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现在经济下行,大家收入下降,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
知乎用户 杜方舟 发表 谢邀,作为银行业从业人员和科班出身的经济学硕士,我想结合理论和实际来回答一下你的提的 “钱到哪里去了” 的问题,这个问题深层次是中国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的问题。 一、大量信贷派生与货币投放推动的中国式基建推 …
简单的:
寅吃卯粮,吃习惯了就是先缺后空,巨额债务。
复杂一点:
本质是分税改革后事权财权失衡导致的权责不明,在以经济发展,尤其是以 GDP 为官员升迁关键考核数据的前提下,倒逼地方‘天才’般的想出了出让国有土地这一‘妙方’。
妙在哪里,不是给经济发展找来了钱,而是地方政府信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贷市场的模式下,完美的实施了无风险变现,或者说完美的实现了风险转移。
这再一次证明了历史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当年分税改革,中央只要钱不要责,或者说搞不清该要多少钱、要多少责的行为,并不能让责任凭空消失,而是在 28 年后送来了合订本,送来了大礼包。
那么动机真的出在地方坐大,听调不听宣吗?
其实也不尽然,问题出在勤劳的中国人民,神奇般的搞出了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这种诞生于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分配模式,极大刺激了支持私有制经济群体的情绪,这种情绪最终以城乡二元化的概念,表现在了政策的顶层设计上。
从此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拉开序幕,农民工坐上春运的火车,连人带钱,一起被卷进城市的熔炉,烧成了灰烬。
至于出路和解决办法,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原因也很简单,中层利益集团已经形成,面对穷人,就像面对流浪猫狗,喂你点吃的聊表善心可以,但把你带回家,给你治病吃药,不要想了,你需要做的是躲在垃圾桶后面,继续生小猫小狗。
但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其成型的组织系统依然会按照强大的惯性,继续运转下去。
这种啮合式的运转,只会越来越紧,因为其惯性如此,且如果想要纠正错误,也必须控制它运转的更紧,才好下手。
诸如统一大市场,诸如遍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诸如地国俩税合并后的税务警察,诸如房产税遗产税。
这些东西都会在啮合运转中,危机中,一个接一个的落地,然后失效,然后再次被提起,然后再次失效,直到运转不下去,洗牌,重来。
**起点:**分税制改革、官员激励机制
**导火索:**2008 年”4 万亿 “
1986-1993 年,我国财政政策实行 “财政包干”,中央与地方 “分灶吃饭”。比如 1988 年的北京,年收入增长率 4% 内部分和中央五五分成,年收入增长率 4% 外部分全部归北京。
“财政包干” 的利处很明显,调动起地方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但弊端是造成中央财政弱的局面,于是 1994 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大体可以理解为将地方大部分税收收归中央 [重点变化:增值税],这样一来,中央更有能力应付一系列风险事件冲击(2008 年经济危机、汶川地震),更有能力推动国家重点项目发展(高铁),更能保证重大改革(国防现代化);但背后的代价是,地方财政收入低(虽然有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但仅仅能覆盖政府工作人员工资)
GDP 与晋升的关系虽然存在一定模糊,但官员政绩和当地经济发展离不开关系,每年中央定下的 GDP 增长目标,省市县乡一层层分发下来,层层加码,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想要经济发展,那就要大力投资,所以对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是重中之重。重要的客商是地区发展的希望,“乡镇工作从吃饭和喝酒开始” 是有一定道理的。
想要吸引好的项目入驻,开发土地,修路,修建工业园,基础设施先要搭建起来,这些,都是需要钱的;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引入好的项目,竞争自然激烈,而金融服务与融资能力是其中一大焦点,实业投资需要的资金不仅量大,要源源不断 “输血”,且资金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大,此时民营资本不敢入,而政府投资就要 “扛起大梁”。
活越来越多,钱越来越少→借贷 [“土地财政”]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官员任期有限,新官上任举债大搞项目,寅吃卯粮,冲政绩,3 年后调走,没有完工的项目成了政绩工程,完工的项目中又有一批盈利能力差项目)
2008 年中央对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信贷限制放宽。大水漫灌则泥沙俱下,什么样的项目都可以融到资金,就算收益极低。而这一批不可能偿还的债务只能通过抵押土地贷款,加大投资发展经济,后随着经济发展地价太高,再抵押借出新资金借新还旧以应对。
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巨额债务投资制造业,中国也不可能在短短的 20-30 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创造出这样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经济增长背后的代价是巨大的,很多项目回报率低,政府难退出,持续输血下,资源仍被人为引导去往这些生产过剩、回报率低的项目,且 “土地财政” 的债务模式下,房价飞涨带来的民生问题也值得关注。
2010 年,改革与治理启动,出台一系列政策试图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如债务置换、官员负债行为终身追责等,但改革推进缓慢,困难重重。个人观点,只要地方口袋空空和经济发展任务层层加码的现象仍在,地方债务问题恐怕很难解决。
当今世界各国的债务水平越来越高,包括居民负债和政府负债。美国国债规模已经达到 29 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 GDP,每年的利息支出接近 5000 亿美元,占比超过联邦政府收入的 10%。日本国债规模更是超过 GDP 的 2 倍。我国的债务比例也在直线攀升。每个国家都在债务的路上越走越远,经济对于债务的依赖已经到了饮鸩止渴的地步,但是这个游戏还是要继续,为何每个走资本主义或者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变成现在这样,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总的来说,当今债务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不断扩大的产能和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先说一个简化的经济模型,假设在一个封闭的贸易环境中,不进行进出口交易,这个国家里就一家超级大私有制企业,可以生产本国国民需要的一切的产品,本国的国民全部就职于该企业,一年企业总计给员工发放 100 元工资,那整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对外销售的总价值必然是高于 100 元,这里假设资本家把全部产品以总价 110 元作为出售价,那么问题来了,全社会如何消化这多出来 10 元的资本家利润。有人可能会说生产东西还有原材料成本呢,从整个社会维度来看,所有的成本最终追溯下去还是人的成本,每个我们看到的产品最终只需要两个生产要素,即地球资源和人的劳动力,地球是不不会张开嘴需要钱的,就算我们给国家交各种税费,最终这些钱依旧是落在了全社会的每个人身上,国家只是转手了一下,个人才是最终的载体。所以为了简化模型这里把国家和居民收入合并在一起进行讨论。即全社会的真实购买力都来源于企业发放的 100 元工资,而资本家出售这些产品时候,必须以高于 100 元价格出售来满足资本家的基本利润。这是一个封闭的不进行对外贸易输出且本国消费者不举债的情况下,就会必然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资本家的很多东西卖不出去,随后他又要进行裁员缩小生产规模,那全社会的收入又再次变小,消费也再次萎缩,这种负向循环最终的结局就是全面崩盘。
我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课文中学到过这样一句话,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当时理解不了什么。
