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隐入尘烟》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知乎用户 YIBAO 发表 01 “老四跟着你去住,也是他新生活的开始。” 我一直回味着影片末端的这句话,老四到底死了没有? 马有铁能跟着他哥他侄子去过新生活吗?怎么可能?从影片的开端就能推测出他们是不会养他的,更别提一起生活了。 我更认 …
如何看待结局,要从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故事说起。因为故事往往可以有好几种讲述,而不同的讲述将导向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理解将导致对结局的不同期待。如此,故事与结局可能发生错位。
再者,现实与艺术应该区分开来。但是因为这部电影拍的是自己的故乡,用的是类纪录片手法,所以有时候现实与艺术又很难区分,所以我觉得关于结局,其实非常值得探讨。
故事的主线并不复杂:两个人因命运走到一起,相依相守度过了一年;随着女主人公意外去世,男主人公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后,又被侄子接到城里去住了。)
在这样的框架中,这是两个怎样的人?他们的处境是怎样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如果你看到的是这样的故事:
两个最最底层的人:男主马老四被哥哥盘剥,女主曹贵英被兄嫂嫌弃。因为老四的存在影响到侄子的婚事,他的哥哥就赶紧把这个 “长工” 甩掉了。贵英从小挨打受气,小便失禁,不良于行,没有生育能力。她的兄嫂让她住在院子里的窝棚,风吹雨打,一直把她视为累赘。两家人一拍即合,让这两个人 “独立” 去了。他们竟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哥哥给老四找了一家废弃的房子(这户人家到广东工作,已经数年不住这房子),这便开始了“新生活”。
这两个人只有借来的废弃房子和一头驴,赊种子赊化肥,用双手和身体劳作,借鸡蛋孵小鸡;当借来的房子被收回拆除,另搬一家依然如此,他们又用泥土拓砖、割草织席铺房顶(草还是借的,以后要用粮食来还)、用打掉底子的玻璃瓶做屋顶排水管(电影里的方言叫 “雨槽瓶瓶)…… 终于建起了自己的房子,收获了自己的粮食。
就是这样的人,却互相关心着对方,维护着对方的尊严,爱那些鸡,爱那头驴,做泥砖时把不小心捞起的蝌蚪放回去,拆房子时把小燕子赶走避免被推土机伤害…… 他们谈起各自遇到过的一个疯子,却发现可能是同一个;他们把麦粒去壳,在对方手上印一朵花……
在唯利是图、麻木不仁的世界里,他们的温情相守是那么珍贵。同样稀有的,是朴素的观念:有借有还、一码归一码、关照万物……
那么,在这个故事里,隐入尘烟的,是珍贵的心灵,珍贵的爱情。
如果你看到的是这样的故事:
两个最最底层的人,他们的困境,既是家庭造成的,也是社会造成的。一开始我还不太明白村里是怎么回事,怎么张永福既欠着村民的地租又欠着村民的工钱?村民和张永福,出借人和欠债人,到底谁是谁?
后来我才搞明白了:村民把自己的地租给张永福,然后给张永福种地打工。这等于是村民手里的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使用权是个人的,这我们在初中政治学过),经过几转之后变成了张永福的私有资产。张永福就这样通过多重剥削,成了富人,住进了城里。
村委实质上成了张永福的代理人。甚至连张永福生病需要输血这样的私事,都由村委召开大会找人。
而当扶贫政策到了这一层面,要给村里的贫困户低价配售房子时,哥哥让老四申请,说他来出那一万多块的钱。老四说哪能轮到自己呢,哥哥说,你给张永福献着血呢,你就等于村里的大恩人,肯定得给你。老四说,城里的房子我要也没用,不然我的土地、驴、鸡和猪怎么办?最后哥哥以老四的贫困户身份弄到了房子,当然,老四只是在交房时的新闻采访中,走进过那个房子。
钱和权交织在一起,本该是人 min 公 pu 的村委,成了张永福们的私人代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力的阶层,只能被吸血。而当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时,这些被剥削者往往会再去欺负更弱小的人,就像阿 Q 欺负小尼姑一样。
老四就是这个链条的末端。所以他输血给张永福,成了一个具象化的象征。
贵英更是末端的末端。但老四竟然爱护着贵英,这就非常珍贵。其他村民是如何对待贵英的呢?从未损害过任何人的贵英,也从未得到过一丝善意。贵英之死,其实是细思恐极的。那条河并不深,而人们甚至知道贵英拿的是两个馍馍和一个鸡蛋,这说明距离不远。可是当她摔进河里的时候,有人试图去救她吗?没救到活人是有可能的,可连尸体都是老四独自捞上来的。河水,不过及腰。人们,只是看着。
那么,在这个故事里,隐入尘烟的,是边缘的失语者,是贫弱的阶层。
实际上,李睿珺导演两个故事都讲了,而且讲得很好。人性与社会的线索交织,使得故事也更有张力,层次更为丰富。
从以上的两种故事,相应地,可以有两种结局。
老四吃了鸡蛋、印了麦花、握着草驴,躺下。然后电影在草驴上的麦芒特写镜头中淡出,就结束了。
在此之前那头驴子的结局倒是可以再交代一下,老四把它解放了之后,它怎样呢?是在茫茫荒野上,自由而孤独地死去;还是又主动或被动落入某个人的手中,度过它被奴役的余生?我认为让驴子再度落入某个人的手中继续被奴役比较好。首先是因为符合它作为一头驯从的驴子的必然发展;其次是因为驴子实际上是老四的分身,他们呈现不同的命运,才更能突显老四因为有了贵英而改变了。
驴子,它没有自由意志,所以它将继续被奴役的命运。老四,他爱了贵英,这一年他有了不曾想过的希望与幸福。当这一切随着贵英隐入尘烟,老四便再也不想要驴子一样的人生了。
老三及其儿子拼命救活老四,不是为了他的生命,而是为了以他的 “困难户” 身份得到的那套房子。老四将会发现,自己的生命在哥哥和侄子眼里,从来没有这么宝贵过,值一套几十万的房子呢!他们一定会看紧了这套“房子”,不让他死。于是,老四成了“一头进城的驴子”。
所以,电影最后,把救活老四、搬进城市的情节提前,把推土机摧毁老四和贵英的房子的尘烟的镜头作为落幕比较好。如此,那关于贵英的一切,关于曾经的幸福与希望,都隐入了尘烟,也就有了更深长的意味。
这样的结局,将使影片更接近韩国导演李沧东所拍的《绿洲》的批判姿态,即批判造成主人公命运的社会,批判丑陋的人性——另一面也就肯定了美好人性的珍贵。
写完了这篇文章,我看到有人说,电影原本定于 2 月上映,但是取消了,因为那时出现了疯县事件…… 忽然有些不寒而栗。从故事的逻辑、艺术的逻辑,我不满意目前的电影结局,但是,目前的结局里再没有老四的镜头,那么有没有可能他其实死了,但有了一个 “假老四”,冒领着城里那套贫困户房子以及拆除村里房子的钱……
电影肯定早就拍完了,创作者没有想到我们这片大地上竟然有了这样的经验,而用这样的经验去理解竟然也行得通。让我们重新回到电影,这样的结局,无论怎样理解,其实还是第二种结局的变奏。它所指向的,已经不是老四。
我个人认为,李睿珺导演把故事讲得很好,(至少)有这两种层面的故事交织,使得电影层次丰富,意蕴深刻(网络评论:后劲很足)。
除了女主角由职业演员出演外,其他全部是导演的亲戚和村民,其中男主角就是导演的姨夫!可能专业演员都演不出那么地道的老四,演得好极了。
四季的劳作,都是按照真实的季节日期进村拍摄的,或者说,回村——因为导演对作物和劳动是那么熟悉,他从未离开大地。他说他的作品是大地上生长出来的。
这一切的热爱与认真,加上创作者的美学素养,使得故事的呈现非常有质感。
但我同时也认为,电影结局还是可以再推敲推敲的。
电影字幕最后有一行非常小的字:2011 年冬,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乔迁了新居。
这句话为什么放在这里,大家都懂。它也不一定不真实,因为很可能原本有这样的人物原型,真实人物更大的可能其实是活下去。但是,人物一旦进入艺术创作(尤其是虚构作品),就千万不要等同于现实人物了,这一点是创作者、接受者和审查者都应该明白的基本道理。
既然它不在故事逻辑之内,我们在此不讨论它。它也不会因此影响电影的价值。
回到电影故事中,导演既给了老四自我了结的细致交代,最后又落在了我所说的第二种结局。这使我总觉得故事力度不太到位。
电影是艺术,艺术一定是主观的。即使是纪录片,镜头也是经过选择和剪辑的。非纪录片就更加不要等同于现实。而结局是非常重要的,当故事落下帷幕,它将决定故事的阐释空间。比如说,这个故事在老四和贵英房子落成、粮食丰收这时候结束,跟在两人死去、房子摧毁这时候结束,是完全不一样的。
选择怎样的故事结局,实际上也将决定前面如何讲述,选择怎样的详略和节奏。
这部电影,在这两种结局中落幕都是可以的。并且,哪一种结局都是悲剧,把美好与珍贵毁灭掉的悲剧,都是深刻的追问或深刻的批判。
导演落在第二种结局上。
我理解导演,既爱着村庄,爱着土地,可是也看到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复杂。赞美吧,头脑正常的人都不可能对苦难根源视而不见;批判吧,好像 “乡亲” 们也没有那么极端,甚至张永福们也不会一善不为。
所以,选这样的结局,可能会比较纠结,内外因素都让这种批判并不那么彻底。它绝不可能像韩国电影《绿洲》那样,但我认为它也并不逊色于《绿洲》。
**因为它有着更接近大地的厚重。这个长在大地上的故事可以比现实批判更为广阔。**整部电影呈现的是两个人从无到有地拥有了意义和幸福,经由他们劳作与筑造的细节,牵挂对方与关照万物的种种细节,从这片大地上长出了属于他们的居所。所以,结局自然地走向第一种,是故事本身的逻辑。
这种结局虽然没有战士般的批判姿态,但是它有着深沉厚重的意义追问:怎样活着?
**如此一来,老四和贵英那非常原始的劳作与筑造也就有了象征性,甚至因其原始与贴近大地而更具有象征性。**我们这些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即使我们使用的是电脑、汽车等等现代化的机器,即使我们经营着企业、机构等等事业,即使我们居住的是高楼里的套间或漂亮的别墅,我们与老四和贵英又有什么不同?(看电影的往往不是农民,而是这样的群体)
当我们所爱的人,我们所经营的事业,都隐入尘烟,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样活着?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幸福、充满希望?
在此也有必要声明一下:这不是宣扬老四结束生命的行为。而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了悲剧:在他的处境下,贵英是他唯一的光。
我们大多数人拥有光以及更多光的可能性远比他大。关键是,我们是否觉知过生命要有光?
我想起了我和我的战友们用数年时间在一个地方从无到有地筑造一所学校,而它最后隐入尘烟的往事。
我想起了有着很强哲学意味的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那只虎斑猫活了一百万次又死了一百万次,即使那些主人宠爱他,为他的死亡而伤心,但虎斑猫并不喜欢他们,所以它一再地复活。终于有一回,他不再是别人的猫,他是他自己的猫了。就像老四终于不再是哥哥的长工,他是他自己的了。虎斑猫遇到了一只白猫,爱上了她,和她组成幸福的家庭。白猫去世后,虎斑猫也去世了,这一次他没有再复活。因为,真正的爱,真正的生命,一次就够。
我也想起了海德格尔的《筑造 · 栖居 · 歌唱》: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栖居乃是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
我也想起了在农村的父母,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想:我能给他们一些钱,可是在精神生活方面我能做什么呢?
深化追问生命意义的层次,也并不会抹除社会现实批判的层次。老四和贵英,再一次唤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希望。
导演李睿珺和电影学者戴锦华在对谈中,更强调这部电影 “看见不可见之人”,看见那些边缘的失语者,这当然也是意义之一。
我作为一个业余观众,斗胆探讨电影的故事逻辑,并认为还可以有更适宜的结局,是希望在导演和戴锦华所说的这个基础之上,揭示出:经由看见不可见之人,看见我们自己的一面。老四和贵英,不是他者,而是我们。
艺术作品,并非新闻报道。艺术若能使读者和观众觉知自己的故事,才能走得更远。以上所有探讨,基于我对这部电影的肯定。这是非常优秀的电影,我很认真地写这篇文章,不希望它隐入尘烟。
【作者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于个人公号 “在南山之南”。转载需获得授权,并按规范标明作者和出处。】
屏幕外的有铁不会死,屏幕内的有铁死了。
个人认为,最后的那句台词「有铁跟着你去城里生活,也算是一种新的开始」和结尾那排小字「马有铁在政府各村民的帮助下,乔迁新居,过上新生活」都是为了过审导演的无奈之举。
毕竟那排字,写的太小,导演甚至都没有写上英文,足矣见得导演加的有多不情愿。
那句台词,两个演员也并没有正面动口形的镜头,也很像是后期加的配音。
只有抛开这两个地方,整个电影才是完整的,才能表达整个电影那种平和又诗意,无力又坚韧的内核。
而屏幕外的有铁,不会死。
我见过太多底层的农民,孤身一人,无儿无女,五保户。我从未见过有人自杀。因为他们,怎么过活都可以。
过活,是他们对人生中唯一可以执着的事情。
「爱在他们心里不见得比生存有价值」,这句话是导演的采访里,谈到那些村民所说的。也是我小时候对农民的感觉。所以,我一直觉得有铁不会死。
所以,即使我看到贵英死了,看到有铁好不容易燃起的光灭了,我也在相信,他不会寻死。
直到,有铁去还了鸡蛋,还了土豆,还了小卖部的债,放走了最爱的驴。
当他平躺在炕上,握着草编的驴,手抖不止。
那一刻,我才终于相信,有铁,死了。
我认为马有铁最后是死了。
桌子上是农药
躺着的马有铁喝了农药所以身体略微抽搐
但是最后却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个人觉得这句话有些突兀,很像是后面加上去的
以及在影片最末尾出现的这样一句话,这个大家自己体会
暑期档接近尾声,有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却出圈了。
那就是《隐入尘烟》,豆瓣评分高达 8.5 分,是今年院线电影中评分最高的一部了。
这一部文艺片,在上映首日的排片仅有 2.3%,票房 30 多万。
在 56 天之后,上座率一路逆袭,如今,票房超过了 4500 万。
算是被盘活了,还成功出圈了。
没有辜负自己的高评分。
在评论区有一条评论,倒是引发了笔者的注意。
这位网友说 “这部电影是农村酿的酒,后劲很足”。
我想,这就是对这部电影的最好评价吧。
虽然说前期票房不理想,但是好在现在的 “好故事”,仍然是打动观众的好方式。
酒香不怕巷子深。
有好的口碑,那么出圈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如果说这部电影为何出圈,简单总结两个词,那就是 “真实和共鸣”。
这些年来的电影市场,能够引发观众们共鸣的,都是一些直击人心的好片子。
比如《我不是药神》这样有深刻影响的民生话题的电影。
《隐入尘烟》在上映初期,也是走的是文艺片的路线。
没有宣传,没有大流量的明星,没有大成本的制作。
演员中,除了海清之外,其余的都是本色出演的农民,就连男主角武仁林都是导演李睿珺的亲戚。
但是最终却迎来了一大波自来水的安利,逐渐把这部电影 “盘活” 了。
那就是这部电影的 “真实感”。
故事发生在西北的一个农村地区。
男女主角都是被边缘化的,被家庭抛弃的孤独个体。
他们在一次相亲中,走到了一起,建立了深刻而相濡以沫的情感。
全片不提爱,却处处皆是 “爱”。
看完这个片子,很多的观众都会觉得马有铁和他媳妇曹贵英太 “苦” 了。
马有铁在家排行老四,他们家是弟兄四个。
老大和老二都没了,老四和老三住在一起,但是老三却被安置在一个废弃的空房子里,陪伴着他的,就是那一头驴。
女主角贵英也是一个可怜人,从小没了父母,和哥嫂住在一起,还经常被嫌弃。
她的一条腿也残疾了,不能生育,也不能干重活。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会小便失禁。
两个处在婚恋市场底端的人,搭伙过起了日子。
曹贵英尿湿了裤子,在火炉边烤干。
屋子虽然破旧,但是老四还在家里贴上了喜庆的双喜贴花。
两人在家里又是养鸡,又是养猪的,虽然没有孕育孩子,但是还是满怀希望,憧憬着未来。
老四带着媳妇去邻居家看电视,媳妇小便失禁了,尿到了别人的凳子上,遭到了邻居的白眼。
老四决定好好干活,等庄稼丰收了,给妻子买上一台电视。
这些小的细节,都体现了两人真挚而朴素的爱情。
虽然日子苦,他们也没有条件浪漫,但是他们心紧紧依偎在一起。
他们会互相在对方手臂上,用麦粒按上一朵 “小花”。
这些细节,无形中打动着观众。
出演农村题材,对于没有农村生活背景的演员们来说,本来就是充满了挑战的。
这部电影用的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没有表演痕迹,却能够用最为真实的一面,呈现出原本应该有的模样。
根据海清的采访,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就是拍结婚照时的。
自己作为一个演员,知道机位的位置,也觉得没有发挥好。
而坐在旁边的 “老四” 就很自然,“猜不透他在想什么”。
故事真实,演员们的发挥也是真实朴素的,观众们更容易有代入感。
电影除了真实感人之外,也是一部很接地气的电影。
很有导演的人文关怀。
引发观众们的共鸣。
老四和媳妇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祸不单行。
村子里有偿拆除房屋,老四的房子要被拆掉了。
老四和媳妇前后搬了三次家。
老四亲自建地基,建造房子。没有水泥砖头,就只好用土来垒。
好不容易造好了一院子的土胚子,还被一场大雨冲散了。
真的是 “屋漏偏逢连夜雨” 啊。
总体看下来,观众们的心情都很压抑,觉得很苦闷,为啥善良的人,总是得不到回报呢?
更可甚的来了。
村子里的老板得了重病,需要输血,只有老四有这种血型。
他就一次又一次逼着老四给他 “无偿献血”。
用 80 块钱的大衣,就抽走老四宝贵的血。
好像觉得这些理所应当。
村子里的人都笑话小四老口子,在背后 “嚼舌根”。
就连老三,都经常让老四给他去帮忙拉家具,后一秒还是奚落他。
然而,即便如此,老四和媳妇还是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本质。
从不白拿村民一样东西,借了东西,还要加倍偿还。
这也是他们唯一有,而村民们都缺少的品质。
这部电影,李睿珺导演仍然坚持了自己一贯的风格。
虽然故事很 be,但是总体还是克制和干净的。
他没有刻意去表现悲惨的东西,也没有用很煽情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而是冷静而克制地给了结局,让观众们去代入情绪,去思考,去品味。
故事中的村落比较脏乱,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之下,一切都有了 “美感”。
春天的乍暖还寒,夏天的浓荫蔽日,秋收时期的喜悦,冬天的白雪皑皑。
四季的景色都美得出圈。
哪怕是深处痛苦之中,人物的内心都心向光明。
如今,这样干净,纯粹的电影,真的是很少见了。
文 / 怀左
最近《隐入尘烟》挺火,昨天我一口气看了两遍,好长一段时间,没缓过神来。
电影中展现的生活场景很苦,西北农村,走几步就是沙漠,毛驴和土地,倒塌又建起的房屋。当然,这种环境的苦并不指向所有人,里面也有富人,有开着宝马给农民克扣钱的主,有自己家儿子办喜事却不叫兄弟来吃顿饭的三哥,林林总总,展现了一个小世界。
我在看的时候,想的是导演在拍这部电影时,肯定不是只为了展现苦难的生活。如果是那个目的的话,条件还可以整得更苦一些,镜头少一点,节奏慢一点,多一些煽情和刻意,效果肯定会更好。
**有铁和贵英,他们的生活很不容易,属于家庭的 “累赘”,即使在贫困的农村,基本也是边缘人物。**贵英之前跟着哥哥嫂子生活,一直被打骂,落下病根,腿脚有毛病、无法生育,而且还有尿失禁;有铁也跟着他三哥生活,一辈子就像家里的那头驴一样,被随意使唤,但却得不到哪怕是一点尊重。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家人安排有铁和贵英相亲。
名义上是相亲,实际上是一场两家处理家中 “闲置人员” 的活动。
三哥家儿子要结婚,有铁自然就成了负担,而贵英哥嫂那边,也一直有将她扫地出门的打算。可以看到,他们婚后,贵英哥嫂再没打过哪怕是一个招呼;有铁的三哥过来,要么让他干活,要么坑他,要么想用他的贫困户名额去求一套城里的房子。
让我们再次把目光集中到相亲,从细节看整体。在一场相亲活动中,真正的当事人完全没有一点主动性,全程处于被安排的境地。有铁刚进屋坐下,他三哥就开始骂院中的驴,然后出门踢打,说又能吃又没用。有铁当然也知道,被打骂的其实不只是驴,还有他。有铁出门后,贵英的嫂子让贵英去上个厕所,也是因为贵英有尿失禁,怕因为这个而耽误事情。
两边的哥嫂都希望他们赶紧走,态度如扔垃圾一般,最让人难受的地方在于那是他们的亲哥嫂,真的可以说,毫无人性。女方这边,哥哥把妹妹打残;男方那边,哥哥把弟弟当牲口用。
说真的,用 “苦命人” 三字都无法形容他们的状态,此前他们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权益和主动性,都没能得到展现。被家人扫地出门后,有铁和贵英,被凑到了一起。
感谢导演,将镜头聚焦在了他们身上,于是我们才看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为了新生活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相互关爱时的小甜蜜,以及最后遇到突发悲剧后的肝肠寸断。很多人在网上大发感慨,看完电影后哭得一塌糊涂,但事实是,平日生活里的有铁和贵英们,通常都会被人忽视。
这部电影的命运,其实就像有铁和贵英一样,刚上映时缩在角落,根本没人理。后面的爆红也是因为提供了诸多情绪价值,在网上被人传开后,大家根据疯传中的一些类似 “没说一句爱但全程都是爱” 等金句而去追着看的。我承认,这其中就包括我。我前段时间就知道这部电影了,当时扫了一眼,直接选择忽视。
如果大家之前就觉得好,那当时为什么不去支持呢?原因我们自己心里清楚,现在为什么看,我们也有同样的原因。事实就是这么枯燥且无聊,大家都说好的东西,我们去赶赶时髦,大家如果都不说的时候,我们还是选择短平快、新鲜、刺激与花里胡哨。
你看,《皇帝的新衣》讲的就是类似的故事。皇帝到底穿没穿衣服,全靠大家的默契。所以很多选择,有时候就是那么身不由己。
回到电影中,有铁和贵英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还是因为导演的关照。当然导演也可以就那片土地,去拍更宏观的、更正能量且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故事,但他没有。就像他说的那句:我们只是尽自己所能为这个电影超级市场的角落提供了一点日常生活的零碎,万一有人需要零碎的时候还有一种选择的可能性。
所以《隐入尘烟》是导演安排的一场注目礼,是一种记录和表达,也是一次人性相依的集中展现。
上图是有铁和贵英的结婚照。照片中的他们,眼神迷离,没有一点快乐。如果你看了电影的话,会知道这还是摄影师做了些许调整后的最佳状态。对于婚后的生活(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他们都没有任何预期。贵英拍结婚照时一直低着头,脸上带着悲哀与倔强,也许她是害怕,担心之后是更糟糕的生活与类似之前的连续打骂。
在长期的折磨之下,人性得不到舒展,对前路不敢抱任何期待,所以即使拍结婚照时,也是那般小心翼翼。
第一天晚上,他们相顾无言,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说。有铁起身时,贵英尿湿了床,第二天有铁醒来,发现斜趴在床边烤着火炉睡觉的贵英。一晚上,贵英就那样过来的,不知道她睡了多长时间,不过可以猜到,她肯定反复折腾,最后在疲倦不堪中,靠着床睡去。
于是有铁也就知道了,此后一直照顾贵英,别人拿贵英尿湿裤子开玩笑时,他会默默脱下衣服,然后给贵英披在身上。
冰山在温暖下,也会慢慢融化。有铁给人输血,贵英每次都不愿意,反复提醒护士少抽点,也愿意把自己胳膊伸过去,说抽她的,她也可以。家里有什么吃的,有铁会先拿给贵英吃,第一次上坟后,有铁给贵英分麻花;去城里给他三哥搬东西的那天早上,他给贵英热馒头,并且叮嘱,锅里有炒菜,中午晚上热点吃,晚上我才能到家。
晚上,有铁拉着驴车往家里走,遇到了在路边等他的贵英。刚被三哥骂了的他,有点生气也有点心疼,说你跑出来干啥,冷哇哇的。
贵英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了一个装着热水的杯子,递给有铁,让他喝热水,给他暖手。
让我心酸的其实是下一句,贵英说:罐罐里的开水,已经冷了好几回了。换一回,不来,再换一回,你还不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铁刚打开水杯时,里面的水冒着热气。他喝了一口,说是开水,然后递给贵英,让贵英暖手,然后又拿出白天从城里带回的大衣,给贵英披在身上,说可以遮住屁股(即使尿湿裤子,别人也看不到),也很暖和。
从那个冬天开始,他们相互取暖,认真关心对方。想来那是他们第一次去关心人,贵英很好,有铁也很温暖,他们用自己仅有的力量去照顾对方,在能力范围之内想护对方周全。
新生活开始后,他们赊种子、借鸡蛋、种地、孵小鸡。我觉得下面这张图是电影中最温馨的一幕,他们安心呵护着借来的鸡蛋,想象未来会有属于自己的鸡群,下鸡蛋,孵小鸡,越来越多;想象属于他们的新生活,粮食、新房子、小鸡、猪、驴,应有尽有。
希望非常美,能给人力量。
后来他们一起为新生活努力,打土坯、盖房子、种地、收粮食。看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修房子那么大的事情,村里没有一个人来帮忙呢?现实中,村里有什么事情,帮忙的人有一大堆,事实上农村人也是靠这种邻里之间的互相帮衬,大家才能一起把大事做成。
也许是一种艺术手法,也许是没有多余的镜头再对准其他人。我们只能看到有钱人需要血时,来找有铁的一群人,也只能看到三哥不帮忙,儿子娶媳妇也不叫自己亲弟弟,反而是需要房子时,带着剩饭上门,说这里面的剩菜没人动过。
这些情节能挑起我们的情绪,但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铁和贵英在那样极端的生存环境中,紧紧相依的状态。
在导演创造的那个小小世界里,他们是彼此最重要的,也是最关心对方的人。
此前的那么多年,他们都没感受过关心与爱,甚至连最基本的情感关照也没感受过。有铁唯一的朋友是那头驴,如果还要算的话,还有燕子、蝌蚪,甚至农村里的所有小生物。他和驴子相依为命,那时候,驴子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他的哥嫂不把他当人看,其实他心里都明白,但还能怎么样呢?
这就是他们的生存困境:得不到尊重,人性被压抑,但无能为力。
但渴望表达、渴望得到尊重与爱,是人的底层需求。所以他们相依为命的一年的时间中,他们让彼此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也看到了希望的光。讲爱情,我觉得还有点浅,尤其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 “我想要那样的爱情” 时,甚至觉得有些反感。
就像村头老头和老太说的那样,真羡慕,你为什么不嫁给马有铁那样的人呢?
两个孤独而苦命的人,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相依为命,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寻求生命之光。
**在生活中,我们的大多数烦恼,都来自于想要的太多;而在电影中,他们的些许快乐,是因为以前拥有的太少。**以前想做个正常人都没机会,现在稍微有一点希望,就会加倍开心。尤其后半段,他们有了房子,有了粮食,有了鸡和猪,有铁趴着和贵英说,以后我带你去大医院,找个大夫,好好地给你看看。
注意看贵英的表情,她低头浅笑,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长那么大,别人只会取笑她走路的一瘸一拐,只会拿她尿湿的裤子开玩笑。有铁是第一个关心她,也是第一个提出想带她去看病的人。那份在意和尊重,贵英听在耳中,暖在心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过,千难万难,理解最难。
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能理解你一直未讲出口的尴尬,能看明白你心中最渴求的事情,能关照你的大多数潜藏的情绪。那份珍贵的爱护,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贵的奢侈品。贵英感受到了,所以她笑得很开心。再想回一下她刚出场时的样子——头都不敢抬,满脸悲伤。
这让我想起了遭遇身世变故的萧峰。面对突然而至的 “身世变故”,即使强大如他,也瞬间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与豪气。从前的朋友,后来都对他怒目而视,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往日的一切荣光,旦夕之间全离他远去。
当我们抛开萧峰身上的英雄光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人去看,那时他内心的万种激荡,千种悲哀,也只能他一个人扛。去找养父养母,去找授业恩师,结果他们都先一步而死。他想开口解释,但别人都把他当杀人凶手。他去聚贤庄参加英雄大会,说白了也是为了赌一口气,喝酒后恩断义绝,也是想看看还有没有人珍惜他。
结果他等到的,是别人的群起而歼之。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聚贤庄,他还试图解释、试图反驳,试图用太祖长拳去换得别人的理解。但群情激奋之下,没人愿意听他的辩白。
此前,他是天下人敬仰的大英雄,后来,他是人人都想除掉的契丹杂种。
那份从天上瞬间到地底下的落差,可以打垮任何人。
但也就是在那样极端的困境中,阿朱陪在萧峰身边,理解他,包容他,心疼他。对萧峰来讲,那时的阿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理解他的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懂他爱他尊重他,并且愿意用余生去陪伴他。
萧峰说道:阿朱,我在塞外,你来瞧我不瞧?
阿朱:你驰马打猎,我便放牛放羊。
萧峰:从今而后,萧某不再是孤孤单单、给人轻蔑鄙视的胡虏贱种,这世上至少有一个人…… 有一个人……
阿朱:有一个人敬重你、钦佩你、感激你,愿意永永远远、生生世世陪在你身边,和你一同抵受患难荣辱、艰难困苦。
当时的萧峰,纵声长笑,心里充满力量,脸上流下泪水。
他们幻想了无数次塞外牛羊的生活,就像《隐入尘烟》中有铁和贵英幻想未来的生活一样,有人理解有人疼,再苦再难的日子,也都能过去。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其实是活在精神世界中的。精神上有支撑,有依靠,物质差一些,也能凑合过去。可心气要是倒了,人其实也就完了。
可《天龙八部》是悲剧,《隐入尘烟》也是悲剧,悲剧就是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阿朱死于萧峰掌下,贵英死于意外。
那之后,萧峰和有铁,其实也就死了。最后在雁门关外,萧峰向自己插刀子时,再无一点留恋;有铁变卖粮食,赶走老驴,拿起农药时,也已经心如死灰。
个体的悲剧都是由生命的无常带来的,好不容易找到了唯一的一束光,可还没怎么期待,光突然就灭了。但已经触碰过光的人,不愿意再堕入到黑暗之中。
没得到之前,是无尽的孤独;得到又失去后,是无奈的叹息。面对生命中的巨大悲哀,小小的我们也只能叹息。那种伤痛是普通个体无法承受的,不打招呼但摧枯拉朽,带走一切,什么都不给你留下。再强悍的人,再美的梦,在命运的悲剧面前,都不堪一击。
其实类似的悲剧有很多,《三体》当中,人类世界准备了很多年,本以为万无一失,可面对三体世界派来的水滴时,人类的战舰如风中枯草。
**从心心念念到眼睁睁看着毁灭,就像你刚盖好的新房子,出门买了趟菜,回来看到的却是熊熊大火。**关键你还只能看着,身边没有任何可以帮忙的人,而另一边,火借风势,转眼,一切都成灰烬。
想来这是我们作为小小个体,可能会遇到的最大的伤痛,对此我们无能为力,只有叹息。
如果非要找对抗的方式,无非就两种:活着,或者死去。福贵用的是第一种,他用活着这种状态去对抗命运的无常,心早已经被撕碎了一次又一次,再后来,彻底看淡;第二种方式,无需多言,去你的吧,不想受了。
电影看完,确实很难。
有人在泥土里奔波,难得生存
有人在珠玉上抱怨,泥土肮脏
原创 · 邑人电影院
本文作者:川美眉
在酷暑热浪中,终于等到爱奇艺有了《隐入尘烟》电影,我立刻看了,算第 1.5 遍吧,之前只能算看了半遍,哪也找不到资源,只在百度里看了预告片,先过过瘾。
李睿珺导演关于土地和农民,关于男人和女人,关于卑微的草民的爱情的描写非常的细腻和独特,之前类似的片子可能也有,但从来没有像马有铁(武仁林饰)和曹桂英(海清饰)这样一对组合如此这般直击心灵。
男主马有铁年近半百一直给哥哥打工,因为穷也说不上媳妇;贵英呢大龄未婚女,跛足手抖有尿失禁的毛病,还不能生育,一直住在哥哥嫂嫂家。嫂子的儿子要结婚了,怕新媳妇进门嫌弃她,就想赶紧把她嫁出去。
于是,他们俩被安排相亲了。只听嫂子跟贵英说,快去尿尿,唯恐她再控制不了,在对象面前尿湿裤子弄一身尿骚味有失体面。两位都是老实人,饭桌上也没说上话,就算相亲相上了,一起去拍了结婚照。新婚之夜,男的钻被窝睡了,女的坐了一夜,她裤子尿湿了,又不敢说,等男的出门了赶紧脱下来烘干。
这两位也算大龄苦命吧,贵英后来跟丈夫说,我寻思着你可能嫌弃我不要我呢,老四憨厚的笑笑。打有了女人,他觉得日子有了奔头,外出干活,回家有个人等着,夜晚那盏灯一直亮着专等他哩,可不是有老婆给暖炕头了。
贵英也是个很会疼人的老婆,老四出门给哥家拉家具,她就等在村口,把那热水玻璃瓶揣在怀里,手电筒就那样在黑夜里亮着,照亮了晚归的人回家的路。老四嘴上嚷嚷着,这么冷的天跑出来干啥呢,心里可是暖暖的。
他在城里看见一件好看的大衣想买,价格没还下来,还是收购站邻居 80 元买了送他的,那不是看他给自己亲戚献了熊猫血也只有他符合要求。可老四心里不想欠他的,到后来粮食收上来了,扣除大衣钱。
他对妻子说,大衣你穿着好把屁股遮住,他知道她有尿失禁这毛病,非常体贴她,贵英心里感动了。他带她去给父母烧纸,告诉他们我有媳妇了。他带着馍馍还有苹果,叫贵英吃,他们坐在沙丘顶上,阳光照射在两个人的脸上,幸福的笑容荡漾着,那幅图景好美。
这一对边缘人,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嫌弃,没想到彼此互相珍惜,先结婚后恋爱了。老四把那麦穗粒子按在贵英的手臂上说,你看给你戴花来着,贵英笑靥如花,长这么大没人这样稀罕她呢。
他们一起犁地,一起收麦子,一起种土豆,真是男耕女跟和谐着呢。干完活儿,老四把贵英一抱放在车上,自己呢走路拉着毛驴,他疼驴子更疼女人,乡亲们看着他们这一对恩爱夫妻悄悄议论,瞧瞧把那女人顶在头上。那位说,自己女人不疼谁疼?哈,真的令人艳羡。
好几次了,宝马车主儿又来叫献血,贵英嘟囔着咱不献,老四说,为咱村呀,他病了欠下的租地款、水费啥的要他还呀。感情马有铁也是为了全村大伙儿的利益才献血了。可贵英不舍得,跟大夫说,抽我的吧,让他缓缓。哪能啊,熊猫血又不是人人都符合要求。
就像贵英说的,我嫁了个好人。再卑微的人,也有爱情,相濡以沫的日子,虽然苦哈哈的,但他们相互取暖,彼此照佛,和和美美,成了各自的白月光。
这一对苦命鸳鸯,住着别人的房子,而新农村改造旧房子按政策拆了旧房还有补贴,那天老房主来要房子了,可怜这新婚的一对儿只能搬出去。他们自己做土胚子,辛辛苦苦好容易垒起了二间土屋,贵英像孩子一样,趴在炕上欢喜的 不行,这一辈子从来没想过会有自己的房子。他们恭恭敬敬把那大红喜字贴上墙,一个问平了没,一个说再高丝丝,高丝丝。
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一对苦瓜儿秧子,命运将他们连在一起,他们彼此关爱,贫贱还是贫贱却温馨着浪漫着美好着。他们都有善意和悲悯之心。他们借来十只鸡蛋,孵出了小鸡,那灯箱里是他们的希望呢。那毛茸茸的小鸡子儿出壳了,老四说电孵箱,第一个见到小鸡仔的你就是鸡妈妈,说得贵英好感动。她多想做妈妈,这正说到女人的心里了。
所以呢,善良与爱意可以打动人,温暖人,也能够彼此救赎,彼此成全。别看老四这个农民粗人,他爱妻可是细腻的温情的也是浪漫的,他掏心窝子的宠妻,让村里人都嫉妒了呢。那场戏,收麦子,老四把麦子叉到车上堆得老高,还剩下几捆他指挥妻子叉上来他坐在车上负责码实。可贵英力气不行,叉了两次都失败了自己还摔了两大跤,老四发火了,你咋不行呢?贵英急的眼泪出来了,我看见她屁股后面尿印湿了一大片,她就是个残疾人讷。唉我又笑又哭了,这可怜的女人,心有余力不足呀。
老四知道自己话重了,忙过来哄老婆,别生气哈,来上来,说着掐起贵英,像老鹰捉小鸡那般,把妻子抱上车,走喽我们回家罗。贵英眼里含着泪又笑了…
这一幕好感人,一个粗人农民看似没有文化,可他处理夫妻小矛盾如此温和大度暖人心,真的难能可贵,这就是爱的力量。
缔结婚姻,两个人在一起,不就是要携手共度一切苦厄,穷日子富日子都要互相帮衬着过,这样的彼此照佛,有如生命中的小太阳,光亮氤氲,温暖盈盈,还有什么能难倒他们呢。
那天村长来了,说政府建造的新农村楼房我就申请给你两夫妻一套了,你献血救了宝马车主,就是救了咱全村的乡亲,这房子不给你给谁?好日子在向他们招手呢。
可贵英体质弱她发烧了,老四做了面条打上两荷包蛋,是自家的鸡下的头窝蛋营养好着呢,快趁热吃了,好好发发汗。等卖了包谷咱有钱了也去城里美美浪浪去。再给你买个大电视,再去医院治病好吧。
贵英幸福得美美的。老四在地里掰包谷,掰了满满一车,有人来报信,你家女人掉河里了。老四疯了般飞奔去将贵英打捞上来,人已经没了。唉,发烧了就乖乖躺床上,等着老公,还去送啥子水嘛,人虚着晕倒了,送命了。
他把那个双喜字拿下来,把贵英的相片挂上黑纱,他又在她手上映上了麦穗花儿,这个女人爱花,他要让她带着他送的花上路。他给她烧了纸钱,还有一个彩电,说你收上,他的贵英就爱看个电视。那回搁别人家看电视尿湿了别人家的椅子,被人家嫌弃着,唉,说起来一把辛酸泪。
他还了十个鸡蛋,放了毛驴,他向土地深处走去,那孤单的身影在夕阳下令人心碎。
我想起了美国桂冠诗人马克 · 斯特兰德的诗——
这是真的,有人已经说过,
在一个没有天堂的世界里,
一切都是告别。
无论你是否挥手,
它是告别,而如果你没有哭泣,
它仍是告别,而如果你假装不去注意,
你厌恶那消逝的,它也仍是告别。
无论如何都是告别,
他深深卷入一个哀悼的场合。
……
我一直把所有的广告商、演职人员的名单都看完了,一排字跳入眼帘 “2011 年冬,老四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乔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背景音乐悲怆震撼揪心。
我泪奔了,这个爱情故事太悲催了,就这样隐入尘烟。
为什么不让贵英幸福地活下去,她的老四很爱她的呀。
这就是尘世中大多数人的宿命,向死而生。叔本华说,人生就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不幸,才是人们最后的归宿。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男主最后的自杀殉情,剧情上的铺垫有点不够。
强调一下:本剧故事背景是 2011 年。(剧中多处细节明确验证了这一点)
一个农村 40 多岁的老光棍,村里撮合让他娶了个有残障的媳妇,两人相依为命过活,说相依为命其实并不准确,其实男主才是女主的精神支柱,男主本人是完全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
男主年富力强,身体健康,他跟女主这种包办婚姻也没几年,他的物质生活正在改善,城里有新房,乡下有驴有猪有鸡有麦子。
这样的人会因为搭伙过日子的老婆淹死了,而选择殉情结束自己的生命?要是这样,《活着》里的福贵早死好几次了。
如果反过来,是男主不小心先死了,女主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感觉就更合理一些,原因如下:
① 女主前半生很苦,没有被人尊重过。
② 尿失禁又腿瘸,尊严尽失,还被村民叫做 “瘟神”,生活毫无质量。
如果男主先死了,那她的精神支柱就倒了,物质生活也会瞬间走入困顿。这种情况下假如女主殉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怎么把男主先 “写死” 呢?毕竟男主年富力强、身体健康,不大可能淹死或者猝死。其实最近有新闻——有一对夫妻在婚礼上新郎被雷劈死了。不过编剧显然不敢这么写。
女主腿有残疾,淹死就比较合理,所以编剧强行让女主先死,然后男主再殉情。然后观众就会觉得很怪异。
艺术高于生活,但是也源于生活。好死不如赖活着,尤其是为生存奔波的农村人,《活着》里刻画的可能才是农村一般人真实的心态。
最后还安排了一幕 “亲戚隐瞒男主死讯,冒领男主房屋拆迁款” 的戏码。
导演搞了一个这样的结局,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补充:
这几天想了很久,在想 “我为什么会觉得马有铁殉情难以理解?”
