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电影《长津湖》豆瓣评分 7.6 ?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发表

10月1日,《长津湖》豆瓣开分7.6,你有什么想说的?

知乎用户 兔兔他爸​ 发表

《长津湖》7.6 分被低估了,《金刚川》6.5 分被高估了。

我还是挺佩服管虎的,把打着 HONG 旗反 HONG 旗玩到了化境。

管虎拍了一部《金刚川》,说是抗美援朝,要表现志愿军大无畏的态度。

但《金刚川》从头到尾就出现了两个美国飞行员,地面上的志愿军在美国飞行员眼里约等于蝼蚁,一边修桥,一边防空,一边挨炸。

所以《金刚川》精致就精致在两头讨好,粉红能看到志愿军大无畏精神,不惜代价修桥抗美援朝;恨国党能看到美帝上等人开飞机,肆无忌惮的突突志愿军。

躲在后面窃笑的管虎导演却赢麻了,电影票房赢麻了,豆瓣评分也赢麻了。

《长津湖》好就好在正儿八经的杀美国鬼子了,但坏也坏在杀了太多美国鬼子了。

很多人之所以说这个时长三小时的电影,第一个小时的观感不错,是因为第一个小时电影都在做铺垫,志愿军还没开始突突美国鬼子,还不需要观众进行价值观选择。

但军列在过了鸭绿江被炸后,吴京带领的七连就要和美军正面硬刚。

这时候就需要进行价值观选择,灯塔国好莱坞这么多年的文化输出了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以前看电影时,已经习惯了穿下面这种军服的人都是主角,都是代表正义惩恶扬善的一方。

如今穿这样军服的人,却成了敌人,在对立阵营被志愿军突突,这中间肯定要有个转变过程。

这时候如果能改变脑回路,把亲美的那些意识给摒弃掉,屁股彻底坐到中国人这边,自然能体验出电影的爽感。

可是十四亿人口的中国,还有个两千万人口的叛乱岛,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知乎上一群人完成了价值观转换,开始理性中立客观评价这段历史,安利的人也不在少数。

豆瓣上有群人,没有完成价值转换,脑中原有的灯塔国神兵在电影里被突突,感情受到了伤害,开始歇斯底里的无能狂怒。

豆瓣上最高赞的一条影评,在云山雾罩的扯了一堆外国电影后,就得出了下面这种结论,然后一群人也在评论里 HIGH 到了高潮。

至于那些雷人到近乎搞笑的台词,突如其来的说教,大义凛然的摆拍,来不及转折就强行转折的尴尬,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诸如此类,无一不在严重伤害着一部电影的质量,掏钱买票进场观影的观众,以及这两年原本已经很艰难的中国电影。
很想问一句,影片拍成这个样子,如此粗制滥造,你们对得起牺牲在长津湖的英烈吗?

我觉得这些人是真的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但凡他们看过电影,客观的对着电影品质和剧情说话,都不会这么从头尬黑到尾,却一个都没有黑在点子上。

这部电影有些地方的特效是不够完美,三个导演存在割裂,四字弟弟演技还有提升空间,部分剧情存在争议,但除此之外黑点真的不多。

尤其是整部电影的人物,包括千里万里两兄弟、政委梅生、雷爹等人都立了起来,做到了有血有肉。

连向来脸谱化严重的高层人物,也都在审核范围内,尽量做到了有血有肉。

菊香书屋外,岸英向彭伯伯报名参家志愿军,彭伯伯那声 “伢子”,道出了长辈对晚辈的保护和关爱。

而图书馆管理员说出那句 “让他去吧” 前后的表情变化,包含了老父亲的不舍和伟人的胸怀。

谁都知道此去朝鲜凶险,可是几十万老百姓家的孩子都能去,管理员和彭伯伯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岸英呢!

而这恰恰是以管虎为代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无法理解的,他们表面上爱的是灯塔国,骨子里却只爱自己。

所以他们完全看不懂岸英、千里、万里、梅生、雷爹等人在干什么,又是为了什么。

他们看到祖国占上风时,就跟着阴阳怪气喊两句赢麻了;

他们看到美帝占上风时,就玩定体问,你国不行,找机会做带路党。

他们就是爱自己,就是要慕强,是天生的反骨仔和带路党。

他们人均精神绿卡,人均皮特王,忙着搞策反,拿人头向灯塔国詹姆斯上校领 6000 美金。

知乎用户 胡新斌​ 发表

看了一下数据统计,

下面都是给电影打一颗星的比例,

《长津湖》,1.5%

《1950 正年轻》,0.8%

《悬崖之上》,0.4%

《集结号》,0.6%

《上甘岭》,1956 年的电影,1.2%

《战狼 2》,5.9%

再来看看国外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二战的,0.1%

《父辈的旗帜》,二战的,0.2%

《风语者》,0.4%

《决战中途岛》,0.5%

《黑鹰坠落》,反恐战争的,0.2%

《第一滴血 4》,2008 年,0.7%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第一滴血这种一个人干一个团,干一个师的打一颗⭐的只有 0.7%,战狼 2 是 4.3%。我们的上甘岭,1.2%,人家的风语者 0.2%。

谁能告诉我,同样都是反战,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亲人,舍身忘命,怎么我们就这么多人只给了一颗星⭐,良心被狗吃了。

就算是电影表现手法,镜头,故事,或者特效战争场面不行,那也不至于给一颗⭐啊!

就冲冻成冰雕的战士,和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也值 3 颗⭐吧!

还有,1950 他们正年轻是纪录片,打一颗⭐竟然有 0.8% 的人,而第一滴血还比这部纪录片低,哪里说理去。那么缺胳膊缺腿的伤残英雄不比他们的肌肉兰博更让你震撼吗?

这特么是赤裸裸的双标啊!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女性文青,战狼 2 上映那一年,微博发出的各种讽刺,可是之前明明还夸了国外的战争电影,我呸。还特么天天发一些岁月静好,或者输出三观,给网友指明人生道路,竟然还有网友顶礼膜拜,我去。去年被扒出抄袭,像素级别的抄袭,被抄袭的是桑格格,笑死我了。这种人好多的。

群众里面有坏人啊,我们要警惕这种人。假如回到抗战时期,这帮人绝逼带路党,出卖朋友父母,一点不心软。

刚刚又去查了一下,《功勋》这部电视剧,特别好,但是给打一颗星的人竟然有 0.9%,哪里说理去。

这些人心中的 5⭐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啥?谁能告诉我。


评论区大开眼界,大家请有空移步评论区,发表意见。


再添加一些,

有人评论这样说:都是客观,都是理性,没有对错。

呵呵,还说我们的 5 分比例高,所以我们最后的电影整体评分也高,估计他自己没有去查数据吧!我看了。

美国当年的超级大片《独立日》,给全球宣扬美国牛逼的电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其中的台词,尤其是最后战胜了外星人之后的台词,会特别有意思。

这部电影,豆瓣 1 分比例 0.4%,5 分比例 28.5%。而长津湖的 1 分比例是 1.5%,5 分比例是 25.6%。

如果再去看《拯救大兵瑞恩》,5 分比例 59.8%,1 分比例 0.1%。

大数据不会说谎,到底是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帮人什么也不调查,不取证,不分析,就知道在评论区评论,有用吗?和人辩论,拿出一些诚意啊,只会扣帽子,诡辩,装糊涂可不行,面对面讲道理,可能会被打。


刚刚在微博看了一个,差点笑死。

有一个人盗用我们自己人的照片,拍的是运 20,然后这个盗图者配的文字是 “只有外国人才能拍出这种效果,如何如何”,结果微博底下一个又一个的评论跟风:“就是,中国人就是拍不出来”,“中国人比较死板,不会调色,不会滤镜”,“中国记着模仿美国拍照,最后还是那么垃圾”,“难怪武器不如人家,摄影师都没人家好”,更有甚者说 “我可以在这件事情崇洋媚外吗,人家确实拍得好”,还有一些就算了,实在看得我五味杂陈。

原作者也是哭笑不得,转发评论说,把我国籍都改了……

原图微博 ID 是:别跟我抢荔枝这个昵称

大家可以去看,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些人心里到底在想啥呢!求高人答疑解惑。

知乎用户 唐晓李​ 发表

分数其实不低了。

画面不错,场面宏大,演员值得肯定,可以看出剧组的努力与付出。应该票房也不错。

但我真不能给予太高评价,不是泼冷水。我们不能因为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回避作品本身出现的问题。

抗美援朝的五大战役,每场战役都有特点,都非常艰苦,但这是共性的。而长津湖的特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最鲜明的一个,就是冷,要命的那种。因为那是 11 月下旬,有 50 年不遇的寒潮,而且是高原上的山地。

片名既然叫长津湖,就应该拍出长津湖战役的特点,因为拍的是历史题材的电影,可是感觉片子对长津湖战役最大的特点,冷,显然表现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刻画的不到位。

就整部电影而言缺少一个贯穿的主线,太散。

大家都记得上甘岭吧,一般提到抗美援朝都会想起上甘岭,其实长津湖和上甘岭都是朝鲜的地名,大家也许都看过上甘岭这部老片子,它主题鲜明地反映了上甘岭战斗中志愿军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战斗表现,上甘岭战役志愿军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水和范弗里特弹药量,最大的特点是坑道战缺水,战士们要时刻面对缺水所带来的致命伤害。所以片中有了一个苹果的故事,有了郭兰英演唱的一条大河,那条大河不仅代表着家乡代表着祖国,更代表着战士们当下无时不刻对水的迫切渴望,以至于几十年后提起上甘岭,大家都会想到一个字,水,救命的水。

长津湖一战其实也是一个字,冷,要命的冷。长津湖战役的最大特点是无时不刻的寒冷与冻伤,个人感觉拍长津湖就要反映出长津湖战斗的最大特点冷,这个特点应该贯穿始终。

严寒让志愿军九兵团吃尽了苦头,要不然也不会长津湖一战之后,整个九兵团撤出战斗长时间的去休整,要不然对于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宋时轮将军,也不会在朝鲜战争结束返回祖国之前在鸭绿江边朝着长津湖的方向长躬不起,这些都说明了冷的程度与冷的危害,不能说剧组忽略了这个特点,但可以说表现的真的不够。几个黑土豆和冻红的脸颊是根本不够的,这是程度上的欠缺。往车上扔棉衣和全景的冰天雪地镜头是根本不够的,这是情节与画面上的欠缺。

应该让观众深刻的感受到,彻骨的严寒与战士在那种非人能承受的严酷环境中,仍然隐蔽,仍然坚持,仍然战斗的震撼。让观众感受到当年九兵团面临的冷,是拍好长津湖重要的一环,也是尊重历史的需要,显然剧组做了,但真的太不够了。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冰雕连的震撼,可片中冰雕连的出现过于突然,冰雕连形成之前的情节过于简单。那些战士不是一分钟就冻在那里的,可是片子直接切到英雄们牺牲后的场景,缺少桥段与细节。在长津湖战斗中一共有三个冰雕连,这是反映长津湖战斗特点的最好题材,应该说没有表现好。

说句很不客气的话,这是历史题材电影,要尊重基本的史实,要通过片子告诉观众长津湖战役大概是怎么回事儿,至少勾勒出历史基本轮廓,即便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完全展示,但出于对当年那些参加长津湖战役英雄们的尊重,片子也应该倾向于写实,而不是英雄主义的写意,更不能拍成爽片!即便你是商业片也不成,因为 70 年前确确实实有二百多万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在那片土地上视死如归,因为片子刻画的是意义深远的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英雄故事。不知道当年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老兵们看了片子会做何感想?

也许很多人会质疑我的观影感受,那么只能说,因为你对那段铁血历史不够了解。如果你好好看看那段冰雪铁血岁月的历史,相信你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有两部纪录片大家可以看看《冰雪长津湖》《长津湖战役》,其中一部是米国拍的,拍摄时间也不同,没有因近几年中美对抗才回顾那段历史来凑热闹的嫌疑。

没有贬低任何东西,任何人。只是谈谈自己的观影感受,我指出问题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做的更好。因为更好作品才能更加激励人,才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真实的了解到当年他们经历了什么?才会从内心深处受到更大更深的震撼,才要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所有。

