人以有限自由和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回顾以往,私人资本主义连同自由市场的演化,是我们所有民主自由(democratic freedom)演化的先决条件。”

哈耶克发现,许多人的理想是通过消灭私有财产来达到社会收入的平等,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哈耶克认为,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识。“虽然在竞争社会中,穷人致富的可能性比拥有遗产的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然而,只有在竞争制度下,前者才有可能致富,且才能单凭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掌权者的恩惠致富,才没有任何人阻挠个人致富的努力”。

一个富人掌权的世界仍然比只有那些已经掌权的人才能获取财富的世界要更好些。

第四,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哈耶克:“只有在自由主义的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并且是这一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法治不但是自由的保障,而且是自由的法律的体现(a legal embodiment)”。

康德:“如果一个不需要服从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他就是自由的”。

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中,明确地阐释了法治和自由二者的关系:“自由的意义仅仅是指人们的行动只受一般性规则的限制。…… 自由意味着,也只能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依赖于任何人或任何权威机构的批准,只能为同样平等适应于所有人的抽象规则所限制”。在法治之下才有自由,反映了 “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自由” 这一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理念。这也意味着自由主义就是宪政主义。对于这一点,后来哈耶克曾专门论述道:“由于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外不得对个人实行强制,所以它构成了对政府机构的一切权力的限制,包括对立法机构权力的限制。”

法治因而就含有限制立法范围的意思:它把这个范围限制在公认为那种作为一般规则的正式法律,而排除那种直接针对特定人或是使任何人能够用国家的强权来达到差别待遇之目的立法。这即意味着,不是每件事都要由法律规定,相反,它是指国家的强制权力只能被用于事先由法律限制的情形之中,并按预先可知的将如何实用之的方式来行使。

第五,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是且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约束之下。

撇开所有的技术细节不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均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约束 – 这种规则使得一切个人有可能确定地预见到当权者(the authority)在给定情况中会如何使用其强制权力,并据此知识来规划自己的个人事务。

法治并不意指当权者或政府用法律作为手段来治理社会,即 “rule by law”,而首先且必定是政府及其领导人先遵守法律;换句话说,法治首先就意味着政府本身和任何公民一样要受预先制定的法律规则尤其是宪法所约束,这才是 “the Rule of Law”。

如果说在一个计划社会中并不存在法治,这并不是说政府的行动将不是合法的,也不是说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存在法律。这只是说,政府的强制权力的运用不再受事先规定的规则的限制和制约。法律能够…… 使任何专断行动的意旨和目的合法化。如果法律规定某一政府机构或当局可以为所欲为,那么该机构和当局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合法的,但是,其行动肯定不是受法治原则的约束。通过赋予政府以无限的权力,可以把最专断的统治合法化,但这与法治没有任何关系。

第六,“自由放任” 理念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

哈耶克不主张经济活动中的 “自由放任”(即 “laissez faire”)。在《通向奴役之路》第一章中,哈耶克就明确地指出:“也许对自由主义事业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某些自由主义者基于某种经验主义的粗略法则的顽固态度,而以自由放任原则为甚”。

哈耶克一生并不主张无政府主义,更不是主张政府在管理经济、政治与社会事务上无所作为。哈耶克还特别批判了那种主张 “自由放任” 原则的人的一个糊涂信念:“这种信念认为自由主义的典型态度是政府的无为。提出政府应当或不应当‘采取行动’或‘干预’这个问题,这整个就提错问题了,而‘自由放任’一词,是对自由主义政策所依据的原则的非常模糊不清和常引起误导的一种描述。

每一个政府当然必须要有所作为,而政府的每一行动都要干涉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政府应当自己遵守预先制定的法律框架下制定并通过法律来管理和治理社会。

哈耶克指出:“竞争要得以运行,不仅需要组织起来某些足够的建制(adequate organization of certain institutions),如货币、市场和信息渠道等等(其中有些是私人企业所从来未能提供的),而且尤其依赖一种适当的法律制度的存在,这种法律制度的目的,在于既要维系竞争,又使竞争尽可能有利地发挥作用。”

哈耶克看来,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构架应当是:在政府遵守预先制定的规则下订立并依靠规则来管理和治理社会,而让个人和企业在市场机制中自由地参与竞争,**重要的问题是个人能否预见到政府的行动,并用这种知识为依据来制定自己的计划。**这才是一个良序法治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

第七,民主本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哈耶克讨论了在当时欧洲乃至全世界所出现的 “以民主手段实现并维持社会主义的” 的思潮,认为这只不过是“最近几代人的一个伟大的乌托邦,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为之奋斗还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东西,以至于现在对其抱希望的人中几乎无人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哈耶克指出,民主并不是最高的目的,而是 “达致这一更高目标的手段”,“是一种保障国内和平和个人自由的实用设置(a utilitarian device)”。

哈耶克还警告说:“我们绝不能忘记,在一个专制统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有更多的文化和精神的自由——至少可以想见,在一个非常整齐划一和由教条主义多数所支配的政府统治之下,民主政府可能和最坏的政府同样暴虐。” 因而,哈耶克相信 “民主的控制可能会防止权力变成专断,但并非仅仅存在民主的控制就能做到这一点”。

尽管哈耶克并不认为民主是现代良序社会的最高目的,且民主也绝不是一贯正确和可靠无疑,因而主张 “不要把民主奉为神灵”,但他绝不是说民主不重要。哈耶克相信,“只要政府的职能是根据一种广为接受的信条被限制在大多数人通过自由讨论而能达成一致的那些领域中,民主政府便能成功地运行”。

最后,80 年过去了,哈耶克的思想已经深深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让我们必须相信,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这本《通向奴役之路》就有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上七条,改编了韦森教授《通向奴役之路》中文序言,更通俗易懂一些。侵删。

知乎用户 矢口 发表

其实有些人也许不知道,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公知会用哈耶克来装点门面

现在的主流是玩弄民粹,说白了也就是画一个大饼,机械降神一个救世主,许诺一个完美无缺的天堂,告诉群众只有依靠人民的精华才能给予他们一切权益

左翼公知,就特别喜欢设计一种能与市场经济不冲突还能够不被资产阶级颠覆的社会主义,能够让广大小资产阶级安稳的社会主义

右翼公知,就特别喜欢设计一种良性的,仿佛人人都能得到法律意义上尊重的公民社会,好像永不腐化似的,好像底层的劳动者都能够受到法律庇护似的,而非法外之人。

然后设计完方案,就可以开始分大饼了,想要土地吗?只要按照我们的方案我们就分给你。想要股票吗?只要按照我们的方案我们就分给你。想要工资涨吗?只要按照我们的方案我们就分给你

公共知识分子最喜欢受压迫的人民了,最喜欢同情受压迫的人民了,只有人民先受到压迫,先被打得一塌糊涂,他们才好出来唱一通高调,他们才好出来济世安民

可问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每天饭都吃不起,工作都做不完。谁有闲心去可怜其他受苦受难的分子呢?无非就是手机屏幕上刷到一条热点推送,留下几滴眼泪,立马要去过自己的生活。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劳动人民有那个闲心同情苦主吗?有那个闲心和精力和资源去与他人共情吗?

这就是民粹呀,他讲究的就是不要让你亲自起来斗争,要让有人代替你起来斗争,最后再代替你把你的东西分给你。简而言之,民粹主义者们就是一群悲天悯人的 “救世主”。他们说革命太残酷了,让我们劫富济贫吧,让我们施舍给你们这些穷人吧,让我们以最高尚的品德与你们同舟共济吧

可问题就在于。目的为手段赋予了正义,也总得有什么为目的赋予正义。他们的目的真的就能够实现而不是空为别人做嫁衣?他们所安排的剧本本身就没有问题吗?他们为此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难道不是让事情朝更坏的方向发展吗?

每一位煽动民粹的知识分子心中总会有一个地上天国,要么是大洋彼岸的灯塔国,要么是过去的红色国,要么是某一时期的某一国家。总要有一个能够避免一切脏水的袋子,只要跳进这个袋子就安宁了,就能够安抚群众了,这能够证明他们的目的是有用的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耶克还诚实一些,他至少明明白白告诉你,有些东西是幻想不得的,这也许就是哈耶克不受某些公知待见的原因吧

知乎用户 温行江 发表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这就是《通往奴役之路》的主要思想。

一个成熟的产业和市场,不需要任何神仙皇帝以及救世主,计划经济在产业逐渐成熟后,就应该及时退出。

不然别有用心者或者保守的利益集团就会利用原来的体系,成为事实上的神仙皇帝。

现在的版本就是朝鲜和委内瑞拉,屠龙者不及时变革,终会成为恶龙。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恐吓,完全是毫无学术价值赤裸裸的恐吓。

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 1944 年,那个时候前方的二战正热火朝天,后方已经拉开了另一场大战的序幕。

小和尚要下山,老和尚对他说,女人都是老虎,见了要躲得远远的。《通往奴役之路》也就是这个意思——恐吓。这本书毫无逻辑和学术价值,完全是主观的污蔑恐吓,把计划经济宣扬成洪水猛兽,说计划经济比奴隶制还可怕,计划经济就是通往奴役之路,目的让全世界人都害怕计划经济,自觉抵制计划经济。

哈耶克是自由市场经济派。自由市场经济派宣扬,市场万能,市场自己就能够解决一切经济问题,不需要政府插手。

然而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以及越来越频繁的无产阶级反抗运动,让自由市场经济走进了死胡同,焦头烂额,这个时候它再也不万能了。

这就等于宣布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批判是正确的。

穷则思变,所以俄国率先抛弃了私有制市场经济,搞起了公有制计划经济。

三十年代的美国,正是经济危机的时候,这个时候出了个凯恩斯,他尽管不支持计划经济,但是也向自由市场经济发难,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不行,不能让市场自由运行,政府应该出手干预市场,防止经济危机发生以及过度的贫富差距。这就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是半自由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本质不同。

但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半自由市场经济,都是自由市场经济派不能容忍的。所以在四十年代,哈耶克就跳了出来,手持双枪,同时向计划经济和半自由市场经济开火。

但是斯密、李嘉图等古典自由市场经济那一套理论,已经被市场检验是不可行的了,而哈耶克又没有什么新理论能拿出手,所以他对计划经济和半自由市场经济的攻击,就只能靠声嘶力竭的污蔑谩骂恐吓这些手段,这就是他写《通往奴役之路》的由来。

资本家们当然不喜欢政府干预经济,更不喜欢计划经济,所以这本书一出来就受到资本家们的吹捧,搞得一时洛阳纸贵。同时自由市场经济派还不支持给工人福利,给穷人救助,他们认为市场万能,一切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这就更受资本家们的欢迎了。

后来哈耶克派为了消除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学派被实践证明失败的污点,与古典划清界限,以让人们重新接受他们,他们就改头换面自称新古典。换汤不换药罢了。

中国改革以后实行的是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市场的半自由市场经济。中国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林毅夫,哈耶克派的代表人物是张维迎、吴敬琏、茅于轼等。两派整天论战,是当年哈耶克派和凯恩斯派论战的延续。

知乎用户 釋明空 发表

但是,你们既然用你们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来衡量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那就请你们不要同我们争论了。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谈到古代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谈到封建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一谈到资产阶级所有制你们就再也不能理解了。——《.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知乎用户 我是民间哲学家 发表

哈耶克刚到美国,是个一无所有的矮穷丑,不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更没有东欧移民施瓦辛格的肌肉。哈耶克不懂科学文化,一点技术没有,人家左衽乔姆斯基给美国军队当逻辑学家,数钱数到手抽筋时,哈耶克恨不得扒垃圾桶和汤姆猫抢食吃。

所以哈耶克,还有波普尔,以赛亚柏林,诺齐克等一大堆东欧移民,简直穷到了爆炸,看见维特根斯坦和乔姆斯基这些左衽竟然还可以钱多,更是气到了爆炸。

所以哈耶克们决定昧着良心拼一把,为了房子为了车,必须叛变信仰拼命反苏,几十年如一日的造谣他们曾经属于的组织,嘿嘿。

不信的话,看看我国跑出去的那些为了口饭,为了钞票,是不是也这样抹黑我国?

