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知乎用户 霸下先生 发表 个人觉得,底层的生意已经没有利润了,只有现金流。 什么意思呢?以今年搞得红红火火的社区电商为例。比如一个小区一天的菜销量是 2000 斤,零售价每斤 4 元,那就是 8000 元。肉 1000 斤,零售价每斤 20 …
前年的事,自己经历的,去单位对面新开的一家面馆吃牛腩面,惊喜发现牛腩多过面,真的没夸张,一大半牛腩一小半面,十八元钱!小口吃了口牛腩,新鲜 Q 弹没问题,吃完小心翼翼确认支付了十八元,忍不住赞了几句老板,老板苦笑道:疫情期间根本没法正常做生意,牛腩煮多了没太长保质期,面条没煮还能留着,所以牛腩多过面了。老板的做法一来尽量止损,牛腩已经浪费了,面条就别浪费了。二来也是与食客结个善缘。只是去年的时候,那家店终究还是关掉了。
补充说明一下,挺多评论说干嘛不把牛腩冰冻起来?我也挺懵圈,我只是客观描述当时的情况,为什么不冰冻就真不清楚。坐标佛山,有做得很糟的餐饮,但也有很多坚持自己理念的餐饮老板。这家店以后是经常光顾的,和老板聊得挺熟。老板是本地人,在肉菜批发市场有几个档口,本人是做高端定制的私房菜的,疫情以后高端菜也不好做了,就尝试做些大众化餐饮,我吃面的这个铺位也是他自有的。他这个店能吃到不少佛山传统的东西,绝不放鸡精味精,比如早餐的鱼绒花生粥,堪称一绝。开了一年左右,他就不干了,之前听他讲又累又赚不到钱,他有这么多降成本的优势还是亏,后来就把店铺转租当包租公了。
图片是当年把这事记在微信里拍的。
确切地说是越来越难赚普通人的钱了。
昨天我去商场买衣服,那还是一家老牌商场,男装那一层客人我目测不超过 5 个。我当时去了太平鸟导购对我贼热情,使劲给我推荐衣服,盛情难却之下我买了两件,当时四点多在里面试了快半小时没有别的客人来过,走的时候导购嘟囔了一句 “两天没开单了。”
但是底下一楼的优衣库人又超级多,后来朋友喊我去另一个稍微高端点的商场吃饭,我发现那边的 lv 专柜在排队。
就服装行业来讲,价位不上不下的生意都非常差,要么得是平价品牌,要么得是高端奢侈品牌才有生意。
衣食住行,除了食还行,别的现在都这模样,我这边有个新开的万达广场,我都吐槽它干脆叫万达美食城算了,一楼是星巴克喜茶这种大型饮品店和数码产品店,然后二楼开始有零散的几家数码,服装店和电玩店,其余一半都是餐饮店了,三楼全是餐饮店,四楼电影院。
中国人没钱了,首先省的是 “行”,不打的改坐公交、地铁。然后是衣,开始穿便宜的。最后才到 “食”。
至于 “住”,导致这个局面的发生不正是因为钱都在还房贷上了吗。但是现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也没得做啦,一线城市依旧有高端新盘就被秒杀。
还有精神消费,这个是中国人经济差的时候最乐意去压缩的消费。今年过年三亚海滩上依旧躺满了有钱人,但是另一方面,比较廉价的精神消费看电影都没多少钱看的,春节档票房节节败退。
就消费这一块而言,赚普通人的钱已经很难了。
三家马车里的消费没了,还有投资和出口是吗。
出口这几年确实很赚钱,这就不说了,不过我觉得今年开始好日子也差不多了。
说说投资,前几天我爸有个朋友和我爸吐槽,说这年头有几千万在手上都不知道该投资啥了,稳赚的大项目几千万都不够看,中等项目投进去大概率又会亏钱。
所以现在除了很有钱的那个阶层,别的都在躺平,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字:等
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日有位客户说了这么一句:只有风调雨顺,基层的百姓挣到了钱你们这些做生意的生意才会好做。 的确如此。
做生意的人千千万,他们的客户人群有多少是有钱人?又有多少是普通人呢?这个问题我想那些生意人心里最清楚。
先说说消费层面,目前 20 多岁至 30 多数这帮人,被这房子折磨得够呛,不仅把一个个家庭可用于消费的大部分资金榨干,还让他们早早地背负了债。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或中青年人多是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肩膀上是两方的老人,下面还有一个或两个孩子,所背负的太多压力山大。同样的,两方的父母又不得不继续为年轻人一代人继续输血,为了孩子成家立业甚至可以拿出棺材本来,而这些老人甚至连社保都没有,生病吃药只能靠着每年缴纳两三百块的农保来顶。正是身处这种情况,稍微有点家庭责任感的普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节约,普通家庭老年人不得不更省。
总之就是老百姓兜里没钱,家庭还背负债务,这种比例占到了大多数,一系列消费乏力,经济疲软等问题都会迟早冒出来。
生意层面,零售市场的经济环境严峻几年前就已初现端倪,受电商的冲击倒是其一,信息化极度发达的今天 “信息差” 是越来越趋向于透明和对称,只要消费者愿意,TA 完全可以通过许多途径获知你商品的底价,也能绕开你,从更具实力的卖家那里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所需品。这对与实体零售一方而言,不单仅仅是少了一位进店客户,而是失去了数次复购的可能性。
信息化的发展和行业的竞争,在经济下滑时,许多行业源头会为求生存变得越来越 “卷”,对同行业者,可以靠不赚钱以取得足够多的市场占比,再用资金耗死对方,只要市场在手,今后有的是钱赚。一些搞制造的上游,也就是源头已经不满足现有的盈利模式,为了吃到更多蛋糕,已经不讲武德。不仅要挣批发商的钱,还要绕过批发商和零售商家对接消费者,一池子大鱼小虾全部捞尽,这让有些行业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一个社会还有上升的空间,各行各业都会比较活跃,如果达到了一个瓶颈,只有不受文件影响的高门槛高资本行业能继续赚钱。
————
改天更
以前的老一辈,处于一个经济体不断加杠杆的时代,别的不说,你就算一下三十年间,货币的发行量增加了多少倍!
在这种高速的货币增发环境下,就是头八戒,在上海买套房,啥事不做,也能翻几十倍,成为千万富翁……
当下,和未来十年左右,中国经济整体处于一个降杠杆的环境下。
银行的货币杠杆,会从现在的六点几下降到正常的欧美水平,大概在 2 到 3 之间……
如果不考虑经济增速,相当于货币发行总量会减少至现在的 40%。
由此引发的资产价格下跌,那是相当惊人的……
在通缩的环境下,中小企业大规模破产是不可避免的……
不是有个坐电梯理论,在一部高速上升的电梯里,有好几个人,有人在打坐,有人在狗爬,有人在倒立,然后,别人问他们是怎么上来的。他们回答自己是狗爬,倒立,打坐上来的。
其实真实原因是他们是做电梯上来的,跟他们在电梯里的行为无关……
同样的,在一部不断下降的电梯里,打坐,狗爬,倒立同样只能让他们下降,而不能上升……
所以,你就能看到这帮人年轻时,当初没钱,没经验做生意,也能大赚,现在做了几十年生意,有钱有经验,结果却是亏损连连……
1,因为信息越来越对称。
90 年代,从深圳广州随便搞点电子产品,比如一台收音机,到内陆一卖,起码挣大几百,几乎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为什么这么挣钱?因为知道的人少,中国人喜欢藏富,没人会无缘无故告诉你这么一条发财路子来和他抢。
20 年疫情期间,一开始做口罩的都赚发了。一瞬间,新闻里、自媒体到处都在谈论,大家都知道口罩挣钱了,所有和口罩相关产业都炒的火热,大量资本涌入。
然后呢,分蛋糕的人多了,价格就崩盘了。
2,因为他们没必要和你说生意好做
我有个亲戚原本在某写字楼附近开个小吃店,生意挺好的。
每次房东来闲聊,都诉苦水,虽然人多但是成本太高,赚不到钱,一年又白忙活。
直到…… 他家女儿不小心露了个富,让房东知道原来他们贼挣钱。
然后马上房租就涨了。
这下真白忙活了。
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原因只有一个:财富高度集中在社会极少数人手里,而社会大多数人逐渐成为顶层富豪的养料。
而 “养料” 只配生存,并没有足够消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四十年高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后,更是一日千里。
个别媒体渲染此等特色经济仅我们一家,别无分号。在这种氛围渲染下,国人逐渐形成了盲目乐观的心态,认为未来三十年,工资将会持续增长,收入越来越高。不管打工,还是做生意,迟早都会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其实,经济高速增长并非我们独有,世界很多国家或者地区都经历过我们经历过的一切,然后,都陆陆续续慢了下来。
韩国,1965-1990,据世界银行《1992 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 自 1965 年至 1990 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增长率为 7.1%, 列世界各国之首。
日本,1955-1973 年,18 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 增加了 12.5 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 10 倍多,年均增长 9.8%。1966 年追 超英国,1967 年追超法国,1968 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 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 “世界经济奇 迹”。
德国,1950-1960,是联邦德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被称作缔造 “经济奇迹” 的年代。西德经济在 1959 年和 1960 年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
香港,第一阶段:二战后至朝鲜战争后。这一阶段,香港利用自己的位置优势和港口优势,抓住西方对大陆封锁给他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对内地的转口贸易。到 1947 年,全港登记注册的工厂达 972 家,雇员人数 5.1 万人,总产值 15.35 亿港元,比战前最高年份的 1931 年高出 116%。1951 年香港贸易总额达到 93 亿港元,比 1947 年又增加了两倍多。在外贸的带动下,1947 年—1951 年香港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惊人的 35%。
到 70 年代后期,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它带来了 60-70 年代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70 年代中后期,香港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80 年代后。香港抓住机遇,一方面发展转口贸易,另一方面将香港的服装、玩具、电子等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陆续迁往内地,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从而使香港经济得到了稳定发展。随之而来,国际资本纷纷涌入香港,促进了香港本地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香港经济开始走向现代化。
台湾,20 世纪 70 年代,台湾的经济进入了腾飞期。1973 年,经济增长率高达 29.89%;而 1974 年竟又达到了惊人的 34%。十年间,除了 1975 年仅增长 7.39% 外,其它年份,20% 左右的增长率几乎是常态。1980 年,以美元计价的台湾 GDP 达 422 亿美元,十年间翻了 7 倍之多。1976 年,台湾的人均 GDP 也突破 1000 美元大关,达 1150 美元;1980 年,又突破 2000 美元关口,为 2394 美元。
“经济” 二字,不管是古代,现代,东方,西方,其实表面有区别,内核几乎是一致。内核就是社会在经历了大动乱后的约 50 年内都是经济猛涨,然后陷入了财富集中。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社会总有人聪明,有人笨,聪明人在通过劳动原始资本积累,就不再通过劳动挣钱,而是通过资本创造财富。举个例子,地球就那么大,沙子就那么多,你用铲子凭自己双手挖沙,资本是用挖掘机挖沙,造机器人挖沙,并且会收购更大,更优质的沙场,通过每天增减产出控制沙子的市场价,普通人哪玩的过。
而资本主义的巅峰体现就是香港,2017 年香港资产排名前十的富豪的资产总和约 1445 亿美元,相当于香港 GDP 总值的 42.5%。在香港,房子是长江房产,超市买菜是百佳,护肤品是屈臣氏,网络和电话是和记黄埔,电视和电台是电讯盈科。夸张点来说,替李嘉诚打工,第一天早上发了 100 块工资,晚上 99 块又回到了李嘉诚手里。更有甚者,年轻人想创业,租一个店铺,地主会请人去店铺门口蹲着数人头,记下店铺的每日人流量,结合客单价,计算店铺的收入。地主认为你能承担 10000 块租金,就绝不会只收你 9999 块。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是卖手机,还是卖快餐,你都不会有出头之日。如果不懂,看看滴滴今年的所作所为。滴滴跟香港地主一样,计算司机每天能挣的钱,再美其名通过算法,压榨你每一滴利润。
以后的经济会慢下来,大家别指望还能保持像过去的高增长。打工的,别再举债过日子,降低生活要求,丑妻薄地破棉袄,也是可以很幸福的。做生意的,大而全的生意轮不到你了,你只能选一块小领域,小品类,精工细作,苦心专研,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当然也有乐观派。
中国打败美国,取代美国掌握世界的主导权,但那会很遥远,并且几乎不会以和平的方式实现。
2020 年中国各个银行净利润,(以下各种数据都能从网上和股票市场上获取,是公开的数据)
工商银行:3177 亿;
中国建行:2735 亿;
中国农行:2164 亿;
中国银行:1929 亿;
招商银行:1200 亿;
交通银行:782 亿;
兴业银行:666 亿;
邮储银行:643 亿;
浦发银行:583 亿;
中信银行:489 亿;
光大银行:379 亿;
民生银行:343 亿;
平安银行:289 亿;
北京银行:214 亿;
华夏银行:213 亿;
江苏银行:150 亿;
广发银行:138 亿;
南京银行:131 亿;
浙商银行:123 亿;
不一一列举了,大大小小地方银行还有很多。以上银行净利润总额 16348 亿,注意是净利润,如果把那些地方上的小银行全部加上,估计得冲破 2 万亿。2020 年中国 GDP 总量不过 100 万亿,中国每年都会排一个中国 500 强企业,这些应该算是中国的全部优秀头部企业,而根据 2021 年的排名,这 500 家企业的净利润总额仅 4.07 万亿,就是说 2020 年的净利润总额还不到 4 万亿,近一半的净利润被银行吸走了。
你说普通人的生意会好做吗?
而中国的高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初期融资全部是外资和少量民间资本,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美团,拼多多,滴滴等等等等,中国老百姓当燃料,企业成功了,外国资本收割主要收益。这种时候你会发现中国的那些银行都不见了。
普通人生意能好做吗?一般的中小企业都活得艰难,有口饭吃就不错。
——————————————————————————————————
没想到一夜之间就有八九百个点赞,我有点意外。
因为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基本常识而已,如果把咱们中国当成一家大型公司,一年的产出是固定的,各个部门分蛋糕,谁分得多了,其他的部分就会分得少一些,这应当不需要太高深的经济学知识。
其实很多人并不真的关心这些吧,听过温铁军教授的讲座,他很早就说,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产业资本第一大国,而且已经是金融资本第一大国了,是大国但还不是金融强国。因为中国的金融资本目前是没有能力像美元那样去收割全世界的,那肯定是大部分先窝在国内内卷。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其实也带有输出金融资本产能的意思,水太满,是要想办法泄洪的。
至于其他人说银行利润率低只有百分之三之类的,说什么不要谈绝对值,这个数据是真是假暂且不论,其实有很多制造业企业,利润率百分之三都没有,有百分之二已经很高兴,而读过一点马克思资本论的人都知道,银行业本身是不会实实在在产生价值的,为什么它的利润率比很多制造业高,资本当然是往高利润、回报周期短的部门扎堆,但产业空心化和脱实向虚就是条不归路。想想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以分配见长才对。
爱国情怀是挺好的,但也要睁眼看看现实,数据是哪儿都查得到的,又不是啥秘密不能说的:
“9 月 25 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 “2021 中国企业 500 强” 榜单,其中 222 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8 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了万亿元门槛。
2021 年 500 强企业入围门槛需要营业收入达到 392.36 亿元,相较于比上年门槛提高了 32.75 亿元。最近 5 年,500 强入围门槛显著提高。”
也就是说,那个第 500 名,营业额就是 400 亿的样子,中国大量的手机公司比如小米和蓝绿厂,利润率有 5% 就已经不得了了。可见,中国 500 强的 400 亿营业额,有净利润的话,估摸着就十几二十亿的样子,200 个这样的公司净利润,抵不上一家工商银行的净利润。然后你还说这很正常,很自豪。
至于其他人阴阳怪气带节奏的,我也不太喜欢,我从来不理睬他们。
————————
老天,肯定是被哪个大佬翻牌子了。
本来只是有感而发,不曾想有这么多人浏览和点赞。当然不免有骂骂咧咧的,抬杠的,这些我就懒得理睬了。
1,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净利润很低,只有百分之五点几,很多低于这个数字的都是靠规模效应勉强维持着运行。数据真的很容易查的到。
2,股票市场里有很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连当年的广义货币增长率都没跑赢,一看底细,基本都是些制造型企业,基本没有投资价值。可见中小型企业就更艰难了。
3,有人抬杠,觉得银行的利润率不高,其实他们呐,连最简单粗暴的逻辑和基本的数学都不想使用,按照 100 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净利润率 5%,不过是 5 万亿。如果,我说的是如果,银行拿走 2 万亿,中国有几千万的企业实体,那真的大多数是在喝西北风。银行部门又能吸纳多少就业呢?普通群众背着各种贷款艰难度日,没有消费能力,那么普通人做生意自然就艰难。有数据,有逻辑,有现实,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抬什么杠?另外,大多数银行每年的利润增长率还不错,真的,最显著的是招商银行和邮储银行的股票价格这几年飙得蛮厉害的。
4,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高铁和财政转移支付,用的是税收和国债以及地方卖土地的钱,跟银行的净利润有什么关系?再说银行的净利润又不是毛利润。
5,中国还远远没有富裕,各种收租的食利阶层就已经无比的庞大,民生很艰难呢。
我推荐历史学者吴思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农民与帝国》,里面很详细地论述了食利阶层是如何一步一步压垮一个帝国的。有兴趣的可自行百度,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他提了一个很搞笑的概念叫 “官家资本主义”。
6,不再加更了,停了。多说无益,且易惹祸,吾等百姓,莫谈大事,默默者存,为稻粱谋而已。
说来说去,百姓兜里没钱,做生意的又怎么能赚到钱呢
房贷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消费能力,又赶上疫情收入锐减。所以这几年别乱折腾,守住家底就是好的。
想赚钱,要么家里有矿,挖出来就能卖钱,不好意思,大部分是国企
要么垄断行业百姓不得不给你送钱,不好意思,宇宙行、中国烟草、两桶油、国家电网、中移动也是国企
要么接政府订单,不好意思,修高铁建大桥大部分也给了建筑央企
这其中有漏出来的,如果能接到一点,吃饱不成问题。
其它行业老字号守成尚且艰难,新入行的成功的概率太低了。尤其是门槛低的,饭店服装店奶茶店什么的,简直就是黑洞。比较看好游戏行业,这种低消费高快感的廉价娱乐方式太适合现在的大环境了,其它宅经济同理。
我就从没听过正经生意人说过哪一年生意好做过?
说有好做的生意的人都是微商。
这个世界不是赚钱越来越难了,而是普通人赚钱越来越难了。
众所周知,自从前年疫情开始,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都遭到重创。大量的旅游行业、消费行业和餐饮行业,包括今年的 K12 双减,房地产管控等等。大量的行业出现了严重下滑。普通人感到赚钱越来越难了。
这确实是普遍情况——却不是所有人的事实——因为事实也是基于视角的。事实是——2021 年相比 2020 年,胡润富豪榜比去年增加了 1100 个亿万富翁。其中内地富豪去年总财富增长了 11.28%。
而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以 10 亿美元计算,则在一年时间内暴增了 660 人,其中排名前 20 的超级富豪,有 7 人财富翻倍。
这个财富增加速度,是在全球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达到的。可以说——在全球经济最艰难的年份里——超级富豪创造财富的速度却令人瞠目结舌的快。
所以从来不是赚钱越来越难了——而是穷人赚钱越来越难了。
这是一个令人沮丧却真实的事实。
事实上,即使是在疫情之前,即使是全球化背景下,在互联网大潮中,全世界也几乎只有美国和中国还在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欧洲增长几乎完全停滞,亚洲四小龙都已经多年 GDP 只有 1% 或者 0% 左右的增长率。
而非洲——还在连年的战乱,深陷贫困、艾滋病和低水平教育的环境中不能自拔。
所以其实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什么岁月静好。事实上,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别人高速发展的时候,你可能还在和父母打架,别人在创业的时候,你还在和男朋友闹情绪,别人拿诺贝奖的时候,他们国家还在施行割礼。
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国际化但又割裂、每天看着同样的新闻却又各自处于不同平行宇宙的世界中。
但在这个平行宇宙中,我们看到的是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有生产资料的人拥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资料的人,一辈子都陷在上学、打工以及和自己的父母、男朋友内卷的过程中。
穷人大部分都躺平了——不能怪他们——因为上升的通道越来越窄了,因为提升阶层的过程越来越难了。
但是我最近也考察了很多商业项目,各个行业的,和各个行业的创始人、创业者和投资人深入聊了很多。我从这些创业者身上,依然能看到他们内心的火热,依然能感受到最原始的力量——在自己的种族中占有更高的地位。
不得不承认——人是受环境影响的动物。是受圈子影响的动物。
当你周围都是打工的人的时候,你只会听到找工作多难,升职加薪多难,你只会听到躺平。但是当你的身边都是一帮不顾一切的创业者的时候,你能明显的感觉到这股力量——你会愿意相信,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大环境中,依然会有人创造奇迹。
基层没钱,没钱消费,老板没钱,员工丢工作,基层没钱。这是实体经济的循环
基层没钱,没钱但是得消费,找淘宝拼多多,钱有两条路,第一条路,落入了网络店铺的老板的手里,但是互联网必定会带来比价,老板利润低,员工工资低,基层没钱。本来应该本地流通的钱去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城市流通了,本地老板没收入,赚不到钱我就不干了,小微企业一碎,你们也跟着碎了,不过你们可以买到拼多多 1 快钱的 “ibanana” 顺便歌颂一下网购的伟大,不是讽刺你们,因为虽然我觉得这样不好,但是碰到比实体便宜不少的垃圾我也得拿脚投票
钱流通的第二条路,去缴纳各种税,和给平台交保护费,本来这笔钱够一百个人花,结果都到十个人兜里了,比如马哥。马哥钱太多了,得花,但是花不完啊本来 100 个人可以消费 90 的钱,结果十个人才能花 30 钱就变成他存起来的东西,不流动了。
这只是我认为其中的任意一点,自己也属于地摊经济,大专文学。里面贸易战啊,国际上那地震了那打架的都有关系。并不是简单阶级矛盾,地域矛盾可以解释的,我也解释不了
只能说后面经济一年会比一年差,我预测
我预测锤子,我明天早上吃的外卖多少钱我都预测不了,大家洗洗睡吧。提个醒,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健健康康有个一技之长。甭想我攒够多少钱就能熬过去这次了。
我等屁民,听知乎割韭菜大 v 的,不如每天祈祷我国昌隆,国运一如既往的顶管点事。与其对一点都不靠谱天天图纸感恩神神们抱有希望,真不如尝试拥抱还算靠谱的越南。
就 18 年我就说今年经济差,明年会变好的,现在看,维持原状已经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了。
分割线,挂了两天大家回的真多啊,有的不回实在是抱歉 (´-ω-`) 高强度 lol 没啥时间。本来想说一点什么但是大家不乐意听就不说了。说点大家想听的又懒得说。毕竟现在还有点余量,等我揭不开锅的时候可以说点大家爱听的开个公众号骗钱,现在,是你们不配了。
因为中国人的字典里只有储蓄和投资两个词语,消费被扣掉了。
而所有的金融游戏,投资也好,储蓄也好,无论耍什么把戏,
兜兜转转最后都必须要聚焦到消费上,消费被抠掉以后,
那么不论怎么玩,生意都是击鼓传花……
商人因为卖不掉终端产品,只能互相买卖 “生意”,
b2b 满地找接盘的,b2c 一炮烂泥……
以前一直说过,每家人家用一台洗衣机,
所以造人均 10 台洗衣机的人力物力都是找不到接盘必须在流通过程里空转的……
但其实这还好,还有更过分的。
另一个商人看洗衣机玩不转,
去做洗碗机了。
做出来找到一个消费者,
消费者说,老子就是不用,
你问我要钱就是骗子……
然后哪怕洗碗机只有一台,也在空转……
因为中国的垄断资本主义越来越不要脸。为什么码农工资高,圈住所有人才,别的公司别发展,行业别发展。通信设备行业基本被垄断了。为什么网上商品赔钱也卖,挤死所有正常盈利的同行。房地产是把地抢干净,想卖多少钱卖多少钱。教育是把老师和学生时间抢干净。
所以现在中国的生意,归根到底变成了钱生钱的生意,谁钱多能生钱的利润越大,不断地把底层的小生意人挤黄,小生意人再换行业分另一个行业的蛋糕。把这个阶层的小生意人都挤成打工者后,垄断资产阶级又壮大了,再去吃下一个阶层,就像大鱼吃小鱼游戏一样。
最大的问题是经济集团越来越大,比国企央企还大,经济主导地位都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寿现在算什么?恒大欠一屁股账,还怕这个公司倒了,救活了对小公司有好吗?
还记得当初看知乎,都在说 2019 会是十年前最差的一年,十年后最好的一年。
当初以为是玩笑话,没想到却是一语成谶。
为什么会是 2019 呢。
信息化这波红利其实 2017 年已经完全吃透了,资本寒冬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2017 年后就很少像之前那样随便拿融资跑马圈地了。
而 2018 完全是靠高房价支愣起来的一年,还记得当初江浙一带,百万现款万人排队买房的盛况。
而 2019,是信息化和高房价支愣起来的经济的最后的一点余韵。
没了这两样的 2020,再加上天降疫情,前半年可以说是遍地哀嚎。我还记得去年,地下商城那种按摩椅,每天半夜去都有人躺上边睡觉,每张按摩椅上都挤满人,偶尔城管来赶人,眨巴着眼磨磨蹭蹭起来,提着个破袋子。还有大冬天直接倒在地下商城门口的小伙子,就靠着那个玻璃隔的墙,睡在冰冷的瓷板砖上。
我想哭,但是哭不出来。
然后 2021 年,他们说去年下半年复工了生意不错,可是高房价和去年欠的债还在。
不知道怎么还。
2021,也许是真正还债的一年。或许未来十年,甚至更久,都是还债年。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房产外贸内需。
房产被彻底玩死,外贸因为贸易战和疫情,肉眼可见的减少,内需因为高房价导致人民被掏空,拼多多逆势崛起。
可这种情况下还有人一直在吹,什么 5g,电动车,AI,这些东西跟人民有个屁关系。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而能容纳大量就业的只有制造业,可制造业,在贸易战和疫情双重打击下,只有凋零。房产,已经将人民榨干了最后一滴血,内需,被高房价榨干的拼多多逆势崛起。
软件吞噬世界,是因为软件 0 成本,软件复制 0 成本,软件只有人工成本,人力成本,那么如何将人工成本发挥到极致。996,007 就是答案。
直播,短视频,带货的所谓风口,去年有几个小伙子折腾了一年多,今年偶然见到他们,还是曾经的模样,然后突然听到他们说,这样简直就是 “网络叫花子”。
我 tmd 笑了,这大概就是对当前世界最准确的概括了。
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癫狂了。躺平是所有人唯一能做的事情。
——————————————————————
点赞的人有点多,那再说一个从去年,2020 就观察到的普遍现象,那就是年轻人的大规模纹身化。而且不像以前非主流那样只纹个标志在不显眼的位置,什么花臂花腿花脖子花脸都出来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除了躺平外还有一帮人选了另一条路,而且是将影响他们一生的路,毕竟纹身以目前科技来说就是洗不掉。纹身又注定不被主流接受,那也就是说边缘人开始不满足在网上当喷子键盘侠找存在感了,而是通过纹身来表达自己的存在感。
但无论如何,他们只说明一种现象,边缘人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开始向社会溢出,且越来越显眼,又不可否认,无法视而不见,且摁不下去。
本质上说其实就跟拼多多的崛起是一样的。
———————————————————————
再说说,现在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快,天眼监控器遍布,人脸识别,dna 检测技术,基本犯罪在国内就会被抓。
但底层找不到事做,又很容易小偷小摸,这样很多人就会背上案底,背上案底更没出头之日。
以后很可能像美国那样两极分化,满大街流浪汉,露宿街头。
为什么现在大家越来越卷,因为随着科技的深入底层,监控变的无孔不入,人钻空子的机会会变得越来越小,而人为了获得收益,已经没办法单纯的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获得成功,因为所有既有规则能钻空子的地方越来越少,那么只能通过卷这种唯一的方式来获取收益。
现在连骗子都被卷的套路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只能躲在国外搞电信诈骗,在国内基本秒被抓。所以不卷的话,连骗人的机会都没有。
—————————————————————
2021.8.6
新一轮的疫情又开始了,又看到很多人失业。感觉随着疫情这样反反复复,很可能持续好几年,那么经济也会变成短工经济,甚至日结经济,这样更多人只会更难活,不管先买房的背着房贷的人,还是后面想买房的人,都等于压了一座大山。
今天看新闻安徽补课老师被防疫人员踹门掐脖子,那老师说自己背着一百多万的贷款。
请问这一百万一个老师不能上课要怎么还?
————————2021.8.21——————————
最近阿富汗变天了,感觉会是破局的一个关键。对未来不仅又乐观起来。国内主要的问题是固投基建这个增长模式跑不动了,而阿富汗变天,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会形成一个铁三角,中国可以通过输出固投基建,把影响力扩展到中东,甚至欧洲非洲。而且阿富汗变天,中国的石油管道将来或许可以通过陆路运输,不用担心在海上被切断石油运输线。连带着对芯片甚至电动车这块的需求都不再像以前那么迫切了。
简单来讲,就是中国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展了。不夸张讲,甚至可以说是国运就此改写。
也许,老天爷还是站在我们这边。大家撑过这一两年,将来中西部也许会迎来真正的大爆发和大发展。
霸权之争本质上是标准之争,如果将来能在中阿巴伊,四国之间,甚至更多国家之间形成自己的标准,就可以对抗以英语为基础的五眼联盟,昂撒匪帮。
大家日子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751 年的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华夏文明影响力退出中东的关键一战,也是唐朝,甚至中国从此走向衰落,并且逐渐自闭,退出世界舞台的一个关键节点。1270 年后,再次回到中东,感觉就像我们马上可以见证的盛唐再现。
当然我个人觉得,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中国终于可以有地方可以输出内卷了,不必整天困死在国内自己卷了。
今年确实很难,你有没有发现一些产品都卖的很便宜,一些水果的价格都比往年还要便宜。
环顾身边的朋友,很多人虽然收入没有减少,但是每个月收入的一大部分都要去供房贷,很多公司效益不好,奖金发不出,恐怖的气息随时都可以闻到,每个人都惴惴不安的,哪有心思去花钱。
很多生意撑不下去的公司或者店铺都在清货,对于一些库存产品就是基本上给钱就卖,而这些产品涌入市场影响本来正常在卖的产品导致大家都卖不上价去,钱越来越难挣。
我们做企业应收账款的,今年的客户,我感觉普遍的比较没有耐心,非常焦急,见不到钱,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时不得消停。
再反观一下我自己吧,最近我虽然买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买东西的价格比我前几年出的价格要低多了,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店撑不下去,都在清仓,物品的价格确实便宜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未来不太看好,在花钱方面不是那么的放心大胆。
上周我 35 块钱买了两把自动伞,卖家漏发一把,我告诉他之后,我问他是退钱还是补发,他说补发,当天他又给我补发了,今天上班收到了。
带伞套的粉色的带涂层的晴雨两用自动伞,不到 20 块钱就能买一把。不知道卖家的成本能压到多少,看网上好多卖家说清仓清库存都是不计成本的。作为消费者,我虽然花很少钱买到了好的物品,但是我对未来是有一种恐怖的。换位思考,这种生意你愿意做吗?那么当大家都清完库存的时候,下一步会是什么呢?
