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能量概念就是一桶浆糊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正负能量概念就是一桶浆糊

作者:周宏

看了几篇支持“正能量”的文章,感觉正负能量概念就是一桶浆糊。

比如有人把好消息归为“正能量”([例1]:退休人员养老金进一步上调。[例2]: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坏消息归为“负能量”([例3]:两列火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例4]: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假如结合“大力激发正能量”之号召,那全国上下岂不要掀起一股“报喜不报忧”的热潮?所以对于那些自定义的非物理学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切不可当真。

在支持“正能量”的文章中,中国农业大学陈奎孚教授的文章《“正能量”与“正力量”》是从物理学延伸到社会学角度来谈的,有很多地方也仅仅是感觉,并且也跟那些非物理学上的正负能量概念提倡者一样,钻进了自定义的光圈里。比如文章开头,陈教授即表示“觉得能量有正负,应该不是什么新鲜事”—— 陈《理论力学》教了N多年,在能量的正负问题上还驻足于“觉得”,遑论他人了。

全凭“感觉”说话是很难服众的,有N多年《理论力学》教学经验的陈教授,自然明白其中道理。在energy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他选择维基百科,先转贴英文解释,再进行类似于把文言文直译成白话文式的翻译:“能是物体(A)的属性,这个属性传递到另外一个物体(B)上做功或者加热另外一个物体”。不就是说“能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可以由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表现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或者加热”嘛,怎么搞得像外国人学说中国话?

接下来他又对维基百科关于energy的说法做了一个重大的修正——在“做功或者加热”后面添上了一个“降温”!为什么要添上“降温”?为什么?看看他对做功的理解,你就豁然开朗:“做功,既可以作正功,也就是A对B给予正能量,也可以作负功,即A对B‘给予负能量’。”那么,“加热”可不可以表述为:“加热,既可以加正热,也就是A对B给予正能量,也可以加负热,即A对B‘给予负能量’?”没把握?

没把握怎么办?换个说法:“同样,可以加热(正能量),也可以降温(负能量)”。“做功”包括做“正功”做“负功”,“加热”也包括“降温”吗?虽然陈教授声称“同样”,我还是觉得“不一样”——他在维基百科关于能量定义的“做功或者加热”后面补上了一个“降温”。补上“降温”的目的纯粹就是为了给“负能量”提供一把生长的土壤。所以,在物理学上,陈教授关于正负能量的概念,也带上了“自定义”的色彩——他认为获得能量就是“正能量”,失去能量就是“负能量”。

在中学物理里,的确有做“正功”做“负功”的说法:如果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摩擦力因与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反,就把它对物体做的功称之为“负功”,把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的动力做的功称之为“正功”。但是比较这两个功的大小时,不是根据一切正数大于负数,而是比较它们的绝对值。可见,功的“正负”跟大小无关,它代表的是做那个功的力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是否一致,或者说是因为有两个力在方向上分出了“正负”:一个力在推动或加快物体的运动,我们把它叫做动力;另一个力在阻碍或迟缓物体的运动,我们把它叫做阻力。体现在能量上就是:“正功”是动力做的功,向物体提供能量,使受力物体获得能量;“负功”是阻力做的功,向外输出能量,使受力物体失去能量。

陈教授的“做功,既可以作正功,也就是A对B给予正能量,也可以作负功,即A对B‘给予负能量’。”在“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案例中有点对不上号。不论是“动力”还是“摩擦力”,都不可能“既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如果无视物体的移动方向,就没有什么“正功”和“负功”,只剩下“动力做的功”和“摩擦力做的功”;即使参照物体的移动方向,也只有“动力做正功”,“摩擦力做负功”。哪有一个力那么任性,“既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那么陈教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陈教授的意思其实是,物体A可以对物体B施加动力,也可以对物体B施加阻力。施加动力时就做正功,向物体提供能量(使受力物体获得能量),推动或加快物体运动;施加阻力时就做负功,向外输出能量(使受力物体失去能量),阻碍或迟缓物体运动。他在讲功的正负时直接跳过“力”,是为了否定力的正负,可不是为了节省“理解和记忆成本”。后面他否定力的正负时,用到的一条理由“汉语中还没有‘正力量’这个词”,在他讲述功的正负时也同样失效了,他避开力的正负刻意强调能量的正负,连“给予正能量”、“给予负能量”这种令人歧义纷呈的话都说出来了,就不怕增加“理解和记忆成本”?“正能量”“负能量”是汉语中固有的词吗?

