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外的丁尚彪东京故事
2014年,我们费了一番周折,找到了已赴美国与女儿团聚的老丁,听他道出了纪录片之外的许多往事细节,更加丰富了我们对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认知。 在纪录片中,老丁坚韧、勤恳而低调。而在采访中,他给我们的印象愈加丰满。老丁有梦想,也能面对现实;有 …
2020 年 06.14 更新
时到今日这个答案已经近四年了,谢谢大家对这个回答的点赞,正如之前写的回答一样。我只是稍微做了一个汇总而已,其实依靠互联网的发达,你此时能搜索关于老丁近况的讯息,远比我这个答案还是要更详细的多。
今天在评论里看到有人质疑,老丁当时没纳税。我在名为《一个上海底层市民家庭半个世纪的奋斗》找到了资料(这是可以百度到的文章,内容全部为老丁口述,非常值得大家去看)
内容如图片老丁自述(如侵删)
最后希望大家用拥有爱的眼睛和善良的心去看待事物,我相信,你就是这样的人。
我觉得你感动了,那你的认为可以说就是值得
我是 10 年看的这部片子,当时看的是《我们的留学生活》这部纪录片,忘了是第三还是第四集里面讲老丁的故事,之后又看了总集篇,也就是所谓的《含泪活着》,当时真是看的稀里哗啦的,也是由于自己出身于单亲家庭,不怎么理解父爱,更被丁尚彪大叔的努力拼搏为之动容,放到现在,有多少夫妻能吃这样的苦,多少儿女能争这样的气,至少我身边是没见过。
相信看过这个片子的人,剧情啥的肯定是不用说了,那就说说老丁的近况吧,估计好多网友也通过搜索得知了不少,此回答就当一个汇总吧。
当时我看的是富士台版本的含泪活着,后来国内的纪实频道大概是从 13 年开始每年都会播一次,相比富士台的不同,感觉画面清晰了很多,而且也穿插着各种小彩蛋,也就是近况吧
记得导演张丽玲采访时说过
1." 由于时间的原因,在结尾处剪掉了一个段落,那就是当丁尚彪在机场办理出境手续时,日本海关人员看到他的护照,先是大惊失色,然后很快平静下来,之后迅速作出决定,盖章放行,还以举手礼向他表示敬意,十五年不容易,也许是海关人员在检索中没有发现丁尚彪在日本有其他违法犯罪的记录,也许工作人员也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父爱如山的故事”
2“因为是在富士电视台这样一个主流频道,黄金档的播出,当时非常担心的,因为我毕竟是知道他黑了 15 年,所以那等于是电视台也是知道的,播出以后会是什么样的,会被人家追究或是干嘛,大家都是非常的不安的,可是却是一个人也没有打电话去追究这件事情”
可以看出霓虹人还是非常的不错,真实而感人的东西,大家都想去维护,或许在机场的工作人员,是不是也在日日夜夜等待老丁的出现,现在可以明确的说,不是怀着逮捕的心情,而是一种敬意的心情。
在纪实 13 年的纪录片中,可以看到老丁 13 年的近况,当时节目组跟老丁视频通话
老丁 “09 年以后我女儿就帮我们移民了,我就到美国来了”
记者 “您女儿现在是医生了吗”
老丁 “对她现在是正式医生了”
记者 “她现在在哪里做医生”
老丁 “他现在在德克萨斯休斯顿”
记者 “您为什么没有和他们在一起呢”
老丁 “因为我来了以后,我就在纽约找到了工作,在一个很大的美国人的宾馆里,做厨师,在那里切切菜,做准备工作,我们公司也很欢迎我去,因为经常有日本人来,他们会打电话来要菜,但是我们接线员都是英文的,日本语就很少,但日本人英语很差,经常来要饭,咖啡什么的,他们搞不清楚,就让我去接”
记者 “现在好不容易能和他们在一起,为什么不在他们身边,在休斯顿去找一个工作呢”
老丁 “我女儿毕业的时候在纽约工作,突然他们说要到休斯顿去了,我说我这边工作了很稳定了你们要走了怎么办,我语言又不通,在那里根本中国人就见不到,我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全部都是中国人,饭店啊,菜场啊,就是专门写着中国字,不用学英文都能生活很方便,女儿到现在还在叫我去,我现在一年去个两次,去看看孩子,看看小孙子,挺开心的”
记者 “您老了以后,或者说您今后最想干什么”
老丁 “我准备把自己到日本这一段写出来,写的怎么样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发表我也不管他,实在不行就给孩子留纪念”
记者 “您准备打工到什么时候”
老丁 “我想我现在还没到六十岁,明年才到六十,今年五十九,我说我也坐在家里带孩子,那人生太浪费了,既然现在有那么好的身体,身体也没有什么生病啊,但是我的目标是要做到六十六岁,做到美国人退休的年龄,还有七年,我想这也许很快吧,就能达到了,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让我们祝福老丁,也希望我们觉得自己艰难的时候,再去回味这部含泪活着。
刚看完这部纪录片,感触很深,哭的也厉害,代入感很强,老丁和我父亲是同龄人,都背负着努力奋斗改变家庭 / 家族命运的重担,看完后搜到老丁的近况是在纽约一家餐馆打工,近照上看跟纪录片里判若两人,感觉整个人的层次想法都去到了另一个层面,在餐馆打工或者是老丁在日本的技术工人工作,在中国至少目前还是叫底层的工作,凭借这个赢得他人尊重改变自己命运太难了,基本没有上升通道,只是日本和美国相对让这类工作人员活的相对有尊严而已,而我爸爸文革后努力在三又复读终于考上了中专(别瞧不起这个学历,我们家族的改变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之后教育弟弟妹妹也都尽量出去读书,40 后 50 后 60 后 8 个兄弟姐妹 4 个都读出来了,这在当时简直不得了,尊重知识是家族传统,至今仍然沿袭这一家风。毕业后爸爸分配到了政府,负责林业部门,不到 30 成了最年轻的镇长然后下海折腾了 N 年把公司做大,没想到各种原因最终被重组,现在已经六十几岁了,正在重新创业、每天比我工作时间还长,半夜有想法立刻爬起来写字,我妈都受不了跟他一屋儿了。从老丁的身上我爸爸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人改变命运的热望和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值不值得?这不是我们可以评价的,当事人觉得值得就值得,而我觉得老丁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甚至引以为傲的,原因不外乎,
1. 最大的心愿供女儿出国读书接受最好的教育超乎预期的完成了,本科赴美学医的经济压力和难度放到现在对很多家庭也是难以承担的、即使倾家荡产舍得花这个钱孩子也未必争气,现在社会的学习风气可没当年那么正,况且在中国混个小日子还不错又离家近大多数孩子吃不了那个苦,丁晽在 5 年后的美语口音已相当纯正,环境融入的也特别好,而且在访谈中多次感谢父母,这个孩子教育的好,没辜负父母的期待,
2. 教育女儿也是改变家庭命运,老丁自己也说父母没什么文化一直生活在底层,他因为政治原因也没能读书,在他那个年纪,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方式,具体我前面已经说了,对丁晽说复旦附中考个重点大学没问题,毕业后留在上海也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前途,但是选择了更艰难的路,出国留学,而且啃的是硬骨头医学,在美国律师医生的地位不用我普及了吧,从而极大改变了家族以后的命运,据说她现在定居在休斯顿,在网上看到她儿子和她以及老丁夫妻合照觉得特别幸福,老丁自己也说女儿买的是大 house 前面有花园后面游泳池可见过的不错,这就不是留在国内能轻易达到的水平了。
3. 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04 年回国时已经搬到了新房子,终于有自己的厨房了,上海房地产发展比北京起步慢一点,但老百姓收入更低,没有他打工的收入老丁自己都说杨浦的旧房子现在都没拆哪买的起房子,而且回国后把钱都投入了房地产,所以踏实退休没问题。
4. 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在日本期间在报刊发表了多篇文章,打工时也拿到了多个资质证书,老丁是个认真的人,所以回国后看不惯日企工作的小青年,混日子,不认真努力,不知道是日本社会教会了他埋头刻苦踏实狠干还是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人,靠干苦力,在中国一辈子也不可能攒得起买房供女儿上美国大学的钱,日本是先发资本主义国家有积累,可以,我们一穷二白人口多资源少光靠每日每夜的狠干不会有太多改变命运的变化。后来老丁去了美国,开始学英语,在餐馆继续打工还获得优秀员工奖,他觉得自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一定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规划了 65 岁周游世界的计划,可不是现在算是圆满了。
5. 89 年的中国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连你们看腻了的电视都生产不出来,你看跟他一起逃得,打两年工还上债抱个电视回国就算衣锦还乡了,中国就是这么个状况,然后 96 年日本东京跟现在基本没差,而上海除了明珠和外滩几座高楼其他还有什么,马路上还卖菜呢,还路边找裁缝做衣服,搭个篷子算出摊了,老丁是通过这种远离家人在异国打拼的方式奋斗,而我们其他的父辈也付出了极大的艰辛了努力,我小时候我爸一年三分之一时间在出差剩下三分之一开会每天我睡了还没回我起来人家已经走了,也没有任何沟通交流什么的,因为太忙,若不是他们这一辈 04 年逐渐繁华的上海现在不逊于东京的上海怎么来的?总不都是充话费送的吧。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付出都不需要就能有得到的好事儿,有你赶紧告诉我我也学学,若有投机取巧的路我也不想老走直道还总碰壁,目标决定一切,目标达到了这路怎么走的对走路的也许真没那么重要。
丁尚彪自己回上海之后,
为日本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
去年又到了美国,
现在在纽约长岛 New Hyde Park 一家叫 Two Steak & Sushi Den 的饭店做厨师。
含泪活着主角是一名来自中国上海的平凡小人物,但就是这位普通中国人的奋斗精神感动了整个日本,赚足了大家的眼泪。丁尚彪,这部纪录片的电影主角,他在 35 岁时告别妻子和女儿,满怀崇敬举债赴日留学,后来为生存所迫,丁尚彪从北海道辗转跑到东京,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长达十几年黑在日本,为了还债,供女儿去美国读书,丁尚彪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且忍受一家人长期分离的痛苦。
含泪活着主角原型丁尚彪
含泪活着主角原型丁尚彪近况
这是丁尚彪的之前的同事吴卫建写的关于丁尚彪近况的文章
今年元旦,我从台湾回日本休假的一天晚上,在家中接到丁尚彪从上海打来的电话,自他前年从日本返沪后, 我们一直没有联系,为此,我们在电话中聊了一阵,互叙了各自的近况,同时丁尚彪也喜悦地告我, 他申请赴美探望女儿的签证现已收到, 春节过后他将去美探望久别的女儿。
丁尚彪这个姓名大概在稍早些来日的华人中并不陌生,1999 年大富电视台摄制播放的记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中「家在我心中」一集的主人公即为丁尚彪,他那无愿无悔在日本苦行憎般的工作、他为爱女的将来甘愿付出自己一切故事情节曾经感动了无数的国人。同时, 丁尚彪在日期间也写了不少文章刊登在日本的华文媒体上,尤其他那篇《北海道大逃亡》为当时很多人所熟知。
我与丁尚彪相识较早,这大约是在 90 年代初,当时我已在日一企业就职。90 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较景气,很多企业都苦于人手不足,当时与我就职的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一制造汽车零部件的大型企业,由于新增生产线后人手严重不够,为此设法招募了一批现场作业员,其中有十几位中国人,丁尚彪 (在工厂用日文名野村一夫) 乃其中之一。由于此公司当时无人懂中文,为此委托我公司负责管理这十几位中国人的工作状况,这样我公司社长也就要我在从事贸易工作的同时,兼任一下此业务。
其实所谓管理, 也就是将日方公司的一些意见转告现场作业的中国人,或将这些中国人的意见想法告知日方公司, 好在这些中国人平时工作较认真,日方公司对此颇满意, 为此平时倒也相安无事。在这些中国人中,丁尚彪在工作上尤为努力,进厂后他还经专业考试陆续取得 5 种技术资格证书,这在现场工作的日本人中也不多见的,记得当时此工厂厂长亦如此对我说。我当时偶尔因故去过几次此公司的生产作业现场,这样我就与丁尚彪相识了, 由于同为上海人,年龄也相近,为此我们就逐渐相互熟悉了。
后来, 丁尚彪在上海的女儿欲赴美留学,在 “托福” 考试通过后,美国驻上海领事馆要丁尚彪女儿提供在海外直系亲属的在职证明书、经济担保书等类文件,对此,丁尚彪与我商谈并希望得到协助,我表示在我权职范围内的,我完全可以协助,此后我利用自己可取得的公司印章等为丁尚彪提供了一些证明文件,但我记得有一文件需要公司社长本人签字才能生效,由于丁尚彪并非我公司的正式员工,同时也担心如签署后,万一以后出现法律责任会惹麻烦,为此社长起初有些不愿, 但我将丁尚彪女儿希望留学美国的愿望,以及她学习成绩优秀的情况与社长稍作解释后,社长也就欣然同意了,并还特意为丁尚彪用英语签署一些必要的文件。由于时间久了, 此事我也渐渐淡忘了,但后来丁尚彪倒还多次提及此事, 感谢我当时的鼎力相助。
我在本世纪初离开了原先工作的公司后,原公司那代为管理中国人现场作业人员的业务也就较难进行下去了,不久后丁尚彪也不得不离开了那工厂,去了另一公司工作,但我们还一直保持着联系。在前年一次我从台湾回日本期间,丁尚彪来电话告我说,他决定将结束在日的工作和生活,准备返回上海。 此时, 丁尚彪暌违上海已有整整 15 年, 是该回家与家人团聚了,何况此时他在美留学的女儿也将研究生毕业就职,这样丁尚彪也可无虞了。
丁尚彪在前年 6 月回到阔别的上海后,购置了宽敞的住房,与妻子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他还计划将自己在日本的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付诸文字。此后丁尚彪还曾去了回国前在日本工作过的那家日本公司在中国湖北的合资企业工作了数月,后因要在上海办理赴美签证手续以及将去美探亲等因素, 丁尚彪也就辞退了在那公司的工作。
我最近从日本回到台湾后,在丁尚彪赴美临行之际,我去电他家,他愉快的告我道, 他现已一切准备就绪,行将去美探望久别的女儿,女儿现住在底特律,我说地处伊利湖畔的底特律在美国的东北部,离纽约和华盛顿不远,你可去这两个代表美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城市一游,丁尚彪说他女儿以前就读的大学就在纽约,想必女儿对纽约是较熟悉的,女儿一定会携他去纽约和美国其他城市观光游览的。
丁尚彪最后还在电话中对我热情的说道,他赴美探亲 3 个月后就会回上海的,如我此后去上海,一定要去他的新居作客。是啊,我下次去上海时,我将一定会与丁尚彪见面,届时我可以看到今日丁尚彪在上海温馨舒适的生活,可以倾听丁尚彪在美与女儿相聚的情景,可以叙听丁尚彪在美各地游览的见闻, 更可以畅谈当年我们共同在日本的岁月时光。
行文至此,现丁尚彪一定在遥远的美国与久别重逢的女儿欢聚一堂,如此久违的亲情一定是无比温暖的,因为它既有着父亲对血脉之情的女儿之厚爱,也有着女儿对父亲的养育之恩的深情。为此, 丁尚彪在日本 15 年间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 是有回馈的,当然,付出并不是为了回馈。
含泪活着该片 3 年前曾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一举创系当时全日本最高收视记录,2009 年一名日本大学生出于对该片的喜爱,独自游说电影公司投资 3 千万日元把这部已经尘封三年的电视纪录片又带进了电影院。那位大学生说,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埋没,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从 11 月底上映至今,这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电影,几乎场场爆满,由于观众数量大大超过预计人数,该片由原来的中型放映厅,转到大型放映厅,上映场次和时间更是一加再加。在东京新宿区的一家电影院《含泪活着》的影片海报旁贴满了日本观众的观后感,有人说这部影片给在经济低迷的冷风中前行的日本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而更让人欣慰的是,今天影片的主人公丁尚彪终于在美国和家人团聚,告别了那段含泪的留日生活。
老丁当年的故事:老丁的打工收入
两份工 (车床工和厨师) 大约工资在每小时 1000 到 1500 日元吧, 每天 13 小时 (8+5), 每月收入约 25 万 - 30 万日月总有的, 住的地方六叠(10 平米) 大概要 3 万日元一个月, 吃餐馆的剩饭, 大概其他开销在 2 万最多了. 这样每月可以存 20-25 万日元. 当然前几年和最后几年 (2001 高科技泡沫破灭) 赚的不会这么多, 算减半, 那么至少可以存下 3000 万到 3500 万日元, 按以前的汇率大约等于人民币 250 万到 290 万, 其中 35 万用于买房(2002 年), 100 万用于女儿学费, 还剩 120-150 万, 2004 年回国以后如果有炒股炒房的话增值几倍, 到几百万不成问题, 将就用差不多可以退休了. 辛苦了 15 年, 真不容易, 很佩服.