推荐阅读:
我们尝试从宏观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理解这个事情,或者钱在谁手里能更高的促进经济发展,我们经济体的宏观资源配置上层构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层的经济状况和发展。
我们经济体的特点是集中资源重点推进,从发展角度来看,工业化早期国家基本都是这样的模式,国家主导的工业化,且促进生产效率极高,之后私有化改革遍布全球,这都是后话了。问题发展初期,钱从哪里来呢?我们可以回顾下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发家史,都是血淋淋的,要么对内兼并土地资源,要么对外扩张殖民,当年的大英帝国版图遍布全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日不落,殖民、抢占市场,实在不行就输出鸦片,当然对外扩张依赖工业化基础,工业化下钢铁、煤炭、武器等人均产出对于传统农业社会是数量级的碾压,殖民扩张积累资本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进程,人才、劳动力又纷纷流入参与研发和生产,加速工业化进程,而且这种基本都是国家布局,统筹规划,效率也并不低。
到了 20 世界中后期,这种殖民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的成本越来越高,当然老牌工业化国家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原始积累,即便战败国仍然有侵略时期的工业化遗产,科学技术这东西复制成本低,但问题是还没有工业化的国家怎么办?一穷二白怎么追赶老牌工业化国家,对外侵略?基本不可能,不被侵略就不错了。那么能做的必然是对内筹集发展资金,这就回到了起初的问题,钱在谁手里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策略就是工农业剪刀差,通过农业来补贴工业,加速各行各业的工业化水平,尤其是民用行业,发展中国资源就这么多,甚至把军用投入在几十年内压缩到极限,记得小时候课本的统计数据,我国农业人口 9 亿,公粮也交到了 2000 年以后,这也是先富起来的人不能忘记还没富起来农民群体的原因。回归正题,这个阶段的宏观资源配置是把农民手中的钱转移到工业上面,工业化又通过科技力量反哺农业生产,比如小时候用骡子犁地、打小麦没有几年都换成了手扶拖拉机改的工具,而且更替的周期特别短,没过几年就有了大型收割机,这对于农业生产可是成几十倍上百倍的效率提升。只有生产上来了,大家才有可能增加消费,客观提升生活质量。历史也证明了这个阶段让绝大部分人收益,钱在工业手里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农民也因为工业化和耕种工具的革新而得到了反哺,持续了几十年的增长。
极高的经济增速,劳动力红利得到了释放,产出快速增加,这时就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穷的时候没商品可以消耗,但逐渐的产出增速过大时消费能力又跟不上了,这几乎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产能过剩,如果只依赖国内消费能力,消费活动限制生产活动,经济增速很难长期维持高增长。这时又有了另外一个机遇,国际资本和需求市场需要廉价劳动力和社会成本较低的地区,又兼顾一定的工业化产业基础,放眼世界,没有比我国更合适的了,所以中国加入 WTO 是多方受益的结果,我国产出规模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受到了抑制,有了国际需求就有了产能的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需要有人来干高污染、高强度、低附加值的工作,自己还能享受到非常廉价的商品,而且这个廉价劳动力市场大到离谱,何乐而不为呢呢?双方一拍即合,我国搭上了全球经济的列车,多年的经济增长又得到了延续,西方国家又获得了廉价产能。这个时期的宏观资源配置表现在对出口导向的扶持,比如外资的投资优待,出口的税率优待,人民币的稳定等等,一批人交的税少意味着另一批人交的税多,把一些钱放在出口的产业上对于经济持续增长更好一些。
你会发现,改开至今只要赶上了国家宏观资源配置利好的方向,多数人都能赚到钱,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并且在不那么损人利己的情况下完成。但接下来的故事就很难协调多方的利益,刺激经济增长的成本也将越来越高,经济增速和经济发展逐渐出现了差异,经济增速更加在意 GDP 指标,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体生产和消耗的规模。如果仅仅看 GDP 指标,那么通过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就可以立杆见影,热钱越多,市场越活越,就和打了兴奋剂一样,本篇文章更加关注钱的流向,总体来说是一个居民储蓄和加杠杆流向地方和金融体系的过程,地方是房地产相关的明面和隐形税,金融体系是扩展性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利息。数据支撑的话也很容易找,08 年至今货币供应量从 40 万亿,增加到了 231 万亿,190 多万亿的增量在十几年被放出来,所谓的放水就是刺激信贷规模,借的越多,货币供应量越大,加上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高利率,肥了多少金融机构。其次,地方去年卖地收入 8.4 万亿,注意只是一年的量,并且土拍还没有减速的迹象,这些钱是居民储蓄交的吗?不全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银行的房贷,尤其是刚需群体,土地出让金本质上是税收,也就是居民部门是借钱交税,在加上不管是谁借钱,大概率最终要消费者和普通居民部门承担债务的转移,扩张性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利息还是居民部门的压力。
最终在宏观资源配置中,钱从居民部门流向了特定方向,当然也有很多钱用在了利好民生的上面,比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资源的投入,从数据上也刺激了经济增长,又续上了十几年的高增长。但为什么生意难做了?居民部门的钱就这么多,宏观上吸收的越多,留给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越少,尤其是需要购房的刚需家庭,往往背负沉重的负债压力,并且越往后,负债压力越大,比如房地产投资并不会为市场额外的创造商品,是后来者用更高的债务置换前面人的收益。结果是债务积累越大,利息压力越大,利息规模越大,债务压力更大,形成了很难转出的债务陷阱。回归正题,宏观资源配置刺激经济增长转移了居民部门的储蓄和负债,经济发展缺少了非常重要的环节:消费。大家加班越来越多,产出增加,但由于债务转移和资产垄断性,消费能力跟不上经济增长,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没有了消费能力生意只会越来越难做,身边人的负债规模和意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且没有减速的迹象。
最后,增量做不动,资本纷纷都开始尽可能的切蛋糕,且吃相越来越难看,垄断的、卖数据的、庞氏融资的越来越多,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居民手里钱被过度挖掘,钢筋水泥混凝土能创造出来的价值非常有限,但居民手里只有这个以及越来越高的负债。只能说今年还是好的,产能过剩非常依赖国际需求,国际供给市场我们独树一支,生产活动迅速从疫情的冲击中走出来,提供最稳定的产能供给,给经济体一定的稳定窗口期,以此来啃最硬的骨头,出口导向转向内循环,教育改革上的大刀阔斧,医疗资源的降成本,房地产债务支撑模式的限制,都是在努力让居民部门降低支出,挤出一些消费能力,经济体不管数据多好看,生产和消费是经济体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既要能生产,也应该能消费,历史的客观性让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选择转移一些人手里的有限资源,投入到更有利经济发展的地方,但过度的转移居民手里的钱,再附加上沉重的债务和利息压力,房地产只是这个转移过程的工具,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会出现背离,还是很期待国际供给市场未恢复的宝贵窗口期内,能啃掉几块限制经济真正有序发展的硬骨头。
ps:说来也好玩,小区群里有一个人,以前是做生意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现在已经是到处投资房子,谁要敢在群里发一些不利好房地产的信息,一定是第一时间出来反驳,甚至嘲讽,要有利好的消息第一时间来转发,谁要敢低价挂房一定拉出来公审,看来投资的房子还不少,毕竟控控盘,动动嘴就能做到赚钱,谁还去踏踏实实的干实业呢?
相关文章推荐:王克丹:限制经济增长的硬骨头
王兴的 2019 是过去最差,将来最好的一年话就不重复了
其实两年前就已经有迹象了,2019 差不多就两年前嘛,所以两年前我就决定缩减债务,准备过冬,到今年年初时候,所有外债全部还清,无债一身轻,所以面对将来可能恶化的形势,就有了足够的底气,今天刚刚发出去三单,年初还需要排期的美术外包,现在都慢慢开始反过来找我们了,甚至可以议价,所以双城记那句话,任何时候,其实都是最好和最坏的时代,在绝望中总能有希望的存在
然后正面回答问题,为什么生意越来越难做
因为过去很多赚钱,盈利的手段,都慢慢开始出现各种阻力
比如金融,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了很多年,过去赚钱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去国外,尤其是美国,上市 ipo,那去美国上市的企业有好有坏,有瑞幸也有滴滴,瑞幸其实对我国有利,因为这就是一个烂企业,上市之后割的是美国的韭菜,吃亏的是美股的投资人,所以瑞幸出事之后,国内网民都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在看这事,但是随着瑞幸咖啡的诈骗下市,美国证监会加强了对中概股上市的监管要求,像瑞幸这种,再说去割美国的韭菜,就几乎不可能了
然后是滴滴,滴滴代表着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这种公司是能赚钱的,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接近垄断,可以称之为事实上的垄断,所以一旦公司将垄断这种地位变现,其实盈利很容易的,这种可以认为是国内的优质企业,然后这种企业,其实是希望,留在国内上市,因为好企业不多,做投行的都知道,烂企业天天找,好企业人家都不想要钱,因为自己能赚钱,为什么还拿投资?情愿去借钱,也比拿投资强,finance 里面说的,loan 好过 stock 嘛。当然如果是烂企业,自己也搞不清楚怎么赚钱,没信心能赚到钱,那当然是卖股权,拿别人的钱去赌比较划算。所以滴滴去美国上市之后,美国那边大开绿灯,反而是我国的证劵监督机构加强了监管,基本上以后要想去美国上市,都需要我国监管部门的批准,所以这种拿着我国好企业卖给美国等境外投资者的手段,也被堵上了,你不能轻易把我国的企业,卖给老外
然后是我国的 ipo,过去呢,上我国的股市,其实很多都有水份,而且造假查出来,就罚个几十万,几百万,自罚三杯嘛,意思意思也就过去了,但是现在,我国加强了 ipo 的监管立法,现在处罚,那是上不封顶哦,是完全可以上刑事责任的,也就是,如果你被抓到,比如为 ipo 上市造假,这里有很多环节可以造假了,比如律师,会计师,保荐人这些,都可以造假,只要签字的,都有造假的空间,那过去只是随便意思意思,罚点钱,了事。但是现在不是,现在你敢造假,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可不是开玩笑的,一个人只要背上了刑事处罚,无论大小啊,无论大小,再小的刑事处罚,也是刑事犯罪,那只要有这种案底的人,就是俗称的罪犯,只要你有这种案底,出国,考公,事业单位等进体制内,都不要想了,而且会计师,律师这种行业,你也不要想了,谁敢找罪犯做这种事啊?而且连带着,自己的直系亲属什么,都会受到影响,而且这种追责好像是终身的,不确定,所以这种事一出,基本上 ipo 就很难了,也就是过去靠着造假疯狂上市圈钱,然后割国内韭菜这种事,以后也会少很多了,那国内股市 ipo 有自己的要求,比美国股市还要难上,现在可以用刑事处罚处罚金融从业人员,所以金融从业人员估计也都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而且滴滴之后,对国内金融监管是进一步加强,据说只要涉及金融领域的案件,可以跨部门组成特别调查组之类的,比如法院检察院公安抽调相关资源,组成特别调查组,优先查处,从重处罚,大概这个意思,具体的细则,很多自媒体都有说,可以多看看,简单说就是,国内 ipo 割韭菜,也困难了
还有就是科创板现在不允许模式创新,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属于模式创新,金融创新等机构,上市,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东西,不是什么高科技,都是骗人的把戏,别来骗领导骗股民了,不准你们上市割韭菜
所以整个金融行业,基本上监管是加强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ipo 都越来越困难,因为本来优质的企业就是少数,你只要打击造假,加强监管,ipo 的数量下降是必然的
那相应导致的结果就是,你们老板的融资就会难很多,因为很多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他们所谓的创业,就是一轮又一轮烧钱,最后烧到 ipo,把灾难性的结果丢给股市里面的韭菜们,用这种方式套利,那随着中美两国同时加强了 ipo 监管,这种事以后很难了,可以简单认为是不太可能了,那最后不能套利,有几个投资者敢随便烧钱的?没人烧钱,那生意是不是越来越难做了?
这是金融面,然后我们看出口,尤其是跨境电商,最近半年,亚马逊加大了对于跨境电商的打击力度,国内很多大卖都被一夜之间销户,几百个商店一夜之间被关,然后很搞笑,他们还自我安慰说,开飞机去见贝佐斯,blablabla,意思就是,我们店铺大,跟亚马逊有关系,可以网开一面,结果几个月过去了,还是被禁,其实亚马逊背后就是美国政府,当然跨境电商的买量,刷好评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其实人家也懂,只是以前不管而已,但是严格说起来,就是违反电商政策的,现在管了,以这个理由管理,这些被销户的,其实也没啥好说的,你自己本身屁股不干净,人家搞你,你也是活该,谁让你刷量买好评了?据说以前深圳湾 40 万一平的房子,买主都是这些做跨境电商,俗称外贸的,现在做不了了呵呵哒。当然如果你规模小,可能人家懒得管你,但是小规模,赚的钱也就那样,赚辛苦钱咯,而且因为以前买量刷好评的灰产太过于猖獗,已经形成了一种,就你不买量刷好评,你就做不过别人的氛围,劣币驱逐良币,那现在突然不允许使用劣币了,那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全灭。所以跨境电商,估计以后也很难了
然后是房地产,gdp 的计算方式,有三个部分组成,投资基建(尤其是政府投资),出口(前面说了出口)以及居民消费,那居民消费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被房地产所绑架,太多人背上了房贷的债务,那这种其实就是提前透支了将来的收入,你举债了嘛,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前面说的,出口受阻,烧钱上市受阻等因素影响,你的收入自然就会下降,你老板没钱了,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你的收入先给降低了再说,但是你又有房贷啊,房贷你敢不还?银行会让自己吃亏吗?你斗得过银行吗?一般普通人肯定不敢的,所以咬牙还房贷,那受影响首当其冲,肯定是居民消费。对不对?你要先还贷款,因为贷款还不上,你房子都会被银行没收,那能牺牲的,肯定就是居民消费了,吃就少吃一点,或者吃差一点,用的就少用一点,或者用差一点,那很自然地,居民消费就会下降,居民消费下降,那不管做什么都很难,市场开始收缩下降了嘛
唯一还有点指望的,其实就是政府的投资了,所以现在一大堆人往体制内涌,所以做体制内生意的,比如给政府做点外包啥的,这种有些还能扩大生产,逆势上涨,这种一般都叫做 to b 业务,最大的 business 其实就是政府,我国毕竟是大政府国家,跟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小政府国家,比如美国这种,有明显差异,跟法国,德国等欧陆国家接近
但是总体而言,生意越来越难做,是一个趋势,而这个趋势,在未来 5 年内,估计不会有明显的改变,甚至还会有强化的趋势
然后我们说一下其他尤其是 to c 业务里面已经出现的希望
一个就是去搞实体经济,而且是面相国内市场的实体经济,当然你说,消费萎靡不振,我同意,原因前面也说了,房地产导致的,但是,国内很大,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被房地产所绑架,以中国南方为例,扣除上海深圳杭州等少数几个城市以外,其他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其实房价并不贵,成都武汉也就一万多不到两万其实就可以买到,而且南方很多省会城市,其实大多数本地居民已经有房产居住了,奋斗家比较少,那这些居民的消费能力,是不容小觑的
21 世纪经济研究院对 22 个万亿 GDP 城市 (万亿 GDP 城市有 23 个,但天津在统计公报中未披露社零总额数据,不纳入统计) 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以下简称“社零总额”) 进行梳理。数据显示,在 22 个万亿 GDP 城市中,人均社零总额排在前 10 名的城市分别为:南京、上海、北京、苏州、泉州、青岛、福州、杭州、武汉、广州。
可以感觉出来哪里消费的比较多吧?南京,福建明显表现出跟人均 gdp 排名不对称的高消费,所以这些城市将会是将来消费的主力,所以可以看一下,将来这些地方的人,在用什么,在买什么,在吃什么,然后服务于这些市场的实体经济,就会有发展的机会,所以你看宁德时代,市值突破万亿,宁德就在福州都市圈内嘛,所以国家定义了都市圈,第一是南京,第二是福州,还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一个就是出口,出口的话,实体受阻,对吧,但同时,我建议,游戏业,出口,国家似乎也希望,国内的游戏产商,对外输出游戏,游戏算是文化的一种,这也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如果能成功输出的话,国外市场和渠道,那跟国内肯定不一样,国内的一些下三滥的,什么买量啊,刷好评啊,这些在国外渠道一样是明令禁止的,不仅前面说的亚马逊处理过一大批账户,苹果的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早在亚马逊之前,就动手处理了一大批国内的账户了,所以建议,出海也要走正道,国内那种粗制滥造的换皮游戏,就不要搞了,国内这些年的游戏开发呢,也不是完全没有积累,国内游戏行业流行一句话,国内有一流的美工,二流的策划,三流的老板和不入流的技术,这个跟我观感接近,国内的美工水平相当之不错,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可以跟这些人多合作合作,有利于打开国外市场,你等国外市场做好了,再回头来上市国内市场,也来得及,而且国内的人对国外的游戏,其实并不陌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接触到国外上市的游戏,比如 steam 之类的,网吧里其实都有 steam
疫情影响是小事,因为疫情无论是一年、三年还是五年,终究会过去。疫情会击倒一批人,但只要市场还在,生意还可以继续做。
问题不是疫情,疫情爆发之前的 2019 年就已经有很多这种感概。
真正的问题在于垄断资本的形成,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在增长,也就是消费者的花费对比十几年前是肯定要多很多。
2005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 6.7 万亿
2021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 44 万亿
钱肯定是比原来多了,只是没有进到你的口袋里。
做生意什么时候都没有简单一说,只是相对简单或困难。
以前是没有垄断资本,钱相对容易赚。都是一个个的小店,同样 1 万件衣服销售额 100 万,可能需要几十个小商户卖出去。这 100 万是由几十个家庭作坊企业分。
现在呢,这 1 万件衣服优衣库自己就能卖出去,规模优势大,价格可能更低。这 100 万就都进了优衣库的账户。那几十家家庭作坊企业只能破产。
在终端消费市场,形成了众多的垄断大鳄,这些大型企业可以轻松碾压个体户小企业。不是消费者拿出去的钱少了,而是这些钱都进了少数大企业的口袋。
再到后来,马云这种超级垄断平台上线,更是对个体户小企业产生了致命打击。本来优衣库这种线下布局的垄断企业,受制于物理空间的影响还能留点剩菜剩饭。当互联网平台上线后,这点剩饭也没了。
理论上来讲,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随便开一间超级工厂通过淘宝销售就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
这个就叫垄断
不是社会上没有钱赚,是你赚不到钱。
而且这种垄断优势是几乎无法撼动的
更让人绝望的是即使这家垄断企业失败倒闭了,接替的也是另一家垄断企业。
中小企业个体户并存繁荣发展只是一个幻觉,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十几年前大陆的孩子都想当 CEO 都想创业,呆湾的孩子们却想开个奶茶店咖啡店。当年我们还嘲笑他们没志向,现在才发现,那是活明白了。大陆的大企业家们要感谢教员,是教员把原来那群人都给干掉了才有了他们的机会。
王健林搞事业的时候,中国没有万达这种东西存在的,所以他才搞出了万达。
今天上海滩这些所谓的企业家们,如果当年不是扫清了上海滩,他们有几个能混出来?就房地产、商场、进出口贸易这些行当,都不要说民国的大家族,就是杜老板的码头你们也拜不上,这些活哪轮的到你们来做。
我们这个社会在割裂
一个是垄断资本集团和为他们服务的精英。你想进入这个群体一是靠投胎,二是靠卖命。比如考个清华北大 985 应聘成职员,然后卷死同行得到老板赏识,成为老板忠实的仆人。
另一个就是吃瓜群众们,别想那么多了,大钱轮不到你,只要不是特别贫穷就享受生活吧。减少自己的欲望,你会发现如果你没有欲望,你就没什么烦恼。
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不知道,有可能要请人类重启四骑士出场
瘟疫、战争、饥荒、死亡
目前已经前俩已经出来,就看后俩啥时候出场。
什么叫生意?
生意就是利用信息差赚钱
知道这个自然会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说越来越难做
实际上无论是何时,都会有很多人说越来越难做
因为信息差在大部分时间都是越来越少
举个例子
淘宝上不让卖狗肉
卖狗肉的淘宝店都被举报关闭了
我用香肉的名号接着卖狗肉,在举报人还没看明白,购买人懂的时候就可以赚一份钱
然后举报人群也明白了,我卖不了狗肉了
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再举个例子
我研究出来怎么提高写作成绩
我和我的同行形成了信息差
我在赚钱的同时又不断研发出来怎么提高阅读理解成绩,然后提高单词学习效率
信息差越来越大,我的利润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做
大部分人赚钱都是因为巧合
他因为在某个位置,所以自然形成了信息差,然后赚钱了,做老板了
少数人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信息差
他们的赚钱是必然,区别在于早晚
当你周围的人都说生意越来越难做的时候
这说明你周围有很多风口上的猪或者骗子
多跟能创造信息差的人一起玩
少跟骗子和猪玩
我身边几乎所有小老板,这几年收入现金流都下滑严重。
1 当年从没意识到自己赚了钱要分给员工。08 年之前一年几百万的小老板,给员工一个月 1000 多工资,美名说大家都这个价。员工没钱消费,老板豪宅豪车的。注意这里说的是当年,不是现在。当年老班收入平均只有 5% 付了工资。现在很多都占 60-70% 了。
那你生产的东西(包括虚拟的)谁消费去?现在生意能好做吗?最近我亲戚让我接班他的公司,说的天花乱坠。我过几天想过去问下他,你把公司给我可以,你一个生产设备的公司你走了换我没事,但生产人员都老了,没人生产了你给我卖啥?他从没觉得员工才是企业的灵魂,真以为换个老板就可以了。
2 生产过剩。举例本来一个行业一个城市 20 家左右就够了,结果有 22000 家。每家的成本大头都在雇佣销售,打压价格上。
3 基建放缓。之前赚到钱的人主要赚的都是大基建的钱。到处都是工地,不管建什么,涉及的工程一大把。现在基建越来越少,有也感觉是为了推动 gdp 强行上马的。这几年为了强推基建保经济,大把的钱砸到了农村,问题是砸到农村一个响都看不到,100% 全赔了。
按理说基建完了确实应该经济转型消费。可就我国连非洲印度都不如的老百姓消费能力,我呵呵了。
咦,突然发现这不是教科书的美国 1929?
很简单,资本是自发聚集的这点客观经济规律,原来是 20% 的企业拿走市场上 80% 的利润,而到 21 年是 10% 的企业拿走市场 90% 的利润,只要是市场经济资本的聚集就会越来越快无可阻挡,而经济周期会加快资本聚集速度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巨头连社区买菜的利润都要抢啊!周围做生意的都是小资本生意越来越差很正常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越来越好是反经济规律的,越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小资本创业消灭的速度越快!比如日本十年期长期商业贷款利率只有 1%,而日本根本没有多少人拿这个超低利率的商业贷款创业,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小型企业的综合年净利润低于 1%!中国经济在超高速增长结束后也会进入市场经济的成熟期,资本回报率会迅速降低,证据就是国内 A 股市场中上市商业银行净利润是 2.2 万亿同比增长 12.6% 而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增长 0.65%,看出什么吗?利润在高速向金融企业集中,而金融企业是资本最聚集的行业!所以做传统行业的小本生意大概率是亏损的,也就是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了!
第一,社会原因,疫情不可抗力。
第二,真正暴利的行业是垄断性的买卖,比如白事就是垄断性的,毛利百分之六百,一个成本一万的棺材,墓地卖给死者家属就是六万块钱。还有银行,房地产,石油,高铁,医疗,教育等,反正都是中国人你也明白为啥。再说了所有穷人都是富人的奶牛,没有银行和地产商中国八零后,九零后不至于人均负债十五万,但是银行和地产商,医院,学校领导层也是一条狗而已,都是中国人点到为止,大家都明白我也不说了。你老百姓起码要交房租,而且做得都是中小买卖,连银行都不会贷款给你的,为啥苏银霞(于欢妈)借高利贷,因为银行行长们都不贷款给他,都给了关系户和富人。
第三,我也算是商业人士,做超市的,我最佩服的人是年广久,大家都知道傻子瓜子吧,年广久是安徽人,其实年广久有个绰号,忘了叫啥名了,用安徽土话就是傻子的意思。他怎么 “傻” 了,年广久,他卖水果出身,别的小贩投机倒把,缺斤短两,他不光不就这样,万一质量出了问题,人家赔钱后还多给人家加俩苹果啥的,结果人家生意火爆,投机倒把的给自己干死了。
我们这封城二十三天,别的超市翻翻涨价,我平常价卖,当时同行都嘲讽我傻子,后来解封了,一条道的超市都没人了我这儿有人。
其他小贩不明白为啥年广久生意好,我想他们也不明白为啥我现在比他们生意好。
到底谁傻一目了然,有的人做生意,光看眼前的利益,不看长远。而且心术不正。所以有时候生意不难做,人难做。
因为马太效应啊。刘慈欣《赡养人类》里面就有个终产者,当地球文明发展到极致,最后会出现一个地球的球长,这个人就是终产者,而其余的人只能在狭窄的空间生存。
每一年都能听到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好做的都忙着数钱,忙着开疆拓土呢,哪儿有功夫跟你抱怨呢,哪有功夫上网来发牢骚,报团取暖。
跟你说生意真好做,我数钱数得手软兄弟,你来跟我做,保你发大财,我教你赚钱。
不是传销就是微商,不是骗子就是卖课啊。
我记得从小的时候就听父母叹气,这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
88 年,我出生那年,我父母揣着 600 元本钱,到市区一个批发市场做干货调料生意。
第一年人生地不熟,门面位置也不好,所以是亏本的,是我爸看好这个行业,坚持了下去。这一年又找亲戚熟人借了 3000 元,比较高的利息。
第二年就开始赚钱了,那个时候干货,海味,调料还属于国家单位和政府部门才有的福利,再就是一些酒楼需要。公家采购买东西不讲价,只看你有货没。当时卖这些东西的市场市里只有两个位子有,地方也都不大。
纯卖方市场,要不是我爸妈家底薄,没本钱,那一年是要大赚一笔的。我妈说有个单位的采购投缘,就想扶持我爸妈,在他们那买,但是我爸妈没货,好几万的货都拱手给隔壁了。
第三年我爸找了个位置好的门面,那一年轻松赚了 7,8 万,我爸妈非常高兴,觉得钱真的跟捡一样,这钱太好赚了。
可是这么轻松赚钱的日子还没到三年,武汉迎来了下港潮,好多国企 Gz,卖了,垮了,一些国家单位也裁撤合并。
所以我爸妈的生意也没那么轻松好做了,但这时候还有酒店酒楼的生意,所以相对而言也不错 ,只是很劳心劳力。酒店酒楼的生意虽然也多,但是他们喜欢拖货款,十个里面七个都直接跑路,好多大老板都被他们跑货款跑大几十万,直接回老家种田去了。
我家在 97 年 98 年就直接被跑了 20 多万,还不论那些年被骗子设计拿刀逼着骗了 8 万,10 的,这些钱一分都没要回。
这生意就这么腥风血雨地做了几年,2000 年刚过,大型仓储式超级市场横空出世。两家国企性质超市,开满各社区,小区商业街。对我爸妈所在的干货调料批发这些生意造成巨大的冲击,也有很多私人便利店小超市满地开花。
他们的生意开始划水状态,怀恋着 90 年初那捡钱的日子。总是念叨 “生意真是一天比一天难做啊!”
那时候,每次和我爸去仓储购物,他都要说,现在人们爱在超市买东西啊,他们都把我们的生意抢没了。
03 年淘宝网络购物在中国诞生,04 年京东也开辟电子商务,加入网络购物,还有 1688 等各种购物网站纷纷成立。
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购物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由实体店面对面选购,变成了网上选货,快递送货到家。
13 年的时候,我发现各大超市的活动折扣越来越频繁了,而且有时候的活动力度都比网上还便宜。到了 14 年,如果不是周六周天,仓储超市里面冷冷清清,没有人气。
我爸再每次去仓储超市,就笑着对我说 “嘿,原来超市抢我们生意,现在超市的生意都被网上抢跑了,总在做活动,总在便宜卖,哈哈。” 有一种大仇得报之感。
我想如果我要认识哪个超市大老板,估计他也会跟我抱怨 “哎,这生意是一天比一天难做啊”
曾经的几大电商: 聚美,凡客,淘宝,京东,亚马逊,易趣,苏宁易购,唯品会,1688 等网站购物平台。现在就剩三家独大,天猫,京东,还有后来,农村包围城市而 Sha 出一条血路的拼多多。
这些倒下去的电商,或者还在艰难维持的电商是不是也在诉说着 “这生意是一天比一天难啊!”
而这三家购物网站已成三巨头,占有了电商销售总额大半江山。
十年前我父母在我参加工作后,就立马把门面让了出去,没做了。
我家有几个没读书的同辈,在那时也学着我爸妈做这行,现在都转行了,没做了。
他们进场的时候,勤奋些应该能挣点小钱,只是后面实在维持不了生活了,要不也不会转行。
他们在进场的那一天,应该也是每天要感叹 “这生意一天比一天难做啊”
而互联网战场的厮杀还在继续,有人傲视群雄,有人斗志昂扬,有人会在那茫茫的深夜一样会发出声音 “这生意一天比一天难做啊”
30 年前,我小时候,家里有个小小的门面,生意不大,但是胜在挣钱不算难,到处都是需求。一个小小的门面,基本就能养活一家人。
15 年前,我刚上大学那会,倒腾点电脑配件,在学校里帮着配配机器,一个月都能赚点钱,不需要太过专业的知识。
10 年前,我换了份工作,开始接触淘宝,那个时候 C 店还能做,只要用心钻研,小卖家一样过得下去,有的时候还能出几个爆款。
5 年前,淘宝已经是天猫的天下了,大牌正在兴起,技术流已经慢慢没落了,没钱的草根,或者没跟上时代步伐的老店已经显现颓势了。
今天,电商已经是大牌的天下了,技术流还在拼多多做最后的抵抗,但是没有资本的加持,终究什么都不是。
其实从 10 年前开始,草莽时代的落日就已经开始了。
时至今日,黑夜才刚刚开始。
因为生意和生意是不一样的。
过去普通人没正式工作守个小店,大街上出个摊都能赚点钱,你看他是做生意的,他自己也觉得是。其实主要是靠出售个人劳动时间获得收入,投入的本钱不多。而做生意应该是靠资本投入和商业模式再加个经营管理赚钱,开小店说起来也是生意,但和普通打工人没有本质区别,我理解这是小生意,体力与资金双投入,体力占大头,我们周围很多生意其实都是这种。
以前的小生意有多好做呢,十几年前我们这边火车站有个服装批发市场,全省的小商贩都到市场批量买衣服,然后大包小包的拉回去卖。市场太红火了,带的房租也年年涨,一期开完了还有二期,我当时有同事在那里买了两个商铺,一年租金都抵上工资了。这就是一个产业链,每个人都从中获利。
再后来,互联网兴起,小商贩渐渐不行了,服装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租金当然也收不到,最后一批投资商铺的人成了接盘侠。
其实没有互联网,小生意也不会好做。产业只会越来越集中,搞到最后资本会站主导地位,话语权越来越强。看那里赚钱,资本就杀进去,让你无路可走,还能撑下去是人力成本太高,利润太少,资本看不上——以前小店能活下去是因为你主要投入的自己劳动力,资本想进去就花大价钱雇人,还要有管理人员搞内控,人力成本超过了个体户,不划算。
现在呢,互联网是一方面,信息化联网降低了管理成本,统一进货,集中采购,现代化物流配送降低了进货成本,还有手机支付降低了内控风险,线下小店开始走连锁路线,你想出售体力开夫妻店那怕不用交房租都竞争不过他们了。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从工业革命时代就开始了,先是把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打掉,把劳动力赶进城,再把城市小商贩打掉,最后人只有两类,一类是资本家,一类是打工人,想为自己打工基本不可能了。
不过没钱的也不用绝望,不想打工创业还是可以的。创业与做小生意最大的区别是,创业主要投入的是脑力不是体力,有好的技术、创意,趁资本没注意可以钻到空子(资本就像土大款,只会发现已经赚到钱的生意,让它自己想出创意赚钱是不可能的,因为创意是人出的,有这本事的人都早早辞职自己创业去了,还能白送给老板发财?)发展起来了再把这个创意小店卖给资本,搞好了就能实现阶层跨越。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 猫大叔的财会窝!我会尽量回复来自公众号的问题。
我是一个小企业的老板,因为经常要零星招人,所以加了几个本地的什么招聘微信号,就是天天在朋友圈发信息那种,他有很多号,每个号都有很多好友,也有很多群,你让他发一条多少钱那种。这些号之前基本只发招聘求职之类的,这段时间开始每天都有店铺转让的信息在发,可见生意有多么不好做………
我底下有个员工,女儿在教培行业工作,工资高的时候能上万,在小县城里也算不错了。去年这么一打,今年就不行了,马上就要面临失业了,不过那个老板还有家工厂,让她去工厂里上班,但是工资可能也就 3000,这么大落差你说一下子能接受么?去年刚买了房子,还要还房贷,这下哪还有钱去消费?
