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3 月 12 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 1807 + 无症状 1315?这波疫情为什么这么严重?
知乎用户 申一 发表 病毒在不断升级,何况这一波最主要的毒株还是最新的 Omicron 的最新子变种 BA.2 的最新香港孙变种….. 人类,无论哪个国家,旧的防疫手段和措施,都是两年没有升级了。哪怕是疫苗,到现在打的都还是针 …
我个人觉得,2022 年不可能开放。
看了一圈回答,没看到一个从广大乡镇农村的角度来考虑的。要么是国外,要么是大城市,看来咱农村人还真不算人啊。
我在乡镇卫生院工作 30 年了,对乡镇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太了解了,奥密克戎虽然致病力下降,但它传播太快了,一旦放开,我百分之百的确定,九成九的基层医疗机构是撑不住的,看香港就明白了,动辄一天数千,哪怕重症率再低,要知道,基层医疗单位几家有 icu?
知乎上个个都是人才,自然是没有在小城市和乡镇农村过日子的,全国大部分的小城市根本就没有三甲医院,农村有家二级医院就很了不起了,来个两位数的病人就承受不住,等到病人上了三位数,医疗挤兑越发残酷,再加上避免不了的医务人员感染,大部分的基层医疗单位就此崩溃,西安那一个孕妇算什么? 信不信,农村的大部分孕妇都入不了院?
有人说不是分级医疗吗,可以让轻症病人在家啊,说这话的人根本就没在农村呆过。遇到老人家和孩子症状稍微重一点,要求入院,你不收试试? 人民生命安危最大,人家真可以躺在医院门口,这样的情况有个三五例,得了,医院还运转个屁。
我们的农村可不是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一样很大,而且老年人特别多,卫生习惯差,还喜欢扎堆,新冠这玩意可以反复感染,几轮感染刷过来,呵呵,这个残酷的结果可能会是社会秩序的总崩溃。要知道中国的老百姓最在意最重视的就是生命,基层医疗的崩溃代表着基层群众没有了活路,这个后果谁敢想?
上头其实什么都知道,所以不会放开,不会躺平,我认为只会更加频繁的核酸,更加严厉的管控,因为承担不起,与基层社会秩序崩溃的后果相比,个人自由算个屁,甚至连经济下行都算个屁。
退一万步说,我们姑且认为奥密克戎只是个大号流感罢,即使是大号流感的反复流行,基层医疗机构就能够撑得住?
当然,咱农村人不算人,国际视角的知乎众是看不见的。
到了这个时候儿了,我跟在座的各位说,无论你多支持开放,这个时候都别说话。
不差这几天。
为什么劝你们别说话?
这得看历史。
这种事儿,谁说话,谁挨雷。
你可能看着,放开似乎是必然了。姑且不论你看得对不对,就算对,你也要知道,任何行为都有负面效果。你敢说负面效果就一定控制得住、没人抱怨么?
你不敢吧?
那好,你不当初嚷嚷放开么?那就赖你。即使是那帮人他们自己也想放开来着,但是话是你主动说的,责任也是你的。
如果你往这上唠,你就逮住那些具体问题喷,你就没责任。
失业的你就抱怨找不着工作、两地的你就说想要团聚、买卖黄了的你就嚷嚷经济下滑,机票酒店贵你就喷机票酒店,别说解决方案。放心,最后你会等到你想要的。
因为他们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只能那么办。
到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个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技能了。
开始是隔三差五,来点儿自问自答,安排个人儿,问,最近广大群众反应,想要放开,怎么看?其实你没说话。
然后就答啦,开始松口儿,往外边儿放风儿了。
你憋住,别接茬儿。
然后会看见风儿越放越紧,怼着你脸开始说,听说你强烈要求放开呀?我们也得考虑你们的呼唤呀。
你还别接茬儿。
到最后,他们自己就给自己找台阶下了。
事儿是一样办,但是你没责任。前后差不了几天。
如果他们本来没想放开,你说什么都是没用的。
可能性,零。
香港这次疫情,初始不也就是航班带来的那丁点病例么?
这才多久就日发几万例了?而且到了这个程度,香港已经不可能清零,等着大部分被感染吧。等着病毒不断刷洗香港吧。
中国 14 亿,你放开管控,那就意味着病毒肆虐,那些扯什么一边放松管控一边还能控制感染的,通通都在撒谎。
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比香港也低不了太多。从几例到上亿,就这病毒的传染能力,我看半年够了。1% 死亡率那就是一百万具尸体,外加无数的医疗费用,无数的停工损失,无数的社会混乱损失。这么大的代价,就为了你们外贸方便点,为了你们海外的回国方便点?你们真以为你们算个啥?
拿什么国际放开封锁威胁谁啊,现在谁求谁呢?欧美各国这两年疫情损失,多少个万亿?躺平了就可以不用损失了?零分生无能为力躺平等待命运裁决,反倒能威胁高分生的努力奋斗?哈哈。
这病毒你要说感染一次就有抗体了,那勉强还可以考虑共存。
但很可惜,你可以反反复复继续感染,病毒也会不断更新进化,以后进化成什么样?天知道?万一进化成毒性大感染力强的超级版呢?那时候连收尸都来不及了。
现在国内不断还有个例出现,每次都得付出重大代价去清零。但代价再大,也比全面感染的代价低无数倍。
感谢党和国家,英明果断的决策,带领着中华民族继续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今天深圳封城了,官方用行动再一次表明:坚决防控,绝不躺平。
那些还在意淫什么有官方放开的信号,呵呵了。
丹麦是今年 2 月 1 日放开所有防疫措施的。
这是它的每百万人口日增死亡 7 日均线,换算成中国的人口大概是日死近 9000 人。
逝者已逝,生者后遗——完全取消防疫措施的英国供应链出问题物价暴涨——四分之一的英国雇主表示现在劳动力市场没人的主要原因是新冠后遗症。
完全放弃防疫的瑞典:
斯德哥尔摩一半的列车停运,20% 的货车司机没法工作,某大型连锁超市员工短缺 1/4,公立学校因 70% 老师生病没人上课而停课,公交系统停运,消防设施垃圾清运停摆,邮政系统延误,酒店入住率暴跌 60%,警察请假,法庭休庭……
一次两个月,一年轮两次,这种状况经济能好?
防疫防不住的情况下,放开肯定比封锁对经济好一些。但防得住的国家你自己把自己洗干净躺砧板上给新冠砍是为啥?
咱不拿中国说事,一拿中国说事就看不见大脑了,满天乌泱泱飞得都是屁股。咱拿越南说事,这个越南是真越南:
2020 年防疫搞得很不错的越南 GDP 增长率是 2.91%,是全球极少数正增长的经济体之一,增速高于我国。
2021 年越南放开了防疫,全年 GDP 增长率是 2.58%——比 2020 年还低,在全球大放水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它 GDP 增速只有 2.58%。
放开怎么对经济好了?
还有澳大利亚,21 年秋天放弃了防疫,从西方世界的防疫标兵弃明投暗加入躺平阵营:
看一下死人对比,对照组是西方世界防疫独苗苗新西兰。
再看看经济影响:
疫情来一次经济增速就砍半,放开哪儿好啦?
总不能是什么节约养老金的事情吧?
咱不展开喷这种纳粹反人类言论了,直接击毙就完了,让他亲自为祖国节约养老金,不辩经。就说 18-64 岁人口的问题吧:
也会死。
大量后遗症,在美国这种超高负债率提前消费寅吃卯粮工资晚发一天就要跟你玩儿命(晚发一天员工就各种逾期了)的地方,如果后遗症不严重肯定会坚持上班的,但事实是大量美国劳动者因为新冠后遗症放弃工作——这不就跟英国雇主的说法对上了?这不就跟瑞典各种停工停运停学劳动者各种请假对上了?
防疫防得住,却想放开,在人命、健康、经济方面都没有任何益处,可能就是让湾湾和高华开心,为什么要放开呢?
[合订本] Long Covid(2022 年 2 月 19 日第一次更新)
这里有个新冠后遗症论文荟萃,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我知道有些人恨不得中国分裂、崩溃、中国人死光,我也挺喜欢看你们无能狂怒的样子。
但是有些有父母 / 祖父母 / 外祖父母的中国人也跟着瞎起哄,就太让人错愕和失望了。
加一个论据: 中国香港的每百万人口日增死亡 7 日均线创造了大流行以来的新纪录。
超过了无疫苗时代的秘鲁。秘鲁的那个纪录对应的超额死亡率是惊人的 260%!
香港现在的新冠死亡按人口比例换算到全中国是日增 42000 死亡。
首先明确答案:开放边境 = 与病毒共存 = 放弃清零,所以不可能
2022 年开放边境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最主要原因是二十大召开前后不会有太大的防疫政策转向,次要原因是开放意味着要和病毒共存,这是绝大多数国民无法接受的末日场景,最后一点是因为国产灭活疫苗有效性不佳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第一点是政治因素,优先级最高,其他一切都得让步,就不细说了。
第二点是民族心理预期,我国不断通过疫情迅速控制、死亡数最低、人道主义优先来论证清零策略的合理性和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不断通过美国病例、死亡数屡创新高来证明新冠致死率高、会有后遗症,与病毒共存会让国外尸横遍野、民生凋敝、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接近奔溃。在这种长期的宣传熏陶下,很多民众是无法接受” 共存 “策略的,这是充满西方式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防疫策略,认同或采纳这种方式等于对我们社会主义根基——以人为本,最大保障每个人生命健康——的背叛,是忘了本,是与西方同流合污,是基本路线的动摇,是执政合法性的丧失,是对民意的违逆。总之,共存和清零已经和意识形态挂钩,清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胸前最大的一块勋章,时不时给周围的邻居炫耀一下,事后想摘下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第三点是现实条件显然不够有力。
1. 我国灭活疫苗有效率低于 mRNA 疫苗,且有效率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低于平均值(去年 12 月卫健委的数据是我国还有 20% 60 岁以上,即 5000 万老人未接种疫苗)。这导致最应该受到保护的老年人群体中没有形成广泛的免疫力。
新冠患者死亡的中位年龄是 73 岁,同时根据美国数据,65 岁以上老人死亡数占总死亡数 75%,英国则是 88%。可以说老年人群免疫力决定了新冠致死数的基本盘,保护老年人是疫情防控中的重中之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点。显然,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 奥密克戎带来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好消息是更温和,内在的治病性确实更低了
坏消息是免疫逃逸能力超强,对疫苗的击穿明显。如果 3 针灭活约等于 2 针 mRNA 的话,目前 3 针灭活的防重症应该在 50% 上下,这个数字不是很理想。
3. 中国医疗能力并不弱,但不同区域差异悬殊。蓝色、红色和绿色分别代表 1996、2000 和 2016 年各国的医疗质量及可及性,可以看出,中国在过去 20 多年医疗质量有明显提升,但上限和下限差距大的惊人。这和我们的认知相符,医疗资源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农村地区医疗设施和人员都很落后。并且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年轻人都去大城市工作,乡村老年人比例极高。这些不利因素叠加起来可以预测到一旦引入病毒,农村将毫无疑问成为疫情最严重,风险系数最高的地方。
4. 奥密克戎专属疫苗前景不明。多篇独立初步研究都表明以奥密克戎专属 mRNA 作为第三针加强接种未显示出相较于原版疫苗的优势。目前科兴或国药的奥密克戎专属灭活疫苗的研究进展未知,但基本可以确定是,1 针奥密克戎专属灭活疫苗加强接种是不够的,2 针才行。
综上,开放边境目前在任何角度都不具有可行性。
我的其他文章
五月炼钢:面对新冠疫情,是清零还是共存?五月炼钢:奥密克戎之后,新冠的未来更明晰了五月炼钢:我国卫生机构、医药厂商及媒体对疫情相关信息的披露、汇总和分析水平远低于西方同等机构
2022 年 2 月在国外某私立大学问读研究生的事,出门遇见一老头,据他说是他研究中国发展超过 20 年了,听说我是中国来的,刚好讨论过这件事。
结论最近两三年中国大规模开放入境几乎不可能,但又因为是中国,也绝非完全不可能!
对于几乎不可能部分,他是这样理解的:
至于:“但因为是中国,也绝非完全不可能” 他是这样理解的:
以上种种,让他又觉得,如果是中国的话,说不定也能做到别的国家完全做不到的事….
我们如今真的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面…..
话说最近发现鬼佬研究中国发展的人还蛮多的
住的学校附近有个学院叫中国中心,2022 年春节学校首页还庆祝了中国新年。
认识的希腊小哥研究的是 21 世纪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他觉得这门课应该叫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因为他的老师几乎全部是拿中国在举例….
这个问题被提上热榜已经说明一切了。
注:我第一次在热榜上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 3 个回答,
你是否经历过全省一个病例没有,大学却在封校?你是否经历过几千公里外的一个地方有一个确诊,大学立刻封校?你是否经历过几千公里外的一个地方有一个确诊,你离开所在县市就要向学校 / 单位申请,需正当理由,且大部分理由不正当?你是否经历过申请出省时遭受辅导员 / 领导白眼?你是否经历过,需要权衡过年跨省回家 / 平时跨省见家人和失去工作 / 被学校处分,最后放弃出省?
我发现防疫爱好者喜欢通过幻想逃避问题,“说不定新冠明年就消失了呢”。就想问问,如果已知新冠要持续几百上千年,你们要几百上千年一直动态清零吗?别说毒性会下降,鼠疫这么多年了,毒性也没下降,都不一定。不是说不防疫彻底放开了,而是口罩可以继续带,社交距离继续保持,确诊的人继续隔离,入境也可以继续隔离,但别搞几十万几百万人连坐,别限制出行限制流动了。
混淆视听的说法太多了。
先不说其他的,直接看图,红色是死亡人数,蓝色是感染人数,
注意坐标轴,纵轴左边是感染人数的坐标轴,右边是死亡人数的坐标轴,两个坐标轴数量级不一样,不同国家数量级不一样,主要是看看跟前面几波的对比。
奥密克戎已经不如流感的言论现在到处都是,隐含意思是不是德尔塔应该算比流感强吧?
那我们看看世界主要强国的战绩吧。
世界图打底(数据不准,毕竟印度这类国家的数据根本没法看)
世界灯塔美利坚,德尔塔跟奥秘比,死亡和感染都是弟弟
下水道找到油布包的德意志,在路上,暂时看没超过上一波德尔塔。
最近大热门,小日子过的不错的日本,德尔塔?弟中弟!
高卢雄鸡法兰西,德尔塔?垃圾!
北欧典范?一起上吧!从图上能看出来哪波比上一波德尔塔差?
除了银行可以被美国随便查,其他都中立的瑞士
最近有人鼓吹死亡率已经低于万分之二的宇宙之国,韩国!确实暂时不如德尔塔,不过现在还在感染高峰期,可以去回顾一下美国的图。
而韩国更典型的就是今年 10 月份宣布共存之后,竟然让德尔塔的死亡超过了阿尔法时代,与上面世界列强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路径。
最后,大理段氏一阳指发源地,我们最合适的可以观察从清零到共存转变的国家——越南。我们要好好看看这个邻居!
这图形,在去年放弃清零之前,可以说简直是抗疫典范
而且越南在 2020 年经济在全球几乎都在毁灭性倒退的情况下,是为数不多为正数的国家,增速高达 2.91%
到了 2021 年,越南年初预测自己 GDP 增速要达到 6.5%
本来正常搞就能达成目标的情况下
越南在六七月份被德尔塔突袭之后,一开始在北方强力压制,后来在南方想共存,来回摇摆之下失去了先机,最终无力压制,后来直接躺平
结果是在全球经济强劲回升的 2021 年,GDP 增速仅有 2.58%,连 2020 年都不如!
很多人扯现在死亡率下降了,确实,按照感染人数和死亡率的对比,死亡率确实有所下降。
但是仅仅因为分母扩大了,就觉得是大号流感了?甚至有人都开始鼓吹是小号流感了!
看看上面的图,当直观的用图形给你展示的时候,只要有眼睛,好意思再说这是比流感还低?
如果这么说,那么德尔塔也应该是流感,更前面直到阿尔法之前的都是流感好了。
就算我们抛开这个,看看越南
从几乎毫无波澜,到犹豫不决之后逐步躺平的波涛汹涌,再对比越南的经济走势,共存之后用崩溃来形容都不为过。
现在经济不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但是经济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动态清零么?
这几年经济变差是因为疫情和贸易战双重作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日子都不会好过。
日子不好过根本不是因为清零,恰恰是清零,让我们在这两年全世界一个比一个差的时候,还能有稳定的环境让经济保持着平稳发展。
想不明白这件事,老是以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是清零导致的,那就是真的一叶障目了
首先明确一点放开**不等于取消一切防疫政策 ,很多人拿国外的取消防疫政策的做对比不正确。开放也不等于完全取消隔离,**一是增加航班密度,二熔断机制标准下调,三是隔离时间全国统一天数,统一机制,不会出现在入境城市隔离后,在去别的城市也隔离。我在后文中提到了,隔离后不是不管而是严格的健康自我监测。
不说国外,你是否从低风险到低风险受到了阻碍,如果是 yes,请点赞;你是否从长久未新增的地方到另一个长久未新增的地方要求进行检测答案是 yes 请点赞;你是否经历过全城封锁而没有科学防疫,如果是是的请点赞;是否隔离过因为一些没必要的原因,比如出发地市区仅有一例本土或者仅因为接触到了密接或者是二密;你是否因为本市(省)只有一例或者少数案例注意你所在区县为低风险地区而限制出行,包括但不限于停售火车飞机票,要求没意义的隔离等,如果是 yes 请点赞;你是否因为临近两地均没有疫情而要求核酸检测才可通勤出行,如果是 yes 请点赞。那么你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地方官员的态度下,开放入境又会怎么样呢。再者你是否因为从低风险(或者只有少数案例的中 / 低风险)到低风险被谩骂?是否从外地回家被骂?那么你是否觉得这一切都太 over 了,如果答案是 yes。那么请点赞。我不认为国内低风险到低风险要阻止,不能回家过年值得自豪,因为低风险到低风险本来就不应该限制。
按照以上所说,短期大概率是继续加码的,但是这样并不一定是对的。从长期来看无法预判。
补充下,劝返这样的事情不值得骄傲,低风险,正常出行就好了(所在城市有就加检测报告就好了),中高风险 24 小时 2 次核酸检测阴性,目的地 48 小时两次检测阴性按时汇报就好了。
3.11:
首先明确一点放开不等于取消一切防疫政策 ,很多人拿国外的取消防疫政策的做对比不正确。
很多人说香港怎么样,我想说的是,国内没有什么压力测试,现在看来全球的感染率直线上升,病死率下降考虑到大部分感染的不知情其实更多的可能性是死亡率更低,能保证 85% 以上的接种率就好了,今天香港的局面完全就是之前没有备案,轻中重症一把子去医院的原因(内地一旦有那么一天,极大可能性是香港一样),是人就会犯错,哪怕继续执行严格政策,控制航班数量,依然有极大的可能性,造成新的传播链,放开国境也不意味着取消隔离,而是在疫情之下尽可能的恢复到往日的全球贸易,随着其他国家国际航班的逐步回升,生活逐渐正常,我们放任不管不行,过于死板教条也不行。生活总要恢复正常,保证足够的疫苗接种率,恢复国内的正常出行,就医发热检测核酸后在就诊登记好患者信息,就是应该做到的,如果不可以做到,请不要给本就破烂不堪的生活 “添砖加瓦”。
国内密接的密接有些地方也隔离,拿着少数的案例说二密也感染,是降低了传播可能性,那三密呢,四密呢… 由于少数特殊情况加码防疫本就是不正确的。隔离酒店 / 国际防疫旅馆等依然要保证全闭环管理,解除 14 天隔离后依然要保证健康检测加足够的核酸快检,初次之外不应该限制。(类似 HIV 试纸一样国外已经有了)国内 / 入境回国应该都这样,开放不意味放弃,而是在尽可能情况下,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哪怕会有疫情波动,一切也是值得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先把国内的无意义的防疫解决掉才是最重要的,二是全城大规模核酸检测花了国家的很大的财政收入,国家的每一分财政收入都有你贡献的钱,如果科学防疫完全可以不用,这里我支持上海市。
注意的是开放不是等于完全取消防疫政策,而是最大可能的让国际旅行恢复到最佳状态。清零从长远来看中国不一定可以一直做到,现在防疫不应该在加了,而是降低,应该是尽最大可能维持居民正常国内出行旅游差旅就医等需求以及国际往来,再加码也没用,人总会犯错,疫情防控机执行主体和被执行隔离的都是人,在强的防疫也会有新的传播源。不如进一步开放,尽最大可能减少非必要防疫,同时确保防疫政策实行严格
一波关于吉林的更新,吉林新增 2000 多确诊只有 27 例为普通型,其中还有 700 多无症状 。
阅读理解和数据分析来了:①意味着除了这 27 位完全可以在家靠着药物和严格的自我观察监测或者方舱解决。②奥密克戎的传染力在未来可能会造成更多的国内感染,不可能清零哪怕是动态清零也无法保证。(没有办法保证以后的传染力是否强,长久以来的过度高压防疫带来的是更加松懈,本来 14 天可以严格执行,再加 14 在加 7 什么的防止感染了呢还是有本土)。③ 在现有阶段应该加大疫苗接种率(无症状,轻症是因为足够高的疫苗接种同理上海),可以考虑引进 mrna 疫苗混打,逐步放开国内疫情防控要求,尽可能放宽国际旅行管控。同时对轻症 / 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治疗展开讨论。毕竟全世界都放开了,你不放开会是错误的,在怎么依靠互联网国际贸易很多还是的飞到目的地处理。中国外贸导向经济占比并不小,经济利益始终是重要的。④一定要合理预案,同时做好感染率在未来上升的可能,无症状感染者 / 轻症防止一股脑进医院造成医疗挤兑,同时适当扩大基础医疗建设。
看了回答下很多评论,焦点在疫情、防疫措施和经济下行的联系上,这里重点说下经济
不少人将经济数据不好看归结为防疫政策
最近经济下行给很多人带来了压力,我非常理解大家想回到疫情前生活的想法,但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到真正的源头,做到 “对症下药”。
经济不好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和中美贸易战有关,可能和疫情本身有关,可能和防疫措施有关,还可能和我国居民债务负担过重有关。
如果找不准症结盲目下药,就可能好心办坏事,将本来不好的形势搞得更糟糕。
先理一下:
1 月 17 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 年全年经济同比增长 8.1%。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 18.3%,二季度增长 7.9%,三季度增长 4.9%,四季度增长 4.0%。其中四季度增幅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 3.6%,但为 2020 年二季度以来最低(2020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 45661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 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 6.8%,二季度增长 3.2%)。
2020 年 1 月 14 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据海关统计,2021 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39.1 万亿元人民币,比 2020 年增长 21.4%。其中,出口 21.73 万亿元,增长 21.2%;进口 17.37 万亿元,增长 21.5%。与 2019 年相比,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 23.9%、26.1%、21.2%。[1]
从产品看,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2021 年中国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等宅经济相关产品出口合计又增长了 13.2%;
观察海关总署提供的 118 种主要产品出口量发现:2021 年前 11 个月有 101 种商品出口量比 2020 年同期高,只有 17 种低于 2020 年同期水准。出口数量高过上年的主要产品及其增幅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17.0%、分析仪器 22.0%、摩托车及有动力装置的脚踏车 26.7%、中央处理部件 19.6%、机床 28.0%、空调 11.6%、集装箱 161.3%、贵金属或包贵金属的首饰 316.4%、乘用车 109.7%、紧固件 21.1%,这些商品占中国出口比重也相对较高。
新冠疫情期间,国外大量工厂因为工人离岗间歇停工,中国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强大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海外供需缺口, 推升中国出口占全球比例一度达到 16.7% 的历史新高。[2]
这位网友反应了实际情况,嘉兴和绍兴的纺织业从 2020 年秋天开始,就越来越忙了。
从厦门疫情 1 传 37 的情况看,随便一个工人感染,就很容易传染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工人大面积请假离岗后,基本就瘫痪了。这样的停产还会影响到上下游企业。
在美国,越需要人工操作的肉类越短缺,价格涨幅最大的是蟹肉。
自从 2020 年以来,作为全球主要橡胶产品生产基地的马来西亚就深受疫情影响,陷入 “工人聚集性感染,批量请假 –> 生产线停工 –>工人康复恢复生产 –>下一次聚集性感染”的循环里面。
由于东南亚等地的汽车配件厂(轮胎等物资)不能正常生产,美国等地的卡车生产受限,当地很难买到新车;另外由于缺乏配件,农机很难维修。
2021 年 10 月 12 日路透社称,由于钢铁、橡胶等原材料的短缺,许多美国农民发现,自己的农业机械设备坏了,但找不到配件维修。
疫情大流行中,钢铁、塑料、橡胶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滞后,零件缺乏迫使公司将一些工厂停车场变成存储停车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岛的 CNH 联合工厂,数百个未完成的联合体放在外面,等待零件。
另外,不少农业机械制造商也找不到工人,一些工厂的工人缺口高达 40%。
2019 年美国票房收入为 110.2 亿美元。
2020 年,美国票房收入下跌 54.2%,只有 50.5 亿美元,
2021 年,美国的票房收入进一步下降至只有 29.8 亿美元,比 2020 年下降了 30.2%。
实际吸引外资创新高
2021 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 11493.6 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同比增长 14.9%。2021 年,尽管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我国利用外资磁力不减,引资规模再创新高。
2021 年,我国外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引资同比分别增长 2 倍和 64.9%;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引资同比分别增长 2.2 倍和 25%。大项目数量较快增长,合同外资 5000 万美元、1 亿美元以上大项目数量分别增长 26.1%、25.5%。
松下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对生产网络体系进行了调整,在中国新建了 8 个事业基地,冷链设备生产、销售等更多业务板块转移至中国。” 目前,松下在中国拥有近 9000 名研发人员,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更多依托中国团队开发。[3]
最近特斯拉扩产,热门潜在地点都是中国城市,说明了国际资本,尤其是实业资本非常看好我国的工业环境。
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工业资本呆在我国的唯一原因就是能多赚工业生产的钱,如果我国搞 “共存”,就会丢掉产业链效率优势。
结合美元加息背景,外资出逃会很快。
每一次群体感染达到 “群体免疫” 后,新的有免疫突破能力的毒株就会成为新的主流,引发新一轮疫情。
南非的毒株在持续迭代,2020 年夏天流行原始毒株,2020 年年末到 2021 年初期流行 Beta,5 月后流行 Delta,11 月流行 Omicron[4]。
详细分析:
如何看待司马南近期关于 “新冠疫苗半年打一次,啥时候是个头” 这样的说法?
由于病毒不断进化,药物都面临潜在的耐药性问题。
还要考虑目前中美关系,中国很难大批量买。
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辉瑞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进口注册,这具有哪些意义?
另外该药品售价高达 500 美元(3000 元人民币以上)/ 疗程,负担很大。
境内 “共存” 后,如果医保买单,由于人均医保财力在 1000 元左右,会导致医保入不敷出,影响其他疾病诊疗。
如果个人买单,考虑到中西部大量低收入人群的存在,买药会导致严重的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
农机配件短缺已经影响到 2021 年美国秋收。[5]
2021 年 10 月 12 日路透社称,由于钢铁、橡胶等原材料的短缺,许多美国农民发现,自己的农业机械设备坏了,但找不到配件维修。
芝加哥农民戴尔 · 内辛拥有联合收割机,但他找不到任何备用轮胎。因此,这位伊利诺伊州的农民告诉他的收割人员,今年秋天不要在路旁开车,以免金属碎片损坏轮胎。
堪萨斯州的新农业供应公司恳求客户现在订购春耕零件。在爱荷华州,农民科德 · 霍鲁布每晚都把机器锁在谷仓里,因为小偷从当地的迪尔公司(DE)偷走了难以找到的拖拉机零件。[6]
CNH 工业公司估计,从运费上涨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供应链限制已经使公司损失了 10 亿美元。
疫情大流行中,钢铁、塑料、橡胶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滞后,零件缺乏迫使公司将一些工厂停车场变成存储停车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岛的 CNH 联合工厂,数百个未完成的联合体放在外面,等待零件。
另外,不少农业机械制造商也找不到工人,一些工厂的工人缺口高达 40%。[7]
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春小麦占该国小麦总产量四分之一。2021 年 8 月,美国农业部预计,全美春小麦产量将同比下降 41%,其中美国小麦年产量最高的北达科他州受干旱影响近期减产严重,小麦产量只有往年 40% 左右,美国小麦整体供应水平面临八年来最紧张状态。[8]
据菲律宾《商业镜报》(Business Mirror)2 月 2 日报道,美国是软白冬小麦最大出口国,约 80% 出口到国外,亚洲是最大买家。受炎热干燥气候影响,本季美国软白冬小麦减产 37%,价格同比上涨了 50% 以上,导致农历新年期间蛋糕和饼干的价格飙升。根据 Commodity 3 的数据,最近软白冬小麦的价格从一年前的每吨 298 美元飙升至 454 美元。[9]
美国农业部全国农业统计局在 2022 年 1 月 4 日发布的冬小麦作物状况报告显示,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内布拉斯加州和科罗拉多州等硬红冬小麦主产区的作物状况普遍差于 11 月底。不过冬季状况并非决定冬小麦产量潜力的关键,春季对单产的影响更大。美国干旱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1 月 11 日,美国 69% 的冬小麦产区处于干旱状态。
2021/22 年度美国小麦期末库存预计为 6.28 亿蒲,这将是 2013/14 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农业部的谷物库存报告显示,截至 12 月 1 日的美国所有小麦库存为 13.9 亿蒲,同比减少 18%。
美国粮食自给率很高,减产对国内需求影响不大,但是会影响美国的粮食出口。
美国小麦产量占比约 17.62%,减产对粮食进口国有影响。
2021/22 年度所有小麦出口预测数据较上月预测值下调 1500 万蒲,为 8.25 亿蒲,因为销售及装运步伐疲软。根据美国统计调查局的数据,6 月到 11 月期间小麦出口总量为 4.37 亿蒲,同比减少 14%。这也占到调整后的 2021/22 年度(6 月到 5 月)出口预测数据的 53%。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局(FAS)的报告显示,截至 12 月份,小麦出口销售(新的销售及装运)依然缓慢。[10]
现在还相信我们会执行严格清零(我说的是严格清零)政策的防疫爱好者们很快就会像 78 年以后认为我们会继续走计划经济道路的人一样迅速的被时代抛弃,打脸。
这些人的阅读理解基本上停留在看文章看个标题,跟着宣传喊喊口号,占领道德高地满足一下自尊心,从来看不懂社论背后的含义,以及结合现状去独立的思考。
从目前上海,青岛,北京等地的疫情应对政策来看,其实目前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绝对清零政策,执行动态清零的尝试。北京的行程卡,到今天为止都没有带星号,上海都快爆炸了,你只要小区没封闭,做个核酸依然可以走。青岛 1000 多例确诊,家里人还是上班买菜两不误。不知道各位爱好者想没想过为什么?
如果类比一下,大概动态清零等于价格双轨制,大城市先试点,摸着石头过河。
当然了,放开是绝对不可能放开的,我们是社会主义特色动态清零。
很多人特别喜欢举的例子是 放开了以后医疗资源不足,死亡率上升了怎么办。这就挺可笑了,你们以为封城就没有死亡率上升了?经济衰退就不会导致死亡率上升了?君不见小区楼下成片倒闭的商店,各个行业裁员的大潮。他们的生命,又有谁来保障?很多人天天在这里 50w,来电了喊着,那是因为可能防疫对他们真的没什么影响。好比大家高考分数都乘 0.7,北大的直接变三本,但是 300 分和 200 分能去的学校可能还是一样的。
就想问一下各位防疫爱好者,知不知道中国社会稳定的基本盘是什么?是看死亡率和人均寿命吗?想不明白回去看 100 遍新闻联播。
退一万步说,每年几千亿上万亿的防疫支出,还不算经济损失,如果花在全民医疗之上,怕是还能把人均寿命提升一些。
还有人说,那你家没有老人吗?我家当然有老人,如果放开了,加强针接受了,之后出不出门,可以自己决定。如果有症状,通过分级诊疗制度也可以很快的得到诊治。如果真的天有不测,那也平静接受。毕竟哪怕在家躺着,说不定还会因为心源猝死过去呢……
所以,我们最大的可能性是,在一年以内执行动态清零政策,四处灭火,同时默默的建立起预警措施和分级诊疗。在差不多一年之后,开放边境,逐步允许商务交流,但是也会有一定的控制措施,比如要求至少三针,7 天自我隔离之类的相对软性政策。之后发现还能控制住的话,考虑开放探亲和旅行签证。
全面的开放,很可能几年之内都不会到来。我们会以一种半开放的方式融入世界循环,如果你想不明白,就看看中文互联网。
3.11 更新 总理开始吹风了
China Daily 说的更露骨一点
关注这么久,写个总结贴吧,
以下信息全部来自国家相对有话语权的卫生领域专家在近一两个月公共社交媒体的原话或者非自媒体的外媒 / 官媒的外宣平台
以下观点仅代表这些卫生领域专家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
以下观点仅代表这些卫生领域专家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
以下观点仅代表这些卫生领域专家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
吴尊友:中疾控传染病首席专家
来源为官媒外宣平台 China daily 《中国日报》
大致意思是多个团队在研究一种既不是动态清零又不是完全躺平的方案。
Teams look to improve country’s COVID response
曾光:中国流行病学家。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
来源为彭博社和知乎的一个会议纪要。
挑重点:国门会从试点放开到完全放开,引进辉瑞口服药有 “战略意义”
(2)
张伯礼:工程院院士,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的表现获得 “人民英雄” 国家荣誉称号。
来源为凤凰卫视对其的专访。
正在评估疫情防控适度开放,方案将进一步优化 https://weibo.com/tv/show/1034:4740737250820176?from=old_pc_videoshow
**张文宏:我知道有人骂他,说他网红医生什么的,但他现在是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升官了,他是最激进的了,放一个最近的微博吧。
“疫情下人类呼唤自由交流的强烈愿望也不能被忽视。在这方面,北京冬奥会交出了完美的答卷。相信冬奥会的智慧会启迪我们精准防控新冠,冬奥会是我们迈向更美好未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https://weibo.com/7454177482/LgyoTfgbB
钟南山: 不多介绍了吧,他最近表态比较少,找了一个几个月之前的。这条说服力比较低
“第二个,中国不能长久这样下去,因为这是世界性的疾病,要中国和全世界共同努力来战胜它。要各国、特别是大国的传染的情况都比较低,接种疫苗的比例比较高,死亡率也降低下来,这样才可以完全开放。”
另外还有:
《新加坡联合早报》(属于相对 BBC CNN 来说比较亲华的媒体)
海南三亚卫健委答记者问 关于 omicron 变异株的:
另外关于两会的消息,虽然也提了 “动态清零 “,但其实表态已经有所软化,为调整留下了空间。
在如此密集的时间(基本为近一个月)这么多有话语权的大佬如此高频次地提共存,意义可想而知了吧……
个人推测一个大概时间轴:
3 月左右,大部分主要国家彻底解除各种限制措施。
经过半年左右其他国家的 “试验”,各种数据也有了,比如新冠特效药疗效如何,奥密克戎对未接种疫苗者的病死率、后遗症率。
10 月左右,二十大后,开始解除部分限制措施。比如,严格接种完 3 针疫苗,并愿意配合行程流调者,减少隔离天数,甚至免隔离。
再经半年左右的试点,验证出彻底开放出入境的必要性。
23 年中旬左右,免隔离开放出入境。
有人说,为了民生,就应该不计一切代价。
然而,民生和经济,一直都是捆绑在一起的。
20 年初,我国不惜一切代价,耗资千亿硬是将疫情压制下来,才换来 20 年全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唯一正增长。与英美等国相比,一个个 - 10% 的增长看起来,投入的那上千亿真的是赚大了。
但同样的,如果病毒毒性小到一定程度,特效药疗效好到一定程度,还坚持 “闭关锁国”,反而会反噬民生。
比如上次的西安疫情,没有一人因为病毒而死,却有数人因疫情封控,得不到救治而流产、病亡。PS:西安疫情因封控措施而导致的死亡事故能被大范围报道出来,也可以视为一个舆论转向的风向标。
大家要明白的一点是,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度相当高,外贸大概能影响 3-4 成左右的 GDP,而我国外贸企业获客方式中,超一半是各种展会。
疫情时,大家都一样封控,那买家不得不接受线上沟通,而且其他国家因为疫情导致产能不足,买家也不得不转向中国企业。
但如果大家都开放了,就你还关着门,他们的展会你还去不去?你的展会还让不让人来?你说你的新产品很不错,不好意思,看不见摸不着,这订单给别人了。
如果还不明白这个理,很简单,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约 10 万人。是否需要为了救助这 10 万人而废除机动车?
很明显,不能,因为废除了机动车,就会有远超过 10 万人,会因为得不到及时送医、吃不到新鲜廉价的食物供应、经济萧条而营养不良等各种原因死亡。
同样,如果届时成了全球唯一 “闭关锁国”,会有更多人因为经济萧条而死亡。
还有人会担心人们长期存在的新冠 = 危险 = 死亡的观念根深蒂固,其实舆论转起来,这个观念很容易轻松化解。比如报道因疫情封控而交不起房租餐饮店主,因外贸萧条而公司破产还不起贷款的企业主,因外贸订单骤减而解散回乡的农民工……
有没有可能部分利益集团不希望疫情结束
或者是不希望防疫结束
我在深圳做了几十次核酸,我以为是送去人民医院检测的,结果一看都是河南造假那个公司。
欢迎评论区友好讨论
结论:不可能。
看到
的加拿大回国的花销,我打算写个美国的供各位参考:
实际回国机票(经济舱):国内三大航 $4500,美国三大航 $5500,按照现在两边的航班数量,可以取个中位数 $5000。
根据 2022 年 1 月驻美使领馆的统一要求,提前七天到达直飞航班始发地自我隔离。对于不住在始发地的乘客,七天食宿 + 出行:$200*7=$1400
根据 2020 年秋季至 2022 年春季驻美使领馆的逐步政策更新,现在行前需要测四次核酸。我们按一次 $200 算,$200*4=$800(实际价格有可能更高)
14 天集中隔离食宿费用:¥7000
部分地区(北京)要求继续隔离 7 天: ¥3500
最后得到的价格是:$5000+$1400+$800+¥7000+¥3500=¥56000,不算这中间因为结果阳性 / 假阳性产生的隐性费用,或者隔离的时间成本(将近一个月)。有些欧洲非洲的国家,因为需要中转进一步挤压本就稀少的航班,光机票一项就可以达到这个数字。
有人说国家没有不让你回来,买张机票就能回,就是价格贵点。没错,但目前的航班限制供不应求加上高价,已经让很多人事实性地无法回国,这还没有考虑到集中隔离的时间成本。对于滞留海外的人来说,我们的希望只不过是可以科学研判防护措施,不做无效的,让使领馆和旅客都多麻烦的步骤。
绝对不可能。
这不仅仅是个防疫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
防控放开、防疫失效、罔顾人命,一直是我国 zf 证明社会主义体制优势,反击欧美人权问题和体制问题的舆论发力点。
一旦我们和美国一样,也放开了,那我们之前说的话,不全成了笑话了么?
欧美不怕,感染多、死亡多可以怪上一届总统和政府嘛,然后再选一个新总统就是了。我们都是坚持党的领导,还能把责任推给谁?
所以,中国绝对不可能放开。
奇怪,我院驻加纳项目驻场工作人员疫情以来已经轮了三茬了,规规矩矩打疫苗,隔离就是了(题外话,非洲很多国家疫情前也要隔离,好像是因为疟疾还是啥的)为什么你们见不了面。
哦哦,难道说你男友是加纳本地酋长的儿子?
我用几个逻辑来回答这题:
19 年前的 SARS 冠状病毒流行半年后,彻底从人类社会消失。因为当时 SARS 全球只感染了 8 千多例,死亡不到 2 千例,规模和受波及地区都小很多。而现在的新冠病毒已经感染超过 4 亿人,死亡接近 600 万,最近 28 天里的新增感染有 7 千多万,假设轻症能在 20 天内自愈,则至少还有半亿人体内实时存在活跃病毒。新冠病毒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恶魔从里面逃出来,就再也关不上。不管我们是否情愿,也必须接受这个事实!
确立了第一点的逻辑,就很容易推导出第二点的逻辑:共存是唯一的选择。剩下的问题就是:我国什么时间开放?能不能在 2022 年底前开放入境?我看了很多回答,都说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我同意一半,既然是政治问题,那么我们只要观察一点就可以:关于 “共存” 的讨论是否被禁止?是否越来越多?有没有大平台或官方媒体主动讨论共存?如果有,并且共存已经不属于敏感话题,那么,我们离开放就不远了。
记得起半年前,扬州出现疫情,有人当时就提议是否可以考虑拿扬州做共存的实验示范,结果就。。。 后来张文宏医生的观点也禁了。。。现在与半年前相比,我感觉要进步了一些,至少知乎上相关的讨论多了,存在时间长了,但还是属于中等敏感话题,所以我判断目前离开放入境还是较长时间,社会需要取得共识,政府和专家也需要时间去观察海外的共存效果。未来 Omicron 这只病毒还会继续变异,今年大概率还会再来一波大流行,如果运气好,下一只变异病毒比 Omicron 有更低的死亡率,那么明年中就能开放入境。如果运气不好,还得再等下一只更温和的变异病毒诞生。
目前 Omicron 的全球平均死亡率是千分 4 左右,考虑有些无症状感染者自愈而没被纳入感染统计的,死亡率应该在千分 3 以内,大概是流感死亡率(千分 1)的 2-3 倍左右。这个死亡率你可否接受?外国已经接受,我国还在考虑当中。我认为这个考量点在于,我国一直是清零政策,如果突然开放,会有堰塞湖效应,原来堵住的水如果一下放开是不行的,要想好一个慢慢放开的方案,并且做足各种预案和备案,不是简单的事情。至少也得等到海外疫情降到峰谷才会慢慢放开。为什么我认为今年开放可能性为零,因为 10 月份有个重要会议要召开,在稳定为一切的前提下,不可能推出 180 度改变的防疫政策。2023 年后,开放入境的概率才会逐渐加大,相关受影响行业只有再扛一阵子。
1、去年有美国药商说 mRNA 技术研发新疫苗速度很快,大概 100 天就可以针对变异病毒出新疫苗,可是,你没法用另一个 100 天让 75 亿人普及新疫苗,疫苗是无法与病毒抢时间,看这轮的 Omicron 变种,两个月就刷一遍,来得快,去得也快。
2、外面普遍关注感染者打了几针疫苗来衡量和统计疫苗的有效性,其实这样统计没有意义。因为打了几针是个静态数值,而中和抗体在人体内随时间衰减是个动态值,很有可能一个较早打了三针的人,其感染 Omicron 的概率要远高于刚刚打完两针的人,因为中和抗体水平不一样,中和抗体才是真正衡量有效率的指标,而检测中和抗体需要抽血,我们很少这样做。
3、说说澳洲的情况,澳洲一直抗疫都比较成功,认真清零(中国是动态清零),感染人数很少,直到去年 12 月遇到 Omicron 才破防,然后就索性躺平(共存)两个月,今天新增感染已经大幅下降 80%,99.1% 的感染者在家自愈,平均死亡率是千分 2,医疗机构的床位很充足,医疗资源并没有被大量挤占,主要得益于居家治疗。我认为澳洲的模式转变可以供我们借鉴。
4、以下附图是国外与病毒共存模式下的指引手册,与流感模式几乎一致,所差异的是增加一项在家自我检测,是不是确诊新冠,然后吃特效药。
3.7 更新:昨天全国单日本土确诊 + 无症状超过 500 例,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值。更让人担忧的是病例所在地涉及 10 余个省市,而且有的病例源头依然不明,个别地区在长期封控的情况下病例依然不见减少,令人揪心。
在当今全球疫情的大环境下,我们未来面临的可能不再是清零和共存二选一,而是主动共存和被迫共存二选一。前者如同泄洪,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避免溃坝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而对于后者,如果未来我们遭遇如今香港这般突如其来且难以控制的疫情攻势,在政策和资源等因素都没有提前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疫情发展恐不容乐观。我们必须思考现在的清零战略到底能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如果不能就不能再做鸵鸟,必须尽快在爆出大雷之前做出相应的调整,避免在防线被攻破后才被迫共存带来的恶劣后果。
2.25 更新:之前手机随便打的,这次修改了很多错别字,感谢大家的点赞支持。
可能性当然有,下面综合分析一下。
有空再接着更。
难道我们现在没有开放入境吗?
