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考状元,和一所县中的自救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不是说铜鼓中学今年出了一个清北生,很强。而是说铜鼓中学19年才出了一个清北生,很难。」

文|林松果

****编辑|姚璐

当状元出现在县中

今年夏天,18岁的徐皛玥,或许是最受瞩目的高考生之一。她以663分的总分,成为今年江西省文科状元。

受关注的原因是她的出身——她来自江西宜春市铜鼓县,这是一个只有10多万常住人口的山区县城,GDP在宜春市、江西省都是倒数。徐皛玥没有就读于超级中学,而是在县城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教育,她毕业的铜鼓中学,是县城里唯一一所高中。她的出现,似乎是对「寒门难出贵子」的一次否定,也使很多人为之振奋。

尤其是在铜鼓县城,6月23日高考出分那天,是过年一样的日子。几乎所有县城居民的朋友圈,都被这条消息刷屏了。打开抖音同城界面,能看到上百条庆祝的视频。很多人是第一次认识了「皛」(音xiǎo)字,它是皎洁明亮的意思。徐皛玥居住的小区,很快拉上了一条庆祝横幅。

一位铜鼓中学的毕业生说,自己那一天幸福到眩晕,很多校友在微博和小红书发帖,「我就是毕业于这个中学」。你也会在这些庆祝的内容上看到这样的文字,「谁说山区不能出状元?谁说一定把娃送到外面去读书?」「但愿铜鼓的优秀尖子生不再出县。」

几天后,《人物》到达铜鼓县城,一位出租车司机向我背出了徐皛玥的高考分数,甚至说出了她父母的工作单位。状元的信息和掌故,早已在各个微信群里流传。

这种强烈的集体振奋背后,也是一种久违的扬眉吐气——2003年至今,作为县城唯一的高中,铜鼓中学已经有19年没有学生考上过清华北大了。

但徐皛玥的出现,承载的或许并不是一个县城中学的逆袭故事,因为铜鼓中学并不存在一个高分学生的群体,徐皛玥的分数比第二名高了整整50分,比第三名高了55分。她更像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的一次惊喜、一种偶然。

诚实地说,这些年来,铜鼓中学的成绩并不算出众。

它的二本上线率始终在46%上下浮动,在宜春市的所有重点中学里是垫底的水平。而且越往上越难——每年只有大概30人能进入211高校,再往上,考进985高校的更少,每年只有10人左右。

最优秀的那批学生,在全省的竞争力也不足。2018年到2021年,铜鼓中学理科状元的全省排名分别为372、295、748、1000名开外。而文科状元在全省的排名则分别为235、376、未公布、548。作为县状元,他们去的是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绩最好的一位,去了中国人民大学,这么多年只此一人。

也因为这些原因,我们注意到铜鼓中学——在过去几年,「县中塌陷」是个常常被讨论的话题。在高考制度相对公平的年代,县城中学学生同样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可能。而在新世纪后,随着城乡结构性差距拉大,超级中学的崛起、抢人、掐尖,县城中学的生源和师资都在流失,恶性循环形成,县城中学再难有清北生。

而铜鼓中学就是这样一个样本。作为山区县城里唯一一所高中,它有过辉煌的过去,培养过科学家、作家、企业家,2003年的一个文科班,曾有5人达到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之后十多年,它处于生源和师资流失的窘境;而现在,它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展开自救。它的历史和困境都足够强烈、足够典型。

就像铜鼓中学一位毕业生所说的,「不是说铜鼓中学今年出了一个清北生,很强。而是说铜鼓中学19年才出了一个清北生,很难。」

在刚刚过去的7月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一场发布会上说,目前县城中学的数量,占全国普通高中总量的一半以上,有60%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

我们拆解铜鼓中学和它的学生们遇到的一切,或许可以跳脱出「鸡娃」、「内卷」的城市视角,窥见县城孩子的生活。这个国家一半以上的高中生,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受教育,有怎样的机会,处于怎样的困境。

 铜鼓中学校园  林松果 摄

一道选择题

在过去十多年里,每当有一位孩子在铜鼓出生,父母可能就要开始考虑一件事——是送孩子出去读书,还是让他留在这里。这不是夸张,是发生在铜鼓许多家庭的真实故事。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座县城。铜鼓在江西省最西部,与湖南浏阳接壤,整个县都是绵延不断的山,88%的土地被森林覆盖。而县城就建在山间河谷的狭长地带,不管住在哪里,只要推开窗,外面都是山。县城太小,滴滴没有接入,如果外来的人要预约出行,需要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叫出租车。

