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腾讯华为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这意味着什么?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36 氪​ 发表

不监听个人隐私,最基本的就是不用强行登录。我打个电话,浏览个网页,查个天气,上 x 宝查个商品价格,为什么要让我登录?我不登录,难道电话就打不通了?我不登录,难道天气就查不了了?我不登录,难道商品的价格就不能给我看?这是什么行为?手机盒上有写 “必须登录才能使用” 吗?我去商场会登记我手机号、身份证吗?

不监听个人隐私,其次就是 app 不联网也能使用。我拍个照片为什么要联网?我打字为什么要联网?我记点心得体验为什么要联网?当然,这类 app 不联网也是能使用。但总是会提示你,联网使用全部功能,或者干脆偷偷默认就把数据保存在云端。

不监听个人隐私,第三要做到不读通讯录、不读本地存储文件、不读地理位置、不读手机号码;也不要老是像死循环一样提示用户要 xx 权限,烦死人了。手机系统能不能做到不去主动读取?app 能不能做到不读也能用,而且是好用?现在有些人性化、讲究用户体验的系统,已经开始公开地使用虚拟通讯录、虚拟地理位置了。这是保护隐私的正确方向。我只是简单地想用个手机而已,并不想在各大网络公司的数据库里裸奔,而且还保存我小时候、成年、老年各个时期裸奔的样子。

还有一种看似不收集隐私、却还是在跟踪用户隐私的方式。app 明面上不收集你的姓名、身份证,但是手机(电脑)有一个全世界唯一的硬件识别码,它 app 记录你这个号码,比如 9527。不同的 app 都可以获得这个编号。然后就可以以一种看似匿名的方式跟踪你的信息了。

广告联盟就是这么干的。比如某 app 获知你搜了或者聊到 “秋裤”,马上发送信息到广告联盟的后台:用户 9527 关注秋裤。然后你打开另一款 app,它从广告联盟搜到 9527 的关注内容,于是就在开屏弹窗中显示 x 东的秋裤广告。

这种伪匿名的隐私跟踪也是要反对的。这类似于看不到脸、但看得到身上敏感部位的裸奔,我作为在网上奔跑的人当然反感。

有人会说,那什么信息都不收集,碰到骗子怎么办?碰到犯罪怎么办?我想说,大部分人是合法的,连法律都是这么承认的。那它一个手机系统、一个 app 难道要与法律相悖,假设大部分人是骗子是罪犯?

反过来说,现在隐私泄露的很严重,好像各类诈骗案反倒是越来越多了嘛!

为啥?因为你的隐私通过系统、各种明的暗的 app 被轻易地泄露了出去,传到了骗子集团手里,他们就能更容易地骗你上钩了。

所以,不监听隐私绝对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张承诺,它是需要手机、系统、app 各厂商共同努力净化,同时由广大用户监督指导的一个生态。

知乎用户 阿麦哥哥 发表

不监听个人隐私,

什么是个人隐私?谁来定义?

知乎用户 neo anderson 发表

这意味着什么?我给你打个比方,好比隔壁老王对你发誓:我保证不搞你老婆!

为啥这么说呢,刑法上有几个罪名专门针对窃听行为:

1、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第二百八十三条 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第二百八十四条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即使窃听行为情节不严重,不构成犯罪,还涉嫌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六)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另外,窃听他人隐私,违反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所以,在法律上,窃听是非常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也严重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这么多条法律,制止不了窃听用户隐私,还需要公开承诺?滑天下之大稽!

这和隔壁老王信誓旦旦地承诺,我保证不搞你老婆,有什么区别?

反正我看这个新闻,是瞠目结舌。想要说点什么,却感觉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说感谢老王自律!

猴子老湿

4653 次咨询

5.0

法律优秀回答者

法律盐究员

去咨询

知乎用户 猴子老湿​​ 发表

这件事的开头和起因是这样的。

10 月 22 日,由中共深圳市委网信办联合深圳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通管局主办的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共护大会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出席会议, 并与市民代表共同见证腾讯、华为等 20 余家重点 APP 运营企业签署《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

而《个人信息保护法》于 2021 年 11 月 1 日正式生效。

可见,这次是政府以及监管部门要求这些企业做好合规经营,加速整改,强化法治意识,不要再搞小动作。

然而,资本会妥协吗?当然不会。这段时间北京就发生了一个典型案例。

如何看待抖音、快手因宣扬过度消费被罚 20 万?短视频平台应怎样引导用户?

抖音、快手、京东 3 家企业于 2020 年 9 月 28 日共同发布《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营销平台自律公约》(下称 “《公约》”)

2021 年 10 月 11 日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抖音关联公司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2018)第九条第一款第 (七) 项被罚 20 万元,决定机关为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所以,还是要靠法律说话,依靠强监管来执行。

知乎用户 苍星零​​ 发表

我就写一个自己的经历证明腾讯说的有没有诚意。

我去年手机拍了我和我老婆的照片,然后上传到了华为云空间。很顺利。

其中有几张我上传了我的 Qq 私密相册,因为涉及私密,就想着不放在手机相册里,以为云存到 Qq 空间私密相册里。有密码,只有我能看到。

结果,让我疑惑的事情发生了,我上传进 Qq 私密相册的照片被提示,违反了相关法律!!!!!!!你妹,既然是私密相册,既然是我设置了密码的私密相册,你 Qq 怎么会知道这相片的内容是不是违反了相关法律?

只有一个解释,你 Qq 后台扫描了我这张照片,我有限的计算机知识让我这样认为的。最起码,后台一定识别过这张照片的内容,并且比对了这张照片的信息。

所以,从那以后,我就知道,这些互联网公司根本没有对用户的尊重。

结论就是:

不要相信!!!

不要相信!!!

不要相信!!!

知乎用户 注入和抽取之间 发表

这个承诺不是做给被监听的人的,是做给监听的人的。

知乎用户 Corbicula​ 发表

这意味着咱们国家有自己的 隐私定义了。

不同于西方定义的隐私,咱们定义的隐私,兼顾了大局观与辩证法。 比如,你的群聊天出现了敏感词之后, 系统会自动识别,这超出了隐私的范围,进行警告或者封号处理。

虽然你的聊天 进入了一个审核处理引擎,但只要引擎没有报警,就不算侵犯隐私。如果引擎报警了,同样不犯侵犯隐私,因为内容已经不是隐私保护的范围了。

知乎用户 伍亦勤​ 发表

2021 年 8 月 20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那我们就来对比对比这些企业的承诺书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内容吧。

《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第二条:坚持最小必要原则,根据 APP 提供服务所必需,合规设置收集个人信息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第三条:保护用户公平交易权,不利用大数据 “杀熟”。
第四条:未经用户单独同意,不利用敏感个人信息进行线上精准营销和线下推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作出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个人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予以说明,并有权拒绝个人信息处理者仅通过自动化决策的方式作出决定。《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第五条:严守个人隐私边界,绝不以监听监视等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第六条:为用户访问、更正、删除其个人信息或撤回授权提供便捷的途径。
第七条:为用户注销账户提供便捷的方式,用户账户注销后不存储和处理其敏感个人信息。
第八条:为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保护的申诉渠道,在 APP 内醒目位置公布申诉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四条 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处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有权限制或者拒绝他人对其个人信息进行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五条 个人有权向个人信息处理者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有本法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五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 个人发现其个人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有权请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更正、补充。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删除的,个人有权请求删除。

所以这些企业承诺了个什么?

承诺了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做到的事情,还要出来搞个仪式,拍个照,然后媒体宣传一波,吃瓜群众赞扬一波?

什么时候,连遵守最基本的法律法规都需要承诺了?

嫖娼违法,李云迪嫖娼被抓了,我们都知道嫖娼不仅仅是突破道德底线行为、更是违法行为了,所以我们需要签个保证不嫖娼承诺书吗?不需要,我们只要做好遵纪守法就好了。

之前,某黄色 logo 的知名电视台在电鳗被抓之后,搞了个艺人艺德承诺书,还上了微博热搜,再后来发生了啥?该电视台自家钱姓艺人塌房了,最滑稽的是,钱姓艺人也签了这个艺人艺德承诺书。

我还是那句话,什么时候,最基本的遵纪守法都需要承诺了?

这个承诺书里的每一条、每一条,都是法律法规要求这些企业做到的

发生这么多事以后,我不相信企业能自觉,我只相信铁拳

知乎用户 橘子又辣又甜​ 发表

此话当真?腾讯、华为等 20 多家企业承诺: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监听个人隐私

在大数据的今天简直就是走在大街上的 “小白鼠”。

现在的世界完全搞不懂了,早上某度上搜索的附近的花店,随后不管是某东还是某宝都会弹出来关于鲜花的广告,太可怕了。

然而今天情况或许出现转机

腾讯、华为等 20 余家重点 App 运营企业签署《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向社会公开作出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不强制索要用户授权,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不监听个人隐私” 等承诺。

但是对此很大一部分网友并不买账,主要观点在于不授权你根本用不了他的 APP,你同意了确实不是超范围采集的,而是你同意的。

前不久,某电视台艺人签署了艺德承诺书,结果没多久就出事了,这样的形式主义有用吗?

网络时代,应该立法约束企业不监听个人隐私,而不是靠道德约束!

总结一点就是咱们不需要企业的承诺,而是要看企业的实际行动,不是后期被曝光了不会说 “用户同意的”“都是外包公司皮包公司做的”“员工个人行为” 等,这个确实不是公司行为摇身一变成为第三方公司的行为。

知乎用户 老芭奥里给 发表

承诺最值钱的部分在于 “否则…”,不然只是空头支票。古人赌咒发誓都要说一句天打雷劈,不得好死呢

知乎用户 雨花​ 发表

意味着很多你原本的隐私用户信息已经被洗白成非隐私了。

用户使用记录,搜索记录,后台麦克风识别记录,这些都不是隐私,而是用户协议中已经被你同意交出去的用户信息了。

被划分为隐私的用户信息少的可怜,大概也只有用户政治观点和邮箱手机号这类了。

知乎用户 甲鱼 发表

说个真实的事:有一天晚上,在床上,正在跟老婆讲点话,突然,床头的电视机回应了一声!

惊得我一身冷汗。

赶紧查找一下电视机有没有摄像头,有没有物理可遮挡。

因为在那一个时刻,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所有的语音智能设备,都需要全时监听你说过的所有的话。如果不监听,它怎么知道你说出了触发词呢?

智能电视如果带摄像头的,平时一定要遮住。否则,谁知道它会不会监视呢?

此时我觉得更加可怕的是:你的手机含有麦克风,它也同样可以无时无刻的监听你说过的话。比电视机更恐怖。但手机似乎误识的情况更少,大概智能家居更广泛使用了远场语音,监听范围更广泛吧。

随着国家对个人隐私的相关规定细化。带语音识别与摄像头的设备很可能会受到进一步的监管限制,我觉得是好事。因为现在已经很可怕了,一度我已经不敢使用语音类设备了。

知乎用户 pansz​​ 发表

警察叔叔,我保证以后绝对不会偷东西了。

你们觉得这句话,

一般会发生在哪个对话场景?


我觉得一个正常守法公民不会特意去与国家(或是国家特意去他)签个 “承诺书”,再对外宣传:

“我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而现在签这个保证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不监听个人隐私” 的承诺书就意味着他们意欲混淆是非,为一直以来的违法行为挂上一块遮羞布!

这个承诺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内所规定的不可触犯的内容,
难道他们以为他们之前没承诺的时候就可以随便违反了吗?!

现在需要的是: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条款,
严格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罚!

在我看来,这个承诺书的最大的意义是:

将来在处罚时候是否可以考虑下:
这些资本家是知法犯法
罪加一等,从重处罚

知乎用户 八云社 发表

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这份承诺,一共有十条。没有一条说违反承诺会有什么样的惩罚。

连小孩子都会说 “骗你是小狗”。就是做出一个保证时,需要同时说明违约责任。

但在这班人眼里,完全不需要。

知乎用户 一觉醒来又赢了 发表

互联网企业… 呵呵… 他们只是采用互联网的手段,来营销的中介公司而已。

这次深圳无疑走到了最前面,《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公布:禁止 APP「不全面授权就不让用」、大数据杀熟最高可罚五千万元。

我来说说 APP 的潜规则「不全面授权就不让用」,这足以体现资本的傲慢。

资本家想的无非是他搭建了平台,他提供了服务,甚至前期他拿钱出来补贴用户,所以他就有资格拿走你的隐私。

百度董事长兼 CEO 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即使国内用户的习惯,恰如李彦宏所讲,为效率可以放弃隐私,但那并非他们 “愿意”,而是 “不得不”。

APP「不全面授权就不让用」,这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平台的明规则。

你不把隐私交上过来,你就没得用,因为他们铁了心要垄断市场,过了这个村你还得回到这个村。

我不知道我的照相软件为什么要调用我的通讯录信息,我不知道我的听歌软件为什么要调用我的定位信息,我不知道我的新闻资讯软件为什么要取得手机录音权限,我不知道…

我们没有权力知道,我们只在软件下载完成后被扔过来一张用户使用协议,你只有点击勾选同意这一个选择,否则你就卸载。

潜台词是爱用不用,不用就滚,别人都把权限打开,就你不同意,你咋这么矫情呢?