如果没有开放,如果我们真的是像朝鲜那样锁国,那每天的境外输入是通过异次元传送门进来的?
还是说,你们说的 “开放”,是不设防的那种?
你要说这个,那我可不困了啊。
咱们来立字据吧:
1. 如果因为不设防的开放导致疫情扩散,世界上任何国家、地区和组织不得借此中断,阻碍与我国的人员及物资交流往来,不得借此提高我国公民入境的门槛。
2. 如果因为不设防的开放导致相应的舆论风向转变,比如压热搜,删求助帖子,不得抱怨 “发声无门”,不许刷 “吹哨人”。
3. 如果因为不设防的开放导致疫情扩散,感染人数增多,从而改变诊疗政策,比如,自费治疗,自费检测(还不一定轮的上),挂不上号入不了院(因为只有重症才能住院),轻症只能居家磕退烧药,喝热水,捂被子,不许抱怨,不许发帖子求助,不许转发医院门口躺满了人的视频,甚至不允许去医院门口躺着,违反了就删帖封号,活该被人骂是 “散布恐慌,给境外势力递刀子”,要认识到这就是开放共存的常规操作。
4. 如果因为第 3 条当中的情形导致出现伤亡人数增加,不许大惊小怪,不许写日记,不许转发 “满地无主手机,一粒沙,一座山” 等等质疑开放共存大业的不当言论。
5. 如果因为不设防的开放导致疫情扩散,甚至影响到社会心态,致使消极情绪蔓延,消费疲软,经济低迷,不许发牢骚,不许说 “早该管管了,这要是放在谁谁谁家里,早就控制住了,怎可能闹这么大” 这种丧气话。
怎么样,很公平吧?
立字据嘛。
啥?你问我为什么不立字据?
喂,麻烦你们搞清楚,我是支持清零反对共存的,我反对不设防的开放,我为什么要立 “不设防开放” 的字据?
再说了,当初武汉封城,我可是老老实实呆在武汉,肉身陪伴,哪都没润,没跑路哦。而且,后续那么多次的疫情反复波动,那么多次的防控措施,我也都配合了。我已经以实际行动支持动态清零了,就不需要立字据了吧?
当然喽,你要是说对防控措施当中的一些不足有所不满,想要改进,比如减少或者弥补损失,更方便群众,惠及大众,那完全可以谈,我很欢迎,很支持。
明人不说暗话,不论是动态清零还是不设防开放躺平,我都不喜欢叶公好龙,选择了就得承受,不许双标,不许翻脸。
结论: 2022 不可能, 2024 产业链扛不住的时候差不多了 (别问,问就是蒙的)
个人相关: 这是老子被回国隔离的第 18 天了,已经要抑郁了。
舆论风向: 你能看到这个问题和这个回答,说明政府开始吹风了,这是个好的迹象!!但是 HK 的疫情导致的舆论风向。。哎
加拿大回国花费一览 (RMB)2022 年 2 月 7 日到上海:
回国机票:20000
被迫在加国多呆 5 天因为要满足提前 7 天核酸要求: 10000
大使馆指定 7 天 + 48H 核酸检测:3000
上海 14 天隔离酒店: 7000 (500 一天包饭)
上海 7 天隔离酒店: 2800 (400 一天包饭)+ 闭环转运 200
加起来一共 43000, 就为了回家。
如果按加上 21 天的沉没成本(年假折现),这一次回国差不多成本 80000+21 天, 这还是最最顺利,未碰到熔断,所有检测正常的情况下。( 一次熔断成本 + 13000 左右因为又是国外 7 天住宿 + 核算)
-———– 第一次编辑更新 ————–
我就是他妈去出个差而已啊,评论区怎么已经有人觉得我国籍都变了??这是钓到多少肛晶!!!!
大部分知乎网友还是很理性的。。但是看看有一些评论,知乎贴吧化已成定局。
每个人都有(非恶意)回家的权力,成本无非就是阻碍你回家力量的大小而已,力量太大就会有人回不了家。
至于产业链,问题下已经很多回答提到了,供应是不会出问题,但是需求一旦转移了呢?有多少国内企业供得起一名工程师一次北美出差的成本现在?新闻没让你看到影响不代表没影响,只代表你的视野只在新闻 APP 里而已
地图黑洞 or 二次冲击,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 第二次编辑更新 ————–
给大家图个乐,说说从加拿大回国不顺利会怎么样:
1.**Q:**如果我在准备回国的时候,作 PCR 核酸阳性怎么办?**A:**治呗。但凡 PCR 出现过一次阳性,你的回国形成至少,至少,至少增加35天 (21天治疗+14天观测),必须再做至少4次核酸+1次双检 + 1 次胸片你才能拿绿码。整个周期费用(抛开医疗费)大约增加 4-60000 人民币。
1.a **Q:**我治好了完全没症状了,但是 PCR 还是不能转阴或者时阳时阴,我急着回家怎么办?A: 凉拌,你回不来了,到你完全阴后,再加上面那 35 天把。
-———– 第三次编辑更新 ————–
好多朋友劝我关评论,我才不呢,这是一个观察肛晶的绝好窗口啊 :)
重申一下立场:全篇回答通过一个 真实回国记账 来客观体现现在回国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之高。 仅此而已。并不存在对政策带来的防疫效果的主观判断。
**我的主观判断只有:**国家正在两难,真他妈难,所以 2022 我觉得放不开,估计要到 2024 年产业链扛不住。
-———– 第四次编辑更新 ————–
人已经出隔离!!自由真好,自由的代价真重!
看到有小伙伴分享了美国,日本,东南亚回国的机票,动辄一万刀。。我觉得我的便宜了哈哈哈!
上海的疫情愈演愈烈,和我推想的完全一致,最后一切的防疫措施都是白折腾。
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放开边境,前提是改变现在大多数老百姓一直以来的固有认知:1. 新冠病毒是很厉害的病,得了会死。 2. 即使好了,也会有非常可怕的后遗症。
这两点认知,会直接导致开放的政策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如果真的开放,也会有大量本不需要去医院的患者涌入医院,导致医疗资源挤兑。
而改变这些认知,又需要多少时间呢?最乐观的估计,如果今年夏天其他国家疫情缓解明显,才有可能在年底开始媒体适当吹风,然后再经过一个冬夏的周期,先从国内开始,慢慢降低防疫级别。一切顺利的话,到 2025 年秋天,出入境的防疫措施才有可能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而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建立在全世界疫情不出现反复且国内经济受疫情影响明显的前提下。
更:争论集中在这两个认知上,我来做个对比吧:
好了,以上两点哪一个比较符合事实? 再说一遍,我绝对认可中国的抗疫政策,但是也认为政策需要根据事实情况进行调整。具体到开放这件事情上,如果想开放,首先要让老百姓从心理上接受会死人。
事实上,抽烟会导致很多死亡,但是贡献了大量税收,所以人们接受了烟草行业。交通事故会导致大量死亡,但是是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所以也接受了。一个社会运行的逻辑从来就不可能是尽最大努力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而是要在社会发展和生命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关系。而这个合适的点,很大程度上实际取决于老百姓的心理认知。中国的重大政策在出台前,是肯定需要在内部统一认识,再让民众做好心理准备的,这都需要很长时间逐步进行。
再更:政府制定政策的导向是民众认知,而认知不一定是事实,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就像美国制裁新疆棉花一样,不是事实,但是符合美国民众认知,所以就通过了。在这儿争执国外疫情到底如何,国内开放会死多少人的,其实知乎上类似问题都辩了几百轮了,谁也不可能说服谁,不会有结果的。 还是那句话,什么时候舆论改方向了,才说明研究开放可能性这件事被提上议程了,然后才可能有时间表。
大家都知道要做一个事,但都不敢说,就这么沉默着。
有个 sb 忍不住了,说咱们干吧。
上头默许了。下面人开始干。
然后果不其然,事做了,也造成了不良后果。
老百姓怪罪,舆论沸腾。
上面追责,下面把 sb 抓进去,该关的关,该判的判。
官媒安抚一下,评论说不能激进。
舆论满意了。
过几年,大家都在做,彻底放开了,也没人关注不良后果了。
sb 还没放出来。
别当 sb
3 月 12 日更新:
昨天,国务院公布了新冠检测盒的使用方案,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也说了 “会及时应对疫情变化,逐步使物流人流有序畅通”。——有些人还是死抱着“坚决不能有一丁点放松” 的想法, 当然了,也有人已经开始见风使舵,夸起来了——请清零派们先清理门户、统一思想认识吧!
还是 2 月份那句话:时间会说明一切!
————————分割线
3 月 2 日更新:
就问是不是在吹风,是不是在研究如何渐进开放?
就问 “防疫爱好者” 们,是不是还认为现在严格清零的策略是不可动摇的政策??
原 2 月 21 日回答:
全面开放入境说不定,但早则年中,晚则年末,必然会大幅度降低门槛。同样国内的防疫政策也会大幅度转变。
先定个时间吧,希望 7 月 15 再回来挖坟,看看是 “防疫爱好者” 们继续高潮,还是开放党占了上风。
我列几个事实:
1,从今年 2 月起,世卫组织已经不把新冠列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也因此以新冠为由的限制国际旅行已经失去法理基础。可以有几个月的过渡期,但一年以上在国际法上就已经是说不通的。
2,基于第一点,如果国内继续高标准 “动态清零”,不仅仅是失去法理道德高地的基础,同时经济上也要承担外贸的巨大压力。自己主动与世界脱钩,美国强压没做成的事难道我们自己主动去完成?
3,实际上,国内已经开始为放松管制做铺垫。前段时间紧急批准辉瑞口服特效药(降低重症率的),请问按现在的 “动态清零” 策略有何必要批准?
4,实际上目前的奥密克戎毒性已经远远不如武汉时期,这也是欧美日东南亚等等全面放开的基础。也是将来我们政策转换发声的落脚点。
5,基于 1234,国内想转向有必要而且很容易实现。舆论从来只能管到省市一级,只要中央决定推行,一个星期足够舆论 360 度大转弯,相信大家对此没有疑问。
最后,时间可以回答一切。
刚刚王国委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记者会上,介绍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时提到:
为民服务,为民解忧,是外交工作的应尽之责。中国外交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做广大老百姓的贴心人,做海外同胞利益的守护人。今年我们将集中做好三件事:
一是打造 “智慧领事平台”,推出更多“指尖” 上服务项目,完善数字化、全天候领事服务。
二是构建 “海外平安中国体系”,强化海外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指导境外企业加强安防建设,为海外同胞提供更有效、更及时的安全保障。
三是推出 “健康畅行计划”,打造升级版的中外人员往来 “快捷通道”,推出增强版的 “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助力安全、健康、便捷的跨国旅行。
这对滞留在海外的同胞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且看后续政策如何调整!
人在国外,聊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主观感受,欢迎真诚友善的交流。
因为工作原因,这几年主要在相对落后的国家生活。2020 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当地政府只是象征性的发布了一些疫情防控措施,但几乎没人严格执行。没过多久,当人们发现新冠对人的伤害比不过疟疾、黄热等流行疾病,也就没人再把疫情防控当回事。甚至,在贫穷和饥饿面前,新冠病毒远远不够资格引起重视。
但是,中资企业对疫情防控工作是打起了百分百精神的。**比起对病毒的恐惧,中方人员更多的担忧来自于感染后无法回国的绝望。**然而,即使实行封闭管理,公共场合严格佩戴口罩,各个环节做好消毒工作,依然无法避免生活营地内偶尔爆发的一波波疫情。
以上事实说明,整个生活营地所在的环境已经被病毒所包围。每天要运送食品等生活必需物资,人员往来也不可能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杜绝。
但即使这样,外面仍然是正常的世界。路边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几乎看不到戴口罩的人。
该国总人口在 2,000 万以上,迄今为止确诊新冠总人数不足 1 万人,死亡 303 人。
近期也到访了某地区中等强国,所到之处,除了机场、酒店、医院等公共场所外,其他地方也很难看到戴口罩的人了。根据每天的疫情通报,该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在 10 万左右,然而身在该国最大城市,丝毫感觉不到任何防控措施。各种餐厅、商铺人来人往,没人在乎会不会感染上病毒。
我们每天从媒体上都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疫情的相关数字,新增多少确诊,新增多少死亡。然而,这些数字无法完全体现疫情的真实情况。
作为相对落后的国家,无论对于政府,还是百姓,都很难把新冠作为头等大事来看待。他们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开展大规模的检测、追踪等工作,更不要说开展有效的防控。
而西方相对发达的地区,政府无法做到通过大规模的封锁来控制病毒的传播,也不会通过大规模的核酸筛查来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尽管每天发现大量的阳性病例,但我仍然相信,这些公布出来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主动进行检测的,大多是有症状,需要就医的人员。
因此,我个人大胆推测,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实现了所谓的 “群体免疫”,官方公布的确诊人数远远小于实际水平。除了较高的疫苗接种率和不断下降的死亡率,较高的感染率客观上形成的 “免疫屏障” 也是西方国家敢于放弃管控措施的底气之一。
说起死亡率,我认为真实数据也要大幅度低于统计结果
同样基于上述事实,可以推测大多数国家实际感染人数要远远高于统计数字。他们不会对某个区域人员进行全员检测,这样会有相当一部分轻症自愈者、无症状感染者没有被检测出来,从而大幅度减少了死亡率的分母。
根据身边真实案例来看,检测出阳性的人有一部分是完全无症状;有症状的人员里,绝大多数不需要入院救治,经历几天的发烧和上呼吸道症状后,都会自行好转并痊愈,目前还未发现有明显后遗症人员。
另外,被统计到新冠的死亡病例中,有多大比例是由于并发症引起的,则需要专业人员拿出更加详细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这里我不妄下结论。
这两年,我国严格的入境政策,把正常的人员往来渠道基本切断。入境前一系列的检测,天价机票且时不时熔断,入境后保底 14+7 的隔离观察,打消了绝大多数前往中国探亲、求学、经商人员的念头。
2020-2021 年,多数国家被疫情搞得焦头烂额,也无暇顾及经济发展。但随着 2022 年,西方国家陆续解除人员往来的控制措施,国际间人员流动正常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倘若我们维持当前政策不变,将进一步破坏外资投资环境,使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成果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对一带一路倡议及相关中资企业造成持续的打击。
鉴于当前国内形势,一步完全放开入境管制是不现实的,这会给国内疫情防控带来很大压力。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尽管疫苗接种率较高,但绝大多数人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一旦病毒大规模传播,后果仍难以预料。
奥密克戎变株的流行,大幅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速度。1 月份以来,入境航班熔断数量大幅度增加,鲜有航班能够逃过熔断的命运。5 例熔断两周,10 例熔断四周的政策造成的结果,已经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在疫苗接种率有保障、重症率低、救治方案成熟的前提下,国内已经不是没有能力收治更多的患者。
笔者大胆预测,逐步恢复入境航班数量,有序恢复境内外人员往来将是大势所趋。结合特效药的紧急上市、贯序疫苗接种方案的启动等消息来看,年底前回国难度有望大大降低。
来点接近权威的,吴尊友的信源,总比那个什么知乎匿名高赞权威吧。
预测 22 年疫情防控有小调整,但是入境管控肯定更严格,昨天防控会上说了:外防输入是重中之重!加上变异病毒的超强传播力,俄乌冲突,回国之路只会更难。在这里做个小预言:2022 年 11 月之前,入境管控会比前两年更严格,航班会更少。
最后评论区,你骂我没用,吴尊友在 ppt 里说的很明白了,开不开放,卫健委说了都不算。
我从来都认为新冠清零不可能,因为现在连海外的快递和北美的鹿群甚至老鼠都检验出病毒了,何况还有那么多无症状阳性你根本无法检测出来,你说要清零你以为你是神仙吗?但是总有一帮人总是讲清零是政治正确,真的是很让人无语,那帮人眼里只有政治没有科学和逻辑。人类的历史不过几十万年,细菌和病毒的历史上亿年,人类从一开始就是和病毒共存的,这是生物常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现实世界的限制。新冠会从地球上消失吗?不会。新冠不会消失差不多肯定是事实。任何防疫 Z C 都会有一个目标。但目标也必然受到自然现实世界的限制。否则目标和乌托邦的幻想没有分別。
所谓的清零关键是三点,第一 代价太大,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容易形成抗疫疲劳,不光是老百姓,上面的人的也受不了 第二 你根本无法做到清零,哪怕是暂时的也不可能,因为总有阳性无症状的患者,你怎么清零?这是医学常识,无法靠政 Z 立场改变 第三 这个清零 ZC 到最后你没有办法收场,因为国外都是共存,而且这个病毒不会消失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医生的共识,你难道学大清闭关锁国 100 年?这个 ZC 越到后面你越被动,最后可能还是不得已还是共存。
新冠是 RNA 病毒,不是 DNA 病毒,这是生物常识,你们可以随便去问一下一个学生物的本科生,RNA 病毒意味着稳定性差变异速度快,你根本不可能及时制造出疫苗,比如流感也是高速变异,所以至今人类都没有应对流感的有效疫苗,你难道因为某个地方有人得了流感就封城封关封国么?
很有可能
现在开放最大的压力不来自于病毒和医疗
来自于舆论和恐惧
像知乎这么理性,且平均学历较高的地方
提 “共存” 俩字都能被一半人来隔空对线
那其他软件简直不敢想象
民意汹涌
原来是全球大家都防控,都管控,那还有物理隔绝消灭病毒的希望
现在是基本上大家都放开了,仅剩咱们严格封闭,可以说以后咱们开放也是必然的时间问题
因为物理隔绝已经不可能消灭全世界大流行的病毒了,只有选择合适的时机做好疫苗等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开放共存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但由于前期我们交作业交的太好了,宣传太到位了,甚至极端民族主义趁着疫情有抬头的趋势,企图把内部矛盾向外转移发泄
这导致大家对病毒太恐惧了,一旦提开放共存,舆论压力绝对非常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有点儿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意味了
之前天天报道美国 90w 的事,已经被防疫爱好者们挂在嘴边了,但那可是疫情以来的所有数据,大部分都是死于原始病毒。在病毒不断变异选择的情况下,奥密克戎的毒性已经大大降低,再加上疫苗,这之后的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了
如果死亡率还维持在原始病毒的水平,不可能所有国家都选择放弃管控的,他们不是不能管控,2020 年刚开始的时候,各国政府可都是采取管控措施的,但现在基本上集体放弃了,难道是他们都有问题,视人命如草芥?
当你在高速上看到所有车都在逆行的时候,跟大概率可能是你自己逆行了
当然我不是说当前我们的政策不好,我们的政策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以人为本,让我们在疫情中少死人,等待毒性降低,再利用疫苗手段实现共存,可以说这场跟病毒的战斗中我们的表现是全世界第一,我们死的人最少。
但终究是要开放的,我们在开放前不仅要做好疫苗等防护措施,还得做好舆论导向和心理建设。
现阶段开放最大的压力就是舆论压力,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到时候反噬的就是我们自己。
逐步淡化对病毒的恐惧印象,避免引起集体恐慌。否则就会有医疗资源挤兑的风险,毕竟轻症甚至无症状除了自愈外,去医院效果不大
哈哈
开放指恢复航班还是取消四舍五入长达一个月的隔离呢?
不寄希望于 22 年夏天开放。然而冬天疫情会严重,所以 22 年年底也悬。猜测 2023 年夏天会恢复航班。
难得看到这种话题,我要来脱离理性全是个人感性的讲一讲。这破疫情 19 年开始,20、21、22 没完没了,多少人在海外这么些年不曾回过家,有的人与爱的人在时差、距离和未知的困难下分开,有的人与家人长辈这几年一分别就成了永别。是在海外的人终究还是少数么,所以成为了没有声音的人,成为了可以为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被牺牲的人。可是对于在海外的人而言,人生可能都已经被百分之百改变了。在高昂的机票和隔离费用面前,在超长的隔离时长面前(隔离时长超过了假期时常),失去了原本想要共度一生的人,失去了国内本来可以争取到的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失去了在家人身边共度时光的权利,就在人生本来就会发生很多转折改变的毕业这几年,一切都变了,和预想的和曾经为之努力奋斗过的不一样了,未来要怎么走呢,怎么能让人不感慨。
对我而言世界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世界了。
第一,目前开放入境没有急迫性。
中国经济并没有被出入境政策拖后腿。虽然中外人员往来没那么频繁,但也没有完全断绝。这样的低频度往来已经足以支撑相当程度的商贸需求。货物通关更是自始至终都没怎么受影响,出口甚至反而大幅上扬。
所以目前的出入境政策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没有什么负面影响,除了象题主这样有加纳男朋友的,或是象我这样在国外工作想要回国看看父母的。
第二,完全开放入境并非事实上的主流,只是一番媒体造势而已。
以我所在的法国为例,现在仍然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绿色(低风险)、橙色(中风险)、红色(高风险)地区,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入境防疫政策。法国也有入境之后的 “强制” 居家隔离。只不过执行不力,全靠自觉而已。想来法国旅游的小伙伴们,你们不能成行并不完全因为国内的公安机关不给你办护照,也不完全因为民航 “五个一”,还因为法国目前仍然拒绝来自中国这个中风险地区的旅游签入境。
在谈到英国人准备完全放开防疫限制甚至坐公交车都不再需要戴口罩时,我的很多法国同事会做一个在太阳穴旁边转手的动作,表示这些英国人的脑子一向如此秀逗。
第三,新冠造成的影响仍有待于评估。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波奥密克戎疫情当中,死亡人数曲线远不如感染人数曲线那样陡峭。虽然在很多国家绝对死亡人数高于之前的几波疫情,但在远比之前来势凶猛的传染浪潮反衬之下,死亡率似乎大幅降低了。这算是众多坏消息当中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之一。
即便死亡率真的下降了,现在得出我们可以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新冠的结论仍为时尚早。
新冠具体有哪些后遗症,短期内重复感染是否会加剧后遗症,我们仍不得而知。2020 年秋,有位孟加拉国的医生在 6 个月内三次感染新冠,说明在短期内重复感染是完全可能的。而我们现有的疫苗在预防感染方面,尤其是对于奥密克戎,可以说是束手无策。有一项美国的研究说,新冠后遗症会在最多 9 个月后消失。但谁能保证 9 个月之内不会被再次感染呢?
再就是新冠慢性病。并非所有人的新冠都只是一场感冒。比方说我,从得了新冠开始就一直头疼,到现在时隐时现就没好过,这都快两个月了。不知这个头疼的毛病会不会伴随我一辈子。目前关于新冠慢性病的研究还很少。在汹涌的疫情面前,这也确实不是个紧迫的议题。
还要说到的一点,是新冠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周期性的疫情波峰、新冠后遗症和慢性病在宏观上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新冠造成的人均预期寿命下降对退休政策和年轻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这都需要更长期细致的观察。
现在中国一直维持着清零状态,好比是站在干岸上看着一群人在脏水里扑腾。既然没有任何紧迫性,那就完全没有急切下水的必要性。多看看大伙的反应,等这水塘不脏不臭了,再慢慢悠悠地下去也不迟。万一下面的大家坚持不住了,说不定还得指望着中国把他们一个个地捞上来。
如果是讨论可能性,那就是有可能,但可能性比较低。
2021 年,南京、西安机场均出现口岸防疫不力,国际抵达乘客在机场将新冠肺炎扩散的情况,最终造成江苏、陕西均有城市封闭管控,疫情扩散输出至半个中国,在疫情后一个月以上才将事态控制住。这其中耗费的精力、人力、物力相当惊人。以上是常态化限制入境人员背景下发生的疫情,如果完全开放入境,即便仍然维持入境隔离的措施,不考虑是否有充足的场馆和人员应对,光是机场口岸防疫漏洞带来的风险,可能就不是两起了。
尽管各个省份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上,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应对经验,但对于局部地区正常生活、生存,还是又很大影响,为了防止重蹈武汉的悲剧,敬请理解现在的入境限制政策。
同时,为防止中国公民在境外感染新冠病毒,无法及时获取治疗的风险,中国边检力劝非必要的出境,允许工作 / 务工、留学、商务、紧急奔丧 / 治疗等出境目的。
以下内容全文来自官方英文媒体中国日报网 Connecting China Connecting the World。以吴尊友的中文名作为关键词搜索在网上并未见到相关信息,但是以其对应的拼音搜索即可见到这条官方发布的英文消息:
研究团队正在考虑改善中国的新冠响应政策
Several team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are studying how to improve the country’s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u Zunyou, chief epidemiologist at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aid at a recent conference in Beijing.
“来自中国大陆的多个研究团队正在考虑如何改善该国的新冠预防和控制措施”,吴尊友,中国疾病与预防中心的顶级传染病学家,前日在北京的一个会议上做主上述表述。
It will be neither the current dynamic zero-COVID policy nor simply “lying down”, he said on Tuesday. It will ensure not only that the epidemic on the mainland is under control but also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maintain normal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他在周二的会议上表示新的政策不会是当下的动态清零政策也不会是单纯的躺平政策。新的政策将会确保中国大陆的该种传染病在可控范围内,但是又能够与国际社会保持共融,以维持正常的国际交往和经济发展。
China has been following a “zero-COVID” policy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epidemic. Meanwhile, more countries are relaxing border restrictions.
中国自疫情开始以来一直遵循 “0 新冠” 的政策。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开放边境。
以上全文皆为官方媒体在 2 月 18 日下午 5 点 33 分发布,原文可见于 Teams look to improve country’s COVID response
会比民众预期的要早。先看春夏之交。半开放和缩短隔离开始。
疫情我一直在关注,坦白来说中国走的是被动路线,即最大化的物理防控。
我到今天才恍然大悟,中国何时开,不取决于我们,取决于外界。什么意思,如果现在国外也一样严防死守,那我们彻底没戏,可是,到 3 月底,全球都基本完全开放,所以,才有 2 月吴尊友的一些发言,一个不清零也不躺平的策略。而且,到了其他国家都全面开放,我们的调整力度估计会很快很大,放在 2020 和 2021 年,大家都关着,都吃老本,相比其他同产业链的国家,中国家底厚些,也还撑得过去。但整整两年很多行业已经到了临界点,加上其他国家的完全开放,内忧外患了属于是。中国现在是被迫要提早开放,这点我非常坚定。
试想全球产业链,我们是不是属于完全不可替代的,显然不是,投资都是利益优先。过去两年经济受损严重是不争的事实,今年是第三年,事不过三。
预计中国在 4 月会有很多调整,现在一个多月的窗口时间,一是尽快异源三针,二是香港疫情的防控经验。
我觉得 2022 首先要解决国人,回国机票贵,和隔离时间层层加码的问题。
回国机票 2021 年上半年还不是很离谱,10 月份无锡疫情爆发以后,机票价格直线上涨,现在回去一趟机票加隔离,一个 5 万块没有了。
然后就是隔离层层加码,现在基本都是奥密克戎的大环境下,严格按照 14+7 已经错错有余了,有些地方甚至加到 28+28,真的是懒政
下个月会有好消息。。。。。。
基本不变
昨天看到中国驻日大使馆的微信公众号上公布了新的回国政策,真不想用 “又双叒叕” 这个词儿,却又不得不用一下。没记错的话进入 2022 年以来,这是第二次修改回国政策,当然是越改越复杂……
有朋友说看完流程,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操作的样子,的确,看上去还算通俗易懂。主要是我这位朋友不明白在日本做一次核酸检测意味着什么,他可能以为跟国内一样,就近找家医院 40 块钱的事情。
在日本给所有回国人员做检测的核酸检测点,首先必须是中国驻日使领馆指定的场所,每次费用 1.5K 人民币左右,那么 3 次就是 4.5K。其次所谓交叉双检测,估计是对检测点的检测结果有疑问,希望双保险,可明明这些检测点都是使领馆指定的呀……
不由想起这两年来的疫情期间,时不时有针对航空公司的熔断措施。好像一个航班上如果有超过 5 名乘客在目的地国内机场被检测出阳性,就要对该航班实施熔断。初听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核酸检测点一般都是中国驻各国使领馆指定的;健康码是中国驻各国使领馆根据检测结果发布的,航空公司只是按要求验明健康码和登机牌就放行,到底做错了什么 …… 除非健康码是乘客自己伪造的,可伪造的健康码登机前就会被识破。
虽然满脑子的问号❓但不敢说也不敢问。早已过了 “十万个为什么” 的年龄,好奇心太强不合适。本以为国内在进口了辉瑞的抗疫药物之后,会在 3 月份两会闭幕后逐渐放松管控,所以原定 4 月份回国的,看来我又幼稚了。
昨天看外媒报道,是有关取消所有管控措施彻底 “躺平” 后的丹麦。文中有个副标题让我深有感触:“我们大家都能在一起了…… 而不用互相害怕”。
昨天国内的患者总数有 1.1 万多人,除去港台地区的约 1 万人,大陆地区大概有 1000 多人。近日靠近上海的苏州有了本土病例,上海本地的聊天群里时不时会有些针对外地来沪人员的歧视性甚至敌视性发言。
疫情过后,如果要说什么是疫情遗留下来的副作用,在国内大概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缺失。看上海的小伙伴们嘴上冷漠地喊着 “加油”、“挺住”,内心却极度嫌弃所有外地来沪人员,我猜这应该不是上海的特有现象。
在同样放弃了疫情管控的西班牙当地,尽管大街上都是行走的病毒,但遇有节日庆典,我还是很愿意跟妹子们同框的。难得的是每次她们都没有一秒的犹豫,笑眯眯地凑过来跟我合影,而国内的小伙伴们,如果看到有歪果仁要求合影,估计第一秒就会落荒而逃……
随着国内疫情管控的继续,这种人与人的隔阂只会加剧。日本的管控措施间于中国和欧美之间,从 3 月份开始还将进一步放松对歪果仁的入境管控。尽管如此日本国民还是不满,看到某人的网上留言,很有意思:
在新冠之前,每天有超过 15 万人进入日本,现在每天仅有 0.35 万人(以前的 2%),就算增加到 0.5 万人(以前的 3%),也只是杯水车薪。
不仅观光客,商务人员和外国留学生的入境也应尽快恢复。这不是一个既得利益或利益集团压力的问题,而是日本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的根本基础所在。
很多商业谈判不是通过远程会议就能解决的。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创造性的讨论和坚持到最后一秒的谈判极其重要。我们需要放松管控,除了观光客,很有必要每天最少允许以前的 20% 左右的 3 万人进入日本。
说到这里,我去年 5 次(出国)出差,今年两周后首次从国外(出差)回国。每次乘坐日系航空公司的航班,看着机内寥寥无几的乘客非常难受。
无论是商务舱还是经济舱都空空荡荡,在机上染疫的可能性小虽然是件好事儿,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 2 年,想到这样下去日本经济还能坚持多久,不觉后背发凉。
看到这个问题都要飙泪了。。。上次回国还是 2018 年的圣诞节。。。现在的隔离政策还是这么紧。。。
英国已经躺平,虽然三针疫苗也打了,但骨子里还是不敢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怕客死异乡。。。幸亏现在都是在家工作,能躲一躲对新冠毫无忌惮的英国人。。。
至于 2022,今年,开放入境,那是想都不要想了,这几天国内又出现了集中性爆发的阳性案例,根本就是” 生生不息 “啊
但是,相信祖国的生物科研能力,能够更快速有效的核算检测,不用在酒店一隔离就是啥 14+7,21+7.。。。请年假回国的工薪族真的伤不起。。。
不知道 2023 年能不能有技术性的突破?比如出机场前,做个检测,然后几个小时就出结果,确认有没有携带病毒,或者是不是无症状,又或者是不是潜在携带者,都没有的话,居家自行隔离,想怎么追踪都可以,绝对绝对服从安排,坚定坚定配合!
开放边境的信心肯定是需要技术和科学支持的,不然医院和死亡人数都是瞒不住的。人类现在基本还是在跟着病毒跑,没有掌握主动权。
期待早日看到中国的生物医药技术跑赢新冠的那一天!!
匿名是因为我并不确定,我只是转述我听说的,完全听说的,这件事我本身,没有任何看法,只是推送的太多,回复一下。
上周日 2 月 27 日,我打车,和司机聊到了这个问题,司机说他拉过一个客人,是疾控中心的,还是个什么头儿,因为总坐他车,所以熟了,跟他说马上就要放开,也不管了,也不给白治了,甚至说了个准确的日子,三月底,精确到几号,说这个是初步方案,因为再不开老百姓穷死了。说到得病怎么办,他说的是:美国研究出来药了,把方子给咱了。(全都是司机原话,我出了改变了一下人称,其余原版复述)
就这样,当然我是不信的,因为舆论不可能一点风向没有。
美媒:中国拟今年下半年在某些城市推实验性开放措施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官员目前正在物色生产中国本土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海外城市,并计划最早于今年夏天在某些中国城市推出实验性开放措施。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官员正在研究仿照冬奥会期间所采取的 “闭环” 措施,收集新的抗病毒药物的数据,并为未来生产 mRNA 疫苗物色合适的海外城市。
其中两名知情人士透露,虽然中国不太可能在明年春天之前放松 “清零” 政策,但实验性的开放措施最早可能在今年夏天在某些中国城市推出。报道称,中国公共卫生专家最近开始在公开讨论,如何让中国准备好与病毒共存。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任首席科学家曾光,上月 28 日就在个人微博发文,称中国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展示 “中国式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暗示北京领导层正考虑转变其严格的“动态清零” 防疫策略。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20303-1248373
现在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了
基本上不敢想,也不抱任何指望。
就现在这政策,“非必要不出境”,不办理护照,入境隔离 14+7,回程机票 2W+,就问你,正常的中国人能出去旅游吗?基本不可能吧。热爱目田的老外们,因为 14+7,没啥特殊情况,人一般不会来中国玩吧。
那就请问,都这条件了,还有谁有出入境的需求呢?
1,不得不出差的人;
2,不得不在国外打工生活的人;
3,离家太久的留学生。
我们公司做国际工程的,境外民工动辄 2 年多没回国了,回国的同事都说,从阿姆斯特丹往中国飞的航班里坐的满满当当,都是中国人,老外基本没有。
我就问一句,既然已经控制了航班数量,已经大幅降低了入境航班了,还搞什么熔断机制是干啥?从大使馆得绿码就够难的了,转机条件就够苛刻的了,还难为上述三类人干嘛呢?
过去外交部说,一个国家的护照好不好用,不能只看免签国的数量,还要看其他的,比如战狼效果,遇到危险能给你带回国啥的。现在免签国还是没上去,战狼最好也别提了,连持有护照的普通国人最基本的回国需求还要搞个什么熔断机制,这太说不过去了。
可以不对外开放边境,可以坚持 14+7,可以继续控制国际航班数量,也可以继续坚持清零政策,作为国民,我都能理解。但这个熔断机制,恕我实在是不懂,也不能理解,按照要求都做了,钱也都花了,还是要看运气。请大大方方地说,没办法,护照确实一般,爱用不用,这世界上可方便移民的国家并不算少,您随意。请别又当又立,明明不好使,明明不想接受,还非得表现出一股受迫害和无辜的样子。
除非新冠病毒变异到真的和普通感冒一样,并且没有肺纤维化等后遗症,而且有特效药能治,在不就医的情况下死亡率低于万分之一,那么还有可能放开,否则一切免谈!现在这个情况下放开,结果就是:
一、中国人怕死,一点发热就跑医院,分分钟把医疗体系击穿,床位挤爆,然后群体性恐慌蔓延,越没床位越要往医院挤,挤不进去的在家敲锣打鼓,搞的人人心惊胆战,社会极度恐慌;
二、中国人怕死,美国能死 100 万人云淡风轻,按照人口比例换到中国就得死 400 万人,拜登 15 亿美金狗粮都砸下来了,到时候公知美分群体嚎丧,内外联动,微博天天亡国,一粒灰一座山,满地无主手机,各种谣言满天飞,一定是体制问题,你国的切尔诺贝利,你国药丸;
三、中国人怕死,一点发热就不上班了,工厂公司一半人请假,无法正常开工,最后制造业崩溃,物流业崩溃,超市里生活物资全抢空,老百姓饭都吃不上;
所以说,别心存幻想,别以为人家行,你也行,人家不怕死,你怕呀!
我国自有国情在,欧美那群是听天由命死都不怕的泼皮,我国是 14 亿被国家保护得太好不知道危险和世道险恶的老百姓,没有可比性喔。
整天嚷嚷要放开的人,你不妨把话说明白点,你到底想干嘛?!你到底是蠢还是坏?还是又蠢又坏!
这个问题我关注很久了。我原来在欧洲,去年 11 月回到国内了。我的态度是在能压平疫情曲线的条件下,中国越早降低入境成本越好(不代表要躺平)。
我知道很多防疫爱好者一上来就会给人扣上后遗症、死爹妈、高华双标等等骂名。这些吧随便,杠都是你对。我只想就我看到的三点说一下,
一、我认识很多接国际订单的中等规模技术企业的朋友,他们经常是外面客户进不来,里面工程师因为回国成本过高也没办法出去,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魔幻的矛盾和操作,等东南亚恢复之后这一类单子会不会直接跑路很难说。据我了解,疫情之后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在华外国人因为旅行困难等等原因离开中国了,这些人在中国有工作也交税还促进国际交往和投资,他们走了是好事?
二、过去几年欧美日韩,甚至是全球大部分地方对中国的印象急转直下,矛盾已经到了很难调和的地步。我还在欧洲的时候每次都跟外国人吵中国的人拳问题,我说你不知道没去过你没资格评论。结果人家反问我 “现在这样我怎么去”,我就直接哑火了。“国之近在于民相亲” 不仅仅是外交辞令而已,面对面的接触才能化解深层次的矛盾。这种矛盾如果可以化解,是可以带来很多负外部收益的,包括更多文化交流、更多投资还有更缓和的对外关系等等。
三、外国留学生进不来真的是好事吗?我理解个别国家个别地区来的留学生做过一些非常不光彩,甚至是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留学生是中外交往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欧洲很多国家,比如法国,都拼命吸引非洲国家的高官子弟去那边读书,学费也有优惠也给奖学金,这些人学什么不重要,哪怕是混日子也可以。一旦读出来这些人还乡从政接班,培养过他的法国在非洲当地的影响力就扩大了。我相信今天中国招收的一部分学生肯定也是属于这一类的。会中文又会本地文化的留学生,对促进交流绝对是大有裨益的,可惜他们现在也进不来。这种宝贵人脉资源一旦断层被欧洲国家抢去,一带一路要怎么玩?
不要以为自己是小民了,现在的限制措施就对自己没影响。上面说的这些东西不会马上让你的钱包少掉两百块钱,但是往长期看呢?防疫爱好者最期待的就是长期限制境外人员来华。很多 XFH 说现在中国怎么怎么强不需要欧美俯视了。我也主张平视啊,不过有空的时候不妨看看北大前段时间新出的中美脱钩分析报告,看看是谁离不开谁呢?讲真,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真的没有说少了谁地球就不会转了。
西方对新姜西蔵误解这么深,各种抹黑各种造谣在全世界带节奏,不让他们去看了之后闭嘴的话,长期下去会不会影响外国投资?会不会影响产品出口?外贸和投资拉不动你的钱包会不会慢慢瘪下去?耐克、阿迪和 H&M 这些企业要是能亲身派管理层来中国看看,他们还会不会发那些乱七八糟的声明?
看看冬奥以后各国运动员对中国印象改观有多大就知道,只留这么点门缝开着,长期如此是不行的。
————————————————————
有很多评论说我 “过于关注西方人的脸色”,人家的脸色 “算什么”。首先我也认为黄种人应该自立自强,西方人的双标人神共愤早应该破除掉。在 INS 上我就这么婉转地说过还被西方人对线取关,抱这一部分观点的人可能连跟几个西方人都没说过话吧?
其次我再建议大家看看北大那份报告,看看中国和西方到底能不能彻底脱钩。有人说俄罗斯过去舔美现在照样被西方制裁云云,话是没错。问题是中国人均资源那么低,东亚怪物房除了发展制造业搞出口外贸你拿什么跟俄罗斯比?人家俄罗斯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真的敢跟西方脱钩人民饿不死。中国现在敢直接收复台湾么,难道是武器还不够精良吗?