现在每年,铜鼓大概有1000出头的孩子入学。县城只有两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如果留在县城就读,你将与同一批同学一起度过12年。但最后,你们中只有4%的人能考上985或者211。有超过一半的人会中途辍学,或被分流到职校。

但把视角放得更大一些,周围都是机会——往西走,一个半小时可以到浏阳和长沙,这里有著名的湖南四大名校,2020年高考,长沙市一中的一本上线率是98%;往南是宜春市区,这里有多所重点中学;往西是高安、上高和丰城,它们都是宜春的教育大县,迈进门槛,考入大学触手可及,宜春市的高考状元常常在这里产生。

所以,每一个铜鼓的孩子,都能讲起很多迁徙的故事。

罗羽是铜鼓中学2005届的毕业生,在她读中学的20年前,她的同学就被家长送到上高县、南昌市甚至长沙和上海读书。2010年前后,铜鼓的小学生聂湘婷,被父母送到了宜春市区的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最开始只有十几个来自铜鼓的同学,到后来变成了几十人,又变成了上百人,再后来,每次学校放假,他们需要租两辆大巴回铜鼓,满载着学生,还有从铜鼓跳槽过去的老师。

更具破坏力的,是优等生的集体出走。2016年铜鼓县中考前十名,只有三人留了下来,包括第二名、第九名和第十名。第二名之所以没离开,是因为她的父亲是铜鼓中学的老师。

这位老师现在是铜鼓中学的校务委员、校长助理,他告诉《人物》,2014到2016年,正是铜鼓中学优质生源流失最严重的阶段。他们的选项很多,比如湖南的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江西的江师大附中、高安中学、宜春中学。这些学校会给高分考生一些优待政策,比如免试入学、免学费、免住宿费。更重要的是,它们确实有更好的升学率,似乎许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家长们很难不被吸引。

当然,异地求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它意味着家庭持续的经济投入,也意味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变数,比如因为与父母分离产生的隔阂,因为缺乏监督而放纵自己——这种事常常发生。很多优等生在异地求学后,高考表现并不算太好。离开有风险,留下则很可能平庸,这个选择并不容易。

放寒假时,某校异地求学的高中生和家长一起拖着行李回家  图源人民视觉

生源流失的同时,如何留住老师,也成了一个难题。

在过去二十年里,铜鼓中学出现过两次大的教师流失。一次是2003年,当年高考,铜鼓中学一个文科班有5人超过了清华北大的分数线,宜春一所中学挖走了这个班的6位教师,这个班的班主任,现在是这所中学的副校长。2013年,同一所中学又挖走了铜鼓中学的4名教师,都是班主任,教近十个班的数学、物理和化学课,他们在暑假期间仓促离开,秋季新学期开学,铜鼓中学好几个班没有老师上课。

这种窘迫是持续存在的。2019年,当时在铜鼓中学就读的一位学生说,学校数学老师紧缺,是计算机老师代的课。另一位在铜鼓中学工作了30多年的老教师也说,他们常常是当着班主任,同时教三个班,而且是跨年级授课,这意味着加倍的工作量。因为老师少,没人能代课,要是生了病,「基本上就是熬」。

但老师的离开也应该被理解——他们由财政供养,而铜鼓曾是国家级贫困县,铜鼓中学教师的年薪大概只有省城南昌教师的一半。而市级中学往往会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住房、职称和行政职务,不仅如此,从县城到市区,教师的子女也会有更好的环境。同样重要的是,相比生源有限的铜鼓,他们在更好的中学,能教更好的学生,更有成果,这也是一种自我实现。

好的师资,永远都是各地争夺的对象。一个细节是,铜鼓曾经想通过扣留教师的档案,留住他们,但想挖走教师的某地,县委组织部开了绿灯,帮老师新建了档案。

失去的19年

实际上,就在19年之前,铜鼓中学还创造过相当辉煌的成绩。曾有十几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现在的校园里,还挂着这些杰出校友的照片。

校友王磊,1989年考入北大,现在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教,是《科学》杂志评出的「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校友章红,1984年考入南京大学,是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母亲杨本芬也是作家,写了三部曲《秋园》《浮木》《我本芬芳》,他们一家在铜鼓生活过二十多年。

