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给你带来什么感想,你懂得了什么?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陈笑少 发表

1、摸着石头过河不能一直摸一直摸,要想办法建桥,让后来者安全过河。

防疫行动指南三年了还没出炉,各地遇到疫情仍然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不可取的,目前各地的防疫预案仍有很多漏洞亟需补上。还有很多不合理的规定亟需改善删补。不能打着问责旗帜内耗,不然形式主义仍然会在基层蔓延,疲劳战术不能长久。

2、喊加油,跳舞不能帮助医护人员抗疫。发动志愿者,优化流程才有助于抗疫。同理,台账做得再漂亮也没用。要减少督查次数和规范督查行为,不能只看台账走过场。也不能白白浪费了各个单位庞大的人力资源。他们也应该投入到一线抗疫战线中去。

3、治大国如水和面,想刺穿泡沫慢慢放气,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泡沫破裂时是一瞬间的,我们根本猝不及防,也一定是外力使其破裂的,疫情把很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但怎么解决?到目前为止我没看到曙光,在这种情况下,躺平才是受伤最小的。所以我们看到了现代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状。

4、这条是对我说的,少关注宏大叙事,多关注自身提升,诚然宏大叙事会让我激动,但静下心来想想,这和我的生活有关系吗?我又不能去上海帮忙,足球输越南影响我吃宵夜吗?科技突破也只是对我生活的某方面有改善而已,但是我只能在高速路口拿着二维码让人扫码,只能在各种形式主义的工作中慢慢变老,只能看着自己的身体慢慢变差思想慢慢固化而无能为力。宏大叙事几年后你还能记住多少?

5、一个老师留一个小时的作业,学生就只能 12 点才能睡觉,同理,后面的话自己脑补,所以基层形式主义的根源在哪,不用我多说。

知乎用户 OwlLite​​ 发表

从学术界 到 民间,都存在大量操纵统计数据以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此之普遍,已经成为主流,而严格遵守学术操守的结果和声音不会在媒体上见到。

在学术届,普遍的操纵方法至少有:

1)利用选择偏差(Selection Bias)[1]

在选择病例数据和正常对照数据上达成表面上的统计控制变量对等,但实际因果关系上不对等。从结构因果模型 (SCM) 的角度,这叫做引入混淆因子 [2]. 具体地,比如在研究新冠后遗症的研究中,就诊患者本身更有可能是症状更为严重者,有潜在基础疾病者,而正常对照则更可能是身体健康并且更看重自己健康的富有人群。即便两边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做到了匹配,其结果参数的统计上也并不反映真实的后遗症严重与否的情况。利用这种选择偏差,我们可以做出大量结果耸人听闻的研究,并占领媒体的显著位置,吸引普通人的眼球。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新冠研究的主流。

2)利用 P-Hacking[3]

P-Hacking 是医学统计、心理学统计和社会学统计研究里面惯用的伎俩,虽然有很多工具和实验设计避免该种类型的操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很少人能够严格遵守性相应的统计操作规范。这一方面可能因为操作者的统计知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操作者故意为之。这类操作如此之普遍,在 医学统计、心理学统计和社会学统计 等领域,涉及到统计显著性的结果,大部分不能复现。

在关于新冠的学术研究中,这两种操纵办法常常同时使用。

在民间,操纵方法就非常简单暴力,毕竟普通人不会关心数据的来源,不会关心统计是如何做的,不能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不懂最基本的逻辑。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混淆事实,修改数据,修改分母 / 分子,错误的比较对象,毫无逻辑的罗列和推理 等等。这类内容业已成为自媒体和正规新闻媒体的主流。

在如此混乱和错误为主流的数据和结论下,以及人为引导的媒体内容曝光操作下,普通人想要了解真实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普通人如果不主动学习和探索,只配活在欺骗之中,活在操纵之中。

参考

  1. ^Heckman, J. J. . “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a Specification Error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stimation of Labor Supply Functions).” NBER Working Papers (1977).
  2. ^David, GallesJudea, and Pearl. “An Axio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Causal Counterfactuals.” Foundations of Science (1998).
  3. ^Bennett, C. , M. Miller , and G. Wolford . “Neural correlates of interspecies perspective taking in the post-mortem Atlantic Salmon: an argument for multiple comparisons correction.” NeuroImage 47(2009):S125-S125.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从一个社畜的角度来说,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线上工作时代大门的开启。

当然,这种高效协同的工作模式,即使没有特殊时期的考验,也会以其它的形式登场。而伴随着它的提前到来,我们正在进行一次重要的热身,一次针对未来的热身。

2020 年的开局有些坑,在爆发的新冠疫情正紧张时,大家取消了走亲访友,跨年旅行,安心在家躲避病毒的侵袭。

但在 2 月后,即使疫情事态并未缓和多少,许多工作汪还是不得已复工了(毕竟人家企业也是要吃饭的),许多学生汪也用上了钉钉这种神仙软件,让大家在这寂寥的寒冬,也能看到班主任慈祥关怀的脸庞。

总而言之,各司其职的大家都通过网线,亲身体会到了什么叫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

在很多人还不适应时,其实远程办公,我从 2019 年还没毕业时就开始体验了,那时在玩新媒体,线上约稿 / 签合同 / 接广告是常态嘛。大部分自由职业者也都这样。

但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工作方式意味着什么。当时社恐我本人的感觉就是爽,非常爽。

直到 2020 的新冠疫情爆发,互联网格局开始错位巨变:《囧妈》免费播对院线方的打脸,游戏产业迎来高光时刻等等……

那么相对的,这次被各种抱怨的线上办公,会不会也有点「真香」在里头?

OK,那么以下,我就把远程办公和自由职业统一归类为「线上工作」来说说啦~

真的,别错过这篇啊,这可是可能会影响你未来选择的一篇干货~

1. 或许,线上工作以后会变成日常?

我之前在丁香医生工作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那位小姐姐每个月都有那么十几天不在……

每当我以为她卷铺盖了时,都会在下午的会议准时被她那声透过屏幕传来的「我来了!」惊得一激灵,然后隔着视频保持每句话 3s 的延迟时间继续诡异地开会。

至于这是什么操作,当时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像许多新媒体公司对于能力比较 nb 的人,都是接受远程办公的。

作为一个经常早上 11 点还躺在床上聊企业微信毫无违和感的人,跟你说说线上工作的现状吧~ 当然,不是中国现在这种鸡飞狗跳的现状。

拿高度自由开放的美国举例吧,从 2005 年到 2011 年,美国采用远程工作方式的人数增长了 73%,共计 300 万人。

其中有一家叫富达的公司远程办公的理由是:

即便是遇到俄克拉荷马市的极端天气,大家都没法去公司上班了,但依然可以在家办公,不会对业务造成任何影响。

同时,这家公司还明确鼓励,在流感高发期,员工一定要呆在家里工作。(不就是现在的我们吗?)

而我们在 2020 年才开始体验这种工作模式,而且还着急忙慌的……

并且,这件事可以跟八小时工作制一起说说:

八小时工作制,是在 1817 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提出的。

那时人们都在工厂流水线每天 16 小时连轴转的干着体力活,于是当社会主义者罗伯特 · 欧文提出这个制度后,社畜们都相当开心,极力推崇,尽管在从提出到实施经历了许多牺牲与周折,但最终于 1919 年推行的八小时工作制就一直延续到了 2020 年的现在。

但,这也是整整 203 年前提出的了。现在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没有人会再拼上体力与生命去高强度劳动。

我们如今处于的是知识工作的时代,大部分人从事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那么继续用流水线时代的八小时工作制来要求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是不是不太合适呢?

PS:德国已经实行过 5 小时工作制了,也就是早 8:00 上班下午 1:00 下班,效果很不错哦~

当时人们要聚集在一个地方工作是要操控工厂的机器,而机器不能搬家里去或者无线遥控。但如今 AI 的发展早就解放了我们的双手,我们现在的工作更多是和同事交流,写策划和方案。

那像钉钉,企微、飞书、Tower 这种线上团队协作软件它不香嘛?

而在这种特殊时期,阿里巴巴的 Teambition 企业版,字节跳动的飞书相继从 2 月起免费使用三个月,其实本质上都是在促进远程办公制度的完善,也是让人群加速适应如何 work at home。

坐班制和八小时工作制都是捆绑存在的,工业时代的产物。那么,它们会不会在互联网主宰的未来也逐渐被淘汰呢?

那如果这个假设是真的呢?继续看~

2. 线上工作将会如何改变未来?

问个小问题啊,你觉得线上工作,或者说自由职业吧,它会让你生活有什么改变?

你可能会想到——

终于可以睡到 12 点再起床 / 直接在床上工作了。

终于可以不梳头不化妆穿睡衣工作了。

终于可以尽情在家吐槽老板了。

……

但这只是个表象好处。

对于某些上班就喜欢划水摸鱼的人,他可能短时间的确会很快乐,因为在家就可以更光明正大的划水了!是的,从表象来看,这对社畜个体而言感觉还不错。

但若是从深层好处来分析,线上工作带来的将会是劳动力和劳动结构的优化。这其实是个行业变革的机会。

就拿许多人不想上班的最大原因来说——感觉办公室关系太复杂,不想搞。

为啥复杂?

因为一个办公室有不干正事的马屁精,屁都不懂还爱开会的主管、工作八小时带薪拉屎三小时的花瓶……

但线上工作不仅可以不用看见那几张讨厌的脸,甚至有可能让这几张脸完全消失。

因为,第一,某些办公室寄生虫会被筛选出去。

马屁精失去拍马屁场地,升职加薪不再看你今天给老板买了几杯咖啡,陪他吹了几个小时的牛,只看最终结果和绩效。在企业微信上你敢 bb 试试?

喜欢白天摸鱼划水晚上加班作秀的花瓶,也没人配合他的表演了,因为在家没人管他啥时候工作,工作多久,就看实际产出。只要能力强,带薪在厕所蹲到便秘都没问题。

第二,节省了办公空间,降低了维护成本。

知乎用户 跳舞​ 发表

戳破了一堆人之前给自己塑造的【人家不喜欢出去玩,没事就喜欢宅在家里】的人设。

·

知乎用户 沿着帕隆藏布一路狂奔​ 发表

社会的高度内卷和阶级分明,已经在一些大中城市表现出来了。

汤臣一品的业主吃着几万块的外送,连汉堡都是几百一份的;租赁房的人们,甚至连新鲜蔬菜都吃不上。

知乎用户 南方 发表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 “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当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知乎用户 还是不注名好 发表

人类不感谢罗辑。

知乎用户 奶包的大叔 发表

知乎用户 硅谷 IT 胖子 发表

以前看历史总觉得不懂:

不懂为什么乌克兰人心甘情愿地被饿死而不反抗俄国人;

不懂为什么麦卡锡主义下美国人唯唯诺诺;

不懂为什么高棉能杀掉了四分之一的人口;

不懂为什么东西两德隔着柏林墙凝望几十年;

不懂为什么南越灭亡后,大量的越南知识分子自杀;

不懂为什么《芙蓉镇》的作者对王秋赦有着一种深仇大恨的诅咒;

不懂为什么苏联当年会弱智到甩锅某堡制造了艾滋病毒;

但我现在全懂了:这些的确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小小蒋 发表

1,你现在看到上海发生的事情,当初在武汉一样发生过,甚至更极端。一句英雄的武汉,不足以抹平武汉人民付出的代价。

——然而你们已经把武汉忘了。

2,忘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们没有意识到,两年过去,没有任何改变;更不会去想为什么没有改变。

——所以你们过几天依然会忘记上海。

3,哪怕就是现在,正在同时发生的吉林,你们也忘了,哪怕吉林发生事情的比上海要严重。所有的话题看不到吉林的影子,仿佛没有这个地方一样。

——所以你们的记忆永远只有 7 秒。

知乎用户 青天呱 发表

我再信他们我就是傻逼。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有些事情,躲是躲不掉的。即使你想当缩头乌龟,也会影响到你。

知乎用户 neo anderson 发表

再次验证了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无论从国家上层建筑还是思想上层建筑,都没有达到如此显著的程度。巨大的运动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巨大的利益推动巨大的运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跟无耻之徒和解。

飘在外面的武汉人。

当年武汉疫情的时候,线上满地都是 “武汉加油”,“今天我们都是武汉人”,“加油热干面” …

线下是武汉人处处被驱赶,这些人刚刚在微博喊完口号,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满意地准备睡觉,突然业主群里跳出来说小区里有租房子的武汉人,马上拿出 12 分精神要求小区无论如何要赶走。

所以到了今年 zzzq 是对上海冷嘲热讽的时候,上海的朋友觉得委屈,我说你们听这帮货吠天干啥,也只有他们自己把自己当回事儿。

知乎用户 青铜​ 发表

明白了为啥抗日战争期间有那么多汉奸,明白了很多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只看数字和曲线,不讲人性。明白了有些人给自己的胆小,怯懦,自私冠上了科学和事实的帽子就可以堂而皇之干反人类的事情。

明白了上海抗疫就是常凯申抗日,中国从科学上打不过日本,所以九一八一来,必须不抵抗。后来国土沦丧,民众遭荼毒,不得已抗争,还得扒拉自己的算盘子,如何保住自己兜里的,消耗军阀的,顺便消灭共产党,最后精算师常公毛也没剩,让日本逼到了西南,让共产党赶到了岛上。

事实上抗日反侵略和抗美援朝都不符合科学,科学上的任何一条数据都显示汉阳造打不过机枪大炮,所以中国人应该一直跪着就是科学。可是中国人站起来了,这太不科学了!

既然你非要说科学,我就跟你聊科学。

网上到处说国外已经群体免疫的都是打着科学的幌子鼓吹共存,你洋爹也从来没有真正共存过,德国,荷兰,丹麦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封国,尽量减少医疗挤兑。而时至今日国外的人都在反复感染,从来没有群体免疫过。

新冠不是大号流感,奥密克戎只比德尔塔毒性略低 25%,但是传染性高出很多倍,所以美国的死亡人数增加速度更快了,仅开年 3 个月就死了 15 万,月均死亡 5 万,过去 12 月德尔塔让美国月均死亡 4.1 万,2020.03—2021.12,22 个月美国月均死亡 3.8 万。美国官方调查,除了新冠死亡的 100 万,额外因为医疗挤兑死亡人数为 25 万。中国医疗条件,生活条件,远不如美国,躺平只会死的更多,那时候中国在你眼中又是怎么做都是错了。

科学是,中国三岁以下儿童 4700 万,世界上没有针对三岁以下儿童的疫苗,幼童是极易感人群,且药物耐受性差,大人能吃的药小朋友几乎都不能吃。香港大学近期研究成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对儿童毒性更大。幼童染疫被隔离,人人看了心如刀绞,可是又是哪些精致利己主义者害得孩子不幸染疫,放眼全国十四亿人,没有一个省把自己的孩子搞成这个样子的。

国外向来精英治国,洪水来了,上帝的儿子,信徒中的虔诚者上船。而我们国家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你们是星际穿越,我们是流浪地球。这片土地上的人千百年来就是这样,不离不弃,同舟共济,让老幼孤苦无依者,让主权沦丧任人拿捏者,里通外国者,无论是皇帝还是佞臣,无论是精英还是平民都会上历史书,都会上耻辱柱。

而且新冠早已不是医学一门科学的事情了。别国会不会趁你病要你命是国际政治学;美国躺平可以继续用美元收割全世界,中国躺平印的人民币只能引起国内通胀,对外换不了任何资源,这是经济学,金融学;中国东西部资源分配不均匀,还有少数民族自治区占国土面积一半,汉族少数民族在疫情下如何分配资源,如何继续在一个国家的共识下继续存在是社会学;老娘八十五岁,儿子八岁的都需要呼吸机,救老娘还是救儿子,这是伦理学。应对新冠疫情早已不是医学一家之科学,所以防疫也不是上海一家的事情,是中国的事情,也不是染病者一家的事情,是全社会的事情。

————————————————

谢谢各位点赞,我把之前写过的答案还有近期公布的数据拢一拢,给各位有疑惑的做个参考,我们一起努力加油。也给上海人民吉林人民加油。

1. 新冠不是大号流感,奥密克戎对儿童的危害比德尔塔更大:

1.1 致死率对比

2022 年 4 月 5 日,美国 CDC 公布了最新的全国死亡数据分析,单论肺炎后的死亡人数,涉新冠病毒死亡人数是涉流感病毒死亡人数的 75 倍。

1.2 儿童住院率重症率对比

美国 CDC 数据显示,2021 年 12 月 19 日到 2022 年 2 月 21 日,奥密克戎感染数激增期间,4 岁及以下儿童的住院率最高可达每 10 万人 14.5 人。同期,重症监护率也激增,达到每 10 万人 10.6 人,是德尔塔传播优势高峰期的 3.5 倍。与此相比,2021 年夏季,德尔塔是主要流行株时,4 岁以下者感染住院率为每 10 万人中 2.9 人。

2. 关于医疗挤兑:大量慢性病人得不到及时医治死亡,医护大量感染,导致医生缺乏,只能带病上岗,使医院成为新的传播源。而且劳动年龄人群的死亡人数增加了 40%,所以疫情来了尽管躺平,劳苦大众只能更苦。

2.1 超额死亡

2022 年 2 月 17 日卫报报道,美国统计出,疫情期间,美国超额死亡人数大约多出 100 万人。其中,至少有 923000 人死于确诊的新冠肺炎,而其他的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和阿尔茨海默病。由于疫情给美国医疗体系带来严重压力,医院不堪重负,人们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心脏病、高血压和老年痴呆症的死亡率明显增加。

疫情以前,美国人大多数超额死亡发生在 65 岁及以上的人群。但在 2021 年 12 月,一位保险业高管表示,过去两年里,劳动年龄的美国人死亡率增长了 40%。

2.2 医护感染与医生缺乏

根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此前公布的数据,近四分之一的美国医院报告出现严重的人员短缺。

为缓解医院缺人问题,美国疾控中心(CDC)针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宽松的隔离指南,允许感染新冠的医务人员返回岗位继续工作。

CDC 宣布新规一周后,住院至少两周内感染新冠的患者总数增加了 80%。美国非营利组织(Coders Against COVID)的疫情数据科学家乔治 · 卡瓦列罗表示,这些患者最初都是因为新冠肺炎以外的原因入院治疗的,之后新冠病毒检测才出现阳性。“他们唯一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地方就是医院,而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感染。”

3. 那为啥美国和欧洲还没崩溃?为啥中国必须动态清零

3.1 立国基础不同,美国执政根基是美元石油霸权,我们是人民群众。

美欧基本是金融科技立国。美元可以收割全世界,同时他是产油国,产粮大国。他不怕死劳动人民,边境一开墨西哥立刻能把美国低端劳动力填平。只要美元石油地位不受挑战,只要精英过得舒服美国没有动国本。欧洲基本类似。

中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是农业大国,是第一消费大国。我们要靠我们的制造业去补我们科技上,能源上的短板。中国今天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地位就是靠着我们勤劳的人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人民是我们的执政基础,这写进了宪法,写进了党章。所以我们国家要是不能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护他们的生命,我们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如同美国失去了美元石油霸权,欧洲失去了欧元,失去了科技专利。

3.2 各地区生活医疗条件不同

美国百万人口城市只有 10 个,也有说 9 个。最多的纽约 800 多万,第二洛杉矶就 300 多万,后五名都是 100 多万人口的城市。中国百万人口城市 93 个。

美国除了几个超级大都市,几乎每家都是独门独院的 House,感染了在家隔离不会感染别人。中国基本从城市到县里都是公寓楼,一人感染了会顺着排污管道传染一栋楼。所以中国必须建方舱,不然阳性在家隔离的结果就是整栋楼感染。

美国每 10 万人拥有 34 个 ICU 病房,中国只有 4.6 个,还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我们国家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缺空间。乡村缺医少药缺医生,缺设备,两头难,所以我们既不能让病毒在城市蔓延,也不能让病毒进入农村。

4. 为啥我认识的国外的人过得都挺好的?

因为死人和病人不会上街也不会上网,逻辑上的个例说明不了趋势。

另外我国在媒体和网络上历来处于劣势,一有风吹草动就小作文满天飞,美国死了一百万也没在网上见着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勇敢的方方。

5. 上海长春那么多人感染也没死几个人?

那是因为全国的支援,那是因为还没有大量医护感染和医疗挤兑。死的人少说明我们作对了。没有用我们防疫的优秀成果要求我们不去继续防疫的道理,如同,哎呀,你都学习这么好了,证明你不用学习了,快躺下吧。逻辑有硬伤。

6. 这次疫情这么厉害能防的住吗?以前的防疫措施还好使吗?

我在的青岛 3 月 7 日莱西疫情,和吉林一样,在学校爆的,同时还有两条黄岛传播链,3 个星期就社会面清零了,4 月 3 日行程卡摘星。整个过程除了高风险区封闭,疫情小区,密接小区封闭,大家照常上班,照常买菜,饭店也没关门,没有医疗挤兑,因为表现太本份,所以很默默无闻。

**包括青岛在内的城市我们很多在认真动态清零成功了,时间和德尔塔疫情也差不多,区别就是感染人数多,这证明了我们之前的动态清零策略是够用的。**吉林疫情是因为瞒报,上海是因为我们俯卧撑耽搁了。奥密克戎的容错率比较低,瞒报,俯卧撑式抗疫会延长防疫时间,造成更大的损失。现在青岛又有零星的外地传来的阳性病例,全国现在疫情外溢的趋势还没有止住,但是我们不害怕,该做啥还做啥,我们相信本地政府在抗疫上的信誉。

7. 那就是一直要封闭下去吗?

谁也不是受罪有瘾,要是能像对付流感一样对付新冠肯定早开放了。我们需要适合三岁以下儿童的疫苗,需要质量过关,稳定,且副作用小的特效药。然而病毒还在不停的变异,国外希望的群体免疫至今也没有在自己的国土上实现,人民在反复感染,总之现在还不是开放的时候。希望将来能有更好的办法应对新冠。

8. 抗疫模范台湾省

台湾省至今执行着严格的入境隔离政策,台湾地区每 10 万人 ICU 病床数量是 28.5,排世界第三,美国是 34,德国是 29.2,新加坡是 11.4,香港是 7.1,中国大陆则只有 4.6 ,上海所在的华东地区为 4.03。

台湾省因为地处热带,病毒活性低,四面环海,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655 人,全国仅排第八,远低于上海的 1900,北京的 1300,所以他们的抗疫条件要好很多**,但是尽管这样台湾省人民仍然坚持抗疫,拒绝躺平,拒绝共存,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特做打油诗一首送同胞

大陆不躺我不躺,

我心想着共产党;

两岸人民一家亲,

携起手来把疫抗;

“东风” 夜放花千树,

钢铁洪流入梦来;

待到高铁直达日,

五星红旗披身上!

知乎用户 造音 MakeNoise 发表

智商是个好东西,但遗憾的是,的确很多人没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老虎不可怕,因为我们普通人基本上接触不到

苍蝇虽然烦人,但不叮无缝的蛋

最恶心人是啥?是蛆

部分手握一点点权力、尝到一点点权利的厉害的蛆!

知乎用户 西西弗斯 发表

在讲地狱笑话的时候,永远别忘了自己也在地狱里。

知乎用户 流浪的蛤蟆​ 发表

洋大人的一根丁丁,都比我们大活人一条命有价值好多倍。

知乎用户 纸箱之神​ 发表

感觉今年民间的舆论完全变了。

2020 年我们是懵逼的,

2021 年我相信很多人是真心觉得我们国家做的很好,

2022 年,哎。

很多人家里断粮了吧?

知乎用户 1zyk 发表

1、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考进编制内,最好是公务员,不行就事业编,再不济合同工,铁饭碗很重要!

2、搞个副业做做。

3、攒钱!把钱花在刀刃上!

4、想干什么就抓紧去干,人生意外太多了,喜欢就去表白,别等了,把人等没了可太难受了!

5、想接吻就接吻,想开开房就去开房,明明只有几公里的距离,动不动几个月见不到,想死的心都有了!

6、以下两句话不要信,上海的这遭事情告诉了我们,有钱人终归是有钱人,待遇不一样的!

金钱,在健康面前,不值一提,
名利,在平安面前,啥都不是。

7、远亲不如近邻,古人诚不欺我!

知乎用户 小五呆又呆 发表

明白了,原来我长这么大被照顾的那么好。

20 年初被困在家里 63 天,从没担心过吃喝,只是不自由而已。

但是我从未想过我吃的一粥一饭全是我爸妈赚来的。当我自己被困在上海的时候,没吃没喝,抢不到菜,被迫一天一顿泡面苟活,我才知道,我原来被保护的那么好。

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疫情快点过去,我想回家抱抱爸妈。

知乎用户 肥嘟嘟左卫门​​ 发表

润。

从武汉到上海,一个个城市都没有分别。所以只润到另一个城市是没有用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话不太好听

  1. 一个国家大多数都是愚蠢的
  2. 舆论战太重要
  3. 古代成语体现古人智慧,例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4. 理解了过去发生的很多事,尤其那十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在高速路上行驶,当身边的车全部逆行的时候,大概率是我自己逆行了。

2. 去 KTV 唱歌的时候切忌开头把调起高,不然容易破音不好收场。

知乎用户 小鸟飞飞 发表

我明白了大部分领导都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都是坐办公室口号喊的震天响,就是不下楼,拿一线人员当炮灰,新闻中的华山医院张文宏主任真是太少了!

知乎用户 一条大咸鱼 发表

面对新冠,其他病都不算病。

知乎用户 四七 发表

可以存在两个平行理论,他们都是逻辑自洽的。
英国人说:老弱病残死了,但是青壮年不会失业啊。
我问:那等你老的时候?
英国人说:等我老弱病残的时候,我也可以死 covid-2046,这样可以赢两波经济。
我:……
这一套逻辑,是优先社会的未来人,而不是过来人。
朝鲜人说:青壮年可以到处跑,但是老弱病残会死啊。
我问:你没有年轻过吗?
朝鲜人说:我们年轻的时候为社会做燃料,就是为了老的时候可以颐养天年啊。
我:……
这一套逻辑,是优先社会的过来人,而不是未来人。
整个疫情,我就在朋友圈和办公室之间,随着这两套逻辑一起摇摆~摇摆~~~
然后新加坡是在这两套逻辑的夹缝里,仰卧~起坐~
要到何时是个尽头呢?
要么是朝鲜的经济崩到未来人造反。
要么是病毒出了个王者杀死关外全世界。
在那之前,任何的 “清零 - 共存” 的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只要这两者不出现,这两套逻辑永远自洽。
但摇摆是痛苦的,仰卧起坐更甚,555555……

知乎用户 西子楠 z​ 发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知乎用户 与你共舞 发表

1,永远不要相信官媒

2,饭碗要把握在自己手中

3,基层工作人员什么也解决不了

4,公家开发的程序全都是 bug

5,公司里大部分人大部分事都是不必要的

6,跟紧领导的步伐,什么人住什么房

7,总有些人以突破规则为乐

8,想起来再更

知乎用户 蒲公英 发表

囤粮食的重要性

常备药品和婴幼儿食品

这两天禁闭在家认真思考,决定还是为了孩子尽量润吧。我不是不爱国,不是不爱上海,而是受够了这种没 RQ,官僚主义,又形式主义的操作。如果明年还是这种疫情防控制度,我真的要跑路了。

知乎用户 咨询师裕悦​ 发表

想做的事,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做。

如果不是以前抓紧时间出国去俄罗斯、迪拜,

现在,因为战争疫情,基本不可能了!

遥遥无期……

同理,现在想做的事,也不要拖延,想做就尽量努力去做,不留遗憾!