还有一个证据, 据老丁的朋友报料, 老丁在日一直在交都民税和区民税, 大约每年要交十几万日元. 都民税和区民税合称局民税, 税率是 5%, 由此可见, 老丁的打工年收入在 200 万日元到 400 万日元之间. 以下是转载的:
看了你们的评论,很有趣,我也是一个黑户口,而且和老丁相识,所以知道老丁的一些情况。特别是你感到愤愤不平的黑户口不交税的问题,这里我要向你说明一下,老丁十几年里是一直在交都民税。区民税的,在文京区交的,而且是主动去申报的。说来你也许不信,老丁一直有有效的外国人登录证呢,只是写明没有签证而已。老丁每年都会去区政府登记换证的,这种主动纳税的行为,连有些日本人都做不到,但是,老丁却从来无法去享受日本政府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福利的,他这样的 “犯罪” 分子很可恶吗?
我有一次和老丁一起吃饭,买单的时候,发现老丁的钱包鼓鼓的,就问他放什么了,他拿出厚厚的一叠历年的纳税证明书。一年一张,有好几年的了,我们都不理解他为何还要去无缘无故去纳税,但以后的事实证明,老丁是正确的,
1. 他当时主要怕被警察抓住,他说,万一被抓,用纳税证明可以为自己说明,是个良民,当然,我们都认为是他的一厢情愿了,但有次他真的在街上被查了,他出示了纳税证明,登录证,都是有效的,警察居然放了他,事后他说。要是没有这些证明,就走了,那损失就惨重了,为了省十几万的税金,损失一年几百万工资,那才得不偿失呢,
2. 他女儿去美国的经济担保人是他自己,因为有有效的纳税证明,要到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公证,这是无法造假的,老丁的担保是货真价实的,所以他女儿去签证时,美国人当时盖章同意,老爸为女儿支付学费,天经地义,有什么疑问呢,要是他没有纳税,只能请某个日本人或者在日本的中国朋友担保,签证官会问,别人会为你每年支付数万美元的学费生活费吗,他是你什么人?只要这么一个疑问,就拒签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老丁事后对我说,每年花十几万为女儿买张美国的入场卷,还是值得的,
3,老丁在日本考了好几本免许,而且是国家试验,这种考试,没有身份证明书是不可考的,老丁去区政府开了证明。黑不黑考试官不问,所以就成功了,后来他因为黑户口问题被工厂解雇了,但很快他就找到活了,他凭这些免许找工作,相当顺利,而且工资都很高,据我所知,老丁在日本从来没有失业过,每天都在干,
4,老丁告诉我说。每年交十几万税,也对得起日本政府,和警察,他说警察不仅保护了正常的日本人,同时也保护了他,使他没有被中国人 “黑吃黑”。他说,万一被抓了,可能要上法庭,到时候,这些税单可以为我洗刷和证明。他一直在作准备,
关于黑户口是犯罪的问题,老丁也认为是对不起日本政府和国民,所以,他用坚持纳税来弥补,当年日本军队侵略中国,后来有一些老兵去中国植树来弥补自己的罪行,你能够谅解那些杀人放火日本鬼子吗,但我们的老丁在日本干那些坏事了吗?作为中国人,我们能够谅解那些日本鬼子,对老丁还能够有什么苛求呢?
如果中国像日本一样建设的很好,相信老丁也不会漂洋过海去打黑工的,日本人,美国人,会去中国打黑工吗,老丁的成长年代正是中国最混乱的文革时代,经过那样年代苦难的人们,难道我们还能够用今天的眼光和做人的标准去苛求他吗?他和他们那一个时代的人,背负着国家重压在他们身上的十字架,在政府制造的歧途上求生存,他们是可敬的一代人,他们为国家的政治权力斗争无缘无故地付出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去下乡,难道还要去苛求他们吗?也许你还年轻,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残酷,我也是黑户口,和老丁有着相同的打工经历,今天我看到千千万万的农民工来城市打工,他们难道不愿在农村老家过热炕头的生活吗?要到城市 “蜗居” 吗?
在美国,布什总统为黑户口说 “他们干着美国人不愿干的活,他们为美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现在,美国又要讨论非法移民的问题了,要让一部分纳税的非法移民成为正常移民。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向往美国的原因,也是美国强大的原因,
还有一点想和你聊聊。不知你知道日本杀了人后,只要 15 年没有被抓住,这个罪就失效了。警察就不可以再抓了。但为什么老丁黑了 15 年,还在纳税,却仍然不可以变白,难道一个犯了 “非法带在罪” 的外国人。还不如一个杀人犯吗?这就是日本法律的“ぉかし”,也说明日本对外国人的苛刻了。
你对老丁的敬还是藐视,这是你的自由,任何一件事都有正反两种看法,很正常,但我们在这个平台互相聊聊。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你能够在日本好好地生活,工作。祝你好运,
值,非常非常的值!
我就说几个自己看到的细节
(1)一个女性华人,还不是 ABC,能在美国做到律师医生这样有地位有收入的上层,不知道隔了多少 Glass Ceiling,特别特别困难。丁琳是高中毕业后去,后来英文十分流利,跟自身严格和父母言传身教要求是分不开的。
(2)有人老是纠结什么打黑工,非法滞留。可是老丁在日本违法乱纪,扰乱秩序了吗?唯有勤恳工作而已,什么都要一分为二的看。
(3)有人还会说老丁对女儿教育缺失,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老丁和女儿相处的十来个小时没有说自己多苦多不容易,而是鼓励女儿自强自立,咬牙坚持。很喜欢这一家的是,其实你可以看到,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笑,有点心酸的笑,幸福的笑,含泪的笑,无论早些年很困难的时候,还是后来过得好的时候。特别有感染力的笑对生活。
(4)和一般打工赚钱不同的是,老丁还知道要去考 certificate 不被淘汰,要锻炼日语。真心赞。这样进取精神贯穿在每个年龄段。
太多了。。。。。。
社会的阶层哪那么容易打破,暴发一夜暴富也只是小概率事件。
故事的主人公用超乎难以想象的亲情,爱情割舍,以及更大的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坚持做到了子女在美国,西方主流社会从事着最光鲜体面的职业。注意是职业不是工作。
用难以想象的十五年跨越了最少两代移民要完成的任务。
值吗?特别特别值。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当年是非常震撼的纪录片,因为确实拍的很真实。后来很多人和我说这片子里有很多内幕,其实那些人的生活并非那样等等,但没有人质疑当时在日本生活留学的中国人普遍情况就是那样。
局限性也很明显,毕竟这部纪录片是 90 年代的篇子,那个时代的人们确实大多数就是那样活着。谁能想到日本以后会衰落,中国发展到今天呢?所以要是用今天的观点,什么不去日本留在国内一样也能过得很好,在国内也会有所作为,那是时空错位。
《含泪活着》是其中的一段,泪点控制的很好,女儿也很有出息,父母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从这点来说就是非常不错的电影,应该给予祝福。
当然,其实从今天来看,《我们的留学生活》和《含泪活着》的指导意义不大,只能算是忆苦思甜的时代作品了。我记得我当年是看完留学生活后去日本留学,留学生活已经大大改观,只是很多人还是用这部作品来看待今天的日本留学,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留学大都是这种论调让我很不赞同。后来写自己的《排骨式的日本留学》基本上以轻快的大学生活为主,吃苦打工没有怎么重点写。毕竟需要天天要考虑怎么活下去的留学生越来越少了。
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评分高达 9.2 ,以中国父亲在日本打黑工的 15 年人生感动整个日本,票房打败同年热映《阿凡达》。迷死氧今天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出身底层的他,如何面对命运的冷水
1989 年,丁尚彪与妻子陈忻星结束了在安徽的生活,带着女儿丁晽回到了老家上海,但是因为学业中断太久,年纪也大了,技术跟不上变革着的时代,一家人在上海的生活举步维艰。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 “一直过着比较下层的生活”。
一次偶然,丁尚彪花了五毛钱买到了一份北海道飞鸟学院的资料,萌生了出国留学,用知识改变命运与家庭生活的想法。
正是这份资料,改变了他整个人生。但是去日本留学,需要向日本语学校支付 42 万日元。这在大家都不富裕的当年,相当于丁尚彪与妻子两人 15 年的工资。
面对这个天文数字,丁尚彪决意向亲戚朋友们借钱。1989 年 6 月 12 日,35 岁的丁尚彪靠借来的钱,离开了妻子与女儿,踏上了日本求学之旅。
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日本,命运立刻向满怀壮志的他破了一大盆冷水。这个飞鸟学院地处北海道阿寒町内的 “番外地”,意思是偏远地区。
这个年轻人越来越少的边陲小镇,并不是个有望发家致富的好地方,反而寄希望于中国等外国留学生的到来,给本地带来新的生机。
这样的现状肯定与丁尚彪与同期留学生的初衷相距甚远,大家几乎都是举债前来,到国外后需要尽快打工还债。
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丁尚彪对阿寒町的状况毫不了解。当意识到这里是一个连本地人都找不到工作的绝望之地时,他几乎是立刻做了一个决定——逃离阿寒町,到东京去。
为了防止留学生流失,学校对留学生们的看管非常严格。1989 年 6 月的一个夜晚,他与几个同学深夜出走,躲避车辆,在语言不通、地形不熟的状况下逃向上千公里的东京。
然而几个小时的徒步行军,坐上电车,到达东京后,他迎来了命运的第二个打击。他转校到东京的申请失败了,甚至因此失去了在日本的合格签证,成为了 “黑户”,不能再自由回国了。
如果这个时候回国,他无法偿还巨债,不回国,又意味着他只能逃避警察,打黑工赚钱。求学无望的他,决定留下,至少要赚到钱养活家人。在打工还债的日子里,丁尚彪萌生了把在上海的女儿送到海外一流大学深造的愿望,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求学梦寄托到女儿身上。这是一个全新又明确的人生目标。
弹指八年生离,与生生不息的希望
一晃眼就是 7 年过去了,白天在工厂打工下班后的丁尚彪,需要马不停蹄继续赶往位于东京池袋的饭店上班。
每天忙到十二点多末班电车都下班了,他才沿着铁道回家。
多年无法回家团圆,妻子甚至怀疑他在日本有了别的女人。但是他打工赚来的钱,“钱放在口袋里都不知道怎么花”,省吃俭用,几乎全部寄给了家人,用来培养女儿的学业。
一个人住在小小的房间里,靠着女儿的照片来度过这些岁月
“像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没有出国的机会,我就像赛跑一样,这个接力棒他已经拿了,他的目标就是把接力棒再交到女儿手上”。
七年多来,丁尚彪一直过着与家人分离的生活,还要活着时刻可能被警察发现、强制遣送出境的恐惧当中。他就这样孤身一人,在东京默默地不停打工。
应丁尚彪的要求,节目组把丁尚彪在日本生活的录影带带给了远在上海的妻女。这已经是第八年,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还在上小学的女儿,都已经是高三学生了,看到这盘录影带,泣不成声。
这八年没有丈夫在身边的日子,妻子陈忻星在国内照料女儿,操持家里,靠自己的工资养活母女二人,丈夫寄来的钱,全部存了下来用以积攒女儿将来的学费。
陈忻星作为丁尚彪的妻子、丁晽的母亲,坚强、儒雅、勤俭持家,全力支持丈夫在日本打工送女儿出国留学的决定,这么多年孤身照料女儿,“习惯了,反正习惯了”。
丁尚彪不能陪在女儿身边,只能给家里打电话,但在女儿丁晽生日的时候,他特意通过广播电视台,为丁晽点歌,勉励即将高考的她好好学习。这盘珍贵的录音带,丁晽一直留着。
这一家人都在努力着,父亲在异国他乡打拼,女儿努力学习完成学业,母亲一人操持家务。8 年的厚积薄发,女儿丁晽考上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丁尚彪一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丁晽对自己大学生活充满着信心,摄影团队问她,你的信心是来自个人的能力,还是来自于家庭的力量?丁晽回答:是一种希望,未来的憧憬。
这是很高兴的人生
丁晽去往美国大学的机票可以在东京转机,意味着她可以利用这 24 小时里,与阔别八年的父亲丁尚彪相见。
因为出入成田机场需要身份证,丁尚彪无法亲自去机场接女儿,他与女儿相约,在一个叫 “日暮里” 的地铁站相见。
女儿长大了,父亲也老了。当年才及腰那么高的小学生已经长成了大姑娘,时光没有让他们生疏,反而两人有说不完的家常话。
丁尚彪带着丁晽去他在日本打第一份工的餐馆吃饭,自豪地向昔日的同事们介绍自己即将在美国留学的女儿。还带女儿去看了自己当年做洗碗工的后厨。
然而相见的快乐时光是短暂的,丁晽还把妈妈陈忻星交代带给爸爸的药给到了爸爸手上。
短短十几个小时的相处之后,丁尚彪不得不送别丁晽,他依然没有办法把女儿送到成田机场,需要提前一站下车,两人都捂着眼睛,让对方不要哭。
然而在对方看不到的地方,两人都没有停止过泪水。
为了帮助女儿丁晽实现做医生的梦想,丁尚彪加大了打工的力度,日本的经济开始慢慢的不景气,他一个人打了三份工。
他的年纪渐渐大了,牙齿也开始脱落,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努力把孩子培养出来,他靠着自己双手去劳动,洗碗、清扫什么都做,“我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起早贪黑的日子里,丁尚彪甚至还考取了技术工人的执照。
他的妻子陈忻星也在纺织厂上了二十年的班,单位的人都喊她陈老师。一家三口,天各一方,时间在流逝,他们也在各自为命运奋斗着。
五年的时间又过去了,陈忻星连续十一次提交赴美探望女儿的申请,被拒签了十一次,第十二次终于成功了。这时候,距离丈夫去日本打工,已经十三年了,这十三年,是那么的漫长。总有一天要团圆的盼望,从来没有停止过。
陈忻星像女儿丁晽一样准备在成田机场转机,利用可以停留的 3 天时间与丈夫相聚。为此,出发前一晚,十几年没有打扮过的她,用外甥送来的布料做了新衣裳。
丁尚彪在东京小小的蜗居里,也在为妻子的到来做准备,换床单,换被垫,还十分珍惜地拿出了他们当年结婚的枕套。
这十三年总算是扛过来了,十三年的思念终于等来的重逢。丁尚彪一遍又一遍地为妻子斟酌要一起去看的景点,一起去玩的地方,一起要吃的美食。想说的话,想要带妻子去的地方,太多了。
依然是 “日暮里” 相见,两人的面庞都已苍老,但看对方的神情,一如当年。
“十几年,的确是辛苦了点”
十三年的思念,夫妻两人的东京,短短的七十二小时。他们一起烧香,一起合影,一起吃饭,一起看夜景,在人群中与寻常夫妻没有什么两样。
因为身份原因,丁尚彪依然送妻子道成田机场的前一站成田站下车,五年前的夏天,丁尚彪也是坐着这辆列车送走了女儿。这次与妻子离别,两人相顾无言。他们质朴又浓烈的感情,只是轻轻一挥手的道别。
丁尚彪流着泪感慨,这就是人的生死离别啊。
对于工人家庭走出来的丁尚彪来说,他从祖辈开始都没有什么文化,把孩子培养出来,成为高端人才,是他对家庭责任必须做到的奉献。
这漫长的黑工人生,让他学会了拼搏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你干什么都不行的。”
为了负担女儿在美国学医的费用,丁尚彪在日本又奋斗了两年,女儿博士毕业成为医生之后,丁尚彪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终于可以回国了。
回国之前,丁尚彪专程回到了阿寒町,十五年前的这个时候,丁尚彪来到日本,从这里开始了他的日本生涯。
十五年过去,日语学校早已倒闭。丁尚彪当年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被命运打击,昔日的光景历历在目,他感叹道,“人是很脆弱的”。
但完成了改变家庭命运梦想的他也有资格在这里总结道:“但人生是值得珍惜的,这是很高兴的人生”
人生是应该平铺直叙,碌碌无为,还是顽强奋斗,先苦后甜呢?迷死氧很喜欢纪录片结尾这一句话 “为坎坷的命运不为之感叹,为非情的岁月不为之怨恨,对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都能够像丁尚彪这样,面对艰难的境地奋勇去闯,面对人生的挫折奋力拼搏,面对自己的未来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持之以恒。好好珍惜这 “很高兴的人生”。
你是不是很多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难,自己的命很苦?