知乎用户 守正出奇才 发表

里根就是哈耶克的忠实信徒,在白宫亲自接待过他。

里根厉不厉害?

对内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并快速摆脱越战的泥潭阴影,对外弄垮苏联结束冷战。

或者说正是持哈耶克之经典让里根政府的美国变得如此厉害!

知乎用户 Karl Ernst​ 发表

想起一件往事,我大学时候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一位高人。大一宿舍卧谈的时候我兴奋得跟他聊起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那时候也被这本书打开新视野。不过上铺的兄弟聊了几个问题后,表示了不屑,告诉我了解自由主义还要去读弗里德曼,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是他高中时候入门的书。多年之后我才发现《通往奴役之路》真不是什么经典著作,只是用来骗骗小朋友的。

如果我们希望保存自由,我们就必须恢复作为盎格鲁——萨克逊国家的自由制度之基础的那种信心;这种信心曾经被本杰明 · 富兰克林表现在一个适用于我们个人的生活,同时也适用于一切国家的生活的句子里:“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我认为,《通往奴役之路》就是本民族主义的书,就是无底线地吹捧盎格鲁撒克逊民族。

这本书浏览的时候你会觉得 “计划经济好危险”“集体主义好可怕”,但是,等到你仔细看进去以后才发现,不是苏联或者中国的计划经济,集体主义可怕,而是其他任何其他民族想模仿自由主义都是痴心妄想,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怪不得撒切尔夫人这么喜欢,不管内容是否合逻辑,英国人的马屁拍得漂亮。

对我来说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我识别很多假自由主义,更断绝了中国走同样道路的念想,中华民族学自由主义肯定学不像,只能坚定探索独立适合中华民族实际的发展模式的。

知乎用户 喂蚊君​ 发表

好与不好,对与不对,依据常说就可以判断。

想象一下,只有一个雇主的时代或者地区。雇主必然的可以说,不利于我不得食。最终变成不服从不得食。

这时你的奴隶身份已经注定。

而要摆脱这种命定的奴隶命运,你就要有私产。或者整个社会,有其他的雇主可以选择。

只有这时,你才可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或与雇主讨价还价。将自己的劳动,卖一个合适的价格。也可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走的洒脱和任性。

当然你也可以假设另一个情况,那个雇 主是善意的慷慨的。但是你真的可以将自己和后代的未来,寄托在别人的善意之上?

要保证你的独立与福利,必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私产,另一个是竞争。

失去了这两样东西,无疑的,你正走通向奴役之路。

知乎用户 龙城飞将 发表

1、哈耶克从市场信息不可能汇总、也不可能预估计算的角度,指出了计划经济必然效率低下。

2、对于 “从独裁到民主” 问题。亨廷顿指出,民主的形成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是排除“普力夺主义”。哈耶克认为,在某些情形下,独裁可以为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一个短期的替代性选择,然后再走向民主。

3、哈耶克实际上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以创建一个最美好的社会的理想吸引人们,然后掌握了权力。那么,如何保证这个人不滥用权力?

如果这个人以正在践行最美好的社会理想为由,把所有的反对和批评意见都当作对理想社会的阻碍,那么可能会发生什么?

4、哈耶克喜欢使用逻辑分析方法,同时主张对人性的阴暗面加以警惕。他一贯反对把 “科学实验” 的方法直接套到社会科学上,主张尊重人类社会的传统经验,并在《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一书中作了论述。因此,有的学自然科学的人、会觉得他的书“方法论有问题”。

知乎用户 加藤惠 发表

看看香港,政府确实不能奴役,资本家可是奴役你们

知乎用户 Boris​ 发表

看了几章,觉得作者不过是矫情的呻吟,其观点偏激而且无礼,对比先秦管仲之言,相差十万八千里。

通向奴役?在一个道义上就不需要负责任的第二君王面前,你是彻底的被奴役;而政府至少还有改善国民生活条件的纸面责任,没有政府需要奴役人民,因为那肯定不能长久。中国历史上历次造反都跟财富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差距太大有关,而这里历史的原因恰恰是政府不作为,不去抑制第二君王的财富掠夺行为,甚至同流合污

西方所谓民主社会完全放任第二君王对社会财富的掠夺,目前靠经济全球化,通过将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变成他们社会的底层延伸,转嫁矛盾和危机。一旦这套游戏被打破,他们那个社会旧有危机立刻爆发,其实如果不靠这招续命,他们早该乱了。

===================================

市场经济的要点是仿自然的运作规律,利用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无尽的需求来调动资源,形成各行各业,繁荣经济,使国家富有。

但是工业时代最重要的一点,恰恰是工业经济这套不是地球上自然条件能够自然引导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大量高昂人工改造过的基础设施之上,而建设这些东西除了工业化早期可以商业引导之外,现在绝对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才能完成,这是必须给政府足够财力和控制管理能力的原因。

===================================

我们上承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序中的视角,在排除神农之前的华夏历史,从五千年前的黄帝开始,中国社会就运转在由人的欲望产生的商品市场经济之中,五千年的市场经济没有产生工业化,这是中国历史记录的客观史实。

但是在毛之后的 1980 年,做为财政甩包袱的副产品,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承包改革却破天荒的正向引爆了中国的工业革命,遍布乡村的乡镇企业也是英美工业化的典型特征,而且这一切完全出乎当政者的意料之外。

这只能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是有极强的前置条件的,而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化进程始于此前三十年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在 1980 年这个时间点上,中国有了五万多公里运营的铁路,在民生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需求和市场,因此借助农村廉价的人力资源,就出现了首先在大众消费品领域自然发生的工业化进程,而且借助了七十年代工业结构调整引进的西方民生相关产业的成果,比如化纤工业。

知乎用户 krishna 发表

We prefer to show you the comments with our lives.

知乎用户 徐生 发表

。。。。。。。。。,话说那个苦力,啃骨头狼吞虎咽,渣都不吐,

真野蛮,真蛮横,不文明,不雅观,太太禽兽,不如姐小公主,餐巾刀叉,风度翩翩,细嚼慢咽。

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柴米油盐样样难,家长里短样样难,蜚短流长样样难,人间万事开头难。

他们等等,建国的初期,都是贫穷落后,内忧外患,捉襟见肘,破落寒酸。

需要赶超,需要追赶,需要超常发展,难以按部就班,从容不迫,小桥流水,风光田园。

需要备战,这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减少消费,缺乏实惠。

需要搞资本的原始积累运动和工业化运动,这会占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减少消费,缺乏实惠。

那么搞以上,客观上需要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权力集中。要么不搞,随波逐流。搞就得集中。

那么搞集中,客观上容易依赖官僚,扶持官僚,而压制了集体、群众,而牛力马力,出力流汗。

那么容易官僚,。。。。。。。。。。

那么容易不满,精英能人难以发家暴富,其他人们难以自由享受。

。。。。。。

已修改,请评估。

知乎用户 游子离​ 发表

我仔细想了想哈某人的言论,得出的结论是:

他的言论适合宣传,适合让别人信。

而且哈在批判极左方面还是有意义的。实际上很多事情,说起来很敏感。

就好像我们这批 70 后,无论什么地位,学历,都反感马督工的大院主义。集体社会化。

当然能在大院里喝奶粉,那个人是我我自然欢迎。

因为我们知道大院的背面是什么。是高加林。是无数个生产大队,是知青。

是我们这样的城市贫民。

我的同学就有个这样农转非的,交择校费,吃议价粮,生孩只买得起藕粉。

社会化抚养?

呵呵。

西部世界里(科幻神剧),关于自由有个论述。

因为里面都是机器人,人工智能。他们的一生都被天才程序员安排好了。

所以不停地重复每个剧本里自己的一生。

他们很少有人怀疑自己为何总是如此。

直到某人人出现,真爱,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才能突破程序。

外国有个小说家,写了篇小说,叫 xxxx 先生的羔羊

羊圈里什么都有,食物,稻草,保护。

山上什么都没有,还有狼。

小羊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冲破羊圈,去到山上。

结果它自然没有活到早上。就在与狼的战斗中倒下。

要是一切都是程序的安排,要是一切幸福都是父母与前辈的安排。

那么这是什么?这是幸福,还是不幸?

许多青年或许认为这是不幸吧。

钥匙自由的终点是战斗,是死亡,这又是什么?

当然我是个奇怪的人,读完老庄,叔本华,就一个想法,我要按自己意愿,而不是别人的期许过一生。

但文学史上又有一句话,性格即命运。拿佛学的话说,命由性成。

一个血债累累的杀人犯,在法制国家,不免进监狱。

一个奋斗的目标看得见,高官厚禄,娇妻靓子,家财万贯,得到社会认可尊重,自然春风得意。

像我这样,也算得其所哉。

如果这种规则也是如程序一样写死的呢?

这就是一个哲学问题。

人何其为自由?

人怎么才能达到自由。

这个意义上,哈某人的回答,其实相当肤浅。

资本主义好。

远远不如尼采,凯尔斯郭尔,叔本华,萨特等人深刻。

甚至不如老庄潇洒。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资本的羊圈,到底是怎么回事。

知乎用户 奥尔多​ 发表

对对对,各位大 V 慷慨激昂,批得都很对

就是无法解释为啥 70 多年了还有人讨论它

这次的理由打算用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还是 “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又或者是 “西方国家老百姓都是智障”?

反正我知乎大 V 肯定是英明睿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嘛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WB2Ica 发表

司马光: 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神宗: 听不懂。

文彦博: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

宋神宗: 懂了。

知乎用户 无意识的形态 发表

这一新自由主义化和阶级形成的历史,以及朝圣山学社的理念不断被作为当代核心理念所接受的历史,如果被放在 1944 年由卡尔 · 波兰尼(Karl Polanyi)所做的相反论述(就在朝圣山学社建立之前)的背景下考察,就会非常有趣。波兰尼指出,在一个复杂社会中,一旦自由成为咄咄逼人的行动刺激因素,自由的意义就会变得自相矛盾、歧义丛生。他注意到存在两种自由,好的和不好的。就不好的自由方面,波兰尼列出的有 “剥削他人的自由,或获得超额利润而不对社会做出相应贡献的自由,阻止技术发明用于公益事业的自由,或发国难财的自由”。但是,波兰尼接着指出:“这些自由所推动的市场经济同样产生了我们所当珍视的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个人选择工作的自由。” 虽然我们或许会“因这些自由自身的价值而珍惜它们”——而且我们许多人也向来是这么做的——但这些自由在很大程度是“市场经济的副产品,这同一种经济也要为那些恶的自由负责”。波兰尼对问题的两面性给出的回答,从新自由主义思潮占据主流的背景下看,似乎有些奇怪:

市场经济的逝去可以开启一个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的时代。法律上的自由和实际的自由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广泛而普遍;管理和控制不仅能为少数人争取自由,也能为所有人争取自由。自由不是作为从源头上就腐败了的特权的附属物,而是一种远远超出了政治领域狭隘界限、延伸至社会自身内部组织的时效权利。由此,老的自由和公民权利融入新的自由之中,这种新的自由产生自工业社会为所有人提供的闲暇和安全。这样一个社会能够同时承担起公正和自由。

波兰尼指出,可惜的是向这样一种未来的过渡被自由主义乌托邦的 “道德障碍” 所阻(他不止一次援引哈耶克作为后一传统的典型):

计划和控制受到攻击,被认为是对自由的否认。自由企业和私人所有权被称为自由的核心。据称,任何建基于其他基础之上的社会都算不得叫自由社会。由管制所创造的自由被指责为不自由;它所提供的公正、自由和福利被贬斥为奴役的伪装。

