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借故离开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让你懂你就得懂,不懂也懂;让你不懂你就不懂,懂也不懂。横批:难得糊涂。】

1

“记者借故离开”,是一句大家常听到的新闻术语,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常识和网络段子。

一般来说,记者暗访洗浴中心、桑拿房、足疗店的时候,每次到了剧情高潮即将上演的时候,后续的媒体报道里,总会加上这样一句:

记者借故离开。

“暗访探查”,记者深入虎穴,孤身前往勇敢打掉一个涉及色情的窝点,并且坐怀不乱没有被美色诱惑,及时取证以后,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一顿操作下来,扫黄打非立功了,刚正不阿媒体人的形象更伟岸了,天朗气清维护正义,就靠这些“借故离开”的暗访记者了。

成年人谁都不是傻子。

这样的暗访有没有“正义”的色彩,懂得都懂。

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人圈子认知里,搞“足疗暗访”的新闻记者,其实跟“蹲点明星找花边新闻”的娱乐记者,也无甚差别。

2

如今经济形势不太景气,电影院和商场都快倒闭了,就更别说街边洗脚按摩的实体店了。

不用暗访,这些小店已经逐渐消失了。

到最后,大家会发现,路边全是药店。

足疗店倒闭了,“暗访”的事不能停,不然怎么体现记者的正义和媒体的社会属性。

于是,“暗访”事宜,就盯上了另外一类事物:

码和口罩。

近日,某地的电视台,又搞了个“暗访”,暗访部分商铺、快餐店、酒店、其他消费场所,看看口罩有没有戴好、场所码扫没扫、行程码有没有带星、核酸码是不是绿的…

暗访探查,卧底调查,佯装取证。

确定这些店铺“失察之责”以后,记者借故离开。

回头一上报,记者又立大功了。

明天就差人送来封条,甚至还会给出一个行政处罚。

有的地方再“硬核”一点的,都径直越过“记者暗访”这一步骤,直接是相关部门的“执法人员”亲自暗访。

“欢迎光临不行,要先说扫码,你慢了10秒钟”;

“为啥不戴口罩,店里没人你也要戴口罩,店里没人你在睡觉,你也要戴口罩”;

“为啥没有登记消毒记录,没有登记信息,怎么证明你消毒了”。

低情商:钓鱼执法,我非得给他查出点毛病来。

高情商:记者暗访后借故离开,事实和证据摆在眼前,罚你,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3

在“记者借故离开”的另一面,则是第二个故事:

记者因故离开。

洗脚房按摩店,是容易“暗访探查”的,也是容易借故离开的。

再找一个崔松旺那样的记者出来,装傻子吃臭饭喝臭水,深入黑煤矿卧底取证去解救三十个智障奴工。

今天这一群“借故离开”的记者,多半是不会去的。

他们知道这事有风险,便自动选择了“因故离开”。

而那些秉持着新闻理想和人间公义的最后一波“硬骨头们”,一篇稿子、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拍下来和传上去,都是巨大的压力。

一个蓝马甲事件,各地都在辟谣,“事发地不在新疆”、“事发地不在陕西”,都是怕负面舆论到了自家这边。

然后一句“不信谣、不传谣”,便算通报完事。

执法不当的事、野蛮粗暴的官僚主义、引起公愤平息众怒的事,媒体缄默不语,记者闻讯而逃。

“央媒不点名,咱就不出声;真要是点名到了我头上,临时工背锅万年好使。”

可是媒体的属性不能全然被灭杀,记者的职责不能全然被消磨,纸媒衰落后的新媒体时代,自媒体都在前面“执笔为苍生”,这些吃着官家饭的媒体和记者,总归是要干点事的。

而江湖里的人情世故,兄弟行业之间的利益共享,又使得撕破脸皮扒开对方那些人尽皆知的黑幕底裤,总归是不太合适的。

于是乎,暗访足浴店和按摩店,暗访包子铺和水果摊,取证容易奖惩方便,还能博个名声立个功劳。

何乐而不为呢?

明明就是些非君子所为,偏偏还总要戴个面具佯装圣人摆出一副圣贤模样。

白天借故离开,晚上“赤胳膊上阵”;今天因故离开,明天红包照收。

四十米大刀一旦砍出去,弄死的都是小鱼小虾。

龟丞相早就收到了信号,及时缩回了龟头。

往期文章:

三年如令:站在风暴中心

绵阳三台事件

黄老爷上市的背后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写给雾霾北京的最后一封情书

Sayings: 这16个人,有的已经离开,有的正在,有的已经决定。他们只是因为雾霾离开北京的人中很小一部分。而离开的人,在所有人中又只占很少一部分。 在联系每个人之前,本来以为这会是一些坚决逃离的故事,后来发现不是。他们在北京住了4 …

2名女子被反绑按倒,动手者涉嫌触犯非法拘禁罪

昨晚看了个视频,看得我怒不可遏,把手里的碗都摔碎了。 事发于广州一个城中村里,两名年轻女子因为去村口取外卖,被多名穿防护服的“志愿者”和村里的“工作人员”围堵,以其中一名女子不戴口罩为由对其横加指责,双方发生争执后,“志愿者”和“工作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