我们企业也是做服务行业的,客户大多是政府,有时候也做点室外小工程什么的。但是这两年结账难,很多政府单位公家单位也欠着钱。我认识的一些工程老板也是,你关系硬一点,给你多结一点,你这边没关系的那对不起了,啥时候给你都不知道,或者只给你一点点。认识个工程老板去年过年自掏腰包 600 万给下游的账款全部结清,那是他做了很多年底子厚才掏得出这钱,不然你就等着政府机关给你拖死。所以地方政府要疯狂卖地,不然年初什么高大上,各种面子工程一拍脑袋就上,到了年底就要拆东墙补西墙了。现在房地产也不行了,卖地卖不出去了,就要酝酿上房产税了。
总结就是一句话,老百姓没钱了,政府也没钱了,你跟谁做生意去?你这生意会好做?
一家之言,难免偏颇,各位权当看个笑话。
现在生意不好做,首先取决于各种法律法规的完善。
90 年代下岗潮开始,很多人都开始下海经商,当时信息封闭。
在现在很多电视剧电影里面都有体现,比如主角下岗去沿海一带倒腾货物,然后做大做强。
当然,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见识和闯劲,只能在本地做小生意糊口,像东北就有很多卖鸡架的。
额,还有卖身的,老婆进去卖,老公就在不远处守着自行车….
但是,这一批人给我们现在的人提供了榜样,所以一旦有了机会,立马会有人很多人涌入。
也就是下岗潮之前一段时间,还有很多人发了财。
国土资源流失。
挖金,挖矿,伐木。
这给很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诞生了很多富豪。
各位可以回忆下,你们老家现在的富豪,是不是就有当初靠这些发家的。
这些情况当初很多都是私自进行的,花钱给工人开工资,立马就可以挖金挖矿。
我老家四川一个偏远的镇,靠近阿坝州,90 年代外号小香港。
贵金属和矿产资源太多了,镇上的夜总会一家挨一家的开。
老板多挣了钱,工人就有钱。
工人有钱就消费,带动其他行业,开馆子卖衣服,哪怕修表都不缺客户。
在 90 年代初,我妈那个撇手艺,一个月开馆子可以挣 4000 块!
我还记得一个小故事。
我一岁大的时候,我妈也年轻,听到有人说金洞塌陷死了人。
她抱着我就追拖拉机,就想去看眼被凉席裹住的工人尸体。
然后我天天晚上哭,还找了个师傅帮忙。
当时,我们那个小镇,隔三差五就能看见拉死人的拖拉机….
你看现在,有了退耕还林,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些方针。
我们那个镇的辉煌不复存在,因为挖金挖矿没手续,伐木直接一刀切。
但是你问我看法如何,我觉得这个方针是对的。
我夏天从不回老家,水土流失太严重。
因为塌方泥石流滑坡山洪,一年比一年多….
全球信息化,电商的崛起。
电商冲击实体,实体经济比不过电商,同样货源别人没有房租压力,也没有太大员工支出,同一个员工可以服务个更多客户。
电商崛起之后,遍地都是美容院、整形医院、理发店以及餐饮。
一开始觉得餐饮必须现场吃,然后有了外卖。
以为剪头发、按摩之类的不可取代。结果有了线上预约,线下上门服务。
然后一场疫情…. 让这些生意更加难做。
但是,也就是因为疫情,才让这些生意还能维持。
像美容的整形的,直接停。
但是,却又他妈带火了直播。
我剪头发起码有一年都是男老板给我洗头了,他招不到人,只能自己洗自己剪!
漂亮的年轻的,不是坐台就是直播。
妈的,就连卖,都变成了线上视频线下空降。
不吹牛,我至少在抖音同城刷到过五六个曾经夜场的妹子,然后一群舔狗扰乱市场哄抬价格….
阶级固化
有钱人的资产固定,住房门面贵金属早就有了,何况置业是现代人类的传统,更是刻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看过《知否知否》的人应该记得,明兰嫁给二叔就开始整理资产,一箱子房契地契。
掌握生产资料的他们,会因为经济而挣不到钱吗?
家境不好了,遣散丫鬟家丁,变卖一部分家产就能吃饱喝足。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破产,因为他们没有地契房企,我可没见过几个有地的企业家破产,除非自己加杠杆去贷款经营,租厂房破产的倒是一堆。
穷人没有资本,仅靠工资就想翻身是无望的,因为你明天就可能失业。
富人多余的房子,肯定有人住啊。
别人租 3000 一个月的房子,我租 2500,没人抢着要?
这 2500,管不了一家三口每月的饭食?
所以现代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我认为不是给人提供工作,而是提供住房。
又想起一点,购买力的下降。
每年 GDP 啊,各种数据都是增长,然而购买力下降。
很多人都说钱越来越不值钱。
我家乡五年前的人均收入仅比现在多了几百块,可是房价却成倍增长。
商品越来越贵,收入却无法匹配。
当初就业机会多,现在就业难。
十年前,用 20 年的工资可以买套房,现在需要 30 年的工资买。
GDP 上去了,这算不算等于没上去?
最后,做生意就是经济流通。
你在 A 赚了钱,会去 B 消费,B 挣了钱会去 C 消费,C 挣钱会去 D 最后回到 A….
我一个卖灯具的肯定会吃饭,但是开饭店的不一定天天买灯,可是他肯定会买餐具,卖餐具可能就会买灯具。
这是一个闭环,早在疫情之前,经济就已经出问题了。
产业的基石 - 制造业受到的冲击太大了。
以前是动不动环保查,什么环保设施都装好了,还能找出问题,省市区各级单位的标准不一样,今年有个客户因为消防设施的摆放问题折腾了很久,区里来人说要放外面,放了之后市里来人说要放里面,此类的事情在制造业中很常见。
看有些评论说挣钱的行业在闷声发大财,这点我赞同,但是仔细看看这些行业,很多都是空手套的,左手进右手出,没有太大的成本负担,但你去问一问制造业的老板们,这几年的日子好不好过。而且现在很多产品价格越发的透明化,把利润一降再降,但凡家底不厚实,很难生存下去。
有的时候跟客户聊天,很多客户也说现在生意难做,哪怕是做了二三十年的老人,也觉得现在的市场情况很怪,以前十万块可以出来单干了,现在十万块你出来干什么呢?
受疫情影响,大批制造业的工厂濒临破产,举步维艰,有几个熟悉的客户,也是业内的老牌企业,老板们去年开始到处出门要账找钱,厂里几百号工人要养,供应商的货款要付,我知道的有的老板把家底全压上了,为的就是保住企业。太多了。
今年过年在家,跟小表妹聊天,她大学快毕业了,我问她毕业之后薪资想要多少,她说 8K 起步,我想想,现在除了互联网类的企业敢对应届生开这个待遇,制造业的企业很难开到这个价位,换句话说,现在企业工厂招工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互联网的发展是个双刃剑,为何总有梗 “知乎人均百万”,随便上上网觉得里面的人都好有钱,现在的网络氛围很不好,塑造了一个虚假的消费观。
多贴近生活,才知道生活的不易。
任何时代,都是少数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然后生意做得好基本上出自这部分人,然后大多数人抱怨这个时代,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进步和局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红利和无奈,无论什么时候,生意都不好做,或者说容易挣钱的营生都很少。
之所以觉得上一辈人容易,那是散兵思维作祟——轻易把自己代入少数成功者,根本不考虑多少人折戟沉沙,根本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厚古薄今,只看到当时的红利没看到当时的无奈。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只羡慕过去大学生包分配,却不知道包分配的黑幕和局限性(很多名校生不如大专中专),更忘了当时考大学难度比现在高十几倍,你搁过去根本考不上羡慕个 P 阿。就像做生意,搁当时的环境,你根本没那个意识和勇气做生意,社会管制也严酷的多,现在环境宽松条件成熟,当然竞争也激烈的多。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基本的心态要求都达不到,还是别做生意了,不然亏死个人。
1. 先讲明我的立场,生意的确越来越难做了。我家在十八线山卡卡小农村开得有一间杂货铺,10 年左右达到顶峰,大概 15 年往后生意就越来越难做了。10 年左右我家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 1 万左右,21 年大概也是一万左右。不过本地的羊肉粉已经从 7 块涨到 10 十块。
a. 城市化导致农村人口外流
b. 天猫之类的网购对实体商店的冲击
c.19 年以后明显能感觉到的经济不可逆转的下滑(不是因为疫情,而是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拐点)
2.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生意越来越难做。(不止小县城和农村,城市里也一样)起码我问过、接触到的所有人都面带愁容的说 “今年生意不好整”(不过我个人的观察不具备统计意义)
3. 贴一个知友的评论(评论区已经加精):
我相信经济增长了,毕竟生产力是发展的,但趋势是生产和资本更加集中,财富加速向顶层集中,小生产者的普遍破产和无产阶级的日益相对贫困是才是未来。
他的观点我基本认同,分歧在于经济是否增长。我认为不仅分蛋糕出了问题,做大蛋糕貌似也开始不切实际了。
4. 基于我个人的以上判断我特地在国家统计局查询了以下数据。差点儿没给我气个半死。但鉴于不好直接质疑统计局的权威,我只能实事求是解读数据。
5. 我本人没有删除过任何一条评论,欢迎大家讨论。
6. 虚构创作是我自己加的,评论区的大兄弟别睿智了。。
因为你周围的生意人都在骗你,要不就是你的圈子很 low。
看以下数据,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蒸蒸日上。还不是因为你不努力!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赵同录
2021 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 实现良好开局。
一、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
202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 GDP)为 1143670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8.1%,完成了全年 6% 以上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两年平均增长 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83086 亿元,增长 7.1%,拉动经济增长 0.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 450904 亿元,增长 8.2%,拉动经济增长 3.1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 609680 亿元,增长 8.2%,拉动经济增长 4.5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7.3%、39.4% 和 53.3%。
二、农业较快增长,工业服务业持续恢复
2021 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7.1%,拉动经济增长 0.6 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拉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 3.8 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 53.9%。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9.6%,拉动经济增长 3.0 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提高 9.8%,占 GDP 的比重为 27.4%,比上年增长 1.1 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11.3%、12.1% 和 14.5%,带动服务业恢复性增长。
三、消费对经济恢复作用重要,外需作用提升
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支撑国民经济稳定恢复。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的主要动力。2021 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65.4%,拉动 GDP 增长 5.3 个百分点。
投资缓中趋稳,发展韧性增强。“十四五” 规划重大项目陆续开工,“两新一重”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21 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13.7%,拉动 GDP 增长 1.1 个百分点。
净出口增势良好,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提升。2021 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20.9%,拉动 GDP 增长 1.7 个百分点。
四、重点关键领域较快增长,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2021 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 22.2%,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7.3 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8.2%,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 13.6%。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和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 27.9% 和 14.8%。
农业生产总体稳中有进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 王明华
2021 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生猪产能释放,生猪生产恢复常年水平,牛羊禽生产保持稳定;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生产者价格稳中有降,农业生产总体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一、粮食总产量连续 7 年在 1.3 万亿斤以上
2021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13657 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 267 亿斤,增长 2.0%,连续 7 年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两年增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 17.64 亿亩,比上年增加 1295 万亩,增长 0.7%。
二、猪牛羊禽肉产量持续增加
2021 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 8887 万吨,比上年增加 1248 万吨,增长 16.3%。猪肉产量大幅增长,牛羊禽肉产量稳定增长,牛奶产量较快增长,禽蛋产量有所减少。
2021 年,全国生猪出栏 67128 万头,比上年增长 27.4%;猪肉产量 5296 万吨,增长 28.8%。2021 年末,全国生猪存栏 44922 万头,同比增长 10.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 4329 万头,同比增长 4.0%,分别达到 2017 年末的 101.7% 和 96.8%。
2021 年,全国肉牛出栏 4707 万头,比上年增加 142 万头,增长 3.1%;牛肉产量 698 万吨,增加 25 万吨,增长 3.7%;牛奶产量 3683 万吨,增长 7.1%。2021 年末全国肉牛存栏 9817 万头,同比增长 2.7%。2021 年,全国羊出栏 33045 万只,比上年增长 3.5%;羊肉产量 514 万吨,增长 4.4%。2021 年末全国羊存栏 31969 万只,同比增长 4.3%。
2021 年,全国家禽出栏 157.4 亿只,比上年增长 1.1%;禽肉产量 2380 万吨,增长 0.8%;禽蛋产量 3409 万吨,下降 1.7%。2021 年末全国家禽存栏 67.9 亿只,同比增长 0.1%。
三、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体稳定
2021 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 2.2%。
分类别看,受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带动,2021 年饲养动物及其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下降 17.9%;农业、林业和渔业产品生产者价格分别上涨 10.6%、2.4% 和 8.8%。分品种看,随着生猪市场供应持续增加,2021 年生猪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下降 35.1%;玉米、大豆价格分别上涨 25.5% 和 12.8%,涨幅逐季回落;小麦价格上涨 6.6%,稻谷价格略涨 1.9%,蔬菜价格上涨 5.6%。
能源保供成效显著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 胡汉舟
2021 年,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积极推进,在能源保供稳价、能耗双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能源保供取得显著成效,生产稳步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满足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能源消费逐季回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耗强度保持下降。
一、能源生产稳步增长
2021 年,能源生产企业深入落实保供工作任务,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安全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原煤生产持续增长。面对煤炭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煤炭生产企业全力增产增供,加快释放优质产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和经济平稳运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 40.7 亿吨,比上年增长 4.7%,比 2019 年增长 5.6%,两年平均增长 2.8%。
油气生产稳定增长。油气生产企业不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增储上产,力保经济民生用油用气。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 19898 万吨,比上年增长 2.4%,比 2019 年增长 4.0%,两年平均增长 2.0%;天然气产量 2053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8.2%,连续五年增产超过 100 亿立方米,比 2019 年增长 18.8%,两年平均增长 9.0%;原油加工量突破 7 亿吨,比上年增长 4.3%,比 2019 年增长 7.4%,两年平均增长 3.6%。
电力生产较快增长。电力生产企业坚持民生优先,努力提升电力供应水平,全力保障经济民生用电需求。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突破 8 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8.1%,比 2019 年增长 11.0%,两年平均增长 5.4%。分电源看,火电增长 8.4%,水电下降 2.5%,核电增长 11.3%,风电增长 29.8%,太阳能发电增长 14.1%。
二、煤炭、天然气进口较快增长,原油进口下降
根据海关总署快报数据,2021 年煤炭进口 3.2 亿吨,比上年增长 6.6%;原油进口 5.1 亿吨,比上年下降 5.4%;天然气进口 1.2 亿吨,比上年增长 19.9%。
三、能源消费逐季回落
2021 年,受能耗双控和坚决遏制 “两高” 项目盲目发展政策、同期基数抬升等因素影响,能源消费增速呈逐季回落态势。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 5.2%,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 9.4 个、5.3 个、2.1 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 3.7%。占全社会能源消费六成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 3.5%,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 11.0 个、6.6 个、2.5 个百分点。
四、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初步测算,2021 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 0.8 个百分点。
五、能耗强度保持下降
初步测算,2021 年单位 GDP 能耗比上年下降 2.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5.6%。
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司长 卢山
2021 年,“六稳”“六保” 扎实推进,工业生产稳中有进。
一、工业生产稳定恢复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21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9.6%,增速较 2020 年加快 6.8 个百分点。
三大门类较快增长。2021 年,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 5.3%、9.8%、11.4%,均实现较快增长。
多数行业和产品较 2019 年增长。2021 年,工业 41 个大类行业中,39 个行业比上年增长。612 种工业产品中,450 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
产能利用率为近年新高。2021 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 77.5%,较 2020 年上升 3.0 个百分点,较 2019 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为近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装备制造业生产稳中有升。2021 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2.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3.3 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 45.0%。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2021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8.2%,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8.6 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28.6%。
三、工业出口快速增长
受益于我国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工业品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21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 17.7%,2020 年为下降 0.3%;两年平均增速为 8.3%,为近几年正常年份较高水平。
四、企业利润保持较高水平
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2021 年 1 月份至 11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 38.0%,两年平均增长 18.9%,增速延续较高水平。41 个大类行业中,有 33 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利润行业结构有所改善。11 月份,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利润的贡献增加,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合计达到 57.4%,占比明显上升,结构趋向改善。
五、小微企业稳定恢复
小微企业生产总体延续稳定复苏的良好态势。调查显示,2021 年四季度,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和一般的小微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比例合计达到 81.7%,比上年同期提高 3.9 个百分点。2021 年四季度,享受税收政策优惠的小微企业占比为 62.3%。
服务业稳定器作用明显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主任 李锁强
2021 年,服务业经济尽显强大韧性,新动能彰显蓬勃活力,幸福产业增进民生福祉,全年总体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
一、服务业实现良好开局
服务业 “稳定器” 作用明显。初步核算,2021 年服务业增加值 609680 亿元,比上年增长 8.2%。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5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4.9%,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4.5 个百分点。
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恢复。2021 年 12 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3.0%,两年平均增长 5.3%。
服务业投资延续扩张态势。2021 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 2.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 9064.9 亿元,同比增长 16.7%,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 78.9%。
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增长。2021 年 1 月份至 11 月份,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46767.8 亿元,同比增长 14.7%;服务出口 22364.4 亿元,同比增长 31.5%,服务进口 24403.4 亿元,同比增长 2.6%。
二、新动能发展行稳势好
服务业新动能持续激发。2021 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 17.2% 和 4.8%,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9 个百分点。
服务业新业态蓬勃发展。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实践中与更多服务业场景加速融合,助力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和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产业融合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数字化转型空间,制造业与服务业持续融合、互促共进。
重点服务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2021 年,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 7.9%,高出全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 5.8 个百分点。2021 年,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 19.2%。
三、幸福产业聚焦民生期盼
幸福产业快速发展。2021 年 1 月份至 11 月份,规模以上居民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20.7% 和 18.0%。其中,家庭服务、医院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18.2% 和 17.1%。2021 年 1 月份至 11 月份,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3.8%,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3.1 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发展前景可期
服务业景气保持扩张态势。2021 年 12 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 52.0%,比 11 月份上升 0.9 个百分点,服务业经营活动恢复步伐总体有所加快。假日消费彰显发展优势。2022 年元旦小长假亮点颇多,新年 “开门红” 折射了我国消费市场的活力和内需市场的潜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国家统计局相关司负责人解读 2021 年全年主要经济数据
2021 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恢复,结构持续优化;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农民工就业形势不断改善;居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消费领域价格温和上涨。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 翟善清
2021 年,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恢复,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9%,增速比上年提高 2.0 个百分点;以 2019 年为基期,两年平均增长 3.9%。
一、三次产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21 年,第一产业投资 14275 亿元,比上年增长 9.1%;两年平均增长 13.7%,增速比 1 月份至 11 月份加快 0.7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 16739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3%;两年平均增长 5.8%,增速加快 0.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 36287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两年平均增长 2.7%,增速回落 0.2 个百分点。
二、三大领域投资稳定恢复
2021 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 13.5%;两年平均增长 4.8%。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 4.4%;两年平均增长 5.7%。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 0.4%;两年平均增长 0.3%。
三、高技术产业投资带动作用明显
2021 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 17.1%,增速比 1 月份至 11 月份加快 0.5 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高 12.2 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 1.2 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 22.2%,增速与 1 月份至 11 月份持平。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 7.9%,增速比 1 月份至 11 月份加快 1.5 个百分点。
四、民生补短板领域投资持续加力
2021 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 10.7%。农、林、牧、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 9.3%,增速比 1 月份至 11 月份加快 0.1 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比上年增长 1.6%,增速比 1 月份至 11 月份加快 0.5 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 1.1%,增速比 1 月份至 11 月份加快 0.9 个百分点。
五、民间投资稳定增长
2021 年,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 7.0%;两年平均增长 3.8%,增速与 1 月份至 11 月份持平。其中,教育行业民间投资增长 24.9%,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 14.7%,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 12.0%,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 9.9%。
消费市场保持恢复态势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 董礼华
2021 年,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态势。
一、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202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1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2.5%,比 2019 年增长 8%。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 10.7%。
一季度,由于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3.9%,两年平均增速为 4.2%;二季度市场销售加快增长,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 0.4 个百分点;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有所回落;四季度消费市场继续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 4%。
二、城镇市场持续复苏
2021 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12.5%,两年平均增长 3.9%。分季度看,四季度城镇市场比上年同期增长 3.3%,两年平均增长 3.9%,平均增速比三季度加快 1 个百分点。2021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 9.7%,增速比城镇居民高 2.6 个百分点。
三、商品零售平稳增长
商品零售增势较好,2021 年,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11.8%,比 2019 年增长 9.2%,两年平均增长 4.5%。从两年平均增速看,所有类别商品零售额均保持增长。
2021 年,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 18.6%,比 2019 年下降 1.1%,两年平均下降 0.5%,餐饮消费规模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四季度餐饮收入两年平均下降 0.5%,降幅比三季度收窄 1.1 个百分点,餐饮消费恢复有所加快。
四、网络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2021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14.1%。从与网购密切相关的邮政快递业发展情况看,在线上消费快速增长带动下,2021 年快递业务量与业务收入比 2020 年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
五、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增势较好
粮油食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2021 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比上年分别增长 10.8% 和 14.4%,两年平均分别增长 10.4% 和 10.9%。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 王萍萍
2021 年,我国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增长速度持续放缓,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一、人口总量保持增长
2021 年年末,全国人口为 141260 万人,比 2020 年末增加 48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比 2020 年减少 140 万人;死亡人口 1014 万人,比 2020 年增加 16 万人。
2021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比 2020 年下降 1.11 个千分点。人口增长持续放缓是由于出生人口继续减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二是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生育观念转变、初婚初育年龄推迟等多方面的影响,2021 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
二、劳动年龄人口短期增加
2021 年末,全国 0 岁至 15 岁人口为 26302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8.6%;16 岁至 59 岁人口为 88222 万人,占 62.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736 万人,占 18.9%。与 2020 年相比,0 岁至 15 岁人口减少 528 万人,16 岁至 59 岁人口增加 247 万人,60 岁及以上和 65 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增加 329 万人和 992 万人。16 岁至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主要是因 1961 年出生人口较少所致。60 岁及以上人口和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比 2020 年上升 0.2 个和 0.7 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仍将延续之前的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虽趋于减少,但总量仍近 9 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且从质量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2010 年的 9.67 年提高到 2020 年的 10.75 年,人才红利新的优势逐步显现。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2021 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 91425 万人,比 2020 年末增加 1205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49835 万人,减少 1157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4.72%,比 2020 年末提高 0.83 个百分点。
1. 数据来源统计局相关司负责人解读 2021 年全年主要经济数据_数据解读_中国政府网
因为做生意的越来越多了。客户越来越少了。还有就是杠杆越来越小了。
生意有几个阶段,先说生产,为什么以前加入世贸以后,踩着油门发展。
生产,建设,都处于蛮荒期,大量的缺人。
现在生产,建设的脚步停缓了。
而居民消费还没上来,因为贫富差距太大了。
前些年放出去的杠杆,现在在还债,比如房子,有多少人是 16 年以前购房的,一般而言,凡是强行上车的,都需要 10 年的时间去化解这种压力。
在刚买房的十年里,他得省吃俭用,还房贷,凡是还背着房贷的,都在还债,还杠杆的债,中国有多少人背着房贷,你还不清楚吗?
不止个人背着债务,企业也在还债,你看恒大还有今天的那家公司。
他们也要为过去的债务做一部分清算了,如果还债,就不能拿地建设扩张。
产业其实要转型了。
转型到服务业,制造业也要升级了。
但是这种转型不是轻易就能够的。
技术要更新迭代,市场要教育,产品要试错。这种时候,往往都是那些天使投资的创始人在做,那些有远见,有本事的人在做。
更多的人跟不上,只能凑个热闹。他就是想举债进去,都摸不到门。
突破口需要人才打开,然后才能放出更多的水,
现在突破口需要时间。
泡沫吹起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钱好赚。
当信心不足时,泡沫带来的消退和对消费的损伤一定是过量的。
当前正处于这种损伤过量之中。
19 年之前,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对社会长远发展毫无价值的投资。
比如多数 P2P 爆雷、各地投入的新基建的大量空置、地方债、各种企业债的违约。
在移动互联网高热的时代,资本和移动互联网垄断平台干掉了大量传统行业的生态位,但又没有真正的减少一般民众的开支,干掉岗位所带来的集约优势和效率优势,都被垄断平台拿走了。
这样,工作岗位减少了,但整体社会开支没有变少,必然导致整个社会中,由于行业变革导致一些人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
正确的生产力提升,应该是在效率提高后,减少社会开支,这样民众可以节省出钱去进行更多消费,从而催生新的消费点和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可以接纳由于生产力提升而失去工作的人。
结果咱的富豪们只干了一半,杀鸡取卵,导致社会的总消费能力下降。引发信心不足,因此会出现广泛的过度储蓄和去杠杆。这个去杠杆过程又传递到一些大众消费领域,导致消费降级和劣币驱逐良币,然后再引发相关行业从业民众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下降。
看明白了吗,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所以反垄断是走出当前局势的必由之路,减少平台的垄断利润,改变垄断态势,限制其从行业中用垄断优势获取的佣金和流量费,才能让效率提升的好处分配到整个社会,才能触发消费升级和更多的行业繁荣。
以上。
供参考。
2021 年钱不好赚的原因
每一年中,被我国居民提及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赚钱了。多年时间中,大家都在寻找着 “赚钱方式”,想要实现自己“财富自由” 的梦想。但事实证明,赚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少人还在为了月薪过万,而努力着。
如今一些人,却发现了我国社会的一个 “怪现状”,就是上亿人都觉得钱越加难挣了。那么,社会上的钱,都被谁给挣走了呢?会不会,钱都流入到一个“地方” 了呢?
事实上,多年以来钱都不好赚,但最近几年中,人们发现钱是更难赚了。而且我国老赖的数量,相比之前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9 年 11 月中旬时,我国累计失信被执行人数,竟达到了 1500 多万人。而在几年前,这个数字只有几万人。
虽然中间有我国 “严查” 的缘故,但也能体现出,我国居民的一些“情况”。这一数字,增长了上百倍。就连我国不少富豪也“中招”,从身价百亿到老赖。这种情况,在我国富豪界也很“常见”。
钱流到哪里了?
事实上,社会中的钱都是一直 “流动” 的。而且社会上资金的总量,也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只是不在我们手上而已。一些 “吸金” 能力特别强的行业,能聚集大量的资金。
根据我国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末时,我国金融行业机构总资产为 340 万亿元左右。这个数据,是不是让大家感到惊讶?算下来,人均为 24 万元左右。
多年以来,我国居民都非常的爱存钱,我国居民在银行之中,拥有着大量的存款,银行的 “吸金能力” 也是非常厉害的。当下,我国社会中有超百万亿元的资金,在银行之中。
还有就是我国的股市、债券市场,也 “吸收” 了我国社会的大量的资金。我国股市每天的成交量、流动量,能达到数千亿,乃至万亿元。这些可都是,我国居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最后我国的一个 “吸金大户”,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它就是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提及房地产行业,想必大家都有很多话要说吧。对于当下,我国不少家庭来说,房子就是家庭的主要财富。
经过多年时间的发展,如今我国各地区的房价,都算是处于高位了。三四线城市,一套房价值百万也是 “正常” 的,一二线城市一套房要数百万,乃至千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些都是“天文数字”。
当下我国不少家庭,的确是买了房的。但为了买房,我国不少家庭,都背负了一定的房贷,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还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中不少资金,都 “聚集” 到了房地产行业之中。
此外,我国居民的日常开销也多了。孩子的教育、旅游等,都需要一大笔钱。大家是不是也发现了,感觉自己一个月下来,也没花多少钱,但结果发现,工资都快花没了?你们有过,这样的情况吗?
2021 钱会越来越难赚吗
现在的年轻人挣的钱好像永远都不够花。光是买房子都要掏空全家的六个荷包,自己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一家子的人。最关键的是现在不仅自己连养活自己都有很大的问题,更别说是养活家里的其他人了。很多人都很担心,当父母退休后,自己是否还能养活他们。著名的实业家曹德旺先生就曾一针见血的说明了原因。
年轻人压力大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房子的问题。房地产成为了吸血的行业,房价太高,很多人都买不起,即便是父母掏空了家底帮忙付了首付了,接下来的几十年都要为房子打工,还房贷。长此以往,年轻人哪里还有什么消费的欲望,幸福指数也会降低很多。他们本该最富创造力的年华都放在房地产上了,还有谁愿意去做实业,国家的制造业该怎么办?
曹德旺表示中国的制造业是需要有人去做的,但是年轻人却越来越不愿意进入制造业了。甚至很多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没有人进入实体经济当中去,中国的经济将会成为一团泡沫。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拥有十分完备的制造体系。很多外国无法制作的订单都是由中国来完成的。中国这些年来发展迅速也是因为制造业,而不是因为房地产。
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去送外卖都不愿意到工厂去。其实工厂里的人赚的钱未必不如送外卖或者是房地产行业的人。很多人对工厂都有些排斥,这是从思想上带来的问题。工厂里的生活肯定是很乏味的,有些员工素质也很差,这也让不少人不愿意进工厂。当然,工厂里的生活也很累,这是事实,一天可能要上很长时间的班。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心浮气躁,很多人满心满眼之中全都是钱。这也反映出了很多社会问题。一是大众生活压力的确很大,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钱。买房子要钱,买车要钱,没钱日子就没有办法过下去了。至于有钱了,他们又会想要更多的钱。二是社会环境如此,把很多人都培养成金钱的奴隶。
只要有钱就有了所有,婚姻看不到爱情,看到的全是算计和买卖。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上小学的时候学习到的一部文学作品《我的叔叔于勒》,以前上学很多地方没明白,可能是我们还没学会市侩。但是再次重新阅读的时候,就会发现,现在的社会与文中所描述的社会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为了钱脸面都顾不上了,仿佛只要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人都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又哪里来的时间去冷静的思考。很多人都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物质得到了满足,可精神上的空洞贫乏是怎么都无法掩盖的。很多年轻人每天都过的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月月光并不少见,更有甚者还超前消费,以至于贷款都还不上。
以前的人们努力赚钱买房,还有些盼头。然而现在的房子动不动就是几百万,攒个首付都异常艰难,更不用说还要背上几十年的贷款了。而房子又是必需品,很多人穷极一生都买不起,更多的是一个房子掏空全家人的口袋,所以钱都流向了房地产行业,而很多人拼命工作也不过就是为了买套房。
2021 年生意为什么这么难做
无论哪种人,面对 2021 年估计都不会太轻松。对于做生意的人群来说,2021 年更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事实,就是生意将会越来越难做。
做生意的渠道无非就有两个,第一就是线下开实体店,第二就是线上开一个网店。要么开个淘宝店铺,要么开个京东店铺,要么开个拼多多店铺,自己整个平台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流量。
现在整体环境对大家来说,开一个店还是比较容易,但想要经营好一个店铺却非常的困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经营实体店是否有机会。实体店的成本无非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店铺的租金和装修,第二是人工成本,第三自然就是进货和相关设备的成本。
对于一些高大上的牌子来说,店铺的租金和装修动辄都是在几十万甚至百万以上,如果只是开一个一般的小店铺,店铺租金加上装修可能会在 10 万上下。虽然对一部分人来说,10 多万都可以拿得出来,但是这 10 多万如果是通过打工或者小本生意积攒,也意味着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店铺的前期投入能搞定,接下来店铺的生意才是影响店铺未来的关键,要想店铺生意好起来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如今的实体店铺遍地都是,大商场、商业街、小区商铺到处都是。也就是说铺面越来越多,而人口的增长却越来越慢,也就意味着竞争越来越大。
更重要的是,无论店铺生意好坏,每个月固定的房租以及人工成本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很多人都说,开实体店其实就是给房东打工,这一点都没有错。生意不好,房租一分都不会少,生意好了房租却在不断的上涨。
其次,再看下开网店赚钱的几率有多大。相对实体店铺来说,网店的开店成本比较低,无论是在淘宝还是京东或者是在拼多多,如果是开一个比较简单的店铺,比如淘宝的 C 店,成本几乎没有多少,但流量同样有限。但如若想开一个天猫等比较优质的店铺,加上押金,前期的投入大概也要在 10 万上下,如果一年下来没有达到平台的销量要求,不好意思,大几万的押金没了。
网上店铺和线下店铺也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取源源不断的客源。线上店铺的流量来源大部分都掌握在平台的手里,如今基本上已经很难获得免费的流量,想要获得大流量,就必须要付费。
但目前付费购买流量的店铺基本属于亏损的状态,因为平台拥有垄断优势,所有参与者想要获取流量就要进行竞争,价高者得。在店铺产品盈利空间有限,转化不高的情况下,即使能买来流量,店铺同样入不敷出。
如今线上网店想要生存下来,首先要有比较完善的供应链和优质的产品,同时需要长期不断的持续投入,以此来提升店铺的权重,在后期才能获得一个相对优质的流量。但这对时间和金钱投入可不是几个月或者几十万可以实现的,对一般人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本生意。
此前一段时间,社区团购非常的火爆,国内的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介入。很多人一度以为社区团购的风口即将来临。殊不知一旦大平台开始进入某一个行业,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将迎来灭顶之灾。他们将会动用资本的力量,迅速将整个行业进行洗牌,一些个体从业者也必将被挤出这个行业。
所以 2021 年,注定生意不会那么好做,除了人口红利的消失,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资本的不断介入也让一些小本生意难以为继。
以前的生意太好做了呗。
别的不说,卖个货从厂家到品牌商到总代理到大区代理,各省代理,各个城市,门店,一层层加价,要养活多少人。
现在电商平台搞一搞,至少当中砍掉了一层到两层,虽然电商平台也赚钱,但是还是好过层层加价。
信息透明了,很多生意就不好做了。
再说了
现在的竞争对手也不比以前。以前生意太好做,谁都能搞搞,至少赚个饭钱。所以好多做生意的都没多少文化,全凭经验,生意做大了管理也就那样。现在做生意的好多都能做精细管理,能做数据管理。竞争对手水平上来,自己生意当然不好做了。
两条路:
第一条路:建立共产机制大后方,持续让失业负债或跌落神坛活不起的人吃大锅饭。
这里至少有成亿的青壮年劳动力。现在都在干嘛?在送外卖、跑网约车、货拉拉,在天天刷抖音意淫平躺,在王者峡谷被天美玩。
你就问问他们,想不想活出一点人生意义?