自由的理念由此 “堕落为仅仅是对自由企业的鼓吹”,这意味着 “那些其收入、闲暇和安全都高枕无忧的人拥有完全的自由,而人民大众仅拥有微薄的自由,尽管他们徒劳地试图利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来获得某种保护,以免遭那些有钱人的权力的侵害”。但是——事情往往如此——如果 “没有权力和压制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强力不发挥作用的世界也是不存在的”,那么维持这种自由主义乌托邦前景的唯一办法就是靠强力、暴力和独裁。在波兰尼看来,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乌托邦论调注定会为权威主义甚或十足的法西斯主义所挫。好的自由已经丧失,而坏的自由横行霸道。

波兰尼的诊断看起来与我们当今的状况特别合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制高点,借此能够看清当布什总统声称 “我们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有义务推动自由的传播” 时,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波兰尼的诊断也帮助解释为什么在 “人性掌握了这样一种机遇,让自由战胜其所有顽固的敌人” 的同时,新自由主义却变得如此独裁、压迫和反民主。它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思考有多少家公司通过阻止将技术利益投放公共领域(如艾滋病药物)而牟利,从战争(如哈利伯顿公司)、饥荒和环境灾难中牟利。它唤起了一种担忧,即许多此类灾难或准灾难(军备竞赛以及应对真实和假想敌人的要求)是否暗地里其实是公司牟利之计。而且,波兰尼的诊断清楚表明为什么富人和有权者热心支持某些权利和自由概念,同时千方百计向我们推销这些概念有多万能多好。毕竟,新自由主义的自由通行了三十年,不仅使狭义的资产阶级重建权力,还产生了企业力量大量集中到能源、媒体、医药、运输甚至零售领域(比如沃尔玛)的现象。布什称之为人类进取心之顶点的市场自由,事实上不过是不加限制地将企业垄断权力和可口可乐扩张到各地的便利手段而已。依靠在媒体和政治过程中的非常影响,这一阶级(以默多克和福克斯新闻网为首)利用刺激和强力劝服我们相信,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制度使我们过得比以前更好。对那些舒服地住在世外桃源(gilded ghetto)里的精英来说,这个世界好像确实更好了。波兰尼或许会说,新自由主义把权利和自由带给了那些 “收入、闲暇和安全都高枕无忧” 的人,而把微薄的收入留给我们其他人。那么,“我们其他人”如何就如此轻易地默许了这一事态呢?


全文复制自大卫哈维的《新自由主义简史》第一章 “自由只是个代名词” 中“自由的前景”一节。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850299/

知乎用户 硕鼠 发表

非常吃惊:译本居然能拿到书号。

知乎用户 Wang Elk​ 发表

突然看到这个问题,正好以前无聊时看过这个书。我有点纳闷:是我看了一本假书?还是我看不懂?还是搞社会科学的都比较矫情爱炒作?

一本不到 300 页的简短的,类似于学术笔记的小集子,貌似既没有特别的新颖理论,又没有牛 X 的基于 X 理论做出的解读或者预言惊奇实现。从这本书出版到现在经历了多少大事件了,这本书既不难懂,又不够深刻。

给普通路过的读者看看小标题,貌似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术语。简单解释一下:第 2 是 “大乌托邦” 和汉语常用音译不是很一致;第 12 是 “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者” 根源。

知乎用户 Whoami​ 发表

人类是野兽,这个不假,但人类总要一步步摆脱野兽。

哈耶克那一套实行下来,最后也就不过是人类社会继续在野兽这个概念里打圈子。

看起来哈耶克是不介意人吃人的。

知乎用户 水木清华 发表

我读了很多遍,我们经济学老师提的他。还有其他他的书。我西财的。

立场先行:反对大与支持

支持方面:我非常喜欢他的论述:服从与抽象目标是自由,服从具体的目标是奴役。

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在维持法治。

这两个方面我个人认为中国是欠缺的,有积极意义。

市场的重要性我也同意,但我觉得上面两条更有代表性

发对方面:意识形态的私货太多了,我个人认为奥派经济学家都有这个问题,而且很多所谓优势都是 “比较优势”

比如这句话

一个有钱人得势的社会比一个得势才会有钱的社会要好一些。

这就是在比烂嘛,我不否认这句话,可是难道第一个社会就是什么天堂吗?完全没有道理,情绪化的东西我觉得不可取。

对于他对私有化这个问题我是持完全的反对立场的。

私有化这个东西,分时间分地域,比如俄罗斯的能源资料可能私有化吗?可能!真的好吗,绝不!想想,一个财政外汇主要靠能源出口的国家怎么可能把这些东西完全私有化,寡头没抓玩?而且转为私有化这个阶段真的靠自由市场的力量吗?还是靠权力?就算是完全自由市场会不会形成垄断?如果形成了,除了怪没有你这个市场还不是完美的自由市场这一条理由,有没有别的什么理由让我信服?与其信任这种说辞我更觉得这个理论本身有很大问题。

知乎用户 温融冰 发表

他影响了我的世界观。

哈耶克从少数几个关键假设(自利性、稀缺性、知识与信息分散于人群 / 不可能集中于一处)出发,针对”计划 “与” 市场“两种资源组织方式的可能结果进行了推衍,得出泾渭分明的图景。有趣的是:哈耶克的观点与 KK、信息论的观点相符。

个人知乎专栏:

一图一书 - 知乎专栏

知乎用户 赵刚 发表

我觉得,哈耶克漏了一点,他没有证明 “自由竞争” 是一种自由而不是一种奴役。

我认为一个自由的人首先应该能够自由的劳动和生产,以自己的劳动获得产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 “自由竞争” 则把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变成了资本家的恩赐。一件本该属于你,并且对于你的生存有决定性作用的必需品,却变成了你必须取悦他人才有可能获得的东西,而且他人给不给还完全看他的心情,我认为这是一种奴役而不是自由。

所以我觉得哈耶克这本书确实给人指出了一条贴着自由标签的奴役之路。

知乎用户 skywalker007 发表

听人讲过这么一个论点:

凯恩斯和哈耶克最大的区别在哪?

凯恩斯,炒过股,发过财,当过国家干部的,而且级别相当高,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体系的塑造。凯恩斯人生经历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讲算是人生赢家,显然其理论体系更经得起现实世界的考验。

而哈耶克一辈子只呆在书斋里,没有从事过什么经济政治活动,晚年曾给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当过顾问,一个自由主义学者给大独裁者当顾问,实在有点黑色幽默。哈耶克给智利经济开出的药方就是大名鼎鼎的 “休克疗法”,一开始就差点把智利给整死,要不是后来国际铜价上涨给续了一波(智利是世界最大产铜国,且老皮没有将铜业私有化),老皮和哈耶克怕是早被智利民众给扔进太平洋里喂鱼去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

知乎用户 沉钧 发表

哈耶克的思想精华在于反对设计,而不是自由主义。这其实就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与欧陆理性主义哲学之争在经济领域的延续。

在哈耶克这些英国经济学家看来,依据理论推导出来的东西必然有盲点,实践中必然会遭到各种阻碍,如果让实体屈服理论,就必然会对实体造成伤害。如果一个理论非常精密,那它最终可能会取得成功,但过程中的伤害呢?谁来负责?

所以,我觉得真正践行了哈耶克思想的,反而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典范之作罗斯福新政。二者可能在方法上完全相反,但他们遵循的都是同一个经验主义传统:那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一套现成的理论。

罗斯福新政的出发点就是提高民众的收入,从而结束了混乱,恢复了市场流通,救活了工商业,另外它还给未来加了一道保险,那就是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花钱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打通了资本主义最后一道筋脉。

尽管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理论,最终也没形成什么罗斯福主义,但它作为美国社会的重要经验被传承了下来,一直对现代美国的经济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知乎用户 蔡龙 发表

不要一味否定 “自由主义”,什么都极端化是不对的,自由主义有它的价值。

举个例子,自由主义要求少干预、让市场决定和优胜劣汰,那么中国应壮大自己的企业,击败并淘汰掉国外的企业,占领他们的市场,利用他们的资源。

什么场景适用集体主义,什么场景适用自由主义,这是个高深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研究。千万不要一股脑地肯定或者否定。

知乎用户 桓大司马​ 发表

在国界的两侧,居民的生活水平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凭借一国的国民资格就有权分享和他国国民所分享的完全不同的成果——这是既不必要也不可取的。————《通往奴役之路,第十五章》

我其实一直觉得哈耶克是一个特别真诚的人,而且我觉得他的观点其实很有道理,原因就是上面那句话以及整个第十五章。

这句话是啥意思?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不应该单独只为自己的国民服务,而是应该抛弃国籍的界限,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所以人民一视同仁。

以美国为例子,美国的哈佛大学应该对全世界的学生一视同仁,谁成绩好,或者谁有钱就能上,不能对美高的学生有照顾。美国的各大企业,应该谁有本事就招聘谁,不应该因为一个人有美国国籍就增加机会,甚至不应该看签证和绿卡。美国的福利发放,应该是发给世界上最需要的人,比如非洲的儿童,而不是专门为美国那帮吃得肥胖的国民服务。总的来说,不论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无论国籍是什么,民族是什么,在美国和美国本地人是一样的,享受一样的权利和照顾,有同样的机会上学,工作。美国这片土地,世界人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需要什么签证绿卡。

如果美国是上一段说的那样,我真的认为其他国家,比如中国,搞产业政策和扶植本国企业本质上是资源的浪费,就像华为的手机,大量的的资源浪费在重复苹果和三星的工作。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应该安心在自己的产业链里完成国际分工,安心造袜子和衣服。

问题的关键,是美国和发达国家不同意哈耶克的观点,不照着他老人家说的做。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Lx2UHK 发表

哈耶克能获得诺奖以及如今的地位,不是因为他的理论是 “真理”,而是因为他的理论符合了西方经济政策改变的需求。

70 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西方经济陷入滞胀,因此哈耶克的思想逐渐在西方代替了凯恩斯主义。哈耶克在 1970s 成为 “新右派” 的热门经济学家。哈耶克终于彻底【打败了】凯恩斯这个对手。

但是,哈耶克的奥地利学派有一个巨大的悖论:

它要求政府的权力,应当足以小到不以任何形式渗透到一切社会领域并且进行干预。但是,它同时认为:“政府的权力需要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去阻止任何【力量】对于市场的干预。

奥地利学派推崇的【市场】,反而需要人为的干预才能形成,无法自发形成。

因此,与其说奥地利经济学派是主张 “政府减少或不干预市场”,不如夸张说其以“完全的干预”。奇怪的是,这在哈耶克的语境里面,等同是实现了“国家调控” 的消失。

知乎用户 tianpei-guo 发表

在我看来这本书回答了两个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或者经济总量的发展或者说经济学研究,需要遵循的底线是什么?

国内很多经济学家发表很多经济学言论,很多经济学理论,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实际上问题很大?比如:温铁军等人的反对大城市化问题。咋一看很对,实际上有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告诉我,谁应该住在大城市?你告诉我,谁应该拿到补贴?(老百姓有迁徙的自由啊!你违宪呀!)

