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 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曲笔 发表

这个问题来强答一记,在看明末财政问题相关书籍的时候,看到过明末军士的生存情况,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惨不忍睹啊,随便举几个我用过的材料:

军士月饷止四钱五分,救死不赡,何暇操演。(《明熹宗实录》卷二七,天启二年十月丙寅)

班军月粮,单月领米四斗,双月领银二钱,每一领粮经手衙门不下十余处,稍一停阁,便过月余。(《明熹宗实录》卷三五,天启三年六月丁亥)

全无衣甲器械,惟有张空拳以当白刃。(《明熹宗实录》卷一二,天启元年七月乙卯)

守戍穷军,有一年乏粮者,有二年乏粮者,甚有三年乏粮者,向犹典衣以自计,今则无衣可典矣;向犹卖妻以茍活,今亦无妻可卖矣…(高推《新饷苦累难支疏》,《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六)

… 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逃;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崇祯长编》卷一,天启七年八月丁巳)

赤手空拳,卖妻卖子,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呢?贪污问题加上官僚主义才是关键,明末那么多哗变、投敌不是没原因的。

所以我觉得明末军队战斗力下滑与其说是什么野战能力、装备火力的问题,还不如说贪污以及官僚主义带来的必然结果,更内在的就是封建专制王朝本身的运行时间一长而导致的机制衰变。

知乎用户 游子离​ 发表

稳定 - 3
维护费只有一成 士气基本掉光

天命减光

然后威望为负

兵部尚书是从牢里放出来的

兵还是刚招出来的,直接就 a 上去了。

没经验加成数量还比别人少。

不 a 上去,帝国就破产了。

于是又惨败

重复此步骤,你就能送掉一个拥有百万精锐万里疆域的帝国。

顶着这么多 debuff 打得过才叫开挂

事实上,直到最后一刻,明军战力都不错。

李自成在突进京城前,是打那个关,忘记了。几乎被打崩。勉强惨胜。大将刘宗敏挂彩。关只有几千人。他自己都说,再有几个关像这样,我别说进京。命都要不在了。

吴三桂也是顶了李自成很久。

剩下的却望风而降了。

皇帝喜欢砍群臣脑袋的恶果出来了。真打的,兵打光了,人还下狱。保全实力的,还得哄着他。逆向淘汰

孙传庭孙承宗有一个在,帝国也不至于如此。

崇祯是个喜欢微操,但是大局观很烂的皇帝。而且喜欢委过于人。

知乎用户 山高县​ 发表

造反前的努尔哈赤就是明军啊。要是辽东明军还能打,努尔哈赤敢造反吗?

知乎用户 直江信纲 发表

关于万历朝鲜之战 - 知乎专栏

看着此话题神论迭出,真是蛋疼。

知乎用户 二不尚书范景文 发表

日本训练战术装备都谈不上先进,你要说所谓日本先进的火绳枪,

我能看到的文禄役跟庆长役的文书火器这块,后者恰好是相比前者的各种提升变革。

明军在朝鲜对日军尽量在维持局部兵力优势,平壤之战明军大约有二万战兵。

平壤日本第一军的出阵人数看似一万八,但是实际战兵这里你要砍一半,不过由于大量朝鲜人投日这个问题,就所谓明军对朝鲜人吐槽的 “尔国之箭”,平壤按后期沿海朝鲜投日标准,按 1/3 左右算,日军跟棒子伪军对攻城明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虽然当时人员劣势不是很大,但是明军在技术兵器即器械装备上是碾压日本人的。

其后明军依托骑兵的高机动性 + 号称维持天兵的庞大形象,好比沈惟敬在汉江上跟日本人谈的时候,对明军的数量翻去到 70 万人。实际上只有三万八千,里头一万八千老弱被打发去做后勤了,后续的刘綎只有五千人。

但是,明军在总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局部能集结起来的兵力在王京之前没有劣势,依托骑兵的高机动性在平壤——临津江一线可以迅速维持一支二万人左右的军队,这个数量下的实际战斗力是超过任何一个日本的军的。所以日本人只能集结再集结,王京集结的兵力确实够了,但是粮食没法维持,所以只能跑去庆尚。

然而到日本开始龟缩集结到一起,明军在当时的后勤和兵力条件下是无可奈何的,同理,日本一旦前出西进,保证后勤下就没有足够抵消明军兵力优势的数量了。所以才两边互喷嘴炮之下,你诈唬我我诈唬你的坐下来和谈。

这不叫尚可一战,这是当前兵力、装备、兵种、器械、后勤等一系列条件下的双方军事态势上的平衡。

明军后勤只能维持到忠州,再多要死。

日军前出二千里,过长的战线导致其兵力严重不足被推回去

同理,辽东边墙二千里,有多少人能对着后金的 6W 人集中兵力维持这条线?或者说至少维持住面向后金的东北这条线。

辽镇本身是否后勤可以维持这种规模的军队呢?

无非是当年前出平壤的日军战略弱态,被辽东方面的明军更大规模的继承了罢了。

所以跟明军一路推日本人的纵线布置去到庆尚南一样,

这边压力更大的辽镇圆弧线也是容易被戳穿的。

只是纵线压缩好梯次而退,横着列在纵深上的冗余度不够,容易跑不脱。

后金当时带来的实际问题是:在明廷无法长期维持对等军力的区域,有着出动十万左右级别战兵的能力

知乎用户 米格走廊 发表

jo jo : 第一段对日军侵朝的战略问题分析的非常精辟,赞一个 !

一,“事实上也如此,日军两次进攻,都是一开始气势汹汹,攻势凌厉,接下来马上萎靡,缩在城池中被动固守。都是因为后勤跟不上,后方不稳定的结果。”
1,第一次日军的 “萎靡” 也是有明军很大的功劳的,明军攻陷平壤后,小西行长所部损失极其惨重,减员超过三分之二,当时离小西所部最近是日军第三军团大友义统,所部六千人左右,居然慑于明军的军威,遁走。之后,李如松冒进,在碧蹄馆遭遇集结完,准备北上跟明军决战的日军先锋,苦战后退走。从战术而言,李如松确实是败走了,没有达到其突袭汉城的和占领日军龙山粮仓的目的,但是日军在此战之后也慑于明军的强悍战力居然在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对明军采取守势。并且,日军囤积在龙山的几十万石军粮被李如松派出的奇兵所烧掉,这也是日军 “萎靡” 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第二次日军的 “萎靡” 是因为日军在稷山被明军骑兵击退,之后明军遍布虚兵,令日军以为明军十万大军集结在汉城附近,从而遏制了日军的攻势。朝鲜义军和李舜臣水军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明军的功劳更是巨大的。

二,“同时,朝鲜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表现也不算太差,不说几次大的会战明朝联军一起作战,就是朝鲜军单独作战也取得过一定的战果,比如说在晋州和幸州都击败了日军。”
1,朝鲜陆军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表现真的很差。短短数月,朝鲜几乎八道全失,跟日军的野战也好,守城战也好,几乎战无不败。后期几次有明军主导的大的会战虽然都有朝军参与,但是主要以辅助为主,而且基本都是攻城战,几乎没有野战。举一个例子:平壤战役,攻陷七星门的明军将士就是穿朝军号衣起到令日军轻敌后攻上去的。为什么日军如此轻视朝军,自然是其战斗力极其低下所致。
2,晋州和幸州确实都击败日军了,但是也都是守城战,此二地又有极大的地理优势。所谓:“坚墙之后易呈勇”。整个东征期间,朝军几乎没有攻下过一个主要城市,与日军野战也几乎没有胜绩。足见其战斗力之低下了。

三,“而明军陆军在朝鲜表现得的并不好,大型会战负多胜少,决定性胜利的也就第二次平壤会战。第一次平壤会战,泗川会战,两次蔚山会战都是惨败,在平壤几千骑兵居然被步兵打得全军覆没,这基本也算得上战争史上的奇观。是日军在战略上的巨大失败掩盖了明军在战术上和战斗力上的弱点。” 我觉得明军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1,第一次平壤会战的失败,第一源于轻敌,但是轻敌重要原因之一还是因为朝鲜这边情报的失误或者可能就是故意哄骗明军去进攻,但是明军当时的主帅难辞其咎。当时的日军驻守坚城,数量有一万五千左右,明军只有三千还都是骑兵。不败才怪 !
2,泗川会战的败绩,源于后方弹药殉爆,但是此后明军的败退,还是显示出明军有一定素质的。首先,南兵为主的步兵当时一点都没有乱,而是列阵后主动殿后扛住了日军。其他败下来的明军,大都也不是溃退而是败退,虽然不如南兵那么有纪律和组织。其实最看一支军队素质就是看他败退的时候。
3,第一次蔚山会战,明军其实也是先胜后败,但是天气阴雨十多天,外加明军补给也越来越困难了,这次失败还真是由于明军指挥进退失据所致,但是日军当时也没有任何力量大肆追击了。4,第二次蔚山会战,明军大炮已经到了,一度打到加藤绝望,但是日军的几次逆袭确实让明军受挫,之后明军就开始围困战了,直到其退却的时候也没有及时追击,被加藤以小股部队牵制住了,但是加藤所部在海战被明军水师痛击。
5,你说的 “在平壤几千骑兵被步兵打的全军覆没” 应该指的是碧蹄馆之战,明军损失很大,但绝不是全军覆没,日军损失也极大。日军击退了明军,但是明军也击退了日军,因为当时明军准备南下收复朝鲜王京,而日军是准备北上将明军逐出朝鲜。所以谁都没赢。但是,此战之后日军丧失与明军进行野战的勇气,可谓是明军重大的战略胜利,否则以当时日军的两倍以上的兵力优势,下定决心反扑明军,战况可能会对明军极为不利。碧蹄馆之战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明军骑兵的优势很难发挥。当时天气又是细雨后道路泥泞不堪,让明军骑兵更受影响。但是在天时地利都不利明军的情况下,面对数量占有压倒优势的日军,李如松和这三千骑兵可以跟日军苦战那么久,直到后续援兵陆续开来,就能证明这支明军的战斗力之彪悍了。
6,明军的对手都是日本战国百年内战磨砺出来的名将和强兵,能打成这样,说明当时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四,“甚至类似戚家军这种完全没有大规模陆地野战经验的剿匪军也被要求北上边防,可见明军空虚到什么程度。”
1,戚家军绝对不是没有大规模野战经验的剿匪军,你看看平倭的战役规模就可知道了。
2,被要求北上戍边主要是因为南部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了,外加戚继光将军也调任蓟镇了。
3,戚继光将军当时镇守蓟镇,屡败北虏,致使北虏转寇辽东,戚继光将军率部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戚继光将军所部不少就是你所谓的 “剿匪军”。

这段历史研究的最多是韩国人,研究话语权几乎被其独霸。当年那么多中华子弟为了友邦免受侵略而血洒异国,我们后世子孙应该尽力还一个公道给他们。愿这些先烈的英灵能够安息!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第一,不管是文禄还是庆长,日军水平都表现得相当一般。

文禄的时候,日军就像是个跑到病弱邻居家的贼,平壤被明军踹了一脚,大家就争相撒腿往东边跑。

庆长的时候,天天守着釜山绝对防御圈,脚下是高山,身后是大海,大和男儿当然野战不败了。

野战都不野战,天天笼城,不然丰臣秀吉给自己找不自在痛罚他们这些征朝大名,乃至酿成日后覆国灭族之祸?

就是因为这些货是真的不行。浪费日本人民的民脂民膏不说,还断送了丰太阁一辈子的心血。

第三帝国百战百胜,然后米露饮马柏林城下?

明军两次入朝,兵力永远比日军少,要是败仗还比日军多,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立花宗茂是日本红十字会吗?能饮马鸭绿江他非东望对马岛?

要说真 · 十字还是人家小西行长。

日军作为一个十六世纪末仍然没有大批量装备火炮的军队,大概就是埃及的马穆鲁克水平,什么训练、战术、装备,你一个摸到了十七世纪初连大炮都没有的兄弟,有什么资格跟别人聊这些?

我说句难听话,就是俺答汗都能摸出几门炮,除了马穆鲁克那些老爷嫌弃大炮不清真,觉得火枪是给懦夫用的老毛拉,也就是淫家和阿兹特克顺带毛利人没炮了。

武田名将山县昌景有句名言,什么 “兵法” 都是糊弄人的,武士的武艺是在战场上生死一瞬间磨砺出来的。这里的 “兵法” 是日语语境里的那个 “兵法” 哈。

然后他老人家就被 “那人之备” 特技掉了。

时代变了,朋友。

东照大权现他老人家是怎么拿到日本话事权的啊?一炮轰到了大阪城的天守阁啊,朋友。

人淀姬一个妇道人家都能看明白的事,怎么到今天还掰扯不清呢?

至于说八旗军是什么中世纪标准配置,我是不知道这是在乳清还是在乳明。

满文老档的翻译件多得很,翻翻会怎样呢?

四月初一日,汗降书谕曰:“着每牛录遣甲兵百人,以十人为白巴牙喇,携炮二门,枪三枝;再将九十甲兵分之,其四十甲兵为红巴牙喇、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又十人,携盾车二辆、水壶二个。黑营五十人,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又二十人携盾车二辆、梯一架、凿子二把、锛子二把、钓钩二个、镰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领、叉二把、连夹棍一根、水壶二个及一月用之木炭、绵甲十五副。每一甲喇携大炮二门。牧马时,五牛录合为一处,各汉军之马亦合之,自平虏堡以西,牛庄以东牧放。每牛录各遣一代子为首领。诸申、汉人、蒙古人之马,每十匹以一人看守。马若被逃人取去或盗贼窃去,及诸申人马肥、汉人马瘦,则罪其率往之代子。每一牛录拴马二匹,备御各拴马一匹,游击、参将各拴马二匹,副将各拴马三匹,总兵官各拴马四匹,一等总兵官各拴马五匹。

这是天命八年四月的满文老档,数数这里面有多少炮,有多少枪,火器比率是多少。

嗯,还是别算了,因为我大清特色的注水,你会发现人手根本不够。

但这也从侧面说明,即便是奴儿哈奇时期,八旗军队对火器的重视程度。请问哪支中世纪军队的统帅这么重视火器的?

别拿清纯帝代表他祖宗,他念叨的 “国语骑射”,“国语” 的确是天命汗领着人发明的,但是这个 “骑射”,我看过的满文老档里,能看见奴儿哈奇对侦查工作的重视,对盾车的使用,甚至强调没有盾车不得采取军事行动,能看见他对火器的重视。没见过他要求满洲诸申们拿着清弓披着棉甲跟着他老人家“大片刀舞起来,小鞭子甩起来” 的。

关于战车器械的使用,孙承宗推广车营的时候,奴儿哈奇也在纠正八旗里面不注重军事器械的风气。

明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在他的《战守全书》里面讲的很明白:牌甚厚,一层牛皮,一层铁皮,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奴以牌车推遮一车二十余人”。

你以为八旗是骑着马来的,其实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推车。

推车这丢人吗?

波西米亚的胡斯党、匈牙利的白骑士匈雅提还有他儿子马加什 ·· 科文努斯的黑军、以及被他们一手教出来的奥斯曼土耳其耶尼塞里。

大家都推着车,就因为明军的车有枪眼射击孔、八旗的盾车没有枪眼,所以明军费拉不堪,八旗武德充沛?

装备原始落后的是完颜阿骨打,别天天做梦什么 “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下水入濑, 其势如泰山, 中国如累卵”,那不是布鲁斯 · 维恩也是红头罩,要打他叫正义联盟的哥们过来。

反正我怎么看这八旗军跟明军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嗯,这么说也不对,这八旗军跟明军用的都是同一套东西。

就连军事体制都是比着抄出来的,奴儿哈奇领着老兄弟们发明老满文的时候,第一波的军官列表就是比着明军现学的。

天命五年,奴儿哈奇发明八旗第一套世职体系的时候,直接照抄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五等世袭军职,后来皇太极实在是看不过去,在天聪八年改成了满语,这才有了昂邦章京、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牛录章京这些日后一直走到了军机处的官衔。

世袭都指挥使是傻逼,世袭总兵怎么就变成新发明了呢?