那些勾选同意的人,那些妥协的人,那些最起码在表面上对平台给与信任的人,统统在给平台的数据库添砖加瓦。

大数据杀熟的后招就在路上,大多少人已经领教过了,有的人领教过但是自己不知道。

资本家用我们的隐私换他们便利,让他们可以更高效地精准营销,数据到手后,大家都是资本家案板上的鱼肉,今天吃还是明天吃,多吃一口还是少吃一口,只取决于他们的胃口。

巧取豪夺还要设置个门槛,让你以为你是用你自己的隐私换你自己的便利,而且你是自愿的,最起码你也是自愿勾选用户使用协议的。

我曾经加过一个微信群,那种自称薅羊毛的群,很有代表性,大家一定都遇到过,里面满屏的广告消息,说什么 app 实名注册送话费啊,送视频网站会员啊,送水果啊,最普遍的就是送现金红包,大家喊着互帮互助,兴高采烈地去薅资本家的羊毛。

有的人受不了满屏垃圾信息又不想退群,就跳出来说你们为了这几块几毛钱就把个人信息全卖了不值得。

然后就会有得了资本家微薄红利的人跳出来回怼,大概意思就是大家的资料都被反复卖过无数次了,这个时代大家都在裸奔,还在乎又脱光光一次嘛。

面对所谓的隐私换便利,如果你有选择权,如果快递在你家里没有人的时候,邮到了你的小区,你会把你家入户门的密码给快递小哥,让他自己开门进屋把快递放到卧室吗?

贪图一时的便利换来无穷的隐患,脑子正常的人应该都不会这么做。

但在现实中,大家都已经这么做了。甚至我们把隐私交上去,还没有换来便利,只是换来了使用权

民族企业发展起来不容易,国民应该支持,也正因为国民的大力支持,民族企业更该自重自爱。

信任绝不应该被辜负,焦虑应该被更妥善地回应。面对迭出的大数据负面新闻,科技巨头恰恰应主动作为,以切实行动给人以信心。

国家对消费者安全权的保护也应该从传统意义上的人身安全权、财产安全权向数据安全权拓展。

社会的公平正义真的不能完全靠资本家自觉。

如果他们不体面,国家就应该铁面执法,帮他们体面!

知乎用户 凌霜侯​ 发表

.

电信诈骗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泄露。骗子指名道姓还能说出来你近期的行程,行骗得以大大成功。

信息为什么泄露?因为你在任何渠道包括官方甚至某些部门机构留下的资料,极易被人获取。管理并不严格。有门路懂打点的甚至不需要犯法就能把你卖了。可能还卖不了几毛钱的贱价。

越是面面俱到记录你大量日程,行骗就会越严重。

而骗子则多呆在根本不审查的地区搞事。就像国内禁枪大家手无寸铁,坏人躲在国境外朝你发射火箭炮。防的是自己,方便了敌人。

更别说一些流氓大亨花着高价雇人天天在那合法不合法手段一起上费了老鼻子劲给你用户画像,画完自己不仅方便捞钱,可能还再倒卖给别人。

想保护隐私,别的大事咱不提,至少用户手里得有两把刷子吧?手机得有阻止某些 app 某些查户口本的功能吧?得有个名正言顺的法律说辞吧?用户难道连个自己防身棍棒的权利都没有吗?

想支持保护隐私,打击犯罪,阻止非法信息泄露倒卖,最低你得允许世面上有一些 app 给用户带来还手之力对吧?app 不能做成必须这个那个权限才能用对吧?

指望那些东西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用你不知道的方式守护你的隐私或者保证不收集窃听啥的,基本做梦。各大机构公司多少人盯着还有贪污呢,指望没嫌疑人自己监督自己?

讲两句好听的意思一下,紧跟政策罢了。

.

知乎用户 猫耳朵​​ 发表

还不够。

「个人隐私」是个老问题了。

2020 年,央视曝光了一个屡禁不止的互联网乱象:APP 们频繁在后台自启动,并且还疯狂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

一款叫做优学院的软件,竟然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就访问了手机的相册和文件 25000 多次,这简直就是隐私偷窥届里的劳模: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老实人,江湖人称牛老实,但是,我的上网史,却是一部被欺侮的血泪史。

一个东半球第二老实的好男人,天天在互联网上被一些无良 APP 调戏,勾引:

![](data:image/svg+xml;utf8,)

我有一个女朋友,正在派送中?难道我买打气筒卖家送了我一个充气娃娃的事情败露了?

距离我 909 米上线了一个北京姑娘?还留下了自拍?

这些软件天天问我要定位,难道就是为了干这个用的?

看看时间点,总是大半夜的给我发消息,还总是强调距离,你们是想暗示我干什么呢?

身高 165,北京小姐姐,瑜伽教练,寂寞玫瑰,私人邀请,喜欢你两天了,一个比一个暗示的赤裸。

我,一个当今社会稀有的老实人,就是这样天天被这些网络信息狂轰乱炸。

要不是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严于律己,坐怀不乱,我那纯洁的心灵和肉体,可能早就被这些无良的 APP 玷污了。

只要出差换一个城市,就会遭受到一波勾引轰炸,我就算是柳下惠在世也抗不住啊,我这样一个善良的男孩子,忍得很辛苦。

问题的关键是,我的定位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有些软件我确实是注册过,更多其实我根本没注册,它们又是怎么获取我的手机号码和定位的?

那些被当做 “诱饵” 发给我的姑娘的信息,是编造的还是真实的?

如果是真实的,也就意味着,你的手机号,你的位置,你在软件上的行为,会被这些 “软件” 当成推广信息,群发出去。

信息社会,真的是很刺激。

这些 APP 真的是 “神通广大”,可想而知手机上的隐私泄露问题到底有多么严重。

更要命的是,不仅小众的软件不老实,很多大厂的 APP,看着浓眉大眼,其实照样蝇营狗苟。

在之前央视的调查中,某大厂开发的一款通讯软件,一个小时就尝试自己启动 7000 次 + 你敢相信吗?

如此快的一个软件,简直就是男默女泪啊,你就从来不感觉疲惫吗?

我时常怀疑,软件的产品经理是那个姓罗的时间管理大师,如此快的启动频率,不知道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能不能通过呢?

很多人刚买了手机,没多长时间,就会感觉电池不够用了,内存也总是莫名其妙的被占满,这些软件肆无忌惮的在后台启动活跃,是造成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

其实,访问手机文件还不算太过分,有些软件甚至会直接读取手机通讯录,将你的个人关系网都偷偷翻个遍:

每次打开软件,不管是短视频还是购物软件,都拼命要申请读取你的通讯录,甚至拒绝掉之后,仍旧会提醒可能 XXX 你们有共同好友,你在 XX 的通讯录里。

不管是你恨得要死的前男友,还是恨你要死的前女友,还是八辈子没联系过的远房亲戚、小学同学,统统给你翻出来,放在好友列表里,真的是厌烦透顶。

不是已经拒绝推荐了吗? 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能有一点点隐私空间吗?

还有些应用就更过分了,不光自己违规,还会喊上兄弟姐妹一块违规,甚至在 1 分钟的时间里,两个软件分别尝试读取位置信息、手机信息、应用列表、设备照片及软件等信息。

某些 APP 在用户不知情的前提下,会频繁自启动,访问,读取手机信息,某视频软件,短短的 13 分钟里,就尝试了获取手机信息 600 多次。

![](data:image/svg+xml;utf8,)

一个手电筒软件,不仅要提取我的个人位置信息、存储信息、设备信息、还要访问我的相册。都给禁止后,还不给安装了。

照个明还得查户口?

手机 APP 侵犯用户的隐私,其实是一个屡禁不止的顽疾,甚至已经成了一个灰产链条,软件厂商们也总是有恃无恐,背后小动作不断。

其实总结下来,曝光的 APP 一般会有两个违规的重灾区:

1、APP 索要太多的权限,偷偷收集用户的隐私信息,然后针对性的给你推广告

2、相互唤醒,彼此拉活

这已经快成为安卓生态的两大毒瘤了

为什么这么干呢 ?

我们最常说的两句话:屁股决定脑袋,嘴巴决定动机,无非还是一个张嘴吃饭。

你的隐私,是别人的 money。

索要过多的权限,侦听你的短信,通讯录,位置信息,粘贴板,相册,其实主要的目的是把你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拿来做用户画像。

日常聊的商品是什么,银行给你发的余额短信,工资到账信息,订单信息,包裹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只要稍加处理,就可以推测出你收入情况,消费习惯,出行习惯,进一步有的放矢的推送广告信息。

金融,电商这类的公司对这些信息会特别感兴趣。

日积月累,在这些软件们 “兢兢业业” 的努力搬运中,我们的信息源源不断的被泄露,收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用户画像就会在商家那里出现,这也就是所谓的“大数据”。

然后你的信息就成为了它们为你 “量身打造” 广告的依据,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刚和同事聊过一款手机,马上就在社交软件上看见了它的信息流广告,打开购物软件,又看到了关于它的推荐。

是的,很多人确实在以某种形式被监控。

甚至有些路子野的软件,会天天监控你的粘贴板,监控你的输入法,事无巨细的收集你的隐私信息,然后在你身上打上一个又一个标签,绑定你的位置信息和手机号码,最终把这些信息打包售出。

如果信息不仅仅是卖给广告商,如果是诈骗团伙拿到了这些信息呢?

你不感觉到毛骨悚然吗?

它们真的有可能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自己。

我们以为自己是 “用户”,是所谓的 “上帝”,其实在这些软件的眼中,我们不过是一个整天被它们监视的一丝不挂的裸体钱包。

第二大毒瘤就是流氓 APP 们的臭名昭著的相互唤醒,也就是行业里所谓的 “链式启动”

看看这些所谓的大厂应用,真的是忙啊,一分钟内竟然要做这么多事情???

如果手机上几十个 APP 都这么搞,手机还用不用了?

为什么软件一定要疯狂的启动,甚至要相互帮忙呢?难道是互帮互助,共建和谐互联网吗?

要知道,想要赚钱,首先得保证软件是活着的,也就是不被系统杀进程。

软件常驻后台才可能不断的给你 Push 广告,促销活动,通知,才能有大钱赚;

才有可能拿到漂亮的日活 DAU 数据,才有出去给资本市场吹牛逼的底气;

才有可能更全面的监控侦听你的信息。

但是有些系统禁止某些软件自启动怎么办呢?于是它们就搞起了狼狈为奸这一套:相互拉活。

也就是所谓的 “链式唤醒”。

背地里应用们各种乱搞,相互调起,尤其是大厂的全家桶们,更是拉起友谊的小手,你调我,我调你。

手机上的这些 APP,只要有一个被启动,它就会呼朋引伴,偷偷的把自己的全家桶,合作的兄弟们全部唤醒,起来造作啊。

有这么一帮蛀虫,天天藏在后台吃手机资源,手机自然是年年换,年年卡,不管有多少内存也会给你吃干净。

为了更加专业化的兴风作浪,甚至有人专门搞了一个推送联盟,很多软件厂商都加入了这样的流氓组织。一个联盟就是一个作案团伙,只要一个启动,也就意味着,整个帮派都会收到 Push 然后就可能会被激活。

这就是安卓目前的生态现状。

说个古早的新闻,彼时某奇艺又上了热搜,不是因为输了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 “超前点播”“套娃会员” 那场官司, 而是因为一件更过分的事情:

在法庭上,某奇艺把告它的吴声威的个人观影记录,给打印了出来,作为了庭审中的一份证据:

你敢相信吗?

一个平台,竟然记录了用户的观影记录,然后还把它打印了出来,当出现争议的时候,这些内容又被当做和用户打官司的证据。

这到底是在维护权利还是在展示肌肉呢?

这难道就是被我们称作水和空气,天天生活在其中的互联网吗?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些应用软件,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这种信任,却悄无声息的让我们成为了被监视的对象,甚至这种监视都是合法的。

其实,从一开始它们就给用户设下了圈套:用户协议。

这几年,一些互联网大公司因为用户协议当中的霸王条款闹出来的负面新闻不胜枚举,这些用户协议会变态到什么程度呢?

有人曾经统计过几个互联网大公司的用户协议,平均下来得 10000 字左右,按照正常的阅读速度,一个普通人把它读完起码要花一个小时。

这不是用户须知,这是用户圈套。

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一万多字里面,会埋下什么霸王条款,藏着什么流氓权利。

这是看似平等的互联网中,一个不平等的开始。

曾经有一位设计师 Dima Yarovinsky,打印了 Google,Twitter,Facebook,Instagram 等软件平台的用户协议,最长的 Instagram 竟然写了 17161 个单词,从头看下来,起码要一个半小时:

有些公司,专门搞一个专业的法务团队,研究出一堆条款,搞出一份又臭又长的用户协议,可能压根就不想让你看完,更不想让你看懂。

所以它们才会有恃无恐的读取你的通讯录;

管是谁,都要推给你加好友;

不经过你同意,就分享你的账单;

疯狂的给你 Push 广告;

甚至有一些内容平台,还会在用户协议当中清楚的告诉你,只要你在上面写东西,版权就是它的,它可以无偿去使用,而且是 “不可撤销” 的,你授权给别人转载,甚至还需要它的同意。

如果你不同意这些霸王条款呢?

很多软件马上就会变一副嘴脸,直接强制退出,不提供服务了。

这难道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互联网吗?

