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负距离
收录于合集 #坏雷达2023 30个 ** 1** 发生命案了再去定义“网暴”,这原本已经是不合时宜的落后,于生者无所慰藉,对死者徒增荒诞。 即便不存在悲剧结局,或者说,即便事实查证了母亲的纵身一跃与网络言论无关,那些肆意对死者家属进行揣 …
CDT 编辑注:作者维舟在公众号上表示,本文在公众号上无法发表。CDT 转载原文已附上维舟公众号的说明。
看到一篇文章,杀气腾腾地极力主张那些为日本排放核废水做科普的账号都应追踪、标记、封杀,因为这些唱反调的都是 “外国利益代言人”,必须 “毫不留情,绝不手软,抱着宁可杀错也绝不放过的态度”,将这些异议 “一个又一个从物理层面彻底剿灭掉”。
这位作者是一个战狼大 V,一个多月前他撰文宣称 “乌克兰,离战败已经不远了”,听说现在还躲在贵州的小山村里自我隔离新冠病毒,倒也算得信念坚定。他的这篇新作,发出来不到半小时,阅读量就 8000 多了。
他有一句话说得倒也没错:“中国的舆论环境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这一批垃圾过于宽容。” 只不过对于哪些才算 “垃圾”,我和他的看法颇有不同。
虽然这只是个例,但看看我们的舆论场就知道,像他这样激进但安全,反倒是温和理性的声音生存处境要难得多了。
让人不寒而栗的不是他的发言本身,也不是那马上成真,而是有大量的人真心认同这些说法,推荐给我看的朋友因此感叹:“我们这种认知的人,只是这片土地上的极少数人。真的极极少数。”
说到 “认知”,那位战狼大 V 倒是也在文中说:“认知,认识,人最贵的就是这么个东西,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最缺的,也正是这么个东西。”
显然,他并不认为自己欠缺,这就让人好奇,他理解的 “认知” 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那或许是某种 “唯一正确的真理”,且碰巧掌握在他本人手中——这是“一元真理观” 的信徒常有的幻觉。
他的认知有什么问题?简言之,他是结论先行的,没有推导,所有论述都是基于某个前提展开的,但他从来就不会去质疑那个前提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否则不止他的论述,连他整个生活的根基都会地动山摇。从这一点来说,不得不承认,他更能代表国内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
这是保守主义的沃土,却是科学主义难以扎根的水泥地。因为一旦认为接受某个前提(例如 “核废水是危险的”)且拒绝任何讨论,势必就不会给质疑、反思、推断留出什么余地了,而科学本身作为一种方法,正是需要检验证据、结论开放并进而发出质疑的。或许正因此,他才把“科普” 二字看作是 “恶臭” 的。
也是基于这一点,我现在对于当下的科普能起到多大作用,抱着谨慎怀疑的态度。现实是:在一个喧嚣的舆论场上,真实的信息和虚假的信息是等价的,并不是你得出一个 “科学” 的结论,就能被人信从的。
你可能会发现,那些能接受这些理念的,原本就已经是同温层的了,而诸如 “14 亿人的念力,海水倒灌” 这样的留言在网上竟有上万人点赞,这让我很难像以往那样保持轻松的心态,将之看作是一幕魔幻现实主义的喜剧。
我原本估算这次论战双方的比例大致是 3:1(乌克兰战争中挺俄和挺乌就是这个比值),但这次从网上的投票看,恐慌之下反日的,其比例是压倒性的:
说这些,既不是悲叹,也不是自傲,但这两天翻出自己十二年前写的《中国式生存主义》,确实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怀疑这么多年下来,我们这个社会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当然,公平地说,这次好歹也有许多人站出来发声、讨论,但或是因为被消声,或是抢盐的画面带来的直观视觉冲击,要说没有一点孤立无援的感觉,那不是真的。
我清楚知道自己的处境:从这些年的几次大论战来说,我即便算不上 “极少数”,“少数派” 是确定无疑的;而在我们社会,当一个少数派,本身就让人有寒意,因为在汉语里,“一小撮”并不只是对数量的描述,还隐含着一种道德指控。
这次核废水的争议,我原本并不打算写什么,但昨天忽然有一堆人翻出我之前写的一篇《日本未必都好,但也没那么坏》,私信来骂我:
打码的时候忍不住想,我为什么还要给它们打码?
