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大报告称 2012 年中国财富基尼系数 0.73?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中国的财富基尼系数达到 0.73,最富有的 1% 家庭占有三分之一的社会财富,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财富的积累过程使其不平等程度较高。

我在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里提到过这样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收入是一个人的边际产出回报,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财富则是由一组随机增长率累计起来的,服从幂律分布。财富幂律分布的特点可以这样表述,当我们观察最富有的 a% 人口所占有的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例 b% 时,有这样一个规律——每当 a 乘以 10 或者除以 10,b 仅会乘以 2 或者除以 2。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美国前 10% 的富人大约占有 80% 的社会总财富,而前 1% 的富人占有 40% 的财富,前 0.1% 就是 20%,前 0.01% 仍然占有 10%。这个数字仍然高于中国的情况,见下图:

当然,美国属于收入较为不平等的国家,在相对平等的欧洲国家,前 1% 富人所占有的财富比例没有 40% 那么高,从 7.9%(斯洛伐克)至 28.9%(德国)之间不等,见下图:

来源:http://www.ecb.europa.eu/pub/pdf/scpwps/ecbwp1648.pdf

从上图中,我们还能看到一项有趣的信息,那就是在一些国家,前 80% 的家庭已经占据了总财富的 100% 以上,那剩下的 20% 家庭岂不是拥有了负的财富?

没错,这是因为财富值最低的那些家庭往往会有借贷,他们实际上处于负资产状态。北大的报告中显示,中国最穷的 25% 家庭占有总财富的 1%,这引起许多人的诟病,但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即使在相对平等的欧洲国家,最穷的 20% 人口拥有的财富总量也一般在 1% 以下,比如在德国,该数字为 - 0.5%。

更不用提美国,用 2010 年 SCF 数据可以算出,美国的财富基尼系数高达 0.84,其中最穷的 36% 家庭的资产总和,是零;而最穷的 43% 家庭的资产总和,才刚刚达到全社会资产总和的 1%。

在高财富集中度下计算出的财富基尼系数,自然也就比较高了。上图是 2000 年世界各国的财富基尼系数分布密度,来源在这里

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国家的财富基尼系数都集中在 0.6 到 0.8 的区间内,财富基尼系数在 0.7 左右的国家最多。许多主要国家(地区)的财富基尼系数都大于中国。应该说,0.73 这个数字,可以说是比平均值偏高一些,但也处在正常范围内。更何况还有以下第二个原因。

2,大国的基尼系数一般偏高。

下图列出了欧元区各国在 2010 年的财富基尼系数,同样来自这里

上图显示,除了德国和奥地利之外,欧元区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财富基尼系数都低于中国的 0.73。

但不要忘了,在地域更加辽阔的国家,由于地区差距较大,基尼系数容易偏高。中国尤其如此。在基尼系数临界值靠谱吗?这个答案里面,我分解了中国的收入基尼系数。2010 年中国的收入基尼系数达到 0.48,但其中地区差距贡献达到 0.25。这个比例超过了美国和巴西这两个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国家。这说明中国的收入不平等中,最主要的拉动因素是地区间收入差距,但在地区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反而不是很高。

比起收入来,家庭财富受到的地域影响更大。特别是由于财富包含了房产这一区域价格差异极大的资产,如果不考虑地区差距而简单计算财富基尼系数,得到的会是一个偏高的结果。事实上,如果使用 HFCS 数据,将整个欧元区视为一个「国家」,并计算这个「国家」的财富基尼系数,那么结果也会达到 0.70,并不比中国的 0.73 低多少。

**如果要与欧洲各国进行比较,中国的「省」**就是一个在面积和人口上都比较合适的单位

使用北京大学撰写该报告时所使用的 CFPS2012 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那些样本数目在 500 以上的各省财富基尼系数:

从上图可以发现,当我们把计算财富基尼系数的区域缩小到省的时候,各省的基尼系数几乎都回到了 0.6 到 0.7 的范围内,与欧洲各国的情况类似了。这组数据说明,中国与整个欧元区的不平等状况实际上是十分类似的——各国(省)内部较为平等,但综合成一个大经济体之后,由于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就显得不那么平等了。

结论: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我认为中国财富的基尼系数达到 0.73,并不是一个值得让人忧心忡忡的结果。事实上他比我预期得还要小一些,我原本以为他至少会更接近美国的 0.84,例如达到 0.8 左右。

同样,我也不认为中国需要根据这个数字制定什么特别的经济政策。虽然我在应该向富人多征税吗?这个答案中提到可能应当设置更高的边际税率,用于收入再分配,但如 Piketty 的建议那样进行更直接的财富再分配政策,似乎对于中国来说仍然太早了。

知乎用户 摸鱼儿 发表

被滥用的基尼系数 - 源素周期 - 知乎专栏

Part One

——2012 年全国家庭净财产均值为 43.9 万元,较 2010 年增长了 17%。

——中国家庭财产的不平等程度,也在迅速升高。其中顶端 1% 的家庭占有全国三成以上的财产,底端 25% 的家庭仅拥有全国 1% 的财产。

——1995 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 0.45,2002 年为 0.55,2012 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 0.73

上述所引,是《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2014》中的结论数据,该报告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组织调研完成。数据是一回事,怎样解读数据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作为「中国自己的机构作出的正式调查报告」,借助微博传播,这份报告激起了更大波澜。不忿者已经搬出了基尼系数的世界排名,惊呼中国高达 0.73 的基尼系数(相应的以百分数表示的 Gini Index 即为 73)是多么触目惊心:

「这种程度的不平等,绝对不是什么自由竞争的结果,只可能是逆向再分配(regressive tax)造成的。这种不平等还能继续统治,靠的是户口制度让穷人无法在城市扎根而形成社区。」

但很多人显然混淆了 Wealth GiniIncome Gini 二者之间的区别。前者,财富基尼系数,由居民所拥有的财富来定义;后者,收入基尼系数,则由居民的收入来定义。二者不具备可比性。

我们平时使用「基尼系数」一词时,默认为后者,如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

基尼系数(英语:Gini coefficient),是 20 世纪初意大利学者科拉多 · 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 0 和 1 之间。基尼指数(Gini index)是指基尼系数乘 100 倍作百分比表示。在民众收入中,如基尼系数最大为 “1”,最小等于 “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其余的国民没有收入),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绝对平等,但这两种情况只出现在理论上。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 0~1 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图中横轴为人口累计百分比,纵轴为该部分人的收入占人口总收入的百分比,三条色线各表示不同情况下后者和前者的比例。绿线表示人口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状态,蓝线表示绝对不平均(即所有收入由一人独占),红线则表示实际情况。红线和绿线之间的面积越小,则收入分配越平等。

「财富基尼系数」可以仿照「收入基尼系数」来构建,只需将「收入」改为「财富」即可。「财富」与「收入」二者的不同,决定了构建其上的财富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不同。由于财富具有代际和年际间的累积性,财富基尼系数通常会大于收入基尼系数。美国的财富基尼系数约为 0.8,而收入基尼系数却在 0.4-0.5 之间。

以基尼系数来谈及中国的贫富差距时,总有人会提及美国的基尼系数,指出(无论是收入基尼系数还是财富基尼系数)两国其实相差不大,甚至可以说美国的贫富差距大于中国。(因为中国的基尼系数有诸多版本,官方给出的数字又备受质疑,所以只能取中位数了。)

以上所述,很多人没有搞懂两个基尼系数的区别。但这只是「基尼系数」这个指标被媒体和大众滥用的一个表现罢了,更加被滥用的,是和「基尼系数」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指标。

Part Two

基尼系数的计算依据是洛伦茨曲线。由于在画洛伦茨曲线时,纵轴为该部分人的收入 / 财富占人口总收入 / 财富的百分比,所以很多研究者会关注另外一个和基尼系数紧密相连的指标:社会中前 ××% 的人群占据了整个社会 ××% 的财富 / 收入。这一指标更为直观,更能为普通人理解,在媒体传播时也就更具有话题和标题效应。比如《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2014》中的「顶端 1% 的家庭占有全国 30% 以上的财产」就刺痛了许多人。很多人依据这个指标,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大于美国。