寒窗十年苦读,奋斗一年考研,最终却名落孙山;
每天被无情的客户狂虐,常常加班到深夜;
中年携家带口,拼命工作,却还因为经济不景气,而被迫失业…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易和不得已,但有人经历了比以上所有,都要艰难许多倍的人生。
不夸张的说,他的人生简直是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
在最该无忧无虑的童年,他赶上了 3 年自然灾害,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最该读书的年纪,他又赶上了上山下乡,离开上海去了安徽的一个山沟沟里,每天干超过 10 小时的农活。
好不容易回到上海,他白天要工作,几乎每晚都在单位的夜校度过,文化课从初中补习到高中。他只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却因为年龄过大,没有一所大学可以接纳他。
于是,他所有改变命运的努力,都只能付诸东流。
他卑微地在食堂做一名炊事员,靠每月不足 100 元的工资,支撑一家三口的生活。
丁尚彪一家三口
直到 1989 年,这年他 35 岁,黑暗的人生似乎终于开始被幸运女神眷顾——他花 5 毛钱买到了一份日本高校的招生资料。
他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渴望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妻子也全力支持他。
于是,他们花了 2 个月的时间,借遍了每一个亲戚朋友,终于凑齐了 42 万日元,这相当于他和妻子不吃不喝 15 年的工资。
他像一个狂热的赌徒一样,把整个家庭的命运,押注在了那个 “街上到处捡彩色电视机、冰箱、微波炉” 的发达国家日本。
他相信,到那里留学镀金,毕业回国后会有更好的发展;他相信,他将来可以赚到很多钱,给家庭闯出一条路。
像他这样努力奋斗的人,到了这里,本该是一个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故事。
只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更大的玩笑。
最终,他没能衣锦还乡,而是当了 15 年的黑工。
然后,他用 15 年打黑工的钱,把女儿送去读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本硕博 8 年,如今一家 3 口定居美国。
他们一家三口,用 15 年,两代人的奋斗改变了命运。
这个故事被拍成纪录片,并震撼了整个日本。
在群众的呼声中,纪录片在整个日本院线上映。深夜 11 点座无虚席,播放结束皆是满场掌声,热度甚至超过了同期上映的《阿凡达》。
在高自杀率的日本,很多人看完影片后,嘲笑想要自杀的自己真的好矫情。
这个片子里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特效艺术,只是一个三口之家最质朴和真实的故事。
但是如果你对生活充满迷茫,充满抱怨;如果你对爱情的真谛充满疑惑;如果你对父母有种种不解… 我想,如果只去一个地方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一定是这部 90 分钟的纪录片——《含泪活着》。
1
1989 年 6 月 12 日,上海虹桥机场,一对夫妇在依依惜别。
男的叫丁尚彪,女的叫陈忻星,他们还有一个刚读五年级的女儿。几小时后,丁尚彪将登上前往日本的飞机。
这一趟,他几乎没有任何退路。
几个月前,他因为要办去日本的护照,和单位领导起了争执。在极不愉快的情况下,他拿了 3 个月的工资,补上了在原单位的夜校培训费,彻底丢了工作。
而两个月前,为了凑足前往日本留学的费用,他和妻子借遍了每一个亲戚朋友。两个月,终于凑够了 42 万日元,折合 3 万多人民币。1989 年的上海,这相当于他和妻子 15 年不吃不喝的工资总额。
他将从连黑白电视机都要凭票购买的上海,降落在那个遍地是 “彩色电视机、冰箱、微波炉” 的日本。
北海道飞鸟学院阿寒校,这是他梦想中的热土,可以学习改变命运,还可以打工还清债务。
他心里想着:“终于要去北海道念书了,就要成功了。”
妻子陈忻星也相信,流着泪送他离开,依依不舍却满怀希望。
几个小时后,丁尚彪降落了。
他梦想中的热土——北海道阿寒町,却满目荒凉。
当年的留学生合影这里就像中国的农村。没错,去之前他们并不知道,在学校地址一栏的 “番外地”,意味偏远地区。
年轻人大量流失,这里人口凋零。
世界上本没有城市,生活的人多了,也便有了城市。
抱着这样的想法,日本政府决定开办外国语学校,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到来,给阿寒町带来新的生机,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那么轻易就可以来这里留学。
可是,在这个贫寒的地方,连本地人都没有工作,留学生更是禁止外出工作。
这对和丁尚彪一样负债来日的留学生来说,无异晴天霹雳。
还债不成,还要支付高昂的生活费和留学费。有那么一刻,丁尚彪仿佛听到了梦碎的声音。
回国?他可是透支了夫妻二人未来 15 年的工资。
没有任何退路。
被 “骗” 的丁尚彪决定,逃离阿寒町,转到东京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但逃离并不容易,没有路,没有交通工具。
第一次跑,被抓了回来;第二次,被抓了回来;第三次……
前后跑了好几次都被学校抓了回来,还被严加 “看管”,人心惶惶。
1994 年丁尚彪回到 “逃亡” 的起点站钏路火车站
不过在生存面前,所有的苦难都不足以称为苦难。
1989 年 6 月的一个深夜,丁尚彪和他的几个留学生朋友一起,终于成功逃脱。
他们辗转几小时,赶上了去往东京的列车。
丁尚彪,终于逃出生天了。
**理想是一位丰满的女神,但东京的现实,比阿寒町还要骨感。**在阿寒町,虽然荒凉,可丁尚彪还是个合法的留学生。
逃到东京的丁尚彪,转校申请没有得到批准,他失去了在日合法滞留的签证,也失去了自由回国的机会。《奇葩说》里马薇薇说:“人生最痛苦的选择,是两个都是错的,那个时候我们要选择的是,我们更能背负哪种错带给我们的代价。”
此刻的丁尚彪正面临着人生最痛苦的两个选择:向左被遣送回国,用一辈子打工还债,被亲戚笑话;向右留在日本,成为 “黑户”。
在那一刻,他做了一个决定他未来 15 年人生的决定——留在日本。
他决定,把他功成名就和改变家族命运的梦想,交给她的女儿。
而他来当这架梯子——还债,挣女儿去美国留学的钱。
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日本经济发达,朋友信里介绍的可以捡到彩电是真的,能赚钱也是真的——当时在日本刷碗一天的工资,相当于丁尚彪在上海一个月的工资。
在这里是黑户,回家也是底层,不如先赚钱,哪天被抓了再说。
2
丁尚彪租了一个靠近铁路的最便宜的一居室,老式的木制阁楼,没有卫生间。
窄窄的屋里,唯一的装饰,是女儿 10 岁时的照片。
女儿名叫丁晽,寓意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老丁把上学改变家庭命运形容为一场 “接力赛”。
现在棒交接到他手里,他想尽力跑得远一些,“让女儿可以轻松跑下去”——意味着,他要靠打黑工赚钱,支付女儿的留学梦。
丁尚彪在日本语言不通,但他打了三份工。
只能白天在工厂做基础的工作,晚上到餐馆里刷碗,周末就去做清洁工作。
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忙碌,等到工作结束,已是深夜 12 点。
连末班车都错过了,他只沿着铁轨,步行回到住处。
回到家里,他还要做饭。
他每天吃的饭是前一天买的最便宜的菜,晚上做好之后,吃一半,剩下的留着做第二天的午餐。
上厕所,是楼下的公共卫生间。
深更半夜,澡堂子早就关门了。再说了,丁尚彪也舍不得花钱洗澡。
他就在厨房里,拿个塑料袋围起来洗,这样不会漏水到楼下。
住在铁轨边,火车时不时就轰隆隆的响,轻度睡眠的人根本睡不好。
**但是,起床 - 吃饭 - 上班 - 睡觉,这样的日子,丁尚彪一过就是 8 年。**家里都劝他回去,但是丁尚彪是黑户,离开了就再别想回去。
面对固执的丁尚彪,妻子也怀疑他在日本 “有人” 了。
丁尚彪解释说,“钱都寄回家里了,你有什么不放心的。”
的确,丁尚彪 8 年没请过一次假,唯一的休息日,都是 “汇款日”,8 年的积蓄,除却简单的日常开销,悉数寄回了上海。丁尚彪如此,但是远在上海的家人,过得也并不容易。
他寄回上海的钱,妻子陈忻星除了还债,剩下的都存了起来。
8 年来,陈忻星和女儿丁晽,靠着她在针织厂微薄的工资艰难过活。
母女俩共同住着一间小屋,一张床。
妻子陈忻星和女儿丁晽
8 年来,她从来没买过新衣服,基本没下过馆子。
做饭要到楼下的公共厨房,女儿在家吃饭的时候,她家做点好的;女儿不在,她就白面条里放点盐和酱油凑合。
每天除了工作,操持家务,照顾女儿,大事小情她都要操心。
修下水道,换灯泡,原本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做的事情,她都能干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让她忍不住会胡思乱想,这么久都不回来,老丁不会 “外边有人” 了吧。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与外人道,更不能和女儿说,她只能自己咽下去。
就这样,和女儿相依为命地过了 8 年。
老丁想家了,只能看看墙上挂着的女儿的照片;家人想老丁了,就放一遍他从日本给女儿点的生日歌:
苏芮 - 牵手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
所以牵了手的手 来生还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 没有岁月可回头
无法陪伴妻子和女儿,老丁对家庭充满了愧疚。
老式收音机里流淌出的温柔声线,是这个沉默的丈夫和父亲,能想到的最浪漫的弥补。
3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97 年,女儿丁晽不负众望,考取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学。
也许,这一家的命运,从这天起,开始有了什么不同。
上海虹桥机场,8 年前,陈忻星曾在这里送别丈夫,现在又要送别女儿,一家三口,分居三个国家,各自飘零。
喜的是老丁,女儿去美国上学,飞往纽约的飞机要在东京转机,命运慷慨地给了他 24 小时的时间,弥补 8 年的父爱。
离开时还是黄毛丫头的女儿,如今长成了 18 岁的少女。
缺席的岁月滚滚而来,亲情敌不过时间的磋磨,父女俩的见面,宛如熟悉的陌生人。
老丁先打开话匣子:
“你长高了,比我还要高”——“我鞋子高呀”
“怎么有白头发了”——“就是说嘛”
“你到外边要好好减肥了呀”——“用不着减肥”
“双眼皮嘛,开过了呀”——“不要说给别人听嘛,这段要剪掉”
“还记得小时候隔着玻璃窗哭吗?”——“记得一点” 在人来人往的车站,他们是一唱一和的父与女。
别人听来稀松平常的对话,里面是深情的翻江倒海。
老丁带女儿去了他第一家上班的饭店,热心地给认识的员工朋友介绍,“这是我女儿,要去美国上学了”,言语之间满是骄傲。
又指给女儿看当年他刷碗的地方,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垒起来的脏盘子,直不起来的腰,一起刷出了女儿的大学费用。
24 小时被切割成琐碎的叮咛,一眨眼就过去了。
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老丁不能送女儿到机场,只能在机场的前一站 “日暮里” 下车。送别的列车上,一路默默无言。临近终点,丁琳问父亲,“你哭了吗?”——没有回答,日暮里站到了。
人世间的悲欢从不相通。电车上的乘客在看书,在听歌,在聊天,他们只看到一个拼命忍住还是掉下眼泪的女孩。
隔着一道玻璃,有一个男人在站台红了双眼。
女儿去美国上学后,丁尚彪本来可以回国了,但他觉得,我还年轻,还能打工赚钱,支持女儿的医学梦。不过,日本经济开始下滑,工作不景气,老丁赚钱更难了。
但老丁比以前更拼了。
为了不失业,老丁一口气考了五个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从一个日本字都不认识,到现在成为一个多领域的技术工。
老丁究竟付出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他也开始同时打 3 份工,白天跑建筑工地,下午做商场保洁,晚上在饭店做饭刷碗,从不停歇。
女儿去美国上学后,母亲陈忻星一直在申请赴美签证看望女儿,她申请一次被驳回一次。
每年可以申请两次,她申请了 5 年,被拒签 11 次。
终于在第 6 年,第 12 次的时候过签。
除了看望女儿,陈忻星的另一个愿望是,像 5 年前的女儿一样,利用在东京转机的机会与 13 年没见的丈夫见面,这一次,他们有 72 小时的时间。老丁开始为妻子的到来做准备:他换上新洗的床单被罩,还特意拿出了结婚时妻子亲手缝的枕套。
当年的枕套已经旧到脱线,在插队时就结婚的两个人,共同走过了艰难的岁月,也经历了分别 13 年的思念的煎熬。
为了这一次见面,13 年没买过新衣服陈忻星特意定了一套衣服,还去做了个漂亮的发型。
但她不知道,老丁早已经不是 13 年前的那个年轻小伙了。这一年,还不到 50 岁的老丁,因为常年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头发花白,人更瘦了。
他的牙齿脱落了好几颗,看东西还要带老花镜,连上楼梯都摇摇晃晃。
13 年未见,只有 72 小时,老丁一遍一遍地考虑,想带妻子去的地方,想说的话,想做的事。真的见到了面,却只有默默地笑。
然后是长久地凝视。
从见面的那一刻起,老丁的视线,几乎就没离开过妻子。
这是相识了几十年的爱人,13 年前意气风发的丁尚彪,如今变成了形容枯槁的老丁,13 年前年轻的妻子,如今也有了白头发。
夜幕下的东京城,灯火辉煌,热闹都是别人的。
老丁生活了 13 年的小屋,还是那么破败,屋里唯一的装饰,还是女儿的照片,当然,还多了一个红枕套。
沉默内敛的爱人,对过去的苦难绝口不提。
但看到老丁生活的地方,听他说 “十几年啊,确实辛苦一点”,委屈和心酸涌上来,咬紧牙关,还是转过头去,拼命擦眼泪。
第二天,老丁拿出提前做好的攻略,带着妻子去逛他也从未好好逛过的东京城。在浅草,他们一起虔诚地拜佛祈祷,一起吃景点的小吃,去上野逛公园,看樱花,和年轻人一起,合影留念。
明媚的春日,久别重逢的喜悦,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们是再普通不过的恋人。
漫长的 13 年,短暂的 72 小时,妻子也该走了。
依然是乘电车送别,依然是前一站下车,依然一路无言,依然没有拥抱,依然各自悲伤,依然不知道,这一别,还要多少年。
日暮里站到了,妻子接过老丁帮忙拿的行李,按下涌动的情绪,自始至终没敢看丈夫一眼。
列车启动了,她仓促回头,抬手权做告别,电车开出好久,她才绷不住低下头擦眼泪。
站台上的老丁,默默地红了眼眶。
妻子乘坐的电车离开好久了,他还呆呆地靠在柱子上。
