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客观地评价我国的教育体制?
知乎用户 老猫仙 发表 题主,中国的教育体制本质上就像你提出的问题一样,非常的 “不具体,大,空,高度总结,实则在忽略细节”。 客观讨论中国的教育体制——谁会客观?需要谁的客观?如何定义客观? 别强调 “中国” 的教育体制,本质上所有国 …
谢邀。
这就是我之前提过的,公共讨论离改革核心越来越遥远。
下面这段话也是他说的:
我国高校的招生指标之所以难以顺利调整,主要原因在于招生计划由教育部门、学校主导制定,公众并没有权利参与讨论,只能被动接受。
因此,要让各地考生有平等的升学机会,必须打破这种决策机制,让公众参与利益博弈。
出自十年前,《熊丙奇:推进高考公平 需公众参与博弈》。
这段话说得非常清晰:为什么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明显不公平?因为拍板在上不在下,唯上不唯下,公众没有话语权。
你想改进高考公平,你就必须面对这个体制,然后着手改革。
十年前的熊丙奇面对问题,一刀就扎过去了。
然后再看十年后的熊丙奇。
记者问千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毕业即失业、要高中分流还是高校扩招。
熊丙奇开场掰扯了半天的:
普职分流不大行;现在的职业教育水平和资源不大行;延长义务教育时长只是拖延问题;
应用型人才是市场所需;
普职分流应该走向普职融合,搞综合中学,中学就学点技术;高校也应该大转职业技术方向,搞职业教育;
把职业教育的水平搞起来,好起来了。
最后才来了一段 “现在需要淘汰落后产能,推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这个绕哟。
熊丙奇说的有毛病么?没啥毛病。
我国职教体系是很拉垮,学生进去多数就是放养,老师放放 PPT;临毕业还会被学校卖给工厂,出了校门只能接触到一堆低阶岗位。
所以很多家长拼了老命不让孩子进职校。
常规改革思路一定是提升职教的教学和实习质量,把学生变得更好。
但这只是供给侧改革。教育总体上只能改善供应的人才质量,教育没法改变人才的总需求。
实际上熊丙奇自己也说了:
其中最关键的,是德国现在的整个制造业都是高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必须要有高端的职业技术人才。
而且这种职业技术人才不能够靠学校自己来培养,一定是企业自己有这种主动性去培养。
这个最关键的核心,恰恰对熊丙奇和教育改革都是超纲的。
这两年政策上开始关注职教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增速放缓,无法像以前那样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00 年到 16/17 年,教育话题里职教没什么热度,主要还是聊高考分数线。
进外企、进互联网、进体制。00 年到 17 年,风投机构从 106 家增长到 8863 家,热钱汹涌。那个时候谁管你职教不职教,有张文凭就是了,大学里有产品经理这个职教体系么?
但这几年不行,特别今年,官方新增就业岗位 1300 万人,有就业需求的 1600 万人,明显的缺口。
于是这几年各路人马开始搞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好像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一定能找到高水平岗位。
但事实上,是市场提供了需求,文凭才能有高回报;如果产业收益和研发投入只能养得起 100 个博士,你输出 1000 个,剩下 900 个也得降级去干硕士的活。
而且过剩输出会严重挤压劳动收益。首先那 100 个博士的工资就得降,因为有 900 个等着;下面的硕士工资也得降,因为有 900 个博士下来了。
一层层压下去,卷。
我国的毕业即失业固然有教学质量的问题,但核心还是市场需求不足,也就是产业结构和水平,尤其是在国际利润分配链里的地位,总体偏低。
这是个要建立海外势力范围的问题。
这个不解决,教育再怎么改,无非是街道办里挤满更多研究生。
我觉得熊丙奇完全理解这个逻辑,只是不好说,说出来也打击士气。
但总需求不变化(K 型复苏加散发疫情,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小幅通缩)的前提下聊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真的很糊裱匠。
连官方自己都不认职业教育,还能说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没有产业,搞不出就业岗位。
其实这个言论本身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槽点实在是多了,随随便便抓上几个点就能搞一篇气势磅礴的檄文,实打实地搞一波情绪输出。
但根子是不改变的。
为什么这个专家能下 “中国 90% 的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 这种定论呢?
因为比起 “人才”,社会现在更需要 “耗材”。
我尽量往直白了说,在 90% 大学进行职业教育之后,那么供给社会就可能是 “职业人才”,但这样的职业人才会被这些专家引导到哪里去呢?
想都不用想,他们会被当作 “人口红利”,被当作耗材投到最初级最没有保障的工厂上面。
别说 996 了,那就是全年无休,上班不能摸鱼全程按价计费血汗劳动模每月给个 3000 块还没有五险一金,工作环境恶劣到一身病。
是,这样的 “耗材” 社会确实需要,但就是有点不当人了。
而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就更说了。
就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来讲,社会真容纳不了这么多高校毕业生,除开跟宇宙尽头相关的有编岗位外,你现在瞅瞅体制外还有什么能干的行业吗?
理论上高薪的金融、互联网、房地产、医药、游戏行业都成什么样了?
是
就像前一段专家说的那样,刚出来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但过几年再一看就都有工作了,似乎看上去也挺好?
有一说一,确实。
刚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能靠家人接济了,等过两年父母接济不动了可不就得出来找工作嘛,带着何不食肉糜角度来讲是没啥毛病。
这种说法总感觉像是什么吧?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如果说菲律宾在发达高等教育和行业结构不匹配的状况下最终呈现的是向外输送菲佣,那专家这波就有点强行降智创造更多 “人口红利” 的意思了。
不管别人咋看吧,我反正李姐不了。
首先,大学本科本来就不是为了培养学术型人才,现在连研究生都主体开始专硕化。
大学本科其实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才教育。
这才是大学与技校的根本区别。
所以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这个前提性观点都是错误的。
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而不是学术人才或技术人才。
大学本科本应该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底子的。
将来你要走学术路,就继续考研。
将来你要走技术路,就去工作。
这才是常态。
现在的问题是就业难。
就业难的根子在企业生存艰难,而主要不是教育问题。
当然教育本身确实也需要根据市场做出适当调整。
其实现在高校已经在不断调整。
譬如实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型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等方面也特别强调实践课时。
这其实就是努力要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多学到一点职业技能。
高大上的说法,就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教育改革。
但是,就是这样的改革,也是存在不同声音的。
譬如某领导直接在会上说,大学四年本来就不多,然后实习占去那么长时间,学生能有多少时间学专业课。
系主任在教学方案设计时就发愁,很多专业课得砍掉。
因为实习和公共课占据了半壁江山。
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所谓实践化教育到底效果如何,是不是走走样子。
……
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教育的分流的问题,而是就业市场的问题。
如果技术人才的工资能够高一点,体力劳动的工资能够高一点,那么大学生也愿意去进工厂的。
至于所谓的技术,到了工作岗位,自然就能很快学会,其效率要远远高于学校教育。
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得很。
关键是你的薪资有足够的诱惑。
……
而现在所谓职业教育,一方面生源太差,一方面是到哪里去实习?到血汗工厂吗?
生源太差的话,很多数码控制什么的,其实他们也学不好的。
如果是搬砖的活,这个时代你还指望年轻人去干吗?不是应该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了吗?
所以根本不在于教育,而在于产业本身。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整个国家的潜力,是积攒力量,以待来时。
完全把教育功利化,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当然,在目前形势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
最后说一句,我主张高中教育普及,不是因为高中能让学生增长多少技能,而是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保障了孩子的安全,家长的焦虑才会减少,生育的欲望才可能抬头。
这是一个比就业更加重要的价值。
中国足球学巴西、学德国、学西班牙、学阿根廷、学荷兰、学意大利…… 导师换了一个又一个,学成了吗?not even close!
学美国玩金融学个半桶水。好了,现在看人家德国工业制造业牛逼,蓝领工人牛逼,又要开始学德国了,你学得了吗?全世界有几个德国,如果能学的话,为啥只有一个德国?
中国改开以来,取得巨大成就,背后最通用的一套逻辑就是:把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技术和市场验证的东西,copy 过来,然后在中国本地化,再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放大,形成自己的成本和规模优势,最终形成贸易优势,从而获取当中的利润差,可以说各行各业无不如此。
所以,中国的大学谈什么职业教育?空谈。因为中国的大学没有能力引领产业,你教学生什么呢?大学里面大部分老师、教授,真正的实战能力一言难尽。20 年前,哪怕 10 年前,资本一开始在国内,是比较喜欢那种高校 “科学家” 出来创业的,很多钱都追着投,结果慢慢大家发现,很多很多都是花架子,到了市场上实战完全是耍花枪,纸上谈兵,不堪大用,所以现在的创投对于高校里面的人出来创业,就变得非常谨慎,就算要投你,也要看你的核心团队里面有没有实战人才。
高校里面的人,哪怕是院士,最多也只能是解决产业里面非常非常细小的一个点,这还要有足够的时间、经费,还不一定是最优解。而产业问题通常都是系统问题,说白了,大学里面的人没有能力教授产业职业所需的综合技能。但是,把别人已经搞清楚吃透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去理解,这个能力高校是可以具备的。
务实的来说,国内大学里面,5-10% 的教育是留给天才型的人才,这部分人是要出尖端成果的,而对天才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提供环境,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去教授。剩下的 90-95%,老老实实的,把发达国家和市场上面已经验证的基础知识学明白,就阿弥陀佛了,千万别去空谈什么学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还远着呢。
不要总好高骛远,客观规律不是人为就能打破的,
这就好比你基础学科的欠账没有补完,就想要在尖端医药、半导体、材料等等领域赶上发达国家?
我们的中学教育虽然如地狱一般,但其实对现代科学的覆盖极其有限,到了大学依然还要持续的让学生接受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训练,而不是想着怎么去进行所谓的细分 “职业教育 “,出来就是高素质蓝领了,做梦呢?
你的内力没有修为好,就去学一些花架子,能实战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2022 年的 985 博士中,能找到高校教职的比例都没达到 10%?
人口太多:计划生育。
高端人才少:扩大高等教育、内卷。
人口老龄化:开放二胎、开放三胎。
工人断层:双减、消灭培训机构、中考一刀切。
_教育_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 ——苏格拉底
如果教育的改革,出于补坑,而非教育的本质,是很悲哀的。
更多教育与心理分享, @晴天
简单一句 “产业升级失败” 似乎很难说出口,毕竟承认 政策错误、缺乏远见 有损权威,而且 “产业升级失败” 存在一定的相对性——需要从相对于社会发展阶段角度衡量。当然,在产业升级失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结构性原因。
最近十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我自己也参与校招和社招,对此有一定体感。在所谓 “经济下行” 环境下,企业能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特别是研发等技术性岗位。这样供给两端一升一降,供给矛盾就越来越严峻了。叠加疫情冲击,和最近几年国家对资本投资的近于毁灭性打击(国外背景的 VC 基本已经完全退出,国内 VC 也基本歇业),吸收大量就业人口的小微企业大量死亡,吸收大量前沿技术人才的新型科创企业数量大幅下降,也就造成了学的技术越前沿,就业压力越大的问题。
那么,是教育改革者不清楚这个基本情况吗,我想未必。更可能的是,教育部的改革者们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能使用的尽量少伤害现有利益群体的手段不多了。读过研究生的同学可能都有体感,60~70 一代的导师们,其科研水平和人品方面不足的比例可以说是极高的,但是这些人在教育政策中有话语权,所以教育改革的大刀总是落在青年教师的头上,让本已非常内卷的青教竞争变得更加残酷(非升即走,双千计划 等等)。
说到产业问题,就不得不提 “房地产” 问题。房地产在过去十多年成为地方政府创收的核心手段,开发商作为白手套挣了少部分利益,但挨了最多的骂。地方政府形成房地产依赖,为了维持财政稳定,不得不维持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这也导致居民的房地产贷款压力越来越大,也就是居民杠杆率的持续升高。央行方面,为了维持金融稳定,也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精心呵护房地产,维持居民杠杆率的 “稳中有升” 或者“近于稳定”。
但是,房地产的问题不仅体现在金融稳定上,还体现在产业挤出上。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挣得大量资源,地方城投等借贷、融资需求持续上升,引起实际利率上升。民营企业和私人部门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成本随之增加,但是这些部门没有在房地产中分得一杯羹,也就导致民间支出减少,体现为民营企业的投资扩产风险增加,投资意愿下降,干啥不如炒房。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 Crowding Out Effect(挤出效应)[1].
当然,挤出效应不仅体现在融资和支出上,还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就业选择上:当城市的房地产杠杆压力过高时,求职者就必须更多的考虑面包问题,更少的考虑理想问题,也就驱动求职者更多地选择高收入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等,更少地前往相对低收入但是专业对口,对社会产业结构非常重要的行业(需要产业补课的行业),比如工业目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 国家一看不行,这样会导致产业畸形,就从两年前开始打击互联网和金融行业,让大家 “进厂”,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薪资下降了,其他行业的薪资也没有明显上升,房地产价格问题还更严重了,所以这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
从表面上来看,地方政府,央行,中央政府,教育部,民营企业 和 个人求职者都在自己的可选范围内做了最理性的选择,但是合并起来却是一个悲剧性的结果:产业结构进一步破坏,承担不了日益增加的求职需求,高端职位需求下降,低技术低薪资产业职位占比上升,民营部门受打击相对更严重,经济活力下降,消费下降,产业升级速度大幅降低,创投活力几乎完全丧失。这就是典型的合成谬误 [2]:一个个看起来能解决问题的政策实际上起到加重问题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政策埋下了这些问题的祸根呢,我想已经很显然了。
翻开合订本,我国厉害的原因之一是每年培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远超米国,而且一年更比一年高,现在说不要那么多工程师和科学家了,这可万万使不得啊!
以我熟悉的艺术行业为例。我上的艺术学在各学科鄙视链里,基本等于中专职校,应该是最接地气的那种了,但就这天天老师带着做项目,师傅带徒弟的中世纪作坊制教学,仍然算不上真正的职业教育。领导喜欢拍版的东西,民企老板不买账,市场上的消费者更挑剔,更不买帐了。所以,怎么办?
如果要做好这种职业教育,要么刷一批老师下来,而且也别争做世界第一,教个画画的还必须博士学位(全世界有几个国家有画画博士啊!),应该严格对接市场和消费者;要么领导多采购点美术垃圾,进行第三次分配,多养活点御用艺术家。
产业结构的问题,教育的问题都很严重,我们要做的是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先让组织管理专业职业化,建成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观,主要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成绩和名利服务。然后,才是积极发挥各行各业各层次人才的优势。
另外,只有一切职业都能得到相应的尊重,才能让大家爱上自己的职业,让更多人在与能力相适应的职业岗位上发挥才能,而不需费力往上爬,一门心思想提前退休。
绝大多数的大学,既培养不出什么学术型人才,也培养不出什么职业型人才。
就算是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也既不是什么学术型人才,也不是什么职业型人才。
这么说吧,人才永远都是稀有品,绝大多数人,不管是好大学的还是差大学的,都是浑浑噩噩,最多只能算是 general worker,通用劳力,干一些谁都能干的活,哪里需要哪里搬,不添乱就算好。
至于成为人才的那些人,也并不是因为学校教而成为的人才,而是他们本来就是人才坯子,一个好的学校,最大限度,只不过是没有耽误他们。
以上结论不限于中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这不是教育决定的,这是人类这种生物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鼓吹职业教育的 “专家”,对于学生们的成长不可谓不上心,但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发现诸位专家,言在此或意在彼。
表面上是关心学生们的成长,冠冕堂皇的抬出了 “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大谈特谈 “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型人才”,脑子里臆想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落脚点还是 “大国工匠”、“中国制造”。但问题是缺乏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当然,也不排除选择性无视,毕竟这也是其一贯的做法。
其实,关于职业教育的 “劣迹” 可谓斑斑,所谓的职业教育,变成了某些人谋私利的工具,将近乎 “免费” 的劳动力,一批一批的投向了工厂,美其名曰“实习”,如果有感不服从者,就以不发毕业证为威胁。
而工厂的劳动,并非是增加职业技术的操练,完全是流水线的普工,超长时间的加班,严苛的管理制度,同工不同酬的福利待遇,吃着 “人血” 的馒头,好不痛快!
这几乎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一方面结局了就业的问题,企业这边解决了用工的问题,毕竟从哪里找这些又听话、又便宜的劳动力呢。另一方面,养肥了一帮打着职业教育旗号的 “人贩子”,职校是大本营,而这些专家是掮客。
唯独苦的是职校生,被高等教育抛弃,或者被社会推向职业教育火坑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身躯,甚至血肉,为职校和工厂,垒起了资本积累的大楼,既没能通过所谓的职业教育,获得 “改变命运”,实现跃升的美梦,反倒是受这种双重的压榨和剥削,甚至付出自己年轻的鲜活生命。
近期,有个朋友,在做一个关于职校生的调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给身边的职校生朋友们宣传一下,活动时间截止到 4 月 3 日。
现在已经不是十年前了,高学历的人才数量太多了。等他们拿着毕业证,意气风发的出来挑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亲戚口中传的天之骄子,没有那么吃香啊!
这些人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去考公务员,于是在考研的战场杀完之后还得在考公的战场上厮杀,一次不过就等二次,二次不过就等三次……。
现在这些所谓的专家冒出来,说应该提升职业教育基数,主要原因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人了。
为什么大家找不到工作,宁愿在家躺着也不愿意去工厂,还不是因为工厂的薪资太低了。
工厂大多是给公司代工,公司给的加工费是一年比一年少,质量要求却是越来越高。所以工厂的利润一年比一年薄,相应的能给到工人的就更少了。
既然工厂不行,那我去公司上班总可以了吧,还是不行,因为国内的公司主要突出一个特点,窝里横。
对内使劲压价,剥削代工厂和员工,对外奴颜婢膝,花高价请外国人。真是把宁予外宾,不予家奴演绎得淋漓尽致。
那么专家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
因为学历太高不会去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咱们本来就是靠这些低端制造业起家的,要是没了低成本的人口红利,那还怎么玩儿?
只有让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学历低下来,他们才会摒弃那些不该属于自己的妄想,才会本本分分的去工厂当一颗螺丝钉,老老实实的替另一个社会挣钱……
就比如说我自己,高中没上完,出路只有工厂和工地,要么就是送外卖,总之就是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不会也不能有其他的想法,因为稍微好一点的公司,招聘信息上的本科两个字就能把我拒之门外。
产业升级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老样子?
因为出栏的猪肉价格是一定的,在猪圈上多投入一分钱都是老板利润的损失。
或许老板也尝试过提高猪肉的价格,但是被市场驳回了,因此维持现状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只要能保持利润,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猪圈不必做出一点改变。不对,如果改变猪圈能降低成本的话,他们还是乐意去尝试的。
![](data:image/svg+xml;utf8,)
头一次听说现在 90% 的大学能培养出学术型人才……
评论区啥理解水平,全国高校差不多 3000 所,后 90% 从来就没有过站出来说自己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资格。这比例扩大到后 99% 可能都差不多,真有学术型人才那十个里也有九个半是人家自学出来的,用得着学校来培养?
90% 大学改成职业教育对我国培养学术型人才没一毛钱影响,想骂它们没水平就直接骂,别搞得像这些学校是专注培养学术型人才耽误了职业教育一样。
现在最尴尬的地方是什么呢?整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没有认清高等教育并非换高薪岗位的筹码,而是现实中高薪岗位本来就数量少,高等教育的扩招是为了减缓就业压力而存在的,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本科高等教育后会形成一个错觉:我接受了高等教育,理论上应该配得上高薪岗位。而且好大学=好工作的思维一直在被学校以及家庭灌输,学校为了经济利益,家庭是为了掩盖没有战略指导的事实,学生在不了解社会运行的情况下,很多人不知道决定自己就业的,是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能否提供多少高端就业岗位,所以很多人喊卷啊润啊,都是发现了一个客观存在但是又不愿意的事实:读书能改变命运,但是不能改变你的命运。
这个专家提什么都没用,全民职校和全民清华北大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有这么多人无法选择高薪岗位,得做低薪的,看起来不体面的,如果学术型人才的科研方向岗位薪酬很低,还是 run,商业性质,技能性质很强的岗位薪酬高,不管是不是学术型的人,都往那里钻。哪有什么学术不学术,都是为了钱。很多人想做互联网 IT 相关的 “学术型人才”,但是没什么人想做化学土木等相关的 “学术型人才”,一个行业在兴起的时候,门槛不高,你学术型也好技能型也好,看到趋势了,往里面钻研了,有机会成为高收入人群,如此而已,行业不行的时候,博士又如何?
如果说到技能方面培训,还不如在学校的时候多练习一下 excel 方面的知识培训,因为 excel 在日常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东西,我见过很多新同事来了公司之后,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excel 非常的生疏,就拿一个最简单最常用的,来说批量的插入列,很多新手都是一个一个来。
其实这个是有技巧的,只要在这些行列的上面,先建立一些空白的行,并且编辑数字在对角的空白格,然后右拉,再进行定位,选择条件空格,然后插入整列,就可以了。相同条件的格子再往右拉,就出来了。可以看下山竹 excel 表格教学的视频,更容易理解↓
视频搬运自抖音科普博主山竹 excel 教学(ID:SZEXCEL),他有很多实用的 excel 技能教学,可以让你在职场的数据工作方面,教你一些非常快速简单的技能,帮你提高效率。
其实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就是我们的教育已经脱离社会很久了。
现在所谓的职业教育,并不等于过去那种进车间抡板子,而是一种接地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上来说研究型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只不过更多的是从事理论基础的研究罢了。
所以当下我们的教育改革在战略上是对的,但是战术上是错误的。我们在战术上依然延续了闹革命时期的风格,就是运动式的简单粗暴。缺乏科学论证,更多的是执政者急于求成的风格。这倒是符合我们当下的政治风气。
中国是否需要教育改革?非常需要
中国是否需要职业教育?非常非常需要,但需要长时间的探索,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中国是否 90% 都是职业教育?是的,只不过是那种职业教育。是那种具有科研创新的职业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技工。因为技工类的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最终会被机器取代。
这观点纯属蹭流量。
看到 “专家” 两个字,先看看是什么专家。别被带节奏了还叫好。
看黑体字部分:
熊丙奇,男,1972 年 7 月生,四川资中人。企业管理专业博士,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于 2002 年,是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开展独立教育研究与政策倡导,借助教育界内外的民间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除了这位,还有几位名人:
陈丹青(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著名画家)
伏彩瑞(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沪江网董事长)
李霞(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远播教育集团董事长)
徐小平(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真格基金会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张释文(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埃尔特教育创始人)
张守礼(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奕阳教育公司董事长)
知名公共知识分子 + 教育双减受损人系列。
伪装成民间智库的行业游说集团。
以上看完,可以散了,别给他加热度了。
在中国大学扩招以前的 80 年代 90 年代初,同龄人中大约 1% 的能上本科。2% 的能上专科。
家境不太好学习好的,可能上一些好中专(包分配,有编制)
其他人都是接受职业训练或者做个生意。
那个年代大学生有分配,后来有这么年没分配,就业也不是太大问题。
这个比例放到今天。
就是只有 211 是大学。
其他大学都改名高级职业学校,课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
其实,有些技能,是看天赋
譬如手术一把刀,不止是医学学得好,手上功夫控制也是天赋,未必分好就是做手术的好医生。
指望各个行业都把最适合自己天赋的行业的人找出来不现实。
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职业,还是应该有普及和选拔的。
不一定高中课程学习好,高考分数高的,就适合所有职业。
对于国家需要行业的天赋人才,应该给予优厚待遇。
各个行业的顶尖人才,应该收入地位劳动强度差不多,没有职业选择的机会成本。
计算机领域 90% 学术型人才就算了吧,大学四年,把基础课学学好是正经。
我们要认请,社会上多数普通程序程序员还是在转包再转包流程中,寂寞地套用着框架,写着增、删、改、查功能,东修西改地折腾着前端代码,并不需要写什么人工智能算法创新的本专科毕业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在摸鱼~~~~~。
现在的常态是:上班编程序 CTRL-C 、CTRL-V、 GITHUB、GOOGLE、STACKOVERFLOW。
复杂点的事情就就去找开源软件,PULL 一些代码下来改改或者直接用库,反正老外的资源又多又好。
更可怕的是,有这点能力的毕业生还真心不错了,还愿意去找资源找算法想办法。
曾经要一个实习生同学没事折腾一下 DOCKER,一个月后还是基本不会,我反正是十分不解:
兄弟你照着 B 站教程怎么也能弄出来了啊~~~ 网上那么多教程,每天又没什么其它事情,还要手把手教,还要给开工资。
有些业生月薪开价 2 万。结果面试一下 SELECT 语句写不好,线性表折半查找写不出来,这点水平让我相信兄弟你是搞学术的?值 2 万?
现在我见到好用通用的框架和算法基本都是国外的开源货,离开了老外的开源产品,我们的 90% 学术型人才能搞出什么天才型的产品呢?
期待期待啊。
知乎真的要少关注点这类破砖家新闻,网友也要少关注点这些破砖家热点。
一个月能在知乎看到这种砖家意见,人大代表提案上热榜三十次。
天天震惊,次次讽刺,回回分析不腻吗?有意思吗?
一年 365 天的意见,365 天的新闻,365 天的热榜,不过是翻来覆去,用一万种写法。
去证明印度,只需要一亿人,其他十二亿人只能当燃料,只能生生世世,世世代代当燃料。
这种砖家意见,代表提案,关注你就输了,参与你就输了,分析你就输了。
看都不看,让他们滚,让他们去闹,让他们去上蹿下跳,一分热度都不给这些东西。
大众的关注和流量是一门重要的生意,一门重要的导向。
你关注什么,给什么送热度,社会就会制造无数这样的东西给你。
就算环境在给大家制造信息陷阱,洗脑大众。
一无所有,只能自救的大众也必须慎重的筛选自己关注,点赞的内容。
洗脑的关键和前提是洗脑的受众得点进去,点赞,阅读。
不管洗脑方如何努力,如何上蹿下跳的表演,只要受众不点进去,不给热度。
不管官方如何导流,如何热推,如何上蹿下跳,其目的和收益最终都是亏本,失败的。
建议知乎人多参与关注美食,音乐电影,日本动作片满足自己娱乐和安慰需求的热点。
想参与争议问题,多学学韩国男人,多关注点反女权,男性解放,女性解放的内容。
韩国男人在走向胜利,日本男人在走向胜利,全世界的男人都在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就国男不断走向失败,不断走向绝境,在一次次把热度,把支持贡献给砖家,代表,爱国新闻的时候,国男把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卖给了深渊。
删了,都删了!
懒得在评论区里争辩,反正我已经上岸了!
我让我的孩子能当上学术型人才就行!
不那么多废话了!
接受教育,求取知识,本质上,是作为 “人” 的、自身的需求,不是为了 “国家” 这个抽象概念而服务的需求。
退一步讲,就算国家发展高于一切,那么,至少也应该提高蓝领工人的待遇水平、改进工厂工作环境、降低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或者真正地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业界对于学术型人才的需求来降低这种结构性矛盾。
别的也不方便多说什么。因为我想了下,这个号我还是要的,至少可以当做一个不同于小红书的记事本使用吧。
中国确实不需要这么多学术型人才,没错。
但是中国也不需要这么多职业人才。
你看看制造业工程师那点只有喝稀饭的工资,不就知道了。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口问题。
建议专家和施一公对线。
施一公直播回应西湖大学本科专业多「天坑」,建议学生和家长不要过多关注收入和就业,你怎么看?
我不太懂制造业,但是因为做电商的关系也和珠三角不少工厂关系不错。
其中不乏只做欧美的大型代工厂的厂家。
在和他们聊天过程中,我发现至少日用家居家具这个领域,B 级品以及 B 级品以下的领域,中国制造确实有价格优势,质量上中国制造可能只达到国外同等 B 级品 80%-90%,但是价格也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 60%,甚至更低。
以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珐琅彩铸铁锅为例,B 级品以及 B 级品以下的市场基本上被中国制造占领完了。
但是这部分市场虽然总量很高,但是单品利润却很低,完全不足以支撑产业升级。
用合作伙伴的话说,我是真的出不起更高的薪水,因为产品利润本身就不高。
而利润最高,最肥美的铸铁锅高端市场完全被法国酷彩、德国双立人统治。
亚洲最大的铸铁锅代工厂副总亲口告诉我,他们不是做不出酷彩品质的铸铁锅,但是成本快赶上酷彩的卖价了,根本不可能有市场。
我在他们研发室看到了他们对标酷彩的珐琅彩铸铁锅,论颜值至少达到酷彩 90% 的水平,可是,没有用。
成本降不下来,成本快赶上酷彩的卖价了,在市场上,尤其是国内市场根本没销量。
之所以举珐琅彩铸铁锅的例子,是因为这个行业完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一个工业化生产的产物。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行业,高端市场依然被法德品牌把持。
国内技术最好的厂家也冲不动。
金辉刀具的副总告诉我,同样高品质的厨刀,金辉生产成本比日本企业要高,钢材都需要进口。
换言之,以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实际情况而言,根本提供不了高工资,没有高工资,大学生为什么要从事制造业?
实在不行送外卖、送快递,哪怕游戏代练也比制造业收入高啊。
这位砖家对学术型人才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难道写过一篇毕业论文,就叫学术性人才?
那怎么还被卡脖子。。。
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出来后的从业者工资低,待遇差,而且没有太多晋升空间。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
发展职业教育没有问题,提干,升迁,招工都不歧视,高级技工等同博士,不用专家喊话,多少人哭着喊着也要去上技校。
早年大学教授工资跟二十年工龄工人一样的时候,多少家长都让孩子初中毕业就去工作。人民如流水,水往低处流,人往利处走。大家都不傻,肯定都是看什么政策对自己有利就支持。对自己无利就敷衍。
因此吧,专家说的问题可能真的是存在,但问题有可能只是现象。真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上来想办法。
中国确实不需要那么多学术人才,多少人上大学其实也真的对学术不感兴趣,也确实浪费了大把资源,可是你如果把学术教育当成是所有机会的门槛,招个收费的公务员都非要大本学历,提个科长都要硕士博士学历,你说谁愿意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呢?
就问一句:
生产的产品卖给谁?
讲个真事。
某工程隧洞施工,由于进度问题施工单位希望扩大断面 10㎝,便于错车。
然后甲方找了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来作顾问,这两人说了一堆理论,结论是同意扩大。然后我就和他们吵起来,结果他们 TMD 不仅不懂规范还不懂预算,拿着书本跟我吵,结果可想而知,根本吵不过我。
然后逼我签字,我直接签了个:
不同意,按此方案实施则会项目投资超概算。
晚上施工单位就给我送钱来了。
我就不明白了,连我一个 20 多岁的监理都搞不定,他能教出什么学生。
你们是不是想知道最后怎么处理。
我早已把所有来往文件,会议纪要归档固定,形成事实。
这就是要又吃人,又整人。
这几个专家是施工单位出钱请的真当我不知道。
更新
这里统一回答
监理单位:以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协助用户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并收取监理费用**,同时对其提供的建筑工程监理服务承担经济和技术责任。**
三控两管一协调是监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成本)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全面地组织协调。
甲方愿意加钱是甲方的事情,监理的工程控制是监理的事情。话要说清楚不要拿潜规则来说事。
拿着 3000 块工资,操老板的心。我有病啊,甲方牛逼,你直接签字就可以了。
这事情甲方同意,而且级别还不低,能够让施工方出钱请高级顾问来修改设计这可不是一般官员。
但是甲方同意这是口头上的,我连具体是谁同意我都不知道。我都不知道同意的是谁,我说这是甲方同意所以我签的字,你信吗?
同意也是分口头同意和书面同意的。
至于总监,可能是他看见专家组下来就觉得是外星人入侵地球,住院去了。搞了个委托书给我。
年轻人保护好自己,不要随随便便把自己卖了。
另外
监理不是咨询。
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更不会把你当回事。
你是监理,虽然是个两头受气的工作但是也是监理。
补充一点,我不是说他们水平有多差,这个级别的水平不会差。而是说他们手法太过粗糙,简直不忍直视。找理由麻烦你找的圆润一点,被别人一眼就识破的东西拿出来就是现眼。
中国的高校,大部分属于待业青年收容所!教学内容严重老化过时脱离实际,纯属浪费青春!实用性强的专业和课程少之又少!比如各类政治课,毛概,邓论马哲,讲的云里雾里,不如读一读毛选,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能收获更大。
政治必须要结合历史特别是经济史才能加深理解。政治就是经济的延续。
强烈推荐主席恩实践论,矛盾论,毛选特别是第五卷!当然马恩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论述和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论述也不错。
这种专家都是学到狗肚子里的人,啥都白学。
说是败类,都是夸他。
中国没有那么多技术岗位,是应该创造更多的技术岗位呢,还是应该让大家都不去念书,上职高呢?
这个问题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都不知道的专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脑子里都是一团浆糊呢?
中国吃大米的太多,大米不够了,不想办法提高大米的供应量和生产率,改让一部分人吃猪食。
这个班次的火车太少,坐车的人太多,不想办法提高车次数量,改让一部分人改为步行走几百公里。
这就是专家的思考水平,中国高级技术岗位少,是因为中国一直处于低端制造链。
所以中国人就活该每天没日没夜的在工厂车间里干活,拿着最微薄的薪水,一个人这辈子没办法也就这样过了,但是你现在连他孩子,子子孙孙前进,改变生活的希望都要掐断,你要让绝大多数世世代代当奴隶?
一辈人不行,还要下辈子,下下辈子,子子孙孙都这个命运,这他妈是人想出来的主意?
我现在支持裁掉 90% 的专家,让他们进工厂为国家做贡献,第一个就先裁掉让中国人 90% 只能上职高的这位专家,不知道他愿不愿意???????
这他妈的想出来的主意有过脑子么?
中国没那么多大学毕业,高素质的人才,有复制全球工业产品的能力?会有这么多懂数学和代码的码农?会有现在蓬勃发展的电动车行业,互联网行业,无人机行业,芯片行业?
你是想让中国人素质直接倒退回民国,都是文盲的水平,世世代代给美国当奴隶工人是吧?
还有,你不让人家上大学,你猜会不会有人想到去国外拿个野鸡大学文凭呢?会不会有一堆海外硕士呢?
到时候人家随便去泰国,菲律宾念个大学,说自己学了电子工程,你公司是要一个国内 xx 职高毕业,只教怎么拔插座的职高教育,还是聘用菲律宾野鸡大学电子工程系呢?
真正的人才觉得国内大学内卷太厉害,自己水平完全可以胜任国外大学水平,却只能在国内读技校,你觉得这些人才会不会投奔西方国家,甚至包括东欧,俄罗斯,巴西,去读个博士呢?
话说这个专家真的懂社会学么?他真的有资格叫一个专家么?
这话其实说的不对。
事实上是,中国 90% 的所谓学术教育,根本不达标,完全称不上学术教育。
现在就是 90% 的大学在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学术佃农啊…… 谁培养人才了?
当教育被视为一个工业过程时,我们可以用教育工厂模式来代表一个教育系统。
许多国家的多数学校都采用工厂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是大规模的。有大规模的原材料投入:孩子。大量低质量产品产出:受过轻微教育的毕业生。在装配线上,孩子们按照课程[1] 规定得到统一的待遇。有装配线工人:教师,他们负责组装产品:年轻人头脑中的知识。儿童大脑被视为记录适当内容的录音机[2]。
如果中专毕业,能找到的工作和大学本科一样可以朝九晚五,挣得还差不多甚至更多,哪怕需要出点力气,谁他妈读大学。
坐办公室喝茶水吹牛逼都本科起步了。
确实
专家自己上大学进体制
让别人进黑厂做大锅宫酱
什么是恶
这就是恶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我前几年还认为,中国应该像德国一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目前的职业教育院校更规范。
看似没问题。
但我天真了。
今天,我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我认识到,德国的职业教育这么发达,职业技术工人和大学毕业的白领一样有工作尊严,是具有德国的特殊性的。它高精尖的人和技术被二战战胜国美苏挖走了,就只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猛深挖。
所谓工匠精神。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它搭不上。
而世界科技领头羊,中国有希望,德国没希望。
所以,中国的阶级分流必然出现,而北欧高福利,平均权的社会结构,最近一百年不可能在我们土地实现。
所以往后几十年,职业技术学校还是那个样子。校企合作出现的死伤丑闻还是会继续下去。
我明白他的意思。
我招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应届生,希望他来编程写代码当码农,结果他除了最基本的 C 语言,什么都不会。倒是离散数学和密码学学得很精。
我招一个机械专业的应届生,希望他来做设计,画零件,结果他不会 solidworks。不过有限元、理论力学牛的一笔。
当然,企业给他们白发半年工资他们也很快能学会。
所以,高校保持现状也问题不大,只不过企业要花时间金钱二次培养。
再讲一个有意思的经历。我有个同学剑桥大学机械系博士,只发了一篇论文,所以找不到教职工作。我引荐了上海一家做机电设备的公司,老板亲自面试他,随手指一个零件问:“这是什么零件?” 剑桥博士不知道,老板告诉他:“这叫法兰。”
So,学术型人才和工业型人才的区别是… …
能不能不要偷换概念?
中国是不是不需要那么多学术人才?Yes
90% 乃至 99% 的大学生都当不了学术人才?Yes
那么,培养不出学术人才,不需要那么多学术人才,那就应该把 90% 全日制本科院校改成职业教育吗?Negative!
这道理好像是,你儿子当不了爱因斯坦的,你女儿当不了居里夫人,所以你家儿女就得去接受职业教育???他们以后注定当不了科研人员,难道就不能接受学术型教育吗?
这里面的差别有多大呢?
比如同样是机械原理,学术型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同样学完基础概念后:
本科老师会说:好,同学们,周期性波动与非周期性波动分别用什么平衡?或者我们来算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几何尺寸。
职业教育则是:好同学们,这里有台丰田凯美瑞变速箱坏了,大家来修吧。这台机床该怎么车个齿轮。
虽然,学术教育里那堆乱七八糟的计算并没有任何蛋用,但和职业教育里这种_心中唯有进厂_的氛围,在眼界和思维方式上是天差地别的!
我国需要一个职业教育体系,也需要让很多的本科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但是直接改成统统是职业教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难道读个机械本科就不用进厂了吗?让人多学点高级点的东西不行吗?非要把人的眼界局限在厂里吗?
大学应该进行的是【通识教育】,这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包括给大学生建立对职业选择和自身的职业追求的理解。至于更加专业化的职业训练,甚至学术性的训练,都是研究生博士生期间的更高等教育所做的事情,即根据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逐渐建立起的对职业需求理解的基础上,自行选择的后续教育过程。
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前夕的迷茫不是毫无来由的,如果有足够的职业规划训练和指导,大学生们就不需要去过度参考前人的经验(当然要参考,但是很显然没必要过度,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而根据自己独特的个人需求,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作为一个身在生化环材劝退行业的从业人员,深知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如果有足够的职业规划指导,哪会有那么多人无脑入坑最后发现走错了路要被劝退呢?最重要的是让这些大学生在面对天坑行业的时候,有自我判断和做出选择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么知道真相后觉得承受不了而趁早果断转身离开,不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要么不管结果如何都想去尝试,那么无论走通了还是没走通都不会有遗憾。如果不给他们指导,让他们无知懵懂随大流无法做出自己独立的选择,到头来大概率是浪费所有人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
写在最后:最近在看一本书叫 Marva Collins’ Way,中文翻译版本的名字叫《马文 · 柯林斯的教育之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看看,有能力的朋友也可以尝试阅读英文原版。其中关于教育的许多真知灼见,读起来实在是有种【相见恨晚】(我知道这个词用法不对,知道意思就可以了)的感觉。
这本书中描述到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面临的巨大问题,原文是这么说的:“…schools were concerned with everything but teaching…”,翻译过来意思就是 “学校除了教育啥都管”。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的学校甚至是我们的家长有多少以及是不是真的在关心我们的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应试的,鸡娃的,数不胜数。可是这真的是为了孩子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吗?我没有孩子,所以我不知道,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其实,很大程度上,现在的教育,就业岗位也没解决,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没能开发,从而自己创造出新的职业品种。
教育的最大目的是唤醒内心的求知欲,帮助人成为他本该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统一管理,一刀切,大家复制成统一的模样,这样批量成产让人不是才也不是人。
还有我们的科技技术上不去,往上没有创新性人才,科技进入一个瓶颈期,没有创造出更多的蛋糕给毕业的人提供岗位,这就导致严重的内卷,什么研究生才是现在入职的最低标准。
在工厂,其实大家都知道,很辛苦,精神身体的双重压榨,同时钱还很少,所以大家宁愿去跑外卖,也不去工厂,做这些应用型人才。如果说,国家百分之 90 的人,都往应用型人才上面,照这样的培养,会培养出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人,还是说,会培养出适应机器的人,这就是一个很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最后,文学艺术这种,其实超级有作用的方面,在岗位提供的很少的现实情况下,大家都很难去追求创作好的作品,这就导致思想深度,精神生活很贫瘠。你看娱乐圈,文艺圈是个什么鸟样子?
其实教育这个东西跟心理学哲学是分不开的,但是当今的教育,有几个思想是深入人的心理而制定的一些教育规则,一些行为方式?其实没有,大部分的应试教育是违背人的天性的,扼杀人的创造力的,所以这是最根本的,总是觉得外行指导内行。
很需要一些心理教育专家,对教育的改革,其实最好的教育是通识教育,也是西方的现在比较最求的教育,我们在这方面落后不少,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的局面。
教育的目的本身并不是功利的,而是所培养的人才创造了功利的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把人当作功利教育,那么得到的也是功利人。
社会上的哪一个伟大的发明,推动科学进步的神人是功利人呢?哪个不是成就自己的,而后带动全人类进步的呢?他们是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后做到极致,完善自我,而顺便带动世界进步的吧?
没有人发明的东西是,你发明一个东西,我奖励什么给你,是这样的吗?
并不是的,当我们把教育当作功利,那就会导致我们蛋糕越老越小,人越来越卷,因为蛋糕是人才做出的来的,而不是的功利人去抢来的。
典型的 “月经” 问题,熊丙奇至少扯了十年蛋了,媒体至少扯了二十年蛋了,估计还得空中楼阁瞎几把扯下去。都知道根本原因是扩招,是大学生数量增长速度是优质岗位增长速度的十倍,这从根子上就是个无解的问题,还搁哪儿叭叭。
不扩招更不行,吃瓜群众骂得更狠,中考分流都能被骂死,反正怎么做都得骂,锅,就是用来骂的,这就是现实。
大学最缺什么?职业教育,但是这个职业教育并不是指技能。因为大学老师身份构成注定教不了技能,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会个屁的技能?大学专业构成也注定大多数专业和技能没有关系,大量人文社科基础学科有个屁的技能?
因为上述原因,导致,作为大学生必须认识到:老师只能教你理论知识,和工作相关的技能只能靠自学。95% 的大学生,没机会成为学术性人才,只能成为技能型人才。大学不代表培养学术性人才。
这里谈几点个人对大学教育的理解。
一、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大学里的绝大多数专业和职业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划不了等号的。就算大学可以教技能也没办法因材施教,谁也不知道你将来干什么具体工作,专业只有几百个,但工种有几千个几万个。
其次,所以大学只能培养学习能力和基本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因为绝大部分人都不会一辈子只做一种工作,大部分人会换好几次,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让你面对很多工作都游刃有余。就像大部分工科都开设 C 语言和 JAVA,这就为将来做码农打下基础,至于编程能力,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的老师也给不了你,只能给予引导。
讲一个段子。某单位招聘园艺人员,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园艺学研究生,一个是郊区的老农民。研究生简历光鲜亮丽,理论知识对答如流,笔试什么的都没问题,可是一到实操就露馅了。问他给果树喷农药拢共分几步并且演示,研究生当场懵逼,老农民对答如流,边演示边讲解,什么收腹是勒紧小肚,提臀是要把药箱卡住,斜视是要看清果树,这边加压,这边喷雾…… 就这样,那研究生还要年薪 15 万,老农民 5 万就乐开花了。
然后这位研究生同学开始想 “学校里学的东西工作用不上,工作用的东西完全没学过”?是中国教育的锅吗?这位研究生是不懂喷药,但是就说明学校教的没用吗?当遇到土壤分析、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贮藏加工等问题时,学校教的还没用吗?
大学所学的所教的到底有没有用呢?肯定有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很多学校在教材选择、上课方式、教授内容上还需要改进,但是这些不足根本不能说明大学所学知识没用。
你要是学的文社科类专业,“学校里学的东西工作用不上,工作用的东西完全没学过” 太正常不过,因为专业特征就决定不可能教授你什么实际技能,只能给你专业性的知识和提升你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总结能力,而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哪个大学也不能教给你,这种情况下再说大学知识无用就属于无理取闹了。
你要说学的理工类专业,那就复杂了,大学教授的是知识而不是技能,哈工大焊接院士焊接技术比普通的焊接工人差远了,他只能教给你知识,技能主要靠自学,三本到北大皆如此,这是北京大学和北方汽修的本质区别。那些实用的能养活自己、养家糊口的技能和本领,和老师和学校都关系都不大,老师也不一定擅长能直接用于工作的技能,你让软件工程老师教你熟练写代码? 你让长江学者教你焊电路板? 你让计算机老师教你熟练掌握 EXCEL 、PPT? 这些技能主要只能靠你自己。当然你可以请老师进行专业性指导,比如上面说的哈工大焊接院士虽然焊接技术不行,但是能给你最尖端的理论和知识的指导,这可比焊接技术的价值大太多了。
毕竟大学不是培训班,老师也不是培训老师。甚至大部分老师连师傅都算不上,他只告诉你门在哪儿,有的领都不会领,就靠你自己走进去,愿意走就努力,不愿意走拉到,没人在乎你的死活,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关别人啥事?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发挥主动性了,那些抱怨大学学的没用的,试问有几次请教过老师?去图书馆查过几次资料?
