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安徽歙县第一天高考全部因为发大水延期?
品葱用户 boeing797 提问于 7/7/2020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7/07/c_1126206794.htm …
【因为,“以工代赈”这一事物,是中国人发明和熟练的。】
古代中国封建政权的一大社会功能,就是灾害应对。每个地方,除了有相应配备的军队,还有粮仓。专门用来应对灾年,向老百姓发放赈灾粮。有些地区封建政权小,地方地主大,那么,就让地主自觉或不自觉的当灾年的赈灾角色。
赈灾,经济上的目的是让老百姓度过饥馑时期,在灾年过去后重新成为生产单位。政治上的目的是避免因为灾民穷途末路时揭竿而起。但赈灾并不是直接开粥场了事,赈灾人士发现,灾民每天都在当地等着吃明天的赈灾粮,没事干。——————哎?这个挺好。只要施粥,灾民就给干活儿。
这是便宜的不能更便宜的劳动力。
发现这个大福利后,政权和地主就开始了“以工代赈”。
晏子知道吧?“去狗国才钻狗洞”的晏子,使楚那位。有一年他的老板齐景公不顾民间饥馑,要修个筑台办公。晏子这人不错,为老百姓着想,觉得是个救灾民的好机会。于是擅自把图纸搞大了,把灾民用工费调高了。三年才把工程干完,追加了很多次预算,最终的筑台异常超标,特别豪气。齐景公这时候良心发现了,说你把筑台弄的太好太大,劳民伤财。晏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不是,晏子说,工程干的时间长,灾民被救济的时间也长,你算办好事儿了。
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后来以工代赈的情况非常普遍,每到灾年,地方官员报一些需要开工建设的项目,皇上一看,嗯,行,批了。地方官就开仓放粮,工地上也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很多古代大工程,还有地方大地主的大宅院,基本都是在灾年修筑完成的。
所以我们在参观旅游一些地方大宅院的时候,不用想地主又怎么剥削老百姓自己骄奢淫逸了,你想一想灾民有活儿干就有了粮食吃就行。
也是因为地主在部分地区的赈灾功能,灾民到了灾年,理所应当的跟政府或者地主要粮吃。周杰伦的歌儿《乱武春秋》里面唱:放下刀,若想吃饱,去跟皇帝老爷讨。————凭什么?凭你皇帝老爷平时跟我们收粮食税,你有灾年救我们的义务。还有,冯小刚电影《温故1942》里,灾民里面有平日里的无赖站出来,出头率众跟地主要粮吃,为什么那么理直气壮?为什么没什么不要脸的感觉?因为——————你地主平时跟我们收的佃租,也有点儿税收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以工代赈仍然被人民政府继续保持,吃返销粮、吃救济粮的老百姓,会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修水库,修水渠等水利工程。四川省广元市,至今都有以工代赈办公室。
正因为以工代赈的有效、经济性,其也被利用到宏观经济层面,美国罗斯福那才哪儿跟哪儿啊,我国的四万亿、N万亿、一带一路,包括最近的32万亿才真正的牛。
大基建是真的需要的,高铁真的太方便了,想象不到新疆那么广阔的天地,居然还没有特别发达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在中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钢材和水泥都生产过剩的时候,国际铁矿石价格极低的时候,不搞大基建,简直是对不起机会。
综上所述,一句话可以回答:做必要基建价格便宜,同时还能带动经济。
(本文配图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郡王府,由答主摄制,版权所有。)
因为各方都得到了利益。(大号
关注防止失联)
我全家都是基建央企职工,对于整个模式太清楚了。
高赞已经把宏观层面上基建的作用讲的很清楚了,我这里就稍微讲下整个基建的流程和不太为人所知的各项利益分配吧。
宏大叙事之下,总离不开的是人情和江湖。
➡️规划:通常是国企或者相关建设部门进行规划,交给发改委审批,各项审批通过之后进入融资流程。
➡️融资:利益分配的第一阶段,通常基建财政资金占比已经非常小,绝大部分资金都是由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债券融资,从这里就开始产生巨大的利益了,作为融资的甲方和乙方,参与其中的人员能够分到最大的的一块蛋糕。
➡️招标:项目的招标涉及规划、勘测、环评、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物资供应,以及招标代理等服务工作。作为掌握资金的甲方相关参与人员,可以分到不逊于融资人员的第二大蛋糕。
➡️投标:具有资质的各个单位根据自己公司的业务范畴去投标,大型的央企甚至可以epc总承包(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通常公司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进行负责)。这块蛋糕也很大,但是人情和江湖的水也更深,为了尽可能不涉及利益输送,投标的单位也都是央企国企,但是大家资质都差不多,想分个高下是件非常难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一个央企集团下面的几个子公司能抢的头破血流,我当时公司的领导为了拿项目,都是一身病——喝出来的。