我可能没有一般人那么感性。
一开始他们之间肯定是没有爱情的,曹桂英拍登记照都不愿意对着镜头笑。而曹桂英长得也不水灵,还瘸了一条腿,尤其是还有尿失禁的痼疾,要说马有铁一开始能爱上她,那是不太可能的。
农村里这种残障女配穷光棍,一般都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男方给女方提供基本的生活支持,让女的能够活下去,女的照顾男的饮食起居,并满足男方的生理欲望,同时满足男方和男方父母的面子(农村人认为有老婆起码比打光棍要好)。
就是这么现实。他们这种就是纯粹的互相依赖、搭伙过日子。
也许共同生活久了,才可能会生出亲情和爱情。(但是剧中他们在一起也没多久,我重看了一遍,是不足一年)
在这个关系中,曹桂英又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她瘸腿、尿失禁,走到哪里都人见人嫌。
马有铁身强力壮、身体健康、有手艺,甚至还有稀有的熊猫血,只要他想甚至能用血换来很多钱。他只是娶不到老婆而已,而曹桂英则是连独立生存都很难(娘家人让她睡牛棚,比马老三还毒)。
大家不要小看尿失禁,曹桂英的生存卫生环境那么恶劣,卫生巾更是不用想了肯定没有,女性尿失禁容易造成反复尿路感染,如果整天病怏怏的,想活下去真的不容易。
如果从人的阴暗面考虑,早期曹桂英给马有铁送热水、送饭,就一定是爱他吗?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恐惧,为了讨好马有铁?
随地小便本来就是很多人都嫌恶的,曹桂英会不会想:老马刚换的床单我就给他尿湿了,他会不会打我?
大家不要觉得我是危言耸听,想想 “铁链女” 的故事。马有铁是好人不会打人,但是曹桂英会不会这么想就很难说。如果老马真的打她,她能怎么办呢?还手还是逃走?
剧中曹桂英捡麦子还摔跟头,被马老四下意识地骂了一顿说她没用,下意识的反应往往是真实的反应。老马骂她的时候,曹桂英会不会害怕?曹桂英自己的生存离不开这个男人,所以必须要对他好,讨好他。
“所有人关心的都是我飞得高不高,只有妈妈关心我飞得累不累。” 老马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关心桂英摔得疼不疼呢?
只有一个解释:**他们的感情虽然在逐渐加深,但是还没有达到很深的程度。**这个也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且使得剧情更具有可信度。
如果桂英此时的这种 “关爱” 是有目的的,不纯粹的,值得马有铁殉情吗?
这就是我在电影院里面的感受。
后面马有铁殉情,我总感觉转折太快,太突兀(主要是电影的时间跨度貌似只有 1 年),原因也在这里。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探讨。
欢迎探讨,不是欢迎扣帽子啊。这个电影豆瓣评分 8.4,还达不到 9 分以上神作的水准,说明争议还是相当大的。
跟你观点不同你就要来踩一脚?甚至骂两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主要的争议有这几点:
① 老马的殉情铺垫不够,略微突兀。(上文已讨论)
② 都发展到 2011 年了,老马 40 出头,年富力强有手艺,怎么混这么惨?
③ 马有铁的遭遇能代表广大的西北农民群体吗?(网上很多人说很有共鸣)
④ 剧中刻画的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真实吗?
⑤ 剧中描写的落后的农作方式可信吗?(我倒是觉得这一点是可信的)
后文主要讨论②③④三点。
真正的悲剧,在于悲剧的无可避免性。
典型的比如《我不是药神》这部剧,全剧没有一个坏人,但是结果如此惨烈,那是时代和现实的悲剧,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是无可奈何的宿命。因而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药厂新药研发费用是天文数字,所以卖药必须要定高价回本;
不保护药品专利,创新药企就没有动力研发;
药厂不研发新药,病人无药可吃死得更快;
病人吃高价药把房子吃没了,最终也是绝路;
不违法代购印度仿制药,病人最终也是财尽人死;
医保局财力有限,没法把所有高价药都纳入医保;
咱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医保局也不可能有用不完的钱。
这种环环相扣的死局,是一种无可避免的悲剧,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所以《药神》是真正伟大的电影作品!
回到本剧《隐入尘烟》,马有铁的悲剧能算是时代和现实的悲剧吗?
**注意它的发生年代,是 2011 年,才刚过去十年。**那个年代也正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十年,有无数的大西北的农村人到大城市打工,从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我家祖上三代贫农,我也是农村的,我老家县城至今还是省级贫困县。我爸和我妈 2000 年就出来打工了,一般是去省城,要么就是浙江、东莞,我妈甚至比马有铁还大 10 岁!
种地不挣钱,几乎是近 20 年所有农村人的共识,青壮年几乎都会外出谋生路。
电影中,还真有从东莞回来等拆迁的村民。
2011 年沿海小工厂的工资水平,说实话跟现在也差不了多少,一般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好一点三四千是没问题的。这些厂还有个特点,一般包吃包住(至少包住),简朴的农村人工资能存 90% 也不稀奇,我妈就是这样的。
但是马有铁在老家种地一年,纯利润仅有 2000 元,是一年不是一个月。
2011 年,农村其实已经有医保了,国家扶贫的力度其实也是很大的,这些是国家对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关心。剧中是怎么拍的呢?扶贫办特意找媒体采访马有铁乔迁秀政绩,还被马有铁说 “驴和鸡住哪里” 让观众嗤笑,剧中扶贫办就是个小丑角色。
还有就是刻画了冷漠的村民。其实绝大部分村庄,村民都是很团结的,因为他们要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外村。
在稻苗生长的季节,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田水的争夺是非常关键的。经常有外村的人大晚上偷偷改变小河的流向,让河水流向自家的农田。所以农村不同村庄之间爆发锄头对峙非常常见。(只有农村人才真懂这个)
人多势众,扛着锄头跟外村人对峙,靠的就是马有铁这种 20-50 岁的青壮年男性。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还是村里发生白事时,抬棺上山的主力。老马身体健康,身强力壮,也不是傻子,村民是真不至于会故意欺负他。
最近刷到了个短视频,是 1993 年的一次严重的两村械斗事件,视频评论让我又想起了一个论据:农村同一个村庄的男性基本都是同一个姓氏,最初是同一个宗族,这也是同村人团结最底层的原因之一。
由于私人恩怨,个别村民嫌弃疏远老马,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所有人都这样,那只能说明老马可能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问题是老马不是这样的人,其他村民跟老马可能就是同宗同族。有很多村民甚至要叫老马 “哥”、“叔”、“爷”,因为有些农村是根据宗谱的辈分来称呼的,比你年纪大的人也可能叫你 “叔”。
而且马老四是熊猫血,可以说是大部分村民的财神爷,不说好吃好喝伺候着就不错了。
再说献血,老马要是自己不同意献,有人能拿枪指着他?退一万步,为了村民的工作和未收款,可以献血,但是找要血的土豪要点钱,合情合理吧?2011 年,救你老爹一命,你给十万元不过分吧?
**同样是描写苦难,人家许三观卖血的唯一目的就是收钱。**你马老四倒好,被逼着抽血,还一分钱不要!
![](data:image/svg+xml;utf8,)
老马太善良了,这种甚至有点傻的善良,能代表广大的农民群体吗?
老马能外出打工挣钱,扶贫办也在帮他,他靠熊猫血甚至可能大赚一笔,他自己还身体健康没病没痛,是什么让他把生活过成了这个样子?是时代的错误吗?
怒其不争!
也有人说,马有铁是被他哥哥和村里人 PUA 了,导致他被所有人吸血而不知反抗,这个也是有可能的。马有铁算是 1970 年出生的,他起码也有小时候的小伙伴,小伙伴们是怎么改善自己的生活的(比如打工、学艺、泥瓦匠等),他至少可以参考一下。
如果一口认定马有铁就是被 PUA 了,无法改变命运,那只能 “哀其不幸” 了。但这种给悲剧框定太多的条件,也就削弱了悲剧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也削弱了电影的艺术价值。——所以有很多农村人出来说:我也是穷地方的农村人,但马有铁不能代表我的生活。
如果这个电影的时代背景是 80 年代,或许我会给它高得多的评价,但是故事背景是 2011 年。
这个电影目前 8.4 分已然不低,只能算是优秀的作品,有争议再正常不过。
要说优点,本剧对大西北农民劳作的辛苦还是描述得比较客观的,另外本剧的摄影语言非常好。
至于有人说剧中有铁还用泥巴做房子,太假了。我说点自己的看法。我老家村里(湘鄂赣山区)现在仍然有泥巴做的房子,不过都是老房子,两年前村里过年期间有人去世,我拍了张图片:
左边的房子:房龄>35 年(至少 1987 年 -),房子下部是烧结的红砖,只有顶部才有少量的土砖。村民盖了新房子,此屋废弃。
右边的房子:房龄 10 年,水泥钢筋红砖房子,贴瓷砖。
马有铁那里比我这里更落后,村里有现存土砖房完全不稀奇,但是 2011 年建的新房还是土砖房,这个就有点夸张了,我村里至少 1987 年建的房子大部分砖都是烧结砖,只有顶部少量土砖,因为土砖极容易被雨水冲刷解体,所以这种房子其实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还是前面说的,马有铁但凡敢于出来打工(他其实在有老婆之前并没有人需要他贴身照顾),一年赚个 2 万块钱,也不至于建不起普通的红砖房子。
我只能理解为,老马确实太穷了,而且想快速有个容身之地,用土砖建房是个合适的权宜之计。
有甘肃的朋友吗?我想问问,你们 2011 年村里还有很多人新建全土砖房子嘛?
老马能不能代表甘肃农村我不知道,但是起码不能代表我们村。我们村的年轻人基本都会外出打工,去得最多的是东莞,要么就学艺比如砖匠,有几个去海南做砖匠赚钱的,人不懒一天好几百。守着黄土地的年轻人绝种了,留村的基本都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
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奋斗,才最终改变了自己村的命运,我虽然同情马有铁,但也仅此而已了。
很多城里人估计不知道农民工是怎么出省找工作的,所以自以为农民跨省找工作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实际过程可以很简单:
有个老乡在沿海小厂打工,打电话(写信)说工厂缺人,3500 一个月,问有没有老乡愿意来的?
不会买车票没关系,沿海老乡帮你提前买好,或者让村里上了学的学生帮忙买。
你说到站了不知道怎么走?这个好说,沿海的老乡直接到车站接你。
或者更简单的,来年过完年,你拿着行李跟老乡一起去就行了,更不用操心了。
请问这个过程很难吗?如果网友有农村人,应该知道就是这样。农民就是这样的,打工有好机会就出去,没有就在家种一年田,第二年再说。
我妈,伟大的农村女性,比马有铁还大 10 岁,早年也学会了做皮鞋的手艺,后来我爸中年早逝,我妈 40 岁出头的年纪,拖着我跟我哥两个儿子,她一个人去外面打工,每个月挣二三四千元,硬是把我们一个带到本科生、一个带到研究生。当然也有国家的助学帮扶政策,我永远感谢国家那些年的政策。
一个 50 岁(2011 年)的丧夫农村女性,存款几乎为 0,还带着两个读书的儿子,不比你马有铁更难一些?
他马有铁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他在农村种地也能活下去。但是他是真的没有选择、没有出路吗?他哥难道还能用铁链把他拴着?基层的扶贫工作太难做了,扶贫首先要扶思想。
至于网友说农村人冷漠的(其实剧中倒并没有刻画村民有多冷漠,有人带节奏了),我上面的那张图就是村里的白事,基本上全村所有人都会齐聚在一起。为什么?
一口棺材 200 斤,* 体 120 斤,里面还要灌满熟石灰,加起来起码 600 斤,你一家人都抬不动!农村以前你就别指望殡仪馆了,没有。还是得靠村里的精壮汉子把棺材抬到山上去土葬。
给城里不了解农村的部分小年轻看一下 “抬棺上山” 是什么场景:(没有 15 个大汉能行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马有铁以前经常给村里去世的老人抬棺?
导演对剧中村民的刻画是很拧巴的。村民其实对老马不差,借他鸡蛋、借他种子,但是导演强行让曹桂英淹死,尽管有人告诉老马他老婆掉河里了,说还有人去救了,结果等老马过去的时候,河中一个救的人都没有,甚至河边都没有人——村民全在桥上。老马心如死灰。
导演之所以在这里这么拧巴,是因为他想把老马也写死。
河沿岸都没有人,这就离了个大谱了。网友说村民冷血,估计主要是基于这一点。
“你瞅啥?”“瞅你咋地?”
瞅一眼,加两句对话,都可能干一架。剧中曹桂英到邻居家看电视,尿到椅子上了,邻居当面说 “遭瘟的”。
“你瞅啥” 都忍不了,当面说你是瘟神,这能忍?村民之间不应该是这样的。当然也有可能 “遭瘟的” 只是当地的口头禅,没有攻击意味,就跟武汉当地的 “个婊子” 一样,没有骂人的意思。
导演把农民写成这样,我心里是不接受的。
根据前面我描述的农村生产关系,村民之间怎么可能人均冷漠?况且村里串门、吹牛逼、打麻将那是农村人最大的日常娱乐。
自己从自己的卧室串到厨房?
自己自言自语,跟自己吹牛逼?
自己一个屁股坐四把椅子,一个人打麻将?
显然不可能啊。
有很多农村老人,城里定居的孩子接他们来住,他们住不惯,每天跟坐牢一样,原因就是他们上面的三大乐趣没了,只要一回老家,又生龙活虎了。
请问,这些住不惯的老人们,真的是想离开温情的城市,向往冷漠的农村吗?
总结:
老马和曹桂英代表什么样的群体呢?其实他们不能代表大西北最广大的农村人。
**马有铁:逆来顺受、老实巴交、朴实善良、跟不上时代。**说难听点:老实 + 傻 + 善良 + 怂。
曹桂英:身世悲惨、身体残疾的农村底层女性。
马老三比狗还狗,对马老四的压榨无所不用其极,老马 “甘之如饴”;(现在也有,有些乖乖女毕业后钱都上交给父母了,然后父母直接挪用给弟弟买房了,贷款还要她这个姐姐来帮忙还)
被逼着抽血三四次,毛好处都没捞到,起码要点钱买点肉吃当营养费啊,他偏要无私捐献;
进入新世纪已经 11 年,他没想过抬头看看,还是老思维一辈子跟土地绑定在一起。
这样的人太惨了,他们俩是农村的边缘人。
“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对啄它的麻雀儿,麦子它能说个啥。对磨,麦子它能说个啥。被当成种子,麦子又能说个啥。”
确实,剧中这样的老马,他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只能被镰刀割,被麻雀啄,被石磨碾,被当成种子耗材。
老马,你做工的工钱,是可以不交给你哥的;你的熊猫血是可以卖钱的,村民如果邀你出去打工,你是可以出去的;给特困户的房子,如果你据理力争,你哥是拿不走的。——他们还敢在我党的领导下,光天化日杀人不成?还是说他哥哥马老三已经手眼通天了?
老马选择了不抵抗、不挣扎,他就只有死了。
曹桂英这样的人很多,老马这样的人十里八乡估计也难找到一个。要说农村人的经典形象,《hello,树先生》里面的树,那基本每个村都有一个。
这部剧,目前仍然艰难生存的农村人不喜欢看,生活已经这么苦了,还看这种剧干什么呢?
从农村奋斗出来的人也不喜欢看,看老马这个样子,气得牙痒痒。
**那些城里人,或者从来没吃过苦的人,反而看得感动得一塌糊涂,觉得完美还原了他们心目中的农村。**别人说两句不同观点,一顶 “何不食肉糜” 的大帽子扣过来。滑稽的是,他们这群人从小到大顿顿都有肉糜吃。
最后的最后,还是感谢新时代吧,如果真是一穷二白的 80 年代,比这惨多了,那是真的找不到出路,连吃饱饭都是个问题。
隐入尘烟的后劲太大了,贵英死了,有铁还完了两袋子土豆,还完了春天欠下的十个鸡蛋,还完了一千七百五十块钱,放生了跟自己一辈子的驴,喝了农药也随贵英去了。
农药有些苦,用贵英临死前送她的鸡蛋压一压,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尝到鸡蛋的味道…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全剧没有写苦一个字,却苦出了天际,全剧没有一个爱字,却爱到骨髓里。
作为一部 7 月 8 日公映的文艺片,《隐入尘烟》上映以来的 “高光时刻” 寥寥无几,暑期档电影院的熙熙攘攘也与它无关。
尽管坐拥 8.5 的豆瓣高分以及无数好口碑,《隐入尘烟》在上映的第一个月里也只有小幅度回暖,日排片占比及日票房占比均不曾突破 2%,不过 “叫好不叫座” 对于文艺片来说实乃家常便饭。
《隐入尘烟》是近年来我觉得比较好的一部电影,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农村电影,而是一部能够让人对土地、对爱、对善良、对命运之苦有更深层次理解的温暖佳作。
虽然它从头到尾都是很平,但它却能让我从头到尾心都是揪着的。没说半句苦,却能感受到马有铁和曹贵英的苦,即使是他们的 “苦中作乐” 也是看的非常揪心。
更不说半句爱,却能让我感受到马有铁和曹贵英的爱是多么的强烈和纯粹。他们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对方,不幸的是虽然他们的生活变好了,但是那个最重要的 ta 却没有了………
请大家尽量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因为认真拍电影的人,都值得我们去支持!【泪目】【泪目】【泪目】
隐入尘烟中最美好的一幕,是有铁笑嘻嘻的凑过来,让生气的贵英坐上驴车,提了好几次,贵英才带点酸楚的爬上高高的麦堆。
有铁在下面带点讨好,又有点神气:
我给你弄了个座,你扶好。
我喜欢这个情节,因为影片中其他的情节。两个人就像两只受了被人踩扁了无数次的蜗牛,壳的碎片已经和柔软的肉挤在一起,两个人不得不小心翼翼才能凑成一个破碎的家。
他们甚至不敢有什么冲突,生怕惹恼了彼此,自己又面临被踩扁的命运。
这一幕是唯一一次,有铁爱粮心切,训斥了贵英几句,而贵英伏在麦堆里,眼睛不忿的转向另一边,不去看那个自己的搭伴儿。
当然两个人最终和好了,这个情节刻画的确实不错,我得承认男人就是这样,尤其是有铁那副想哄由拉不下脸的神情,我脑海里瞬间闪过包括我爸在内的数十位中老年男性。
有一部分男人天生就是不会道歉的,他们认识到错误的方式,最多做到,叫你的爱称(一般还是他自取的侮辱性称号),超大声喊你吃饭,或者力道大到你怀疑他是否是想打你的牵手行为。总之,从他的带点谄媚的笑意和语气中,你能感觉到他是想有个台阶下了,但 “对不起” 这三个字,或许死了之后的托梦环节,他们也说不出口。
有铁是这样的男人,和他经历相似的,都差不多。这样的男人,中国有很多。我不理解那些说浪漫,说山水田园,说岁月静好的影评,他们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来看待这部电影,明明看到了苦难和忍受苦难却习以为常的人们,看到了被割掉的麦子和被铲土机推掉的瓦房,看到了飘零、痛苦和孤独,却留下一句,相濡以沫的爱情。
在苦难中找糖吃,用你们看明星综艺锻炼出来的灵敏嗅觉,来看待中国的真实农村写照。
这不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是善于蒙猪油的眼睛。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片子是很好的片子,只是有些地方还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了,当然,审核和观众已经被高甜市场浸润的太久了,这种程度的片子还有人说丑化农民,可真是温室里的花朵,今天阴个天,看把你给吓的。
贵英在娘家的遭遇没敢写,老板欠人钱后政府操作没敢写,农村医保没敢写,有铁喝了药之后侄子操作没敢写。
最重要的一点,一个老光棍和一个残疾女人,两性互动也不敢写。如果本剧要扣掉 1 分,我觉得有 0.8 都要扣在这里。
有铁简直是有神性的男人,如果这都被称作丑化农民,或许你们只能去看小时代三部曲。
最后说一句,海清老师演技很棒,我知道有铁的演员是本色出演,但贵英还是好几个怼脸直拍,我才看出了几分熟悉的轮廓。
她颤抖着手捧着鸡蛋往嘴里塞的时候,我只看到了一个从未被疼爱和关怀过的女人,一个会为自己生病而埋怨自己贱骨头的女人。
京城的都市女精英完全消失了,只剩下西北农村泥砖房里觉得自己不配吃鸡蛋的李桂英。
最后的最后,我理解有铁:
如果我没见过光明,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从未有过陪伴,我本可以孤独一生。
农村娃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最后马有铁喝农药自杀,在农村,完全有可能。
他辛苦一辈子,活着的希望是什么?
是土地!
是这土地让他有活着的奔头,只要勤劳、肯干就有活下去的希望,不管再苦再累。
因为土地上会有小麦花,土地上会有高粱红,会有青草,会有鲜花,会有自家的驴子有自由吃草的美好景象。
这一切,都是土地给的!
没了土地,拿什么活下去?吃什么?
土地是他们的命!是他的物质支柱。
我们常看到农村人为了一个地界争来争去,觉得很可笑。没有经历过忍饥挨饿的人,无法体会到父母那一辈人对土地的执着。
最后,有铁的土地被占了,他彻底无处可去。放眼茫茫这辽阔无垠的大地,竟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
活着还有什么希望呢?
其次是绝望,对人性的绝望。
家里的亲戚,一再二再而三的把他当工具,真正的榨干了他身上的血,利用完他身上能利用的价值,然后被 “遗弃” 了。
贵英在时,两个人还可以互相偎依,被伤透的心还有人温暖,哪怕这温暖在外人看来是负担。
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贵英一个人真心待他,他活着,还能感觉到自己是个人。贵英走了,村里人又都在看他的笑话,一切又恢复了往常。
他是多么的孤独啊!
这想起我们村的一个老人,他一生未婚,年老之后,放羊为生。
我见过他,他说,我有土地可以吃饭,我有羊可以卖钱,我什么都不缺。
他把卖羊赚的大部分钱给了他弟弟,他弟弟的媳妇做饭时,顺便给他一碗,算是照顾。
后来一次生病,他住在羊圈隔壁的破屋子里,弟弟除了每天给他一碗饭之外,任由他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哼哼唧唧,没有人带他去医院。
他弟弟觉得他是个累赘。
万幸,休息几天后,他又能动弹了,还是去放羊。
有一次我父亲碰见,看见他的脸上有溃烂的痕迹,父亲问:“你还好吗?”
老头笑呵呵地回答:“没事!好着呢!每天吃的很饱!”
此后,父亲再也没碰见过他。
去年除夕当天,他走了(欢迎关注公众号:老靳看生活,有分享这位老人的经历。)。
后来我才得知他得了鼻咽癌,没人送他去医院,他一个人住在羊圈里,不哭不闹,不喊不叫,默默地,主动离开了这个世界。
电影中马有铁和这位老人一样,他生前那么乐观的一个人,当对世界、人性绝望之后,会毅然决然的离开。
就如他当初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坚持一样。
故事的结局在电影的名字里已提示,影片最后麦穗的转向视角也已做了明确的隐喻。
影片最后字幕说马有铁进城生活,为了审片需要,那句话就相当于脱裤子放屁,多余。
我们的苦难学:经历过苦难的人,最终会获得美好。
没有,不会。
苦难就是苦难,没有美好,一切都是不堪回首,很多苦难直接走向死亡。
马有铁(老四)选择随贵英而去,终结这苦难的一生。
被抛弃的贵英,被嫌弃的马有铁。
他们不是因为什么爱情组合在一起,因为需要彼此温暖,彼此照亮这灰暗的人生。
贵英让老四破旧的小屋,有了光亮,有了温暖。
洞房第一天,贵英尿床,一晚上屁股对着火炉子烘烤睡到天亮,贵英的人生第一次尿床没被人打骂。
那是贵英最满足的一夜。
老四带贵英到父母坟前介绍,算入了马家门。
老四和贵英坐在在沙丘上吃着先人的供品,身无分文,一无所有,彼此依偎。
贵英夜里拿着明晃晃的手电等老四回家,一路上遇到人就照,捂在怀里的热水冷了回去热,西北荒漠的冬天,人在外头站着,头皮都得冻麻。
一直被村里人驱赶,即使居无定所,彼此在一起的生活,也是有了起色有了暖光。
倆人的囍字,撕了三回,贴了三回。
每次贴回去时,马有铁都要让贵英看看正不正,问向上还是向下。
那个囍字,是马有铁生活的图腾。
老四内心充满对生命的尊敬与爱,家里的驴,水池的蝌蚪,屋檐下的燕子,残弱的贵英。
老四把打落的燕子窝捡回来,重新安回在新家的屋檐下,老四内心一直渴求一个家。
老四唯一的承诺,等玉米卖了,给贵英买台电视。
贵英的命很薄,会走到他前头,马有铁心里知道。
马有铁说等玉米卖了,带贵英去大城市看病。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马有铁,唯一对贵英的承诺。
一切不急不慌,她先走,他后来,赶得上。
穷人的命不值钱,血值钱。
老四的社会价值就是给村里的首富输血,用血换来贫困安置房名额。
那一定是他哥给他儿子的,绝对不会有马有铁的份。
连亲哥都要来吸一口穷弟弟的血。
在贵英的坟前烧完一切,老四已下定决心要随贵英而去。
放掉驴子,爬上沙丘,月空下,渺小的马有铁往心中的方向走去。
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
对啄它的麻雀儿,麦子它能说个啥?
对磨,麦子它能说个啥?
被当成种子,麦子能说个啥?
喝掉农药,吃下鸡蛋,望向贵英模糊的遗像,摁下麦谷印,拿起草编驴……
贵英走了,老四也走了
四季交替,麦苗到麦穗,一切隐入尘烟。
拆房负责人的人问的是 “屋里的东西都拉完了嘛?”
大家仔细看,车里有一件东西是屋里的嘛?就连贵英的遗像都没看见!说明他根本没进屋,或者说屋里的东西不值钱!他车上的东西都是院里的!如果有铁活着,侄子不拿贵英遗像,会同意他们拆房?
然后注意车上的猪,一共两头,上面这只可以确定已经死了,而还有一头活着!因为能听到猪叫,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是上面的死猪叫呢?猪这样五花大绑,要叫出声的话,脖子会动的,就像我们人喘气一样,但我一直盯着上面的猪看,他的脖子从进入镜头始终没动过!所以足以说明,上面的猪已经死了,大概率是饿死的!关键点开了,两头猪为什么导演设计一死一活呢?相信大部分人会说因为活着的猪比较抗饿,当然无可厚非的是抗饿的猪肯定挨饿之前是强壮的!这就是暗喻,养在一起的两头猪,强壮的猪才能抢到更多的吃食,然后吃的越来越强壮!而弱小的猪只会越来越弱!当离开主人喂食,当然就是弱猪死,强猪生!
还有这头毛驴,它竟然回来了,但导演给的这个镜头很奇怪,一直没给驴的全身,就给半个驴脑袋,并且驴是看向眼前两个人,而不是看向房子!看了一会眼前两人没有马有铁,然后走了。驴回来不是回家,而是找马有铁,当未寻到有铁,驴马上就走了。这也是不是在暗喻有铁去找贵英了?
当挖机即将拆房时候,能听到清脆的燕子叫声,然后挖机任然超前挖去,当墙倒那一刻 燕子叫声消失,但我并未看见有燕子飞出来!大家还记得马有铁逼之前一窝未出窝的燕子起飞吗?但这里这三个人无动于衷,没人会在乎燕子的死活,难道有人在意有铁的死活?
“老四跟你去住,这也是他新生活的开始?” 这应该是本片最后一句台词了吧,这句话多半是张永福他儿子说的,大家注意没,这个镜头只有四个人,分别是村长,侄子,张永福儿子,挖机师傅。也可以这么理解,现场的四个人,关于拆房的问题只有张永福儿子是无关人员!那他为什么要来呢,并且说出这句别有深意的话!为什么说这句话别有深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听,他说这句话带点疑问的味道!但是没有人做声!这也是唯一一个关心马有铁去向的人,至于他为什么关心马有铁,还不是因为他的熊猫血!他肯定担心万一爸爸再一次病发,去哪里找免费的熊猫血!
当然这句话也是确定马有铁已经去世的事实!
大家还记得哥哥为什么给马有铁找媳妇的?大家还记得片头嫂子和媒人那番故意说给有铁听的那段对话嘛?那么这里就很矛盾,居然当初就是为了侄子才把马有铁赶走了,怎么?现在为了新房就能接受马有铁和他们一起生活了?
不可能的,如果马有铁没死,那起码也是失去行动能力了,为什么这么说?拆房这么大的事,如果马有铁有行动能力或者有意识,他会不来到现场看最后一眼,看眼他和贵英一起建起来的家?他不会不顾一切带走贵英的遗像?这也就解释为什么张永福儿子会在这里的原因,因为他也想知道给他爸备的免费熊猫血,到底还有没有!一个健全的马有铁,侄子和侄子媳妇都不接受,还期望他们接受一个没有行动能力的马有铁?笑话!绝对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会接受一个没有任何一点用的活人!
所以综合上述分析,真相只有一个:
哥哥瞒报马有铁死亡消息,占了马有铁城里补贴的新房,新房不是要交 1 万多块钱吗?拆房是不是补了一万五?是不是刚好够购置新房?就算有铁死了!哥哥,都要吸干他最后一点价值!
这片尾点点滴滴再告诉我们一个残忍的事实……
为了拿奖而悲剧,为了悲剧而悲剧。
悲剧并没有它发生的必然性,强行把贵英写死。
正常发展是两人依靠劳动,盖好了房子,养了鸡养了猪,每天有鸡蛋吃,偶尔杀只鸡补身体,过年能杀猪做腊肉多的猪卖钱卖好几千,粮食也够够的吃。
卖了猪电视机买了病也治了,再演下去就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下只要你不偷懒肯好好干活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的,即使你是残疾人即使你家只一个劳动力日子也是越过越好的。这没法演啊没法拿奖啊,所以就强行写死强行悲剧。
——————
我服了评论区这些人,我说编剧和导演的叙事没有表现出偏远农村的普遍性苦难 = 农村不苦难?但凡拍个猪瘟、天灾收成不好、贵英治病等等,也比落水强。谁家家属被淹死了不是悲剧?有钱没钱城里农村家人被淹死那都是妥妥的悲剧,你非要我从这里看到农村的苦难我确实看不到。
我忽然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想法——
马有铁已经死了,另外一个被叫做 “老四、马有铁” 的人替代了他,住进了城里——或许最后的彩蛋只是掩耳盗铃的说法罢了,他哥哥霸占了他仅剩的楼房,对外宣传马有铁和侄子一起住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入烟尘。埋葬掉过往,拆掉他的旧房子以后,世间再无这个人的痕迹,再无关于他的记忆。
以上只是突然想到的,可能并不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吧。我也并不是很认同。
(原)结局里,马有铁或许心存死志,但他不会选择去死。也许是谁拦下了他,也许是他自己不愿放弃生,也或许只是他再一次妥协了命运。他告别了过往,迎来新的开始,但他依然选择不了自己的命运,被裹挟着离开土地,离开热爱过的一切。他、贵英、驴子、土地,隐忍退让,身不由衷,造化弄人。
如果说这样的结局是悲怆中夹杂着一丝对美好的希望,那么我想到的这个 “结局” 就是彻底的毁灭了美好。命如草芥,散作尘烟,一切如尘土被轻易抹去,或许如此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是他对命运做出的最大的抗争。
那又如何呢?尘归尘土归土,尘土无人在乎,结局如何并无意义。
编剧和导演以全员恶人的方式杀死了主角夫妻。
硬生生为了恶而恶,把人世间的恶放在虚拟的主角两个人身上,而自己获得了名和利。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太过于不自然和脱离现实。
那些说电影为了悲剧而悲剧的,推荐你们去看看一本书——《农民自杀研究》,这可是实证研究材料,比你们嘴里的这些虚假的 “文艺作品” 真实性可高多了,当然可能你们会觉得比书比电影更假。
中国农民从这个群体诞生以来就承受着最严重的剥削,最沉重的压迫,一直到近十几年才稍微好转,希望各位的眼界和记忆不要只有短短十几年。
在古代农民的数量都是土地承载的上限,也就是活着不死就够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百姓犹饿死。
有人计算过,一个封建时代的小农,辛勤劳作一整年,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依然是亏损状态。康乾盛世被称为 “饥饿的盛世”,但古代哪一天不是 “饥饿的一天”?
不说远的,就说新中国的农民,一个答主对农民的总结非常好,我直接贴出来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农村作出了哪些贡献和牺牲? - 木川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54555/answer/61950621
农业税的废除是在 2006 年,年龄稍大点的农民出身的应该知道 90 年代广大农村是什么状况,人民公社解体后整个农村经济几乎是崩溃的局面,1999 年可以从丰城那事中看出,农村差不多又到了成批成批活不下去的局面,这距今可才 20 多年。
根据恩格斯的理论,小农是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中活下去的,只会被冲击消灭,而这个过程是极其痛苦而惨烈的,也就如同这部电影所表现的那样,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农民的悲剧人生;从宏观来说就是小农在市场经济下逐步走向覆灭,进行集体化改革是其唯一的出路。而在完成转型前,这种悲剧注定是会一次次上演的。
我曾经去过国家贫困县里一些最贫困的家庭做过帮扶和调查的,这还是 2018 年,我只能说他们当时的生活水平和电影里的半斤八两,冬天 0 度左右只有单衣穿,家徒四壁之类的。中国的脱贫攻坚绝对是一大壮举,哪怕没办法根本上改变贫穷,这种进步也是极其难得的,这种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贯彻也是我党最强大的武器。
贫穷从来都不单单是个人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制度框架下的贫穷。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你生长在他们的成长环境,只有和他们一样的机会和教育,是否能做得更好。
苦难不值得赞美,应该被唾弃和埋葬;要去赞美勤劳,是无数工农的劳动造就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我们向前走的同时,也不要忘了那些比我们更负重前行的人。
这部电影的结局实际上是一个开放式结局
一,有铁真的到城里生活了
二,有铁已经自杀了
两种结局其实都有线索可以推究,但是我更偏向于后者
先扯点题外话,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就一直饱受争议,好的一方面说这部电影最真实地拍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生活,将农村形形色色的人性拍了出来,是值得夸赞的佳作;另一方面说这部电影故意丑化中国农民,让外国人看笑话,(这个有点类似外界对贾樟柯电影的质疑)
辩证地看待的话,我觉得两边都有
我更偏向于的结局表达的是,马有铁在妻子死后,看清楚了人性的冷漠,生活的残忍,自己的心灵已经失去了慰藉,幸苦了大半生最后败给了生活,于是吃下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手中抱着用草编制的草驴,随着妻子而去了
为什么故事不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呢?
这就是导演的立意问题了
导演把一个圈子内的人性刻画为两面,一面是冷漠的村民,一面是老实的村民,而我们的主人公马有铁就是那个老实的村民,他大半辈子都被人使唤,老是吃亏,一辈子打算和驴相伴的时候出现了一生中最爱的那个女人
他的爱也是小心翼翼的,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爱,剧中的他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但却能把最好的温柔留给贵英,他们两个一起割小麦、养小鸡、建房子,眼看生活原来越好了,上帝又给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贵英被溺死了….