嗯,发明了军户制度世袭指挥使的朱八八是傻逼,三百年后直接照抄世袭总兵的奴儿哈奇就是少数民族努力学习先进经验了。

你有车营我有盾车,你有火器我也有,你有红衣炮我也有。

我是想不出来有什么东西是明军有而后金军没有的,也想不出来明军没有而后金军有的。

你们好好算一算,潼关之战的时候,李自成和多铎、阿济格的大炮加在一起是个什么数字,吕岑会战的时候,古大王和华大帅的大炮加在一起又是个什么数。

然后再聊什么 “血腥中世纪”。

军事是政治的一个层面,萨尔浒失利的明军是立国了已经二百多年的明军。

打开新华字典,翻到最后面的历史朝代年表,划掉没有大一统的夏商周,然后算一算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是哪个,然后再考虑为啥明军看上去不堪一击。

太平天国还在紫荆山没到紫金山的时候,向荣向提督点名了精擅火器的广州驻防八旗前来作战,咸丰皇帝派出了八旗内著名的 “火器专家” 乌兰泰去广州抽人,结果费拉不堪的广州八旗连三百个能放火绳枪的男人都找不齐。

到了辛亥革命的时候,位于革命海洋里的广州八旗砸锅卖铁的置办了一批洋枪,但等到武昌城一声枪响,他们就拿着这些枪去跟革命党商量了个价钱,得到了保全性命和家私的承诺之后,这些狗奴才把北京城的主子爷给忘了。

没两年前他们还有两膀子力气能对付黄花岗的烈士呢,这又是怎么回事?

知乎用户 胖哒二世 发表

原因很简单,就两点,一,鬼子兵和后金兵的战斗力不是一个量级的;二,后金兵属本土作战,没有日军一样的后勤问题

在万历朝鲜战争时期,李如梅就对比过后金兵与日本兵战争差的对比,《李朝实录》原文如下

(李如梅)副總曰: " 此賊(努尔哈赤)精兵七千, 而帶甲者三千。 此賊七千, 足當倭奴十萬。 厥父爲俺爺所殺, 其時衆不過三十。 今則身自嘯聚者, 至於七千。 雖以十人, 來犯境土, 卽報遼東而求救。 西北雖有鞑子, 皆不如此賊, 須勿忽。"

这是万历 26 年时说的话,等努尔哈赤正式与明决裂,七大恨伐明时,已经是万历 46 年,当时后金军队的装备水平与人数都超过 20 年前。萨尔浒之战时,后金军队 6 万,是 20 年前的 8 倍。在装备物资方面 “北门外则铁匠居之,专治铠甲,南门外则弓人、箭人居之,专造弧矢,东门外则有仓厫区,共计一十八照,每照各七八间,乃是贮谷之所。”(《东夷奴儿哈赤考》)

所幸日本与东北之间隔了朝鲜与对马海峡,否则德川家都得被后金军给推一次。

后勤这方面很好理解,在第二次入侵以前,日军一直是从本土对朝鲜军队进行补给,二次之后的庆长四年才开始在倭城耕种,但时间太短,根本无法对军队进行有效补给。而且日军的基本单位还是各个大名,每支军队的数量有限,不知道支持能不能协调一致。这与恨不得一科级干部都姓爱新觉罗的后金军,在指挥与团结方面与有不同。

知乎用户 王子长​ 发表

明军面对八旗军什么时候不堪一击了?从 1619 年萨尔浒之战开始,到 1644 年明朝灭亡,双方打了整整 25 年,四分之一个世纪。然后一直到 1644 年 3 月,满清才占领了宁远,彻底控制东北。这成果还是在吴三桂主动放弃宁远,率军入关勤王的情况下取得的。明清战争的主战场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被限制在东北,清军虽有多次绕道蒙古侵入内地劫掠,但因无法突破关宁防线,都只能抢一波就走,无法实施有效占领。

知乎用户 观星老道​ 发表

从作战本身来说,自土木之变开始我们就基本看不到明军组织十万人以上大规模野战得手的记录,可以理解为丧失了这种能力。日本方面是一直没有这种记录,多是万人规模的战斗。明军日军最多的是围绕城池、堡垒等战略要地展开拉锯战,包括著名的碧蹄馆战役。而满清方面从萨尔浒之战开始屡屡成功获得大规模野战的胜利。

从后勤来说,辽东的地形不利于大军的军需补充,无形中削弱了明朝方面的巨大国力优势。

从明朝防御本身来说,辽中平原是个喇叭口,从北边松嫩平原南下无险可守。明朝九边防线的经营重点一直是宣府—大同方向。

从军力来说,明朝中期开始动员能力就很差,早期赖以建国的军户制名存实亡、庞大的军队此时约等于将领手里的农奴,能出战的主力反而是将领们数量极少的私兵——类似私人雇佣军。而每次战争上前线的军人大部分扮演的角色是这些私兵的辅助兵,而非战兵。

从经济来说,明朝的征税能力一直非常差劲,万历三大征消耗尽积蓄多年的财税以后难以迅速补充。后期开始加派 “辽饷” 等赋税给农民、又在天灾的配合下逼出一堆反贼、进而导致征税更加艰难。

总之明朝是个赋税少、官府办事也少的朝代,遇上满清这种韧性十足、一年又一年连续二十几年不间断进攻的敌对势力,活生生就给拖死了。换成日本或者蒙古这类打个几年自己都累得坚持不下去的敌对势力,就好得多。

而满清能坚持下去的根源还是在于不断获得野战的胜利、从而缴获明军的军需物资补充壮大自己。明朝内部某些势力出于私利或者昏聩而向满清经济输血、也是原因之一。

知乎用户 柔王丸 发表

当” 战争,饥荒,瘟疫 “三个骑士向你进攻时,比一个骑士厉害的多。

知乎用户 名字很重要么​ 发表

因为明末最牛逼的多民族私人武装,大明旗下最后一支蒙古风部队,辽东铁骑么有了?
好吧,这是简单化历史,很烦人的倾向。
不过辽东李家这种军阀家族出现,大明也就离玩完差不多了。辽东李家靠打朝鲜个个发了大财,门下子弟亲信多拥专城,奢豪无比,老头李成梁仗着有钱有兵,已经开始和努尔哈赤部眉来眼去,甚至仗着自己的朝鲜祖宗,想去搞李氏朝鲜的王位自立。虽然李家子弟后来因为败在后金手里,手里的兵和钱慢慢散尽(顺便回答一下他们为什么被八旗搞死,除了后者的战术灵活性,学习能力以及同样以多民族混编见长以外,李家的轻敌也是辽东兵败如山倒的原因。包括爱新觉罗家族在内,这些女真部族原本都是李家养寇的对象,爱新觉罗家族原本还是李家扶弱制强,以夷治夷策略的对象,轻敌也属于正常),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类军阀已经在大明国土上层出不穷,最后大明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可以说大明国最后五位皇帝对付军阀问题的政治智慧,比之宋高宗这几位差得不是一点啊。

当然,还得谈一下日本方面,其实以猴子手里那点牌,统一尚且仅仅是勉强,对外征伐是绝对不够数的,也就是儒弱的李氏朝鲜能被打成那样,从经济到军事组织能力本身,但凡遇到个像样的对手都不见得有什么好果子吃,而且策略上,猴子哥哥和成功的东南倭寇军恰恰相反,和明李联军玩起城池大战,游击队可以依赖自己单纯的军事素质把对手玩死,可这种国家级大战就是两回事了,猴子手里压根就没有一个国家,却要和两个组织动员能力高于自己的对手玩军棋,不输倒是奇迹了。后金一开始是以战建国,后来已经是以国养军,后金和大清国的国家组织水准绝不是猴子手里那些牌能比的。等到德川时代,其实幕府倒有资本再来一次攻韩,问题第一此时大陆上已经不是大明和李氏这种国家了,而是大清国这个彻头彻尾的军国国家崛起的时代,第二,攻韩从来是日本人转移国内话题的办法,德川已经没这个需求了。

知乎用户 萨满信奉者 发表

不堪一击?就洪承畴被俘那场大战,洪承畴在大炮掩护下步步为营,把多尔衮逆推的都抑郁惆怅了,从未感受过如此的悲伤绝望。如果不是后卫被截,明朝真的能把后金逆推回沈阳。明朝国军还是很能打的,奈何地方军要保住铁饭碗呐。

知乎用户 羊 Vv 发表

明亡于李自成~~~ 而非后金。

知乎用户 jo jo 发表

因为日军在战略上有着巨大的硬伤而后金军没有。

日本人的战略其实是相当奇葩。一支近十万人的大军,在没有掌握制海权,在对面大陆没有盟友全是敌人的情况下,还要隔海补给,还要对抗一个大陆巨强,这基本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奇观。这也意味着日军如果不能速胜,只有惨败。

事实上也如此,日军两次进攻,都是一开始气势汹汹,攻势凌厉,接下来马上萎靡,缩在城池中被动固守。都是因为后勤跟不上,后方不稳定的结果。

日军是侵略者,面对的都是充满敌意的人民,所以日军必须在占领地大量驻军,防止游击队防止朝鲜人的反抗。还需要大量的军队掩护补给线,实际上的情况是日军分散在朝鲜各地。入朝的明军很多时间面对的就是这支丧失了部分机动能力,兵力无法集中,战略处于守势的日军。明军可以集中兵力,在局部形成优势,各个击破。

这也就为什么在朝鲜的大规模交战多是城池攻防战,而且很多情况下是明朝联军攻击日军驻守的城池。

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明军在朝鲜时有朝鲜军这个可靠的盟友。朝鲜海军和游击队在打击日军的补给线上取得相当大的成果,并有效地分散了日军的兵力,减轻了正面主战场的压力。同时,朝鲜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表现也不算太差,不说几次大的会战明朝联军一起作战,就是朝鲜军单独作战也取得过一定的战果,比如说在晋州和幸州都击败了日军。

更要命的是日军缺乏良好的骑兵,这意味着就算日军大胜,也无法扩大战果。蔚山之战,泗川之战,日军如果有良好的骑兵用于追击的话,都有可能给明军造成毁灭性打击,但他们没有,每次失败明军都能保存主力,下次卷土重来。

也就是说,日军既缺乏持续的战略进攻能力,又缺乏战术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能力,也没有盟友支持,那除了等死还能干嘛。事实上,当日军被赶出平壤,他们失败的命运已经决定。

而明军陆军在朝鲜表现得的并不好,大型会战负多胜少,决定性胜利的也就第二次平壤会战。第一次平壤会战,泗川会战,两次蔚山会战都是惨败,在平壤几千骑兵居然被步兵打得全军覆没,这基本也算得上战争史上的奇观。是日军在战略上的巨大失败掩盖了明军在战术上和战斗力上的弱点。

等到明军面对后金的时候,双方形势颠倒,明军在朝鲜的优势现在都变成了劣势。后金有着稳定的后方,机动能力远强于明军,被各个击破的变成了明军。而且后金始终保持战略进攻状态,依托城池进行防守的变成了明军。同时,后金的骑兵远远强过明军的骑兵,这意味着明军一旦野战失败,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萨尔浒会战和松山会战,明军都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明军在东北也没有一个盟友可以打击后金的后方,牵制后金的兵力,补充明军的兵力,后金可以全力对付明军。这么多战略上的弱点加上战斗力上的差距,不堪一击是必然的。

明朝在中后期时,其军事实力衰退得非常明显。中后期的明军的战斗力远不如开国初期的那支明军,也不如其他朝代末期的军队,以至于作战时往往将领能依靠的只有他的亲兵。甚至类似戚家军这种完全没有大规模陆地野战经验的剿匪军也被要求北上边防,可见明军空虚到什么程度。一种说法是卫所制度严重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一种说法是工商业的控制导致了军费不够,但无论什么原因,明后期军事的贫弱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可能《明朝那些事》使得很多人对明朝有着很多美好的想象,但演义毕竟是演义。事实是残酷的,相对于宋金宋蒙反复拉锯了百余年,明军对后金如此低的胜率,不是天灾人祸完全能解释的。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军事实力不济也是明朝灭亡决定性的原因之一。

知乎用户 Bin F 发表

明朝打仗是需要皇帝花钱的~
萨尔浒之战打的还是很惨烈的,主要是由于将领的争功以及过于轻视后金才造成的失败。(具体的可以去查查萨尔浒的细节,那时候的明军战斗力以及战斗意志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萨尔浒之后可以说是天不在明了,一年后神宗驾崩,即位的光宗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但是出手太大方,就这一个月,却把神宗内帑留下的三百万两银子一下给赏赐给各地的士兵了…… 有钱、任性…… 神宗发动的萨尔浒也只拨银两百万两…… 而且神宗之后的皇帝,把神宗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捞钱手段给废掉了,不知道自己要捂紧自己的钱袋子……
光宗之后是熹宗,这时候已经没银子了,而且明廷对辽东的策略不统一,辽东的两位掌权人物的策略也不一致…… 广宁之战更是败的莫名其妙了……
再之后嘛,就是穷了,不断的自毁根基,不断的不切实际……
明朝末年可以说是天不逢时,自己作死,只要再给万历皇帝几年活头,或者是继任者不那么糟蹋家底,而是在萨尔浒之后再坚定的打一次,极有可能就不会是那样的结局了~

知乎用户 试试能不能改名​ 发表

先吐个槽,那些说明军败于李自成的,大概选择性失忆掉了萨尔浒等重大战役吧?

不要顾左右而言他,讲真,明军要是真那么牛逼,或者说清军真那么弱鸡的话,那么最后就算李自成灭了明朝,也轮不着满清入关——他们应该早被灭了。

进入正题,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明朝的日军和八旗军根本就不可以相提并论。

**首先是战略上的差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对于明朝的了解上,日本军队根本不可望八旗军之项背。丰臣秀吉一统日本当上 “关白” 之后,那真是耗子腰里别把枪就动猫的心思。我们今天说万历援朝之战,仿佛关白大人只是想要朝鲜。然而,这个猴子的心比朝鲜可大多了——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儿》,关白念叨的是这句话: “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看看,人家是的征途是大明江山啊。更有甚者,在给丰臣秀次的便条中,猴子写了这么一句:“ 五年之内必定攻下明国,到时你就是明国的关白! ” 而在历史上,白纸黑字的留下的《二十五条觉书》,让太阁的野心昭然若揭。

您丰臣秀吉既没有亲临大明实地考察,二没有派 “遣明使” 刺探情况,全靠在中国东南沿海打劫的那帮二流子(浪人)吹水了解大明,那说白了,您除了知道对手叫 “明” 以外什么也不知道啊。更可笑的是,被打了鼻青脸肿之后依然死不悔改——明朝封丰臣秀吉日本国王,猴子炸毛了,显然还是觉得自己是当 “皇帝” 的料。所以,可以说整个万历援朝战争,日本从统帅到将领,都把他当做一场 “大名讨伐战” 在打。从战略上就犯了致命的错误。

而八旗军这边就完全不一样了。努尔哈赤祖上就归顺了明朝,还出任了明朝的指挥史、都督等职务。努尔哈赤曾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收养,成为其麾下侍从 。可以说,他对于明朝是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的。所以父亲被杀,努尔哈赤没有跳出来造反。实际上,在后金正式建立之前,努尔哈赤一直摆出一副俯首称臣的样子给明朝看。可见,在战略上,努尔哈赤可以很好地摆正位置。这种战略上的认识,就为其一系列的行动提供了合理的指导。如果努尔哈赤也和日本那帮二百五一样,有俩人马就开始琢磨灭掉明朝,估计早就被打成渣了。

一个是夜郎自大,一个是处心积虑,战略上的差距造成日军和八旗军必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军事力量。

**其次是战争形态的不同。**万历援朝,日本和大明都是在国门外作战。奸细基本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更不要说会有明将动投靠日本的心思了——这官当得再不如意,难道不回家跑到日本去做官?

然而明与后金之间的对决就很不一样,女真与汉族在辽东地区长期接触、互市、混居。这就造成了细作成了明朝守军的心腹大患。萨尔浒之战,后金军乔庄成明军,诱导南路军进入伏击圈。更不用说刺探情报,策反等等事宜了。而整个辽东战事,将领叛乱似乎成了一种风气。将领叛乱献门屡见不鲜。甚至于明亡之后,清军入关都是汉奸开的门。这里边很大的原因就是:反正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谁给的价码更合适就跟谁干好了。当面临多一种选择,而将领又没有足够的思想觉悟,情况就变得很复杂了。

最后不得不说,明朝在万历援朝的时候,还能沾上中兴的一点光。到了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明朝的腐烂程度已经是灾难性的了。后来的天启、崇祯朝,基本就是放弃治疗了。

总结一下。日本侵略者就是群二百五,完全照搬了在日本国内打仗的那一套和明军刚正面。既没有政治斗争的思想,也没有剑走偏锋的灵巧,连对敌人的战略定位都是错的离谱。

后金军队是在深知明朝实力基础上,由领导人深谋远虑步步为营建立起来的军队。后金统帅对于明朝辽军的了解,远超过京师那些尚书内阁们,更不用说就在深宫的大明皇帝了。所以,后金在和辽军的作战中,几乎每招都能打到软肋上。

这样两个敌人摆在明朝面前,即使明朝不衰落,结果也应该是这样——何况明朝自己还在不停作死呢?