校园里挂着杰出校友的照片  林松果 摄

章红告诉《人物》,铜鼓中学的辉煌有其时代背景——教他们的老师,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大城市下放到山区的大学生。她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是天津人,物理老师是上海人,化学老师是福建人。他们毕业于浙大这样的名校。而当时的学生,也有家学渊源,很多都是知识青年的后代。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社会开始松动。老教师们有的退休,有的回了老家。后来还有一些从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铜鼓的老师,但只要找到机会,他们就会陆续离开,到城市里去。

如今,行政强力消失后,铜鼓的教职已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最近几年,一教师负责招聘,每年都要带队到南昌去招老师,理想情况下,他们希望能招到研究生,但这很难,只能降低标准,如果是江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本科也可以。但还是吃力,就再降,宜春学院的毕业生也可以。

前些年,他还去过华中师范大学,第一年一个都没招到。第二年再去,还是没有。后来,他就不再去了。

同样在凋零的还有生源。该老师说,他认同那句「寒门难出贵子」,铜鼓每年考出去的学子,很少有人回来,尤其是上了名校的,回来的几乎为零。没离开的人,很多是没条件离开。他们每年招750个学生,但生源质量其实在下降,「现在我们还会看到,一个重点班的家长群里,很多家长没读过高中」。

同时,外部世界也在变化。2007年,江西高考改革,从估分填报变成知分填报,考生在公布考分、控制线和排名后再报志愿。也是从这时起,铜鼓中学再没出过清华北大——知分填报更透明,比如2021年清华北大在江西招生,理科招43人,文科招20人,考生在全省排多少名,能否上线,清清楚楚;但在估分填报的年代,有些复读生或许分数高,但报志愿会更保守,而铜鼓中学的应届生年龄小,报志愿更大胆,只要敢报,还是有机会。2007年之后,这个缝隙就不存在了。

铜鼓中学的成绩起伏,也和全国的情况同频。清北农村学生的比例,在过去40年里经历了降落和爬升。在1985年,北大农村新生的比例高达38.9%,2013年则跌到了14.2%。1990年清华的农村新生占比21.7%,到了2000年,变成了17.6%。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最强烈的2012年前后,清北都推出了相应的计划,比如「自强计划」、「筑梦计划」,使得农村新生比例有所回升。之后各地还有面对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但惠及的范围有限,仍无法做到完全公平。一个数据是,2017年,仅占全国高中总数的0.7%的108所高中,占据了当年全国高校专项计划35%的录取名额。这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在另一条轨道上,天平也在往反方向倾斜,那就是层出不穷的高校自主选拔政策。比如夏令营、冬令营、校长推荐制、提前批、学科竞赛及各种加分。能拿到游戏入场券的,往往是超级中学。

于子恒是铜鼓中学2017级学生,当年高考的理科第四名,现在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高中时,他参加过一次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那一次,他感触很深。当时是在鹰潭高中考试,到了那儿,他的第一感受是——人家的校园真大。第二天初试,他和同学都没过,他明确地意识到,「我们比不了」。

当时竞赛的题目,跟高中化学课本的关系不大,有很多课外知识。后来他进了大学,学了工程类和理论类的化学,才明白了那些知识。而超级中学,会有专门的竞赛班、专业的竞赛老师,这是一条顺畅成熟的路径,一路护送学生拿金牌、进名校。但铜鼓中学,连任课老师都不足,侈谈竞赛。于子恒之所以被派去参加化学竞赛,而非数学和物理,也是因为后两者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水平,也需要学生的天分和兴趣,这是一个根本无法逾越、也毫无希望的尝试。

还有一些老师提到,学校能否与外部交流,也非常重要。一位宜春中学高三实验班的老师告诉《人物》,对高三来说,组织联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能交流信息、知道学生的水平。他们有八校联考,还有十校联盟,都是江西的名校,每个月考一两次。当然了——不会带上铜鼓中学这样的县中。

在采访中,我们也听到一个有些残忍的对比。宜春中学这位老师带的班级里,有一个最顶尖的「清北小团队」,大概有六个人,有望冲击清北,他们会接受集中培优。每个人都会有定制的分析报告,由老师面批面改,做针对性的培优,这套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而在于子恒当时的班级,班主任也分了一个小团队,也是六个人,第一梯队,他们是有希望上985的。后来那年,全校,也就是全县,确实也只有六七个人考上了985高校。