这就有我说的人性的两面性的另一面,漠视与偏见
贵英在给马有铁送饭的路上不小心摔进了河里,村里的人为了还能让马友铁去给富人献血,于是眼睁睁看着他老婆溺死,村民本就不喜欢马有铁对贵英的爱,因为贵英生了病,路过村民的时候都会被他们讨论,在贵英掉下去的时候也只是不紧不慢地告诉马友铁她掉下去了,而老四在河边捞起贵英的时候,她的身子早就已经僵硬了,死了有一阵子了,而老四却能站在水里….
村里的人如果没了马友铁的献血,怎能得到赔偿金?在马友铁妻子死后没有一个人过来问候,只是告诉他 “一个人也不错,有房又有钱”,但他想要的仅仅是这些吗?
他们俩连一张像样的合照都没有
最后的遗像还是从不自洽的结婚照上截下来的
照片从红变成黑
墙上从喜喜变成了遗照
好像钱都流向了有钱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幸苦了一辈子的马有铁,却未能得到自己的幸福
只能抱憾而终….
有人说,结局太惨,故意卖惨
有人说,这么穷,马有铁为什么不去打工?一定是太懒。
于是马有铁决定改写结局,没有喝农药,带着行囊去深圳打工了,最后结局如下。
不行,没发挥好,换个地方打工。于是马有铁去了上海,遇上疫情,于是再次被救助人员发现。
路过的青年骑着十几万的爱马仕自行车,手拿咖啡说,真羡慕有地、有院子的人,没事种种地,浇浇花,疫情还可以种菜,在院子里散步。那些农村人有手有脚,还有地可以种,但是却那么穷,一定是太懒了。
对于城市,我能说个啥
对于城里人,我又能说个啥
于是马有铁又回去种地了,回家的路上,他一直想,既然大家都羡慕有地可以种,为什么他们不来农村种地呢?
老四死了,自杀在了自己建的房子里,穿了拍结婚照那天的衣服,吃了舍不得吃的鸡蛋,没有剩口粮的房子,没有驴子的房子,还清了所有的人情债务,虽然不多,是种子成本钱 1570 元,十个鸡蛋,接干稻草欠的两袋玉米棒,吸血鬼给的两件衣服还了 160 斤玉米。余钱近 2000 给贵英烧了电视机,买了瓶农药。
他的人生刚刚走进幸福的轨道里,又嘎然而止。老四是个勤快人,结婚两年就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爱人,眼看着能还完欠款,买上电视机,养驴,猪,鸡,日子越来越好,贵英死了,死在众人的眼下,死在众人的冷漠里,如同一只跌入水中的野狗,无人救援。
老四一辈子善良,一辈子被人欺压,他在哥哥家打了多年长工,离家时只有一头驴,即便如此,所谓的亲哥哥还要使唤他免费做苦力,即便如此,全村的人还要道德要挟他献出自己的血,没有报酬,即便如此,所谓城中房,被骗走名额毫无要求。
这让我产生怀疑,如果只有不善良才能过得好,那这该是个怎样吃人的世界?
我看完了,气得不行!因为编剧和导演都是在卖苦情的,拿底层人的苦难来煽情,让人非得从苦难中品出一点点甜!
这有点像印度教教育底层达利特一样——苦难是你们的财富,要学会苦中作乐……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丝毫没有觉醒精神,甚至没有翻身的勇气和阶级愤怒的觉悟!
男主为什么这么穷苦,在村里宅基地都没有,还不是被贪官污吏瓜分了被同宗大姓欺压了!可是他还是这么老实,被欺负还一声不吭,还讲究所谓的诚信!
如果是我,第一件事就是上访,怀揣尖刀,到有关部门闹一闹,争取个低保和宅基地——老子老光棍贱命一条,你们老婆孩子热炕头,不让老子好过,我不闹就对不起我无产阶级的身份!
奋力一扑,砸开锁链!让英特纳雄耐尔的声音响彻村落!
然后去亲家闹腾,你们是不是把我老婆嫁妆私吞了?而且还虐待我老婆,让她大小便失禁,住下了不走了!然后扯着嗓子闹,不伤人,不打砸,你们要是动身老子就报警,我不好过你们也别好过!拿着板砖铁锹天天跟着他家和他家孩子,让他们吃不好睡不着,每个月要钱,就普通要月票一样!
还有自己哥哥,为了自己孩子结婚把自己撵出去,我就更不会放过了,首先借着回家拿东西,赖上不走了!你有种杀了我,否则老子跟你闹个七荤八素,然后四处宣传侄子是个变态,偷看过隔壁王寡妇洗澡…… 不把他搞成臭大街都对不起自己,然后自爆丑事,跟大嫂有点啥——你这么凶悍,大哥还敢撵你走?反正损害我的利益,咱们不死不休!
村里人道德绑架我献血——太好了!想啥来啥,瞌睡就有人递枕头!你们让我献血保住你们利益,好,一毫升一百块钱,大家伙人多,凑凑吧!什么什么…… 道德,老子左脸皮撕下来,贴在右边,一边二皮脸一边不要脸!你们能奈何?实在不行一把杀猪刀扔到跟前——有种给我一刀,把我血放了!
……
找记者,找派出所,就说村干部、亲家哥哥都是恶霸,要扫黑除恶,警察不管就举着牌子去县城、省城各个单位门口动不动就鸣冤——争取记者和流量,给政府施压!
把自己包装成苦命人,要同情要捐款!
可以给记者和社会宣扬,就是农村重男轻女的习俗,让亲家哥哥虐待自己媳妇,让她大小便失禁,求求社会主持个公道吧!村里干部是大姓大宗,利用宗族欺压我们,不给低保,不给宅基地……
然后给他家孩子闹,去小孩学校里说孩子爹妈的歹毒,让孩子在学校里抬不起头——不把对方孩子闹腾到社死不算晚!
想让我不闹,可以!
给多少钱吧,怎么给?村里给我盖房子吧!要不然我天天上访天天闹,反正我烂命一条,不怕!
在此,也可以用纸筒做成炸药样子绑在身上,去村干部、乡干部家闹!袖子里藏着一把改锥——就说修理东西用的,如果对方动身可以防身,如果闹出事至少去公安局比刀子更能说清楚(动刀子叫做凶器)。
……
这样的话,家里房子个人低保亲家的嫁妆都走了,日子立马好了,看个电视还不是小意思!
如果成功引起社会关注,能利用慈善搞点钱,给媳妇把病看好,日子不是更有奔头了?
我在农村生活过,这种一穷二白老无赖最可怕,如果懂得点政策会闹就更可怕了!绝对让当地政府和村民忌惮,搞点好处搞点利益不是分分钟吗!
还有对付村里做生意那个老板,给她家人输血,为什么不能坐地起价,然后以身体不舒服都是为了你家人为理由闹!再多要点好处,大不了闹得你生意都做不了——这种有点少钱的小生意人胆小得很,天生就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总之,通篇就是对底层人民的洗脑——你要忍受苦难,你要在苦难中发现真善美!
呸!不要脸!
这电影就是忽悠底层老百姓要讲道德的,然后用道德来压榨底层老百姓的,这种编剧和导演幸亏没生在九十年代,否则我一定给他们带上高帽子,脖子上戴破鞋,每天凌晨扫大街。每个星期让他们站在台上给人民低头认罪!打成黑帮,关进牛棚,才是导演编剧演员们应该有的待遇!
如果我是导演,绝对要告诉底层民众们——你们要革命,要站起来,要打倒那些地主老爷们。要学会不断斗争,要敢于斗争,因为你们已经一无所有了!
只要你敢闹,日子立马就好了,毕竟几百年前中国人就明白 “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今天时代虽然不同,道理没变!
看第一遍的时候一直以为最后的结局是:马有铁没死,但是可能半身不遂,或者成为植物人什么的了。 因为亲戚需要继承城里的房子,所以被接了过去。
然后已经能够想到那个亲戚和带大金链子的那男的合伙一起继续抽他的血的场景了。当时哭到不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 也太悲惨了
但是二刷的时候一想感觉不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个大金链子可能不会亲自再过去看他的房子最后一眼。
所以应该还是死了的
不然最后那亲戚收他钱的时候不会那么面带一些难以言说的神色,虽然大金链子给马有铁买了大衣,送了他们衣服,他有人情味,但是不多!(从后来还是用粮食抵掉了这点可以看出来)所以他过去看马有铁最后一眼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最后结尾和村干部都说他没有死,是因为当时被电视报道了啊!!!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死了,那就会让人起疑,所以对外宣称没死是对于政府和亲戚最好说辞。
最近朋友圈里都在推这部电影,搜了一下发现是海清演的,看了一眼电影海报,黄土气息很浓,想必是一部讲述贫苦地区发生的故事,趁着周末下雨,闲来无事,正是看片好时节,下面进入正题。
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整部片子的对白用的都是甘肃高台县口音,代入感很强。男主叫马有铁,排行老四,是一名遭人白眼的老光棍。马有铁的父母和大哥二哥均已离世,虽然三哥的日子过的有声有色,但是他对马有铁却毫无手足之情,因此马有铁只能寄居在村里废弃的空房里,常年守着一头驴过日子。女主曹桂英患有尿路疾病,经常小便失禁,一条腿瘸了,气虚体寒,没有生育能力,在农村的婚恋市场处于最底层。她终年寄居在哥嫂家的一个风吹雨淋的窝棚里,苟延残喘。
马有铁的生活是寂寞的,驴子是他生活里唯一的活物,他对驴有一种精神寄托,所以在他和曹桂英相亲的饭桌上,当他听到三哥在院子里责打那头驴时,他心神不安地走了出去。媒人在院子里嘀咕的那段话恰好被马有铁听到,他知道两边的哥嫂都巴不得赶紧把他俩这对 “碍眼的货” 弄出去——飞舞的雪花,天寒地冻,可是有时候亲人的心比这数九的天还要冷。桂英去过茅房之后,走到驴子跟前抚摸着它,相比较狠心冷漠的哥嫂,也许这头驴更温暖可亲。电影中桂英、驴、马有铁三者合一的这一幕寓意很深,耐人寻味。
两个自卑可怜的苦命人因缘和合走到了一起,长期晦暗无光的人生造就了他们灰暗的面孔,僵硬的姿态,连拍结婚证照片都很勉强。新婚之夜,桂英又尿床了,马有铁生着了炉子,她背对着炉子烤裤子;第二天马有铁赶着驴车带着桂英去父母和大哥二哥的坟前烧纸,告诉他们他娶妻成家了。我发现我们中国这个祭祀传统一直没断,永远对已故的亲人挂怀。桂英也跟着一起往火上放纸钱,这说明她虽然身残,但是精神世界和正常人并无二致。
黄沙漫漫,在这个西北农村,两个卑微的小人物开始了他们穷苦且平静的生活。电影里没有一句我爱你,但是无数微小的瞬间都在传达着朴素却真挚的情意。比如,马有铁给曹桂英递麻花;马有铁从不舍得骑他的驴,但是婚后一直让曹桂英骑驴,不舍得让她走路;马有铁被叫去采血时,曹桂英不放心一定要去看;曹桂英当众尿裤子时,他赶紧把大衣脱了给她披上;回家给她洗尿湿的裤子…… 没有一句台词提到爱,没有一处不在讲述爱。现在的人,描述爱情的文案五花八门,真情又有多少?
村里的租地大户张永福生病了,全村只有马有铁可以提供他需要的熊猫血,因为张永福拖欠村民地租,大家纷纷不满,张永福的儿子承诺等父亲病好就结清地租和工钱。一顿饭就打发了马有铁采血,吃饭时曹桂英的椅子上套了塑料袋,这是对她赤裸裸的嫌恶;张家害怕马有铁的血不干净,再三问护士化验结果。底层人民或许邋遢,可心灵至纯,反观张家,百般讲就却遮不住内心的肮脏。
马有铁为张永福献了血,张家并没有流露丝毫感恩之心;他被三哥使唤了半辈子,三哥仍然没给他的新婚送来一砖半瓦,连个酒席都没有。即便如此,马有铁还在继续为张永福献血,还在为三哥城里的房子拉家具,用他心疼的驴车。张永福不缺钱,可是并没有给马有铁实质性的经济回馈;三哥也不差钱,可是还会计较搬家的租车费用。有人说越有钱的人越吝啬,此话有待商榷,但是钱确实是一面照妖镜,世间的妖魔鬼怪都能在这面镜子前原形毕露。
马有铁对曹桂英很好,他要出门前会为她把全天的饭安排好;到了城里看到衣服想给她买下来;他深夜未归,她就打着手电筒在路口等他,怀里揣着瓶子,只为了他能第一时间喝到热水。爱意融进见面后的嗔怪里。
马有铁实在太穷了,连农民种地的基本的种子都要赊账,耕地种麦的季节,马有铁和曹桂英以及那头驴成了配合默契的搭档;曹桂英喜欢看电视,也只能在向邻居家借鸡蛋时蹭着看一眼;他们二人用灯泡孵鸡蛋,灯光从纸箱的孔洞投射到外面时,那一幕给这清苦无奇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
生活充满了变数,政府要改善人居环境,拆迁空房一户补助 1.5 万,他们住的空房主人从东莞回来了,马有铁和曹桂英只得搬家离开。在收拾拆迁后的木头时,马有铁捡起来一个燕子窝,他还记挂着燕子的家;住进新 “家” 后,他慎重的把那个囍字重新贴在了墙上;小鸡出壳时,他喊桂英快来看,就为了让她体验一下当 “妈妈” 的感觉;在麦田松土时,桂英不小心铲掉了一棵麦苗,马有铁说了一番关于 “命数” 的话,这体现出他踏实的一种心态。真是身在泥沼,头在殿堂!就像他后面说的那段话:土就是干净的东西,不管你是有钱有势的人,还是啥人,都要依赖土地里长出来的粮食。
生活虽苦,他们没有躺平,而是一直在零基础上不断努力改善。当马有铁正脱土坯为自建房做准备时,张家儿子开着宝马车再次来接他去抽血,桂英心疼的要代替他。马有铁对曹桂英的体贴全村人有目共睹,街头的老太太都开始眼热。小鸡在桂英编织好的笼子里蓬勃生长,房檐下的燕子飞来了,它们都寓意着这里是温馨祥和的所在。
马有铁和曹桂英夜雨中护土坯那段戏演的很好,不着痕迹。据说男主是导演的姨夫,这种演技直接吊打一众专业演员。燕子在檐下叽叽喳喳时,他们二人开始了盖属于自己的房子,铺房顶的草席时,驴子也帮了忙,三个生命真是相依为命。麦子抽穗时,他们终于盖好了房子,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老规矩,还是要到坟前告知父母一声。
如果说前半部分一直都在讲述马有铁的本分老实,后半部他在抽血时说的那几句话真的可圈可点。他来为张永福献血是出于救人的善良本能,不图回报,可是他这次希望张家可以尽快给村里人结清地租和工钱,这个要求仍然是舍己为人,小人物身上释放出了人性中善的光芒,这是电影打动人心的地方之一。
曹桂英给马有铁用草编织了一头小小的驴,马有铁拿着这只小玩意感慨道:还是它好,不吃草,也不被人使唤。这句话像是对自己命运发出的感叹。在地里干活休息时,他给桂英抓了鱼烧了让她吃;夏天的夜里在房顶睡觉时,他怕她跌下房顶,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收麦间歇时,他用麦粒按进她的手腕上,做出一朵莲花的印记,他说,我要给你做个记号,这样不管走到哪儿,我都能找到你…… 日子虽贫苦,但这二人是他们生活的那个环境里少有的恩爱夫妻,即便是放在今天全国婚姻的大环境里,能做到这样相互体贴的夫妻都不是多数。
他干活时,她说,你先缓缓,吃了饭再干;他把麦子倒进粮囤里时说,今年收成好,你放开了吃;他看到她长了麦疹子,跳进河里帮她搓…… 马有铁和曹桂英之间的感情代表的是底层人民的相爱模式,没有山盟海誓,只有最朴素的嘘寒问暖,往往也正是这种一饭一蔬的感情最纯粹、最可贵。电影里出现好几次马有铁认认真真粘贴囍字的镜头,导演为什么刻意强调这点呢?我的理解是,他和桂英的感情是照进他贫乏生命的一束光,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是他最大的精神慰藉,那个囍字就像走向幸福的灯塔,照亮他人生的航程!
电影里也不全是苦,还是有一些温馨时刻的,比如在新房的院子里,桂英和马有铁两个人吃着面条,身旁围绕着一大群鸡,他们一边吃一边唠嗑,还时而夹出来一根面条喂鸡,夜色中这一幕显得如此静好。桂英说,我怎么都想不到我这辈子还能有一个自己的家,睡在自己的炕上。马有铁爱她吗?不知道,他从未表白过,但是他说,等到秋天苞谷卖了,给你买个大电视,再带你去城里好好看病。马有铁和曹桂英都有哥哥,但是他们从未体会过亲人的温暖,也许正是因为都饱尝了人间的冷眼和暴风雨,才更懂得惺惺相惜吧。
曹桂英说自己就是个贱骨头,以前住窝棚的时候都顶得住,如今有了自己的房子偏偏生了病。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挺难过的,也许有的人天生就是到世间受苦的?也许这个想法太悲观了吧。人生充满了无常,在曹桂英和马有铁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曹桂英跌进水里溺亡了,这无疑使马有铁的生活遭到了晴天霹雳!
马有铁的三哥是个精明的人,借着马有铁的名义申请了贫困户的福利房。曹桂英死后,马有铁上演了 “一码归一码” 的戏,他把自己欠下的任何一笔债都还上,哪怕是邻居的十个鸡蛋。这种干净的灵魂注定了在这个人心险恶的世间举步维艰,在一群乌鸦中,你白,就是原罪。同时马有铁的 “干净” 也把张永福儿子和三哥这类精于世故、见利忘义的人衬托的丑陋无比。
桂英走了,她甚至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她这短暂的一生只照过一张照片,就是她和马有铁的结婚证件照。马有铁找人把照片裁开为她做了遗像,还用麦粒在她手上做了一朵小莲花印记,去她坟前烧了他承诺过的 “大电视”。他默默做着这一切,这种表达方式,一如桂英生前时那么深沉。
做完了这一切,马有铁把驴的脖套解了下来,驴站在原地不动,他咒骂了几句。这个细节我的理解是,那头驴就是马有铁的投射。驴一辈子被人使唤,出尽了力气,就像马有铁的一生,任劳任怨,踏实苦干;他骂驴不开窍,其实也是骂自己对这片土地的依依不舍之情。
乡亲们说,现在你房子也有了,一个人清清静静地过也挺好。马有铁默默的走开了,走了几步后又回头张望了一眼,继续转身走了,消失在渐渐暗下来的夜色之中,就像他和曹桂英的短暂幸福隐入了滚滚尘烟,再也不见踪迹。
故事的结尾,马有铁终于吃上了他的鸡下的蛋,吃的时候扭头看了一眼炕上桂英的遗像,躺下来时,他手里还握着桂英为他编织的那头象征着自由快乐的草驴。
最后,借用网友的一句话来总结这部电影:西北的土地种不出浪漫的玫瑰,但漫天的风沙和小麦印花倾撒并印记着汹涌的爱意!
这两年觉得拍得最好的两部电影都是文艺片. 去年是《爱情神话》,今年是《隐入尘烟》.
电影是凌晨在一个三流小网站看的. 最后在不断弹出屏幕的色情广告中,泪湿了双眼.
爱情的花,即使开在贫瘠的土壤中,也不会比在精致的花盆中失色.
马有铁让我想起初中来自农村的某个同学. 老老实实,不爱说话,只会腼腆的笑. 越老实大家就越爱欺负他. 被欺负了只会沉默,从不辩解,不抗争,只是沉默.
不记得名字,也无从得知这个同学后来怎么样了,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我想也许他长大就成了马有铁. 我一直看到书本里对中华民族形容最多的词就是 “勤劳善良”(因为没有在国外文献上看到外国人这么写过,所以我姑且认为是自己评价自己). 但是这么多年我见到的善似乎总不及恶多. 那些老实巴交的马有铁们,也许都只是在大众看不到的穷乡僻壤每天在地里忙忙碌碌播种施肥吧.
刀刻一样的抬头纹,石头一样粗糙的脸,只会说方言,晒得黝黑的皮肤,沾满尘土的粗布衣裤,标准的农民. 沉默寡言,老实被欺负. 一点钱也没有,一把年纪还是单身. 每天过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在地里忙忙碌碌,播种插秧,累死累活. 和他养的那头驴一样,一眼就可以看到最后的结局.
活着对他来说好像就为了吃顿饱饭,偶尔有餐肉,加个鸡蛋.
也许也时常思考未来,也时常在夜里孤独寂寞. 也时常想过别的出路. 然而第二天总有忙不完的活.
就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 “隔壁村 45 岁光棍最后和邻村寡妇结婚了” 这种故事一样. 马有铁遇到了曹贵英.
腿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 无法生育,尿失禁,总是不分场合就尿出来. 我想即使是老实如马有铁,一开始也有过嫌弃的吧.
第一晚尿失禁后马有铁没有说话,只是起身出门喂驴去了. 曹贵英羞愧的坐了起来. 最后马有铁发现她半坐半站着睡着了. 可以看出是曾经在家庭里吃了很多苦的女人.
不过她的生活在遇到这个土糟糟的男人后就变得不一样了. 受过苦难越多,就更容易感到美好. 曹贵英这样的女人,也第一次知道了被人心疼牵挂的感觉. 终于没有人再把她推来赶去了,终于有个男人接受她,把她当个女人了.
农民和村妇的爱情,没有那么多斑斓的色彩. 大概就是我心疼你,你牵挂我. 我甚至找不到一句浪漫一点的台词. 马有铁和曹贵英之间最多的就是 “给你个馍馍,吃去”、“今天很晚回来,晚上你把锅里的菜热一热,就着馍馍吃”.
马有铁太老实. 我一直不知道一个很老实的人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被欺压,因为反抗过没有用,还是懦弱怕事,不知道.. 但一个人越老实,就越被欺负,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每次有亲戚登门就是找马有铁做苦力,好像是用完就扔的工具. 也许在亲戚眼里马有铁真的就是一匹马,谁都可以骑. 只要有人找帮忙,从来没见他说不. 也从来没见人说他好.
因为是全村唯一的熊猫血,欠了村民一堆债的包工头儿子找上他给父亲献血.
一个老实农民的眼里 “有钱人” 这样的概念往往也夹着权势. 是一个没有文化见识的农民不敢惹的. 马有铁唯一的反抗就是一句“我最害怕去医院”. 但是这种老实善良的人面对别人的请求,总是不知道怎么拒绝的. 曹贵英也只是唯唯诺诺的说了句不要去. 但是很快两人就坐到了包工头儿子的车里.
不懂拒绝的人,可悲.
一顿饭,车接送,这就是包工头儿子给的全部回报. 在他们眼里,让你们两个农民在旋转餐桌上吃些山珍海味,就是天大的恩惠了.
第二次进城,马有铁想着给曹贵英买件衣服,但是袋里只有 50,包工头儿子及时出现用 80 块买下衣服送给马有铁. 但是马坚持说这是借的,是要还的.
然后这件大衣一直陪伴着曹贵英到片尾. 也许是她穿过最贵的衣服.
房子要拆了,没有地方住了,马有铁收拾收拾,用驴车拉上全部家当和腿脚不便的老婆另寻住处,靠着双手自己又造出了一间房.
当我看到他自己做砖块,自己搭支架盖屋顶的时候,我觉得自愧不如. 我觉得这样的人很能干,很勤劳,比城市里那些混吃等死的人包括我不知道厉害多少. 靠着两个人的双手和劳力,这么辛苦才建成的房子… 最后被推倒的时候,我觉得说不出的难过. 就像他家屋檐下的燕子,好不容易有个家了,又不知道要飞到哪去.
这么勤劳的马有铁却很穷,是村里最穷的困难户之一. 原因是不便细说的,这也是电影侧面想表达的东西.. 之前和朋友聊天,她说一个人穷不能怪环境,为什么有的人就可以很有钱. 我想反驳,却什么都没说.
是环境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 一年下来勤勤恳恳累死累活,最后收入去除赊账大概只有 2500 元. 一年的收入. 电影背景是甘肃的村庄,这个数据其实并不夸张. 千千万万的马有铁,生老病死,在一个小村庄里终其一生. 生在土里,死在土里,没有星辰和大海,没有诗和远方.
当马有铁和曹贵英刚建起房子,包工头儿子又再次找到马有铁去献血. 马有铁还是没有推迟,曹贵英又是几句不痛不痒的拒绝. 当在采血车上,曹贵英含着眼泪说够了不能再抽了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愤怒. 大概就是鲁迅说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感觉.
权势阶级对底层的压迫有多泯灭人性,完全取决于法律的最低限度.
到最后连村里为困难户申请的房子,也被哥嫂拿走了. 不知道马有铁能去哪,何以为家?
说真的我是不喜欢老实人的,不论朋友还是爱人. 一个人可以好,但不能太老实.
马有铁是村里最勤奋的人之一,又是村里最穷的人之一. 曹贵英喜欢看电视,每次她看电视的表情像极了一个少女,眼睛里充满了对电视里不一样的世界的新奇和憧憬. 但是马有铁却连一个电视机都买不起. 曹贵英只能每次跑去邻居家看,即使遭受邻居的白眼.
马有铁说今年麦子收成好,赶在年底给你买台大电视. 其实收成好就是 3900 元而已. 除掉成本拿到手大概 2500. 一年的收入,给老婆买台电视机. 曹贵英当时心里一定是开心和幸福的吧. 其实爱情里的幸福从来都无关贫富,对吧.
无论是 2500 还是 3900,可能都不及城里人的一场牌局,一桌宴席. 女人手上的一个 prada.
这是马有铁永远不会知道也不会关心的世界.
他关心的是今年麦子长得怎么样,赊的账能不能还上. 养的那群鸡会不会又乱跑去别处下蛋. 今年能存下几个钱,能不能把老婆的病治好,还要给她买电视机,再带她去市里逛逛,“美美的浪一浪”.
但是曹贵英终究是没等来马有铁的电视机就走了. 跌落水里的时候,手上大概还拿着给马有铁带的热馒头和鸡蛋. 在她这苦难的这一生里,最后大概也体会到了幸福. 在她想象的美好未来里,大概是相濡以沫,相亲相爱. 治好了病,给她男人生个娃,再努力拉扯大.
贫穷农妇的葬礼,最原始的方式,挖了个坑,堆了个黄土包,烧了个纸做的电视机. 然后等着所有都化为尘埃.
中国的电影一定都有一个不能太惨不能太反应现实的结局,这是过审条件. 一些莫名其妙的剧情,或者片尾跳出的小字,其作用大概就是营造一种 “群众齐夸党的政策好” 的效果. 很多人说贾樟柯之流拍乡镇题材是故意丑化中国,迎合外国评审,为了拿奖. 当我看了很多所谓禁片之后,觉得这类电影才是少有的业界良知. 如贾樟柯所说,“我和他们来自同一种贫穷,我和他们投入的是同一种不公”.
值得思考的是这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给高分的观众说它太真实,给低分的说它太不真实.
即使是生活在底层水域的鱼,也不会知道,在它身下更深的黑暗处,还有很多自己的同类.
山内还有山,底层还有底层,更底层.
现在的互联网和舆论,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着. 我们每天看到漫天的信息,gdp 总量又达到多少,某省经济又增长多少,出口贸易额又达到了多少,在世界上又取得了多大的成绩.. 大家欢呼、雀跃,“齐夸党的政策好”. 没人知道也没人想去了解马有铁们,这群严重给 gdp 拖后腿的群体.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 是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生产农产品的生产者. 截止 2021 年,中国农民数量约 5.56 亿人. 接近电影背景的 2012 年,农村贫困人口为 9899 万(2019 年底减至 551 万).2011 年的农村贫困标准为年纯收入 2300 元.
北上广的每个夜晚霓虹闪烁,车水马龙. 而马有铁们依然赶着驴车,拖着麦子,走在灰暗的尘土飞扬的田间黄泥路上.
他们的世界里甚至没有新闻.
风往哪边吹,草就要往哪边倒. 马有铁、曹贵英的命运像麦子一样被收割,被风一次次吹倒,被雪一次次压垮,干旱日晒,只能隐忍,不能说话,不能皱眉,不能反抗.
最后马有铁路过那些闲聊的村民,远去的落寞背影一瘸一拐,像极了曹贵英. 这时我想起黄家驹的歌词《农民》里写的:“是与非过眼似烟吹,笑泪渗进了老井里”
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农民的悲喜和爱情,那些鸡明天是不是会下蛋,麦子今年有没有个好收成,电视机、草编的驴、手背上用麦粒印的花… 一切都埋入尘土,化作尘烟.
马老四自杀了
卖掉所有收成
还了欠的钱和鸡蛋
了无牵挂的他
吃了贵英养大的鸡崽下的蛋
手里拿着贵英编的草驴
桌上有一瓶空了的农药
宝马男来接老四去献血
遇到大侄子带人拆了房子收了拆迁款
说谎带老四一起去县城新房子生活
原因是人死了新房子就没了
所以老四不能死
电影的最后加的那排小字是为了过审
加剧了整部电影的讽刺意味
仔细想想
如果老四没死
这一生带着喝农药带来的后遗症
被三哥一家吸干血
比起这样的结局
还是去找贵英吧
马老四不要城里价值 20 万的新房
我骂他蠢
真正愚蠢的不是唯利是图被资本教化的我们吗
他像家里的驴子一样
不求回报的被人使唤了一辈子
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他
压垮他的是贵英的死
贵英失足落水的时候
麻木的村民没有一个伸出援手
一个人并不孤独
是曾经拥有过
两个人的相互扶持
体会了人间的温情
又重回一个人
巨大的孤独和清醒
带走了老四对世间最后一点眷恋
前排提示:文内有剧透
2019 年,导演李睿珺完成了一部新电影的剧本,电影名叫《隐入尘烟》。
故事围绕马有铁(即 “老四”)和曹贵英两个人展开。
村里老实木讷的马有铁跟着三哥一家生活,父母和两个哥哥都已经离世。
他在三哥家充当义务工,一直没有娶媳妇,直到三哥儿子要结婚,他成了一个急于被甩掉的包袱,于是在哥哥一家的安排下,娶了身体残疾的曹贵英。
贵英跟哥嫂一起生活,因为住在牲口棚得了严重的风湿,走路一瘸一拐,同时还有小便失禁、无法生育的毛病。
两个被各自亲人抛弃,被同村人嫌弃的边缘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经历了季节交替、燕来燕去,在庄稼地里一起耕种劳作,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彼此熟悉、相知相守的过程。
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也注定是一个不会有太大排片量的电影。
但就在这平平淡淡的 133 分钟里,我听到影院里数次扯开纸巾上塑料贴纸的声音,看到前排的男生不断摘下眼镜复又戴上,直到我自己意识到口罩已经被不知何时滑落的泪水完全打湿,变成沉甸甸的一坨。
电影荧幕没有使用通常的 1.85:1,而是罕见的 1.55:1,视觉上每一帧都是可以截出来做背景的优美构图,很多镜头都能让人想起法国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比如《拾麦穗的人》《晚祷》《种马铃薯的人》等等。
《隐入尘烟》剧照
法国画家米勒作品
《隐入尘烟》剧照
法国画家米勒作品
整部片子透着一个 “慢” 字,第一个镜头里渐渐浮现在牲口棚的窗前又渐渐隐去的安静的驴子、缓慢的画面调度与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背景音乐,电影的叙事节奏缓慢到仿佛凝滞,让时间这个原本抽象的概念在观众面前清晰地凸显出来,仿佛是大理石面上纹路清晰的浮雕,能让人看清楚它的每一次来龙去脉:
譬如从一堆泥土变成一块块土砖再到一间土屋的落成,从一粒麦子到一顷麦田再到一丛麦穗的轮回,从几只鸡蛋到孵出母鸡仔再到捡到第一颗鸡蛋……
成形于 2019 年的剧本,却早在五六年前就形成了雏形,只是那个时候的李睿珺总觉得它少了点什么,他为此思考了很久。
从小在甘肃农村长大的李睿珺,即使已经成为导演很多年,依然对庄稼院里的事了如指掌:
“一粒麦粒种下去,等到它破土、发芽,你会发现它原来的谷壳,麦子原先的形态还在。”
但是它抵不住时间的推移,以及不断生长的自然规律。
当它完成了从春天青葱到夏日金黄的更迭,就迎来了来收割它的镰刀。
这时,它又恢复了初始的生命形式:一粒麦粒。
庄稼、家畜,乃至于人、村庄,不同的时间节点里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从麦粒到麦苗再到麦粒,从土到土屋再回到土,这是关于生命的一种哲学,像一个不断轮回的圆。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电影其实就是时间的艺术:把一个个散落的字凝练到剧本里,最后在荧幕上开花结果,就像依次经历春耕夏种秋收冬歇的农民一样。
就把电影交给时间吧。
想明白了这些,李睿珺觉得,电影可以拍了。
于是观众在这 133 分钟的光影世界里,看到了他杂糅进去的这些元素:生命是怎么形成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坐在电影院里的时候,我忽然生出一种滑稽感。
这样一部几乎是纪录片风格的农民电影,却被打上了 “文艺片” 的标签,并且还遭遇墙里开花只能墙外香的窘境,甚至在二月份的时候一度无法在国内上映,即使现在开放了部分城市的院线,排片量也少之又少,许多人要在大白天奔波大半个城市,才能看到这部片子。
农村、农民,明明应该是距离艺术最遥远的两个符号,此刻却被牢牢绑在一起。
电影 7 月 8 号上映,到今天已经整整十一天,累计票房不足 7 百万,豆瓣评分 8.4;
晚于它一个星期才上映,陈思诚导演,黄渤姚晨主演的《疯狂莫扎特》,迄今票房已过亿,豆瓣评分 4.9。
《隐入尘烟》的大部分排片都安排在非黄金的白天档,许多人宁可顶着大日头甚至驱车几十里从城市的一头到另一头,就是为了能在影院里看上这部电影。
然后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包场了。
有人为它不平,说除了一个海清,其他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农民演员,如果能请知名演员来演也许会挽救惨淡的票房。
李睿珺最开始想过请专业演员,但他后来考虑到,影片中有大量农活体力劳动的呈现,演员不可能短时间内就上手,此外还有当地方言的问题、档期的问题。
也曾有演员想来客串,都被李睿珺打了回去,理由非常直白:
你们来了又要准备片酬,又要准备房车,还有订五星级酒店,剧组是没钱的。接着他又正色说,主要来了还要学当地语言,这个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
李睿珺的姨父,片中男主角的扮演者武仁林,既是本村农民,又是曾经在自己外甥的电影里多次出镜的一名非职业演员。
通常情况下,专业演员和非科班出身演员的对戏会很艰难,学院派和野生派的碰撞往往会互相掣肘,整个表演过程极不自然。
开机之前,李睿珺专门训练姨父一些表演技巧,弱化他原生态的样子,海清则是完全摒弃之前所有的表演经验,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两个人分别往两个反方向行进,最终达到了一个平衡舒适的表演效果。
人们吐槽现在的影视剧作品中已经再难觅穷人的身影,刚毕业的实习生可以住上下两层的豪华套间,一个柜台小姐可以每天名牌包不重样,女白领天天顶着精致的妆容踩着价钱不菲的 Jimmy Choo 挤地铁,而关于中国农民的影视作品也已经早早退出江湖。
即使是有出身农村的赵丽颖加盟的《幸福进万家》,里面色彩饱和度超高的小洋楼,在乡镇企业上班的新时代村民,也只不过是缺少生活的编剧按照自己的想象所编造的一个乡村世界。
毕竟赵本山已经从春晚消失很多年,后来的王宝强在小品里扮演的农民活脱脱是个跳梁小丑。
中国农民的形象走向两个虚假的极端,直到这部电影的出现。
村子里,许多老人还记得李睿珺光屁股下水玩的画面,忽然有一天,这个回来的娃娃说,自己要拍电影了,还要大家来参演。
《隐入尘烟》里,老四的扮演者是李睿珺的姨父,小姨和小姨的儿子也分别在电影里有自己的角色。
李睿珺父亲扮演村长,母亲则是贵英的嫂子,妻子在里面客串了街边卖衣服的女人。
这不是李睿珺第一次回村拍电影了。
2010 年,他的作品《老驴头》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有村民在网上看到了报道。
那个时候他们才知道,这娃不是瞎胡闹,于是一些人从围观群众变成李睿珺电影镜头里的演员。
两年后,电影《白鹤》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后来又在央视 6 套播出,村民们第一次看到了电视上的自己,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样子还可以,并不丑,村子看着也很漂亮。
于是就有人问李睿珺:为啥拍到电视上那么漂亮?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睿珺忍不住笑了起来。
李睿珺的剧本习惯手写,他说这样挺好,不用在星巴克里跟别人抢电源。
在聚会中,他是一个会为要不要打招呼纠结半天的 “社恐”。
“你不打吧别人会觉得你没礼貌,打吧别人会不会觉得你是有所图”,最终还是没招呼。
对于自己和城市的关系,他一直觉得,这个城市多一个自己少一个自己都是无所谓的,自己不属于城市。
路上遇到割草坪的环卫工人他会很开心,因为草地散发出的清香会让他秒回童年的乡村。
还有久旱之后突然迎来一场暴雨的城市,雨水把泥地的芬芳从厚厚的钢筋水泥中带出来的时刻。
因为这都会让他想起,曾经给自家养的驴割草的记忆,以及在清晨时分,骑着自行车穿越农田,扑面而来的那种清新的味道。
《隐入尘烟》看上去似乎是个小成本电影,但实际剧组一直处于缺钱状态。
在一开始确认投资方后不久,疫情来袭,资金断裂,李睿珺只能拿出自己的钱先垫着,他一边拍一边把能问的都问了个遍,最终找到一家愿意投资的公司。
那个时候,李睿珺已经连张机票也买不起,浑身身上只剩两千块钱,最终和妻子坐了 18 个小时火车,到北京见投资人。
2022 年 2 月,《隐入尘烟》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首映,很多人不知道,海报还是导演本人亲自做的。
疫情开始后,美术组进不来了,李睿珺就带着剧组的人自己布景,从头盖房子,一点点做旧墙壁和大小物件,包括那张从一开始的坚挺鲜艳到最后卷曲掉色的喜字。
在这样一部全员当地农民的片子里,海清作为专业演员独一份看上去那么格格不入,却又那么合情合理。
很多人虽然看到开头的演员表,横看竖看也不敢相信这个村妇就是《蜗居》里那个伶牙俐齿的上海小媳妇。
她还清楚记得自己到了电影拍摄地——华强子村体验生活的第一天:村里的驴子和鸡见了她都躲着走,羊群则吓得纷纷起立。
因为她是个外来的陌生人。
两个月后,她已经可以轻轻踢开挡道的驴,嘴里咯咯几声就能对鸡群一呼百应,羊群见了她嘴里继续嚼着草爱答不理。
她扮演的贵英是一种介于正常和微微残疾之间的状态,并不是简单的一些外化很明显的残疾,海清为此困惑了很久,每天在村里溜达观察,最后目光落在一个正在步履蹒跚收玉米的老人身上。
老人患有多年风湿病,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
为了尽可能接近角色,她住在男主角家里,每天坚持跟他们学当地方言。
第一次见面,小姨和姨父问她:你喝咖啡吗?
