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博士评审机制是筛子吗?99.9%抄袭的论文也能过!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复旦大学博士评审机制是筛子吗?99.9%抄袭的论文也能过!

作者:陶力行  来源:冰川思想库

因为本人长期混迹于学术圈(juan),所以昨天早上刚醒就被有关“复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专业博士仇思隽的毕业论文抄袭”一事的新闻报道刷屏,毕竟圈内人总喜欢看圈内人笑话。我也不例外。

抄袭者是谁?

这事情由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率先曝光,举报信中明确指出,论文作者仇某“现为某部门正处级领导”。

我随手百度此人信息,就只有任某部治安管理局处长的同名同姓者的一则报道,即作为处长的仇思隽,曾于2015年11月20日在北京万寿宾馆参加过“全国保健服务国家标准和行业认证宣贯会”。

不过,从某部官方网站的“公开查询”一栏,搜不到仇处长的任何简历。所以,我还是愿意先假设两者没有关系。

作为博士的仇思隽曾先后发表过四篇论文,《陕西省宁强县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及其政策建议》《陕西省眉县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制度调查与分析》《宁波市江北区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其中前三篇是有关公共卫生医疗的。

这倒是和作为处长的仇思隽专业对口。设若如此,那么仇思隽还挺配得上“学者型官员”一词。

澎湃新闻记者认真比对过仇思隽的毕业论文《政策执行研究——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为例》和网传的被抄袭论文《利益博弈: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认为“这两篇相隔三年的博士论文几乎一模一样”。(澎湃新闻,2017.1.17)我通过学术知网下载并进行简单比对,前者确实大段抄袭了后者。

无论此人是否公安部官员,或者只是纯粹名字相同,这样的抄袭简直一点知识含量都没有,足见这名博士真的是又懒又蠢。

论文是怎么通过相似度检测的?

在中国,完成博士学习的时间通常为三年,复旦大学为四年,超过四年就算延期。根据这名博士的“致谢”部分,可知他花了六年时间,于2013年10月完成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由此可推测,他于2007年9月入学,延期至少两年。

花了六年时间才完成学业,并且论文还几乎全文抄袭。这会不会暗示着,该学生因为“日理万机”,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写作论文?

再根据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文件,一名博士研究生从写完博士论文开始算起,需要经历预答辩、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学位论文评阅送审、答辩申请及审批、学位论文答辩等流程。

“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部分,复旦大学规定,“学位申请人(人文社科类)向院系递交送审学位论文的电子版本,由院系负责对学位论文进行相似度检测”。

知网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发布于2008年12月,早于过仇思隽完成博士阶段学习的时间。这就奇怪了,仇博士难道不知道,这完全是由“查重软件”通过电脑自动运行排查的吗?

当然,要躲过“查重软件”也有不少办法。

首先,抄袭判定的方式是用电脑比对目标文章和数据库中的文章查相似度,相似度高就是抄袭。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把相似度降下来,那么抄袭就会变得很容易。

其次,抄一篇是抄,但是抄一百篇就不是抄,抄一百篇那是引用。二十万字构成的一本书,哪个字是在《新华字典》上找不到的?所以,如果我要抄,肯定要把抄袭的对象从一篇扩大到一百篇,把章节顺序调换一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查重软件”的使用根本没有权限设置。在国外,为了避免通过“查重软件”修改字段作弊,学生是不被允许接触“查重软件”的。国内却不是这样。随便搜一下淘宝,只需要花几块钱就能搞定论文检测。这样还可以避免被他人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得知自己的搜索历史。

问题是,这名博士根本没费那么大劲,以那么高的相似度,直接地、轻易地通过“查重软件”,为什么?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反正他就这么通过了。

论文是怎么通过答辩的?