但他们同样混淆了「财富」和「收入」的区别。上面的图是美国「前 ××% 的人群占据了整个社会 ××% 的收入」而非美国「前 ××% 的人群占据了整个社会 ××% 的财富」。所以和中国的「顶端 1% 的家庭占有全国 30% 以上的财产」不具备可比性。
当然,依据美国「前 1% 的人群占据了整个社会 ××% 的收入」,我们也可以说美国的贫富差距情况并不比中国乐观。很多美国媒体,也是以此为据进行抨击。但是,「社会中前 ××% 的人群占据了整个社会 ××% 的财富 / 收入」这种指标,真的是对贫富差距好的测度的?
问题在于「流动性」。无论是基尼系数,还是和基尼系数密切相关的 Top 1% 数据,都着眼于静态时点,无法体现流动性。而能缩小社会整体贫富差距的,恰恰是收入和财富在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流动性。美国前 1% 的人群占据了过高比例的收入,但两名学者, 华盛顿大学教授 MARK R. RANK 和康奈尔大学教授 Thomas Hirschl,在分析了长达 44 年的统计数据后指出:在美国,所谓的 Top 1% 的构成在不断变化。在 25-60 岁之间,有 12% 的人会进入收入前 1% 至少一年,有 39% 的人会进入收入前 5% 至少一年,有 56% 的人会进入前 10%,73% 进入前 20%,只有 0.6 % 的人能长期(十年内)稳定属于前 1%。From Rags to Riches to Rags 虽然拿不到关于中国的数据,但我不认为在受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双重制约的中国,收入和财富的流动性情况会好过美国。
下次再读到「基尼系数」或者「社会中前 ××% 的人群占据了整个社会 ××% 的财富」时,请先停几秒思考下「财富」和「收入」的区别,并多问一句:这是好的测度吗?
———————————————————————————————————————————
看来很多人还是喜欢看简单直接的结论性文字。那好,「如何看待北大报告称中国基尼系数 0.73」?据上所述,总结看法如下:
1、这个 0.73 是 wealth gini,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 income gini,二者不具备可比性,当然,依然可以据此说中国的财富分配情况糟糕;
2、但严谨地说,基尼系数只是对贫富差距的近似测度,由于其忽视了流动性,所以在现今的解释力已经弱化。不过,「虽然拿不到关于中国的数据,但我不认为在受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双重制约的中国,收入和财富的流动性情况会好过美国」。所以即便将财富的流动性这一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我们也可以根据 0.73 这一数据说中国的财富分配相当不公。如果能有进一步的数据支持就更好了。
3、学术研究与探讨,不等同于直观、片面的生活体验,也不等同于简单的情绪宣泄。批判也请批判在点子上,不然猪队友害人害己,徒增笑料。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CFPS 的发布会以及之后的数据培训我都参加了,简单谈谈我得到的信息和看法。

从一些细节谈起。在周五那天发布之后就铺天盖地地有媒体报导,但是不知道是当时媒体到现场的记者没认真听,还是后来故意没写,一些发布会上的重要解释很少见诸报端。以至于主持 CFPS 的密歇根大学教授谢宇老师在之后周一的培训上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有机会你们赶快告诉大家我到底是怎么说的。

(1)为什么财富基尼系数这么高?

首先,我们一定要明白,0.73 是财富基尼系数,不是收入基尼系数。而且前者远高于后者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收入是一个流量概念,而财富,或者说资本,是能持续带来收入流量的,是存量的概念。谢宇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人类文明经历一万年农业社会,1800 年前,绝大多人几乎没有什么财富,少数人有一些土地。大多数收入直接用来消费,没有剩余,就没有积累,就没有财富。

(2)有财就是富人吗?富人就有钱吗?

其次,中国人的财富到底以什么形式存在?有财富就是富人?有财富就幸福吗?

你可能会问,这重要吗?答:非常重要。

谢宇老师强调,和美国大多数人持有大量金融财富不同,中国人最大的财富是房子,是不动产。所以中国人的财富增长是和近些年房价的飙升有非常大的关系的。因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房价高,这些地方的老百姓都成了统计意义上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在那 1% 的人中,不少是这样的人。

但是,他们就有钱吗?他们就幸福吗?

未必。为什么?因为房屋资产的问题在于,和金融资产相比,流动性非常不好。比如,一个北京的家庭有个老房子。当他们家有孩子需要上学,家庭能把厕所卖了供孩子上学吗?不能。要是把房子整体卖了,一家人住哪里?所以,有财富不一定有收入。好的资产应当像一棵苹果树,可以持续带来苹果;但是房屋资产像一棵不长果子的树(当然出租是另一回事),你想得到短期的收入,只能把它砍了。

也许更值得关注的是房子到底是哪来的。谢宇老师表示,中国的房产和个人收入的相关性远远没有美国强。因为中国的大量房屋是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后来国有单位分配的。所以一个值得关注的结果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虽然在私有企业的人们收入越来越高,但是因为国企员工有房,而房价一直在涨,国企员工成了财富的占有者。

(3)基尼系数高怎么了?

一句话回答,你要是不感觉怎么就不怎么。

基尼系数表明的是社会的相对收入、财富分布情况。国际上是有一些国际比较,说到多少就要完蛋。你要是感觉要完蛋就真完蛋了,感觉没完蛋就没完蛋。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是一直在改写经济常识,这一点也不例外。
但是,收入不平等是影响人民幸福的。还是根据 CFPS 数据,相对收入决定幸福感。
也就是说,人民的幸福感和到底有多少钱关系不大,但是和别人有多少钱关系很大。
套用《让子弹飞》的台词,对于老百姓,富人和钱都不重要,没有富人非常重要。

说说我的看法:
(1)我们应当重视什么?

收入分配不平均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不是没有平均的时候,平均就成了农民工社记公分、吃大锅饭。结果就是三年大饥荒的灾难。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相对的,抽象的。你怎么说什么是平等什么是不平等?父母辛苦耕耘,给子女留下财富,子女生活优越,这是不是不平等?

我认为不平等是永远存在的,因为这是市场经济激励人们努力生产、创造的根本激励方式。

我们更加应当关注的是,这个社会是否有足够多的途径让低收入的人群快速通过教育、劳动、节俭来摆脱贫穷,称为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群体的一员?

中国的处境远没有想象那么悲观。根据 CFPS 的调查,中国的低收入群体大多数属于暂时性贫困,有 60~70% 的低收入人群可以短期脱贫。美国就远远没有这么乐观,大量家庭是永久性的贫困。教育是中国人脱贫的重要手段,低收入人群中有 70% 的人希望子女得到高等教育。而对于教育的重视是改善中国阶级固化的重要方式。

(2)我们应当提防什么?

我们应当提防的是,以消灭不平等为旗号的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要知道,干预的后果不外乎两个:一是真正有钱的因为种种原因高枕无忧,相对有钱的以及中产阶级遭殃;另一方面,市场激励机制系统性崩溃,改革的成功功亏一篑。

知乎用户 瑞恩 发表

我不是经济学专家,但是受过一些严谨的经济学训练。
『与这个调查结论有关的』
**1,这是一个中国这片土地上有史以来关于家庭财产做的最严谨的一个科学的调查。**详细数据备忘都在这个网站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2,媒体能报道出来至少是好事。**对大众基础经济学的概念普及是好事。毕竟相关数据,确实让大多数人心理不舒服。
**3,调查对象:家庭资产,家庭净资产。**在一个私有产权,财产权还没有被完全的彻底的明确的被保护的国家,北大牵头做这个事情,至少是利国利民的。社会终究是进步了。2012 年我国家庭净财产均值为 43.9 万元。放到 40 年前,在座各位平均来说都是资产阶级,要被打倒的!
4,经济学概念:公共品,私人品。
我国顶端 1% 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财产。这句话非常容易有歧义。学校,公园,医院,公路,地铁,国有企业,等等所有,都不是这个里面的分母。所有非私人财产都不在调查范围内的。所以,这个调查不是说,1% 的家庭占有全中国的三分之一。是说:1% 的家庭的私有财产占有全国所有家庭私有财产的总和的三分之一。
**5,根据样本调查覆盖,各类贪官的财产基本是不在被调查范围的。**各类灰色收入,有多少能在调查里覆盖,我表示疑问。
**6,家庭的绝大多数私有财产基本都是房产,金融产品,现金,汽车等。**其中,房产占绝大多数。房产 70 年的使用权问题,在这里被忽略。
**7,如果房地产崩盘,家庭资产一定大幅度下降,财产基尼系数很大可能会大幅度下降。**因为可以推测到,现阶段财产多的人是房产多的,而房产贬值,对于拥有房产的人伤害更大。所以,社会结构没有任何变化,房价就可以对家庭财产分布情况有剧烈影响。说明 1,以房产为根基的财产都是纸面富贵。2,这个财产基尼系数本身也有局限性。

『从这个调查结果引申出去』
8,如果把公共资源的实际控制者的控制权都变现。这个基尼系数,一点更加匪夷所思。(比如:现有体制下,国企领导实际对国有企业资源的使用权控制权是远远超过经济学里的假设里 “公共品对全民使用的非排他性” 的定义下的,简单的说,公共品应该是等效在所有公民身上的,但是,由于我们的体制,国有公关资源一定是按照金字塔结构往下分配)
**9,中国的问题,不是私人财产的分配问题。而是,公共资源如何更合理分配的问题。**教育,医疗,天然垄断的国有企业的红利,等等你所有能想到的不能被计算在私人财产里但是根据身份给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权的资产。这个是体制天然决定的,虽然,我们的领导人们已经费劲就牛二虎之力,用尽所有治理之术,在限制公共资源的实际控制者的变现能力。
-————————————————– 补充 ——————————————————
我这里 8 和 9 的概念引入,是不严谨的。我想说明的问题是:实际的贫富差距,除了家庭私有财产,还有很多公共资源的分配的问题:比如,优质的教育医疗设施优先一部分人使用。公共机关有自己的养老机构,会所,有一小部分人是实际收益人,但是是既不能算在私人收入,也不能算在私人财产里的。
比如,其实,社会应该关注的是,1,把社会各阶层的流动通道打通。2,严格限制一部分人对公权力的使用。
10,求赞。

知乎用户 Perry Song 发表

wealth gini 和 income gini 是两回事。

知乎用户 最美夜空划过流星 发表

社会总是让我们勤劳致富,但排行榜上的富豪没有一个是工人的

知乎用户 我想要冬眠 发表

说明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非常非常严重,如果进一步扩展,社会稳定的根基都有可能受到破坏!