那么也就是经济学决策必须有一个底线和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法律、道德以及基本普世价值。

没有这个约束,那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中国有 8000 万残疾人,我们把他们杀掉,不就可以使经济增长么?中国不是有老龄化,我们把他们弄死,不就没有老龄化之优么?大城市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那我们不让他们上大学,不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所以:研究经济学必须有普世价值观念,比如户籍制度就是全世界都淘汰的制度,还是商鞅变法的那一套,我们可能短期内无法取消,这有情可原,但是你得知道这个事情不对么,但你不能研究他怎么先进,怎么牛逼,怎么有利于经济发展!(我们研究经济学制定经济学政策,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不能跑偏)。

第二、经济学是人的科学,人是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人是动物,是有思维的。

书中预测了苏联,我就讲一讲互联网公司,你说现在北大清华的同学为什么都往体制内跑,美团招聘 80 万一年都是白菜价,到体制内 8 万一年都可能赚不到。为什么呀?因为美团这种互联网公司,把人当成工具…… 人是发展的目的,人不是发展的手段么。

我们发展经济不是目的,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苏联搞反了……

知乎用户 路易 - 拿破仑​ 发表

一言以蔽之,《通往奴役之路》在否定一个乌托邦的同时建立了另一个乌托邦——《通往奴役之路》展示的其实是两条通往奴役之路。

知乎用户 打坦克 发表

昨夜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听着雨滴拍打窗的声音,仿佛是情侣在演绎爱情,我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想到了这几天看的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我还没有写出像样的读后感,本来预定的两个星期之前应该完成的,结果一拖再拖,让我在雨夜心生惶恐,不能安眠。拖延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里面有太多的东西,政治制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法制与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个人自由与奴役,每个话题都是沉甸甸的,压得我喘不过气,加上这本书的逻辑线不很清晰,翻译更是混乱,所以几次准备开始又作罢。 然而今晚看鲁迅的杂文,里面《春末闲话》讲一种细腰蜂,可以将毒针注射到青虫的神经系统,然后青虫变成行尸走肉,不死不灭,细腰蜂就把自己的宝宝产在青虫体内,利用它的养分养育儿女。看了之后觉得很可怕,便想起自己的生活,恐怕也如不知道是哪位有名的作家所说的已经陷入了 “comfortably numb” (舒适的麻木)了,所以愤而起身,强迫自己写下去。

我们就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只有及时认识到这种危险才有希望去避免它。 -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整本书尝试论证的就是计划的社会主义终将失败,而重视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才是更好的选择。计划经济下的社会,必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么,怎么决定这个共同的目标呢?难道社会里的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吗?又是谁来执行这个目标呢?在计划的社会,必定是有一整套完美的伦理观念,按照这种观念去制定一个目标,或者有先后顺序的一整套目标,确实可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然而这样的伦理观念存在吗? 或许在美国,这个观念是普世价值观,在法国,这个观念是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呢?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 这个目标的顺序涉及到资源的有效分配,这也是历代经济学家感受到很棘手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就充当了最终的仲裁者,决定了经济生活的优先,因为经济生活决定了国民生活的其他基础,所以相当于政府间接的决定了每个人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 如果想要有效的实施下去,那么必然政府就会扩大自己在公共领域的计划权力,自然的会延伸到个人的领域,慢慢下去,就会导致独裁政体的产生。到那个时候,个人就是从属于社会的一个工具一个数字,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生活着,就像被细腰蜂蛰过的青虫。市场经济下的西方社会,因为十八十九世纪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洗礼和思潮的熏陶,自然重视并承认每个人的价值,所以尊重个体的选择,争取个人的普遍的基本自由就是他们的目的。“民主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制度,与社会主义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民主扩展个人自由的范围,而社会主义却对其加以限制。民主尽可能地赋予每一个人价值,而社会主义却仅仅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工具、一个数字。民主和社会主义除了 “平等” 一词毫无共同之处。但请注意这个区别:民主在自由之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则在约束和奴役之中寻求平等。”这句话就道出了社会主义和民主政体的基本区别,简直振聋发聩。

然而民主并不是意味着权力的来源是大多数的权力这种权力就不会是专横的。所以很多民主国家出现了多数人暴政的问题,其实现在还普遍存在着。当然计划与法治的思想也是格格不入的,任何旨在实现公平分配的重大理想的政策,必定会导致法治的破坏。要使法治生效,应当有一个常常毫无例外的适用的规则,这一点比这个规则的内容为何更为重要。只要同样的规则能够普遍实施,至于这个规则的内容如何倒还是次要的。究竟我们大家沿着马路的左边还是右边开车是无所谓的,只要我们大家都做同样的事就行。规则使我们能够正确地预测别人的行动。法治就含有限制立法范围的意思。正如洛克所阐明的那样,不可能没有法律的自由。一种是法治的法律,即事前宣告的一般原则,“游戏规则”——它使个人能够预见政府将如何使用强制工具,或预见他和别人在某一环境下将被允许做什么或不得不做什么。另一种法律实际上给予当局以权力,使它能做它所认为合适的事。然而在中国,法治成为了统治工具,遮羞布。媒体大肆宣扬着 “把权力关进笼子”,大家感到兴奋,其实是欺骗。只要统治者能够随心所欲修改法律,然后用修改后的法律来给社会定规矩,就不是法治。法的精神,而不是法的文本,才是真正体现区别的地方。

鲁迅先生说,中国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要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因为中国一直都不允许思想的自由,自然也就不会有自由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的出现,如果人们始终被禁锢思想,被奴役,那么,所有人想要的,要不是逃离,要不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争取自由,做主子的自由。想起来觉得悲伤。

知乎用户 迟飞 发表

我读了这本书两遍,翻译之烂,佶屈聱牙。还做了详细的批语。不过这都是六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还是一名理想主义的托派分子。

现在想起来,他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就是——逻辑混乱。在攻击计划经济时漏洞摞漏洞。而同时把自由经济捧得太高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形。所以,如果不是主流学界对他有那么高的评价的话,我是不会再对这个人感兴趣的。

不过哈耶克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表露了它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计划经济是通往奴役之路。那么什么是通往自由之路呢?当然就是市场经济了。善恶分明,然而奴役与自由,这些概念,根本还是精英观念。因为普通的社会中下层根本在意的是怎么生存,而不是什么自由与奴役的纠结。说到底,这是给上层精英们看的。叫他们选择,自己要争取自己的自由,还是接受国家的奴役。

当然对于上层精英们来说,自由也就是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由的核心意义就是不服管。被管了就是被奴役。说到底,是自己有钱不愿意做被管理而已。当然上层精英的自由,是以下层人的奴役为基础的。这个计划经济,可以认为社会普通人可以生活得很好,但上层精英很不满。他要自由,也就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本身,建立的恰恰是对社会中下层的奴役——他们肯定生活过不好。只不过历史的行程如此,计划经济再也回不来了。全球化时代也不需要国家计划经济。

哈耶克的这本书可以说与福山的 “历史的终结” 遥相呼应,如果代表新自由主义的有旗手,必定有三个——哈耶克,福山和亨廷顿。计划经济是通往奴役之路,但它已经终结了,历史已经终结。但我们会面对新的问题,就是文明冲突。大体如此。对过去的对手的盖棺论定,炫耀自己的胜利,再找寻新的猎物。

哈耶克肯定没有想到,他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居然能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再度复兴。原因是什么呢?不仅是传统社会主义的失败,整个胜利者阵营需要对死掉的对手唾几口唾沫,还在于这是个大势所趋——新自由主义打着自由的旗号发展起来了。他们需要一个道德理想的外衣,来遮掩自己的丑陋嘴脸。哈耶克也就被捧成了头面人物。哈耶克的确是主张有限政府的,希望以此扩大人们的自由权利。而新自由主义很吃这套,他们是想要凌驾于政府。

这当然与哈耶克的理想不同,这个新自由主义真的不再那么理想了。因为它的主要代表是跨国垄断资本集团。这是比国家组织程度还要高级的国际集团。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奴役,那么人们是否已经自由?当然不是的。社会的组织程度越来越高,这不单是以国家来体现的。

那个貌似理想的市场经济,早已是过去时。国际垄断时代的所谓市场经济,每个领域仅有两三个寡头,再多的出局,这实际上无所谓市场。而这些寡头反映到金融领域里,还有抱团的金融寡头,几百个跨国公司股权相互交叉,构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全球垄断集团。主要的市场领域被其垄断得密不透风。这算不算是上层精英们追求的一种 “自由” 呢?这构成了新的奴役。政府不能控制这些资本,获得自由的人们就将自由转变为了放纵,在资本市场里滥施淫威。酿成的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这表明,摆脱了国家 “奴役” 的资本力量,是会作恶的。而且似乎也没什么能管得了他们。他们掌控,他们计划。这样,公司内部的计划,配合以整个金融体系,形成的俨然是全球性的“金融计划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在它貌似要胜利的那一刹那,又远去了。

终究我们能够发现的是,不管他自己是否愿意,哈耶克实际成了资本的鼓吹者,为所谓新自由主义打了掩护。**强大的国家奴役人民,然而更强大的势力奴役国家。**而这个更强大的奴役者居然打着自由的旗号,岂不谬哉?当然对于这一点,哈耶克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批判了旧的奴役,没有预料到以他的名义,打着自由旗号,出现了新的更强大的奴役。他居然是用这种新奴役的招牌留名于世的。或许对此他也不会怎么满意吧!

金融共产主义学堂:eziv587

知乎用户 dark truth 发表

讽刺的是:

指令经济根本不能稳定存在,谈何成为‘通向奴役之路’?

而自由市场几乎统治了一切,成为事实上的 “通向奴役之路”。

真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4hEuiD 发表

好久之前读的了,书不在手上,就稍微凭借印象说说。

哈耶克此书写于 1944 年,虽然造成了较大的反响,但是此时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蒸蒸日上,而美国也因大萧条奉行凯恩斯主义,更不用提许多国家在战后也维持了一段时间战时经济政策。因而他因这种观点曾受到各方的批判,可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一度陷入精神抑郁的状态。但是他比凯恩斯去世的晚,有幸看到自己的预判被印证的一天。60 年代末,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上不再奏效,随之而来的是里根和撒切尔的经济改革,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日渐崛起。哈耶克的思想重新开始被重视。74 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到了 90 年代初,他甚至有幸看到了苏联解体,计划经济在实践上的基本破产。也就是说,如果你确信你是正确的,且你命足够长的话,还是有机会翻身的……

哈耶克在 40 年代就已经认识到计划经济在理论上的危险性。就我个人理解,他所做的是想从根本上否定计划经济的可行性。这也是哈耶克目前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因为一次计划经济实践尝试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计划经济不可行。如果仅仅以为计划经济是因为缺乏效率或者缺乏足够的信息,那么是否当科技发展到足够的地步,计划经济就是可行的呢?

但哈耶克在《通向奴隶之路》中认为,中央计划是根本不可能掌握足够的信息的。他认为,知识(市场信息)是分散于每个参与市场的个体之中的。个体依赖知识与价格信号做出自身市场决策。而因为中央计划无法掌握分布于个体的知识(市场信息),也就从根本上无法作出理性而有效的决策。缺乏依据的中央计划,最终面对具体的决策,只能执行缺乏合理性的专断权。即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认为一个残疾人比另一个残疾人更值得拿到资源,一个厂商比另一个厂商更应获得生产的原材料。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央计划要判断一个个体的优先级比另一个个体的优先级更高,从而塑造出了一种现代的等级制。因此,计划经济不仅是经济的,同时也是政治的。计划经济必然走向极权。

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的头面人物。奥地利学派研究方式偏向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传统,并不将社会政治经济分开来研究。米塞斯、哈耶克这类奥派学者的著述一般都不仅限于经济学,和凯恩斯这类经济学家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因为社会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现在经济学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讲究建模实证当然很好。但是别忘了政治学、社会学这些学科的大厦主要还是由杂七杂八的理论构成的。同样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难道就经济学更容易认识,更容易用数学模型表达吗?因此,以没有公式,缺乏数据支撑来批判哈耶克是不公平的。至于这个回答下以意识形态来扣帽子的,大概也不太值得回复了。

另外,这本《通向奴役之路》的常见的中文译本有两种,一个是大陆社科出版社的版本,翻译极差。另一个是台湾殷海光翻译的版本,但似乎是节译,且据说对原文的忠实度不够。希望这本书能有重译。

知乎用户 常非 发表

91 年,苏联都解体了,不愧是至理名言。2021 年,新冠爆发一年,这书写的啥玩意?

所以不好评价,全看辟股在哪里吧。

知乎用户 吴橙子 发表

唯死亡与税收不可避免,什么地方做到了不收税而社会稳定再来谈这个比较好。

知乎用户 因为鞋带松了 发表

这本书也被奴才们盯上了,

我突然觉得在一个被红色主导的画面里,化身其他颜色是一件很蠢的事情,因为在画面的背后有一只手,手里拿着用之不竭的红色涂料,在覆盖掉大部分不同颜色的时候,也会适当留下一点点,这会给不明就里的群众一个五彩缤纷的虚假印象,以为这些异色不够强大是因为存在自身缺陷.

在红色画面中的挣扎,不管再有力,都是一种反作用力.