知乎用户 维勒探长 发表

补充:分割线以下的内容都发布于 2020 年 2 月,是疫情初期的想法,当时的舆论风向与现在有所不同,蝙蝠的锅也可以放下了,最近也许是国内疫情形势又严峻起来,这篇文的浏览量和点赞都又有增加,我声明一下内容一字不改,但都是当年的想法,有异议的,比如认为 “疫情源自美国的生物实验” 这是后来的新闻观点,这里不再补充。


1,及时行乐有一定的道理,花开堪折直须折,黑天鹅事件不同于灰犀牛事件,让你防不胜防,没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该享受的、能享受的还是要享受享受,别总为明天规划,明天要规划,但今天也是你的。

2,等待什么权威消息都不如自己有些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疫情早期闪烁的论调严重干扰了大众对疫情的判断,从 “没有证据表明人传人” 到“有限人传人”再到 “持续性人传人风险较低”,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定语来轻描淡写,结果后来知道了,不仅人传人而且传染性很强,短短几天确诊人数就超越了“非典” 几个月的累积确诊数。

3,废物能有多废物?你信任的 “衙门” 里某些人,关键时刻未必就有那么大的担当,黄冈卫健委的主任一问三不知,连最基本的情况都掌握不了,这还是仅次于武汉的第二线重灾区;湖北红十字会关键时刻完全靠不住;“能收尽收” 的口号很响亮,执行的时候聘请的公交司机挡在第一线,指挥的人多在后面做小车,没带队、没指挥、没安排、没对接,从环球网记者拍摄的内容看,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4,中国的基建能力果然不一般。

5,真的呆在家里吃喝不愁、整日玩儿手机、在家上网课、在家办公也并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

6,人类从历史上能总结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非典” 当年对吃野生动物造成的影响早该印在国人的脑子里,偏偏历史就能重演。

7,是非对错都是相对的;

医生李某的辞世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原因就在于 “衙门” 和“锦衣卫” 判断失误让公众为他感到委屈;

双黄连口服液的消息也是上海研究所爆料出来的,一边爆料,一边又不敢担当,玩儿文字游戏,一会儿 “抑制”,一会儿 “不等同于预防”;

母婴传播、气溶胶传播、粪口传播,风声放出来,让人警惕,然后又澄清说证据不足,仍需临床试验,搞得左右不定,民众糊涂;

关于口罩明明说一次性的医用口罩和 N95 口罩是等效的,发放的时候却又区分主次;

明明说现阶段没有特效药和疫苗,又报道患者 “治愈出院”,没有药是如何“治愈” 的呢?支持治疗、病症缓解、靠免疫力自愈与真正意义上的 “治愈” 按照常识完全是另一回事;

明明说死亡病例以有基础病的老年人为主,让年轻人宽心了一些,然后又报道 35 岁的李某亮医生不治身亡;

从确诊到病死明明有时间间隔,报道的病死率却单纯地用同一天的死亡累积数字除以确诊的累积数字,确诊入院当天当然不会死,用这个做分母合适吗?

潜伏期说是 14 天,又偏偏有 24 天的;说感染者有发热干咳的症状,然后又有无症状的;以核酸检测来确诊,偏偏又有检测两次仍为阴性的,结论几度反复。

8,不猎杀捕食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动物、食物链和生态平衡,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事。

9,便捷的交通方便了人们的同时也让危险传播的很快,以我的家乡黑龙江和我现在的所在地阿联酋为例,都觉得与武汉十万八千里,然而病毒传来只隔着一列火车、一架飞机,短短数日就送到了眼前,现在人们看到了,武汉出去的人遍及全球各地。

10,世上还是有好人的;有人趁火打劫发国难财,也有人逆流而上冲到最前沿;有人贪生怕死、畏首畏尾,也有人奋不顾身、挺身而上;有些国家装得光明磊落的政客看着中国有难就幸灾乐祸、阴阳怪气,有些你以为是敌人的国家却可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目前能想到的就是这些,疫情还在继续,愿苦日子早点儿过去,我相信国人经历这样一次 “动荡” 也会更珍惜和热爱生活。

知乎用户 请叫我总卷大人​ 发表

一切美好都在崩塌

一切美好都在经历挑战

平庸之恶一直存在且充斥在这个世界

知乎用户 漢人 发表

明白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你最好祈祷你的事是被办的那件大事,否则,你就是被集中的力量


看了不少清零的人的情况,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

设新冠死亡率是 p,现在的共存派与清零派的斗争就是封城死亡率高于 p 的人和封城死亡率低于 p 的人的斗争,大家都只不过打着集体主义的旗帜选择了对自己更言死亡率更低的那一边

但这种斗争是表面上的,没有意义,只有在一人一票的民粹泛滥的落后皿煮国家才有意义,我们是优越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奉行精英主义和社达主义,而那些封城死亡率低于 p 的人恰好是会精确算的海量专,比高于 p 的人更懂新冠,你可以断贷跳楼死,可以在高速上饿死,唯独不能死于新冠。

真正决定尼堪们命运的是上层八旗老爷的脸面和底层八旗的饷银之间的斗争,不封城,八旗老爷的脸面就保不住了,封城,八旗兵丁的铁杆庄稼就可能发不出来了。

知乎用户 柏临​​ 发表

懂得了什么?

最坚固的堡垒,永远从内部摧毁。

这就是我真真实实切身感受到的。

无论你国家怎么重视,人民如何担忧,

只要有那千万分之一的贪婪小人,就可以把一切努力毁于一旦。

上海这次疫情本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病毒传播事件。

我是上海人,我认倒霉,但是,我们这些普通上海人,真不是罪魁祸首。

我之前有个回答被删掉了,是关于疫情的。

俄乌战争导致欧洲大量资本外逃,

美国的目的就是借俄乌战争让资本回流美国。

但是作为资本,逐利的本能并不受控制,除了美国,其实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去,

就是更安全的中国。

因为我国防控有力,不罢工,不游行,没工会。

所以,中国成为相当一部分资本的理想下家。

但是操控着这场战争的某国肯定不想让这种事情出现,所以一定会阻止资本流入我国。

那么怎么做呢?

最简单的,就是通过买办,间谍等,让中国的疫情扩大。

而上海作为资本的聚集地,是最好的目标。

几个人的错误,就可以让一座世界级的城市停摆,

如果真是他国操弄,后果不堪设想。

以最近很火的 “上海母女凌晨 4 点去杭州” 事件来说,那母女本身就不是上海人而是游客。

但是各大媒体,却纷纷用了 “上海母女” 的标题。

细思恐极。

事实上,我现在反而期待这次是上海政府管控不力。

如果是管理问题,那纠正起来难度不大,如果万一是投毒,那上海就成为一个参照系数。

既然中国会因为疫情停摆一个世界级城市,

那中国所有的城市可能都去搞一遍。

前天是香港,

昨天是上海,

今天是杭州,

明天再来几个 “网红打卡” 去武汉深圳甚至北京,

如果中国政府对于这个不重视,那么只要几个网红,就可以毁掉整个中国的防疫。

还是那句话:

最坚固的堡垒,永远毁于内部。

知乎用户 崔松​ 发表

现在还有人在刻舟求剑。

病毒是变化的,医学是进步的,但有些人脑子里面还是那一坨

知乎用户 落木寂无声 发表

我早就明白了啊。

凑合过呗,还能删号重练咋滴?

知乎用户 大同 发表

这次疫情让我懂得了,中国人真是全世界最守纪律的民族

让做核酸,大家就张开嘴,说封城,大家就闭嘴回家。发了大礼包,大家连忙大呼感恩。

而封城真的有法律依据吗?封控期间的民生保障,法律明确由政府承担吗?

哦,法律不重要。

这次疫情让我懂得了,中国人真是全世界最重视集体的民族

一个城市疫情蔓延,其他地方骂这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一个人回家,大家骂他把疫情传播开。一个人翻墙出去找吃的,又有人骂他不顾他人死活。

但,如果一个政策会造成那么多的乱象,难道仅仅指责执行者以及被执行者,是有问题吗?

哦,我们的社会,相对集体,个人不重要。

这次疫情让我懂得了,中国人真是全世界最尊重威权的民族

医疗专家说,现在的变异病毒致死率低,大家说,人民日报都讲美国死了 100 万。前卫生部长说,“清零” 不可行,大家都认为官员比专家有道理。“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大家在为口号感动的同时,也不会去想,真这样做,又会带来多少次生损害。

哦,我们的社会,口号总是最鼓动人的,科学的讨论不重要。

知乎用户 jerrycn 发表

明白了几点。

  1. 自由很重要,生命的质量很重要。
  2. 你自己和你的家庭,朋友才最重要。警惕任何打着集体主义口号让你去牺牲的人和组织。他们有自己的阴暗目的,他们口中的不惜一切代价,代价就是你和你的家人。
  3. 凡事靠自救,没事多囤点食品和生活用品。你会用上它的。
  4. 尽早考虑移民,这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5. 别在网上试图纠正别人的想法,或者和别人吵架。有道理就听,没道理就走。五毛和小粉红直接删除拉黑。

知乎用户 无力的善良 发表

明白了统战价值很重要,但我没有。

知乎用户 凯的风云 发表

以前看三体感觉叶文洁是一个疯子,现在我就是叶文洁,毁灭吧,赶紧的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还是得在家工作。

过去两年找了份远程在家的工作,基本上躲过了大部分疫情的影响。

可惜 2022 年 2 月失业了,重新找工作。

一开始找了个家附近的,但觉得自己家里蹲了两年,不大适应出去工作,所以继续找。

后来又拿到几个可以在家工作的 offer。一个是私募,感觉不大稳定;一个做的跟之前差不多,但觉得会有压力;另外一个钱最多,比之前上浮 25%,而且感觉难度不是很大,有一定门槛,别人做不了,于是就从了。

不过比之前更忙了,一天开的会比之前一年都多。但具体工作的难度应该比不上之前。

反正疫情期间最好在家工作,一部手提就行。隔离也不怕。

知乎用户 实话商人​​ 发表

一,穷人没得吃,外出找活干,混口吃的,违法,要被拘留,汉奸二鬼子好像也没那么可恨了

二,有钱真的可以续命,还有一堆人给你卖命,送吃送喝。比如今日资本的徐总微信问一句,家里就收到成堆的物质。

三,外国人身份真好,可以夫妻团圆。中国人,母子也得分开。

四,外国人的丁丁跟中国人的丁丁原来价值不一样!真不知道哪里不一样了。治好的丁丁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外国人的丁丁进行宣传。

五,一定要学会备战备荒意识,不然你可能真的饿到喝热水。

六,再困难的时刻,都不耽误有人借此发财。比如菜贩子。

七,没事的时候少旅游,可能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八,少负债创业,不然封住了,一辈子积蓄没了。

九,家里多备点好玩的,封住了实在无聊。

十,家里最好备个睡袋或者帐篷,隔离的时候带过去,你很有可能隔离在四面透风,没被子的地方冻一夜。

十一,家乡的二亩地,老房子一定要留着,城市里还是没有大山里安全啊!

知乎用户 krishna 发表

大洪水来了谁也跑不了,除非你站得高或者跑得早。

知乎用户 随风不浪 发表

没有足够的存款,会让人很焦虑。菜涨价了…… 生意越来越不好…… 家庭负担越重…… 身边的人都说今年很难…… 但一上网,很少看见这样的消息…… 似乎我们活在两个世界…… 一个是无忧无虑…… 一个是焦头烂额……

还有…… 防疫没错,但如何照顾老弱群体,而不是喊喊口号。村里,都是老爷爷老奶奶,排队等候个把小时核酸…… 我相信还有一部分身体健康不太好的还没出门…… 在中国一旦讲究效率…… 你们就知道后果是总有一部分人将会变成可怜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明白了 20 世纪以来历次群众运动的始末,明白了个人在集体和历史洪流宏大叙事下的卑微和无力,因为亲身经历了一场。也明白了个人尊严与大国崛起,真的没什么关系。

知乎用户 水笙​ 发表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列数据、逻辑分析,不可能说服一个人。

能说服一个人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利益。

上海跳楼女孩的最大错误就是试图说服喷子们自己不是他们说得那样,其结果只能失败。

能说服喷子的只有赔钱、封号、坐牢。

知乎用户 Ivony​ 发表

对中国政府的组织能力,管控能力,协调能力和基层执行传达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知乎用户 木槿​ 发表

在被隔离之前,每天一脚油门去上班,下班后直奔家里,简单匆忙的吃饭,然后开始写东西。生活基本上在上班和写字之间无缝对接,根本停不下来。最忙的时候每天只睡 4-5 小时。就这样穿梭在现实和虚拟之间。

而被隔离在这里,半夜时常在噩梦里醒来,听到左边隔壁的警察大叔规律的呼噜声,凌晨 5 点左右,右边隔壁开始大声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到了午饭的时间点,我等到楼道里的声音静下来去拿属于我的盒饭。

我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反思:我总是这样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拒绝无效社交,讲究效率,致力于解决问题。我开始怀疑,我这样很少关注别人,也很少关心别人,是不是有问题?

尽管我可能不需要别人为我提供情绪价值,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们有时候追求的不一定是要立刻解决问题。他们或许更需要情绪价值。而我却总是务实的以为,如果我说的话不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那就不如不说。同时我也基本不对别人寻求帮助。

正因为这样,我来到这个城市快四年了,从未有归属感,我觉得自己可能永远是一个异乡人。

我需要做每件事都有确切的目的,并行动起来。

可时间突然就这样变得粘稠,流动不畅的样子。每天只有做核酸的时候会见到人,会跟人们有简短的交流。能跟人说说话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可见无论一个人抗压和抗孤独能力多强大,最终也还只是一只社会性生物。

事实上,大家恐惧的并不是等待,而是漫长的等待和不确定。

在疫情的这段时间,尽管每个人都很疲惫、焦虑,可仍然有很多人帮助和安慰过我,这让我心里特别感激。集体生活也有很多优势,不要抵触,毕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生存技能,让人尝试着妥协、克己,当然也得有坚持、勇气和原则。

无论如何,疫情总会过去,每个人都将回到自己生活的轨道。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

@木槿

知乎用户 Edwin​​ 发表

更深刻的理解,

  • 大众医疗健康的科普任重道远,有赖于大众基础教育的普及
  • 阶层固化问题,物质阶层的固化,不是不可跨越;反而是精神层面的断崖在不断拉开距离
  • 同样一件事,描述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结果天壤之别
  • 没有终极的真相,只有想让你看到的和你想看到的
  • 多年在知乎养成的好习惯,不和非专业人士讨论专业问题,我的操作只有点赞和拉黑

知乎用户 喜欢南飞的大雁​ 发表

1、出轨、私会情人,有很大的风险,有可能会人尽皆知。

2、不戴口罩都不知道自己口臭的事实,差点把自己熏晕了。

3、保住自己的绿码非常重要,没事别乱跑。

4、无论什么时候,在冰箱里至少常备 3 天的菜,当然,你愿意的话,多备一点也可以,以防万一。

5、戴上口罩之后,感觉多了一层神秘感,看人也只能看身材了。

6、开发一项在家都可以干的副业,非常重要,可以减少一点自己的损失。

7、现在,不要轻易创业,不要轻易去做生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先好好工作。

8、平时不要做月光族,不要太过于超前消费,不要借超过自己还款能力的钱,至少要存够家庭 2 年的生活费,如果一个人在外面打工的话,也至少要存够自己 3 个月的生活费。

9、很多的生意,能够维持,能够保持不亏钱就已经不错了。

10、原来,一个人待在家里十几天不出去,这么辛苦。

11、做生意赚的时候,不要大手大脚花钱,要想着万一哪天不开业怎么办,还得交房租等等。

12、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尽量保持社交距离。

13、没什么事就少逛街,待在家里更安全。

14、去人多的地方记得要戴口罩,出门回来后,要洗手。

15、不要轻易跳槽,不要轻易离职,不要频繁跳槽。

16、因为不能随意走动,亲戚之间的走动就更少了。

17、疫情期间,公司停业,你没上班,公司依然给你发工资,非常难得,好好珍惜吧。

18、原来,整天待在家里,可以这么无聊、烦躁。

19、这个时间就少出去旅游吧,因为你不知道,万一被隔离在外地了,那多麻烦。

20、即使再难,也要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一切,未来是美好的,困难终将会过去的。

21、计划赶不上变化,那就在变化之后再做计划。

22、一个人在家自斟自饮,其实也挺爽的,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喝醉了就直接躺在沙发上,躺到第二天都可以,真的很爽。

23、少玩点游戏,少刷点视频,多看点书。

24、孤独是常态,能够懂得享受孤独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

25、自己学做菜,自己做美食满足自己的胃,是一件非常有趣、快乐的事。

26、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到确定性,人生会越来越好。

27、为人为己,要听安排,要守规矩,大家好,自己也好。

28、学会跟自己和解,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学会放过自己。

29、焦虑、抱怨、烦躁、后悔并不能改变什么,试着放下吧,努力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改变不了的。

30、原来,不是工作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工作。

31、多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增强抵抗力很重要。

32、世界一直在变,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有很多事情我们想都没想过,但它就是发生了。

33、原来,这么多事情可以在网上完成,这是以前没想到的,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虚拟了。

34、人生无常,活着就已经很好了。

35、我们真的要好好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好地球这个我们的家园。

36、变化太快了,这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去适应各种变化。

知乎用户 pansz​​ 发表

古人有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如果你主动在一个病发作之前把它治好了,则病人大概率不会感谢你,反而还会怪罪你治病耽误他的时间,耽误他赚钱,坑他的钱。

他们还会怪罪说,哪里有天灾,其实都是人祸。

知乎用户 华沙​​ 发表

这次疫情改变的不止是我们的生活,还让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有了一些变化。我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再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谈一谈。

普通人的视角

没有能力预测未来,所以该做什么就去做吧

在 19 年年底的时候,相信没有人能够预测第二年会开始为期如此长的疫情。在两三月份全国都静下来的时候,相信你也会感觉到很多事情你无法控制。可能你之前纠结的工作,现在都不复存在了。而疫情到了今天,相信各位也看到了很多人情冷暖。想做就去做吧。

科研工作者视角

争分夺秒做实验

2020 年初的时候,我们谁知道疫情会这么久?从 2020 年到现在,对于我们这种要测量人的行为研究而言,基本是毁灭性的:只要没发学生流动和聚集,那我们的实验就不能做。我到现在还庆幸我在 2019 年底收集了不少实验,而且我还在 2020 年初构架了一个网络实验的平台。否则现在我简直什么都没有了。只要能做,就得去做,千万不能等。我当然知道,这样会影响一个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是疫情之下,行为认知的研究只能如此。已经不是好研究和粗糙研究的区分了,而是有和没有的区别。

如果开学了呢?那我只能让学生不停做实验了,我现在堆积的做了一半(一个实验做完,继续控制实验的)研究就有四五个。这种能发却得等的感觉,太差了。

想做就得做

顺着上一个,因为 2020 年初我没法做实验,我当时和国外的合作者说了,要做一个关于口罩和吸引力的研究。他表示没意义,然后还和我说他们英国没问题,不需要戴口罩。后来发生什么大家都懂了,他自己都感染快挂了。现在呢?

英国研究发现「戴口罩使人们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尤其是蓝色医疗口罩 」,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

简直和我想法一模一样的论文都发表了,你说不做怎么行。

对了,我和作者上个月还在和我说「要不咱们还是做一个口罩相关的研究吧」。晚了。

知乎用户 香樟连翘​ 发表

1. 有钱人有 LV、爱马仕给送饭送菜,没钱人,吃五块钱的馒头硬撑待援。

2. 没事在家里屯点肉罐头和黄桃罐头、维生素片、泡面,关键时刻可以保命,不会被饿死。哦对了,不能买老坛酸菜面。

3. 洋大人的丁丁很重要,洋大人吃的酸菜比我好!

4. 只要有传播者的轨迹公布,那关于他偷情等相关消息绝对就会出来。。。。。。大家就喜欢看和传播偷情这种方式来传播病毒的小故事。。。

5. 别夸任何城市,也别黑任何地区,任何地区的人,因为真的都一样,哪个城市都一样拉胯。在这里郑重给西安道歉,你大西安绝对不是最烂的,因为只有更烂,没有最烂。。。

6. 感恩,感恩!

知乎用户 利维坦斯基​ 发表

这次疫情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科学技术完全是停滞不前的,而且这种停滞不前不是可能的,而是完全可以并且能够做到的。

举例:疫情这两年以来,从武汉到西安,到吉林,再到上海,每一次的爆发,都在走武汉的老路,封城之后的各种配套服务,完全是没有。

知乎用户 安娜 · 艾玛莉​ 发表

四个人打麻将是不行的;

但排长队做核酸是可以的。

封城,闭店,是必须的;

但贷款房租,是照还不误的。

个体户呢,是没有活路的;

创业呢,是想都不要想的。

形式主义盛行

我们小区之前登记我们的健康码行程码,然后发我们通行证

而第二天我外出,回小区出示通行证,保安说不行,说要看健康码行程码

我直接气笑了:“那你们发这个有啥用?”

僵化的制度

孕妇因 48 小时内核酸过期

医院拒诊

导致孕妇流产

考场里有个孩子

一直希望别人来抄他的试卷

最后才发现,别人已经交卷离场了

以前去 KTV 唱歌,开头不敢起高音

因为怕到后面破音了不好收场

知乎用户 令狐冲 发表

最大的感想就是凡事都要趁早,不能去 “等”。

疫情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回顾过去这些年的生活,感觉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是在 “等”。你要说在等什么,我自己都说不清楚,就和那篇文章等待戈多差不多,等来等去,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

所以不要去等,更不要去投射,自己的生活要自己把握。疫情、战争,未来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一件事情,你在年轻、有时间有精力、无病无灾、世界和平的时候,都不去做,那你大概率一辈子做不了。

如果一个人,你今天等不到,那大概明天也等不到。

知乎用户 nesmto​ 发表

就美国和英国来说,因新冠后遗症失业返贫并不罕见,由于疫情期间产业链效率降低,还造成了企业生产率下降和工人工资缩水的问题

我认识到疫情爆发后,2019 年前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一,几个美国普通人的故事

原标题:First They Got Long Covid. Then, It Made Them Homeless

他们患上新冠后遗症,随后就无家可归了

It’s estimated that millions of Americans have developed chronic illness as a result of Covid-19 infection. For some —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gig economy — it’s made them unable to support themselves

据估计,由于新冠感染,数百万美国人患上了慢性疾病。对于一些人来说,特别是那些在零工经济中的人,这让他们无法养活自己。

原文链接:Long Covid’s Cruelest Symptom: Homelessness - Rolling Stone

Cold weather is brutal for Wendi Taylor. After living with long Covid for two years, she knows that when the temperature drops, the pain and discomfort increase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because of the severe arthritis in her hands, which only developed following her initial Covid-19 infection.

寒冷的天气对温迪 · 泰勒来说是残酷的。在患有新冠后遗症两年来,她知道当温度下降时,疼痛和不适会增加。这尤其正确,因为她手中的严重关节炎是新冠后遗症。

Taylor, who lives in Houston and is among the estimated millions of Americans living with long Covid, says that doing dishes during cold weather is probably the hardest part about living in the makeshift cabin she built from tarps and an 8×8 metal pop-up awning frame she found in the garbage.

住在休斯敦的泰勒,是数百万有新冠后遗症美国人中的一员。在她用防水布和她在垃圾中发现的 8 英尺 ×8 英尺框架建造的临时小屋中生活时,寒冷的天气里洗碗可能她最困难的时间。

“I heat water on the stove, but when it’s below freezing, it cools down quickly, and contact with the water causes extreme pain in my hands,” says Taylor. “It feels like being burned and smashed with a sledgehammer at the same time, and takes a long time for the pain to stop. Even just going outside can cause my hands to turn red and swell and have pain like that. It has made me curl up on my bed and cry more than once.”

“我在炉子上加热水,但是当温度低于冰点时,它会迅速冷却下来,与水接触会导致我的手极度疼痛,” 泰勒说。“感觉就像同时被大锤烧伤和砸碎,疼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停止。即使只是出门也会导致我的手变红,肿胀,疼痛。病痛让我蜷缩在床上,不止一次地哭泣。

At the foot of her twin mattress, atop a small table, sits a small green camping stove she uses both to cook and heat her 64-square-foot living space. A row of plastic storage cabinets is situated at the head of her bed. “Arranging it this way leaves room in the center to sit in a folding chair, or stand up to change clothes, or set groceries down when I come in from the store,” Taylor explains.

在她的双床床垫脚下,在一张小桌子上,坐着一个小的绿色野营炉,她用它来做饭和加热她 64 平方英尺的生活空间。一排塑料储物柜位于她的床头。“以这种方式布置,可以在帐篷中心留出空间,让我坐在折叠椅上,或者站起来换衣服,或者在我从商店进来时整理物品,” 泰勒解释说。

After riding out last year’s historic ice storm — which left at least 246 Texas residents dead — in a previous camp, when Taylor found out about the major winter storm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month, she went in prepared. She reinforced the tarps that function as the walls of her cabin, and ensured that the poles of its frame were firmly anchored into the ground.

在在之前的一个营地里,经历了去年的历史性暴风雪之后 (造成至少 246 名德克萨斯州居民死亡)。当泰勒在本月初发现冬季大风暴来临时,她做好了准备。她加固了作为小屋墙壁的防水布,并确保其框架的杆子牢固地固定在地面上。

One of Taylor’s biggest concerns this time was having the propane she needed to operate her stove. “Power outages matter little to me, but ‘they’ will buy all the propane if their electric heat goes off,” Taylor, 41, tells Rolling Stone, referring to housed individuals. “This is one of the biggest issues we face: Supplies we depend on daily become unavailable when they’re hoarded for emergencies.”

泰勒这次最大的担忧之一是炉子所需的丙烷。“停电对我来说无关紧要,但如果他们的电取暖无法工作,‘他们’会购买所有的丙烷,”41 岁的泰勒告诉_滚石_。“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每天囤积以备不时之需的物资在紧急时可能变得不可用。

Fortunately, 2022’s storm ended up being far less severe than the one in 2021. Instead of having to go weeks without propane, stores near Taylor’s camp in Houston were restocked within days. “That made it far easier to stay warm,” she explains. “I could just hole up inside and avoid opening the door at all, for the most part.”

幸运的是,2022 年的风暴最终远没有 2021 年的那么严重。不像之前那样缺货几周,泰勒在休斯顿营地附近的商店在几天内就补充了库存。“这使得保持温暖变得容易得多,” 她解释道。“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可以钻进里面,完全避免打开门。

This isn’t what Taylor’s life was like prior to Covid-19. In fact, things were starting to look up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March 2020. She was working steadily as a day laborer in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ing in the Houston area, and was living in an extended-stay motel, saving up to get an apartment. “I was one paycheck away from being able to do so when I got sick,” Taylor says, noting that her first Covid-19 symptoms (a sore throat, fever, and hacking cough) began on March 7.

然而,这不是泰勒在 Covid-19 之前的生活。事实上,在 2020 年 3 月的第一周,情况开始好转。她在休斯敦地区的建筑和园林绿化部门担任临时工,并住在一家长期住宿的汽车旅馆里,努力攒钱买一套公寓。“当我生病时,我离实现目标只差一次薪水,” 泰勒说,并指出她的第一个 Covid-19 症状(喉咙痛,发烧和咳嗽)始于 3 月 7 日。

Although Taylor still felt run-down weeks later, she wasn’t initially alarmed by her lengthy convalescence: After all, it took her several months to recover after she contracted the H1N1 flu in 2009. “I figured this would be the same kind of thing,” she says. “Lots of comparisons were being made to that pandemic.” But nearly two years later, Taylor is still sick.

虽然泰勒几周后仍然感到疲惫不堪,但她最初并没有对她漫长的康复感到震惊:毕竟,在 2009 年感染 H1N1 流感后,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康复。“我以为这也会是同样的事情,” 她说。“人们正在与那场大流行进行大量比较。但近两年后,泰勒仍然感到不适。

“One day I saw a list of ‘common’ long Covid symptoms that numbered over 200 — and I’ve had most of them,” she says, noting that like many people living with long Covid, her symptoms are neither consistent nor constant, varying in combination and intensity over days and weeks.

“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份’常见’新冠后遗症症状清单,数量超过 200 种 - 我有过其中的大部分,” 她说,并指出像许多患有长期新冠后遗症的人一样,她的症状既不一致也不恒定,在几天和几周内的组合和强度各不相同。

And while fatigue, rashes, and neurocognitive issues are among her most persistent and disruptive symptoms, it’s the severe, sudden-onset arthritis that makes coping with daily life the hardest. “Because my hands are particularly affected, I had to learn new ways of doing simple tasks like tying my shoes or buttoning clothes,” she explains. “And since [getting Covid], I haven’t been able to work for more than a day or two at a time.”