知乎用户 刘进玉 发表

那位 Yiling 引用的天涯某人的贴子,就我所知,该人是出了名的编造狂和人身攻击狂,其所用 ID 先后有粮食供销站,宋兵大败,卢布林王国,山村夜造柴火饭,天崖炮手, 其人先先后后的言论有:“苏联对于中国是有恩的”“”“中法战争中中国让法国财政枯竭”“日本生活水平低于中国”,崇俄,仇日,加上吹捧冉闵和蒙元,认为元灭宋是一种进步的无法理喻的思想极端者。

至于他用的数据比对例子,一就是什么样的野人记事玄幻小说都当正史用(象是变出了有十万日军包围 李如松的《两朝平攘录》)要么就是不同范围不同口径的,把明军的数就挑小的,日军损失就挑大的,这么说吧,比方参谋本部版日本战史里面说斩明军六千,没直接提碧蹄的损失但是从几个月后的出兵来看伤亡了小几千,然后一个朝方官员说天兵仅斩 120 级自己死伤 1500,我要是按他的方法就会说,看,明军死了六千然后日本人只死了 120。你们愿意接受这种裁减法吗? 就举一个例子:**他曾经编造说到徐焰讲过,整个朝鲜战争中的朝军,死亡失踪不超过 7.8 万。多么骇人听闻的发明。然后就是拼命抵赖。**连接就在该贴的底层:中俄不结盟但互相支持,美国弄不好要亡国!(转载)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其他的一些他的系列 ID 发言和被投诉脏口的纪录:国人不敢正视:豫湘桂之战日军伤亡超过中国军队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咱中国人不能不讲良心!苏联是对新中国有恩的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元征日本真相:报复日本杀光大使团,歼日军十余万,虽遇风暴仍一半幸存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他说元军消灭日军十余万才被狂风覆灭的根据是什么呢,只是一句童训里的模糊之极的 “斫营者千万人咸殁”!) 同胞们, 大家以后对挑拔中韩矛盾者, 一定要留个心眼! 基本都是日本网特!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他拒绝承认任何韩国抹杀中国万历朝援朝功劳,敌视华人中国人的现象) 19 号,日本经济专家承认:抵制日货将大大阻碍日本经济复苏 (转载)_浙江_天涯论坛 从苏联出兵帮中国收复东北,看某些国人还不如朝韩人心胸大,知到感恩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停止神话日军 - 抗战时期,日军战斗力极差,杀死 1 个美国兵要死 30 个日军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还有这里的言论(苏联曾经承认 “伪满洲国” 合法地位(转载)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苏联承认伪满不过是嘴上的 美日解秘资料承认,日降不是原子弹,是因为苏联出兵 苏联出兵与中国东北人民一起瓜分了日本财产”) 他的一些被投诉纪录:

举报 @山村夜造柴火饭 人身攻击 [不受理]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举报 ID 为了新中国冲啊 大量谩骂网民 (转载)(已处理)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就问一件事吧:为什么蔚山之战到现在中国书藉还是隐隐晦晦地就是不敢提?为什么碧蹄馆同时代的朝方官员一提起就是为之叹息,要么说天兵死伤居然与贼相当要么就是说死伤得比贼要多 “仅斩 120 级,天兵死伤 1500”?为什么到现在日本人的书藉还普遍地说着碧蹄馆和第一次蔚山战役胜了?

知乎用户 追黄埔 发表

一是因为钱

二是因为钱

三还是因为钱

知乎用户 蓝色枫叶 发表

等会,是谁给了明军面对日本人是仅仅尚可一战的错觉,我反正是没见过这种尚可一战的,明军不仅要跟日本人作战还得保护朝鲜老百姓扶持那个弱到极致的朝鲜政权,还有人数上一直没有日军多,就这么多客观因素基本都能吊打被日本战国粉吹上天的丰臣秀吉,这叫尚可一战? 再有回到文体本身,明朝灭亡是多种原因的,上面很多答主回答的都不错,关键就是朝廷没钱了,李自成怎么反的还不是崇祯发疯了想节流闹的么,

知乎用户 军军 发表

其实就是明朝到了最后,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社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偌大的国家,连急需的一点银子都收不上来,不是没有,就是任何手段都收不到。
清军到了危机时刻,几天内就能举国动员,老大亲征,全民上阵,明军谁便两个大佬都不能配合,皇帝只能每次抓一个人押宝,皇帝都管不住的人,这个被押宝的大臣能管得了吗?所以很快就被砍头。
明朝的灭亡过程就像个笑话,李自成打着打着,突然就发现自己进北京了。清朝蜗居在辽东,突然就没最强对手邀请入关。
其实,明末和清末一样,都是在新生力量崛起以前,旧王朝已经完蛋了,大家一直不知道,最后一个很小的时间,让大家突然发现这点,一个能力平平,就是命好的家伙捡了便宜而已。

知乎用户 王羊 发表

万历年间军队吃到了练兵达人戚继光的红利。

年末军队红利散尽,一不留神就精锐尽丧。

后金利用精锐兵力反攻明朝。

明朝应对严重失当,兵力短缺,连续败北,直接导致兵荒越发严重,丢失辽东。

知乎用户 李永昌 发表

李如梅:此贼(努尔哈赤)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厥父为俺爷所杀,其时众不过三十,今则身自啸聚者至于七千,虽以十人来犯境土,即报辽东而求救。西北虽有鞑子,皆不如此贼,须勿忽。

知乎用户 再见了希罗多德 发表

20 年后,那支面对强大的明朝都能打得互有胜负的日军在关原合战也败的一塌糊涂。

来朝鲜的那支日军是水货,高层将领们也各怀鬼胎。而萨尔浒之战面对的后金是一支上下一心来跟明军拼命的军队。所以打赢日军真的算不上什么功绩,面对丰臣旗本众们领衔的二世祖军团能打输才怪。

知乎用户 民工 发表

没有不堪一击吧,更多是保存实力,投降后打南明时战斗力还行。
王朝交替时,前朝兵溃败的原因和士气有很大的关系,记得史书上后金和明兵有一场战役时明军布阵,阵前有拒马,阵后是三眼铳与军阵,结果后金骑兵来了后用火器与明军对轰了一番,再搬开拒马,冲进明军军阵开无双。
近身对战是后期明兵的一块短板,大多一触即溃。(同时期明清军其实都有西洋雇佣兵,火器在当时也是深受双方重视)。
后金其实不只是满人八旗,也有蒙古八旗与汉八旗。
士气低其实就是工资发的不到位,这个就看看干货吧。工资和装备都不到位,士兵怎么去战斗呢?电影《大明劫》还原的很好,腐败才是动摇王朝的重症。

清末中日战争时清军士气也和屎一样,朝鲜战场和日本人对轰两发后,日军一冲锋,清军士气一样崩溃。

知乎用户 风大 可稍息否 发表

1793 年到 1815 年,几乎全欧洲最强大的君主国都联合了起来,组织了 7 次反法同盟,才最终击败了革命的法国。期间法国一度控制了除沙俄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大陆。法军战斗力强不强?

1870 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

1914—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军作为主力参加了多次绞肉机战役。

在这一时期,法军是很有战斗力的,号称陆军第一。当然在德国崛起之后就有点不给力,但是经过一战的洗礼,法军还是可以骄傲地说他们是陆军第一的。

然后法军就修了马奇诺防线,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二战中,法军基本上被德军摧枯拉朽一般击败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明朝末年,特别是天启、崇祯时代,明朝花费巨资(足够打完万历三大征的巨资)修建了明朝版的马其诺防线——辽西城堡群。为此连至关重要的宣大、蓟镇等直接关系到京城防务的军费都扣了。除屡战屡败的辽西以外,其他军镇的经费面临严重的拖欠。宣大总督曾经上述要求修葺长城,这都遭到拒绝。于是后金果断绕过马其诺防线偷袭京城。

当然了,这是后来的事情。再往前一点,明军在后金初起的时候也并没有能够打过他们。据了解,后金崛起之初,曾经有多位官员上书要求制止努尔哈赤的兼并活动,但是遭到明朝主政官员的拒绝。直到后金悍然攻占明朝辽东重镇的时候,明朝才不得不出兵镇压。这个时候后金已经熟悉了明军的优缺点。明军依旧维持旧的、相对和平的战争组织方式已经不能够应对这样一个敌人。于是明军遭遇了以萨尔浒之战为代表的大败。

但是随后明朝没有将精力用在提升军事组织水平上,而是去修马其诺防线,而是去抽空九边完整的防御体系、完整战线的防御、在防线以外的地方去修建一个突出部,其失败是必然的。

明朝之失败,不在于明朝已经到了灭亡的时刻,而在于明朝在军事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在应该提升组织力的时候,挤占必要的投入,将自己的防御空心化,在不必要的地方投入巨量的、影响到其他方面的资源去建立一个毫无必要的军事上的突出部。

后来当明朝失去了辽西筑垒之后,不得不退守山海关。但是那个时候敌人已经不给他们喘息机会了。

知乎用户 回答问题 发表

只能说历史证明,明军战斗力确实渣,但是明军改换门庭了就立马战斗力爆棚了,不可思议啊。

**1、**研究过日本战国史都知道,当时日军的训练、战术、装备都是先进的,同明军的唯一一次大规模野战 —— 碧蹄馆之战也小有斩获,但是最后还是输给明军。反观明军同八旗军的交锋,萨尔浒、辽沈、大凌河、五次入关、松锦诸役,野战基本上是惨不忍睹。为何反差这么大?—————————————-

没啥反差的,很正常。

在明朝与日本丰臣秀吉的朝鲜七年战争中,女真人也跟日军有过作战,

北岛万次在《加藤清正 · 朝鲜侵略的实像》一书中,就记录了在局子街一战,女真部落攻击日军,

使加藤清正军团付出极其大的死伤,最后渡过豆满江逃回了朝鲜咸镜道。

所以也没看出你说的日本战国时期的日军有多牛逼的样子。

2、当然日本人面对明军的时候确实很牛逼

还记得几十人的倭寇是怎么打到南京城下的吗?

倭寇这几十人是嘉靖三十四年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的。

他们上岸后一路溜达,遇小县城就攻打,遇官兵就搏杀,

《明史 · 日本传》:“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

横行三省共 80 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 (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

最终游逛到南京城下。

《筹海图编》:“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南陵之战,芜湖县丞陈一道父子率领 “芜湖骁健”,力战独进,全部战死。

江宁镇之战,明军指挥朱襄、蒋升率众迎拒,“不能御,襄战死,升被创坠马,官兵死者三百余人。”

牛逼吧?

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笔记里有记载: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

这股倭寇在攻打南陵县城的战斗中,一共受到了四个县的官兵包围,那些明军官兵 “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贼悉手接其矢?明军的训练竟然这样渣?明军射出的箭倭寇竟然能用手接住,这也太无力道了,简直中国历朝历代的奇闻异事。

胡宗宪当巡抚,意气风发派兵去了,全军覆没;

后来的戚继光来了,大败归来。

简直丢尽了中原王朝的脸面。

是不是明军自己太无能?太不堪一击?

这可是嘉靖年间,1555 年,

崇祯还没有出生呢(别啥都让崇祯背锅)

还 20 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将近百年以前明军就不堪一击。

3、反观明军同八旗军的交锋,萨尔浒、辽沈、大凌河、五次入关、松锦诸役,野战基本上是惨不忍睹。为何反差这么大?————————————————-

那是真的打不过,全方位的差距。

从军队气势上、信念上,

从士兵作战勇敢上,

从军事组织指挥上,

明朝都落下风。

1619 年的萨尔浒之战很说明问题,

萨尔浒之战时,明军组织的联军,包括努尔哈赤的仇人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

叶赫部也是女真人,战力怎么也不比努尔哈赤差吧?

明朝兵力占优势,努尔哈赤是倾巢而出,

最后结局是明军完败,

明军是败在士兵的个人军事素质上吗?

萨尔浒之战完全是败于指挥水平不如努尔哈赤上。

努尔哈赤这一战彻底击垮了明军的士气,明军从此对努尔哈赤军产生了畏惧感。

在萨尔浒之战以前就打不过努尔哈赤,就已经预示着明军结局,

1618 年的抚顺之战就是例子,

一天之内就拿下抚顺城,

之后明总兵张承荫率援军万余追至谢里甸,

当努尔哈赤得知此事时,并不想与明军作战,传令加紧撤退,

这时努尔哈赤的四个儿子向其进言: 如我兵 “默默而回”,敌方必以我兵 “怯不敢战”,

努尔哈赤接受建议,带兵迎战,

结果就是:总兵张承荫及副将、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等官共 50 余人阵亡。后金军追杀 40 余里,歼明朝援军十之八九,获战马 9000 余匹、盔甲 7000 余副,其它器械无算。

可以看出,指抚顺之战时,明军还没有对后金军队形成恐惧感,

还敢对后金军队进行追击战,

恐惧都是被打出来的。

4、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 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如果题主说的这个假设成立,

那么为什么明军投降后就一扫颓废,战斗力爆棚?

没有广大明军将士的鼎力而为,清军怎么能完成夺取天下的伟业呢?

如果明军真的像题主说的那样渣,那样不堪一击,怎么能在清军入关后战果累累呢?

1597 年到 1644 年并不是很遥远,

自后金建立 1616 年要以后,开始有明军陆续投降后金(清军),投降后的前明军战斗力马上爆棚,

为什么?

士兵作战讲究为谁而战,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士兵作战是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战。