我们以为是我们在用手机,但其实,更像是那些 APP 寄生在我们的手机里。我们不是自己手机的主人,它们才是,它们甚至想要成为我们生活的寄生虫。

当一个互联网大厂的 Boss 出来公开宣称中国人愿意为了自己的便利,出卖自己的隐私的时候;

当中国的迪士尼,会特殊对待,贴心的为中国游客提供 “翻包检查” 的时候;

当我们手机上的 APP 疯狂读取,并且侵犯我们隐私的时候,我希望大家仍旧能记住:

这不对。

知乎用户 牛顿顿顿​ 发表

我们会投入更多的预算,

让你们发现不了我们用你们的数据干什么。

知乎用户 AreYouKiddingMe 发表

这意味着对于民众,还是需要做一些表面文章的,我很欣慰。

就这种承诺,我们把他当人体废气听就行了。

华为还说自己不请水军呢。

腾讯?他总是做的很多说的很少。直接用我们的隐私,我们毫无办法。

只是咱们这些 p 民的隐私没那么重要,人懒得看就是了。

知乎用户 不知鸟 发表

这种承诺就好像,我前天在天猫上买的东西给我发错货,客服告诉我让我把货放在丰巢,他们快递员来取货,反复强调他们不会收取我运费。我反问,你们自己发错货,耽误我时间处理退货退款,我要的东西没有在预定时间送到导致我无法按时使用。我没有要求你们赔付已经是给你们送福利了,你本来该自己承担的运费反倒是当成福利一样送我一般。

这些个所谓大平台大资本天天承诺的什么几把玩意儿!

链家承诺没有假房源,承诺不吃差价,税费精算,这他么不是你一个中介平台的基本义务么。你把这拿出来说事儿,潜台词是啥?是只要你不愿意,你随时可以吃差价?

招聘平台上都在承诺,岗位福利,五险一金。这他妈也成了福利了,也要承诺承诺。交社保这他么不是基本义务吗?

你腾讯华为承诺不泄露用户隐私,意思是你想泄露别人也拿你没办法唠,你泄不泄露自有法律约束你们,你们算个什么东西。

按照这个逻辑,我出门见个人就说,我承诺我不会打你,好像我不打他是给了他一个天大的福利,警察局也该给我发个小锦旗,夸我不惹事儿,为维护社会稳定做贡献。

一群人在那还叫好,这一点也不光彩。这是在打公权部门的脸。你但凡执法部门不被侵蚀,见一个打一个,他敢偷税漏税?他敢泄露隐私?他敢偷偷出国上市?他敢不给员工交社保?他敢拖欠工人工资?

整个一得了便宜卖乖,作秀!

知乎用户 麒麟​ 发表

你可以问问之前的许家印

再问问现在的许家印

恒大女债权人会议上骂疯了,质问许家印:挥金如土有豪宅,钱都去哪了?

应该就知道会起哪些作用了。

还有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后,美国牵头搞了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价格为 35 美元一盎司,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这就叫做承诺。正常运行 25 年后,1971 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这就叫做违约。

为什么美国要将美元与黄金挂钩。

1949 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 246 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 73.4%,这是底气,有这么多黄金才敢将美元与黄金挂钩。也是霸道,黄金都在我手里,美国就控制了世界的货币体系。

为什么美国要将美元与黄金脱钩。

因为越战等原因。一方面,美国的黄金大量外流;另一方面,美国发行了太多美元。到了 1970 之后,明眼人都看出来,美元与黄金挂钩是不可能的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啊。一旦挤兑发生,美国佬明白,那点黄金砸进入连水花都不会有,只能选择脱钩,保住自己的黄金储备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所谓的承诺实现有三个条件:

1、我是个守信的人;

2、守信对我有好处;

3、我有能力守信。

所以,承诺并不代表什么,只是违约的时候会脸红,当然,成熟的政治家企业家脸都不会红的。

承诺只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属于道德范畴,我们还需要法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社会高速发展,大家都过得很好,当然要点面子了,我说过的话当然要算数。

经济萧条,企业破产,都要流落街头了,甚至没饭吃了,还要什么脸。

知乎用户 界与源 发表

罗翔: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遵纪守法,这个人完全有可能是人渣。

意味着:他们一直是这么干的。

竟能如此相似,企业和人是一样的。

知乎用户 南山尽​ 发表

算是相关从业者,对这个了解也比较多,来回答一下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我到目前一共在 5 家公司任职产品经理及游戏策划岗位。其中有 2 家是国内的互联网独角兽企业,1 家是海外 K 歌领域 TOP 1 企业,1 家是国内一家做陌生人社交 APP 的小公司,还有一家就是我当前入职的一家主要做海外游戏的公司。可以说,对于当前国内还有国外,大厂还有小厂,对于产品领域的设计,我还是都有一定的了解的。

先说结论吧,这个承诺基本上相当于废纸一张,对于国内当前的隐私保护环境不会起到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基本能够分辨出当前国内外对于隐私保护力度的差异之大。

在我之前任职的一家陌生人社交公司,我们根据用户近期的聊天记录(对,我们是会定期查看用户的聊天记录,以改进产品策略的),发现我们平台有很多未成年用户,而且偶尔甚至会存在成年用户会引诱未成年用户 luo 聊的极端情况。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技术组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遍历用户当前手机上所有的 APP,如果发现用户手机上存在猿辅导、作业帮等 K12 软件,那么就认定为学生用户,执行未成年策略;

2. 每当用户打开 APP 时,请求用户当前定位,如果用户当前定位属于某个中学或小学,那么认定为未成年用户;

3. 监听用户聊天记录,一旦用户聊天记录中出现 14 岁、16 岁等未成年年龄,那么标记为风险用户,交由审核人员进行二次审核。

以上这些方案在国内都是完全可行的,然而在国外能否办到呢?

我现在所在的公司也遇到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界定出用户是否属于三消游戏的 “高玩”,以此优化产品策略。

但是仅在第一步我们就遇到了问题——我们没权限!海外版安卓本就不允许我们去查看用户当前设备中所有的 APP,然而这在国内则完全没有限制。

不仅是当前国内外对于隐私保护的力度差异很大,这个勉强称之为提议的 “承诺” 在执行上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我仅列举几项大家来思考一下。

首先,如何界定隐私?如何界定监听隐私?我一个打车 APP 获取你的公司和家庭小区的地理位置很合理吧,那这算监听隐私嘛?我一个电商网站,获取你的家庭地址来作为收货地址和购买记录是不是也是合情合理呢?那这算不算监听隐私?我一个短视频软件想让你在我这里找到你的朋友,跟你申请拿一下通讯录是不是也能理解?(详情见某音没事弹出的通讯录弹窗)。如果以上这些隐私它们都需要获取,并且当我们更改时它们也能第一时间获知这些变更信息,那它们如何来保证不监听呢?

其次,如何保证不超范围采集信息?我一个社交软件,为了你发图片方便,请求一个你的存储和照片权限,是不是很合理?我没有超范围采集信息吧。但我如果没事就去你的相册里逛一圈,看看你有没有新保存的图片或新拍摄的照片,那你感觉你的隐私受到侵犯了嘛?这就是很多 APP 一直在做的事情,要不然你以为为什么你每次打开 QQ 空间,它就能推荐你上传的图片;为什么你一打开百度网盘,你就发现你最近拍摄和保存的图片,它都十分 “贴心” 的分门别类的 “帮” 你整理的整整齐齐。这还都是他们在 “规则” 内的合理利用,规则外的更是数不胜数。

最后,就算你们都循规蹈矩的,按照承诺的执行了,那谁又能够来证明你们遵守了你们的承诺呢?在国外有专门的立法和执法机构,在下层还有统一的 APP 入口——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由他们来根据法律制定平台规则,一旦 APP 出现侵犯隐私行为,那么就会进行强制下架。而国内呢?每一款 APP 都有自己的应用市场,都执行自己的一套规则。而除了官方应用市场,腾讯还有应用宝,游戏还有 TAPTAP,还有相当多的应用会通过自更新(热更)的方式直接绕过应用市场进行更新。这么多入口而没有一个统一的顶层,那么就必然会导致大家互相比烂,反正大家都不在乎,那我自己给自己设置这么多条条框框的,那最后吃亏的还不是我自己。

综上所述,与其说我们祈求着这些大厂出一份声明来更好的保护我们用户的隐私权益,还不如等待着国家对于隐私保护的严格立法,而相信这一天也很快到来了。

国内互联网早就过了红利期,新的 APP 已经越来越难从当前既有 APP 构建的产品网络中脱颖而出了。国家已经下定决心要对整个互联网企业进行整治,当前第一步是反垄断,那么下一步会是什么呢?会不会是隐私保护呢?

我们一起期待吧!

知乎用户 小明​ 发表

在商品短缺的时代,处于垄断地位的国营商店和国营饭店中的售货员、服务员都是揣着金饭碗的职业。

对顾客态度傲慢,动辄打骂是家常便饭。

甚至有的国营饭店贴出了 “不许打骂顾客” 警示牌。

当时还有人拍了短片专门讽刺这些态度傲慢的国营商店售货员:

今天的大型私企 “承诺不监听隐私” 跟昨天的国有企业 “承诺不打骂顾客” 异曲同工。

历史就是毅种循环。

知乎用户 扩散性百万涩面包 发表

1. 意味着这些企业具有监听个人隐私的能力,而且很有可能在以前就这么干过了(用可能这个词是留点面子嘛,毕竟没有证据不是)。

监听我倒是不知道,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这条我是百分百相信的,现在安卓上是个软件就要求授予访问文件、照片和定位的权限,平时也偶尔会莫名其妙接到些卖房子和商铺的促销电话,在软件上看个车低价都一堆销售电话打来,想想也知道怎么回事。

2. 能让这些企业聚在一起共同搞这个承诺,说明上面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了,或者说对这些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一点可以参考之前中宣部等对腾讯网易等游戏企业约谈之后不久,游戏工委下面的 200 多家企业就集体签了 “自律公约” 做出承诺,表明了整改的决心。

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约谈腾讯、网易等游戏企业和平台,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游戏工委组织腾讯网易等 213 家单位发起《网络游戏行业防沉迷自律公约》,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果没有上面的约谈,会有这个承诺吗? 这个承诺你真的以为是给围观群众看的吗?

类比到这件事也是一样的道理。

3. 承诺些什么不重要,会做些什么才重要

其实承诺的内容主要有四项:不超范围采集信息,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不监听个人隐私。

我比较相信各大公司会恪守后面两条承诺,但能不能做到前两条就很难说了。

尤其是第一条的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恐怕公司们的 “范围” 和我们认为的 “范围” 会存在认知差异,最终解释权还是在前者手里,所以很难说。至于大数据杀熟这条就更难说了,而且腾讯华为也不是大数据杀熟的主力军啊,平时不去较真也很难分清楚有没有被杀熟。

知乎用户 温和派 Zero 发表

网络时代,应该立法约束企业不监听个人隐私,而不是靠道德约束

腾讯华为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这是不是说以前就这么干过?

所以承诺 = 被人发现了没找到证据,赶紧澄清表态?

否则按照这两个公司的尿性不律师函警告?

而且侵犯隐私本来不就是违法的,违法的话直接处罚就完了。

说什么不超范围,那范围是啥?

不强制索要?对啊,没强制,不给就不让你用这个 APP 呗。

对于华为和腾讯的承诺,绝大部分网友是不买账的。

要大数据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掌握了大数据的资本家左右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或扼杀手无大数据的所有企业,将他们收为己有。

总结一点就是,咱们不需要企业的承诺,而是要看企业的实际行动,不是后期被曝光了不会说 “用户同意的”“都是外包公司皮包公司做的”“员工个人行为” 等。

知乎用户 无敌卷毛猫 发表

腾讯华为:“我们绝对不监听个人隐私!”

我:“那怎么样区分个人隐私呢?”

腾讯华为:“这个好办!我把能监听的都给监听了,然后梳理出其中个人隐私的部分,不对其进行记录,然后只记录非个人隐私部分就好了!”

我:“这确实是个好主意!!这样你们再也不会监听我的个人隐私了!”

淘宝:“我能讲两句吗?”

我:“允!”

淘宝:“其实我一直都在监听你的个人隐私……”

我:“好了,你不用讲了,我都知道了。你们从来都没想让我放心过日子,淘宝也好,腾讯也罢,华为也算了,都把我当傻子!哼!╭(╯^╰)╮,今天既然保证了,那我们就说好了,嗯,就按照腾讯华为说的那样,绝不监听我的个人隐私!”

淘宝:“主人,你好像没听明白…… 其实他们还是在……”

华为腾讯:“你个吃里扒外的给我闭嘴!”

知乎用户 卓天浪人​ 发表

先说下结论: 大好事, 是没有任何值得反驳的大好事, 但没有国家监管注定一纸空文.

首先这证明, 上述企业实际上都默认了自身过去曾经存在滥用个人隐私行为, 而如今则是摆出了 “请江东父老见证” 的姿态, 至少从舆论形象方面, 未来短期内用户权益可以得到较为高质量的保障.

然后呢, 这次自律承诺书全文有十条, 我来细化一下个人想法.

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建设。

那么, 如果说没有遵守相关法规政策的话怎么办? 企业是否有自罚的细则, 哪怕送个皮肤加个贴膜也能叫做具体承诺, 而不是泛泛而谈.

同时, 加强合规建设, 具体怎么做, 何时落实到位, 这需要进一步承诺.

