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夹沟子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遗忘

是我们的罪孽

如今要活得松快,一位朋友总结了「三巴论」:闭紧嘴巴、夹起尾巴、管牢J巴。

我那就夹起沟子,前段时间去了趟。

不知道这个地名的,可以搜一下戈壁滩上的古拉格。

「再不去看,就永远没机会了」

去年底,网上有很多关于这个沟子的视频。凭常识我就知道,关注度这么高,而这事又是某脸上的烂疮疤,借鉴火车脱轨就地埋车头的「移除兴奋源」绝技,只怕这遗迹要保不住了。

再不去看看,就永远没机会了。

出发前做攻略时,已经搜不到一个了。

很明显,被闭紧嘴巴了。

搜到一篇2020年的文章,标题叫《那年清明,我去了夹沟子》。

文章说,一进入林场,迎面驶来一辆摩托,直接横在车前拦住去路,查问来意,作者说只是来看看。

「跟你说吧,你想看什么我知道,我也告诉你,早没了。你赶紧出去。」

这更印证了我的猜想,再不去看,就算还在,也不让看了。

有年顺道去看赵滑县的故居,也是同等待遇。

但作者还是先前在附近的村里问到了一些东西,恰如我猜想的,正在有计划地抹掉。

一位村民告诉他,村西边那片林子后头沙丘那,有些破房子、土窑子,也都是他们的。前几年倒是还有些,最近有人专门过来,都拆光了。

我去看的时候,还有这么一幢小房子,看起来近些年还有人用过。

地上还有车轮碾过的车辙印,感觉不久前还有人开车进来过。

至于以前荒沙丘上常见的尸骨,都清差不多了。前些日子,还有人专门过来清。

「以前有人过来拍电影,后来还有人过来,说是亲属,捡尸骨说建坟,还要立碑,现在又都没了。」

白骨露于野

我去的那天是个下午,远处天际,能看到祁连雪山。

有了水利设施,一路都像是青纱账。

近些年西北气候剧变,戈壁滩上也开始长草了。

1957年,被打倒的知识分子被关进这处成立三年的劳改农场,让他们接受「劳动教养」净化灵魂,同时阻止土地沙化造福社会。

制度设计上,不能让他们继续剥削人民,因此必须自给自足。

从空中看去,是这样的:

被发配这里的,有正式戴帽的,也有与领导顶嘴不听话被捆绑来而没有档案的,也有单位还没有定性的。

1958年最高峰时,正式人数为3074人。但因有人死、有人逃,不断补充,因此累积人数不止这个。

当然,也有「才华」被发现而死里逃生的。

美学哲学家高氏尔泰,1957年因发表《论美》被发配这里。

但领导要在兰州东方红广场画主席像时,想起他可以「废物利用」,便将他调了回来,从而躲过一劫。

但他这样的人,命运不会就此停止转动。后来他又被金庸他们通过一场小鸟行动,弄到香港去了。

而他的女儿,因为没有按约定接到电话,精神病复发去世了。

这段过往,在他的回忆录体散文集《寻找家园》里详细描述。

我是因为难过读不下去,隔了两年才读完的。

我没拍到居住的窑洞,这是媒体人刘桂明拍摄的:

这里不是戈壁就是盐碱地,根本不可能种庄稼。短短一年多时间,人死过半。

死了也不得安宁,被活着的夜里偷挖出来吃掉。

到1961年解散时,有人说,3000人只剩下三四百人。

一进去,航拍中的平面画面一下子立体起来,遍地都是坟堆。无名无牌,不知道是谁堆起来的。

我在想,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坑坑洼洼的地下,可能都有尸骨,这让人不得不放轻脚步,以免惊扰这里的亡灵。

天快要下雨了,电线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好像随时会被电到。加上太阳能播放器在播放佛音,猛一听还以为是坟墓里传来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

村民对2020年那位来访者说,早些时候,林子北头的沙窝里,大风一过,就露出尸骨,上了岁数的村民都见过。

但我没看到,只有这些酒瓶之类,应该是祭奠后扔在这里的。

碑下无坟茔

我找到了几块墓碑。

郭淮清应该是名医学专业人士,1897-1957年4月,遗孀张郭氏逝于1973年4月。

2011年4月,后人在这里立碑,应该是合葬。

可见郭淮清之死,对于家族的痛,绵延半个世纪而不能解。

难解处在于,1957年11月16日,张掖专区机关来的48名右派为劳教农场第一批劳教犯人。而郭淮清则在当年4月份即已去世?

不知是否家属未能查清。

赵登魁,1898-1957,遗孀陈秀珍逝于1996年,碑立于2006年。

想来,死在这里的赵登魁连骨头都找不到,无法「回家」,于是后人只好将墓碑树在这处荒原上,见证风沙猎猎。

其他冤魂,则无陵无碑,消失在这茫茫戈壁,从此再也无人提起。

像哈佛博士海归、上海人董坚毅,1952年回到上海,1955年支援大西北到兰州,1957年给领导提意见到了这。

还有傅作恭,哥伦比亚大学水利工程学博士,1952年被二哥傅作义劝回国,1957年到这里挖排碱沟。

……

回来的时候,他们哪个不是将心照明月?

奈何。

细看之下,墓地的朝向都不一样,我猜是不是都朝着家乡的方向。

他们和他们的后人,在努力寻找归处。

我们在努力不遗忘。

毕竟,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这也是我写家传、抢救家庭历史的意义。

浙江人为什么从小学习好、会做生意?推荐我写的这部家风作品,9月上市当月就登上浙江省好书榜:

◆  推荐阅读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年人坐在图书馆里,努力上进但无意义

1、 浦东图书馆早上9点开门,8点多就有人来等候。 早来的人坐在负一楼,或者直接坐在图书馆外的大木凳上。 图书馆外的大木凳和木桌,厚实宽敞,是我见过最满意的木桌,有一种学富五车的气场。坐在这里不看书,都觉得对不起这张桌子。 当然,图书馆外面 …

半野仙人|我推荐《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我要强烈推荐这本历史论文集:《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小红书挂了,微博挂了,小绿书还会挂吗?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 年的中国》,这本书光序言部分就看得我心惊胆战,根本就是你现在无论在哪个内容平台都不能发的文字,感觉要偷偷摸 …

移民之后

当然,写的是别人的故事,我下个月底就会结束访学回到成都。‍‍‍‍‍‍‍‍‍‍‍‍‍‍‍‍‍‍ 1 在洛杉矶吃了两次中餐。一家是川娃子川菜馆,一家二娃冷锅鱼。 看名字就知道它们来自成都。在这里不用说英语,甚至不用说普通话,讲四川话就行。 请客 …

被“毒地”套牢的人

11月第二周的一天,办公室同事突然告诉李晓蓝:你家小区上热搜了。 整件事极具戏剧性:陆家嘴集团因7年前在苏州买到“毒地”,将江苏苏钢集团等告上法庭,索赔超百亿。这笔交易共有17宗土地,其中有14宗被认定“有毒”。 李晓蓝住的锦绣澜山峰誉庭小 …

“洪水发生一个月之后,我去了涿州”

收录于合集 #BehindtheLens 90个 今年夏天,受台风“杜苏芮”影响,部分地区发生极端性强降雨。位于河北保定的涿州损失惨重,这里的图书仓库相继被洪水吞没,引发全网关注。 涿州发生洪水的一个月后,独立摄影师寿司来到这里。她提起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