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纪事:“上海模式”以至“上海骄傲”的幻灭,然后呢?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4月5日。阴。清明节的上海。本来说是浦西地区封控五天的最后一天,但看来6号可以解封已绝不可能(注)。其实3月开始一早就遍地封,有朋友已经被封在家接近一个月,不因任何疾病,而是因为同一大厦有确疹者,他们是次密接人士。亦有好友因是“小阳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被关进方舱,亲历入舱人数的不断增长。

各种社交平台纷纷传出被隔离或被封禁时期的第一身惊恐故事,哀者因求医无门而失救致死,善者如自觉留守便利店二十多天为街区维持基本所需的店长。活在上海这个超级大城市,此刻似乎大家的共识是:已不怕那个无论叫什么的病毒了,最怕的,反而是那种何时会踩雷就被关进去的惶恐。

那种惶恐,源于一种首次彻底的、对未来的不可知。活在上海的人,生命中从未发生,日常生活中每个细节,你甚至都不肯定。明天是否就要和家人分离?明天可以买到菜吗?如果真要进方舱该要准备些什么?若家裹有孩子宠物怎办?从茶米油盐到人生意义,你就算“安心”关在家中都会时不时盘旋一轮,这是什么样的公元2022年上海大都会生活?

截至2022年4月5日早上的上海官方公布,4月4日破天荒全城全民核酸同日检测,单天确疹达到新高13354例。3月以来,上海累计阳性感染者超过7.3万,“形势极其严峻”。

那种惶恐,源于一种首次彻底的、对未来的不可知。活在上海的人,生命中从未发生,日常生活中每个细节,你甚至都不肯定。这是什么样的公元2022年上海大都会生活?

注:上海在3月27日傍晚宣布,28日凌晨5点开始,以黄埔江为界,两时段分别封控浦东和浦西两大区和周边,期间除了特定工种人群外,所有市民足不出户,名义上未用“封城”字眼,实则是分两期封城。

文强,自香港到上海,超过十年沪漂。

2022年4月1日,上海实施全市封锁以阻止 COVID-19 传播,一名员工在家乐福超市打包客户订单。

2022年4月1日,上海实施全市封锁以阻止 COVID-19 传播,一名员工在家乐福超市打包客户订单。摄:Yin Liqin/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上海模式”以至“上海骄傲”的幻灭

一度流行的“沪吹”(对上海的吹捧),沦为“沪摧”。疫情带给上海的冲击,可能也远比疾病本身严重,在管治层面,它动摇的是这个城市的自主性与先行力,在民间层面则是普通上海人那自恃的尊严。

严峻,不仅是疫情,在许多住在上海的居民眼中(主要指上海本地人和多年居沪人士,亲历了上海之文明与制度洗礼的一批),更像是“上海模式”以至“上海骄傲”的幻灭。

2600万人的大都会,中国内地城市之中,国际交流最密切,人民生活方式和视野最广阔多元,自命对生活选择更富追求。资源也最不缺,从管理到生活层面,它一度成为全中国先进的模阶,可到现在,它受到全国多方责难,甚至连坚持喝一口咖啡或怎样穿衣都可能被评为矫情。

一度流行的“沪吹”(对上海的吹捧),沦为“沪摧”。疫情带给上海的冲击,可能也远比疾病本身严重,在管治层面,它动摇的是这个城市的自主性与先行力,在民间层面则是普通上海人那自恃的尊严。民间的反应有些是无奈或调侃的,但更多的质疑导向的,却是真切而深刻的问题:

怎样可以打破僵化的官僚制度,和不体察民情的冰冷指令,使下游执行回归人性,令“以人为本”再非空洞的宣传而是贯彻的实情。距离疫情结束还远,但上海应该借这次机会想得更远,如果它还能保存它作为中国最先进城市的身份的话。

可日复一日的现实是,人们先要为基本生存而战,说的是每天的食物。在3月27日晚宣布先封浦东开始,粮食供应就显得紧张,这也是浦东的怨声一直较多的原因,试想象仅一个晚上,人民要涌到超市囤起码一周食品的那种心情。后来当实体菜场不能去之后,大家更要好好把握每天在手机上刷屏抢菜的日常,坊间自有其抢菜攻略,大概列出各个卖货平台的网上开卖时间,每天早上由6点起,就得在自己手机上不断刷,希望能把放置于购物篮中的菜被确认能下单。可由于太多人挤兑,这抢菜是没什么必然把握的,那意味着最终能真正下单的(若幸运地抢到),只是预设中的一小部份。

