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部对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复?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ag 獭​ 发表

教育部的话,随便看看就行了,印象里就没提出过多少有用可行的点子。真要扭转风气,也不是一个教育部就能办成的。只要重视学历的社会氛围不变,大家又能有几分心思把时间投入在体育之上呢?

丝袜,高跟一开始并不是为女性而创造。所谓男女性特质,其实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看。男女性固然有物理上的先天差异。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各项工作对脑力的需求越来越强,对于体力的工具性需求日渐减弱。新社会之下,需要的其实是另一套伦理。

只是,社会意识的发展,总是滞后于技术的进步,随着两者差异的拉大,发生冲突也是在所难免。

所以,与其引导男生男性化,引导女生女性化,还不如引导所有人理性化、人性化。只要大家都说人话,讲道理,能够理解异类的存在,那么任何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

知乎用户 邢乎​ 发表

这份答复暴露了现代教育者巨大的问题——没有心理学常识。

根据心理学者罗兰 · 米勒在经典名著《亲密关系》中的描述,一般会把表达性定义为女性特质,把工具性定义为男性特质。

也就是说,一般男性会比女性更看重工具性的沟通技巧,比如给出明确指令和命令的能力,女性比男生更看重表达性的沟通技巧,比如表达关爱的能力。

我们分开看看这两种特质更适合的场合:工具性特质当然是工作场所更需要;而表达性特质则是个人生活、情感关系中必不可少的。

所以两个男生共享秘密保持亲密会让人觉得这是女性化的行为,他们也会承受压力,所以在社会压力下就不会这么做。

但是男生真的不需要所谓的 “女性特质” 吗?我们来看看,这份答复通篇在强调“坚强”、“耐力”,在这种熏陶下,男性越来越以表达情感、表达弱点为耻,埋头苦干,这不是在培养一个健康的向上的人,而是在培养一个标准的打工人。

工具性特征的无限放大,就是把人变成工具。这意味着什么不必多说了吧?

而且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表达自我对男性来说不重要,他们也需要通过交流排解孤独,所以有一条扎心的结论:男性一生中或许需要与女人交往来避免孤独,但在这方面女性通常并不需要男性。

我们这个社会应该鼓励的是多样性的人的发展,既能坚持、合作、又能勇于表达自我、承认自我,健康的青少年比能干的青少年更重要。

知乎用户 郑天玑​ 发表

有些事情要结合起来看

如何看待《光明日报》文艺评论《引导二次元文化支流汇入主流文化江河》?

其实这两个新闻传达了同一个信息:教育观念将逐步保守化,同时要进一步压缩青少年的文化自留地。

曾经的摇滚也好,二次元也好,耽美也好,甚至这里面的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背后都是青少年自发形成的文化圈子作用的结果。他们往往发起于小圈子,用以表达在成人社会或传统社会格格不入的观念和行为,带有老人社会看来叛逆和逆反的性质,由于过去圈子较小,所以未能入老人社会的法眼。而一旦体量庞大之后,意味着文化圈层的影响力足以威胁到当前社会的固有文化结构,然而现代社会的一切现实治理和意识形态构建,都是基于社会固有文化认知和传承的结果,这点在有着敬天法租、天然保守的东方社会犹是如此,哪怕在亚文化上相对开明的日本,同样采用了圈层隔离、礼法规训和媒体污名化等手段,将二次元等亚文化限定为文娱事业、社会失败者或 otaku 自嗨,整体社会架构仍然遵循江户以来的文官政治传统。

而国内官方吹响了第一声号角,那就是二次元文化为代表的所有亚文化,都不是可以独立自由存在的自治领,要么接受改造,要么被掐灭,这点不是二次元肥宅们表现地多么爱国多么正能量、不是心理学家论述男性女性化多么符合科学原理就可以逃过一劫的,是老人社会不懂你这些亚文化的东西,看不惯为什么男性会女性化,觉得这个会出乱子,所以你们必须要接受改造(说白了,就是你说什么不重要,没有你很重要)。

然而所有的文化创新必然来源于青少年,也必然发起于这种小圈子,文化突破的本身就是一种对过去的叛逆,一旦掐灭火种,意味着青少年自身将无处安放真正的自主意识,对世界的天然敏感性和先验的观感将被强行植入成人社会的价值判断,他们的思维永远会被框窠臼当中,很难再有突破,从不敢想、不能想慢慢过渡到想不到,这才是最可悲的,现在 B 站上的青年呈现出来的样子恰恰正如我所料一般,思维上已经被困住了。

知乎用户 荧惑 发表

转引一段芥川龙之介 [1] 的著述吧

正义和武器相似。武器只要是出钱,敌人也好,我方也好,都可以买到。对正义只要是讲出道理来,敌人也好,我方也好,也都可以买到。自古以来 “正义的敌人” 的名字,像炮弹似地在打来打去。然而由于在修辞上的欺骗,到底谁是正义的敌人,还没有见到搞清楚的例子。
  日本工人只因为生为日本人,就被命令离开巴拿马 [2]。这是违背正义的。据报纸的报道,当然应该把美国叫作 “正义的敌人”。但是中国工人单单因为生为中国人,就被命令离开千住 [3]。这也是违背正义的。根据日本报纸的报道——不,日本两千年来经常是 “正义的一方”。正义似乎从来也没有和日本的利害发生过一次矛盾。
  武器本身并不值得可怕。可怕的是武人的伎俩。正义本身并不值得可怕。可怕的是煽动家的雄辩。武后不顾人天,冷酷地蹂躏了正义。然而当李敬业之乱起,她读骆宾王的檄文时,也不免面有失色。“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这两句诗,是只有天才的政治鼓动家才能讲得出来的至理名言。
  每当我翻看历史,就不由得想起游就馆 [4]。在古老的幽暗的廊子里,陈列着种种正义。似青龙刀者大概是儒教传授的正义。似骑士之矛者大概是基督教传授的正义。这里还有很粗的棍子,大概是社会主义者 [5] 的正义。那里有挂着穗子的长剑,大概是国家主义者的正义。我一边看这些武器,一边想象着几多的战斗,不由自主地心惊肉跳。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幸运,就我的记忆所及,我还从来不曾想拿起这些武器中的任何一件。

嘛,反正教育部总是站在正确的一方,正确似乎从来没有和教育部的决定发生过一次矛盾…

快请改名真理部算了

参考

  1. ^1892-1927
  2. ^ 指 1913 年美国加里福尼亚州议会通过决议,排斥中国人的移民法也适用于日本。
  3. ^ 千住是东京的工商业地区
  4. ^ 靖国神社内的武器陈列馆
  5. ^ 芥川龙之介那个年代的社会主义者指代往往是圣西门那些人,和后来这个词的用法不同

知乎用户 赵颖 发表

已经看到很多人在欢呼 “蔡徐坤的末日” 了,不过残酷的是,蔡徐坤们不会因此少赚一分钱,顶多是换个造型师的事。对于广大男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这意味着很多校园霸凌有了名正言顺的借口。

中国 7-18 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 53.6%,男生肥胖率 9.4%,劳动力输出省份留守儿童占比 22%,单亲家庭儿童占比 3%…… 这些都是校园霸凌的易发人群。

不在此列的也先不要高兴太早,因为一个男人永远无法 “足够爷们”,普通男性觉得电视上的爱豆身边的兰花指娘娘腔,健身的觉得路人是白斩鸡,大重量的觉得骑动感单车的是菜鸟,白人觉得所有黄种人都非常瘦弱…… 鄙视链没有尽头。

有些人眼睛永远向上长,看得见老板破产看不见工友失业,但化浓妆的男明星其实和你不在一个世界,被扒掉裤子打死在厕所的玫瑰少年却就在校园里。

知乎用户 綾音 Ayane​ 发表

到底什么是 “女性化” 呢?男孩子又为什么要有阳刚之气呢 。

有人说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啊,没有阳刚之气的男孩子还叫什么男孩子。你们现在这样反对性别刻板印象,那是颠覆了传统。

女性化是什么啊,你瞅现在男孩子一个个的娘们儿唧唧的,比美,化妆,走路都扭扭捏捏的像什么样子。

抽烟喝酒烫头不好吗(x)


这样吧,大家来猜一猜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样一句话,会有些不齿,会觉得有着这样外貌的人大多没什么成就,只是指着外表青史留名。

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是《宋史》里面对文天祥的记载呢?

这并非是个例,有着太多太多没有 “阳刚之气” 的人名垂青史。这些人有文臣,有武将,有些喜欢照镜子,有些喜欢熏香,有些很珍惜自己的胡须(古代男人以有须为美,可以对标现在男孩子做头发或者美甲),有的喜欢华丽的衣服,有些出门要涂粉。

这可真真的是够 “女性化” 了吧。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臣名将,或者运筹帷幄,或者阵前杀敌,又或者有着铮铮铁骨

但凡关注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些绝非个例,甚至于一些在游戏里武力值超过 95 的大将,史书里也会记载他 “美姿颜”

我一直认为,光靠脸靠打扮看人是最没意思的事情。美貌如兰陵王亦可上阵杀敌,随身携带香囊的曹操也一样可以是奸雄。

为什么男孩子不能喜欢打扮,为什么男孩子不能被保护,这到底是哪门子的 “传统”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阳刚?

是体能吗?

那正经男团出身的 idol 真的是个顶个的阳刚。要知道,唱跳是需要体力的,他们高强度唱跳完连气息都不会乱,体能绝对吊打我等肥宅。

是勇气吗?

什么时候勇气也要和脸挂钩了。我们看一看各大战役纪念馆里面的烈士,看一看近些年见义勇为的英雄,这些人的勇气无与伦比,但,也不是每个人都符合刻板印象里的 “阳刚之气”。

还是说惹是生非,和人打架才算阳刚?

那就很有意思了。一方面学校强调不可以打架,一方面教育部希望男孩子 “阳刚”

此时此刻,我真是觉得自己不是男生是个多么幸福的事情,不能打架,体育课被占,没时间运动要好好学习,房间乱七八糟不行要被骂,到了到了,说你 “不阳刚”。

真的是回嘴都没的回啊!!

宝宝委屈啊!!

是不是实在没什么说的了,只能来个 “不阳刚”。毕竟什么是阳刚他们也没说嘛。

等等,我不是男生啊,我愁个啥子自己不 “阳刚”?

(小声 bb:虽然我觉得我自己挺阳刚的。)

但是,我也不温柔啊。

最后以我自己和基友开玩笑说过的一句话结尾吧。

虽然有点跑题。

我喜欢粉红色,喜欢小裙子,喜欢喝奶茶,但这并不妨碍我可以当你爸爸(x)

知乎用户 心安乃近​ 发表

看到一种说法,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针对的是当下部分能唱会跳涂脂抹粉的娱乐圈男 idol 风格

少数群体各朝各代都有,真正让领导觉得不安的,应该是这个时代以色伺人的男艺人,不仅掌握了财富密码,还坐拥大量女性粉丝,甚至有相当的影响力。

但防止的方法,居然是 “注重体育成绩”

要是按照这个操作来的话,那些属于舞台的男明星们,运动能力其实是没太大问题的,包括 cxk 也算是中上水平,体型体态动作有吸引力的表演者,体育成绩都不至于吊车尾。被官方认可的丁真天天骑马放牧,身体素质肯定够得上 “阳刚” 的标准。

对男性做题家则更不友好了,之前看过的数据,成绩好的男生体育成绩普遍不理想,对自己身体素质的关注也比成绩差的男生少。

搞素质教育可以,但运动能力本身,不适合与男性化挂钩,女生也需要运动。

知乎用户 唯休假不可辜负 发表

专业的事没有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会有多少孩子更加难以接纳自我?

人和人本来就是不同的,个体差异大于性别差异,男女天生也只有生理差异而已。

搞所谓男性化女性化这种标签化模板化的东西,不如关注一下青少年发展性别刻板印象化带来的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自己就是你们所说的所谓女性化的青少年。

你们口中说的娘炮娘娘腔基佬,你们口中讲的需要矫正的青少年,就是我这种人。我看到这个提案的时候我瞪大了嘴巴,张大了眼睛。

好家伙,我再看了看好多回答,我整个人都觉得很不好受。

我其实小时候不算娘,我爱和男孩子打闹,爱玩爱疯,小时候我妈带我出去,我遇见个啥都能玩起来。

我只是操着一口,娘娘腔,就是童音。

小学一年级就有男孩子开始管我叫娘娘腔了,他们骂我,偷我的笔,用铅笔扎我手背,他们将我当做笑柄,也当做乐事。

我和他们明明没有什么不同啊,我跟他们一样啊,我只是,

只是你们口里的娘娘腔罢了。

用好听点的话说就是,我被埋葬在最深的谷底,只因我有不被世人宽容看待的罪。

今天把这个罪安到我们头上了,使尽一切办法按,你们看看你们自己像不像你们所说的女拳?我求求你们审视一下自己。

因为所谓的罪不是你来遭受,你一切说得轻描淡写,甚至咄咄逼人。

细节我不用也不想多描述,小学那群男孩子什么战斗力有目共睹,别跟我说什么 “啊他们没有恶意的”,那确实,我要是削水果的时候不小心削了他脖子我也没有恶意。

因为男孩子堆普遍不受待见,女孩子们倒是很喜欢我。

为啥。我能跟她们聊八卦聊轶事我也喜欢粉红色我也喜欢可可爱爱的小物件我喜欢毛茸茸的我喜欢安安静静的我喜欢布娃娃。

这些他妈从来就不是性别红利,女孩子也能喜欢机甲枪械玩具汽车玩具飞机。

凭什么我喜欢我喜欢的东西,我说我本来该说的话,我就得被欺负,被霸凌?

我他妈凭什么霸凌完还得再接受你们的圣母心洗礼。“那你为什么要喜欢布娃娃呢,男孩子不就该喜欢机甲这些玩意”“他们哪有霸凌你,他们就是很简单的跟你玩下啦”“都是小孩子啦,计较这个干嘛”“娘娘腔就娘娘腔呗,说你几句还能咋地”“哎哟,别哭别哭,啊.. 这本来就是… 害也不怪你啦…. 你以后不要跟他们玩就好了” 这已经很善良了。

小时候真的只有女孩子才会帮我,护着我。可能是因为早熟两年,也可能因为善良。

也有一部分女孩子掺和进来骂我娘娘腔,但是她们一看见我一难过就立马哄人,而不是像男孩子一样 “哟,你看这个娘娘腔他哭了哈哈哈哈”

求求你们了,口口声声说着这明明是男性的事却有一堆女性在发言的。人民自己有献言献策的权利,关你什么事啊?你就觉得只有自己政治正确呗。

绝大部分男孩子是没有这种苦恼的。那你们经历过吗你们以哪种姿态,来觉得,需要对我们采以强硬方案,而这个强硬方案仅仅是为了变成你们口中的 “不娘炮”。我一万句脏话想说,每种人活着什么样有每种人的活法。

每种人活着有自己的活法,也有自己的活着的样子。

我最后说,

那些张口闭口就 “中国现在缺阳刚之气 balabala” 的人。我想请问,你生活中遇见这样的人多吗?你心底里觉得不阳刚之气的标准是什么?是白净干净,瘦一点,穿搭都得随你心来,喜欢的颜色一定跟红色系无关,张口闭口把自信挂在全身上下每个毛孔,这就男人了吗?这就你所谓的阳刚之气?

阳刚之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多用来形容男士的行为举止,指刚强气质和意志;刚风。语出《南齐书 · 文学传 · 卞彬》:“父 延之有刚气,为上虞令。(源自百度)

求求了,不要来折磨人了。真正的阳刚之气应该是敢于反抗不平等敢于维护平等,有足够坚强的意志来克服困难的人。

而不是拿着个破键盘敲敲敲,拿自以为是当阳刚之气。

不爱听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永远自信的划走谢谢,那么多回答我看不顺眼的我也没插嘴,如果你非要,那我只能说,请开始你的表演吧,我一概看小丑表演表情。【不会回复满嘴喷那啥的】(我本来想关评论区的,但是我不知道哪关啊。)(我因为炸毛了写得可能有一点乱,见谅。)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找我私信然后让我叫妈妈的,啥啊?????????????????????????