那大学和培训班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培训班出来是可以掌握一些实用技能,但是你只能处在行业低端,比如操作工,低级码农,如果再进一步做项目管理生产现场管理,或者做工程师,高级一点的程序员,架构师,你就发现没读大学还真不行,你会发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结构这些课程越来越有用。
二、大学不但缺技能教育,更缺职业基本知识(对职业基本理解)的教育。遗憾的是,这两者都无法改变。
很多人会认为大学教育课程设置落后,不实用,老师消极怠工,当然是有道理的,但都有极其深刻的背景,很长时间内没法改变。比如大学本科教育就是通识教育为主,理论基础为主,技能型教育属于高职范畴,大学生需要自学。比如高校教师的任务是科研学术,而不是给学生上课,考核标准也是发多少文章,教学质量没法 KPI,你说老师怎么上心?不能把板子全打在教师身上,制度是 “罪魁祸首”。
这个就不多谈了,我的看法是当代大学教育最缺 “职业基本知识教育”。职业教育概念这个范围非常广,比如认识专业、职业、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比如怎么快速调整心态融入集体,比如怎么提升找工作的效率等等,比如怎么了解企业组织内部的运作和衔接,而不是技能什么的,那太狭隘了。
我也发现很多问题就是缺乏职业教育造成的,比如 “学计算机只能等着 35 岁被裁员吗?”“学会计能进银行吗”“学什么能进华为”…… 等等,不胜枚举。这就是中国大学缺乏职业教育的结果,导致大部分人不明白专业、行业、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不明白一个专业可以做很多种职业,去很多个行业,很多专业也可以做同一个职业,去同一个行业。
比如 “学计算机只能等着 35 岁被裁员吗?” 这个问题,就是典型是职业教育缺乏的结果,导致出现 “计算机=互联网=程序员=35 岁被裁员” 这样的可笑认知。容易被裁员的是民营 IT(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学计算机又不是只能去民营公司做程序员,你也可以考公务员、事业编,去国企,考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是不是嫌收入低了?那就没办法了,高收入必然伴随着不稳定。
关于专业和职业、岗位,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稍微有点社会常识的,都会知道以下情况很常见。
当领导的,尤其是大领导,理工专业背景的非常多,学政治学行政学的反而很少。
富豪,学经管类专业的很少,非经管类专业的非常多,有的还和生意二字八竿子打不着。
作家,理科生非常多,尤其是学医的,但学汉语言文学的反而很少。
做公务员、柜员和管理的,各种专业都有,而不只是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管理、金融学和 XX 管理学。
……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这些岗位属于泛管理岗位,本来就没有对应的专业,核心原因是他们具备了某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可以远远超越专业带来的局限。但技术类职业,医生、教师、工程师、建筑师等职业就需要对应的专业了,起码不会脱离某个领域,比如程序员,虽然不一定都是学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的,但基本上都是学理工科的在做。但对应不代表丁是丁卯是卯,相近专业也是可以的,比如仪器科学与工程和自动化就挺接近的,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也没天上地下的区别。
为什么具备了某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就可以远远超越专业带来的局限?
这就要从读大学的目的和专业选择的关系说起。
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找一份好工作,尽可能挣多一点钱,没错,是这样,但是这不是根本目的,如果只是仅仅为了这个目的,高中毕业去学一门实用性技术,或者去学着做生意,只要你够努力,智商在线,就这个目的来看不一定比读大学差。
读大学的目的除了就业以外,更是通过大学树立一种良性思维,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这就是大学和培训学校的本质区别。肯定会有人说老杨你跟我俩扯犊子呢,装啥逼啊,你整这么多花里胡哨云山雾罩的最终不还是挣钱吗。是啊,但是有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你只有具备了一种良性思维能力,才可能走的更高更远,才有可能挣更多的钱,否则在任何行业内都处在最底层,做最苦最累的搬砖活。当然这个搬砖不是指体力劳动,而是指最基层的,非常容易被替代的工作,比如柜员,比如写入门级的代码。
我想还是有人不明白我到底想说什么,我想说的是学习某个专业并不只是学习技能,更是学习内在规律和锻炼思维方式。技能有行业壁垒,隔行如隔山,但思维方式是通用的,无界限的。
思考能力比专业更重要。
还是举例说明吧,比如外语专业,很多人以为就是学习听说读写翻译等等,当然肯定要学,但是如果只学这些那和新东方、环球雅思、英孚教育的外语培训有什么区别?外语专业学的更多是语言、文字、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起虚心、包容、换位思考、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够具有更开阔更有远见的视野,这种能力会让你的个人气质和行为习惯更加独立、理性、科学,这种能力的获取对人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可能让你马上挣大钱的,但这种积极性的影响可以贯穿整个人生,极大提升你的人生高度。
这就是为什么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有非常多的人去了银行、四大、互联网等看起来和外语没啥关系的行业。越是优秀的用人单位,越看重毕业生表现出来的潜质和思维方式,专业背景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再比如法学专业也有很多人做了审计,是因为法学专业能够带给你极度敏感并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思维方式。
大学的专业,除了和职业选择有关系,更重要的是会锻炼、规范和影响思维方式,所以与其纠结专业,不如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我也非常担心有些人还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哦,专业不重要,随便读吧,反正思维方式最重要,那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以上扯的有点远了,那么为什么大学如此缺乏职业知识教育?
因为没条件。大学老师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生,几乎没接触过社会,怎么给学生这方面的教育?
请社会的人,可以,比如资深 HR。但是那么多行业,总不能每个行业都请一个资深 HR 吧,费用很贵,人家也不一定愿意来。
请一个资深 HR 不就行了吗?资深 HR 只能介绍一些求职经验,业务流程,但每个行业和公司差别程度很大,只能是隔靴搔痒。
求人不如求己,这种事情,目前只能靠自己平时多了解多思考,好在网上此类信息已经够充分,只要有心,就会有成长。
是的
当然是这样
像一些技能型的 985 高校啊,应该降级
改成职业技术学校
科研型的高校,光 985 都已经有些过剩了
像基础数学,我看就北大,复旦这两个,外加清华,科大搞搞就行了
其他高校可以大面积取缔基础数学专业
尤其不应该设立基础数学系,有些学校把数学搞成一个数学院,然后基础数学搞成一个系
这是对学生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基础数学不需要那么多普通人来搞
就像国外的 mcgill,mcgill 几年能毕业一个 honored math major 的就不错了
大部分学生学统计去,因为统计相对容易就业
国内 985 也应该照此执行,就保留几所特别好的高校,搞基础学科的研究
然后其他 985 的基础学科,不要单独设系,比如数学可以跟统计放一起,做成统计与数学系,mcgill 就这么干的
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应该允许他们自由转校,转系
同样,对于好的大学,也应该允许那些读得不好的学生,转到其他学校去
国外这种转校就很自由,随时可以申请,每年都有人转入也有人转出
国内高校也应该照此办理,反正都是教育部的嫡系
像美国高校,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啊,怎么办?
关闭某些系啊,比如物理系,上次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好几所美国大学就关闭了物理系
理论物理跟基础数学也是一个毛病
不需要那么多普通人来搞
从这一点上说,90% 高校搞职业教育,没毛病
如果从最终就业人口看,90% 比例都太低了,应该是 99%
1% 的人最终走向科研岗,都有些过剩了
真正能留校任教的,哪有 1%
**原文:**90% of China’s universities should carry 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and applied talents. China does not need so many academic talents.
**翻译:**享清福的人太多,又干活又纳税的人不够用。
先把高考公平的事情解决了再说其他的吧。
我在知乎看到一个北京人吐槽,自己高中学校很差,一本录取率才 50%。
再想起我高考时候,一个学校 3000 多考生,二本以上录取不到 300 人。一本录取率 5%都不到。
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投胎投出十几倍的差距,这还仅仅是高考这一个小小的点。
职业教育可以说是徒有虚名,中专什么情况不用我多说都清楚,混个三年然后以实习名义拉去厂里打螺丝;大专和本科没啥区别了,学习好一些的也都选择专升本,奔赴本科学历去了。
如果不把职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下猛药治重病,还是将其作为应试教育筛选机制的底层,学历鄙视链的最低端,读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就去专科混个文凭,没有好的生源,也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怎么可能有改变?哪怕把所有的大学搞职业教育也没啥用。
我也清楚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几个措施能够完成的,改变一个不合时宜的体系不仅要付出巨大成本,还要承受很大的阻力。同时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只有更高科技力的工业才能容纳更多技术人才,才能倒逼刺激职业教育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打螺丝。
但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时刻了,大学教育的冗余,每年大几百万毕业生就业难,专科作为本科学历的下级补充更难,不去改变的话,未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该何去何从?
这又不是教育的问题。
美国不带中国玩了,就业缩水,最终就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既然如此,那就要走出去,停止内卷,走出去卷,卷死英美德日。
但是可能吗?都让你们出去了,婆罗门的好日子就结束了。再也没有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根源是待遇什么轻视技能性人才,什么教育才会让人愿意当牛马?卷烟厂的一线工人职位都有 985 硕士去卷这是为什么。
切实提高一线工人待遇,切实提高基层劳动者的待遇这才是中国现在最迫切的需求。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 “开会” 来解决
那这位专家,你让你家孩子进厂吗?你自己进厂当机械工程师你愿意吗?
当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学术型职业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强,大部分人干的事情都是亏钱的,极少数人能改变世界。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其不能规模太大,太大了扩出来的部分就是 “大部分人”,最后一算根本就是赔本买卖。
当前经济形势不好,人口在减少,毕业生竟然越来越多了。这种只管培养人,却不管产业有没有岗位的做法,必然不能长久。教育是花钱的而不是挣钱的(我国并没有教育产业化吧),是投资,投资完人却无法就业,这一来一去,浪费巨大。
人需要優越感。
職業教育能提供的優越感,在目前的社會中並不高級,也不牢靠,因為市場、社會隨時可能變化,變得不需要你,例如僧多粥少,又或者是科技發展把一整片細分領域都毀掉,讓你得回爐重造,然後又比不過剛畢業的年輕人。
相對的,學術教育,特別是基礎學科,以及人文學科,就可以提供各種(不是一種,是各種!)主觀唯心的優越感。功利一點可以說應用源於基礎,超功利一點可以說我就是在拯過去重應用輕基礎之弊;如果這些都不夠,還可以胸懷宇宙,壓根就看不上蠅營狗茍。這些種類的優越感,是可以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下依然維持,甚至更加牢固的,它讓你有尊嚴,然後可以想辦法把這些尊嚴變現,例如上網噴人。還能噴,就還有心氣;自己都認命了噴不了人了,那就太慘了。
與其說中國不需要那麼多學術型人才,不如說,中國不需要那麼多人才,更不如說,全世界都不需要那麼多人才,再就是地球不需要那麼多人類。關鍵是,一味以國家、社會、市場為主體來討論的話,就會偏離「以人為本」的初心。地球實在不需要那麼多人類,但我們就是已經在這裡了,還都想活得好一點,怎麼辦嘛?你沒有辦法從現實上來解決,那至少也應該提供一點幻想。說幻想太容易被貶,那就說,有現實基礎的想像、論述與求索。
發展職業教育,我是贊成的,但贊成的理由並不是社會需求,而是人心。現況是很多學生、教師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這是最嚴重的問題,如之奈何?在口頭上把學術教育踩下去?我不能說它完全沒有用,但不應該只有你幾個專家學者來說。哪一天能有一整批、一波波職業教育體系出來的人,自主、自發、自尊地和學術教育體系對噴,為自己爭取尊嚴和權利,哪怕是不切實際的虛榮也好,那才算是走了一小步。就好比阿Q噴孔乙己。魯迅沒有寫過阿Q噴孔乙己,但現實裡有過,只是現在比較少而上不了檯面。能以人為主體,讓阿Q精神和孔乙己精神在檯面上打對台,而不是反覆論證國家社會需要多少%的什麼樣的人才,這才好解決一部份的問題,優越感這一部份的問題。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阿Q和孔乙己團結起來,一起噴人。入關!
根本问题不在于大学是否进行职业教育,在于毕业生日益增长的优质就业需求同当前优质就业岗位有限之间的矛盾。
工作难找吗?不难找。很多工地缺人,很多工厂也缺人。但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是不愿意真的去搬砖,也不愿意进厂的。
难找的是 “好” 工作。比如收入水平毕竟高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比如稳定性较强的体制内工作,比如公务员,教师编等。
就算全国所有高校都开展职业教育,最后的结果依然是有很多人找不到好的工作,这个是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平衡导致的。
我们现有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吸收、容纳不了那么多高学历人才。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其实很多城市根本就没有几个真正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别说县城了,就算是很多二线城市,能给毕业生提供较高收入的企业,都不多。
一般的中小企业,根本就用不起那么多高学历毕业生,也无力提供高工资。很多企业别说硕士了,就连本科生都不需要。
所以最后就出现了清北毕业生去杭州街道,清北毕业生去深圳中小学,985 毕业生考二线城市教师编的景象。因为根本就没有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每年几百万人考教师资格证?是他们真的那么热爱教育事业吗?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啊。进厂打工,或者做个公司文员,一个月三四千块钱,累还不说,关键是不稳定,朝不保夕,没有归属感,那为什么不考个编进入体制内呢,虽然收入可能同样不高,但至少心里踏实啊。
结论:如果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高等教育继续按现在这个速度招生,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感觉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官方叙事总是把人当作耗材或者牲畜来聊,牛少了多养点牛,鸡少了多养点鸡。大部分人不是心甘情愿为了国家需求活着的,而是为了个人尊严活着的。什么职业没尊严,就没人去干。
听到了个笑话。我们的大学能产出过剩的学术人才。现在不少大学其实就是个挂着本科名头的职业学校,甚至就技能教学来说,连大点的机构都不如。
学术型人才过盛,可算了吧。
我们要真有那么多,理论学术人才,这个民族做梦都能笑醒。
现在下大功夫培养,都没有那么多可造的。有的学校甚至连个王者荣耀高段位都培养不出来,还整人才培养就是个笑话。
还要把学生赶到职业教育的大军里就是胡扯。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是没错,但怎么教育是个问题。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大学老师,本身就是职场就业的 loser,没办法了靠着文凭和一点技能去大学领一份干薪。你让我们去搞职业教育,能搞的好嘛?
那么要是找职场人来呢?
照样扯淡,真正有本事的职场人忙着赚钱,谁有功夫来这儿给你扯淡。找来的不是成功学大师就是职场 pua 高手,教的都是办公室擦桌子,扶扫把的鸡汤,真正吃饭的技能他们都不一定会。这玩意能有用就怪了。
那要是强制进厂实习呢?这招忽悠一下大中专的小孩还行,你在本科这么干,能把你校长给你砸了。
你没有那么多高质量的岗位,就去搞岗位的事情。毕竟高考能上本科的,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学习能力和有学习意愿的,这波人再怎么用也不能让他们进厂子打螺丝,或者出来做最低端的 sales。
一天天的不想着让学生多学点真东西,或者制造让他们学以致用的岗位,净想着把学生质量搞低了算怎么回事。再说了,现在学生的质量已经很低了,不少本科生毕业了,是真的啥也不会。
要我说,要是本科生在大学里面真把一项课程搞明白了,那就不愁找工作。比如,这年头你拿四年时间把一门外语学个七七八八,都够你就业了。
根据《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 266.87 万人,比上年增加 10.20 万人,增长 3.97%;专任教师 183.30 万人,比上年增加 9.28 万人,增长 5.34%。普通高校生师比 [21] 为 18.37:1,其中,本科院校 17.51:1,高职(专科)院校 20.28: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 3.25 万人,比上年减少 3613 人;专任教师 1.90 万人,比上年减少 1690 人。
2020 年统计中国人口大约在 14.02 亿,高等学校作为接纳学术型人才最多的去处之一,教师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在千分之 1.3
与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相比,2018 年在校 faculty 总数约为 154 万人,其中全职 83 万,兼职 71 万
但是 2020 年统计美国人口只有大约 3.3 亿,这么算下来教师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在千分之 4.8
也许,「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这个观点站不住脚,关键还是在于让毕业生的出路能够变得更宽广、更实际
病因
脑瘫的高危因素主要发生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等一项或多项因素的新生儿,其中部分可能发展为脑瘫。
临床表现
1. 临床分型
(1)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
(2)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震颤等。
(3)强直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呈齿轮、铅管样持续性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
(5)肌张力低下型。
(6)混合型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2. 按瘫痪部位分型
**(1)单瘫**单个肢体受累。
(2)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3)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4)偏瘫半侧肢体受累。
(5)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诊断
1. 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 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 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5.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治疗
当前对于脑瘫儿脑损伤早期康复筛查和干预己经有了一些深入的研究,脑瘫高危儿的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是减轻患儿伤残,提高患儿生存质量重要的主要预防措施。在干预中,要从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个角度进行教育策略的分析和讨论,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且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探讨,比如游戏是婴儿的本能,是生命运动的一种形式,训练时可以利用玩具、家中常用的物品或自制的玩具,创造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以及予以食物、玩具和家务活动等的刺激。让小儿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使孩子变得敏捷、适应能力强。
可采用中医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行肌肉内 BTXA 注射,可为痉挛性 CP 患儿的康复训练提供有利条件。
我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
首先我自己是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的,这个专业既不生物,也不医学,稍微有点工程吧 – 于是我毕业就出来做工程师了。
当然这个工程师做的也是二把刀,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内存条都不会插,把主板给烧了。电烙铁不会用,把客户的接线板给烫了。
反正我工作的这十几年,大学教的一点没用上。编程不会编,电路不会设计,动物实验不知所以然,医学工程学更是云里雾里。
我后来又转行,做健康营养。这个过程我是自学考证的,既考了中国的,也考了美国的。
中国健康管理师的教材,和营养师的教材,内容非常全面,知识体系非常严谨。但是说实话,实用性不足,还是按照培养” 学术型人才 “的模式在做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好处是,真的背下来,真的学通了,基础比较好,比较牢固。 我们的思路是:你先背下来,概念要记住。
-- 是以知识为导向的。
反之美国运动委员会(ACE)的 SNC(运动营养咨询师)和 HC(健康教练),这些课程和教材就非常的实用,就是告诉你,作为一个从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要有什么套路,怎么接待客户,怎么和客户沟通。
-- 是以职业为导向的。
我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因为美国那一套,知识体系不完备,很多都没涉及到。而且,我是小粉红,我是共产主义者(虽然没入党)。情感让我不能说中国的不好。
我坚信我们中国一定会比美国做的更好。因为基础打好了,实践这块,只要有人带,自己实践里去总结学习,很快就能上手、出师的。
我做工程师也是从四处捅娄子到独当一面,最后支持全球的工程师的。
可以学一学德国的经验,具体的细节我就不吹了,反正我去爱尔兰根西门子总部学习的时候,看到产线上很多小毛孩子。和我对接工作的同事,也是类似技校出来的。
再回到我现在从事的行业:营养健康。
相关专业的的确是有一些优势的,相比较那些半路出家的人,比如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全面。
但是到具体的服务客户的工作,比如减肥指导,这个就不明显了。因为工作实际上是需要综合素质的,生活阅历啊,待人接物的心态和技巧,甚至一些人际沟通的方法,都是大学里面教不来的。这部分就是需要师傅带徒弟一样去教,还要有实习的机会,还要 “学徒” 自己去总结,提升。
非相关专业的和相关专业的区别就在于:非相关专业的,你要先通过考证学习来补基础知识的短板。然后大家就都在一条起跑线了。
职业教育重要吗?重要。但是不应该在大学里面教,应该在 “绿林大侠” 里面教。“平地扣饼,对面拿贼”,真得解决人家的问题,客户满意了,给你付费了,这职业才算合格,这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现在大学老师和教授具备这方面能力都很少,你让他怎么进行 “职业教育”?只能传授知识,能好好的传授知识就不错了!
(我认真读了专家的建议,我觉得说的不错,挺中肯的,不知道喷的人看完了吗?。)
而且,我并不认可人才需求不足这个话题,就以营养健康为例:每个人都需要营养健康吧?要减肥的人太多了吧?现在减肥有需求吗?有人才需求吗?大部分人都是吃产品,吃代餐,吃减肥药吧?真正花钱请人帮你减肥的,还是少数。
这是一个大市场,大需求。现在没有,是因为能这样做的人不多,大家没能力给客户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你没这个能力,客户自然不愿意付钱给你。所以从业者只能靠卖代餐什么的来忽悠;只能靠低碳之类的简单粗暴的,不需要从业者素质的来操作;只能搭配针灸、汗蒸等附加服务来暗度陈仓。
如果大家都是具备真材实料的营养师、健康管理师,那纯粹靠智力的市场就起来了啊!告诉你怎么安排一日三餐,怎么样才能做到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客户自己也舒坦,也能解决问题,需求不就起来了吗?
关键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不对。人才多了,工作自然就创造出来了。我们可以把营养健康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一下啊,输出出去啊,美国那么多胖子,每个人隔着大洋配一个中医(举个例子啊,也可以叫功夫)健康管理师,一方面赚了他们的刀,反手文化意识还输出出去:汉堡不健康,驴肉火烧才是正宗的健康食品。你说美不美?
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多了,学术型人才排老几。
专家说,那个专家?熊柄奇?各国是 90% 青年接受职业教育,10% 往学术发展,那我得问了,各国那么大一层本科和研究生,都被划分到职业教育里去了么?还是说,其在大学里接受的就是职业教育?他写的一些东西,水平不如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有什么资格称为专家。倒是,上头有那么一个团体,大概水平都差不多,调动了国家教育改革和升级方向,所以,就成了现在这个鸟样了。
他说美国也才 10% 搞学术,那全球 40% 的高端人才都去了哪国?这 40% 占美国本土学生多大比例?那种旧时代的网文专家气息扑面而来,他想说什么,只引用对自已有利的数据,其它的,直接就不谈了。
靠拍高校部分利益团体的马屁出名的人,记忆没出错的话,和这货在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时,他选鼓吹手,我说在自主招生没有严格制度可与高考相比时,就全面展开,就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结果他说要相信教授们的职业操守,这个,别人和你谈制度,你来谈道德。有什么意思呢?好了,咱不是专家,他是,展开第二年,光北京处理自主招生的负责人就十多个。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是什么组织,你说他是 NGO,他说是智库,说是民间非营,可他推产品和项目。然后一堆 “教育学者” 在里面,这个教育学者是什么称号,不知道。再细看,额,企业管理专业博士。我想说的是,咱能不骂方舟子么?他是嘴大什么都说,但他起家还是在自已专业领域嘛。比他不要脸的人,这不就大把嘛。教育还是个专业性强的学科,不是说,我有高学历,在高校当教师,那就一律先来个教育专家,或都称教育学者。这么好混的么?我乍没见有人冒充个数学专家,自动化专家。但凡敢这么称自己的人,你一看就学和从业经历,哦,还是本领域内的。现在嘛,大学里教英语的,教美术的,教企业管理的,都说自己是教育专家。这是没给观众讲清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外语专家和美术专家,你不能把中间那坨划掉,组合成了教育专家。专门有个学科是教育学,你要这么乱称呼,那在高校教授教育学的,咱们叫教教育专家?或者教教育学者?不然别人没了,这专业被吞掉了。能上课的都是教育专家呗,和你搞教育学研究的有什么关系?
你看这不是浪费经费么是吧,但凡有个博士,能谈中国教育,那就是教育专家,费那力开设什么教育学,真是的。但凡你们要有那么点开设专业的自信,也清理一下门户,现在教育专家,别人都不在你门内进修了,以后别人要自称教育学者,你都不好纠正了。别到时观众一脸震惊,啊,还有教育学这个学科?
好了,说回主题,咱们中国你按每年 1 千万高考学子算,不是留 10% 么,那这不简单了么,先按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省留三个高校,每年招生名额 1 万。完事,打完收工。国家部委直属给你留 6 个,也差不多了。
别问我,其它人都入了职校,以后做什么,我个人估计熊专家,已经连乌克兰重建和美国基建法案都谈好了,咱们几亿工人有的是地方去打工,不够的还有几亿农民工。可能给长城贴磁砖,给珠峰修升降机,给台湾加盖子都在计划中,至于本科生的工作,你看专家都讲了,本科生的工作,中职院校的提升下教学质量就能做。要本科生搞什么,又不能搞科研。或者可以叫大龄中专生嘛,直接读七年嘛,哦医学生还不行,那就读九年嘛,叫你超龄医专生就行了嘛。就是玩嘛,关键别人说的话,部里是真听,你不听教育专家的可还行?
专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工具人。
国家才是目的,而人只是手段。
如果我们 “需要” 专科“人才”,在“市场经济” 下就应该有足够的薪酬吸引学生进入该行业;如果没有,需要,人才,市场经济起码有一个是假的。
要么实际并没有这个需求,岗位并没有那么多;
要么他们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廉价劳动力;
要么国内缺乏自由市场,还想通过政策强迫人员流动。
这也是我反对绝大多数人认同的 “中国缺乏材料人才” 的缘故。
话是这么说没错。
但是,只要对成功的定义如果不能从单一走向多元,
只要一天不改善工人待遇,一天不提高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
不给予他们应当承认的国家角色所配套的信息曝光度,
就不可能有学生自愿的去进行职业教育。
即便我们现在再缺技术型人才,这一现状也不会改变。
前段时间在双减的时候,将走职业教育和走高等教育两条路进行了硬性五五分流的手段,
这种手段只能将成绩不那么好的学生被动分流到职业教育去。
我很难想象既然我们现在缺少这样的人才,分流过去的人还是按照成绩筛选下来的排名靠后的人,
他们要怎么样承担国家栋梁的责任!
在中国,中产精英阶级掌握了太多的信息话语权,
以至于我们看得见太多 996 的人来发言,而至于底层蓝领的生活,
却很少暴露在我们的眼前。
![](data:image/svg+xml;utf8,)
从薪水上来看,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平均薪资要比起一般的本科低了大概 20%。
更不要说在社会上鲜有的话语权,以及相对于白领来说更为差的工作环境,
以及更不健全的工作保障了,再加上社会上的歧视链又把职业工人放在了技术底端,
就现在这个情况,我敢打包票,即便中国再缺少技术工人,
也几乎不会有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自愿送到职高院校去进行培养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上大学,
配合上之前一时间大学的政策性扩招,就导致了教育体制和产业体制之间的供需不平衡,
于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卷潮就出现了。
本来应该从事 A 行业(本科起步)的人只需要 30 个,
但是你大学培养了 100 个本科生,那么这时候剩下来的 70 个人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恰好你又发现 B 行业需要 100 个人,
然而职高院校告诉你,我们只培养了 30 个人。
这时候矛盾就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对于那七十个人来说,在中国学历歧视链:
“Top2——华五人——中九——末流 985——211——双一流——双非——大专”
的歧视链作用下,这些人即便没有工作,你喊他去学大专,那边需要你,
你觉得这现实吗?
这不现实,他们为了保留本科生的骄傲,可能会考虑去做公务员或者读研。
假设 70 个人里面 30 个去公务员,40 个去考研,
公务员和考研两边录取的人数加起来有多少个呢?
大概 13 个(3/30,4/40,考虑到公务员现在可能比起考研还要卷一些,有大量的社会人士也会参与进来)吧,最后 70 个人里面还剩下 57 个人,念完大学觉得自己无处安放。
于是第二年,
这 57 个人又加上了次年毕业的 70 个人,一共 127 人,但是萝卜坑就那么点,
怎么办?
经过惨烈的竞争,第二年剩下来了 114 个人…
他们将会带上第三年新来的 70 个人一起抢占那些萝卜坑。
这便称之为卷,
而与此同时另一侧,那边年年都缺人啊,年年都没人啊,
又喊需要又不改善待遇,再加上社会里面天然的歧视和地位低,
年轻人用脚投票也宁愿去卷而不愿意换到那条赛道里。
这些年年都在卷的人有错吗?
这些不愿意去职业教育的人有错吗?
萝卜占错坑,多少还是宏观结构的问题。
所以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亟需转型,双减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还远远不够,教育与产业脱轨必然会带来转型期的阵痛,
但是只要对成功的定义如果不能从单一走向多元,
只要一天不改善工人待遇,一天不提高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
不给予他们应当承认的国家角色所配套的信息曝光度,
就不可能有学生自愿的去进行职业教育。
这个型就转不过来,也更别提走什么德国模式了。
僧多粥少,所以不要大家去做和尚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僧人,接受和弘扬佛法。
倒是现在种地的人少了,所以一是分流,不让进寺,二是寺里面要多教大家一些种地的技能,破除大家当了和尚就是辩经撞钟的幻想,现在当了和尚,也要春耕秋收,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讲经的。
你看美国也不是人人都是牧师,但不论做什么工作,还不是可以人人心怀上帝。
我建议以后学农还要早,年轻人早点学农,就能早点破除当和尚撞钟辩经还有饭吃的妄念。这在实际上也是把自主权还给大家嘛,谁说我们只有学佛法一条路,你完全可以选择去种地嘛。
阿弥陀佛。
我是 17 年毕业,做互联网数据分析。我在一家普通本科,大二的时候,老师讲《网络营销》,讲的是网页 banner 之类的,而那个时候,程序化 app 广告已经很成熟,而我老师连 CPA CPM(手机广告的计价方式)都不讲也不懂。
而去年,我接待了北京某中学的学生,他们来我公司,我给他们讲互联网,讲数据分析,还有技术同事讲大数据。
所以,中国的教育问题真的只是应用和学术的思路问题吗?
老爷们好好搞产业升级,平均分配才是正道。
终于有专家说了点大实话了!不是为了建议而建议!
熊丙奇说:“90% 的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
简直疯狂点头好吗!!!!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二战失败的朋友来说吧,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考研的目标,原因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本科院校出身不好,就一个普通二本院校,没有保研资源,校招也很不怎么样。
本着自己对新传专业的热爱,头铁的参加了两次考研,这一次以国家线一分之差,失掉调剂机会。在家里亲戚的帮助下,下周即将入职新公司,但她所做的工作内容和自己心中想要做的工作,差的有点远,基本上毫无关系。
我问了句,“为什么不找新传相关工作?”
她说,“我其实也不知道找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
让我不禁开始怀疑她考研这个决定或许也是不清醒的
其实这就是大多数大学生的状态,迷茫,不知所措,当然不排除一开始就对自己未来很有规划的同学。
可能你会问,“大学没有开职业规划这门课吗?”
**当然开了!!这是必修学分!!**不过是每次上课坐在下面玩手机,讲台上的老师还用着不知道多少年前的 PPT,讲已经过时的就业理念,最后期末作业就是交上一份从网络上拼拼凑凑的职业规划书。
祝贺你,你这门课已经成功修完了!!
修完这门课 = 你已经学会了怎么解决个人就业问题
只需要等待毕业,被一纸三方协议丢进社会
这位专家可以更自信点,一个事实是中国 90% 的博士都不适合做科研,看看这几年教职内卷的趋势,绝大多数专业的工业界出路几乎断绝,看看国内 top 级的清华毕业生有百分之几从事了本专业?其实,就是产业升级全面失败。
哈哈哈,你把工人的待遇提上去,自然而然的职业教育就会变得火爆
为什么现在没人愿意当工人,收入低,待遇差呗
在以前,工人可都是抢着当的,甚至不惜走关系,没有别的原因,待遇好,生活有保障呗
就是现在,在效益好的国企当工人,还不是抢着去
所以,现在不是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学术人才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都抢着当学术型人才?
在 1998 年教育改革之前,中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是有着严格的层次关系的:
第一类,清华北大等正规大学,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力;
第二类,专业教育类大学,也就是以前的大专,培养专门方向的实用型人力,相当于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
第三类,职业教育高中,相当于中专,培养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实操人力,相当于企业的中坚技术人员;
第四类,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基本技术工人和不需要太多能力的基础职业。
但是,在教育产业化改革后,这个教育层次体系崩溃,各地的公办学校均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职业技校更是彻底交给民营。由于评选大学仅考虑硬件条件,因此大批的 “大学” 实际上距离北清复等专业大学差距甚远,毕业的 “大学生” 不仅不具备北清复等毕业生的学术能力,甚至因为缺乏实践导致就业技能也严重不足,这一点想必各位 HR 深有感触。
邯郸学步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赵国人的优雅走姿没有学会,反而忘了自己原来的走路习惯,不得不爬回去~
教育改革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变化呢
这位专家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路,并不是什么问题本身和普职分流,而是后面的普职合流方案。
他说的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中专,而不是大专,现实社会的用工荒也主要集中在中专层级。大专虽然在衰落,却由于大专的本科化使得大学生质量下降顶替了原本大专的岗位。
中专的现实是就算强制分流,中专毕业宁可去服务业也不会去工厂。工厂待遇低和工厂累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根本不足以支撑所在地的长期生活成本。
至于怎么做各有各的办法,这位专家提出的方案也不是继续分流,而是继续合流,但弄成自主选择的学分制。
有趣的是专家自己也说让学生自主很困难,现在所谓的高考 3+2 都出现偏科,何况这个所谓 “自主”。
人往高处走,有些岗位根本就不是待遇问题,就算比办公室待遇高他也不愿意去,有些苦除非强迫是真吃不了。他这个合流的前提还是把高中纳入到义务教育行列,假定能合流,倒是不失为一种办法。毕竟强制分流并不会真的改变用工荒现状还被骂,还不如折中到高中内部强制分流,起码主管部门还好交差。
解决问题恐怕还得在农村和内循环身上,否则中专的衰落不可避免,不管怎么调都没用,还不如普高义务化加点劳动内容。至于大学生问题,不如想想怎么拯救大专。
这是老一套的说法了,怎么现在又有人提出来了?刚听说?
法国那么多职业技术院校,也没少了诺奖得主,中国那么多院校实际都是工科院校,综合大学的比例并不高。
工厂缺八级工吗?
那也不是职业教育能教出来的。
凡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合格毕业的,你只要想就会出现你需要的人。
但是如果还想找八百一个月的人才,那早就都没有了。
我就笑了,
你把什么当作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学术性人才的标准?
985?211?除了咱自己国外认么?再别说别的野鸡排行榜了,那排行榜纯粹过家家、瞎胡闹。
文章的影响因子?
有啥学术性人才?就是一群小镇做题家而已。职业教育?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什么职业教育?
培训两天,都能干。
你要追求人生的意义?那是不存在的。
曾听过一个大学教授说;
读书是最好的工作,
听得我毛骨悚然。
我赞同这个观点。
即便是我所在的北大某理科院系,也是纯粹学术导向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不适合学术的人也不得不做学术,要么坚持不下去,要么一辈子做不喜欢的工作。
我属于前者,所以后来没读完博士出去找工作,可是找工作却处处碰壁。理论上已经该完犊子了。
后来的创业甚至财务自由,其实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当然,假设我们系有像光华管理学院那样的职业教育,或许我找工作会很顺利,但未必就能 36 岁时年轻退休。所以聊以自慰,还算是因祸得福吧。
这个问题你得问,职业教育成本高还是学术型人才成本高。
当然,这不是简单问题。你不能直接说两个谁高谁低。
职业教育中,很多领域确实成本不太高,但你要是真玩的高端一点,目标是培养出来高手,那真的成本没上线限的。
所以我们讨论平均情况。
拿挖掘机举例子,这玩意培育周期是不长,但你总得有足够的挖掘机吧,那东西就是租也不便宜吧。
但你说学术类电子领域,电脑自带,或者机房的电脑用 20 年,还特么是全校就一个机房百台电脑上万人用。就是有示波器的,也都是用 30 年,大学本科四年你能摸过一两次就算经验丰富了。
我觉得,职业培训不见得便宜,一个好的糕点师出徒得霍霍多少粮食呢?学个驾照你是不是也得考虑各位司机撞车的成本。
学术类你实在没钱,你找个老教授,一堂课 60 去掉 4 块的税,500 人群劈都没问题。
说白了,职业教育推行最大的不是社会的接纳,是因为教育设备,教育条件这些需要砸钱的部分,国家给不起。便宜了,又出不了高端职业人才,工厂更没有动力让学徒过来砸场子。
反而学术,不追求质量的话可以批量生产,成本下限奇低,你是个学校都可以开课,四年混完就是专业人士了。
说到底,还是穷,教育和军工一样,对国家来说也是奢侈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已。
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只是先赶着便宜的教育模式弄,提高理论水平便宜,提高技能水平么?还是挺麻烦的。
不过,要是企业愿意广收学徒,或者企业技术岗待遇高,那或许市场自己就把现在的教育的问题扭转过来了。
不是不需要,是培养不出来
不够激进的半吊子言论常常会不伦不类,会成为笑柄。
要我说,中国 90% 的大学和学院都应该就地解散,一个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只生产文凭,不生产人力资源的毒蛊。
大学本来就是职业教育吧… 硕士博士算是走学术路线,本科一直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呀。
这个问题,我站在经济循环角度来谈谈(以自身经历总结出的结论)
我们国家是一个大型工厂,工厂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需要国外输入,工厂产出的产品需要大量的买家,也就是需求端来消化。在工厂生产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升级技术,升级产品来,提供高性价比产品来不断蚕食海外高端市场,在此过程中我们工厂所需要的劳动力不断升级,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产业格局,产业格局决定了教育格局。
1、资源输入端
我们在亚非拉国家通过国家主导融资和企业主动出海发展,开拓海外供应链,通过内外融资直接提供拿到大量资源开采权,我们在当地修建基础设施,给当地提供一定经济发展机会,并且为国内的过剩产能和资本找到一个集中出口。在此过程中,我们国家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以工人为主,或者说能吃苦耐劳的普通农民工。一些懂外语和技术的人作为沟通和管理人才
2、国内生产端
我们国内在输入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大规模生产,最初的出口产品以初级工业品为主,由于价格低廉,符合市场经济追求的性价比准则,所以拿到一定的国际市场,积累了一定的资本。
在此基础上第一次产品升级,开始在初级工业品中增加技术含量,此时需要的劳动力开始从普通工人向机械工程师倾斜。
第二次产品升级,以 ODM 为标志,我国企业开始通过从小到大,拿到大量国外中端产品的订单,这些产品的需求国主要是欧美,例如海康威视和大华技术。此时这些企业也开启了招聘大学生的模式, 以本科生为主,硕士生为辅。对高端劳动力的需求不仅更注重学历,也注重专业,这也使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模式——大学扩招为市场提供大量高端劳动力,从而使高端劳动力价格大大下降。高端劳动力价格的下降,也大大降低了我国中端产品的研发成本。我们的产业优势,体量优势、制度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三次产品升级,以华为占据通信行业半壁江山为标志,华为的主要利润来自欧洲市场,我国从中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推进的过程中,势头猛,效果好,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下,无论是日本、欧洲、美国企业都感受到巨大压力。随着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高端劳动力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专业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教育格局。企业需要大量高性价比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这种正向经济循环中,将我国的国运天花板提高了一个相当高度。
3、需求端
我们在亚非拉进行的资本输出做了很多年,但是并不能在当地创造高端市场需求,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在国内由政府主导投资,虽然可以短期创造需求(例如现在的智能楼宇),但是这种需求不是由市场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形成的,这种市场非常不稳定。虽然可以扶持一些产业,但是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稳定的需求才能彻底活下来,而这种需求靠国内的市场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贫富差距大,消费能力不足),必须靠发达国家市场来实现。
基于多年实际操作经验和我国发展的现实需求,最终我国确定了一带一路战略。
将资本输出和产品输出做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亚非拉资源——中国生产——欧美消费 + 国内消费
在这个闭环中,我国需要大量低成本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升级,这就对教育端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需求,简单说——高学历扩招 + 专业调整。
4、竞争端
我国的发展模式,从我们的角度看,虽然有一定内部问题,但是从整体看,各行各业都在发展,部分行业快速发展,整个国家欣欣向荣。但是从被我国产品冲击的国家看,则是另一个情况。
国外的竞品厂商或者破产,或者重组,或者卖身,或者专注于更高端的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或者专注于知识产权。我们把高通逼的天天写专利,加班到 12 点,这可不是笑话,这是我见证过的。
但是高端市场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体量太小,市场体量小就会造成欧美企业和资本面对极大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欧盟各国采用的是产业链交叉,欧盟国家并不是全产业链国家,而是单一产品优势巨大,它们比较灵活可以采取将高端产品卖到中国,将中国供应商整合到他们的生产体系中,从而实现双方在摩擦中互利,维持住本国的福利体系。虽然有问题,但是撑得住。
但是对于美国、日本和韩国来说,我国这套打法就比较要命了,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专注于制造业回归和打压中国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的产业发展可以直接替代日本和韩国,也就说或者日韩加入东亚一体化,或者打断中国发展势头。
5、结论
我国的体量在这里摆着,只有产业升级才能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带动整个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甚至往低了说,让老百姓的生活稳定和谐,使国家稳定。
但是产业升级就要解决需求端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高端需求不足),需要政府大量借债开展新基建的同时,还需要确保高端产品供需关系成为一个正常的市场循环。所以我们必须在现阶段依靠发达国家的部分市场。
我们的教育是滞后的,又因为不能让装备等人,我们通常会先培养超量劳动力,再进入劳动力红利阶段。劳动力红利是我国成功经验,也是发挥我国体量优势的最佳策略。随着劳动力升级,学历贬值就是必然现象。
只不过现在面临一个历史性十字路口,随着疫情和国际形势的紧张,情况变得扑朔迷离,产业升级的步伐到底要不要缓一缓,可能是目前一个需要考虑的事情。
俄乌战争就体现了这样的矛盾心理。在教育上同样体现了矛盾心理,需要大量基础劳动力,但是又想提供足够的高端劳动力,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可能会促使专家提出更多的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都是对未来的一种假设,每种假设背后的基础逻辑无非是单一循环体 + 内外循环体 + 国进民退等种种思想的具体化。
在我看来,我们其实只有一条产业升级的生路,一条产业降级的死路,一条半计划经济的慢发展活路。不存在太多中间道路。而教育也是一样,无非是普通高校降级成职校,优质高校升级成高端人才提供方;或者双减分流;或者开始缩招。
当经济基础确定时,上层建筑能调整的空间并不太大。
职业教育这个名字建议改一下,一方面学术也是一种职业,并不对立,另一方面总有传统的职业技术学院一类印象,容易让人误解。不如改成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关系问题,而这实际也是历史上早就一直在讨论的主题如所谓的知行合一,现代一点的说法就是如何让高校与社会充分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合作。
个人认为单纯的强调实践技能的培训或理论学术的教育都不够好,毕竟最终追求的是社会整体创新发展的运作效率,需要建设一个完备的产学研生态循环圈而让相关需求人才能充分流通,信息透明,智能匹配。
有人说其实这就是要找理想主义 + 现实主义的平衡点。私以為关键是要用现代技术,降低理想现实化及先现实後仍然能再理想主义的壁垒。充分提高社会个体的选择自由度是衡量社会或一个体系进步的标准。
产学研圈可考虑以实践理论密切结合的部分投入为主体占大概 60%,实践理论相对独立的部分即纯理论,纯应用各 20%,当然这只是一种平均定性概数,随条件环境与国家需要可以调整,局部地区也可不同方向偏重。整体上,相关人才也对应培养,即兼顾理论实践的通才类型占主体,文理分科理论实践分培尽量晚点,保证更多人受到更全面教育经验。个别偏好才能的也提供配套环境机会可视情况提前专门化,如面向数理学术天才和技术实验人才的培养方式可以很早有所区别,因材施教。
关键是这三者所处机构环境能充分联系,借助现代技术如大数据等能在需要时沟通或转换。这种理念下结合现代科技,相应课堂教育从中小学都可以慢慢改革。
这方面特别是理科教育,可参考前面关于中美高校教育的对比思考讨论:
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中国教育不好?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现在一个尝试或趋势是用项目制教育代替或部分取代传统灌输式分科教育。高校如清华还有翻转课堂等讨论课形式。
北京怀柔区有个山村小学九渡河小学,在周边山村招募辅导老师,老师会什么教什么,磨豆腐、养蜜蜂、养鱼养蚕、剪纸等,那文化课怎么办?比如磨豆腐,于海龙校长要求孩子,不仅要把豆腐做出来,还要卖出去。怎么把豆腐做出来?科学课进来了,怎么把成本核算清楚?数学课进来了,怎么卖出去?语文课进来了。磨豆腐要计算黄豆和水的比例,百分数对孩子而言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学会使用仪器测量重量、体积、温度,孩子一边做豆腐,一边就全都掌握了。
这种民间教育试点一直都有,而更多制度性教育是为了平等和选拔,也方便管理,要改革阻力更大。其实很多地方也都在尝试,可以考虑:
教育现代化问题: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最合适的教育系统,如何结合现实改革实践落地,民间资本如何运用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促进辅助这种改革。
现在估计还得考虑疫情影响下如何适应优化。
以前还考虑过一种方案或脑洞,如办个学校 类似社团分配学生 各自发布团队项目招社员 感兴趣某项目的可以报 有老师答疑指导合作 一个学生报一个项目修多少学分 最后各项目答辩或比赛 互联网上发布表演 大众点评 大数据跟踪相关成员贡献数据 最后综合评价精准推荐到社会用人单位。
换句话说即,分科班级课堂 -》分项目社团。
项目多数都是综合性质 不一定非要现实应用性质 包括编百科全书这种都可以 导师提供建议调整难度保证可操作性。关键现在国家是否支持这种绕过高考大学的学校体系招生和推荐。
不过就类似改革随便说说,个人看法是这种需要配套的评价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同时改革才有效,对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的情况还很难,关键是评价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同时改怎么改能更公平高效的选拔人才。比如不再唯分数论而是大数据监测学生相关学习过程状态和成就,定出比传统分科单一分数更合理的评价标准同时防止技术作弊。类似现在银行征信改革通过大数据分析贷款人行走路径,消费场景,工作情况来给相关风险评估。同时社会用人也不会仅仅看文凭考试成绩或某些单一的面试成绩,也会和个人生活学习历史的大数据系统挂钩,这里最需要加强的就是反技术作弊降低人为操控风险。
简易,变易,不易,教育和社会随着技术发展都肯定会变革的,中国的传统精神就是应变而不是保守,国内有可能是商业机构先会做类似尝试,这种变革其实都可能是商机。类似的监测技术化场景记得黑镜有几集都相关。现代信息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等的深度有效应用是教改的关键,而非仅靠一些理念或管理制度改变。
类似现在的广告智能推送技术,用人单位也需要更高效率更精确的人才推送,教育是这种推送的基础就是不要太功利化就行,虽然学以致用但有时看似无用的会意外的有用,这个就比较考验系统智能。
近代课堂模式源于工业化批量人才的需求,共性大于个性,知识传播大于能力培养,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太适合信息时代。现在學習的难点不再像以前是知识缺乏而更多是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得出的结论往往比只从老师或书本照本宣科接受的结论更深刻。
现代教育改革也可以借鉴一些中国传统教育好的思想。如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先让学生陷于困境自己爬出来,老师开始只引导,所谓翻转式课堂可看做这种思想的一种现代形式,以学生讲讨论为主,老师主要提问启发。这种方法很早就有中国文献记载,比如先秦的数理专著《周髀算經》里有一段生动的教学过程:
昔者荣⽅问于陈⼦,⽈:“今者窃闻夫⼦之道。知⽇之⾼⼤,光之所照,⼀⽇所⾏,远近之数,⼈所望见,四极之穷,列星之宿,天地之⼴袤,夫⼦之道皆能知之。其信有之乎?”
陈⼦⽈:“然。”
荣⽅⽈:“⽅虽不省,愿夫⼦幸⽽说之。今若⽅者可教此道邪?”