二、坚持最小必要原则,根据 APP 提供服务所必需,合规设置收集个人信息范围。

最小必要原则在近期新出台的法律中已经有明确规定, 对于 APP 必需的个人信息范围也都有具体规定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 如果没能坚持, 企业拿出什么措施自罚?

三、保护用户公平交易权,不利用大数据 “杀熟”。

这一点很难哟, 毕竟大数据杀熟就是很多平台创收的命根子了, 所以我建议接下来媒体应该起到监督作用, 隔三岔五实习生没事干了, 让她们看看有没有类似情况, 有就去曝光.

四、未经用户单独同意,不利用敏感个人信息进行线上精准营销和线下推销。

这一点看起来美好, 但也存在文字游戏嫌疑, 毕竟什么叫做敏感个人信息不确定, 那就会给企业钻空子, 所以还要细化才行.

五、严守个人隐私边界,绝不以监听监视等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

这一条就没啥好说的了, 如果谁家再犯的话, 建议网信办直接把当家的抓起来, 大家说吼不吼啊?

六、为用户访问、更正、删除其个人信息或撤回授权提供便捷的途径。

何时提供, 给个时间表, 提供效果好不好, 一定要网友说了算, 当然首先你得有才行.

七、为用户注销账户提供便捷的方式,用户账户注销后不存储和处理其敏感个人信息。

跟第六条一样道理, 具体看行动, 另外是否真的能注销就放弃用户信息, 这事儿有关部门得定期审核.

八、为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保护的申诉渠道,在 APP 内醒目位置公布申诉方式。

看落实, 不看承诺.

九、在接入 SDK 等第三方服务前对其严格审查,确保符合本 APP 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谁负责审查, 如果玩忽职守企业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给个具体说法.

十、强化网络安全防护,采取充分有效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企业自身肯定会防止内部信息外漏, 这个没毛病, 但个人信息利益那么大, 企业能否抗拒诱惑, 这又是个问题…

综上可知呢, 我们固然要肯定企业做出表率的姿态, 但同时如果只是寄希望于企业的良心, 那么承诺恐怕也只是一纸空文.

所以说, 国家监管将在企业自律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监管到位,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那么企业自然老老实实做人, 换来好声誉.

监管不到位, 甚至扮演必胜客的话……

(……………………)

知乎用户 三叔侃侃​ 发表

这东西不是通过立法,对有违规获取隐私数据行为的企业,直接拘捕公司负责人,对吊销执照吗?

这东西靠法律来解决啊。

有法律强制性做我们的后盾,

跟他们承不承诺的有什么关系?

跟他们承不承诺的有什么关系?

跟他们承不承诺的有什么关系?

想当初,360 发现了 qq 抓取用户隐私,非法读取用户隐私文件。

腾讯立即被绳之以法。

多高效!

多高效!

多高效!

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当前 3AB 三大互联网巨头的局面。

知乎用户 的了哈 发表

他们当然是不监听个人隐私,因为他们是监听全体隐私。

知乎用户 快乐制造机​ 发表

张一鸣不可能拥有 98% 的股份,从一开始字节跳动的股份就有一部分掌握在美国投资人手里。

字节跳动是一家复杂的企业,名义上它是中国企业,但张一鸣经营理念立足火星,向往全球,所以从 2020 年遭受美国针对开始,字节跳动就开始逐步的去中国化,现在字节跳动的董事会成员共有 5 位,其中三人来自美国,一人是做全球投资的华人,另一人是张一鸣。

而三位美国投资人中的 Arthur Dantchik,早就看好张一鸣这匹千里马,在字节跳动发展初期就对张一鸣鼎力相助。

在 2012 年,张一鸣创立了字节跳动时,这位美国贵人第一时间进行投资,使 Susquehanna (Arthur Dantchik 创建的公司)占有字节跳动 15 % 的股份,这事国外的报纸还大肆报道过。

所以张一鸣不可能还占有字节跳动 98% 的股份,至少字节跳动有 15% 的股份很早以前就掌握在 Arthur Dantchik 的手里了,而他现在依然是字节跳动的股东之一,剩下的几位股东也是大投资人,所占的股份只会更多,张老板还剩多少真不好说。

字节跳动每年的营收虽然多,但是去除美国股东的抽血,在减去输往海外市场的资金,没欧美市场重罚的罚款,张一鸣能够剩下多少,或者说整个字节跳动能剩下多少,其实是个未知数。

况且用字节跳动整体来衡量张老板的身价合适吗,前几天出的中国品牌榜,只有字节跳动不是全名上榜,抖音和头条分开出现,难道字节跳动内部出现了什么分割?Tik Tok 到底是不是属于字节跳动的子公司,还是完全独立于字节跳动,成为张老板逃离中国的诺亚方舟,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美国停止针对字节跳动前特朗普宣布若美国企业不能掌握 Tik Tok50% 的股权就绝不会放行,但当拜登停止针对后,似乎 Tik Tok 也没有卖出,那么是什么改变了美国人的心意呢?

也许关键早就不在 Tik Tok 了,而在字节跳动的董事会和公司中层里,董事会的美国化直接关系到全球盈利收益的分配,这远比控股 Tik Tok 的收益更为庞大,根植在字节跳动里,经由抖音和今日头条吸金,远比控股 Tik Tok 更加诱人。在中层,从去年开始,Tik Tok 的高级决策层就换成了就开始换血,换成了美国人,数据中心迁移到了加州,英国买了豪华办事处,中国市场的利润源源不断向海外输血,而上个月开始字节跳动又开始裁撤中国区的商业板块员工,经不得细想啊。

知乎用户 求知者 发表

2020 年 12 月 14 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下令,

要求亚马逊、脸书、推特等 9 家科技公司,

解释他们如何收集并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这一调查,

随后几家公司回应,

确保 FTC 能获得所需的信息,

期待与 FTC 一同工作,

分享用户隐私政策和实践。

FTC 拥有广泛的法律权力,

可以向美国公司索取信息。

美国推特脸书优兔等,

连年向美国政府提供用户账号数据,

政府要求数据逐年增加,

因为在国家层面,

什么都不算隐私。

知乎用户 真二世明王​ 发表

我也承诺过要做一个好男人

真心爱每一个爱人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知乎用户 伊藤诚​ 发表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但愿们巨头们能说到做到,而不是说用户们愿意主动分享信息。

知乎用户 答疑解惑李老师​​ 发表

最喜欢个人隐私的阿里,没承诺这件事。

知乎用户 章鱼哥​ 发表

他知道你不会信

你也知道他知道你不会信

他也知道你知道他知道你不会信

……

但是人家还是做了。无法就是类似于风尘女子的牌坊,本子里牛○上的黑条,动漫澡堂里某些部位的蒸汽和某个法律一样。你知道被挡着的地方下面是什么,但是有这一层和没这一层就是不一样。

知乎用户 守法公民李四 发表

当算法变成了算计,生意变成了打主意,这样的互联网就成了魔镜。

腾讯华为作为互联网头部企业,他们自律承诺一方面是行业正风气的宣扬,另一方面也表面大数据杀熟和人脸识别等技术非法收集客户信息事情比较普遍。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深圳头部企业不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宣誓必将起到模范效应,不过市场主体自律只是企业道德约束,这样的约束力受企业利润和资本的双重压力很难保障效果,法律设计完善监管程序和框架才是保障。

中国互联网企业建立的价值体系是世界互联互通体系中重要一环,如果我们的隐私保护和完善查漏补缺的互联网价值体系建设比较科学,那么世界也必将以此为样板建立互信基础。

世界互联网领先国家美国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样板,美国情报部门以国家安全名义在企业和公民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监控,这种美国国内法管辖范围扩展到国际变成长臂管辖。

今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特斯拉马斯克发言强调特斯拉中国用户全部信息都在中国云空间储存没有离开中国,英特尔负责人也表示会尊重中国法律建立中国用户信息保护体系。

中国政府总是为国民生活学习工作提供全面保姆式服务,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单个消费者面对头部企业是弱势群体,但是消费市场们用法律武器和道德监督来履行社会监督权力的时候,那么消费者就成了真正的上帝了。

[

公有云容器化指南 腾讯云 TKE 实战与应用 + Prometheus 云

¥86.00 起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435388714197921792-0-1&p=JF8BARoJK1olXgIKVl1UDkMVA18IGloWWwEFVV1ZCk0SAV9MRANLAjZbERscSkAJHTdNTwcKBlMdBgABFksWAmwOHFwUXgIAUltfFxJSXzI4RylwHQJYLi0_YTFPZCpSfQx-GlxcNFJROEseA20AGloVWgUyVF9cCE8SAGwOGmslXQMyFTBdCU8QAGkJGmsUbQYFVlpcCUkVAWkOHlIlXQ4GZIjznJ6fvLa4vo2_89OP5IvUo5-phV84K1glBlNWHRtBCE4VB20BEl0VWAYKUlZeCE0fAHMJB1slXQcDV1lbD0wVCgELHV8UWg9sVl9cCU0RC2kPHGsVbQUyCjBcW0wSCm8LHjVPGgRKFxsLSSUVCmgKG1gSVTYAVV9fCns)

知乎用户 唐果​​ 发表

还有一个礼拜,《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就生效了。

本法总的来说是针对互联网个人信息处理而设计的,对非互联网处理个人信息行为重视不够,最显著的特征是,本法中明确的救济部门是网信办,而非互联网个人信息处理,并不在网信办的权责范围。

因为疫情,老乡鸡,电影院,某小区,要求进入人员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这属于敏感信息,但是本法中并没有明确其为敏感信息。

兜底条款太多,使得上述组织可以以疫情为借口处理个人信息。

什么是必要情况下,以及限度,本法中并不明确。公民缺乏援引本法进行救济的依据。

希望 11 月 1 号之后,收集个人信息行为可以被纳入法治轨道。

非必要不收集公民信息成为原则,收集公民信息为例外。

知乎用户 李公子​ 发表

我在此承诺我以后上街不 sha 人!

知乎用户 猎犬狐 发表

证明以前是监听的?

知乎用户 大叔 206​ 发表

承诺是好事。

我们要走出固有思维,不能因为 “承诺了不一定就能做到”,就来讽刺他们的承诺。

至少有了这个公开承诺,以后我们投诉、起诉他们侵权的时候,又多了一个依据。

难道这不是好事吗?

知乎用户 仰望星空 发表

意思是本来就有这个能力,只不过迫于某些压力,宣称不监听

知乎用户 Pink 爸爸​ 发表

这意味着他们随时可以这么干。

这意味着他们以前没少这么干。

单说鹅厂吧,玩过腾讯游戏的应该都知道,腾讯反外挂靠的是扫盘。

知乎用户 炒面面包子​ 发表

目前来说,隐私泄露的问题已是板上钉钉,

我们甚至能在百度上搜索到一切与我们相关的内容。

即便如此,我们无需过于担心,虽然很多 APP 都设计隐私方面的霸王条款,但是这些软件依旧都处于国家的管控之下,相信在未来会得到逐步改善。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过如下的经验:

在某些电商平台上搜索,或者添加某一商品进入购物车后,类似的商品就会在之后出现在该软件的首页;

当你于某些视频平台上观看某一类型的视频后,这些软件的首页推荐就会变更为你之前所观看过的视频类型;

当你在某些搜索平台进行某一方面内容的搜索后,这些搜索软件的首页同样也会出现类似的内容。

可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手机和电脑,而他们也在无时不刻地在利用大数据对我们进行一系列推送。

这些软件通过读取我们日常使用时的偏好、习惯和时间等,经过一系列算法的计算然后得出结果,最后生成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首页推送。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开始逐渐习惯在大数据时代下,那些开始逐渐变得 “智能化” 的软件和应用。

很多时候,这些精准推送的内容确确实实地触动到了我们内心中的某个点,最终产生了去听一听,看一看,或者买一买的想法。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数据开始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口,是很多模糊了隐私条款的 APP 获取我们信息的一种手段,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就像是衣不蔽体的古人,在曲折幽深的互联网上没有隐私可言。

会上,来自网络社交、直播、游戏、电商、金融、交通、社区服务等多个应用领域运营主体的相关负责人现场签署了《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向社会公开作出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不监听个人隐私” 等承诺。

所以这承诺了个什么?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不监听个人隐私” 应该是行业底线,而不是行业标杆。

数据安全,任重而道远。

知乎用户 吃土豆不吐皮 发表

现成的法律不用,要你的承诺干什么?

知乎用户 细砂糖 发表

这意味着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不监听个人隐私” 等承诺的内容

相关企业已经全都有人做过了

恭喜!

这是我刚刚的截屏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只有极少数的软件会干这些垃圾行为

但是

在 MIUI12 更新初期

你手机里的几乎所有软件,都会做链式启动,读取剪切版内容,后台读取位置信息,读取应用列表等越界行为

随着隐私问题透明化,公开化

这类行为终于逐渐变少…

但很明显,不是他们不想这么做了

而是他们的丑行逐渐被大家发现,不能这么做了……


而且,承诺这东西,都有类似的本质

有作弊,才有「不作弊承诺书」

有迟到,才有「不迟到承诺书」

有监听,才有「不监听承诺书」

其次

承诺自己做到「自己应该尽到的义务和责任」,本身就有些奇怪


至于社会上其它的类似的宣言,不便评价

知乎用户 雪鸢 yukitobi 发表

华为前几个月就被网友实锤盗窃隐私了

知乎用户 推塔狂魔 发表

只要是需要承诺的,都是目前无法有效监管的。

请问强奸罪需不需要哪个男的出来承诺 “我不强奸他人”?