挨骂我也不是一两回了,能这么多年写下来,如果脸皮那么薄,肯定早就坚持不住了。我也不是不知道这个喧嚣的舆论场是什么样,但我原本天真地以为,经历了近几年的折腾,原本好歹应该有点长进。
也难怪现在很多人说:“放下科普情结,尊重韭菜命运。” 这透露出一种遁世倾向:“达则兼济天下” 是不可能的,洁身自好吧!虽然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至少隐含着一个大抵正确的判断:很多人或许只能被煽动,但无法被说服。
当然,我知道,让我们自感是孤立无援的极少数,这本身或许就是他们的目的之一,说不定是主要目的,因为这就是我们舆论场上的潜规则:一些人张牙舞爪,使用语言暴力,不成比例地占据舆论空间,造成一种绝对多数的印象,而将异议都挤压到角落里去。
之前看《自由的声音》,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 19 世纪的法国,各派知识分子,无论是自由派、保守派还是保皇派,他们至少有一点达成共识,那就是捍卫各自说话的权利。这乍看没什么特别,但对比下就会感慨,因为在我们这里,盛行的是 “少数服从多数” 的原则。
按照滕尼斯的洞见,在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内,没有任何反思、批判或试验的动力——想必,就算存在这样的异端,也会被压抑,因为那将威胁到共同体内在的紧密一致。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不同的声音被限制在私人的表达形式上,除了少许 “执拗的低音” 和嬉笑怒骂,就是一片沉默。真正严肃的讨论已经很难看到,现在可能最具杀伤力的倒是一些正话反说、玩世不恭的梗,诸如这样:“抢盐证明了我国仍是适合电信诈骗肥沃的宝地。”“我妈成了日本排放核废水的第一个受害者:她在抢盐回家的路上被车撞了。”
我发现,很多人已经对 “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这一点不抱信心,没有什么能证明历史一定是线性进步的。翁贝托 · 艾柯说过这么一句话:“历史是慢悠悠、黏糊糊的,我们需要铭记的一点就是:明天的灾难是在今天萌芽和成熟起来的。”可想而知,对一个庞大的国家来说,转身就更慢了。
在历史的洪流中,身为个体的我们,都太渺小了,连我们脚下所站立的礁石,也可能随时被淹没,此时的呐喊,不知道引来的是船队还是鲨鱼,但我想,历史将证明,这并不是无用的坚持。
————————————————————————————
“维舟” 微信公众号:
这篇写完,发不出来。我也懒得花心思改了,有想读的,请去百家号上读取吧:
或直接点本文末尾左下角的 “阅读原文”,我已设置超链,点击跳转读取。
下面是文章的一部分,抱歉凑下字数,因为公众号标记原创需要 330 字:
说到 “认知”,那位战狼大 V 倒是也在文中说:“认知,认识,人最贵的就是这么个东西,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最缺的,也正是这么个东西。”
显然,他并不认为自己欠缺,这就让人好奇,他理解的 “认知” 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那或许是某种 “唯一正确的真理”,且碰巧掌握在他本人手中——这是“一元真理观” 的信徒常有的幻觉。
他的认知有什么问题?简言之,他是结论先行的,没有推导,所有论述都是基于某个前提展开的,但他从来就不会去质疑那个前提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否则不止他的论述,连他整个生活的根基都会地动山摇。从这一点来说,不得不承认,他更能代表国内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
……
在历史的洪流中,身为个体的我们,都太渺小了,连我们脚下所站立的礁石,也可能随时被淹没,此时的呐喊,不知道引来的是船队还是鲨鱼,但我想,历史将证明,这并不是无用的坚持。
收录于合集 #坏雷达2023 30个 ** 1** 发生命案了再去定义“网暴”,这原本已经是不合时宜的落后,于生者无所慰藉,对死者徒增荒诞。 即便不存在悲剧结局,或者说,即便事实查证了母亲的纵身一跃与网络言论无关,那些肆意对死者家属进行揣 …
收录于合集 #侠客行 145个 从今天起,宽容那些仍在呼吁“清零”、“封控”的人,而不是像他们曾对我们那般上纲上线。 这不是以德报怨,这是为我们的社会保持调整的敏度与空间。 新冠从“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了,并且从“新冠肺炎”更名 …
日本宣布福岛核电站将在 8 月 24 日开始排放经过处理的核废水。近几年,福岛排放核废水一事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最近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一项研究说福岛排放核废水,放射性物质 240 天会到中国沿海。面对这各种 “危险”,民众有必要恐慌吗? …
收录于合集 #福岛核废水排放 2个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声 明 个人观点 · 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8月24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开始将经过ALPS处理的核废水排放入海。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都在担心这是否又是一次核事故,而同时日本海产 …
2月8日,过完年回来的第二周。深夜,我躺在床上有一种不真实感,像一个刚做完截肢手术的病人,难以相信自己竟然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曾经那理所当然的安全感破碎得如此突然。我努力让自己尽快睡去,仿佛一觉醒来,事情就会有所转机。 但通常来说,造成了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