而担忧并没随之完结,下了单付了款也不保证就有货,最后还要等外卖骑士们没有差池,没有临时通知你缺货。关于刷手机抢菜,甚至也出现了那不辩真伪的笑话:一直抢刷车牌的“技术团队”(上海车牌摇号竞争激烈,有供应商乘机提出通过后台技术助付费者取得更大抽中机率的服务),现在可转为帮你刷单买菜了。

时装秀不代表上海众生

这也是整次上海抗疫论述战的核心所在: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尊严重要?还是非常时期的绝对管控重要?在厉行的清零策略之下,市民牺牲的边界极限在哪裹?

同样变成例行公事的,是隔数天一次的核酸检测。有朋友这两周以来,已做了十次检测。而根据朋友圈的现场观察,这种检测在不同居住区,分别还是极大。譬如我居住的小区因只是一幢大楼合共几十伙人家,排队时都自觉而安全快捷。但见到在一些大型小区(中国大陆的小区含义较广,可以指一整个屋苑,也可以是一个弄堂走进去的多幢居民楼等),朋友汇报往往是深宵跑下去轮候,长的时候排一、两个小时不等。而人群这样密集的检测地点和菜市场,被认为是两个高危的传播渠道。

但当然,核酸检查在上海还是有它的特色。4月4日这全城核测日,只有在上海才会引发那不太必要的争端:事缘有人号召当天盛装穿搭出现,笑言是要给外地来的医护人员一次上海人的体面印象,但实际上那只可算是一种苦中作乐。于是就有了后来疯传的上海OMICRON 时装秀,大家把清明节玩成万圣节的创意穿搭狂欢。有仕女穿一身旗袍,有穿𦈏纱。有的玩大了,打扮成超人。这与其说是上海人的一种倔强或虚荣,不如说是大家更想去表达。

精致时尚上海的神话,在这些排队检测者身上,尝试得到最显浅的表述,无补于事但穿者解忧。难道不正是这种不可能在其他城市发生的带点荒谬式的场景,透现了上海的独到?也不需要全国其他地方的舆论来“教训”,了解这情况只是小事一宗的当地大白(穿防护白衣制服人员)早就用更幽默的告示去应对:“下楼做核酸啊,医生是上海的,不用化妆。”

2022年3月30日,上海爆发COVID-19后,戴著口罩的人在医院外排队接受核酸检测。

2022年3月30日,上海爆发COVID-19后,戴著口罩的人在医院外排队接受核酸检测。摄:Aly Song/Reuters/达志影像

而且稍为通情达理的人,当应有足够宽的视野,知道那时装秀并不代表上海众生。哗众的东西,只不过被无限放大。如果回到现实,我们不会看不见那些因没有核酸证明、而不被容许返群租房、而被迫露宿街头的打工阿姨,那些在旧区还要共用厨房而引至的高危交叉感染。

正正是更多像这种人道灾难的个别事件,组成一张更具体的上海抗疫拼图,叫人担心。那意味着,系统性产生的问题,已成现象,而非个案。这也是整次上海抗疫论述战的核心所在: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尊严重要?还是非常时期的绝对管控重要?在厉行的清零策略之下,市民牺牲的边界极限在哪裹?

异见,人道委屈,及对沪网暴

许多上海人眼中,这种理智又人性的声音,尝试兼顾的策略思维,像在中央的介入之后就不存在了。“共存”或“躺平”,看来和中国刻下制定的抗疫统一战线:清零策略,有所抵触。而后是突如其来的大刀阔斧,一夜之间集外地资源近乎军事行动来集中管理推行清零行动。

很遗憾地说,见证了这论述战发酵到爆发的这一个月内变化,这种路线的争持,却已被无限上纲,一步步演变为政治正确之争——它看似表现于最简化的所谓“清零派”和“共存派”之争,但实则上,它原是一次抗疫宣传叙事的争端。

可以直白一点来说,这次上海抗疫的转折,也是上海民众对抗疫路线的一次思维挑战。在OMICRON 这一波未大规模发生之前,上海人对于已在全国各地厉行的清零策略没太大异议,因为火远没有烧及上海。而二、三月份开始,上海依重的精准抗疫,尽可能缩小封禁高危范围,不致影响其他区域民生,持之有效。以至其时或多或少等同了上海骄傲的张文宏医生提出的“温和的与可持续的”抗疫与生活的平衡,被认为是有情有理的发声。