只要你犯,那就是重罪,是写入刑法的,管你承不承诺,都要把你送进监狱去。

实打实的法律惩戒比任何承诺都有用。

也许未来某一天,监管体系越来越完善,涉及私人数据的任何公司全部都能有效纳入监管,那时才真的能大松一口气,但决不是现在。

之所以还需要他们出来 “承诺”,是为了给公众吃一颗定心丸,告诉公众,虽然我能监听你,但我不会这么做的,你放心吧,大胆用我就好。

到底值不值得相信,就得打一个大问号了。

希望监管能持续推进,把该关进笼子的东西关进笼子里,天天让它在外面飞跑,不累吗?

知乎用户 霍风风 发表

知乎用户 奶包的大叔 发表

试试就逝世

知乎用户 面包只是面 发表

腾讯、华为等企业承诺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

不利用大数据杀熟,

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

不监听个人隐私。

立马就产生了一个疑问,

这本来不都是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吗?

怎么到这里需要加以承诺?

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

你宣传什么,就说明你缺什么;

你炫耀什么, 就说明你缺什么。

这些企业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

说明它们以前都在做,

一直在做,

只是大家视而不见而已。

如今我们重视了,他们立马跳出来成成诺。

如果不重视就意味着该咋办咋办呗。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经历:

我在某宝上搜了一个商品,

以后无论是我看视频,

还是看文章,

常常会看到关于这个商品的相关推荐,

不断的提醒有优惠。

更让人难受的是,

如果我用苹果手机去打车,

同样的距离,

安卓手机更便宜。

我经常点外卖的时候,

做一个熟客本来应该更便宜,

实际上不是的,

它反而更贵一点,

你找谁说理去?

我们不要看它说什么,

承诺什么,

而要看它做什么,

更要看它,

如果做不到,那就要使用铁拳。

它自己能体面就让它体面,

如果不能体面,

我们就帮它来体面。

毕竟我们不是资本主义国家,

是为人民服务的。

更有趣的地方在于,

没有出现的一些互联网大企业,

是不是意味着还在做这样的事情呢?

原创码字不易,

看到这里的朋友点个赞。

丁昆朋:【好物推荐第 1 期】妖娆猫支架

知乎用户 丁昆朋 发表

这肯定是我在梦游吧

知乎用户 乔伊​ 发表

知乎用户 万基米满赛 发表

这些企业里应该不包含百度。遍数互联网企业中,不要脸的比比皆是,但是毫无底线如百度之流的,上下几千年就出了李彦宏这么一号人物。

还 what’s your problem?你说呢?

知乎用户 哈里​ 发表

新闻得看合订本

腾讯华为: 不监听个人隐私

李彦宏: 中国人没有隐私

所以……

知乎用户 温水宁宁​ 发表

可信度原则:

官方第一时间否定的,往往都是真的

知乎用户 xyPROBLEM9x 发表

璃月的这些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干着店大欺客的事情。大家玩任何一款手机游戏,第一次登录前,都会跳出来两个文件,一个是游戏的法律协议,一个是游戏的保密协议,如果你不同意就不让你玩。这些协议里有很多不利于玩家而有利于游戏厂商的条款,但是一方面每多少人认真看,另一方面玩家只能被迫同意才能玩游戏,所以这就让消费者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前段时间疼讯打的那场令人大跌眼镜的官司,公然宣称玩家的游戏账号不属于玩家,而属于疼讯公司所有,依据就是他们在法律协议里暗搓搓偷偷摸摸加上的相关条款,让消费者吃了大亏。

现在互联网行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很多地方监管不成熟,于是形成了类似于中世纪行会制度的模式,互联网企业们联合起来制定游戏规则,垄断话语权和解释权,利用这种垄断欺压消费者。现在玩游戏,都要填写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有的还必须实名。说实话,他们这句话说了和没说一样,谷歌也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结果呢?玩家们没有切实有效的监督手段,如果游戏厂商肆意妄为,消费者根本无从得知,而且即使被发现了,也有玩家们 “同意” 的保密协议背书。如果说他们是真心实意的,那就应该修改这些霸王条款,并且请具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审核机构来监督他们没有把玩家的信息用作他途,否则说两句好听的有什么用呢?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说一万句好话也不如做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来的有效。

知乎用户 镜花水月​ 发表

TX:我就说说而已,不服来告我,南山必胜客还没怕过谁。​

搞笑了,这不应该法律来保证的嘛,靠企业自律,难道我到时候对他们说:你不是保证爱我一辈子嘛,你咋变了,你个渣男!!!

保证谁都会 只要有张嘴​ 恒大还保交楼呢​

知乎用户 学无涯​ 发表

还用你们监听?美国人早监听过腾讯华为。腾讯华为也不过是美国人口中一盘菜

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

(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

导演

2013 年 6 月, 英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媒体相继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 · 斯诺登提供的文件, 报道了美国国家安全局代号为 “棱镜” 的秘密项目, 内容触目惊心。中国有关部门经过了几个月的查证, 发现针对中国的窃密行为的内容基本属实。

作为超级大国, 美国利用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等领域的霸权, 肆无忌惮地对包括盟友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监听, 这种行为的实质早已超出了 “反恐” 的需要, 显示出其为了利益完全不讲道义的丑陋一面。这种行为悍然违反国际法, 严重侵犯人权, 危害全球网络安全, 应当受到全世界的共同抵制和谴责。

美国对全球和中国进行秘密监听的行径包括:

——每天收集全球各地近 50 亿条移动电话纪录。

——窥探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手机长达十多年。

——秘密侵入雅虎、谷歌在各国数据中心之间的主要通信网络, 窃取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信息。

——多年来一直监控手机应用程序, 抓取个人数据。

——针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网络进攻, 并把中国人和华为公司列为目标。

美国的监听行动, 涉及到中国政府、中资企业、科研机构、普通网民、广大手机用户等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没有任何理由成为美国打着 “反恐” 旗号进行的秘密监听的目标。

美国必须就其监听行动作出解释必须停止这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 停止在全球网络空间制造紧张和敌意。

一、美国在全球范围广泛从事秘密监听

1. 美国监听世界政要

2013 年底, 英国《卫报》报道, 包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德国总理默克尔、巴西总统罗塞夫等多达 35 国领导人都出现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名单上。

德国《明镜》周刊今年 3 月 29 日援引斯诺登提供的文件披露, 美国国家安全局 2009 年针对 122 名外国领导人实施监控, 并建有一个专门存放外国领导人信息的数据库, 其中关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报告就有 300 份。名单从 “A” 开始, 按每人名字的首字母顺序排列, 第一位是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阿卜杜拉 · 巴达维, 默克尔排在 “A” 区的第九位。122 人名单的最后一位是尤利娅 · 季莫申科, 时任乌克兰总理。

德国 “明镜在线” 报道, 联合国总部、欧盟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都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范围之内, 监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商业等领域。

美国国家安全局 2012 年夏季成功侵入了联合国总部的内部视频电话会议设备, 并破解了加密系统。被曝光的秘密文件说, “数据传输给我们送来了联合国内部视频电话会议。”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 2010 年 5 月, 当联合国安理会考虑是否要因为伊朗的核计划而制裁该国的时候, 数个理事国的投票意向悬而未决。当时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 · 赖斯请求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协助, “以便她制定应对策略”。美国国家安全局很快起草出了监控四个理事国外交官所需的法律文件。

根据斯诺登曝光的文件, 美国国家安全局已经渗透的使馆与使团名单包括巴西、保加利亚、哥伦比亚、欧盟、法国、格鲁吉亚、希腊、印度、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斯洛文尼亚、南非、韩国、委内瑞拉和越南。

除了联合国总部, 欧盟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 IT 基础设施和服务器信息已被美国掌握。欧盟驻联合国机构变换了办公地点, 搬进新的办公室后, 美国仍在继续其窃听行为。

斯诺登提供给英国《卫报》的一份文件显示, 美方设于英国北约克郡一处情报分支机构在 2009 年的 20 国集团峰会上监听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与国内的卫星通话。这次监听的时间是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后数小时, 两人在会谈中刚刚就建立互信达成共识。

一份日期标注为 2012 年 6 月的机密文件显示, 当时还是墨西哥总统候选人的培尼亚的电子邮件曾被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窃取, 其内容包括了培尼亚准备提名的部分内阁成员等。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窃取巴西总统罗塞夫的通讯资料时, 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电脑程序, 可以拦截电子邮件及网络聊天的内容。

在 200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 澳大利亚情报机构国防情报局同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印尼开展了大规模的监听活动。

2010 年 6 月 G20 峰会在多伦多召开时, 美国国家安全局进行了为期六天的间谍活动, 美国驻加拿大使馆当时则变身为安全指挥部。

曝光文件还显示, 日本与巴西、伊拉克被共同列为美国 “经济稳定与影响” 领域的重点监控国。此外, “最新战略科学技术”领域的重点监控对象包括俄罗斯、印度、德国、法国、韩国、以色列、新加坡、瑞典及日本;“外交政策”领域包括中国、德国、法国、俄罗斯、伊朗、朝鲜及日本等 17 国及联合国。

《纽约时报》总结说, 美国国家安全局之所以 “敌友不分地进行日常监控”, 是为达成“对法德等同盟国的外交优先地位” 和“对日本及巴西的经济优先地位”。

2. 美国监控全球民众

美国专门监控互联网的项目非常庞大, 可以监控某个目标网民的几乎所有互联网活动。英国《卫报》披露, 美国情报人员利用名为 “XKeyscore” 的项目监控互联网活动。该项目在全球多处配备 500 个服务器。这家报纸评价其是美国国家安全局 “最庞大” 监控项目, 称情报人员“可以监控某个目标网民的几乎所有互联网活动”。

斯诺登曝光的文件显示, 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接入全球移动网络, 每天收集全球高达近 50 亿份手机通话的位置纪录, 并汇聚成庞大数据库。美国国家安全局大规模搜集全球手机短信息, 每天收集大约 20 亿条。

一些美国媒体认为, 美情报机构对嫌疑人相关电话进行窃听以掌握情报并非新闻, 但涉及国外如此海量信息的收集相当不可思议。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 美国国家安全局曾秘密侵入雅虎、谷歌在各国数据中心之间的主要通信网络, 窃取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信息, 并且保留了大量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 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获悉这些通讯纪录的发出者、接受者以及双方通讯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巴西网站 Fantastico 报道称, 美国国家安全局采用 MITM 攻击方式, 通过虚假的安全认证伪装成合法网站, 以绕过浏览器的安全防护并截取用户数据。美国国家安全局曾通过这一方式伪装成谷歌网站成功获取用户数据。

英国《卫报》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与以色列共享原始监听数据, 且可能包括美国公民的邮件和其他数据, 而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坚称不会把监听目标锁定在美国公民身上。

2013 年 12 月 31 日, 德国《明镜》周刊消息称, 美国国家安全局非法获取欧洲和亚洲之间最大的海底通讯电缆网络——SEA-ME-WE-4 的数据, 取得大量敏感资料, 并计划继续监听其他海底通讯电缆。

法国《世界报》报道称, 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在 2012 年 12 月 10 日至 2013 年 1 月 8 日期间, 监听法国民众 7030 万通电话交谈。

苹果和安卓手机操作系统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内部被称作 “数据资源的金矿”, 美英情报部门 2007 年就已合作监控手机应用程序, 美国国家安全局一度将这方面的预算从 2.04 亿美元追加到 7.67 亿美元。

据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 美国国家安全局多年来一直从移动设备应用程序 (App) 中抓取个人数据, 包括个人用户的位置数据 (基于 GPS) 、种族、年龄和其他个人资料。这些应用程序包括手机游戏 “愤怒的小鸟”、应用程序“谷歌地图” 以及“脸谱”、推特和网络相册 Flickr 的手机客户端。

美国国家安全局至少于 2008 年起, 向全球近 10 万台计算机植入专门软件旨在时刻监控或攻击目标计算机, 即使计算机没有连接上网, 美国国家安全局仍可通过无线电波入侵。

自 2010 年起, 美国国家安全局用收集到的资料, 分析部分美国公民的 “社交连结, 辨识他们来往对象、某个特定时间的所在地点、与谁出游等私人信息”。

美国国家安全局所有的监控行为都是暗中操作, 而政府也是秘密决定放开对监控的限制, 并未通过国家情报法院的审定或者公开的讨论。根据 2006 年美国司法部的备忘录, 该部曾对滥用情报监控进行过警告。

通过一项名为 “共同旅行分析” 的项目, 美国国家安全局在收集 “目标人物” 相关信息纪录基础上, 通过已知 “目标人物” 的活动发现其未知社会联系, 并在一小时内在海量信息中得出 “目标人物” 活动时间、地点等完整情报。与 “目标人物” 有过联系的人将可能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新的“目标人物”。

美国官员辩称, 这一大规模监听活动是合法的, 不针对美国国内民众, 但事实上, 被窃听者包括许多到国外旅行的美国人。美国媒体报道说, 美国国家安全局于 2010 年和 2011 年进行了一项有关大规模收集美国国内移动电话位置的试验项目。