铜鼓中学的学生们在操场上活动   林松果 摄

一些拘谨的努力

六月底,徐皛玥成为高考状元之后,曾有一条微博被转了两万次,里面提到,这几年铜鼓从政府到学校,在教育上下了大力气。从2019年开始,铜鼓高中教育全部免费,已上交的学费全部退回。

免学费政策确实存在过。2019年9月的教师节大会上,当时的铜鼓县委书记宣布,从本学期开始,铜鼓高中教育全部免费,已经上交的学费全部退回。但到了铜鼓我们发现——这个政策并没有实施,那个学期的学费也未退回。

这条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新任县委书记刚上任,想提振铜鼓教育的士气。但他是从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县,刚刚调任铜鼓,上任才几天。铜鼓在山区,经济吃紧,一年垫付200多万元学费,县财政很难承担。有知情人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江西省教育部门不提倡这样的「创新」:一个穷县都免了,别的县该怎么办?是免是不免?

高中免学费政策在江西并不新鲜,已经出现了好些年。江西德兴市从2010年就开始推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之后又有湖口县、芦溪县开始推行。在当时此举得到了江西教育部门的支持,被认为是提高高中入学率的有力措施,但有一个前提——免学费政策必须在「有条件的」、「经济较好」的县市区。

这件事是一个镜子,从中可以了解,一个山区县城想提振教育,并不容易,是在各种限制中腾挪。

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将资源利用最大化,铜鼓中学的选择是分层教学。学生会被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重点班、次重点班,还有平行班。文科的重点班是零班,理科的重点班是六班。

于子恒就是理科重点班的学生,当被问到如何评价铜鼓中学的教学时,他告诉我,重点班的教学是很好的——老师都是全校最好的、最资深的,他们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全校也只有这一个实验班有这种条件。在那些平行班,往往都是刚毕业的老师来教,还会出现计算机老师去教数学的情况,到最后,一个班考上本科的可能都只有几个人。

对于子恒来说,这是一种复杂的感受:他感谢自己获得的这一切,但又明白这其中的不公,「相对平行班来说,我们的资源是比较丰富,但相对于全省甚至全国来说,我们的资源又很贫乏。」因为资源有限,这些努力就显得拘谨。

为了留住教师,铜鼓中学甚至铜鼓县都想过很多办法。其中一些办法,也意味着一些人的牺牲。

2021年夏天,曾有两位铜鼓中学的老师在江西问政网上发帖,申请调离铜鼓,回到原籍。

一位男老师来自高安,已在铜鼓中学任教七年,他与妻子两地分居,孩子当时刚满七个月,他讲到自己的窘境——夫妻分居,刚出生的孩子没人带,有限的工资也请不起保姆,因此必须要回去。

另一位女老师的情况相似。她家在江西瑞昌,但已在铜鼓中学工作了六年,夫妻异地。她丈夫曾尝试到铜鼓县城工作,但工作了4个月,才挣了5000块,难以为继,最后不得不带着孩子回到瑞昌。种种现实问题,她心力交瘁,「太多苦楚、愁闷」,靠吃药才能坚持上班,已经到了不得不回家的地步。

铜鼓县有关部门回复了这两个帖子,但两位老师的申请都未被批准。这份回复写到:铜鼓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铜鼓中学师资队伍长期招聘难、稳定难、培养难。铜鼓一直在用心、用情关爱教师,也希望他们能「继续为山区教育服务,为大山里的孩子奉献爱心」、「从铜鼓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继续服务铜鼓中学的教学工作」。

县中教师流失,这是全国范围内的难题——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文件《「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到,要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域高中抢挖优秀校长和老师。

郑胜保告诉我们,这种情况之下,铜鼓县也从政策上做了些力所能及的改变。

每年九月的教师节,铜鼓都会召开全县的教师表彰大会。以前表彰发的是证书,但现在发的是钱,一位老师几千、上万元,加起来就是一百多万。这个大会,全县的科级干部都要参加,优秀教师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来颁奖。老师们至少能感觉到被尊重,社会地位在提高,这是一种氛围的改善。

这份「十四五」计划,同样申明了保卫生源的重要性,「要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防止县中生源过度流失」。江西省在这前后也出台了规定,考生只能在生源地高考,不能跨区报考。