虽然疲劳,皮疹和神经认知问题是她最持久和最具破坏性的症状之一,但严重的突发性关节炎使应对日常生活变得最困难。“因为我的手受到的影响特别大,我不得不学习新的方法来完成简单的任务,比如系鞋带或扣衣服,” 她解释道。“自从感染新冠以来,我一次工作的时间没法超过一两天。

Without an income, Taylor had no choice but to move out of the motel and into a tent behind the dumpster of the local doughnut shop. She estimates that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2020 she stayed in at least two-dozen different places, ranging from a cardboard box to friends’ couches to motel rooms.

没有收入,泰勒别无选择,只能搬出汽车旅馆,搬到当地甜甜圈店垃圾箱后面的帐篷里。她估计,在 2020 年春季和夏季,她至少住在二十几个不同的地方,从纸板箱到朋友的沙发再到汽车旅馆的房间。

By the fall of 2020, the constant moving was too much for Taylor, so she built the first of her longer-term camps. “At that point, my neurological symptoms were getting progressively worse and, in retrospect, I think I was subconsciously building a place to die,” she says.

到 2020 年秋天,不断的搬迁对泰勒来说太多了,所以她建造了她的第一个长期营地。“在那一刻,我的神经症状越来越严重,回想起来,我认为我正在下意识地建造一个死亡的地方,” 她说。

Taylor has spent the past year living in her makeshift cabin under a sprawling oak tree on a dead-end street near the Astrodome. “I’m basically a hermit these days,” she says. “Covid trashed my immune system, so I mostly keep to myself and stay at my camp as much as possible.”

在过去的一年里,泰勒一直住在 Astrodome 附近一条死胡同里,一棵巨大的橡树下的临时小屋里。“这些天我基本上是一个隐士,” 她说。“新冠破坏了我的免疫系统,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独居,并尽可能多地留在我的营地。

But Taylor is one of many people whose Covid-19 infection morphed into a chronic illness that unraveled their lives: first taking their health, then their financial stability. For some, the multiple burdens of living with long Covid resulted in losing their housing. And for at least one person, long Covid was the first in a series of events that ended in their death.

但泰勒是众多新冠感染演变成慢性疾病的人之一,这种疾病破坏了他们的生活:首先要夺走他们的健康,然后是他们的财务稳定。对于一些人来说,与长期新冠后遗症一起生活的多重负担导致他们失去了住房。对于至少一个人来说,长期新冠后遗症是以他们死亡告终的一系列事件中的第一个。

“We are only beginning to scratch the surface of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long Covid on folks’ financial well-being — including their housing security, or lack thereof,” says Megan Ranney, M.D., the associate dean for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at Brown University, and co-leader of 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 Long Covid Initiative. “Unfortunately, for much of America, living with long Covid is enough to put folks over the edge financially, with very limited safety nets.”

“我们才刚刚开始触及 [理解] 长期新冠后遗症对人们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面 - 包括他们的住房保障,或缺乏住房保障,”他说。梅根 · 兰尼,医学博士,布朗大学战略与创新副院长,公共卫生学院联合负责人长期新冠倡议.“不幸的是,对于美国大部分地区来说,长期新冠后遗症足以使人们在经济上处于边缘,安全边际非常有限。

One thing we do know about long Covid is that 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symptoms and severity. So while some people living with long Covid are able to continue working without a problem, others — especially those with physically demanding gig-economy jobs — don’t have that option.

关于长期新冠后遗症,我们确实知道的一件事是它包含广泛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因此,虽然一些长期新冠后遗症的人能够毫无问题地继续工作,但其他人 - 特别是那些对体力要求很高的零工经济工作的人 - 没有这种选择。

“Our country does not do a great job of supporting people in ways that allow them to continue to work and take care of their families while living with 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 Ranney explains. “There’s obviously a knock-on effect: If you can’t work and can’t get disability, at some point you’re going to lose your house.”

“我们的国家在支持人们方面做得并不好,使他们能够在患有慢性疾病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并照顾家人,” 兰尼解释说。“这显然是一种连锁反应:如果你不能工作,不能认定为残疾,在某个时候你会失去你的房子。

Last August, in a Missouri state park about an hour north of Kansas City, Amanda Finley was starting a campfire, getting ready to heat a frozen meal for a late dinner, when her phone buzzed around 9 p.m. It was a text from her friend Ashlee Bryant, who went by Jake. “I’m about to break,” he wrote. “Broke, homeless, I weigh 92 lbs, in more pain than I thought was possible. My life’s ruined.”

去年八月,在堪萨斯城以北约一小时车程的密苏里州立公园里,阿曼达 · 芬利(Amanda Finley)正在点燃篝火,准备为晚餐加热冷冻餐,这时她的手机在晚上 9 点左右嗡嗡作响。这是她的朋友阿什莉 · 布莱恩特(Ashlee Bryant)发来的短信。” 他写道:“坏了,我无家可归,体重 92 磅,比我想象的更痛苦。我的生活被毁了。

Though she was keenly aware of the severity of his condition, this update hit Finley hard. They had both been living with long Covid for more than a year, but his health began to rapidly decline when he developed pneumonia in May 2021, and spent most of the month on a ventilator. His clothing — purchased when he was at his normal weight of 170 pounds — no longer fit his emaciated frame. “It was like watching a train wreck in very slow motion,” Finley says. “And this was preventable.”

虽然她敏锐地意识到他病情的严重性,这条消息对芬利造成了沉重打击。他们都患有长期新冠后遗症一年多,但是当他在 2021 年 5 月患上肺炎时,他的健康状况开始迅速下降,并且整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呼吸机上度过。他的衣服——在他正常体重 170 磅时购买的——不再适合他消瘦的身材。“这就像在非常慢的动作中观看火车失事一样,” 芬利说。“这是可以预防的。

Less than three weeks after sending that text, Bryant died in a Beaumont, Texas, hospital at the age of 40, with his fiancee, Carrie Savage, by his side.

在发送该短信不到三周后,阿什莉 · 布莱恩特在德克萨斯州博蒙特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 40 岁,他的未婚妻凯莉 · 萨维奇(Carrie Savage)在他身边。

“One day I saw a list of over 200 ‘common’ long Covid symptoms — and I’ve had most of them.”
“有一天,我看到了 200 多种’常见’长 Covid 症状的列表 - 我有过其中的大部分。

“It wasn’t supposed to be like this,” Savage, 40, tells Rolling Stone. “That day [he died] he told me he wasn’t ready to leave me. We were supposed to spend the rest of our lives together. I hate Covid. I hate what it took from me.”

“不应该是这样的,”40 岁的萨维奇告诉_滚石。_“那天(他死了),他告诉我他还没有准备好离开我。我们本应一起度过余生。我讨厌新冠,我讨厌它从我身上拿走的东西。

Prior to the pandemic, Bryant and Savage were living in a comfortable two-bedroom trailer in Vidor, Texas. He worked as a bartender, and took side jobs installing flooring. She worked as a server at a local restaurant. When he wasn’t on the clock, Bryant always managed to find people who needed help — whether it was a neighbor whose car wouldn’t start, or communities on the Gulf Coast cleaning up after the most recent hurricane. Savage often joined him. “Jake was very active, and liked fishing,” Savage says. “He always had this goofy-ass smile on his face, and loved making people laugh. Anybody who met him liked him.”

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布莱恩特和萨维奇住在德克萨斯州维多尔的一个舒适的两居室拖车里。他是一名调酒师,并承担了安装地板的副业。她在当地一家餐馆担任服务员。当他不忙时,科比总是设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 无论是汽车无法启动的邻居,还是飓风后清理墨西哥湾沿岸的社区。萨维奇经常加入他的行列。“杰克非常活跃,喜欢钓鱼,” 萨维奇说。“他脸上总是挂着傻乎乎的笑容,喜欢逗人发笑。任何见过他的人都喜欢他。

Then in March 2020, Bryant and Savage both lost their jobs. A month later, Bryant tested positive for Covid-19. Initially, they lived off their unemployment benefits and savings, but by October 2020, they could no longer pay their rent. To make ends meet, Bryant worked odd jobs in construction, and they took out a small loan on their car. That still wasn’t quite enough, so they both did some landscaping work in Louisiana — that is, until Bryant contracted Covid again in November 2020. And this case was more severe than his first.

然后在 2020 年 3 月,阿什莉 · 布莱恩特和萨维奇都失去了工作。一个月后,科比经检测呈新冠阳性。最初,他们靠失业救济金和储蓄生活,但到 2020 年 10 月,他们再也无法支付房租。为了维持生计,科比在建筑行业打零工,他们借了一小笔钱买车。这还不够,所以他们都在路易斯安那州做了一些景观美化工作 - 也就是说,直到阿什莉 · 布莱恩特在 2020 年 11 月再次感染了新冠。这次感染比他的第一次感染更严重。

With Bryant now physically unable to work, and no money for rent, he and Savage moved out of their trailer and into their car — a 20-year-old four-door Chevy Impala — at the end of November. “Jake would say things like, ‘You know, it’s not going to be that bad,’ because he was always trying to be optimistic,” says Savage. “Every time I felt like we had no options, he would always say, ‘It’ll work out somehow.’”

由于阿什莉 · 布莱恩特现在身体无法工作,也没有房租,他和萨维奇在 11 月底搬出了他们的拖车,住在车里面——一辆 20 岁的四门雪佛兰黑斑羚。“杰克会说这样的话,‘你知道,情况不会那么糟糕,‘因为他总是试图保持乐观,” 萨维奇说。“每次我觉得我们别无选择时,他总是会说,‘它会以某种方式解决。

But by Jan. 1, 2021, Bryant had developed pneumonia and his health began declining fast. ”Having to stay in our car — that’s what really made him go downhill,” Savage explains. “Last year, Texas had a very hardcore winter. And it just happened to happen when we were staying in our freaking car. I could not believe how cold it got.”

但到 2021 年 1 月 1 日,阿什莉 · 布莱恩特患上了肺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迅速下降。“不得不呆在我们的车里 - 这才是真正让他身体走下坡路的原因,” 萨维奇解释道。“去年,德克萨斯州度过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冬天。它只是碰巧发生在我们呆在我们破旧的车里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它有多冷。

With Bryant’s health worsening, and some financial help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the couple lived in a series of hotels from mid-February until they received some long-overdue unemployment back-payments in April. “We also had a little help that allowed us to get into housing again,” Savage notes, “but by April, Jake was in very, very bad shape.”

随着阿什莉 · 布莱恩特的健康状况恶化,家人和朋友提供一些经济帮助,这对夫妇从二月中旬开始住在一系列酒店里,直到他们在四月份收到一些迟来的失业补发金。“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帮助,使我们能够再次进入住房,” 萨维奇指出,“但到四月份,杰克的状态非常非常糟糕。

Prior to the pandemic, Nathan Barse was a preschool teacher in Seattle. But after Covid-19 infections in March and November 2020 left him with long Covid — including debilitating exhaustion, pain and pressure in his ears, and constant tinnitus — he no longer had the stamina required to return to teaching. Unable to pay his rent in Seattle, Barse moved back to his home state of Idaho, and has been staying with different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until they tell him that it’s time to move on. “I have until the first of March to find a place to live,” Barse, 45, tells Rolling Stone. “So again, [I’m] on the verge of being homeless.”

在大流行之前,Nathan Barse 是西雅图的一名学前教师。但是,在 2020 年 3 月和 11 月的新冠感染使他患有长期后遗症之后 - 包括虚弱的疲惫,耳朵疼痛和压力以及持续的耳鸣 - 他不再具有恢复教学所需的耐力。由于无法支付他在西雅图的房租,Barse 搬回了他的家乡爱达荷州,并一直与不同的朋友和家人住在一起,直到他们告诉他是时候继续前进了。“我必须在三月一日之前找到一个住的地方,”45 岁的 Barse 告诉_滚石。_“所以,[我] 再次处于无家可归的边缘。

And though Barse is eager to find at least part-time work, he’s concerned that his lack of endurance and frequent long-Covid symptom relapses may make it difficult, or even impossible, to hold onto a job. “I have a lot of anxiety about that,” he says. “One of my worst fears is that I will go through the effort of getting a job, and end up liking it just in time to get sick again with Covid or another relapse, be out of work for a week or two, and then get fired from a job that I actually wanted.”

尽管 Barse 渴望找到至少兼职工作,但他担心自己缺乏耐力和频繁的后遗症症状复发可能会使他难以甚至不可能保住工作。“我对此感到非常焦虑,” 他说。“我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我会努力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但再次因新冠或其他复发而生病,失业一两个星期,然后被解雇,失去我真正想要的工作。

Others living with long Covid share Barse’s concerns about returning to work — also questioning whether they have the stamina to make it through a day at the office, and worried about living up to their manager’s expectations. And it doesn’t help that it’s still unclear how employers will handle requests for reasonable accommodations through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ADA).

其他长期患有长期新冠后遗症的人也分享了 Barse 对重返工作岗位的担忧 - 也质疑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力在办公室度过一天,并担心不辜负经理的期望。目前尚不清楚雇主将如何通过 “美国残疾人法案”(ADA)处理合理便利的请求。

Although long Covid can qualify as a disability under the AD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and its protections are determined on a case-by-case basis by a person’s employer. “Employers may have more leeway here, as they traditionally have been given discretion to determine which job functions are essential,” Elizabeth Pendo, JD, a professor of law at St. Louis University and an expert on employment-and-disability law, ef="https://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culture-features/long-covid-19-office-disability-1237587/">told Rolling Stone in October.

虽然根据 ADA,长期新冠后遗症可以有资格成为残疾,但法律及其保护措施的适用范围由个人的雇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雇主在这里可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因为他们传统上被赋予了自由裁量权,以确定哪些工作职能是必不可少的,” 伊丽莎白 · 彭多,法学博士,圣路易斯大学法学教授,就业和残疾法专家,ef="https://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culture-features/long-covid-19-office-disability-1237587/"> 十月份告诉滚石。

But if the challenges people living with other chronic conditions — like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ME/CFS), fibromyalgia, and chronic lyme disease — have faced attempting to get workplace accommodations are any indication, those living with long Covid are in for a bumpy ride. “The disability system in this country has been slowly eroding for a long time now,” says Emily Taylor, vice president of advocacy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for #SolveME — a research and advocacy organization focused on ME/CFS and other long-term chronic illnesses — and a senior staffer at the Long Covid Alliance. “I, as an ME/CFS advocate, want to apologize to all the long-Covid folks and say, ‘If we had made more progress, you would be in a better place right now.’”

但如果考虑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 - 如肌痛性脑脊髓炎 / 慢性疲劳综合征(ME / CFS),纤维肌痛和慢性莱姆病 - 都面临过试图获得工作场所照顾的困难,那些患有长期新冠后遗症的人会经历一段颠簸的旅程。“这个国家的残疾人系统已经慢慢腐化了一段时间,” 倡导和社区参与副总裁 Emily Taylor 说。#SolveME— 一个专注于 ME/CFS 和其他长期慢性疾病的研究和宣传组织 — 以及长期新冠联盟.“作为 ME / CFS 的倡导者,我想向所有长期新冠后遗症的人道歉,并说,‘如果我们取得了更多进展,你现在会处于一个更好的位置。"

“One of my worst fears is that I will go through the effort of getting a job just in time to get sick again.”
“我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我会努力找到一份工作,但会再次生病。

Unaccommodating employers aside, the underlying problem is that people with long Covid and other chronic conditions have no choice but to navigate a system that wasn’t designed to include them. “Some of the [existing] disability structures have been helpful, but the challenge is kind of like a square-peg-round-hole situation,” she explains. “You’re trying to squeeze a person with ME/CFS, long Covid, or other invisible illnesses into the disability holes that are defined for people with more visible disabilities.”

撇开不适应雇主不谈,潜在的问题是,患有长期新冠后遗症和其他慢性病的人别无选择,只能试图适应一个对他们不友好的系统。“一些 [现有的] 残疾辅助措施是有帮助的,但挑战有点像方形钉圆孔的情况,”她解释说。“你正试图将患有 ME / CFS,长期新冠后遗症或其他隐形疾病的人放入为具有更明显残疾的人定义的框架中。

And with an estimated 56 percent of Americans living paycheck to paycheck, and 47 percent having no formal savings plan, experiencing a loss of income without personal or social safety nets can be financially devastating. This is especially evident among workers in the gig economy.

估计为 56% 的美国人靠薪水生活,以及 47% 的人没有正式的储蓄计划,在没有个人或社会保障的情况下经历收入损失可能会在经济上造成毁灭性打击。这在零工经济中的工人中尤为明显。

While it’s unclear exactly how many Americans depend on these short-term contracts and/or freelance jobs to make a living, according to a December 2021 report from MBO Partners, the overall number of independent workers increased by 34 percent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 pandemic, jumping from 38.2 million in 2020 to 51.1 million in 2021.

虽然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有多少美国人依靠这些短期合同和 / 或自由职业者工作谋生,MBO Partners 2021 年 12 月报告,在大流行的第一年,独立工作者的总数增加了 34%,从 2020 年的 3820 万跃升至 2021 年的 5110 万。

Those numbers didn’t include Bryant’s friend Amanda Finley, who made the decision to stop taking delivery-gig jobs after she got Covid-19 in March 2020. “I know this was a personal choice, but I thought, ‘Oh, my god, I can’t work if I’m dead, [or] if I get something else on top of this,’ ” she explains. “Plus, I didn’t know how long I’d be contagious, and I wasn’t going to give [Covid-19] to someone else.”

这些数字不包括布莱恩特的朋友阿曼达 · 芬利(Amanda Finley),她在 2020 年 3 月感染新冠后决定停止从事送货工作。“我知道这是个人的选择,但我想,‘哦,我的天哪,如果我死了,我就不能工作,或者如果我在上面得到其他东西,’” 她解释道。另外,我不知道我会传染多久,我也不会把新冠传染给别人。

An anthropologist with training in archeology — and a former life as an opera singer with the St. Louis Symphony Orchestra — Finley, 45, tried to find a way to make a living without exposing herself, or anyone else, to Covid. “I started teaching online STEM classes for kids, but it wasn’t enough,” she says. “And this really gets to the crux of why long Covid has impacted so many people: When you are working in a gig position, you don’t have benefits. You work, or you go homeless and you go hungry. It’s almost predatory the way that we rely on these people to literally put their lives on the line.”

45 岁的芬利是一位受过考古学训练的人类学家,以前曾在圣路易斯交响乐团(St. Louis Symphony Orchestra)担任歌剧演唱家,她试图找到一种在不让自己或其他任何人感染的情况下谋生的方法。“我开始为孩子们教授在线 STEM 课程,但这还不够,” 她说。“这确实触及了为什么新冠后遗症长期影响了这么多人的症结所在:当你在零工职位上工作时,你没有好处。

你工作,或者你无家可归,你挨饿。

这几乎是掠夺性的,将他们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Researchers have come to similar conclusions about the gig economy. For example, a paper published in JAMA Cardiology in February 2022 argues that working in the gig economy should be considered a social determinant of health. Along the same lines, a report by the 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 and the Urban Institute, also published this month, found that because gig workers lack the benefits and prot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full-time jobs, it could put their health and well-being — as well as their family’s — at risk.

研究人员对零工经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例如,发表在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985492/">2022 年 2 月的 JAMA 心脏病学认为在零工经济中工作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沿着同样的思路,一个罗伯特 · 伍德 · 约翰逊基金会和城市研究所的报告本月还发现,由于零工工人缺乏与传统全职工作相关的福利和保护,这可能会使他们的健康和福祉 - 以及他们的家人 - 处于危险之中。

This was the case for Finley, who lost her home on July 31, 2020. “It wasn’t an eviction,” Finley explains. “They didn’t renew my lease. And there’s no way you can fight that: It’s the end of a business contract.” She temporarily moved into a friend’s basement, and continued to bounce between friends’ houses until May 2021, when she got Covid for the second time. At that point, she was staying with a friend who had four children — all unvaccinated — and grew increasingly fearful of getting sick again, or making anyone else sick. That’s when Finley started camping as much as possible.

芬利就是这种情况,她于 2020 年 7 月 31 日失去了住所。“这不是驱逐,” 芬利解释说。“他们没有续签我的租约。你无法与之抗争:这是商业合同的终结。她暂时搬进了朋友的地下室,并继续在朋友的房子之间辗转,直到 2021 年 5 月,她第二次感染了新冠。那时,她和一个有四个孩子的朋友住在一起 - 都没有接种疫苗 - 并且他们越来越害怕再次生病,或者让其他人感染。

就在那时,芬利开始尽可能多地露营。

By August 2021, she was camping full time, living in a tent at Weston Bend State Park. Finley had been going on camping trips there for 26 years, and refers to the park — with its sweeping views of the Missouri River — as her “happy place.” “Even though [moving into a tent] sounds like a rather ridiculous option, I just couldn’t keep getting sick again and again,” she explains. “I didn’t want anybody breathing my air. And actually, I quite like camping. I’ll gladly take the turkeys over the humans.”

到 2021 年 8 月,她开始全职露营,住在韦斯顿本德州立公园的帐篷里。芬利已经在那里露营了 26 年,并称这个公园 - 密苏里河一览无余的景色 - 是她的 “快乐之地”。“尽管[搬进帐篷] 听起来像是一个相当荒谬的选择,但我不能一次又一次地生病,”她解释道。“我不想让任何人呼吸我的空气。实际上,我非常喜欢露营。我很乐意把火鸡带到人类身上。

But as the leaves turned, so did Finley’s health. “It just got too cold,” she says. “It started snowing in October, and by the end of the month I had pneumonia again. And that’s when the campground’s bathrooms are locked until they open again in the spring. It got to the point where camping was no longer a feasible option.”

但随着树叶的脱落,芬利的健康也随之改变。“天气太冷了,” 她说。“十月份开始下雪,到月底,我又得了肺炎。那时,露营地的浴室被锁上了,直到它们在春天再次开放。它已经到了露营不再是一个可行选择的地步。

So starting in November, Finley embarked on another leg of her tour of friends’ couches, spare rooms, and basements, while applying for spots in different apartments. But if it gets to the point where she no longer thinks this living arrangement is safe, she hasn’t ruled out a return to her tent. “If I had to, I would,” she says. “I would polarize up, but what a terrible choice: Do I freeze to death? Or do I get Covid again?”

因此,从 11 月开始,芬利开始了她朋友沙发,空余房间和地下室辗转,同时申请不同公寓的名额。但是,如果到了她不再认为这种生活安排是安全的程度,她并没有排除回到帐篷的可能性。“如果我必须这样做,我会的,” 她说。“我会两极分化,但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选择:我会冻死吗?还是我又会再次感染新冠?

For the past eight years, Bilal Qizilbash of Jackson, Mississippi, has served free hot meals to local residents in need through hi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R U Hungry? Working primarily with unhoused individuals, Qizilbash has seen the toll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had on the community — including those now living with long Covid.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barriers to health care, most unhoused people have no evidence of their initial Covid infection.

**在过去的八年里,**密西西比州杰克逊的 Bilal Qizilbash 通过他的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热餐,R U 饿了吗 。Qizilbash 主要与无家可归的个人合作,已经看到了新冠大流行对社区造成的损失 - 包括那些现在长期生活在新冠后遗症中的人。除了有通常的医疗保健的人以外,大多数无家可归的人都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最初感染了新冠(未参与检测)。

“That’s where it gets a little challenging,” says Qizilbash, who is living with long Covid himself. “A lot of homeless people are experiencing long-Covid symptoms, but no one’s taking them seriously because they don’t have insurance or proof of infection. Several of them told me that they went to get tested but were turned away because they couldn’t pay.”

“这就是它变得有点挑战的地方,”Qizilbash 说,他自己也长期生活在新冠后遗症中。“许多无家可归的人正在经历长期新冠后遗症,但没有人认真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没有保险或感染证明。他们中的一些人告诉我,他们去接受检测,但由于他们付不起钱而被拒之门外。

On occasion, Qizilbash will notice that unhoused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long Covid or other illnesses stop showing up for the meals he serves each Friday, and it can be hard not to assume the worst. “They’re basically the invisible people,” he tells Rolling Stone. “When you’re poor and you don’t really have a track record, you just go missing. And no one’s going to notice unless you’ve left the state or you end up dying on the streets and someone finds your body.”

有时,Qizilbash 会注意到,患有新冠后遗症或其他疾病的无家可归者不会出现在他每周五提供的饭菜中,并且很难不假设最坏的情况。“他们基本上是看不见的人,” 他告诉_滚石。_“当你很穷,你没有真正的记录时,你只会失踪。没有人会注意到,除非你离开了这个州,或者你最终死在街上,有人发现了你的尸体。

That feeling of invisibility is something Taylor has experienced firsthand, as a result of both living with long Covid and being unhoused. “Medical care for long Covid is nearly nonexistent, and symptoms are often dismissed as mental illness,” she explains. “Medical care for the homeless is also nearly nonexistent, and homelessness itself is too often treated as a mental illness.”

这种隐形的感觉是泰勒亲身经历的,因为长期生活在新冠后遗症并且无家可归。“新冠后遗症的医疗护理几乎不存在,症状经常被当作精神疾病而不予理会,” 她解释说。“无家可归者的医疗护理也几乎不存在,而且无家可归它本身经常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

When unhoused individuals do have the chance to see a doctor, instead of appropriate medical attention and care, Taylor says, they’re given an unsolicited, uninformed lecture. “We’re told to try harder, patronizingly ‘educated,’ referred to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given unhelpful advice to make lifestyle changes — which are often the result rather than the cause of our position,” she explains. “And then, when all that fails? [We’re] written off as choosing to be in this situation.”

泰勒说,当无家可归的人有机会去看医生,而不是适当的医疗护理和护理时,他们就会得到一个未经请求的,不知情的讲座。“我们被告知要更加努力,更需要’接收培训’,提到心理健康服务,并给出无益的建议来改变生活方式 - 生活方式通常是疾病的结果而不是我们贫穷的原因,” 她解释说。“然后,当这一切都失败了吗?[我们] 在这种情况下得不到关注。

Bryant’s attempts to get medical care in Texas were also futile. Though his health got progressively worse throughout 2021, Savage says that the doctors wouldn’t take him seriously — especially when he said he had long Covid. “Every time he went to the doctor, he’d have to explain why he was there,” she recalls. “It was so frustrating. Couldn’t they look at his records and see that it was something he had been dealing with for the past year? But since it was a 40-year-old guy coming in, they’d just assume it was another [opioid] overdose.”

阿什莉 · 布莱恩特在德克萨斯州获得医疗护理的尝试也是徒劳的。尽管他的健康状况在整个 2021 年都变得越来越糟,但萨维奇说,医生不会认真对待他 - 特别是当他说他有长期新冠后遗症时。“每次他去看医生,他都必须解释为什么他在那里,” 她回忆道。“这太令人沮丧了。难道他们不能看看他的记录,看看这是他过去一年一直在处理的事情吗?但是由于这是一个 40 岁的家伙进来,他们只是认为这是另一个吸毒者。

When Bryant came in with severe pneumonia — or, in one case, carbon-monoxide poisoning — the hospital would keep him overnight and release him the following day. “He didn’t have insurance, so he didn’t matter,” Savage says. “They could have taken better care of him. They had every opportunity. But I feel like unless you’re an unborn fetus, they don’t give a shit about you.”

当阿什莉 · 布莱恩特患上严重的肺炎——或者,在一种情况下,一氧化碳中毒——医院会把他收治,但第二天就被要求出院。“他没有保险,所以他不重要,” 萨维奇说。“他们本可以更好地照顾他。医院有救治的机会,但我觉得除非你是一个未出生的胎儿,否则他们不会对你关注。

While Medicaid would eventually become an option for Bryant, in order to be eligible for coverage in Texas, he first had to qualify for disability benefits: a process Savage knew would take several months. “I wonder all the time, if we had moved, would Jake still be here? Could I have gotten him better care?” she says. “I know at least in West Virginia, there are a lot of poor people, and that if you’re poor, they take care of you. But you can’t be poor in Texas. If you’re poor in Texas, you have no worth.”

虽然医疗补助最终将成为阿什莉 · 布莱恩特的一个选择,但为了成为有资格在德克萨斯州获得保险,他首先必须有资格获得残疾福利:萨维奇知道这个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搬家了,杰克还会在这里吗?我能给他更好的照顾吗?“她说。“我知道至少在西弗吉尼亚州,有很多穷人,如果你很穷,他们会照顾你。但是在德克萨斯州,你不能贫穷。如果你在德克萨斯州很穷,你就没有价值。

For Savage, Bryant’s last few months were a blur, between caring for him both in and out of the hospital, dealing with dismissive doctors, and trying to scrape together the money to buy a few days’ worth of his medication at a time — or whatever she was able to afford. And after back-to-back bouts of double pneumonia, “his lungs filled up with so much fluid that it started getting hard on his heart, and he went into heart failure,” she explains.