据说还有下一部,希望他值得期待。

~~~~~~~~~~~ 分割线~~~~~~

感谢大家的肯定与赞同,谢谢 。

有知友想了解更多关于那段历史题材的片子,希望能够推荐一些。

以下是自己和从知友那里收集的一些,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有近期央视的《跨过鸭绿江》《功勋》《1950 年他们正年轻》等,中期的有前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词的《冰雪长津湖》,早期的《英雄儿女》《上甘岭》,以上全都是普及类别吧。其中《跨过鸭绿江》是近期的电视剧,我从头至尾看过两遍,个人感觉拍的很好,即有艺术性又尊重历史,很多小细节都很考究,基本能够系统的展示那段铁血岁月。

以下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感兴趣自己看看吧。

《抗美援朝战地日记上下》、《最寒冷的冬天 III:血战长津湖》、《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朝鲜战争:尘封六十年的内幕》、《断刃:1951-1953》、《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亲历抗美援朝战争》、《最后的战斗:英国兵眼中的朝鲜战争》、《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决战朝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兵眼中的朝鲜战争》、《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铁在烧》、《为了和平》、《英雄》、《铁血大动脉》、《上甘岭:最长的 43 天》、战地摄影记录。

有本书也可以看看,2012 年,王筠出版了长篇小说《长津湖》

向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知乎用户 水陌轻寒​ 发表

不容易,豆瓣对中国电影的态度比美国对中国电影的态度都要苛刻,要知道,前两年中国科幻巨作《流浪地球》可是大量一星差评,沾上主旋律,打的还是美国人的电影能拿到 7.6,简直就是个奇迹,应该是有不少地下党的同志混进了敌后,不然很难想象能打这么高分。

知乎用户 segelas​​ 发表

就着这个问题,想要简单地谈几句关于 “反战”“反思” 的个人看法。

《长津湖》一个被广泛提及的 “缺陷”,便是一些人物的脸谱化:作为战争另一端的美国军人,便非常简单地处理成了恶人形象。最典型的一幕“证据”,便是那两个美军飞行员的刻画,用“尸体射击” 进行比赛。

而随之产生的,便是 “反战” 意味的不足。作品没有很平均地,将战争双方都表现出立体性,没有将美军士兵描写成一个人格化的存在,也没有表现出士兵作为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同样受害,无论是来自于肉体还是心灵。一般而言,作为意识形态、阵营立场、利益抢夺为主要目的的战争,发动者往往是上层存在,而真正承担风险的一线士兵,却是相对被动的角色。

这样一来,反对战争、反思战争的表达就建立起来了:战争的本质是利益之争,利益则远远不是平民阶层的利益,而牺牲却是平民阶级的牺牲,因此,平民阶级不过是被获益者以各种宏大名义宣传、忽悠着参战,成为了工具,进行与自己认知完全无关的无意义之战。而对战争双方的士兵,进行超阵营、跨立场的人格化表现,让他们双方都展示出在战争中的付出、受害,便是最标准的途径。

《长津湖》中,当然没有这样的内容。但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这部电影的表达体系,其所承载的描写对象,是否吻合于上述的倾向呢?

本片的主题重点,无疑放在了中国一方。这场战争的 “保家卫国” 属性、“争取和平”目标,以及为了实现保家卫国,而对战争 “牺牲觉悟” 的超越阶层之全中华民族性,才是作品的侧重。

这场战争,无关某一阶层的利益,也就不是个别群体的私欲之战,它关乎的是全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就拥有了超脱阶层的全民族特质,而在这样的 “和平维护之战” 的前提下,“正义”定位也就得以凸显。

“超阶层的全民族性”,“保卫家园的和平目的”,“正义的定性”,是这部电影中需要强调的核心要素。并且,导演组还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他用两个阶层共同的 “牺牲自我、保家卫国” 精神接力,凸显了 “传承” 的要素,并且淡化了参战动机中的 “主义信仰”,而以“亲情、家园” 为主,更加落地、切实,两相结合之下,形成了 “全民族性” 的“超时代、超社会形态”的历史层面表达。

那么,这样的战争,需要反思吗?保卫家园,需要反省吗?事实上,在电影里,导演组已经给出了一个恰当的战争态度表达:毛泽东的 “不得不打”,吴京的 “有些枪可以不开”,都让这个态度变得明确——战争本身是沉重的,它带来的必然损失就决定了它的沉重;但是,为了和平和守护的战争,却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和目标不在于对敌方的杀死,而在于对自我的保卫,所以才有了对失去战斗能力的敌人的放过。

电影并非没有直面广义层面上战争的沉重,但它却并没有由此便否认这场具体战争的价值和意义。为了保卫家园,出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我们不得不进行这场沉重的战争,其行为目的是正义的、和平的。这一点细化的区分,正是本片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描述倾向下的战争,应该被反思、反省其出发点吗?当然不。与此同时,在这个表达倾向下,美军的存在其实非常功能化,只是作为我军战士表现精神力量之强大的反衬——被精神扭转的,足够强大的,物理力量。在这个简单的定位下,美军甚至都谈不上 “人物塑造”,更没必要去做“人性化”“反战化” 的表述了。

不同的电影,在不同的出发点倾向、主题设置之下,即使是面向同一个题材,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构建。就以我国拍摄的当代朝鲜战争电影来说,《金刚川》的一部分主题,就设定在了对美国军队的详细陈述之上,以一线士兵的人性化描写,引导出了上述的 “损害平民阶层的、为了上层阶级利益的抢夺之战” 表达。而《长津湖》,主要目的是对我国参战意义的解构,美军的形象自然也就有所调整了。

任何电影,都不会以绝对的 “无观点” 之客观性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金刚川》想要加入对美国一方战争本质的表达,便会那样做。《长津湖》专注于我国的战争意义,就会这样拍。他们呈现的,都是各自创作者理解、各有关方面诉求下的,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上的理解。这是一种以现实事件为底部素材的艺术创作,我们需要理解这一点。

事实上,即使美国电影,对于战争的反思、反战,也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向和落点。

在《细细的红线》之中,泰伦斯马利克让电影具备了一种神性的视角,让观众站在一个绝对的高度之上,并结合对战役之中事件细节和人物细节的不厌其烦的表现,而让观众站在高处、俯视着战役之宏观和人心之微观的一切变化进程,从而试图让观众去作为全知全能的神,去看待凡间尘世之中互相争斗的生物,并怜悯每一个因生存而战斗并泯灭的生灵。

开头十分钟,对于 “静谧大自然” 做集中表现,而后接入了 “人类士兵出现与大自然的景色之中” 的画面,说明了当代战争的开始。这便形成了对于 “人类文明出现前后,地球巨变” 的指代。“人物拥有着细腻的内心世界,但这样灵敏而具有个性的生灵,却要因为生存的竞争而批量死掉、独立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被抹杀”,泰伦斯马利克正是想通过这样的表述,让获取一切战争宏观到细部从而全知全能的观众去以神的身份去看待造物生灵,从而反思人类当代文明下的战争,其真正意义,并对深陷战争的当代人类个体,给予“上帝的怜悯”。

而与泰伦斯马利克的表达类似而又更为 “激进暴躁”、从而显得落脚点截然相反的作品,包括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在这部电影之中,库布里克将全片分为了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库布里克通过新兵的入营训练,强调了军队对于人类的彻底改变:教官对士兵进行人格的彻底折辱,并且要求士兵在行军时当众自慰,从而在 “当代人的自尊” 和“社会人的礼仪”上施加暴力碾压手段,将士兵作为当代社会个体的自我认知完全毁灭,让他们从“文明之中的人“还原成了“人类文明建立前的原始生物”。

而这一人体还原的必要性,就在后半部分得到了揭示:战争需要士兵无顾忌地对敌国国民施展暴力、哪怕是幼小的儿童,而只有不具备人类之道德与怜悯情感的原始生物,才能下此狠手。而最后出现的 “冷血狙击手” 越南小女孩,更是让表意超出了具体的立场阵营与社会形态:小女孩成为了背景里的“主角对应者”,也必然地经历了主角在第一部分的泯灭人性之训练。因此,库布里克最终的落脚点,是当代一切文明之战争,对于人性同样的彻底粉碎。

而有所类似、但不尽相同的表述,也出现在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之中 — 开头的交叉剪辑和重合画面之中,主角的晕眩与直升飞机的轰炸交叉重叠,说明了战争对于主角心智逐步加深的影响;随后,主角开始深入森林、探寻叛徒上尉的踪迹,而随着小队从战争后方逐步前往一线阵地、进而深入到丛林之中,小队接触到的军人也逐渐变得不正常。

首先,是前线阵地边缘的、播放着《尼伯龙根的指环》选段对普通百姓狂轰滥炸的战争贩子军官,被科波拉借用德意志种族主义者、第三帝国思想象征的瓦格纳,来加以影射其身份。随后,进一步深入丛林后,陆战的一线阵地之中,对于玛丽莲梦露报以毫不掩饰的欢呼和性动作、充满性渴望的兽性而毫不受到当代道德伦理约束的士兵。与此同时,小队自身的成员,也随着对森林的逐步深入,而从正常人变成了沉迷战争的疯子。

显然,科波拉将士兵深入原始森林的过程,变成了一种 “对于当代社会的远离、对于原始自然的接近” 的变化过程。越深入森林,越接近自然,便越靠拢自然的丛林法则,越脱离开当代化的社会文明之 “包装”,退回到原本的本质形态。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正是战争的本质。因此,主角小队所做的,恰恰就是一步步对于“被美国政府包装的正义和专制国家解放之战的远离”、以及对于“丛林法则之战争的原始实质” 的深入。随之,小队才逐渐地回归了原始,从而与马龙白兰度的上尉成为了 “同伴”—– 主角最终对于上尉在原始部落中精神图腾之地位的替代、以及其所采取的“单挑决斗” 之原始争位方式,都是这一层主题的突出。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上面几部作品,虽然在反战,但落脚点却超越了具体时代下的战争,而是将之作为了人类文明的象征,由此出发,表现人类文明的某些本质,而又不尽相同——一个是当代一切文明磨灭人性的批判,一个是对于当代文明与战争之原始本质、人类世界运转之循环感的表现,它甚至未必是在 “批评”。

而其他的一些战争电影,虽然没有上述的这几部那样 “视角宏伟” 而“野心勃勃”,但也各自具备了对于战争的一些解读和态度,立足于对美国战争的态度表达。《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锅盖头》,以及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之中,导演都剥离了政府宣传的战争之高大上的意义,而强调了这些意义对于个体士兵的无价值,以及士兵从战争之中获得的空虚和精神损害,从而讽刺了美国的战争。而在克林特斯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中,伊斯特伍德则没有过于嘲讽,但同样展现了战争之宏观价值之下掩盖的、对于士兵的 “无意义”。

最典型的 “美国政府之利益之战” 的批评,典型案例是莱德利斯科特的《黑鹰坠落》。在保证了 “真实事件进程的完整、忠实还原”、“清晰的战略走向和战斗变化” 之外,它也适可而止地表达了斯科特本人对于那场战争、甚至以此辐射到的美国当代战争的一个态度:孤军深入敌人统治区而被全民皆兵的巷战沉重打击的陆战部队,成为了美国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动朝、越、伊等战之后均陷入战争泥沼的窘迫状态 — 这等非义战,与二战的义战区别开来,必然在不得当地人心之下而陷入对于人民战争的应付乏术之中。

《黑鹰坠落》虽然并没有在这一层的表达上走得太远、大体上还是保持着类型化的维度,但这样一个 “焦头烂额” 式的结尾,还是显露了斯科特想要传达出的一些信息。

回到《长津湖》,一些自媒体的评论认为,它过于类型化,缺少体现创作者思考与观点的、非类型化的作者性表达,更具有客观性的表达。但或许,谈及战争便要反思、反战的认知与要求,是否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 “类型化” 呢?那么,本片应该做出的 “正确” 表达,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题材理解,抑或是第三者的呢?真正的“正确”,它存在吗?

朝鲜战争,是否需要反思、反省?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它或许超出了以一部电影为对象的探讨范畴。对此,我当然有个人观点,但在此不做陈述,因为它不重要。

至少,在《长津湖》的创作者观点陈述面前,当讨论《长津湖》的主题表达完成度时,它不重要。

这是创作者的电影,而不是你我的电影。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够 “我们认为它应该有什么”,它就必须有什么。

电影当然不是真理,但你我也不是。

知乎用户 环球时报​ 发表

胡锡进:试图挑动对烈士的另类 “反思”,是一种精神背叛

电影《长津湖》引发舆论对抗美援朝和长津湖战役的更多关注,有少数人在互联网上宣扬美方的观点,用所谓的 “客观性” 对抗中国社会的主流记忆和价值观,试图挑动对 “冰雕连” 的另类“反思”。这种做法就是一种精神背叛,说俗点就是挺恶心的。

谁不知道抗美援朝打得艰苦卓绝,谁不知道志愿军是用超过美军的伤亡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尤其是战争初期,志愿军用远远落后于美军的武器装备与后者对抗,忠于祖国的强大信念支持了那些可爱的战士。志愿军的伤亡数字都是公开的,长津湖战役的我军伤亡数字同样是公开的,美国的最终妥协是我们用什么换来的,这难道需要有谁来教育我们吗?