应该就是今年。
第一,病毒是无法消灭的,无论何时开放,所有人都会被感染一遍。那么在疫苗有效期内开放是最安全的,等大部分人打完第三针,基本上就是最安全的开放时间,越晚越不安全。今天开始可以序贯接种,但前提是没打第三针,所以我判断国家没有打第四针的打算,今年就是疫苗保护率最高的时候。
第二,其他国家今年也基本开放了,人家开放了,我们不开放,对我们不利。
第三,新冠特效药已经特批进口,应该是为开放做准备的。特效药可以将重症和死亡风险降低 90%。
我认为最好的开放时间就是今年内。但开放不是完全放开,肯定会有一些条件的,比如要求打完疫苗,核酸检测阴性。入境后可能再测一次,第二天出结果,仍为阴性才能走。阳性就在酒店隔离治疗,重症送医院。
有些人说,人命关天,一旦开放就像现在的香港,所以不能开放。
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怕感染,因为最终所有人都会感染,我们怕的是医疗资源挤兑。
为了防止挤兑,就要 “有序” 感染,“有条件”住院,戴口罩就能实现有序感染,今天我感染,明天你感染,不会集中爆发。轻症居家,重症送医
在我们的人口基数下,仍然有大量的人死亡,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流感每年也会导致大量死亡,只是我们不关注而已。
3.12 更
自测盒已开始下放
离看到清零爱好者脸上茫然的那一天又近了。
注意一下博主精选。
美好地大致预计一下时间的话,三月试用自测盒,四月投入自测盒,五月开始推 mrna 疫苗第四针,六月口服药。7-8 月随着疫苗打完广泛普及 “奥密克戎致死率低,适度放开等消息”,国际航班来华条件变低,九月十月回国应该能减到 7 天。
原回答
留学生想回家大概需要 5w 前后近 1 个月隔离 =“你家里有钱谁让你出国”
一个城市有了疫情,全省的医务人员不得安宁 = 你们打下评论 “你们辛苦了” 继续刷下一个短视频
怀孕母亲没有核酸导致流产 =“特殊时期,可以理解”
异国婚姻和情侣几年不能见面 =“谁让你媚外”
列举数据理性讨论开放可能性:
群体免疫 =“90w”
打开国门 =“你去香港呗”
早日开放 =“台湾通网”
开放入境 =“家里没老人”
虽然时间不知道,但打开是早晚的事。我很期待那一天,也非常期待那一天你们的脸上如同 46 年前一般的茫然。
前两天批了自己买抗原,这应该是一个信号。甚至共存话题都在 B 站讨论。这是以前没有的。但是有一点我又不明白,这几天好几个城市的官员被换下来了。疫情把官员换下来我是不能理解。这个东西怎么防,无色无味的。苦的只能是基层人员以及更加深入的一刀切。而且几个一线城市等于封城。我实在是不懂了。最后,希望我们不要回到 78 年以前。千万不要。
这个问题能有这么多讨论和关注已经是一种试探了吧。前两天新闻也说了在考虑有序开放。我希望开放 ASAP。动不动就什么隔离,核酸,健康码的日子你们还没有过够吗。那些说不要开放的人,你们都是在核酸相关行业上班吧。其他行业多少人没了工作,没了收入。他们的生活不重要吗。在这样下去,大飞机还搞不搞,航班莫名其妙取消,停飞。世界上的传染病,千千万万,为什么就盯着这一个。如果有谁说自己得了,好了,没啥问题的。那就是领了五十万。哪里的钱那么好赚,我也去领。还有一些就是一个纽约邮报这个八卦小报的文章说对男性生殖有损害的文章在中文网大肆流行。拜托你们去看看原文吧。那个原文就和你在看今日头条的自媒体。澎湃新闻天天瞎写,博眼球。我不知道那些天天说不开放的人。难道你们之前不生病吗。这样的日子你们是多享受啊。
三月七日更新。香港公布了第五波疫情以来的死亡率。可以看到总体死亡率在千分之三点六,不算低,主要是 70 岁以上的居民死亡率比较高。再看后面的数据,疫苗接种人员的死亡率在万分之四,也就是前者的九分之一,即便是 80 以上的居民,死亡率也只有总体的四分之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59 以下人员都是 0,或者太小了忽略不计。再看未全程接种的人员,死亡率达到了百分之一点二三,非常高了,其中 80 以前居民百分之八点四六,接近 10%,很高了。
因为香港疫苗以包括科兴和复必泰等,既有灭活也有 mRNA,这给大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即只要疫苗接种到位,这个病即使在 80 以上的人群中死亡率也不到 2%,可控。另外再加上良好的卫生习惯,可防。这给了国家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一个很好的佐证,现在就看国家如何来调整了。
分割线,以下为原答案。
这个真不好说。斗胆说几句吧。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世卫组织取消限制,主要国家纷纷放开管制,这其实是我们调整政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期,不一定要一步到位,但是可以逐步放开。但是有三个因素对放开会有很大影响。
第一个是年底有个重要的会,国内必须保证稳定,疫情恰好是不稳定因素。第二是这两年的舆论宣传一直把我们防疫作为伟大功绩,这本身也是,但是媒体过分渲染了国外的惨状,老百姓已经不能接受放开管制的大流行,他们会认为那是人间惨剧,会积累大量负面情绪。第三是目前国内的疫苗接种以及医药储备是否做好准备,这个谁也说不准。
所以大家可以观察下媒体风向和国家政策,如果开始停止宣传新冠危害,转而宣传新冠不可怕,可防可控,得了和流感差不多;同时开始大规模进口药物,那么很可能就要防控航空管制和入境限制了。当年艾滋病病人也不允许入境,最后也放开了,有时候胳膊拧不过大腿的。
现在这个局面确实很考验执政者的政治智慧,有一点两难的味道。但我相信我们党和政府一定有决心有信心也有办法带领大家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新的百年征程再创辉煌。
必须强调的是大家关心的是否有可能开放入境,以及所谓的与病毒共存是个结果,但这中间必然有个过程,这是个非常典型的社会综合管理问题,起码要达成三个条件:
1. 社会民众普遍接种有效疫苗;
2. 针对新冠的特效药实验成功且量产;
3. 低致死度的新冠变异株在世界流行中占据主流,将其他高致死的病毒毒株全部在竞争中淘汰。
目前全世界最好的国家也只能实现第 1 条,第 2 条、第 3 条特别是第 3 条,尤其需要时间的积累,因为病毒的变异是没有特定方向的,所谓的含毒量越来越弱,仅仅是因为点了高致死的变体通过一段作用时间后被竞争淘汰而已。况且也有相当的概率根本不会降低,比如艾滋病毒在这几十年的流行,致死率的降低完全是治疗手段的进步,艾滋病毒本身没有明显的毒量降低。
所以我们祷告世界和平,这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上,希望在特效药成功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低致死病毒变体流行,但是不同致死浓度的病毒变体在传播中的竞争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命作为代价。比如目前的奥莱克戎号称是大号流感,纯属胡说八道。09 年的 H1N1 甲流病毒致死率是 0.0625%,目前奥莱克戎的初步统计按照美国那边的说法是 0.25%,双方差异 4 倍,但是由于美国疫情统计的一泡污般的做派,至少我们依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每日统计数字,可以看到美国 7 日日均死亡数量依然在 2000 以上(必须这么说,也是为了防杠,大家都知道新冠病毒在美国是周末 “不工作” 的,所以周日与周四的统计数据会出现蹦极式波动),这无论如何不叫病毒的低致死率。
所以所谓的与病毒共存这三个条件的实现缺一不可,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命,直接只说最后结论,把中间达成的条件抹掉,就属于是一种经典的欺骗话术。
综上所述,我国的策略也非常简单:看出殡不嫌事儿大~
等国外病毒竞争结果尘埃落定之后,如果确实致死率降低了,那么咱们就针对最后的流行主流变种花几个月时间,研发对应的疫苗和测试特效药,都可以接受的话就开放。根据 2020 年中国新冠疫苗研发战的进程推算,等待国外大流行趋势尘埃落定,然后搞定疫苗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半年。相当于境外人士拿自己的国民健康替咱们做了大数据筛选,这分明是好事儿啊。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当前疫情情况下选择开放国境,与病毒共存能够取得经济增长成功的,过去两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实现稳定增长的只有中国!这两天在网上热炒的意大利由于新冠老人去世数量激增,有望每年可以节省 10 亿欧元以上养老金的,我姑且不论在物资供应能够保证的现代社会,指望通过加剧老人离世来节约经济支出的想法有多么的龌龊与忤逆人伦,单纯冰冷的来看经济统计,2020 年意大利 GDP 下降 8.8%,损失了 1000 多亿欧元 GDP,直接回归 1997 年的统计数字水平,与现在统计出来的 2020 年养老金支出减少 11 亿欧元相比。大家觉得真的值吗?
追加更新:香港正用第 5 波疫情,给全国人民打个样儿:日增数千的确诊病例先不说了,关键是已经有香港居民有新冠离世了!截至 2 月 18 日,本次疫情共计去世 24 人,其中岁数最小的两个幼童,一个三岁,一个四岁,痛心呀,咱们三岁大的孩子同样没有接种疫苗,这种事情发生在谁头上谁受得了?大伙哪个城市自信人均医疗资源比香港发达?而且香港还属于管控疫情的呢,并没有躺平尚且如此。这几年我一直在反复强调,应对病毒就是唯物主义,什么样的情感渲染都比不上冰冷的数字统计,更直指问题核心。
利益相关:人在德国上学,去年 7 月 20 回国刚在上海隔离完 14 天,隔离时吃的都还挺好的,然后回济南呆了半年继续回汉堡读硕士。在济南我曾在 2021 年 8 月 11 日与 9 月 2 日打过两针科兴灭活疫苗,回德国后在 2022 年 1 月 17 日又打了一针辉瑞 mrna 疫苗作为加强针。可能是我去打疫苗的家庭医生觉得两针灭活 + 一针 rmna 的抗体足够了,就没让我重新打三针 mrna 直接给了我打了三针的疫苗证明码。(有可能那位家庭医生看过我下面转的那篇论文。)
先说一下德国的情况吧,现在在德国没有人在乎新冠了,尤其是打了三针的人,社会已经 95% 的恢复到了 2019 年没有新冠之前的状态。我的 corona-warn-app 显示我从 1 月 15 日回德国到现在总共有 12 次高风险密接和不计其数的低风险密接而我却什么事情都没有,这要感谢两针灭活 + 一针 mrna 对 omicron 能产生 650 多 AU/ml 的中和抗体,这个浓度的抗体足以抵御 omicron(这个结论是我从这篇论文上看到的,根据论文结论两针灭活 + 一针 mrna 对 omicron 中和抗体浓度为平均 664.9AU/ml: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medrxiv/early/2022/01/06/2022.01.04.22268755.full.pdf
)。德国之所以完全不在乎新冠一个原因是 omicron 确实症状轻微,另一个原因就是三针 mrna 是真的有效(根据那篇论文的结论其实两针灭活 + 一针 mrna 是最有效的,对 omicron 中和抗体能到 664.9 多 AU/ml,而三针 mrna 反而效果差一些,对 omicron 中和抗体只有 388.6AU/ml,即差不多两针灭活 + 一针 mrna 的一半,但是也够用。但因为这篇论文所进行的实验样本数为 10-30 左右,并不是很多,而且置信区间太大,所以其实实际情况两针灭活 + 一针 mrna 和三针 mrna 对 omicron 的中和抗体水平差不多。但有一点,无论如何这两种接种方式产生的针对 omicron 的中和抗体水平肯定都远超 100AU/ml)。而且德国人均医疗资源要比国内丰富的多,现在这样完全不会击穿医疗资源。
国内现在严防死守也是对的。第一点是因为国内主要接种方式为三针灭活,对 omicron 产生的中和抗体极其有限(我没查到三针灭活对 omicron 的中和抗体数量是多少,但是根据上述论文的结论,即两针灭活对 omicron 的中和抗体浓度 85 天后只有 24.9AU/ml 推算的话,估计三针灭活能产生的对 omicron 的中和抗体浓度过不了 100AU/ml),这个浓度的抗体完全不够用,然后国内人均医疗资源又比德国少这么多,这样贸然开放很有可能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这就是我国现在不能开放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不是没有希望开放,首先现在国内开始序贯加强针,如果两针灭活 + 腺病毒载体 / 重组蛋白对 omicron 的中和抗体数量平均值可以到达 100AU/ml 以上的话,那国内序贯加强注射率高到能对国内全体人口形成一定的有症状保护率(就是说感染新冠却没有症状的保护率)到国内绝大部分地区不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的程度就可以考虑开放。另外需要全世界新冠新增数量大幅下跌成为地区性流行病,即结束大流行成为 “真正的流感化”,这样可以极大降低境外输入的压力,如果没有新变种的话我预估 4 月 - 5 月左右就差不多了(但是这点很难,现在 omicron BA.2 变种又在德国造成了一波感染潮,很难保证以后还会不会有其他变种)。然后还需要有效特效药的量产,这样也可以很好的避免医疗资源挤兑。达到这三点我个人认为就可以考虑放开了。
另外我想说新冠问题请科学分析,评论区里某些只会颅内高潮攻击海外华人的人你们也就只剩下这点乐趣了,连论文都不会看实际问题都不知道怎么分析只会口嗨,对于这种人我希望年年过年回家都会因为恶意返乡被先隔离后拘留嗷。作为中国公民你应该做的是像我这样去用科学分析国内为什么不能放开然后德国为什么可以完全不管却没有任何事情,而不是遇到任何事情不加分析的只会颅内高潮的去喷海外华人,这才是一个中国公民应该有的素质。
2022 年 3 月 7 日更新一下
曾光的微博以及医脉通的文章已经都 404 了,有些小伙伴觉得这是又没戏了,我个人觉得并不是。
2021 年张文宏也表达过类似与病毒共存的相关言论,但是立即遭到了舆论极大的抨击,一度闹到审查张文宏的博士论文。此次曾光言论的舆论反响明显比张文宏去年言论的负面抵制声音小很多,这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张文宏作为抗疫的标志性人物,言论应该是有分寸的,不是小老百姓随便想啥说啥,而且复旦大学的博士论文审查结果是没有问题,说明是保张文宏的。我认为去年的言论也是投石问路的成分多一点。
曾光此次的相关内容在没有强烈舆论抵制的时候被 404,或许可以理解为舆论试探的效果已经达到,不需要继续扩大宣传,以免发酵产生不良后果。相信中国政府一定会有最准确的判断,做出最有利于人民的决定!
下面是原回答
++++++++++
贴一下医脉通的文章连接,文中介绍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于 2022 年 2 月 28 日在新浪微博发表的文章。
中疾控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动态清零” 是特定时期的防疫对策,不会永远不变
我对此文的理解大致是:中国在过去的时间里所采取的防疫政策是正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中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防疫政策,以适应疫情新形势,会有选择性地吸取国外已经取得的经验教训。
此文一出,并没在网络上出现显著的反对声音,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必须承认,中国的本土灭活疫苗在有效性以及适应病毒变异方面还不是特别好,所以导致政府对开放有很多顾虑。在没有可靠的疫苗或者特效药的时候,想要中国政府不顾百姓的安危开放国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就在 3 月 1 号,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 细胞)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该疫苗是首个获批的国产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适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COVID-19)。
安徽智飞龙科马研制国内首个国产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获批上市_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如果这款国产新型疫苗效果显著,相信一定会给开放入境增添很多便利。
可以看到很多国家已经开始陆续放开,瑞士在室内也可以不用戴口罩,德国将于本月进行两次政策放开,英国甚至连阳性病人都不需要隔离了。当其他所有国家都陆续完全开放,恢复了疫情之前的往来自由,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说,中国在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健康的前提之下,也需要一个自由的环境。
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基本上可以肯定开放,大概率有所主动是 2022 年 3-4 月份,被动 2022 年 5-6 月份。理由如下:
世卫组织建议取消旅游限制,防止过度防疫严重影响民生。意思是新冠疫情不再是世卫组织公布的公共卫生事件。
如何看待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各国取消或放宽国际旅行限制?该建议是否合理?
美国欧盟 27 国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其它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公开接受与病毒共存。
如何看待 2022 年 2 月起美国和欧洲 “基本宣布疫情结束”?
包括之前没有办法直接接受与病毒共存的印度非洲国家和地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数是事实上的与病毒共存。
世界上执行严控的只有中国和曹县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
与病毒共存不仅仅是大势所趋,并且在大多数地方也是民意所为。
落后地区是社会最底层人民早已经因为生活困难爆发大规模的抗议反对隔离,政府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保障他们生存需要,所以只好解除隔离与病毒共存。
其中代表性的是印度领导前年就宣布人民需要做好习惯与病毒共存,比发达国家早一年多。他们的选择是经济困难无力阻击新冠蔓延,也是生活的需要。
[
印度宣布 “与病毒共存”,这是躺平了?印藉专家奇葩言论引爆舆论
第一军情的视频
· 728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19065186979975168)
比如,在非洲比新冠严重的传染病多的是,没有功夫顾及严控新冠。
总不能为了防止比感冒强一点的新冠让贫民窟的人都饿死吧?
随着疫苗的诞生和所谓的特效药大多数西方国家也是纷纷选择与病毒共存,也就是疫苗和特效药的帮助下成为现实。
即使是如此,剩余的管控措施得到社会底层人民的强烈反对。抗议游行此起彼伏,尤其是加拿大卡车司机大规模抗议把多伦多瘫痪。
[
“完全失控了” 大量卡车司机抗议示威,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观察者网的视频
· 1.3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74122715884298240)
到现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曹县等极少数在坚持。
我们的宝岛台湾是因为动态清零被德尔塔变异击穿,所以早已经和新加坡韩国日本等相继沦陷与病毒共存。
我们的香港在特首的带领下一直按照大陆的做法严控。
但是 omicron 疫情凶猛,尤其是美国和欧盟这个月正式与病毒共存以后,同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趋同越来越多的市民不配合严控不参与核酸检测。特首不得已 3 月开始强制全员核酸检测。
2 月 14 日香港新增新冠确诊病例 2071 例,达单日新高,目前当地疫情防控情况如何?
但是,香港早已经日增万例阳性多日,到 3 月恐怕已经是过了群体免疫的高峰期,或者说实际上到时候不需要严控进入衰歇期。
大陆也是很多人开始逐渐失去耐心,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比如百色市疫情就是很奇葩。日增 98 确诊 87 初步阳性居然过几天还不到确诊无症状相加不到 200!
2 月 6 日广西百色市一轮核酸检测初筛阳性 98 人、待复核 87 人,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这件事只有两种可能,那就是严重瞒报,或者还没有确诊大多数自愈!很搞笑。
不管是瞒报还是大多数很快自愈或者传播能力突然剧降,都指向与病毒共存。或者说百色起义发生地百色市作为经济欠发达老地区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希望继续严控。
总之,与病毒共存不仅仅是全世界全球大流行导致的大势所趋,从长期来说也是民心所向。
随着春暖花开,世界大形势要求我们尽快与世界接轨,尽快与病毒共存。否则不仅仅额外的代价越来越高,而且在国际上变得越来越被动。
当前的国内疫情也是经常涉及十多个城市,前天昨天更是涉及 12 个城市,昨天涉及 7 座大城市疫情越来越严重,严控的代价越来越高。
所以感觉国家有关部门会等到全球春暖花开局势明朗以后会做出果断正确的决定,与病毒共存!
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主动性强就是 3-4 月份,稍微滞后可能就是 5-6 月份。也就是说我们很快自由了!
当然,你也不需要等到年底,伟大的决策会比你想象的会早,我们的领导会比你想象的更有智慧!
在其他大部分国家准备直接躺平的大环境下,我们想一直闭关,死守清 0,很不现实,就看能憋多久了。
2022 年能不能开放,现在看很不明朗,因为现在防疫已经部分脱离了医学范畴,还有政治,舆论等因素。而且,因为疫情,个别行业的老板们钱包肥了,比如生物医药。由奢入俭难,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蛋糕被拿。
假设今年不开放出入境,反对的声音肯定会越来越多。因为感受到不方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小群体的声音慢慢变成大的口号,直到某件事成为导火索。
假设今年开放入境,可能也会是一场闹剧。因为一开放,势必带来很多新冠阳性,对于很多人来说接受不了,他们会站起来反对,甚至会有报复社会的人出现,比如恶意传播病毒。可能会出现一些社会波动。
但总体来看,开放出入境就是个时间问题,闭关两三年可以,闭关 20 年试试?阳性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死亡率够低了。可惜很多国人无法看清这个事实。
过于怕死是一种病。
最后说下我个人的态度,生死有命,我要是阳性了,后遗症该得就得,万一撑不住了大不了就是重开。这两年多,生活中的各种不方便已经让我很难受了,可能有的人习惯了活在管制之下,但我不喜欢。在其他国家都躺平之后,我们也可以开始着手准备躺平的事了。而且这么做的话,其他哪个国家都没资格喷我们,除了朝鲜这种。
一直都开放入境呀,还没有到闭门锁国的地步,只是目前防疫政策比较严格。你说的开放入境是不是指的不再进行隔离?
刚好我现在就在加纳,目前正在回国途中,就分享一下我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说实话现在回国确实是困难重重,我是 2021 年年初来的加纳,提前半年就开始买票,过年也没能回去,现在年后才终于买到机票,希望回国途中一切顺利吧。
2021 年底由于回国人员中确诊比例较高,因此加纳使馆通知 2022 年 2 月 20 日之前暂停绿码发放,因此我们只能等着。
出发前需要先隔离 21 天并需要公司开隔离证明,出发前 48 小时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再加上买到的机票才能在网上申请通行绿码。
拿到绿码以后主要是在中转国使用,大家知道加纳没有直达中国的航班,因此一般要从法国、荷兰、迪拜、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国家转机,我这次就是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转机。
到达阿姆斯特丹后,要停留三天,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在加上加纳的绿码以及加纳有效期内居住证明(或者签证)才可以顺利启航,落地广州、上海、杭州等入境地。
落地中国以后总算是可以安心一些了,如果途中没有确诊,没有检测阳性的,那么就只需要隔离 14 天,继续检测核酸阴性,然后才可以转机至你目标城市,比如我就可以转机到西安了。
到了西安需要集中强制隔离 7 天,然后核酸阴性才可以回家,要求居家再隔离 7 天,才算是万事大吉。
以上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例如我的同事 2021 年 10 月 29 号从我们项目出发,到 2022 年 1 月 24 号才到家,回国路上走了将近三个月,大部分时间是在隔离,简直太煎熬了。
所以现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大家非必要还是少出国,真的太折腾了,而且在国外被感染的概率很高。
欧、美、非洲等很多国家,对外宣传新冠肺炎死亡率低,就是大号流感,群体免疫策略等等,但是截止 2022 年 2 月全球死亡人数近 600 万,每天死亡人数近万人,如果这其中任何一例死亡病例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发生在我们亲人家人身上,我们会是什么感受?
所以不要觉得我国严格的防疫政策麻烦,这是大国才有的底气,一个城市一轮核酸检测需要多少费用?中国政府为了动态清零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我们所有人应当同心协力,从我做起,珍惜这份劳动成果。尽量少出门,少聚集,少出国,减少传播才能对得起那些逆行而战的白衣天使们。
且行且珍惜,我看在眼里的,国外的这些普通民众有多么羡慕中国严格的防疫政策,不是他们的政府不想做,是实力不允许。
好了,希望以上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不可能,中国和西方一直在进行的是两条不同道路的斗争,中国走得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正道,宁可牺牲经济发展,也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实行的是清零的国策;西方走得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资本主义邪道,宁可牺牲人民生命,也要把资本安全增值放在第一位,所以实行的是共存的策略。
如果放开出入境,不仅意味着我们向病毒投降了,也意味着我们向西方投降了,还意味着我们也要走上资本主义邪道了。这是我们决不能接受的,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坚持清零,坚持走社会主义正道。一定要逼迫西方向我国看齐,也走上社会主义正道,实行清零后,我们才能开放,而不是相反,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基本政治原则问题。
(中央社记者张淑伶上海 14 日电)多个国家陆续松绑对 COVID-19 防疫规定,中国至今仍坚持清零政策,但去年底公布的「『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已指出,2023 到 2025 年要恢复国际市场。
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去年 12 月 14 日发出关于印发上述发展规划的通知,今年 1 月 7 日中国民航局于官网发布相关的解读。一些自媒体近日再度提起这份规划的重点,指官方已明确指出 2023 年起将加大国门开放,并认为这是正面的讯号。
民航局的解读指出,受 2019 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响,民航「十四五」(指 2021 年到 2025 年)发展将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综合研判中国航空市场恢复趋势的基础上,这份规划提出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根据民航局规划,2021 到 2022 年是恢复期和积蓄期,要抓紧推进改革,调控运力投放,稳定扶持政策,积蓄发展动能,促进行业恢复增长。
2023 到 2025 年则是增长期和释放期,重点要扩大中国国内市场、恢复国际市场,释放改革成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加快提升容量规模和品质效率,全方位推进民航高品质发展。
在应对疫情上,中国目前采取「动态清零」政策,但似乎有朝向更加开放的做法准备。除了民航局的规划,中国国家药监局 11 日已附条件批准美国药厂辉瑞(Pfizer)生产的 COVID-19 口服药,这是首个获中国批准的外国 COVID-19 药物。
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比新冠肺炎更可怕,我现在认为群体免疫不再是笑话。今年应该是会放开了。对于质疑的人,可以去参考政府的十四五规划,65 章我是一字不差的看完,可以仔细去揣摩防疫制度体系和出入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国内循环和国际贸易的开放等内容。普通人的评论基本都是屁股决定脑袋,清零派大都生活不受防疫影响,可以理解。政策需要在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政治影响中综合取舍,而随着香港的爆发,形势倒逼,改变时机正在逼近。我不认同任何二极管发言
“看完这篇回答,也许你会明白一些真相。”
疫情大流行以来,世界上围绕着清零还是共存的争论从未停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结果,更没有被学界统一认可的专业结论。
我今天想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试着阐述 “清零” 和“共存”的问题,并尝试解释它们背后的实际意义。
在专业上讲其实没有绝对的 “清零” 和“共存”,这只是不同防疫策略的一个特征而已,宽松或严格。
我们先提出几个问题。
现在而言,为什么中国选择清零,西方很多国家选择共存呢?
是什么促使它们作出了不同的决策?
为什么有些国家比如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选择过清零,但最终却又转向共存呢?
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将从专业角度论证并解释背景原因,尽量通俗易懂以方便大家理解。
请大家跟随我的逻辑思路,我们先来看争论发生的疫情大背景:
如果费眼睛不好理解的话,大家直接跳过,我们看下一段。
已经了解来龙去脉的朋友,直接看标题 2.
2019 年末一场由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缩写:SARS-CoV-2)引起的传染病,2019 新型冠状病毒病(缩写为 COVID-19)席卷了世界。该病毒的实际来源暂不可考,迄今为止,该病毒有五个属,即 alpha 、beta 、gamma 、delta 、omicron。
简而言之,2020 年初开始,一场大型传染病或者说 “瘟疫” 席卷了全球,对全球经济和秩序造成了很大冲击。这个病毒就像一个势力一样,出现过 5 位重要的大哥级人物,我们就把它们统称为“新冠病毒”。
这五位大哥级人物分别是英国出现的 alpha 变体,南非出现的 beta 变体,南美出现的 gamma 变体,印度出现的 delta 变体,还有目前席卷全球的首次于南非发现的 omicron 变体。
我们知道的历史就到此为止。
大家看到这里,我不禁要留下一个疑问?下一个新变体会是什么样的呢?它会有怎么样的特征?
我们先来讲讲很多人老提在嘴边的一个名词 “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这是一个有关疫苗接种的概念,本意是说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建立群体免疫屏障的一个意思。
而不是说通过群体大范围感染获得免疫。
但是很多人理解成了什么?理解成了自然群体免疫,这其中也有不负责任的媒体误读。
我之前的文章里讲过,自然群体免疫这个说法本身并不科学,也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认可的观点,学术界对此也是持明确的反对态度。主流观点认为这种策略通过感染获得免疫,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会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既不够科学,也不够道德,还违反医学伦理。
换句话说,这就是摆烂,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摆烂行为,也是对现代医疗卫生整个行业发展的极大讽刺。
所谓自然群体免疫,就是不采取人为干预,使疾病自然传播。
这种策略要能实现,需要基本传染数(R0)低、死亡率低、病毒变异率低、病毒变异能力增强率低(包括毒力改变、条件致死的改变、宿主适应性的改变等)、地方人口少、地方面积小、人口平均健康水平高、康复后终生免疫率高等等因素。
我们把病毒这几代变异体放在一起观察,哎,很多人就发现了一个亮点,它们的死亡率和重症率都有降低的趋势,那是不是说有自然群体免疫的条件了?
如果只从专业上讲,抛开其他因素,那依然没有。我们只看到了死亡率和重症率降低的趋势,那传播能力呢?是不是大大提高的?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也看明白了,防疫策略的选择,有些时候不全是考虑专业因素。
虽然各国疫苗接种数据有所不同,但老年人群都是接种率最低的人群。
部分老年人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无法接种疫苗,即使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老年人群也是最容易患病的。
而在因疫情死亡人群和重症人群中,老年人群也是占比最高的。
随着新变体的不断出现,虽然有 “毒性降低” 的趋势,但免疫逃逸和二次感染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时至今日,针对 “初代病毒” 进行研发的疫苗,作用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无论是科兴还是辉瑞等,各国都存在大量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的 “突破性感染” 病例。
那新冠疫苗的覆盖在防疫决策中的参考意义是什么?
一句话,建立基本免疫屏障,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率。
由于变异体本身即有重症降低和传染性增加的趋势,即时疫苗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应,也起到了降低重症的作用,相信,共存策略能够确定实施,这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从这一点上看,似乎给与病毒共存提供了支撑,我们接着剖析其他因素。
以美国举例,作为 “共存” 国家的代表,我先来贴几张从美国 CDC 截取的数据。
我们来计算一个总死亡病例数与总确诊病例数之间的比例,大致取值,忽略误差。
已知总死亡病例数为 912757,已知病例总数为 77345683。
计算可得约为 1.180%。
我们再计算一个美国新冠疫情期间患病率,大致取值,同样忽略掉二次感染人数等误差。
已知美国总人口约为 329,227,746 人。
计算可得约为 23.5%。
那么因疫情死亡病例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呢?
约为 0.277%。
由于忽略了各个时间段的差距,不同的参考数据,如此简单的计算必然是错误的,但我们依然可以用来参考。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这明显是非常严重的疫情和流行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应该选择清零才对,为什么依然要选择与病毒共存?
看来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仅此我们得不到答案,接下来我们继续剖析其他因素。
《柳叶刀》2021 年 8 月发表社论文章,新冠长期症状是现代医学的头号挑战。
说穿了就是后遗症,新冠长期症状只不过是美化一下的说法而已。
其中对武汉金银潭医院治愈的 1276 名新冠住院患者愈后追踪研究报告,根据出院后 6 个月和 12 个月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研究患者康复情况。
其中有近三分之二出现了后遗症。
这之后,大量的研究加强了对后遗症的认知。
英国其他研究还发现,常见的后遗症包括:极度疲倦(疲乏)、呼吸急促、胸痛或抽紧、心悸、晕眩、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头脑迷糊”)、睡眠困难(失眠)、坐立不安(焦虑)、抑郁、关节疼痛、恶心、腹泻、胃痛、食欲不振、高烧、持续咳嗽、头痛、喉咙痛、嗅觉或味觉改变、皮疹。
发表于 2022 年 2 月 7 日的文章中,丹麦对青少年新冠长期症状进行了调差统计,发现感染后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持续存在相关的症状更为普遍。
明显看到,新冠后遗症足够引发人们的恐惧,也理应受到重视。
那么综上来看,防疫策略依然应该偏向清零才对,那为什么很多国家依然要选择与病毒共存?
仅此我们依然得不到答案,让我们接下来继续剖析其他因素。
我们剖析了前面的问题,都没有得到答案。
经济问题我以西班牙举例。
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旅游业为西班牙提供了超过 12.5%的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西班牙旅游收入曲线基本与疫情流行曲线和西班牙、欧洲应对措施统一趋势。
那么我们站在西班牙的角度考虑,西班牙有没有可能做到清零?西班牙为什么选择共存?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西班牙是不可能做到清零的。
我们已经知道旅游业为西班牙提供了劳动人口中超过 12.5%的就业岗位,旅游产业更是西班牙的支柱产业,西班牙不是一个福利大国,政府没有能力解决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口。
这是其一,其二,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欧元区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外向型经济体,根本没有能力脱离国际贸易,也就不存在清零的必要性和决策魄力。只要有一个欧元国家选择共存,那么欧元区大部分国家都会被波及,很可能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无法做到清零。
只要有部分国家选择了与病毒共存,就很少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不得不从严格防疫转向共存的策略。
因为对此时而言,做出严格防疫决策的性价比过低,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关闭国门对外向型经济体伤害是巨大的。借鉴木桶理论,只要全球疫情控制存在短板,防疫成本就会逐渐增高,压力逐渐增大,此时加上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多国家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躺平。
这个时候,我们突然理解了美国等共存国家的选择。相较于经济下行、金融风险增加等带来的影响,与病毒 “共存”,不值一提。
也许 “清零” 或“共存”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变成了只有 “共存” 选项的必选题。
为什么 “共存”?决策时更在乎什么,答案是显然易见的。很多时候,现代民主政治的短视昭然若揭。
上面我们论证了大部分国家选择共存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继续论证中国为什么可以选择清零。
很多显而易见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率最低的国家。
这是一个清零的结果还是清零实施的基础?
是清零的结果,清零实施的基础是中国强大的制度优势、组织能力和足够大的内部市场。
即使选择同样的清零,中国付出的成本依然要远低于其他国家,这就是制度优势,大大降低了决策成本和执行成本。
如果资本主义国家选择同样的政策进行严格防疫,那么付出的综合成本绝对要远远超过中国。
但这不是中国选择清零的唯一因素,一个因素即中国的内部市场足够庞大,可以实现经济内循环。
我们可以看到,清零政策下,并没有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反而因为清零的成功保障了国内的制造产能,直接受益。
中国从 2015 年开始就确定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经济内循环的改革路线,绝不是预料到了疫情可能,而是应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中美冲突,事实证明,这是战略眼光长远、出色的一步大棋。
第一个问题,新冠病毒可以像感冒一样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篇柳叶刀子刊的文章。
相较于流行性大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人际传播速度更快、潜伏期更长,患者发病后即有最强传染性,这也说明了新冠与流感不同。
我们很难说清新冠以后会不会像流感一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能够支撑这一说法。
那既然它不是流感,为什么还要与病毒共存?
与病毒共存,本质上是无奈之举,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要 “共存” 多久,以及 “共存” 的形式会不会继续发生变化。
我们需要大胆假设,即特效药和新的疫苗可以较大的改观现状,变异趋势、流行趋势也有较好的方向。
不如此大胆假设,我无法解释与新冠病毒 “共存” 不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集体摆烂。
是的,与新冠病毒 “共存”,本质上就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集体摆烂造成的,无论出于任何理由。
今天所谓找到的任何光明正大的理由,都只是在为这一摆烂行为寻找合理合情的理论依据而已。
有些论点说,人类迄今为止也不过消灭了如天花等凤毛麟角的病毒而已。
有些论点说,在微生物的历史中,人类历史与文明不值一提。
有些论点说,共存是指病毒现在处于稳定的状态,可以预测其走向,找到了疫情的平衡点。
众说纷纭,也许说的都在理,但既然总能找到如此合乎情理的说法,那何必再追究如今局面是摆烂的责任?
言下之意都是怪病毒太不可控,无视躺平摆烂造成的失控。其核心逻辑就是,摆烂没有责任,共存就是合理。
我想说 “共存” 是无奈之举,是迫于无奈的策略,而不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有可能,但短期内不会。
我想至少要达到以下几点,才有可能适当放开清零政策。
1,“流感化” 趋势明显。
2,大流行趋势改变,疫情控制有所改观。
3,特效药及新型疫苗对控制疫情起到决定性作用。
很多观点认为,长期的清零政策对经济民生压力太大,中国难以维持。事实上恰恰相反,政策维持有成本,但因为总体控制良好,工业制造业有所保障,反而将防疫成本大大降低。
中国医疗资源并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人均医疗资源远远超过西北等欠发达地区,中国也没有承受过疫情大流行的冲击,放开防疫是不智之举,不仅会对经济形势造成较大打击,很可能医疗系统也难以负荷。
再加上冬奥会和二十大两件国家层面的重要活动,短期内不会改变清零的政策。
即使长期内疫情现状没有改变,我认为依然不会轻易改变防疫政策。很多观点认为中国的防疫压力逐渐增大,已经趋于被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对于形式的错估,其出发点在于其他国家地区已经承受过疫情大流行的冲击,陆陆续续的局部反弹对政府压力逐步增大,而中国尚未有过大流行,因此陷入被动。
事实上,中国依然掌控有防疫的主动权,并没有陷入被动,存在局部反弹的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没有承受疫情大流行的冲击,不代表免疫屏障没有继续建立。
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有可能因为疫情冲击,又发生较大的金融危机的可能,通胀加剧、金融风险增加,已经是很多国家正在面临的问题,考虑到这种全球性风险的影响,我认为在没有较为乐观的证据之前,是不利于放开防疫政策的。
以上。
原创内容,转载请声名。
参考文献:
Chaudhary JK, Yadav R, Chaudhary PK, Maurya A, Kant N, Rugaie OA, Haokip HR, Yadav D, Roshan R, Prasad R, Chatrath A, Singh D, Jain N, Dhamija P. Insights into COVID-19 Vaccine Development Based on Immunogenic Structural Proteins of SARS-CoV-2, Host Immune Responses, and Herd Immunity. Cells. 2021 Oct 29;10(11):2949. doi: 10.3390/cells10112949. PMID: 34831172; PMCID: PMC8616290.
今天是 2022 年 2 月 19 日,此刻,这个问题被顶到了知乎热榜第三名。
突然,我竟然觉得有一点可能了,否则知乎平台不会放出这么多热度来。
全面开放是不可能的,按 “配额” 给外国人发签证倒是有可能。
(注:对中国护照持有者不存在不开放的问题,只存在你是否有钱买数倍于疫情前票价机票的问题,是否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接受高价票被随时熔断还拿不到全额退款的恶心、是否客观条件允许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耗在隔离上的问题)。
但是对于歪果仁而言,大多数人在隔离政策面前也会选择放弃申请签证。试想哪个歪果仁会为了旅行、商务访问,愿意被关在酒店一个月左右,被捅 N 次鼻子?那得多闲的人啊。只有国内有亲属的外国护照持有人才会不得不接受这人为的不可抗力!
感慨:
2020 年 1 月初回国过年,结果年还没过完武汉就封城了。所幸我返瑞的航班正好是最后一班北京直飞苏黎世。更有意思的是 WHO 的谭德赛和另外两个美国人(电视上也经常露面)就坐在我最左后排和前前排。老谭当时连口罩都没戴,他们仨机舱快关闭时才登机,然后站着 blabla 在那边大声聊天,我还白了他们好几眼,当时还不认识他们。然后这个航线至今都因为 5 个 1 没有再开放过了。
PS:当时我买的商务舱,票价比今天的经济舱还要便宜 1-2 万人民币。
首先,今年最早夏天最迟冬天,一定会放开,别理这些说 2032 年才会放开的,妥妥喷子一帮,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故意带节奏的。
本身从国外的数据来看,2 代奥密克戎病死率已经很低了,接近于流感了,考虑很多无症状患者未接受检测,实际病死率甚至可能低于流感。
香港的确出现医疗挤兑,不过这一方面是香港的医疗体系结构所致,另一方面国内报道往往报道老百姓爱看的,你懂的。实际情况就是社畜们还是照常上班,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糟糕。香港疫苗普及率没有大陆高,这次香港可能成为中国很好的一次压力测试,为后续的放开提供数据基础。
疫情导致的管控的成本非常大,而且行程码星号之类的设计也极大影响了国内各城市之间的人员流通,对经济间接影响巨大。加上今年来各种成本骤增 (比如我们工厂的蒸汽价格一年来的上涨真的是吓人了),感觉各行各业都是如陷泥潭。到三月底,随着世界各国这波疫情平复,逐步放开,其实中国会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当然我们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中国一定会在恰当的时机放开国门。
另外一块不可忽视的事情是疫情对未成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巨大。这两年多来,会对现在这代的孩子带来什么影响,现在也开始越来越进入大众眼帘。上网课,假期推荐不出市,学校外出与体育运动的急剧减少… 不可否认的是,将来若干年后,青少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将成为社会的很大一块负担。这块的影响我甚至觉得比现在所有疫情造成的直接损失可能还要巨大。
知乎既然将这个问题推上头条,开始允许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也间接表明有些过渡已经开始了。只想说除非这病毒变异的方向发生重大改变,结束的曙光已经近在眼前了。
我给各位嘀咕嘀咕——如果各位 “为了共和国利益而开放” 的“进步人士”同意出钱,咱们就开放
——————————————
对于一个人而言,感染奥密克戎,我们假设休息两周,吃点药,喝点热水,大不了吊盐水,花一些钱,好了。
这是对于个体:你有两周没劳动。
——————————————
但对于国家呢?
每年各国 GDP 变化不大,我们假设 GDP 的量是一定的,突然爆发的疾病,让很多人无缘无故花费了额外一笔物资用于治疗疾病,导致的就是资源配送不均衡,其他各行各业的资源投入减少,长期导致的,就是全民买单,因为生活质量下降了。
注意,我没跟你扯什么人命,毕竟在知乎,人命真的就是一个数字,死百万都不眨眼睛的;但我想问你的就是,很多人是活的劳动力,他们有两周没有参与劳动还额外消耗了一笔物资,这笔账怎么算?
而且这群该死的 “贱民” 还没死,这怎么说?
美国那边 CPI 已经达到 7.9% 了,该不会有人以为和疫情没关系吧?
本来该用于提炼汽油的石油,被拿走去制造烯烃,做防疫物资了,怎么没人算这笔账?
本来该用于制造农药化肥的化学原料被拿走做消毒剂了,怎么没人算这笔账?
本来该用于投资教育的钱全部用于冲医保了,怎么没人提这个事情?
国债哪来的?财政赤字哪来的?
凭什么你们这群感染疾病的要买那么多药品,从而让药物涨价,从而让商家买了更多化学原料去生产药品,从而导致我们其他行业采购化学原料的成本上升?凭什么?
————————————————
说真的,很多人都和我提 “政治正确”
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态清零,我们绝大多数工业区还能正常开工,还能继续生产,人民生活有保障,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和物资匮乏。
扯个屁的政治正确,鼓吹开放的压根是极度自私自利的极右,只想着自己的能对外交流赚钱,不考虑整体代价。
啊对对对,谈生命就是 “政治正确”,“社会主义优越性”
那我们不谈生命,我全程都在和你谈钱,如果你能交更多的钱,我们就开放:你交吗?你能承担损失吗?你有那么多钱吗?
美国佬因为新冠,两年整体量化损失为:90000 亿~ 140000 亿美元,
马斯克身价为 2000 亿美元,即使以最少的 90000 亿来算,也需要 45 个马斯克才能偿还损失。
你有钱吗?
————————————————
很多人以为,社会主义是珍爱生命的。
这不把最大优势拱手相让了?