知乎用户 谢希哲 发表

1944 年有两本书后来成为世界名著,一本是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本是波兰尼的《大转型》。两位作者在经验上有交集,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完全相反,在思想的复杂程度上后者比前者厉害很多,新闻系毕业的本科生能看懂哈耶克但不太能看懂波兰尼,所以多为哈耶克的信徒。

所以,更复杂的《资本论》,怎么能期望新闻系的同学们看懂呢?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我的意思是,哈耶克的书在大陆能流行,当然多半是由于新自由主义思想的霸权问题,但是小半吧,其实是智力问题。

知乎用户 小兔​ 发表

这个书的观点

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

能让赤脚的穷人和有钱的资本家结盟开足火力开喷的对象

在 21 世纪 20 年代

中国已经在事实上利用凯恩斯主义的大棒大肆扩张,全体国民尝到一定的甜头的历史时期

能看了这个书还觉得特别有范儿的

除了装逼犯就脑子不清楚的小清新了

知乎用户 吕不非 发表

实际上呢

哈耶克鼓吹的市场万能论也不过是真空球形鸡

市场竞争,最终一样形成资本垄断,最后还是被几个终极寡头以市场名义操控一切,本质上,和它反对的计划经济没有本质区别

个体平等,自由竞争,真正优秀者胜出,这种美好的想法本质上就是乌托邦

康米体系是乌托邦,自由市场一样是乌托邦

美好只会存在中间某个短暂阶段,然后历史迅速滑落到一个恐怖的极端

知乎用户 唐树 发表

重读韦森老师《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的阅读理解,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这篇文章,是韦森老师 2013 年 1 月为《通往奴役之路》中文修订版专门写作的《导言

非常幸运的是,2013 年的 5 月份,我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礼堂里,亲耳聆听了韦森老师的讲解。

虽然当时几乎完全不了解韦森老师和哈耶克,但自从听过韦森老师的这篇演讲之后,我就成了一个 “奥派经济学爱好者”。

今天在知乎的主题 “弗里德里希 · 哈耶克(Friedrich Hayek)” 之下,看到一篇 “如何评价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 的答复,作者说是引用了韦森老师这篇文章的观点。读完感觉有些不同的想法,于是特意找来韦森老师发表在《通往奴役之路(2013 修订版)》的原文重读一遍,重读的阅读理解写在下面。

只是一个奥派经济学爱好者的随想,请有缘的读者多多包涵。

首先,韦森老师这篇导言的标题是《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那么,什么是良序社会?什么是良序社会运行的原理?什么又是基本原理?

说实话,我已经不太记得,韦森老师在现场有没有解释这个标题,但这些年来,多次回顾这篇文章,逐渐更多的理解了这个标题的意思。

现在可以确定,这篇文章就是韦森老师对 “哈耶克关于社会运行原理认知” 的一篇总结,他在文中,梳理出了哈耶克著作里出现的“良序社会运行的七个基本原理”

1、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

2、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且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基础和条件。

3、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4、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5、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约束之下。

6、“自由放任” 理念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

7、民主本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而在介绍这七个原理之前,韦森老师着重强调介绍了《通往奴役之路》第一章里,哈耶克的一句话:

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并一再强调说明,这句话是哈耶克写作《通往奴役之路》的初旨

而他在导言篇首,标注着《周书 · 泰誓》的一句话

天有显道,厥类惟彰”。

这些引用和说明,都是在强调哈耶克在发现、说明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基本原理方面,有着多么突出的伟大贡献。

当然也是在强调,这些基本原理对于人类社会良性运行的巨大作用——等同于天之道。

所以,这些原理不是哈耶克的发明,不是哈耶克的原创思想,而是中国文化所说的天道,是如万有引力一样存在的自然法则。

韦森老师说,“这些现代良序社会运行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理念,

虽然近代以来,经由洛克、休谟、亚当 · 斯密、康德、孟德斯鸠、托克维尔乃至穆勒等许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所论述过

在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西方近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性制度宪章中反映出来

但是,经由 20 世纪两次人类伤亡惨重的世界大战和 1929—1933 年的大萧条

从 20 世纪 40—60 年代,世界各国的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各界的知识分子和人士

纷纷认为人类社会还需要探索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以至像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经济学家熊彼特乃至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这些世界级的思想巨擘,

都开始觉得中央计划经济或民主社会主义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选择”。

就是在这个时候,哈耶克大声疾呼

“大家先不忙努力走向计划经济之路,那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这声音一发出,立即震惊了全世界。

当时,西方世界的主流观念是凯恩斯主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导并影响了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政府多年的宏观政策,以至在西方当代历史上,曾有二战后近 40 年是 “凯恩斯革命” 的经济繁荣之说。

甚至被英国人民视为国家英雄的首相丘吉尔,由于在 1946 年的竞选讲演中,引用了哈耶克这本书的一些话,成为导致他领导的保守党在英国大选中惨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这本书出版后,其中的观点受到了大量的批评和攻击,也遭到其他几乎所有流派的经济学家的冷眼对待,其中一些甚至把哈耶克视为一个 “(行)外人”。

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很快成了畅销书。

几乎一夜之间,哈耶克被西方政界、企业界乃至一些专业人士奉为先知。

甚至有人评价说:“出版《通往奴役之路》之后,哈耶克已经成为伦敦经济学院——乃至在全世界——中最坚定地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的人了”。

甚至哈耶克的宿敌凯恩斯,在读过本书后也写信给哈耶克,高度赞扬这部著作,

他说:“这本书是一部宏伟、动人的著作!我们有最充分的理由感谢你这么精彩地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

虽然凯恩斯认识到了《通往奴役之路》有着巨大的价值,但他肯定不会想到,整个人类社会在 20 世纪的演变和发展,居然会验证了哈耶克的一些观点和预言。

尤其是 1973 年 “石油危机” 冲击下的西方各国,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滞涨”(经济增长下滑和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破产。

随之,哈耶克、弗里德曼所坚持和弘扬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占领了世界经济理论和思想的 “制高点”,成了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夫人保守主义政府,执政和施政的基本理念。

在 1989 年,哈耶克 90 岁生日,撒切尔夫人写信给哈耶克,称赞他:

“您的著作和思考,所给予我们的指导和启迪,是极其重要的,您对我们功勋卓著。”

在美国里根政府六大部门所聘任的 74 位经济学家中,有二十多位是哈耶克所发起创办的蒙佩尔兰学社的成员。

1962 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赞扬哈耶克:

“历史上不乏试图影响公共舆论的人,但很少有人能提出足以影响科学进程,且透彻、渊博而又深刻的学术思想。很少有人能像哈耶克一样,不仅对美国,而且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4 年,弗里德曼赞扬该书:

“这一著作已成为真正的经典:

对于那些广义而超越党派意见、对政治感兴趣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是必读书

因为这本书要传达的信息是无时限的,适用于各种具体的情况。”

弗里德曼还认为,在当今世界,包括美国,哈耶克这本书所表达的思想更为有用且更有意义。

然而,人类社会的主流观念,永远不会锚在一个固定的点上。

在 2013 年写作的这篇导言里,韦森老师说 “现在,在中国、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知道哈耶克的名字和了解其学术观点和经济社会思想的人,可能比在西方国家中还多”。

现在可以理解,这是因为西方的主流认知,又一次偏离了哈耶克毕生宣扬的 “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

8 年后的现在,在自由市场最发达的美国和欧洲,福利主义大行其道,西方政府再次走在了通往奴役的路上。

梳理人类社会这一段长达百年的历史,可以清晰的发现,人类社会的主流观念,在不断漂移的过程,相信人们可以更容易理解,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第一章里的那句话:

“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这是哈耶克写作《通往奴役之路》的初旨。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宿命。

知乎用户 Vic 发表

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出版于 1944 年。10 年之后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半个世纪后苏联计划经济体系最终崩溃。这让一些 Totalitarians 是非常难堪。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计划经济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是高效的,远远优于无政府、无组织的、“自由放任的” 市场经济或者资本主义。

正因为此,哈耶克、米塞斯,甚至于写小说 -《1984》、《动物农场》的奥威尔,便成了他们嘲讽谩骂的对象。当然,这是他们唯一的本事了,因为从智识上来说,他们理解不了上述人们的思想,当然更无能力在理论上予以反驳。

现在我所要强调的,不是这些嘲讽者们的无能,而是这些思想家们所具有的超凡的预见性。因为他们的预见性,也是主流的经济学家们所不具备的。这些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渐成主流的经济学家们,虽然不像上述有着智识缺陷的人们那么极端,但也对政府的 “计划” 充满了同情。

拿凯恩斯来说,它对纳粹经济体制艳羡不已,其在 1936 年德语版《通论》序言中提到,他的理论更适用于 “极权主义国家”。

而萨缪尔森,更是极为嚣张,说 “我可以自夸,在谈论现代经济学时,我所谈论的正是‘我_自己_’”。然而,事实是,他不止没有先见之明,连后见之明都没有。举例来说,在苏联崩溃前夕,Samuelson 的 Economics(1989 edition)这样写:

Contrary to what many skeptics had earlier believed, the Soviet economy is proof that … a socialist command economy can function and even thrive.

所以,回过头来看,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也是一部警世之作。然而,这些思想家们的自由主义思想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能理解自由主义的观念,他们更容易受到 Marx、凯恩斯的观念的蛊惑。

对于你我平凡之人,记住欧洲人据说有的一句俗话可能是有帮助的:年轻时不左那是没良心,但年老时还左那是没脑子。希望有更多的平凡的无脑之人,最终通过学习能够变成非凡的有脑之人。

知乎用户 杉浦小春 发表

这本书最牛的地方不是在于反对极权主义而是预言了新的经济形式,大量的小企业更加自由的工作方式,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重化工业以及劳动密集产业必然会积累巨量的人力和资金,工作自由度必然也会降低,所以五十年代几乎没人相信这个预言。但是 it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印证了哈耶克的预言的准确性。几个人在车库里面就可以开创一家伟大的公司,一些世界知名公司甚至只有几个人到几十个人,弹性工作制逐渐成为主流,工作地点即使在家里度假地也可以完成工作。这个是真正意义上超时代性的预言。

知乎用户 黄小立 发表

《通向奴役之路》中假设了一个上帝般全能的利维坦。正因为全能,所以利维坦不可避免的和一般群众的立场任何差异,都会导致群众的立场被无限压缩。

只看字面是没有问题,但上帝般全能的利维坦存在吗?这玩意不证明存在,就像先假设一个方的圆再做推理一样,毫无价值。

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组织,能完全监控并压制多数人?这么叼的效果,一个讨论市场制度的人,不讨论这个组织内部这么高效的制度,说不过去吧?为什么利维坦组织内部能这么叼,企业内部管理却做不到?如果这种制度有可行性,为什么要直接否定,而不是对制度做点修改来遏制其缺点,拿来替代市场经济?