对于萨维奇来说,阿什莉 · 布莱恩特的最后几个月是模糊的,在医院内外照顾他,与不屑一顾的医生打交道,并试图凑钱一次购买几天的药物 - 或者任何她能够负担得起的东西。在连续发作的双重肺炎之后,“他的肺部充满了太多的液体,以至于他的心脏开始变硬,他进入了心力衰竭,” 她解释说。

Bryant died before sunrise on Sept. 4, 2021. Later that day, Savage got the call saying he was approved for disability benefits.

阿什莉 · 布莱恩特于 2021 年 9 月 4 日日出前去世。那天晚些时候,萨维奇接到电话,说他被批准获得残疾福利。

Living with long Covid while dealing with housing insecurity is a “vicious cycle,” says Taylor. “The most mundane daily tasks you take for granted — like washing your face or drinking a glass of water — become major chores when you are homeless, requiring effort and planning,” she says. “This is completely at odds with the need to rest and pace yourself [when living with long Covid]. You are constantly forced to push yourself too hard, which makes you sicker, which makes it even more difficult just to exist, which causes you to have to push yourself even harder. And it’s never enough.”

泰勒说,在处理住房不稳定的同时长期受到新冠影响是一个 “恶性循环”。“你认为理所当然的最平凡的日常任务——比如洗脸或喝杯水——在你无家可归时就会成为主要家务,需要努力和计划,” 她说。“这与长期新冠后遗症中休息和调整自己的需要完全不一致。你总是被迫把自己逼得太紧,这会让你更恶心,这使得你更难生存,这导致你不得不更加努力地推动自己。这永远不够。

While it’s no secret that the American health care system is broken, many people are still unable to let go of the toxic “bootstrapping” mentality: that anyone who works hard enough and sufficiently contributes to society is able to access the medical care they need.

虽然美国医疗保健系统已经崩溃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许多人仍然无法摆脱有毒的 “自力更生” 心态:任何足够努力工作并为社会做出足够贡献的人都能够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

And, in addition to the disbelief that people living with long Covid continue to face from those who don’t acknowledge they’re actually sick, people who are also unhoused have to deal with endless judgment from others questioning how it’s possible to end up in that position when there are places like shelters, food banks, and free clinics providing assistance.

而且,除了长期新冠后遗症的人继续面临那些不承认自己实际上生病的人的怀疑之外,那些也没有住房的人还必须面对其他人的无休止的判断,质疑当有庇护所,食品银行和免费诊所等地方提供帮助时,怎么可能最终处于这种境地。

“Unless you’re an unborn fetus, they don’t give a shit about you.”
“除非你是未出生的胎儿,否则他们不会重视你。

“You’re constantly bombarded by advice to go to a shelter — which, even in the best of circumstances, can’t adequately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living with long Covid,” Taylor say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people like Taylor and Finley, who are immunocompromised. Crowded indoor spaces — including tightly packed rows of occupied cots in emergency shelters — put them at high risk of contracting another illness, and therefore are not a viable option.

“你不断受到建议的轰炸,去避难所 - 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无法充分满足长期新冠后遗症的需求,” 泰勒说。对于像泰勒和芬利这样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来说尤其如此。拥挤的室内空间——包括紧急避难所里拥挤的一排排床——使他们面临感染另一种疾病的高风险,因此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Finley has received similarly well-intentioned but misguided unsolicited advice from people who think that there are an abundance of safety nets in place for someone in her position, which are easily accessible and adequately meet their needs. “People think all these resources are available,” she says. “And yes, there are some, but they’re also very strapped. Everyone is hurting right now.”

芬利也收到了同样善意但被误导的未经仔细考虑的建议,他们认为为处于她这个位置的人提供了丰富的安全网,这些安全网很容易获得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人们认为所有这些资源都是可用的,” 她说。“是的,有一些,但它们也非常紧张。现在每个人都在受伤。

She also points to Bryant’s death as an example of what can happen when long Covid leads to a loss of income, then housing. “It was a snowball effect from lack of access to health care [and] lack of access to basic necessities,” Finley says. “People just assume, ‘Oh, you can go to a shelter and get that.’ Well, if it were that easy, he wouldn’t be dead.”

她还指出,阿什莉 · 布莱恩特的死就是一个例子,说明当长期新冠后遗症导致收入损失,然后是住房损失时会发生什么。“由于缺乏医疗保健 [和] 无法获得基本必需品,这是一个滚雪球效应,”芬利说。“人们只是假设,‘哦,你可以去避难所拿生活必需品。好吧,如果这么容易,他就不会死了。

The continued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devastating and wide-reaching impacts of long Covid is why Savage decided to share her and Bryant’s story. “I don’t want anyone to have to go through what we did,” she explains. “And I want people to know that long Covid is real, and it’s changing a lot about people’s lives. Sometimes, it’s so overwhelming that you can’t bounce back from it, especially when it all comes at once. You can lose your job, your health, your sanity, your social life — and your dignity.”

对长期新冠后遗症的破坏性和广泛影响一直缺乏理解和认识,这就是为什么萨维奇决定分享她和阿什莉 · 布莱恩特的故事。“我不希望任何人经历我们所做的一切,” 她解释道。“我希望人们知道,长期新冠后遗症是真实的,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有时,它是如此压倒性,以至于您无法从中反弹,特别是当它同时出现时。你可能会失去你的工作、你的健康、你的理智、你的社交生活——以及你的尊严。

And though there’s still a lot to learn about what causes long Covid and how to treat it, Ranney says that those currently living with it need — and deserve — support right now. “We can’t wait for all the information to be accumulated [from studies] before we do something to help people who are experiencing its financial impact,” she says. “And it’s going to require some leadership on the part of the government, insurers, and forward-thinking employers to get there.”

尽管关于导致长期新冠后遗症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疗它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了解,但 Ranney 说,那些目前生活在长期新冠后遗症中的人现在需要并且应该得到支持。“我们迫不及待地想从研究中积累所有信息,然后再做些什么来帮助那些正在经历其财务影响的人,” 她说。“这将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和具有前瞻性思维的雇主的一些领导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In the meantime, Taylor is working through a list of life goals she made before the pandemic, then adjusted to reflect the realities of living with long Covid. Despite everything that’s happened since she first made that list, she’s still on track for accomplishing her goal of building good credit. “But the best credit score in the world is useless if you have no income and are unable to work,” she says.

与此同时,泰勒正在制定她在大流行之前制定的人生目标清单,然后进行调整以适应长期新冠后遗症的现实。尽管自她第一次做清单后很多事情都变了,但她仍然在实现建立良好信用的目标上。“但是,如果你没有收入,无法工作,那么世界上最好的信用评分是无用的,” 她说。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aylor knows that what happens next will largely depend on her health. “I want to have a place to live, a car to drive,” she says. “I want to work. I want to live. Getting well — or at least knowing what’s wrong with me so it can be managed — is step one.”

最重要的是,泰勒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健康状况。“我想有一个住的地方,一辆车可以开,” 她说。“我想工作。我想活下去。好起来——或者至少知道我出了什么问题,这样才能得到管理——是第一步。

二、疫情对境外经济的其他影响

1. 在美国,疫情影响了产业链和供应链效率,制造业生产力回退,高通胀下普通人薪资反而下降

美联储宣布加息 25 个基点,为 2018 年 12 月以来首次加息,将产生哪些影响?

2. 英国卫报报道,新冠更可能导致感染者财务状况恶化

大家有没有感觉,2022 年关于防疫的舆论风向变化了?

三、总结

1. 疫情爆发后,2019 年前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无论是躺平、还是在疫情大规模爆发后防疫,经济都会受到极大影响。“躺平”和 “封城” 的选择都很差,区别在于 “长痛” 还是“短痛后尽可能回复正常生活”,我们只能在两个差的选择中挑一个略好一点的。

只有做到 “早发现,早处置”,才能靠“精准防控” 将疫情控制在早期,降低疫情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我国在 2020 年下半年,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了)。

2. 让临时征用的,不完全满足防疫要求的设施和疲惫的基层工作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必然会一次一次的出问题。

希望我国建立应对传染病的长效机制,消除轻敌思想,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知乎用户 Ensoleileee​​ 发表

话说的不要太早。

打脸总是来的很快。

不与傻瓜论短长。

好心不会得到好报。

恶人总会先告状。

知乎用户 redwolfinzju 发表

有些东西比病毒可怕得多。

从 21 年开始到现在,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是 4 个,而次生死亡是多少?有数吗?算的过来吗?

当然,一提到这,不用想肯定有人说,这是为了什么什么,总有人要牺牲,总有些代价要付出……

但问题是,这些牺牲这些代价都是必要的吗?都是不可避免的吗?轮到你脑袋上,你、你家人能情绪稳定吗?

知乎用户 申晨煜​​ 发表

不确定将是常态,你越是能接受不确定性,你可能越能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1、对 Covid-19 过度恐慌

一位焦虑症患者在半月前偶然间看到新冠肺炎的新闻后,控制不住地担心会被传染,行为上表现出反复清洗、不敢乘坐公交地铁,Ta 会反复向周围求证 “我这样不会感染 Covid-19 吧”,并且期望得到确定不会感染的答复,可不论家人和医生如何解释安慰,Ta 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慌情绪,而且认定对新冠肺炎的担心会持续下去。

可半月后 Ta 来复诊,对新冠的担心竟已消散,我很好奇怎么会这样?Ta 解释为 “在乘坐了各种交通工具后,自己依然安好,没有任何感染的迹象,所以自然就不再担心了”。前后两种状态简直判若两人,但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说服我,我继续追问,Ta 才说 “其实是因为最近跟朋友的关系出了问题,整天为此烦恼,这才没时间和精力顾及新冠肺炎的事情”。

神经症患者惯常如此,在遇到了某个困境时,感觉人生会卡在这过不去,继而出现各种焦虑、强迫、疑病等烦恼,可偶然的境遇就能让 Ta 如释重负,可一般 “好景不长”,没过几日又会重蹈覆辙,只不过换汤不换药而已。

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不妨回顾一下过往的经历,你可能发现自己只是在一个接一个的 “焦虑的轮回” 中度过,那这些烦恼还有必要么?

2、适度地关注身体

因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一位 60 多岁的老人反复洗手、每天用酒精擦拭地板,再三求医确认没有感染、身体状况良好,但仍没有打消其疑虑。他可能患了 “疑病症”,更具体一点可以称之为 “新冠肺炎疑病症”。

“疑病”本质上就是 “对疾病的焦虑症”,它有焦虑症的普遍表现,诸如过度紧张、担心,对结果的恐惧,伴随有心慌、胸闷、气短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新冠肺炎疑病症” 无非就是过度担心患新冠肺炎,过度地做检查,即便没有明确接触史,也无法阻止其反复就医、求证。因而多数人的认知里,“疑病”是不好的,人们应该摒弃它。

但今天想聊一聊 “疑病” 的好处,《进化心理学》指出了焦虑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它让人识别危险,做出 “战或逃” 的反应。同样地,“疑病”可以让人提高对某种疾病的敏感程度,让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我们可以将 “疑病” 看成是一个连续谱系,它的反面就是那些 “不把健康当回事儿的状态”,身边不难见到这样的人,比如丝毫不在意烟酒对身体的损伤;明明已经超重了,但还是管不住嘴。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或者不同的时期,“疑病” 状态也应该是波动变化的,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3、控制可控的,接纳不可控的

一位中年男性在好友突然离世之后,表现出突然发作的心慌、恐惧感,他认为自己是受到了惊吓。然而事情远不止如此,他因为新冠疫情已经闲赋在家很久,收入虽然没有太受影响,但不可避免地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担忧。孩子在家里上网课时控制不住地玩手机,也让他恼火不已,因为总与孩子起冲突,也时常被妻子唠叨。他似乎进入了 “中年危机”,在他看来一切都在朝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我们本能会抗拒 “失控感”,因为它代表着 “自我能力的下降”,我们拼命地试图控制自己、控制生活,比如有人想要控制睡眠,希望 “想睡就能睡着”,有人想要控制家人,比如孩子必须听话,不然就是对我不尊重。有人想要控制自己的事业,不允许出现大的失误。

但人生浩瀚,你能控制的部分寥寥无几,那些强扭的瓜都慢慢转变为对自我的攻击。“控制可控的,接纳不可控的” 是每个人都需要 get 的技能。

4、青春才多久,疫情占三年

近期全国疫情呈现抬头趋势,有不少地区的人都居家隔离了,有不少焦虑症患者联系我,他居家隔离期间出现了发作性心慌、胸闷、呼吸急促的症状,甚至严重的时候有原地去世的感觉(濒死感),他去过当地急诊,心电图结果均显示并无异常。可以判断他们得了焦虑症,具体来说是惊恐发作。

跟其他精神科疾病一样,惊恐发作自然也是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干预治疗。但他们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还是值得关注一下,首先他们都是居家办公或远程上课,但是每天只能在卧室和客厅之间来回走动,无法正常外出活动令人感到压抑。其次是长时间独处难免胡思乱想,比如无处安放的注意力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然后就出现了疑病。最后是个人习惯的全面懈怠,通常来说无法早睡早起,不能保证一日三餐。

这几个原因共同造成患者心理压力陡增,缺乏相应的排解渠道可能是导致惊恐发作的原因。

最近流行这么一句 “青春才多久,疫情占三年”。我翻看 2020 年初的朋友圈,那个时候我写了不少关于“如何在疫情状态下调整心态” 的内容,这已经第三年了,疫情还是有反弹,某种程度上世界没有变好。难免让人感慨,但我们能做的除了要认清现状以外,还有就是珍惜当下可做的事,珍惜眼前人。

5、不确定性造成的情绪问题

人类本能地厌恶不确定,因为不确定会带来无力感,大家总是希望通过掌控事物的发展脉络来进行对抗。但有时候,这种掌控反而引发心理或行为问题。
神经症自不必多说,由不确定引发的继发焦虑远比疾病本身造成的焦虑更具破坏性,所以患者纷纷找寻各种方法来进行掌控。有些会求医问药;有些会不停地倾诉,期待 “全能拯救者” 的出现;有些会停下来想要先把遇到的问题解决好了再往下继续生活。但以上种种方式很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让他们陷入更大的痛苦。
某些习惯的养成也与自我控制感相关,比如很多年轻人出现失眠的困扰,但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失眠,而是晚上躺下之后舍不得这么快就睡,因为白天是工具人、是社畜,你的时间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领导或工作,只有夜深人静躺下来打开手机的时候,生活才刚刚开始。这也是一种自我控制。
前几天备课时看到这么一句话:进食障碍患者认为控制饮食是他们混乱的人生里为数不多的可控的部分,她们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也想要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在感到人生失控时,常常会通过在手臂上划出血印子来纾解情绪。
人类本能地排斥混乱带来的不确定感,我们总是希望在混乱(chaos)中建立某种秩序(order)。但不得不警惕,这种秩序也可能带来伤害。

6、我们能做点什么来缓解负面情绪?

①、首先还是定期检测核酸,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感染。

②、还是尽可能开到一些抗焦虑的药物,比如艾司西酞普兰和劳拉西泮等。定期与心理医生进行交流。

③、虽然线下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变少了,但尽可能每天都要与家人朋友保持线上交流,哪怕只是寒暄几句都可以,遇到关系要好的家人朋友,可以把心内的压力倾诉一下。

④、安排好个人时间,按时作息、保证三餐营养均衡,学习、工作与娱乐交替进行,可以每天列一个必须要完成的 3-5 件事,当天结束时进行打卡。

⑤、做好食物和防护物资的储备。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每个人都能回到原本的生活。

知乎用户 梅鹿鹿 发表

1、失望

特别是看到此类信息:

这边捐了几百吨菜,那边说烂在仓库里了,百姓说白菜 20 一斤,官夫人晒领回家几箱车厘子了谁叫你家男的不当官。

还有拾荒老人捐出毕生积蓄 10 万元兜里只剩 10 块 1 毛,继续去捡垃圾…

之类的信息太多了。

疫情之下,沉疴已久。

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只能让自己更强大,白领也好路边摊也罢,投身市场经济,多挣钱。

有朝一日受到社会一点恩惠,都要持有一颗感恩的心。当然,有这想法我已经输了。

2、珍惜

看到作为医生的丈夫因为感染肺炎去世哭得撕心裂肺的妻子,以及很多亲情爱情因为疫情生离死别的事。

私心庆幸我们的城市没有遭遇,即使遭遇了他也不是医生,再怎么轮也轮不到我们上前线。

当然这想法确实很市井,但是实在是舍不得。

好好珍惜。

知乎用户 Mr Poopybutthole​ 发表

下面是我 2015 年回答的一道题(没想到我竟是这样的 zhi 乎元老)

人类会被自己玩死吗?人类社会的发展会趋于崩溃吗?

其中引用了一项研究:

牛津大学,人类社会未来研究院(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 Oxford University)在 08 年的一项调查,统计了未来 100 年内可能造成灾难性的事件,并分析了死亡人数概率和人类灭绝概率:

http://www.fhi.ox.ac.uk/gcr-report.pdf

威胁 至少杀死 100 万人概率 至少杀死 10 亿人概率 人类灭绝概率

分子级别纳米武器 25% 10% 5%

人工智能 10% 5% 5%

战争(包含内战) 98% 30% 4%

单一人造传染病 30% 10% 2%

核战争 30% 10% 1%

纳米科技事故 5% 1% 0.5%

单一自然传染病 60% 5% 0.05%

核恐怖主义 15% 1% 0.03%

2100 年前人类灭绝威胁 N/A N/A 19%

这次疫情对应的是 “单一自然传染病” 一栏,造成百万死亡率的发生率 60%,是榜单中第二高的;而第一高的“战争”,本世纪的积累早在这个研究出来的 08 年就已经超过百万。

本次疫情目前的官方数字是 6,100,000 死亡,不到人类总人口的千分之一,但是流行病带来的影响远超死亡数字本身。其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社会整体面对流行病的反应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差 – 其实大多数国人认为中国是所谓的 “防疫优等生” 也是和欧美国家比烂的结果 – 今年初开始全国各地的按下葫芦起了瓢,直至最近的 “国际大都市” 史诗级开卷考试大翻车,其慌乱程度甚至远超当年湖北的闭卷考试。

让人绝望的是 “毫无长进”。而下一次灾难,几乎肯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再次到来,也许下次就是 10 亿级别。

当然,也许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 说不定下次灾难性疫情孕育出来,人类就已经被榜一大哥灭绝了呢?

知乎用户 静待黎明的泰山寺 发表

明白了舆论战的重要性,我们国人其实大部分很容易被带偏,一些心怀不轨的就可以利用墙内外的信息差来扰乱民心

“防疫爱好者” 是我见过最无耻的形容词了,然而这些词就在某乎里大面积出现,让人不得不怀疑我们在舆论战场上是不是总是摆出一副挨打的姿态

我们什么时候共存呢?

已经有足够分量的人早就说出共存的条件了,奈何众多网友视而不见

一是病毒病死率要降至 0.1%

即普通的流行性感冒水平,但现在这一指标还处于 0.1%-0.2% 之间;

二是病毒的复制指数约在 1-1.5

所以坚持细化社区动态清零的防控措施

实现这两个条件

必须在防控措施方面达到三个要求:

1. 全民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

2. 社区群防群控常态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研发出有效的治疗药物

泸市来说,执行上存在问题不意味着方向不合理,而是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借这些执行问题来攻击方向的基本多少沾点……

毕竟一些渣渣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即在保证病毒能够持续传播的情况下,让老百姓尽可能感受到防疫政策对生活带来的困难,从而让老百姓反对防疫政策,这样就可以让上海以及全国一起被动选择 “与病毒共存” 的结局,然后就可以继续买高价洋药喂饱自家 “上线”,真让我们清零了,他们“上线” 还怎么挣钱?

这些渣渣的操作可恶心了

健康码造假?! 搞母子分离?! 骚扰医护人员?!

所以老百姓有抱怨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如今真 • 铁拳降临了,泸市的老百姓也可以安心一点了

我们没有模仿西方共存模式的理由,我们原本就可以将病毒镇压清零,早日将这些敢玩骚操作的渣渣 XX 了,离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存所需要的条件也不远了

而在没有实现上面两个条件下搞共存,只会让情况比现在险恶百倍千倍万倍!

————————————————————————

其他的啥也不说了,放图

——本次疫情中的印度火葬场,答主觉得我们现在立刻放开共存,结果不会比他们更好

————————————————————————

而这次的舆论战,对我们来说非常险恶,今天早上就有这样的新闻

而这些是之前,早就有预谋的

羔华大量入驻中国局域网的时代早就来临了

而中国人民的 “老朋友”,轮子们也和湾湾合流了

这些海外的魑魅魍魉这次一起扑了过来,配合国内一些渣渣,通过造谣、扭曲事实、刷屏等方式撕咬着国内的舆论

如果说俄罗斯在线下作战,那么我们在线上抗战(从未出击过,一直在挨打…)

如果舆论战彻底输了,那么在国内的共存条件尚未达成之际,会有一大群 “人” 代表我们向政府请愿立刻共存,假如顶不住 “扭曲舆情” 压力了,我们就会 “自愿” 共存 ,对于国内老百姓来说,真正的人间地狱便会来临,到时候我们连发声的机会都会被掐掉…… 而不是现在这样,仅仅回答被压了下去,然后评论区出现各种奇特发言……

————————————————————————

比如这位的脑回路就问你怕不怕啊……

这位是真 “何不食肉糜”

不过讲真,这种类型最难顶,二极管

————————————————————————

看到这里的知友们

如果有大学读书工作、或者父母孩子在大学读书工作的,要注意大学疫情,带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多吃饭(笑)

疫情传播率在人员密集地极高,而大学的社交场合和人员密集度都相当可观

加上因为一些不可名状的原因,泸市可能或许应该大概绝对有人 “TOUDU”,但是一些人还不放弃幻想,不敢言,或惧怕对岸,或担心舆情

所以不排除下一个爆发地……

最后感慨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基辛格《论中国》

果然最了解你的,是你的敌人

知乎用户 辉 sir 发表

让我明白了原来生活是为了防疫,而不是防疫为了生活。

知乎用户 核动力喷火霸王龙 发表

1. 少唱高调

高调唱多了,

一是防将来墙倒众人推,总有人喜欢打倒权威;

二是怕自己唱多了自己信了

三是怕自己唱多了,自己没信,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装作没事,纯属死要面子活受罪。

2. 善于总结,不断改进

刚刚清零的深圳,一放完清明今天就开始总结,开始为下一次疫情做准备。

摸底数据摸到每一个小区有多少残疾人等特殊需求人群,

小区地图翻出来,做预案,做每一个小区的预案。

力求哪怕小区今晚就有确诊,也不手忙脚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想应急做的好,冰山底下都是满满的预案,其中大半是废的

——毕竟深圳不可能每一个小区都爆发一次疫情吧?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浪费不是花钱,不是花时间花多了,

而是有经验不传承,有事件不总结

要把每一件做过的大事,不论成败总结出经验,总结出文档,

不能写出来的经验都是没总结好的,

不能传承的经验都是 “感觉”。

成文的经验就好比现代化流水线,感觉就好比土法炼钢,这是现代化与前现代的区别。

这就是我从这个疫情当中得到最大的经验——要总结。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在知乎答题——相当于个人成长思考笔记而已。

有总结,才有现代化管理。

3. 认清你自己,常有敬畏之心

如果你是医生,你就别天天在媒体上说经济,说防疫。

没有人是全才,经济学家上手术台给人做手术,你愿意吗?

非法行医是犯罪行为。

那么经济学家不去干医生的事情,医生也别抢经济学家的活。

人可以偶尔跨界:钟南山偶尔出来秀健身大家都很开心。

但是人不能天天跨界:可钟南山要是一天到晚正事不干,就知道九宫格秀身材,那叫做…… 网红健身博主。

什么是权威?什么是网红?

你再是人才,你也顶多在一两个行业是权威,事实上能在一两个行业当权威就够一辈子红红火火了。

出了这本身的行业,那顶多就是网红。

知乎用户 冰蒂斯​ 发表

1. 时刻存够至少一个月的食物

各种速冻蔬菜,罐头,维生素片。冷冻肉类。

每个月吃一些,补一些,把保质期动态控制在最新。

有问题需要长期在家也和买不到的天价菜说再见。

2. 城市里的你感觉再方便也是虚假的

整理下资产,出一些房产。寻摸一个偏远点的小院,补一辆越野房车,必要时提早逃离城市。

在城里打工挣钱,行。

在城里面对一些大是大非,算了吧。还不如跟大自然作斗争。

3. 非必要不消费,非必要不结婚,非必要不生子。

灵活选择居住地,灵活从业,灵活交社保。

4. 非必要不说话,非要发表一些言论还是想办法淘一套星链设备,挂梯子用三无号说吧。

知乎用户 高山县​ 发表

明白了某个城市中的某些重要的人

其言其行和他们的入党誓词并不一致

起码

并不在乎人民群众

这次疫情更说明

上海需要一次深刻的二次解放

说实话

一小部分上海小市民的确也靠不住

知乎用户 智珠在睿​ 发表

谢邀。

和平和繁荣从来不是常态,

饥饿,恐惧,战争才是常态。

一个人一生中,

没有经历战争,

没有经历经济崩溃,

没有经历社会动荡,

这都是非常罕见的。

而我们之前一直生活在一个非常幸运的时代,一个非常幸运的国家。

而我们自己甚至都没意识到这种幸运,

更没有意识到这种幸运是何等地不寻常,又是何等的脆弱。

知乎用户 刘刍狗日记 发表

疫情管理是为了拯救生命,但又对生命是如此的漠视。

很多事,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只当个 “悲剧” 在看。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种无助和绝望。

网络上因为疫情,急症无法就医的事情,实实在在感受了一把。

疫情封城期间,弟弟的孩子不舒服,几近昏迷。我们一直不间断地打 120,但是都打不进去。另一边去找居委会开证明,说孩子病危,想出去就医,但死活不愿意开。

实在没办法,去找堵门的那群人,没有人愿意搭理你。孩子快不行了,但是没人搭理你喔!!!“只有 120,才能出去!”

终于在下午打通了 120,去了附近的小医院(120 只能去最近的医院)。检查结果是酮症酸中毒,很不幸,6 岁的孩子得了糖尿病。

医生建议立即转入上级医院,入院治疗。当时的血糖值已经飙升到 36.5,再不治疗,非常危险。

查了当时能接收重症和急症的医院,打车去(车也很难打)。到了医院门口,门口守卫说医院有紧急情况,现在不接收病人了。

带着 6 岁的孩子,站在医院门口,吹着寒风。看着病恹恹的孩子,医院就在眼前但是进不去,那种绝望感,能够把人撕碎。

在门口给所有能想到的官方渠道打电话,询问应该怎么解决。在很艰难地打进去之后,得到的回复无非是我们不管。

!!!!!!

谁都不是后盾。只有自己才是。别相信那些美好的言论,经历过才知道真假!!

知乎用户 Terminus 发表

感恩,感恩

知乎用户 Mr Anderson 发表

我 TM 来电了,刚收了 50 万。

我收集了经典语录:

都发钱等于不发钱。

你也有父母。

你怎么知道不会又变异?

按照美国的比例,我们得多少多少。

上海人玩脱了

放开了就是躺平

躺平了经济就会好吗?

抽烟会传染?

车祸会传染?