更应该说明的是,中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还停留在非常非常低的水平,税收政策和房地产政策实际上充当了帮手,大部分的政策实际上都在劫贫济富!

社会改革的动力极具下降,本届 zf 很会做长期的纸面规划,但在短期执行手段方面还存在短板!

知乎用户 罗伦 发表

楼上各种自认为大牛的人,用各种自以为科学的方法,拼命降低这个基尼系数新闻的严重性。0.73 这个数字算高还算低?有什么意义?要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比较。第一,根据楼上某人的图表,中国的财富基尼系数,在欧元区里仅仅低于奥地利和德国,排名非常靠前。要知道这两个都是发达国家,而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找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数据,看在世界上排第几。第二,纵向对比,1995 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 0.45,2002 年为 0.55,2012 年达到 0.73,而且这还不算贪官权贵的灰色收入。2013 年的一则新闻指出,13 亿中国人里,工资达到 5000 元以上,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只有几千万。现今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而且看不见有什么有效的纠正措施。不患贫,而患不均。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下去,大家就可以看到《旧制度与大革命》了。

知乎用户 特布鲁 发表

基尼系数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土地分配制度是这样的,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业用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归农民个人所有。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如果转换成为建设用地,须经国土资源管理局批准,集体虽然拥有土地所有权,却无权变更土地的使用方式。农民虽然拥有宅基地,但是不得向城镇人口转让,也不能向所在集体之外的人口转让。中国的这种土地政策,实际上限制了土地所有权的自由买卖。

城镇人口的住宅,绝大部分属于购买的土地使用权,使用权限 50-70 年不等。貌似城镇人口没有土地所有权,但是,城镇人口的住宅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租赁、抵押贷款。而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国家的货币政策的调整,城镇住宅的货币价值可以随之增加。而农村人口的土地,虽然用于产权,但是不具备流通性和金融价值,所以价值计算只能按照土地的产出进行计算。

从 2000 年到 2017 年,城镇的商品住房价格至少增值了 5-10 倍,这就使得城镇人口的资产货币价值增长了 5-10 倍。对于农村人口而言,土地的粮食产出货币价值的增长量相对较低,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财富值按照货币价格计算,自然差距会逐渐增大。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靠近城市的农村土地在城市扩张中,会逐渐成为城镇或工业价值用地,土地的货币价值由于使用属性的转变,可以迅速提高。而远离城市的土地,依然无法用货币价值来衡量土地的标准。特别是中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薄弱,土地转化过程中货币价值较低。如果单按照货币价值计算社会财富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忽略了农村的人口拥有的土地变现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自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农村人口的实际财富价值。

所以,以货币价值计算的基尼系数,并不完全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基尼系数突破临界点,也没有什么可恐慌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土地是国家最大的财富,中国的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业用地归集体所有,通过货币价值计算的财富值,并不能真正反映财富的分配情况。农民依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就不会产生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知乎用户 散漫书生 发表

其实这个话题吸引人就是因为大众对社会贫富差距变大的不满
现在也的确是这样,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马太效应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就个人所得税而言,它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二次分配来调节贫富差距
但就现在而言受限于征管手段以及税制,它对收入最高的人群是比较难征收到税款的,税款的绝大部分其实是征收自中等收入以及低收入人群
比如说一个中等收入的人的收入是 x,实际缴纳的税款是 a
另一个人是 50x,实际缴纳的税款却很难达到 50a,通过税收筹划,实际缴纳的税款可能只有 20a 乃至更低

ps:例子只是为了说明这么一种可能的情况,数据凭感觉瞎编的,不要较真,只是说明一种趋势,高收入人群完全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极大的降低自己的税负,缴纳的税款与他的收入很不匹配,使得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作用弱化

知乎用户 不考研的二本生 发表

我不知道高赞你们怎么解释基尼系数的,反正就是说基尼系数很正常对吧。
我就想问高赞同一家公司上班的月薪 5000 两个青年
一个家里给买了杭州 5 套房均价 300w 一套
一个没有家底买不起房
问,后者需要多少年才能买房一套?
问,如果你是后者你还会写这么牛逼的回答么?
问,这个栗子罕见么?

知乎用户 拙阳 发表

“基尼系数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用来诋毁社会主义的”,我一直确信这一点,可是现在我第一次抬起头来直视自己的信仰,才发现我从来没能坚定方向!

知乎用户 Bigbay 发表

16 年一线城市房价翻倍,现在应该有 0.8 了吧。

知乎用户 爵士猫 发表

佛教传统中财富是依照一个人拥有布施场多寡来决定 佛教经济学是消费的最佳形态
低消耗率 低压力高度满足感

爵士猫

1 小时前

在佛教的传统里,有财富的人(sredthi 长者)相当不同于今日的资本家。非佛教者的财富观是要累积超过个人所需的物质;然而在佛教的传统看来,财富是依照一个人拥有布施场的多寡来决定。布施场是个公共场所,贫困的人可以在那里得到他所缺乏的物质,一个人拥有愈多的布施场,表示这个人愈富有,因为富人剩余的财富和他所雇用的许多佣人、工人,可以形成一种社会服务的布施场。然而非佛教徒的富人,只是道道地地的资本主义者,他们累积无尽的财富,并且再投资,同时压榨劳工,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反之,在佛教中,富人雇用员工一齐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努力。

唯物论者关切的主要是物品,而佛教徒关心的主要是解脱。但佛教走的是 “中道”,因此不可能敌视物质福祉。妨碍解脱的不是财富而是对财富的执着;不在于美好事物的享受而在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所以佛教经济学的主要旨义是简朴及非暴力。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举止的绝对合理性——不可思议的“小” 却意味着令人极其满意的结果。

对于现代经济学者而言,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他惯于以年消费金额来衡量 “生活水准”,同时一再假设消费较多者比消费较少者 “境况优越”。一位佛教经济学家会认为这种途径极端不合理:因为消费仅仅是人类福祉的一种手段,而其目标应是以最少量的消费赢取最大的福祉。

现代经济学视消费为所有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及目标,同时将生产的要素——土地、劳动及资本——当成手段。简言之,佛教经济学企图通过最佳消费方式使人类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而现代经济学则企图通过最佳生产方式来尽量扩大消费。显而易见,维持一种以追求消费最适形态生活方式所需的努力,远比维持消费极大化动机所需的努力要小得多。

消费的最佳形态,是借由相对的低消耗率这种手段,产生高度满足感,使人们得以生活得没有压力及紧张,并且符合佛教经义的主要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当物质资源已到处呈现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那些以适当使用资源为手段来满足其需求的人们,是比那些依赖高度使用的人们更易免于互相残杀之苦的。

================================================================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许是当代泰国最有名的法师。他除了是一位佛教传统和经典的大学者之外,也博学许多知识领域。

不论我们称它为上帝、佛法、道或自然法则,它们都是相同的东西。它是实相的最高层次,在不同的宗教里以不同的风貌被呈现出来,如公正、奖惩、创造、维持生命状态等等,不论它被赋与什么样的称呼,它们都是大整体的一部分。无论是被视为通往目标的道路、旅程或目标所在,它们都是一体且不可分割的,区分它们是件毫无意义的事。

** [法 ──至高无上的真理]**

法是道、是旅程,也是旅程目标的实现,这种种都是相同的,也都有一个共通的名字 ──法。虽然它因不同的语言或宗教而有上帝、佛法或道等不同的名称,但我确信它都可以用以上这三种意义来代表。所有的宗教必须有清楚的方法,告示人们正确的知识、正确的途径,最后如何正确地到达目标,不论我们用什么名字来称呼它,它们都是一体且至高无上的。

当我们谈论所有主要宗教的创始者,如耶稣和佛陀,我要强调的是,他们之间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这些宗教都有个基础的要点,它可称为佛法、上帝或其他种种名称。佛陀、基督耶稣或其他宗教的创始者,都只是向全人类显现究竟真理的传播者。他们的目的都是要使人类能够离苦或得到解脱,因此没有必要让这些不同的宗教老是互相冲突,彼此争议。