整本书,与其说是论文,倒不如说是小说。小说内部还算自洽,但有两个实践中的问题:“理想的” 市场经济存在吗?万恶的利维坦存在吗?这两个概念立不住的话,整本书都毫无意义。

知乎用户 joker 发表

哈耶克本身的形象远大于他的贡献。现代主流经济学基本上都是跟着马歇尔起家的,而哈耶克的学术背景是德奥,趋向于政治经济学,没有数学工具(和马克思差不多的出身)。按今人的标准来看,就是民科。哈耶克本人极度厌恶计划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在英国期间屡次攻击凯恩斯。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普遍采用凯氏主张,导致自由主义观点没有市场,哈耶克本人也近似于失业。哈耶克和马克思一样,政经双修,经济走不通,就开始投身哲学。等到西方国有化失败,自由主义重回庙堂时,整个经济学界已经找不出几个资历能和哈耶克比的自由主义先驱了(没有几个经济学家当面怼凯恩斯并始终坚持放任自由)。哈耶克就获诺奖了。虽然他的书不一定严谨,但意义远大于内容。

知乎用户 A Cybertron 发表

更牛逼的是,老头熬过了被凯恩斯碾压的数十年,熬到了福利主义破产,熬到撒切尔的虚心求教,熬到了苏联垮台,熬到了获得诺贝尔奖。

话说为毛屡屡引领世界的思想家,总是来自于颟顸的奥匈帝国呢?那几年气候异常么

话说老头儿有个神秘高足,对两岸经济起飞都有旁敲侧击之功

知乎用户 徒把长城筑 发表

主要的问题是自由意志是不是存在,完全自由的市场是不是存在。依此看,广义的奴隶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存在。

知乎用户 UvUmeow 发表

上学的时候读不懂,因为对社会如何运行没有直接的观感。工作几年之后再读豁然开朗。

哈耶克反对马克思,但实际上和马克思殊途同归。是对同一种病,开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药方。只不过这个病现在看来是绝症。

非要说哪个药方管用吧,其实也不过彼此彼此。

知乎用户 chenc 发表

看了它还信了它的人,会在沦为被奴役对象时无知无觉。

知乎用户 嗯赢​ 发表

知乎用户 Andy Denker 发表

40 年代红军对白军几乎战无不胜。关键是马列主义描绘并貌似严密的论证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它吸引团结了无数社会精英。

自从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从理论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从实践上宣告美好社会破产,红军就开始打不过白军了

知乎用户 刘珣 发表

扫了一眼下面的回答,知乎上比哈耶克牛逼的人不少啊,我国有望了。

知乎用户 客观 发表

对的,哈耶克聪明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lr00Q1 发表

哈耶克的个人主义很容易变成自由散漫的无政府主义!不过他对经济的评价很有启发,哈耶克的经济政策真正要推行必须依赖于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

知乎用户 千亿光年的孤独 发表

哈耶克是政右经右分子,也支持实行政左经右制度,当然他是坚决反对实行政左经左和政右经左制度的。

政右经右制度是通向被资本家们奴役之路。政左经右制度是通向被专制的当权者们和资本家们联合奴役之路。政左经左制度是通向被专制的当权者们奴役之路。它们都是无道的制度。

政右经左制度才是有道的制度,是真正完整的民主制度。

知乎用户 穆小凡​ 发表

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路径。

通往奴役之路》主要创作于 1941 年—1942 年,于 1944 年出版。了解了这本书的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这本书。

1,1929-1933,大萧条席卷整个西方社会,苏联异军突起。

2,三十年代末英国加入战争,此时社会实行的是类似战时社会主义制度,大量企业国有化,该书正好在此时起稿。

3,此时苏联和英国关系相当亲密,宣称彼此是最可靠的盟友,并且在苏联几乎被德国推水晶的时候,竭尽全力的援助,从物资、到情报,甚至舆论宣传等等各个方面。毕竟大阴帝国的盟友都被绥靖政策卖光了。

4,当然在 1945 年解除了德国的威胁之后,重启卖队友的进程,但这是这本书出版一年之后了。

终极一问:当时有哪些国家实行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

所以,哈耶克到底反对的是啥?

知乎用户 桑德艾達克​ 发表

老哈头当然能看见对公民权利的来自公权力的威胁,毕竟帝国主义可以躺着喝殖民地的血,这时候谁喜欢来个管家婆煞风景呢?但毕竟第三世界人民在他眼睛里都不是人,自然而然地他就看不到 “自由的竞争”“良善的法律” 侵害他人的情形了——要是看到了他还怎么恰饭?

不过这么说来大萧条期间破产的美国人可能在老哈头眼睛里也不算人吧。被皮大帅崩了脑壳的人也不算人吧。这时候每一个具体的人又可以成为 “通往自由之路” 的基石和代价了呢。

——“你当为了我不被底层革命公权力崩脑壳,而被我硬点为自由榜样的政变独裁公权力崩脑壳”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荷兰人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来到东南亚,结果开了东印度公司马上就给了最严厉的垄断权;英国人航海条例坚挺两百年,当自己工业独步全球了之后又成了自由贸易的旗手——辩经来辩经去,最后到肉食者手里都成了六经注我,结果小布尔乔亚仿佛找到了来自宇宙尽头的真经,一个个地在这里拜哈家庙,好像拜得诚了无生哈老母能把你接到真空自由家乡似的

知乎用户 COOL 发表

上海用实践证明了哈耶克

COOL:《子夜》买办铸就东方的巴黎

知乎用户 胖胖小​ 发表

我跟我老婆结婚那天,我给了她我的银行卡

她送我一本《通往奴役之路》

知乎用户 未名湖畔铁拳虎 发表

哈耶克鼓吹要自由,但又把自由和金钱绑定,假设金钱社会是最合理的,是永世不变的,其实就是跪舔资本家有钱人,然后资本家有钱人就赏了从没学过经济学的他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耶克运气好。那时候二战刚结束。欧美社会挤满了反对资本主义反对战争的左派。但战争已经结束了,资本家有钱人已经不再需要工人农民为他们去打仗,重新对工人农民实行极权统治成了资本家有钱人的迫切需求。在这个时候,哈耶克跳了出来,说给工人农民福利会走上奴役之路,只有把工人农民剥削干净,才能人人都自由。

资本家们喜出望外。正发愁呢,突然天上掉下个大傻 X。好了,就是他了。所以资本家立刻死捧哈耶克,硬是给了从没学过经济学的哈耶克诺贝尔经济学奖。当然,哈耶克也是没办法。他从东欧进了西欧,要吃饭,骂自己的祖国,是最容易展示自己的政治立场,得到欧美人青睐的!这种情况,现在在欧美的中国人也是一样,很多人都会抹黑咒骂自己的祖国来换得欧美人的接纳。

知乎用户 ALmon 发表

看了一些评价,估计《社会契约论》在他们眼里属于通俗文学。

知乎用户 王二小 发表

教你怎样心甘情愿的变成奴隶 跪舔主子

知乎用户 极地探险家 发表

哈耶克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是很精彩的。我个人很认可。

只是就我个人阅读本书的体验来讲,当代中国或许更符合哈耶克所说的自由,特别是 2020 年以后。

另一方面,哈耶克说的法治和民主,我可以肯定绝对不是今天英国或者美国那样的。理论上哈耶克的维持市场良性竞争的有限政府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一样属于真空中的球型鸡。

权力真空是不存在的,政府退出的领域,市场总是能迅速占领。市场分配大部分时候会比政府介入更有效率。但大部分市场终究会不断集中的。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的话,垄断企业的诞生本身是不可避免的。

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野蛮生长的互联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要你上网,你就离不开腾讯阿里巴巴。网约车最后搏杀到滴滴一家独大,而前些时候我们还在担心滴滴是否会泄露地图数据…… 娱乐圈的大佬们基本上要谁火谁就得火,要谁凉谁就得凉,大部分人的审美偏好不是自己选择的实际上是被资本用钱活生生砸出来的。微博热搜、知乎热榜,我们的视野从来没有这么宽广,但也从来没有这么狭窄,大部分时候听到的都只是一种声音。

当社交、购物、消遣乃至于思想都被捏的死死的时候,自由到底在哪里?

大多数人从来不珍惜自由,很多时候只是我们以为自己很珍惜它。如果真的关心自己的自由,请从每天观看新闻联播开始,至少了解这个国家的执政党想让我们看什么……

知乎用户 墙里墙外 发表

委托代理这个事很危险,重要的事还是自己决定好。

知乎用户 阿修比 发表

其实这书不是喷苏联或者第三国际的一系列产物,而是喷西方国内的社会主义,也就是第二国际的产物,各种社民党工党。

用知乎的话说,这书就是喷白左的,所以在白左泛滥的新时代有新的意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出处:微信阅读 听书 侵删】

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弗里德里希 · 荷尔德林

“在社会演进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在长远,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在短期,我们就是自己所创造观念的俘虏。如果天总也不亮,那就摸黑过生活;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但是,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季业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大的经济危机,同时期德国的纳粹主义(又称国家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在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二战前后,许多原先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逐步对经济采取管制,有放弃自由制度,走向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情形。是什么导致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被放弃的道路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观念的改变和思想的冲突:自由主义的成功让人们以为人类有权利控制自己的命运,随着成功而来的是雄心壮志。当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时,就会有很多人嫌观念进步太慢。在过去那些使得我们进步的原理与原则到了现在便被看作是更快进步之障碍。同时,19 世纪德国涌出大批优秀思想家,如马克思等人,其社会主义思想传播非常广泛。

2、人们出于对更多自由的向往而选择社会主义,以为可以走向更优的发展道路。

3、个人主义往往被人们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其实个人主义有可能是利己的个人主义者,也有可能是利他的个人主义者。

4、很多人不满自由政策之进步缓慢,不满那些用自由主义的名词来保护其违反社会利益的私利之人,不满以自由为借口来满足个人之无穷无止的物质欲望的人。

自由主义也随着极权主义,国家的兴起而彻底消亡。哈耶克说,现代的社会主义趋向不仅对不久的过去,而且对西方文明的整个演进过程意味着多么鲜明的决裂。纳粹领袖把民族社会主义革命说成反文艺复兴运动,可能是不由自主的说了真话。哈耶克认为,不需要把社会完全打碎并更换它,而是应该补充和改进现存机制。自由主义与放任主义不同,前者对社会的态度要像照顾植物的园丁,为了创造最适宜于它的生长条件,必须尽可能了解它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是如何作用的。社会主义的结果将和我们的目标相去甚远。我们所面临的不是自由与繁荣,而是奴役和苦难。

苏联社会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极权主义,民主的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伟大的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与民主之间本身就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制度,民主制度是扩大个人自由范围的制度,而社会主义则是限制个人自由的范围。民主制度将一切可能的价值加注每个人之上,而社会主义则把个人当成一个工具。虽然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都讲自由,但两者之间的自由不一样。自由这个词是个政治哲学概念,意思是没有外在障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民主制度里的自由是免于强制的自由,摆脱他人专断的自由,从束缚个人的羁绊中获得自由。民主的自由是基于经济的自由,社会主义强调的自由是打破物质缺乏,解除经济制度的束缚,人们才能获得自由。

要打破物质的障碍,就得有权力,因此民主社会主义要求这种自由其实就是要求权力。这种自由是权利或财富的代表名词,渴慕自由是最强有力的政治动因,因此,对更大自由的允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宣传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关于这种动因,荷尔德林的警句说的更为生动: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在现实中,自由的概念常常被人偷换,常常被政治学家拿来蛊惑人心。自由是民主的真实内容,民主是自由的较佳形式。没有民主则自由失去保障与发展的凭借,没有自由,则民主将成独裁与极权暴政的工具。谈民主而反自由正由如要结婚而反对恋爱。民主制度与社会主义对自由的诠释虽然不同,但相通的地方还是有的,就是两者主张平等民主是在自由里追寻平等,而社会主义则是在桎梏与奴役中追寻平等。哈耶克还认为社会主义的起源就带有独裁性质,是从抑制个性和奴隶中寻求平等。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自由通往的并不是一条自有的道路,而是一条通往奴役的路。社会主义只有一个伟大的乌托邦。例如德国法西斯和斯大林主义都是由社会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表示社会正义,意味着更大的平等,更大的安全,而达成这一目标就得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私有生产工具,创造一种计划经济制度。这种计划经济制度就是管制计划,企业家不能为利润而经营,只能为中央机构而工作。为了更好地理解计划经济,哈耶克定义了集体主义这个概念,比如德国纳粹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既然是集体主义的一种,那么集体主义该有的性质社会主义都有。在集中主义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加以集中管理,规定社会资源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管理。而自由主义实行的是自由计划,这种自由计划与计划经济相对立,自由计划并不是计划者所反对的放任自流,自由主义亦有自由主义的计划。而这计划仍是国家通过法制维持鼓励并引导自由竞争本身,而不是自以为的借集中管理来彻底代替它。这两者的争论在计划者看来,这样的计划根本就是没有计划,因为他们没有感到自己可以从中有意识地控制未来的可能性。处于对于自身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于不在自己权力范畴内他人自由活动的不信任,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渴望许诺平等与保障的乌托邦,把命运交给通向极权主义的集体主义。而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唯一的中心来加以指导,令人恐怖。

自由主义者认为,竞争是一种优越性为,不仅因为自由竞争在大多数情形之下,最有效的经济活动方式,更因为自由竞争是唯一有效的方式。自由竞争可以免除有意的社会控制,而且它给予每一个人机会去选择职业与生活方式。其中的利益与风险自己承担。自由主义者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强调为了竞争能有意地运行,需要一种进行设想的法律框架。因为现存的和以往的法律具有严重的缺陷许多计划者在为计划证明,认为计划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可避免,那么计划为什么会产生呢?