大背景下,铜鼓中学也有自己的对策,那就是办衔接班。从2018年开始,每年他们从铜鼓全县招录尖子生,两个班,100人左右。这些学生初三就进入铜鼓中学,提前学习高中知识,他们也参加中考,但学校不会公布分数和排名。这是对优质生源的一种固定。

衔接班并非创新之举,而是县中应对掐尖的一种常用方式。2021年出过类似的新闻——在超级中学虹吸效应最强的河北,某个紧邻衡水的县城,在中考前,县教育局就把全县排名前400名的学生集中到了县城高中,以防他们流失。

这是一种非常手段,教育家熊丙奇对此有过评论:这种方式涉嫌违规,虽然是为了应对掐尖,但实际上导致了更加恶性的竞争。要振兴县级高中,靠的不该是县中的「自救」,而是制度的规范。

保卫县中的意义,也远远不止追求形式上的公平,而是为了更好的教育生态。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郭丛斌等人曾做过一个研究,主题是:超级中学及其导致的教育垄断,对所在省份教育整体质量的影响。

这份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超级中学教育垄断程度越高,省内高中教育质量就越低,一个标志是,省内普通理科一本线分数越有可能下降;且超级中学的垄断程度越高,对北大、中科大等精英大学录取分数线的负面影响越明显。

超级中学的傲人成绩背后,有巨大的代价,那就是无数县级中学、无数普通高中生的发展空间,以及整个省份的教育水平。

在研究中,郭丛斌等人也举了一个正面的例子:浙江省拥有多所国内一流中学,且分布在各县市,这样的生态比较健康,且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不会是茫茫荒野中,独独一棵大树。当然,这种生态也与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但不得不说,铜鼓中学的自救确实也起到了作用——省状元徐皛玥,就是2019年衔接班的一员。

铜鼓中学的校门   林松果 摄

年级前十,然后呢

或许对县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要在中学毕业以后,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有了比较,才会意识到在分数的落差之外,县中还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造成了怎样的缺憾。

2020年,于子恒以年级第四的成绩,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大一上学期,他们开始学习微积分。书本上的很多东西,大学老师会默认他们高中学过,就略过不讲了,比如「洛必达法则」、「极坐标」——这些知识高中课本里没有,但高中数学竞赛里会用到。它们还可以用来解高中数学题,所以一些比较好的中学,老师也会把它们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更快地解题。但在铜鼓中学,这都是没有的。

大学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学过没有,会有很多人回答,「学过学过」。那些没学过的,就不敢答了。他们要在课下自学,效果会比老师教要来得差,而且会花掉更多的时间。

不仅是数学,竞赛生集中的化学课也是如此。另一个更明显的学科,是英语。

于子恒的大学英语课,是全英文教学,课上没有一句中文。课堂还需要做PPT、做视频、做展示和汇报。这是县中孩子的弱项,「一上去就开始结巴,忘词,要不就说个句子说不通,慢慢就自卑了」。他看到身边有些同学,不习惯,也跟不上,慢慢对英语失去兴趣,就开始逃课。如果不想落下,他们需要付出更多。

黄馨梦和于子恒是同一届的学生,也是铜鼓中学当年高考文科第十名,现在就读于河南大学的金融专业。入学之后,她经历了某种真切的比较与阵痛。

她的一位室友,来自山西一所知名的私立中学,高考排名在年级200名以后。室友会常常讲起自己的高中生活,他们的校服是厚实的棒球服,体育课有一套专门的衣服,参加活动还有一套,女生是裙子,男生是西装。看到室友展示的照片,黄馨梦那刻的感受是,「我真的不敢想会认识这样的同学」。

黄馨梦很快发现,她们在高中经历的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室友学地理,是用沙盘模型,由此来了解什么是丹霞地貌。生物、物理、化学这样的学科,更是有无尽的实践课。室友在高中就参加商赛,还学过制作机器人,她的同学们,是真的在用C语言和Python来实践编程。而黄馨梦接受的教育,就像所有县城孩子那样,来自教科书和一成不变的课堂。

因此,就算她们是以相似的分数,进入了同一所大学,还是会很快看出差距。比如室友会在很多地方游刃有余,她敢于表达,在参加各种竞赛的时候,是落落大方的。她的英语笔试不算特别强,但口语考试的时候,她说得很流利,很自信,会临场发挥。