我相信 99% 都想,但问题是,他们在市场里被卷得能干点啥??
再者,这劳动力一少,市场工资就会被迫拉高,再好好给企业主们输那么一管子血,加上 “大后方” 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订单,分配方式再向中低层那么一倾斜,鸡蛋不再集中放到老板一人的篮子里,这内需不就活了吗?
那一小撮掌握着财富的,就那么几千万号人,他们能睡 13 亿张席梦思?
这内需又怎么能好呢?
第二条路:好一些能活成日本,差一些就成了印度。
别怪我不看好这个时代花里胡哨的市场机制,从英国当老大,再到美国当老大,多少个百年了?好过?
下一个是不是咱们当老大我不知道,但我猜,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拥有两种健全的体制并列运行,互补互利。
当下的社会主义,不就是个资本市场和国有资产并行的存在吗?
国有资产是什么?
铁饭碗,大锅饭,唯集体主义。
资本市场是什么?就是个弱肉强食的野兽圈子,极度的私利主义。
目前国有资产虽是老大,但市场资本它也不弱啊,比如恒大,近 2 万亿负债,为何不敢让它破产?牵连太大了呗。
比如互联网金融,明知这是一把杀猪刀,为何还要让资本 “磨刀霍霍”?
这么玩,是玩不下去的。
这不就是在走西方的老路么?
体制是靠人去运行的,而人,是一定会在极度自私的金钱主义中迷失的。
英美能出个袁隆平吗?早就申请专利站在制高点睥睨天下了吧?
得,这个世界本就是一锅粥,无非是西方死抱着这口锅不肯放下罢了。
当然,只要是个人,在这种可以无限放大 “人性自私” 的资本体制下,都不会愿意放下这口锅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放下那把 “杀猪刀”,立地成佛。
匿了,不要私信我,我不会回复的。
因为咱这大部分老板前三十年完全是躺着挣钱。
以制造业为例,
大部分老板开工厂只要解决审批问题,
机器可以买现成的,
原材料可以国内外找,也不会说哪家突然就不卖,
至于劳动力,有大把的人口大省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可以压榨,
销售更是牛鬼蛇神汇聚,卖给 B 端或者 C 端,都有的赚。
价格抬不上去没关系,在劳动力上挤一挤,这利润就出来了,
结果这几年时间,一个疫情让潮水退去,把这群躺着赚钱的给露出来了,
再加上这几年大家突然发现努力的价值成了老板每年换的车子房子小秘,
自己越努力,老板车子房子买的就越痛快,小三小四小五排着队在等着,
而自己的努力,最后工资一算基本稳定,房价没稳住工资倒是稳如泰山,
再加上这几年快递外卖网约车市场发展,吸纳了大部分从工厂跳出来的工人。
老板一看流水线上没人了,那哪行,赶紧在网上踊跃发声,
一会是投诉工人不回到流水线,
一会是建议应该让工人从快递外卖网约车等回到郊区工厂,
一会是抱怨生意难做,要扶持,要帮助,
老板们各显神通,在媒体镜头前衣服忧国忧民的样子,
奥斯卡没给它们颁个小金人都是奥斯卡的损失。
现在抱怨生意难做,当年去哪了。
确切说从 15 年就很明显的开始了。之后只能用每况…… 来形容。
今年才发现这点的怕不是没做过生意。
具体原因我就不多说了。现在考公务员它还是很香的。
至于已经破产的,欠一屁股债的,基本没得希望再翻身了以后。
当然,不排除个别例子。哪个时代都有特例和极少数。
#两轮竞争#
市场竞争这种事,一般有两轮。
第一轮是空白市场,百兽出笼竞争圈地。
出现了任何比较赚钱的门路,各地都会群起模仿,这种模仿往往也是有效的。这会出现大量的彼此类似的小实体,各自占住自己的一个小市场。
第二轮是强龙压倒地头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占领生态位。
很快会出现更优秀、更有视野也更有资本的新秀,开始向上下游整合生产链,开始提供明显胜过其他同行的产品。它会携着整合生态的合力,从品牌、质量、功能、价格、产能、服务等等所有方面压倒其它没有赶上这个潮流的竞争对手,开始一个 “强龙压倒地头蛇” 的过程。
这会逼迫原来的圈地格局发生改变,其中有很多圈到地的商家会面对困境。
它们的结果一般是这么几条——要么勉强挣扎一段时间,然后把资本在抵抗中耗尽,退出市场;要么自己在这个大生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因为这是一个渐渐远离市场,转而依赖大客户的过程。
市场再喜怒无常,市场是公正而中立的。你如果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也不会轻易抛弃你。
大客户却是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它如果没有足够的身为领袖的自觉,那么作为它的依附生态会非常痛苦。
比如它本能上会不停的寻找你的替代者,会不断的本能压榨你的利润率,会不断寻求用各种软硬手段控制你。
而且最糟糕的是,它还常常会自己倒掉,使得你为了适应它而做的种种投入被极大的浪费。
想要避免这个命运,就意味着一家企业需要一个能直接面对多个大客户的基础规模,以便实现最基本的规模效应。
而这就是大部分 “生意人” 的痛苦所在——ta 们没有足够的伦理素养,足以积极有效的、稳定的团结能撑起这么大规模的骨干团队。
ta 们往往是依赖前代传统的家庭和亲族伦理余荫,靠着极端贫穷的帮助暂时的拥有乡亲、族亲的忠诚。
这忠诚自身就在瓦解中。
现在别说外人了,就是自己的儿子女儿,亲兄弟姐妹,也很难拢得住,信得过。于是想要获得这个 “可以直接面对市场的最小可行规模” 极其困难。不能直接面对市场,那么本质上就是在渐渐变成一名编外的员工,做生意的感觉越来越弱,而打工的感觉越来越强。
打工是随时可以被解雇的,焉能不觉得难做呢?
我只说说我身边觉得今年生意更好做的例子。
一个是某一线城市做海鲜外卖的姑娘。她本身是做海鲜批发的,疫情对生意冲击很大,餐馆客户大量倒闭。她就突发奇想,用自家食材,请广东师傅掌勺,做高端海鲜酒楼的成品,卖大众海鲜的价格。为了外卖更正规合法,她租了海鲜城的餐饮铺面,通过了消防卫生等一系列检查,获得餐饮执照,但是不养服务员,不设堂食。今年生意意外的好。
分析背后原因,大概是一线城市餐饮两极化发展,中低端都变成中央厨房式餐厅,根本没有鲜活海鲜类的菜品,高端海鲜餐厅价格扶摇直上。疫情培养了人们在家叫外卖聚餐的习惯,外卖网络提供了物流支持。这时候,中高档海鲜外卖就成了个风口。
有朋友说她是做有钱人生意,其实不是,她家最受欢迎的还是几十块钱一大份的大众海鲜,比如豆腐鱼,八爪鱼,生蚝,海白虾,鲈鱼,蛏子,小龙虾,梭子蟹,皮皮虾,海鲜杂烩煲。叫一桌子,人均一百多足矣。点龙虾帝王蟹的是少数。
还有个姑娘是做小众茶类的,这个茶类最近越来越火。具体就不说了。
做外贸几个朋友的都说生意很不错,还是不同门类的外贸,具体也不说了。
中医界的朋友也说生意向好,具体也不说了。
总之生意好的都在闷头发财。所以你听到的永远是世道不好,生意不好做。
其实在坐的各位都很幸运,能够再次见证三国中后期的波澜壮阔。东吴是最先打下稳定后方地盘的,曾强行清洗过当地豪强,也曾联合蜀国共同抗魏,可惜随着豪强的反扑以及东吴统治层形态的变化下,东吴越来越没落,且成不可逆的趋势在没落,孙权大帝在位还能勉强支撑,一旦东吴大帝凉凉,东吴的没落更加不可避免。现在孙权大帝还健在,凭借先手优势、地形优势以及联蜀抗魏的历史还能让魏国忌惮一下。
再说魏国,魏国虽然不是最先打下稳定后方地盘的,但却是最早脱离大汉属性进行立国的。魏国立国之后的地盘也是最稳固的,综合国力更是最强的。赤壁之战之后,魏国的统治层更加明朗,现阶段更是全被豪强所把控。豪强是之所以为豪强,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天道的傀儡,天道就是养蛊之道,一定是奔着唯一蛊虫去的,因此,豪强必须越来越强,最终吞噬掉蜀国和魏国后很快自我毁灭。
蜀国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建立的,蜀国最大的使命就是对抗魏国,一开始跟东吴一样,都是从清洗豪强开始的。当时蜀国清洗豪强的程度比东吴还要彻底,所以没有明显的豪强反扑(起码没有即使不记载史册也能流传下去的那种)。可是,天道不可违,豪强换个身份依然成功获得了蜀国的统治权。
上述是故事背景,现阶段就是东吴处于完全没落的前夕,蜀国处于豪强获得天道扶持不久自以为能够对抗魏国的信心满满阶段,魏国处于豪强巅峰不想内部吞噬就只能吞食外物的阶段。
因此,2021 年蜀国的人感到难过点很正常,2022 年到 2027 却是蜀国人最好的末代时光,甚至很多豪强都觉得伐魏有望。
先不谈那么远,就说今年吧,今年蜀国在诸葛的带领下,做得确实是比暮气沉沉的东吴和魏国要好的,况且诸葛虽然也是豪强,但他是偏向于拖慢蜀国内豪强变强的脚步的,这样对整个蜀国的存续时间更有利。所以提出了不少打击豪强变强的举措,但这毕竟是逆天行事,艰难重重且对整个蜀国都会造成有意无意的阵痛影响。
建议今年的蜀国人能苟则苟,莫要贪心。明年之后表面上做出紧跟蜀国一起向上的姿势,实际上坚决向豪强靠拢,吃两家饭,才能体会到最好的末代时光。
加油,蜀国人。
从我擅长的角度来说
A 股有 4000 家上市公司,已经发布半年报业绩预测的 1800 多家公司,绝大多数都是比 2020 年预增的,其中,大半又是比 2019 年增加的。
一少部分业绩下滑的,都有什么行业呢?
比如,做 ATM 机的,当年躺着数钱啊,现在被移动支付打的满地找牙
比如,做专用纸的,发票专用纸定点厂商,被电子发票打的落花流水
比如,为了做大销售额,强行多元化转型失败的,像雪莱特
比如,长期搞资本运作不专心经营搞到转不下去的,像苏宁易购
而一些新兴行业和一些否极泰来的传统行业,业绩暴涨,比如从事电商代运营的几家公司,从事医美的,从事美妆的,从事医药尤其是体外检测的,从事钢铁的,从事新能源产业链的等等
当消费者群体逐步转变为 90 后、00 后,整个市场开始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转型的时代,没有一成不变的好做的生意。跟上时代发展的,生意越来越好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结论:你该换朋友圈了。
说说实体店吧,生意分两种有好做的有苦苦坚持的。但大多数难做的生意,通常只有一种原因就是房租太贵。
说说我现在待的四五线城市,像河南大多数城市一样年轻人流失严重,但也像河南大多数城市一样,即使流失严重还是人多。
然后我们这里老城区的原中心街区,比较繁华的地下广场,一间主街 6-10 平米的商铺年租金在 20 万左右,偏远街道的商铺也在 8 万左右,看好了是 6-10 平米,不是 60 平米。
有这个租金打底,你随便装修一下,再随便交点物业费人工等各种电费开支,一年的成本也不会低于 30 万了。那么这个标准就淘汰了很多年收益不超过 30 万的人,这些人肯定觉得生意不好做,而年收益不超过 40 万的商铺也觉得生意不好做,因为他们只是苦苦支撑。
据我观察,别看都 2021 年了,依然有很多服装店,但是一条街 50% 的服装店干不过一年,40% 的服装店比较鸡肋不赚钱,10% 的服装店就还能赚点钱,生意好做不好做跟网购关系也不大,还得看客户积累与营销定位品牌等多个角度。
另外生意不好做的原因就是太贵,太贵追究起来也可以说是因为租金太高。租金高昂的情况下,不涨价那是不可能的。平时我关注孩子的吃喝玩乐比较多我就拿这个举例子。
商场的儿童乐园随便圈个 10 平米,放一点积木都敢收你 30 元 2 个小时,大一点的儿童乐园办卡都要 50 元,家长陪同的话还要再收一个人的陪同费用,一点海洋球加上滑滑梯玩一次 100 元左右,有这钱都能去两次故宫了。
但是你能怪商家吗?他们是贵,也贵的无奈,因为便宜的话租金都交不起。
然后说说玩具,儿童乐园的问题无法通过网购解决,到这城市半年办卡花了 3000 左右,但是给孩子买玩具目前我们全部通过网购解决,被逼出来的。
你比如说都是软胶的奥特曼,我们这里实体店做了一个包装写着对战奥特曼标价 109,然后按照我们的理解,对战就是电动遥控对战,问了店员说这能对战?店员说是啊可以对战,买了以后打开包装发现就是普通软胶玩具。跟某巴巴 6 块钱一个的一样,比某巴巴 6 块钱的小一点。这里的奥特曼有一部分是某巴巴买的,6 块钱一个,下图画圈的是实体店买的又小又贵。也有一些是某宝买的,跟某巴巴一样不过一般是 12 元包邮。
所以我现在买玩具真是被训练出了一套省钱经验,被逼的没办法。
但是我不能怪现在的生意人赚太多,还是那句话房租摆着呢。
最后说说能赚钱的,我朋友从我们 18 线县城起家,一开始是开火锅店赚了点本钱,然后扩张同时开了三家店就活了一家,最后又尝试了 2 家店又活了一家,目前他开了 6 家店吧盈利的只有 2 家,这就够了,对于一个专业开店做生意的现在就是这种玩法。
当然普通人是玩不起的,以前做广告行业的时候也碰到了玩不起的普通人,集资借钱整起来一家店,生意不行了欠下更多的钱还在苦苦支撑不肯关店。
如果是专业开店赚钱的怎么做?开 3 个月发现生意不行果断转让,这样下来根本赔不了多少钱。
多了不说了,也不是生意不好做,而是能做好生意的还是少数人
首先,引用一个自己的老回答:
我们所有享受的产品和服务,归根结底都是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这些成果通过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中介,被分配到每个人的手上。
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就跟物质守恒一样,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你这边用得多,那边就要少一点。
劳动成果,归根结底是要靠劳动创造的。大家知道总产出 = 时间 * 效率,要提高产出,要么提高劳动时间,要么提高劳动效率。
提高劳动时间,就是各种福报、996、自愿加班;提高劳动效率,就是科技、机器、基建,而后者需要投资,即投入劳动成果的结余。
结合老回答,说说现在的问题:供给和消费的鸿沟在扩大,然而信贷已经到达扩张的极限;以及投资的边际效应(即每份投资能够取得的生产力加成)已经越来越小,但是没有看见曙光。
第一个问题,核心在于什么,懂点的人都看得明白。不承认不解决,那就只能走向经济危机。第二个问题,我忍不住想喷一下,这些年到底是在以多乐观的态度花钱?而且是拿着全社会的钱,给全社会强行 “消费升级”。
以我最爱喷的杭州(因为有过亲身体验而且这个城市冲得最快)举例。2016 年开个 G20 以后,几乎拆光城中村,而我上个月去杭州一看,沿着江边过去热热闹闹的三堡到九堡一带,依然是草长莺飞的荒地,上万亿 PSL 拿来大拆特拆就是为了托土地。城中村是脏乱差,可是它便宜啊,一个打工仔拿着五六千的收入,花七八百租城中村,可以余下大半。现在你拆了城中村逼人家去住一个几平米破单间 1500 起步的小区房,可是人收入没有涨,让人怎么过?这还没完,杭州也是积极引入长租公寓的城市,结果一如既往地暴雷,又坑了一堆年轻人。
同样的道理,现在各种建设高大上花团锦簇,大桥飞度地铁整洁,可是修这些东西并搞得光鲜亮丽要花什么代价,获得的收益是否高于代价,不知道测算过没有。国内这些年各种建设比很多老牌发达国家光鲜亮丽得多,可是问题来了,人家产业更发达,收入更高,为啥很多东西都还抠抠搜搜地用老的?
这就好比强行把一个城市的出租车都换成宾利,那价格要涨 10 倍才行。问题是老百姓的收入坐得起价格涨了 10 倍的宾利么?比起破破烂烂的桑塔纳,谁不喜欢宾利呢,可是前提是负担得起呀。
综合以上,我们就知道,问题肯定会越来越大,直到显著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让大家都有直观体会。这种情况出现在 2021 年还是 2022 年并不重要,只要根本问题没解决,虽迟必到。
这是丑国的阴谋,责任全在丑国。
丑国疯狂印钞,结果导致原材料上涨。你会看到很多产品的价格都在上涨,毕竟制造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在涨,比如家电、消费品。
但是价格上涨,消费者根本不买账,直接不买了,那么消费就会萎靡,就会有中小商家破产,从而波及整个经济,继续让更多行业的中小商家纷纷经营困难,再各种裁员。
不消费就会导致投资下滑,不投资就会导致裁员,裁员进一步导致节俭…
丑国亡我之心不死,我辈需继续努力,努力将 996 升级为 997,努力找月休一两天的工作,我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准能挫败丑国的阴谋!
生意当然越来越难做,疫情之下,全球经济都不好。
讲讲本人自己的体验。18 年开始去贵州省给邻居(湖南宁乡人)看管金店,金店基本上就是湖南宁乡人和福建莆田人开,那时候金店已经接近尾声了,金店最好做生意是 13 年至 16 年,出了个 3D 硬金按件卖,打个折,大赚特赚。后来又出了个 Au750 和 Au916 的 K 金,纯度没有那么纯,也是按件卖,一开始很赚钱,后来大部分贵州顾客变聪明了,不要 K 金。
18 年吃了半年肉,5 月,我们邻居在贵州省某个县新开了一家金店,开业那个月 50 多万的业绩,第二、三、四个月 40 多万。下半年明显行情不好了,但是县城金店有增无减,福建老板增加店面挤压对手市场,原本一个县 5 家金店,迅速变成了 10 家。我们在那个县的金店 20 年 5 月关闭的,没有亏,也没有赚,开了 2 年左右,保本,还是房租低,只有 30 万一年,疫情期间曾请求房东减免一个月房租,房东不同意,说你们愿意租就租,不租我们给别人,我们提前 2 个月关门了。我们那金店位置不好,在街道中间,被对手福建老板开了 5 家店夹着,后来街道边上又安装了钢护栏,街道两条路的行人无法直接面对面走过,要走很远一段路绕过来,这也影响了生意。那门面至今(2021 年 8 月)都没有租出去。
15 年盘州市才 5 家金店,生意非常好做,我们集团开了一家店,半年就回本,之后陆续开了二店、三店、四店、五店,四店和五店开得最晚,19 年 12 月,正好疫情来临前夕关门了。目前依旧和福建对手博弈中,但是这留下来的三个店早就回本了,所以能坚挺下来。
19 年生意惨淡,20 年一个月难做几单好生意,疫情那两个月没有做一单生意,关闭了 2 周,开门只要一个员工上班,也没有人,反而浪费每天几大百的电费,一个月收入才几万,最后只能关门大吉,还好金价涨了,18 年进货价是 288 元一克,2020 年最高时 445 元,之后在 400 左右,后来回落到 378 元,不然亏得连裤子都没有。
个人感觉实体生意确实比之前难做了,个人感受到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房租一直在涨。**房东也要还房贷,他会转移自己的压力到租户身上,直接拉高开实体店的成本,房租最后会体现在物价上。
2**. 雇人越来越贵,但是人员心态却越来越不好。**抖音快手流行度很高,变相教育了民众,自媒体传播生态下的暴富神话很多,大家心态总体上貌似要比之前浮躁,戾气也重了。现在的很多基层年轻 00 后员工,愿意更短时间赚去更多钱,没有家庭责任羁绊的人踏踏实实上班就很难静下心来,也为杀猪盘和诈骗提供了机会。
**原材料涨价引发商品价格一直涨,但电商却一直在拉低底线。**这个是大环境的问题,但是确实最近很多货 (特别是和芯片有关的) 一涨再涨,直接打击顾客购物欲望,就拼夕夕凑合一下得了。
**大家兜里没太多钱,购买力下降。**受疫情影响,这两年时不时地处处关停门店,禁止营业,大家钱不好赚,本来就赚的少,加上钱还要给房贷车贷,能拿出来的闲钱就更少了。
内卷厉害。优秀的人才不再聚焦在北上广深一线,而是分散到下沉市场,人才的内卷带来了行业的内卷。原来搞个大店,有胆量有启动资金就敢干,现在开个像样的店,要懂美学做好陈列、懂心理学、搞供应链、能搞数据化…… 你不搞别人都在搞,不搞你就 out。
心累。
都没钱给公务员发绩效了,你说难不难?
放心,十年前开始年年都是最困难的时候,明年也是最困难的。
![](data:image/svg+xml;utf8,)
08 年上大学,东北二线城市。学校的快递站点,只有申通、邮政。 网上买东西如果发的圆通、韵达之类的,快递到了,会有人联系你几点到学校 XX 地方等,你去了发现很多学生都在这里等,然后会来一个面包车,下来 2 个快递员,一个一个读收件人名字,读到你了就来拿。
所以那时的网购还不是非常方便。有些实体买不到的、实体太贵的东西,才去网上买。 周末很多女生都去逛街的。
2015 年入职一家女装淘宝店,老板不懂直通车,不懂钻展,不懂测款,标题就简单写写,每天卖七八十件。 这店大概是 2012 年开的,老板说衣服一挂到网上,就来很多顾客了,然后每天这款都能卖,一点没做推广。到 2015 年情况有点差了,必须持续上新品,才有人买。 这几年也积累很多粉丝,平时生意主要靠老顾客。
去逛街,商场人还挺多的。不知商家挣不挣钱,但至少不是萧条的样子。
2017 年跳槽另一家女装店,这家生意更好。老板同样是不做直通车那些,基本每直播一次就爆单,积累了很多忠诚粉丝。生意一直小爆到 2019 年年底。
2020 年疫情爆发后,网店生意下滑一多半,有些人失业了没收入,有些人工资下跌,就不来购物了。到 2021 年,生意也没恢复多少。抖音快手兴起,也分散了淘宝的流量。以前大家购物就是淘宝京东,现在多出了抖音快手拼多多。
去逛街,很多贴着出租出兑的门面。2015 年人山人海的商场,现在人很少,很多商户也撤店了。
我工作是单休,休息那天,也不逛街逛淘宝了,觉得没什么可买的。吃饭最多接受 10 元一顿,大多数时候七八元一顿。现在存款有 10 万,仍然省吃俭用,因为以后用钱的地方会很多。出去溜达?别人都在业余时间努力提升自己,我也不能落后啊,还是在家学习吧。
你看,商家从我身上,能挣到什么钱?我不旅游,不娱乐,不吃好吃的,不买衣服。像我这样的群体有多少?比我情况还差的有多少人?
现在不止是实体难做,电商也没以前好做了。大家没时间没钱,体制外拿一般工资的,有点存款也不敢花,生怕哪天失业了。疫情也影响了一些。
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
一是主观原因。因为生意做得好的人不会说生意好做了。一方面怕招来跟风或者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只有你说生意不好做,政府才会出台或者保留一些惠企政策。去年疫情期间调研:税务局的同志说了一句:你去问企业,企业永远会说税负高。
二是客观原因。确实大环境不如以前了。2016 年,权威人士提出中国经济会走 L 型,当年很多人都觉得 2016 年就是 L 的那一横,直到 2018 年 M2 增速稳稳控制在 8%,才意识到 2016 年其实还在走 L 的那一竖。经济换挡,势必会引发一大堆坏账,93 年的时候也是,因为货币发行增速跟不上高利息,就没法玩借新钱还旧账的游戏。再加上房价的上涨几乎掏空了中国几代人的钱包。还有那些时刻惦记着家长钱包的培训机构。口袋里的钱直接影响了内需。
人民日报评论:只有时代的马云,没有马云的时代。
那个故事怎么说来着?一群人乘着电梯到达顶楼:甲说因为我做了俯卧撑才到了顶楼,乙说我因为蹲着才到了顶楼,丙说我因为头靠墙才上了顶楼,他们都不觉得是电梯的功劳。同理,现在经济不行了,大家也都不会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行。
关键词:淘汰(马太效应)。
举个简单例子:小米。只要小米做了的事情,基本淘汰一大波中间代理分销商。比如插座,每年生产的插座更多更好了。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少了。
做生意的基础设施更好了。(生产效率,生产速度,5g 网络,高速高铁飞机物流,淘宝京东抖音直播平台,培养成熟的消费群体)…
这些基础设施都加速了集聚效应。也加速了淘汰。
c2m
C2M 是英文 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的缩写,是一种新型的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又被称为 “短路经济”。
又称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差价我一个人拿了。
因为很简单,一个小孩子每年长几公分很正常,当你 30 岁还每年长几公分,那你肯定不正常
同样的,澳洲当年没兔子,带兔子去澳洲的结果就是没有天敌却有无尽的草地,于是兔子疯涨,几十年后兔子就觉得不好过了,因为兔子长太多,而草不够了
中国经济从 40 年前改革开放开始野蛮生长了 40 年,期间只要胆子大就能赚钱,40 年过去了,如果依然只要胆子大就能赚钱还合理吗?
同样的,40 年前,两家企业,一家做大以后老板天天吃喝玩乐,克扣工人工资,让工人无偿加班,允诺的奖金能赖就赖,另外一家老板一心扑在公司里,把钱不断投入技改提高效率,然后赏罚分明,导致吸引了无数其它厂的技术骨干,一年两年自然卖区别,但是 40 年下来就是天差地别了
这就和学习一样,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大学学的东西没啥用,但是经过 16 年时间,清华和三本的人最大的差距不是知识而是学习习惯和毅力,于是到 30 岁,40 岁以后会发现两者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15 年前未必,因为那时候野蛮生长,学习能力和毅力不如胆子要紧)
这家店只卖烧饼,我从上小学就被家长派来这里买芝麻烧饼。
童年时候的平民美食
当年清楚记得是两角钱一个,家长周末的早晨会给我 5 角钱的硬币,买 2 个刚出炉烧饼拿回家,煎好鸡蛋夹进去,热腾腾的作为早饭。剩下 1 角就成了零花钱。
等到上中学,烧饼已经变为了 4、5 毛,并在这个价位停留了几年没变。
之后毕业有收入了,烧饼已经一元钱。期间几乎是每年一毛钱跳跃的涨价的。因为解放都熟,我买烧饼时候曾经和摊主老爷子闲聊过。
问他为什么每年都涨价。他说柴米油盐都涨了。问他人家都涨您就涨啊。他抬头看我一眼,慢悠悠说咱这一家四口指着烧饼店呢,儿子儿媳妇做烧饼,他收钱,还有个刚会走的小孙子。
烧饼用不到柴米,但全家吃喝拉撒得要吧。不涨价开不下去。
到了前两年,老爷子忽然不出摊了,偶尔又去买烧饼,犹豫得问了句,果然不在了。
儿子全盘接手小店后,尝试创新,开了新品类 “酱肘子”,68 元一个。也可以切片夹在火烧里,9 元一个夹肉烧饼。
工薪时代的 “轻奢美食”
当时店火了一阵,因为开始有外卖小哥在门口等着了。原来只卖烧饼没人要外卖,现在有了加肘子就不一样了,年轻的店主也每天满面红光。
偶尔看到当年常拿着半个烧饼到处跑的小孙子,现在已经上学了,经常趴在店门口写作业。
这一家四口本来不是本地人,这家店既是他们求生的店铺也是晚上的住所,经常透过不大的窗口能看到有人睡在后面的屋里。
现在则不知道是买了房或是租了房,晚上过了 20:00 就门面一锁,没有人了。
素烧饼的价格从 5 角一路涨价到了 1 元一个,这时候家里吃烧饼已经很少了。主要是上班后没时间炒菜,都是叫外卖,光有烧饼当主食也不够。
很少的时候,会早晨买一个烧饼夹肘子当早餐,很顶饱,到中午都不饿。
这时候迎来了一波猪肉的上涨,夹肉烧饼也从 9 元很快涨价到了 15 元一个。但依然吃得起,只是从日常家庭主食变成了偶尔的小享受。
忽然关门的生意
这两年去得少了,忽然一天晚上路过,发现那里换成了一家泡芙、蛋糕店。网红连锁品牌哪种。拍着常常的队,人均 30 左右的消费,却络绎不绝。还摆着刚开业的红毯和花篮。
没想到开了这么久的店忽然就关了。我回家和家里人说起来唏嘘不已。在家人提醒下,却想起来自己大概也已经半年多没关顾过烧饼小店了。
吃饭的时候,老爸说这是产业升级,那家烧饼关门前已经涨到 1.5 元,肘子早就变成 98 一个了。再贵作为烧饼附近的居民已经没人吃了,便宜又不够他店租、人力的成本。
现在有装修、品牌、形象更好的蛋糕店,符合年轻人口味,这是市场淘汰,排队的顾客就是证明。
老妈啐一句,屁证明,都是雇的,一小时给 60 块钱,张婶还来叫我去呢,要跳广场舞,没空去。
时代变化了,我们改变不了时代,
只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不是靠天吃饭的年月了,
很多人的梦想就是努力赚钱开个店铺,
自己当老板,
然而只有开过店铺的人才能懂,
开店真的不容易。
俗话说一铺养三代,
街边卖点瓜子,饭包,鞋垫,轻松养活一家人。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而如今随着时间发展物价飞速上涨,
需要拿出三代的钱才能开一个店铺。
产品同质化的竞争,互联网都快成传统行业了,
瓜分了本属于自己的点心。
一部分人只能顶着压力,苟延残喘。
懦弱的人会说,我运气不好,没有赶上好机遇,
只知道抱怨,不知道从中找原因,
是实体店行业不行了吗?
经济大潮十几年来,
水大鱼大风风火火,
人们都想浑水摸鱼,
而当潮水退去尘埃落定,
很多人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以前只要把生意做到 60 分,
就可以大把赚钱了。
但如今的形式是:
到处是玩家,
到处是资本,
到处是监管,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
以至于谁想赚钱的话,
60 分的能力远远不够了,
需要把生意做到 80 分甚至 90 分,
才能达到以前 60 分的效果。
但大部分人的能力只有 60 分,
所以大规模的淘汰是必然的。
还是那句话:
不是行业不行了,
而是你不行了。
越是被大众熟知的行业,
越逃不出这个 “衰落诅咒”。
因此,
想要求生存求发展,
必须设法提高运作生意的能力。
于是实体经济的问题,
已经不再仅限于
“如何去守业”,
而是变为:
“如何寻求新的增长点”
想生存唯有创新升级,
从产品选择,价格,营销套路全面升级,
这需要你全面的学习,怎么选品,
产品要有流通性,刚需性,便携性,暴力性……
策划营销方案打价格战,
你的同行永远是你的对手,
观察同行
比如大家都在卖黑白电视机,你卖彩色电视机,
都卖彩色电视机,你卖 3D 电视,
不要想着做同样的事,期待不同结果。
随大流只能喝点汤,或者成为炮灰,
你能想到赚钱的,大家也都想到了,
你认为都在做不差我一个,问题大家都这么想,
就一坨屎,苍蝇多了注定只能闻味了!