五十年代的中国只能用更多的流血牺牲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每一个志愿军年轻生命的逝去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痛苦,但用这种痛苦与共和国的胜利和尊严进行对立,以此否定共和国走过的历程,否定那些志愿军战士付出生命的神圣意义,这是对他们牺牲的亵渎,也是对共和国的侮辱。这完全超越了对历史事件的探讨,就是装蒜的挑衅,公众对这样的挑衅者予以唾弃是必然的,在任何社会做这样的亵渎都会被舆论的唾沫淹没。

必须指出,亵渎 “冰雕连”,针对他们的牺牲价值搞所谓“反思”,这与“反战” 情结风马牛不相及。西方一些国家的反战大多针对了当时的路线选择,对于为战争胜利牺牲了生命的英雄,人们的敬仰是绝对的。在美国有谁亵渎诺曼底登陆战役死亡的美国士兵试试?看看 “社死” 会不会是他们最轻的代价!

老胡希望中国的舆论场是多元的,对《长津湖》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人们持各种评价,我认为完全正常。同样,我看到很多人因为崇敬志愿军英雄而对这部电影增加了一些支持和好感,我认为也是非常正常的。这部电影到 6 日的 7 天总票房破了 30 亿元,它所展现的公众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个别人可以对这部电影的艺术水准持异议,但他们如果站到抗美援朝精神的对立面,他们就应知道自己的价值取向在我们社会里是另类的,甚至属于 “一小撮” 的。他们的自我炫耀是荣辱观的病态颠倒。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美军向冰雕连致敬是哪个想出来的,志愿军 20 军的战史有着 “战后打扫战场时遗体全被敌自动火器枪杀” 的记载,地点可就在水门桥,这已经是明晃晃的补枪了,美军都对战俘进行过虐杀,对我境内发动过细菌战,鬼子好歹信奉武士道会这么干,美国这种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到处发动战争杀害平民的国家,我实在想不出来这么做的理由。

知乎用户 西门吹牛​ 发表

有些人已经分不清题材和电影本身了。只要你认为 “爱国电影” 拍得不好,那就是“不爱国”。

知乎用户 小楼一夜听雨​ 发表

从电影本身来看待,是有缺陷的。

但是从豆瓣来看,

那些自以为是、满脑子精致利己的小布尔乔亚,是一群废物。

是一群不论读多少书、有多高的职务、多高的薪水都不能改观的废物。

自身沉浸于欧美文化,对本国的意识形态充满不满与不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通过对本国作品,尤其是主旋律作品的严苛态度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感觉自己超然于其他 “不懂文化和艺术”、“被洗脑”、“没有思考能力” 的观众,标榜自己所谓的“独立思考”。

影片本身有不足吗?有。

但是这个评分,从评分构成来看,居然已经是很努力评出来的高分了。

金刚川 6.5 分,八佰 7.5 分,长津湖——7.6 分?

对于某些废物而言,本身就带着主观情绪来评分的,所以不管他们看了没有、看明白了没有、了解了没有,都不能指望他们能有什么客观的评论。

比较经典的——

欧美战争片:“反战你懂不懂?”

中国战争片:“宣扬仇恨。”“鼓吹战争。”…… 拍国军的除外,但如果没把国军拍好那就另外算账。

**这就好比让果粉去看《三大战役》后给评价。**你能有什么指望?请一个重度海鲜过敏的人吃帝王蟹?

所以这类电影根本没有必要去看什么豆瓣评分。

电影本身值得一看,而电影背后更可歌可泣的历史更值得去了解。

骂的有点直接,但欢迎某些人对号入座。


这是《长津湖》的豆瓣评分构成——

这是《决战中途岛》的豆瓣评分构成——

这是《风语者》的评分构成——

这是八佰的评分构成——

这是豆瓣的废物——

知乎用户 爱吃甜点的胖萝儿 发表

知乎用户 伟大的大伟​ 发表

很合理的分数,电影宏大场面还比较到位,但也有缺陷,总的来看,7 分到 8 分。

这里先说不足:

1,没有和美陆军一师交锋的画面。北极熊团是精英不假,但在美军史上只能算比较 “一般” 的精英,它并不隶属陆军一师。当然,拍和陆军一师正面战比较难办,别说一个团,就算是陆军一师一个连也很难成建制被团灭。这点在战后总结时我们自己也承认了。

2,电影几处伏笔有点莫名其妙。比如几个人的名字,伍佰里、伍千里、伍万里,都以为最后可能就剩一个伍万里没牺牲,或许干脆都牺牲了,然后借着一家三兄弟殉国把电影推向高潮。但到了最后,伍佰里还是战狼附体,几个主要演员也只牺牲了一个雷老爹。对于以付出、牺牲为主题的电影来说,五六个身处战斗一线的主要演员只死了一个,肯定差点意思。也有可能准备拍续集吧。

3,出兵前的艰难抉择表现得也差点。打还是不打,当年分歧非常大,甚至林彪宁愿装病也不愿带兵出战,大多数将领也反对抗美援朝。会上多数派怎么反对的,支持一方怎么据理力争的,这本来是很好的拍摄的点,当时的毛泽东就像《至暗时刻》里的丘吉尔,承受了很大压力,但电影在这方面的体现还是略有不足,基本一笔带过。

4,战争的悲壮还差点意思。真实的长津湖之战非常惨,比电影惨多了。整个长津湖之战,战斗死伤 14000,冻伤冻死 30000,大量的战士还没到近身肉搏阶段就倒下了。据美军回忆,真正冲上去近距离枪战的中国士兵很多人的脚早冻烂了,有的双脚无法弯曲还在笨拙地直着腿向前移动,美军像看怪物一样看这支部队。在后方医院,想给冻伤的士兵检查腿,一拖鞋把脚都掰下来了,士兵一脸茫然地看着自己被脱下的脚。冻掉耳朵的情况数不胜数。真正的战斗经过其实是:

我是美军一师,今天遇见了中国部队,他们露出来的脚都冻烂了,有的耳朵掉了,还在冲,不可思议!

今天又遇到了阻击部队,山腰上他们在追我们,有的士兵手都断了,还在跑!太可怕了!

今天又遇到了阻击部队,他们冲过河,腿都成了冰块,根本没办法跑,居然还想冲上来,my God!

今天遇到了一支冰雕部队……

至于电影里出现的人海战术被大家诟病,其实我个人觉得虽有夸张成分,还算可以接受。

历史上的 9 兵团,确实最擅长埋伏诱敌、炮火突袭、快速冲锋、分割包围。

虽然三三制已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对美军火力的低估,抗美援朝刚开始,仍然存在部队冲锋过于密集,导致伤亡太多的情况。并排冲锋的情况确实夸张了,但绝不是你想象的大家三三两两躲起来慢慢接近。在尚未到近距离中门对狙的那段路,大家真是冲出来的,而这也给我们带来了重大伤亡。

总体来说,豆瓣评分比较合适,但豆瓣那些个短评就不用看了,辣眼睛。

知乎用户 巧夺夭公​ 发表

因为确实不好看。我进电影院,是真的想看到先辈们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与硬实力百倍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而不是去看抗日神剧。

对抗美援朝有一点点了解的人都会明白,这场战争的着眼点是在战斗以外的部分。注意我的用词,是战斗以外。

运输,补给,千里奔袭,冰雕团,雪地潜伏,战略部署等等。

而电影的重点全都在不痛不痒,且漏洞百出的战斗场景。

拉尸体挡子弹;大密集队形冲锋;木板房躲子弹。

还有最终让我愤而离开冲出电影院的机枪远程对狙。。。这 TM 是游戏里都出现不了的场景呀。

从头到尾,曾经先烈的牺牲,战场的压力,中国军人的血型安全体会不到。

各位可以脑补一下,所有角色,内容都不换,把背景变成高楼大厦直接改成黑社会火并都不会有违和感。

关于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还是推荐看看去年央视出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这部电影,真是不敢恭维。

知乎用户 阅思​ 发表

这部电影的优秀一半以上在于背景设定,电影本身六分左右也就差不多了,作为战争片勉勉强强可以算及格。

就譬如最后冻僵的战士给我整的失声痛哭,并不是因为这一幕拍的有多好,说起来拍得可以用突兀、破碎形容,

奈何真的有数百战士冻死在了阵地上。

知乎用户 惊蛰​ 发表

1.“圣诞节攻势”

1950 年 11 月 23 日,正值美国国内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感恩节。

对于美第 10 军的战士们来说,这个感恩节跟以往大不一样。

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一路高歌猛进,仅用了 3 天就攻占了韩国的政治中心汉城,并在随后的两个月里势如破竹,将韩军压缩在洛东江以东仅一万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内,此时,朝鲜半岛已经有超过 90% 的领土和 92% 的人口被朝鲜控制着,只要再发动一此战役,金日成就能完成他统一朝鲜半岛的宏图大志。

但巨大的转折在 9 月 15 日发生了,这一天,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美第 10 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一溃千里,占领不久的领土陆续被吐了出来,美第 10 军一路高歌猛进,10 月 1 日,越过了当时的临时国界北纬 38 度线攻入朝鲜境内,10 月 19 日,朝鲜首都平壤沦陷,但这支部队并未停止脚步,打算一举统一朝鲜半岛,11 月 21 日,其先头部队甚至进至到鸭绿江边,并狂妄叫嚣: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被短暂胜利冲昏头脑的美军致周恩来的严词警告于不顾,公然派飞机越过国界侵入中国领空,并轰炸丹东地区,将战火直接烧到了中国境内。

此时美国国内的声援浪潮也持续高涨着,《纽约时报》称:民主的力量正冲刷残余的抵抗。朝鲜的部队已穷途末路,美国海空军飞行员控制着天空,甚至在前线的士兵也开始享受即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感恩节这一天,尽管前线条件艰苦,但美军后勤还是尽了最大可能为士兵们提供了丰盛的佳肴,火鸡、肉馅饼、南瓜饼、红梅汁等全套特餐,火鸡虽然是冷的,但士兵们总算过 仁川登陆中的麦克阿瑟

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感恩节。他们乐观地认为战争即将结束,麦克阿瑟甚至对士兵直接说道:我希望你们这些孩子能在家过圣诞节。

从普通士兵到当时 “联合国军” 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全军上下都洋溢着一种异常乐观的情绪,除了战事进展得过度顺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手上拥有的王牌部队——美第 10 军。

第 10 军中,美第 7 师组建于 1916 年,曾先后参加过一战和二战,因执行任务一向准确无误而被称为 “滴漏器师”,而陆战一师更是大名鼎鼎,其前身是 1775 年组建的海军陆战队第一连,是当时美军中少有的全职正规部队,随后经过几次扩编,终于在 1941 年 2 月组建成型,他们的座右铭是 “没有更好的朋友,没有更糟的敌人”。正如这句话,陆战一师高傲无比,但战斗力也在美军中鹤立鸡群,自组建以来无一败绩,瓜岛、冲绳岛等战役都成了它荣誉的注脚。

拥有这么一支强大的部队,第 10 军军长阿尔蒙德踌躇满志,对麦克阿瑟的计划充满了信心。该计划令陆战一师从元山出发,11 月 15 日到达长津湖地区的下碣隅里,随时准备越过长津湖向江界、也就是当时北朝鲜劳动党政权败退平壤后的临时政治中心进攻;美第 7 步兵师主力则由长津湖地区新兴里出发向北进攻,第 7 师之 17 团沿丰山、惠山公路向惠山攻击,以侧应陆战一师的正面进攻。

但在当时的美军部队中,还有一个人对这场战役并没有抱着盲目的乐观情绪,这个人就是陆战一师的师长奥利佛 · 史密斯少将。出身海军的史密斯一向认为,陆军不是极度乐观就是极度悲观,很少有中间状态可言,例如这一次第 10 军的行动就太过于冒进,不仅对朝鲜北部冬天的寒冷气候和山地的崎岖道路准备不足,还无视了来自志愿军的威胁。在建议不被采纳后,他不惜抗命,对阿尔蒙德全速前进的命令置之不理,要求士兵们缓慢行军,甚至还在下碣隅里修建起了简易的机场。

11 月 24 日,陆战一师已经全部进入到了长津湖地区,此时的气温已经骤降到了零下 30 度,美军许多士兵患上了严重的冻疮,一些士兵因为医生无法给他们输血而丧命,因为血浆

麦克阿瑟(中)与阿尔蒙德(右一)

也会被冻结在瓶子和软管中。直觉告诉史密斯,这次行动应该被停止,但当时的所有客观条件都显示没有任何问题。

几日来,驻守在柳潭里的第 7 团抓到了几名中国俘虏,从他们单薄的衣物来看,中国部队的后勤补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样的装束即使一动不动地在这里趴上半个小时,都会被冻死,想凭借这种装备与美军战斗,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但不知为何,一股莫名的不安情绪让他没来由地总是十分烦躁。

11 月 27 日傍晚,驻扎在长津湖水库两边的美军正安排向鸭绿江攻击前最后一夜的休息,他们的御寒衣物虽然比中国俘虏丰富得多,但应付起这样的严寒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多年后一位当时的陆战队员回忆说:我用铲子挖了一些树枝铺在地上,把睡袋放在上面,晚上才能好好休息一下。

入夜后,气温变得更令人难以忍受,呼啸地寒风在帐篷外肆虐,雪花像砂砾一般拍打着帐篷,发出 “沙沙沙” 地声音。疲惫的美军士兵大多进入了梦乡,只有这时候他们才能感觉稍微好一点。

但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了 “邦、邦、邦” 的声音,紧接着,刺耳的军号声在空旷的雪原上回荡了开来,喊杀声、枪炮声震耳欲聋,美军士兵从梦中被惊醒,匆忙提起武器钻出帐篷,眼前却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

阴云遮挡的夜空漆黑一片,零星的照明弹映得雪地忽明忽暗,就在乍明乍暗之间,美军士兵看到在不远处的山丘后面,数不清的敌人正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漫山遍野,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他们这才绝望地发现,自己被包围了……

2. 奔赴雪国

1950 年 11 月初,一列满载着士兵的火车在沈阳车站稍作停留,装载了一些军需品后就一路北上,驶向了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北朝鲜。原本只是接到例行换防任务的战士们这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任务是进入朝鲜,抗击 “联合国军”,并接替 42 军担负起东线的作战任务。