陈⼦⽈:“然。此皆算术之所及。⼦之于算,⾜以知此矣。若诚累思之。”
于是荣⽅归⽽思之,数⽇不能得。复见陈⼦⽈:“⽅思之不能得,敢请问之。”
陈⼦⽈:“思之未熟。此亦望远起⾼之术,⽽⼦不能得,则⼦之于数,未能通类。是智有所不及,⽽神有所穷。夫道术,⾔约⽽⽤愽者,智类之明。问⼀类⽽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今⼦所学,算数之术,是⽤智矣,⽽尚有所难,是⼦之智类单。夫道术所以难通者,既学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习。既习矣,患其不能知。故同术相学,同事相观。此列⼠之愚智,贤不肖之所分。是故能类以合类,此贤者业精习智之质也。夫学同业⽽不能⼊神者,此不肖⽆智⽽业不能精习。是故算不能精习,吾岂以道隐⼦哉?固复熟思之。”
荣⽅复归,思之,数⽇不能得。复见陈⼦⽈:“⽅思之以精熟矣。智有所不及,⽽神有所穷,知不能得。愿终请说之。”
陈⼦⽈:“复坐,吾语汝。” 于是荣⽅复坐⽽请。陈⼦说之⽈:“夏⾄南万六千⾥,冬⾄南⼗三万五千⾥,⽇中⽴竿测影。此⼀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尺,夏⾄之⽇晷⼀尺六⼨。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正南千⾥,句⼀尺五⼨。正北千⾥,句⼀尺七⼨。⽇益表南,晷⽇益长。候句六尺,即取⽵,空径⼀⼨……
这种教学方式影响很大,中国传统讲学方式很注重启发讨论,辩论,及个性化教育,所谓 “当仁不让于师”,与近代工业化课堂式灌输教育差异很大,但因为新文化运动政治立靶子需要,及後世一些影视剧及自媒体宣传,大众对传统教育的印象总停留在私塾一类负面刻板的形式,甚至与现代一些不伦不类的商业化国学班联系起来,以为讨论辩论师生互动的课堂形式源自西方,为此以前还专门答过一题来纠正,可参考
这种传统个性及讨论的教学法改革也被教员提倡过,不过还是没完全推行开,参考
误导影响知乎上可见一斑,如下题
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之所以强调启发式而非直述式,包括很多论著风格都如此,不像近代教材明确的定义命题证明格式来叙述,受很多因素影响以后有空再说,这里只提一点中西文化的差异或许可以体现。中国文化里强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更注重同理心换位思考,因此老师教授时尽量遵循因材施教,而不给出某些概念的固定定义或明确表述,比如仁,道等等,给不同人不同问题的相应描述定义可能都不同,相关讨论见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系统的逻辑学?民众关于逻辑的掌握程度如何?汉语日常使用中是不是有很多不严谨的表达?
这种逻辑体系表现在文化交流中更具有包容性,所谓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发展。而西方文化受一神教宗教文化影响更多,强调 “己所有欲,必施于人”,自己坚持的信仰价值观是唯一正确,热衷于主动传播推广,不管别人是否适应喜欢,可以参考各地基督教传教方法,表现在国家层面就不多说了。比如
美媒称「中国应该学习西方,与新冠共存」,如何看待美媒对中国防疫的态度?
再转一些传统教育模式与理念介绍参考,或许有所启发,方式当然可以与时俱进。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办官学、私学的经验,有按行政区设置教育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的经验,有自学成才、自学考试的经验,古代还有博士制度、唐宋以后还有科举考试制度、书院制度以及推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传统,这些不仅在当时的世界上占领先地位,而且其内容和形式也多有独到之处。
教育思想丰富,如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等,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经验,如格物致知、读书进学、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等等,《学记》还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 16 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与西方教育不同,中国传统教育不是悲观型的,而是乐观型的;不是 “罪感教育”,而是 “乐感教育”;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世的,而是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而是以群体为本位的;不是需要依靠宗教信仰和祈祷,不主张离开社会和家庭,而是强调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之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即此岸即彼岸,“极高明而道中庸”;不用到上帝面前而是在自己内心中寻找美丑善恶的标准,追求首先的 “自律”,而不是 “他律”。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为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直到 “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教育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向自身而不是向外、向上,不是听上帝的召唤,亦不是等待外在的指令,重视其内在的力量,重内过于重外。
中國一些古代教育思想仍然具有現代性不妨參考借鑒,再强调一些:
1 教學相長。
礼记 · 学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通俗點即通過教別人來驗證促進自己學習。現在流行的所謂費曼教學法其實就是典型的出口轉內銷,除了費曼自己不知道,國人很多都追捧卻不知這個杜撰的人可能也是看點中國文獻瞭解到再包裝一下的,當然無論如何,因為國人不太想讀古籍了,借名人效應再宣傳一下,有益就好,不過沒有萬能法,還是要看情況。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練習,實踐是學業快樂之源,講究知行合一。
3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引導,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与主動性。參考周髀算經陳子教榮方。
4 因材施教,言傳身教。參考孔子同一問題對不同學生不同形式的講解。
5
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 能竭其力; 事君, 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具體到課堂教學方面,這裡轉部分傳統書院的講會介紹,或有啟發,以前辦過一個書館也推行過類似這種講會的主題討論班。中小學和大學如有興趣選修課或請人講座,可參考實踐,變通。与國內現在各種名為書院,國學院的機構比較一下,無論是大學還是民間,有多少是有真正大學者安心教育研究處,儀式与方法是否還有傳統求真之精神!
如何吸收借鑒傳統書院教育方法到現代教育體系中,需要進一步思考与靈活實踐,歡迎討論。個人現在打算以線上古文角為基礎,後期有機會也可能嘗試線下實踐,傳承下述傳統書院精神與前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發展出適合國情且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教育模式。
以明末刘宗周《证人社会仪》为例。讲会皆有一位司会,也就是主持人(日本至今仍保持著這个称呼)。司会宣布讲会开始以后,敲云板;云板三声之后,司赞,也就是司仪,命童子歌诗。歌诗毕,再传云板三声,主讲人才开讲。
在主讲人和听众之间,还要虚设两席,虚位以侍。干什么?一位叫秉笔者,也就是记录;此外一位是讲友。讲友是来讨论的。此外尚须 “另设一案于堂中,以待质疑者”,要专设一位质疑者。
讲友和质疑者,在讲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问,或讲毕代表听众来质疑,跟主讲人展开讨论。
这是明代的情况,起码是浙江流行的方式。王阳明在绍兴蕺山书院就是这样,他的后学便也都维持了这样的制度,且会详细写在书院的会约、会仪里。所谓会约,就是书院的规矩,告诉你讲会该怎么办,有哪些仪程、要如何进行等等。我刚刚说的制度,就见于证人书院的会约。
会约规定的,不止是讲会如何进行,还有许多。如现在办活动,门口不是也常有签到簿吗?签到簿,那时叫做会约簿。前面常有一段引言,很正式的一篇古文或駢文。我们现在也常有签到簿,但都没有引言。这引言是说明这次是什么会、有何意义、有哪些规矩、会是怎么办的等等,其实甚为重要,我们现在皆是因陋就简。
还有,大家来参加讲会,但经费谁出呢?有些书院会自己出,有些则是参加的人缴费。证人书院就说要缴费,然只需交一钱以上、三钱以下。意思是说要缴费,但不要你缴多。
讲会通常是早上七点钟到十一点。十一点结束以后,就该吃午饭了。那午餐又怎么办呢?通常是四人一桌,菜两荤两素。若讲会延续到晚上,那就荤素六色、酒数行。山长、地方官或比较尊贵的客人则 “倍之”,更丰盛些。不像今天我们这样不管饭。
講會特點:
一是讲会有高度的仪式性。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演讲,演讲前要焚香、要击云板、要歌诗。歌诗非常重要,因为儒家的教育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除了刚才说的以外,还有祭祀。每次讲会前,司会都要先到孔子像前上香。上香后才开始主持讲会。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讲会的仪式性。
其次该注意的是会约。
许多人都知道或读过《白鹿洞规约》一类文献,但那只是大的、方向性地指明。每个书院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其实还有非常多、非常细的规范,包括怎样吃饭、怎么缴费、每个月聚几次,是朔望集,还是每个月初三、初七聚会?每个聚会多少小时等等。这些规定必须非常细,否则群体生活便难以进行。
现代人讲中国古代社会,常有个误会,说西方人才有契约精神、才有社团契约;中国只讲礼,只是宗族礼法型的有机社会,不是机械的社区社团组织,没有契约精神,所以法治不彰等等。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讲这话的的先生们,从费孝通以降,都不懂中国的社、团、行、会。
古代社团规章制度,自汉魏以来就非常完备了。书院的典章制度更是细密,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其中有许多生活性的规定,包括吃饭、喝茶。例如讲会开始之前总会有来宾先到,到了以后干嘛呢?闲晃?瞎扯?当然是先喝喝茶,以后再进行正式的讲会。
传统上书院都提供茶水,甚且供饭。固然有些书院要收会费,但也有不收的。如泰州学派的王艮(心斋),讲课时就有个樵夫常来听。他叫朱恕,后来也成了有名的学者。他每天砍柴都路过王心斋的书院。有次,听了入神,以后就每天来听,饿了、渴了就在书院里吃,后来即拜王艮为师。这类例子并不少见。
这些会约、规约、规则、会仪文献很多,只是今人不甚注意而已。每个书院的特色,从精神上理论上,可能还不太能分辨出来;但只要看看这些规约,立刻就能发现每个书院都是不一样的,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教学体系。
辯論求真:与現代人的印象相反,傳統學問的師生間並非唯唯諾諾,學生不敢質疑。這更多是近代西化應試教育課堂的中國學生特點。
書院演讲时要留一个位子给质疑者。現在大學請人的講座會議基本都沒有這個傳統了。
书院精神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疑、问难、辩论之精神。这是书院的精神特点,但不是书院的创造。这是中国学术上本来有的传统,书院不过继承和发扬了它而已。那么,这个传统从哪来?从汉代的讲经来!当然先秦诸子不用说了,各家各派都在相互辩论。儒家的师弟之间也是互相辩论的,各位读《论语》《孟子》等都能看到。但汉人讲经学时,把这种辩论的精神制度化了,刚刚说演讲时规定要安排一位质疑者,就是要把这种精神用制度稳定下来。而这个制度是从汉代来的。大家都知道汉代经学有师法、有家法。看来学派的师承传统极其严格,今文家,就只讲今文家的道理,决不会跟古文家混。今文家中又有不同的师法。比如同样讲今文《尚书》,还要分是欧阳《尚书》还是夏候《尚书》呢!这让我们感觉门户森严,师法很紧。但当时在老师讲经时,会制度性地安排一个人,叫做 “都讲”。类似助教。学问也非常好,其职务就是协助主讲。各位知道“都” 字在汉字中即是主持之意。故他也负责讲,但他主要做什么呢?
我们平时讲课,学生心中都有疑问,因听讲的过程中还不是很熟悉老师的思路, 或不熟悉老师所讲的经典,所以听不明白。想问,却又担心问题是不是太幼稚了,问了以后别的同学会不会笑话我;不断的问,同学会不会嫌我烦,觉得我浪费大家的时间等等。所以就都不敢问。
针对这种现象,当时遂专设一人负责提问。“春王正月,大一统也”,老师刚解释经文为什会这样写,都讲就追问什么叫 “元”?什么叫“正月”?什么叫“大一统”?一统就一统,为什么“大” 等等,不断追问之。这就构成了汉代讲经的特点。像**《公羊传》徐彦的疏,翻开第一句 “春王正月,大一统也”,底下就可看到它连续发了十几二十问。**
这个传统在南北朝期间又扩大了。皇帝也常出来讲经,由大臣问难。汉魏南北朝有个流行的文体就叫做 “难”。难是动词,**以难倒别人为宗旨。有句成语叫 “执经问难”,就是拿着经典和老师讲:**刚刚讲错了吧?或这儿没讲清楚,没听出它是什么意思。经典中疑难的地方都要去质问,所以后来就形成难这种文体,如东方朔的《答客难》等等。难,这种论辩式的文体,是从经学中发展出来的,形成一种辩论的风气。这种风气在南北朝更是发扬光大,各位去读《昭明文选》就可以知道,“难” 也被列为一体,有很多著名的互相诘难,成为名作,一直发展到隋唐。
寫《周易正义》的孔颖达就很有趣,他年轻时去听人家讲经,执经问难,不断追问,结果让主讲者下不了台,把人家问倒了。以致主讲人竟派刺客去杀他,他躲进大臣杨玄感家里才没被杀。可见当时问难十分激烈。古人學者真的是以生命做學問,所謂古人為己,今人為人。
后来更予扩大。每年祭孔的释奠礼。祭祀(唐代的先圣是孔子,先师是颜回。有的时候还祭周公)后,典礼并没结束,还要由皇太子或者是皇帝自己主持大型的讲论,由五经博士等最有名望的儒家大师出来讲。侍讲、侍读讲毕,质疑者进而问难,再由皇太子或者皇帝主持吃一顿饭。席间,学士歌诗、作诗,最后才结束。
这是南北朝到唐代的制度。以后又扩大。自武德年间开始,光讲儒家还不行。祭孔后,把儒、道、佛三教名家全找来,举办 “三教讲论”,让三教相互攻难。这是正式的礼典,每年都要举办。不知道西方是否有各宗教公平公正辯論的會議記錄。
到了宋代,这风气当然在书院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书院会讲在制度上才会设一名质疑者,目的就是专门找你碴,用跟你相反的道理和你辩论,以追求真理。
像朱熹办白鹿洞书院时,他就请陆象山去讲。各位都知道书院是要有宗旨的,每个书院即代表一个学派或一位大师在此讲那一派的学问。朱熹办白鹿洞书院,亦是要讲明他这一路的学问。而朱熹已经和陆象山辩过了,鹅湖之会,他已非常清楚象山乃他最大的论敌。但他竟特意请象山到白鹿洞书院来讲课。象山也做了很好的准备,那天讲的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章。讲得极好,举座动容!朱熹自己也在下面听,非常感动,所以他还请象山把讲义留下来,刻在白鹿洞书院里。
朱熹自己也一样。例如岳麓书院为什么有名呢? 就是因为朱熹跑去那里跟张南轩反覆辩论,他最重要的 “中和新说” 即形成于此。什么叫“参究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人活着就有喜怒哀乐,你怎么能回到这喜怒哀乐未发的境地呢?对于此一难题,朱熹前后思想上是不一致的。所以跟张南轩反覆讨论,南轩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朱熹也有变化,两人都受益,成为理学发展史上的大事。
诸如此类故事,均可见不同思想的交锋、辩论,在书院中是十分常见的。当时禅林间也有这样的风气。因为禅宗本来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形成的,吸收了这种风气。有开讲、有小参、有大参、还有晚参。小参是随机开讲,晚参是晚上开讲。听者除了在讲堂上质疑之外,还可到住持的住处去质疑问难,这跟书院是非常类似的。
讲学的传统:
书院是要讲学的,讲会只是其中一环。山长就要讲课。这跟讲会不太一样,主要是本门内部的讲习,讲自己的学问。
学派内部也有很多争论,并不因是山长讲学,其质疑和辩论就少了。像朱子学派在南宋时期有个后学叫王柏,在 “诗经学” 上很有建树。民国初年,疑古派就经常谈到他的《诗疑》。王柏是何基的学生,何基文集三十卷,里面居然有十八卷都是跟他这学生的往复辩论,有时一件事两人来往信函辩论可达到十几通。这不是很有趣吗?
可见学派内的辩论甚是激烈。所谓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 即是靠这种有制度化保障的书院精神来发展的,不似现在仅成一句空话。
朱子后学黄东发,则常参加别的学派的辩论。这些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因为已成为风气了,有时还会发生一些趣事。如明代的湛若水,跟阳明很熟,学术宗旨比较接近,但也微有异同。他非常喜欢辩论,到了人家都怕了的地步。九十岁时到江西,阳明的学生邹东廓,正在江西吉安安福办书院,还告诫弟子说:湛老先生来了,他好论辩,你们不要与他轻启论端!其实湛若水是非常有趣的学者,在广东办书院时,门下有一百零二岁的、八十多岁的、九十多岁的,都来听课。他九十多岁了还到处和别人辩论,因为已养成习惯了。這種高齡學生現代都不多見,可見當時社會為學風氣!
书院山长大概一两个月讲一次,平常并不讲,那么平常书院的精神是什么呢?是自学!就是你自己学习。
书院有个方向,告诉学生应该遵从什么路徑,有个精神上的导引,这些都由山长提点,而其他皆靠学者自学。有时学生程度太差了(入学时因为 “有教无类” 嘛,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山长会让入门较早的学长先带他。如陆象山通常会让学生邹约去带新生学礼。平常我们都以为阳明、象山都只讲本心良知。其实不然。他们其实甚重礼学,故先带他们学礼,其后老师再教。
象山在应天山书院时,建了个讲堂,而他自己住在另一处,叫 “方丈”。每次开讲,都从方丈坐着轿子到讲堂,来时击鼓为号。学生听到鼓声就聚集了,讲毕,他坐着轿子回到方丈,学生有什么问题再到方丈去质疑问难,所以山长讲学本身也有仪式性。不然为什么要击鼓、坐轿子?
老师讲课通常会有讲义,因为他不是经常讲,讲通常是一个专题。比如说阳明在蕺山书院讲《大学》,就只讲 “万物与我同体” 这一专题。这就会有一篇讲稿叫讲义,如陆象山在白鹿洞讲 “君子喻于义,小从喻于利” 那样。讲完后,质疑问难的记录则是语录。
每次讲会都会有记录,山长在书院里与学生问答,也都有人记录,所以你去看朱熹的《语类》,非常繁复。要看这些语录你才能明白这些老师有多么了不起。因为学生随时问,问题千奇百怪,老师随时作答,仓促间既不能查考文献、也无暇思考。因当时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紧密,学生随时请教,老师也义理精熟,故能如此。
语录比较庞杂,讲义就较明确,主要是专题。其过程也不像我们现在在大学里教书这样,他们只是指点性的。像阳明讲《大学》只讲其中一句,你由此去想,整本书就能够掌握了,不必从头到尾把《大学》一章一句地串讲一遍。所謂攻其一點,舉一反三。
从头到尾串讲下去,是小学或蒙学才做的事,不是大学之道。现在大学便是从头到尾讲、一章一句串讲。
书院教学法是启发式的,辩论、启发、指点而已。山长亦不常讲,学生基本上只是自学。自己学、自己下功夫,学到某个地步,老师才给个指引或做个印证。这才是书院教学的方式。
對外宣講:中普的實踐,移風易俗,文化天下。
书院对外另有宣讲,属于社会性的讲学。有时即在书院讲,但听众不只是书院原有的师生,还有外面社会上的人士。书院,你不能把它想象成我们现在的学校,是封闭式的。不!书院在山林之中或建在城市中,虽总有个规模,但其本质是社会性的,所以它的讲学是开放的,面对整个社会。这种讲,和讲会或山长的主讲又不一样,连说话方法都不相同。像阳明就教学生说:你们讲学,都拿着个圣人去和别人讲,别人看见圣人来了,都吓得跑了;所以你要像观世音渡化老百姓一样,要跟老百姓是一样的,用一套愚夫愚妇的语言态度,人家才听得进去。其后学颜山农,讲什么是良知时,甚至会在地上打滚,说看我 “现成良知”。
这种面对社会的讲学,旨在教化,目的是要让社会风俗更为淳美。
古代书院的山长们在这方面颇有表现,有很多故事。如清代诗人施闰章(愚山)主持一个书院,有天来了两兄弟,写了状子到书院告状,要争祖产。愚山说:我这里是书院,是讲学的地方,不是衙门;你们要告状,需到衙门去。但既然来了,那我们也不妨聊聊。就让两兄弟坐下来,跟他们谈兄弟友爱之道,结果讲得这两兄弟相拥痛哭,当场就把状子烧了回家去。
这些书院的山长啊,不是只有我们现在大学教授的这点本领!我们都是概念性的术语、抽象化的学问,一般老百姓是听不懂的。但中国书院讲学至少有两套语言,一套是书院内部的,像《朱子语类》这种说理、论辩式的语言,所謂文讀。还有一种是教化世俗的,像泰州学派这些。所謂白讀。既有陽春白雪求學術,也要下里巴人接地氣。
他们为什么能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作用呢?就是因为书院面对社会公众时,有一套愚夫愚妇的语言体系,能产生非常大的作用。这是另一个特点。
此外就是随机讲学。随机讲学就更多了,也很有意思。它不像上面介绍的讲会有充分的仪式性,有规矩。例如阳明到滁州,各位都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亭旁边有个湖,还有酿泉可以制酒,晚上阳明和学生就在那边论学、唱歌、聊天,歌声震动山谷。
这类故事很多,故阳明的年谱说:“先生点化同志,多得之于登游山水间也”。此即随机讲学,通常是带着学生到山林去游玩。为什么后人常说王学有狂者气象呢?就从这方面来,有孔子 “吾与点也” 那种暮春三月歌诗的味道。
像嘉靖三年在天泉桥大会弟子,著名的 “天泉证道” 就发生在那时。有记载说当时“酒半酣,歌声渐动,久之,或投壶、或击鼓、或泛舟”。大家可以想象其气味!《朱子语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当年清华大学办国学院时,有天梁启超把学生都带到中山公园去玩,提醒学生说:我们现在办国学院,要恢复的是中国书院传统,而书院教育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师友讲习。他讲的,就是这种优游讲习的方式,可见书院这种传统对后世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现在的大学,通常下了课,老师和学生就没什么来往;同时你也不太可能带着学生出去玩,在山水之间讲学。…… 总之,呜呼!
上面介紹主要轉自龚鹏程先生的書院如何講學一文,稍加刪改評論。再引一些传统教学法参考:
古代的教学方法,在一对一方面,最突出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就是自学。
古代学校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 3 岁到 18 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 15 岁到 50 岁都在一个班上。 学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 4 到 8 小时。儿童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嬉戏。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在这几小时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儿童自己决定。因为他上完了书,要回去背。背会了,要给老师检查。什么时候背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所以是学生掌握着学习进度。当然老师也会适当干预,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一点,在私塾是共识。
古代老师面授课程,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授书。分三个小阶段。第一个阶段叫 “点书”. 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教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两头都有一个圆圈。用它戳上印泥,往书中断句的地方一盖,就是一个圆圈,表示句读。通常小圈表示逗号,大圈表示句号。也有小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圈表示这个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评点精彩会用朱笔在字旁点一个点。点书这一节,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是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 第二个阶段,叫 “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仿。我们采录的情况,一般先生是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这个 “读”,就是吟诵。
吟诵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虚字重长,不仅把每个字读得字正腔圆,而且涵义传达得很完整、很深刻,但又是感性的、艺术的。 第三个阶段,教 “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不是不讲解的。现在读经很多老师不讲解。孰不闻《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王财贵教授说教儿童不解经,那是“解经”,不是“训诂”。解经是讲义理,训诂是讲字义。字义还是要讲的。… 不仅讲解字义,也会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讲。 尤为重要的,是讲故事。朱熹的《小学》,是承前启后的著作,是后世最重要的蒙学指导典籍,其中大部分都在讲故事。 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个学习。
试想一个 3 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 8 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 3 岁的孩子也要到 6 岁以后先生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是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怎么让自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
从孔子到民国,中国所有的私塾、官学,都是一对一授课。老师从来不会面对两个以上的学生讲课。上大课只有一种情况,所谓 “会讲”,也就是讨论课。老师的授课,从来都是一对一。… 一百年前教育改革,章太炎先生反对,主要反对两点,一是 “目学变耳学”,也就是用教材、课本。要知道我们古代的学校,只有蒙馆才有教材,也就是《三字经》之类,自学馆开始,就再也没有教材了,一律读原典。——这也是真的。——用教材,从此学生不读原典,所有的学问都是听说来的,所以章先生说 “目学变耳学”。另一点,就是一对一教学变成一对众教学。这两点,都是从西方学来的。所谓教育改革,就是引进西方教育模式。
有空再更……
因为近代教育误导及影视的扭曲宣传,现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了解都是来自二手的以讹传讹或别有用心的宣传信息,而非古籍文献记载与考古出土文物互参的历史。
類似的其實現代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考慮傳承創新,比如以前設計過的簡中式婚禮
中化英語詞典
没有产业可以吸纳这么多研究生本科生就业,就只能让大伙儿去职业教育啦。
高学历拥有者们想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理智点就会用脚选一个产业的地儿。
某国的主要产业就是打螺丝,还是加班加点打螺丝,就那么点高端岗位还不咋招理工科的,
出生一般又不想打螺丝的做题家们,未来出路在哪已经很明显了。
由于我国高校仍存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未来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的高校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领域至少包括:⒈创新建设一流大学的相关政策。由于双一流政策以本为基、以研为峰,要照顾很多高等教育落后地区的学校、一些在行业领域较有影响的学校,要控制和差别化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数量,目前的名单带有明显的政策平衡的色彩,对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非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不够公平,缺乏对于学科生态系统构建的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许多非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比很多其他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水平要高很多,而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学校可能集中全校优质资源扶持个别学科,在个别学科形成等某些数量型、统计评估指标型、展示现象型、空降人才型优势,致使双一流把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水平作为基本依据的政策导向流于形式、偏离内涵实质。第二轮 “双一流” 建设学科分布也让人疑惑,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次数 30 次,占工程类学科布局 180 次的 16.7%,是现在最热门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次数 12 次的 2.5 倍,化学入选次数从 25 次降到 22 次,占基础学科布局 59 次的 37.3%,仍然是物理学入选次数从 7 次增到 8 次后的 2.75 倍。入选次数前 3 名材料、化学、生物学(入选 16 次)对应了居高不下的高校数量、学生人数和就业难度,政策的调控引导作用何以体现?我认为:以学科为基础是建设一流大学的规律之一,片面发展个别学科是不符合建设一流大学规律的。新高考招生改革采用 “院校专业组” 的方式与精英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也有冲突。大学分类分层,客观上是中国大学有序健康发展、用人单位和社会选人用人、考生择校的必然需求和必要参照物。“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对标全球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水平,努力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有必要性的,对 “双一流” 建设高校都应像先行赋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学科建设自主权一样,严格总量控制、确保总体稳定,优化调整、适当减少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数量,应尽快选择一小批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 “双一流” 建设高校,赋予一定的自主建设学科的权限,学科建设可不拘泥于一级学科,建设数量在现有基础上严格总量控制、自主确定优化。任何强势学科都是需要其他学科做支撑的,在高校学科建设的引导上,应该更多强调学科间的相互帮扶和交叉融合,尽快赋予优势建设高校学科建设自主权,允许学校拿到资源后,更加自主地确定学科,并可在相关学科间分配和共享资源。
⒉改革各种类型高等教育学校分布结构。中国 2018 年至 2020 年每年博士毕业人数 6 万多人,2020 年扩招到了 11.6 万人,2021 年扩招到了 12.58 万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士生产国,2017-2021 年清北博士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21 年清北博士毕业生人数增长明显,清华增长近 22.32%,清北博士毕业生人数合计 3563 人。中国毕业的学生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增速太快、增量太大,教学深度、质量缺乏足够的保障。虽然看起来我们国家的人口数远远大于美国乃至世界上除印度外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看似高等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实际上并非如此。美国 phd 卷死了,美国教职竞争异常内卷,一个一百名左右的大学 faculty 职位,能收到 200-300 博士 / 博后的简历,欧洲也很卷,瑞士的 phd 更是卷中之卷,而且美欧博士就业市场更开放,中国缺少自己的高端产业供博士实质性发挥,不如欧美的工业界能够高薪吸纳那些博士劳动力,相对于中国的产业发展水平、相对于台港澳新产博士的就业竞争力,中国大陆非 985 产博士的就业竞争力明显过低,几乎是绝对过剩了。现在很多大学都不愿意给正式编制,而是让博士生去做师资博士后。读博士是一种性价比可能很低的选择,既耗时费力,收益又不确定。如果不是热爱学术研究工作,为什么要选择读博?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必须有着足够强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得有强健的身体与丰满的灵魂。如果仅仅把做学术研究视为获取地位或财富的工具,而不是把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热爱的一生之事,是不可能培养出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的,也不可能真正走到学术研究前沿。选择读博士,求职的道路可能不是变宽了,而是变窄了。同时满足:985(含本硕)+双一流 a(含本硕)+学科评估 A-以上学科(不含 211、双一流 b,可含部分 B + 学科)产博士才有学术竞争力。高等教育带有公益性,博士生产事关国家竞争力、事关高等教育机构竞争力,国家财政和高等教育机构都会倾向于投入资源提升高等教育机构博士生产能力,较少考虑博士就业市场的需求量;求学者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自身素质、满足求知欲、高学历优越感等原因,都会倾向于投入时间精力资源去追求读博士,较少先考虑博士就业市场的需求量;公共机构的利益刚性、高等教育机构国家属性,使得公共机构较少考虑博士就业的跨国流动性,博士生产远超博士就业市场的需求量就会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政府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资助国外博士到国内就业上,才是花小钱获大益,事关提升国家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从供给不足高速扩张到供给过剩,高校本硕博扩招的速度远远大于社会能够吸收人才的速度,出现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高消费现象,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拟录用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人员中有多名 985 大学毕业生,硕士学位占比超 30%。研究型、教学型机构所需学历、学位人才严重供给过剩,同时又长期存在产业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应缩小研究型高等教育学校的招生规模,严格控制教学研究型高等教育学校的博士生招生规模,教学型高等教育学校应当只培养硕士生和本科生,减少以上三类高等教育学校的数量、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进行新一轮的高校改革创新,应统筹布署,建设一流大学应追求高精尖,减少学校数量、招生规模;改革各种类型高等教育学校分布结构应追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大幅度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大幅度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引导、支持普通教学型高等教育学校改制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
说得好像中国 90% 的大学生出来都会成为学术型人才
读大学的时候写的
我想我不属于学术型人才吧
未来三五十年是有大变化的时代,大部分人所谓的 “职业技能” 都会快速过时。到时候怎么办?
高校扩招 20 年了,能在成人教育里面达到全日制水平的凤毛麟角早就没有了。今后最好也不要指望成人教育。
既然扩招了,就不要再想着 70% 比例的大学生能有当年不到 1% 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了。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肯定让先上车的觉得卷,但是总体对大家都是好事。如果实在觉得卷,压缩劳动力供给的方式有的是,比如降低退休年龄,提高开始工作的年龄,都比高等教育换职业教育好。
本科毕业去蓝翔学一年也不是不可以。与其把用来高等教育的时间换成职业教育。不如先完成高等教育。趁社会上也不差这些劳动力,多上几年学,搞点通识教育没什么不好。
只要大家还有不当耗材的选择,你搞什么都没用。
抓点紧,搞大点,腻了。
就是没有实际上的人才,全是理论型的人才
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实话实说。
90% 的大学应该进行职业教育,信口雌黄。
扩招这么多年,如何缩招? 这个问题好像没法解决吧。
此专家,纸上谈兵
中国撑死了有 10 万人被称之为科学家吧,其他更多就是普通工作人员而已。所以每个大学和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在搞学术研究才是真的浪费,也是对科学的侮辱。
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论文,却发表了不少论文,这才是笑话。随便百度一下,就知道学术掮客有多少。
该搞学术搞学术,该搞教学就搞教学,哪一个国家都不需要那么多科学家,都是以普通人为主。想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清华北大不可能,把每个大学老师当科学家要求更不现实,大部分高校就是培养合格的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而已!师范院校就是培养老师医学院就是培养大夫护士,政法大学就是培养法官和律师,理工大学就是培养工程师,高职院校就是培养技术工人,把这些指责搞好就是不错的大学。搞不好这些,发表再多的论文都没意思!
看看中国几十个体育学院和大学里面的体育专业,搞了几十年培养了几个合格的足球教练?发论文有个毛用?
专家说:世界不是真的,都是想出来的……
专家说:不用吃饭人都不会死……
专家说:人可以用生……
听了专家的话,死都死不了啊!!
历史到今天,只要听了专家的话的都成了抑郁症和神经病…… 因为专家不是正常的人!
做我们自己吧,信自己才是真的好!
其实一点不假,中国的大学生从业水平大多不及格,为啥?因为大学教师大多水平太低!
大学教师学历不低,可职业水平?几乎都没进过社会,哪来的职业水平?一天企业财务管理岗位没干过,就去教财务管理,从没做过审计项目,就去教审计学的课,甚至还有注册会计师都不是的去教会计学。
大批这种眼高手低的大学教师,假大空坐而论道全凭想象,能交给学生什么真正有用的知识?!
医学生为什么能学以致用?因为人家的老师本身就是医生,除了教学人家还在医院看病,人家都是有真本事的。
会计审计这种专业,也应该是起码在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或者大企业担任财务岗位的人来进行教学,最起码也应该有过这种长期工作经历。没有做过一天会计的博士,本质仍然只是个职场小白,能交给学生什么真东西?
当大学教师,只有博士学历是不行的,还应该有 5 年以上具体相关工作经验,否则只配当个助教或辅导员。
比如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应该去中小学当几年基层教师,然后再回大学当老师,毕竟你教的师范生未来大多要去中小学教书。
教土木工程的大学教师押到工地上搬五年砖,教挖矿的下井,不实践就没有实际求是。
专家儿子进技校了吗?职业学院吗?专家会哪些技术啊?
劳资起码写的了代码,烧的了电焊,画的了电路板,搞的了 3d 效果图,搬得了砖,扎的了钢丝,还能干干搬家的活儿,专家会干什么? 一张嘴 天天逼逼叨叨让别人家孩子沦为 工具人!
我呸你妹的专家!
劳资还会种地呢,专家会吗?
想让人家孩子进工厂直说……
意思就是中国要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的最终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不需要技术进步,只要打工人老老实实打工创造剩余价值就行了。
这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意味着中国要深化改革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因为其垄断地位,失去了市场竞争,所以拥有完全的定价权。这种情况下同一种产品没有可选的备用选项, 不管多贵多难用,你都只能用这个。这种情况下学术性研究只在很少的领域才需要,比如和国外竞争的高尖端领域,比如军事领域。而其他的大部分领域完全不需要进步,原地踏步挣钱就够了,觉得挣的不够多直接提价就好了。
学术型人才确实不需要这么多,学术型奴才就要多多益善。
要是前者越来越多,那么多初高中文化,做了领导后去大学里补一个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专家领导们,晚上可睡不着觉了。
毕竟自己一段讲话,一篇文章(非代笔),几分钟功夫就被人才们找出了几百个槽点,吐到明年过年都吐槽不完。
不像奴才,领导专家刚开口,他们的拖把,清洁液,消毒酒精就准备好了,就等领导金口一开,他们就开始自己除了呼吸之外,最习以为常,最司空见惯的传统艺能,洗地。
而且要是领导专家偶尔想自己做点东西出来,去了外网,摘了一些西方腐朽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术成果,然后找了几个硕士工翻一下,发出来。
要是奴才,那还不热泪盈眶,长篇大论地赞美。
这是多么具备突破性的,开创性的,革命性的学术成果,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神州大地之上。
简直可以媲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
天不生领导,万古如长夜。
但是人才呢,完了。
分分钟把外网上哪个网站,哪个原作者,哪个文章,通通给你找出来,连哪里因为水平不够,抄都抄错了的地方,都给你找出来。
太尴尬了!
你说国家培养人才十几年,就是叫他们每天负责给领导专家添堵的吗!
这些人能多吗?多了国家的科学事业岂不是要乱套了?!
别笑,要是你是领导专家,你怎么选?
专家认为「中国 90% 的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你如何看待此观点?
题主:我认为吧 - 中国 - 是 - 不需要 - 那么 - 多 - 学术型人才 - 我认为她他们都说的对的。
首先 - 我 - 说说 - 学术 - 这道路吧 - 学术 - 本硕博 - 连续读 - 读出来 - 优秀的话 - 拿到不错职位和待遇。
中等的学术人才 - 苦 - 看不到 - 未来 – 只能 - 看到 - 现实 - 30 岁 - 35 岁了 - 就业 - 年纪 - 已过。
这方面 - 说说 - 我个人观点 - 如果我在中国 - 读 - 硕博 - 我拿不到 - 相关 - 职位和工作 - 更别说 - 学术型人才 - 你能在中国 - 这样 - 科研环境 - 活下去 - 这些都是人才 - 灌水 - 多 - 造假多。这些都是高校 - 经常 - 出现的 - 就别说创新人才和学术人才了。
我再说 - 我在 MIT - 看法 - 我从小就喜欢 - MIT-MIT 以校训吸引我 Mens et Manus-“既学会动脑,又学会动手”。MIT 师资 - 是 - 全世界 - 最强的师资 - 这所大学共有 85 位诺贝尔奖得主、58 位国家科学奖获得者、29 位国家技术和创新奖获得者,以及 45 位麦克阿瑟奖获得者。
我从小 - 就 - 喜欢 - MIT 数学系 - 而不是 -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 数学系?
起先在校长 John Daniel Runkle 的政策下,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工程师。
起初 - 我是从小玩 - 数学到至今的 -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工程师 - 这 ideas
这是碰巧还是注定或者还是缘分呢?
这些 - 我无法说不清楚 - 但我希望中国能够出一所这样大学 - 中国某大学的数学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科学家。
这些 - 我们 - 希望 - 能够 - 看到的。
我在 MIT - 有着 - 全世界 - 最强的师资 - 这所大学共有 85 位诺贝尔奖得主、58 位国家科学奖获得者、29 位国家技术和创新奖获得者,以及 45 位麦克阿瑟奖获得者 - 这些大学家 - 讲课 - 指导 - 以及 - 传授 - 我很荣幸。
但中国大学 - 并 - 没有 - 这样的师资和传授。
中国大学 - 一个以理在中国 - 闻名 - 北大。
中国大学 - 一个以工在中国 - 闻名 - 清华。
但中国 - 没有一个大学 - 以理专工 - 在 - 全世界上 - 闻名的。
中国大学 - 没有 - 一个 - 大学 - 能在本地 - 培养出 - 多个 - 优秀的诺贝尔奖得主 - 国家科学奖获得者 - 国家技术和创新奖获得者 - 麦克阿瑟奖获得者 -_菲尔_兹奖获得者的。
各位知乎 - 朋友和学子 - 教授 - 学者 - 学家 - 我说话 - 比较直接 - 会让你们扎心和失望。
你们 - 多多包涵和理解。
是目前的产业利用高等教育人才变现的效率还比较低吧?
什么叫「职业教育」?
各行业初级的知识不应该多靠高中社团活动来普及吗?
首先,国内确实需要这样的技术人才,需要职业教育的这些专业型的人才。这一点确实是国家可能缺少的这样的一种能力和素质的人。这个我觉得也是现在国内就业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都愿意去找学术或者是提升学历,然后去做一些很好的待遇的工作,然后不愿意真正的从基础的工作做起,职业教育和真正掌握技术能力的一些人才是没有的。
然后,都愿意选择稳定的这样的工作,都不是说愿意去从基础的一些劳动做起。这个我觉得问题也非常的严重,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就是我们过度的把学历当做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和看待,我们会非常的希望每一个人先有一个比较不错的理论知识和很好的一种学术能力,忽视了职业教育里面的技术培养,实践经验的积累可能就相对的薄弱。
不过,你要是说改变这样的现实,你首先先要改变中国的整体的社会思想和社会思维。甚至你要改变中国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这个很难去处理的。所以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方式,但是你也要控制和管理好。
[
中专学历的同学想留学读本去哪里合适呢?哪些国家可以呢?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的视频
· 577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75544030809812992)
现在国内的高校就业率如何,就业看什么?疫情逆势而上去海外留学?(附西,英院校新政和雅思托福考试日历)
难道不应该是,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参加什么样的教育吗?
像我这样希望实践能力强的参加职业教育
觉得自己更适合做学术研究的参加学术教育吗?
但是为什么我所在的学校和专业把所有学生往学术教育上培养呢?噢,懂了,在那些专家所在的大学里面就已经默认了搞学术的就比我们搞实操了要高一等是吧?
那还发展什么职业教育?接受一样的教育时长,是个人都会选择学术教育,选择学硕,选择去卷
现在大学生就业不行了
大学生里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人数和脱产备考的人数差太多了
高等教育带来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无法反哺社会发展了开始急了
开始谈职业教育了?
与其谈职业教育,倒不如先自己想办法消除职业教育比学术教育低一等的刻板印象。
我觉得不要所有话都让官僚说了,它们说怎样就怎样,这样不好。
最开始为了维稳搞高校扩(放)招(水)的是它们,现在嫌 “学术型人才” 过多的也是它们,它们毛病太多了,永远都有不满意的话给它们说。
我觉得有些话要由人民自己说才好,人民群众自己喜欢什么路,就去走什么路。
喜欢学术的就去读书,喜欢挖掘机的就去蓝翔,这两件事的门槛其实都不高,甚至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都完全可以由个人意志来决定,
中国需要什么,是由一切人民群众的选择决定的,不是由官僚决定的。
说的有道理,但是意义不大
在不规范的大环境,企业是不会尊重职业教育的,也不会为职业教育买单
首先,普通的工人是不需要所谓的职业教育的,而一些需要专业技能的领域,其实用人缺口并没有那么大,高精尖的技工也不是区区几年的职业教育能培训出来的
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把三本都关了,二本都考不上的技校也不用念了,直接去打工就好了
说白了,工人得不到起码的尊重之前,让人打工真是,可能专家脸皮厚吧
砖家!
才是对这些人最好的称呼!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唯一原因就是:工作岗位太少了!
给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了,那原来读职校的学生怎么办?
难道大学生有了职业技能,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就增加了?
显然不会!
只是媒体喜欢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率,大学生能找到工作,就天下太平了。
职校生,去流水线做牛马吧!
要解决就业问题,不仅仅考虑大学生,要考虑全体人员,包括大学生,职校生。还要覆盖全年龄段。
要想尽办法搞活经济,经济活动活跃了,工作岗位也就增加了。
对于个人则有选择工作的自由,喜欢搞研究的,喜欢做工匠的,喜欢社交的,每个人都可以有选择的机会。
而学校,大学就是科研型,职校就是技能型,大学和职校之间可以有一部分兼容和交叉,但不能混淆了主要目的。
总之:谈大学生就业的,不去谈市场扩大供应,而是要求大学生自我提高的,都是耍流氓!
大学生的毕业文凭是教育部发的,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为什么网友要污名化 “伞兵” 这个词?还不是因为 “傻逼” 这个词不给讲?既要文明的面子,又兜不住文明的里子。
这事也是一个道理,既要大学教育的面子,又兜不住大学教育的里子,何必呢?
与其让 90%的大学生搞职业教育,还不如直接大学缩招 90%。
大学缩招 90%,大学起码还是大学。而且直接缩招九成,可以暴力纠正社会认知,你不尊重职业技术不行了,因为社会没有那么多的大学生了。
90%的大学搞职业教育,那么大学直接就变大专了。博士变硕士,硕士变学士。芜湖起飞!本科生彻底不如狗,有梦想的都要考研,九成职业教育大学中的九成直接化身考研毛坦厂,相当于高中读 7 年,想想就刺激。
所以说,我呼吁,别的不说。起码
让伞兵还是那个伞兵。
让小姐还是那个小姐。
让大学还是那个大学。
大学老师又没在社会各行业工作过,他们知道个屁的职业教育,怎么培养?
中国也不需要这么多职业工人,创造不出这么多高技术工种的岗位。
直接说 “中国 90% 的大学生都应该进工厂。” 不要那么扭扭捏捏的包装自己的理念好不好?
我想这 90% 的大学生也没傻到自认为自己是学术型人才。所谓上个本科而不是上个职业教育的学校,只不过是公务员都没有开放给职业学校,不能把自己后面有可能人生最好的路给堵了而已。
专家们如果先能够做到公务员们首先从工厂里抽,这事情就好解决了。
就目前的中国而言,是的。
但是你干嘛搞那么多本科生研究生?
话糙理不糙,中国确实不需要那么多的学术型人才。
本人就读的二本法学院,入学伊始法学院院长就告诉我们,我们学校是 “应用型本科”,不是 “学术型本科”…… 你们大学四年就别想搞什么科学研究了,好好考证,好好考研吧……
说的好听一点就是 “应用型本科”,说的难听一点不就是“职业教育” 吗?
后来我们那一届司考通过率爆表,超过了本地另一家双非一本,为此我们法学院还兴高采烈了好一阵子。
多年过去了,母校虽然还是自称 “应用型本科”,但是法学院的硕士点已经申报成功,而且还是学硕,估计我校将继续打造“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吧。
怎么说呢?有那么点支持,至少现在上大学的有多少是为了真正去学知识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工作以后的履历表能好看点吗?
这就是那部分人上大学的目的,因为校招社招都看中学历。他们只是去一所名叫做大学的地方。
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学术人才。
也不需要那么多职业教育人才。
不需要那么多的专家。
不需要那么多的公知。
不需要那么多的食利阶层。
不需要那么多的正黄旗大妈。
还不需要那么多的农业人口。
不需要那么多的城市人口。
腾讯新闻,业余是真业余。熊丙奇是谁?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是什么?这个人甚至这个院的看法重要吗?
中国教师数量近 1500 万,校长可能都有几万几十万人;研究教育的硕士博士数以万计;教育部门的人也数以万计;全国人民都盯着教育…… 说句不好听的,这个人的意见,除了引发矛盾争吵,没啥意义
不解决体制内对社会资源的吸血
就无法改变中国人的选择
可以试着让高职高专自授职业学位啊
高职职业学士学位 30 个月
职业硕士或者相当的专家资格 18 个月
职业博士 45 个月
大家都去做领导,谁来服务领导!
都去搞学术,谁来服务搞学术的人!
很多人认为自己缺乏搞学术的天份,最终学习了以后才发现,自己只是缺乏搞学术的金钱而已。
有了足够的钱在家里看些书写点文章,大概率人人都可以做到民国大师。
观点是没错,但是改变却不容易
因为大多数家长愿意让孩子上大学,并不愿意孩子成为劳动型人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动是光荣的,但是同时劳动也是最辛苦的。那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吃学习的苦,因为学习的苦是暂时的,但是生活的苦是无尽的
打个比方,工厂赚钱,甚至工地赚钱,但是有多少家长能狠心让孩子进厂或者去工地呢?大多数家长都更愿意孩子有个体面的稳定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的由来了。而不管是事业编或者是公务员,门槛都是本科起,所以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了考大学热
这两年确实出台了许多政策,包括高中分流,包括职业技术大学的试点等,其实目的都是直指 “人才浪费” 这个现象,因为确实社会不乏人才浪费的情况,比如博士送外卖这种,虽然是个例,但是国家培养一个博士的初衷绝对不是让他去送外卖,而应该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然,大学热催生的考研热,供需关系造成了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就职门槛。原本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要研究生。比如银行柜员,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要研究生,本科生就可以很好的胜任。(甚至机器都可以很好地胜任)。
所以其实这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家庭的教育观念、以及政策导向多方面导致的,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但是幸好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可以慢慢地向好的
说是这么说,而且说了 10 年了。
问题是职业教育的水准低啊。
很简单的外聘教师(教授)60% 以上这点,
一直无法实现。再怎么说也难赶上德意志。
“专家认为「中国 90% 的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你如何看待此观点?”
