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韩国闹很大的 N 号房事件?
知乎用户 清嘉 发表 最近一直沉溺在国际疫情当中,偶然间发现韩国 N 号房事件。 不搜还好,一搜就感觉毛骨悚然——这可能是二十一世纪,我能想到的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简单用一段话来概括,就是韩国多名男子利用骗取了未成年少女的信息,对这些女 …
某海驾车撞人事件,对大众心理产生巨大冲击。舆论场如潮声讨凶犯为“禽兽”“恶魔”,不只是对死伤群体的同情,自觉或不自觉的“代入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焦虑的社会情绪。
对于这类犯罪人,著名学者迈克尔·赫·斯通称之为 “和平时期邪恶” 的代表——“他们对自己的同胞毫无情感,只剩下无法形容的残忍和伤害,以及让我们震惊的邪恶。”
可以揣测的是,对于行凶人烦某而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后,面对终将到来、毫无悬念的极刑,大抵比起默默忍受至老死,似乎更有存在感。
由此便提出一个命题:在制造惨绝人寰的撞人事件之前,凶犯烦某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个体存在?
对此公众是急于知晓的。网上出现樊某“假离婚受骗说”、“司法裁判不公说”等传闻,试图为其无差别杀人报复社会,找到一个说得过去的原因。当然即便假说成立,也绝不意味可驾车撞人。
究竟是哪些因素,为其个人极端暴力行为埋下了伏笔?
在社会学上意义上,某海驾车撞人案已不是单纯的社会治安问题或孤立的犯罪现象,它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折射出,在今天的社会心理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呈畸形走势的暴戾心理。
这一次非常不愿意看到,舆论鼎沸数日、街谈巷议一番之后,随着对烦某的一纸宣判,事件成为过去式而归于平静,而烦某最终成为一个标签化、模糊化、概念化存在。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是多层次的,犯罪产生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环境,决定性因素也是社会环境。
个体原因对犯罪的产生也有影响,只不过是在社会因素基础上产生的影响。
从微观社会个体到宏观社会结构的互动过程来看,烦某实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必定是因为其中某个或几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表面上无规律可循,实质上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致分析,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动机的确立是可以被捕捉到的。
还原一个真实的烦某,破解其犯罪心理结构,将微观层面的个案纳入宏观社会的治理视野,从源头上降低同类事件发生概率,意义自不待言。
极端个案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地方的治安状况和文明程度,但是如何对待极端个案,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水准。
知乎用户 清嘉 发表 最近一直沉溺在国际疫情当中,偶然间发现韩国 N 号房事件。 不搜还好,一搜就感觉毛骨悚然——这可能是二十一世纪,我能想到的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简单用一段话来概括,就是韩国多名男子利用骗取了未成年少女的信息,对这些女 …
知乎用户 发表 现在很多人已经把女权与女拳等同起来了,我最开始不太能理解,但后来我跟我室友讨论过,我觉得对女权和女拳要分开来看,他反问我为啥要分开来,女拳就是极端女权这难道不是女权的一部分吗?一个词到底什么意思不用咬文嚼字,根据现实经验来 …
谈谈川普现象 作者:黄未原 朋友转来一位华人学者写的评论川普现象的文章,《不懂特朗普?是精英们自high太久了!》,通篇充满作者对美国主流社会及其坚持的“政治正确”原则的嘲讽,所有反对并抵制川普的主流媒体、政治人物、学者和评论者一概都被归为 …
原创 喻涛 且听且吟且怨亭 近日,“yq班”一词引发争议。 “yq班”,是指22届、23届、24届的毕业生,他们或在yq中上学,或在yq后毕业,是被yq“耽误”的一批人。 一些企业说,“yq班”的学生能力差,整体素质堪忧,所以拒绝录用,把“ …
在这个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氛围里,上海的一家超市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血案。 一名男子手持利刃,在超市内疯狂砍伤了 18 人,其中 3 人不幸丧生,另有重伤者仍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起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