➡️中标:经过激烈的拼抢,一家幸运的央企获得该项目,但是中间也往往少不了中间人的运作和牵线搭桥,中间人和后面运作的人员分第三块大蛋糕。
➡️大分包:通常现在施工央企已经全部转型为工程管理人员,即只负责结算、采购、验收、工期、沟通业主等事务性工作,工人和技术人员都由分包商来进行招募,这里产生第一次分包。相应的勘测、设计、规划也都有相应的国企进行承接,其中一部分也会转包出去。参与分包的相关人员分第四块大蛋糕。
➡️物资采购:通常大型基建项目并不会需要施工单位垫资,开工前会有一部分预付款,使用预付款可以和所有的供应商订货,诸如钢筋、混凝土、工程机械等等。相关负责人员分第五块大蛋糕。
➡️施工:分包商进场,分包商通常为地方中型民营建筑企业,他们通过运作从总承包的央企手中分得各自领域的一个单项项目,例如隧洞、机电、照明、消防、土建、基础、或者一个大型工程的一个标段,比如整个控制大楼、整座桥、整个隧洞。相关公司或者负责人分第六块大蛋糕。
➡️小转包:这些地方中型民营建筑企业掌握着很多的包工头,这些包工头通常都是早些年从农村出来,从农民工做起,然后慢慢把自己的老乡朋友一起带出来,逐渐成了小老板,他们获得拆解的更细的各个小项目,诸如控制大楼的每一层、水电、机电、装修、瓷砖、防水。无数个小包工头们以及工程当地的地头蛇、乡绅、基层统治阶级们瓜分第七块蛋糕。
➡️完工:项目建设完成,相关验收、评定、审核以及结算人员分第八块蛋糕。至此,最大的八块蛋糕已经瓜分完毕。我个人在这里还有段小故事,当时在南通的项目完工办理消防认证,去政务中心交资料,那真是又多又杂,数不清的证明和盖章,跑四五次办不下来的大有人在。不过巧的是当时办手续的是个挺漂亮的小姑娘,送礼也不好使,我被领导逼得焦头烂额,只好跑去跟妹子套近乎,使尽浑身解数厚着脸皮约她吃了几次饭,才终于在她的指导下把这事儿给结了,虽然也曾幻想过接下来和她有更多故事,可是我一个工地屌丝又即将离开这个完工的项目。现实总是当头一棒将你从美梦中敲醒。
➡️最后就是我这样为数众多的央企普通职工、工程师,以及为数更多的农民工、材料供应厂商职工、工程所在地村民分掉剩下的蛋糕渣。
一笔几乎永远不需要偿还的政府债务,变成了整整个产业链条上参与者银行里的存款,但是存款会贬值,所以大家都会去买房保值。可是分大蛋糕的和吃蛋糕渣的都要面对同样的地产市场,于是房价越来越高。有的人手里蛋糕越来越大,而其他人手里的蛋糕就越来越小。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关系,因为吃蛋糕渣的这些人,一部分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更多人则向着成为分大蛋糕的人而努力。我毕业后的第一个项目经理熬了14年才走到这个岗位,他那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欣喜从去项目第一天就几乎全部写在了脸上,这个1.3亿的项目几乎所有的分包、采购都被他捏在手里。
最终,不管自己是否分到了蛋糕,看着愈发现代化的城市,看着网络上的各种豪情壮志、宏大叙事,终究是这个时代渺小的一部分罢了。
实际上这十年每个人都享受到了做大蛋糕带来的利益,汽车走进千家万户、高铁四通八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衣食住行的全方面提高。但是有的蛋糕是做不大的,还会因为一部分人分的多导致其他人分的越来越少,这两块蛋糕一块是房子,一块是老婆。因此我们发现当前社会矛盾总是集中在房产和男女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遇到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最关键的是怎么把钱发到底层吃不饱饭的人民手里。
到目前为止,大兴基建是国内外实践过效率最高的方法。
其他的都是把钱送给金融资本家继续吸食国家血液而已。
虽然笨,但是它有效,所以它是好办法。
因为中国基建缺口极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几乎所有的地级以上城市都面临重度交通拥堵,这是轨道交通极度匮乏、道路面积比例极低的体现。在城际交通方面,机场极度缺乏,城际轨道交通负载极高,冗余度极低,需求稍有增加(都不说春运,就清明端午这种三天小长假甚至普通周末)就会发生爆满买不到票的情况。近几年只是勉强解决了用电短缺的问题,在燃气、网络等诸多方面,都常年处于低冗余度运行的状态,俗称裸奔,一旦需求量发生短时间上升,就是抓瞎。
对于我们这种刚发展了几十年的后发国家而言,基建是个无底洞,你就填吧,你就无脑填,不管你修多少,基本上不存在过剩的可能性,除非你非要往喀斯特区里修好几条高铁,那可能是脑子确实有点瓦特。
所以,并不是中国出现了危机需要启动大基建,而是中国什么时候都必须要无脑大基建,这完全就是在补欠账。可以说这么多年来的基建,把中国从一个80厘米的侏儒拉成了一个一米四八的……半侏儒,离长到一米八还有相当的工作要做啊同志们。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就是这么干的!