海清心下暗喜:还有咖啡呀,我喝。
然后这对夫妻捧给她一碗水,海清不解地问:是我自己泡吗?
对方回答:你喝你喝。
后来才知道,当地人的方言 “开水” 和普通话的 “咖啡” 发音一样,这成了后来剧组里的一个经典笑话。
李睿珺是当地人,一句一句帮她过台词,海清记下关键的常用词,再用录音机录下来,一遍一遍去模仿那个调调,临时加词也能说得比较准确了。
她跟着当地人去赶集,李睿珺专门带她去她代言的柜台前晃悠,服务员看了他们一眼,没有任何反应。
“估计是觉得我们不像买得起的样子,所以就不怎么热情接待了。”
电影里贵英的所有衣服都是海清自己挑的。
剧组开机伊始就遭遇了疫情,美术组服装道具通通没办法进来,海清就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淘旧衣服、旧鞋子,“跟进了土匪一样”。
拍完戏带给海清的最直观影响,是发自内心感受到每一个包子每一根面条的来之不易。
农活的每一道程序她都亲身在场亲身感受,种麦子,帮麦子除草…… 当四月份微微露出的小麦芽噌地一下抽出来,海清再次感受到产房里看到自己宝宝的激动。
她觉得麦苗抽穗的那种香,是所有香水无法比拟的,配上傍晚时分的炊烟,那种感觉也无法用语言形容。
“只是觉得特别幸福。”
梁静茹在《慢慢来会比较快》里唱道:“让葡萄慢慢晕开,酿成芳香再醒来,有些事其实急不来”。
从四十年前效率优先的口号喊出来到今天,人们开始抱怨周围似乎开了加速器的一切。
我们嫌快递不够快,外卖不够及时,西瓜和番茄没了儿时的味道,新番要等太久,妄图一步到位。
我们忘了粮食果蔬需要阳光雨露的酝酿,一盘黄焖鸡需要一位厨师耗时三十分钟的制作,作品需要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衣服需要裁缝师傅耐心的穿针引线。
轻易得到的,永远只能满足一时的快感,无法获得长足的乐趣,于是我们只能一个接一个刷着永无尽头的短视频,身陷泥淖无法自拔。
《隐入尘烟》没有运用太多技术手段,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一个合适的光影或者天气状况,整个剧组老老实实等上大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无戏可拍的时候,海清的日常就是体验生活。
一天,她跟往常一样,和扮演男主角的武仁林在地里干活,旁边就是坐在树墩子上改剧本的导演李睿珺。
过了一会,李睿珺从电脑屏幕前抬头,一眼看到干累了倒在地上睡觉的海清。
他突然觉得,剧本的字就像撒在地里的种子,最后会在荧幕上结出果实。
等待一天之内最合适的光影和天气状况,等待燕子从筑巢到破壳再到长大,错过哪怕一分钟整个剧组就要再等一天甚至一年。
靠天吃饭的农民日常生活更是无法摆脱与四季交替时间更迭的羁绊。
电影是在跟时间打交道,农民也是在跟时间打交道,万事万物都是在跟时间打交道。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说:我们是一根缰绳两头的动物,说不上谁牵着谁。
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人。
整部片子,虽然没有一刻爆发性的冲突,却有股难以消弭的绝望,从开头贯穿结尾,它让人想到关汉卿在《窦娥冤》里的两句愤懑之言: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一面是为富不仁、敲骨吸髓的富人,一面是老实巴交任人宰割的穷苦人。
老四只有在死之前,才舍得尝一尝煮鸡蛋的味道。
最后一个镜头淡出,我一直坐在椅子上没起,那一刻几乎有些感谢口罩,可以掩饰一趟又一趟涌现出来的热泪,黑底白字的片尾,伴随平稳到有些压抑的背景音乐,我还在期待会不会有彩蛋。
最后真的如愿了。
当所有的字幕信息都走完过场,在定格的电影屏幕最下方,出现一行小字:
“2011 年,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搬进宽敞的楼房,过上了幸福生活。”(大意如此,具体忘了)
那一刻我几乎要破涕为笑,这应该是导演最后的倔强了。
这句荒诞不经的 “彩蛋” 被安置放在序幕的末尾,这个时候,已经几乎没有几个观众有耐心看到这里了。
在大部分观影者的印象里,老四死了,悲惨的一生没有起色。
这真对应了导演那句话:有的时候,想死都不是你自己能决定的。
要是真有心帮助老四,为什么不一开始他没房子住的时候就伸出援手呢?
导演是有智慧的人,在过审和保留本心之间取得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贵英短暂的一生居然没有留下第二张照片,最终只能在唯一的一张结婚照上截图、放大,洗出一张像素如同豆腐块般模糊的黑白照。
很多人不知道,这段几乎有些荒诞的辛酸,其实来自现实生活。
在李睿珺长大的村子里,很多过世的老人就是拿不出一张遗照,最终只能拿身份证上的照片替代。
在他的电影《老驴头》里,扮演父亲的是同村的一个老人。
电影拍完后,老人对李睿珺说,他很喜欢电影里的那张遗照,自己还没有照过呢。
“能不能留给我,我以后就能用上了。”
在这之后,村子里越来越多的老人来找李睿珺拍遗照。
每个集体、公司里都会有一两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李睿珺的镜头偏爱这些弱势群体,从局部切入,以小见大。
也因为他处理得当,诞生的都是后劲贼大的电影:看似平铺直叙,但鼻子总会不经意酸掉。
当观众随着淡入白开水的镜头语言缓缓进入剧情的时候,就已经渐渐入了导演的圈套。
它无关阶级、身份、地位、性别,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关于生命终极奥义的认识: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又将归于何地?
当《向往的生活》打着田园牧歌的幌子粉饰真实的农村,当莫言被当成 “汉奸” 遭受攻讦,当贾樟柯的电影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当《红高粱》《霸王别姬》的导演纷纷下场资本市场,炮制出《长城》《无极》这种即对不起观众也对不起中国电影的东西的时代,李睿珺这样的导演、海清这样的演员就更难能可贵,更让人肃然起敬。
不为票房,不为片酬,不为获奖,只为记录下自己所珍视的那些人和那些村庄,为一个让自己泪流满面的剧本和角色。
如果你有空闲,不妨花个三四十块钱坐进电影院,这一百多分钟里一定会有某个瞬间触动心灵,让你觉得,这电影票,值了!
![](data:image/svg+xml;utf8,)
END
【文章首发公众号:燕妮日记】
挺好的。这说明了大家都更幸福了,不必入戏太深。
现实远比影片更残酷!讲一下我亲身经历现实版更残酷的《隐入尘烟》:
我农村老家前院的邻居,一个老太太,因为没有 “娘家人”,被酗酒赌博又暴力的老头虐待了一辈子,我小时候曾经亲眼见过她被捆在树上,老头用成捆的柳条抽打,衣服上全是一条条的血印子!因为老头残暴无度,无人敢上前制止,直到把一捆柳条抽打的干干净净才罢休!我不忍心看,但那一声声凄厉的惨叫在我心里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后来老头死了,老太太终于结束了苦难,可以重获新生,而且被邻村的一个独身老头看中了,两个老伴就相依为命,老头对老太太特别好,又很能干,给她做饭,种地、干农活,又养了一群鸡鸭鹅狗,赶集的时候骑自行车带着她去镇里烫头发、买新衣服、甚至买化妆品(那个年代的雪花膏、头油之类的),日子不止是甜蜜,更是红火…… 受尽人间苦难,却意外收获晚年幸福,对她来说,这样的人生结局无以言表,村民们无不发自内心的夸赞,这一切,至今在我心里都是一段最美好的 “黄昏恋”!
可惜,好景不长,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常年在外不务正业,听说母亲改嫁,就回来向老头要钱,要多少我不知道,但一定不是小数目,老头表示没那么多钱,并苦苦哀求他们成全母亲,会一直对老太太好,他就想晚年有个伴,过几天好日子而已… 结局是:老头被他们赶出了家门,老头只能含泪离开,我清楚记得那天,老太太手把着大门哭泣,老头一边走一边不舍的回望,村民们自发的为老头送行,并有人暗里叮嘱老头:别灰心,她儿子早晚惹祸蹲大狱,到时候你再来!
又过几年,小儿子在外死于非命,补偿金全部被大儿子拿去挥霍一空,再后来,大儿子身患重病回到家中,只能由老母亲照顾,没多久,大儿子也死了,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可惜,她的 “老伴” 此时已经过世了…… 她没有机会再享受那个福了!
更残忍在后面:
她的侄子,开始游说老太太:跟我过吧,你把房子和地给我种,你住我家,我伺候你,给你养老…
老太太年岁已高,加上身体不好,一个人生活确实太难,就相信了她侄子。但是,村里的明眼人偷偷的告诫她:不能去,房子和地是你最后的财产了,你干不动,可以把地包出去,也够你养老的了…
可惜老太太已经没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只能选择相信她侄子!
第二年,老太太病了,逢人就说胸口里像火烧一样,想去看病,但侄子却说:岁数大了,有点病正常,去医院太贵,我找个大夫给你开点药…
就这样拖延了很久之后,老太太病的更重了,但她的侄子仍然不送她去医院,对外人说 “就是感冒发烧,别听老太太胡说,根本没那么严重!哪个老人没点病!”
但村民们都懂,这是晚期了!无论谁去看她,她都拉着手不放,哭着说 “我太疼了,我不是感冒发烧”… 谁也没办法跟老太太说实话,只能宽慰她!
一个月不到,老太太死了,是在后院的树上上吊自杀!侄子全家抱怨她的 “死法” 太晦气!简单的举行了葬礼,葬礼很安静,却哭坏了村民,而且只能背地里哭,全村都陷入 “无声” 的悲痛…
第二年春天,她侄子得意洋洋的拆了老太太的老房子,盖起了猪圈,因为老太太没有继承人,她的 20 亩土地,也全部由侄子来种,她侄子得到了一切!
2018 年,她侄子患上了重病,为治病几乎倾家荡产,被病魔折磨了两年之后,在 2020 年 10 月睁着眼睛在家中死去,年仅 51 岁…. 村民们就此遗忘….
电影末尾,最后有一段 “字非常小” 的话,“2011 年老四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迁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真不知是怎么个意思???
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是,不要当众秀恩爱。
村里七大姑八大姨嘴里已经表露出羡慕嫉妒恨老四对老婆贵英的疼爱了,后来贵英在一条及腰深的小河里溺水,弄不好跟这帮人冷漠、疏于救援有关。
这个结局是啥重要吗?
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
鲁迅的文章写没写,重要吗?
都知道是为了审核!
那一小段字,真特么讽刺!
这种老好人的这种结局,相濡以沫的老婆死了,辛苦盖的房子被推平,然后他过上了幸福生活?
谁再讨论剧中结局,就是油饼!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生活得如此艰难的人?
我觉得是有的,但是邻居也不会故意去欺负他们,甚至会帮忙把日子过下去的。但是那种有亲人,亲人不管的,肯上手帮忙的就少。片中的主角似乎正好是后一种,可以说很巧地落入了边缘地带。
结局也很容易理解,人死了,活着的人还要占他便宜,就假装他没死,尸体可能就伴随着轰隆的房屋倒塌,随着建筑垃圾一起清运了,葬礼是不可能有的,有了葬礼,别人不就知道他死了么,他当然是 “被侄子接进城里过好日子去了”。
基层上,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到这些被抛弃的人民呢?这种人很少数,但容易被忽视,又特别需要帮助。但这忙,上面帮不了,就像上面帮给房子,房子依旧会被别人骗去夺去,即使他们真的住到房子里,他们什么营生能力都没有,还是无法继续生存。他们跟那些驴差不多的,不够聪明,没有技术,空有一把子力气,因此特别容易被人当驴使;或者跟那些猪差不多的,只会吃饭,创造不出什么价值来,但却有血有肉,有知冷知疼的灵魂,苦难给予他们的比你我更甚。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到这些人呢?
我觉得,电影提出了问题,却并没有给答案,导致电影也变成了无济于事的抱怨,甚至更恶一些,在用别人的苦难赚钱罢了。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为什么不在电影里构建一个乌托邦,给现实的人埋下一粒希望的种子,给无力的人们提供一种可能性呢?万一现实里的人被启迪,开了窍,真那么办了,让梦实现了呢?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浓墨不会令朱更朱,只会令关系者更黑。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善恶共存,有生有死,有好有坏,积极宣传,人们就觉得幸福;消极宣传,人们就觉得痛苦,要想人们做好事,更加幸福快乐,还得宣扬些更加令人幸福快乐的方法或事迹。我个人认为《五朵金花》、《甜蜜的事业》等,都是极好的电影。《隐入尘烟》不算好电影,甚至算坏电影,故意戳别人溃烂的创口那种。难道别人生疮,自己不知道么?又不瞎也不傻,怎么能不知道。没有妥善处理,自然是有更紧要的事情难管这些微的病痛,或者是在曲折处理,通过提升整体的免疫力来去疮。你去戳痛这疮口,除了妨碍了人做事的步伐,给人带来更恶化的病痛,还有任何作用吗?对,能换来你的票房,你的奖项,你的慈悲心肠人人赞扬。
希望电影人端正态度,发挥电影的优势去造梦,像把炬火引领人向光明处前进,而不是猥琐地将聚光灯打到粪坑里去。
有回答在说贵英的死,我也想说。
贵英的死让我想起一个人,叫向飞。
他死的时候大概十二岁吧,我们家门口小沟比贵英那个浅多了,两三米宽,夏天也就才到腰吧。
向飞就淹死在那里,找了三天,最后就在他家桥底下浮起来。
死因也跟贵英一样,头晕。
农村人,桥头坐坐都是常事,那天向飞就说自己头晕。然后一会人就不见了,那么浅的水就是藏住了人。那么浅的水就没把人冲走,所有的一切都在意料之外,直到三天后。
庆幸的是跟电影不同,中国人很善良,一旦有事大家绝对会自发去做最善良优化的选择,所以贵英的死,应该也是没人看到吧。
我十分失望。基本上所有的评论都认为批评这部电影就等同于批评中国农民,批评中国底层。也没有一个人跟我讨论我提出的另一部反映底层的意大利电影。批评电影就是何不食肉糜。真是讽刺到家了,导演拿着一个努力劳作的人却毫无道理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故事去反映 “中国社会发展过快,造成某些不乐意接受现代社会的人被抛弃了”。结果批评他这种过于刻意表达农民的人反而成了 “不谙人间疾苦”。
以下附上导演兼编剧李睿珺自己对本片的叙述:
SupChina: Your films often spotlight problems in rural China, like the urbanization of villages, left-behind elders and children. Was it hard to achieve a level of complexity and nuance?
Li Ruijun:
The reality is, villages in China are shrinking, forcing farmers like Youtie to change their lifestyle, but it’s a necessary progression of modern society. When a society develops, some enjoy experiencing the advances and the new technology, some don’t. I think this is a common problem with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 and perhaps one can’t offer a black-and-white solution. Think about this: while most people can enjoy technology, how come people like Youtie can’t enjoy all the good things that come with modern civilization?
李睿珺:
现实是,中国的村庄正在缩小,迫使像马有铁这样的农民被迫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但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当一个社会发展时,有些人喜欢体验进步和新技术,有些人不喜欢。我认为这是世界城市化的共同问题,也许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解决方案。想想看: 虽然大多数人可以享受科技,但像马有铁这样的人为什么却享受不了现代文明的美好呢?
这就是导演拍这部电影的初衷。马有铁不是被迫底层,而是他自己不愿意去过城市生活,他就喜欢过自己这种生活,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人,他排斥这种所谓的 “进步”。明白了吗?不要再跟我这说什么,这是拍摄底层农民的生活。
就像《南京南京》《1942》一样,中国男导演总是喜欢表现中国人逆来顺受,像动物一样不表现任何情感,死的悄无声息。世界上哪个人不想追求美好的生活?哪个人乐意被人嘲笑欺骗侮辱?结果一群我们自己教育出来的知识分子说,有的!中国人就这样!
—————————————
原答案。
如何看待?按原版来说,不就是马有铁自杀了。推土机推掉了房子,他表侄住上了他名字下的房子,他隐入尘烟了。
那么李睿珺你回答我几个问题:
1、为什么马有铁穷?
村里一群群的懒人在那不是坐着就是打牌,可这群懒人家有电视。马有铁可以说是村里最勤快的人,但他连电视都买不起。你给我解释解释为什么?
2、海清这个角色的作用在哪里?
你有没有花时间来描写两个人的感情?俩人的情感是怎么走到一起的?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马有铁连理都不想理她,就让她一个人烤着裤子挺了一晚。之后呢?莫名其妙就在一起了。海清这个角色是条狗也是一样的。马有铁被拉去抽血,海清就只能反复说 “别抽了别抽了。” 反正她死的作用比活着大,死了才能引出马有铁的自杀。别问,问就是你不了解中国,不了解苦难。我跟你说,人一直挣扎和命运斗争才叫苦难,这不叫苦难,这叫故意编造的窝囊废人格的无聊故事。
意大利有部 1952 年的电影,叫《两分钱的希望》。比不了我们李睿珺导演获个柏林电影节的提名,只获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特别巧。也是讲述一对农民的苦难爱情。男的叫安东尼奥,女的叫卡米拉。安东尼奥从二战回到村里,家里有母亲和 2 个妹妹等着他养活。战后的意大利根本找不到工作。他就想尽一切办法打工赚钱养活爱赌博的母亲和待嫁的妹妹,还要为自己和卡米拉凑结婚的家具。可是家里就像个无底洞,他的钱永远攒不起来,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爷选择了给城里的富人卖血。可是同样的,他的爱人卡米拉得知富人买他的血时,愤怒了。
“她竟然买你的血,太卑鄙了。”
“卡米拉,你应该感谢上帝,我还有东西可以卖。”
心灰意冷的时候,他也想放弃爱情,“卡米拉,婚姻对于穷人来说就是个奢侈品。” 他离开卡米拉进城打工。
但当富人和安东尼奥说自己如何给他工作给他好衣服好吃好喝,说安东尼奥忘恩负义的时候,卡米拉却站了出来!
“你太不要脸了!工作是我们做的,血是我们的,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们忘恩负义?”
说的富人目瞪口呆。
影片最后,安东尼奥还是一贫如洗,卡米拉的父亲因为他穷,怕他为了自己的买卖才和女儿结婚,当着全村人的面把他俩赶到街上。这触怒了安东尼奥,他对着全村人说
“我不需要你的任何东西,卡米拉从这个家得到的东西我一样都不要,可有一样是你拿不走的,就是她对我的爱。”
他赢得了全村人的尊重,人们纷纷赊账给他,给他衣服和鞋子。只要有希望,就坚持下去。
所以片名才叫两分钱的希望。
同样是穷苦的农民,同样是苦难的爱人,同样到城里去卖血。
李睿珺笔下的农民是缺乏自信的,虽然马有铁什么都会干,可他就是没有钱,他好像一直在种别人的地,盖别人的房,挣那么一点点钱却毫不在意。他好像种田就为了保持这种生活方式。你可以把他解释为农民哲学家,土地诗人,那他有没有想过给自己命根一样的女人花钱治治病呢?这个女人的死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啊!
【隐入尘烟】这个故事,看的人很压抑和难受。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对苦难,艰难,折磨和痛苦的态度。我们的态度是极端的否定,反对,激越的心情,暴躁的态度,恨意的眼神。其实那种老实人的一切看淡也未尝不可。这些人,憨直忠厚,少言寡语,任劳任怨,淡然处之。其实就性格而言,是远远好于我这种性格激越,不平则鸣的性格。啥人有啥命,有时候我们安然淡然的选择认命,也未尝不可。对于命运的捉弄和遭遇的不公,它耐得住寂寞,忍得了不公,付的了深情,看得清真假,不争辩,不抱怨,不强求,不亏钱。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凤。**底层人民有着底层人民的生活智慧,在这方面,我很多地方都远远不如。如果说这个电影,我反而真正治好了我的内心内耗。
最后的镜头语言很微妙
镜头一直在抖 显得有些紧张 那些人面面相觑 神色不对劲
那个邻居握着钱 我觉得是他吞了马有铁的
从还鸡蛋那里我就蚌埠住了 一直哭
感觉到他已经要走到尽头了
最后桌子上有农药
他握着编织的小驴 剧情中这个代表了他们渴望的自在和闲适吧 剧情里也有对话 还是做这个编的草驴好
真的心都碎了
《隐入尘烟》这部电影最近颇受争议,网上也有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有的站在现实的角度质疑,为什么马老四这样一个勤劳善良、干活全能又讲信誉的人,穷的无法在这个社会上无法立足?还要四处寄居在别人不住地家里,几次被撵的搬家。有的站在个人的角度批判,表示看完无感,引不起共情,电影全程不知在宣扬一个怎样的主题。
首先,我想谈谈关于善良这个话题。
片中马有铁毫无疑问,是一个不折不扣善良的农民。他心疼驴,每次出门都舍不得骑着,都是自己在前面拉着走好远;他爱护小燕子,每搬一次家,都给燕子重新搭个窝,自己修了房子,也不忘给燕子安个家。
他代表着广大农村中最朴实善良的群体,不善表达,对别人的好就是,给,吃个馍馍。他身上具备着无私风险的精神,虽然流着最自私的熊猫血,却把自己的血无偿捐献给他人。而这样的一个人,却活得非常贫困潦倒,前四十年寄居在自己三哥家中,给他当了大半辈子长工,临到他大儿子结婚,因为怕儿媳妇嫌弃老四这个叔叔,赶紧给有铁找了个尿失禁的女人结婚。结婚却只给了一头驴和 50 块钱。
这样的情节不禁让人感到心底的失落,进而引起发问:难道善良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就没有出路吗?
我想,这部电影并不是想要讨论善良的人究竟生活怎样这样的话题,它只是在中国广大勤劳善良的农民群体里选取一位平凡、普通、无人关注、隐入尘埃中的农民作为一个窗口,展现马有铁的生活场景。善良显然和致富并不能画等号,不是说贫穷的人一定善良,有钱的人就都不善良,也不是说一个人善良就一定能致富。如果善良就能致富,我国早就脱贫了。
只不过,当这样一位勤劳善良的马有铁作为主角展现在大众面前时,见惯了主角光环电影的我们,心里难以接受也不愿意承认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人,过得如此穷困潦倒。然而现实中,很多勤劳善良的农民其实并不富裕,甚至活得很艰辛。你可以想想你身边的一些人,是否有一些心地很善良但是家庭很贫困的人呢?
勤劳可以致富不假,但是勤劳可以暴富是有点难的。原本富裕在不同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水准线,有些人认为温饱即是富裕,有些人则觉着别墅、豪车才是富裕。因此,贫穷和富裕都无关乎善良。一颗善良的心并不妨碍你致富,我们不能因为有些善良的人生活过得不尽如意,便得出善良的人活得一定很差这样的结论,进而改变我们向善的初心。
第二点,我想谈谈关于认同感这个话题。
马有铁代表底层群体中最不被人关注的一类群体,他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等。
越是这样的边缘人,反而心里越需要被认同。
他给自己的三个打了大半辈子工,任劳任怨,他从心底里觉着被需要。尽管外人觉着他就是老三家里养着的一头驴,成天给人干活,但是就像那头驴一样,给人干活,但是人也给口吃的。生活就是这样嘛,老四可能也这样想。
后来碰见贵英后,有铁每次从外面赶牲口回来,贵英都在村口等他,一个水瓶子的水凉了就去换上热的,凉了就去换上热的,不知道换了几回,就为了有铁回来能喝口热水。这样傻傻地爱,却触动了有铁心里最深处的那份被认同、被需要的感觉。从此有铁的生活像有了光,原本认为自己贱命一条,就像田间被铲掉的麦苗,扔就扔了。而在贵英手里,被铲掉的麦苗,她又将它覆上土,即使贫贱如草芥,也要好好活,因为心里有了光,而有铁就是她的光。
从此,两个人的心里都只有对方。尽管身边的人都抽有铁的血,有的真抽,有的变相抽,但只要贵英好好的,有铁就无所谓。他觉着只要他能让全村老少被欠的款日后有人还上,只要贵英能住上好房子、能看上彩电,他就觉着自己活着还有点价值。平凡人的要求真的不多,别人的一个认同,他就敢拿命去换。
他本想着从今以后好好活的,可是当全村老少的欠款被还上后,当贵英掉进河里没人救而去世后,他的心又彻底死了,没人再需要他了。他三哥孩子结婚了把他撵出了屋,房子也申请下来了,名义上是他的,实际上最终也是他三哥的,反正他也没后。他三哥不再需要他了,全村老少也不再需要他了,而他爱的贵英也走了,他也该走了。
最终,影片的结尾以有铁的自杀为结尾,尽管影片的结尾说是被抢救回来了,但是我觉着有铁一定还是死了。猪都没人喂而死了,说明几天后才被发现的,喝完农药尸体也肯定凉透了。只不过为了某些上映因素,最终说是有铁住上了新房子。实际上物质对于有铁来说,远没有精神上的被认同和被需要更重要。这样一个卑微到尘烟中的人,结局也该隐入尘烟罢。
有的人看到了有铁与贵英平凡且伟大的爱情,有的人看到了有铁勤劳且善良的品性,还有的人看到了社会人性的冷漠。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必要过于深究电影宣扬了怎样一种主题情感,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隐入尘烟》这部电影作为剧情片,就是以一种纪录片的视角,去展现一个卑微到尘埃的农民有铁与贵英的生活窗口,展现的意义大于解读。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故事中有某个片段打动到了你,你进而从中得到了点什么,那恐怕就是这部电影展现的全部意义了。
如果不曾见过光,那我能继续忍受这黑暗的泥沼。
我是不幸的,我见过光。
我是幸运的,我见过光。
结局的话,何必呢
单身中年,残疾女性,被当做累赘,活的不如畜生,很真实
被道德绑架抹不开面子拒绝不了别人的要求,很真实
底层相濡以沫的感情,很真实
执着的做着在精明人看来很傻的一码归一码,很真实
底层家庭不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概率收获不幸,很真实
最后的那句话,也很真实
全都很真实
但是,何必呢
什么是隐入尘烟?生时隐入人群为尘,离走入归土地做尘,生时一饮一食换柴烟,入土受亲友奉以冥供收送财烟。
我很久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看一部完整的电影了,倒也不是真的见不到好电影,中国的土地上拍出的好电影海了去,只是我这个人多少还是俗气了。即使我一直试图尝试保持自己的 “不坠入尘埃”,终了,还是没能逃出去这个宿命——即使现阶段我还没完全隐入。
马有铁(马老四)和曹贵英一样都是被各个家里嫌弃的甚至是虐待的人,苦命的人。一次相亲让两个人的命运产生了交集。饭桌上的贵英被嫂子提醒去茅圈上厕所,因为害怕尿裤子——是的,贵英有病,除了不能生育,左手也颤抖,腰还佝偻些,主要老是尿裤子——失禁。
马有铁是个苦命的庄稼人,父母死了,两个哥哥马有金,马有银都死了,就剩下老三马有铜,马有铁。但是三哥一家也是很嫌弃老四,给他安排大量的农活,吃食也是仅仅够自己。
但是命运就是让两个陌生人生活在了一起,老四小心翼翼地照顾着贵英,贵英也小心翼翼地适应新环境以及眼前的这个陌生的男人。两个人在拍结婚照时候的距离感和不适应开始发生转折。慢慢地两个人生活在了一起,然后也一起去祭奠老四的父母和大哥二哥,这次首先形成一个 “生死循环”——隐入尘烟。当然,真正苦命的人上天对其的折腾绝不是单一的,所谓的祸不单行就是如此,村子里的 “包地大户”——实则现代化地主,欠村子里老百姓的地租和水费不给不说,还想要让村子里的老四捐献自己的 “熊猫血”。
老四是个老实了一辈子的人,想着能够给村子上的人换得一些 “尽可能早些要回钱”,也没听贵英的话,还是去城里给“豪宅豪车” 的张永福献血——插一句,村里的大会上,最需要挺身而出的那个人却被大家所不熟知——马有铁是个谁?可能是马老四吧?熊猫是个国宝,马有铁也成了国宝了?是的,完全隐入人群的老实人马有铁在村子里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后来输完血,回村子里的小卖部赊化肥的时候,村里人开始言语捉弄老四,因为贵英又尿裤子了——除了丑,老四赶紧把自己的大衣给贵英披上挡一下。后来进城帮侄子家拉东西的时候,想着给贵英买个风衣以后好挡尿湿了的屁股,50 块买不下老白娘 “瞎要价的 400,甚至是 100”,赵有福的儿子看到了给 80 拿下来了,然后送给了老四——这也算是一点点人性吧。但是老四说算是借的钱买下的衣服——老四从不亏欠任何人的。晚上回家很晚的老四,看到了来村头接自己的贵英,寒冷的夜晚拿着灯站在路口,怀里是热乎乎的水——贵英热了好几次的水,准备给老四回来时候喝一口。
老四一看到贵英站到路口上来就是吼一声:深更半夜的不在屋里待着,跑出来干啥?吼完之后的老四一看到贵英的不知所措自己也马上不好意思起来。这个时候的感情已经成为了两个人的 “熟络”。你也关心我,我也关心你。我不想让你回来没有热水喝,我担心你的安全;而你则担心我在村口大冷天着凉,于是不知觉吼了一句,但是却马上感觉到不好意思。
这个时候已经有比较深的感情了。两人之间已经开始对彼此有了很深的挂牵,贵英拿出水给老四喝,老四喝到热水马上又给贵英喝。这是你中有我,我也非常担心你。老四把买回来的大衣披到了贵英身上,坐上马车回家了。但是这个时候对感情的表达还是很小心翼翼的。
是这样的,这份感情本来就很纯粹。也势必会小心翼翼,但是慢慢地相处,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了,依赖了彼此的存在。毕竟我们一起犁地,坝地,种地,收获,我俩陪着彼此走过一个个四季。
麻烦一个个来,村子里的闲置房要拆除了,因为有补偿款,老四借住的人家突然回来收钱赶人,老四喝贵英只能搬走,当然为了以后不再发生此种情况,老四也准备给贵英盖个房子——自己脱土坯,盖房,贵英一瘸一拐的帮忙。风雨来临,院子里的土坯淋了雨,两个人一直在雨中忙着用塑料布盖土坯,折腾到了天亮——两个人披着塑料布坐在地上,一场风雨过后两个人感慨颇多——这哪有自己的之前受的苦,淋得风雨多?
其实,老四对于贵英的感情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说话做事,都尽可能照顾好她。剧中有个老四和贵英去别人家借鸡蛋的桥段,这是为了让不能生育的贵英体验一下做妈妈(电报鸡没有妈妈,它们看到谁第一眼就是妈妈),老四细心。在地里铲草的时候,贵英不小心把麦苗铲掉一个,老四说啥人有啥命,麦苗也是一样,躲得了被铲掉,也躲不过镰刀收割。馒头掉地上了捡起来吃——啥都不是土里长出来的,土不嫌弃我们,我们咋能嫌弃土呢?驴子吃了苞谷苗,老四说现在驴吃一个苗,秋天就少吃一个苞谷棒子。
贵英坐在村口的水渠桥上等老四,村子里的妇女不让小孩子和贵英接触——嫌弃贵英脏,贵英就这样一直被伤害着。但是老四直接把自己的贵英抱到车子上——自己的女人,必须好好保护。村子里的人叽叽喳喳,说来说去也不过是羡慕贵英有人心疼。活得好——能遇上老四这种好男人。
麦子到了收割的季节,两口子在地里忙着——村子里的人也都在忙着。贵英用叉挑不上去麦子到老四的车上,被老四骂了一句——说贵英没用。老四是着急的,也太过心疼粮食,所以骂了贵英,也推了一下上来帮忙的贵英,当时周围的其他两口子毕竟也都在干活,可以看到。贵英被骂了,也生气了也恨自己的无用,趴在地上不起来。回去的路上,老四开始哄贵英,贵英生气。但是架不住老四哄一哄,是的,老四的情绪和贵英的情绪都是一时的,只有感情才是永恒的。
后来,老四开始给贵英在手臂 “种个花”—用小麦粒在手臂上摆个花形用力按压,做个记号,用老四的话:我给你种个花,做个记号,你跑到哪里就都丢不掉了。贵英是幸福,笑在脸上,她心中有了真正的牵挂,知道了那个爱自己的男人原来就是老四。往屋里收麦子的时候,贵英得了麦子疹,老四带她去河渠里洗一下,水流湍急的河渠里,老四用两个棍子加在两岸之间给贵英做个安全的堤坝,当然,堤坝里老四站在她的身后,她趴在木棍上,老四保护着她,给她搓着澡。
老四和贵英的房子盖好了,村子里有了新政策,给特困户安排了八十多平米的房子——只需要三哥交上 1 万块钱就可以了,老四不想搬,担心鸡子,驴和猪,最主要是自己是个老百姓,离不开土地。但是说不过三哥。三哥的手上不知道被什么要了一个疙瘩,绑了一只癞蛤蟆拔拔毒。老四关心着三哥。
老四拉着贵英去领苞米——赵永福看样子是耍赖了,老四献了血,也没给村自己里交地租和水费,只把苞米退给村民,让自己去还钱或者家里用。而且是按照高于市场的价格。其他人都有说法,但是老四不仅没说什么,还把赵永福的儿子当时给自己买的两套大衣的钱还回来了——少要了 160 斤包谷,只要了 840 斤包谷。老四的话:一码归一码。
老四不差任何人的。只有别人欠他的份。
看完城里的房子,老四和贵英就回家了,但是贵英得了病。发烧了,老四准备了自家养的鸡下的第一个蛋做的荷包蛋还有紫苏草汤,老四不吃,说是以后天天都有鸡蛋了。老四要出门给鸡子做窝,不然老是去旧窝(别人家——借来鸡蛋那一家)下单,贵英在家。老四去摘包谷了,一大车。老四还是那么能干。
拉着一车包谷回家的路上,又路过了村口的河渠上的桥,只不过大家都在往下面张望,一位老人拦住老四说:你的婆姨拿了两个馍馍拿着个蛋,准备去找你,我们让她等等说你就来了,结果她一起身,一发晕,栽到沟里了……
贵英死了。
老四去找遗照,却只有结婚证上那个模糊不清的贵英了。
屋里的喜字换成了贵英的遗照。老四的心也彻底死了。
接着,老四在贵英的遗体上,手上又种了一朵花。
坟前,老四给贵英答应的电视换成了纸扎的,他还是谁都没亏欠,尤其是自己的女人。
安葬好贵英之后,老四开始挖洋芋送给草原上的放牧人家——从人家借过一些盖房子用的草,答应要给回两袋洋芋。之后,老四放生了自己的驴子,把家里的粮食都卖了换成钱——临了,还被收粮人坑了一把,老四的麦子是 1824 斤,除掉水分给算 1700 斤,包谷是 3997 斤,除掉水分给算 3800 斤。总共算下来是 3974 块,给了 3970 块。老四去还了日历上自己记着的 “从开春到现在赊的化肥,农药,种子,秋菜种子” 一共 1570 块。
天黑了,贵英淹死的那个河渠桥上,一群老人在那聊天。老四还了春天借的 10 个鸡蛋,老四的话:一码归一码,说好是借你的。众人劝他好好过活,他回回头看看大家。走了。
回到家里的老四,火盆前,吃了鸡蛋,因为,他怕一会喝农药会苦吧。他看着贵英的遗照,吃下了鸡蛋,躺在床上,喝下了农药。手里拿的是贵英给他扎的草做的驴儿。
贵英死了,老四也陪她去了。老四没有亏欠任何人的。
贵英和老四的爱情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出现,然后又突然被风吹散。旁人感受不到什么,但是贵英和老四成了彼此心里的那座 “大山”,也许之前未曾出现时,贵英和老四只是纯粹的被家人嫌弃的 “弃儿”,活在角落里。但是自从遇到彼此,在两人的世界里多了牵挂的人,多了一份真正的爱——干净,圣洁,平凡却永恒。
这一生,被你爱过,一切很值得!
贵英给老四种了花,老四也给贵英种了花,这辈子走丢了,下辈子我还要继续找到你!我相信,两个人绝对没有走散。
屋里的东西拉完了没有?
拉完了。
那么事实为何,显而易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性格太懦弱了,
看到很多人都在说,马有铁这么能干这么勤劳,为啥这么穷……
你们啊,图样图买衣服…… 多看点书……
往前走几十年,这样的事不要太多。不然也不会有教员带领我们取得解放。
现在日子好点了,可是不要忘记了,还有六亿人月收入不足一千元!
马有铁,最后无疑是死了。卖屯粮,还鸡蛋,了却牵挂,真的是生无可恋了。
结尾,侄子拿了一万五,拆了房子,拖走了猪,对外说他还活着去城里住,其实就是可以光明正大的住着马有铁的楼房。
悲催……
我比较倾向于。。。有铁无了。在有铁在家里拿着干枯的草驴,身体抽搐,床桌子上的农药瓶不见了的时候,是有铁一心要去追寻另一个世界里的桂英的暗暗表达。
那么有铁为什么会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
因为这个世界的温暖已经不复存在了,他知道自己的存在,只不过是亲友、旁友剥削掠夺的工具人肉身,已经感受到桂英的爱和温暖,体会过幸福的生活,桂英离开后,这个世界已经不值得留恋。我倾向这个结局。比较符合人物的发展轨迹。
这不是强行悲剧,这只是属于人物的一种合理结局。结尾的几个镜头和字幕,应该就是为了那个目的。
男主不可能活着。
一个搬家连燕子窝都要搬走的人,怎么可能在拆自己亲手建造的房子时不在现场。
他把驴放了,因为不需要,是他不需要继续再生活。
他把粮食全卖了,也是不需要了,他以后都不吃了。
他挖了两袋土豆,兑现承诺。
还了十个鸡蛋。
还了小卖部的欠款。
他欲言又止地站在那里,想要反驳那些说他可以轻轻松松的活着的人。
贵英去世后的每一个镜头,都觉得他在做最后一件事,在看这个世界最后一眼。
有人说电影卖惨。
可影片里描述出来的是十年前农村最贫困的那个别人啊!