所以要有格局创新,以更高的视野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不然注定被淘汰。
看起来挺高深,其实,就是 “客流量” 这个因素。
随时代发展,各各行业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
即便选择客流量大的地段也不一定水到渠成,
房租贵,竞争激烈,
好地段,租金贵竞争激烈,虽然人流量大,
但人们已经对广告横飞的宣传已经麻木了,
只是本能的路过没有进去的想法,
所以一年到头只能成全房东。
越是繁华地段,店铺更新越快,
仅靠地段天然客流量,是远远不够的。
一切流量是生意的本质
在做好服务管理,就是获取更多的流量,
即是 “线下 + 线上
什么是 “线下动销”?
就是打造自己行业堡垒,产品包装,
主打高端,提高大众认知能力,
一句话,解决顾客需求,你要面子给你面子。
卖服装,我们都是私人订制,
卖冰箱,我们五分钟去异味。
要身份给你身份,
小罐茶 50 一杯,
要送礼,
就送脑白金,
要营养,
冬虫夏草,
要手机,
暴发户用的 8848,
怕上火,
你说……
老人脚不好,
就穿足力健。
受众不管你衣服是什么面料,冰箱能不能去味,茶叶是从哪来,脑白金是不是起安眠效果,喝了管不管用,山寨机不也卖出去了吗。
一句话卖双筷子也要带字的做到差异化。
![](data:image/svg+xml;utf8,)
[
顶尖文案:188 种走心广告句式
京东
¥68.00
去购买
不是钱难赚了,是你的思想太旧了!
要做就做方圆两公里最靓的仔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你也可以利用互联网
全面覆盖角角落落以吸引客源,
线上订单,线下发货。
营销才是收益的关键,
不一定非要打价格战,烧钱推广,遍地打广告,
错误营销不一定起效果,浪费时间金钱,搞不好起反作用。
多维度广泛撒网,刮胡刀不一定就男士买, 指甲刀买了不一定自己用,看你怎么宣传引导了,
刮胡刀买了可以送男朋友当礼物,
没有需求就创造需求,
淘宝只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产物,一个科技,一个时代变化的特征。
而人们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刚需所在,
你不能在走路的时候口渴了去淘宝买瓶水吧,
你没做错什么,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时代的脚步从来不等人!!
如平安集团马明哲所说
平安永远不变的
就是它一直在变
如果忘记了这一点
我们将会很不平安
[
5G + 消费新零售 双循环下的新消费格局 余泓江 / 刘东明 5
京东
¥37.10
去购买
我不知道你身边做生意的都是什么老板,但我身边的接触的老板们大多都在腾笼换鸟,提档加速。
我知道的一家医药公司,有全球领先的专利,投资人挤破门送钱,他们还要对送钱的人挑三拣四。一家嗅觉比较敏锐的房地产公司已经提前两年布局转型农旅结合,主打鱼类养殖,使用新技术新理念的全自动智能养鱼生产线现在已经投入运营,正好赶上长江十年禁渔这一波鱼市行情。一家省属国有企业,本来是在脱贫攻坚中作为扶贫 “工具人” 而成立,却在行销扶贫农产品的过程中打出自己一片天,成立才两年,已经不断在国内、国外农产品市场攻城略地。
国内经济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结构升级,一些企业如果还在抱着前三十年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低端加工贸易那套搞法不放,无视当前经济正在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双循环转型的大势,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
当然,当前国内经济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脱虚向实、打压垄断这些国家已经在做的事情就不多说了。说一点上面可能没注意到的事情。制造业的快速升级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上的短期错配,造成近期国内就业压力明显增大、薪资水平增速有所减缓。虽然说蒸汽机替代马车是历史必然,但我想谁也不愿意看到马车车夫聚众破坏蒸汽机的事情重演。
对于这个局面,短期内要加强对受困中小企业的精准纾困,在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加强对体质健康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可以加大第三产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第三产业调节就业、实现财富再分配的功能,缓解贫富差距。长期要推动教育向适应新形势的方向改革,不仅要加强高端研发人才供给能力,还要加强技术工人培训力度,以满足产业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再就是坚决保护好企业纵向流动性,严格限制垄断企业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打压,保护好生产力最有活力的新芽。
=====
有读者觉得我不接地气的,我来讲讲我看到的失败的企业吧。
一个曾经辉煌过的粮油企业,靠着一块国家龙头企业的招牌,跟本地政府玩 “大而不能倒”,偏偏穷地方还就吃这一套,每年从贫困村的扶贫资金中强行挤出一部分借给该企业续命。该企业解决自身财务问题的唯一方案是求领导把厂房变商业用地然后卖地还钱。
一家在本行业做到过前三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家在本市做到头名的餐饮连锁企业,企业发展遇到瓶颈,老板不知道往哪里转型,直接 all in 房地产,第一个倒了,第二个资金链断裂跟政府发函要挟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续命苟延残喘。
一家第一批就开始搞农产品外贸的企业,卖得好好的,规模已经做起来了,如果趁势而上把高端农产品做精做细大有可为,结果脑子一抽在出口质检上造假,被国外买家抓包后天价违约金 + 撤单直接突然死亡,我们连抽出手去救援的时间都没有。
…………
例子多不胜数。
说老实话,政府对企业真的很想一视同仁,对于本地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保护主义情结。搞过企业的都知道,一个地方扶植一个龙头产业有多不容易,无奈有些企业就是上不了阵席,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以我的观察,很多企业家不过是吃上一个时代的红利,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经营管理理念也早已不适应这个时代。政府用来扶助企业的钱也是从纳税人钱包里掏出来的血汗钱,不用来那些投好的、有前景的企业和项目,继续浪费在这些僵尸企业上又有多大意义呢?
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全体人民共享红利,这一点只能靠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财富分配才能实现,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原地踏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朋友的朋友做 LED 门牌、广告牌,前几年生意不错,据说疫情之后生意一落千丈。
但实际上利润丰厚的低门槛生意,很快就会有竞争者,由于技术透明,大家能打的牌只有价格…….,生意自然萧条。
自己是从事土木,铁公基,疫情以来,原材料飞涨、环保压力、国家基建政策转向,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朋友从事医疗行业,疫情以来,实际影响很小,盆满钵满。
朋友的朋友副业炒房,疫情以来看准时机,据称浮盈百万。
任何行业都有高低潮,每次起伏动辄 10 年起,但凡下降便一定是很多年的萧条。
聪明人努力跟上节奏,始终立于潮头之上,庸人只会哀叹命运不济。
只要还是以剥削下层消费力为赚钱的前提,就必然导致下层的贫困化。
而这下层,就是包括所谓中产在内的大部分普通人。
当大部分普通人都没钱的时候,to C 方向的业务就熄火了。
而 to B 业务,则会因为做 to C 的公司业绩不景气,从而也被拉下水一起下滑。
最后就是纳税减少,zf 的收入也下降。
至于把所有公司都做成 to B 来避开上面的情况行不行,这一点我不知道,但鉴于上面这些事情是周期性爆发这一点来看,估计是不行的,毕竟精英这么多,精英中的好人也是占大多数的,也不乏理想主义者,要是真能有能让大家都不痛苦的方法,肯定早就实行了。
其实我不忍心告诉你真相,
真相是生意从来都没有好做过,
但也从来都没有不好做过。
它从来就不曾改变。
从古至今,环境一直在变,产业一直在变,唯独不变的是生意的本质和关键。
生意的本质就是满足需求,获得回报的过程。
而生意的关键就是满足人性,顺从人性,掌控人性。
所谓觉得做生意难,那是因为不懂做生意!
生意的本质**【满足需求,获得回报】**只有一半生意人遵从了。
生意的关键**【满足人性,顺从人性,掌控人性】,**只有小部分真正赚了钱的才懂。
掌握信息不对称,就能处处有商机。
信息不对称永远不可能被解决。
我在这篇回答里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我曾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打滚十多年,做过产品总监,做过运营经理,当过公司合伙人,做过营销顾问,也多次创业,还失败过几次,幸亏后面也算赚回来了。跟非常多创始人交流过,也跟非常多投资人讨教过。见过的那些倒闭公司,可能比很多人见过的公司还多。
大多数创始人眼界极其有限,连生意的本质都没搞投就去开公司,或许只是头脑发热,或许只是想逃避工作,或许只是想去骗点投资人的钱。即使他们真的表现出来很努力的样子,但是依然改变不了结果。
他们的心态应该是:
我有个创意→我要去搞起来,一定行!→我开始创业了,加油!→困难好多啊,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完了,找不到接盘侠,公司要凉了
不过凭空说有啥意思呢?还是看数据吧:
**据时代数据创业公司数据库统计,截至 12 月 27 日,一共有 932 家创业公司关闭。**其中,在 4 月份关闭的公司最多,达到 214 家,占 22.96%;其次是 1 月和 3 月,分别关闭 195 家和 171 家。此外,2020 年上半年共有 881 家创业公司倒下,占全年的 94.53%。
有的公司连投资人的认可都得不到就已经壮烈牺牲,
大多数公司仅仅在天使轮就已经壮烈牺牲,
少数公司到了 A、B、C 轮依旧壮烈牺牲的。
上面说的是 2020 年阵亡公司,我们在来看看 22020 获得融资的倒闭公司数据。
咦,我说这些不是恰恰证明了生意难做吗?
不,这只是说明了创投界太浮躁,产生了大量 VC 泡沫。
每一段泡沫后必定是资本寒冬的来临,然后又是资本回暖,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风口,不断轮回。
大多数人创业失败都是因为不懂 “赚钱”!
大多数人不懂创业都是因为不懂营销!
大多数人不懂营销都是因为不懂人性!
而是把原因推给 “资金不足”、“产品不行”、“团队不行” 各种原因上。
你说资金不足:创业真的很依赖资金吗?创业的方式那么多,有需要大量资金的,也有极轻成本可以运作的,为何你既没资金又要选择需大量资金的模式?想着 to VC?可惜投资人并不傻,你的商业模式连自己都讲不清楚,用户需求也是强行意淫出来的,运营数据更是一团糟。
你就没想过在创业初期,你的方向都有问题吗?资金不足就是你思维错误的最大借口。
**你说产品不行:**运营团队一天到晚拿着 100 块钱预算都得写 10 次申请,5 次签名,3 次请求,还得去推广一个连自己都讲不清楚的用户使用场景是什么的产品。于是你开始大骂产品团队,赶紧加班加点打磨。
你就没想过在创业初期,你连用户的需求都没搞明白,凭什么做得出用户需要的产品?
**你说团队不行:**钱融不到,接盘侠找不到,资金烧完了,团队一看这公司不行要辞职了。你感慨,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何况比猪还不忠诚。
你就没想过在创业初期,你承诺兄弟们的福利,奖金,加薪,一样都没做到。兄弟们家中有老婆孩子要养,有房贷车贷要供,跟你喊口号宣誓忠诚能变得出钱来吗?没有不能打仗的军队,只有不懂指挥的将军!
**菲利普科特勒**说过:营销就是满足需求,获得回报的过程。
如果你的产品满足不了顾客需求?那么顾客凭啥要给你回报么?
逻辑都没想明白,就来创业!这是创业之通病:
1. 进不被需求的品类
自以为是蓝海市场,殊不知真实情况是红得都发黑了。
2. 卖不被需求的产品
陶醉于自己意淫出来的需求,“我觉得客户会很喜欢!”
3. 攒不被需求的资源
每天自我鸡血,觉得天天都过得充实,做的一大堆实则无用功,根本没有核心价值。
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说清楚营销的逻辑:
商业模式只关乎满足需求、获得回报:
1、用什么满足?(「核心资源」,Key Resources)
2、什么是需求?(「价值主张」,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
3、回报咋获得?(「赢利模式」,Profit Formula)
年赚百万的商业模式是靠技术赚钱
年赚千万的商业模式是靠资源赚钱
年赚上亿的商业模式是靠平台赚钱
在还必须靠技术赚钱的阶段,就用平台思维来思考商业模式,那么自然结果是凉凉哀乎哉。
不能盈利的创业都是耍流氓,
不懂人性的营销都是假大空。
那么什么是人性?
人性贪婪,人性虚荣,人性懒惰,人性好色,人性愚蠢、人性贪吃、人性自私……
从每个点进行切入,都是一门很好的生意,都能很好的捞钱。
贪婪满足的是 “要更多和占便宜”,例如各种暴富韭菜局是要更多,又例如拼夕夕占便宜,还例如一元购以小博大。韭菜割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此满足贪欲的方向是最赚钱的方向,为什么拼夕夕 3 年上市,能以野火燎原的速度野蛮增长?从人性的角度上看,就是抓住了占便宜的心理,把这个心理无限放大。只做好这一个点,就能成功了。
虚荣满足的是 “装逼成就感”,例如某巴克,和某幸咖啡是以满足小资情调炫耀虚荣为目的。
懒惰满足的是 “能走就不要跑,能站就不要走,能坐就不要站,能躺就不要坐”,变成一个废人更好。例如所谓的社区最后一公里,就是以懒惰作为切入点的。
好色满足的是 “人性本色,食色男女”,一不小心就擦边球,再一不小心就灰产,甚至黑产了。但是用得好的话,力量非常强大。驾驭人性的色,需要操盘者有一定的功底。
……
当搞清楚创业目的,商业模式,人性营销,
起码不是无脑创业了。
接着最重要的就是搞流量!
销售额 =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1、转化率不就摸透一类人群,布布渠道的事?
2、客单价不就设计一套模式,搞搞产品的事?
3、只有流量,是多数人搞不定的事,
所以,
流量是变现之根基,
搞流量是创业之首选。
酒香也怕巷子深,
没有流量,再好的品牌、产品、价值、渠道都没有销售额。
但是流量并不是数据,
而是真实的消费者——受众、顾客、粉丝。
1、所谓受众,就是有财力与意愿的;
2、所谓顾客,就是只购买不分享的;
3、所谓粉丝,就是又购买又分享的。
流量早就没有红利了,
平台格局也已沉淀,
所以你得学会搞私域流量。
搞私域流量不外乎就是考验你的捞鱼技术,
去别人的鱼塘把鱼捞到自己的鱼塘。
那么引流方式可以有这些:
有了精准流量,剩下的就是转化和优化的事情。本篇就不详细讲了,因为这不是最难的事。
很多人思维存在误区,觉得创业是很高端的行为。
实际上创业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最起码在创业初期绝对不是。
所以创业最难的地方就在于:
懂人性很重要,掌握人性更重要,玩弄人性更重要!
例如在 90 年代末,有个超级人口大国,有个叫某讯公司开发了一个叫某 Q 的社交软件,一上线用户少得可怜啊,冷启动真的很难很难。要发展赚大,那就要有名。要有名就要发展壮大,这就进入了死循环。那得如何破局呢?
通过聊骚,创建一堆假账号,自己来陪聊,以及招一大堆水军来陪聊提高了活跃度,因而也壮大了名气,做起了第一批种子用户,星星之火终于燎原了。这种虚拟运营,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色,**后续众多平台都争先相仿,然而现在某讯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又例如还是这超级人口大国,有人发现了一大堆饥渴剩男剩女,将他们撮合在一起就能赚钱啊!于是搞了个婚恋网站叫 XXX,那初期要怎么搞来客户呢?这也是利用人性的色,和人性的贪。创造一堆假的年轻美女账号,推给屌丝们,但条件是开会付费会员才能查看详情或联系。让屌丝们一看眼睛发亮,那必须开通付费会员服务啊。开通后鬼知道那是机器人,还是个抠脚大汉呢?总之别人不喜欢你,我们不适合,谢谢再见。而优质女生进来,则推荐一堆钻石王老五账号给她们,要勾引别人必须付费会员服务啊,于是又付费了。
那么这样是不是能快速起来了呢?起来后再优化呗!反正有那么多真实用户了,用算法匹配,能解决的就解决,能优化的就优化。现在不也做得很大吗?
还例如依然是那个超级人口大国,因为网盘这块生意非常火爆,各大公司都在竞争抢夺市场。于是一家叫 X 度网盘的商家,想快速把市场抢占。于是偷偷上传了一大堆 XXOO 的小电影教育片源,**利用了人性的色。**于是大批用户去下载注册并广为传播,结果效果非常好,抢得了市场,完成了垄断。但是后来呢,既然成为了老大哥,肯定是要肃清自我品牌形象的啊,所有片源都删了,也开始禁止用户上传这种小小教育片。从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所以为什么我说营销的核心是人性!你真正懂了吗?
扩张阅读:
创业真的很依赖资金吗?可以看看这篇:
想看人性营销案例,可以看看这篇:
一个人创业可能吗?可以看看这篇:
点赞是一种美德和支持,
关注可以和我形成强关系,
公众号《轻资产创业之路》能给你更多赚钱骚套路!
爱知乎,爱生活,爱创业。
原因其实是多维的:
以前做生意有个名词,叫 “投机倒把”,说白了,这东西违法!因为违法,所以 “敢” 做的人少,但老百姓又有需求,典型的供小于求,那生意自然好做。
说句冒犯前辈的话,我认识很多在六七十年代发了财的前辈,除了好时机 + 胆大以外,并没有太多过人之处。(当然,这是站在上帝视角的马后炮,如果我和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可能依然没他们优秀)。
任何生意都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调整,如果老守着以前的办法肯定是越来越难的!
拿我一个做摄影工作室的朋友话说:现在没毕业的孩子上手用的机器,都比我们之前最顶级的设备好。
那你要还坚守以前的方法,这个仗怎么打?
你也得与时俱进,鸟枪换炮才行啊!
从 2020 年开始,这一波为期 3 年的疫情,确实是让经济发展开式下行了。
大家的钱包都紧缩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很多消费被节约掉了。
有一句话,有点难听,但道理没问题:“有钱人的钱好赚,穷人的钱好骗”
所以我们看到,做顶层高端生意的人影响不大,甚至,据我所知,有些真服务高端客户的人反馈,他们的客户的购买力还在增加。
做底层的也影响不大,无论是拼多多走低价路线,还是直接割韭菜的那一波,都还是不错的。
最难的是,做中段的这帮人,想上一步又能力有限,想往下沉一步又总有些东西束缚着自己,上不上下不下,才最难。
我就是其中之一~
经济下行,不是说说的
就算是国内疫情控制的不错,也不是一点影响也没有,加上限电,国际矛盾,国内贫富差距拉大,年轻人躺平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事情,国内的大环境已经回不到曾经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了
经济一路走高的时候,怎么做生意都是合理的,哪怕这生意本来不合理
比如前些年资本热衷于烧钱,各行各业都在烧,创业者也在烧,各种推广,平台,优惠都是在烧钱,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相信现在烧了钱以后能加倍賺回来呢,无非就是大环境好,收入在提升,你现在烧多少过几年回过头看其实就没有那么多了,但是收益却跟着水涨船高了
现在还敢这么烧么
说白了,什么新思维,新模式,无非是站在了风口上,借着东风都上天了,现在风没了,就都现形了
还有一点就是,这种烧钱的模式给传统的生意模式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毕竟老百姓不管你背后烧不烧钱,你准备未来收回多少,我就知道我现在买东西便宜了你就不能轻易把价格往上调,烧钱的人在把其他人挤出局之前自己坚持不住了,但是其他人也早就被折腾得差不多了,最后留下一地烂摊子
货币一旦和实物脱钩,就一定会超发,最终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首先能借到钱的人,无论买什么样的资产、生产资料,都会涨,越是有钱,越是能借钱的人,资产增长收益越大,就靠着钱下崽,就能活得很好。买生产资料,生产商品,再把商品卖了换成钱…
咱们小老百姓,没有生产资料,等超发的货币流通到咱们头上的时候,各种资产都涨了好几番了…
最终,咱们虽然也拿着超发的钱,但是那个时候所有的消费都涨了,房租涨了,生活用品等都涨了,资产也买不起了…
这时候,咱们手里的钱虽然比以前多了,但是购买力还远不如以前的高,反而比以前更穷了…
结果,就是富人通胀,穷人通缩。
所以,这两年,豪车价格涨了接近一半,有些保值的越野车二手的都是成倍的涨,那些针对于富人的行业涨翻了天,针对于老百姓的行业,又通缩得不行。
因为富人在通胀的环境下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
再加上 95% 的行业都是低门槛的,谁都能做,就会导致越来越卷,同行赚 10 元杀我价,我赚 8 元也可以做。
你要是不赚钱,就赚个生活费,我稍微亏点也行。反正对我来说赚不赚钱的无所谓,我就喜欢打包发货,就喜欢别人叫我老板的感觉…
杀来杀去,最终大家都不挣钱,还累成了狗…
最后,互联网的透明,导致以前所有信息不对称的行业,生意都难做,以前进价 20 能卖 100,现在呢,网上卖 30 还包邮,你也就只能卖 30,高一个子儿都卖不掉…
在利润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还要付房租水电人工运费等等…
在以上这些条件的限制下,生意自然是越来越难做了…
上一辈是赶上,全球产业链转移和加入欧美为首的世界贸易体系,吃尽了红利
现在还是全球产业链转移,很多贸易体系不明着说赶你,都是退群重组
而且取消很多关税优惠待遇,全是墙壁
2021 年已经结束,过往的辛酸我们就不再提了。在 2022 年新一年的开头。接下来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2022 年我们怎样才能赚到钱?如何去规划布局我们的未来?
站在今天这个时代的角度,你一定要记住,往后没有好做的生意,只会有越来越难做的生意。
那怎么办呢?
现在各行各业的生意都这么难做。也恰恰意味着如果你能在某个角度打通一个新的思维,开辟一个新的生存空间,你的生意将会比所有人做得更好,所以将会形成强烈的两级分化!生意好做的,只会越来越好做,生意难做的,只会越来越难做。
那这是为什么呢?
各位老板,时代变了,不是生意难做,是时代真的变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人类最早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什么时代?
最早是不是原先的实体时代。我们人类最早的时代是靠打猎为生,一个人单打独斗。有的人能够打猎为生,有的人打不着猎会饿死,然后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群居,群居之后开始研究用武器工具去捕捉猎物,人类才有了一个新的进步。之后呢,又发现了一个钻木取火的方法,人类才开始,从吃生的开始吃熟的,于是有了更大的进步。
但是呢,当时打猎的方式依然没有办法,让人类能够很好追求稳定的生存。所以从打猎时代发展到了农耕时代,农民免费使用土地播种粮食,靠春种秋收冬藏谋生,之后便进入了工业时代。
从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之后,你会发现进入新的时代环境之后就开始没落了。为什么没落?不是大气候污染导致的问题,而是因为时代又开始新一轮的变革。农业时代靠的是农民,靠的是大刀长矛。在进入工业时代,也意味着进入了火药枪炮的时代,所以我们中国的落后,在当时完全被各国欺压!留下了很多的创伤,就是因为当时我们中国农业时代的落后。
在农业时代,我们中国是很强大的,可为什么到了工业时代就落后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时代变了,当时我们中国没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而造成的。所以我们一定站在今天这个时代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从生意的角度去看问题,从生意角度去看待问题,比从时代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明显有很大的不足和漏洞。
自从工业时代转向互联网时代之后。走向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你知不知道格鲁吉亚曾经跟俄罗斯发生一场战争。在互联网时代,俄罗斯利用了互联网技术《黑客》把格鲁吉亚指挥总部所有内部信息全部侵略,让整个格鲁吉亚陷入全面瘫痪!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互联网时代永远比你想象的要恐怖。
为什么我们中国在近些年有了新的发展?
2020 年初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家能够把控人口死亡率降到最低,能够及时有效地研发药物、建立强大的系统来预防疫情的蔓延,我们中国在全球疫情扩散的情况下,是全球唯一一个 GDP 呈正增长的国家,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
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互联网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我们中国的互联网技术是最先进的,已经遥遥领先各国了,明白吗?
所以我们活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如果赶不上互联网这趟班车,那么被社会淘汰是必然的。现在我们中国的支付行业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想想我们现在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发达到了什么程度?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你个人全年的消费,甚至全家人全年的消费。只要你有一部手机,有稳定的网络,你可以呆在任何一个地方,同时可以得到任何满足,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吗?这是其他国家没法比的,我们生在这个中国,是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不是说我们中国没有创业机会,而是你没有发现机会的能力。也并不是说其他国家没有手机支付这个技术,而是其他国家网络的信息化没有我们中国玩得好。其他国家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落后于我们中国了,这是事实!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永辉超市为什么做得那么火爆?品牌做得那么大?客户量那么多呢?还不是因为人家赶上了互联网的趋势。要不然迟早就被淘汰了。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过去,人们普遍的认为线下是实体,线上是虚拟。我告诉大家,你们都错了。从 2022 年现在这一刻开始,线上才是实体,线下才是虚拟。这就是事实!因为你不觉得现在线上更实际吗?线上对你来说不更真实吗?你今天出门可以不带老婆,你今天出门可以不带孩子,可以不带女朋友,可以不带钱包,但是你能不能不带手机?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不是看手机,半夜睡不着是不是也在刷手机?还不明白什么才是实体吗?
手机就是实体,网络就是实体,这就是事实!这就是趋势!做生意的本质就是买卖,不就是为了赚客户的钱吗?那客户在哪里呢?在街上?还是躲在家里?你在外面街上看到的都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因为客户群体的灵魂都在手机里。你要出现在他们的手机里去寻找他们,把你的产品卖给他们,这才是你要思考的事情。
时代的发展趋势只会越来越快,一篇文章我也没办法描述清楚,想要更多的了解未来发展趋势,请关注我分享的下一篇文章!
已更新完毕,续文在下方链接,想要了解更多点击下方链接即可阅读!
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逐年减小。
信息差越大的地方和时代,一夜暴富就越容易;反之,想要占别人大量的便宜就很难。
这个问题和当代人都认为上一辈很容易和 2021 年生意为什么难做不是一件事。
比如说你让 90 年的人说 70 年生意好做不好做,人家肯定不会说好做。
当代人认为上一代人很容易,那是福气知道不?那说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正在飞速向前发展,思路进步很快,与之相比之前的思路显得很简单,所以才会感觉上一代人容易。
所以说这是进步速度决定的,不是一直都是后一代认为前一代容易的。
还有,这个生意越来越难做也不是 2021 了,从 2017 年以后就很明显了。
做生意嘛,最怕的毫无疑问是 “我原本所属的市场渠道不稳定” 而更可怕的是“市场整体交易渠道不稳定”。
比如说,一次巨大的融资危机和疫情相比,对于那些需要卖实体东西的绝大部分商家来说,绝对是疫情更可怕。
因为融资困难到底在内部还是一个范围给定的东西,只是吃了 debuff,是可预期的。
但是如果是疫情,那么如果你在那儿有工作人员或者关系,这些东西你照样要维持但是好处完全没有了,这就不是一个可预期的 debuff,这是最怕的。
少进甚至不进乃至亏钱都还行,因为这是可预期的,但是如果是不可预期的就很可怕了。
很显然,随着国际争端的加剧以及各种对抗的加剧,包括局部地区对抗在内,未来的生意自然会更加难做,只有做的最好的超大型维持的还可以,大中型广泛交易的损失将会越来越大,小型受影响较早,稳定下来做低外部风险本地市场还能继续活下去,甚至灵活点能活的更好。
最危险的就是大型和中型企业。
广袤而低阻碍的市场是所有生意平均风险控制的刚需,这个东西坏了,生意肯定就会更难做。
不过无论如何,至少放眼未来,2021 年仍然是我们可预期的未来最容易做生意的一年。
20 年和 21 年其实有很大的不同
看似是 20 年疫情爆发,很多行业经历了几个月的暂时停摆
但是 20 年国家放了比较多的水
记得一开始疫情爆发,到 3 月份的时候
天天有银行打电话问我需不需要贷款,而且利率很低
所以很多人虽然生意暂时影响,但是拿到了低利息贷款
这里面有去股市收割的,有涌向房地产的
接着中国控制住了疫情,而国外的疫情开始爆发
因为国外疫情的停摆,所以国内很多厂商接到了国外的转移订单和转移加工
出口量也大增
像航运线,一船难求,中远海控一年价格翻 6 倍
以上都是 20 年的福利
而到了 21 年
大量的大宗商品、原材料涨价
今年的钢铁、铜、化工原料等价格翻了一倍多,甚至远远不止
而去年拿到低息贷款的,有人去扩大做生意,还没开始赚钱,就面临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局面
这里面会有很多很多的银行坏账,也才有了 7 月 10 号公布的央行全面降准,拯救实体中小企业
同时随着国外疫情的逐渐控制,国外生产力的回复,原来的国外转移订单也在减少
订单减少 + 原材料涨价导致的利润减少,今年的生意确实很难做
这么简单形象的一说,应该就能清楚这其中含义了
欢迎点赞支持,我是
,微博和公众号同名
分享财经和理财知识,专攻股票和基金,有问题欢迎交流
因为老百姓手里面没钱,所以顾客消费欲望其实很低,有欲望很多也是价格敏感性,想要消费升级多赚一些利润是十分难的; 加上高昂的房价,导致店面打的租金是非常贵的,很多时候,做生意就是在为房东打工,自己根本不赚钱; 最后疫情肆虐,更给了实体门店沉重的一击,很多店因此就现金流断了,关门了。
假设一个没有核心产业的内地县城,其经济生态是怎么样的?
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公务员和老师就有了购买力(有了市场),然后呢,由农民以及各种手工业者提供劳动产品(有了供给),商人提供流通(流通),生意就做起来了。
没有市场或者市场饱和,又或者没有供给或者供给饱和,负责流通的商人其生意就没法做或难做,经济便停滞了。
以前有三驾马车,外贸投资和内需消费,外贸就是国外消费,投资就是公家投资,内需消费其实很大程度上指公务消费,但是呢,这三者经过中美脱钩,房地产与大基建完成,以及整风,都衰退了。
这个时候又该咋办呢?一曰,供给侧改革,消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二曰,共同富裕,壮大内部市场。三曰,科技创新,创造新的消费需求,降低生产成本。
想法都很好,但是需要执行以及时间。如果供给被砍的太厉害,但是内需又壮大不了,科技没有进步,那就只能号召过苦日子了,如果大家都有储蓄存款,那就暂时熬一熬,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是,这里的真正问题在于债务!债务的利息时刻再嘀嗒作响,它不会给你喘息的时间,所以,后续必然是不断地暴雷,债务清算清洗。等啥时候,债务清光了,大家有点积蓄了,又可以开始玩新一轮经济增长游戏了,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便会重出江湖。
1. 话的真假
不止 2021 年,可以说是任何年份,只要时间还正向流动。
就接触到周围的生意人而言,所说的话,虚虚实实,真假参半的还是占了一部分,特别是讨论到生意好坏,赚钱与否方面。
吹牛逼型,“我手下有 6 个公司,老子一天挣得当你一年,现阶段还没有考虑往金融,5G,物联网领域涉猎,但也快了。” 口中以高大上热词汇居多。
比较实在的人说,“还行,抹得去,还是比上班好点。”
一般点的说,“勉强过活,咋整嘛,搞其他的也不会,生意秧起走,没办法,比以前差远了,现在不好整!”
奸一点的说,“赚个球钱哦,贷了一屁股账,工人工资都要发不出去了,恼火恼火!”
但过个一年半载后看,老板们依然吃吃喝喝,豪车大房子一个不落下,所谓的难,可能只是获取净利润的空间小了,比不上之前。
2. 影响因素
普罗大众能够接触到身边做生意的人的业务领域怎么样,可能以中低端为主,如果能够接触到二马一王一任这种级别的,想必也不会无聊到提问。
信息化潮流,电商对实体冲击,互联网 + 模式,国家经济政策,行业规范,资本抱团,恶意竞争,寡头染指民生,民间资本入楼市,疫情影响,消费能力限制,地缘政治,意识形态输送……
影响因素太多。
除开风口上的猪 (毕竟我们也捡不到,只能看猪嗷嗷叫),现在依靠传统模式,赚信息差 (冷门领域还是有赚头),勤劳走量致富也是越来越难,毕竟聪明人多起来了,腰包鼓了点,想摆脱上班往其他阶级跃迁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可非议,于是竞争加剧,但船就这么大,谁也不愿意再回水里,于是该扔石头的扔石头,该吐口水的吐口水,对前面的兽们,996 纤绳套紧点,鞭子抽急点,便拉着船游得快一点,以防后面的人意图追赶上船。
3. 举几个例子
雷霆手段,在历史时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A 君,黑蛇回背景,2000 年左右靠拉帮结派,砍杀火拼,垄断了某方的砂石开采,商官款款,赚了钱,然后往高原宗教圣地拓展工程,近年环保查得严,政府收回砂石,于是转战金融,房地产,背景洗白,豪车换了一波,拖欠工资的工人上门,没钱,打出去。
某日酒后,感叹大不如以前也!
