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不知道自己是试验品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原创 维舟 维舟

小米Su7车祸爆燃后的车辆

随着更多细节披露,小米Su7事故的真相已大致得到还原:3月29日深夜10点多,三名女大学生在驱车经过安徽枞阳时,驾驶员将车速提到时速116公里后,就交由NOA智驾系统,而当NOA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时,已只剩不到2秒能做出反应,结果撞上前方正在施工的混凝土墙,车毁人亡。

事后,我看到不少人都在说:“如此作死,实在是让人同情不起来。”那意思是,以这么危险的时速深夜飙车,竟然还撒手不管,那出什么事难道能怪车子本身吗?

但是且让我们想一下:这三个女孩子肯定不是想去寻死的(她们正要赶去池州考公),那么她们为何会做出事后看来如此危险的行为?

答案是:她们并不知道这样危险。

她们之所以将驾驶交给NOA智驾系统,是因为她们对之付与了完全信任。在她们心目中,这段旅程恐怕就像一场电子游戏: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只要输入目的地,自动驾驶的最新型车就能以超高速将她们安全送达,而她们什么都不用做,解放双手,在车上轻松愉快享受即可。她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现实中出现一点纰漏,都会粉碎这一完美的设想,造成惨烈的后果。

如果说这是轻信,那么正如有文章指出的,这种对智驾系统的完全信任,却正是由车企不遗余力地吹捧智能驾驶所营造出来的:比亚迪说“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自驾啦,该自己跑高速了” ,长安说“L3级自动驾驶,解放双手双脚双眼”,还有车企宣称“智驾安全高于人驾安全20倍”……

虽然国内这些车型的智驾能力普遍只达到L2级(组合驾驶辅助,司机不能离开方向盘),但早在2021年居然就有车企宣称已实现了L4级(自主完成驾驶任务,无须人类驾驶员干预)。

相比起来,雷军对小米汽车的宣传都还算是克制的,去年底,他曾不止一次说:

智能驾驶无论多么先进,都是辅助驾驶。不管在使用我们的,还是哪一家的都要注意安全驾驶,都不要脱手方向盘,驾驶员要盯着路面,手扶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我也倡议大家一定要宣传,在智能驾驶中的安全驾驶。

然而,市面上的新能源车普遍将智驾作为一大卖点,并以夸大的暗示,有意无意地引导消费者相信,可以完全信任智驾系统,“无需司机”、“安全是绝对可靠的”……类似的话术比比皆是。

“澎湃美数课”的一篇文章分析后发现,这些车企营销话术一方面夸大承诺了全自动驾驶体验,但另一面,按“辅助驾驶”的责任划分来说,驾驶员又是第一责任人,因为理论上,这些车辆并不拥有自动驾驶能力。

也就是说,这里存在一个不易察觉的陷阱:车企给出了一个美妙的过度承诺(overpromise),仿佛你可以绝对信任,但你最好别信以为真,因为一旦出事,他们是不会负全责的。

“别说得好听,又做不到”

——但这正是国内许多企业的通病

这可不止是小米的问题,甚至也不独新能源车如此,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基本运作逻辑:形形色色的声音都试图诱惑你、鼓动你做什么事,为此可以打包票,“骗进来再说”,但等到你真正入局之后才可能慢慢意识到,现实和早先许诺的有不小差距,而且这些承诺毫无制度保障,最终还是你自己咽下苦果。

在那些发展很快的新领域里,就更是如此了,因为规则本身就尚未建立起来,所有的玩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先做起来,至于有什么问题,等做起来再说,大胆探索,出现问题了再解决问题,所谓“先上车,再补票”。

客观地说,这种做法也造就了令人望而生畏的“中国速度”,在很短的窗口期内就可以涌现出一大批迅猛壮大的企业,能生存下来与其说靠的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还不如说是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这些年来,我们都见证了这种“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野蛮生长”的种种事例。以共享单车为例,日本远比中国出现得早,技术上也更成熟,但推向市场之初就面临极其严格的监管措施,结果反倒不如中国这样迅速打开局面。

新能源车“大干快上”的大跃进式狂热,也是如此:各路玩家急于跑马圈地,不惜给出过度承诺来招徕潜在用户,也没时间去等到技术成熟之后再推向市场,至于制度保障,且等出现了问题再见招拆招地去完善。

这次小米汽车出事,恐怕也是迟早的事。在这个领域,所有人都在抢时间,可想而知他们首先在意的,并不是用户的绝对安全和技术成熟,而是企业本身的迅速壮大,那么就会将一些有待完善的产品先推出来再说。

像这样的新产品,要怎样才能吸引到用户尝试?从营销上来说,它就必须将“新”包装为“好”:这不仅是一款新产品,而且承诺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全新体验,象征着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因此,对智能驾驶的渲染并不只是“夸大”而已,而是其核心主张必然会出现的倾向,否则它靠什么吸引新用户?

最容易被这些主张吸引的,恰是那些乐于尝试新奇体验、对新科技无条件信任、但对那些潜在风险估计不足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那就像一个好玩的大玩具,却没有意识到,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遭遇可怕的意外时,随时可能变成小白鼠。

就此而言,这次的事故绝对不是因为三个年轻人一时失误造成的惨剧,而是系统性问题必然会导致的结果,只不过这一可悲的结果什么时候、降临在谁头上而已。因为“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迟早会有人会承受这个不完善的系统在运作过程中的失误。

那三个年轻人,以自己生命的代价,测试出了这个系统中存在的漏洞,促使它在今后改进、完善,但这当然不是她们的本意,因为她们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试验品。

只要这样的状况不改变,“科技以人为本”在这里就是一句空话。别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一个外部系统。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审判雷军

一辆小米SU7爆燃,导致三人以惨烈方式罹难。 事故调查结果未出,舆论战火已经烧至雷军身上。 事故过程中的诸多问号尚待拉直。这两天网上的质疑和诘问铺天盖地,本文不再赘述。 笔者对这种调查未赋予太多期望,“小米用户维权难”,依稀成为这起标志性车 …

刷新下限的一幕:车企大佬公然歌颂苦难

原创 熊志 声道 声道 微信号 shengdao2018 功能介绍 穿透市场迷雾,洞悉商业大势 文/熊志 都说车圈竞争残酷、江湖险恶,这不,卷起来的车企,又贡献了一个大型“灾难现场”。 4月8日晚,上汽旗下高端品牌智己举行L6新车发布会,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