现在你连菜都抢不到,你却相信共存后你能抢到病床……

现在你连专家号都挂不上,你却相信共存后你能抢到呼吸机……

现在你连小区居委会主任都叫不应,你却相信居家隔离病情恶化后救护车能随叫随到……

现在你连你邻居的家暴都不敢管,你却相信自己有勇气敢管他居家隔离时到处乱窜……

现在你连一年参加一位亲朋好友的丧礼都百般抑郁,你却相信共存后每天都参加丧礼会心平气和……

多么自信的高种姓孟买人……

事到如今,我明白了,马克思还是对的,人胜不了天。但是有人硬把感冒说成鼠疫。说封城的,实际上大部分上海人都封家里了。那么占全球 14%的港口吞吐能不能封?半壁江山的国际空运能不能封?A 股,汇市,大宗交易能不能封?这可都是全国人民的命脉。

Clock old 说代价不大。代价就是上海数百透析病人快要挂了,跳楼人士已经不是孤例了,这就是代价。

好在上海人还是头铁,医生们到底还是说真话,防疫乱像一定会过去。

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路,除了发钱,我们一步不少还是要走一遍的,但是要曲折得多。

知乎用户 申壹​ 发表

2020 年,2 月份都快过完了。

无论你是大学生,还是职场人,你可能假期延长,或者已经返岗上班,或者在家办公,不管你现在是什么状态,你的工作和生活不可避免地,会被新冠疫情这个不速之客扰乱。

作为疫情中的普通人,如何面对疫情,如何应对环境的改变,而不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其实是很重要的。

这一次,对每个人都是一次修炼和蜕变。

2003 年的非典,不仅仅是诞生了淘宝,更是成长了电商行业。此次,新冠肺炎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大的变局。

17 年前,我在读高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同学,由于非典带来的恐慌和混乱,最终影响到高考成绩。

后来,我上大学、读研,毕业后在 TOP10 证券公司总部、国企、500 强人力资源工作,发现并总结 3 个实用技巧,让我的学习和工作,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成长,甚至弯道超车。

我们每个人,一定要知道,你又一次来到了突破逆境、迭代成长、弯道超车的时刻。

ok,聊一聊老申的 3 个精进技巧吧。

01

建立 SOP

让自己脱离混乱的状态

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打乱了我们的日常节奏。

已经返岗上班的,可能时刻担心受怕,心思难以聚焦到工作上;

在家办公的,可能只有视频连线的那一会才来了精神,工作效率堪忧;

延长假期了,全家人宅在一起,每天热热闹闹、却又无所事事,一不小心,一天过去了,再一不小心,一个月过去了。

日常的节奏,似乎再也找不到。

其实,失去节奏的日子,是非常可怕的。

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都需要长期的执行力。但是,我们的大脑结构,又让我们非常的 “短视”,也就是过份注重当下的享受和利益。

你自己的节奏,就是调整短期利益和长期执行力的利器。

失去节奏,你就失去坚持。

我的建议是,建立自己的 SOP,也就是「标准作业程序」。

如何操作呢?

你把一天的时间进行切割,然后每个时间段安排好固定的内容。你每天就像 “机器” 一样,去完成这些固定的内容,这样你既不会焦虑,也可以摆脱混乱,自己也在不知不觉地成长。

当然了,你不可能真的是一台机器,只是你利用了机器的优点,高效执行并可持续。

比如说:

我现在是在家办公,我就利用 SOP 兼顾工作和自媒体。

每天上午是我的输入时间,我会看大量的文章,听听各种网课;

每天下午是我的输出时间,我会开始写作,完成一篇文章或者写 2000 字以上;

每天晚上是我看书和选题时间,我会阅读选好的书并记笔记,选好一个写作选题,作为第二天上午输入的方向。

公司的工作和陪家人的时间,是见缝插针的,成为我 SOP 里的调节和休息环节。

这个方法,我平时也在用,现在这个时期,感觉尤为重要。

它让我的生活保持规律,就像一艘船,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疫情发展和生活混乱带给自己的焦虑,也让我感到充实、快乐。

(看到这里的你,一定是热爱生活,懂得认真思考的小可爱,邀请你动动小手点个赞,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回答,感谢)

02

目标导向

给自己制定精细的目标

建立 SOP,让自己摆脱混乱,工作和生活重回正轨,我们就已经迈出很大的一步。

但是,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

你的 SOP 里边装填些什么内容呢?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精细的目标,来指引我们的行动。

如果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开始你可能充满激情,时间长了你会陷于自我怀疑,而你自身其实也没有进步。

没有目标的行动,不是生产迷茫,就是制造自我感动。

所以呀,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它们放在目标的完成上。

我们需要目标导向,要制定精细的、可操作的目标。

我要变美!

我要多读书!

我要变有钱!

对不起,这不是目标,这只是你的愿景。

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的目标呢?

好的目标一定要遵循 SMART 原则。

S:Specific,明确的,具体的
M:Measurable,可衡量的
A: Achievable,自己可以达到的
R:Rewarding,完成后有满足感的
T: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

比如说:

2020 年上半年,我的目标是出一本书。

这个目标,对于我来说,就符合 SMART 原则。

“出一本书”,这是明确的、具体的。如果我把目标改成,“我要多写文章”,这个就很模糊,不具体了。

“出一本书”,也是可以衡量的,时间到了,书有没有出版,一目了然,自己骗自己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是 “我要多写文章” 呢?这就没法衡量,写多少字,才叫多呢?

“出一本书”,也是我预期内可以达到的,因为年前已经有编辑找我约稿并敲定选题。

“R:完成后有满足感的”,那是肯定的呀,如果能顺利出版,我是真心满足的,之前都不敢想可以出书呀!

“T:有时间限制的”,这就太有了,2020 年上半年!

这个制定目标的 SMART 原则,非常实用,强烈推荐你试一试。

03

知行合一

不做无谓的精力损耗

SOP 有了,目标也有了,你可能还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

每隔几分钟,就要刷新一次疫情数据;

每隔半小时,就要刷刷网上的各种新闻;

每隔一小时,就要看看各个自媒体发布的揭秘文章。

好吧,就这样,一路嘻唰唰,嘻唰唰,你发现一天什么都没干。SOP 流程,只有骨架,没能填上内容;今天的目标,嗯,继续成为明天的目标。

此时,我们要认识到一个问题:

知易而行难!

你要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不做无谓的精力损耗。

制定好自己的 SOP,制定好自己的目标,就要去践行。

这里给你推荐一个小技巧:

给大脑设置一个 “开关键”。

有一些类似于仪式感,不同的是,不仅仅在于要这种感觉,更重要的是,**“开关键” 打开和关闭之间的时间,你可以高效地利用,**这样就能避免精力的无谓损耗。

比如说:

上午你在家办公,左看看右看看,扣扣手机,望望窗外,一直都进入不了工作状态。

OK,这个时候,你需要打开大脑的 “开关键”,也就是给大脑一个开始工作的信号。具体是什么信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

类似这样的:

心中默念一句 “俺是俺们村最棒的”, 或者 “小美,等着我”,再或者你给自己一拳头,只要你高兴就好。然后,每天坚持这个信号,让你的身体形成条件反射。

对于 “开关键”,有个很好用的神器,就是—时间沙漏。

3 分钟、5 分钟、15 分钟、30 分钟、45 分钟的都有,我用的是 45 分钟的。

倒过来,计时开始,大脑开机。

沙漏完,计时结束,大脑关机。

这中间的时间,就是你高效学习或者工作的时间。

这 45 分钟里,你就专注于做一件事。当你想去看看手机,刷个微博什么的,你就看看正在流动的沙,告诉自己 “再等等”。

亲测非常有效!

我放一张实物图你感受一下。

写在最后

建立自己的 SOP,制定精细的目标,知行合一、不做无谓的精力损耗,这是我最近在使用的实用技巧,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有一个句子,我一直非常喜欢。

对未来真正的慷慨, 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新冠肺炎,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修行。

2020 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愿你我一起,活在当下,把最好的热情和努力,都献给现在,既能够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也能够不断保持精进。

风暴过后,还未来一个更好的自己吧。


听说在知乎看到好回答点个赞,以后在动态就能看到了,很方便,不用担心找不到了。

邀请你花 1 秒钟点个赞,顺便关注一下吧:)

@申壹

记得来看更多大学生、副业赚钱、职场新人成长干货

知乎用户 不仅能吃还会胖 发表

2022.4.5 15 点左右

感谢大家的分享,欢迎国内民众的发声。由于本人目前大学在读,虽然在假期,也忙于研究,不全部回复了。

网上已经发现了演技派,某乎不显示 ip,有些刷屏式、口号式的评论,我会进行折叠。
——————————————

2022.4.4 14 点半

一上来就让我 “自己想想为什么我讨厌你”,并让“反思” 的评论,我会直接删掉。

交流的前提是,我认为国内各地是可以成为朋友的,可以提出负面看法,这些评论我也都会保留下来,但 PUA 是越界的。
——————————————

2022.4.4 14 点左右 更新

微信亲戚群里看到的,不知真假。有没有知道源头的……

——————————————————
2022.4.4 早上 7 点左右 原内容

作为上海人,这几天微博和知乎都不敢看相关回答。

我自认为还是一个爱国的人,去过不少地方,觉得国内最舒服,喜欢各地的风土人情,结交了许多外地朋友。认为 “粮食安全” 和“拥有完整的工业链”很重要,应该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认为农业需要机械化以提高效率和收入,认为建设者的收入应该提高。平时关注扶贫问题,还曾经和男友讨论了很久,在旅游业泛滥的如今如何“授人以渔”。

唯一的 “偏见” 是认为找伴侣需要门当户对、兴趣相投、有共同语言,间接导致了择偶时偏爱上海男孩。

在疫情期间,迟迟不见措施,只见到莫名其妙的热搜,以及下面的评论。

想喝 “咖啡”,可以理解心情,我也每天喝,一天不喝会感觉不适应,但这种生活习惯的事,根本没有必要占用热搜。

排核酸喝 “红酒”,疯了吧。

辟谣 “方舱”,搬进了体育馆。

某院打人,然后推送 xx 保卫战。

某小区老人饿死,奢侈品牌送菜打广告。

……

魔幻的 zc,魔幻的宣传,被谩骂的民众。

我翻了很久,“你沪国”、“在沪华人”、“爱丁堡”、“咖啡市”、“买办” 这样的字眼,一开始不在意,连看了几天后,就会感到血压飙升了。尤其查到 ip 是国内的后,有一瞬间,我真的觉得以后要防着这些地区的人,恨不得加入骂战。然后我发现,这时候竟然真的有人发外地都是乡下人的言论,如同浇了一桶冷水,我冷静下来了。

差点上当了。

朋友圈、学校论坛,我身边根本没有人骂上海人。所有发言的人都在吐槽上头犹豫不决、抗疫不力、忽视民生。

外地医疗工作者的朋友圈发了抗疫的内容,我点开,发现医务人员真的主动提出是来上海抗疫,不愿意添麻烦,因此拒绝了社区的饭食。(其实上海目前缺的是到户的分配和物流,希望医务人员不要吃泡面,不营养)

我收到了蔬菜,是志愿者悄悄放门口的。不知道是哪个地区捐赠的,比上海当地买的还要好吃。(不知道以后哪里能买到了)

我讨厌个别街道 \ 镇的社区管理者,明明收到捐赠却不愿及时发给老百姓,还有凭户口本和身份证的,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放门口呢?

上海收到物资的 “贫富差距” 很大,偏市区的街道平时工作经验多,普遍关心民生;较偏远街道的,个别的在膈应人。自我记事后,上海在飞速地扩大土地,很多地区都闻所未闻。上海发展了,相应地配套和管理者也需要进步,真正地做到全市都是“副中心”,管理者是愿意做事的人。

我在想,谁是朋友,谁才是敌人?谁是为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好?

实际上,所有人都想过上好日子,不必为了疫情、为了经济担惊受怕的日子。

在劫难下,根本不应该以暴力遏制声音,然后搞小团体的狂欢。比如现在很多人一听共存派,就直接骂买办,然而很多赞同共存的是为经济负担担惊受怕的普通人。我也遇到一些思考共存的人,提醒他们想一想老人、孩子、病人,也都犹豫该怎么办。崩溃往往是在最脆弱的一环。

父母在家,心情不好时,也会一下扣帽子责怪,花了很久突然发现是误会。而陌生的网友没有义务 “说开”,偏见也直接落下来了。

今天看到一条 “警惕苏联解体”,受了启发,和人交流是需要耐心的,没耐心的应该多看些他人的看法。

面对很多人对上海的各种指责,我作为土生土长的人,大概有以下的理解。

1. 其实上海并不是一个一味追求精致享乐的城市。我每天也会喝咖啡,但并不是崇洋媚外——实际上是因为讨厌喝白水,家里也不让喝奶茶,喝茶又怕睡不着(现磨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很少)。很多认识的人喝咖啡因多的咖啡,是为了学习 / 工作效率,他们真的很拼很努力。自家用咖啡机花销,远远没有买星巴克的多。我是第二代上海人,家里不搞房地产,父母靠知识得到酬劳,也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将来做自己喜爱的职业,这样的上海人,在我身边非常多。

2. 上海也不是一个容易搞特权的城市。上海富人和能人太多,以任何一个标准都能捞到一片人。强大的人越多,就越无法得到一个有利于某一方的条例,才越可能公平。最近奢侈品牌 \ 豪车品牌送菜给客户,也并不是所有有钱消费者都能收到的,需要很多消费,属于衣食父母型的。(也是一个迷惑的广告:请问为真的会有人为了这些吃的,花那么多价钱买高溢价的东西吗?)而且在当时,至少我家附近(非高档小区)还是能点到不少外卖的。

(上海非常大,而疫情是集聚性的。有的地方还凑合,物资较充裕;有的地方严重,需要关注。因此当时各个地区店面开业情况、配送员密度不一样)

3. 上海也并不是一个一味崇拜外国人的城市。我身边的朋友,对于某院的文章也很愤慨。最多是颜控,看看帅哥美女(外国人大多数也不好看),国内帅的美色的照样看。找外国男朋友的,目前没有见过,普遍偏爱上海当地男孩(知根知底,门当户对)。我很希望未来上海能引进一些精华,比如对天坑专业的科研支持(很多专业的发展受限于所谓的天坑学科),比如工作制度(如真正意义上的远程办公)。我也很希望有一天,中国能强大到,让所有人都能不惧某些强国的眼色,把捣乱的没有素质的外国人赶走,自己也不会因此被投诉而受到处分。

以下是我从小到大都在迷茫的事——

上海人 & 外地人的互相伤害。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有摆事实讲道理,和一名外地网友讨论上海政策。在我提出对本地人也不合理时,对方莫名其妙说 “那你给我十套房子”,指责我是在歧视外地人。

——而我感觉她在歧视上海人。(我都还没限购,而且为什么要和我要房子)

我感觉一切都在恶性循环。

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诫我,旅游途中不要透露自己是上海人,因为有个别不良商家会认为很有钱,然后宰客。

一些上海人接触外地人后不满,会拿收入来嘲讽。(在过去,信息不发达,观念和习惯差距极大;目前个人素质和收入存在关系,但不是主要因素)

⬇️

几个原本热心的上海朋友,在大学结交了外地好友,被背叛后,心灰意冷。(因为分享了东西,被认为炫耀家境,然后被造谣)

⬇️

部分外地人问:为什么上海人很多自己一个圈子?(歧视外地人实锤)

⬇️

上海人(看到留言后):他们为什么非要挤进来?

⬇️

……

可敌人到底在哪里……

是某片土地上的人吗?是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务工者吗?是那些努力生活的老百姓吗?是为了百姓做事、但免不了失误的人吗?

是富裕的人吗?是搞实业的企业家吗?是靠能力吃饭的职人吗?是被补偿后、经济腾飞下的幸运儿吗?

是发声的人吗?是沉默的人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否认这种抗疫模式,但是我觉得如果中国再一次爆发饥荒,悲剧还有可能重演

知乎用户 Scotty 是首歌​ 发表

1. 老师和学校的作用比我们过去想的更重大。有些学习环节目前看来还很难通过互联网解决。

2. 我们可能根本不需要开那么多会议,可能不需要那么多办公室,也不需要那么多论坛沙龙。

3. 真正的战场在社区里。

4. 别说没时间读书,啥都没的干的时候照样没读书。

5. 在城市中,在高密度的人群中,在各种社会化网络中社交,已经成了空气一样离不开的东西,没失去的时候都没意识到。

6. 过去以为说得过去的关系,其实挺脆弱的,借这个机会反思一下,什么关系最值得放心上。

7. 其实除了混饭吃,没啥拿的出手的兴趣爱好,也没啥调剂生活的本事。

8. 身体是本钱,尤其年纪大了之后。别跟年轻人拼身体。

9. 能上班是福气,能加班是福气。

10. 自由灯塔已倒,而自由永存。

知乎用户 茶木木 发表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电影《后会无期》的经典台词。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希望他们能少走些弯路,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为听来的道理终归是别人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懂得。

就像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你我都经历了,其中的道理自然不需强硬灌输即可懂得。

1.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疫情爆发后,有人戏称这是 “一只蝙蝠引起的灾难”。

话糙理不糙,万事皆有因,当我们破坏大自然的平衡时,大自然也会毫不留情地报复在我们身上。

这次疫情,让 5 岁的孩子永远失去了爸爸,让怀有身孕的妻子永远失去了丈夫,让白发人送了黑发人,也让孝顺的子女无法送父母最后一程,只能隔空寄哀思,他们都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世间繁华,还没有看见自己的孩子读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

你的无畏和贪念,带来的是成千上万的无辜人为你买单。

是大自然太狠了吗?

不是。

如果没有那只蝙蝠,没有贪享野味的人,没有售卖的人,这场灾难就不会降临吗?

说到底,我们需要打败的不仅仅是病毒,更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的那股贪婪和无畏。

贪婪,在但丁的《神曲》里是七宗罪之一,说的就是人们过分热衷追求占有比所需更多的事物。

吃蝙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吗?他真的好吃吗?怕满足的是那些人心里的虚荣狂妄吧?

**无畏说的是无所敬畏,无所顾忌。**不尊重自然,不珍惜我们生存的空间,不珍爱万物生灵,甚至也不敬畏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这样 “无畏” 的人,最终会遭到反噬。

“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按不出大格。”

当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的事。

我们要告诉孩子,常怀敬畏之心,是一个有品位、有思想、有作为之人的基本素质。

2. 永怀感恩之心,常思做人之道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舍弃自我,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

犹记得,有一位参与 “火神山” 医院建造的山东大叔,来武汉前偷偷留下了“遗嘱”。

他说,“我也怕自己出什么意外,如果真有个万一,就让我儿子朝着武汉的方向磕个头就行,不用难过。因为我就是抱着拼死的决心来的。”

因为责任,因为大爱,因为感同身受,所以他们选择逆风而行,勇敢出战。

几天不见妈妈的女儿,央求爸爸带她去见见妈妈,为了安全起见,见面之后的她们,只能隔空相拥。

面对哭泣的的女儿,母女二人只能隔着几米远 “拥抱”:“乖,妈妈是个共产党员,妈妈什么都不能怕,战胜病毒,妈妈就能回去了,你要听话!”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每一个都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肖申克的救赎》里说:“坚强的人只能拯救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他们都是伟大的人,无论以后你是要做坚强的人,还是伟大的人,都希望你先有感恩之心。

感恩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恩那些捐款捐物的爱心人士,感恩那些不畏病毒,头也不回直冲武汉的英雄们。

我们要告诉孩子,人活着,若无感恩之心,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3. 除了青春偶像,更应该有一位人生偶像

这段时间,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他们的名字,我们几乎隔几天就会听到一遍。

他们就是钟南山、李兰娟。

之前小 k 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中国总是被那些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感谢所有为疫情付出的人。

除了那些可以带给你欢乐的青春偶像,你还应该有一位在国家危难之时,不顾自身安危的,勇敢冲在第一线的人生偶像。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一个国家多一些为民族利益而忠诚守望的人,国家才有希望。

钟爷爷、李奶奶,就是给我们希望的人。

我们要告诉孩子,你要把钟爷爷、李奶奶这样的人作为人生偶像,长大后,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仰望星空的人。

4. 珍惜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会先来到。

“我们前两天还在互相加油打气,你怎么连最后一面都不给我见。”

刘智明是首位牺牲在抗疫一线的院长,年仅 51 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

2 月 18 日下午,当殡葬车缓缓驶出医院门口时,妻子蔡利萍再也忍不住了。

即便同伴紧紧抱住她,她仍拼命挣脱,紧跟着车子追出很远,这哭声撕心裂肺,生离死别的场景总会让人痛不欲生。

谁也没有想到 2020 年初始,突然爆发的病毒会夺去这么多的生命。

就连平时身体健朗的家人,也会突然离世。

正在火神山医院抗疫的护士吴亚玲,突然得知母亲意外过世的消息,无法回家的她只能朝着家的方向,三鞠躬,悼念去世的母亲。

人的一生算起来不过短短 613200 小时 ,所以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珍惜,好好孝顺父母,善待身边人。

日剧《昼颜》中有一句台词:

“对于全球人口而言,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概率大概是 180 亿分之一。”

所以啊,每个出现在生命里的人和事,都不是偶然,那是奇迹!

虽然有的会选择帮助你,有的会选择伤害你,有的会选择打击你,有的会选择爱你,有的会选择说教你。

但是这些都造就了你,完善了你,强大了你。

我们要告诉孩子,愿你心怀感恩,所遇才温柔!

**学会敬畏自然,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找寻一位人生偶像,珍惜身边人,**这四个道理,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铭记,不会再重蹈覆辙!

知乎用户 禁与千寻 发表

第一、要存钱,家有余粮,不会太慌

第二、你太渺小了,微不足道,随时会被遗忘舍弃

知乎用户 Gladfishren​ 发表

其实吧,可以乘机回味下一个老道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几年光看某些网络和某些自媒体,你可能会觉得全民都是武德充沛,随时都准备入关干死那帮狗日的鬼畜。

“打 xx 我捐一年工资,打 xx 我捐一条命!”

“宁可 xx 不长草,也要拿下 xx”

这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口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自改开后的飞速发展和和平环境让太多人高估了自己忍耐的阈值…

去年的西安,今年的深圳,上海,吉林,长春正在经历的,不过是最微不足道的 “准战时管制”,持续不过两月,已经是如此多的抱怨和乱象…

如果真是战争,那管制会比现在最严的封控还要严厉十倍,对应的,问题也会多十倍,可能还不止。

你说你靠精神忍耐?可以,一个月你撑得住,两个月呢?三个月呢?

不要信那些自媒体说的什么 “xx 节前结束战争”,这基本都是立 flag,这次俄乌冲突他们丢人丢的还不够么?

所以不妨借着这次疫情,好好反思下,如果个把月的疫情封控就把你搞的鸡飞狗跳,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 xx 发布掰着手指计算还有几天才能解封。

那恐怕你对战争的真实承受能力远低于你的估计, ​​​今后最好还是不要跟着那些正能量大 v 军事自媒体瞎起哄。

当然喽,如果你本来就是靠这个流量的,那继续,毕竟,赚钱嘛,一点不丢人

知乎用户 追风大魔王 发表

1、上面说的,不能不信,不能全信,哪儿的体制都一样,不存在某个城市某个小区就特别优秀,没赶上是幸运,但不能侥幸

2、以前笑话别人囤盐,现在看来该囤的都得适当囤囤,一个月的量得有吧

3、身体很重要很重要,减肥锻炼要走起,慢性病平时能治的抓紧治了,某些时候医院都去不了

4、国企的工作要珍惜,不能随便浪到所谓高薪民企去了,起码这三年还不行

5、该玩的地方抓紧玩,人会老,钱会少,城会封,下次不知猴年马月了

6、房住不炒,但该置换就要置换,守着

三五套老破小,不如一套品质小区,你懂的

7、统战价值虽然是一个玩笑话,但玩笑未必都是假的,一等二等三等四等,这个互联网老梗常用常新。真遇上事了,千万不能怂,该律师律师,该媒体媒体,该投诉投诉。

知乎用户 直枉之间 发表

突然有种见证历史的真切感。

知乎用户 浣熊市革委会主任 发表

屯粮。

去年有流言,说要攻岛。

在农村的亲戚听闻,雇了一辆小货车去买粮食。大米,白面,鸡蛋,油,调味品,装满了整个厢房。家里有种萝卜和白菜,可以留着吃。另外牵回来一头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猪。

我不认同,但是我理解,人家是吃过树皮刺身和碳烤玉米穗轴的人,知道饥饿是多么恐怖的存在。

当然不屯也饿不死,家里还有几万斤红薯。不过这要连续啃个把月地瓜,排放量会不会有点大?

也没白屯,过了段时间,商店停了,公共交通停了,集市也停了,,,,

现在,听信号召不去抢购食物的人,会不会盯着绿化带两眼放光?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多备一些吃的应急吧,少饿一顿是一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知乎用户 Carlos 发表

真正明白了:

1。在科学面前,谁是顺应科学的管理者,谁是逆流科学的管理者;

2。谁在真正爱护自己的人民,谁在哄骗自己的人民!

3。谁在科学的与病毒战斗,谁在借病毒与人民战斗!

知乎用户 目目老师​ 发表

让我明白了经济衰退得多厉害。这种衰退是面向全世界的。而美国始终不肯公开实验室的内容,这就更加此地无银三百两了。但是美国能逃过一劫吗?或者说军工复合体能继续滋润地活着吗?

这一切都要看咱们一带一路能不能做好了 ······

而对于咱们老百姓的影响就更大了,很多行业都衰退了,减薪甚至裁员,营业额下降等等。

诈骗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我也被骗了。

我懂得了什么是更重要的,焦虑的时候不要随便下决定,特别是相信可疑的陌生人。

知乎用户 玻姆效应​ 发表

个人再怎么努力,在时代的大浪面前,这些努力也显得一文不值。

因为疫情本来该去年十月份去日本的我,一直因为日本不开国门在国内封着…… 好不容易开一次国门,然后奥密克戎来了又马上把国门关起来了…… 现在二月份终于等到日本摆烂了各项签证文件也终于到齐了,可 TMD 我 TMD 家乡又有疫情现在大使馆代办统统都不开我 tnnd 又有什么办法啊…… 一波三折大半年了,好像跟去年七八月份时候没啥区别啊…… 不管我怎么努力向各方呼吁表达意愿,自己也很无能为力。现在我不太在乎感染多少人之类的数据什么的了,我就想知道啥时候能开放解封啊 毕竟现在病毒都是无症状太难管控了,真不知道中国未来会怎么做。像我这种留学生还有很多,我们没那么悲天悯人的广阔胸怀,我们只想知道自己啥时候能走啊……(毕竟也不是回国就是出去,也不会给国内带来新冠啊) 我就是个平凡人啊 orz

知乎用户 甄贾世清 发表

一将无知,累死千军。

知乎用户 Wanda​​ 发表

不委屈自己地活着,因为可能明天就死了——2020 年春天、纽约疫情恐怖地翻江倒海时,我就是这么想的,但我还是委屈巴巴地过了两年。懂了什么和实际上做了什么,其实没什么关系,大体上就是,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其实照样还是过不好一生。

所以,我还是打算不委屈自己地活着,至少要——

活着。

知乎用户 dw ch​ 发表

如果精确到这次小爆发,我真的见识了那些被资本鼓吹的反道德到底有多大危害。

尽管在和平生活中被资本精包装后确实能唬住不少人,但是稍微有点事儿你就能发现这帮东西真不是人。

什么精致利己

什么贵族气质

什么慕洋拜金

什么社达丛林法则

平时鲜衣怒马,似乎高人一等,突然你就发现特么的害人不浅。

知乎用户 木隶倒酒​ 发表

昨天我就接到好几个电话,来源不明,都和我说共存是唯一出路。

我之前说过,我不是防疫爱好者,也绝对不是躺平者。

迟早会放开和迟早会死一样,都是没有用的话。

另外如果真的闭关了 那么多出去留学的人不是走的合法程序出入境吗?