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基于整体思考全局,让整体获得最大收益;资本主义恰恰是个体获得最大收益。
而且我们是加工型国家,我们进口出口又没因为疫情断了,工厂又没有因为疫情又停止生产了。
总有些极端自私的人,把全中华儿女的钱包拿出来作为抵押,赚自己那点蝇头小利。
我认为很多支持开放的人并不是真的想要与病毒共存,而是出于对国内许多地方层层加码式防疫举措的极度不满,而且西安和吉林因为防疫闹出的事也确实触目惊心。关键还是要想想怎么杜绝一刀切。比如非必要什么的,我看到这句话就恶心。
在东京,小阳人还未转阴,但症状基本好了
理一下时间线
3 月 2 日出现咳嗽症状。
3 月 3 日开始发烧,一度烧到 39 度。
因为诊所休息所以无法去看病。
3 月 4 日中午去诊所做了 pcr,拿到了医生开的用于缓解症状的药,包括治疗咳嗽鼻塞以及退热镇痛药,今天体温维持在 37 度上下,嗓子非常疼,一度要靠镇痛药才能缓解。
3 月 5 日接到诊所电话,新冠确诊。退烧了,但是嗓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疼痛,说不出来话。
3 月 6 日至今 退烧且嗓子不疼了,吃嘛嘛香干啥都有劲,新冠,不堪一击!!!!
我是接种过 2 针辉瑞疫苗,所以整体症状没有那么严重,且未出现嗅觉味觉失灵的大前提下应该就是感染的奥密克戎,整体下来的感觉除了嗓子疼之外确实不如普通流感给我的伤害大。
说他是个大号流感确实有点夸他了…..
开不开放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
我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清零派经常以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当挡箭牌,说什么不愿六七十岁父母,八九十岁外婆承担一点点感染风险,既然这样的话,那应该采用隔离的措施呀,因为就算不开放入境现在各地还不是遍地开花?还不是有被感染的风险?那不如单独弄个酒店招待起来,家属每天穿着防护服给送饭,从外界切断一切传染源,这样不是可以保证长辈长命百岁了?还能促进内循环,岂不妙哉?
共存与清零与本人而言影响不大,但是看不惯部分清零者满口仁义道德,什么生命至上扒拉扒拉的… 无非就是从自己立场出发,不想让家人受到感染呗(这完全合理,没有人会想让家人受到伤害)但是没有必要动不动就给跟你意见不一的人扣个非蠢即坏的帽子吧?人家也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现在因为清零措施而失去经济来源的也不少吧?凭什么你的利益是利益他人的利益就不重要了?
还有动不动就拿国外的致死率套国内的,我就不明白了,中国人跟美国人价值观就不一样好吧,人家自由主义,刚开始不打疫苗,不戴口罩,而且有 party 文化,不感染这么多才怪,请问就算防疫措施放松点了,我们国人还是会老老实实戴口罩的吧?能简单把他国的致死率乘以我国人数?
看周边。
如果东南亚开放出入境限制,特别是取消酒店隔离,恢复航班班次的话,中国就大概率会跟上。
为啥?
因为国际贸易中 中国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低。如果周边国家都开放了, 中国仍然坚持动态清零,那么就越发会在国际贸易中被东南亚替代。
供应链迁出去了,就大概率不会迁回来了。
为啥?
因为东南亚的劳动力完全可以替代中国的劳动力。承担世界工厂的角色,高中文凭的劳动力就可以,完全不需要如此大比例的高学历人才。
学历内卷,教育内卷 完全对国际贸易完全没有帮助。
今年大概率会有条件的放开。
在整个外部世界都采用与病毒共存的模式后,中国不可能永远的采用清零策略。除非你真的闭关锁国,否则一有病例就无穷无尽的核酸、封楼、划定封控区限制人员流动,这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有一个共识就是,病毒不可能被消灭了,肯定是会长期和人类共存的。
中国 14 亿人,那么大的一个国家,你要怎么防范?
所以肯定后续是要慢慢放开,肯定会放弃清零的政策,这个不争论,我们拭目以待。
现在需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方式、什么节奏放开。
其实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对如果开放入境提供了一个参考。数万人入境参加冬奥会,但是并没有发生病毒本土传播。冬奥会相当于给来华人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隔离区,里面生活井井有条,和外界联系有专用通道。虽然不可能每个城市都有经济实力都效仿冬奥会,但这毕竟第一个成功的尝试,一定有参考价值。
如果要放开,必须有治疗药物。在辉瑞疫苗尚未在中国获批的情况下,中国国家药监局首次在 2 月 11 日附条件紧急批准辉瑞公司开发的冠病治疗药物 Paxlovid 的进口注册。除了特效药,我们还需要更强有力的疫苗。灭活疫苗有效性不如 mRNA 疫苗这是有数据支持的。中国现在有自己的 mRNA 疫苗,但是产能不足,只有云南一个基地能年产 2 亿剂,这远远不够。据报道现在正在为生产 mRNA 疫苗在国外物色基地。
等药物和疫苗就位,可能就是开放开始。
可能就是今年了。
这几天深圳、广州、上海、苏州等城市又有疫情了。限制出差限制开工限制各种展会商业活动。反而那些几线的小城市比较安全。为什么,因为大城市商业活动比较频繁人流量大,最容易出问题。但是大城市又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如果受限制可能影响会很大。
最明显的就是深圳福田,小区封了一个又一个,但是就是不把街道的风险等级提升到 “中风险”,为什么?因为中风险对商业活动是有硬性规定的,基本上宣告了各种商业活动的冻结。福田是深圳的 CBD,冻结影响太大了,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小区封控,但是还是低风险的奇怪现象。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现在政策的弊端:疫情总是发生在最繁华的地方,这些地方又不能一下子全封掉。所以防疫政策压力越来越大,要做出改变可能是势在必行了。而且改变不可能是往限制人员流动的方向,只能是朝着有利于经济活动的方向。
所以,可能真的要在有新的防疫政策的基础上,有序开放了。
**防疫爱好者别渲染恐惧啦!**来看看香港的情况。
目录:
香港疫情情况
2022 年 3 月 12 日 香港的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二,因为还没有做全民检测,现在的 累积确诊 数据只是有检测有申报的一部分,死亡率 是在分母(确诊人数)比实际少得多并且疫苗接种率低的情况下得出的。
下图是港府官方数据,各位可以去查验。
问防疫爱好者几个问题
请问防疫爱好者爱的是国还是自己,永远闭关锁国对底层好吗?对我们国际化的目的好吗?19 年底到 21 年底我也是清零的坚决支持者,可现在奥米克戎无孔不入,物传人,动物传人防不住了,只是一直在折腾底层,最近 19 个省市都破防了没看到吗???
有疫苗,有特效药,低毒性难道我们不应该思考需不需要调整吗?要让底层被钱逼死吗?
看到有人说开放派是哪类人,我说说防疫爱好者是哪类人【享受到清零红利,中产阶级以上,致力于合理合法用西安孕妇的小孩和在 ICU 门口等核酸的心梗患者的生命换他们家吊着一口气的老人的命】
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开始了共存政策,并且不会再对新冠进行统计和药物开发(因为没有经济价值)我们现在国产针对新冠的疫苗和药物还在追赶人家的脚步,就算再多十年也就是追上别人的脚步罢了。。
到那个时候放开医疗资源依旧挤兑,老百姓已经把钱花光返贫了,拿什么跟这些防疫爱好者抢资源呢?
如果真的有心为穷人好,这两年为什么没有一点准备,没有把钱花在该提升的人均医疗资源上?
现在打完两针疫苗的死亡率已经降到万分之四了,此时不放何时再放?(我说的话你们可以不信,你们可以去看下面的链接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医生的原博是怎么说的)
https://m.weibo.cn/7454177482/4744439936844914
反智的美国
我希望所有拿丑国和香港说事的人都先看看我这篇文章,不要什么都不了解就开始输出,误导别人,像博人眼球的营销号一样可恶!
有没有一种可能,丑国人死的那一百万人是自愿的,珍惜生命的一半丑国人都打疫苗了????
一道选择题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是否应拉杆?
回复某个擅长喷人的答主
某位擅长喷人的答主我又回来啦,举报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举报得好啊,动不动就是拉黑加举报真的 666 呢。
啊对对对,我国既不能跟新加坡比,又随便一个县长都能比新加坡做得好。
新加坡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二,2019 年 - 2022 年新冠死亡率 0.013%,总死亡人数 1040 人,完整接种疫苗比例 86.6%。
丑国到现在才 65.2% 的疫苗接种率你装作看不见吗?
还有一个拿马来西亚跟中国比的,马来西亚除了吉隆坡之外呢?比得上中国的二线城市吗?我在马来西亚也待过两年我不知道吗?
中国没有低人权优势,暂不具备开放入境的条件。
去年的时候我曾觉得疫苗推广后就能趁着冬奥开放入境了。
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从专业角度讲高估了疫苗的效果,低估了变异后的逃逸能力上升。不管是我们的未来还是人类的未来,都仍然艰苦。
最近知乎和微博上都开始出现鼓吹开放的声音了,除了一部分有利益考量的群体之外,也有一些产生动摇的群众。
我想和动摇的知友们说几句话:
1、回想一下两年前武汉的惨状吧,香港也好韩国也好,其他地区的疫情很难让你产生共情,但是武汉时期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记忆。疫苗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可能出现的伤痛,但是更快的传染速度和更大的感染体量面前,疫苗并不能让这份伤痛无感化。现有的国内外数据都表明,不管是从经济损失角度还是人均寿命角度,开放躺平都不能带来预期的稳定经济和群体免疫效果。
2、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记忆并不比疫苗更加强大,病毒变异、反复感染、病毒长期潜伏和长期后遗症都不容忽视。
3、病毒是一个强大的敌人,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我国目前为止的防疫经理表明了,这是一场可以打赢的战争,不能因为国外失败了,我们就失去了抵抗的信心。
4、开放是一个无法撤销的绝定,届时世上不会有后悔药。
5、防疫说到底是一件讲科学的事情,无论是封控还是开放,相信国家在科学层面做出的判断,国家判断的信息依据不会有个人视角的幸存者偏差,会更加准确。
6、百年前我们的国家面临的灾难远比这场疫情更加可怕和令人绝望,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拥有战胜困境的能力、信念和科学态度。
当因为封控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自救互助,在互联网上求助外,也找找你们所在地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尤其是在各级两会上,提出过那些你们认可的议题案的人,以及各地区的参政议政先进代表,他们或许能让你们的声音传达出去。
1. 疫苗、药品背后的资本不会同意;2. 和防疫相关的百万槽工不会同意;3. 靠疫情赚流量的媒体不会同意。三者的结合,对下贩卖焦虑恐慌让更多不明群众跟风,对上展示反对放开的民意汹汹。
清零的开销,不要以为是统治阶级买单。
乐观估计,今年年内一定可以!
综合最近新闻来看,中国足球三级联赛恢复主客场;中日直航恢复;中英直航正在测试;全国很多机场都在进行针对入境航班的特别演练;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外国人开放免隔离;媒体正大肆宣传华西医院研制出的便宜且灵敏的核酸检测卡盒(就是外国的自测盒,咱们一直在出口,也有批量生产的能力,但是因为国内外对检测的标准不同,所以国内一直不给用。而且华西医院这个每个预估才卖 100 块,相比美国动辄五六十刀的自测盒,明显便宜了不少。);辉瑞特效药批准上市(针对老年人和重症);古巴靠疫苗和特效药结束疫情;mrna 疫苗正在路上;香港虽然日增可怕,但死亡的病例九成以上没打疫苗;奥密克戎的感染率虽然还是很高,但是全球日增死亡病例却在快速下滑,和德尔塔相比简直是弟中弟……
现在知乎能够提这个问题,还有这么多人回答,我猜就是舆论在吹风。就算之前另一个问题的高赞被删,但是我还是会相信他的话,现在咱们距离高赞的描述已经不再遥远,奥密克戎将会是最后一种病毒,而且根据很多论文的表述,它就是一剂广谱疫苗。就算非洲那么落后,很多最不发达国家也依旧没有发生大家恐慌的医疗挤兑,甚至于很多落后的国家,比如吉布提,纳米比亚,他们都已经基本完成清零,难道那些反对开放的人,他们就不认为,中国的医疗条件会比非洲的小国要差?他们都能做到,凭什么我们不行?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为何比不过非洲?香港和韩国病例激增,是因为他们从前从来就没有如此大规模地接触奥密克戎。香港现在疫苗完成两针的接种率只有 68.3%,三针全打完只有 19.5%。而最近去世的人们当中,九成以上是来自那剩下的 31.7%。而韩国如此海量的增加确诊病例,他们的死亡数字每天只有两百多例,而这对他们来说还是新高……
所以,我相信,年内防疫措施一定会慢慢地放开。最迟到明年,我们一定会回归 19 年的生活!
本回答将不定期更新,为防迷路,欢迎收藏 + 追更。
先说结论:首先要如何定义开放入境?如果是指中国人可以回国,那么中国从理论上一直开放入境的;如果是指中国公民可以像疫情之前一样顺利回国,没有熔断、没有天价机票,那么今年 5-7 月份可以实现;如果是指探亲签或者旅游签证回国的话,估计 7、8 月份吧;如果是免隔离入境,今年估计比较困难;比较务实的做法是实现 7+7、7+5 甚至 5+5 的隔离。
之前的回答被和谐了,就放一个 2020 年写的预测大家觉得疫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完全结束?,证明之前的回答经得起挖坟。
-——————————
3 月 11 日更,
在地球上有一个美丽的国家,它一直坚持清零政策,知道今年,它终于放弃了,躺平了,躺平后,它的增长曲线是这样的:
最高峰那天 32674,7 日平均最高峰是 22026,非常高的数值了,对吧,现在也开始回落了。但是我们来看看它的死亡人数曲线。
这样的死亡人数,是不是可以算是国生赢家了?
这个国家从 2020 年出现疫情开始,跟中国一样,一直奉行的是清零的政策,而且一直执行得很好,但是到了 2022 年 2 月,当完全接种率达到 94% 加强针到达 74% 的时候,趁着奥米克龙在夏季极低的死亡率,它决定放弃清零,学习新加坡 “躺平”。采用下面的流程:
此后感染人数迅速增加。但是截至昨天 2022 年 3 月 10 日,总共死亡 91 人。现在峰值已经过去,即使死亡人数再增加一倍,也才 182 人而已,一个 500 万人口的国家就此实现了群体免疫,是不是算最成功的国生赢家!成功地躲过了死亡率最高的两拨疫情,完美地在死亡率最低的奥米克龙疫情期间华丽转身,即将成功地实现群体免疫。这个美丽的国家就是——新西兰!
对于季节性流行病,比如流感,夏季和冬季的发病人数真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下表是 2019 年全年的流感数据,数据来源于卫健委网站。
流感在冬季无论是感染人数还是死亡人数都远远高于从 5 月开始的夏季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所以当我们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时候,或者说适应病毒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一个好的时机,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死亡人数。夏天气温高,对于奥米克龙来说,可以缓解症状并且极大地减缓传播速度。所以夏季加入到对抗奥米克龙的战役中,是远远要优于冬季加入奥米克龙的战役的。中国一直以来以人的生命为重,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所以我们之前一直保持清零的状态,并且在武汉解封之后,只死亡了两位新冠患者,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直到今天我都引以为傲!但是世界上不是只有新冠这一种病毒,也不是只有新冠会死人,中国有很多的老年人,他们有基础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等;中国还有孕妇、产妇,当我们把过多的精力都倾斜在新冠一种病毒身上的时候,势必导致我们在其他病患的精力减少了,对他们的照顾可能不周到了,延误了,也会导致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死亡。西安封城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就有一位老人因无法入院而死亡,一位孕妇无法入院接受接受检查而流产,这些也是生命!在封城的期间,有人会因此而破产或者失业,有人会因此而断供房产,有人会因为失业而被迫为了生活去偷去抢,有人因为失去生计一时想不开而离开这个世界,有人会因为隔离而抑郁,严重地会自杀。每一个死亡 / 失业的人后面都是一个家庭,我们在关爱新冠患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部分的爱心给这些受害者?
我相信无论是共存派、清零派还是像我这样的数据党,我们都秉持同一个目的:以人为本,在抗疫的过程中尽量少死人!我们的不同仅仅是过程的不同,而目的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在对待病毒的方式和过程中,必须要思考周全,要用最小的代价来结束疫情。这代价不仅要考虑病人的生命,也要考虑病毒的危害,还要考虑封城等措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所有的决策都有利有弊,我们要做的是权衡各方面的代价,选择一条即使不是最优,也是要比较优的方案来结束疫情。
中国很快将面临这样一个好时机,我们要不要抓住它?新加坡和香港的数据表明,完全接种疫苗后的死亡率已经极低了,如果会选择在夏天开放,死亡率会进一步降低。像新西兰一样,选择在死亡率最低的奥米克龙疫情期间而且是在夏季的时候开放,这是非常优秀的决策!我们清零了两年,除了初期遭遇了不测意外,我们躲过了死亡率最高的德尔塔毒株,而且在国外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大力出口各种医疗物资,发展了经济,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已经赢了!当新加坡在疫苗接种率达到 86% 的时候选择躺平,遇到了死亡率最高的德尔塔毒株,在那段期间,死亡人数超过了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才迎来现在的胜利!在现在国外开始共存恢复生产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摸着新西兰 / 新加坡的石头过河,以极小的代价实现群体免疫,那么我们是不是又赢了!因为我们不仅发展了经济、减少了死亡人数、还实现了群体免疫,难道这不就是最好的结果吗?!
跟新西兰相比,我们还有不足之处:首先,我们的疫苗接种率只有 87%,比新西兰的 94%(这个可能不是指全部人口的占比,而是指适合接种人口的占比)还少 7 个百分点,所以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大力提高接种率,力争把老年人的接种率干到 95% 以上;其次,我们要恢复戴口罩,避免奥米克龙病毒的传播;再次,我们要转变思想,向新加坡 / 新西兰学习,具备条件的,轻症患者在家自愈,不具备条件的去社区隔离,有需要的去医院隔离和治疗。避免轻症患者一窝蜂挤到医院去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把资源留给真正有需要的人;最后,等夏天来,等天热病毒毒性下降的时候选择开放。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下,我们也能像新西兰一样躺赢!漂漂亮亮地结束这最后一仗,交出完美的答卷!
今天,股市里的检测股大涨,原因就在于昨天国务院发布的抗原检测的通知。
要问我怎么看?那就是摸着新加坡 / 新西兰过河迈出的第一步呗!
-————————-
3 月 10 日,爆出来了一则消息:中国医药与辉瑞公司签订协议,负责辉瑞公司新冠治疗药物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商业运营。
对这个消息,我是既看好也不看好。看好是因为你看连特效药都应急批准了,**疫苗 + 特效药,是不是可以开放国门或者说调整政策了?可以治心病治恐慌,还可以用来说服反对者!**此外,可以堵住一些不利于药监局的声音,比如 mRNA 疫苗,那么拉垮,以色列感染人数 / 重症人数 / 死亡人数从德尔塔起就远超阿联酋,还有一堆人认为 mRNA 疫苗比灭活强,引进该药物,可以彻底堵住这些慕美者的口。最后,如果真引进进行自费治疗,还是能收割一拨中医黑和慕美者的韭菜的。**不看好是因为中国已经有中药治疗,去年已经研发出来了安巴韦单抗 / 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以及人民的希望改进版 VV116,如果这四种疗法做临床对比测试,我估计效果最好的是前两种,辉瑞的抗新冠药物将成另一个瑞德西韦。**有没有效果,有,效果好不好,不太好!**这个结果估计是药监局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索性干脆不做临床实验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中国销售的药物,都要在中国做三期临床实验。**其实目前的香港是最适合做临床对比实验的,每天死亡人数那么高,哪种药都可以降低死亡人数的,很容易测试出那种药物最有效。
所以中国医药最好不要一次性购买太多的药物,否则有可能像复兴医药一样砸自己手里了。
-———————————–
以下是 3 月 9 日原回答。
一、奥米克龙传染性逆天,但是也很弱鸡
我们办公室是怎么抗疫的,
由于属于基础服务,我每天都需要去办公室正常上班,从新冠疫情爆发开始,我们都是每天上班,即使是最严厉封城的时候,我们都是随身带着身份证件,遇到稽查人员可以出示身份证件供他们查询我们可以每天上班。而且我们由于人头少,还没有办法区分 A、B 组,同一班人马上班。疫苗注射情况:2 科兴,1 莫德纳,其余辉瑞,去年 11、12 月份全部注射了三针。
在疫情开始后,我们就先后制定了如下规则:
2. 从楼外进入办公室,除了遛弯、抽烟外,必须用消毒液消毒或者用自来水洗手。鼓励经常洗手。
3. 在办公室,除了吃饭喝水外,全程戴口罩。鼓励使用 N95 口罩。
4. 有任何不舒服但无咳嗽、发烧、流鼻涕等流感症状,请自行进行 ART 测试,如果阴性可以选择上班也可以选择请病假,推荐请病假。如果有流感症状,无论检测结果如何,必须请病假在家休息。
5. 鼓励带饭,不带饭尽量打包回公司吃饭,如果需要堂食必须是露天的,禁止在室内堂食。吃饭后清洁并消毒餐桌桌面。
6. 抽烟时不能聚集,不能敬烟和接受敬烟,不能跟非本公司员工一起近距离抽烟。这一点我还比较放心,因为公司只有两名员工抽烟。
7. 推荐注射疫苗,尤其是第三针。
8. 每个员工都申领了消毒纸巾和酒精棉签(纸?Alcohol swabs),每日下班时自行擦拭桌面。
9. 空调温度最低 22 度,推荐设置成 24-26 度。
我们安然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然而到了德尔塔毒株流行期间,某个周五的早上,我接到直接下属的短信,他 ART 测试阳性,用了不同厂家的测试剂,结果都一样。我按照公司流程开始通知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然后群发信息,通知所有人员自行采购 ART 测试剂测试,当日测试结果上传到群里,之后两周星期一、三、五各测一次。然后寻找消毒公司对公司进行消毒,很贵,几乎天价。两周过去了,没有其他同事感染。
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代表团用机器人不同地用紫光灯在走廊消毒,受这个启发,立即订购了紫光灯,然后每日对办公室消毒。
从去年 12 月开始,当地也进入了奥米克龙时代,2 月初,负责卫生的阿姨确症了。这次我们并没有请消毒公司消毒,就用这个紫光灯消毒,只是增加了消毒的次数。考虑到奥米克龙的潜伏期非常短,只有 2-4 天,超过 7 天没有确症就安全了,于是 ART 自我测试也改为 7 天 4 次,当天,72 小时后,48 小时后和 48 小时后(0 天 / 3 天 / 2 天 / 2 天),感觉不舒服或者有症状可以增加测试次数。如果 4 次都为阴性表示安全,结果我们再一次安全度过。
2 周后,阿姨回来上班,我问她情况,才知道她女儿周末先确症,周一早晨她自测阴性,所以还来上班,第二天就阳性了。我当时就石化了,我们都是妥妥的密接啊。她基本上是感染的时候还来上班的,毕竟感染的前两天,很多人 ART 测试都是阴性,第三天才转阳。我敷衍了几句之后,立即跟人事核对了信息,她这种情况难道不需要在家隔离,不能来公司上班吧。很不幸,人事告诉我,根据政府新的规定,她只要检测阴性,可以外出,所以理论是可以来上班的。我不得不思考如何应对这种密接上班的问题。
我增加了一条新的规则:家人感染的密接可以来上班,必须无症状且每日 ART 测试阴性,到办公室必须严格执行全程戴口罩制度。如果要摘下口罩,比如喝水吃饭,必须去茶水间,而且要让其他人回避,吃喝完毕后,立即用紫光灯消毒。
在这种防范下,后来又有一位同事确症,同大厦先后有多人中招,我们也没有发生办公室传染。所以双方都注射了疫苗,都戴口罩且使用紫光灯进行消毒的情况下,即使长时间的接触,被传染的可能性不高。
从我们办公室的实际情况来看,奥米克龙很弱鸡,根本就没有传染给其他人。我们可是每天都在办公室 8-9 个小时共处的。由于使用中央空调,表面上看好像大家都分散在不同的房间,但是其实吊顶之上,所有的空间都是通的,其实是很危险的,但是得益于大家都遵守规则,尽量带口罩。我们确确实实没有发生任何办公室传染,这证明:奥米克龙确实传染性没那么高!
但是奥米克龙确实传染性逆天,毕竟在我们这里,不管 2 针还是 3 针的辉瑞疫苗,家里只要有一个人中了,基本都是团灭。我听到太多的例子了,我的同事都是团灭的,包括居家办公的同事,至少 5 家邻居,全是团灭的,在德尔塔的事情,居家隔离还有家人可能幸免,但是到了奥米克龙时代,几乎没有可能性。即使是打完第三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奥米克龙也是非常不讲武德的,照样感染。
所以奥米克龙具有逆天的传染性,但是如果双方都正确地佩戴口罩,奥米克龙的传染性其实很弱鸡,疫苗 + 口罩就可以很好地提供保护。
二、密接、次密接、次次密接真的有必要隔离吗?
根据我们办公室防疫的经验,其实需要对密接的定义进行修改:**第一类:有身体包括服装等接触者,那么就算密接;第二类:没有身体接触者,双方都戴口罩在一辆公交车或一座大楼里,根本就不应该算密接,顶多算次密接。只有和病人坐在一起或者在一个餐厅 / 酒吧 / 茶座,一方或双方脱下口罩吃饭喝酒什么的才算密接。**同理在健身房等场所,只有一方或双方都脱了口罩,这才算密接。或者病人不戴口罩,其后 24 小时之内进入了同一空间的人不戴口罩,他们才算密接。
同样,跟密接接触的人,符合上述密接定义的,算成次密接。同理跟次密接密切接触者,才能算次次密接。
对于在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等长途交通工具上,有可能会脱下口罩吃饭喝水什么的,所以跟公交车要区别对待。比如飞机,由于有换气系统,2-3 分钟就完全了空气的循环,而且滤网是 HEAP 的,可以很快地过滤空气中的病毒,所以要跟关注的是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所谓间接接触,不如病患去上厕所,接触了椅子的头枕,而其他人又接触了该头枕,就属于间接接触。如果没有发生间接接触,基本上是前三排后三排按照密接进行管理就可以了,其余的可以按照次密接进行管理,长途汽车全部按照密接处理,火车比较特殊,比较长,硬座可以按照前六排后六排算密接,其余算次密接,硬卧按照前三个包间和后三个包间算密接,其余算次密接,软卧按照前后各一个包间算密接,其余算次密接。
**由于奥米克龙的潜伏期非常短,隔离 7 天完全是足够的,本来风险就不太高。现在流调都改成 7 天了,隔离 14 天完全没有必要,7 天就足够了。**为了动态清零,建议还是对密接进行隔离,有条件的可以居家隔离。对于次密接,可以考虑让其居家隔离,或者每日进行 ART 自我测试,如果 ART 测试阴性,也可以不隔离,但是要严格佩戴口罩。对于次密接,可以按照 0 天 / 3 天 / 2 天 / 2 天进行 ART 测试,进行健康观察,完全没有必要隔离。即使隔离,也应该是 7 天 - 密接接触病患之后的天数。一旦密接确认安全了,其对应的次密接也就没有必要继续隔离了。
三、在真实世界中,mRNA 跟灭活疫苗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只有明显的劣势
国内有一种声音是要等国内研发出 mRNA 疫苗和特效药才能开放,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真实世界里,辉瑞疫苗跟灭活疫苗相比,不仅没有明显的优势,只有明显的劣势。
从德尔塔变种开始,新加坡的数据就表明辉瑞疫苗根本防不了任何感染。到奥米克龙时代新加坡注射辉瑞疫苗的一家一家被团灭,无论几针疫苗,无论打完疫苗之后几天,都是全家都被团灭。要说能防感染,弱智才相信。我曾经给新加坡 MOH 写邮件,刚开始还给我回邮件,后来我要 MOH 确认辉瑞到底能不能防感染,MOH 从此之后就不再理我了。如果真能防感染,MOH 能不理睬我吗?提供数据堵住我的嘴不香吗?如果有国内卫健委相关的人士能看到我的回答,请你帮我问问你们新加坡的同行几个问题:1. 辉瑞疫苗防不防感染?感染率是多少?2. 灭活疫苗防不防感染?感染率是多少? 3. 60 岁或 65 岁以上的老者,注射不同疫苗的每十万人死亡率到底有多少?
我可以肯定地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辉瑞疫苗防感染的有效率远低于灭活疫苗。因为我知道的感染的人,都是接种辉瑞疫苗或者未接种的,接种灭活疫苗的还没有人被感染。至于防死亡,估计辉瑞疫苗和灭活疫苗没有太大的差别。新加坡公布数据表面看,好像数据很好,仔细分析未必如此。因为这个数据包含了太多的年青人的数据,比如 5-17 岁,到目前为止,新加坡政府规定都是注射辉瑞疫苗,如果把这部分人群去掉,辉瑞疫苗的死亡人数就跟国药疫苗死亡人数差不多了。科兴疫苗比国药疫苗死亡人数高不少,原因就是老人的接种比例比较高,而且有可能是 4 种疫苗里面比例最高的,所以新加坡卫生部在公布数据时,同时说明因为没有考虑年龄关系,所以不能作为比较各疫苗优劣的依据。
以色列研究:虽有助提高抗体水平 打第四剂辉瑞仍难有效预防奥密克戎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20119-1234331,四剂疫苗仍然难有效预防奥米克龙,意味着遇到变异,mRNA 的有效率基本完蛋,中和抗体数量与预防之间关系不大。今后群体免疫,或者靠多阶灭活疫苗,或者靠奥米克龙这个 “减毒” 疫苗。
最有力的证据来了:我们再来看天津的疫情,安阳的病例与天津属于同一传播链,然而,安阳的感染来源为 2021 年 12 月 28 日从天津市津南区返回安阳市汤阴县的 1 名在校大学生。最让人震惊的是,1 月 8 日天津才发现奥密克戎感染本土病例,也就是说,**奥密克戎在天津隐匿传播很长时间了,至少是在元旦节以前,天津就已经出现社区传播了,截止到 1 月 19 日 24 时,天津总共本土病例才 340 例,**不含输出病例。考虑到天津的人口密度,1 月 8 日之前基本不戴口罩,也就是说 20 天就传播了 340 例,目前基本接近尾声了,说明灭活疫苗比辉瑞疫苗有效多了。参考新加坡在戴口罩 + 加强针的情况下,2021 年 12 月 24 日发现本土奥米克龙病例,到 2021 年 1 月 15 日,新加坡单日新增社区奥米克龙病例 541 例,这还是确症病例,不含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未去诊所 / 医院的患者。都是 22 天,新加坡一天的数据,超过天津累积的数据,两相对比,可以明显说明 mRNA 防感染远差于灭活。当然 mRNA 疫苗的 “广告有效率” 远高于灭活,真实有效率真的太拉垮了!所以靠 mRNA 疫苗的群体免疫基本失败。美国那段时间每日确症人数已经连续多日超百万也不足为奇了!其实如果看看青岛莱西的数据,这么多天才一百多例,这效果太惊人了!
昨天的朋友圈,FDA 败诉了,https://mp.weixin.qq.com/s/69kaIHKHypBtC1gZbxZ9KQ,辉瑞的副作用自己看看吧。
我今天要说的,不是新加坡卫生部公布 63% 的接种者发烧之类的已知的不良反应,也不是接种几小时、第二天就猝死的例子,而是 mRNA 疫苗对心脏的影响。**新加坡的数据,每十万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人数从 2019 年的 97.474 人跃升到 2021 年的 108.358,从死因的第三位跃升到死因的第一位。**按照新加坡的人口简单计算一下:545 万 *(108.358-97.474)/10 = 593 人。比奥米克龙致死的人数都要多。我非常希望新加坡卫生部能够调查一下为什么缺血性心脏病会大幅跃升?是否跟 mRNA 疫苗有关,是否跟疫苗产生的凝血有关。
想反驳:第一、不要用美(造)化(假)的论文数据来反驳,先解决美化问题再说,请用真实世界的数据来怼,这个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据。第二、不能防感染,说明所谓的中和抗体有起作用吗?还是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T 细胞、记忆细胞等其他免疫系统在起作用,所以才能不防感染防死亡,中和抗体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第三、灭活疫苗能够大大延缓病毒传播,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
四、香港的悲伤
香港新一轮新冠疫情持续恶化,继 2 月 9 日新增 1161 个确诊病例,创两年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新纪录后,2 月 10 日,香港再度新增约 986 例确诊病例,并在 6 个月以来首度出现死亡病例,后来还出现了幼童死亡病例。2 月 14 日突破 2000 例,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一度高达 56827 例,此后虽然有些下降,但每天仍然在 2 万 5 千例以上高位震荡。从近 3 个月的新增数据图表如下:
恐怖的是死亡数据,刚开始新增二、三十,从 2 月中旬开始,有患者无法入院,发生了医疗挤兑,病床使用率达到 111.1%,出现了所谓的露天病床。当重症患者无法入院吸氧,很容易导致器官衰竭死亡。从 3 月 1 日超过两百后,每天死亡人数都超过 150 人,仿佛武汉病情在香港的再现。香港死亡数据图表:
为什么香港会这么惨烈?香港最大的问题是政府没有为疫情的爆发做任何准备。
1. **香港房屋面积小,很多家庭不具备居家隔离的条件。**所以政府应该建立大量的方舱,用于疫情大爆发时为轻症患者隔离用。奇怪的是,疫情还没有结束,中央援建的方舱就拆了?不知道谁做的决策,这个决策者一定是草包!
未接种的老人是最危险的,最容易导致死亡的,其实死亡率为完全接种老人死亡率的 18 倍以上。
3. 没有推行 ART 自测,导致一定有症状或怀疑自己中招了,纷纷去医院做检测,严重增加了医院的负担。
4. 没有很好地宣传轻症患者无需治疗,居家隔离 5 至 7 日就可以自愈。只有发烧超过 38.5%,呼吸困难,血氧指数低于 93% 等才需要去医院就医。这样,才不会导致医院爆满,医疗资源不足。中国大陆今后放开,也要做好教育民众的工作,轻症在家休养,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5. 在没有大面积采用中医治疗的情况下,死亡人数不会有改观。
正是这种不知己知彼,导致每日新增不断暴涨的情况下,医疗资源也被挤兑一空,大量轻症患者占用了宝贵的病床资源。现在国内医疗组援港了,但是人数太少,估计杯水车薪。所以港府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要降低恐慌情绪,把轻症患者从医院转移回家或者其他的隔离设施,腾出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老人,儿童和可能的重症患者。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死亡率将彪升。如果无法控制家庭内的传染,新增人数将暴涨,这个急需港府解决。
我在 2 月 18 日给香港卫生署写信,希望香港卫生署尽快提供疫苗接种率,并参考新加坡的居家防疫方法,尽量让轻症患者在家隔离或者在社区医院隔离,把宝贵的病床资源让给老人、儿童和可能的重症患者。**2 月 21 日,香港卫生署就推行了社区隔离,**行动还是很迅速的,值得点赞!此后香港医疗挤兑已经明显缓解。
最后我们来看看香港最近几天的死亡率数据。
基本可以看出 10 日或 14 日后的死亡率比较靠谱,也就是在 2.5%-4% 之间。如果哪天死亡率下降到 1% 以下,香港疫情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根据现在香港的疫情数据,估计在 4 月 10 日 +/-10 日疫情得到控制。
五、估算死亡率
中新社北京 3 月 5 日电 (记者 张尼) 中国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 5 日在北京介绍说,中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到 2022 年 2 月底已超过 87%。新加坡现在 91% 的接种率,在遭遇奥米克龙时是 90% 的完全接种率,中国跟新加坡只差三个百分点,差异可能在老人和小孩。小孩即使感染,症状也不严重,2 到 3 天就恢复了,这部分基本不会导致死亡,新加坡还没有 60 岁以下接种疫苗者死于奥米克龙的例子。真正导致死亡的是未接种的老人,其死亡率是完全接种老人的 22 倍(新加坡数据)和 38 倍(香港数据)。如果我们加速提高 60 岁以上老人的接种率,达到 90% 的比例,国内的死亡率可以参考跟新加坡的死亡人数。根据新加坡官方的数据,奥米克龙感染了约 57 万,约占 10%,当然有很多轻症患者自测 ART 阳性,没有上报给新加坡卫生部,所以没有统计在内,新加坡高峰已过,我们假设后面还有感染 10% 的人数,也就是 20% 左右的人数。根据新加坡接种疫苗后的死亡率为万分之五点五,未接种的死亡率为 1.2%, 计算如下:
14.2 亿 * 20% * 0.9 * 0.00055 + 14.2 亿 * 20% * 0.1 * 0.012 = 14.06 + 34.08 = 48.14 万。
注意:**这个是新加坡德尔塔 + 奥米克龙在一起的死亡率,截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新加坡累计死亡 820 人,奥米克龙登陆新加坡,就算后面死亡的都是奥米克龙吧,其实还有德尔塔造成的死亡。截止 2022 年 3 月 6 日,死亡 1073 人,也就是说奥米克龙的死亡率约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为:(1073-820)/1073 = 23.58%,**那么根据这个比例进行修正,那么国内死亡的人数为 48.14 万 * 23.58% = 11.35 万。
新加坡没有采用中药治疗,所以未接种疫苗者死亡率远高于国内,我们按照武汉的数据,大面积上中药后,死亡率为之前的五分之一左右,我们算中国农村条件差,采用中药后,降低的死亡率为 50%,也就是一半,那么我们再计算下来:
(14.2 亿 * 20% * 0.9 * 0.00055 + 14.2 亿 * 20% * 0.1 * 0.012 /2) * 23.57% = 31.1 * 23.58% = 7.33 万。
如果考虑我们还有特效药单抗,可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了。
如果我们把老人的接种率干到 95%,即使不考虑中药治疗等其他因素,也铁定降到 10 万以下了。这个死亡数据,比很多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都低了,我相信高层应该是可以接受这样的死亡人数了。
试图搜索各种疾病的死亡人数,没有搜到别的,只搜到下图这张,基本上就是死亡专率乘以 1.42 的结果就是当年的死亡人数,单位万人。下面这些疾病都比奥米克龙的死亡人数高了。
六、近期到处开花,我们还能防住奥米克龙吗?
今日卫健委发布的疫情信息:
3 月 8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337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104 例(广东 39 例,上海 26 例,四川 13 例,甘肃 7 例,广西 6 例,北京 5 例,江苏 3 例,福建 2 例,山东 2 例,云南 1 例),含 13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 8 例,四川 5 例);本土病例 233 例(吉林 94 例,其中吉林市 73 例、长春市 12 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9 例;山东 59 例,其中青岛市 55 例、日照市 2 例、淄博市 1 例、威海市 1 例;陕西 17 例,其中西安市 10 例、宝鸡市 6 例、汉中市 1 例;天津 12 例,其中西青区 11 例、津南区 1 例;河北 11 例,其中邢台市 5 例、保定市 3 例、石家庄市 2 例、沧州市 1 例;江苏 11 例,均在连云港市;广东 7 例,其中深圳市 6 例、东莞市 1 例;北京 6 例,其中朝阳区 4 例、海淀区 2 例;云南 4 例,其中昆明市 2 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2 例;山西 3 例,其中运城市 2 例、晋城市 1 例;内蒙古 3 例,其中呼和浩特市 2 例、阿拉善盟 1 例;上海 3 例,其中静安区 1 例、闵行区 1 例、嘉定区 1 例;辽宁 1 例,在沈阳市;黑龙江 1 例,在哈尔滨市;浙江 1 例,在湖州市),含 13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山东 9 例,山西 2 例,辽宁 1 例,广东 1 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 15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截至 3 月 8 日 24 时,据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 4208 例(其中重症病例 8 例)。
让我们看看疫情地图,全国只有 6 个省区没有疫情。
这么多的省区都有疫情,而且很多地方还没有找到源头,而且有些地方,比如青岛黄岛,莱西,江苏连云港,通过基因测序还找不到同源的病毒,这个就很奇怪了。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一种情况:候鸟通过粪便传播给人类,所以才会遍地开花。如果通过候鸟传播,那么防肯定是防不住的,总不可能把所有鸟类都捕杀完毕吧,而且也杀不完。
即使不是候鸟传播,全国大面积的疫情,而奥米克龙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超过 80% 的人员无症状,如果不是感染老人小孩等免疫比较差的人群,不去医院根本不会被检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防不住了。而且这么多的无症状的病,在打了疫苗的情况下,还需要防吗?
如果真防不住,我们该向谁学习呢?
七、学习新加坡或者新西兰,我们只需要 1 个半月到 2 个月的准备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新加坡在 9 月份就开放了,其实他的时机并不好,遇上了德尔塔毒株,死了不少人。你看现在的新西兰开放,虽然感染人数与香港相当,但是死亡人数真的相距太远了。
新增病例对比。
死亡病例对比,新西兰的死亡数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我们要开放,一定要避免香港的情况在国内发生,一定要向新加坡或者新西兰学习。这两个国家在遭遇奥米克龙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接种率为 90%。所以我们只要把接种率尤其是老人的接种率提高到 90%,那么我们也有足够的底气开放。
3 月 5 日中国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 5 日在北京介绍说,中国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到 2022 年 2 月底已超过 87%,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把接种率提高到 90% 以上,我们就可以像新加坡和新西兰一样放开了。从现在到 5 月份,我们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抓紧时间给适合打加强针的注射加强针,老人没有接种的立即接种,我相信到 5 月初,我们的接种率可以超过 90%,60 岁老人的接种率也一定可以超过 90%。如果我们基层的同志足够给力,直接把老人的接种率干到 95% 以上,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有什么顾虑了。
此外,还有一个教育的问题,我们**要教育轻症患者尽量居家隔离,没有隔离条件的去方舱或酒店隔离,尽量避免医疗挤兑。**各地要尽快准备防疫包:退烧药、咳嗽药、嗓子痛的药和莲花清瘟等。尽可能成为家庭储备药物。轻症患者依靠防疫包在家自愈;只有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时才去医院治疗。病床要尽量留给有需要的人。
八、结束语:7+7, 7+5, 5+5 是可以期待的愿望!
之前有高赞文章说国内的开放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开放,然后其他省份的医疗人员随时支援,我是不同意他的观点,这种开放会让医务工作者疲于奔命而且效果未必好。**奥米克龙的潜伏期很短,只有 2-5 天,所有超过 7 天的,都是在隔离酒店感染的。**我们有更聪明的方法:**7 天的隔离足以把 99% 的病人隔离出来,而在隔离酒店感染的,居家观察又可以把全部的输入病例和 99% 的酒店感染隔离出来,**这种开放不会引起国内医疗的紧缺,各地应付起来应该绰绰有余。
更重要的是:流调已经改成 7 天了,为什么密接、次密接的隔离还是 14 天,为什么不相应地改成 7 天呢?否则这两个不是互相矛盾吗?
台湾省已经出台了规划,逐步放开,预计在 6 月份实现 5+5 的隔离。
国内在提高了疫苗注射率的情况下,也可以有计划地逐步放开。等到春末初夏,天热了,奥米克龙毒性进一步下降的时候,也即在 5 月中旬到 7 月份宣布逐步开放,缩短隔离时间到 7+7, 7+5 甚至 5+5,这些都是可以期待的!