而在许多上海人眼中,这种理智又人性的声音,尝试兼顾的策略思维,像在中央的介入之后就不存在了。张文宏等言论被评击为“共存”或“躺平”,看来和中国刻下制定的抗疫统一战线:清零策略,有所抵触,而后是突如其来的大刀阔斧,一夜之间集外地资源近乎军事行动来集中管理推行清零行动,由是,开始展现一种上海异见。

那异见的极端,成为一种近乎是对上海的网暴:上海人不要忘记,是中国造就了上海,而非上海造就了中国。(意指今次要外地人员赶赴上海协助抗疫,是拯救上海,而之前上海一直骄傲于自己是不需中央经济支援的大城市,代表了中国的先进性。)而异见乃至委屈的细节,则体现于层出不穷在社交媒体曝光的人道灾难,上海人民普遍的疑问是: 这是上海吗?为什么上海都会出现这些惨情?

那异见的极端,成为一种近乎是对上海的网暴:上海人不要忘记,是中国造就了上海,而非上海造就了中国。而异见乃至委屈的细节,则体现于层出不穷在社交媒体曝光的人道灾难,上海人民普遍的疑问是: 这是上海吗?为什么上海都会出现这些惨情?

2022年3月28日,上海一名戴著口罩的男子在浦东地区前的一座桥上骑单车。

2022年3月28日,上海一名戴著口罩的男子在浦东地区前的一座桥上骑单车。摄:Aly Song/Reuters/达志影像

共识是“并存”?在“清零”与“躺平”之外

那些鲜活的惨况是什么呢?

先有患哮喘女护士,因缺核酸证明进不了自己服务的医院接受治疗,最终失救而亡; 救护车由于来接的是另一位病人,面对车旁要求立即送院急病者的先行送院要求置若罔闻;确疹的婴孩,被迫和没确疹的父母分离,被投进照顾比例极低的儿童医护基地;不能自理的病人,由于护理中心缺人手,没法吸痰而窒息死亡。以至由于屋主确疹,被迫“无害处理”(人道毁灭)的同屋宠物。

这些,其实该早早在武汉,在西安发生过,可一旦发生在上海,则演变成一次强烈的,对抗疫政策的反响。甚至形成一种身边朋友圈的共识:清零是无法持续的,应该有清零、躺平以外的更实用又保持社会运作和人民生命尊严的路线。这使大家实则上成为了“并存派”——那怕这词在今天的中国是多么政治不正确的称号,不是因为上海人才是命,但这是上海人根据大家较多接触的国外信息、海外亲友关系、对生活的更广渴求,以及对自己城市文明信任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未必说是共存,又或者只是一种就算是隔离、但起码该获得更周全对待的呼声。套用一位在方舱中隔离的朋友所言:当然外面有更多比他更惨的遭遇,但也不代表他所获得的不人性对待就显得合理。

这病毒如此快速多变,将来要长期达到清零是不可能。那过度抗疫的目的为何?还是它只是一种为了稳定与论述的光鲜数据?告诉世人,我们有多炫酷,纵观世上,只有我们能清零, 那意味着体制的优越,文明的胜利!

这些不人性的极端例子,即如被受批评的把确疹小孩和非阳性父母分隔,婴孩缺乏有效看管的案例。以至后来家长界的无奈发帖教人欲哭无泪,询问的是:我如何可尽快感染,以至可和确疹的孩子共处一起照顾他?而媒体在报导这些孩子缺乏照顾的事件时,竟然只是发布该中心所提供的图片,证明一切运作如常以息事宁人,甚至没有一手的现场查察。更多的反映个别民间悲剧的帖子也消失无形。

但常识让大家知道,这病毒的演变和传播是这样快速多变,将来要长期达到清零是不可能。那过度抗疫的目的为何?还是它只是一种为了稳定与论述的光鲜数据?告诉世人,我们有多炫酷,纵观世上,只有我们能清零, 那意味着体制的优越,文明的胜利!