一直觉得电影在讲一个平凡的故事,直到最后二十分钟,我才发现,有些人,一生的幸福,可能也就浓缩在一两年,而有了那一两年时光参照,剩下所有的日子,便索然无味了。
他躺在炕上的时候就是要死了。
至于后来那句 “一起住、新生活”,是骗房无疑了。
这部电影的票房收入,跟这个结局有直接的关系。
受尽了苦难的人挣扎到尽头还是苦难,让人看不到希望,仿佛是一部躺平教育片…
电影开始的时候就让人恐惧,有铁第一次见到贵英的时候,贵英嫂子就说她不能生育,很显然这个结论包含了太多苦楚的过程,贵英可能不止嫁过一次…
贵英的腿不好,我估计是她给村里傻瓜馒头,被他哥哥嫂子打的半个月不能走路那次留下的伤…
有铁也有个差不多的哥哥,让弟弟给自己干了一辈子的活,还故意给弟弟找了一个不能留后的老婆,联系上后来楼房的事,估计这个哥哥也是为了有铁的大侄子费尽了心思…
这样的两个人,顽强的活了下来,结局里却让他们分别的太早,哪怕是 3 年后或者 5 年后都让人更容易接受一些。
太多人不喜欢这个结局,有铁自己的时候,这个世界和他没有多大的关系,他每天吃饱喝足没有悲伤。但这个结局却像是在说,当你拥有了太多的时候,你就变成了那个失去不起的人…
如果我是先看电影,再看到抖音和知乎,那么我就会在略微平淡的观影结束后,突然某一天被暴刺一刀。
人悲伤到了极致就不会悲伤,只会在某个突然莫名节点回忆起来的刺骨沉痛。
整个故事很平淡,或者应该说是平静。
最后拆房子有钱人儿子的那一句提问老四跟你们搬到城里去住了,也许是真的,也许又或者只是在那个时间节点,并没有人告诉那家人真相,又或者什么的。
另外关于鸡蛋,我倒不觉得是要压农药的苦。当然,这个电影原著我没看(我也是听说文学作品改篇)我更倾向于理解,这是贵英给他煮好的鸡蛋,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他把所有欠的外债都还清了,贵英给他煮的这个鸡蛋,当然也应该吃掉,然后抓着草驴,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魂魄能找得到贵英。
没有太多悲伤,但是我丝毫不怀疑在今后的某个时刻某个瞬间,我会被回忆痛到无法呼吸。
大约,每个人心中的感悟和理解方式不同吧。
最后,我承认我这次观影动机不纯,最终效果嘛…… 还不确定,等看后面几天再说,虽然和预期走向完全不对,但是最终思想工作还是扭回靠近了目标。
由李睿珺执导,海清、武仁林主演的电影 《隐入尘烟》创造了这个暑期档属于文艺片的 “票房奇迹”。连续 3 日保持单日票房百万元以上,目前电影累计票房突破 3000 万元。
《隐入尘烟》讲述了西北农村的贵英与马有铁在四季变换间彼此靠近又默默守护的故事,影片曾入围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上映后备受好评,豆瓣评分一直在攀升,至今已达 8.5 分,猫眼、淘票票评分均为 9.2 分,保持稳定,是今年综合口碑最好的国产电影。
女主角海清零片酬出演此片,她也是片中唯一一位专业演员,故事发生地就是导演家乡甘肃张掖高台花墙子村,而且出演马有铁的演员,也是导演的亲姨夫,导演认为那种从土里生长出来的风霜、粗粝的感觉不是演员能演出来的。
影片用平凡质朴的视角,讲述简单动人的故事,后劲儿太大了,看过很久都无法从影片中的情绪中走出来,惟愿生活可以手下留情,但也有观众认为,本片看完后感觉 “空落落的” 完全无法与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
不过通过查询发现,“隐入尘烟”商标已被自然人杨某某及武夷山一家茶叶公司申请注册,国际分类包括广告销售、医疗园艺等,当前商标状态均为 “等待实质审查”。同时“隐入尘烟民宿” 被自然人唐某某申请注册成商标,国际分类包括餐饮住宿、广告销售,当前状态为“商标申请中”。
剧红是非多。无论网友们对于该影片评价是怎样的,作为影片的出品方,没有及时做好商标注册工作肯定是欠考虑的,目前想要重新拿回商标,只能通过异议、无效等途径,请求商标局裁定,而这也将耗费很多精力。
市场未动,商标先行。无论是产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应该在推广之前,就做好商标注册工作,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做全类别注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品牌不受侵害。
【温馨提示】文中部分图片及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有不妥,请联系告知修改或删除,谢谢!
马老四本来可以浑浑噩噩的过完这一辈子,没有期盼,行尸走肉一般,他的生活是苦的,他已经习惯了苦,并且不觉得苦。可是贵英的到来,让他品尝到了甜,感觉到了温暖,和贵英在一起他有了盼头。他变成活生生的人。
可是贵英的离世把他品尝的甜,他感受的温暖,他对未来的期盼全部带走了。
他品尝过甜,就不想再品尝苦,他拥抱过温暖,就不想再体会严寒。他见过光明,就不想再堕入黑暗。他不想再变回过去的行尸走肉,所以他选择跟随贵英离开。
我看完后,喃喃自语了一句:我没有看懂喃?
确实看不懂!
这个结局,有点 “为新诗强说愁” 的感觉。
有铁那样的男人,你说多浪漫,不可能!他跟浪漫就不沾边。
但是,他在老婆手上用米粒压花,透着种朴实的浪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居然还会搞浪漫!
而有铁能有多深情,说实话,也看不出来。
但是他对老婆的照顾,确实很感人,除了贵英插不起麦子到车上而发火外,全剧都是他对贵英的呵护。
包括屋顶上睡觉真的把贵英拴到裤腰带上,都说明这个男人有种朴素的温柔。
这样的男人,在老婆死后,更多地应该是如常地活着,但是更木讷,更不合群,而不是追随着老婆而去。
另外,整部剧给人一种不和谐的感觉,就好像强行搭了个农村的场景,然后表演农民的朴素爱情。
更不合理的是,有铁为啥要娶贵英,就为了体现他的温柔和浪漫?
整部剧,没有表现出一处两人夫妻生活的地方,是的,我说的是 X 生活。
不管是刚结婚有铁用强,还是婚后两人同床的日常,整部片子压根没想过表现两人过夫妻生活的画面。
或许,为了过审,为了宣传导向,不宜有这种镜头,但是一个光棍娶了老婆不有所表现,哪怕是含蓄的表现,这片子还算完整吗?
各种生活琐碎镜头都有,仿似纪录片般地展现,结果最正常的 “食色性也” 却略过不提。
这是要表现有铁其实是个暖男,娶贵英是想弥补他没有侍奉母亲的遗憾吗?
总之,这部片粗看感人,细想就会觉得是强行煽情。
今天看了《隐入尘烟》,电影讲述了一个终生善良勤劳却凄苦无依的农民,在人生所有希望之光熄灭后喝下农药结束生命的故事。看完如鲠在喉,因为片中的中国农村和农民与我的认知相去甚远。
关于个体——老四是个健康、勤劳同时有意愿和技术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农民,这种人在当今中国农村绝不至陷于家徒四壁的境地;关于群体——村民坐视老四夫妇种种苦难无动于衷,乃至贵英从溺亡到入土无人施以援手。诚然中国农民有贪小、势利的一面,但他们的底色是敦厚善良的,守望相助才是这个社群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的生存之道。
电影创作者对农村人物的塑造和农村场景的呈现做到了相对真实,但其有意无意地描绘了一个极度自私利己、麻木不仁的农村生态,试图让老四的苦难具有现实意义和关怀价值则令人生疑。虚假叙事下,细节的 “真实” 没有任何力量,而老四的结局恰是对以他为代表的底层个体深深地诅咒和对中国农民这一群体最恶意的贬损。
这部电影的人物命运坎坷凄凉,爱情故事也足够美丽,但却如塑料花般廉价艳俗且毫无生命力。我从未被这样的电影感动过,从未!
隐入烟尘,马有铁
贵英走了,我的心也跟着走了。
一
我叫马有铁,打小生活在村子里,是家里的老四。家里穷,分家的时候,老爹没分我啥东西,我自己一个人只好跟着三哥生活。我自己没啥本事,只有一把子力气,住在三哥家已经很不好意思了,我就卖力干活回报三哥。
虽然大家都说三哥对我不好,还让我睡柴房,可要是没有三哥,我连个家都没有。
在家里,三哥不愿意和我说话,我也不爱说话,也没人能和我说话,我也就没有伴,可人总得有个伴啊,于是我和驴成了伴。
下地干活的时候,是驴子陪我,回家的时候,我牵着驴,驴拉着车,车上有我今天砍得柴火。幸亏有驴,它能拉柴火,没有它,那只能我去拉柴火了。
贵英说,我看那不是干活的驴子,那是你的兄弟。
二
贵英是三哥给我介绍的媳妇儿,听说她和我差不多,也是打小跟着哥哥嫂子生活。
刚见面的时候,我还挺紧张,毕竟是第一次相亲。以前我和三哥说想讨个婆姨,三哥总是说等过几年,几年之后又几年,等到侄子都结婚了,我没那么大力气了,三哥才给我介绍了婆姨。
贵英也是个苦命的人,心肠也好。就是腿脚不好,一瘸一拐的。也是,好人家的女子哪能看的上我,而且,她哥嫂还不要彩礼,马有铁啊马有铁,你该知足了。
民政局照了个相,土墙上贴了个喜字,俺俩这就结婚了。我觉得挺对不起她,别人家婚礼都热热闹闹的,就俺俩婚礼,啥也没有,贵英心里应该不好受吧。
新婚第一夜,半夜醒了,听到贵英那边有声音,她好像在小声哭,还有一股骚味,我转过了身,背对着她。后来贵英告诉我,以前他们村里有个叫花子,快饿死了,没人管,她从厨房拿了几个馍给他吃,后来被哥哥嫂子知道了,狠狠打了她一顿,半个月没下来床,从那以后,就落下来这个毛病,管不住自己尿了。相亲的时候,她怕我嫌弃,所以没说,也没要彩礼。
我怎么能嫌弃她呢,她是个多好的女子啊。
下地干活第一天晚上,她在村头等我。我结果她拿着的水,还是热滴。她说天还没黑就来等我,等到水都凉了,然后回头又去烧热,又来等我。来来回回好多趟,这个傻女子,她在家烧水等我也一样啊。她说不,因为在这里,老远就能看到我。
有了贵英,下完地回家能吃到热乎的了,中午忙的时候,也有人给我送饭了,衣服有人洗了,屋里有人收拾了,这才像一个家。
说到家,我太想给贵英一个家了,家里要有电视,有鸡。这样晚上看电视想看到啥时候就看到啥时候,没人赶我们,有了鸡,就能下鸡蛋,就能给贵英吃鸡蛋,喝鸡汤,补补身子—贵英应该是从小没吃好,营养不良,身子太虚了。
三
我和刘婶借了 10 个鸡蛋,弄了个纸箱子孵小鸡。等孵出小鸡来,小鸡长大了还能下蛋,下了蛋还能孵小鸡。我们就能卖鸡蛋,卖小鸡,就有钱了。
说到钱,现在手头没有钱,不只我没钱,大家都没钱。
村里的大户张永福病了,据说得输血,他得血和我的一样,只能抽我的血救他。还说张永福要是出了事,村里的粮款啥的就都没了。
他儿子开着车拉我去城里,我好久没去过城里呢。在城里看到了一件衣服,我想买下来给贵英,自打结婚了,她还没新衣服,我想给她买件衣服。衣服 100 快,我身上只有 50,这是出门前贵英给我的,钱不够,就没买。
四
衣服到底是买了,张永福的儿子买的,给我的,我和他说,这算我借你的,等收了粮食卖了钱,我还给你。他抽着烟,撇了我一眼,说随你。
贵英终于有新衣服了,现在就差个属于俺俩的房子了。
不在村里的人的房子要拆,拆了政府给一万五,很大一笔钱,但是这愁坏了我,我自己没有屋子,又得搬。结了婚从三哥家搬出来,我一直住在没人住的空房里,这个政策一出,以后就没我住的地方了,我只能自己盖房子。
我决定做一个土坯房,北边三间,院子要大,这样好养鸡,养猪,这样还得有个驴圈、猪圈、鸡窝。
五
在村里,啥都缺,就是不缺土。
黄土筛细了,加上水,和好,在里面掺稻草,放到模子里定型。然后脱模,晒干,就是顶好的土坯了。
这个活没啥技术含量,都能做,就是累人。
我去筛土,和泥,贵英打水。
我和贵英自打结婚了就这样,去哪儿俺们都是两个人,谁也不想离开谁,谁也离不开谁。
自己干活累倒是其次的,主要是一个人孤单。有了贵英,身边就有人了,就不孤单了,真好。
两个人在一起,难免有些磕磕绊绊的,俺们俩也是,平时其实我都尽量克制,但也难免有忍不住的时候。
收麦子那天,我骂了贵英。
六
那天麦子熟了,家里三个劳动力都去了。驴子拉车,我割麦子,贵英捆麦子。
家里两亩地,我自己割完了,贵英捆麦子捆了一小半,剩下的我捆了。
剩下的就是把麦子堆上车了。
等堆的高高的时候,我扔不上去了。我看别人,都是爷们在上边接着,女人在下边扔上去,不得已,我们也只能这样试试了。
贵英身子亏,腿脚又有毛病,死活扔不上来。
这时候太阳高高的,别人家都已经整完回去了,我们就还剩几个麦子,贵英死活扔不上来。
终于她举起来了,结果一扔,麦子没有扔上来,我去伸手接,掉下去了。
那会儿我也是上头了,不管不顾就开始骂了:麦子都扔不上来,要你干啥吃的。
骂完我就后悔了,可是那会儿正心烦,就没去道歉,贵英当时也没发作,还继续忙活。我以为过去了。
以前回去的时候,我牵着驴,贵英在我身边,俺们俩叽叽喳喳说这话,今天她闷着头一路往前走。
她是真生气啦。
我也不知道咋劝她,只觍着脸去拉她:坐车吧,我都给你留好空了。
第一次贵英甩开了我,第二次就坐上车了。
贵英真好。
打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对她发过脾气。
七
过了好些个日子,终于攒够了土坯,可以盖房子了。
土坯不好攒,不是说不好做,是这玩意儿就怕下雨。下场大雨,能瞎一半。
那天就是下雨了,我和贵英半夜去盖,结果还是坏了好多。
贵英心疼坏了,我也心疼坏了。
贵英心疼土坯,这么久的活白干了。
我心疼贵英,她淋了一夜的雨。土坯没了,继续做就行了嘛。
八
终于,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和我想的一个样。
看完了,离我的生活太远了,只是可怜他俩,甚至脑海中还一度出现了为什么不穿尿不湿这种可笑幼稚的想法。到最后那几分钟。有铁走过那条桥,那几个村民试图安慰几句的时候。突然觉得和那几个村民很近很近。有着些许善心,可自己也深陷泥沼地苟活着,即使看着别人一步步走向灭绝,也生不出去挽救的勇气。大概就是自顾不暇吧
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引入尘烟,看得我呀真是难受,可能也是因为我是农村出来的,见不得穷人和老实人被欺负,经历痛苦和磨难的油帖和桂英隐入在秋天金灿灿的包谷和沉甸甸的骨子里。最终啊尘归尘土归土。全剧当中没有提到一个苦字,却苦到了天际,也没有说一句爱,却爱入了骨髓。刘铁一生当中只吃过这一次鸡蛋,还是为了压下农药的苦。看了之后我就觉得这钱都流向了不缺钱的人,爱也都流向了不缺爱的人。老话说得好,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屋漏偏逢连夜,真实得让人落泪。生活从来都不会因为你已经很难而对你手下留情。不知道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还有多少油帖和归因,还有多少苦命的人。
只是生活没有奔头了
城里的楼住不了驴
养不了鸡鸭鹅
没办法像专家建议的一样
开着车去乡下种地
一年不到两千的收入
在楼房里活不了
时代变了
不是没有贵英了
是没有念头了
活不了了呀
残忍!
本来都以为老四死了,院子屋子被人推了,家畜家禽被人拉走。奈何别人的一句话又把人打到了十八层地狱。
人不是你想死就能死的。
导演是残忍的,但又是善良的。马有铁和曹贵英两个人组成的家庭是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的。他们能抵御风险的能力为零。有铁和贵英的美好迟早是要被戳破的。
电影是艺术,他可以美化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也可以让大多数同情他们遭遇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导演是残忍的,他用最现实的方式来告诉我们,有铁和贵英的生活只需要一场感冒就可以烟消云散。他总是那么残忍的戳破大家为有铁和贵英编织的梦。
同样,他又是善良的,他早早的戳破那份美好,同样让美好留在了我们心里,没有让那份美好随着鸡毛蒜皮而烟消云散。
我看完电影后,常常在想。生活中真有这么一队夫妻,贵英的身体是让她生活无法自理的,如果是有铁出了什么意外,贵英怎么办?
不是好抽啊,抽血的频次多、血量大,事后的营养也跟不上,鸡蛋都舍不得吃,就这还不死于抽血?
我理解现在影视作品不好过审,也理解现在各地缺血影视作品不应该展现抽血的负面影响,但是最起码的逻辑得有吧?你前面把马有铁抽血当作一条很重要的暗线,不断地拍,最后屁事儿没有,结尾一丢丢回应都没有,合适吗?
这都算是逻辑硬伤了。
无非就是想拍《活着》,驴就是马有铁本人嘛。
最后的结局可以是放归,放归之后呢?
宰了变驴肉火烧啊!村里人把驴做成了驴肉火烧、驴肉汤,大家伙儿喜盈盈的欢聚一堂,招呼马有铁来吃驴肉火烧,马有铁拿着火烧、望着大锅里面的汤,久久无言。
榨干驴的最后一点价值,暗示一下马有铁本人的结局,最终还是回归老三家长工的地位。
作为一个甘肃人,观影之前,根据网络宣传我有个先入之见,就是这是一部讲述西北底层人苦难中见真情的电影,整个叙事的主角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即使有处境上的特殊性,也是应该深刻展示人性光辉上的普遍性。
但看完之后,首先必须要说,电影的整体大环境,包括生活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可以说是特殊的。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是有上演,但不能代表西北农村人群的生活处境。简短而言,西北农村的壳,但整个叙事是特殊的,当然不能说不存在,但属于特殊存在。
电影缺点:
1 故事平淡没有波折,接近于纪录片;
2 应该限于经费原因,没有布景,没有背景音乐;
3 让广大网友深恶痛绝的对主人公的盘剥几乎无偿占有,现实中发生的概率极低;
4 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活情趣若干点,不具有普遍性,存在,但导演想象的居多;
5 待续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后,我不禁陷入沉思,城里人与农村人,年轻人与中年人眼中的农村已经不是同一个农村。
整个电影除了结局我不认同,其他的感觉我的记忆里面都曾有过这样的画面,我觉得结局应该是老四依旧麻木的苟活着,偶尔回想起贵英,然后孤独终老。因为现实中老四这样的人很多,但是有勇气一死了之的老四不多。
哎,苦难并不会使人强大,苦难就是苦难,苦难只会让人变得麻木,对生活失去希望。
放电影看到把驴放生的时候就知道有铁寻死的心已经定了
真的马有铁已经死了,假的马有铁住在福利房里。
看了电影以后,我没有同情心泛滥,也没有流泪,只是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马老四自己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
首先,马有铁在家排名老四,父母及大哥二哥按剧情推断已去世,三哥和他年纪看起来差距不大,按大多数乡村习俗,男子成年后应该分家自立门户,他三哥娶妻生子,他却五十多依然寄人篱下,哪怕分家时争取不到平分财产土地,好歹按宗族和乡约可以分到一部分土地自力更生,最差净身出户,他可以赶上打工潮南下糊口,你看收拆房款的那俩同村人都是东莞,深圳打拼出来的,所以他到了二十至五十青壮年还依附于哥哥,给哥哥家干活而且很明显不受待见,被另眼看待不尊重却不自知,也不寻求改变,很明显是马有铁个人性格障碍。
第二个,他和贵英的结婚问题,让人疑惑的是马有铁智商正常,会说话,却从相亲到过夜始终没说过一句话,他养的驴都会叫可他在五十多岁相亲和结婚时却一声不吭,哑如石头,再说,都已经光棍五十多年了,娶一个手腿及排泄生理障碍的女的明显是累赘,从正常人的想法来看哪怕是寡妇或者当后爹也比那个划算,起码可以搭伙过日子,所以他在结婚问题上木讷寡言,毫无主见,作为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却仍人摆布,难以理解只会觉得怒其不争。
第三个,他给重病村长献血,理由是村长若患病死了则村民的粮食钱及村里的水费无处可讨,这个奇葩的由头让人笑掉大牙,马有铁又不是村长的担保人,更不是村长的债权继承人,村长的死活和马有铁有啥关系,村长死了还有他的资产抵债,还有村长的宝马儿子偿债,不乐意偿债法院一起诉准管用,所以对于这样的智障逻辑我觉得是剧本的硬伤,如果不是剧本的硬伤,那就是马有铁智商的硬伤,完全同情不起来,就像新闻里看到的瑞典的白左圣母被难民强奸了还给施暴的难民道歉一样,你们会同情这样的圣母嘛?再说,从剧情来看,人家也没逼着他献血,虽然有带村民去他家类似道德绑架劝他,让他提要求,可他还是一声不吭不提要求不拒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知他是出于圣母还是出于无知,因为最后还是村长儿子用粮食超出市场价抵债了,村长根本没出现过,所以一个死或者不死,出现或者不出现的村长对村民债务没直接影响。
第四,他悲剧生活造成的原因(在观众眼里是悲剧生活,他自己眼里不一定),他智商在线,全手全脚,生理正常,身高相貌年轻时也算普通人,尤其相对女主的一级残疾而言起码是正常人,作为男的选择也太多,他会种地。会养牲口,会盖房子,甚至从会编织蚂蚱看得出来起码心灵手巧,可能也会一些修修补补的手艺,这样却五十多岁了把生活活成了光棍一条,寄人篱下,无房无立锥之地,现实里这样的人都是或懒或赌或酗酒,可剧情里他不抽烟不喝酒又勤快,最大的缺点就是木讷寡言,情商极低,不动拒绝,不动变通,所以根本原因是马有铁自身的性格障碍原因,虽说也有三哥家剥削劳力的原因,但我想肯定是在他小的时候依靠三哥的照顾,到成年后习惯性无主见,逃避个人的生活,年轻力壮时受欢迎却年老体弱时才不受待见的,况且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时在农村种地只能基本糊口,不像在城里打工的工价,他在他哥家干活的剩余价值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高,你看他侄子结婚都不容易说明他哥家也不是富裕人家,但是他哥和侄子在马有铁婚前的住所过于差,吃饭差别对待,以及婚后不照顾一下住宿,盖新房不帮忙这些看得出来这三哥一家肯定是白眼狼,全家没一个好心眼的人。
还有就是大家说的村民冷漠,我觉得冷漠才是真实的底色,就想问一句你在大街上看到流浪汉你会把他接到你家里住几晚上嘛?我想大家心中都有答案,马有铁在从他哥家出来后住了两家同村的荒废宅子,别人为了拆迁款推掉拿钱合情合理,因为在乡村宅基地是固定资产,哪怕荒了那也是别人的,以前管理不严的时候,宅基地和老房子也是要花钱才能买来的,估计 04 年那会都是要一两万了。别的村民尽管没有太多的善意,起码也没有过多的恶意,从马有铁带媳妇看电视那个就可以看出来马有铁结婚前应该经常去别人家看电视,只是婚后由于他媳妇小便失禁别人才颇有微词,反正也算不上坏吧,只能说农民式的狡黠和势利眼吧。
最后,谈谈对这部电影的感受,整体剧情从影视角度而言平平无奇,缺少起伏高潮点,但画面真实贴近西北农村生活真实的生活,摄影技巧纯熟,尤其背景真实自然,光线都是自然光让人感觉真实入骨,代入感很强。还有电影结尾做了半开放式的结尾,留下了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为了过审刻意做的半开放式结尾,从剧情上看并不流畅有些刻意了,其实留一个悲剧结尾反而对电影内核的升华更有意义。最后就是没看懂这个电影的内核在表达什么?歌颂苦难?展示农村黑暗?记录农村边缘人群的苦难?赞扬农民的过于勤劳朴实?宣扬以德报怨、奉献到泥土里圣母精神?。。。。。。。
作为村里长大的孩子,对这种题材电影和人物没什么特别大的触动,毕竟像男女主,还有树先生这样的人物确实生活中有对照或者相似的人物,甚至比电影里更加悲剧的也有。但是,我就没见过一个因为婆娘去世而自杀的老人。
说实在的,在偏远农村地区,夫妻之间因为生病,意外失去一半的家庭不在少数。另一个都会选择继续苟活下去,有的会找一个附近同样失去另一半的异性重新组建家庭,但是不会有因为另一半去世而自杀的事情!
个人认为是被他人顶替搬进了新楼房。
片尾有一个很明显的主观镜头 也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应该是马有铁的魂灵坐在驴上 看着大金链子拿走了拆房子的钱、看着房子被拆掉了。
因为大金链子和他边上的人的视角都是看向驴的 而非驴上并不存在的人。
刚看完,没有哭,甚至没有感触。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
马有铁干过的农活,我也干过。
割麦子,掰玉米,挖红薯,割谷子,割黄豆,薅苗子,撒化肥,犁地除草……
这并不是苦难,正常的农活而已。
老光棍娶残障妇女当媳妇儿,在村里也不算什么稀奇事,我小时候还见过配阴魂。
马有铁是农村老实人的真实写照,朴素、务实、勤劳、没有抱怨,也没有小人之心。
拉别人一车芨芨草,给半袋白面,捡别人一车牛粪,给两袋洋芋。
借别人十个鸡蛋,还别人十个鸡蛋。
侄子结婚没喊他,也没有怨言。
自己的血能救人,因为收了别人送的大衣,也没有拒绝。
收粮的还要各扣一百多斤的水分,也没有斤斤计较。
可以说马有铁老实的有点傻,有点脱离现实。
在贵英意外溺水去世后,他喝农药自杀。
最后这一幕让我想起一位作家——房思琪。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缘由。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人文纪实,
很普通的一部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片子。
可能会有一些人难以理解和体会,尤其是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
我记得,同学的小姨患病,不去检查,也不去输液,只让医疗所开点药片,结果没多久去世了。
还是这位同学,她的母亲因为别人给了一张假钞,事后找别人理论,突发心脏病去世。
就是你们很难想象这种场景,就像《我不是药神》里程砚秋老师的那句台词: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片子结尾那句台词,让有些观众以为马有铁还活着,跟侄子进城生活了。
其实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一次两次被人赶出家门,亲大哥都不管不问,侄子新婚不久,会管马有铁这个叔叔吗?
芸芸众生,无论富豪还是伟人,亦是像你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最终都会隐入尘烟。
我想马有铁是自杀去世了。
原因如下。
第一:卖家里麦子的那一段,收麦子的人说的大概意思:你不留下点口粮自己吃?马有铁说全卖了吧。我是农民出身,麦子肯定不能全卖了呀,自己家来年还得看这个麦子吃饭。而马有铁应该是毫不犹豫的就要卖了,为啥?因为内心绝望了,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第二:农药。
接下来,躺着的马有铁身体略微抽搐,表情也有一些凝重。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马有铁在电影中是没用过农药的,这里突然出现这个,应该是为了自杀吧,不然不好解释,这也和我说的第一点呼应吧。
第一次写此类内容,希望别喷我,个人看法解读,不一定正确。谢谢你。
最后谈一下我的一点感受。
整部电影没有一秒快进,是在用心看完整片的。
第一,电影真实,真实到让我回忆到了自己小时候记忆中的农村的景象。用泥胚盖房子,用驴车收麦子,掰玉米,卖粮食,这些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马有铁真的有那么一点点像自己父亲,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还有一些轴!
第二,在给贵英烧电视机的那一刻泪奔了。大家都在说,整部电影幕幕不提爱,幕幕全是爱。生活的细节平淡无味,感情却细腻真挚。
不论结局如何,马有铁生或死,这大概就是生活吧。我也在想,贵英去世后,以马有铁当时的情况,应该可以说很容易再找一位结伴余生的。马有铁没有,可见对贵英的这份爱意执着。
感谢观看,祝好。
这部豆瓣评分 8.4 分的电影,可以说是这几年了少许的几部反应社会底层人民的电影了。
这部伤感的电影中有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值得我们去品呢?
细节一:是什么原因导致女主贵英丧失生育能力,大小便失禁?
电影开局的时候女主贵英就有所不同,吃饭的时候很呆滞,萎靡从她家人透入出院来她大小便失禁,走路也是一瘸一拐的,而且丧失了生育能力。
电影中提到 “从小挨打受气的,又落下个病根儿”
从中我们可以猜测出贵英从小就受到家庭暴力,给她生理上与心理上造成巨大阴影,这也印证了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后文中在与男主马有铁的交谈中她自己也说到自己是睡在他哥后院的窝棚里。
但精神上并没有什么精神疾病,可想而知从小受到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和家庭暴力,而落下病根儿。
如今遭到家里人嫌弃,想早点嫁出去少给家里添加 “负担”。
细节二:村里人对贵英落水,表现出异常的平静
在贵英掉掉进水里那段中,面对刚从农田收完苞谷回来的马有铁,村里的村民都只是围在河沟边 “看热闹”。
面对生死,这些人丝毫感受不到救人心切的心情,说话语气十分的平缓,仿佛无关紧要。
可以说马有铁是全村人的恩人,张勇福租了全村人的地还跟他干活,欠下地租和工钱。可张勇福却生病住院急需熊猫血救命,只有马有铁是熊猫血。全村大大小小都来劝说马有铁去献血就命,要是张勇福死了,全村人的租金和工钱就要不回了,这时村里人就想到了马有铁。
在张勇福儿子开这宝马送去城里献血,还用塑料膜垫着后座,怕和马有铁一起同行的贵英因大小便失禁把车给弄脏。
把底层人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抽我的血,还嫌我的血脏。”
细节三:男主马有铁喝完农药后有没有死?
这个问题或许大家看完后很疑惑的问题,因为在电影结尾有一个彩蛋也是给结局一个交代的一句话。
大致意思是马有铁没有死,而是住进了政府补贴在城里的房。
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剧末尾拆除马有铁和贵英一块砖一块砖搭建的土胚房时,他哥在清理屋里东西时,可以看到之前贵英和马有铁养的猪被拉了出来,而且是已经死了。
好好的猪为什么死了呢?难道是被他哥为了好抓弄死了吗?
可以推测出是被饿死的,因为马有铁喝完农药也死后,没有人给猪喂食而被活活饿死了。
这也反映出,马有铁死后在很长时间内村里人包括他哥都没有发现。
在最后他哥叫来推土机把马有铁房子被推倒,领取一万五千元的政府补贴,把马有铁最后一滴血也榨干了。
而张勇福儿子还准备找马有铁抽血,但……
整部电影看下来心情十分沉重,电影是用陕西方言,如同实纪录片一样,而非电影。
大家看完后有什么感想呢?
老四没死!!!
看了不少评论,都猜老四已经自杀。
我理解不一样:老四没自杀没死,搬进了新房子,脱离了被当作驴使用的生活。
老四卖掉粮食,还完债务与人情。在新家吃着鸡蛋横躺下,躺在从前两个人的位置,此处镜头里那瓶被不少人当作农药的玻璃瓶:透明液体是满的,盖子也没打开,推测没有喝。(我小时候见过的农药大多是深色有色的,加码推测不是农药)
老四手拿草驴,像贵英的手一样微微颤抖,是他在回忆、模仿故人。麦芒在空气里转动,在干涸的(没有爱)生活里寻得一丝水汽。隐喻老四决心换一种生活,他只是伤心贵英无法跟他一起过新生活了。
当初政府分给困难户的房,大哥那么积极争取,是想要来给自己儿子的,大哥代付了一万块。最后,村长把拆迁老四自建房的一万块给了侄子,老四与大哥一家算是两清了。老四拿回了分房,侄子拿钱不得房。
最后,驴又出现在镜头前,此时是老四牵着它。老四把住楼房无法养的猪鸡(猪没饿死,耳朵有在动)等都留给了侄子,唯独带走了与他命运相似的驴。驴也进城了,它不再是从前任劳任怨的驴。
驴在侄子他们交易钱前已经出现在镜头,等他们交易完才开始走动,代表两兄弟钱财两清,分道扬镳。侄子与村长表情复杂地看着它(和老四)绕过他们,走向远方。
此时,张永福的儿子宝马男还不知情,以为老四是搬去跟侄子住(可悲可恨,这本来是老四的房,但那些人一开始却默认是侄子的房)
结合片尾:马有铁在政府与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乔迁新居,开始了新生活。
此处没有提到他大哥与侄子,可能是老四拿回这套新房的过程与大哥一家发生了很大争执,最后决裂。
离开土地,前方路途不明,但他毅然开始了新生活。
然后我想谈谈结局这一部分。
导演在两人看见光的时候,把光撕成了碎片。
对于有些悲观的我来说,已经提前做好了心里准备。
电影中有铁在床上畅想着美好的未来,他想给贵英买电视,还想带她去看病。
就在爱意与希望到达了顶峰的时候,贵英走了。
她发着烧,拿着两个馍馍,一个鸡蛋等他回家,因头发晕掉进了河里。
他站在河里,抱着贵英的尸体,扯着嗓子喊着贵英的名字。
他的声音撕裂了那片沉睡已久的沉默,那一瞬间爆发的情绪让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贵英走后,沉默又成为了有铁面对世界的方式。
就像他脚踩的土地一样,可以不带任何情绪地倾听一切声音,能容纳万物,不改其本来的面貌。
在这片土里长出的他,能拾起燕子窝,会放生小蝌蚪,也能在离开时先清零世间的债。
有铁没有立刻随贵英去,而是默默地收庄稼,卖粮食。
因为他信奉的理念就是有借有还,这是养育他的土地教给他的道理。
他常说:“算是借你的”“一码归一码”。
别人可以欠他的,但他不想欠别人的,因为良心不安。
所有的钱与粮食都还完后,吃了贵英想让他吃的鸡蛋。
就安静地走了,手里攥着编织的驴。
那时候我在想,他这样的人,离开这个世界唯一的顾虑会不会是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电影中没有明确表现有铁是不是真的死亡,我认为他走了,因为这是他生命唯一的解法。
电影中许多小细节都在暗示有铁走了。
他把粮食都卖掉了一粒也没有剩,最心爱的驴被他放走了。
还有有铁房子被拆时那头躺在架子车上一动不动的猪。
这些细节似乎都在暗示他走了。
我其实觉得他的离开是最完美的结局。
之前他说庄稼命运很惨,哪里也跑不了,只能干等着被割掉。
他又接着说人多好啊,有脚, 还能在地上走来走去。
可是我想说,人啊,似乎比庄稼还要惨,明明有脚却怎么也走不出这片土地。
他后边放走驴的那一刻我感觉他不是马老四,也不是有铁,他就是他自己。
他放走了驴,也就是放了自己。
如果说他之前活着只是为了活着,那么贵英的出现给了他活下去的理由。
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给了他盼头,给了他欲念。
现在他的盼头消失了,他也醒了。
他不愿做被奴役的驴,他也不会奴役别人,因为他的根就是如此。
他选择干干净净地离开,与爱的人一起归于尘土。
至于有的人觉得有铁没死,我感觉电影里的他死了,现实中的他没死。
有铁身上有大多数人的影子,我们很多人看起来自由但都是被奴役的人。
他的多次献血,我把它理解为剥削。
这种剥削可以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总之都是在喝你的血。
强者剥削弱者,弱者剥削更弱的人。
我不想上升到什么劳资对立这些上,没有什么意思。
因为二者的不同性质就决定了一个是剥削,一个是被剥削。
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怎么说都不会变。
我说这个电影的结局完美其实是因为他符合我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幻想。
有铁的离开挣脱了许多枷锁,这是我作为一个平凡人想看到的。
但在现实中,他可能是进了城里继续被奴役。
很残酷,也很现实。
说实话,我对这个电影非常反感。
这部电影只是看起来真实,实际上极其不真实。讲的是贫苦的农民,其实完全脱离这个群体的本质。所以我既质疑其真实性,又质疑其创作动机。
它看起来真实的地方一点儿毛病没有,上面的高赞答案也提到了——农村的生活,细节、环境人物都非常真实,观众看到这部电影,联想起农村生活,联想到村里那些个人那些个事,就自然而然的沉入其中,甚至认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这就是电影的力量。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跟很多人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挨骂得狠,说我浅薄,不懂农村,何不食肉糜,不共情。是的,我都接受,我是该骂,我是不太能共情,作为一个观影超过二十五年,看了几千部电影的业余影迷,我再傻也明白电影的套路,《隐入尘烟》如此考究的镜头和叙事,绝不是有啥说啥的纪录片,这是一部精心制作的,有明确态度的电影。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你觉得《阿甘正传》好不好?你觉得《拯救大兵瑞恩好不好》?
都是拍的很好的电影,我现在也偶尔重看,每次看完都觉得,拍的真好啊,好莱坞真 TM 会拍外宣电影,真 TM 会宣扬自己的价值观。仅对电影本身来讲,镜头、叙事、表演无可挑剔,但是内容下的居心,呵呵。
通过大量的观影,我练出了谨慎的心态,质疑一切细节。我警惕着电影的力量,获得这种摄人魂魄、直取人心的力量依靠高度专业的技术,跟立场对不对,故事真不真基本不相关。它是中立的,可以用于好的方面,可以用于坏的方面,BBC 为什么有那么多传统艺能,你从他的镜头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真实性,却完全感受不到中国的好,这就是技术,纯粹的技术运用,相同的事情通过拍摄制作能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你不该提防着电影吗?