我害怕


我又来了,

我有一个问题,遇见这种玩意怎么处理。知乎好像不能骂人。(不是我要做个不说脏话的好孩子)

知乎用户 苹果飞船​ 发表

加强体育运动是好的 但只有男性需要加强吗?而且这个标题很奇怪 什么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谁规定的刻板印象男性一定喜欢蓝色女性一定喜欢粉红色 单一标准要求人类 人又不是商品 属性和标准并不能制约人的发展 只会增加矛盾 教育工作者能不能先把人是什么理清楚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加强体育锻炼跟培养所谓的 “阳刚之气” 有必然联系么?我认为应该摒弃 “阳刚之气” 这种带有性别刻板偏见的、含糊不清的说法。

知乎用户 一大把谷子 发表

这样一来,老师同学家长对 MtF 的歧视排挤霸凌就有官方支持了——“你看人家教育部都是这么说了…”

俺寻思了寻思这投票结果,没啥前景了。(图转围脖)

比原先好点儿了

我在想我们媒体资源到底有多充裕,充裕到轻易剥夺其它群体声音还救不出一个被 “去女性化” 的人?

突然觉得好厉害,我是不是又被境外势力赞助了,赶紧去看看银行卡…

惹 教育部的答复看过了,但我依旧对上行下施这个阶段是否会出现问题感到忧虑。

知乎用户 墙头草栽培家​ 发表

教育部不会说话。

要是改成 “防止男性青少年变成妈宝男的提案

一定是山呼海啸的支持和赞同。

阳刚之气,是一综合的气质。

看一下当兵的,兵哥哥,兵姐姐,他们身上的那股子气质就是我们对阳刚之气的最好诠释。

坚强,可靠,刚毅,锐气,团结,理智,自信,吃苦。

当然,也有人对阳刚之气污名化。

把肮脏,懒惰,暴躁,好斗,自负等解释为阳刚之气。

既有一些垃圾男自我安慰。

也有一些极端女恶意编排。

当个乐子看就行了。说不过就重新定义嘛。

谁家教育部要鼓励学生懒惰肮脏好斗自负了?

换而言之,哪怕是性别意识趴在灯塔上的美国,美军的大兵也是一股子刚强勇猛的阳刚之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首先,题主最后的那行小字写的内容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

就我作为中学生,听说过、见过的身边的现在活跃的奇葩老师太多了…

毫无师德可言的他们,完全不可能培养人,而且这篇提案以及答复,对于他们来说,是变相虐待男性中学生的又一借口


至于看到这篇提案,我突然想偏了

最先想到的居然是:

太好了,我可以理解为教育部鼓励女性青少年男性化么?

如果是这样,那对不起了,我作为曾经的班霸,我又要来干点大事了。

知乎用户 Achaemenes 发表

我就不说什么了,放两张截图吧

知乎用户 长太息 发表

“男性特征”,我们去归纳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为一个社会概念必然是其所在社会的产物。

“男性特征” 是这个时代男性,所具有特征的共性和抽象,而不是恰恰相反。男性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男性特征” 便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在。这是必须要理清楚的观念。

从来没有恒定不变的观念物,那些观念物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们反对一个观念物,并不是反对一个观念物本身。而是反对这种观念背后所传递的生产关系,或是社会关系。

如同我们反对儒家,不是在反对它本身,而是反对儒家思想背后所隐藏的封建生产关系。倘若一个关键,一个思想,反映的内涵出现了革新,那么我们要旗帜鲜明的去支持它。

但是一个观念如果仍旧保持了旧有的要求,那我们要毫不犹豫的去反对它。它不仅仅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生产关系,更是一种社会关系。

如果 “男性特征” 要求他强势,要求他阳刚,要求他不能展示自己的东西,而只能展示社会的东西。那么它传递的只能是封建的关系,只能是从属的关系。它代表的是一种父权的关系,是父权的特征。这是过去的东西,它自然要被淘汰,要被消灭。

作为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东西。居然在今天被看做了永久不变的东西;作为一种永恒的产物被施加给个人,还真是这个世界奇妙的颠倒。

男性要展现出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要展现出符合这个世界的特征。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生产力发展下对于人的解放,就是对于一个人成为了人,而不是一个男性!

所以,当要求一个男性去展现出某种 “男性特征” 的时候,这要求不是在解放人,而是在束缚人。这些概念中蕴含的被时代淘汰了的乐色,自然该进入合适它的位置——垃圾桶。

我们做的不过是盖上盖子而已,不论先生们女士们怎么感叹,它们终究进入垃圾桶,正如牧师感慨一个人善良的一生也无法再挽留其一秒。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刻意的强调男性化和女性化只会加深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而且我一直很不理解,什么是男性化女性化,是谁赋予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定义?这个提案让我感受到对男性深深地针对和歧视,不过没关系,我就是留长发穿丝袜,就是让你们看着不爽,来咬我啊!

知乎用户 肥羊​ 发表

建议不要无脑发泄情绪、冷嘲热讽。

个人选择和大潮流趋势是两个问题,不可以混淆。教育部这样的部委发布信息往往是站在大趋势的角度思考,必然不会完全符合个人选择时的情况。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对于个人来说,是否结婚是否生育都是合理选择,不存在对错好坏。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生育率低下是需要避免的事情。所以生育自由和鼓励生育都是对的,仅仅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拿任何一边去反驳另一边都是愚蠢的行为。

题目里的事情也很好理解。

一方面,个人是否要培养阳刚之气是个人的自由,不存在好坏对错。

但另一方面,国家需要足够的、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保家卫国、推动建设。特别是在现在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下,就更应该强调这一点。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事情。

题目里那样,用个人选择的自由去怼国家发展需要,是一种很偷梁换柱的手法,没必要这样去强行制造矛盾。

难不成你真觉得像 11 区那样遍地平成废宅对我们是好事?还是希望解放军变成 ww 那样怕热偎寒天天躲在室内吹空调的废物兵?

知乎用户 星云 发表

个人看法

首先要问教育部,阳刚之气是个怎样的气?

是肌肉鼓鼓,干什么都撸胳膊卷袖子,想要干仗的鲁莽样子?还是通过体育锻炼野蛮体魄,强健精神,培养勇敢,大方,坚毅,拼搏,奋发向上的品德性格?

如果是前者,你们不担心社会后果?

如果是后者,这些可贵的品质为什么就只能是阳刚之气?难道这些优秀品质只属于男性?难道不能是属于全体人们的正气,豪气,?女生就不需要培养这些优秀品质了吗?还是女性拥有还是没有都不打紧,或者都不在你们的考虑之中?

这是不是有点男尊了?男性配得上更高的要求是么?

如果默认男生在这方面,确实不如女生,那么是不是要有一些研究调查?数据在哪里?

如果只是一拍脑袋的决定,那,我觉得男生还真是有点受委屈了。

我想问一下男生,你们觉得自己真的缺阳刚之气吗?

知乎用户 孙文约 发表

我曾经也写过一个提案,也跟着举过手,也曾经在大会上听到台上的人说会认真审理每一份提案。当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Д  ̄)┍

知乎用户 NONO 发表

又仔细思考了一下,只是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但这和我们女孩纸有什么关系呢


原回答

我直接就无语了

本来我们 mtf 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非得这样,怕不是想让我们活不下去,呜呜,哭了)

这个事件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本来少数群体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你们这还让我们难上加难,非得都死了,就好?

这个还给了家长 / 老师歧视我们群体光明正大的支持,呵呵,这次教育部的我直接就持反对意见,同意是不可能的

知乎用户 Elliot-He 发表

估计教育部看到这提案也懵,最后含含糊糊整了个加强体育教育的回复。

与其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不如教育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下一代,不论男女。

什么是女性化?

男性女性气质的分野是由传统社会男女角色分工决定的。

首先,**传统社会当中女性是客体化的存在,是男性的附庸,男性则要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女性要柔顺持家、男性要有担当。**至今在没有经历过革命文化洗礼的日本,女性仍然以无知、幼态(至少不能超过男性让其感受到威胁)的形象为标准进行自我展示。男性则要自信、自强。

其次,女性化的另一大特征即是涂脂抹粉。**传统社会衡量男性价值的标准是男性的社会地位、财富,而衡量女性价值的,是她找了一个怎样的丈夫。因此女性的价值体现在被更多男性欢迎,也即 “女为悦己者容”。**这一点可能也是那位政协委员认为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地方。

离开传统社会,妇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展现了自身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加上受益于左翼文化成为主导思想,我们开始自上而下提升妇女地位的运动。法律上通过《婚姻法》、文化上鼓励妇女走出家庭 “妇女能顶半边天”、经济上女性劳动参与率居世界之首。除了女性要承担生育职能,女性和男性在社会分工上已不存在差别,大家都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在外获得报酬,并在家庭内部分担家务。

现代社会,尤其是将 “男女平等” 作为基本国策的中国社会不存在,也不应当存在将女性客体化的情况。既然大家都是主体,那么女性和男性都应当作为社会人(区别于以往将女性局限于家庭,鼓励男性进入社会的培养模式)来培养,而非在教育系统中人为的区别男性和女性的培养模式。

再来说 “女为悦己者容”,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无法通过自己的劳动立足于社会,只能通过成为男性的欲望客体来让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而在现代社会,女性自身就拥有立足于社会的能力。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往往要比男性更注重外表管理。那么如果当下的男性还是像传统社会中的男性那样,把社会地位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尺度而不修边幅,必然会在婚恋市场上遭遇滑铁卢。

如果说参与体育活动是男性阳刚之气的表现,那么女性就不需要阳刚之气了吗?

如果说阳刚之气指的是言行举止,那把吴京扔斯巴达他不比女人还女人?

如果说阳刚之气指传统社会赋予男性的美好标签 “责任心”“担当”,那么试问在女性也参与社会劳动的今天,谁不需要这些品质呢?

如果说阳刚之气指不修边幅,是还嫌结婚率不够低吗?

因此,与其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不如努力培养健全的社会人。当代男性青少年的问题不在于女性化,而在于独生子女时代特殊的培养模式导致的责任感弱化。

再者,阳刚之气不仅仅体现在体育活动上,家务劳动课程能不能开一些呢?教男女生选择合适的发型、讲个人卫生的课能不能开一些呢?

知乎用户 玛嘉烈 发表

有几个疑惑了。

首先,什么是女性化?标准是什么?

其次,为什么要防止?女性化对社会危害是什么?

再次,娘娘腔是指具体行为还是性格特质?

如果是指,责任,勇敢,担当,坦率,愿意为他人利益牺牲自己,这些品质来划分一个属不属于阳刚之气的范畴。

那么,当工人被工厂老板剥削压榨,你身为一个小主管,你愿意站出来跟工人一边,为他们利益奔走,跟老板抗争,甚至罢工吗?

当某多多的一位员工不堪压力自杀了,如果你是这家公司职员,员工是你的好友。因为某多多要公关,需要你提供假证词,证明是私事而不是工作自杀的。(不管社会信不信。)你答应就给你股份,分红,破格提拔你,还给你额外一大笔钱。总之,你只需要改一下说辞,立刻财富自由。你答不答应?

可能这些场景太极端,但阳刚之气不是体现在大事上吗?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你倒是阳刚了,该你站出来的时候却犯怂?这种阳刚之气培育出来做什么用?

在互联网上大骂别人娘炮的人,在地铁上看到有小偷都不知道他敢不敢发声呢。

吴青峰,苏打绿的主唱。出道一直以来就被人说娘娘腔、娘炮。

他在夏狂热这张专辑里面有一首歌:彼得与狼。

里面有句歌词是:你敢说我娘,但我敢说你比我懦弱。

很多在互联网上骂别人娘娘腔,某天到自己被骂直男癌时,他自己却扛不住了。这样子的人,阳刚吗?

擦着美甲却挡在被霸凌者面前,面对一群比自己壮硕的莽汉,还能硬着头皮不退后的娘娘腔阳刚,还是一定要扛两箱啤酒一口气上六楼才阳刚?

所以我的问题是,阳刚指的是什么?

知乎用户 胖哒二世 发表

女性化是啥意思?当年到大造时,女焊工正经不少,见过造船的都明白船舶焊是什么情况。

根源就是现在过度保护和网络暴力让孩子变成了孱头,让他们没事打打架——高端商战技巧;杀杀流浪动物为民除害——阻止的当成敌特直接暴打一顿,孩子自然可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并体会到其乐无穷的与人斗(别给我普及奋斗,真读过早期文稿都明白奋斗在那时代什么含义)

知乎用户 Ethan Tsoi 发表

防止工具人覺醒提案

知乎用户 言芊 发表

先说结论:只要是人,要追求的好品质应该是是一样的,和你男还是女没有关系。

一个国家的人如果被下半身的性器官决定她 / 他应该拥有什么品格,意思是这个国家的人认为人类大脑是摆在脖子上凑身高的。

——

注重阳刚之气的培养,这句话本身就把所谓的男性阳刚当做了一种更宝贵的东西。

男性必须阳刚,女性必须温柔,是不断加深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共同压迫,是思想禁锢,也必然让校园中的性少数者遭受更多霸凌。

其次,阳刚之气到底是什么玩意儿?果敢?坚毅?率真?大方?责任感?

如果是这些,我认为不分男女,都应该培养啊。

所以这个 “阳刚之气” 的定义就很莫名其妙。

哦对了,如果说,要倡导粗鲁、野蛮、攻击性、丛林法则,那就当我没问好了。 ​​​

不过,这些年教育部也一直没干人事,想想看之前把近视和体重纳入考核标准……

向 右 转

还有,凤凰网出了一份调查,12 点多做的,结果就很……“主流”。

知乎用户 广州融资邱泽宇​ 发表

我看到的是:很可笑,怎么也不防止防止女性青少年男性化?怎么?社会的风气一直就是推崇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孩子应该像男孩子一样有阳刚之气那才好呢,一直以来,我们被夸这个女孩子不爱打扮真好,成绩比男生好真好,一口气搬很多东西很好…… 殊不知这样的观念在潜移默化地禁锢着多少女孩子藏起自己女孩子的一面?

只有防止男性 “女性化” 而没有防止女性 “男性化” 怎么 女性化就是贬 男性化就是褒吗 再者 这一提案也是对性少数群体的极大不尊重 明着搞歧视也是厉害哦

感觉这个提案就是本质问题没拎清啊。莫名其妙

觉得笼统了,女性化指的是什么,阳刚之气指的是什么?到时候全凭各自理解发挥,这样不够严谨。女性化如果指的是干净整洁温和细腻善解人意,那么就没什么好防止的,阳刚之气如果指的是遇事果断有责任心有担当,那么也很好,关键是没说清楚啊 ​

女性化何谓女性化,柔弱?打扮?那未免可笑,除了生理特点上不可避免的区分,私以为其他都可共享,喜好,个性,穿着,品质等,人是特别的,宽广的,在这个年代了,如果还强硬区分男女所属未免太可笑。

你最应该提的应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坚韧,责任感和正直吧?

知乎用户 好运来 发表

很好笑的是,大部分教育部里的这帮官员单独拎出来看看,也没什么男性化的特征。

没肌肉,没有擅长的运动,对自己也不自信,感觉他们活的就不像个男人。

比如先防止一下成年人丧失所谓 “男性化 “特征吧。

知乎用户 kun yu 发表

这问题,和下面的回答,真的是槽点太多了。

阳刚之气是啥,是刚强的气质和意志。

我不知道为啥刚强的气质和意志也变成男性化的了。

这难道不是男女都应该有的么?

(我知道这最早是用来形容男性的,但是那时候歧视女性啊,你要是不歧视女性的化阳刚之气就应该是女性适用的褒义词啊!)

然后还有回答把阳刚和温柔对立起来了,我就搞不懂了,为啥有刚强的气质和意志就不能有阳刚之气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下一句是啥?俯首甘为孺子牛啊。

然后又扯到跨性别和霸凌了。

我就说句现实而且实用的话,他们还真的需要阳刚之气。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如果我们真的要摈弃性别歧视,还有对应性别的呆板印象,那么就可以把阳刚之气看成一种形容刚强气质和意志的,无论对于男女还有跨性别者都适用的褒义词。

你和我说女性不用坚强?

你和我说跨性别者不用坚强?

实际上以天朝现状,女性和跨性别者有阳刚之气的多了去了好不好。

所以,正确的说法是,不仅仅是男性需要培养阳刚之气。

所有人都需要。

知乎用户 WhiteTeethZz 发表

首先何为阳刚,如果阳刚指的是勇敢、有担当、有责任感,难道女生就不该勇敢有担当有责任感吗?