无时代背景,文化,人脉,经营理念,大众像
B 君,文化程度不高,早期公交车司机,后面自己买车跑野的,近年开餐饮,经营不善 (节约人力成本,自己代替大师傅掌勺,味道大变),后改其他店也不行,一直尝试,竞争压力太大!
聪明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L 君,书香门第,但看不上文化人,觉得工资低,必须做生意闯荡,人聪明,善话术,前期 (也是 2000 年左右) 搞畜牧业,饲料分销,有稳定盈利,但心大虚荣(对子女言,若他人知父养鸡喂鸭,汝无面子也!),遂从事家具行业,大败,期间和第三者组建家庭,后续又有建设项目,酒店,传销等领域,全部亏钱,归结于婚姻的不幸,父母的霉运,上了一段时间班后反思,收心力往一处使,机缘巧合进入物流业,用了一些融资租赁,借鸡下蛋手段,体量逐渐扩大,但做的人多了,竞争白炽化,恶意压低运费的很多,现金流得不到保障,也说生意越来越难做!
例子皆是身边的亲戚朋友,保护隐私。
君不见,生意也是运气加持,从某种程度上,选择,时势,运气比努力还要重要,我们见到请神,拜神,送关的生意人还少么!
老样子,只说案例。
先说我自己,7 年创业经历:
**2015 年,**牛津大学博士录取,运气比较好,博二的时候跟牛津大学工程系的师兄一起做水净化离子膜的研发和生产,捞了人生第一桶金(约 50 万镑)。做了 2 年,后因为不合分家,也就没继续做下去。
**2017-2018 年,**拿第一桶金个人投资一些科技项目,截止 2021 年都在盈利。
**2018 年,**跟剑桥的两位博士在 Ox-Cam 晚宴上认识,开始自营做教育项目,前期顺风顺水。做到 2020 年的疫情都没有受影响,反而逆风而上。
**2021 年,**的 K12 一刀切 + 后疫情时代的影响,自营的教育项目开始下滑,勉强维生。
2022 年的现在,上海遇到疫情。之前投资的科技项目不是关停就是破产。自营的教育项目本来目标 100 人规模变成了现在的 30 人不到。
再说我的朋友,今年 32 岁,20 岁开始创业:
从摆地摊,到卖药材,再到开宠物店,前前后后十几次做生意,都赚了点小钱。20 年的时候跟我说,要干票大的,前后投了资金 800 万去开矿机挖币,大概半年的时间斗志满满,21 年时候严打挖矿,结局可想而知。
根据个人和身边朋友多年下海经验,总结一下:
Gus Goodman
29 次咨询
4.8
牛津大学 材料学博士在读
50772 次赞同
去咨询
更多留学、硕博士、教育类干货请关注:
知乎专栏牛津公派博士小课堂
知乎企业号九牛问津留学 - 知乎
微信公众号九牛问津
题主知道为什么
我知道题主为什么提问
你知道会看到什么回答
答主知道你想看到什么回答
我们都知道你为什么想看这样的回答
大家都知道,都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
因为在其他的地方,你知道,也不能说
离开这个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就算什么都知道
看到楼下
喊生意特别好的一批人 (包括说外贸好,包括说年年说生意不好)
喊生意特别差的一批人 (包括自己,包括自己身边)
正好是 3:7 的比例
哥不知道他们谁说的是对是错
只知道他们俩批人活在了两个世界
至于有相当一大批的人活在了两个世界会造成什么后果
哥不敢说
从我开没有开始创业的时候,就不断地听到身边的人说:
“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
但目前为止,还一次都没有遇到过正确的说法:
“能力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这是事实。
但是,这个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从 1978 年就开始了,这 40 度年的时间,我国的 GDP 增速的下面这样的:
可以看到,除了金融危机前(中国入世之后)带来的全球化红利期逆势增长外,整体的经济增速,是在持续减缓的。
这也就意味着,整体环境是蛋糕做大的速度,在变得越来越慢。
这是事实,所以大家的感受,是真的。
但是这个速度对个人的影响占比,不足以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如果说经济增速每减缓 1 个点,你能力提升两个点,那么理论上你的生意会越来越好做。
但是,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个点。
抱怨,比积极进取,要容易很多,也会让自己更舒服。
这两年更明显,菜头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疫情影响啊,生意不好做啊。
更滑稽的是,一个做防护用品甲公的朋友也在抱怨,疫情不好做啊。
我就在想,这玩意不正是踏在风口上了吗,山东有两家公司,叫做英科和蓝帆,不就应为疫情赚得盆满钵满。
你做餐饮和旅游,说因为疫情生意不好做,都还说得过去。
很多产业,和疫情毛线关系没有,也能让疫情背锅。
这么说来,新冠还有一个很好的(心理)治愈功能呢!
反正任何事情不顺,都可以赖到新冠头上,这么说心理总归好受一些。
实际上,很多人很多事,有没有新冠,都做不好。
生意难做,创业艰难,这本就是商业常识。
要不怎么有商场如战场和的说法。
最后:
放心,把 2021 改成任意数字,都成立。
至少大部分人都会感同身受。
不过呢,生意不好做,做点股票投资,会不会运气会好一些呢?
其中,一个是选股思路,一个是抄作业的方法,渔和鱼都有了;通过筛选,找到好行业、好公司和好价格的股票。
投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不懂的公司不投。
1、投资上有什么疑惑,可以关注公众号 “菜头日记” 直接在文章下面留言,能力范围内的,菜头会用心解答。
2、留言的时候,不要问” 有什么股票推荐的,菜头不荐股,请直接留下完整问题,菜头会集中时间解答。
以上为菜头的个人思考和总结,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取属于你自个儿那份成长和认知。
**1、资本和创业者的耐心在减少。**现在对于几乎所有项目大家都没耐心了,可能从前几年才能把一个项目养出来,比如以前很多夫妻老婆店都是一点一滴客源积累起来的,说真的有很多店都是养了一年两年才开始盈利赚钱的,现在的情况是,你做任何项目,三个月没出好的成果,就随时可以被放弃。因为周围的诱惑太多,似乎有无数好的方向可选,而无数成功案例在宣导,似乎一上来就能赚钱才是正常现象,于是大家越来越没耐心,项目死得快,一遍一遍刷新迭代,所以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沉下心来把一个项目做好,外部和内心的压力都是很大的。
**2、马太效应太明显,**任何赛道稍微呈现出了一些热度的端倪,资本就会快速涌入头部玩家那里,逼着头部玩家快速去吞噬小玩家的市场,那小玩家除非自己有资源,否则这场游戏基本没得玩了,相当于别人刚开局就各种装备全齐了,副本全刷完了,等你慢慢玩那要到什么时候去,所以很多小玩家生存很艰难,信心也会受打击就慢慢退出了。
**3、信息透明程度高,对创业者全方面技能的要求提高了。**就拿开店来说,以前每个项目的优势可能比较单一,比如你家产品好吃,他家营销做得好,另一家价格便宜。现在的情况是,信息太过透明以至于所有商家都巴不得自己的店面面俱到,巴不得自己是三头六臂。你如果只有一项 90 分,其他都是 60 分,别人通过更全面的信息渠道,优化自己,让每一项都达到 80 分,那你很容易被别人超越。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每个商家开店前,就得对项目、产品、营销、供应链等全方面都要做好完备的思考才可以开展,否则当你已经在做了,不一定有调整空间。当然了,也有很多商家自己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不得不,半信半疑地选择了很多第三方服务商,比如外卖代运营,大众点评代运营,小红书抖音代运营…… 这些钱花出去能得到多少效果也不可置否。
昨天跟一个做食品行业的朋友电话聊天,聊的正起兴,他突然来了一句:老何,你有没有发现今年的生意特别难做? 以前我们做调料一天销售额将近 4 千元,现在一千都不到。是啊,为什么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不是下面的经销商不进货,下面的经销商也进货,但是卖不出去啊! 终端客户都跑到网上去买产品了,零售商的货卖不出去,导致上游发现生意真的是做不下去了。
无有独偶,刚刚浏览新闻看到一则新闻:胖东来公布产品进货价,以往线下实体店一直把商品进货价当做企业核心机密,这次胖东来不仅仅把进货价公布出来,还把渠道商联系方式也公布出来了,互联网大环境下,企业真的没有什么保留了。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把原罪归结到互联网身上,当前环境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利用短视频重塑营销模式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互联网电商让价格变得透明,直接冲击到线下的生意,不管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关注行业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要积极进行创新,不要一直用过去的思维赚钱。否则你想追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是很难的,之所以不少实体企业表示赚不到钱,其实就是没有抛弃之前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赋予了商业新的形势,而经济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行业竞争激烈、需求不足的情况,这时自然所有的生意都不好做。这时就要求创业者转变做生意的思路,改进流程。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第一,抢占短视频流量风口,近些年来,短视频逐渐成为互联网流量的争夺入口,企业应该及时调整思路,抢占短视频流量风口。
第二,是要专注做出自己的特色、引进新概念。在传统零售逐渐萧条的时候,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新零售概念冉冉升起,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关注。有了新的概念,又结合了现代产业链的优势,自然会赚钱。
第三,要转变逻辑,尤其是农资农牧企业,要做好打点不打面,聚焦单一作物全程解决方案,做精,现在更多的是要求 “精”,要求 “好”,也就是说要靠质量、性价比去取胜。把一件产品做成爆款,也比把十件产品做地平平无奇好。
第四,做好农技服务,要增强服务意识。以后农业市场,想要销售产品,一定是以技术为驱动,技术带动产品销售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企业一定要提前布局。
纯靠炒房做起来的经济,一下子不炒房 2 年多,自然经济扛不住了。最近不是又在开始吸房地产的大烟了嘛。
今年小生意那么难做,除了疫情的原因以外,还有就是一些贪心的房东,他们看到今年房价上涨了以后,就不管租店的人到底生意怎么样,就各种加租,理由就是房价涨了或者看到别人加租了,他也要加租,结果又逼死了一批小商家。
大家不要觉得现在你租的房子是房东好心不想给你加房租,实际上是怕给你加租你就走了,如果你房东知道你工资涨了,立马就会过来跟你要求加租。
分享一个普通人到投资房产,巅峰时实现财产翻倍,后来又都亏完了的事情
我觉得根本原因是互联网让人们能听到失败者的哀嚎了。
或者就像名句所说,“少赚了就是亏了”&“比去年多赚的低于 GDP 增速就是亏了”
我:上个月又开了两家新公司,赚了 200 来万
你:哥,带弟弟一块做,发财了不会忘记您!
我:你做不了兄弟,得需要 xx 关系 / 得需要 xx 钱
你:放心哥,只要您带我,钱和关系不是事!有什么问题我自己兜着!
结果:你不是那块料 / 你没有相应的资源 / 你天天奸懒馋滑…
最后你赔钱了,各种埋怨我,各种把锅甩给我,周围人都来说当初我干嘛要带你。
我:上个月又开了两家新公司,赚了 200 来万
你:哥,带弟弟一块做,发财了不会忘记您!
我:你做不了兄弟,得需要 xx 关系 / 得需要 xx 钱
你:放心哥,只要您带我,钱和关系不是事!有什么问题我自己兜着!
结果:你赚了钱,不仅不念我对你的好,还成为我的竞争对手,还对外宣称是靠你自己天赋秉然成功的。
我:上个月又开了两家新公司,赚了 200 来万
你:哥,兄弟最近手头有点紧,先从您这挪点
结果:我把钱借给了你,你这辈子都没还,问你要,你就说这点钱对你来讲算什么,好不容易逼着你还了,你嫌弃的把钱甩到我脸上。
我:上个月又开了两家新公司,赚了 200 来万
你:哥,兄弟最近手头有点紧,先从您这挪点
结果:我没借给你,你就开始对外编排我,说我不顾朋友情谊,都这么有钱了还不借给你,你不得好死。
我:快穷死了,很久没有买卖了
你:上知乎提问 “为什么周围做生意的人都开始说相比以前,生意越来越难做?”
结果:我的钱保住了,我的名声保住了,我公司赚的越来越多。
那些从经济角度乃至全球角度认真分析并回答的,你们是认真的?
我最讨厌两种人,一是因为只看到贼挨揍而原谅了贼吃肉的人,二是因为只看到贼吃肉而忘记了贼挨揍的人。
时代高速发展,信息越来越公开化。你所周知的大部分,大部分人都周知。而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行业,早已充斥着人群。
为什么说以前生意好做。
举个我自己家的例子。20 年前,我们家主要的产业是务农。20 年后,是打工,是创业,是单干。相信很多家庭皆是如此,其实做生意跟供需关系是相似的,当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那消费的人就越来越少,生意自然就难做。
另外我们接触的生意人也可能还是传统行业的生意人,发展这么多年,自然会饱和。从古至今,哪有一直的红利,吃到甜头的永远是红利期就在里面摸爬滚打的人。其实很多新行业,机遇还是很多的。
相对传统的行业来说,不管是管理或者运营方式 还是说产品的更新换代,一但有一样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一定是越走越困难的。并且任何行业都是有高峰和衰退的,就看你处于哪个阶段就有不同的感慨。。那么 2022 年挣钱的行业赛道有哪些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件事情哈,任何一个个体的起飞,其实都来自于一个字,就是势。那很多人都想知道那些早早就实现财务自由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可能会跟你的认知相悖,基本上他们都是抓住了趋势,在一个风口行业非常努力的干两年,出来躺平,再等下一个风口进去努力在出来,所以你认为钱是慢慢赚到的,那就错了。实际上的钱就是一下子赚到的,所以有时候真的不是不努力,是真的绝大多数人对信息的摄入并不敏感,导致每一次都错过风口。可见优质信息的获取有多么重要,任何行业都会经历萌芽期,红利期,平稳期,衰退期,那如果你在一下我说的行业里,先别急着转行,把事情做深做透,如果你想要涉足这些行业,就要开始提前布局了。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条赛道,就是颜值经济,那所谓颜值经济呀,就是跟变美有关的,去年一年中国的医美市场增长 23%,从业人员从 280 多万涨到了 1600 多万,一直以来美女就是热门行业的晴雨表,美女扎堆的行业一定就是热门的行业,是超级刚需永远复购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非常的赚钱,而且真的都是暴利。
第二条赛道就是单身经济,现在的结婚率生育率越来越低,这就意味着大批量的年轻人不想步入婚姻,这一行为,就带动了很多产业的发展,比如宠物,猫粮狗粮等等都是大火。包括家电家具,比如一个人的电饭煲,一个人的微波炉等等,都被拉动起来,这里面基本上都是好做的生意。
第三条赛道就是文化产业,人吃饱喝足了就该追求精神层面的追求了但是由于疫情的到来,旅游行业被压制,大家的娱乐活动基本上都偏于线上了,所以现在的电影行业一直高速增长,不过去年国家有在整顿娱乐圈嘛,调整明星的收益,都在围绕一个东西,就是反垄断,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钱会流向一些内容生产创作者,无论是电影,还是段视频,视频内容创作者的机会是越来越多。
第四条赛道,就是奢侈品消费,以及这种高端 的服务,不是都说疫情嘛,不是没有钱吗,但是劳斯莱斯的官方数据,2021 年的销量创了历史新高。原因是什么,就是大家觉得应该活在当下,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就像蝼蚁一样,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还不如及时行乐,所以可以狠狠的赚上有钱人一笔钱。
第五条赛道就是职业培训。去年都知道教培行业进行了一个大整顿,加上娱乐圈的整顿,那咱们大部分群体是没有事情可做的,其实大家都在寻求赚钱的机会,市场需求真的是很大,成人中的教育培训就变成刚需中的战斗机了。
最后想说的是什么,大家有时间没事了可以多看看新闻联播,政府政策扶持什么,机会就在哪里。比如,不知道有没有注意现在的央视新闻推出了 VR 全景专栏,100 周年的 VR 党建教育,VR 云旅游,VR 云展厅,元宇宙。今年的冬奥会也是利用了 VR 全景技术。那么 VR 全景是不是 2022 年新的创业爆点呢?想详细了解 VR 全景的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分享
卷 主要是卷 所有业态 这几年真的卷 越新的行业 越是卷
还是炒股好 很多平衡的东西 卷逼永远学不会 2333333
等我装修办公室 我就挂个阴阳鱼
从 1980 年开始确实生意越来越难做,不是 2021 年的事情。
如果你 2021 年才觉得生意难做,那不妨反思一下你做的是什么生意。
其一,做生意的很少有大声嚷嚷着自己做生意很顺利赚了大钱的。这话说出来要被记恨,正常的不张扬的,跟朋友聊起来都感慨自己赚的少。
就比如知乎这个平台,如果有人发回答,我投资了某某产业,开了什么店,去年一年赚了三四百万。下面的评论会是夸他的?不不不,估计全是说要把他吊路灯的,自怨自艾的。所以说自己赚得多没意思,愿意出来说的,反而都是说自己生意不顺利的。
其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卖伪劣产品的,拼命剥削员工的,还有并没有做生意的能力,无法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的公司和老板,在这个时代逐渐被淘汰。诸位看有些回答里面,说老板很恶心,自己辞职了,带着很多人一起辞职,最后公司倒闭了。是不是很大快人心?那对这个老板来说,不正是生意不好做了吗?
现在,才真正的是商场争锋。精英才能得胜。以前的一些老板,只是沙滩上捡贝壳的小孩罢了。涨潮的时候,死的最快的也就是他们。
其三,房价稳中有涨,很多消费者都拿钱去买房了,因此降低了消费的潜力。我倒是提倡所有人不买房,把钱拿去消费,这样子经济反而有活力,所有人都过得好。
所以买房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阻碍,而消费的人就跟吸烟的一样。
普通人操心什么生意不好做干嘛?你失业了?没失业的话你管小老板生意好不好做呢。
的确太难了,我都感觉到难的话,99% 的人只会更加困难。
今年以来,是我感觉这 10 多年最难挣钱的时候。2015 年股灾,2020 年的疫情,我都没有感到如此困难。
不仅仅是资本市场,实体方面的感受也是如此的,看看楼下的卤菜店数量就知道了,全都是自主创业的,看看送外卖的,居然多了一大堆女性!
消费太惨了,已经负增长,-3.5%,央行数据显示:倾向于 “更多消费” 的居民占 22.3%,比上季下降 1.0 个百分点;倾向于 “更多储蓄” 的居民占 49.1%,比上季下降 2.3 个百分点;倾向于 “更多投资” 的居民占 28.6%,比上季上升 3.3 个百分点。
大家都不敢花钱了,那么做生意的,你赚谁的钱?!
我是时代之,茫茫在人海,我们终会相遇,祝你幸福!
首先,有句话我要说在前面,再回答问题:生意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做的事。只是这四十几年来,在中国,先后遇到改革开放和互联网革命,才使得生意看起来比较好做。
以下正式回答: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大点:第一点:能做。第二点:难做。把这两点拿出来,分析清楚了,也就知道答案了。
我这里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第二点,生意比以前难做的原因:市场饱和到几乎阶级固化。
每个生意,都是有它的边际的,当容量一旦饱和,除非是有新的模式,创新出现。否则你很难再参与其中。
我至今还记得我父亲创业的那个年代。他们属于改开一代,父亲原本是本市国企:金属材料贸易公司。年仅 20 多岁,就升任了科长。后来 98 年公司破产,父亲也下岗了。为了生计家庭,父亲只好出来创业。做的还是老本行:钢材贸易。那时候,猛然一看,大环境远比不过现在:万元户是个让人羡慕的词语,高消费几乎没有。北京的肯德基每个周末都有人去举办婚宴…… 然而,暗流涌动之下,却孕育着无限的希望:虽然大量国企破产,工人下岗。但是市场还在。而且需求量一年强于一年。在我父亲创业的第四年,他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十万元。我 08 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老人家哪一年利润就有 80 万。
看,这就是上一代创业时所面临的大环境:不可否认他们创业,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挫折。但是他们拥有一个最大的利好:市场。改革开放后,中国孕育出的,近 40 年来全球最大的新增市场。在这片大环境里,很长一段时间,产品是供小于求的。很多很多老一辈,他们有的是胆子大,主动下海。有的是和我父亲一样,被迫下岗加入。但等待他们的,却是友好而让人惊喜的一片蓝海。所谓时势造英雄,不外如此。
到了我们这一代,如此商机,早已凤毛麟角。不仅仅没有蓝海,大量的行业竞争早已白热化。有些行业更是日益萎靡。例如网吧行业,KTV 行业。
以网吧为例,大家可谓是穷尽心思,从网吧到网咖再到电竞馆,从一家到大型连锁。软,硬件疯狂提升,电竞行业这十几年也是大力发展。可是网吧行业还是不可抑制的萎缩。去年网吧数量减少超过万家。小的网吧数量更是锐减,几无立锥之地。原因何在?是这个行业内所有人都不努力了,都愚昧了?还是说没新人在这行业创业了?并不是。而是大势如此。家用电脑,手游的普及,年轻人爱好的变化转移,大势已去变得不可避免。19 年后疫情的打击顶多是火上加油。这火,早从 15 年前后就开始烧起来了。
同样,钢材生意,我父亲所做的工业用钢这一块,已经有五,六年没有新的创业者进入了。而我父亲,作为在里面已经经营多年的老商户,在最近 7 年时间,利润下降到了平均 30 多万一年。就是因为 06 年到 13 年这几年间,新入场的创业者多了,而市场自 15 年后还在一定程度的缩小。竞争饱和化日益严重,别说毫无经验的新创业者,哪怕是我父亲,如果此刻出局,都很大可能没机会再上牌桌了,所以哪怕我自己现在创业烘焙,历时 9 个年头,生意也还不错。我父亲也 65 岁了,但他依然坚持不肯退休。并且我也在去年开始尝试挤出自己更多的时间来和父亲学习,接手钢材生意。
题外话:这里体现了商业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上牌桌资格。我们平时在打牌时,关注点都在打牌者谁输谁赢。但其实,当你亲自体验时会发现,大部分时候,绝大多数人连上这个牌桌的资格都没有。能在上面打牌,就已经是一种程度的胜利了。
所谓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在生意场中,这个运,就是 “市场”。市场从萌芽,到勃发,再到巅峰,最后步入夕阳。这是市场必然发生的客观规律。
“现在我们这行,你有一千万也未必能入行”—— 我父亲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现在我说第一点,能做的原因:阶级固化如果彻底凝固住,那也罢了,直接让人死心:该上班的上班,该打工的打工。但问题是,现在,我们却又没有真的到这种彻底饱和状态。因为我们自 90 年代起,又迅速的碰到了另一次大机会:互联网革命。起码,从我毕业后到现在,看到抓住互联网机会,并白手起家的例子,那也是一堆堆。下面随便说几个:
我自己,当年抓住了社交风口,在 13 年创业做私家烘焙(启动资金 7000 元,自己上班存的。正儿八经白手起家)。现在月利润 4,5 万左右。
一个当年在大众点评上班的业务员,那时候在外面跑店面,希望老板上大众团购和我认识。现在经营一家美团线上代运营公司,势头不错。
2 个年轻小伙子领衔,拉着一群小伙伴,弄了个偏僻巷子,三千一月的门面,于 14 年开出本市第一个网红饭店(装修风格类似于 80 年代)。现在已经稳定为我市首屈一指的高档外卖饭店。我是他们忠实顾客。
网红水果店,两夫妻从小区门面开始做起,后来发起本市第一波车厘子团购。迅速席卷全市。现在水果店拥有 3 家,另开出 4 家水果茶店。
最近让我观察到的是前几年,一群小年轻开的剧本杀店。当时其实有人来找我一起开的。但是我表示…… 完全看不懂,拒绝了。后来他们开起来生意不错。位置特别不错。月利润有 7 万多。(当年剧本杀也是一阵风,现在很多倒闭了。不过他们的依然是我们市里头部。)
这几个例子,以后有机会,我会一一展开,详细的为大家讲述他们的创业历程,故事。所以这里就不再详叙。这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改开浪潮过后后,做生意还有机会吗?有,而且还不小。因为互联网浪潮起来,不说阿里腾讯网易这种大的商家,就说普通老百姓的:多少人在淘宝上吃到了第一桶金,多少人在微博,微信吃到了第一波流量。又有多少人在小红书,抖音上抢得了先机。这些是我们能看到,甚至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这些机会,客观地说,真的很大,很多。它不是一两个点,而是一整个线的呈现。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机会能与此相比的时间段也是寥寥无几。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会(也就是互联网化带来的商机),还分了个上半场和下半场:固定的,传统互联网。以及近十年来的移动互联网商机。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与之相比吧。
但是这种大面积的机会,和刚刚改开时候相比,还是小了。为何?因为互联网革命给我们的是一条线乃至一个面的机会的话,改开就是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从一颗纽扣,一件衣服,一碗盒饭。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从个人到一个集体~~~ 借用激荡三十年中的一句话: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 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 尘埃与曙光升腾, 江河汇聚成川, 无名山丘崛起为峰, 天地一时, 无比开阔,这种千年以降,吞吐天地的壮阔。纵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亦难以复制。所以两相比较,自然而然是生意越来越难做。
现在,无论是互联网上半场,还是下半场的红利,都快被吃完了。个人觉得,大的格局已经全部确定。小的边角还有机会(当然,这个小的边角,对应到个人,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未来,做生意将变得更难。直到,回归到它的常态:
生意本身,并不是那么好做。它是在巨石下,寻觅到那一丝缝隙,然后顽强的生长,攀登。最后破土而出。
创业之路本质是寻找痛点、切入点的过程
如果拿 pdd 做为国民消费反向坐标来说的话,消费升级哪有 pdd 崛起的份
现实情况是走低端产品创业的活的都还不错
在做地产商项目时,地产商负责招标及成本核算部门负责人曾逗我们这些分包商:“每次给你们办理结算款,你们都说赔钱了,下次再也不干了,但我们每次有新项目,你们又都主动凑上来投标,明知赔钱还来做,你们是活雷锋啊?”
不否认有些人生意的确比以前难做了,但也不乏很多人明明活的很好却在那里叫苦,这都是生意。
这是趋势没看对。
过去刚改革开放时,民营经济从业者少,大量的人才都被国营部门 “分配” 了,要么就是滞留在第一产业内,民营部门急需补充人员,官方也对民间资本非常呵护,你去开个小店,做个厂房,根本没人跟你抢。等你搞出一定成绩,就可以拓展规模,规范流程,摇身一变成为大公司。
那时候趋势是什么?
是下海!是敢干敢拼,是往体制外跑,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谁跑得快谁赚钱。
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聪明人不断涌入,后知后觉的第一产业从业者也逐渐流向市场内,民营部门开始变得拥挤不堪。现在你开个店,只要有生意,明天旁边就会出现第二家,后天出现第三家,大后天出现第四家…
竞争程度从蓝海杀成了红海。
这时候趋势是什么?
是上岸!是求稳,是小心翼翼,是屋外电闪雷鸣我自岿然不动,谁克制谁省钱。
原本红利期消退是比较缓慢的,少说也得有那么一二十年,周期不可能那么快结束,谁知道一场世界级大疫情,使外部环境急剧恶化。
需求减少、原材料上涨、收入滑坡,加之时不时的封锁,大河没水小河干,大环境都没有了,你再冲上去开店,不是送人头是什么?
生意可不就是比以前难做了么?
当然,总体难度加大了,不等于没有机会了。即使是战争年代,也有人发财,只是相较于和平年代大家都发财,战争年代是少部分人发财,至于从道德层面怎么看这少部分人,我想互联网上已早有反映…
山东:并没有我任何事情。
20 年前,山东的钱都被国企赚去了。
20 年后,山东的钱还是被国企赚去了。
宁波和青岛的经济规模相当,
但是不得不承认宁波人有钱。
所以,每个人能不能赚到钱,和经济链密切相关。
如今只是变了个样子,
大企业发展越来越壮大,
比如美团把卖菜的、饭店的钱都赚去了,
滴滴把出租车的钱赚去了,
淘宝京东拼多多把商场、商店、小摊的钱赚去了。
抖音把唱戏的、说相声的,开娱乐店的钱赚去了。
巨头们深入每一个角落,从原有利益群体中抽钱。
现在,想赚钱,要么给巨头打工,要么和巨头合作,才容易赚钱。
所以各大城市都想吃总部经济这碗饭,
所以哪个城市中国 500 强企业多,
哪个城市就容易赚到钱。
哪个城市大企业少,就摆脱不了被抽血的。。。
不是生意难做,而是做生意的人太懒,总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另外一点就是不明白做生意的核心。
生意的核心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做生意的核心是资金、是人脉、是大环境、是政策…….
诚然,这些都是影响生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只能说是外部因素,并不是生意的核心。
因为很多时候,哪怕我们没有这些外部因素存在,生意还是会一直存在,照样有相当多的人发家致富,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比如古代,生意环境很差了吧,当时的富豪、地主如明代沈万三、清代胡雪岩等,又是何其多?
比如解放时代,战火连天,生意环境也够差了吧,富甲一方的商人也不在少数。
比如上个年代,国家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生意环境也足够差吧,但现在很多行业巨头如娃哈哈、黄光裕、罐头换飞机的牟其中等都是从那时开始做生意,越做越大。
可以说近几年不管任何一年的环境都要比古代、战争、改革时期好上千倍万倍,但为什么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吐槽生意难做呢?
懒是一回事,不懂生意的核心是另一回事。
估计说做生意的人大多都很懒,很多人都会不服气。
因为做生意的人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生意上,家顾不了、娱乐聚会也少的可怜,可以说是非常勤奋。
但为什么又说他们很懒呢?
这里所说的懒并非是身体的懒,而是思维上的懒。
因为近十年来,国家环境、经济实力都越来越好,所以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需求都在与日俱增。
经常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时候。
这就导致了,但凡有人加入生意行业,就能赚到钱,这个过程不需要他们动脑、也不需要他们营销。
只要门店一开,随便打点广告,有些甚至广告都不用打,都是人流涌动,每天坐等人上门就可以。
所以时间久了,就养成了一种生意好做的惰性,以为做生意的模样就该是门店 / 公司一开,就能开张,销售就能连月增长。
但社会需求是会饱和的,人的需求喜好也会改变的。
当消费者选择性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就会比较较、挑剔,这时他们看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所谓的情感需求。
因为在替代品众多的时代,产品功能已经不是消费者主要参考指标,此时他们考虑的不是要不要选这个产品,而是考虑选哪家产品。
功能差不多、价格也差不多,那消费者主要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是情感和心智。
哪家的宣传能打动消费者,能吸引到消费者,能解决他们真正想要的问题,他们就会选哪家。
其实这也就是对人性的运用。
比如同样是卖衣服,大多数老板还是停留在价格战上,但有些老板卖的却不是衣服,卖的是消费者的虚荣和懒惰,比如上门量身定制。
比如同样是卖保健品,大多数老板还停留在宣传产品功能上,但有些老板却不宣传保健功能,而宣传孝顺和送礼,因为保健品最大的用途不是自用,而是送人。
比如同样是卖珠宝,大多数老板还停留在珠宝产品上,但有些老板和商家却在卖爱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成功赚到钱的商家,他们宣传的卖点都是围绕人性的情感去打造。
男人对西服的要求,就是女人对男人的要求——西服
婴儿车多少钱?杜蕾斯多少钱?– 避 孕套
充电 5 分钟,通话两小时。– 手机
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保健品
年轻就要醒着拼。– 功能饮料
………..