空空荡荡的车站,往前是分别的爱人,往后是未知的世界,他在想,这大概就是 “人的生死离别了啊”。
说完叹一口气,抿紧嘴巴,再点个头,告诉自己还要继续。
这是最沉默、最含蓄、也最坚强恩爱的父辈爱情。
4
2004 年,开往阿寒町的巴士上,摇摇晃晃地坐着仅有的一个乘客——丁尚彪。这一年,女儿即将博士毕业,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已经完成使命的丁尚彪,终于决定结束 15 年的异国生涯,离开日本。离开之前,他想去看看导致他人生巨变的边陲小镇阿寒町。日语学校关闭了,曾经的教室、宿舍都还在,但周边长满了杂草,一切历历在目,从这里开始,他过了轰轰烈烈又平平淡淡的 15 年。在丁尚彪为《留学生新闻》撰写的《北海道大逃亡》一文里提到过,阿寒校首批 56 名学生,半年后只剩下了 7 人。
“阿寒町町民的殷切期望,中国学生的美好愿望,就这样在文化、经济落差的强烈冲击下,在相互不能理解的思维意识中化为泡影。”
因为人口持续减少,阿寒町最终并入了隔壁钏路市,从行政版图上彻底消失。
当年的阿寒校校长
一身正装的老丁面向镜头三鞠躬:
对不起,阿寒町,当年因为无奈而离开。
再见,日本,现在因为梦想照进现实而离开。15 年前,老丁觉得 “人生是很悲哀的,人是很脆弱的”。
15 年后,老丁觉得 “人生是值得珍惜的”,也是 “很高兴的人生”。所谓生活的难,常常是无解的。
妻子曾说,一个人,“习惯了”,“也没有办法”;
老丁说,“把家庭建设好,把小孩培养出来,这是我的责任,必须要这样,没有办法”。
2004 年,丁尚彪来到成田机场,眼含热泪,坐飞机回上海。
日本海关人员看到他的护照,先是大惊失色,然后很快平静下来,之后迅速作出决定,盖章放行,还以举手礼向他表示敬意。
这个黑户,在日 15 年,按时缴纳税款,没有任何犯罪记录,拼命靠着双手,清清白白地活着,并为他的女儿和家庭,拼出了一个未来。
这是丁尚彪的故事,纪录片导演张丽玲带着两个自愿的免费劳动力,跟拍了整整 10 年。终于有了这部纪录片《含泪活着》。
2000 年,《含泪活着》作为一部翻译纪录片,破天荒在日本富士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巨大反响。
因为过于火爆,2009 年,《含泪活着》被搬上日本大银幕,在影院上映。
在未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声势竟然盖过了同期上映的《阿凡达》,高居当年院线票房排行榜首。
在电影院海报周围,贴满了观众留言。
朴素的父爱和坚强让人感动。
“他能够如此无怨无悔地为家庭、为女儿,让我太感动了。”
“中国的父亲真伟大。”
“咬紧牙关的坚强父亲,是真正的男人。” 丁尚彪的故事,甚至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偏见。
“许多年没这样哭了!脑子里对中国人的反感偏见被泪水洗刷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人的崇敬。” 甚至,让想自杀的人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
“我非常惭愧,不久前刚被公司辞退,并曾产生自杀念头。看到丁尚彪能为家庭和女儿作出如此伟大奉献,相比之下,我无地自容,真是太胆怯、太不负责任了。” 不过,这一切都跟丁尚彪没有关系了。
5
女儿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休斯顿医院,当了一名妇产科医生。
2008 年,丁晽结婚,丁尚彪夫妇随后也来到美国,分居多地 15 年的家人,终于团聚。
他们用 15 年的时间,书写了一个平凡人改变命运的传奇。
到这里,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丁,本该安享天伦之乐。
但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丁,再也闲不下来了。
语言不通的他,去建筑工地背垃圾,去中国超市跟车送货扛箱子,去韩国饭店洗碗打杂,去日本饭店当厨师。
但他并不以为苦,而是觉得这是了解融入美国社会的机遇。
后来听说宾馆工资高,待遇好,他又想去宾馆打工。
他想交几千块,去宾馆培训学校。但老丁一句英语都不会,人家不收。
他让女儿帮忙写去宾馆的英语简历,女儿让他好好歇着。
于是,他拿着谷歌翻译自己写了简历,大雪天第一个去排队面试,连厨师长都被感动了。
面试电话听不懂,他就让路边华人帮忙翻译;录用通知看不懂,他就拿到培训学校去请教。
结果一句英语都不懂,一分钱没有花,老丁进入了五星级宾馆工作。
他也曾受过同事凌霸,但他做了很多份外的工作。还靠着自己在日本的工程经历,帮忙修好了饭店的很多器材,为宾馆省了很多笔钱。
慢慢地,他赢得了很多同事的尊重,成为了宾馆里的 “三朝元老”,再没有人敢欺负他。
如今,他在美国高级酒店当洗碗工已近 7 年,还获得了纽约宾馆业协会颁发的优秀工作奖。拿着这个奖,到任何宾馆都会优先录取。
业余时间,他向纽约的中文杂志投稿,去听免费讲座,看书,写自己的故事。不为别的,可以自己留个纪念,给后代留着看一看。
今年,老丁 65 岁了。他的人生计划是退休之后,用自己赚到的钱和家人一起周游世界。
尾声
一个童年时赶上 3 年自然灾害的人;
一个读书时不得不上山下乡的人;
一个自学完了初高中所有课程,却因为年龄过大而不能参加高考的人;
一个透支了家庭未来 15 年的收入,却被现实狠狠 “欺骗” 的人;
一个想要用双手改变命运,却不得不在异国打了 15 年黑工的人…
没有人比他更平凡,也没有人比他的人生更悲惨。
但好在他够坚强,够勤奋,够拼命,好在他有一个和他一样坚强和拼命的妻子,还有一个和他一样努力拼搏的女儿。
于是,这一家 3 口,用他们的努力和坚守,奋斗出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是一个两代人接力改变命运的阶层跃迁故事;
这是一段 “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 的振奋传奇;
这是一首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的感人情歌…
这是送给千万平凡却奋斗着的生命,一份最真诚的礼物。
我想把李克勤的《红日》送给所有努力奋斗的人。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
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
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愿你勇敢跨过这一切一生永远有人陪伴
我刚开始看那篇含泪活着的时候,看到父亲一个人在东京,一天打三份工时,除了敬佩这位父亲为了家庭肯这样付出,还有点怀疑他这样做是否值得的。但看到后面,知道他们女儿居然可以考去美国读医生,就觉得不是这么简单了。
所以上来知乎找补充。下面有一篇,据说来自这位父亲在日本的一位工友的文章,看完后我更觉得这位父亲的伟大。同时也明白到,为何有这样坚毅毅力的父亲,超级学霸的女儿(能考去美国读医,最后成功做到妇产科医生),他们不是选择在内地打拼,而是咬紧牙关也要出去美国。
其中打动我的是,这位父亲尽管黑在日本,但一直坚持在日本交税。看完文章后,你可以觉得他很深谋远虑,连交税这种事情也想的这么透。我所看到的是,他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也懂得在一个讲究信用的社会里面,他这样做所能给他带来的好处。
就是这样的人,吃苦耐劳,深谋远虑,尊重规则,最终还是选择走一条背井离乡,远离家人的路,而不是回上海『随随便便炒几套房』,就可以衣食无忧。文章里面提到,他们家 2002 年就在上海买房了,然后 2004 年回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决定重新回日本。然后再从日本直接全家去美国。
如果结合这位父亲当年在文革时的经历,估计就能明白他是被整怕了,被政府伤透了心,所以无论怎么艰辛,拼了老命也要把下一代弄出去。
我一位大学同学,他属于那种大陆出去的新移民。他舅舅当年就是游水去香港的,后来几经周折拿到香港身份,拿到身份的当天,就把一份证明他大陆身份的什么文件给烧了,说这辈子都不会再回大陆。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文革,所有对文革的了解都是道听途说,政府也从来没有给我们正面介绍过这 10 年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们很难理解,上一辈的人,到底是经历过怎样的事情,才会让他们产生这样的反应。就我所知,内地能公开反映文革的影视作品(也只是间接提了一下),最出名的莫过于那部《霸王别姬》,但之后呢?
我觉得缺乏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就很难产生同理心,也就很难理解上一辈人这些举动。同时我也再次理解到,『避害』所能带来的动力,远比『趋利』的强大。
跟老婆一起流泪看完。
有人说不值不如直接抄房等等,那为何不拿 42 万日元去买深发展、万科 a,翻个几千倍不是更爽?
以三十年后今天的上帝视角来评价当初的选择真是没有意义,我以为这部片子留给人的财富在于展现了人最伟大的两个品质——牺牲与坚持。
女儿 8 岁时远走天涯,13 年不见妻子:这个负心汉,为何被无数人称赞
有人说,他是成功的。
出身贫穷,没文化,没技能,却靠一双手将女儿送到美国留学,培养出一个医学博士。
最终全家定居美国。
改变了命运,实现了阶层跨越。
也有人反对,说他很失败。
作为儿子,很不孝。
连老母亲生命的最后几年,别说侍奉,他连面都没见过。
作为父亲,很失职。
女儿才 8 岁,他便离家远走。此后整整 15 年,只见过女儿一面。
作为丈夫,很无情。
他在 35 岁时离开妻子,再聚首已是 50 岁的老人。
作为自己,很局限。
90 年代拼命攒了钱也不知道买房,错过了在上海暴富的机会。
他叫丁尚彪。
是纪录片《含泪活着》的主人公。
1989 年,他为了大学梦,借了 42 万日元去日本留学。
结果学没上成,还被困在了日本:回家还不起巨额债务。
42 万日元,相当于当时他和妻子 15 年的工资。
为了还债,为了供女儿读书,只能留在异国打工。
一留就是 15 年。
成功与否暂且不说。
毕竟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丁尚彪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
虽然有点傻,却代表了一代人,感动了两个国家。
他为了孩子无私付出和牺牲。
在异国他乡漂泊 15 年,全年无休,拼命工作,挣的钱都寄回家里。
15 年,满是艰难和波折:
半夜拉着行李无处可去,去投靠朋友只说了几句话就被赶出来。
被店长一拳打出鼻血……
但却从未想过逃回家。
因为他知道,不是每个人的家都是避风港。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家当做退路。
家,要靠他撑起来。
自己留学失败,那就努力给女儿创造留学的条件。
1954 年,丁尚彪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很穷。
16 岁被时代插到安徽省五河县。
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那里的特产是穷,远近闻名。
农闲时,全家老小出门乞讨的情况很常见。
那段日子很苦。
他每天干农活超过 10 个小时。
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却只能喝雨水,天天饿肚子。
20 年后,丁尚彪无比感激这段岁月。
一是得到了锻炼。
“吃过苦中苦了,所以到日本后并没有感到孤独。”
二是遇到了贤妻。
她叫陈忻星。
她来自知识分子家庭。
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仍拿着书本读。
后来她一个人扛起照顾孩子的重担,默默地咽下所有的辛酸和泪水,给予丈夫 15 年的支持。
当然,这是后话了。
结婚时,两人穷得只有一床被子。
1981 年,他们相继回到上海。
她在厂里做衣服。他在工厂食堂做饭。
依然很穷。
住在破旧的一居室,厨房还是公用的。
丁尚彪知道没文化,没技术,很难有发展,而且还会被淘汰。
他想上大学,无奈年龄太大,单位又卡他。
但他不安于现状。
一个日本回来的朋友告诉他:“日本马路上可以捡彩电。”
图源:《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他被吸引了。
萌生了赴日留学的梦想。
他花五毛钱买了一份资料,看到北海道飞鸟学院的招生信息。
在那个温饱还没解决的年代,他四处奔走借钱,硬是凑够了巨额学费。
1989 年 6 月 12 日,丁尚彪在上海机场起飞,飞向日本。
那时,他负债累累,但意气风发,满怀憧憬。
然而,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丁尚彪的学校在阿寒町。
那是北海道北边一个偏僻小镇。
他敢辞职借钱留学,是因为想边上学,边打工还债。
然而阿寒町非常偏僻,落后。
当地年轻人都无法找到工作。
别说还债,丁尚彪连自己都养不活。
他心急如焚。
学可以不上,但债务不还不行。
当时,他面临两条路:
一是回国。
但工作没了,又没学历,也没经商的头脑,只能打零工,挣钱有限。
二是留在日本。
语言不通,举目无亲。但只要吃苦耐劳,挣钱比国内多。
丁尚彪选择了后者。毫不犹豫。
入学没多久,他就辗转千里,跑到东京打工。
在外人看来,自费留学被坑,是遭遇。
在他看来,是磨练。
他说,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祖祖辈辈都很穷,没有人出过国。
既然出国了,就一定拼命抓住它,要靠双手改变命运。
他不停地打工赚钱。
白天,在东京郊外的工厂做工。
下班后,匆匆忙忙赶到市里,在池袋饭店当厨师。
夜里十二点,末班电车司机都下班了,他才沿着铁轨,一步一步走回郊外的家。
每个月按时把工资寄给妻子。
自己则省吃俭用。
买最便宜的菜,从不在外面吃饭。
租没有浴室的一居室。
洗澡时就在厨房,用塑料布做一个 “浴缸”,洗完再把水倒进洗碗槽。
他说:“穷惯了,钱放在口袋里,都不知道怎么花。”
哪是不会花,明明是舍不得花。
为了远在上海的妻女,为了女儿有钱留学,为了她不必走自己的老路…
尽管那时,妻女并不理解他。
女儿丁晽对爸爸的记忆,停留在了 8 岁。
在机场的玻璃门后,她捂脸哇哇大哭,不要爸爸走。
但爸爸还是走了。再也没回来。
从此生活中只有母亲。
丁晽不懂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陪,自己的爸爸却一直不回家?就连生日也不回来。
陈忻星也不懂,为什么丈夫不回家?甚至认为丈夫是在日本有了女人。
但也只是怀疑。
她承受着委屈和寂寞,独自支撑着这个家。
以前从不过问的家务,比如保险丝烧了、换灯泡等,她都学会了。
“一个人也没有办法了… 自己都能做。”
长大一点后,丁晽知道爸爸是在日本挣钱,一直在寄钱回来。
但她还是不懂:
为什么妈妈生病也不去医院看?