再是何为阴柔,如果阴柔指的是体贴温柔善解人意细腻,那难道男生体贴温柔善解人意不好吗?

如果阳刚指的是身体素质好,那难道女生就该身体素质差吗?

难道平时谈吐举止更所谓的女性化一点,就代表这个人无担当无勇气身体素质不佳吗?

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经不起推敲的伪命题,所谓阳刚和阴柔本来就是刻板印象的代名词,没有任何研究表明更女性化的男生会比所谓更男性化的男生不成功或者不利于社会发展。

我们也都知道,历史上娘炮从来没有误国,误国的都是固步自封的傻 x 直男癌。希望这些固步自封的直男癌早日退休。

知乎用户 叫我老抽 发表

蛋糕已经被分好,再怎么阳刚也无法让自己活得更好,取得更多资源,那阳刚势必转为阴柔,孩子必然不会再对探索世界,改变世界抱有兴趣。

通过将自己女性化,在资本把持的世界里熄灭和扭曲自己的欲望,不是错误,是痛苦

当努力不再有用,而半藏森林,流量明星,和出卖身体成为最容易获得好生活的方式,男生也会屈服的。

在房地产面前,啃老这个词消失,掏空六个钱包成了常态

在无法撼动的墙壁的另一面,是放弃自己和纸醉金迷的生活,女性化也成了常态

在资本面前,我们活得像狗一样,出卖劳动,出卖时间,出卖健康,出卖身体,出卖理想,出卖能出卖的一切,女性化算什么?有很多人可是丢了命的。

你去问问现在的女生,有多少人的梦想就是嫁给大款?

以前,吃软饭是绝对的贬义词,现在,你看看有多少人喊着 “我不想努力了,介绍个富婆吧”

当我们说起阳刚之气时,都是什么时候?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敢叫日月换新天

放心,阳刚之气不会丢的。它会出现的,以最猛烈的姿态。

等着吧

知乎用户 小王子伊夫 发表

前排大概三十多个回答都看了一遍,看到不少旁征博引的回答都在针对这个提案的大方向进行了纠正了,我就换个角度吧。

一句话总结:从事件传播角度上来说,媒体这次让教育部替政协背了个大锅。

先捋一下时间线: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时间是 2020 年 5 月 21 日召开,同年 5 月 27 日闭幕。教育部针对此次会议的 4404 号(教育类 410 号)提案(即《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复函(教师提案〔2020〕475 号)答复时间是 2020 年 12 月 8 日,该函在教育部官方网站的公开时间是 2021 年 1 月 28 日。

目前在网络上并没有公开可查的 4404 号提案原文,百度搜索 “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 词条,设定时间为 2020 年 1 月 1 日 - 2021 年 1 月 1 日,高权重搜索结果如下:

主要是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关于 “解决男性‘女性化’问题” 的建议。尽管原文看不到,我们也不妨通过新闻稿看看他建议了什么:

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表示,一个时期以来,我通过观察发现现在中国的青少年男孩子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 “小鲜肉” 式的 “” 奶油小生,我称之为男孩子 “女性气质化”。 中国青少年的“女性化” 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中间略)
我主要建议从教育和社会问题方面去研究解决:
一、从教师队伍建设上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幼儿园、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大增加男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增加 “男性化” 的影响。
二、研究社会问题。……
三、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树立正确的健康、性格观念;
四、爱因斯坦说:……。可见,健全的性格对人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这个问题必将长期影响的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质量。
受理部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协的职能是什么?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政协的建议提案能直接作为施政纲领逐级执行?不会。

因此才会有最后的受理部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现在教育部作出答复了,以下是教育部答复函全文,以我自己的视角解读一下:

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总结一下过去在做的一些组织上、体制上、执行上的一些关于体育教育的成果和规划一下未来的推进方向:第一部分里边提到的,一个重点是增加体育教师数量配置和素质提升,同时适度改进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 “阳刚之气” 培养,应对的是目前来说部分地区存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教授课程内容量及体育教学种类有限、体育教学强度不达标、体育课较 “水” 的问题;微博上争议滔天的 “阳刚之气” 问题,我个人对于阳刚之气的理解是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能吃苦、能拼搏、更坚强的精神气质。特别是,教育部在此很谨慎地没有特指男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也没有回应所谓 “增加男教师” 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从答复上来看,教育部并没有认定现在的问题在于男性学生不够 “男性化”,也没有认定教师性别比导致了类似问题,在此我不认为这个词汇是对男性或女性的一个歧视。现在的讨论趋势,总是“不要标签化!”,却又在执行这句话的同时,将“反对标签化” 形成为一种 “标签化” 式的思维方式,时不常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另一种标签化,这种态度,恐怕难言理性。

第二部分讲到加强制度设计,现阶段学校、学生和家长比较重视的是各个学段衔接时强制性的判断学生体能是否能够达到毕业标准的体育能力测试,相对缺乏的是持续性跟踪学生体质和体能状况的一套体系,该部分提到的规划中涉及 “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意在让学生 “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私以为这一点也能够对应上上一部分所提到的 “阳刚之气”,在此之外,该部分还提到定期反馈体育教育情况,改进测试内容、方式和标准,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这个事儿,对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对国家发展建设,怎么看也不是个坏事吧?

第三部分谈开展健康教育,这部分是一些纲要类的内容,基本上提到的是一些从体育锻炼过程本身之外的方向强化整个教育领域对于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的重视,提高认知程度来推进做这个事儿。

实际上就这三点来说,基本上跟所谓 “解决男性‘女性化’” 这个事儿就没什么关系,都是涉及到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的一些相关内容,所以教育部在答非所问?非也。来看第四部分——

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

教育部在此处提到了十三五期间的几项研究,很值得玩味。

“‘网络红人’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城镇化视域下居住分割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家庭教化功能的彰显与青少年精神家园的建构研究”“新时代社会协同管理下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体系研究”“基于培育青少年健康人格视阈下的休闲教育研究”“青少年认识信念发展模式与作用机制研究”“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及其同伴背景:追踪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监测体系研究”

网络红人的认知引导涉及到的青少年对于偶像的选择、对崇拜和信仰等认知概念的形成问题;城镇化带来的居住分离条件下青少年对于家庭与代际概念的认知、事实上可能存在的家庭关系的缺失造成的教育不足问题;家庭教育的精神教化功能应有的作用和目前高压社会环境下存在的事实上家庭教育的缺位以及所导致的青少年情绪和性格自闭、抑郁等问题;社会应承担的青少年健康教育责任,如何让不同的社会主体都能在下一代的培育中及时地承担应有之义务的问题;休闲教育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目前存在的休闲教育内容不足、对学生的选择引导的缺位问题;信息时代青少年的认知形成过程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新时代青少年如何选择个人成长路径和人生价值实现;考虑到心理疾病和主观幸福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这些问题都是切实会影响到青少年对于自己的认知(包括性别认知)的,教育部实际上谈不上在避讳这个问题,但该委员的提案语言又是使用了二元对立式的表述方式,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强行树立单一价值观确实是不合适的,因此看起来教育部似乎是在 “打太极”,但与此同时,我认为也能看到起码教育部并没有倡导这种价值观,也在推进相关的研究,希望且相信未来无论从体制上还是观念上性少数者的权益都会得到保障,个性化的自我认知也会更为社会所包容。

顺便,目前我还没看到中国社科院对于这个提案的答复函,后续如果出了或者看到的话,我应该会跟进再修改答案。

最后聊点儿不相关的吧。早上起来看到这个微博话题和下边的评论其实内心是迷惑的,后来查看了这些函件、文档、新闻报道也就明白过来这又是一场媒体造势的极端舆论者的狂欢。每当公众议题涉及性别的时候,总有人拿起杠精思维和以偏概全的大棒,把自己认知中的另一极端的刻板印象试图泛化并强加给大众,让异见者无从发声来达到所谓的舆论制霸,全然不去考虑这个议题的真正内核是什么,或者最起码,去思考一下议题中是否存在其他的讨论点。(媒体朋友们,业绩冲得不错啊,希望你们年假过得好啊(笑。)

知乎用户 未命名 - 凌子卿​ 发表

以下文字来自于《亲密关系》[1],[美] 罗兰 · 米勒著,王伟平译,彭凯平审校。

性认同差异

我要对人际关系条分缕析,进一步区分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性认同(gender)差异。确切地讲,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wood &Eagly,2009)。

例如,养育子女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亲,这就是性别(生理)差异;但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更关心孩子的社会共识,则反映的是一种性认同差异。

许多男性和女性一样充满柔情、富有爱心地关心下一代,但如果我们希望和鼓励女性成为儿童的主要照料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养育风格上人为地制造文化上的性认同差异,这种性认同差异并非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

要分清性生理和性认同的差异殊为不易,因为加诸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期望、教育训练和他们的生物学性别差异常常混淆在一起(Wood&Eagly,2010)。例如,因为女性能哺乳而男性不能,所以人们往往以为半夜为新生儿哺乳的一定是妈妈,而且妈妈肯定比爸爸做得好,即便婴儿吃的是奶粉,只需要把奶瓶放到微波炉加加热!

要分清生物和文化在塑造我们的兴趣和能力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容易。尽管如此,区分性生理和性认同两者的差别仍很重要,因为两性间的性认同差异大部分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gender roles),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 “正常” 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 “,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Kiteetal.,2008)。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自信或友善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Clevelandetal.,2001;Lippa&Hershberger,1999)。

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有阳刚之气,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细腻(Reidetal.,2008)。

然而,刻板印象并不像你认为的那般符合现实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望(Bem,1993)。相当多的人(约 35%)并不是完全的 “男子气 “或 “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因而被称为双性化(androgynous)。如果双性化这种说法看起来别扭,那可能是由于过于僵化地使用词汇:表面上看,“男子气 “和 “女人味” 不可能同时并存。

实际上,由于这些词语容易使人误解,研究者常用其他词汇来代替把与任务有关的 “男子气 " 的才能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 “女人味 " 的技能称为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这两类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薪酬谈判中能有效而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又能细腻而温柔地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

大多数人只擅长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而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Cheng,2005)。实际上,最好把工具性和表达性视为男性和女性都拥有的两组能高低变化的不同技能(Choietal.,2007)。看看表 1.2,传统的女人表达性高而工具性低,她们热情友好,但不够自信主动。符合传统期望的男人应该具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的特质,他们是坚忍而强悍的铁血真汉子。双性化的人具备工具性和表达性两种特质。剩下的人(约 15%)要么具有在传统上属于异性的技能(称为 “跨类型 “),要么缺乏这两组技能(称为 “未分化”)。

在双性化、跨类型和未分化各类型内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所以就性别差异而言,把两性视为具有不同特质的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既简单化又不准确(Bem,1993)。

不管怎样,人际关系的研究者都特别关注性认同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差异 “实际上造成了许多不和谐 “,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失败,而不是让两性关系变得更融洽(Ickes,1985,p.188)。从相遇的那一刻起,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并不如双性化的人那样欣赏和喜欢对方。在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者(Ickes&Barnes,1978)把男女配成对,一种条件下配对的男女都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另一种条件下配对的双方至少有一位是双性化的。介绍两人认识后,他们有 5 分钟的时间在房间单独相处。

研究者秘密地录下了这段时间双方的交往过程。结果令人吃惊,传统型的男女双方很少说话,很少注视对方,甚至看不到笑容,事后报告喜欢对方的程度也没有其他配对高。(请想一想:从行为方式来看,男子气十足的男性和女人味浓厚的女性有哪些共同点?)如果双性化的男人遇上传统型的女人,或双性化的女人遇上传统型的男人,或者两个双性化的男女碰到一起,他们都比两个传统型的男女相处更为融洽。

更重要的是,传统型夫妇的这些缺憾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对婚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坚持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妇一般不如非传统的夫妇婚姻幸福(Helmsetal.,2006)。剽悍大丈夫和温柔小女人因为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力上差别很大,他们往往并不如那些不太传统、不太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夫妇幸福快乐(Marshall,2010)。

对此无需大惊小怪。人们一旦投身于亲密关系之中,都期望得到关爱、温情和理解(Reisetal.,2000)。表达性低的人(不怎么热情、温柔、敏感)不太容易表现出热情和温柔;也不怎么充满深情(Milleretal.,2003)。因此,长期来看,与表达性低的人结婚就不如与那些更敏感、贴心和友善的人结婚过得满意(Steiner-Pappalardo&Gurung,2002)。因此,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人是一种伤害,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另一方面,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个人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性的人(任务导向的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Stake&Eisele,2010)。在 “应对事务” 上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Reisal.,2000)。所以,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人也是一种伤害,剥夺了她们可能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技能。传统性别角色也让女人少赚金钱。在全世界,传统型女人比上班的女人收人低(Stickney&Konrad,2007)。

这一切都表明,工具性和表达性都是有价值的特质,幸福、适应能力强、有效率和心理健康的人士通常都同时拥有这两组技能(Stake&Eisele,2010)。详而言之,那些拥有满意、幸福伴侣的理想夫妻,他们的工具性和表达性通常都很高(Marshall,2010)。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们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更喜欢双性化的恋人或配偶,而不是完全男子气或完全女人味的恋人或配偶(Green&Kenrick,1994)。然而讽刺的是,人们往往会给那些不完全符合 “恰当 " 性别角色的人很大的压力。妇女如果表现得如男人那般好强、自信,很容易被人认为霸道、无礼和 “不像个女人”(Parks-Stammetal.,2008),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受到性骚扰(Berdahl,2007)。

然而,如果性别角色期望有什么性别差异的话,那就是对男性的性别角色期望比对女性更为严格(Vandelloetal.,2008)。女孩像个假小子,大家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如果男孩子娘娘腔十足,大家就会很担心了(Sandnabba&Ahlberg,1999)。

美国社会的性别角色的变化虽然缓慢,但的确在改变,尤其是每一代的新生女性都变得更加具有工具性(Twenge,2009),年轻人也逐渐变得更加男女平等,对男女性别角色的看法也不那么传统了(Bryant,2003)。但无论如何,即使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限制了我们的潜能,甚至有时候还是错误的,但它仍将持续地存在。今天我们仍期望和鼓励男人具有工具性,女人具有表达性(Heilman&Wallen,2010),这些性别角色期望正是使亲密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的重要因素。


再次说明,以上的文字来自《亲密关系》,[美] 罗兰 · 米勒著,王伟平译,彭凯平审校。

以下为我自己的理解:

错误的刻板印象,过时的性别角色,束缚了社会中的许多人,尤其中国的社会不如发达国家一样开放而平等,反而比较保守,无论男女都受限于被分配的社会性别,这阻止了女性正视自己的欲望、理想,也阻止了男性成为更加优秀的伴侣、朋友。

它限制了所有人的发展,所有人的自由,所有人的自我追求。

人的工具性在父权制为核心的社会中总是被过度提倡的,不仅男性要抛弃自己的敏感、体察他人痛苦的共情心,女人在这样的社会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成就,也必须学会 “像男人一样” 思考和做事。这里的像 “男人” 一样中的“男人”,指的并不是一个生理性别的事实,而是一个被父权制建构出的性别角色概念。

过度强调工具性,势必让本就分裂的社会更加分裂,让男女之间的隔阂,多数群体与少数群体之间的隔阂,被拉扯得更加巨大,让不同性别之间更加剑拔弩张。

(顺性别)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着现实的生理差异,例如女性在怀孕时更加脆弱,需要更多支持,这是现实。而人类的繁衍又在实际上是由女性决定的,这意味着,不同性别之间必须选择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男性(相对强势群体)不能因为自己不是女性(相对弱势群体)就把女性的痛苦忽略掉。

我们都见识到了,在 2020 的疫情中,女性医务工作者至少占据 50%,无数女性英勇地作战在疫情前线,然而女性的月经用品在一开始却是稀缺的,适合女性身材的防护服在一开始也是稀缺的,甚至一些女性的要求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次要的,可被忽视的。这正是一个父权制的男性中心视角造成的性别不平等的典型例子。