首先,计划者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规模经济,也就是会产生垄断,为了防止垄断,就得实行计划经济。与其让私人来垄断经济,不如由国家来垄断经济。哈耶克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垄断的兴起并不是技术进步导致的,而是一些国家选择垄断政策的后果,是因为监管的缺失和权力参与的结果。垄断的形式是通过互相串通的协定,未公开的国家政策而促成的。当时的德国与苏联,政府使用强制手段才缔扫了巨型的垄断组织。

其次,是计划者认为,现代劳动分工的复杂性使得竞争失效,为了防止社会生活因为混乱而解体,才出现的计划经济。事实恰恰相反,只有竞争条件下的价格信息体系才是最理想的,竞争所体现的分权和物价体系能自动调节社会的失衡。

再次是计划者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破坏了竞争,规模越大,竞争越有优势,这样就会导致有潜力的新技术会被抹杀在萌芽状态。最后,计划是一种根植于我们之间的社会心理,我们总以为我们眼中有价值的事物别人也能认同,也希望迫使他人认同。另外,在我们所偏爱、关心的事情中,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专家,我们也知道目标通过计划才能实现。因此,为了实现梦想,我们都会有热衷计划的愿望。这种社会心理也是狂热者的动因。

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技术专家也很热衷计划:技术专家无法忍受自己所发明、发现的成果无法在竞争中实现。于是他们便寄希望于计划者或指挥者将他们的成果纳入计划之中,从而得以实现自己的雄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集体主义是精心策划出来的为工人谋取福利的组织,个人主义则是承认个人目的的至高无上的自主。集体主义拒绝承认个人拥有个人只属于自己的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的领域,因此集体主义要求将整个社会的每个人组织起来,将社会上的全部资源统一起来,以投入到拟定的单一目标上去,这种目标一般都会暧昧地描述成普遍福利或公共利益等名词。然而,像一个人的幸福是由许许多多不同条件构成一样,每个人的价值体系是不同的,集体主义主张的目标不可能将每个单独目标都安植在一个目标秩序里,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预设的完美伦理准则,可以适应一切不同的人文价值。为了强制达成这一目标,集体主义将不可避免地滑向极权政治。哈耶克的观点是,凡极权政治必以集体制度为基础,凡民主政治必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在个人主义者看来,人的想象力是有局限的,没有一种目标与计划能涵括一切。因此,在限定的范围内,应该允许个人遵循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价值和偏好。

计划是如何走向反民主的:首先,计划与民主是冲突的。但集体主义采取一种计划时,这种计划就需要有一致的意见。正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一样,价值观不一样,集体主义必然会导致出现一方屈从另外一方。其次,民主本质上是一种手段,一种保证国内安定和个人自由的实用装置,它本身并不是一贯正确的。教条主义下的民主可能没有暴行,指导计划经济的民主可能会破坏自由。因此,哈耶克强调,不要为权力是来源于多数人的意志而迷惑地认为这样就是民主,也不要以为全民投票就是民主,还要看看这些权力在行使时是否有制约。但民主被滥用时,民主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价值,自由才是。

在自由国家,政府是遵行法制这一原则的,而专制国家不识法制是何物。在自由国家,法治的意识就是政府的一切行动都受到事前规定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可以使一个人能充分地预见政府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政府的强制权利。法治政府采取形式规则,这种规则不涉及任何制定的目的,特定的人群,政府与行政人员是在法律框架下工作,简要地说就是,没有特权。而专制政府为了特定目的,则会采取不可预见的手段,使人防不胜防,不知所措。法律不再是人民的工具而是统治人民的工具。计划的目标与信念会使法律成为政策的工具,法治的政府是维护实际上的公平与平等,要为不同的人产生同样的结果,只会设置路标,不会规定人们该往哪条方向走。而计划当局的法制只是形式上的公平与平等。立法者把法律当成了为计划的目的而役使人民的工具,使专制的命令合法化,法制面临的威胁是在很多人的信念中认为只要是政府的行动是经过立法机关的授权,法制就能维持下去。然而,合法不同于法制,政府的行动只是符合程序。

法律既然要求人人遵守就应当保持相当的一般性,法制意味着不能有任何特权,而计划意味着必须有特权,这就是法制与计划的悖论。哈耶克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与政府精心策划以使不同的人得到实质的平等这两件事是相互冲突的。任何以直接分配正义为理想目标的政策都会引起法治的毁灭。毋庸置疑,实行管制经济必然会导致极权主义。如果要实行经济控制,就得有一群专家指导,最后由一个总指挥拍板行使权力,这个总指挥如果认真执行,为了免受民主程序的掣肘,就得消灭民主程序。既然实行管制经济会走上独裁路线,那为什么还要实行管制经济呢?一是主张计划经济的人确信如果计划仅仅限定于经济事务,是可以有政治目的的。他们认为,只要放弃比较不重要的自由,如经济自由,就能换去更有价值更多的自由如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等。二是认为经济生活只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面,如果一个人能免于繁琐的物质生活,让一些专门的经纪机构来打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就能全身心地投入更崇高的目标。正如前文说的,我们是自己观念的俘虏。哈耶克认为这种思想观念是极为错误的。经济自由并非次要的方面,而是非常重要的。西莱尔 · 贝洛克说,控制财富生产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在一般人中,并没有纯粹的经济目的,只有经济的因素。这些经济的因素决定我们为什么目的而努力。如果我们选择为金钱努力,只是因为这些金钱能提供选择机会去享受我们努力的成果,这句话似乎是为拜金主义而辩护,正因为大部分人穷,所以有很多人会咒骂金钱,认为金钱的存在限制了我们的自由。这是一种典型的倒果为因。金钱是现代人自由的工具之一,金钱为穷人和富人打开自由选择之门。加入我们的报酬不再是金钱而是其他,如社会地位,荣誉,特权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自由选择权。而给予报酬的人不仅决定报酬的大小,还能选择报酬的方式,特权由此产生。例如,在苏联就是如此,当接受了这一套办法后,人们就失去了独立性和尊严,只能依附于特定机构或特定人物。苏联的这种经济管制通过生产和分配制度决定了人们的消费,通过控制各种行业,职业的大门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和生活的地点,甚至由于计划,人们被分门别类,多样性被忽略了。如此一来,人就成了工具。没有经济自由的政治自由是没有意义的。

竞争与计划代表的是两种制度,在这两种制度之中生活的人哪种更为公平、美好、平等?生活在竞争制度下的人能得到什么?至少是部分的靠他们的才能和进取心,部分靠不可预测的机会(运气,遗产等因素)。批评自由竞争的人认为竞争是盲目的,但这种盲目性恰恰是因为正义的体现。竞争与正义一样,两者都不徇私,两者对所有人都一样,无法预知对谁有利对谁不利。赏罚并不因某人的工作是否有对他人有好处而定,而只依照一个人的能力和运气来定。在自由竞争的社会虽然穷人受到的限制多,致富机会不如有遗产继承的富人多,相对的,获得的自由也多。自由竞争制度建立在哪些想致富的人之上,而不是权势之上。生活在计划制度下的人又能获得什么?只能靠少数人的意愿的结果是将生活权力完全交给政府,是完全侥幸。私有制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这不但是对有产者,对无产者也是一样。只有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我们才能自己决定自己要做的事。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他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也许有人说,可以让计划限定于经济,而非分配领域,就能实现社会正义的理想。但计划有自我强化作用,各种事物的经济现象的相互依存会使计划不可能停止在我们所希望的限度内。而且计划之下的不平等要比自由之下的不平等难以忍受的多。正如哈耶克所说,谁替谁计划,谁指导并支配谁,谁规定一般人的生活方式,谁应该负担什么责任。这两种制度下的社会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一种是富人得势的社会,一种是得了势才能致富的社会。失去了自由的平等是毫无价值的,就像奴隶与奴隶之间的平等。经济安全有两种,一种是有限度的安全,在市场制度下,通过政策制度保障个人最低限度的收入安全,另一种是绝对的经济安全,在计划制度下规定一个人所应享的特殊收入的安全。两种经济安全中,有限度的经济安全是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绝对的经济安全则是自由的最严重的威胁。前者是保障最低限制的收入,以防止发生天灾人祸与大规模的事业等,后者则是保障特定收入,试图保护特定人群免受自由竞争而导致的收入减少,这是少数人的特权,对自由具有潜在的危险影响。以计划制度来代替自由市场制度,以保障绝对的经济,解决经济波动与失业的问题,看似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然而报酬的高低全凭政府与领导的看法而定,没有了激励机制导致大家都不愿意做事。当权者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变动,就只有通过命令来实现,其结果是只对领导负责,而不对工作负责,盈利或者风险都不关自己的事。

相应的,这个社会上有的人得到绝对保障,有些人得不到绝对保障,而得到绝对保障的人就会给没得到保障的人带来不安全感。并且,在追求绝对经济安全这种思想的熏陶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喜欢安定的有薪水的位子而不喜欢企业的冒险,过于热衷于从政,以牺牲自由换取所谓的安全和特权。在极权社会里为何坏人会更容易得势?在哈耶克的分析中原因如下:第一,劣币驱逐良币。一个极权社会的形成必须借助人性丑恶的一面,在这样的社会里坏人制服好人。第二,思想观念的转变,认为极权社会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极权统治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只有逆来顺受,甚至有极端的人会认为极权统治没什么不好,极大地抑制了反抗的勇气。第三,极权统治靠着对社会处处败坏与毁灭得以存续。比如破坏当地习俗与家庭观念等等。因此,肆无忌惮的人,横行霸道的人比较容易得势。第四,在社会中一个人数众多组织严密,意识形态统一的团体,往往不是由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人构成,而是由社会中比较差的人构成。(其原因有三,一是个人的教育水准越高,其观点和品位就越独立,也就更不容易产生共同的价值观。而且,价值标准相似的大多数其道德水准也低,这样的群体才便于独裁者掌控以达到其政治目标。二是大多数人没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容易被灌输其他观点,这种人的思想最易动摇,也容易激动。独裁者能利用这些弱点稳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三是手法圆熟的阴谋政客用人时不问贤愚,凡是忠诚的都是朋友,贤而不忠者都是敌人。)第五,集体主义流行的道德原则是目的可以使手段正确。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只问目的不择手段。如果我们的行为是为全体谋福利,则天下没有什么事不可以做。其结果是对一切道德价值的否定,也是那些肆无忌惮为非作歹的人得以爬山高位的关键。社会上许多坏事都是以共同目标的名义,以革命的名义,以人民的名义而实行的,因道德良知而无法做这些事的人将被摒弃于权力之门之外。

在极权主义国家,思想的国家化往往与工业的国有化并驾齐驱。一个政府要想让大家围着单一的目标体系服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思想 “国有化”。也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赞同通过计划达成的目标,人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工作甚至牺牲。

极权政府的高度成功正是因为政府为人们规定信仰,人们就会认为这种信仰就是自己的信仰。极权政府的所有宣传都将指向这个目标,最有效的技巧就是仍然使用旧的字眼,但改变这些字眼的意义,让这些字变成新的理想。比如民主,自由等等,文字也就变成了空壳,思想也就失去了内涵。另外就是宣传辩证的过程,比如为了未来的好就得牺牲现在的好,为了更大的自由就得牺牲现在的自由。哈耶克说,使思想获得生命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的个人之间的互动。在一个统一的声音场中,思想是不会有生存的土壤的。哈耶克不相信没有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其经济会是有效率的,他认为越是现代化生产,人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要求有个人的创造自由和思想自由,也就越无法实行舆论移植和统一思想。自由社会的优越之处在于,由于人们能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则某一价值观导致全社会衰落或灭亡的悲剧的可能性就会极小。

最后,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

1、“在长远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在短期我们就是自己所创造观念的俘虏” 所传达的观点是否太过绝对?人并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

2、对自由的定义是什么,自由是否具有代价或风险?

