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年轻人,你觉得什么样的视频才能较为准确的展现出「后浪」的真实生活?
知乎用户 一哥 lantern 发表于 5/10/2020 (小更新,没想到大家反应这么热烈,感谢。这个答案与其说代表后浪们的现状,实际上是我个人对后浪,或者说年轻人和五四精神的一点期望,可能没有那么切题,见谅。图片水印已消,请自取。) …
“为什么宁愿花500万买学区房,也不愿花200万送孩子从小到大上国际学校?”这个问题是我之前在网上无意中看到的。
就拿北京今年的行情来说,这个问题现在应该改成:为什么宁愿花800万买学区房,也不愿花300万送孩子从小到大上国际学校?
我猜测,在北京如果真有能力买800万学区房的家庭,应该会经历到底是帮孩子选公立校还是国际校的纠结。
啾啾就读的幼儿园是一个全英文浸入式环境的国际园。当时决定送她去上这个幼儿园的心路历程,我在这篇文章里写过《我为什么给孩子选择了一年要花十几万的国际幼儿园》。
今年啾啾上大班了,她在这家国际园学习的这两年多,和我们预想的情形很一致。她的英文能力很显著地比大多数同龄孩子强,每天都兴高采烈的去上幼儿园,非常喜欢自己的老师。我们全家对于当初的这个选择都是很满意的。
很多朋友都好奇我们会不会让她念国际学校,在小学阶段继续她的“国际范”。
最终,我用啾啾在某公立小学门口的留影,回应了朋友们的关心。我也成了那些“宁愿买学区房,也不愿让孩子从小到大上国际学校”的一员。
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念了几年国际园,为什么还要选择把孩子送进公立校?
说实话我和老公也有过摇摆,毕竟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爸妈,也没有能力从孩子一生下来就把孩子未来的教育选择都做好。
我老妈当了30年的老校长,到现在也仍然是我们当地很知名的三所小学的总校长。受益于她从小给我的耳濡目染,我对于公立学校里搞的名堂还是很了解的。
公立校有太多被大家诟病的问题,刻板、流水线教学、应试教育……这些都是大家提起公立校,立即蹦出来的一些关键词。就连我老妈也常常跟我说“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150年前一模一样的,不应该这样一成不变”。
我们的各种生活方式都在发生这变化,科技在发展、生活方式在变革,**唯独只有教育貌似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们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去面对教室里几十个兴趣不同、能力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这件事足够合理吗?
我们总说要在教育上努力给孩子更好的。我们现行的公立教育体制,显然是不完美、甚至有明显问题的。既然公立教育有这么多的显性问题,那是不是还能有更优的路等着我们呢?
把老大送进国际幼儿园后不久,我开始寻找“最好的教育之路”。
除了北京的几所知名的创新学校,我也专程跑了不少招收中国学生的知名国际校,还去请教了北大教育学院专门做教育政策研究的专家。
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
(《这个15岁独闯北京,进入名校高中国际部却选择不上大学的少年,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这篇文章是我在半年前写的。那段时间我非常密集的在做各种创新教育的深度探访,我在文中也直言了自己的“不知所措”。)
不得不说跑了这么多地方,私会了这么多的业内人士后我发现,公立教育有它的问题,国际校、创新校也一样有各自的问题。
“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这是给孩子做出教育选择时最政治正确的观点,但也是最接近真相的说法。
公立教育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4年前,英国BBC在英国做了一场“教育实验”,这场实验的全程都被记录下来,最终以3集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中国老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9年级的班。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要穿统一的校服,接受中国式教育。
一开始就展示了教育方法的不同,英式有不同的教学体系、教学大纲,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中式只有一个教学大纲、一个标准,学生能不能跟上教学进度完全取决于个人。
在英国,老师们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孩子们则敢于质疑权威、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更会主动思考。
中国老师则是把知识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在书本和笔记上。因为这样老师可以条理清楚的快速完成授课。
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对英国学生来说太无聊了,他们很快就失去的兴趣。
中国老师为了让英国学生理解认同中国的理念做了很多尝试。
但也有一部分“尖子生”是认可中式教育的,
不得不承认,中式教育存在的大量问题,但至少从最终的教育结果(4周后的期末考试)来看,中式教育并没有那么糟糕。
数学:中式教育班平均分67.74,其他班平均分54.84;汉语:中式教育班平均分46.88,其他班平均分36.46;