事实上西方从工业革命之后,各西方国家逐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这种产能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就在不断上演,当时资本家的利润存留比例远超过现在,比如资本家给全社会发了 100 元工资,他的产品可能要卖 200 块,这样的情况下购买力是严重不足的。资本家主也在谋求解决之道,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西方工业强国在十八十九世纪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本国生产的产品向全世界殖民地进行输出,用来缓解本国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实现资本家利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基本上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西方帝国主义瓜分完了,中国 1840 开始的鸦片战争只是西方帝国主义全世界殖民战争的一小部分,随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便不断的进行侵略战争,殖民统治,在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面前依旧是治标不治本,过剩的产能的问题在没有新的殖民地可以扩张之后再度显现。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随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而美国一战卖出的大量武器使得大量黄金流向美国,使得美国在一战之后成为全世界黄金储量最多的国家,大量黄金涌入为美国本土资本家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也促进了美国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战结束后,失去大量海外军火订单,美国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显现,国民民众无法消费资本家生产的大量产品,资本家自然也无意再在生产上加大投资,各种资金也开始逐步涌入固定资产,股市。但是这丝毫不能解决产能和需求不匹配的根本矛盾,只是拖延了矛盾最终爆发的时间点,最终美国在 1929 年爆发了大萧条。有 7% 的美国人在这场大萧条中非正常死亡。大萧条的影响迅速蔓延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二战的给全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让全世界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自此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反战意识,也给无限贪婪的资本主义浇了一头冷水清醒。一战和二战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几百年积累的矛盾到最后的集中爆发。这两场战争也让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该何去何从。
既然外部扩张终有尽头,那只能在内部循环上下功夫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普遍削减资本利润,反垄断,降低资本集聚的速度,加强民生,社会福利,养老疾病保障。中小企业主社会民众在有基本社会保障和收入后,加上舆论引导,举债的意愿都逐步变强。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过程,假如张三有 100 元,存入了商业银行,这时候如果没有人愿意借这 100 块,基础货币 m0 是 100,直接可以形成购买力的货币 m2 也是 100,没有产生货币创造;如果这时候有李四愿意来问银行借这 100 块,(这里假设存款准备金为 0,储户存入的钱可以全部借出)这就产生新货币,现在 m0 是 100,m2 就变成了 200 了,产生了 2 倍的货币乘数。这 200 块都是在社会里形成实际购买力的。现实中的货币乘数一般都是可以达到 6-10 倍。以此类推,愿意借贷的人越多,会产生更大的 m2, 形成更强大的购买力。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都是由基础货币通过信贷不断创造的新货币,假如每个借钱的人都想把钱还了,那全社会每个人都几乎没有存款了,因为你的存款就对应着其他人的负债,货币都是这么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商品制造只能产生实物,不能够增加一分钱的社会存量资金。全社会愿意举债来创造新货币了,开头提到的那个困局就有了解决的可能了,巨无霸企业虽然只给全社会发了 100 元工资,但是这一年民众通过信贷借了 10 元,就消化掉了资本家生产的所有产品,并没有出现产能过程,整个经济循环可以继续,属于正常经济时期。甚至这一年民众很乐观借了 20 元,新钱多了,资本家的产品都要提价了,给资本家创造了超额利润,资本家下一步就是要扩大产能了,经济将进入扩张时期。按照正常经济时期的居民借贷情况继续推演,这一年过后,居民全年收入 100 元,通过负债 10 元消化了 110 元所有产品,居民净负债 10 元,资本家利润存留 10 元,这里忽略资本家个人消费部分简化讨论模型。新一年的生产继续了,居民依旧获得 100 元工资,居民又需要借贷 10 元创造新货币来消化资本家的产能,如果今年居民说我只消费 90 元,我还要把全年借的 10 元还掉呢,那么不好意思经济就要崩盘了,资本家大量产品剩余,你还了这 10 块钱,明年资本家就是全面裁员缩减规模,明年全体居民的整体收入将大大减少,可能变成 70 元,经济进入严重通缩阶段,听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觉得这经济循环真的很蠢,不是自己坑自己嘛。而事实上这样的事情确实是经常发生,我记得有个故事就很生动,讲的是一个煤矿工人,到了冬天,他女儿问他为什么今年家里不生火炉呀,好冷。爸爸回答,因为爸爸丢了工作,没钱买煤炭了,女儿又问为什么没有工作了,爸爸回答因为没人买煤炭公司,公司效益不好,所以公司裁员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最最简单的负向经济循环。所以要想避免走入这种负向循环,第二年居民还得再去借贷 10 元把产品给全部消化了。这个时候,收入没有增加,债务规模在第二年的时候已经翻了一倍,第一年只占工资收入的 10%,第二年债务就占工资的 20% 了。要让经济进入正向循环,债务规模就在不断累积,债务占收入的比重就在不断增大,这样的情况不断累积,最终的结果就一定是债务危机。
日本上世纪 90 年代的大崩盘,美国 08 年的次级债危机,根源都是在前文所讲述的经济模式的不断循环最终累积下来的债务。居民一般都是在房地产火热的时期举债意愿浓厚,创造天量的新增货币,然后通过层层传导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让整体经济非常火热,最终狂热散去之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充分满足,民众继续扩大负债比例的动能是不足的。没有继续扩大的信贷规模就没有资本家的利润,就不能促使行业的发展,或者就开始资本外流出国投资,这对于本国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日本和美国在本国爆发债务危机后,政府逐步开始承担起举债的重任,才有了美国日本逐年攀升的天量国债规模。但是即便如此,日本 90 年代危机爆发后到现在 30 年间,M2 也就增长了 2 倍多。而中国近 30 年 M2 增长了差不多 30 倍,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房地产信贷释放出来的,也催化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如今的中国也是逐步进入了债务的枷锁,居民负债率已经超过了一些西方国家。
政府举债之路也不是可以无限循环的,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上升,每年还本是一定不可能的,即便只是利息也会成为政府的巨大负担。西方国家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上升,逐步都开始通过央行各种一系列操作来压低国债收益率,假如美国国债还是 1980 时期的利息水平,那美国政府的全部收入都不够支付现在美债的利息。所以随着美国国债规模的不断上升,美债收益率在波动中不断走低,才使得美国政府的利息压力稍微得到点缓解,一般美债集中发行期间,美联储都会配合购债压低国债利率,都是些骚操作。美联储只要停止购买美国国债,一段时间的积累下来,国债市场就要出现供大于求,造成国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上涨,政府又要再度求援美联储帮忙以压低国债利率。当然国债价格本身也还会收到其他一些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供求关系还是最基础的决定价格的因素。美联储四两拨千斤的美债操作对于压低美债收益率的效果目前依旧是可圈可点,但是以后美债能不能在美联储只购买少量国债的前提下维持低利率,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这里不对利率问题展开讨论。
再谈一下我国,虽然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也还是走的市场经济线路。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用低汇率改革开放之路,虹吸了大量的国外资本来中国投资,同时本国大量的产品由于低汇率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那时候要想国外买我们的产品,也只能靠便宜了。中国愿意低价卖货谋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也乐于来捡便宜。外部资金的涌入给中国的企业家创造了巨额的利润,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2010 年之前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依赖外汇占款,2010 年以后,中外贸易逐步开始趋于平衡,基础货币投放开始转变成对商业银行的债权,房地产贷款把这部分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充分发挥,造成了这 20 年剧烈增长的 M2。40 年的改革开放的成绩有目共睹,物质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但是私有制的根本矛盾也在我国逐步显现,依赖信贷创造的天量货币,再加上贫富分化,使得普通民众的负债率直线上升,很多人都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随着中国全面控制房价时期的到来,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大减,居民负债率继续大幅度上升的主观意愿和客观空间都不大了,以后一方面中国要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减慢资本集中的速度,另一方面举债的重担可能要逐步转移到政府身上。