如果自己不吃晚饭,为什么妈妈总是白水挂面就酱油?
为什么爸爸寄来的钱都存着不花?
一直到 1997 年 2 月,母女俩在录像带里,看到了日思夜想的丁尚彪。
那是 8 年来的第一次:
女儿见到爸爸的容貌。
妻子看到丈夫的身影。
女儿掩面痛哭。
妻子百感交集。
丁晽第一次知道原来爸爸过得很苦。
才知道父母为她做出的牺牲。
陈忻星沉默不语。
很多事情电话里说不清楚,看录像也无法解开,她的答案还要再等五年。
看完录像带五个月后,丁晽见到了爸爸。
1997 年 7 月,丁晽考上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趁着转机,她在东京停留了 24 小时。
还没下电车,丁晽就看到了站台上的爸爸。
丁尚彪一见到女儿,就伸手接过行李箱。
几十级的台阶,气喘吁吁。
女儿要帮忙,他不让。
可能是太过紧张,还走错了换乘方向。
等车间隙,他眼睛一刻也没挪开女儿。
沉默半晌,第一句话是:“长这么高了,比我还高了啊。”
女儿说:“鞋跟高。”
“有妈妈高了吗?”
“我比妈妈高。”
接着又是尴尬的沉默。
他站在女儿的左后方盯着女儿,突然发现女儿有了几根白头发。
“都有白头发了啊。” 边说边拨了两下女儿后脑勺的头发。
女儿说:“可不是嘛。”
说着,电车来了。他带女儿去的第一个地方是饭店。
那里是他的第一份工作。
他像所有的父母一样,自豪地向同事们介绍女儿。
相处 24 小时,最初的生疏没了。
爸爸还是那个爸爸。
只是牙齿松动了,头更秃了,白头发也更多了……
丁晽哭着说:“他们不应该为我做出那么多牺牲的。”
她劝爸爸回国,不需要再牺牲自己了,她可以边读书边打工养活自己。
但丁尚彪拒绝了。
短暂相聚后,女儿赴美求学。
从此,一家三口天各一方。
丁尚彪加大了打工力度。
一天跑三个地方,打三份工。洗碗、扫地、工地…… 什么都干。
他要努力工作。
他要努力把女儿培养出来。
“我要靠自己的力量,把家庭的命运,彻底地改变过来。”
他知道,自己多付出一点,女儿的路就会多顺一点。
就这样,又过了五年。
在经历了 11 次申请被拒后,陈忻星终于拿到了赴美签证。
她和女儿当年一样,在东京中转。
不同的是,她可以停留 72 小时。
这是她和丈夫 1989 年分别后的第一次见面。
见面前一天,两人都很激动,又有点紧张。
她常年舍不得买衣服,这次特意量身定制了一件。
还去烫了个头发。
他换洗了床单被套。
破屋很小,单人床很窄,但收拾得整整齐齐。
他还拿出了一个珍藏的红枕套,准备第二天换上。
“这是我们结婚时用的枕套,我们一人拿了一个。”
他微笑着说,笑得很纯真,像一个纯情少年。
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甜言蜜语。隔着千山万水,但最初的爱从未改变。
丁尚彪用透明卡套当放大镜,仔细查看地图,在白纸上写满了路线。
一遍一遍,计划着如何度过难得的三天。
然而 13 年未见,比在一起的时间都长。
突然见面,两人竟一时语塞,只是抿着嘴笑着。
一直盯着彼此看。
回到住所,他给她做晚饭。
她坐在床上,默默地看着他。
嘴角有笑意,表情却很复杂。
吃完饭,两人相对而坐,相视无言。
再一次百感交集。
他打破沉默说:“十几年了,的确是很辛苦了点……”
顷刻间,她泪如泉涌,但一直在忍着不哭出声音,脸憋得通红。
原来他没有撒谎。
她也没有看错人。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一切都值得。
三天后,两人再次分别。
女儿要攻读医学博士,丁尚彪还不能回家。
他还要继续挣钱。
他说:“就像赛跑一样,这个接力棒我已经拿了,所以我的目标是把这个接力棒最后交给女儿。”
是啊,改变家族命运,需要两三代人共同奋斗。
就像赛跑一样。
他跑快一点,他跑远一点,他多跑会儿,女儿就可以跑得轻松一点。
又过了 2 年。
丁尚彪才回到故乡。
5 年后,全家在美国真正团聚。
女儿成了妇产科医生,住着别墅,前面带花园,后面有游泳池。
丁尚彪无需再挣钱。
妻子也不愿他再忙。
但他说:“我不想用子女的钱,我花自己赚的钱,也是减轻她的负担。”
他出门找工作,尽管语言不通,一切从零开始。
就像当年初到日本一样。
不同的是,现在是 “含笑活着”,以前是 “含泪活着”。
图源:《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客观地说,在日本的那段经历是相当痛苦的。
丁尚彪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有人质疑丁尚彪:15 年如此辛苦的活着值得吗?难道就不能换个生活方式吗?
丁尚彪的答案是不能。
选择了,就要坚持。
选择了,就要拼命。
他说:“人就是要为了目标向前走。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有舍才有得。”
至于对错,他不去想,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选的路,他走到了最后。也从未后悔。
作者:水门鼬
不值。自找的,没什么可值得同情和感动的。
出国打工两三年才回来完全正常,为改善家庭艰苦奋斗值得钦佩,但能在九十年代攒下两三百万却要苦情得十五年只在第七年见女儿一面的鸡汤我真喝不下去!尽管其实我妈跟老丁是一类人,为省钱完全可以牺牲好多东西,可能是年代影响吧。
90 年代上海日本潮有钱有路子出去的往往并不是社会底层,跟现在进城打工并不能相提并论。按前面知友王锐先答案:拼命打工攒下来人民币 250-290 万左右,孩子留学开销、2003 年上海花 35 万买房后还盈余 100 多万,那可是 2000 年初物价水平的一百多万啊,少攒几万见见面那么难吗?真的至于穷到在日 15 年只在第 7 年见女儿一面、第 13 年见妻子一面吗?如果是寻常在外打黑工,妻女后来几年去美国转机时都能见见面是不是就远没现在励志了?那些外出打工宁可少攒点钱春运高价回家的人就是不懂钱要用在刀刃上了?
如果是那种朝鲜人民为逃避迫害励志脱北离家闯出一片天,或者工程师为飞船上天进度先后错过父母葬礼,或者父亲生活所迫在外打工一年见不了两面,我都理解同情敬佩,但这纪录片可不是这种背景,这叫啥玩意儿啊?纯为一个目标死磕,自己理想没实现就强按孩子身上,其他的啥都可以不要了。十几年不见孩子,抛弃妻子,让孩子纯粹沦为自己的理想实现载体,不至于吧?!有这执行力和吃苦精神跟家人一起在国内估计也发达了也改变命运了,就算中国保持原状不发展,老丁夫妇在国内一直混的跟那会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难道那些宁可清贫也要陪家人的人就是 loser 了,就不值得感动了?
那个时代的精神毅力可嘉,但价值观不对路,丧失了独立思考,被一个执念牵绊,所有的难过真的是自找的,活该。
真正的爱是陪伴。出国奋斗、攒钱、为目标省吃俭用忍受物质匮乏没什么可指责的,但要有底线,孩子去美国后转机是能见面的,为何后面那七年不能抽出一点钱一两年团聚一下,非要搞得见不了面,十几年亲人就见一面的动机和理由令人称奇。这得多结果导向、多野心、多务实、多变态、多残忍才让一个男人这样,这男人就是个机器,这个男人说感谢妻子成就他的理想,其实妻子不肯配合牺牲他也未必会因此回家的,就如他当时借钱出走一样。赶上这种男人是妻子儿女的不幸,我要是妻子不能认同这种牺牲肯定早离了,我要是女儿我宁可不留学也希望能见得着我爸面,很巧的是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妻子女儿跟他是一类型的,还很骄傲有这样的父亲,觉得这是伟大的爱,“我不必跟你在一起,家里有你没你都一样,我自己搞定性生活,你拼命挣钱就够了”,“十几年见不着都没关系,我有钱留学去美国出人头地就行了”… 所以才有了这个纪录片。
不论怎样很庆幸看起来是个好结果,而不是个脱离父爱孩子长歪的结果… 不过女儿割双眼皮的钱买张机票看看你爹多好?在中国就没法当大夫移民了?在美国拿绿卡当大夫就是成就了?就算这些都实现不了,出国当大夫这成就至于 “让父母付出常人不可想像的付出” 么?…
只能说这家人只要有目标就够了,有没有家人对这家人其实是无所谓的,钱和目标比团聚重要,“见面有那么重要么?看不见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有这钱不如攒起来”,那么就是你们高兴就好哦。路自己选的,真舍不得您就后来几年孩子去美国日本转机多见几面,不要为攒钱把自己逼得那么苦情。对家人都这么 “务实” 的人能指望他们在社会上是个有人情味的人吗?猛看三观正天下,细推逻辑全是屁!导演也不必拍出来矫情了。
这也是有些老外不能理解有些国人的地方之一,为了多赚点钱,在物质上不输别人出人头地,就可以牺牲家人牺牲团聚,把自己逼得无比苦逼,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看过程,还觉得家人应该感谢他这种 “奋斗”,凡事都要看代价求均衡的,要我只能说这种人不懂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主人公也脱不了时代背景,相信随着时代和价值观的改变类似情况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不过也无所谓~人和人价值观有差异,就跟有人佩服邓文迪、刘邦啥的一样,觉得没底线也是本事呢,觉得最终得到了、最终出人头地了就是幸福的。
反正你自己觉得值觉得有成就感就好,没有家人等钱治病或没米下锅这种极端梗存在的情况下你仍然觉得为十万块吃屎是卧薪尝胆我完全理解,但我就是没你那么极致、那么有出息、那么吃苦耐劳,我对人对己都狠不下心在宫斗剧里活不到第二集,我不在意别人眼光不跟别人比,我宁可不留学宁可没车开,但我就是不肯在风和日丽的情况下为十万块去吃屎,我也不觉得你这种为钱吃屎的卧薪尝胆多了不起多值得同情,就酱。
———————————————
10-29 补充:老丁也是个知识分子,赶上上海 90 日本潮,毅力确实让人佩服,我绝对望尘莫及,但对自己和家人太狠了。他这么搞哪个环节有点差池都是个悲剧,比如妻子离婚了、自己累垮了或孩子不成材。这养孩子一方面靠教育,另一方面可真的是靠运气的,要不怎么同一个父母养出的兄弟姐妹秉性差异也大。
多吃苦多努力没有错,但十几年牺牲亲情陪伴不值得。小时候看武则天勒死自己亲闺女觉得她好可怜好无奈好值得同情,长大回看这个梗真不好说她是真被逼到那份上还是她自己执念太大。
祝福老丁,但不认同。
昨天无意中搜到这个片子,真的很震撼,第一次被电影里真实生活的平凡人生活深深打动,看完电影,翻看评论,全是为了子女留学值不值的讨论,觉得好奇葩。影片最让我热泪临眶的是丁尚彪因为没有身份证件,只能在成田站送别女儿和妻子以及凌晨独自穿过铁路踮脚上楼梯的背影。以前看电影电视剧要不看画面,要不听对话,讲真这部片子最扣人心弦的是丁尚彪的眼神。义无反顾地留在日本,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即使半夜仍为自己做好晚餐和午餐,决定回国仍不忘回到最初的学校去告别,回国飞机上的依依不舍。
我觉得丁尚彪最初留在日本,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后怕,只想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虽然干的最苦最累的活,但是看到因为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得好一点也是很欣慰的,再后女儿很争气高中毕业就能留美,这点上我倒觉得是女儿成就了丁尚彪和妻子,让丁尚彪和妻子有了目标,有了盼头。
我看到的故事版本是,在动荡的年代,一家三口在不同的国度用自己的隐忍、坚持和乐观画了一个大大的圆。
说来也巧,最近比较丧,需要一点精神力量。昨天下班回到家突然想看纪录片,然后在 B 站上偶遇了这部片子。看了大概 20 分钟,确实绷不住,我一个男生,眼泪水也止不住地流。
光看这部纪录片,感受和大家一样,被老丁的坚毅深深打动。8 年后见到女儿,13 年后见到妻子,这两个场景也实实在在赚足了我的眼泪。后来我又去搜关于老丁的报道,发现一篇他的自述,是今年(2019 年)10 月 29 日发在一个公众号的,链接我贴在下面。
[一个上海底层市民家庭半个世纪的奋斗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Pom0SzILDVFojGQlkVI-Tg)
看完自述,我才发现纪录片的故事远不及老丁亲身经历的十分之一,而我也相信,老丁经受过的苦难远远不是这篇自述可以概括的。以下是老丁自述的节选。
下乡插队时:
1972 年,开始流行收听英语讲座。下乡这几年,因为出身问题,我被很多招生、招工机会拒绝。我觉得自己可能会在农村待一辈子了,为了抓住以后可能出现的机会,我花 30 元买了一台收音机学英语。没想到 2 年后,当我把四册英文学完,就招工进最差的集体所有制工厂了。这是 1974 年 7 月 27 日的日记,一再被拒的苦闷都被我写到日记里,但我依旧不忘鼓励自己 “胜利永远是属于能吃苦者的”。
1975 年 2 月,招工到县集体所有制工厂后,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同样来自上海的知青。她性格老实、做事勤恳,我们很快就结婚了。后来岳父离世,妻子调回上海。而我先费尽周折调到了合肥。一到合肥,又定下回上海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想着只要不违法不害人,就不要为自己设限。我跑遍上海,在电线杆上贴满对调信息,结果真的找到了一名想调回安徽的女性。我私下给了她 400 元,顺利对调,1981 年,我回到了上海。
回到上海后:
**回上海后,我住在杨浦区,却在徐汇区当炊事员,每天通勤要 6 个小时。**我又开始在全上海贴广告征人对调工作,对调对象找到了,单位却百般阻挠。我在广告上说此工作道路广、购物方便,引来了上海青年报的记者卧底。他写了一篇报道,质问关系网该不该破?报道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单位让我停职交待事情原委。事发后,记者来找我,告诉我可以写文章反驳他,还帮我跟单位说了很多好话。因祸得福,单位嫌我太惹事,就让我调走了。
**生活表面上安稳幸福,底下却暗流涌动。**我求进步去考证,单位说不是单位安排的不予承认。妻子想调到中外合资企业,已被录取,但原单位拒绝放人,还不断找茬,甚至找借口扇妻子耳光。**忍不下这口气,**我告到纺织局,纺织局就把事情转回单位,告来告去都没用。跟朋友闲聊时,朋友跟我说,当警察都要审三代,而像我女儿这样的出身是不可能通过的。我所在的单位是街道小集体制的,在上海只能算 “三等公民”。而且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单位做到中层就已经到头了,这条路再走下去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发展了。这些生活中始终无法突破的障碍,让我无比失落,每一步我都尝试过,但每一步都掉下来。
在日本:
我平时都在地铁上学习日语、写作以及备考各种证书。为了拿到更高到工资,我考了五本执业证书。这是我后来住的地方。知道黑户不敢报警,有的中国人会专门抢我们的钱。我吸取教训,把钱藏在公司的衣柜里,身上只带少量现金。**还在门边放一把铁刺刀,每天回家后都会检查壁橱里有没有藏着人。**没办法分辨谁是好人坏人,我不敢带人来家里,也不敢和新认识的黑户口一起住。
平时的衣服要么是捡的,要么就是花 100 日元(约人民币 7 元)去旧货店买的。管不了衣服是从活人还是死人身上剥下来的,能穿就行。
我用假名打工,野村是我用过的假名之一。一开始不会日文,打工时会遇到障碍。有一次在后厨工作,厨师长着急地让我拿个东西,我没反应过来,就被怒气冲冲地扇了一巴掌。那时也觉得委屈,但无处可去,只能坚持工作下去。日本人比较好的一面是一码归一码,不会因为一件小事情一直给你使绊子。尽管那次事件不太愉快,看到我的勤奋努力,厨师长还给我发了额外的奖金。
回国:
回国之前,我去东京入管局自首,以便顺利出境。整整 15 年没回国,回来后我才知道国内经济发展得也不错。**我给家里换了新房子,又买了两套收租,留了一些钱给自己养老。**我在日本工作过的工厂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去工厂的中国生产线当翻译,就这样,我当翻译当到了 2009 年。我还特意去找过昔日给我使绊子的领导,客气地递上烟。其实是想告诉对方:**当年你想搞死我,今天我不仅活着,而且还活得很好。**人不就是争一口气嘛。
看纪录片时,我觉得老丁只是比普通人更吃苦,更隐忍,但看完自述,我了解到老丁的另外一面:对机会的渴望。由于出身不好,老丁在学习和工作上屡屡受阻。不过即便没有机会,他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机会,而不是坐以待毙。自下乡插队时,老丁就在不断想尽办法向上移动,从想办法对调回上海,到努力在国内发展,认识到自己在国内前途无望,再到赴日留学,打黑工。每一步都很艰难,但老丁从来没有放弃过。
我们现在讨论老丁当时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其实稍微有点不厚道,因为人生是没有最优解的,开上帝视角讨论问题没有什么价值。我想如果把我放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处境下,我估计会永远待在下层一辈子。老丁坚持走自己的路,最后走成功了,这就是他努力的意义,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而老丁的见识、胆识远远超出一般人。
我也看到回答里有人说付出不值得。我们当然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给出自己的想法,但生活总归是自己的,每个人的目标、生活态度、想法都不尽相同。能够认清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奋斗,只要自己觉得值得,那就是值得的。况且老丁不但实现了个人价值,改变了家庭的命运,还为很多正在奋斗的人带来了精神力量,不由得不让人深深地佩服。向老丁致敬!最后给大家分享老丁在那篇自述里说的最后一段话:
有人说,你以前在日本这么卑微、又是黑户、又是妻离子散,有什么好辉煌的?