这个问题有两个槽点,
一是认为大学培养人才还分职业和学术。并在这种二极管里来回横跳。
大学培养人才不应该是综合、复合型人才吗?
二是将职业教育放入大学教育。
这是要毕业生搞分配吗?除非你放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市场主体地位,让教育直接依附企业,那么企业需要什么,大学就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教学。否则,大学职业教育化就是个笑话,就是头痛医头。
学校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个全盘问题,它不仅仅为企业提供人才,他是向全社会提供人才,不仅仅是给经济提供人才,是给各方面提供人才。人才去哪,是不确定,但是培养的人才,不会存在浪费的问题,哪怕短期、局部有人才沉淀情况,不影响知识下沉的社会总体效益的增长。
企业是从社会上已有的人才选人才用,选用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磨合,磨合的过程中本就需要经历一定培养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大学该承担的工作,这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企业不想承担这个责任和义务,就生造一个概念去折腾大学教育。至少这个问题里认定的一些问题,是张冠李戴。
实际上使用人才的机构,如果都不想承担磨合期的责任和成本,本来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是跟不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的。
熊先生在说一个本质问题,就是学生什么时候接受职业教育好一点。
**确实要思考这种高中教育的走向,我本人一直建议的是普职分流变成普职融合。**高中教育阶段不再把它分为普高和中职,而是把所有的普通高中和中职变成一所学校或者融在一起。不是一所学校,而是变成一类学校,变成综合高中。
我认为:直接把职业高中取消,职业教育都在大学阶段进行更科学一点。
现在的职业高中,少数浑浑噩噩,无事生非的准流氓把大多数中考失败的学生也变成无用之人。能消停玩游戏的就是好学生,学校和主管部门都心知肚明。
社会问题不应当职业学校来解决,那样不如成立特殊高中,直接军事化训练,然后按需分配。
施行 12 年义务教育可以在大多数地级市先试点,然后推广。既解决师范生就业问题,也解决职业教育的瓶颈,高端技工稀缺的问题。
职业高中可以改为普通高中,设备可以成立培训部门重新利用。
这笔费用可以国家统筹,在哪里都能省出来。同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完全可以弥补支出。
至于高考的竞争压力,无非就是既得利益者,比如能买得起学区房的人群受损,对广大普通人来说,功德无量。
考试分级越多,对普通人而言损失越大。
中国确实不需要那么学术型人才。
但也不见得 90% 的大学都该进行职业教育——至少不是目前的职业教育
我觉得,中国一部分大学需要进行的是 “工程师教育”。如果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技术人才,那么工程师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
对大学是应该进行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争论得热火朝天的人们,也许你可能是没有真正的理解我们的大学的真正意义。
我们的大学最大的意义是人的分流,分流出一些学习能力更强的人,这种孩子无论你把他放在什么岗位,他都可以胜任,无论是学术还是具体的职业岗位。
换句话说,能被大学筛选出来的这部分人,他就本身就不想选择职业教育可提供的工作,你想让他去职业学校把他培养成螺丝钉,可是他自己不愿意啊!
讨论大学是不是改成职业教育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大学本科培养的目标也不是学术研究。大学承载的除了知识的教育,还有思维方法的教育,还有对人本身的教育。
把大部分高校都变成职业学校学校,那真是把高等教育彻底的工具化了。
中国 90%的大学(4 年,5 年制本科)本就都是职业教育啊。还是不管就业的职业教育。
985 先不算,211 算在内,学医的将来行医,学师范的将来做老师,学土木的将来去打桩,学建筑的将来去盖楼,学财经的将来做假账,学法律的将来钻洞,学演戏的将来偷漏税。学生物的将来转 IT,学计算机的将来装 B。
。。。。。。
这不都是学啥干啥的职业教育吗?
本科的毕业论文水含量快超过脑子里的病了。
跟专科有啥区别?多了一年通识教育?还是多了一年考四六级英语?
财富分配有问题。
努力学习不如收租躺平。在深圳工厂上班,底薪三四千,加班加点才五六千。
而深圳很多地方两室一厅就要三四千,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去职校呢。
读个本科,在老家考个公务员做个老师不香么?
高端制造有哪些呢?可以养活中国这么多人么?如果中国 13 亿人有很多高端制造,那超过美国不是问题。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去解决!
1、供求关系:人才、企业!
2、国家战略定位的问题:我们从工业制造,到智能制造,再到未来科技,急需要解决核心的问题!研发能力的问题。
光有人才,企业都倒闭活不下去,人才无用武之地!
所以,从国家层面上,要保障企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再来说,技能型职业人才怎么培养的问题!
我是做了 10 几年职业教育培训,考量一个职业培训机构的好坏
1、学员的就业率
2、学员的就业薪资提升
3、学员的学习体验(因材施教、包学包会、长期维护与信息分享、个人发展规划)
如果大学都能真正地把这些落到考核指标中去,不弄虚作假。
中国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永远不会断档,不会不足!
再来说,学术型人才!
纵观几百年,中国有几个能拿到诺贝尔奖?中国有几项伟大的发明?
这是,我们做不好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才想到更多的培养技能型人才吧!
或者这个专家 背后是不是在职业教育机构 有股份啊。刻意误导教育体系的变革!
(5G、芯片、生物等领域还不被动吗,这方面国家层面的教育做得太差了)
一屁股脑袋一发热,国家的大学 90% 变成职业教育,你相信 10% 的学术性教育就更能做好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否则,职业教育更会像中国的足球一样…….. 占了坑,确做不好!成为罪人
配合这个问题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8159788
我发现现在的专家真的是添乱的『砖家』,
这里我就不系统的讲,进针对问题进行。
大家都知道需要产业技术工人,第一,你给钱啊,清华北大博士硕士去中小学,那不就是钱的问题啊。第二,你中考就开始分流,你为什么不遵从自然规律等他们接受相应的教育后自动分流?高考不就是分流么?你高招比例不断扩大,普及高等教育,却把压力放到不谙世事的初中,你这是公民的教育平等么?
所以我的建议分流应该还是从高招分流,对中考不进行强行分流,愿意去职业学校的去职业学校。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国家应该对职业教育加强管理和投入。
现在 90% 以上的大学都是搞学术人才培养。
但你看全社会的科研投入有多少?
低于全年 2% 的 GPD(比银行利息都低),是的,也就是这 90% 的学校在争 2%GDP 的科研投入(还有科研所等很多其他单位也在争)。
这么低的科研投入,做学术的肯定不赚钱(可能有极少数的赚钱,但不能代表多数不赚钱)。
搞科研没有经济投入,会导致仪器没有办法买,实验的经费不足,试验的装备不足,试验的条件不具备。变成了会是读傻书,这样没有实践的科研,根本出不了实质成绩。
所以搞学术研究,需要加大科研经济投入。
没有经济投入,做这个行业根本不赚钱,人才肯定走向了工程化,技能化,商业化,真正搞科研的人很少。
一方面培养了大量的学习术型人才,别一方面对科研投入不到 GDP 的 2%,这些人根本没有办法在科研领域就业,要不是去学校当老师,要不是走商业化道路,而当老师本身只是一种技能,只是需要会教书,会写论文就可以(会写论文并不代表会科研,因为排列组合写股文也可以无穷无尽)。
没有经济投入,搞不了真正的科研,现代科学技术简单都被研究光了,研究饱和了,需要有大型装备,需要有大量经费,需要有大量的试验,需要有持续的投入,未来对科研经费要求越来越高。像有的单位把办公大楼也算到科研经费中去,这明显是本末倒置,经费不能真正用于科研本身。
职业技能目前的上升通道不明显,很多企业,事业单位招聘,有学历歧视,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这个需要全面改革。
把职业技能人才的地位提高,经济收入提高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走这条路。
这不是扯淡么 一边要技术创新, 一边不让人进修赶去干活?
天天追赶漂亮国 ,你拿啥追 ?
让我个本科毕业的老码农去研发操作系统?那就只能拿安卓或 linux 套壳 ,起个名字叫轩辕,改改 UI 和图标 ,然后国家背书往政企卖。
“不买不是中国人!”
有两份工作,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你会选择哪一个呢?一份年薪 20 多万的工作,十几二十年以后可能获得 1000 万的奖金,从此进入年薪百万的行列;一份年薪 50 万的工作,到 35 岁或者 40 岁的时候可能失业。
如果大多数人都选择第二份工作的话,现在中国确实提供不了那么多这样的工作岗位。按照中国现在的大学生规模,不要说九成,九成五都不应该去读研究型硕士或者博士。正是因为太多的人都来读研究型的硕士和博士,导致硕士和博士贬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 35 岁或者 40 岁职业危机。
但是想想中美贸易战,想想华为的处境,想想之前《科技日报》报道的中国被卡脖子的 35 项技术清单,以及 60 余项中国尚未掌控的核心技术清单,我们又会觉得中国的科学技术与世界还有很大的差距。没有足够的科研人员去攻坚克难,这个清单是会不断变长还是变短直至消失?
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和大量的人才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大量的年轻人选择躺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想通过强制分流,一刀切划分比例来一招制胜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教育的改革,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年轻人有更宽松的选择,而不是在不断的挤一座又一座的独木桥,这或许是更人性更科学的路子。
说得挺对的,反过来看,中国的高端研究型人才,只有在国外的环境里,才能有用武之地。
不过话说即使在国外,也是双轨的,职校也并不能算是很丢脸的学校,开明的家长也不会硬让孩子进学术型高校。国内只是高校太多,质量跟不上吧。
「中国 90% 的媒体小编都应该进厂打螺丝,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低质新闻」
「中国 90% 的专家都应该进行进厂打螺丝,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专家去点评」
「知乎 90% 的问题都应该关闭,知乎并不需要浪费那么多流量」
「中国 90% 的青年都应该进大学卷然后考公进大厂计算机,中国并没有那么多蓝领买得起的房子」
「中国 90% 的青年都不应该讨论什么是幸福,人口红利并不需要想那么多」
对此观点不敢妄加评论,但我认为,「中国 90% 的专家都应该找个厂上班,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算命的」。
说白了就是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
但又没有办法真正用实际行动来吸引人们上技校读职高
那既然大家都不自愿,我就只能帮你们自愿了
一二年级不许考试,不许应试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你们就快乐就行了
一路快乐到中考被分流,OK 了教育部表示「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会带来哪些影响?
理论上讲,正常
说的直白一点,这本来就是一个上面要白菜,下面种白菜,上面要韭菜,下面种韭菜的事
所谓专家只不过是在结果确定的情况下,给个理由
但之所以说理论上,就是因为实践中我们不仅不需要那么多学术性人才
甚至可能不需要那么多技术型人才
对了,还记得前些年有一个宏大的中国制造 2025 么?
现在 2022 年了
这是要把大学当成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啊。
教育的本质是生产符合社会生产需求耗材的加工流水线吗?
这不叫教育,这叫培训
专家请对自己专业内的事情多反映情况,多提思路,多想办法。不要对广大范围下定义,贴标签。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不是面向学生个人的。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拓宽人的职业范围,而专业的生灭、变化很可能导致职业的生灭,要为人的长远多考虑,不要因追求眼前的高水平导致失去人生转变的能力。
为啥都是非此即彼的头铁,有理论积累去搞职业工作才能飞起呀
可笑。
科教兴国的口号这么快就忘了?
大学生毕业超千万,这样的大好事反倒被说成了累赘?这是什么神仙逻辑?难道大学生人数缩减一半就是教育的成功了?别本末倒置了朋友们。
就业市场是供需市场,大学生不好就业确实是如今的现实难题,但造成这种困局的根本原因不是大学生多了,而是适配的企业岗位少了!是适配的企业岗位少了!是适配的企业岗位少了!
年轻的人口不会凭空消失,今天如果少了 500 万大学生,就会多出 500 万高中学历生、中专学历生。你觉得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我们真正应该反思和解决的问题,不是为什么培养了这么多大学生,而是为什么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优秀企业来容纳他们!试想一下,像华为腾讯阿里这样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多一些的话,大学生还愁找不到工作么?再大胆一点想,如果我们能孕育出几家像苹果微软迪士尼这样创新驱动的国际型企业,研究生博士生是不是就不至于都去内卷考编制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发展速度不尽人意,为什么产业升级喊了好几年依然成效甚微?
仅以我的浅薄见识来说吧,不喜勿喷。
第一:房地产这个社会财富的吸血鬼,吸走大量血液最终却不知去向。
高昂的租金吸走了企业的现金流,迫使企业只能追求短期利润,造就了饿死同行累死自己、赚一笔就走的商业环境。高企的房价也吸走了年轻人的创造活力,人人压力山大,战战兢兢,抗风险能力极差,没有任何试错机会,只求安安稳稳还房贷。于是,顶级人才研究润学,中级人才纷纷内卷考编,底层社畜生存压力巨大,996 依然朝不保夕,自己都活不明白更不敢生娃。
更加关键的是,房地产吸走大量的血,却没有促进产业升级。建筑行业能有什么科技创新?盖房子能盖到美丽国去卖不成?自己不创新,成为财阀去投资创新领域也好呀!可惜,并没有。创投圈经常能看见腾讯阿里的身影,却很少看见地产巨头。最近的地产圈甚至还纷纷传出暴雷的新闻。说,他们没钱了。奇幻不奇幻,他们赚的钱,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钱当然不可能凭空消失,你觉得钱去了哪里?不可说。
第二:自己的垄断视若无睹,别人的垄断虽远必诛。
首先表个态,恶性垄断必须打击。但是,别人的垄断起码市场是开放的,岗位是公平竞争的,普通人通过自身努力,还是可以分到一点利润的。反观某电脑品牌的供货垄断,铁路守林四朵金花的就业垄断,普通人是真的望尘莫及。其次,反垄断的目的和初衷,应该是维护行业的良性发展。罚的钱去哪了?对本行业做了哪些平衡和贡献?不知道,也没人关心,大家可能都当成交保护费了吧。今年互联网巨头停止了过往的扩张,开始纷纷裁员,难道这就是行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创新虽好,茅台更好。
凭借陈旧的垄断,某些企业小日子过得安稳又舒适,哪来的动力去创新,哪来的人才去创新?没有开放的市场,就没有创新的土壤,也就没有了高层次人才的落足之地。当整个社会陷入低创新驱动的氛围之下,官僚主义就会成为正义。那些精通拉帮结派、阿谀奉承、酒桌文化的人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沉迷学术,潜心科研的人不受待见。这种以上而下的风气扼杀了创新,又更助长了这种风气的盛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结语:我们的学术型人才多吗?中国是拿了几个诺奖了让专家有了这种错觉?
多与少永远是相对的,但客观而言,我们的学术型人才不仅不多,反而远远不够,而更为匮乏的,是能够容纳人才的优秀企业!当务之急,是要改善我们的营商环境,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放宽文化审查,扶持创新企业,给人才以广阔的空间。市场应该是越做越大的才对,哪有人想越做越小?产业升级不成,就搞人才降级?这是哪门子道理?
最后是祝愿:希望终有一天,留学的学子都能安心归来,让他们身居国内依然可以实现学术抱负和家庭幸福。而不是要么润,要么面临打不过就加入的无奈。
说这句话的专家,有没有去过十个厂。
知道厂里面是什么情况吗?
都不说 8 小时了,有双休、五险一金啥的。
能准时发工资就是好厂了。
而且在厂里,如果一直干一线的话,能不能活到退休都是个问号。
现在的我不过 26 岁,听力已经很差了。
到了晚上考虑事情,加减乘除都一定要靠手机,否则很容易算错。
就这工作环境指望人家来。
洗洗睡睡吧。
有没有一种可能,本来就没有培养出 “那么多学术型人才”?
要想真正的职业化教育
那首先得把大学里的那帮教授、副教授、讲师全部下岗。
你让一帮从来就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教职业化,你这不是闹呢么?
我就说说我们以前的专业,某 211 的广电编,教授副教授一大堆,连个会开摄像机都没有。
到了大三教剪辑,我的那个妈呀,非线性编辑在市场上都成熟成什么样了,还特么教我们线性编辑。
这已经十几年过去了,新媒体都已经这样了,大学里的教新媒体的老师还停留在公众号写作的范围,讲的内容一百度一大把。
你让这帮人进行职业化教育???
这帮人教出来的学生有什么用?
还不如省了学费让这帮孩子去自学!
所以啊,问题根本不是进行不进行职业教育,根本问题在于要不要赶紧推到重建!烂到根了!
你说这些问题普通人民群众都懂,你们这帮专家装什么糊涂?
说白了,就是忽悠广大老百姓的孩子进场打螺丝,工地去搬砖,要么就躲在家里生娃娃。
说到底,还是地里的菜不够你们割了!
就我读的电气工程,很多人学着高级工程师的知识,而争夺去当电网的电力工人,然后到现场接电源、给变压器刷油漆、检查线路故障,一方面觉得委屈,一方面又不肯认真在基层努力工作。你去看看,大量电气工程研究生开始考电网,他们有些人甚至要去非常偏远的城市去干工人,这是正常的人才利用吗?
电气工程还不错,那些土木工程等天坑工科,很多男生都跟着工地晒的黑不溜秋,挣得也没有很多,搞对象都难。生物啥的也更差,我们以前一个普通高中的生物老师竟然是硕士研究生,那都多少年前了,现在基本都得硕士才能当生物老师,甚至是博士。
扩招就是贻害无穷,专家还不承认,还说普及了教育,对教育体制屏蔽穷人的事情丝毫不提,活在梦里,没有抽他们耳光让他们清醒一点。
中国确实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但更不需要那么多技术型人才
都是学术型人才就业困难,都是技术型人才就业更困难
印钱(数量远超美国)印出来的虚假繁荣,不要真当成世界第二了
不过是一个同时面对疫情、战争、地缘冲突、中等收入陷阱、滞涨、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制造业萎靡等等不利因素的发展中国家而已
是这个国家压根就配不上那么多人才
14 亿人已经生出来了,其中老年人的占比还越来越大,说什么也没用了
认清现实吧,印钱是要有代价的,虚假的繁荣退去之后,不止一些企业在裸泳,整个中国都在裸泳
阅读理解
学术性人才:编制公务员,大厂搬砖
职业技术人才:临时工,外包搬砖
不要被专家的话术带偏了,根本不是学术不学术的问题,而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是岗位靠谱不靠谱的问题,实质是:
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合适的报酬,却希望劳动者心甘情愿。
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实际上我作为普通本科生,没觉得自己比专科生的同事强到哪去。专科生同事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等一点也不比我差。
我也看过专科生的毕业论文,其实和我们没什么区别。
是的,但是为了筛选出学术人才就意味着从高中开始就要像大学一样培养。
能不能像培养大学生一样培养高中生? 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很贵。
待遇上不去,谈啥都白搭
专家提一嘴,天天上热搜
学术型人才,毕业工作难
应用型人才,毕业即牛马
说得再好听,有钱才实在
赞同,非常赞同,而且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做学术,只是在制造学术垃圾
屁股决定脑袋。
我的屁股让我的脑袋觉得:
1. 我们的孩子,学什么都可以、凭我们的经济水平,还有 ta 的能力和兴趣。
2. 我们遵纪守法,照章纳税。这是我们的义务。
3. 希望政府继续减少税收,严格控制公务人员数量(终归需要大家养活他们)。
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确实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包括不限于医疗、养老和育儿)。
这是执政者的义务。
前两周一个工科电气的女孩子找我咨询,打算今年出国留学。为什么选择去国外读研究生呢?
一个是在国内,她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肯定是考不上
另一个为什么要读研,是因为大学四年作为一个工科生,还是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所有所谓的实操实验,都是跟着老师照葫芦画瓢,老师也不会过多解释其中的原理,或者怎么样去设计一个实验。
至少听别人说,到了研究生就有实操的机会了,能做实验研究东西了。否则,她都不知道作为一个电气生以后要干嘛,接电线都没有职业电工速度快。
所以,这专家够清醒,早该这么做了。
不需要把职业教育和学术人才对立起来,更不应该以此来掩盖目前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严重脱离于实践的问题。
学术不是八股文,写论文做实验也不应该是搬砖,问题出在哪里先搞清楚,不要一天头疼医脚还觉得自己高明得很。
看看本科教材是什么样,教学课堂是什么样,心里就该有数。大学生只关心考试周,考研完全是因为人云亦云,这样的教育,有何未来可言?
学术混子,学阀,学术不端,可不一堆 “学术型人才” 吗?多的是一个大牛背后一堆混子,有的地方全是混子。
中国需要职业教育,但请先给职业教育一点改革。
现在的职业教育,很多是给流氓混混废物们一些推迟入社会的理由。
家长为什么不愿意送孩子去中专、技校、职教?除了不愿意让孩子做辛苦的蓝领,其实更多的是,怕自己孩子学坏。
男孩女孩比着染发抽烟喝酒纹身,男孩打架女孩打胎,这不是刻板印象,而是包括北京都存在的职业教育下孩子的真实面目。
最简单的,职业学校附近买电子烟的,都是什么样的孩子?附近的药店主卖的是不是套套?
职业教育有没有好的?肯定有。但是,超过半数的职业教育,里面的情形真的很糟。家长真的放心把孩子放进这种地方?
我完全反对中考 55 分流,我只建议在大学阶段分流学术型和职业型。
所以二十年以后全人类在进行科技研发时,中国人退出了探索。那时候世界怎么评价中国人?愚昧的野蛮人?
为了救房地产,连未来都不要了。我还没见过哪个民族、哪个国家主动抛弃学习知识的。
不在于占比多少,关键在于高等教育的着眼点!!!如大学秘书学专业,应培养社会需要的或市场需要的掌握秘书职业技能的秘书人才,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应培训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秘书职业人才!!!如果学习了四年秘书学,或再学两年秘书学研究生,但毕业时连毕业论文都写不了,而秘书职业实操技能几乎未掌握,这就需要解决专业教学的问题了!!!
1、中国基本没有学术教育
改革开放已经将近 50 年了,但很可悲的是教育界,尤其是教育界的管理者们并没什么的进步,依然在计划经济那一套思维里面打转。
就以我们的大学为例,我们搞过 985,搞过 211,后来又搞双一流等等,但几乎所有这些大学的评比,都是瞄着论文数量去的。教学成绩再好,只要没有所谓的科研成果,一切就白瞎。所以,大家就自然而然的将大学教育归类为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面。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都没有接受过什么学术训练,都是跟在高中时候差不都的方式,学习一门又一门知识而已。所以,把上大学看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通道,其实是完全错误的。真正的学术训练,至少在硕士阶段才能结束,现在很多学校可能在博士阶段才能真正的接受学术训练。
甚至,可能直到博士毕业,很多人都不是什么是学术研究,这些人写的所谓论文,只不过是当做作文去写的学术八股文而已。
这也是中国尽管经济总量很大,但制造业大而不强,只会应用不会创新的重要原因。
2、中国的教育机构搞不好职业教育
有的所谓专家将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学术型大学生,而是需要更多的职业教育,这完全是扯淡。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根本就搞不好职业教育。
我们大多数教育机构都是公办官僚体制,无论是普通高中、大学,还是所谓的职业院校,体制层面没有差异。
对于官僚机构,其体制决定了这些管理层永远是眼睛向上看,而很难去向市场看。真正的职业教育,只有围着市场转,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们所谓的职业教育,都是教育部门臆想中职业,无论他们所设置的专业名头听起来是多么新潮,都不可能与真正的市场需求有效链接。连这些老师也压根就不懂他们所讲授的职业在现实中究竟是怎么干的。
真正干的有价值的职业教育,还是那些企业自己开办的职业教育项目,需求是明确的,讲师也是真正的从业务中出来的,培训过的学生也有明确的工作意向,学过了就马上可以用。
但很可惜,以我本身的经验,想兼顾拿学历证书和学习有用的技能,在当下的体制内还是挺难做到的。
3、我要我觉得,而不是你觉得
尽管专家振振有词的生成中国应该更多搞职业教育,但如果轮到他自己的孩子,但凡有一点办法,都不会往职业学校里面送的。
因为他们很清楚,真要把孩子送到这些职业学校,一辈子就毁掉了。至于会不会有因为这些专家的言论,国家真的这么去做了,导致别人家的孩子只好上职业学校,那就死道友不死贫道了。
应该开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妄图用计划的手段去强硬的话,这完全是不合时宜,里外不是人的做法。这些专家永远都不懂得尊重他人,别人愿意上普通高中,为何要强制别人上职业学校呢?
为何就不能管住自己的手,保持谦卑的心态尊重别人的选择呢?
这群混蛋!
说句大实话,中国大学教育培养的不是学术型人才,是工具人吧….
哪个大学生、研究生出来,不是去企业当螺丝钉了,哪有人去真的搞所谓的 “学术”…
要评价「中国 90% 的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就要追根溯源看看大学教育是怎么发展到如今程度的。大学教育重要性的层层加码,有历史性原因:
随着 90 年代后大学教育的普及,一般化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 30 年的历程。30 年里,大家思维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上大学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培养孩子的共性目标。
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学历社会,不是能力社会。
社会的普遍认知,还停留在孩子要想找个好工作,先要上个好大学的层面上。那反推为了上个好大学,要从小抓起,努力鸡娃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就形成了教育内卷化的源头。
一方面是学生家长齐上阵拼命努力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另一方面是每年的毕业生节节攀升,就业结构性错配压力越来越大,大白话说是,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上涨,加大了就业结构性错配压力。1999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仅为 100 万左右,而 2009 年高校毕业生达到 500 万,且连年创历史新高。2018 年高校毕业生达到 820 万。学生人数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从总量层面影响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基数越来越大造成就业结构性错配压力的上升。特别是专业集中度上升造成的岗位工种缺失。**以 2011 年为例,专业集中度逐渐提升,中国经济金融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达到 39.7 万人,远远超过工程与技术专业 16.7 万人的毕业生数量。
而中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较为严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球就业人员总量的 20%,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 6%。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 1.5∶1,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 2∶1 以上。也就是说,一个技能人才至少有 2 个岗位在等着他。这也是国家近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因之一。[1]
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不是取缔 90% 的大学教育,而是要从政策层面、薪资待遇层面和社会观念层面,层层疏导,从根本上提高职业人才的待遇薪资,转变对职业从业者的刻板观念。
中国技工缺体面的薪资,更缺的是体面的社会地位,其他行业,如互联网大厂有定向级别考核,工程师有中级高级之分,文科教授也有一级二级之别。但技工尚缺乏一套像 “八级工资质” 那样的全国工人等级评价体系。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道阻且长,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个政策就能推动。
嗨喽,我是阿 K 学姐,今天又是谈教育的学姐。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阿 K 学姐
15 次咨询
5.0
北京邮电大学 新闻传播学硕士
760 次赞同
去咨询
因为高等教育招生入学考试的模式,没法保证兑现 “改变命运” 的许诺了——在过去的人看来很有吸引力的工作,今天的年轻人觉得难以接受。
其实他的话是对的,只是没考虑到社会环境。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好歹知道宅男啃老等死社会危害性小,职业教育搞机械的找不到工作,搞不好就动手做煤气罐炸弹去了。
为什么会?这就是自尊,大学生和职业教育年轻人思考不一样,一个眼高手低,一个眼低手高。
现在最主要的是通过控制市场来调节,搞内循环,国内 一部分走德国路线,一部分走美国路线,就中国的面积、人口体量、社会制度是可以实现的。
还有一个中国做事有时候一刀切,矫枉过正发生比较频繁,要知道中国特色初级社会主义阶段 其实也是大部分资本主义阶段,严防的应该是工人阶级革命,目前传统农民基本上已经消亡了,不用担心古代及近代的农民起义问题,工人阶级力量也偏弱,是社会稳定的时代。
一旦大规模增强工人阶级人数及力量,又没有对应的市场需求去消化,工人阶级很容易被组织起来搞破坏,这比所谓颜色革命那帮乌合之众厉害多了。
特别最近两年国家政策复杂多变,造成的社会影响明显让社会戾气又开始重起来,也搞不清楚政策发布的决策是没有调研好,还是目的就是如此。
千万不能听这类专家胡扯!
随着 AI、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一线需要的操作型大学人才会增加,很多甚至会在工厂一线,但数量有限,不可能容纳 90%,肯定少于一半。另外,如果把服务型工作,比如会计、法律、办公室文员等,也归入职业教育,比例会适当增加,但这些工作也会被机器人大量替代。
从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看,中国在应用层面无疑处于世界领导者地位,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大量创造性人才,才能从应用领先到技术领先。需要改革的是分配机制,从分配引导就业,就业需求引导教育。
关键是要改革不合理的分配,比如金融行业的薪酬过高。金融行业必须要征收暴利税,压力利润就没钱乱发高工资。国内个人和企业如何避免陷入央撒金融赌局,不能用开赌场来让他们学会赌博解决,得另辟蹊径。
这是教育的问题吗?
这明明是社会的问题。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去工厂?那个恶劣环境你们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要是厂里上班 965,工作环境安全舒适,月薪 10wRMB,福利好升职加薪机会多。那我现在就撕了我的毕业证去工厂上班。
没毛病,90% 以上的大学生当然做不了学术人才,学术人才看天赋的,大多数人当高级技工培养才是人尽其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走职业教育的路线,那得确保老师们的技术水平吧,反正你们也不用干科研了,那 90% 的专家教授是不是得先去考考专业技能,比如编程相关专业的专家必须去考编程算法题,考不过滚蛋如何,我相信专家们这么闲,编程一定比码农强多了,绝对不用担心被 35 岁优化掉的码农抢岗位的对吧
今年秋招进了某个互联网企业,我发现我的本科所学基本上除了数据库和 java 语言的基础知识在企业都用不上,刚给我们看练习 spring 框架下的 demo,我真的一头雾水;转头看看周边专科的同事确实感觉他怎么什么都会,吓得我感觉回去考研,社会确实不需要我这种 “学术型人才”/ 狗头
有长远眼光的人遇到困难也会迎难而上,向上看齐,度过痛苦期,前途更加光明。
而目光短浅的人,遇到点困难就会退缩,更蠢的是选择向下看齐,虽然短期舒服一会,前途却一片暗淡,就像现在有人鼓吹中学就要强制分流一部分职业教育,这样的人要么目光短浅要么纯属坏,以后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从来没听说哪个国家因自己国民受教育程度太高而崩溃的,如果以后有,那么应该改革的是这个国家的制度,而不应该靠贬低人才来适应不好的制度。通过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更高比例的高层次人才能发挥出作用,才真正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评价一个制度的好坏,就是看他是解放了生产力还是阻碍了生产力,只有实行解放生产力的制度,让人才能发挥作用,这样的国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否则就走回了清政府,打压自己国民和人才,靠愚民虽然能满足一小撮权贵阶层的生活,但最终会被外部竞争淘汰,最后连权贵阶层的那点利益也丢了。
实际含义是
目前产业升级停滞不前
并且他们判断长期内也无法改善,甚至有恶化可能。
这导致中国无法提供足够多大学生需要的中高阶层岗位。
所以要就业降级,将攀爬产业链的后备军打下去,让他们重新变成低端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
不知道专家所谓的 90%,这个比例是从哪里得出来的,有数据模型支撑吗?
还是张口就来?
说得好,我支持专家以身作则,让他的孩子去接受职业教育
前段时间那个学生实习猝死的新闻吗?很多职业教育都是这个套路,骗学生学费、国家职业教育补贴,然后反手把学生赶到血汗工厂压榨。
不认为职业教育有什么用,反而认为 100% 的成人都需要基本素质教育。
我们都同意大学生缺实践能力,但缺的不是专业实践,而是通用的生活、工作、交流、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
所谓职业教育,只是浪费 95% 的狭隘的技能培训时间,锻炼 5% 的通用的实践能力。那 95% 培训应该由就职企业自己提供。国家和社会应该更关注所有人都受益的个人素质。
写入考纲,写入教育方针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教育必须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切围绕教育目的。
专家的话没说到点上。
结构性失业,大家都听过是吧。你培养出的人才,社会接不住。
打脸不?piapia 的?
什么原因?
产业端,主要是产业位置不够高,利润太少。一体两面的表现是:
1. 产业升级受阻,没有那么多的高级职位。
品牌,研发,市场营销,商务,拓展,法务,这些职位的要求没有那么多。
2. 蓝领工作收入低。
教育端,应有的教育没跟上:
1. 高校,年轻人学的内容,距离未来的实际差得过远。
不论科学,技术,市场,都这样。
2. 职校,连提供一个让孩子们健康正常长大的环境都不能,孩子进去多数人生就废了。
还不如直接去当个学徒,学学美发,或者水电工之类。
需要怎么办?产业上攻,拿下一个个高地;严抓职校水平,起码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掌握一技之长。
显然,产业界起码在努力,教育界嘛,呵呵。
仅仅旨在提高就业的培训,而不是旨在开辟高等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莫不如把学术专业都撤销,上马一批挖掘机炒菜技术专业,干脆让大学承担高职高专的任务。
其实连这个也不用,把高中大学都撤了,义务教育毕业后就搞『灵活就业』,都去淘宝开网店,就业率百分之百。
这位所谓专家的儿子,一定不会选择职业教育,
就算人选了,也和你我不是一个属性类。
你好鸭!小录来答~ 专家的说法代表着教育塔尖的人一种美好的期待吧,但未免有些不接地气!
一起来看看:
**熊老师:**当然。我们认为高职是职业教育,现在有一类职教本科也是职业教育,现在的地方本科院校都是职业教育,只是他们不愿意叫职业教育而已,或者他们不愿意用职业教育定位而已。
2014 年教育部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成为职业教育,大家都不愿意转。为什么?都要变学术性大学,但实际上他们定位就是职业教育。综合性大学里面很多专业也是职业教育。只是不愿意叫职业教育。
按照我的理解,中国 90% 的大学都应该是职业教育,都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哪有那么多学术型人才。但是通常不愿意这样去做,反而产生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
小录认为,专家所提到的当下社会就业市场的职业技术性人才缺口大、而我国教育培养的高等人才却过剩,这个矛盾确实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这个问题要解决道阻且长!
但绝不是一刀切让 90% 的大学又重回职业技术教育,并不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解决办法,而只是有坑填坑,不仅学校不同意,学生也不会理解。
以上~
—— 蒙特梭利
加油鸭~ 留学申请相关问题,欢迎随时滴滴小录,为你答疑解惑!
戳下方,8g 网上冲浪 获取 1 次「前名校招生官」1v1 留学指导服务
专家情商低。
应该换个说法:“中国应该加强职业教育的就业认可度,对职业教育做更多的优化设计,以满足新时代的岗位需求”
本来就应该本科阶段进行职业教育……
很多天坑专业招的多,就业难……
其实,因为我每年都会去北京上海讲学,接触了很多家长,老师,发现北京上海现在实行的中考分流,让家长学生苦不堪言。
以至于升学竞争压力前移,小升初都竞争得硝烟弥漫了。
因为北京上海现在实行中考分流,中考之后,只能有不到一半的孩子可以上高中,去考大学。
其他的孩子只能去职业教育。中专,职高,技校。即使对口升学可以上大学,也只能上职业技术类的大学。
让技术型公务员 / 事业单位岗位,专门面向职业教育进行招聘
应该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教育导向
目前的问题是
我们的教育既不够学术
也不够职业
90%,这个数据怎么来的,这么准确吗?恰好吗?怎么就这么准确?不多不少,怎么就怎么准确呢?
所以,他就是随口一说的,根本没有没有没有调查,所以此人可以定义为 “砖家”!
知道熊炳奇,应该在儿子高考前,学校推荐的,看了 flag,我看了看网络评价,然后就呵呵了!
他的观点,短视吗?不清楚,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至于该不该冠以 “专家”,我不认可他可以冠以 “专家”,因为他不够格。
他谈高考填志愿倒是我没有影响儿子填志愿。
这个 21 世纪……, 这些都是唬人的,就是一个冠以专家的卖课的,再怂恿某些人氪金的套路!这个时候发表这样的观点,无非是高考前刷存在感,打打广告而已!随便看看有多少家长为此人氪金!
出校进场是新时代的上山下乡。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需要更多更好的学术型人才支撑。
我认为,说小一点,这样具有强烈 “修正主义” 和“买办思想”特征的观点是很反动的。这位 “专家” 堪称是学术界的“戈尔巴乔夫”,他的言论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极其强烈的破坏作用。
如果要让一个国家需要更多学术型人才,首先要提升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带动需求鼓励创新,提升这个国家整体的生产力。而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势必需要首先培养出足够多的学术型人才。没有前期对人才培养的巨量投入,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的。
退一步讲,当前国内学术型人才供大于求的状态真的对社会发展没有帮助吗?
事实上,高学历人才占比的提高,客观上很大提升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比如,在应对疫情时,高学历人群表现出更强的思考能力,更懂得分析疫情发展趋势,靠自己的思考识别并规避潜在风险,这就是为什么疫情在低素质人群中传播更严重的原因。
更多学术型人才未必可以带来直接的短期瞬时经济效益,但对于社会应对风险与挑战能力和长期经济效益不可低估。
说严重一点,这是一个反人类的观点,这位 “专家” 应当被强制追究刑事责任。
追求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富足,追求美好生活,追求进步,是一个人生存最根本动力源泉,每一个人都应该随时随地拥有追求自己理想生存状态的权利。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术兴旺发展对每个人都是有益处的。尤其是继续教育,成人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给那些后知后觉的潜在人才以更多提升渠道与上升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进步和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没有人生来就愿意到工厂里拧一辈子螺丝,高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给予了每一个人更多探索追求的机会,而这个 “专家” 的观点却想要将这种机会从 90% 的人生中夺走。
这就是赤裸裸的反人类!
这样的观点,和纳粹对待集中营中的犹太人的思想有什么区别?
这个教授,就是一个冷血短视的反人类者,不折不扣的 “新纳粹”“修正主义分子”“大买办”!
请问各位来自地级市的朋友,你老家有没有一所具有硕博授予点的研究型大学,有没有单纯以增长某一领域的知识为目的研究机构?那还说啥学术型人才过剩?
「中国 90% 的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
专家的智囊团如何考虑的? 学历的分布不符合正态性,工种就更不会了。那到底教育中的什么原因 (x1) 影响了学历 (y) 的分布呢。在这个模型中,专家假定是改变教育内容就可以大幅度影响工作选择。但市场需求本身是否就构成了解释变量? 当然,精确建模的问题涉及到多部门协作,比较复杂。单部门专家手握大样本,就可以在模型分析上手到擒来:
高斯马尔可夫假设六说: “在已知 x1…xk 的情况下, y 具有正态分布。”
正态性对 OLS 的无偏性没有作用,也不影响在 Gauss-Markov 假设下 OLS 是最佳线性无偏估计的结论。但基于 t 和 F 统计量的精确推断需要假设六.
尽管 y 不是正态分布,但我们可以利用中心极限定理,得出 OLS 估计满足渐近正态性,即在足够大的样本容量下近似正态分布。
这样假设六就可以不那么严格,其他对误差分布的唯一条件是它必须为有限的方差,这是我们必须假定的。我们还假设了 u 的条件期望为 0 和同方差。无论 u 的实际分布如何,OLS 估计量在适当标准化时都具有近似的标准正态分布。
以下是我花了几个月整理的应用计量经济学所需的自学笔记 (英文版), 分章分节呈现给大家。开头我会附带一段中文版的小节,后面提供给想看详细数学推导和用英语学习经济学的朋友们。
作为一个跨界自学的推动人,每一章结尾,我会附上一节习题课,并在最后给出答案,方便大家复习。
J.M. 伍德里奇 (Jeffrey M.Wooldridge) 密歇根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1986—1991 年伍德里奇博士曾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助教授。他于 1986 年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还担任芝加哥 Arthur Andersen 和波士顿 Charles River Associates 两家公司的计量经济学顾问。
更多应用计量英文版笔记戳专栏:
本自学笔记将会和高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等专栏,同步一周 7 更。
跨界自学 · 教材: 高级宏观经济学跨界自学 · 教材: 中级微观经济学
Recall that Assumption MLR.6 is equivalent to saying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y given x1, x2, … , xk is normal.
We know that normality plays no role in the unbiasedness of OLS, nor does it affect the conclusion that OLS is the best linear unbiased estimator under the Gauss-Markov assumptions. But exact inference based on t and F statistics requires MLR.6.
Even though the yi are not from a normal distribution, we can use the central limit theorem from Appendix C to conclude that the OLS estimators satisfy asymptotic normality, which means they are approximately normally distributed in large enough sample sizes.
Then, the normality Assumption MLR.6 has been dropped; the only restric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rror is that it has finite variance, something we will always assume. We have also assumed zero conditional mean (MLR.4) and homoskedasticity of u (MLR.5).
Regardles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u, the OLS estimators, when properly standardized, have approximate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s.
Remember that sigma^ appears in the standard error for each B^__j. In fact, the estimated variance of B^_j is
where SST_j is the total sum of squares of xj in the sample, and R2j is the R-squared from regressing xj on all of the other independent variables.
When u is not normally distributed, the square root of Var(B^_j)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asymptotic standard error, and t statistics are called asymptotic t statistics. Because these are the same quantities we dealt with in Chapter 4, we will just call them standard errors and t statistics,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sometimes they have only large-sample justification.
For most purposes, there is little reason to go beyond the usual t and F statistics: as we just saw, these statistics have large sample justification without the normality assumption. Nevertheless, sometimes it is useful to have other ways to test multiple exclusion restrictions, and we now cover the Lagrange multiplier (LM) statistic, which has achieved some popularity in modern econometrics.
The form of the LM statistic we derive here relies on the Gauss-Markov assumptions, the same assumptions that justify the F statistic in large samples. We do not need the normality assumption.
The LM statistic requires estimation of the restricted model only. Thus, assume that we have run the regression
where “~” indicates that the estimates are from the restricted model. In particular, u~ indicates the residuals from the restricted model.
(We must include all regressors because, in general, the omitted regressors in the restricted model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regressors that appear in the restricted model.) Thus, we run the regression of
This is an example of an auxiliary regression, a regression that is used to compute a test statistic but whose coefficients are not of direct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form, the LM statistic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n-R-squared statistic. Unlike with the F statistic, the degrees of freedom in the unrestricted model plays no role in carrying out the LM test.
We know that, under the Gauss-Markov assumptions, the OLS estimators are best linear unbiased. OLS is also asymptotically efficient among a certain class of estimators under the Gauss-Markov assumptions.'
Wooldridge, Jeffrey M., 1960-. (2019).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 a modern approach. Mason, Ohio :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
你别管他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最后 90% 肯定成了复读 ppt 教育
想问问专家致远星战况如何?
我们现在受到的伤害教育,谁敢提?
虽然我自己都过研,我必须承认的是,我曾经研究或者写的东西,我觉得真的没有太大价值。
我觉得职业教育或许比学术研究,更重要。
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是毕业后再回学校读研的,而且本身学的设计专业,各种软件都会,有一次一个同学申请一个优秀团员,要求一页填写资料,她那个怎么都有两页,即使内容调到了一页,最后那页空白也删除不了。
我就直接用了一个快捷键,一秒钟不到解决了这个问题。
她当时直呼:你太牛了,可以去考个计算机二级。
我当时心想:这难道不是办公软件基础操作?
很多同学毕业的时候还大言不惭的写到:精通 office 软件,讲真,就学校里那点功夫,到了社会上真的是行不通的。
很多人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忘了如何解决问题。
再说一件事,背景还是我是学设计的,研一的时候做汇报,我熬了一周,做了个很漂亮的 ppt,当然内容也绝对和学术相关。
老师直接给我说:提现学术性就够了,没必要花时间搞那么复杂。
我当时就愣了,我交商业企划的时候不但要有逻辑性,美观,还要具有价值。
为什么到了学校就只要求 “学术” 了???
我们难道在学校里学的一切不都是为了以后工作吗?
那时候让我觉得,有些学术是为了学术而学术,或许并不在乎其背后价值。
我曾记得有人给我说过:你在学校里学任何东西的时候,都要思考以后出身社会了它能够帮到你什么。
以这样的思维去学习东西,才不会让自己成了 “书呆子”。
之前一个老师要求读《消费社会》,这本书的翻译真的是读不下去。
但是,我确实从中收获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消费现象也得到了解释,当我把书中内容与实际结合的时候,我才真正觉得是学到了东西。
最后再提一点。
在校生如果有机会出去实习就早点出去实习吧,会对你有用的。
《延迟性和反馈应对》
可以这么说,只要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提高,职业教育可以瞬间成型,批量生产 “合格” 的员工,各种 it 培训班就是先例。
全国这么多大学一起培养,才搞出这么点学术土壤,你也不知道哪个能长成,周期不是一般的长。
别人是社会的栋梁之材,我只配做国家的建筑垃圾。
技术人才不会凭空出现,大国工匠不是天生就行。
他们需要经过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职业教育正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有力渠道。
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多年来不断累积的效果就是人力资源供应出现错配,也使得在技工人才紧缺的同时,每年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都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和政府年度工作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千篇一律的普通高等教育遭遇发展困境,大学生的就业优势正逐渐丧失,某种程度上是多年来人才培养结构不均衡发展带来的后果。
从长远发展来看,伴随职业技能人才的薪酬的提升和社会形象的随之改善,职业教育反而将会逐渐得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
但是从现实看,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一直以为大学是为了锻炼适应集体生活、开发自律自理能力设立的为期四年的夏令营。
对对对,道理我都懂。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不代表毕业就要高薪,不代表毕业就要从事高端产业高端岗位。我们高端产业高端岗位数量远远少于本科毕业生数量,甚至远少于硕士毕业生数量,甚至远少于双一流大学硕士毕业生数量。
然而大部分人最终要去的低端产业,要做的低端工作,麻烦你们能不能稍微把我们当个人。好歹也是大学毕业的,别管学术型还是职业型,想要个八小时工作制、五险一金、没有什么职业病、月薪 3000 以上的工作不过分吧。问题你低端产业里有这种工作吗?别说大学毕业了,是个人都不愿意做现在这些低端产业低端工作啊。之所以现在那么多人做,是因为没办法,没学历但要活着。但你不能把这个当常态,然后问,大学毕业生,你们怎么不愿意做低端工作呢?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做的话,我们需要那么多大学毕业生吗?
什么教育分流,本质上就是,如果每个人都大学毕业,在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有的选了,就不愿意做那些低端工作了。或者他们眼界高了,宁可不工作也不想做低端工作。简而言之就是不好管了。所以要让一些人只能初中毕业,这样他们既没有那个眼界又没得选,只能乖乖去做低端工作。我想说的是,别在劳动者身上打主意了,别变着法子赶人去做那些牛马工作了。花力气改善低端工作劳动环境、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吧。就没有人应该做那些又苦又累、收入又低、又没有保障的工作。
说明上头的人认为产业升级就是个 P,或者无法实现。
以及,上头的人还想继续维持这些低端制造业,因为他们能交税。
最后,韭菜田不能衰减!
说的对。
我应该被优化掉。
有没有可能,现在本科毕业的大部分人。学术上甚至不如高考结束的时候呢?
高晓松适合当学术型人才吗?北京人就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适合当学术型人才?