将工具性过度提倡,而忽略了表达性,忽略了体察人痛苦的共情,势必导致性别不平等被进一步拉大,中国青少年所缺乏的,并不是阳刚之气,并不是工具性。厌女者当街杀人,杀妻并肢解,暴力强奸性侵猥亵,家庭暴力,烧汽油,泼硫酸,他们缺的是 “阳刚” 吗?我觉得不是,他们缺的是共情,如果非要按父权制二元分割的观点来看,是男人太缺乏女性力量了,太不会站在女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悲伤、恐惧,这是人的自然情感,无法感到这种情感的人早就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被淘汰。哭泣、逃避,这是人面对压力与危险的自我拯救举动,它并没有强硬与软弱可言。失去了表达性的人,反倒是被阉割的人,一个人如果被剥夺了表达痛苦的权利,表达悲伤或愤怒的权利,意味着他变成了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但我们作为人类而生,我们并不是机器。

那些不会哭泣的人,要么是面对痛苦太少,确实因为阶级、家境的优势活在优越环境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要么是已经失去了哭泣的能力而变得扭曲,或是已经因为长期的压抑患上了抑郁症。其中后者在现代的社会是更多的,我们面对的是不断的压力,高房价、996 工作、传统家庭角色、外貌和身材焦虑、高油高糖饮食,与此同时,我们没有多少宣泄的渠道,心理健康的保障不被重视,我们被要求忍耐,我们被要求坚强,我们拥有着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却被上一代人要求像他们一样不许垂头丧气,不许表达自己的疲惫和绝望。

我们思考得过多却感受得太少,工业机器与科技不断地升级,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但是人们之间的隔阂却因为大数据和算法越来越大,对待他人我们失去了耐心,冷漠地面对身边发生的一切,要么是陷入宏大叙事,高谈空虚的理想,要么是过度凝视着自己,拘泥于自负或自卑。

这一切说到底,正是不断提倡工具性,提倡高效率,而忽略表达性,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共情的结果。


如果男性不再歧视女性,让女性积极地接受教育、拥抱工作、同工同酬,获得经济独立,本身也会让整个家庭的经济都更加好一些,不至于强迫男性过度劳动和辛苦工作,不至于再要求男性像个工作机器或铁人。

男性对于男性的包容,也更容易保障男性的权利,在父权社会中,男子气概被提倡,只有一种男性是优秀的——符合传统男性刻板印象的男性,而另外的拥有其它气质的男性被认为是劣等的、奇异而令人厌恶的。这种模式,限制了男性本身的可能性,限制了男性对于欲望的追求,限制了男性的自我表达,限制了男性的自由权利,对于男性也是百害无一利。

对于男性的娘炮侮辱,很少来自于女性,更多的则是同性之间的侮辱,女性更容易接纳拥有双性气质的男性,女性也更容易接纳性少数群体。因此,如果我们要进一步达到社会的发展,首先就要对 “娘炮侮辱” 说不,首先就要阻止过度的大男子主义思想的传播,首先就要改变很多男性对于错误的性别角色的认知。

无论是男性选择更加温柔和友善的姿态,拥有更加文静和倾听的性格,外表上选择少胡须、少体毛的特征,行为上选择节制、优雅的动作,服装上选择粉色衣服或裙子,这些都并不是任何应被指责的特质。

一个人如何表达自己,是自己的自由,我们都可能不喜欢特定的衣物,特定的表达方式,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去攻击别人或限制他们的权利,因为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被其他人所不喜欢,如果所有人一旦不喜欢就放肆地去攻击,想要把某种特质,或拥有某种特质的群体赶尽杀绝,那么整个社会都会更加混乱、不幸福。因此,我们选择克制,选择包容,选择尊重,选择求同存异,而这样有节制的自由才能保证所有人的自由最大化。

人人都是不同的,独特的,没有哪个人和另一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我们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审美,不同的艺术表达,如果在这种现实之下,只决定一种气质是好的,被提倡的,把剩下的东西都算作异类和劣等,意味着去支持隔阂、孤立与伤害。作为相信平等和自由的人,我们应当对这种行为严厉地抵制,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共同利益。

尽管时代永远是进步的,它最后总会淘汰那些守旧的、沉溺于糟粕传统的人,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开创者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决定了我们时代的命运,我们决定了我们时代的未来,2020 年是令人感到绝望的一年,无论是病毒、气候灾难,还是社会上平等的倒退,越来越多的保守思想在回潮,在夺走来之不易的进步和文明的结果,对人权的平等和对恶的克制被说为政治正确,而妇女拥有的堕胎权和生育权被从自己手里夺走,针对性别的暴力事件难以阻止,针对性少数群体的迫害愈演愈烈。

2021 年已经是新的开始,我认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在一个混乱的旋涡中发出理智的声音,保卫来之不易的平等和包容的环境,尽可能地让社会继续去进步,保障人的幸福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

参考

  1. ^《亲密关系》第 1 章 23 页

知乎用户 Alexander​ 发表

希望台湾玫瑰少年叶永志的悲剧不要在大陆重演。

补充一条,女德班的建设发展可以提上日程了。

知乎用户 查无此人​ 发表

槽多无口,但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给一般通过的路人科普一下 “父权制” 这个概念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能够成为一个议题,而 “防止女性青少年男性化” 却不可见,背后其实暗含的是【男性是高于女性的第一性】,因为如此男性表现出女性的特征才会被视为 “堕落”,是需要“纠正” 的

这就是父权制三特征中的 “认同男性”,所谓“认同男性” 并不是【看到一个性别为男的人就认同他的观点】,而是在文化描绘中人为地将各种品格分为 “男性的” 和“女性的”,将 “控制力”“体力好”“竞争意识”“主动性”“逻辑好” 等等归结为阳刚气质并要求每一个男性拥有,将 “温柔”“柔弱”“仔细”“同情心”“非线性” 等等归结为阴柔气质并强行赋予女性,与此同时,对前者的价值进行抬高,对后者进行贬抑——“娘娘腔”是个贬义词,但 “女汉子” 却可以用来称赞女性,一个做事仔细、说话细声慢气、不太喜欢个人竞争的男孩子和一个喜欢竞争、想成为 leader、做事果断的女孩子,哪个在社会上受到的争议大?

无疑是前者

这就是 “男性认同”,这个概念是对建构出的所谓“阳刚气质” 的认同,任何想要被父权社会接纳的个体,都必须表现出这种气质

而任何出生的个体,都天然地被赋予了基于生理性别的气质映像,男性是阳刚主动的,女性是阴柔被动的

这就导致了【虽然男女都受到父权制的压迫,但是女性要深重得多】,因为女性若是要想得到社会地位,天然就要比男性多了一个步骤——证明自己拥有男性气质——你得比男性更加 “阳刚”,更加“有领导力” 才行

但这个步骤真的必要吗?“女性化” 真的是一个贬义词吗?

甚至,一个完整的人,真的能够被塞进这个性别气质的框架里吗?

男性就没有同情心,没有非线性的直感,做事不仔细了?知乎那么多男的,你们连女人的文胸、卫生巾都懂,你们对你们自己肯定比我更懂了,摸着自己良心问问,你有没有?

所以所谓性别气质不过是父权制为了维护二元性别的谎言罢了,男性与女性的气质怎么可能是孑然二分,不可转变的?

所以嘛,我反对这个破提案!

知乎用户 理查德​ 发表

防止 “女性化” 的措辞实际暗含着 “男尊女卑” 的思想。

刻意将人分为男性与女性,强调并拉大男女差异,不利于两性团结。

不尊重个人的独立意识,以社会意识和手段来规范并限定人的行为和发展方向,以后左撇子会越来越少了。

如果自出生开始便被刻板印象绑架,比如男生应该喜欢蓝色而不是粉色、爱玩变形金刚而不是芭比娃娃、擅长理科而不是文科、需要刚强果敢而不是温柔体贴,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而被 “塑造” 的我们,想要成为的、即将成为的、已经成为的,究竟哪一部分的自我是真正属于自我的呢?

知乎用户 疯清羊 发表

这种问题确实存在,倒不是说男性不能具备所谓的女性特质,而是说由于客观存在的心理以及生理差异,对男孩女孩的教育侧重点和方向确实应该有差异,但现在的教育体系,确实没有关注男性特长的培养与开发,甚至在阉割男性特质,也没多少人懂得如何正确引导男孩成长,基本上全靠男孩自己摸索以及受社会毒打。。。在人格培养以及特质开发方面,学校甚至会使男孩感到迷茫,这也是为什么单身母亲养育的男孩更大概率存在人格不稳健的原因,也是进入社会后男性普遍成长更快的原因,因为他们发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与学校对自己的教育,有很大出入,以前自己被学校教育所抑制的那一部分,恰恰是在这个社会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

知乎用户 战斗力逆天的太君 发表

首先,我坚决反对任何针对男性的性别规训


我认为所谓 “女性是弱者”,完全就是性别刻板印象,更为迫切的,就是取消对女性的一切优待和特权!!

通过法律改变社会氛围比教育效果更快

知乎用户 孙傲之​ 发表

防喷声明:我不认可这个提案,这是性别刻板印象,我支持性别中立教育模式,我认为性别与性格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某些人没学过中学政治吗?了解一下我国的政治体制好吗?

政协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是一个政治协商机关,对于国家政治运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不直接参与决策,对国家政治方针没有任何直接的决策权。

答复政协委员的提案是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不代表政府部门认可提案。

我们不如来看看教育部对于政协提案的答复列表,我查阅了最近的 40 个提案:

要么是 “关于加强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建设一流教师教育院校和一流教师教育专业的建议”“关于优化小学教师专业结构比,促进素质教育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规划布局的提案” 这种空洞的;

要么是 “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 这种超出教育部职权范围的;

要么是 “关于加快推进师范院校‘再师范化’的建议”“关于修订教师法有关条款,取消非师范生报考教师资格的规定的建议” 这种瞎拍脑门的;

还有 “关于全面开展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的提案” 这种何不食肉糜的;

还有 “关于全国所有景区票价对教师半价优惠的建议” 这种想薅羊毛的。

我觉得这 40 个提案当中,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就是关于在招录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中加强背景审查,限制违法犯罪人员从业的建议这一个:

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和最高法建立了专门的查询系统,与公安部的数据库对接明确了查询范围、查询方法、适用人员,规定了教育机构负有查询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于查到的性犯罪人员应该不予录用、已经录用的应当解聘

跟这个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上面那个才是教育部真正在认真做的事情。

这个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的答复甚至全文没有出现过 “男”“女” 两个字,谈的是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完全就是在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标题耸人听闻,看完正文我只想哈哈大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阳刚之气根本不需要训练。也不能被训练。

男性所谓的 “阳刚之气(好勇斗狠)” 是雄性额叶的生理性本能。这个生理机制决定了多数男性相对于女性,共情水平更低,自我约束能力更低,具有不可抑制的好胜欲望——这不是贬义,是因为,人脑本质上是一个与自然搏斗的工具。

而雄性作为 “工兵”,作为掠食冲突的第一线,需要跟女性截然的不同的生理特性。

缺乏同情心(杀戮果断,掠夺自私),自控能力低(反应迅速,剧烈),好胜欲望(不能忍受失败,拒绝妥协,不择手段),

在原始的生存竞争中是有优势的。

实际上,男性的 “恶棍” 越多,这个种族越容易在长达千年不间断的冷兵器战斗中幸存。

这也是古代,古代,古代,崇尚 “阳刚之气” 的本质。

【这个东西你是训练不出来的,它是本能】勇的就是勇,怂的就是怂。

怂的人,你就算通过强力的规则约束,让他具有了 “勇” 的表面行为,但因为他没有那个内核——比如部分男性一旦 “落于人后” 大脑会释放剧烈的痛苦惩罚,这是生理技能————由于他没有那个内核,他也并不能很好的完成需要好勇斗狠的工作。

比如战斗。

【怎样防止女性化 ?除非你能编辑基因,否择就不能防止女性化】再说一遍这玩意儿是大脑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硬件和软件都是匹配的。

你不能给 window 套个苹果的壳子,它就变苹果电脑了。没这回事。

【对于,拥有女性化大脑的男性,我们有它更好的用武之处】

比如女性的大脑共情更高,第一时间会考虑 “环境” 而不是自己,它是更善于合作,是天然的协力大脑。

而,拥有男性 “体能” 的一个协力大脑,很明显可以在某些领域——比如医疗科学(需要耐力和共情能力)起到出类拔萃的作用。

而且,这样的大脑,因为没有了女性的身体(妊娠引起的情绪波动潜在威胁),在需要情感联系,但又要避免过度情绪化的工作环境中,也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优势。

而不是把人人都培养成狂战士。有什麽意义?第一我们不是进攻型的文明,第二我们人口基数足够大,狂战士够多了,天天在网上挥舞着大刀要他破苍穹的青少年还少了吗?

大自然在进化中发展出来的随机性,多样性。

其实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 “自然呼应机制”,因为我们的世界变得复杂了,武力冲突少了,复杂的情感理性对抗环境多了。

所以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具备原始状态下 “女性大脑特征” 但又拥有 “男性身体” 的个体。

这是文明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标志。

强行要求扭转这种趋势。

完全就是踩……………… 那什么,懂吗。不要挂 R 档。没意义。反自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哎,他们啊不懂,这是社会性别比例失衡在青少年男性身上的具象化体现。简单来讲就是,青少年男性在男性过多的压力下自发转性,这样就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了,是好事儿!了解一下小丑鱼吧,大自然不会骗人的!

知乎用户 好战士 发表

非常支持!

现在很多男生,娘不拉几的,早就看不惯了。男生就应该有男生的样子,要把身体练好,要把拳头练硬。你看现在的男孩子,遇到点事不敢出头,只敢磨磨唧唧。小时候,遇到事,我们直接抡着拳头就上了,现在的男生只会斗一张嘴,学女人骂街。真该好好管一管了!

还有,语文课本里面好多只会斗嘴的,应该都删掉。

你看那廉颇,被蔺相如骂了,还要跪着去道歉,教坏男生!被骂了就应该一拳头打过去,蔺相如这种一看就是娘不拉几的,早该教训了!

你看那唐僧,遇到妖怪,只会向徒弟求救,娘不拉几的,遇事只会念咒,孙悟空就该一棒子打死他!

哦顺便,电视剧西游记,那演唐僧的,一点肌肉都没有,太娘了!建议禁播,以后应该播赵文卓版的《青蛇》,让大家看看,这才是爷们儿的和尚应有的样子!

再看那个谁,鲁迅,弃医从文。放着那么有前途的医学不学,去学文?恕我直言,学文学的都是娘炮,鲁迅的文章都应该删掉!不能让男生学他!以后男生都去学文学了,一个个酸不溜秋的,恶不恶心!