总而言之,战后西方在居民举债乏力后,政府接上,政府债务压身后,开始压低国债利率以缓解债务压力,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可持续循环。只是在不断吹大这个债务的泡沫,并想尽一切办法拖延最终崩盘的时间,只要资本在不断聚集,社会的的债务负担就在不断变重,一切只是拖延之术,而非根治之道。科技的进步需求的提升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私有制的矛盾。解决之道也只有公有制,但是无奈公有制在效率方面又被私有制碾压,解放后我国也是在公有制的路上摸索了二十多年,后来眼看着隔壁日本的情况再看看苏联老大哥的情况,还是选择了搞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理想国的情况,在债务游戏无法为继的那天,生产力高度发展,有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我们不再需要私有制的高效率,再次变成公有制,缠绕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债务问题就不复存在。当然这只是理想国,只要还有国际竞争,就很难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私有制的漩涡中滚滚向前,享受着物质,承受着压力,祸兮福兮,不可知也。
补充对利率做一些展开讨论。
中国利率发展和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通过调解几个主要利率来影响全社会的利率水平,并且把存贷款的利率水平交给市场定价。基础货币是央行的负债派生出来的,银行货币派生能力收到基础货币数量及存款保证金率的制约,从调控方法来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增加或者减少基础货币都可以起到调整对于总货币池的制约,两种手段有何区别利弊,增加减少储备货币可以定向投放,存款准备金率则是一种普遍性的行为。如果社会融资情绪高涨,让总的存贷款规模逼近上限,资金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利率逐步上升,银行间拆借利率随即上升,央行通过手段在银行间市场投入基础货币,影响同业拆借的利率,此时看央行意图,如果想执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就继续投入基础货币,缓解利率上升,相反情况央行则会收紧银根,进一步太高利率,压制融资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如果社会融资意愿不足,市场利率走低,央行需要进一步降低银行间融资成本,可以降低 DR007 和 MLF 的利率水平,进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加社会融资意愿,保持社融增速。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利率作为其价格,央行决定供给,社会决定需求,虽然从广义货币来说,存款是由贷款派生出来,意味着更多的贷款就有更多的存款,但是真正能够从供求关系来影响货币价格还是基础货币的供应,货币派生能力收到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制约。更大的贷款需求,催生了更大的基础货币需求,银行间拆借利率随即上涨,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也相应上涨。如果基础货币本身无限宽松的情况下,社会贷款意愿的增强也很难传递到利率上涨上,因为不存在更为紧张的供求关系。
利率市场化的要义在于央行只关注调控一到两个最为重要的利率,依赖市场的传导机制,把这种调控传递到各方面的利率,同时市场对于最终利率的形成具备自主决定权。我国目前央行直接调控的利率数量过多,超过 10 类。可以想象在各贷款环节都存在很多管制的情况下,很难通过一个利率的调整而影响到全盘利率,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你调整了主要利率,但是传导不下去,进而每个方面的利率都需要去监督调整。而这种监督调整的利率往往并不符合市场定价,容易造成资源的扭曲,扭曲的结果就必然是一部分需求被抑制。资金和其他商品一样,一旦价格被管控了,高估了则有价无市,低估了则是部分需求被人为抑制,转向权利寻租,腐败。利率市场化需要形成一个可以相互流转套利的资金体系,减少不同融资市场之间的割裂的情况。
一国既定的经济发展情况,基础货币供应量,准备金率,会在已有的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交易出一个均衡的市场利率,但是基础货币供应量应该是多少,这对本国市场利率的形成非常重要。现在主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都已经从过去的数量管控转移到价格管控,及以利率作为目标,作为函数值,货币数量作为调节手段,作为参数。央行根据宏观经济情况确定当下的利率目标,通过调整基础货币供应或者贴现利率来实现自己的主要利率目标。
美债的可持续性
美国国债收益率从 2022 年就开始走高,反应了在当时美联储极度量化宽松下,联邦基金利率为 0.25% 的情况下,市场利率已经在悄然走高,国债利率和房地产按揭利率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反应出在既定货币政策框架下的供求关系。那么美联储是否因为市场利率的上涨而调整联邦基金利率,进而再度推动利率上涨,面包因为需求旺盛变贵了,卖面粉的是否需要及时涨价抑制对于面包的过度需求,从美联储过去的行为来看,市场利率上涨,美联储并不一定会提升联邦基金利率,还要综合各方面的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还可以看到一点如果市场利率上扬后,美联储进一步增加联邦基金利率,可以导致市场利率加速上扬,市场利率可以看作是联邦基金利率和市场力量的一种叠加态。这一次美国按揭贷款利率在美联储加息之前就已经小幅度走高,在美联储确认加息后,快速走高,按揭利率从 4% 飙升到现在的 6%。
这几天看了美联储官网关于货币政策的一系列介绍。首先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兼顾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要实现需求和产出的基本平衡,如果需求小于整体经济的潜在产出能力,通胀下行,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反之需要紧缩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控制联邦基金利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上世纪 80 年代,美联储一度也是通过对于基础货币数量的控制来实现物价的相对稳定,经济产出和需求的平衡,后来发现基础货币数量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并不直接,货币政策效果不佳,才把中间目标转向了利率,通过各种工具来控制联邦基金利率,进而再传导到全社会各方面的利率。货币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发挥社会的全部潜在产能,充分利用,实现物质创造的最大化,以此美联储得出 2% 的通胀目标作为政策目标。过低的通货膨胀容易坠入通货紧缩,货币政策没有缓冲区间,过高的通货膨胀容易造成通胀预期加速通胀,本质打乱了每个主体的债权和债务的分配,美联储认为这种无序的随机的重新分配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所以 2% 的通货膨胀率是一个综合权衡下的最优解。由于利率中枢的不断下移,留给货币政策的空间显得越来越小,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迅速讲联邦基金利率降低至 0-0.25,但是受制于房价以及资本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暴跌,需求极度低迷,远低于社会潜在产能,而联邦基金利率存在一个下限,即为 0。如果不能实施更大的经济刺激,必然面临经济衰退,美联储引入新的工具,量化宽松,开始大规模买入各类债券,以压低长期利率,并且进一步释放基础货币,进一步刺激经济。最终在强力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美国也快速的从金融危机中恢复,量化宽松等于是利率已经无可作为时候的更为激进的方法,日本早在 2000 年就开始实行量化宽松。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不断走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进展缓慢,基础需求已经满足,贫富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在布雷顿体系解体之后世界的贫富差距加速拉大,在现在的情况下,需求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潜在产出,所以全球范围内先进入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低息加量化宽松的历史新阶段,目的就是刺激需求。贫富差距加大,债务就不断失衡,积累到一定阶段,债务主体继续举债的能力就收到限制。