从头到尾就是回避重点,中国大学教育最大的作用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是拿到文凭作为财富分配的依据,所以各种豪强子女才会走后门进大学——难道是他们希望子女去当中大的博后?还不是拿了文凭就能占分配的萝卜坑继续当豪强。
既然是分配的资格,工科类的职业教育是吃亏的:1. 真上生产是有现实的安全问题的,所以都得认真学,不然就可能切掉手指;2. 按照专业对口,职业教育出来当技术员,不是学术型人才所以你没有科研资源,没有职业成长;学术型人才出来就能当管理工作,一群学阀前辈提携,遇到问题他的意见天然比你权威,待遇也更好。
把这么多没头没尾没说服力的观点和承诺捏到一起,就为了论证一个 “就该你吃亏” 的结论。
真的 “就该你吃亏” 吗?
历史上那些所谓的 “大状师”,逻辑忽悠来忽悠去就是为了颠倒黑白;以前街头泼妇靠造谣辱骂能占别人不少便宜。现在的政治环境,感觉越来越像了。
我犹记得我本科毕业那年,学院里同届毕业的研究生人数还要比本科多一些,但毕业的博士却只有可怜的六个人,还没参加典礼的教授们多
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我懂了
中国其实不是不需要学术型人才。恰恰相反,我国的学术型人才缺的很
只是我们更缺乏搞学术的环境罢了
什么时候 专家孩子进厂了 才好起来了
不给足够的经费,怎么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
我其实觉得,现在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还是做的不好的职业教育,只不过是打着学术教育的幌子,让大家面子上都好看一些
你说的很对,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但是大家也不想进厂做宫酱,所以大家这不都不生孩子了吗?
一、判断:
1、这是严重错误的;
2、这个所谓 “专家” 专业性存疑 及其所属机构属于相关利益方,其说法严重不可信;
3、其提出这个说法存在如下嫌疑:
1)企图影响我国的教育根本战略;
2)企图抢夺或者占据相关教育预算;
二、逻辑:
1、中国需要庞大体量和比例的学术型人才作为创新基础(西方国家,如美国基于百年积累、对全球高级人才吸引才有了具有高剪刀差各种高新技术储备及相关产业),这些创新基础为技术应用开辟了新的空间,有了创新和需求才有新的工作;
2、全世界目前存在的客观事实是:自动化和 AI 代表的超高生产力对创新、需求形成倒逼,如不能满足则形成内卷。(hwasion:拥有「斜杠力」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三、正确的 争论点(**重心和焦点):我们需要如何处理 “根本性的创新问题 及 眼前就业压力(创造工作) 的平衡”?或者说有没有其他办法突围?
1、长远困局或者说短板在创新积累,我们需要持续地对此进行投入;(这是长期的,必须坚持的)
1)学术型人才培育,在做,做得很好。30 年间,大基数的低版本普及素质教育**筛选**出了非常多优秀人才,支持着我国经济腾飞。
2)90% 不是,就不做? 呵呵,正因为如此,我们反而要增加这个基数,筛选出那 10%,乃至 1%、0.01%。(因为这 0.01%、1% 是有助于其它 99.99% 带来的问题的。)
2、受经济规律、疫情等影响,短期内就业压力骤升,我们也需要立即解决(但这是短期的,周期性的。),短期就业压力带来的问题对于新生大国来说属于新问题、新挑战,我国目前对此经验非常有限,没有太多成套预案,做得一般;
(hwasion:如何看待深圳一家臭豆腐摊老板月收入最低过万,地摊经济秒杀许多深圳白领?这会成为就业新趋势吗? 、hwasion:如何评价「我国将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政策措施」? 、hwasion:如何看待东莞长安镇 3D 打印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
3、我国是否有足够多的,不需要进行职业训练就可以能胜任目前绝大多数基本岗位的工人?
存在,基于 30 年普及低成本版本的素质教育,我们培育了足够多的高素质工人。
4、那么,我们最紧急的是缺工作,还是缺高素质工人?
缺工作。
5、所谓 “… 都应进行职业教育…” 能解决就业压力问题吗?
不能,这不是放弃根本战略,进行职业教育单方面就可以解决的!
6、我们是否有其他办法突围?
有,在努力尝试中:一带一路、产业转移、FDI、RMB 国际化、产业生态深化改革、新一轮基础建设…
四、总结:
1、这不是路线问题;(不应该由一群商人提出,并上纲上线)
2、我们需要坚持对学术型人才的培育和积累,这是百年大计,立国之本;
3、对于应对职业教育可以适度参考欧美在多次经济危机中积累的经验,并适度增加力度(如其提出的 “融合”),但这不能以牺牲主线战略为代价;
1)首先你得有足够学术积累,提出创新—然后你才有技术应用—然后你才有产业—然后你才能进行有指向的职业教育。
2)能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是:有产业提供的岗位来确保教育投资有效性。没有我们主导的引领的产业,我们就不具备前瞻性,是无法做到有效教育的,只能采用现有低成本版本素质教育——这也是我们现有教育体系的成因。
4、最首要解决、最紧急的问题在:我们需要大量的工作。
5、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不出在教育,而是其它。(我国特殊的资源、经济基础及外部格局)
6、在普遍存在的客观条件下,如效果很局限,则我们需要一起面对这即将到来的艰难日子。
五、阅读:不太熟悉教育领域的可以读完下面链接,以方便你对教育有一定了解。
1、战略问题:
hwasion:反驳外国人对中国教育的 “西方的习惯性恶意”
hwasion:中国腾飞的经济是否说明中国的教育在宏观上没有问题?
2、成本问题:
hwasion:中国不能进行教育体制的变革、为什么也不能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
hwasion:如何评价罗斯高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描述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3、公平问题:
4、技术问题:
hwasion:若定义 “把一个普通智力初生婴儿培养成陶哲轩” 的教育水平为 100,那么当今世界存在的最优教育能达到多少?
hwasion: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有哪些内容或者训练,是有必要补充的?(素质教育需要改变或补偿的部分)
5、方向问题:(投资回报率问题导致现实的迷茫。)
6、结果对比:
hwasion:系统地看问题—印度起步条件好,为何还没发展起来?
7、创新尝试 / 解决办法:
hwasion:怎样看待如 “清华大学成立新雅书院” 等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举措?
hwasion:如何看待北大教授所呼吁的警惕教育 “拉美化” 问题・_・?
hwasion:政协委员唐江澎:「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你觉得呢?
8、系统性案例:(来自于我的商业化测试)
hwasion:系统思维的定义和训练逻辑 (一般人是无法支付这个代价的。)
同意。
从专家子女开始实施。
1、大学生进行的是学术教育培养?
2、选了学硕就能成为学硕人才?
3、真认为目前的本科教育是成功的?
什么弱智观点?
搞得好像 90% 的大学都能培养出学术型人才一样…… 有几个大学本科能发论文的?
不说本科了,有几个大学研究生能发一篇 sci?
大部分大学研究生毕业只要求 “能发” 论文,哪怕是花钱买版位费……
中国学术型人才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你说中国人就应该下田干活,就应该去踩缝纫机,就应该去摘棉花,那当我没说……
美国为啥几个芯片能换你几百条寸衫裤子?为啥寸衫能一买一打用完直接丢不用洗?为啥空调不用关?为啥一看到中国有崛起的势头就要制裁?
是美国人一天有 48 小时还是上帝每天天降食物跟石油?
国内的一般性大学(也是主要招生的大学)提供的就是职业教育,教的再差再落伍提供的也是职业教育。
国内的绝大部分的大学专业就是针对职业教育而设立的,我想很多人都能指出很多职业应用型的专业,例如会计、化工、护理学、车辆工程、轮机工程、食品工程、电子工程、软件工程,而这些专业本来就是国内的招生主流。
哪怕不推行改革,以现在的大学招生情况来扩招,我们依然能得到一大批毕业于职业 / 应用专业的学士学位毕业生。而且一般的地方公办院校根本不存在为学生开设考研课程的情况,学生都是自费去自学、接受补习的。熊丙奇的说法根本不成立,对不起学生在制图、车检实习、护理实习、项目实习中流的(根本用不上的)血汗。
本来就可以通过既有大学、既有专科院校优化课程设计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折腾到中学培养?
现在的教育现状就是,高中教育、本科和大专的应用专业办的再烂,也比中职做的好(至少不会随意安排实习、上课打骂学生),也不需要中职教育的铺垫,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对中学进行改革呢?而且你在街上随便找几位没有选择读大专的中职毕业生,谁不和你抱怨自己不如一开始就去当学徒,买个中职毕业证?
知乎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大佬真是多啊,什么产业结构,我国教职体系张口就来。我说点现实的工厂工作环境差,薪资低,007 工作制,社会地位低,现在的人有几个愿意被资本剥削,所以没人去。这样大家才挤破头冲学历。想要大学生往工厂去,只有提高待遇,其他都是扯淡。只要有双休,少加班,薪资一般,肯定有大学生愿意去工地,去工厂。强行分流治标不治本。那些对资本剥削闭口不谈,对中国经济高谈阔论的大 V 真是挺搞笑的。
高中:我要努力,大学就轻松了!
大学:这大学学的啥啊,我要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搞学术研究?
研究生:这研究生狗都不读,天天写论文,吵来吵去,妈的,听说隔壁那人又找教授挂名了。
啥?他的院长爸爸?啥?她跟老板睡了?….
行吧,我要去更好的地方,更好的学府。
毕业后:北京税前 1w7,长沙税前 9k,嗯,还是回长沙吧,我卷不动了。
我建议专家自己先接受一下职业教育,自己先改行一段时间,真正的体会一下现实生活中工作的艰辛,别做学术性人才,别内卷,等专家改行工作几年之后再来发表观点。
欧美为什么发达,因为高端产业在他们手里,如果想搞高端产业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人家知道核心技术最重要,而不是钢筋混凝土壳子。
德国职业教育很牛,为什么?因为人家蓝领工资高待遇好。而不像某些国家蓝领还被叫做厂狗。
爷爷辈的年轻时,最大心愿是饥不择食能填饱肚子;孙孙辈只吃肉不想吃青菜。
我们的教育就像这几辈人对待吃一样,从一端到另一端…
这既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悲哀。
现今的教育说白了是为了这个国家现有经济结构服务的。
而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不需要 “那么多学术性人才” 的。
这也反应了教育的异化。
学习是人自由自主活动,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可如今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学问,而是竞争的一种手段。即分数,学历代表竞争关系,直接联系到个人在社会的资源分配。
唉?不对啊,和新闻对不起来啊
新闻上失业率很低,就业情况一篇大好啊
各行业都屡创新高,怎么就就业难了呢?
这个是个假专家还是我看的假新闻?
我和我同学们讨论过,我们毕业那段时期(2003-2008)是学历大贬值的时代。2003 年的本科生和 2005-2006 年研究生获得就业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基本差不多,甚至 2003 年本科生更加有机会。也就是说,读了几年研究生,最后还不如不读。
再往后,那就更惨了,好单位干前台都要研究生了。
我所在单位也是这样。我进去的时候我一本科生已经是香饽饽了,5 年后,招聘门槛变成了一本,研究生也开始来我们公司了。
到头来,高端就业增量跟不上毕业学生的增量,所以出现了现在的情况,变成了大学本科就如之前的高中,现在研究生变成了之前本科。归根结底,就是其实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学了这么多东西,最后公司上班鼓捣的那些活基本一个高中生可以做了,对国家对个人来说其实是相当浪费的。
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脱节本已有之。学校里学习的 90% 的东西在就业中用不到,所以读书考试就变成了筛选了。之前筛选精英无所谓,反正高端就业单位要的就是精英。但是现在考大学不是那么难了,筛选作用就没了。大学毕业仍旧是去中低端就业单位,而那些单位不需要精英,需要的是有职业能力的,但是学校里仍旧在按照精英那一套在培养。那就严重脱节了,而且越来越显著。大学三四年对于这些人来说,真的是浪费时间了,本来应该好好学习职业能力,现在却学习那些没多大用处的东西。我大学里学习的微积分,物理,现在工作中真觉得是毫无用处,那时真不如教我怎么把 EXCEL 玩得溜就行。现在的大学,可能基本没有专门的 EXCEL 课,而 EXCEL 可能是今后职业中最有用处的。所以,很可笑。
我早就认为 20% 的人工作 就足以养活这个社会
开除人籍是个很危险的举动,甚至美国种族歧视那么严重都不敢轻易开出黑人人籍。
因为万一开不了别人就会被别人开啊。
不能和温铁军一样用封建时代措施应对新局面,至少要学学马前卒用半封建半资本手段啊。
本质还是产业升级失败,消化不了那么多人才,润出去才是对未来负责的路。
专家懂他娘个屁,你自己先去进行职业教育我就服你,别在这儿唧唧歪歪。哦,说两句扯淡言论还真把自己当学术型人才了?一天埋头只写杨文漳。
**我发现个好办法:以后但凡一些专家提出一些扯淡道理,先让他自己去试,或者让他子女去试,不然谁他妈服你?**反正,我就挺佩服温铁军,人家提的出来,也做的出来。看看陈平,没见得去上海拿着 2000 月薪吧。
建议:
提出取消醉驾入刑的专家,请你让你家人被醉驾司机撞先。
提出送外卖不如进工厂的专家,请您先给我去打螺丝,带头冲锋。你不去?那你子女得去!
这位熊专家,你觉得百分之 90 的人应该去职业教育是吧,你叫你的子女先去我就服你。
………………………….
这个也不需要你硬性安排,大学生会自己调节。职业教育,学校能教好?还不是到社会上被教。
记得以前也是专家说要普及高中,扩招本科,研究生。好坏话都让专家说了。说来说去,根本上就是一个问题:中国产业,尤其是高端产业太少,导致能提供的岗位,尤其是高端就业岗位更少。
这才是根本原因。
以前大量的年轻人口涌入社会,没有就业岗位,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于是国家高中扩招,大学扩招,一方面把年轻人口管束起来,缓解了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上学的年轻人多了,带动了学校周边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的产业都是靠着当地学校招的年轻人来养活)
同时,家长也高兴,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科举思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的作用下,孩子有学上,家长也十分高兴。
同时,由于扩招导致学历贬值,即使看明白是怎么回事的人也不得不跟着上学。
但是,学生终归要毕业,于是就业压力又增大了。
专家又提出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学术人才……
以此来转移矛盾。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中国产业太少,就业岗位,尤其是高端岗位太少,提升学历这件事,很大程度上一群人是去竞争好的岗位,而不是这个岗位需要这种学历,拥有这些知识的人才能做好!
疫情之下小企业更是死了一大批,现在工作环境好一点的,不太辛苦,工资还能接受的,除了那几个大厂和国企,央企,军队文职,还有什么啊?!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明考上了中专,我做了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恕我直言,中国的职业教育做的相当失败。都说年青人是国家的未来,那这些职校的领导干部是怎样对待这些 “国家的未来” 的?是勤加教导勉励,力图让这些年青人成才?是辛勤教导知识,力图让这些年青人多一门谋生的职业知识?都不是,他们把学生送到工厂里当包身工,以最低廉的价格和工厂签订合同,压榨他们的剩余价值,然后再从工厂那大把大把地捞回扣,吃的那叫一个满肚肥肠。 学生稍有微词,就拿毕业证压人,就拿从前骗学生签好的合同压人,想不干?让你不能毕业,让你倒赔他钱。这是我们堂堂制造业大国职校背后的腌臜,背后的黑心帐将来写三天三夜都写不完!!
这种事情不是一家两家,不是一户两户,而是大江南北多少职校都是这样干的,视条例如无物,对学生任意宰割欺凌。热度被压下来了,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并不代表那些被压迫的职校学生就是不存在的人。
专家们常常夸赞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好像只要照抄这样的职业教育体系到中国来就可以万事大吉,就可以凭空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工人。却有意无意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德国是最早建立工人福利制度的国家,在一百多年前就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及社会保险制度。有一说一,这些东西,我们现在的工人又有多少人有呢?学了却不学全,又指望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怎么办的到呢?
话又说回到这位专家的发言,我不知道他是真不知道实际情况还是搁这装模作样。我说点实际情况吧,中国的家长把教育看成社会跃迁唯一途径,努力改变命运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教育小孩是要花钱的,十几年教育上要花的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相当大的一笔成本。而以我国目前工人待遇来看,成为工人远远算不上是一个好前途。对于家长而言,他这些花了这多钱在孩子的教育上,最终你跟他说,对不起,你的孩子只能去职校读书,他会怎么想?反正读不读都一样去工厂里打工,那为什么还要再花钱送到职校里再受一遍学校的压榨呢?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问题根本不在于中考普高职高分流比,而是能不能实现阶级跃升的事情。如果能,那么仅有一丝希望家长都会拼命送孩子读书。如果不能,你就是把再多的学生送到职高又有什么用?他们压根就不会去读。但如果上头本来的意图就在于减少参与阶级跃升游戏的人数而非培养职业工人,那么当我没说。
快到突尼斯大学生摆摊了?
这家伙在搞后果扩大化,
不要说学术教育,国内就是职业教育的水平都是极其低下的。
你给我翻译翻译
什么甜蜜的是甜蜜的学术型人才?
经典笑话: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
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哪些人才是该留下来的那些
我还就奇了怪了,扭转现在论文课题方向和企业业务技能相脱节的恶性循环趋势有个什么问题?
本科往上的硕士博士阶段本来就不是一比一升学的,百分之一的人最后拿到足够职称和教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做科研没坑位,做企业业务开发又得从头学一遍企业招人多的技术方向。
就这么多人这么吊在企业岗前培训和带编制的论文撰写岗之间,难道很有意思吗?
————————————————————————
而且,我很好奇居然有人认为国外企业的技术优势是靠大学的学术研究来建立的。
恰恰就是因为所谓学术圈的风气要开源,要公开炫耀,要同行评议,凡是能通过发论文做的工作都是给全人类做贡献而无法构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国外真正高端制造企业的核心工艺,都是基于自身应用导向的长期工艺研究积累完成的,都是不可能对外公开的,这才是国外企业技术优势的来源!真正凭技术吃饭的企业是不会跟你一群学术圈的书生一样搞开放技术,在炫耀的同时反而压根无法掌控技术成果的!人家闲的没事干浪费钱去开放技术成果 “贡献全人类”?
本来所能投入的资源就有限了,还花钱给公开的水论文工作加大浪费有意义吗?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但现实是,
我们既培养不出来学术型人才,
也培养不出来专业技术型人才。
专业技术型人才绝不是所谓被刷下来,去中职、高职的人,
而是能在专一领域攻坚克难,既有恒心又能钻研的人,
同理,
学术型人才也绝不是现在的硕士、博士,拿着 c 刊论文就标榜自己是专家的人,
而是能突破学术壁垒,愿意为了一个小问题付出一生的人。
社会的确是在很小一部分人才的带领下,在大部分螺丝钉的勤奋努力下稳步发展,
所以个人认为,想法没毛病,落实可太难了。
本科本来就很鸡肋,学的都是应试的东西,根本不好直接去工作。
专科更是坑,因为专科学的竟然也是应试的套路,然后你就业了学历还会被歧视。
职业教育没有任何的问题,至少一大半的本科生毕业就是要去工作的,考研的再多都没用,大部分人还是要找工作。那为什么本科还那么多人选择呢?就是因为专科受到歧视啊
你职业教育没问题,但为什么专科职业教育就要低一等呢。你完全可以四年制全日制的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毕业了可以考研,也可以找工作,但偏向于实践。而学术型的就更多从事理论的学习,这样皆大欢喜。
学术型的也可以直接就业,当然需要自己去积累经验。
职业型的也可以考研,当然你要自己补理论知识。
两种类型都是平等的,一切的地位都是一样的。这样才是健康的教育!!
中国 90% 的大学老师都不是合格的老师,特别是针对就业而言。
**先说毕业就失业:**这句话吵吵多少年了?之前解决方案是上名校,考不上复读复读,或者出国镀金再回来交换生,总归有很多办法的;现在解决方案是没关系,学历深造,学士变硕士,硕士变博士,熬一熬,博士嫁人娶妻都不愁,可以被扶持,可以落户。学历越高 = 社会地位越高,赚钱概率越大。大家全去充电了,因为充电能拔高起点,而现在的互联网社会让信息差越来越小,大家发现,很多之前没考上博士硕士的人可能也不是智力问题。试问,谁去创业,谁去开公司,谁去创造就业岗位呢?
创业受阻,工厂,学校,政府吧。
其实现在最缺人的就是工厂,工厂只能从不考试的人里面找,流动性大,素质不高,不服管,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好吃懒做的概率就增加,工厂安全就得不到保证,频频出事儿,频频罚钱,结果人家工厂也不愿意干了,还是给国家干活稳定。
以上这些全部开始加入考编考公的大行列,这个大趋势之下,职业教育还有什么活路?都是逼不得已的选择。不学习,连工作门槛都够不到。现在就出职校包分配,毕业直接进国企有编制,你看他们去不去?
关于自主选择权:
谁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就问一句,学生时代懂啥啊?再怎么优秀,现在回想一下,是不是还是有种啊,我当初还是太年轻了的感慨。
而且现在社会巨婴太多了,太多学生眼高手低了,让他自主选择?他们父母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别像爸妈这么累,扪心自问,好多人考公心态是什么?
稳定,安逸,只要不出格,这辈子稳了。所以这不是扯淡吗?
让民众自主选择也是挺扯淡。
我们人太多了,林子大啥鸟都有,选来选去,根本意见不统一,时间拖一拖,孩子都长大了,还怎么改革。所以这玩意,上头说的算一点,没啥大毛病,就是别可一个羊毛薅啊!真的太苦了。
再说需不需要这么多研究工作者:
咋的,不需要是不是因为发现研究工作也开始内卷了?
扪心自问,硕士研究的论文,博士研究论文,都是锦上添花,有几个雪中送炭的玩意?抗打的论文越来越少了,最可恨的还要抄!抄人家以前前辈的!可不不缺这么多研究者么,研究啥出来了?
研究结果是啥啥玩意,研究出来就可着 80 90 坑吗?这还不算,还要继续坑 80 90 的后代们?
啥啥政策都是我们的,有意思啊?小时候管我们的那些人,现在还在管着我们。有好多专家和学者,名气在那里,学问一箩筐,研究大半辈子,结果有一些不但爱抄袭,还爱拍脑门。这样的人的确国家不咋需要。
少点闭门造车吧,看见好多出来的观点都迷得不行,自己能把自己说服吗?就一句话,身先士卒,发表观点的人敢让你的孩子或者孙子做带头,大家也能信服。你们的奉献精神呢?因为你是研究这个的,你是吃这碗饭的。
我不懂啥啥历史政治,只粗略知道我国是工农联合搞得革命,加上很多党派各行各业一起努力,但是现如今,农业一直很被重视的,工业呢?工人的待遇或许中等有些能偏上,但是在尊重方面,听起来并不体面,并且高级工种是极度稀缺的,但是好多工人自己都觉得自己没出息!你们是为国家做多少贡献,为制造业做贡献的人啊!所以,怎么教育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力量有了,尊严呢?给人家搞起来啊!
很多时候人找工作要么为钱,要么为面子,这俩都没有,谁乐意去职校啊?
如果职校毕业包分配,月薪 1w-5w 打底,而且社保交顶格,你看大家去不去?
让人家当耗材,不给点好草料,哪有吃螃蟹的人啊?
隔壁老毛子人家工人阶级,工会发达。不太出国,也知道德国,瑞士人家工人也听受人尊敬的,咋最近几年中国蓝领怎么变得这么不被待见了?福利搞起来啊!别总让军人小伙子转业去当啊!公务员留给他们呗!执行力还好,时间观念还强,还服从安排,做事麻利。
也别逼着人家学习慢,跟不上的孩子小小年纪去职校被鞭打,凭啥啊。万一有的晚熟孩子,人家本来能在高中高强度学习中突然顿悟了,成了个啥科学家呢?咋的,看不上后起之秀啊,就非要孩子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大脑这才是人才了?教育不是长期和发展的嘛?
其实我觉得有些问题很简单,就是不愿意承认,要想职业教育搞起来,先给人家个好名分好俸禄吧!起码封个妃子吧,现在整的跟奴才丫头似的,白嫖还没地位,还要倒贴钱上,谁愿意去!
等人都愿意去了,经手的学生多了,职业教育的体系,教学经验案例啥啥都能有了,这不就发展了吗?哪有强制一杆子打一半人硬上船的?不过也是,这样比较高效,还省钱。上不去大学是你们能力不行,不配上。
真的,这话没毛病。直白残忍,但是事实。
金融有通货膨胀,学历有学历内卷。最好的办法就是收紧口子。
从这个层面来说,难为专家们了,想出这么些个理由来说服大家接受。
所以啊,多让自己孩子读点书吧,多学学习吧。在不确定职校出来待遇会不会突飞猛进的时候,学历还是最直接和薪资挂钩的。再者说,别看不起职校,好多电工,挖掘机,美容化妆,要么得有物理知识,要么会审美,要么化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学习都学不明白的,这玩意能学明白?
先把学习能力搞一搞吧,少吐槽也少躺平了,父母都躺平了,以后孩子可要谁来给你养活啊,专家吗?
【本文吐槽仅限于普通人家,家财万贯,红几代星几代或者书香门第,或者决心创业以及智力超群的人士,均可忽略我的无理吐槽,强者放哪里都是金光闪闪!不管你是太阳还是月亮还是星星!】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教育本身。
大部分大学应该进行职业教育,这不需要专家论证,是个人只要不傻就知道,而且很多年了从上到下年年喊,但到现在为止没有多少改善。
专家称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太搞笑了,从大学毕业了就成了学术型人才了吗?也太看得起很多大学的教育质量了。学术型,这个词真的很高大上,不要把这个词再玷污了。真正的学术型人才现在是多的用不完了吗?想必大家心知肚明吧。
读大学,为的是什么?读大学,又能得到什么?这是对于学生而言的。
教书,为的是什么?教书,又能得到什么?这是对于大学老师而言的。
教育,为的是什么?教育,又让大学得到了什么?这是针对大学而言的。
不管是谁,总得图点什么,如果去做了而得不到,为什么要去改变呢?毕竟改变有风险。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这不是说让大部分学生都进职业院校,而是让所学与所用联系更密切,这绝对是对的,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推进职业教育,对于学生找工作、教师评职称、学校论排名,利在何处呢,或者说有利可图吗?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已经多有发生。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职业教育有没有被忽略,该如何发展,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等话题,再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腾讯原子智库对话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熊丙奇认为,中国 90% 的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但是,高校通常不愿意这样去做,这就产生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
我充分相信,这位院长、专家的儿子,一定不会进入工厂、农田从事一线劳动,
所以它吹了这么多,我认为它连它儿子都不一定能说服,
我认为「中国 90% 的专家都应该闭嘴,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喉舌型专家」,你如何看待此观点?
投指数就是投国运,这句如今被基金圈四处传颂的金句,最初是来自巴菲特在 2015 年的致股东信中。
在这封信中,巴菲特其实是这么说:240 年来,和美国打赌一直是一个可怕的错误,而且现在仍然不是开始的时候。
这句话也被延伸为另一句投资名言 “没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国家而成功”,而把指数和国运结合起来,则要追溯到更早的十年前。
在 2005 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写道:由于高额的管理费用,主动管理基金的长期总体表现还不如低成本的被动型指数基金。
此言一出,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一片哗然,在争论数年之后,巴菲特抛出一个以 50 万美元为赌注的 “十年赌局”:
从 2008 年 1 月 1 日开始,没有职业投资人可以选出一个由至少 5 只对冲基金组成的投资组合,能在十年后击败无人主动管理的标准 500 指数基金的表现。
哗然变成沉寂,最终只有一位基金经理出来应战,等到十年以后,巴菲特如愿以偿赢下赌局,标普 500 指数轻松击败了对赌的对冲基金。
在之后的很多年中,标普 500 指数成为巴菲特唯一公开推荐的投资品种,甚至在提到自己的遗嘱时直言,90%全放在低管理费的标普 500 指数基金里。
自 1957 年问世以来,标普 500 指数已经走过半个世纪,无论是历史表现还是成分股变迁,无可争议地成为美国的国运指数。
而成立至今 30 余年的 A 股,似乎还没有找到属于中国人的国运指数。
01 先天不足的沪指
3000 点玩十年。
但凡在 A 股中摸爬滚打过几年的股民,对这句话都不陌生,而 3000 点说的正是沪指,可以说在股民心中,A 股几乎就等于沪指。
沪指,全称 “上海证券综合指数”,又称上证综指。1990 年 12 月 19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开业,这一天也正是沪指的基日,起步 100 点。
沪指的成分股就是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反映的是上交所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
但是,A 股不止一个交易所,同年 12 月 1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成立,并在 1994 年 7 月推出了专属的股指深证成份指数(深证成指)。
截止 2022 年 3 月 23 日,上交所上市股票 2111 只,总市值 47 万亿;深交所上市股票 2650 只,总市值 34 万亿。
无论是数量还是体量,深交所与上交所已经旗鼓相当,仅从这一点来说,沪指就无法代表 A 股的整体表现。
即使只看沪指本身,也被业内人士诟病 “失真” 已久。
2020 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沪指编制方法有待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
知名经济学家李迅雷对此表示,从 2006 年开始,“沪指失真” 已经成为一个市场上上下下尽人皆知的专有名词。
他给出一组数据对比:
2000 年中国 GDP 突破 10 万亿元,2019 年已达 99 万亿元,几乎翻了 10 倍;
2000 年沪指就已经达到 2000 点,而到 2020 年 5 月仍未突破 3000 点。
10 倍的 GDP 与 50% 的股指涨幅,反差不可谓不大,也证明沪指确实很难撑起国运指数的门面。
指责沪指失真的原因很多,普遍提到的有这么几点:
一是新股加入指数太快,在上市后 11 个交易日就能计入指数,但往往这个时候是股价最高点;
二是不剔除亏损股,通常亏损股戴帽 ST,就会连续跌停,从而拖累指数;
三是按照总市值计算权重,而总市值大的公司往往流通股少,这些少量的流通股却能对沪指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是上证指数成分股太旧了,大头都是传统的金融股能源股等,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没有在指数中体现。
2020 年 7 月,沪指实施新的指数样本调整规则,针对性修改了上面提到的前两点,推迟了新股计入指数的时间、剔除了 ST 股。
至此,关于沪指失真的讨论告一段落,但是如今来看,沪指的表现似乎并没有明显改善。
02 营养不良的沪深 300
在 A 股之中,要说最像标普 500 指数的,非沪深 300 指数莫属。
从指数编制来看,沪深 300 指数由沪深市场中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 300 只股票组成,标普 500 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的 500 强公司。
从市值占比来看,标普 500 指数总市值占美股总市值达到 80%,沪深 300 指数占 A 股总市值近 60%。
或许正因为如此,沪深 300 也成为最被基民熟知的指数,也是投资入门最被推荐的指数基金。
但是,如果对比 GDP 增速来看,就如同沪指一样,沪深 300 也跑不赢。
沪深 300 指数诞生于 2004 年,起步 1000 点,到 2020 年底达到 4940 点,累计上涨 4.9 倍;
2004 年中国 GDP 是 16 万亿元,2020 年中国 GDP 达到 101 万亿,累计增长 6 倍多。
同样在这 16 年内,标普 500 指数从 1000 点涨到 4766 点,涨了 4 倍多;美国 GDP 从 12.21 万亿美元增至 20.94 万亿美元,涨了不到两倍。
跑不赢国运,可能与沪深 300 指数的行业分布有较大的关系。
金融行业是沪深 300 指数中的第一大行业,而金融行业是传统且典型的周期性行业,长期成长性一般。
而标普 500 指数中的第一大行业是信息技术,第二大行业是医疗保健,成长性更为突出。
行业分布上,标普 500 指数也更加均衡,这是因为不同于沪深 300 指数,标普 500 指数不单纯按照上市公司的规模来选股票。
标普 500 指数增加个股的考量有 6 项标准,除了市值以外,还包括考量产业经济地位、公众持股数量和交易流动性、财务活力和运营状况等,如果是出现不在原本分类中的新兴产业,只要符合前述标准,也可以考虑加入。
换句话说,标普 500 指数选股时会充分考虑行业的平衡,呈现出行业分布和公司体量都比较均衡的特征。
对比来看,沪深 300 指数的选股策略不太灵活,单纯按照总市值排名,很容易导致头部公司的权重原来越大,时间久了难免有头重脚轻营养不良的感觉。
03 A50 登场
能够代表国运的指数,最近几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称呼:核心资产。
在 A 股中,包含核心资产的指数,通常又有一个共同点,名字里面带有 “50”。
比如沪市的核心资产在上证 50 指数中;创业板的核心资产在创业板 50 指数中;科创板的核心资产在科创 50 指数中;互联网行业的核心资产都包含在中概互联 50 指数中。
甚至,在距离上交所 4000 公里之外的新加坡交易所,还有一个聚焦中国核心资产的指数:富时中国 A50 指数。
该指数由 A 股沪深两市中 50 只市值最大的股票组成,占 A 股市场 35% 左右的市值,与上证 50 指数走势相似。
以该指数作为基础资产的富时 A50 指数期货,其日常表现预测和影响 A 股走势的著名指标。
如此重要的指标,却被他人捷足先登,新加坡交易所掌控长达 20 余年,成为国外机构做空 A 股的重要工具,对于 A 股股民来说,苦 A50 久矣。
时间来到 2021 年 8 月,美国著名指数编制公司 MSCI(明晟)推出 MSCI 中国 A50 互联互通人民币指数;10 月 18 日,该指数期货正式上线港交所;11 月 8 日,易方达等多家公募基金发行跟踪的指数基金上市,掀起了 A50 指数基金的投资热潮。
话说回来,MSCI 中国 A50 互联互通指数,算得上国运指数吗?至少在行业配置上,比沪深 300 指数更加均衡。
根据 MSCI 官方说明,指数选股分为两步:先从 11 个 GICS 板块中各选出最大的 2 只股票,然后再从大盘股中选出除这 22 只股票之外最大的 28 只股票。
从行业入手选股的策略,就避免了以往宽基指数唯市值选股的缺陷,能够更全面覆盖新兴产业的龙头公司。
从前十大权重股来看,不仅有以茅台、招行为代表的传统 “茅指数” 老字号,而且也包含以宁德时代、隆基股份为代表的新兴“宁组合”,聚齐了 A 股新老核心资产。
MSCI A50 指数的构成,也映射出中国经济产业的变迁,传统的 “茅指数” 被认为是过去 20 年地产经济周期的代表,而随着 “房住不炒” 政策深入,地产拉动经济的引擎逐步冷却。
2020 年 9 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 “双碳” 战略确立后,新能源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未来弯道超车的新引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MSCI A50 指数确实有国运指数内味了。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MSCI A50 指数的成分股均为大陆与香港互联互通个股,本质上体现的是外资对 A 股的投资审美,好听点说叫做 “跟着聪明钱投资”,难听点说,中国核心资产的定价权还是在捏在别人手中。
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俄乌冲突和中概股监管分歧,金融战的担忧与威胁与日俱增,对于刚过而立之年的 A 股来说,掌握核心资产的定价权,打造出藏富于民的国运指数,还尚需时日。
职业教育不是问题,工资低才是
改革大学教育,我觉得应该先从大学教师入手。
大多数大学教师他就教不了你说的东西,你不能把原因归结到学生头上,更不能拿学生开刀。
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我是学术型人才。
什么是学术型人才?我感觉我侮辱了这个词,在我的理解看来,学术型人才应该是指搞学术研究那种人吧?我也配?
我顶多敢说自己是个技术型人才,我搞过一天的学术吗我?
再者说了,这年头,真搞学术的那群人一天天都觉得自己生活都很难维持的住的样子了,高校算是学术圈吧?前两天不是还有个说自己网课都没钱吗?请求学校拨款吗?
学术是什么玩意?这玩意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至今都不理解我居然是学术型人才,这也太看得起我了,我搞过什么学术吗?
好像还真搞过!
那毕业论文没写过吗?感觉那应该是我这么多年最专业的学术了吧?
其他的,我也不知道我算哪门子学术型人才!
重新定义学术型人才 ——- 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的韭菜!
我顶多只能算是计算机专业的人,别用人才这个词,是我不配!
大厂现在机器学习搞的很多,很多厂都在转向 go 语言,可以学一学。
[
Go 程序设计语言 机器学习: Go 语言实现
¥60.83 起
你们以后应该多走技术型职业教育的路子,比如多学学新东方烹饪,这样能极大的提升中国的厨艺,为祖国人民吃饱吃好贡献力量。
[
新东方烹饪教育书 14 册厨师分子料理美食花色拼盘美味西
京东
¥494.90
去购买
也可以研究研究挖掘机的路子,基建狂魔是祖国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城镇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
液压全合金工程车挖掘机仿真 1:24 挖土机全金属遥控车玩
京东
¥10000.00
去购买
现在就业压力大,大家应该多体谅体谅国家的难处,你们也长大了,也该懂事了,要自己学会灵活就业,比如打个零工啊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嘛,要接受新思想新教育。
[
灵活就业:数字经济浪潮下的人书籍 0 款式
京东
¥141.40
去购买
[
零工经济: 新经济时代的灵活就业生态系统
京东
¥60.94
去购买
希望你们认清情势,放弃幻想,早日融入灵活就业的大家庭!
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的一句话。如果是刚读大学那会儿,我会觉得这句话太狂妄了,但是现在看来,我却是深以为然。
中国的大学教育既培养不了学术人才也培养不了技术人才。只能培养所谓的大学生。
在大学,唯有自学自救才是出路
这个就业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解决方法目前还没很好的方法。
没必要复杂化。我的建议是:
1,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作业。小朋友的腰背被书包课业压得太难受了,比 996 难受得多。这些压力是完全没必要的。
2,改变 “从能学好英语的人群中选拔人才” 的现状。不论是普通工作还是科研,英语没那么高的重要性。
本末倒置的想法和看法,职业教育需要在学术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而非去学术进行,职业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在职业过程中逐步学习,职业教育的变化快,但相对容易,学术教育难,但相对变化少,同时,学术过程却很短暂,只能在大学里完成,能花几年时间把一个专业的基础学术学完掌握本来就是一种简化,何况现在很多学生不想学,不好好学,导致现在缺乏的是学校的学术教育。所以,现阶段应该加强学校内的学术教育,减少学校内的职业教育,加强学校外的职业教育,或者加强社会人员回学校的学术或职业教育。本
外国势力想煽动老百姓对所谓权威的不信任,好搞颜色革命。
成天宣扬一些所谓专家的吸引眼球的话语,好让民众失去对权威和政府的信心,对于中国来说没用的。你们境外媒体别自己有病,还给我们中国开药了,先解决你们自己新冠死亡问题吧!
真正的爱国专家和政府,已经开设了每年能接纳 1000 万人的高校,来应对 18 年前的 2000 万出生人口。而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如 2021 年只有 1000 万出生人口,读高校的比例可能接近于 100%。
自己孩子卷不过急眼了?
在工人待遇得不到改善之前,谈什么鼓励职业教育都是耍流氓
如果你粗浅的看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显而易见的不会有人喜欢职业教育,没人希望自己的出路在一开始被拉后一截
但是实质上,这个问题不在于职业教育,而是我们的工科教育出现了问题,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这不就是工科这个分类出来,所要解决的问题么
现代机械专业学生几个见识过机床,电子电路相关专业的几个手搓过电报机,化工专业的几个搭建过连续反应装置?连一点基本的经验都没有,哪怕是搭一个矿石收音机呢。这也导致了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能在社会大学里跟着各个公司来做深化学习,同时这个成本也使得相关工作的工资很低。
下面引用的是上世纪美国还能被称作文明灯塔时,其工程教育的杰出体现之一,温德尔 费蒂格在棉兰老岛抵抗日本时,神奇的手搓万物:
费蒂格利用他的工程技能以及其他逃亡的美国人和抵抗菲律宾人的技能,从零开始创造了许多补给。例如,用椰子棕榈酿造棕榈酒,为汽油车提供酒精;电池通过浸泡在棕榈酒中充电;汽水瓶和栅栏钢丝被用来制作电报机以加强通讯;窗帘杆被切成碎片并成型,为. 30 口径步枪提供弹药;汽车弹簧上的钢片被刮光并卷曲以制造步枪的后座力弹簧;用木块用英语和当地语言印刷钞票;渔民将日本的地雷拖上岸以确保安全,然后拆解作为新的武器弹药。肥皂是由椰子油和木灰制成的。然后用肥皂换取糖,然后用糖来制造酒精作为燃料。
培养他的大学叫做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这个大学最近最有名的专业是 “小行星采矿学”
看了这么多回答,职业教育 = 进厂?什么逻辑?
什么是职业教育麻烦搞搞清楚
我觉得首先大家不要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进厂
终于有明白专家了。
我个人也这么认为,中国留 10-20 所大学培养学术人才,其他全都培养应用型人才。
很合理。
因为很多基础性岗位其实并不需要多高的学历就可担任,但现行的学历通货膨胀却并不允许。很多人上大学是为了以后做学术吗?显然不是。除去部分,很多人可能只是想毕业找一份工作而已。
所以应该解决另一个关键问题:就业问题。
如果不需要担心就业,也就不用担心学历的刚需,只需要注重提升自己在某些职位上能力,发展自己的职业性。
我是搞学术研究的,我觉得目前的大学,在很多时候也没有培养出适合做学术的人才
为什么不是大学课程设置的调整?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目前见到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的不只是专业技术技能,而是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稿撰写能力,还有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比如责任感,抗压能力。
另外,大学老师的晋升机制,只有做科研才能升副教授教授,如果只教课,工资待遇上不来,那生计所困必然要搞科研,搞科研谁搞?带学生搞….
我接触的学生有限,可能存在偏见,仅代表目前的个人感受。
专家可以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提出来任何他们觉得正确的提议。
但是,如果提议想要落地成现实,就必须要用严谨科学的量化模型来证明提议是正确的。
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本,是要高于学术教育的。
所以就会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职业教育的成本,谁来出?
学生出?那么民办私立该怎么处理?学生的就业该怎么办?
工厂出?那么成本怎么赚回来?如何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
社会出?税源从哪里来?职业教育能创造新的税源?还是降低成本普惠大众?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想要政策能够落地,要么做大增量,要么做好分配。
想要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回答:职工能不能享受到增量?能不能分的相对公平?
如果不解决人心的问题,任何单方面善良的建议,最后都会成为一地鸡毛。
程序员表示呵呵。本科出来的成品率都不高,职高出来的…… 不用你手把手教你写 hello world 就不错了。
非常怀疑问题是否对专家的意见理解完整,否则专家对现状实在是无知。
中国的大学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专科大学生,从教学心态到学习心态就是职业教育的心态,就是学习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心态。本科阶段折腾科研的,不客气的说,对学生相当不负责任,哪怕是九八五二幺幺。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才是科研教育,并且现在还分出来一大堆什么 “专硕”,降低学术要求。如果本科阶段的学生就能达到科研的水平要求并有志于科研,就应该直接转为研究生。
学术研究,尤其是工科的学术研究,不可能脱离实际工作。如果工科类高校的本科教育脱离职业教育初衷,那所谓科研马上就会脱离真实世界的供给,很快就会萎缩掉。当然现在国内奇葩的科研体系的确是维系了一大批脱离实际的所谓科研人员,但这个不可能长久的。
另外,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是降级方案,这个很搞笑。如果大部分家庭判断自己的后代无法通过高考过滤器,在中国持续提高人均收入的前提条件下,把后代送到无须高考过滤器的外国接受高等教育,是显而易见的选择。
如果中考过滤器无法通过,那么满世界就会充斥来自中国的高中生。
我是山东比较发达地区出来的,九十年代的时候,我的初中同学家里有点钱有点能量的,都把自己家孩子送出国读高中,或者全家移民了,就是因为中考淘汰率非常高,以至于这里的高中开始大量收交钱上学的高中生。这些同学里面也不乏有考上很好大学的人。
所以最后所谓的 “职业教育” 就是低收入人群后代的集中地,必然会导致阶层固化加剧。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事实上国家现在采取的就是升级教育的方式,增加研究生教育的普及程度,甚至让一部分研究生教育职业化。
将来唯一的出路,也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普及专科教育,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升级为专科学校或者取消掉。
至于教学与就业的差异问题,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正经问题。正经问题是在这个社会是不是什么工作都能都得到体面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后代是不是能得到公平的竞争机会。
所以不要去学什么德国法国,中国企业要是有德国法国制造业企业那种生态位、那种产品溢价能力,全招大学生有什么问题。全招硕士都没问题。
我还碰到国企生产线上全博士的呢。
学术型的人才现在已经有裴钢院士在培养了,那么技术型的人才由谁来负责培养?是引领全国半导体行业数十年之久,在技术人才行业享有盛名的陈进博士吗?
搞学术 10% 的顶尖人才绰绰有余。
把制造业待遇和环境提高后,即使你培养了百分百的学术性人才,最终也仍然可以获得大量技术性人才。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职业教育?近几年,国家政策层面数次加码职业教育,教育部颁布的 “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 将学生是否接受职业教育的分水岭划至高中阶段。初中毕业后,学生即面临升普高还是入职校的抉择。
2 月 23 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职业教育在定位调整、布局优化、数字化升级等方面的新举措。近年,国家多次针对职业教育提出新举措,2022 年,职业教育将有进一步深化改革,那么新政策的出台,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什么影响呢?
中职教育定位转向就业与升学并重
教育部表示:针对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今年将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单纯 “以就业为导向” 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将会与相关部门实施“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品牌专业,示范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总体提升。
职教高考” 将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
今年,将优化 “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 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职业本科、职业专科学校通过 “职教高考” 招录学生比例,使 “职教高考” 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招生的主渠道。
提升形象 改变职业教育刻板印象
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学生家长选择职业教育,让用人单位依靠职业教育,逐步形成 “上学选职业学校、技能提升找职业学校” 的社会氛围,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新闻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匠心筑梦,实干兴邦。“工匠精神” 不仅是职业技能,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长沙新东方烹饪学院自办学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创新和改革的发展之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强强联合培养培训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行业资源,培养专业厨师人才,备受学习者青睐。
学校紧跟市场趋势,开设有中餐、西点、西餐以及特色小吃等各类热门专业,对于没技术而止步实现人生价值的群体,学一技之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今天,长沙新东方烹饪学院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同学,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酸甜苦辣调人生百味,油盐酱醋烹世间百态。煎炒烹炸做万千美食,欢迎有梦想的你来到长沙新东方烹饪学院,学校传承美食技艺,匠心教学助力你轻松实现梦想。
门阀通过知识垄断巩固地位,打破九品中正的不是杨、李、武,是科举。
中国的绝大部分大学已经是职业教育了啊,本科就是四年制职业教育啊。只是大学招聘老师不看重职业水平,而看重学历、论文,还限制专业名称,所以招来的老师水平低下,教不了太多。
房价,社会风气,工作环境,还有政策的不停变化,导致很多行业都很浮躁,只想赚快钱,落袋为安,买房投资。一种全民投机的感觉。
科研或者研发需要的理想环境: 稳定,安逸,不腐败,知识产权意识,这才是科研的好土壤,看看我们在干嘛?996 到现在还没刹车,年轻人才还在为房子发愁,中年人在为房贷和生计发愁,各个方面差得还很远。
中国大学也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学生 90% 成为学生型人才。
中国大学生很多时候在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当面做的比较欠缺,虽然很多大学开了 “生涯规划” 课,但是大学生对未来也依然迷茫。
搞学术,搞科研,这些真的不仅仅就靠努力就行的,当然在这里不是说努力没用,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天赋 + 运气的,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需要沉得住气,可以说生来性子就静,能沉的下心来搞学术,这个真的很考验一个人。
但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普通人,真的是对学术不感兴趣,从上学开始就说着数学难,物理化学难,说语文无聊,历史枯燥。有些人可能会说,诶不是,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我从小喜欢看历史,喜欢做实验,喜欢数学,但是朋友,你真的愿意付出一生投入这些学术研究吗?大家跟着大流考重点初高中,考重点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大家也都知道,很多时候高考的分数≠以后赚的钱,
你学的好≠以后混的好
但为什么大家很多还在努力走这条路?