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日本挣得比当时国内的大官还多,没有被歧视、不用看脸色,**最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一直认为人的格局、思想和观念不能局限于单一国家或者地域。**我一生漂泊,不管是到日本还是美国,我都是零语言的状态开始的,相当于又聋又哑又瞎,再难也坚持下来了。
这一辈子苦过、奋斗过,到明年我就正式退休,去过另一种生活。
值得!无论放当时的环境,还是在今天都值得!
昨天无意中刷到这个纪录片,又重新看了一遍,看着鼻子发酸。自己心里也在问一个问题,孤身奋斗十五年,这样做值不值得?
老丁可能文化程度低,但他却是个明白人。这种人在现在都不多,他能看清大势,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在应付日常生活。目标明确,方向感强,他知道自己要去那里,知道自己的家庭要去哪里。反观现在的年轻人组成的家庭,有车有房就是人生最大目标,然后天天躺沙发上吃着零食刷着抖音,可能就是理想中幸福生活了,对了。最好在旅旅游,发发朋友圈,也就满足自己那点虚荣心了。当然,日子舒坦了,人也就没追求了… 其实这些还不是重要的。老丁最大的投资是孩子。这也是他最有远见的地方。
老丁在国内确实是底层工人阶级,如果留在国内苦拼 15 年大概率是无法跨越阶级的。因为你收入的天花板不可能比其他人高太多,这是现实国情所决定的。看看他老婆在工厂待了 20 多年的样子你就知道了,最多可能比年轻人多拿一倍的工资,然后退休。
同样打工,老丁出国前一个月的工资是 100 元人民币,到了日本,一天的工资是 1000 元!!这是什么概念?这还是日本相对底层的工作。干一天相当于国内干近一年的收入!这不就是普通人能够着到的宝藏金矿么?有多少人有多少大学生,留学生回来在国内还不是拿个几千块在混日子???包括写答案的这些人,20 多年过去了有几个能在国内拿到月薪两三万人民币的?二三线城市呢?就算老丁女儿现在美国妇产科医生回大陆能拿到 30k 的工资么?事实不是明摆着么?!
那些说房子增值,买股票如何如何的人。都在瞎哔哔,因为你在看历史,回过头看好像啥都明白,可未来房子就一定还会增值么?还会翻倍么?你那么有眼光你家咋没多买几套房子啊?所以从国内房地产增值来讲是没意义的。你进步的同时,你周围邻居也在享受红利,问题是,人家去了日本打工后是夸维度的在进步啊!
同样,不同阶层的比较也是没意义的,老丁厉害就厉害在,他深刻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认得清大势。他这种讲规矩有原则的人在我们这种国家能混出来么?我们的社会能混出来的,不是背后有资源的有权势的,要不就是脑筋灵活的,美名其曰英雄不问出处。那些城市里的农民工,底层人口有多少改变了阶级的?无非是没房子的干了一辈子终于住上房子吃的上饭了,但子女教育呢?下一辈呢?子女生下来还不一样是最底层么?老实人在我们的社会≈傻 x
老丁自己用 15 年,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改变了家人的生活条件,直接把闺女推到了更高的起点上!从上海最普通的家庭,全家定居到了美国,就算按现在的标准,全家投资移民美国,要花多钱?
他女儿的孩子出生下来又和国内的我们拉开了多少差距?那些喜欢抬杠的人请仔细想想,你们村六年级的孩子和你们镇六年级的孩子和你们城市六年级的孩子和你们省会六年级的孩子和北京上海六年级的孩子和香港六年级的孩子对比究竟会有多大的不同。好好想想。
当我们还在争论好不好值不值的时候。丁老爷子已经在美国抱上外孙了,他可真是厉害。能认清现实并且坚决的去执行。别看他又洗盘子又扫厕所的,可人家在设计未来,影响未来,实现未来。而我们大多数人不过只是跟着大时代起起伏伏的吃瓜群众。困了就睡,饿了就吃,燥了就干,活一天算一天,没有长远的打算只活在当下,每天无所事事的混日子。也许干的活儿没那么脏那么苦,但人的价值却并没比老丁高多少,甚至还不如。老丁真的是学习的榜样!
纪录片对老丁的 15 年总结的很好:
对于坎坷的命运不为之慨叹
对于非情的岁月不为之怨恨
对于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用现在人的眼光去看老丁,未必理解。当年就算留在上海,90 年代初或做生意,或屯房产,日后所能拥有的财富未必不会比现在少,甚至更多。
然而老丁是经历了文革,上山下乡当知青的人,他的青春岁月充满了各式各样随机的灾难和坎坷。劳动不能保证收获,知识也不能。对于中国,他更多的是对未知命运的恐惧。
老丁是努力的,是顽强的,而老丁更是幸运的,有忠贞不渝的妻子,有奋发图强的女儿。
至于值不值得,或许就像纪录片结尾的那片樱花一样,一年只开七天的樱花,依然固执而又生生不息地活着。而有些答案只有樱花自己知道。
问题是 “值不值”,我觉得这是个主观的问题。让老丁来回答,他肯定说值。但是其他人来回答就未必了。
首先,去日本打 15 年的黑工本身就是高风险的事情。人在社会最底层,没有任何保证,其实大概率就是被遣返,或是生病、遇到天灾人祸。
其次,这件事情的机会成本非常高。说白了,就是家庭亲情的缺失。一个小孩在成长的路上没有父亲的陪伴。我自己也是为人父母,很难想象有什么能让我离开孩子这么长时间。我觉得孩子承受很多。
夫妻关系的维系更是挑战,周围有多少夫妻都因为聚少离多导致离婚的。
所以,跨过这些困难和不可缺少好运气才能成就老丁这样的传奇。
最后老丁女儿也移民去了美国,两代人都出国闯荡,估计这也不是巧合。可能对物质财富追求之外,希望移民国外是这个家庭更内在的诉求和动力吧。
所以,对老丁一家来说,答案是值得,其他人未必值得。
人的价值观不同,是否值得只有当事人说了算,对于老丁一家来说是值得的!
1、先说老丁,首先老丁的父爱不容置疑,不过其实老丁的性格就是个要强的人,即使不为了女儿他也会自强不息,否则 80 年代有几个敢想出国留学的;在日本打工期间,老丁一边打工还一边考取技术证书,同时打几份工那么累他还能坚持学习,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后来移民美国后,本可以安度晚年享享清福,老丁还是去打工要等到 66 岁到年龄再退休,他就不是贪图安逸的人。女儿只是承载了他的梦想,他自己在谈起对妻子内疚时也说 “是为了他提出的理想”,其实全家都是为了他的理想在奋斗。
2、老丁的妻子:整个片子看完,我觉得最不容易的就是老丁妻子,一个女人一边打工赚钱,还要自己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照顾生活起居,关心学习成绩、平稳渡过青春期,十三年,多少个日日夜夜,这其中的辛酸无人可语,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3、丁啉:是她成全了父母的辛酸,她考上美国大学成为正式医生,还把父母接到美国移民,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他们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励志故事;试想一下,如果她不争气,没能出国留学,最后只是在中国做了份普通白领的工作,那真是辜负了父母 15 年以骨肉分离为代价的努力。
老丁就是一个悲剧,人生能有几个十五年,妻离子散的十五年,家庭悲剧。1988 年被日本的语言学校诈骗了 3 万元巨款。 老丁是个勤奋刻苦的人,就算一直在中国国内,肯定也可以成为一个工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过上体面的生活,也完全有能力供养女儿留学,而不是在日本孤苦一人的扫大街做清洁工。前人之鉴,后人悲之。 这 15 年也是中国国内巨大发展的 15 年,老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老丁真是可怜。
除了主人公的执着。
最震惊的是看完全套纪录片,发现 30 年过去,类似东京便利店,洗碗工的时薪还是 1000 日元左右,居然纹丝没动。。。。。
成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停滞增长后,两级分化的更快了。。。。
看了各位的评论和感想,站在自己的角度阐述的也都有板有眼,但正是这些唯心的言论让我更加钦佩丁师傅的远见,看看 29 年后拜金盛行铜臭满溢的今天,听听饱腹者们吹着环游世界的 NB,信誓旦旦 “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的不懈之言,如果当年老丁执意留在上海到今日也许贫困让他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大家可以说老丁的失败在于没有经济头脑或者不努力等等,因为老丁不会 “食肉” 么!说说老丁留守的机会:
1. 国内再就业,找国企他没有文化第一批下岗就是他,自谋职业,老丁又没有自己的手艺,个体经营虽然从 1980 年开始,但 1997 年之后才遍地开花逐渐兴盛起来,老丁时间节点坚持不到 10 年后。
2. 炒房产,首先也是时间问题,20 多年前谁也看不到这个红利投机,另外老丁也没有那个本钱和魄力去赌这个搏,看看现在的上海. 北京,曾经清苦的原住民都以房产翻越了穷困的高墙了么,并不是,刨去靠运气一夜暴富的少数,大多北京原住民拿到的钱财只能让他们更加远离曾经的宅区,北京前门大栅栏搬河北燕郊的原住民比比皆是,留下的原住民旧城改造的高墙将他们永远封存在历史的沙盘里。
前面知友的一句话很现实很接地气,“社会的阶层哪那么容易打破,老丁用难以想象的十五年跨越了最少两代移民要完成的任务。” 这是一个底层人努力奋斗的典范,尽管老丁的家庭凝聚力决定了他家族成功的必然,但他的毅力还是给想要改变现状的人一个成功的启示,付出也许不会有回报,也不用非得离家远游,但想要生活有质的飞越,牺牲自己人生的一些宝贵元素是必须的,无论这个目标是为了自己还是家人,得与失是守恒的。
说不值得的,是因为你没有看到丁尚彪一家三口移民美国之后,对丁尚彪的专访当中,丁尚彪提到的一句话。他说当年当他从上海离开去到日本的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是 100 块钱,但是到了日本,他只需要做最底层的工作,一天的工资就是 1000 块钱,也就是说他在日本干一天的活,就相当于他在国内干 10 个月的活。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以咱们知乎上普遍都在万元以上的收入水准来看:你现在在国内一个月挣 1 万块钱,你到了日本之后,一天就赚 10 万块钱,一个月你赚 300 万块钱,这时候你再问问自己:单独一个人在日本呆 15 年值吗?我感觉这个答案是唯一的。请问,你若不是马云,你还有什么途径能达到这样的收入?
讽刺一下楼底下说毫无价值的人。
这种回答跟何不食肉糜一模一样。
回答里动不动就谈所谓的价值观,殊不知价值都是社会现有条件培养出来,是有很强的环境条件因素,不是你上了学你就自然具备这样的价值观。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建立在衣食无忧,文化开放,言论自由的基础上,而这些则是建立在足够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如今的盛世是老一代人在恶劣环境中艰苦奋斗出来的,那会为国奋斗的人没有家,为家奋斗的人难团圆比比皆是。即使是富家子弟也少有当下的价值观,物质和文化的匮乏有着铁一般的限制,有的人才刚刚吃饱饭,家里的财产可能就一套被子一点小家电,环境根本不允许这样的价值观孵化,你给我谈你的价值观?