这个世界的矛盾就是在于按照目前价格体系分配下,创造财富的主体和消费财富的主体有很大的错位,没有好的办法,在债务不违约的情况下,只有不断降低利率,美国从 08 年后就开始要依赖降低长期利率刺激经济了。美国从 2016 年开始货币正常化才 3 年时间,经济快速陷入衰退,全世界经济在一轮又一轮的刺激后,需求越发依赖刺激了,但是考虑到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就算利率不断降低,但是债务数额总是不会变少的,当很多负债的主体已经没有能力再接受额外负债的时候,即便没有利息,当然完全没有利息也是没有可能的,金融机构就不用存在了。这时候货币政策又当如何发力,是否就到了全世界范围内债务崩盘或者说清算的时刻了。美国欧洲可以货币正常化的时间应该不多了,再有一两个周期下来,可能就要和日本一样完全趴在地板上了,长期零利率加量化宽松。但是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似乎还是可以依赖政府的信用有所作为,美国可以用更加激进的财政政策来弥补社会高负债的普通民众,这样就能盘活短期经济,2020 年到现在,美国的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政策把美国的失业率和通胀率都推到了一个极限,这可能也是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的一个新的尝试。如果需求不足,那政府来做这个需求方然后给到民众,这个债务记在政府头上,经济可以继续发展,这个模式的制约因素在哪里,我想主要就是在于对于政府信用的拖累,如果政府借债规模和自身收入已经完全不匹配,最终还是债务危机,根源还是在于财富创造和消费主体的错位。
目前美债一年的利息大概在 5000 亿美金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的比例还比较低,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个模式还不足以撼动美国政府和美元的信用,做个极限推演,美国债务完全超过美国政府偿还能力,会出现什么情况,当然具体的情况肯定非常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现在就基于一个把握主要矛盾的思路做些许探讨,美国以政府负债的方式不断的满足社会潜在生产力,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经济发展,到底需求更为重要还是社会生产能力,如果社会生产能力足够,需求到底能不能由政府来创造,会产生什么问题?归根结题只要债权人认可这个债记在谁的头上,这个债务就可持续,但是政府负债来补贴居民部门会导致很多人更加不愿意参加劳动,必然导致更多的人愿意去吃低保过活,政府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补贴居民而不降低居民的本身的工作积极性是一个重大的难点,美国在这一轮的财政刺激中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门工作,导致很多岗位缺人,导致工资价格和物价的螺旋式上涨,产出增加很有限,经济增长是产出的增长,物价和工资同涨本身并没有经济发展意义。债务和享受主体的错位会明显导致,享受主体降低劳动意愿,减少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潜在的产出。政府加大负债刺激经济,尤其是补贴民生领域,可以增加需求,但是却会抑制社会潜在生产力,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如果政府举债增加基础建设投资,可以避免劳动者享乐吃低保倾向,但是容易产生无效 GDP,以及更为快速的贫富差距,抑制消费,但是就中国目前的国情来说,如果政府加大负债来补贴民生领域,降低居民部门负债率,应该是可以缓解中国人的生存压力,短期内不大可能影响到居民的消极怠工,因为中国目前应该处于另外一个极端范围。中国未来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要从国家向居民部门大幅度让利,增加国家的负债率。当然这个过程中,还要严加资本管制,如果政府的负债最终都转化为国民消费外国产品,这本身扩大的需求都不是由本国产生,将产生新的问题。
回到美国无限债务可持续性的问题上来,如果可以确保美国本土的潜在生产力还是在不断提升,美国的债务就可持续,债务扩张的速度大致等同于每年的资本利润就可以维持一个资产负债的相对平衡,稍有不足的部分由美联储继续买入,用全社会分摊的方式来弥补居民部门。
还有一个问题,美元是全球范围的购买力,美元的货币投放量主要考虑美国经济潜在产出还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潜在产出,我认为应该是考虑世界范围内的潜在经济产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出也会直接影响到美国的通胀水平从而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当然货币政策也会影响投资倾向,但是货币政策最为主要的影响还是在于需求,有充分的需求之后,投资增长是顺气自然的事情。
综上所述,美国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收到债务问题的硬性困扰,美国也将长期依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债务只是为了让需求能够略微领先社会潜在生产力,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也越来越依赖政府刺激,但是这种循环在可以预期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持续的,也为有史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贫富差距最后引发的社会崩溃提供了一种思路,关键就在于能否解决好高福利下的工作积极性衰退的问题。还有就是以后的经济世界还能不能货币和财政政策正常化了,08 年金融危机后,过了 7 年时间到 2016 年才开始货币正常化,但是紧缩周期只进行了 2 年半经济就扛不住了。以后经济发展完全依赖财政和货币刺激的话,这个货币正常化的时期可能会不断的缩短,最终可能就货币就不可能再正常化了,如果出现届时的情形,那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时候,又该如何再去刺激经济,这肯定也是摆在美联储决策者面前需要提前推演思考对策。这里面的根本问题依旧在于政府举债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贫富分化带来的问题,但是债务和享受主体的错位必然导致的就是很多高福利国家的通病,懒散追求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宁可不需要那么多钱。这就是人的天性。人也只有在强大的债务和生存压力之下,才会不断的逼迫自己去劳动。如我天朝上国。而且社会进入阶层固化的阶段则很多年轻人也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因为终其一生很可能一事无成,不如转向佛系和躺平。其实日本就是有点类似于已经无法实现货币正常化的国家,长期利率一直在 0 附近,伴随着量化宽松,并且除了小泉时期,都采取非常激进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基础建设,政府债务占 GDP 比例已经超过 200%,可以看到在日本这种已经实现了货币国际化的国家,政府债务还是有着极大的制约因素。日本经济困境的原因很多,最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日本社会的潜在生产力还不是制约日本经济的主要问题,政府举债不管用于养老金基建还是减税刺激消费,都存在局限性,用于补贴民生容易造成懒汉效应,用于投资基建容易产生无效 GDP 并且占用过多社会资源挤压民间投资。
美国有其特殊性,由于美国目前依旧占据世界产业链的高端,并且本身也是农业和能源大国和净出口国,美债能够依赖美国政府和美元的信用在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比烂的世界里,投资者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标的物可以作为更优解。但是类似中国这样的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已经同样开始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贫富差距和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经济增速快速下滑,负债的增速变低,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市场经济以来最严重的信贷萎缩,当然这其中有疫情短期的叠加冲击的作用,中国其实从需求角度还是有很大的进一步提升空间,只是受制于老龄化和贫富差距今天中国经济增速就开始大幅度掉落,这还是建立在需求很大一部分由投资和对外贸易拉动的情况下。如果分配得当和产业升级更快,中国的经济拐点可能还能推迟 5-10 年到来,甚至更久。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未来 30 年基本上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棋局了,面临的是需求和供给都有下行压力的局面。政府当局肯定也会想尽办法从货币政策方面下手缓解经济衰退,中国政府债务规模占 GDP 比例还远低于美国,当然没有包括很多隐形的债务,同时利率也还没有和发达国家一样跌回地板,中国在货币政策方面还有一系列空间,但是摆在中国眼前的实际经济情况面临的是内忧外患,不确定未来几年就可能打光所有货币政策的子弹,也还不确定能有什么样的刺激效果。就算现在中国长期利率降低到 2 以下,对经济刺激能起到多少作用,多少人会奔赴买房,有肯定会有,但是我认为很有限,目前货币政策可以看的出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经济都已经这样了,LPR 利率才微幅下调,几乎不能产生什么影响,又担心利率大幅度萧条催生泡沫,挤压以后货币政策空间,毕竟也是要考虑到以后的日子的。易冈说我们国家要尽可能拖延采用非常规化的货币手段,指的就是量化宽松。经济发展能够尽可能不依赖货币政策就具备更长期的发展可能。敢于用直接发钱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必须依赖一个前提,需求小于社会潜在产出,否则就剧烈的通货膨胀。所以看到中国一直在降企业的税费,一直在用产出和投资再带动需求,从这个维度看,中国还真不具备正儿八经发钱刺激经济的基础。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从事一些枯燥重复的流水线工作,底层虽然没有话语权没有工会,但是有躺平权,中国的吃苦耐劳一辈人正在老去,中国粮食和能源以及高端制造依旧有很多依赖进口,中国发钱基本上进一步加剧了底层躺平,同时伴随人民币贬值加通货膨胀。在目前社会的畸形分配没有根本改变之前,所有的刺激更类似于饮鸩止渴,最终都会以更加剧烈的方式反馈回来。所以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并且很多关键领域还依赖进口,是完全没有可能依赖政府债务来扭转经济颓势,而且政府债务也只能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列都能靠国内制造商完成的项目,而不可能用于刺激全民消费的现金补贴,居民消费的范围政府无法控制,用政府负债让民众去成就外国企业这绝无可能。