这支部队隶属于中华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兵团司令宋时轮。时年 42 岁的宋时轮在解放军中可算是一员名将,他出身黄埔五期,又于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长征、冀东抗日暴动、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之后又率部解放了上海,并短暂担任过上海警备司令,是三野粟裕手下的得力大将。他领导的第九兵团继承了粟裕的半个家底,一直在东南沿海驻防,原本计划是作为解放台湾的主力,但突然爆发的朝鲜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共中央原本的部署。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场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挽回局势,中共中央决定继续向朝鲜战场增兵,而这次他们派出了自己的王牌部队——第九兵团。由于保密的需要,直到开往朝鲜之前,包括部队的指战员都一直以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单纯的去东北换防。

军情紧急,在沈阳火车站临时停靠的第九兵团只来得及补充些许物资就急匆匆开往了前线,他们大都还 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 穿着温区的单薄冬装,尽管东北的部队紧急调配了五万套棉服支援给他们,但对于 15 万的部队来说,这些补给显得十分捉襟见肘,许多战士甚至只领到了一顶棉帽,随后就一路进入到冰天雪地的朝鲜北部山区作战。

11 月 7 日,第九兵团的先头部队率先进入朝鲜,对许多从小在南方长大的战士们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见到大雪,但殊不知这也成了这些人最后一次见到这样的大雪。长长的队伍除了行军外,一切都被冻结,首先跨过鸭绿江的第 20 军仅行军第一天就有 700 多人被严重冻伤,更让人焦虑的是,由于没有制空权,美军飞机 24 小时对志愿军的运输线进行破坏,导致大量后勤物资包括粮食、被装和弹药等难以运往前线,同时为了按时进入作战地域,志愿军只能轻装简行,平均每个班只有一到两床棉被,入夜后,战士们将棉被铺在一起,相互抱团来取暖。除了保暖物资严重缺乏外,就连军粮也供给不足,直到战斗打响之前,官兵几天都吃不上一顿热饭,甚至连口袋里的饭渣都要保存起来当做冲锋时维持体力的 “冲锋粮”。

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第九军团的官兵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他们晚上行军,白天宿营,躲过美军的飞机侦查,硬是赶在 11 月 21 日陆续到达了长津湖周边地区,而此时的美陆战一师还在下碣隅里修筑机场、浑然不知在他们的正北方,已经有一支十多万的大军潜伏了过来。

此前,志愿军最高统帅部已经下达了作战命令,由毛泽东亲自下令:朝鲜北部江界,长津湖地区,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灭为方针。接到命令后,宋时轮开始部署作战计划,他心里很清楚,以当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如果与美军正面对抗硬碰硬,绝对是占不到半点便宜,那么正面打阵地战不行,还有什么办法呢?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冀东敌后作战时的老办法,这些年实力壮大后,几乎很少再用起了,那就是打伏击。

若要打伏击,就必须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宋时轮摊开地图在朝鲜北部江界以南的广大地区仔细寻找着,直到他的目光落在长津湖周边时,愁眉突然就舒展开来,不禁兴奋地大喊道:对,就是这里!

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长津江上游,是朝鲜的第二大人工湖,也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

在长津湖以东约 30 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称为长津湖地区。该地区冲山林里,平均海拔 1300 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

行军中的志愿军战士

道路崎岖,偶尔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

这里一般从 10 月下旬开始进入冬季,到 11 月下旬时,日平均气温可下降到零下 27 度,夜晚的温度则更低,而在 1950 年冬天,这里更是经历了几十年未见的罕见低温,宋时轮考虑到极端低温会影响到敌人的行军速度,长津湖,这里无疑是设伏围歼敌人的天赐之所。

而且在当时,志愿军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美军对这个对手的过分低估。最初,麦克阿瑟估计中国最多只会派出两个师的部队入朝作战,后来增加到六个师,这已经是他想象力的极限了。美军对第九兵团大规模进入朝鲜作战的消息目前还一无所知,这个优势最终让陆战一师彻底掉进了第九兵团的口袋中。

拟定方案后,宋时轮开始部署战斗计划,令第 20 军负责穿插包围,第 27 军负责正面强攻,第 26 军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和堵截。根据美军兵力的部署,志愿军各部队将在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形成四个包围圈,争取全歼美陆战一师。完成部署后,宋时轮要求各部队迅速行动,务必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并于 11 月 27 日晚上发起总攻。

27 日,长津湖地区突降大雪,西北风卷着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美陆战一师和美步兵第 7 师的巡逻队正沿着一条山间小路行进,当时有一个随军记者后来回忆说 “总感觉有人在盯着我们”,但当时的美军还不知道,就在山路两旁甚至整个山林里,都隐没着数不清的志愿军战士,许多战士为了不暴露目标甚至在雪地里被活活冻死。

就在敌人沉沉睡去,天地间一片寂静只有呼呼的风声肆虐时,漆黑的夜空突然亮起了十多颗照明弹照得整片山谷通明,这是总攻的信号!刹那间,白茫茫的山林雪地里同时跃起了无数身影,伴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向山下敌人的营地冲杀而去,一时间漫山遍野响起了枪声炮声喊杀声,围歼当时全世界最精锐部队的战斗打响了!

3. 围歼陆战一师

11 月 27 日夜,随着冲锋号响起,无数志愿军战士抖落身上厚厚的积雪,向被包围的美陆战一师发起了总攻。

刹那间数不清的中国军人铺天盖地而来,突然遭到攻击的美军士兵仓促间钻出帐篷布设火力进行防御,由于装备火力上的劣势,志愿军士兵只能尽可能地隐蔽前行,直到敌人进入手榴弹投掷射程再突然投出大量手榴弹,然后用步枪和刺刀与敌交战,有些被严重冻伤的战士手指根本拉不开枪栓,就抱着手榴弹直接扑向人群,根据幸存的美军士兵回忆说:太可怕了,你知道你会死,你诧异怎么会这样。

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发生在 1282 高地,这里是柳潭里北面的制高点,一旦占领了这里,柳潭里的敌军将完全暴露在志愿军的火力范围内,担负 1282 高地突击任务的是 78 师 235 团,当正面的战斗打响时,该部正悄悄迂回突击这里,但不幸的是有一个志愿军战士不小心踩到了美军布设的绊索照明地雷,攻击阵型完全暴露,当即就遭到了陆战一师密集火力的猛攻,先头部队受挫严重。眼见突击战术失败,235 团迅速改变了计划,以班为单位从正面轮番冲击以吸引敌人火力,大部队则迂回到侧后,冲上阵地与敌人展开近身攻击,夜色中许多美军甚至分不清对面的是敌是友,双方交战到天色微亮,到后来甚至连刺刀都折弯了,没有刺刀的只能把步枪当木棍来战斗,阵地上双方士兵互相扭打在一起,互掐脖子乃至互挖眼珠,E 连连长菲利普斯见情势紧急,急忙把带着刺刀的步枪猛插到地上,大喊到:从这条线起,一步也不 陆战一师师徽 许后退!但话音还未落下,就被志愿军密集的火力击毙。

天亮时,驻守在 1282 高地的美军伤亡 200 余人,而进攻的志愿军战士也付出了伤亡半个营的代价。到凌晨 5 点,79 师已经攻克了包含 1282 高地在内的数个高地,成功穿插到了柳潭里敌军的北侧,与此同时,南侧的志愿军 59 师也成功切断了该地敌军向下碣隅里撤退的道路,这一战,志愿军将分割包围的战术思路发挥到了极致。

89 师从正面压迫陆战一师防线,79 师和 59 师则迂回到两侧,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包围网,一举扼住了陆战一师 5 团、7 团的咽喉,但遗憾的是,59 师未能成功拿下 7 团 F 连驻守的福克斯高地,导致整个包围网出现了一个缺口。

11 月 28 日清晨,志愿军的包围圈已经基本形成,持续一夜的猛攻也开始缓和,此时,美陆战一师的 5 团和 7 团被包围在了柳潭里,1 团和师指挥部被包围在了下碣隅里,美步兵第 7 师则被包围在了新兴里,史密斯绝望地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志愿军的大军分割包围之中,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那么过了今天,陆战一师的番号将从美军中消失。

但此时的宋时轮也是愁眉不展,他刚刚弄清楚,这一带的美军除了陆战一师,还有美第

美军在下碣隅里的营房

7 师,比原计划中的多了整整一倍,再按照原计划进行围剿,很可能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撑死,要么噎死。

在一番权衡后,宋时轮果断调整了进攻计划,将兵力集中在敌人布防相对薄弱的新兴里围歼美第 7 师 31 团和下碣隅里的陆战一师指挥部,尤其是后者,只要拿下师指挥部,不但能给狂妄的美军一记重击,同时在围歼其他失去指挥的残余部队时也要轻松很多。

但下碣隅里可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作为指挥中心所在地,史密斯在这里部署了 4000 人的兵力,并配备了 12 门 105 毫米榴弹炮,阵地前还设置了大量的地雷、绊索地雷、各类爆炸物和蛇腹形铁丝网,这些防御设施与机枪、各类火炮以及坦克构成了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当天夜里,大雪仍然下个不停,远处的炮声显示其他部队正在遭受志愿军的围攻,史密斯心急如焚,他知道中国人迟早会来攻打这里,但不知道是何时,等待灾祸往往比经历灾祸更难熬。就在这时,距离下碣隅里不远处的阵地发出了一阵阵炮声,志愿军第 58 师的炮火准备开始了,持续长达半个小时的迫击炮轰击将整片天空照得明亮,炮火刚刚结束,军号声如死亡丧钟一般飘荡到了美军的耳中,随后,震天的喊杀声从山丘后面传了过来,无数志愿军战士沸腾着冲向了美军的阵地。

但是在美军强大的火力面前,志愿军损失惨重,可志愿军战士毫不退缩,他们心里十分清楚,只要冲上美军的阵地,短兵相接时,自己就能找回优势。经过一轮又一轮悍不畏死的冲锋,第 58 师终于在东西两面实现了突破,172 团攻占了东侧高地,对下碣隅里的美军形成了居高临下之势,173 团也在西侧突入美军的简陋机场,但很快被敌人的增援击退。由于缺乏重型武器,甚至连反坦克武器也不足,战士们只能手持炸药包仰卧在公路上阻挡敌人的坦克,战斗一直持续到 29 日凌晨,58 师因为弹药得不到补充而退出战斗,经过一夜鏖战,志愿军未能突入美军指挥部,陆战一师也始终无法突出重围,双方在下碣隅里陷入到了对峙中,焦急万分的史密斯紧急连通了古土里陆战一师第 1 团,要求他们向下碣隅里派遣援军,打通撤退的道路。

4. 热血与荣耀,一个人守阵地

11 月 29 日,第 58 师 172 团 3 连的一支部队接到了一个任务——防守下碣隅里东侧高地。

3 连连长杨根思,说起来也是个名声不小的战斗英雄,1922 年出生的他父母早亡,8 岁就成了孤儿,之后在资本家的工厂当过童工,还给地主放过羊。22 岁那年,杨根思参加了新四军,也许是方言比较重,在登记时登错了名字,“羊庚熙”也被记成了杨根思,一直伴随了他一生。参军后,他随军南征北战,从一名战士一直做到连长,尤其在淮海战役中因表现突出,获得了 “华东三级人民英雄” 称号。

在接受防守任务时,营长特地想他交代:下碣隅里外围的所有阵地已经都被我们控制,天亮后,部队将停止进攻进行休整,而敌人很可能就要开始拼命突围了,一旦敌人突围,你防守的小高岭势必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你要记住,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住小高岭阵地,为围歼敌人赢得时间。

杨根思望着营长坚定的深情,斩钉截铁地回到:请营长放心,有我就有阵地在!

配属给杨根思的部队是一个排,由于补给困难,战士们的口袋里除了弹药就只有几个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即使如此还无法充足补给。他们围拢在一起,并没有任何焦躁和不安,只是静静等待着战斗的到来。

很快,随着一声巨响,美军的进攻开始了,炮弹如雨般落在阵地上,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飞溅的泥土遮天蔽日,凝固的汽油弹如火龙一般蔓延开来,只有这时,早已被冻得失去 杨根思 知觉的腿脚才能稍微恢复一些。炮火过后,敌人向小高岭发起了冲锋,但很快被志愿军密集的手榴弹所击退,紧接着又是更猛烈的炮火轰击,并且这一次,敌人的坦克也跟随着士兵开始了正面的强攻,杨根思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携带炸药包成功炸毁了一辆坦克,再一次击退了美军的进攻,就这样,防守小高岭的志愿军战士连续打退了 8 次敌人的进攻,阵地前美军的尸体堆积成山,志愿军的人数也越来越少,整片山坡都洒满了双方战士的鲜血,打到最后,阵地上就只剩下杨根思、重机枪排排长和一个伤员三人。

杨根思果断下令:你们撤下去,向营长报告情况!

排长问:那连长你呢?

杨根思坚定地回到:我在这里守着阵地!

排长和伤亡走后,阵地上就只剩下杨根思一个人,他匆忙收拢着可用的武器弹药,集中到了一起,随后就隐蔽起来,等待着敌人下一次的进攻。

上午 10 点,在一阵激烈的炮火轰炸后,美军的第九次进攻开始了,进攻途中,志愿军的阵地上并没有子弹射来,也没用手榴弹爆炸,美军士兵都觉得,这个阵地上已经没有活人了,就在他们疯狂涌上阵地,插上陆战一师的蓝色旗帜庆祝胜利时,突然,一个矫健的身影从战壕里高高跃出,他的怀中抱着一个巨大的炸药包,弥漫着黄色的硝烟,“嘶嘶” 燃烧的引信仿佛是死亡的钟声,美军吓得四散奔逃,在轰然的爆炸声中,蔚蓝的陆战一师战旗被炸得粉碎,冲上阵地的 40 多名美军也未能幸免,敌人的第九次冲锋再次失败。