  虽然这个唯一的最高真理放诸四海皆准,而且这些不同宗教的创始者也只是揭发这个真理的门径,但可理解的是,随着时空的不同,它的语言表达也会随着不同。然而,就最深刻和最重要的意义而言,这些不同的用字都是指向如何寻求解脱,也就是说,我们要如何做才能与那人类所知至高、至善的真理合而为一。

** [去除我执,消泯对立]**

  所有宗教的目标都是为了解脱,历史上所有的宗教也都提供了解脱的方法。然而,现在人们遗忘宗教的目的,甚至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互相仇视,这样的冲突引起全世界的社会问题,不同宗教的信徒甚至不再互相往来,这种情形不胜枚举。

  这些相互对立的宗派成员,已违背宗教共通的理念,他们相当自私,且被「我」和「我所有」的思想所控制,而这样的想法正和宗教共通的理念相抵触。根据佛陀的说法,没有一个自我存在,只有自然,只有「法」,但人们还是存着有个自我的妄想。在有神教里,每件事物都属于上帝或上帝所创造的,没有任何事物可被看成「我」或「我所有」的。因此,人们不可自信地认为我「拥有」自我,这种想法是自私及烦恼的起源,它会带来痛苦。

假如我们能依宗教的教义而行,承认自己是存在于上帝、法、道和自然中,那么问题就会消失,就不会因有「我」的假相而造成对立,那么世界就会和平,而在较小的事件上也一样会有和平。因为每个人都没有我执的痛苦,所以每个人的问题也会消失,甚至假设有世界性的大灾难,如全球都在火难和屠杀中,因为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也没有对自我的执着,我们就不觉得苦。我们必须了解身体并不属于自我,而是属于自然、上帝或是「法」的。

  为了使全世界的人都能过幸福的日子,我们就必须退回到正道或「法」上,这是在做任何社会服务时,最须铭记在心的。

在这饱受超级强权及核子威胁的现代世界,借着庆祝佛使尊者八十大寿的因缘,特别强调且重视他的政治哲学是最恰当不过了,明确地说,佛使尊者所主张的法的社会主义和他特别强调去除执 u 我」和「我所有」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从最深刻的意义来说,个人及社会的幸福源于转我执与自私为无我与博爱,社会主义者的社会是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这观点并不否认个别差异的存在,但不论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在整体经济中的地位。因此,富人不再是追求自我享乐的资本家,而是一位长者,他的地位使他能造福劳工阶级及一般平民。

佛使尊者所主张的公平理想的社会,与他对自然界的原始生活或人的本来面目的观点相同,他认为二者都是相互依存、和谐且平衡的。自然的本质是无我,也就是个人不执着私利,但由于丧失了纯洁清明的本性,人人容易受到执着与渴爱的束缚。因此,有情众生必须设法恢复这种相互依存、和谐、互重、互爱的境界。就个人而言,经由正念(sati)、正知(sampajanna)、正定(samadhi)而证菩提,以破除贪爱、无明与烦恼;而在社会方面,位高权重者推行经济、政治政策,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更要增进以心为主导的精神层面,以达物质、精神二方面的平衡发展。

  佛使尊者对人类社会真正的看法与所有宗教的宇宙观相同,那就是以慈悲统理的社会,以企盼幸福时代到来的佛教徒所说的话来说,就是弥勒佛出世的时代。但佛使尊者的佛教社会主义并不是出世的救世主义,它是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理论,同时为政治哲学提供一套基本原则,将来这原则不仅具有引导泰国的潜力,也能引导所有社会,追求公平、公正的政治与经济秩序。

一九六○年代的佛教社会主义

  大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几年间,殖民地时期结束,亚洲现代化新兴国家兴起时,几年间,佛教的社会主义成为亚洲佛教文化中,一种受人瞩目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课题。就意识形态而言,它引用了佛教的世界观、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西方自由民主的许多观念;就政治和经济课题而言,它反映了西方社会平等主义者对生产和财富分配的理想。简而言之,它是由亚洲领导者融合了佛教和西方政治哲学的产物,而这些领导者大都曾在西方受过教育或接受西方的教育。

**一般来说,佛教社会主义仍被认为是企图将佛教文化、佛教的国家认同感,和现代西方政经的组织、结构作一整合。以乌鲁(U.
Nu)为例,他认为唯有每个国民能够克服自己的私欲,缅甸才能成为一个国家共同体,政府应该保障每个人有足够的物质所需──即佛教所谓的饮食、住所、衣物和医药等四种生活必需品。政府也应该缩小殖民时期所带来的阶级与贫富差距,且应鼓励人民提升道德和心灵层次。**简而言之,政府提供人民物质的需求,而佛教则提供了人们心灵的安顿。佛教社会主义很显然不只是在上座部佛教文化中流传,越战期间的佛教领袖们也运用这种主张;日本创价学会(Sokka
Gakkai)运动的领袖及公明党(Kometo)的创党人,也宣称他的政治理念是佛教社会主义。

[认知生命相互依存的实相]

  佛使尊者的社会政治说法和「不执着」的思想相配合,或者就像佛使尊者所说,是一种远离物质污染,达到「无我」的心境。佛使尊者早期的作品,包括他最主要的作品
──《我和我所有》,都是在探讨这个主题。

去掉我执的成见,就好像去掉隔离自己、反对他人的籓篱,使人豁然开朗,认知生命相互依存的实相,这也就是在佛法中所说的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佛使尊者视生命的这种互动关系为自然的本质(dhammajati)。本质上,自然是一种彼此间互为因缘的平衡状况,你也可以称它为「本质」(Prakati)。根据佛使尊者的见解,
prakati 有二层意义:一是本体意义,即自然或事物自然的真相 ──缘起法;二是道德意义。

<自然的德性>

  自然的德性(戒)或事物自然运行的法则,是一种适当或合于中道的伦理道德,它与过度的贪求不同。

  凡是想「吃得好、住得好」的人,他们有无穷的欲望,总是一再地扩张自己的欲望,直到他们富比天神。凡是有「吃得好、住得好」这种观念的人常感觉不足;而那些主张「吃、住够了就好」的人,则代表中道,不论他们怎么做,都会依中道而行。而且处于自然或平衡的快乐中,他们从不觉得匮乏,也不会自私。

如果我们确实奉行佛教,就可以在自己本性中发现社会主义的倾向,我们应该将人类同胞视为正在生、老、病、死中受苦的朋友,所以不能抛弃他们,这才是真正应该实践的纯正社会主义的理想,而不是为了政治、私欲等不义之利才利用他们。

佛使尊者认为社会问题的根本起因是人类的自私贪婪 ──人们总是尽可能地为自己积聚财物。虽然社会问题不能简化为个人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是改变一个人物质化的观念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

  佛使尊者分析人类的状况与三藏经典中《起世经》(Agganna Suttanta)的图案非常相似,此经是所谓「创世纪的书」。它认许经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正义统治者(法王 dhammaraja),此法王具有智慧和能力,为已被人类贪婪所破坏的世界带来秩序,这种道德和社会混乱的状况,是因自然和谐一体的原始状态堕落而造成的。虽然佛使尊者并没有特别引用该经的经文,但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圆满、一体及和谐的原始状态,这图案和《起世经》的经文不谋而合,而他认为当今道德和社会的混乱是由自私、贪婪所引起的,也与该经的说法一致。

** [建立互不伤害的政治制度]**

  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需要来思考这问题,因为世人已经失去了人类共有的人性。他们盲目且嗜杀成性,假借社会主义之名,实质上却是以非法的方式互相摧毁对方。真正的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合乎佛法、妥协、互相沟通上,并且建立出一种防止互相伤害的政治制度。

佛使尊者虽然认可某种程度的经济差异,但他主张财富应和慷慨相配合。换句话说,在法的社会主义里,不容许像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大的贫富差距,而且富者会受到宗教和道德的影响长养慈悲心,愿意布施他们的财富,而不是因政府强迫才布施。

** 在佛教的传统里,有财富的人(sredthi 长者)相当不同于今日的资本家。非佛教者的财富观是要累积超过个人所需的物质;然而在佛教的传统看来,财富是依照一个人拥有布施场的多寡来决定。布施场是个公共场所,贫困的人可以在那里得到他所缺乏的物质,一个人拥有愈多的布施场,表示这个人愈富有,因为富人剩余的财富和他所雇用的许多佣人、工人,可以形成一种社会服务的布施场。然而非佛教徒的富人,只是道道地地的资本主义者,他们累积无尽的财富,并且再投资,同时压榨劳工,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反之,在佛教中,富人雇用员工一齐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努力。**

佛教的社会主义是以佛法为基础,根本上是佛法化的,佛使尊者认为法的社会主义内含于事物的本质中,因此,法的社会主义(法的和合共同体 dhammika
sanghaniyama)这名词,可以说确切地表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道德法(戒法 siladhamma)。由于当今世界人类远离了这种理想,所以我们要努力恢复这本来的状态,使理想早日实现。

法的社会主义有三项基本原则:(一)整体利益原则;(二)戒律和布施原则;(三)尊重和慈悲原则。第一项原则关系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第二项原则管理个人的行为;第三项原则指引人们对生命具有正确的态度。