经济本质无非需求和产出,在世界范围内的产出只要还在增长,美国凭借目前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还是可以确保美元的购买力,美债的不断增发,来实现美国需求的增长。政府创造需求再简单不过,只是要供给端得一样跟得上。但是随着政府不断加码的财政刺激,在经济循环过程中进一步加大社会贫富分化,则社会基础需求进一步依赖政府财政刺激补贴,离开了政府补贴需求就会急剧萎缩,从而不断增大对于主权债务的压力,美国是可以把这个游戏玩到最后的一名玩家,如果美国这个游戏都玩不下去,现有的金融系统必然要遭到清算。
以政府债务换经济发展都是在社会部门杠杆率无意增加时候的无奈之举,终局考验就是债权人到底愿意把这个庞氏游戏进行到哪一步,何时产生挤兑。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更加很难依赖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只能加大资产泡沫和贫富差距。
美联储 2008 年之后开始执行的充足准备金机制
先摘录美联储官方说明中的两句话
ON RRP 规模上升的时候,准备金下降,但是该工具的主要目的不是调整准备金供应,而是直接影响非银行机构面临的短期利率
有些人错误的将美联储的充足准备金实施机制称为走廊机制。美联储的充足准备金制度设定两个下限利率,一个主要是针对银行,一个主要是针对非银行,美联储将 IOR 利率设定为略高于 ON RRP 利率的事实,并不反应出创建利率走廊的意图
美国从 08 年金融危机后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即宽松储备金的货币政策,并且引入了超额准备金利率 IORB 和隔夜逆回购利率 ON RRP,来控制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美联储在当时利率降低至 0 依旧不能充分刺激经济恢复,即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美联储只有直接下场进一步控制长期利率,买入国债和公司债券,压低利率,造成的结果就是美联储负债规模大涨,主要是储备金规模,同业拆借之间充斥大量的流动性,美联储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无法依靠调整储备金的供给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只能设立新的工具来进行联邦利率管理。美联储提供了一个图表,联邦基金利率对于储备金的供给,在一个区间内是比较敏感,一旦储备金超过了一定规模,联邦基金利率对于储备金变动就不再敏感,所以美联储现在的货币政策都是让储备金规模处在利率不敏感区域,然后直接用 IOR 和 ON RRP 来控制利率,避免储备金变动对利率产生叠加影响。
在这样的储备金制度下,储备金极其充裕,联邦基金市场资金泛滥,最近隔夜逆回购规模屡创新高。我理解这样的货币政策下,本质让市场化利率基本上压低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因为充足的储备金,即便借贷市场开始活跃,信贷增加,但是储备金的供给是非常充裕的,很难因为社会融资规模活跃引起市场利率的大幅度上升,从而把市场利率可以压制在较低的水平波动,同时加强了美联储对于利率的掌控力,只有美联储有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大幅度抬高联邦基金利率,进而传导至全方面的利率。
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执行宽松储备金机制,我理解还是在于全世界的贫富差距、人口、科技创新都面临问题,增加负债的能力都在衰减,所以不可避免的从控制短期利率走向控制长期利率。把货币政策能做的事情都压制到极限,宽松储备金只是一个必然结果,新的货币调控政策只能基于这种现状去进行。
美联储近期已经开始了快速加息,预计随后几个月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不过依旧是执行宽松准备金制度,缩减资产负债表的极限也就是到利率敏感区的边缘。美国经济在一轮又一轮的刺激中越发依赖财政政策了,上一个紧缩周期进行了两年半开始撑不住了,这次我认为只会更短,可能一年半。
再对利率和经济增长率以及信贷增量补充讨论一下,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之下,有一个央行主导控制的储备金拆借市场控制了这个储备金市场的利率,此利率可以理解为批发价,称为为 R1。在此利率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供求关系会决定广泛的市场化利率,基于不同的借款时间周期,借款者的信用等级会有各种不同的利率水平,称此类利率为 R2,R1 和 R2 是面粉和面包的关系,随着 R1 的上涨下跌会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传导到 R2,进而达到央行调控利率的目的同时也兼顾了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对于利率的影响。所以央行通常需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短期经济形势来决定如何调整利率,市场化利率本不是利率都交给市场,央行掌握着货币的供给,对于货币的价格依旧是起决定性左右。
通常来说,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经济体,本国资本累积较少,居民债务比例不高,这期间本国居民的需求很强,而产出有限,必须用较高的利率来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从而把社会劳动成果大部分转化为投资即其实物资本的累积,缩小需求与产出的差距,进而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否则就会导致社会积累不够,需求过大,产生剧烈的通货膨胀。
利率直接也决定了贷款个体可以创造出的信贷极限,如果利率在 10% 左右,那一个人如果贷款 10 倍于他的年收入,则每年的收入只够偿还利息,所以他所愿意贷款的值一定远小于 10 倍的年收入,利率直接压制了信贷总量和增速,减少了消费需求。把消费和需求拉回到一个平衡的区间。这种情况下,首先是央行需要条件基础货币供给把 R1 调整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即面粉较贵,如果市场依旧借贷热情高涨,R2 开始上涨,随即传导到银行间拆借市场,进一步推高 R1,央行随时需要考虑整体经济的需求和产出情况来决定如何调整货币政策,是放任利率走高还是采取抑制手段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当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采取直接的利率管制,而非市场化利率。
相反情况,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情况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所以利率都已经跌至地板,就是想增加信贷增加需求,无奈受制于老龄化和财富分化导致的债务比例过重,信贷需求已经越来越弱,即便利率在地板,融资增速和 M2 增速都非常低迷,通货膨胀也在 0 附近徘徊。
这个问题,你可以看一些地方政府城投债务的硕博论文。
总体来说,大多数答者写得很详细了,其实就是权责不对等导致的。
地方政府在发展中承担着极为辛苦的运营和事权,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权却不够大。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卖地和发型城投债,来缓解事权危机。
总得来说就是,zy 在收权的时候,只能收拢财权,却无法收拢事权,因此产生了这些问题。
但是,为什么一线城市,负债率总体较低?原因在于,像浙大的研究生在研究中认为:经济实力强劲的政府,一般债务表现良好。
经济实力强劲的政府,工资水平高,而且,同时赤字额度也会降低。赤字确实对经济伤害很大,但是,财政支出增加,对经济增速却是有利的。
增加债务,不一定需要赤字增加。城投债这个白手套,也就诞生了。
看见没有,财政支出和工资与固投正相关。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收入决定经济水平 重要性很高,显著性水平很高。所以,什么决定收入?
又是财政支出和赤字。高密度区域,人们的收入水平,显著增加。
看见没有,多数问题下,财政支出都是重要的事情。财政支出,也就成了一个兴奋剂,刺激着政府的神经。
目前难题来了,收入越高,政府赤字越高。可是要想经济发展,还要提高收入。而且,为了社会稳定,总要提高收入吧。
赤字对收入提高作用,还挺高的。所以,你怎么选?