首先第一点就是因为社会对 “职校” 的很多偏见。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大家都觉得职校就是考不上高中的人呆的,是不学好,进去了没未来,在这样的观念下,很难推进进行职业教育。
第二点,很多职校,他真的就是在混,师资力量跟不上,很多时候职业教育也真的不行,这样从本质上很难改变人们对职校的观念。
第三点,对大学生教育不到位。1)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时期的资源来路很窄,可能就随着大流去考研,考公,导致现在考个研极其困难,并且落榜的研究生进入社会很难。如果能落实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让大学生知道自己喜欢的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是什么,再进行职业教育。**2)**在入学教育时,就应该说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都是寒窗苦读 12 年来的,到了大学需要一定对职业的引导,不能延续 “死读书” 式的学习方法。
希望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职业教育的落实,也许能解决很多人对就业的焦虑。
技术真的比学术简单吗?
现在这个路子,又有点高校盲目扩张的味道了
暗戳戳让高素质人才去学术,让学渣去职业教育
可问题是,一个初高中理化都学不明白的人,学技术能学成什么样?
说到底,这种提法的目的根本不是什么促进职业教育
就是产业升级失败之后,不得不进行分流
极少数人走进象牙塔,大多数去拧螺丝
以此避免大规模的失业和不稳定因素
骨子里还是为了维稳,而不是为了进步
我觉得说的非常好
白学四年毫无意义的纸上谈兵
工作之后根本派不上用场
说到这个我可就兴奋了
之前的《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厂》
到现在 “90% 的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
说明人家知道你是哪种类型的人才
因材施教嘛
你不想回农村没关系
可以留在城市当工人嘛
我们都是为国家做贡献
劳动最光荣了
哦耶!!!
同理,中国应该有 90% 的老师应该从事职业教育。请问这些老师愿意吗?职业教育当然好,但我国职业教育什么师资水平?量不够,质也不够,瞎改革,生育率越来越低,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我们先看下这个所谓的专家是什么专家。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并不是学术研究机构属于社会组织,对外宣传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
通过天眼查,可以看到注册资本为 5 万元。主要经营活动就是组织教育研讨会。
这种级别的专家发言,我觉得没必要引发太大讨论。就和大家办公室里吹牛差不多,既没啥学术背景,又不代表官方声音,说民间声音都勉强。
翻译: 中国的产业不够高端,不需要那么多人才坐办公室或者搞研究,需要更多耗材去打螺丝。
马化腾代表,请管管自己的小弟。
本科是培育学术人才的?这种水平也能当专家,不会是把什么本科进实验室、本科课程论文、本科毕业了论文当真了吧。本科是通识教育,什么叫职业教育,说难听点就是定向培养工具人,将来生产技术升级之后就淘汰一大批的工具人。
他本人说知道目前职业教育名声不好,为什么还要在高校铺开职业教育?真实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大多数本科踩进土里,让这些人找工作的时候自觉配不上五险一金白班双休办公室,让他们把第一目标定在倒班、单休、又脏又累的工厂。事实上大多数普高和高校一沾职业教育,学校里面一开相关课程,学校和毕业生的名声就坏了,“xx 现在变成职专了” 过几年这里面的学生也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螺丝了。用心何其毒辣,而他们的孩子还能上名声清白没有被职业教育污染的学校,将来竞争压力顿减。(比如前两天老板要招一个助理,第一条要求就是正经本科,即排除非统招和专升本的,将来会不会变成正经本科,不要搞职业教育的本科)
谁说的,就把谁拉去工厂先上三天班再说。
都不用联系,开车路过随便找个中介介绍进场就行。
进厂还不容易。
当然你说职业教育,还有理发师也行。路边都有。直接拉就完事了。
没毛病,人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谋生
职业教育可以做也应该做 但是重点是否放在本科及以上阶段?个人觉得应该从初中分流的职校就开始重视,别再是那种进了职高除了耍朋友打架喝酒啥都不会啥都学不到的状况
至于本科的职业教育怎么做 专家说了不算 可以先问问学生和学生家长不?
专家你好,咋不让儿子去读职业学校呢?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在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开始实行普职分流,像德国甚至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为分流作准备。
事实上,确实有一些孩子不适合继续读普通高中。
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也较弱,这样的孩子占到 15% 左右,现在的普通高中根本不适合他们。
很多家长也许没有想过,如果让这些孩子到普通高中去接受教育,他们会因为语数外成绩跟不上,很难继续学业,而且因为被认为是差生,备受歧视。
据了解,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即便有的佼佼者勉强考上本科院校,也很难通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四级这三门课程,也就是说他们很难顺利毕业。
而一些家长不顾这些事实,受 “唯有读书高” 的传统观念影响,一味地让孩子继续读高中、读本科,使孩子越读越厌学,越读越自卑。
教育的原则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因材施教。
没有因材施教,就不可能有效率;没有效率,谈何公平?
每个孩子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也不需要那么多口嗨型专家
这样不就产生门阀了吗?
隔靴搔痒嘛,痛点养点没抓到,说了就等于没说。
想学德国的人才结构,不学德国的待遇报酬,这样学能成?不是白日做梦吗?
德国码头装卸工和大学讲师收入差不多,所以人家用不着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实在不行学门手艺,算是条出路。
人家基层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怎么样为什么不说?
回头看看自己怎么样请问?职高出来走向流水线,什么环境?
上厕所的时间和次数都被限制住,恶劣的工作环境,终日加班,收入微薄,月底看看工资,宣传单上看看房价,身边环顾一下,女友彩礼付不起跟人跑了,家里老人药费账单又来了,上班迟到三分钟工资又被扣两百一天又白干,班组长骂狗一样辱骂,新闻上还说 “劳动力成本优势”。
什么优势,不就是劳动力贱价嘛!劳动力也包括技术工人,不就是技术工人贱价吗?
开了科目又怎么样?以后大量毕业,又是卷,相互踩踏,即使现在高价未来还不是贱价!
你当现在学生和家长看不出来啊?
但凡还有一点机会,谁愿意去走职高这条路?谁愿意把未来人生科技树的属性往这里点?
没人报,你硬教,还调整科目教,这不是搞笑吗?
蓝翔为什么那么出名?新东方为什么那么出名?前几年修手机为什么那么多人学?
技能能给人带来体面的收入,你根本不用愁没人学。(当然以上三者现在也逐渐卷了)
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开什么科也没用,就算是本科挖掘机驾驶专业毕业,最后也是挤到公务员一条道上去!
于是乎最优秀的毕业生成了一个会开挖掘机的公务员。
能解决你高端职业技术工人不够用的问题?
别整花活,提高待遇才能吸引人才。别把群众当傻瓜!
没官做,你看有谁读八股!
要不这样,把 90% 的偏基础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大学统统解散,从小学开始就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从娃娃抓起,从而建立起职业小学、职业中学、职业大学的” 大职业教育体系 “。
发表这样观点的中国” 砖家 “真是具有职业精神呀,不过他们可能会继续留在剩下的 10% 的大学中,愉快地在象牙塔里继续炮制更加震惊世人的新观点。
真难熬啊,这帮时代的漏洞还要蹦跶几年……
你大学能培养出个 jb 学术人才
其实职业教育都不需要,18 岁成年就能进厂了,搞职教不过是还想捞一大笔钱,没错,让人进厂还想先榨一波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觉得大学技能教育是没有用的,前十二年都没学,大学三年就会学了?
主要义务教育里得包含技能教育内容,不需要必修,但要必选。
其实那么多学术大学是没有用的,因为不可能说一上到大学懒人就变勤奋了,不会的一踏进大学学堂就啥都会了。
不如从小学开始安排技能教育选修课程,到初中完成基本技能教育流程,高中直接选择出去工作还是进修高考,这才能建立起完整的职业技能学习生态圈。不过要想清楚,这样就会极大的冲击旧有体制下混工资的人。
学习,不是仅仅从大学开始学的,大学前的十二年才是更为重要的学习期,而大学的作用仅仅只是分流罢了。
我能粗鄙的理解为:90% 的大学生应该要下厂子免费 996?
那为什么港澳台胞一般的成绩可以读 top2?可以免试上部分 985 双一流?意思是港澳台就需要这么多学术型人才么?
先把这种专家的子女从美国接回来,送进大专,再扯别的。总不能你的孩子就在罗马,别人的孩子就得当牛马吧?
知道历代 wangchao 咋亡的么?1 是土地兼并,2 是上升渠道断绝;第一条我们用 20 年走了封建 wangchao200 年的路了,第二条也想加速了?
血压上来了。
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目标,只是为这个目标提供物质基础。以人为本呀!
本来就贫富不均,这下好了,机会都不准备给你。
其实你只要让工人比教授别差那么多,自然大伙都上技校了。
专家说得对
但奈何高校里的老师职业水平太次
根本教不了学生!
社会上的工作人员教学能力太次
依然教不了学生!
我也赞同,但是,在此之前是否需要改善下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呢?
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提升不上去,做什么都没用。年轻人更可能会去创业,也不去做技术工。如果要硬来,只可能会加剧社会阶级分化,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确实有这种感觉,在学校学的东西,进入社会根本用不上。
但是如果想改变,那是要把一大群学术类的老师开掉,招聘社会上能力强的人进来当老师,才能真正提供所谓 “职业教育”,高校的老师一天私企没进过,天天研究这个名词怎么解释那个现象什么逻辑,教学生怎么在以私营为主的社会上生存那不是扯淡么,但你确定高校的那么多老师愿意放弃工作?
主要还是职业教育的收入不行并且工作环境差吧,如果收入相差无几,也不用去又长又乱的小厂子,相信有很多人会主动选择的。
同质化思维固化了社会,包括上层专家和领导。
统一思想是站起来的支撑,解放思想是跑起来的力量。
虽然很难,但是如果不慢慢的解放思想,矛盾是早晚的事。
独立思考能力才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应该发掘和理解学生不同的声音,而不是教导学生去认同某一些东西。
古人言: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我相信如果把劳动环境监督好以及劳动收入分配提高,这个砖家提的问题估计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改善。
其实大多数的都是靠劳动收入生活,为什么没人去读职业教育,就是工人的制造业无论了劳动环境还是劳动分配太低了。人幸不幸福,无非就是家庭和孩子,你让一个人劳动看不到希望,谁还去读职业教育?
中国几乎百分之百的工厂都应该提高工人待遇,提高生产环境,遵守劳动法。一个个专家宁可长篇累牍,宁可破口大骂,从年轻人越来越懒惰,到福利性社会易养懒汉,都不愿意把 3000 的工资涨到 3500。
支持,工程型人才更符合社会建设需求
说的对。让专职的人去做学术,让普通人优先考虑职业发展。
说实话,中国确实需要职业型技术工人。
但是!
我们这样的职业技术院校,环境怎么让家长们放心,让孩子们去进到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技术学校,师资力量差,社会认可度低,生源差,管理混乱,教学环境差。
说句难听的,只有那些考不上学的,才会被家长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去,职业技术学校现在在中国是种什么样的水平,他不属于培养好的工人的,而是处于收纳。那些未成年的无法步入社会,直接工作的,但是又没有学习能力的人的地方。
最简单的例子,前几天那个被送到工厂,请不了假而发病死亡的那个学生。
这样的职业技术学校环境让家长们怎么放心?
家长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一门手艺,以后好吃饭吗?
问题在于国家倡导人们进场,但是呢职业技术环境却是这么个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愿意去这样的地方,去进行所谓的学习和教育。
两年前跟出租车司机聊过,当初我们所达到的共识就是,只要职业技术教育的环境和大学的教育环境管理制度差不多,而不是像现在这种情况的话,家长们是愿意将那些考不上大学,但愿意努力的孩子送到职业技术学院的。
综上所述,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平民老百姓,而在于国家要引导建立起良好风尚的职业技术学院,规范行业发展。
职业教育普及可以很大程度的缓解就业压力,就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来说。
刚毕业的医学生进入规培基地进行长达三年的规培,一部分人因为周边的高消费和低收入选择转行。经过三年的大浪淘沙,能坚持下来的人中龙凤会被各个医院吸收,为人民服务。
原来中国大学不是职业教育啊?也是,谁家职业教育的老师拿着上世纪的课本念啊,职业教育还得紧跟行业潮流呢
90%×
99%√
一大堆化工、电子、生物的去干材料,全靠材料贵仪器贵数据多刷上去的顶刊和 if,缺乏基本理论的探索甚至于已验证理论的基本应用,你觉得能咋办?当然,这是表象
说实话,我觉得现在的大学,既培养不出来职业型人才也培养不出来学术型人才。
大学生普遍在大学里混几年,学些有的没的过时的没用的东西,对整个社会整个行业自己的未来没有一点了解,然后就毕业了。
啥也不会。
不过这也不怪他们。
毕竟高中生高考之后考大学,学校啊专业啊基本也是随便选的,而且在大学里,老师也不会讲这些。
于是呢?
4500 一周白一周夜 12 小时进厂受苦?
80% 大量缺人的岗位都是是个人培训俩礼拜都能干的岗位,你就算小学毕业,只要智力正常,只要认识字,就能干。
为啥缺人?
钱少 事儿多 工时长
物价不变,8000 一个月一天 8 小时,周末单休,你看缺不缺职业人材?
越说越气
很多人谈没岗位,
我认为纯属胡说八道
我们这里有一些电子厂,早上 8 点上班,晚上 9 点下班,中间 1 或 1.5 小时吃饭。
7 点起床,洗脸刷牙上厕所,去吃饭,8 点一直干到 9 点,9 点 10 左右出车间,洗脸刷牙,休息一下,10 点半睡觉。
这些工人过的是人过的生活吗?
计时工资待遇 4000 多点,计件行情好估计能 5-6 千,具体数字不了解。
我拿送外卖对比,10-11 小时上班时间,中间抽烟上厕所自由,还可以偷懒下。
外卖这个职业也不怎么样,但是对比某些工厂,你作为普通人怎么选。
一帮开厂的叫苦不迭,我特么巴不得你们倒闭,就特么你们在内卷,搞的大家都累。
国内一些十几年前一些地区命不要都考不上的学校,上一回你就知道怎么一回事了,学生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比不上幼、小、初、高任何一个阶段。
希望专家带头让自己的后辈接受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本身并非不好。其实就是被这些专家搞得一点都不好了,没人想参与了。他们看不起职业教育,欺负接受职业教育的人,还想引导大家多接受职业教育,以便多接受他们的剥削和压迫。
说的是对的,是对的废话。学术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才有用。应该把 10% 都砍掉,做工作后的阶段教育才有用。
当年机械和电工电子学了四年,下工厂啥也不行。学的和用的基本上没衔接。只是懂了个基本原理。
还是托关系找了老师傅带了三个月才电工入门。职业教育拉夸,浪费大量时间成本却不能上手。不如直接去工厂接受岗位教育实在。
期间差不多两个暑假,跟着四个师傅把车铣刨磨钳入门学到手。比学校两年知道的还多。
中国的专家,信誉和声誉都不是很高,尤其是那些高调发表观点的金融专家,社会学专家或者其他常在媒体出现的,他们已经网红化,只希望博人眼球,换取流量获利。
至于,有专家说不需要学术型人才,如果只有观点,没有论据,那就纯粹是炒作。
按照,当前,我们在多个领域被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封锁,制裁的情况看。建立完整,强大的理论研究人才体系,技术创新人才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和路径。
这个专家身份,属于国家体制内的,还是所谓公知,他是真不懂,还是故意为之?
这个需要,大家自己,思考,判断了
他的意思是绝大多数都应该办成技校学技术,将来专门给西方国家做代工厂劳力。
反正剽窃造假满天飞,不需要学术性人才,只会抄写扒窃就可以,不需要那么高的学术水平。
北京大学某人物在新生欢迎致辞中说到,**近五百年来,中国对世界科学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以前如此,以后更应该如此。贡献做什么?太费劲,还不如借来西方国家成果用一用,管他剽窃还是什么。
“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意味着什么?首先,大学是关于知识和对真理的追寻。我们信仰事实以及人类探知事实的能力,**哈佛的全体教员致力于在其广泛研究领域中积极拓展知识的边界。我们知道,对知识的探索永无止境…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勇敢、宽容和谦逊的品质,愿意包容他人的想法,并愿意基于理性和证据改变自己的观点。 也是在欢迎本科新生的年度典礼上,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已故的前任院长 Jeremy Knowles 曾描述过他所认为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标——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当哈佛招生办公室决定录取你们时,是因为我们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希望你们为这种创造性的不和谐音调做出贡献。**所以,请不要沉默无声,不要在网络虚掷光阴,仿佛你不曾来过这里。”
哈佛校长 Drew Gilpin Faust 在 2017 年哈佛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对新生的致辞如是说。
开拓知识的边界是美国哈佛大学等精神病们才做的事,他们的毕业生只达到能够分辨有人在胡说八道,我们要千篇一律绝对正确就可以,绝对不能跟着犯神经!
我觉得职业教育都不用开展,很多大专生还不乐意进厂呢,我建议直接从中考卡人。把百分之九十的人卡下去,让他们直接进厂,也别什么职业教育了,直接入职接受教育吧,不然你大专教的企业也未必用得上。当然啊,这个专家的儿子也得参加中考,没进前百分之十,也直接进厂。
其实,让更多的大学生不进入大学,是不是就可以去接受职业教育了?
与其让大学职业化,不如让大学学术化。门槛高了自然就有更多选择职业化学习的人。
大学本科能培养出个几把学术人才?
别说大学,就这 450w + 去考硕士的大学生,又有几个是真的为了学术去的?现在的就业市场内卷的有多么畸形,专家自己心里没点数?
说的好,从你做起。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首次突破千万”,往届毕业生仍然有一部分未能就业,受 “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复杂。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毕业生,即将失业的情况,已经多有发生,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有没有被忽视,该如何发展教育与就业的关系话题,再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1 世纪教育学院院长熊丙奇,他认为 “中国 90%的大学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
毕业生就业为何那么难?有的就业不乆就辞职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的结症是多数的大学生,没有学到相关对应的职业教育,更谈不上什么职业技术,及其应用型人才了。对此完全赞同支持熊丙奇院长的观点和意见。強化大学生职业教育,培养名正言顺的职业技术及其应用型的人才,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是解决大学毕业后就业的理想途径,应当以职业教育为着眼点和切入点。
现在一所大学多个系列分院,大有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的势头,似乎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需求,实质上徒有虚名,毕业后与择业的工作背道而驰。大学生就业处于难就业,就业难,在就业的 “十字 “徘徊的境地。
现在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是学工的不进工厂,学农的不到农村去,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学师范专业不愿当老师教书育人,学医的不从医,学经营管理,不去干经管工作,想报考公员和事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相当部分政治,行政管理,写作知识等功底乏力,有的几经培训报考,总是上不了岸,费工又费钱。以上简单很少的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负担。
前一个多时间,有几个朋友在一起谈论过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同时也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对我们一般再普通不过的人来说,只是就事论事的闲聊而已。但是总觉得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工作时,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没有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学用脱节问题突出,不是学什么知识就干那方面的工作,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国家教育部已经先行了一步,决定 “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业,拓岗促就业” 的专项行动,充分调动校友各方面的资源,主动进园区,行业、企业,通过走访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努力为毕业生挖掘更多的岗位资源。相信这也是解决面临问题的好策划,兴许能缓减大学生的就业矛盾。
从长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大局看,可否大胆的试探一下,在改革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上下工夫。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进行归大类,分类计划确定各行各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分摊到全国各高校,负责专业的教育培养,重点是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从实质上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每年高考招生时,由学生自愿填报毕业后,你的愿望或理想干什么工作。一旦考生确定后,实行分门别类的定向招生,(现在是 “大数据” 时代,不会太难)。毕业时经过严格的专业考试,学的什么专业,就到什么专业去工作。如果毕业生改变主意,不愿意干所学专业的,作为 “自动放弃” 处理,自找工作门路。当然这只是社会上一些爱动脑筋的人的初衷想法,不一定正确供参考。
我感觉,中国目前大量需要的是认真干活的学术型研究人才,不需要的是一大波空喜欢满世界谈论各种自行其是的观点的砖家。
砖家太多才是大学教育遇到最大的问题。
话说的没毛病,中国确实不需要那么多的学术大学,也即使那么多的学术大学最终也产生不了多少学术人才。
但我觉得就业难与招工难的本质冲突在于整个劳动群体的就业待遇,很多人鄙视工人这个职位的原因在与这么多年来工人的待遇就是最底层的,工资低、加班严重、各种权益难以保证、有的甚至还有健康和生命危险;这也是大多数人就算挤破头也要去一个月薪很低的在办公室的工作。
中国人口红利已经吃了很久了,这红利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很大了,可以养的起很多家里蹲,若还不改变底层工作的环境待遇,我觉得会有很多像日本一样的平成废宅(躺平的人)出现,到时对个人对国家都是痛苦的,只能比谁抗的更久了。
那不本来就是吗?职业技能跟 “三校生” 没有必然联系。
你真以为大学里教你的机械制图,大学英语,普通物理,程序设计是啥高端学术技能啊?那都是工作要用到的职业技能。能搞学术的才多少人。
以往越南扩招的债,是该好好还了!
说真的,大学毕业这么多年了,我真的从来没有把我自己当成一个所谓的学术型人才,不过就是一个上过大学的搬砖人而已。
先说观点
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假 “综合性大学” 毕业出来的假“全才”,绝非不需要学术性人才
一个又一个的大学,为了评级,不再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专注的,历史悠久有沉淀的专业
开始像模像样的开设各种什么直播啊,电子竞技啊,奇奇葩葩的专业,然后招学生
没有师资,没有设备,没有知识,甚至过几年就关了专业
然后呢,教出来一批学生,好像学过这个专业,但是不要说学的多么深刻吧,简直就是还不如别人报个培训班学 2 个月之后就出来找工作的人。
而这些学生因为读过这些大学,甚至学校级别还不错,你让他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公司看不上这么菜鸡的人,小公司怕他薪资要的多又不想招,甚至好不容易高薪找了赶紧辞掉减低损失。
你说,他们怎么办才好?
要我说,中国 90% 的大学应该进行学术和实践双重教育,让毕业出社会的学生起码能处理基本的工作问题,而不是一无是处却空有观念:“我一个堂堂大学生怎么可以去做这种工作”(关键还做不好);让继续搞学术搞研究的学生也有足够的知识沉淀和实践经验。
一味的搞学术不对的,而且搞得又宽又泛假大空;
一味的搞职业也是不对的,把职高搞起来才是正途,不要想着职高搞不起来了,来让大学承担
要让家长们不挤破头报培训班上高中读大学,你得把职高搞起来,让家长和社会看得上
大学要承担的,毕竟还是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不要越发展越回去了
最后,卡脖子的技术还那么多,大学真正要做的,恐怕是加深高科技的研究,而不是转而去搞职高要做的事情。专家,要做真正的专家,千万不要成了 “砖家”
首先,我认同专家观点,职业教育对国家和个人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其次通过查询大量的资料,我觉得我们应该分角度来看理解分析这个问题。
专家说的实质上是 “目前学术教育与生涯教育的矛盾点”,但是目前“现实就业与教育的问题” 则是一个政治问题,不是教育问题,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别指望通过教育的方法来真正解决它。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社会阶层利益调整合理了,各阶层都能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这种所谓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不过我们仍要记得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于对各自国情、教情的认识,不同国家对生涯教育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是目前能马上做的就是通过在教育上的改革来缓解这一痛点,因此就又回到了专家的观点。
随着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不断加速,面向社会、关注职业的生涯教育逐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影响也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阶段。基于对各自国情、教情的认识,不同国家对生涯教育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是在重视程度上,却保持高度一致。
“生有涯而学无涯” 是智慧,“学有涯而生无涯” 是现实。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考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最广泛的关注。但是,学业总会阶段性地结束,而未来的人生之路却很长。近些年来,高等教育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已经多有发生。
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同样是大学职校生,为什么德国的职校生就受尊重,而在国内的被别人看不起呢?本科生和职校生为什么会 “同岗不同酬”?为什么在中国就有 “唯学历论”?但是在德国这种制造业强国里,职校毕业的技工,和管理层的白领不仅薪资待遇差不多,而且还都很受人尊重。我国千万大学生感慨找工作难,但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也同样在感慨缺少人才。
其实不少国家已经出台了在教育领域开展生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不断完善生涯教育的体系结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生涯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形式和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已成为各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如此,要对生涯教育下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并不容易,不过,各国在生涯教育的功能、目标或定位上是高度一致的,即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提升对自己、学业、职业的认识,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能,确保在关键时刻做出理性的选择并接受选择后的结果。
总体上看,美国中小学阶段生涯教育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生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高度融合。例如,纽约州在这方面的做法就非常有特点,其融合课程主要是通过设计相应的主题,将学科的课程内容与生涯教育的要求、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根据学生身心状况,以问题为导向来设定相应情境,为学生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提升整个生涯课程的教学成效。这种课程方面的融合使得生涯教育能够与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为学科知识的学习提供了生动的背景,又为知识习得后的应用提供了具体情景,通过进一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拉进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除教育教学活动外,美国中小学还提供大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尽早开始自我认知和生涯探索。其中自我认知主要是指,让学生不断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其他各种重要的特质。具体的途径包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的自我评估、心理测评等。学校教师会结合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来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甚至会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更深入的生涯探索活动。需要指出的是,美国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与小学、初中是有一定差异的。相比较而言,这个时期的生涯教育与学生面临的课程选择、升学和专业选择联系更加紧密。在内容上更加突出课程选择的指导、不同大学的选拔要求、大学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方面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美国生涯教育注重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在美国很多地方有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例如,得克萨斯州(Texas,简称得州)的中学依该州法律规定,要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根据《得州教育法典》(TexasEducationCode)发布的《得州生涯发展必备知识和技能》(TexasEssentialKnowledgeandSkillsforCareerDevelopment,TEKS),将这些必备知识和技能纳入职业生涯课程,初中阶段侧重职业探索,高中阶段侧重职业拓展。自 2015 年,针对初中 7 至 8 年级的学生开设两门生涯教育课程,即调查职业(InvestigatingCareers)和大学与职业准备(CollegeandCareerReadiness)。高中 11 至 12 年级开设五门生涯教育课程,每门 1 至 2 个学分,包括基于项目的研究(Project-BasedResearch)、技术专业人士的应用数学(AppliedMathematicsforTechnicalProfessionals)、职业准备 I(CareerPreparationI)、职业准备 II(CareerPreparationII)和职业准备拓展(ExtendedCareerPreparation),学生在修完每门课后会获得相应学分。
我觉得中国也应多借鉴美国的经验,可以引进 “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 这样的措施,来帮助中国的大学生们实现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从根本上解决 “毕业即失业” 的困境。
德国 1920 年颁布的法律规定: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基础教育,四年以后开始分轨。覆盖全民与分轨制两大特征使德国教育效果显著。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使得德国成为文盲率最低的国家,培训出的优秀工人托举起它的制造业。德国小学四年。四年后学生们分流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
此外,德国的大学和学术研究自 20 世纪初至二战前,也几乎世界第一。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几乎是按照德国大学的模式打造的,可见德国大学的历史高度。
德国小学四年。四年后学生们分流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
主体中学。其学制 5 年,即 5—9 年级。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没拿到主体中学的毕业证书很难找到职业培训岗位,而在德国没有经过职业培训不能上岗。
实科中学。其功能也正是中间性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进入专业学校和专业学院,另一方面成绩很好可以转入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学制 6 年,即 5—10 年级,比主体中学多一年,可使主体中学中有能力的学生转入实科中学,获取这里的毕业文凭。
文科中学。其学制 9 年,5—10 年级是中学,11—13 年级是高级中学。前者属于义务教育,后者是非义务教育。按照巴伐利亚州的规定:“文科中学学生读完 10 年级后进行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文科中学高年级就读,不合格者转入其他类型学校学习。”
德国的教育成就了现在走在发达国家前列的德国,德国对其国家学生的职业教育的重视,也让现在的德国从不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尤其在汽车领域上,德国被称为 “汽车制造技术世界第一”,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我们不妨多借鉴一下德国的教育制度和理念,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短板。
在大众的印象中,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其科技和教育都是高度发达的。而相较于美国,中国的 “应试教育” 是培养不了真正的人才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并非少数,他们总是会说,**中国是应试教育,而是美国是快乐教育,能够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事实上,每个国家不同的教育其实是基于不同的国情和国民素质的,不过中国和美国教育上的差距确实很大。从整体角度来看,中美教育的最大差别是对考试的结果与过程方面,**存在分歧。
1. 中国教育太重视结果**。**
比如曾经的高考,如今的中考,**都是 “一锤定音” 的考试,**凭借一场考试来决定学生日后受教育程度。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不了高中就意味着要改变人生的轨迹。**这就会使得学生在面临重大考试的时候 “如临大敌”,其紧张程度空前高涨。所以,在中国如果想上大学,就要从初中开始努力。但是一旦进入了大学,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很容易,没有过多的竞争压力,没有“万人过独木桥” 的考试。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教育对学生评价结果的看重。
2. 而美国德国教师则重视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尽头的,需要不断通过考试来检验自己。就教育而言,西方的评价制度是多元的,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良好,就一定能获得认可。比如重视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等等。因此,美国的考试可以看作是一种 “自我检测”。
美国的基础教育时间很长,并且秉持 “快乐教育法”,不留家庭左右,重视课余活动,因此,学生在高中之前,是没有一点压力的。
但是在美国学生上了大学后,就开启 “高考模式”,除了永远上不完的课程以及考试外,学生还要面临着超高的劝退率。根据 2020 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各大学平均劝退率超过了 40%。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多大。
所以说美国的名校比中国多很多,并且很多大学生更愿意去上美国的名校。并且如果你是海归的美国留学生,大概率会比在本国的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得到更大的重视。
虽然美国高等教育非常严格,但不代表美国教育体系 “完美”。在德国学校也是同样如此,一年级纯粹是放羊一样玩,二年级稍微有点学习的意思,三年级突然很紧,四年级就变得压力很大,五年级又是让学生“哭” 的一年。这样分配太不均匀。要求跨度大,导致孩子适应困难。实际上,美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 **“基础教育太差”。**对于美国教育,杨振宁教授曾说出了实话:**事实上,美国的教育不见得比中国好,尤其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从总体来看,美国的教育只适合少数天才,这和国情密切相关。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需要少数 “怪才”,比如乔布斯,来引导创新。**为此,美国教育提倡 “自由”,**让学生自主发展。在国外,**学生上大学才是真正需要用功的地方。**你不仅要看大量的书,参加实习,还要完成各种论文,按时出勤,才能够顺利毕业,这是和中国大学最大的区别。
因此,外国对于高等教育的严格管理,才使得一些知名高校,**比如 MIT、哈佛大学保持 30%的劝退率。**换言之,能够在美国学习四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你没有被劝退,就证明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差。
而在中国大学学习 4 年,你很有可能毕业就失业,因为中国大学太轻松了。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教育基础是 “教育公平”,把所有的孩子尽量培养成有才能的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才是最关键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稳步发展,因此,培养更多的人才,要比聚集全国教育资源,来创造一个 “天才” 更加重要。所以在中国的大学里,秉持着一种 “严进宽出” 的现状。很多人在期末考试之前会惊讶地发现,**只要考上大学,即便是日常不努力学习,**也能够混到大学毕业。但是这毕竟是少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很多大学都已经禁止清考,这就意味着在国内大学学习,以后再也不能 “浑水摸鱼” 了。
6. 到最后,请大家记住,这其实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别指望通过教育的方法来真正解决它。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社会阶层利益调整合理了,各阶层都能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这种所谓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美国教育,其目的都是培养人才,二者并没有高低,只有不同之处。**实际上,从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兴趣倾向等都存在差异,因此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到 “重点学校” 的水平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让学校办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校,将来成为自己想成为并能够成为的人。但是,这样的观点,在目前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是很难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显然,这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因为它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从专业角度来说,这不是个问题,但因为他 “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于是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忽视,因而也就成了问题。但我们千万别忘了,**它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别指望通过教育的方法来真正解决它。**只有社会阶层利益调整合理了,各阶层都能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这种所谓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才能真正得到解决。所有办过教育的校长没有人承认教育能均衡,因为每个人从出生就是不一样的,所以真正要做到的是学校多样化。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以前有一句流行的话,“没有教不会的老师,只有不好的老师,” 这也是错的,应该是 “没有差生,只有进错了教堂的学生”。包括人们呼吁的 “学生减负”,是所有的孩子都认为所有课都是负担吗?不是的,数学天才就认为数学没教够。老百姓心里的怨气需要用政策手段解决,但千万别指望说把学校办得都跟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一样,不可能、也不应该。
他说的对,可是,可是,不上大学在各方面都受歧视啊!比如就业的时候,考公的时候,甚至积分落户的时候,学历基本都是必选项。
学历不重要,可它是个敲门砖。
中国确实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工厂,工地招不到工人。
如果社会地位,工资报酬等各方面同等,我完全接受自己的孩子去学个技术,上个职业学校。当然,还有个前提是职业学校学风要好,不能很多混混,既学不到东西,又被带坏了品行。(不是歧视,真的很多职业学校比较乱)
目前的状态,为了孩子有个好的生存环境,我还是希望他能上大学。
我们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很多理念、观点、看法大都是专家学者个人或几个人的认识,缺乏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和大量数据做支撑,所以,我们大家都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回答问题。
所以只能代表一地一域甚至一个人的感觉,免不了盲人摸象的情况发生。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做调查调研呢?
我认为最少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有对全国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持续的就业调查。这么大的数据量当然工作量很大,可以委托第三方,也可以由大学自己跟踪调查,但是,大学自己的调查不能纳入就业率考核,否则假数据会很多。
二是,有对更广泛的企业、公司、个体等多个产业的调研,了解他们的招工数量、薪资待遇、毕业生专业需求和技术人员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调查调研,发布出来的相关调查结果,不仅会对大学生是个指引,更会对大学办学方向,专业开设和跟进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三是,每年把对各行各业的统计和对各领域精英的采访做出文字和视频,加强对整个社会的方向的引领。
如果以上做好了,我想不光是学校,各行业都会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进步。
下面再谈下自己个人对大学的认识与看法。
个人认为,大学还是要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增设和删减专业,提高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力度。
要鼓励产学研结合,把企业发展所需的科学和技术与大学研究相结合,政府和企业都可以资助共建。
大学不能泛学术化,大多数人还是要找到特长与谋生方向,一小部分人有专业学术研究特长可支持其继续从事研究。这不是分层,分层是穷社会思维。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了,各行业都能生活得不错。中国早已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了。
一些科目的重要性和侧重性和相关行业的关联度不高的话,应该提前改为选修或降低分值。比如难度较大的数理化和英语,甚至可以考虑从高中阶段开始改革。毕竟生活在国内的大部分国人并不需要使用相关技能。所以应加大更重要的专业教育和生命教育、人格培养、读书培养与体音美方面的艺术培养,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与文化创造力。
我始终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劳动,而劳动的价值是创造性。所以一定要改变现在的教学方式方法,尤其是自上而下改革枯燥无味的泛学术化的教材。建议教材改编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创造性为引领,以培养实际能力为出发点,去培养人而不是做题机器。
我们已经进入全面产业提升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学校如果没有变革和提升,那一切都会事倍功半,大打折扣。
中国真的缺职业人才吗?
怎么看不见工资涨啊
看似说的没问题,但是你得把职业教育搞好啊,现在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大家都很清楚
又在搞职业教育的论调?冠以职业学院的大专不就是大学职业教育?这些砖家咋不让自己家孩子去读大专呢?这砖家怕是不知道还有大学专科的存在吧?还有评论区的大多数人也漏了职业学院的大专其实就是高等教育(大学)的职业教育版本。
现在职中 中专之类的职业教育搞的很好了吗?大专职业教育搞好了吗?又在叫叫叫,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腐朽气味扑面而来,最好让百姓都是文盲呗就。
就是这些人的这种思想搞的一半人连高中都读不了。
说好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呢?优越性就是当耗材而不需要自己的思想?
“我正式劝同志们读一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
难道没有 90% 吗?我国大学一半是专科,在另一半本科里,又有几个纯文科、社科、理科?那些学计算机的,学会计的,不是最多吗?这难道不是职业教育?我倒想知道,哪些学校哪些系的本科在培养学术人才。。。。。他倒是还想怎样的职业教育?
职能部门一届一届换过多少领导了,改过不了 。
换汤不换药啊。
人家真正有技术的人也有的说的,我教的什么人,我教的是给我足够钱的人。
你这批是什么人啊,你叫我教。
现在职业教育什么水平啊,什么没有技术就有一张文凭的人都在教。他能教吗?教不了,没这个能力你知道吗。
这下去要输印度了,接下来要输越南了,接下来没得输了。
另一方面说,北越是世界工厂,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一批发展中国家。
哎呦,谢天谢地了,我已经说了,像这样在学校都没打好基础,你能保证在出学校能马上就业。
我劝你,务实一点,先把学校教材跟上时代。
教培行业搞的挺好的,收了那么多毕业失业的人你把他一锅端了。
然后一下子一大堆人灵活就业,还说要稳定,脸都不要了。
我们都在火箭上,有的人在火箭头,有的人在一级仓,有的人在二级推进器,有的人在三级推进器,有的人在外置推进器,有的人在燃料箱,
但是大部分都会落回地面消散于天地间
说的有道理,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甚至博士生研究生。现在多少的小学中学里的老师招聘时,研究生博士生去抢一个职位的都比比皆是,更何况本科生,简直是不忍直视,严重浪费国家资源。难道博士生研究生这批人不是应该去高等学府或者实验室里面搞研究吗?为什么去拼一个小学老师?还不是因为资源过剩,把一些本不适合做研究的人硬生生逼的为了挤进体制去搞研究。
支持国家搞职业教育,希望能够做的真正像个样子,系统化,职业化,专业化,培养出一批有素养又有技能的人才,虽然我们这些键盘侠这样敲敲键盘,真的做起来确实有困难,但是现在看起来,真的是比欧美国家差太多,更不要说跟德国比。
目前职业教育沦为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实在是社会的一种悲哀,很多家庭经济实力并不强,全家勒紧裤腰带也要供一个大学生,本来以为供出来了可以有好的工作,可是发现 4K-5K 的工作比比皆是,而且有的还要下车间,关键问题是很多大学生读书期间一路打游戏,谈恋爱过来,纸上谈兵的一大堆,但是实践能力却远远不够。
其实真正需要整合的不仅仅是高校和职业学校就读学生的比例,更多的是需要整顿下高校目前的学习状态,只读理论,不谈实践,何来真知?
这显然是个本末倒置的办法,首先要保障技术劳动者的各种权益,如果不用加班,工资和公务员一样,社保也和公务员一样,不需要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就有一大堆人去自主的推动。
一会儿搞得强基计划恨不得遍地开花 一会儿又不需要那么多学术人才了 您到底是闹哪样儿呢 一时折腾一时爽 反复折腾一直爽是吧
本科教育 = 学术型人才?
做梦呢吧……
其实除了一些研究者。为了社会就业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
教师是不是一份职业?师范大学是培养老师这个职业的学校,就应该是职业院校。
从这个角度来讲,90% 的大学也都在进行着职业教育。
国内的企业用工还有时存在需要规范的地方,包括部分国企,甚至央企,福利保障不到位,所以很多的企业招不到人,而且奇怪的是很多大学生没有工作!
为什么外企招人求着进,国内私企都怕进,一个靠吸血生存,一个靠诚信守法,比如公司解散外企亏本按劳动法最高赔钱给员工,国内私企无故克扣拖欠工资,义务加班是常态,员工进进出出都是钱。外企做几十年员工很多,私企做 2 年都很少。挂羊头卖狗肉,实际都是坑,害人太多,谁不怕。
很多工厂的要求都提高了。因为机器越来越先进,人们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少。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所以他们会在招聘时招聘这些技术工人。许多年轻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某些情况下会被淘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学不到任何实用技能。他们想去工厂,工厂不需要他们的技能。
这也导致了熟练工人的缺乏。事实上,学习一项技术在社会和工作场所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很多人学技术的方式不好,导致自己的技术不先进,想进厂进不了。这也导致了工厂缺乏优秀的熟练工人。他们不仅缺乏普通的技术工人,而且缺乏优秀的技术工人。
这就是矛盾,可以让企业、教育部门、大学、家庭等等环节多多合作交流,“学生” 更适合社会,工厂更贴近大学、大学更实际,不浮夸!
就看看湾仔怎么说,,,他们是受了美国的指引来宣传误导的,,然后反着干就行,,谢谢鹰酱指路,他告诉我们中国要继续培养学术型人才,,毕竟高等教育不是为资本家培养廉价劳动力的,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你能保证剩下的 10% 乖乖听话全去一辈子只做科研吗…… 有办法在 18 岁就筛选出这样的人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哦 可惜现在无法提供这种保障 那你就不要瞎折腾百姓
我非常赞同,但 90% 太多了,没那么多就业岗位,四舍五入 50% 吧
讲道理,大部分学校连职业教育都做不好,还能培养出学术性人才?
这么膨胀了吗?
这观点没有一点毛病,我也赞同,不过我还是会去鸡娃,鸡娃的原因不是一定要做学术型人才,而是想要活的有一点尊严,活的好一点。
这次双减啊,分流啊等等一切国策政策和内不内卷没一点关系,完全就是和产业结构调整一样的东西,求各位媒体人不要带节奏了。
看这位专家的水平,应该是职业学校养猪专业毕业的专家。
说得好像咱们现在都是学术训练似的
这真是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的馊主意!
大政府
大体制
大维稳
大国企
大央企
大企业
大城投
大资本
大美帝
知道为什么大吗?因为,吸血很厉害!
那造血呢?其实,也是他们。
额,我是不太懂的,但根据以前看的书,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我们的产业结构,很多还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盈利方式是通过人口红利。
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很多学术型人才,他们的岗位通常在管理和研发层,属于高新技术型,反正不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
然后这些学术型,要么在国内卷,要么前往国外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国家或企业。
但是为什么我们一面说要产业升级,一面又说我们不需要这么多学术型人才呢?按理说产业升级需要更多的学术型人才才对啊?
这位高校领导说话,真是脑袋长在屁股上。
学生就业不好,一个罪魁祸首是高校教学实在是惨不忍睹,从 985 一流大学到高职、中职,有多少个学校是认认真真承担好自己的教育职责的?有多少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
很多学校把学费收了,就不管学生死活了,领导天天搞各种东东,为自己谋求晋升的阶梯,老师也一样;用心教学的老师和高校管理者少之又少。
怎么能将学生就业不好的责任归根到学生或者是职业教育的问题呢?学校为什么自己不思考差异化?2022 年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就业问题,也是多年来学校扩招的结果,只扩招招生了,教学和管理都跟不上,搞虚假就业;遇上了经济形势不好,问题就呈现出来了。
学校的教学要企业的需求相接轨,而不是教八百年不变的老知识。而学校根本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趋势不了解,什么火搞什么,都是为了政绩和挣钱,怎么会有好的就业呢?
现在学生能找到工作,都是学生自己的功劳,出了问题总不能还赖学生吧。
我觉得只要把各种事情都改个名字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比如把技术学校改成,通用劳动就业培训基地。
把普通大学改成,通用技术就业培训基地。
把 211,985 改成通用高级技术就业培训基地。
把研究生改名,科研团队劳工岗。
把博士生改名,科研团队管培生。
这样看起来 顺眼多了。
当时整个社会风气就是选择升学,现在专家说了咱选错了不应该选升大学,难道都是出自本人的选择吗?只怪当时没远见,到头来苦了自己算是惩罚。
错,中国需要的是教学与产业一体化的合理结合模式,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如此,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在再指望他们用爱发电吧
还是先少培养点专家吧。
哦,还有各种不良媒体。
中国需要更多为 rm 服务的人才, 加强文科领域扩招, 培养, 增强 A4 雕花工艺, 是未来的正道
非常赞同,实务就是比理论有用,如果你不想当大学老师的话。
应该埋怨人才太多还是管理培养人才的机构太少,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观点,前半部分是对的,而后半部分是错的。
我理解的职业教育和大部分答主理解的职业教育不是一回事,这个说在前面,因此我说这个观点前半部分是对的。
从现在中国的大学环境来看,中国至少 99% 的大学并没有系统的职业教育,就靠着开设的那一两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根本起不到作用。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高屋建瓴的去讨论,学集成电路的你就要懂设计、懂设备、还要懂基本原理,但是真到是实操里,你可能只把设计学精就够了。更何况单论设计芯片,都有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甚至 AI 芯片的差异。
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学生生涯里,是不会去那么细的去接触这些的,靠毕业季的那一次实习?且不说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就一次实习能学到点啥?这方面其实是校企合作的缺陷,当然也有很多校企合作最后沦为了单方面免费输出劳动力。
因此,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高端制造业发展不够,提供不了高端岗位,这是深层次原因。落到个体身上,其实是没有系统性的职业教育。
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个是,恢复高考让更多少有了理论知识,在建设祖国的潮流中贡献基础认知。
一个是,高校扩招后水平参差不齐,以前是天之骄子,现在是眼高手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拒绝填充到整个谁会的各类职业中。变得更多的人只要理论没有实际动手能力。
再一个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处于大学专业和从事的工作毫无关联,变相的成为教育资源浪费。
所以…,接下去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或者说整个谁会的各阶层和行业需要有专业人才,而不是现在这样学无所用吧。
中国最不需要的就是这些狗屁砖家!
那这 90% 的大学是谁批准他们开这些学术性专业的?