那个时候有大概三种路线,
第一,是德国日本路线,也就是入侵他国转嫁危机。最后我们都知道的,被阉割成了太监,百年强国梦毁于一旦,无论谁当老大都只能做奴才。
第二种是苏联模式,没收私有财产,政府统一调控,生产自给自足。最后结果也很明显,官僚机构臃肿,社会缺乏活力,意识形态僵化,最后解体。
第三种就是美国模式,加大财政赤字,大搞基建,还不还得上钱先不管,反正先修路,修房。钱就是一个数字,等到危机结束,谁的基础建设好谁的国家产能就高,只要国家产能高,管你是打仗还是生产,都将是垄断地位。只要垄断就有垄断利润,还愁还不上钱?
事实证明,美国搞完基建,产能翻倍,待到二战后各国急需物质,分分钟成了超级大国。所以这招搞基建,只有中美这种体量的国家能用。因为你搞不成产能第一,坐不上头把交易,没有垄断利润,无法保证国家安全,那你的基建就是给别人搞的,而且钱要是还不上你还不能赖账,到了时间,就不得不牺牲国家主权,比如出让港口和铁路的使用权。
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都在大搞基建,最后好多没办法还钱,只好把港口租给中国,或者出让某些权益。
反过来,如果国家体量大,基建是实实在在提高产能的东西,越是别国稀烂,借机提高产能就可以在后面得到更多优势。就算最后没办法还钱,靠着军力别人也不敢催债,还能接着拖,经济这东西总有周期,拖一拖就可以迎来春天。这一招美国早就用过,只是今天的美国没法选出罗斯福这样德高望重的总统,排除党争的总统来专心建设。
药方还在,拿药的在故意掺假。大基建利国利民,可是并不见得利于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
大基建就是放水,是符合社会主义的放水,惠及大众。
基建开始,各个供货也都有了市场,内需也解决了,市场也解决了,工作岗位也解决了,甚至是贫富差距也可以降低。
因为基建越来越涉及到农村,西北,西南的偏远之地,变相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
因为发达地区早就已经基建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小幅度的调整。
而把普通地方的交通打通,就会让当地的经济有一个质的改变。
比如贵州,我去了贵州真的和我印象中的十万大山简直天壤之别,黔西南州甚至可以达到县县通高速。
经济的发展真的让我这个西北人羡慕不已。
这就是基建的力量,甚至是不二法宝,把通货膨胀和泡沫用在基建上,是最保值的一种,因为把泡沫变现了,变成惠及大众的基础设施。
所以看一看这次基建的地方,就能了解到是哪一块是未来几年内的黄金之地。
罗斯福新政和希特勒新政,您选哪个?
