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恨都有了正当理由
我有一位朋友,早年每提起日本,都咬牙切齿;但自从四五年前去了一趟日本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年年一家子必去日本一游。 他对日本的景色、服务、饮食都不吝赞美,但这并未改变他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整体看法——甚至哪怕在日本享受了周到的服务,一路见 …
当我们的电视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充斥着抗日剧,当我们的网络上永远都是“踏平XX”之类的言论,“我们需要无时不刻仇恨日本”这个想法,就被无数次地暗示,从而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据媒体报道:
腾讯控股和微博等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正在加强整治社交网络上的反日言论。有观点认为这是鉴于6月24日苏州市发生的日本母子遇袭事件而采取的措施,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指导。
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表示加强对这些反日帖子的整治,实属罕见。
腾讯于6月29日晚表示加强对发帖的限制。指出“苏州高新区持刀伤人事件在网上传播并引起舆论关注,有个别网民在网上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炮制各类极端言论”。
据中国媒体《财新》报道,大型互联网企业于6月26日至30日提出了加强整治的方针。运营微博、抖音和新闻应用等的网易也通过官方账号发出通报。
在我看来,上述新闻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因为这一行动针对反日言论,而是:针对一切仇恨言论,我们都应当反对。
所以我的观点始终都是:“不要仇恨其他族群”,坚持人性的光明与普遍光辉。而不是:保卫日本人。
所以请那些后台持续谩骂我的人,理解这一点。
最近我受到无数的网络攻击,据我观察,网上赞美胡友平英勇事迹的帖子和视频下面,收到的多半也是反对和谩骂。尽管给我点赞的网友很多,说明理性的网友数量也不小,但似乎被煽动仇恨的人依然数量庞大。
再加上现在整治反日言论的运动,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为什么如此容易被煽动,或者说容易出现舆论大规模的一致性和反转?
事实上,民众容易被煽动、情绪化,并迅速形成一致的行动,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早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就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群体的心理特征
勒庞认为,融入群体中的个人会“智商降低”,失去理性和判断力,变得情绪化和易受暗示。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被削弱,容易产生一种“群体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个人不再独立思考,而是追随群体的情绪。
反日言论笃信者即是如此。他们的情绪始终受到煽动者的影响:“他们曾经侵略我们、他们曾经搞大屠杀……”当这种煽动不断持续,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的情绪:仇恨。
当这种仇恨真正波及到平民,就变成了非常恐怖的现象。
被影响的人们所失去的理性思考能力,是这样一些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已经过去80年的战争?我们该如何看待曾发动战争的国家的平民?当年的日本平民是否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
这些问题,其实个人稍微冷静一点就能理清,但集体的情绪引导一旦形成,仇恨的情绪就会立刻淹没理性的思考。
抗日神剧的暗示与感染
勒庞在书中还详细描述了群体是如何受到暗示和感染的。
群体极易受到简单而有力的暗示,这些暗示往往是通过感性而非理性的方式传递的。比如,煽动者可以通过讲故事、喊口号来迅速激发群体的情绪,形成一致的行动。
这种暗示的力量在现代媒体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
通过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给成千上万的人,而这些信息往往以简单、直观和情绪化的形式呈现,使得群体更容易接受和响应。
最好的例子,就是抗日剧。当我们的电视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充斥着抗日剧,当我们的网络上永远都是“踏平XX”之类的言论,“我们需要无时不刻仇恨日本”这个想法,就被无数次地暗示,从而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在勒庞看来,群体最大的特征是具有非理性倾向,容易被情绪而非理性所左右。
勒庞认为,群体的情感往往是夸张和简单化的,极端情绪可以迅速在群体中蔓延。所以群体行为常常偏离理性和现实,表现出盲从和极端化。
在“反日”当中就是如此,一些本来并没有什么情绪的人,在大量的反日影视、反日言论影响下,也逐渐变得愤怒,开始被简单的仇恨情绪所左右。
当这些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他们可能就会将这种愤怒肆无忌惮地发泄到无辜者身上。
这次的果,其实就是近十几年舆论风潮所种下的根。
多元化言论是解决之道
现在整治反日言论,是针对仇恨言论的一种反向引导。暂时来说它肯定是好的,但长期来看,既不能形成长期的舆论氛围,同时“用运动整治运动”,本来也只是在利用我上面所说的集体心理机制罢了。
《乌合之众》写的是几百年前的欧洲社会,当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舆论单一性,导致人们非常容易发生集体狂热。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欧洲,这种状况已经大有改观,极端言论虽然也存在,但一直很难真正成为社会主流。
那么欧洲的经验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舆论的多元化。
就像欧洲对待中国的舆论,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有赞美的也有批评的。欧洲内部的左派和右派都有各自倾向的媒体,也有一些独立的媒体。
欧洲的教育环境也一样,从小学开始就要使用批判思维,将左右两种看法拿来做对比,而不是接受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欧洲年轻人从小学到的就是不盲从、不盲信,批判思维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要想破除仇恨思想在社会中的大肆蔓延,并预防再出现仇恨犯罪事件,就必须让社会的声音更多元化,让教育更多元化。
试想一下,如果电视中既有抗日剧,同时也有中日之间一些友谊的故事、合作的故事,还会有这么多人盲从仇恨煽动吗?
如果抗日剧重点讲的是反战主题,而非宣泄仇恨,就像电影《紫日》那样,理性看待战争的人也会更多。
所以,整治反日言论只是一时,从根源上促进舆论环境的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开放化,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写作题材敏感,有封禁风险,防失联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备用号: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阅读
日本经济跌出世界前三,俄罗斯经济迅猛发展: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
我有一位朋友,早年每提起日本,都咬牙切齿;但自从四五年前去了一趟日本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年年一家子必去日本一游。 他对日本的景色、服务、饮食都不吝赞美,但这并未改变他对“日本”和“日本人”的整体看法——甚至哪怕在日本享受了周到的服务,一路见 …
今天早上,一条打破大多数人世界观的新闻挂上热搜。 具体评论内容可见微博原文。 大致的舆论风向就是: 淫乱、骗婚、恶心、无下限…… 这样的事情最近也发生在另外一群体上。 相关评论依旧是老生常谈的刻板印象。 不可否 …
这两天我被问了很多次这个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在美国能不能调侃黑人、亚裔、犹太人、同性恋、林肯、富兰克林…… 虽然我不是美国人,不太关心美国的舆论环境,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朋友,让他们难以自洽。所以,还是有必要普及下这个常识,理清其中的逻 …
黑龙江职院学生会干部张美玉查寝一事,发生在2020年,当时校方就作了处理,近日因查寝视频曝光,学校重申了当时的处理决定。张美玉六人在查寝时摆出检查者的睥睨姿态,以及乐在其中的角色沉浸,超越了校方谨慎回复,俨然成了时代特征的小小象征。 如何评 …
在专制制度下,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常常利用制造虚假的敌人和威胁这一策略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在历史上,这一招屡试不爽,成为最奏效的 “专制秘诀” 之一。这种手段不仅能够激发民众的恐惧和仇恨,还能使他们更加依赖和支持统治者。 通过虚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