3、为什么人们会讨厌计划,因为它是反人性或者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吗?

知乎用户 箴言书 发表

现在评价哈耶克还太早,君不见福山在十年前还是大师呢

知乎用户 水太深 发表

本回答是针对这个回答下面季退思的回答的驳斥,算不得什么全面的回答,仅驳斥这种肤浅的理解。

鄙人向来认为,一个理论对于别人有多大的价值,接受者自身的消化系统如何,基本上决定了 7 成。

哈耶克的理论,你将它看作现实主义哲学,是恰当的。

把它肤浅地理解成了哈耶克给国家开的药方,那就太过牵强附会。

哈耶克之哲学,关键词就是自发秩序。

自发秩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至多仅有五成实在程度可言。实在度的概念,参考认识论里的 level of abstraction,之所以不说抽象程度,是因为我们谈论的主体是现实。

药方是什么?就是你应该怎么做,这是九成实在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从五成实在直接引申到九成,就会造成季退思这样的困惑,哈耶克怎么又要强政府,又要小政府?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你直接略过了中间的谨慎推敲和理性探索的过程,更别提你没有涉及任何经验性的案例分析,这需要很强的经验储备。你不经过这些过程,就会得出这样愚蠢的结论,好像你自己聪明得不得了,哈耶克嘛,一点就破,脑子有坑才看,简直就是智商检测机。

这不是哈耶克的问题,是你自己的功底不够。

哈耶克的书,适合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比较了解,谱系比较接近的人去读,也就是说你的哲学功底起码要比较可观,不要求能与黑格尔,海德格尔这些人并肩飞翔,但是你起码应该懂点哲学。

现实主义哲学一方面要具备抽象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具备经验主义哲学的传统,那就是经验。具体到哈耶克,是哪些经验?资本主义的历史你得懂吧?英国史,英国宪制史,你得懂吧?

欧陆哲学的实在度最多不超过三成,而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实在度一般不低于四成。

哈耶克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里偏现实的那种,其实在度不低于五成。

现实主义哲学强调什么?基本功就是从五成到九成的贯通,也就是说,从哲学到理论,再到经验,你一个都不能落下,得全懂,贯通了。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现实中极少有人能做到如此。

多的是两端的人,一端的人重哲学和理论,但是经验匮乏,一端的人经验充沛,但是抽象的哲学和理论又不太精通。当然更多的是两端都不懂,什么都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人最多。

哈耶克作为经验主义哲学家,当然是一个博学的人,任何读过他的书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

但是他的局限性就在于他是一个比较靠近抽象端的人,他并没能贯通五到九成实在。

可以参考阅读约翰格雷对哈耶克的批判:约翰格雷对哈耶克社会理论的批判

约翰格雷的批判可以总结为:哈耶克提出了很好的抽象概念(五成实在左右),如自发秩序,文化的进化论,但是他并没能很好地阐释这些概念,因此没什么实际用处。什么叫阐释?就是五成实在到九成实在的贯通过程。你能贯通了,你才能像先知一样,对宏大的事情具有预测和指导能力,贯通不了,你就只能理解抽象端的哲学和概念,知道是什么,能脱口而出:“啊,自发秩序!”,但是你并不能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未来走向。这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我前面说了,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如此,华语圈里做到了的人屈指可数,我自己仅知道两个。这样的人,你会发现他非常熟悉各种各样的冷门案例,信口拈来。

如果你想拥有这样的能力,我首先要提醒你,硬门槛是可怕的博学,erudition,你要有一片自己的经验之海。

你不贯通,那你最好是偏实在端,你知道大量的经验,对自己经验之外的事情少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太多了,在社会上混得可以的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

如果你是偏抽象端,功底又不行,还很自以为是,那你就很容易出这种内行看来非常滑稽可笑的洋相。要哲学没有,要经验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没有。

知乎用户 张大川 发表

好多大 V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有一本《通向奴役之路》评析,大家可以去看看

知乎用户 李栋 发表

哈先生做为批判学家的分量,远高于做为经济学家的分量

知乎用户 袁臻荣 发表

哈老先生对于战后的预测是精准到可怕的 经济管制 - 消除自由 - 奴役未来

某种情况下和观点迥异 同样意欲从经济导向政治的导师同志很像… 而且对于特定历史时期预言的正确性也难以加以质疑

虽然觉得很好 不过还是有一点疑问

将未来导向黑暗 将集体主义 管制经济摆上台面的源头 - 大萧条 是管制的结果 还是放任的结果

人们大多不会因为追求建构性的美好未来而主动接受管制 接受独裁 以非常手段达到理想愿景

但当如同大萧条般的灾难袭来时 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等集体性的意识形态就会被视为解决放任弊端的措施 这也不是可以被阻止的

管制会逐步消除自由

可怕的是

正是自由存在的代价导致了人们主动选择了管制

之后的 就真是历史进程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3BZKOa 发表

理论大师之所以还有存在的基础,原因在于我们不可能真的完全依照他们的方案实施社会管理。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知乎用户 王伟 发表

此人眼睛和嘴巴都毒。

当然,不能等同于他说的是真理。

知乎用户 hugulas 发表

我家里有这本书,出于好奇买的,千万别买,不好看,堆灰。

如果你好奇某些经济学甚至政治观点而打算买这本书,作为过来人,我建议你先预览下或者看电子书。

这本书很薄,就是本小册子,里面全部是观点,就和名人名言录一样吧。先不说你接不接受这观点吧。但是这本书不讲道理,只讲观点,我真的接受不了。

知乎用户 捕鲨达人在 1914 发表

知乎用户 驰名士多啤梨​ 发表

生产资料的分配权如果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必然导致政治权利的让度。

确实是这样呀。

不过,没有提供解决办法而已。

知乎用户 张一 发表

很多人用来装逼的一本书,不读也罢。

知乎用户 太一辰子 发表

1984 没什么可以骂的,因为是预言神书,有现实给他背书,想骂就得否认现实。

通向奴役之路能提出问题,但是给出的解决方法贼不靠谱

知乎用户 逗泥丸的平方 发表

行吧行吧 市场永远都对

然而 “自由” 市场也是集权

知乎用户 jeff 发表

自然科学领域的民科到处被集火,社会科学领域的民科却可以堂而皇之的嘲讽专家…… 问题在哪里呢?

知乎用户 陈生 发表

过度自由引发混乱,过度民主引发独裁,无产阶级统治的是无产阶级,因为总有一些人更为无产阶级一点。

知乎用户 南风 发表

刁民给我乖乖在家饿死

知乎用户 汪小狗 发表

过分牵强了

字里行间都带着一种意识形态的对抗。

知乎用户 笨拙的太阳​ 发表

他过于理想主义,但说的是事实吧。

知乎用户 萌新 发表

什么都不做就什么都不会错 这属于正确的废话 某种意义上确实没法反驳

知乎用户 炸分 发表

曹科长的最爱

知乎用户 零落的理论 发表

这书写得挺烂,看过之后只觉得里面的论述很不靠谱,都是自说自话然后推导出一个结论。

知乎用户 国土 发表

冷战期间出的书不带意识形态作者就得倒霉

知乎用户 假面具 发表

许多我们认为的资本主义问题,其实并不是资本主义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这套规则的 “人” 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假想了一个公平公正,遵守契约的社会结构。

实际的运作中却往往充斥着规则外的欺骗与强迫。他以一种美好的愿景为自己的现状背书。

做题家们企图在规则内行事以取得成功,殊不知当他们蹲在起跑线上时,资本家们已经乘上了去往终点的直升飞机。

道德只能用来约束中产阶级,法律只能部分地约束资产阶级。同时被道德和法律约束的中产阶级,全然没有和资产阶级 “公平竞争” 的可能性。

引用列宁的话来解释:聪明的资本主义比愚蠢的社会主义更接近聪明的社会主义。

现在的问题在于,不存在聪明的社会主义,且多数国家都使用着愚蠢的资本主义。

以上。

知乎用户 Lin 发表

怎么都是奴役,看看北边和南边,被极权奴役和被资本奴役。似乎资本稍好一点?

知乎用户 下院院鞭​ 发表

评价不敢说,只是我读哈耶克的书感觉比较爽

知乎用户 一切为了人民 发表

一句话总结其观点,只有财产私有才能保障人的自由

知乎用户 高空抛物皮诺切特 发表

知乎用户 斩黑专业户 发表

哈耶克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告诉某些人 cosplay 左壬们,公有制≠中央国有制。中央国有制这东西又不是你苏原创,德二就靠这个发家的。哈耶克笔下批判的苏联,不过就是披着社会主义外皮的纳粹主义国家。

知乎用户 海南古天乐 发表

自由平等博爱

知乎用户 里见医疗中心 发表

题主最大的错误就在知乎提这种问题

你看看现在知乎的风气。每天推送的内容,对市场经济的态度,和各种迫真经济学家鼓吹计划经济根本不存在的好处。你想想,在这里得到的答案是可信的吗。

打个比方,如果 1933 年 有人出了一本书,其书中的观点与《我的 **》是尖锐对立的,那在当时的德国。这本书及其作者得到的会是什么评价?如果那个时候德国也有个知乎,你会看到怎样的答案?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你与其看知乎的回答,还不如去看豆瓣评分,再翻翻那些十年前的评论。

在知乎 另外一本有类似境遇的书大概是南渡北归。

知乎用户 薄荷猫​ 发表

哈耶克之所以能够这么出名,我想除了对社会主义的激进批判和对自由主义的捍卫之外,也是因为正如迈克尔 · 莱斯诺夫所说:

他的思想,即使不是全部,至少是其中的主要观点,已经被各种事件所印证。和其他任何人相比,他本人发挥了一种更为重要的政治影响。然而,不管是这种影响的事实,还是这种影响的过程,都是出人预料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可以佐证哈耶克本人的理论是多么的正确,抛开他晚年在《自由宪章》中建构起来的一系列复杂奇怪的民主制设计,哈耶克一直没有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巨大弊端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回答,比如现代性的工具理性的统治、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等等,的确他把自由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却没有涉及 20 世纪的许多重大政治哲学问题。一个符合他的诸种正义原则的社会,是否仍然可能是一个规范性上存在缺失的社会呢?哈耶克要么无视了市场经济中 “占有性个人主义” 中蕴含的巨大危机,要么他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异化与物化、工具理性的统治、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不可避免的代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马勇:自由,在严复那里具有最根本的意义丨严复逝世百年

收录于话题 #燕京书评 116个 作者 | 马勇 全文共 7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1 分钟 严复认为,近代国家的根本要旨不再是传统中国的“保育政策”,一切由政府包揽,而是相反,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只要所有的产 …

周濂:健全的现实感是探讨政治哲学必须拥有的第一美德

文 |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原载《思想》2008年总第8期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理士多德称,年轻人不适合学习政治学,因为他们缺少人生经验,而生活经验恰恰是进行(政治学)论证的主题和前提。又说,一个性格上稚嫩的人也不适合学习政 …

真假自由派

真假自由派 ·方舟子· 中国的自由派,不管是在中国的,还是跑到外国的,很多都是川普的支持者,甚至是川普的狂热支持者,也就是所谓“川粉”。这个现象最近引起了美国媒体的注意,因为他们觉得很奇怪,川普是代表共和党的保守派,自由派本来应该跟保守派针 …

哈耶克:金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哈耶克说过,金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是唯一对穷人开放的东西**,权力永远不会对穷人开放。** **“哪里没有财产权,哪里就没有正义”,哈耶克认为这句话所反映的真理像欧几里得的几何定律一样颠扑不破。财产权受到同等的公平保护的程度越高,这个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