但现在大多做生意人的思维还是停留在产品和价格上,对消费者的情感以及心智挖掘少之又少,有些甚至没有。
只是一味的说客人减少、竞争激烈,大家都在打价格战,生意难做呀。
我们发现会这么说的人所做的生意大多都差不多,因为都是同一类人,每天都在内耗、内卷,不断降价搭赠,最后还是吸引不到顾客。
因为顾客都去能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商家消费了。
而这些老板,也从来不去思考消费升级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学习新的消费观念,每天哪怕再忙再累都没有用到钢刃上,看似勤奋到极致,实则懒惰到极致。
只不过勤奋的是身体,懒惰的是思维。
但凡他们能把身体的勤奋分一半出来去学习新消费下的情感需求、流量思维、人性弱点,生意也不至于难做。
生意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生意的本质就四个字:满足需求。
满足什么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人的需求可以分为 5 个层次。
但我们大多数人做生意,只是达到了消费者的第一层需求,就是 “本能层次” 的需求。
比如解决他们吃饭所以开饭店,解决他们喝水所以卖饮料,解决他们穿衣所以开服装店。
刚开始供不应求的时候,我们只要有能解决他们本能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就能赚到钱。
但是后期同行多了,消费者也不在为解决本能层次需求而烦恼,他们就会上升需求,比如要虚荣、要面子、要便捷、要性价比……
到了这一层,做生意的人就区分开来了。
大多数做生意的人想不到这一点,能想到的只有少部分人,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做生意商家的差异化。
就像上文说的,有些人卖衣服只是解决穿的问题,但有些人却是上门独家定制,穿什么已经无所谓,主要是你能在我这里得到虚荣和便捷。
又比如有人卖饮料只是解决喝的需求,但有些品牌却说 0 糖、0 卡、0 负担,人家卖的减肥和健康理念。
所以我们想要把生意做好,就要懂得去挖掘消费者的需求,不管是潜在的还是深沉的,都要挖出来。
如何满足需求?
别人没有,你有了,那你提供,就能赚到钱。
但关于这点,大多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盲目跟风,也就是看到别人在卖什么、看着好卖,自己也紧跟着去卖。
比如现在谈到做生意,大多数人不是去开奶茶店就是服装店,因为满大街都是奶茶店和服装店,想做生意的人就会觉得很赚钱。
但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同行太多,竞争太激烈,降价内卷成卷王,也就不了了之。
所以如果我们要在人群中站稳脚步,正确的做法就是去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情况下,找差异化产品或服务,这样竞争少,我们才容易成功。
比如现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很多人都觉得未来老人市场会越来越大,想要入局老人市场。
但很多人的做法就是去卖保健品、做老人养生,这些竞争得多激烈?
虽然市场大,但普通人没有足够基金的情况下去做,基本上很难做起来。
那我们怎么找差异化需求呢?
我们就要详细去了解老人的痛点,比如他们除了养生保健外,还有什么痛点是社会还不完善的?
现在老人是不是越来越多用智能手机的?那他们会玩吗?
现在很多空巢老人是不是去医院看病总是找不到北?
所以有人就以教老人玩智能手机、医院陪老人看病的另类需求去收集老人流量,然后获取他们的信任后,再给他们介绍养生、保健品。
这就是需求差异化。
任何一个行业,做的久了,只要是能赚钱的,做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入行多了,就会出现各种恶性竞争,也就是内卷,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不是加入他们卷的行列,而是要根据现有产品或服务重新去挖掘需求,塑造新的卖点。
比如之前有一个人是做家具门窗的。
刚开始做的人少,生意挺不错,后来做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变得越来越难做。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另辟蹊径,在门窗行业生意困难的时候依旧保持高速增长。
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发现,现在大多数人做门窗生意都是卖给卖门窗的门店或直接卖给要装修房子的消费者,只是解决消费者装修的需求。
但因为品牌、同行众多,导致获客成本越来高。
后来他发现现在那些装修房子的很多都注重风水,在装修之前都会去看一些大师,特别是关于家里的摆件等。
所以他就去各自媒体平台和线下找到做风水、命理相关的大师,和他们说,只要帮忙卖门窗,给与高额提成。
就这样,他的门窗有了风水命理的加持,此时卖的不只是门窗,而是一种畏惧和信仰,价格比普通门窗贵了十几倍。
还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有了某些产品的时候,发现市场并没有这些需求。
那这时怎么办?
难道让我们的产品烂在仓库里?
肯定不行,既然他们没有这需求,但我们又有产品,那我们就要根据产品创造需求出来。
比如,有一个老板接了一款小众品牌的饮料,成为了他那个城市的总代理。
但饮料是小众品牌,那些商店不肯进货,卖不出去怎么办?
这个老板鬼点子多,来了一招需求制造。
他花了 5000 块钱,请了 50 个男女兼职,分布在几个商圈,然后就让他们轮流去每个商店问有没有 XX 牌的饮料卖。
而且是变着法来问:
“老板有没有 XX 牌的饮料,我要 5 箱。”
“老板,你这里没有 XXX 牌饮料吗?我找了好多店都没有卖。”
“老板今天有 XX 牌的饮料卖了吗?”
就这样,这位老板让这 50 个兼职每天都轮流去不同店里问,问了一个多月后,他就开始挨家去推销产品。
只要是这位老板去了的门店,基本都是 10 箱、20 箱的拿货,而且是一次性结清货款。
不到一个星期就把 10000 箱库存一扫而空,赚了二三十万。
所以,如果我们能明白如何去挖掘需求、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那生意绝对不会难做,关键是能真正做到这几点的人并不多,所以他们才会不断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
如果想知道更多做生意的秘诀,可以看下面几篇高赞回答:
那要看你做的是什么生意了。如果你做的面对普通百姓的,生意难做是正常的。
大家观察一下身边人的收入。一线城市平均收入年年增长,中位数收入却很多年没有怎么涨了。但是房价教育费用却飞涨。那老百姓哪来的钱消费呢?
因为过去刑法很简单,几经完善,上一辈做生意能赚到钱的方法现在基本都列在现在的刑法里了。
成本高、监管严、好抄袭
成本高想必不用多说,无论是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还是房屋水电等等,都高了几个级别
但如果你因此也提高商品售价,消费者就会说 “老一辈都不卖这么贵,年轻人都是奸商”
另一方面就是尽管严格了,之前做地产做制造业,小城市很多老板竞争不过对手,都是直接动用黑社会力量铲除竞争对手的
文明一点的还会有金融诈骗、假合同、甚至假产品,小城市很多都查不出来。公司也能因此省掉大量的质检、风控、政府关系维护等成本,进一步方便创业
最后就是抄袭问题、之前有人做一款产品,可能名不见经传,别人知道了想抄袭了,已经形成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了
今天有个啥创业想法,瞬间网上就传遍了,最后只能是谁有钱谁靠价格战做成,普通创业者想都别想
每年都说经济最困难一年,每年都在不断的各种扯皮
接上文《算笔账:一辈子的收入开支是 600w,享受了的有多少?被拿走了多少?》《中美对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有多大,平均主义给我们多计算了多少收入》,我们分析了中美工资性收入的结构性问题。
那么究竟负债 30 年买房划算不?
如果月供占到了个人收入的 50% 以上,那么就意味着个人还款压力巨大,此人的生活水平一定会降低很多。
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来看,60-64 岁这个阶段人口基于 50-54 岁年龄层的人口出现了 50% 的衰减,在全部人口缴纳养老金的基础上,仅有 50% 的人口有资格初步拿到养老金,65 岁时期,有 50% 的同龄人已经进入了黄土。70-74 岁之间,人口又会锐减一波,衰减 40%,即 75-79 岁的人口仅有 50-54 岁之间的 25%。
如果你恰好 35 岁买房,那么换完贷款以后就是 65 岁,马上享福的机会来了,但是生命可能就到了尽头,这是何其的悲惨。
日本人第一波的人口衰减在 75-79 岁,也就是比我国人口衰减的周期要延长 15 年,80-84 岁日本人口层人数会衰减 50%,也就是到 85 岁时,有一半的同龄人都去世了。
美国在 70-74 岁之间会有 50% 的同龄人去世**,75 岁有一半的同龄人离开世界**,比日本少 10 岁,比中国多 10 岁。
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年龄结构大体相同,均在 65-69 人口发生衰减,70-74 之间人口开始大面积减少,75 岁时期,同龄人大概有一半会去世。
所以在所有的国家中,日本人缴纳养老金是最划算的,但是日本人的退休年龄已经被推迟到 70 岁了,也就是所有国家的养老体系,只能保证 50% 的人领取 5-15 年。
俄罗斯退休年龄在 62 岁,但是 50% 的人只能领取 13 年左右,我国目前是 5-10 年。
咋一看在我国缴纳养老金最不划算,但是我国农村居民普遍没有真正的养老金,而城市居民有养老金,因此平均年龄为 65 岁时出现分化,实际意义上有养老金的城里人可能到了 70 岁才出现年老去世,甚至可能存在 75 岁才大面积的停止领取养老金的趋势。
美国、乌克兰、俄罗斯的同龄层人口都在 75 岁周期出现了 50% 的衰减,意味着死亡中位数可能就是 75 岁,而我国从年龄结构来看是 65 岁,但是最终可能是在 70 岁左右。
那么花 30 年时间买房和给资本家种韭菜真的划算吗?
房价收入比合理值为 10 倍,即年入 10w,房价为 100w,发达城市可以达到 12 倍,不发达的三四线城市为 5-7 倍,即年入 10w,房价为 50w-120w 即合理。
可以孝敬父母和养活子女,还可以勉强地生活娱乐,而现如今一线城市的年平均收入也不及 10w,其房价已经飙升至 700w。即便父母支付首付和部分月供,那也得不偿失,这样的家庭一辈子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沦为了社会机器的奉献者。而 **8 亿农民所包含的父母、年轻人,又靠什么去支撑高房价呢?**这也是为何我国生育率在 2017 年以后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
蛋糕分完了,
穷人虽然多但是不敢消费,
富人虽然够富,但他们不爱国产货,还喜欢用特权继续做大做强,继续瓜分更多的国内的蛋糕。
1、人多,市场大…… 但是竞争也大,一个生意,重复做的人太多了;
2、大多数人… 是没有前瞻性的;意思就是,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看不懂、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所以基本都是 “模仿型的存在”;看到什么生意好,就会也去做上一个;你仿我也仿;
3、大多数人…… 是没有创新意识的:单纯的模仿,单纯的复制 — 无论是产品,还是销售方式,包括面对市场竞争时,表现出来的都缺乏新意;缺乏新意,当然也就缺乏新客;
4、而且……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承受风险的能力太低了;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通过沉淀的方式,来获得产品的改进与提升,来获得顾客的习惯与认可,来获得对市场潜移默化的渗透;
5、所以…… 你会发现:当你鼓起勇气去做出创新时,复制者很快就会出现;当你有了很好的营销创意时,搅局者蜂拥而至;而你……
6、最后只有一招:剩 - 者 - 为 - 王;
缺乏购买力
货币投放既失衡又不足
此外我国 GDP 的统计方法有问题的,现有方法统计的 GDP 偏低,导致对货币的投入估算是不足的。
生意难做,钱难赚,老百姓购买力不足,失信增加
流动性不足
有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 导致生意环境恶化, 生意越来越难做。
首先,房价和地价的快速增长,导致租金的快速增长,导致实体经营的固定成本的不断攀升,吞噬了大部分利润,生意自然越来越难做。但是 2010 年前生意还可以支撑,是因为租金等成本虽然增长,但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化的进程,消费人口和消费能力也不断同步增长,可以抵充掉一大部分房价增长带来的影响。
其次,2010 年之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垄断巨兽,完全破坏了这一平衡。西方资本的发展过程中早已领教过垄断的危害,所以一直加以制约。而互联网的出现,并且彻底商业化以后,垄断在该领域却成了法外之地,而不加约束和跑偏方向的互联网电商却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能企及的垄断巨兽,如果说传统企业的垄断过程是以几十年,甚至百年来计算,而互联网模式下,垄断却以年纪,而且不断刷新新的垄断速度的记录。在这些垄断巨兽的血盆大口下,消费者和利润被过度的聚集和吸食掉,租金等成本的高涨也再也不能被对冲。过去热闹的商业街,现在门可罗雀。
结果就是生意越来越难做。
好现象就是,国家有出手整顿的迹象了,无论是房价,还是互联网巨头。
你看看车企,现在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可大众丰田这些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表现平平,为啥?
因为一大堆新势力已经杀得难舍难分了,人家消费者有一大堆可选的品牌和车型,为啥要买你?
万亿规模的车市巨头尚且如此,其他行业不也一样么?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有钱以后,做生意的门槛越来越低,这导致大量从业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做生意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以前那种靠信息差赚钱的时代逐渐过去了,靠垄断赚钱的日子也过去了。
更早的时候,普通人甚至没资格做生意,比如倒爷的时代,做生意的权力被行政权力垄断,你必须有关系,疏通了关系才能做生意。
汽车行业,放在 40 年前,你不买大众几乎没得选。你再看看现在,几十个牌子可以选。
所以以前你只要有关系,就不愁没买卖。
现在呢?去登记注册,只要符合相关硬性规定,都可以做生意。
等你进场了才发现,你能想到的市场早有人在做了。你要说服消费者为什么选你而不选别人,这一点非常困难。
当然,竞争其实是逐渐变强的,只是这两年疫情突袭,凸显了经营压力。
没觉得呀
经济危机,是危也是机。
在经济上行阶段,傻子都赚钱,这时候,创新是比不过渠道、品牌优势的。创新被抑制。
但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市场不活跃,不活跃不是死了,还有市场交易行为,只不过大家更加慎重,更在乎本质的东西——性价比。
这就给创新以机会了。
我的 U 型枕品牌,海外众筹刚结束,新冠疫情就开始了,这是多么点儿背的事儿,U 型枕可是旅行类产品,疫情导致出行锐减,整个行业大受打击。
但我就是逆势成为天猫类目第一。
现在疫苗打的差不多了,线下出行开始恢复,陆续进入机场店,这不就是在低谷的时候,别人死了你扛住了,当春天到来,你长的就比别人快。
赵本山说,怎么你到哪儿哪儿大环境就不好呢?你是影响大环境那个人啊?
就是这个理儿。
下面是广告:
2018 年的时候,有人说 “这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3 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句话正确无比。
不信,你问问身边的朋友,多少人感慨:今年生意越来越难做,钱不好赚。
这不是谦虚,更不是掩饰,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有人说,水灾和疫情影响很大。没错,但这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让人喘不过气的,是步步紧逼的大环境。
月初的时候,统计局公布了 7 月份的 CPI 和 PPI 数据。
数据显示,7 月份,CPI 同比上涨 1%,环比上涨 0.3%;PPI 同比上涨 9%,环比上涨 0.5%。CPI 没有突破前期最低点,也没有进入负增长,PPI 则达到前期最高点。
PPI 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你可以理解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CPI 大家就很熟悉,消费者物价指数,平常吃饭穿衣的价格涨跌。
**
**
7 月份这俩数据很不平常,PPI 高达 9%,CPI 则几乎是停滞状态。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假如你开一家工厂,比如生产服装,今年的布料等成本比去年高了 9%,但是你卖出衣服价格却只略微涨了 1%。
问:成本涨了这么多,为啥不涨价呢?
答:消费不热,买的人少,不敢涨价。
也就是说,从国家大数据来,成本涨了,价格没涨,利润就少了。
大环境都不怎么赚钱,普通人生意怎么好的了?
有人说,这是因为疫情冲击。
也对,但不全对。生意难做的势头早在 5 年前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的 GDP 增速从 “保 8” 慢慢成了“保 6”,疫情时甚至成了“保增长”。
但我觉得,大环境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大家真没钱了。
没钱有三个方面:
1. 没啥积蓄,想花也没有。2. 收入萎缩,不敢乱花钱。3. 债务太高,还钱都压力大。
不管哪个原因,没钱就是现实。再赶上经济增速下行,谁还敢乱花钱?
没钱花,不敢花钱,就是前文 CPI 跟 PPI“剪刀差” 的原因。
普通老百姓手里真是没啥钱了——多少年轻人靠信用卡续命?多少家庭背负沉重的房贷、车贷?多少人不敢失业、不敢生娃、不敢旅游消费,甚至不敢吃一顿好饭?
肚里有粮,心里才能不慌。老辈儿常讲,风调雨顺的年景,老百姓手里有钱,生意才好做。
做生意、开公司、开店的人不在少数,大家算算,你的客户有多少有钱人?又有多少普通人?
现在普通人没钱了,生意自然难做。
普通人没钱,早已成了大问题。
前几天,“共同富裕” 成为最大的热词,因为所有的政策,包括房住不炒、打击学区房、反垄断、打击校外培训,甚至再往前的全国扶贫脱贫,一切都指向这个方向。
也许在国家看来,中国经济发展成绩卓著,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财富,但分配并不均衡。
我跟马云加起来资产 1000 亿,马云有 1000 亿,我却一无所有。
有 1000 亿的马云,即便每天锦衣玉食能花几个钱?
但普通人却不敢吃、不敢玩、不敢旅游、不敢生病,不敢花钱。
每天 996 的上海打工男子,地铁犯病摔一脸血,醒来第一句话:我要上班。
上班使他快乐吗?为什么这么着急上班?因为穷,因为责任,因为房贷、车贷、一家老小的吃喝、孩子的学费……
身上若无千斤担,谁拿生命赌明天?
所以,共同富裕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
共同富裕首要目标是普通人有钱花,能赚到钱,赚钱没那么累,不必 996,只要老百姓手里有钱,生意就没那么难做。
7 月份的 PPI 和 CPI 数据,从我粗浅的经济学认知上来判断,这种状态离通缩更近,离通胀很远。
相比通缩,通胀是所有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喜闻乐见的好现象,适度通胀,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好处。
通缩就非常难受,就需要各种刺激,特别是货币政策刺激。
因为一旦通缩持续,消费疲软会导致生产下降,相关企业和人员收入受影响,就会缩减支出,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进入螺旋形的收缩。
为了遏制通缩,各国央行都必须得刺激经济。
所以央行一再表态,货币政策坚持不搞 “大水漫灌” 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合理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但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至少,从我身边的很多公司来看,经营是有困难的,压力是巨大的。
可以预见,以后的经济增长会慢下来。
一旦高增长的经济降速,增量蛋糕不足,“分蛋糕”就成为焦点,这就是 “共同富裕” 的时代背景。
在共同富裕之前,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大概率是会受到冲击的。
这种冲击,或好或坏,但无法预知,很可能会一夜暴跌。
新东方的俞敏洪做梦也没想到,教育这个看起来绝对优质的 “永续赛道”,只需要一个政策,几个月时间股价大跌 90% 以上?
普通人的冲击更为剧烈,多少开培训班的老板一夜白头,刚刚装修、租赁的教室,投入的二三百万资金,一夜归零,谁受得了?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经济下行周期里,生意会越来越难做,各种冲击会越来越大。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只能做好自己,守住生活底线,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这里,也有几条建议送给大家:
1. 打工人,千万别举债,更不要上杠杆投资,降低生活要求,农夫山泉有点甜很美,丑妻薄地破棉袄也可以很幸福,总之,好好生活就行。2. 创业者,不要盲目扩大生产、创业,信息时代的经济社会,没有蓝海,只有红海。不要憧憬一夜暴富,大而全的生意也难轮到普通人,最好精选赛道,小品类苦心经营,也许会有不错收成。3. 不要乱投资,如果投资,请尽量选择中国,选择大城市,选择跟国家经济相关的命脉行业。买房尽量靠大城市中心地段,投资股票要选朝阳行业,买基金一定认准业绩长牛的明星经理人。
大概率这种苦日子还得几年,甚至是十几年。
但相比之下,中国经济还算安全、稳定,在全球疫情水深火热之时,咱们也算是风景这边独好。
接下来的日子,一定要放低预期,做好准备,踏实做好工作,管好企业,锻炼好身体。
毕竟,冬天过去了,春天马上就来。
这还不简单?
上一辈人得到的都已经得到了,得不到的就是得不到。死了的都已经埋了,没死的活下来,都在过自己的日子。当然只有活下来的人才有的吹,死了的都闭嘴。
毕竟问题没有详细描述,也只能瞎猜了。
就国内这几十年的发展而言,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之前,也就是改开之初,有谁懂商业?有谁会做生意?不都是壮着胆,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怎么摸索呢?
摸着石头过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肯定很多人都清楚,当年经商是一个什么环境,生意又该怎么做?
关系!
其实我错怪了国内的人,搞关系是美国最时兴、最重要、最关键的玩儿法。
这里面的玩儿法太多,这里不便说什么。
现在与过去的区别就在于,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开始向真正的经济环境发展了。所以现在做生意要的是 “懂商业”,可惜从一开始国内就没人真正关心啥叫商业。
据统计,前几年的所有A轮投资一律夭折,无一幸免。
这是为什么?
说好的十能成一就不亏,结果就来了个全军覆没。
如果在过去,找到关键人物,一沓子钞票全解决了。但是现在找不到人了,现在面对的都是市场、顾客,企业也要以生存为原则了。除了国 qi 还能找机会偷偷捞一笔,其他都只能让市场和顾客来做主了。
从千禧年前就开始的电子商务热潮的衰落开始,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改善,过去的那一套关系学不起作用了,新的经营之道还没搞明白。
所以现在的结果就是,一切都难了!
为什么?
因为真的需要本事了!
但是大多数人还在搞关系,拉帮派。这样能成就怪了!
我从事家具制造业 14 年。
我切身的感觉到生意越来越难做。只是今年开始表现的尤其明显。
但是你不能说上一辈的人容易,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你能从信息茧房出来,本身就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在我进入家具制造业之前几年,我的亲戚当中就有从事这个行业的,差不多约是 20 年之前。
你知道 20 年前在东莞经营家具是什么情况么,我的亲戚开了一家家具店。当时代理的家具品牌的老板是一个大台商的小舅子。花了几百万开个工厂,生产实木家具,当时经销商去工厂进货的场景是这样,现金先转给工厂十几万到几十万,然后一堆人带着货车在厂门口排队,进去就开始抢货装车,有什么装什么。这是当时很多家具厂的情况,工厂根本生产不过来,有什么货卖什么货,完全的卖方市场。销售形势是完完全全的坐店销售,每天都有全国各地还有港澳台的客户过来买家具,只有卖了没办法交货的情况,根本不担心生意。这样的情况差不多持续到了 06 年。
06 年之后,工厂开始增多,当时的中大型企业很多,因为全是经销商模式。卖场也开始增多。但是总体市场还是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状态。不过供不应求的情况开始逐渐缓解,经销商还是处于一个坐店守客的情况,有实力的经销商会通过开设很多店铺来实现业务最大化。品牌方是绝对的强势地位。这期间的经销商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广告投放,顶多就是卖场外面的广告牌。几千到上万一年不等。这样的情况差不多持续到了 11 年。
11 年之后,工厂更多,卖场随着基建大潮也开始越来越多,有部分经销商就感觉到了市场已经开始转变,但是总体来说,产品的丰富度还是不够,只是可供经销商挑选的品牌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强势品牌则越发强势,某思在 11 年就有单个经销商开 40 多家店的情况,对于经销商来说,这是很累的。品牌方发现你做的好,就会开始强加目标。但是经销商几乎没有选择,当时的情况是绑定卖场,小规模的品牌是拿不到好位置的,做过实体生意的都能理解,位置永远是第一重要的。目前国内家具市场的龙头格局也大致是在这个时间段确认下来。从 11 年之后,商家的经营发生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单纯守店的除了靠口碑(做的久,口口相传)但是很低销,基本都要出去主动出击,开始接洽各种装修公司,在卖场投放广告,在新楼盘投放广告,在新楼盘做样板间等各种形式。这个时间段的经销商,大概就是三分之一挣钱,三分之一不挣钱,三分之一亏钱。所以我们调查市场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卖场经过三年以后,基本上除了很强势的品牌。剩下的店铺全都换了。互联网对家具店的冲击当时并不大,因为体验没办法做。能在线上做起来的基本上都是串货的,高仿线下品牌的。串货则是经销商的个人行为,有这样行为的发生,说明区域生意开始很难做了,才会想办法低价跨区域抢客户。毕竟这是当时品牌方严厉打击的。
**内卷也大概就是从这个时间段开始的。**我还很清楚的记得,当时我的一位经销商好友,其销售策略是,卖场只能容纳三分之一挣钱了。那就先贿赂管理人员搞好位置,然后调查卖场里面那个同行的生意最好,想办法找到更便宜的供应链。然后抢别人的生意。这就是典型的内卷。那个时间段家具卖场的风格一致性极高。跟随热点产品。每个人都是如此。
到了 15 年前后,林氏已经强势从电商崛起,其销售额已经到达了家具业内的第一梯队,但是其价格低廉,也就意味着其出货量更大,带动的产业人员更多。同时,抢走了更多的客户。这个时候传统的品牌也都纷纷开始拥抱互联网,开始做京东店,天猫店。本来都是三无产品在玩线上,现在知名品牌都进入,虽然普通消费者对家具品牌可以说是毫无概念,但是这种情况对经销商的冲击是非常大的。用芝华仕举例,线下一套沙发的价格是 1 万 5 千元。同类型甚至就是痛苦商品在他们的天猫店里就只要 8 千元,而经销商的拿货价可能就要 8 千元。虽然配送服务费是给了当地的经销商,但是相比以前卖一套沙发就有几千元毛利的时代,很多人是根本无法适应的。要生存下去就只有两条路,要么找更特色的产品,要么就只能跟着强势品牌方,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用 20 年的某省会城市的数据来说,顾家在这个城市的销售额是 1 个多亿,经销商的净利润不足 500 万。这对于传统家具人来说,其实是无法想象的。
至于现在的情况,家具的发展基本是紧跟地产周期,从去年开始地产是什么行情大家都知道。我身边已经有很多工厂开始关门遣散了。而家具行业只是一个缩影。只是因为市场存量还足够大,被淘汰的肯定是最差的那一批。
以上!
我是家具回答获赞数第一的故人归,欢迎关注我,教你选家具。
自由的市场经济的一条规律是马太效应,就像封建王朝的土地兼并。除非行业刚萌芽,充满不确定性,处于同一起跑线,大部分玩家还能有博一把的机会。行业到了成熟阶段,玩家之间没有差异化和不确定性,大鱼在品牌、人才、资金、对外关系的优势明显,都是大鱼吃小鱼。
中国发展这么多年,大部分行业都进入成熟阶段,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关闭了窗口。
再有一点,商人赚钱的核心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套利。他们在社会中积极寻找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地方,维持和增加信息的不对称,甚至创造信息的不对称。开放和共享的互联网兴起后,带来社会运营的高效,信息的不对称显著的减少,商人们套利的机会越来越少。
房价可以再涨一下
全球奢侈品牌发展现状 2021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人群需求分析
2021 年某个月,个人的日常消费是 950 元,都在这里了,大件没买,衣服基本没买,投资没有。
而 2019 年、2018,个人的日常月消费是 3000 出头(包括一些日常衣服类和小东西),偶尔还逛街添置些家具啥的,有些可换可不换的都换了。所谓的疫情之前,个人正在策划买车和金融投资。
为啥花少了?所谓的疫情闹的。
唱个高调:世界人民都在水深火热,不好意思个人享福!就当同甘共苦吧!
实话实说:对有些事不满意!很不满意!所以不爱消费。这段时期也的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溜达少消费少麻烦,没必要的话宅着就好。
去年哥发帖给商界的朋友,奉劝他们尽快上岸,长痛不如短痛啊!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太多看不明白,时间久了谁也赔不起,伤元气的话就再爬不起来了。
事实证明哥是对的,一轮一轮地没完没了。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正常消费。没有消费,生意自然就不好做。有的受间接影响,社会经济大秩序。
目前看,还是那句话:上岸观望!有钱坐吃省点,没钱临时打工够吃饭就行,千万别投资!风险太大。
100 万,100 个分。
极端情况:1 个人掌握 99 万,剩下 99 个人分 1 万。99 个人饿死,剩下 1 个人创造消费。
现在情况:20 个人掌握 80 万,剩下 60 个人分 20 万。100 个人都活下来,20 个人的消费小于 60 个人的消费。
最理想情况:100 个人平均分配 100 万,每个人活得好好的。
这说明中华复兴已见成效,经济从百废待兴回到正常化轨道上了,思维没有跟上是很正常的。
以前,中国人主要干的就是抄作业的活,解放初期抄苏联,文化大革命后开始抄西方,都是有个范本对照着的,抄上了就能赚钱,那当然赚钱容易了。
现在可不一样了,苏联已经没有了,西方也已经衰落了,我们谁都抄不着,只能靠自己摸索。
不说得太虚,就说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专门从事开发的部门,研发的部门更是百里挑一的少,很多中小企业都是靠平台续命,钱都到平台手里了,这样的生意能不难做吗。
再加上近年来大学大力扩招,高学历烂大街,但老龄化社会又进入快速阶段,这个产业结构变得太快了,当年学的很快就不管用了,生意不难做才是真的怪事。
现在做生意,钱是不缺,缺的是想象力,好方案太少了,不赚钱的老方案倒是烂大街,所以生意难做能怪谁。
想赚大钱,就得从让客户过好日子入手,要搞清楚自己是为客户服务,而不是客户为自己服务,态度端正了自然客如云来。
要是真的太缺想象力,可以关注绿色债券相关的新能源产业项目,长的不敢说,赚个十年应该没问题。
1、经济下行,大家都没钱,肯定要节衣缩食
2、996 大行其道,根本没时间逛街买东西,能网购就网购,实体商家肯定门可罗雀
3、现在男女对立严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男性拒绝当供养者,断了之前的消费主力——女性的经济来源,女性的平均收入本来就不如男性,自然做女性生意的商家会觉得难
因为上一辈人有放水空间,而且可以哐哐地放,放多了可以漫到外面去。
现在没有放水空间了,只能精细化运营,精细化本身就是成本。
上一辈人可以各种关系网,互相照应,各种白条还都能兑现。
到了白条集中不能兑现那阵子,就已经开始有人说生意不好做了。
现在么,你看哪个敢打白条?
说白了,已经没有债务空间了,再漫灌是要出大事情的。
我们需要在拥挤的钢铁洪流中腾挪转身,但这个过程必然是要被敲骨吸髓的。
至于我们到底能从别人身上撕吧多少塞嘴里,那就要看顶层操作水平了。
绥靖、依附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上一辈人确实容易啊
看 gdp 增长就知道了
另外一部分,上一辈人是有人可摸的,参照着 hk 和国外的模式做做拼缝搞搞贸易,虽然有很多不如现在先进的流程,本质上就是钱好赚。
现在为什么难做?这几年房价和工资一样,长期横盘震荡。就算真正的一线大城市又怎么样?销金窟,居民存款大幅下降。新一代消费主义兴起,基本都是提前消费的领军人物。
这几年加上疫情的叠加效应,你让生意怎么好做?以往实体店铺还是大把人要的,现在就和过气的出租车牌照一样。线上呢?只要是接近垄断的互联网平台,抽的佣金比实体只多不少。房东顶多加你租,线上是抽你佣。你赚的越多,平台抽的越多。
如果想回到以前,去朝鲜和东南亚,也算是一种降维打击了,类似当年 hk 和弯弯来国内一样。制度不完善的地方风险很大,机遇也很多。泰国也可以,去这些国家拍拍短片做做生意,应该比国内好做一点。
电商。网红带货。经济集中在了少数人手里。本地实体户越来越难,越来越穷。发不起工资没有了消费能力更难带动本地经济了。想想现在电商带的那些货。根据我所知道的情况他们不怎么赚产品的利润。主要是赚流量。厂家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薄利倾销。本来出厂成本 1 块的玩意。1.5 甚至更低就卖了。1.5 应该是代理商给下级经销商的价格。下级经销商起码也得再创造 1.5 的利润空间吧?全被网上带货干没了。看看李佳奇等等那些人走的量。分摊下去各地实体价值要翻一倍的量。1000 多亿啊。也不知道咱们天朝咋想的。到现在还不制止电商。太惨了。以前卖高端品牌的步行街关的关走的走。新开的也都是快消品杂货铺地摊货一样。各大商场相继关门。。这经济玩的太菜了。赶紧干点事吧
只有赔了的人,才会说自己赚了——《士兵突击》
反推,只有赚了的人,才会说自己赔了
由此,2021 年做生意应该容易了
每年都有人说生意难做啊。。。
现在谁都想创业,创业大军千军万马,门槛低,但是活下来有几成,大家说创业难,但是太多人通过创业积累了财富。
创业是机遇和风险并存,有些人仅仅看见机遇,于是满然开始,忽略风险,最后也是被风险绊倒。
当然,如果你说,我有足够的资金去试错,失败在我看来不值得一提,那当我没说。
但我相信,现在还在观望,无法决定要不要开始创业的朋友,大多资金不宽裕,没有什么明确的创业方向。
那我劝你发现创业机会之后,不要一下子就投入全部力量。我提倡边谋边动,既不要太冒失,也不要去想太多,犹豫再三不肯动。
如果你还没开始创业,就要学会脚踏两条船去测试,一边上班,一边小成本的去尝试。前期把这个项目当做副业,等到稳定再去考虑全职创业,开始全力以赴的投入去干。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投入全部积蓄开店、借钱创业之类的。
不过我当初虽然是找到小成本项目做尝试,但是拿出的 2000 成本已经是我们小夫妻的全部积蓄了,留了一点生活费,就开始创业了。
我的创业之路
2011 年我还是个没有毕业的学生。老婆已经开始四处找工作,小时工、搬茶叶、发传单、跑业务,可谓是做尽了辛苦的活儿,一个月穿烂了一双鞋。
![](data:image/svg+xml;utf8,)
后来老婆的工作在越做越好,而我则在 2013 年开始了创业之路,开淘宝店。2000 元的启动资金,囤货只能放在床底,我顾不上辛苦,一个人做运营、做客服、做售后、做美工、写快递单、打包发货。
可是刚开始的两个月,还是倒赔,创业真的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
有过心酸,但是我没有放弃。于是,半年之后,我的淘宝店有了起色。2014 年,我赚了人生第一个 50 万,当时真的是欣喜万分。
后来,我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17 年 8 月份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淘宝一件代发(以 1688 为货源经营店铺)项目,也是我现在主要在做的项目。
因为之前运营淘宝店铺的经验,我理清了一件代发(以 1688 为货源经营店铺)项目的要点。在刚开始测试第一个店铺的第一个月,我就赚了 6000 多元。(仅代表个人收益)
于是我把一件代发(以 1688 为货源经营店铺)的操作要点整理出来,组建了十几个人的新团队做一件代发(以 1688 为货源经营店铺)项目,非常顺利地,17 年底月利润就已经突破 10 万了。(仅代表个人收益)
后来,我帮助了不少人开淘宝店。政府十分支持电商行业,把我们引进创客空间进行扶持。我们还接受了当地的晚报和电视台的采访,被列为榜样,做宣传。(本文叙述最终达到效果,因人而异)
上面就是我的创业经历,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件代发(以 1688 为货源经营店铺)开店,到底是什么?
