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瞎辟谣,说什么「三纲五常被阉割,其实还有后半句」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说一说 “三纲五常”。

原因是最近频繁见到一种 “正本清源” 的论调,说什么国人习以为常的三纲五常,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实都是阉割版。它们还有后半句: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首提,记于他的名著《春秋繁露》中,作为封建糟粕已经被批判了上百年了。实际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都是断章取义,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后半句**——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不唯如此,董仲舒还说了一纲,实际是四纲。这一纲是: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三纲” 没有后半句

董仲舒如果活着,一定会被这种 “辟谣” 气到吐血。

他是写了《春秋繁露》,也确实在书中提出了 “三纲” 这个概念。但,将《春秋繁露》翻上一千遍,翻上一万遍,也绝不可能找到所谓的 “三纲后半句”,更不可能找到所谓的 “第四纲”。

而且,董仲舒根本就不赞成什么 “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不正,妻可改嫁”。

下图红线标注部分,是《春秋繁露》对 “三纲” 的基本表述。臣从属于君、子从属于父、妻从属于夫,前者必须 “兼功于” 后者,才是董仲舒的真实主张。

图:《春秋繁露》对 “三纲” 的表述

在董仲舒之前,韩非子也谈过 “三纲” 这个话题。他主张“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认为做到了这三条,天下就会大治,否则就会大乱。

反对韩非子主张的,是孔孟。孔子的主张是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的主张更激进,是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不过,韩非子和孔孟,都没有造出 “三纲” 这个概念。“三纲”一词的发明权,仍属于董仲舒。董仲舒的那套东西,是秦汉之后 “儒法阴阳合流” 这股风潮的产物。

再后来,在东汉初年,“三纲” 首次得到了朝廷的认证和强制推行。

时为公元 79 年冬天。汉章帝召集一干学者,在皇宫内的白虎观举办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会议。会议的主旨,是要以思想立法的形式,来规范民众方方面面的行为。会议成果编成了**《白虎通》**一书,在全国发行。

该书的核心内容,就是所谓的 “三纲六纪”

《白虎通》既然是皇帝主持制定的,可想而知,它要以皇帝的利益为第一位,绝无可能写入什么 “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不正,妻可改嫁”。将《白虎通》翻上一千遍、一万遍,也绝无可能找到这些所谓的 “三纲后半句”。

相反。按《白虎通》的要求,合格之臣的基本标准,是必须 “善称君,过称己。臣有功,归于君”——有了功劳必须归在皇帝名下,有了过错必须揽到自己身上。

好儿子的基本标准,是只要爹还活着,就 “不得许友以其身,不得专通财之恩”——不能拥有自己人身的处置权,也不能拥有个人财产的支配权。而且,即便父子关系已恶化到了无法共同生活的地步,也不允许儿子离开,理由是 “父子一体而分,无相离之法”

最惨的是做所谓的 “好妻子”。按《白虎通》的规矩,“顺德” 是女人唯一的人生使命。不要讲什么对错,不要谈什么是非,女人在家庭中唯一要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唯命是从。

**《白虎通》由班固负责编撰成书。在汉章帝的注视下,班家人很自然地成了 “三纲” 的第一批受害者。**班固早年特别欣赏屈原,在文章里说过 “屈子之篇,万世归善” 这样的话。“三纲”出炉后,班固只好另写文章,违心批判屈原不该“露才扬己”,不该“责数怀王”,实在不是一个标准的忠臣。班固的妹妹班昭,也不得不在婆家小心谨慎地过一种低眉顺眼、贱人一等的生活。她后来在《女诫》里说,自己嫁到曹家后,“战战兢兢,常惧绌辱”,活了四十多年,熬到姑、舅、丈夫都死了,“乃知免耳”,才稍稍过了几天好日子。