最好的谎话就是 99% 的真话加上 1% 最关键的一点假。对于成熟的观影者,在观看电影后,都有必要去稍微思考一下,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刻意制作的。
回到《隐入烟尘》电影本身,细节、环境就是西北农村,这点我毫不质疑,没有长期的农村生活积累,怎么会有这么扎实的细节。假在哪里?我个人觉得就在男主马有铁的塑造,影片中的马有铁,几乎就是个圣人——他集齐了守信、无私、奉献、忠贞、善良、博爱等一系列高贵品质,而且对于农村劳动,他近乎全知全能,养鸡养猪、种菜种粮,甚至从原材料开始设计施工一整套住房。这个人,居然打了四十年光棍,是这个农村社会的最底层,好不容易娶了一个残疾的老婆,生活稍微有了点盼头,但好景不长,随着妻子的死,希望完全覆灭,最终服毒自杀。
但就算是死,他也没有沾上任何污点,死前他履行了所有的诺言,奉献了所有,没有给周围造成一点麻烦。他外表是个脏兮兮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内在,他是一个完全脱离凡尘的圣人,他不可能是错的。这个电影的题目叫《隐入尘烟》。
我不得不摆出让人讨厌的嘴脸,我就是不相信没有污点的人。说实话,农村人我见过许多,我偏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套理论,越穷的地方,越穷的生活,人越不可能保持品质,这就是国家为什么要抓经济发展的原因,为什么要消灭贫困的原因。我不信这个穷人在集齐好品质的同时没有差的品质。所以,我的结论是,《隐入尘烟》这部电影通过非常真实的细节塑造了一个较为虚假的人物,有点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样,把战争拍的那么真实,为了讲一个如此假的故事。
在看到为村民献血,而且无偿的时候,个人就觉得假的不行。不是不相信高尚的品质,贫苦的农民有善良的一面,但不会完全没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完全没有愚昧的一面,完全没有抗争的一面。《黄土地》或者《树先生》的农民形象就是立体的,但这部电影的贫苦农民的形象却只有一面,他的性格里就没别的吗?创造这种人物,这到底是为什么?电影里给足了环境上,社会上的细节暗示,这又是为什么?
所以在质疑真实性的同时,我质疑构建这种真实性的动机。
一般人看完这部电影第一时间会产生怎样的想法?
1、太惨了;2、这么惨的事情发生在两个如此好的人身上;3、他们所处的世界、他们所接触到的人没有给他们留一点希望,没有一点点哪怕是善意的回馈;4、也许就是因为他们人那么好,生活才那么惨,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5、回味整部电影给足的线索和细节,自然而然得出这个农村社会就是……,你会上升到政府和国家吗?
真的是这样吗?
这真的是我们中国农村存在的现状吗?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吗?我的意思倒不是说我国的农村真的很好,但农村的不好,是体现在这个方面吗?是体现在对绝对道德标杆的践踏上?
听说还获得了金熊奖提名,以现在这个国际局势,得到欧洲文艺界的肯定,难道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我就是心怀着满满的恶意看待这些事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塑造人物是立体的,有好有坏,如果真有马有铁这样的人,他会有这样的人生吗?说实话作为 RH 阴性血的血源居然为全村人的利益给粮商无偿献血,我就觉得很假了,除了电影,中国有哪一个农村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稍微有点良心的社畜我都明白,马有铁这样的来找我献血我真可能无偿,但是我老板来找我献血,我一定会要求点别的东西,不然我起码不会去第二次。
我不是圣人,我也不相信什么圣人,我只相信人,所以我无法对圣人共情。
那么,你塑造一个受苦受难的圣人,又为了什么?
不幸被我言中,我妈看完电影的第一感受,微信发了我:“我看完了《隐入尘烟》,感到:底层老百姓朴实善良的可爱,穷人还为富人反哺的可怜,富人只有对穷人的汲取和利用的可恨,政府扶贫不切实际的可悲~~~如果社会继续这样下去,不去改善底层百姓的状况,就无救了”
最后我就再提一点,马有铁的家是通电,马有铁家里也不缺粮。
【结论】
死了,死的合情合理又让人掩面而泣
【分析】{语音转文字,错字一大堆,逻辑混乱,有时间再修改}
做一个刚上映就去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并且差一点就有机会跟导演李睿君线下交流的人,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表现了人们在苦难中相依为生命的坚韧。
海清演的那个角色,我是真的没有看出来他是海清,有一个非常正常的场景,记得一开始他提着那个灯在那个大晚上寒冷的大晚上等着等着她有铁回来,而且真的身体不方便同时整个村子里几乎都是苦难的人,都是卖地租地给那个承包方。
大家都不太了解农村在其实就是这样?几乎没有什么太年轻的小伙子然后又地也都是老年人在种,然后被承包,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承包有的时候是骗补贴,有的时候根本就说不上来的。
自己种,其实也非常忙,非常累。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情节,就是他非常完整的展现出了作物的耕地,播种,发芽,成长,收获。本人很有幸存在农村生活过十年在,小学整个系列都是在农村过的,然后也种地,掰过玉米,割过稻子,虽然说没盖过房,但是我见过别人盖房,盖的都是砖瓦房,不是土房。有一说一,男主盖的那间房还不错,这是他人生中一件大事。
除了结婚,这个婚可以说是非常简陋,电影一开始拍的那个婚纱照,两个人,其实感觉是个陌生人。我就想到了以前的老电影牧马人,老许,你要老婆不要,这其实也是一个另一个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吧。
然后他们在一开始是非常羞涩内敛的,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普遍情况。
一个贫穷生活在苦难中的中国人,而且他家没什么人,在农村家里没什么人的家庭,基本上确实没什么话语权,然后就是而且他的兄弟外出打工,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农村的人的一条出路,能出去打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一条路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基建的啥啥啥,出去真的比在农村赚钱多了,能够更好的改善家庭,脱贫致富。
一个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个大佬,然后他曾经讲过中国的农村确实是比较像压仓石的一样的东西,虽然说现在的大的潮流是一个乡村振兴,但是这也是其他的策略现在来说不太好执行。
现在乡村振兴就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农村确实还有待发展,然后最有问题的是一个乡村,他没有什么工业,留不住人,以前有什么华新村,村镇集体这些也发展都是有问题,好像都听说快破产了。
今天现代工业必须要深入的深入绑定农村才能改变农村的格局,改变农民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农民,农村只能是作为城市的一个依附。
但城市没有办法去接纳这些农民因为这些农民他如果进城是没有很好的适配他的工作的,他们只能种地,就像男主,他如果进城,你说他能干啥,他一没有工厂的工作经验,二又没有什么当保安或者什么的经验,他的人生就是在农村,即使在村里他还能自己谋生,但是他最近城里,他能干嘛城里他他没有什么亲人,又没有什么技能,他的呃人脉或者说他生活,就是在农他的那个村里,让他离开村里,类似于让他但是类似于让你来到一个说墨西哥语的地方,你说你能够在那个地方立足吗,我觉得很难。
嗯,还有就说最后到底死没死,这个是其实我是觉得唉,导演最后说的一句就是就是把这个故事过得更加圆满了。
我听说李君睿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没有注意什么宣发,在一开始的时候,我记得当时我看的,我看的时候他电影票好像只有几十万,我开始懵逼了,我这么个片子竟然你有几十万的事想法啊,现在好像是两千多万还推荐了几个人去看这部电影,说不定还有我的宣传的,野生宣传组啊。
然后再说这个自杀这件事就是怎么说呢?电影中有一个片子很好,就是男主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就是电影中有多次谈到了燕子这个景象,燕子窝那就是都要有个家嘛,是吧就是但是燕子我最后都被毁了啊但是呢他最后还是把那个燕子给从那个废墟堆里给拿出来了我觉得然后还有就是还有一个就是是拿出来吧还有那个我还有一个就是把燕子给轰走了,因为不那小燕子如果不被轰的话,大概的就会被推土机给碾压了,这也是一燕子在大多数印象中都是燕归巢,就是家庭的一个形象就是他那个反应呢,就是我觉得吧,就是如果那样阅读理解来说的话,就是传统的小小家庭在在推土机就是这种现代工业的面前就是脆弱不堪,就是但是呢就是男主又把下了十分的善良,就是就能救就救,然后就是在钢铁丛林中生存。就是他们去村里啊,不对,去市里去那个那个家,那个家我其实觉得挺好的,男主肯定是买不起,他一辈子也买不起,他们家最穷最穷就是钱而且他家试下无儿无女所以的话就是这种是极度贫困的就是我爱我觉得就是我们国家就是真的就是就是希望他们好,但是呢又没有办法真的给他们安排工作,因为这个安排工作确实这个没有办法做到但是给房就好就是而且之后我觉得有媒体专门去报道他们而且有铁在采访的时候特别搞笑,非常真实。
这件事我自己的看法就是他随着他的妻子,随着他的这个家庭,这个刚建立起来的小家庭就一起去了,我就是觉得有铁重情重义的人,而且你看他捐血救人,他也没有太多的怨言,然后也没有就是说像以前那个什么卖血卖钱一样,那就是类似于就是村里就类似于他认识的那个人,然后就像村里人互相帮忙一样的,然后他熊猫血嘛然后就加了然后也就救了村里一大家人然后村里的所有人也知道也都知道但是其实我这这个电影最好的一点他就是没有把坏人表现的特别坏就是每个人都是就是不是非黑即白的就是你没有看到就是那个啥有点他家他那个给他老婆的那个大衣,然后还有就是那个后来换了一个薄的大衣,然后都是就那个就是租户的承包方的儿子给的。
后来有铁就把所有的他欠的钱啊什么都还清了,他把所有的谷子都卖了,他以后准备吃啥,他就根本就不留,就类似于以前就是,活人都得留点口粮嘛,就是有点点口粮就买了,然后就然后就把身后事都给弄干净嘛,就是清清白白的来清清白白的走,然后而且为啥他家那个猪都反正后来死了,而且都是那个确实明显就感觉是一氧化碳中毒去世的嘛,就是有些其实最后他家的鸡鸭鹅估计都都没了,然后他家那个他新盖的那个房子,他那个房子其实还是挺好的就然后也被挖土机的推了,你如果你是正常的活着,为什么我要把我自己家的盖的房子给推掉了,这是非常不合理所以这就是就是有点就是去嘛所以去世了,然后那些危房改造,然后把这房子拆了,然后给补贴几万块钱,要么就是你家而且他最后拿钱的那个人也不是他这样的,就是他家已经没有人了,就是他自己他一个一个兄弟,然后而且把房子拆了然后啥的然后就是然后的很明显了我也不知道啊就是大家为什么看不懂这。
这部片子非常难得有一个文艺的说法,他表现了一个农村的生活,然后就是这是一个很奸人,他也没有什么大的,大苦大难就是,但是麻绳专挑细处断来个歌曲厄运专挑苦难人然后就是非常的呃,让人有一种憋屈的感觉,然后这部片子也是我今年他们好像第一部第一部电影吧啊,好像确实没什么其他电影就得看,哦,不对,第二部,第一部是人人生大事,我当时的影评就是人生大事,就是虚假的人生大事,就是我的呃暴躁老爸然后刮倒了然后还不想把房不想把房子给我还打,我还偏心给我起一些侮辱性的六丫头,二丫头,然后好死不死的小孩子,然后呢我还然后还找了一个孤儿火葬场,然后家人的哎呀,就是反正就就凑合了,凑了一堆呃,巧合的一些人说才把这个故事给圆放起来。
然后这个呢这部电影引入尘烟就非常的朴实,你就会感觉到你的生活中绝对有这么一个家庭,一个村里绝对有这么一个家庭,家里的房子快不行了,然后家里的这不行,那不行,然后然后人生中然后突然遇到了一个意外,比如说有可能是癌症,有可能是车祸,他这个是意外溺水身亡。
我在小时候的小我在小时候经常听说有人游泳淹死了,滑到水里淹死了,反正这个死亡是真的非常非常那个。
我记得有一个啥就是有铁带着他老婆去那边去洗澡,就是那个水渠里去洗澡,我当时就担心这个水是不是也太大了,就一个木棍,就一根棍子,虽然说是比较结实,但这两个人趴在上面,我就是担心这个棍子一滑,竖过来了,这两个人就就怎么办?这个虽然说我感觉有铁是会游泳,但是老婆我感觉确实不太行,然后当时就特别担心。
然后后来没想到是这么一个形式,就是他掉的那个谁那个水确实比较急,就是反正这个水齐胸深,如果你站不稳的话,真是真的很容易淹死。
所以呢综上所述,就是废话了这么多,就是这部片子就表现了坚韧,相依为命
凭心而论,我不喜欢这个结局。(当然这是个人的观点)。
就让我想起来曾经老师说:“什么最能打动人心,是悲剧。我们用少数人的悲剧去打动更多的人,反映他们的生活。” 这话对吗,对,很对。
但是对我而言,也挺恶心的。
可能书中的人就是一个工具。
于是这些角色就像一个个从悬崖上往上爬的人,爬到双手都是鲜血与泥泞,他们爬得越是痛苦,越是让人心疼,效果就越好。作者会帮他们一步一步度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危机与绝望,当他们终于爬到顶上,作者就会站在悬崖上踹上一脚,让他们永远地摔下去。
刻骨铭心吗。
当然了。
被无辜者的血溅一脸,谁都难以保持冷静吧。
悲剧,本身就是谋杀的艺术。
对我来说,感觉就像生噎了一个人血馒头。新鲜的,滚烫的,带着咽不下去的血腥味。
世界上不存在此类悲剧吗?我不敢说,这世上稀奇古怪的事多了去了,比艺术更加癫狂。
但我不喜欢这种弱者被献祭的艺术,我看完能得到什么?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还是再怎么挣扎,都不可能得到救赎?又或者是群众的无知和麻木?或许有人会说:“我们看了之后会去帮助这些农民。” 怎么帮呢。先不说是否能找到这样的人,即使给钱,给物,在作者给予的环境里就能帮助他们了吗?他们的钱,他们的物都仍然会被以各种方式夺走,更何况,他们是有尊严地活着的人,想要的也并非他人给予的物质。就好像最后作者(可能大概率是被迫)加上的那句话暗示老四去了城里,轻飘飘的,很违和,就像硬扯起嘴角笑。因为作者要写的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我并非否认悲剧的必要性,而是不认同这种向弱者挥刀不留活路的艺术。
结局并没有给人任何希望,就是深深的绝望,就像一声被吞咽的叹息。因为太弱了,太苦了,也太累了。不敢问了,不想问了,也不会再问了,就连怨恨也无法生出。弱者活在陆地上,最后却被无形的手生生扼住喉咙窒息而死。
我不能说现在的日子过得有多么好,我见过太多落魄的人了,但是日子苦,也总有盼头,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无非是一口热饭,一床被褥,一盏夜里的灯。一边哭,一边往前走,这靠的是希望。人靠悲剧是活不下去的。
直白点说,就好像我吃的本来是口饭,作者给我在后半部分生灌了一口玻璃渣,吃的我吐也不是咽也不是,恶心坏了。人老了,不喜欢看这种艺术的,就想看点哪怕最后能平静生活的结尾也行。(不是说片子不好,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看之前知道,但是吃饭吃到玻璃还是很难受,感谢理解)
作为一名甘肃爷们儿,看完这部电影确实哭了好几次!
因为我感觉这部电影的所有情节都离我那么的近!
男主角就像是村里的一位邻家大叔,方言那么的亲切!每一个背景都勾起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记忆!
尤其是看到犁地、平地、割麦子、掰玉米的情景,这不就是我的童年吗?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太过真实,太过感动,所以我哭了一次又一次!
这部电影的结局看似太过悲剧,但我觉得这是故事发展的必然,也是贫困山村可怜的村民的必然命运!
小时候,老家就有电影中这样的老四!他们的命运极其相似,所以,这结局并不荒诞!
在甘肃的很多贫困地方,我们小时候,确实有人会因为无法承受残酷生活的苦难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喝农药、上吊、跳崖,小时候我听多了这样的悲剧,甚至都有点麻木了……
有人质疑这部电影刻意制药悲剧而故意写死了曹贵英和老四,然而我不觉得。
这种人就是典型的没遭受过生活的苦难,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心态。
电影中,老四和曹贵英基本生活都很难保障,甚至还有身体残疾,他们两是村里地位最低下的人,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尊重,他们相濡以沫互相成了对方生命唯一的意义,我能理解他们俩之间那种感情,很淡,但很真实!很珍贵!
曹贵英的死是必然的,合理的,她就算不是被水淹死也会病死。
其实最可怜的是老四,他像行尸走肉般活了大半辈子,刚好等到了生命中的光曹贵英,但这么快曹贵英又死了,他的生命再一次完全失去了意义……
你们没经历过他的苦难,不要随意指责他为曹贵英殉情的不值甚至滑稽!!!
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最好的结局!它真实自然!
当有人的生命完全失去了意义,剩下的只有苦难和侮辱,我想他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这可能是他唯一可以决定的事情了,你们为什么还要剥夺?
电影中的老四是死了,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个老四还像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愿每个人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
有没有可能马有铁已经死了,但是侄子为了拿到城里的房子,对外宣称他没死
电影的名字不就是结局吗
电影隐入尘烟,质疑下架的言论也隐入尘烟,刚刚还能看到一堆关于下架的评论,现在『下架』也隐入尘烟了,相关东西都发不出来
影片的最后
字幕部分说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乔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导演回应,有人,不是你想死就能死的
我们来回到原片
猪是死的,富二代开着车来看着房子被推倒
从前面影片可以知道,猪是被圈养起来的
为什么猪会活生生的被饿死了呢
富二代开着车来看着房子被推倒
如果马有铁还活着,他就会继续带着马有铁去无穷无尽的献血
而不是待在那里,看着推土机把房屋推倒
他站在哪里,只能证明,他已经没有办法再带着马有铁去献血了
一个煽动全村人来道德绑架马有铁的人
一个要人献血却没有任何表示的人
一个认为只要给他们吃一顿好的饭菜就是别人需要感恩戴德的人
一个 1000 斤克扣到 840 斤, 就真的克扣到 840 斤的人
会因为马有铁到了城里就放过他了吗
导演以字幕的形式,告诉我们马有铁和侄子一起生活
从前面可以看出,马有铁在相亲的时候都不敢吃一口菜
自己哥哥打了自己最心爱的驴
自己只能默默心疼
这些都证明的是指向一个更过分的事情
他哥哥,当初花一万帮他申请贫困的房子,就是因为马有铁是绝户,
所以想着马有铁死以后留给自己的儿子。
所以一辈子不进去坐的哥哥
为了马有铁能够给张永福献血
甚至站在了最前面
如果这个时候,房子还没有到手
马有铁死了怎么办
他的如意算盘是不是就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导演的深意
马有铁死了,但是因为利益关系,他活了下来
没有死亡证明的马有铁,在死了以后
不能活化,没有墓地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
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抱怨,没有控诉,看完以后,却如鲠在喉,想说点什么,却只有千头万绪,所以就,想到啥说啥吧。。。
原本一直生活在黑暗里的两个人,被包办在了一起,幸运的是,两个人相互扶持,成为了彼此的光,他们开始有了生活,而不只是活着,而就当他们挣扎着,想要从尘烟中站起,妻子的不幸溺水,让马有铁失去了生命中的那份光,见过光的他无法再回到黑暗中,选择复归尘烟。
影片的前半段,虽然压抑,但给我的感受,更像是应了那句‘你所看到的,只是导演想让你看到的’,因为我不相信现在还有那样子善良懦弱得人,如此逆来顺受,被人呼来喝去,被道德绑架却还是心系别人的利益。。。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是随着剧情推进,我越来越能感受到,他们深深的无奈,当命运戏耍苦命人的时候,活着,就是他们对命运最大的抗争,
曹贵英从小挨打挨骂住哥嫂家的窝棚,以至于小便失禁脊柱侧弯,而马有铁,在一个儿子是靠山三个儿子是累赘的时代,作为贫困家里第四个的儿子,除了接受受气包这个设定以及干活之外他能做什么呢?两个被命运边缘化的人,实在没有资格抗争命运,太难了,不仅仅是从小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无力与整个社会对抗的脆弱,可即使如此,他们却对身边人展现了他们所能展现出的,最大的善意,整部影片,第一个触动我的地方,是他们俩不约而同对一个比他们还苦的流浪汉释放出了善意, 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救下一只小燕子,埋下一颗被铲掉的小麦芽,放生一群小蝌蚪,都是在贫苦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一点点幸福的时刻~
第二次触动,是影片中在苦难的间隙,展现出的那一丝丝转瞬即逝的甜,当孵小鸡时,满箱灯光亮起的时候,照亮了屋子,也点亮了希望,。。。但是这些温馨的片段,印麦花、烤鱼肉、磨面粉间隙的休闲时光,偏偏都让我感到惶恐,生怕下一秒,镜头一转,又是被道德绑架的献血,被用剩饭剩菜打发,以及最终绝望的到来。
但该来的终究会来,贵英在给有铁送饭的路上,不幸落入河中淹死了,而这个时候,有铁还在田地里挥汗如雨,没有一个人哪怕去告诉他,只有当他路过人群的时候,大家用平淡的语气,用像诉说家长里短一样的语气,告诉他,你的妻子,为了给你送饭跌进河里被水冲走了,平静的,让人害怕。
最终有铁的自杀,我理解为,心里的光消失了,明明日子越过越好了,粮食大丰收了,该有的都有了,答应去的市里还没去,电视还没买,好多好多想要一起做的事情都还没做,可是你却走了。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有铁还清了赊账的种子钱,十个鸡蛋和答应别人的两袋土豆,想要自杀之前,回过头来看向村里的人,可是张了张嘴,却什么都没有问出口,只是转身离开,我在电影院,这个镜头下,突然泪崩,我认为有铁想问的,也许只有一句,为何见死不救?当时的泪崩我简单理解成是因为前面的铺垫,让气氛烘托的原因,现在想来,是影片中有铁展现出的悲凉,他的转身,是放弃了他亲手垒起的一砖一瓦,放弃了漫长岁月唯一陪伴过他的宝驴,放弃了他的小猪仔和鸡娃子,放弃了在别人眼里的,越来越好的灿烂日子。。。世间已了无牵挂,他只想去追随他的光,所以问题问不问出口,不重要了。
我的心田本来空无一物,你来了后,万物生长,你走了后,一片荒芜。
最后颠倒和摇晃的画面是一种出色的镜头语言,显然这不是常人的视角所能看到的。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以驴的视角出发,去看最后房子被拆掉的那个瞬间。或者可以说马有铁就是驴!
烧木炭自杀了,没看到木炭盆吗?
我当时看到这行字时感觉是为了过审……
看的时候的一些感悟,大家姑且观之:
比没有希望更绝望的是,有过希望。
世界上最难熬的病叫穷病,贫穷限制的不仅仅是经济条件,还有眼界…
演技拉垮,可能一方面导演、编剧、演员不了解农村现状,一方面群演扁平化过于严重,演员太拘束,缺了点真实感。可以理解。剧情很真实。
读书岁不至于让人大富大贵,却能认清很多事情,不会轻易人云亦云,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受骗,会形成一定的格局与思维模式,价值观。这些,虽不至于迅速提升财富,却足矣提升幸福感。唉,你看,很多人,甚至连清醒地活着都做不到。
读书,势在必行。读书,可以破除愚昧;读书,可以培养品德;读书,可以学习谋生;读书,可以愉悦精神;读书,可以提升幸福感。
如果他们读过书,就会知道什么是法律,就会知道这是个什么世道,什么顶用,什么不顶用。就不会在地主家道德绑架 + 坑蒙忽悠下多次献血。如果他们知道法律,就不会在兄弟姊妹欺负他们时无能为力,只能麻木、无奈、叹息一句:明年燕子找不着地方座窝了。
边缘人,时常面无表情,仿佛行尸走肉,可当他们谈及自己擅长的领域时,总会多少有些神采飞扬,此时才仿佛像人的样子。他们或许木讷,但大多实诚。他们需要人交流,需要尊重。但是深入交流,你会发现,原来他们也是懂浪漫的,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老黄牛一样的人。
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很容易满足,有时自己家的燕子,家里的植物家禽就很值得夸耀,高兴。很无趣对吧?可这是他们平淡的生活中难得的欢乐与成就了。
黔首,黎民,真正的农民,哪个不是黑脸白赤膊,上半身都是肌肉。但是,这群人,挑起国家命脉的人,却往往是活的最不好的那批人。
为什么过的这么苦了,还这么纯朴,善良。
暴躁,长期艰苦的劳动的发泄,不懂得表达的结果。
平凡中的感动,浪漫。
农村人真的是啥都会。君子不器,何尝不是如此呢?
两辆车就可以拉完的家产,一张纸也舍不得扔的节俭。勤恳、善良、节俭,却独独不富有。
缺乏法律知识,法律成本太高,不止一个人,是农村大部分人的现状啊!
无事不登三宝殿;果然金屋配少年。
别人救了你爸爸,你连点表示都没有,不就是欺负人家老实嘛!良心呢?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难为苦命人。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生命,唉,自己救不了,可以报警啊。
你看着他似乎与平时没什么两样,可已经不一样了啊。
专欺负老实人,头给你打歪!人的劣根性啊。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眼看他娶新娘,眼看他起泥房,眼看他房塌了。
导演剧组未尝不在欺负老实人,吸老四们的血去成就自己的荣誉。但能让国内一部分人看到,也算是有了些许价值。
影片中没有忽略村民的善,只是着重强调了村民的恶。
电影其实还没看,但目前这个作品的结局,完成了艺术的闭环。作品升华了。
搜索去看一眼,点开评论区,“站方已开启精选评论”,很洁净。
题目和结局呼应了,像隐喻。
人们在 2022 年对世界精疲力尽,那些真实的新闻,苦难,死亡,难过,眼泪,呼喊,转发,无力,追求,情绪,电影,文艺…. 统统隐入烟尘。
It’s a style of storytelling, also people’s lives.
丐哥春风吹满地啊~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知反抗者,被欺凌直到死亡。做老好人不如做不被欺负的人,做反抗恶的人,自杀不如斗争。温良恭俭让不如以怨报怨。
这个电影如果 40 年前播放,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看到的只会是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可怜而不知反抗的底层,想到的只怕是反抗和解放。
而现在只看到了可怜
为啥建议大家不要去亲戚家帮工,因为很多亲戚,真的趴在人身上吸血。
老四给老三打长工,干了几十年,一贫如洗,只有头驴。
后来老三嫌弃老四晦气,让老四娶个残疾人,扫地出门,结果人老四,只用了一年时间,盖了房子,种了麦子,家里日子也越来越好。(可见老三剥削的有多狠)
如果不是编剧脑子贱非要弄死桂英,一年后,这小两口肯定能在自家屋子里看着新彩电,接受新闻联播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我并不认为彩蛋的最后一句话是暗示老四到城里生活了。
在电影最后的画面里,导演已经很明示老四已经跟随贵英而去了。
电影中关于 “稻花” 印总共出现了四次:秋收之后老四第一次在贵英的手背上印下了稻花,说是走丢了可以看着印记找到贵英;新房建好时两人躺在炕上,贵英在老四手里印了稻花;贵英去世时老四在她手背印了稻花;老四离开时在自己的手背印下了稻花。
贵英遗像之下,桌上摆着农药,老四手背印上了稻花,手里攥着草驴,他怕贵英走丢了赶忙寻着去;老四躺着的时候显然已经面露难色,大概已经服药了。紧接着他新建的房屋被推到,家里的猪鸡财物都被他人变卖拿走了(倘若老四没去世,我想他会阻止新家被强行推倒的)。
以上是我从观影中从导演意图中推测的老四离开人世间的理由。
我想如果导演来回答题主这个问题,他应该会用电影名《隐入尘烟》直接回答。
老四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小说人物,欧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一书的主角。
欧维的人生经历好不到哪里去,早年双亲故去,遇上妻子开启了人生最欢乐的时光,可妻子也不幸离世,甚至未出生的孩子也没能问世。
妻子离世之后,欧维正常上班,完成工作之后辞职,交完房租水单,处理一切没做完的事情,然后准备自杀。幸运的是,在女邻居的帮助下欧维活下来了,因为欧维又重新出现牵念。
反观老四,同样是因为妻子的到来让其拥有了牵念,妻子去世之后,他卖掉所有的粮食,还清了之前欠下的所有债务,尽管有些只有几个鸡蛋,然后准备自杀,同样幸运的是,他成功了。
嗯,没错,两种结果我都说是幸运的。一种是牵念再续,一种是解脱自我。
那为什么彩蛋中还会出现这句台词:“2011 年冬,老四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乔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我以为这是全片对比讽刺的最高境界,因为片尾导演已经明示了老四马有铁去死了。
不管这句话是导演个人意愿加上去的,还是因为其他外部原因被迫加上去的(网上一直流传不加这句话过不了审,真相不明)。
当然如果是因为后者,我只能说他们弄巧成拙画龙点睛了属实是。
个人观影感受是:整片除了夫妻俩和那头宝驴,其他的角色都是用来对比的。
老三,老四拿他当哥,老三拿他当驴,大半辈子都是老三的工具人,一个尽忠尽孝,一个不忠不义;
富豪儿子,富豪拿他当续命站,甚至以几件大衣” 要挟 “老四继续输血,老四答应会还钱,后面以苞米抵财还给了富豪儿子反遭耻笑,一个诚实助人,一个不知廉耻;
村民,老四献血时要求富豪儿子归还村民钱财,村民四处嘲笑挖苦老四贵英,并送外号 “瘟神”,老四贵英从不理会,淡然处之,两个无私奉献,一群冷嘲热讽。
最后电视台记者和片尾那句话就不说了,懂得都懂。
一直感觉隐入尘烟哪里不对,但又无法描述。直到想起有一部老片子叫算命,里面有段台词就能说明问题。
在片中,导演问了厉百程一句「没有任何乐趣的生活,活着还有意义吗?」
厉百程对着镜头,反问道:没乐趣就不活了吗?这话说的,太无情了。
隐入尘烟某种意义上讲还是没有摆脱偏见。就像算命导演的这段问话,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臆想。
看了不少回答,发现有一些觉得像马有铁这样有自立能力,甚至说还挺强壮能干的农村男性,不太可能选择为一位结婚不久,感情基础还不深厚的女性殉情。
说点个人看法吧。
马有铁确实是个勤劳又能干的男性,但这样的生活状态,或者说生命力是在他遇到贵英之后才被激发出来的。
在这之前,他几十年来一直寄人篱下,和哥哥嫂子生活,完全被当做他们的工具人吆来喝去。从开头家里人对他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是可以 “被任意支配” 的对象。同时,大龄未婚很可能已经消磨掉了他对于自己组建家庭的信心。在哥哥家有间房住,有碗饭吃,按照他们的要求干活儿,劳碌到死,是他自己都已经快要接受了的,再自然不过的结局。
但贵英出现了。不管她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讨好有铁,还是真心觉得这个男人不错而愿意关心他,她都激发了有铁内心的保护欲、浪漫的情感,还有过上好日子的奔头。贵英的存在和对他的感激(虽然没说出来,但一举一动中的关心、信任和爱不会骗人)让有铁从一个只有利用价值的 “工具”,变成了一个有能力回馈爱人、有存在意义、有未来的 “人”。
从这时候开始,他的一切努力开始变得是为了贵英,为了他们自己的小家。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能让人积极乐观地活下去,所以他们会在大雨中抱着被冲毁的泥砖又哭又笑,然后再从头干起。
因此,当贵英死去后,变成了 “人” 的有铁,已经回不到以前只被当作工具的日子。但如果他还活着,大概率会重新陷入麻木破败无意义的生活,他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没有犹豫地追随贵英离开了人世,电影的绝望情绪也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悲剧色彩是非常浓郁而合理的。
不太理解
男主既然这么好,又善良又勤快,为啥还这么穷?又为啥会被欺负?
跟女主结婚应该是一年左右,就又有房子,又有鸡有猪了,那为啥他活了那么大岁数还是一无所有
还有他为啥自杀?他生活也不依赖女主,反而还要照顾她,有那么深的感情吗
最后他那个房子看起来就是随便找一块地自己盖的,这样的房子也可以申请那一万五吗?这样的话岂不是找到发家致富的好方法了
他欠世间的,还清了。
世间欠他的,不要了。
他未向生活低头半分
老四是智慧的,他对驴说:“叫人使唤了大半辈子,还没有使唤够,真是个贱骨头”,这哪里是在说驴,这分明是在说自己。
老四为什么会选择离去,或许是贵英的溺水让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或许,是他不想再过像驴一样的生活,或许,他不愿再看到别人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或许,他不愿再和生活和解。
看这部影片总会想到《活着》中的富贵,《人生海海》里的上校,他们都是和生活和解的人。富贵有一头老牛,上校让自己变成了七八岁的孩子,而老四又能怎样呢?
有些人说不懂为什么男主最后自杀了。
其实就是一句话,摧毁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希望,然后又让他绝望。
如果没有结婚,男主这种人肯定能坚强的活下去,再大的困难他也不怕。
人最可怕的是没有精神寄托,这个寄托无论是活下去,还是另一半,又或者是子女,都可以让一个人爆发出极强的生存欲望。但是如果你瞬间抽走他的精神寄托,大多数人是来不及找下一个精神寄托的。越坚强的人这种时候副作用就越强。
结尾已经算是明示了有铁已经死了,最后又蹦出来 2011 年有铁在城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试问一个失去了挚爱只会种地的农民,如何在城市过上幸福生活?
这只能是一种讽刺,在宣传机器的轰鸣中,有铁的死掀不起波澜,只能隐入尘烟。
广大的农村中有的是只拿一两百块一月退休金的 “有铁”、“贵英”,他们却罕有爱情。家庭不和、经济压力、领里关系都逼着他们走向末路。
一直不敢看,看了之后缓了好久好久。
之前,我觉得人世间最苦的是福贵,爱的家人一个个的离开他,剩他一个人和苦瘦的老黄牛孤独的活着。
但是,有铁和贵英虽然也有一条同样苦瘦的小毛驴,但遇到对方之前,从未有一个关心爱护尊重自己的人,反倒都是嫌弃压榨剥削的所谓的亲人、自私冷漠刻薄的周围的人,活的是如此艰难困苦。
两个善良的人互相取暖,互相关心,从仅有的一个喜字,一头瘦弱的驴,十个鸡蛋,几斤麦种,一个个土箕…… 到一个喜字,一群小鸡,一片麦田,一间屋子,一个家。
看到他们相互依偎的努力生活,努力建造自己的家,深深的被感染了,感受到了满满的能量,都有了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
但最终,还是敌不过无情冷漠的尘烟,甚至最后,能榨取的任何一点价值都不会放过。
“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对啄它的麻雀,麦子能说个啥;对磨,麦子它能说个啥;被当成种子,麦子又能说个啥”
“铲掉了就铲掉去吧,让它给别的麦子当肥料去吧,啥人有啥人的命数呢,麦子也一样,它也有它的命数呢,还不是,到夏天,让镰刀割掉了”
“啥不是土里头生的,啥不是土里头长的,土都不嫌弃我们,我们还嫌弃土呢吗,土就是干净东西嘛,不管你是有钱有势的人,还是啥人,你只要种上一袋袋麦子,它就能给你长出来十几袋麦子、二十几袋麦子来嚒”
他们,终究是回归到最干净的尘土里了,满怀着对对方的爱意,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死了,不用猜了
火盆 (当地叫烤箱) 死法不太可能,当地祖祖辈辈取暖做饭全靠这个,有烟囱的
农药死可能性非常大: 第一,放生驴说明不种地了,农民不种地怎么生存,城里的水泥盒子他肯定是不愿意住进去了。第二,镜头暗示农药,颤抖 (一开始我以为是哽咽)
还有个有趣的点: 结尾死忠的驴跑回来找主人了,大家仔细看那两个人的眼神,明显对驴打主意了,宰猪顺便又多宰一头送上门来的驴了,唉,悲剧悲剧,人血馒头啊,导演为了过审改好的结尾了,大家心知肚明
一段故事一句谢幕就把我这类人的伪善扒得衣不蔽体。
这部电影不属于当代票房,属于所有世纪。
谢幕词让人一时争论马有铁的生死,正巧频繁住院看病自学了一点,我理解的作者表达是马有铁身心俱灭地死了,他选择自己的爱人而不是妥协。
熊猫血马有铁喝了一绿瓶农药,现实中是百草枯的经典包装。急救案例中即使是一瓶盖百草枯,若不能做到及时彻底洗胃促泄,低剂量渗入血液,也能快速导致大范围的内脏损伤,以及后续即使透析也不可逆的渐进肺纤维化和肾衰竭等等,极少数的生还者余生还生不如死。片中条件他的存活几率无限接近于零。
谢幕词是以影片内群众和媒体的漠然立场发出的,顾左言他的陈述,所以被带入剧情的观众我们会觉得有悖论。
我花了点时间理解的谢幕词是作者对人物的沉重悼词,也是对观众的残酷拷问。
如果没有这个看似悖论的谢幕,回到现实会不会继续追究马有铁的生死?我原本不会,我就认定他死了,这电影看完了我看别的去了,它的误导性让我有困惑,在影片外继续去关心马有铁。
但是我突然觉得残酷,这种关切起初不是自发于我的良心!
很久没有看国产的电影了,有幸住院中能发现隐入尘烟,开始觉得这,晴天霹雳,夏日寒风,可是看完去反复品味,醍醐灌顶,充满着浓厚纯粹的爱。
不得不羞愧,一段故事一句谢幕就把我这类人的伪善扒得衣不蔽体。
中国,除了吸血鬼,都将隐入尘烟。
我们都是男主、女主,生活不由你,而由鬼,最后自己的家园没了,中国
的未来也如了烟
看完电影,你想一下:在 “热心” 村民 “帮助” 下住进新房的,是 “马有铁” 吗?
