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正史中从未记载本文提及的这些现象:2020版“何不食肉糜”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文/呦呦鹿鸣

前天我写了一篇文章《7.17亿》。讲的是前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贪腐7.17亿元,以及陕西靖边县马乐宽活埋生母案。“马乐宽的人力车,万万拉不动8.6吨百元大钞,却足以拉动79岁的老母。”

这篇很短,只有一千字出头。

因为不忍心写下去。

大概是因为写得太少了,后台不少读者留言说:马乐宽活埋生母,只是一个极端个案,是个体人性泯灭,不能责怪当地贫穷和养老保障体系的缺失,更与官员贪腐7个亿没啥关系。“那么多穷人,为什么别人就不活埋妈妈呢?农村里养活一个老人哪需要多少钱。”

还有一些读者说,“你用日本《楢山节考》的案例来证明我们中国有弃老传统,证明不了。这种事情不会在我们这里出现。”“这两件事,你呦呦鹿鸣都只看到阴暗面,可见心理很坏,取关。”

这些读者,都不是什么坏人。我在后台看到他们都关注了挺长时间的呦呦鹿鸣。他们只是,接触的真实世界太少,接触底层太少。他们没有穷过,没有饿过,不知道贫穷会带来什么,以至于出现“何不食肉糜”的疑问。

那么,今天,我把我所知道的一部分,告诉大家。

没错。中国的正史里,二十五史里,所有我们普通人可以看见的官方资料里,都不会有“弃老”习俗的记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它只是被主流社会实施了一种成功的信息控制。**历史被阉割了。

我先请大家看一幅敦煌石窟的壁画:

上图中我画了圆圈和箭头的部分,放大了是这样:

这是瓜州榆林窟(属于敦煌区域,但不是我们熟悉的莫高窟,而是莫高窟的一个兄弟窟)第25窟北壁的弥勒经变图,根据考古研究,是中唐时期的画作。这个局部,画的是“老人入墓”。

身穿白衣的老者,白须飘飘,坐在一个仅能容一人的坟墓口,送别的亲属,纷纷掩面而泣,甚至有一位趴在地上跪拜。这位老人,是被送进去等死的。

根据谭蝉雪先生(著有《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画卷)》等))统计,敦煌石窟现存有39幅“老人入墓”图。最早的一幅,应该是这张,见于莫高窟第33窟南壁:

在中唐时期一张“老人入墓”图里,是一个年轻人,推着手推车,送一个老人前往墓里。这幅画在莫高窟第474窟,大家去那里旅游时可以留意,请注意右下角小推车:

我想强调一遍:在中国所有官方修订的正史中,都没有“老人入墓”这种丧葬方式的记载。但是,在敦煌壁画中,至少有39幅。

**知道为什么敦煌是国家宝藏了吧?**这里有不为人知的真实。

2020年5月3日,夜11点,一位女子赶到陕西省靖边县新庄派出所报警,神色匆匆,说丈夫昨晚用人力车把79岁的婆婆拉走了,今天凌晨2时许,又一人回到家中,不见了婆婆。问起来后,丈夫的回答很令她起疑,她一番查找没有找到老人,预感丈夫可能做了错事。

警方出动后,这位58岁的丈夫马乐宽承认,将母亲埋到了一个废弃墓坑里了。民警挖掘墓坑,听见墓穴里传来隐约的呼救声,连忙将老人救出,仍有生命体征。此时,老人已经被活埋了差不多三天。因为距离地面两米的墓坑中还有一些空间,保留了一点空气,得以保命。被解救之后,这位妈妈担心儿子被重罚,向警方谎称是自己爬进去的。

村民们介绍,马乐宽为人忠厚老实,与众人并没有矛盾。由此可见,并没有证据证明,马在日常中是一个表现大奸大恶的人。据村支书介绍,马乐宽一年务工收入是一万五六。

这是一个闭塞乡村中打零工的农民,月收入一千多元,从未看过一两千年前的敦煌壁画,但是,他作出了和敦煌壁画上第一幅“老人入墓”图一样的选择:用手推车推着母亲入墓,将她活埋。

这说明什么?说明有些事情,一直在现实中存在,持续地发生着。只是,我们不去记载它。即便记载了,也拒绝去传播它。即便传播了,也被集体阉割了。

这个时候,再看马乐宽埋母之处,回想一下前面的敦煌壁画,您是不是有点眼熟了:

图自南方周末官方公众号,记者李在磊摄

敦煌“老人入墓”图因为过多、过于惊悚,有不少学者写过一些论文。这些论文中,最多的观点是:“老人入墓”是弥勒信仰,是来自印度的习俗,“是将佛教思想与中国儒家传统孝道思想完美融合的历史图像”。

真是睁着双眼瞎扯!世上有这样把老人送进墓中的孝道?