写到这里才想起来,就应该禁止男生上语文课!语文课都给女生去学,男生就应该全上体育课才对,坐在教室里整天咬文嚼字,不娘才怪!应该时刻锻炼身体,才能成为阳刚的男子汉!
=
=
=
(最后跪求保命 T T)

知乎用户 南柯遊人​ 发表

这两天,关于阳刚之气的讨论挺火。

不过,很多人都没注意到,在历史文化的意识形态层面,阳刚之气对应的,往往是所谓的【阴柔之美】。

如果说,阳刚与阴柔的对应,还算是性别文化属性与情感表现差异的一种客观符号表达。

那么,【气与美】的对立,则渗透着一种更为鲜明的性别话语规训的无意识熏陶。

气,可以说是中国精神崇拜层面的【量子力学】一般的存在。

《文子 · 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
《易 · 乾卦》:同气相求。
《系辞》:精气为物。
《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

可以看到,中国人认定【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独特表现】,就是能够产生和发觉【气的存在】。

这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自证的权力表达】。

得益于这种表达,中国人铸造了属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自由主义】语境。即对于社会规训和世界对象的他者性的反叛和逃逸情结的【自在之征】。

《庄子 · 逍遥游》:乗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

在此之上,则是基于这种【个体自由主义】的神圣化和尊严赋能延伸。而这种延伸,无疑是专门为【以父权制下男性视角为前提的主观命定评判体系】。

比如,最为典型的,就是帝王之气。

而在这种语境中,女性变得阳刚(非法夺权的自我赋能),就像贫民变得像贵族优雅一样,显得格格不入的可笑而非令人尊敬的畏惧。

比如,各类段子、喜剧中,女性变得莽撞的建刚、铁锤等名字,成为反差化的精准笑点。

而且,这种气质表达,也必然的是遵从于【男性模板】为预设的刻板模仿,而非真正的【以性别平等的客观性为评判切点】的论证结果,比如一个长发飘飘的女性,就很难显示出阳刚之气,除非她的胡须足够旺盛。

由此,中国传统文化与封建小农经济下的父权制意识形态,深度碰撞出来的权力语境的最大表现之一,就是对于男性成功合法性的【气质加成】的符号指向化。

在这种语境下,女性最大的成功,是嫁对人(旺夫相);而男性最大的成功,则是成为【对的人(富贵之相)】。

前者的唯一条件和目的依附,就是男性;而后者,可以形成与实现的主客观表达方式,实在是太多了,其最终汇聚,就是以财富、名声、权力、地位、德性等为范畴指归的【成功】。

因此,女性的成功,是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而男性的成功,则是任何世俗定义与定性的客体化事实。

由此,男性拥有了【群体无意识锚定标记的成功气质加持特效】。

这就像同样一条保暖裤,女性只是保暖裤本身,而男性则是【红外技术电磁辐射纳米工艺加持下的保暖裤】。

正是在这样的语境特权赋能下,男性的社会价值与主体自由,变得天然合法的超越了女性本身。

在这种特征之下,女性依赖于语言文本及行为本身,引发群体崇拜特征的概率,几近为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知名的女性,往往是依附于家庭、丈夫等硬实力够强之上的机遇突破。

而男性,则有着一条清晰的功成名就之路。尽管它拥挤,但至少比女性只能坐船过河,强的太多了。

与此对应的,则是对于男性成功加成的【语言创造的伟大奇观】。

粗俗鄙陋,叫豪气

木讷寡言,叫秀气

严肃呆板,叫正气

古怪精明,叫灵气

懒散拖拉,叫逸气

不顾妻子,叫义气

大言不惭,叫浩气

腰围过胖,叫身材至伟;

瘦骨嶙峋,叫俊逸清朗;

容颜丑陋,叫天生奇貌;

形象一般,叫仪表堂堂;

不够忠贞,叫潇洒风流;

同时,形容女性美貌的想象语句,可以绕长城一圈。

但是形容女性气质的,却是屈指可数。

而且,它们往往是【负能量积聚而成的扭曲之气】。

比如悍妇、妒妇、怨妇、荡妇等。

这无疑表明,以【商品价值的市场化视角来看】,社会对于男性的营销语言加工,是偏向其【附加值属性】的。

而对于女性的塑造,则是趋向于单一的形象夸饰和功能表现(贴心、温柔、贤惠等)。

就像同样的保暖裤,男性是北欧设计、智能化 2.0 的小爱 OS 系统加持,女性则是花格子、厚绒里的各式各样的大卖场产品一样。

最终,我们作为受众获得的日复一日的精神反馈,就是男人天生比女性更有生命质感和价值上限,并且更应当承担着【与天地之心合气相一】的代言人地位与家庭主导象征。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拼多多、墨茶的事,说着说着没了下文,反而在男性是否应该变成肌肉猛男♂这件事上,关注得有点过头?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

知乎用户 汪萌 发表

强烈建议把 “阳刚之气” 这个包含封建时代性别歧视的词语打入故纸堆,使用符合我国政治文化的新词代替。

这个词 “最初” 想强调的意思是好的,是一种勇敢顽强,舍生取义的品格,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尤其是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伟大斗争的时代。但是这个词在历史上附带了歧视女性的意味,现在使用,几乎一定会把画风歪到性别议题上,反而会损害那个 “最初” 的意思。这个词本身也不是革命话语,所以没有必要非得做一堆澄清接着用,可以干脆换个词,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

考察阳刚这个词汇本身,可以发现它并不符合我国的政治传统。它的词源是更早的古典文化(阴阳是易经的概念)。在革命年代没有人用它,现在也绝不会用它去形容任何革命英雄人物。至于当下的使用,我十分怀疑是改开后从 ww 再传过来的。。。

就它在古典时代的意义而言,百度百科引用的解释:

…… 取道之原,六经其至极也。而论其从入之涂,则《公羊》、《国策》、 贾谊太史公,皆深得乎阳刚之美者……

这实际上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种我国古代对优秀士大夫的要求。只是封建文化压迫女性,才看上去像是性别差异。在今日文化下,这可以大致对应对优秀党员干部的要求。它在描述某些美好品质上的用途,完全可以被真正属于新中国的政治术语替代。比如,不忘初心,斗争精神,钢铁般的革命意志,等等。而这些词汇,由于我国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完全性别中立的。

其实这件事情很好理解:我国(在消费主义文化意义下)最 “阳刚” 的是谁?解放军同志啊。。。

那么,在部队的语境下,“阳刚” 这个词想代表的优秀品质,是如何表现的?

将士们,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所以说,要学就学社会主义真武德,不要学封建文化假武德。整天搁那专门强调 “男子气概” 的,是割小男孩喉咙的匪帮军队。。。

知乎用户 木昜 发表

前排高赞回答在说什么驴唇不对马嘴的东西?

按照你们的说法,教育部给了答复就是支持提案,那你们解释下这个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 9839 号建议的答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69.html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69.html)

提案是关于 “防止东北人口减少” 的,整个答复里除了标题就再也没出现这几个字。 全文在说自己在学前教育阶段已经做了什么,打算继续做什么。至于学前教育和防止人口减少有什么关系,教育部根本不关心好吗?

还有这个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 8370 号建议的答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53.html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53.html)

答复的提案是 “关于高校教师职称实行定期注册的建议”。按照你们的思路这答复是不是同意或者不同意就完事了?但是仔细看教育部的答复,“我们已经开始完善职称制度了,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职称制度”。至于注册制?教育部一个字都没提,你们猜教育部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这些都是非常标准的顾左右而言他式答复。

**对于政协的提案,不管多狗屁不通,多不是人话,只要指定了具体部门,该部门就必须给出答复。而且这种答复通常情况下都是建设性的,即 “我已经做了什么,我以后还要做什么” 这种格式。**之所以说 “通常” 是因为可能存在过于离谱的提案,相关部门直接否决,但我目前通过公开渠道搜集到的提案答复都是建设性的。

题目中的提案答复也是一样的,满篇都写着 “你这提案什么鬼东西,但我还得好好回答”

答复全文关于 “男性”“女性” 仅在提案标题中出现一次。“阳刚之气”也仅出现一次,还是带了引号的。

虽然看不到原提案,但是按照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答复的一贯风格,显然是原提案中有类似 “通过体育教育培养阳刚之气” 的表述。教育部对着提案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之后,发现只能就体育教育这四个字写一篇答复,那就写呗,先写体育教育上已投入多少,未来打算怎么继续加强体育教育。**为了证明自己没跑题,特意在原提案中摘出 “阳刚之气” 放到答复里。**一篇答复就写完了,可以拿去交差了。

至于男性青少年是不是真的女性化了,要不要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关教育部什么事呢?

知乎用户 Holzwege 发表

教育部还能咋办呢?

他能逼着所有学生就必须接受那种审美么?

不能啊,所以出台的措施也就还是那些老生常谈啊。

翻来覆去还是啥提高男教师比例,再抓一抓体育教育。

这些措施真的不好么?

有些事确实说出去是歧视和偏见,但是去年钟美美那火爆程度真的不能反映一些问题么,增加一下男教师的比例,真的不好么?

体育课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下一代们有多缺乏室外活动时间,身体素质究竟如何,懂得都懂。

所以为啥就这么招骂呢?

阳刚之气这四个字就这么罪大恶极么?

我不管怎么想都想不明白这四个字贬义在哪里。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啥时候也都没把阴柔当作褒义词吧。

的确我们不提倡昂撒那种野性,侵略,肌肉强壮的审美,但是我们古代提倡的谦谦君子也是要有浩然正气的啊。

还是说官方不能提倡任何一种形式的好?

否则就是有偏向的引导,官方出手压制了小圈子的空间?

知乎用户 Bender​ 发表

人口老 0 化之下,教育部内连 1 都找不到了?

乖乖撅屁股做肛拭子得了!

知乎用户 姚璐 发表

这个提案,反倒证明了性别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为如果是天生的,为什么要担心男性会 “女性化” 呢?这就好比,你再如何教育和改造男的,男的都不会长出子宫,因为这是无法改变的两性差异。既然教育部挑明了性别气质可以 “塑造”,那“男人天然阳刚、女人天然柔弱” 就不攻自破了。

知乎用户 唐菓子​ 发表

一个人是什么样子,选择去过何种的生活,没有人,除了他自己,可以定义。在不打扰到别人的情况下,大部分的自由,都应该得到一份尊重。


首先希望教育部里某些人给出他们所谓阳刚的定义。。。

如果是说的责任感,有担当,尊重他人这些,那么我要问,难道女生就没有吗?

如果说的是身体素质,你教育部不是一直在搞什么改革么?怎么了?不管用啊?呵呵呵

再者,“女性化” 这个提法本身就已经暗含了一种歧视和贬低,很可能会加剧校园霸凌以及各类恶性事件。因为本身,中国社会对少数群体(无论是价值观选择的角度还是职业选择角度或是其他角度)的包容性就很低,此类言论极有可能引发对少数价值观群体的排斥。

还有,强行搞性别对立。。。教育部是觉得只有女生才能精致么???

讲真,对教育部近几年来诸多政策都不能苟同,先是强基计划,基本可以认为取消了奥赛,然后是对体育的改革,现在有来这个。。。无论怎么搞,都没有触及中国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这个懂的都懂,不懂的也别问我,少说话,,,

在知乎我还是收敛一点,,,少说两句,毕竟这是我大号,喷人还得是微博 / twitter,,,

知乎用户 北斗开阳 发表

要我说就不应该有男人,因为有了男人,女性就会说男性压迫女性。

知乎用户 他高兴​ 发表

MD 烦死了一起毁灭吧

这边建议教育部同时设立全国中小学生、大学生阳刚之气等级考试,不合格的不予升学、毕业哦

知乎用户 开穹 发表

As long as their gender orientation doesn’t affect their health and harm society, I hope we can be more tolerant of male transgenders whom involved by this question(psychological gender is female).

Transgender people can also keep happy and healthy, and they mayn’t lack courage and responsibility and other positive personalities. What we need to oppose shouldn’t be the cross gender tendency, but the negative tendency towards people of any gender.

知乎用户 狐狸晨曦​ 发表

答复纠正了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这种不正确的提法,代之以“阳刚之气”,难道不对么?

“阳刚”这个词本身并不涉及性别歧视,就像 “英雄” 难道还非要区分男女,分出 “英雌” 来么?

一个常识:

成天喝碳酸饮料,吃泡面烧烤,沉迷网络虚拟空间,不爱运动的 200 斤宅男,肯定一点都不 “女性化”,没准还张口就是各类“仇女、厌女” 的口嗨。

但这样的人和 “阳刚之气” 沾边么?

日本 “失去的 30 年” 时间,给全世界无数宅男宅女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养出了一大堆毫无爱国心、社会责任感、极端个人主义的废宅,

整个国家从世界第二,到就这么几十年如一日地混吃等死,现在甚至有的领域都被韩国人赶超了。

这样的【前车之鉴】不值得警醒么?

所以,不论 “女拳” 还是“男拳”,过度打拳都是毛病,得治。

知乎用户 爱分析的金融男​ 发表

这个事情 我大概率会两边不讨好。

与其教育男孩子有 “刚刚之气”,不如教导男性有男性视角。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所谓的阳刚之气究竟是什么意思?

以上这位男士大家都熟悉吧,要说 “阳刚之气‘,没有人说他是” 娘炮“把,然而又如何?

所以在这个女权社会,规训男性是没有成本的。吴京的发言如果性别互换,他因为这句话被马上热搜道歉都是轻的。这件事情也是一样,就是单方面对于男性的规训。

我想问问有关部门,

教导男性要有阳刚之气的同时,教育女性要阴柔了吗?三从四德?温柔贤惠?

如果没有也不敢同时教育女性,那么这个” 阳刚 “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肌肉发达,头脑敏锐,面对男性同胞横眉冷对,转身去跪拜女权,宣扬男人就该当女人的跟屁虫?

如果这个”阳刚教育 “没有加入男性觉醒,男性自我意识的内容,最后的结果,只会演变成那种” 中国男孩保护中国女孩“的自我感动戏。

好莱坞有很多肌肉发达的所谓硬汉,也是女权主义者。他们虽然满身肌肉,还长了一个 ,但是思维,立场,完完全全都是站在女性那边的。整天只想着最大限度的剥削压迫男性同胞,来供奉他们的女权主人,没有一丝一毫为男性谋过权益。

恕我直言,这样的男人,只是肌肉发达的 TJ 罢了,是长了阴茎的妇女。他们心里清楚,活在女权社会,谁是弱者,该迎合谁,出卖谁。

如果没有男权意识,很多冠冕堂皇的阳刚,实际上是卑鄙阴狠的算计。

首先把自己当个人看,其次才论男女。

虽然没有发达的肌肉,但是我比上图这种公然伤害男性利益的生物,更有资格当一个男人。

知乎用户 李夏洛克 发表

修改了下,之前的有些过激。我补充一下

本意其实挺好的,鼓励学生多运动多锻炼。但这话怎么就说得这么难听呢?阳刚之气?是女生不配运动还是女生也要变成纯爷们儿?

以下原答案

结论:防不住,越堵越糟

第一部分:忍不住骂人

第二部分:这是个社会趋势,堵不住的

你脑补一下提出这个方案的是什么人?拍板这个决定的又是什么人?

你以为是这样和蔼可亲又睿智的老爷爷?

其实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大腹便便的油腻老头(找不到合适的图)

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地在跟自己和解,结果就是经验越来越多,楼越盖越高,改变起来也就越来越难,思维也就越僵化。

但凡他们听了两个以上专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意见都不会通过这种不过脑子的方案。

你想一下他们制定该方案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一群跟你爷爷一样年长的老爷子,看着现在娱乐明星这么 “娘”,看着钟美美(无贬义)艾比这种孩子,嘴里骂着 “成何体统”。恰好又有自己管不好孩子觉得什么都是社会环境不好的巨婴家长投诉,于是立马出个文件,都必须让男孩子 “阳刚”。

那么问题来了,

1. 这个文件的意思就是要加强 “阳刚” 教育,意思就是以前男孩子阳刚,现在不阳刚了对吧?

那要不要恢复成朱熹那时候 “存天理灭人欲”,或者干脆恢复到三国时候呢?关羽刮骨疗毒多阳刚啊?

教育了男孩子那要不要加强女孩子 “阴柔” 的教育?不要?凭什么?女孩子不配吗?要加强?三纲五常够不够温柔?裹了小脚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够不够贤淑?

2. 阳刚和大男子主义有什么区别?我知道这不是一回事,但有几个能做到只 “阳刚” 不“大男子主义”?

3. 什么才算 “阳刚”?谁定义的?你说男孩子穿高跟鞋不阳刚,那烫头染发算不算?男明星化妆算不算?打老婆算不算?做家庭主夫算不算?

军人算阳刚,那多愁善感的诗人算不算?一个写诗的军人算不算?

阳刚的反面是不是阴柔?阴柔是不是温柔、敏感、细腻、安静?所以男孩就应该粗鲁、神经大条、整天骂骂咧咧?

照这个意思英国绅士全都是娘炮呗?注重礼仪、温柔善良的的律师、教授、学者、高级官员就都是娘炮呗?

男性要阳刚,要不要养家糊口?要不要吃饭主动掏钱?要不要买房买车才能结婚?要不要把所有痛苦都憋着最后憋出问题?

男性阳刚了女性是不是就要阴柔?阴柔了是不是就只能相夫教子照顾家庭,是不是就只能传宗接代不生儿子就不行?

4. 为什么男孩子阴柔?因为都是妈妈在照顾。丧偶式育儿说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没有当爹的做榜样,男孩可不就不阳刚了吗?

可为什么当爹的不能管呢?因为在赚钱养家。可赚钱养家就不能带孩子了吗?因为 996 在那摆着呢。

要求增加男孩子阳刚之气,言下之意就是必须增加男老师、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

好嘛,一边放着违反劳动法的 996 不管,让员工只有工作没有生活,一边要求男性多陪伴孩子,同时还 diss 了被女性照顾的孩子(现状)不好。

像不像你公司里的领导?不给你加钱,不给你权限,也不给你时间,但是要求你业绩大幅增长。

一边是 60-70 踩着改开大潮完成财富收割原始积累,让 80-90 后的下一代活得累死,一边还觉得下一代带 00-10 后的孩子带的不好。

美其名曰为了下一代更好,话都让你说了呗,真是 tm 做了 bitch 还立牌坊。

这种加深刻板印象的行为其实是在压迫所有人。男性就不能软弱、阴柔吗?女性就不能粗犷、狂野吗?那天生的怎么办?被歧视被排挤最后去死?