对于经济实力强劲的政府,例如,京,沪,以及广东,江浙等省份,他们财政支出增加,赤字额度影响会更小一些。他们由于经济实力强劲,每增长 1%,就能带来几百亿产值,就算 10% 转换成财政收入,也是几十亿。
而类似于像昆明和贵阳,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劲的政府,其财政支出增加,赤字额度是超过了合肥,杭州等省市。从现实案例来看,也符合了一个事实,赤字和经济水平负相关。
但是,经济实力较弱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当地收入,往往不得不增加财政支出。不然,他们早晚会死在沿海城市手里。因此,支出越多,赤字越高,财政压力越大。经济实力也会受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对于后发经济体而言,债务越滚越大。
腐败,权责不对称。官员只有权力,没有责任。
本质上是制度问题。
GDP 升官,任期 3 年。举债升官。
再加上腐败,就成了这个样子
地方政府借钱给体制内疯狂加待遇
然后让中央政府兜底地方债
这操作很中国
1. 巨额借债的前提是能够借取巨额债务
2. 地方政府的债务的债权对象包括中央政府、国外资金、居民部门三个方向。
3. 相信地方政府将来的财政能力是三个方向共同依赖的基础。
4. 这个基础包括,中央政府的兜底、地方政府累积的固定资产形成,中国大量人口带来的巨大市场,中国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增长潜力。
5. 债务的增长是正常的,是对中国经济信心的体现。
6. 大量的债务也是正常的,高债务国家与地区与低债务地区相比从实际上并非劣势。
7. 问题在于支撑中国高债务的商誉现在损失严重,人口规模的增量市场到顶,大量人口没有消费能力,工业化进入瓶颈,高速追赶期已经过去。累积的固定资产在折旧,中央的支持也不能无底线兜底。
借 1 万,装口袋 2000,拿 8000 出去基建,99% 的可能性一手承包商还是自己小舅子
在中央政府以 GDP 作为对地方政府官员主要考核的制度下,地方政府官员最为直接和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进行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资的增量效应带动地方经济的显著增长。由于缺少问责机制,地方官员的责权利是分离的,在任职期限内,地方官员为了制定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和超额完成目标,有动机也有权力利用投资做出各种政绩工程。但是偿还债务的责任就会落到下一任政府身上。在这种官员 “GDP 锦标赛” 模式下,一方面导致了 “形象工程” 和以 “产业重型化” 为主要内容的 “政绩工程”,当这种做法收到当地 GDP 增长加速和官员获得表扬升迁等“实效” 以后,它就逐渐形成为全国性的热潮;另一方面 “管借不管还” 的做法使得地方政府逐渐累积大量债务,地方债务规模越滚越大,逐渐成为潜在的金融风险。截至 2021 年 12 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达 30.47 万亿元,相比 2016 年末的 15.32 万亿元,短短 5 年间翻了一倍。在地域分布上,越是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债务负担越重,2020 年,青海、贵州的负债率分别为 81.1% 和 65.1%,中西部部分县级政府靠自身收入已无法偿还债务。
近年来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讨论很多,其中就造成地方政府债务的原因有两个观点十分流行,甚至一些权威专家也时常强调,但长期存在听任此说,不仅混淆了视听,而且会影响到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必要澄清。
造成地方政府投融资困境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特有的发展阶段,即快速城镇化,客观上需要一个社会对城市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巨额投入。二是特有的体制环境,即因缺乏相应的体制或制度保障,中国金融体系无法提供与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在这样两大背景下,一方面中国地方政府、现有金融机构都进行着各种 “创新”,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承担着为那些创新最终“兜底” 的角色。与此同时,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时放时收,监管力度也时紧时松。就这样,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凯歌高奏的同时,由体制或制度条件引发的金融风险问题也频频出现,其中效益低下、风险积累问题最为突出。这也正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原因。只有在这一认识高度上,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问题,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们才会理解所面临的真正障碍在哪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需要的力度怎么样。
千方百计上项目啊
国家给钱,地方有活干,有钱挣,有政绩,谁都会去上几个大项目
每个地方官都这么干
雨后春笋的项目就起来了
外加财务杠杆支持
也就是可以用土地、国企、资产等变相融资或各种由头集资,外加发债和民间集资等推动
大家忙得不亦说乎
最后债务越来越大
谁都不担心,因为最后国家埋单,国家不买单的话,就破产清算或耗下去
反正个人和企业都捞完好处了
过去看,土地是衔接中央和地方的齿轮,GDP 产值是级别向上的助推器,引进投资—卖地—财政收入—杠杆—新区建设—产业园—地产开发—泡沫
当土地不值钱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地方会想着法找钱,但这种找钱只会涸泽而渔,百业凋敝,再到最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中央会进一步收紧对地方的管控。直到大家都不可以说的境地。
当然对外战也是个出路。
在地方债务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央政府代为发行的公债,也有大量的工程、工资等款项,地方政府的违规担保款项,通过法人机构的间接对外举债,有偿集资、向个 人高息贷款等等。而在举债的主体当中,一部分是地方政府,一部分是政府部门,当前我国形式较多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有国有非营利机构。
负债清零成功❤️
3 月收入 8596 元,支出 2763.2 元。
1、 餐饮 1199.5 元,聚餐吃饭零食等等费用,这个月吃的比较多。
2、 购物 701.7 元,买了衣服口红之类的。
3、 ️亲友 575 元,朋友生日,疫情给家里人买囤货等。
4、 交通 81 元,打车之类的费用。
5、 信用卡手续费 136 元,之前提过的负债走了信用卡分期。
6、 医疗 70 元,买药。
3 月总结,结余 5832.8 元。
信用卡分期欠 19641 元,目前支付宝余额 20000 元,累计负债清零。
欠了四五年的负债,终于在这半年时间清零了,真的是让自己放下了一个压力,负债真的是对于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心里负担,不敢失业,不敢花钱,整天斤斤计较,也不敢和家里人说,太难受了。
㊗️看到这条的姐妹负债都清零,成功上岸
这事儿吧,可以看看咱们国家什么时候达到了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还能保持每年 7% 以上的增长,自己去查。
历史就在那里,无论你怎么打扮,终究不可能指鹿为马,把小姑娘变成小男孩的。
自从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推出商品房政策,叠加国地税分成制度以来,土地 收入渐成地方政府财政的大头。据土地市场非官方统计,2020 年全国卖地收入 8.4 万亿,同比增长 16%;占全国财政收入 46%,占地方财政收入 84.03%。正是 因为地方政府一手握有土地财政,另一手握有开发平台,加上金融系统投其所好, 地方政府踩着城市建设的 “风火轮”,迅速滚大了债务这个雪球。 笔者 2007 年以来涉足研究我国土地出让制度。2003 年以来推出了土地招拍 挂制度,前后用了 10 多来才让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规范。这段时间,土地收入实 现了规范化。然而,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这一节奏。2008 年,国务院特 批地方政府发行 2000 亿元债券,从此正式拉开了地方债发行的序幕。乘 4 万亿 刺激东风,地方政府开足了马力,各种开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地方政府债 务雪球迅速滚大。 自此,中央三令五申、财政部一道道“铁律” 出台,力图控制地方政府融资 平台和债务。这些政令一时管住了地方政府融资的冲动。然而,2012 年欧债危 机、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2020 年新冠肺炎,不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新 常态,使得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于举债发展。截至 2020 年 12 月末,全国地方政 府债务余额 25.66 万亿,约占 GDP 的 25.3%;如再加上融资平台等隐性债务,地 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已顶到了天花板。2017 年以来,已有多个省级行政区的地方 政府债务(含城投债)占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的比例早已超 过 50%,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再看城市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 例,浙江、福建、山西、广东等省的头部城市已超过 100%。回头看,发现每过三五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就大幅攀升。实际上,可以说,这些年我国一直没能 真正管住地方政府债务这匹“脱缰野马”!