本来等人来抄作业 结果人家交卷了
拿俄罗斯举例(因为我现在就在这):
每天确诊十几万,但医院基本上没什么人。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世界任何角落的俄罗斯人随时可以回国,而且除了俄罗斯给中国的航班受限制外,飞任何国家航班次数和机票价格都和疫情前差不多。飞中国基本上半年内买不到机票,起价三四万元人民币、还不一定能飞。别说外国人,就像我们中国人大多数都两三年没回国了。
俄罗斯从来没有过全民检测,但是每个小区都有几家私人检测中心,每天有固定的时间有症状的人可以在预约的时间去检测。确诊后会收到电话提醒在家自我隔离。至于密切接触者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追踪和限制。
其实现在国外和国内太极端,国内是清零本国人回国都回不去。外国是顺其自然,一点措施也不搞了。最完美的应该是国内建立强大的隔离体系,中国人想回国在国外就开始隔离,这样回国在确诊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主要是这就需要驻国外大使馆的监督了。到了国内在隔离两周,这样既做到了清零,又不影响人员往来。就是隔离的时间长了一些,但至少能回国了呀,哪一个中国人不思念国内的亲人朋友。
当然,我只是打个比方,办法都是人想的,遇到事情想办法解决、总是找借口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
希望我们的领导们能够想出万全之策,这样国内的人不用担心害怕,国外的华人也能回到祖国。
更新一下,这两天算了笔账。20 年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局势不明朗,大量海外留学生回国,那时候不管多少钱也得回,毕竟谁都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子。21 年大多数人都在国内上网课,21 年秋季随着全世界疫情常态化又返回海外上学。22 年寒假应该没有任何一个海外留学生有时间回国,哪怕你在韩国。所以 22 年暑假应该是疫情常态化后第一个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时间点,而如果政策保持不变的话,大概要花多少钱呢?
以美国为例,机票 4w,到飞机起飞所在城市 2000,提前隔离一周酒店钱 5000,大使馆认证的好几次核酸检测 3000,在美国隔离的一周点外卖 2000,回国后酒店隔离 5000。现在航司很鸡贼的没有当初八月九月返回美国的机票,临近的时候放出来又要 2w。也就是说,在不出任何意外的情况下,一个美国留学生想回家过个暑假,至少要花七万七千人民币,这还是在理想状态下的保守估计。一个一年没回家的学生,仅仅是想回趟家与父母团聚,暑假回趟家来回一趟要将近十万人民币?为什么同为中国人,同样实行清零政策,香港台湾几千块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大陆人要将近十万?
原答案:
其实正常隔离 14 天我不反对,防疫政策我也理解。但是香港至少在这两天爆发以前也是清零政策,谁能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同样的距离,机票价格差了十几倍呢,有人管管吗?
还有就是,20 年回国的时候,只用隔离十四天,回居住城市当地再多加一次核酸就好了。为什么到了现在,疫苗有了,而且德尔塔,奥密克戎的潜伏期要远远短于 20 年的原始毒株,这是钟南山都承认的事情,为什么现在隔离时间反而更长了呢?甚至于国内回乡都要隔离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别动不动把防疫和政治挂钩,你觉得国家会和你们一样?。 你觉得新冠可怕还是过度防疫可怕? ,还想着把防疫政策和社会体制挂钩,为什么放开就一定不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到第一了?放开就是躺平? 如何放开都不考虑嘛?。 国家政策从来都是经济建设为重心,因为经济一旦出现大问题,就特么不是新冠感染带来的问题了。 国家之前大力宣传动态清零,那个时候人类对新冠的认识局限性,以及对造成的损失的不可控性,怎么宣传宣传着,你们都成一根筋了? 美国人说中国防疫没有人权,国家的宣传是要体现我们更尊重,方式方法不一样, 没特么说永远要清零。 别等到时候放开了,你们又要反过来怎么黑国家? 按你们这逻辑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了】
[
2022 年中国是否有可能开放入境?
智能外呼的视频
· 1630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82753266534948864)
深圳这波疫情了,我们处在了旋涡中间。但是还是要进行清醒讨论,而不是诋毁谩骂。
外面的门店好像又要关门了,进出小区 24 小时核酸,从事旅游行业的、服务行业的,只能祈求上天了。
先说一下,我的观点,从整体出发:任何一个城市的防疫政策,如果它无法推广到全国,那么它就是失败的;同理,任何一个国家的防疫政策,如果它无法推广到世界,那么它就是失败的。
理由很简单,这个世界早已经是一个整体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应该是历史唯一吧(我不敢乱说)。病毒无国界!!
如何在保障民生的情况下,降低防疫带来的负面影响,才是中国现在最急需考虑的事情了。 即便我们现在严防死守,比如香港今年一年一直爆发, 那么深圳今年将一直处于防疫重点城市之中,防疫压力徒增。 最重要的是,因为防疫政策而影响的经济活动。 门店一直处于随时关闭,偶发开门的情况,你是老板你会怎么选择? 来深圳行程码就出现 * 了,你是游客你会来深圳?深圳的旅游行业从业者怎么办? 各地到深圳投资的老板?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防疫是需要钱的!深圳政府是有钱,但是这样每次都是因为一两个人,从而导致的全小区、全街道,甚至是全区每天核酸, 进出小区必须 24 小时核酸的方式,是不是要进行改进?防疫需要钱,那么钱从哪里来?开源或者节流,假设今年经济不好,怎么开源?一直处于高压防疫情况,怎么开源? 又怎么节流。 羊毛出在羊身上!!!
推而到全国,其他城市是否都像深圳这么有钱? 钱从哪里来?中央拨款?钱最终还是要落到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在外打拼的成年人:
最怕的不是疫情,而是没钱!
而且多少在外打拼的成年人是一个家庭里面最主要的经济支持? 一旦失业人口剧增带来的影响可能比疫情还严重。
回到题主问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今年是否开放取决于经济。
所以,国家层面政策:疫苗和特效药,才是防疫的未来。 今年是否开放取决于经济,如果我们国家能做到 1-2 年的内循环,可以再封闭个 1-2 年。如果做不到内循环,国家肯定会放开的,这个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放开? 是部分城市的放开,批次隔离
未来呢? 新冠不会消亡的话,我们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个人防疫的努力程度,才是未来
摒弃各国之间的政治诋毁和恶意诋毁,加强合作,推进特效药,加强疫苗和个人防护的文化,是的是文化,在公共场所戴口罩不是消除你的自由,而是对弱者的保护、对他人的尊重!
我问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中国一直执行清零政策,外国打一开始就走群体免疫路线,很多人都是得过了,如果有一天放开国门,是不是一堆带传染性的人进来?那时候怎么办?永远闭关锁国?
群体免疫是迟早的事,到底是磨不开面子不敢承认西方发达国家一开始的觉悟就对,还是就想跟西方国家对着干用这个点不停的讽刺西方激发国内爱国情怀?
我的意见很简单,完全不用去看病毒传染指数,感染人数,疫苗接种率,序贯免疫接种率这些数据,也不用去看这个问题下面的那些长篇大论。
那些长篇大论基本都是先立一个主题,再去找依据。
就看越南和印度。
如果越南和印度 2022 年的制造业稳住了,不受疫情影响了,甚至加快发展速度了。
那么防控政策就可能会渐渐松动,无它,财政资金不是无限的。
当然那个时候,知乎也不会再为这个问题争论了,因为舆论已经转向了,那时最热心的防控爱好者,可能会摇身一变,找各种论据,变成所谓共存论的支持者 / 呐喊者来,这种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和前几年的网络上的计划生育之争类似,那时无论反对者列出多少详细数据,有的人甚至数据堆成了好几本书,支持者都会坚定地长篇大论地辩护)。
——————
有的网友私信我,反对我说,防控花不了多少钱,只要刺激房地产就行——且不说不算医务人员的开支和人力,现在花在一次性核酸耗材上的 “据说” 是多少个亿了?这还不包括封控以及大面积停业的钱。而且这三年人口增长数量已经怎么样了?除了北上广,农民工返乡又困难,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谁来做接盘侠?
另: 疫情期间,躺平的北欧,人口出生率反而爆涨了。
你说老百姓害怕吧,可现阶段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执行基本流于形式,还怨声载道。你说百姓不怕吧,又都说躺平了要死几百万人,谁都不想做死亡率的分子。
如何让人们即重视病毒又不过分恐慌?也许有准备的逐步放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人只有真正面对问题时才能认真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口嗨。当病毒就在身边,如何让自己不病不死还能体面的生活,每个人都会做出应对。而如何保证人们应对的大致正确,就需要前期的准备。
首先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如果有特效药当然更好)。然后正确科普病毒知识安抚百姓恐慌紧张情绪,让百姓知道普通型病情可以在家中吃药自愈,把医院让给真正的危重病人,避免造成医疗挤兑;对症中成药大规模生产;家庭用核酸检测盒、血氧测试设备、家庭用吸氧机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加大生产。新加坡是个很好的样板,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现在准备不充分又顾虑我国人口基数太大不敢放开。那就请顺应病毒变化特点,随时制定调整科学合理的防疫政策,并全国统一、并认真落实执行。对那些层层加码、泄露个人信息、大发国难财等诸多行为严厉追究,该罚就罚该判就判。对那些为了防疫大业做出牺牲或受到伤害的人温言抚慰,而不是因为一点报怨就大肆批判,鼓动网暴。这样也能缓解部分民怨。
…………………………………………………………
吉林学校疫情爆了。只说明了病毒的可怕?我觉得恰恰反映了现行防疫措施的弊端。
如果不是是对上负责制学校至于又瞒又压吗?如果不是媒体整天渲染恐怖气氛,学生发个烧至于被吓得六神无主吗?一出疫情就是一味的隔离加全员核酸,大批人聚集增加传播风险。测完了还没有后续措施。睡桌子也就忍了,没水喝,上不了厕所又是几个意思?孩子们本来就被病毒吓得不轻,再呆在一个封闭且没有保障的环境中,更加大了这种恐惧,仿佛己被抛弃。事发到现在好像只处理了一个校领导,你好歹也做点什么安抚一下民众情绪吧。吉林市早几天菜价己经开始疯涨,鸡蛋都买不着了。听说又要新一轮全民检测了,大冷天在外面排队,冻出个咳嗽发烧小医院还不给看,大医院又得等核酸。
如果你说有可能会开放的,会有一大波人来喷你,毕竟国内舆论一直引导的都是清零政策,如有一点不一样的声音,就会被各种喷死,比如说,你说应该放开了,他肯定会说让你们家先感染吧。
国内鲜有理性的声音,完全都是根据自己所接收的那点媒体传播的知识来决定自己的认识。
废话不再多说,直接步入正题。
中国何时能有条件开放国门?张伯礼:正在评估,须多方面准备。
以上是凤凰卫视采访张伯礼院士后,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
今年的疫情防疫政策应该会有一些变化,国家要储备方舱医院了。
关于,中国何时能有条件开放国门?张伯礼院士接受凤凰卫视采访的时候,讲到:正在做评估工作,中国的适度开放绝不是西方的 “躺平”,将把“生命至上” 放在首位,其次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谨慎有序逐步进行。
张伯礼还强调,社会对于感染人数的心理预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另外,物资的保障也必须充分,包括医院、方舱、药品、医疗队伍都要准备到位。
当前随着疫情的放宽,国外的经济在大幅的复苏中,国内的出口行业今年将受到大范围的影响,当前的防疫政策造成国际交流成本过高,也严重影响了国内与国际的相关合作。
所以,今年九成会适度放开一些。
以后,每天上升的阳性数据也会比较庞大,比如几百、几千的,慢慢的大家也会逐渐适应这个过程,但口罩估计是要一直戴了。
3.13 日更新:
个人判断:由于奥密克戎的出现,国内要提前实行迈向共存的步骤,这几天大规模宣传自测包是早在计划内的事情,但是由于吉林上海等地奥密克戎疫情爆发,将自测包这个环节提前了。
早期没有引入辉瑞等高效率疫苗是当前防疫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一直靠物理手段争取的窗口期等待国产 mrna 疫苗,但国产不争气,同时决策层也没有预料到奥密克戎这种高传播低致死的病毒出现如此快,现有的动态清零政策完全无法应对,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为每隔 1.9 天翻一番,流调方面基本上跟不上传播速度,目前摆在决策层面前应该只有两条路:要么回归 20 年初的封城措施,要么开始逐步迈向共存。
封城策略对于民生和经济的伤害太大,并且无法一劳永逸。
迈向共存的难题是如何调整民众心态和保护医疗系统不崩溃,调整民众心态对于国内是最简单的事情,而如何保护医疗系统不崩溃?只有两条路:引入辉瑞疫苗和特效药,而特效药于上个月被紧急批准。
别看现在防疫措施越来越严,官员罢免越来越多,但这是因为现有的防疫框架没有改变,基层不敢随意调整。
3 月 11 日更新:
国家卫健委消息,经研究,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决定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并组织制定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
3 月 10 日更新:
1. 中国医药将负责辉瑞新冠特效药大陆运营
2. 某高层在媒体中表示原定于 1 月 9 日与香港实行通关,但由于突发疫情不得不延迟。
原知乎高赞曾透露与香港通关时间为一月中旬。
非常有希望。
根据目前各方透漏的消息,国内在三月后期极有可能放松防疫管制。这里的防疫管制不是指高赞原先说的直接取消隔离,而是逐步放宽。
前段时间很火的匿名高赞中提到三月后期(3.21)会转为共存模式,直接取消隔离。但根据我国政府的政策执行需要循序渐进的习惯和现在的舆论导向并没有完全改变,直接取消隔离是不可能的,我个人认为最有可能的事将目前的 14+7 改为 7+7。这样逐步降低边境防疫策略。
从英国直飞的消息来看,中英断航已经长达一年多,在二月突然宣布将于 3.17 号开始直航压力测试,而香港方面,航班暂停至 “三月二十一号”。
三月一号,曾光透漏中国式共存即将到来。张文宏同样说过这是最后一个冬天。专家们开始吹风共存,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还有高赞当时的回答底下还有很多关于三月末放宽的小道消息,例如签证和大使馆组织中国游等等,但忘记保存了,欢迎大家在留言区提供更多关于三月可能放宽的信息。
哈哈哈,笑死我了,我老板在埃及,中东跑来跑去,过年还能回来过个年,国完年还能出埃及做新项目。
现在,网上上下嘴唇一碰,就变成了中国边境已经关闭,进不来也出不去。
你男朋友进不来,你就不能出去找它吗?结个婚,换个国籍,美得很,在知乎上得有多少人羡慕。
疫情已经进入第三年,中国罔顾西方国家的好言相劝,依然坚持动态清零,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人民怨声载道。
玉皇大帝看不下去了,派天神下凡,要帮中国一下。
天神说,中国人啊,我可以略施法术,让新冠从中国消失。你们可以恢复到 2019 年的生活,再也不用什么隔离,清零,也不会有医疗挤兑,高额医疗支出,封城导致的经济倒退。
为了对我表示感谢,我需要中国每年对我祭祀,祭品是 100 万条人命。通过抽签决定。年底我会利用电脑系统抽取身份证号,作为我的祭品。抽签是加权的,加权数就是年龄。也就是 60 岁的人被抽中的概率是 30 岁人的两倍。如果有钱人愿意往我的功德箱里多捐钱,我可以稍微把他的权重降低一点,但是也得参加抽签。
我们是否要和天神做这笔交易呢?别人不清楚,反正,老且穷的人肯定不愿意
不可能的,现在新冠疫情的局势已经跟 2020 完全不同了。
奥密克戎的传染能力已经远超德尔塔,但是后面还有谬、扭、派等等一大堆。
而各国根本没人关心真正的防疫。
新冠这病致死率看着不高,致残率可是很恐怖,只是大多数鼓吹共存的媒体不敢报导而已。
想要开放边境,必须等全球共同封闭至少一年,彻底消灭大流行才行,但是现在…… 这个根本不可能实现嘛。
某些高赞信口胡来什么改变观念,好像比那些专家都懂,也不知道是哪个星系的博士后毕业,这么牛逼。
以现在的趋势看,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防疫孤岛,最后就成了丧尸片里的净土,根本不敢开边境否则全世界的人往中国冲。
看看这次香港疫情期间一堆偷渡的,这还是同文同种同源同宗的中国人,搁那些压根没防护的美国底层、英国底层、印度底层,真要开放边境了还了得?
中国可不能败在蛇头手里啊!
谷爱凌她们是高端人才引进,这个不谈,但是多少中层、底层的人挤破头想来中国?
中国是极权,中国不民主,中国新疆哔哔哔哔…… 能比新冠病毒恐怖?能比致死致残恐怖?
得新冠死的五百万,那可不是五个凡尔登,每个人脑袋上挨一枪蹬两下腿就完了。
那是慢性水刑活活折磨死!
这世上很多人脑筋一热就不怕死了看,却没听说谁脑筋一热不怕水刑的。
大家看得到的点都不一样。
我身边因为新冠挂掉的老外加中国人(知道的)大概 10 来个,一个人的朋友圈大概 2000 人左右。挂掉的基本是有基础病的。从国外回来,憋在国内,其实是非常期待放开的。并且深刻了解各国滞留同胞的苦闷,尤其是亚非拉不发达地区。一些地方因为疫情,经济不好,盗抢明显增加,首当其冲被搞的都是华人群体!这些苦楚,每天生活在国内羽翼下的同胞兄弟们估计是没有体会过的。他们看着其他国家的人可以自由的回到家人的怀抱,是羡慕的掉泪的。
而那些窃喜的,认为应该坚持闭关锁国下去的小企业主,也可以深刻理解他们的感受。毕竟国内竞争太大了,他们一直顶着各种比价竞争和甲方的白眼活着,跟其他国家的企业主难以同日而语的。相对国内做出来的性价比,这个对他们很不公平。现在疫情之下,他们说了算了,扬眉吐气!
因为回来的久了,也看到很多国内很不容易的商家,城市里一遍一遍的管控,很多实体店都关门了,里面包括服务业餐馆、按摩店、咖啡屋等等,也包括卖各种东西的店铺,服装鞋帽文具书店;流动人口减少,很多出租车司机,尤其是 95 后的小哥哥,一边开着车,接个电话是汽车贷款在催债的… 大家都各自有各自的不易,其实,还是期望能够回到疫情前状态的人会更多些。
啥时候可以放开?
肯定国家说了算。个人感觉,我们可能是在等新冠的一些药品出世吧!等到可以人类说了算的时候,估计就敢于放开了。近期得了新冠的老外,没听过挂了的,症状很难受的有,并发症的也有。并发症不敢轻忽,香港已经有很多报道了。只是某个群体放开估计也不行,你总是要跟家人接触吧,还得有衣食住行,很难管控。
但是,个人强烈建议能够恢复国际航班,停止熔断,让同胞们回家!回来了,可以加强隔离,增加隔离点,不熔断机票价格自然下来了,隔离点多起来,服务业可以喘口气,快死的一些能活过来了。
最重要的是,那些在外已经很困难的同胞们,能够见家人一面了。
3 年了!
首先,傻子过年看隔壁!
其次,中国的医学是世界顶尖的吗?
再次,感觉马路上的车都在逆行的话,大概率是自己在逆行呢吧!
最后,就看放不放得下脸来承认错了!
官媒逐渐报道感染者自动痊愈的病例,也不再不停地批评西方躺平正侧,关于疫情正侧的言论也不再随意删帖,这是个好消息,舆论基础是有了,应该快了。
ps: 那些鼓吹闭关锁国的,既没有发展眼光,也没有正直嗅觉,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也不够了解。
当然,从现在的情况来讲,就是我们还是比较谨慎的采取清零的一种政策,但现在由于已经引入了非常多的口服药,所以我们在实际的过关的时候,也许后面就陆续的会有一些政策松动。
但是,具体的就是可能要等待我们国内或者是国外整体的疫情防控的趋势转好,而且因为现在基本上海外也都是一种共存,或者是说新的这样的常态化管理体系,所以我们可能也要看国外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性来改变入境的政策。
可能性不大,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个人认为快则今年底,慢则 2023 年中,就会放开。不要担心老百姓不支持不理解。只要媒体一开动,很快就是另一个局面。
目前看全世界除了中国和朝鲜都会接受与病毒共存的现实。这这个大环境下,坚持清零是不可能永远完成的任务。
从国家批准辉瑞特效药就能知道国家已经在为开放做准备了。
从 2022 夏天开始,应该能看到国内媒体各种吹风,为放开做铺垫了。
——————————————————-
人工分割 2 月 21 日更新
这不,风已经开始吹了
北京冬奥组委疫情防控办公室副主任黄春在 2 月 20 日 “北京冬奥组委赛事总结” 新闻发布会上答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隔离或住院期间,无症状或轻症人员可实现自愈,对重症患者会予以对症治疗,目前 437 个病例中绝大多数人不需要药物治疗。
…
据黄春介绍,新冠肺炎本身是一种病毒感染,病毒感染者在隔离或住院期间,没有症状的或者轻症的人员,不治疗也会自愈,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
说几句 zz 不太正确的话,不喜勿喷
全球现在基本上大势已去,已经错过了和世界一起躺平的最佳时期了,如今估计是两难境地,骑虎难下
下一步很难走,到最后最大竞争压力说不定来自自身
你去不就完了吗???
还是你不够爱他!!
2022 难。2023 并非没有可能…
开放入境的前提,就是放弃当前应收尽收的政策。表现就是开始宣传鼓励轻症居家隔离,重症接受治疗。不然放开后轻症数量增加,大家一起涌向医院,只会造成医疗系统瘫痪。
就这么说吧,目前我们奉行的策略使得整个社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十分地脆弱。再不改变,就会一直处于挨打状态。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开放的态度,不再苛求病例的清零,要和新冠共存。我们的外部都是毒源。
我们怎么办?直接切断海内外联系,全力内循环吗?那可是完成了连大清都没能做到的壮举,和自爆也没啥区别了。
现实就是我们无法断绝外部联系。我们的一带一路、亚投行、都是要走出去和世界做生意的。
现在人员流动暂时控制住了,但货物并没有。而最近几次疫情也都是和境外输入货物有关。
阴谋论一下,大洋彼岸的某些敌对国家只要随便往箱子里扔几个病毒样本,甚至不用刻意搞破坏,就能导致我们大面积封控,核酸检测,停工停学。这笔买卖赚不赚?
不费一兵一卒,只用几管子病毒,就能持续给我们放血,搅乱社会秩序,增加无谓的支出。
南京去年 7 月份闹疫情,闹了一个多月,这里面损失了多少?我看没有多少媒体报道,毕竟要算大帐不能算小账嘛。现在江宁又开始出现病例,这次不知要持续多久。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后面还要再折腾多少回。我们还能承受多少次。
2022 年 3 月 13 日,常州发现 4 例,各大学校又要停课,全部改成网课。网课的效果怎么样我想各位家长心里也有数。这几年学生就没好好上过学,一直在折腾。再这样下去,我们的教育堪忧。我的一个妹妹,开学大三了,她真正的大学生活只有半年,其余时间都在家里上网课,没法返回学校,可以说上了个家里蹲大学。这些代价大不大?我们还要再付出几次?
所以,是时候全面评估我们的防疫策略了。
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更新。
我们要全面评估当下新冠的破坏力与危害性,
是不是有后遗症,有多么严重。
我们要评估当前防疫策略的可持续性,经济性。我们能否继续维持这种策略。
病死是死,穷死也是死。
看评论吓得我以为这个世界上这么多病毒这么多种疾病只有新冠才会死人了,我希望能有人统计下由于次生灾害死亡的人数。听说某地隔离酒店塌了死了不少人,听说某地封城 38 周孕妇流产,爸爸心梗去世,不要说这是个例,报道出来的才知道,没有报道出来你不知道而已。是,新冠死的才会记到统计数字里,才算人命;其他方式死的不用记到统计数字里不算人命吗?
可能明清的国策到了如今也会被继续下去,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我们的传统艺能种族天赋,而且理由充分、民意汹汹难以辩驳发声,如此上下齐上阵,基本是不可能像 19 年之前那样开放了。
只要守住 “这是为了大伙好” 的道德高地,那就鲜有人愿做出头鸟,闭门造车关门造神,时常挑几个新闻来嘲弄下异国,谁说茧房里面就不快乐了?
另外,只能说少来大话,吹牛多了最后下不来台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执行那是真的累,不过倒好,意料之外的是,这样把人关着还能有钱赚,叫一些人乐开了花,也是挺戏谑。
22 年肯定不可能。
永远坚持下去也肯定不可能。
死亡率 1.2%,按照美国 8000w 确诊来算(单纯确诊,实际感染无法计算),中国会确诊 3.4 亿,死亡 407 万。
四百万人的死亡(这还是单纯新冠致死,连锁并发症死无法计算),这沉重的数字你背得起吗?
中国海外想要入境的一共有 400 万人吗?
一直坚持下去可能吗?
我也觉得不太可能,毕竟所有人都躺平了,除非我们从此以后都闭关锁国,不然总有一天要开放的。
目前只能祈祷检测,治疗和疫苗三方的科技发展了。
现在只能说,22 年肯定不可能,23 年可能性也很小,24 年可能会逐渐缩短隔离时间,逐步取消全区域大排查。
25 年的话无论有没有特效药和强效疫苗,可能都会在政策上出现变化,因为 5 年下来放松管制的需求肯定比现在紧迫多了。
真希望赶紧开放啊
我所在的国家官方感染率已经 50% 了,实际上算上得了没症状懒得去测的人,当地感染率其实已经相当高了,约等于全国感染了可以说。 目前为止,我听到的最严重的是一个客户公司的老板,六十几岁新冠去世,其他当地所有的同事和朋友,我所能想起的上百号人没有一个人因为新冠有显著后遗症,全部康复。我目前也都和他们见面握手,一起吃午饭。
查看上海发布数据,入境病例截止目前为止,四千多例入境病例死亡率 0%。近期上海高发疫情,每次查出来都是无症状和少量轻症。就我亲眼所见身边感染的一群人,和新闻上的这些无症状感染者,我所看到的是奥密克戎对人的日常生活影响轻微。我所在当地的医疗系统已经禁止隔离新冠阳性的儿童了,因为他们认为把小朋友关起来对小朋友的伤害要明显大于新冠感染本身。
我知道,美国因为新冠死亡 90 万例,听起来非常可怕。 但是我国每年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有 300 万,如果我国完全躺平,那么新冠死亡人数毫无疑问会过百万,但是这百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 300 万人一定是高度重合的。 即是国内没有新冠,这些人。。。
因为防疫,我看到了大量的家庭失去收入,大量的人一直活在恐慌之中,少数但确实存在的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措施而去世,流产。
至少,给真正的专家,给那些在疫情中失去生活希望的人,一个发声的机会
这个问题能顺利发出来,还能上热榜,说明离开放不远了。
那些鼓吹永远闭关锁国的,回大清去吧。
3.12
要把握住窗口期,确保经济和新冠的平衡,不要像计划生育一样,大家都不生了再放开,那就是错过了窗口期(我认为的)。当然我支持一切决策,生育放开也是经过科学研判后选择的正确时期。
3.11
这个是英国的数据,蓝色是流感,红色是新冠,第一张图是 2022 年 3 月各年龄死亡率,新冠死亡率已经在各年龄段低于流感,第二张图是 2022 年早期,大概 1 月份吧,年轻人死亡率低于流感,老年人还高于。第三张图是 2020 年中期,那个时候还没有疫苗,死亡率确实高。
3.3
香港现在这么严重有一部分就是自己的原因,不打疫苗怪谁?图一是新西兰和香港确诊病例对比,两个曲线几乎同步上升。图二是死亡率,新西兰疫苗打的多,曲线几乎是平的,但香港就突然暴增。图三是新西兰疫苗接种比例图四是香港接种比例。新西兰 12 岁以上都能 90%,甚至 75 岁的老年群体近似于 100%。再看看香港 80 岁以上才 30%,所以现在的死亡率这么高很大原因就是没打疫苗。当然医院的收治政策也有关系啦!
香港有这么一个数据,什么时候宣传疫苗能极大降低死亡率,死亡的 90% 是没完全打疫苗的,说明风向就变了,但现在看还没有改风向
我就问一句, 打疫苗的作用何在?
不可能
——————-
共存派现在就可以去香港
学习一下先进经验
国内医护太廉价了,骂的都是机票贵,旅店贵,从来没人说治疗贵,
但凡治疗收费高一点,共存党都那么多底气,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劝人学医,_____,
只为一个加纳情圣就让 14 亿人置于危险之中,那可太亏了,
得加钱,
中国有钱人爱往国外跑,一出状况,没钱的跑不了,有钱的跑没了,
在武汉爆发时,国内多少明星包机跑路,拦也拦不住的,
一开放,会出现多少个武汉?
有钱人吃饱了饭,想吃点血馒头,买个热搜,吹点口风很正常,穷人也跟着起哄?
冷战时期,美国有大量老牌科学家,跟年轻的 “快乐教育” 一代不同,这些老顽固是正统的 “填鸭教育” 一代,基础扎实,聪明伶俐,而且桃李满天下,一个人能带回一支军队,
良禽择木而栖,聪明人在哪儿都是稀缺资源,平日里,求还求不来呢,
当年苏联自爆,有钱人跑去了欧美,有些科学家就来到了中国,
如今,这种人还在观望,虹吸效应还没有完成,鱼还没游过来,
真爱党实在等不了,可以去香港嘛,
别问,问就是不爱他
这种问题放在热榜上,根本不是为了讨论的,而是为了吹风的。当然,叠加提问者男朋友是非洲国家护照的事实,恐怕也有一定可能是知乎管理员专门挑上来引发争论的,毕竟众所周知,每一个上热榜的,除开不透明的热度计算,还要叠加管理员的筛选。
放开不放开的争论或者说传言早就有了,关键问题是,放开能不能更好帮助恢复经济。放开出入境,加强物流交通,帮助降低外贸和进口成本,以期减少原材料成本和加速商品流通。但是一个显然的问题是,国内目前的防控模式很难承担更多的入境人员带来的成本,以及社区传播的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说,流行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病毒有多么大的威力,民众又有多么害怕这种病毒。
放开与否其实也并非核心,而是寻找一种比目前的精准防控更加低成本的防控方式。事实是,实体经济仍然复苏不够强劲,最基本的服务行业总是会面临不可预测疫情导致的运营暂停,这种难以预期的经营使得实体经济举步维艰。如果说外部的金融风险已经是洪水猛兽在外,内循环成功与否,就是决定了内部骨架能否足够牢靠。
至于说回到国内的疫情防控。非常不科学,不正确不负责地说,病毒有多大危害,一定程度上是一个 “共识” 问题。
当然,这绝非说病毒的杀伤力是不客观的,举例而言,100w 感染,最终无基础疾病死亡的人为 1000 人,报纸 A 报道 “健康人因疫情死亡概率为千分之一”,报纸 B 报道 “仅计算之前完全健康的感染者,死亡数据已攀升至上千人!”。
对于公众而言,这塑造了不同的,针对疫情的共识。迄今为止,得益于我们卓越的防疫政策,大部分中国人,并没有接触到任何感染者,甚至说,无法在自己的微信列表找到一个感染过新冠的人。在全球,这是无可想象的。我们对于新冠的认知纯粹的侧面描写,是新闻和社会行动塑造的。
从过去两年的生活体验看,这种共识是 “不惜代价消除任何传播的可能性”。
如果中国需要放开疫情管控,那么我想哪怕是 omicron,这种毒性已经减弱的病毒,也是不够的,必须要让病毒再次 “劣币驱良币”。例如,出现一种感染性略强,但是毒性再次大大削弱的毒株,大部分患者几乎难见 CT 肺部症状,特效药经检验有效且生产稳定,更加有效的疫苗出厂。在这个时候,民众共识,才可能被顺畅的转变,放开才有可能成为实际。
流感碰上杀伤力大的变种也会死很多人,有人记得因为流感封过国封过城封过小区吗?
流感至今没有有效的药物,只能靠免疫力抗过去。我小时候就有差点被流感带走的经历,可即便是差点命没了,我也没有获得对流感的彻底免疫,后来还是多次中招,只是再没有过太重的症状。流感的危害够明显了吧?难道我或者其他人要说:对流感采取清零政策吗?
不想说新冠是大号流感,因为这种说法被特朗普给说烂了,但未来新冠逐渐 “流感化” 恐怕会变成趋势。
不能开,新冠太可怕了,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病毒。
现在防控政策还不够严格,一个地方出现病例,全国最好都停下来,等全国人民十四天无新增后再继续运转
进口尤其要小心,要是进口国还有疫情的话,不是顺着货物就传进来了吗,必须停掉疫情国的一切输入
如果世界战争真的爆发,如果俄国真的用了核武器。我可能就真的再也回不了家了。
两年半没回家,从 19 年 11 月开始。前一年半,在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上,后一年半在上学。
可能还得好几年不能回家,人生轨迹都变了,不过希望能回家,只要能回家就好。
我真的想回家,我想我的妹妹,我家的狗。
中东被阿拉伯小孩子丢石子我可以忍,在东欧被醉汉骂,因为我亚洲脸,我也可以忍。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阿拉伯陪工友老跑医院我也觉得还好。
但是我真的想回家。我是个中国人,我做错了什么?我凭什么不能回家?
不会真有人觉得闭着门就能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吧???
人家美国巴不得你一直关着,你自己主动与世界脱钩多好呀,省得费劲吧啦的把你踢出供应链………
Btw 高赞快回来吧
暂时还不能。
因为无能论如何都要保证清零。
因为这样可以保证老年人不过快的无序死亡。
无序的遗产继承会迅速冲垮现有的经济体系,比如过快的释放存量住房。
而目前大多数老年人因为生活惯性,隔离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太多。
不开放民众受苦,开放经济崩溃。
你怎么选?
我就在国外,这段时间出差走了几个国家,只要带好口罩勤消毒,根本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防疫已经不是科学可以解释的事情了。
必须开放,否则就真的晚了。
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其实中国和境外的沟通几乎已经处于瘫痪状态,尤其是客运方面。如果再这么下去,无异于又一个闭关锁国。
预计今年下半年会开放商务游,回国取消血清检测,将新冠降为乙类传染病,缩短入境隔离时间
![](data:image/svg+xml;utf8,)
我建议持续清零 20 年,人民的利益重于一切!所以应该继续封锁 20 年!再说了,我大中华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封锁又如何?国外一片水生火热,不让病毒进入中华是我们的底线!
手动狗头
我在西非,已经快一年了,这是这些年最长一次驻非。
不赞成放开,必须隔离。但是可以不可以让中国公民可以买到便宜的机票?回国机票三四万,隔离费用检测费用万八千。都是为了生活在拼搏,作为华夏大陆公民的优越感瞬间不及格了。
国内现在每个城市都有鬼城,能不能在这种小区建立隔离点,住酒店的费用比这个费用要高,租赁这种小区对于人民来说也是好事,比酒店发财好的多。
国外的使馆领事馆也应该以人为本,以中华人民为本,我在的国家。回国前也要强制隔离一周,回国再隔离 14 天甚至 21 天,这一周的意义在哪里?以前酒店包食宿 50 美金,现在可不行了,中间的故事?
想不到太多了,祖国繁荣富强需要适度开放,但是为了家人,我赞成继续封锁,但是本国公民应该回国之路更方便一些
感觉可能性不大的样子。
昨天一边吃饭一边看新闻还在吐槽:哇,韩国得新冠的这么多人了啊,哇,老美也好多人~香港都不少,深圳又有 10 个货车司机确诊阳性……
一说开放入境,我脑海中浮现出了釜山行的画面。
我就纳闷了,新冠闹了两年了到现在还没有个准确的检测方式?隔离时间长还不是怕假阴性。
检测手段准确了不就可以开放入境了么,相信集中隔离一周天天检测大多人还是可以接受的,一个月就太耽误事儿了。
其实我之前不能理解对防疫政策冷嘲热讽的留学生,直到我去年过年差点回不了家。
“恶意返乡”。严格的防疫政策影响的当然不只有出国的人。
口口声声说着考虑家人的为什么不想想,在外工作的人也想多见见父母。也想在周末自由出行,多回家陪陪父母。
既然大家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就别只把想要一点开放的人说成自私利己了。说实话,开放与否从来和民意也没有多大关系。天亮不是因为鸡叫。
它不是可不可能的问题,它是那种,未来还能不能发展的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今年一定会开放,甚至是上半年。而开放的过程,才是值得关注的。毕竟之前话说得过于绝对,以至于不少中国公民把这个事儿无限拔高,上升到了 * 权和 ** 合法性的高度,同时还要把那些西方国家批判一番,典型的比如 “高福利、大 house、好护照、高时薪,又如何?命都没了”。这种观点刚开始当然是有正面作用的,网络上公知的彻底灭绝和诸多事件风评的 180 度逆转就是证明(民众的群体观念自古就只存在于两极);可一旦中国也同样被迫接受“与病毒共存”,那些说出“命是 * 给的” 的群体,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无情嘲弄的对象,又何以自处呢?
政治兄弟是不懂的,也不敢妄议国策;这单纯是一个心理学问题。我猜啊,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绝口不提,前面说了什么不提,后面也不再针对这个事儿发表意见;二是再来个逆转;三是继续坚定的给这个政策再找理论。
22 年 2 月 14 亲历苏州疫情,忐忐忑忑的担心了快一个月了。苏州最后大部分的患者是轻症和无症状患者。没有重症患者。现在 3 月初,上海又开始有了。居然一天爆出来的 28 个无症状患者。如果疫情最终都是这种轻症和无症状患者的话。其实可以取消清零了。或者采取逐渐放开的态势了。比如 14+7 改为 7+7,比如不再公布中高风险地区,比如不要求核酸检测报告,比如不再检查健康码。等待那一天吧。因噎废食是最傻的。
已经在慢慢准备了,还是很有希望的。
如果共识是要与病毒长存很长一段时间,那么开放入境的前提条件是:不会因为突然激增的病例发生医疗挤兑;而不发生医疗挤兑的前提是:1. 足够密度的方舱医院,以备不时之需;2. 降低重症率,最近辉瑞新冠特效口服液国内获批就是在做这方面准备。
香港这两周疫情大爆发,算是当了排头兵了。今天宣布开建港版方舱医院,并且不封城,其实就是在小范围实验放开的后果和处理机制了。
打倒一切叫嚣开放的妥协主义思想。这个时候开放,之前的努力不就前功尽弃了?应该跟病毒死磕到底,等这个世界没有病毒了我们再开放不迟。
我们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决反对和打击出入境的行为。一年清不了零就来两年,两年不行就来三年。这代人不够还有下一代,子又生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有这种决心和勇气,不管病毒再怎么变异,我们都能给它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最好还能把封城常态化,全体人民居家隔离,坚决打击无故出门的行为。这样不仅新冠不会死人,连本来要交通事故死的人都能给救回来,胜造 777777777 级浮屠。
中国现在并没有不开放,入境按流程而且隔离比较严厉而已。所以讨论的应该是:什么时候会入境流程恢复到 2019 年,或恢复到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当的入境流程。
目前其他主要经济体,以及中国主要对外交易 人员交流的国家。以英国为例看欧美,目前只需要疫苗证明(一针都可以),行前检测,落地检测,数天的入境隔离。以新加坡为例看亚洲,目前只需要疫苗证明(二针完整),行前检测,落地检测,不需要隔离。然而即使这样,入境人数也尚未恢复到疫情前一半,不过对留学生是足够友好的了,对刚需商务人士同样。对旅游还是差些(旅游毕竟还要看出游国的限制)。因此,真正大幅度影响的,其实只是旅游业以及相关上下游,外劳。对于核心商业活动,教育产业,3 个月后,影响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而且,两年的疫情已经让在线商业协同和远程办公完成了普遍市场教育,而这原本是中国前些年的强项。
对比中国,假如恢复到目前类似英国或新加坡的入境政策,效果最大拉动就是刚需核心商业活动。14+7 直接就没了一个月工作时间,没有商业人士会愿意承受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损失的。因此这个地方的开放,首先就是 14+7 的问题,这个标准如果不能降到 1-3 天,降了也等于没降。同时,这个影响更大在于 “增量商务活动”,因为原来一直有做生意的合作投资,早就完成了往在线协同的转型了,但是新增的投资合作业务,来不了就投不了。这个才是微妙而关键的地方,资金资本如果不能进入中国,那么他其实是不会干等的,它很可能要么就回美国(加息)要么寻求越南泰国印度的机会。资金资本投资机会这些,不是永远无限大的,去了别的碗里,要再倒腾过来就不容易了。但是现在中美交锋到了最白热化时候,每多一颗子弹可能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开放国境的另外一个层面,是国人出门。这个地方,个人认为不会成为管理层优先级,甚至管理层不排除降低其优先级。因为国人出门,如果旅游则是消费外流,如果是投资则是资本外流,这都不是内循环特别愿意看到的。但是国人出门拉生意,促出口,拉投资,则是最最重要的。然而这个地方又和入境政策需要对称匹配,不然出了回不来或过不来,也是白搭。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反而是什么时候可以国内流动取消行程星号管制,先把内循环充分活跃起来,凭 “疫苗通行证” 而不凭行程星号,应该是最优解,也最符合疫苗逻辑自洽(大家都打了总不能又说打了没什么作用。真正作为有作用的凭据,就是疫苗通行证,不然,干嘛要大家都打?)。疫苗通行证成为了内循环人员流动的标准之后,把它延申到出入境标准,就是下一个最优解迭代。如内循环流动时出现问题,再收回来优化并没问题,可管可控。
至于什么时候应该实现到疫苗通行证作为人员流动的标准,而不是预申报 + 隔离,个人认为很可能时和某个重要的经济指标有强关联。第一排序可能是通胀率,第二排序可能是汇率(人民币接近 6),第三排序可能是失业率 / 灵活就业率。但是,应该不能等到 GDP 作为指标,因为那可能就太晚了,经济领域某些短期不可逆的劣势阈值一旦到达,就会太严峻了。
2022/02/27
能想到的唯一路径是国内先爆发然后再放开境外
那么国内怎么爆发呢
当然矛盾不会由决策者承担
一定会转移给境外 诸如漫长的内陆边境线失守之类的
然后媒体再来一波 “已经努力啦但是他们人实在太多啦边境线实在太长啦”
然后人们一边骂境外一边接受着感染人数增加的事实
等人们观念差不多扭转完以后
最后逐渐实现全境放开
2022/03/07
最近内陆新增感染中无症状感染的比例竟然高达 60%
这样看的话没被检测出来的大有人在,实际人数要高于官方爆出来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近全国各地找不到感染源头
另外好像舆论有点开始怪香港的意思了
说他们往内陆输送病毒
但大家都知道内陆不可能禁港陆来往 不然又是一波政治矛盾
So 大胆预测那个矛盾转移点是 HK
“无奈但又合情合理 “
2022/03/10
拦不住了这波
瞒报太严重了 zz 弊病尽显(在陈述事实 别给我扣帽子 扣就是你对)
大胆预测一下 2 个月内放开境内各种诸如集中隔离 / 封城的措施
3 月底开始,先港台,再东南亚,再日韩,最后其他,等着呗急这一个月干嘛。。。。
最近专家都出来发话了,就最后不到一个月了,国内就结束零容忍政策了
对了,今年八月恢复赴台旅游,大陆官宣
绝无可能。
再等二十年吧。
只要还坚持核酸检测这个东西,那就永远不可能开放,现在感觉疲惫了,躺平了,无所谓了,有钱千万不要创业,没钱没工作就回农村混吃等死吧,把欲望降到最低,人生短短数十载很快就会过去的!