我不理解什么时候中国电影陷入一个怪圈,为了过审要强行更改电影结局,一定要真善美牺牲电影的艺术性,这种强行令人尴尬的美好结局令我很恶心,也让一部本来上乘的电影落入的下乘。
很感动的一部电影,老实人命运多舛,不改善良本性!有时自己觉得自己也是傻傻的做着老实人,却没有让我遇到那个相濡以沫的人
身体健全,去县里找个工程队干活。
10 年的时候少说一天也有 80
發現自己的第一反應和大家不一樣。排在前面的答案很多都在說,結局是在說馬有鐵真的去了城裡,導演這樣安排大概並非情願,這樣安排的背後是為了不可明說的原因,等等。
而我看電影時,讀到最後那句話,才被 “政府和熱心村民” 幾個字激出一個冷戰,通順了結局的邏輯。我個人對結局的理解是,最後那句話,是坐實馬有鐵死了,然而在戶籍意義上他不能消失,甚至不惜要歪曲成“在城裡新生活”,因為城裡有他名下的房子,比起這房子變成遺產那種難處理的狀況,不如直接聲稱“馬有鐵去城裡住”;又因為,死人的舊房子拆了,應該不會再有一萬五補貼吧(我認為的)。所以馬有鐵是去世後,還要在戶籍上繼續存在,“奉獻價值”。
聲稱 “馬有鐵去城裡住” 的話,死去的本人不能出聲反駁,村裡人應該也不會去確認,真正住著城裡房子的一家當然會小心不能說漏嘴,唯一會真正追究的人(貴英)也早已先一步離開了。避免麻煩,又有利可圖,又低風險,總之,是為 “上策”。
當然導演大概也不想把大家引入這樣的思路吧,我甚至覺得這樣思路有點冒犯導演,因為那是導演的家鄉和鄉親,我有點過度挖掘惡的一面了。可能因為之前有看過隱瞞老人過世,家人因而可以繼續領過世者的退休金和補助的情節(小偷家族 / 刑事七人),所以思路可能有點奇怪吧。
我不认同这部电影是在贩卖焦虑的说法,反倒觉得很平实,很有温度。
生活一点点堆砌希望,再由命运一巴掌把人拍土里。但是不能否认堆砌希望的过程是幸福的。
分享几个我很喜欢的片段
用来盖房子的草泥砖晾在露天地里,晚上突然下大雨了,俩人去救砖,一心救砖的马有铁转头看见贵英挨雨拍,赶忙给贵英系上了袋袋
雨大,地上又泞,俩人摔倒了,咋都爬不起来,把贵英给急哭了,但一个屁墩接一个屁墩的摔又辛酸又好笑,于是贵英又哭又笑,马有铁拉着她说了一句 “你连哭带笑,鼻涕搅尿”
然后俩人干脆坐地上一起笑起来
苦中作乐,苦是真苦,乐也是真乐
这个画面我觉得应该有个名字,就叫 “伴儿”
俩人干完农活,马有铁洗手洗一半,招呼贵英下来帮她也洗洗手
还没等洗上手,发现泥水沟子里有条鱼!
咱就说过日子没有舌头不碰牙的时候,马有铁让贵英把麦子给他挑上车,一趟好多装点,但是贵英身体本来就不好,于是
于是上演了西北汉子马有铁承认错误名场面
并不道歉,而是说
“来啊,坐到车上走”
“来啊,坐到车上走”
贵英还在生气
贵英还在生我的气
贵英你看我
“来呦,坐到车上走”
为什么要坐到车上走呢,因为
“我把车头装轻了”
“你上去压压车头去”
还给做了个窝窝
又美了
俩人搁一块儿,跟俩小孩儿似的
用麦粒儿在贵英抖抖的手腕上 “种个小花”
喜欢看他俩笑,多放几张
有样学样,贵英也给马有铁憨憨 “种个小花”
搬家那天,东西拿好了,马有铁问房东能不能等小燕儿出飞了再推房子,房东没同意,于是他折回去,现把小燕儿 “劝飞”
后来还回来拿了小燕子窝,放在了他和贵英的新房房檐下,而且小燕子还回来住了
No matter how much love it, the land will never love us back…because here doesn’t care!
——《1883》独白
看完《隐入尘烟》已经两周了,之前看到简介,我没有任何的动力去看这部电影,直到它在我的电视上上线,我才百无聊赖的看一看。
电影中的戏码,在农村时,我的生活中太过平常,通常以身边接触到的事和听闻构成,基本是被这种苦难所浸润长大的。
在这部电影中,很多人看到了爱情,没有经济影响的爱情,这也正是他们被捕获的原因。两个被嫌弃的人组合在一起,发展出真挚的感情,过了一段充满心酸的幸福生活。
搭伙过日子这种事太常见了,甚至早些年有拉帮套一说,现在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说起被嫌弃的人,普通人谁又不是被社会、公司、领导嫌弃的人呢?甚至是自己的父母、孩子,我们生来是情感的孤儿。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被嫌弃,这几乎构成了一个指代关系,最残忍的似乎不是外界的打击,而是被自己的欲望所嫌弃,在打击中失去了那种生活的冲劲,而自己想要的也是缥缈无踪,我们生活在想象的未来,而不是现在的真实。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太多负面,体验过太多负面,一个老实人,在市场经济下并没有什么机遇与未来。当你在成长过程中被要求做一个好人,正直的人,而在进入社会后发现越是道德高尚就越是与金钱无缘,而欲望恰恰是被资本所左右的。
马有铁的老实,是真实农民的状态,即使有不满,也是可以瞬间被安抚的,而在收粮者的眼中他的要求简直不值一提。生来如此,绝不会抱怨什么,唯一的是面子上挂不住,不过已经习惯了,也不会欲求什么非分之想;他真实的生活在每一刻,就像任何一个脸朝黄土的农民,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着观看者自身。
沉重吗?不沉重,农民命运生来如此,战时提供军粮、兵员,被屠杀;和平时,提供粮食、兵员,被欺负。死亡与不幸是农民命运的常态化,多少带着残酷,压迫也不仅仅是地主,更是资本、体制运作下的买卖关系。
这部电影让很多人联想到了余华的《活着》,亦或莫言的《丰乳肥臀》等,但真的无法与这些相比。不过也正是这种平铺直叙让人更为真切的体验到主角所经历的悲惨。
马有铁和曹贵英是农村的底层,农村的边缘人物,相较于城市的边缘人物,土地就是最大的馈赠,这没有丝毫的不妥,历来如此。如果按照我们的城市的眼光来看他们缺失的太多,无法靠自身努力而获得的缺失。
不得不说电影深度真实的还原了偏远的农村情况,除了贫穷与匮乏外,还有一边扒房子,给补贴,一边建房子,自费,的鲜明对比,即使有很多空房子,但不是他们的。实际上这是一个 bug 当要建设新农村的时候,扒房子给奖励,是不可能给建旧房子的机会的,除非盖砖房,也就是没有地号批文是建不了的。
另一 bug,国家对于五保户是有各种支持和补助的,对于残疾人也是有补助的,不至于那么惨;而在电影里看到的是直接交钱分了一套楼房,这与当地的贫穷极不相称,不了解实际情况。相当突兀。
要是让我写这部剧本的话,马有铁和曹贵英应该辛苦借债去买下一处旧房子,或者轮流在别人旧房子里住。马有铁给贵英的衣服也不应该穿在身上,农村人干农活是绝不会把干净好看的衣服穿在身上的,除非本身家境就很好,但电影突出的是那份感情,那件大衣是一个象征物了。
现实中这件衣服是不被穿的,很难穿在身上,只能放在柜子里,或者罩着一层塑料布挂在墙上,等待着一个极少出现的可以穿着的场合。就贵英感受到的和自身情况而言,她也不可能主动穿上这件衣服,这是他们感情的象征物,值得被珍视。印花便是婚姻的契约,那才是真正的结婚证,真正婚姻生活的开始!
贵英死时,没有人去救人,这在现实中的农村基本不可能发生,除非真的没法救。但电影是为了凸显同村人的冷漠,艺术渲染就如,马有铁的自杀一样。农村虽然生存逻辑很残酷,经济生产又是存量博弈,但这个过程中却保持着一种共同体一般,有着某种弱联系。
浅浅的水渠是深深的沟壑,隔离城市与农村,生与死。马有铁的自杀,是没有道理的,在贫瘠的生活中,活着是生命的惯性,情感在真实的生活中是昙花一现的转瞬即逝。
这并非情感的不真挚与不长存,而是在生活面前那种好,仅以对生活苦难的安慰存在,并非镜头停留的印花画面,在电影里是一秒,现实生活中也是一秒,想象让我们错愕以为是余生。
穷人不配拥有爱情吗,并不是,只要能激发情感依恋与想象的满足它就是,从这个角度说马有铁和曹贵英的结合是爱情,碰到一个对自己好的人真不容易。
生活的环境不同,自身情况不同对于想象和满足的要求也不同!一个城市人,一个有梦的人想象与农村完全不同,而且这种想象与满足并非基于区别于他人的个人特质,更多的是同一审美和经济标准的想象,经由想象的理想自我,寻找与之相配的理想爱人而实现,能否实现就要看个人弹性怎么样了。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不由得让人想起名画《拾麦穗的人》。共情的基础在于:主角在艰苦生活中,让我们看到了剥离一切物质的爱情,看到了两个被嫌弃却努力活着的人,看到了为理想生活的艰辛……
具体说,形成共鸣的是主角的遭遇与爱:有如辛勤工作,被生活毒打的每个人,渴望在一无所有的时刻依然能够去努力生活,呼唤的是无条件的爱,有如婴儿吸吮乳头般满足。
正因为抛去了物质条件的干扰因素,曹贵英身体功能的缺失,马有铁性格上的缺失,他们都真诚接纳了自身的这种缺失,从不抱怨,构成了一个原初欲望模型,以缺失勾勒了欲望的轮廓,结局凸显了不可抵达满足,更是照见了生活的全貌。
谁还不是在努力活着呢……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点赞、喜欢、关注,希望看到更多心理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微光。如有意愿单独交流,请私信我。
Ps:其实我并不知道马有铁和曹贵英之间的感情是不是爱情,我是存疑的,被挂在墙上的喜字始终在强调什么,但也没有更好的词汇来去形容这种真挚、朴实的情感了。也许只有马有铁在自杀的那一刻我们才能称此为爱情,现实中他并没有自杀。
比较认同马有铁被救活后去了城市生活。
对于马有铁来说,还完了债,放生了驴,世间再无牵挂,追随贵英而去也刚好。
如果只是这样,导演起码给一个相对明显一点的镜头给到那瓶农药,或者给一条淹死贵英那条河流的镜头。马有铁就这么死去了,隐入尘烟的是边缘人群在生命旅途中触碰到的那仅有的那一点微光。
而更贴近真实也更压抑的却是忘却。四十岁的马有铁是个农民,是个一辈子都在别人的安排下本分干活心如止水的农民,在他的价值排序中何时有过自己的诉求?跟贵英结婚以后两个人一起生活了多久?麦子黄了一茬,大衣买了两件,这长长的一生里面短短的相遇,死一次也便够了也便还了。影片最后为什么要说乔迁了新居?因为在大部分看来,贵英的意外死去那都是命,是天意。而马有铁一旦被救活,似乎也变没有了再追随贵英的勇气。活了四十年早就被磨炼的坚韧而坦然面对各种变数,悲伤到头了心里那点火苗也就跟着灭了。死一次救活又找机会再死一次去,不是马有铁会干的事。人生充满了变数,像院子里夯出来的土砖坯子一样,日晒一天,雨淋一夜,最后还是上了墙做了墙面去了它该去的地方。马有铁终究还是熬过了对两年温暖日子的怀念,听从了他人的安排去了城里,依然这么手脚不停的忙着生,忙着活,忘了生命中曾经有个叫贵英的人曾经出现过。隐如尘烟的是马有铁那昙花一现的对美好岁月的迷恋,那个对美好还曾有过一点心动的自己。
整部电影从头再梳理一遍也会发现,苦难不是电影的主题、贫穷也不是,爱情也不是,认命才是。
马有铁死了,他哥哥也死了(死于之前他哥哥提到的蛤蟆拔毒)所以结局财主儿子说马有铁说两兄弟一起生活了……
城市人:我不信,农村不应该是这样的。勤劳的人不应该这么穷;农村人不应该这么冷漠,唯利是图,见死不救。
农村人:我们就是这样的,我们就是见死不救。
就很迷…
不是, 有些人的脑回路请奇得很, 男主老婆死了, 自己窝囊了一辈子, 这叫歌颂苦难, 是个正常人都知道应该勇猛起来, 比如不给钱不献血, 死掉也不献, 谁占自己便宜就不行, 这就是发人深省, 完全不是歌颂, 歌颂的是我的二舅那种.
我觉得是正常的, 有人言: 男主非常勤劳, 人品有好. 怎么村民会这么对他?
答: 如果一个人忠厚老实, 大部分人都想占他便宜, 且这人有不计较, 其他人更加变本加厉, 虽然非常勤劳, 但是时常被自己的兄弟占便宜, 最后还把房子给卖了, 卖粮食的时候也被别人占便宜, 粮食卖了 3000 多, 但是种子农药就要 1500, 那他怎么挣钱, 这就是农民的真实情况, 人们笑贫不笑娼, 实际对他的态度和电影差不多.
说老四在荧幕外可以活的。我们村一个老光棍,不赌博,不打架,不害人。在自己田里种了桃子,葡萄之类的本地少有的水果。秋天会摘了给大家分着吃,我是小鬼头,不用他摘我会去偷果子。
距离我偷果子时间匆匆过去十几年以后,老汉自己在家里上吊去世了。问我妈为啥,说是他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一个光棍,没儿没女,兄弟几个只剩他一个还活着,没有侄子,没有侄女,没有外甥;田里种的粮食和水果可以卖钱,冬天给别人家修剪果树一天 200,一年收入花不完,没什么病,不喜欢和别的老头打牌,最多下个象棋。曾经养鸽子,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把他养的鸽子放了。就是不管,随便它们在自己家或者村子里的老房子里筑巢。
后来还是不想活了,写了遗书,说了下自己去了以后把自己埋在哪。
人没了念想很可怕的。
我们村有一个 “马有铁”,快 60 了,没有结过婚,一直跟哥哥住在同一屋檐下,他哥哥的大儿子都 30 了。
再说说他自己,不高,瘦,老实,除了种地之外,也就只有补鞋的能力。他哥领养了一个女儿,过继给 “马有铁”。他嫂嫂的吝啬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可以说他没有马有铁的能力,还有马有铁没有的负担。
再来谈谈他在我们村里的地位,我们家与他算是沾亲带故,在路上叫我,我又时都不搭理他。但是在村里没有人欺负他,他不富,但是吃个鸡蛋,来点荤素搭配绝对没有问题。平常村里办个宴席,也没有不请他。
还有电影时间是 2011 年,家里没有负担,居然没有外出打工!
你们在对比一下隐入烟尘!
开放式结局。为了过审
1. 最后一个场景都没有出现马老四的画面只有一只驴和一个第一人称视角。可能驴已经走了。这里显示不过灵魂的幻想。
2. 驴回来了,跟那只鸡喜欢去老房子下蛋一样,驴终究回来了,但是牵驴的不是马老四。
3. 驴回来,暗示没走成,仍旧要做着驴(遭人使唤)。其中村霸也过来,按照前两种猜测,村霸没必要过来。虽然这样最苦。但是最符合情况。如果正常,马老四一定会保着旧房子,房子推掉了,所以马老四虽然自杀没成功(最后的农药),但是变成了类似疯了一样的人物(对应跟女主谈过疯子的情节)。
Z 燃气费流量 291 a.X
同样的西北,同样的农民,咋结局就不一样呢?是人的问题还是政府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
我来续写一下,假设有铁还活着,去县城生活了。
在乡⻓、村⻓、亲戚的劝说下,有铁终于同意了将自己辛苦和贵英一起建造的房子拆掉,搬去县城居住,住到那专家口中说的医疗条件更好的地方。
新的生活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有铁看着拆迁来的一万五千元,想着县城七八千的房价,再看看侄子家三个可爱的小孩子,即使是三室一厅的房子,也难有自己落脚的地方。不难想象,十几平米的⻋库其实才是自己真正应该住的地方。
好不容易熬过了第一个晚上,那个夜晚,他几乎到凌晨三点多才睡着,睡在⻋库的木板床上,心里总没有睡在自己和贵英亲手建造的炕上踏实。
早上七点多,侄子打开了⻋库的⻔,从楼上拿下了两个馍馍、一碗稀饭和一碟小菜。⻋库还没装修好,水电线路都没改,锅碗瓢盆还没买,一切还没准备好。
吃完早饭,按以前的习惯,应该是下田做活的时候了。但是现在毕竟是住在县城,没了田地让自己忙活。有铁满怀好奇地走出⻋库,他想要知道这儿的人都是如何度过一天的。他住的地方在小区里比较靠后,出了⻔大概走了几分钟, 他发现在小区的一处楼房的旁边,有十几个老人,自己带着小凳子坐在那里,也没有人说话。有铁走了过去打听了才知道,原来这些老人也都是响应号召从附近刚拆迁搬来城里的农村人,和有铁没有什么两样。
人群中,⻅有铁过来,有人开口说了话,现在是再也不需要去菜园里捣鼓自己那各种各样的菜了,再也不需要给鸡鸭鹅猪喂⻝,家里的狼狗也没了,也不需要去田地里割⻨子,收玉米。也没有办法出⻔去溜达,路上到处都是⻋,什么斑⻢线、红绿灯不常⻅也搞不明白。有一次,还被一个司机说,路这么大,也不会走路,这么大年龄还出来瞎逛啥。
墙⻆处又传来另一个声音,现在啊离开了土地,我看啊就只能一天三顿饭,楼房旁边一蹲一整天,等死了。
有铁想了想,感觉自己腿脚还利索,就想着出小区去看看,可是还没有出小区⻔,就听到侄子在后面叫住了自己,告诉自己别瞎跑,跑丢了,出了事,会很麻烦的,有铁只好回去了,舍弃自己的想法,不给侄子添麻烦。
不知不觉中,白天过去了。吃过晚饭好一会,有铁出来的时候刚好碰到住在隔壁的⻋库的那个老人刚刚回来,正准备自己做饭吃,他就好奇的凑上去问了问,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老人回答道:“我回村里种地了,回来有十几里路,年龄大了又不会骑⻋子,都是靠步行,回来的晚。但是那些即使有⻋子的人回来是早一些,可中午吃饭和我差不多,就在田间地头啃一些干馍馍,苦的很。”
后来的很多个晚上,有铁总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就想,这专家、乡⻓、村⻓一个劲的想让农⺠进城,到底是为了啥呢,为农⺠改善居住环境吗?
有铁总是难以说服自己,他明明看到进城后,蹲在墙边的那一群人,总是低着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默默不语,完全不是他记忆中的,村里小河边那群人有说有笑的场景。
这就是进城后的新生活的样子吗? 有铁无奈地摇了摇头。
End,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个片子反应的不像是社会的问题,而是某一户的具体问题。
老四在家里这样被对待,无论在哪个村子里面,都是很少数的那一部分人。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生活赤贫的人,是具有非常不好的生活习惯。而作为村里人,更多的是集体的概念,一家的事不仅仅是一家的事,哥哥这样对待弟弟,村里的亲戚朋友也是不干的。
不是说村里面没有落井下石的人,但是每个村都有调解事的权威人物,这些人普遍心思灵活。村子里这么欺负当家弟弟的人家,风评得多坏!
每个人都会翻到最后一页,很多人都是悄无声息轻轻的一翻而过了。
村里前是不久就走了这么一个,一直也没有娶上媳妇儿,一直是一个人在过活着。
没有人关心的日常生活,也没有人关心他的心理活动,他每天从事着农村人必须要做的每件事情。
把羊放出去,再放回来。
听到家里走的时候,回想一下他的时候,居然连样貌都很难记起来了。
。。。。。。
看完了觉得心情很压抑,走出影院才好受一点。
人这一生注定要面对悲与苦,生活偶尔给予的一点甘甜更要细心去品味,与电影中那对相依为命的夫妻相比,我们当下经历的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资格去抱怨?
想到这里,很多心事我都释怀了。
电影是部不错的电影,但是过了。本来两个人的生活在他们这个家庭中是美好幸福的,对生活热情,对未来期待。非要利用落水来让一切戛然而止。靠这种意外来把本来一切向好的生活变成悲剧,上头。
村民愿意给男主房子住,借鸡蛋,借各种东西。对于村头这种八卦聊天聚集地,女主落水众人的冷漠,只想说不符合常理。
对于献血,借名义买楼(这种占便宜的事情应该有机会都会干吧),伪造活着的证明扒房赚钱。我只想说农村没文中表现的那么苦和坏,大部分都是好的,但是苦的会比他们更苦。
隐入尘烟最近一段时间是非常的火爆,相信很多人对于这部剧都是非常的喜欢的,因为这部剧真的是引起了太多的共鸣声音,大家在看完这部剧也在思考一些事情,一些人更是说,是我们这一代人把淳朴的感情弄的不纯粹了。一些人也好奇隐入尘烟的结局是什么意思,马有铁吃完鸡蛋躺在床上,看着是安详地走了,但是一些朋友又说马有铁是被侄子接去了城里住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隐入尘烟是海清和武仁林主演的农村题材的电影,虽然这部剧还在电影院上映中,但是线上的一些视频平台是可以看了。其实在线上可以观看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会再选择去电影院看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票房下降了,但是隐入尘烟的电影票房最近一段时间不降反而增长,这让很多人都是感叹的,毕竟只有好的电影才能做到这样的效果,如果电影质量不好的话,票房是不会一路高歌猛涨的。
隐入尘烟的男主角马有铁最后是吃完一个鸡蛋后,安详地躺在了床上,因为马有铁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和自己的桂英在一起,但是细心的网友发现了在电影的最后最后,有那么一行小字,那就是说马有铁被侄子接到了城里成活,过了好的日子。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让很多人难受的心情又有了一些安慰,但是一些网友对此也是发表了不一样的看法,说这样的小字只是为了给一些人看的。
隐入尘烟的最后的一行小字虽然说明了马有铁是没有死的,但是很多网友也表示,即使马有铁是没有死的活着的他也是对生活是没有了盼头的,因为马有铁最亲最爱的人已经离他而去了,在桂英溺水身亡的同时马有铁的心也已经跟随桂英而去了, 所以说在小编看来马有铁是离开了,他随着自己的桂英而去了
3. 腾讯视频绝了
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发布 各大厂商开始烧钱继续抢客户,这一波大战搞下来最终受益的肯定还是咱们这些普通用户,从短期来看如此,就怕市场被垄断!
实测效果:
![](data:image/svg+xml;utf8,)
活动链接:
亲测不易,且行且珍惜!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冯小刚在 2012 年的一部电影《一九四二》。
那一年 GDP 同比增长了 7.8 个点;全国反腐;农民增收;电影院里能看到《国王的演讲》;那时没有《战狼》;离婚率和晚婚还没有成为社会议题;大家骂冯小刚,拍悲情的电影怀念过去,影响大家的情绪,他就是个垃圾,冯小刚那一年在微博骂了网友,退出了公众视野。
回到 2022 年,基金平均每月跌上热搜 1 次;断贷,延迟还贷成为拿上桌面讨论的社会议题;家暴被立法;失业率攀升;经济学家说,做好过 5 年苦日子的准备;影院断断续续开业的状态持续很久了,行业里有句话叫 “你得主旋律”,满目战狼。
《隐入尘烟》此时上映,导演说对票房没有预期,甚至一直担心上不了。
这片子被过誉了,原因有三:
这是一个歌颂苦难的时代,“你看有比你苦的你愁什么” 是正确价值观;
第二,众多战狼里的惊鸿一瞥,这简直就是当代《洛神赋》了;
第三,爱情,确实在这个时代太稀有也太匮乏了,连 00 后都不信这世上还有这俩字了,所以这部电影被大家封神了,因为大家都以为,爱情是光,来自天上,只有神才会有。
以上,是社会议题层面。
单说这部片子,纪录片的手法拍文艺片,镜头语言没的说,冲突表现力也够,但节奏真的太差了,情绪出口特别生硬。
如果本子没问题的话,那只能是导演功底的问题了。
怎么说呢,这片子其实还能拍的更好。
这甚事,如你所愿?
隐入尘烟最近一段时间是非常的火爆,相信很多人对于这部剧都是非常的喜欢的,因为这部剧真的是引起了太多的共鸣声音,大家在看完这部剧也在思考一些事情,一些人更是说,是我们这一代人把淳朴的感情弄的不纯粹了。一些人也好奇隐入尘烟的结局是什么意思,马有铁吃完鸡蛋躺在床上,看着是安详地走了,但是一些朋友又说马有铁是被侄子接去了城里住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隐入尘烟是海清和武仁林主演的农村题材的电影,虽然这部剧还在电影院上映中,但是线上的一些视频平台是可以看了。其实在线上可以观看的时候,很多人都不会再选择去电影院看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票房下降了,但是隐入尘烟的电影票房最近一段时间不降反而增长,这让很多人都是感叹的,毕竟只有好的电影才能做到这样的效果,如果电影质量不好的话,票房是不会一路高歌猛涨的。
隐入尘烟的男主角马有铁最后是吃完一个鸡蛋后,安详地躺在了床上,因为马有铁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和自己的桂英在一起,但是细心的网友发现了在电影的最后最后,有那么一行小字,那就是说马有铁被侄子接到了城里成活,过了好的日子。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让很多人难受的心情又有了一些安慰,但是一些网友对此也是发表了不一样的看法,说这样的小字只是为了给一些人看的。
隐入尘烟的最后的一行小字虽然说明了马有铁是没有死的,但是很多网友也表示,即使马有铁是没有死的活着的他也是对生活是没有了盼头的,因为马有铁最亲最爱的人已经离他而去了,在桂英溺水身亡的同时马有铁的心也已经跟随桂英而去了, 所以说在小编看来马有铁是离开了,他随着自己的桂英而去了,
3. 白嫖一年腾讯视频会员教程
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发布 各大厂商开始烧钱继续抢客户,这一波大战搞下来最终受益的肯定还是咱们这些普通用户,从短期来看如此,就怕市场被垄断!
实测效果:
![](data:image/svg+xml;utf8,)
活动链接:
自测不易,且行且珍惜!
有铁自杀了,很多人说怎么就活不下去了,遇到贵英也就这么些日子,铺垫不够,不至于。
有铁在哥哥家寄宿了大半辈子,任劳任怨,如果一辈子就这样过的话,我想他无论如何都能活下去
可偏偏,他有了贵英,在别人看来她就是一个不能生养还尿失禁的残疾人,在有铁看来,她是知冷知暖,永远把有铁放在第一位的贴心人
贵英的身体干不了什么活,但在每个干活的镜头里,都有贵英的一句吃个馍馍吧
这样的关怀,有铁这辈子可能都没有体会过,看过了光明,怎么还能忍受黑暗。
有个影评说,我本一无所有,她来了万物生长,她走了一片荒芜。
他原本按部就班,逆来顺受,什么盼头不盼头,从来没有思考过,过一天是一天,后来她来了,日子开始有了盼头,给她买电视机,带她治病,去市里好好浪浪,后来她走了,日子再无盼头,人生陷入彻底的黑暗,活着是为了什么?她脚不好,我应该还能追的上。
影片给了桥头很多镜头,每一次都坐了很多很多人,贵英在大家眼皮子底下掉到水里死了,村里人说老王去捞了,最后却是有铁在捞,到底谁去捞了,有没有人去捞?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
她死了,却仍活在他的世界里。
因为有她,他才算有了个家。
日子有了盼望,孵小鸡,养猪,收玉米,种麦子,晒土胚。
眼看着他搭房子,在土地上忙碌着,有滋有味过日子。
但是,突然,她就没了。
一切回到从前,又回不到从前。
没有拥有过就无所谓失去。
一旦拥有过,就再也回不去。
眼看着房子被推掉,记忆却抹不掉。
这片土地上,再也不见他的身影。
他或许还活着,但已经死了。
(提醒,评论中有微剧透,慎入。)
烂俗的套路,好电影从来不是大团圆。
《隐入尘烟》,满是小资情调的名字。
扑面而来的却是熟悉的黄土地,接近家乡话的方言(新疆地区),比同龄人老上许多的沟壑皱纹。
海清的扮相吓人一跳,看来东方神术不光是美化,还可以丑化。
上一次反差太大惊掉下巴,还是《食神》里的莫文蔚。
悲情开局,庭院里雪花漫天,两个 “门当户对” 的,被人相了亲订了婚。
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最终感动了一紧张就失禁的孱弱女。
老天照顾笨小孩。
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差。
哪怕屡次流离失所,哪怕天有不测风云,两个最为穷困应该不会有精神追求的土包子,却上演了人世间最真挚纯朴的爱情。
携子之手仿若世界。
看到砖房挺立、米谷满仓、小鸡孵出来下了蛋,还砌了猪圈,甚至燕子窝都有两个。
就知道厄运即至。
不晓得 “凶手” 将是村里抽血的地主,还是奸滑贪心的亲戚。
居然都没有猜中。
我不该在你无力铲起秸秆时呵斥你连驴都不如。
我不该在你生病时还不赶紧回家让你着急出来寻我。
我不该食言没让你看上自家买的大电视。
我不该没带你去城里美美浪浪就阴阳两隔。
看到男主再没有笑脸,送了承诺的土豆苞米,卖了粮食,放了驴。
去小卖部还了赊账,到水渠边送了鸡蛋,望着爱人照片,希望永远不用醒来。
牛哥泪目。
算是最近几年看过比较接地气的乡村电影。
结局貌似不够明朗,观众 HappyEnding 的期待和导演悲剧收口的惯式,纠结交叉。
从有铁决绝的行为可以推断,男主是一心向死追随亡妻的。
但阳光里麦穗的变化,最后拆迁负责人的话,乃至片尾终了的一行蝇头字幕。
都说明生命顽强,世俗的任务还需要他去完成。
地主需要有铁,亲戚需要有铁,为了他的血他的钱,不能让他为了爱情白白殉葬。
必须和他失而复得的驴子一样,生命低贱,被枷锁套牢。
最终和他的爱妻一样,被世人骂做 “瘟神”,还要坚强地活着,只为等到再次愿意温暖他的人。
职场人牛不牛
1 次咨询
5.0
3937 次赞同
去咨询
也许是被剧透过,所以看完我觉得中等以上,至于值不值得目前这份影响力,我也认为是值得的,毕竟能想到农民看到农民再凭本身表达农民的文艺作品已经不多了。
但从电影本身出发,精巧的构图,协调的配色,当主角们在干农活的时候,我没感受到累,我感受到的是美。海清说(大概意思)拍得时候很怀疑,但当看到监视器画面很美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也间接表明了真实的农村环境并没有那么好看,这是一种美化,这种美化最后都落点到马有铁是一个劳动技能满分富有生活哲学的农民。这样一个农民面对生活的磨难最后选择自杀,结局无法触动我,他死的莫名其妙。我看过很多以自杀结尾的文艺片,我很怀疑这只是文艺片的惯用伎俩。
我觉得这片子马有铁的人设有问题,人物逻辑是割裂的。一个吃苦耐劳生活技能满分身强体健还没有多少外债的男性怎么可能配一个尿失禁的甚至还有点残疾的女人,这附近村子就没有别的单身女性了吗?如果他们之前有过情感交集,马有铁喜欢桂英的良好品行和温柔的处事,那最后生死相依我信服。
第二个是马有铁的自我了结。他为什么要死,有人说因为桂英的死让他绝望,他好不容易得来的相互取暖的爱情没有了。那我问,他没遇到桂英之前自杀了吗?还不是好好活着吗?然后有人说,那是他尝过了两个人的滋味,最后受不了孤独自杀了。那如果他是因为这么死的,那他的人设还没有崩吗?他跟桂英说每个麦子都有自己的命运,所有的细节都表达了马有铁是个随遇而安不争不抢的人。最后他跟自己的驴说你真是个贱骨头。这表明了他的觉醒吗?自杀是他对命运的一种反抗吗?可全片没有一处他反抗的铺垫。桂英让他不去抽血,他还是去了。他哪怕在这个细节上,因为怕桂英担心然后拒绝献血我都觉得他这个自杀是成立的,因为桂英让他学会拒绝和自爱。某种意义上桂英的出现是他的重生,失去桂英后意味着再一次死去。但片子里马有铁人设自始至终没有变过,因为一场意外失去妻子骂自己是头贱驴子然后自杀,逻辑不通。
我认为的结局:马有铁埋葬了桂英之后,在地里和驴耕种,最后一辆宝马车停在了路边。马有铁坐在车上抽血,护士站在车门口嬉笑的聊天,马有铁神情木讷,镜头通过红色的血管慢慢移动到血袋,定格。
死亡不苦,继续活着才苦。这是大部分人苦难的马有铁们的生活,他们不会自杀,他们会继续孤单木讷的活着,随着时代的洪流活成一株荒草,谁也不会同情他们,他们看着电视,可电视看不见他们,他们曾经也是麦子啊…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到两部电影。一部是【活着】,最后一人一牛。一部是【蜂蜜之地】,最后一人一狗。
马有铁不死,一人一驴一荒漠。他路过桥头,路过你我。
很多人在讨论马有铁是活着还是死了,有意义吗?贵英已经死了,马有铁的心也就死了。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我们可以想象马有铁搬到城里去住了,可是就算马有铁搬到城里,他能得到什么待遇,天天给他哥一家当牛做马,寄人篱下吗?被天天拉去献血,然后吃一顿饭吗?
我宁可是马有铁死了,他辛苦了一辈子,和贵英去了天堂,那里不愁吃,不愁喝,不会居无定所,不会受人嘲笑。
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
对啄它的麻雀,麦子它能说个啥?
对磨,麦子它能说个啥?
被当成种子,麦子又能说个啥?
和《我不是药神》最后一句 “进医保了” 一样
和《捌佰》开头那段字幕一样
导演替 14 亿人被按在炕上,一边干你腚眼子一边问你,你幸福吗?
那哪能不幸福呢?
每个女人,都有个爱情梦想:男人对自己一心一意,至死不渝。
这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如果自己先死了,也希望男人也为自己守鳏,甚至殉葬。
《隐入尘烟》结尾就是这样的隐喻,即便女主残疾不能生育,但是死后,也是男人跪在女主的遗像面前喝下农药。完成女人对爱情的完美想象。
但是,女人又绝不会跟自己儿子说:“你媳妇死了你得守贞洁一辈子,殉葬最好。” 当然,这话也绝不会跟自己孙子说。
又,电影名字叫《引入尘烟》,为啥不是隐入尘土,尘埃?尘缘?
烟,只有烧火的时候才有。啥时候烧火?祭祀的时候。草扎的物品,正是祭祀品。草驴,如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何必呢?
何苦呢?
隐入尘烟他们是西北农民没有走出圈折射的一代,无感,有人喜有人愁,中国科技还是落后了,科技农业崛起,我爱中国。
打开朋友圈,很多人都晒出了《隐入尘烟》了观后感。对于没怎么体验过农村生活,从小到大也没怎么吃过大苦的都市青年来说,难免会觉得震撼。
它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环境的,家庭环境的,生理上的各式各样的苦,两个苦命人的相濡以沫似乎是这苦池子里唯一参入的些许蜂蜜,缓解了这份苦,但改变不了这份苦。中国人是善于吃苦的,善良的人把这作为一种品质,不善良的人则利用这种品质。多么希望苦尽甘来是苦难带给人们最大的意义,否则只让人觉得是惩罚的苦难,是这世间最大的悲鸣。
这是一部好作品,但在这世上正在承受着苦难的人们眼里,只能看到绝望。戈壁沙漠里更应该孕育出的是希望,不是吗?
那些说不真实的,怕都是城里或者小镇上的做题家吧。
农村长大的我看起来,挺真实的,而且总能想起来一些类似的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马有铁应该还活着,至少活在那个故事里。
但是我希望他已经死了,至少在我的认知里。
三次献血
两次搬家
一张合影
本以为他们的故事会如故事安排那般
但影片以偶然的事件消解既定的悲剧
核心叙事的断裂,既消解了他们如尘烟般悲苦的命运,也消解掉乡土叙事原有的深刻
或许《隐入尘烟》是作者对乡土人物命运的思考,也或许是作者对现代人与土地关系的一种思索。
而最深的感触仍是那份人物间情感的纯粹与心底的善良与美好。
各路高人该分析的都分析了,我说说贵英的死。
多年以前,在央视看过一个节目,啥节目都忘了。大意是说某地水渠——跟隐入尘烟中贵英淹死那条长得一样,记不得它该叫啥,暂称之为水渠吧——连续出现浮尸,人心惶惶,相关部门展开追查。嗯,这感觉有点象走近科学……
调查结论:虽然是水渠,但水流其实是相当急的,而且两边是倒梯形水泥斜坡直接到底,没有平台或台阶,这点在电影里也能看出来。水泥斜坡平面是根本没办法抓住的,就算是身强体壮的男性,没有及时的救援,掉下去也只有死。为啥不断有人落水,因为那段时间降雨多路滑……
在电影里,贵英之前下水沟里也说过 “水好急”,有铁说有木头不怕,这其实已经埋下伏笔。后来贵英落水,村民就有感叹说要是有根木头就好了。水急,而且自己下去是上不来的,所以没人敢跳下去救人,估计,以村民的经验,看到贵英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就已经知道结果了,所以他们跟有铁说的是“去捞去了”,如果是活人,会用“捞” 这个字吗?