宋朝的军队遇到蒙古大军就被打的屁滚尿流不堪一击,

可是到了元朝末期,同样是汉人却把元朝赶回到蒙古高原上了,

所以,问题的核心是明朝朝廷及朱家,

明末没多少人真心愿意给明朝朱家卖命,

当然现在明粉中的另类货色是例外。

知乎用户 Yiling 发表

现在大家大概也都知道了,明军对日军不是尚可一战,而是完全的碾压,至少在野战和海战上是这样的,征朝鲜,明军的五大战役,平壤、碧蹄馆、蔚山、泗川、露梁海战,也就泗川明军阵亡较多死了两个副将,估计最多也就在 5000-7000 人,其它四场战役在明代战报和题本中的记录,找不到一个数字是阵亡超过 2000 的,转载一个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333059-1.shtml 这位楼主描述得很详细了,统计伤亡当然是己方的战报最为精确,日方的减员记录也主要都是用的日本方面自己的记录,另外还有朝鲜方面的《宣祖实录》记述非常详尽,可以互为佐证。为什么说明军战报可信?因为明军从来就没有隐瞒己方伤亡的习惯,萨尔浒一战官兵阵亡 47000 余人,大凌河一战阵亡被浮官兵 65000 余人,抚顺一战精锐的具装甲骑至少死了 6000 人,辽沈之战伤亡溃散被浮 14 万人,这些都是各方史料可以佐证的靠谱数字,明军战报里从未隐瞒。至于日方那种梦话一般的战报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动不动斩明军首级上万,自己死几个人,那还打个屁啊,日军还会龟缩在南边几个城堡被暴打,连野战都不敢?萨尔浒一战,明军天下精锐丧生 47000 人,朝野震动,武将丧胆,是自土木堡以来明朝最大的军事灾难,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对后金采取过攻势。日军真要能动不动让明军伤亡上万人,明军早就停止进攻回撤了,然而现实是几十个辽东骑兵就敢在日军堡寨外乱晃,日军跑去欺负朝鲜老百姓的大队碰到明军侦查部队都是一哄而散,就和抗战时候咱们上千人的敌后武工队碰上日军一个小队一样。战国时候的日军其实很渣,虽然武士的刀剑盔甲精良,但没有重骑兵没有火炮估计体格也是较差,野武士在江南欺负欺负协警保安等级的卫所兵也就罢了,碰到真正的九边野战军,立刻变渣渣。
至于为什么在八旗面前明军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几个主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满洲人实在太猛了…..“丁丑。谕八旗都统等。历来满洲人材壮健。弓马技勇、罕与比伦。前令八旗查得亲军护军内、能开八个力以上硬弓者。现有一万八千余人。昨朕在瀛台考试天下武举骑射之后。令八旗人等、当众人之前校射。伊等所用之弓。自十八个力、以至十三个力不等。举重若轻。从容合度。众武举等、咸惊异以为从来罕睹” 微博上看到的雍正皇帝对满洲护军的自夸,让全国的武举人目瞪口呆,清代武举人考试开重弓是必考项,这还是雍正时代的八旗! 十八力的清弓拉力相当于现在 230 磅以上,当然这八成是力弓,实战中不会也没必要拉那么高的磅数,但 7 力清弓就足够在中近距离射穿普通板甲了,这个百度冷兵器吧做过英格兰长弓和清弓的对比实验,“旗人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各种锻炼,8 岁开始正规力量训练,12 岁以后开始各种正规军训,主要是布库腿子八大样,石锁,杠铃,搅棍(绳子一头木棍一头石头,从手腕转动木棍拉石头练腕力),百步穿杨的弓弦和马术。如果阵亡其父母,老婆,兄弟和孩子都有抚恤银,只是小孩到 15 岁以后会减少”" 八旗经济和政治待遇相差大,想要抬旗过好生活就要立功,除了铁帽子王大家公爵都随辈下降,所以大家知道得靠自己吃饭。镶红旗他他拉做梦杀人,罚娶死者女儿,照顾死者家庭,戴罪立功。其在松山大战,跳起来作战,扳指打丢了,弓弦将他的手指骨头磨出来,就换手指,最后五指全都被磨烂 " 这是引用思明洲_kyr 微博里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八旗这么猛,所以哪怕到了乾隆时代,八旗的武力值下降开始普遍装备火枪后,历代皇帝还强调骑射是满洲的根本,满洲人从来就没鸟过明军和朝鲜的日式鸟枪,因为在满洲人手里鸟枪远不如清弓好用,60 多年的明清战争中,明军与原农民军的无数武艺高强的猛将几乎全部死于乱箭或流矢,从没见过死于火枪的记录,八旗根本不用,对于汉军轻火器,八旗不过一句 “徒喧哗尔” 但八旗非常重视另一样火器,就是红衣大炮,这就要说到八旗对明军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装备
当时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请了几十个葡萄牙教官教皮岛毛文龙旧部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制造西洋大炮, 训练如何射击,计算弹道.,还给他们发高薪养着,没想到三个败类居然拿着 20 门欧式火炮,李光藻翻译的几何书籍,欧式火炮的制造方法,弹道学知识,野战炮兵战术,挟持孙元化,投奔满洲,杀伤山东数万百姓,刷新了人类无耻的底线!我认为这是明清战争的几大转折点之一,这是一支当时东亚大路上最强大的炮兵,满洲人当然识货,立刻给皮岛三丑封王,成立了专门的炮兵部队乌真哈超,要知道当时满清非皇族没有一个人能封王,这三个败类一过去没有任何战功立刻就能封王,汉化前的满洲贵族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如果它们不使用一种武器,唯一的理由就是这种武器不好用,或者说这种武器在八旗体系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后来八旗普遍装备鸟枪一是因为在汉地生活久了,弓箭不像祖先人人都用的那么好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和准格尔部的战争中发现原先能一定程度防御明军日式鸟枪的棉甲会被准军欧式火枪轻易击穿,就开始慢慢用火枪了。所以想来日军的铁炮对辽东骑兵的威胁也非常有限。八旗除了有复合棉甲,还有盖了各种棉布铁皮的推车来防御明军弗朗基铳之类的轻火炮,所以开始除了重炮明军在轻武器上是弱于八旗的,因为八旗手里的清弓在作战效能上是强于明军轻火器的,明军弓用的相对少是因为汉人的生活方式不会产生大量天生的优秀弓箭手,更不会像八旗这种类似军国主义的训练。等到皮岛三丑一来,八旗装备那是彻底压倒各类汉族武装了。李自成几十万大军据守的潼关天险,一天之内被乌真哈超轰开。黄得功碾压左良玉和张献忠的大军半日内被红衣大炮和满洲护军击溃。宋代那种汉族依靠城池防守反击的战例很难再出现了。加上八旗机动力很好,披甲兵三匹马,弓匠两匹马,铁匠一匹马,一个披甲几个包衣伺候,包衣也有马。所以在三藩之乱之前,汉军很难摸索出一套应对八旗的打法。当吴三桂倒向满洲之后,满洲入主中原其实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了。
明军不敌后金最后一个原因,其实在朝鲜战场也表现的很明显了,武将军事素养差,轻敌冒进,各派系各打各的,文官制约武将,指挥混乱,小算盘多,无大局观,但在朝鲜,日军实在太渣了,明军犯了那么多措,能给明军造成的杀伤也极其有限,一旦碰上八旗这种本来就比自己强的对手,就变得极为致命了。其实光论战力,明军几次战役中很多时候还是能抗住八旗的,如果有好的统帅,防住后金应该问题不大,然后慢慢拖,就像宋对西夏那样,但在情报和指挥上短板太明显,就好像看教科书内战中解放军横扫国民党,国军完全不堪一击,但其实嫡系国军战力还是很强的,但战力以外的漏洞太多,导致从结果看,国军就是不堪一击像豆腐一样。明朝有崇祯这个猪 leader,杀了袁崇焕,逼死孙传庭和卢象升,本来松山前期打得不错,逼洪承畴出击,也是大明气数已尽吧

知乎用户 平八 发表

忘了明朝倭患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因为打败崇祯的不是八旗,而是那些打败日军的明军。他们没钱恰饭,女真人说给饭恰,就投奔女真了。

知乎用户 流云追风 发表

中日壬辰战争,双方是菜鸡互啄。

日军缺乏骑兵和攻城炮,导致他在陆地上基本没法打。

而且貌似日军也缺乏成规模的重甲兵,少量武士不成气候,导致近战肉搏时日军也难以占据上风。

综上所述,日军既没有突击力量,也没重武器,步兵近战肉搏也占不到便宜,他这仗根本就是没法打的。

===========================================

然后说到八旗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八旗军面对明军,表现出了一支中世纪常备军所应有的素质。

金人起兵之初,面对明军野战军并无明显的战力优势,只能依靠个人蛮勇在近战时稍占上风。这从萨尔浒之战时各路明军(对比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出来。

会战失败后,明军野战军损失惨重,金人开始攻城略地。从这时起,金人面对明军开始获得重甲优势。明军杂牌部队在金人重甲兵面前不堪一击,东北局势接近崩盘,明朝开始重建辽东常备军。

皇太极控制蒙古后,金人面对明军开始获得马匹优势。金人在与大规模明军会战时,表现出来了(相对明军而言)极强的动员能力和机动能力,这在松锦会战时表现的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金人还开始掌握了攻城炮技术。尽管仿制拙劣,但是已经从无到有大量获得攻城炮。

至此,在战争中期金人面对明军,具有重甲、马匹优势;重武器方面和明军相当。到了战争后期,金人面对明军野战军还形成了数量优势,重武器方面也开始占据优势。

综上所述,金人八旗军对明军形成了碾压优势。明军少数常备军,在面对金人重甲兵近战肉搏时居于下风;进入战争后期,明军常备军甚至在数量上也被满蒙联军压制。

战争打到中后期,战场形势就变成:金人的骑马重甲兵,在明军杂牌军的防线中穿梭,对前线的少量明军精锐野战军完成合围,洪承畴的本部精锐就是这么被歼灭的。

松锦会战时,多尔衮依托工事抵挡洪承畴精锐明军,皇太极率部穿过明军防线,直接端掉明军笔架山后勤基地,然后在洪承畴侧后翼屯驻,形成反包围之势。各路明军于是当夜即各自奔逃,金军拔营前推,对洪承畴完成包围。

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双方差距之大,简直难以想象。

知乎用户 萨索罗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当时日军的训练、战术、装备都是先进的。”

excuse me???

先说战术。

织田信长的三段击,明初沐英在云南就已经开发过了。

岛津家的钓野伏,实际上就是个诱敌深入的口袋阵。

武田家的风林火山,只学了点《孙子兵法》的皮毛。

碧蹄馆之战是李如松轻信探子伪报,以为日军已经撤退,所以轻骑冒进,并非是日军故意下套。一番队立花宗茂还因为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再说装备。

高档武士刀,铁制具足只有中上层武士才玩得起,一支五千人的部队,这种土豪的数量够呛能到三位数,占部队绝大多数的是足轻 (杂兵),他们穿的防具就很寒酸了…… 可能都挡不住距离稍近点的弓箭。

火器方面,日军在火绳枪(日本称铁炮,中国称鸟铳)性能上占优,明军在火炮上占优,算是平分秋色。

更何况许多大名骨子里畏惧明军,登陆之后一路抢掠,然后跑到半岛南部安营扎寨随时准备跑路。这种厌战情绪在丰臣秀吉死后更加恶化,打赢了没人赏,打输了死的是自己的私兵,自然没人想出力。

劳师远征,两国的后勤都支持不上,丰臣秀吉死后日本退兵。细细算来,几年打下来只杀了些杂毛,有点名气的武将一个没杀掉,反而自己折了个副总兵,明末军队的战斗力实在乏善可陈。

但就算这样,没李自成,满清起不了事;没吴三桂、洪承畴这几个汉奸,十个皇太极也打不到北京。可是历史,永远没有如果啊。

知乎用户 FE 捷尔任斯基 发表

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的明朝军队的和中后期明军是两种军队,朝堂上的百官也是两种官。明朝军队打日本大名的家丁没什么问题,但是和后金(清)的军队相比,在组织度,士气,训练,情报,军事主官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后勤保障上均处于劣势,能赢才是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了。

知乎用户 谷壤城 发表

萨尔浒之战,满清撞上了明王朝的国力透支临界点。注意萨尔浒之战,明朝军队的人数少于八旗兵,这是有史可查的。

以萨尔浒、松锦、山海关三战的情况,除了松锦之战双方兵力相当外,其他两战,满清都是兵力优势方

知乎用户 蘓北電鑽殺人狂​ 发表

以《全面战争 阿提拉》为例:

明军 = 西罗

杨应龙 = 北非三贱

农民军 = 西罗叛军

日军 = 不列颠三贱

蒙古 = 哥特

清军 = 阿提拉

知乎用户 一丁一丁 发表

明军就是菜。打日本的时候菜,打清军也是菜。区别仅仅是运气而已。

首先军制有问题,边军来源是军户,从三百年前开国的时候开始传承的,完全不符合当地常备军的需求。

总兵把五万大军的资源集中在 5000 亲兵身上,形成 5000 精锐和四万五辅兵和佃户,不愿意成为佃户的人只能逃籍,等边事需要五万战兵的时候已经凑不齐这么多人了。

其次是阶级固化,总兵的儿子是总兵,把总的儿子是把总,区长的儿子是区长,院长的儿子是院长。

士兵没有晋升通道,也就没有主观动机。

国内体量太大,边军和募兵的冲突远大于民族冲突。

你是辽东的边军,作战不力但权势滔天,突然皇帝派了一支募兵部队来帮你平叛。

选择 1. 通力合作,把叛军打进深山老林。

你得 10 功劳,募兵得 30 功劳,从此辽东两个王,你儿子要和别人竞争你的位子。

选择 2. 让募兵随便打。

你没有功劳,募兵有可能打散叛军,对比起来你就是废物,可能被当场撤职,接下来进入红楼梦后半段剧本。

选择 3. 让募兵随便打,如果募兵打赢了就说他们要造反。

募兵输了就算了,赢了你可以当场平叛,既消灭了抢功劳的募兵,又为国家立下大功,以后辽东你还是王,你的儿子将继承你的王位。

记住你的选择,现在我把戚家军派出来帮你了。

知乎用户 魔法少女小爱 发表

因为明国后期财政严重崩溃,外加蛀虫遍地,发不下工资。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崇祯要征 500 万银子,那么各级地方官从老百姓身上搜刮的至少有 1000 万,不过最后交付朝廷的还是只有 500 万。然后这五百万从中央到前线就只剩 250 万了,然后从各级军官往下发放,最后真正到士兵手里的,可能有个 100 多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要想明白本题,就要明晰战争胜负的原因。

战争的胜负,从表象上看是军队的强弱,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动员能力,或者说组织效率。这也是制度的直观体现。

先进的制度总是比落后的制度行之有效,在组织力量对比上能够形成势差,以小博大。当力量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前者便如山顶滚落的巨石般强大,纵如西西弗斯也不可阻挡。

《马原》中的 , 新事物总是会战胜旧事物,历史曲折前进,螺旋上升。

具体点应当是,先进的组织取代落后的组织。

翻开历史,我们看到:

远的有基督教将犹太人的知识粗放的传播到整个欧洲,从而建立起覆盖整个欧洲大陆的粗放型组织,她就取代了罗马帝国。
西周在为商王朝管理西方的过程中形成全族皆兵,而驱使异族为其耕种的高度军事化部落,她就取代了商王朝。

近的有马克思主义,凡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共同点之一就是军队都很能打,这不是偶然,基督教的组织能力是比不上镰刀锤子帮的。

为何?

就凭马克思教能组织起控制范围内 90% 以上的人口,而基督教只能组织起教会成员。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太祖领导的 TG 不断以弱胜强,赶跑了萝莉教大佬的接班人基督徒蒋中正

熠熠生辉的镰刀与锤子合击发出的红色光芒显得铁十字架暗淡无光。

回到本题

满清不仅动员了女真各族的力量,还动员了占领区的汉人,蒙古人,远在西伯利亚的游牧民,南边的朝鲜人,甚至连大明境内的商人、武人也被他们动员起来了——私下广泛地贸易包括但不限于粮食、铁器、军马、盐巴、布匹、人参、兽皮。

大明朝廷费尽心力从破产的农民家里征收的粮食,刚运至锦宁转手就被袁崇焕等人卖与鞑子。

更为大明皇帝寝食难安的是,满清还收服培养自己的文人——如范文正等人。虽然他们毫无士大夫风骨,一口一个 “奴才” 的喊着讨女真贵族喜欢。

文人是扩大组织必不可少的工具。一伙没有读书人的山贼,活动范围不过几十里,然一旦有某个无气节的读书人加入充为军师,组织的能力成倍增长,活动范围急速扩大数百里。历史上李自成得牛金星始聚势,得李岩方成霸业。

日本一个海岛国家,从她妄图上岸挑战陆权强国的那一刻就暴露了其战略的短视,也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而满清则是一 一破解大明对其的围堵,平科尔沁,收服蒙古,征服朝鲜,使得大明不得不分散力量应对三边, 无所不备, 则无所不寡 。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大明也并非 1644 年的那一天才灭亡。

当他在药丸殿怒斥群臣时,明白了老歪脖子树的苦处。

有时候想,如果穿越回明朝,该如何挽救大明危局?

当学戚少保,择一省安心练兵数月,成军再北上,然而结局要么是某天跟其他将领吃酒时忽然被摔杯,立时几十个持刀侍卫冲进来将穿越者看成肉泥,碎裂程度与土豆泥无二,送与满清鞑子,要么是孤军被鞑子大军团团困在某处,粮尽人亡。。。

知乎用户 LuckyE 发表

对日本打的其实并不好,总体结果只能是惨胜,日军后勤接不上自己退了。几次大会战明军都是大败,日本要是有骑兵扩大战果,明军可就惨了。比如蔚山战役围城一年多都没打下来,碧蹄馆之战被日军围点打援狼狈逃走,汉城战役明朝主帅都被杀了,吹的神乎其神的龟船也是惨胜,邓子龙李舜臣都战死了。

知乎用户 WENDA LI 发表

皇汉路过 orz。。。其实很简单,就是倭军渣,和后勤什么毫无关系,要不后来后金入关作战后勤怎么解释?明人对满洲兵的评价:此贼七千,足当倭兵十万
日军战术的局限性太强,所谓的开始气势汹汹不过虐了朝鲜的菜,好比二战侵华气势汹汹,后来对毛子就只能守了,倭军对明军根本不存在什么战术优势,明军炮骑配合的打法倭军野战起来就是打不过,倭军防守有余只是因为明军数量根本不够多,本身异国作战战斗意愿也不那么强,而且同期明军火炮口径用来攻城威力不足,攻坚能力不强,否则早就赶下海了,明军后期是渣,但日军更渣。
而后金就不同了,其强大的军事战术和极其适应战争的体制是倭军不能比的,建州女真本身也不是骑兵起家的,而是纪律严明的重步兵配合弓箭的战术,很多情况下马只是用来代步的交通工具,后金后期骑兵也往往是满洲北方部落比如叶赫或者蒙古的骑兵更为精锐,八旗军则是结合建州重步弓箭战术、明军火炮战术,又结合了蒙古叶赫等精锐骑兵的混合军队,战斗力之强倭军连尾巴都够不上。

