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中国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美国要回收美元已经是定局,美联储加息就在眼前,无非是这个月加还是下个月加的区别。眼看着美国不再向全世界输出购买力,全世界政府都目瞪口呆。等死当然不情愿,欧洲和日本,放出了自救的终极大招:自己印钱补贴给国民,自己给自己补足购买力。以日本为例,安培经济学的核心举措是政府借债印钱,印了相当于 2200 多亿美元的日元出来搞投资,大量的采购日本各大企业的库存产品,大量的雇佣失业工人。随着这些钱花出去,就补充了日本国民的消费力。而且,随着日本政府大量的印钱,造成日元贬值,日本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从而增强日本的出口能力,争夺全世界残存的消费力。然而这种举措无非就是实施凯恩斯主义而已,我们都已经知道,政府借钱投资,根本上一定是亏损的,亏到你日本政府连利息都还不起的时候,那就是凯恩斯主义的上限,你政府都破产了,日元随时变成废纸,整个国家一夜之间,就会天下大乱。所以安培经济学,也只能是苟延残喘,最多只能是争取死得比其它国家迟一点。当然了,能死得比其它国家迟,也已经非常了不起。在森林里遇到了熊,你不需要跑得比熊快,你只需要跑得比你的同伴快就行了。比如要是中国先撑不住,经济先崩溃了,日本就能扑到中国的尸体上割肉。在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刻,中国政府也祭出了自己的终极大招:走出去,对外实业投资。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这样的经济结构是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与中国类似。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的工业国(第一始终都是美国),中国拥有完备的基础制造业产业链,并具有强大的商品出口能力,进出口贸易总量占到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 10%。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外汇管制国家,在中国境内,无论你在国际贸易中挣到了多少美元,你都别指望能直接使用,只能按照央行的规定汇率兑换为人民币。这么长年累月的积累下来,到 2015 年 3 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额为 3.73 万亿美元,这可是一笔巨额财富。要知道美国从 1985 年借债印钱为全球输出购买力,连续借了 30 年,借到今时今日,也才是 17 万亿美元的规模。中国手上这近 4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能够释放出来,不说全世界人民做贡献了,至少周边国家可以普遍受益。更何况,中国这笔庞大的外汇储备,拿在中国政府手里,就是一坨烫手山芋,麻烦得要命。拿去国际金融市场上玩投资吧,从来都是亏得死去活来。单单 2014 年就亏损 300 来亿美元,主要是在欧债上亏得一塌糊涂,换算成人民币,那都亏了差不多 2000 亿了。这说出来简直都没脸见人。要指望那些拿着领导的最高指示作为投资宝典的我党职业官僚们学会玩金融,不如指望人类的社会科学在一夜之间取得突破,把工业时代的生产过剩和消费力不足这一终极矛盾给解决了。金融投资能力既然是个笑话,那就干我们的官员最熟悉的事:投资实业吧。于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横空出世。中国人对此寄予厚望,期待这种对外实业投资,能拯救濒死的中国制造业,为中国的过剩生产力,寻找到足够庞大的市场。
在这份美好的设想之中,我们将使用自己原本毫无收益的庞大外汇储备,大规模的投资于周边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桥梁电网油气管网等等,伴随着这些投资,当然会产生大量的钢筋水泥等工业产品需求,而我们的过剩产能也能随之找到市场。要知道对于外汇储备,在我国最高层领导的心目中,原本都跟鸡肋似的,毫无价值。李博士去年 5 月份在外国发表演说,提到外汇储备,都是一副恨不得扔掉才爽的口气,声称巨额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的沉重负担。现在要是能拿出去变成实实在在的消费力,对于全世界来说,那都是好事。说不定真的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把整个经济危机都往后延,给人类以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寻找到一个解决工业时代终极矛盾的办法呢。
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这一切,真能实现吗?
要分析外储对外实体投资的可行性,首先,当然是要了解外储是什么。国人在国际贸易中挣到了美元,在国内不能使用,只能被央行强行兑换成人民币,而美元就变成国家手中的外汇储备。但这种兑换不是一次性的,国人要是愿意,还是能再次从央行手中,把美元兑换回来。这半年来中国人换回美元的热情高涨,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额少了一千亿美元,就是大妈们要换回美元避险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汇储备并不是这个政府手里可以随便挥霍的财富,而是政府对国民的负债。只要国人拿着人民币欠条过来找政府,政府就必须兑现这张欠条,把美元还给人家。
当然,我强调外汇储备是政府的负债,并不是说政府不能拿这笔钱出去投资了。恰恰相反,拿着负债出去投资,才是金融的最高奥义。这里必须要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余额宝是什么东西?是广大的淘宝买家和卖家留在支付宝帐户上的钱。这笔钱理论上并不是马云的钱,用户们随时都能把这笔钱提走,因此,这笔钱其实是马云的负债。但是马云手上有着这笔最高能达到 5 千亿的现金流沉淀,不拿出去用,实在是傻得没边,于是马云将这笔钱拿去买货币基金,并从中分享利润。这就是支付宝的实质:用负债去投资。
再将视野放大一点。保险公司的基础业务其实都不挣钱,车险基本上都是亏的,养老险业务更是亏得一塌糊涂。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尤其是半储蓄性质的人寿类险种,理论上都要还给被保险人,这笔保费实质上也是保险公司的负债。保险公司真正的利润,来源于它们将手上积淀的庞大的保费现金流,拿去投资,挣取投资收益。所以欧美各国最大的金主,其实是保险公司,各大城市的核心地段的商办物业,也大都为保险公司持有,甚至大部分的知名学府,在大股东名录中都能看到保险公司的名字。