有铁是顺着水渠跑的,最后抱着贵英那里,明显水流缓、浅,水面更宽,通常这种地方才是能捞尸的地方。
村民和有铁关系不算好,但也不至于到要害他和贵英的地步。从有铁表现来看,他是个非常闷的人,不擅交往,基本不寻求帮助,而且捡了牛粪都得还点东西,在农村,这种人反而可能交不上朋友,因为太生分了。
关于村民不知道他名字这个事其实很正常啊。一个小村子,生下来都互相认识,彼此 “王麻子”“张老三” 地喊着长大,而且所有人都这样喊的时候,别说村民,他们自己爸妈可能都得想一想孩子大名叫啥。
那只是用最小的成本把内容改成达到过审的条件。
我大胆猜测为了过审只改了两处,
除了结尾那行没有被翻译成英文的小字…
再就是最后一幕,他侄子和宝马男的对视。
从意境上看,俩人对视时应该什么话也没说,以俩人的对视结尾,然后进字幕。
一个客观上吸了老四最后一次血,
一个主观上想吸血,未遂。
宝马男并不知道有铁已死,他是来接有铁献血的… 这样才合理… 或者他原本是来接有铁献血的,听到村里人说有铁死了,来确认一下而已。
退一万步,宝马男就算良心发现,也应该是参加有铁的葬礼,给有铁送行… 不可能专门来看有铁的房子被拆,和有铁的房子告别,感情没深到这个程度。
我觉得马老四最后喝农药自杀绝对是败笔。因为纵观全电影,马老四就是那样一个善良踏实,但又懦弱,对生活逆来顺受的人,不论是被哥哥就这样要去房子,还是去捐血,每次都是以被迫接受的姿态。这种人对生活的苦难习以为常,不会反抗,只为挣扎生存。试问这样一个人,又怎么在曹贵英死后自杀了结呢。无论是殉情的浪漫,还是对世俗苦难的厌倦,都不会发生在他身上。这样的人不会自杀的,只会像一头麻木的驴子一样负重前行,默默承受生活所有的苦难。那个年代,苦难人何其多,又有几个人轻生自杀呢,多的是隐忍承受。导演有浪漫情怀,但故事里的人不会有。还有那个麦子印成花,我也觉得有点过于浪漫情怀。还有就是,导演想表达什么呢这部电影,是两个边缘人的救赎,还是还原农民那种对生活磨难的的无力接受呢依旧伏枥前行呢,两边都没有讲好。只能说期待过高。
因为说马有铁去城里生活了,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拿到 15000 元拆房补贴,加上城里那套房可以继续使用
其实说实话,我一直没敢看,因为我觉得结局有点像迷雾,太给人一种无力感吧。这个结局其实也在突出这种无力感。
真得太无力了。
结局的马有铁还了去年借的鸡蛋,还了土豆和小卖部的债。他把小麦花印在手上,握着贵英编的驴离开了这个世界,结局让人心疼。马有铁苦了一辈子,生活刚刚有点盼头,身边的贵英却死了,看到这里,差点破防了。
有没有可能最后贵英是自杀?
都觉得他们太苦,可是他们有爱情,还很浪漫,坚持自己心底的善良,不亏欠任何人。
其实,电影已经交代了所有,告诉我们马有铁已经死了。只是我们自认为开放式的结局认为他还活着。
就像那头驴,电影告诉我们它已经自由了。但实际上它要么继续被别的人家捡到,要么被杀家,要么野外死去。
于是就成了社恐症患者,不愿意结交更多的人,也愿意对社会保持一种警惕。
电影未必像某些人说的在抨击什么,当我们坐在电影院把它当成院线电影去看去评价的时候,或许不自觉的带入了自己的身份,这让我在电影刚开场的时候有种不自在的感觉,其实是一种矛盾的感觉。
这个电影的立场明显是站在哪些卑微、渺小、为数不多的被时代抛弃的农民那一边的。而在影院看的时候你感觉这个电影是给城里人看的,因此有些矛盾。一开始电影的运镜让我感觉到了镜头的存在,也就降低了代入感。
但是,或许可以这么看——这个电影不是给特定的受众看的,它的目标可能是成为一部经典的电影,是无差别地给未来的任何人看的,是给时间看的。或者说是给导演自己看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或许就不会觉得这个电影有那么多刻意或者立场性,我认为它是很不错的。
电影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不真实,有人说有铁说的话太诗意了太有哲理不真实,有可能是对农民群众的误解,也可能是生活经历未至所致。另外电影毕竟不同于现实,最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现实。
有人说电影里的村民太夸张了,其实有可能并不夸张。只是电影时长所限,信息密度很大,每一个场景、画面都传达了很多信息。所以村民们出现的时候各种碎言碎语其实也很正常。
有人认为电影悲剧的方式不够有内涵,女主死于意外没法表现出农民的苦难,我想说谁说这个电影的目的就是表达农民的苦难呢?突如其来的悲剧为什么就不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悲剧呢?这悲剧对电影来说是必然的,因为它着力描写刻画入微的一切,无不在刻画被时代抛弃了的那些人的渺小卑微,结局是无可奈何而又最直接的论证。
电影美中不足的是海清,我认为问题不是她演技不好,相反我认为她演得很好,但是吹毛求疵地讲,略微缺少了一些演技之外的东西。
有人说 2011 年正是我国经济腾飞的时候,农民大量脱贫,城市化进程辉煌的时候,说作为那时候的有铁可以选择去城里打工,批评电影把脱贫办描写成毫无价值的草包,实际上国家还是踏踏实实做了很多实事儿。我认为这和个别时代的反差、小人物、片中男主被时代抛弃的经历不矛盾的。电影的目的既然不在于歌颂祖国(当然也一定不是抨击政策),在于哪些少数人,所以一切当然是要服务于主题。
电影娓娓道来,看起来好像很慢,实际上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片段,比如有铁抓到了一条鱼,他们把鱼烘烤熟了分食之的时候,让人很容易就带入进去他们的快乐。让人自然就很期待他们的未来会更好。悲剧的结局打击了观众的期待,这不是导演心狠,而是导演利用了我们的柔软让主人公的那种渺小被放大到震人心弦。
关于结局:有人说外网的结局没有最后的旁白。最后的迷你字幕没有英语翻译。这说明真是的结局就是有铁死了。
另外,应该是为了过审采取了一个导演能接受的方式,可以这么理解:有铁死了,但是三哥没告诉别人,他对外说自己把有铁带到城里了,实际为了用有铁的名义保留那套房子。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部又治愈又催泪的电影。
治愈是因为它描述了一个毫无保留纯粹真实的爱,爱很美好,在现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已经极其难得了,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
催泪是因为那些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人性,现在依然如此,我也能真真切切感受得到,也正在经历……
比没有希望更让人绝望的是,曾有过希望。
我认为这绝对是一个童话
展出的童话越美丽,就提醒我们现实有多残酷
但另一方面
我们知道现实多残酷,就更能发现童话的美丽
一、现实农村是残酷的,常态像是在本该揭掉的伤疤之上长新肉,外面看上去健康,里面可能一直流脓
电影中农村和我家乡的作物是一样的,一年种植两茬玉米和小麦
根据我有限的地理知识,我认为二者应该在同一纬度线上,属于同一气候
重要的是,电影中的农村让我感到仿佛回到了家乡,毫无违和感
也可能所有饱受了苦难的农民都长了一个样子
靠种地是挣不到钱的,这是老家人的共识,所以留下的都是无法出去打工的人
收入很少,花销很多
生计难维持,我所看见到处是无奈
很多人光棍一生,变老了就被别人的孙子叫着爷爷
直到身体埋进黄土,变成一群坟头中的一个
很多人因为穷或者过于老实,只能和有身体缺陷的人结合
幸运的结合是有的,但太难
娶的老婆精神有问题的,身体有残疾的
无法为这个家创造价值
男人的家庭负担进一步加重,只能像一头壮牛样一直干下去,直到变老,换来一身的伤病
最后的一站是医院
二、该剧展示出了一个理想的状态,两个 “缺陷” 人的完美结合,是一个童话
**隐入尘烟**这个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铁面对别人请求不会拒绝,逆来顺受,和人交谈就坐立不安
桂英身体有残疾,没有生育能力
本来这是一个不幸 + 不幸的结合
但是他们却意外地相互吸引
初次相见时
有铁心疼驴子被打,难受的吃不下饭
桂英也看到了挨打的驴子,怜爱地抚摸着
两个善良的人从此眼中都有了彼此
两人温柔地相处着,用自己不热的体温尽量地温暖着对方
两人历经艰苦之后,满足地躺在自己盖好的房子里,互相感慨
桂英说,咋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能有自己的家,躺在自己的床上
有铁说,等粮食卖了钱,年前给你买个大电视,去市里大医院找大夫,给你好好看看病
三、来自尘烟,归入尘烟,绽放过就是永恒
桂英还是死了
这是有预兆的,她突然发烧病倒
有铁没有救下桂英
于是选择和桂英一起回归来处
信物就是手上印下的花儿
按说是一个悲剧结尾
但,贫瘠缺水的土地上
能够盛开出鲜艳的花朵,并且绽放
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奇迹
以上
还有一个结局:两只带着麦粒花纹的小燕子,相依偎着,坐在屋檐下的巢里,等着新生命诞生….
评论区的高等人太多了,不愿意甚至看不得这种
马有铁对驴说:教人使唤大半辈子了,放你走你还不走,贱骨头。
这是对吕说,也是对自己说,所以,他决定不让人使唤了,寻找另外一个世界的自由去了。
电影最后一幕老四吃了鸡蛋,躺在床上,之后他跟贵英盖的房子被拆了,然后就结束了。好多网友认为老四去找贵英了,也有的说被接到城里去住了,但我看完觉得老四走了。
在贵英没了之后,老四放走了跟着他大半辈子的驴,还把所有欠别人的东西,钱都还了,这明显就是让自己毫无顾忌的走,而且最后拆他的家的时候,被拖走的猪是一动不动的,如果老四没死,猪怎么可能会死!
说实话,看完我觉得他俩的结局不应该这么悲惨,但现实可能就是这样,往往都不会这么如意!
老爷们心善见不得穷人
“电影只是一个缩影,而真实的故事在角落时时刻刻发生。”
“西北的荒漠种不出玫瑰,但我对你的爱意犹如小麦花印入皮肤,悲凉却有我俩平凡的浪漫。”
本来不想多说什么。但有些人实在是精神脆弱至极。动不动就是抹黑国家,就是为了奖,就是为了讨好洋人。唉,可怜,你的国竟是这么脆弱的容易被抹黑的吗?
所以说阿 Q 正传是伟大的作品。某些人深的阿 Q 的精神,总怕人提到他那头上的癞疮,所以讳这讳那,不仅讳光,而且讳亮。
回到这电影来。从电影的评论来看,是很能看到这社会的撕裂的。一些说虚假,一些说真实。
当然电影不是纪录片,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电影可以赋予主人公极大的伟力,不仅种了诸多麦子玉米土豆,更是一砖一土建起了房子,养了猪,养了鸡。这显然是作者有意赋予他们这种力量的,譬如悲惨世界赋予冉阿让神力,百年孤独赋予记不住名字角色的牲畜的无限繁殖力。这是艺术上需要他们完成某些事的。具体到电影,不过就是营造老四和桂英欣欣向荣的充满希望的相互扶持的生活,最后的剧情必然是要被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摔碎的”。所以我看的时候总不忍心这样必然结局的到来的。
艺术是生活的加工,而不是简单复刻。电影角色不是原型的照搬,而是某类人物的提炼。老四和桂英是典型的底层农民的 “搭伙过日子”,他们之间的爱,以及他们对土地对驴对麦子对燕子的怜惜,都是出于一种兔死狐悲式的在自我上找到共情的怜悯。他们是无声的,他们也是逆来顺受的,麦子能对镰刀说个啥呢?他们反映的也正是底层农民的这样无声的逆来顺受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的这底层的逆来顺受的农民,从历史上来看,他们也蕴藏着改天换地的大力量,那是直到无法再逆来顺受才能迸发的。
我倾向于认为结局老四自杀了。从个人情感来看,我也希望他没被救回来。活着是会比死亡更痛苦的。为什么桂英对他这么重要?已经不单单是因为爱了,而是只有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他才是作为一个独立人活着,而不是一个牲口一个奴隶。
那些动不动就是 “抹黑国家”“抹黑农村” 的人,实在是活脱脱的阿 Q。
这种讲述中国人最贫穷落后,最苦楚的魔幻现实主义和荒诞主义色彩的电影却最受西方电影节欢迎,通过这次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就可见一斑,其与《树先生》《无人区》等作品共同迎合着 “西式审美”,类似于莫言的《蛙》《丰乳肥臀》等无非是打着艺术的旗号收割着爱装 X 的所谓中国 “艺术爱好者” 的钱包和同情心,这群 “艺术爱好者们” 把电影和小说的艺术成分和现实意义过分夸大,以尽其之所能污蔑抹黑中国来抬高自己,他们的口头禅是“这太真实了”,好像自己就是剧中人,书中魂。这种人越多,相信中国是愚昧不开化的人就更多,如此柏林电影节和诺贝尔奖的政治意义就实现了,西方离 “和平演变成功” 就更进一步。
有点像《活着》,看着他们小心卑微的活着,对别人来说唾手可得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却那么珍贵。
电影节奏很慢,看得揪心,担心像活着一样,把人写死,结果还是来了。那么突然,还想看看他们买电视城里浪的情节,导演一点机会也不给,盖完新房有了家,生活有了希望,她就走了,都不给反应时间,就只剩下尸体,男主一滴泪也不流,都不给观众哭泣的机会,看的压抑,无处发泄心中的苦闷
那些赚黑心钱的垃圾不会心痛吗?
只能靠史铁生的一句话释怀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了给你看”
这部剧美好吗?美好,剧里马有铁跟桂英的感情是极其美好的
但里反映的生活苦吗?苦啊,正如一条热评里说的那样,全剧没有说一个苦字,确苦出天际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和很多人一样都觉得压抑难过,好像有人亲手撕坏了我们大家唾手可得的希望
但是,压抑过后我又觉得有一种释然
生活不像童话故事,一句 “最后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 就结尾了,生活是不尽的琐碎,由欲望和失望不断交织的产物
全篇两个小时,讲述了马有铁和贵英结识到结束的全过程,我想他们在相遇之前生活一定都是灰色的,没有希望和奔头,没有爱和温馨,有的是硬邦邦的使唤和冷冰冰的嫌弃
就是这种环境下的两个没有主动权的人,因为同样要被家里人抛弃而半是被动的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感情的起源不是爱,而是同病相怜,越是身处苦难的人越是能共情别人的痛苦。
所以他们惺惺相惜,从对方身上体会到了来之不易的关心和爱,因为都是早年失亲的缘故,他们很少有这样的体会,也因此对待彼此的感情更加真挚,在体会到爱时更加珍惜满足
所以,相遇之后的日子虽然仍是苦,但生活的底色开始逐渐有了色彩,两个丧气悲苦的生命因为有爱的滋润开始变得鲜活,我觉得这是全剧中最幸福的点,而且爱越是在发芽时期越是美好越是甜蜜耀眼,所以它冲淡了生活的苦和累,有爱有希望就有美好的明天…
而且,我特别喜欢单独他们两个的画面,特别是近景,因为在这个时候你能看到他们是灵动的幸福且有力量
但是每当镜头把他们跟其他人放在一起时,他们就会变得很渺小自卑胆怯
因为他们的小世界很纯粹很简单,就是种下一袋袋粮食然后长出十几袋几十袋粮食出来,把粮食卖了跟桂英给贵英买个电视,去大医院看看病,去城里美美的浪一浪…
所以,当贵英走了,马有铁的小世界就坍塌了
有一句话说,“我本来可以忍受黑暗,假如我不曾见过光明” 是啊,老四说一切自有命数,铲掉的麦子就让他给其他麦子当肥料去。
但贵英走后,马有铁对他要放生的驴说:你真是贱骨头,让人使唤了半辈子,放你走你还不走…
是啊,没有了贵英,他就又回到原来的那个世界,冰冷的没有人情味世界,在那里他渺小卑微没有存在感,就是让人像牲口一样使唤,像麦子一样,面对命运说不出个啥…
所以,一切都没有了意义,清空粮食还完债,干干净净无牵无挂的去他们的小世界里找贵英…
那瓶桌上农药就是答案… 也是贵英走后马有铁最好的结局
至于后来电影说,马有铁跟着侄子去了城里生活,这是因为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需要掩饰一些真相,不然城里房资格会被取消,推倒看房子的一万五补贴可能下不来,马有铁真的死了没有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还不能让马有铁死,所以我们只能被告知马有铁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跟侄子去了城里生活
(我们每个人也只是他人生活的观众也是自己生活的里 “老四”,别人的真相与我们也没有那么重要,我们能做的也不多…)
——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
——对啄它的麻雀,麦子它能说个啥
——对磨,麦子能说个啥
——被当成种子,麦子能说个啥
我看到的结局是有铁服毒走了。单看结局是合理的,可能发生的。
但引导角色达到结局的过程不合理。村民不合理。特别是三哥不要脸的程度非常不合理。
必须说,有铁淳朴的话语,原汁原味的种田流程,高超的生活技能,精壮的臂膀,对贵英的认命的而且一旦认定就坚守一生的爱情,这些非常打动人。但是看完电影我是一头问号:
除了有铁贵英夫妻俩,其他人都是大恶人吗?
隐入尘烟描述的是什么年代哪个地区的农村景象?还是在完全架空的时空?
三哥夫妻为有铁安排婚事的动机是什么?
有铁在农村是强劳动力,无病,长相不错,人好,为什么只能接受人称瘟神的贵英的相亲?
三哥劝有铁接受政府扶贫安置房的动机是什么?
三哥在自己孩子结婚的事情上只要有铁出力搬家具而不要有铁参加婚宴的动机是什么?
村子里既然存在桥头 FBI 组织,三哥要不要考虑所作所为对自己名声的影响?
三哥这个人的性格是否能自圆其说,是否有统一的思维导向?
村里有多少人有自己的地?有多少人种张永福的地?有铁本来种的三哥家的地?
政府提供了拆旧房盖新房一共给 3W 的政策,村民参与的热情会有多高?这个消息对于一年收成只能换不到 4 千的庄稼人来说会引发多少连锁反应?
别人家怎么做到农村自建新房,孩子进城生活的,有铁虽然不合群,但是除了种田,其他消息一概不知吗?
有铁造房子的手艺如何?贵英帮忙造房子的体力和插麦垛的体力是否匹配?
我想,只要不是务虚的寻求感动的观众,都无法无视这种刻意营造出的超脱尘烟的恶的氛围。
相比之下,富贵生活的氛围才是让人感觉真实而无力。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解脱!贵英死了,有铁的希望也没有了。在那个村子里,没有人在乎他,善待他,更甚至只想压榨他。就算他死了也沒有人马上发现,直到有人发现时,他的猪也饿死了,而他侄子马上把他们生前辛苦建的房子拆掉,就为了那 15000 的补贴。这样的人世间,其实并不值得留恋,不如过去找贵英,两个人依偎着还能有个照应。人生,有时就是这么地苦……
真正的马老四已经死了,为了过审以及能让哥哥嫂子继续住安居房的马老四必须活着
贵英死后,马老四给贵英祭奠了几只鸡,桌上摆的就是农药。
转场就是挖土机推掉了他们的房子,按照剧里说的推掉没人住的房子,补贴 1w5,但是那个房子怎么会没人住呢?
而且,马老四在做这些之前,结清了所有的欠债,还了借的鸡蛋和洋芋,卖了所有的粮,放生了驴子。在对方问他不给自己留一点口粮吗?他的回答很干脆,不留了。
这些都在暗示马老四已经自杀了。
假设马老四没有死,真的去城里住了,那么自己盖的房子被推掉了,补贴没有道理要交给了侄子。
而且推房子时,富二代赶来了,他的表情是错愕的,显然是来找老四献血的,但是没想到老四已经没了。
假设马老四没有死,那么富二代也不会有错愕的表情,而是会问侄子,马老四搬去哪里啦,还要献点血。
其实我不太明白,贵英已经生病发烧了还坚持给马有铁送馒头鸡蛋,明明距离家里也不远了
如果不送,是不是不会 (´;︵;`)
还有当时他们在河里冲凉的那两根木头呢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
比起电影彩蛋中暗示的那句话,我更愿意相信马有铁自杀的结局。
大结局的时候马有铁给自己手上种了一朵麦花
贵英去世的时候,马有铁也给她种了一朵
有了这朵花,无论贵英走到哪儿,马有铁都可以找到她。
下一世
贵英不会被她的哥嫂打
也不会生病
他们还是会有自己盖的房子
自己养的鸡 喂的猪 还有那头遭瘟的驴
他们还会有自己的孩子
中国有穷人吗,知乎都亿万身家,别墅大 house,香车美女环绕
电影里的马有铁死了,
现实中的马有铁活着。
精神上的马有铁死了,
身体上的马有铁活着。
电影里,马有铁把他的善良,他的能干,他的正直,他和贵英的短暂幸福留给了我,留给了很多人后,他跟着贵英去了。
在现实中,马有铁会继续活下去,如那头无法放生的驴一样,继续劳作,继续被抽血,直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彻底的隐入尘烟,在很多人的眼里消失不见。
我觉得马有铁已经自杀死了,从还账、卖粮食、放走驴子、还鸡蛋都能看出再和这个世界再见,影片最后,说老四搬去城里住,大概就是死亡没有上报,因为一旦上报死亡,城里的房子也没有了,弹幕说没人发现老四死了,我觉得不对,连猪都拉走了,大队干部还问了东西收拾完了吗,回答收拾完了,屋里肯定没有老四的尸体了
感觉这部电影里 “爱情” 只是衬托,在她之前,马老四对以后是没有打算的,因为他没有牵挂,困苦的人是不会思考未来的。
如果从爱情方面来思考,电影更像 “两个树先生的日子”,“树先生” 对爱情不像普通人,他们没有那么多要求,凑合。但很有意思的是,他们没有选择的简单也让他们一心一意得去磨合去爱,而普通人却疑虑、挑选…… 满满的精神内耗
他应该是没死成的。其实结局他死了的话,确实爱情占一半,凄美的爱情。但我感觉他是没死的,如果他死了,马老三的儿子没房,村里首富没血,所以他不能死(这个想法有点阴暗),但也许有人悔悟了 “老四跟你去住,这也是他新生活的开始”。
结局很开放,既可以说麦子象征了他,他像麦子一样坚强,开始了新生活。
也可以说驴象征了他,没死反而比死了更煎熬,在帮助他的人看来,他进了城,住了楼房,有了更好的新生活。但有没有可能,他的前半生像那头驴一样,本来想死掉,结果没死成。就像他放了驴自由,可驴还是摆脱不了当驴的命运又回来了。驴在失去了田地后没有了意义,而他是一个非常彻底的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他怎么可能快乐?
8 月 31
今天晚上吃饭,买饭时遇到了一个奇怪的人,很胖,看不出多大年纪,口音和音色很怪,直接走到我旁边,对着食堂阿姨不知道在说什么,食堂阿姨看起来并不想搭理。当时第一个想法,真没素质,不知道排队吗。
等我坐下来吃饭,他还在一直重复问,一个不知道什么和他关系的男人和他说了什么,他走了。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回来了,又不断重复。我听清了一句 “这个是什么菜”,那另一句应该是问这里是不是买饭的吧(大概)
我突然意识到,他会不会是精神出问题了才这样?说实话,当时我是有过一丝害怕他突然发狂的。
后来还是那个男人买了一份饭给他,他才停下来。他刚好坐在了我的斜对面,当时我是有些慌的。他问我:“这是哪个食堂?”“xx 食堂在哪?”“这是哪个食堂?” 好在只重复了一次,没有一直重复。
出了食堂门我才突然反应过来,他可能是智力出问题了而不是精神出问题。
在我初中时,曾在一次理发时遇见过一个身体成年而智力却停留在儿童时期的人。
店是一个叫杨二的人开的,在一个危房里,东西都很 “复古”,我每次都是去这里,原因很简单,便宜,理发 5 块。
那次下午等了很久,前面有挺多人的,还有一个看上去比我大的人,很胖。其他人互相熟悉年纪也都挺大,在聊天,只有我和他就在那默默坐着。
快到他时,他一个亲戚来了,有些意外怎么还没剪完,说他们先去了,叮嘱好几次一定要往路边走。应该是去吃席,但很迷啊,这么大人了还叮嘱这些?
重新审视了一番,很胖,感觉 20 左右,但又感觉和我差不多,声音很嫩,像小孩,一个人很沉默,甚至都不怎么动,无法想象怎么憋得住的。
杨二和他聊了起来,聊了很多,我慢慢知道,他后来没去上学,在家看了很多书,比如《本草纲目》什么的,还有些玄学的,他觉得他以后一定大有作为…… 也知道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穿了龙袍,他接着讲袁世凯,讲这个梦预示他未来会发达,会当主席。声音中听不出开心、激动或是什么,像是坚信。
听他讲这些反常识的话,倒不像上次那个年轻人和杨二口嗨时那样想吐槽,也是个可怜人啊。
他走时,杨二没收他钱,他表示他的梦是真的,以后如果当了主席一定回报。
杨二向我解释为什么不收他钱,他出了车祸,成了植物人,才醒没多久。
其实杨二不解释,我也知道他是个可怜人的。不过杨二的解释倒让我解开了很多疑惑,为什么会叮嘱要走路边,为什么他 20 岁的身体里住着小孩……
勾起回忆后,我又想到了杨二
杨二大概三四十岁的样子,样子有些邋遢,其实主要是衣服很旧,头发和胡子也没修剪过的样子,不知道给别人剪了一年又一年头发的他,又会让谁剪头发。
杨二并不怎么被人看得起,所以我没有听过他的本名,倒和 “树先生” 有点像。有一次和外甥去理发,外甥很皮,到处闹腾,爬到折叠桌上。劝阻过,可并不管用。果然和我预料的一样,桌子塌了,他有点懵,但他强撑着表现得很硬气。和我预料不一样的是,杨二并没有说他,或者找家长(几步路远),只是把桌子捡起来,看还能不能用,发现坏了,就找了个桶垫着接着用。不知道是出于大人不记小人过(也许是,平时里无法满足的大男子主义在此处得到了满足?),还是因为,习惯了……
但也没树先生那么惨。一次听他闲聊,他家养了两头牛,有一头过几个月就可以卖了,孩子还没爬就会跑了,说着现在的小孩儿就是强,以前都是先学爬再学跑。听得出来,言语里有些炫耀和溢出来的开心。我当时有点惊讶,现在竟然还有人养牛?他还有媳妇?(据我妈的评价,以及我见过以后,我感觉他应该是没有媳妇的)
他喜欢口嗨,一次冬天,好几个人剪头发,围在炉子旁等着。其中一个年轻人和他聊上了,慢慢得就扯到了 “如果我是 xxx,我如何发展我们这里”,他和年轻人口嗨起来,我很想笑,可是转念一想,好像也没资格,我甚至都没去想过这些问题。现在想,他说要先找个地方修水库好像也没错(地点他都想好了 ),工厂确实很多都需要水。
他们过得并不算太坏,和富贵、和二舅、和树先生、和马有铁并不相似,可我总感觉他们身上,有这些人物的影子。
初中那篇村里要开煤厂占农田,老农不愿意,即便无法阻止也依然每天种田的文章,讲述了一种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可我总感觉,这是高高在上的文人的乡土情怀,文人们把它捧到书架上,《隐入尘烟》又把这种乡土情怀推倒,落入泥土隐入尘烟,好像什么都不是。
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资本向城市集中,代价向乡村转移。人们都在追逐城市,却忘了农民支撑着一个个时代的发展,却未曾享受到时代红利。
电影中政府并不是没有补贴农民,可只有站着的人能被人看到。像主角夫妇,他们是农村社会的边缘人,人们都认识他,却不会想起他,多么像今天的农民啊。
第一次,拆危房补贴,可他们没房子,于是他们连房子都没了。
第二次补贴,拆迁补贴,但要离开这片土地。
这些补贴不能说不好,却又好像高高在上一般。扶贫并不是粗暴得把农民搬进城市,于是皆大欢喜,重要的是农村如何和城市一样好,而不是农村如何变成城市。
乡土情怀是什么?以前我也不能准确去描述,看到电影最后,我突然顿悟了
我认为马有铁虽然进城有了更好的新生活,但他也不会快乐。原因何在?因为贵英已经死了;因为离开了他生长了一辈子的土地;因为除了种地他不会别的;因为城里是个更陌生的社会,不仅是人,生活、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些都是他一个农民所不理解的,他知道,所以他怕。
仔细想想,这样的马有铁,太熟悉了,满满的焦虑,就像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将要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校园,除了学习好像什么也不会,对社会陌生而害怕。
我想,乡土情怀就像学生的校园情怀一样吧。
我没有看到这句,我姑且以为他已经如愿自杀,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要是想理解他最后的选择,我觉得是:人要是没尝过彼此陪伴的甜,也就不会觉得自己孤身一人有多苦。
鸣谢的结尾有一行小字
2011 年冬,老四马有铁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乔迁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所以马有铁是被救了吗?
就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哈?
男主活着还是死去,这都是一部悲剧呢?
讨论男主没死的,意思是男主活着和尊重他的侄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他妈更讽刺好吗?
还记得《谭谈交通》么?
我看到了一群井底之蛙
世上怎能有这种事?
我看到了一群何不食肉糜
事情发展绝无这种逻辑?
导演贴心的专为这些人做出解释
“2011 年 马有铁搬去了城里 “
殊不知
截取遗像时竟赫然映着排刺眼的字
“登记日期 2011.02.08”
#隐入尘烟#
隐入尘烟,永不消逝,令人唏嘘,令人感叹,同情且痛心。
唏嘘人生无常,来去清冷。感叹见光温暖,难回过去。痛心朴实无华,人善人欺。
有一种悲哀,就是人见过世面,感受过光明和温暖,匆匆逆转,却再难回归过去。回不去,走不出,困在原地。
多希望影视作品除了揭露,除了表达,还应有或多或少的温度,给困在生活里的人以希望。从马有铁放驴归山时的对白看,经历这么多,有铁应该是觉醒了,被人使唤了大半辈子,应该有自己的自由和归宿。人和驴,两个方向,沙地上,苍穹下,都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叙事婉转,留有空间。其实,我倒更希望有铁们的觉醒,敢于也勇于去社会大潮中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用行动证明生存的价值、真实和力量。
在普遍的共识里,电影《隐入尘烟》的结局,把人间那仅存的一点希望和温情也破灭了。很多人都在解读,并拿出了有力证据,马有铁最终随贵英而去。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鸡蛋的吞咽既是缓解农药之苦,更是对送鸡蛋途中溺水身亡的贵英最后的祭奠。始于与世无争,承于相见恨晚,终于溘然长逝,留给村里人一抹轻描淡写的谈资。卑微而不卑鄙,成为横亘在阶层之间的一道厚障壁。
人善人欺天不欺,这本应是对忠厚老实之人最后的温情,如果连这也成了奢望的话,我们确实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结局很稀松平常,古人云,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人活一世,跟本就不存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什么我思故我在,一个细胞分裂为多个细胞,无论分解出多少个细胞,其根本终究是碳基生物,如同草木一般枯槁凋零。
我们无非是这个,那个,一个一个的观点聚合而成的缘分聚合体,由于单个客观事物太过错综复杂而只是想当然。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建设于虚无之上的,所有的基本原理看似坚固实则不堪一击。
我们由于肉体的存在,个人的好恶。发展出各种恐惧,得失心。一件一件累计形成了所谓的人。
没有永恒的真理,各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我们只有能承认它确实存在,才能在基础上得到安慰。
最后,命运这东西,抗争无不抗争都没有多大意义,反过来抗争与不抗争就是最大的意义。
如果你决定沉睡,祝福你永远幸福,如果你选择清醒,祝你一路顺风。
穷人富人都有归途,生命长短都是一生。
有些东西从来不在这个世上,要从心里去寻找。
有些东西不在心里,要从世上的每一个角落去寻找。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造化呀,造化
你需要了解
苦难才是生活本质
彩蛋之所以这么暗示那是因为在提醒活着的人,生活还有继续。
“老四跟你去住,这也是他新生活的开始”
片尾这句话响起的时候,并没有看到画面中三个人有谁的嘴明显动了。这句话的口音我听不出来是谁,感觉是他的哥哥。我以为他哥哥是说马有铁去和逝去的父母、大哥二哥贵英住了。
第二种结局就是片尾字幕那样,马有铁和侄子去城里住了。至于为什么没有来拆房和收拾东西,很可能是他喝农药之后长时间没有人来救他,导致身体出了大问题(例如神经受损或者瘫痪),他只能听从哥哥的安排而再无法反抗。这实在是过于残忍的结局。
我还是愿意相信马有铁真的追随贵英去了,在另一个世界和他的亲人团聚,开始新生活。
看完了
两个孤独的人互相依偎 彼此照亮!
这种感觉很纯粹!不明白与命运抗争的老四 最后的结局为什么不继续抗争了!这会造成一种世上没了牵挂就可以自行了断!很不能理解,不应该啊,那么柔情善良的老四,这结局有点瞎
我觉得马有铁还没有死,也不是他想死就能死的。他还要继续被抽血,熊猫血,直到被抽干……
1. 根据农药还是觉得马老四是死了
2.“吃空饷” 自古以来
3. 好多答主真的何不食肉糜,农村比这更惨的可能不太多,和这差不多惨的可多着呢。
像 一幅油画。
我以为
有铁会把城里的房子卖掉
会把桂英病治好
会生一个娃娃
娃娃会自己长大
燕子会飞回来吧……
不过是人生苦难里面中的一种,更苦更残忍的比比皆是
如果有铁死了, 我希望他活着。
如果他活着,我希望他死了。
真的真的和活着一样悲惨
就是树先生树女士的结局
很正常吧,毕竟人生的主旋律就是遗憾,有太多的命中注定,但我想他们是相对幸运的他们至少永远过彼此
无论是台词设计还是土房子的土崩瓦解,都在暗示马有铁死掉了。
导演在片尾掐掉了男主去世的详述,配上舒缓的音乐和暖光镜头,努力控制观众的情绪。
这种对悲情的压抑,以及对剧情高潮的留白打破第三面墙:使观众感受到社会对底层人民的默然,以及底层人民与社会严重脱节所导致的压抑感。
马有铁的死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被社会所抛弃的人,没有地位和价值的人,他们的死就像扬尘一般,小到没人会注意什么时候被吹入空中,隐入尘烟。
再一转眼!
‘‘马有铁’’,住进了国家扶贫房。人们都说他没死,毕竟,死人是分不来房的。
电影的结局是残酷的童话故事的结局,王子为他心爱的公主殉情了。
电影想讲述马有铁夫妇的苦难,也确实给他们制造了许多的苦难,期中有大量的隐喻(抽血),马有铁哲学家式的台词,大量的农村艰苦劳作镜头。导演要以此引发对底层农民的关注,对艰苦生活的认识。
但两人的过于美好的感情故事,好像西北的童话,像西北老汉的诗。因为事实上很少有马有铁这样老实善良的人,也很少有曹贵英那样的残疾女性嫁给老单身汉不被打骂。二人相濡以沫的部分,远没有插麦子时有铁对贵英喊的 “养你不如养条驴来的真实”。
夸大苦难,夸大两人的感情。
马有铁在童话故事里随贵英去了,我们可以相信童话。
如若不相信童话,现实里想马有铁这样勤劳善良的人不会如此贫困,贵英嫁给了某个又脏又懒的老光棍,挨打挨骂是家常便饭。溺死在水塘后,无人问津…….
麻绳专挑细处断 厄运专找苦命人
太苦啦太苦啦,跟《活着》一样。太苦啦。
其实呢,开放性结局是最好的选择,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受都不一样。有人觉得男主继续做血牛、做哥哥家赚钱的工具。但有人觉得其实男主就是自杀了。开放性的结局给每个观影者留下了遐想、留下了思考。毕竟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应该是死了,最后吃鸡蛋边上有个火盆,应该是二氧化碳中毒死的
刚在优酷看完这部电影,
知乎上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都很丧。
我说说电影中的几个事实。
宝马哥住城里吃香的喝辣的,拖欠农民地租,工钱,村里水费。
不过有铁给贵英买粉红色长大衣时,宝马哥接了个电话,可以推测因为他爹住院,粮食没卖出去资金链断了,值钱的就那辆宝马了。
后来他爹救过来了,他回村里还债,用 8 毛的粮食抵 1 块钱的债,克扣了村里人。
宝马哥不是个好人,也不是个坏人,他就是个没道德的商人。
马老三(有铁他哥)长期剥削他。
有铁是有一套价值二十几万的保障房的,
这个保障房是他哥马老三帮他争取的,
缴纳 1 万多块钱也是他哥出的。
交房时电视台都来采访了,肯定是落在有铁名下。哥哥嫌厨房小,嫂子说就有铁和贵英两个人住,够了。
说明哥嫂两并没有继续占用剥削的想法。
3. 贵英的娘家人
这一家才是电影里实打实的恶人。
娘家人让她住窝棚,因为贵英给疯子吃馍馍而把贵英打得半个月不能好好走路。
贵英比有铁悲剧得多。
电影看完,给人的感觉就是初中生的命题作文。他太想得分了。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要演员一开口你就会出戏。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让一个人物设定为养了半辈子驴的光棍能够金句频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男主年富力强什么不去城里打工?献血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什么不要钱?露水夫妻没了就要殉情,这是男人干的事?
至于贵英,只有一个结论,就是哥嫂的打没白挨。不论怎样,也算是能疼人,能过日子了。
这种电影难道不是垃圾电影吗
理智上说,不相信有神鬼妖魔地狱天堂,因为有了这些就会有剥削压迫。
但是感情上讲,又希望真的有地狱天堂。因为即使没有妖魔鬼怪的压迫,但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所以就希望真的能让那些为富不仁剥削压迫别人的 “人” 死了会下地狱遭受酷刑。
毕竟,世道不公啊………
应该是自杀未遂落了个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家当都归三哥家了。他本人也被卖给宝马车主了。
知乎用户 YIBAO 发表 01 “老四跟着你去住,也是他新生活的开始。” 我一直回味着影片末端的这句话,老四到底死了没有? 马有铁能跟着他哥他侄子去过新生活吗?怎么可能?从影片的开端就能推测出他们是不会养他的,更别提一起生活了。 我更认 …
知乎用户 李小丢 发表 《隐入尘烟》虽然拍摄时经费紧张,但是导演李睿珺的构图几乎每一帧都很美很有诗意,好多镜头会让人联想起世界名画。 海清饰演的贵英在水沟边看小孩玩耍,无论是姿势还是神情都神似拉斐尔笔下的圣母。 这个场景则像极了《戴珍珠耳 …
知乎用户 影音八闲王 发表 “第一次吃鸡蛋,竟然是为了压下农药的苦!” 在电影《隐入尘烟》的结尾,由武仁林饰演的马有铁在心爱的妻子去世后,默默地对着妻子的遗像咽下一颗鸡蛋,然后缓缓躺在了炕上。 导演并没有直接告诉观众,马有铁最后的举动意味着 …
知乎用户 简山在创业 发表 最大的感受是,像我这样农村出身,又在大城市打拼的大多数普通人,和在农村的马有铁贵英没有太大区别。 都如一缕尘烟。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 对于没有经历过电影中这种生活的人来说,看到的是苦难,同情心会泛滥,唏嘘感慨一番 …
知乎用户 孙山掰掰 发表 马有铁的处境,都是编剧刻意安排,或者说瞎编的。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经济学上有个不可能三角,就是有些互为因果的条件不可能同时存在,缺个角的三角形就不是三角形了。 马有铁的不可能三角是什么呢? 个人能力,家族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