难怪为了自救,上海这阵子还提出了新形式的社区自救,除了同区邻居的史无前例的互助外,还有更具立场的拒绝进统一隔离,要求若测出阳性的话宁愿自负后果在家隔离的生死书,尽管它最后有没有效不得而知,可当中透现的姿态明确无误。

上海人的提问也应是中国人的提问:在最终得到这一个0之前,要牺牲多少个1? 这是有关因无护工协助吸痰而死的个案中,记录者提出的疑问。务实的上海人也应该知道,那如果一旦扯上政治,会是多么难的抗辩。长久以来,中央在努力驯服各个地方,但看来,让最懂得当地情况的人去决策,才是大家认可的。这就不奇怪,老一辈上海人近来特别怀念过往的领导。

在大数据之中,政策的剧本上列写:0才是胜利。个体的每个人,每位1, 再不重要。在社会层面,每个1的问题,如果能清除开,把它关进去非社会的隔离空间,社会表现为0,就是目的。哪怕这逻辑背后有多么的不把每个1视为人。

大数据剧本下,疫情不会散去?

一刀切的方案,只能显示权力的绝对性和一时的功效。这和香港的情况可比拟,因为两城基本上原本都具国际视野和关系,人员和管理意识走得更前,是一个例外之城,适宜选择自己的策略。只是香港的处境更糟糕,无论是强烈的集举国之力去励行清零,又或者倒向国际或至少是新加坡模式的共存,它都难以实行。

2022年4月3日,上海第二阶段封城期间,一名送货员在街上骑摩托车送货。

2022年4月3日,上海第二阶段封城期间,一名送货员在街上骑摩托车送货。摄:Chen Mingsong/VCG via Getty Images

亲历隔离困境的上海人,在病例居高的情况下,更多务实的意见起码在不少朋友圈中形成主流:是时候调整抗疫政策。不是被动的躺平不顾,而是在持续低重症及死亡率的情况下,按实际的分层次应付。无症状或轻症者居家隔离,以免出现如现况一样,无症状者在隔离地方生龙活虎,医护人员却疲于奔命的反差。让资源重新调配,那意味可大幅集中重症的资源,以及维护非新冠病以外其他疾病医治资源,不致再出现因人手资源不够而致失救的人道悲剧。

中国的数据库已准备好日后无论何时何地,一人一码的全天候管控。那意味着不单是行踪的无所循形,还有出行的YES或NO,都可轻易通过绿黄红去批准或封禁。疫情不会散去,它只是以不同的形态伴随身边。

人道悲剧源于过度清零的需求,把人手调到日复日但低效的检测,忽略其他病因病危者的照顾,形成大量次生疾病危机。甚至可以说,这种次生灾害所牺牲的病人,可能都比死于新冠的为多。但在大数据之中,政策的剧本上列写:0才是胜利。个体的每个人,每位1, 再不重要。在社会层面,每个1的问题,如果能清除开,把它关进去非社会的隔离空间,社会表现为0,就是目的。哪怕这逻辑背后有多么的不把每个1视为人。尤如习以为常的对中国发展的描写,都把GDP奉若神明,增多少减多少,人均又多少,其实不反映中国各地差异那么大的具体民生国情。但数据就有这种拟似的客观性,中国复兴的叙事,正建基于这些庞大的数字上。

疫情远看不到终站,可是这两年多通过疫情的管治,后遗已看到。这将不仅反映在身心与疾病当中,更会一直长存于日后大数据生活的常态化之中。上海已率先指明,出入所有城中场所需出示的场所码会长时期应用,检核身份、扫码、获取通行卡,正式变成生活中必要的一部份。似乎在抗疫的数码化应用普及运动中,中国的数据库已准备好日后无论何时何地,一人一码的全天候管控。那意味着不单是行踪的无所循形,还有出行的YES或NO,都可轻易通过绿黄红去批准或封禁。疫情不会散去,它只是以不同的形态伴随身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喊防疫过度?

知乎用户 大西瓜 发表 因为人类很诚实。 我因为疫情被困在单位连换洗衣服都没有天天泡方便面吃火腿肠的时候,我坚决抵制过度防疫。 当我身边区域挨个爆出疫情,走哪儿都是高风险区域的时候,我坚决支持严防严控。 我可太诚实了。 知乎用户 我植物鄙视 …

2022 年中国是否有可能开放入境?

知乎用户 厉无咎 发表 我个人觉得,2022 年不可能开放。 看了一圈回答,没看到一个从广大乡镇农村的角度来考虑的。要么是国外,要么是大城市,看来咱农村人还真不算人啊。 我在乡镇卫生院工作 30 年了,对乡镇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太了解了,奥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