我的看法是不可能开放,其实从最近 hk 就能看到,大规模爆发的情况我们控制不了,hk 医疗资源比北上广更强,hk 的医疗资源都濒临崩溃,那北上广能扛得住?更别说广大的二三线城市了和县城农村了。
坐标石家庄,一个省会城市,爆发 yq 会让整个河北省的医疗资源都紧张,那农村爆发以后呢?我的看法是一旦放开,我们情况可能和印度差不多。
中美实际上采取的是两种相反思路的防疫政策,嘴上说着不可把疫情政治化,但实际上,东西方这两中不同的防疫思路已加入了东西方意识形态之争。
例如,“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美国新增……” ,“美国人民饱受新冠困扰”
那么具体来看
做出这样判断的因素,包括不限于:中国远大于美国的人口密度、美国的医疗条件客观上强于中国(人均病床数,面对疫情时的可承压能力等)。
因此,在 “第三个新冠年” 时,人类对病毒未来的演化趋势(传播速度、毒力)仍然不够清晰,中美所代表的东西方的防疫思路也无法被判断优劣。
此外,一旦讲疫情政治化后,不可避免的面对的是防疫政策的改变将影响政府公信力,还有带来宣传压力。且防疫问题,也已远超出一个科学问题的范畴。
所以说,2022 年几乎不可能开放入境。
2022 不确定 但如果世界疫情没有反复的情况下,降低入境成本只是时间问题。
过去两年,中国封闭的劣势 及 优越性 都被海外大多数国家多少也采取了封锁措施 而无限的扩大了(当然 还有媒体原因)。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新冠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封锁确实是长期看效率最高的方式,例如 2020 底 到 2022 年初 欧洲各国鸡飞狗跳的时候 其实国内过的很好,本地生产能力和境内旅游业跟国际上的鸡飞狗跳相比 没有遭受沉重打击。
然而照目前趋势,如果年中欧美全境开放回复正常,中国依旧有极高的入境成本,你能想象中国在国际发展和 GDP 上的损失么?当这个损失对比足够大的时候 你会怎么选?不开放情况下 会造成多少外资流向东南亚或印度, 这个损失我们是否承担的起?
不要讲人命,人命在大趋势下只是个数字。当这个数字足够小的时候,即没有医疗挤兑,不会造成社会动荡,绝大多数人可以平安度过,死亡率相当于正常流感的时候(甚至可以略高),哪个国家不想开放才是傻子。
唯一的问题只是在前期的舆论铺垫下 需要多久 如何逐步推进开放。仅此而已。以及 实质上在国内 我们的新冠控制已经放松很多了,开始局部封锁,能不封城就不封城。你能想象 2020 年初是现在这个力度么?
朋友们 要冷静。疫情总会过去的。
到退一下,如果我们在 2022 年 12 月计划开放边境
12 月:我们宣布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控制疫情的国家,国境可以开放了。xfh 猛夸辉煌战绩,说开放国境好就是好非常好。
11 月:媒体开始第二轮放风,zf 第二次辟谣说没有,xfh 第 2 次嘲讽说不开放国境是对国民负责。
10 月:媒体开始第一轮放风,zf 第一次辟谣说没有,xfh 第 1 次嘲讽说开放国境是西方阴谋
9 月:外媒先报道大陆要解禁,A 股大涨,然后暴跌。没有原因。
坐等外媒报道和 A 股暴涨暴跌
在古代:砸了牌坊可是比丢了性命更要紧的事情。
会,甚至可能比预期更早。关键在于动态清零还能不能防得住。
一旦突破动态清零能力的临界值,奥密克戎恐怖的传染力会倒逼群体免疫,这时候清零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自然就会开放。
目前来看,全国遍地开花无法溯源的疫情已经在往失控方向发展,开放入境的预期甚至可能会提前。
人在法国,自己也很关注这个问题,因为想买到当年三千块钱就可以带两件行李回国的机票。
说说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
利好:
1. 部分发达国家的免疫率已经超过 70%(疫苗覆盖 + 染无可染)
2. 绝大多数 (在法国有 99.8%) 的感染者是 Omicorn 变种
3. 新冠口服药的问世,号称可以避免 90% 重症。
4. 外贸经济和国内防疫工作带来的内耗与压力
问题:
1. 国内的舆论宣传,如果没有铺垫的放开民众会恐慌,政府公信力也会下降 (不知道八孩等事件后还剩多少)
2. 即使接种过加强针,体弱群体,老人和孩子也有重症的风险,如果口服特效药的重症避免率可以达到 99% 那开放还未尝不可一试,但是 90% 意味着我国 (如果放弃防疫) 依旧会有大批量的重症感染者
3. 既得利益团体不愿意松手,有可能在媒体上制造舆论恐慌,最坏的情况是在系统内有话语权 (不得不说,新冠养活了太多群体)
结合着上面的情况,放开虽然是近两年必然的,但是还是需要有舆论铺垫,和对诸如法国这种在二月底取消口罩令,即将彻底躺平的国家情况的观察,包括对新冠特效药的效用考察,才能推进开放的工作。当然,以上这些对放开的作用大概占 30%,另外 70% 取决于有关部门决策团体的智商和既得利益程度。
你有护照的话,你可以申请签证出去,有有效签证就可以走。
没有护照的话比较麻烦,除非你真的是去上学拿学校 offer 再去申请护照,之后再申请签证什么的出境。
提醒一下,千万不要造假。
按美国人的习惯,月子坐了几千年,现在生活卫生医疗条件都好了还继续坐。全世界就美国人生完小孩要坐月子。你说 22 年可以开放吗?
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体现制度优越性的问题。
当你觉得身边年轻人感染康复屁事没有时,不妨想想家里爹妈长辈,他们可不像你一样钢筋铁骨。
吹嘘外国新冠死者是因为原生疾病的,不妨想想国内老人们就身体健康了吗?发达国家就算平时医疗好,老人们还是免不了一身病,更别谈发展中国家了。
老人们的身体就像危楼,多推一下多刮阵风就塌了。
如果你着急拿遗产,那就当我没说吧
———————
回答发出来有小一段时间,反方评论让我看乐了….
反方朋友们对于 “开放” 的理解不太统一,建议口径对齐一下再来冲我。有的人说“开放就是各自对自己的生死负责”,有的人说“开放不等于躺平”,有的说“患病是意外,无法避免”。
但事实是,没有人能对 他人的生死 负责!开境放入的病毒切实危害着国内所有人的健康,尤其是我答案中的弱势群体——老人
病毒在国内的蔓延爆发,会造成更多地区的局部封禁与隔离,为国内带来更多的不自由,这与各位所期望的自由背道而驰。进出国门的代价是出不了家门。(认为开境不等于躺平的朋友,我只能说太天真,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具有滞后性,难免要过度反应来补正事故的损失。放眼全世界的大国官僚系统,基本找不到能支撑起你所说的这种 “折衷又灵活” 的策略的案例)
关于 “开放不是躺平” 和“开放提振经济”,这两个观点是矛盾的,后者寄望于放宽疫情隔离措施就能提振经济,但忽视了病毒对劳动者的危害导致的生产力下降。而 “开放不躺平” 更是 bullshit,不想躺平就必须要抑制病毒传播,难免要隔离,根据 “开放提振经济” 论,这又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考虑到两位不是一个人,我建议这两位先私下辩出个结论,再来对线。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就没有中断过,进出口集装箱络绎不绝,虽然人口流通受阻,但 钱货流通 爽的一匹,歪果狗大户们仍然在开开心心做生意,只是他们能给的 money 和货物变少了。现状是,出口货柜满满当当地把货物送到发达国家卖,发达国家们所能提供的货物却严重不足,进口货柜 空箱返航 ,有的船为了止损,甚至往回运洋垃圾。
各位期望的 “经济起飞”、“年轻人的钱包” 的主体,大概不是我国。如果是寄望于中国开境,全球“你好我好大家好”,也 duck 不必,你 JB 谁啊?开境放你进来,进口集装箱就能满载而归?发达国家们就能产能拉满?你 AC 脸可真大,我实在蚌埠住了。凳子、懂王都 maga 不起来,我不信你有这个本事。放人入境,发达国家的制造产能就能起飞,带动我国经济?笑死个人嘞 hhhhhhhhhhhh
开放入境,发达国家们就会慷慨解囊,给咱们发 money?这笑话有点冷。
如果各位觉得自己是 “国士无双”、“天王老子”,回来了就能提振经济,其实特事特办的通道可以有,不用胡乱造势挤经济舱。
私以为新冠首要的危害,在于强大的传染性,这将让各位认为的 “意外” 概率大大提高,将弱势群体暴露在这种 “高概率意外” 下,却没有消除意外伤害的手段,我无法接受,这不符合人权、人道主义。这是可以避免、预防的 “意外”,有责任心的集体,应该尽力减少不利“意外” 的发生。
在可靠特效药普及、疫苗及时更新、病毒变种能被有效应对之前,我无法将新冠视为 “普通意外”。如果这些理想都实现了,各种状况都兜得住,我也会期待开境。
对于重复 “喝水有危险”、“开车有危险” 的车轱辘话,我只想问问: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切以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为首要目标,除非新冠的重症和死亡率降到零,否则绝对不会开放入境,绝无商量的余地!
不过据我所知每年因感冒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所以……
进出都可以啊,无非就是隔离期长了点。
指望中国开放入境?香港这事一出又不靠谱了。
再封锁两年,在国际贸易连翔都吃不上了。
印度和非洲躺平之下都没因为疫情崩溃、没一天死几万人,“防疫爱好者”“严格清零派” 觉得我们放松些管制、不追求动态清零、减少隔离时间,就立马变成世界末日每天死上万人了, 我倒想问问,谁是 50 万啊?谁在诋毁我们的国家?!!
我在香港都得过一次了,穷病和新冠总得选一个
当然大部分阶级的国人没有留学或出国旅行的需求,工作也不直接和出国相关,所以舆论什么样可想而知
我发现在共存党眼里,死亡人数真的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哪怕一天死几千人,但是我死亡率低啊,只要感染人数多,只要死亡率低,其他都不叫事!
看到有的朋友提议,拿出钱来支持清零行为。
如果真正强制施行的话,有多少人会真正拿出钱来提供给受疫情影响的群体,毕竟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话还能如一开始般那样坚持自己的看法?所以希望不同意开放的朋友能理解这些因为疫情导致收入减少、生活大受影响的群体。
毕竟这个群体现在是实实在在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认识的一位叔叔,过年期间因为脑溢血过世了,孩子三十多岁在日本成家立业,得知消息后立马回程国内。十几天过去了老人还没下葬孩子还在隔离。每天度日如年的日子谁能受得了。
但是国内老年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紧缺也不可能完全放开,基本上 2022 年是不大可能开放的,毕竟奥密克戎毒株还会变异成为更具有毒性的毒株还是一个未知数。即使全世界都开放了,我国还是会观望一段时间的。最早也要到明年春天了吧,我也希望可以早点出境旅游,但是咱们也得面对现实吧。
这篇回答希望持两种观点的朋友多些理解,少些谩骂。
这几年大家都不容易。
除非新冠真的消失了,不然入境一直都会是受管制的。
身为医生,只能从医疗角度看问题。
无数答主反复强调,新冠可以自愈,死亡率与流感相当,新冠就是大号流感,即使有发烧、咳嗽的症状也不需要去医院。在他们的回答下,我提出问题 “如果在国内,遇到感冒发热,你会不会去医院?”。没有人回答我。
现实的医疗环境是,只要是存在发热症状,(大 该处修改删除) 部分民众都选择去大医院就诊。如果新冠疫情出现,呼吸道或发热的人群急剧增多,必然会增加大医院的门急诊量,为了增加门急诊效率,医院会调派其他科室的医生去增援急诊,但是这会占用其他疾病患者的医疗资源。更不用提因为疫情传播,导致医务人员感染无法工作,医疗资源进一步短缺。
在国内,医疗问题更多是社会问题,关乎于社会稳定。
有的人会提出美国那么多病例却没有出现医疗挤兑,说明美国的医疗体系更抗压。我只能回答:这是因为梅奥的名字是梅奥医学中心,而不是明尼苏达州人民医院。
开放是早晚的事,不过现在聊解除入境限制为时尚早,放宽政策大概率要从国内开始,体现在放松对中高风险区及密接次密接人员的管控。
但是需要马前炮一句,从舆论角度上讲,放开需要抓住机会,犹豫就会败北。在疫情相对稳定时放宽政策,和在大爆发时放开,是完全不一样的舆论效果。
在疫情相对稳定时,官媒用一周时间吹风,中心思想就是新冠在疫苗之下杀伤力很有限,后遗症率也很低,即使是老人也不足为惧…… 差旅人员在两年时间里遭受了重重困难…… 为了保证人民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不受更多影响,从大局考虑决定放宽政策等等…… 这样一操作,小粉红再一帮忙,放宽政策在舆论方面应该会比较顺利。
但是在疫情大爆发时选择放开,即使忽悠得再天花乱坠,让人相信的理由也只有一个:疫情实在是摁不住了。
举个例子,青岛莱西爆炸了,恐怕国内接下来至少 10 天都要本土新增 100+,这时候放开就不合适。
特别提出一点,从现在开始,关于新冠后遗症的宣传一定要客观真实。如果还继续夸大新冠后遗症及后遗症率,想放开的时候一定是骑虎难下。
2022.3.7 更新
之前估计的单日本土确诊 100 + 太保守了,昨天直接 214,创了德尔塔入境一来单日本土确诊新高,还有 300 + 的无症状。
可爱 看到很多人喷我啊 OK 或许我前面回答没表达清楚 我原回答所表达的一切都基于两个前提 / 假设
1 全世界都开放只有中国还在封锁
2 满足 1 的条件下 时间长度很大 (例如这么干 10 年)
我回答的这些东西 是基于上面例子的假设
我主观认为长期封锁在宏观和微观方面会对我国经济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以基于这个猜想 认为不会长期封锁
你要问我证据啥的 不好意思 不能穿越去证明 我也不是经济学家 没时间也没水平去假设理论和搜集数据和然后建立 model 去证明理论等等 拭目以待呗
我还真不信 后面没有媒体 / 公众人物说类似 疫情没以前那么可怕了 政府不做铺垫不可能
原回答:
好家伙真是幼稚啊 一堆说好长时间都不会解封
(针对那些说什么 2030 年都不会解封的 反正就是那些认为每个十年解封不了的人说)
你们知不知道一直很多年都严格封锁什么概念吗 当世界除中国外都放开后
国家政府不考虑经济是吧?各大航空公司 跨国企业 外企 还有各种 出口 进口 贸易 等等 说不定还会影响到股票债券这些金融衍生物市场 长期封锁不可能的事情啊 我看到还有人说什么解封是少数人的利益 国家不会解封
不会你以为我们国家真的可以做到跟外面一直切断联系吧 而去这还是宏观来讲 微观来讲 如果依然这么草木皆兵 一个一线二线城市出了几例就封城 多少人工作会受到影响?涉及多少岗位?如果长时间这么发现封锁发现封锁持续个几年 例如餐饮业这样子怎么办啊?
真当国内经济学家啊是叫的好玩的啊
百分之百必解封的虽然未必是今年但最多这两年 信不信后面就会有媒体潜移默化宣传疫情不在可怕了 削弱民众对这个恐慌然后一步一步解封直到彻底放开 尤其是这种手段 在我们国家政治体系更好体现出来 毕竟没有抗议这东西 大家基本就是听媒体的话
到时候之前天天嘲讽国外的人我真想看一下什么表情
这种问题你让人怎么敢细说呢…
虽然是折腾人了点,但想想还是挺有趣的。
这是苏联解体之后第一次全球阵营大战。
不过当初是苏联带着一堆小弟 PK 西方阵营,这次是中国 PK 除中国外的全世界。
我看了这么多回答,都没有人提到一件最关键的事情吗?
那就是谁有权力决定中国是否开放入境?
诸位在这里讨论的正反各位哪怕摆出来再多自以为正确的理由,恐怕都没有这个权力决定是否扭转基本国策吧?
所以我提供一个思路,假如非要预测这个问题,先要搞明白谁能左右这个决策?
然后站在这些人的角度上,他们会怎么想?他们的利益关键点在哪里?
而不是你我觉得怎样怎样。。。
全球新冠疫情这么长时间了,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数据统计:
这样,有了数据的完整统计,就可以得出对新冠疫情的正确应对是什么,哪些国家做的对、哪些国家做的不对。
这样全球能够统一的做出应对新冠疫情的标准,不给那些别有用心、居心叵测的国家以任何的奴役百姓的借口。
不老是相信科学吗,相信就这么点的数据统计是很容易做出来的吧。
老是觉得现在新冠疫情的趋势是在走下坡路,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思路必须随着疫情的变化而随之变化,不能太懒政了。
我也注意到了公开的新闻,全球疫情期间,全球的顶级富豪们的财富是令人惊讶的几倍、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而普通百姓的收入却是在不断的下滑,这怎么应对疫情应对的钱都跑到少数人手里去了,这不对吧???
无论媒体和某些人怎么吹风,除非新冠治疗有大进展,不然 2025 年都不可能开放,打脸了欢迎来找我,至于国际异地恋,还是赶紧出国聚一下吧
如果观念不转换,我认为永远不可能开放!
现在,国外放养,没见哪个国家医疗被击穿,但我们不可能,执行的政策不一样。
国外,确诊,只要不是重症,工作生活随意。
国内,哪怕无症状,也得五花大绑,一通治疗。一大片密接,次密接,时空伴随者…… 就更不用说了。
除非否定之前的政策,否则放开不现实。
否定自己?
完全不现实
开放指的是完全开放像 19 年以前吗?
那可能性不大,因为车太大了,很难短时间转向。
就跟航母掉头一样,得绕一个巨大的圈。
因为一个人被长久灌输的观念在没有自己认知的干预下就好比思想钢印,要打破这个观念可能会让人完全接受不了。
话说回来完全开放在今年可能性极低。
先说结论,不可能。
再说原因。
第一,中国人确实比较怕死。这是世界观决定的,改不了。你不能把国外经验搬来国内,因为人就不一样。有宗教信仰国家彼岸关怀很强,中国不是。
第二,这个就比较有意思,就是专家集体不发声。简单说,官员虽然有决策权,但官员不是专家,他们还是要听专家意见的。但专家也有自己的权衡。
至于未来,我随便说几句。
随着时间变化,大家对疫情看法是不断变化的。举个例子,昨天我因为去过成都,健康码变黄了,然后我打了一个电话给社区说明,几分钟就改过来了。而在一个月前,改过来需要几小时。
这个道理很简单,中国现在的行程码,只显示到城市,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大城市人口那么多,出现的几率太大了,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疫情就是西安、天津、深圳、成都、北京、上海、杭州…… 这些巨型城市反复折腾,反而小城市比较 “安全”。而很多大城市各区县的距离,其实远比大城市到小城市的距离远……
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过程,可以说是探索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精准化的过程。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从疫到病,谁病治谁,没病该干嘛干嘛。这个过程多久不知道,但是这个过程跳不过去。
过年出行一路,我一直给各地区防疫工作提意见。我就发现,你说中国人脑子都不清楚吗?并不是,除了门口劳务派遣的保安反应慢点,其它有一官半职的都是明白人。但重点是,小心驶得万年船。你既然没大富大贵的想法,那就静观其变好了。
今天的总理答记者问,其中就提到了几条
一条是强调今年经济的下行与压力,二是国际的大门打开就不应该关上,三是退税支撑小微企业,四是推进居民新冠自测
从这些信息来看,经济顶不住了,钱包空空比得病更可怕,从大局出发必须做出改变,估计从今年开始疫情相关的要放宽了
坚持清零派加油,反正大家的荷包顶不住了
我们被封起来了。闭关锁国虽然还没有,但出国回国实在太难太难。
我已经和女儿说了。你应该没有办法亲眼看到迪士尼飞跃地平线里看到地方了。
非洲草原,北极冰原,澳洲大陆,德国天鹅堡,瀑布,泰姬陵。都没有了。
史迪奇的家夏威夷,就看看照片吧。可能你长大了可以去了,但那时候你已经不喜欢史迪奇了。
日本迪士尼。那个寒假没去,就不知道哪一年了。冲绳的鲸鲨,就看看视频吧。
沙滩?大溪地?想看看爸爸妈妈去玩过的地方。可能要好久好久了。久到你不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旅游的时候。
想想就很难过。诶。
这几个月,需要仔细研究一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性,这一点并不难,国外有几千万上亿的样本,究竟是否 “温和”,慢慢变成了大号流感,有几个指标,致死率啦,重症率啦,后遗症之类的,当然,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毋庸置疑非常厉害。
如果确实就成了大号流感,很多指标和流感没啥本质区别了,就可以不把它当成严重影响人们生命安全的流行性疾病了,可以与之共存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这个病毒是否还会变异成更致命的东西,比如万一突变成更凶恶的病毒,那么,躺平肯定不行。
很难说,也不敢随意去赌一把。
要有点儿耐心吧。
昨晚我们医院连夜抽派医护去采核酸,只要不是新冠感染,其他病人随意。
有点好奇,为什么国家修这么多路这么多房子,却不多修点医院呢?
我记得我毕业那会儿,医科本科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都很难
而医院里面总是人多的像菜场
医生每天接诊累的精疲力尽,待遇却并没有多好
如果多修点医院,也更有条件开放。
而且马上老龄化,医院肯定越来越挤,医生行业又在劝退..
都 2022 年了,还搁着吹风呢,狗子们拿这经费去炒作点环保动保都比这强,真的,别在新冠上浪费时间了
从上个月开始,这问题在我主页出现了好多次。最初,底下一片共存派在狂欢;二月底三月初,香港疫情大爆发,共存派们消停了几日;今天是 3 月 12 日,乌俄战争、两会、吉林某高校,新的热点出现,香港的新闻冷却下去,共存派又冒出来了。
让我百思不解的是,吉林高校这波,我看到的和共存派看到的完全是两个事件。我的视角:一旦放开防疫,按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全国各地病发率超过这学校,实属板上钉钉;这两天该校的惨状,将会在全国各地处处发生,这场面,是共存派希望看到的吗?
而共存派的视角:看,这就是封城的结果!
我也不想阴谋论,但如此齐刷刷地无视根本矛盾——医疗资源跟不上疫情的爆发,我不得不猜测,真的有境外势力在千方百计诱导中国开放国境,妄图拉中国陪他们下水。
幸好,我国不实行一人一票的西式 “民主”。不管这些共存派是真的意愿也好,是五十万也好,顶多只是小浪花,影响不了大局。我国各项重大方针、政策,都由上层的专业人士制定,不会被伪装成民意的资本所左右。
说了那么多,还是回归原题吧:不管是恢复到疫情前的国际航班数量,取消还是入境隔离,2022 年都绝不可能。
这个问题是 “是否有可能”,而不是 “应不应该”,所以我也懒得分析动态清零的必要性,跳过这些口水战,咱直接看上层的态度。
上层是什么态度呢?你看看现今的防疫工作:一例密接经过,一栋楼七天三检;一例确诊出现,一条街道连夜核酸。
这,有一点要向奥密克戎投降的样子吗?
今年是新冠的第三个年头,我们的人民会松懈,会麻木;会疲惫,会怨言,这些都可以理解。但大方向上,一定要认准一点:坚定不移跟党走。长期的 “闭关锁国” 绝不是上层的本意,2020 年中期,境内曾一度彻底的病例清零,但当时仍在坚持不懈推广疫苗,就是在为开放国境而准备。只是没想到,新冠变异太快,旧的疫苗阻挡不了新的毒株,只能继续执行高强度防疫政策,直到能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不管哪个年龄层)平安拥抱世界。
有可能在今年夏天放开,最迟 2023 年夏天吧。主要环境温度高会抑制传染速率,到时全球感染病例数会下降,并且不少躺平的国家也有了数据支持,在疫苗注射推进顺利的情况下,是一个比较好的放开的时间窗口,舆论上也容易获得支持。
开放应该是一个必然选项。不是说清零政策有问题,而是外部环境基本躺平,病毒已经无法通过清零从环境中抹去,有了长期存在的土壤,几乎没可能会消失,从而成为另一种 “流感”。除非永远坚守国门,所有入境人员都要隔离 14 天,否则境外输入的问题会成为一个永恒的问题。
长期的隔离要求,不利于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如果持续限制人员的流动,不少业务其实没有办法展开。尤其是如果外部都躺平了,那这部分竞争劣势就更加明显,如果看不到放开的希望,可能会有不少业务考虑转移产业链。作为管理者这部分也是要考虑的,毕竟穷也是会死人的。
最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看到在三针疫苗的保护下,omicron 其实已经接近于流感。已经躺平的新加坡的数据,基本支持这一论断。所以在疫苗注射有保障的前提下,我的判断是今年夏秋时段有可能会放松。
============== 补充新加坡数据,fully vaccinated with booster 就是打满三针疫苗的意思。
(source: Singapore COVID-19 Statistics)
2. 不同疫苗注射情况下,每 10 万人的 ICU 数和死亡数
任何时候政策的制定都需要权衡,并且要与时俱进。环境在变,政策也需要及时跟进。我们除了保护大家免于新冠,也要考虑到各种措施可能导致其他病人的病死率上升,老百姓收入的降低等等。
新冠疫情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单纯的流行性传染病的问题。虽然当局一直反对将疫情 ZZH,但实际上很多做法说法却背道而驰。
中国发展了几十年,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被别人看不起,也被自己人看不起,崇洋媚外的心态很严重。直到现在,电梯间黄天鹅鸡蛋的广告词还是 “达到日本可生食标准”,可见是多么深入骨髓,非朝夕之功可改变。
所以提出要 “自信”。经济上不仅要大,还要强,所以在科技上的投入惊人,要打造硬实力。文化上要强大,发掘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幼儿园 娃娃都能把核心价值观背得溜溜熟,当然了,效果如何,就仁者见仁了。
这还不够,最重要的还要有制度自信,相信我们的制度就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怎么才能让人相信?要用事实说话。新冠疫情来了,虽然最早在中国,但几个月就被控制住了,反而后来整个中国之外的世界陷入到了大流行,过了两年还愈演愈烈。
国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论管控有多严,出行多不便,但终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死亡人数很少却是客观数据,还有什么比保命更重要的吗?一个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难得还不够体现优越性吗?
于是,我们和其他许多国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应对新冠疫情的道路。这种事关健康甚至生命的具体策略的差异,不可避免地演变为 ZZ、文化甚至经济上的全方位区隔,而且互相看不上眼。
现在到了一个新的分水岭。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强,但病情严重性却在降低,于是原本就在收紧和放开之间摇摆的许多外国,这下就彻底 “躺平” 了。爱咋咋地,老子不管了,不就是个感冒嘛。感冒也会死人的,可没几个人会对感冒恐惧,轻了自己好,重了去医院看看。
于是就真的 “常态化” 了。这是作死吗?当然不是,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命不当回事。
我们的疫情防控也常态化了,只是在另一条路上。
未来怎么办?只要稍微一想就会发现,不好办!如果双方都在各自的路上不回头(这是大概率的),那么开放入境就可能成为 N 年内的不可能的事,而且还可能被隔绝。
可如果放开,后果可想而知。
里子和面子,都难啊。
现在大概是两种声音对立,在国外的人都觉得要开放。在国内的人都反对开放。我本人不在国内,目前正在经历奥密克戎感染。说一下症状。三天喉咙干疼,特别干的那种,试纸测是阴性。然后两天咳嗽,试纸测显示弱阳。之后两天就是流鼻涕打喷嚏,试纸测是强阳。鼻涕止住了后三天转阴。男生很多就是咳嗽比较频繁。在家呆了一个星期了!感觉整个人都很抑郁,至于后遗症什么的暂时不知道。关于什么时候能开放的问题,应该要看奥密克戎的致死率以及开放后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考虑的了。不过,新冠是不会消失的,它的确是像流感,现在祈祷不要再变异出个致死率高的变种吧!希望早日恢复正常秩序。
迟早要开放的。2022 年内有一定可能。
国家正在考虑的不是开不开放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开放。
不能盲目的、被迫的、突然性的开放,反例就是现在的香港。
应当观察好国外实际的情况,是不是共存真的没风险,是不是死亡率真的跟流感差不多了,病毒会不会又继续变异,这些都还不确定,毕竟奥密克戎从发现到现在不过才 3 个多月,谁敢说他就一定只是个大号流感?只有那些防不住的国家才会拼命这样说,反正都躺平了。
还是首先保证疫苗加强针的覆盖率,然后需要有研发出针对新冠的特效药,可以普及到每家每户当中,保证家里有人得了不会全都去医院,挤兑医疗资源。这些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政策普及和宣传。
总会开放的,中国不可能永远封闭,只不过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最小影响的时候,国家做好应有的准备的时候,人民也做好了思想准备的时候,放开才是合适的选择。鼓吹立马放开的是肯定不对的。
清零还是共存在中国不是医学问题。所以就看钱什么时候烧光了。我们来简单算一下清零有多烧钱。
为方便计算,细节不要计较。
假设一个城市 1000 万人封城 10 天。平均一个人一天生产力 100 元。一天停工就是 10 亿。派几千人去强检、检测、运输、采样等成本。平均一个人 50 元。一天就是 5 亿。加上后勤、食物、送人隔离等,最起码 5 亿一天。一共 20 亿一天。
一年,5 个城市封城 10 天,就是 1000 亿。
实际上 2021 年封城数量和天数不低于这个数。
1000 亿还是最保守的估计。航空、旅游等等这些损失没算。中国一年财政收入多少?最重要的是,目前全地球都在实行共存。
首先是国内,经济数据和预期双双下行、疫情消费居高不下依然看不到头、防疫工作日复一日越来越沉重,各级链条越绷越紧。如果不想非预期崩裂,就得尽快改弦更张。
其次是国际,全世界都开放共存了,欧美肯定会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不想重新闭关锁国,就只能被迫放开。
最后,还有东南亚这个小尾巴,如果缅甸和越南完全被奥米克戎占领了,大陆的广西云南几乎守不住的,现在一个香港就已经把珠三角折腾的欲仙欲死了,到时候不敢想象边境的铜墙铁壁。
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看看香港。
香港这波要是顺势放开没啥事儿,估计国内也就快了,但是如果香港这波被病毒按住摩擦,那就不会开放。
最近香港是不是一直在跟中央要这要那的要支援?今天,香港还可以向中央求援,他日,如果国内开放,该跟谁要这要那呢要支援呢?
你每天吃莱猪和福食也不见得会立刻死亡或者缩减阳寿啊,况且这个世界很多国家 / 地区已经开放这两货销售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跟进世界潮流。
有选择的人才能去分析和辩论 A 和 B 到底哪个更好,没选择的人…… 你还能指望他去理性分析?他除了告诉你吃莱猪福食也不会死之外还能去理性分析食品安全?
新加坡的情况根本就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1. 新加坡没有选择,所以他们只能在共存环境下最优化处理方式。
2. 新加坡目前社会能还算 “良好” 运行的基础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工业商品以及防疫所需物资还在正常贸易中。那么这些商品哪里生产的,怎么贸易运输过来的?
仿佛很多人天然认为塞里斯共存之后依然可以有序生产和对外贸易一般。你一般肺炎没事是因为医院开着,药品生产和运输提供没有问题,如果上述条件不具备呢?
所以今天阿美对塞里斯的心态是扭曲而复杂:一方面希望拉塞里斯下水,一方面又怕塞里斯下水后他自己死的快。航母核弹这些明明就应该是博弈利器,偏偏现在完全使不上劲,物资提供这一条就把阿美捏的死死的。而且最关键的就是持续无底限倾销,不会给你任何自己再生产工业化和让其他国家生产转移的机会。
最后也是很多人关心的疫情什么时候可以宣布结束?我认为疫情现在就是塞里斯官宣结束才算全球结束,塞里斯还是认真防疫,其他任何国家带风向想躺平都是没用的。而且就算非要佛躺也必然会迁就塞里斯的防疫政策
假设美国疫情死亡数据是真实的,按人口比例,换成我国得死 400 万,考虑到我国人均医疗资源不到美国十分之一,死亡人数翻倍 800 万,平均一年 400 万,各位能接受不?
想开放的,想共存的都 run 去香港吧,那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个人感觉疫情要结束了。
首先动态清零短期可以长期不可能,病毒会重复感染并长期存在,输入压力一直都在。其次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实在太强,且在疫苗的保护下低重症低死亡率,根据德国的数据,在医疗资源无挤兑的情况下死亡率低于流感。最后如果长期执行当前的防疫政策,会滋生既得利益群体并导致扭曲的社会结构,违背历史发展的主线。
我猜,从社区到全国范围削峰(让增长速度平滑控制总体重症病例数)和集中医疗资源降低特定群体死亡率会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从部分区域试点,进行多对照组比对,最终确定稳健的防疫政策。或许相关工作已经开始了。再拖下去经济风险致死率要高过新冠了。
目前已经批准了特效药进口和新冠自测试剂的使用,在保障医疗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执行有限控制传播政策应该只是时间问题。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我们成功避免了大规模的失控。
希望没有疫情的明天会更好。
我就特别好奇,国外防疫是如此的模式,群体免疫 + 疫苗接种,那么总有一天,他们会适应掉这个病毒。
那时,中国是选择持续封闭国门呢,还是打开国门迎接身经百战的变异病毒?
如果是前者
那么也算是时隔四十多年回归老传统了。毕竟中国上下五千年,真正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也就这么四十多年而已。
如果是后者
那么,中国防疫防了个寂寞,不是么?
有可能,有很大可能。
因为有一个事实可能很多人都故意忽略了,就是西班牙大流感,如果按照核酸来看,现在还在世界上流行,西班牙大流感也就是,H1N1。
新冠也一样,奥密克戎已经掀不起波澜了,是时候开放了
昨天英国女王康复了……95 岁,一周
也许只要医疗资源堆到足够,病毒再弱化一些,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也许
至少我相信我的几个长辈的精气神是远超颤颤微微的英女王的。
这只是一个个例,疫情怎么变化可以再观察观察,只要不意识形态化,科学应对就可以了。
要么开 要么永远内循环
为什么专家们那么害怕这个慢慢变得甚至都无症状的流感呢?
为什么回国这么难
为什么和家人团聚变成了奢侈
能不能先让中国人回家,航班熔断两年了,在外国打工的中国人有家回不去,公主少爷随便进出?
疫情今年秋天就会彻底结束,但未来可能卷土重来。
人类历史上唯一彻底征服的传染病是天花,其余一概没有,活到今天主要靠群体免疫。我身边被感染阳性的越来越多,具体症状非常轻微,和感冒差不多,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周,大部分人也没有任何症状。我估计我早就在不知情的时候感染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而且就新冠这种超强传染性的病毒,全面清零是不现实的,共存是唯一选择。中国也不可能永远如此和世界隔离,成本太高。
病毒的进化是向着高传染性和低致死性发展的,而且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加速,预计这两个因素叠加,今年秋天会彻底恢复正常。
唯一的潜在忧虑是未来这种病毒可能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说不定什么时候会重新进化出致死性强的病毒。
结合大环境看吧。
今年最重要的事就是二十大,二十大里最重要的事大家心知肚明。
这事想发生,今年必须得发生点能写入史书的事。
之前大部分人预计是武统,目前看,可能性基本无限趋近于零了,敢打经济立马就崩。
那么只能是把中国人民从无边的疫情里解放出来这事更靠谱了。毕竟去年年尾整个社会对疫情带来的生活不便已经很难容忍了。再结合去年年末钟院士所说的国民靠疫苗的群体免疫基本取得成功。基本可以认为上面在试探民意的同时也在试图引导民意。
综上,22 年解封(或整个疫情政策有强势转向)是必然发生的事。
**那些鼓噪 “放开”“死亡率不高” 的,作为一个整天黑稣连的人我都觉得尬,以前老说美国在走稣连的老路,这点或许不好说,但是美分在孝子化是实实在在的,**毕竟这群人平时整天大骂 Ukraine 大吃饱还是古拉格洗刷刷,这种时候就一个个稣起来了,“死的人都是老弱病残”“早死两年没而已”,呐,死到你们自己头上试试?
如果能像某些城邦国家一样,疫苗接种率超 90%,建立严格的分级,分区诊疗制度,尽可能的发动各项行政、医疗和社会资源,即使日增三万以上,医院不挤兑,死亡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不封城,不用全民核酸,社会不恐慌,经济照常运行,那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开放?
但 “开放” 不意味着 “躺平”,而是另一种形式抗疫,在 “动态清零” 政策已经执行了两年多,积累了大量经验的今天,仍然有一些城市被零星疫情搞得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而 “开放” 政策在完全没有国内城市可以 “抄书” 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自己所在的城市不会比此时的香港表现的更拉胯?
疫情对船员换班,就医,乃至正常的靠离港作业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为此去年我在船上连续工作了一年(即使回到国内很多城市也不接受船员换班),从没下过地。可能和外部人员接触的水手兄弟们顶着中东五十度的天气也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要平时有个牙疼腿疼什么的也只能忍着。
出于职业原因,我当然是期望能早日 “开放” 的,但现在似乎还不到时候。
文旅部国际局办有一个网站里面叫中国文化网,由中国日报承办,主要内容也是国际文化交流。
3 月 11 日,网站上有个消息,来自于中国驻古巴大使馆,中国大使会见古巴旅游部部长,中国大使提出,“中方将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今年 5 月份在古举行的第 40 届古巴国际旅游交易会,支持两国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拓业务往来,积极为恢复国际常态旅游做准备”。
在这个网站上,还可以找到近期其它类似消息,大使会见旅游部长,就疫情后国际旅游商讨。
分析来说,首先一个背景,一般和兄弟国家,尽可能通报的都是大实话大白话,不说虚头巴脑的,不会顾左右而言他,不会云在青天水在瓶。
恢复国际交往常态,是最终目标,也是必然要实现的,今天所有的付出,甚至于牺牲,不只是国家,也包括每一个人,都是为了实现恢复包括国际交往在内的常态。
是恢复,而不是探索一个疫情下国际旅游的新模式,比如泡泡模式,比如闭环模式。
然而,受客观因素影响,现在能做的,是 “积极准备”。
事物永远是发展变化的,熵增,一切都会过去的。
现在的问题应该是: 2023 年还要就地过年吗?
开放以后的重症率,死亡率什么不大好分析,不过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决定今年年内开放舆论环境会出现什么状况。
个大机关单位开始下发文件传达精神,然后大家会乖乖听话,之前反对开放的所有人都会突然之间闭嘴然后拥护决定。互联网上一片其乐融融的分析为什么国家做了这个决定,有什么好处,在下什么大棋,这时候如果还有谁敢反对开放,马上会被喷成筛子,变成拖累国家的人。
想太多了,2022 年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可以允许员工随便去无病例城市旅游和过年回家这两件事不用报批不用填一堆表格就谢天谢地了,我今年过年哪都没去都填了一堆行程。
另外我说明一下,现在跨省旅游的限制还是不少的,能不能先把国内这些限制解除再去扯入境问题?
吉林一千多例无症状感染者,感觉离放开不远了。
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当你发现周围所有的车辆都在逆行的时候,其实是你自己在逆行。
几乎不太可能,结合中国政府对待疫情的一贯态度,与全球现在疫情的爆发率,2022 年完全放开中国入境要求几乎不可能的。每个省还是会坚持 14+X 的隔离要求。如果男朋友在加纳,出国是没问题的,可以去加纳看你的男朋友。外人进来不是很容易。
这事情很简单,欧美不少国家正在做放开试验,
有三个月能见分晓…… 今年夏天总结看是否能放开
中国很严谨,毕竟人员也多,很难说哦!
永远不可能,人有钱有权了怕什么?怕死。至于其他人吃不吃的上饭有啥关系。
一个来华留学生表示,只希望可以入境,无论隔离多少天、无论自费与否。
自 20 年 2 月起开始上网课,无止境的网课。
一些学校的一些老师不增设网课、因此学生无法考试,无法毕业,只能休学。而众所周知本科完成期限是 6 年,好多身边的原大二 / 大三朋友包括这一学年都已经休学第一 / 第二学年了,已经没有后路了。
网课真的大大影响学习效率,并且虽然学费有减免,但一年 2w + 人民币让我天天对着电脑,虽然算不上很多但和原本能得到的体验一比较下来,心真的在淌血。
国内好像好大部分人对来华留学生恶意很大,但希望大家可以理智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好好学习的人来说,那一群败坏来华留学生群体名声的人也一样很可恶。
… 同时我也不希望国内完全开放,除非 death per million 降低到比 tb 还低吧。
乐观估计可能看见这个问题每年改最后一位数字接着问,悲观点估计的话看见倒数第二位数字改了也不是不可能吧。
对比一下 2020 以前中美公布的季节性流感每年死亡数就能明确看出来什么叫统计口径的差异,一天到晚就知道开放死你亲人愿不愿意的老话术差不多得了
2020 以前美国每年季节性流感死几十万,中国死个位数,防疫支持者谁能回答一下这是怎么做到的,抗病毒魔法?
对于我们这种小市民保持现状是最好的
你们家里没有老人的吗
整天说大号流感,开放,欧美躺平
隔离几十天就能救几百上千万的人
除了清除老年人我想不到有什么理由要开放
希望坚持清零政策,10 年内不要开放。
同时也非常理解受疫情影响收入减少的人群,国家经济也在大规模的疫情下增幅放缓。
因此我建议跟我一样坚持清零政策的朋友们每个月能拿出两百块钱用以支持清零方面防疫开销,以及对生活困难人的帮助,我相信每个月至少 100 亿的投入一定会改善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以及帮助改善受疫情影响生计有问题的人群这样可以也可以转变他们认同绝不开放的态度。
尽我们的一份力来减轻国家压力,团结起来!拒绝开放。
为什么要匿名,因为我怕实名回答会被人肉会被问候,开放党好让人害怕啊!
一向敌对国外,愿意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小粉红为什么不接受为了国家经济牺牲小我的政策。是不愿意为国牺牲吗,不会是企图拖累中国经济复苏的 50w 吧?