别说没那么严重,都是读过书的,上学的时候班里跟大家稍微有一点点不一样的人都会被说闲话,是全都忘了吗?觉得不严重是因为你觉得和你无关。但是真的无关吗?

教育部是个什么地方?全中国几亿大中小学生、老师、学校都得听它的。它(的一部分)现在觉得温柔内向的小男孩不算正常男人了,这还不严重吗?

另一个方面,为什么说堵不住呢?

看看这个实验就知道了

[老鼠乌托邦 89 赞同 · 13 评论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3686271)

欲望下降,出生率下降,资源富足但是鼠口就是越来越少。结果雄性偏雌性化,雌性偏雄性化,性别的生理差异还在,但心理差异在缩小。

你告诉我这是因为老鼠没教好孩子们吗?因为老鼠们没教导下一代做个 “阳刚雄鼠” 吗?

这就是个经济问题、社会环境问题,做实验的这双手不调整环境,光想着要让老鼠们做好教育?你把环境搞好了,人家需要你教吗?

现在大家买不起房,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然后资本家们告诉你:要努力,要积极,积极你就不会难过了。

这么歪的玩意儿,不骂它等什么呢?

知乎用户 玛莉蓓尔 发表

那个…… 仔细看一下教育部的回复就会发现他们说的是加强体育教育。

这就一个大写的顾左右而言他。

加强体育教育也没啥错,教育部明显是让提案的家伙别搞事了。

毕竟咱国家官方的说法是我们支持男女平等,哪能支持你让学生男性化。

散了。

知乎用户 薛默羽 发表

1. 教育部回复的重点,主要说的是加强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锻炼。【健康体魄是不分男女的】

2. 即便涉及 “性别刻板印象” 的问题,这个锅应该是某政协委员占大头【微博评论区怎么会让人觉得这个提案是教育部提的?】

3. 我希望所谓的 “阳刚气质”,不止停留于“健康体魄” 这个外在层面,还有内在的品质——如 “勇敢 / 坚强 / 不畏难 / 不轻言放弃” 等。

但上述品质并不是男性的专属,又何必硬是要联系上 “阳刚” 这个普遍被视为男性特质的词汇以造成误解与性别刻板印象呢?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要注重的应该是——

1. 打击 “文化课老师霸占体育课” 的现象,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加强锻炼

2. 教会男学生尊重女性,而不是持有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而不是持有善意性别主义(男性在一切情况下都应该礼让女性)

3. 让学生们不要固守性别刻板印象,谁说男的就不能哭?谁说男的就要不爱干净、讨厌洗澡?谁说男的就不能做家务、带孩子?谁说坚强只能是男性专属?谁说天不怕地不怕只能是男性专属?

4. 把性教育搬到台面上,而不是让三观未成型的学生们在脱离现实、物化女性的黄片黄文黄漫中形成扭曲的三观。

【儿童性教育专家胡佳威说:公众总觉得,性就等于性行为,性教育就是教孩子性行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性教育包括了孩子的性别教育、价值观教育、生理教育、心理教育,还有自我保护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比如让孩子知道生命的起源,男女生的身体区别和身体界限,知道青春期自己身体会怎样变化,让男生不去掀别人的裙子,知道遇到危险该怎么求助等,只要正常了解这些内容,并不需要担心什么。】

5. 重视校园霸凌的问题

以上建议应该要比一句刻板的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更合适吧?

知乎用户 之初 发表

连育部都学习怎么搞男女对立 / 歧视了

知乎用户 慕容飞燕 发表

纯属闹剧,嘴巴快于脑子的东西。

建议提这个提案的人去看一下最近知乎热聊的拜登解除跨性别从军禁令,以及很多美国军人退伍后变性的新闻。既然军营那种环境都有跨性别,在学校里瞎折腾,就能不会有男性女性化了?

其次,再温故一下辩证唯物主义,到底是内因作用大,还是外因作用大。有人天生粗鲁,有人天生理智,有人天生细腻,有人天生温和,这些都是天生的,很难被外力改变。

最后,再多看看漫威的电影,了解一下多少年轻人喜欢崇拜美队、钢铁侠、雷神、金刚狼等硬汉型超级英雄。千万不要被国内娱乐圈的内讧给迷惑了。国内娱乐圈小鲜肉当道,主要是国内的娱乐圈打造不出来像漫威电影那样有吸引力的作品。国内的娱乐圈需要的是反省和自强,而不是污蔑那些无辜的小鲜肉们。

知乎用户 芦苇君 发表

我就不说这个提案本身了,我就说英国有个很出名的高中,伊顿公学,一直是男校,只招生男孩,出了很多英国首相高官,不就是为了在青春期里把男孩培养的更男人一点么

知乎用户 Deceiver 发表

必须承认,当代中国方方面面面临的困局,都是受美匪压制而没法得到彻底解决的。

美匪定义了 “政治正确” 是好,所以中国强调男子气质才“不好”。美匪掳掠了全球资源,所以中国也没法在美匪的价值观下满足美匪倡导的政治正确。

要想一揽子解决目前民间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规训,一方面必须破除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向反华公知和反华女权做坚决的论争。另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竞争力,等到我们成了世界第一,自然有江南大儒为我们的价值观解释合理性。

无论如何,我受

@李新野

先生启发很大。必须揭露目前这些女权论调的危险本质。

入关!

()

知乎用户 老枪 发表

作为一名从教三十余年的教师,我认为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提得很好,很有必要,但教育部的 “答复” 却不够全面和科学,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近十年来,学校的相当部分男孩子的确有女性化的趋势,多数班级呈现 “阴盛阳衰” 现象。男生女性化的具体表现有:说话唯唯诺诺,做事畏畏缩缩,缺乏表现欲望,参加演讲辩论赛的大部分是女生。缺乏勇气和担当,缺乏责任感。上课不敢举手发问答问,连朗读诗文的声音都明显被女生压过。课下男孩被女生欺侮得哭哭啼啼却不敢声张的事时有发生,经常叫一些年轻班主任啼笑皆非。

曾国藩曾引其祖父的话说 “男儿以懦弱无刚为大耻!” 现在相当部分青少年就是这种懦弱无刚的长不大的男孩。这样的妈宝男小鲜肉多了,绝非民族之幸国家之福!

所以我认为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必须予以扭转。这一点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社会和家庭的全力配合,其中各种媒体尤其是影视界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答复” 里重点强调的是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还是不够的。

知乎用户 次亜塩素酸​ 发表

初衷是好的,但读起来令人作呕。

一直觉得这种言论一经支持,从小个性阴柔的男生会遭受到更为严重的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因为这就会被一些人解读为:“你看,官方都打压男性女性化了,你这种娘炮,我欺负你理所应当。”

所以哪怕里面的内容实际上与标题关联不大我也觉得特别反胃。

个人是极其反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尤其是官方上的推崇。

因为所谓的 “阳刚”,从小声音尖细个性阴柔的我被各种欺负,吃了不少的苦。所以自己当了教育工作者以后,教科学尤其是讲授两性差异,个人一直有意识的去弱化性别刻板印象,因为世界上每个人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理应包容尊重。且不论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统一的人群,就问这几句,男生爱干净爱打扮爱整洁难道就有错?男生声音不够 man 就是原罪?男生就一定要五大三粗满脸横肉满口脏话才叫有阳刚气?既然阳刚气是一种好的品质,那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女性也可以拥有?可现实呢?不想说太多了。

另外这是和平年代别给我扯什么打仗了怎么办,嘴上会叭叭真到了战乱做缩头乌龟的指不定就是某些倡导 “阳刚” 的人。

当然实际上那个文件是说要加强体育锻炼的,但这样的标题,能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是一点也不奇怪。

最后,致某些人,您要阳刚是您的事,我本人也并不推崇所谓的 “娘炮”,你有讨厌他们的权利,你也可以说你不喜欢男性阴柔,但你没有任何权利干预与嘲笑,甚至是批判别人的生活方式(危害社会另论)。反正我觉得,只会满口粗话用各种暴力的所谓“阳刚” 的男人,只配称为野兽。

知乎用户 naiveman 发表

这个提案容易落下话柄,给西方 zzzq 泼脏水送弹药。

取向自由就行,然后教育好各种选择的后果,这些内容可以放在大学或者高中的公共卫生课选修里。

单纯的指定方向必然招致叛逆,越是压迫的反对的,越会激起人的好奇。

不如明说,性少数在中国没嘛特殊的,你该恁么工作恁么工作,该买不起房还是买不起房。这样反而是最大的平等不是么?一视同仁。

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其实也很容易,就把学校周边的奶茶 / 甜品店禁了。然后体育课好好上别补课,再允许高二体验一年早恋就行了。

知乎用户 罔顾花丛只缘君 发表

建议以后让男性完全参与到育儿事务里去,担任母亲的角色,承担母亲的责任及事务,因为为母则刚,只要当了妈就阳刚了。

(男妈妈党内心狂喜)

知乎用户 唇枪麦高芬 发表

一个社会越文明越开化大,就越能包容和接受不同。在主流之外,有些人天生更敏感,有些人天生更柔弱,有些人天生对看起来不该男人做的事感兴趣…… 若仅仅因为这些不同,就冠之以 “娘” 的称号并且口诛笔伐,实在不像文明社会该有的样子。

-- 工人日报《“花样美男” 成了一种潮流时尚?》

其实就他们对 “娘” 的口诛笔伐,实际上就是无法接受打破传统的差异, 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对于男女都有了潜移默化的定义。男人应该是阳刚而孔武有力的,女人阴柔娴熟才是最好的状态。当男女生的性格就被分成两级化,一旦有人靠近了中间地带或者跨越两级的分化,社会就会用异样的眼光来审判他们。

我并不能苟同。

PicsArt_01-11-10.04

唇枪麦高芬的视频
· 2 播放

我不懂” 娘 “怎麽会变成一种负义词,娘不就是妈妈的意思吗?他们要攻击的其实就是一种女性化的特征,那有女性化的特征为什么不好。

吴青峰在出道之初就一直被人贴上 “娘娘腔” 的标签, 因为他说话和唱歌的声音都是比较尖,加上台湾男生声音都是比较温柔,他自然就成为了网络大众攻击的对象。

但是依靠外表就来评判一个人,未免太过于肤浅。吴青峰的才华不是更应该被关注吗? 皮囊就应该是依靠着灵魂而展示的。

他顶着压力坚持着自己热爱的音乐,热衷于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身上缺少了男性的坚毅和果敢吗?每个人对于审美的判断都是有所差异的,若是审美都以大众的眼光作为衡量标准,否定个性的多元化,那么是否与尊崇的个人自由和思想解放相悖了。

不管以什么名义,毁灭个性的做法就是专制。

——穆勒

我相信性格粗暴大咧的女孩也能够在冬日里怀抱发抖的野猫,身穿汉服裙衣翩翩的男生也能够在五星红旗飘扬时心怀报国大志。只有那些将自己的性格固化,每一步都走在世俗眼光里的人才是可悲的。

重要的从来都不是 “你是怎么样 " 而是 “你是怎么做的”。没有人能定义你是怎样的,外表阴柔也好,粗狂也罢,都是自己选择。只要你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自己的做法正确与否,以自己为中心立场,张扬个性,追求本心。

为什么人们开始热衷于对性格指指点点,近些年年来娱乐圈受日韩风影响,阴柔之风盛行,而作为偶像,他们的行为自然为粉丝们所模仿,社会因此也对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产生担忧,对于个性的争议也就越来越大。

对于青少年的价值引导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急于投医,将男生个性的阴柔一面全然否定。我始终认为,与其否定他们的审美价值观,倒不如引导他们去了解真正的美。

我曾经采访过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人类学研究方向的教授。在采访中我也有问到关于 “美” 的定义。他说美并没有特定的界限,局限的外貌,也可以从一个人的品质判断,坚强善良,或者勇于担当。引导青少年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与发展个性也并不是只能存其一。

**我认为对于个性的解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我们从封建时代的天朝上国历经开眼看世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如今敞开国门博采众长。我们一步步地看到各种文化的大相径庭,并且可以接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知乎用户 味精 2 发表