目前,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

60 岁以上老人绝大部分第二针还没打过还没打过

其次,谁有明确证据证明 6 岁以下的儿童和 60 岁以上的老人,在不需要服用任何口服药的情况下,后遗症均低于流感

身边统计学没有用,得证明是大多数

注意这几个前提

6 岁以下的儿童和 60 岁以上的老人

没有服用任何,注意是任何口服特效药

得新冠痊愈后后遗症远低于流感或者根本没有后遗症

而且能做到这一点的 6 岁以下儿童和 60 岁以上老人在儿童和老人里占据大多数。

结束

如果上面几个不能保证一一绿灯

现在我是绝对不会支持开门躺着的。

另外,给我扣防疫爱好者帽子的人,他们的套路真不新鲜。只要是上过本科哪怕是二本的人都知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个叫做低调俱乐部的组织,那里的一些文人疯狂诋毁伟人,因为伟人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战,包括爱国地主组织的长工武装,山寨土匪,不妥协,目的只有一个,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低调俱乐部的人说 “和未必大败,战必大败”,伟人坚持抗战是让很多无辜的人流血,这场战争遥遥无期看不到尽头,万一失败了呢?就得一直这么打下去?炸桥毁路,烧麦地,先损伤的不是日本侵略者而是工农!而张爱玲男朋友的上司,你看看,坚持主和,保证很多人可以活下来,还能继续干活,曲线救国,多好

我学历也不高,只有硕士,说我 XFH 也行,黄鹅也行,总之我不接受任何洗曲线救国和张爱玲男朋友上司的行为。

他最后寄在名古屋还算是得偿所愿。

极端一点,我甚至不接受洗张爱玲的行为,因为就我极低的文化水平和没有度莉斯拷的能力来看,张爱玲这辈子不值得粉。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借用婶婶那句话

你品你细品。

还是那句话,希望疫情早日过去。

知乎用户 思妤 发表

1. 大部分人都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2. 傲慢是阻碍人获得智慧和拯救的第一天敌。

3. 把对未来的预期寄托在过去的经验上,并不是什么大智慧。

4. 人真正需要的是信念,而不是希望。

知乎用户 艺心益意 Harry​​ 发表

就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1. 不是所有人都停下来了的

虽然疫情来了,大家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都会遇到出行不便,计划打乱,还有各种各种人生轨迹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虽然所有人都受到了影响,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停下来不动了,这个时候很多人抓住了别人停下来的机会自己就走起来了。

也没必要记恨人家也没必要羡慕人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我们只要知道确实有人在努力摆脱疫情给他们带来的很多负面的因素就可以,那说回咱们每个人自己,其实也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 不要被舆论所裹挟,也不要偏听偏信

现在互联网太发达了,很多人爆料,说的话未必是真实的,很多人只是在利用大众舆论完成他们自己的目的而已,其实说句什么的,谁是真好人?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那也没有所谓的圣人,所以你看到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在利用大众作为舆论,来进行很多自己目的的宣传。

那我能做到的就是,不轻信各种关于疫情的谣言,不发表任何极端言论,也不做任何站队的行为,对于外省市的很多防疫政策和防疫的目标,我也不做任何的评价,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自己在疫情中保护好家人,不被感染,我管他们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干什么,不要被舆论所带跑偏,不要成为很多人的枪,自己合适就可以。

3. 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别在意太多

就是很多人疫情来了以后就把自己自我封闭,然后给自己创造了一种很抑郁的环境,然后就开始疯狂 EMO,情绪低落,说什么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什么诸如此类的很压抑的话。

是,话是没错,但是你要是这么想你自己会很难受,你没有必要放大疫情给你的很多负面因素,你大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很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让自己积极一些,吃自己想吃的以前吃不到的,或者说大胆一些向自己喜欢的男生或者女生表白,这些事情都不过分的,疫情其实无形中拉大了人和人的距离,你就不该自己人为再拉大这个距离。

就比如我,在疫情开始的阶段,就接触了自己喜欢的汽车和摩托车,现在都很开心,之前我对于汽车不了解,对于摩托车一窍不通,但是是通过疫情几年的学习,我也成为了一个入门的爱好者,有了很多自己的见解,我希望在未来自己也有机会签约车队,或者以一种其他的方式继续爱好自己喜欢的东西。

4. 益门!(双手合十)

其实在很久之前,我刚刚回来的时候,我苦于自己没有足够的梗让大家记住,但是后来通过疫情的思考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其实对于梗这个事情本身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我,认可我,可以和我一起很开心,

所以在 2020 年的时候,我推出了【益门】这个想法,并且开始自己经常使用,我觉得自己就很开心啊,没有任何问题,而且积极地去让自己的梗和很多流行梗开始缝,也缝得很开心。

我觉得没有必要钻什么牛角尖,觉得说非得让别人记住我,或者用什么梗出圈,没有必要,关键是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和想法,我觉得【益门】就是一个很适合自己的想法,

不知道回复什么,或者说对一个事情表达赞许,惊叹,或者评论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以前可能会古神语,可能会抽象话,但是现在我觉得一句【益门】【益西给】就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其实疫情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让我想清楚事情,我觉得【益门】本身,就是我对于疫情的很多压抑和封闭的一个最好的答卷,

也希望我的好兄弟,好朋友们,都可以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怎么让自己开心。

益门!双手合十

知乎用户 晓一​​ 发表

懂得了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才能笑对这时代的无常

懂得了要有足够的积蓄保证财务健康才心有所安

懂得了要有健康的身体以及良好的心态笑对一切

懂得了要珍惜时间要投资时间要无愧于宝贵一生

懂得了要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给对方足够关注

知乎用户 我是南希 发表

大家下午好!

昨天看到这个问题:这次疫情, 你懂得了什么?

我想这次疫情, 我们大家每个人都有所思考,有深刻的感悟和想法, 当然我也是。以下是几点感悟和想法。

1. 敬畏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这次疫情发生, 即是无知人类引起的人祸, 也是大自然的报复, 天花、SARS、埃博拉、新型冠状病毒…… 这些病毒一个接一个的接踵而来, 一直都围绕着人类, 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也一直都在, 疫情带来的生命威胁和经济损失是多么的大啊 ! 承受不起 ! 保护野生动物, 从每个人做起, 敬畏大自然!!! 敬畏他们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2. 健康生命安全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这次疫情让我深刻体会到 “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 这句话的含意,为了抢救受疫情感染的人民的生命,国家可谓是竭尽全力,派出各个省的医疗队,拨款数亿来帮忙。。。这个春节,为了生命安全,大家都在出门时带上了口罩,都学会了饭前便后要勤洗手,家里要消毒多通风。平时要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因为我们清楚的明白,没了健康,一切为零,疫情让我们更加感叹:活着真好 !

3. 平时一定要学会储蓄,以防意外需要

疫情发生后,各个企业延迟开工,员工只能待工,大部分人都没有收入,许多实体店也关门了,另外这次疫情发生后大家都在抢口罩,抢大米,如果手头没有一点积蓄,那该怎么度过这次灾难,更可况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正常上班我们也不知道。平时一定要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面对,不慌不忙。

4. 要发展副业

这次疫情,我发现我除了现在的工作,我没有其他技能可以为我带来收入,如果疫情一直继续下去,我该如何生存,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一定要多加学习技能培养自己的副业,跟随时代,跟着这个世界转,这样我们也不会因为没了工作而慌乱焦虑。

5. 时常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疫情让我们学会更加感恩,感恩父母给我们一个家,感谢国家派出各个省的医疗队来支援我们湖北, 感谢企业和个人的捐款捐物, 感谢其他国家对我们的帮助,尤其感恩那些为我们负重前行,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是他们在跟死神做斗争抢人,让我们 “岁月静好”。

6. 坚持读书,明辨是非

坚持读书,增加阅历,学会思考,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主见,不信谣不传谣,不随波逐流,微博上有多少人因为信谣而受伤害,又有多少人因为别人传谣而自己成为了受害人?如果我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性思考,我想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7. 要先买房,后买车

据调查,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倾向于先买车后买房, 但是这次疫情发生后,我想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了, 一点要先买房! 疫情发生后, 许多宾馆酒店都关闭了, 就只有超市药店医院开着, 如果这时你没有房的话, 你还能去哪里? 当然住在父母家的我们也要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了, 我前几天还在想如果父母也没有房子, 我们一家人该怎么办……

8. 灾难面前, 真的可以显现人最真实的一面

疫情发生后, 有人逆流而上冲到一线救死扶伤, 有人却隐瞒实情四处散播病毒危害他人, 有人慷慨解囊捐款捐物, 有人却趁火打劫哄抬物价发国难财, 有人贪生怕死跑到国外。。。。。。这次疫情真的是揭露了人们最真实的一面。

9. 断舍离并且要适当囤货

这次疫情全国人民 “禁足” 后,减少了很多社交活动,是不是感觉对我们生活也没什么多大影响?疫情过去后,我想我们应该舍弃一些没必要的社交活动,给自己人生做减法,把时间用来多陪陪家人,多多花时间在自己身上,多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另外家里还是要适当囤货,生活医疗卫生用品是必备的,例如:创可贴,棉签,消毒酒精,纱布,体温计,口罩等,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帮助我们。

10. 要买保险

想起来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是关于非典后遗症的,看到那些症状,我害怕了,我在想:“如果我们得了肺炎,即使前面有国家免费帮我们治好,要是后面也有什么后遗症怎么办,这笔费用还是要自己承担。为了防范于未然,也为了减少我们的焦虑和不安,也为了给我们爱的人减轻以后的负担,购买保险是一种值得的投资。

11. 学会做饭

民以食为天,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疫情发生,没有外卖,有些人是不是很不习惯?这个时候会做饭必须加分啊,会做饭不会挨饿的感觉真棒,吃饱饭就是一种幸福!学会做饭提升幸福指数。

12. 珍惜身边人

科比吉安娜怎么也想不到会在自己的私人飞机上坠机而亡,我们也没想到今年会爆发疫情让许多人痛失亲人。我们真的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会先来,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留遗憾。

最后,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一切都能恢复正常。

以上! 2020 年 2 月 24 号

知乎用户 老汉​​ 发表

从古至今,中国老百姓生存第一要义从来没变过。

居安思危。

简称:思危

知乎用户 Playhood 发表

想起个故事: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後,发现莫不如此。於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甲,这只猴子甲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扁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甲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甲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後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乙。这猴子乙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扁了乙一顿。特别的是,那只甲猴子打的特别用力。乙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後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故事是假的,但是模式是真的。

知乎用户 路德维希圣 发表

任何天灾最后都会变成人祸,

知乎用户 叫我小孔​ 发表

明白了囤货的重要性和靠啥不如靠自己。

知乎用户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发表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刘慈欣《三体》。


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传染病是靠隔离彻底消灭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当然,在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时,“隔离”、“静态管理” 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不是可以长久使用的方式。

从认识角度,疫情的起源非常复杂,目前科学没有一个全图景、全方位的认知,甚至 saras—cov—2 (cov—19)的起源,目前看还没有一个定论,是蝙蝠?还是其他什么 “野味”?还就是通过某种生物的体液或粪便悄悄传到人类的?目前世界疫情分布如此广泛,这种病毒和原始宿主之间有没有双向交流?暂时不得而知。当然可能很多人也不关心病毒是如何自然起源的,只关心病毒起源的锅可以扣在谁的头上。

人类历史上,长久地对付传染病,成功的经验有 3 种: 疫苗和特效药、生活方式优化和硬扛。

举几个例子

目前,人类彻底灭掉的传染病是天花,靠的是疫苗,天花是以人类为主要宿主的传染病,广泛的疫苗接种后,天花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最终种群难以为继,才被消灭掉的。特别说一句,欧洲天花肆虐多年后,致病力在欧洲明显降低,但是对于没有见过这个病毒的印第安人,这个病毒基本上做到了 “种族灭绝” 的能力。

至于鼠疫(黑死病),先是靠 “硬扛”,群体免疫实现的,随后是生活环境优化,二战后是特效药。甚至“硬抗” 阶段中间还有个插曲,当时人类已经学会了 “隔离”,延缓了细菌传播。没错,在 14 世纪,隔离方法就出现了,而且是在欧洲,就是有些媒体宣称“隔离不起来” 的欧洲,甚至隔离方法和今天没什么太大区别。但就因为这个隔离政策,造成了人群中有效免疫能力缺失,直到在伦敦一次大爆发,还是回到了群体免疫的路径上解决的问题。当然,后来抗生素类药品的出现,生活方式的优化,甚至预防药品再后来比较完善,才最终扑灭了大规模鼠疫爆发的可能,但目前还是偶尔有 10 人左右的小规模疫情出现。

还有一类型的病毒性传染病,例如现在常见流感病毒,有一部分还是西班牙流感的后代,大家也都接触过,严重起来还是挺让人难受的,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基本靠退烧药+硬扛来解决。

还有可以靠生活方式优化解决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霍乱,在烧开水和使用干净的饮用水以后,基本消失。但生活方式优化,绝不是把人关在屋里。

当然也有错误的方式,烧死异教徒,砍了外地人祭天,人血馒头等。

我们经历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大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治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从工业革命开始,这短短两百多年的发展,让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忘却了人类数万乃至十多万年来与自然界斗争和共存中学会的敬畏和适应,总觉得自己前无古人,冠绝千秋,可以人定胜天。但,古人只是科学技术能力差一些,认知水平并没有差太多。而且仔细想想,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很强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像这次疫情,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还有,很多人根本不关心事实,只关心扣锅,这和古人区别大吗?烧死异教徒,和悬赏 5000 抓某市人员,区别大吗?


在大自然规律面前,人类依然渺小,不要觉得自己可以战天斗地,靠运动来对抗自然规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规律不是可以通过群众运动、人多力量大或是群体卖惨可以影响得了、撼动得了的。自己估算一下,人类科技,距离下面的目标还差多远:

(A)在微观层面,可以精确地调控绝大多数生化反应和生物物理现象,让生命的组分按照自己的意愿精确地运动和反应。而且这个可以在对生物(或人)没有损害或损害微小的情况下完成。

(B)在宏观层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月球和临近小行星的全部资源和能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行星(小行星)自身的运行。

这其实就是 Kardashev Scale I 文明的技术能力(不了解的可以百度 “卡尔达舍夫等级”,卡尔达舍夫原文只提到了 B,但 A 的实现和 B 应该在同一个技术发展体系内)。

如果达不到,做事仍然要记住老祖宗的教训,“顺时应势”,而不是 “瞎搞蛮干”。妄图人定胜天的瞎搞蛮干,必然沦落为跳梁小丑的闹剧表演。

有必要多说一些,“顺时应势”是要解决问题,不是彻底躺平,在 saras—cov—2 已经非常温和的今天,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开,让群体逐步产生免疫和适应,有意识地借势 “引导” 高传播力低致病力的病毒传播,靠生物竞争压制高致病病毒的传播是可行的方式。口罩还要带,核酸检测还要进行;改进轻便个人防护服,发病期病人可以穿以降低传播率;出现异常病毒变异要监测,高致病变异毒株出现也要启动流调和隔离程序,甚至可以重新短期封闭特定区域、开展快速筛查,尽量扑灭或是压制其传播;特效药和疫苗研发不能停。低致病力的病毒毒株广泛传播后人群有了一定的免疫能力,高致病力的毒株的毒性或许会被明显弱化。而没有经历过这种传播的人群,低毒性的都会引发难以预计的后果。

“顺时应势”是 “瞎搞蛮干” 的反义词,我们在大自然面前弱小,无知,但我们不断探索应对方式,不断学习进步,尽管还不能战胜,但能不断在斗争和妥协中扩大自己的能力,直到事情更加可控。但 “彻底躺平” 和“瞎搞蛮干”是一体两面,都是傲慢,一个是低看了病毒,一个是高看了自己,自然规律一旦发威,不是目前人类可以控制的了的。

还是要尽快达到 Kardashev scale I 的水平,那时候或许有更多的 “弱小” 和“无知”,但至少到那时,人类不再被弥散在身边看不见的玩意、预知不到的自然灾害恐吓和折腾了。或许是三五代人,或许是三五百代人,保持谦虚,继续前进,千万不要让傲慢断送了人类(或某个族群)的前途。

知乎用户 房住不炒科技兴国 发表

虽然我们个人觉得没啥大事,但是广大居民不停的囤货,并且说:不能相信他们,吃饱才是真理。

我个人也相信政府,没有囤货


塔西陀效应

塔西陀效应指当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

李维塔西佗,罗马的史学又产生了一次飞跃。塔西佗的史学比起李维来发展得更加成熟,代表了罗马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提出这种治史原则的前提,是对历史真实的执著追求。塔西佗之前的西方古典史学家,尤其是古希腊史学家,已经成功地从具体的感性实践中抽象地概括出了历史学家应当秉持的最一般原则,即 “求真求实” 的原则;也归纳出史学的基本目标,即真实地记载历史的经验和过去的事实。这些古典史学家很少涉及历史的理论问题,即使讨论到某些理论问题,也都集中于探讨实现 “历史真实” 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有关如何处理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问题上。他们中的有些人也发现了一些涉及史家本身的、妨碍再现历史真实的问题,但是往往只局限于从史学家个人的知识面的狭隘或者修养不足上去寻找答案,始终未能从中概括出造成史家记述失实的一般内在原因。

塔西佗生活在一个文网日密、但时张时弛的政治环境里,共和与专制、求实与实用的思想因素此消彼长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对社会进行全面彻底的控制,实用史学随之得以迅速发展。塔西佗亲身经历了弗拉维王朝诸君主的暴政,切实感受到了思想专政的恐怖,亲眼目睹了当代罗马史学的腐败 (即一味地为当朝元首唱赞歌)。

作为共和制度的拥护者和古典史学传统的继承者,他对专制统治和歪曲历史真实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同时他也发现:以往罗马史学中之所以存在着 “失真” 现象,其主要关键就在于史学家的主观情感 (如个人的爱憎好恶以及偏私之见等等)。

因而他认为,史学家如果要想为子孙后代负责,那就应该摒弃个人情感、始终保持超然中立的客观立场。另外还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当塔西佗开始撰写历史著作、并提出这些客观主义治史原则的时候,恰逢政治环境变得相对宽松的时期,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 “我们在这一时期里可以按照愿望去想、按照心里想的去说了。” 因此,这种外界环境也使得他有可能对以往的史学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疫情以后势必需要重建居民对政府的信心,

知乎用户 貓太年 发表

1. 平时多存点生活物资和钱财,增加自己对突然变故的抗压能力;

生活用品参考,如方便面、纯牛奶(牛奶饮料类不太建议,性价比和营养价值低)、麦片、水果果干(补充维生素)、挂面、食用油、调味料和罐头食品(榨菜、罐头鱼、老干妈等)。

对了,卷纸记得及时补充。别等快没了才急匆匆买。

2. 适当发展副业,赚多赚少都是一份进项,不能太依赖一份工资(家里有矿和以往工资待遇丰厚的,可忽略此条);

这一条是工作所在的地方可能受疫情影响,不一定能每个月都平平稳稳。之所以这样说,在前面的广州、深圳疫情中,我有多个亲友受到直接影响。一个叔叔家,大人小孩隔足了一个月,夫妻俩直接停工了。年后的深圳抗疫中,我的三个表弟、一个弟弟均受停工影响,我人不在那边,有段时间看他们发出来的朋友圈和吐槽,也能感受到里面的明显焦虑。

3. 外出佩戴口罩,居家时适当通风。

然后,尽量抽空锻炼一下身体,增加工作本钱和情绪宣泄。

我自年后开始跳绳,到今天快满两个月。最开始我只能跳一百多个,感觉小腿累,慢慢增加到五百六百。跳绳对场地的需求不高,对身体的锻炼能力不弱,如果身体能承受这类活动,不妨尝试。跳的时候注意预先活动和放松身体,动作尽量规范。

(图片来自网络)

知乎用户 Mwustl 发表

从知乎很多关于疫情的回答就可看出:文革遗风犹存呐。发动群众斗群众,给普通人贴上难听的标签,给无辜的人民群众贴上难听的标签,给一个城市的人民贴上难听的标签,然后去宣传恨。

改革开放,别的不说,有两点:1. 允许普通人民群众上学了,安心上中学,允许考大学。2. 陈佩斯在一次访谈里说的:国家允许老百姓笑了。就凭这两点,就应该珍惜改革开放,在防疫宣传中记取历史的教训啊。

知乎用户 Jeffersli 发表

终于明白为什么父母那辈人舍不得吃,舍不得喝。

还经常囤积一些东西。

知乎用户 Kammi Lau 发表

一定要出国,想出国任何时候都不晚,为了后代也要开始筹备出国。

知乎用户 一个小老虎​ 发表

疫情这三年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逆向思维,在不利的事情里面找到好的一面,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这样一来,除了和大家一样都要面对疫情,自己在某些方面还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提升。这里我说两个关于自己的小故事。

1

2020 年初,疫情刚刚在美国蔓延开来。湾区很多大厂都开始在家工作。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着逃离湾区,101,880,680 上的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减少。很多地方往常需要排队的,都是一路畅通无阻。

之后的几个月,股票下跌,房价也大幅下跌。虽然好的 sfh 仅仅才跌了一点,后面又有上涨的趋势,但我感觉这个可能是一个机会。因为湾区的特殊性,地少,平均工资高,而且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大厂都在这里有 office,有的 headquarter 甚至富丽堂皇,最终还是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湾区就业。再加上 office 还有这么多好的福利、设施,例如班车、健身房、免费的食堂等,这些厂不可能一辈子 wfh,所以我认为湾区的 sfh 算是硬通货,上涨下跌只是暂时的。于是当时就开始了看房计划。加上良好的交通,以及灵活的看房时间,当时一下子看了好多地方。对湾区包括三谷地区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今天来看,非常庆幸之前的决策。

2

疫情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没地方可去。虽然 2020 年之后政府没有任何宵禁的法条,但除了 camping,当时也没太多地方可以去。因为大多数非必要营业场所都处于关门状态。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家工作。于是我开始反思疫情给我带来全新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开始寻找更适合自己、更高效的工作方式。从这角度上反而刺激了我的个人提升和成长。

最后,送上俞老师的一句名句。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一种状态。共勉。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生命终将辉煌。

知乎用户 织席贩履之辈 发表

你所在的城市还生活安好,不是因为有人牛逼,而纯粹是因为运气。如果轮到你们头上,你会发现哪都一样,谁也别笑话谁。

支撑你日常生活的链条很多,也很脆弱,而且互相交错影响。断掉哪一根,都会带来连锁式的各种不便。

现在的疫情已经不仅仅是医学或者生物学问题了。

知乎用户 为了北方神的荣耀​ 发表

从未有公平公正可言,弱肉强食,一向如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知乎用户 Laniakea​ 发表

明白了将来哪不能待,懂得了应当适时感恩。

知乎用户 英语老师 Lance 发表

Be humble, be cooperative, be open-minded.

知乎用户 平凡​​ 发表

钱的重要性

钱太特么的重要了

它决定了你住哪里,享受什么样的特权,接收到的什么咨询,以及最重要的一点

在疫情中的抗封城能力

这也是我在英国经历了几次封城和看了国内的 N 多封城以后的出来的结论

抗封城能力是我最近想的新玩意

因为看到了之前关注的很多大佬最近也不咋发自己专业相关的想法了

更多的是分享自己如何在封城下度日的

心理学的教怎么纾困情绪,营养学的教怎么保证营养,犯罪心理学的教大家怎么准备坐牢

是真的,最近有个特别火的帖子《坐牢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是有一个核心是不变的

那就是

屯物资要钱,纾困情绪的基础是钱不愁,坐牢都得准备带点钱

没钱啥也不行,啥也不是

知乎用户 波利​ 发表

现代化生活就像海市蜃楼美丽而脆弱,普通人根本经受不住社会不稳定带来的一点点波动,平时看到的世界新闻某地发生动乱,某地武装冲突,生在和平环境下完全不能切身体会,而上海这次的混乱比国际新闻上的混乱程度轻得多,但就这点混乱,对憋死的护士没 120 的老人无法工作赚钱跳楼的人,对他们的每个家庭都是灭顶之灾。

理解了什么叫路线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上海的防疫政策都是中国最高学府留美的精英专家制定的,拍板实施的也是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官僚决定的,但显然和北京的坚决动态清零是违背的,于是落到普通人就是灾难,从大局上来说给我国年初制定的 5.5% 增长的目标带来了一层阴影。

舆论只关心自己愿意看到的,傲慢与偏见才是人性,承担压力的普通人不过是痰盂,他们的困难痛苦其实不会有人关心,他们关心也不过是为了达到发泄想要暗示的其他目的。专家说老百姓太苦了都没法去就医上海都乱了所以。。。,此刻老百姓不过是她要把新冠变大号流感这一目的的挡箭牌;外地人没收到菜,其实没人关心他们到底有没有菜,老百姓不过是挑动矛盾的工具而已;护士活活被憋死,他们关心护士死前的痛苦这家人的悲剧吗,不过是拿来曲解解读他们要愿意相信的事情;拯救洋丁丁,他们批这事拿的挡箭牌是普通市民,他们没地就医死了,但反手就又给这些没地就医的人扣了个屎盆,上海人如何如何。精英视普通百姓为草芥,其实草芥也视自己同一阶层的草芥为草芥。以前我觉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让人恶心,但经此一疫我认为在这丛林法则的环境下,精致利己主义才是对孤独个人最好的保护。

知乎用户 吃行合一​​ 发表

我不懂疫情,我懂减肥。世卫组织是这样说的:

“与 COVID-19 一样,肥胖症也是一项全球性挑战 Like COVID-19, obesity is a global challenge that can only be met with a global response.[1]

减肥难不难?真的难。

难在哪里?难就难在,让我们变胖的,恰恰是我们生存必需的。是食物让我们变胖,是安逸和安全让我们变胖,很难切割。食物清零了,肥胖也就解决了。

**1 首先环境非常重要。**有时候真的,你个人再努力,也搞不过大环境。

如果你生活在美国,你就有 50% 的机会肥胖;如果你在底层,这个概率会更高。如果你在半岛北部,概率为 0。

如果你生活在 2022 年 4 月的孟买,那可能参与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群体减肥。

2 持久战

减肥也不是说毕其功于一役,是持久的改变。

让我们变胖的元凶一直在变,在进化。最早是白米饭与肥肉,然后是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再后来是糖,果糖,饱和脂肪,还有电视、电脑和手机。

敌人在进化。

3 牺牲。

减肥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必须做出改变,而且是持久的改变:我们再也不能吃那种让我们快乐的薯条薯片,不能喝快乐水,甚至不能吃快餐,吃外卖。

这种代价让很多人无法承受。

4 意义缺失。

减肥的意义何在?我们看着周围的胖子,他们也活得很开心啊。他们在享受生活。还有很多人,狂吃也不胖。

会自暴自弃:TMB 不减了!

5 被误导

各种资讯、各种言论满天飞,哗众取宠的有,利益相关的有,不安好心的有,幸灾乐祸的有。

(我会重点分析一些相关的言论,20 几条,在下面)

6 副作用,坑

很容易出错,很容易采用错误方法,导致身体损伤。吃减肥药的,抽脂的,减肥茶,代餐,甚至减肥香皂,总之各种各样的坑。

一不小心甚至会丧命。

7 反弹

稍一疏忽,就会反弹,前功尽弃,而且反弹后再减肥困难更大。毕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而再再而三,耐心会消失。


以下是劝人放弃减肥的言论,都是 “为你好”:

1 这减肥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绝望,盯着体重数字不放了!
2 吃饭都吃不起了,还减肥?
3 从古至今,哪朝哪代没有胖人?胖人还是有钱人呢!
4 你看你减肥减的,都没朋友了!
5 你一旦感冒 / 有点小毛病,他就会说:你看,减肥减的,抵抗力都下降了!/ 你们健身的人也会感冒?
5 XXX 并不能减肥(骑车、游泳、跑步、吃蔬菜、吃粗粮、吃蛋白质等等)
6 你这样减肥吃枣药丸(具体为什么?反正是跟我不一样,就药丸)
7 别减肥啦,你就是基因不好,认命吧!(所谓的酋长基因,奴隶基因,胡说八道,我们中国人往上数,共同祖先就是少数几个人)
8 美国不比你先进多了,人家满大街都是胖子,你还在那里减肥!变胖了经济就好了!
9 减肥不吃东西你不饿吗?
10 生命在于静止,你看乌龟多长寿!
11 你可别健身了,练成金刚芭比那样多吓人啊,也不好看啊!(稻草人攻击,健身 = 金刚芭比)
12 胖死不了人的,你看谁是胖死的?(心血管病、糖尿病人表示,如果不是肥胖我不一定会得这种病)
13 胖死不了人的,反而减肥死了不少人(抽脂手术,各种旁门左道减肥的,节食搞成厌食症的,自然,这种不是正确的方法,就像不好好开车会出事故一样)
14 抽烟还死那么多人呢,你怎么不戒烟呢?(一码事归一码事,减肥有助于戒烟其实)
15 胖子最后都是到老年才死的,也值了,还能替国家省养老金(冷血,把人异化了,人本身就是价值所在,如果不死就会有无限可能)
16 减肥,天天去锻炼,都不加班了,加班费少了不少吧?(舍本逐末,健康是本,加班费是身体赚来的,身体没了,一切都没了)
17 减什么肥,你看富人哪有肥的,赶紧努力赚钱去吧!(典型的因果倒置,相关但是没有因果关系)
18 希望胖子都来现身说法吧:哪里有不舒服?身体都很健康啊!不然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还活不活了?
19 减肥减肥,越减越肥,没用的!你就是易胖体质。(悲观论,宿命论,投降)
20 减肥天天吃青菜水煮,有意思吗?(低级的享受认为是唯一的享受)
21 那不是胖,只是大一号而已(量变引起质变,性质不一样了)
22 没用的,现在减下来,过几天肯定胖回来了,减有啥用呢?(躺平的另一种说法,减下来和胖回去没有必然联系,不是肯定)
………….