3 连的一个老兵多年后回忆说:当时我正趴在地上,突然听到一生巨响,我趴的地方都被震动了,一看,我想肯定是连长(牺牲了),指导员赶紧上去,说连长不在了,阵地上炸了一个大坑,周围还倒着不少美国兵的尸体,连长也不见了,只有一条腿还挂在树上,我说如果腿是长的,那就是连长,短的是司号员的…… 那个日子不好过,实在不想回忆,去的时候全连 160 多人,回来的时候也只有十一二个……

杨根思将他年仅 28 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阵地上,美军士兵再也没能冲上小高岭,直到现在,这里依然矗立着一块白色石碑,静静诉说着当年的热血与荣耀。

————————————————————————

后续正文请看专栏《战争的细节》

[知乎盐选 | 长津湖战役:1950,永远的「冰雕连」​www.zhihu.com/market/paid_column/1279120719389941760/section/1302967618269933568

](https://www.zhihu.com/market/paid_column/1279120719389941760/section/1302967618269933568)

知乎用户 微风拂过去​ 发表

其实豆瓣这个评分不算低了,个人评分 6 分 (十分制满分),换算成豆瓣三星吧,不能再高了,这片子的优缺点太明显了,可能缺点还要更突出点,但也不是什么烂片,就是一个很平庸的片子。

不能带太大期望去看,看了肯定要失望,但对普通观众的话,个人感觉够了。毕竟普通观众去看一部电影,不会有那么高的要求。

优点,这个很明显,题材,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钱管够。

缺点,这个也很明显

1,特效,据说是外包给了几十家公司,有些地方有明显的塑料感,甚至有些地方感觉象页游。

2,画面,时好时坏,坏的时候泛着 / 黄,好的时候又像油画。

3,音乐,太满了,充斥着全片,有点太吵了。

4,节奏,明显感觉不对,没有高潮,没有起伏,一脚油门踩到底,全片冲斥着突突突,打打打,炸炸炸,仿佛以为请来了迈克尔贝。

5,人物,除开雷公,几乎没有任何特色,有的人物行为让人难以理解,前一秒战友牺牲,下一秒继续玩笑,尤其是在列车上,丝毫让人看不出来是要上前线,插科打浑一直到雷公死都如此。既然朱亚文能在最后时刻跳车,为什么胡军不能跳?反正就是要牺牲这个角色呗,另外朱亚文的战斗力爆表了,完全可以跟吴京一较高下,段奕宏 1v4,就美军这战斗力,七连人均特种兵,机枪扫射打不中易烊千玺,坦克对轰,甚至用炮弹打歪另一发炮弹 (这是武侠剧吧),你有科技,我有神功?李晨从头到尾都在打嘴炮,除了胡军的雷公,竟然没有一个人设是正常的?但雷公的死法又很不正常。

6,没有拍出长津湖的冷,冷得路都走不动,四肢都冻伤的程度,零下四,五十度,长津湖电影,没有这种感觉。至多象零下十度。

这部不能带太多期望去看,放低心态,可能要好点。

知乎用户 大可 Duck 发表

豆瓣精神母国是美利坚

她们对敌国的主旋律打这么高分属实不容易

知乎用户 王小板儿 发表

同样的问题:《长津湖》如果是奥斯卡评委能打几分?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尿性,豆瓣也不能幸免,所谓平台无非就是:资本家找的一群有共同价值观和审美的小布尔什维克,区别只是人多人少而已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无非就是搞清楚豆瓣吃了几碗粉儿。

以前我记得电影导演冯小刚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拍电影就是满足某些人的低级趣味。这句话引申一下我理解就是:拍商业片就是满足观众的趣味,去国外拿奖就是满足评委的趣味,拍主旋律影片就是……

同样知乎、豆瓣、观察者网…… 皆是如此,屁股决定脑子。豆瓣不影响爱国,不影响感动,不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大家各取所需而已,认真你就输了!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到现在还有人相信豆瓣知乎一群文青小资布尔乔亚的口嗨矫情?

对于商业大片来说,核心是广大人民群众喜欢,而不是几个小资布尔乔亚长篇大论无病呻吟。

知乎用户 李世民 发表

我想说的就是

很多人连主旋律都没看过几部

也没欣赏过几部

就开始研究屁股问题了

知乎用户 Michael 发表

你说你们这帮人,我骂新版《三国演义》是垃圾,收到一万个赞,都说骂得好,没人说我不尊重四大名著。

当骂《XX 湖》的时候,很多人就以为是在骂朝鲜战争。那我们以后谁敢骂抗日神剧?那不就成了反对抗日战争了?

这明明是两回事。我们讨论的是电影,不是历史。

《XX 湖》到底怎么样呢?我觉得还可以,假如你不喜欢看呢,也很正常。毕竟电影不是可乐,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

问题是有人喜欢,容不下别人不喜欢,到处去碰瓷。

你豆瓣评分低了,为什么把美国电影评分那么高?所以你豆瓣是汉奸。

你 IMD 评分低了,所以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你在知乎上批评这个电影了,所以你收了拜登 50 万。

然后再问问韩国人怎么看这个电影?

日本人又抵制这个电影了,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

………

自信一点,别这么多戏,这就是戏,是个剧本文学。

知乎用户 大魔女​ 发表

挺合理的…… 这电影质量也就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毕竟三个导演互相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配合关系,再加上一些硬性的政治宣传插入,导致整体的文戏显得很零碎

整部电影偏向于拼大场面的战争片

知乎用户 Eomo 发表

可以看看豆瓣里面美帝主旋律电影评分,所谓的电影评论莫不是浑身长满了舌头。

所以评论里别打什么客观牌了,真的挺 EX 的。

知乎用户 掉脑袋切切 发表

1+1+1<1

自金刚川之后,

又一次证明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谚语。。。


只能说陈凯歌 + 徐克 + 林超贤这个组合,

原本预期比上一个三人组合要强,应该是 9 分或者 8 分。

6 分及格,结果个人感觉值了个 7 分。。。

不差,也没预期那么好。。。


有人说豆瓣屁股歪。。。

我部分认同这个观点,但也部分反对。。。

不然没法解释另一个二十二年前的老主旋律片,居然有 9.4 分的高分。。。


PS:某人的七连情节,可能来自 1956 年。(笑)

知乎用户 Zack 发表

别人说的挺多了

我个人觉得,不从剧情结构说,单说画面,点一下音乐。

作为一个三小时的长片,整部片子画面高饱和度,高冷暖对比度。容易让人感到视觉疲劳。

一个历史题材的片子,而且还是写实为主的片子,应该以低饱和度为主。斯巴达 300 勇士,虽然也是取自于历史题材,但是拍摄颇有些魔幻史诗的味道,所以大量用了高饱和度和慢镜头。可长津湖明显不属于斯巴达 300 勇士这种片。

影片高饱和度就算了,还要高冷暖对比色。一般摄影摄像,应该色调统一,哪怕拍摄时,有大量冷暖对比,后期也要调成统一的影调。长津湖,一级校色肯定有做的,但是二级校色就感觉比较赶工了,没有针对故事的主旨进行更深的二级校色,感觉只是后期微修的二级校色。

在表现麦克阿瑟时,用了仰视镜头,表现彭德怀和师长,用了俯视。这镜头语言用的就很有问题。

我们的导演,普遍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用叙述代替描写。中学写作文,老师都告诉我们,要阐述一件事不要用叙述要用描写,比如桌上有个苹果,这是叙述,桌上有个红彤彤的水果,皮有点干蔫,有牙印,就在刚才图灵被人带走了,这就是描写。

我们总是在一些关键镜头一笔带过,比如冰雕连。就属于叙述代替描写,实属不该。

我一直期待着一部冷静,深邃,理性,严肃且残忍并让人悲愤,恨的牙痒痒的那种悲愤的国产战争片。可等着这么多年,一直没等到。那种听起来,激昂有余而冷酷不足的 BGM,国产片不要用的太多。就是类似 two steps from hell 的音乐,从头到尾都是大响度,缺少动态的延展。听多了,特别是 3 小时在你耳边轰炸,确实会疲劳。而且长津湖 BGM 的基调居然没有统一,感觉是好几个人各写各的谱子,风格不统一。

其实我要说的无非就是 2 点,一个好的影片,特别是三小时电影,无论从画面和音乐,都不要让观众产生疲劳。要让观众视听感受,沉浸其中并回味无穷才是好的调色,才是好的 BGM。

知乎用户 博爱之城​ 发表

被删了两次,我不直接评价这电影了。

但我一定要放一个辣鸡手游的宣传片出来,我相信不瞎的人都能看出来差距

【莉莉丝全新力作《战火勋章 WARPATH》品牌片《Showdown》全球首发,酣畅淋漓战场见真章!- 哔哩哔哩】https://b23.tv/WnfhxY

知乎用户 近代中国研究​ 发表

撤退的陆战一师

最近,很多人让说说热映的《长津湖》,因为没看这个电影,所以我没法评论,但是可以聊一点电影里没演的事。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的战术目标是消灭美帝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也就是常说的陆战一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被陆战一师从重重包围中逃跑了。

一般对长津湖战役的结尾都是这么描述的,陆战一师从朝鲜兴南港乘坐军舰仓皇逃窜,从此联合国军完全撤离朝鲜北方。

那么陆战一师逃跑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

刘伯承元帅在南京军事学院的一次讲话里说过:长津湖一战,一个兵团的兵力围住美国陆战一师,没有能够歼灭,也没有能够击溃,付出了 10 倍于敌人的代价,让美军全建制地撤出战斗,还带走了所有的伤员和武器装备。

其实他说的还不全对,陆战一师不仅带走了伤员和武器装备,包括 105,000 名士兵、17,500 辆车辆及 350,000 吨物资,他们甚至还带走了 98,000 名平民。

为了运走这些东西,美帝海军出动了第 90 特遣舰队共计 193 艘各型运输船只。
其中最著名的一艘货轮,是美帝海军的梅雷迪思号胜利轮(英语:SS Meredith Victory)。
这是一艘货船,本来是拉货的,但是为了撤离难民,美军拆除了船上的设备,满负荷装人。

结果,这一艘船就撤走了 14,000 名朝鲜难民。这艘船也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单船撤离”。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都胜了,志愿军为毛不继续追到海上接着打呢?
事实上,志愿军虽然在长津湖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仍然对逃跑的敌人进行了顽强的追击。

参加战役的宋时轮 9 兵团,是一支原来新四军改编的部队,包括 20 军、26 军和 27 军,是解放军的精锐之一。

战争最后阶段,20 军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虽然 58 师和 60 师加起来只剩下了 200 人,但仍然对美军发动了突袭。
在撤退过程中最后一次战斗是志愿军 89 师的一次伏击,但也美军第三师的道格特特遣队击退了。

最后上来的 27 军,则被美军第 90 特遣舰队的舰炮火力完全压制住了。

美帝在兴南港海面部署了 2 艘巡洋舰、7 艘驱逐舰和 3 艘火箭炮舰,军舰一字排开,巨大的舰炮向岸上的志愿军阵地 24 小时不间断轰击。

美军最登陆艇伯格尔号
美军在兴南港还部署了一个 155 毫米和 105 毫米榴弹炮群,舰炮、陆炮火力和航空兵,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火力网,在整个撤退过程中,美军仅舰炮就发射了 3.4 万发炮弹和 1.28 万发火箭弹,猛烈程度超过了仁川登陆!

长津湖战役是 1950 年 11 月 27 日爆发的,美军从 12 月 6 日开始突围。

12 月 15 日,美陆战 1 师撤离兴南;12 月 17 日,韩国首都师撤离兴南;12 月 18 日,韩国第 1 军团残部撤离兴南;12 月 21 日,美步兵第 7 师撤离兴南。

到 12 月 24 日,担任撤退掩护任务的美步兵第 3 师 9720 名官兵,在兴南海滩上的 7 个搭载地点同时登船,美军完成了从兴南港的撤退。

志愿军 27 军在 25 日进入了兴南港。

美帝虽然在长津湖被打败,但是这次撤仍然被美帝历史学家称为 “美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海上撤退行动”。

这次撤退之后,陆战 1 师,第 41 英国皇家海陆突击队和陆军第 31 团级战斗队因在作战中的顽强表现获得美国总统部队嘉奖。

14 名陆战队员,2 名陆军士兵和 1 名海军飞行员获得荣誉勋章,所有在长津服役的联合国军士兵后来荣获 “长津精英” 的美誉。

2010 年 9 月 15 日,朝鲜战争长津湖之战退伍军人纪念碑在彭德尔顿军营由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官詹姆斯 ·T· 康韦将军揭幕。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次撤退中的韩国难民,美军和韩国政府本来计划是用火车运四千个基督教教徒去兴南港随美军撤退。
但由于想逃的人太多,有 5000 多个朝鲜人冲进火车里,连车顶都坐满了人。原定于午夜出发的列车到了凌晨 3 时才启动。
30 公里多点的路,超载的列车整整爬行了三个小时才到达,还有更多没挤上火车的朝鲜人自己步行赶往兴南港。

在兴南港的现场总指挥是美第 10 军副参谋长弗尔内,他本来都计划好了多少船装人,多少船装货,安排得妥妥的。

然而,当看到望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朝鲜难民的时候,弗尔内决定,“只装人,不载货”。
12 月 24 日,美第 10 军司令部乘坐的 “麦金莱山” 号登陆舰带领舰队徐徐驶离港口。
为防止志愿军夺取剩余物资,舰队边撤退边朝码头上的油桶及弹药射击,兴南港被烧成了一片废墟。

兴南港遭到爆破

舰队一直开到韩国最南端的釜山港,但由于釜山一下子停不了这么多船,有一些难民被转送到浦项和巨济岛疏散。

在航行的过程中,还有五个小孩在船上出生,被美军称为 “泡菜 1-5 号”。

虽然撤退的比较狼狈,但历史证明了,这些人的选择是英明的,在从北朝鲜南撤的难民中,就有韩国总统文在寅的老爸老妈。

其余的人虽然没有当上总统,但是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毕竟也能生活在一个有 “三星手机” 和“现代汽车”的国家里,不用像没逃出来的那些人,天天饿着肚子,喊 XXX 万岁。
(全文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志愿军战士们永垂不朽!