佛使尊者以目前的危机说明第一项原则:

  因为当前的问题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它关连到整个社会,所以我们必须对准问题的源头 --「社会」来探究。任何为社会群体所制定的制度,都是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为了个人或特定人士的利益,如果将个人利益放在社会利益之上,那么社会问题将不能有效解决,因为问题的症结就出在社会是以整体的方式来运作的。(注十六)

  整体利益的原则涉及生命的各个层面。例如身体中各组织如果不为整体利益而工作的话,就会产生疾病,而村庄的福祉也须依靠村民和各村庄间的合作才能获得。

佛陀所制定的僧团戒律,把所有的事物都连结成不可分离的群体,我们从「僧伽」这个字就知道它的意义,因为「僧伽」字面的意思是指一个和合体,而不是指单独的个人。当人们群居时,就需要一种法则把他们结合成一个和合体,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若进一步探讨就会发现,这社会群体和自然很和谐地相处在一起。例如,戒律要求的生活型态是:能知足并且合乎中道,比丘尤其必须遵守一种特别的规则:他们不能拿取多于所需的东西,假如多拿了,就是犯戒;又比丘若拥有超过三衣的衣物,也是违犯了规定。比丘只能拥有三衣一钵和一间小房间──这种教导比丘们适量拿取的理念,就是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

  佛使尊者并不是在提倡每个人都应该出家,而是在倡导佛陀所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生活既不会过度纵欲,也不是严苛的苦行。比丘依循中道并尊重团体戒律的简朴生活,提供了理想的法的社会主义的典范。在物质的层面上,它提供了适当的食物、衣物、住所和医药等四种基本的需求。但最重要的是,它也为人类社区和自然带来了道德与心灵的福祉。

==========================================================================

佛教经济学(佩尤托)

佛教经济学

佩尤托

《法音》

译者附言:

佛教经济学》(BuddhistEconomics)一书是泰国佛教学者佩尤托(VenerablePrayadhpayutto,1939-1992)出版的专着,1994 年又出了补订版,英译者为 Dhammavijaya 和 BruceEvans,该书在西方学界产生了积极反响,1994 年获得法国尤奈斯库和平教育奖。作者在书中将古老的东方佛教智慧与现代经济学的知识熔为一炉,试图诊治自由市场经济给人类带来的根本问题,诸如增长癖和无限发展偏执狂,过度消费与过量生产等。作者观点鲜明,针对性很强,对于迷信两现代化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盲从者具有一定的解惑作用。

本文译自该书修订版(泰国曼谷佛学基金会 1994)第 1 章。

讨论佛教经济学首先遇到的疑问是:这样一门学问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是:它有没有存在的可能?一位佛家的和尚寂寞地行走在乞求施舍的旅途上,这种景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联想到经济活动上去。而摩天大楼、购物中心和股票交易所之类才适合于引发此类联想。现在,我们已经熟知的 “经济学” 是西方式的,我们在谈论和思考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时所使用的语汇、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都是西方的。因而,当我们讲到一种佛教经济学的时候,很难避免诸如此类的条件束缚。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用西方经济学的语言和概念去讨论佛教。尽管如此,我在本书中仍然期望至少能够提供某些适用于经济学的佛教观点。

经济的思想早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就已存在,但是经济学的研究却是在工业化的时代才得以形成一门学科。如同在这个专业化的时代中出现的其它学科,经济学变成一种狭窄和孤立的研究领域,似乎同人类的其它活动或其它学科不大相干。

从理论上讲,科学应当能够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复杂的、相互交织的问题。但是由于经济学切断了它同其它学科的关联,切断了同更广阔的人类活动领域的联系,所以它在面对当今伦理的、社会的和环境的问题时就显得无能为力。况且,它对我们的市场导向的社会施以巨大的影响,狭隘的经济学思维事实上已成为我们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和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

把经济学看作科学,究竟值得吗?虽然有许多人相信科学可以拯救我们,但毕竟局限甚多。科学所揭示的仅仅是有关物质世界的真相之一面。如果仅仅从物质一面去考察事物的话,便无法得到有关事物存在的全面真相了。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自然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状态,那么,人类的问题也必然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单面的科学的解决方式注定要失败,问题和危机注定要蔓延开来。

对于我们的工业化和专业化的解决问题方式来说,最明显最危险的后果便是环境的恶化。环境问题已经变得如此迫切,人们不得不开始意识信奉单一的、孤立的学科视角而忽略广博的视野是多么愚蠢。他们正开始站在更宽广的视域中来看待人类的活动,关注这些活动对个人生命、社会以及环境所产生的作用。

从佛教的观点去看,经济学不能从知识的其它分支中孤立开来。经济学无非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众多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以佛教为基础的经济学,即 “佛教经济学”,当然也不是一门可以独立自足的学科,而是一系列相互依存的学科中的一种,它们为着社会、个人和环境的相互共生的总目标而发挥作用。

将佛祖的教诲同经济学相结合的最早尝试之一是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一书(“佛教经济学”这个词组也出自该书)。在论述佛教经济学的那一部分,舒马赫先生是从佛陀的 “崇高八正道” 要求开始的。他强调“正命”(RightLivelihood,即正确的生活方式)的因素包含在八正道之中,换言之,就是佛教的生活方式昭示着一门佛教经济学的必要性,这乃是舒马赫先生论证的出发点。

**回过头来看,我们发现《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之写作,以及随后引发的某些西方学者对佛教经济学的兴趣,其实都是对某种危机的现实反应。**西方学术的分科和概念结构已经抵达了某种死胡同的终点,假如还不算死胡同的话,至少也是一种转折之点,需要重新确认新的思想范式和方法论了。这就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反思他们那种孤立的、专业化的研究方式。消费主义的无节制蔓延对于环境的严重影响已经迫使经济学者产生出生态的自觉意识。有些人甚至提出所有的经济学专业的新生都应该将基本的生态学纳入他们的课程表中。

唯物论者关切的主要是物品,而佛教徒关心的主要是解脱。但佛教走的是 “中道”,因此不可能敌视物质福祉。妨碍解脱的不是财富而是对财富的执着;不在于美好事物的享受而在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所以佛教经济学的主要旨义是简朴及非暴力。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举止的绝对合理性——不可思议的“小” 却意味着令人极其满意的结果。

**对于现代经济学者而言,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他惯于以年消费金额来衡量 “生活水准”,同时一再假设消费较多者比消费较少者 “境况优越”。一位佛教经济学家会认为这种途径极端不合理:因为消费仅仅是人类福祉的一种手段,而其目标应是以最少量的消费赢取最大的福祉。**例如,如果穿衣的目的是求取某种温度的舒适及一种令人羡艳的外表,所要的工作是以尽可能少的努力,也就是说,以最少的衣服年破损量及使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去设计,来达成这项目的。所花的劳动越少,就有越多时间及体力来从事艺术创作。举例来说,当用不须剪裁的材质进行巧妙的折缀就能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时,像现代西方那样的繁琐时装裁剪就显得非常不经济了。明知有些材质很快就会破损而仍去制造是愚蠢之极,而使事情变丑陋、卑鄙或下流则是粗鄙之极。刚才有关穿衣的说辞同样适用于人类所有其他的需求。对物品的所有权及消费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佛教经济学是如何以最少的手段达成既定目的的系统性研究。

反过来说,**现代经济学视消费为所有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及目标,同时将生产的要素——土地、劳动及资本——当成手段。简言之,佛教经济学企图通过最佳消费方式使人类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而现代经济学则企图通过最佳生产方式来尽量扩大消费。显而易见,维持一种以追求消费最适形态生活方式所需的努力,远比维持消费极大化动机所需的努力要小得多。**因此,我们毋须为生活在缅甸比生活在美国的压力及紧张来得少感到惊讶,尽管缅甸所使用的劳动节约机器数量仅为美国的零头。

很明显,简朴及非暴力是紧密相关的。**消费的最佳形态,是借由相对的低消耗率这种手段,产生高度满足感,使人们得以生活得没有压力及紧张,并且符合佛教经义的主要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当物质资源已到处呈现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那些以适当使用资源为手段来满足其需求的人们,是比那些依赖高度使用的人们更易免于互相残杀之苦的。**同样,那些生活在高度自足的地方社区的人们,不太会像那些依靠全球贸易系统维生的人那样,容易介入大规模的暴力。

因此,佛教经济学的观点,以当地资源的生产来满足当地的需求是经济生活中最理性的方法,而依赖远方的进口,并且需要为出口到不知名及遥远人们的手中而生产,是高度不经济的方式,惟有在例外的情况及小规模范围内有其正当性。而现代经济学家也得承认,在某人的居所和其工作地点之间,高度消耗运输服务,标志着一种不幸而非高生活水准。因此,佛教经济学家也会认为宁取远方资源不取近邻资源来满足人类的欲望,标志着失败而不是成功。前者倾向于以某国交通系统所运载平均每人多少吨/英里数的增加这类统计,作为经济进步的明证,而对后者——佛教经济学家——而言,同样的统计数字可能显示消费形态出现一个高度不乐观的恶化程度。