科学:中式教育班平均分58.33,其他班平均分50
几年前,一个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华裔妈妈,把在美国出生的孩子送进上海的公立校后,写下了一本名为《小战士:一个美国男孩、一所中国学校和一场全球竞赛》的书。
这位妈妈很冷静的分享了她陪同孩子经历的教育冲击以及思考。
儿子入校前她心中也带有对中式教育的“刻板印象”。但在孩子入校后,慢慢地发生了许多令人惊奇的变化:
每天早上他会主动地和老师打招呼——老师早!会按时做数学练习;
可以自己准备好书包,把英语、语文和数学书,还有自己削好的铅笔整整齐齐地放进包里;
他开始担心迟到,也担心作业完不成让老师失望… 对师长和规则的尊重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更神奇的是,他已经能自愿吃鸡蛋了!(鸡蛋曾是儿子死活也不愿意吃的食物)
于是,这位美国妈妈开始重新审视中式教育,也许它真的有某种优势?书中她用了不小的篇幅给中国的数学教育、死记硬背以及教师权威翻案。
相比开放的西方教育,中式教育能帮助孩子更尊重老师、更具有坚韧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中文和数学教学上,中式教育几乎是无敌的。
客观而言,没有任何教育道路是完美的。
我们全家在思考对于孩子的教育选择时,也做过一些灵魂拷问,最终达成的共识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不排斥中高考对于孩子的磨练。(之前在参加北大教育学院的一个校长沙龙活动时,多个国际校的校长也坦言,经历过中考磨砺的孩子,在高中的学业表现上是有一定优势的)
**其次,我们强烈认可需要让孩子从小有明确的"文化归属"。**我可不希望未来和孩子之间除了一定会有的代沟,还多出一个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再加上家里并没有矿,我们没有底气让孩子走任何一条“教育实验”的路。
说得再现实一些,选择了国际教育路径孩子几乎就不太可能再回到公立了,如果选择公立,还是能够保有一定的灵活性的。即便在高考来临前,我们也是有机会重新切换轨道的。
退一万步说,孩子“鸡”不出来,学区房转手卖掉,也总能捞回成本。
此刻,身处北京,公立教育仍旧是我们最安全的选择。
此公立校,非彼公立校!
但不得不说,在教育这件事上,原来流传着的“在北京高考400多分就能上北大”之类的话,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我们这一届父母,如果选择了公立教育在北京所需要面对的教育压力,无比巨大。
北京历来牛人云集,这么多985院校毕业留京家长们的下一代,四个里面只有一个能考进全国各地的一本院校,**大部分“名校”家长必须接受孩子未来的高考结果不如自己。**北京每年留下的985本硕博,比北京的高中招生人数还多。
换句话说,即便是北大硕士,走上公立这条道路,我的孩子在北京有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我不能否认自己对于孩子最终的教育成果还是有一定企图心的。**我们必须要有接受孩子学历滑坡的心理准备。**但我们还是要为孩子的未来的教育出路,背水一战。
在北京,人人都知道海淀妈妈、西城老母、朝阳妈咪以及顺义贵妇,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关于北京各区的教育差异,之前图图妈写过一篇详细分析:《帝都各区教育图鉴》)
单单从数据上看,海淀和西城是北京公立教育的高地。
数据来源:北京小升初网
海淀和西城这两个教育强区,不仅在公立教育的结局上表现优异,就连国外本科院校的留学出口,也守得死死的。
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公立校,是我们全家最终的选择。
对于大多数对于孩子的教育结果有企图心的家庭而言,即便是做好了接受公立教育挑战的决定,我们未来的路仍旧很长。
—END—
如果你也喜欢我们的分享的话,就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吧!这里有更多走心分享,有爱的小故事,一个努力为妈妈们谋取福利的组织,等着你的加入~
微信搜索“三个妈妈六个娃”关注公众号
知乎用户 一哥 lantern 发表于 5/10/2020 (小更新,没想到大家反应这么热烈,感谢。这个答案与其说代表后浪们的现状,实际上是我个人对后浪,或者说年轻人和五四精神的一点期望,可能没有那么切题,见谅。图片水印已消,请自取。) …
知乎用户 jz84 发表于 12/23/2019 我认识一对夫妇,非洲来的移民。男女都有学历,所以才能办移民。可是两个人都不工作,因为给别人打工太屈才。创业又太辛苦。 他们两人住在魁北克省东部的一个小城市,一座两万人左右的小城市。那里一个四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于 5/9/2018 有赞同的,也有反对我的,都很正常嘛,只要不互相攻击就好,多交流就能开阔眼界。 我觉得大部分留学生,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学生,由于有本地学历撑腰,再加上适应英语,找一份5 6万刀的工作难度不大,我就是 …
知乎用户 [include](//www.zhihu.com/people/wang-da-bao-82-33) 发表于 10/30/2019 坐标北京某校,研究生。 这两年,关注了一下实验室毕业的师兄师姐的就业状况,有一个规律: 选择进体 …
前言 这几天关于杨丽萍“因为不生孩子被骂是失败者”的讨论颇多,支持杨丽萍的人大抵都是从道德层面谈起,核心观点不外乎是这两个:**“女性拥有生育自由权”、“道德标准是用于自我约束的,而非强迫他人。”反对者则简单直接的多,他们认为:“**女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