你们这种不认同和反对就好像现代人嘲笑古代人的习性以及种种弊病。至今也有贫困山区的孩子连基本的识字都成问题,有纯净水喝的人别忙着嘲笑过去喝泥水的人,别人没得选择。
你只能说当时这种行为是怎么样的。现在这种行为是如何的不可取。
我的看法是,老丁这种行为在当时是完全没毛病的。苦过来的人,强烈想给后代一个更好的环境,老丁长时间不回国不敢辞职并不是贪钱,而是因为知道赚钱的困难。现在的人,几千块钱就能满足吃穿,从小没有挨过饿,常常有娱乐活动,可以选择认真都市或是早点出来工作,这明显没有挨过社会的毒打,没有遇到过没钱的时候的窘境和绝望,没有遇到过文化学习的天花板。我很佩服老丁钢铁一样的意志。
对于现在来说,老丁这种行为,并不值得推荐也不值得反对。它的正面和反面都很有力,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看法,社会同样在努力融合双方的有点,这是与时俱进的。就像在那会不存在素质教育,而现在要求能好好读书也要健康发展人格。
对于坎坷的命运不为之感叹,对于非情的岁月不为之怨恨,对于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1,很多人用现在的眼光和角度看 80-90 年代的选择,所以就很难理解。要知道老丁离开中国时距今已经 30 年了,那一年我家刚买上一台 14 寸的熊猫黑白电视,很多人家没有电视。
2,老丁和他的妻子经历运动,浮萍一样的命运和生活,自己很难掌控,最美好的时光给了上山下乡运动。特别是老丁的妻子,节目中说是高知家庭,据悉她的爸爸也就是老丁的岳父原是上海纺织研究院院长,不知道经历了什么,但我推测也是受到了运动的影响,否则女儿也不会上山下乡。政治层面不过多说,移民也无可厚非,你没有他们的经历和角度就不要去评判人家的决定了。
3,经济层面,当时日本的收入是高出我们一大截,80 年代末也不太平,90 年代初通货膨胀很厉害,我记得当时的银行利息都是超过 10% 的,92 年邓小平南巡后才开始开放。
4,老丁的女儿很争气,在美国念到医学博士并当医生这是极其苦难的,成绩要是极其优秀才有机会,同时也是很烧钱的专业,即使现在很多中国中产家庭不卖房子也很难供出一个孩子在美国读医,再说一遍,在美国学医并当上医生是能力、金钱、耐力堆出来的。
5,我觉得最伟大的是老丁妻子,这个女人不简单,内心极其强大,看样子其从小家风也是很好的。
6,以小见大吧,有小家才有大家,这是我一直的观点,这部片子传递的精神是我们父辈那一代最宝贵的精神,从小我的父亲也是教育我坚强、坚强,隐忍,咬牙坚持苦难就过去了,我特别深有感受,只是没有丁啉那么努力,但我觉得我也还是会把这种精神传递并教育我的下一代。
昨晚看了这个纪录片,当然也是哭的稀里哗啦,日本人抓人性的那个点很准。给我感觉很震撼,一直在自己想,我心里也在想,这样值得不值得?太不容易了,一家三口都不容易,缺哪一个都不会有他们的今天,老丁辛苦打工,十几年只能见至亲一两面,妻子,孤儿寡母的一个人十几年拉扯孩子,养孩子苦不苦?还是一个人拉扯,信息也不像现在这么通畅,还要担心老公到底在外是在干嘛?孩子一直在父亲缺位的背景下努力学习,还特别感恩父母。这个故事里的人物都太刻苦,完美,所以有个完美的结局,如果,老丁忍受不住思乡思亲之苦跑回国内?如果老婆,忍受不了自己一人带孩子,猜想自己的男人自己在国外又有了一个家,要跟老公离婚?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父亲总是在外,感觉被抛弃,恨父亲,心思无法在放在学业上,走向不良少年之路…… 这么多如果,发生一个,这个故事都不会完美,所以这个不具有普遍意义,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觉得性格如老丁,干什么都能成功啊,对自己太狠了,至亲都可以十几年不见!有点泯灭人性的感觉,突然想到那个题目,哪些事情看起来三观极正,其实骨子里很歪?
从结果来看是值得的,但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能出国留学并且找一个好工作上,先不说对不对,单从投资风险角度来看,这风险也太大了!这女孩的压力可想而知,稍有松懈都会觉得对不起父母,一家人都活的太苦了!
从咱们后来的视角来看,如果老丁当时不出国,后面还有一波下岗潮在等着,侥幸逃过下岗,又是房价暴涨,女儿就算重点大学毕业留在国内,看着上海的房价也只能望洋兴叹。
还有一点,要是老丁刚到日本那个什么学校学习的时候,如果不跑能不能好一点,至少不会成为黑户。老丁跑走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不让打工,附近也没有兼职的地方,家里又背着债务,自己生计也堪忧。
祝福老丁一家,总算苦尽甘来,愿他们一家人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很多人批评老丁,认为他明明可以在国内也过得不错,为什么非得跑到日本去打黑工,赚了钱为什么又非要把女儿送去美国留学。说这个话的人是因为开了上帝视角,根本不知道老丁那时面对的困境。
老丁的经历就不用再说了。要注意,他出国的时候已经 35 岁了,放到现在已经属于可以被华为开除的人了。他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但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出身就是一道怎么也过不去的卡子,到了最后一步就再也过不去了。
换成现在,大概就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 35 岁中年男,每个月收入只有 3000 块,而且因为政策原因,你再怎么努力上进也不会有结果了。这时候你听到可以去日本打工,一个月可以收入 50 万,你去不去?
还有说老丁去日本为什么要打黑工的。要知道老丁是借了钱出去的,借的钱相当于夫妻两人 15 年收入。而当时的情况就是,他们去的地方非常偏远,即使当地人都找不到工作。如果他不尽早打工,怎么赚钱还债?不还债,他人在日本,老婆孩子还在上海的家,让两个女性去面对债主吗?
要知道,30 年的中国大陆,不要说美日,就算是面对台湾也不敢说充满底气(参考后来的台海危机),不少人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能有机会到美日不仅能改变个人,甚至能深深影响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命运。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目光去苛求当时的人。
这系列的片子很久以前就看过
叫做《我们的留学生活》
讲述了当时八九十年代一群去日本打拼的中国人的故事
那时候好像是大学时候刚开纪录片课
因为喜欢某位文艺女老师
所以经常去蹭她的课
然后她用了一整个下午给我们放这部其实制作没有很精良的纪录片
还吐槽了这部片子略显做作的解说词
但是第一集里面的韩松实在是让我印象太深刻了
而且第一集的下半集整个就是一部励志片
所以经常在我学英语的时候拿出来温故
慢慢的就把整套系列看完了
再看这部片子的完结篇
已经是四年后了
很多时候 我觉得我的脑子里很热闹的住了很多人的
sheldon 他们啊摩登家庭一家啊然后电影里的很多角色还有好多纪录片里的人
有时候再看的时候就很想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比如《幼儿园》里的那些小孩
那个少年老成的 那个马玉兰 那个富二代小胖
比如演方枪枪的那个小男孩
比如演《我们俩》里的小马
比如《请投我一票》里面的雷雷和成成
好像和他们通过影像建立了一种神奇的联系
在某个时候
会把他们当熟悉的人一样牵挂
所以当镜头再一次对准这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家庭的时候
我更多的是怀着最大的善意去希望他们能过的好
虽然在大概三分之二的时候
我还是会关注很多忍不住要吐槽的点
比如女儿在那样的家境下
做了双眼皮手术
这个点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还有她的耳洞
还有最让我困惑不解也不能完全赞同的
这种牺牲掉自己成全子女的中国式家长做法
这样的爱 沉重 但且负担
我不知道这个女儿以后要成长成一个怎样的人才能担负起这样的爱
我会怀疑这个家庭整个的付出
沉默的 隐忍的
好像用双手扒黄土的艰辛
这样的付出
是否值得
是否有必要
是否是唯一的出路
但当我看到片中的妻子和丈夫终于在十三年后可以重逢时
片子细细的表现妻子在临行前做了一套比较好的衣服
清早起来剪了头发
丈夫洗了床单
换上了结婚时候的大红色枕套
这一切那么繁复又隆重
几近要成为一种仪式
我也曾异地恋过
当然不能和他们的时间相比
而那种 “火鸡在将吃未吃时已达到味觉的高潮” 的感觉
我在每一次定完机票后都可以深刻感受到
也许见面反而是相顾无言 所以妻子和丈夫
在 13 年后的重逢时 连
拥抱都没有
只有一个大大的特写给了丈夫亮亮的眼睛
这是和见女儿时的内敛完全不一样的眼神
这个眼神
不得不说服我
他们之间的爱情
是我们这一辈不能理解的爱情
这样的付出
也是我们这一辈所不能理解的付出
鲁迅先生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
老先生一生写过很多文章也并未能改变的了中国多少
而这一句话倒是有许多人身先士卒的去实践
所以在扫了一眼豆瓣影评时
我惊讶的发现虽然这部片子打分很高
但普遍的短评都表示不能理解这种行为
甚至有的用上了很多恶毒的字眼
这里 我突然想说一件和这部片子无关的事
就是中国好声音里的徐海星
我本人也非常不喜欢她
但仅限于讨厌她的每个做作吐舌头和说话的腔调
至于有非常多的人质疑关于她父亲的事情
我愿意去选择相信她
因为我无法想象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的人能做到为了参加一个娱乐的选秀比赛就把自己父亲的生死搭进去的事情
而悲哀的事
人们已经很难再去相信什么
尤其是银幕上的事
在这部《含泪活着》里也是一样
我记得以前学过一篇古文
里面有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说
人们不能苛责古人 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评判以前的事 我也并不喜欢这部片子的名字
在我看来 总有过多的煽情意味
我也并不认为这部片子当时获得了日本很高的关注是因为真正的理解
而更多的我觉得是同情和怜悯的泪水
我也不喜欢每当有一点点眼泪的时候就一定要马上推特写
我会去想后来女儿一定有先做整容手术吧她的心路历程其实是我更想了解的
但是 以当时的价值观和社会形态
光是这个片子的开头
就已经非常大气
尽管手法有些许拙劣
但片中穿插的樱花写意镜头还是比较准确的
尤其我很喜欢片子最后的段落
父亲 或者说这个男人
此时终于可以卸下作为父亲的角色
作为一个人
有着独立完善人格的人
穿着正装骑上自行车要回到最开始他的日语学校
我不知道这一段时导演安排的还是他的本意
若是他的本意
我想 这时候
这 13 年的意义对他来说
就不仅仅是有些人所概括的
从一个中国社会底层的人过渡到日本底层的人
这么简单的了
在他的骨子里
已经有了很多日本的
或者说那种传统的
很难去形容的一种气质
有种回归的
很多日本电影里所想要诉求的那种回归
他会敬畏 会思考 会沉淀 会理性
所以 无论最后这一家人的情况是全家移民去了美国
还是就在上海买了大房子
这一切的意义
只存在这家人心中
只有他们才会知道
自己得到了什么
失去了什么
而是否值得
他们心中会有答案
我们 只是看客
看客 随便的骂几句很简单的
但 真正的敬仰
从每个人的身上学到什么
才是最难的吧
最后
套用《俺爹俺娘》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这就是老一辈的生活方式
他们就是这么来对待生活
这么来对待这片土地的”
哦还有最后的最后
我要贴这首深得我心的配乐
And I love you so 我是如此地爱你
The people ask me how 人们问我我怎样地爱你
How i´ve lived till now 我怎样一直活到现在
I tell them I don´t know 我告诉他们我不知道
Iguess they understand 我想他们能够理解
How lonely life has been 生活曾经多么地孤独
But lift began 但是生活
The day you took my hand 从你牵我手的那一瞬间真正开始了
And yes, I know how lonely lift can be 是的,我知道生活能够多么孤独
The shadows follow me ´n´ the night won´t set me free
阴影从不离我左右,黑夜也不能让我获得自由
But I don´t let the evening get me down 但是我不会让黑夜把我打败
Now that you´re around me 既然我已来到我的身旁
And you love me, too 我也爱我
Your thoughts are just for me 你的所思所想全为了我
You set my spirit froo 你让我的灵魂获得了自由
I´m happy that you do 这让我开心不已
The book of life is brief 生活这本书很短
And once a page is read 一旦读过一页
All but life is dead 除了生命,其他的都将死去
That is my belief 这就是我的信仰
And yes, I know how lonely lift can be 是的,我知道生活能够多么孤独
The shadows follow me ´n´ the night won´t set me free
阴影从不离我左右,黑夜也不能让我获得自由
But I don´t let the evening get me down 但是我不会让黑夜把我打败
Now that you´re around me 既然你已经来到我的身旁
我听英文歌很少
所以不知道会不会有别的版本
唯一可以说的是 片中的版本很好听
推荐
我觉得不完全真实。他妻子和女儿是可以去日本看望的,没拍出来而已。13 年不见真的不太可能做到的,除非真的不爱了,不然那份牵挂太艰难了。
我是 2016 年 10 月 23 日晚上看到该纪录片的新闻链接,刚开始被丁尚彪的举动给震惊了,至少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有坚定信心的人,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来说这是很难能可贵。与妻子定下既定风斗目标,15 年的离别换来的是家人的当前条件(不佳的家庭环境,还有父母的榜样造就了孩子的自省自悟,15 年的打工积蓄为孩子创造了物质基础)。我很认同丁尚彪说的一句话,即便是一个人当上了国家主席,把这个国家治理好了,这是他的责任;身为一个家庭的家长,把这个家营造好,培养孩子成才这也是他的责任。这是底层人们的一点小小的目标和想法,说的大一点这是他们的心底的梦想吧。虽然可能有人说丁尚彪在国内也不见得差,但是他开始的目的是求学,后来异国他乡求学梦的破灭,加上身背 42 万日元的债务,没有退路的选择打工、生存、还债,去建立心里的梦,孩子的成长只不过是完成他们这代人自己的梦想。只要将这种梦想传承,于家于国都是好事。已经将丁尚彪的故事会推荐给我的晚辈,让他们看看喊苦喊累的一代,不知所学为何?不知 “劳苦” 为何?虽然人人去出国留学打工不足取,但是主角所学到的精神让人振奋。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当前的迷茫应该如何去化解。
前面一个答主说什么明明有过得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要这么苦,家人不买机票过来见面什么的,还关闭评论了。正是因为明明有更好的选择然而丁先生还是选择了去拼命赚辛苦钱,老婆也努力照顾好家里,女儿好好学习成为了美国医学博士,才更加让人敬佩。如果按照别人所说的用赚来的钱买房子投资,家人买机票多来看看老丁。我想最后女儿也不一定能够成为医学博士,他们也只是普通的一个上海家庭,并不会成为大家敬佩的榜样。我认为大家并没有赞美他打黑工不和家人见面,而是敬佩他为了家庭和自己的目标,以超越常人的意志力去辛勤奋斗的精神。能够和家人天天相伴自然是很幸福的,但是为了更伟大的目标,牺牲这些幸福我想也是值得的。如果穷困潦倒,就算每天和家人一起窝在毫无出路的小旧房子里也并不会幸福。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要牺牲一些东西。我觉得只要他们家人觉得值得,那就是值得。
我个人觉得从理论上值得,从挣钱多少上,也是老丁这样的人值得。
当年老丁这样的工人,再赶上一波下岗潮,更惨。就算是现在,也有各行各业的高学历,或者所谓的业界精英奔赴海外五类。
其实老丁在日本之所以混成这样,被假广告空手套白狼,也有一定运气原因,没准去美国,不抱着学东西的想法,就是纯打工,就可以 “上海人在纽约” 了
我很佩服老丁,他有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品德,而且看的出来是很乐观。值不值得谁知道呢。如果老丁留在上海,依他这么吃苦耐劳的品德可能更有广大未来,但很可能就是他自己说的是个退休员工,等着拆迁。人生没有重来,既然选择了就努力干好。祝福他们大家。评论里有一个所谓的老丁的同事,并没有贬低过老丁,不需要你在评论里唧唧歪歪。就算有评论说不值得,也是祝福老丁的。还扯出什么美国黑户很好,说什么美国总统说黑户干着美国人不愿意干的事,领着最低工资。都是赞美日本美国,说中国不好。还说老丁怕在日本被中国人黑吃黑。我不知道老丁有没有说过,但是这个评论的网友,我看不起。觉得美国黑户好,祝你一辈子当美国黑户。
太厉害了,看完实在太感动
不平凡的小人物啊
从我个人主观上来说,我认为,不值得,且,极不值得!