知乎用户 光头最帅 3 发表

看时,147 个回答了。尤其是 “回答问题” 的回答,说得非常详尽了。
我再补充一二。
比崇祯朝更早几十年的日军虽然厉害,但数量毕竟太少(沿海),几十个、几百个倭寇(精锐武士),就算一个顶一百,又能怎样呢?大明派他 10 万兵过去,还不把他们都围歼了?虽然 10 万围剿几十个,说出来又点丢人。在朝鲜就不同了,日军也是多少万,但这多少万,有点水了,估计也不全是 “战国精英”“名将”,很可能有不少种地的凑数了。外加大兵团作战,这个和少许人肉搏拼杀还是不同的 —— 对面几万支箭过来,你什么精英遇到了也顶不住。
明军和八旗军在东北作战(野战),则是另外一种场面。
关外时期的八旗兵,可不是百年后京师的纨绔八旗。
关外八旗兵,可是身强体壮,吃苦耐劳,精于骑射的一批人。
同样是擅长骑马射箭,蒙古人只擅长是在平坦的大草原上进行。
满洲人则在任何地形上都可以,因为民族习俗如此。
东北多是山林,没多少草原、平原的,地形比大草原复杂得多。
渔猎民族,打渔先不提了,这猎,猎的可是野兽。一箭射不死,野兽扑过来,你的命就没了。
所以满洲人的箭特别狠,特别准。速度快,皮糙肉厚的野兽都扛不住,何况破衣烂甲的明军?
所以甚至出现一箭射穿两个明军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八旗军,明军的心态可想而知,看见周围的同伴纷纷中箭倒地,不跑的是傻子。这下你跑我也跑,再多的兵也只有崩溃逃跑、互相践踏一途了。
再加上明军这边,本身就经常吃不饱饭,崇祯这样的昏君还乱杀人乱指挥,就算消息闭塞,当兵的也愚昧,但感觉还感觉不到一些吗?就算明军都是羊,但反正过去后,就被狼率领了,这些羊也变成了羊中之狼了。
2021.6.2 15:57
PS: 有些回复、评论,包括我自己的,不知道怎么就消失了,不是我删除的。我自己的补在这里:
你这样说没错,但比较空泛。在明末,谁又知道已到王朝末期?到了李自成兵临城下的那天,都未必知道是末期。当年明英宗都被抓走了,明军几十万精锐全丧,北京依旧守住了,大明又混了上百年。

**毫无作为?袁崇焕正面顶住努尔哈赤十万大军围攻,也算没有作为。毛文龙杀几个农民冒功,反而是有作为了?非要袁崇焕 “直捣黄龙”,提前四年复辽,才算有作为?**那除非袁崇焕是神,不是人。
2021.6.2 18:02

知乎用户 吉利吉利 发表

明军野战能力很不怎么样。
壬辰战争唯一的野战,也就是碧蹄馆战役,实则是王京攻击战的前哨战。证据很简单,平壤被明军一把火烧光之后,大军集结在坡州,离汉城 40 公里远,李如松那 3000 骑兵,是头波侦查部队,宣大的跳荡骑还有南军在后面陆续跟进。
不要觉得这个人数很多,汉尼拔进山南高卢遇到罗马骑兵侦查队,双方加一起有 7000 人。
除了这 3000 骑兵,还有大约百来号的朝鲜弓手同步进了战场。
李如松抵达的时候,查大受已经建立了一个阵地,日军当时受到神机箭和朝鲜军队的猛烈射击,根本没法靠近,说明明军带的家伙不少,我的看法是,既然遇到那么多日军步兵,骑兵为主的明军都没撤,说明明军这 3000 人根本就是来开劈前哨阵地的,简单点说就是为后续主力部队占场子的。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的,辽东军队只带短刀和神机箭,没盔甲,轻骑兵部队靠火力压制撑场子,弹药打完就完蛋。
为什么不让重甲的宣大跳荡骑或者南方步兵打头镇?我觉得原因有 3,1 是情报错了,朝鲜人为了自己的目的把汉城驻军的实力大大弱化了,而明军自己的情报系统过于呵呵,这也是为毛二次战役后连锦衣卫都过来搞情报了;2 是南北军的矛盾,平壤战役基本就是南军打的,北方军队跟着军纪比较严格的南军进城干的唯一工作就是割脑袋,南军为此闹的不可开交,称北军除了抢功屁的本事没有,以至于李如松在本次战役不得不派北军打头阵;3 是当时道路情况很差,李如松在往查大受那里赶的时候自己都落马摔伤了脸,他也没想到后续增援来的那么慢。
战斗的结果是李如松死了 200 多家丁,明军总体伤亡多少我们就不脑补了,回坡州后明军内部禁止谈及伤亡,朝鲜人很隐晦的说明军死了有几千人,而南军更是公开和李将军叫板,除了鄙视北军不会打仗,就是开口要平壤战役的赏赐。李如松啥都没说,当下就把 5000 两发给了南军。
王京战役呢?自然是告吹了,撤退时宣大军队和南军都赶到了战场,李如松也没恋战,查大受在卢鸿寺夺下的前哨阵地也不要了。日本那边记载是因为明军出现了崩溃,根本没法收拾,除了撤退没别的选择。
我不觉得明军在朝鲜壬辰战争中有什么亮点,即便是平壤战役,若不是明军纵火烧城,压根就打不进去。当时平壤城都是草顶泥房,相当好烧,至于还在城里的平民,没记载,估计也成灰了。
所以我不太理解题主说的碧蹄馆战役日军输给明军是怎么回事,应该说是日军击溃了进攻的明军,但苦于没有骑兵没有扩大战果而已。

知乎用户 道士纯阳 发表

1. 别吹八旗军如何如何强,江阴人民严重不服

2. 明朝死于封建制度的缺陷。换一句话说,类似人死于寿终正寝。就和霍元甲打大力士。等霍元甲弥留的时候,他的战斗力也是风吹就倒的状态。

3. 举例:明朝俘虏投靠满清的前明兵问,为什么你们要投靠满清。这些前明兵回答:满清给军饷,还发媳妇,猪牛羊等。之前在明军里面严重克扣军饷。

然后问题来了,军饷呢?明朝官员东林党 + 资本大佬商人,搞官商勾结,各种不纳税。再加上封建藩王体系。明末国家税收相比明初,就好比是肺功能 25% 比 85%,身体的基本功能大部分都丧失了。撇开满清不提,单单李自成都打下北京。而李自成也是没工资发下岗的明朝体制内基层人员

你说,明朝的军队如何能有战斗力?

知乎用户 徐熙载​ 发表

随便吐个槽。
首先,日本的骑兵据我了解一直不是很强,朝鲜那次中日掐架骑兵不占便宜。
再者,秀吉桑统一后长途跋涉去和明国比划,在开战前已经处于劣势,且当时各个大名你懂的,不协调不统一感觉像是大名们带着各种足轻去打群架。
再次,有人要问不是还有一种奇葩兵种叫黄母衣众(秀吉自己搞得)么,对呀,那就像御前侍卫,少且装门面是主要功能,当然不可否认从黑母衣众到黄母衣众实力不俗,但绝对不可能像满蒙那样将骑兵普及,看那天国上也就看看不说话的武田家赤备,不难发现日本骑兵向来规模不大。
最后,说骑兵那么多,真的是为了突出后金成功的原因,他们势如破竹,就像一把利剑撕破明国那一道道防线,就像当年蒙古那样。
另外,当时明国内忧外患那,早已是破船一艘。还有就是,过了隆庆万历两代,明国早不是当年的明国。
以上,就当随便说说,嘿嘿,不吐不快嘛。

加个备注:
题主所说日军当时训练装备都很优良,这点确实不可否认,当时的大环境是全日本刚刚经历过近百年不间断 360 度无死角的战国洗礼,可以说绝对比明国训练有素。
朝鲜那一次,明国损失也不小。
但,明军有什么?弗郎机炮,虎蹲炮和精锐辽东铁骑,这些日军可真没有,也就促成了后来的平壤大捷。
我觉得是胜在了科技,以及高效率的后勤补给,还有略胜一筹的国力。
其实当时的明国真的很险,我读这段历史也捏了一把汗,朝局不稳,皇帝不理政务,朝鲜那边也好不了哪儿去,200 年刀兵入库、马放南山是闹哪样!
补充的最后,说下后金的事,我觉得赢在了心理战上,袁崇焕的死无疑加剧了明国的分崩离析,将领们的人心惶惶,忠诚度降低(好好说话这不是游戏啊摔!)明国是从里面开始烂的,至于袁怎么死的,只能说满洲人智商不错嘛,由此看来竹中重治智力点是不是给多了呀光荣……… 诶,怎么不说话……(短路中)
历史本就有趣,说的也就随便些,别介意~
以上,(虽然知道没人看的,也不会有赞的〒_〒呜呜)

知乎用户 未完成的音色 发表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专门比较过明军和满军,也涉及了元军和满军、日军和明军的比较,下面我贴一下原文,但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哟~

日本学者认为与日军较量的明军 “实力并不强大”,是因为久经沙场丰富了战斗经验才能与满兵抗衡,仿佛这就是作者认为在日军面前不堪一击水平的明军成长为能与清军过几招的实力的原因,但是再看后文的话,就明白了原来这是作者在揶揄明军哈哈哈,让人读完后文联系前文不禁莞尔一笑,大感情趣,深深佩服日本人的幽默,原来呀,和清军打野战,明军照样是在日军面前那样的狼狈样,而坚守城池闭门不出以后可以走几个回合,换言之,明军在日军面前和在满军面前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10 几年过去一点长进也没有,都是不堪一击状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明军根本不能打,整个问题的前提不成立。
日军在野战上从来没有输给过明军,日军最后也不是被明军推下海赶走的,日军的撤退就是因为丰臣秀吉死了。这是个基本事实。

当然这场仗的荒谬之处在于,明军打不赢日军,日军也无力推进,正如 jojo 所言:战略上先天不足造成了这个僵持的局面。

纵观整个壬辰倭乱,明军几乎没有像样的胜利,杨镐指挥的几次大战役更是可耻地溃败。这样的人指挥萨尔浒之战,败成什么样都不足为奇。

知乎用户 孙利军 发表

是李自成攻入北京,但是明亡于鞑清对明军的系列歼灭战,主力尽丧。

李如梅对朝鲜国王说过下面一番话:

“(努尔哈赤)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西北虽有鞑子(蒙古人),皆不如此贼!”————– 朝鲜《李朝实录》

知乎用户 秦始皇 发表

为什么女真人口这么少,了解下原因,你就知道这个八旗军是什么成色了,七成汉人。要么包衣改名充入,要么取亲入伍。其创建者奴尔哈赤,大明二品龙虎将军,建州卫指挥使。这纯体制内造反概念都不一样。

知乎用户 我在一勺池边 发表

不堪一击?从山海关到兴城到锦州的防线,后金上万精锐,还搭上一个大汗的性命,手挖脚踹,几十年都没攻进来,唯一几次还是攻进来还是绕道古北口喜峰口。明亡亡于内乱,没有内乱,后金再有一百年也攻不进山海关