现代经济学和佛教经济学另一个显着的差异,体现在大自然资源的使用上。佛陀教诲告诫人们一种虔诚及非暴力态度,不仅限于一切有知觉的生物,同时还特别强调树木的重要性。佛陀的每位跟随者每隔几年必得植一棵树并照顾到它能自己存活为止,佛教经济学家毫无困难就能论证,这条规律一旦在全球落实,终会带来真正的经济高速发展而毋须任何外援。东南亚许多经济的衰败(像世界许多地方一样)毫无疑问是由于对树木的不注重和可耻的忽略。

现代经济学由于其特殊方法是以货币价格为手段来等同并量化每样事情的,以致不去区别可再生及不可再生的物质。因此,有关不同类别的燃料,像煤炭、石油、木材或水力,现代经济学所看到其中的惟一不同,就是每个同值单位的相对成本。最便宜的自然而然受到偏爱,如果不如此就是非理性及 “不经济”。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可不是如此。这边不可再生的燃料,如煤炭及石油,和另一边可再生的燃料,如木材及水力之间的基本差异,不能简单地予以忽视。不可再生的物品,惟有在其不可或缺,并且以极细心和最小心谨慎的态度去保存时才能使用。不经意的使用或挥霍这些不可再生的物品,是一种暴力的行为,当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做到完全非暴力属于不可能的情况下,对人类而言,其全部行为致力于非暴力的理想,仍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如一位现代欧洲的经济学家不会把将所有欧洲艺术宝藏以诱人价格售予美国一事视为一项伟大的经济成就一样,佛教经济学者会坚持,某个群体的经济生活如依赖不可再生的物品,就是寄生在资本项目,而不在收入项目上。类似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不可能维持久远,只能纯属权宜之计。当世界不可再生的燃料资源——煤炭、石油及天然气——在全球的分布极其不均,且在数量上毫无疑问又极其有限时,以前所未有的增长率来开采这些资源,很明显是一项对抗大自然的暴力行为,这必然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类之间的暴力。

佛教经济学在实时经验和长期远景所做的探讨,即使对那些相信经济增长是在 “现代的成长” 及“传统的停滞”之间做选择的人,也是有参考价值的。这是一个寻找发展正确途径的问题,在唯物论的漫不经心及传统论的静如止水之间,找出中道,简言之,即追寻 “正命”。

佛陀有关善与恶的教导可以成为帮助我们进行此类主体的道德选择的指南。不过正因为这种道德选择具有主观性,我们不能忘记这种选择不可避免地发生在那个按照原因与条件的客观原则而运作的世界之外。我们的伦理学以及从我们的伦理学自然引出的行为,构成了决定我们是谁的那些原因和条件,也构成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性质以及我们环境的状况。

佛祖教导中的一个最深刻的教诲是这样一种真理:内在的主观价值是同外在的客观现实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精微的认识潜存在所有的伦理问题的核心之中,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只是粗略地知道他们的内在价值如何制约着外在现实。在物理世界中观察原因与结果的规律是容易的:熟苹果掉下树来,溪水流下山岗;但是当人们转而将自身作为从宇宙中分离出来的个体加以思考时,却看不到同样的因果规律适用于内在的主观价值,诸如思想和道德态度。由于伦理学是 “主观的”,人们就以为它与“客观” 现实并无联系。

按照佛陀的观点,伦理正是在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之间架设桥梁的。与因果规律相符合,道德以 “主观的” 原因的面目而运作,无形之中构成了 “客观的” 条件。举个例子来看的话,这一点就清楚了:道德问题总是以如下方式提出:“我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是有助于还是有害于我,以及我周围的他人呢?”实际上,我们依赖于伦理来调节我们主观现实的不完整的欲望:愤怒、贪婪、仇恨。我们思想的性质虽然是内在的,却不断制约着我们的言论和行为的方式。我们的道德虽是主观的,却决定着我们在外在的、客观的世界中之生活方式。

道德如何制约经济学

可以肯定,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差异并不难辨识。对于任何一种经济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全然的经济观点去考察,也可以从全然的伦理学的观点去看。比如,你正在阅读这本书。从伦理的观点看,你的阅读是一件好的行为,你被求知的欲望所驱动。这是一个道德判断。从经济的观点看,情况就不同了: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没有利润的原材料浪费。可见同样的情况可以从不同方式去理解。

然而,两种观点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是现代经济思维对于像伦理学这样的主观价值的拒绝,另一方面伦理学在经济事务方面的影响又清晰可见。如果某一个社区不安全——那里窃贼群聚,暴力横行,道路也事故频发,那么显而易见的后果是:商人不会去那里投资,旅游者不去那里观光,经济因而受到牵连。反过来说,如果该社区的市民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区的安全与清洁,那么必然会大大增加那里的商业机会,市政部门也无须在维持秩序与治安方面过多投入了。

不道德的商业活动会直接导致经济上的后果。假如商人在食品生产中试图用不合标准的成分以求增加利润,比如在儿童食用的糖果中添入服装颜料以增加色彩,在橙汁中加入化学制剂,给肉丸子中加入硼酸(所有这些都是泰国近年来所发生的),消费者的健康就因而受到损害。这些伪劣商品的受害者要付出额外的医疗费用,政府也要花钱雇警探去调查和惩治肇事者。更加长远的影响还有,受害者因身体状况不佳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生产的下降。在国际市场方面,那些以次充好的非法经营者所冒的风险是失去顾客的信任,以致失去海外市场,他们从那些市场中获取外汇的可能性也就大打折扣。

道德品性同样对工业生产发挥著作用。如果工人们乐于工作而且勤奋进取,产量就会增高。反过来说,如果他们不忠于职守,沮丧或者懒散,这就会对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数量产生负面的影响。

进入消费领域来看,如果某一社会中的消费者崇尚奢华的价值观,那么他们就宁愿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产品,而不喜欢质量上乘而外表朴素的产品。在另外一种崇尚务实精神的社会里,社会的价值观并不倾向于奢华和虚浮,消费者会按照实用性来选择他们的商品。显而易见,在这两种不同社会中的商品消费将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广告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但是往往付出的道德代价过高。广告注定要追求流行的价值:广告制作者追踪大众的渴望、偏见和欲求以便制作出与之相适应的广告节目。广告还利用社会心理学,为了经济的目的而操纵大众的价值观念。由于其对大众心灵的巨大影响,广告具有相当的伦理意义。广告的数量可以引起物质主义的高涨,而不合适的形象或信息则会伤害公众的道德水平。绝大多数的广告都向公众灌输着一种对自私自利的偏好,它们让我们成为完美的消费者,除了尽情消费现代工业的各种产品之外,不再有更高的生命追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被塑造成了一批 “饥饿的鬼魂”,为了满足永不消失的热望而追逐不停。而社会也就变成了利害冲突和物欲横流的场所。

更有甚者,广告增加了产品本身的价格,这样一来,人们就得付出不必要的费用去购买不必要的东西。还有更多的奢侈和浪费:商品仅仅使用了较短时间就需更换,尽管它们的性状还是良好的。广告还迎合人们要求炫耀其拥有物,以此作为获取社会地位之手段的心理。一旦品牌和派头成为主要的标准,人们便盲目地花费不必要的钱去追逐昂贵的商品。在极端的情形中,人们受到追逐时尚的需要之驱动,几乎丧失了自主性,他们不能等待片刻,省下钱去追求最新的流行物,他们只知道用信用卡付帐。花费大于收入的现状将会导致恶性循环。一种更新潮的模式或时尚已被播下了种子,人们为了追新而日益陷入债务之中。在这种方式中,不道德的广告会引诱人们走向财务危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日社会有了 “信息技术” 的大量的应用机会,而这些技术却多半用于产生 “误导信息” 或制造新的迷惑。

在政治层面上,有关广告管理的决策有待于制定和完善,是不是应该有某种调控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该是怎样的调控呢?人们如何才能在道德关怀和经济利益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呢?这就涉及到教育。应该找到教育人们认识广告运作和影响的有效方式,同时让人明白广告的可信程度有多少。良好的教育应该寻求让人更加理智地做出购物决定。以上关于广告的问题显示出在社会中的行为应如何从多种观点去考察,而这些不同观点又是相互联系的。

采取一种更宽广的视野,问题也可以被视为如下的情形,那就是自由市场体系本身归根结底还是建立在起码的道德基准之上的。自由市场体系的自由在不正当竞争中会丧失殆尽;通过影响来实现垄断便是常见的例子,雇佣杀手去行刺竞争对手则属于极端的例子。以暴力手段消除对手,这等于宣告了自由市场体系的终结,尽管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不会提到此种方式。