当今女权政治正确带来了男女不分性别的模糊,日渐摧毁人类的男性气质。男女性别界限逐渐淡化趋同。这是男性的悲哀,却不见得是女性的喜剧。
对国内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来说, 哈维 · 曼斯菲尔德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执教于哈佛大学政府学系,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 曾在古代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上有一系列卓越著述。他的治学特点在于, 总能另辟蹊径地拎出政治生活之关键问题, 进而以问题为线索对政治哲学史进行全新诠释, 他对男子气概 (manliness) 的研究便是一例。
  曼斯菲尔德对男子气概这个主题有多年思考, 可追溯至于一九九七年在政府学系开设的 “男子气概” 讨论班, 其后在与女性主义的辩驳中, 他对之有更深入、系统的阐发。关于该主题的著作《男子气概》于二○○六年出版, 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和争议。译林出版社于二○○九年初出版了中译本, 名为《男性气概》。由此, 我们可以方便地了解, 作者如何诠释男子气概在古代与现代政治哲学中的命运, 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有幸的是, 笔者于去年曼斯菲尔德来沪参加上海论坛之际, 与其有过短暂接触, 亲见他本人对男子气概的诠释。或许, 结合其间一两件小事, 我们可以对男子气概有更确凿的认识。
  虽然男子气概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德性, 但现在的处境却有点不妙, 自由主义伦理学回避它, 社会心理学和进化论生物学贬低它, 而女性主义则想消除它。曼斯菲尔德承担起为之 “适度辩护” 的责任, 力图回到古代政治哲学对男子气概的理解, 以 “血气” 概念为基础, 阐明并凸显了男子气概的复杂性和意义, 由此对前述的回避、贬低和反对做出了有力的回应。
  在以普通人眼光来观察, 男子气概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离我们并不遥远。尽管有不少人试图抑制甚至清除男子气概, 但男子气概依旧时时处处在彰显着自己的魅力。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基本特征来辨识男子气概: 其一是危险处境中的自信, 其二是危险处境中的指挥能力。具有男子气概的人在面对危险、麻烦的时候, 总能够通过自我控制, 把内心慌乱和恐惧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 而且他还能在危急中展现指挥能力, 通过命令和安排他人以应对困难、解决问题。一般来说, 具有男子气概的人从不轻易向他人寻求帮助、指导或建议, 因其保持独立而显得超然, 满足于自我, 例如, 他即便迷路了也不愿向人问路。同时, 具有男子气概的人总是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从不退缩, 在政治及公共生活的场合坚守岗位履行职责, 在家庭及私人领域保护他人。
  关于男子气概这两个基本特征, 曼斯菲尔德曾对我有过现身说法。在他去年访沪期间, 我与两位朋友陪他去苏州游览, 在步行去观前街的路上, 我时不时地向旁边路人打听、确认路线, 这个情节引起他的注意。离开时, 在混乱、拥堵的路口, 我发觉已不可能拦到出租车, 便情急中安排大家乘坐三轮车去第二站。下车后, 曼斯菲尔德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你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后来在喝茶、闲聊时, 他向我谈及问路一事, 大意是:“具有男子气概的人不会问太多的方向 (Manly man don’t ask too much directions.)。因为当你向某人请问某事的时候, 你们之间就处在不平等的位置, 对方就成为你的权威, 高于你, 你就处于服从、被指导的位置。你应该尽全力地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解决问题, 因为这是维护你的独立、自主和自由的基础。” 当时, 我权把他的这番话当做是一位七十六岁长者对一位青年人的告诫, 后来在阅读本书关于男子气概特征的相应段落时, 才理解他当时前后所言的意义, 明白他是在用前述两个特征衡量我的行为。从此看出, 对于他来说, 男子气概绝非是说说而已, 而是关乎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这个问题, 需要我们亲身实践的德性。
  实际上, 曼斯菲尔德所说的男子气概就是古代政治哲学中的勇敢 (andreia), 他对男子气概的理解主要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勇敢概念。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 勇敢是亚里士多德探讨的第一种道德德性, 它在道德德性中居于首位。亚里士多德认为, 勇敢是恐惧和信心方面的适度,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勇敢者在面对战场死亡威胁时仍然能够控制恐惧、保持信心。不过, 曼斯菲尔德并未照搬亚里士多德的定义, 而是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血气”(thumos, 也常被译为怒气) 概念探讨的基础上, 对勇敢概念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这是他返回古代政治哲学、复兴男子气概的关键所在。勇敢者之所以能够在危险面前控制恐惧、保持信心甚至敢于冒险, 就在于灵魂中血气部分的作用。血气为人和动物共同具有, 它能在危险面前激起人和动物保护与捍卫自身的行动。但由于血气是人与动物的自然部分, 它本身是盲目的, 常常为了自我保护而在防御和攻击中过火。不过, 血气令人着迷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体现出的这种矛盾: 一方面, 血气总是指向保存自身、挽救自己, 而另一方面, 它却会让人和动物甘冒生命危险、甚至牺牲生命以达到这个目的。对于人来说, 由于血气的这种矛盾, 他们既会执著于自私、平庸的自我保存, 又能够在自我保存中做出充满理想主义的自我牺牲。虽说血气是勇敢的基本来源, 但并非勇敢的全部, 人的灵魂除了具有血气, 还有高于血气的理性。勇敢作为属人的德性, 关键在于理性选择, 且指向高贵的事物。在《王制》中, 柏拉图将血气视为正义城邦中护卫者的基本品质, 因为血气能够使护卫者挺身而出以捍卫城邦, 不过具有血气的护卫者在城邦中属于第二等级, 居于哲学王之次, 即血气要服从理性。
  毋庸置疑, 男子气概具有来自血气的攻击性, 血气促使人们发动攻击。不过, 冒着生命危险去挽救自己的生命,“生命”必定因此有了一些非物质性的因素, 成为一种抽象正义。在此, 生命不仅仅是自然强加给我们的, 同时也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因为选择必定出自某种来自理性的意义和理由, 男子气概故而超越了纯粹的攻击性, 发展出对这种意义与理由的坚定 “主张”(assertion), 其态度可能有些倔强, 不过却是为了坚持表明自己的“重要性”(importance), 不让自己被忽视。由此来看, 男子气概就是某种“主张”, 即对某种意义的宣告和坚持, 它虽不直接具有政治性, 但往往会导向政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荷马《伊利亚特》中的阿基里斯, 都是曼斯菲尔德笔下充满男子气概的主张者: 老人在大海象征的自然前面主张自己的价值, 阿基里斯在阿伽门农的权杖前面主张正义与德性。“主张” 是曼斯菲尔德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勇敢定义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古代社会中, 勇敢是首要的公民德性。因为公民战士是否勇敢, 这直接关系到城邦共同体的生死存亡。亚里士多德所探讨的勇敢, 实际上也主要是战场上的勇敢。不过, 尽管勇敢极为重要, 但如果血气过度, 那么勇敢带来的则是好战与冲突, 成为幸福生活的威胁。所以柏拉图把哲学的勇敢放在军事、政治的勇敢之上, 亚里士多德则把和平置于战争、闲暇置于操劳、哲学生活置于政治生活之上, 他们在表现勇敢德性、血气现象复杂性的同时, 又力图驯服过度的血气。但无论如何, 他们都给予了血气和勇敢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 现代政治哲学和现代性自马基雅维里起, 就在弱化、抑制血气直至勇敢或男子气概的意义和作用。“现代性的整个事业都可以被理解为一项迫使男子气概无法施展的工程。”作为现代政治哲学开创者的马基雅维里观察到: 基督教的统治使人们对彼岸世界救赎的荣耀充满雄心抱负, 把此岸世界的荣耀置于其次; 由于彼岸世界获得救赎的荣耀需要的是虔敬与温顺, 而此岸世界的荣耀需要的是男子气概, 因而基督教统治的后果就是使人们在此岸世界中怠惰虚弱。马基雅维里为了唤醒这个充满女人气的世界, 将人们的抱负限定在此岸世界, 他力图用古代人的勇猛来复兴男子气概。但是, 他却回避了古代的血气概念, 用单一的 “精神气”(animo) 概念简化并取代了血气概念。“精神气”不具有血气那种矛盾特性, 缺乏血气中牺牲身体的理想主义, 仅仅专注于身体的自我保存与不知餍足的获取 (acquisition)。曼斯菲尔德认为, 正是在马基雅维里这里, 现代的“安全” 观念诞生了, 此后, 现代政治哲学把自我保存与安全作为政治社会的最高目的。马基雅维里试图恢复男子气概, 但却恰恰走向了男子气概的反面。
  自马基雅维里之后, 现代政治哲学大都对男子气概的大胆无畏与自我牺牲保持警惕, 唯恐男子气概会破坏和平、安全与物质繁荣。霍布斯将男子气概贬为追求优越性的激情, 一种并不针对具体事物、最终导向攻击性的普遍欲望。在自然状态之中, 人们相互竞争、彼此为敌, 为了自我保存都被迫以极度的男子气概生活。然而, 暴死的恐惧驱使他们放弃自然状态下的男子气概, 共同服从一个主权者, 以换取公民社会中的权利、自由和安全, 人们也因此变得驯顺。洛克虽然在捍卫人民革命权利时为男子气概保留了空间, 但他更多地将男子气概施展的空间转移到商业和贸易领域, 将之理性化为对社会有益的勤奋 (socially useful industriousness)。对黑格尔来说, 历史终结于理性国家, 自由主义的两大目标——自由与安全——同时得到实现, 而且自由主义的抽象权利也完全兑现, 社会已不再需要男子气概了。在密尔那里, 自由主义增添了平等主义、进步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 与现代自由主义非常接近。密尔认为社会的福利与进步有赖于培养、发扬人的个性, 而培养、发扬人的个性的过程, 就是男子气概得到展现, 所以密尔经由肯定个性而肯定了男子气概。然而, 为了维护个人自由与个人权利, 密尔把男子气概严格限定在个性的领域, 否定男子气概有超出个性范围进行主张、要求统治的正当性。从此,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政治哲学对男子气概的消极态度。虽说还有一些思想家看到了男子气概对维护自由以及宪政秩序的重要性, 如斯宾诺莎、伯克与康德等, 但总体上现代政治哲学对男子气概是犹豫不决的。
  伴随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 理性控制的观念也应运而生。如果用培根的话来解释, 理性控制就是运用人的理性来 “无止境地扩展人类帝国”, 而它不仅是对自然的控制, 也是对人类生活自身的控制。从理性控制的观念中, 曼斯菲尔德看到理性控制与男子气概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理性控制之下, 男子气概无法充分施展, 因为理性控制深入人类生活, 在带来保障与便利的同时, 也使人们变得温顺, 更具依赖性甚至奴性。理性控制的特点在于, 它希望通过精明的理性算计和无差别的规则来提高效率, 不仅强调成本效益分析, 规避风险与偶然性, 还要消除人的个性差异。与之相反, 男子气概中的理想主义则会违背自我保存的效益原则, 不安于常规和惯例, 偏爱冒险和冲突, 而且它需要在主张并表明自己重要性的过程中, 体现个性特征。由此, 理性控制并不喜欢男子气概, 而且它甚至有使人其他的德性退化的隐患。
  曼斯菲尔德对理性控制的警惕并不稀奇, 早在上个世纪初, 韦伯就已观察到现代性中类似理性控制的弊端, 表达出与之相似的忧虑。面对刚刚到来的虚无主义, 韦伯认为人类很有可能即将生活于科学技术、理性化的经济秩序、科层官僚制和形式合理性的法律体系制造出的巨大 “铁笼” 之中, 人类生活的丰富可能性与自由将会因此丧失殆尽。但韦伯也没有放弃希望, 认为人类也有可能有另外一种命运: 精神重新焕发生机,“全新的先知或者是旧有思想和理想的充满活力的复兴”。实际上, 这正预言了男子气概的涌现。作为对某种意义的主张和宣告, 对男子气概最具有戏剧性的表述就是“‘人是所有意义之源’, 除非人赋予其意义, 否则万事万物都没有任何意义”。虚无主义为男子气概的涌现准备了条件, 因为“虚无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任何事情本身都没有意义, 意义必须由人这个唯一的意义之源提供”。
  然而, 虚无主义时代中的男子气概既可能带给人们打破 “铁笼” 的力量和希望, 也可能带来危险和毁灭, 因为“不再有上帝和他的神圣命令, 也不再有自然和它加给人类的本质, 这些都不再是独立的标准可以警告人们不要肆意妄为, 也不再是独立的指导可以告诉我们该走向何方”。曼斯菲尔德观察到, 在二十世纪初男子气概的蜂拥而至中, 有两种对立的男子气概, 一个典型代表是罗斯福, 另一个代表则是希特勒。面对虚无主义, 罗斯福本人仍然坚持传统的道德原则, 他的男子气概仅仅体现在增强决心和意志力, 让自己变得坚强, 而希特勒则充满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野心, 他的男子气概则体现在建立极权国家、清除犹太人的狂想。曼斯菲尔德自然偏爱前者, 这不仅因为他本人也是美国人, 而更是认为罗斯福的男子气概仍然与善、正义结合在一起, 而希特勒的男子气概则是赤裸裸的好战与邪恶。
  虚无主义带给现代人的危机, 并未因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终止, 反而在尼采门徒的推进之下, 进一步加深。现代女性主义创建一种新社会秩序的企图之所以可能, 就是因为尼采宣布的虚无主义为之扫清了 “自然” 与“上帝”这两大障碍。现代女性主义的新社会秩序就是性别中立社会 (gender-neutral society), 它借助平等原则来消除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 进而彻底消除男女不平等。在她们看来, 为了达到目标, 除了要重新定义女性、重塑生活方式与道德之外, 还要清除男子气概。现代女性主义力图否定男子气概的自然根基, 将之完全看成男权社会的残余, 认为在支撑它的男性特权被揭露、推翻之后, 男子气概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现代女性主义要么用社会建构论来解释“自然”, 以彻底解构“自然”, 要么极力贬低“自然”, 以超越和摆脱“自然”, 而“自然” 正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道德观念之基础。我们可以看到, 缺少了 “自然” 的指引, 激进女性主义对社会生活提出的变革建议已走火入魔: 放低道德要求以解放女性, 攻击母性、家庭甚至爱情。尽管曼斯菲尔德没有明说, 但读者可以感觉到激进女性主义对道德生活的消极影响。
  根据施特劳斯的分法, 现代女性主义属发端于尼采的第三波现代性危机中的问题。曼斯菲尔德对现代女性主义的批判虽说尖锐甚至尖刻, 女性主义者也对他恨之入骨, 但这个批判仅是他沿着施特劳斯有关现代性危机的问题意识, 对整个现代性进行批判的一个方面。现代女性主义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义并非一无是处, 但它若要让人信服, 的确无法回避曼斯菲尔德对其思想根源的批评, 其中一些批评是致命的。
  自由民主体制需要克服软弱和平庸, 理性控制总会有失控之时, 现代女性主义对女性的误导已经不少, 对于曼斯菲尔德来说, 重视男子气概的时候到了。虽说他明确地告诉读者, 他并不打算就男子气概提供什么具体行为指南, 但还是提出一个在性别中立社会保持男子气概、维护自然正当 (natural right) 的建议,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作为一位保守主义者的审慎。
  与具有强烈怀旧感的传统保守主义者不同, 面对性别中立社会和男子气概的式微, 他采取的不是回返 (go back) 策略, 而是缓行 (go slow) 策略, 因为女性被束缚于家庭、男人可以随时离开的传统状态已经成为历史, 美国自由民主体制以及性别中立社会是美国人必须面对的事实和现状。由此, 他希望运用自由主义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 将性别中立社会限制在公共领域, 以此减缓性别中立社会的扩张, 同时保留私人领域中的性别差异和男子气概, 以充分体现男女个性。在他看来, 婚姻是两性自然倾向在社会中的实现, 能充分地揭示男女两性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 所以他不乏浪漫地以已婚男女的关系为榜样, 描绘了私人领域中的男女关系: 男人像丈夫一样具有保护性和权威性, 女人像妻子一样从事教养和批评。这个设想令人向往, 但也容易遭到反驳, 毕竟已婚男女关系并非都如此美好与单一。不过, 无论人们怎样质疑, 至少在日常生活中, 曼斯菲尔德本人是这么去做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他非常具有老派的绅士风度, 对异性十分尊重和谦让, 包括对他的异性论敌。
  说到曼斯菲尔德本人, 他的男子气概 (勇敢) 首先体现在个人品质上。作为施特劳斯的私淑弟子, 曼斯菲尔德被认为是目前最出色的施特劳斯主义者。我曾向他提及这一评价, 他仅是平淡地回答:“Today”, 其中既有谦逊, 又不乏对 “重要性” 的自信。而且, 近几年来, 在媒体因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而误解、诋毁施特劳斯时, 他从不怯于公开地表明施特劳斯对他的深刻影响, 甚至与施特劳斯其他一些弟子相比, 他对老师的尊重都是自始至终的。其次, 一般人们了解更多的, 就是他在学术上的男子气概(勇敢)。作为一位政治哲学家, 他力图在哲学与政治的张力之中, 捍卫哲学生活, 用对真知的追问来刺激人们对社会生活基本问题的审视与辩驳; 作为一位坚定的保守主义者, 他对平权运动、学分膨胀、激进女性主义等美国社会问题和政治正确性, 有着大胆的、尖锐的批判。自然地, 论战激起的误解、非议乃至憎恨, 正是曼斯菲尔德的男子气概甘于付出的代价。

知乎用户 Juan-Samuel 发表

教育部的答复其实还好,更多强调引导青少年心理品德健康发展,我倒是好奇这位提案者是什么沙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是越来越觉得对男女生所谓 “阳刚之气”“温良贤惠” 之类的要求简直是可笑,美好的品质不论男女都应该拥有,无伤大雅的个人选择应该得到尊重

知乎用户 你们坏 发表

中国现在社会问题是男多女少,重男轻女

所以自然会通过自己的规律保持守恒

让一些多出来的男性承担女性的职能,补充缺乏的女性数量

如果重男轻女男多女少的局面不加遏制,只会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学男性向社会意义上女性发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多人看不惯的不是男性女性化,而是看不惯这些女性化的男性居然也会有异性缘、有粉丝、有市场。

说到底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女性经济地位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喜欢这一款,接受度包容度高,那么自然这一款的商品(明星、网红)就越来越多。对普通人来说,能被身边的朋友接纳,自然也不必再辛苦地隐藏克制压抑自己。

部分男性之所以不适应,是因为过去只有他们看嫩模老师打赏女主播的份儿,现在女性也可以了,而已。

(你看不惯女性化的男生,那我还看不惯半藏森林呢,人家不也赚钱赚得盆满钵满,仍然有大批粉丝上赶着舔,要不您先管管这个?)

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你只看到 “娘炮” 越来越多,你怎么看不到肌肉男韩系美少男日系花样男小奶狗小狼狗大叔鲜肉都越来越多呢?只要你有消费能力有话语权,那么符合你口味的东西自然会越来越多,口味丰富,总有您喜欢的一款。


歪个楼,我知道有人确实是带着疑问来的,想知道为什么很多女生包容甚至喜欢 “女性化” 的男性。我以我个人的经验和认知理解来解释一下(不全,可能有误,望包涵):

1. 并不是说女生不喜欢阳刚气,只喜欢阴柔风,这两种风格并无高下,就像上文提到的,各种口味都有其受众。

2. 有一些女生喜欢的特质,的确是在 “女性化” 的男生群体身上更有体现:讲卫生、爱干净;举止不粗鲁、较文明;心思细腻,注意细节;尊重女性。

3. 第二点不针对个体,只是说整体概率。如果你拥有这些特质,你也是大概率被女生喜欢的。

知乎用户 夙兴夜寐晏某人 发表

不请自来

在空间看到了这样的争论,我身边圈子里的人似乎都因为这件事很愤慨,因为人的自由没有得到保障,人的性别选择权被剥夺了。

我:嗯????

近年来我总有一种感觉,与我同阶级的一些人们的性别意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加强,已经强到了一种我感觉莫名其妙的地步。

不论是顺性别的男性,女性,还是跨性别者,或者是同性恋者,虽然性别不同总会带来争端,但目前我所见到的争端,是不是太过了?