知乎用户 大清贰臣洪承踌 发表

转一篇
明末军队胜败得失之战术详解
军队编制  “有资料称,当时欧洲和日本,火器是对付骑兵最有效的办法。枪炮一响,战马受惊,骑兵阵列最容易发生混乱。不知明军是怎么打的。”  “最先是抚顺之战,明清的第一次大规模野战爆发,对阵双方为广宁总兵张承荫的万余援军对努尔哈赤的两万清军,时明军分三处据险、掘壕、列火器安营。张承荫企图以 3 营分进的方式与后金决战。二十一日,双方激战于抚顺关东边外。后金兵冒死陷阵,战不多时即将明军三大营层层围困。明军不能敌,右营游击刘遇节率先逃走,各营相继溃乱。后金兵随后追杀,明军死伤无数。总兵张承荫及副将、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等官共 50 余人阵亡。后金军追杀 40 余里,歼明朝援军十之八九,获战马 9000 余匹、盔甲 7000 余副,其它器械无算。这场仗似乎就是一场魔咒,以后的明军野战,几乎统统是按照了这场战斗的模式一场场地输掉。  接着就是众所周知的萨尔浒大战,首先就是被世人诟病的分兵四路,分进合击。对照上面的抚顺之战,有没有看出什么相同点?不错,明军又开始模式化的分兵,搞什么分进合击,总帅杨镐犯这个毛病,手下将领接着犯,如同传染病一般。首先是抚顺路主将杜松,他到达萨尔浒之后,立马分兵为二,自己亲自率领一部进邸吉林崖,攻打界凡城。而另一部则在萨尔浒山下据险、掘壕、列火器安营。然后是开原路主将马林,听到杜松被全歼之后,立刻将军队一分为三,也是分三处据险、掘壕、列火器安营,真是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军队分散,给对方各个击破的机会。最后明军四路大军落得个三路被全歼,明军文武将吏死亡三百一十余人,兵丁死亡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丧失马、骡共二万八千七百六十余匹的结果。    再然后就是被明人评价为凛凛有生气的浑河之战,这场野战其实是包含在辽沈大战的大框架之内进行的,总兵童仲揆, 陈策, 副总兵四川石柱都司秦邦屏,游击周敦吉等知道清军逼近沈阳,于是率万余人援救沈阳,可是走到半路沈阳就失陷了,明军将领都很有气概,皆愤曰:“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于是还是要将沈阳夺回来。有此气概当然是好事,可是之后明军又像中邪一般开始玩分兵扎营的套路,明史载 “敦吉固请与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营桥北” 这个固字真是让人玩味再三,这说明秦邦屏的本意并不愿意分兵,结果还是被赶鸭子上架。要不是此人最后战死,恶魔还真怀疑他是清军的奸细!最后的结果不说自知,除了之前败走的副将硃万良、姜弼之外,明军再一次全军覆没。”  (以上 904 字 zt 恶魔之读书者文章《明清火器的迷思》)  在天涯社区秦大路先生的《关外辽东第一局――明金萨尔浒大战解析》一文中,我和秦先生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我在那里的 ID 是 “安西都护”)。“我认为此战关键在于明军的冷兵器步兵缺乏训练,诚然火器是当时欧洲战场制胜的关键,但是冷兵器步兵顶不住的话,火器的优势是无法发挥的。公元 16 世纪,由于火枪处于当时兵器和战术中的从属辅助地位,因此它的杀伤力受到了限制。在整个 16 世纪里,尽管作战中火枪对长矛的使用比例在缓慢增长着,同时火枪的性能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多数战斗是通过白刃战决定胜负的。当时杀伤力最大的兵器不是新流行的火枪,而是老式的长矛、长枪和剑在欧洲,大胆查理的兵种比瑞士人齐全,武器更先进,但是却兵败身亡也缘于此。1477 年的马拉之战,瑞士人的火器绝对没有大胆查理的多。瑞士军首先让长矛兵发起冲锋,击破敌人的横队,然后位于纵阵两翼的戟兵就跟着冲进敌阵…..”  秦兄对我的回答是:“天哪,1477 年?萨尔浒之战是 1619 年。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是 1618 年开始。你拿十五世纪的火器说事,殊不知萨尔浒之战与三十年战争都是十七世纪的事件。快两个世纪的发展,火器越来越成熟。最终,到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列强靠火器横扫全球,世界文明到此阶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殊不知,萨尔浒之战与三十年战争两者有很多不可比性,我举个 1477 年的例子应该不算很荒谬吧。我在这里试着找出几条原因,欢迎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自从人类历史开始有文字记载以来,军事战术、军队的编制和军事学说,不仅受武器不断更新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如何用兵、如何使用武器的新的思想和概念的影响。合理而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的武器的思想,大大地促进着军事的发展。  16 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军队采用了一种较重的轻武器——最大射程为 300 码的滑膛枪,能在 200 码处射穿护胸甲(而其他武器在 80 码以外就几乎不能造成任何伤害,据《剑桥战争史》)目的是想努力加强它的步兵战斗力。虽然这种火绳式滑膛枪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枪械,但实际操作却相当复杂,光是装填弹药就有大约 90 个不同的步骤。这种滑膛枪必须支在木叉架上进行射击,装弹和射击比火绳枪花的时间更长,这样,原来已经相当复杂的操作和装弹训练就变得更加繁琐了。由于枪体要用木叉架支撑,因此操练的安排更为复杂,造成发射速率很低。滑膛枪在发射以后,士兵光是移动木叉架就要做大约 15 个动作,然后才能开始换装弹药。换装弹药究竟需要多少次动作取决于计算动作的方法。譬如,把子弹从弹盒里取出来可以算作 1 个动作,也可以说是 4 个动作:打开弹盒,取出子弹,放到嘴里,关上弹盒。为了确保训练和操练时特别是紧张的战斗中动作的正规化,每个简单动作都要分开练习并十分重视。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 · 阿道夫改进滑膛枪并减轻了它的重量、提高了它的发射速率之前 (参见第 16 章),它最多每三分钟可以射两发子弹。但是,由于滑膛枪在射程、精确度和冲击力方面大大优于火绳枪,因此人们并不在乎它发射速率较低的缺陷。到了 16 世纪末,滑膛枪基本上代替了火绳枪,成了欧洲步兵使用的基本兵器(据《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械上的戏剧性突变伴随着战术上的同样的戏剧性突变,可能将有 50 列的长矛方队变为 10 列滑膛枪横队。(据《剑桥战争史》)请注意,这里滑膛枪是前提。明军当时的火器多为鸟铳、佛狼机,未见有大规模装备滑膛枪的记载。明正德七年(1512),明军平定南海,缴获三艘海盗舰船,得到了“佛郎机” 火器。“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 “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跃了一大步。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枪(炮),需三人同时操作一门。九年后,嘉靖元年(1521),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又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欧洲火绳枪称“西洋番铳”。“鸟铳” 为中国仿制日本的火绳枪,《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 “鸟嘴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枪,射程大约 100 米,作战时,首先在较远的距离上(300 步)使用车载佛狼机。待敌骑接近到 100 步时,鸟铳手实施齐射。  据戚继光《练兵实纪》记载,车营共编 3109 人,其中鸟铳兵 512 人,佛狼机手 768 人,两者合计占总人数 41%,既有远距离火器和近距离火器,这个比例是较为合理的。但是步兵营共编官兵 2699 人,其中鸟铳手 1080 人,杀手 1080 人。鸟铳手占总人数的 40%,加上火药箭手后,使用火器的士兵约占 50%。这个比例就有一定问题,首先,缺乏对 100 米外敌军的有效杀伤手段,而骑兵在 100 米距离上的冲锋就是几秒钟的事;其次,冷兵器比例过少且兵器五花八门,有相当一部分兵力使用长把刀、镋钯、马叉、铲等,能有多少兵力可以编成长矛兵方阵是颇可怀疑的。依托城塞防守,这个编制是合适的,但是如果在野外、在林莽泥涂等复杂地形,布设车载佛狼机需要时间,复杂的战场又不可能允许你从容布置。好战术如果不能和实际情况相适应,也就成了坏战术。而在欧洲的情况,1571 年西班牙的尼德兰军团举行了一次检阅,总人数为 7509 人,包括 450 名军官,596 名滑膛枪手,1505 名火绳枪手,其余的使用长矛——一个大约 2 条枪对 5 支矛的比例(杰弗里 · 帕克《剑桥战争史》)。实践证明,长矛是对抗骑兵的有效手段。“在 1386 年的曾帕赫战斗中,瑞士军几乎全部使用戟。虽然他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损失十分惨重。从此,他们便把戟跟长矛(它延长了士兵的杀伤作用距离) 结合起来使用。瑞士军首先让长矛兵发起冲锋,骚扰敌人的横队或方队,然后位于纵阵两翼的戟兵就跟着冲进敌阵。在曾帕赫战役之前,瑞士的武器库里也还包括不少别的兵器。比如用双手执的剑,晨星棍 (头上装有尖铁的棍棒兵器),卢塞恩锤(戟的一种,头上不是斧刀而是弯曲的尖叉),当然还有十字弓等。这些兵器因威廉 · 特尔而曾经变得相当出名。但到了 1500 年,在由长矛兵和戟兵组成的瑞士军队中,除了十字弓外所有这些兵器都销声匿迹或变得无足轻重了。瑞士军以 300 人左右规模的连为基本作战单位,其中约有 250 名长矛兵,排成 16 乘 16 的方队,其余为戟兵或十字弓士兵。”(据《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如果明军这 50% 里有 25% 装备滑膛枪,或者,即使装备神臂弓、克敌弓一类的强弩的话,问题就简单多了,结果也会大不相同。哼,我先想象一下女真骑兵尸横遍野的场面。  我看到有些网友提出“西方赞誉为北欧雪狮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那支横扫欧洲的军队,也没有达到这样的规模。只有三分之一的军队装备火器,其余还是用长矛等冷兵器,而萨尔浒之战时,明军半数以上部队都装备为火器”,以此证明明军的火器世界第一,言语间似乎对长矛很蔑视。首先,瑞典军队的基本战术步兵单位是中队,由 408 人组成,其中长矛兵 216 人,滑膛枪士兵 192 人。长矛兵排成 6 列,居于编队的中心,所谓“三分之一” 不知从何说起;其次,长矛在 2000 多年的战争里决定了无数次战斗的胜负,直到今日化为枪管上散发熠熠寒光的刺刀,我们至少要给它以应有的尊重。“除了革新军事体制外,古斯塔夫在武器装备方面也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当时大多数国家的步兵已经不再使用盔甲,但古斯塔夫却仍让长矛兵穿上胸铠和胫甲。为了防止敌人的骑兵用剑劈断瑞典士兵手中的长矛,他在长矛的上段包上了铁。为了不使长矛太重,以致无法挥刺,他把长矛的长度从 16 英尺缩短为 11 英尺。他用火绳滑膛枪取代了普通火绳枪,并把火绳滑膛枪的重量减少到比别国的更轻。”(据《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实在不应该小看长矛。再者,这种观点是似是而非的,打仗不是比谁的火枪多,而是看你的武器能否发挥作用,能否产生战斗力。古斯塔夫决不是因为装备不起火枪才使用长矛。在齐射后换装弹药时,士兵就丧失了战斗能力,因此这时长矛兵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保护滑膛枪士兵的最好办法是长矛兵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样长矛兵就不仅仅用来保护滑膛枪士兵,它的作用范围变得更广了。它可以用来给敌人以决定性的打击,而滑膛枪齐射只是作为长矛突击的前奏,就象骑兵冲锋时的情况一样。正当长矛兵在别国军队中迅速淘汰的时候,古斯塔夫把它跟射弹兵器的火力结合起来,从而重新使长矛成为一种进攻性兵器。在那个时代,如果一支军队 100% 装备火绳枪,它只能是任人宰割的对象。  将领不仅需要关注士兵手中的武器,也需要关注士兵的心理。诚然,火器的出现带来一些战术上的利益,但也给指挥官控制部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胡林翼所说:“标式以选精锐,不可专用火器也。宜长短相间,长兵者枪炮弓箭是也;短兵者,刀矛镋棍是也。叔世人心怯儒,偏重火器,谓可杀贼于百步之外;无跳荡搏击之危,非特贼刃难加我身,并贼血亦不得污我衣,且隐计于百步内外开炮,若见势头不好,弃枪炮逃去,贼追不及,何便如之!兵因火器强,亦因火器弱。诚然!诚然!昔冉子用矛入齐师,孔子称其义,为其奋勇直前、舍生以合事宜也。乌枝鸣用剑败华氏,谓用少莫如齐致死,齐致死莫如去备。此二事乃兵家不传之秘,后世得其秘者,岳忠武之背嵬军五百人、本朝岳威信之马兵三十六人、杨昭武长枪手百人,皆是也。”当然,于 19 世纪他所说的这番话在世界范围来看已经落伍,但对于 16、17 世纪早期的军队是适用的,我认为当时的清军还停留在那个时代。  综上所述,明军的可悲之处在于既过高估计了早期火绳枪的威力,又未来得及将滑膛枪等较高级火器投入战场。  兵器杀伤力的理论指数 (TLI)(摘自《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兵器名称 TLI   白刃战兵器(剑、长矛等) 23   标枪 19  普通弓 21   长弓 36   十字弓 33   火绳枪 10   17 世纪的滑膛枪 19   18 世纪的燧发枪 43   如果明军仅仅是一二人如此,那还可以解释是将领无能,不懂战术,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几乎明军将领个个在面对敌军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搞列阵扎营,等待敌军进攻的套路,这么一来问题就大了,到底根源在哪里?我们知道,由于宋朝强干弱枝,武人的实力被大大地削弱了,明朝虽然以宋代为鉴,打死不肯谈判,可是宋朝的重文轻武之风却学了个十足十,尤其爱搞什么文臣行武事,似乎读通了之乎者也的八股文就能无往不利,圣人的一句话顶一万个兵一般,于是历届辽东经略(也就是辽东的最高军政长官),从杨镐到王之臣,居然都是读八股文的进士出身,没有一个是职业武将!他们中间干的最出色的袁崇焕,也不过是勉强维持,没有丧师失地。至于想靠他们反攻,那更是镜中月水中花,几乎没有实现的那一天了。而辽东的局面,也在这些行武事的文臣手里一天天地被败坏下去。这些还只是大方面,战术方面的败笔是受谁的影响呢?这里我不得不举出明朝的两员名将,戚继光和俞大遒,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正是此二人一手建立的明朝车战战术最终使得明军在战术层面上不敌清军。大家看恶魔的浅谈明朝的火器, 海战与车战一文就知道,戚俞两位将军的车战战术最终极的目标是将战车变成有足之城、不袜之马、移动的火炮,集城他的防韧性、战车装载机动性和火炮的杀伤性于一体,使之能攻、能守、能移动。可惜目标是远大的,希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明军所期望战车能达到的目标直到坦克的出现才完全实现,在这之前,明军的战车既没有机动性也没有冲击力,而且还对地形要求颇高,每每遇敌,不是猝不及防,来不及布置好那费时费力的车阵就被打垮,就是只能呆板地结车等待敌人进攻,一旦敌军打开一个口子,那么即便是优势兵力照样会全营崩溃,并且车是排在第一线拒马的,但是车上面载得却是明军的各种类型的火炮,于是明军的火炮就变成了在第一线拒敌,将火炮放在最危险的地方,如此明军火炮的下场可想而知。明军当时火器通常是一齐发射,线式战术在明军中似乎没有市场,清军很容易就能够用特制防御火器的楯车吸引明军第一波的火器齐射,然后用重骑兵快速冲锋一举摧垮来不及装弹药的明军。即便侥幸击退敌军,根本无法做到聚而歼之,敌军很快就可以卷土重来,大凌河之战便是最好的例子,以优势兵力将清军击退,但是清军立刻重组兵力,再次发起攻击,终于突破一部,全线崩溃。其实在明朝,曾经有过非常强悍的骑兵队,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靠的就是强悍的骑兵,可惜可以和关外诸族一争雄长的骑兵在车战战术之下,渐渐地消磨掉了他们的锐气,最终不堪一战。明代历届辽东经略,也只有袁崇焕认识到了骑兵的作用,最后组建了关宁铁骑,试图与清军野外决战,可惜这样的优秀骑兵最终只是在北京城广渠门外惊鸿一现,最后随着袁崇焕的被杀,有的在愚蠢的指挥下全军覆没,有的随着吴三桂归顺了清朝,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以上 1155 字同 zt 自《迷思》一文)  恶魔网友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明军使用车营的实战效果不佳,但却无法解释历史上使用车营成功的例子。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武器本身,而在于使用武器的方式。  “战术的成功往往来自与当代武器相一致的共同气质,而传统的产生是为了重复已经证明在过去是成功的东西。”——帕特里克 · 奥利沙文[美国]  “车战,三代用之,秦汉而下,寝以骑兵为便,故车制湮灭,世莫得详。至汉卫青击胡,以武刚车自环为营,纵骑兵出击,单于于是遁走。李陵深入胡地,猝与虏遇,众寡不敌,陵以大军为营,引士于外,千弩俱发,虏乃解去。晋马隆讨树机能,贼乘险设伏,遏绝隆前后,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以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遂平羌众。唐马燧亦造战车,蒙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则载兵甲,止则为营阵,或塞险以遏奔冲。  用车之道,阴湿则停,阳燥则起;贵高贱下,驰其要害,逐其粮草;若进若止,必从其道。敌人若起,必遂其迹。其士须选少壮乔健,走追奔马,及驰而乘之,则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车旗,力可引其八石,能射前后左右便习者,名武车之士,眷之不可以不厚也。然用车之道,死地有十,胜势有八,不可不审察也。  可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前易后险者,车之用地;陷之险阻,出而无以返者,车之绝地;圯下渐泽,黑土粘埴者,车之劳地;左险右易,上陵仰阪者,车之逆地;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深堑者,车之坏地;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溃地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车之陷地。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见避。凡以车陷敌者,敌之前后,行阵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坐或起,即陷之;阵坚不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势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莫之御也。至若胡骑剽轻,以安车制之,适当其理;河朔坦平,以车骑行之,正得其便。前贤著说,皆可推用。故谓以车御侮,以骑逐利,行有所恃,止有所息,居则不可犯,动则不可失机,此用车之利。”——《武经总要》“15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约翰 · 齐斯卡手下严阵以待的胡斯拥护者曾将一批各种各样的原始炮放在由马车围成的营垒中,在作战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并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历史上很少有哪种新式兵器可以与它相媲美。胡斯拥护者的士兵将二轮或四轮马车排成纵队前进。大部分马车有金属装甲,车子的两边开着炮眼。在有装甲的或敞篷的四轮马车上,装了许多小型射石炮,军队里大多是徒步作战的士兵,有的配有手枪,而大部分手执长矛。此外,还有少量披着轻型盔甲的骑兵,负责进行侦察和反击敌人。齐斯卡总是想法避免在野外发起进攻战。他的战略是尽量深入敌区,选择一个有利的防御阵地,建立起由马车构成的营垒。这种马车营垒可以用来发起进攻,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炮的牵引马车常常围成一个临时防御营地,用链子将马车连接起来,并在防御营地前面挖一条防护沟。射石炮设置在车与车之间的地方,或者放在四轮敞篷马车的上面,但更可能架在泥土筑的工事上或坚固的木制炮架上。火枪手和十字弓手在车与车之间或者通过装甲马车的枪眼进行射击。还有一些长矛兵负责保护射石炮,防止敌人步兵砍断连接马车的链子。不过敌人往往早被炮火压住,因此长矛兵很少有用武之地。一旦敌人的进攻被击退,齐斯卡部队的长矛兵和骑兵就发起反攻,以最后解决战斗。”——《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明军之败,并非败于车营本身,而是败在兵无节制、有正无奇。前一点,明末的各次战役中均有出现。例如汝州之役,孙传庭新练的火车兵从没打过仗,早已不知所措,“脱挽輅而奔,车倾塞道”,顿时阵脚大乱,互相拥挤,乱成一团。  第二点正如这张阵图所反映的,四面平分兵力,将骑兵这个本应最具机动力的兵种置于方阵中心,使其完全丧失了机动性和锐气,一点被突破则全线崩溃。    应该怎样部署呢?我提出一种改进意见:打破原先每营二部,每部四司,每司四局,每局二联,每联二车的编制,以 12—18 辆车组成的小方阵为一个战斗群,配置炮、铳,实际将其作为一种野战工事,呈棋盘格阵形,使进攻每一点的敌军都受到三面火力杀伤,长矛兵负责消灭渗入间隙的敌军,在铳手齐射后发起突击,骑兵配置于侧翼,制止敌人的迂回,对敌军发起最后的冲锋和追击,另外还可保留一些散兵以备近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型车营   ■ :长矛兵方阵   ▲ :骑兵  这种想法不是无中生有的,古罗马军团曾以灵活的棋盘格阵形称雄欧洲数百年。16 世纪和 17 世纪初期的欧洲将领们也擅长于长矛兵方阵,比如 1620 年布拉格白山战役的双方,只有此后瑞典军凭借其滑膛枪装弹速度,排成更长更细的阵形。  另外,这有解决前面所说的“若见势头不好,弃枪炮逃去” 的问题,因为逃兵面对的不再是坦途,而是己方密不透风的矛刺组成的一面墙,将受到千戳万刺的最后行刑。如此则合《李卫公兵法》“古之善为将者,必能十卒而杀其三,次者十杀其一。三者,威振于敌国;一者,令行于三军。是知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之遗义。  长矛兵方阵对于我国来说也不是新鲜玩意,段炯(匕火页)、朱超石、岳飞、杨沂中等都使用过,只要认真操练,是可以收到功效的。有识之士也察觉到了这一点:  近人有为西国练兵说者,曰:其用骑兵也,进则居前,退则殿后,未陈为冲突之需,既战为夹击之用,其法始成一队,继分两翼。其用步兵也,炮队在前,枪队在后,刀附于枪,不设别队,初战尚远,先以炮,渐近以枪,再近则手枪,逼近则刀刺。其演法一日两次,七日一息,专习步骤间,演手法不加火药,加火药岁止数次。若新募之勇,先令排班齐立,教以前后左右旋转方向,无有先后,然后教以步伐,脚必相同,步必有准,步法熟乃教以陈法。一行变两,两行变四,反本还原,复合为一。其最佳者为方陈,外密如墙,内施火枪,利于平原旷野,以拒马队,骑兵遇之辄失利。此其说之大凡也。嗟乎!古法八陈之废于唐宋也,人人皆以为不可行也,然西人固已行之矣。且行之得效,而谈时务者,目为西法,不复深究其由来,然亦幸陈图多伪,托西人得其粗,而不尽得其精,故仓猝遇大陈,马队之包抄而不易退出也;能野战制胜,而攻城专恃火器,不克捷登猛进也;其驻队纵能坚忍,而以树林隐翳之炮队击而摧之,有余也,且贪用大众,散住民房以扰民,及其陈而后战,但能恃众淩少,不能出偏师以用奇也。然得古法之一二,即可以练兵蓄锐,则又因以知实用之胜于空谈万万也。故端居发愤,而述为此篇。——韬庐子

知乎用户 远古善良自由党 发表

明军跟日本打,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抗日援朝战争中,就暴露了明军动员无力(整个战争中兵力上都少于一个小国日本),野战糟糕的现实 (入朝之后的大战,败多胜少)