2013 年 4 月,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言论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拉卢在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 美国修订 “外国情报监控修正案法”, 扩大美国政府对境外非美籍人士进行监控的权力, 监控内容包括任何利用美国的云服务主机进行的通信。

曝光文件显示德国、韩国、日本等多国被大规模监听, 美欧国家的情报机构正在联手对互联网和电话通信展开大规模监控, 严重威胁世界各国网络安全。

挪威媒体报道说, 挪威也是美国 “监控门” 的受害者, 美国国家安全局曾在 2012 年 12 月 10 日至 2013 年 1 月 8 日间监听了 3300 多万次在挪威本土登记注册的移动电话通话。

根据意大利《快讯》周刊的报道, 英国和美国情报机构大规模窃听意大利的电话和拦截网络数据。

3. 监控外国企业

美国政府攻击的商业网络不仅包括互联网, 还涉及金融、交通、电力、教育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

斯诺登披露的文件显示, 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展的大规模监听行动不仅包括世界各国领导人, 还包括众多国际组织和商业领袖。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视项目包括国际间的金融交易, 尤其是信用卡交易。全球知名的信用卡品牌维萨公司和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均在其监视范围之内。

一项名为 “追踪金钱” 的监视项目专门关注国际上银行金融交易往来。按照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事先设想, 通过追踪所谓的金融往来线索, 可以追查到更多的恐怖分子。其为此专门建立一个名为 Tracfin 的金融数据库, 用以存储从各个金融机构得到的信息。2011 年, 这一数据库的信息量达到 1.8 亿条, 其中 84% 的数据是信用卡信息, 涉及用户主要分布在欧洲、中东和非洲。

此外, 该数据库中还有部分信息来自欧洲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美国 “9·11” 恐怖袭击之后,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开始秘密向美国提供金融交易数据。2006 年这一事件被媒体曝光后, 欧盟要求与美国展开谈判, 以保证欧洲银行数据的安全和公民隐私权。在多轮谈判后, 欧盟和美国于 2010 年达成一项协议, 允许美国通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获取欧洲银行的交易信息, 用于打击恐怖主义, 但美国在使用和存储这些金融信息方面必须遵守欧盟数据保护法律之下的严格规定。然而, 根据斯诺登的最新爆料, 美国从来没有停止过监视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金融交易往来信息。这意味着, 在此期间美欧之间所有的谈判都只是表面功夫, 没有实际作用。2013 年 12 月 29 日, 德国《明镜》周刊称, 美国国家安全局多年前就已攻破了主要公司开发的几乎所有安全架构, 其中包括来自思科、华为、瞻博和戴尔的产品。

据媒体报道, 美国还侵入了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电脑网络。

二、美国把中国当成秘密监听的主要目标

斯诺登曝光的证据证明: 中国是美国非法窃听的主要目标之一, 窃听范围涵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等。

诺登向德国《明镜》周刊提供的文件表明: 美国针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网络进攻, 并把中国政府和华为公司列为目标。攻击的目标包括商务部、外交部、银行和电信公司等。《明镜》周刊称, 美国的监控目标还包括多个政府部门、银行及重点人群

中国的政府机构是美国窃听的重点关照对象。白宫的一位外交政策助理也曾透露, 美国曾在 1990 年 8 月落成的中国驻澳大利亚新使馆的每间办公室的混凝土墙里埋设了光纤窃听器, 这种细细的玻璃丝在全面安全检查中没有被发现。直到这件事在前些时候被泄露给《悉尼先驱晨报》和其他新闻媒体后, 才引起中国的警觉。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 美国国家安全局旗下设有一个 “获取特定情报行动办公室”, 1997 年以来通过网络攻击行动获得包括有关中国情报在内的多项重要情报。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 已被曝光的一份美国 2010 年的 “监听世界地图” 包含了世界 90 个国家的监控点, 中国作为美国在东亚的首要监听对象, 北京、上海、成都、香港及台北等城市, 均在美国国家安全局重点监控目录之下。从 2009 年开始, 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入侵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电脑和网络系统, 中国大陆和香港已有数百个目标受到监视。在香港的目标中, 多数是大学、政府官员、商人和学生。

南华早报》援引斯诺登的话说:“美国国家安全局无所不用其极, 利用非法侵入中国主要电信公司等手段, 窃取用户的手机数据。”

《南华早报》称斯诺登爆料: 美国国家安全局还对中国顶尖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主干网络发起大规模的黑客攻击。其中 2013 年 1 月的一次攻击中, 至少 63 部电脑和服务器被黑。报道指出, 中国六大骨干网之一的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就设在清华大学, “清华的主干网络被黑, 意味着数百万中国公民的网络数据可能失窃”。

《南华早报》公布的对斯诺登的采访说, 美国政府正大规模入侵中国的主要电信公司, 以获取数以百万计短信内容。斯诺登表示, 美国监控远不止这些, “美国国家安全局做各种事情, 诸如入侵中国移动电话公司, 以窃取你们所有的短信数据。”

据路透社报道, 美国国家安全局曾与加密技术公司美国安全服务商 RSA 达成了 1000 万美元的协议, 联合在加密算法中加入漏洞后门, 旨在削弱软件加密标准, 辅助相关机构 RSA 开展大规模监控程序。RSA 的中国客户包括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 以及电信设备商华为和家电制造商海尔等。

美国《华盛顿邮报》依据斯诺登提供的多份机密文件爆料说, 在 2012 年 5 月之前的一年间, 美国国家安全局未经授权收集、存储、获取或分发受法律保护的通信信息多达 2776 次。其中 2012 年第一季度的非法操作次数增加尤其明显。报告说, 原因可能在于 2012 年农历春节期间美国国家安全局非法监听访美的中国公民大量通话信息。

连网络游戏都成为了美国获取情报的渠道, 英国《卫报》和《纽约时报》公布了美国著名新闻调查机构 “为了人民” 的文件, 名为“对恐怖分子利用游戏和虚拟环境的研究”。该文件显示, 美英两国的情报人员假扮“玩家”, 曾渗透入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第二生命》中, 收集真正电脑游戏玩家的纪录, 监视游戏玩家。而实际上, 这两款游戏的中国玩家最多。

针对中国的监控无孔不入: 据媒体报道, 斯诺登披露了一批机密文件, 这些文件显示, 腾讯聊天软件 QQ 和中国移动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飞信竟然也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视范围之内。

美国《外交杂志》说, 美国一直就网络攻击问题施压中国之时, 却从不提及美方大范围攻击中国网络的情况。而在中方指出美方动作时, 面对媒体的求证, 美国政府始终拒绝公开置评。

据德国《明镜》周刊网站、《纽约时报》网站报道, 美国国家安全局尤其花大力气监控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公司。2009 年初, 该局启动了一项针对华为的大规模行动。华为被视为美国思科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个特别小组成功渗透进了华为公司的计算机网络, 并复制了超过 1400 个客户的资料和工程师使用的内部培训文件。

报道称, 该局人员不但窃取了华为的电子邮件存档, 还获得了个别华为产品的源代码。美国国家安全局渗入华为的深圳总部, 因为该公司通过总部处理每个员工的邮件往来, 所以美国人从 2009 年 1 月起就读取了该公司很大一部分员工的电子邮件——包括公司高管的邮件。

美国情报部门说, 如果了解了该公司如何运行, 那么未来将会得到回报。迄今为止, 网络结构由西方主宰, 但中国人将努力使西方的公司变得 “更不重要”。那样的话, 迄今由美国公司主导的互联网技术标准将被打破, 中国将逐步控制网络中的信息流。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3 月 22 日称, 长期以来, 美国官员一直将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公司视为安全威胁, 竭力阻挠该公司在美国达成商业协议, 担心它会在自己的设备中植入 “后门” 以便让中国军方或北京支持的黑客窃取企业和政府机密。不过, 机密文件表明, 美国国家安全局正直接向华为的网络植入自己的“后门”。

《纽约时报》报道指出, 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中国的情报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华为。根据 2013 年 4 月斯诺登曝光的文件, 去年, 美国国家安全局入侵了中国两家大型移动通信网络, 从而得以追踪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中国军方部门。

三、美国秘密监听不择手段

“棱镜” 等项目的披露, 凸现了美国在互联网时代监听项目多、投入大、范围广、时间长, 情报机构、政府和私营企业间在监控上 “无缝合作”, 其大数据处理能力使得网络监听的广度和深度极大拓展。

1. 项目之多、投入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 无不是世界之最。

美国情报机构设立的与互联网监控直接相关的项目近十个, 涵盖互联网、电信网, 不仅有语音电话, 也包括各种互联网信息, 主要的互联网服务商都囊括在内。

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兴建的犹他州大数据中心,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中心, 投入 20 亿美元,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秘密监控系统收集数据, 然后由密码破译专家、数据挖掘人员、情报分析员进行深度处理后分析运用, 以获取有价值的情报。

2013 年 8 月 30 日《华盛顿邮报》披露的《2013 财年国会预算论证》卷 1——《国家情报项目摘要》显示: 2013 年美国情报预算翻番, 高达 526 亿美元; 网络行动预算占 43 亿美元, 约占 8%, 任务显著侧重。自 2007 年 9 月 11 日开始从微软搜集信息算起, 直到 2012 年 10 月开始从苹果搜集信息, 此类美国情报机构与私营机构尤其是主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监控合作, 从来没有中断过, 迄今已持续 6 年多时间。

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了代号为 “特等舱” 的情报项目: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驻外大使馆秘密安装了监控设备, 用于截听电子通讯信息。这四个国家和新西兰共同签署了一份情报共享协议。

2. 情报机构、政府、私营企业之间的秘密合作极其深入且愈演愈烈

美国互联网主要的九大软硬件供应商都提供了很核心的技术支持, 特别是微软最早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 开放 outlook、hotmail 内部接口, 甚至在 http://outlook.com 的加密系统正式发布之间就已将其提供给美国情报部门。曾声称其加密技术和 P2P 架构无法被政府 “搭线接听” 的 Skype, 在被微软收购后, 主动为 “搭线窃听” 打开“后门”。微软还与情报部门合作, 帮助其破解大公司编码, 以便能够监控用户; 微软经常在漏洞发布前告知情报机构, 使他们能够利用时间差发起远程漏洞攻击。

3. 利用强大的大数据处理和运用能力大幅提升监控范围和深度

2012 年 3 月, 奥巴马政府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最高国策, 认为大数据是 “未来的新石油”, 将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 作为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能力。而“棱镜” 项目与美国大数据战略有着必然联系。美国国家安全局拥有一种名为 “无边界情报员” 系统, 这套系统以 30 天为周期, 可以从全球网络系统中接收到 970 亿条信息, 再通过比对信用卡或通讯纪录等方式, 能几近真实地还原个人的实时状况。

4. 美国情报机构一直致力于或明或暗地寻找其国内法律漏洞, 突破法律限制, 谋求从源头和根本上控制网络信息。

“9·11”事件后, 美国为了弥补通信情报收集的不足, 开始建立监控项目的总统授权。2001 年 10 月 4 日, 布什总统颁布授权备忘录, “在一定时期内开展特定电子监控行动”。此后, 总统授权中的 “国内收集” 甚至一度被解释为允许对国内信息包括美国境内和美国人的通信信息进行收集。其后数年间, 美国国内就这类行政命令的效力、范围和法律依据产生争议。但总体上, 美国总统与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司法部等机构就针对外国目标收集信息的法律说明逐渐趋于一致。

2006 年 5 月 24 日, 国外情报监视委员会彻底改变了对《爱国者法案》第 215 条内容的解读方式, 允许联邦调查局与国家安全局分享与恐怖事件调查相关的 “商业纪录”, 包括电话公司的电话纪录。自此, 美国政府每 3 个月向大型电话公司下达数据索取命令。

2012 年 10 月, 奥巴马签署一项名为《美国网络作战政策》的总统指令, 要求美国国家安全和情报官员制定一份美国可以进行网络攻击的目标名单。同时, 指令规定, 为实现美国在全世界的国家安全目标, 美国可以动用独特的和非常规的武力, 在事先不进行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发动攻击。

荷兰《新鹿特丹商报》称, 斯诺登披露的文件显示, 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五种收集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情报收集行动。一份 2012 年的档案文件显示, 五类情报收集方式包括: 第三方 / 联络, 即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国际合作伙伴提供数据, 其合作伙伴包括约 30 多个国家; 区域获取, 即以 80 多个区域为基础的专门收集服务行动, 该行动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在黑色预算支持下开展的; 网络入侵, 该活动由美国国家安全局下属的获取特定情报行动办公室执行, 已经在全球超过 5 万台计算机中植入了窃取敏感信息的恶意软件, 主要目标为中国、俄罗斯、巴西、埃及、印度、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及东欧部分地区; 大型电缆, 即通过 20 个大型电缆主要节点获取信息, 这些节点大多数位于美国境内; 外国卫星情报收集, 即拦截外国卫星处理的数据, 如英国、挪威和日本。

“棱镜” 事件反映出美国以国家安全局为主的情报机构, 实施互联网信息监控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有以下三种:

——从光缆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数据。全球的通信流量大部分经过美国, 目标数据流可以很容易流入或流经美国。美国国家安全局与国防部等机构在 2003 年与美国环球电讯公司签署《网络安全协议》, 此后的 10 年间, 又与更多的电讯公司签署了类似协议。这些协议规定, 电讯企业要在美国本土建立 “网络运行中心”, 美国政府官员可以在发出警告半小时内进入查访。与此同时, 美国的盟友英国、加拿大等也为其提供光缆监听情报。