从伦理的意义上说,经济活动必须按照不伤害个人、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方式展开。换句话说,经济活动不应该对自身造成损害或对社会造成动荡,而是应当加强这些领域中的良好秩序。如果将伦理价值作为重要因素运用到经济分析中去,那么可以说一顿便宜而营养充实的餐饭当然要比一瓶威士忌更富有价值。

于是,由佛教所启发的经济学将努力去发现和接受一切事物的真理。它会带来一种观照伦理问题的更宽广也更复杂的眼光。一旦伦理学被当作一种合法的关注对象而得到接受,道德的问题也就成为在整个因果过程中要加以研究的因素了。不过假如我们不考虑伦理方面的因素,经济学就无法推进对整个因果过程的理解,因为伦理学在其中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人说现代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具有科学性的。事实上,经济学家们只考虑到可测量的数量方面的因素,就对他们的科学方法感到骄傲。有些人甚至认为经济学纯粹是数字的科学,用数学公式就足够了。在其追逐科学性的努力中,经济学忽视一切不可量化的、抽象的价值。

现代经济学家把经济活动看成是与人类其它活动毫不相干的,他们陷入了工业化时代的狭隘的专业本位之中。经济学家以专门家自居试图在考察人类活动时排除所有的非经济因素,只是集中于一种单一的视点,那就是他们本专业的视点。

近些年来,对经济学的批评甚至蔓延到经济学家的阵营内部,他们对此种 “客观” 立场提出质疑,并认为经济学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受价值影响的学科。可以这样发问:经济学怎么可能与价值无关呢?实际上,价值是植根在人类心灵之中的。经济的过程始于需求,继续发展于选择,终结于满足,所有这些环节都是心灵的功能。就这样,抽象的价值与经济过程的开端、中继和结尾相伴始终,经济学家要想脱离价值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有许多经济学家避免关注任何价值问题、伦理问题或精神品格,他们不顾如下事实:这些方面都与经济息息相关。正是由于经济学者缺少伦理学的训练,忽略精神价值和人类欲望的重要作用,这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弱点,使他们无法解决他们本应该解决的问题。

如果世界想要从过分消费和过量生产的蹂躏中获得拯救,经济学家必须学会理解伦理学对于他们领域的重要性。正像他们应该学习生态学一样,他们也应该学习伦理学,弄清人类欲望的本质,获得全盘的透彻的了解。而这里恰恰是佛教所能给予极大帮助的一个领域。

知乎用户 QUUUU 发表

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性,举个例子。光是北京上海深圳 90 年代,甚至 2000 以后就开始入住的市民。买房在核心一点的区域,房子还能稍微大点。论起家产财富,随随便便上千万了。但如果谈起实际收入就呵呵哒了。前些年热火朝天的炒地产税。哪怕只收 1%。不知多少所谓的千万富翁就得破产卖房了。没办法,这就是地产经济的弊端。这种特殊性虽然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 0.73 的基尼系数但社会还能安定,但长远来看对中国而言损害极大。

  1. 社会风气的腐蚀。以前还在北京上学时,做家教就听说过一些例子。有的家里 7,8 套房,每个月光靠出租收入都好几万。家长都不用工作了生活是舒服,但小孩才十岁就开始不愿意读书了。老师来家里劝,家长甚至打小孩都不去学校。小孩还振振有词:我读书上大学毕业工资也就几千,还不如坐在家里数钱呢。我只好劝家长赶紧再生一个二胎….
  2. 产业结构调整。现在高层一直再喊制造业转型,方向是肯定没有错的。但地产这个玩意,严重影响了产业升级换代。首先是消费,大城市房奴们工资除去一个月上万的月供兜里还有几个钱?生活质量差当然会影响工作效率,天天喊创新创业,每天早上起床就开始盘算今天得赚多少钱才能保本的人能有创新的 idea,有胆子去创业?何况中华文化是趋向于保守的,哪怕当今,最火的企业百度抄的谷歌,腾讯抄的 MSN,阿里抄的 amazon。后面那一波所谓的移动支付不过是腾讯阿里碰到了如同小脚老太太的中国银行业罢了。每次看见什么中国新四大发明之移动支付,我实在不知道是想笑还是想哭。美国的信用卡多少年前就可以网上随便刷了。而且只要发现盗刷嫌疑,就会有专门的安全人员处理并且退款。便捷程度早就到位了,安全性简直完爆支付宝,微信钱包。另外,淘宝能坐大,跟地产关系也非常大,实体店面房租贵啊。
  3. 成本,用地成本是最直接的,所以不多谈了。 用人成本一样高涨,要住房肯定要么租房,要么买房。房价一上去,开销自然大了。企业当然得发高工资。成本也就上去了。
  4. 骂一骂 15,16 年以来最失败的经济政策吧 - 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本意是去除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的过度竞争。但中国国情不一样,中国在这些行业有着大量低效腐败严重的国企,而且这些国企是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亲儿子。去产能肯定照顾着自己亲儿子,打死野种民企啊。于是乎,我们看见了 16,17 年煤炭钢铁有色金属价格疯涨,国企们成功扭亏为盈了,连海外铁矿石煤炭出口商都赚了一大笔。但这是全中国给他们买单了。这些东西是基础工业原料,不就摆明了倒逼下游厂商涨价吗?

知乎用户 罗斯巴德 d 发表

因为 10% 的人拥有 90% 的公司股票,不是穷人穷,而是穷人分不清资产和负债,穷人只会购买负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何评价,差距很大啊。

基尼系数有个特点,就是洛伦兹曲线,换言之就是算出基尼系数的那个曲线,一定是凸的。所以说有个很简单的定理就是如果一个国家简单的按照前 x% 的人占有了 y% 的财产,那么这个国家的基尼系数一定会比 y-x 大。比如如果一个国家的财产符合 2-8 率,那么这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至少是 60%。

当然因为是大于不能直接用,但是如果粗略的拟合一下的话,其实真实值也不会比这个值偏到哪里去。最多可能就百分之几的误差,特别是 y-x 很大的时候(因为这时候曲线的曲率已经很大了,再怎么变化也不会对最后的结果改变太多)。所以粗略估算一下,假设说中国的财产基尼系数是 0.73,那么意味着中国后 85% 的家庭或许占有的财产只有 15%(这样基尼系数一定大于 0.7,但是因为这个时候这个曲线本身的曲率已经不小了,所以偏也不会偏的很厉害)。当然至少还是应该大于 12% 的。这说明什么,说明贫富差距,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了呀。我们一直用的 2-8 率来自嘲,结果发现我们自己比 2-8 率还要过分,不是很讽刺么?

有人说美国比我们还大,恩,美国是 0.84。但是人家也觉得这是个问题啊,而且人家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啊。要不为什么要搞食品券,为什么要搞穷人医疗,为什么要收遗产税。然后我们比美国低,我们在这儿庆幸,说美国比我们高嘛,那就说明我们没问题了?怎么看都是 50 步笑 100 步罢了。

还有人说财富主要集中在房子。这个说法有很大的问题。比如一对村里来的小夫妻,七拼八凑省吃俭用凑了 100 万,在京师买了个 300 万的房子,贷款 200 万,他们的财富就成了 300 万了?错,还是 100W!因为他们还有 200W 的负债呢。所以说财富集中在房子反而更说明了贫富分化,因为在短期内(注意是短期内),那些凑了首付拼了老命买了个房子的屌丝夫妻们对财富分配的贡献值是 0!你原来多少钱,买了房子你还是多少钱,因为首付款本来就是你的,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罢了,你的实际财富一分都没加!财富集中在房产恰恰说明什么,说明有一小部分人,在中国地价最贵的地方,比如北上深,有很多很多的房子,而且这些房子都是不欠任何人钱的!只有这样才会算成净资产,才会把基尼系数往上拼命的拉。所以说房子恰恰最反应出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了!