1、自然是我本人做不到,且我认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做不到,一种自然的排斥反应。
2、于老丁而言,通过非人的毅力和牺牲的精神,直接越级打怪,且成功推倒,我是第三者客观角度看,十五年的煎熬,只是美国多了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
3、老丁的如此这般,个人认为有极大一部分原因,是对于国内环境的不信任,经过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老丁是怕的。
4、这个纪录片立片之本,也是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家三口,没有一个掉链子的。换言之,本身是高风险的,三人中只要有一人。。。。大家懂我意思吗?这真的是小概率事件。
5、抛开故事本身不谈,我觉得我们作为观众,全片内核无非四字——牺牲、坚持。也是导演的良苦用心,我认为这是没有错的,确实值得学习。
说实话,这个纪录片不知道是拍给中国人还是拍给日本人看的,有点道不明的意味。我有一位姑妈,基本和主人翁同龄,也是下乡知青没有高考,在钢厂开吊车,老公在女儿高考前过逝了,她自考的大学,接下厂里一份内部刊物的编辑工作,把这份内部刊物办成全国第一的技术刊物,女儿在国内读完大学又去美国读的大学,现在是一个国际知名医疗中心的统计师,但是很少回国。实际上,那个年代,大家的出身都差不多,也没有富二代啥的,这个纪录片的主人翁,并不算出身多差,甚至能借到 5 万块钱去日本,不像我姑妈,给老公办后事都是借的钱,因为我姑父是久病去世的,当时真的啥钱也没有了,而我们全家都在西南地区十八线小镇,也不是上海土著。这个纪录片的主人翁一家做出的选择真的挺一言难尽的,感觉女儿要是成绩不好,也去不了美国,即使拿了奖学金,他还是继续在日本打苦工凑学费,感觉前面好像没赞下钱,有点矛盾。而且他一开始去日本要是没有被骗,而是真的读了大学,也不是这个际遇,不过他本身在国内又没有学习考试啥的,直接就去日本花钱读书,被骗也是理所当然的,整个纪录片的重点其实在他十多年里孤身在日本拼命打黑工上,他女儿确实读书读出来了,但是说实话,那个年代虽然不像这些年留学生那么多,也并不少,再往前大家起点也真没多大差别 这个纪录片着眼点不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女儿,而在闷头在日本打黑工的父亲,确实有点微妙,不知道是为了劝日本人努力工作还是为了劝中国人去日本打工,反正正常来说劝人上进应该是劝人读书。
作为一个个体,我敬佩这样一个人。他身上具有一种朴素的品格之美,他勤劳,隐忍,意志坚强,为了目标而不懈奋斗。但是作为一个国民,此人是不合格,是反面教材。为什么你的觉悟这么低?为什么你的所谓目标是离开这个生你养你的国家,而全家移民美国。就因为这个国家穷而你要去的国家所谓更富裕?你的人生就是如此?即使你出生的国家目前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你就用脚投票?彻底地羞辱这个国家,让自己的后代成为美国人?你知道什么叫尊严吗?士可杀,不可辱。世界上有让人尊重的国家的国民是这样以离开自己国家而成为美国公民为自己一生的目标吗?你其实没有信仰,只信奉钱。你的信仰就是有奶就是娘。你活的太通俗。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当今中国的现状是让人作呕的。不知鲁迅活在今日是何感想?为什么自己的国民不能被善待,自己国家的国民待遇在本国竟然不如外国人?中国自己的女人不是与本国的男性结合而甘愿成为西洋人的工具,喜欢用屁股与洋人接轨?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没人说真话?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人很勤劳却很贫穷?太荒唐,太荒唐。一切都像那么个样,一切却都不是那么个样。
无数中国家庭靠着家庭共同的信念度过难关
很多人都无视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日本和中国巨大的经济差距。
1. 如果中国经济没有腾飞,很多人根本没有上网说话的机会。搭上了历史发展的顺风车的人,都觉得都是自己的努力所得。没搭上的人,一方面懊悔一方面又评头论足,如果主人公当年多买房做生意或者往上爬,现在也发家了。但当时,中国人包括主人公在内,没有人会想到中国发展会如此迅速
2. 在当时中日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主人公对于将女儿送出国的希望也就越强烈,一如中国目前人口向北上广聚拢一样,越是体会过,就越是希望能将家人一起接来,或许在家乡依然可以找到一份当地体面又轻松的工作。但这绝不是呆在北上广的人想要的。同样,也不是主人公想要的。
3. 最感动我的,是这三口之家的坚强,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坚强。当时历史背景如此,他们设定了一条在当时看起来可以最有可能成功的路,然后,便为此奋斗了 15 年。在我认识的留学生中,有读商科,读艺术,读工科,但是没有律师和医生。可想而知,这条路之艰难,我想,主人公带给这个家庭的,除了将女儿送出国,就是给了全家这种最宝贵的品质。
4. 认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然后设定一个目标,15 年为之奋斗并且成功。老年来回想起来,这或许是最不会后悔的一种活法吧。
第一,感觉老丁在中国是最底层,跑到日本也是最底层,非常可惜,如果拿出日本吃苦精神在中国上海可能更有作为,毕竟在自己熟悉的城市,有人脉,熟悉环境。
第二,纪录片本身就是文科生产物,没有数据对比,应该假设各个条件,老丁出国与不出国各自投入回报是多少?毕竟过去 10 年,中国,上海飞速发展,各种机遇。。。。
第三,从精神感召力上老丁是成功,女儿至少从精神上彻头彻尾被父母吃苦精神所震撼,感召,励志成功。
第四,万般皆有命。祝福老丁一家。
本不想回答,怕伤人心。
这个纪录片名字改为《含泪也要出国》或许更合适。
回到问题:
《含泪活着》丁琳父母 15 年的辛苦付出是否真的值得?
值与不值,也要分不同角度看。
1. 对于丁琳和其父母三人来说,绝对值得!相当的值得!
毕竟幸苦 15 年,最终目标也达到了不是么:儿女出国了,三人全部移民了,在美帝国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2. 在日本人来看,也是值得的啊。
<含泪活着> 主人公近况中提到:
含泪活着该片 3 年前曾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一举创系当时全日本最高收视记录,2009 年一名日本大学生出于对该片的喜爱,独自游说电影公司投资 3 千万日元把这部已经尘封三年的电视纪录片又带进了电影院。那位大学生说,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埋没,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从 11 月底上映至今,这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电影,几乎场场爆满,由于观众数量大大超过预计人数,该片由原来的中型放映厅,转到大型放映厅,上映场次和时间更是一加再加。在东京新宿区的一家电影院《含泪活着》的影片海报旁贴满了日本观众的观后感,有人说这部影片给在经济低迷的冷风中前行的日本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而更让人欣慰的是,今天影片的主人公丁尚彪终于在美国和家人团聚,告别了那段含泪的留日生活。
这简直是 “日本梦” 的真实例子啊,日本人哪会觉得不值啊。
不仅觉得值得,还要看电影支持啊。
3. 在大部分在外留学着想移民的人看来,也是值得的。
看上面有些答主的答案就知道啊,肯定觉得值得,如果不值得,那还留什么学啊?!
纪录片《含泪活着》耗时十年,是张丽玲《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系列纪录片的封山之作。
你看,明明是在日本打黑工,还被强行拉入留学生活系列,哪会觉得不值得啊?!
4. 在丁尚彪的同辈人来看,肯定觉得不值啊。
我没事就翻那份学校资料,以为只要到那里就成功了 B02/B03 - 柒调查
这里有丁尚彪的情况介绍。
丁尚彪读书读到小学毕业,就去安徽淮北的农村插队落户了。1981 年调回上海后,他从炊事员做起,一点点做到后勤股股长。
我从初中一直补习到高中,后来又读了上海市电视中专的行政管理专业。单位一共有 19 名中层管理人员去参加学习,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毕业了。当时,丁尚彪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以上也说明丁在出国前是有工作的,还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并且得到重用不停地参加学习。
他当年的同事若是没有出国,留在国内发展,在退休前都至少是个领导了,房子啊,待遇啊,子女出国之类的,肯定都不是问题,而且肯定都过的比他在日本轻松。即使到现在退休后,卖掉资产想移民也是轻轻松松啊。在这些同辈人看来,丁的这些付出,一点都不值得!!!而且还很傻。
-———————————————————————————————————————————–
看到有答主提到丁的出国是为了 “避害”,其实不是这样。
我没事就翻那份学校资料,以为只要到那里就成功了 B02/B03 - 柒调查
丁自己讲了留学的目的:
去日本我有两个打算:一个是读点书,争取回国后有更好的发展;一个是赚点钱,给家庭一条出路。
这就是一个 “趋利” 行为,只不过这条路选的太艰难,还没有及时回头。当然最后结局还不错。
从丁的 “留学” 日本经历来看,“留学”在当时也是一个随大流的行为。
上世纪 80 年代末,赴日留学热潮方兴未艾,几乎每个上海人身边都有亲戚朋友跃跃欲试。
现在回头来看,丁他们当时的留学行为其实不叫 “留学”,应该称为 “偷渡”,以留学为名义的 “偷渡”。
然而朋友到日本后给他写的信,改变了他的主意。“他说,日本人不要的彩色电视机、冰箱、微波炉就丢在马路上,拾了就能用。这对我诱惑太大了。当时在上海买国产的金星、凯歌牌黑白电视机都要凭票,想买还不一定买得到。所以考虑再三,我决定去闯一闯。”
刺激他 “留学” 的就是日本的“彩色电视机、冰箱、微波炉”。
这种 “留学” 不如叫偷渡出国淘金,只是手续费太贵,需要 15 年的工资——3 万人民币(八十年代)。
只是这种 “留学” 行为却被强行拉入留学纪录片,也是呵呵了。
至于后面留在日本打黑工 15 年。
一方面应该是走头无路了,举巨债出去,还丢了国内的工作。女儿还要读书出国,需要钱。
他给阿寒校写信,很快得到了回复,让他寄护照复印件和存款证明过去。没想到在申办护照时,受到了单位的刁难。“当时办护照需要单位保卫科盖章。单位得知我有出国的意向后,马上解除了我的职务,叫我去建筑工地干活。我提出自己是后勤出身,想回食堂做炊事员。但领导说不可以:‘你要去日本扒分,先去现场锻炼一下也好嘛。’非但如此,领导还要我把读夜校的培养费全部‘吐’出来,不然不给办护照。为了不耽误申请护照,我只好一次性交了 278 元,那是我将近 3 个月的工资,而且是全公司绝无仅有的退款。” 另一方面,其实就是赌气,或者是为了争一口气。
“反过来讲,这也是促使我去日本很大的动力。当时我觉得一定要争这口气。”
一气之下,丁尚彪办了半年留职停薪,开始一门心思为留学日本奔走。
其实,以他的勤奋和能力,留在上海即使不在当时建筑公司干,做些其他任何工作,现在也应该不会差,女儿出国肯定也不是问题。
老丁在东京打工的日子里,肯定也有过动摇、有过后悔,只是他选择了坚持。
以普通人的视角看,老丁的 “含泪也要出国供女儿留学读书” 的行为,留在深夜感动一下就好了,却根本不值得!
就像 “感动中国” 节目一样,每个年底洗涤一下心灵,感动一下就行了。真要问你他们这样值不值得,当然不值得;真要问你愿不愿像他们一样做,当然不愿啊。
大家都是普通人,世界也是多元的,根本不必凡事都要往感动到死里去做吧。
有人愿意活在感动别人的精神世界里也是可以理解,但不必强求人人都是如此。
有人受条件所限,忍受苦难坚强生活,我们是需要帮助这样的人,但也不必强求别人都去放弃好条件去艰难生活吧。
有人愿意为子女付出一切,但也不必强求人人都要为子女付出一切吧。
值不值得,是一个比较问题,就看付出 / 成本和获得 / 收益那边大。
若是付出 / 成本太大,超过获得 / 收益,显然就是不值得的;
有时这种比较也是相对的,若是明明有更好的途径,不用付出 / 成本这么大,也能有相应的获得 / 收益,那这种付出 / 成本也是不值得的。
当然,这些也只是旁观者的想法和心中的衡量。
若是当事人觉得任何的付出都不值一提,得到的收益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那肯定就是值得的了。
想必老丁就是这样认为的吧,所以我们应该祝他幸福。
。
事实上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很多像老丁那样的家庭,为了改善家庭状况去国外打工。因为那个年代中国太穷。换换现在,一线城市跑出来都跟土豪似的……
我们家也是上海人。80 年代末,我爸也渴望去日本打工,但被拒签。
20 多年以后,我们家坐拥上海几千万的房产。前两年,我爸第一次踏上日本 - 这片他 20 多年前梦想中的土地,他已然成了土豪。银座的漂亮营业员都围着他转,希望他多多再店内消费。跪下来给他试穿皮鞋…
我爸说他的眼睛都湿润了,想到祖国这些年的巨变,老板姓的日子愈来愈好,中国的国际地位愈来愈高,不是党员的他都忍不住想夸一句共产党在搞经济方面确实牛逼
不!值!得!十来年抛妻弃子!你他妈问我值不值得?除非你那老婆你天天都做梦弄死他,不爱家谈你麻痹爱国。好吧,说过头了。我只能说,你让我去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我不接受,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妻才是最重要的,谢邀
全家拼了命的活着,是为不做中国人。为了去美帝,去美帝做一个 XX。想问中国是多么让你们家人讨厌啊?
才 15 年而已啊。。。
对比他小时候受过的苦算什么,他老婆的爸爸是右派,你觉得他老婆小时候会过得怎样?
16 岁下乡在农村喝雨水,煤油灯都没有。
他说过他最后悔的事就是错过 77 年高考。
73 年由于没有介绍信,19 岁的他知道自己肯定没戏,就荒废了学习。导致 77 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两眼瞎,没考上。81 年又想着小孩都 1 岁,就放弃考大学,读的中专。后来他老婆考上一家挺优秀的外企,又是身份问题,嘴皮子磨破了也不招你。本来可以当企业高管,结果只有服装女厂肯收你,你就服气了?
所以才想着出国的。
他到日本后一年多就把在国内 15 年的工资还清。每天都写信给老婆,说一定要把孩子送到英国,法国,美国,随便都好,只要在国外读书。
此时 90 年,国人工资才多少?至于买房,他在 04 年就买了 2 套收租用。你们到底看没看人家的自述哦。。。04 年买房还算晚吗?
即使 04 年 8 千一平米,也
而至于唯一就不见面,正是她老婆背景包括就业的歧视,让他俩一鼓作气的就想挣钱,挣钱。
洽洽就是因为他坚持住了,15 年不长啊。
2014年,我们费了一番周折,找到了已赴美国与女儿团聚的老丁,听他道出了纪录片之外的许多往事细节,更加丰富了我们对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认知。 在纪录片中,老丁坚韧、勤恳而低调。而在采访中,他给我们的印象愈加丰满。老丁有梦想,也能面对现实;有 …
貌似来日本的人太多,现在政策好像变了,要求的条件更多了,下面写的申请签证什么的就作废了。有问题留言问我吧,接触过的尽量回答。 我发现根本没人看,都是上来报自己情况,问怎么弄的。那就有问题直接问我,知道的就回答。省着看我磨磨唧唧的文章了。又简 …
貌似来日本的人太多,现在政策好像变了,要求的条件更多了,下面写的申请签证什么的就作废了。有问题留言问我吧,接触过的尽量回答。 我发现根本没人看,都是上来报自己情况,问怎么弄的。那就有问题直接问我,知道的就回答。省着看我磨磨唧唧的文章了。又简 …
品葱用户 billzt 提问于 2/23/2021 维基: 1950年代中苏蜜月时期,中国大陆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北方四岛属于苏联领土。中苏交恶之后,1964年7月10日,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接见日本社会党人士代表团,同他们讨论了苏联占领 …
品葱用户 Giovani 提问于 2/19/2021 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也一直没找出系统详细的解释,收集到的也是零零碎碎,不过总结下来大概有两种相反观点: 1.美国一直在打压控制日本,连电力系统都完全被美国控制,只要美国想分分钟瘫痪全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