这些弊病在跟八旗作战中,更加明显的暴露了出来。

至于为什么对日战争表现要好。

先要提到我曾经提到过的古代战斗力排序

初期专制帝国(亚历山大马其顿、早期罗马帝国、秦帝国)

一般共和和民主体制(古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

贵族制国家(春秋时期的各国、欧洲和日本中世纪封建国)

后期帝国(罗马帝国后期、秦汉帝国后期)

日本当时就是封建社会,这种社会里存在少数精锐的贵族武士。这些人是战力核心。但除此之外,多数征召的足轻一类的农民兵战斗力就比较有限了。

所以日本看上去在朝鲜有十万之众,但真正能打的恐怕也就是不多的几万人。

再一个阻碍封建社会战斗力发挥的原因是封建社会诸侯众多,人一多各有私利,就难以指挥。这在征朝战争中表现的很明显,很多时候明明日军仗打赢了,却急不可耐的后退。就是因为内部混乱。

而后金,是一种所谓的酋邦社会。其中央集权程度大大的高于日本人。

当地本身经济自然环境恶劣,整个社会高度好战。

而且在长期和周边文明社会的接触中学习到了他们的军事技术。

整个满洲可能在早期能动员的能战兵力就超过了日军在朝鲜的兵力。

即使满洲兵的战斗力不如日军,满清真正的战斗精兵数量(萨尔浒之战时大概是六万左右)应该是超过日军的。再考虑到中央集权制的加成。八旗军打的明军节节败退也就毫不奇怪了。

知乎用户 你们怎敢 发表

朝廷官员互相倾轧,军官吃空饷喝兵血,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打得过就有鬼了。

知乎用户 铁甲洪流 发表

亲,推荐亲两本小说吧,一本龙战三千里,一本明末边军一小兵,前面这本写的就是万历朝鲜战争,后面这本只需要看前半段,后期主角开挂不用看,只看前面,考据挺足的,当然,咱也不是拿小说当历史,但是我也不会把围困锦州的清军全当成满人,萨尔浒之战败了之后,特别是戚家军被围攻以致全军覆没之后,明军畏战情绪就差拿到面上说来了,关外战线逐步后退,大伙都说明是强亡,我只问一句,卢象升战死在哪里?巨鹿!麻烦大伙趴在地图上看看巨鹿在哪?亲们谁见过强国被人打到中央腹地的?另外,吹明军战力强的,谁能给我解释一下戚继光为什么在东南各省都有卫所军户的情况下还要重练一支戚家军?因为明朝的军户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卫所兵不堪一击!如果没有小冰河期,明朝内部不会崩溃的那么快,还可以依仗国力一次次将清军赶回去,但是叛军一次来的比一次凶猛,北方各省已经糜烂,文官不思治国,武官要么被文官坑了,要么拥兵自重,至于为什么会有后金乃至于满清,得问问万历朝鲜战争明军统帅之一李如松他爹李成梁啊。明对于后金乃至于满清的战争,也有不少亮点,千古大汉奸吴三桂当年也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将军,可惜,对后金的决定性战役全特么输了,萨尔浒要是赢了,也就没什么满清了,大凌河要是赢了,满清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割据政权,如果没有小冰河期,而官府控制得当的话,也不会有难民潮,如果明朝党争没那么厉害,那些能争善战的将领也不会一次又一次被李自成的难民海淹死,崇祯也不至于把自己挂在煤山上,吴三桂也不至于让开山海关,和李自成在一片石开片,如果南明的几位王爷封疆大吏们能拧成一股绳,至少也能划江而治,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知乎用户 古韵香沉 发表

八旗有骑兵,日本没骑兵。野战八旗虐明军,明军虐日军。

当时虽然有火器,但是很不幸,还没到热兵器虐冷兵器的时代。

如果明朝老老实实防守,其实满清也没啥好办法,只能一直耗。只要熬过满清巅峰这一代人,危机也就过去了。但是崇祯好面子,明明打不过,还偏要把战线推到满清眼皮底下,结果松锦大战被满清一锅端。

知乎用户 萨萨里安 发表

问题是,日军和明军不是一个级别的。毕竟,兵力优势,战争主动权还被人数劣势的明军攥住了,明显不是一个层面的对手,但是八旗军就不一样了,人家八旗军再怎么说也是明军体制内的。本质就是另一伙明军造反而已,而且,八旗军在没有绝对的人数优势下是不敢轻易和明军硬碰硬的。在人数相当的战斗力,八旗军对明军其实也讨不到什么便宜。毕竟,大部分时候明军都是以少打多,这是常识性的基本问题。

知乎用户 常甜金 发表

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或者次一级的足轻感觉其实搏杀水平是挺高了。而且大规模装备铁炮,可以齐射。可是日本名族本身的身体素质因为是岛国的原因是不好的。而且因为要渡海,所以马匹带来朝鲜的并不多。基本就是先天有些不足但经验丰富的步兵,但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日军喜欢杀人放火三光,那个年代就开始这样了。这是很大的不足。而那个年代的真满族,至少大部分是高机动力的骑兵,箭头用的是重箭,身体素质更不用说,渔猎民族,身体素质甚至在游牧民族之上。而且政治方面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这些都是不同点。包括后期的火器部队就是纯汉族。而且汉族本身农民阶级造反,士族和地主阶级只能找寻与其能对抗的武力,即使是非本民族的。不如这么说吧,李闯王如果统治中国,在那个生产力那么落后的年代,他那样的流寇行为,动不动只管烧杀然后裹挟,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是不配主宰中国当统治者的。然而明王朝也腐朽的没有希望了。大清的崛起是顺应时势的。至少是当时来说最有资本统治中国的势力了。动不动扯民族大旗的蝗汉有没有想过你们那个李闯要是转正了,中国那才是真的国将不国,信不信军阀割据,南北自治都是有可能出现的。你们那个东林党阉党两党交替兴风有如弯弯的大明如果不亡。土地兼并,贫富差距会空前巨大。百姓拿什么生存。更别谈什么一统欧亚,远征美洲的幻想了。反而大清的主导还扩张了蒙古,东北,西藏这三个本身不属于传统汉族版图的地域。然而大清亡了以后,汉族立马丢了蒙古,新疆,西藏经常不稳,反而东北满族的老地区最和谐最服从管理。而且到现在蒙古还是独立的国家。满族其实做了很多贡献的。还有这个题目怎么这么怪,什么叫为什么不堪一击,因为我们真满洲确实强啊。不然大明再怎么乱也轮不到我们入主中原啊。要入主也是你们李闯这样根正苗红的蝗汉啊。题主是不是暗示是别的原因啊。历史还是比较客观一点比较好把。本人祖上满族,镶蓝旗。

知乎用户 纸鼠​ 发表

一、李如松是百年一遇的名将。二、张居正的改革红利还在,大明帝国当时的财政尚有盈余,可以支撑 “万历三大征”。三、朝鲜民兵的抵抗起到了一定的助攻作用,他们的高丽弓是游击战利器。四、明军的火器优势与辽东骑兵优势是日军所不具备的。五、小西行长派系与加藤清正派系一直存在内斗。

总结而言,丰臣秀吉很倒霉,最后便宜了德川家康。没有明军的援朝,就不会有德川幕府。

——————————更新——————————

壬辰倭乱结束于 16 世纪末,丁卯胡乱爆发于 1627 年。近三十年过去后,明军面对八旗军,并没有题主所说的 “不堪一击”。战争的地点还是发生在朝鲜半岛。我引用一段外国传教士的记载:“此次战役(丁卯胡乱)之激烈实为中国所未曾见;这三支军队(朝鲜军东江明军、八旗军)无一获胜,几乎都被击溃…… 没有一方获胜,都没有尝到胜利果实。”

——MARTINO MARTINI《鞑靼战纪》

东江明军威武!

知乎用户 里尼玛​ 发表

这就要牵扯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何而战?

万历朝鲜之战双方、甲午中日战争的中国方,其国家都是封建制的国家。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家天下,这个国家是你皇帝(将军)的,我等百姓作战或为功名,或为钱财,或为情势所迫。当战争不能为将士带来这些的时候士气衰落会非常快,甚至在战斗中畏缩不前。对将领来说,第一位的是保护自己,其次是执行君王的命令,最后才是取得胜利。

甲午战争的日本方,已经基本完成近代化,国民认识到国家是自己的,自己是国家的一部分。任何一次出战,都是为国家争利益,自己也会受益。所以战斗积极性很高。

说得不太好,就是这么个意思。

其实甲午战争的烈度对日本来说并不是要命的。在甲午战争开战前,日本针对战况制定了上中下三种对策。分别是:上等战况,就是史实的战况,不再详述;中等战况,日军在大清本土被击败,但海上取得优势或均势,那么本次战争就只侵占朝鲜,再行发展以图下次;下等战况,海陆均遭失败,那就迅速联系英法调停,退回本土,卧薪尝胆。

烈度强的是日俄战争,战前战中,日本根本没考虑过失败,陆上或者海上的失败都没考虑过。不是日本人狂妄自大,而是根本不用考虑,失败就是亡国。

在对马海峡海战中,就有渔民划船 30 多小时,只为向政府汇报俄海军行踪;有渔船长时间跟踪俄舰队,为政府汇报俄海军行踪。这些在封建王朝都是难以想象的。

知乎用户 玩玩而已 发表

不是士兵不行,是上面钱没给到位,所以顺风 666,逆风比谁逃得快!

知乎用户 Zwx 发表

明军有内鬼,怎么赢?大凌河之战听过没?一个糟老头子张春,带着 2 万明军打 4-5 万后金军,结果干死对方 10 个将领,要不是吴襄临阵脱逃,胜负还未可知。。。你能说明军弱么?此战,关宁汉奸军 15000 躲大凌河不出来,看着救他们的明军全灭,吃完人后拍拍屁股投降了。

知乎用户 李无敌​ 发表

你该不会以为当时的日本人很勇吧?

知乎用户 韦伯 发表

明军自己说过,十倭不及一奴

知乎用户 蒹葭 发表

原因很多,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万历朝鲜战争给你推荐《龙战三千里》里面写得很详细也比较讲究得小说,打日本完全靠得是张居正时期积累得底子,有银子,有军队,有将领。万历朝打了三场大仗,抗日是之一,万历之后,明朝那点国库就差不多没了,再加上内部腐化严重,奸臣当道,党派斗争,明末农民起义,精力耗得差不多了,后金一群蛮族部落,虽说人少但战力很强,明军将领普遍自大或者能力不足,再加上高层决策失误的话就更不必说了。

知乎用户 怀剑听雨 发表

战术错误,用对付游牧蒙古的战术对付铁甲女真。后金有双层甲,长矛和三眼铳都只能挠痒痒,只有刘挺和朝鲜军配了鸟铳可以破甲。

织田信长和武田家的长筱之战。大量火枪集中使用,配合据马桩,简直是骑兵部队的恶梦。萨尔浒之战败得离谱
单层甲是双层甲的区别,而且没有拒马,也不是长管火枪是三眼铳
与萨尔浒相似的是条顿森林之战,那种形势下明军能赢才怪了。
条顿堡森林之战是行军在森林里被伏击,标枪用不了,敌人也太多,1 万罗马对 10 万蛮族,萨尔浒是 8 万明军对 6 万后金军

知乎用户 流离风中叶 发表

只谈军队不谈国家都是耍流氓。万历的明朝跟崇祯的明朝完全没有可比性,前者是江河日下,后一个直接就是日薄西山。军队更是没法比。
再说灭明的还是农民军,何不拿李自成跟关白大人比一比?

知乎用户 杀手很有爱 发表

这年头造谣的真多还碾压,碾压还停战??碾压还要打两次?还越打越烂?碾压还让主力跑了?还不是被打跑,是猴子死了日本自己撤退!什么叫碾压?明白这词语意思吗?打的那么艰难变成碾压,明末就是你们这样的货色太多了,才输得那么惨吧!

知乎用户 万维纸鹤 发表

印象中,明朝是被大顺击败的吧。
后金对明朝,也没取得什么优势吧。
所以,你问的问题,不太成立啊。

知乎用户 OnlyoneRTX2060 发表

领导人水平

同样的军队 殉国后 广大明军投降 剃头成为清军,闯营 西营等前农民军又成了明军 ,结果呢 江浙丢了 湖广丢了 川陕丢了 最后连云南都待不下去 直接弃国了

知乎用户 沧海一笑 发表

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打败中国人,
明朝实亡于内乱。

知乎用户 何妨吟啸且徐行 发表

首先能提出这种问题我敢肯定你没读过明史,也没读过相关专业书籍。明朝的灭亡不是由于战斗力,你知道关宁铁骑有多猛吗?主要因为整个朝代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到了崇祯的时候爆发了。崇祯帝的性格问题在明晚期做出了一系列错误决策,例如在安内还是攘外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加上文官集团的党争,这些问题在外族入侵的背景下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详细的去看孟森或樊树志的《明史讲义》

知乎用户 空寒乏雪 发表

因为 “20 年后……”

知乎用户 沈野熊 发表

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气数已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明军败于李自成’’’''

知乎用户 xing zhou 发表

明军是输给自己,正所谓内忧外患,墙倒众人推!

知乎用户 zzzero 发表

太多因素了,只能说多种因素汇合在一起,首先就是党争,宦官和东林党人殊死搏斗,导致朝政的无效率和冲突性,而魏忠贤死后宦官系统的崩坏,导致崇祯这个毫无帝王学系统教学过的皇帝失去了自己可以真正借力的嫡系和秘书系统,并且失去了在朝堂制衡文官的杠杆。银两的缺乏,没有合理的商业税收、未实行政府铸币等措施导致经济系统的崩溃,收支严重失衡。小冰河期农业税重 徭役重,粮食欠收导致农民起义。文重武轻,外行指挥内行,再加上崇祯心理素质差,盲目指挥导致剿匪不利,最后彻底崩盘

知乎用户 散华 发表

题主为何不比较一下日军和后金军

知乎用户 虚怀 发表

内耗严重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一个连自己的手足都不听头脑指挥的巨汉和一个手脚正常的汉子打架,巨汉也许不小心会一巴掌呼到汉子,但绝大部分时间里巨汉的手脚之间在互打甚至有时候想把自己的脑袋扭断,那个普通汉子想输都难。

“大致可以这样说,崇祯朝时虽已出现少数武将拥兵自重的迹象,朝廷的

威令基本上还能畅通无阻;弘光时武将跋扈,封疆大臣仍不敢违反朝廷旨意;

隆武以后督抚大臣也效法武将,一味盘踞地方,争权夺利,朝廷威令不行,

几乎谈不上统一部署、统一指挥。清廷虽有内部倾压,但掌权者基本上能威

福自操,令行禁止。相形之下,清胜明败主要决定于内部凝聚力。”

“南明几个朝廷最大的特点和致命的弱点

正在于依附武将。武将既视皇帝为傀儡,朝廷徒拥虚名,文武交讧,将领纷

争,内耗既烈,无暇他顾,根本谈不上恢复进取。”

--《南明史》

通俗地讲,就是 “神一样的对手比不上猪一样的队友” 队友的愚蠢不一定是操作不行,但大局观的短视绝对是通病。弘光一朝以史可法为代表,隆武永历两朝以何腾蛟为代表。一代海寇郑森,亦不能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个人感觉清朝时期差劲表现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一个原因。
政和下西洋时候,他的船队还是世界最大,主船排水量即使几十年后的大航海时代也没有哪个外国探险家能比得上的。
清朝是少数民族在关键的世纪入关上位的朝代。并不是说少数民族如何,只是清朝上来之后,民族融合与维稳以及中央的集权被过度关注了,清朝给人的感觉就是权力敏感过头,可谓是封建大成,也是最可悲的事。

知乎用户 壹大师​ 发表

当年蒋介石北伐的时候也是顺风顺水连战连捷,百姓一路提壶携浆迎接国民革命军。

二十多年后怎么就逃到台湾了呢?