再来说说“正负热”的问题。“正负热”不是陈教授说的,是我受陈教授的“同样(类比正负功),可以加热(正能量),也可以降温(负能量)”的启发而做出的发明。陈教授的思想还是保守了点,拘泥于“汉语中还没有”的框框条条选择了一个大家都明白的“加热和降温”,这样就给了我一个创造大家都不习惯的因而显得新鲜别致的“加正负热”的机会。合不合乎逻辑我不管了,我要创造,我要发明!君不见天朝的很多发明,就是炮制一些让你感到懵逼的术语吗?汉语中没有“加正热加负热”这些词重要吗?汉语中本来也没有“正能量负能量”——不相信去查词典词源辞海。查英文词典不算,英文不是汉语。

紧扣陈教授的“A对B”这个要素,A对B加热就是A向B输入正热量,A对B降温就是A向B输出负热量。换句话说,A对B加热就是B从A那里获得热量了,A对B降温就是B因A而失去热量了。这就跟做功一样了,做功可以分为做正功和做负功,加热也可以分为“加正热和加负热”。这时候用“同样”才用得顺理成章嘛!练好降温功,何处不春风?假如万一有哪位把我从陈教授那里获得的“加负热”启发——“A对B降温就是A向B输出负热量”理解成像孟神通的修罗阴煞功,那不是我的失误,也不是陈教授的初心,那是鼓吹“正能量”到最后的必然结果。

后面,陈教授关于流行语“正能量”的自定义其实跟他的《理论力学》教学没有多大关联,否则他怎么会把能量守恒定律忽视了?士气的鼓舞和被鼓舞与能量的输出输入形同云泥,无法类比。说得再明白一些,A向B输入正能量,要遵循能量守恒,B的能量增加了,A的能量就要相应减少。士气也是这样的吗?我把你的士气鼓起来,你光着膀子冲锋陷阵去了,我却遵循守恒定律而士气内敛,缩起脑袋躲在你后面?这样的“鼓舞”岂不等同于“蛊惑”“唆使”,俗话叫拾砖头给人扔——别说,天朝还真不缺这类“正能量”传递者!

把某一个特例当范例推广,把某一个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用语做成标语乱刷,即使胸怀一统江湖的大志,也难免要将信以为真者的脑子搅成一桶浆糊。

(XYS20170420)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关于“正能量”讨论的总结

关于“正能量”讨论的总结 作者:杜克林 自1月30日,我在新语丝发了个帖子《建议用“正力量”代替“正能量”》,引起了“一个学过中学物理的人”的针锋相对。结果围绕正能量的争论,一直在持续。至今“一个学过中学物理的人”也没有要停止战斗的迹象。仅 …

物理学上“正能量”的提法欠妥吗?

物理学上“正能量”的提法欠妥吗? 作者:宇筠锋 如果物理世界中确实存在负能量,那正能量的提法就没有什么不妥当的。 我在17.04.13发的《就“正能量”相关问题第二次回应whoami的评论》中已提到万有引力场的场能很可能就是货真价实的负能 …

谈谈负能量概念

谈谈负能量概念 作者:麦 这里谈谈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从前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之所以出现负能量这个概念,是在“对于系统里部分对象”的能量值的数学处理过程(请给“处理过程”这四个字加强调符号)中能量值出现了负值,有的人认为这足以 …

帮助周宏同学清理正负能量的浆糊

帮助周宏同学清理正负能量的浆糊 作者:网友 有人叫杜克林同学就事论事写个方程,结果杜同学论不下去了,只能东拉西扯些不相关的鸡毛蒜皮。现在剩下个周宏同学仍“感觉正负能量概念就是一桶浆糊”。现在就帮助周宏同学清理正负能量的浆糊。只要考虑以下几 …