修建于30年代的美国胡佛水坝,图源:百度图片
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凯恩斯主义盛行,美国动用国家力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期间修建了大量基建工程。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典型的代表是胡佛水坝(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1.4米的胡佛水坝宣布竣工)。因为美国积极的国家干预,美国是最先从这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危机当中走出并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基建具有逆周期调解经济、平滑经济周期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的“美苏之争”,里根经济政策包括“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加军费支出”等;那时候美国推供给侧改革,赤字率很大,大量减税;而美国的互联网基础建设和研发投入实际上是在里根时期开始的,尽管美国那时的赤字率比较高,但它培育了90年代以后,美国IT、互联网新经济的繁荣;而且90年代之后,美国的财政得以改善;2000年前后,美国的财政甚至出现了盈余。
98年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又遇到大的洪水,当时经济很困难,国企1/3亏损,失业下岗。那时候财政也很困难,但是,当时的朱镕基总理要推动什么?每年发1000亿国债项目投基建。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国债投资项目修了很多的路,道路、桥梁等等。其实,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软的,比如“商品房改革、2001年加入WTO、国企改革”等等。总之,硬的软的都有。尽管这在当时增加了赤字率,但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投入的这些基建设施,它的巨大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就把中国的货物通过港口、公路、铁路运向世界,把中国制造运送到全世界。
我们知道,2000年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财政收入高增长,中国出口高速增长,中国外汇储备攀升到世界第一,这些恰是因为我们在1998-1999年困难的时候,搞了新基建,公路、港口、机场就是中国当时的新基建,还有加入WTO,成就了2000年后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黄金时代。[1]
30年代美国的大坝,80年代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2008年中国的高铁,2020年中国以5G、充电桩为代表的的“新基金”,内容不同,但目的和作用相同。
2019年,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32%和11%。疫情影响之下,消费、出口受到严重打击,剩下就只有投资可以拿来做突击发力。 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基建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速0.11个百分点左右。2019年基建增速是3.8%,要实现今年5%-6%的经济发展目标,基建增速至少要达到10%。所以,大家近期被34万亿基建投资给刷屏了,很明显,2020年基建要发力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3月1日,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2]
33.83万亿是什么概念,达到了19年全年GDP99万亿的三分之一。基于很多省份还没公布投资额,实际上的全国总投资额会远超这个数。这个数字的背后,有一个最近特别火热的概念,那就是:新基建! 何为新基建?先来看下老基建,老基建就是过去我们常提的“铁公基”,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和水利设施等的投资。这是过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一把利器。 新基建这个概念,其实最早是在1年前, 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会议提到“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冠爆发以来的最近2个月,中国高层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新基建被频繁提起。[2]
图源:格隆汇
逆周期基建啊,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各种生产要素便宜,劳动力也便宜,国外的技术转让门槛也低,这个时候中国巨大资金优势就可以获得最大发挥。
1973年西方石油危机,中国启动43方案,大力引进设备和各种基础设施,中国的化肥乙烯生产线,一大批核心重工业都在那个时候启动,彻底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穿衣问题。
1979年西方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国启动洋跃进,宝钢这样的超大项目上马了,还有一大批大乙烯项目,还启动了很多铁路。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启动高速公路大基建,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大项目,中国实现了高速公路的大跃进大大促进经济发展。
2008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启动了高铁,几万亿资金砸下去,中国的高铁得到了疯狂的发展,高铁大大促进了中国的整体经济力量,实现了真正的跨越而在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也加快建设,基本很多地方都做到了每个县通高速,还有就是启动大规模的地铁轻轨建设。
今年这次大规模的基建,也是全球疫情之下的一次大规模启动,这次主要是互联网基础设施比如5G,第二个是人工智能和天网,第三个是地铁和自动驾驶,第四是补上中国尖端工业的短板,第五是一带一路,这波希望可以彻底解决中国大城市拥堵的问题,加快互联网5G下的新业态,加快中国制造2025计划,一带一路拉开全球市场,这波完成了又可以上大台阶。
这次基建完成基本不出意外中国将登顶世界霸主了,到时候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和中国的基础设施比,这种基础设施爆发红利是不可想象的。
记得政委在几年前的讲座里讲过:现代化就是用钢铁把国家装修一遍,美国建国以来,人均钢铁消耗量是40多吨。
中国人均钢铁消耗量才几吨(时间太长忘记了)。
所以,中国还有很大的基建课要补。
美国在1910年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40万公里。
美国当初1929~1933大危机也是靠罗斯福新政来摆脱的。
当初也是启动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只不过是摸着鹰酱过河。
品葱用户 boeing797 提问于 7/7/2020 http://www.xinhuanet.com/2020-07/07/c_1126206794.htm …
中国“国产”的大飞机ARJ21,本质上就是抄袭80年代的麦道80技术的瓦房店产品,然而抄袭都抄不到家,毕竟麦道的机体可靠性还是有口皆碑的,而瓦房店之后的产品: 与此同时,中共官媒依然在一如既往的吹嘘这款山寨飞机“安全可靠性高,飞行性能优 …
中国“国产”的大飞机ARJ21,本质上就是抄袭80年代的麦道80技术的瓦房店产品,然而抄袭都抄不到家,毕竟麦道的机体可靠性还是有口皆碑的,而瓦房店之后的产品: 与此同时,中共官媒依然在一如既往的吹嘘这款山寨飞机“安全可靠性高,飞行性能优 …
**记者/梁婷 **图片/付丁 编辑/刘汨 近6天来,北京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7例,完成了对35.6万人的核酸检测。这连串数字背后,是一群人又一群人的战斗。 过去几个月来,摄影记者付丁一直跟随一线医护人员采访,当疫情反复之时,他再次 …
国家统计局对小微企业有明确的统计认定标准,但央企仍为政策覆盖范围感到困惑,在等待上级部门予以明确指导 **文 | 张光裕 ** 编辑 | 马克 “我们知道国家出了政策,但商场还没有通知我们免租。”崔宇对《财经》记者说,她是一家生活服务零售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