知乎用户 GoodMan 发表

首先,打败明朝的不是满清,是李自成。明朝后期,崇祯皇帝刚刚要改革,无奈遇上天灾,国库空虚。真是内有外扰。军队大部分在东北,当李自成打进京都时来不及回调。而这时李自成又搞了吴三桂的亲人,满清正好拉拢吴三桂,打败李自成。这里面,包括后来打南明,出力的都是吴三桂等汉人。满清没出多少力。这和抗日战争时期为何有这么多日伪汉奸是不是如出一辙。

知乎用户 Frozen 发表

作为一个 “明矾” 看到有关明朝的问题当然想要答一波啦。
题主犯了一个错误,日军和八旗军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日军基本以步兵为主,成员好多也是像浪人或者流浪的武士这一类精通格斗的人组成,所以战斗力很强。但是戚继光的鸳鸯阵通过巧妙的人员层次设计和配置还是把那帮矮子打的屁滚尿流。然而八旗军都是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应该是最具有战斗力的兵种,可以想一想,如果我方是步兵,对方有一支上万人的精锐骑兵以 40 公里每小时的时速冲向你,你会怎么想? 就算是组成斯巴达在温泉关阻挡波斯军队的那个阵型肯定也是瞬间被冲夸。所以要对付骑兵的方法就是训练一支和对方一样甚至超过对方的骑兵。中国作为一个持续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在骑兵方面和游牧民族比一直是一项弱势。纵观中国历史,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的有明一代也就是明初的几个人了 (徐达,常遇春,朱棣,蓝玉) 然而到了孙承宗还是训练出了最强的关宁铁骑。但是这支军队撑死了也就 4000 人左右,肯定是没法死磕的。所以袁崇焕选择了城防,用上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把努尔哈赤送回了老家。明朝最后输给了八旗军的历史原因 前面的答主都说的很详细了,不再赘述,但是关宁铁骑终其一生都没有被八旗军打败过。所以不堪一击这个说法还是不太恰当的。

知乎用户 练书摊的西 发表

不堪一击还是不太准确吧,关宁防线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前赴后继,加上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助攻才取得彻底胜利,这期间后金军队被打的丢盔弃甲的时候也不少吧。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哪个不让后金头疼啊。

知乎用户 凯申微操局 发表

你只看到了碧蹄馆之战明军将领家丁小有斩获,却没看到蔚山之战,数万国家常备军被日本武士衔尾追杀,被斩首数千的惨败。

通读万历援朝之战,你就会发现明军陆战的表现并没有多好。

知乎用户 Sun Jeff​ 发表

日本的优势只有人多而已,装备好的是武士,普通士兵装备很差,战术是大名们各自为战,还偏偏远离本土,补给跟不上,常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跟 20 年后的后金没法比。

通俗点说,日军是纸老虎,后金才是真老虎。

知乎用户 镜语冰 发表

明后期不是说政府怎么腐朽,应该说命该如此。西北饥荒导致各种土匪 横行,东北又被后金搞。就像抗日时期的国民党的情形一样。国民党还和共产党联合以及外面的支援才不至于被亡国!

知乎用户 jean huang 发表

军队军阀化,在朝鲜的时候朝廷还能指挥的动军队,之后基本上就无法控制李家,军队军阀化。军阀的军队打国战一般都不给力,因为死了人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详情请参考国军的衡阳保卫战。

知乎用户 治普 发表

感觉明军输掉的是社会结构、政治和经济,而非军事。政治上频繁换帅,举棋不定,政局不稳,政策不明,导致明军方面很难把自己的力量统一起来和高效组织。经济上明朝后期政府财政紧张,物资调配不足,导致不止明军,连西北地方也因为大旱激起了大量民变而政府却无所作为。
社会上明朝作为传统古代社会,逃不出土地兼并、人口滋生和生产力止步不起的桎梏。因此当时正好在建国三百余年的周期后,因为土地大量兼并而出现大量游民或无地农民,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商业化结构却不足以吸纳如此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一点直接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个政府收入及控制力、影响力的大幅下降;另一个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管理成本提升,如此而言这似乎是根本原因,攘外必先安内,一个自体虚弱的帝国断是难以抵御内患外乱的。
往远了说,很个朝代都很难逃过历史兴亡的周期率,原因大抵也在此吧。虽然一个经由民间资本兼并融合而形成的社会结构自然地使社会经济文化走向繁荣状态,但对于一个政府来说,连自己的社会都组织不起来的话,富强并无从谈起。由此推之,宋初立国即不抑兼,终宋一代也没有进行过一次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结构清洗与重建,导致整个社会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这也许也正是宋代政府积贫积弱,但民间文化经济蓬勃发展的原因吧。明末的江南想必亦如是。

知乎用户 爻艮兑 发表

因为有我们兢兢业业勤劳败国的崇祯皇帝。
原本运行有效的皇权和相权制衡体制被丫先废了阉党代表的皇权又乱指挥不担责废了内阁文臣代表的相权,三大饷又刀刀砍向统治者的根基。真心不是搞政治的料。

知乎用户 阳玉 发表

因为日军缺乏骑兵机动力,只能和明军硬扛。日军各个军阀带的军队两万一股,互不配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财政破产了,拿什么打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就不是军事问题
大量的情况是能守下的城不守,宁做降将不做功臣。不然最多是丢掉关外而已。
没钱平辽就要加赋,加赋老百姓就造反,造反就调平辽的部队回来镇反。镇反又要加赋。镇压完起义,后金又要打过来了。再调兵去平辽。兵员不够用啊,练兵的钱也要加赋。

说镇压失败是因为功亏一篑没有抓到李自成,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李自成随手一招就能招到十几几十万人啊?

知乎用户 王若枫 发表

人是会变的。形势也是会变的。

知乎用户 雲和雨 发表

倭军是真的渣,和后金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知乎用户 天涯一觉 发表

谁给你的错觉日本很先进的?日本除了火枪比较优秀,其他都远不及鞑子

知乎用户 雪影沧海 发表

明军一直有一个问题,野战军太少,守备兵太多
比如后金军进攻辽东,结战的是辽东军区的明军,于是绝大部分明军分散在各个城池堡垒看西洋景,少量的机动部队在后金军面前被以多打少,然后各据点明军再被分而击破
这种剧情在明金战场上无数次的上演,除了萨尔浒聚集了足够的野战军,结果被吊打
在广宁会战惨败后明朝镇定思痛,花血本建立了关宁军这个庞大的野战军集团,结果很快又退化成了守备兵

知乎用户 托尼 发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战争是军事的延续。简单来说,明末财政负担不起两线作战,明庭不妥协不退让导致此果。

知乎用户 晶鑫 发表

军饷不发足,补给跟不上。

当年各个要塞都能看到沿路乞讨的兵户,兵户都去乞讨了,那么谁去训练和战斗呢?

知乎用户 锦衣卫指挥使 发表

八旗军战斗力远远强于日军。
李如梅曾经评价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 “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
再加上努尔哈赤长期为明军效劳,对明军战术非常了解,所以结果就不难预料了。

知乎用户 老皮 发表

惨不忍睹?关宁军将辫军顶在山海关外,直到崇祯上吊吴三桂投降才能入关。说句题外话,300 年后如果委员长难得的智商上线得到执行,东北剿总退守锦州。不说划江而治,总裁至少能在大陆多吃几顿年夜饭。
明末的明军始终处于两线作战。每次眼见着刀都架到李自成脖子上了吧,后金不是攻打锦州就是称帝建立清朝。这倒也和 300 年后某苏维埃共和国的表现一毛一样,让人不经感慨上天改写剧本的时候付没付版权税。

知乎用户 安西 发表

因为东林党当权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屠龙刀,一刀算它能杀三十个好吧。马克沁,弹药够,少说三百个。到 b-25 扔汽油弹的时候,就是三万,三万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也许战斗力不如八旗军,但是打不过的主要原因是辽饷不足。

都没饭吃,拿什么和对方打?你当士兵是超人么?

知乎用户 独孤嘻哈 发表

因为日军比清军弱啊。

知乎用户 锦添 发表

时间,地点,国力,统帅,民心,等因素

知乎用户 逆风飞翔 发表

实名反对最高赞答案,整篇抄袭垃圾网文,居然这么多赞,逗乎要丸。

知乎用户 Sure Young 发表

作为一个明朝那些事老读者怒答一波,1,明朝的失败,其实内部大于外部,先是有李自成捣乱,再有清朝入侵,明朝的战斗力是强,可是人数还是有限的啊,这样明军就得双线作战,可是即便双线作战,东北线的明军还是能战胜清军,,可是最后吴三桂,唉,但是就是这样,南明还是挺了一段,这样的战斗力不强?2,众位别忘了,打日本第一波是李成梁的部队,他儿子李如松统领部队,当时努尔哈赤是李成梁手下一员大将,统领大多女真(满族)人,所以打日本完全可以算明加清对日本的一场大战。总结,其实个人认为明朝主要砸在后期的万历和天启那,如果李自成或者清,两个中的一个出来,而不是同时出来,崇祯可是完全能拿下,早知道,崇祯皇帝的兢兢业业,堪比明太祖朱元璋,而且他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了魏忠贤

知乎用户 天涯不归路​ 发表

你以为当时日军很厉害?
你以为明军仅仅是被八旗军打败的?
你去问过八旗军被关宁铁骑追着锤的感觉吗?

知乎用户 王仙客 发表

就没有人看到是因为风水问题吗?

明末战役里有着太多的鬼使神差,

其时大明的风水力量已经消耗殆尽了,后金的风水才刚刚发作

知乎用户 战斗的灰灰 发表

我擦……… 一万人的专业和一百人的专业。

日本只是看起来牛逼,无奈,骑兵弱成狗。

知乎用户 梁缘 发表

都是一样一样的,主场优势,客场败

知乎用户 xtking zh 发表

说到底山海关也不是清军打下来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明朝是穷死的,不是被打死的。
明末军队的战斗力依然非常强,奇才将领也不是没有

知乎用户 稳定之后再出发 发表

u

知乎用户 高大人 发表

对历史不了解 只胡说几句

小日本真正 nb 是明治维新之后

顶峰应该是拿到中国赔款之后

至于幕府时代 和之前的战国时代

说是村与村的械斗可能是有点过分

但是也强不了哪去

在看满族 那是什么人 金人后裔

女真人虽然没干过蒙古 但是也不是吃素的

不过说实话要不是明朝内忧太严重

女真估计也是从哪来的回哪去

知乎用户 米达麦亚 发表

归根到底两个字没钱

知乎用户 宁一冰 发表

单从军事上说,明军在三大征全胜之后,产生了骄纵轻狂的心理。却忘记了征倭的惨痛教训:轻急冒进。碧蹄馆就是李如松轻急冒进的结果,一千精骑亲兵差点全军覆没。萨尔浒之战,20 万大军分成三路,步骑脱离,甚至扔下火器辎重部队,轻急冒进,哪有不败的道理。

知乎用户 杜少爷 发表

我明军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什么叫尚可一战

知乎用户 青青 发表

这是问到点子了。
正是因为调集全国精锐 钱粮援朝,才让辽东更加残破,努尔哈赤才能崛起。正是因为万历帝攒下的银子都花到三大征上面,才让张居正攒下的家底败光。
崛起之后的八旗比日本可厉害不少,他们世居辽东,努尔哈赤做过很多年明朝的官,去北京上贡多次,深知辽东明军虚实。这种知根知底的敌人可怕多了

知乎用户 [已重置] 发表

明军战斗力一直很强,关键是缺钱。
孙传庭、洪承畴都是被朝廷百般催战下,破坏原有计划,而战败的。

许多官军因为欠饷而哗变投入农民军,增加农民军的作战水平。
许多饥民因为得不到赈济而铤而走险,农民军屡败屡起,兵源不绝。

如果有钱,就不需要频频的招抚农民军,留下祸根,还可以把饥民训练成军队。

明初,朱元璋立下的税制,导致明朝政府财政来源单一,商业税少的几乎可以忽略,盐税不到宋朝的三分之一。加上明朝少官政策,基层官员不足,连税都无法足额征收。

知乎用户 炼金术士无语凝噎 发表

你这是用现代思维套用在了古代人身上。
你觉得 20 年不算长,认为 20 年后当年的精锐应该还活着,能作为军队的中坚力量参与战斗。所以觉得不应该在 20 年后输的那么惨。
可是作为古代水平,20 年已经是整整一代人了,当年 20 岁的小伙子已经 40,在古代已经属于长者,而且这 20 年间国家国力江河日下,军饷和训练都没有保证,如何去和一个新兴强力军事组织作战。
萨尔浒明朝的组织指挥也很有问题,这一波输了,老牌精锐就真的全没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战争归根结底是国家机器实力的比拼。部队的训练、组织能力也是受整体国力的影响,对日作战的时候,援朝军队背后有整个大明王朝国力作为支撑,一次打不赢可以再打,直接耗死军力巅峰时期的日本。而末年对满清的时候大明王朝的国家机器已经是千穿百孔,军队战斗力自然得不到保障。满清的国家机器虽然并不见得先进,但内耗更,运行更有效率。明军后期连粮食,棉服都没法供应得上,如何能够和一人数马的八旗骑兵抗衡,野战几乎全败。而后期南明虽然只是个小朝廷的国家机器,但只要能正常运转起来,李定国也据此一举反推湘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万历打垮了财政基础,崇祯难为无米之炊

知乎用户 莱茵金属 发表

第一,明朝卫所兵制崩坏,募兵制发展畸形,导致军队建设的落伍。
第二,财政制度的低效使军队的补给和训练成了大问题。
第三,日军当时技战术水平在东亚还不算高。
第四,前期几次对后金的战役大败消耗了军队战斗力的存量,而军队战斗力的增量那就是负数,具体原因参考一二条。

知乎用户 犬次郎​ 发表

先问是不是果然很难啊,事实是明朝到灭亡军队都还有相当战斗力,纵观明朝对清朝所有胜仗,基本都是正面刚赢的,袁崇焕怎么打赢的?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没什么策略可言,基本就是一板一眼的打,清朝的胜仗用谋略巧计就比较多了,比如设伏,攻城前派奸细入城搞破坏,包抄断粮道等。很明显清朝才是军队较弱的一方,需要外交,谋略来补足。
当然,清军老是能打埋伏建立在明军总是轻敌冒进的基础上,原因,还是没钱,总是希望速战速决,本来从全国调来的军队地形就不熟,还被催着往前猪突,等着被按住摩擦吧

知乎用户 肖飞 发表

首先吧,万历那会,还没进入迷之炼药期,还在努力的上朝干事,其次碧蹄馆那会的主帅,他的老师叫徐渭徐文长
感觉明朝亡真的有点天意的意思,好几年大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明朝是中国最伟大的时代,最有气节的时代,最富强的时代,最…… 额,最后被灭只是金坷拉吃完了。

知乎用户 向前​ 发表

什么时候明军面对八旗军不堪一击了?吴三桂表示不服:要不是老子,你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进关呢!!

知乎用户 破三轮想漂移 发表

还尚可一战,说的好像明军以少胜多没打赢似的。不堪一击就呵呵了。

知乎用户 摩卡时代 发表

八旗就是有军饷,有饭吃,给安排婚姻的明军。

知乎用户 身体骨头汤 发表

我居然把八旗看成了八路

吓得我以为我穿越了

知乎用户 无知天幕 发表

因为日本当时只是步兵和城防工事很强,骑兵和火炮极弱,而明军步兵不弱,骑兵和大炮强于日军,野战自然打得过日军。

而八旗可以看成各方面强化版的明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日本遇上女真更不堪一击,明军在朝鲜虐菜显得武德还在而已,辽东边军早就不能打了。

知乎用户 小的 qq 发表

不管当时再先进,日本也打不过中华,至于后来八旗嘛,有很多原因,大明腐朽不堪,内忧外患,再加上八旗本生的骁勇善战,要知道两次援朝伤了大明元气,而努尔哈赤一直在觊觎大明,学习战术

知乎用户 什么鬼 发表

看起来日军刚刚经过战国的洗礼,但要是对战国时代有所了解,这批人里面有头有脸的也就加藤清正,立花宗茂,岛津义弘;岛津第一次还没去。剩下的基本就是 “官二代”。更何况去的基本就是丰臣自己手底下的,德川的人根本没去。

领头的还是小西行长,一商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日军跟清陆地连接,只会被打的满地找牙……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清军打不过西方列强的军队?

知乎用户 jo jo 发表 前面的回答基本… 想象。 其实军事就是碾压,没有这么多道理。 卜卜山会战。法军 3000 人进攻拥有 15000 人,占据着山地堡垒的中国军队。白刃冲锋击溃中国军队,法军伤亡 84 人, …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方舟子· 这段时间中国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指的是1950年10月中国军队参加在朝鲜的战争。实际上战争在1950年6月25日就已经爆发了。10月19日中国军队秘密渡过鸭绿江,10月25日正式参战,所以那天就被定为“ …

为了偷带朝鲜女儿回国,我把她塞进了大炮 | 冰血长津湖05

收录于话题 #冰血长津湖 7个 **「冰血长津湖」故事点这:01无声的战友 02生死搭档 03向死而生 **04归去来兮 **** 大家好,我是罗伯特刘。 现在说到朝鲜,大家都当成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殊不知,它也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辉煌 …

寻找失踪弟弟20年,我意外获知一条国家机密 | 冰血长津湖04

收录于话题 #冰血长津湖 7个 「冰血长津湖」故事点这:01无声的战友 02生死搭档 03向死而生 大家好,我是罗伯特刘。 今天才听北方小伙伴说,他们离开家时都要吃碗饺子,因为北方民间有“滚蛋饺子进门面”之说。 我问原因,他们说饺子像元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