财政局每年拨钱都会参考往年的开销。。。所以每到年底,各个单位都会开始疯狂花钱,财政局也疯狂催你花钱。。。各种无用开支都是这么出来的。。。
这一届官员花下下届官员的钱。都预支着呢。
另外过去搞大型建设赢得关注算是政绩的一部分。
很多大学生身上的网贷怎么来的,地方政府债务就是怎么来的。
无外乎就是用信用通过各种各样奇妙的理由和方式换取了本身信用远远无法支撑的巨额资产,从而形成了巨额债务。
有一说一,这自制力还不如很多学生。
说实话我真的很奇怪,收税收的那么多,为什么还缺钱呢?
仕途 -> 政绩 -> 钱 -> 土地 -> 建设 -> 资金 -> 城投 -> 债务 -> 升迁 -> 新官 -> 仕途………………………..
不用还的债,要你你不借,用公家的钱,换自己的政绩,说不定中间还能捞一笔,怎么都合算
工业化过程的巨大成本而已!
全社会负债搞工业化,都是借钱先建,再谈还得了还不了的问题。
还好,虽然债台高筑,中国工业化也已经接近世界顶级水平,差距大幅缩小。
相比西方人工业化之初政府债务动则占 GDP 比重达到 250%,380% 的高水平,中国这点真的不算什么,小巫见大巫。
也充分说明我们的制度优势,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工业化。
要不是土地出让金入不敷出,触动利益的房产税怎么会落地?
以北京周边某地级市为例,全市人口两三百万,最少三十万人吃财政饭。
新任官员到任,没有人脉和资源怎样快速做出政绩?
要想富先修路,种上点绿化,修点园林景观。再来一波旧城改造。立马城市大变样!GDP 翻一翻,组织上一看,政绩不错,提拔重用!
你说做上面这些哪来钱?巧妇难为无米之!
可以借呀!
什么,地方政府不允许发债?
那就成立个城投公司,以公司的名义跟银行贷?
什么,国有银行不肯贷?
哦,国有银行还真没办法他们,那就去地方银行吧!就说是一把手的意思!
大家可能要问贷款的钱,谁来还?
地方银行敢向省长,厅长们去追债吗?
很多国家都有过大开发,大基建时期。
不过我们好多地方的大开发,往往是在成果、收益出来之前,先给了某些人超额的利益。自然后劲不足,债台高筑了。
没错,说的就是货币化棚改,宅基地上的天价拆迁,无数一夜暴富的农民。
公司巨额债务,大股东和实权管理层不一定没钱。不是有法人用乡下老太太的套路吗?
哪有什么债务,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巨额债,另一个角度难道不是巨额的 GDP 吗?
想花多少钱,谁来管?
每年大量卖地收入,本质上就是透支未来几十年经济潜力,不仅全部用完还要超值,还要各种借贷。
想想现在谁有钱,还是 zf 工程,财大气粗。
各行各业搞的来不景气,过不下去,都在往体制跑,大家想想 “世界的尽头是考编” 竟然成了潮流,是悲哀还是幸福。
升官只考 GDP,不核债务。
94 税改是开头 “但也不至于这么疯狂” 疯狂的要从 07 年金融风暴说起 “表面是四万亿实则是三十万亿:连滚带爬就是今天结果” 最近有人号召汽车下乡“真是大开眼界穷鬼医保都成问题:还要花巨资养车;不是讽刺这是事实能看到也能摸到!
我就问问,政策规划延续性。。。,算了,歇息吧
有本书叫 中国巨债
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就得负债发展,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居民,轮番负债,宏观 272 就这么来的,马克思早说了,所以下一步发钱吧
『复吸』是指吸毒成瘾人员在脱毒治疗成功后,又开始使用脱毒前所滥用的成瘾物质,如海洛因、吗啡等。复吸是治疗难点,也是吸毒的特点。
复吸现象不仅在吸毒人群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这也是禁毒工作一直希望解决的难题。复吸不仅是戒毒者简单的个人问题,更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要降低复吸率不仅要戒毒者自己有顽强的毅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的关怀与政府的大力支持。
心理对毒品的强烈倚赖,即使躯体的倚赖症状消除了,精神倚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不易消除,强烈地存在着一种对毒品的心理渴求。开始还能克制,如果处于有利环境,再加上坚强的毅力,“心瘾” 会淡化。但如果有不利的因素、前途无望、或心理压力难以承受的时候往往会克制不住毒品的诱惑。一些案主仅仅在几次面试失败后,就感到人生无望终于又一次拨通了毒贩的电话。
由于吸毒者对家庭的伤害不仅仅是财产上的,更是在精神上给一个家庭毁灭性的打击,有多少家庭为此而破裂。亲人对他们戒毒失去了希望与信心,亲情对他们的抛弃,更会让他们在吸毒的道路上 “义无反顾”。
说得好像不搞分税制地方就不会背负巨额债务一样。
现在的债务问题如果只存在于部分地区也仅局限于土地财政而引发,那就不存在危机这一说
债务只是外在表象是虚的,内在核心是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失速才是危机的根本。
经济失速不是解决掉债务问题就可以枯木逢春了,以现在的民营房地产企业暴雷举例子,不是因为负债沉重民营企业才集体暴雷,而是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不足以支撑高负债的民营企业持续扩张,才失血性死亡。
去杠杆划红线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居民消费不振才是达摩力克之剑,让民营企业暴雷也不会使国营房地产垄断后主导的市场与之前有任何区别。
张明在文中提到的六条方案 >
其一,中国政府应该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通过增长来消化债务;其二,中国政府应该避免国内利率水平的快速上升,因为利率冲击可能导致高债务难以为继;其三,中国政府应该在银行危机到来之前提前敦促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手段补充资本金与不良资产拨备;其四,如果银行业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则应该通过商业银行自身消化、通过市场化方式转让不良资产与中央政府注资 “三管齐下” 的方式进行应对;其五,透明、有序地实现大规模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与债务重组;其六,进行财税体制改革,以缓解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长期不匹配格局。
除了第一条臣妾做不到,其它五条都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然而经济不行就像树根烂透了再怎么修剪树叶浇溉施肥也无济于事。
越有钱的地方政府,负债反而可能越多,地方政府不是地方领导个人的企业,从政绩的角度来思考,寅吃卯粮才是一个地方主政官员的理性政治选择,因为只有花钱才有政绩,而且不违法不违规。铁公基固然是地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但也是政府领导个人的需求,如果仅从美好需求出发,你是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发展的今天,手机,汽车,家电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的今天,哪怕在一个小县城,新的房子也是比十年前修的更高,居住体验更差。
如果主政一方,手上又没有太好的资源可以规划,那么不停的规划新区,新设施,不停修新基建,同时让自己人进来承包是一件政府满意,领导满意,民众看不懂内涵所以满意的三满意事件,至于多出来的负债和是否能够促进地方真正有效发展,等搞完三四年过去了,早就该升迁换地方了,负债扔给下一任就行。
巨额债务变成了地方上的道路,桥梁,绿化,城投公司还建设了很多污水处理厂,更新了自来水公司的设备,,,还建设了大量标准厂房,为招商引资服务
独山县借的 400 亿还是太低了,怎么还没崩溃,应该多借一点,借出几个恒大来,这才是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
投资、没有规划的重复工程和供养八千万人
最根本的是,没有人会为此负责。
领导都喜欢花钱啊,反正是下届领导还。下届领导一看,好家伙,那就继续借钱啊,反正也是下下届领导还。
地方债务和地方领导有关
地方领导借钱,办各种事情,建立自己的政绩,然后升迁走了。到了后面要还钱的时候就和他没关系了。这种情况下钱就跟白给的一样,不用承担责任后果,不借白不借。
而银行要找也是找当地政府,当地政府的现任领导如果给前任还钱那就是冤大头了,别说能不能还得起,就算还得起那钱都还账了,他自己还怎么创造新的政绩,所以只能继续借钱,借钱搞政绩,最后债务越来越高。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应该要改变官员的考核模式,让他们自己借的钱,要在自己任期内还上,或者至少还上大部分,还不上不合格,不能升职。
寅吃卯粮,卯粮吃完以后,真不知道我大明朝还有什么可吃。