回到问题,主要针对那些和跨性别有关的讨论。

强调第一点,我就是一名跨性别者;

第二点,我也认为这个问题与跨性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男性女性化与跨性别女性女性化毕竟是两项议题,全国政协提出的这样的话也毕竟是在针对心理性别的确是男性的人群,而不是直截了当针对跨性别 mtf。也许你会说有的跨性别者就是被认为是女性化的男性,是对的,但那是我国性别知识的普及和接受度的问题,与这个提案我认为关系不大。

其次,谁跟你说阳刚之气男性气概就是让男性粗鲁豪迈野蛮了?

阳刚之气也可以指负责任,尊重弱势群体,有勇气。

我同意每个人应当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但我也认为一个男人应当要做到尊重他人,勇于担当,积极向上。

我也是一个男人,我认为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好像美国现在流行变性人和心理性别,很多生理性别是男,心理性别是女,这是不是就是男性青少年女性好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连一个肖战都封杀不了在这说阳刚男儿?

搞笑呢?

知乎用户 Houraisan Kaguya 发表

我现在对政府部门的信任都超过某些在议席上刷存在感的委员。

教育部为了委员的面子回复已经很克制了。

基于职能无法批驳提案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替教育部难受。

不过大丈夫,教育部不能骂提案,网友可以。

请务必找到这个提案的提议人。

知乎用户 冰美式去冰 发表

第一,每次 我听到有人说

“娘 = gay

变阳刚 = 变直男”

我就想这人是哪个年代的?

第二,女性化是个贬义词吗?难道在某些人眼里女性化就代表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不好吗?还是一定要强调男女社会职能不同?你这是在扩大两性关系的裂缝。

第三,生殖欲望降低是因为人类思想在相对落后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矛盾,人们更多的从情感需要、自身条件来考虑要不要小孩而不是靠男阳刚女阴柔引发的性冲动。

懂吗,那些以为可以靠控制人类下半身进而控制人类的人。

综上所述,有些人的思想从根儿上就有问题。却不自知,竟还在宣扬。[吐]

知乎用户 无名野人 发表

这招或许真的可以防止女性化,但防止不了兄贵化,不是吗?(ಡωಡ)

知乎用户 许我一笔墨​ 发表

根据我的观察和经历,所谓的 “男子汉气概”,更多其实是建立在“对弱者的关怀,博爱,面对不公敢于反抗,但是不粗暴蛮横” 这样的人格基础上的。有了这样的人格基础,才能发展出真正的“男性气质”,阳刚之气。

与其培养表面上的 “男子汉气概”,我觉得培养男性的正直善良的人格,更有助于培养男性真正的 “男子汉气概”,阳刚之气。

很多人老是把男性气质,阳刚之气误解为一种表面的,似乎只要外表是男性,功能正常就是男性,要粗放,要狂野,不能表露情绪等等。其实个人觉得这只是表面上的一种表现。我特别认同这样一句话:

男性气质应该是一种刚强有力、仗义直言、伸张正义的一种气质,一方面,它区别于粗暴蛮干、不讲理的土坯文化,另一方面,它也区别于那些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对上拍马奉迎、对下欺压霸道的不良品质。

这才是男性气质,真正的阳刚之气。反而那种粗暴的,蛮横的,更多是消极的,负面的气质。如果只注重于表面,最终一定会流于形式,进而把人的价值观也带向表演型人格,反而会走向反面,而不是真正培养出了男性气质。

外在始终只是外在,内里的品质才是根本。如果一个女性,能够正直,善良,通情达理但是又敢于反对不公不义,那这就是一种阳刚之气。反之,如果一个男性,各方面都正常,外表看起来也是梳着寸头,不修边幅的,穿着男人的衣服,可是做事情呢,却是欺软怕硬,不能做到公平正直,为人呢又容易心胸狭隘,那这反而是阳刚之气的反面。我见识过这样的人,在他手上吃过很多苦很多亏,所以我才知道,并不是外表是男性,就有 “男子汉气概” 的,真正的“男子汉气概”、“男儿情怀”,更多是一种正直善良,不欺软怕硬,但也绝不蛮不讲理的人格和精神。

我还想到一点:努力培养阳刚之气,会不会让人们,只是 “表面上的阳刚之气”,然后,这样反而让男孩子们更加的容易心胸狭隘,因为他们会变得只看外表不看内在,不看这个人的内在,只要外在好像 “很粗放,很爷们”,就说这是阳刚之气,导致一种新的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这样反而让人心胸变得狭隘,反而是阳刚之气的反面。

比如一个男孩子,仗着自己人高马大,看到别人表面上的表现 “不那么阳刚之气”,就对其讨伐,党同伐异,拉帮结派,那这还是“阳刚之气” 吗?这反而是阳刚之气的反面,也不是温柔的女性气质,成了一种表演出来的 “男性气质,阳刚之气”,真正的“阳刚之气” 反而被消磨了。

知乎用户 caozh2020 发表

女性在教育行当里占比较高,基本全世界都是如此,怎么唯独我们的男性青少年这么容易女化呢?好有趣。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如果男生不够阳刚,会被注入阳刚之气吗?

知乎用户 SC Feng 发表

我觉得大家在提出看法时,不妨先找找原文。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 4404 号(教育类 410 号)提案答复的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84.html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84.html)

简单来说,这篇回复的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教师层面加强体育教学和体育美育,第二部分是从考评层面加强体育教学,第三部分是从健康教育层面加强体育教学,第四部分是青少年心理研究前沿课题。

从原文答复来看,教育部对 “阳刚之气” 没有作出具体解释,也没有就政协原提案中 “男性”“女性” 字眼来进行回答。教育部回复的总体结论是“将深入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真正把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所以就我理解来看,教育部的 “阳刚之气” 的定义,应当是指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且回复中未针对性别进行分别阐述,即男女性青少年都在此规划范围内。

恕我直言,目前的多数答主,不论意在何处,都是无的放矢。或者说,多数答主的看法**其实是针对政协委员原提案——更精确说是原提案的标题——**而没有真正对教育部答复提出看法。

知乎用户 李樵夫 发表

这个问题下回答的普遍立场让我无语。

民主党上台后经费又充足了吗?借着教育部回复提案的热点,炒作性别对立?

高赞回答里说看到这个新闻不想回来了,你要真肉身在国外可别回来了,你美现在不是都允许你按自己的心理性别服役了。

对女性化的男性,社会歧视是错的,因为少数人的权利也是权利。

但是,教育本就不应该去鼓励男性女性化,或者女性男性化;鼓励引导正确的性别意识,尊重自然规律是教育的基础职责:例如,幼儿园中班时老师就应该告诉小朋友男孩女孩是不一样的,男孩应该去男厕所,女孩该去女厕所。

就个人观感来讲,不歧视女性化的男性和男性化的女性,并不意味着不反感,看到那些涂着口红,擦着粉,画着眼影的男星,我发自内心的感到恶心。

知乎用户 kulalamo 发表

他们定义什么是心理健康,他们定义什么是男性女性,他们定义青少年应该什么样,他们定义男女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性格。说实在的,都让他们懂完了,我们老百姓还能说什么呢?

那些 “男子汉大丈夫” 的名言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到底传达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我怎么从没听你们宣传,“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和“我以我血荐轩辕”,这种男子汉价值观呢?

既要有血性,还要听话,你当训狗呢?

知乎用户 三氯蔗盐 发表

看到这种提案的第一刻

我居然没有感到恼火,而是彻彻底底的无言以对

这根本无关于所谓什么 “阳刚之气” 的定义

因为无论他的定义如何正确合理

这个提案透露出的都仅仅只是

相关人员的 自负 傲慢

对于一切变化的 腐朽 自以为是

对于性别矛盾的 偏见 歧视

无言以对 真的无言以对

她们沿着这根树枝走去, 每根树枝都是一条大街, 路面飘浮着许多信息窗口, 使得街道像一条五光十色的河流。时常有几个窗口从路中的主流中飘出来, 跟着她们走一小段, 发现她们对自己不感兴趣后又飘回到主流中去。属于这条街的建筑都挂在下面。这是最高的树枝, 上面就是星空如果走在下面的树枝大街上, 就会被挂在周围和上方树枝的建筑所围绕自己仿佛是一只小虫子, 飞行在树叶和果实都发出绚丽光芒的梦幻森林中。
程心看着街上的行人, 一个女孩子, 两个女孩子, 一群女孩子. 又是一个…… 都是女孩子, 都很美丽, 穿着闪闪发光的衣服, 像是这梦幻森林中的精灵。好不容易有一个看上去年龄稍大些的, 也是女人, 美丽几乎掩盖了年龄。当她们走到这根材枝的尽头, 面对着下面的灯海, 程心问出了那个她早就想问的问题:“男人呢?” 她苏醒已有四天, 从没见过男人。“到处都是啊。” 从指指附近,“看那个背靠着栏杆的, 还有那边三个.
还有那两个正在走过来的, 都是男人。”程心看看那几个人. 她 (他) 们面容白嫩姣好, 长发披肩, 身材苗条柔软, 仿佛骨头都是香蕉做的, 举止是那么优雅轻柔, 说话声音随着微风传过来, 细软而甜美…… 在她的时代, 这些人在女人中也都属于女人味最浓的那一类。
程心很快想明白了: 其实这种进程早已开始。公元 20 世纪 80 年代可能是最后一个崇尚男性气质的年代, 那以后, 虽然男人还在. 但社会和时尚所喜欢的男人来越女性化。她想起了 21 纪初的某些日韩男明星, 第一眼看上去也是美丽女孩的样子, 那时人们称之为男色时代来临。大低谷打断了人类的女性化进程, 但随着威摄时代而来的半个多世纪的舒适的和平. 使这一进程加速了。
AA 说:“你们公元人最初确实很难分辨他们, 不过这对你来说可能容易些. 从那些男人看你的眼神就知道, 你这样的古典美人是很吸引他们的。”
程心有些份惕地看了一眼 AA,
“你想什么呀. 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女人耶! 哼, 你们那时的男人有什么好? 粗鲁野蛮肮脏, 像是没有充分进化的物种, 你会适应这个美好时代的。”
程心在三个世纪前即将进人冬眠时, 对自己在未来会面临的困境做过各种假设. 但现在这个是她不可能想象到的。想想在这个女性化世界的长远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程心的心中一阵惆怅, 不由得又抬头去夜空中寻找自己的星星。
“又在想他呀!”AA 扳着程心的双肩说,“就算那个男人当时没有飞向太空, 和你在一起, 你们孙子的孙子现在也进坟墓了。这是全新的时代, 全新的生活, 与过去全无关系的!”

关于这个提案 槽点真的太多太多

想起点三体 3 干脆贴上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女性化不一定是错的。

2. 美好的品质应当在每个人身上体现。

提案的出发点可能是想让男生懂得担当,责任和坚强,很多人又认为女性化的男性大概率不具备这一点,所以有了这个提案。当然这个出发点也只是我的猜想。

只是我觉得,美好的品质不应分男女,比如对待家人每个人都应温柔相待,出了问题应该冷静解决,在应该坚强的时候坚强,承担自己的责任,能拥有高洁品质是每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所以,用对女性的世俗眼光的特点,用对男性在世俗眼光里的特点,才是正确的,这些完全可以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但是问题在于,有些人认为外表上不符合性别世俗特征的人一定是错的,ta 不可能具备美好的品质。把品德教育与外表特征相连,人为否定一些独特的存在,否定一个外表独特的人是一个品德美好的人,真的非常过分。

相比于这个内容,我想应该提议如何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坚强,独立,自信,懂责任有担当,至于一些应当可以自主选择的性格特征,我想是可以顺其自然的。

知乎用户 海怪李 发表

我倒想再问几个问题

霸凌算阳刚之气的体现,还是抗击霸凌算阳刚之气的体现?

揭发检举算阳刚之气的体现,还是抱团抵制揭发检举算阳刚之气的体现?

思维逻辑严密算阳刚之气的体现,还是思维粗糙跳跃算阳刚之气的体现?

以上分男女吗?

最没用,也是最会干的事,就是搞出一个模糊不清的名词,并且大张旗鼓的推行

知乎用户 长枫 发表

没办法,做题教育对小孩健康成长祸害有点大。

小男孩好多胖然后戴眼镜。

知乎用户 林清时 发表

[

如何看待教育部对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复?

林清时的视频

 · 421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41116948206264320)

首先,这是别人提出来的提案,然后教育部答复,这个提案又不是教育部提的,这也要背锅?

其次,这一看就是打太极的回复嘛,人家并没有正面回复这个问题,直接拐了个弯避开了。我认为没啥问题,本来就不好回答这个问题。给你来,你也不见得能回答的更好。

再说一点,本身这个回复就没有针对男女,只是提出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育师资。重视体育锻炼本来就是好事。上面哪条写了只要男生锻炼,女生不锻炼,我看没有吧。回复里明显是现在男生女生都得增强体育锻炼。看看现在一些男生跑个一两千米,女生跑个 800 米就累的不行了,确实需要加强锻炼啊。

现在网上有些情绪真的严重,什么都能扯到性别问题上,我对各大营销号,以及两性博主和大 V 只有佩服! 这个标题纯粹是博流量用的。

再来谈一下提案的问题—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这里想表达的意思大家应该都懂,我认为这个说法不恰当,可能容易引起性别上的一些情绪。但是我个人觉得提问的人,绝对是没有往这方面想的,他无非就是想表达一些现象,这你看现在的一些小男明星,你不也能看出点一二来。哪怕,你在 B 站,女装也是很欢迎的。

我个人是支持男性去 “阴柔化”。倒也不是男生非得表现的很阳刚,有时偏柔弱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过于“阴柔化” 的现象至少在互联网上还是应该点到为止吧。

知乎用户 成都肖凌 发表

下面这个图彻底地把男性与女性分成了两极,对男性和女性都有不同程度上的侵害。

对男性的侵害

不让男性有一点女性化思维是什么意思呢?是说男性天生比女性高一等,不能模仿下等人(侵害女权)?还是说,女性比男性高一等,男性不可高攀(侵害男权?)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会偏向中性风,打扮举止会像男性,这群人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保护,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么,有一些男性喜欢女性才应该喜欢的东西,怎么就成” 伤风败俗 “了呢?

个人建议是:女性的需求和男性的需求应该一视同仁,要满足都满足。

对于一些事情,可能我们不会太过干涉,不过,这针对性十足的提案一处,直接就把部分有该需求的男性的这份权力剥夺,那么,女性穿男装的权利呢?是不是早晚也得剥夺?不剥夺的话是不是又侵害了男权?岂不是在自相矛盾吗?

对女性的侵害

首先承认阳刚之气非常重要。但是这个提案使得”女性化 “非常扎眼,明摆着把” 阳刚之气 “和” 女性“放在了对立面。

如果 “女性化” 只是一个词,那之后是否还会出台防止女性“男性化”?中国的教育理念是否又要回到八股取士、男耕女织、小农经济?

更重要的是,诸如”女性化 “” 男性化“之类的词都是在加深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只会阻碍国家教育的发展,甚至加重学校与职场方面的性别歧视,无任何其他的积极意义。

一些个人总结

对于加深性别刻板印象的提案,还是不要随便出台。否则只会误导社会大众对两性的看法,无论是贬低哪一方,都是不好的。对于社会的进步也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

增强阳刚之气,根本意义上不是禁止一些女性化行为,而是应该从根本做起,给予男性女性同等对待,同等尊重。

知乎用户 狂战士 发表

标题太拉仇恨了,防止男青少年女性化,注重阳刚之气培养,光看这标题就猜到肯定有一群人喷

有一说一,鼓励学生(不论男女)参加体育锻炼这是好事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阿里价值观滑铁卢:职场中的性别霸凌和绩效暴力

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职场中的女员工不是男性员工的工作福利,更不是为了完成业务目标施以性贿赂的工具。职场性侵不仅仅是法律框架下某个特殊情景下的犯罪,更是公司组织管理必须要切除的普遍毒瘤。 图源:Costfoto | Barcroft …

人有多少种性别?从 2 到无穷大|大象公会

性别观即世界观,人人皆须自查自纠。 文|akid 父母离婚后,双方争夺孩子抚养权,普通人都会倾向于判给妈妈。 但是,2019 年 10 月,美国德州法官驳回杰夫 · 杨格(Jeff Younger)要求夺回七岁儿子詹姆斯抚养权的诉求,却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