1、如果有护照可以选择去其他国家签,比如现在出去比较方便一点的国家,尼泊尔肯尼亚之类,出去后再想办法去你说的地方,
2、他到中国来,是不太可能
3、关于是否开放入境,我觉得不会完全开放,可能会减少航班熔断,比如一个航班不超过多少人阳性或者隔离天数减少,想要完全开放是不太可能,民众内心的接受程度和外界已经有很大差别~
感谢让我看见这个问题,先说道听途说的事情,我在法国,我女朋友她们外国同学在讨论今年四月去中国交换的项目,但是之前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我推断三月底应该会变。
不知道真变的时候会不会支持清零的被骂 50w,就跟现在支持开放的被骂一样。
不开放就一堆人返贫吧,你说是得流感还是穷可怕?
经济撑不住了就会开放了。
病了不一定死,穷了,特别是背着一堆贷款的,那真叫生不如死。
其实也没什么难的,只要新闻联播连续一个星期播放 “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勇敢面对不要怕”,再让钟南山出来背书,舆论风向立马转变。
开始做准备了吧
3.9 看到了
我觉得 2022.3 月会陆续解除入境措施,56 月份的时候,继续解除,78 月份开始飞机票恢复原价,回国隔离时间缩短
你觉得国内那些一辈子都出不起国的人会同意吗?
都散了吧~看看两会的新闻吧~动态清零是最好的政策~有种的就坚持 100 年!
本留学生来提供一下真实样本。
我的同班中国同学 2022 年已经先后有 5 个人感染了,检测呈阳性了。
两次我都是密接… 共处一室吃饭,同喝一杯水啥的…
刚开始也担心也害怕,但是看完他们 5 个的反应之后我就不怕了…
他们 5 个人中最严重的就是发烧和头痛,甚至有个人毫无任何症状。基本都是隔离了 5 天就阴了,没任何后遗症… 疫苗情况是,都在国内接种完了两到三针,然后来这里补打了一到两针摩德纳或者辉瑞。
我也认识两个女生,她们和男朋友一起合租,睡一张床。男朋友都阳了,她们就是阴,莫名其妙的… 所以说,有时候感染这奥密克戎还真是玄学…
不过国内自有国情在的,国内人口太多了,老年人也多。病毒对年轻人和中年人来说基本没事,但是老年人可能就有重症甚至生命危险了。
中国政府还是挺难办的,现在是个骑虎难下的局面。完全开放吧,国内的医疗系统和老人可能受不了。像现在这样沿用严格的防疫政策基本不开放吧,不管是国际贸易还是国内经济循环这两方面都受不了,出现阳性就要停工停产,对经济影响非常大。
我认为中国未来还是会使用宽松的防疫政策的。因为现实情况就是,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在玩群体免疫那一套,把新冠流感化。而中国作为想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世界第二强国,是不可能不跟世界接触的。可能等疫苗普及性更高点,新冠特效药更有效点的那天,中国就用宽松的防疫政策来开放了吧。
不可能 必须要坚持清零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几乎很难,马上就三月份了,还在一如既往的清零,我们国情是大动作前央媒一定会引导舆论,当哪一天我们在主流媒体看到对于新冠死亡率低,没什么后遗症的宣传后,过上两三个月才会彻底分开吧
在疫情之前哈尔滨的大学是可以让滴滴或者私家车开进学校的,疫情那年以防疫的理由规定私家车和网约车出租车不许进入学校,而且直到现在再也没恢复过。开放入境与否其实跟疫情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中国是不是开放入境?这个问题转化为另两个问题。中国打开入境后,国际交流会不会使得中国疫情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并出现医学挤兑事件;其二:中国未打开入境所要承担的可能经济等损失会不会扩大到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打开国门就有两个条件:如果打开国门后,中国没有出现规模性的医学挤兑事件且病毒感染致死率低于流感数据,那么就应该打开国门。其次:如果全球除中国之外国家全部打开国门并实现了高速率人口流通,此时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开始受制于国际交流时,那么打开国门是必然的。
目前在尚未打开国门之前,我们的疫苗接种率已经无限接近群体免疫的边界线。其次:应对新冠疫苗的特效试剂也已经进入实质性的临床阶段。最后:目前新加坡以及日本,韩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家先后打开国门,这些国家的新冠医学数据已经开始可以做医学科学判断。这些判断的指标是:尽管新冠病毒的变异,各国以及国内的感染区域病历并未出现大规模医学挤兑时间且病人死亡率低于流感病毒。在这种情况下打开国门就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为了避免因为打开国门而导致的经济增速乃至国际影响下降的风险,中国在未打开国门的前提下 建立两套封闭式的经济活动规则。与国际接轨的活动选择封闭式系统管理,而国内选择有限开放式管理。也就是外重严,内微轻的策略。其本质是不影响中国经济正常运行。
基于这两种情况:我认为 2022 年中国非常可能打开国门。第一:奥密克戎毒株目前变异的新闻已经变少也就意味着他变异的速度正在变慢。第二:中国至湖北出现疫情挤兑时间后,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出现类似情况,且感染的死亡率已经低于流感病毒;第三:2022 年属于后疫情时代,随着国际流通的放开,中国经济不出意外会以低于 2021 的速度增长,中国与国际的物流流通受限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速。
所以国门打开的信号有三个:一是:奥密克戎毒株变异速度明显放缓;二:香港疫情以及以色列等(疫苗接种率高)总体死亡率低于流感病毒;三:国内经济增速低于 2022 年年初预期;四:疫苗护照互认。
这四种现象一旦出现,中国国门打开的日期就很快了。
咱们玩个游戏,给每一个参与者发一万块钱,条件是每万人随机抽取一人捆好了让雷劈死,这游戏好玩么?
被雷劈死的不会说话,没被劈的都会觉得这游戏简直太好了…..
您会选择参加游戏么?
人在蒙古,没有航母。
不可能完全开放。
因为病毒也多代共存。
在蒙古国,奥密克戎贡献了确诊量,德尔塔保证了重症率死亡率,神奇不神奇,惊喜不惊喜?
蒙古国平均寿命低,出生率高,地缘因素导致中日韩等很多国家援建,医疗水平不高但医院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您不深入接触蒙古国人 / 蒙籍华人 / 华侨,只看街上,那是一片祥和,除了因为蒙图贬值物价一直在上涨没别的问题。但深入接触后,每个人的亲友都有重症直到死亡都没能等到住院治疗的床位。只是他们没必要和一个不熟悉的人说自己的悲伤。
认识的人里边,很多重症的,但基本就没有重症之后能住院有床位的。靠自己抗过去或者死,就这么简单。
重症想住院,有实打实的卫生部长 / 医院院长关系,可能等一两天就能进了,没关系就在家看运气吧。年轻一样有重症的有死的。
美欧这些工业化国家或许要好,20 年 11 月,蒙古出现疫情,俄罗斯疫情肆虐,蒙古国一瓶 100ml 的医用酒精 3 万图(约合 80rmb),到 21 年 1 月 100ml 的医用酒精 4-5 万图(100+rmb),超市里蔬菜只有土豆胡萝卜洋葱蔓菁,水果完全没有。
当时国内已经平稳,我通过熟悉的转运公司搞了几箱(24 瓶 / 箱)500ml 的医用酒精,一箱 100ml 医用酒精(赠品),几千个医用口罩 / N95 口罩,一箱莲花清瘟,N 多罐头冻干水果,运费比物资还贵。蒙古朋友戏称如果我舍得卖掉,可以换两间车库…. 其实我熟悉的物流公司完全可以帮我继续搞这些物资,但我不想发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难财,我只希望能帮到我身边的朋友。
那几个月我送人伴手礼就是 500ml+100ml 两瓶医用酒精配几个医用口罩,中国人的话再加一盒莲花清瘟,有孩子的加两包冻干水果,每个收到的人都异常感激,因为这些东西在蒙古国已经有钱都买不到了。几位刚认识的人甚至以为我是个手眼通天的超级土豪。
靠着祖国的疫情防控能力(物资可以出口),靠着祖国的工业实力(物资足够便宜),靠着祖国的跨境物流(物资花钱就能送达不怕被没收),我一个屌丝竟然体验了一把土豪的感觉,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是一个只有四百万人口,吃着大量国际援助,根本没有老龄化问题的蒙古国的现状。
至于中国,拿老年人数量和医疗资源一平均,除了物资不会短缺成这样,我不认为能比蒙古国乐观太多。
不负责任的讲,全国多少人没坐过飞机没出过国,多少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就为了一小部分人的方便放开?让大多数普通人跟着倒霉?
反正机票贵我认,隔离 21 天我认,我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健在,我不希望为了我的方便让长辈处于危险…..
两年多了,我也想家….
机票太贵,隔离太久,都是问题。
机票价格是我的切身利益,但如果您结合航班数量和机组人员成本,其实成本 / 价格对比不算离谱,都希望回国省时省力,但疫情破防对我们的影响就不是几万块钱的事了。
如我的一位蒙古国朋友所说:“如果可能我愿花二十万买我奶奶不死于新冠!”(原话是一千万蒙图,合二十万出头)
万事没有如果…. 我也有怨言,我也喷过,我也骂过,但就是因为这件事才让我坚定的支持国内的防疫政策。
很多人拿清零说事,下面的话可能会引起不适。
蒙古国的破防,就是因为两个不遵守居家隔离规定的境外归国蒙古国人(过万归国的蒙古国人守规矩隔离,就因为两个人不守规矩无端背上了骂名)。
蒙古国在疫情初期学中国学的很好,哪里疫情严重就熔断哪里,入境的严格隔离,蒙古有很多货车司机是跑国际线路的,也是怨声载道,但政府就是咬死了严格防疫。
然后 2020 年 11 月出现了一位货车司机在结束集中隔离后,居家隔离期间外出活动,并观看演唱会,造成了疫情大规模传播。
在经历法国感染者入境,无一例感染之后,出现了蒙古国人不怕新冠的论调。这一论调是这次两位违反居家隔离规定的原因之一。
蒙古国政府在经历了 2 个月的紧急封城的措施后,由于缺乏足够的试剂、足够的检测人员和足够的经济 / 工业基础,在大量感染无法溯源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隔离密接次密接等措施,最终挣扎了几个月都没能实现清零,才选择彻底躺平。
谁能想到几个月后,德尔塔,奥密克戎一次又一次的击穿医疗体系。普通人在经历亲人朋友重症却无法入院治疗,最后眼看着亲人去世之后,会作何感想?大概只会怪政府不利,而不是反思自己不遵守防疫政策。
明确的告诉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能控制疫情的情况下选择完全开放!别说什么与病毒共存!
我不想说蒙古国政府好(至少抄中国作业是认真努力的),但早期疫情控制真的比多数国家强,最终破防就是因为两个不遵守居家隔离规定的境外归国蒙古人。
这事您仔细品吧….
还有哪些闹着回国的在蒙古留学的学生,摸心口自己想,撤侨时候不回国,嘲笑那些回国上网课的学生傻。
现在人家网课拿到毕业证,在国内过小日子了,您这喷这喷那,蒙古国都禁止疫情期间集会了,还要聚集闹事,成年人了,对自己选择要负责。
虽然我没有出入境需求,但还是希望早点开吧。
我们国家的防疫工作确实做得很好,可能还是缺一个时间点来顺其自然的开放。
我觉得最近苏州这次疫情就有参考意义。没有朔源,大概率是物接人,重要的是感染症状轻,无症状占三分之一,这从另一角度说明病毒已经不那么厉害了,致死率很低。
我们国家一直防疫阵势很大,民众也非常容易炸毛,所以有了阳性病例国家想平淡对待都不行啊,民众不同意啊,会各种炸啊,担忧啊,怪责啊。见到有境外输入就骂啊。
我真心希望民众好好的静下心来,别太偏激。
看看冬奥啊,免检免隔离啊,国家很开放啊,已经有势头了。
循序渐进,民众不要太偏激。
[
加拿大🇨🇦签证 美国洛杉矶申请顺利通过
王星游世界的视频
· 132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77826523252584448)
说放开的,一定知道会有人因此丧命,这点是所有人共识这没问题吧。而对于丧命人数,参考美丽国死亡数据和他们的医疗条件以及我国的医疗条件,一定比防疫政策混乱造成的死亡人数要多上不知道多少倍。而哪些人丧命的概率低呢?
一是能更好应付医疗挤兑的拥有优秀医疗资源的大城市
二是容积率低的高品质小区甚至别墅小区。
我不知道说放开的有几个人家里住在大城市的低容积率的高品质小区里。如果不是,想想你们家老人住的那个小区或者社区环境,或者想想那附近的医疗资源,卫生院?村卫生所?
————————————————————————
“怎么这么多拿交通事故当对比的?人要生活得出行,只能接受车祸死亡率并且遵守交规尽量减低风险。难道人要生活就得染上新冠?能不染上为什么要去染?只要不染上就没有因新冠而死的风险,为什么要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主动去承担额外的风险?我这一辈子不会去蹦极,所以我不会因为蹦极出事而死亡,这很好理解吧?” 评论里其他网友的,太对了
————————————————————————
我是真的真的很费解,不说美国死了这么多人,哪怕就死一个人。说放开的是有什么方法能确保死的这个人百分百不是自己的至亲?时代的灰尘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不是你们很喜欢说的话吗,那些阴阳怪气什么让几亿人不便保护我家老人 ,真是一个个又给自己带入上层社会的错觉了?还是那句话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保证百分百不落在你家头上?到时候在供案前哭的呼天抢地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后悔
我看某些人啊,在其它问题下大肆抨击贫富差距,说自己是底层啥啥的,而在这个问题下就好像自己就不是底层了,幻想就一定不会发生在自己或自己至亲身上,要是知道会发生在自己或至亲身上,怕不是转头就喷现在防疫政策还不够严 。不能只想到回家看望家人不方便,也要想到当下入境政策也保护了你们家人。你们总不能拿自己家人身体去赌放松入境政策带来的风险一定不会落在你们家头上吧?整天宏大叙事,这是病 。
不知道现在的共生派的人和两年前大喊武汉是地狱的人重叠率有多少,笑死
话不多说,今天的两条新闻
不会在文件上放开,但是会事实放开。
具体参考冬奥会的新闻,明确的提到了绝大多数病例不需要药物治疗就可以自愈。
不会,也没必要。
这波是借疫情倒逼内循环,顺便做压力测试,如果能成功,未来不可限量。
一个不会被卡脖子的中国,才是完全体。
可能开一部分入境吧。。。但是最早最早我觉得也得是 7 月之后的事情了。。。
比如商务,探亲,留学签证?可能这三种签证会慢慢开一点,但是至于旅游签证又要观望了。
能不能开放要看疫苗更新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及实验情况,跟其他的都没有关系
这病毒由于传播速度快,变异的效率很高,致死率也一直维持在上不上下不下的水平。这个致死率不管漂亮国能不能接受,反是中国是接受不了的
至于说经济撑不住啥的,建议去了解下国内外整体经济运营状态再来作答,不要仅以自身行业的状态做参考
搞不懂这边这么多人老是提开放为了啥,但是答案里炸出了不少二鬼子是事实
根据中国驻乌克兰使馆 2022 年 1 月 8 日发布的消息,从 2022 年 1 月 17 日开始执行的条文:外国公民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持有 2020 年 11 月 3 日以后驻乌克兰使领馆颁发的有效赴华签证,并且申请健康码前 28 天内未去过第三国;
2、持有工作、团聚、私人事务类有效在华居留许可并已完整接种中国疫苗,并且申请健康码前 28 天内未去过第三国。
等等一系列最新要求。
我们国家已经在逐步的开始开放外国人来华的政策。其实个人觉得还是其他很多国家疫情防范以及很多外国人都不看重这个新冠病毒的严重性所以我国才逐步开始开放,毕竟不能拿国人的安危做赌注。
在新冠肺炎死亡率不低于某一临界值,传播速率不高于某一临界值前,中国不会开放口岸。
原因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就政治因素而言,确保国民免受新冠肺炎的威胁已成为隐形的基本国策,关乎和发性。2020 年初的乱像在舆论上被西方反动势力搞得很被动,某医生的离石更是将反对声音推向高潮。若不是后面国外抗疫拉夸,以及国内疫情的控制,很难说会怎么样。**所以,清零是基本国策,这是不可动摇的。**贸然开放后,任何国民因为新冠去世,都可能成为外国势力和反对派的武器,这是非常危险的。
其次再讨论医疗因素,**因为我国医疗水平有限,开放初期感染者数量激增,必然导致医疗挤兑。**同时,虽然 omicron 的危害性已经有了较为有效的数据支撑(香港),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媒体渲染,大多数居民必然在初期会恐慌性入院,此时金钱和权利必然是衡量是否入院的标准,这在 20 年初已经上演过了,所以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烦,封闭也是现在最佳的选择。
**同时,疫苗和特效药也在考虑的范畴之内。**目前,国产疫苗的效力基本上是完犊子了,而 mrna 技术又无法快速落地,使得在构建免疫屏障方面显得十分被动。如果选择进口 mrna 疫苗,又不能保证西方国家不从中作梗,漫天要价。至于特效药,可能就像电影特效一样,只是存在于特效当中了。
最后,也不得不提一嘴目前的防疫政策的确养活了一大批医药企业和相关行业。现阶段主要港口城市的郊区也在修建新的健康驿站,如果取消了隔离政策,这些资产将会很难处理。
当然,我们也有主动和被动开放的理由。
首先,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这是不可动摇的,新闻天天推送,大会年年强调,不可能因为一次 “黑天鹅” 事件就将祖宗之法变了。
其次,不论是 omicron 还是变种毒株,目前的传播速度已经突破了现有的所有防疫措施,全国各地开花的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也没有要转向的趋势。单从 Delta 毒株的防疫情况来看,治理能力稍差的城市在面对传播力稍强的毒株时几乎形同于裸奔,所以因防致死,致贫的情况才会在西安出现。而现在面对新毒株如果还继续沿用老办法,那么在治理能力比西安还差的城市来很难讲会发生什么。
**再次,经济压力已然转移到了中国这边。**如果说在疫情前两年我们还可以借着其他国家在社会生产方面的停滞而大捞特捞,那么现在这种优势正在被一步步瓦解,国外主要制造业强国正在逐步恢复元气,国内高额的防疫成本(停工停产、转移支付、物流不畅)开始积累到企业头上,而越南、印度在经历过大逃杀之后逐渐趋向于稳定,这就导致原本还在观望的诸多外企正在搬离中国,对就业来说是一大打击,毕竟线上和隔离的确阻碍了效率。
**另外,由于汇率政策的失误,使得输入型通胀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国内企业不得不忍受高成本,低利润的结果,**情况总的来说不容乐观。作为一个制造业强国,资源弱国,这种供给端的通胀会导致类似于上世纪 70 年代由石油危机引发的大通胀大萧条。企业利润不好,经济缺乏活力,失业率也必然会在未来逐步上升,灵活就业和个体户是这些失业人群为数不多的出路。然而,疫情在全国各省份已经出现爆发态势,这种全国开花,全国封禁的局面对于几亿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群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还有,就外部环境来说。摊上香港这么一个好亲戚也是八辈子修来的 “福气”,很显然香港完蛋内地也别想独善其身,尽管现在防投毒措施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我们仍然无法防止病患偷渡。如果说云南边境因为老少边穷可以放弃某个城市,那么在广东,我们完全不能够放弃深圳,所以未来的状况很不乐观。
最后,至于开放与封闭不是嘴上吵架的事情,嘴皮子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情况是 omicron 正在失控,打好疫苗,备好药品,做好防疫防护,有条件的备个呼吸机,才是最关键的。omicron 不会因为你是封闭党,大喊后遗症,遵守防疫制度就可以不被感染;也不会因为你是开放党就可以无视那万分之几的概率。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好所有人。
新加坡过去 28 天的死亡率 万分之 4。
过去 28 天通报了 42 万阳性。
现在有 1559 例住院。
你这个提问能活到现在答案不是很明确了嘛?
没法做出判断,因为目前新冠疫情在近期 “政治结束” 的可能性已经成为共识了。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的风险无疑是最大的。
我是坚决反对开放的,但我反对没用……
如果国家突然宣布疫情措施结束,那我要考虑重新 N95 戴手套,半年一个加强针?
我反正怕死的很…… 如果和所谓自由的去死选择,我还是选择活着吧……
不过从人类角度看也无所谓,死一批老弱病残,筛选一批有抵抗力的下一代,也就共存了。几千万年来,自然界都是这么过来的。甚至我们视角更宽广一些,真的人类灭亡了,对地球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事情,不是么?
不差这几十年,所以别开放了,等我老死再说。
-———– 评论里有两个神论,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啊。
从回复也能看出来,他们对我这个回答的刻骨仇恨,真不知道这仇恨从哪儿来的。至于论据么…… 不如说是诅咒吧。
喝水呛死就不说了,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现在美国每天因为新冠死亡 2、3000 人,不知道美国每天车祸是不是也死这么多人?
为了屁股脸都不要说的就是这种人吧,无耻之尤!
我也顺便祝福他们身体健康吧。
“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现在已经开始引进各种治疗新冠的药物,有可能离开放入境不远了
“深入贯彻落实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大力弘扬抗疫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大力弘扬抗疫斗争淬炼的过硬作风,敢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奋力开拓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先请认真朗读以上体制内标准普通话三遍。
-——————————————————————————
国内此起彼伏的零星数字,动态清零;国外欧美每日 N 万的感染数字,基本算是放任自流。
好比黄河河床有相当长的一段高出平地不少,治理方案是堤岸会更高。你却问 2022 年可以挖开堤岸吗?
回答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超前说话、提前预测极难(君不见股市每日收盘之后的股神满大街都是)。
现在是 2022 年初,能开吗?说能开的烦请再认真朗读以上体制内标准普通话三遍。
到 2022 年底,就能开了?除非像 SARS 一样突然失踪或神药出现,好如黄河水突然没了或河床被感动了忽的一下主动下沉 22 米;
我的理解是,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重要。
应该是问:中国有官员、有科学家,欧美也有官员、有科学家,应对政策如此撕裂、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如此之难,孰优孰劣?或殊途同归?2022 年能见分晓吗?
-——————————————————————————
既然说话了,就要做好当靶子的准备,否则请不要说话。
既然对你的黑人男友念念不忘,不如干脆偷渡过去,就可以永远留在加纳了。
正常途径是不可能的。
想都别想。等等 2025 年吧
2020 年初时我认为国家在 2023 年到 2025 年间会因为财政问题开放入境,但现在看来时间可能要提前一些了。
以目前国内四处开花,且完全找不到来源的疫情来看,已经有点控制不住的苗头,就算国家这时候借坡下驴开放了我也不会觉得奇怪。
就是我挺想知道如果到时候真开放了,现在反对开放的人到底是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还是会跟着总路线一起摇摆?
从今往后,寸板不许下海。
快了
(2022 年 3 月 9 日, 北京) 今日,辉瑞公司同通用技术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通用技术中国医药”)共同宣布,就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 / 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即 PAXLOVID™)签订供应协议。通用技术中国医药将在协议期内负责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 PAXLOVID™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商业运营。
此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了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辉瑞新冠病毒治疗药物 PAXLOVID™的进口注册。
PAXLOVID™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例如伴有高龄、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我们非常荣幸可以同通用技术中国医药合作,支持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应对这一公共卫生危机。” 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总裁彭振科表示,“辉瑞公司将坚定地支持中国应对现有及未来可能面对的医疗健康挑战,助力‘健康中国 2030’宏伟愿景的实现。”
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助理,通用技术中国医药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亚东表示:“此次合作,双方将依托双方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新冠治疗药物的落地,让中国患者与国际共享原研成果。”
嗯,刚一落地,医药股涨的可真快
应该可以的,国内好几款特效药已经获批,今年应该就能上市了,上市后新冠应该就和流感差不多了吧,到时候开放国门还是很有可能的。
还有就是目前欧美国家都陆续放开了,如果咱们不放开很难加强国际合作了,出口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还有目前国内基本上都打疫苗了,基本上没有重症患者了。
12 月 8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消息,应急批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注册申请。
这是我国首家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
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批准上述两个药品联合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 岁,体重≥40kg)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其中,青少年(12—17 岁,体重≥40kg)适应症人群为附条件批准。
关于安巴韦单抗 / 罗米司韦单抗
据悉,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是腾盛博药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清华大学合作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期患者中获得的单克隆中和抗体,特别应用了生物工程技术以降低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并延长血浆半衰期以获得更持久的治疗效果。
自三方合作,将安巴韦单抗 / 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从最初的中和抗体分离与筛选迅速推进到完成国际 3 期临床试验,并最终在国家药监局获批,仅不到 20 个月的时间。
中和抗体疗法对变异株效果如何?
据报道,腾盛博药的中和抗体疗法在 4 大洲、6 个国家、111 个临床试验机构进行的 837 例新冠肺炎患者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抗体组合药物能够降低 78% 的住院和死亡率,且给药组在治疗 28 天后实现零死亡,对照组 8 例死亡。
除了临床研究的积极结果,实际上,在应急获批之前,上述中和抗体疗法在临床救治方面已经发挥了作用。针对中国出现的由 “德尔塔”(Delta)变异株引起的新冠疫情,腾盛博药自 2021 年 6 月捐赠了近 3000 人份的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涉及广东省、云南省、江苏省等 13 个省(自治区),救治了近 900 例患者,是这对中和抗体在单一国家患者体验人数最大的。
腾盛博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罗永庆表示,此次获批是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的 ACTIV-2 的 3 期临床试验,包括 847 例入组患者的积极中期及最终结果。最终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安巴韦单抗 / 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使临床进展高风险的新冠门诊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 80%(中期结果为 78%),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同时,无论早期即开始接受治疗(症状出现后 5 天内)还是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症状出现后 6 至 10 天内)的受试者,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安巴韦单抗 / 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获批,为中国带来了首个新冠治疗特效药。**这一联合疗法在国际多中心试验中展现了优异的安全性和保护性,是至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唯一开展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最优数据的抗体药物。” 该联合疗法的主要研发者之一、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表示,该抗体联合疗法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治疗手段,为我国乃至全球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当前备受关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是否影响中和抗体疗法的效果,目前腾盛博药尚未公布相关消息。
看病毒的死亡率了。死亡率如果真那么低,开放不是不可能。
很多人总觉得开放不可能。但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如果死亡率够低这完全有可能。
03 年北京是非典重灾区,所以 09 年甲流爆发后我们北京这边是高度紧张的,报纸、广播、电视不停的说这回的情况有多糟糕什么的,老百姓大家也很紧张。刚开始出现病例的时候,出一个病例就能上一次报纸头版,后来慢慢的就没人提这事儿了,大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不是某天我在家看央视,看见有人去儿童医院慰问甲流患儿,我都以为这事儿过去了呢。当时镜头里整个楼道都是甲流患儿,我都惊到了,我当时真以为甲流已经翻篇了,后来看新闻才知道那个阶段(差不多是 09 年 11 月吧),北京几乎就没有普通感冒病人。
不知道何时开放,但是一定会开放,实事求是才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经济的新三架马车,核筛,隔离,打喵。为了经济是不会放开的,国外放开也是为了经济。
有可能。
截止至 2 月 18 日 15 时,苏州累计确诊 52 例,无症状 29 例。现在公布的数据格式是确诊和无症状分开报,确诊不包括无症状。确诊无症状比例 52:29。
现在已经有意识地单独把确诊和无症状单独报出来,为的是实时观察新冠的毒性。
我个人的理解,无症状的比例和轻症比例正相关。记得 2010 的甲型 H1N1 么,死亡率千分之六,我那年还在上学,当时放了 11 天假,但仅仅是我那个学校,所以我印象特别深。
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有过两三次的流感,宿舍起码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有感冒症状。如果真的退化到流感,那么开放也不是不可能。
入境政策的变化,最早也是今年三、四季度的事情了。
https://www.nmpa.gov.cn/yaowen/ypjgyw/20220212085753142.html
这份是国家药监局关于批准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 / 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 (即 Paxlovid) 进口注册的报告。
这款药的主要针对于轻、中度新冠感染者,降低转入重症的风险。
对于老人、慢性病等高危患者具有较大的利好。
整体的药品相关研究工作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因而不会对近期的态势产生影响。
但终究是为后面的政策放宽在做铺垫。
其实,对于我国目前来说,
不开放是因为,开放的代价相较于严控的付出来说,过于高昂。
当有足够的数据及方法,能够把开放的代价降到一个平衡点时,逐步开放也将成为必然的方向。
同时,外部环境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有一定减弱的趋势。
在经历了 22 年元旦,美国单日新冠确诊超百万的爆发后,
美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现在大约维持在在十万这个量级。
而为了这份开放,
美国依然付出了 93 万人的代价。
再过几月,新冠或许会以另外一种形式淡去?
到目前为止,这或许只是未来众多可能中,人们希望看到的一种,而非必然。
如果再来一次类似于 21 年夏天的 delta 变种,新冠疫情再次暴起肆虐。
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将再次被创。
而我们的开放,也将再次遥遥无期。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点赞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
我是 @玉得一,一个在科研路上刚刚起步的在读理工博士生,一位热衷于分享观点和看法的耿直青年。欢迎关注我,与你分享更多有趣问题。
不同观点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私信。
不大可能!但从 2023 年起有可能!
开放入境的前提是取消动态清零政策
昨天在微博看到一位关注很久的博主,因为疫情导致自己的生意举步维艰,他朋友的生意已经没法维持了,因此感叹于动态清零政策对线下经济的沉重打击,也在呼吁解除或放宽动态清零
但问题在于,最近美国那边,是 NBC 还是 CNN 的,也在说这个问题。美国人的意见是,以中国现在的公共卫生基础,假如放弃动态清零的话,必然会掀起一股疫情海啸
对于美国人的这个说法,我是认可的。动态清零政策确实让很多人被殃及池鱼,但这真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后果怎么样呢?
轻则比美国还惨,重则就是一场人道主义危机
而且更可能的是,到时候西方世界大概率会落井下石,以疫情防控的借口,对中国采取进一步的封锁、制裁和限制
所以动态清零政策短期内是不可能取消的,2022 开放入境我也是吃谨慎的态度
除非突然有一天,COVID-19 又变异了,真成感冒病毒了,可能事情会有所转机吧
风吹起来了。
观察香港近期疫情是一个很好的实验。
我寻思现在也没禁止入境啊
如果你说的是取消入境隔离,连美国这种纯躺平国家也没取消啊
以日本疫情为例,大家看看情况。几个重要前提
1. 日本在 9 月,打过 2 针疫苗的人数就超过了 50%,换言之到今年 3 月,50% 的人疫苗都不超过半年。然后在 12 月的时候,疫苗接种率就快接近 80% 了。
2. 日本人和欧美人不一样的是,非常听话守规矩。比如带口罩、比如避免三密等等。
3. 日本 ICU 及相当 ICU 功能的 HCU 病床数一共约 1.7 万张,折合每 10 万人 13.5 张,高于意大利(12.5 张)、法国(11.6 张)、西班牙(9.7 张)、英国(6.6 张)。中国呢?每 10 万常住人口综合 ICU 床位数为 4.37 张。
然后面临奥密克戎,是什么情况呢?
每日确诊总人口的百万分之 700,换算到中国,每天 98 万人。
ICU 这种鬼门关前走一遭的人数,还没要赶上德尔塔那波。
但是死亡人数,超了。每天因新冠死亡总人口百万分之 1.6。换算到中国,每天 2240 人。这个数不大吧。但从新冠发生,到现在,中国累计因新冠死亡人数还没有超过 6000 人。
医疗系统承受压力情况。东京周边(东京都、神奈川、琦玉、千叶)都红了。这里必须要看神奈川的一个特色数据:
PCR 阳性率,100% 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实现的。
在日本更多的人是居家在自己隔离治疗,这些人有多少呢?82.9 万。德尔塔那一拨的顶也就 24 万。
下面说说疫情对社会的影响,请看下文:
这个文章是按每日新增 4 万来算的,密接者会有 180 万。那等比例放大,一天确诊 8 万人,密切都有 360 万。OK,问题就来了,密切的人可以到处跑么?是不是得居家隔离呢?
日本人口一共 1.258 亿,每天在家隔离的人数占总人口的 2.86%,换算到中国,是 4000 万人。4000 万人居家隔离。
最后看一眼经济。这是季节调整后实际 GDP 环比情况。
![](data:image/svg+xml;utf8,)
不知道奥密克戎这波,能把 GDP 的坑砸多深。
日本可是在 12 月初就宣布禁止外国人入境了。(原来有签证的,还有日本人还能入境)。但不成想,美军基地成了扩散源。
其实不是中国开不开放国门的问题。而是国家对于新冠政府防控的策略问题。
中国的医疗资源水平比日本差距还是很大的。10 万人 icu,日本是 13.5,中国是 4.3。每万人普通床位数在 2012 年是日本的三分之一,现在往多里算二分之一。
开放,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疫情扩散的风险。而且防疫,外防输入口岸隔离 – 及时流调隔离 - 区域封锁 - 全城封锁 - 多点爆发 - 医院选择性治疗。
真的到了最后一步,那就是各顾个了,全靠个人想办法了。美国那个河山硕的例子还是挺震撼我的——就给你安排到等死区,医疗资源有限,只能救高价值的人。
那个专业词儿叫啥来着?
完全开放,每天 100 万人的确诊、每天 2000 人的死亡、每天 4000 万人需要居家隔离。以及派生的医疗资源挤兑、社会劳动不足、消费下滑。
这些代价,和人员自由出入相比,孰轻孰重?
如果说外向型经济,请看两个数据:
2020 年,我国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2020 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 9999.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2%(折合 1443.7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21 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11493.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4.9%(折合 1734.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2%;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
据海关统计,2021 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39.1 万亿元人民币,比 2020 年增长 21.4%。其中,出口 21.73 万亿元,增长 21.2%;进口 17.37 万亿元,增长 21.5%。与 2019 年相比,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 23.9%、26.1%、21.2%。
中国民用航空局发表了一份文件——《“十四五” 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在这份文件里提到中国将在 2023 年至 2025 年期间开放国门。这是我目前找到的国家层面唯一的关于这一问题的表述。所以,答案就是 2023-2025 年期间。
下面说一些可能比较新的角度:
开放是一件 3 年的持续性行为
以我目前生活的马来西亚来说,这是一个人口仅三千万的东南亚小国。去年这个时候曾封国,然后逐步解封。一步一步开始允许学生、商业签证进入大马,去年底打开旅游签,到现在为止仍然需要入境隔离。在开放的路上,该国和新加坡签订了 VTL(疫苗互信通道),近期马上要和泰国和柬埔寨签订 VTL(VTL 就是打过疫苗,通关前后进行核酸检测,即可免除隔离)。
一个高度依赖进口的东南亚小国马来西亚从提出国家复苏战略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复苏阶段、三个国家的 VTL 签订,过去了近一年仍没有完全开放。目前,正常访马仍要隔离 5-10 天。
中国的人口数量是该国的近 50 倍。而且有着强大的内循环能力。一个小小的马来西亚经过一年时间都未完全开放,中国这样体量的超级大国只可能比大马更慢。毕竟,要照顾的群体、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更多。因此政策解禁的速度绝非答友所说的一夜之间的事情。什么突然间 14 天变 7 天,什么突然间全部解除限制等等。就算要平,也是躺平,不是直接倒地。
完全开放可能需要到 2025 年
知乎精英们不要动不动就拿欧美做参考,而是应该看一下比较谨慎对待疫情的国家。请注意,隔离日期的减少并不是开放的第一步,而是较为靠后的步骤。
兼顾民生与发展的开放策略一般是:
1. 允许更多类型签证的持有人入国。
2. 有条件(打过疫苗,核酸检测阴性)允许进入该国人士入境特定地区降低隔离天数,并一定天数内不可以离开该特定区域。
3. 有条件允许进入该国人士入境特定地区不隔离,但一定天数内不可以离开该特定区域。
4. 开放更多的特定区域。
5. 整体降低入境该国的隔离天数。
6. 该国与其他国家陆续建立 VTL 通道。通过 VTL 通道进入该国,可以入境减少隔离天数,并陆续免隔离。
7. 完全开放。
中国一定会通过这个步骤慢慢开放,并且在开放的路上不断观察,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加强基层医疗能力。这就是兼具发展与民生的做法。
那些说开放就一定会击垮基层医疗的,不用担心。这么一套政策走下来,真正等到基层完全开放也是两三年之后的事情了。香港这次恐怕是不得不躺平了,正好也就成了我所说的特定区域。此外,例如海南岛这样的有明显地理阻隔的地区、广州 深圳 上海等经济发达,医疗条件非常好的地区也可能成为后续的特定区域。这是不是就兼顾了经济与对外开放呢?
我特地查了目前允许进入中国的外国人签证。自 2020 年 9 月 28 日 0 时起,允许持有效中国工作类、私人事务类和团聚类居留许可的外国人入境。外国来华的一个大群体:留学生并不在这个里面。
对的,我周围来中国留学的学生已经上了两年的网课了。这不是一个小数字,2019 年有 70 万留华的外国学生。实际上他们曾多次通过各自驻中国大使馆表达了他们想来中国学习读书的愿望。但一直没消息。不过据我的来华留学的朋友说,明年可能会允许他们入华。所以知友所说的明年中旬会开放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明年中旬只是开始了开放的第一步。
喜欢闻消息的人士,不妨关注一下留华学生这个群体。什么时候该群体被允许进入中国,也许就是开放流程的第一步。
所以这就是为何民航局的那份文件说的是 2023-2025,而不是一个特定的年份。
病毒毒性持续减弱或全面管用的特效药面市是开放的重要条件,
的确,奥密克戎的毒性比德尔塔要弱,但绝非弱到只是个大号流感。我的两个朋友先后感染过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前几天一起约着吃饭。在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说症状差不多,并且都有味觉减退的后遗症。
奥密克戎到现在也就是五个月的时间,所有人都希望后面的变异毒性更轻。但也不完全如此。
前两天出了一期视频:
[
奥密克戎的妹妹?别了,赶紧安排新希腊字母吧!
三个老爸实验室、拍照稀烂帮帮主 联合创作
· 13.8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80187800125779968)
这个视频就告诉你,奥密克戎的变种有可能毒性更重。如果变种并不是越来越毒性减弱,那就需要特效药了。好消息是中国的首款特效药问世了,但面对逃逸能力强的病毒以及重症仍效果不好。
为何此时仍不走上开放流程,是因为病毒的毒性、特效药的效果都仍没有达到真正可以开放的标准。2022 年的中国是不可能开放的。一方面中国作为观察者,在观察其他国家的做法吸收经验,观察病毒的实际走向。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为医学工作者留出时间。
所以,综合上述表述。我的观点是,如果有了更好的特效药,或者病毒毒性有确切的持续减弱的迹象,那么明年中旬可能会开启开放流程。但全国范围内开放,一定是 2025 年及其之后的事情了。如果迟迟没有更好的特效药,病毒毒性也并未减弱。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开放时间会更晚。可能会更长时间地停留在区域有条件开放的层面。
可能优先开放俄罗斯入境
自己否定自己疫苗的效用,哪怕 WHO 也认可。
那还有什么用呢
疫苗打的差不多了,特效药也发明出来了,病毒的危害也逐步降低了,全世界其他国家也完全开放了。
我们国家现在完全有能力与病毒共存。
就外面那种拉胯样,今年应该不会,
曾经的超级大国,穷的都要逼乌克兰打仗了。
曾经自我感觉良好的渔村现在这样
至于开放入境离我太遥远,能把这破校门开放我就满足了。
此乎这么多讨论,就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在议程上了。
大概率 10 月以后如民航总局所言的 “恢复期” 阶段目标达成。23-25 年是增长期和释放期,注意这个 “释放” 是“释放改革成效”,不是释放疫情期间压制的市场容量。
其实很多人并不理解,全员疫苗和动态清零的目的是为了拿时间换空间。将因为新冠病毒造成的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损失尽可能的控制在最少,然后等待针对新冠病毒有效药物的研发,一旦有效的治疗药物被研发或者引进,那么逐步放开各地区的疫情防控,以及后期打开国门,都只是时间问题。与病毒共存没有问题,问题是在什么时间点放开,才能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少。
防守保全是反击消灭的前提,国内外肯定有科研、医疗工作者夜以继日的研究新冠治疗药物,不能因为只看到了被动防疫、病毒变异、疫情反复,就过度神话病毒,贬低防疫举措。
当年的天花病毒够厉害吧,曾有史学家甚至称为 “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 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然后呢,1980 年 5 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成功消灭天花。现如今,不说 00 后,就是 90 后,又还有多少人还知道天花病毒。
如果把防疫政策看作战略防御,那么抗疫反攻的号角已经吹响了。就在 3 月 9 日,中国医药发布公告,进口辉瑞的新冠特效药已经通过了特别审批流程,将开始向国内进行供货。
————————————
3 月 12 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产品自测应用申请变更。自此五款新冠抗原自测产品正式上市。
自测产品的开始应用,也是在为有序的放开做准备。
清零嘛,你们选的。
致所有防疫爱好者,无脑清零流,希望你们不要如丧考妣。
牛逼
热搜上面竟然有这种问题了
估计是想测试一下民众的反应了
我的观点是 有可能
看了大家的回答,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欧美各国,基本对新冠躺平了,东亚国家很多也放开了限制。
中国也很快会开放,甚至取消隔离吧!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赶紧开吧
经济真的不好
看情况 gj 是有考虑开放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发放绿码都不需要抗体检测了,只需要两次抗原 PCR 检测。
要保证一例都没有,估计得关个几十年,我支持!
不可能!人类彻底消灭新冠之前永远不应该开放入境,谁支持开放谁就是卖国贼,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说实话,我并不希望开放入境,坐标武汉,现在欧美地区就是病毒的培养皿,鬼知道什么样子的毒王会跑过来害人,美国每天死两千多人,换算一下人口比例我们最起码每天要死一万多,一年下来一座地级市就没了,不要把病毒这个东西说跟交通死亡一样,交通死亡是人为是可控的,这东西可控?不说可控不可控,交通是助力社会不可或缺的,病毒是吗?而且千万不要以为疫情离你很远,现在上有老小有小全是易感人群,哪怕你没感染,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染了你能躲得开?你不费时费力费心去照顾他们?之前还总有人说医保和养老金的问题,得了新冠现在还是报销的能走医保的,是纳税人的钱,你相当于为这买单,你以为不影响你的生活?也别把这东西理解成流感,流感后遗症可不会影响你生殖系统,在本身就少子化这不雪上加霜吗?在我看来建议开放的不是蠢就是坏。
我是大陆人,基本上没出过国,我认为中国搞上十年闭关锁国没什么了不起的。什么供应链被别国拿去不在乎,自己建设一个好社会。假设中国现在全部穿越到另一个美好的无人居住的星球,或者一夜之间中国以外的大陆都沉到海底,人都穿越到其他世界。剩下就十四亿中国人呆在一个星球,我们照样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现在只是那些经常国内国外到处窜的人要捍卫他们到处窜的利益,他们的影响力大,声音大,能形成舆论压力。这些人其实只是中国人中极少一部分。做生意你不能视频对话做?非要来回窜?全中国人民就得照顾你?