本质并非分税制,因为中央政府也无盈余。而是债务拉动,它是市场经济的痼疾。
谁告诉你那是债务,那叫铸币税。
是中央调教地方的小皮鞭,勒不死人。总不能直接印钱吧,债务是个不错的遮羞布
主权债按照老翟的说法,是无限的税
政府投资行为没有制约,干的成功了拿政绩升迁,失败了留下烂账相信后人智慧。至于还钱?事不是我任上的,你爱找谁找谁。找法院诉讼?你去吧胜了也没钱,要不要把办公楼拿走?活干了,钱花了,里子面子都有了。
一切责任尽在美方
直接原因:预算软约束 + 路径依赖
拿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儿。
政府承担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任务,而自己兜里的钱又不够,一般来说就是税收,土地出让金等,只能通过借钱的方式解决。
你欠你爸的钱,用还吗?中国的债真不好意思细说。地方政府借银行钱,银行是国企。这叫屁的债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存钱。因此中国有了一个 “存蓄大国” 的美称。但是你又是否知道我国其实还是一个负债大国呢?我国的负债已经达到了 310 万亿,比美债高 120 万亿。
对于这个消息,相信很多人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我国是否真的已经成为了一个负债大国了吗?为何会有如此高的负债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中国的负债情况
**之前某银行副行长就曾经发言,“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杠杆利率已经达到了 272.5%”。**通过这个数据可以得出我国目前的负债额已经达到了 310 亿元,比美国的负债额还高。
听到这个数据大家可能会惊叹,如果我国的负债有那么高,那么会不会也同美国一样引发金融危机。其实对于这问题大家并不需要太过担心。**要知道,我国的负债情况统计是根据个人负债,企业负债,再加政府负债三者结合统计的。**但是美国的债务是统计国债和地方债。两者的计算方式并不相同,所以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比性。
数据统计,截止 2021 年,中国的负债率为 272.5%,比 2020 年的 280.27%,已经下降了 7.7%。但是专家认为我国的负债率还是有很大的下降空间。而且这两年来,中国的 GDP 也从 2020 年的 101.6 万亿元增长到 2021 的 114.37 万亿元。
二、我国为什么会成为负债大国?
据统计我国的负债主要是近年来,卫生防疫的支出导致的政府负债,公司因为经济效益不好导致的社会负债,以及个人的汽车、住房、消费贷款等个人贷款。这些都是造成我国高额债务的原因。
1、地方政府的负债情况。这两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我国很多公司的倒闭,这会导致我国的税收降低。因此我国推出很多的优惠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复苏,防止国家经济衰退。
再加上疫情工作中,核酸检查、隔离人员的食物、隔离地点、防护人员工资等多项支出,都是由我国的各地方政府来支出的。这一系列增加的支出和减少的税收,无疑都会导致我国负债率的增加。
除此之外,还有随着疫情的持续不断,我国的房地产销售情况同比下降。再加上有很多人都面临了失业,这就导致了我国出现了断供潮。这无疑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国的负债率。虽然对此,我国某些地区就出台了一系列拯救经济、拯救房地产的政策。例如,降低首付,降低贷款利率,消费券的发放、消费贷利率降低等。但是这些政策在现在的情况下,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
根据数据统计,截止 2020 年我国 GDP 是 105 万亿元,杠杆率为百分之六十七,等于我国的负债额度为 70.4 万亿。但是到了 2021 年,我国的杠杆率增加到了 272.5%,负债更是达到了 310 万亿。而 2021 年,正是新冠疫情爆发的节点。
2、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债务问题。对于房产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最近有一个很火的议题,就是关于房地产行业中的杠杆问题。我国现在的房产价值已经处于很高的位置,国家都开始提倡住房不炒问题。
有数据指出,截止 2019 年底,中国的房地产的负债额将近 76 万亿元,占 GDP 比重的百分之七十六。这无疑会给我国的负债表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各大企业负债也是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据统计,现如今,我国企业的杠杆率已经高达 158%,这无疑也是我国负债情况中占比很大的一部分。
在企业负债中,占有主要因素的就是房地产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而房地产行业的负债情况上文中已经进行介绍了。下面就来说说关于互联网行业的。
说到互联网,想必大家都有关注到这个行业的高薪待遇。很多互联网公司,随着短期的 A 轮、B 轮、天使轮投资,开始疯狂烧钱,一度成为站着风口上的人。例如:电商行业的李佳琦、阿里集团、京东等等。
但是伴随着金钱的烧光,随之而来的就是各项债务的爆发,公司资金链断裂。例如,之前的乐视危机爆发。
4、最后一点就是个人的负债情况。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提升,各种消费贷、信用贷、花呗等各种贷款的遍地开花,很多人都开始享受起了提前消费的生活。这些个人的负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国的总体负债情况。
对此,大数据局进行相关统计,中国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人是没有存款的,约等于有将近 6 亿人。而且截止去年为止,我国人均负债额已经达到了 15 万元。这其中占大部分就是八零后和九零后。
总结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中国高债务形成的几个原因。虽然从数据上来看们我国已经有着很高的负债率了,但是这是由于我国的负债计算公式包含的范围较广。但是就政府的负债情况而言,并没有出现高额的负债情况,因此大家并不需要过多担心。
我的微信公众号:姬雪雅,欢迎关注,一起聊投资。
关注雪雅的五大理由:
(1)看不懂 k 线图,MACD,KDJ 等技术指标
(2)不会选股,无法区分劣质公司
(3)把握不住市场主线,风口行业总是错过
(4)买入总是被套,卖出总是卖飞
(5)炒作没有计划,买卖全凭运气
本文不存在任何推荐,所聊到的股票不构成任何推荐仅供参考学习,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作者:月雅墨
来源:今日头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乎用户 杜方舟 发表 谢邀,作为银行业从业人员和科班出身的经济学硕士,我想结合理论和实际来回答一下你的提的 “钱到哪里去了” 的问题,这个问题深层次是中国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的问题。 一、大量信贷派生与货币投放推动的中国式基建推 …
知乎用户 发表 我单纯想听听各位高见,实在是太过于震撼,那些建筑,设计的是真的魔幻 知乎用户 穆好古 发表 作为马前卒的司机以及施工队外拍(踩点)负责人,我最近半年三进独山县,在独山县和三都县开车游览时间超过 50 小时,当然大多数 “感 …
知乎用户 发表 独山县是年入不到10亿的国家级贫困县,但近些年里新建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花了两个亿的“天下第一水司楼”等,已经申请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知乎用户 南秦淮 发表 看了一下独山县和三都县的县委书记,分别是被称为 “潘大胆” …
知乎用户 发表 rt 知乎用户 南园皖志 发表 大家都从宏观上看杠杆率,看债务问题。首先我给大家讲三个故事,应该是三个系列的故事,分别代表政府,企业,居民三部门。 第一个故事,是大约五年前了,我列席参加某市的财政口市长专题会。那时中央已经下 …
知乎用户 财经十一人 发表 今天从一个网友身上看到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房地产是具有划时代意义,超脱于现实的完美工具。 无论是封建时代上有名的盐铁税,还是军阀时期的牙税粪税,统治者巧立名目,一年收五年的田赋。他们都只能收当下,还用上了强力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