但还是想说这个评分很客观!

长津湖战役,在我军抗美援朝的所有战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之所以留名,不仅仅在于我志愿军完美地完成了对美军陆战一师全师人员的集体包围,更是因为留下了 2 个重大的遗憾:

第一,由于集合整训的时间过于仓促,九兵团从我国南方地区,紧急入朝作战,没有分到充足的棉衣抵御寒冬。

15 万名战士在零下 40 度左右的环境下作战,大量战士在埋伏阶段,经历六个昼夜的冰雪,还没发起进攻,就被冻成了冰雕,非战斗减员达到了 1/3 以上。

第二,虽然完成了对美军王牌部队的包围,但是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低估了美军的抵抗意志和成熟的防卫体系,没有能够完成全歼的任务,使得陆战一师整建制地突围成功。

尤其是让志愿军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已经炸毁了美军逃生的唯一生路:水门桥,团团围住就要包饺子了,奈何美军出动 8 架 C-119 运输机从日本基地起飞,运来 8 套每套重达 1.1 吨的 M-2 型钢木标准桥梁,再将桥梁用特制降落伞空投到前线,其中 6 套桥梁被美军完好无损获得,连夜搭建逃生通道。

美军没有料到,我军大无畏的勇气、灵活穿插的战斗智慧、高效的动员和组织能力,达到了人类有史以来陆军的巅峰水平。

我军也没有料到,美军的工业技术和后勤能力,几乎可以弥补战斗意志和战术层面的缺陷,已经超出了此前对于战争能力想象的边界,不仅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我军。

这两个遗憾,使得长津湖战役,成为一次惨烈的胜利。

正是因为对手的强大,才更凸显出志愿军的惨胜,来之不易。

这是他们的殊荣。

也正是从这次战役的结果来评估,不仅是我军,也包括美军,都意识到,要一口气吃掉对方,都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两军从战略思想层面都觉得,维持住三八线的战前状态,就是最好,也是最务实的目标。

第一个战斗场面是遭遇战,来自于拍摄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战争大片的林超贤导演之手,确实很精彩,在燃爆的场面下,不忘刻画志愿军机智的战术配合、新兵小人物的成长、死亡边缘让人窒息的战争氛围。

非常遗憾的是,下半段开始,无论是叙事人物,还是内容深度、场面刻画,逐渐低于原先的预期。

第二场战斗,以及最终的长津湖保卫战,仿佛换了个导演似的,战争场面缺乏主线,人物众多切换过快,注重漫天炮火、集体密集冲锋的场面,失去了对细节的展现、人性的诠释。

尤其是,观众都非常期待,电影能够诠释清楚,长津湖战役之所以在美军回忆录、在我军战斗历史中值得浓墨重彩地记录,它和其他战役的区别在哪里?

区别就在于前面所说的两个遗憾。

本来电影叙事的重点,应该是第三场战斗:最终的长津湖包围战。

但是由于前面调门起得太高,第一场战斗过于精彩、篇幅较长,使得本来应该是主篇幅的战斗场面,在人海式集体冲锋、漫天炮火中,仓促地结束了。

连美军是如何从我军铁桶阵的包围中,在罕见的工业能力和空投能力保障下,如何搭桥突围的,都没有交代。

这部电影比较难得的是,并没有丑化美军,每一次战斗,敌人都在经历过被遭遇、包围的慌乱后,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我军形成对攻。

但是,整部电影下来,除了片头的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演讲外,没有出现一两个特色鲜明、能够立得住的反面人物,无论是师长还是普通士兵,面目很模糊,都是群像,模板化了。

只有将对手刻画得足够强,才能显出主角的更强。

只有将惨胜背后的艰难,完整地呈现,我们才能深入骨髓地共鸣。

所以,作为一部献礼片,《长津湖》,是合格的,是一部值回票价的商业片。

但是,光从电影创作的质量结果来看,和《集结号》、《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

我们原本期望得更高,这部跨时 3 年、投资巨大的电影,能够将志愿军的坚韧、智慧、牺牲精神,诠释得全面到位、丝丝入扣、青史留名。

希望未来有更好的电影,让我们梦回长津湖,瞻仰冰雕一样伟岸的志愿军群像。

知乎用户 凰牙 发表

老习惯,先说结论:评分中规中矩,不过不失,如果说因为爱国主义情怀偏高了 0.1 到 0.2 分我也信。

但是这依然是一部值得所有人去看一遍的电影

结论说完,下面开喷。

哟,这会怎么不说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啦?

20 个小时前破 35 亿票房,10 月 3 号 21 时观影人数破 3000 万,这算不算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上一次见这句话的时候是给迪迦喊冤的时候。

怎么,小时候的光受不得委屈,这么多人看哭的电影就应该被 “扒去爱国光环,公正看待”?

的确这部电影有很多硬伤,连坦克对炮都拍得出来,有很多情节说是 “援朝神剧” 也不为过。甚至主角之一的伍万里不遵军规,主角团在部队搞小团体,“刘秘书”牺牲不符合史实这些,都是硬伤。

可是这是一部商业电影,它的首要任务是活下去,带动大家爱国是次要的。

有人拿出了《冰血长津湖》《1950 他们正年轻》的豆瓣评分来说 “烂片还不许说了?” 我认为这是谬误。

第一,这两部优秀的电影,观看量是多少?

《1950 他们正年轻》,从查到的资料,票房大约是 300 万出头。上映两天 106.9 万票房,3.2 万热心观众,这是官方在捐款通报中给出的数据。那我们推一下,这部电影的影院观影人次大约是 10 万人。

《冰血长津湖》,一时没有搜到票房和影院观影人次,在爱奇艺上搜到的热度如下图。

这是两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可在热度还不及一部豆瓣评分 7.6 的,知乎统一评价的 “烂片” 的零头的情况下,它们能掀出什么波浪?

只能被拿出来对比评分。

第二,为什么只是豆瓣评分?

淘票票和猫眼评分非常一致的 9.5 分,为什么不拿出来说?

豆瓣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网站吗?其他软件会控评,豆瓣就不会控评吗?其他软件用户打分会因为自己的心理原因有加减分,豆瓣的用户就不会吗?

豆瓣的评分人数,图上可以看出是 53759 人。

长津湖电影的观影量,前面已经说过,在 10 月 3 日是超过 3000 万人。

这么小一部分人的评分,算不得什么。

最后再贴一个所谓的 “打脸图片”

1950,21097 人评分。

冰血长津湖,7195 人评分。

豆瓣 2018 年就已经超过 1.6 亿的注册用户数量,对这么优秀的电影却只有这么寥寥几个评分,实在是让人唏嘘。

到底是豆瓣用户不行,还是我们观影者不行,还是这部《长津湖》真的不行?

想说扣帽子什么的人,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哪怕这部烂片的观众有十分之一在看完电影之后愿意去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我都愿意称它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别再说 “制作方欺负我们不懂抗美援朝” 这种话了,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懂。他们愿意看这样的大片,那就先让他们看这样的大片。

要说 “财富密码”,这是来源于群众中的财富密码。

这个密码可以让数十倍数百倍的人直观地了解那场无数先辈光荣牺牲的战争。

你们这些 “了解这场战役” 的人可没这个本事。

最后再补一句:

就像之前如何评价龙晶晴女士支教的回答下很多人翻出了杨老师的事迹一样,在《长津湖》大爆之后又有无数人翻出了《1950》和《冰血长津湖》。可是没有前者,又有几个人关心后者?

翻出来他们的人,你们究竟是什么心态?

知乎用户 匠心鑫先生​ 发表

长津湖等几次战役之后,让本来一直藐视我们,认为根本无需和我们对话的美帝彻底被拍醒了,其实,假如小伙伴们能看懂战术上以及战略上思维方式,就能明白为啥最近美帝已经被我们破防,具体表现就在刚刚这几天对话中,报道说,双方语气已经改为积极的态度。

而且小伙伴们如果能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应该能找到不少干事创业的正确思维方式,在工作生活创业中收益非凡,弄不好能进入一个风口。

好了,今天的文章主要还是讲讲这个思维方式是如何的。

要知道这个思维方式之前,我们要先对长津湖这次战役的复盘,看看我们都遇到了啥困难。

—1—

长津湖中的阵型与封锁

小伙伴们都知道长津湖为第二战役,但是对第一战役了解应该很少,就先说一下第一战役,其实在早期,10 月 25 日—11 月 4 日,志愿军早就已经进入和美帝单挑,并且把他拍得不要不要的,比如全歼韩国一个加强营,比如美军第 1 骑兵师第 8 骑兵团大部,迫使联合国军力撤退到清川江一线。根据老兵说的,他们最爱揍韩兵,为啥?

因为打了他们有好东西,啥好东西?鞋子。

小伙伴们想想,那时候打仗没有制空权,自然不可能有车坐,移动全靠两条腿,而且是整建制全员急速奔跑,山上又崎岖连路都没有。

中国军队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作为接近路,他们总是插入我纵深发起攻击。
联合国军首任司令官、二战 “名将”、美国五星上将、我们最喜爱的麦跑跑

现在我们爬山还要换上登山鞋,而那时候都是清一色胶鞋。我们为啥现在爬山要换登山鞋?耐磨,所以就算质量再好的胶鞋,跑多几天山都肯定要坏,不信你可以去试试,所以战士们都希望能有双好鞋。

那时候最好的鞋子就是美帝的作战皮靴,穿过的老兵都说,那靴子轻巧,结实透气,穿着很舒服,特别是爬山,所以一线作战部队,看战斗力就是看鞋,要是哪个部队战士都是清一色的美帝皮靴,绝对是主力王牌。

不对啊,美帝还会卖皮鞋给我们?肯定不是,靴子哪来的?敌人送上来的,一场战斗打完后,武器装备有可能会被我们打爆了,也有可能会被敌人跑的时候自己炸掉,哪怕就算将武器缴获了,也会因为不会用或者没配套弹药而用不上,但是,靴子人人都有,而且谁也不会浪费炸药和时间去破坏库存,也不会存在敌我识别。

而且不论死人活人身上都有靴子,弄过来就穿,相对好缴获,是志愿军战士们比较受欢迎的战利品,当然还有很多更欢迎的战利品,例如泡腾片,巧克力,找个时间再说。

这关喜欢揍南朝鲜有啥关系?有,而且关系很大,因为战士们最喜欢揍他们,只要搞定了他们之后,就可以从他们那弄到鞋子。

他们战斗力很弱,因为之前都是干农民,给老兵的感觉就是,和国内的国军杂牌军战力差不多,经常一开搞,只有被捶的份,都是整建制成团成营的被灭,只要被围,马上投降,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身材和我们差不对,鞋码很匹配,脱下来就能穿。

美帝有点难啃,因为装备差距就在那,加上工业国属性给他们的加成,被围住了还能跑掉,还有一点,就是身材相差较大,鞋码普遍都大一些,不好找合适的鞋子。

所以老兵最喜欢揍南朝鲜,看到他们经常就直接抄起武器就将他们干趴下。

南韩军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国军队有非常大的畏惧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脚踏胶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韩的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他们没有秩序,丢掉武器,没有领导,完全是在全面败退。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美国四星上将、第二任联合国军司令官李奇微

还有,第 1 骑兵师也是个狠角色,有多狠?很多资料小伙伴一定很难查到,这就给大家补一下课。

早在 1833 年 3 月,美帝搞了支骑兵团驻守在美墨边境,三年后,部队定名为美国第 1 龙骑兵团,注意,因为很能打,所以叫龙骑兵团。

那时候虽然叫龙骑兵,但还是步兵兵种,装备大口径火枪,腰上别着冷兵器,不仅能骑马干架,下马也能使枪,干的是负责警戒抢要塞的活,但是不参与骑兵冲锋。

在 1861 年改名为美帝第 1 骑兵团,先后参加过布尔伦战役、安提塔姆战役、葛底斯堡战役、莽原战役、阿波马托克斯战役。1921 年 9 月部队在德州布利斯堡升级了,不仅换了全新装备,还扩编为第一骑兵师,但还是负责边境巡逻。

所以小伙伴们不用惊讶,虽然他组建了近百年来,虽然一直挂着骑兵师的名头,但从未作为真正的骑兵投入战斗,正是因为这样,他毫无败绩。

二战后 1943 年,第 1 骑兵师先在澳大利亚打怪升级了半年,1944 年 2 月正式在太平洋战区下场胖揍日军,先完成了阿德默勒尔蒂群岛的两栖登陆战,后在攻克莱特岛、吕宋岛、马尼拉战役中表现突出,是部队里奠定胜利的先锋部队,敌人的鬼见愁。

总之,这个骑兵师经历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被称赞为美帝的开国元勋师!

显赫的战功,而且从来没被干趴下过,号称 160 年无败绩,就这样,第 1 骑兵师成为美帝王牌,但,就是这个不败战绩保持到了上面说的 11 月份,被我们用板砖拍了,干得不要不要的。

虽然我们拍了他们,但还是没办法把他们干趴下,为啥?因为这时候,补给跟不上,11 月 4 日我们结束了攻势,暂时休整一下。

趁着我们缓一缓的时候,5 日,麦克阿瑟发起圣诞攻势,并且放话出来,要在圣诞节的时候在鸭绿江边饮马,试图一举结束战争。

真是一天不打上房揭瓦,嚣张的人见多了,但是这么嚣张的人还是第一次见。

我们这边,上头经过深思熟虑,随即下令以第 9 兵团为东线主力开启第二战役,此时第 9 兵团大部刚抵达东北,就立即进入朝鲜准备战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第 9 兵团未在东北休整完全,即开始入朝的原因。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公知特别喜欢乱喷 9 兵团紧急入场的原因,有说是我们疏忽造成的,也有说是啥其他内部原因造成的,真是不知道为啥这么喜欢乱说话,历史资料一查一大把,总之就是喜欢乱带偏节奏。

知道了这个情况也就知道了当时 9 兵团的难处,10 月 29 日下午,正如电影讲的,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第 9 军团在山东曲阜孔庙召开团以上干部入朝作战动员大会。

11 月 1 日 - 4 日,第 9 兵团陆续从山东登车抵达辽宁安东(27 军)和梅河口(20 军,26 军),据称营级以下人员在火车上(到达沈阳)才知晓作战任务。11 月 6 日,第九兵团以 20 军为前卫,奉命作为第二次战役主力开始入朝。

这时候美帝的阵型是这么打算的,借一下当时美帝自己拍的长津湖战役进攻图形,这样一看,小伙伴们必然就会明白,他打算用雁阵直接把我们的边境给围了。