图:(明)兴献皇后蒋氏撰写的《女训》,也是 “三纲” 的产物

“后半句” 是在批判三纲

既然 “三纲” 里不存在什么被阉割的后半句,那么,“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不正,妻可改嫁”这些话,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是:这些话既不见于官方文件,也非出自鸿学大儒。它们真正的出处,是明清两代流行于底层民间的话本小说。

明代藏书家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里,收有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张子房慕道记》,一般认为是明代初年的东西(也有人考证说是宋元时代的作品)。小说借张良之口,斥责君王残暴无道,里面有这样一句:

“我王岂不闻古人云: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

其实,并不存在 “古人云”,有的只是 “作者云”。

宣传 “君不正,臣投外国” 最卖力的,是成书于明代中后期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比如,书中用了许多篇幅来描写商纣王如何迫害忠臣黄飞虎,然后旁人劝黄飞虎一干人等叛商,多次使用了下面这种说辞:

“长兄不必迟疑,君不正,臣投外国”,“语云: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必参商”。

类似的词句,也见于清代小说《飞龙全传》《双凤奇缘》《五虎平南》《列国春秋》等。

这类词句在明清小说里集中出现,并非偶然。自朱元璋视君臣如主奴、创造出 “廷杖之刑”,仅成化至万历的一百余年间,就有超过 300 名大臣被皇帝在公开场合打得屁股开花,其中还有 29 人被活活打死。按《明史》的总结,是“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入清之后,屁股虽然不打了,但朝廷对“三纲” 的贯彻仍无丝毫松动,雍正在《御制朋党论》里说得明白: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天尊地卑,“为人臣者,义当惟有知君”。一个合格的人臣,满脑子只能有皇帝,有功要赶紧推给皇帝,有过要赶紧自己揽下,除此之外不能有别的想法。

也就是说,**“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必参商”这些词句,其实是对 “三纲” 的一种批评,一种反叛。**但没人敢将这些词句写入奏折,也没人敢将之写入自己的署名文集。它们只能在民间话本小说里作为一种潜流存在;而且,即便是在话本小说里,它们的存在感也并不强烈——绝大多数明清小说,仍谨守着 “三纲” 的红线。

这些旨在批判 “三纲” 的词句,绝对想不到,有一天它们会被 “辟谣” 成“三纲的后半句”。

(注:本文关于《白虎通》的论述,参考了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 从董仲舒到「白虎通」》一书,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年出版。)

图:“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义子奔他乡” 这句话,上一次被广泛传播,是曹云金对记者谈自己与郭德纲的恩怨。

在这个话题无孔不入且热爱阅读的新媒体编辑部,我们经常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公众号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鲜玩意儿。

现在,它们都将一一出现在这个栏目里。

我们也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留言向我们推荐您读到的低调好文。

___本文由公众号「短史记」(___ID:tengxun_lishi)授______权转载,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关注。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别再瞎辟谣,说什么「三纲五常被阉割,其实还有后半句」

说一说“三纲五常”。 原因是最近频繁见到一种“正本清源”的论调,说什么国人习以为常的三纲五常,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实都是阉割版。它们还有后半句: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首提,记于他的名著《春秋繁露》中,作为封建糟粕已经 …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品葱用户 安娜 提问于 7/18/2020 维基百科: 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建议以“弱枝”或“小末”的方式严禁王侯大臣擅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流行于汉代的谶纬都是继承了董仲舒的 …

杠精是怎样杀人的|大象公会

杀人诛心的历史进程。 文|闻韶 汉武帝时,朝廷征伐四方,国库空虚。 皇帝开动脑筋,找了一个诸侯献宝需要衬垫的借口,想把宫苑所养白鹿的皮强卖给诸侯。一块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售价四十万钱,相当于明抢。 主管财政的大司农颜异对此不甚赞同,随即被人举 …

“阴阳五行”是谁搞出来的,有半点科学性可言吗?

“阴阳五行”是谁搞出来的,有半点科学性可言吗? 作者:谌旭彬 来源:腾讯历史 近日,科技部出台了一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了132个公民应该掌握基准点。结果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议,如第48个基准点要求公民“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