再将眼光放大一点。银行是怎么开展业务的?银行存款其实是储户的钱,对银行来说,这笔存款其实是银行的负债。存款多了,对银行来说,就掌握了一笔庞大的现金流沉淀。银行拿着这笔钱去投资,也就是向各色人等发放贷款。在这个意义上看,拿着负债去投资,也就是用别人的钱来挣自己的钱,这恰恰是金融的最高形态,是极富智慧的表现。中国政府如果真能把这件事干成,那简直是刷新我三观的事,堪称中国自建国以来的最大奇迹,也将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最高成就,没有之一。
至于担心大妈们纷纷挤兑美元,造成外储清零,这就纯属杞人忧天。事实上,任何经济体都害怕挤兑。所有的银行,所有的保险公司,乃至美联储,都承受不起挤兑。真要有经济崩塌的那一天,大妈们就不光是挤兑美元了,她们会把眼前能看到的一切都挤兑干净。只要大妈们去银行门口排两天队提款,任何银行都只能破产,整个国家的经济也会随之崩塌。挤兑潮要是来了,大家一起挂掉就是了,你外汇储备花光了无法应对大妈挤兑美元,那只是后果之一罢了,也没啥了不起,根本不需要给予特别的担忧。真正需要担心的,反而是这一点:对于负债投资而言,投资必须能够变现,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你可以轻微亏损,这个问题其实不大。但你不能将资金冻结到项目上,无法变现,无法退出。一旦你的大部分资金被冻结起来,你就丧失了流动性,你就会随时因为现金流断裂而破产。银行从事的贷款业务其实是很安全的,贷款这种债权可以随时打包转让,银行可以随时实现退出,以保证流动性。在储户大量提取现金的时候,银行也总能拿出这笔钱来,不至于因为资金全部冻结到了贷款之上,让储户吃个闭门羹。这种事情只要发生一次,银行的信誉就完蛋了,挤兑潮就来了。保险公司选择持有各种商办物业,要变现也不难,总能找到买家。马云搞的支付宝,投资于货币基金,更是将随时变现当成了最大的亮点。中国政府拿着外汇储备出去投资,当然也不能将大部分资金都冻结在项目上,如果搞成这样,几个大妈随便兑换几万美元出国去买包包,结果央行说没得兑。买不到包包的大妈发起火来,能立刻把央行大楼给烧了。而现在我们的问题在于:一带一路的那些个投资项目,能变现吗?
很可惜。答案是不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无法变现,更无法产生投资回报。修桥修路能产生啥回报?除非是广州深圳之间的高速公路,南京上海之间的高铁,城市高度富裕,经济活动频繁,人流量大得数都数不过来,这才能挣钱。但是别说中国周边那些个穷逼国家了,即便是中国广袤的西部,高速公路上荒凉得都能打羽毛球赛,大半天看不到一部车,这才是常态。高速收费口的小妹妹经常一睡就是一整天,空虚寂寞冷,偶尔来部车缴费,就跟看到亲人似的,唠嗑能唠半天。
在近三十年的国际投资中,对于基础设施投资,任何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都非常谨慎,并会在投资协议中附加大量的政治性条款,恨不得在人家的议会里都派上代表,以保证在对方国家还不起钱的时候,能用对方的自然资源,比如矿山森林啥的来抵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条款很像是经济殖民,难免让中国产生 “袁世凯签署对日二十一条” 的联想。但恰恰是这样的条款,才符合经济规律。
可惜的是,对金融投资,7 窍通了 6 窍的中国政府根本不愿意附加任何政治性条款,大方得要命,并且将不附加政治条件作为最大的卖点,大肆宣传。这实在是让大家看着这个政府,就跟看外星人似的。一带一路的规划,要把高铁一直通到莫斯科,高速公路拉到土耳其,铁路修到印度,这么算下来,把中国手上这 3 万多亿的外汇储备,全部冻结起来都行。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情形,就是中国人就对着这堆无法变现的资产面面相觑。想要沿线国家还钱,人家根本都懒得理你。
但这只不过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周边国家为啥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喊口号的话,基础设施搞起来,是为了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到底是啥意思?在这个工业时代,其实质还是为了发展产业,引进制造业。我们通过序章已经知道,二战之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投资,促进了欧洲经济复苏。这种投资并不只是投资于欧洲的基础设施,更多是投向了欧洲的制造业,并将西德建设成为高精尖制造业的基地。1980 年代之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并向全球投资,这种投资也不只是搞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仍然是在全球范围内建厂,搞产业建设,并带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产业大迁移。发展中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抢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并成长为全球第二的工业大国。现在中国主导这一波对外投资,是打算只搞基础设施建设呢,还是打算一并促进周边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呢?
要知道到现在这一刻,纸币时代面临终结,欧美日各国都在力促产业回流。美国的奥巴马总统不肯再印钱,并将制造业回流当成自己执政的最大目标,指望美国的制造企业扩大在华生产规模,那就是做梦;日本企业撤出中国的趋势也已经非常清晰,松下和东芝全面关停中国工厂回归日本,或者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亚和南亚各国迁移。在这个时刻,中国以无私的态度,去帮助周边各国搞基础设施建设,输出消费力,这笔钱会被冻结住收不回来的事咱们就不说了,周边国家的制造业生存环境还会因此得到大幅度改善,并因此增强从中国手中争夺制造产业的能力。这不是养虎为患吗?在这个角度看来,一路一带政策,简直傻得都要冒泡了。
当然了,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得要命,单单水泥行业就过剩了 40%,如果能把这些个过剩产能往周边国家搬,那也不错。然而,连带的问题出现了:中国,能够承受企业搬离的后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