而且要我说,0.73 可能还低估了。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跟美国差不多,但是人口是美国的 4 倍。而且要注意,美国可是有 2 条海岸线的,换了我们却只有一条。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的财富密度应该比美国更集中的,因为人家还有一条额外的海岸线可以分担高端人口。人口是人家 4 倍(要知道高端人口跟低端人口的增长比例对总人口来说,可不是按照 1:1 配的,听听越穷越生这一个谚语就明白了),财富比人家更集中,然后基尼系数比别人低?我觉得我数学是学好的,因此我相信应该是北大统计的人数学没学好。要我说美国是 0.84,我们搞不好可能是 0.9。我估计是北大实在是不敢放这个数字,就放个 0.73,反正已经够搏人眼球的了。

知乎用户 baobaoH 发表

肯定不止 0.73 啊,至少贪官的钱都没算进去。真算进去还了得。当然,北大也肯定不敢发这种报告。看看自己身边这两年土豪有多少,又多有钱就知道了。中国的土豪国外买个 5000 万东西不眨眼真不是吹的,中国土豪的购买力就是这么牛逼。上次都有人花几亿买个杯子。

知乎用户 喜梅猪猪 发表

补充一点,北大发布的基尼系数报告采取的是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中国统计局官方采用收入的基尼系数,由于不同收入水平群体随着时间累积产生的净资产差异会逐步累积、放大,所以前者的基尼系数会大于或者。在引用数据和系数比较时,应注意概念定义。

知乎用户 于海翔​ 发表

这个 0.73 是资本占有不平等,而一般所说的的 0.462 是总收入不平等 (劳动和资本)。资本占有不平等是不平等的主要来源。

知乎用户 asaka 发表

这个问题啊,也不知道为啥这么多点赞的,楼主是为数据而解读数据,凭普通人的感觉都能分辨对错的东西,却死磕数据得出相反的结论来,要看到数据的本质和背景,才能理解其真正的意义。2017 年,美国人均收入 5 万美元,中国人均收入 0.9 万美元,假设中国和美国的财富基尼都是 0.7-0.8 左右,差距似乎不大,但是,那是发达国家,国民有完善的社会保障,这是隐性财富,而人均收入反映到可支配的实际财物价值上,比中国的多得多,中国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按照现在的集中程度的发展趋势,即使收入达到美国人均的一半,财富积累效益会产生远远高于美国的财富基尼系数,也就是说,现在美国作为发达国家,要跟中国这样人均收入少得多的国家比基尼系数真实效用的话,得乘以一个发展阶段的 “折现率”,这样一折,美国的相对财富基尼系数可能就是 0.4 左右,这样才能反映出社会真正的公平正义水平和国民生活的压力程度,阶层的不平等性,就像你饿着肚子,有一张饼,别人抢了半张,跟你半饱有 5 张饼,别人拿了 3 张,数字基尼都一样,但真实的相对效用基尼就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林家伊 发表

贫富差距如此悬殊,中央最高领导人心知肚明。若是不搞深化改革,国内贫富大战就会一触即发酿成惨剧。南平杀童,厦门 BRT 爆炸,成都公交车纵火案,新疆南疆闹独立等等都是惨剧的开端……
改革开放 30 年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恶果也举世瞩目。什么环境污染,什么贫富差距都是。
所以说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既打老虎又拍苍蝇的全官反腐有序推进,顶层设计者目前就是这个思路,如果不损害一部分官员的利益,把原本就属于百姓的利益归还于民,搞不好会亡党亡国,所以哪个官员敢反对深化改革,就会被打倒。(现在的八项规定和公车改革让官员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没有以前滋润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经济畸形,是不能听那些数据的,看看多如牛毛的各种奴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Ping Tu 发表

对这个调查有一定的了解,高收入家庭的资产更容易漏报,因此这是一个保守的估计,实际情况应该更严重。

知乎用户 你予我仍訫跳 发表

我估计那掌握三分之一以上社会财产的 1% 的人里面,80% 是贪官污吏

知乎用户 墨三十七 发表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坚信,数学和推理的结论是如此一目了然,以至于当我们拿到数据后就不会发生各种语义上的矛盾意见。

基尼系数的定义早在几十年前就有公论,然而今天看来这种公论远没有解决人类认识领域中的种种疑惑。所以看来,人类认识领域中的种种困惑都来自于我们的本体需要。只有那些被需要的结论和答案,才会被我们所看到并高高挂起。

一种说法是,人类的无知与愚昧,正是人类文明得以前进的动力源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预言的美好时代什么时候才能降临呢?

知乎用户 ud2684 发表

这种局面不是人类社会常态吗?

知乎用户 木头 发表

一楼的评论关于财产分布的论述基本准确的,可能看了相关高手的资料。我也很认同。

但我发此贴的目的是希望一楼算的各省收入基尼系数不要误导了读者(有自我判断能力的读者)。作者很可能不是做收入分配研究的,也可能不是很了解 CFPS 数据。按照 CFPS 的介绍,CFPS 数据只能算少数几个省份的指标,基尼系数不一定都可以算。另外,各省基尼系数怎么可能那么高。按照《2013》的报告,2012 年全国的基尼系数是 0.49,按照《2014》年报告是 0.55 左右。中国的地区差异很大,省份之内的收入差距一般不可能大面积超过全国的收入基尼系数(尤其是当采用同一套数据的时候)。非常怀疑作者没有加权,或者没有将一个家庭内的收入平摊。这些都是基本处理过程。不常做这方面研究的人不一定了解。

看完整个评论,发现知乎对财富不平等的看法,并不像之前对基尼系数那么纯粹为了发泄情绪。算是欣慰了。知乎还是相对冷静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姓赵的占 1% 人口

知乎用户 红鲤鱼与绿鲤鱼与 发表

13 亿乘以 1%=1300 万。好吧,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知乎用户 南木 发表

单纯勤劳不能致富、勤劳拥有资本、会使用资本才能致富

知乎用户 老四 2012 发表

站坑
像看某些新闻或者某些联播一样

知乎用户 哈哈 发表

有人可以解答一下为什么拆迁户可以暴富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那如何看待基尼系数如此严峻,却繁荣安定

知乎用户 刘璋 发表

结果虽然很吓人,但还是有水分,第一,钱 1% 的人的财富算灰色收入了么,算侵吞国有资产了么;第二,低端 25% 的人居然有 1% 的社会总资产,这个数字又是怎么来的,在社会资产分布最平均,基尼系数最小的德国,他们社会 80% 的人已经基本占据了社会 100% 的资产,也就是说最末尾 20% 的人是资产是负数,没错!是负数!因为最贫困的人往往是有负债的,在德国最底端的 48% 的人的社会资产总和为零;再说说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国,他们最底端的 36% 的人社会总资产为零。而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末尾的 25% 的人居然有 1% 的社会总资产,我国真的好富有,原来我们早已赶超欧美,原来我们生活的如此美好幸福,好开心

知乎用户 白起 发表

我觉得这个统计中房产所占比重很大,并且生活,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也没计算进去,以我为例,按照文中比例,33/0.04 应为 825 倍,以我的生活质量,我自觉是那 25% 里面的,我的家庭财产如果把房产算进去应该在八十万左右,80*825 差不多 6500 万,但是官员动不动贪污就过亿,灰色收入没有计算进去,还没算他们的免费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公共资源,我觉得就算我这注了水的财产跟前面排到前 10% 左右的差距都不止 800 倍,更何况那 1% 了。我不清楚这是怎么算的,注意我的财产是算了房子的,是个虚高的数,实际生活质量很差,每月水电物业孩子托费,停车费,油费,电视费电话费宽带费之后,买菜要一毛一毛计较,水果很少吃,衣服很少买,出去看电影就属于奢侈娱乐,每季度一到两次,这样算到 25 里面应该可以,就算我用虚高的财产去计算顶端的家庭的财产也不止 6500 万吧?人家的固定资产是多少?人家的消费是我的多少倍?所以我觉得这个数字不客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基尼系数这种东西对中国社会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有钱的买个 5 万的手表,没钱的买个电子表?

那又如何?

没意义啊。

住 300 平米和住 60 平米,有什么区别?

前面的房子,每天晚上都让人不爽,听见个响声紧张半天。

后面的一室一厅让人舒服的无以复加。

住了一年 300 平,再也不住了。

过多的财富,只有精神享受方面的意义,跟物质享受其实没什么关系了。

在中国社会,生活所需的必须成本不高,只要不买房不结婚以自我价值追求为原则,

几乎像生活在天堂一样。

中国的有钱人其财富超过了一定量级的,其实是代社会持有财富罢了。

他们并没有可能把这些钱花完。

中国是迟早会把遗产税税率调到 90% 以上。

这个星球上进化了的资本家只会留下极少量的财富给后代,比如比尔盖茨。

征收高额的遗产税是天生正义的。

知乎用户 zen ki 发表

这个是财富 gini,不是收入 gini,财富 gini 当中有继承这个重要影响因素,不能作为财富分配不公的证据的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基尼系数临界值靠谱吗?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一,基尼系数是什么? 下面几段文字和图片引用自河南省统计网 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间收入差距的综合指标。该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 20 世纪初提出。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 …

如何走出经济学研究的怪圈?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这样的研究好似盲人摸象,它很常见,但并不是一种好的研究方法。 1,数据分析能帮助你接近事实,但并不是事实本身。 每一次回归,你看到的结果只是数据空间上的一个投影——在数十万条数据中投影出一条向量,你省略掉的 …

如何评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Gary Stanley Becker 的学术成就?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人们如何选择自己的婚姻? 人们怎样决定应当生几个孩子? 一些人为什么要犯罪? 50 年前,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们会去寻求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法学家、教育学家…… 等等学家的帮助。没有人会想到经济学家,因为当 …

迈尔斯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这张图包含的信息太过丰富,包括许多效果相反的东西都被混杂在其中,在没有进一步研究之前,是什么都看不出来的。 先从代际收入弹性的测算说起。所谓代际收入弹性,就是父辈的收入对子女收入的影响。 …

中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根据官方发布基尼系数的《中国住户调查年鉴》,从 2003 年到 2018 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走势是这样的: 在 2008 年前上升,从 2009 到 2015 年下降,随后再次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