可以和一些言论对号入座啊。


总之,减肥就是:放弃成本很低,坚持成本很高,收益不确定。

但是我们就该放弃,躺平吗?

相当多的人就是这么选择的,还给这个找了很多理由:享受生活;顺其自然;我就是易胖体质,喝水都长肉…..

没错,是很难。

但是,你躺平,随便吃,不运动,如愿以偿的胖了,这些困难就都消失了吗?会消失吗?

你还是会损失时间,损失金钱,同时你还损失了未来,损失了健康,损失了幸福。

我们绝不该放弃!

理由如下:

**1 从美国看,受害的都是底层。**新冠死去的是底层,生活受到影响的是底层,肥胖的也是底层。按大统领的话:这就是生活。

**2 努力是有用的。**抱怨没用,投降只是自我安慰,只有去学习,去做,才会改变。自己唯一能把控的因素。

**3 我们躺平损伤的是未来的自己。**我们总是对现在的自己慷慨,对未来的自己不屑一顾。

**4 肥胖的副作用很大:**基本上所有的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都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

**5 都是别人的生意。**让人变胖是生意,减肥是,肥胖并发症也是。你躺平了,就是任人摆布了。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被投喂了,就像实验室的小白鼠,让你吃你就吃,让你胖你就胖。一根导管直插你的大脑。

**6 没有一蹴而就的,没有容易的。**他们说,这就是生活,没错,但是我的命运由我把握!我并不会想认命,资本家给我的命。我要抗争。往低了说,自己的自由,往高了说,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人类不必受苦:饥饿与肥胖共存的诡异世界。我们在减肥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积累战斗经验,提升认知,做一名合格的健康斗士!

如果一条路看起来非常好走,又很舒适,还有美食,那你觉得这条路上会有陷阱吗?路的尽头通向何方呢?

有人会问,这次防住了,那下次呢?这次你靠不吃饭瘦下来了,那再胖了呢?

先瘦下来再说,肥胖是不正常的状态,先减肥再说。

长效机制是慢慢养成的,多方面一起改善。但是没那么快,而且有反复,不是线性的。一边减一边总结经验,然后做好纠正体系:比如定期测体重,腰围等;一旦有超标就开始行动,在平时也注意不要再吃油腻食物,不喝饮料,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吃海产品等。

双管齐下。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持久抗 “胖”

参考

  1. ^ 世卫组织总干事 2021 年 3 月 4 日 在 “确定全球防治肥胖症议程” 活动仪式上的开幕讲话

知乎用户 从薪开始​ 发表

见证了一个老先生在疫情初期被捧上了神坛。

连坐个高铁都能感动全国十几亿人。

可前几天看他的视频,大意是讨论防疫成本的问题。

底下的阴阳怪气堆积如山。

还是那位老先生,还是一样的防疫手段,还是那群网友,还是那个知乎。

什么都没变,但又什么都变了

知乎用户 白白 发表

1、想要生活的好,自己所处的阶层带来的影响,要远大于城市本身的级别带来的影响。城市本身的资源不叫 “我的资源”,自己能得到的才叫 “我的资源”。

比如,“上海很牛逼” 不等于 “我在上海,我很牛逼”。

【说明:这次上海疫情反映出来的 “上海折叠”,进一步验证了我在不止一篇回答里提到的城市选择的核心观点。资源从来只与自己所处阶层挂钩,不与城市本身挂钩。上海 5000 万房价的小区,和 500 万 “老破小”,享受到的社区服务、物业服务、物资配送肯定是天壤之别。同样的事,相信在武汉、西安也都是类似的。无论是小区基建水平、管理水平、邻居素质、周边配套….. 等等…. 在面对突发情况,带给居民的居住体验一定是截然不同的。不光是疫情背景下,在常态化背景下,所谓的 “医疗”、“教育” 等等资源,也是一样。所以:你有 500 万,未来你是继续在一线城市 “蜗居老破小”,享受所谓的 “一线资源”;还是去次一级的城市,住上 “大豪斯”,享受该城市上等资源?

2、存钱,存钱,还是存钱。

【说明:不用多说,手里有粮,万事不慌。对有房贷的人来说,最起码保持手里的存款能持续供应半年的房贷,以备失业后半年内找到新工作。对于无负债的人来说,最起码也保持手里的存款能养活自己半年以上。】

3、养成忧患意识,具备长远眼光。

【说明:失业断贷、裁员断贷的新闻屡见不鲜。很多人容易把 “短期的时代红利” 等同于“自身能力”。拿了几年高薪,就容易有错觉,也很容易大杠杆买房(高估了自己持久高薪的可能性)。运气好的,是真的与公司一同成长,最终财富自由。但大部分都是运气不好的。所以,不要加巨额杠杆购置高额房产。月薪 3 万,买个房贷 1 万的房子,是合理的。月薪 3 万,买个房贷 2 万多的房子,自己手里一点存款都不留,那就是不合理。】

4、重视冰箱,重视厨具,学会做饭。

【说明:很多年轻人一直喊 “共存”,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再封下去,泡面都要吃吐了。】

5、辩证思想,实事求是。

【说明:对待网络热点,辩证看待。有时,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说不定翻转就来了呢。而对待病毒,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和数据。最起码,讨论奥密克戎的危害性时,你得先分清楚 “病死率” 与“死亡率”的关系吧。】

6、要始终敬畏 “沉默的大多数”,不要过多被互联网舆论影响你的判断力。

【说明:截止至 2020 年 9 月 1 日,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一共有 672 个城市。 截止 2022 年 3 月 31 日,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一共有 34 个城市属于中高风险区。3 月可以算是这两年来,除了 2020 年之外,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了,中高风险区也只占全国城市的 5%,网络上 “水深火热”,但现实中,95% 地区的人们依旧生活在正常状态下。只是,他们不爱在网上表达。】

7、你的人生,有哪些遗憾?

【说明:如果意外比明天先到,你还有哪些遗憾。如果有,现在就去做,避免带着遗憾离开。】

知乎用户 森美​ 发表

无论个体能力再大,在时代的浪潮之下,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知乎用户 令狐瞎冲 发表

让我明白了:原来民主体制也防不了传染病。

以前一直以为西式民主体制无所不能呢。

知乎用户 小梵老师 发表

排队做核酸。

站在我身后的是一位大妈,她不时地用手机角戳一下我的肩,示意我往前移一些。

我是刻意和排在前面的人留出一些距离的,可是队伍每前进一步,她都会用手指戳一下我的背,要我跟上去,再或者她会紧挨上我,使我不得不往前移,和前面人隔上两三拳的距离。

我受不了,转身对她说:“阿姨,疫情期间最少保持一米距离。”

她满不在乎地说:“不都带着口罩呢么,再说了,这里有一个阳,谁能跑得了?”

没过一会儿,她还会将头伸至我的右肩处,然后用力盯着前面摆放的大大的二维码标志,不耐烦的自言自语。又或者,我扫码后,她死死看着我手机上的码,好似我的二维码写有秘密一样。

我们这一队,移动的速度最慢。轮到我做完要离开,身后的大妈开始骂骂咧咧起来。

因为工作人员和她说,这是扫码的队伍,用身份证的在旁边另一队。

她拽着大白和工作人员理论,情绪当众崩溃,讲话音调声嘶力竭,然后被保安强行分离,最后无奈地重新排队。

她给家里人打电话,用力抱怨这一切。

等电梯时,B 站视频弹幕上一行小字令人心动。

“因为懂得世事无常,所以境遇面前不慌不忙。因为知道人生有序,所以内心始终有节有律。”

我想,这不仅是疫情三年给人们带来的感想,更是年轻人对 “活在当下” 态度由内至外的豁然开朗。

当天下午,我整理了所有的抽屉,丢掉了许多小零碎,最后发现一些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的物品占据了太多生活的空间。接下来,我要再想一想,是不是还有一些看似有用的事情,有用的情绪,实则也很无用,占据着心灵的空间。

我要理一理,然后轻盈上阵。

知乎用户 苍星零​​ 发表

读的是同样一本书,可是,结果真不一样。

有些人拿起键盘成大侠。

有些人拿起键盘成张三。

有些人拿起键盘成罗翔。

有些人拿起口罩上一线。

有些人拿起物资去救援。

有些人日夜颠倒保平安。

知乎用户 残荷余俞 发表

一 工作机会要珍惜。工作再累,也比没工作好。

二 家里还是适当的存点食品 粮食 方便面 饮用水,会随时涨价。

三 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真的很重要,如果被圈禁,呆在自己家里多少有点安全感。

四 口罩已经成了成活必需品。

五 跟家人呆在一起很重要。

六 在国企公司上班就算工资再低也比私企要有安全感。国企最多让你在家放无请假,私企有可能老板扛不住就失联了。

七 每天看当地确诊人数和确诊人员活动轨迹,成了常态。

八 核算检测已经驾轻就熟了,去医院网上缴费,最快一分钟搞定。

九 每天起来查查是不是还限号。

十 一定要配合防疫人员,不要大声和人家讲道理。

十一 每天关注自己健康码 出行码 以及核算阴性报告。

十二 不要借别人钱,自己也别借钱了。

十三 外地来的亲戚朋友最好慎重接待。

知乎用户 长春福报小子​​ 发表

意识形态的对抗无处不在。

渗透无孔不入。

演变的危险越来越严重。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医学基本上还是文科,历史学研究也引入统计学手段了;

新闻只有消息功能,端倪必须反复端详;

思胜恐,古人说的,都是对的,知乎属思,全民 K 歌属喜;

任何手触粘膜之事,事前清洗剂洗手两边,龟头表面也是粘膜;

知乎用户 爱健身的 Justin 发表

活着就挺好的,你还能舍弃什么呢?你还敢奢求什么呢?

我在最严重的北蔡,隔离 20 多天了,每天的生活只有一件事:今天吃什么?

要不是亲身经历,我根本无法想象:在 2022 年的上海,我还需要为吃饱肚子发愁。

如果搁在过去:我会觉得这么想的人不是疯了吧?

现在:呵呵。

就这吧,一线的工作人员真的很辛苦,大家好好配合防疫吧,感谢你们!

知乎用户 像少年拉菲迟​ 发表

最大的感想就是没有感想

知乎用户 丁长老 发表

平时练好做饭技能,免得突然那天被封了,外卖点不着了,还不知道怎么做饭,简直要了命了。居委会最多也就是送点吃的,教你做饭那是不可能的。

知乎用户 grey 发表

这次疫情让我了解到,能吧防疫当做一门生意来做的,除了中国没有其他国家能做到了,人可以饿死,病死或者其他各种死法,就是不能死在新冠下,面子比生命重要,没有核酸检测报告,医院不收人,药房不让卖药,总之新冠大于一切

知乎用户 疾风之科基​ 发表

发现问题了么?

但凡正式讨论的地方,都是看不到共存派的。

知乎用户 易山先生 发表

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很多故事往往都是穿鞋的赢了。

知乎用户 风轻轻吹 发表

我们的社会其实是很精密的运作体系,我们很多理念和习惯,是建立在这套体系之上。如果体系的很多环节被打断,后果可能很严重。

我们的家庭和个人,要想取得更安全的地位,就要思考假如这套体系,被打断到什么地步,我们就会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应该为此做什么准备。

不要以为什么东西是理所当然的。除了生老病死,没有什么东西是理所当然的。

要留足冗余。

知乎用户 蓝天是我的保护色​​ 发表

魑魅魍魉都在网上,牛鬼蛇神都在捣乱

带节奏,搞破坏,统一的文案,复杂的人心

人前嘴一张,背后放冷枪,防控帮倒忙

相信国家,更要相信我们自己力量

知乎用户 第一大宗师 发表

对宗师来说呢,就是愉快。为什么说呢?因为宗师有工资 ,那不上班了还有工资吗?确定无疑,一分钱也不能给宗师少一分钱:

这是宗师基本工资收入,啥叫基本,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得给宗师这些钱。

我就懂得了。爷爷,蔬菜包二百了! 爷你要不要?给爷爷留十个,爷爷给你二千。爷爷,你要是买两千菜,对不对爷爷,俺今年才十八,俺就伺候你了!

爷是到手月二万大多,爷不差蔬菜包,爷买二千蔬菜包,嗯。那十八的,天天吃爷的菜,一天天的,可能吃了。

知乎用户 发表

买办流毒之祸害远甚于病毒

十里洋场余韵流,

人分贵贱几时休?

丁丁遇险阿拉救,

稚子哭离任你忧。

苦涩底层抢菜客,

玉盘高尚秀珍馐。

同时同地不同命,

几许欢歌几许愁。

知乎用户 xinz11 发表

让人明白祖先的智慧真是无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疫情开始时候,真是祸从天降砸脸上,但我国抗住了,弄得这两年国内舆论大变,从某种程度上是赢麻了。但风光不超过两年,从 2022 开始又掉进坑了,我不是说批评现在防控,但好像我们有点进退两难了,如果要硬抗感觉很难,要共存又没有计划表,只能继续摸石头了

知乎用户 孤光 发表

可以写观后感用

我又找个一个图,形容的……

这是在 qq 群里看到的

2020 年中国疫情带来 20 大教训:个个胜读 10 年书!(转自今日头条 “智汇频道”)

侵必删!!

这次的新冠肺炎,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1、90% 以上的会都是可以不开的,剩下的 10% 也可以在网络上开的。

2、许多工作是可以在家里干的。

3、许多学生是可以在家里上课的。

4、许多养闲人的工作岗位是可以没有的。

5、许多饭局、聚会、访亲探友都是可以没有的。

6、许多小毛病和莫名其妙的病,是可以不用去医院就自愈的。

7、许多饭馆是可以不上的,许多烟酒是可以不沾的。

8、很多乱七八糟的娱乐消遣是可有可无的。

9、大妈的广场舞是可以不跳的。

10、网红的饮料是可以不喝的,粉丝的偶像是可以不追的。

最近这一个月的现实充分说明了:

1、医护人员、警察、干部、党员、村委会、居委会、物业公司是必须有的。

2、粮食、蔬菜、肉蛋奶、油盐酱醋是必须有的,农民、工人、司机、售货员、快递员是必须有的。

3、电(国家电网和央企电厂)、自来水(国企的自来水公司)、煤气(国企的燃气公司)、煤炭是必须有的。

4、国家铁路网、国家公路网、国家航空网、国家航运网是必须有的。

5、中国移动、联通、电信是必须有的,手机是必须有的,网络是必须有的。

6、口罩是必须有的,药是必须有的。

7、纺织、石油化工、钢铁、机械、水泥是必须有的。

8、腾讯、阿里、京东是必须有的。

9、关键时刻,还得靠国有医院。

10、免疫力才是第一竞争力,可以对一切能力降维打击!

最关键的,经历这次疫情,我们深刻认识了这一点:

一声令下,1000 多万的城市一夜封城,最大程度遏制病毒扩散。

一声令下,近 2 万医务工作者逆行前进,驰援武汉。

一声令下,3.4 万平米 1000 多个床位的火神山传染病医院 10 天内建成,3 万平米的雷神山医院 12 天完成,这样的效率除了中国 ,还有哪个国家可以?

一声令下,除了与生活必需品相关的企业,店家,旅游区,几乎全部停止,全国百姓几乎都停下脚步,为了不添乱,自觉待家自行隔离。

一声令下,全国高速几乎少有私家车辆,除了少部分用于满足生活需求以及救灾救援的车辆外。

一声号召,海外同胞大肆扫货,口罩,防护服和相关资源源源不断地排除万难寄回祖国。

是什么能让一个拥有 14 亿人口的国家做到街道空无一人,没有暴乱,没有抢夺,全民安心留在家中半个月?

是什么能让热闹了上千年的春节变得含蓄而内敛?是什么能让 14 亿中国人有条不紊地统一抗击病魔?是什么能让一个城市下决心断臂自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团结、信任、实力。这就是中国 ,这就是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面对今天的大疫,我们终于发现: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知乎用户 Freedom-m 发表

从闭关锁国,文化革命,计划生育,到现在的疫情防控,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可能永远都不会改变,认清这个现实,悲哀又无力!你我皆为蝼蚁罢了

知乎用户 Zigchang​ 发表

之前一直关心大国崛起,现在只想整点薯条。

知乎用户 图灵测试系统​ 发表

自由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快乐是

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不用担心出去了回不来

不用担心进来了出不去

不用担心没完没了的核酸检测

不用担心动不动 14+7

早日恢复正常吧

实在是受够了

知乎用户 清风不识字 发表

因为这次疫情,我打开电视看中央电视台科普,明确的知道郭美美跟红十字会没有关系,白岩松亲口说的

知乎用户 nora 发表

很现实的一次 MY 压力测试。换一个国家这早 DF 不知道多少回了。换句话说,我们要明白到,社会结构非常稳定,只要上面的方针确定了,就一定能全面铺开执行。什么结婚率低生育率低,房地产泡沫,都是小 case

知乎用户 李安平 发表

太容易犯法了,在家里犯法,出去上班犯法,坐着不动犯法,走的太多犯法,出门犯法,回家犯法,做火车犯法,说话犯法,上网发文字犯法,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知乎用户 橙子 发表

朋友,还记得疫情之初,我们是多么 “幼稚”,那时大部分人都以为疫情很快就会结束。

2020 年 1 月爆发,我们以为 2 月就好了,大家都在家里闷一个月,怎么也把病毒闷死了。

但是没有,然后我们又以为三月一定会好。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病毒怕热自己就会消失,但是也没有。

事实是,直到两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辛苦抗疫,而且依然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这场疫情,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事多变数。

世间很多事,真是超出人的预测能力,你以为往东,它偏偏就往南了,你以为必胜无疑,它偏偏就让你败北,你以为三天两天的事,它可能拖上十几年,你以为三下五除二就能解决,它可能跟你周旋八百个回合。

所以永远不要对未发生的事太肯定,世间绝大部分事,都暗藏变数,凡事多想个 “万一”,多做点准备,还是有好处。

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懂得事情的复杂和多变,而不是一直用简单又绝对的思维看问题,人不能只有一个谋生能力。

否则一旦行业遭遇意外,你可能就束手无策,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在岁月静好的时候,就想一想,万一这行干不成了,我还能干点啥?然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做一个职业备份。

这次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能,重新了解了世界的多元和复杂,如果以后能多些谦虚和思考,也算没白辛苦这一回吧。

说到这,不禁让我感叹,我们可能真的是见证历史的一代,疫情冲击,科技革命,世界格局动荡……

在这样的大数据面前,每个人都如同蝼蚁一样,被裹挟着,被拉扯着,被忽视着,被惊吓着…… 被迫手忙脚乱地奔忙着。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在努力把控着可以把控的部分,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依然从容,依然美好,依然踏实。

知乎用户 君子 发表

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比不上西药,不知是可悲还是不幸。

西医药主导,可以在数据统计上玩文字游戏,可以任意忽略疫苗的副作用,可以随意打击中医药。

也是,中医药这么便宜,几千年多文化几元钱的方子加加减减,关乎多少人的利益。

西医集团有靠山有大佬,有大把钱,中医只有一身正气,一股傻气。

这次疫情,给我带来的感想是,心安不惧,正气内存,邪不可侵。

当然,也懂得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网上有几句话说得特别对,值得大家思考:“

希望大家不要总觉得烦,总觉得青春被疫情偷走,几十年前和我们一样大的青年。在起义,在作战在用生命谋太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配合国家的过程中安静地完善自己。

疫情教会我最大的道理就是: 去做想做的事,去见想见的人,去看想看的风景,你别犹豫,别留遗憾。

要学会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平衡,找浪漫,找自己。”

现在这个时候,什么都是不稳定的,工作,爱情,健康,随时变化,唯有保持心安,做好自己,一切才有可能迎来转机,泱泱华夏,我们一起守护家园。

不免被喷,还是真心呼唤:关键时刻,还得靠中医药。希望这一刻迅速到来,人民免遭更大伤害。

知乎用户 lance 发表

一件事怎么开始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结束。

知乎用户 风君子​ 发表

永远、从来都没有什么电车难题。

领导说哪边活哪边就活。

如果一边有洋人,那洋人那边活。

如果两边都有洋人,那____。

于是新的难题出现了,名曰「洋人难题」。

电车算个屌。

知乎用户 我是 发表

居然还会有种想法,大家一起封,这就是生活,还要苦中作乐,还要去买点菜。

看历史书,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难道那些人都不是人吗——任何的东西过来都只是一个念头而已,为什么对念头一丁点的自由选择的能力都没有,

听到下乡就下乡

如果是耶稣佛陀,他们会这样吗?

——

往后退是很容易的

可是退的东西都在你身上

他说不能下楼,嗯,所以我不下楼,我的家里我就重新有安全的感觉了(究竟他是谁?你是谁?)

如果你的行动都感觉受到了阻碍,那么这个地方对你来说还是家吗?

真正的家在哪里?无时无想的时候你在哪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疫情从天灾变成人祸了

知乎用户 麻醉 发表

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真相是什么

你自以为知道的真相,其实只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

疫情、战争… 到底真相是什么?

至少身为普通人,我们可能没机会知道了…

不过,这其实也并不重要,重点是只有死磕到底这一条路

知乎用户 大 momo​ 发表

网友之间的交流完全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不同的人群之间永远无法共情。

知乎用户 嘻嘻 发表

天灾人祸,这个成语写倒了

知乎用户 南里读书赋能 发表

今天加完班回来,发现 711 暂停营业,KFC 被贴了封条,心里莫名一阵慌乱。

今天通知厦门几个区全员核酸,我所在的区域一夜之间所有核酸点都去支援了,于是今天很多人在我们这个区绕了一大圈都没找到做核酸的点,仅有的一个点还是只做黄码的。

明天要开工了,跨区、跨城上班的人怎么办?疫情确实已经着着实实影响到了生活。

而我们能做的唯有不添乱,保持乐观和身心健康,好好吃饭,坚持运动,只有先顾好自己,自己好了才有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大家才能一起慢慢变好。

知乎用户 神秘番茄​ 发表

人在浦东,上个今天业主群的图吧。

有的礼仪不仅没有必要,还是自我中心,遵守久了人思考能力也下降了。

不过回复的人都拎得清,知道做什么不做什么。

来支援的工作者们不容易,楼里的志愿者也不容易,送菜的外卖小哥和物业人员也都不容易,一直在为城市打工的人不容易,为我们种菜喂猪的农民不容易。

你说你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对他们说声谢谢。

不,你有能做的,而且还有很多。

从你真正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生活和想法开始。

剩下的不过是有些人和环境教给你的累赘。

知乎用户 haha kim 发表

崇洋媚外一直都在。

比如,老外的自行车,老外的丁丁。

知乎用户 林未知 发表

舆论是多么可怕

造谣是多么轻松

辟谣是多么无力

上网久的人,都经历过浏览被屏蔽的信息,那些从指甲缝里抠出来的字眼,来满足自己突然得知某个秘密的快感。

仿佛这个世界充满了阴谋,自己生活的环境下没有一点公平安全感。

经常翻越出去看外面的新闻,看外面的报道,看外面的评论。

这种偶而看到一些新闻,就让自己无比坚信自己获得了事情的真相。

长大一些后,出去生活了几年。

可以没有那堵墙遮挡的看到整个世界。

这才发现,那堵墙不仅堵住了一部分事件,更多堵住了一群牛鬼蛇神。

毫无逻辑,漏洞百出,全部情绪化输出。

近几个月,舆论突然爆发,各个平台都在有意无意输出,躺平大法好。

外国人都无所谓,外国人没死几个,外国人思想多么进步,外国人怎么先进。

话里话外无不透露只要外国人说的,都是对的,我们要跟着走。

这样也难怪会有爱丁堡里的丁丁保卫战这种事情发生。

以前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汉奸走狗这样的人存在。

随着信息的发达,抖音知乎各种平台的壮大。

有些历史角色又重登舞台。

0.001 的死亡率,在屏幕上,只是个代码。

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辈子。

做好平时的财务管理,做好跌落阶级的准备。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活下去,再考虑活的体不体面,安不安逸。

知乎用户 Alpha Sobolev 发表

懂得了自由真的没用,真的没法当饭吃。只有白字舞和白字歌能。

知乎用户 zc-brant 发表

西方人已经灾后重建,经济复苏,退出刺激政策。

东方人还在围堵,经济停滞,刺激政策连用都不敢用。

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 “堵” 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我现在才明白当年鲧为什么不用疏导的办法?因为和今天一样无处可导,导哪哪就凉。

时隔数千年,文明没有丝毫进步,反而退步了

知乎用户 朱老师 发表

假如普通人得了新冠肺炎,都得自费治疗,就不会有多少人愿意赞同病毒共存了。毕竟赚的那点钱,根本不够在医院花的!

所以赞同病毒共存前,应该废除新冠肺炎免费治疗!

说实话,西安疫情爆发是疏忽,西安政府没有意识到问题发展的严重性,犹豫耽误了十天左右时间。

而上海则是傲慢,不觉得别的城市做得对的,拖了一个月。

但发生的乱象,上海几乎复制了西安所有的一切,城中村乱象,物资供应不流畅等。

所谓南方干部管理水平高的谎言,也被扯得一丝不挂!

知乎用户 青熙​​ 发表

之前和邻居几乎不相往来。疫情期间蹭上了百家饭:不重样、营养好、色香味俱全。

正经觉得是住在 “社区” 里了。

居委会形同虚设,建议基层组织直接重组。

知乎用户 正义的朋友​ 发表

“几把” 算粗口,“丁丁” 是赞扬。

我们可以用 “你就像个丁丁。” 或者 “你就是个丁丁。” 来赞扬一下普信男。

知乎用户 Zzz 发表

我曾是坚定的共存派,发表了不少揶揄清零派的言论,虽然屡屡被禁,但我乐此不疲,因为这是我漫漫隔离岁月唯一的乐趣了。

现在我不再站队。

上海封城至今,社会乱像丛生,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语音每一帧视频,都在刷新我的认知,过去的每一分钟,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都发生着争执,冲突,乃至暴力。就像某一个角落,在很久照不到阳光以后,霉菌肆意繁殖,那些黑暗的丑恶的肮脏的通通都冒了出来。

很奇怪,当年新冠横空出世的时候,为什么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矛盾只存在于人类和病毒之间?而如今,矛盾转移到百姓和官员之间,医院和患者之间,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共存派和清零派之间。百姓骂政府倒行逆施,政府为顾全大局又疲于奔命,后面还有些许躲在阴暗处的黑手出于种种目的推波助澜,场面近乎失控。

人还是那些人,政府依然是这样的政府,世界照旧是这样的世界,都没变,那变的是什么?

没错,唯一变了的,是病毒,可奇怪的是,它变得更弱了,为什么反而更加可怕?

因为奥密克戎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分化!

通过两年多的进化,它就好像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点,让人类特别难受,彻底消灭它,代价太大,似乎有点得不偿失;跟它共存,又好像不能不把它当回事儿,典型的属于给脸不要脸,不给脸它跟你干。

这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道毫无压力的选择题,因为他们早就给病毒跪下了,继续臣服于它罢了。而这恰恰对中国的打击是致命的: 先说庙堂之上,有些人想通过抗疫政绩换取政治筹码,有些人踌躇满志却因疫情影响左支右绌;再到各级官吏,有些人临危受命摩拳擦掌,有些人被政策裹挟心力交瘁;更重要的是民间,有些人的父母身患痼疾不堪一击,身边却有很多人鼓噪病毒衰微无足轻重,有些人不怕被病毒毒死,却在四面楚歌的隔离中生无可恋,失业和房贷抽走了无数家庭的生机。

所以无论怎么选,都要失去一半的民意,这才是真正的国难!