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她怀着一种有对比、羡慕,有焦虑和追赶的复杂心情。作为好朋友,有一次,黄馨梦和室友主动谈起这个话题,但室友安慰了她,告诉她没关系,自己只是学得比较早,先一步接受了训练。

是的,就算成功考入大学,在18岁之后的漫长人生里,从知识、眼界到视野,他们都正在经历漫长的补课。

图源视觉中国

悲欣交集

七月初,今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我们在铜鼓县城停留了一周。虽然不允许宣传高考状元,但还是能在这一片静水之下,看到一些微小的喜悦,一些真切的改变。

校务委员郑胜保这几天很忙。他负责铜鼓中学的招生、招聘和宣传。那几天,每天都有许多电话打进来,有人开始咨询怎么才能转入铜鼓中学,这是状元带来的效应。

在那之前,清华北大的招生组已经到过铜鼓,也带来了这所中学二十年都没能得到过的东西——与顶级名校建立联系,以及清北夏令营的名额。

按照规则,只有学校前一年有人考上了清华北大,第二年才有机会获得夏令营的名额。这次拿到了,也就意味着,明年铜鼓中学的学生有机会入营,甚至获得降分。比起昙花一现的裸分录取,这是一种希望,一种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可能。

徐皛玥的高分,也给了铜鼓中学的老师信心。19年没出过清华北大,而教书育人,又是这样一个以成绩作为绝对成果的职业,他们过得不容易,「我们是很压抑的」。这一次,他们得到了纾解。

在铜鼓,我也见到了徐皛玥。她住在县城一个刚刚建好的小区,扎着马尾,留着刘海,见着陌生人来了,会在意自己没换衣服、没洗头。她说话很自如,但也还有些害羞,她说,自己的成绩也有起伏,并非像这次高考这样,有断层优势。这次跟她的发挥、心态也都有关。「状元」的名头,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阵喧嚣,但慢慢又恢复了平静。

铜鼓中学的一位老教师告诉我,她认为徐皛玥的高分,跟家庭教育关系很大。她认识徐皛玥的妈妈,是一位「积极向上、特别有诗情画意的女性」,她的父亲也相似,给了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她的家庭对她来说,是非常丰富的养料」。或许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县城,家庭都是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

走在铜鼓中学校园里,谈过了这么多好的改变,郑胜保话锋一转,谈起隐忧——他1996年大学毕业,到铜鼓中学教书,如今已经26年。眼见着生源逐渐减少,质量下降。今年铜鼓中考还有1400名学生,铜鼓中学收一半,大概750,剩下的分流到职校。但同样是今年,铜鼓的出生人口已经只有800,几乎是减半了。「过了几年,学校都没有生源了,那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一种看似遥远但很快就需要面对的忧虑。

不过,在这个夏天,师生们暂时还不用想这些。毕竟,他们才刚刚得到了一些珍贵的激励。

7月3日下午6点,黄昏时分,铜鼓这一届的准高三学生,开始了他们冲刺高考的动员大会。

第一个上去发言的,就是徐皛玥。她的发言很轻松,还开了个玩笑:「看到网上有人说,我晚上学习到两点,早上四点半起来背单词,我听着就觉得好笑。」底下也是一阵愉快的笑声。她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要高效,而不是苦熬。但说得更多的,还是如何调节心态,让自己在严酷的高三,保持乐观的心。

两个小时的会,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是一幅很有象征意味的景象——学生们坐在新修好的县中操场上,他们的左边,就是高高的青山。

从他们出生起,这些绵延不断的山,就形成了物理意义上以及精神意义上他们与外界的阻隔。教育是他们冲破阻隔的一种方式,而这一次,徐皛玥打破了他们想象力的天花板。

在徐皛玥之后,是新一届高三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是一位绑着马尾辫、声音清亮的女孩,在学校的透视围墙边上,她的妈妈也在听她的演讲。她的语气里有一些自信,一些笃定,演讲词的末尾有一句:「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正在冲刺复习的高三学生  图源视觉中国

星标关注《人物》微信公号

精彩故事永不错过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那么多人骂中考五五分流?

知乎用户 门掩黄昏 发表 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普通劳动者得不到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社会地位以及身份认同。其他东西说再多,都是细枝末节的问题。 让我们谈德国的蓝领工人,我们想到的可能是奔驰宝马西门子的高薪技术工种。让我们谈中国的蓝领工人,我们想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