大学不该是职业培养的场所,而是思想自由驰骋的天堂。了解过教育学的都知道大学教育的属性有很多,比如提升知识水平,社会服务,职业教育。职业培养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子集,过分强调,不如都去上职业学院得了。
不过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做事的方法论还是很有必要的,你想进入芯片行业,就多学点芯片知识和相关的工具;想进互联网,就提升代码能力或者产品设计能力,运营能力;想做自媒体,就多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剪辑工具,现在知识获取如此容易,B 站上的工具视频都够半辈子学的。有明确的方向,学习生涯会充实很多,也更容易在毕业后如鱼得水。
是不是谁敢声称 “把人当人” 就要被利益集团排挤和打压?
所以专家们说话口径都这么一致。
变着法得说中国百姓不能当个人。
最近北大那个姚洋教授可真是说话说高潮了。
类似的人和声音也层出不穷。
不过都一个味。
说得对,有专家(们)及其子女指点江山,我们遵命干活或者没活干就可以了
过河拆桥。
现在的问题是,大学培养不出学术型人才,高职院校也培养不出技能职业型人才。
经济步子迈得太大,人文环境跟不上。形式上是工商业,骨子里还是农业文化。
一点东西审来审去,学术环境在哪里呢?
中国工科专业应该都有相关的职业教育,只不过很多的流于形式了。
像我上大学的时候大三有金工实习,就是实际观摩并有一部分实操,包括锻、焊、车、铸等内容,就一周。
研究生阶段也有啊,工程硕士基本上就是出去做项目了。
我这种货色都能考上本科,说明确实应该进行职业教育而不是本科扩招,本来就是当工人的料考上本科也只是再玩四年,高端人才从来不是靠的量变到质变
进行职业教育没啥问题,但是能不能别又当又立?你想让人提高从事底层工作的意愿,但是又不给人希望,自己考试带头歧视低学历,天坑专业的,做工人搬砖就是低人一等,你那什么教育?学校教的那点情怀,一出校门就被击碎了。
只要给句话,学技术毕业一个月两万
我现在立刻马上退学买机票回国从中专开始读
我支持该观点,并同时认为我国 99.99% 的工人需要得到更高的待遇
现在不是在五五分流吗
学术型人才怎么不要了,永远都是越多越好。但是问题是,你得有岗位呀,你得有产出呀,你得有效率呀。
我国确实不需要这么多,因为润啦。
你们读个屁的大学跨个屁的阶级。
都给老子进厂!
总说需要人才,待遇却提不上去,需要的是人才么?我表示怀疑
我感觉教育也是为了社会服务的,办多少大学,设什么专业,也要看社会需求。
教育产业化之后,主要目的变成了吸收资金,短期内是可以搞到很多经济数据。
但是,时间一长恶果就体现出来了,没办法,必须要改,要让毕业生供应符合现在的社会使用需求。
所以国家肯定要在教育这块反复折腾,那么舆论上就要先把话题抛出来。
说的是对的。只可惜我们还不具备像德日那样的环境啊。现在的高校教育只有极少数是实现了学术人材的养成,大多数都是充当了社会人员分层的衡器而已。
中国大学 90% 不都是混子吗 怎么就是学术性型人才
上山下乡,垦荒走起~
作为一个职业教育从业者,不请自来。
在东南省份从事职业教育,想分享两个事情。
然后再来聊聊关于是否在大学开设职业教育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与大学生就业这件事,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情。大量的大学生不具备进入职场之后的工作能力,学习了十几年,学到的不过就是几本书本的内容,不知道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多少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企业都要 “工作经验” 的原因之一。
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职场的理解大部分停留在老师、父母的描绘,电视上面的情节。
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是由从一毕业就入职到学校的老师给学生讲授的;专业课是作为学术翘楚的博士讲授的;学生会是由没有进入过职场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的。
然后毕业之后,学生们带着大学四年学到的一切,进入职场,发现技能不匹配、能力不匹配,空有一腔热血无处施展,这件事情本质上与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学到的某几位 “怀才不遇”、满腹怨恨的伟大文人一样。
那么这件事情是谁的错呢?家庭?学校?学生?社会?企业?还是谁。
多少学生和家长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是 “考不上的才去”、“出来就是工人” 等等
对于职业教育这件事情,需要的是 “定位清楚”、“理解明白”。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的进入职场,是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而不是单纯地一刀切,这个事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办法解决。
最后,有很多 “专家” 并不了解实际情况,也有很多 “媒体” 不懂得本质原因。
当然,我也可能是这个 “专家”
管你是要 “学术型” 还是“技术型”,
脱离就业前景和工作薪酬的前提都是在扯淡。
其实大学教育对大部分人来说也就是就业前最后一段美好时光而已。
本质上只有少数人适合科研,是为就业培养各种技巧及自学解难技能而已。
大家上学无非就是想谋划一个出路,有一个稳定体面的工作,可以挣到钱。以前的小加工厂都是学徒制,不是傻子勤快点都能学门手艺,根本和学历没啥关系,有一个小学文凭就差不多了。但是现在的大工厂都是流水线生产,成本压缩的太低,算起来一个物件的维修成本可能要高于生产成本。那么这个物件就没有维修的必要了,坏了直接换新的就好了。可以说工厂需要的人才两极分化,特别高端的人才一个人制定一套制造方案,剩下的交给一群有手的人就可以了。要想开一个公司可能需要几个人就可以了,一个老板出钱,一个会计算账,一个技术性人才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商品,一个能拉到客户的销售型人才。只要将设计出来的东西丢到一个中国工厂代加工就可以了。总的算起来也许国外的快乐教育就是为了增加有手人群,但是导致了人均素质低下,犯罪率飙升。长远来看,国民的整体素质教育还是有必要的,有利于社会稳定。至于多出来的人去哪里就要看国情了,军队、医疗、社区服务、养老行业、农产品、运输业。这些行业也需要高素质的人群才能提高整体效率,但是现在恶性竞争太多了,卷的都比较厉害。工厂的有手人群待遇也是低的可怜都是被压榨的对象,不可能指望进工厂打螺丝去发家致富吧。至于说产业升级什么的,那是企业公司应该做的事情,加大科研投入也是企业公司应该去做的。你不能指望学校去搞这个东西,根本无法与现实对接。所谓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一个半成品。学校教授的技术有很多也都是过时淘汰掉的垃圾,学之无用弃之可惜。学校根本不需要职业教育,需要的是素质教育,提高人均素质水平,为一些有科研经费的公司提供优质人才。打个比方就像嫁接一样,学校培养出主干,让有能力的公司自己去嫁接培育,才能真正的产业转型。不然培养出来的都是没有修剪随意发展的主干,现有的状态想去蓬勃发展只有靠变异了。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把整个教育体系分为学术和职业两套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问题。但是要怎么推行下去?这个才是我们要真真正正考虑的问题。要知道现在的技校大部分都已经烂根了。这里面还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利益集团再里边。如果完全就这么把改革方案踢给地方那是肯定不行的。中央首先要做的是把全国所有的学校进行一个统计。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技术水平或者一些其他适合的参考指标来为学校评级。然后每年追踪学校的新生入学情况。以现在经济以及生育情况来看,以后人口走低是必然趋势。那么当一些等级较低的学校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时可以优先裁撤。把等级高的学校留下来。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来来发展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比如在一些农业大省可以发展农校为主。在基础教育方面,必须要与学术教育或者职业教育相结合。要让学生们从小去了解社会的运行原理以便他们去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最后,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能站在劳工立场上去为工人争取权利的组织,把应属于劳动者的体面和尊严归还给工人。这样大家才会安安心心做好自己的本分。
不能再同意,能动嘴的太多,能动手的太少!
我觉得这位专家已经做表率,去读职业教育。
大学生就不能去工厂了么?
我支持啊,本来就是,生产关系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就咱这个样,估计还有好一会儿的 " 世界工厂” 当。
说白了,大学四年养猪四年一点问题都没有,反正在咱们这里,没有多少高附加值岗位,不需要什么第三产业,全都进厂干!
人多不好操作这是国情没办法
基数大就是会竞争越来激烈
别的国家不知道,但是至少奥地利除了古典声乐表演专业某一个大学对此有年龄限制。其他专业其他大学高校都没有年龄限制。
甚至没有高中毕业的,没有类似高考过的,上班多年的,再想上大学,都有路径。
除了正常高中毕业去考大学以外。
学徒工(初中毕业地),高中没上完的,都可以参加职业高考,然后去申请大学。并且,拿到的大学毕业证没有任何区别。也没有入学年龄限制。
和我一起准备职业高考的课程的,班里很多已婚妇女。之前在学校实习见过一个学生,阿姨目测 40 左右,当时大概问了下,记不太清了,也是上班族后来不爱了就来换个专业读。
国家给了很多机会,而且本身对职业教育也很重视,很多初中毕业去做职业学校,自己赚钱早日体验社会,有的喜欢就继续做能做到老技术工,有的不喜欢了就可以换别的,要么去做职业高考,要么做别的行业职业工。
只要你想,只要愿意学、都有机会。
但是国内只能说… 基本错过了高考,就可以说在真正意义上的学历提升已经 GG。
职业高考可以去政府开的人民培训学校,不仅提供职业高考的课程还有各种业余兴趣班语言班,费用非常合理。而且每个区都有。每个城市都有。
国内的话,跨专业不行或者说很难,成人高考喝专升本又发不一样的毕业证。职业培训学校又发展的不好。
大家只能卷了。
不谈钱就是耍流氓 看来苏联模式的教育体系不太适合现代社会了 是时候探索中国模式了
提高其他行业税收,用来补贴制造业,然后发展职业院校,缺一不可。
专家的意见听听就好。
中国的学术型教育培养目标是科技强国的人海战术。学术型人才总量必须上去,哪怕大多数水平差点。精英路线不合社会主义,学术环境也应该有层级。中国的大学之所以都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八个字概括,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等哪一天中国的科技真正世界领先,国力更强胜,各种程度教育的人士都有满意的工作岗位。中国在教育的配比和方式上也会更合理。
麻烦请熊丙奇让他的所有儿子女儿和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全部去电子厂打螺丝,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每月工作 28 天而且没有社保
如果这厮同意了,我也同意
连行业歧视都没解决还说什么职业教育。
你们带过大专或者培训班出来的人再讲好吗
问题是 90% 的有资格成为学术型人才的天才实际上人家从小教育条件差了城市不是一星半点,城里的抢跑教育导致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没办法精准招到需要的人才。
人家高考完了进个大学接触到新世界,哪怕是个二流学校呢,自己卷凭天赋说不定能在学术圈混出头,你让人去职校,人家连学术都接触不到,那到时候中国真的能有这么多学术型人才吗?
不需要就砍掉吗?砍百分之九十,那剩下的百分之十就是什么学术人才了?九成大学搞职业教育?干脆直接说与其让这九成学生上大学,还不如直接送进工厂是吧。
当教育成为奴役的工具 那它就已经脱离育人的本质了
——鲁迅没说过
很显然,这是一位脱离了人民群众的专家。中国有九成大学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么?没有吧,最顶尖的那 5%的大学可以我信,但是问题是很多学生进去了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学术型人才吧。
给_写信,让政府子女都去职业工作,把公务员的位置让出来给大学生
高校加强职业培训刻不容缓。首先是就业,才能谈得上学术,很多培养出来的博士就业都成问题,还搞什么学术呢?
职业教育,有一条最优的路,就是师父带徒弟。
文艺复兴那些搞湿壁画的大咖,很多都是跟着师傅的工作室学出来的。
佩鲁吉诺是拉斐尔的老师,也是和达芬奇一样师从的韦罗基奥。
工作中老带新才行。学校能教的知识,都得实践出真知。中国古代的有名匠人也都是有师承的,不是清空出现的,一个道理。
但现在工作中,和以前也不一样了。
我用心培养过人才,我带过十几个实习生。试过很多次,后来就算了。
都说培养人才,行业新人他们根本理解不了,我教他的东西什么价值。那怎么办呢?他们以为那是谁都能懂的大路货,路边摊。
我培养人时候,那些年轻人并不珍惜那些知识。
通天路不是谁都懂的,碰壁就蹉跎好几年。但他不理解,你怎么计算价值?你觉得值钱的东西,人家并不啊。虽然是吐槽,但也是大实话,这不是遇见一次两次了。太多人眼不高,手也低。
真是吃力不讨好。
未来是自动化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我们不需要 90% 的职业教育,而是需要高校课程的革新,适应时代要求。
没说错啊,只要你公务员国企除了研究所不要学术大学的学生,那职业大学肯定没问题啊。
要不然你说个屁。
不仅是扩招的问题,而是扩招引起的次生问题。
现在大学太多,糊弄人的老师太多,大学的寄生阶层,学阀太多。学校永远是用 20 年前的老内容,让学生应对未来 20 年后的世界。
创新发明本来就是一小撮人的活动。
关键是职业学校和大学就业平等,不然继续卷,没办法
说明充分认识到了我们作为一个资源大国的现实。
人力资源大国。
和我们的邻居一样,区别是他们卖石油,我们卖红利。
专家说的对啊,希望专家带头!。、
教育和社会是反着的,如果中国的工人和传说中德国一样的待遇,我相信到处都是职业培训补习班
我一直以为,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会随着经济发展演变为十二年义务教育。
我一直以为,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不能打是因为研究型人才不够多。
不如直接点,我们只需要干活的工人……
什么玩意儿?
能不能加大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快速实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取代各种劳动……
把人类彻底解放出来,消除贫困饥饿……
迈向星辰大海……
qnmd……
曾经和一个管钥匙的保管大爷有这样的对话
大爷: 现在的学校真的是变好了,我们那哈儿都是些啥子哟,条件苦的很
我: 是这样的
大爷: 你是大学毕业的吧
我: 嗯
大爷: 现在大学生每年出来好多哟,我们那哈儿大学生好值钱哟,那哈儿一个导师带一个大学生带到毕业,现在一个导师带尼玛一群大学生,他管得过来个锤子呀
我: 是这样的,现在好多导师可能也就硕士刚毕业两年,你喊他带大学生,他捞钱都搞不赢
中国不是不需要这么多学术型人才,而是这里面许多人甚至称不上学术型人才,说白了就是填鸭式教育和应付考试的人才。
我觉得这专家和他儿子应该去流水线实现自身价值
大家又不是傻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上学学的技术?还是卷死别人的准入门槛?………. 职业教育职业工人的生存环境显而易见的….
我认为很正确
目前中国的大学就是为了培养学者
看看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很多课程都是论文结课
但是中国的文科专业有多少高数必修的?
不用认为了,社会事实早就是这样子的了!
学术型大学毕业出来的人,90%的人都是从事职业性工作,剩下的就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不要杆 90%准不准确,只是说明一个绝大部分比例)。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大学教育和社会脱节的原因了。
大学只教基础理论,社会却需要实操经验。
因为没有进行职业教育,缺乏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和实践,单位招聘是有顾虑的(成本顾虑)。
还因为大学没有进行职业教育,甚至没有像样的就业辅导(很多大学发本书就完事了),大部分人毕业出来后其实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工作,怎么找工作,如何做职业规划。
所以,将就工作(也就是大家说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就很普遍了。
鉴于此,大学是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的。
腾讯要大专生吗?教育部要大专生吗?起点带头作用吧,你们自己都不要你叫我怎么看待!
其实 90% 的大学都不需要老师写论文,90% 的医院也不需要医生写论文
中国的学术人才越少,这位专家的工资越高
中国缺的是高级技工,但是高级技工没法拿到跟教授一样的工资待遇,所以中国一直都缺高级技工
专家先去工厂工地务农
中国并不需要这么多专家教授学者
让他们都去工厂去工地去务农去社区基层
学以致用才是真谛。当然没有学术理论为指导,只能沦为蓝领技工。没人去实践,理论也会苍白。各种人才都需要,一边倒才是错误。
一件淘汰卷王的事被你们说得那么语重心长。
联系一下杭州互联网裁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老板,雇佣你自己去解决问题并赚钱。
你们觉得现在的大学是老师还是老板?
高情商: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低情商:产业升级失败
学校和几千年一样都是科举制。不能知行合一的教育。
影响老爷住大豪斯,不能继续养后宫三千佳丽了
让学生更早认识各种职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路更实际一点
对于人口大国来说,不可能每个人都去高端岗位。
总要有人当牛马,区别在于——让中国人当牛马(内卷),还是齐心协力,让外国人当牛马(昭和)。
内卷和昭和总是选一个。
凡是回避这个问题的,100%都是支持让中国人当牛马的。
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砖家,需要工厂的工人
说这句话的人所在高校肯定排名前 10%
急功近利的家庭一直会让孩子读个职高 / 专科就赶紧出去打工
这味儿太重了
的确啊,就像你大学是普通 211 物理基地班的,毕业后根本找不到对口科研工作,最后还是转行公务员或者计算机,从头学一遍 。现在有多少本科专业根本没有就业前景或者和顶尖大学完全没有竞争性呢?又有多少人大学学的东西和就业方向完全不匹配呢?都这么玩最后你考上普通本科出来后还是进厂混,还因为吃不了苦又提不出有用的建议赚的还没乞讨的多。所谓砖家不是有学历有科研成果就是背后有万恶资本支撑的,是我等在 13 乎幻想自己月薪百万的 p 民上个破烂一本就能觊觎的吗哈哈哈,安心 996,做个屁民不香吗?
天朝大学太少,所以太卷。不仅仅基础教育
其实也对,但是目前中国职业教育也是浪费。不管学术还是职业,不消耗人就是好教育
我非常支持这种观点
哪怕是学术型人才,也要在学会做事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研究吧
鼓励创新是好的,但是创新从来都是在基础扎实,在实践中获得的
不然就会像空中阁楼一样,镜花水月一般呐。
这是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吗?这是地位,体面,工作环境,收入水平的问题。
二本私立,我也觉得
我觉得应该改专业课程,让大量中等程度的学生学能学会的课程。
中国不需要
但是学校需要啊
严格来讲这群人都不能叫学术性人才,真正能够称得上学术性人才的,从来都是最最顶尖的那一批人。
中国目前的培养模式,应该称为学术性指标
无论是人还是事儿,都是指标性的,然后才涉及学术性,这个囊括在指标里面。
其实大部分大学连学术性人才都培养不了,觉得他这还是说的含蓄了。
仔细看了下,主要问题其实有两个。
一是大学所教的技能与社会脱节,学而不能尽其用。
二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就业形式严峻。
前者的问题现在已经有大学在搞产研结合,大概理念就是让学校教学与工厂的生产相结合,尽量培养出实用性人才。但实际效果很差,归根接地是学校给推荐就业的大多是一些劳动性工厂,流水线之类的。
类似这种,工厂和流水线的幸苦程度我就不多言了,总之大家都不愿意去。
无非是钱少活多任务重,而且看不见希望。
那么问题就又回归了,就算大学进行职前教育,能适配的无非是工厂或者车间,
根本原因还是没有人愿意去工厂,除非没得选。
这个问题说白了,缺的不是人才是耗材,缺的是干电池,缺的是牛马。
后者就业形式严峻的问题,哪一年就业形势不严峻呢,不还是该咋过咋过
赞同,中国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的学术型 “人才”,缺的更多的是脚踏实地务实工作者,都在搞学术谁实干呢。“实干兴邦” 的理念有几个人理解。
好在教育部门多年前就有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都太浮躁了,都想着坐办公室,吹空调。。。。俱往矣。。。
归根结底 90% 的人就不需要出生,只需要 top1% 的人上人和 9% 给人上人服务的人就行了。
只要出生人数降到 200 万,不就不需要那么多学术性人才了?
计划生育,利国利民!
公务员教育也是职业教育
这话就跟我爸说那啥的时候一模一样。
中国就不该有那么高的房价,房子始终是用来住人的,房价抬的那么高,变成人们炫耀的资本或是压垮普通人肩膀的重担,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这是我们都清楚的事实。
同样,专家说的,我国不需要那么多学术性人才,需要大量的职业型人才。
是的没错,怎么才能增加职业型人才呢?增加职业教育。
这就跟我回答。
爸,房价那么高国家强制降低房价不就行了。
说起来很简单,事实上,确实也要这么做。但很明显,这说了跟没说区别不大。
提供稳定,持续的职业教育,可以改变学术性人才的泛滥。
但是,学和去做是两个概念啊!况且,我们职业教育方面的内容也不少。
为啥就达不到专家所说的情况呢?
本质上就是,专家们根本意识不到,群众需要的是什么?
需要啥?钱咯,如果技术性人才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实际生活差距能拉的小一点,那么相应的技术性人才学习之路简单一些,也可能达到专家所说的效果。
从学生角度出发,并不是没有人愿意成为职业型人才,而是,成为技术型人才的性价比属实不高。
更何况大部分人,大部分学生,连职业型人才都算不上,你去拿那些有技术的人和学术人才再比,就更加比不了了。
人家也努力了,但是收入却微薄,地位更是低到发指。
光是说,增加职业教育的培养有意义吗?
没有,但是这个问题也不是,你说增加他们的地位,给他们待遇就能解决的。
而是从根上出发。
说到底,现在学生可能都意识不到,职业型人才究竟是什么样子,哪些职业算是技术型人才。
所以与其在这里说口号,不如呼吁一下,国家该给学什么科普一下什么是职业型人才,你现在学了什么,未来可能会在什么类型的职业上发光发亮。
先建立这个根部的思想,然后再去配套相关的教育相关的工具。
整个过程会很艰难,但只要持续去做,并且深入去做就能做好。
当然,即便是这样,也会有很多人一股脑的往一条赛道上跑,这个没办法阻止的。因为这是意识的问题,只能等革新几代人之后才能做到。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论你是准备成为哪种人才,最终你都是要进入社会的,这个时候,做自己,独立思考真正适合你,值得你自己去追随的东西,更加重要。
以上。
职业教育的前提是,我学习这个职业技能,让我能够体面的工作和生活,但是现在国内一提到职业教育,家长就跟挖机,烹饪,洗剪吹联系起来,我们没有德国强大的高端工业制造体系,芯片问题都没有解决。这里面的水平太差了,人才队伍也都很差,其实职业教育是要有相应对口的输出,而且不能跟社会脱节。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最符合职业教育的就是墨家。**墨家非常重视逻辑,同时也崇尚科学,墨家在光学,力学,数学上都有涉猎,是兼具文理军工的学派,墨家的弟子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吧研究成果应用在民生,军事上。是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学派。墨家对实践极其重视,认为知识大部分都是在实践当中得来的。墨家对于人才也是能根据他们的能力模型,建议不同的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没有高端制造业作为背书,职业教育就是一纸空谈,当然我们国家正在迎头赶上。现在是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速度超过了学校所能教授的知识。我们现在很多学校的教科书都还是十年前的,估计还在学习电子商务啥的知识。如何解决学校跟社会脱节的问题呢?
最好的方式是建立像墨家一样的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马上就能应用到实践,这一点德国和芬兰等欧洲国家都做得很好,并且这些制造技能学习获得的报酬,普遍高于其他白领。地位也能收到尊重,现在大家都动不动 985,211,你怎么介绍自己呢?某某职业技术学校?一下子就被看轻了。
墨子讲,如何让这个社会的贤才越来越多,就是要让他们贵之,富之,誉之,敬之。只有这些职业技校出来的学生,受到社会的尊重,不会再被冠以 “低收入,低地位” 群体,那么才有可能谈职业教育,这个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也需要时间改变社会观念。
大学就是让你学一个最基本的技能,出来能有饭吃,学的那点皮毛,说是学术型,就是有点侮辱学术这个词了,但饭能否吃好,做人很重要。
但这方面没人教,所以年纪轻轻出来了,一腔热血,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看社会看不懂,等能看懂一部分,就被社会摧残的差不多了,到了躺平无力反抗的地步
父母那代人也是这么过来的,有些自己创出来的,或许能给二代们一点经验,以后看看吧,不止有富二代,红二代,还会有工二代,打工打的好的二代,儿子女儿也能混的很好… 这是两代人的经验
人的社会终究要教做人,所以教做人和教懂这个社会很重要,且要早懂,谁早懂谁就赢在起跑线上
现在媒体是发达了,但看看都是什么垃圾信息,多少媒体都是别人的工具,所接收的信息不过是人家喂养的,说到这里,又要佩服一把孔老二,2000 年前的孔子,觉得知识很多,但反而真的有用的不多,所以将春秋这部史书简了又简… 简到最后都看不懂了,哈哈,也有点过了…
很多问题没解,或者说怎么解都行,总有一批早点觉悟的人能走到前头,社会就是这么发展的,不过问题得讨论,不然一群靠这个吃饭的不挨饿吗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工厂招工难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人民文化素质增长速度相差较大。而专家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让你学有太多思考的课,都给我学技能干活去,目的强行拉低大学生文化素质,这样就跟的上生产力发现速度啦。至于谁去当那 90%?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当然是普通老百姓啦,而专家的儿女和资本家的儿女有几个让自己儿女当蓝领呢?
2000 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只是习惯性地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灌满一桶水,填鸭式教学,而不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点燃一把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社会终究是个巨大的齿轮,它需要稳定运转,昼夜不停,就需要各种各样的零件和螺丝钉。
现在的教育已经被这个目标任务绑死了,模型都已经造好了,直接往里套就好了,哪还需要考虑 “零件”“螺丝钉” 们的个性、兴趣和自我思考。
真把人当耗材了是吧?教育的第一目的应该是促成人的成长而不是满足社会需要,前者为本后者为末,可惜中国教育从来都是本末倒置的,总是企图以流水线的方式把人培养成 “人才(材)” 然后当作材料一样使唤。
其实主要是中国如今产业技术含量低,提供不了那么多需要学术性的岗位。职业岗位实际上也是就那么回事。
进一步说,即便是 9 成转向为职业教育,也未必能有益于如今技术含量低下的产业。比如说,三资企业的一般性塑胶工厂,塑胶产品的工程师。通常都是港台或者国外设计师给出设计图稿,国内工程师开模,画个图等简单或者说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工作。这样的岗位,珠三角比比皆是。这样的岗位,用博士,硕士,本科生,专科生其实差距都不大。
产业在中后端,人才也排不上用场。容纳不下,就得靠产业升级。
低端产业向设备自动化升级,有实力的企业向产业前端发展(说白了就是高端材料级别,但材料的出校,找不到工作,何其讽刺。)。
有前中后完整产业链,才能吸收各类人才。
但产业升级,何其难。一般工厂,哪来那么多钱投入自动化这类设备升级?
大型企业本可以走在前列,但如中石化,美的等等之流,基本上都是躺。坐拿国家补贴,靠巨无霸的低端产能占据市场,根本只是喊口号升级。。。。
中国 90% 的大学当下就是职业教育,不配叫做本科教育,本质上都是专科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科教育是为了学术奠基,为科研输送人才。
科研是干从 0~1 的工作,创造发明
职业教育是干从 1~100 的工作,山寨,克隆,复制,搬运……
netkiller: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50 赞同 · 18 评论文章
对于教育的核心价值 80% 是服务于社会,20% 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至于你是那 80% 的一组还是 20% 一组取决于你的悟性。
netkiller:读书有窍门?告别无效,低效读书!12 赞同 · 1 评论文章
在古代 99% 的人是不学习的,知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为什么不学习?因为真的用不到,或者说没有那么大用处,统治阶级需要的是农民的一双干活的手。只有少数人能意识到学习的好处。
从统治阶级视角来看,不应开启民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驾驭不了开启民智的人民。同时期的欧洲也是如此,知识掌握在贵族和教会手中。
工业革命之后,产生了公司和工作岗位这个概念,不懂读写的传统农民无法胜任这个工作,被淘汰,社会需要有读写能力的人,但是并需要这些人有思考能力,读写传递信息,看懂说明书等等。岗位空缺巨大,普鲁士率先提出现代教育雏形。
同时期开放教育的国家都享受到了教育红利,瞬间欧洲把其它国家摔了数条街。
我们要感谢鸦片战争,如果没它,我们还在喊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就出来一批爱国人士意识到中国人愚昧无知,必须通过教育救国,实业兴邦,需要掌握知识工人。工人地位首次超越农民。
netkiller:Kindle 我该选择那款?55 赞同 · 5 评论文章
为什么国家强制九年义务教育,是为了开启民智吗?答案:不是。
本质上现代教育就是通过外驱力,强迫一些人掌握现代生产生活技能,谈不上为社会输送人才。
社会机器需要不停运转,机器的零件就会有损耗,人就是这部社会机器运转所需的一部分零件,这些零件需要定期更换,这些零件的寿命约 70 年,有些零件还会提前报废,损坏必须及时更换。
机器的版本也在不断升级,每升级一次就会淘汰一批旧零件,比如之前的几次重大升级,版本有 “改制”,“下海”,“转型”……
在此之前,并不知道你适合顶替这部机器的那个零部件,所以教育只能一股脑地把语数英和物理化统统喂给你。然后通过考试来筛选,看你适合充当那个零件更适合。
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教育是有倾向的。
netkiller:解读「寒门再难出贵子」61 赞同 · 5 评论文章
我们当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要被媒体欺骗,我一直说中国有两个中国,一个是媒体渲染的北上广深中国,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国家,堪比纽约伦敦和东京;另一个是现实中刚刚进入小康社会的的中国。我们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可是我们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沦为产业工人,从事社会底层的劳动。其根源是我们的社会,不认可体力劳动者,他们是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是讥讽和嘲笑的对象。我们从小被灌输,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跟他们一样。
netkiller:买东西的学问「必看」105 赞同 · 4 评论文章
通过教育筛选,把你分类到社会制定的阶层中。底层人服务 / 供养顶层人,让上层人有更好的生活品质,一些人必须要牺牲。就如同《雪国的列车》,这个社会分成白社会和黑社会,你当在熟睡的时候,黑社会的人开始工作了,他们清理城市垃圾,清扫马路,楼道,维修,保养社会机器,以便你明天一睁开眼睛就能生活在一个整洁干净的城市中。
此前我跟不不知道黑社会的存在,一次我干早班飞机,一路升观察到这些工作人员紧张的忙碌工作,各种机器作业,此时人们在熟睡中。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的,还有这些劳动者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北京折叠》这部小说能获得雨果奖。
教育淘汰机制并不是淘汰孩子,而是淘汰那些对教育认知和理解不透的家长。
netkiller:2022 年有哪些高颜值的机械键盘?我已经帮你整理好了 1 赞同 · 1 评论文章
教育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样构成了完整的闭环教育,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
绝大多数人离开了学校之后,教育就终结了。不再进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很多人对社会教育有误解。自我教育又没有自制力,拿起手机就忘记自我教育。
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凭自己学校学到的知识能用一辈子,实际情况是,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知识迭代和淘汰速度极快,仅凭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足以在职场上保持永远的竞争力。
netkiller:读书无用论,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没有改变命运?50 赞同 · 4 评论文章
首先我们要清楚,中国大学跟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区别。
中国和美国数学教育的区别,夸张的说,中国教的是算术,美国教的是数学,中国教的是手艺,美国教的是艺术,中国教得是方法,美国教得是思维。所以中国学生整体的水平在应用层面碾压美国学生,但在创新层面你懂的。
就像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学科部主任所讲:美国的孩子是 “学生”,中国的孩子是 “考生”。
我们是生产线模式,培养合格的技术工程师,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理论上是为社会机器制造零件。
西方是培养学术精英,实现学术霸权,掌握科学界的话语权。
相比民国大师,当代学术水平没有冒尖的,但是整体上是远远领先的。
netkiller:家用路由器怎么选择?19 赞同 · 13 评论文章
大学教育仅仅是教会你一种非体力的劳动技能,服务于社会机器,并且教育是同质化的,你与其他人并无差异。
改变命运这种错觉来自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一旦被录取,如果不犯大错,就意味着 99% 机率能当官,发财。
为什么「高学历」给「低学历」打工?mp.weixin.qq.com/s/Y88QNHPcUE-1m0w9Yi8lsA
科举制度 = 当官 * 发财 = 改变命运
现代大学教育与当官脱钩,更不能改变命运,大学只是教会你一种非体力劳动的技能。单凭 “非体力劳动的技能” 也无法改变命运。
有些知识是无法通过教育获得,例如艺术。艺术生,并不是大学教育出来,而是大学提供了艺术环境,是学生在此环境不断熏陶,自己吾出来,或者老师启迪。所以艺术生转行的比例最高。
netkiller: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25 赞同 · 13 评论文章
没人告诉你们,读书分成三个段位:
国人的认知,认为大学教育是教育重点,所以此后不再学习。现实中应该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再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大学教育不是人生重点,接下来需要社会教育辅助,以及终极一生的自我教育,完成四个阶段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否则就会赢在起跑线上却输在终点。
netkiller:买「蓝牙降噪」耳机「不纠结」43 赞同 · 6 评论文章
改变命运靠的是「社会教育 + 自我教育」
我以每个公司都会有的一个岗位,财务人员为例。财务岗位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一眼望到头的工作。
财务人员的五层境界:
第一层:出纳,资金收付,管理发票单据,发工资,报销,跑银行
第二层:财务会计,记账,做账,报税,会计证。一般企业只到这层。
第三层:税务筹划,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经过合理的规划和运作,为企业节省税收支出。
第四层: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业务发展,如何精确计算产品成本, 根据业务的发展,制定资本预算。分析,预测,企业财务数据,并给于产品,运营建议。
netkiller:Kindle 我该选择那款?55 赞同 · 5 评论文章
第五层:资本运作,企业如何上市,为企业获得融资,并购,快速扩张
做到第一层月薪 3000~8000 元,第二层月薪 8000~15000,第三层月薪 20000~30000,第四层月薪 25000~50000,第五层月薪 10W ~ 百万(不封顶)
「大学」只能教会你「第一层至第二层」知识,进入企业后只能做第一层的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第二层。但是 80% 的人,也就到此为止了。大部分人是突破不了第二层的,随着互联网和软件巨头进入财务这个领域,第一层和第二层干的活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们叫财务云 SaaS,基本上把第一层的活给干了。
现在深度思考一下,你的价值在哪里?怎样突破第二层的天花板?为什么有些人突破了,而你却没有。人无法学到它认知以外的知识,教育解决不了认知的局限。
netkiller:认识自己的差距 27 赞同 · 0 评论文章
AI 替代脑力劳动者比替代体力劳动者更容易实现。体力劳动者都是手工技能,需要涉及工业设计,机械手,机械臂,传送装置…… 很复杂。而写一个替代脑力工作者的 AI 程序,相当的简单,不需要与外部硬件产生交互。
例如现在很多企业都在上 AI 客服系统,用 AI 自动拨打用户电话,通过语音交互完成之前人工服务。
所以,替代脑力劳动者的 AI 程序很容易实现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系统是一种应用程序,它通过模仿最终用户在电脑的手动操作方式,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来使最终用户手动操作流程自动化。
netkiller:苹果电脑周边生产力工具我配齐了!5 赞同 · 0 评论文章
很多年前央视上讲过一则故事,记者问牧羊的儿童以后长大了想干什么?
儿童说:” 放羊,卖钱,然后结婚,生孩子 “。
记者问:“你会让你的孩子做什么”?
儿童答:“放羊,卖钱,然后结婚,生孩子……”
你认为你的格局比那个放养娃高吗?
你品,你品,你细品……
我们父母当年,就是想让我们进工厂当工人,然后拿工资,结婚,然后生孩子…… 下一个轮回(放羊循环)。现在的我们,上学,高考,打工,结婚,生孩子…… 下一个轮回(放羊循环)。
本质上我们与放羊娃没有区别,改变命运是指阶层的跃迁。
前几年去云南和青海旅游,看到当年的放羊娃如今开着陆地巡洋舰放牧,显然放羊娃实现了阶层的跃迁。而我们还在大城市的社会底层挣扎。
仅仅是运用知识是无法改变命运的,80% 的人停留在了运用知识的阶段,即通过掌握的知识获得一份工作,成为「打工人」知识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工作的工具,即使是终身学习,也仅仅是从生手变成非体力劳动技能的熟手。例如相同工作应届生干一天,对于熟手只需 1 小时。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逐渐被 AI 取代。依靠运用知识是不能改变命运,仅仅能改变工作场所,让你从工地和车间到办公室,从露天到空调房。仅凭应用知识是无法改变命运的,等待你的只能是放羊循环。
改变命运靠的是创造知识。什么是创造知识?例如
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专利,计算机算法,商业模式,营销方法,新材料,新工艺……
成功来自创造知识,即使很多人终身学习也认知无法突破认知,进入创造知识的阶段。
人与人的差距是「软件」还是「硬件」造成的?mp.weixin.qq.com/s?__biz=MzIxMjA1ODE1MA==&mid=2653438088&idx=1&sn=8f6e6f1c12b1067207026ee50cb146d1&chksm=8c9709c1bbe080d7dfb31535ea8f4715ecfd380c374eeeed886aac0672f02f095a9bac32efd4&token=606818452&lang=zh_CN#rdnetkiller: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厂打工?7 赞同 · 0 评论文章
现实点,别谈理想,理想很丰满,现实跟骨感(穷),你必须竭尽全力实现阶层跃迁。所以咱就只谈钱,你的薪资是岗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你需要考虑:
你选的专业岗位稀缺?
你的工作能被人 / AI 替代吗?
你给国家 / 公司创造了什么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
国家需要什么人才,国家缺什么人才,你能给国家创作什么价值?
袁隆平,钟南山,杨利伟…… 做到了。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企业缺什么人才,你能给企业创造什么价值?
马云,马化腾…… 做到了
不要选择不切实际专业,比如学哲学,艺术,那是贵族,有钱人的专业。
越南的大学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也不是学术人才……
当然,更不是职业技术专门人才……
并且越南的职业教育也不培养职业技术专门人才……
因为越南社会评价体系里只承认两种人才,一种是 A4 纸雕花人才,另一种也是,但他们不用 A4 纸
说点题外话,美国的统治阶级或者说精英阶级真的是聪明绝顶外加心狠手辣。
留学生只有转码农才好留在美国拿绿卡,是一条巧妙的毒计。
这条毒计有几个妙处:
总结一下:美国人为制造的转码政策不只打击了中国的基础学科,理工科人才储备;同时蓬勃了美国教育产业;同时填补了美国 it 行业的用工缺口;最后还保证了这批人即使达到了一定的数量规模,也不会动摇美国权利阶层。
这一个政策赢了四次,不得不佩服。
回到这个题目,中国应该先想办法把流失的这些人才留在国内,然后在教育界形成健康的血液循环,让国内教育界一帮尸位素餐的学阀被优化掉。先把中国大学变成真的能培养学术型人才,再考虑比例问题吧。
教育已经在改革,我们当地初中毕业后开始分流,一半读高中,一半进入职业技校。
所以,这个问题现在来讨论有些延迟感!
60 后,那个时代,国家紧缺知识文化分子,稍微读了点书的,放眼一看,现在都是局级及以上领导,且刚刚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
从那时起,国家开始着力发展教育,重视科技力量。
于是,到了 80 后的我们,享受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强制要求完成义务教育。
到了 90 后,虽然国家没有明文 12 年义务教育,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多数家庭重视教育,所以绝大多数 90 后都读了高中,大学扩招明显,考上本科没有那么难了。
00 后,如果不是 985 或者 211,感觉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大学在这 40 年期间发展迅速,甚至有点泛滥过度。虽然大学多了,但,能造就学术性人才的大学,仍然就那么几所。
可是,不管你是不是 985 还是 211,甚至是野鸡牌大学,大学毕业了,都期待有一份高薪、轻松、自由的工作。导致所谓 “白领” 的岗位严重紧缺,而搬砖的岗位又招不到人。
现在,回头一看,饭菜要有人烧,田要有人种,机器要有人开,头发要有人理……
所以,职业技校势在必行!
1. 投射出中国的大学教育急需进行改革,目前大学教育的现状为技能性人才缺乏,学术性人才过滥。投射出的深层次矛盾为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的是技能型人才。
2. 中国想要成为制造强国,产业要想升级,必然需要广量的制造人才为依托,这也是国家战略的体现。
建议先安排这个专家的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然后咱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是这个社会的需要,不能缺了哪一部分,他们有各自特殊的存在价值。
从社会层次讲,将来要努力让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均衡发展,让这两种人才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现在还停留在高考改革层面,以后的路其实还任重道远。起码与之配套的人才发展机制也应该随着之变革,社会应从多方面让这两种人才有着同样的工资待遇、升职机会,社会地位,还有养老金等等,这些都应当实行并轨,唯有这样才能让技能型人才留得住、走得远,做得好。而现实中两种人才的发展还有那么大的差距,谁又会甘心一直 “做技能” 呢?
当然,也不是说技能型人才一无是处,社会上行政事业单位毕竟少数,大多数是工厂企业,如果你真是人才的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发展的空间很广阔。
一句话,到哪都要看你的真本领。上大学不是终点,只是掀开了新起点。大学里每个人都用不一样的方式演绎着自己的青春。愿你在新的起点,有个好的心态,把握好花样年华,历练出全新的自我。
他这话真没说错。
国人科举卷王思维深入骨髓,总以为分数要求高的、难以获得的、别人做不到而你做得到的事情,回报就能更高,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然后当年一堆人就报了生化环材(生物系当年分真不低),现在都在网上忙着劝退呢。
数学系不算容易吧,北大数学系应该是十万挑一的难度了吧,毕业正儿八经找个学术路径的工作,一年工资估计也就几十万最多百万出头人民币,不比大厂码农高多少,而后者明显是一个偏应用的职位,学历要求也没有纯学术路线那么高。
你如果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上人卷王思维,觉得后 90% 的职业路径一定就不如前 10%,前 10% 的人上人干什么你也要干什么。
只能说…… 祝你好运。
前半句是真的专家,后半句应该是其他砖家。
先说后半句吧,这样说的砖家要不就是坏,要不就是蠢,最怕就是又坏又蠢!!中国为什么不需要这么多学术型人才,肯定需要啊,军事,科技,物理,化学,生物,人工智能等等领域,学术型人才是高端人才,是一种资产,一种财富,你会嫌钱多吗?
但目前的问题是,部分的学术型人才只关注理论,埋头论文,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并没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导致:“没干什么实事” 那样;另外一些学术型人才从象牙塔走进了企业,本身也没什么问题,但很多 “水土不服”,研究与商业产生冲突,但在见识了丰厚回报后,那种学术的初心,研究的本意,开始产生了变化。
个人觉得,高端的学术型人才我国还是稀缺的,但能成为高端人才有些具有天分,有些也需要经历普通学术型人才的过渡嘛。
另外第一句话,很正确啊,甚至是 100% 的大学生都需要进行职业教育呢!大学生在高校的几年就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进入职场,除了本身职场规则外,任何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与规矩,如果想让大学生们能够短时间适应职场环境,“学前班” 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同事,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行业,看待薪水,以怎样的情绪处理问题,接受挑战……
中国只有一种人不需要,就是那些,又蠢又坏的人!
中国或许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专家。
尤其是空口白话胡说八道的。
一些所谓的专家,整天说一些博眼球的话语,为了出名罢了,实际上毫无意义。
专家说建议独生子女,结果我们 80 后两个人赡养 4 位老人。专家说建议减负教育,结果小学 3 点半就放学,老师的负担就减下来了。我们 80 后没下班就得去接孩子。专家能不能建议一下房价降低,医疗全免这种有利于民生的事,放过这代人行不行,别建议完我们这代人,还建议我们下一代人。给我们条生路吧!把屁股坐在该坐的地方,把手放到该管的地方,别老拿软柿子捏。你们也动动资本让我们看看,拿出点解决问题的诚意
此处应该结合这这条信息一块来看
2022 年湖北 18 所高校免试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这项政策将带来哪些改变?
专家们用心良苦,把 4v 们骗过来变成废人,弱化了 4v 的能力,我们又赢一次。
赢嘛代
应该反过来说:中国产业升级道路受阻,无法提供高端职业。
好家伙,之前中考五五分流加上辍学的,可能有 60% 的年轻人进厂成为工具人。
现在想让整个中国的年轻人进厂给资本家打工。
果然那个红色的幽灵走了,妖魔鬼怪开始现形了是吧。
就现在那个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工人的待遇,年轻人为啥宁肯送快递,送外卖也不进厂,隔着装糊涂是吧。
教育不是为了填坑
针对教育的任何政策调整,如果核心目的以及驱动力只是为了填坑或者补位
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如果有螺丝钉的觉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这是极好的。
但作为人,在服务社会与大众之前,至少应该通过教育获得启迪,获得思想,自觉获得这份觉悟,而不是被安排。
各位张嘴就喷的上层人士是不是忽略了一个事,最近这些年中国的人才问题一直都是结构性问题,是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很多年来一直都是,并不是只有你看到的人才过剩的世界才是世界。
提大学应该做职业教育有什么问题?有的人说什么大部分大学培养不出学术型人才,他一没那个资源二没那个生源怎么培养,但他的专业设置教育模式是不是学术型的?你让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去和同类型同专业的名校生竞争他能有好的就业才怪!
说就业岗位少的,用工荒一直都存在!难道应该继续增加金融电子信息的岗位?把产业结构搞单一?说脱离的教育的本质的,醒醒吧,教育的目的从来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私立教育的目的是赚钱,主要目的从来都不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说还是产业不行的,怎么着,等制造业升级完成,缺人了再研究培养职业人才的事?缺少高级职业人才不是产业升级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职业教育是把学生当耗材的,放心吧,上层对稳定的重视超过一切,没人把你阶层往下拽,那些人口红利的岗位也轮不到你来做,有超过一半的人上不了大学。
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和人才结构的问题是不能割裂开的,二者不冲突对立,人才培养本来就应该与产业相匹配,过去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奇缺人口也比较多,大学都照着学术性一个模子设置,还不停扩招,就只是先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并不是说大学就应该是这样,现在的产业结构明摆着不需要那么多同类专业,这些专业对应的产业不需要那么多同类人才,但制造业高端制造业需要的大批职业人才几乎没有大学培养,这能没问题?
那些本来就没什么学术能力的大学让他培养市场需要的职业人才不好吗,那些本来就不喜欢搞学术的让他做自己擅长的事不好吗,说职业教育低端的,是这是问题,需要持续解决,但如果有一批好的职业大学,如果有 985,211 的职业大学,甚至 c9 也设置了职业专业,从那里毕业的人你敢说不是人才?他们会不好找工作?
包括医院也是这样,哪有那么多需要进行乱七八糟科研水论文的人,需要的是会看病的人,可是现在各个医院为了职称科研都在搞研究,有一部分医院就是纯粹是水论文。
话虽然听起来有点糙,但是道理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我对人文社科那边的情况不怎么了解,所以主要谈一下理工科方面。
按照现代意义上的观念,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承担以下三种职能:
1、教育:传授已经被广泛认可的知识;
2、研究:创造新的知识与理念;
3、服务社会:以自身的智力资源支持所在区域和国家的社会发展。
其中 1 是在其创立之初就被赋予的使命;而 2 则诞生于普鲁士以 “洪堡改革” 为代表的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过程中;至于 3,则是在美国以《莫里尔法案》为起点,由 “威斯康星理念” 所阐述,受到《拜杜法案》支持的长期进程中确立的。
如果说 2 奠定了德国在统一前后至二战前无与伦比的学术成就,那么 3 则是美国在二战后由一个体量巨大的传统工业国成功转向以半导体、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支撑的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纵观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的现状,我只能说它们以一种非常奇特的路径在 2 上奋力狂飙,而完全荒废了 1、3 两种职能。尤其是职能 3 的方面的缺位,对于我国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冲击是巨大的。
对于职能 1,我想有过国内高等教育经历的都有所体会。由于现行考核体系下教学成果的低权重,物质和精神回报方面的低反馈,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教师(尤其是近些年入职的,强调科研导向的新教师)在教学方面要么是本身态度敷衍,要么根本就缺乏合格的教学能力。其结果就是学生甚至无法从正常教学活动中获得有效的内容,只能靠个人的自主学习补足。
有人可能会好奇,即使如此职能 2 也很重要呀?不做研究的高等院校如何体现学术水平呢?为什么要批判国内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呢?