一件代发(以 1688 为货源经营店铺)开店,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货源就能够开店。相比传统店铺,一件代发(以 1688 为货源经营店铺)模式不需要进货、不需要囤货、不需要客服、不需要售后话术、不需要直通车等运营技巧,资金要求比较小,也不会有库存压力。只要你肯干,就能赚钱。
盈利模式是赚取差价的方式。打个比方,你想卖的产品在别家店铺里卖 59 元,还设置了 10 元的佣金,你拿到你的店铺卖 69 元,就能净赚差价 10 元,还能通过淘宝客赚 10 元,一共能赚 20 元。上手还非常容易,因为你省去了像传统店铺的很多中间环节,省心省力还省钱。
想要深入了解淘宝一件代发(以 1688 为货源经营店铺)的朋友,可以发你 15 节一件代发(以 1688 为货源经营店铺)开店的基础课程。当然了,看课的过程中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一起交流。
加我微信:70647403,免费领取资料
因为所有赚钱的事(不光是做生意),靠的都是掌握资源。
资源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包个矿啊,比如你有特殊的渠道啊,比如你有背后保护伞啊之类的。
但是发展到现在,能占的资源大部分被占完了,新的风口没有那么快出来,旧的赛道上注定是越来越卷。
请预留 20 分钟安静的时间,静心阅读此文,我有信心帮你指出一条生意上的明路。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想法:
“这个生意都被人做烂了,早就过了红利期,现在入场肯定没戏。”
“这个领域都被头部商家垄断了,普通人哪有什么机会?”
“这个项目几年前就听说有人在干了,如果一个项目连你都知道很赚钱,那就一定赚不到钱。”
“竞争对手已经很多了,现在各行各业那么内卷,普通人做点生意真是太难了。”
“想赚钱要么是赶上风口,要么是抓住红利,除此以外,基本上是没什么机会了。”
…………
每一个刚开始想自己做点事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过上面这些想法,这很正常。
关于风口,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探讨什么才是普通人真正能抓住的风口。
这篇文章毁誉参半,发之前我觉得数据大概率不会很好,因为绝大多数人期望看到的答案,是有某个大佬跟他们透露点所谓的内部消息好让他们能马上翻身。让我欣慰的是,依然有不少人足够理智,你们很优秀。
所谓红利,通俗的来说就是同样的努力能获得更多的回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腾讯出了个黑五大促,凡是今天组队游戏的人,打一局游戏就能获得 3 倍经验 + 3 倍金币,这就是一个红利。那么什么叫红利消退呢?就是你打一局拿到的经验和金币没以前那么多了,甚至有时候排半天都匹配不到人。
再比如早期你做公众号,不需要什么排版,不需要写深度内容,哪怕是随便发发日记,都有很多人看,这就是红利期。现在红利期已经过去,信息井喷,互联网上 24 小时产生的新内容,一辈子也消化不完。你辛苦写的文章阅读量可能还不及发个朋友圈来的多。随便说几个数据吧,早年间公众号的平均打开率是 10%,现在只有 2% 不到。只有个别定期更新,培养出粉丝阅读习惯的号能超过 10%,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数据了,刚刚能够到红利期的平均水平。
OK,搞清楚红利的含义后,下面说说都有哪些红利。
过去几十年里,市场上出现过的红利主要有 2 种。
第一种叫产品红利,代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下海经商的那一批人。那时候改革开放施行不久,你随便搞个产品就能卖,不用什么装修、口号、logo、宣传。为什么?因为市面上的供给实在是太少了,严重供不应求。当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好坏是没什么认知的,一条毛巾用一年都不换,一把菜刀磨到天荒地老,哪有现在那么多讲究,只要你做的产品不是特别离谱就能收钱。当时这些生意确确实实富了一批土老板,农村过年回老家,奔驰宝马很常见。
第二种叫流量红利,这块又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先说线下,初期的流量红利,源自大量人口涌入一二线城市务工。那时候你只要在人流量密集的商业街和步行街租个门店,弄个稍微大气点的 logo 做做宣传,生意就能火爆。新世纪互联网行业崛起以后,流量红利从线下迁移到线上,比如 2003 年你去做 SEO,比如 2008 年你去做淘宝电商,比如 2013 年你去写公众号,比如 2016 年你去做微商,比如 2017 年你去做抖音。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已经完美错过这些机会了。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说生意越来越难做?因为红利没了。本来你随便鼓捣几下就有钱赚,比如几年前你在任何一家澳门略有名气的保险公司楼下,只要站在门口就有客户上来咨询,现在需要你花大力气砸广告做宣传。
每个人都知道生意好做的时候,一定会有无数的竞争对手涌入市场。大家都在琢磨怎么占据领先地位,怎么拉高业绩提升市场份额,怎么提高专业度笼络客户。当行业的平均水平已经被拉升到高位的时候,一个能力平平靠吃早期红利上位的人当然会觉得生意难做。
市场竞争就是这样,不进则退。
产品红利已经没有了,市面上的产品多到让人目不暇接,基本上只要你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需求,总能找到对应的产品解决你的痛点。
流量红利也没有了,各大平台基本已经把流量瓜分完毕。抖音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坐拥 7 个亿的日活,微信的社交地位无人撼动,b 站、小红书、微博、头条…… 平台流量逐渐趋于稳定,难有增量。
人心红利。
任何一笔生意的底层都源自于信任,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别人的成全。
收钱这个动作,“收” 的是别人的、客户的钱,只有用心把客户服务好,解决好客户的问题,才能收到钱。
为什么个人 ip 这么火?
因为个人 ip 的本质就是经营人心。你在业内有专业度和知名度,且粉丝信任你,认可你,就会愿意为你买单。
罗永浩带货直播还清 6 个亿债务,难道他是那些产品领域的专家吗?不对,粉丝是喜欢、认可他这个人才愿意为他买单。
为什么个人 ip 更容易建立信任?
因为作恶的成本太高,越大的 ip,作恶成本越高。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那么大一个 ip 杵在那里,一不小心就会口碑反噬。就像小时候两个人闹矛盾,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最好不要再胡闹,我知道你家在哪里!
越是像李佳琦这样的大 ip,挑选合作商的时候就会越谨慎。合作方产品质量越好,ip 口碑越好,粉丝越是能闭着眼买,这是一个正循环。
现在产品红利和流量红利已经逐步消退,某些领域甚至连专业度都不再管用,市场完全被资本垄断,普通人砸个几十万进去只能听个响。
但这不意味着普通人都没机会了,或许最大的那扇门已经关上,依然还有无数的小窗口向你敞开。
所以普通人想打造个人 ip,前面最好再加个修饰语:细分领域的个人 ip。
任何一个领域,你往细了去研究,里面都是门道。
收钱的机会就在这些门道里。
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细分领域。
杯子这玩意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
远古石器时代,用的是陶制杯;商周时代是青铜杯;从战国一直到清朝,多是以陶瓷为主。
现代社会,随着工艺的发展,杯子的材质也在不断的革新。
在还有产品红利的年代,水杯这个产品的大众需求非常简单:能盛水就行。
最常见的就是塑料杯,几块钱一打。
但塑料杯的耐热性差,局部塑料和热水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有毒物质,所以塑料杯多是一次性消耗品。
后来发明了玻璃杯,材质健康,透明性给人纯净的感觉。缺点是接开水容易烫手,同时易碎。
于是发明了陶瓷杯,材质健康,加工方便,接水不烫。但依然没有解决易碎的问题。
所以不锈钢杯出现了,304 食品级不锈钢,主打耐腐蚀又耐酸,还抗摔。除了价格稍贵,好像挑不出什么毛病了。
再往后大众的需求开始发生变化,有些人开始对水温有要求。比如冬天的时候希望能喝上一口温水,夏天又不想水太烫。商家说没问题,我弄个保温杯,盖子上再给你加个温度计。一只成色、材质优质的保温杯,价格百元起。
OK,到这里为止,是绝大多数人所能接触的杯子类型。
我们继续往下。
有人说,保温杯效果一般,里面的水迟早要凉,有没有可能生产一种杯子,让水保持恒温?
「55 度杯」来了,这个产品能让 100 度的开水在 1 分钟内降到适合人体饮用的温度,定价 298 元,上市 10 分钟售罄。
有人说,不管什么杯子,其实都怕摔。哪怕是不锈钢材质,摔多了也容易坏。特别是经常在办公,不小心就滑倒杯子,该怎么办?
「不倒杯」来了,只能垂直拿取,左右侧推无法撼动。
有人说水这玩意,毕竟要喝到肚里去,越健康越好,杯子用久了毕竟容易滋生细菌,该怎么办?
「钛杯」来了,商家说 304 不锈钢内胆太 low,现在有个新金属叫钛,又耐高温又抑菌,对人体更亲近。不仅如此,这种材料还不容易沉积水垢,清洗更方便。一只好点的纯钛杯,价格能到 4000+。
那么对于喜欢喝茶的人士,最常见的是杯子里有个过滤网,这样喝的时候不容易喝到茶叶,对吧?有人嫌这个滤网拿取不方便,有没有办法一站式解决?
商家说没问题,我直接给你来个茶水分离,这就是所谓的「双层过滤杯」。
但这些都还只是冰山一角。
除此以外,还有杯面上定制化图案的,有根据水温变色的,有带刻度的,有带吸管的,有外形弯曲适合车载的,有做防滑设计的,有智能温控带显示屏的,有能电解水快速制氢的、有纯银内胆的…………
这样的细分需求,实在是太多了,举不完。
许多人之所以看不到这样的细分市场,因为他从来不敢花钱,哪怕是免费的东西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琢磨,也就接触不到任何收钱的机会。
一个项目如果你连见都没见过,你要如何去赚到这份钱呢?凭意念吗?
许多新人还真的凭意念,拍脑子就定了个创业想法,搞个产品就以为是解决方案了,天真的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结果是销量无比惨淡。
我此前的文章一直在强调,产品作为解决方案,一定要迎合去解决客户的痛点。
因为你实际上卖的不是产品,是产品所带来的好处。客户并不关心你解决的过程,他只要结果。
举个例子,客户头晕不舒服,买了头孢,他会关心里面的成分是四氮唑乙酸还是甲氧胺盐酸盐吗?头孢是怎么生产的,里面添加了什么化学物质不重要,重要的是客户吃完他能变舒服。
所以我从来都不鼓励大家去追什么风口。如果说风口上的猪都能起飞,那么风口过后摔下来的也都是猪。
我只研究不变的东西,研究什么项目能当一辈子的事业,研究怎么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就像水杯这个产品迭代了那么多版本,底层需求变了吗?
没变,都是为了帮客户更好的喝上一口水。
最普通的水杯,只要能盛水就行;高级一点的不锈钢杯,多了抗衰和耐腐蚀的功能;保温杯能让客户喝上一口温度适宜的水;55 度杯解决的是保持恒温和快速降温的问题;不倒杯更适合经常办公的职场人士;钛杯迎合了健康人士的高级需求;双层过滤杯专为饮茶人士设计…………
总是围绕着喝水这件事在做文章。
这就是不变的需求,只不过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延伸出了无数的细分机会。
这种机会,专家给了它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消费升级。
这种机会,只有你踏踏实实在一个行业深耕才能看得到。
一个外行人随便入场就能抓到风口、就能看到这样的机会了?别开玩笑了,你把那些业内人士的努力置于何处?
你是怎么看待那些收钱商家的?你是觉得他们都在割韭菜,还是觉得他们确实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如果是创造价值,具体创造了什么价值?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钱向他购买?…………
这些问题,绝大部分人甚少琢磨。他们大多只有第一反应,对那些看不懂的东西,心里暗骂一句营销号就划走了。这种人就是热衷追风口的那一批,他们千万不能站在下风口,不然满鼻子的韭菜味。有时候你好心想拉他一把,他反而说你把他胳膊拽疼了。
想要逃出这种怪圈,方法也很简单,转变思维立马奏效:接纳新事物。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下次碰到一个商家在收钱,哪怕你心理是排斥他的,你是呈消极态度的,你也冷静那么几分钟,试着去琢磨下人家为什么能收到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奇葩说》,里面的主持人经常被迫选择立场。
这个思维转变的过程就像是辩论赛,哪怕你原来是站在反方,现在你需要让自己站到正方去,去找论据找素材来支持你所看到的商家。
我敢打包票,只要你按照这个思维去看待世界,不出几天,你一定能发现对自己脾气的商家,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收钱路子。
这些细分领域的标杆商家,难道都是超人吗?不是的,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名牌香水和劣质香水,95% 的共同成分也都是水。
有时候人和人之间就差那么一点点思维上的转变,加上一点点执行力,造就了财富的巨大差距。
下次遇到谁动不动就说没机会,或者动不动就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不要和他争辩,接纳他的无知。人总要经历一个向上的过程,谁曾经还不是个小卡乐咪?
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小卡乐咪,少数人每天都要向上一点。
那么找到细分领域之后如何布局?如何去拆解标杆商家收钱的操作化为己用?如何成为领域专家做高客单价生意,实现职业、财务自由?
这已经超出了题目的范畴,欢迎移步**公众号「共赴自由人生」**获取答案。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有启发,点赞 + 关注,今后不再错过任何一篇优质文章。
当你开始怀念以前的时候,你现在过的一定不如以前
2019 年是过去和未来 10 年中最好的一年,长远看真正意义上的寒冬还没来
在我们村长沙,大街上的空门面已经一排排倒闭,过去开店,位置稍好一点的地方一定需要转让费
再过几年,转让费这一说估计都要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这个时代就像是大浪淘沙,他变化的速度超级快
高速收费员,一夜之间全员失业
如果自动驾驶技术成熟,送快递,送外卖,跑滴滴,甚至整个司机行业,都面临失业
大家赚钱越来越难,大部分生意自然越来越差,然后就会陷入死循环
现在所有的生意人,都得有提升自我的意识
其实很多人在 20 多岁 30 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他们过了这个年纪就不再吸收不同的观点
一辈子都或者自己过去的影子中,念念不忘
如果是遇到了和自己观念不符合的话,他们会暴跳如雷的和你争辩
甚至不惜骂粗口来证明他是对的
我看过很多做生意的老板,他们一边抱怨生意不好,一边不做任何改变策略
依然一条路走到黑
终生学习这项能力是普通人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其实在我的意识里,没有难做的生意,所有的生意难做都是过滤和淘汰
不管在任何时代和时期,一定有人赚的盆满钵满
甚至同样是捡垃圾,有人年入百万,有人食不果腹
人和人的差别比和泰迪都大
就拿我做的这个生意来说,有人一年随便弄了几百万,有人一年就只能赚个 10 万 20 万
回收金银你见过吧
之前干这行的以福建浙江一带人居多,也属于较为冷门的行业
赚钱是一定的,收一克就赚 10~30 块,一天收一单足够
一单首饰怎么也有个几十克,一单利润随便过千
按理说这种生意很难倒闭,因为不需要什么重资产的投入
像我最开始甚至是一边上班一边做的,有货我就去上门拿,没货我就找客户
没有开店,也没有买设备
但就是这样冷门赚钱的行业,一样有人干倒闭了
和我同时做的一个同行,之前也赚了点钱,赚到钱后每天打牌喝酒
最后人也搞废了
过年看到他聊了几句,他现在进厂打螺丝去了
辉煌时候一天赚 1 万多的人,现在跑去打螺丝了,真是滑稽
所以,还是人的 问题
生意不好,是因为做这个生意的人不行,并非就一定是环境和竞争的问题
自己干啥啥不行,天天抱怨内卷内卷
承认自己不行,然后再去提升自己,这很难吗
确实很难,能做到这点的,不可能赚不到钱。
我是
祝你发财
看后点个赞,日后就能赚。
能够赚钱的行业,基本被巨鳄资本垄断,微利的行业陷入恶性竞争,以前赚钱容易是因为行政体质和灰色地带的空间比较大,现在社会化聚合度和粘性增加,靠赚差价的生意几乎消失了,只有极个别的原创科技型公司,赶上时代大潮可以赚一笔。公共资源领域,特别是对国家安全和关系直接国计民生的板块,是不可能私有化的,私有化也是落到垄断资本手里,那更没有中小私营企业的生存余地,现在很多中小私营企业都在断臂求生。
越是放水,生意越难做
想想当初的全民创业是什么结局
再想想同一时间点,钱都去哪里了..
刚开始做生意的都是 “新生意人”,而“生意不好做” 这句话大多是从 “老生意人” 嘴里说出来的,为什么呢?
1、“生意不好做” 是相对的!
随着社会不断地在进步,意味着你所在的行业越能赚钱,竞争就会越激烈,而这个竞争足够激烈的时候,所有的利润都会渐渐的接近社会平均利润。
大家都听说过 “行业红利期”,往往在一个行业的初期阶段,从业人员较少,但是市场需求非常大,生意人都觉得 “生意好做”,因为这个阶段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也正是因为利润可观,所以会吸引非常多的人想来 “捞一笔”,随着行业人员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的需求也会逐渐下降,于是利润也将不断减少,降到社会平均利润也就差不多了。
曾经的暴利行业,比如贴膜、美甲、还有开滴滴,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业之后,行业的红利期便很快就结束了,现在这些都成了普通职业。
这些个 “老生意人” 在红利期结束后就会说出 “生意不好做” 这样的话,因为相对于红利期他们的利润,现在的利润确实是低了很多很多。
2、要在 “生意不好做” 的时候“开始做生意”
估计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在 “生意不好做” 的时候 “开始做生意”,之前说到“生意不好做” 是因为的人太多,因为有前者的经验,所以这些 “捞一笔” 的人会迅速使得市场饱和,同时行业红利期结束。
如果这个情况下,如果能有一个 “新生意人” 拿出特色,只要能大量的吸引顾客,那么这些 “老生意人” 和“捞一笔”的人大多无法持续经营下去,他们也就会慢慢的退出行业舞台,但是市场需求是不会减少的,所以这个 “新生意人” 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行业红利期。
这时候又会有一些人争相学习模仿,使得这个独有的特色也变得平常,同时再一次结束红利期。然而还是会有新的特色出来,还是会有一批 “老生意人” 觉得 “生意不好做” 而退出行业,还是会有 “新生意人” 带着特色再次进入行业,再次创造红利期。
总结:
一批批的 “新生意人” 都是带着自己的特色进入的行业,他们能够打造属于自己的红利期,而那些不懂得创新的 “老生意人” 和“捞一笔”的人终将退出行业。
公众号:江湖持剑人 免费领取个人成长干货、人性天书 72 卷、送礼绝学 48 章,让你人生少走十年弯路。
这话我从十几年前一直听到现在
年年都是最难做
就好像老师口里的学生,每一届都是自己带过得最差的一届学生
因为好做的生意都形成垄断!
垄断后。 钱都被他们赚走!储蓄起来!
直接后果就是缺乏消费!也就越来越难做了!
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生意都不好做。几十年前,尽管经商很困难,但由于时代涌现出的发展机遇,一大批优秀人才借机创业,最终还是慢慢成功了。一些人甚至成为了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但这其中必然也存在着极其残酷的优胜劣汰。
但是现在,由于各行各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想要发家致富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创业的风险也更大了,所以许多人都选择去打工过普通人的生活。而且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门店,都觉得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了!其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1、传统市场逐渐饱和
现在只要一个行业有更高的利润,就会有大量的人涌入,这就很难实现 “人无有无,人有我优” 的目标。而且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展,做生意的价格是非常透明的,想要私自抬高价格实现暴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2、中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传统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虽然不会淘汰整个行业,但不可避免地会淘汰一些相关企业,毕竟行业也需要升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一些只生产螺纹钢和钢丝钢的低端钢铁公司,就将面临房地产投资下降、钢材需求下降以及高端钢材有需求等问题。当然,这对从商的人来说会越来越困难。
3、实体经济难做
早些时候,房地产房价越高,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和购买力就越弱,从而导致经济冷清。其次,在互联网经济下,电商平台的兴起对具有同质化竞争且无特殊特征的实体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市场需求的疲软和电商平台的竞争优势,使得线下实体经济业务越来越难做。更重要的是,如今消费者只要饿了,只要打开手机,用各种外卖软件下单,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食物送货上门,这对街道边的实体餐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做餐饮业的风险相对较小,而如今却已成为高风险行业。
4、经商性质发生变化
许多人做生意的出发点不是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而是只在意如何赚到更多的钱,甚至不惜欺骗消费者。然而,在当前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中,消费者对企业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而市场必然会淘汰掉服务质量较差的企业。因此,那些只想赚钱却不想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人,自然很难做生意。
5、人民购买力下降
国内居民的购买力已经不如以前,大部分家庭的资产全都流入了房地产行业中。由此,房地产企业和银行的业绩才得以不断更新。数据显示,77% 的中国家庭资产是房地产,而其他金融资产则只占 23%,80%的中国居民都有抵押贷款,5.8 亿中国人没有银行存款。
而除了抵押贷款外,还有汽车贷款、信用卡透支等等,维持日常开支是没问题,偶尔解决一下生理也还好,用陌陌啊或者更直接点的悦技约一个女生,尤其悦技很多直奔主题的,但是年轻人要结婚都很难,因为婚都结不起,哪还有其他的消费能力?人们的消费能力不强,也是各行各业做生意难的原因之一。实际上,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做生意很难,而尽管过去的生意很难做,但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而现在大家都觉得生意难做,这主要是由于老百姓消费能力差、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传统市场的饱和以及商家自身的问题造成的。
未来,各行各业的企业未来发展之路将越来越难走,但仍然会有少数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袖,所以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的话,还是得有坚持下去的决心。你现在是否在创业?不管发生什么,有胆量一直坚持下去吗?
这种话每年都有无数的生意人说,起码说了几十年了。
看来这个难是没有尽头的。
美国的全球金融资本垄断走到了尽头是根本矛盾
经济全球化已经下坡路了
这是大背景
所以很多人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再加上疫情影响,就更雪上加霜了
然而,危机即是机会,经济运行是不会中断的,旧的经济模式崩解,新的模式就会建立
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乱世出英雄
对于普通人开始,也也还是一件坏事
因为互联网推动着人类所有领域的转型,以前的好日子再也回不去了,未来却在雾中看不清楚,所以过程中充满了阵痛。
本质上,互联网是人类社会的新型组织形态,平台的影响力超越了政府跨越了国界,然而这个新社会的特点却是不负责任放纵欲望。现实世界总有法律规则约束人的言行,网上却没法约束,大不了封号重开。炒热点博眼球都是在冲击原有的规则秩序,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
当这些变化影响到现实世界,原有的商业秩序就会被破坏殆尽,生意必然会越来越难。
当我们看到了一个爆款,就意味着它夺走了很多同类产品的饭碗。当某多多上清库存的廉价商品大行其道,就意味着正常经营的企业都会被挤压生存的空间。即使今天看起来很火的奶茶店,也只有不同价位的头部品牌能够生存,杂牌子开开关关的太常见。
市场只认竞争力,大多数人注定没有这个东西。在赢家通吃的规则下,大量资本涌进来烧钱抢制高点,你拿什么跟人家玩?所以互联网带来的并不是繁荣,而是秩序崩溃过程中的混乱,再走下去只能是恶性循环和万丈深渊。
问题的重点在于,任何社会的运转都需要规则和秩序,按照公共利益的原则约束其所有成员。规则是人类出于自救本能形成的一种契约,秩序来自于对每个成员言行的有效监管。而今天的互联网平台只是逐利的企业,建立了全新的社会形态却承担不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政府有责任在网络世界里建立规则和秩序,责无旁贷。
秩序是一群人为了自救而达成的契约,需要按照公共利益的原则评判人们的言行并且进行奖惩,所以需要把利益和公益奉献挂钩,并且允许大家来裁决评判。这就是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规则透明开放监管。可以以社区为单位,把人们组织起来,因为大家的生活空间高度重合,公共利益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那么这套秩序如何改善大家的生意?
对实体店来说,主要消费群体全靠社区居民。我们量化评估你对社区的公益奉献,组织社区居民帮你推广宣传换取折扣额度或者产品服务。还可以帮你摆脱某团高昂的服务费,接单提成只收 3%。尤其是当居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总额得到商家相应的支持力度,其他哪个大平台能在你需要的时候对你伸出援手?
对网店来说,可以先在本社区搞团购,通过了大家的检验再向别的社区推广。重点是可以和周边的餐厅茶楼合作,把货放到那里让用户自取,连快递费都省了。批发商也是一样,只要是民用产品,都可以先做本社区团购,再去别的社区发展代理。
新秩序最大的特点,是不打价格战,允许商家赚取合理利润,同时鼓励商家为社区多做贡献。我们回归了商业的本质,就是要通过交易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暖。
我支撑这个系统,靠的是强大的服务能力,手里有 300 万电子书,200T 各种资源。所以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谁想做都能立刻落地。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我的专栏 “用网络惩恶扬善”。
生意做得好的早就上岸了。
中年人一般花销都少,老人孩子花钱多。
老人的消费主要是看病,药店还是可以的,医院一般进门费劲,小病就吃药解决啦。
孩子的消费是大头,线上上课,线下那些基本上就歇菜啦。
大学生消费这一块基本上就是校内超市食堂,校外趋近于零。
上班族要求两点一线,聚会基本上都是线上,不需要太多消费。
房地产已经接近于静止,家电行业冰柜一枝独秀。
手机一般人由一两年一换到三四年一换,家用打印复印一体机,摄像头,笔记本,拼版都可以,刚需。
汽车缺芯。
最火的是生鲜店,馒头店。
这个话题,不存在中国是这样,全球都是这样,而且我们有很多很多历史和过去可以参考。
翻翻手机有这张照片
https://apps.apple.com/cn/app/id1509968179 (二维码自动识别)
澳门香港为什么没有美团?
澳门为什么没有滴滴,而是 “澳门电召”?
香港为什么没有滴滴,而是五伯?
瑞幸你以为是国货之光,出世开始直接对标星巴克,号称开店数量要超过星巴克,为什么跑去美国上市?
俞老师亲言:我翻译你们听,基本准确
The listing of New Oriental has a two-fold meaning. By connecting the capital market, on the one hand, we could be supported by it, and on the other hand, which is more crucial, we would be pushed by the capital market, so that we will make a continuous effort to achieve great targets.
新东方上市具有双重含义。通过连接资本市场,一方面我们可以得到它的支持,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将受到资本市场的推动,从而不断努力实现伟大的目标。
这个 great targets 是什么?是免费让中国更多学生受到教育吗?肯定不是
这个伟大的目标是赚更多的钱,继续做教培行业的大哥。
为什么俞老师上市要讲英文?那就不是讲给中国群众听的啦
为什么俞老师上市要在 HK?那就不是惠利中国群众的啦
我讲的东西,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所有的答案就是一个词 “资本”
资本是一个双刃剑,它可以让中国的经济在近三四十年(改革开放)增长了几十倍,从全球 no.12 到 no.2。
同时,资本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直视为毒蛇猛兽般的凶残可怕。
从国家出面干预(有更合适的词不能说)万达,恒大,MA 云,滴滴,这些是普通企业吗?这些就是资本。
资本所到之地,所参与之行业,满地哀嚎。
你们这么喜欢海底捞,赚的钱,会换成新加坡币。
你们这么喜欢拼多多,创始的初衷就是用资本血洗市场。
资本所入侵的行业,哪里还会有生意好做?
这段话资本论到底有没有具体在哪一页? - 霖亦的回答 - 知乎
如果有 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 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 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请再次仔细阅读和理解这段话。
这和当下最流行的创业,明星联创餐饮企业一样
明星就是资本,他想过好好做餐饮吗?
美团抽成高达 20%(有更高的),餐饮行业平均利润,别说 20%,有 10% 就踏马的偷笑了。
老干妈要是上市,有绝对的资金收购王守义王致和,收购全国大小腐乳香料品牌。
二十年,五十年后,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八大菜系,就变一个菜系了。
请你记住,凡是资本觊觎的行业,就开始翻天覆地,凡是资本侵入的行业,一定是血雨腥风。
资本吃了肉,你只能喝汤,所以你说生意不好做。最可怕的是,将来资本吃完肉把汤倒掉都不让你喝,你连生意都没得做,只能给资本打工。
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白入场的太多。就是那种特别小白的人,啥都不懂,俩眼一摸黑就闯进来的。以大学生、宝妈、刚工作 2-3 年的小白领为主。
说句实话,这种人你们就是进来了也是炮灰。根本什么都不懂。自己不但成了炮灰,还严重扰乱市场,各种价格战满天飞。
这群人也是最容易被割韭菜的。各种卖课的,加盟的,提供货源的就是联合收割机,收割的一茬一茬又一茬。无奈韭菜的成长速度太快,数量太多,怎么收都收不完。
财政部 24 日发布的《2021 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2021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 20 万亿元,达到 20.2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0.7%,与 2019 年相比增长 6.4%,完成收入预算并有一定超收。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 11.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9%。
生意很难吗?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第六次 “企业成本” 大型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根据调研,2018-2021 年上半年,样本企业月平均工资水平从 4182 元增加至 5367 元,平均增幅为 9.44%。其中 2019 年较 2018 年增长了 9.36%,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样本企业月平均工资的增幅大约下降了 5.17%,仅同比增长了 4.19%,但 2021 年上半年月平均工资增幅达 12.63%。
你们为什么说经济不好?工资涨了,财政收入也涨了啊。
知乎用户 霸下先生 发表 个人觉得,底层的生意已经没有利润了,只有现金流。 什么意思呢?以今年搞得红红火火的社区电商为例。比如一个小区一天的菜销量是 2000 斤,零售价每斤 4 元,那就是 8000 元。肉 1000 斤,零售价每斤 20 …
知乎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 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第一季度的商品房销售量、手机销售量、汽车销售量、邮政快递业务量跟去年同期相比是全面下滑的 知乎用户 梁肖松 发表 社零售…… 奇迹数据…… 大家自己去看吧…… 报告里有 知乎用户 温酒 …
知乎用户 杨光 发表 根据在国内外五所大学任职的经济学家论文的最新测算,若全国四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 “封城” 一个月,四市实际收入将减少 61%,全国同期国民实际收入将减少 8.6%。 3 月中旬,香港中文大 …
收录于话题 #COVID-19 238个 ** 4.16**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上海封控对于全国经济的影响并非来源于病例外溢 | 图源:pixabay.com ** 导读 ** ✚ ● ○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 …
知乎用户 Terminus 发表 房价再放一轮水!再让统计局的同志们加加班! 知乎用户 杳辰公 发表 绝对不会有影响,2022 GDP 必定是 5.4-5.6%。 知乎用户 特立独行侠 发表 影响要到 7.8.9 月之后才能看出来,看谁先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