对于这种战术很多军迷就会说这不对,那不对,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思维方式,并不是详细到具体战术,要不讨论几天几天都没完没了,只要理解成雁阵合围就好。

我们是如何打破这个阵法的?

—2—

长津湖中的破局之道

要破这个局,我们先要解释个战法,我之前也写过,叫做渗透战术,西方那边叫做胡蒂尔战术。

说这个战术之前,要说个事情,最近又有不少公知洗地,说我们靠的是人海战术来取得抗美援朝战役的,这个说法非常可笑,为啥?真正的人海战术只有一战的时候使用,但是又因为一种武器的应用,这招直接被破了,啥武器这么厉害?机关枪。

在一战的时候,有一场赫赫有名的战役叫做加里波利之战,协约国联合了英,法,澳,新西兰,印度,等几个国家共 50 万军队抢滩登陆加里波利半岛,一旦登岛成功,就可以直接像把利刃一样插入奥斯曼帝国的心脏,一举拿下首都伊斯坦布尔,联军指挥的将军叫哈密尔顿。

50 万人啥概念?简单点来说,现在我们一个 5 线城市的人口也不过才 30 多万人,自己脑补有多少人吧,总之就是常说的,一人一口痰都淹死你,但是人多真的有用吗?小伙伴继续看下去。

土耳其那边觉察之后,也立马调动起来进行防守,指挥战役的就是称之为土耳其之父的凯末尔,本来这么多人的英澳等多国联军自信心满满,有着一下子就取得战争胜利的信心,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土耳其打赢了,把大英澳等士兵直接赶回了海里。

战损比一统计,协约国死了 4.4 万人,9.7 万人负伤,而同盟国这边死了 1.5 万人,1.4 万人受伤,达到了 1 比 2.5 的最佳战绩,而正因为这个战役的显赫战绩,让凯末尔名扬欧洲,最后成为土耳其之父。

他能赢靠的是啥?就是靠期初英澳联军强行登陆,本以为能靠攒人数,上岛强行突破,结果土耳其挖了战壕,把屠杀利器机关枪在那里一摆,哒哒哒,收刮了无数人头。

虽然后来英澳联军还想靠堆人头强攻,但是这种冲锋方式在机关枪面前只能称之为自杀式冲锋,最后这些人都被困在 400 米不到的阵地上,这就是机关枪应用的实力。

怎么破机关枪?还有各种重型武器的封锁?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如何破掉现在美军要对我们新进雁阵封锁的战法。

同样,我们来看一战的另一边,德军的人海战术也在进行着,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能称之为两个最,自然就意味着这场战役投入兵力肯定不少,有多少?数量级是上面刚刚说的战役的数倍!两边投入了总共有 100 多个师!

人数有多少?光是受伤就有 50 万人,差不多等于英澳联军的人数,死亡人数超过 25 万,法国和德国双方各投入了 100 万人以上!以至于这场战斗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光是这个名词大家可以脑补一下。

而这场战役就是名副其实的双方都采用人海战术,因为大家都有了机关枪,双方只能比挖战壕,以至于中间出现了无人区,啥意思?就是那边要想有突破,派出的队伍进入这个无人区,肯定要被全方位的机枪等武器招呼,直接变成马蜂窝,所以自然两边就都没人会敢去那个地方了。

这个时候人海战术有意义吗?没有,比如在局部的伊普雷运河战役中,德军派出大量的年轻人组成的军队,协约国直接通过机枪和自动步枪直接扫射,人成片的倒下,就等于单方面的屠杀一样。

意味着在现代战争中,由于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应用,人海战术已经没啥用处,只能当对方的靶子,就这么简单。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破?

凡尔登战役之后,德军开始思考了,这样下去不行,有多少人都要给你打没了,怎么办呢?胡蒂尔想出了一个战术,也叫渗透战术,同时也叫突击群战术。

简单来说就是,不管你阵线如何长,中间肯定有缝隙,那么就可以利用小的作战单位穿插到对方里面,直接打击重要目标。

但是这个小队有要求,就是需要是特种部队,这些小队要在突破敌人防线,并且没有人支援的情况下作战,这对队员的各项素质要求都很高,特别是心理方面,因为一旦你被发现,就等于只能等着全员挂掉。

这个战术威力如何呢?

一战后期,德军又要和俄国对殴了,这时候双方筋肉都差不多,没办法分个胜负,眼看耗不下去了,于是他决定,用精锐部队渗透进入敌方防线,撕开一个口子,然后用机械化部队从撕开的口子涌入对方的阵地,一下子将对方打趴咯,然后再慢慢分割对方,进行合围,最后围歼。

当时胡蒂尔就用这个办法把俄国给干得叫苦连天,一天就向前推进二十公里,团灭俄国两万五千人,仅付出四千人代价,这战损比小伙伴们可以体会一下,这就是渗透战术的威力。

现在小伙们,你知道了具备现代化装备的雁阵战法是人海战术的克星,也知道了渗透战术是雁阵战法的克星,那么这回你有思路了吧,在长津湖战役中,我们是如何干掉美帝的第 1 骑兵师的?

简单来说,老子打的就是精锐!因为我们全员都是精锐!

对于西方来说,渗透战术实操很高,第一要求必须是精锐部队,第二就是需要有精锐装甲部队,下面就解释一下。

先说第一点,刚刚也说了,一个小部队渗透进去,就意味着一旦被发现,周围的敌人要围着捶你,你就要面对成吨的伤害,一般的部队肯定是顶不住的,光是想着心里压力就非常大,还不说实操的难度了,地形的变态,弹药粮食的补给之类的硬伤,根本也无法解决。

有限的人员,带上各种虽然有效但有限的武器,一周左右的粮食,还必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个队伍,放在那里都是妥妥的精锐部队。

精锐的装甲部队呢?你想想在渗透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无数敌人的战术据点狙击,只有装甲部队才能迅速打掉对方各种工事据点,要不一个重机枪,妥妥的让你团灭咯。

再加上对方也有很大压力,如果一个完备工事据点,让你一个轻步兵队给灭了,修建这个据点的工程兵和守兵,必定会被督战队给灭了,反正都是死,所以只有拼命的打你。

这种情况下,你只有装甲部队才能够迅速扩大渗透成果,将对方一锅端了。

这是西方队伍认为渗透战术所需要的条件,但我们的渗透战术是啥?

全员精锐部队,整团渗透,用上万人的轻步兵队伍,打出渗透战术,这是任何一本西方军事教科书都没写过的,完全将他们的常识打破,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兵者,风林火山!散开来就如同滴水掉进沙漠,啥都见不到,找也找不到,聚集起来,就如汹涌波涛。

管他任何变态地形,都可以快速穿插,快速渗透,不依赖后勤,不需要重甲装备,任何一个人都是特种兵,成军成师地打出渗透战术!

所以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前三次战役吃了大亏一点都不冤,谁也不知道志愿军偏偏就是这样一支逆天的轻步兵部队!

在第二次战役初期,设计长津湖之战时,彭老总的指挥艺术的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

因为只要美军进入长津湖地区,那么因为地形原因就只能分散驻扎,可以被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是一个天然的口子,正如上面说的,有了口子就好办了。

但是如何让敌人进入长津湖?

为了执行这条战术指令,11 月 4 日 - 11 月 25 日,参与第一次战役的中国部队(124 师)停止了攻势,并节节败退,把美军引入长津湖地区,更神来之笔的是,124 师随后与赶来的第 9 军团完成秘密换防。

此时美第十军(包括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已经事实上已经被分割包围。

然后结果呢?就是你现在看到的,美帝被直接摁回了三八线,而渗透战术就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当然,美帝自己也承认的这个事实。

西方国家的媒体想象中国士兵冲进战场,并肩作战,以大规模的‘人海战术’发动进攻。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军队确实是很少利用重炮和装甲车,而且他们也确实是依赖大量的人发起进攻有时候是听军号声但他们都是善战的勇士。进入战斗后,积极主动也善于用脑。
《阿尔法美国军事指南丛书》之 [美] 罗伯特 ·F· 多尔著:《美国陆军》

那么回到今天,在美帝开展对我们进全方位各种所谓的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这些各种战斗中,美帝战术的本质,其实也是刚刚说的雁阵,就是想在各方面将我们摁死,那我们怎么破这个局呢?

—3—

现代收入与产业的阵型封锁

西方收入与产业雁阵设计被我们给破防了,现在他们基本上处于没啥好办法的状态。

为啥这么说?首先我们要学会从对方的思维去看问题,你如果想转移人力成本高的工作出去,但是又想赚大钱,会怎么考虑?自然就是把低端的,没啥技术难度重复性的工作,转移出去,毕竟没啥技术含量,就算学会了也没啥意义,威胁不到核心地位。

所以之前欧美经济学家对整个产业链的设计就是,高收入国家搞高科技等创新增值高产业部分,例如 iphone 的软件,系统,芯片等。

中等收入搞家电、钢铁、石化等中等技术,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 CPU 组件等,例如 iPhone 里面的音频 IC 芯片我们也可以生产,或者高级一点屏幕的 IC 芯片在韩国生产等。而韩国大浦和日本的中端钢铁也是非常有名的。

低收入国家搞资源和纺织品等,这些就不用进一步举例子了。

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收入越高意味着高端人才队伍越强,这在过去基本上是成立的,但是因为我们的经济体型大,产业链强,反而直接打破了这个规律。

首先我们来说说低端产业链,我们产业链里面的玩具和纺织品当前还是全球最强的,特别纺织品还是全球的中心,基本上没有其他纺织业大国能离开我们纺织品供应链的。

正如不少视频博主在国外的玩具市场上,要求店家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到原装玩具,结果没有一件不是我们做的。

所以玩具当前能转移走地还是比较低端的,有点技术含量的,还是在我们这里生产,打个比方,欧美大部分的儿童圣诞礼物还是我们造的。

中档的,我们的水泥、钢材、铝、家电的产量都是世界一哥的存在,几乎占了全球一半以上。因为这些产品不少被欧美认为是耗能或者污染,又或者因为他们认为是资源产品,所以他们也慢慢转移出去,导致了竞争力下降,慢慢的也干不过我们的产业链了。

至于高端的,众所周知,在通信产业出来了华为等通讯设备厂家。无人机的大疆,而在航天,高铁,北斗这些定义为高端的产业,我们的公司也上来了,而且有的还把欧美的公司击落了。

前两天,戴琪举的例子和她表达的美帝逻辑是这样的:

“在钢铁领域,美国原本有 xxx 家钢铁厂,解决了 xxx 工人就业,后来中国一发展钢铁产业,美国钢铁就没竞争力了,好多厂子倒闭失业….”
“在光伏太阳能板领域,美国本来也很领先的,后来中国一发展太阳能板产业,我们的这个产业就又不行了….”
“在半导体领域,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趋势:中国已经开始要大力在这一产业了,就像他们在钢铁和太阳能领域那样….”
“所以,中国繁荣的代价就是我们美国的经济和工人就业。因此我们要施压他们改变政策…..”

看到没?这下子欧美,特别是美帝开始傻眼了。因为之前由他们定义的高端产业具备了高收入属性,因为卖啥价格赚多少钱都由他们定,只要我们厂家取得突破后,往往就开始打折了,全球消费者都得到实惠。

但是之前欧美厂家搞了掠夺性定价维持高收入,等我们公司进来后,往往难以维持他们优越的收入,要不然产品自然就失去了竞争力。这就是他们对我们高端产业非常焦虑的根源,也是他们说的体系性风险。

比如,新冠的疫苗本来是欧美囊中之物,但是我们突破后,全球超一半疫苗都是由我们提供的。结果欧美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搞以前先发达国家供应,再由发展中国家供应的批次模式,因为我们早就直接就满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了。

而现在我们现在要进入美帝认为禁地的半导体和航空产业,他们开始暴跳如雷,能给他们带来巨大收入的产业链真剩下不多了。

看到这里,小伙伴明白没有?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也是这么干,让穿插连渗透进入,然后把敌方的核心给端了,而现在的各种贸易战也是这么干,让一部分有优势的公司对产业链发起突进,一旦进入核心,然后再把对方的核心公司给干趴下了。

因为我们的产业体系层次非常丰富,同样的人才结构也非常全面,不管高中低产业链我们都可以玩得开,这对欧美是巨大的挑战。

因为我们有适当收入就可以达到他们高收入的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在去年创新能力里全球排名第十二,实际创新更强,这些是他们之前的产业规划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自然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4—

总结

小伙伴们想想,当年朝鲜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是二战胜利后,美帝一个从没有去过朝鲜的军事参谋,在半岛地图上随意举手画了一道杠,北纬 38 度,一道直线,整整齐齐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分为两半,切断了山川、河流、道路和人群,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野蛮作风。

正如影片里面拍的,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我们纪念抗美援朝,不是要威胁谁,是让我们记住当年志愿军的伟大胜利,记住在最可爱的人面前,强大的北美奴隶主匪帮也不过是纸老虎。

正如上面举的各种例子都已经在说明。

任何一场战争都会给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一点什么。

抗美援朝战争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享用不尽的财富。

这种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往往会渗透进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乃至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思想基因之中。

如今我们再看长津湖,就会明白为啥最近美帝开始表现得积极起来了,答案就在上头字里行间里。