区别于近代以来的许多科学家基于兴趣驱动从事科研(实际上他们中的不少还有其他社会职务),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科研工作完全服从国家意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非企业科研事业,总体呈现出职业化和自由化两种形态。对于非企业科研事业本身,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的产业链;而其中的从业者,也逐步在蜕化为一个个利益集团。他们从各类公共部门获得资源和资金,而成果却鲜有转化反哺社会生产提高的,受益的只有他们自身和整个科研产业链上的人员。如果概括一下论文主力—生化环材类学科的研究状态,那么总体就是:进口外国高价的原料与设备,追踪外国的热点研究方向,依靠国内廉价而庞大的研究生资源资源批量产出论文,最后自己花钱发布在外国的期刊上。这纯粹就是一种两头在外,毫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没有人愿意打破这种沉默的螺旋。
我们批判当前国内的科研环境,核心在于过时的科研成果考核机制助长了这种产学研极度脱节的风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当年的南京大学率先引进这套论文 SCI 分区 + 影响因子的考核机制,对于我国科研事业从十年动乱重新走向正轨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时至今日仍旧坚持这种简单粗暴的考核机制,并且将这一制度推广到全部理工类学科就是明显的错误了。有网友曾经调侃,美国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通过向中国输出大量生化环材类学科的研究人员和美国式自由导向的科研管理模式,成功地带偏了中国的主流科研方向,使我们无法在真正的战略性产业上与之竞争。
对于公众来说,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即论文并不是科研的全部,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是不会体现在论文中的。举个例子,我们的材料类论文就纸面参数而言已经是世界一流了,但是我们产业界的材料工业水平是怎样的呢?除了用专利手段加以保护,很多的研究成果甚至是作为机密加以严格封锁的。我们不会从论文上看到台积电介绍它们的 5nm 制程工艺的详细流程,也不会看到 CFM 炫耀它们 LEAP—X1 发动机叶片的碳纤维三维编织树脂模传递成形技术的细节,我们只能看到国内的科研人员用石墨烯、钙钛矿、碳纳米管~~~ 给大家画饼。
具体到这个问题,国内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就是应该调整发展思路,避免在职能 2 上做过多无意义的投入,争取尽快把职能 3 做起来。尤其是对于一些二三线院校和欠发达地区的机构,与其用自己孱弱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跟头部院校进行论文军备竞赛,然后被华丽的碾压,不如立足于区域发展的现实,主动迎合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对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和企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分享发展的红利和物质回报。
最后我以美国顶级名校 - 斯坦福大学的例子结束我的论证。这是一所诞生于 19 世纪末期,由私人富豪捐助创办的大学。它没有东海岸那些常青藤盟校几乎与合众国历史等长的传承,也没有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这些赠地大学承接美国政府二战研究项目的历史机遇,以至于到上世纪 50 年代依旧名不见经传。但是其开创性地利用自有土地创办科技产业园,鼓励师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最终成为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革命策源地 - 硅谷的智力核心。其自身也在这一波伟大的产业浪潮中收获颇丰,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
正确的。然而底层工作待遇低,工人权益难以受到保障,再加上我国人普遍爱面子,目前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并不好。
而且大量并无学术抱负的人涌入学术圈会导致我国学术氛围追名逐利和攀比现象更加严重。
我™不想做学术人才啊
我看到学术我就头疼
我喜欢敲敲打打,我喜欢动手动脚
我看挖挖机能看一下午
我看盖房子能看三天
我看木匠打家具能看到帮人递刨子
我家装修,我天天在工地问东问西,请工人喝酒
但是那些东西
一不挣钱
二没地位啊!
我回村说:我做生物工程的,倍儿有面子
我回村说:我本科学挖掘机的,隔壁大爷笑掉牙
所以这不是我的问题啊
你问我有什么看法?
我想要行业和行业均衡一点
不患寡而患不均
懂吗?
懂吗?
砖家怎么这么多 p 话
他的意思无非就是让别人都去搬砖,挣小钱
他自己坐办公室,挣大头
坏到骨子里
呸
我来说点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假设有一个蛋疼星人,它的蛋非常疼,要求全世界所有工业国把产业全部转移到中国,否则将这些工业国用 biubiubiu 光线炸平,从此以后中国就是全世界唯一工业国,其他国家就都只种地了,那到这个程度,中国还会有人没有工作吗?
答案是:肯定还会有。我们估计的乐观一点,把全世界所有产业全部转移到中国,大概也就能提供多不到一亿的工作岗位。
所以这里的问题的本质在于,在目前这个全球资本主义分配体系之下,全球这八十亿人需要的工业产品也就那么多,像土鳖这样的国家,怎么都不可能给 10 亿人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因为这是物理上不可能的。单单一个制鞋业,土鳖目前占了全世界 60% 的产量,制鞋业的工人才多少?这还是以没有充分自动化以最大努力保就业的情况下完成的,你就算皮鞋全部免费,难不成全世界八十亿人每年换一百双鞋不成?
所以这里的有什么解决方案呢?有三条路:
问题里这位教授的解决方案就是既不治标也不治本的方案,无非是从卷制鞋业到卷机床,更好点卷芯片,最理想情况下卷航空发动机;
弄个治标的方案,就是一带一路。因为实际上这个世界只有 30 亿人买得起工业品,把其余 50 亿人工业化,就算初级工业化,他们也能买得起工业品了,可以造出两三倍的需求。当然,这个只是治标,工业的产品制造能力是指数增加的,很快这些需求就会被新的产业制造能力填满,到时候一样会是生产过剩,失业。
那么治标治本的方法是什么?那么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是 “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我们现在明明是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为什么还没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就需要一场革命,来彻底打破目前这个资本主义分配体系。这很可能需要搭配一场技术革命,比方说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 AGI 的出现。那么那样的一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就不是现在可以预料的了。
其实现在的大学本科也没有在进行学术教育吧。。。大部分也都是就业导向的。。
专家太多了,送点去工厂吧
对嘛,将来的二胎三胎都是人口红利,不需要你会什么,比产业升级的成本低,ZBJ 认为便宜就行。
《劳动法》看看得了,还真以为 ZBJ 在乎呢。
喊几声不痛不痒,解决不了问题。
专家敢不敢将自己的孩子送去读职校?
真以为中国的家长不知道中国的职校是怎么回事么? 要是学不到什么技术都算好的了,就那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孩子们另染上什么臭毛病就不错了。
而且中国从事职业技能的人,有多少是在职校学习出来的?很多都是半路出家,然后在工作中慢慢学习而已。
说实话这个熊丙奇误国!
技术培训以目前国内的工业化程度,普遍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企业或者社会就能完成,然而没有哪个企业会叫你基础理论的!这一点可以不赞成,毕竟企业需要的就是拿来就能用的人。
现在的形势学前教育就开始卷,中小学高中就不用说了,还是浙大郑强说得有理,孩子的天性已经被所谓教育抹杀的差不多了,就这一点身为教育研究院院长的熊丙奇就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在这个位置是不是合适? 应不应该负责?
教育体制需要改革,理念也得转变!一个个仗着读书多,追名逐利夸夸其谈的学者当然不需要,有梦想有追求能专心搞学术的的学者哪个时代都缺!
一如既往地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两个字概括就是 “傻β”
个人认为中国不需要那么多职责教育,需要更多的学术教育。
职业教育应该是工作岗位提供的,
当前的就业市场,单一而又片面的专业人才那是对企业的不负责。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的结果就是生搬硬套,碰到问题加大物资投入,一地鸡毛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教育的完整体系,如同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一个人的两条腿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他们只有分工教育部门任务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从小学升到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大学的人数占 25%,而从小学升到综合初中各类职业高中、技术学院、高等学院的人占到了 75%,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秘密武器。美国也同样如此,它不仅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有大量高质量职业技术学院和社区大学。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全国 3688 所学校当中,60%是职业学校和社区的学院,普通大学只占 40%,其中研究性大学只占 3%,而我国仅是有博士学位授予的院校和科研院所就远远超过了美国。但我们的高等职业院校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与美国相差很远。美国的教育界,老百姓都认为好的职业技术学院同研究性的大学同样重要,同样受到尊重。
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与科学的、现代化的国民教育思想,还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官本位” 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反映到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一直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人一等的教育。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最近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青少年不愿意上职业学院,其中有 57.4%的中小学学生,希望能读到博士,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博士学位,上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而发达国家,学生往往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来报考各类学校,因此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也报考了职业技术学院。在两类学生数量上,我们也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他们 60%的学生选择上职业学院,我们大部分是上普通学校。
其中医学检验人才提升显著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也在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近几年医学检验专业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因此目前医学检验人员的需求较大,相对其他医学专业比较容易就业,工作也相对稳定。
我认为:中国 90% 的工厂都应该大幅提高工人待遇,产业工人的待遇不应该那么差
我认为:中国 90% 的工人都应该和学者一样的工资,职业收入差距不该那么大
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大部分大学学生确实需要专业的职业教育,但是谁说学术性人才就不能参与生产了?
工程师不能搞科研?搞学术的不能搞工程?去企业里问问工程师,难道真就没有没发过论文的?去学校里问问大学教授,难道真就没有帮企业干过工程的?
卷完中考卷高考,大学生群体是年轻一代中学习潜力最强的一群人,也是最能在学习这块吃苦的一群人,给制度给环境帮大学生专心学东西,学什么学不会?
可是现在大学只有环境,没有制度。
一天到晚说大学生不努力,可是努力只决定上限,制度才决定下限,指望一个极其低效的制度中能教育出合适的人才,那简直是在讲笑话。
下面这些事可是实实在在发生在高校里的(基本上都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前一个小时还在想办法发论文的 985 博士(还可能的清北复交的)转过头来得给一群刚入门的人讲微积分。
高中平均每 60 人能分到一个班主任,天天见面;大学每 180 号人可以分到一个辅导员,可能还有个班主任啥的,但是基本都见不到。
一名高中学生能每天接受至少 4 位专职教师的耳濡目染和尽心辅导,高中教师在研究怎么教的更好,学生在研究怎么学明白。而一名大学生每天大概率会碰到若干跑来完成任务的非专业教育人员,有那么一些教的好一些的基本上是风毛鳞角,学生在听完若干节没必要讲好的课之后也仍然大概率不会和台上的人产生什么交集,甚至你找个人出来问他台上的人办公室在哪他都不知道。
一名高中生一年大概需要缴纳 1200 左右的费用,一名大学生一年大概需要缴纳 6000 左右的费用。
大学行政等级一般比高中高,而且一般至少是厅级单位(市级),换句话来讲大学无论是政治资源还是经济资源的获取都比高中方便。
大多数高中教师是本科生或者硕士,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博士。
很显然,大学拿着最充足的资源,雇着最 NB 的人,干着最低效的事。
教研一体真的离谱,你指望搞科研的人去搞好教育,很明显不可能的嘛。
大学连基础知识都教不明白,怎么让学生学习应用知识?学生学了四年啥都学不会,学校想甩锅自然就把学生叫成 “学术性人才” 了。
真想解决这问题,估计得先从教研分离开始,专门培养一批负责教育的人,但是这怕是就得动不少人的蛋糕咯。
学历歧视也是够恶心的,脑子正常的都知道应该提高改善蓝领的生活状况和待遇。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群众都应该这么认为才对。认为什么剥夺学习的权利的做题家坚决反对的简直逆天。
可也就儒家圈人经济相当发达的情况下。蓝领的生活质量几乎没有任何改善,无论是社会上的舆论压力 “不读书就回家种地或者扫大街”。还是具体的生活水平。这种观念也是超越阶级,性别等省份的共同意思。够恶心的。
别人学历高代表别人阶级高,高学历能给你跨越阶级,高学历道德水平更高等等恶心的观念。
顺便 diss 一下诞生于欧美的人权运动的支持者,在中国甚至在整个儒家圈,这种从上而下的,持续了几百年的不平等到现在都是忽视的。
典型的问题就是,在知乎,出生率减少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了人口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扩招。台湾的生育率怎么降低到 0.9 的啊?韩国降到了 0.8。为啥 tw 那么低?是因为台湾女权和韩国一样猛吗???
教育改革的起点应该是社会劳动分配的改革,底层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大家依然用脚投票的:接受了高等教育,我起码在内卷的时候有个卷的资本,好歹还是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博士的学历,有机会卷一下高薪的岗位;职业教育出来明摆着就只能从底薪的岗位里面去卷。这样一看,谁会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呢?
如果我们的劳动收入可以有效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出路就有所保证,这种条件下再讨论职业教育改革是有起码的显示依据的。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大学培养机制吗?
我们知道供需关系是决定市场局面最重要的一对矛盾。
目前的现实情况就是: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体面的工作,不管是蓝领还是白领。
我对体面的工作的定义:
1、收入尚可,可以支持你努力后在当地买个小户型房子;
2、压力适中,不至于天天 996 或者更长工作时间;
大家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评估一下你经历过的工作岗位,这样的工作在国内属于百里挑一。
那其他人呢,你只能干收入低、压力大的,烂工作。
这怪谁呢,房价怪美国,996 也怪美国吗?
学术型高校人才 pua 难度大,维权意识强,不便于形成红利工程师资源生态群。所以…… 专家说的对……
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本科教育上根本不够在这个行业成为一个合格的从业者的吗?
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就草草了事,课本也讲不明白,毕业做科研的时候也只是抄一抄外刊,不如早点学习行业内需要的最新的专业知识,亲身体会专业实践,让我们有更多的动力学习专业知识。
也让我们更早地认识到某些专业里就该赶紧跑路。
现在是担心国民的素质太高了嘛?
不如取消九年义务教育呗?
把机会都留给官二代,富二代呗?
天龙人集团形成的基础马上就具备了~
你们觉得哪些人会打螺丝?肯定是螺丝钉的子女。
你们觉得哪些人会去做学术研究?肯定是学者的子女
天龙人,螺丝钉,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确实不需要
你看看每年这么多的本科毕业生,给社会主义社会带来啥进步了?!!
这么多计算机科班的,有几个推动技术进步了?!中国的计算机人才有几个在国际上知名了?
这么多文学学士,中国的文学研究有什么世界性成果吗?!不就一大堆只会考公考研的吗?能写垃圾网文都不错了!!
这么多艺术专业的?中国的艺术环境氛围在哪??!国际画展,时装周,电影节有几个国产货??尤其电影,一个比一个差!
是啊,确实需要职业教育,尤其是对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进行职业教育!!!
呀!我也是学士,还是文学学士,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笑死!!!!!
呀!我是文科出身的,我连网文都不会
呀!现在艺术专硕 电影摄影 没啥用处,还没那些拍抖音扭屁股的挣钱!
什么,让我去职业教育??
大学期间都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实践,实习(部分专业),项目等各类职业教育,这都不算的话,得学进厂打螺丝才是职业教育吗?
好的,那我这就本升专,不对,升成职高吧
如果是要临近毕业或毕业后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那您直接说去 996 或 007 不就行了吗?不要学天朝那套拐弯抹角的话术,这遍地大学生,都懂您的意思,没必要如此含蓄来恶心人
哦,专家说的呀?
满朝文武百官啥时候关注现实民生了?
教育扩招了这么多年,对应的上下游体系咋样了?
上下游的劳动法去哪了?国家基尼系数不看的吗?
大学生不高档,也是人,也要活着,您和很多校领导一样,只看就业率,只顾合作企业的天朝币,却忘了上下游体系是你们造成的!!
恶意回答,反思中………
韭菜长得太慢了,必须改稻为韭
看看工人的待遇,你觉得为什么有人想当工人
如果不明白国家设立学校的目的是什么,那么你们永远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我强烈支持专家的观点。
大学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所谓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这样的教育观念早就过时了。这样的人才培养出来不仅不能为社会做太多经济贡献,还会给社会添乱。这样的人培养出来只能给社会造成不和谐的声音。
另外,从个人角度来说。职业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取得更好的经济成就。并且摒弃掉传统大学教育后,其自身也可以更加与社会自洽。所谓与其睁开眼睛徒增痛苦不如闭上眼睛好好享受。
其实我觉得 90% 这个比例都低了,把这个比例提高到 99% 甚至 99.9% 都不为过。这样我国在少部分精英的带领下一定可以万众一心,赶英超美,做出更大的经济奇迹。
以上。
不知道哪里来的专家?乱讲中国教育!他的意思是中国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太多?如果中国高等院校有 10% 的学术人才,都是国之幸事。
拿国内顶尖学府清华大学来说,2021 年 3669 个毕业生,去科研单位做学术研究的 6.7%;去高等院校半职业半科研的 17.6%。粗估一下,即使最高学府清华,学术型人才也才大概 15%,更不要说其他高等院校了。
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学术型人才情况到底如何呢?咱们拿 2021 年在校生算一下就知道了,数据来自教育部。
先说几个基本情况。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可以分为三类:通识型、学术型、职业型,一共 5536 万在校生。
**1、大学本科教育都是通识型,人数 1893 万人,占比 34.2%。**毕业后大部分走向职场,小部分在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间选择。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是学术型,人数 192 万人,占比 3.5%。**硕士研究生中一半是应用型研究生,到 2025 年这个比例会达到三分之二,也是教育部的要求。2021 年在学博士生 50.95 万人,在学硕士生 282.29 万人(有一半非学术型),学术型人才 192 万。
3、剩余的都是职业型,人数 3451 万人,占比 62.3%。包括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141 万,职业本科 13 万人,高职(专科)1590 万人,成人本专科 833 万人,网络本专 874 万人,合计 3451 万人。
看到了吗?职业型 62.3%、通识型 34.2%,学术型仅有 3.5%。中国高等院校要加大力度的不是职业教育,而是学术教育,中国的学术人才太少了!
少了会怎样?这两年政府在讲 “卡脖子” 技术,技术属于应用型,自主的太少,依赖国外发达国家,产业面临风险。逐步多起来呢?还不够,要有更多的科研,由技术到科学逐步突破。
以华为为例,技术被漂亮国卡住是一个方面,还有一方面,面临科学理论的缺乏,所以任正非在 2016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称,华为 “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更多的领域皆如此,甚至不如华为所在的通信领域,归根结底,学术型人才太少。
最后,查了下这个专家,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挂着教育 title 的媒体人,太标题党了!熊博士算学术型还是职业型人才呢?我在思考。
我就举一个刘路的例子。
小时候,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老师也不喜欢他,他业余时间喜欢看《古今数学思想》。
到中学时期,参加数学竞赛,经常倒数,老师说他不写步骤就出答案,这样不得分,只好推到。
高中努努力,也没上清北复交中科大,最后去了中南大学,大学没上完就解决了世界难题,成了正教授,专研反推数学,这几年玩起了数据挖掘,至今仍在中南给本科生上课。
——————————————————
再举一个弗里曼 · 戴森的例子,说的是很多洋鬼子推崇的美式教育。
戴森中学也从不听课,自己和几个天才小伙伴钻研数学,微分几何,群论,数分很快就自学完了,差不多初三就学完了研究生课程。
后来遇到费曼,听说他在搞量子电动力学,不过遇到了很困难的发散问题,刚大学毕业的戴森没几天就开发出一套重正化技巧,解决了这个难题,量子电动力学对反常磁矩的预测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对了,他还有个好朋友,叫杨振宁。
——————————————————
我想说的是什么,其实 99% 的职业学校也培养不出来什么职业人才,99% 的高等院校也培养不出来什么学术人才。大佬威腾本科学的历史,属于半路出家,不影响人家干数学。
职业学校也好,高等院校也罢,最应该提升的,是生育率。
学术教育没学术,职业教育血汗厂。
学阀财阀笑一笑,儿女果断润出国。
唯有平民老百姓,依旧念着国家好。
自己不行怪自己,儿女不行怪儿女。
卷来卷去没盼头,房价依旧辣么高。
前有农民户籍制,后有农业剪刀差。
如今全国一盘棋,灵活就业开了花。
马路扫地月一千,还得找人托关系。
六十以上不工作,村里大爷傻了眼。
说好一起京津冀,河北教育拉了夸。
刺激消费摆地摊,人民依旧不花钱。
国家政策就是好,拆迁立马跨阶级。
月薪如今我三千,只盼政府把房拆。
国家只注重发展,人民精神拉了夸。
农民世世为农民,老爷笑脸喜来迎。
共同富裕画大饼,农民养老月一百。
养老制度双轨制,娶了媳妇忘了妈。
我爱国家,重申一遍我爱国。
巩固了… 打下了… 形成了…. 提高了…..
这不是哪个砖家跳出来喊几句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问砖家会把自家孩子送去职业教育。
二十年前每个城市都有技工学校农校之类的职业技术学校,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砖家说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于是技校都升级成了专科,专科都升级成了本科了,我们培养出了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可为什么很多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因为我们的大部分高等教育实在是太烂了,我上大学那会儿好多老师来了就坐那念 PPT,根本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念稿,老师不讲学生也不在意听,反正目的很明确,老师为了工资学生为了混个文凭,你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什么竞争力。
当年大学憎命似的扩招,把本该进入到职业技校的学生,全都收到了大学当中,分不够也不要紧,只要有钱可以走三表,职业技校为了保证生源也纷纷申请升级称为专科,专科申请升级成本科,后来基本就没有职业技校了。
再者说,我让我孩子去技校,毕业后咋办,如果毕业后职业技校的孩子跟本科毕业的孩子社会地位社会待遇收入一样,那我可以考虑,可如果像现在这样差这么多,谁能送自己的孩子去技校?
这东西不是靠呼吁就能解决的问题,是一整个系统的问题,不解决社会地位和社会分配的问题,只是让家长把孩子送到技校,几年十几年之后还是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制造业大国,还是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家庭文化十分丰富的文明古国,其国民的劳动技能与劳动态度,乃非常重要的人口素质大问题。
应该以幼儿园就开始有简单的生活自理性的练习课。小学初中生要有简单家务的劳动课,还要有动植物种养与保护,环保与气候变化观察的室外体验课。高中生不应该生硬一刀切,分成职业教育和普通应试式教育,而是应该全体高中生都有一专两能的劳动、运动、艺术、文化活动等方面的专项能力与技能特长。
目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从初中毕业就开始区分孩子的人生发展道路,是非常不科学、不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完全不益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未来人才。
特此宣传一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了解一下,职教小清华(狗头。
学校本着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想搞学术搞学术,想搞职业教育搞职业教育,想考研也没人拦着你,学校本来是天津第五机械厂,学校自己就有厂房,不过瘾的话还可以去职业学校实习。又可以拿教师资格证,又可以拿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狗头。
临近毕业找工作,我开始怀念以前包分配的年代。虽然那时候考大学很难,但能考进去的是真的拔尖的那拨人,学出来的真的是人才,本科毕业就能做一些学术性强的工作。现在呢?本科生都烂大街,一群人挤破头考研,多学这么多年,本来 17 岁高中毕业就能做的工作,现在本科毕业去做;本科毕业能做的工作现在要研究生做。虽然大家都说读书时期很美好,但是读这么多年书还没经济独立还没对象真的读累了(可能我本身能力差欲望大,搁以前也可能考不上大学)。
他自己屁股坐稳了,然后设下障碍阻止别人抢他的利益。
也就是说专家认为还有 10% 的大学不应该进行职业教育?
那这些人应该进行什么教育?
那为什么研究生的报考火爆?
为什么有这么大需求?
是什么驱动的呢?
学习华为狼性,学了狼性,不给狼吃肉?
学习踢足球,学了吃海参,照样拉闸?
学习劳务派遣,学会了派遣,待遇分级?
学了共同富裕,学会了富裕,对体质内的富裕?
行,政策挺好的,再缓几年吧,等我硕士毕业,然后大规模开职业教育,最好再多开学校,
这样我预期从上岸,当初中老师,都敢想之后直接变高校老师了
什么?
你今年就想改,不太好吧,阿 sir~
我学位还没提升呢…
嗯,中国 90% 的导师都应该转型,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水文章的老板。
专家愿意进厂拧螺丝吗?
专家的孩子愿意进厂拧螺丝吗?
专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们愿意进厂拧螺丝吗?
还是说专家只会吃着螺蛳哄着别人的孩子进厂拧螺丝吗?
别人家的孩子也想住下书桌上床铺的宿舍,也想读大学以后当个专家呢。
这也就是,以后读书也改变不了命运的意思了。你掌握的资源决定了你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出人头地是不可能的了。
从个人角度来谈谈感想吧。我是英语编辑,最近做过一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材的审校,比如财经英语,旅游英语,地铁通信英语,编码英语这些。出版社都是响当当的出版社,职业院校是全国各地的院校。教材中各个领域专业的东西我肯定懂得不多,但是光从语言角度来看,真的一言难尽……90% 的教材英语基本功都不能保证,也就是说,英语语法错误很多,那教材里的句子好多中式英语,而且水平特像是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以下的人写出来的,改都无从下手!可是出教材的可是职业院校的老师啊!
虽然专业领域不懂,可好歹也浅显地知道这内容讲得深不深。就我接触的教材来看,都不深,几乎没有什么理论,都是一些技术解释和应用举例,外加一堆莫名其妙强行学科融合的思政内容。就这就能水一套教材,还能去评什么十几五教材…
当然产品质量和行业待遇有一定关系。以前看职业院校教材编辑带着滤镜,毕竟可是教材诶,那得多严格,门槛得多高呀。真的接触过发现这个行业没救了,工资待遇很差,大部分做职业教育教材的都是民营图书公司,他们那里月薪基本不会上万,五险一金和各种假期也都少得可怜。职业院校的老师专业水平如何不知道,但是从这教材内容来看会忍不住想 “这也能当老师??” 有时真的觉得就这出教材的水平也能当职业院校老师,而我北京英专小硕只能去找月薪上万都困难待遇还挺差还要面临失业的编辑岗位,真觉得悲催… 不过可能好多图书都这样(也做过其他类型的图书编校,比如引进的心理学图书,大家看着内容好深的一些书,讲真翻译都不一定准确,改起来真费劲),也许哪天不想燃烧情怀了就转行了…
回到正题,说实话,就这职业院校教材的水平,我可不甘心自己小孩去读职业院校…
千说万说,福利不够啊。
这个蛋糕是随便能动的吗?你知道一所本科院校改高职,社会层面会有什么影响吗?
无所谓,反正我不会让我孩子在国内读书,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什么乱七八糟的,大学培养的是通用型人才,大专培养的才是专业型人才,这个专家没上过大学吧?
我在 2004 年通过高考,考入了一所普通的本科,四年的大学生活现在回顾起来,喜忧参半。大部分的忧来自于自己对专业的兴趣。
我就读的大学原来是一所林业学校,后来在大学综合化的大趋势下,也不断的拓展自己的教学领域,金融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
对于大学专业毫无概念的我填了金融专业。当时想法是穷怕了,金融给我一种高大上又好赚钱的感觉。
可是,进去以后发现不对,高数,微积分等课程让我有一种陷入泥潭,裹步不前的感觉。挂科,重修这门课的阴影一直伴随着我四年,消耗着我对学习的兴趣。
我自己也在想,如果当时选择一些文史专业,会不会我也会成长为一名专业型人才。毕竟我对文字和历史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再加上专业老师的辅导,如虎添翼,就能飞起来。
之前我以为这是我的个案,可是毕业后,遇到很多类似情况。
就拿我老婆来说吧,她对数字比较感兴趣。大学选了一个园林专业。毕业后再也没碰那玩意。每次我养些花花草草,叶黄了,根烂了,问她怎么处理。她都会说,园林专业我又不感兴趣。
我一个亲戚,本科是养蜂专业。却对金融感兴趣,大学一直研究者股票行情,对于自己的专业出了摇头苦笑,没谈太多。
之前我以为的个案缺在我边走边看的岁月中越来越普遍。
以前有一种执念,一定要参加高考,一定要考上好大学,考不上好的,一般的也行。
那似乎是一条毋庸置疑的出路。
努力了,过线了,专业呢?
不可否认,大学给了我一个特别的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青春有了别样的闪光。
然后呢,专业不感兴趣,没学好不说。还抹杀了我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深造的动力。
我清晰的记得毕业时我的心情。
别人扔学士帽拍照是欢呼,我是真的扔。
解脱了,再见吧金融专业,再见吧我的学校。
累了,能革命吗
我认为要不是国际竞争的压力,我国本质上是不希望国民受太多教育的,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教育。
有意思,熊教授不如谈一谈剩下的那 10% 的学校到底是哪些。
全国高等院校,连本科院校、专门学院、专科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都算上,一共三千所。10% 就是三百所。我随便搜了一个国内大学排名,排名 298~302 的学校分别是:浙江海洋、武汉轻工、福建医科、内蒙古科技、大连大学。
这排名我是随便找的,不一定科学也不能说权威,你也可以自己找个排名,不过大差不差的,按照熊教授的观点,这个层次上下的学校,以后都没资格搞学术教育了。
在座的各位有读过这些学校的、有在这些学校任教的、有就住在这些学校附近的,不知道各位是不是也认同这些学校没有搞学术教育的资格?
我建议各位专家教授,以后建言献策最好有数据支撑和事实依据,哪怕你自己编一个模型算一下得到个数据也行,尽量不要信口胡诌。前几天看见个黄教授,上来就是燃油税上涨十倍,现在又有个熊教授,张嘴就是学术教育缩减到十分之一,说话风格非常的出租司机。并不是说燃油税不能涨、学术教育不能压缩,但是这个比例能不能不要动不动就以数量级为单位上下浮动?社会重视高级知识分子的意见,原因就在于社会上普遍认为知识分子治学严谨,言出有自。你现在这么随口胡吣,数据闭眼胡诌,你有什么资格自称专家呢?
请熊教授详细说明这个 10% 是怎么估算出来的,以证明自己不是拍脑袋讲笑话故作惊人语。如果不能,那被群众骂成 “砖家”,我看也不冤。
这算什么专家:
熊丙奇,男,1972 年 7 月生,四川资中人。 企业管理专业博士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
这是位 “作家” 啊。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就能叫专家吗?
这个作家的言论明显是基于自己的经历,72 年出生,上大学的时候是 90 年左右,大部分人没有机会进入大学,而这位 “作家” 应该就是进入大学的人上人。他毕业还是管分配的,不存在什么就业难。这是在开药方?只不过是希望世界回到他占尽优势,吃尽红利的年代罢了。时代在进步,但总有人觉得世界就应该停留在他世界观冻结的那个时候,从那以后,一切变化都是导致问题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就只需要退回到过去。
怎么说呢?中国经历了相当一段人才断代,导致很多重要的职位、话语权被这样水平的人占据。在我看来,这才是很多问题出现根本原因。
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大学教育,让更多的人接收高质量的大学教育。让人才饱和,挤走这些人的空间。推动产业升级,让更多的人能够找到匹配能力的高端岗位,让年轻一代更聪明,更富有,从而不必听这种惰于思考的人胡乱发表 “高见”。
翻译翻译,专家认为中国 90%大学生都应该去当 牛马,中国并不需要这么多人上人
哈哈哈哈,让我想到研究生分专硕、学硕,专业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想出这么一套机制的应该也是个人才,专业不知学术?学术不能专业?职业不需专业?学术不是职业?
就是我一直提倡的,提前分科。不止大学要职业化教育,我觉得从初高中就应该开始培养兴趣为以后的职业规划进行系统性的基础学习,而不是大学以前一锅学,到了大学再分科,没有必要。
比如想考医的,从初高中就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并且权重最高,而不是简单的分文理科,好处不言而明。
但执行成本巨大,要对整个教育体制颠覆性改革,并且涉及到公平性的问题,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去年央行那篇大白话论文在知乎热了几天,讨论的是出生率的问题,结果大家关注的是否放开生育和如何提升生育率。
其实,人家文章说的很明白,中国缺的是普通劳动者,至于这个普通怎么界定,你看,现在市场上最缺人的是什么岗位?
我还记得去年,十大缺人岗位排第一的是房产中介…
确定培养出来的都有是人才? 一个废物的自述
工厂再怎么缺人,也不能这么个搞法啊。
天天宣传中国大学生太多了,要分流一部分去职业教育,然后一堆肉喇叭来叼盘。
但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了,转过头去看看当年鼓吹的职校技校中专是什么情况?
是因为大家学历高了,所以才不去工厂的吗?
是因为大家没有技能,所以才不去工厂的吗?
初高中毕业照样不去工厂好吧,但凡能送个快递、送个外卖、做个保安,谁去工厂啊?
求求了,做个人吧。
要是工厂待遇好,傻子才不去工厂。
你看国企大上岗以前,工人是个好职业,大家争着去工厂,福利待遇好,甚至还分房。
所以为什么现在大家不去工厂呢?
在现在的行情下,明显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就业选择面更窄。
那么这些人肯定更难生存,一旦所在行业发生变化,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大上岗。
市场的需求并没有改变,赶人去职业教育有什么用呢?
因为,知道的太多就不好管理了…
断章取义。
人家原话的意思明明是反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因为这俩本来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玩意儿,你现在非要把他们掰开。结果得到的是什么?
还不是管你什么大学毕业的土木人都要先去工地打灰?还不是管你什么大学毕业的机械人都要先去车间抡锤子?还不是管你什么大学毕业的生物人都要先去实验室洗培养皿?
对于很多工程类别的专业,本来实践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现在的结果是,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实操就一个金工实习等,动手能力明显不够;而职业教育的学生动手没练出来,文化课还废了。
关键还有就是,管你啥学校毕业的工程类学生,大多数那都是妥妥的耗材,得不到尊重的那种。
所以还在那里自欺欺人干啥?
近几年,盲盒一词在玩具收藏界迅速出圈爆火。顾名思义,盲盒就是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不同样式的玩偶手办,多个盒子摆在你面前,你却根本不知道里面装着哪一款,抽盲盒全凭运气,有时候会抽到人见人爱的那款,运气更好的时候会抽到隐藏款。
盲盒也并非最近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盲盒经济兴起的背后,暗藏了引人争议的话题。
首先盲盒本质上就是一种 “合法赌博”,盲盒市场充满投机,助长了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拆盲盒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盒子里未知的产品带来的神秘和惊喜感,激发了年轻人以猎奇为原始驱动力的心理需求。为了不断满足这种 “稀缺性体验”,一些消费者会重复购买盲盒、拆盲盒,甚至沉迷上瘾。商家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时不时推出一些限量版、隐藏款等,引导消费者冲动购买,就这样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销量,从而助长了盲盒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其次,在盲盒思维下,日常生活中很多用品也开启了这种奇特的营销玩法,其中不乏挑战道德底线的产品。盲盒营销模式本身在市场价值规律之外,很容易扭曲市场交易规则。有的营销者为了清理库存,也跑来蹭盲盒热度,夸大商品价值,或用假冒伪劣商品以次充好。更有甚者,将活体动物装进盲盒出售,这种行为不仅存在健康和安全隐患,也挑战了卫生检疫、运输等多方面法律底线。不少购买动物盲盒的消费者称,买的是活体动物盲盒,收到的却是动物尸体。凡此种种,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盲盒虽 “盲”,却不能成为监管的盲区。这就要求尽快完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及时清理、打击各种逾越底线的行为,提升盲盒行业规范水平。
另外,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投机的人开始了 “炒盒” 行为,即对一些稀有盲盒进行囤货、溢价炒作、饥饿营销等。现在不少玩家入坑,并不惜豪掷千金抽盲盒: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在**拆盒专家** APP 上一个月花了 5 万元;还有一位 60 岁的盲盒玩家,一年花了 70 多万购买盲盒;一些 “人民币玩家” 为了凑齐一整套,花费重金购买隐藏款,比如原价只有 59 元的“天使洛丽”,在闲鱼上被炒至 2350 元,狂涨几十倍。这样一来,盲盒便丧失了最初的收藏和娱乐价值。目前,盲盒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如果任由盲盒市场无序扩张甚至野蛮生长,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祸患难以预料。盒子是盲的,但是市场不可不透明。
盲盒市场的良性发展,要依赖于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对于经营者而言,切勿贪图一时之利而丧失道德底线,要遵守市场交易规则,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不可过度营销,诱导消费者;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充分认识到盲盒的本质,不盲目跟风囤盒,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并坚决拒绝 “黄牛” 的炒作行为。
其实,艺术设计才是潮玩的内核,也是承载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无论是盲盒,还是其他玩具,我们都应该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专家!
一个个吃饱喝足,站着说话不腰疼。呼吁年轻人打螺丝,自己却又不肯身先士卒
问题是,他们明确了未来 50 年的发展蓝图了吗?
一步错就后患无穷了。
现在网络世界到处都是 “专家”,尤其是没看过 马尔萨斯主义的书的野生“人口学家” 满世界刷屏占流量。
真是可怕,野生网红借 “舆论” 倒闭决策流程。
个人认为是实话。所以什么时候把职校规范化。
所有的教育问题的落脚点都是就业问题,事实就是中国对一直喊着紧缺的技术性人才真的紧缺吗?
我想不是,至少从市场上看不出来。因为劳动力市场对这些技术性人才依旧没有提供足够的薪资和保障,老板们依旧喊着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的屁话,这缺的是技术性人才吗?缺的是技术性耗材才对吧。
可惜没有人生来就想要当被人用之即弃的耗材的。老百姓很狡猾,因为他们能少出一份力就绝不多出一份,能多吃一口饭,就就绝不少吃一口。但是老百姓也很单纯,只要他们看到付出多少收获多少,只要他们相信未来日子有盼头,哪怕现在再苦再难他们都能咬咬牙扛下去。
靠吃廉价劳动力的红利的发展模式已经到达瓶颈,这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中国的发展需要了。然而现在还有专家想要老百姓继续为这个应当被历史发展抛弃的发展模式继续供血续命?这现实吗?既然是市场经济就要尊重市场的逻辑和规律,这天底下哪有想让马儿跑还想马儿不吃草的好事啊。
我认为「中国 90% 的专家都应该进行贫下中农再教育,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专家」。
中国现在有 “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必须消灭。针对所谓的反动知识分子,学术权威重新建立五七干校,上山下乡,进行学术整风非常必要。
毛泽东认为各行各业都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毛泽东公开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此后,各地纷纷办起五七干校。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文艺事业单位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村五七干校,从事农副业生产和革命大批判。仅中央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就在河南、江西、湖北以及东北等 18 个省创办五七干校 106 所,下放的干部、家属 10 万余人。各地下放五七干校的干部、职工数以百万计。通过五七干校充分教育了干部。
中共中央也发下发《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处理工作的指示》,要求在学校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普遍进行初步思想改造的工作。此后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从教育界扩展到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从 12 月起,文艺界开展了整风学习运动。文艺整风学习首先从北京开始动员,随即天津、东北、华北等地的文艺界仿照北京的做法相继推开。整风的方法是认真学习全国文联规定的文件,如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实践论》等,检查思想。各地文艺界、电影界、戏剧界、音乐界、美术界等方面的领导人和作家、艺术家根据整顿文艺思想和作风的要求,检查工作,开展自我批评;同时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克服当前存在的 “思想界限不清”、“严重自由主义作风” 等不良倾向。
这个专家明显是教育的漏网之鱼啊。
本末倒置,中国市场不尊重技术人员,没有应有的待遇,大家都用脚投票
中国不需要你们这么多自己吃饱了就开始掀桌子让别人连口汤都喝不上的【砖家】才是真的
我觉专家说的很对,非常赞同,毕竟我国那么多高校只要高中毕业就能免试入学,能有什么学术可言。 啥?你还要高考,谁让你没有台胞证?
现在不是很多大学专科都去职业教育吗?上次还有个小伙子因为工厂实习暴毙的。怎么滴,还想着大学第一年就职业教育?现在柬埔寨缺的根本不是人才,是合理的分配制度。你让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甚至连生存都困难,还指望 “年轻人不该送外卖应该进工厂”。
什么叫中国不需要?
中国作为国家是什么?
土地没有需求,只能是人的需求了。
那么
是哪一部分人的需求呢?
敢问你说的中国,是谁的中国?
以前森林里有两条路,一左一右,
以前大家都是想往哪里走,都可以过上幸福生活,
有一天森林发展了,兔大王就说了,往左走,能过得更好,为森林做贡献,
大家就都去了,左边的路还是那么宽,兔子却越来越多,右边的路,长时间没人走,就成泥路破路。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兔大王发现不行,左边块瘫了,右边也烂了。
马上转变政策,呼吁大家往右走!!
在兔兔们眼里,左边路是难走,但大家看的到前方的美景呀,小兔兔们继续卷着走,
右边的路,只有门好进,但是路比左边更难走,目的地的风景和左边不好比啊!!
更多的小兔兔还是选择往左走,
兔大王一看,不行啊,大家怎么还往左边走?不行,我把左边的路堵上一半,强迫着强按着小兔兔们往右走。
兔大王嘴里喊着,“都是为你们好!往右走有着美好的未来!!”心里想着 “骗走一个是一个,没有他们谁来垫脚?!” 于是乎,嘴里喊的更待劲了。
右边的路,不是不能通往幸福!!!
但兔大王们只是把右边的大门越修越华丽,门里面还是一条烂泥路。
要想兔兔们走右边的路,不是强迫人低头,而是要花同样的心思把右边的路铺好了,兔兔们才愿意自己走进去
_教育_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 ——苏格拉底 他要是活在现在,肯定会说:我没说过,没教育之前人还有本能,教育让人都失去了本能,被一些所谓不断变化的知识,所迷惑,忘了常识和本能了
那高职大专就够了 何必浪费教育资源 都是现看现学的工作 还是害怕就业率跟不上 扩招让人晚点出社会 另外我并不支持不需要这么多学术型人才 而是市场太保守了 行业垄断 恶性竞争太多 学术型人才很难得到发挥 清华北大都去考公务员了 这不是浪费教育资源是什么?
现在的就业市场里面,就是遇到了太多只懂理论但是没办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人,其实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浪费。
如果学术型的学生能去做科研、做学术研究,为中国科学创新贡献力量,而实用型学生毕业直接可以到就业市场贡献市场价值,这种归位,不失为一种解决就业难的方法。
90% 的大学都进行职业教育,那么学术性教育的占比应该为多少合适?
怎么样的学术型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对全球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人才?
这仍是未知数。
什么叫职业教育?
什么叫学术型人才?
学术型教育不能干职业? 是智商不够吗?
还不是职业教育就业给的钱不够多?
职业就业员工待遇低才是人员缺少的唯一原因!!!
不想着从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关闭上升通道,是想引起更大的社会矛盾吗?
非蠢即坏!
很有道理啊
目前这种大学教育,学术搞不了(大部分人),职业化工作不能胜任
那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不需要那么多专家
这是想拿教育解决就业问题?能给蓝领开足够体面的工资,并不是人人都喜欢做办公室。一如既往的,在解决大学生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之中,他们喜欢更容易的一项。
赞同的。只是现阶段职业教育门槛太低,学生没有强大学历背景支撑根本吃不开。
我大二开始进实验室,熟练跑 pcr 会做流式。但只要我不搞科研,这些技能就没有用处。
现在的学生哪怕不做学术也要在学术上卷。因为这公认的能力体现。
其实我们也不是不接受职业教育,只是职业教育的门槛太低,如果有更高的能力,学生会选择能明显体现我能力的教育体系。
工作后发现,很多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不适应职场。接受能力强的能边做边学,能力弱一点的甚至连实习都过不了。
如果 985 高校拿出一半招生名额给职业本科,与学术性同分数线招生,那学生们也不会排斥。毕竟光华也不是学术型学院啊对吧。
提高工人待遇
不用高,每周 40 小时,每月 5000+
会有大批的的人进厂。
建议从取消专家职称开始。
是那种把子女送出国,拿绿卡的专家说的吗?
作为一个从事了 10 年的职业教育从业者,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现在的职业教育和实际上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脱钩,中间少不了历史的原因。
先有学则士而优,后有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从古代开始,都在重视读书人,而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都是排在后面的,都说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人都在挤读书的独木桥,谁来种田?谁来做工?谁来经商?自然是那些没有通过读书获取功名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通过读书获取功名的人,让他们的下一代更加的去重视读书了,一代接一代。
而到了现在,这样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不论是什么家庭,都知道要自己的孩子去读大学,就像古代的读书考取功名一样,读一个好大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辈子,相信有很多家庭也看到了,也体会到了,尤其是一个好大学的学生出来之后,企业给的工资待遇,那完全是普通大学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努努力,加油考上这样的大学呢?
这个时代都是功利的,也是现实的,有好前途不去,为何去不好的呢?
虽然说现在的职业教育也有好的前途,但和学术性教育一对比,差距就太远了。
应试教育,学术型教育已经发展了千百年了,而职业教育从古至今只有老师傅收徒,带徒弟,不论是从架构开始,还是从整体体系上来说,不是一点半点的差距。
再加上通过读书获取到利益的人也在维护这个体系,职业教育的路途任重而道远。
知乎用户 老猫仙 发表 题主,中国的教育体制本质上就像你提出的问题一样,非常的 “不具体,大,空,高度总结,实则在忽略细节”。 客观讨论中国的教育体制——谁会客观?需要谁的客观?如何定义客观? 别强调 “中国” 的教育体制,本质上所有国 …
知乎用户 落木寂无声 发表 你这话说的,好像以前能进高中的比例挺高似的。 知乎用户 飞奔的马达 发表 之前在和知友讨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轨制如何能够顺利实行时,我们一致的意见是: 要是真想引导教育双轨,做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 …
知乎用户 大润发杀鱼弟 发表 疫情以来的大学生应该都是在封校,内卷和失业中度过的。 学校真正的对学生进行强制性封校管理之后,学生们终于发现自己的话语权连就像废纸一样无用,这些学生们唯一的发声工具,只有微博知乎之类的社交平台,祈求一点社会舆论 …
知乎用户 Julya 发表 我倒是很同情他们,像是这一批大学生,20 年疫情第一年,毕业聚会没了,后来任何大的聚集都被严控或取消,运动会、团体活动、学习比赛、歌手赛、百团大战、社团聚会、班级聚会和组织聚会,大型师生会议,能改线上的都改线上, …
关于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封杀“方舟子” ·方舟子· 有网友告诉我,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搜不到我的书了,我试了一下,果然,搜索“方舟子”结果是零。而别人的书能搜到,可见不是搜索系统出问题,而是“方舟子”被设为禁词。还有网友曾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