之前我看过一位美国医生写的文章,记载了一个真实故事:有一位地方官员,因为看多了许多重症病人临死前插着很多管子的痛苦,就找这位医生,写下委托说,如果自己到了那一天,千万不要插管子,保守治疗,让自己平静死去。后来,这位官员真的重症了,医生们几次抢救后评估说,再做手术,不仅风险极高,而且即便手术成功,也会带来诸多并发症,会更痛苦,也无法阻止死亡,不如不做。照说,这时候该执行之前的理智嘱托了,可是,这位官员不知道哪来的气力,拽住医生的衣服说:请一定要手术,有一丝机会也一定要手术,所有办法都用,不要怕插管子。

畏死,是人性。这么多人自愿赴死,并成为习俗,这藏着多刺痛人心的往事?我们绝不能等闲待之。

许多学者认为,老人入墓图出现在弥勒经变中,说明这是信仰佛教的老人自己做出了选择,厌弃了世俗,到墓中去寻求佛教的真义。(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成佛经》:“人命将终,自然行诣塚间而死。”《佛说弥勒大成佛经》:“时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然淡薄,念佛取尽,命中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前。”)

我们试试换几个角度思考:

一,经多位研究者考证,敦煌石窟弥勒经变从隋朝(581-618)就开始出现了,但是,“老人入墓”从盛唐时期(705-780)才开始出现在敦煌石窟弥勒经变中。如果说“老人入墓”来自印度,为什么没有在隋朝就出现,而是到一两百年后的盛唐才出现呢?我最能接受的解释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的融合,将本地一些现实习俗也结合进来了。

二,在诸多壁画中,都有亲人们送上食物的情节,那么,假如老人在墓中一直待着,念经修佛,享用着亲人们源源不断的食物供给,一直也没有死去,那么,老人也就仍然没有摆脱尘世,与在家里念佛修行并无区别。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送进去就断绝了粮食。

三,如果说,老人们是因为修习佛经而参悟了生死,决意脱离尘世,那么,为什么这些图像中所展现的,却是亲人之间的念念不舍,以及对人世的留恋呢?这不科学。

因信仰弥勒而自请入墓,只是一个好听的说法。正比如日本电影《楢山节考》中一样,老人一到60岁就丢弃到山上,理由是“供奉山神”。之所以送老人“入墓”,是因为当时很多家庭养不起老人,或者认为老人没用。

**马乐宽的妈妈获救之后,也撒谎说是自己爬进去的。不是吗?**这个谎言只是“修佛”老人入墓的低配版。

敦煌,就这样保留了最真实的世界。

在中国,有瓦罐坟的传说。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版本不一“斗鼠记”:古代,老人一到60岁就要送到某处等死。有一官员的父亲,到了六十岁了,但这位官员极其孝顺,舍不得丢掉生父,就花钱为父亲打造一个窑,把父亲藏起来,每天送吃送喝。一日,父亲见送饭的儿子闷闷不乐,就问为什么。儿子说,有个外邦送来一只巨大的动物,形状似鼠,没有能降服它的动物。外邦由此要挟皇帝,要我们向他们称臣。老人告诉他,准备一只九斤半狸猫,必能降服此物。此人依此而行,化解危机。皇帝问清一切,便觉老人对社会还是有用的,取消了到60岁用“瓦罐坟”活埋老人的规定。

湖北遗存至今的寄死窑、老人洞

这个传说的主角,有时候是包拯和宋仁宗,有时候是其他名人,都是编造的。

问题是:瓦罐坟是不是真实存在呢?确实存在。

敦煌博物馆曾经挖掘了一些唐代墓穴,发现,其中一些墓穴中并没有棺木痕迹,遗骸就在墓里的土台上。

2001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到武当山下官山镇吕家河民歌村考察,当地人告诉他说,武当山有40多处“寄死窑”遗址,及相关故事传说,仅吕家河村一带就有20多处。刘教授沿着河谷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了山坡上的“寄死窑”:扒开灌木丛,“**窑洞竟然开凿得方方正正,如此整齐和精细!**窑洞高约80厘米,深约2米,底部和石壁都很平整,刚好躺一个人。洞里空荡荡的,除了一层枯枝败叶,任何遗物都没有发现。我已过花甲之年,特意在洞里蹲了一阵。本想亲自体验一下古人进入寄死窑辞别人世的感受,引来的却是同行者的一阵哄笑,只能感叹沧桑巨变、世事全非了。离这个石洞几十米的山坡上,还有一个石洞,短一点,小一点,向导说那是给女性用的。”(见刘守华教授《走进寄死窑》,发表于《民俗研究》)