今天说了比较多,希望大家能慢慢看完。

喜欢就为这篇文章点个赞,谢谢。

以上,互勉!

作者:匠心鑫先生(ID:dianlijin2019)

原文:为啥说长津湖之战影响最大?另一个角度看这场战斗胜利的意

知乎用户 异世界的灵 发表

我知道了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但是过程总是觉得有点缺,缺战略部署和领导部署,不过我不是军事迷,也不是很了解这段历史,我只能说作为一个观众我确实有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美军怎么就撤退了,我们怎么就赢了,近身战确实热血,看开头就在想战争残酷,但是总能激起所有人的血性的,我也热泪盈眶,对于无数个牺牲的先烈们深怀感谢,没有你们就没有和平的今天真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

对于电影,我唯一觉得比较突兀的在一些节奏上,有些地方断的很突然,长津湖作为这部的主题感觉铺垫有点不够,我看过一个评论,说没有体现出长津湖战役的冷,这是当时对双方都是非常制约的一个气候条件,我觉得还是有想到,不过印象不深是真的。

然后就是美军那边,我真的没看懂美军在装备精良,火力十足,人力也很多的情况下是怎么败的,我觉得这点上电影没有给我一个很清晰的原因,是战术还是什么?可能里面有提到,但是对于非军迷的普通观众来说,我确实很疑惑。

最后想吐槽评论,怎么说这部拍的不好就不爱国了?哪里来的规定?

知乎用户 楚烈​ 发表

豆瓣女拳那么多,又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鼓吹外国电影时代崛起的平台,有哪一个好着呢的。

知乎用户 木狐狸​ 发表

太高了。要不是英勇的志愿军精神,这电影只配 3 分。

知乎用户 robot DDD​ 发表

看得很爽! 全程无尿点。满分拿好!

说来惭愧…

第一次知道长津湖那一块

是初中时候看鬼吹灯看的。

是在人熊后面那个章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给个商业电影打分也要被扣大帽子,累不累?

骂豆瓣的,你们去看看《觉醒年代》一类的主旋律电视剧大多是 9 分以上的高分,能说他们媚外么?

就像前几天官媒谴责大旗 d 一样,你们这些低级红才是最坏的。

知乎用户 韩熙载夜宴图 发表

看完整部电影,7.6 分算是给的很高了。这部电影如果豆瓣把他打到 9 分,我觉得可以卸载这个 app 了。父辈的旗帜 7.8 分,硫磺岛家书 8.2 分,我觉得从电影整体水平上来说,伊斯特伍德比陈凯歌水平高了 10 个管虎,同样是歌手,演员,偶像的二宫和也比易烊千玺高了 10 个李易峰。

知乎用户 之穹 发表

献礼片的尴尬定位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情节,最后的杨根思和冰雕连都很突兀。没有照顾很多不懂历史的观众,背景细节介绍的还是不够充足。为了体现志愿军的艰苦,可以把老美拿来对比的细节也太多,如果精炼一下,完全可以浓缩到 1.5-2h,观看体验预计更佳。

四字老哥一直不守纪律太招人恨了,中间肉搏那段让人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急得要死。

谢尔曼被潘兴喷殉爆那里很好看,有没有真实战例就不知道了(大佬们指教下),坦克撞墙炮塔向后转很细节。

最后比之魔幻架空金刚川,本作至少对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正义,信仰,意志有所呼应,总算不是假大空,豆瓣开分还算正常,最终目测就在 7-7.5。

知乎用户 大趋势无知的蜗牛 发表

有些人本身就没有欣赏的水平和气度,上来就说《长津湖》不好,《金刚川》更烂,也不知道是表现自己水平很高,还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其实你批评或赞扬根本就影响不了本来就已经不错的票房。影片明明没有说教,硬说自己被教育了三个小时,明明理解不了金刚川的拍摄手法,还说这片子啰嗦重复对不起观众,好了,爱说啥说啥,世界依然在往前走,日子照样过,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就是一个话题完了又一个话题,何必认真……

知乎用户 儒爷说 发表

《长津湖》每天都在刷新着记录,现上映第九天,票房已成功突破 35 亿!并且已经《美人鱼》《我不是药神》等片,挤进了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 7,和第 6 名的《红海行动》差距已不到 1 亿了!该片目前已经打破 24 项影史纪录,而且这个纪录还在持续不断刷新中!

猫眼专业版对《长津湖》最终票房的预测已经调高为近 54 亿,市场表现比预期好太多,所以预测数字也一直在攀升,最后超过 56.94 亿的《战狼 2》并不是不可能。

不得不说,《长津湖》这部影片是史无前例的大制作,该片由博纳影业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制片人是于冬,陈凯歌、徐克与林超贤三大知名导演共同执导,执导影片的过程中想必也是精益求精,因此才让影片有了质的保证。

可能是因为该片投入太大的原因,所以哪怕是 9 天破 35 亿这样的好成绩,片方依旧不是很满意,还在卖力宣传电影。在国庆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长津湖》出品人及总制片人于冬,总监制黄建新,监制及导演陈凯歌,历史顾问王树增,领衔主演吴京,主演李晨集体在某平台直播,揭秘影片拍摄幕后故事。

导演林超贤透露:七连志愿军战士的群众演员都是复员军人,以前都是当过兵的。进剧组前十几天才集中起来进行训练,陈凯歌接着调侃:当时复员军人们都来了以后,吴京马上就请他们吃了一顿饭,他的连长权威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树立起来的。

从制作人到主创,大家都为了《长津湖》付出了很多努力。所以最后能够取得这么好的票房也是努力获得的成果。目前,这一部电影成为了今年中国电影的第三名,仅次于春节档期的 54.14 亿的《你好李焕英》和 45.24 亿的《唐人街探案》。

《长津湖》该片不仅在国内很火爆,现已经火到了国外去了。英国媒体《每日邮报》更是以「邦德惨败于中国电影」为题发布文章。该媒体表示,「007 系列」第 25 部作品《007:无暇赴死》与《长津湖》同天上映,《007》新作虽是疫情以来首部拿下 1 亿美元周票房的非中国院线电影,但相比于票房几乎 2 倍于自己的《长津湖》,《007》的数据真的不够看。为此,《邮报》用了一个尖锐的字眼评价《007》的表现:苍白(Pale)。

要知道,《长津湖》13 亿的投资已经成了国产电影的天花板,但没想到《007:无暇赴死》更是一举超过 19 亿,堪称今年全球最昂贵的电影大片,也绝对是年度最大手笔。但是哪怕如此,在《长津湖》面前,也是输得一塌糊涂。

谁都没有想到,国产大片《长津湖》会这么猛,不仅连破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还引起了外媒的关注。在往年的国庆档,都是在 9 月 30 日和 10 月 1 日票房到了巅峰,随后每日下降。而在今年,《长津湖》却连续好几天都是上升趋势,连续 6 天日票房突破 4 亿,哪怕是在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也差一点点就又突破 4 亿票房。这个纪录哪怕是票房神话「战狼 2》也是没有过的。

而这个成绩超过了《007》和《毒液 2》的全球票房之和,难怪老美要坐不住了。不仅邮报点名了《长津湖》,就连两家美媒 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 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也撰文谈及《长津湖》。其中,CNN 就以《中国战争片打破票房纪录》为题撰文。该媒体表示,从主演吴京到陈凯歌等三大国内顶级导演加盟,再到 7 万名临演的规模,都体现出片方 2 亿美元的投资成本,这也是影片收割票房的底气。并且还预测《长津湖》将拿下 45 亿票房,仅次于《战狼 2》和《你好,李焕英》,位于总票房第三。

如今票房这么好,还带动了很多的年轻观众加入到了观影行列,了解这一场战役,比起矫揉造作的爱情片,还是很有意义。好的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不知道《长津湖》之后还会取得怎样的佳绩呢?你们觉得《长津湖》有机会超越《战狼 2》吗?

知乎用户 杨明 发表

告诉知乎尔两个显而易见的小常识:

第一呢,豆瓣评分也是一个个普通人打分累计出来的,不是豆瓣这个网站给的 “系统打分”,也不是什么豆瓣请的影评人打分。无论是觉得 7.6 太高了,还是太低了的两种人,都可能是打分人中的一个。

第二呢,别看知乎这么 diss 豆瓣评分,但是对于知乎,在微博贴吧豆瓣抖音 b 站等等网站里面,知乎和豆瓣的用户重合率是最高的,到电影这一块,重合率更是高得不行

知乎用户 1111111 发表

此片没看 看介绍和片段 从剧情讲 我觉有点土

还是我们正义 敌人邪恶 英雄的战士们 以钢铁意志 巨大牺牲 赢得胜利

但这样 人会产生一点疑问

为什么要有这种战争 为什么要这么惨烈 而且剧情不感人

为什么不更真实一些 敌人也很好 我们也很好 但就是得打

战士们也很怕死 但没办法

就像冰雕连 推崇冰雕意志?

还不如 更真实 供应链有问题 衣服不到位 但是战机出现 只能上 对方非常强大 我们很弱小 竭尽全力打成平手

这不更显的有意志力?

如果能更真实一点

部队领导早知道 衣服不够 就是派部队去拼命

部队也知道 这次去是送死

但还是去 死地无回转

(但这就肯定过不了审了)

英雄的残酷 这肯定只能在国内宣传

加入人性成分 可能会更好

知乎用户 老好已疯 发表

我快特么笑死了,这么多聪明人人差评,结果 10 月 10 号票房奔 40 亿了。

啥叫脱离群众啊?

战术后仰!

知乎用户 怕冷的刺猬 发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豆瓣评分能代表一部电影的成功了。没有一个导演拍电影是以获得豆瓣高分为目的的。好的电影要么有高票房,要么拿电影大奖,或者二者兼得。这是唯二最直观反应大众以及专业人士对电影的认可程度的标准。

豆瓣天生对吴京的电影评分低,为什么?还不知是动了一部分人的奶酪。

知乎用户 星神夏亚​ 发表

电影最重要的是讲故事,同时段的鱿鱼游戏也是 7.7。

横向对比上甘岭的评分是 8.2 英雄儿女是 7.9

纵向对比《重庆谈判》来做比较,它是 7.2,两部南征北战也是 7.4 和 6.4,流浪地球 7.9

我个人觉得长津湖是一部 6 分作品,加上情怀,最多 6.5

而同期功勋 - 能文能武李延年,评分 9.0

长津湖这部电影调集的资源是基本无限的,12 亿人民币的投资,三个一流的导演, 《长津湖》的投资方有 北京博纳影业,八一电影厂,华夏电影,中国电影集团,北京登峰国际,阿里巴巴影业

你这样的阵容就给广大群众拍了一部行货作品,相当于你父母先给你高考移民,全套补习材料和全方位名师一对一辅导,结果你考入了兰州大学,不得不说——资源错配

知乎用户 中华有为小飞 发表

这个评分看看就行,一部电影达到预定的目的就算成功,在思想上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就是巨大的成功。

《长津湖》是一部战争历史题材的商业电影,这部电影只要能唤醒民众对那段历史的记忆,让每个人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就是成功。

这部电影做到了,所以它在我心中是满分,在每一个真真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心中应该也是满分。

至于为什么有很多差评,我不得而知,给差评的出于什么目的我可以大至猜测一下。

第一类是对主演吴京有意见的人,这类人的理由是吴京打爱国牌卖情怀。我就想问问爱国有错?还是你们心中的英雄是秦桧、汪伪之流?

第二类是亲美人士,《长津湖》这段历史刺痛了他们内心脆弱的骄傲,他们恶意中伤不过是想阻止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进影院重温这段历史,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就想问问历史是你们抹黑遮掩就能抹杀的吗?你们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知乎用户 尚喜大师 发表

确实很一般,甚至有点浪费时间。

特效非常拉胯,火车看长城那段,简直辣眼睛。我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这也太敷衍了吧!!?哈?!就这!?

抗日是民族的抗争,毋庸置疑。

但是抗日剧不是都能拍好的,这点能区分吧?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记录片里的《长津湖战役》比上甘岭更惨烈

收录于话题 #影评 26个 中国、朝鲜、韩国都有许多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但反映朝鲜战争的美国电影很少。相关的苏联电影更是没听说过,虽然苏联空军直接参战了。有人说美国反映这场战争的电影少是因为美国输掉了这场战争,这话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 …

电影《长津湖》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印象深刻?

知乎用户 胡军​ 发表 大家好,我是演员胡军,在《长津湖》中饰演第七穿插连的炮排排长雷公。很高兴在知乎与你们分享我参与电影拍摄时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以下回答涉及大量剧透,我建议朋友们先去观看影片,再来阅读这篇文章,会更有意思。 长津湖 …

如何评价吴京、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长津湖》?

知乎用户 闲人电影 发表 《长津湖》上映前很多人都担心三个问题。 一是三位导演风格不统一,是否会有割裂感;二是会不会拍成一部说教的战争片;三是会不会凸显个人英雄主义。 在《长津湖》正式上映后,这些担心全部都烟消云散了。咱们先看看这部电影截止 …

电影《长津湖》豆瓣开分 7.6,是高了还是低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苍凉的手势 发表 作为 PRC 和 PRC 领导的军队的死忠粉以及对党史军史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给 5 分,二分给制作,三分给演员(演的不错,只不过他们拿了片酬,估计还不低),题材分我没敢给,因为算上题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