就算三战爆发也不可能开放入境
除非一种情况,那就是封锁的负面影响已经动摇了 XX
其实人家看重的从来就不是数据还有事实啥的
看重的是究竟什么样的选择才能让自己的 XX 更加稳定,坚不可摧
开放毫无疑问肯定会动摇其根基
所以不可能开放
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当然,已经开放了
反转了是对岸那个
看了那么多回答,都是根据疫情自己在分析,没有什么参考的价值。
这个是民航局在 1 月 7 日发布的,规划明确说到:民航 “十四五” 发展分为恢复期和积蓄期(2021 年—2022 年),增长期和释放期(2023 年—2025 年)分步实施。其中 2023 年 - 2025 年,重点为扩大国内市场,恢复国际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也就是 2023 年肯定国际航班肯定会逐步恢复,到了 2025 年恢复到正常水平。新冠肺炎很明显会一直跟人类长期共存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疫情常态化,中国也不可能一直这样 “闭关锁国”。
说个真事
我有个深圳的朋友,过年没出过门 (除了拉去做核酸) 偏头痛发了,有 48 小时核酸社康不让看。
最近我朋友过敏性鼻炎又发作了,有 24 小时核酸社康也不让看。
社康工作人员解释有头痛感冒发烧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咽喉痛气抖冷都要去人民医院。
后面就去药店说膝盖痛买到了布洛芬。
至于鼻炎,第二天变 48 小时了,人民医院打开粤康码直接进,也没说要再检查核酸???48 小时都可以且不用做别的防疫检测,社康 24 小时不可以????
朋友说自己常年症状自己很清楚,社康大病看不了,小病不让看,疫情期间直接关门只做核酸得了。
让他申请国内大学如沙东大学即可过来
看到那么多答案说什么一开国门就要死掉几十上百万人。那么问题来了,2021 年一整年,中国大陆地区累计确诊一万多例,也不少了,死亡人数只有 2 人,连重症都没几个,除去这死亡的两人,其他一万多人都治好出院了。而且大规模施打了疫苗之后,一个新冠死亡病例都没有出现过,反而是西安等地有病人因为新冠造成的间接原因而死亡……
既然能把新冠治得这么好,那为什么一开国门就会死掉几十上百万人呢?为什么要把美国或其他国家的死亡率直接搬来套在中国头上呢?这些国家哪个能做到一万多确诊才死 2 人?还有,为什么要把 2020 年初武汉的死亡率也套用到现在呢?难道这两年多都白过了吗?
一边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多么可怕、无坚不摧,一边又是治疗极其有效、不管什么变异病毒几乎都能治好,不重症不死人——这不是就是那个无坚不摧的矛和刀枪不入的盾的老故事吗?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
没可能,至少 2025 往后
中国有部分地区是有条件开放出入境吧?
**首先得谈技术,**在坚持入境落地检测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出入境航班班次,适当缩短居家检疫期和隔离期,是否可行?
香港模式铁定是不可行。
台湾模式的话,更值得作为参考。别太小看台湾了,至少在实行西式社会管理体制的地区里,台湾兼顾防疫和经济发展的效果算是第一梯队了。
2022 年 2 月 25 号,台湾累积感染 2 万出头,按照 2300 万总人口算,感染率差不多是 0.08%。
2021 年台湾经济增速是 6.45%。那么我们只需要再对比下同样高增速的、并且人口千万级的发达国家就行了。3 亿人口而且防疫拉胯的美国就不用比了。
2021 年,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 GDP 增长率是 5% 以上,高者达 7%。但是,这五国在 2020 年全部是负增长。而台湾,在 2020 年是正增长 3% 左右。
如果你再算下英法意加西的新冠感染率,就会发现,相比之下,台湾的低感染率真是个奇迹。
![](data:image/svg+xml;utf8,)
英国人口约 6700 万,感染率约 28%
法国人口约 6700 万,感染率约 34%
意大利人口近 6000 万,感染率约 21%
西班牙人口约 4700 万,感染率约 23%
加拿大人口约 3800 万,感染率约 8.6%
然后,重复一下,以上五国和台湾地区在 2021 年的 GDP 增长率大体都在 5% 到 7% 区间。但只有台湾地区做到了 2020 年维持正增长,并且截至 2022 年 2 月底感染率只有 0.08% 左右,不到千分之一。
这就是过去一年来被我们嘲笑的 “被施舍疫苗” 的台湾,过去两年来被我们嘲笑的防疫 “拉胯” 的台湾。 实际上,论防疫成绩和地狭人稠程度,台湾绝对是千万级以上人口的经济体里的标兵。
我十分担心,我们现在轻易嘲笑台湾,有可能像长期以来西方嘲笑我们那样,落入傲慢陷阱。
根据台湾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在 2 月 24 日公布的入境松绑政策,“自 3 月 7 日起,入境居家检疫措施从 14 天缩短为 10 天,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天数也缩短为 10 天; 商务客来台确定松绑,自 3 月 7 日零时起 (当地搭机时间),放宽境外商务人士来台,商务考察、投资、履约及应聘等商务活动的境外人士,可申请特别入境许可。”
第二,要谈政治。假如 2022 年内,在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和影响控制在奥密克戎的水平内,并且全国的大中城市都普及了上海的 “精准防疫”, 模式。我国能不能开放入境?
我觉得有点悬。除去一年一度的两会因素外,今年下半年还要开二十大,国家会更求 “稳”,而不是“准”。 等“二十大” 开完,也差不多到年底了。再一两个月又是一个“春运”。国家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但是,如果奥密克戎之后,整个 2022 年,全球范围内疫情形势放缓,疫苗和其他药物效用稳步提高,并且没有出现更难缠(传染性更强)的毒株的话,2023 年两会之后,应该是一个比较适宜的开放入境的时机。
民航局 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3-2025 恢复国际市场
国务院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科学调整来华管理措施
吴尊友 2022 北京论坛: 完善现有防控措施,既不是常态化动态清零,也不是简单的躺平
曾光 微博长文: 未来合适的时间点,展示中国式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
写到这里想跑个题,想起了一件小事,纯粹想吐槽一下,公司老总前几天说要开会讨论一个风险极大的项目,我们几个打工人都不可能执行,会上的风向一开始也确实如此,但某副总表示,风险虽大但只要客观条件没问题,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是可控的,老总表示了支持,随后会议风向就变成怎么细化管理制度了
怎么说呢,也许领导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看不清风险,也许我没看到这项目能有多少利益,也许领导能看到我们掌握不到的资源
要放开我就真润了。
看这下面问题真是看笑了,不只是骑虎难下,还有一个词叫求仁得仁。
答案:中国中短期内开放的可能性依旧很小。
人在新加坡,也算是亲身经历了新加坡从封城到开放的整个过程,先讲讲新加坡的情况。
新加坡,人口 570 万,对比中国城市,面积比北京五环大一点,人口约为五环内常住人口的一半。新加坡人口以华人为主,人民普遍遵守规则、自律。公共空间内即使是印度人欧美人也均严格遵守戴口罩的规定。新加坡九成人口注射了两剂疫苗,七成注射了加强针,疫苗以辉瑞疫苗为主,年长者体弱人群可选择注射灭活疫苗。从各种软硬件条件来看,新加坡算是世界范围内佼佼者。但是开放后依旧造成了每日 1w+ 的新增,要知道在开放之前世界疫情最严重的阶段,新加坡每日仅增长十几二十例。目前每日暴增的感染者尚未造成死亡率的显著增长,也没有对医疗资源形成挤兑。但是可想而知,中国一旦开放,新增人数将会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至于病死率会不会高于流感,这是科学讨论范畴。决定中国是否开放的因素无非就是是否能够接受每日新增感染者暴涨的情况。
就目前国内从上到下形成的对待新冠的一致观念来看,短期内开放入境毫无可能。至于大半年后甚至 22 年底情况如何那就要看 10 个月内新冠疫情会如何发展。从现在世界各国情况看,诸多国家陆续宣布疫情结束,解除所有管制措施,新加坡即使每日新增一万多,仍进一步解封开放。如果未来不再出现毒性更强的变种,新冠病毒逐渐靠近普通流感,世界各国形成主流意见,甚至世卫官方发布新冠接近流感水平,那时中国就可以开放了,过去的这个冬天才真正是疫情的最后一个寒冬。
邻家孩子 2 岁了,小心愿是 3 岁前能见到爸爸第一面!
这是开始铺垫舆论了吗?
谢谢题主帮我了解地理知识
变量因素有点多,如果没有新的疫苗或者特效药出现,病毒又没有继续变异的话,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外国疫情能不能从大流行状态转化为地方性流行状态。
现在开放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正处于一波大流行的高峰阶段,中国又是全民易感。
现在开放的话,如果按照动态清零政策管理,所有防疫人员都要被累死。
如果按照美国模式躺平的话,保守估计一个 1000 万人口的城市每日新增 1 万例持续 1 个月完全不是梦,按照 1%住院率,每个病人住 7 天计算,就需要 700 个床位。如果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出现这种情况还可以靠临时建设方舱医院来解决,但是如果全国 100 个城市出现这种情况的话,那医院的床位肯定是不够用的。
所以说现在完全开放肯定是不可能的,防疫能力和医疗能力都不支持,再加上民众普遍惧怕新冠的情绪,到时候住院数和死亡数一上来舆论肯定压不住,后果不敢想象。
能不能定向开放几个已经结束大流行的国家呢?我觉得现在也还不到时候,因为那些国家并不是病毒消失或者变弱了,而是全人群免疫了而已。
现在比较靠谱的办法就是以拖待变,但是外面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什么时候变,都很难说。
但是好消息是:方向已经有了,我们只需要坚持走下去,迟早会熬出头的。
清零政策是很难一直持续下去的,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一个整体,当世界其他大部分国家都躺平恢复正常经济生活后,中国就算把自己国境线锁起来,也不可避免有零星疫情输入,只要有病例输入,国内都会有大面积感染的风险。当然怎么开放要政府专业人士制定方案。
基本不会,但是有希望根据政府预期。
虽然,日本最近调整了回国检查政策,除了 7 天的预检测,新增了交叉双核酸检测,需要在起飞前 3 天,完成两家不同机构的核算检测,中间间隔 24 小时。
虽然,加拿大实行预检测 + 双检测,也就是进行核酸和血清抗体的双检测。并且加拿大的航班基本每天都熔断。
虽然,目前回国道路阻碍重重,但是仍然有希望。
反观国外,都在逐步开放入境限制,加拿大 2 月 28 日起,入境无需核酸检测结果,无需隔离,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没有强制要求。日本从 3 月份开始,解除外国人的新规入国,并且会简化相关手续。新西兰也会从 4 月 30 日起,面向所有国际旅客开放。美国英国的入境政策也类似。总结起来说,各国逐渐开放入境限制,是基于疫苗接种的普及性,各国入境都对疫苗接种有强制要求,但是强制隔离逐渐减少。
我认为,我们国内疫苗接种率应该是很高的,当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感染人数会很少,而且即使感染了也基本不会有重症或死亡病例。中疾控主任高福在最近的一次接受《中国日报》的采访中提到,如果 2022 年初中国的疫苗接种率超过 85%,国家将考虑开放边境。
对比一下中国与加拿大的疫苗接种率,中国已经达到了 85% 的接种率,是不是 2022 年下半年我们中国能逐步开放国门,减少隔离限制呢?
有朋自远方来,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定开放,否则没法解释为啥百奥泰疫苗,吉利德瑞德西韦不批,再生元单抗不批,但火速批了辉瑞口服药
中国的现在的疫情,每天就 10 来个发病的患者,能得到非常好的医疗救治条件,根本不需要有单独口服针对轻症的药,那么批这个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开放国门之后,对于轻症的传染的患者,可以自我医疗,从而不挤压医疗条件。
没关系,我们不着急开放。
我们不需要知道你周围的人得了新冠是不是自愈,后遗症有多厉害,我们直接选择不得病,不见兔子不撒鹰,看稳了再开放。
不用说什么小商小贩没生意了,所以要赶紧开国门,我认识的小商小贩们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是真的,但是没一个支持开国门,多挣几个钱跟全家老小团灭孰轻孰重,都拎得清。
另一个问题,如果真开放了入境,哪个城市会愿意成为入境点。上海对外国人和留学生算是非常友好了,之前上海的隔离政策也是相对宽松,但经过最近的疫情蔓延,上海人民已经是骂声一片。有人发飞上海的航班机票,下面评论一排 “求你别来”。14 天隔离后的健康监测,很多城市是直接通过严格的管控机制,来委婉劝回国的人 “你先别来”。北京更是直接分流,进都别想进城门。
如果真开国门,哪个城市敢接下入境点的责任,当地的老百姓真能直接上街,而别的城市也会直接把这个入境城市当成高风险地区一样对待。你入境可以,但是想离开去别的城市?不好意思,请你先隔离。
可能性很低,一句话概括,两种政策的底层逻辑水火不容。
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
在处理疫情的方式上,中国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区别展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是领导层决定”清零 “政策以后,就紧锁国门,甚至本国公民要从国外返回境内,也千难万难。我周围的几个在欧洲和美国的朋友,都是经历了五六次航班熔断、检测阳性的临时事件,尝试了三五个月都回不了国。而在这个过程中,票代、官方指定检测机构从中渔利,背后的政府默许是不难想象的。讽刺的是,海外中国公民在中国政府那边遭遇的是冷酷无情,国外政府本着对” 人权“的关怀却愿意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帮助,如签证延期、特殊处理、相对便宜的公共医疗检测服务等。
”人权 “这个词的定义,也是很有意思的。西方的人权,固然是个人的自由、不受限制,而中国则称” 最大的人权就是生命权 “。对于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政府就是咱们社会的大家长,大家长要保护这个家族的利益,包括大多数人的繁荣稳定生活。在大家族的利益面前,当时当刻站到对立面的个人的自由和利益是可以被牺牲,也一定会被牺牲的。这就是千百年来的东方式社会哲学。而西方近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个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被发挥到最大,在他们的理念里,个人的权利是社会运转的基石、最为神圣不可侵犯。
这两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但或许没有优劣之分。各有所长,也有各自的弊端。近两年的香港,可以说是集双方之所短了。当然香港的问题更大一部分是没有真正有远见和魄力的领导者,这是一个旧时殖民地、现今地方级别的政府设置,但要管理好这块弹丸之地,需要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不逊于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新加坡)。在历史的进程中,顶尖的领导者,对发展的轨迹影响力可太大了。所谓” 国运 “,很大程度上,是指这个国家发展到这个时期,是否有一两位关键的杰出领导人出现,而社会的状态又正好处在一个较好的时期,有很多有识之士、想干能干敢干之人,把国家建设成世界一流强国。
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数据,2021 年整年死于新冠的人数为 2 人。香港的数据也表明,接种未接种疫苗患者死亡率是接种疫苗以后的死亡率的 18 倍。我感觉这份数据调研可能会是个积极信号。
拭目以待!
~~~~~~~~~~~~~~~
你过去加纳还是比较简单的,你男朋友回国难度太大。但是你也得想清楚,出去简单回来难。
我算是以亲身经历体验了一把啥叫屁股在哪说哪的话。
我 21 年从国内博士毕业,年底来到欧洲做博后。出国之前一直觉得国门关着就关着呗,跟我关系也不大,我甚至有一种冬天躲在被窝里面的安全感,对国外同胞的诉求没啥感觉。
直到年底出国以后,从最开始听闻哪个同事得过新冠,我都会无比紧张,不自觉的离他远点,到现在听到谁谁得了新冠已经毫无感觉了。因为实际情况真就像我出国以前,那些在国外的同胞说的那样,确实得了新冠回家隔离休息几天就又来上班了。见的多了,也就习惯了。
现在这边每天新增上万是常事儿,但是紧迫感是不存在的,因为紧迫也是白紧迫,身为一个打工人,你总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去上班吧!混口饭吃嘛,新冠算个毛。
前段时间了解了一下,回去的航班单程 4 万 + 的票价,算上隔离,回去一次意味着要花大几万,这还是提前买票登机顺利的情况下,不然花销会更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是希望国家的对外防疫放松下来的,这样最起码票价能降下来。
是吧,我自诩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博士,结果还是逃不开屁股在哪说哪话的定式。但考虑到我暂时还没有回国的需求,所以我想我站的角度可能会比较客观一些,以此来说说我对今年开放可能性的看法。
目前开放政策要想能够落地,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海外或者是香港的数据呈现出来明显的有力支撑,即感染 o 新冠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或者与普通流感相当,且无明显后遗症;二是新型疫苗的免疫力明显提升,或者特效药的上市。这两点有一点达成,那我觉得逐渐放松目前的防疫政策是有可能的,但如果一项都达不成,那这就很难办了,领导人也会很难受。
我看了相关数据,目前还没任何迹象能满足这两项之一,所以我对 2022 年放开入境目前持悲观态度。但政策嘛,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里,毕竟我们有跟病毒回旋的余地,这是我们前期努力抗疫带来的好处。所以我们制定政策才是真的政策,不像西方那么极端直接躺平。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每日入境累积的数据进行逐月或者逐季调整,以目前的广州上海和北京为主要入境窗口进行试点,当外部输入病例呈现出上升趋势或者极端变化时,进行策略收缩,反之可以策略放松。其他城市则完全可以按照目前严厉的政策执行。如果这个试验没多久进行不下去了,那我觉得以这三个城市的能力,还是能够拿捏的住局势。而且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拿到一些经验,累是累了些,但这样总比闷头防疫要科学一些,毕竟各行各业都需要一个空间,尝试一下,哪怕最后还是紧缩,我想也会给人一些希望。而且政策调整的响应速度是我们国家的优势。
这次北京冬奥会,这么大的活动,入境无隔离,结果也是很不错。
而且我对中国人拿捏病毒这块儿还是很有信心的,毕竟我们全体国民已经对它有了相当的了解。
站在一个刚出国且三年后一定会回国的人的角度,一家之言。
我猜测中国可能很快在 2022 上半年实行有限开放入境。
冬奥闭环管理模式很有效,预计会推广到上海和广州。所以上半年,我猜测会有北京,上海和广州一些地区对外国开放。
不给东南亚旅游国回血,他们要拉美化了,犯罪、走私、人口贩卖、毒品等等都要兴起了。这事大概不是我们自己做好就能避免的。
给他们回血就不可避免附带政治条件,否则回血变放血了,这现任第一强国有教训的,他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干涉他国内政的,也是有客观因素促成的。
考验我国的外交政策的时间到了。
这是一道不难的电车难题。
我不知道。
但是这几天开始放风说居民可以去药店自购新冠检测试纸了。
如果一直实行动态清零政策,,,那是不是没有必要让居民自行购买检测试纸?
瞎猜的。
如图,这么下去,封 100 年吧。这几年主流媒体的导向真的导过头了,很多人都没有一点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
站在政府的角度,开放入境的唯一前提是:
开放后的**经济与社会稳定综合量度** > 不开放的。
这两者之间的量度怎么衡量我不知道,那是顶级智囊团的事情。他们心中现在一定有一个大概的谱子,就是牺牲多少人为代价,换取多少经济增长。
别说不人道,对于十几亿体量的大国,这一定是作过预案的。
在经济低迷与人口断臂求生之间,两害取其轻,这个抉择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只存在何时启动如何实施的问题。
也不要说什么政府不把老百姓当人,站在政府的立场,这个预案你也必然会去做。经济低迷,人口再多也无未来。
当然,也不会贸然去实施,毕竟病毒不长眼睛,一旦失控对于十几亿人的土地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实施前提,何时实施,如何实施,都是已经被考虑过的。当经济低迷刻不容缓,前提条件成立之时,就会实施。
等明年开春再说吧,今年基本凉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会变异出来一个比奥密克戎传播更快,毒性更弱的病毒出来,那时候估计就能打开国门了。如果快的话,今年夏天应该是个拐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位仁兄翻译一下,我读了 5 遍也没读懂 (好赖高考语文 112)
希望能视情况而及时调整 ZC。疫情是一个发展变动的过程。疫情开始,很多西方国家躺平的做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而中国在疫情开始做的可以说是成功的典范,虽然反应有些慢了。随着病毒毒性的减弱,因为疫情而导致的失业,贫困需要重视起来。防疫 Zc 也需要跟着调整了。眼前的新冠症状还没有流感严重,但传播速度很快。年前在西安被隔离了一个月,社会面清零一周的情况下,依旧全城封闭隔离。能做到像上海那样精准防控的城市是很少的。防疫过度的地区是很多的。在人类历史上,每次大型瘟疫之后,都会出现一次经济腾飞。
我们已经面临两难的抉择。
如果最终没有处理好过渡就开放
那国民会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中
他们会失去一直以来的坚持,甚至是信仰
无论何时开放,我只希望能让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时候真的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当人们停在原地,那无数曾被抛在脑后的问题将卷土重来。
真的好希望现在的政策能变一下……
5 月回国机票价格,旧金山到上海的 united 已经涨到 7 万多了,这还不算隔离和核酸检测的费用。我问了票代,票代手里的机票要 4 万多。
同期美国飞台湾的机票最低只要不到 4000rmb.
这样的政策隔离了 covid,也隔离了我这样的穷人。
多开放点航班吧求求了
希望多开放点航班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新闻,感觉热度很低,大多数本地人应该能刷到,我也是无意间看到的这两则通告。不太明白为何撤销 20 年的两则通告,劳烦各位解读一下深层含义。
防疫政策已经不完全是新冠病毒的毒性问题了。
首先在秋天之前不可能放开,因为 2022 年秋天有二十大。
二十大以后是否放开,主要是看 2022 年各主要经济体在放开防疫以后能否恢复供应链。如果在经济产业链出现了去中国化的情况下,我们国家是一定会马上放开的。
对在秋天之前可以观察一下奥美克隆在各大经济体的表现会不会有新的变异体出现,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参考。
总结就是我国的防疫政策其实是要看世界其他的经济体的民众到底有多不怕死。但是在秋天之前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放开的。
这个问题能上榜我已经很意外了!
继续这样真的快疯了…
个人觉得中国开放的前提是:
1. 病毒进化的趋势是毒性越来越低
2. 开发或者引入更高效的疫苗(降低重症和死亡率)
3. 特效药的大规模生产
4. 舆论对于病毒的宣导(避免过度恐慌而造成资源挤兑)
5. 方舱医院的预备建立
6. 实行更严格的口罩令
感觉可以参考新加坡的情况,为我们政策做参考
我不是专业人士,只是个人意见
讨论一下开放的必要性吧。
其实采取严防死守还是共存策略,跟病毒的重症和致死率相关。在新冠病毒爆发早期,重症率和致死率相对较高,严防死守是有必要的;奥密克戎出现后,重症和致死率已经大幅降低,仅比流感高些,被一些专家称之为天然疫苗,政策可以考虑调整,全面封城一是代价太大,二是也不现实,封不住。
新冠毕竟是流感类病毒,重症致死率虽然远高于普通流感,但并不能与瘟疫相比,所以西方国家一些民众才敢于与之共存。美国总死亡人数虽然很大,但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年轻人并不多。
所以还是动态清零。管控至少要到夏天。
不可能!
凡是疫情必须严控,凡是病历必须清零,坚持两个凡是一百年不动摇!
检查严控出入境,一千年不动摇!
坚持动态清零,一万年不动摇!
严防严控万岁!全民清零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个问题能发出来,那么,大概率会。
我支持防疫、清零,但是鄙视那些后遗症、王炸、完蛋了等制造恐慌的拉几。更不支持医护人员去做抗疫一线,测个核酸都用医生去,有病!!!
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对手是什么**,是一种变种极多,很可能造成免疫逃逸的病毒。**
之前的朋友已经说的很明确了,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新冠对老弱妇孺还是有相当的杀伤力。以衢州开化,这个浙江小城这次的疫情为例,最近爆出的病例就有老年人的存在。开化是典型的人口净流出城市,县城城关镇人口仅 5 万多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到大城市发展。
**假如这次的疫情我们采取放开,那么首先遭殃的就是开化这样老年人比重高,没什么医疗资源的小县城,不是只有北上广深才是中国!**中国绝大多数人还是居住在这样不一定有高楼大厦,便捷交通以及好工作的城市,包括不少眼下的网红城市,老市区,老社区,还有在盘山公路旁边的一个个小村庄,里面居住的人们别说专家号,平常感冒之类的都是能忍就忍,新冠的症状在一开始的时候不一定会很严重,甚至是没感觉。。。
让我们假设下,有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学生 A 某,买了机票回西安,其中航班在郑州进行中转一次,这个时候,他出现了感冒症状,一路上感染了一飞机的乘客,或者至少是前后 3 排。郑州和西安下飞机后,人们就是一颗颗随时爆炸的集束炸弹,搭乘其他航班,高铁,自驾车和大巴去不同目的地,其中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大城市无法触及 中国城乡的细致末梢。
这个时候,某省某类似开化情况的小村庄里,旅客 B 某感觉自己发烧了,他以为是发烧,吃了点药就去参加侄子 C 某的婚礼,婚礼上和老人们坐一桌,充满亲情和乡情的氛围里,病毒通过气溶胶和飞沫传播开来,没几天,参加婚礼的人们就开始成批病倒,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几乎是收割机,没多久参加婚礼的老人们就去得七七八八。
你以为结束了?并没有。因为老人去世前也在接触人,那些有基础性疾病的人们,比如高血压,2020 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大约有 3 亿人, 2019 年大约是 2.7 亿人,遇到这种病毒后就会对他们的生理机能将开始彻底的恶化!这样一来,神州大地上 14 亿人口将经历一次病魔的屠杀,以美国死亡率 1.2% 计算,新冠病毒每感染 1 亿人,就将带走 120 万人的生命!而且新冠有一种特性,那就是感染后不代表不会再感染,病毒的刀子来回扫荡,直到不具备宿主之后才会停下!
**届时,老弱妇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大批量生病,离世会导致很多家庭出现空前的危机,继而影响社会生产和消费的进行。**同时,对于医疗来说,大量人口尤其是老弱妇孺甚至是青壮年的生病会在第一时间击穿医疗,交通运输,医药保健,能源供应乃至基本的治理结构都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后果只有 4 个字,不堪设想!
我认为 2022 年世界疫情会基本结束。但中国会过于谨慎,误判形势,在 2022 年之内不放开入境。
按照国内舆论形式 起码 2222 年
简要回答:不可能全面开放入境,只可能小规模试点。
其实中国民航局已经颁布了自己的时间表:中国民航局:2023-2025 年恢复国际航空旅游市场,回国遥遥无期 (qq.com)
只不过大家看到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先行一步,是不是我们也马上开始了,其实没那么简单。我在此前的回答中曾经提到过:因疫情滞留海外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国? - 知乎 (zhihu.com)
再参考香港的处理:香港有 1 万多感染者未能入院,中央派出专家组已抵达香港,后续疫情防控应注意哪些方面? - 知乎 (zhihu.com)
可以注意到,针对香港疫情的处理,目前还是争取沿用全面检测,尽早隔离的方针;而非欧美国家的群体免疫,挺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生活的做法。
可以说,从一开始的防疫抗疫的策略上,欧美和亚洲各国的方法就不太一样。总体上讲,他们的策略比较激进,当然只要民众和政府都认可就行,这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而现在,欧美各国已经和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出现了群体免疫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今年开放,之前 2 年的清零的努力就白费了。当然,再过 10 年再开放更加安全,但不具备可行性。所以,目前的策略就是还在等待,等待传播性更强、毒性更低的变异病毒,这时候再开放,也就不用再检测病毒了,全面开放。
只不过,能否等到这样的变种,时间是何时,还不得而知。甚至最终等到的变种,或许其毒力也没有那么低,比如是流感死亡率的 2 倍,但再等下去实在等不了了,也是有可能的。
先看何时和香港通关,大陆和香港不通关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一个国家。已知香港已经失控了,由于香港自下而上的怠惰的防疫态度,共存是他们的唯一选项。而且香港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永远不会割舍。而且香港挨着深圳背靠广东,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大省,深圳和广东很难独善其身。
而且台湾和中国大陆也是两岸一家亲,其表现不比 HK 好多少。
港台不清零,也难言全中国都清零了。有这俩坠着,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被迫接受共存了。
这么说吧,
现在所有的希望就是 2022 年夏天之前老天给脸结束疫情,
不然就等着看笑话吧。
这么说吧,因为经常出差,我是挺反感防疫政策的——从北京坐飞机,要核酸,从外地登机回北京,要核酸,进了北京,72 小时内还要核酸,出一次差,三次核酸起步,简直劳民伤财。
但是,如果中国完全开放入境,外国人可以随意入境且不需要隔离,那特么的,老子还出个屁的差,我公司都不会去,就在家办公。至少先苟两个月看后续发展。效率低点就低点,想来老板也会支持我,因为他比我还惜命。
毕竟我家可是真的上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下有学龄前幼童,我特么的一个也死不起。
很多人就特么搞笑,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拿钱了,他们真的会把疫情造成的困境,描述成防疫本身的问题。
以 BA.2 的传染性,不坚持动态清零,就等同于完全的放弃防疫,没有所谓的折中路线,其实动态清零已经是折中,毕竟更极端的还有朝鲜模式。
如果要放开,有几个大前提:
国外疫情基本稳定,奥密克戎偃旗息鼓后没有出现新的毒王;
国内疫苗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力,让绝大多数人能够真的对病毒免疫;
充分评估我们的医疗能力,确保不会出现医疗系统击穿风险。
总体而言,开放是可以讨论的,死人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看香港这个鬼样子,现在开放是完全不现实的。
一、由于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有效,一直维持着 “动态清零” 效果。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早已经恢复常态,虽然实施 “入镜控制” 对旅游经济有所影响,但与国外其他经济体相比,这种防疫措施利远远大于弊,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二、表面上欧美各国政府甚至部分民众 “指责” 中国的防疫措施,这不是中国的防疫措施不好,而是他们自己没有能力效仿,用俗话讲就是:羡慕嫉妒恨!
三、与病毒共存?谁知道其中的风险有多大!诸如 2021 年中期的印度德尔塔疫情大爆发,对印度经济社会影响只有印度人自己知道。更恐怖的是这种群体免疫所产生的抗体,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没有抵抗力。欧美人明知道新冠病毒属于那种 “没完没了” 的滚刀肉,还力主与病毒共存,这种视生命为儿戏的人,其心可诛也!
四、中国什么时候接触疫情防控措施?我们可以先观察国外疫情管控措施完全解除之后的实际效果,如果欧美人真的能与新冠病毒 “共存” 而平安无事,我们再逐渐开放也不迟,而这个开放过程甚至可以延后二至三年。毕竟,时间在我们手里。
五、世界范围内新冠疫情什么时候消失?根据 1910 年代的西班牙流感的经验,只有出现一波致死率非常高的疫情之后,新冠疫情才能彻底解除。因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才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
可以不放开啊,等东南亚把中国的中低端产业链全部接盘了,也就不用放开了。
到时候就等着,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吧。
3000 万不要以为底层人民的经济崩溃不会传导到上层,也不要妄想逃到西方,看看对俄的制裁,你们在西方眼里也就是一堆肥肉。
我是个小老百姓,没有什么事需要出入境,我的生活也没有受到疫情防控的直接影响,我也不知道疫情这个事回头要咋发展。就是我想到几代人之后,我们中国最顶级的科学家,可能从来没有到国外的研究机构访问过,从来没有参加过国际会议,甚至从来没有当面见过一个活的外国人,会觉得怪怪的。不过,真到了那时候,人们估计也早就习以为常了。
中国去加纳的渠道也没断啊,去不就行了?一定要你的外国男友入境做什么?
或者你们在香港团聚不就完了嘛,皆大欢喜。
很多人说看到香港的情况认为放松管控无望,但是香港的情况跟内地根本就不一样,在能否开放这件事上,它现在连作为信号和参照的资格都没有,它唯一的资格就是试验一下躺平到底会有多惨,但是现在已经过去给香港兜底了。所以不管香港发生什么,对内地的管控政策完全产生不了影响,毕竟内地医护从来不会做出因为疫情严重抗议而不上班这种白眼狼行为,内地的健康码和检测等等机制也没有人逼逼赖赖,也不会现在发个半个月以后 “拟” 全民检测的新闻,也不会时至今日疫苗接种率还那个鬼样子。
反而是,假设,我只是说假设,如果内地能够放松管控开放旅行,对香港来说那才是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你们哭天喊地的时候,内地已经开始摆脱新冠的影响,还做不做白眼狼,请好自为之。所以香港的情况不应该构成对内地防疫政策的影响。
但是我觉得哪怕放松管控放开旅行也不是一夜之间躺平,绝不可能发生香港那种惨绝人寰的情况,其实管控的调整有很多条路可以走,比如短期隔离,和特定疫情控制较好的国家先做试验等等,开放并不意味着躺平,而且我觉得开放肯定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到现在这个份上,很快全球都躺平了,病例也不统计了,人家啥情况我们根本不知道,世卫也在和稀泥。中国开还是不开,其实里外里都是 zz 范畴,肯定不是谁见不了男朋友就非得开,谁家爹妈一根手指头戳一下就能死就非的不开,应该是决策层权衡下做的他们认为最有利一个决定。话说回来,培训机构裁撤也还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但是至于什么时候能开,不知道,不好说,我只是个人觉得应该不会太遥远。
屁股决定脑袋,对于 9 成以上的人,防疫就是戴个口罩,亮个二维码。对于爆发地相关的人,就是封锁➕失业的各种难受的人身限制。大部分人清零影响不到自己,而躺平却有概率让亲人 gg。自然得站在大义上说几句风凉话。
我也不反对清零,但我支持对防疫影响人群做出补贴,钱嘛,就从这群说风凉话的人身上出,都是为了防疫,凭什么你屁事没有,我却天天被限制
要是中国开放入境,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中美对抗了
笑死,动不动就给人贴 50w,你用脑子想过防疫工作者的处境吗,多少人辞职你知道吗?整天就会搬出你那套 50w 的理论,经济封锁不死人,医院一隔离其他病人不遭殃就不会死人?
看目前这架势 应该快了
只说自己看到观察到的。
菲律宾在去年十一月底十二月头开始,有奥密克戎阳性入境,经过一个月左右的传播,在圣诞新年前后迎来了大爆发。我自己和家人以及认识的绝大多数朋友,都阳性了,元旦过后的第一个星期每个医院塞爆了,简直和两年前刚开始爆发的情形无二,进急诊要排队起码十二个小时才能进去。
因为症状基本局限于发烧,只有我老婆有咳嗽和头晕,加上进去医院排队都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所以别无它法,自己在家隔离吃药不出门。
我大概两天痊愈,两岁女儿最高烧到 39.5,也是两天后痊愈,我老婆和丈母娘比较久,大概一个星期吧。在没有症状后,自己买了试剂盒测,全部阴性。然后联系身边的朋友,基本都痊愈了,除了小孩,大家都打过两针,所以这一波奥密克戎,说实话来的很凶,但褪的也快。大部分接种过疫苗的人,普遍没有出现重症,死亡更是没怎么听说。
现在三月初,路上已经车满为患,彷佛又回到了那个拥堵的马尼拉,毕竟最近两年因为疫情,交通状况简直完美。让人感叹。最新消息,16 号开始正式回归限号,看来车是真的太多了。
我收集了菲龙网最近三个月的新闻标题,选取了那些和新冠疫情有关系的内容,时间线完全符合我所说的。这波奥密克戎挺诡异的,我时常感概这才刚刚过了不到两个月,就从巅峰每日数万确诊到两位数确诊,居然就要全面开放了?
回到题目本身,在新冠没有新高致死率或者强劲变种出现的情况下,我个人认为,国内应该最迟不会晚于六月就会开放出入境。因为实打实的,奥密克戎这一波在菲律宾就是两个月不到就过了。现在已经回到该干嘛干嘛的状态了。
极致追求清零不是没有意义,只是当这个病毒已经不再对人类构成强大的威胁时,开放出入境是迟早的。除非你要靠疫情状态拉动某些产业 GDP,那当我没说。
11 号下午,卫健委发布《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里提到居民可以自行购买抗原检测试剂进行自测。
发一则最近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防疫新闻,和国内鸡飞狗跳的防疫做个对比!
魁省疫情
3 月 10 日,魁省卫生部门通报新增 1,267 例确诊病例,新增 15 例死亡,共完成 14,046 次检测。
确诊的病例中有 1,162 人需要住院接受治疗;其中 68 人在重症监护病房。
截至 3 月 10 日,魁省共有 933,443 例确诊的新冠状病毒的病例,14,141 例死亡。
接触过新冠患者如没症状 将不再需要隔离
今天周四,魁省公共卫生官员说,从周六 3 月 12 日开始,接触过新冠阳性患者但没有出现症状的人,将不再被要求隔离五天,但建议他们外出时戴口罩。
公共卫生官员建议这些人在 10 天内不要去看望他们的祖父母或者正在从癌症中康复的病人,也建议他们不要去餐馆或酒吧。
魁省临时公共卫生主任 Luc Boileau 说,政府还没有准备好取消所有的口罩规定,但可能在三月底左右会取消。
随着新冠疫情的改善,魁北克将继续放松卫生措施,更多的限制将在周六解除。
Boileau 说,住院和 ICU 人数正在减少,但他警告说,大流行还没有结束,Omicron 及其亚变种 BA.2 应该得到认真对待。
Boileau 说,BA.2 变种的毒性并不比 Omicron 强,但它的传染性可能高出 40% 。
第 4 剂疫苗
Boileau 说,可能很快就会推荐高危人群接种第四针加强剂疫苗,比如免疫力低的人群。
政府很快就会宣布这一消息。
我想知道,在当下国际环境下,动态清零这条路的尽头是什么呢
美国研发新冠的目的达到了。
拖慢中国经济增长,激发中国社会分裂情绪。
大家都是同胞,能不能朝着大多数人的利益着想呢,不要落入美国的圈套!
事实证明清零并不能消灭疫情,不然国内为什么一波又一波地爆发疫情呢?
动态清零的关键在于把疫情遏制在开始阶段,感染人数达到一定量级时流调就没有意义了,只能封城。
目前有两个极端是我们无法接受的,一是完全放开,二是完全封锁,很多人支持动态清零是觉得封锁政策可以做的比较灵活,可以做到有的地方封有的地方不封,不过我们设想一下,有没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随着疫情的发展,封锁时间越来越长,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以至于全国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以上的大型城市,在一年里会封城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种情况是可能的,比如东北几个省。
和医疗资源一样,那些用于隔离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人会疲惫,机器有使用的极限,当一个城市疫情发生的频率超过这些隔离资源更新或者生产的频率时,我们就无法阻挡病毒的传播了,如果要打持久战,把战线拉到三五年的话,需要考虑这个因素
我突然想到一个思路,像香港一样,一个省一个省的逐步放开?
看到
写的加拿大的,
写的美国的,不如我来写个日本的好了。
发稿前一天正好把专栏整理完,感兴趣可以参考下。
晓天:2022 年 3 月新政策下日本回国究极全流程(大连入境)
先回答下问题:如果说 “开放” 指的是像之前一样,比如凭疫苗接种和阴性检测就可以免隔离,我觉得是在做梦。但视疫情走向,略微放宽隔离时间还是可以期待的。
非常有幸,鄙人也刚从东京飞回来正关在隔离酒店里,今天是第 8 天。
我来说说日本回国的费用好了。
(1)机票:8500 ~ 13000 CNY 之间(都是经济舱)。9000 元左右比较多。
(2)提前 7 天抵达出发地的食宿交通费用:如果你不在东京大阪,由于需要 3 次核酸所以基本上都要到出发地做。日本国内机票 / 新干线 600~1200 RMB,吃饭大概 120 CNY,住宿 400,交通平均 60,(120 + 400 + 60) * 7 + 1000 ≈ 5000 元
(3)测核酸:日本使馆现在最新政策是测 3 次核酸,不测抗体。指定机构平均价格在 2W 日元 / 次,也就是 1100 * 3 = 3300 元(但像好一点大一点的机构,比如排在推荐第一位的成田机场的 PCR CENTER 其实要 25000 JPY,我自己是加起来花了 70000 日元也就是 4000 多)
(4)回国隔离:大连的隔离酒店大多是 380 含餐,本地政策是集中 21 天,居家 7 天(就是没有居家隔离一家一户条件继续集中隔离)。然后核酸总计费用是 374(21 天) 。 21 天的合计费用是不到 8400 元。
我这些是往少了算的,加起来都要差不多 26000 元。个人真实花费在 3 万以上。
那么疫情之前这一趟大概要花多少呢?
哈哈。
我就想问,核算都阴性了为什么抗体阳性不让回国啊 ??只要核酸阴性就是没有传染力了啊
本来我是坚定认为不会的,但现在我不敢说了,因为我国的疫情防控已经出现了最糟糕的局面,那就是在我国领土之内,出现了一个封不得,管不住,割不掉,治不了,还不要脸,要你给他买单,有可能让我国防疫工作崩盘的毒源,如果治不了那里,所谓开不开放就是个伪命题了
有很多回答,包括国外的信息都指向 3 月份。
还有几天就三月份了,我们等着看看不就知道了。
别想了,在疫情没根本变化前都没戏,分了吧。
改变政策是表达之前可能错了,权威政体自我认错会有损权威。
好家伙,大概一个多月前就听我一个北京朋友说冬奥会后就要开放入境了,我当时想绝对不可能,今天又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了
知乎用户 申一 发表 病毒在不断升级,何况这一波最主要的毒株还是最新的 Omicron 的最新子变种 BA.2 的最新香港孙变种….. 人类,无论哪个国家,旧的防疫手段和措施,都是两年没有升级了。哪怕是疫苗,到现在打的都还是针 …
知乎用户 nesmto 发表 很多地区流调能力追不上疫情发展速度 一,病毒传播快,防控难度大 奥密克戎的代际间隔已经到 40 小时左右了,而两年前的武汉疫情,病毒代际间隔还在 5.5 天左右。 另外,Omicron …
知乎用户 pansz 发表 有些生活一旦摆烂,就无法夺回了。 比如外卖在疫情之前,是送到门口的,不用下楼,开门就能收外卖。 而现在呢,岂止不会上楼,甚至连小区都懒得进,直接扔门口,给你说个西门北门南门东门,自己去拿吧您。。。 而这件事情 …
知乎用户 郑哲琼 发表 说的没头没尾的 这个新闻原出处是 CGTN 和钟南山院士的视频连线采访。后人民日报,紫光阁等官媒截取了这段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后,在微博等各大媒体平台发布,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内容。 具体的建议大家看原视频 微博 一共 …
知乎用户 王郝 发表 对疫情持续关注了两年多,有一些心得体会。 1,说奥密克戎一统天下,所以感染过之后,疫情就该结束了的说法,我感觉过于乐观,不除外还会有新变种的可能性。 2,说奥密克戎症状很轻微的,是基于欧美已经大量接种疫苗、大量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