当地人说,以前,老人满60岁后,按照老规矩都要送到这里,还要送三天饭,等老人死后再将遗体取出来另行安葬。所以,有些地方叫做“寄死窑”,有些地方叫做“自死窑”。

这种情况是只有湖北汉水流域有吗?不。山东胶东半岛也有。

山东烟台博物馆三位工作人员杨治国、刘爱华、张忠诚记载了他们对本地“丘子坟”的考古发现:

胶东半岛的路旁沟壑、断崖土坎处,经常看到一种暴露在外的坟墓,它们多用砖石垒砌而成,墓壁由底渐渐向上收小,做成一个圆圆的穹隆顶,样子有点像旧时代盛油的篓子,故人们把它叫做“油篓坟”。这种坟多数形体很小,不过一米见方,人在里面连身体也躺不开,活像个农家院里的鸡窝,因此又有人把这种坟墓称为“鸡窝坟”。

通过考古发掘可以看到,这种墓的底部多有一个砖铺的小床,床上往往有一堆人骨,一两个人头,旁边一个饭碗,一只水瓶。这成堆而放的人骨不像是死人通常躺卧的样子,倒像是或蹲或坐的姿势。人们想,这也许是古人丘尸(在正式入葬前停放尸体,书面语叫“丘厝”)的地方,于是胶东很多地方也把这种坟墓叫做“丘子坟”、“模子坟”。

也有一些朋友会说:你说的这些,什么敦煌啊、瓦罐坟啊、武当寄死窑啊、山东丘子坟啊,那都是过去的了。如今经济这么发达,后浪们都崛起了,不可能这样了,你那是危言耸听。

那我希望大家去搜索一下“逃儿村”。

我不能写这个,因为,一旦写了这个,就会被当地爱面子的人们指认为造谣。

几千年来,正史中从未出现本文提及的这些现象。

正史没有,不代表没有。问题只是我们愿意活在哪个世界。“楚门的世界”,还是真实的世界。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的是:弃老的人,我就亲眼见过;一些不常见但非常可信的资料证明,今天我们还活着的老人中,有人曾经“易子而食”。(对,不仅对老人,对孩子也是如此)

许多朋友都很善良,无法相信真实世界有这样的现象与我们同时存在。但我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中国很大,我们不仅有高大上的北上深广一线国际大都市,文明礼让、灯火辉煌、挥金如土;同时,也还有十八线城市和底层农村,广袤无垠、深不可测、锱铢必较。北京上海的房子,动辄几千万一套;许多农村,许多人,则为一两百块钱以命相搏。许多人,一顿饭钱,就是另一些人一生的积蓄。

人心如同太阳,不可直视。能不直视,最好就不要直视。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当前推进的“扶贫攻坚战”,虽然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是琐碎的细节,并不引人瞩目,也常常被扶贫干部们抱怨,但假若真能实现计划的愿景,那么,放在历史进程中看,着实是一件价值大到难以估量的大事件

**战胜了贫穷,我们才不再需要这么频繁地考验人性。**这才是社会最大的进步。

20200513,呦呦鹿鸣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日拱一卒,只为苍生说人话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想起那位没名没姓的老人

一颗毒瘤,绣上了花,供上了神坛,还是毒瘤。 文/呦呦鹿鸣 很晚了。忽然有些许感慨。想起了一位老人。想说一句:尽量保护喊一嗓子的人。 3月14日,北京发生一起命案:在一个超市排队结账时,郭某某摘下口罩,旁边的一位72岁的老人,提醒说应该遵守防 …

疫情下的至暗欧美,老人清除计划正在进行

策划:吴少剑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个视频,讲的是西班牙疫情严重,西班牙老人得不到政府和医院的帮助,只能上网发视频求助。 但视频背后,为什么政府会放弃老人,却没有细说?不解的我展开了研究之后,却发现了另一个更为绝望的故事…… 厄运有一千 …

那些为武汉独居老人送菜的年轻人

2 告急的江城菜架 2月26日,陈小鱼在武汉志愿团队信息交流群里,遇见了“为武汉独居老人送菜”志愿项目的发起人许无。此后,陈小鱼加入其中配合许无。 陈小鱼觉得,许无这个人像个谜语——他注重隐私,你无法轻易从网络上获知他的个人信息。在志愿活动 …

即使他什么都忘了,可有件事还记得

今天的推送是一个特例。仅分享一个真实生活中的细节。 先来看一则真实视频。来自我的一位朋友小G,他在上海一家养老院工作。这一天,快90岁的鲍先生,颤巍巍地来到服务台。他要捐款。 小G:不好接受老人捐款的,您自己留着过日子就好啦。好吧?您自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