——直接进入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和数据库获取。“棱镜” 项目相继与微软、雅虎、谷歌、脸谱、PalTalk、YouTube、Skype、AOL 和苹果等 9 家互联网公司合作, 大多数情况下, 数据会通过这些公司的服务器以电子方式传输给政府, 有时一些公司的服务器还会建立独立安全入口, 以便于政府由此调取信息。情报人员可以直接进入上述公司的服务器和数据库获取数据, 内容包括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等 10 类信息, 甚至可以直接监控用户网络搜索内容。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特别机构主动、秘密、远程入侵获取。美国国家安全局早在 1997 年就下设 “获取特定情报行动办公室”,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秘密入侵目标计算机和电信系统、破译密码、攻破受保护目标计算机的安全系统等, 窃取存储在目标计算机中的数据, 然后复制目标邮件系统中的所有信息和通过的数据流量, 来获取境外目标的情报。美国国家安全局描述这一系列行动的技术术语是 “计算机网络漏洞利用侦察”, 其实质就是网络攻击窃密。

四、美国全球监听受到广泛批评

斯诺登表示, 美国政府 “宣称 (监视行动) 不会针对民间设施”。“棱镜” 项目曝光, 目的就是揭露美国政府的“伪善”。

知乎用户 忠君爱国洪承畴 发表

首先,只承诺不监听而已,但没说不记录,

其次,我们愿意用隐私换便利,所以我们没有隐私,都可以被监听

知乎用户 朱栗敏 发表

腾讯华为等 20 多家企业共同承诺 - 不监听个人隐私、不杀熟

知乎用户 泽哥有文化 发表

意味着凡是他们监听的都不是隐私。

话说你到底监听了啥收集了啥拿着数据到底干了啥你都没告诉我,说这些废话有啥用。

知乎用户 徐辰 发表

消费水平变迁:从智能手机出货量看中国消费的发展趋势

智能手机由于设计缺陷,导致所有的手机在 4-5 年后会异常的卡顿,因此用户不得不更换新的智能手机,如果社会总体消费是增加的,那么高端机自然销量转好,如果用户收入降低,那么低端机成为首选。

从这两幅图来看,全球的手机市场基本已经饱和,属于存量竞争,已经进入到了周期性阶段。

因此我们利用全球总人口的数据,测算出来了全球人均智能手机更换率,差不多是 20% 左右,也就是 5 年换一部手机。而国内智能手机的消费已经从 2018 年的高峰期,回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按照 68% 的劳动参与率,去掉一些老弱病残和儿童,计算出真实的换机周期,也就是 2.56-3.22 年。

这能看出什么呢?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几个头部企业在厮杀,而智能手机市场基本已经饱和,因此各大手机厂开始拓展业务,比如小米造车,苹果造芯片,三星立足半导体行业,都在营造自己的生态圈。

造手机的,把家电、电脑、汽车的活都干了,未来还涉及家居、服装、鞋包、纪念品等行业,似乎要利用手机端的流量打造一个自己的闭环空间。手机成为了一个流量入口,把流量更高级别的变现就成为了智能手机商思考的问题。

半导体的下游行业就是手机、汽车,手机是必需品,而汽车不一定是必需品,那么中国智能手机更换率接近世界水平预示着什么?

意味着我国的消费增速开始从高速回归到低速,消费水平趋近于世界水平,这本质上就是从中高速的发展速度回到了低速阶段。

低速阶段就是消费增速 = 通胀率,美国前十年的消费总增速为 30%,年化也就是 3%,这还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制约我国消费的是什么呢?

第三产业服务业不发达,第二产业的工业附加值较低,第一产业的闲散就业人数太多,第一产业的自然失业是无法解决的,第二产业的工业附加值较低主要原因是进口冲击,发达国家始终保持着科技领先,只有行政手段才能保证我国民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因此第二产业发展是有希望的,但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第三产业服务业主要是指消费,我们的消费结构导致政府购买占居民消费的一半,就是过度的行政消费导致了市场化不够,挤压服务业的发展。1976 年前我国还是农业社和粮票布票时代,此时居民的消费完全被遏制,自然也就没有服务业一说,而服务业经济的内涵就是过剩劳动力就业要通过服务业市场。

付费经济就是服务业的一项重要经济项目,比如家政、维修以及知识付费,电影、电视剧、图书付费,只有付费经济才能催生现代服务业,人人才会去创造收入,如果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比如自媒体平台,抽取高额广告费,利用大数据算法收割作者,那么最终就是肥了资本家导致民穷积弱。服务业经济要得到制度的保护,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果大企业利用资金优势和体制优势,通过法律、市场影响力围猎小企业,那么永远没有服务业经济,只有垄断资本家。

从目前来看,这种格局十年内不会有转变。政府应该减少支出购买,加大转移支付,让市场自己去促进消费,而不是培育裙带资本主义,这也需要巨大的改革。只有大消费才能促进科技发展,而我国的消费市场一旦走向低速,企业生存都是问题,创新就更难了。

生产力的转变必须由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恰恰是最难的,比如改革开放,如果不经历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估计没人同意改革开放。

生产关系的改变也需要长达十年以上的发展,比如教育改革,科技改革,组织架构改革,法律改革,知识产权改革。

美国的强大在于制度保障,也就是制度导致了他的基尼系数和 gdp 结构,保证了美国的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如果我们还沿用 1949 年的管理模式,那必然是失败的。

财政赤字化是全球各国吐槽美国的一个焦点,美元作为全球货币当然有赤字化的条件和优势,委内瑞拉、俄罗斯都财政赤字化过,都以失败告终。

而我国目前断无财政赤字化的条件,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才是核心,当管理型政府变成服务型政府时,服务业才会发展起来。

![](data:image/svg+xml;utf8,)

日韩的最大问题就是政府干预能力太强了,扶持财团财阀,居民消费占 GDP 的水平显著低于欧美国家,而日韩的居民消费占 GDP 的水平比我国要高 15%-20%。消费占比决定了服务业的总量,消费占比越低,服务业人口占比越低,最终就业率越不好,这种比值下,国家的潜力也就越低。消费才能促进科技发展。在鸦片战争以后,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商品倾销的时代,生产力永远是过剩的,而消费才是最重要的。

[1] 美国奉行的是科技倾销,我们是商品倾销,最终都需要市场去消化,而是不是政府购买。

很明显科技倾销的利润率更高,美国的人均收入也就可以更高,而我国的小商品倾销毛利更低,那么单位人均收入就会长期保持低位,叠加农业劳动力过剩以及内卷效应,长期消费不振应该是常态。

参考

  1. ^ 消费水平变迁:从智能手机出货量看中国消费的发展趋势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jE5MDAzNw==&mid=2247485642&idx=1&sn=d24647743ed675e92acc8373d1beec20&chksm=fb84a1f0ccf328e60399142416cc8534ed8c58641afc5eba01b6c64732197b2f2b51ef16bba0&token=1003892347&lang=zh_CN#rd

知乎用户 娱乐人间 发表

当年某厂收集用户信息被发现,腾讯不乐意和拒绝并和某厂起了冲突。

凡是和某厂起冲突的必定会被嗨军抹黑和攻击,所以当年嗨军就把冲突的责任甩锅和抹黑腾讯。

嗨军造谣说某厂和腾讯的矛盾起因是是 “腾讯要把指纹信息传到服务器,某厂拒绝这样做。”

根本就是子虚乌有,黑白颠倒,恶人成了英雄。 ​​​

嗨军真是可怕。

知乎用户 傅立叶 发表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情况?

刚路过一个地点

或是谈论起一件事情

手机就会收到相关内容推送

让人不得不怀疑

难道我们被监听了吗?

今年一月,专家实验曾显示

监听在技术层面可以实现

锁屏后也能持续录音一段时间

但成本高、效率低、法律风险大

尚未发现有 APP 这样做

但 APP 会对网上的购买记录、搜索记录等

进行大数据分析

甚至汇总用户的好友信息和其他 APP 数据

一时间,许多网友都分享了自己曾被 APP 监听的经历

比如,聊天和朋友聊到想吃火锅

打开 App 立马看到附近火锅店的推荐

这究竟是巧合还是被 “偷听”?

在网安法实施四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走进专业实验室一探究竟

专家介绍

手机 App 偷听你通常用两种方式

一种是调用手机麦克风权限

另一种则是利用侧信道的方式

要偷听成功

不仅需要保持 App 在前端运行

还要在联网状态下将录音上传

实验证实

APP 只要拿到了设备的麦克风权限

并保证在联网情况下维持前台运行

就可以做到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监听用户周围的环境音以及谈话内容

部分手机厂商为提醒用户

App 的麦克风使用状态

会在手机屏幕上做醒目提醒

但事实上

手机 App 的 “偷听” 不仅仅是听

还有 “看”“读”“传” 等行为

正是通过这些行为

手机 App 才能实现

对用户广告的精准推送

如果你不想被 App 获取过多的个人信息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就是拒绝向 APP 提供权限

但实际的情况是

拒绝获取权限后

部分 APP 就会以强制退出等方式阻止用户使用

针对 APP 不授权就停用以及过度索权的情况

工信部还拟规定用户拒绝相关授权申请后

不得强制退出或者关闭 APP

你是否也遇到过被 APP“偷听” 的情况呢?

知乎用户 灰产哥​​ 发表

个人认为这是企业的一种自救。

自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手机 App 手机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屡屡成为新闻暴雷点。每隔一段时间总会遇到某某企业的 App 因为杀熟或者收集用户信息上热搜。如果这样的事情持续下去,迟早会让一些企业粉身碎骨。类似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你在聊天软件跟家人说最近要买什么的时候,后来打开网上购物平台,就发现给您推送的全是这种商品的信息。这不就是典型的通过 App 收集个人信息,监听用户隐私吗?

又比如你使用某外卖软件定了外卖,感觉外卖还可以,既优惠又能偷懒,口味也还能接受。然后就办了一个会员想着享受更好的服务,但是突然某一天你再次拿出外卖软件的时候,你发现身边的朋友也在使用这个软件,你们同时点一个外卖的时候他没办会员的情况下居然比你还便宜。类似的情况还有你觉得外卖软件不错,因此你长时间使用,但用着用着你发现优惠越来越少了,于是你很不开心,突然就长时间不使用了,当你某一天再次使用这个外卖软件的时候,你又发现它的优惠力度还是很大的,接着又是用着用着又没啥优惠了。还有你喜欢看视频,但是每次看视频都有很长的广告,为了不看广告,你就办了个会员,因为会员免广告。但是用了长久时间你就发现看视频的软件显示会员也要看广告,不过广告时间只有 15s,你觉得并不长还是可以接受,但某一天你发现同事使用同一个软甲新开会员时,是看视频免广告的。这些不都是大数据杀熟的表现吗?

另一个事情则是手机基本融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而 App 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如何保证个人的隐私安全,而且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喜欢赴美上市。当企业跑到其他国家上市的时候,一些 App 还收集这用户的个人信息,可想而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因此,「不监听个人隐私」势在必行,只不过是来到早还是来的晚的事情。

一来群众也已意识到个人信息安全有多么重要,二来国家也在时刻注意着因为网络安全带来各种问题,比如网络诈骗,比如某些企业掌握大量的国民信息,却突然间跑到其他国家上市,如果其他国家让这家企业上交收集的信息怎么办,指望企业去刚正面不成,显然不行的,毕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像福耀玻璃那么有意识。

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国家是人民的守护神。自然在这种因个人信息频发问题的状态下,国家当然高度重视。如果在国家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一个事情之后,企业仍不悔改,继续顶风作案。那不好意思,正义之手打向你的时候就只能是你活该。

所以企业经营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踩红线。当然就目前看来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主动站出来将这个事情挑明,并做出保证,也算是一种自救。不过 App 一刀斩我认为是做不到的,App 在后面中仍会存在这样问题,不过相对来说会比以往好很多,比如当你使用了某个 App 搜索了某个关键词,这个 App 后面就给您大篇幅推送同类内容。虽然这种情况看起来是从用户搜索行为去推送内容,也不是很涉及隐私,但是还是很让用户心里不爽。用户希望的浏览方式就是我想看啥我自己搜,看完之后没搜索时你就随便推,我随便看,不喜欢的直接叉掉,然后浏览自己想看的。

知乎用户 无歌 发表

这意味着他们下周调整 APP

知乎用户 冬瓜​ 发表

某同学:“老师,我保证以后绝不迟到。” 老师心里:“得了吧,全班就你迟到得最多。

某兔承诺:“绝不主动使用磨菇蛋。” 白头鹰:“行了别装了兔子,知道你家的磨菇又大又有劲,显摆什么呀!”

某贼痛哭涕零:“我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 警察嗤之以鼻:“信你才怪,狗改不了吃屎,谁不知道你就指望这点下三滥过上好日子了,不偷你哪能天天啃鸡腿?”

知乎用户 执子之手赠于他手 发表

更新一个我今天的发现。

你把一个 Excel 表格加密,然后用腾讯文档导入。

你会神奇的发现,过了一会儿,你的文档被成功导入,密码消失了。

这就细思极恐了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

范围怎么界定?

不监听个人隐私

什么是个人隐私?