奥密克戎在共存派和清零派之间划下一道巨大的鸿沟,从权贵到庶民,从中央政府到乡野村间,彻底分化,不死不休,而为这种分化付出巨大代价的,是天下苍生,是黎民百姓,甚至是经年的国运。

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真正意识到这点,就会多一份包容,少一点焦躁,我们为奥密克戎付出的代价已经足够巨大,既已被撕扯进这漩涡中,挣扎也是徒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镇定,静待黎明的来临。

知乎用户 李晓宇​ 发表

从一开始的鼓励转产口罩,武汉封城,到后来的顺利解封,开发疫苗,再到冬奥成功举办,包括现在的上海和吉林,整个流程走下来,你必须承认,站得高就是看得远。

作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强制力是快速处理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决定全社会在这个新的洗牌方式使用后的姿势——不是站位,站位一早就定了。

40 年前从事转手贸易的那群人,他们会在 30 年前从事 IT,20 年前从事地产,15 年前从事金融,10 年前从事互联网,5 年前从事互联网金融,现在作为防疫爱好者出现。

至于另外一群人,他们在 40 年前计划生育,30 年前价格闯关,20 年前住房改革,15 年前各种产业化,10 年前炒股,5 年前买各种宝,现在天天被捅嗓子眼。

站得高看得远,相应地,蛋糕怎么切都定好了,你说国外都不吃蛋糕,改吃蛋挞了,你觉得有意义吗?

知乎用户 朱会来 发表

只有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才能行稳致远。

知乎用户 阅读修身​ 发表

1 食物、饮水、药品在任何时候都是比金钱更硬挺的硬通货。

2 及时行乐,意外和未来不知道哪个先来临。大洪水,大疫情,空难,车祸,每一天我们都需要面对各种意外情况。

3 看待事情平常心,你会发现,除了生死无大事。

4 在疫情之下,有的是天灾,上海的扩散式防疫是人祸。

5 一边是食物充裕,牛排车厘子咖啡红酒,一边是一天一桶泡面,是土豆是白菜,是食物断顿的窘境。贫富差距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这些事情发生在同一个城市。以前的魔都是褒义词,奇幻,浪漫,经济实力强大。现在的魔都是贬义词,妖魔鬼怪横行,防疫烂透,贫富差距严重。

6 大乱避于城,小乱避于野。这句古话,现在仍旧适用。

7 小人物突然有了大权力,会变特的特别张狂,机械。譬如疫情之下的保安和门卫人员。

8 我以前总是感慨比我小一轮的堂弟幸运,没有挨过饿,但是在经济发达到现在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在 2021 年,我的堂弟竟然挨饿了。堂弟说,米饭还有一顿的量,如果做米汤能吃三顿。

9 如果你觉得在之前父母养育你没有让你挨过饿,没让你断过顿,你更应该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如果解禁了,回去看一下父母。

10 关于防疫,共存的我也不知道他们在想啥。你就看看真要是共存了,人家什么都能买到,咖啡红酒牛排奢侈品,你连菜都抢不到。我想现在都已经 2022 年了,疫情也几年了。应该不会有太多的普通人认同共存的。

11 疫情很严重,但是有人却在疫情之下,发起了国难财,还把没有经过验证的辉瑞特效药引入了我国。关键是你美国自己因为疫情死亡人数世界第一,自己的死亡人数都没控制住,你却还要引入。这就令人不明白了。

总之,很多很多感受。

知乎用户 张婷 发表

一身怠惰怎不误芳华

两袖贪嗔岂敢诗酒茶

晚来一阵风兼雨,谢罢妆花呈烟曲。

冰肌玉骨留不住,朱颜空与旧梦墟。

一叶舟轻水渐丰,双桨鸿惊影入声。

诗肩偶醉清词雪,梦笔时浮冷月风。

跟朋友喝酒,瞅上个姑娘。

水灵的很,心里小牛乱串。

一问,00 后,难搞,都已经是当大叔的人了。

酒桌气氛很好,人均微醺。

正掏着火呢,咔嚓一响,顺势一吸,烟就着了。我点头道谢,强装云淡风轻。妹子朝我笑笑,直接把酒吧的嘈杂笑成了人间繁华。

我刚想跟她有故事,手机响了,是老板的电话……

自罚三杯离席,朋友夸我自觉,我罚自己太怂。

偶有闲聊,插科打诨,也能博姑娘一笑。

油腻也好,猥琐也罢,仅是他人想法。

拖着拖着,她脱单了。对象威猛帅气,一表人才。一股子青春有才的飞扬跋扈。

偶聚,上半场平局,下半场就结束了,她和对象有约。我成了洗洁精都拿我没辙的老油渍。

怀旧是个不好的信号,说明不年轻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累,累的人都不年轻了。

正巧,前两天看到一篇上海原副市长谢丽娟回顾 1988 年上海甲肝大流行的文章。

才发现,当年的那场疫情,与今时今日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1988 年暴发的传染病,因一种叫毛蚶的食物而起。上海人本来就爱吃毛蚶,而且不是熟吃,只是用开水烫一下,就图那口半生的鲜味。当时,上海附近的启东在江里挖出一个大毛蚶带。4000 吨毛蚶,一半以上都销往上海。那还是买肉要用票的年代,毛蚶好吃,不用票,还便宜,人们当然争相购买。

想象一下,小龙虾突然只要几块钱一斤,你抢不抢?不过那时没人知道,那片水域其实已经被污染,运输毛蚶的船还运送过粪肥,导致那些毛蚶都带着甲肝病毒。

全上海有 230 万人吃了这批毛蚶,结果甲肝暴发,连续好多天单日新增 1 万以上。两个月的时间,30 万人感染。这是什么概念?要是那时候有微信,估计朋友圈早已炸锅。

上海一处由单位礼堂改建的临时医院挤满了甲肝患者铺天盖地的疫情里,出现了许多让人无奈的局面。一是最开始的掉以轻心。其实早在 1982 年底,上海就出现过一次由启东毛蚶引起的甲肝流行,只不过当时收治的病人总共就 1 万多。一次小规模暴发,上海的医疗和卫生系统足以很快很好地将其扑灭。

所以,没引起什么重视,更没有做什么预防准备。二是很多信息不够明朗。谢丽娟回忆,那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经济建设备受重视的时候。秉着 “家丑不可外扬” 的想法,相关部门对疫情的具体情况还有所“保密”。顾虑太多,搞得很多防疫措施不能很好地执行。即便医生都知道,只要做好防护,讲卫生,就能把传染降低。但普通民众不专业、不了解,就会很紧张。

三是医疗资源被挤兑。当时上海增设了 1 万多个隔离点、十几万张床位,但医护人员就那么多。有次谢丽娟走访医院,一个病人跟她大声抱怨:“我从早上发烧进来到现在,一口水都没喝上,你们就忙到这种地步?”

说实话,还真就忙到这种地步。谢丽娟说她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鼻子发酸。你看,回顾当时的情况,再看看现在,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那 34 年前,上海是怎么把甲肝疫情摁下去的?

除了抓紧扩充医疗资源,首先做的,就是最大力度公开信息。上海传染病医院院长频频在电视上通报实时情况,广播每天滚动科普,各种报刊都开辟专栏。为的就是让每个人都知道,别生吃毛蚶了,但也不必乱着急,好好洗手、讲卫生就是最好的防治。

再就是呼吁市民,少出门,别出门,减少接触,也就降低了感染。同时也不能疏忽大意,一旦有苗头,抓紧治疗。信息都清楚了,大家心里也就没那么慌了,交叉传染得到了有效避免。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上海的领导江泽民,担心防疫政策落实到基层会束手束脚。于是公开表态:“这是一场病灾,上海有什么事,要说责任,就得是我的责任。”

这话听起来轻松,但真的给压力巨大的防疫人员打了一针强心剂。他们得以放开手脚,更灵活地推进工作。比如说当时有个病例:一个孩子的满月酒桌上有毛蚶,大人觉得好玩,便让宝宝用舌头舔了舔。结果年轻的妈妈和两个月不到的婴儿都染上甲肝。

对这样的情况,上海因人制宜设置家庭病床 328 张,让大人带着孩子隔离。还有针对孕妇,在了解甲肝不会导致胎儿畸形后,上海专门设立了甲肝产科病房。非常时期,怀孕的妈妈也能顺利被收治、生产。

信息透明公开,媒体报道到位,市民不再人心惶惶,当然积极配合。有了兜底的声音,有了人性化的具体措施,大家也都更乐观,有信心。感染人数 30 万的甲肝,短短两个月,就被上海消灭。

回顾完往事,再来看看上海当下的情况。前两天,上海官方发布了一则道歉:面对传染性、隐匿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我们的认识不足;针对感染者大幅增长的情况,我们的准备也不够充分;同时,一些防控措施执行不到位,落实不到位,有些封控地区群众生活保障不够周到。

几句话,说清楚了上海正在面临的主要麻烦。其实看看现在上海防疫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有些和 34 年前几乎如出一辙。上海经历过迪士尼封控下的烟花、把奶茶店划分为最小的 “中风险地区”,防疫科学精准,一直被称赞。但这次“精准模式” 在与奥密克戎的赛跑中,却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上海本来就是人口流动很大的大都市,稍不留神,疫情还会外溢。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病毒需要被重新认识。有些传统的模式,比如封闭管理,虽然痛苦,但也是必要。

再就是很多时候,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人心惶惶。新闻上陡然增加的数字,小区接二连三封控,有些小区还突然解封几个小时。人人心里纳闷:为什么封?是疑似、密接,还是阳性?封到什么时候?为什么临时解封,但出去买菜又被制止,到底应该怎么做?不明不白的时候,小道消息最容易传播发酵,一时间大家不知真假,手足无措。这也导致了接下来的民生问题:封控期间去哪里买菜?网上买不到菜怎么办?家里有病人怎么办?

网上段子满天飞,土豆换萝卜这样物物交换的,没辙薅绿化带的,上海人只能开启自嘲模式。他们哭笑不得,我们看着心疼。包括这次上海疫情无症状患者数量非常多。但网上很多人说,自己明明有症状,但却被归为无症状,不明白怎么回事。

根据浦东疾控中心一位朱医生说,上海现在所谓的无症状是无影像学肺炎症状。但不是无发烧咳嗽的流感症状。我们一直以为连发烧咳嗽都没有才叫无症状,事实却不是这样。这种知识,公众没有被告知、教育,又造成许多误解,引起恐慌。

更重要的是,上海的医疗资源吃紧。虽然现在的卫生体系肯定比当年更发达,但上海的人口数量已不可同日而语。医护工作者筋疲力尽,意外状况还频频发生。被医院耽误救治而去世的护士,被 120 拒绝帮助的老人…… 谁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但它们还是发生了。如果制度上,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紧急决定。那么次生伤害恐难避免。

这些,都是当年和现在,上海经历的问题。不过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只顾着嘲讽和吐槽。而是真正要叩问,摸索前路。我们不能只讨个教训,却不吸取经验。

当然,今日的上海已不是当年的上海,今日的新冠也不是当年的甲肝。但有用的经验,依旧值得借鉴。个人觉得,我们有必要把一些政策、信息,公开得更清晰一点。哪些小区封了,为什么封,居委会应该做什么,居民应该做什么。轻症、无症状应该怎么办,是居家隔离,还是要去挤兑医疗资源。

一件件慢慢来,说清楚了,大家明白了,自然不会焦虑,有条不紊,好好配合。很多临时的政策,也要有弹性的余地。谁都无法预料突发状况,特别的事情,也当灵活地去办。不能让本来就生着病的人,因为小区封闭,无法就医。不能让不会网购的老人,买不到菜,苦苦哀求。不能让孩子一个人隔离在封闭的小区,妈妈从外买菜回来,却进不去。

规定严格,但人也该有温度。前两天,闵行区有个阿姨独自拎着大包小包,要去医院。但地铁停运,要走 2.5 公里,阿姨崩溃地掀起自己的假发大哭:“我走不动了,我是要去化疗的人。” 两位民警看见后,核查完阿姨的核酸报告,马上开警车送她去了医院。这就是我们希望更多看见的人情味:既保证了防疫,又顾全了人的需要。

而我们普通人,也有权利讨论、提建议。目前的讨论,很多夹杂着情绪,我们可以冷静下来,提出更理性的想法。比如你小区被封过,遇到过不便,就可以想想,有些措施怎么调整会更合理更高效。

即便不一定都正确,但肯定比光吐槽有用。更有能力的人,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更多人。就像上海的一位大哥,悉心整理了民间防疫保护指南。带小区居民们了解科学知识,积极自救。告诉每个人,与其在家抱怨、恐慌,不如团结互助,积极抗疫。

当前的上海,正是焦灼期。哪个城市突遇大规模暴发,都会措手不及。再给他们一点信任、一点时间,相信很快就能调整过来。每个普通人,也要先把自己妥善安排好,少添乱,再保护好身边人。

二十世纪的全球工人无产阶级运动以及亚洲的反帝反殖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背景是一次世界大战,这不是无产阶级运动爆发的次要原因,而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战动员了大量拥有组织力以及战争能力的无产阶级,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因此当共产主义的思想投入这干柴堆中,才燃起了席卷全球的熊熊烈火。

当今社会根本不存在这种土壤,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价值链顶端获得的超额利润对本国无产阶级进行的 “赡养” 足以消弭其斗争的意志,同时也使得革命的必要性荡然无存。

而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加成之下,现代政府对于社会的管控能力早已经超过了二十世纪初期,任何大规模有组织的反政府活动都几乎不可能成功,同时民众与政府的武装差距也已经是天差地别,军队哗变与游击队式的武装斗争已经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西方政治体制下的民主选举同时为民众提供了虚幻的参与感与掌控感,一切对体制的不满都可能在一场戏剧式的政府换届中消弭。一切质疑都可以在表面独立的新闻机构的舆论引导之下得到合理的回应,革命的思想与情绪都无法生根发芽。

同时二十世纪的的无产阶级革命也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赞助商,苏联。

尽管苏俄不是一战后第一个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欧洲国家,但却是唯一取得成功的,借助沙俄的工业底子与西方经济危机的技术转移以及强有力且高效的组织领导,苏俄以及苏联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具备强大经济军事势力的强权,但其政治与外交影响力却又与其硬实力不匹配,利用意识形态工具打破外部封锁就成了其最为理性的选择。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建立有些过于轻松,带有投机主义的倾向,其指导理论也并没有经历充分的检验,因此其支持与资助下的全球无产阶级运动,便带有了天然的缺陷与隐患,基本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完全遵照其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复刻苏俄的成功。

全球共运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逐渐蜕变成了红色沙俄的情报工具,并在二战进程中苏联与西方的交易与妥协之下,丧失了其应有的道义与使命。

而在冷战期间,苏联同美帝国主义争霸四处搞 “贴牌” 共产主义政权,实际上没有对各国无产阶级给予真正的援助,各国工会最终将无产阶级当作了与资本议价的筹码,成为盘剥无产阶级的另一路堂口,而在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后,共产主义最终也完全沦为了苏联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彻底被其污名化。

至于中国以及亚洲的共产主义革命,其本身具备多少 “无产阶级” 革命的性质,一直都是有疑问的。我们的经验是否应该视为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也是应该进一步探讨的。这些国家长期面对来自西方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无论信奉何种意识形态,其都不会摆脱最朴素民族主义诉求,这也是亚洲革命之所以能出现最广泛的民众动员的原因,共产主义对大多数没有进入工业时代的亚洲民众而言,很难说到底有多少吸引力。

随着苏联的解体,全球无产阶级革命彻底走向终结,而我们也看不到任何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外的革命赞助人,因此西方社会的左派斗争也只能在内无组织外无支援的情况下自生自灭,在其政治社会制度划定的范围内做一些温和的反抗,任何接近 “革命” 的活动都会被轻易扼杀在摇篮之中。

西方社会中真正可能动摇其根本经济制度的学说尚未出现,共产主义学说也在无产阶级中丧失了吸引力,更多是小资产阶级满足反抗心理的精神安慰剂,重现上世纪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资源早已经枯竭,星星之火最终只可能点燃星星之火。

但这并不是说其现行民主制度就是高枕无忧的,动摇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潮流已经在四处流布,在经济不平等与相对贫穷的现实下,普通无产阶级接受的更多的是右翼思想与理论,而且这种势力甚至已经渗透到了西方各国的军队以及特勤单位之中,思想与武装的结合已经在暗中准备。

如果有某种原因促成西方政府暂时丧失治理能力,民间右翼秘密团体主导下的大规模种族冲突最有可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但这已经不是共运式的无产阶级革命了。

大争之世,国与国之间拼的是容错率,而容错率来自于基本盘,基本盘稳固,很多事情哪怕输了也没关系。

民进党为什么能在台湾保持政权稳固?暂且抛开 “惠” 这层外因不谈,核心原则是因为它牢牢抓住了基本盘的心理需求,它的基本盘要闹独立,它就不顾一切跟着闹,哪怕只是装作要闹。

它的基本盘要以武拒统,它就拼命增强军力,哪怕是花大笔冤枉钱去美国买过时落伍的二手破烂也要增强军力。

实际上台湾的军力是很强的,我们觉得它弱,是因为我们拿它和解放军比,问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军队和解放军比那都是垃圾,实际上台湾的军队要是放在世界上其它地方还是不差的,如果是放在南亚,中东,非洲,南美这类菜鸡互啄的地方,那台湾军队也是一霸。

它的基本盘要搞 “外交突破”,民进党就拼命去揩油,碰瓷,搞所谓 “过境外交”,想尽一切办法和美国的政客会面,甚至拜登的狗死了,蔡英文还给狗披麻戴孝的。

它的基本盘要对抗大陆,民进党就想尽一切办法膈应大陆,恶心大陆,除了各种揩油碰瓷外,花钱雇佣无良笔棍和无骨文娼起哄搞事,资助香港黄尸废青闹事,窜访各地,串联西方国家反华势力围攻大陆,对陆配穷凶极恶,对大陆张牙舞爪,别的不说,至少姿态是做足了的。

基本盘的核心心理需求,民进党会不计成本乃至于不顾后果的去满足,再加上桩脚,乡谊,宗亲一类的手段,这让民进党的基本盘实际上是高度稳固的,不论民进党在社会治理上有多么无能,它都能获得来自基本盘的谅解,所谓 “肚子扁扁也要撑阿扁”,就是这么来的。

大争之世,基本盘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基本盘,不能做任何损害基本盘以换取所谓国际观瞻的行为,更不能有 “搞外交首先要人家喜欢你” 这种奴才思维,你是搞外交,不是站街,哪怕站街也得谈好价钱再办事,而不是钱都不收给人白嫖。

中国经济发展不能选择第三产业为主的 “美国模式”, 而要选择高端制造业为主的 “德国模式”——这是时下颇为流行的一种论调。

出现这说法和近年来中国经济政策调整有关。

房地产、互联网产业、教培等产业纷纷遭到政策调整,进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都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遂有了上述 “美国模式”、“德国模式” 的说法。

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是有依据的,服务业产值占美国 GDP 的 80% 左右。

那么德国呢?服务业占 GDP 的 70% 以上,也就是说农业和工业在 GDP 中占比小于 30%,更不用说二产中的高端制造业了。

“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 是没有依据的,美、德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差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而且,德国的工业在 GDP 中的占比近年来呈波动下降趋势。最低点是 2009 年的 19.7%,2019 年出现了次低的 21.5%,比上一年度下降了将近 1 个点,比美国的 19% 并没有明显优势。

今天的全球金融产业格局二战后的产物,美元在二战后获得了全球货币的地位,其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全球金融产业的中心。

华尔街吸纳全球资金的同时也在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德国乃至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在华尔街摆摊设点甚至开疆拓土,金融产业 “一头在外”。

美国的金融管制较为宽松,更亲和风险和活跃度较高的投融资业务。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产业高风险业务在华尔街,国内市场自然是相对平淡了,让人误以为金融产业不发达。

德国如此,瑞士也是如此,甚至日本也一样。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国内中规中矩,但是在华尔街是自我放飞的,瑞银、德银、日本的软银在华尔街可不是 “乖孩子”,都是翻江倒海善于折腾的狠角色。

相应的是,德国传统企业融资更依赖银行贷款,上市意愿不高,国内金融市场也就表现得波澜不惊。

海外市场大展拳脚,国内市场不温不火,是德国金融产业的跨洋模式,是欧美之间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结果。这在其他发达国家中也是普遍现象。

特朗普当初指责德意志银行在美国金融市场吸 “吸血” 补贴德国企业的原因,虽有过分之处,却也不是空穴来风。

德意志银行的混业模式,确实很方便 “以外养内” 的操作。由此可见,德国并非金融产业不发达,而是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主的海外业务被打包在了华尔街名下而被忽视了。

因此,所谓 “德国模式” 的鼓吹者把德国经济说成是制造业立国的独立自主发展模式,完全没有事实依据。

美、德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深层次、结构性的,双方不仅贸易关系紧密,还有比贸易关系更紧密的金融联系。甚至德国的高端制造业,也是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

不存在和美国模式抗衡的德国模式,只有在美国模式衍生的德国模式。

正因为美国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和海外玩家,其金融产业才会如此发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制造业衰弱了。

2020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表示,“美国一直以来没有放弃制造业。去年美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 81%,但其中 60% 以上都是为制造业服务的”。

这段话正确反映了美国金融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真实关系。

美国制造业在科研、设计方面的能力是无可置疑的强国,而且美国的高端制造业无论是在其庞大的国内市场,还是全球市场依然保持强势。

以激烈竞争的汽车行业为例,2020 年美国销量前 25 的车型均为美国本土品牌和日系车,德系车无一上榜。

美、德之间谁是制造业强国?新能源车的全球销量,特斯拉遥遥领先。这是制造业衰弱的迹象?

制造业早就不是陈旧观念中的粗放式工业,而是科研、设计、营销的庞大产业链,有着诸多的产业部门。

美国制造业的问题出在了生产部门在本土 “空心化”——不是美国制造不行了,而是美国工厂不行了。

这也不是第三产业金融业发达导致的结果,而是国际产业分工变化的大势所趋和美国政府长期干扰制造业生产部门的错误政策所致,这种政策干扰大都是政治性的,而不是产业思维。

所谓金融产业挤占制造业生产部门资源的说法完全没有依据的。美国全球金融中心,金融资源高度富集,并不存在和工业部门的资源争夺。

目前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仅是 1.22%,都可以找到大把买家,为什么美国工厂无人投资?

问题显然不是出在了金融产业或其他服务业,而是美国本土诸多政策限制导致美国工厂陷入了经营困难、无利可图的窘境。

金融业再发达,也不可能去投亏钱的项目,这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也无需复杂的解释。

因此,把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理解为制造业全面衰弱是片面的,将制造业空心化理解为 “服务业比重过高” 所导致的,更是倒置了因果。

知乎用户 雍和 发表

有一技之长很重要,哪怕是理发,开车,种菜。

有门手艺真比在个公司混强。

像疫情这种情况,无论是哪里都不如在山里承包个鱼塘,

至少吃饭这种事情不会被别人决定。

新闻这种东西,反着看,

这个要从小学起,

例如把猫喊成狗,黑说成白,

再听新闻就正常了。

不要去嘲笑别人,多自嘲,会开心很多。

不要和别人争论,因为他们都是对的。

知乎用户 王一点寒​ 发表

其实早知道,只是疫情让这些暴露地更彻底了而已。那就是地方政府的工作能力。

我把执政分为管理性执政和服务性执政。权力和义务永远是共存的。当你拥有某种权力时,也意味着你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对地方政府来说,他们有管理城市的权力,同时也有服务群众的义务。

但我们当前的地方政府,大多都乐于行使权力,也就是去管人,而很少去服务于人。这就是只愿享受权力而不愿尽义务的表现。

疫情之下,你拥有封闭小区,关闭商店,分配物资,出台管理规定的权力,所有人都听你的,都以大局为重,配合你的管理,给你权力的行使让路。可你也得充分地去服务于群众,为群众分忧才行啊。

但目前看来,行使权力数第一,尽义务就都不愿意了。是啊,管人多爽啊,谁不愿管人?可你不能只管啊,也得服务啊。有几个人性化的?中国的老百姓是最有大局观和牺牲精神的,对疫情管理服从度那么高,理应得到更好的照顾。

之前双减我也说,都在干管理性的工作,封杀,罚款,遣散。可家长的教育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你只知道管,只知道堵,不知道去投入,去多招老师,多建学校,让教育资源丰富起来,这是不解决问题的。可谁愿去干投入性的活?都喜欢管人而已。懒政。管人谁干不了?只需要管的话还要你干啥?小学毕业的都可以干。

都是高素质的人才,服务群众不是没能力,只是不想干而已,拉不下那脸啊。你可以看看,所谓的执政,城管也好,交警也罢,是不是都在管人?有几个真正花力气,投资源去解决摆摊问题,停车问题的?

以前,公务员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忙,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优中选优的人才,是真有能力才当上的公务员。可疫情之下才知道,有能力不用在该用的地方,还是等于没有。

知乎用户 横山老尸 发表

让我懂了原来某乎是国外颠覆势力的联络点。

知乎用户 物竞天择 发表

共克时艰,众志成城 (2020)

十年前公知横行的时代,我对物业都没有这么大的不满。(2022)

业主投不了纸质票,但可以用生育率和消费投票。

知乎用户 流川 发表

目前阶段,凡是支持共存的那些人种种言行无不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身上浓厚的自由主义思想,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立场没有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一方,也没有了那种不怕斗争、不怕抗争、不服输的精神。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资本可怕的腐蚀能力。

语文不好,写的可能有点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知乎用户 小钻风 发表

再也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多元化的收入才能抵御风险

2020 年初在家等复工的时候,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那时候我们连续放了 4 个月左右的寒假,期间大多数人是没有任何收入的,所幸的是我们周围的朋友亲人都躲过了病毒,不幸的是很多人被房贷车贷给压垮了

四处借钱,预支工资等等都有

单一的收入真的太可怕了

当时人在老家,外地的房租依然要交,房东不会做慈善的,当时的主业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收入了,期间的吃喝穿用以及外地的房租等等,全部都靠着自己的副业顶着

刚做副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想着能够一个月多个几千块钱,想买点什么就买点什么,后来才觉得多元化收入的优势可不止这一星半点

从 2020 年到现在的大厂裁员,以及新闻没有报道出来的各个公司的变相裁员,微小企业的倒闭,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这个时代没有稳定的工作

时代的尘埃,落在任何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知乎用户 SK561GF 发表

活生生的现实比任何争论都好用一万倍

知乎用户 chris7896 发表

第一,有钱没钱,家里得有粮 —- 任何时候家里都需要有紧急储备!

第二,做人不能太天真,而天真或者装天真的人在我们国家确实很多,甚至都天真的不愿认清现实

第三,内鬼和行走的 50 万确实存在,而且很多,不是以前认为的少数,而是很有一些,经济越发达地方越多。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第四,重新理解了 – 靠人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准备的足够悲观,才能抵御真正的悲剧发生!

第五,这人世间,还是有很多很多好人,平时只是不敢做好人,怕被辜负,危机时刻见真情!

知乎用户 龙宇 发表

关键时刻还是解放军靠得住

2020 年疫情爆发时,网传 “解放军即将进入武汉接管全市” 那据说老百姓欢呼雀跃,把老百姓高兴的。

后来记者去问湖北省军区、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湖北省总队。均表示没这事。

知乎用户 花花鼓​ 发表

一定要按照丧尸围城打核战这种标准储备物资。米面油肉奶各式饼干各式维生素片调味品卫生纸卫生巾洗衣液都要满仓。还要准备防身用具,之后买个棒球棒,家里还有宜家的菜刀。盖格计数器,户外手电,应急充电装置也要买。如果有条件安个净水器,这样不用屯太多饮用水,发现不对买几个水袋接直饮水就好了。积极锻炼身体,以防大逃杀模式出现。之后准备学开车,琢磨个抗造的车,比两条腿跑得快。

知乎用户 123456 发表

从大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变化的只是科技生产力,骨子里的东西真是一点没变

知乎用户 FreshQin​ 发表

沾血的馒头,贼香。

需要懂什么?只能说明你们太单纯,

鲁迅先生已经把中国人人性拿捏的到精髓了,

没事多多读书,少上知乎听我们扯淡。

100 年前这样,100 年后还是这样!

别觉得我们提升了,其实一直没变…… 不服来喷

知乎用户 甲鱼不是龟 发表

我是真特么走运。

两年多,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到处跑,愣是一次核酸都不用做……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