“学位论文评阅送审”是指,论文在通过数据库检测被确认无抄袭之后,通过匿名的方式送给相关领域专家评审,让第三方专家判定该论文的质量。

一般来讲,专家是从学生所在院系的专家库中挑选,而专家库通常是由该校老师推荐所建。在博士论文送审以前,院系根据专家库挑选出一个专家样本,学生可以从中剔除部分人,比如剔除那些可能有意给“差评”的专家。最后,院系将论文随机送审未剔除的专家以便评阅。

这种情况下,专家收到论文的时候通常会知道是哪所学校送来的,以及该校哪些老师是从事哪个领域的。所以,只要一拿到论文,通常就能猜到这篇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谁。但如果不是该领域的专家,那么就没什么好说的。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仇博士的论文选题是关于教育的,而他的导师梁鸿教授主攻方向为“社会保障、卫生、贫困救助等公共政策领域”,从来没有写过一篇有关教育的论文。梁鸿教授很勇敢,居然敢指导一个自己一窍不通的领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或者说,难道仇博士故意选了一个导师也比较陌生的领域作为论文选题,这样比较容易蒙混过关?还是说,参加匿名评审的专家根本就是不负责任,走个形式,就给过关了。

专家评审通过之后,那就是答辩。答辩时邀请专家的程序几乎和匿名评审一样,只是不匿名而已。那么,匿名评审形同虚设不说,这篇论文又何以通过不匿名的答辩环节?参加答辩的专家,为何也没有发现该论文抄袭?

复旦大学的论文评审是筛子吗?

回过头来说,仇思隽不是某部官员也就罢了,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若按新语丝的爆料,仇思隽确实是一位官员,那么这件事情的种种谜题也就昭然若揭。

按照常识推理,这位博士官员获得博士学位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当上官员之前,一种是当上官员之后。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他在获取博士的时候是否官员。

第一种情况是,他在获取博士的时候没有当上官员,好了,那他就是一个普通博士候选人。一个博士候选人这么明显、拙劣的大面积论文抄袭,如何通过层层把关,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根据新语丝爆料人的说法,这篇论文的抄袭程度达到99.9%。查重机制、导师评阅、匿名评审、论文答辩,假设每一个人查出抄袭的概率均为50%,评审专家团和答辩专家团都为五人,那么这篇论文层层失守的概率应该是0.024%(50%的12次方)。换句话说,这篇论文有近99.976%的可能性在当时就被枪毙。

请问,复旦大学的博士评审机制是筛子吗?什么垃圾都能够通过这样一个窟窿斗大的筛子,成为博士?复旦大学在轻描淡写地进行所谓回应的同时,是不是应该重新审查一下自己的评选机制,看看漏洞到底在哪里?

第二种情况是,这位博士候选人在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已经是官员了。如前所述,他因为“日理万机”,不仅仅博士延期毕业,而且因为没有时间写论文,所以复旦大学“网开一面”——明知道论文是抄袭的,也让他获得博士学位。

那么事情就更加严重了。请问复旦大学的博士评审机制真的是筛子吗?只要有“特殊情况”就可以给予博士学位,甚至连抄袭都可以容忍,那么博士评选的严肃性在哪里?或者严重点说,我们还需要这个评选机制吗?直接给官员博士学位就可以了,连抄袭的时间都省了!

时隔三年之后,因为网友的举报,仇思隽的抄袭案东窗事发。其实,揪出一个仇思隽来不是什么问题,而是复旦大学的筛子博士机制,或者像网友说的那样,“复制大学”的评选机制,到底在以往的多年里,或者未来的多年里,还有多少的博士会通过这样的机制漏出来呢?

(XYS20170122)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对更严重的抄袭更宽容

为什么对更严重的抄袭更宽容 作者:姚洪军 在某校博士入学面试的时候,导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at stealing a book is not a theft。这道题的出处是鲁迅作品中孔乙己说 …

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蒲继雄院长的日本“博士学位”

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蒲继雄院长的日本“博士学位” 方舟子老师,您好, 您的新语丝经常揭露很多中国高校的官员教授使用日本“论文博士”骗取利益的事情。我反映一个情况,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蒲继雄(院长)长期使用其8个月公派到日 …

“华侨大学蒲继雄院长的日本博士学位”读者来信的看法

“华侨大学蒲继雄院长的日本博士学位”读者来信的看法 方舟子老师,您好! 我一直是您的热心读者。看了贵网站5月30日和6月5号有关“华侨大学蒲继雄院长的日本博士学位”的读者来信。作为一个在日本高校生活工作了多年的研究人员,我想补充一点我的观点 …

举报于晓方拿国外研究成果申报中国自然科学奖(续)

举报于晓方拿国外研究成果申报中国自然科学奖(续) 于晓方用来申报中国自然科学奖的代表性论文1、2、3、4是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出的最有份量的论文,也是其本人独立从事科研以来所发表的最好的论文,包括在NATURE、SCIENCE上各发表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