反正你的好友不算。

不用大数据杀熟

那我把大数据包装一下,用另一种方式是可以的咯

知乎用户 delight 发表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不监听个人隐私

“不超范围”,呵呵,在范围内就好,只要范围定得广一点;

“不滥用”,呵呵,符合规定就不是滥用了;

我们不监听个人隐私,我们只是提供监听个人隐私的渠道;

我看只有不利用大数据杀熟还比较靠谱,只和自身利益相关,他们还能说得算。

知乎用户 五仁火腿冬瓜糖 发表

华为保护隐私是真的,业务部门想让用户设备数据上云,要从下到上经过各个部门领导审批。

腾讯不监听个人隐私?QNMD。你在微信上随便乱说话试试?

知乎用户 蛤蟆仙人 发表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不监听个人隐私”

我相信他们可以自行定义「范围」,可以定义「采集」,可以定义「信息」,可以定义「大」定义「数据」,可以定义「杀」定义「熟」,可以定义「滥用」,可以定义「人脸」定义「识别」,可以定义「监听」,可以定义「个人」也可以定义「隐私」

知乎用户 夜神 K2 2 发表

如此孤独的世界,居然有人监听我?

她一定是个好人!

知乎用户 广域工坊长王铁锤 发表

我信了,感恩

知乎用户 小损样 发表

眼见为实。

知乎用户 红尘破劫 发表

不监听有两种情况

1. 确实没监听

2. 我监听了,但是你没证据你也不知道 = 没监听

华为不清楚,咱也不敢说华为。

就说腾讯吧,我微信聊天内容涉及的商品会出现在购物推荐页。而且不是我打的商品名字,是朋友给我推荐,用微信发过来的。

知乎用户 某乎不过如此 发表

薛定谔的隐私,你发现监听了那就是监听,没发现就不是监听。

知乎用户 哒柏 发表

“自律承诺书”

到今天某些人忽悠民众连个圆一点的故事都懒得编了。。。

到明年怕不是该有市民代表上去献花鼓掌了。

知乎用户 Tango 发表

意味着不监听个人隐私是一件很值得显摆的事

知乎用户 风来运转 发表

朋友圈广告推送为何如此精准?请看下图!!!用户画像能否停止?强制设置个性化 (画像) 广告为何不能强制关闭?

@腾讯

@腾讯新闻

@微信

知乎用户 谷律师与劳动法​ 发表

我买了 3 个 u 盘,64+128+128,还有一个自己工作用的 16。

我买了两个移动硬盘,1+2。

以上花了我近一千。

我所有的,我认为有价值的。无论文本,照片,音频,视频,还有一些特殊文件,我都按分类放在里面。

不为什么,就因为

那些互联网公司所谓的隐私保护就是个 p!

知乎用户 克拉丽丝 发表

保护个人隐私,不只是盯着企业,更要盯着权力部门。

下面这个事,请有管部门解释下。

就在今天,我上午开始在水塘边依法垂钓。由于实力较弱,直到下午两点左右仍无任何成果。于是我搜索了台钓中浮饵和沉饵两种钓法的区别。

然后,不到两分钟,就收到了以下短信:

然后详细了解了相关法律法规。

最后我想说:

厉害了。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以来,这种类似是事已发生多次。

最后,我今天下午两点左右,打开的软件分别是:知某、百某和抖某。

知乎用户 左家明王 发表

腾讯不监听,谁会信你的鬼话呢?我以前对腾讯是有种自豪感的,毕竟海外越来越多人都开始用微信了。但是有一次彻底彻底改变了对腾讯的态度,它是个 “危险” 的公司。

有一次我和家人用微信聊天,整个微信组就三个人,然后突然微信被封了,我感到非常的诧异,去申诉,说我在群里恶意传播不正当竞争言论。

故事的起因:我家是在海外说做贸易的,由于近期国内很多商家产品降价一半进行售卖,导致我们生意急剧下降,然后我就在我们 3 仁聊天组里说了句:这些国内的销售者恶意降价,扰乱本地市场,迟早会被平台封掉的。就因为在 3 人组里讲了这句话,微信被封了。我用了微信八年,都是遵纪守法,这次被封,心就凉了。对腾讯没有任何好感。我和家人聊天你都知道,微信你还说没有监听我们的信息?而且怎么就属于传播不正当竞争言论?我们就 3 个人,而且还是家里人。你说要一个企业不作恶,很难。

知乎用户 Ren L 发表

散了吧

不监听你而已

信息不还是得收集嘛

本来就没有监听过你 搞清楚监听你是要花钱的 自己想想值不值

四舍五入等于啥也没变嘛

知乎用户 三氯蔗盐 发表

纯粹的文字游戏罢了。

你理解的「监听」和他们说的「监听」并不是一个概念;你理解的「隐私」和他们所说的「隐私」也不是一个概念。甚至对「个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都不一样。

我们作为个人是没办法跟这些大平台大企业去平等对话的。像「监听」、「隐私」、「个人」这些名词的最终解释权是他们而不是我们。所以这样的承诺一点意义都没有。

知乎用户 南波湾 发表

从前一段那个钉钉软件的案子就知道了,连你的位置信息都不叫隐私。

反正他们想知道的都不算隐私就行了。

说什么监听啊,这也太见外了……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你承诺你的,我不信我的。

这玩意儿从来就不是什么承诺不承诺,这天之前没承诺过?之前搞类似骚操作的时候明明白白的让用户同意了?

如果搞过大数据杀熟、侵犯过用户个人隐私的企业、组织及其产品果真再没被爆出新闻,那么即使不承诺,用户也会安心。

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知乎用户 后见之明郑荃​ 发表

所有的公司都会承诺自己遵守法律

但是实际上违法的公司不计其数

就这几个公司里面,能严格遵守劳动法的又有几个呢

连自己的员工权益都保护不了,你凭什么去相信他们能保护好这些个陌生人的个人信息呢

不要听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

知乎用户 超银河推土机 发表

互联网让生活更便捷,但背后却是隐私透明,保护隐私的路很艰难!

知乎用户 节能君​ 发表

李 云 DI 实名表示不服!

我那天也就手机转个账!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因土而亡 发表

鸿蒙的广告 ID 技术很有名的,不监听隐私广告 ID 怎么用啊

知乎用户 一叶障目 发表

我爸妈小时候信誓旦旦的跟我说绝对不会偷看我的日记。

知乎用户 不吃肉就会胖 发表

不和不能,一样吗?

能,但是不

而不是

不能,所以不

想,但是不能能

而不是

想,但是不能

不,但是想

而不是

不能,但是想

博大精深博大精深

知乎用户 元気先生 发表

由中共深圳市委网信办联合深圳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通管局主办的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共护大会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出席会议,并与市民代表共同见证腾讯、华为等 20 余家重点 APP 运营企业签署《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会上,来自网络社交、直播、游戏、电商、金融、物流、交通、社区服务等多个应用领域运营主体的相关负责人现场签署了《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向社会公开作出 “不超范围采集信息,不强制索要用户授权,不利用大数据杀熟、不滥用人脸识别数据,不监听个人隐私” 等承诺。(深圳商报)

知乎用户 创业者李孟​ 发表

为他们的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点赞!这意味着保护个人隐私己成为社会共识,谁顺应了民意,谁就能得到拥护,企业形象就会得到提升,反之,会引起人民的反感。

目前的情况是国人的信息被肆意暴露,没有隐私可言,也给一些不良商家及不法分子提供方便。老百姓轻者被过度骚扰,严重的上当受骗。

更可气的是,有些平台运用大数据,把你个人的财产、收入、支出、教育程度、家庭、喜好等等分析个底调。搞的你既没有隐私,连尊严也没有了。这种人人成了透明人的日子,确实让人不爽。

现在国内的平台,动不动就入会员,填写的信息一个比一个样细。有的还带有目的性,填写一些诱导性隐私信息,这样很讨厌,也没有安全感。

看来,国家对个人信息要有一个专项治理。公民除对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个人信息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获取公民的隐私信息。收集、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按有关法律治罪。同时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教育。

知乎用户 食在中 发表

意味着以前监听个人隐私

而且相当普遍、相当严重

知乎用户 阿肝正赚​ 发表

没有惩罚措施没有监督措施的承诺,没有任何意义。

知乎用户 下沙巴菲特 发表

意味着他们终于重新定义隐私了。

知乎用户 luvian​ 发表

我们不监听隐私,我们只是有关部门的搬运工。

知乎用户 FTZFZT444​ 发表

说明他们有能力有动力监听个人隐私呗。

知乎用户 Thisby 发表

承诺?笑死个人。这些企业的承诺要是都管用还要法律做什么?

关键这些企业是非法侵犯个人用户隐私和数据,罚了没?没处罚的承诺书还不如卫生纸,至少擦屁股不疼。

还有个就是以前窃取用户数据那些事呢?一刀切不查不管了?

还有就是你试试把手机放在桌子上不动它,隔一会就念叨下什么怀孕,几个月,男孩女孩,孕检,之类的词。半天之内再去翻翻淘宝知乎,绝逼给你推孕婴产品。

已经是条产业链了,甚至不需要你的麦克风权限,只要你手机有震动马达或者陀螺仪传感器就行了。

知乎用户 心理阴暗 发表

意味着他们以前,和其它家,都是监听着的。

小学语文学的真好。

监听呗,咱这样的穷人,我都不知道会干啥,凭啥你就能影响。

知乎用户 飞雪连天 发表

华为腾讯不清楚,但是百度:

“我们没有检测你,是广告联盟在检测你”

知乎用户 芬兰马铃薯 QAQ​ 发表

承诺的意思是以前这么干,现在不干了。

腾讯就算了,微信大家本来就都知道有监控。

但是这下大家都知道华为也监听隐私了,但华为有不做即时通讯,用什么监控呢?

整一个手机就是一个监控器啊

知乎用户 GOPE 发表

呵呵

那么多通过微信聊天信息就被逮到的违法犯罪分子是被好友举报的?

朋友圈神奇的广告是随机发的?

做就做呗,有些事大家也能理解,可不能老把人当傻子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o56tth 发表

腾讯华为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是怎么回事呢?腾讯华为承诺的新闻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腾讯华为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吧。

腾讯华为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其实就是腾讯、华为等 20 余家重点 APP 运营企业签署《深圳市 APP 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大家可能会很惊讶腾讯华为承诺怎么会「不监听个人隐私」呢?但事实就是这样,小编也感到非常惊讶。

这就是关于腾讯华为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的事情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小编一起讨论哦!

知乎用户 临风简 发表

意味着整了一块遮羞布。

说实话,有几个人会信这承诺,我反正不信。

我们脱离在各个大数据库中裸奔的日子还很遥远,实际上我们已经裸奔了很多年,以至于那几个有能力看的观众都有点不耐烦了。

这么说华为好像有点委屈。

不监听,没说不收集(不超范围采集不是不收集)。

当听到这个承诺时,真是憋不住校笑啦。

但是我相信未来个人信息管理一定会规范起来,尊重每个公民的隐私权是大趋势。但会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如果有一天真能够如我们期待的那样,那真是。

知乎用户 唐晓李​ 发表

没有惩罚条款的承诺都是谎言。

知乎用户 地对地导弹 发表

一群贼签订承诺书保证不偷东西。你信吗?反正我不信。我更相信法律,没有法律制约的承诺书是糊弄鬼子。

刑天唐伯志:茉莉:我的爱情故事(上)

知乎用户 刑天唐伯志 发表

这是最基本的,我希望这方面能严查。

知乎用户 猫南北 发表

意味着情况会好一点,但基本还是一切照旧。

强者对弱者的承诺,能有什么效力?只有弱者对强者的承诺才是有效的。

这一次是更强者压着强者对我们这些弱者作出承诺,只要更强者施加的压力减弱,这个承诺就会越来越趋近于 FP。

我是承诺了!

但你也要明白,我同时拥有对这个承诺的解释权。此外,你还要明白我有大能力。

知乎用户 隆冬 发表

无所谓,反正中国最大的隐私数据泄露又不来源于这些公司。

知乎用户 莱克西西 发表

全世界都承诺过。

知乎用户 陈熙​ 发表

呵呵,说实话这就是谁多明白的事,什么保证不保证,不信你在微信里发点乱七八糟的东西肯定有人抓你。其实监控就监控了,这么多年了不一样过吗,只要没反心谁会搭理那堆鸡毛蒜皮的屁事啊。

知乎用户 neilwang 发表

意味着监听的时候得一起监听好几个人这样就是【公众隐私】了。

知乎用户 不务正业的阿白 发表

潘金莲对武松承诺一定不再和西门大官人见面,不再让大朗喝药

知乎用户 听风君 发表

以前窃取的用户隐私,能彻底从数据库删除吗?

知乎用户 倬彼昊天 发表

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

知乎用户 厦门华广影音老林​ 发表

说明他们至少在过去监听过个人隐私,现在和将来他们是否还会继续监听就不知道了,他们没说,但我感觉大概率还是要监听的。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See Also

为什么最近出现很多关于国家反诈中心 APP 的负面消息?

知乎用户 铁剑库丹 发表 都是别有用心的群体炒作的!!!! 我有一个朋友,自从安装了反诈 app 后就天天说我反诈 app 不好。 因为我这朋友之前就是个妥妥的危险分子。 他之前经常在贴吧知乎上评价当局,这是我们老百姓该干的吗?! 自从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